新定位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7 22:51:25

新定位范文篇1

××市个体私营企业协会

各位领导、同志们: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快速、健康地发展,并在经济主体中占居着重要位置。个体私营企业协会作为上层建筑范畴的社团组织,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必须在政治体制改革中,不断调整职能,开拓新思路,探索新定位,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需要。近几年来,我们××市个体私营企业协会对拓展职能和探索工作定位等方面作了一些思考和尝试,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审时度势,冷静面对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

党的十五大以后,××个体私营经济进入一轮新的快速发展阶段,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队伍的壮大,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对协会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协会工作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是会员队伍迅速壮大,管理难度日益增加。1988年,协会成立时全市共有25358名个体会员,共有工作人员157人。近年来,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至2005年底,全市个体工商户达5.1万户,私营企业近1.5万户,日常管理的内容和范围在不断拓宽,业务工作量成倍增长。但工作人员编制却没有相应增加,而且队伍人员逐渐老化,文化层次较低,缺少人员和知识的及时更新。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会员的素质不断提高,法制意识日益增强,要求协会必须依法行使社团职能,但协会在会费收取、活动开展等方面所依据的法律法规、管理规定等,在现实中存在操作难的状况,依法行使职能与法规不配套及依据不足的矛盾比较突出。

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对协会工作的要求不断提高。新成立的私营企业有三分之一来自公有制企业改制,企业大多建立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内部管理比较正规。同时新就业的大学生、机关事业单位的转岗人员、原公有制企业的退休、离岗人员等一大批有文化、有技术、有经验的高素质自然人出资成立的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大量出现,他们离不开个私协的帮助和支持,而且对协会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另外还有一大批学校毕业后没有就业的青年学生、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他们都是个体私营经济的后备军,是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源动力,迫切需要个私协为他们提供信息和技术等方面的服务和引导。因此会员服务需求与协会能力局限的矛盾逐步显现。

三是受主观思想的影响,协会工作需要重新定位。长期以来,个私协按照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三自"方针,充分发挥了桥梁、纽带和助手作用,为会员做了大量的细致的工作,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由于个私协成立于计划经济时期,在主观思想上和组织管理上必然有很深的时代烙印。协会工作人员经常以"不是主管部门的主管部门"而自喻,以个体私营经济业主的管理者自居,高高凌驾在广大会员之上,在行使"三自"方针和履行自身职能时,经常自觉不自觉地主要以"政府代表"的面目出现。特别在管理和服务中,不同程度地存在"重收费轻服务、重管理轻帮扶"等现象。目前关心非公经济的部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政府成立了民营经济办公室、中小企业发展局等组织,工商联也不断强化职能,加大服务举措,同时有条件的乡镇还发展了乡镇街道基层商会。因此随着经济的发展的社会的进步,迫切要求协会解决好"发挥职能作用与提高影响力和凝聚力"之间的矛盾,将这种职能错位的状况及时予以纠正,将协会工作进行重新调整。

二、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协会工作新定位

党的十六大后,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改革步伐加快,市政府为了适应扩大开放和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市企业界纷纷成立行业协会,他们在为会员提供服务,维护会员合法权益,保障行业公平竞争,沟通会员与政府、社会的联系,以及在参与国际商贸的经济纠纷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我们冷静分析目前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清醒地认识到协会工作必须及时进行改革创新,才能履行好自身的职责,才能满足广大个体私营业者的需要,才能在其他行业协会中站稳脚跟。近几年,我们多次组织协会干部和骨干会员去国内外考察,借鉴国内外有关社团组织的经验和做法,思考新形势下协会工作的新定位。我们认为作为个私协组织要积极应对挑战,在深化协会"三自"作用的同时,协会工作还必须突出"代表、协调、引导"三项职能。

一是要做忠实代表,切实维护个体私营业户利益。协会在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过程中,应积极抓好落实,体现在切实的行动中,当好"代表",即当好广大个私协会员及其合法利益的代表。协会不是党和政府的代表,协会要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围绕党和政府的全局开展工作,协会各项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都要站在会员的立场上,这不是句口号,而是指导思想和理念的转变,角色的转换。2005年,××市总工会在全市评选劳动模范,各行各业都有向上推荐的名额,也有被评选的权利,唯独个体私营企业领域无人管理,无人推荐。得知这一情况后,我们个私协会积极向市委、市政府汇报,反映会员的基本情况,说明我市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成果,展示近几年所做的贡献,建议应该把非公有制企业代表纳入劳动模范评选范围。市委、市政府对我们的意见高度重视,并积极采纳,经协会推荐,××*、××*等16人分别被评为××市山东省劳动模范。代表会员的利益,就要积极为业户排忧解难。近年来,我们各市、区个体私营企业协会均成立了个体私营企业维权投诉服务中心,为会员聘请了常年法律顾问,受理会员投诉。近年来,全市个体私营企业维权投诉服务中心共受理会员咨询、解答1825件,投诉案件230起,制止"三乱"等侵害会员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32起,解决问题满意率达98%,为会员挽回经济损失168.2万元。

二是发挥协调职能,处理好会员与各方面的关系。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同大企业相比,在规模和竞争能力上都属弱势群体,在所有制偏见没有完全消除的地方,还不能享受公平竞争的待遇。业户在生产和经营中涉及到的管理部门众多,迫切要求协会发挥团体和组织的作用,加强与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协调联系,解决会员面临的普遍性和特殊的困难。同时,个体私营经营业户点多面广,管理难度大,党和政府的很多部门都希望协会能帮助他们在个体私营企业中开展职能工作,加强"协调"职能。因此,近几年尽管遇到许多改革方案的冲击,但市委市政府及许多职能部门明确表示,目前个私协的工作没有其他任何一个部门能够代替。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充分发挥助手的协调作用,注意区别情况,对其他部门摊派报刊杂志、书籍、强拉赞助、强行培训等一律抵制,对有利于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全局性工作全力配合,扩大协会影响,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健康发展。我们先后同市精神文明办协调,解决了私营企业主不能评"文明单位"的问题,并与市精神文明办联合表彰了全市60家"文明诚信个体工商户"、"60家文明诚信私营企业"。平时经常面向个体私营经济组织大规模的社会调查,在人大、政协两会召开前,向出席会议的个体私营企业代表、委员提供"提案"、"意见"素材,通过多种渠道把热点难点问题同政府有关部门反映、积极协调解决。针对私营企业融资难的总题,各市、区个私协会经多方协商,与当地金融部门签订了"客户群体担保贷款协议书"。几年来,各市、区个私协组织已为会员联系贷款1.6亿多元,有力地支持了民营经济的发展。

三是履行引导职能,确保个体私营经济健康发展。要确保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正确的方向,个私协应该抓住"引导"这一重要环节,积极采取措施,发挥好社团组织的规范和约束的功能,净化本地区和行业内的经营环境。在引导中,我们以业户"自律"和政府部门的"他律"相呼应、相配合、相渗透,结合建立诚信机制,在普遍进行诚信教育的基础上,抓了市场诚信自律试点,取得了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诚信经营者销售额上升和顾客消费放心"三赢"的良好效果。几年来,先后开展了"户户讲道德、店店无假货"活动。各市区个私协会都培养了一两处市场作为样板,以点带面,全面推开。开展"优质优惠服务周"活动。市个私协会组织会员参加"优质优惠服务周"活动,在保证商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前提下,价格下调5-10%,使顾客感受到了实惠。开展党员文明经营户活动。全市各级个私协在抓好党、团组织建设的同时,狠抓了思想教育,注意发挥党、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全市党员会员中开展文明经营户活动,经过认真考核评比,从全市5000多名党员会员中评出党员文明经营户500户,给予了挂牌表彰。开展了"五星级文明户"、"光彩之星"和"青年文明号"活动。全市评选出县级"五星级文明户"一万多户,从双文明中评出"光彩之星",其中部级2户,省级9户,市级125户,县级640户;省级"青年文明号"6户,部级"青年文明户"1户。

三、多措并举,力促协会工作上档升级。

墨守成规是死路,与时俱进是出路。为了解决会员的服务需求与协会的能力局限这个矛盾,我们个私协会面对协会工作新的定位和会员单位新的要求,不断树立忧患意识,力争做到"对形势政策看得清,改革思路想得明,职能调整认的准",使个协工作在改革中创新,在开拓中前进。

一是抢抓机遇,不断提高协会自身素质。秘书长的素质决定协会工作的水平。因此,我们将稳定各级协会干部的思想,提高协会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放在重要位置来抓。我们结合省局和省个私协组织的"更新知识培训"和"岗位大练兵活动",要求秘书长加强政治理论、政策法规及经济理论的学习,要成为个体私营经济工作的"专家"。市区协会秘书长全部参加所在市区工商局的法规培训和考试,市个私协会经常用"以会代训"的方法组织干部学习政策法规。同时抓住协会换届的有利时机,积极抓好协会组织机构建设。市个私协组织专门力量对各市区协会现有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全面了解基层分会机构、人员、经费、办公场所的现状,并结合实际,按照省工商局、省个私协制订的《个体劳动者协会规范化建设验收标准》和基层协会规范化建设实施办法,狠抓了协会工作的"四落实",指导基层分会开展换届工作。目前,××、××、××个私协会对基层协会进行了全面换届,健全了协会工作制度,做到职责、制度上墙,日工作情况登记在册,职责明确,责任到人;各级在基层普遍建立了"会员之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生活,进一步增强了协会工作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了不断开拓个私协工作领域,在抓好组织建设的基础上,市个私协坚持"眼光向外",先后组织各市、区秘书长到××、××、××、××考查学习,请各地协会介绍各自在个私协工作中好的经验、好的做法,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协会工作人员的素质得到了有效提高,协会工作规范化建设迈上了新的台阶。

二是借助东风,创造健康发展的软环境。尽管市和市区是两级社团法人,但××的地域不大,工商系统实行垂直领导以后,更有利于协会工作形成合力。我们坚持全市协会工作统一部署,市和市区协会合理分工,市协会既是指挥部,担负与市级单位工作协调任务,又是能投入一线战斗的突击队,帮助市区协会出点子、想办法,解决疑难问题。在各级政府积极扶持个体私营经济的大好形势下,依托党委政府和工商局等其他职能部门的优势,在政策信息咨询,法律服务,行业指导,为会员生产经营牵线搭桥,关心会员的身体和生活等方面为会员提供服务。在协会工作中转变过去"凡是在工商局登记的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是协会当然会员"的陈旧观念,按社团法规定,加强宣传,动员自愿入会,不强求"全覆盖"。在做会员工作时,把会员分成核心层(常务理事以上)、紧密层(理事)、联系层(发展会员)、影响层(较差会员),有重点,波浪型地开展工作。和工商联的工作既有交叉,又有区别,把会员工作重点放在工商联覆盖不到的中小型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上。积极实施"红盾帮扶工程",从会员中选出1000户作为帮扶对象,与之签订了帮扶协议。充分发挥个私协会与个体私营企业联系密切的优势,通过举办法律培训班、座谈会、知识竞赛、普法问卷等多种形式,积极组织普法教育,先后被市普法领导小组评为市"三五"、"四五"普法先进单位;配合开展私营企业的安全生产教育和检查,多次受到市领导的表扬;组织向社会献爱心,近几年会员的捐款捐物均达100多万元,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好评。协会还与工商局共同创办《光彩通讯》、每月一期印制一万份,编印《新政策法规选编》和《××市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权益保护手册》2万余册,免费赠发给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受到了广大会员的欢迎。

三是巧借外力,积极搭建综合服务平台。协会工作量大、面广、复杂、多变,仅靠自身的力量难以完成好各项工作任务,难以应对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为此,我们积极借助社会力量开展工作,借鸡生蛋,借船出海。个私协会和组织部、团市委、工商局、工商联、电视台、报社等单位建立了碰头会制度,定期沟通情况,互助合作,充分发挥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各各界的能动作用。在会员帮扶和会员费收取时与工商注册局建立了密切的工作关系,方便了会员;投递《省工商教育报》、《光彩通讯》内部刊物和各种资料,与市邮政局投递服务中心协作,确保按时到位;在宣传工作中,与新闻媒体积极配合,开办专栏进行宣传发动;与劳动部门配合,组织会员积极参加就业和再就业工程,近几年每年吸纳本市城镇就业年龄段人员均达600人以上,为完成市政府的实事工程发挥了主渠道作用;与各行业主管部门沟通,积极组织个体私营企业名、优、新、特产品参加省市展览会,提高了全市个体私营企业产品的知名度;与市消协联合推出了《会员优惠卡》,在全市选定了168家商业、医疗服务单位作为"会员购物服务优惠单位",先后向广大会员免费发放消费会员卡10000余套,会员看到了效益,得到了实惠;积极配合政府和相关部门开展招商活动,2005年在福建招商项目68个,合同金额46亿元。通过借助外力,既提高了协会的工作成效,又密切了与会员之间的关系,大家都把协会当成了自己的"娘家人",协会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新定位范文篇2

**市个体私营企业协会

各位领导、同志们: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快速、健康地发展,并在经济主体中占居着重要位置。个体私营企业协会作为上层建筑范畴的社团组织,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必须在政治体制改革中,不断调整职能,开拓新思路,探索新定位,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需要。近几年来,我们**市个体私营企业协会对拓展职能和探索工作定位等方面作了一些思考和尝试,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审时度势,冷静面对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

党的十五大以后,**个体私营经济进入一轮新的快速发展阶段,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队伍的壮大,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对协会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协会工作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是会员队伍迅速壮大,管理难度日益增加。1988年,协会成立时全市共有25358名个体会员,共有工作人员157人。近年来,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至2005年底,全市个体工商户达5.1万户,私营企业近1.5万户,日常管理的内容和范围在不断拓宽,业务工作量成倍增长。但工作人员编制却没有相应增加,而且队伍人员逐渐老化,文化层次较低,缺少人员和知识的及时更新。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会员的素质不断提高,法制意识日益增强,要求协会必须依法行使社团职能,但协会在会费收取、活动开展等方面所依据的法律法规、管理规定等,在现实中存在操作难的状况,依法行使职能与法规不配套及依据不足的矛盾比较突出。

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对协会工作的要求不断提高。新成立的私营企业有三分之一来自公有制企业改制,企业大多建立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内部管理比较正规。同时新就业的大学生、机关事业单位的转岗人员、原公有制企业的退休、离岗人员等一大批有文化、有技术、有经验的高素质自然人出资成立的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大量出现,他们离不开个私协的帮助和支持,而且对协会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另外还有一大批学校毕业后没有就业的青年学生、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他们都是个体私营经济的后备军,是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源动力,迫切需要个私协为他们提供信息和技术等方面的服务和引导。因此会员服务需求与协会能力局限的矛盾逐步显现。

三是受主观思想的影响,协会工作需要重新定位。长期以来,个私协按照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三自"方针,充分发挥了桥梁、纽带和助手作用,为会员做了大量的细致的工作,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由于个私协成立于计划经济时期,在主观思想上和组织管理上必然有很深的时代烙印。协会工作人员经常以"不是主管部门的主管部门"而自喻,以个体私营经济业主的管理者自居,高高凌驾在广大会员之上,在行使"三自"方针和履行自身职能时,经常自觉不自觉地主要以"政府代表"的面目出现。特别在管理和服务中,不同程度地存在"重收费轻服务、重管理轻帮扶"等现象。目前关心非公经济的部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政府成立了民营经济办公室、中小企业发展局等组织,工商联也不断强化职能,加大服务举措,同时有条件的乡镇还发展了乡镇街道基层商会。因此随着经济的发展的社会的进步,迫切要求协会解决好"发挥职能作用与提高影响力和凝聚力"之间的矛盾,将这种职能错位的状况及时予以纠正,将协会工作进行重新调整。

二、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协会工作新定位

党的十六大后,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改革步伐加快,市政府为了适应扩大开放和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市企业界纷纷成立行业协会,他们在为会员提供服务,维护会员合法权益,保障行业公平竞争,沟通会员与政府、社会的联系,以及在参与国际商贸的经济纠纷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我们冷静分析目前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清醒地认识到协会工作必须及时进行改革创新,才能履行好自身的职责,才能满足广大个体私营业者的需要,才能在其他行业协会中站稳脚跟。近几年,我们多次组织协会干部和骨干会员去国内外考察,借鉴国内外有关社团组织的经验和做法,思考新形势下协会工作的新定位。我们认为作为个私协组织要积极应对挑战,在深化协会"三自"作用的同时,协会工作还必须突出"代表、协调、引导"三项职能。

一是要做忠实代表,切实维护个体私营业户利益。协会在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过程中,应积极抓好落实,体现在切实的行动中,当好"代表",即当好广大个私协会员及其合法利益的代表。协会不是党和政府的代表,协会要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围绕党和政府的全局开展工作,协会各项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都要站在会员的立场上,这不是句口号,而是指导思想和理念的转变,角色的转换。2005年,**市总工会在全市评选劳动模范,各行各业都有向上推荐的名额,也有被评选的权利,唯独个体私营企业领域无人管理,无人推荐。得知这一情况后,我们个私协会积极向市委、市政府汇报,反映会员的基本情况,说明我市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成果,展示近几年所做的贡献,建议应该把非公有制企业代表纳入劳动模范评选范围。市委、市政府对我们的意见高度重视,并积极采纳,经协会推荐,***、***等16人分别被评为**市山东省劳动模范。代表会员的利益,就要积极为业户排忧解难。近年来,我们各市、区个体私营企业协会均成立了个体私营企业维权投诉服务中心,为会员聘请了常年法律顾问,受理会员投诉。近年来,全市个体私营企业维权投诉服务中心共受理会员咨询、解答1825件,投诉案件230起,制止"三乱"等侵害会员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32起,解决问题满意率达98%,为会员挽回经济损失168.2万元。

二是发挥协调职能,处理好会员与各方面的关系。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同大企业相比,在规模和竞争能力上都属弱势群体,在所有制偏见没有完全消除的地方,还不能享受公平竞争的待遇。业户在生产和经营中涉及到的管理部门众多,迫切要求协会发挥团体和组织的作用,加强与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协调联系,解决会员面临的普遍性和特殊的困难。同时,个体私营经营业户点多面广,管理难度大,党和政府的很多部门都希望协会能帮助他们在个体私营企业中开展职能工作,加强"协调"职能。因此,近几年尽管遇到许多改革方案的冲击,但市委市政府及许多职能部门明确表示,目前个私协的工作没有其他任何一个部门能够代替。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充分发挥助手的协调作用,注意区别情况,对其他部门摊派报刊杂志、书籍、强拉赞助、强行培训等一律抵制,对有利于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全局性工作全力配合,扩大协会影响,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健康发展。我们先后同市精神文明办协调,解决了私营企业主不能评"文明单位"的问题,并与市精神文明办联合表彰了全市60家"文明诚信个体工商户"、"60家文明诚信私营企业"。平时经常面向个体私营经济组织大规模的社会调查,在人大、政协两会召开前,向出席会议的个体私营企业代表、委员提供"提案"、"意见"素材,通过多种渠道把热点难点问题同政府有关部门反映、积极协调解决。针对私营企业融资难的总题,各市、区个私协会经多方协商,与当地金融部门签订了"客户群体担保贷款协议书"。几年来,各市、区个私协组织已为会员联系贷款1.6亿多元,有力地支持了民营经济的发展。

三是履行引导职能,确保个体私营经济健康发展。要确保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正确的方向,个私协应该抓住"引导"这一重要环节,积极采取措施,发挥好社团组织的规范和约束的功能,净化本地区和行业内的经营环境。在引导中,我们以业户"自律"和政府部门的"他律"相呼应、相配合、相渗透,结合建立诚信机制,在普遍进行诚信教育的基础上,抓了市场诚信自律试点,取得了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诚信经营者销售额上升和顾客消费放心"三赢"的良好效果。几年来,先后开展了"户户讲道德、店店无假货"活动。各市区个私协会都培养了一两处市场作为样板,以点带面,全面推开。开展"优质优惠服务周"活动。市个私协会组织会员参加"优质优惠服务周"活动,在保证商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前提下,价格下调5-10%,使顾客感受到了实惠。开展党员文明经营户活动。全市各级个私协在抓好党、团组织建设的同时,狠抓了思想教育,注意发挥党、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全市党员会员中开展文明经营户活动,经过认真考核评比,从全市5000多名党员会员中评出党员文明经营户500户,给予了挂牌表彰。开展了"五星级文明户"、"光彩之星"和"青年文明号"活动。全市评选出县级"五星级文明户"一万多户,从双文明中评出"光彩之星",其中部级2户,省级9户,市级125户,县级640户;省级"青年文明号"6户,部级"青年文明户"1户。

三、多措并举,力促协会工作上档升级。

墨守成规是死路,与时俱进是出路。为了解决会员的服务需求与协会的能力局限这个矛盾,我们个私协会面对协会工作新的定位和会员单位新的要求,不断树立忧患意识,力争做到"对形势政策看得清,改革思路想得明,职能调整认的准",使个协工作在改革中创新,在开拓中前进。

一是抢抓机遇,不断提高协会自身素质。秘书长的素质决定协会工作的水平。因此,我们将稳定各级协会干部的思想,提高协会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放在重要位置来抓。我们结合省局和省个私协组织的"更新知识培训"和"岗位大练兵活动",要求秘书长加强政治理论、政策法规及经济理论的学习,要成为个体私营经济工作的"专家"。市区协会秘书长全部参加所在市区工商局的法规培训和考试,市个私协会经常用"以会代训"的方法组织干部学习政策法规。同时抓住协会换届的有利时机,积极抓好协会组织机构建设。市个私协组织专门力量对各市区协会现有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全面了解基层分会机构、人员、经费、办公场所的现状,并结合实际,按照省工商局、省个私协制订的《个体劳动者协会规范化建设验收标准》和基层协会规范化建设实施办法,狠抓了协会工作的"四落实",指导基层分会开展换届工作。目前,**、**、**个私协会对基层协会进行了全面换届,健全了协会工作制度,做到职责、制度上墙,日工作情况登记在册,职责明确,责任到人;各级在基层普遍建立了"会员之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生活,进一步增强了协会工作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了不断开拓个私协工作领域,在抓好组织建设的基础上,市个私协坚持"眼光向外",先后组织各市、区秘书长到**、**、**、**考查学习,请各地协会介绍各自在个私协工作中好的经验、好的做法,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协会工作人员的素质得到了有效提高,协会工作规范化建设迈上了新的台阶。

二是借助东风,创造健康发展的软环境。尽管市和市区是两级社团法人,但**的地域不大,工商系统实行垂直领导以后,更有利于协会工作形成合力。我们坚持全市协会工作统一部署,市和市区协会合理分工,市协会既是指挥部,担负与市级单位工作协调任务,又是能投入一线战斗的突击队,帮助市区协会出点子、想办法,解决疑难问题。在各级政府积极扶持个体私营经济的大好形势下,依托党委政府和工商局等其他职能部门的优势,在政策信息咨询,法律服务,行业指导,为会员生产经营牵线搭桥,关心会员的身体和生活等方面为会员提供服务。在协会工作中转变过去"凡是在工商局登记的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是协会当然会员"的陈旧观念,按社团法规定,加强宣传,动员自愿入会,不强求"全覆盖"。在做会员工作时,把会员分成核心层(常务理事以上)、紧密层(理事)、联系层(发展会员)、影响层(较差会员),有重点,波浪型地开展工作。和工商联的工作既有交叉,又有区别,把会员工作重点放在工商联覆盖不到的中小型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上。积极实施"红盾帮扶工程",从会员中选出1000户作为帮扶对象,与之签订了帮扶协议。充分发挥个私协会与个体私营企业联系密切的优势,通过举办法律培训班、座谈会、知识竞赛、普法问卷等多种形式,积极组织普法教育,先后被市普法领导小组评为市"三五"、"四五"普法先进单位;配合开展私营企业的安全生产教育和检查,多次受到市领导的表扬;组织向社会献爱心,近几年会员的捐款捐物均达100多万元,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好评。协会还与工商局共同创办《光彩通讯》、每月一期印制一万份,编印《新政策法规选编》和《**市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权益保护手册》2万余册,免费赠发给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受到了广大会员的欢迎。

三是巧借外力,积极搭建综合服务平台。协会工作量大、面广、复杂、多变,仅靠自身的力量难以完成好各项工作任务,难以应对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为此,我们积极借助社会力量开展工作,借鸡生蛋,借船出海。个私协会和组织部、团市委、工商局、工商联、电视台、报社等单位建立了碰头会制度,定期沟通情况,互助合作,充分发挥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各各界的能动作用。在会员帮扶和会员费收取时与工商注册局建立了密切的工作关系,方便了会员;投递《省工商教育报》、《光彩通讯》内部刊物和各种资料,与市邮政局投递服务中心协作,确保按时到位;在宣传工作中,与新闻媒体积极配合,开办专栏进行宣传发动;与劳动部门配合,组织会员积极参加就业和再就业工程,近几年每年吸纳本市城镇就业年龄段人员均达600人以上,为完成市政府的实事工程发挥了主渠道作用;与各行业主管部门沟通,积极组织个体私营企业名、优、新、特产品参加省市展览会,提高了全市个体私营企业产品的知名度;与市消协联合推出了《会员优惠卡》,在全市选定了168家商业、医疗服务单位作为"会员购物服务优惠单位",先后向广大会员免费发放消费会员卡10000余套,会员看到了效益,得到了实惠;积极配合政府和相关部门开展招商活动,2005年在福建招商项目68个,合同金额46亿元。通过借助外力,既提高了协会的工作成效,又密切了与会员之间的关系,大家都把协会当成了自己的"娘家人",协会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由于全市协会工作人员和会员骨干的共同努力,全市三市三区协会工作得到了地方党委政府充分肯定,受到广大会员的高度评价。有三市一区个私协被评为省市个私协系统先进单位,**市、**市、**市个私协会被民政局社团办公室评为先进社团。

新定位范文篇3

从全能型政府转向服务型政府

提供公共服务是服务型政府的重要职责。政府职责的基本领域,是在维护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前提下,满足通过市场机制满足不了或满足不好的社会公共需要。提供公共服务是服务型政府的重要职责,包括为各种市场主体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与平等竞争的条件,为社会提供安全和公共产品,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和社会保障服务等方面。

全能型政府的职能模式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对象。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通过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手段进行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政府是全能型的。政府扮演了生产者、监督者、控制者的角色,为社会和民众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和角色被淡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要求政府把微观主体的经济活动交给市场调节。政府由原来对微观主体的指令性管理转换到为市场主体服务上来,转换到为企业生产经营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这一重大转变是艰难的,但却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啃掉的“硬骨头”。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分开,政府与国有企业在市场中的角色混淆现象得到改变;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迫使政府管理经济方式转变;现代产权制度的建立也将使政企不分、政社不分、政事不分的现象有一定改变。但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不当干预与市场竞争秩序维护“缺位”并存,政府规模的膨胀加剧,影响了市场交易的顺利进行。

事实证明,把经济决策权归还给市场主体,同时提供各类市场主体自由竞争、公平交易的市场环境,让市场主体分散决策并独立承担经济后果和社会影响,政府专注于市场环境和市场秩序维护的有限理性思维,更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从审批型政府转向服务型政府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有必要通过规制市场行为和规范市场秩序,维护市场竞争活动的公平、公正,降低市场经济活动的运行成本,增进市场效率。但政府规制不应成为维持政府部门利益的手段。政府设置过多过繁的审批或检查项目,有的甚至是乱收费、乱罚款,大大增加微观主体的市场运行成本和制度成本,同深化市场改革的要求背道而驰。传统体制下的行政审批还通过设置所有制门槛,对非公有制经济进入领域进行限制。这与新的条件下国家对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思路相左,与“非禁即入”的自由竞争理念也格格不入。因此,应当进一步大幅度削减行政审批,减少行政干预中的随意性,促进生产要素的流动,使各种生产要素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优化组合。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基础工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原则是:对不符合政企分开和政事分开原则、妨碍市场开放和公平竞争以及实际上难以发挥有效作用的行政审批,坚决予以取消;可以用市场机制代替的行政审批,通过市场机制动作。对于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要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做到审批程序严密、审批环节减少、审批效率明显提高,行政审批责任追究制得到严格执行。《行政许可法》的出台对转变政府职能,改变我国“审批”过多过滥、冗长复杂的现象将产生积极的影响,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政府只有切实把行政审批的范围减下来,实现审批行为的规范化,才谈得上向服务型模式的转变。

从高成本政府转向高效率政府

逐步降低政府行政成本,是建设服务政府的前提。政府运作的高成本与政府服务的低效率是如影随行的。通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经济社会事务的管理责权,明确中央和地方对公共服务方面的管理责权,有利于降低管理成本,从而提高工作效率;社会中介服务组织也是促进政府职能转变,降低市场交易成本特别是信息成本的有效途径。积极发展独立公正、规范运作的专业化市场中介服务机构,按市场化原则规范和发展各类行业协会、商会等自律性组织,减少政府规制范围,也有利于减低行政成本。

在逐步降低政府成本的基础上,增强政府的回应性是提高政府服务效率的又一重要环节。政府的回应性是衡量政府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公共管理人员和机构应当定期地、主动地向公民、企业征询意见、解释政策和回答问题,对公众提出的问题和要求,及时作出处置和负责的反应。具有充分回应性的服务型政府模式,导致政府在权力结构中角色的变化:政府由原来的公共权力统治者,变为市场秩序的监管者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

新定位范文篇4

从全能型政府转向服务型政府

提供公共服务是服务型政府的重要职责。政府职责的基本领域,是在维护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前提下,满足通过市场机制满足不了或满足不好的社会公共需要。提供公共服务是服务型政府的重要职责,包括为各种市场主体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与平等竞争的条件,为社会提供安全和公共产品,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和社会保障服务等方面。

全能型政府的职能模式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对象。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通过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手段进行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政府是全能型的。政府扮演了生产者、监督者、控制者的角色,为社会和民众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和角色被淡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要求政府把微观主体的经济活动交给市场调节。政府由原来对微观主体的指令性管理转换到为市场主体服务上来,转换到为企业生产经营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这一重大转变是艰难的,但却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啃掉的“硬骨头”。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分开,政府与国有企业在市场中的角色混淆现象得到改变;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迫使政府管理经济方式转变;现代产权制度的建立也将使政企不分、政社不分、政事不分的现象有一定改变。但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不当干预与市场竞争秩序维护“缺位”并存,政府规模的膨胀加剧,影响了市场交易的顺利进行。

事实证明,把经济决策权归还给市场主体,同时提供各类市场主体自由竞争、公平交易的市场环境,让市场主体分散决策并独立承担经济后果和社会影响,政府专注于市场环境和市场秩序维护的有限理性思维,更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从审批型政府转向服务型政府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有必要通过规制市场行为和规范市场秩序,维护市场竞争活动的公平、公正,降低市场经济活动的运行成本,增进市场效率。但政府规制不应成为维持政府部门利益的手段。政府设置过多过繁的审批或检查项目,有的甚至是乱收费、乱罚款,大大增加微观主体的市场运行成本和制度成本,同深化市场改革的要求背道而驰。传统体制下的行政审批还通过设置所有制门槛,对非公有制经济进入领域进行限制。这与新的条件下国家对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思路相左,与“非禁即入”的自由竞争理念也格格不入。因此,应当进一步大幅度削减行政审批,减少行政干预中的随意性,促进生产要素的流动,使各种生产要素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优化组合。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基础工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原则是:对不符合政企分开和政事分开原则、妨碍市场开放和公平竞争以及实际上难以发挥有效作用的行政审批,坚决予以取消;可以用市场机制代替的行政审批,通过市场机制动作。对于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要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做到审批程序严密、审批环节减少、审批效率明显提高,行政审批责任追究制得到严格执行。《行政许可法》的出台对转变政府职能,改变我国“审批”过多过滥、冗长复杂的现象将产生积极的影响,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政府只有切实把行政审批的范围减下来,实现审批行为的规范化,才谈得上向服务型模式的转变。

从高成本政府转向高效率政府

逐步降低政府行政成本,是建设服务政府的前提。政府运作的高成本与政府服务的低效率是如影随行的。通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经济社会事务的管理责权,明确中央和地方对公共服务方面的管理责权,有利于降低管理成本,从而提高工作效率;社会中介服务组织也是促进政府职能转变,降低市场交易成本特别是信息成本的有效途径。积极发展独立公正、规范运作的专业化市场中介服务机构,按市场化原则规范和发展各类行业协会、商会等自律性组织,减少政府规制范围,也有利于减低行政成本。

在逐步降低政府成本的基础上,增强政府的回应性是提高政府服务效率的又一重要环节。政府的回应性是衡量政府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公共管理人员和机构应当定期地、主动地向公民、企业征询意见、解释政策和回答问题,对公众提出的问题和要求,及时作出处置和负责的反应。具有充分回应性的服务型政府模式,导致政府在权力结构中角色的变化:政府由原来的公共权力统治者,变为市场秩序的监管者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

新定位范文篇5

关键词:新媒体;新生态;新主持;媒体融合

当今信息网络技术迅猛发展,QQ、微博、微信、App等各类网络移动客户端不断涌现。这在一个媒体分众、受众群体多样化的世界,人们有更多元化的新闻消费选择,传统媒体因此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电视主持人影响力也有所下降,甚至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尴尬。

一、传播业态的改变,主持人面临的内忧外患

在大众传播活动中,节目主持人以真实的个人身份和言语交际行为,通过直接平等的交流方式主导、推动节目进程、体现节目意图,包括驾驭话题、控制节目进程、体现节目意图、实现最佳传播效果等,这不仅使主持人成为节目的中心人物,也体现其作为节目核心人物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①伴随着个性化节目的诞生,一个个充满个性、独具魅力的电视主持人成为电视明星,走进千家万户。主持人作为栏目的个性化符号,在传播和受众间搭起人际桥梁,完成传播使命。如今,不少电视主持人影响力式微,与当下传播业态的改变息息相关,也与行业自身内部的微环境有关。1.信息改革带来传播模式的改变据相关权威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占全球网民总数的1/5。互联网普及率为54.3%,超过全球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②这些数据的背后说明传播的载体和渠道正发生历史性改变。手机媒体、社交媒体的崛起更改变了人们消费新闻的方式。2015年,互联网数据中心(IDC)在微博一组数据称,“近1/3视频网站用户几乎不看电视”。传统电视正逐渐被年轻观众“抛弃”已成事实。2.消费主义观念对于电视传媒的影响缘起于20世纪西方的消费主义,作为全球化的文化现象,正不可避免地以其消费价值观念加强对社会生活的渗透,也影响着新闻媒体和人们接受电视产品的消费观念。电视媒体与消费文化的共谋,释放了人们的物质欲望,满足了人们的世俗需求,但也带来了传媒消费主义的倾向……③在消费主义文化带动下,不少节目制作方想方设法迎合观众需求,赚取注意力,增加节目收入。在收视率指挥棒下,节目的存在与否来自于是否被更大多数观众认可,这种迎合大众的通俗文化在一定意义上远离了意识形态,消解价值、意义和理想。娱乐至上,叫座比叫好更实用,电视人文精神和精英文化日渐消失。娱乐化倾向明显,在一些节目资源上占据了核心地位,其他类别节目得不到重视,主持人的发展受到一定限制。3.主持人培养模式不完善导致后劲不足随着网络主持人的兴起,有些非专业主持人正成为受众的新宠。他们以丰富的知识结构、犀利的见解、深刻的表达、率真和自由个性的表达洗刷着观众对主持人的习惯认知。不难发现,这些具有通才和杂学特质的主持人并不能在既有学院科班的主持人培养体系中获得。中国的主持人学科教育往往是被纳入艺术类或新闻传播学范畴,着重强调对普通话语音和语言表达的训练,其审美标准在是否声音动听、形象动人、表达标准规范,而对主持人的通识教育、综合素质包括思维方式、思维个性、话语张力并没有足够的观照和预见。这导致很多播音主持院校毕业的学生即便是国内一流学府主持专业的学生,在工作岗位上也不一定被看好,电视台制片方普遍认为这些主持人在记者素质、新闻判断把握能力、语言等方面尚有提高的空间。因此,如果既有播音主持教育理论不能得到改进,现有主持模式和主持人自身结构性的素质得不到调整,主持人将落入先天不足、后劲缺乏的困境举步维艰。4.传媒机构组织文化及管理与主持人发展状况不适应有些媒体管理者并不真下的了解主持行业特性和成长规律,认知缺乏,没有建立起鼓励创新的组织文化,跟不上传媒业发展形势。有些传媒机构对主持人重使用,轻培养,没有必要的充电培训长远计划和主持人职业道路规划。在制作层面,电视节目开播,常常不惜重金挖掘有名气的主持人以此拉动节目收视,弱化了节目内容自身和主持人的成长性。同时,以收视率为指挥棒,一些叫好不叫座的节目因为广告份额的原因纷纷下马,这导致主持人多元化的发展通道狭窄。

二、主持人真的可有可无了吗

在新媒体浪潮冲击下,如今,人们发现一批没有主持人的电视综艺和真人秀节目,竟然也得到观众前所未有的青睐,主持人被置于“去主持人化”“边缘化”的尴尬境地。人们不禁要问:“主持人真的可有可无了吗?”然而,对网络时代出现的新媒体,麦克卢汉早有预言:新媒介不仅是机械性的小玩意儿,为我们创造了幻觉世界,它们还是新的语言,具有崭新而独特的表现力量。事实上,网络媒体一批主持人的大放异彩使得主持人的内涵和外延进一步延伸,主持人的作用非但弱化,反而是更加强化了。④1.网络传播彰显了主持人的价值在网络传播语境中,交互性、信息的双向流动性和受众的主动性,使得信息自由无阻的流动。但信息爆炸导致信息冗余,同质化碎片化的传播并不能让人接收到有价值的信息,一定程度上也会导致信息饥渴。“在信息汹涌的情况下,人们接受、感知的信息多,但没有时间思考和分析,知道得多,但思想贫乏,信息爆炸将产生感性知识丰富而思想贫乏肤浅的一代。”⑤在网络新闻转载满天飞的同时,人们无从判断信息的真假,在掌握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权威的评判才是受众最需要的,主持人对信息的解读和把关人功能在信息传播中的价值得到彰显。《数据尘埃:生存在信息过剩时代》一书认为,当前媒体人面临的挑战是学会分享与组合信息,这不完全是寻找事实信息,而是对信息的组织和整理。一个信息量过载的世界需要一个重构系统对信息价值进行再塑造。在这一过程中,分享和总结已有信息比盲目制造信息重要得多,传统的新闻范式已经过时。⑥主持人是媒介增强传播效果的一个介质,是传播中最活跃的元素,面对受众穿针引线,传递信息,根据传播意图使得新闻的各种事实、观察、材料、观点自由组合,灵活嫁接,开掘新闻视野的多维空间。近年来,一批网络主持人的走红可以证明,观众对主持人充满期待,只不过对主持人的要求更高。2.“去主持人”化是否伪命题“去主持人”的说法源于一些大型真人秀和综艺节目取消了主持人。对于新媒介环境下节目主持人的传播模式,有观点认为:“媒介环境变革的情况下,节目主持人作为传播主体,其传播实践、传播媒介、传播平台、受众互动方式等方面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新媒介环境下,节目主持人传播实践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节目中的主持传播,而是越来越多元。”⑦以《中国好声音》节目为例,传统模式中主持人照本宣科串联节目流程的形式已不复存在,四位导师担当了主持人的语言功能,他们在特定的节目情境中,以真实的个人身份和交谈性言语行为,共同主导、推动节目进程,体现了节目的意图,完成主持人的核心要素价值,诠释和推进节目议程。近年来,类似《中国好声音》等引自国外的大型真人秀综艺节目,是对传统中国综艺节目主持人串场模式的一次更新,主持人以更灵活的方式出现甚至隐性存在,成为节目中不可分割的一个元素和内容主体的一部分,真正起到诠释和推进节目的情节功能。主持人的出现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只要内容为王,形式可以不同。在这些节目中,主持人和节目关联度进一步加强,主持人在节目中的议程设置功能得到进一步彰显。

三、新媒体时代,主持人如何作为

新定位范文篇6

关键词:角色转换;导演;宣讲;德育;创新

在创新教学中,新的德育改革体系强调教师做引导者、促进者;创新教育强调教师在提高学生素质过程中的主观努力,着力点在于教师对原有桎梏学生活力及个性的宣讲程式的打破和重建。创新教育关键在于教师不能墨守成规,在于教师努力创造。因此,本文着重从教学内容的差异性和师生关系两方面来具体阐释教师角色的转换和定位问题。

一、从教学内容的差异看德育教师角色定位

由于课堂内容存在差异性,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有着不同的侧重点,有的注重课堂组织,有的注重把握课堂流程等等,这就决定了教师在其中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1.课堂组织上要当好“导演”

目前,在德育教改的呼吁声中,传统的单一教学方式已被各种各样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模式所代替。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即导演与演员的关系。华东师大教授叶澜说:“没有学生的主动性,教育就可能变为‘驯兽式’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计划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由学生读、说、演.把课堂交给学生,老师只对学生的学习加以引导点拨。例如,在上法律基础课时,课文本身十分重要,把案例当剧本,更适于发挥师生之间导演与演员的关系,指导同学们演好这场戏,进而充分理解法律条款。这样一来,课堂就活跃起来了。这里最主要的是学生要当好演员首先必须认真读好课文,这无疑会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自己去学、自己去演。也就是说,教师的引导、促进作用得到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体现出来了。师生对教材的理解达到了和谐一致,形成了共振,创新也才可能实现。

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当好一名导演呢?

首先,要对“剧本”(教学内容)了如指掌。教师通过反复诵读文本,认真思考与教材有关的主要问题,对教学内容进行深人系统的理解,从整体上把握教学内容。其次,要了解“演员”的实力,即学生的知识构成,亦即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完成“演员”这一角色。因此,在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上,在了解学情时,可进行“换位思考”,即在思考问题时,有意识地将自己的位置放到对方的位置,或把对方的位置放在自己的位置上思考,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教师在分析教材、设计教案和实施教学时尝试把自己置于教学对象——学生的位置,感受学生的学习情境,体会学生情绪,揣摩学生的学习心理,估测学生的学习能力。具体到每一篇课文,要预测他们会如何确定教学目的、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式……

在明了学生“学情”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目的选择符合教学实际的教学内容。设计最易使学生共鸣、共振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行为,从而将教学计划付诸实施。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始终只是起一个宏观布局的作用,即“导演”的作用,他的一切都是以学生为主,真正发挥“主人翁”作用的还是学生。

2.课堂流程中当好“舵手”

创新教育下,德育教学中应贯彻以“学生为主”,提倡“讲讲议议”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其中始终充当一个“舵手”的角色,对学生的学习给以方向指引和对教学过程的环节加以控制。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若要让学生在思考、讨论问题中得到锻炼和提高,老师当好舵手这一角色很关键。

那么,教师要做好“舵手”应做到哪两点呢?一是在实施德育教学中,教师首先准确熟练地掌握《德育教学大纲》的内容,把握住德育教学的正确方向,这样才能够把学生往正确方向引导。二是在引导和点拨中不能放任自流地让学生随意发挥,要符合教学目的和要求,并且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控制好整个教学过程。例如:本来是一个没有什么讨论价值的干扰信息,由于老师把握住了学生的心态,财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从而使学生产生了对课文理解的“共振”,保持了教学目标的一致性。其实,在教学中对学生心态把握和了解也很重要。这样,有利于我们从总体入手,对学生进行整体把握和引导。当前的德育教学,教师在其中始终只是名“舵手”,他只负责引导学生向一个正确方向发展;而船只的前进,则需学生自己划动船桨,朝着教师所指的方向前进。这既达到了教学目的要求,也避免了学生无的放矢地讨论问题,从而锻炼提高了学生思维的准确性。

3.课堂质疑中当好“记者”

创新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必须在重视学生个体的基础上,在不违背教学要求的前提下,设计有意义的问题向学生发问,让学生充当课堂的主角,通过向学生提问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特别是从近几年日益兴起的话题作文来看,教师在学生进行作文训练的时候,可以就某一话题,让学生谈开去,这时教师的角色就可以是记者,就话题有目的性地进行现场采访。教师通过“记者”这一角色的出色扮演,一方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那么,记者角色的扮演应注意哪些呢?首先,记者的扮演其实就是要给学生提供一种发现问题的环境,比如,在案例教学中就是提供案例背景。经过教师的设问,学生思维必然活跃,他们个个不仅思如泉涌,而且情感和兴趣也被激发起来了。分析案例对他们来说,不仅是一件愉快的事,而且对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帮助。其次,在发问过程中,应将问题的着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上。比如,我们在案例教学中,案例的材料是否充裕、选材是否精当,在很大程度上会对学生的认识能力起导向作用。

4.教师在课堂引导时当好“主持人”和“裁判员”

教师的主导作用还要放在指导学生“自治”管理上,帮助学生形成和提高启我管理和创造性能力。但长期以来学生已习惯当;“客人”、被动接受,不习惯当“主人”、自觉学习探究,习惯于教师将一切嚼碎了和着唾沫喂给自己,而不习惯主动寻找食物通过自己咀嚼来填饱肚子,补充能量。长此以往,学生的等待心理、依赖心理渐渐形成,主动性、创造性丧失殆尽,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语文教育改革家魏书生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十分重视学生的自立、自治。他认为语文教学应该“一靠民主、二靠科学”,这样一来,教师的角色扮演在教学的具体实施实践中又产生了新的变化。例如,法律课中的一场辩论会,老师的角色就可以是“法官”、裁判员(评论员);一堂思想修养课,教师同样要担当起主持人、裁判员等角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紧张而活跃,情绪处于亢奋状态。丽教师在其中始终只处于主持人、裁判员的地位,问题的提出、解答都是学生自己自主完成的。最后,由教师带领学生分析问题,得出正确答案。教师通过“主持人”、“裁判员”这一角色的出色扮演,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

教师在当主持人,裁判员时应注意两点;一是要给学生压担子、交学习任务,引导、督促学生自主探究,使学生逐渐去掉等待和依赖心理,形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二是要在民主的学习环境之中进行,教师只是处于“平等之中的首席地位”。

二、从师生关系转换来看教师角色定位

创建宽松的心理环境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前提,学生没有一个良好的德育学习心理环境,教师也就不可能引发学生学习、质疑、发现的动力,也更不可能谈得上创新教育。

学习心理环境即影响学生学习心理状态的种种因素。学生心理的积极亢奋还是消极低落,是主动探究还是被动接受,是轻松愉快还是沉重痛苦,是自由宽松还是压抑紧张……这些都关系到创新教育的成败。而影响学生学习心理状态的诸多因素中,教师无疑是最主要的因素。教师与学生情感的交流,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影响,教师对学生品格的熏陶都是与教学相伴而来的。如果学生之间不能有很好的情感交流。达不到互相之间思想上的理解与沟通,学生将很难有良好的学习心理状态。据笔者调查,学生最希望教师既是良师、也是益友。

因此,教师应转变陈腐思想,重塑教师形象。教师作为社会一分于应平等对待也是社会一分子的学生。千百年来,“天地君亲师”因袭相传,发展下来,“师道尊严”已成为教师心中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教室里充满着紧张压抑,学生看教师眼色,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在这样的心理环境下,何谈萌发创新意识?因此,作为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对学生高高在上的距离感,要与学生平等对话、平等交流,做学生的朋友,从而融洽师生关系,消除学生时紧张感,除去学生心理负担,调整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师生实现朋友式交往,教学达到同频共振,创新的火花才有可能进发。

师生之间要实现朋友式的交往,老师又应该怎样去做呢?

一是加强沟通与交流。课下与学生交流,与各种层次的各种性格尤其所谓的问题学生交流,尊重他们的个性.发掘他们的特长。即放下架子,贴近学生,经常真诚地与学生交流,主动地学习他们的长处,这样既可以调整自己的心态,认识到我只是“学长”,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又可以深刻地认识到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二是倡导教学平等,课堂教学中以平等的身份发表见解和评议,而不把教师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强迫学生接受。尽量多给学生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不要太看重他们答案的正误,关键是看学生对自己的见解是否能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三是创设共同话题。如可以辟出专门的教学或者休闲时间对当今人们都关心的世界时事热点问题进行探讨,也可以是政治、军事、文化、体育等各个方面的话题,最重要的是要创设学生既有兴趣又有认识和探讨价值的话题。

四是因材施教。根据新大纲的教育理念,应把学生看成独特的和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学生是完整的人,有着丰富的个性,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而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心理世界”,他们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是各不相同、各有侧重的。独特性是个性的本质特征,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个性的人,应成为我们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独特性也意味着差异性,不仅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而且要尊重学生的差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

新定位范文篇7

一、传统观念对于小学教育的误解

小学教育作为人类的启蒙教育阶段,其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首先,与同样作为启蒙教育和儿童教育的幼儿教育相比,小学教育的对象———6至12岁的儿童已经从以游戏为主过渡到了以课堂为主的状态。此时的他们像一团团刚刚和好的新泥,等待着被塑形和赋予灵魂。在此阶段,他们不再能够随意流动,相反,为了被塑成型,他们将面临各种约束。其被塑成的形状和赋予的灵魂将直接影响到其未来的行动。其次,与中学教育、职业教育以及高等教育相比,区别更是显而易见。后者之于人类就像是教给这个刚被赋予血肉之躯的泥人以走路、奔跑等技能。而小学教育则更偏重于灵魂的灌输和站姿的训练。因而,小学教育的重要特性之一便是基础性。其教育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此人今后能否顺利走路和奔跑。然而,长久以来,大众对于小学教育具有的“基础性”特点的理解却是有些片面的。我们一味地强调小学教育是为学生顺利升学打基础、做准备。因而我们对于小学教育的要求就是学好基础知识。以此为导向,各个家庭开始了“起跑线上的竞争”。纵观身边的小学生,其课下时间几乎都被英语、数学、写作等各式各样的辅导班所占据,而不再享有那个本属于这个年纪的快乐的童年生活。取而代之的是过早地承担起升学的压力,将学习视为任务、负担,一味地以学习成绩比高下。“学习至上”的导向会导致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良后果。第一,由于家长和教师都将学习成绩视为评判一个孩子优秀与否的至高甚至唯一的标准,很常见的一个例子就是部分家长常常用物质奖励来督促孩子好好学习,他们会这样对孩子说:“如果你期末考100分,爸爸就给你买……”。在这样的价值导向下,孩子的价值观会发生一定的扭曲。具体说来,孩子们无论是在以后的后续学习和交友中,都会变得很功利,即只重视学习而忽略掉人格、品德和信仰等精神层面的追求和指引。第二,由于从小面临的学习任务重、压力大,他们会将学习视为一份不得不做的“苦差事”,而逐渐失去学习热情和兴趣。且这种态度和思想将持续影响其他后续阶段接受的教育。放眼身边,很多学生的状态都是小学、初中、高中被逼着学习,等到了大学,教师不再逼着了,便完全松弛下来,无所事事、自甘堕落,找不到人生的方向和意义了。第三,由于小学教育只注重了知识灌输而忽略了道德教育和性格培养,使得那些因为成绩不错而被我们称之为“优等生”的孩子会由于动手能力差、缺乏团队意识而在实践环节频频受阻。而且由于性格不健全,在遇到困难时很容易气馁,较为严重的,还可能通过极端方式来表达心中的不满。

二、“重德重习”———对小学教育的重新审视

小学教育应当定位为素质教育,而绝不能仅进行基础知识的灌输。诚然,学习基础知识是必要的,但是绝不是最主要的。在终生学习的导向下,小学教育应该定位于“重德重习”,即应重视学生的品性的培养和习惯的养成。它应以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为目标,应是一种全面的、非定向的教育,它是为社会所有行业的未来人才打基础,而不是单为某一特定行业。它教给学生的绝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培养孩子对于学习和生活的那种积极的情感和态度,进而使其具有健全的身心和良好的习惯。毕竟知识是学不完的,且专业知识的学习效果是短暂的。相反,如果小学教育能使一个人拥有良好的品性和习惯,进而有一套正确的做事以及处世的态度和方式。则可以合理预见,此人其他方面的成功才会是水到渠成的。事实上,思想上的财富才是可以终身受用的。因此,小学教育的最终培养目标不应当仅仅是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而是学生潜能的开发、身心的健康发展以及学习目标的确立。具体看来,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德育基础:现在的社会中,包括成年人在内,公众的一个普遍感觉就是不知道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似乎除了清楚地知道法律底线绝不能碰之外,便不清楚自己的道德底线在哪里了。忽视德育,便看不到孩子对于长辈的尊重,取而代之的是孩子的任性;看不到谦让、为他人着想,而只能看到争抢、自私自利。品德和性情———作为影响和主导人一生的意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关于这方面的教育,主要可以通过经典小故事以及实践活动树立并增强儿童的自尊与尊重他人、诚信等方面的意识;二是智慧启蒙:小学生的大脑在这一时期是较为混沌和活跃的,小学教育作为教育的启蒙阶段,他们在此阶段所形成的对于学习的印象可能会影响其一生。因而本阶段的教育任务有两个方面。第一,引导学生学习基础文化知识,寓教于乐,培养其对于学习的兴趣。第二,重视对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保护和培养,同时要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了解未知世界的欲望。三是习惯培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重德重习”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便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关于学习习惯,主要是指固定的学习时间、阅读课外书的安排以及团结协作、谦逊好问的态度。关于生活习惯,则主要是指固定的作息、做操、锻炼身体的时间安排以及自觉洗脸、刷牙等整理个人卫生的习惯。对于习惯的培养,本质上就是让学生学会克制自己。因此学校的纪律约束和奖惩引导就显得格外重要。

三、转变传统观念、提升教育质量的措施

新定位范文篇8

1科技文化产生于科技发展,同时又反作用于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古今中外强国的崛起无一不以发达的科技作为坚实的后盾。中国明朝永乐年间由于拥有高度发达的造船和航海技术,使其成为世界上最早实现远洋航行的国家,亚非沿岸30多个国家纷纷朝贡,与明朝建立外交关系。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经历过工业革命洗礼的英国则以坚船利炮扣开了当时陆地领土世界第一的清朝的大门。科学技术不但能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带来丰富的物质财富,同时也带来丰富的文化财富。科技文化即在发达的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孕育而生。文化的形成由低至高分成了四个层次,即器用层、行为层、制度层和理念层。在人类实践和文化积累发展到一定条件下,人们出于认识自然、提高生产效率、改善生存质量的需要,于是去发明创造新的生产工具并应用于生产和生活。人们在利用新的生产工具进行生产、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套行为的规范和制度。由于制度和规范被政府以法律、法规等形式固化下来,人们则会逐渐形成相信科学、崇尚理性等精神层面的理念。科技文化是与科学技术有关的文化,是以科学技术的发生、发展为根据,并对科学技术本身和科学技术的社会运用进行认识和反思的观念结晶,是人物类文明与社会进步的标志,是不断作用于人、自然、社会而演化出的一种崭新的文化形态。科技文化的实质是人类与科学技术的互动关系及产物,因而科技文化又影响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科学技术孕育科技文化的过程相反,科技文化对科学技术的影响是从高到低的,即从精神理念层面向下延伸到物质层面。如果社会上人们普遍保持尊重科学的价值取向,则会促使制度的形成,从而指导或激励人们进行创新的实践,于是新的生产工具被不断创造出来。科学技术催生了科技文化,而科技文化又反过来推动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科学技术和科技文化犹如车轮直径上的两点,不断循环往复,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四大文明古国因为在历史上出现了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而使它们都曾经称雄于世界,又因为它们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科技文化而使他们的文明续写千年。如果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那么科技文化是第一文化则应该是其逻辑意蕴。

2广东省科技进步活动月应该成为广东传播科技文化的先锋力量

一直以来,广东省科技进步活动月都以传播科技知识为其基本功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广东省科技进步活动月紧扣时代脉搏,提出了科技服务企业、科技服务民生、科普进社区的命题,但从本质上来说,以上的活动仍然是以传播科技知识为基本点。广东省科技进步活动月经过20年的发展,其科普的教化功能已得到充分发挥,然而,基础的科学知识的普及是学校教育的任务,在新的形势下已经不应该再成为面向公众的科普任务。同时,科学的文化价值,即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以及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等则仍然未被公众所广泛认知,因而广东省科技进步活动月引导公众进行创新实践和理性思考的功能尚有很大开发的空间。正因为科技文化对科学技术的影响首先是从精神层面开始的,所以,广东省科技进步活动月理应进入科技文化传播更高的阶段———科技文化传播,即科学精神的弘扬、科学思想的传播、科学方法的培养。为此,广东省科技进步活动月的传播理念应该有一个更高的定位:广东省科技进步活动月是传播科技文化的先锋力量。科普工作不但要向公众传播科技知识,更要重视科技文化价值的传播。说到底,就是要传播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广东省科技进步活动月的目的不是要把每个公民都培养成为政治家,但应当使越来越多的人让科学的创造精神、科学的求实精神、科学的自由精神、科学的变革精神、科学的审美精神在思想和实际行动里生根,能够越来越自觉地运用唯物的、辩证的、理性的观点和方法去认识世界、认识自然从而指导实践。这是新时期广东省科技进步活动月传播科技文化的要义所在。

3广东省科技进步活动月传播科技文化的实践创新

前文论述了新时期广东省科技进步活动月应该以传播科技文化为第一要义,本部分则探讨如何进行传播的问题。在科技进步活动月创立之初,“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培养科学方法”、“满足全省人民不断增长的科学文化需求”便是其宗旨所在。然而,20年来,广东省科技进步活动月重科普宣传、轻文化传播,重活动开展、轻精神弘扬,导致广东省科技进步活动月内在的科技文化精神核心缺失,活动开展略显得流于形式。大致来讲,广东省科技进步活动月的实践创新可以分成三个层次:一是营造、优化科技精神文化氛围,为科技进步活动月的开展创造良好的精神环境;二是强化广东省科技进步活动月品牌和形象传播,增加科技进步活动月在社会上的显示度,提高活动月在公众心中的地位;三是规划、制定科技进步活动月信息反馈制度,以促进活动月本身的自我完善。具体说来,要实现三个转变,即由重科普轻文化向传播科技精神文化和科技知识并重转变;由重活动轻品牌向活动组织与品牌渗透并重转变;由重宣传轻反馈向宣传与反馈并重转变。

3.1以人文科学为载体,在广东省科技进步活动月中强化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体现科学思想,一般是指在科学的历程中,对科学现象和科学活动的理性思考、认识、看法和基本观点、观念。它主要体现在一些著名科学家、学者的自然观和他们对研究领域所作的创造性工作的阐释中,体现在科学家群体对有关的科学理论的论述和在科学研究上所采取的方法与手段中,体现在不同学派、不同学术观点的论争中。从一定意义上说,科学思想决定了科学发展的方向和进程。任何时期的科学发展都离不开人类社会,而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目的的人文科学则是体现科学思想的理想载体。一直以来,广东省科技进步活动月都是自然科学工作者施展才华的舞台。为传播科学思想,广东省科技进步活动月可以邀请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广泛参与,开设如“科幻故事”创作评选、“科幻影片”创作展播等以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为特色的活动,这不但能调动社会公众的创作热情,更是科学的创造精神、求实精神、自由精神、变革精神、审美精神的体现;此外,除了向普通公众普及科技知识外,还可以面向大学生、科研人员等高层次的受众开展针对科技史、科学现状、科学原理和科学技术研究的政治—伦理思考蕴含的论坛、讲座、辩论会等活动。通过上述能产生思想交锋的活动,传播务实求真、尊重规律、追求理性等科学思想。通过自然科学工作者、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通力合作,一同开展一系列旨在体现科学思想、激发创新思维、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不但能让广东省科技进步活动月的活动更富趣味性,更重要的是为活动月注入了科技文化的灵魂,促进社会公众的科学知识丰富与科学精神培养的有机结合。

3.2利用现代品牌传播模型对广东省科技进步活动月进行品牌传播广东省科技进步活动月的宗旨是普及科技知识、传播科技文化、发扬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而要实现该目的,关键就在于提高科技进步活动月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地位。20年来,广东省科技进步活动月通过持续的组织已经成为广东省科普的品牌活动,然而,该品牌在社会公众中的品牌认知度和品牌认可度却相当低。活动月的社会传播功能始于科学知识的传播,终于社会公众对信息的接收和反馈。活动月本身就是科技知识、科技文化的传播媒介,没有公众对活动月的认知,则活动月所承担的功能也随之消失。从这个意义上来认识广东省科技进步活动月的品牌传播,则其品牌传播的意义甚至大于其本身。2001年,一种新的品牌传播模式———品牌社区被提出。品牌社区也称品牌共同体,是一种新的消费者沟通载体和互动方式(注:在广东省科技进步活动月的品牌传播活动中不存在商业意义上的消费者,但公众仍然是科技文化知识的消费者,他们要付出时间和获取其他信息的机会成本来获取科技文化知识,因此,本文提出的消费者实际上是科技信息的消费者)。一切与品牌有关的利益相关者,如活动月中的工作人员、公众、组织者、媒体及其他利益相关者都应包括在品牌社区内,其中,核心消费者是品牌社区的中心,品牌、产品、消费者、营销者均为品牌社区的重要组成要素,在该结构中存在着与消费者相联系的各种关系和实体。在品牌社区模型中,核心消费者在传播过程中处于不可动摇、不容忽视乃至决定性的地位,已有的研究表明品牌社区成员对品牌拥有稳定的忠诚度。借用这个模型,我们可以类比接受科技文化信息的受众是消费者,而这个群体是联结活动组织者、媒体、其他信息消费者和科技文化知识的中心,而要实现广东省科技进步活动月品牌的高效传播,则要培育活动月自身的科技信息核心消费者,例如,可以考虑建立宽松的会员制,会员可以优先获得活动月里各种活动的信息,优先获得与科学家沟通交流的机会,优先获得参观某些科研项目或实验室的权利等。通过类似的活动强化核心消费者的优越感来提高其参与兴趣,培养其对活动月品牌的忠诚度,并实施传播引导。由于品牌社区主要以口碑传播为特征,而口碑传播又是众多传播方式中效率最高、效果最好的传播方式。口碑传播包含了注意———兴趣———决策三个阶段。故此,在这个模型中,首先培育成熟的核心消费者,可以把活动月的品牌有效且高效地传播给其他消费者,引起他们的注意,提高他们对活动月的兴趣,形成他们参与活动月的决策,进而这部分消费者就可以又被培育成新的核心消费者。如此,活动月核心消费者的群体会越来越大,其品牌则可以有效并高效地渗透到社会各个角落,随之而来的则是科技文化的有效传播。

3.3利用新媒体构建广东省科技进步活动月的公众反馈渠道广东省科技进步活动月是一种政府传播行为。政府传播是组织传播的一种,指的是以政府为主体的信息传播活动。广东省科技进步活动月是广东省科技厅进行科技宣传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在政府的组织和推动下具有组织行政性,因而是一种政府传播过程。广东省科技进步活动月作为一种传播行为应该完全具有经典传播模型(信源———信道———信息———信宿———反馈)中的任一环节,而多年来,广东省科技进步活动月却缺少了公众的反馈。反馈是指通过有关一个系统过去行为的信息来控制这个系统的未来行为。在一个传播系统中,反馈是指接受者对于信源从前信息的回应,表明它的效果。反馈可以促使一个系统的自我完善,而广东省科技进步活动月由于缺少了公众信息的反馈渠道,不但阻碍了其本身的自我完善,更导致了科技文化传播的不畅。当今时代,各种各样的新媒体层出不穷,成为了公众获取信息和参与社会事务的重要渠道,因此,利用新媒体构建广东省科技进步活动月的反馈渠道无疑是一个理想的选择。新媒体是基于数字化技术基础的、能够实现交互传播的、非线性运行的大众传播媒介,新媒体不仅能把科技信息从其发现者传递到受众,帮助他们共享和应用这些知识信息,同时能使科技文化知识够打破时空的限制,扩散到不同个体,并最终实现跨时空的科技信息共享。当前,手机短信、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出现为广东省科技进步活动月反馈带来了新的渠道和发展契机。以互联网的微博为例,由于它们具有容量大、匿名性、互动性等特点,则可以直接成为广东省科技进步活动月进行科技文化传播和获得反馈的渠道。微博目前在许多公共信息服务方面,已经逐渐显露出其优势,广东省科技进步活动月利用这一新兴的网络媒体进行传播也必将大有作为。此外,手机媒体也是当前科技管理部门获得公众反馈信息的重要渠道。手机媒体具有成本低廉、传播迅速、操作简便等强大优势,在目前众多的娱乐电视节目中手机媒体展示了其强大的互动能量,如果这种能量在以互动性和参与性为重要特征的广东省科技进步活动月中加以积极利用,则手机必将在科技文化传播和信息反馈方面展示出其独特的魅力。

新定位范文篇9

关键词:ESP;大学英语;教师身份;重新定位

我国在实施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要求高等学校借鉴国际环境中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以此推动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实施,从而提高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与竞争力,培养更多国际化人才。另外,高校推动教学改革期间,将双语教学课程作为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以此来提高大学生的英语水平。由此可见,高校开展国际化教育是今后发展的重要趋势。大学英语教学开始向ESP(特殊用途英语,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的方向不断发展,以此为前提,大学英语教师的身份需要重新定位,按照ESP要求掌握相关技能,将英语和有关专业深入融合,指导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也能够提高学术专业的学习能力,这是大学英语教师身份重新定位的关键因素,也是今后开展教学的重点。

一、ESP课程概述

ESP为特殊用途英语,某种特定的职业或学科有直接联系,例如旅游英语、商务英语、医学英语等。大学中开设ESP课程,目的是满足学生专业学习要求,但该课程并非是教学的终结,而是可以采用的教学渠道[1]。教学期间内容与方法的选择与学生的学习需求有直接关系,基于此,要求ESP以特定目标为导向,结合实际需求展开分析开展的英语教学。其中需要注意,ESP课程和专业英语课程之间并不完全一致,ESP教学是高校语言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侧重点是专业学科语言教学,而专业知识仅仅是学生的学习载体,将英语词汇、语法等和专业课程中的语言有效结合,使学生能够在应用英语知识的过程中,掌握专业领域的知识与技能。分析ESP课程的性质与教学范围,可以确定教师采用全英文授课的方式,学生掌握学术英语技能,为之后的学习与实践奠定基础。一般学校将ESP课程教学分为若干个板块,例如纯语言实践、学术英语、学术课程,具体课程包括学术英语课程、学术文体写作、学术文体阅读、书面交流、口头交流、跨文化交际等。将语言技能和研究水平的实践知识的充分融合,学生可以在要求的时间内完成语言学习,掌握学术领域的英语知识,在后期课程的学习中,通过教材、杂志与学术演讲等途径掌握专业领域的知识,将其运用在实践作业当中,从而提高个人的学习水平。

二、大学英语教师身份定位的问题

(一)ESP教学内涵的确定。ESP教学概念在我国应用最早出现在20世纪末期,随之全国各大高校开始设置科技英语专业,这也在教育领域内引起诸多专家与学者的研究与讨论[2]。迄今为止,关于ESP课程的研究也并没有停止,然而当前开展ESP教学依然面临一些不足,各个高校中的ESP教学理论与实践探究依然处于发展阶段,高校英语专业的教学中专门用途英语定位和教学性质等内容并没有明确。同时,与之相关的教学方法还需要进一步创新。在现有关于ESP教学的观点基础上进行总结,发现开设ESP课程原则性规定需要统一,且课程中教材与系统缺少规范性,相关教学理论与研究等不够深入。经过对比与总结发现,ESP课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总结为教学原则、教学性质、教材等方面。针对ESP教学的分析,需要明确其中包含的内容,选择何种内容满足学生需求。关于这一点ESP教学的研究人员与教师理解并不能完全统一。另外,关于ESP概念与拓展也存在误区,例如个别教学人员将ESP教学与专业英语教学混淆,特别是ESP教学性质和目的,将其分解到各个专业或者是职业中,导致教学目标模糊。即便高校中已经开设ESP课程,但是关于课程定位并没有达成一致的认同,甚至一所高校中各个学院之间对于ESP课程的认知和定位也不相同。例如,某大学在开设ESP课程中,初步设定了45个专业,其中20个专业属于专业基础课,15个专业属于专业课,剩余10个专业属于公共基础课。课程属性的设定过于随意,导致教师的教学实践中缺乏指导,从而不利于教学秩序的管理。(二)教师知识结构的优化。大学英语教师需要掌握丰富的知识,其中可以划分为多种类型,例如普通的文化知识、专业领域知识、常规教学方法的知识、学科教学方法的知识、个人实践知识等[3]。作为语言教师和ESP教师之间也存在差别,而这些差别则表现在个人实践知识、专业学科知识和学科教学方法知识这三点。简而言之,大学英语教师身份的重新定位,需要立足于语言教师这一身份向ESP教师转型,那么则必须要掌握以上三点知识内容。其中,专业学科知识是大部分原教师学习与理解的难点。大学英语教师在开展教学与研究期间,要总结英语语言的规律,了解英语语言中包括的诸多技能,从而积累语言教学经验,将其运用于通用英语教学当中。因为大学英语就是属于语言教师行列,但是开展ESP教学期间可能会面临一些困难。加之教师在学校中主要是学习基础语言、语言文化以及翻译等专业技能,研究内容则是以英语语言体系中涉及到的理论知识为主,然而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只是关于ESP教学,需要满足该教学的基础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开展ESP教学之前,务必要完善个人知识架构,才能够将专业知识与英语语言充分结合,以此完成个人身份的转型。对于大学英语教师而言,实现个人职业身份的转型十分必要。基于ESP背景下,如果ESP英语教学目标与内容等过于模糊,会对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带来阻碍。ESP教学过程中存在不确定性的特点,不仅会影响到大学英语教师身份转型,还会降低个人自信心,对于未来的职业生涯产生惶恐、彷徨等心理,甚至会滋生抵制情绪,对教师的个人现状产生怀疑,并且拒绝做出改变,这对于教师而言是非常不利的影响因素。

三、基于ESP的大学英语教师身份重新定位

(一)ESP教师学习专业英语知识。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在ESP背景下重新定位个人的教师身份,首先需要确定ESP课程和专业英语课程的关系与差异。ESP课程是存在于普通英语和专业英语中间的过渡性课程,在语言教学中属于重要的一部分[4]。因为大学中开展ESP英语教学的目标,是为了帮助学生在所属专业当中具备独立使用英语知识的能力,针对学生展开英语学习技能方面的培训。ESP教师无需熟练的掌握专业知识,所以也不需要在教学中产生恐惧与焦虑等不良情绪。然而,作为ESP教师,务必要积极参与到学科专业知识的研究当中,秉持积极的态度、拓宽个人知识范畴,能够掌握所属专业的基础理论,以此推动大学英语教师身份的转型,为身份重新定位提供支点。例如旅游英语专业教学开设ESP课程,那么作为ESP教师则要积极学习旅游英语的专业词汇,能够将专业中的知识点渗透到英语教学中,如businesssecondpartyoftouristser⁃vice(旅游服务需方)、servicesupplierintourism(旅游服务供方)、serviceorganizationintourism(旅游服务组织)等词汇,可以让学生在情景模拟中运用。学生同时掌握旅游英语专业与英语课程知识,达到一举两得的目的。(二)明确ESP教学流程。高校外语教学涉及到需求分析、课程设计、教学内容选择、课堂教学课后评估这五个环节,将其与EGP(一般用途英语,EnglishforGeneralPurposes)课程对比,区别在于ESP课程依然处在发展阶段,课程设置与教材的开发还需要进一步优化[5]。ESP是以需求分析为前提开展的教学工作,ESP教师不仅要指导常规课程,还需要做好学生的需求分析、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评估等工作。另外,ESP教师组织分析学生的学习要求,明确自身学科知识、学生英语水平与学习需求的最佳契合点,将ESP教学包含的语言技能、应用专业知识充分融合,提高ESP教学质量,这与传统形式的EGP教学对比,有利于教师身份重新定位。(三)多元化渠道实现身份定位。将EGP和ESP两种教学模式对比,其中ESP教学方法和通用的英语不同,因此ESP教师需要利用多元化渠道,积累实践教学知识与学科知识。例如,某大学在开展ESP教学期间,招聘外籍英语教师,并且在学校内组建独立性的CELE(英语语言教育中心,CenterforEnglishLanguageEducation),其作用在于为非英语系国家的学生提供语言预科教学,通过闲暇时间培训EAP(学术英语,Englishforacademicpurposes)教师若ESP教师可以参与该类型的培训,便可以有效掌握ESP教学方法[6]。在参与培训的过程中积累教学经验,为今后组织专业教学奠定基础。另外,ESP教师在专业学科知识这一层面难免会存在一些不足,尤其是ESP教师身份重新定位的过程中,需要掌握大量专业词汇,通过ESP语料库可以弥补这一不足。语料库可以搜索关键词,并且具备语境共现、词汇统计等诸多功能,教师可以快速掌握专业中涉及到的高频词汇,并且了解词汇的不同搭配用法,通过个人语篇分析能力了解专业文本特点,筛选出符合专业知识能力的教学资料与教学方法。总而言之,大学英语教师身份的重新定位,需要利用多元化途径实现这一目标。

四、结语

综上所述,ESP与大学专业英语教学结合,需要ESP教师学习专业英语知识,采用多元化渠道实现身份转化,重新定位身份,为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提供正确引导,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还能够完善高校ESP英语教学结构。

参考文献:

[1]李瑞.大学英语课堂教师反馈语与新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相关性研究[J].大学教育,2020(06).

[2]章木林,邓鹂鸣.自我决定理论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师教学转型的动机研究[J].外语学刊,2020(03).

[3]马由馨.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教师专业认同的建构[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36(04).

[4]李柯金.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路径——以罗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07).

[5]邱绍姬.基于PREMA幸福模型提升大学英语教师身份认同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35(09).

新定位范文篇10

毫不夸张,腐败犹如全球性的“瘟疫”,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完全幸免。为此,《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除在第8条规定了“腐败行为的刑事定罪”而外,又在第9条专门规定了“反腐败措施”。我国腐败问题的严重程度是有目共睹的,现行《刑法》虽以专章形式规定了贪污贿赂罪,但其实施的效果却仍不能尽如人意。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刑事立法上所固有的缺陷也确实导致了一系列司法上和理论上的困惑,从而使反腐败斗争的效果大打折扣。在能不能借鉴、如何借鉴发达国家立法例,这些借鉴符不符合、在何种程度上符合我国“国情”等问题上的踌躇不前,已极大地妨碍了我国贿赂罪立法的发展和司法的运作。就如同当年《联合国禁止非法贩运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公约》促成了我国“洗钱罪”的确立一样,相信《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下称《公约》)也必将有力地推动我国刑法贿赂罪的立法完善。本文仅就我国刑法贿赂罪中贿赂范围的重新定位问题,探讨如下。

一与《公约》的现实差异

在理论上,“贿赂”是贿赂罪的行为对象,是“作为职务行为的代价所赠受的不法报酬”,其范围的大小直接影响着贿赂罪的成立以及刑事处罚的范围和力度。因此,我国刑法有关贿赂范围的规定是否达到《公约》所要求的标准将直接关系到对《公约》义务的履行。

《公约》第8条第1款规定,行贿罪是指“直接或间接向公职人员许诺、提议给予或给予该公职人员或其他人员或实体不应有的好处,以使该公职人员在执行公务时作为或不作为”;受贿罪则是指“公职人员为其本人或其他人员或实体直接或间接索取或接受不应有的好处,以作为其在执行公务时作为或不作为的条件。”可见,《公约》的“贿赂”是指作为公职人员“在执行公务时作为或不作为的条件”的“不应有的好处”。

我国《刑法》第389条规定,“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的,是行贿罪。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的,以行贿论处。因被勒索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没有获得不正当利益的,不是行贿”;第385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的,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是受贿罪。国家工作人员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归个人所有的,以受贿论处。”

也就是说,我国刑法将“贿赂”定位于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而索取或非法收受的“他人财物”。

这样一来,在贿赂的范围问题上,我国刑法中的“财物”与《公约》中的“好处”是何种关系,是否需要修改、如何修改便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

二我国立法沿革的回顾

要搞清作为我国贿赂内容的“财物”在法律上的内涵外延,还得简单回顾一下我国有关贿赂的立法沿革。首先,在1979年的刑法典中,贿赂罪的行为对象被直接表述为“贿赂”,亦即受贿罪是“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收受贿赂”的行为,这种规定在赋予法律用语以弹性和包容性的同时,也使得该罪构成要件的明确性受到了某种程度的损害;于是,在1988年的《关于惩治贪污罪贿赂罪的补充决定》(下称《补充规定》)中,立法机关对此进行了修改,将“贿赂”限定为“财物”,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构成要件明确性的要求,但因范围过窄而不符合贿赂犯罪的实际情况;之后,1993年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在肯定“采用财物”贿赂的同时,还承认了采用“其他手段”而成立贿赂行为的可能;然而,1997年的修订刑法并未在刑事法领域采经济法的这一立场,而是沿用了《补充规定》的提法,其当时的立法意图是在于限定处罚范围,还是认为“财物”一词在社会生活上已发生了某种语言学上的变化,尚不得而知。

三对各学术观点的评析

显然,在此立法背景下,对“财物”内涵外延的理解直接涉及到了罪与非罪,反腐力度及人权保障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于是,围绕我国贿赂罪中“财物”之范围问题,形成了三种截然不同的观点,现分别评析如下。

(1)财物说

该说认为,贿赂仅限于“财物”,包括金钱与物品,不包括财物以外的财产性利益,更不能包括其它非物质性的利益,并认为这是从法条和现代汉语的语意所得出的当然结论,是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

因依该说不能处理在社会生活上较为普遍的以财物以外的利益进行贿赂的行为,其支持者较少。可笔者认为,就目前立法而言,在实然意义上,财物说的结论是妥当的,由此而在司法上所造成的困惑及其在社会生活中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是立法上的问题。如果不及时完善立法,而是仅仅依靠“解释”和“理解”的“力量”去维护社会秩序,非但不能推动法治的进步,还有可能侵犯人权,从而背离刑法的价值。因为,刑法不仅仅为司法者和法学家提供了解释的对象,它更应该为最广泛意义上的社会成员提供以普通社会生活的观念进行理解的可能。

(2)财产性利益说

该说认为,贿赂不仅仅限于财物,还应包含金钱及物品以外的可以直接用货币计算的财产性利益。但该说在对“其他财产性利益”范围的理解上又不尽一致。有的将所有可以直接用货币计算的财产性利益都包含在“财物”之内,如设立债权,免除债务,免费提供食宿旅游,免费提供劳务,等等;而有的则认为应排除诸如免费旅游、免费劳务等情形,并以限定处罚范围及类似利益不易计算价值等作为其理由。该说实际上将财物理解为“具有价值的可以管理的有体物、无体物以及财产性利益。”并认为“财产性利益可以通过金钱估价,而且许多财产性利益的价值超出了一般物品的经济价值,没有理由将财产性利益排除在财物之外。受贿罪是以权换利的肮脏交易,将能够占有与使用的财产性利益解释为财物,完全符合受贿罪的本质”。同时,该说反对将非财产性利益纳入“贿赂”的范畴,认为若如此,既无法估算价值以便准确量刑,又易扩大处罚范围,同时,也与我国社会约定俗成的“贿赂”含义相左,等等。

依据该说能够处理社会生活中大多数的贿赂行为,且操作性强,既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反腐败的社会需要,又在一定程度上兼顾了“财物”一词语言学上的要求,故得到了绝大多数学者的支持,而成为我国刑法学界的通说。笔者认为,在不能立即改进现行立法及司法状况的情况下,与其说该说是最为合理的,倒不如说该说是最为务实和最为机智的。因为该说虽然巧妙地维持了“解释的极限”与人们当罚性观念的平衡,但却并不足以完全驳倒另外两说的观点――它既未在实然性上完全解决其立场与“财物”一词在词义上的矛盾冲突,也未能在应然性上彻底说明以非财产性利益进行“贿赂”行为本身不当罚的理由。

(3)利益说

又称“需要说”。认为“能满足受贿人各种生活需要和精神欲望的一切财产性利益和非财产性利益”均可成为“贿赂”。因为“迁移户口、调动工作、提升职务、安置就业、提供女色等非财产性利益”与财产性利益一样,也能“起到收买国家工作人员的作用”。

该说与现行法条中“财物”一词的冲突是不可能调和的,故在实然性上应予以否定评价,绝不能在解释论上采取这样的观点,否则即是对罪刑法定原则的明显破坏。但从应然的角度论,笔者却不能完全同意目前我国刑法学界居于通说地位的观点,反而认为该说在应然性上具有最大的合理性。事实上,在许多情况下某些非财产性的利益比财产性的利益更具腐蚀性,更能够达到行贿者的目的。因而,将贿赂的范围扩及非财产性利益更符合贿赂罪“以权换利,以利换权”的本质特征。该说虽不能成为现实司法的指导,但却应成为改进立法的思路之一。

四观点的取舍和立场的确立

其实,上述观点的对立并不是绝对的,在很大程度上只是考察问题的角度和基点不同罢了。决定观点的取舍和最终的立场,首先应确定研究的角度和基点。笔者认为,若以改进现行立法,满足实践需求,加速与国际接轨,尤其是履行《公约》义务的见地看,在贿赂的范围问题上,立法者应采“利益说”的立场。理由如下:

(1)从贿赂罪的罪质看,无论认为贿赂罪是侵犯职务行为不可收买性的犯罪,还是认为贿赂罪是侵犯职务行为公正性或廉洁性的犯罪,“贿赂”均是作为“职务行为的代价所赠受的不法报酬”而存在的,这一不法报酬理当“包括能够满足人需求与欲望的一切利益”。从贿赂罪“以利换权”这一本质属性来看,能满足人之需求的非财产性利益与包括财物在内的各种财产性利益并无本质的区别,故无充分理由将其排除在外。有论者认为,对于“收受”不便计算价值的财产性利益(如免费旅游、劳务)和非财产性利益(如提供职位、性服务)的国家工作人员,施以行政纪律处分即可,对其中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者可以其它渎职犯罪追究。对此,笔者不敢苟同。理由在于:(A)依此,不能处理“行贿者”,与对合犯的一般特征不合,无法收到刑罚特殊预防及一般预防的效果;(B)对事实上具有同等社会危害性的贿赂行为,仅因贿赂的内容不同而作出罪与非罪这种性质迥异的法律评价,实质上违背罪责刑相适应的刑法原则;(C)贿赂罪的罪质表明,其当罚性主要在于该罪对职务行为不可收买性或廉洁性的侵犯,是否为国家造成重大损失,并非刑法设立该罪所考量的重点――对行为人渎职行为的法律追究不能代替对其受贿行为的法律评价,这种认识与97修订刑法将贿赂罪与渎职罪分离的立法旨趣也是一致的。可见,就贿赂罪的罪质而论,以非财产性利益为对象的贿赂行为同样具有当罚性,且这种当罚性是相对独立的,并不能完全包含于其他渎职犯罪之中。

(2)从社会生活的实情看,以某些不便计算价值的财产性利益和非财产性利益实施贿赂已成为腐蚀国家工作人员的一种重要手段,危害相当严重,刑法应当对社会生活的这种变化及时作出适当的反应。一些“新兴”的贿赂手法在现实社会生活中逐渐向“常规化”发展。如,为国家工作人员的子女解决升学、就业、提拔或出国问题,给予官员的亲属某种商业上绝对盈利的“机会”,为公务人员的房屋无偿提供装修设计或其它劳务,无偿向“实权者”长期出借住房或汽车等等,至于免费吃喝玩乐、提供性服务等则更为常见。在“民间口头文学”所描述的与领导的“五大关系”中,“一起嫖过娼”是排于“一起收过赃”之前的与领导最“铁”的一种关系,这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性贿赂”的巨大“威力”和独特“功效”,以及普通民众对我国腐败现状的看法。在这些“新兴”贿赂的社会危害日渐严重,民众严惩腐败的要求日益强烈,“贿赂”之词义在实际的社会观念上已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代表民意的立法者绝不能再囿于“计赃论罪”的巢臼,而对新的社会现象视而不见。毕竟,社会实践才是决定理论走向的最终力量――法律的设置和语言、观念的内涵都应当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

(3)从人的需要结构看,非财产性利益在人类的各种需求中居于重要地位,其中的相当部分在社会意义上具有贿赂的价值。由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可见,从最低级的生理需要,到最高级的自我实现的需要,非财产性的需要是客观存在且不可或缺的。弗洛伊德甚至将性看作是推动人类行为的根本力量。连孔子都承认“食色,性也。”我们无意在此探求这些论断在理论上的准确性,只想据以说明以性满足为代表的一系列非财产性利益之于人的重要性,并进而标明这些利益作为“贿赂”的价值及其对作为人而存在着的“国家工作人员”的“杀伤力”。有媒体曾报道过某“走私大亨”摆平各路官员的“心得”,其“经验”表明:凡是当官的都必有一好,要么好财,要么好色,要么好官,故只要因人而异,投其所好,则必有“斩获”。其实,这位行贿“高人”并不是什么法律或心理学方面的专家,他的“高明”之处仅在于他客观地认识并利用了人性的基本弱点。从某种意义上说,法学在本质上是一种人学。这便意味着刑法必须站在人性的立场,以客观的态度,摆脱极端“经济一元论”的消极影响,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在社会意义上具有贿赂价值的所有利益,这当然包括诸如性满足在内的某些非财产性利益。

(4)从国外的立法潮流看,随着腐败的社会危害不断加剧,世界各国反腐败的力度也相应加大。严惩腐败之理念在立法上的表现之一,就是大多数国家的刑法均承认,“贿赂除了财物、财产性利益之外,还包括其他非物质性利益,”如意大利、瑞士、德国、日本等国即是如此。这无疑大大强化了对贿赂犯罪处罚,使得许多依“财物说”和“财产性利益说”不能处罚的行为,成为犯罪而遭受刑罚的制裁。在腐败问题已相当严重的我国,笔者确实不能、也不敢认为存在着某种真正有力的理由能使我国游离于这一立法潮流之外――“特色论”或“国情论”若用于此,是不足以服人的。因为正如政治学和法学界主流观点所指出的那样――当今全球性的腐败问题,有着许多共同的成因和规律,那么也必然会存在着许多共同的对策。笔者以为,《公约》出台的基础之一,正这种普遍规律的客观性和某些普遍对策的有效性。有论者指出,“对一种犯罪究竟打击面多大,这取决于犯罪的客观性、惩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等多方面因素。……从实践中看,确实存在以非物质性利益为贿赂,并且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但从可行性上看,把财产之外以(的)其他一切不正当利益纳入贿赂之中,势必给司法实践具体操作带来困难,……其可行性是不具有的。”这种担忧不能说没有道理的,但以此来否定“利益说”则显得力度不够。笔者倒是认为,有必要认真借鉴那些采“利益说”的发达国家的作法,结合我国实情,去解决“可行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