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村居民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5 18:11:51

新村居民

新村居民范文篇1

搬到这个名为“世纪新村”的小区仅仅半年多时间。生活在这个如诗如画的社区里,我真是如沐春风,感慨万千……

1980年以前,我家一直住在农村。房前是一片蒿草地,屋后是一方臭水塘。小院里蚊蚋飞舞,臭气熏人,尤其是盛夏,风丝全无,屋里屋外像整蒸笼一样,天天生活在“桑拿”中,全家人真是苦不堪言。

1982年,做了多年生意的父亲用积攒下的钱在县城买了两间家属房,全家这才从“蒸笼”中搬出来。梦想着从此可以进入天堂的家人,来到县城后便失望了:家属房年久失修,破损严重,不仅小得像鸽笼,而且还漏雨。每逢雨天,家人不论在上班还是在做生意,都得匆匆忙忙赶回家,搬盆举钵,接雨水。屋顶漏雨倒在其次,最让我和姐姐尴尬的是:家属房只有两间:厨房和卧室。作为四口之家,实在是不方便。父亲没办法,只好在厨房里搭了两张简易的木板床,拉上了布帘——这里白天是厨房,晚上便是我和姐姐下榻的卧室。于是,我和姐姐与油盐酱醋共同生活了四年多。姐姐考上大学后,父亲又在县城的东郊买了所平房。新家一共三间房,院落宽敞、洁净,家人很中意,我更高兴:平生第一次有了自己的“专间”!雪白的墙壁,清晰的有线电视,宽阔的客厅,平坦的甬路……这一切都让我心醉神驰,我暗想:大概这就是所谓的人间天堂吧!

两年后,我也考上了大学,离开了新家。我在外求学的四年中,父亲卖掉东郊的平房,在县城中心区买了一栋三层小楼:三室一厅,一厨一卫,89平方米。躺在松软的席梦思床上,我心里陶醉得要死:真是上有天堂,下有楼房啊!

新村居民范文篇2

搬到这个名为“世纪新村”的小区仅仅半年多时间。生活在这个如诗如画的社区里,我真是如沐春风,感慨万千……

1980年以前,我家一直住在农村。房前是一片蒿草地,屋后是一方臭水塘。小院里蚊蚋飞舞,臭气熏人,尤其是盛夏,风丝全无,屋里屋外像整蒸笼一样,天天生活在“桑拿”中,全家人真是苦不堪言。

1982年,做了多年生意的父亲用积攒下的钱在县城买了两间家属房,全家这才从“蒸笼”中搬出来。梦想着从此可以进入天堂的家人,来到县城后便失望了:家属房年久失修,破损严重,不仅小得像鸽笼,而且还漏雨。每逢雨天,家人不论在上班还是在做生意,都得匆匆忙忙赶回家,搬盆举钵,接雨水。屋顶漏雨倒在其次,最让我和姐姐尴尬的是:家属房只有两间:厨房和卧室。作为四口之家,实在是不方便。父亲没办法,只好在厨房里搭了两张简易的木板床,拉上了布帘——这里白天是厨房,晚上便是我和姐姐下榻的卧室。于是,我和姐姐与油盐酱醋共同生活了四年多。姐姐考上大学后,父亲又在县城的东郊买了所平房。新家一共三间房,院落宽敞、洁净,家人很中意,我更高兴:平生第一次有了自己的“专间”!雪白的墙壁,清晰的有线电视,宽阔的客厅,平坦的甬路……这一切都让我心醉神驰,我暗想:大概这就是所谓的人间天堂吧!

两年后,我也考上了大学,离开了新家。我在外求学的四年中,父亲卖掉东郊的平房,在县城中心区买了一栋三层小楼:三室一厅,一厨一卫,89平方米。躺在松软的席梦思床上,我心里陶醉得要死:真是上有天堂,下有楼房啊!

新村居民范文篇3

答卷一

关于某市红星新村居民H状告××印刷厂一案,根据调查研究现提出解决方案如下

1.目前,以企业自身出资为主、政府拨款为辅建立印刷厂的噪声处理设施,将噪声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标准以内。坚决杜绝夜间作业,如有违反处以5000~10000元的罚款。

2.基本维持市环保局的处理决定:印刷厂对H脑溢血病发负有部分责任,虽然印刷厂已有所整改,但已造成H病发致残,应赔偿经济损失10000元。

3.设立居民可以直接反映噪声污染情况的热线电话,由市人大、市环保局联合组成监察小组,及时处理居民反映的环保问题。

4.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在效区建立一座高技术含量、高环保标准的新印刷厂,将市区内的印刷厂搬出。建议省政府制定禁止在市区新建污染严重的企业的规定。

5.市环保局组织“环境保护与企业发展”学习班,对各大企业领导进行轮训。

【评析】

这是一份几近满分的“方案”。

现实问题:有历史根源。城市建设规划不合理是造成扰民的主要原因。考生抓住了主要问题,在“方案”中突出了政府行为,有利于化解矛盾。对“印刷厂”应负的责任,陈述明确,尺度准确;对“法院”断案,暂不涉及,简化枝蔓,十分明智。

五条意见,由近及远,步步深化,条理清楚,便于逐一有序地落实,体现了“标本兼治”的原则。

第2题答卷二:

我调研室工作人员经反复调查、了解情况及全面认真分析,提出如下对某市红星新村居民H状告附近的××印刷总公司的问题的解决方案:

1.由于居民H所居住的5号楼与印刷总公司的车间大楼平行,且相距1.8米,两座楼之间仅一座砖墙相隔,依据法医鉴定及区环保局实地勘测,则印刷总公司的超标噪声在一定程度上诱导了H脑溢血的突发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法律事实非常明确,建议某市中级人民法院放下思想包袱,严格执法,保护公民的权益。

2.为彻底解决印刷总公司因其超标噪声而与附近居民产生的诸多纠纷,保护这一国有大型企业的发展前景,建议令其立即设置令居民满意的、隔音效果良好的隔音墙,若此建议可操作性不强,则希望在当地政府的配合下,为该印刷总公司另觅一处可避免这一系列问题的厂址,并保证现在公司地址在将来的利用过程中综合考虑环保、交通、红星新村等诸多问题。

以上方案妥否,请上级领导审批。

【简评】

这也是一份较优秀的答卷。虽然“方案”只有两条,但持之有理,抓住了问题的症结。

第一条,态度明确,对纷杂“材料”中的相关信息整合得很凝练,因此能对法院工作提出中肯的建议。没有陷入对“案件”的审理是很高明之举,看来考生清楚司法部门有独立办案执法的权力——这虽属“常识”,但用得好,堪当赞赏。

第二条,说明考生对“材料”反映的问题实质非常清楚,所提的建议切实、具体,视点高远,体现了政府对人民负责的精神。

答卷三:

本调研室在经过充分调查研究后认为,对这起事件,各有关部门应密切配合,及时解决,初步方案如下:

(1)对于印刷总公司生产中的噪声问题,经环保部门鉴定后,如确实存在,应首先由环保主管部门通知印刷总公司立即停产,然后由环保部门与印刷总公司组织有关专家对整改方案进行论证。论证如果认为通过技术改造采取有关措施后能使其噪声污染程度降低到符合国家标准水平的,责令其限期整改,整改完成后由环保部门验收;论证如果认为即使整改也难以符合国家标准的,应结合城市规划责令其搬迁到新的地点建厂。

(2)对于H案审判问题,通过有关的司法机关责成中级人民法院在限期内审判该案,并责成法院在审理该案时应严格依法办案,对本案之外的因素不能过多考虑。

【评析】

前面二个“例卷”,虽然有瑕可指,但都属于“一类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这份作答,从形式上看,基本符合要求;在内容上,有较明显的缺欠,可定在“二类下”。

第一条意见,整合得不精练,几次使用“如”、“如果”的字样,似有未落到实处之嫌。

第二条意见,指向比较清楚,但过于原则化。

该考生未涉及“H案”的本源,所以“方案”仅限于解决具体矛盾。造成视野狭窄的原因是对“测试材料”中包蕴的大问题没有抓祝

答卷四:

针对此案复杂情况,可做如下解决方案:

(1)红星新村5号楼居民H在家中突发脑溢血并留下严重后遗症的情况属实。超标噪声是其诱因之一。××印刷总公司的噪声虽不是惟一噪声源,但也是主要原因。因此为保护公民权益,印刷总公司应按环保局处理决定予以赔偿。

(2)印刷总公司应按规定时间,及时给予H赔偿,并进行停产整改,建立隔音墙。在区环保局勘测合格之前,公司附近居民不得再提出赔偿要求。

(3)在区环保局勘测合格以后,如附近居民多数仍反映噪声问题,应由政府部门和印刷总公司出资进行居民拆迁,以维护居民生活的安定。而印刷总公司可利用原居民地区进行扩大再生产。对其他和以后建立的公司也要进行严格勘测后才可以进行生产。

【评析】

前两条意见,基本是对“材料”有关内容的转述。第(3)条意见实际是前两条意见的组合,其中“区环保局勘测合格”之说不具体。“合格”的标准是什么?没有明确。所以又引来了第(3)条意见中对“勘测合格”之后的担忧。至于“居民拆迁”和“利用原居民地区进行扩大再生产”的建议,这是两个未经过缜密调研就冒然提出来的“大动作”,恐怕难以兑现。

答卷五:

对于资料所反映的问题,首当其冲应该解决印刷总公司噪声严重超标的问题;这个问题是直接引起其他问题的根源。首先应由环保局下文勒令该印刷总公司在最短时间内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或消除噪声影响,最起码要使生产噪声音量达到国家环保规定标准,并派专人下到车间去监督执行。对于印刷总公司来讲,应该在车间与小区之间修建隔音墙,并在车间内采取如设置隔音玻璃的措施;

另外,公司抓效益应该把提高单位时间内产量摆于首位,而不应强调延长劳动时间。

其次,在妥善解决印刷总公司噪声问题的基础上,应由中级人民法院对居民H的申诉作出如下判决:印刷总公司的噪声影响周边住户是客观事实,但被告已有所整改,经核查其整改并取得定效果,而噪声也确实只是原告生病的诱因之一,故决定由被告对原告作出公开的书面道歉,不做任何经济赔偿。第三,对于法院判决带来的社会影响及相关问题,如小区停车场问题,就应由当地政府从城市长远规划角度出发着手解决。

【评析】

这份作答比较差。考生没有弄清“测试材料”的问题,便遇到一件事就支一个招儿。造成这种局面,既有能力问题,也与不清楚“申论”的考查要领、考查方向有关。“噪声”是引发民事纠纷的原因,考生却认为这是“直接引起其他问题的根源”,如果真的以此指导政府工作,只会让有关部门去作治标不治本的“无用功”。至于为法院拟定好“判决书”,越俎代疱,更不得宜。由于抓不住根本问题,所以就看重了“枝节”,第三条意见竟说起了“停车”问题,足见“对策”跑偏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类似这样的作答,在阅卷现场发现了不少,希望备考者认真分析这份答卷失误的原因,以之为戒。

答卷六:

某省某市红星新村5号楼居民H状告××印刷总公司的事情,历时已一年多了,该事件由于涉及面广,原因众多,始终难以妥善解决,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事情越闹越大,拖了这么长的时间仍未解决,不由的让人们感到深深的遗憾。市中级法院至今仍未开庭,或许有它的难处,但总拖下去也不是办法。此问题必须尽快解决。

首先,我们应再从法医那里全面地了解情况,进一步明确H的病的起因。噪声是诱因的直接或间接原因。市中级法院应在掌握各方面情况之后,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尽快开庭审理此案,尽快给双方一个满意的答复,要以事实为依据,兼顾双方的利益。

【评析】

这份作答得分很低。评卷老师如是说:其一,不说内容,但看形式,它完全不符合所谓的“方案”的基本要求。其二,看不出考生从“材料”中整合出什么主要问题,难怪前两段净是废话。其三,只出了找“法医”诊病的主意,然后对“法院”打了几句官腔。能力暂时低一点无可厚非,若是敷衍了事就大不可取了。

答卷七:

一、同意环保部门于1998年9月份作出的规定,即限期整改的通知,并限定夜22时至晨6时不得进行作业。同时,要立即设置隔音墙,减少噪声的分贝。

二、在工厂比较集中的地区,政府可以为该印刷总公司的车间选择一合适地址,同时可以采取一些优惠措施,并限定该车间定期内撤离红星新村。在选址搬离期间必须执行第一条规定。

三、要求××印刷总公司限期赔偿H夫妇经济损失21500元。

四、对××印刷总公司,今后要在征收其他税的基础上,征收其高额噪声税。

五、作出如下规定:(1)在居民生活区的工厂,车间严重扰民必须迁址;(2)建筑工地不得在夜21点至晨7点之间进行作业;(3)对上述行业征收高额噪声税;(4)对违反规定的任何组织予以处罚。

【评析】

这份“方案”写得比较具体,所提出的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第一条意见,可以立即着手办理,难度不大,但抢占了化解矛盾的一个落脚点。善于把可以早见成效的有益于民的事情办好是政府机关“行政”的要诀之一,这一点在申论作答中可以适情适度体现。第二条意见,有一笔写得很老练——“在选址搬离期间必须执行第一条规定”。这是针对在解决问题时可能出现的新问题而提出的对策,体现了“方案”的严密性。不足之处是第五条的内容太琐碎,处处点到、大而化之的意见往往难以指导操作。

答卷八:

1、××印刷总公司噪声污染、影响居民生活是客观事实。虽印刷总公司有所整改,但没有根本解决,而且仍持续生产到凌晨,因此应当承担一定的责任。环保部门应加强管理,对此作出相应措施和必要处理。

2、加大环境污染治理的力度,制定相关法规、条例,保护居民和企业的合法权益。

3、政府出面进行协调,深入调查研究,及时反馈信息。可以召集红星新村居民和印刷总公司领导进行商讨,共同协商解决办法。

4、如双方确有无法解决的问题,政府可以适当帮助解决。这样有利于缓和矛盾,并能尽快将污染程度减少。

5、关于停车场问题,应当要求相关部门提前做合理规划,尽量避免影响群众生活。如可在小区入住前修建停车场等。

6、调整产业布局,将居民区和工厂分离,这样能根本解决问题。

7、加强环境保护宣传,防微杜渐。

【评析】这位考生读出了“材料”中的主要问题,但对非主要问题又不敢略过,因此“方案”显得庞杂。文科考试,有“撒大网,多捞分”之说,实际上这是不科学的思想方法,在申论考试中尤不可龋切记,“文风”与“作风”是相关的。第三条意见,有新意,考生没有把“测试材料”当成纯案例,这是很有眼光的。这条意见使政府主管部门很主动,如顺利落实则对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创造了“人和”的条件。最后一条,口气大,内容空,与“调研室工作人员”的身份不大相称。

答卷九:

经研究,解决红星新村噪声污染问题的可行性方案如下:

一、责令××印刷总公司立即停业整顿。

二、××市政府要做好群众的安抚工作,积极配合市中院的审理工作。

三、要考虑研究××印刷总公司迁出居民区的方案,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如暂时无法迁出,必须将噪声控制在国家标准以下,限期整改后才能重新开业。

四、着手针对城市规划滞后和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以期长远地解决这个问题。

【评析】

这份作答,有优点,也有明显的缺点。

第三、四两条意见,对“解决问题”很有益。特别是第三条,讲究实际,设想了解决问题的难处和作法,体现对上级机关和群众负责的一致性,符合为文者的特定身份。第四条有“抓根本”的意向,也很必要。

第一、二条口气过硬,与后两条不和谐。看来,在整个“方案中保持“身份一致”的问题值得考生注意。

答案十:

对某省某市红星新村5号楼居民状告××印刷总公司事件,特拟以下解决方案:

1、经鉴定,超标噪声是导致H脑溢血的诱因之一,虽无直接因果关系,但事实存在,印刷总公司应承担部分责任,故执行环保局处理决定,印刷总公司赔偿H21500元,立即支付。

2、××印刷总公司车间机器工作噪声巨大,严重干扰了附近居民的正常生活秩序。在居民区进行工业活动已违反了环保有关规定,建议将车间移至居民区外,若实际执行确有困难,印刷总公司应尽快向有关部门提交改善、解决问题的方案,经批准确定确已符合环保标准以及各方面规定后再投入生产。在此之前,印刷总公司暂停开工,停产整顿。

【评析】

第一条,“经鉴定”三个字给人一个“错觉”,似乎作答者是环保部门的技术人员而不是“省政府调研室工作人员”。“个人定位”失准,是个大毛玻

第二条,指责“××印刷总公司”在居民区进行工业活动的违规行为,似不妥。城市建设规划不合理的弊端有复杂的原因,把责任完全归咎某一方,不仅无助于问题的妥善解决,还会使人再生“错觉”——政府是不是在推卸责任?

答卷十一:

就红星新村5号楼居民H状告××印刷总公司一案所反映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的解决方案:

一、鉴于此案已进入二审程序,故市中级法院应依法予以审理。我国法律中有集体诉讼的制度,故多方利益可以在法定的程序中予以协调(另外法院考虑:此案的审理会对其他案件造成影响,这是必要的,但因为我国不实行判例法,故法院所考虑的影响并不是绝对的)。

二、此案若经二审仍未解决,双方继续向上反映,可依我国法律的有关规定,走申诉或人大监督的程序(在此之前,二审法院尚未判决时,不宜由政府或其他机关插手此事)。此时,可以设立类似于听证的程序来予以解决,具体步骤如下:(1)当事人申请。(2)由主管机关公布此申请,并规定期限,让与申请事项有利害关系的各方申请参加,逾期未申请者视为放弃权利。(3)主管机关公布涉及此问题的当事人及各方参加人,并公布解决问题的日期。(4)各方陈述自己的态度及理由。(6)主管机关综合各方利益对此作出处理决定。

三、其他类似问题参照此办法解决。

【评析】

这是一份不得要领的作答材料。考生没有向政府机关提供解决问题的参考意见,而是另立炉灶对有关法律问题加以解释,对法院为何审理案件进行评议。考生根本不顾自己的“虚拟身份”,而是一味地讲自己有所了解的专业知识,这样做和申论测试的基本要求相去甚远。申论,要求考生提出和解决的问题大多属于行政公务方面的问题,属于政府职能部门的一般性工作问题。申论要检测的是公务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而不是检测独立的专业化的知识。这份作答的“第三条”,写得更是囫囵,无法操作。这样的文字万万不能“挤”进申论凑字数。

答卷十二:

1.××印刷总公司应依照环保局作出的处理决定,赔偿H夫妇直接经济损失的30%,即21500元。

2.××印刷总公司应立即对四台最新设备进行防范噪声的处理,并立即设置隔音墙,禁止进行夜间生产。

3.市政府有关部门应立即作出规划,将××印刷总公司的厂房迁出人口密集的市区,将厂房设在人口相对稀少的郊区。

4.如果迁动厂房有困难的话,应尽快采取措施,重新安置红星新村5号楼的居民,使他们搬离噪声源。

【评析】

“方案”中的信息点比较准确,这是实施的前提。这位考生在作答中始终把握装准确”一关。

“第1条”意见,数字的使用严密,既有“率”(30%),又有“量”

500元),便于执行。“直接经济损失”中“直接”一词决不可省略,考生深谙其理,照录,很好。

各条意见在陈述时都比较简明,没有冗余信息。尤其“第3条”,三个分句衔接紧密,整条意见完整可行。

答卷十三:因为此事影响较大,又较为典型,且事实已经发生,H身心受到损害,责成市政府督促环保局处理:印刷总公司承担部分责任,赔偿H夫妇人民币21500元。

总体方案如下:第一,政府制定关于目前许多相关问题的解决办法的条例,健全法律规范,以强制执行;第二,明确政府机构职能,加快进行机构改革的力度,明确划分政府机构职能;第三,提高办事效率,说办就办,马上就办,办就办好;第四,树立改革的长期性的信心,要求宣传部门作好宣传,得到人民的支持和理解;第五,法院内部要提高执法力度;第六,国有企业自身在布局上进行调整,要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评析】

新村居民范文篇4

会议听取了玻纤工业基地一、二期拆迁安置进展情况汇报,并就当前村居民点建设需要协调的事项和问题进行了专门讨论和研究,会议最后确定了以下事项:

一、村居民点建设管理严格按照九府厅抄字号文件执行。

二、一期30亩(A、B、C栋农民公寓及已建单体建筑)的建设:

考虑全部用于玻纤基地拆迁安置,基础设施配套费用和主体建设费用由庐山区玻纤基地和莲花镇支付。

三、一期农民公寓C栋建设:

尽快启动后期土地丈量工作,土地丈量协调工作由村负责。

四、居民点新村服务场所壹栋由村承建,享受新村居民点同等待遇。

新村居民范文篇5

为切实抓好我区年农民新村、某新居建设以及农村危旧房改造工作,根据某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年农房建设改造工作的通知》渝办发〔〕124号)某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民新村建设工作的意见》某府发〔〕114号)文件精神。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目标任务

年我区建成农民新村46个、某新居4500户、改造农村危旧房4800户(其中D级危房1300户)

二、工作措施

一)规划选址

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规划。按照“先确定入住对象,农民新村和某新居建设由区规划局统一规划。后实施房屋建设”程序,根据自愿入住农户数量和未来发展需要,确定新村的选址和建设规模。

二)用地审批

农民新村和某新居建设用地由区国土房管局严格用地审批。

后实施房屋建设”程序,1.按照“先确定入住对象。农民新村占地由集体经济组织提供,利用集体机动地或通过调整承包地的方式解决。农民新村和某新居的入住对象为放弃宅基地复垦的农户(生态移民户、D级危房户)地灾搬迁户,户改退地的夹心房、连体房户,其他农村无房户等符合农村宅基地批准条件的农村居民。

建筑占地人均不得超过30平方米。农民新村建设公共设施、基础设施、道路、绿化等用地可不改变集体土地性质。2.用地采用农民联建房的方式进行审批。

编制复垦项目时予以扣减,3.宅基地复垦户所占的耕地分摊部分。其他农户在所在集体经济组织的集体建设用地复垦项目中予以扣减。

三)组织实施

各镇街组织实施。农民新村和某新居建设、农村危旧房改造工作由区城乡建委牵头。

经镇(街)审查同意后,1.农民新村和某新居建设:由建设业主(村居)提供农民新村点建筑设计方案。报区城乡建委组织村镇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单位对设计方案进行评审,评审合格后下达评审意见,各镇(街)按照评审意见组织实施。

2.C级农村危旧房改造区域:连镇公路及出境公路、长江沿线、成渝铁路、4A级风景区沿线500米可视范围内的农村房屋以及集中居民点。D级农村危房改造的建设区域:一是撤销的原乡政府驻地农房;二是农村零星农房。

经审核符合土地利用规划和村规划后,3.建设程序。凡规划的农民新村项目。及时办理规划许可证、用地许可和施工许可证。工程完工后由区城乡建委牵头组织村镇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进行综合验收。农村危旧房改造由镇街牵头,村居按照统一的技术导则组织实施,验收合格后实施定额补助。

三、资金补助

每个农民新村补助60万元基础设施建设经费(其中某市补助30万)某新居每户补助6000元(其中某市补助3000元)C级农村危旧房改造每户补助1万元(其中某市补助3000元)D级农村危房改造每户补助3.5万元(其中某市补助1.4万元)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

由一名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各镇(街)要成立农民新村、某新居建设和农村危旧房改造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一名班子成员专门负责,并迅速将目标任务分解到村居和责任人,形成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

二)质量安全

区级相关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业务指导,各镇(街)要加强质量安全监管。保障农民新村、某新居建设和农村危旧房改造工作的建筑质量安全。

新村居民范文篇6

积极探索。

居委会是群众自治组织,要尽可能地提高居民素质,特别是提高居民法治方面的素质,对实现居民的“四自”管理,逐步完善居民自治,提高社区居民的文明程度,促进社区三个文明建设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

居委会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广大居民意见,半年召开一次居民小组长、居民代表会,并在大会上通过了《上怡新村居民公约》,并把公约张贴在每个楼道中。正因为有了居民的民主参与决策,居民自觉守纪、守法。在创建过程中,小区居民爱护环境卫生的多了,乱抛垃圾的现象少了;依法办事的多了,矛盾纠纷少了;主动爱绿护绿多了,破坏绿化行为少了;健康文明娱乐多了,迷信、邪教的行为看不到了。

上怡新村设有固定的法制宣传栏,黑板报,定期更换。如宣传《宪法修正案》、《安全生产法》,《行政许可法》《婚姻法》等,还举办了台湾问题图片展。黑板报展等。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居委干部平时就注意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依法办事,在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创建工作中,居委会干部坚持居民组织的自治功能,建立了完善的维护稳定工作的网络,充分发挥居民组长的作用。居委干部分片包干,实行矛盾纠纷调处首问责任制,坚持安全稳定的方针,加强治安防范。现上怡新村有一支义务巡逻摇铃队,每天坚持义务巡逻,为小区的安定团结做到无刑事案件的发生,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街道党政工的领导下,司法所的大力支持帮助下,居委会组织党员认真学习新党章和《党内监督条例》及《纪律处分条例》,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居委会积极组织居民参加街道举办的送法进社区活动,宣传“3.15”《保护消费者权益法》、《新婚姻法》及《行政许可法》,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发放了有关法律知识的宣传资料和手册,居委会自备一套法律书籍,方便居民借阅,查找有关法律资料。定期有法律咨询员为居民解答有关法律问题,居民提出的疑难问题也能得到及时解答,深受居民们的欢迎。居委会还注意在老年人当中宣传老年人的权益保障,组织老人开展法律讲座,维护老人的合法器乐权益。在妇女群众中宣传保护妇女儿童的权益,让法律深入居民中。

新村居民范文篇7

关键词居民点布局;景观分析法;因素;规划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关纲领文件强调了村镇布局和村庄规划的重要性。在城乡统筹的发展理念下,新农村必须依托城镇发展。因此,科学编制村镇布局规划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关于村镇布局规划原则问题,众多学者有不同的论述。金其铭认为村庄选址原则应该是节约耕地、尽量利用旧村址、接近耕作区以便于生产、有利的自然条件等。传统中国乡村的形成和发展,有两大因素至关重要,一是地缘,一是血缘。前者决定生存条件和环境,后者关系村庄凝聚力和子孙后代的发展。

该文对于村镇规划所要考虑的要素有自然条件、交通、耕作半径、社会文化、基础服务设施等。通过居民点增减钩挂平衡,使用原有的零散布局转为集中成块布局,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土地利用率。结合参与的孝感市土地规划、汉川市土地规划,以及各个县级乡镇规划经验,该文以汉川马口镇规划为例,总结乡镇规划中农村居民点布局的设置,以期为改善农村生活状况,提高乡镇生产、生活水平提供参考。

一、研究区域概况

马口镇地处汉水下游,位于汉川市东南部,处江汉平原腹地,东邻武汉,北沿汉水,属汉川市襄南重镇,也是汉江平原重要的物质集散和襄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有“金马”和“小汉口”的美誉,被国家农业部、建设部分别确定为全国乡镇企业东南合作示范工业小区、全国小城镇规划建设试点镇。马口镇位于江汉平原东部边缘,是汉川的低丘地带,辖区国土面积62.68km2。全镇范围内小丘、山岗林立,属于陇岗残丘地区,中间有大小不一的湖叉。

二、研究方法

以第2次土地更新调查数据库为依据,选取5个重要景观指标,运用景观指数分析软件FRAGSTATS3.3,对马口镇农村居民点布局进行分析,其指标表述如下。

2.1板块总数(NP)

NP代表研究区域斑块的总数目。

2.2最大斑块指数(LPI)

主要反映景观中最大斑块面积占景观总面积的比例,最大斑块指数越大,说明最大农村居民点的规模越大,其取值范围:0LPI=MAX(a1,…,an)/A

式中,an为景观中斑块的面积,A为景观面积。

2.3斑块平均面积(PD)

反映景观破碎程度,斑块密度越大,则斑块越小,破碎化程度越高。公式为:

PD=n/A

式中,n为研究区居民点个数,A为研究区域总面积。

2.4平均斑块面积(MPS)

平均斑块面积越大,说明农村居民点的平均规模越大,取值范围:MPS>0,可无限上升。计算公式如下:

MPS=A/NP×10000

式中,A为景观所有斑块总面积(m2),NP为斑块总数。

2.5离散度(Fi)

反映居民点分散程度,数值越大说明越分散。公式为:

Fi=(A×ni)/ai2

式中,ni为研究区居民点个数,A为研究区域总面积,ai为i块居民点面积。

三、数据统计分析

根据上述景观分析方法套用公式,分析得到各村庄居民点布局情况。

3.1斑块数分析

马口镇农村居民点斑块总面积638.72hm2,占马口镇总面积的10.19%,总斑块数为202块。其中斑块数较多的为高山村18个、英山村13个、官山村12个、光明村12个,说明该村居民点比较零散。

3.2平均斑块面积分析

马口镇的农村居民点平均斑块面积平均用地规模在10hm2以上的只有旭高村和枣树村,可见马口镇单个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小。

3.3居民点密度分析

居民点密度指数是单位面积的斑块数目,反映景观破碎程度。斑块密度越大,则斑块越小,破碎化程度越高。其中密度超过6个/km2的有:高山村、官山村、光明村、回龙村、严山村、英山村、白马村。

3.4离散度分析

分析离散度指数,除比较特殊的上色湖、邱子脑村、白石湖村和八屋窑村以外,37个行政村中离散度指数小于1的仅有金河村、枣树村、庙湾村和窑新村。

3.5居民点用地比重分析

各个行政村农村居民点用地占行政村总规模的比重不同,其中英山村、窑新村、严山村、丁集村、官山村超过20%。总体上,马口镇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偏大。

四、居民点布局特征

经过实地调研、资料整理,规划出村庄的规模、密度,以及不同地理环境下不同的村庄空间布局形态,目前,马口镇农村居民点用地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村庄总体布局分散,耕农以“耕作半径”分散居住。

(2)实地调查中发现,目前马口镇大部分农村居民点缺乏系统的规划,大都以独门独院为主,农民建房选址随意性较大,且布局交错混乱。

(3)乡镇政府驻地周边、主要公路沿线人口密度较高,其中英山村、窑新村、严山村、丁集村、官山村人口密度最高,用地斑块规模小,破碎化程度较高。

(4)马口镇农村居民点用地利用率不高。行政村离散度指数小于1的仅有4个村,说明村庄内农居点比较分散,而且“空心村”现象较为严重。

(5)布局结构不合理,交通主干道穿村而过,居住安全受到威胁,也影响交通效率;如一○五国道经过的高山村和五福村,以及范岭村、官山村内的沿路建设现象较为突出,不利于村民的日常生活和道路的交通运行。

五、落实居民点布局调整

5.1居民点布局原则

(1)平原区人口规模在300人以下;山区人口规模在150人以下的村庄;多年人口增长率在-10‰以下的零散居民点,应迁并、迁移到邻近村庄或城镇。

(2)存在地质灾害10年一遇洪水位以下的村庄;地方病高发地区的村庄;生活饮用水困难且通过工程措施难以解决的村庄,应考虑向邻近村庄搬迁或控制其发展。

(3)饮水、供电、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严重匮乏且修建困难的村庄,应考虑向邻近村庄或城镇搬迁。

(4)人均纯收入较低、无增收潜力的村庄,应迁并、迁移到邻近村庄或城镇。

(5)位于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生态敏感区的村庄,应控制其发展规模,条件成熟时逐步搬迁。

(6)位于城镇内部和近郊逐步与城镇融合的村庄,应考虑纳入城镇建设,实现城郊村向城镇转变。

5.2布局调整目标

以适应城镇化水平、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达到城乡一体化为出发点,以社会稳定为基础,以实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为方向,以经济支撑能力为尺度,以村民自愿为原则,按整体规划、分类指导、循序渐进的办法,把长期渐进式调整与短期跃进式调整相结合,把环境整治与配套建设相结合,把布局调整、新农村建设和改善村民生活条件相结合,通过试点探索,加快政策调整和推广节奏,建成汉川平原具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5.3布局调整方案

通过中心村和农村居民点规划建设,按用地标准将零散农居点相对集中到中心村,不仅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还能节约大量的宅基地。因此,该文拟定了分类指导、相对集中和分步实施的规划建设目标。

(1)地势平坦的平原以现

有行政村为基点,规划建设中心村。中心村不同于现在村委会所在地的村中心,而是严格按规划建设具有一定规模和配套齐全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这是该村的公共活动和管理服务中心,对周围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辐射带动功能,涉及的行政村有英山村、五福村、松林村、八屋窑村、邱子脑村和周湖村。

这种模式可以吸引富裕农民进集镇,既可减少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又可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对这类村庄而言,关键是安定村民的生活、解决就业。若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如何解决生活来源问题是关键。常用的方法是采取货币补偿或货币与实物相结合的补偿方案,并辅以一定的社会保障措施和优惠的创业政策,调动这部分农民创业的积极性或提供就业机会,在改变其土地产权性质的同时,改变郊区农村居民的就业结构,提高其经济收入。

(2)以现有村落集中布局。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乡镇规划指导,这个区域内的农村居民按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设置。须兼顾当地农村生产生活的需要,如根据耕作半径的设定、基础设施的承载量、风俗习惯的融合等因素进行重构。该调整主要采用融入型模式,是指由于村镇的扩张发展,在地域上与其周围的村庄之间界限逐渐模糊,最终连成一体。经济水平较高的集镇有较强的农村集镇化趋势,居民点宜采用农村城镇化型整理。将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规划纳入城镇规划体系,积极提倡建公寓式楼房,集约化生产设施,规模化经营农业,一般要求统建联建,由此可以降低人均用地标准,提高土地利用率。

(3)距离中心村偏远的村庄(上色湖、横山村、梅子涧等),可建设相对集中居住的农村居民点。这种农村居民点是纯粹的农村居民社区,按规划所建设的小型村庄,具有较齐全的各项生活服务设施,有利于农户集中居住生活。但是其规模小,只有一定范围的生活服务中心,起到逐步吸引的作用,可引导零星分散的居民点进一步地集中。聚居规模根据耕作范围的实际情况,以利生产、方便生活为准。

以上3种形式都是结合农村实际,规划、建设不同规模的农村居住社区,使农户相对集中生活。这是农业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农村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也是马口镇农村居民点建设的发展方向。

六、结论

经过查阅乡镇规划基础理论和参与《汉川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修编》的基础上,以马口镇乡镇规划中居民点布局的优化设置为例进行研究,总结出以下结论:

(1)基于现有二调数据,用统计软件得出村庄居民点的基本现状数据,结合景观分析得出居民点斑块的分布情况。

(2)参考影响农村居民点布局因素分析,结合居民点布局的优化原则以及上级政府规划目标要求,对农村居民点用地集中优化设置。

(3)根据实际调研,针对局部性存在不合理的农村居民点用地,结合当地人居环境和农业生产,对居民点进行优化调整,既有利于乡村人居环境优化,又可提高村民生活质量。

根据工作实践结合布局理论,总结出居民点布局设置的规划成果。从适应当地经济发展为出发点,根据村庄空间结构特征分析,以促进农村经济、提高村民生产生活为目的,对居民点布局优化设置,以期促进新农村建设。

七、参考文献

[1]金其铭.中国农村聚落地理[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2]张金荃,罗可,胡杏云.发达地区村庄建设现状的反思[J].华中建筑,2008,26(11):218-220.

[3]赵海鹏,李晓娟.对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思考[J].北方经济:综合版,2010(12):13-14.

[4]傅伯杰.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5]王安春.新农村建设规划问题探讨[J].生态经济:学术版,2010(1):281-283.

[6]赵庆双.新形势下“空心村”治理的意义与对策[J].湖北农业科学,2010(7):1768-1770.

[7]晏涵,刘觉民,韦林利,等.鹤城区农村居民点合理布局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0):4816-4818,4821.

新村居民范文篇8

一、中韩新农村建设异同比较

1、相似之处

(1)农村内部问题基本相似。中国当前农村中面临的许多宏观方面问题,韩国在1970年代初也同样存在。这些问题包括:农村人口比重大,人多地少、农村劳力剩余,农业经营规模小,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村教育和文化卫生事业落后,农民文化素质低下,农村年轻人鄙视和离弃农业,等等。韩国开始实施新村运动的1970年,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45%,人均耕地仅0.6亩。而据2004年底的统计,中国乡村人口仍占58.24%,人均耕地也只有1.5亩。

(2)城乡发展失衡基本相似。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韩国与我国目前的情况类似,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起步阶段,在城市与农村、农业与非农业、大城市与小城镇之间的各个方面均存在很大的空间差异,工农业发展严重失衡,农民和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扩大。目前我国城乡发展失衡矛盾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悬殊的严重程度均超过韩国新村运动当初起步时的状况。如,1970年韩国的城市化率为55.3%,2003年中国城市化率为40.5%。1970年韩国农民收入相当于城市居民收入的75%,而2005年中国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9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255元,农民收入仅相当于城市居民收入的31%。

(3)社会矛盾基本相似。1970年代初,韩国由于工农业和城乡之间差距的扩大,存在就业难、学潮、民主政治制度的不成熟等诸多因素。当前中国城乡差距扩大,新增劳力就业困难,老百姓普遍觉得上学难和贵、看病难和贵,购住房难和贵,部分官员贪赃枉法,社会矛盾有所加剧。

2、差异之处

(1)经济发展阶段不同。韩国新村运动起始于1970年,当时韩国正值工业化起飞前夜。而现今我国许多地区目前已进入了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经济发展阶段明显比韩国新村运动起步时高。不同的发展阶段,“三农”问题的表现和主要矛盾也明显不同,当年韩国新村运动要解决的是农民基本生活问题,而我国现阶段建设新农村,是在解决基本生活基础上,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解决工农差距、城乡差距、农民与市民差距日益扩大的问题。

(2)农业保护水平不同。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长期以来一直通过征收高额农业税和以工农产品剪刀差的方式,积累工业化发展资金。近年来,全国各地虽已陆续取消农业税,但政府财政对农业的补贴仍很少。这是中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与中国相比,韩国农业经营规模也很小,农业劳动生产率也不高,但韩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却不低。原因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的高额补贴。韩国农业补贴占gdp的4.7%,居全球前列。二是由于政府对国内农产品实行高保护价格。长期以来韩国对农产品进口高额征税,并且实行严格的配额制度,韩国农产品价格之高,是世界有名的,比国际农产品价格平均高2.85倍。

(3)农村工业化发展路径不同。韩国是由集中到分散,中国则由分散到集中。韩国工业化初期阶段,制造业主要集中在首尔和釜山都市区。1973年韩国提出了“新村工厂”计划,通过一系列金融和税收优惠政策,吸引工业投资到农村地区。中国自上世纪70年代起,农村工业自发地在各地农村中兴起并获得长足发展。工业布局过于分散导致的规模不经济、工业分散布局形成的环境污染和治理的不便,成为制约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引导乡村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便成为中国各级地方政府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新村运动”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和引以为鉴的问题

中韩两国地缘相近,经济、社会和人文背景相似,韩国新村运动的许多好经验,如“勤勉、自助、合作”精神、“奖勤罚懒”激励机制、健全高效的指导、研究和培训机构、社会各界广泛、积极参与等,值得我国在新农村建设中大力借鉴和吸纳。对此,很多研究多有介绍和谈及。但也有几个问题,需要我们引以为鉴。

1、“新村工厂”计划,违背了工业布局的客观规律

1973年韩国提出“新村工厂”计划,推出该计划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农村工厂化来提高农村非农业收入,从而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和促进农村社会发展。同时,还试图以此达到促进工业重新布局,将首尔、釜山都市区的工厂扩散到农村去的目的。但工业布局有其客观规律性和科学性,农村交通不便、产品运输成本增加、新村工厂普遍存在吸收劳动力困难问题、掌握技术后的熟练工不断向大城市流动、带来农村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一直困扰着“新村工厂”。新村工厂计划最终放弃了。

2、农业过度保护,面临难以承受的国际自由发展贸易冲击

长期以来,韩国对进口的农产品课以很高的关税,以此来保护本国农民的利益。在韩国的进口农产品中,100%以上高关税的农产品多达142个。据韩国农村经济研究院估算,如果以降低关税、减少补助、开放农产品市场为主要内容的多哈回合谈判达成协议,韩国的大米种植农户的收入将减少10%-40%左右。事实上,1995年以来,开放贸易体系已对韩国农业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尽管这些年来韩国政府采取给予农民农业补贴等许多优惠政策,但收效并不明显。主要表现,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迅速扩大,1994年韩国城乡居民收入几乎没有差距,但是到了2004年,农民收入只有城市工人的77%左右;二是农户的负债率直线上升。很多农户举债过日子,甚至有人认为韩国的农家经济已经到了破产的边缘。

新村居民范文篇9

一、加强城区环境卫生整治和“门前三包”工作

1、年初配合全市环境卫生整治领导小组对全镇范围内的环境脏乱差进行了摸底调查,确定了40余处需要重点整治的地点。

2、同时针对社区群众对城区环境卫生整治问题反映较大,意见较多的实际情况,全镇迅速行动起来,制定了《镇关于城区环境卫生督促检查工作方案》,按照全市要求严格落实“门前三包”等相关制度,并规定每周五为环境卫生督促检查日,督促城区各单位、居民小区切实搞好清污、治乱、拆违等整治工作,实现硬化、美化、亮化、绿化的整治目标,从根本上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不断增强城区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促进城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把打造成中国最美生态小镇、中外驰名的特色生态山城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全力推动新村综合创建工作

根据市委龙波舟书记新村社区建设调研会议的精神,我镇迅速行动,制定了详细的《新村综合创建实施方案》,围绕“建设一个战斗力、凝聚力强的好支部,打造一个党员居民活动的好场所,创建一个宜居宜业的好环境,培植一批示范带动明显的好典型,建立一套必要管用的工作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五个一”为建设目标,以红色文化和旅游商贸文化为主题,以环境整治提升和制度建设为基本着力点,高起点、高标准抓好新村综合创建工作,努力把新村打造成集“红色培训教学实践点”、“新型城镇化精品点”、“旅游商贸服务示范点”为一体的综合示范点。目前,新村居民思想动员工作已经完成;一期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基本结束,正在转入长效机制建立的阶段;节点小品的施工已经启动;诚信示范街打造工作已经完成方案制定和前期宣传;精神文明活动中心的打造工作有条不紊,村史展布展基本结束。

三、下半年工作计划

新村居民范文篇10

关键词:韩国新农村建设

一、韩国新村运动的背景

(一)国民伦理水平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1945年韩国光复后,国家的科技水平日益提高,为60年代和70年代的经济高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韩国国民的生活伦理水平严重滞后于经济、科技的发展速度。毁灭性的朝鲜战争,加上长年的政治动乱,以及循环往复的通货膨胀严重地破坏了韩国国民勤俭节约、相互信任的良好社会风尚和民风民俗。自60年代以来,韩国工农业发展、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发展严重失衡,因贫富差距暴发户和贫困户之间的矛盾加剧,社会分配不公、官员腐败,加上学潮频繁,社会不断动荡,民愤一触即发。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大批农村年轻人纷纷涌入大城市,一次又一次冲击着农村原有的传统文化、伦理和秩序。一到政界选举之际,政治家们为了增加选票,提出很多不能兑现的口号作为政治资本,腐蚀了农民健康、淳朴、自助、自立精神。韩国人多地少,耕地只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2%,平均每户只有1公顷多。韩国的人口密度很大,每平方公里480人。由于人口对有限国土面积的压力日益增大,从而导致地价不断上涨,这种现象尤以城市近郊为显著。此外,韩国资源匮乏,只有劳动力资源。基于这种国情,韩国的决策者们一致认为,依靠人力资源开发发展农业与经济是韩国得以快速、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

人才资本的形成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有两项至关重要:(1)国民的科技水平;(2)国民的生活伦理(workethic)水平。韩国的学者们认为,要想提高人力资本两个重要因素的水平,必须根据韩国国情和农村实情,通过一种措施提高国民的生活伦理水平,使其与国民经济和科技发展相辅相成、比翼双飞,才能全面发展农村经济和推进社会进步。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国际间交流的扩大,从国外引进新的科学技术并不难,但是国民的伦理道德水平,如勤勉、诚信、节俭、自助、平等、合作等思想、精神、意识是永远无法用金钱和引进获取的。国民的生活伦理与本国国民的文化、宗教、道德、民族、民俗等内在的诸多因素密切相关,而且一个国家国民的生活伦理道德具有必须依靠本国国民树立与提高的本质特征。如果通过一种具有感召力的活动和国民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而不是政治运动,使国民长期受抑制而潜在的良好的社会伦理道德再次迸发出来,就会释放出无穷无尽的效能。上一世纪60年代末,韩国经济依靠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模式取得了成功,政府已有财力支援农业,以缩小城乡、工农、区域之间的差距。这种社会背景,从客观上要求韩国的农民振奋精神,勤勉、自助和合作,官民一体,建设家乡,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农业濒临崩溃,工农与城乡差距大:韩国政府自1962--1971年实施了第一、二个经济发展5年计划,重点扶持产业发展和扩大出口,但在此期间工农业发展严重失调。第一个5年计划中工业发展速度为7.8%,而农业发展速度仅为5.3%,第二个5年发展计划中工业发展速度为10.5%,而农业发展速度只有2.5%,前后工农业发展速度之差,从2.5个百分点扩大到8个百分点。城市居民和农民的年平均收入也拉大了差距,1962年的农户年平均收入是城市居民的71%,而1970年降到61%。当时,在全国农村人口中,经营不足1公顷耕地的农户占67%,他们的年平均收入还不到城市居民的50%,而且这种差距有继续扩大的趋势,导致农村人口的大批流动。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从1950年的70%降到1971年的46%。农村人口的大量无序迁移,带来了诸多的城市问题和社会难题。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弱质化,农业后继无人,加上农业机械化发展滞后,导致部分农村地区的农业濒临崩溃的边缘,加剧了城乡和工农之间的差距。

(三)农村经济落后、农民生活困难:农业萧条、生产落后的直接后果是农村经济落后,农民的生活困难。日本帝国主义长达36年的统治,加上残酷绝伦的朝鲜战争,使韩国国土成为一片焦土,城市、农村居民生活非常艰难,人们在死亡线上挣扎。大量的贫民、难民、孤儿寡母流离失所,到处都是战争废墟和贫民窟。在农村农民因生活所迫,打架、酗酒、偷盗、欺诈、,饥寒交迫,离家出走,家破人亡。在这种状况下,发展农业、改善生活都是一种奢望,人们因战争而贫困潦倒,他们又为了生存偷盗和倒卖军需物质,民心衰竭到低谷,人人不满现实,相互猜疑、诋毁,甚至相互出卖、仇视和发泄,人与人之间失去了诚信和温馨,贫富差距使政府公务员和民众之间产生了难以逾越的鸿沟和不信任,发展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活与居住环境条件成为农民家族生存的第一需要。

(四)农村文化颓废、乡风堕落、环境污染、管理混乱:农民生活困难,民心衰竭,民风浑浊,农村的黄毒赌偷等社会丑恶现象应有尽有,农民有一点钱就喝酒、、打架,乡风恶劣到极点。加上官商勾结、军政勾结、警匪勾结,社会腐败污浊,人们望天兴叹。农村基层政权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而管理混乱,农民失去了原有的勤勉、善良、互助、合作等社会美德。农村环境污染严重。韩国人迄今还清楚地记得首尔市郊的臭水沟,一见到有人来,从八旬老奶奶到娃娃,拿着瓢子从茅草屋走出来乞讨,臭气熏天的水沟几里外都能闻到味道。

二、韩国新村运动的社会效果

为解决光复后的农村与社会问题,韩国政府在实施第三个5年计划时(1972--1976),把“工农业的均衡发展”、“农水产经济的开发”,放在经济发展三大目标之首位(其它两个目标是扩大出口和发展重化学工业)。在此期间,韩国政府投资20亿美元,启动农村地区的综合开发。但由于有效利用资金投入的体制和机制尚不健全,加上农民立足家乡,改变家乡面貌的信心不足,自立自强的精神和意识匮乏,导致资金投入效益并不明显。根据这种实际情况,韩国政府自1970年开始发起了“新村运动”,并设计实施了一系列的开发项目,以政府支援、农民自主和项目开发为基本动力和纽带,带动农民自发的家乡建设活动。以勤勉、自助、协同为基本精神的新村运动先在农村开展以后,以振兴国家为动力,迅速波及工厂、学校及城市,向全国范围扩大。

1970年11月至1971年7月,韩国政府为全国的所有农村免费平均提供了300袋水泥,并限制农户不得自行处理水泥,而要用于村里的公共事业。当时韩国的农村平均每村有80多户农民,每户4袋水泥,按当时的市价计算相当于4000韩圆的政府支援。地方政府为了利用好这些物质,设计了近20种建设项目,如修建桥梁、公共浴池、洗衣场所,修筑河堤,改善饮水条件和房屋、村级公路等。村民们得到这些援助物质后,纷纷组织动员起来,共同出力合作完成了村里的公共事业。发起新村运动的第一年,村民的反映比政府预期的还要好。第一年,全国35000个村庄中的16000多个村表现积极,成绩显著;第二年,政府对这些成绩显著的村庄继续提供援助物质,平均每村增加到500袋水泥和1吨钢筋。政府还将35000个村划分成自立、自助、基础三级,成绩最佳划为自立村,最差的划为基础村。政府的援助物质只分给自立村和自助村。1973年,全国农村中的约1/3被划成基础村,此后,基础村迅速减少,到1978年,基础村基本上消失,约有2/3的村升为自立村。

新村运动初期,政府把工作重点放在改善生活环境上,其理由是:(1)农民当时最为迫切的要求是改善自己的居住生活条件;(2)改善农民基本生活条件,更容易启发农民并得到广大农民的积极响应。新村运动的辉煌成就体现在:通过水利设施和农业耕地的扩充,奠定了粮食生产的基本自给的基础,通过增加农民收入形成了科学种田的社会机制,培育了农家副业基础,保障了农产品价格体系,建设了一批新村金融机构和农产品加工厂,改善了农产品的流通结构与体系,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活福利设施和条件。根据研究表明,韩国37年的新村运动中,自1970年到1984年15年间的新农村建设的成就最为显著,其中有7年农民的人均收入超过城市居民收入,有2年接近城市居民收入,就是说有9年接近和超过城市居民收入,1980年以后,因公共财政对农村的投入与扶持,农村消费水准逐渐超过了城市居民的消费。新村运动就是在这种农村社会背景下发起,又通过一系列实实在在的项目开发和建设工程,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改变了农村的面貌,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和称赞。

据统计,自1971年到1984年投入的财物总量达7.2万亿韩圆,年平均投入5177亿韩圆,其中政府投入占57%,居民分担11%,其余32%由民间团体和公司承担。按投资项目分类计算,生产基础建设占22.2%,增加农民收入42.8%,改善福利和环境条件占27.5%,精神启蒙教育占2.8%,城市与工厂的新村运动占4.7%。应该说,韩国新村运动的主要成就是在这15年内完成的。

进入上一世纪90年代以后,韩国的农业与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1993年,农村居民的收入已达到城市居民的95.5%,其中,果农、菜农占较大比重的首尔市郊和济州岛的农民收入最高。1993年,农村居民的收入也显著提高,每100户农民所拥有彩电率达到123.6%,电冰箱105%,燃气灶100.4%,电话99.9%,汽车20.9%,计算机6.7%。据最近韩国《朝鲜日报》、《东亚日报》《京乡新闻》的民意调查,在政府与国民最值得自豪的成就中新村运动运动都排在第一位,根据首尔大学的民意调查回答应继续继承和发展新村运动的人占总人数的73.8%,而持否定态度的人只占19%。韩国开展新村运动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得到联合国有关组织的关注和肯定,得到发展中国家的重视,从1974年到2004年先后有133个国家派出41610人参观、学习和取经,有些国家的总统、各部部长亲自带领考察团组学习、考察。韩国在推进和实现国家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诸多社会问题与我国目前遇到的社会问题极为相似,韩国的新村运动发起过程、主要内容、社会效益及经验教训,对我国调整农村政策和产业结构,研究农村、农业与农民问题都会带来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三、韩国新村运动的社会特征

韩国新村运动是以建设新农村、建设新国家为目标,以勤勉、自助、协同、奉献为精神理念,以脱贫致富为动力,以农民的亲身实践、政府扶持为主要形式的社会实践,其主要内容、形式和社会效益显示出鲜明的时代与社会特征,如合作精神、勤劳致富、官民一体、学者参与、民主决策和以农民为主体等,把东方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唤起了全体国民的共鸣,成为国家宝贵的精神与文化财富,取得了综合社会效益。韩国新村运动的社会特征不是行政官员在办公室预先策划和设计好的,而是广大人民群众和学者、公务员通过亲身实践逐渐形成的。

(一)以农民脱贫致富为内在动力的新农村建设。通过启发农民从改善身边的生活环境,脱贫致富开始,激励先进,鞭策后进,政府扶持,官民一体,成为建设家乡和新农村的自觉行动。农村的公共事业和基础建设大大改善,农业基础和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农产品实现了有效供给,农村金融、农民合作组织和农业科技教育推广体系得到改进和完善,城乡、区域差距基本缓解,和谐、诚信、文明的社会风气开始形成。农民通过亲身实践,发挥个人和集体智慧,齐心合作,民主讨论,增加收入,增强了改变自家和家乡面貌的信心和决心,开始拉动国家经济发展,新村运动获得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二)从新农村建设运动上升为新国家建设运动。新村运动的主要成就是从1970年到1984年的14年时间完成基本框架和任务,再过4年成功举办了“88首尔奥运会”,再过5年举办了大田世界博览会,再过9年成功举办了世界杯足球赛,在这一过程中,用新村精神激起的爱国主义精神作为国民的精神支柱和国家发展动力,逐步构建了和谐、文明的公民社会,经济发展每隔10年实现跨越式发展,人均GDP从1970年的200美元达到1985年的2000美元(1988年举办奥运会时达到2800美元),1995年实现了1万美元,虽然经过此后的金融危机,但成功度过难关,从1997年的6千多美元到2005年达到1.6万美元。

(三)新村运动的核心——新村教育:韩国学者总结新村运动时认为,新村教育是新村运动的核心。新农村建设、新国家建设,以及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辉煌成就都是最大限度地调动了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的精神理念、内在动力和社会实践的体现。新村运动长久不衰,并能在世界各国得到推广的原因在于新村教育,建立健全了与时俱进,动态发展的教育机制,与时展同脉搏,满足了不同发展阶段公民的发展需要,这是不可能用简单数据和模型说清楚。

(四)官民一体和“民主导”:韩国新村运动在发展初期是以“官主导”,产官学众齐心团结、积极参与,后来群众的智慧和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逐步转变为“民主导”,韩国的学者登上了政府总理、部长和新村运动中央协议会会长的舞台,国家的依法行政更加科学化。即使是财政投入也逐步走向“民主导”,在初期1971年投资额的122亿韩元中政府和居民负担比例是33.6:66.4,而到了1978年的7074亿投资额中这一比例变为10:90,显示出新村事业各村自立、自助,事业规模也逐渐扩大。仅在发展初期(1970年——1978年)8年时间内参加新村运动的新村指导员就达到27.8万人,公务员30万人,190多所大学学生参加支援者服务活动,参加农业技术培训的农民达2170万人,超过半数的国民参与了新农村建设。总统和各级公务员都通过亲身参与社会实践,经常与农民和市民对话,拉近了官民的距离,改善了干群关系,克服了政府官员的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建立了政务公开、民主协商的社会机制。农民从政府公务员和专家、学者的言行举止中深切感悟到政府与公职人员的诚信和辛劳,产官学众大家齐心协力,建设自己的家园和国家,形成区域发展共同体,实现共同繁荣和发展。

(五)学者广泛参与,发挥积极作用:以往学者的教学和研究严格按学科分类和发展,很少顾及社会热点问题,新村运动的开展,感召和聚集了广大学者投身于如火如荼的新村与新国家建设,把专业研究建立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上,成功地解决了大学学问脱离社会现实的难题,各大学和研究所纷纷成立了新村运动研究所(会),仅在1974年到1995年的时间内完成的有关新村运动的论文就达1860篇,190多所大学参加新村建设。学者们通过社会调查,有针对性地研究社会问题,再把研究成果带到实践中验证,好的经验和技术加以推广,提高了政府科学决策和运作效率,政府公务员树立了尊重科学和学者的风气,全社会尊重科学和人才的风气蔚然成风。

(六)建立和谐、文明的公民社会是新村运动的最大成就。不管初期发展目标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是在实施过程中的不断调整与变化,在历史长河中考察,韩国新村运动的最大成就在于通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科学运作,成功地解决了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在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型过渡,最终实现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系列社会难题,也克服了不同制度、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区在发展中的差异和东西方文化存在的相互撞击和冲突带来的诸多复杂矛盾,圆满地实现了平等、和谐、诚信、文明的公民社会。并且在跨入世界文明国家后,如何处理以往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走向成熟的制度文明,与世界文明同步发展,也找到了很好的答案。让全体韩国国民通过一次次考问、自省,感悟到不能只为民族和国家利益而违背世界文明规则的道理,知道了在自我批判、自省自律的痛苦过程中才能诞生一个文明成熟的国家和民族的深刻道理。

四、借鉴韩国经验,推动我国新农村建设

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新时期解决我国“三农”难题的指导思想、方针政策,对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将产生深远影响。新农村建设,这不是一人一时一事的工作任务,而是我党、我国政府和我国人民今后几十年的中心工作,更是各级政府、各行各业各部门今后的中心工作。这就是党中央、国务院、总书记、总理亲自领导和过问这项工作的缘故。在我国5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确有很多来自基层的经验和教训,但是从更加开放、开阔、开明的视野和思维方式思考我国“三农”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略和对策,需要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实践,需要来自世界各国的好经验、好办法,就像当年改革开放,不可能在原和生产队的“一大二公”的体制基础上再有什么政策性开创和突破一样,必须依靠来自最基层的经验和做法,依靠专家、学者的智慧和研究成果,吸收和借鉴来自国外先进经验和做法。没有改革开放初期的系统引进国外先进思想、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就不可能有今天的自主创新,就不可能有今天的社会、经济全面、快速发展和繁荣昌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是相辅相成的。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我们更加关注和学习邻国韩国的新村运动的经验和教训,并不是出自好奇和追求时尚,而是我国自身的实际需要。经过分析和比较,发现了韩国的新村运动有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也找到了应该避免和防止的试行错误,更加领悟和坚定了我国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可以做得更好的信心和勇气。

(一)健全组织管理体系:韩国在启动新村运动时总统亲自发动、宣布,由内务部具体负责,各部委统筹协调,各级政府层层负责,后来成立了新村运动中央协议会,由退居二线的政府总理、部长(都是专家、学者)、学者担任会长,下设新村指导者中央协议会、新村妇女会中央联合会、工作单位和工厂新村运动中央会、新村文库中央会、新村金库联合会、新村运动中央研修院、大学教授新村运动研究会、新村日报等,上述机构逐渐成为民间或法人代表,独立行使其社会职能,至今韩国全国有20、30万名新村指导员,成为韩国公民社会的志愿者服务人员,为建设和谐、诚信、文明社会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借鉴韩国的经验和做法,由党中央亲自负责,成立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可以委托中央或国务院某部委具体负责,各部委、各省(市、自治区)、市、县、乡、村成立相应的对口负责单位(为节省人力,可以挂靠),职责、任务落实到人。在中央领导小组内,成立由专家、学者组成的新农村建设研究会,专兼结合,主要负责新农村建设的各项调查研究和各级政府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提出咨询报告。

(二)完善财政投入体制:为避免层层划拨财政经费后,层层被消化和削弱的现象,中央财政由中央新农村领导小组直接负责,通过专款专用、专款配套、直接到村或农户等多种方式,建立合理的财政投入管理体制。有些经费可以兑换成物质,直接支援农村和农户,才能调动农村和农民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这些财物支援过程中,各级政府公务员要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廉洁自律,专家、学者紧密配合,并监督、检查,直接报告给中央领导小组,不断矫正和改进以往政策和做法,为新农村建设逐步走向正轨和不断完善、避免大起大落和重大决策失误提供制度保障。

(三)加强调查研究,完善各项制度:韩国在上一世纪90年代总结新村运动的经验、教训时,强调理论研究滞后于社会实践。鉴于这种教训,我国在组织实施时必须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委托新农村建设研究会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运用这些科研成果,在制定实施规划、分类指导、政策研究、投入机制、监督机制、评价机制、矫正机制等方面,建立科学的运作制度和机制。专家、学者们要与农业部门的职能、农村实际和农民需求紧密结合,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要摆脱书院式的封闭研究,学者们也可以帮助各级政府摆脱脱离农村实际的“办公室预案”和“办公室行政”,真正为农村建设和农民实际需要办实事、办好事。

(四)充分调动农民的首创精神: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并在农村选举一些有热心、有创意和组织能力的农民为农村建设的指导员,并给他们一定的职责,可以直接向任何一级政府领导反映农村的情况和农民的想法。由他们组织村里的农民制定自己的建设方案,及时和乡村政府的方案核对并协调、统一。各级政府要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韩国之所以从“官主导”转变为“民主导”,是因政府人事换届、政府权利难以控制、政府行为和长官意志容易抑制农民的创造性等弊端之故,能否真正调动农民的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新农村建设能否成功的重要标志。文明政府深深懂得学者参与研究出的政策要比官员自己编出的政策科学;学者的评价比官员自己的评价社会置信度高;农民发自内心说好,比官员说好要可信得多的道理。组织人事部门也走出考试加演讲加打分的“办公室预案”,在火热的社会实践中发现人才,改进工作。

(五)推动体制创新:与新农村的建设业务关系比较密切的部委有农业部、教育部、科技部、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民政部、全国供销总社等,如果中央、国务院各部委积极支持和参与,很多事情都会顺利,但各部委政出多门,各行其是,很有可能变成新瓶装陈醋,还是那一套,形形色色的“行动计划”和名目繁多的形象工程纷纷亮相,政府攀比“烧钱”,收效却不佳。防止形式主义花架子,一阵风、一刀切,但又不能走老路,各行其是,各自扩张和点缀自己,要有国家统一的组织路线和技术路线,各行各业紧密配合,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旋律。教育部重点做好农村义务教育和农村职业继续教育。农业部实行农科教结合、科教兴村和农民绿色证书教育,尤其是通过农科教结合实现制度创新,教育部、科技部等其他部委紧密合作与支持。农科教结合是来自我国基层的成功做法,是中国版的新村运动,有很好的经验,应该继续继承、发扬和光大。农民合作组织和农民自己的银行——农协银行能否建立健全,是解决农业企业化、农村金融和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关键。韩国新村运动之所以有强大的生命力,一是成功的新村教育,成功地把新村运动上升(升华)为建设文明、和谐的新国家层面,成为国民永不枯竭的精神与奋斗动力。二是建立健全了韩国版的“农科教结合”模式,即集农林部科技教育行政、农业科研、教育、推广为一体的机构农村振兴厅,是目前世界上最合理、有效的农业科研、教育、推广组织体系之一,韩国农林部的政府职能主要体现在这里,这是一次制度创新。三是农民合作组织——全国农协,这是农业发展的组织保障,是农民自己的生存、发展和精神家园。

(六)善始善终,与时俱进:由党中央、国务院负责和领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因为我国的国情决定新农村建设不可能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可能需要20年、30年,甚至更长,由几届政府来接连完成,不能受政府人事换届的影响,是党中央制定的国策,必须善始善终,与时俱进。不断吸收和总结各地、各国的先进经验和教训,矫正原有的政策、做法,不断改进和完善,既尊重自然发展规律,又与社会、经济和世界发展规律和趋势相适应,与世界文明接轨,同步发展,不仅能解决好从农业国向工业化、现代化国家转型过渡中的问题,还能为建立和谐、诚信、文明社会奠定物质与精神基础,为国家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填充动力,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的成果,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是建设美好社会主义中国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水山、许泳峰著,《韩国的农业与新村运动》,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12

2.王广忠、李水山著,《中韩农业教育与区域开发国际研讨会论文选集》,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9

3.韩国全国大学教授新村研究会,《新村运动论文集》,新村运动中央协议会,19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