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出路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1 11:09:52

新出路范文篇1

大众文化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哲学家奥尔特加《民众的反抗》一书中。主要指的是一地区、一社团、一个国家中新近涌现的,被大众所信奉、接受的文化。中国的大众文化起源于20世纪后半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而觉醒成长,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中国的大众文化便迅速壮大为与来自官方的主流文化、来自学界的精英文化形成三足鼎立的社会主干性文化形态。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体现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征,内含着当代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反映了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实践、经验、感受。具体说来,这些年我国文化市场上出现的并为我国社会大众所广泛接受和喜爱的流行歌曲、通俗文学、大部分影视文化、饮食文化、网络文化等都可以视为中国大众文化。某种意义上,它的发展壮大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文化的传统格局,积极影响了国民人格塑造和社会发展面貌,但也引发了多重社会效应和多种不同的评价和议论,这促使人们不得不去思考它的价值、效应及其发展控制问题。

二、大众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近年来,借助现代传媒席卷文化市场的大众文化所造成的冲击,是任何人始料未及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无论是来自官方的主流文化还是来自学术界的精英文化,都不可避免地被大众文化蚕食、解构、驱逐和边缘化。无可避免地,高校的思想教育阵地也深受影响,汹涌的大众文化直接冲击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价值取向和道德评价。面临如此严峻的挑战,如何辨证地看待大众文化,又如何在新的文化背景下把握自身规律,寻求新的出路,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

(一)积极影响

1.大众文化为大学生娱乐消遣提供了广阔空间大众文化的兴起和发展,改变了过去单一、单调的文化生活状况,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生活,满足了学生日常文化生活的娱乐需要。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当代中国人进入了新的生存境遇中,精神压力始终困扰着现代人,大学生也不例外。学业的压力、找工作的压力、生活的压力,总令学生们喘不过气来,精神压力需要舒缓,闲暇时间需要充实,丰富多样的大众文化以其特有的娱乐消遣性、消费性为大学生们的娱乐消遣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大众文化满足了大学生个性发展的愿望大众文化的崛起,意味着大众能够拥有相对独立的文化生活,能够进行不由精英阶层完全控制的身心运动。当代大学生是在一个自由、开放和宽松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众文化以其追求个体的自由与发展的精神被大学生所认可并接受,使大学生能够有自己的运动、时尚和娱乐,有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大学生的自我和个性得到前所未有的释放,自主、自立、自信、自强成为大学生具有时代特色的理性精神。大众文化赋予了大学生积极的主体意识和个性化精神,为其创设了个性发展的宽松条件。

3.大众文化拓宽了大学生的思维空间大众文化使公共文化空间和文化领域平民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大学生通过大众文化可以分享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不同文化成果,大学生的视野与掌握的信息量大大超过前人,大众文化为其提供了宽松和谐、多姿多彩的生活,拓宽了他们思维发展的空间。

(二)消极影响

1.导致大学生民族意识淡薄化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优秀的民族文化精神和人文传统,如道德理想高于物质利益的价值观、自强不息的思想态度,积极向上、奋斗不已的入世精神等。而随着西方国家的一些不健康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逐渐渗入,使得大学生内在的民族文化价值观念减弱,西方时尚文化通过加强宣传力度及完善包装模式,深受大学生欢迎,以迅猛的速度涌入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之中,不断地消融大学生的传统人文精神。另外,某些大众文化作品,如近期十分流行的选秀、相亲等节目,在一定程度上渲染着物质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拜金主义的价值精神,极大地冲击了大学生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精神,对我国民族精神的建设与发展构成极大的威胁。

2.导致大学生审美情趣庸俗化大众文化在基本文化精神上和精英文化是矛盾的。精英文化旨在反思、批判现实,探索理想、合理的社会状态,引导人们走向更加人性化、合理化、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而大众文化关注的是当下的生活,其目的不是引起人们的思考和批判现实,而是引起人们的娱乐和消遣,以一种享乐主义的人生态度直面人生。在大学校园内,大众文化以其巨大的解构力、侵染力和吞噬力,占有、合并着大学生的文化空间,迫使主流文化及其代言者精英文化从大学生生活空间的中心位置退出。大学生更倾向于接受文化直观形象而放弃理性层面的思考,其审美方式变得浅显直接,审美情感倾向于追求瞬间快感。

3.导致大学生现实责任感和道义感的缺失大众文化主要以营利为目的,为了追求“利润”,一些文化作品一味追求感官上的刺激,全然不顾道德的原则,只求个人的随心所欲,很少顾及应承担的责任,这就给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带来负面的影响。在大众文化背景下,学生的自我价值意识和进取意识不断增长,带有个人色彩的、注重个人利益、满足个人欲望的人生追求趋于强烈,而集体主义精神、互相支持、互相帮助精神淡化,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越来越处于从属地位。

三、大众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出路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大众文化的兴起给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广泛的影响,而影响的两面性决定了挑战与机遇并存。时代在发展,学生在进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样需要变革,因为这样才能跟上学生的思想观念,才能达到真正的教育作用。为此,寻求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出路显得十分迫切,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

(一)坚定不移地大力倡导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把历史观与认识论、价值论、实践论相结合,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价值、社会价值、民族价值、时代价值的完整而统一的文化价值体系。当前,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让大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文化凝聚力与思想向心力,提高民族意识与道德意识。学校要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的主渠道作用,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变简单灌输和和被动学习为互动学习,使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导价值观真正成为大学生的自觉追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大学生的多元价值整合到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之中,把主导文化的政治性、意识形态性融入到大众文化之中。

(二)创新教育载体,努力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

我国的高等院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正面的教化与灌输,尽管正不断地调整、补充和完善这其中的内容,但始终无法适应大众文化对其带来的冲击,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积极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以便更好地适应文化环境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鉴大众文化的运作模式,扩大宣传效果,利用现代传播技术和手段,为思想政治教育寻求更广泛的作用空间。另外,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与审美、艺术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灌输、道德教化与情感熏陶、艺术熏陶结合起来,寓教于乐,改变单纯硬性灌输的状况,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渗透式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趣味和审美判断能力,以便学会抵制各种低级庸俗的文化产品,树立科学、健康的文化消费和休闲方式。

(三)高度重视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抵制和消除大众文化的消极影响关键在于加强先进文化建设。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是社会文化大系统中的一种子系统,具有相对独立性,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载体。高校校园文化所形成的精神和物质环境,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教育导向和潜移默化的作用,能够积极的影响他们的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水平,并进一步深化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助于大学生提高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通过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从而增强抵制大众文化负面影响的自觉性。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注重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尤其要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宣扬主流文化;另外,还要将校园文化建设与大众文化结合起来,吸收大众文化中的积极的、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内容、形式并融入到校园文化之中,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新出路范文篇2

方便面行业路在何方?

毋容置疑,战略制胜是企业制胜的法宝。方便面行业的战略营销模式决定着整个行业的发展态势,企业发展应站在更高的战略高度上,应该注意根据竞争态势不断调整自身的营销模式,品类创新、管理升级、技术革新、细分市场等成为了行业营销模式调整和提升的突破口。

方便面作为一个市场集中度高、行业竞争白热化的行业,曾经经历了辉煌的发展期,经过多年的积累和运作,各大品牌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价值主张和智慧结晶,老百姓已经耳熟能详:康师傅的“味”、今麦郎的“弹面、直面”、白象的“大骨”、统一的“创意才有味”、斯美特的“思圆圆面饼”、新锦丰的“味之家汤馆”等。

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各企业深知,过去的积累和荣誉只能代表过去,只有求破、求立、求新、求变、才能求得更大的发展。如果把方便面行业比做一辆汽车的话,行业环境就犹如路况,各企业的战略机制犹如汽车的装置。品类创新是车的动力,技术革新是车的左轮,管理升级是车的右轮,而细分市场是车的多媒体,企业决策者就是驾驶员,共同的路况,相同的装置构造,相同的驾驶位置;不同的装置配件,不同的驾驶员,不同的驾驶心态,孰快孰慢?取决于各企业战略营销模式的调整效果。

近两年,方便面各企业均在对自己的战略作或大或小的调整,概括起来基本上有以下四大方面:

品类创新是行业战略创新的动力装置

方便面行业每一次创新的推动主要是从品类创新开始的。

细细总结,目前各企业已经积累和沉淀的行业创新均属于品类创新,康师傅的“味”、今麦郎的“弹面”、白象的“大骨”等。不难发现,方便面的核心价值均是通过产品品类的挖掘才得以体现,笔者认为,未来方便面各企业依然会从各个角度不断地进行品类创新.

近年来,行业中最典型的品类创新案例,当属白象集团的“大骨面”。自从康师傅的“红烧牛肉面”红遍大江南北之后,方便面各企业纷纷效仿跟进,红烧牛肉面几乎成了方便面行业的代名词,然而白象集团在2004年寻找到“大骨面”品类后,从而成就了白象“中价(一元面)为王”的战略思想,使白象的整体经营战略得以大幅度提升,从而让白象坐稳了行业第三的交椅。其实,华龙集团推出的超值的“一元王”就是想打击白象“中价(一元面)”的市场地位,但无论如何,华龙集团的“一元王”只能算作一个策略产品,用“一元王”这个名称表达做到“一元为王”的心意,但是已很难撼动因为品类创新而制胜的“大骨面”。于是,曾经给白象“大骨面”推广上市最大阻力的小“今野拉面”又不得已浮出了水面。

有数据显示,近两年中国方便面销量每年都以4%的速度在下跌,但是销售额却保持增长态势。销量下降,销售额却未降,从数字直观来分析,下降的销量是在低价领域,增量的部分是在中高价领域。升降数字的背后,是消费者需求的升降。换言之,消费者对低价产品的需求减少了,对中高价产品的需求增多了。

其实,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消费需求和消费水平也在同步提升,比如在2002年~2006年,每包零售0.5元的华龙“六丁目“和白象的好好吃面随处可见,但现在几乎见不到了;现在我们在农村的小商店随处可见康师傅的桶面和袋面;市场的进与退都是与消费者的需求相关联的,最典型的就是山西市场,2008年之前,白象和斯美特最骄傲的样板市场基本上都在山西,当时两大品牌销量最大的产品均为每包零售0.7~0.8元的产品,由于两大品牌均未能因消费者需求的改变而做好产品线的规划和调整,目前,山西市场反而成了他们的伤心头痛之地。

由此可见,方便面品类创新,其实质是挖掘消费者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对于整个方便面行业而言,就是在推动方便面行业战略创新与升级。

方便面行业要共同挖掘市场需求,共同推进产品结构升级。谁改善得及时,谁改善得到位,谁的收益就会大,河南国华方便面针对中国经典面食进行研发,首期推出的“河南烩面”、“兰州拉面”、“武汉热干面”,极力去改善产品结构,无论从持续发展上还是利润贡献上,国华成了众多中小企业中的赢家,国华表面上是赢在产品结构改善上,其本质是赢在了满足市场需求上,是品类创新挖掘出了市场的需求。

技术革新是行业战略创新的左轮

技术革新越快,生产的工业化水平就越高,产品的标准化和稳定性就越强。方便面行业的技术革新有力地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快速进步和发展。

让消费者最能直接感受到方便面行业技术革新进步的有两大项:一是自动投包机技术革新,二是自动封箱机技术革新。五年之前,消费者购买方便面产品时,很容易发现所用的料包表面有人工操作的痕迹,甚至会有很多的缺包少料现象。自动投包机技术的革新,不但让消费者能够更更放心地消费,对企业而言,更是极大地提升了生产效率和生产效益。让消费者感受更直接的是纸箱包装,之前消费者购买整箱方便面,都是手工封箱,粗糙且不易保护产品,如今的自动封箱不仅精致精美,同时也大大节约了生产成本。

技术革新是产品品质标准化的必要条件,康师傅的技术改造为整个行业做出了标准和标杆,恒温和面技术,稳定油炸系统,定量控制装置,自动投包装置,自动封箱装置等,让中国相对粗糙的制面技术得以大幅度的提升和改善,从而保证了“就是这个味儿”的自信,引发了众多企业对技术改造的追求。后起新秀白象更是沿用康师傅的生产系统改善模式,实现生产技术改造的全面进步与提升,才为不断扩充的市场作出了坚实的技术保障支持。

最近,今麦郎直面的广告,引起了业内不少的争议,有人认为:今麦郎弹面的概念已经深入消费者的心智当中,现在又诉求直面,有什么价值?姑且不论今麦郎弹面效应,但“直面“的实质是方便面制面技术的又一次升级,与其说今麦郎是在向行业和消费者对直面进行诉求,不如说今麦郎在告诉整个行业和消费者,他已经拥有了直面的制造技术。不难发现,今麦郎的中高价产品已经让整个行业高度关注,今麦郎的经销商团队和销售团队已经用其直面系列很高的的铺市率印证了对直面技术制造的信心和决心。

管理升级是行业战略创新的右轮

管理没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只有适合不适合之分,一成不变的管理模式是不存在的,环境在变,需求在变,市场在变,企业必须要变,不变的是求变,变化的是管理。

管理出效益,管理升级是方便面行业战略创新的重要手段,方便面企业的管理升级是管理模式变革的号角。据悉,白象总部今年7月将全面搬进北京,拉响了其管理升级和战略升级的号角。白象将总部入驻北京,直接来看,是信息升级、人力升级,更深层次的是管理升级,其实质是实现战略升级。白象表示,将总部迁往北京主要是出于长远性、全局性的战略考虑。北京在人力资源、媒体资源、社会资源等方面都优于其他省会城市。一个企业想做大,做到全国化甚至国际化,在北京的布局肯定是至关重要的。

观察方便面行业各企业,我们发现,不论是规模化的集团公司,还是地方品牌企业,都在探索和优化适合自身的管理模式。康师傅从康福(康师傅、福满多)一体、康福分离,又回归到康福合并;今麦郎的直营公司、营销公司,以及目前试点的产销一体;白象集团的事业部制,城市公司与传统销售公司的离与合,产销分离及产销一体……各企业均在依据企业资源和管理要求进行管理模式的优化和变革。对人、机、料、法、环等资源的优化配置、效率发挥以及效益实现,是各企业在探索自身管理模式的支点,谁找到了支点,谁就能撬动整个行业。

细分市场是行业战略创新的多媒体

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要经历成长和成熟的阶段,方便面行业正处在成熟阶段,当出现拐点现象的时候,细分市场会让整个行业有更好的延伸和拓展。

据悉,6月份康师傅将有一款“行家品位”非油炸面在北方市场上市,这是继在南方试水“银丝面”之后,康师傅的第二款非油炸面品。业内人士认为,作为市场龙头的康师傅开始加大对中高价面的投入,这意味着在非油炸面品市场将迎来一场激烈竞争。目前,康师傅、统一、五谷道场、白象、今麦郎五大巨头已经全部进入该领域,角逐中高价面市场。

非油炸会给整个行业锦上添花,在国内,非油炸产品目前的市场份额虽然不是很大,但这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细分市场,据不完全统计,韩国、日本的非油炸市场已经很发达,占整体产品的六成以上。与其说非油炸是一个细分市场,不如说非油炸是更有潜力的市场需求,这一定会带来更有前景的市场,关键是如何将此需求更深度地挖掘,如何更好地满足和扩大需求,这应该是整个行业共同的话题。

在细分市场方面,我们不妨发散一下思维,其实中国的面点历史悠久,中国面点的原料、制法、品种日益丰富,有许多大众化的风味小吃,如北方的饺子、面条、拉面、煎饼、汤圆等,南方的烧卖、春卷、粽子、圆宵、油条等。此外,各地依其物产及民俗风情,又演化出许多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风味小吃。目前,作为方便食品的面类主要有:方便面、方便水饺(速冻)、方便馄饨等。2009年在北京召开的第九届面制品大会上透露的数据显示:方便水饺(速冻)等市场迅速上升,正在替代方便面行业的部分消费,江浙一带以顾大嫂公司为首的方便馄饨在一线、二线城市依然有不俗的表现,据悉正在推出刀削面系列,其独特的产品个性有时也真的令方便面汗颜。

方便面行业要与时俱进

方便面行业其实已经走出了很宽的道路,相关数据显示:67.5%的中国人在过去一年中吃过方便面,事实上很难有食品的渗透率能达到如此高的水平。在走访市场的过程当中,笔者发现有两个现象会令方便面行业欣喜,同时也希望企业能对此作出更多的关注和思考。公务员之家:

1.春节期间一些人群手提着精美礼盒包装的河南烩面走亲串友,从他们微笑的脸庞可以读出他们对手中所拿产品的自信,以及由产品自信所带来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其他产品能有“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就收”、“看亲人,送··”的传播,方便面行业能否共同去打造真的很方便、真的很营养、真的很环保的产品出来?

新出路范文篇3

(一)观察法。通过对近三届课间操比赛以及“每天锻炼一小时”活动的观察,结合学生体育兴趣的变化、身体素质的变化来探讨本主题。(二)调查法。通过对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体质检测,探讨适合于学生的活动形式。(三)比较法。将不同的锻炼方式和活动内容进行比较,得出本题结论。(四)查阅资料法。在体育当局、体育工作从业者的努力之下,我们的体育教学及延伸锻炼方式越来越新颖,内容更是呈多元化发展,这也离不开教育者在理论方面的大量研究及研究成果的发表。

二、结果与分析

(一)阳光体育活动开展的目标。(1)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并形成健康意识和终身体育观,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2)让学生有选择地参与、学习、享受体育,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潜能。(3)改革学校课间操,优化课间操的时间、空间、形式、内容和结构,使学生乐于参加,主动地掌握健身的方法并自觉锻炼。(4)促进师生间、生生间的和谐关系,提高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和交往能力。(5)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营造积极向上的学风。(二)阳光体育活动开展的原则。(1)以人为本,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意识。实施体育育人功能,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有效地设置和开展各项活动,以达到对学生的促德、健体、调智、审美等的教育功能,重视活动过程的教育。(2)关注差异,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张扬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特长,推动素质教育。(3)增强体质,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营造人人参与、生气勃勃的校园体育氛围,创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条件,促进师生间、生生间的和谐关系,确实保证《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有效实施。(4)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及特点,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安排大课间的课程计划和活动内容。增设集体舞、踏步操等,将艺术、体育融为一体。(三)阳光体育活动内容的开拓和创新。就目前我国阳光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而言,不同地区都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如在一些民族地区试探性地实施了民俗运动与阳光体育运动的结合,一方面促进了民俗运动的普及,另一方面适应了体育教学实践创新和发展的需要,满足学生对于现代体育运动的需求。就体育运动本身来说,体育活动内容具有包容性、健身性、创造性、主体性以及可优化选择性等特征,其中的创造性和融合性决定了阳光体育运动创新的可能。自2013年以来,我市开展了以自编动作为主题、以校园集体舞为主题、以武术操为主题的课间操比赛,内容和形式既生动又灵活。在创编的过程中,老师们出谋划策,齐心协力,涌现出了很多有趣的套路风格,有彩带舞、啦啦操、武术操、国学操、手语操等等,想法真是百花齐放。在教练的过程中,体育老师也会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地调整节奏、队形、动作,并向部分学生征求看法和意见,实现师生互动,以求更加贴合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校园集体舞是一种具有民族风的舞蹈形式,它的动作夸张、活泼、孩子气,形式时而变换,尤其是小集体间的动作配合更是凝聚了集体,增添了舞蹈的团结之美。武术操是一种新颖的运动形式,将中华民族传统项目———武术与健身操相结合,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精、气、神和身体素质,而且让孩子们感受到了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如武术中的抱拳礼,它代表的含义是虚心求学,不骄傲自大,将五湖四海的同道中人聚集在一起,代表的是一种民族精神和尚武精神。在这次的放松操创编过程中,我校更是体现了中国国学与传统武术的结合,编排了一套唐诗放松操,让孩子们在感受和吟唱唐诗的音韵平仄的同时,放松自己的身心,舒展筋络。这都是我们体育部门和体育工作者在阳光体育运动这条道路上的探索和实践,通过这几次的观察以及与学生的交流,我发现这种多元化的体育形式更加能够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以至于达到了培养孩子的体能、身体素质、运动热情的目的。因此,我觉得,传统的体育项目已经远远达不到孩子锻炼的需求,应该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才能让我们孩子的体质停止下滑。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上述论断,阳光体育工程只有不断创新与进步才能在全国顺利开展起来,才能不断发挥其作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能,其根本出路就在于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以下是我的几点建议:(1)将国学与武术完美结合。近年来,我国也是在大力推广国学经典教育,要求学生熟读《三字经》、《弟子规》、《唐诗》、《宋词》、《诗经》等等,以至于各地流行了孔子学院,甚至推广到全世界。而阳光体育工程也是在大力推广中,因此,将两者有机结合,不仅能起到推广作用,还能提高学生身体素质、道德修养,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营造一个书香校园、国学校园、阳光校园的健康校园。(2)将健身操与传统舞蹈相结合。健身操是一种现代舞,节奏感强、律动欢快、动作遒劲有力。但是传统的舞蹈多柔软、舒缓、优美、灵动,而且借助彩带、丝绸、扇子等飘逸的道具,使整个画面充盈、唯美。因此,如果能将这两者结合起来,既能体现我们身体的柔韧美,也能使动作更加变换、欢快、灵动。(3)将学校特色体育项目融入课间操中。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不能脱轨进行,每一个环节应该联合成一个整体,有机融合。“每天锻炼一小时”和课间操比赛既是这个活动两种锻炼形式,也是一个整体,在课间操中穿插学校特色项目,既能增强学生荣誉感,也能激发学生培养自己特长的兴趣和热情。

作者:朱健峰 单位:义乌市上溪镇上溪小学

参考文献:

[1]体育理论教材编写组.体育理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新出路范文篇4

家电下乡在政府、家电企业、家电渠道商、家电经销商等价值链的推动下,已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展开。此项目不仅惠及了众多的中标家电企业,也让广大的农村消费者得到了实惠。但从农村家电实际普及的情况来分析,家电下乡经过2年多的大力推广,还需要进一步的推进,才能让家电下乡工作走向纵深,才能将家电下乡的成果进一步放大,最终能惠及到各个村落的所有农村消费者。

家电下乡经过第一波的政策推动,农村消费者,特别是那些意向性购买的农民朋友,基本上都成为了“家电下乡”的主力消费群体。那么农村还有广大的潜在顾客?这就是家电下乡纵深推进的关键点,怎样去推动?怎样去推广?靠谁去完成及实施?细想,除了我们家电企业在大中型城市,经常采用的推广活动方式。我们针对农村家电销售,还有没有什么成体系的销售方法呢?

众所周知,我国地缘广阔,各个村庄又分布不均,遍布在各个角落,所以要将这些家电目标消费群体进行普及,笔者结合自己成长在农村的经验,建议家电经销商、家电企业,可以培养一些兼职的营销新军。其好处,一是填补了家电企业、家电经销商业务能力,不能幅盖到所有农村市场的短板;二是通过兼职业务人员的促进,也会大力培育了农村家电消费市场。

那么家电企业、家电经销商,怎样招收农村兼职的业务员呢?笔者认为四种农村朋友较为合适:首选是在外务过工、见过世面的农民工朋友,其具有一定的经济头脑,很容易加盟此营销新军的行列;二是村长,一般在村庄上有话语权,具有可信度;三是食杂店店主,这是农村聚集地中心,店主也就是农村意见交流中心领袖;四是麻将(扑克)高手,这种人信息广,朋友多,传达快。这些农民朋友如成为兼职的业务人员,对我们家电销售有什么好处呢?如果到过农村,做过促销和宣传活动,就会发现农村的一个现象“邻居效应”。其作用就是在农村,我们对农民朋友说一百句“我们的产品好”,也抵不上左邻右舍,或者村庄上的“意见领袖”说一句“他们的产品好”。所以针对这一点,笔者建议在每个村,家电企业、家电经销商都可以找一名,可以说“我们产品好”的农民朋友作为兼职业务员,以此推动家电销售。其次,在一些村食杂店,村里面聚集地,张贴纸材质、标题为家电下乡优惠大酬宾广告的海报。再者,在农村要大批购买家电时,一般是娶媳妇嫁女,家电经销商要抓住此销售关键时刻,发挥兼职业务人员的作用。因为农村消费者在购买家电前,肯定会与其他的村民商量,特别当地的“意见领袖”,也就是在村庄上有些地位与名望的人,或者爱热闹的人。而这些人就是我们要发展的兼职业务员,所以紧紧抓住此四类人,发展成为兼职的业务人员,就可以将家电下乡的工作有效纵深化。公务员之家:

广大的农村市场需要家电企业与经销商去共同开拓,但是在开拓中就需要一定方法进行推动,因为农村市场与城市市场还是有所不同,所以挖掘出兼职的家电销售业务人员,也许能为家电下乡走向纵深的营销新军。

新出路范文篇5

关键词:高校;学风建设;新困境;新出路

学风简单来说就是学校风气,一定程度上来说,可以概括为学校师生员工在治学方面的精神、态度、方法等等不同的风格,也是全体师生的综合表现,而主要是来自学生,也作用于学生。学风在不同的学校有着不同的特点体现,逐渐形成了独有的文化特色并具有了丰富底蕴内涵,在不断的教学历史长河中逐渐演变,成为了一种传统和风格。学风对学生的成长以及学校的发展建设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故而学风建设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一、学风建设面临的新困境

1.对学生的引导不到位。目前,学生的管理工作除却辅导员外,基本都由学生会综合管理。但是学生会的管理基本难以对学生思想、学习、职业规划等做出影响,这就使得大学很多课余时间的情况下,学生不知道做什么,就出现玩游戏、谈恋爱、做兼职等情况,如果这些情况不能够合理安排时间,反而容易耽误学业。所以在新生进校时,就应该对其做出指导培训,对其做出正面的引导。

2.学生对专业情况模糊不清。通过调查,高校新生以及在校生,超过半数以上对自己本专业的了解浅薄,部分学生对于自身专业并不喜欢,甚至有的觉得是没有前途的专业。很多的学生大学专业选择是被动的,通常是继承父母、亲人的意志。对专业情况了解大部分是通过网络、书籍等,部分信息是的学生更加消极。而且部分学生毕业后没有选择本专业岗位进行就业。所以目前对于学生的稳定专业教育是很欠缺的。

3.学生思想不稳定,自控能力差。在校期间,很多学生思想情况不够稳定。随着时代变迁,目前的学生体现出了一定的自我性,缺乏实践能力,参加活动不积极,对竞赛等传统活动不感兴趣,并且没有明确的志向,职业生涯规划不明确。

4.容易受外界影响,心态失衡。当代大学生表现出了思维活跃的特征,对于新事物、新信息的接受能力很强。但是同时学生也出现了容易受外界影响的特征,很多学生沉浸在互联网环境中,并且自身承受多学习、就业、家庭给予的压力,对于竞争容易畏怯,在竞争中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学习动力不足,心态失衡,容易受打击,并且破罐子破摔。

二、学风建设困境的对策分析

1.建立全员育人机制,明确教师主导地位。对于学风建设,需要教师为主体的领导作用。首先从学习上进行督促和建设,以教风促学风。辅导员也要对所负责的学生负责,时刻关注学生的状态,并且在工作过程中,有效的对学生进行辅导和引导。多开展座谈会以及其他活动,就本专业现状、职业生涯规划、专业前景等等。教师还要对学生做出榜样,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多关心学生的成长问题,融入到师生这个大团体中。

2.科学的进行管理,严格执行纪律要求。大学没有高中那样的集中化教学,学生有了充裕的时间,逐步健全学校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对学生的行为规范,以及学生宿舍管理制度等。杜绝学生的无故旷课、迟到、早退等等不良现象,将日常纪律规范与最终学分制度相关联,使学生形成足够的规则意识,使学生形成习惯,并影响每一位新生。并且积极鼓励有表率作用的学生,惩罚不遵守纪律的学生,做到奖罚分明。逐渐健全学生自我管理制度,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自律能力;健全学生宿舍管理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为学生营造安全、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3.积极组织各项活动,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积极的组织集体活动,对于学生积极性的激发有着很好的帮助,活动的引导作用的很明显的。当前要就学校情况结合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组织更多与社会密切接触的活动。使学生能够参与到社会建设中来,体会社会与学校的区别,并且认识到自身是社会的一员,有责任有义务对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另外在校内要积极的举办文化节、运动会、科技大赛、创业大赛、文艺比赛、专项体育竞技等等,并且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参与其中,使学生能够将自己最美的一面展现出来,在精神上、能力上都有所提高,重要的是提升自身的自信心,增加社交。使学生多才多艺,并且能够在将来的发展中积极表现自己。

4.提高学校的服务机制。针对如今学生表现出的心态问题以及容易受影响的情况,学校应该积极的做出应对,提高并完善服务机制。对于贫困生要进行资助和慰问,并且持续的关注和更多的重视。由学生会自行成立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服务站,教师监督指导,对各个活动以及日常动态中出现部分问题的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疏通,避免由于心理健康形成的负面情绪扩散影响,并积极组织正能量的活动。其次,对学生权益有效维护。学校与社会间接接轨,学生兼职、科研项目合作、活动赞助、顶岗实习等等,学生与社会的矛盾冲突日益增多,这就要求学校提供更多的发展平台,对学生渴望与社会接触并融入社会的情况做好最后的保障,使学风建设更加顺利。

三、结束语

创建良好的学风,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学风对于学校的发展以及学生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风的建设,就是学校特点、风格的塑造,对于培养有文化、有情怀、有能力、有追求的高素质人才是必要条件。在今后的发展中,希望高校能够积极面对困难,开拓创新,不断进步。

作者:肖越 单位: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沈爱琴.对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思考[J].江苏高教,2007(03).

新出路范文篇6

一、西部民族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探索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路径的需要。从西部民族地区近年来的发展状况来看,其经济总量小、产业结构粗放、经济增长方式单一是不争事实,在传统高能源消耗的持续作用下,结构性矛盾较为严重,经济持续发展的约束明显,后劲不足。因此,西部民族地区应充分利用其自然条件、资源特征、生态环境、人文资源以及劳动力优势,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探索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路径。

2.转变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西部民族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内容是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降低能源消耗,转变和优化产业结构,弱化经济发展高能耗、产品结构低层次的结构特性。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西部民族地区的地理和资源优势,加快西部民族地区节能环保产业、绿色产业、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该类地区产品的科技含量,提升经济效益,降低资源的消耗力度和环境污染水平,最大限度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3.保护西部民族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的需要。我国西部民族地区一般地处偏远,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索取力度较高,依赖性较强,这种长期形成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经使生态环境遭受了重创,修复的难度可想而知。因此,在该类地区发展低碳经济,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能够进一步改善民生,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4.实现西部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全球经济逐渐向“低碳”靠近的同时,我国的西部民族地区要以此为契机,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在提高经济发展速度的同时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积极倡导清洁生产、绿色经营和绿色消费的理念,下力气夯实经济可持续发展基础,保护生态环境,注重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谋求长期的健康的发展。

二、西部民族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分析

1.减排优势。自2001年来的十年间,西部民族地区的能源消耗强度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图1),煤炭、天然气和水电的消耗强度都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这说明西部民族地区以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为主,能源的利用率低。当然,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表明,西部民族地区的减排空间大,减排优势明显。此外,按照《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规定,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的减排成本介于15-30美元之间,虽然略高于我国全国的平均水平,但却低于公约规定的标准。同时,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正处于高能耗阶段,如果能够加强节能技术的应用,有效治理能源漏洞,调整产业结构、改善管理手段,将能够进一步扩大节能减排的空间,使该类地区能源消耗的不利局面得到有效的改善。

2.环境优势。我国西部民族地区自然资源丰富,环境优势明显。西部民族地区的大部分区域,除了蕴藏储量巨大的石油、天然气、煤炭和水利资源外,还拥有大量的可再生资源,其中,储量居全国首位的风能就是其中的一种,在当地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已经开始显现;西部民族地区的太阳能资源也很丰富,年日照时间一般在2600小时以上,且基本具备建设太阳能基地的各项条件;此外,西部民族地区的森林资源异常丰富,五大草原牧场均集中于此,开发碳汇资源的潜力巨大。

3.后发优势。西部民族地区正处于经济发展的上升阶段,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借鉴东部地区和西方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教训。例如,可以借鉴其他地区在节能建筑、可再生资源和节能产品的开发与利用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同时,还要对失败的案例进行深刻的反思,防止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危险道路。

4.政策优势。在我国内部,党的民族政策和西部大开发等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规划,给西部民族地区发展低碳经济带来了政策方面的优势。在外部环境方面,国际社会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降低碳排放水平,要求发达国家按照清洁发展机制条款向发展中国家实施碳汇项目,在这一背景下,可以将更多的低碳技术和碳减排资金应用于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的低碳经济建设。

三、西部民族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创新路径

1.建立多元化的低碳经济发展支撑体系。西部民族地区在缺乏资金和技术的支持,仅靠自身条件无法实现低碳经济的健康发展。为此,需要中央政府的主导作用,在该框架内,突出对西部民族地区的政策倾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和转移支付的比例,推广和应用节能减排等“低碳”技术。同时,要在国家的指导下,研究和制定适合民族地区地理和资源特点的低碳经济发展规划,进一步形成结合当地实际、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进一步开拓和培育西部民族地区的低碳市场,让中央、地方、企业和社会广泛参与其中,形成多元化的低碳经济发展支撑体系和运行机制,建立低碳经济的发展秩序,使其于经济社会的其他事业能够同步进行。

2.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对能源消耗强度相对较高的西部民族地区而言,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战略措施必要条件。在该前提下,首先要坚持节能减排优先的发展模式,将一些耗能高、附加值低、市场占有率低下的产业和工艺淘汰出局,保护生态环境,降低CO2的排放水平。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持续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建立起基于低碳发展模式的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共同发展的新的经济体系,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3.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发展低碳经济。近几年来,我国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已经悄然进行,大量的工业资本流向了西部民族地区,如何利用此类资本、实现产业升级和发展低碳经济就显得非常重要。为此,需要在政策的指引下,通过各种类型的经贸合作,合理利用各类资金,引导其在生物能源、可再生资源、旅游开发等领域发挥作用,使西部民族地区的低碳经济在广阔的道路上行进。

4.通过低碳金融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发展低碳经济不但与观念和技术有关,还要受到资金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获得金融支持就显得非常必要。实际上,我国西部民族地区长期以来受资金供给的制约,各项工作包括低碳经济的推行都极为艰难。而从市场化的角度讲,低碳经济的成功取决于价格上的优势和资金上的保证,因此,与此相配套的低碳金融业务就成为其中的关键,创新金融供给是西部民族地区实现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途径。为此,西部民族地区的金融部门应正确把握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优化信贷资源配置,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

新出路范文篇7

关键词:国有林区;林业经济;政府职能

国有林区作为一个森林资源产权归国家所有的地理区域,由于其国有产权和林业本身存在的特殊性,使得这一区域具有了有别于一般地理区域的独特性质,因此林区政府职能建设滞后的原因也是具有地域特殊性的。

一、林区经济环境的现状制约着林区政府职能的建设发展

林业既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又是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劳动密集型的基础产业,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林区农民收入40%以上都来自于林业。同时,林区建设对推动区域城镇化进程,促进区域社会发展,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林区的主体是林业,而发展林业最主要的就是依靠林区的政府。所以归根结底,林区目前存在问题的实质一定是某种制度安排不当导致的。林区政企不分,资源枯竭,经济危困,职工生活贫困等,都说明了国有林区的政府职能建设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政府的这种“无为”的关键就在于政府职能转变的低速缓慢和政府运转的低效率。这种“双低性”的政府职能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而这种职能转变的实质就是市场经济管理制度与计划经济管理制度之间的一场博弈,以1995年为分界线,从接触渗入到摩擦融合(如图1所示),最后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达到一种创新替代。为实现这一理想,现在如果我们的林区政府不及时有效的进行职能的转变,那么要实现国有林区全面可持续发展就将会举步维艰,难上加难。

二、林区特有的三对基本矛盾制约着林区政府职能的建设发展

2.1林区资源的有限性和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问题

资源有限性与人们需要无限性的矛盾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矛盾。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总是需要生活资料,人们的需要具有多样性和无限性。而另一方面,资源本身就是一种有限的东西。

以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为例,目前面临着严重的资源危机。一是可采资源面临枯竭,仅黑龙江省森林蓄积量在1997年就比建国初期减少了37.4%。二是森林质量差,森林生产力也随之降低。由此带来的动植物资源也大大减少,森林资源的整体功能日益下降。林业产业发展基础薄弱,使得国内森林资源严重透支,造成了产业发展的森林资源危机。然而,由于我国目前还处于发展阶段,各项事业还急需大量木材作为原料。面对上述矛盾,我国政府不得不一方面高价的引进外国木材进行补充,一方面不得已还要砍伐着我们日益减少的林区的木材,可以说这种森林资源的有限性与我国目前需求的无限性是我国林区发展的第一大矛盾,同时也严重制约着林区政府职能建设的变革。

2.2产业结构升级与资金人才技术短缺的矛盾问题

无论在任何一个资源型的地区,产业结构的单一都是一个重要的潜在问题,国有林区也不例外。

国有林区的发展一直是围绕着林木资源而形成的以木材开采、加工为主导的单一产业结构,而这种单一产业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必然导致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加之长期以来形成的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得国有林区陷入“资源危困、经济危机”的艰难境地。因此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林区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国有林区走出“两危”困境的关键。国家为此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如在国有林区进行以下调木材产量、加大营林生产、加大综合利用、加大多种经营即“一下三上”为目标的产业结构调整,经过十几年的努力,虽然初见成效,但是还存在很大问题。

首当其冲的就是资金来源少,投资不足问题。据统计,工程实施以来,样本单位累计投入新上转产项目的资金为1424400万元,但实际到位资金仅有664547万元。资金到位率低,而转产项目更是无资本金注入,资金来源渠道不畅,职工待遇低,难以吸引、留住人才,使得一些好的项目受人才和资金两大瓶颈的制约而无法上马。其次是人才稀缺,技术落后,由于资金不到位,林业科技支撑体系严重不足,以大兴安岭林区为例,大部分装备和仪器设备还是20世纪70年代的产品。整个林区现有林业技术配套性差,重大科技成果少,林业科技对林业生态保护,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极低。此外各类工作人员的素质也偏低。据大兴安岭林管局1987年末统计,在1032名设备管理人员中,具有工程师职称的仅有44人,仅占人员总数的4.26%。

以此可见,在迫切需要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资金技术人才的短缺是林区发展的又一大矛盾。这种无资金支持,无人才支撑的林区环境使得林区政府各项职能的转变更多的只能是一种空谈。

三、林区政治经济改革与林区社会稳定的矛盾问题

这看似是个很普通的问题,但实际上这是国有林区发展的一个最重要隐患。在国有林区中,无论是林区政府职能的转变,还是林区产业结构的调整,都是一个不断改革的过程。改革是一种动力,要发展就必须要改革,但是我们也不能忘记稳定是任何改革的一个最重要前提。无论怎样改革,我们都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作为支撑。然而,目前的国有林区却存在许多不稳定因素。首先就是由于森工企业的整体不景气,使得林区职工收入极低,生活困难。

2008年在岗职工人均年工资仅为5273元,是全国国有企业职工年平均工资14577元的36.2%。其中集体混岗职工年人均工资为2359元,只有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44.7%。在岗职工年均工资总体上逐年增加,但增幅不大,平均每年增长不到5%,增幅远远低于全国平均工资增加的幅度,与全国平均工资相比更显现出国有林区职工相对贫困状态。林区职工生活的工资不高,而且拖欠工资现象还十分普遍。

其次是社会保障体系作为经济发展的推进器,也是社会和谐的稳定器。党的十六大报告就已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而在国有林区职工收入如此之低的情况下还缺乏相应的社会保障基础。据不完全统计:林区下岗待安置人员参保率很低,仅在50.1%~64.4%之间,到2008年仍有35.6%的下岗失业人员没有参加保险。

以上的种种问题给林区社会的持续稳定都带来了严重的阻碍,因此如何在进行林区政治经济改革的同时,平衡林区社会的稳定也是林区面临的一个重要的矛盾所在。

以上三对国有林区特有的矛盾使得林区政府职能的转变是举步维艰。因此,如何合理有效的转变林区政府的职能建设任重而道远。wWw.gWyoO

四、结语

任何问题的解决固然是重要的,但当我们面临一个重大问题时,提出一种全新的研究思路也同样重要,正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虽然对于目前林区政府职能建设滞后的问题我们还很难解决,但是文章能从林区存在的特殊矛盾这个全新视角来进行分析,正是想启发广大研究者能从多层面思考问题,争取让这一问题早日得到解决,让我们的国有林区能早日走上一条真正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倪鹏伍.谈谈东北林业经营目标问题——以森林生态为主体的建设和东北林区森林资源的发展[J].绿色中国,2004(4).

[2]林业设备管理现代化初探[J].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1989(4).

[3]杨建洲.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性宏观调控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2.

[4]马文学,蒋敏元,黄清.实现林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素及几个问题[J].中国林业企业,1998.

新出路范文篇8

关键词:体育生活化;大学体育困境;新出路

黄美蓉的《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是一部对大学体育教育领域和体育管理学领域进行新探索的专著。这部专著是中国矿业大学黄美蓉在其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修改完善而成的。该书阐明了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内涵、本质与特征,探析了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历程,解决什么是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问题。考察了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现状,剖析了大学生体育生活化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分析了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价值,回答为什么大学生体育要生活化。构建了大学生体育生活化影响因素的社会生态模型,设计了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行动路径,回答了如何促进大学生体育生活化。这一研究成果为政府相关部门的决策和大学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1新视角:高等教育价值视角的引入

从高等教育价值的视角研究大学生体育生活化,是一个全新的视角。该书认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核心价值观是在社会服务价值、学科发展价值和个体人本价值三种取向统整的基础上更强调学生个体的价值[1]。该书从高等教育价值观出发,考察了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价值,分析了大学生体育生活化在个体人本价值、社会服务价值和学科发展价值层面的意义及必要性。个体人本价值包括:人的全面发展、生命质量的提升、生活尊严的提升。社会发展价值包括:从人的发展的角度看,大学生体育生活化为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才;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大学生体育生活化为推动体育产业发展提供科学技术;从政治的视角看,大学生体育生活化满足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学科发展价值包括:确立大学体育学科地位;推动大学体育学术研究;促进体育学科专门人才培养[2]。为进一步夯实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价值观,黄美蓉博士从纵向上依据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几个重大转折时期,从高等教育价值的视角,把大学生体育生活化在我国高等教育各个历史时期的表现及特征进行了梳理与归纳,分析了其中的教训,从而在历史的纵深上夯实了当代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价值观。随后,黄美蓉对高等教育价值观从“两点论”发展到“三点论”着手,重新审视了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现实困境。通过考察,她认为:当前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进程仍受“两点论”(即社会本位和学术本位)的价值制约,仍然忽视了个体人本价值。主要表现为:大学体育重“竞技化”、唯“形式化”、偏“商业化”的社会发展价值凸现;大学体育学科知识化、评价数字化、技能机械化的学科发展价值占主导;大学体育被大学生学习目标、娱乐目标、就业目标、交往目标边缘化[3]。因此,她提出,为了促进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均衡发展,大学体育教育要建立一个有机融合的价值格局形式,要以“三点论”为指导,构建以个体人本价值为主体、以社会价值和学科发展价值为两翼的“一体两翼”的大学体育教育价值结构。新的视角拓展了体育生活化研究的空间。

2新观点:大学生体育生活化概念、内涵和特征的分析

对体育生活化概念的界定关乎体育生活化相关的运作机制和管理体制。所以,准确界定“体育生活化”的概念对体育生活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界关于“体育生活化”的界定有两种主流观点:第一种观点以卢元镇[4]、韩丹[5]和王广虎[6]为代表,认为体育生活化是体育习惯与行为的养成,是人人主观自愿地随时随地都在健身。第二种观点以梁利民[7]、肖焕禹[8]和裴立新[9]为代表,认为体育生活化是生活方式。黄美蓉博士对学界的已有研究进行再研究,发现已有概念存在“种差”和“属”的偏颇。根据概念界定的方法及流程,她重新界定了体育生活化的概念,提出体育生活化是体育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的过程与结果。该书在辨析大学生体育生活化与体育生活化是一般与特殊、共性与特性的关系的基础上提出,广义的大学生体育生活化是体育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自觉的过程与结果,狭义的大学生体育生活化是体育行为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自觉的过程与结果。该书诠释了体育生活化中的“体育”“生活”和“化”,“体育生活化”的“目的”“方式”和“属”。认为,体育生活化是体育向生活的回归,是体育与生活的融合,是体育自觉的过程与结果。作者指出,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内涵要求大学体育必须以“大学生”为本,必须去商业化、去工具化,必须弘扬体育的价值理性,必须以“生活”为价值取向。在阐明体育生活化特征的基础上,该书归纳了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四个特征:大学生体育时常性、大学生体育与生活相融性、大学生体育价值多元性和大学生体育参与自主性[10]。上述研究,以剖析大学生体育生活化是什么为基础,为从社会系统论对大学体育的系统考察打下了基础,为对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现状的考察提供了依据。该书梳理了体育生活化的演变过程。体育生活化的形态演变过程:从萌芽阶段“生产”生活化到游戏“娱乐”生活化,再到体育价值遮蔽的工作生活化,最后发展到关注生命的体验生活化阶段;体育生活化的目的变化过程:从劳动目的性演变到游戏目的性,再从目的性体育演变成手段性体育,最后发展到回归阶段的生命需要理性融合,即体育目的性与手段性的理性融合的过程;体育生活化的价值取向变化过程:由生存人本价值取向到精神人本价值取向,再到工具价值取向,最后到工具体育与人本体育的理性价值融合。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体育生活化是人的主体性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劳动”“游戏”“健康”和“生命”是体育生活化的基本要素,这些要素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出现的,它们在人的活动即生产、娱乐、(工业生产线上)工作、体验中得以体现。但是他们并不会因为后者的出现而消失,后者的出现是对不同时期的体育生活化内涵的进一步充实,是对体育生活化内涵进一步的完善。这是体育生活化逐渐丰富的螺旋上升的过程,从简单到复杂,从单调到丰富的过程。因而现今及未来体育生活化是集“劳动、游戏、健康、生命”于一身,缺一不可[11]。应该说,上述研究中的不少观点是富有新意的。

3新方法:运用社会系统危机理论分析大学体育系统

作者从问卷调查中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调查对象包括:“985”和“211”高校、普通本科高校、高职高专院校,发放了4000份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大学生体育时常性现状、大学生体育与生活相融性现状、大学生体育价值多元性现状、大学生体育参与自主性现状。这些调查又细分为对不同高校、不同专业类型、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现状的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时常性距离体育生活化的要求有很大差距。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体育参与不是发自内心的需要,距离体育生活化要求的大学生体育参与的自主性有较大的差距。上述调查印证了国家2015年的《2014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中的结果[12]。该书从高等教育管理学的视角分析了大学生体育生活化不容乐观现状的原因。一是理念偏差,即高校没有形成自己的体育理念。表现为:对大学体育使命与大学使命的一致性的忽视,体育对大学生教育价值的忽视;大学体育主体相关观念即大学生对体育认知(包括身体观、体育观、健康观)的偏差。二是制度偏颇,大学生体育制度软化。表现为:制度不完善,制度研究不足,大学体育政策与大学生体育锻炼时常性不显著相关,大学体育政策立意偏差,大学体育政策配合度偏低,大学体育制度目标偏颇,大学体育政策执行不力等。三是行动异化,大学体育遗忘现实生活,大学体育脱离大学生的生活目标,大学体育剥离生活底蕴(体育娱乐化、体育工具化、生活主体的缺失、体育陷入功利主义)。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该书把社会系统危机理论引入大学体育研究领域,依据表明某一社会系统陷入危机的三个重要指标,对大学生体育这一社会子系统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认为当下大学生体育已经陷入了系统危机,具体表现是:社会成员对大学体育的社会认同发生了质变(第一个指标),社会系统对于大学体育的控制功能失效(第二个指标),大学体育的组织原则遭到破坏(第三个指标)。作者进一步分析了大学生体育这一社会子系统陷入危机的具体原因:大学生体育专业工具化、商业工具化、政治工具化、大学生体育脱离大学生生活目标等等。这是社会系统危机理论在大学体育研究中应用的新的尝试。作者坚信:大学生体育生活化能够帮助大学体育走出危机。这一论断基于作者以下的分析: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确立以生活为价值取向的原则和以提升大学生素质为本的原则,实际上就是确立了大学体育的组织原则;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基本特征能够促进大学生和大众对体育生活化产生的积极情感并促进他们对体育生活化的认同,并促进社会成员对大学体育的社会认同,从而提高社会系统对于大学体育的控制效率。因此,以大学生体育生活化来引领大学体育的发展,为大学体育确立了系统的组织原则,能够促进大学生和社会成员对大学体育的社会认同,可以提高社会系统对于大学体育的控制效率,是我国大学体育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13]。

4新路径:依据社会生态模型构建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行动路径

新出路范文篇9

2009年“开胸验肺”案以农民工张海超以悲壮之举让职业病备受关注,持续不断的农民工讨薪被打事件让农民工讨薪问题把帮农民工讨薪的年代拉回现实。这一切告诉我们,解决农民工问题和农民工问题一样,都在路上。况且,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又提出“新生代农民工”,老问题还没解决,新问题又出现了。新老问题交加,让农民工不能忍受被“边缘化”之痛,也让政府部门对农民工问题不敢小视。

从“盲流”到“农民工”,从“农民工”到“新市民”。伴随着从农村进入城市的农民们称呼的改变,背后是一种人文的关怀和对农民工群体庞大力量的认识。事实告诉我们:农民工已经成为中国当代产业工人的主力军。那么解决中国农民工问题的困局在哪?出路又在哪?

障碍一:城乡二元体制的人为壁垒

农民工没有低保,农民工没有失业保险,农民工受伤之后只能哀求企业给医疗费。农民工上班时间延长了又延长,农民工干的活又脏又累又危险。农民工子女在城市上学要么不让进,要么要交“赞助费”,使得农民工和农民工子女对上公办学校只能想。为什么?为什么城市里的人享有的,农民工却没有?因为城乡二元体制,换句话说,因为农民工仍然是农民。

1958年,建立,与此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及配套制度颁布,为限制农村人口流入城市提供了详细的制度安排。在此前的1954年,中国公民的迁移自由已经从宪法中被取消。从这开始,中国人步入了一个漫长的城乡分割二元体制。

这一制度的设立和当时的政治经济环境密不可分。当时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一五”时期所建立的基本是军重工业为主的国家工业体系。1956年,中国工业此时刚刚起步,由于中苏交恶,中国政府财政赤字大规模增加,基本丧失了扩大再生产能力,没有新增扩大再生产就没有新增就业,所以1959年政府不得不把进城的人向外迁移。此次的迁移对缓解当时经济危机的带来的社会危机起到了重要作用。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户籍制度从一开始就带有浓重的计划经济色彩。并且伴随户籍制度的有一套完善的具体管理制度,包括常住、暂住、出生、死亡、迁出、迁入、变更等7项人口登记制度。这个条例以法律形式严格限制农民进入城市,限制城市间人口流动,在城市与农村之间构筑了一道高墙,城乡分离的“二元经济模式”从此在中国根深蒂固。在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下,上个世纪整个60、70年代自动流动的人口几乎没有。

50年过去了,在户籍制度基础上构筑的“农业户口”与“城市户口”在实际利益上的并不平等。两种户口的差别成为各种利益分配差别的的标签。各种政策的优惠,“城市户口”都要好于“农村户口”。

人们随之发现户口制度的背后还附加了从社会保障到教育、医疗、公共服务等几乎所有公民权益的城乡化差异。城乡之间建立起一种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上的全方位不平等,由此也衍生了长期二元社会结构下城市市民的“一等公民”与农业人口的“二等公民”的社会地位。

进程务工的农民工除了能找到工作,这些工作好多事城市户口不愿、不屑于干的工作,他们享受不到城市居民可以获得的一切福利待遇。户籍制度、教育制度、保障制度、人事制度、医疗制度对城市户口、农村户口实行双重标准。正是这样,农民工只能游离于体制之外;也正是这样,农民工问题一直得不到根本的解决。

障碍二:文化水平低下的历史痛楚

农民工找工作只能找体力活干,农民工找工作时不知道要签合同,农民工权利被侵犯后部知道如何维权。“一个农民工是条龙,一群农民工时条虫。”这又是为什么?因为他们没有文化。他们,特别是老一代农民工,很多只有小学文化,还有部分是文盲。如果说农民工维权难的问题和政府关注有关、和法律保护有关、和企业的自律有关,这固然不错。但是由文化水平低导致的维权意识差无疑是釜底之薪。

由于中国汉字的复杂性以及政府和知识分子对文化的垄断,我国农村的文盲率一向很高。建国后的简化字中国的文化水平有所提高。但历史积累下来的高文盲率仍然是发展的阻碍。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要求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本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确定推行义务教育的步骤。1988年2月5日,为了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国务院《扫除文盲工作条例》。农村地区开始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诸多的文盲到附近的小学接受简单培训,学会了用颤抖的手歪歪扭扭地写下自己的名字。

当有的地方为全面脱盲大摆庆功宴时,却不知道调查数据所依据的测试不能准确衡量成年人的读写能力。农民特别是老一代农民读研能力几乎为零。造成农村文化水平仍旧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农村教育费用过高和进城务工的吸引力加大等等。

城乡二元体制下的城乡二元经济让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放弃读书进程务工,越来越多的农民放弃读书进程务工导致农村教育水平一直提不高,越来越多的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民成为农民工导致了他们的维权意识差。

在教育改革大会上说要继续普及义务教育,努力实现教育公平,这对农民、对农民工来说是莫大的好事。

此外,新生代农民工问题亟待解决。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新生代农民工概念后,媒体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关注程度前所未有。国内陆续几次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端午前夕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慰问,让新生代农民工成为焦点的同时,也让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成为焦点。新生代农民工的情感问题怎么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对土地没有眷恋情节造成的问题怎么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力争当市民的理想与现实的困惑怎么解决?其实,说到底,这些问题其实还是在原来的障碍之内,都是城乡二元体制和文化水平低下产物,前者尤为根本。

新出路范文篇10

一、家庭农场发展迅速,群众意愿高

截止2014年5月底,我乡注册成立的家庭农场从2013年底的7家发展到现在的34家,群众对成立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这一新型经营模式热情高,意愿强,对成立新形势下的新型农民意愿强。

二、集约化规模化生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对我乡的土地流转具有示范引导作用,特别是新形势下,农民增收找到了新出路

发展家庭农场是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的重要途径,只有规模经营,才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时,根据我县制定的三大产业布局,打造我乡蔬菜产业名乡,具有不可替代的示范和引导作用,特别是目前,农民增收困难,外出务工岗位减少的情况下,是农民增收的新途径和新出路。

三、可有效应对“谁来种地”、“谁来养猪”这个重大问题,解决农村蔬菜问题

目前,我乡进城务工人员超过5000人,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谁来种地”、“谁来养猪”已成为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采取措施使部分青年人愿意务农,培养和稳定现代农业生菜队伍是当务之急,让不愿种地的农民将土地流转给愿意种地的家庭农场主,可应付“谁来种地”这个问题,解决我乡土地抛荒问题。同时适当鼓励工商资本下乡发展种养业。有利于利用社会力量增加农民的资金、科技和装备投入,引进先进的经验管理方式,加速使该农业改造和现代农业建设。使新型农业主题更具备发展和投资空间。

四、目前发展家庭农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家庭农场发展质量参差不齐,规模偏小,不利于产业化生产、产出率不高。

2、发展资金欠缺,不利于长远规划和发展。各级部门对现代农业的金融支付有待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