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大学生体育教育困境新出路

时间:2022-02-07 11:12:14

破解大学生体育教育困境新出路

摘要: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程度影响着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新一代国民素质。《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研究》基于教育即生活理论、高等教育价值理论和社会生态模型理论等,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明线,以“价值”为暗线,采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因子分析法等对大学生体育生活化进行了研究。该专著实现了视角、观点、工具、方法和依据的综合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体育生活化;大学体育困境;新出路

黄美蓉的《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是一部对大学体育教育领域和体育管理学领域进行新探索的专著。这部专著是中国矿业大学黄美蓉在其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修改完善而成的。该书阐明了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内涵、本质与特征,探析了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历程,解决什么是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问题。考察了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现状,剖析了大学生体育生活化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分析了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价值,回答为什么大学生体育要生活化。构建了大学生体育生活化影响因素的社会生态模型,设计了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行动路径,回答了如何促进大学生体育生活化。这一研究成果为政府相关部门的决策和大学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1新视角:高等教育价值视角的引入

从高等教育价值的视角研究大学生体育生活化,是一个全新的视角。该书认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核心价值观是在社会服务价值、学科发展价值和个体人本价值三种取向统整的基础上更强调学生个体的价值[1]。该书从高等教育价值观出发,考察了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价值,分析了大学生体育生活化在个体人本价值、社会服务价值和学科发展价值层面的意义及必要性。个体人本价值包括:人的全面发展、生命质量的提升、生活尊严的提升。社会发展价值包括:从人的发展的角度看,大学生体育生活化为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才;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大学生体育生活化为推动体育产业发展提供科学技术;从政治的视角看,大学生体育生活化满足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学科发展价值包括:确立大学体育学科地位;推动大学体育学术研究;促进体育学科专门人才培养[2]。为进一步夯实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价值观,黄美蓉博士从纵向上依据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几个重大转折时期,从高等教育价值的视角,把大学生体育生活化在我国高等教育各个历史时期的表现及特征进行了梳理与归纳,分析了其中的教训,从而在历史的纵深上夯实了当代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价值观。随后,黄美蓉对高等教育价值观从“两点论”发展到“三点论”着手,重新审视了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现实困境。通过考察,她认为:当前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进程仍受“两点论”(即社会本位和学术本位)的价值制约,仍然忽视了个体人本价值。主要表现为:大学体育重“竞技化”、唯“形式化”、偏“商业化”的社会发展价值凸现;大学体育学科知识化、评价数字化、技能机械化的学科发展价值占主导;大学体育被大学生学习目标、娱乐目标、就业目标、交往目标边缘化[3]。因此,她提出,为了促进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均衡发展,大学体育教育要建立一个有机融合的价值格局形式,要以“三点论”为指导,构建以个体人本价值为主体、以社会价值和学科发展价值为两翼的“一体两翼”的大学体育教育价值结构。新的视角拓展了体育生活化研究的空间。

2新观点:大学生体育生活化概念、内涵和特征的分析

对体育生活化概念的界定关乎体育生活化相关的运作机制和管理体制。所以,准确界定“体育生活化”的概念对体育生活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界关于“体育生活化”的界定有两种主流观点:第一种观点以卢元镇[4]、韩丹[5]和王广虎[6]为代表,认为体育生活化是体育习惯与行为的养成,是人人主观自愿地随时随地都在健身。第二种观点以梁利民[7]、肖焕禹[8]和裴立新[9]为代表,认为体育生活化是生活方式。黄美蓉博士对学界的已有研究进行再研究,发现已有概念存在“种差”和“属”的偏颇。根据概念界定的方法及流程,她重新界定了体育生活化的概念,提出体育生活化是体育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的过程与结果。该书在辨析大学生体育生活化与体育生活化是一般与特殊、共性与特性的关系的基础上提出,广义的大学生体育生活化是体育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自觉的过程与结果,狭义的大学生体育生活化是体育行为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自觉的过程与结果。该书诠释了体育生活化中的“体育”“生活”和“化”,“体育生活化”的“目的”“方式”和“属”。认为,体育生活化是体育向生活的回归,是体育与生活的融合,是体育自觉的过程与结果。作者指出,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内涵要求大学体育必须以“大学生”为本,必须去商业化、去工具化,必须弘扬体育的价值理性,必须以“生活”为价值取向。在阐明体育生活化特征的基础上,该书归纳了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四个特征:大学生体育时常性、大学生体育与生活相融性、大学生体育价值多元性和大学生体育参与自主性[10]。上述研究,以剖析大学生体育生活化是什么为基础,为从社会系统论对大学体育的系统考察打下了基础,为对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现状的考察提供了依据。该书梳理了体育生活化的演变过程。体育生活化的形态演变过程:从萌芽阶段“生产”生活化到游戏“娱乐”生活化,再到体育价值遮蔽的工作生活化,最后发展到关注生命的体验生活化阶段;体育生活化的目的变化过程:从劳动目的性演变到游戏目的性,再从目的性体育演变成手段性体育,最后发展到回归阶段的生命需要理性融合,即体育目的性与手段性的理性融合的过程;体育生活化的价值取向变化过程:由生存人本价值取向到精神人本价值取向,再到工具价值取向,最后到工具体育与人本体育的理性价值融合。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体育生活化是人的主体性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劳动”“游戏”“健康”和“生命”是体育生活化的基本要素,这些要素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出现的,它们在人的活动即生产、娱乐、(工业生产线上)工作、体验中得以体现。但是他们并不会因为后者的出现而消失,后者的出现是对不同时期的体育生活化内涵的进一步充实,是对体育生活化内涵进一步的完善。这是体育生活化逐渐丰富的螺旋上升的过程,从简单到复杂,从单调到丰富的过程。因而现今及未来体育生活化是集“劳动、游戏、健康、生命”于一身,缺一不可[11]。应该说,上述研究中的不少观点是富有新意的。

3新方法:运用社会系统危机理论分析大学体育系统

作者从问卷调查中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调查对象包括:“985”和“211”高校、普通本科高校、高职高专院校,发放了4000份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大学生体育时常性现状、大学生体育与生活相融性现状、大学生体育价值多元性现状、大学生体育参与自主性现状。这些调查又细分为对不同高校、不同专业类型、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现状的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时常性距离体育生活化的要求有很大差距。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体育参与不是发自内心的需要,距离体育生活化要求的大学生体育参与的自主性有较大的差距。上述调查印证了国家2015年的《2014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中的结果[12]。该书从高等教育管理学的视角分析了大学生体育生活化不容乐观现状的原因。一是理念偏差,即高校没有形成自己的体育理念。表现为:对大学体育使命与大学使命的一致性的忽视,体育对大学生教育价值的忽视;大学体育主体相关观念即大学生对体育认知(包括身体观、体育观、健康观)的偏差。二是制度偏颇,大学生体育制度软化。表现为:制度不完善,制度研究不足,大学体育政策与大学生体育锻炼时常性不显著相关,大学体育政策立意偏差,大学体育政策配合度偏低,大学体育制度目标偏颇,大学体育政策执行不力等。三是行动异化,大学体育遗忘现实生活,大学体育脱离大学生的生活目标,大学体育剥离生活底蕴(体育娱乐化、体育工具化、生活主体的缺失、体育陷入功利主义)。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该书把社会系统危机理论引入大学体育研究领域,依据表明某一社会系统陷入危机的三个重要指标,对大学生体育这一社会子系统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认为当下大学生体育已经陷入了系统危机,具体表现是:社会成员对大学体育的社会认同发生了质变(第一个指标),社会系统对于大学体育的控制功能失效(第二个指标),大学体育的组织原则遭到破坏(第三个指标)。作者进一步分析了大学生体育这一社会子系统陷入危机的具体原因:大学生体育专业工具化、商业工具化、政治工具化、大学生体育脱离大学生生活目标等等。这是社会系统危机理论在大学体育研究中应用的新的尝试。作者坚信:大学生体育生活化能够帮助大学体育走出危机。这一论断基于作者以下的分析: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确立以生活为价值取向的原则和以提升大学生素质为本的原则,实际上就是确立了大学体育的组织原则;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基本特征能够促进大学生和大众对体育生活化产生的积极情感并促进他们对体育生活化的认同,并促进社会成员对大学体育的社会认同,从而提高社会系统对于大学体育的控制效率。因此,以大学生体育生活化来引领大学体育的发展,为大学体育确立了系统的组织原则,能够促进大学生和社会成员对大学体育的社会认同,可以提高社会系统对于大学体育的控制效率,是我国大学体育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13]。

4新路径:依据社会生态模型构建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行动路径

黄美蓉博士通过梳理和分析体育生活化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发现学术界还没有对大学体育教学生活化、大学体育生活化、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等影响因素的研究。她从动力系统的角度对大学生体育生活化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构建了由学校外在拉力和大学生自身内在驱力构成的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动力系统,并指出,内外力共同作用于大学生体育生活化。该书以社会生态理论模型为指导,建立我国大学生身体锻炼影响因素模型。用因子分析检验模型,可以更清晰地看出影响我国大学生身体锻炼的因素分布与权重,从而为实践操作提供方法参考。专著引用了全面的、综合性的社会生态模型分析框架。应该说,社会生态模型在健康行为研究领域的应用已得到学界公认。但国内研究方法为单一的文献研究法,未能进行较深层次的、较全面的探索、分析和研究,也没有构建大学生体育生活化影响因素的社会生态模型。黄美蓉博士运用多种方法,结合社会生态模型理论、大学生体育生活化影响因素模型进行构建、实证和验证,厘清了大学生体育参与的促进机制。通过研究,确定了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化影响因素聚类成大学生个体因素、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3个主因子20个具体条目。这3个主因子权重排序依次是:大学生自身因素、社会因素、环境因素。依据社会生态模型构建的影响因子分布与权重结果,该书构建了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行动路径。即转变理念、转化制度和完善行动。首先是要转变理念。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理念要从价值的分离走向众价值的融合,以个体人本价值为“体”,以社会服务和学科发展价值为“两翼”,齐头并进,形成“一体两翼”的格局。其次要转化制度。国家应建立社会体育全民终身制,即全民性和终身性;学校体育建立融合一贯制,即大学体育要融合、学校体育要一贯。最后要完善行动。政府要变干预为监督———还大学体育以自由;变过程管理为目标管理———还大学体育以自主。大学体育管理机构要重心下移———突出大学生主体性;强调大学体育环境设施与大学主体文化相配合;大学生要把生涯规划与主体需要相结合,把大学体育与大学生身心评价和发展相结合,把大学体育与大学生活质量评估相结合,把大学体育生活与人际交往相结合。应该说,以上对策路径既具有创新性又具有可操作性。当然,这部专著也还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如:在价值层面还需要进一步强化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特征的研究,在模型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数据选取的科学性。这些不足之处,黄美蓉自己也明显地感觉到了,并决定在后续的研究中将尽力完善,将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研究进一步深化。正如她自己所言:今天,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程度影响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新一代国民素质,关系到全民健身的实现,关系到“2030健康中国”战略的执行,更是国家和民族生命力、文化力和创造力的重要保证。“体育生活化作为哲学命题,值得更加系统和深入研究。后续研究可以对新时代大学生体育生活化价值进行符合大学生特征的探析,以期能够让更多的人坚信大学生体育生活化不仅仅是大学生个体的事、家庭的事、大学的事,更是国家、民族的事,更是全人类的事。”

作者:丁三青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