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变化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06:37:50

新变化范文篇1

关键词:市场营销;新趋势;新变化;对策

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时代背景下,知识经济得到蓬勃发展,高技术化及全球化是其突出特点。电子商务作为当今时代极为重要的交换方式,以集约型的生产方式为主。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各方资源能够实现共享和传递,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造成了极大影响,让传统经济与知识经济、网络经济与虚拟经济有效整合。在当今时代背景下,企业制定科学适宜的营销策略,有利于促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传统市场营销的概念

市场营销又被称之为市场学、市场行销以及行销学,可以从两个层面剖析市场营销:第一,若将市场营销作为动词,则主要指企业为需求自身发展,所做出的相应活动以及行为,通常以市场营销或市场经营称之;第二,若将其作为名词来解读,则主要指关于企业市场营销活动或相应行为的学科,通常以市场营销学、营销学或市场学称之。营销为采取相互交换和承诺的方式,让企业与消费者和其他参与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并得到有效维护和巩固,从而实现双方利益共赢。在当前市场环境之中,呈现出动态化的特点,市场营销有利于满足消费者的切实需求,让企业在商务活动中所设置的目标得以落实,其中涉及到多种和市场相关的企业业务经营活动,诸如市场调研、目标市场定位、产品研发、产品促销等。

二、顺应时代的营销新变化及新趋势

1.营销新时代的趋势变化。在互联网时代下,消费市场出现诸多变化。95后作为未来消费市场的主体,对新事物的接纳度高,具有一定消费实力,热衷于电子产品及学习培训,具有较强的购买力,偏好鲜明生动、标新立异的营销方式,除了关注商品价格及口碑,还关注商品外观、是否流行等诸多要素。为此,在制定品牌营销时,要精准分析消费者行为,将消费者体验视为业务推广的关键部分。手机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设备,移动电商行业发展迅速。伴随着移动设备的升级,消费模式逐步优化,让用户体验得到大幅度提升。移动营销平台的自动化水平逐步提升,拓展了信息传送渠道,并具备定时、定位功能,能够提升模板信息、优惠券、问卷访谈等的针对性及定制化。迈入互联网时代后,大数据及人工智能在市场营销上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能够协助人们发现新客户等,传统人工操作及服务由现代化的科技所取代。随着技术变革的深入,数据及流量成为企业营销关注的重点,推动了企业营销方案逐步优化,社交网络与移动互联网的科学整合,增加了企业营销管理的复杂程度。2.营销理念由短变长。在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中,之前的市场营销理念对短期销售业绩予以高度关注,侧重于短期销售业绩,片面关注商品短期内的销售情况,对企业营销特色有所忽视,整体市场营销呈现出盲目冒进、急于求成的特点。而在当今时代背景下,企业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市场营销的关键,在拓展市场及推销产品之际,秉承切实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原则,以有效开发潜在的消费人群及新的消费群体,让基于全民契合消费者需求的营销理念逐步成型。另外,可持续发展营销理念在另一方面得到体现,不再将竞争作为核心,而是将互相合作作为营销关键,将如何科学整合相关营销资源,监理良好的合作伙伴视为营销要点,从而让合作共赢、互惠互利的营销理念得到落实。3.营销战略布局的前瞻性全局性。在传统营销理念的指导下,企业主要针对现下商店零售制定营销方案,在制定长期营销规划方案及指导目标上有所忽视,过度关注局部利益,对短期的利益得失过于侧重,缺乏前瞻性和全局性,由此产生了诸多消极因素。在当今时代下,营销理念逐步转型升级,将可持续发展视为营销关键,在这一理念的辐射下,企业将营销和长期战略规划科学整合,逐步行为别具特色的企业营销战略,利用科学适宜的营销战略,让市场营销充分发挥积极作用,促进了现代化营销战略的成立,让营销策略更为卓越,且具备差异性特点。4.营销策略的逆向转变。传统市场营销理念将产品和相关基础视为营销的关键所在,基于短期市场营销理念,绝大多出企业采取“企业—消费者—企业”这种正向营销方式,此种营销方式以企业自身为出发点,制定产品营销方案,由此产出多种营销组合形式。而现代营销理念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在该理念的影响下,企业营销策略不再仅仅关注自身得失,越来越注重从消费者的角度制定营销策略,让“顾客—企业—顾客”这种逆向营销方式逐步成型,能够适应消费者群体的切实需求,让企业实现企业和消费者双方共赢,并以此为基础涌现出多种更具生命力的营销组合形式,为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升具有积极作用。5.营销管理的柔性化趋势。传统营销为刚性营销模式,这种模式具有优点,但在有效沟通管理、学习管理及整合管理环节存在缺陷。在市场营销环节,若相关领导者未能与其他成员有效沟通交流,在制定决策深受主观因素影响,对于团队成员的意见及建议视而不见,或有所忽视,此举不利于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未能关注市场需求这一要素。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柔性营销逐步成立,企业对领导者及员工的双向沟通予以高度关注,营销团队需要高度关注与目标消费群体的交流情况,并以此为基础,深度开发潜在客户及客户价值,展现营销人员的创新能力。企业制定科学适宜的营销方式,有利于让企业和消费者构建良好的关系,以顺应消费者的切实需求,从而逐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6.营销方式的混合式发展。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步贯彻落实到市场营销之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制定营销目标时,注重如何有效培养关系稳固的客户及如何切实增强品牌价值。此外,部分企业通过和政府、学校、社会团体以及公益性组织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让营销目标落到实处,为塑造企业品牌及形象发挥积极作用,从而为产品打响知名度,让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7.营销组织由金字塔向扁平化模式过渡。在现代市场营销理念的指导下,企业要想需求长远发展,必须关注消费者需求及市场变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用扁平化营销组织,金字塔式的营销组织逐渐被取消。在扁平化营销组织下,营销层次逐步减少,改变了以往多层次批发环节,让企业能够实现区域配送,让营销组织层次逐步优化和完善,让企业实现利益最优化。另外,随着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企业能够拓展营销渠道,呈现出交互式及跨时空的特点,增强了营销组织的弹性。通过增进营销组合联盟,有利于形成营销资源,为实现扁平化营销组织奠定基础。

三、基于顺应时代的营销新变化及新趋势的对策

1.有效落实企业联合营销模式。传统营销理念在准确把握市场走向和动态上存在不足,过度关注短期内的经营状况,不利于促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在当今时代背景下,企业市场营销要立足长远,着眼整体,为适应目标群体的要求制定科学有效的措施,并通过构建合作战略联盟实现资源整合,从而实现双方共赢的发展目标。与此同时,此举有利于削减企业营销成本,让企业规模逐步扩大,进而优化市场营销,切实增强产品价值。2.密切关注目标消费群体的需求。企业要想需求长远发展,必须顺应时展趋势,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产品营销方案,以科学有效的市场营销目标为指导。具体而言,企业市场营销要考虑到客户差异性需求的特点,确保所设计的产品能够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并基于产品特点制定适宜的市场营销对策,从而让越来越多的人对产品感兴趣,开发新客户,并维系好老客户,促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3.有效运用柔性营销管理方式。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下,人力资源作为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企业需要关注的要点。为此,企业营销队伍要有效运用柔性营销管理方式,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在消费者及企业之间搭建良好的沟通桥梁。在营销管理方面,管理者要增进与员工的交流沟通,汲取员工合理的建议及意见,构建行之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采取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完善营销团队交互学习的能力,深度开发客户的潜在价值,并定期组织员工进行培训,让市场信息得到充分运用,让市场营销策略科学有效。4.切实提高企业的品牌价值。企业要顺应时展形势,注重自身品牌建设,建立良好的社会形象,逐步提升企业自身价值,增进与其他领域企业的战略合作,从而有效拓展市场占有率及营销领域。此外,企业可以结合实际情况,与非盈利组织进行合作交流,构建良好的品牌形象,从而切实提升企业的社会价值及影响力。5.基于“互联网+”的市场营销对策。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时代背景下,企业要改变传统营销理念,对营销发展战略进行改革创新,以适宜的企业营销理念为基础开展各种营销活动。首先,企业要秉承互联网思维及用户思维,注重用户的切实体验,秉承以用户为中心的营销理念制定企业营销战略,促进营销工具及技术的更新升级。其次,在当今时代,用户体验受多种因素影响,企业要顺应客户差异化的个性需求,逐步优化企业产品及服务品质,有效提升客户体验,形成良好的传统形式,提高企业营销口碑。再次,当今市场需求多种多样,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呈现出个性化特点,且重视服务的体验性。为此,企业要创新服务形式,逐步优化营销质量,创新服务形式,利用新型适宜的技术及服务形式,开发潜在客户,延展企业营销的价值链,从而丰富客户使用体验。最后,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现代化网络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企业要科学运用网络营销方式。网络具有开放性及全球化的特点,网络营销能够克服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有利于完善企业营销。为此,企业要科学运用现代化网络技术,有效推行网络营销,此举有利于改善企业营销管理模式,优化企业运营成本,从而促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下,我国综合国力逐步增强,企业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部分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逐渐被市场经济所湮没。而影响企业发展的关键要素便是企业所指定的市场营销策略是否科学适宜。为此,企业要想需求长远发展,必须调整传统营销中的不足,进行适宜的创新及改革,以消费者需求为基础,指定科学适宜的营销方式,逐步提升品牌形象及价值,改善管理策略,从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波.互联网+时代的市场营销发展新趋势及应对策略[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8(5):66.

[2]李娟.经济全球化视角下国际市场营销策略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6(19):46-48.

[3]包刚.试论新经济时代市场营销发展新趋势及对策[J].现代商业,2016(1):31-32.

新变化范文篇2

[关键词]跨国公司发展中国家技术战略新变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公司凭借其自身的技术垄断优势已经成为新技术最主要的发明者、使用者和传播者。《2007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美、日、欧跨国公司的技术贸易额占全球技术贸易总额的97%。无庸置疑,跨国公司对华直接投资将面临对东道国技术转移的新阶段。如何克服来自跨国公司的技术流入垄断障碍,如何在新时期与跨国公司的国内合作国际化浪潮中实现有效的技术转移,无疑需要重新思考新阶段跨国公司对发展中东道国技术战略的转变。

首先,缔结以技术研发为核心的知识联盟。20世纪70年代末,跨国公司之间以产品为核心缔结战略联盟,目的在于实现规模经济、降低产品成本、改进供货质量和提高供货效率。进入90年代后,由于出现了技术进步速度加快、产品寿命周期缩短以及许多高科技产业交汇发展的新趋势,即使是寡头垄断企业也难以在所有技术领域的所有环节均占有优势,更难以承担独立技术研发所需要的巨额投资和高风险,因此,跨国公司之间纷纷缔结以R&D活动为核心的战略联盟。共同投资、联合开发、共担风险、共享成果成为这种战略联盟的基本原则,从战略上保持技术创新的能力和技术领先的地位是联盟各方所追求的首要目标。

这种基于知识联盟的跨国公司战略联盟对于发展中东道国的并购而言,给出我们以下的政策思考:其一,应该对那些有利于保存并加强本国现有技术能力的外部并购者提供政策鼓励。其二,东道国政府需要从政策上提供技能和技术支持系统以加强当地企业和跨国公司的竞争与合作。其三,面对跨国公司的技术控制局面,东道国政府应该扬长避短,进行多目标综合权衡,通过制定合理的竞争政策和技术转移政策来逐步克服这方面的负面影响。

其次,广泛建立海外R&D机构。跨国公司传统的以母国为中心设置研发机构的布局,正在随着竞争形势的变化而做相应的调整。这种调整依然遵循着跨国公司一贯坚持的以全球作为活动舞台,优化配置资源、寻求垄断优势、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原则。美国以其无可比拟的强大的科技实力,成为世界跨国公司建立海外R&D机构最多的国家。近几年来,引人注目的是跨国公司大量的研发机构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发展中国家存在大量的低成本科技人才,跨国公司利用不同国家的研发成本差异,获得研发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是因为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迫使跨国公司既要加快从新产品开发到投向市场的速度,又要使产品适应当地市场的需求。

目前,北京、上海、天津、重庆、西安等知识密集型城市,都已成为跨国公司在华研发中心的积聚地区。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该类R&D机构投资方式从合资为主向控股、独资为主演化,并以控股、独资为重要手段锁定核心技术的技术转移路径。世界上经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往往瞄准次经济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的不完全竞争市场,通过本土化的研发,达到控制本地技术、主导本地市场,进而改变市场结构和产销供应的目的。

再次,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内部化。跨国公司在国际技术转移过程中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跨国公司在产权和控制权范围内对海外分支机构的内部化技术转移;二是向其它企业的外部化技术转移。内部化技术转移主要通过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内部化技术转移主要通过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加以实现。外部化技术转移有许多方式,如技术出售、许可证、资本品销售、技术援助、合作研究与开发等。就跨国公司而言,内部化是实现R&D投资利润最大化的最佳方式。通过技术转移的内部化,跨国公司可以凭借其技术领先的优势建立或增强其市场垄断地位,利用垄断差价政策实现世界范围内垄断利润的最大化。按跨国公司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及技术转移梯度规律,跨国公司为了保持技术垄断优势,对外转让的技术一般都是处于成熟期或标准化的技术。在向合资企业转让一般性常规技术的同时,也常采取增资扩股的方式提高股权比例,控制技术及合资企业,以达到其获取垄断价值,占领东道国市场的目的。

最后,借助国际产业转移实现核心技术的沉淀与次级技术的外溢。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产业跨国调整,既是一次传统产业的整体转移,更是一次新兴产业的转移,尤为重要的是新兴产业整体价值链在全球的重新布局。这次产业转移除了表现为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之间的相互交叉投资、并购、战略整合的强强联合之外,引人注目的是发达国家把不同产业均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包括高技术产业中的某些生产环节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如发达国家计算机制造环节向中国的转移,软件开发向印度的外包等。今天高新技术条件下的产业结构调整,最为重要的特点是产业在拉长过程中,不同独立生产环节的跨国转移,输出国家在经营中侧重于产品标准的制定,关键技术、核心业务的掌握,产品最终价值的全球实现,而将其他环节,即部分生产和服务环节,以委托加工等方式转移出去,产生新型的外包加工,形成了新的世界生产体系。需要注意的是,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后发国家和地区可以通过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提高本国产业发展水平,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但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和拉美国家的沉重教训同样表明,只有在创新中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才能真正获得产业转移国际化的利益,达到自身产业升级的目的。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必须技术引进与创新并重,在提高产业转移的承接能力的同时,增强产业升级的主动性。单纯依靠承接产业转移来实现产业升级既无先例,亦十分幼稚。

[1]E.D.Domar.TheEffectofForeignInvestmentontheBalanceofPayments.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NewYork,1997

[2]《W0rldInvestmentReport2007》,UnitedNationsNewYorkandGeneva,2007

新变化范文篇3

关键词:资本主义;新变化;本质;腐朽;垂死

还在我们上中学时,就耳熟能详这样一个论断:资本主义是腐朽和垂死的,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资本主义的每个毛孔都充满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在那时的概念里,资本主义就像是一个恶魔,已经接近生命的终点,没有多少年的活头了。

其实,不仅是革命导师对资本主义有过临近生命的终点的预言,资本主义国家的学者也有过类似的看法。然而,在《共产党宣言》发表一百五十八年后的今天,资本主义不仅没有灭亡,相反它却顽强地活在世间。尤其是后,资本主义似乎迎来了一个春风得意的时代。

为什么早在一百五十八年前,马克思就敲响了资本主义的丧钟,而今资本主义依然健在,甚至出现了资强社弱、资富社贫、资攻社守的政治表现呢?这种世界历史现象的出现到底意味着什么?革命导师的著名论断难道已经“过时”了?那么,与过去相比,资本主义究竟出现了那些新变化呢?今天该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

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要策源地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自然进程中的一次巨大的历史性飞跃。20世纪初到五六十年代,核能、半导体、合成化学等技术接踵诞生并得到初步发展;80年代后半期,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宇航技术、新材料技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迅速发展。所有这一切,仿佛巨大的羽翼,把人类从机器大生产时代提升到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自动化生产时代。正是由于科技革命的推动,使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得到了不断的发展,随着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西方发达国家相继进入了以高消费为主要特征的在“富裕社会”,资本主义统治下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也有所缓和,这就是资本主义社会在具体演进中产生的一些繁荣现象。

(二)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就业结构的调整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的第一、第二产业大大下降,第三产业迅速上升,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目前已达到2/3左右。第三产业的领头雁是高科技产业,而雁头就是信息产业。与此相随,蓝领工人减少,白领工人增多;非知识型工人减少,从事信息处理的知识型工人增多。工人阶级科技文化水平的提高,直接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三)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企业组织形式发生变化

战后,银行信用体系膨胀,金融组织不再仅有商业银行,而且还有大量的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和其他金融机构;金融资本与工商资本进一步融合,形成更为庞大的金融资本,扩大和加深了金融资本的统治。股份公司进一步发展,吸收的社会资本更多,企业组织管理更加严密,垄断资本可以用更少的股份控制整个公司,进而垄断市场,榨取更多的利润。从事高新技术行业的新型公司异军突起。公司兼并之风此起彼伏,资本日益集中和垄断,跨部门跨行业的超级企业集团和巨型跨国公司联翩涌现。从某个方面来看,企业组织形式的这些变化,增强了垄断资本抵御风险、增殖自身的能力。

(四)国家从市场经济的“守夜人”,转变为经济发展的干预者

在资本主义上升阶段,许多资本主义经济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经济活动是可以进行调节的,市场的“无形之手”能够对经济活动起调节作用,不需要外力干预就可以保持运转。然而,1929年爆发的以股票市场大崩溃为先导的经济危机,打破了亿万富翁们的美梦。从30年代罗斯福新政开始,“有形之手”即政府调剂和干预经济活动的作用就越来越大。随着国家的这些自我调节、改良和改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本私人占有对生产力发展的制约。

(五)加速推进经济全球化,为资本的扩张和增殖开辟了新的天地

在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继续存在、新的国际经济秩序还没有建立的情况下,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经济、科技甚至军事优势,扩大资本输出,进行不等价交换,甚至操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和贸易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巩固它们在经济全球化以至整个世界体系中的主导地位,把广大第三世界变成它们的廉价资源供应地、获取高额利润的投资对象和推销剩余产品的市场,从而造成了西方财富的不断增加。无偿利用巨额世界资本,是国际资本主义继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以上各种因素,或互为补充、或互相交叉、或互为因果,织成了一件新的资本主义的斑斓彩衣。应当说,它比以往的任何一件衣衫都要宽大一些,不仅能够容纳现实的生产力,而且生产力还在发展。经济的增长和某些政策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统治下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这就是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二、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

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新变化的原因有一下几点:

(一)资本主义是一种开放的制度,有较强的调节自身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能力

从生产力来看,资本主义是历次科技革命的发起者,也是科技革命不断发展的推动者和历次科技革命的收益人;从生产关系来看,二战以后,资本主义在没有经过剧烈的社会震荡的情况下,对生产关系进行了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调整,主要表现在由自由竞争到一般垄断再到国家垄断,加大了对经济调控的力度;从社会关系来看,特别是通过社会福利制度的实行,对阶级关系的调整、化解阶级矛盾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二战以后,在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大规模的劳资矛盾没有发生。这就说明资本主义是一种开放的社会制度,有较强的自我革新和调节的能力。

(二)新科技革命是促使当代资本主义发生重大变化的主要动因

20世纪中后期以信息技术、航天技术、新能源技术等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首先始于40年代美国,随后扩展到英、法、德、日等国家,至今仍以方兴未艾之势席卷世界,并正在向以信息革命为中心的第四次科技革命推进。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直接刺激了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劳动生产率的大提高和国民财富的大增长,而且使这些国家的生产方式、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以及社会结构出现了诸多与以往大不相同的新变化,为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也从总体上改变了这些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面貌。[论文网]

(三)不断的改革是资本主义发展和延缓危机的直接原因

资本主义诞生以来,从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从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延缓,其原因是资本主义不断进行改革:

1、国家职能的调整和改革: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的需求,资本主义国家加大了社会管理职能。国家对经济、社会等各方面进行干预调控,同时借助相应的制度和政策手段,将相当大的利润为政府所掌握,为政府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管理职能提供了物质条件。从而缓解了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相对平衡和稳定。

2、体制的调整和改革:近半个多世纪以来,资本主义通过体制改革,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资本主义的制度危机。

(四)在两种制度的对抗和竞争中,注意吸收社会主义的成功经验,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原因在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形成了“社会主义因素”,包括计划经济,福利措施,民主制度等。这些社会主义的因素注入到资本主义的肌体中,缓解了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使资本主义获得了新的发展。

(五)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不平等的国际经济分工格局,给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带来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经济全球化进程虽然席卷了全世界,但它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科技力量雄厚,高技术产业水平高,它们的跨国公司在各地生产和全球市场上占有巨大的优势。它们在国际经济组织中起着支配作用,国际经济关系的各种规则基本上由它们制定,因此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在发达资本主义主导下发生和发展的。这样,经济全球化过程同时也就是两极分化的过程,形成了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一方,以发展中国家为另一方的两极格局。在资本的国际大循环过程中,发达国家凭借资本、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垄断优势,通过国际间产品、技术、资金、劳动力、信息的不平等交换获得了巨额利润。正是凭借全球化条件下这种极不平等的国际经济分工格局,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从经济资源的全球配置中得到巨大的利益,给他们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强劲的势头。

三、新变化掩盖下的腐朽本质

追根溯源,资本主义不是一个健康的产儿。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带有一个先天的病灶———社会化的生产和资本私人占有的不相容性。由此产生的危机只可缓解不可根治,而且“每一个对旧危机的重演有抵销作用的要素,都包含着更猛烈得多的未来危机的萌芽”。正是因为如此,资本主义的每一步发展,都必须付出比这种发展沉重得多的社会代价。

(一)资本的日益集中和垄断,阻碍了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垄断资本之为垄断资本,就是因为它在竞争中凭借实力称王称霸。贪婪和专制,决定了垄断资本对待技术进步的二重性:技术进步有利于它垄断市场、获得更多的利润,它就会投资开发和利用;技术进步不利于它垄断市场、获得更多的利润,它就会毫不含糊地加以阻碍或扼杀。但是技术进步与利润收益往往存在着矛盾:一方面,进行技术开发需要投资,而技术投资是存在风险的。垄断资本为了减少风险,常常推迟开发,让别人先走一步,然后或进行模仿,或以低价收购别人的成果。另一方面,采用新技术新设备,必然要使部分现有设备失去使用价值甚至全部报废。只有在预期收益大于设备更新和产品更新投资的情况下,垄断资本才会采用新技术、新设备;否则,它就会弃之如敝屣。如果某项新的发明创造对垄断资本的利益构成威胁,其命运便更加悲惨。完全可以肯定,随着时间的推移,垄断资本之于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将越来越小,而阻碍作用将越来越大。

(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食利资本主义”的膨胀

当年列宁论证资本主义腐朽性的一个重要根据,就是“货币资本同工业资本或者说生产资本相分离,全靠货币资本的收入为生的食利者同企业家及一切直接参与运用资本的人相分离”。“金融资本对其他一切形式的资本的优势,意味着食利者和金融寡头占统治地位”。战后,这个食利者阶层并未因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有所收敛,反而随着经济的增长而愈发膨胀。这批巨富把复杂的生产过程和企业管理交给雇佣的经理,自己则躲进豪宅,剪息票、收红利,从事商业金融投机,成为地地道道的“过剩人口”或“多余的人”一个社会要供养这样一批饕餮之徒,又是怎样的不幸和悲哀!5

(三)财富的增长,导致贫穷、失业和无家可归随着生产的发展、财富的增加、资本的积累,贫穷和失业也在发展、增加和积累,两极分化是资本主义世界普遍存在的现象。美国经济增长所获得的成果并未在各个阶层中得到充分享受。尽管各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届届都在高喊“充分就业”,但往往是口惠而实不至。失业已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的致命点。一位法国学者说得更为坦率:失业是今天西方面临的最大的安全问题,如果不找到解决办法,整个资本主义制度将会自行瓦解。这绝非危言耸听。

(四)垄断资本与权力结合,导致政治上的腐败

经济上的专制必然导致政治上的专制。随着垄断资本向政治领域的不断扩张,自由、民主、平等之类的华丽外衣纷纷落地,资本主义政治体制彻底暴露了它作为垄断资本贴身婢女的本来面目。垄断资本用金钱操纵选举,进而控制政府及其决策,已是路西,第一是金钱,第二我就记不得了。”一百年来,美国的这一“传统”非但未见消磨,反而愈益发扬光大。20世纪末的美国总统选举,公民投票率不足一半。为了表达对现行政治制度的沮丧,有人甚至在互联网上出售他们的选票。至于资本主义世界的官场,更是一团糟糕:政治丑闻司空见惯,贪污贿赂是家常便饭。一些国家的领导人几乎个个涉嫌腐败。有西方记者形容说:“不要看表面现象,那是爬满蛀虫的烂苹果!”

(五)繁荣的外表下,掩盖着深刻的精神文化危机

以社会财富的迅速积累为物质基础,以资本无限增殖的欲望为驱力,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弥漫着疯狂的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风气。在那里,消费不是为了满足需要,而是为了刺激经济的增长;人生的目的不是为了创造和尊严,而是为了纵欲和享乐;个体不是把群体和社会当作家园,而是看作牢笼和地狱。越来越多的寄生性、腐朽性行业,如侦探业、保镖业、大、贩卖枪支、黄色出版物、诲淫诲盗的“娱乐业”和货真价实的业等等,遍布欧美大陆,成为西方一道极为浓重的风景线。这种腐败的风气不仅盛行于中上层社会,而且腐蚀到底层的广大劳动者。与此同时,激烈的生存竞争和就业竞争又给广大劳动者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甚至使他们的精神、脑力和体力处于崩溃状态。

(六)帝国主义进行资本扩张的结果,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巨大灾难

在帝国主义那里,扩张资本是目的,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手段。雄厚的资本为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提供了强大后盾,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又为资本扩张开辟了道路。二者相得益彰,共同对发展中国家以至整个世界构成了荼毒、宰割和破坏。

帝国主义就是掠夺。它们凭借其强大的垄断地位,主导经济全球化,通过造市、撤资、引发抛售等手段,以“自由经济”和“公平交易”为掩护,推行金融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政策,加强国际垄断资本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

帝国主义就是战争。二战以来,帝国主义虽然没有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但是它们一天也不曾安分过。挑动宗教纠纷、民族矛盾,支持民族分裂,制造地区冲突,发动局部战争,整个世界到处都有这只罪恶的黑手。即使是在冷战结束、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以后,它们也一直没有放弃冷战思维、放弃使用武力和武力威胁,天下并不太平。局部战争给垄断资本集团带来了滚滚财源,却把被侵略的发展中国家推进了火海和苦海———百业凋零、万家离散、民不聊生、环境破坏

帝国主义就是陷阱。近年来,金融风暴以其巨大的破坏力横扫拉丁美洲、俄罗斯和亚洲大陆。风暴过处,企业纷纷破产、银行坏账成堆、失业人群猛增,第三世界的经济伤痕累累、满目疮痍。罪魁祸首就是帝国主义。战后50多年来,它们一直以经济援助、经济制裁、和平演变、文化殖民、政治颠覆、军事威胁为手段,诱迫发展中国家落入它们的陷阱。

(七)国际资本主义的掠夺和穷奢极欲,严重破坏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口仅占世界人口的20%,消耗物质材料和能源却占全世界的80%,人均消耗能源和物质材料分别是发展中国家的35倍和50倍。

美国人口不足世界人口的5%,每年却消耗全世界开发资源的34%,人均消耗能源及产生的废物分别相当于发展中国家的500倍和1500倍。如果全世界都像美国那样消费,整个地球将不堪重负,所有的不可再生资源将在40年内被消耗殆尽。

资本主义于上,败坏人类祖先遗泽;于今,殃及百姓生灵;于后,贻害万代无穷,资本主义的罪孽罄竹难书!这就是资本主义,就是新变化的资本主义,就是以“人性”、“人道”、“人权”自诩的资本主义。

毋庸置疑的结论就是:不管资本主义发生了多大的新变化,都终究不能阻挡它日益腐朽的趋势。虽然“它可能在腐烂状态中保持一个比较长的时期”,但是“终究不可避免地要被消灭。”[论文网]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5页。

4.《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53、629页。

新变化范文篇4

新资本主义有三个主角:跨国公司,参与者,与作为旁观者、伙伴和人质的国家。这里主要讲跨国公司、参与者这两个角色,国家这一主角就自然明了了。(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跨国公司

我们注意到跨国公司的几个要点:

(1)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它到世界各地寻求市场份额取得市场地位;它收购兼并企业。但是收购和兼并的目的不在于获利和增加生产能力,而是为了增加在世界市场中的份额。

(2)跨国公司不是自然而然产品的社会化。80年代跨国公司主要是扩大生产领域,铺开经营阵线。现在则是想搞专业化生产,发挥自己的核心能力和优势,扬长避短。这就意味着风险也增大了。这样一来,跨国公司就面临一对矛盾的两个诱惑:获利的专业化和减少风险的多样化。

(3)跨国公司也会涉足到金融业务。生产性跨国公司也拥有自己的金融部门,它们就在做着股票买进卖出的工作。

参与者

主要的参与者有如下几类:

一是国际投资者。他们占有世界58%的金融资本,控制了按世界平均人数计算每人四千美金的财力。其主要分布于保险、退休养老基金、互冲基金等领域。

二是家庭式资本主义。

三是二战后繁荣过30年的资本主义。如福特公司的流水作业线、大规模生产、标准化产品等。这类公司的管理人员其理念是,利润不是唯一目的,目的是把业绩做上去,扩大量。

四是我们指称的新资本主义。这类资本主义是建立在信贷基础上而不是直接把钱投进去。新资本主义的基础就是直接金融。据资本市场的直接需求而决定策略。新资本主义的另一特点是资本股权的高度分散。所以公司的精力放在股票价值上而不是公司的眼前利润上,通过发行股票而占有资本,获利更大。投资人关心股价升涨。因此,体制性投资人想取得最大的收益。

对于新资本主义的反对意见

新资本主义的特征就是把自己大众化。即搞人民资本主义。但是持反对意见的人认为这不可能,反对意见如下:

金融市场制造了不平等。大投资者制造市场;大投资者投资引导大家的投资;因此我们面临的是垄断而非公平竞争的金融市场。

反对对企业认知的肤浅,及对整个经济认知的肤浅。这种肤浅导致他们对经济的评估是从外部去看经济的运作。金融资本的银行评估企业则是从资金进出账情况来评估。这样,作为体制性投资者的银行往往就大错特错。另外也存在一些金融委员会,只是听企业领导的话,他们对子公司的内幕也是不了解的,知之甚少。第二种就是经济审计部门。搞审计可能对公司的状况也知之不多。审计师对跨国公司的作弊防不胜防。第三种就是金融顾问(分析师),如会计事务所。可分析师对于企业资产的评估也是没有太大客观依据的。

直接金融投资总的来讲成本要贵得多。因为在金融市场中需要中介人。而中介人的收费是令人咋舌的。他们需要的报酬比公司上层所要花的费用还大。因此,金融市场实际上是高风险的市场。投资人有风险,企业也有风险。为了保护自己,就需要一个衍生产品。问题是,当今世界上衍生产品市场经济已经到了非常大的规模。只要把金融市场参与者加起来,他们每一环节都要捞一把。有一个提法是,这种金融投资的回报达20%-50%。但买股票的人可能只能拿到5%,甚至5%都拿不到,所以直接投资方法要比信贷的成本大得多。

现在的金融市场助长了腐败。投资人买不买股票决定因素是什么呢?是对股票的预期。生活中有一个现象,因特网上股票还很热门,而企业实际已经开始亏本了。往往在买股票时有很高的期望值。因为买股票的人是指望将来升值的可能性。这样一来,腐败和贿赂就不可避免了。企业的领导人对公司情况再清楚不过了。但他们越做假对他们的好处越大。只要他们股票市值很高,他们就可以去买新的公司。他们通过纳斯达克为自己创造很大的剩余价值。公司上层可以先表示要买股票,定好价钱(这是他的权力),等股票涨的时候才用,一旦涨上去了,他马上就卖出去了。公司经理层也有好处,因为他们的报酬与股票价格相联系。这样,公司的股东与经理层形成同谋。银行不希望失去客户也要作同谋。审计师不希望丢失客户对这些骗局也会睁只眼闭只眼。还有一些身居要职的人可能事先会知道一些情况,他们也会从中获利。而作为金融警察性质的委员会(如证监会)可能会查处,但是这种可能性很小。

金融市场不稳定性造成。在买股票过程中,如果你的意见与众人不合,你就会采取与他们一致的行动。因为你不可能去买人家认为不好的股票。所以企业金融评估是由自己主观决定的,而不是由客观情况来决定。因此,金融市场起伏不定。由此可以断言,这就是金融市场固有的经济泡沫。问题是我们在这样的泡沫中已经生活了20多年了。我们已经形成了群体性信仰,没有个人的看法,"从众心理"严重。

新资本主义的寿命有多长

我个人认为,从长期来讲,金融资本主义即新资本主义寿命长不了。

1.从经济角度来看,新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回报不丰。至少可以说它不会促使经济的快速增长,原因一,制造不断与日俱增的不平等。它只能去刺激社会上层奢侈性的消费。少数人的奢侈消费绝不可能和老百姓大众消费相提并论。二,这种投资往往不会做长期投资,它希望捞现钞。所以直接金融投资方式成本很高。三,金融投资人眼睛就盯着股票升值,他绝对对环境成本不感兴趣。四是,从劳工的成本来讲,环境往往要增加他的成本。由此可以说明生产力的回报是不高的。从最近二十年来看,除了美国的高新技术之外,很清楚一点是回报率是不高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这样的资本主义不可能很快取得高的速度。

2.从社会政治层面来看,新资本主义支撑不了很久。有三个理由:

一是企业老板利益对员工利益的胜利。90年代以来出现的新情况是,评估企业出现新的标准,即企业管理的"经济增值标准"。只有所有的持股人钱增加了,才能说明它增值了。很简单的理由,你投资,就相当于你把钱借出去,你就是公司的债权人,相应的就要承担风险,要有回报。你拿到的收入就是超额利润。这样就有两种态度:一是风险不能承担太大,但还要保证收入;二是风险越大赚得越多。但是现在的投资则二者都要达到,既要有稳定的进账,又要有高额的利润。金融投资人指望的就是这个。回过来,金融投资人有这样的要求,那就要求企业、企业职工创造这样的价值和业绩出来。作为企业领导,你要保证你的收入稳定,那你企业职工的收入就不稳定,那么劳工关系如何达到妥协呢?这就是企业老板利益对员工利益的胜利。

新变化范文篇5

爷爷是个老烟民了。从我记事的时候,他就抽烟。听我奶奶说,爷爷从十四五岁的时候就抽烟。那时候他跟大人们一起干活,休息的时候大人们抽烟,也让他学着抽。时间长了,爷爷学会了抽烟,而且烟瘾很大。要他不吃一顿饭可以,要是叫他不抽烟,那简直是要他的命。爷爷抽的烟,这些年发生了很多变化,它像一个缩影,让我从中深切感受到了我们老百姓生活发生的变化。

我没见过“蛤蟆头”烟,奶奶说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候,爷爷抽的烟多是一种我们当地生产的俗称“蛤蟆头”的烟。把烟叶用纸卷起来,有大拇指那么粗,抽烟人吐出来的烟味很呛人,特别是小孩子,常常被呛得直咳嗽。那时候,村子里会抽烟的男人都抽这种自己家地里种的烟,卷烟他们买不起。也许是因为习惯的关系,他们特别喜欢这种“蛤蟆头”烟,说抽着“有劲”、“过瘾”。卷烟是妇女们才抽的,男人抽卷烟被人看不起。

我六七岁的时候,爷爷就已经不抽“蛤蟆头”烟了。他抽一种廉价的卷烟,很便宜,一毛五分钱一盒。他总和我奶奶说:“抽烟卷没劲儿,还是“蛤蟆头”烟好,有‘劲儿’!”我就问爷爷说:“爷,抽烟卷没‘劲儿’,你怎么不抽‘蛤蟆头’呢?”爷爷“嘿嘿”一笑,“村里的爷们都不抽‘蛤蟆头’烟了,抽那个叫人笑话,好像咱没钱买不起烟卷似的。”奶奶在一边插话说:“没人的时候,你爷还偷着抽点。不当着人面前抽了。”爷爷只是憨厚地笑着,不说话。其实真像爷爷说的,村里的男人们确实很少抽“蛤蟆头”烟了,那种一进门就直冲鼻子的呛人烟味,淡了不少。家乡普通村民的生活的变化,从这小小的烟卷就能感觉到。

后来我叔叔调到省城上班,回家的时候很少。只有每年的春节才回家。每次都提前就给家里写信,问问家里需要什么,好在省城里买。那时候,非常流行抽云南产的香烟,烟民俗称“云烟”。有一次,爷爷给我叔叔回信说“如果可能的话,给我买两盒‘云烟’”。那时风行抽“云烟”,谁要是能够买到一两盒“红塔山”“石林”什么的,是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别说是在农村,就连县城里也很难买到“云烟”。爷爷觉得叔叔在省城应该能买到“云烟”。我叔叔不抽烟,也没觉得买“云烟”是件什么难事,等到商店一打听,才知道买“云烟”要“烟票”,没“烟票”不行。赶紧找单位的同事要“烟票”,最后总算买了四盒“石林”……

爷爷对这四盒“云烟”的欢喜程度超出人的想象。他自己一个人从来没抽过。都是有亲戚朋友来看我,他才会把烟拿出来,分给大家抽,一边很自豪地说:“儿子从省城里买回来的,没‘门子’买不到的!就是比咱们当地烟好抽,不呛。尝尝!”大家从爷爷手里接过香烟,先放在手里看看,然后点着慢慢地抽着,一边夸奖叔叔有“本事”。这就是爷爷想达到的效果,满足了他的一种虚荣,也是有种炫耀。

家乡后来大力发展种植业,乡亲们的腰包渐渐鼓了起来。日子越来越好。我最切实的感受就是他们抽烟的牌子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是中国的名牌卷烟,什么“玉溪”啊、“中华”啊、“熊猫”啊……过去从来没抽过的名牌卷烟,现在买来已经是很平常的事了。改革开放,让我家乡的乡亲们不真正富裕起来。

后来,我姑姑在城里成家了,有了小孩。有一次,爷爷、奶奶带着我到姑姑家去看孩子。爷爷抱着外孙子脸笑成了一朵花。唠了一阵家常话,爷爷忽然起身,说要到外面上厕所。我姑说:“家里有卫生间,你出去干什么?”爷爷说家里的马桶他使不惯,还是去公共厕所好。爷爷前脚走,奶奶就跟我姑姑说:“准是烟瘾犯了,出去抽烟了!”我有点不信,走出去看看爷爷到底干什么。到了楼梯拐角处,果然看到爷爷依着墙抽烟呢。我说:“爷,抽烟还出来干什么,回去抽吧。”爷爷摇摇头,“电视里老说,抽烟有害健康。抽二手烟更危害健康。我不能让烟呛着孩子,可不行!”我愣愣地看着爷爷,禁不住想到以前的事儿。那时爷爷一抽烟,我们说“呛得慌”,他眼睛一瞪,“嫌呛,出去!”现在,他自觉不在屋子里抽烟了,为了不损害他人的健康。爷爷的健康意识大大提高了,这是怎样的一种变化啊!我想,爷爷要是能戒烟就好了。

从姑姑家回来,爷爷生了一场大病,住进了医院,还特意叫我给他拿去了烟灰缸。给他看病的医生劝他戒烟,他摇头说:“抽几十年了,恐怕戒不了!”我们也觉得叫爷爷戒烟太难了。那个医生找来一些戒烟的宣传册给爷爷看,还叫我们动员爷爷戒烟。开始,爷爷很不耐烦,奶奶就说:“这是为你好!我抽了多半辈子都能戒烟,你怎么就不能?再说了,你戒烟对别人也好,对自己身体又好,怎么就不能戒?省下钱买点保健品也好,比抽烟强!”奶奶的一番话,说得爷爷不放声了,“那我试试。”爷爷小声说。那天,在大家的监督下,爷爷只抽了三支烟,是平常的四分之一……

新变化范文篇6

那么,当代西方国家共产党发生了哪些变化,出现了哪些新特征?我们又该怎样认识这些新变化和新特征呢?

近半个世纪西方国家共产党的深刻变化

第一,关于党的性质:从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政党逐步转变为工人阶级和全体劳动者的群众性政党

如何给共产党的性质以科学的定位,是关系到共产党的阶级认同的重大问题。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自称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被公认为是工人阶级的政党。但是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特别是以后,西方国家共产党对其性质的表述又有新的变化。此时除希腊共产党继续坚持党是“工人阶级的先进的、有觉悟的、有组织的部队”这一传统理论观点外,大多数国家的共产党已不再提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如日共自称“日本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党,同时是日本国民的党”;意大利重建共产党自称是一个新型的工人阶级的群众性政治组织;葡萄牙共产党自称“是工人阶级和全体劳动者的政党”,等等。由此可见,西方国家共产党虽然还自称是工人阶级的政党,但同时还认为自己是全体劳动阶层的党,甚至是全体国民的党,其阶级基础已经扩大;另外,西方国家共产党强调自己是群众性的政党,而不强调是职业革命家的政党,不再提党是无产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不再提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这不能不认为是西方国家共产党对党的性质的新表述,也是西方国家共产党性质的一个新变化。

第二,关于党的运行体制:从实行民主集中制转变为强调民主运行体制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是在十月革命以后,按照苏联共产党的模式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在党内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权力体制。20世纪70年代,奉行“欧洲共产主义”的各国共产党严厉批评了苏共将民主集中制变成了“官僚集中制”,转而着重强调党内民主。以后,在有关党的组织原则问题上,不少西方国家共产党不再遵循传统的民主集中制,而是强调民主、自由和多样性。例如法共现在实行“民主的运转原则”,等等。那些继续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党,如日共、希共和美共等则重点强调其民主的方面,并对民主集中制原则作了新的解释。

第三,关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不固守“资本主义总危机”理论,直面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

大部分西方国家共产党不固守“资本主义总危机”的理论,对现代资本主义的认识比过去更实际,更辩证。由于所在国家发展程度和特点的不同,各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也不完全相同,但有些基本认识是相同或相似的:其一,认为现代资本主义与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垄断资本主义初期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它已经具有了较强的自我调节、自我更新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其二,认为上述能力并没有、也不可能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途径是用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其三,认为在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其内部的新社会因素也在增长,并为实现社会主义准备了条件。

第四,关于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从主张暴力革命到主张和平民主

二战以后,大多数西方国家共产党在理论上仍然坚持暴力革命夺取政权的观点。20世纪70年代中叶,奉行“欧洲共产主义”的西欧各国共产党都主张摒弃暴力革命,通过议会斗争和群众斗争,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进行长期的民主变革,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以后,只有希腊共产党仍然主张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其他西方国家的共产党都主张通过和平、民主的道路走向社会主义,一般不再提无产阶级革命。例如日共纲领提出,要争取用和平的方式取得革命胜利,但又要时刻保持警惕,以防敌人发动的暴力反击;美共提出,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因国而异,美国社会主义可能通过和平的方式实现,但不承诺在革命的特殊时期放弃使用暴力来捍卫自己的权利。

第五,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从一元社会主义模式到多元社会主义模式

当前西方国家共产党普遍认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模式不是唯一的而是多样的,并有以下主要理论观点:其一,强调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本国的具体实际出发,不能照搬别国现成的模式。美共认为,未来美国的社会主义将按美国的传统、历史和文化条件来建立,因此它将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社会。日本共产党提出了“日本式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法共提出了“新共产主义”的发展道路等。其二,主张建立公有制起主导作用的混合经济体制。如法共主张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混合经济,反对私有化和国家干涉主义,既不能实行统制经济,也不能屈从于市场法则。美共主张结束国家财富的私人占有,主要产品生产在公有制下进行,公有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起主导作用。其三,越来越多的党承认市场经济在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作用,但认为国家的宏观调控是必不可少的。如日本共产党提出了“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理论,葡萄牙共产党主张对国民经济实行有计划的领导,同时又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等等。

从先锋队政党到现代群众性政党转型的新特征

当前西方国家共产党正在或已经从先锋队政党转变为现代群众性政党。在建设现代群众性政党方面,它们并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然而从有关的理论与实践来看,它们既继承了先锋队政党在理论、组织和政治上的优良传统,同时又有自己新的特征。

群众性:首先,群众性体现在党的性质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均宣布自己不仅是工人阶级的政党,同时也是其他劳动阶层的群众性组织,它不仅要维护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还必须维护广大群众的利益。其次,群众性还体现在党争取群众的工作方针上,西方国家共产党高度重视党的建设与发展工作,认为,建立强大的共产党和赢得社会主义的胜利密切相关,因此把发展党的新成员、壮大党的队伍、扩大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看作是建设群众性政党的首要大事。再次,群众性更要体现在党的行动上,它要求党更加贴近群众,深入群众,把党的宗旨宣传到群众中去,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影响群众。

开放性:实行“开放”的原则,以建设新型的共产党,这是西方国家共产党的又一个显著的变化。法共认为,向社会开放是共产党的一个长久的和首要的问题,而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开放原则一方面要求共产党的大门向所有人开放。只要承认党纲、党章,不论其民族、种族、性别、信仰、宗教、出身、职业、阶级等,都可以成为共产党员。另一方面,开放原则要求共产党与社会建立多维的关系。这就要求党不仅与工人阶级保持密切联系,代表和维护他们的利益,而且还要与广大劳动者、中间阶级和其他反对垄断资本的阶级保持联系,代表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同时,共产党要与其他各阶级的政党发展广泛的关系,特别是与包括社会在内的其他左翼政党和工会建立联系与合作关系,与争取民主、和平、社会公正、妇女权利、维护生态平衡等进步社会运动携手并进,共同斗争。

民主性:民主化是西方国家共产党在革新中的又一个基本原则。民主化首先要求强化党内的民主运行机制,采取自下而上的决策方式,党的代表大会文件须经过全体党员的广泛讨论,根据党员的意见起草文件并提交大会讨论修改,以充分发扬党内民主、调动党员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其次是改变过去自上而下的、高度集中的“金字塔式”的政治结构,对党的领导体制进行调整与革新,使党的领导机构年轻化,让青年和妇女在其中占有相当的比例,以有效防止权力的过分集中和独断专行。再次,承认并允许多样性,即党员可以有多样性的思想和观点,但党内不允许有组织的派别活动。

透明性:即要求党改变秘密工作的作风,树立党的公开、透明和负责的社会公众形象。首先是改秘密发展党员为公开发展党员。其次,是改秘密召开党的代表大会为公开召开党的代表大会及各种会议,会议的地点也由过去的偏远小镇转移到大的中心城市,以扩大党的影响。再次,积极参加选举和各项社会运动,广泛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宣传党的政策和主张,使人们不仅可以从党的纲领、章程、决议中了解党,还可从党的报纸、杂志、网站、电视以及党的各项公开活动中,特别是从选举活动中了解党。最后,是公布党的财务开支及党的资产等,表明自己与资产阶级政党的金权政治绝缘,树立清正廉洁的政党形象。

独立自主性:西方国家共产党过去与苏共关系密切,党的方针政策的制定受苏共的影响,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某些不良的影响,因此,他们特别强调党的独立自主原则。一方面,西方各国共产党都强调独立自主地制定自己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创造性地运用于本国的具体实践,拒绝任何外来的干预;另一方面,强调在建立联盟和全民阵线的过程中,党必须坚持在政治上的独立自主,在组织上独立自主地发展自己的力量,以使党在革命斗争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如何认识西方国家共产党的变革与转型

如何看待西方国家共产党的变革与转型?邓小平同志在评价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欧洲共产主义”时曾经指出:“各国党的国内方针、路线是对还是错,应该由本国党和本国人民去判断。最了解那个国家情况的,毕竟还是本国的同志。”“归根到底由他们的实践作出回答。人家根据自己的情况去进行探索,这不能指责。即使错了,也要由他们自己总结经验,重新探索。”这是完全正确的,应该成为我们认识和研究外国共产党最基本的态度。作为对问题的研究和探讨,笔者有这样几点不成熟的认识,供读者参考:

一是西方国家共产党的变革与转型并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的。它既是马克思主义工人政党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又是当今世界的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对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的自然回应。概括地说,科学技术革命与生产力革命使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的运行、整个社会的阶级结构、工人阶级的内部结构、劳资矛盾的发展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政党根据新的经济和政治状况,采取新的战略和策略,为此党自身也必须进行自我变革,使党的思想观念、组织结构、主要功能、运行机制、活动方式等适应社会发展之需要,从而使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能够立足于社会,并获得新的发展。

二是西方国家共产党的变革与转型是对传统政党模式的“扬弃”。西方国家共产党的变革与转型,从根本上说是其自身内在矛盾发展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自我发展和完善,它是对传统马克思主义政党发展模式的辩证的否定,辩证的否定是通过事物内在的矛盾运动而进行的自身的否定,并通过自身否定实现“自己的运动”,即自我发展。辩证的否定就是“扬弃”,它是包括着肯定的否定,既有克服又有保留。西方国家绝大多数共产党的变革与转型,只是改变了政党存在和发展的形式,而没有改变政党的本质。

新变化范文篇7

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这是国内外学术界的共识,但是这一新阶段究竟应叫什么?怎样概括这一新阶段的特征,目前主要有四种观点。

一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观点。这是主流观点。李琮等人是其代表。他们认为,对于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特别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20世纪90年代的新的转变时期,仍然属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一个阶段。

二是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观点。黄素庵、甄炳禧把20世纪90年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称为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李景治、向文华等人也持此观点。他们认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兴起和国际经济的一体化,资本加速向国际化发展,到90年代则呈现明显的全球化倾向,国家垄断与私人垄断结合在一起向全球拓展,当代资本主义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三是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的观点。法国学者德罗奈持此观点。他认为,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之后,资本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金融垄断资本是资本对人类社会生产的最高统治,它把生产的社会化又向前推进了一步,使资本主义实现了历史性进步。

四是社会资本主义的观点。这是高放的观点。他认为,当代资本主义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社会结构到社会生活,从内部关系到国际关系,社会化的程度都越来越高,范围都越来越广,层次都越来越多,社会主义的因素在逐步增长,所以称之为社会资本主义(即含有社会主义因素的资本主义)比之其他名称更为恰当、更为准确。

二、当代资本主义有哪些新变化

(一)生产力方面的变化

所有论者都认为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生产力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这种发展进行了概括。

卫兴华、陆象淦等认为,在经济发展层面上,当代资本主义特别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加速发展,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社会财富也迅猛增长,经济保持了较长时期的相对稳定发展。在产业结构层面上,出现了转向信息化、服务化和高科技化的趋势。第三产业迅速崛起,第一、第二产业的比重则大幅度下降。庞仁芝、周敏凯、陈国新等从生产力要素的新变化论述了生产力的变化。劳动者:劳动力结构变化很大,脑力劳动者比例攀升,素质显著提高;劳动工具:发生革命性变革,由传统的“三机系统”(动力机、工作机、传动机)发展为“四机系统”(增加了电脑控制机);劳动对象:人工合成材料的问世,新资源的开发利用,尤其是信息资源这一非物质资源的广泛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劳动对象的物质范围。此外,作为生产力重要组成部分的生产管理,由于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控制论、系统工程等的运用,而获得了新的手段和工具。

(二)生产关系方面的变化

毅飞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当代资本主义在生产关系方面的一系列调整:在所有制关系上,出现了所谓资本社会化的趋势,建立和发展一定比重的国有经济,企业股权分散化。在劳资关系上,采取包括允许部分工人参加企业管理等多种形式,改善劳资关系,缓和阶级矛盾。在分配关系上,许多发达国家对收入分配政策进行了某些调整,实行社会福利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求是》课题组则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变化:政府对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进行干预;推行雇员持股计划;实行福利政策;用税收调节收入再分配。庞仁芝认为,生产关系的变化,首先表现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发展资本主义国有企业;国家干预、管理和调节经济生活各个方面。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表现出很多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征。卫兴华、陆象淦认为,在资本的国际化层面上,拓展了国际贸易空间,生产经营和资本流动国际化。常欣欣认为,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全面展开,资本的增殖与周转在全球范围进行,形成了资本的国际循环,使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三)上层建筑方面的变化

许志功、姜鲁鸣、庞仁芝等认为,上层建筑方面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实现了政治制度与法制的有效结合;国家管理经济和社会的职能增强;资产阶级的民主形式进一步扩大,公民权利的内涵与外延又有新的拓展;意识形态中左翼与右翼的分歧逐渐减弱,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更加鲜明。这表明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已经建立起比较成熟的政治制度和法制制度。常欣欣认为,资本主义政治统治形式还有两点变化:对国家权力机构的监督和制约的内外因素大大加强;国家权力的重心由议会向政府转移。

(四)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的变化

1、当代资产阶级的变化。张仲秋、李会欣认为,当代资产阶级一是内部结构的变化,在家族资本家继续存在的情况下,经理资本家人数增加、作用上升;二是家族资本家对企业控制方式的变化,逐渐由直接控制过渡到间接控制。罗文东还认为,跨国资本家阶级开始形成。

2、当代无产阶级的变化。张仲秋认为,变化主要表现在:工人绝对数量增加迅速,素质提高;第三产业工人已占主体地位;白领工人超过蓝领工人。庞仁芝认为,工人阶级构成日趋复杂化、多层次化;工资收入增加,生活明显改善;劳动时间缩短;不少人成为股票的拥有者;劳动者通过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服务等途径获得帮助。

3、中间阶级。林德山指出,不拥有或较少拥有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但却拥有对工人劳动的支配权和对生产资料的日常控制权的人,即中间阶级,他们在收入水平、消费模式、社会态度和意识形态方面,都不同于工人阶级。罗文东认为,中间阶级出现新的分化,分为“中间偏下”和“中间偏上”两部分人,中间阶级的人数大幅度减少。

4、阶级关系的变化。张仲秋认为,因为阶层的、阶级的、利益集团的、民族的和种族的、激进的和保守的等各种社会矛盾的纠缠,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为各种社会利益矛盾冲突所淡化。陆象淦认为,西方发达国家推行改良主义措施,实施有利于限制贫富差距扩大的税收政策和社会再分配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卫兴华认为,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有了提高。三、如何看待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其发展过程中进行的自我调节、改善和改良,虽然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的性质。在这方面观点没有大的分歧,但是论述侧重点有所不同。

(一)要掌握科学的方法论

张峰认为,只有把当代资本主义的这些新变化看作是合规律性的现象,而不是看作偶然的现象,才是符合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态度。常欣欣、姜鲁鸣认为,要辩证地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既要看到它发生深刻变化的一面,又要看到它没有变化的一面:资本主义私有制,工人阶级的雇佣地位,资本与劳动的对立,资本主义固有的基本矛盾及其派生出来的三种矛盾,经济危机及其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等等。资本主义进行自我调整的最后限度,就是不能改变资本主义的根本制度。肖枫提出,要全面认识资本主义,还必须研究整个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发达资本主义只是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当中的一部分,世界上还有一类资本主义,这就是发展中国家的资本主义。

(二)关于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

研究者由于分析的视角和侧重点不同,强调的方面不同,大致上可分为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现代科技革命推动论。陶承德、陈国新、曹文振是这种观点的代表。他们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的种种变化归根结底是由于当代新科技革命引起的生产力飞跃所致。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现代资本主义去调整生产关系和社会矛盾。全球垄断资本主义是二战后新科技革命使生产力高度发达、高度社会化和资本高度国际化的必然产物。第二种观点可以概括为国家干预和自我调节论。徐崇温认为,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发生的众多变化中,国家对于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在相当程度上推动并决定着其他变化的性质。肖枫认为,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首先是加强“国家干预”,对资本主义延缓衰老起了关键性作用。其次,通过“体制改革”缓解了“制度危机”;通过反对垄断,鼓励和保护自由竞争,使科技和社会生产力仍能获得较快发展。卫兴华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以往资本主义经济自发发展不同,资产阶级及其政府不断自觉地进行自我调节和调整。《求是》课题组也认为,自我调节是资本主义世界出现新变化的内在动因。第三种观点可以概括为资本主义发展潜力论。一些研究者强调,当代资本主义并未像列宁在《帝国主义论》中所估计的已经“垂死”,自身仍然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和发展潜能。奚广庆、钟沛璋持此观点,他们认为,当代资本主义尽管矛盾重重,改革和高新技术发展使其仍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

(三)特别关注的问题

1、要正确看待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变化。

《求是》课题组认为,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国有经济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得不进行的一种调整。这样的国有经济,不过是由个别资本家占有变成一群资本家占有而已。它不仅没有改变私有制,反而巩固了私有制。股权分散化、社会化没有使资本主义变成“人民资本主义”,不过是大亨寡头们搜罗劳动者消费资金的一种巧妙形式,其用场在于支配和控制更多的资本,以降低自有资本的投资风险,加重对劳动者的剥削。路宏、王俭等也认为,股权社会化不过是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一种新模式。

2、福利制度、参与企业管理等是否改变工人受剥削地位。

肖一然认为,福利制度并没有根本改变工人阶级的地位,它在本质上是为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其基本功能不过是防止社会低收入者因社会分配不公而产生对资产阶级长远利益的破坏。王俭认为,社会福利支出不过是工人阶级劳动力总价值一部分的转化形式。至于战后西方国家吸收部分工人参与企业管理,肖一然认为,原因有两个:一是出于改善劳资关系、缓和阶级矛盾的政策需要;二是新科技革命对企业文化影响的结果。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对抗的经济根源,并没有因为部分工人参与企业管理而得以消除。

3、关于资本主义内部的社会主义因素问题。

列宁指出:“辩证发展过程在资本主义范围内确实就包含着新社会的因素”按照列宁的思想,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也就是社会主义因素增长的过程。刘吉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显现了社会主义因素:在生产力方面。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高度发达的社会化大生产,不能不创造出与之相适应的先进的经营形式和组织形式,越来越多地显现出通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大趋势。在所有制方面。目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国有经济最低占7%。股份制出现股权高度分散、没有任何个人或家族或企业集团控股的、股东全球化的公众公司。这可能正是当年马克思设想的“社会所有制”。其他机构基金、社会中介组织、合作社等许多所有制,都包含了大量社会主义因素。在分配方面。劳动者的工资不再是由资本家单方决定,必须遵守国家规定的最低工资制,必须与工会组织谈判决定,这是对资本家所有者的控制权的一种剥夺。劳动者在失业、医疗、养老等众多方面的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显然是资本主义本质无法容纳的内容。累进的所得税和遗产税,是向共产主义的一种逼近。

高放也认为,当代资本主义可以说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更进一步,社会主义因素已经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逐渐积累。各国共产党人利用合法斗争筹办的工农商贸企业和文教单位自然具有某种社会主义性质。工人自己集资、自己管理的合作企业或职工持股公司,农民自己组织的各类生产、供销、信贷合作社,城乡居民的消费合作社,在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数量越来越多,自发形成了某些集体经济。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加强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计划调控,还采取各种社会福利措施,这些因素的逐步增长并非资产阶级本性的改变,但是却向社会主义前进了。

对于这些社会主义因素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生长,钟沛璋认为,这是不以资产阶级意志为转移的,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世界工人阶级和进步力量对资本主义不断批判和斗争的结果。庞仁芝认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深化,导致当代资本主义中的社会主义因素增多。资本主义的调整改革的确有意无意地吸收了一些社会主义的因素,主观上是为了挽救资本主义的灭亡,但在客观上造成了社会主义因素的存在。

【参考文献】

[1]张仲秋.知识经济与当代资本主义国家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的变化[J].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社会主义研究,1999,(12).

[2]肖枫著.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两个主义一百年[M].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

[3]《求是》课题组.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一论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J].求是,2001,(3).

[4]林德山.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与矛盾[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2,(1).

[5]常欣欣.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J].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社会主义研究,2000,(8).

[6]姜鲁鸣.关于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几个问题[J].青海社会科学,2000,(2).

新变化范文篇8

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这是国内外学术界的共识,但是这一新阶段究竟应叫什么?怎样概括这一新阶段的特征,目前主要有四种观点。

一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观点。这是主流观点。李琮等人是其代表。他们认为,对于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特别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20世纪90年代的新的转变时期,仍然属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一个阶段。

二是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观点。黄素庵、甄炳禧把20世纪90年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称为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李景治、向文华等人也持此观点。他们认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兴起和国际经济的一体化,资本加速向国际化发展,到90年代则呈现明显的全球化倾向,国家垄断与私人垄断结合在一起向全球拓展,当代资本主义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三是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的观点。法国学者德罗奈持此观点。他认为,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之后,资本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金融垄断资本是资本对人类社会生产的最高统治,它把生产的社会化又向前推进了一步,使资本主义实现了历史性进步。

四是社会资本主义的观点。这是高放的观点。他认为,当代资本主义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社会结构到社会生活,从内部关系到国际关系,社会化的程度都越来越高,范围都越来越广,层次都越来越多,社会主义的因素在逐步增长,所以称之为社会资本主义(即含有社会主义因素的资本主义)比之其他名称更为恰当、更为准确。

二、当代资本主义有哪些新变化

(一)生产力方面的变化

所有论者都认为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生产力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这种发展进行了概括。

卫兴华、陆象淦等认为,在经济发展层面上,当代资本主义特别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加速发展,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社会财富也迅猛增长,经济保持了较长时期的相对稳定发展。在产业结构层面上,出现了转向信息化、服务化和高科技化的趋势。第三产业迅速崛起,第一、第二产业的比重则大幅度下降。庞仁芝、周敏凯、陈国新等从生产力要素的新变化论述了生产力的变化。劳动者:劳动力结构变化很大,脑力劳动者比例攀升,素质显著提高;劳动工具:发生革命性变革,由传统的“三机系统”(动力机、工作机、传动机)发展为“四机系统”(增加了电脑控制机);劳动对象:人工合成材料的问世,新资源的开发利用,尤其是信息资源这一非物质资源的广泛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劳动对象的物质范围。此外,作为生产力重要组成部分的生产管理,由于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控制论、系统工程等的运用,而获得了新的手段和工具。

(二)生产关系方面的变化

毅飞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当代资本主义在生产关系方面的一系列调整:在所有制关系上,出现了所谓资本社会化的趋势,建立和发展一定比重的国有经济,企业股权分散化。在劳资关系上,采取包括允许部分工人参加企业管理等多种形式,改善劳资关系,缓和阶级矛盾。在分配关系上,许多发达国家对收入分配政策进行了某些调整,实行社会福利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求是》课题组则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变化:政府对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进行干预;推行雇员持股计划;实行福利政策;用税收调节收入再分配。庞仁芝认为,生产关系的变化,首先表现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发展资本主义国有企业;国家干预、管理和调节经济生活各个方面。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表现出很多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征。卫兴华、陆象淦认为,在资本的国际化层面上,拓展了国际贸易空间,生产经营和资本流动国际化。常欣欣认为,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全面展开,资本的增殖与周转在全球范围进行,形成了资本的国际循环,使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三)上层建筑方面的变化

许志功、姜鲁鸣、庞仁芝等认为,上层建筑方面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实现了政治制度与法制的有效结合;国家管理经济和社会的职能增强;资产阶级的民主形式进一步扩大,公民权利的内涵与外延又有新的拓展;意识形态中左翼与右翼的分歧逐渐减弱,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更加鲜明。这表明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已经建立起比较成熟的政治制度和法制制度。常欣欣认为,资本主义政治统治形式还有两点变化:对国家权力机构的监督和制约的内外因素大大加强;国家权力的重心由议会向政府转移。

(四)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的变化

1、当代资产阶级的变化。张仲秋、李会欣认为,当代资产阶级一是内部结构的变化,在家族资本家继续存在的情况下,经理资本家人数增加、作用上升;二是家族资本家对企业控制方式的变化,逐渐由直接控制过渡到间接控制。罗文东还认为,跨国资本家阶级开始形成。

2、当代无产阶级的变化。张仲秋认为,变化主要表现在:工人绝对数量增加迅速,素质提高;第三产业工人已占主体地位;白领工人超过蓝领工人。庞仁芝认为,工人阶级构成日趋复杂化、多层次化;工资收入增加,生活明显改善;劳动时间缩短;不少人成为股票的拥有者;劳动者通过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服务等途径获得帮助。

3、中间阶级。林德山指出,不拥有或较少拥有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但却拥有对工人劳动的支配权和对生产资料的日常控制权的人,即中间阶级,他们在收入水平、消费模式、社会态度和意识形态方面,都不同于工人阶级。罗文东认为,中间阶级出现新的分化,分为“中间偏下”和“中间偏上”两部分人,中间阶级的人数大幅度减少。

4、阶级关系的变化。张仲秋认为,因为阶层的、阶级的、利益集团的、民族的和种族的、激进的和保守的等各种社会矛盾的纠缠,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为各种社会利益矛盾冲突所淡化。陆象淦认为,西方发达国家推行改良主义措施,实施有利于限制贫富差距扩大的税收政策和社会再分配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卫兴华认为,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有了提高。

三、如何看待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其发展过程中进行的自我调节、改善和改良,虽然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的性质。在这方面观点没有大的分歧,但是论述侧重点有所不同。

(一)要掌握科学的方法论

张峰认为,只有把当代资本主义的这些新变化看作是合规律性的现象,而不是看作偶然的现象,才是符合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态度。常欣欣、姜鲁鸣认为,要辩证地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既要看到它发生深刻变化的一面,又要看到它没有变化的一面:资本主义私有制,工人阶级的雇佣地位,资本与劳动的对立,资本主义固有的基本矛盾及其派生出来的三种矛盾,经济危机及其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等等。资本主义进行自我调整的最后限度,就是不能改变资本主义的根本制度。肖枫提出,要全面认识资本主义,还必须研究整个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发达资本主义只是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当中的一部分,世界上还有一类资本主义,这就是发展中国家的资本主义。

(二)

关于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

研究者由于分析的视角和侧重点不同,强调的方面不同,大致上可分为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现代科技革命推动论。陶承德、陈国新、曹文振是这种观点的代表。他们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的种种变化归根结底是由于当代新科技革命引起的生产力飞跃所致。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现代资本主义去调整生产关系和社会矛盾。全球垄断资本主义是二战后新科技革命使生产力高度发达、高度社会化和资本高度国际化的必然产物。第二种观点可以概括为国家干预和自我调节论。徐崇温认为,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发生的众多变化中,国家对于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在相当程度上推动并决定着其他变化的性质。肖枫认为,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首先是加强“国家干预”,对资本主义延缓衰老起了关键性作用。其次,通过“体制改革”缓解了“制度危机”;通过反对垄断,鼓励和保护自由竞争,使科技和社会生产力仍能获得较快发展。卫兴华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以往资本主义经济自发发展不同,资产阶级及其政府不断自觉地进行自我调节和调整。《求是》课题组也认为,自我调节是资本主义世界出现新变化的内在动因。第三种观点可以概括为资本主义发展潜力论。一些研究者强调,当代资本主义并未像列宁在《帝国主义论》中所估计的已经“垂死”,自身仍然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和发展潜能。奚广庆、钟沛璋持此观点,他们认为,当代资本主义尽管矛盾重重,改革和高新技术发展使其仍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

(三)特别关注的问题

1、要正确看待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变化。

《求是》课题组认为,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国有经济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得不进行的一种调整。这样的国有经济,不过是由个别资本家占有变成一群资本家占有而已。它不仅没有改变私有制,反而巩固了私有制。股权分散化、社会化没有使资本主义变成“人民资本主义”,不过是大亨寡头们搜罗劳动者消费资金的一种巧妙形式,其用场在于支配和控制更多的资本,以降低自有资本的投资风险,加重对劳动者的剥削。路宏、王俭等也认为,股权社会化不过是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一种新模式。

2、福利制度、参与企业管理等是否改变工人受剥削地位。

肖一然认为,福利制度并没有根本改变工人阶级的地位,它在本质上是为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其基本功能不过是防止社会低收入者因社会分配不公而产生对资产阶级长远利益的破坏。王俭认为,社会福利支出不过是工人阶级劳动力总价值一部分的转化形式。至于战后西方国家吸收部分工人参与企业管理,肖一然认为,原因有两个:一是出于改善劳资关系、缓和阶级矛盾的政策需要;二是新科技革命对企业文化影响的结果。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对抗的经济根源,并没有因为部分工人参与企业管理而得以消除。

3、关于资本主义内部的社会主义因素问题。

列宁指出:“辩证发展过程在资本主义范围内确实就包含着新社会的因素”按照列宁的思想,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也就是社会主义因素增长的过程。刘吉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显现了社会主义因素:在生产力方面。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高度发达的社会化大生产,不能不创造出与之相适应的先进的经营形式和组织形式,越来越多地显现出通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大趋势。在所有制方面。目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国有经济最低占7%。股份制出现股权高度分散、没有任何个人或家族或企业集团控股的、股东全球化的公众公司。这可能正是当年马克思设想的“社会所有制”。其他机构基金、社会中介组织、合作社等许多所有制,都包含了大量社会主义因素。在分配方面。劳动者的工资不再是由资本家单方决定,必须遵守国家规定的最低工资制,必须与工会组织谈判决定,这是对资本家所有者的控制权的一种剥夺。劳动者在失业、医疗、养老等众多方面的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显然是资本主义本质无法容纳的内容。累进的所得税和遗产税,是向共产主义的一种逼近。

高放也认为,当代资本主义可以说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更进一步,社会主义因素已经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逐渐积累。各国共产党人利用合法斗争筹办的工农商贸企业和文教单位自然具有某种社会主义性质。工人自己集资、自己管理的合作企业或职工持股公司,农民自己组织的各类生产、供销、信贷合作社,城乡居民的消费合作社,在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数量越来越多,自发形成了某些集体经济。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加强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计划调控,还采取各种社会福利措施,这些因素的逐步增长并非资产阶级本性的改变,但是却向社会主义前进了。

对于这些社会主义因素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生长,钟沛璋认为,这是不以资产阶级意志为转移的,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世界工人阶级和进步力量对资本主义不断批判和斗争的结果。庞仁芝认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深化,导致当代资本主义中的社会主义因素增多。资本主义的调整改革的确有意无意地吸收了一些社会主义的因素,主观上是为了挽救资本主义的灭亡,但在客观上造成了社会主义因素的存在。

【参考文献】

[1]张仲秋.知识经济与当代资本主义国家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的变化[J].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社会主义研究,1999,(12).

[2]肖枫著.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两个主义一百年[M].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

[3]《求是》课题组.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一论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J].求是,2001,(3).

[4]林德山.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与矛盾[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2,(1).

[5]常欣欣.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J].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社会主义研究,2000,(8).

[6]姜鲁鸣.关于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几个问题[J].青海社会科学,2000,(2).

新变化范文篇9

[关键词]当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趋势

资本主义社会同历史上其他任何一种社会一样,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暂时性的历史阶段。它的产生、发展和灭亡,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辩证运动的必然结果。在资本主义产生至今的几百年间,它经历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私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今天已经发展到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然而,由于历史局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不可能准确预料资本主义在当代的新变化和新特点,这就使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可避免地遇到了新的挑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繁荣发展,进入一个生产力迅猛发展,经济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黄金时期”;相反,社会主义国家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后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与危机,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社会主义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日益减退。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导致了人们对“两个必然”的怀疑,使一些人产生了信仰危机。列宁曾经指出:“马克思的全部理论,就是运用最彻底、最完整、最周密、内容最丰富的发展论去考察现代资本主义。”[1]从当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视角去考察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有助于我们认清西方国家“分化”、“西化”社会主义国家的险恶用心;有助于深化对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客观规律的认识,坚定我们对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一、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主要原因

(一)新科技革命与资本主义生产的高度社会化

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决定性因素。20世纪50年代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以电子和原子技术为标志的新科技革命和第三次产业革命,生产力得到巨大提高,生产的社会化被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私人垄断资本不得不接受国家的调节和干预,否则就难以生存和发展,这就促使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经济生活的直接干预,资本主义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信息技术革命,这次科技革命大大加速了航天技术、信息网络技术、核电技术、海洋生物技术、激光技术、新材料技术的发展速度,资本主义进入了信息时代和经济全球化时代。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掀起了垄断资本向外扩张的新热潮,在国内市场日趋饱和的情况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了一种打破国外民族国家疆界、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本积累和剩余价值积累的全球化发展战略;信息网络技术为资本、信息资源在全球以光速流动创造了条件,大大便利了各种投资银行和机构投资者在全球范围内追逐利润最大化,实现了商品、服务、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出现了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的全球化和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世界生产的一体化。

现代交通、通信与网络技术使跨国公司能够在全世界配置生产资源,向全世界提供商品和服务,越来越淡化其生产力发展的国别性质,从而形成了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生产力。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社会化最初意味着一件产品由许多生产者合作完成;后来表现为一种产品的零部件分别由许多个生产厂家生产,或者大企业通过供应制方式把某些零部件甚至生产工序分包给其他众多企业去完成。现在,跨国公司大制造商不但把零部件的生产分包出去,而且包括这些零部件的科研、设计、试制与最后的生产制造全都包给国外其他企业。例如波音飞机的零部件生产就涉及亚洲、欧洲、澳洲和北美许多国家的公司。这不但是出于比较利益的需要,而且也与当代经济的科技含量特征密切相关。高新技术群的发展及其在所有领域的广泛运用,已经使得一个国家很难在各个制造领域都占据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以世界为工厂,以国家为车间”,这在许多具有较大程度高新技术含量的产品生产领域,正成为一种越来越普遍的趋势。资本主义生产日益高度社会化、“全球化”,社会化大生产的深度正向全球层面拓展。

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必然推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变革,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性增强的趋势,创造出与之相适应的先进经营形式和组织形式。当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股份制、法人股份垄断所有制、合作社、基金会所有制等多种资本社会化形式,都已超越了马克思时代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向着联合的生产方式的过渡形式转变。但是,资本的社会化发展是有限度的,它们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主导地位和突破传统的私人占有关系的狭隘界限,而只是资产阶级对生产力社会化性质的某种承认和顺从。事实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资本家越来越多地占有和支配着世界各国的生产资料和经济资源,它们同众多发展国家和社会集团的剥削与被剥削、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更加尖锐化。可见,由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权仍然牢牢掌握在少数垄断资本集团手中,由科学技术的推动而形成的生产高度社会化与日益狭隘的生产资料垄断资本所有制之间的矛盾没有消除,而是变得愈加尖锐起来。

(二)当代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自我调整

当代资本主义为适应生产社会化的要求而对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社会化所做的种种自我调节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就是把生产力当作社会生产力来看待,使生产资料所有制也社会化。资本主义的生产愈是社会化,就愈是和狭隘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产生矛盾,这种矛盾的发展迫使资产阶级不得不把生产力作为社会生产力来对待,在资本主义基本制度容许的范围之内对生产关系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使生产关系的某些方面适应社会化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从而暂时地缓和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占有重要地位,是生产关系的基础。资本主义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制度,私有财产不可侵犯是资本主义的基本信条。然而,基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规律,二战后,当代资本主义进行了种种自我调节,对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进行调整,以适应生产社会化的要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性增强的趋势。从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的现实情况看,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形成了以法人股份垄断资本所有制(法人资本所有制)为基础,包括私人资本所有制、私人股份垄断资本所有制(私人股份资本所有制)、资本主义国家所有制和劳动者合作社所有制在内的不同所有制形式并存相结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

迄今为止,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已经经历了三种主要存在形式:私人资本所有制、私人垄断股份资本所有制和法人股份垄断资本所有制(法人资本所有制)。股份制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向社会化发展的关键性的重大变革,它为资本主义的资本和生产的社会化创造了广阔的途径。马克思指出,股份公司“这是作为私人财产的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扬弃”[2]。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至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主要发生了三次大的变革:股份资本所有制形式的出现、私人股份垄断资本所有制的产生、法人股份垄断资本所有制的产生。二战后,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法人组织开始以出资者身份投资于资本市场,特别是持有其他法人组织的股票。现在工商企业、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年金基金、保险公司、社会共同基金等具有雄厚资本实力的社会法人,已取代个人股东成为上市公司股票的主要持有者,成为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企业投资或持股的主体,是企业股东的主体。法人组织股东化,法人资本所有制取代了私人股份资本所有制,成为当代资本主义所有制的主要形式。法人资本所有制是当今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主体。从私人股份垄断资本所有制到法人股份垄断资本所有制的转化是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的新的重大变化,它既扩大了生产资料占有的社会范围,有量的内容;也扩大了对私人占有制扬弃的范围,有质的内涵。法人资本所有制成为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主体意味着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有了新的变化:资本主义财产占有由个人占有向非个人占有转变。资本主义财产占有非个人化,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经济关系进一步被扬弃,生产资料社会占有性进一步得到提高。

二战后,在生产社会化的推动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掀起了“国有化”浪潮,现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所有制在资本主义所有制结构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是当代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化的又一次新的发展。从西方发达国家的实际来看,国有制企业主要分布在社会化程度较高的公用事业部门、高技术、高风险、高投入的基础产业和高技术部门。这类高度社会化的产业部门的经营不可能像私有制企业部门那样完全依靠市场,它们需要一定的社会统一的计划调节。国家有意识地将国有企业纳入其宏观调控中,作为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生活进行调节和干预的一种手段。生产资料和劳动资料属于国家,最终要由作为统一整体的国家来掌握和支配,资本主义国有制企业中国家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从形式上否定了资产阶级的私有权利。到目前为止,资本主义国有制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化的最高形式,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一种扬弃。资本主义国有企业虽然作为生产社会化的最高形式,但从根本上说,它们代表的不是全体劳动人民的利益而是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在现阶段,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所有制与国际垄断资本的发展相适应,成为国际垄断资本发展的工具,是国际垄断资本发展的有力支柱。

此外,当代资本主义国家还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实现形式进行调整,采用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先进经营形式和组织形式,如股份制、股份合作制、跨国公司等。在公司治理上,实行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以股东为中心到兼顾利害相关者的转移。

当代资本主义对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所做的种种调整,使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社会占有性得到提高的同时,也使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权的集中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当代世界经济中,各国垄断资产阶级掌握着巨大的生产资本、金融资本,并通过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控制和支配着世界越来越多的生产资源。首先,在资本主义国家,少数垄断寡头牢牢控制着国家的经济命脉。例如,1990年美国拥有10亿美元以上资本的大公司,其资本在整个工业资本中所占的比例从1960年的23%增加到1990年的71.2%;30%的公司占据了制造业全部增加值的80%。日本占0.9%的大公司控制了本国80%的资本,德国109家大公司控制了本国64.7%的资本,英国3家最大的公司控制了本国42.2%的资本。其次,国际上的集中和垄断也在不断增强,国际垄断资本几乎控制了全球的生产资料和生产资源。例如,美国微软公司几乎垄断了全世界的计算机软件市场,摩托罗拉、诺基亚、爱立信三家跨国公司垄断了全球移动电话市场的50%。美国《商业周刊》所公布的全球排名前1000家巨型国际垄断公司数据显示:1999年,在这1000家中美国有494家,占49.4%,美、日、德、法、英、意、加7国加起来有866家,占86.6%。从市场价值来看,在1000家市场总价值19.6993万亿美元中,美国有11.2730万亿美元,占57.2%;上述7国合起来有17.3838万亿美元,占78.7%[3]。

(三)经济全球化对当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经济全球化促使生产社会化在更深层面上向全球拓展,更加具有“全球化”属性,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更具全球性特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全球深化。

二战以前,资本主义生产的全球分布着重表现在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国际分工;现在,则主要以跨国公司的形式,进行全球范围大规模资源配置和生产的直接组织与销售。现代交通、通信技术使跨国公司能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配置资源和直接组织生产与销售。跨国公司的生产通常是在几十个不同国家和成百上千个不同工厂中进行,形成了一个以大跨国公司为载体的全球性生产网络。随着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跨国公司遍布世界各国,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也由少数发达国家迅速向全世界扩展。

社会化大生产的深度全球性拓展必然推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改变。一方面发达国家内部生产关系日益趋向社会化。除国有经济外,在资本占有形式方面突出体现为股权社会化以及职工持股比例的显著增长。虽然股权社会化还很有限,特别是占人口90%左右的普通股民往往只拥有较少份额,但这种趋势在发达国家普遍存在并呈加速度发展。因为在当代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条件下,跨国公司或大的集团公司需要借此吸收更多社会资本以增强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国际层面上越来越具有全球性特征。由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成为全球经济的真正主宰,是现代国际垄断资本的代表,跨国公司的全球扩张同时也就意味着一个完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体系在全球范围内的生成。其中,应特别注意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直接投资比重迅速上升这一事实。在当前,直接投资已成为大跨国公司在全球配置资源、推行全球经营战略的最重要方式。直接投资的大幅度增长是生产全球化的最典型特征。直接投资意味着资本作为最重要生产要素已经突破国界,进行全球范围的利润角逐。因此,如果说在过去由原料、商品、金融流通所组成的世界经济中,民族国家是主体,因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式主要是国别性的,那么现在,生产的全球化正在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更具全球性特征。

当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内容并没有发生实质变化,仍然是社会化大生产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方面的矛盾,但是其表现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生产力方面看,资本主义生产高度社会化,趋向全面社会化;从生产关系方面看,当代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进行了种种调整。资本主义的自我调整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出现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化程度增强的趋势;另一方面,使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愈加集中,垄断程度更高,国际垄断资本统治和主导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促使生产社会化在更深层面上向全球拓展,更加具有“全球化”属性,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更具全球性特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资本的动机和目的扩展到了全球。在地域上,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个别工厂中的生产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中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和“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已经由一国范围扩展到了国际范围、全球范围。传统意义上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向全球深化为少数发达国家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内部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扩展为资本主义国家、跨国公司内部生产的计划性、组织性与世界经济无计划、无秩序的矛盾;原来存在于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生产和消费领域生产过剩与社会购买力相对缩小的矛盾也扩大到全世界,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能力的无限增长与世界范围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

二、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存在与不断演化给资本主义带来一些现实性的或潜在性的危机,当代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发展国有经济,雇员持股、股份社会化、福利制度、工人参与企业管理,国家干预经济运行等措施,对资本主义矛盾进行调整,以期达到缓解矛盾,甚至阻止资本主义灭亡的目的。资本主义自我调整的原因,表面看来似乎是由于科技革命带来的生产的发展、经济结构的变化、阶级关系的变化,以及管理革命等所要求的。但是,究其实质,还是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调整、缓解由这些方面所带来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深化,维护其统治的需要。无论资产阶级采取何种调整手段,资本主义国家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调整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从而也就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固有的基本矛盾。

当代资本主义发展国有经济,实行股份社会化、雇员持股票计划,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本质。实际上,资产阶级个人所有,许多单个资本联合投资的股份资本,私人垄断资本和法人社团资本,国家垄断资本,是资本主义私有制随着生产社会化的发展而推出的相应的具体形式的调整,是资本社会化的发展与升级。但是,资本关系的社会化并不等于资本关系的社会主义化,它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范围内生产关系的调整,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本质,资本主义国家的根本性质没有改变。

二战后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大力发展国有经济,其国有经济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集中公共事业、基础产业和高技术部门,这些关系国家命脉的部门,多是需要巨额投资,而且投资时间长,利润又往往比较低的部门,私人通常不愿或无力向这些部门投资,但这些部门又是社会再生产正常进行必不可少的部门。于是,资本主义国家跑出来,充当起协调者角色。它在这些部门投资,其实是代表了资本家的总体利益。另一类是煤炭、钢铁等传统工业部门。这些部门由于技术落后,出现巨额亏损。部分资本家承担不起这份亏损,而这份亏损引发的社会问题又要严重危及所有资本家的利益,那就只好由国家承担。由于资本主义国家始终是作为整个垄断资产阶级的代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国有经济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护垄断资产阶级整体的根本利益。可见,资本主义国有经济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一种特殊的变相的形式,是资产阶级国家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得不进行的一种调整。这样的国有经济,不过是由个别资本家占有变成一群资本家占有而已。它不仅没有改变私有制,反而巩固了私有制。恩格斯早就指出“现代国家,不管它的形式如何,本质上都是资本主义的机器,资本家的国家,理想的总资本家。它愈是把更多的生产力据为己有,就越是成为真正的总资本家,越是剥削更多的公民。工人仍然是雇佣劳动者,无产者。”[4]237“只要政权在有产阶级手中,那末任何国有化都不是消灭剥削,而只是改变其形式。”[5]

雇员持股票计划、股份社会化是资产阶级为进行社会集资,加速资本集中所采取的一种举措,也是资本社会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没有使资本主义变成“人民资本主义”,不过是大亨寡头们搜罗劳动者消费资金的一种巧妙形式,其用场在于支配和控制更多的资本,以降低自有资本的投资风险,加重对劳动者的剥削。判断股份制的性质,不能看多少人参了股,而要看参股者掌握了多少股票,控股权掌握在什么人手里,企业中劳动者与股东的关系是怎样的,以及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是怎样分配的。雇员拥有股票只不过是一种储蓄性投资,他们所掌握的股金有限,所得的股息也只相当于存款利息,他们不可能成为资本家。在西方国家,由于持股的个人股东在企业中的地位、发言权都取决于其拥有股份的数量,持有少量股票的职工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发言权,更不用说决策权,因而,股票职工化远不意味着使广大持股职工和大老板一样成为资本主义企业的主人。股权分散于职工,已成为资本主义约束、麻痹工人阶级的一种手段。因为职工一旦成为公司股东之一,便模糊了有产者与无产者的界限,甚至使无产者自觉地走上同资本家“同舟共济”的道路;雇员持股丝毫无损于资产阶级对企业股票的有效控制,更无损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存活。马克思早就指出,“在股份制度内,已经存在着社会生产资料借以表现为个人财产的旧形式的对立面;但是,这种向股份形式的转化本身,还是局限在资本主义界限之内。”[4]499可见,雇员持股票、股份社会化不过是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一种新模式,并不是资本权力的真正转移,只不过是资本主义一种更隐蔽更巧妙的剥削和统治方法,资本主义还是资本主义。

总之,资本“无论转化为股份公司和托拉斯,还是转化为国家财产,都没有消除生产力的资本属性”[4]237,都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本质。

(二)工人阶级被剥削和奴役的雇佣地位没有改变

二战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福利制度与工人参与企业管理措施,既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垄断资本为防止阶级矛盾的激化和出现工人革命而做出的一种妥协和让步,又是为调动工人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其劳动生产率而采取的举措。它们不可能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的劳资对立,绝不会改变工人阶级被剥削和奴役的雇佣地位。

西方福利制度,是战后西方国家以税收的形式把一部分国民收入集中起来,用于社会上收入不高的居民,以部分改善他们在初次分配中收入过低状况的一种制度。其社会福利基金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职工交纳的社会保险税,它从劳动人民的工资中直接扣除,而且其税率是随着社会福利支出的增长而提高的;二是资本家为受雇工人所交纳的社会保险税,表面上看似乎是资本家剩余价值的组成部分,实际上却是作为可变资本的支出而计入商品的成本价格,同样是劳动力价值的组成部分;三是以个人所得税为主的其他财政收入,而个人所得税的主要来源仍然是广大的工资收入者交的税。所以,社会福利基金并不是把富人的收入转移给穷人,不过是工人阶级劳动力总价值一部分的转化形式。西方福利制度在本质上是为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其基本功能,不过是防止社会低收入者因社会分配不公而产生对资产阶级长远利益的破坏。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创始者、德国首相俾斯麦曾经说过,一种由国家资助的保障制度“可以使广大无产者群众产生保守主义思想”,而“一位有身份的领取官方养老金的工人再也不适合去做假革命家”[6]。这段话,再清楚不过地道出了西方福利制度的本质。

实际上,福利制度在西方国家最为盛行的时候,也就是资本家利润大幅度增长的时候,工人所创造的价值,更多地落入了资本家的手中,贫困与两极分化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美国预算和政策优先研究中心2000年1月18日发表的一份题为《两极分化:对各州收入趋势的分析》的报告说,在1988至1998年间,美国最贫穷的1/5家庭的收入,增长不到1%;但是最富裕的1/5家庭的收入,却跃升了15%。在1992~2000年间,美国大公司的老板和一般工人之间的收入差距,由100倍上升到475倍;现在,全美最富的1%的人占有全美家庭财富的40%。相反,最低层的40%家庭拥有的财富仅占美国全部财富的0.2%,从1983年到1995年,这些家庭失去了其财富的80%,其债务已超过资产。而占1%的最富有家庭财富却增加了17%。美国的贫困率在70年代以后重新呈现上升趋势,在1997年达到了19%。

至于战后西方国家吸收部分工人参与企业管理,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出于改善劳资关系、缓和阶级矛盾的政策需要;二是新科技革命对企业文化影响的结果。在大机器和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工业时代,企业主推行泰罗制,对工人严加监管,工人被牢牢地束缚在机器和生产线上。现在,企业生产的技术基础已经由大机器和体力劳动为主,变成以信息技术和脑力劳动为主。劳动者在信息接收和处理的各个环节上,选择和决策的自主性增强了,企业要发展,要创造利润,就必须让工人自主地完成工作。这反映在企业管理上,就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对工人卡得过死的情况,推行一些民主管理的形式,增加劳动者参与管理的机会。应该说,这比过去来说确实部分改善了工人与雇主的关系,确有其历史进步性的一面。但由于这种制度是在坚持生产资料资产阶级私有制的前提下实行的,它只是在麻痹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中,更加稳固有效地坚持资产阶级私有制、坚持阶级剥削的一种举措。因此,它并没有改变工人阶级被剥削和奴役的雇佣地位。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对抗的经济根源,并没有因为部分工人参与企业管理而得以消除;相反,企业内部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被新的企业管理方式和企业文化更巧妙地掩盖起来了。

(三)经济危机更加频繁

二战后,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加剧,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呈现出了日益强烈的周期性经济危机,严重影响了经济增长。战后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运行机制逐步转向了以市场调节为基础或为主要调节机制,国家进入对经济生活实行干预的轨道,政府由“守夜人”转变为“调节者”。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以各种西方经济理论为指导,对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进行改良,试图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但由于这些理论存在着自身难于克服的缺陷。资本永远是追求利润的,它不会超越这个目的去考虑整个社会的按比例协调发展,因而无法从根本上克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资本永远是与劳动对立的,无偿占有剩余价值决定了它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生产过剩与消费不足的矛盾。它们的理论基础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理论运用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因而,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所采取的种种手段和政策也就不可能消除资本主义的周期性经济危机。事实上,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运行机制的改良所采用的经济措施,改变的只是经济危机的频率与表现形态。二战以来,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变得更加频繁复杂,世界性的经济周期性波动更为难于预料。不仅马克思主义奠基人揭示的传统性的周期性生产过剩经济危机仍然广泛存在,而且还出现了波及面更广、更难预测和防范、更加危险的股市泡沫、金融投机和诈骗、虚拟经济等新的经济危机表现形式。连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学家都不得不承认,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一个部分,最多只能减缓它的程度,而不可能被消除,“商业周期之于资本主义犹如地震之于地球地质,是内在的。资本主义向来就有商业周期现象,将来也还会有”,“衰退是资本主义的一部分,它们不可能被消除。”[7]

三、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所有调整都改变不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当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采取发展国有经济、雇员持股、股份社会化、福利制度、工人参与企业管理、国家干预经济运行等措施,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和经济运行、管理体制进行了这些调节、改良,从而在相当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暂时缓和了阶级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保障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相对稳定。然而,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为缓解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所做的种种调整,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没有触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根基,没有改变工人阶级被剥削和奴役的雇佣地位,因而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由此产生的经济危机与社会矛盾。实践已经证明,无论资产阶级采取何种调整手段,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正如同志所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的自我改良和改善,并没有触动资本主义统治的根基,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性质,也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原理的真理性。”“绝不能因为资本主义社会在具体演进中产生的一些繁荣现象而否认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科学论断。”[8]法国前总理昂尔•若斯潘,1998年9月在《新观察家》上发表文章,援引美国经济学家莱斯特•瑟罗的话说,“资本主义的道路上出现了裂缝,这些裂缝孕育着地震。人们不知道地震会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和以怎样的方式爆发,然而却知道总有一天会要爆发。”[9]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还不仅仅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不可克服,还由于当今世界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切具有进步意义的发展变化,都有利于社会主义的成长。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生产力的加速发展,必将为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取代资本主义准备日益成熟的社会历史条件。在资本主义国家,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每一次飞跃,都在为社会进步创造更为充分的物质基础;社会化大生产组织方式的日益发展与完善,将为与资本主义私有制彻底决裂准备日益完备的条件;工人阶级生活状况、劳动条件、社会地位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将使工人阶级成为更加理性和逐步觉悟的社会力量。邓小平指出:“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10]382~383“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10]380我们完全有理由坚信,在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后,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取代一定会实现。

[参考文献]

[1]列宁.列宁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6.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495.

[3]靳辉明,罗文东.当代资本主义新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512-513.

[4]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8.

[6]徐崇温.当代资本主义研究中的几个界限[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5,(2):29.

[7]莱斯特•瑟罗.资本主义的未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207-209.

[8].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58-59.

新变化范文篇10

一、全球经济拯救计划取得积极成效

2008年下半年以来,各国综合运用包括货币、财税、产业政策等在内的多种手段,投放了大量资源来遏制经济下滑势头。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统计,截至今年6月份,二十国集团(G20)为应对金融危机已承诺投入的资金总额高达11.9万亿美元。

全球范围的经济拯救计划,有效地遏制了世界经济的深度衰退,成效日益显现,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一是经济增速下滑趋势有所缓和。今年以来,三大主要经济体经济形势逐季改善。二季度,美国GDP增速环比折年率为-0.7%,好于一季度的-6.4%。欧元区环比增速-0.2%,好于一季度的-2.5%,其中德国和法国经济均出现正增长,环比均增长0.3%。日本环比增速0.6%,好于一季度的-3.1%。多数新兴市场经济体也逐步恢复。二季度,巴西GDP环比增长1.8%,好于一季度的-1.6%。印度GDP同比增长6.1%,好于一季度的4.1%。韩国GDP环比增长2.3%,好于一季度的0.1%。

二是工业运行有所企稳。今年5月份,欧元区工业产值出现了9个月来首次环比增长。7月份,美国工业产值也出现了9个月以来的首次环比增长。全球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为50,这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首次回升到景气区间;全球订单存货比处于历史较高水平,预示着下半年库存回补将会推动世界范围的工业生产的复苏。

三是金融市场有所回暖。今年3—9月,主要股指大幅反弹。美国道·琼斯指数从年内低点6547.05上升到9712.28,升幅为48.3%;伦敦富时指数从年内低点3512.09上升到5133.9,升幅为46.2%;日经指数从年内低点7054.98上升到10133.23,升幅为44.4%。

经合组织9月预计,七国集团(G7)、美国和欧元区第三季度经济将恢复正增长,其中美国第三季度经济会增长1.6%,第四季度经济会增长2.4%。IMF最近把2009年全球GDP增长率从先前的-1.4%调整到-1.1%,并认为世界经济的复苏可能早于预期。

二、全球经济持续复苏仍面临诸多制约因素

当前,世界经济金融的深层次矛盾仍未得到有效解决,经济拯救计划实施过程中又暴露出一些新问题,世界经济复苏的航程前方还有不少暗礁。

第一个暗礁,增长内生动力不足。投资方面,民间投资意向依然不强。联合国贸发会议7月份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241家大型跨国公司中,计划在今年减少对外直接投资的约占58%,其中近1/3的公司计划将大幅减少对外投资。消费方面,作为世界主要市场的美欧消费依然不振。今年以来,美国家庭储蓄率一度接近7%,目前虽回落至4%左右,但仍远高于金融危机爆发前的水平。欧元区今年一季度家庭储蓄率则高达15.6%,为1999年以来的最高值。科技发展方面,目前尚没有类似上世纪90年代末互联网技术的革命性科技进步出现,尚不足以形成能够促使经济持续复苏的新增长点。

第二个暗礁,失业率居高不下。一方面,发达经济体吸纳就业的主力军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尚未恢复元气,裁员仍不断产生;另一方面,民间投资乏力直接影响吸收新的就业。美国9月份失业率为9.8%,高于8月份的9.7%,创26年来新高;欧元区8月份失业率达9.6%,高于7月份的9.5%,为1999年欧元区成立以来的最高水平;日本7月份失业率为5.7%,高于6月份的5.4%,为二战后最高失业水平。失业率居高不下导致个人消费能力的下降和偿债能力的降低,影响到内部需求的提升,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为实施贸易保护提供借口。

第三个暗礁,贸易保护主义肆虐。去年以来,在舆论上,各国都纷纷表态要反对保护主义。但在具体操作中,不仅发达经济体,就连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公开或变相采取了一些保护性贸易政策,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在全球范围内甚嚣尘上。WTO最新公布的《2009年世界贸易报告》认为,在贸易保护主义等因素影响下,今年全球贸易额将下降10%,差于3月份预测的9%。

第四个暗礁,经济拯救措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降息和直接注资等经济拯救措施有效纾解了各国大型银行的经营困境,但无法解决失业恶化和房屋断供率上升所导致的中小型银行坏帐增加、经营状况恶化等问题。今年以来美国已倒闭94家银行,而2008年美国只有25家银行倒闭。截至8月,16家欧洲大型银行中有4家亏损;欧洲央行6月警告,到明年底有毒资产会让欧元区银行再蒙受2830亿欧元的损失。日本银行破产案件数截至5月比去年同期减少了6.7%,但绝对数仍达1203起。与此同时,美国、欧元区等发达经济体采取的直接购入长期债券等所谓“量化宽松”措施,引起人们对美元等主要货币贬值和通货膨胀的担忧。

第五个暗礁,各种突发性不利因素集聚。一方面,当前世界各国普遍面临较多、较严峻的天灾挑战。另一方面,地区局部冲突此起彼伏。如俄罗斯和格鲁吉亚围绕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主权问题的军事冲突,缅甸政府军和缅北最大特区佤邦的军事对峙,朝鲜局势紧张,伊斯兰极端主义恐怖分子反复制造事端等。这些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注意力,影响经济复苏进程。

基于上述种种不利因素,联合国贸易与发展委员会在9月7日的《2009年贸易和发展报告》中说,经济危机的严冬远未过去,全球经济不大可能实现早日复苏,今年全球经济将萎缩2.7%,其中发达国家的经济降幅可能达到4%,发展中国家的整体经济增长率可能减缓到1.3%。这一看法远比IMF悲观得多。9月末在美国匹兹堡召开的G20领导人第三次金融峰会公报也称,应避免过早撤出刺激措施。

三、关于完善我国一揽子计划的政策建议

面对国际经济环境的新变化,我们既要看到有利因素,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巩固和发展我国经济企稳向好的势头,也要冷静分析现实和潜在的不利因素,早做预案,特别是要针对国际经济环境出现的新变化和新问题,及时研究提出对策措施,增强宏观政策的前瞻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一)决不在不适当的时间、不适当的条件下改变宏观政策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