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语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06:31:24

小语范文篇1

一、转变观念,提高对素质教育的认识,是小语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素质教育尽管提了十几年,许多学校还是难以从“应试教育”的桎桔中解脱出来。究其原因有方方面面的因素,但不少老师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不足,对“应试教育”的危害性认识不够,教育观念上还没有“转轨”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小语教学要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广大的小语教师转变观念,提高对素质教育的认识,牢固树立起素质教育的思想意识是一个前提。

首先要使老师们充分认识到“应试教育”是一种急功近利、扼杀学生个性、吃力不讨好的教育,而与“应试教育”截然不同的素质教育则是重全体、重全面、重基储重发展的教育,是着眼于民族素质的提高、面向未来的教育。

其次还要让老师们明确在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要达到的目标是立体的、全面的。它不但要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语文知识,形成一定水平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要通过学习语文来学习做人,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等等。语文教学不仅要考虑到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优秀学生,更重要的是培养将来能够胜任各项工作所必需的一定的语文知识能力的劳动者。

二、依纲据本,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小语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新大纲的颁布以及相应的新教材的全面推开,是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小语新大纲《学习指导)在阐述新大纲的宗旨时指出:“和以往的教学大纲比较,着眼于民族素质的培养,为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切切实实做好打基础的工作是这部大纲最显著的特点;充分发挥小学语文在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中的重要作用,是这部大纲的着眼点和根本的指导思想。”因此,遵循新大纲精神,落实新大纲的各项要求,完成新大纲提出各项教学任务的情况是衡量小语教学实施素质教育情况的一个准绳。

在“提高民族素质”这个新大纲主旨的统领下,人教社修订的新教材也为小语教学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凭借。新教材适当降低了学习难度;更加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听说读写的训练;注意低中高年级的衔接过渡,学习内容和训练的层次更加合理分明。与过去的教材相比较,新教材的编排体系也比较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比较接近素质教育的需要。

因此,依纲据本,深入领会新大纲精神,认真钻研新教材,用好新教材,是小语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根本。

素质教育是排斥“加班加点、题海战术”这种苦教苦学的做法,提倡在和谐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强调“六小时内留在校园,六小时外还给学生”,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以便使学生的个性和才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作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必须是高质量、高效率的。

小语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时必须注意:

1.全面训练,“培优扶差”。素质教育是“全民性”的,高效率的语文课必须以占大多数的中差生为训练主体,做到既“培优”又“扶差”,努力实现全员达标。

2.因材施教,针对性强。要提高教学效率,还要能够克服教学上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尽量减少课堂教学中的“内耗”现象,要帮助学生找准知识的缺陷,针对薄弱环节加强指导,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不平均使用力量。

3.营造氛围,引导感悟。心理学告诉我们,情感能够促进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语文教材里的一篇篇感情丰富、文质兼美的课文是语文课堂教学营造情感氛围的有利条件。语文教学必须通过各种教学手段,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努力营造一种与课文内在思想相关联的情感氛围。有了这种氛围,教师引导学生感悟文章蕴含的思想美和语言的艺术美就会更加容易,更加深刻。

三、上好语文活动课,加强语言文字的应用性训练,是小语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几乎处于一种封闭状态,与日常生活,与社会活动的语言行为联系甚少,忽视了语言文字的应用性训练。这样,致使大部分人的实际语文能力低下,给工作和学习带了不少的麻烦。

在人类社会高度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语言表达的重要性更加突出。谋求职业,推销产品,人事调解,签订合同,拟写工作计划总结等等,都要求现代人要有较高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冲破以往局限于小课堂内搞听说读写的老框框,开辟语文教育的大环境,重视语言实践活动。

与语文学科课程相辅相成的语文活动课的开设,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在语文活动课中,要多开展一些应用性的语言训练,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环境和机会。诸如成立小文学社,组织小读者团,开设红领巾广播站,开展作文、朗读、演讲、书法等竞赛,与贫困山区学校的孩子通联,组织学生深入街头巷尾消灭广告牌上的错别字等。这样,便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为孩子将来从事各种工作打下一个较为扎实的语言表达基本功。

四、改革评价标准,改进测试方法,是小语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保证目前,大部分学校评价教师工作的优劣,衡量学生学习的好坏,还是以考分的高低作为唯一的依据。这种单一的片面的评价标准,导致了师生为分数疲于奔命,造成了种种不良恶果,给素质教育的实施带来了严重的干扰。因此,改革评价标准,改进测试方法势在必行!

小语范文篇2

“启、读、练、知、结”这五要素在小语自辅教学中是主要的五个教学环节。它的作用是:“启”,即提出要解决的中心问题,包含激起学生自学的心理动力,引起思维的渴望。“读”,把在启这个环节上提出的中心问题作为思维的对象和主体,学生独立看书学习。“练”,由看书阅读转入到做练习,是对各种语文能力的训练。“知”,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的信息反馈过程。“结”指教学环节结束或教学总体结束时进行的小结。

启、读、练、知、结这五要素,在小语自辅教学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单以要素角度看似乎不够完整,如从教学功能角度看,五要素已包含了其它诸要素。如,“启”、“结”可以采取学生“议”的方式,又可以采取教师讲的方式,还可以采取“议”、“讲”融为一体的方式。至于读、练、知三要素在语文教学中更是离不开议、讲、写等要素的贯穿与交融。再者每位教师都十分清楚“导”的重要性,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启”和“结”是以导为主的,读是导读,练是导练,知是导知。在自辅教学中,离开导的教学,就从根本上歪曲了自辅教学,从实质上背离了在教师引导、激发下训练学生语言和思维这一学和导的关系。

启、读、练、知、结这五要素在小语自辅教学中,它们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同时又是与其它诸要素密不可分的。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课型特点、训练要求、学生差异等实际情况,将五要素相互调整,随时组合出许多不同形式的课堂模式。

下面举例说明。小学语文第五册《我的弟弟小萝卜头》一课第三件事,弟弟在艰苦的环境中是怎样学习的。可采取“启→读→练→知”的教学模式。也就是提出启发问题,“启”:“从哪些词中可看出弟弟在狱中学习条件很艰苦?哪句话写出了弟弟学习很刻苦?”接着带着问题安排“读”。学生读后教师以“启”中的问题,向学生检测,就是“知”。第一句中的答案,是“一支笔,一张纸,不容易,太珍贵”等。第二句中的重点句是“不管夏天多么闷热,冬天多么寒冷,他总是趴在牢房的地上写着,算着。”完成这个环节之后,教师再把理解引向深入,利用“启—读—练”的模式。“启”:“狱中闷热时会什么样?寒冷时什么样?弟弟是怎么做的,为什么?”接着安排“读”。“启”是引导,“读”是实践,再安排“练”,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议论,在议论中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弟弟小萝卜头在狱中学习条件是何等的艰苦,学习态度如何的刻苦。通过学生之间的认识及情感的交流,达到阅读从理解内容到体会思想的深入。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

再如,小学语文低年级中的《归类识字》教学部分。已往的生字教学,是教师一个个领教,学生一个个地跟着学,反复进行音、形、义的大合唱,形成学生的机械识记,效果较差。经过教改实验可采取启→读→练→知→结的教学模式。首先利用前一组的生字,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提出本节课要解决的中心问题,即寻找利用熟字学习生字的规律,引起学生思维的渴望,从而把教师的教法转化为学生的学法。后面的几组生字是学生思维的渴望,从而把教师的教法转化为学生的学法。后面的几组生字是学生自己借助拼音,运用由熟字学习生字的规律自己学习。要求读的过程要达到两个目的:一要借助熟字、字典掌握生字的音、形、义;二要通过观察比较找出书写时的关键几笔,这是读—练的环节,在这一环节中还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小组讨论学习在前,个人学习在后的方式,同时每个环节中又有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适时的调节,使学生知道对错。这是“知”的环节。最后教师的小结应是进一步掌握本课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环节,它是思维深化的过程。通过这种实验我们明显地感到,学生在自学的实践中不但形成了自学生字的能力,而且形成了有意识记的思维品质。

以上的例子可以说明“启、读、练、知、结”五要素组成的课堂模式的具体应用,可以使教师自觉地发挥“导”的作用,而学生又能被引导进入学习的实践。使用与不使用这个模式,其课堂结构是明显不一样的,使用了这个模式,就可以改变教师一言堂的局面,从而使课堂教学能以训练为主。

怎样才能使教师使用好“五要素组合”模式呢?大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那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片面追求分数第一的观念,是不能培养学生能力的。要培养跨世纪的一代新人,就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学习的实践。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越强,其实践的效果越好。“五要素组合”模式实质是“教”与“学”的组合,而教是在于导,放是在于学,是以“教”去调动学生的学习实践,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

2.“五要素”是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教学方法,其中“启”、“结”是以教师为主的活动,“读、练、知”是以学生为主的活动,同时既有学习活动(读练),又有检测活动(知),既有读书活动(读),又有解题活动(练)。每一次组合都是教与学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要合理搭配,调整五要素之间的联系,要素之间具有最佳联系才能发挥最佳效益,才能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其它素质得以明显的提高。

3.组合起来的模式,一定要适应于具体的教学环节,具体的教学内容。一定要适应“大纲”规定的年级重点和教材的具体要求。要具有可行性。

4.教学过程要适应学生的心理特征,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不同学生的心理品质,使操作“模式”的过程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启发学生进行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究性,变苦学为乐学,变被动为主动,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小语范文篇3

一、在阅读训练方面,力图构建一个“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训练体系。

为帮助学生课外阅读,我们从三年级开始安排了指导课外阅读的系列课文。每册一篇,一直安排到六年级。《要学会查“无字词典”》意在指导学生学会借助生活体验准确理解词语的方法。《煮书》意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把书读熟读透,懂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道理。《读书做记号的学问》意在指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读书莫放拦路虎》则是要求学生养成读书勤查字典的习惯……七册课本安排了七篇这样的课文,有关课外阅读的主要问题几乎全涉及到了。学了方法,为的是用于课外阅读,为此,我们请李吉林老师编写了配套的《语文补充阅读》。小学生的阅读范围扩大了,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反过来又为课内阅读提供了广阔的智力背景,从而形成了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阅读训练机制。

我们还编写了一些“多功能课文”,力图使语文教学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为生活实践服务。如《磁卡电话》、《奶奶,请服药》、《第一次汇款》。学习这类课文,学生既受到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又培养了道德情操,还学到了言语交际的本领。如《第一次汇款》,讲的是“我”将平时节省下来的零花钱汇给了山区失学的儿童。在汇款过程中,“我”在邮局阿姨的耐心指导下,学会了填写汇款单。课文将汇款的手续讲得很具体,并出现了“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等大写数字,还附了汇款单的样式要学生练习填写。学生读了这样的课文,不仅学到了语言文字,学会了到邮局汇款,而且培养了爱心,其收获是多方面的。

此外,我们在设计课后作业时,也注意到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力图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挂钩。此种类型的作业有两种:一种是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引进课堂,如学了《我的油布伞》,要求学生说说:“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是怎样疼爱你的,并选一个印象最深刻的事例说一说,再写下来。”一种是将课堂学习所得延伸到生活实践中去,如学了《百家姓》一课,要求学生:“找一本《百家姓》读读,并调查全班同学有哪些姓,先写下来,再认一认。”

二、在说写训练方面,注意将学生的视线引向校园、社会和家庭,让他们在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的过程中,获取新鲜的写作材料,训练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如第八册“作文2”便是要求学生“利用节假日,到大自然中去看看春天的风光,然后选一处景物写下来”。“作文7”则要求学生“回忆一下参加过的劳动,如大扫除、浇花、洗衣服、拔草、放羊等等,先把劳动的时间、地点交代清楚,再把劳动的经过写具体”。显而易见,学生要写好这样的作文,就必须亲自到野外走一走,看一看,就必须经常参加集体劳动、家务劳动和农业辅助劳动。否则,胸中没有这样的积蓄,即使是“巧妇”也难做出“无米之炊”来。

在说写训练中,我们还编入了大量言语交际的训练内容。从第一册到第十二册,说话训练贯穿始终。说话训练从内容到形式,不再是清一色的“看图说话”,而是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根据生活实践的需要来安排的。如第八册的说话训练,就安排了讨论发言、推荐或自我推荐、学习“赞美”与“安慰”、做节目主持人等内容。此外,在言语交际活动中,如讲解、演讲、辩论、导游等,事先都要搜集资料,做好准备,因此,学会搜集资料、使用资料也是言语交际训练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教材安排了“话说香港”这一训练课题。学生要向大家介绍香港,就得事先搜集有关香港的资料,如香港的历史变迁,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时的有关情况等。当然在小学阶段,这种训练是极其初步的,要求不能太高。

三、在习惯培养方面,强调发挥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协同作用。

要帮助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很不容易的,必须常抓不懈,反复抓,抓反复;必须老师与家长配合,全方位地抓。就拿第八册“学习习惯篇”安排的“坚持写日记”的习惯来说,就远不是仅在课内便可养成的。要写好日记,教师要在课内给予指导,要教给他们方法,如要经常观察周围的人和事,观察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虫一鱼;要天天写,坚持不懈。

不光是写日记,所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都需要教师和家长的配合,需要学校、家庭乃至社会的齐抓共管。

总之,苏教版小语教材昭示的是一种开放式的语文教学格局,语文教学应是与社会生活息息相通的一泓活水。

教材的编写意图必须转化为教者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才能取得具体的教学效益。那么,怎样才能准确地体现苏教版小语教材的编写思想,实现语文教学课内外的衔接呢?

首先,要更新教学观念,彻底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语文学习的全过程应该包括两个方面,即课内与课外。局限在小课堂里的语文学习是不完备的,因而不可能是高效的。教师指导学生熟读了课文,理解了课文的内容,背会了其中的精彩段落,这只是经历了感知、领悟和积累阶段。在此基础上,还要利用学得的知识、方法去读课文以外的文章和书籍,将学得的范文语言运用于日常的言语交际中去,才能使之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这就是语文学习的迁移阶段。虽然我们在课堂内也进行了迁移运用的练习,如学过一篇课文之后就进行“小练笔”,但其分量是远远不够的。要将范文语言真正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还要将语文学习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课外继续学习语言,历练自己运用语言的能力。

其次是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把课余时间还给学生,给他们一些支配课余时间的主动权。减轻课业负担,首先要从改革语文课堂教学入手。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繁琐分析依然相当普遍。一篇课文,好比是一只漂亮的花瓶。整个看上去感觉很好,如果打了一堆碎片,还有什么漂亮可言!我们果真在教学中摈弃了繁琐分析,加强了语言训练,就能够保证在课堂上完成一部分乃至大部分作业。这么一来,就可以把课外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开展语文课外活动。

小语范文篇4

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小语的方法,必须认识小语学法的特性,明确指导要求,才能运用恰当的指导方法。

一、小语学法的科学性及指导要求

小语学法的科学性是指它符合思维规律和科学原理。它的操作过程是根据思维规律而展开,利于有效思维;它的结构是按一定先后顺序组合,符合科学程序,前一个程序是后一个程序的基础,后一个程序是前一个程序的继续与发展,思维逐层深化;它的效应是简化思维过程,从而简化学习,提高学习效益。例如背诵一篇课文,科学的背诵方法应是:在把握课文大体内容后,先掌握文章各部分内容,理出文章的思路及内在联系;再寻找关键词句作记忆的支撑点,把文章内容连缀起来;再回忆、尝试背诵,寻找遗漏,分析原因;最后诵读薄弱的句、句群、段落,再试背。这种背诵方法符合科学的记忆程序,它有诸多的思维因素参与,符合思维的规律性。

指导要求是:教师在教学中,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地作有序渗透,指导学生掌握学法。如先指导“字词句学法”,再指导“段落学法”,最后指导“篇章学法”。二要遵循认识规律,先在教学中展示科学的教学思路和合乎逻辑的教学过程,渗透学法,融学法于教学中,使学生从中领悟、理解学法,再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归纳学法。如指导学生掌握读懂一篇文章的学法,教师的教学过程可以这样安排:①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读准生字字音;②组织学生细读课文,弄清词句意思、课文内容,探索作者行文思路、课文结构;③引导学生精读课文,掌握重点,研究精华,体味感情;④组织研读,整体认识,评价欣赏;⑤组织学生熟读,理解地记忆重点和精彩片断.这种教路清晰的课堂教学,渗透着“学懂一篇课文的方法”,再让学生从中领悟和概括出学法,然后引导学生由半独立到独立地运用学法。三要引导学生评价学法。某种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是否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学生虽然在某一学习内容的具体操作中有了观察和思考的基础,具备了一定的感受和体验,但其科学之处尚不了然。通过评议、知其某一学法的科学之处,就能更自觉地运用之。如“怎样读懂一篇课文”的程序安排是科学的,是因为“初读课文,感知了课文的整体意思;再进行词、句、段教学,使词、句、段教学有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它们在整体中的含意;再精读、研读课文,弄懂并掌握重点,弄清文脉,最后才有可能欣赏评价全文。

二、小语学法的目的性及指导要求

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任何小语学法都是指向一定目标,都是实现一定学习目标的手段,都是为了达到省时、科学、高效地学会某项内容与会学某项内容的目的。因此,要根据学习目标选择学法,什么样的内容就得用什么样的方方法来学懂。目的不清,方向不明,就无从选择学法。如归纳段意和归纳文章中心,各有不同的目的,就得选用不同的方法。如果用归纳段意的方法去归纳文章中心,目的就不能达到。

指导要求是:教师在教学中,一要在接到教材后,首先考虑学生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学习的,然后考虑如何教,既教知识与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又教给学法,真正体现“以学论教”的教学观。这样,教师指导学法的目的性就会增强。二要在布置预习、朗读、默读、教师范读与讲读之前,提出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思、听、议、练,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目的与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之间的联系意识,培养学生根据目的选择学法的能力。三要揭示要解决的问题的性质。是解决“是什么”的判断型问题,或是解决“怎么样”的描述型的问题,或是解决“为什么”的分析型的问题,或是解决“有什么异同”的比较型的问题,或是解决“可能会怎么样”的想象型的问题。明确要解决的问题的性质,才能选择相应的解决办法。如《看月食》课后作业第3题:“课文第3段与第5段都是讲月亮,叙述的时候有哪些不一样?”教师揭示本题是解决“有什么异同”的比较型的问题,要求比较月亮全食与复原不一样的地方。学生明确了要解决的问题的性质后,就能从月亮的大小变化与月亮的亮度变化作比较,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三、小语学法的多样及指导要求

课文是由字、词、句段组成的,表达一定的意思。学生要读懂一篇课文就得掌握字、词、句、段、篇的学法。学习一篇课文的方法包括:预习、识字、解词、语句分析、分层、归纳段意层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与中心思想、朗读、默读、背诵、质疑问难、做读书笔记、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查阅工具书、复习、阅读审题等方方面面的子方法。以上这些子学法,即有单项学法又有各自特有的多种学法。如解句的方法,就有:图示展现法、联想旁通法、词语突破法、成份扩缩法、层层剥笋法、句式比较法、上挂下联法、归纳合并法、关系理清法、抓住句眼法等等。

指导要求是:教师在教学中,一要因字因词因句因段因篇而异,作点点滴滴的学法渗透,让学生领悟、掌握多种多样的学法,以利迅速地高效地掌握一篇文章的内容和各种知识。如教“叶”字,渗透用已学熟字(口、十)相加记忆字形的方法;而教“耍”,渗透用已学熟字(要)减去笔画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囫囵吞枣”这个成语,引导学生读这个成语所在的句子,从句子中找出解释,理解意思。二要训练学生根据学习情境的需要,确定、选择相应学法的能力。如当要学习一篇课文,先要根据文章体裁特点选择不同的学法;学习写人的文章,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分析理解;学习记事的文章,抓住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发展、高潮、结局分析的学习方法;学习绘景状物的文章,抓住景物的形状、色彩、声音、大小、结构、质地、用途分析理解。三要引导学生归纳、整理、积累学法。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渗透了学法,应相机引导学生归纳此学法的操作程序与要点,从而掌握某种学法,并应引导学生对所掌握的学法作分门别类的整理,整理出各种子学法的多种学法,从而积累学法,丰富学法。如中高年级的段落教学,要在各种段落教学中渗透不同的分段方法,并引导学生加以归纳概括,整理积累,可整理出:“按时间的变化顺序”、“按空间的位置转移”、“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按事件的内容和性质”、“按人物的出场顺序”等分段方法。

四、学法的层次性与指导要求

语文知识具有自身的系统性,这一系统由易到难、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呈现着自身的层次系列.小语学法随此而产生自身的系统性,呈现着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层次系列。从阅读教材编排体系看,其层次为:讲读课文,领悟学法一→阅读课文,尝试运用学法一→独立阅读课文,独立运用学法;从掌握语文知识的顺序看,其层次为:理解字词句的学法——理解段落的学法——理解篇章的学法;从掌握课文的内容结构看,其层次为:分段与概括段意、分层与概括层意的学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中心思想的学法——理解文章思路的学法;从阅读的方式看,其层次为:学习字词句的方法——朗读的方法——默读的方法;从学习过程看,其层次为:感知、理解课文内容的学法——分析、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学法——体会、分析文章写法的学法。

指导要求是:教师在教学中,一要分层次渗透学法。低年级着重渗透字词句的学法,中年级着重渗透段落的学法,高年级着重渗透篇章的学法。二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点和语文基本功训练重点,由简单到复杂、由肤浅到深刻、由生疏到熟练地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学法。三要通盘考虑整个小学阶段的学法指导,把学法归类归项,理出层次,前后照应,后一次指导与前几次指导有机联系,逐步提高,逐步深化,这样的学法指导才不致于造成碰到什么指导什么,零零散散。同一学法在同一层次上多次重复,不能达到步步深化的目的。如《精彩的马戏》,指导学生从课文内容理解题意的方法,而《伟大的友谊》,不能单单指导学生从课文内容理解题意的方法,还应指导学生从文章中心思想理解题意的方法。这样理解题意的学法就提高了一步。

五、小语学法的实践性及指导要求

小语范文篇5

关键词:小语文;大文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文化是人类发展的思想动力,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精神动力,因此在具体的学科育人中,将丰富多彩的文化知识和文化要素有机地融入特定的课堂教学中,既是科学又是趋势。对于小学生的语文课堂教学而言,语文阅读教学中文化知识的拓展,可非常好地提升学习者的情感认知,丰富学习者的文化内涵,引导他们更好地参与多种文化学习和交流活动。这样的育人理念为后期大文化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大文化视域下小学语文学科育人的时代背景

“大文化”,顾名思义就是社会文化和人文文化的大融合,主要是中华民族在千年的发展历史中积淀起来的丰富而博大精深的文化知识,这些文化知识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信仰和民族气节,是中华民族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载体,在提升国家的文化育人能力和价值观方面具有积极促进作用。长期以来相关教育部门十分重视语言文化有机渗透到小学语文学科的育人中。想要做好语文教学工作,就应注重文化素材的分析,结合当前的教育工具和创新教学方法,从而设计出富含文化的优秀课堂,能更好地促进大文化视域下小学语文学科特色化育人教学工作的发展。

二、大文化小语文中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调用

(一)实现文化载体的优化

大文化中包含了众多的文化要素,包括优秀的家国文化、爱国文化、家庭伦理文化、社会民俗文化和生活传统文化等,这些经典的文化一旦被渗透到日常的文化语言教学中,就体现为语文课堂有着丰富的文化载体,教师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来支撑课堂的每个环节,提升文化的生命力,让原有的文本充满乐趣,具有更强的可读性。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而言亦是如此,依托文化载体进行丰富的文化渗透,可更好地凸显文化育人的特点,也可让教材小语文展示出大视野。

(二)进行文化渗透的创新

从教学的形式和内容上分析,语言教材中与教学有关的文化内容都是“虚拟的和抽象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心理认知和文化学习需求,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文化、体会文化并将文化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文化探索之路。这个过程考验的是语文教师在文化教育上的创新精神,教师有了文化创新意识和对应策略,就可为小学生的语文文化教学带来不一样的体验,这可更好引导学习者喜欢文化、热爱文化并敢于用文化来解读生活。

(三)进行文化要素的感染

大文化小语文所关注的核心是文化要素的重构,将教材作为文化教学最基础性的载体,构建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教师可利用这些文化活动在学生之间做有机互动,让学生挖掘自身感悟文化的潜力,将抽象的文化转变为可理解的文化内容,促进广大师生的交流,感受文化的内在魅力,能将学生对于文化的感召力更好地激发出来,也可将文化要素渗透到小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从而实现真正的文化育人。

(四)加强文化的牵引作用

大文化小语文看重教师对语文教材中文化要素的挖掘和提炼,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面对各种挑战,主要包括对文化要素的精细化设计、文化探究活动的设计、对情感因素的挖掘和深化,但是只要教师精准把控教材中所包含的文化要素,就可精准地对教材中的阅读篇目、单元写作话题和其他各类话题做特色化的处理,也可实现文化要素的分析和系统处理面对正确的方向,在文化牵引的作用之下,将其作用落到实处。

三、大文化小语文视域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机导向

(一)基于融合性开展语文阅读教学

融合性导向要求语文教师在设计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要善于将教材中的文化要素与课堂的育人目标融合,杜绝脱离文化语境开展阅读训练,提倡在丰富的语境中将语言文字、情景会话、情景读写等教学活动融入进去,这样的课堂设计可让语言活跃起来,让语言在文化的引导下变得有滋有味,所以融合性导向对于语文阅读教学设计很重要。只有紧扣融合性导向才能设计出非比寻常的语文阅读课堂,让小学生欢快地感受更加有情感依托的阅读。

(二)基于实践性开展语文阅读教学

虽然文化从本质上讲是抽象、分散的,但是想要做好语文教学工作,教师就应将抽象、分散的文化具象化,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在不同的文化中展现自己、提升自我,让文化知识为他们进行积极情感的培养,让他们在丰富多彩的文化世界中尽最大努力去探索文化、感悟文化和深入了解文化。

(三)基于德育开展语文阅读教学

教育的本质是立德树人,只有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才可更好地将语文教材中的文化育人价值挖掘出来,其中德育性导向与传统教学存在较大差别,实现了德育文化与教材中的文化有机结合。学生不仅能进行相关知识的掌握,还可知荣辱、知得失,学奉献,懂感恩,这些积极的文化情感融合起来就是积极的德育教育,从这一角度进行分析,德育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小学阅读语文教学工作中更应当作核心原则进行坚持,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基于启发性开展语文阅读教学

大文化小语文视野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所讲求的核心之一,是利用课文中的文化知识却不局限于教材中的文化知识,可对教材中的核心主题做必要性的拓展,并将学生熟悉和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融入其中,只有形式简单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进一步激发小学生站在文本思考的角度去认真分析文本,在进行文本分析后与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紧密结合,从而能对教材中的文章做较为全面的判断分析,逐步增强阅读教学对学生的启发性。

四、小学语文大文化下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构建

(一)基于大文化的课堂导入构建语文阅读背景文化导入教学

以四年级部编教材的文化教学为例,可在具体的文化教学过程中结合要教授的阅读内容开展文化拓展下的语文教学,具体可如案例所示:以现代诗两首《秋晚的江上》为例,在正式教授这两首诗歌前,语文教师可结合网络资料和教师图书馆的资源库来获取这两首诗的文化背景知识,在文化要素上做拓展和优化,从而体现出文化的独特性和魅力性,进而引导学生对后面的教学内容感兴趣。例如:教师将描写秋天的诗句和配图展示到白板上,其中一个是刘禹锡的《秋词》,之后再将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中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的秋日名句展示出来。然后引导小学生分小组来鉴赏这些古人对“秋天”的认知和感悟,完成鉴赏以后,小学生可两人一组来进行提问,例如:学生1:古人的秋天读起来仿佛在画卷中,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学生2:古人描绘的秋天非常有意境,他们还写出了那种很美妙的生活场景,如何做到的?围绕这样的问题,不同小组之间可彼此互动和探讨,从而自主优化出其中的答案,而教师则需要对学生的答案作出文化的引导即可“例如古人对于文化的理解和感悟多用委婉的表达和有韵味的词语来进行表达,并且还搭配歌唱”。在导入的过程中,古人的秋意文化被引入到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激情被渲染,进一步探索秋天文化的意识也被激发。在导入后教师只需要划分小组任务,然后将《秋晚的江上》中的诗句配合图画展示到电子大屏幕上即可,学生在前面导入的基础上开始做“鉴赏性的阅读,进而来理解“江上、鸟儿、斜阳、双翅、芦苇、红颜”等文化具象中所包含的文化要素,这样以鉴赏为核心的语文阅读教学,可非常好地提升学生的文化认知和对文化的理解能力,进而实现大文化教学。

(二)基于大文化的课堂探索构建特色文本探究课堂教学

大文化课堂是将与阅读教学内容有内在联系的各种文化资源与课堂的阅读目标融合起来,然后构建以文本文化探究为核心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教学可非常好地将大文化与阅读教学做到深度融合,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课堂语言文化学习的效率,激发他们学习文化和热爱文化的意识。具体的课堂教学如下面的案例所示。例如:语文教师要引导小学生阅读部编教材的四年级上册的《爬山虎的脚》这一课的内容,可将文本的作者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和有关爬山虎的知识呈现出来,让学生分组来系统学习其中的奥妙。例如教师将叶圣陶的生平知识(从出生的家庭背景、求学、搞文学创作、进入教育界办学的各个阶段)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叶圣陶是一个非常擅长做学问的人,并且是一个优秀的教育家);学生分组认识了叶圣陶以后,再跟随教师的生物大观园去认识“神秘的蔓藤类植物爬山虎”。教师将爬山虎的所属范畴、植物的特点、功效和其他生物特征等展示出来,然后划分学生小组,分配不同的阅读任务,第一小组了解爬山虎的生长特性和所属的生物科;第二小组了解爬山虎的生活用途和爬山虎的绿植特点;第三小组去了解叶圣陶先生与爬山虎之间的邂逅和情感……按照不同小组的分工,可按部就班地将爬山虎的核心知识探究起来,从而可激发小学生对爬山虎的认知的兴趣。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教师再引导小学生去认真分组阅读“爬山虎的文本阅读,将文本中出现的关于爬山虎的描写和对应的知识做分层阅读”,这样的阅读形式可提升学习者关于爬山虎的知识深度,拓展了本篇课文的广度,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的自主探究能力而言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三)基于大文化渗透理念构建小学语文文本拓展阅读

大文化渗透的过程中,小学语文文本阅读的形式不拘一格,仅仅依靠语文文本素材开展特定的语言文本阅读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可采用文本拓展阅读的形式来激发学生文本阅读的兴趣,提升学生文本阅读的内部动机,具体的实践方法如下面的案例所示。语文教师可围绕“古诗词、古代名人故事、红色历史文化、孝道文化”等,开展各种形式的校本化课程,在这些课程的引导下,语文教师可与其他语文教师组成合作小组,共同致力于探索“适合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校本阅读活动”,例如绘本阅读、故事阅读、自然科学阅读、人物通史阅读等。具体的阅读形式是分年级分层次每周两次在学校的校本阅览室进行阅读,而且有专业的语文教师通过多媒体投影仪来演示这些与书目内容有直接联系的文化背景知识,学生在这些文化背景知识的引导下完成对特定书目的阅读。阅读结束后,教师还需结合学生的特点来完成阅读中包含的文化的分享活动,这些分享活动可如下具体安排:例如三年级同学之间可分享“秋天的童话故事”这一个章节的内容,将所有学生的已经阅读的秋天的童话这个主题展示出来。这些童话中包含着积极的情感认知和生活哲理。四年级可围绕“民族英雄的绘本故事”来谈岳飞小时候的故事、陆游和子女之间的温情故事,让学生自愿汇报,教师做特色点评。学生积极探索故事中包含的核心文化———家国情怀和报国之心的豪迈文化,结合自己阅读的书目积极反思,深入思考别人阅读后与自己阅读后感想有哪些差异。然后围绕这个主题特定分析,从而将浅层次的文化发展成为深层次的爱国情感。这样的阅读形式可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将小语文定位在大文化的视野中,从而真正实现大文化下的小语文教学,为更多的小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阅读机会,让文化阅读成为本校学生语文文化学习的优势,凸显核心素养下的文化育人优势。

(四)基于大文化赏析理念构建文化赏析教学的特色化育人课堂

在小学生的语文文化学习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后,语文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个性化特征来设计出以大文化赏析理念为核心的文化赏析教学,具体的课堂育人形式如下面的案例所示:语文教师可围绕“孝文化”这个主题搜集资料,并利用搜集到的主题文化来举办特定主题的“文化赏析教学的特色化育人课堂”,具体可将课堂设计成“兄弟和睦篇”“子女孝敬篇”“孝悌篇”等核心篇目,然后再围绕这些篇目展开富有特色的阅读,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做好引导,使得学生对“孝文化的内涵”有更深的认识和分析。对于小学生的语文学科教学,文化教学一直都是核心点,想要激发小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趣味性,就要构建完善的阅读教学策略。结合大文化教育理念及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的需求,构建了四个层面的阅读教学策略,从多个方面探明了文化与阅读之间的关系,对于小学语文阅读课程工作的开展具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黄誉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J].语文课内外,2018(22).

小语范文篇6

“启、读、练、知、结”这五要素在小语自辅教学中是主要的五个教学环节。它的作用是:“启”,即提出要解决的中心问题,包含激起学生自学的心理动力,引起思维的渴望。“读”,把在启这个环节上提出的中心问题作为思维的对象和主体,学生独立看书学习。“练”,由看书阅读转入到做练习,是对各种语文能力的训练。“知”,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的信息反馈过程。“结”指教学环节结束或教学总体结束时进行的小结。

启、读、练、知、结这五要素,在小语自辅教学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单以要素角度看似乎不够完整,如从教学功能角度看,五要素已包含了其它诸要素。如,“启”、“结”可以采取学生“议”的方式,又可以采取教师讲的方式,还可以采取“议”、“讲”融为一体的方式。至于读、练、知三要素在语文教学中更是离不开议、讲、写等要素的贯穿与交融。再者每位教师都十分清楚“导”的重要性,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启”和“结”是以导为主的,读是导读,练是导练,知是导知。在自辅教学中,离开导的教学,就从根本上歪曲了自辅教学,从实质上背离了在教师引导、激发下训练学生语言和思维这一学和导的关系。

启、读、练、知、结这五要素在小语自辅教学中,它们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同时又是与其它诸要素密不可分的。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课型特点、训练要求、学生差异等实际情况,将五要素相互调整,随时组合出许多不同形式的课堂模式。

下面举例说明。小学语文第五册《我的弟弟小萝卜头》一课第三件事,弟弟在艰苦的环境中是怎样学习的。可采取“启→读→练→知”的教学模式。也就是提出启发问题,“启”:“从哪些词中可看出弟弟在狱中学习条件很艰苦?哪句话写出了弟弟学习很刻苦?”接着带着问题安排“读”。学生读后教师以“启”中的问题,向学生检测,就是“知”。第一句中的答案,是“一支笔,一张纸,不容易,太珍贵”等。第二句中的重点句是“不管夏天多么闷热,冬天多么寒冷,他总是趴在牢房的地上写着,算着。”完成这个环节之后,教师再把理解引向深入,利用“启—读—练”的模式。“启”:“狱中闷热时会什么样?寒冷时什么样?弟弟是怎么做的,为什么?”接着安排“读”。“启”是引导,“读”是实践,再安排“练”,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议论,在议论中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弟弟小萝卜头在狱中学习条件是何等的艰苦,学习态度如何的刻苦。通过学生之间的认识及情感的交流,达到阅读从理解内容到体会思想的深入。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

再如,小学语文低年级中的《归类识字》教学部分。已往的生字教学,是教师一个个领教,学生一个个地跟着学,反复进行音、形、义的大合唱,形成学生的机械识记,效果较差。经过教改实验可采取启→读→练→知→结的教学模式。首先利用前一组的生字,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提出本节课要解决的中心问题,即寻找利用熟字学习生字的规律,引起学生思维的渴望,从而把教师的教法转化为学生的学法。后面的几组生字是学生思维的渴望,从而把教师的教法转化为学生的学法。后面的几组生字是学生自己借助拼音,运用由熟字学习生字的规律自己学习。要求读的过程要达到两个目的:一要借助熟字、字典掌握生字的音、形、义;二要通过观察比较找出书写时的关键几笔,这是读—练的环节,在这一环节中还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小组讨论学习在前,个人学习在后的方式,同时每个环节中又有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适时的调节,使学生知道对错。这是“知”的环节。最后教师的小结应是进一步掌握本课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环节,它是思维深化的过程。通过这种实验我们明显地感到,学生在自学的实践中不但形成了自学生字的能力,而且形成了有意识记的思维品质。

以上的例子可以说明“启、读、练、知、结”五要素组成的课堂模式的具体应用,可以使教师自觉地发挥“导”的作用,而学生又能被引导进入学习的实践。使用与不使用这个模式,其课堂结构是明显不一样的,使用了这个模式,就可以改变教师一言堂的局面,从而使课堂教学能以训练为主。

怎样才能使教师使用好“五要素组合”模式呢?大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那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片面追求分数第一的观念,是不能培养学生能力的。要培养跨世纪的一代新人,就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学习的实践。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越强,其实践的效果越好。“五要素组合”模式实质是“教”与“学”的组合,而教是在于导,放是在于学,是以“教”去调动学生的学习实践,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

2.“五要素”是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教学方法,其中“启”、“结”是以教师为主的活动,“读、练、知”是以学生为主的活动,同时既有学习活动(读练),又有检测活动(知),既有读书活动(读),又有解题活动(练)。每一次组合都是教与学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要合理搭配,调整五要素之间的联系,要素之间具有最佳联系才能发挥最佳效益,才能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其它素质得以明显的提高。

3.组合起来的模式,一定要适应于具体的教学环节,具体的教学内容。一定要适应“大纲”规定的年级重点和教材的具体要求。要具有可行性。

4.教学过程要适应学生的心理特征,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不同学生的心理品质,使操作“模式”的过程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启发学生进行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究性,变苦学为乐学,变被动为主动,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小语范文篇7

朱作仁教授在其著述的《阅读心理》中,曾把阅读定义为“一种以书面语言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并指出这种“意义”不但指阅读材料内说的是什么,对学生来说更为重要的是作者是如何表达的。阅读不仅是自外而内意义的吸收过程,更是写作的基矗同时,写作离不开生活,作文是实践的客观表述,没有生活素材,写作文仍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而课上学方法,课下运用,双轨并行,诚然很好。

二、教学实践

1、课堂教学以读为本,以写学法,读写结合。

(1)在低年级的识字、识词教学中,主要培养学生在读中认识字词,理解字词的能力。要求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群,训练听词、写词、说句、造句的语言基本功。

(2)在高年级,让学生掌握“读书三法”。即初读、细读、精读。要求初读知情、细读悟情、精读传情,并在读的形式上大做文章。方法是:范读、引读、诵读、默读、轮读、齐读、带感情读、分角色读、多法并举。

(3)教材在编排上把大量的习作片段训练与阅读紧密相连。在日常教学中坚持读后写,写前读的原则,以模仿为桥梁,以片段训练为形式,实行读写同步。“读后写”即读了一篇课文,仿写一篇或读了一组类似的课文仿写一篇。例如在学了《第一次跳煞后,让学生以《第一次……》为题,写一篇简短记叙文,学生并不困难的仿照例文,有条理的写出了《第一次缝衣服、洗衣服、煮饭、洗碗》等短文。这样一来学生掌握了写法,写起来不感到困难,教师评改也有了针对性,可谓以读学写一举两得。“写前读”即是指在写某篇文章之前,阅读与此类作文有关的课文,从中领悟写法,吸取素材。如在学写介绍一种小动物时,不妨参读《松鼠、猫、喜鹊、鹅》等课文,或从课外读物中阅读与此有关的文章,然后再开始动笔。儿童作文是习作,而不是创作。因而在片断训练初期充许并鼓励学生模仿“套作”,只要作文内容符合客观实际,都予以鼓励甚至表扬。

2、课外活动以深入生活,开扩视野、学用结合。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拓宽、深化和发展。在课外活动中,主要从课外阅读与组织实践活动两方面来扩展学生知识视野,培养多方素质。在保证时间的前提下,道先有针对性地选择材料供学生课外阅读,经常让学生互阅互改习作,阅读评改“下水作文”,在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下,不仅要求“量”多,更强调高“质”,把课堂上的阅读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去,养成勤于思考动笔读书的良好习惯,并把预习新课和复习旧知识作为课外阅读的重要一环。如此以来,既提练了阅读方法,又把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机地衔接起来。

小语范文篇8

首先要使老师们充分认识到“应试教育”是一种急功近利、扼杀学生个性、吃力不讨好的教育,而与“应试教育”截然不同的素质教育则是重全体、重全面、重基储重发展的教育,是着眼于民族素质的提高、面向未来的教育。

其次还要让老师们明确在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要达到的目标是立体的、全面的。它不但要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语文知识,形成一定水平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要通过学习语文来学习做人,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等等。语文教学不仅要考虑到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优秀学生,更重要的是培养将来能够胜任各项工作所必需的一定的语文知识能力的劳动者。

二、依纲据本,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小语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新大纲的颁布以及相应的新教材的全面推开,是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小语新大纲《学习指导)在阐述新大纲的宗旨时指出:“和以往的教学大纲比较,着眼于民族素质的培养,为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切切实实做好打基础的工作是这部大纲最显著的特点;充分发挥小学语文在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中的重要作用,是这部大纲的着眼点和根本的指导思想。”因此,遵循新大纲精神,落实新大纲的各项要求,完成新大纲提出各项教学任务的情况是衡量小语教学实施素质教育情况的一个准绳。

在“提高民族素质”这个新大纲主旨的统领下,人教社修订的新教材也为小语教学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凭借。新教材适当降低了学习难度;更加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听说读写的训练;注意低中高年级的衔接过渡,学习内容和训练的层次更加合理分明。与过去的教材相比较,新教材的编排体系也比较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比较接近素质教育的需要。

因此,依纲据本,深入领会新大纲精神,认真钻研新教材,用好新教材,是小语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根本。

素质教育是排斥“加班加点、题海战术”这种苦教苦学的做法,提倡在和谐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强调“六小时内留在校园,六小时外还给学生”,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以便使学生的个性和才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作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必须是高质量、高效率的。

小语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时必须注意:

1.全面训练,“培优扶差”。素质教育是“全民性”的,高效率的语文课必须以占大多数的中差生为训练主体,做到既“培优”又“扶差”,努力实现全员达标。

2.因材施教,针对性强。要提高教学效率,还要能够克服教学上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尽量减少课堂教学中的“内耗”现象,要帮助学生找准知识的缺陷,针对薄弱环节加强指导,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不平均使用力量。

3.营造氛围,引导感悟。心理学告诉我们,情感能够促进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语文教材里的一篇篇感情丰富、文质兼美的课文是语文课堂教学营造情感氛围的有利条件。语文教学必须通过各种教学手段,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努力营造一种与课文内在思想相关联的情感氛围。有了这种氛围,教师引导学生感悟文章蕴含的思想美和语言的艺术美就会更加容易,更加深刻。

三、上好语文活动课,加强语言文字的应用性训练,是小语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几乎处于一种封闭状态,与日常生活,与社会活动的语言行为联系甚少,忽视了语言文字的应用性训练。这样,致使大部分人的实际语文能力低下,给工作和学习带了不少的麻烦。

在人类社会高度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语言表达的重要性更加突出。谋求职业,推销产品,人事调解,签订合同,拟写工作计划总结等等,都要求现代人要有较高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冲破以往局限于小课堂内搞听说读写的老框框,开辟语文教育的大环境,重视语言实践活动。

与语文学科课程相辅相成的语文活动课的开设,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在语文活动课中,要多开展一些应用性的语言训练,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环境和机会。诸如成立小文学社,组织小读者团,开设红领巾广播站,开展作文、朗读、演讲、书法等竞赛,与贫困山区学校的孩子通联,组织学生深入街头巷尾消灭广告牌上的错别字等。这样,便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为孩子将来从事各种工作打下一个较为扎实的语言表达基本功。

四、改革评价标准,改进测试方法,是小语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保证目前,大部分学校评价教师工作的优劣,衡量学生学习的好坏,还是以考分的高低作为唯一的依据。这种单一的片面的评价标准,导致了师生为分数疲于奔命,造成了种种不良恶果,给素质教育的实施带来了严重的干扰。因此,改革评价标准,改进测试方法势在必行!

小语范文篇9

小学语文是一门综合的基础工具性学科,其课堂教学呈现为一种以课文为凭借,以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和发展智力为内容的综合性训练结构。这决定了小学语文目标教学的课堂模式在操作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前提测评,要做到集中测评和随机测评相结合,准确把握认知前提能力和情感前提特征,调控教学,及时补偿。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B·布鲁姆提出了影响教学效果的三个主要变量:认知前提能力、情感前提特征和教学的质。他认为,这三个变量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分别占50%、25%和25%。前提测评的目的,在于对学习新课的认知前提能力和情感前提特征进行诊断性检测,检测学生学习新课的知识、技能基础和情感基础,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偿学习,使学生进入学习新课的最佳状态。小学语文教学的综合性训练结构,使得教学过程比较复杂。其它学科,如数学,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往往比较单一,要么集中于一个知识点上,要么是互相关联的几个知识点,前一个知识点是后一个的准备,而后一个知识点是前一个的发展,其前提测评集中进行比较好。

小学语文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总是好几个,涉及的训练点多、面广,既有词句段篇训练,还有听说读写训练。训练过程是以课文中心思想为中心的环形训练内容的推进,而在各个阶段又各有所侧重。这样,小学语文目标教学的课堂教学中,前提测评作为一个教学环节,往往不可能集中进行。因此,小学语文目标教学的前提测评,应该根据教学的需要,能集中的就集中进行,不能集中的就按教学进程分散安排,做到集中测评与随机测评相结合,及时进行补偿矫正。

二、认定目标,要分层认定,贯穿教学始终,充分发挥其导向、激励、调控等作用。

“认定目标”这个环节,我们过去称为“展标”。为了更加准确地体现目标教学的特点,改用了“认定目标”。“认定目标”指的是学生知道自己在这一节课中学习的目标。这一环节,对学生自己来讲是一个认可的过程,是使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成为为自己学习定向的目标的过程。为了充分发挥认定目标对教与学的导向、激励、调控作用,我们认为认定目标可以按照这样几个层次进行:

1.起动认定,粗知目标。

就是在新课开始前组织认定目标。此时认定目标,学生只能是粗略地感知这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对这一节课的学习起定向作用。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认定过程,激励学生为达标而学的信心,使之心中有数。

2.同步认定,细知目标。

就是随着新课的进程,适时告诉学生正在学习或将要学习的目标。这是进一步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的导向和激励,也可以根据同步进行的反馈活动,调控教学。这时的认定目标,已不是粗略的感知,而是与教学活动融合在一起的理性认识了。

3.小结认定,深知目标。

就是在教学结束前,结合教学小结,对照教学目标对学生达标情况进行一个简要的评价。这次认定目标,是从整体上对教学目标的概括,既是对本节课教学的再一次导向,又是对必要的矫正、补救活动的激励。小结认定应该实事求是,不走过常

三、导学达标,一要扎扎实实搞好语言文字训练,二要按学科特点构建学科达标模式,分段达标。

前一点是针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弊端讲的。当前小语教学中教师讲得多,学生的语言文字训练少,严重影响了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语言这个工具只有在语言实践中才能为学生所掌握。扎实搞好语言文字训练,是教学大纲的要求,也是提高民族素质对语文教学的要求。同时,目标教学以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要求95%以上的学生都能学会,都能达标。只有使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积极参与语言文字训练,才能达到这一要求。因此,依据教学目标的要求,从全体学生的实际出发,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扎扎实实搞好语言文字训练,是导学达标这一环节的出发点。

目标教学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体现了目标教学的理论,适用于各个学科。在具体操作上,基本模式的学科化和课型化,主要体现在“导学达标”这个环节上构建的学科达标模式。

构建小学语文学科达标模式,要遵循这样三个要求:

1.要以目标教学的基本理论为指导。这主要是:

——教育观。目标教学是义务教育的教学新体系。义务教育应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主动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应是创造适合于学生的教育。

——学生观。学生是有独立人格的、有巨大发展潜能的、有个性差异的人。人的智力存在着差异并呈正态分布,但是学生的智力水平与学业成绩之间不存在必然的正相关。能力倾向预示着学习速度,而不是可能达到的学习水平或复杂程度。因此,只要提供足够的时间与适当的帮助,95%的学生都能够学好,并达到掌握的水平。

非智力因素影响、制约学生的学习,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特别是情感、态度对达标有重要影响。后进生的出现,主要是由学习过程中失误的积累造成的。

——教学观。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要创造适合于学生的教学方法。我们的教学应由学生的学适应教师的教,转变到教师的教适应学生的学上来。用叶圣陶先生的话来讲,就是“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是教学观的根本变革。

——评价观。教学评价的功能不只在于给学生评分、划等,而在于为改善和优化教学过程提供信息和依据,是改善教与学的手段。因而,教学评价重在评过程,不只在于评结果。

——质量观。教学质量不再是只看学生学业成绩的高低,而是主要看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与促进全面发展的程度。也就是要看实现后进生转化、中等生优化和优等生发展的情况,要看学生在认知、技能和情感诸方面的全面达标。

2.必须遵循小学语文教学的规律。这主要是:

——学生学习语言的认知规律。如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的“双向”心理过程:都要经过由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再由思想内容到语言文字两个阶段。再如,学生作文是由事物到认识,再由认识到表达的双重转化的心理过程。

——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统一规律。学习语言文字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把培养语言文字能力和发展智力统一起来,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培养能力、训练思维、发展智力,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核心。

——以“读”为基础,读写结合的规律。

——教与学统一规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统一于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之中。教师的教就是教学生怎么学,教要指导学,学离不开教。

3.小学语文达标模式宜简不宜繁,要依据小学语文教学的构成和教材课型的特点,集中概括为几种模式。小学语文的语言文字训练由汉语拼音、识字写字、听话和说话、阅读和作文五个方面构成,教材又编排为不同的课型。阅读和作文是最基本的训练和课型。人教版教材的教师用书对汉语拼音和各种识字课型的教学步骤提示得比较具体,本身就可做为达标模式,可以不再另行构建。所以,我们把小学语文教学构建为阅读(包括看图学文、讲读课文和阅读课文)、作文(包括说话、写话)和练习(包括写字和基础训练)三类达标模式。举例如下:

(1)阅读“三读”达标模式。

根据叶圣陶先生提出的“预习——讨论——历练”的语文教学过程观点,总结雁塔区教改经验,我们提出阅读教学达标模式是:“自读·感知——讲读·理解——练读·运用”,简称“三读”达标模式。

(2)作文“一五三”达标模式。

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根据多年作文教改研究的成果,提出了“一五三”作文达标模式。这种模式就是:一个核心:教学目标。五步程序:①写前准备;②独立试写;③质疑评议;④矫正练习;⑤总结评价。三个始终:①情感培养渗透始终;②因材施教体现始终;③反馈矫正贯穿始终。

(3)练习课“三步”达标模式。

我们提出的练习课“三步”达标模式是:“独立试作——评议指导——矫正练习”。这几种模式均可供参考。很明显,阅读和作文教学总要把学习一篇课文或完成一次作文练习分配到几节课中进行。那末,阅读“三读”模式和作文“一五三”模式就要按照教学的需要,安排到几节课中去。这就是分段达标。

四、形成测评,要形式多样,及时有效,及时矫正补救,调控教学。

与前提测评一样,小学语文目标教学的形成测评,往往是在教学过程中随着某个教学目标的达成同步进行的。因此,也就根据具体情况做到集中测评和随机测评相结合。

小语范文篇10

目前,我国高校小语种教学存在3个主要矛盾:(1)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和要求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矛盾;(2)教学模式单一与学生多元需求间的矛盾;(3)教师人数少与教学任务繁重间的矛盾。为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对小语种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随着“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深化及以“互联网+”为特征的教育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强调“自主学习”及“课外学习”的“翻转课堂”模式,为突破小语种教学发展的瓶颈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翻转课堂”强调学习者应在课外时间完成针对概念和知识点的自主学习,通过将预习时间最大化来实现对教与学时间的延长,课堂则变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解答疑惑和汇报讨论的场所[1]。在这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针对自身特点进行自学提升。该模式有利于促进知识的深度内化[2],提升学习的主动性,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习效率,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影响课外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在“翻转课堂”的实施过程中,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重要一环。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对学习负责的能力[3],包括学习目标的制订、学习内容的设置、学习策略的选择、学习过程的监控及学习效果的评估5个方面。此外,批判思维、自主决策、独立行为及合作互动是自主学习的模式特征[4]。本文将从目标制订、策略选择、行为动机、内容设置及合作学习等方面对翻转课堂模式下的大学法语(第二外语)学生自主学习情况进行研究。

二、大学法语学生自主学习的存在问题分析

笔者对广东省某重点高校的大学法语课程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涉及2015年和2016年入学的2个年级共91位学生。其中2015级学生大学法语课程的学习时间为1个学期(18周),2016级学生该课程的学习时间为3个学期(54周)。2015级接受的调查人数为48人,2016级接受的调查人数为43人,两个年级调查人数接近。问卷包含40道选择题及4道主观题,基本覆盖了自主学习的各个方面。通过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学生的课外法语学习存在以下问题:(一)目标模糊目标模糊,计划缺失。据统计,2016级有46.51%的学生对大学法语课程要求达到的学习目标不了解,2015级的这一比例更高达66.67%。由于法语学生不需要参加大学法语4级考试,因此学习目标比较难量化。笔者对部分法语教师进行过访谈,他们只能较笼统地把目标定为“掌握基本的词汇和语法,能进行简单的日常交际”。在问到学生学习需要达到的程度时,许多教师以“学到第几课”或“教完第几册书”作为具体教学要求。上述情况反映出教师缺乏对教学目标的全面和深层次理解,使学生对学习目标的认识模糊。学习目标的不明晰,对学习效果造成了一定影响,29.7%的学生认为课外学习法语的效率不高。学习目标的不明确,也对学生自主学习计划的制订和执行造成负面影响。上述两个年级有40.84%的学生不能根据学习目标制订符合自身特点的学习计划,能每学期制订法语学习计划的学生仅33.07%,能制订每周或每天计划的仅30.5%。30.5%的学生课后不能按计划保证学习法语的时间,28.30%的学生不能定期检查学习计划完成的情况。(二)兴趣下降兴趣下降,实践不足。课外自主学习效果的好坏,与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密切关系。2016级对法语“很有兴趣”和“较有兴趣”的学生比例为90.7%,但2015级的这一比例下降到68.75%。此外,41.76%的学生认为自己学习法语的认真程度“一般”,49.42%的学生学习法语的信心不足。学生学习兴趣及信心的下降与学习难度的增大、对法语新鲜感的减退及教师教法的陈旧等因素相关。学习兴趣的降低,影响了学生课外语言实践的积极性。2016级在课外能主动寻找各种机会学习和运用法语的学生比例为69.77%,但2015级的这一比例下降为45.83%。此外,38.5%的学生在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法语作业时“干劲一般”。在学习的进阶过程中,学生掌握的语言知识不断丰富,本应有助于其课外实践动能的提升,这一反向结果的形成,除受兴趣影响,还与课外实践形式单一及小组合作学习机制缺失等因素相关。(三)时间有限时间有限,模式被动。如何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以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是决定学习效果好坏的关键。但调查显示,47%的学生每天学习法语的时间在30分钟以下,课后的学习时间严重不足。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其他科目的学习任务繁重,对时间管理的能力不强,对第二外语的重视程度不够等。学习时间的不足,使学生在课后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60.56%的学生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没有根据自身情况增加学习任务;37%的学生不能经常在课后背诵单词及课文。这反映出在有限学习时间的制约下,许多学生延续了中学阶段“跟着老师走的学习模式”,主动学习的意识和动力有待加强。(四)方法不当方法不当,思维欠缺。调查显示,21.81%的学生课后没有进行知识归纳,42.81%的学生未能经常把所学法语词汇和句型运用到课外的语言实践中。2016级能定期对一个阶段的法语学习进行总结的学生占81.40%,但2015级的这一比例下降到62.50%。2016级有18.61%的学生不善于主动借鉴其他同学好的学习经验和方法,2015级的这个比例高达33.33%。可见,许多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巩固和应用的习惯没有养成,定期对学习情况进行监控的意识下降,相互学习的积极性也在降低。从对网络资源的使用情况看,40.73%的学生曾在中文网站获取法语学习资料,25.54%的学生曾在英文网站获取法语学习资料,仅有19.04%的学生曾在法文网站获取法语学习资料。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对网络的使用是非常频繁的,他们普遍具有良好的媒介素养。可见,善于利用互联网获取法语学习资料的学生相对有限,且倾向于母语网站。学生访问法语网站少的主要原因是初学法语,还不能熟练运用;然而四分之三的英语专业学生未能利用英语网站学法语,则说明其运用外语学习外语的思维和意识不强。(五)内容单一内容单一,形式欠佳。从学习的内容看,学生在课外以复习课堂上的语法知识为主,自主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严重不足。60.76%的学生不能在课下经常听法语录音,68.30%的学生不能在课下经常进行口语练习,74.47%的学生不能在课下经常进行阅读训练,更有86.65%的学生不能经常在课下进行写作训练。大学法语课程是精读课性质,受学时限制,课堂上大部分时间以语法和词汇讲解为主,进行口头及笔头训练的时间极其有限,若学生不能在课下进行上述四种能力的训练,必然影响学生交际能力、理解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的提升。从学习形式看,学生在课后与同学进行合作式学习的情况十分不理想,2016级有30.23%的学生未能在课后互相听写,及纠正发音和语法错误等,2015级的这一比例更上升为72.92%。究其原因,在初学阶段老师布置的课后交际任务较多,促成了学习小组的建立;在中级阶段,任务式的口语活动减少,学习小组的维持主要凭学生的主动性,约束力大大降低。可见,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动力不足。

三、提升大学法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对策

(一)明晰学习目标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规划性和监控力。我国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写的《大学法语教学大纲》(第二版)为大学法语课程设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初步的听、写、说与译的能力,使学生能用法语交流简单的信息,提高文化素养并为进一步提高法语水平打下较好的基础。”[5]该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对于我国的非法语专业学生,他们直接接触法语国家人士的机会较少,在学习、工作及生活中需要从法语媒体获得信息的情况较多。因此,对把法语作为第二外语的本科生,教师应向他们明确:阅读理解能力排在第一位,听力、写作、口语及翻译能力次之,口语表达侧重日常交流和基本信息,且要具备初步的法语文化知识。此外,为了更好地进行形成性评价,上述大纲还把大学法语基础阶段分为6个等级,每个等级都对词汇数量、语音知识、语法项目、精读材料词数、泛读材料词数、阅读速度、会话内容及笔译速度做了具体要求。因此,在学习开始,教师应该向学生展示大学法语的等级量表,并明确每个阶段(学期)所要达到的程度,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之初对整个大学法语课程体系要求有清晰的认识,并根据教学进度制订学习计划。教师也应根据教学目标定期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科学评估,以增强课外自主学习的监控力。为了更客观地测试学生的法语等级水平,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参加大学法语四、六级考试,以增强其学习的动力和对自身学习情况的了解。(二)发掘最新网络资源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实践动能据调查显示,当法语学习遇到困难时,学生倾向的解决途径排序为:自己在互联网寻找答案、向同学寻求帮助、向老师寻求帮助、自己翻阅图书资料。可见,大学生使用互联网解决碎片化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较强。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意识利用网络进行系统性法语学习的学生却很少。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网络学习的引导不够。在教育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及移动学习软件,以提升课后学习任务的趣味性,从而增强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作为法国对外文化传播的主要平台,法国电视五台(TV5Monde)及法国国际广播电台(RFI)都在其网站上提供了针对海外法语教育者和学习者的海量教学资源。这些资源更新速度快,且紧贴现实生活,使学习者在获得语言知识的同时,能了解当今独特多元的法语社会文化。例如,以时事为主题的《地球上的7天(Septjourssurlaplanète)》,选取的教学素材都是最新的社会热点,并已经制作好教案及练习题目。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进度,选取合适的节目内容为学生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和课外实践活动。此外,为适应年轻一代推崇的移动式和碎片化学习方式,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Frantastique等风靡全球的法语APP学习软件,作为其课外学习的移动平台。引导学生使用法语国家的最新数字教学成果,可以培养学生利用外语资源学习外语的能力。(三)建设学习小组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多元化和合作化。在课下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离开了课堂环境和教师的面授指导,学习条件有所不足。为创造良好的“第二课堂”氛围,成立课后学习小组是有效的方法。学习小组可以增加学习者之间的互动性,提升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合作性,从而有效弥补上述不足。为使每位学生有充分表达的机会,学习小组的人数不宜过多,以3~4人一组为佳。在学习小组内部,可以开展多样化的课外学习活动,如情景对话、听力练习、口译训练、文化介绍、小组报告、视频录制、互相纠错等。不同形式课外语言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创造良好的交际环境,提供更多语言练习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升其对法语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此外,应该建立组长负责制,由组长对组员的学习情况进行监督,并定期向任课教师汇报。监控内容包括学习计划制订是否合理、计划执行是否到位、是否定期进行知识归纳等。组长还应促进组内互帮互助机制的形成,如组织学习经验交流会,定期组织学习资源推荐和学习方法分享等。除了组内互动,还应该打造常态化的组间互动机制,如在期中和期末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及对话表演等。通过建立组长负责制及组间互动制,可以对自主学习进行有效监督,促进合作学习氛围的形成,使“第二课堂”成为“第一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四)打造网络交流空间以促进师生和生生互动。根据问卷调查显示,在课后遇到法语问题时,学生向老师或同学请教的首选方式的排序依次是:私人微信、班级微信群、老师或同学的私人QQ、约时间面对面交流、班级QQ群、打电话。可见,基于微信平台的课后答疑讨论最受学生青睐。教师应与时俱进,适应新时期大学生这一交流习惯,建立班级或年级微信群,使其成为师生课外互动的主要交流平台,从而更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为营造良好的外语环境,教师可以规定学生在微信群交流、答疑和讨论均只能用法语进行,以培养学生使用法语的习惯。随着微信功能的日益强大,教师可以对相关文字、图片、语音、视频进行编辑,以组织多模态的线上学习,使微信群成为传统课堂之外的“空中课堂”。除了建立针对一般学生的微信学习群,教师还可以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需要,建设“专门用途法语”微信群,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个性化指导。例如,针对高年级学生迫切提升外语交际能力的需求,可以建立由外籍教师和外国留学生主导的微信交流群,打造网上的“法语角”,为学生创造直接与法国和法语世界友人进行笔语与口语交流的机会。与传统的线下“法语角”相异,该举措可以打破时空限制,充分发挥网络沟通便捷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利用外教资源,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此外,针对考研、出国及理工类学生,可以设立“研究生考试备考群”“留学法语强化群”及“科技法语群”,为不同的群设计有针对性的学习内容和实践策略,以满足不同类别学生的差异化和多元化需求。

四、结语

作为第二外语,大学法语课程学习者的程度低,课堂教学时间受限,教学手段发展滞后,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就学生而言,学习一门新的语言,课外的记忆及实践尤为重要。如何引导学生在课后安排足够的时间进行学习,以对所学词汇和句型进行巩固与训练,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是关键。“翻转课堂”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借助先进技术及翻转模式,有助于学生进行充分的课外学习,增强其在课下对知识的吸收和内化,有效解决大学小语种外语教学的瓶颈,对促进我国外语教学改革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马秀麟,赵国庆,邬彤.大学信息技术公共课翻转课堂教学的实证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3(2).

[2]Berrett,Dan.How‘Flipping’theClassroomCanImprovetheTraditionalLecture[J].TheEducationDigest,2012.

[3]Holec,H.AutonomyandForeignLanguageLearning[M].Oxford:PergramonPress,1981:3.

[4]Little,D.LearnerAutonomy:Definitions,IssuesandProb⁃lems[M].Dublin:Authentik,199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