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力分层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6 16:44:25

效力分层范文篇1

从各国立法规定来看,重复保险的合同效力取决于投保人的投保意图和通知义务两个因素。

(一)投保意图

根据投保人投保意图的不同,重复保险有善意、恶意之分。在恶意重复保险中,由于投保人企图谋取不法利益,破坏了保险制度分散风险、填补损失的宗旨及功能,因此多数立法例规定恶意重复保险的各保险合同均为无效。典型如《德国保险契约法》第59条第3款规定:“要保人意图藉由复保险之订立而获取财产上之不法利益者,以该意图而订立之保险契约无效……”。

对于善意重复保险,立法例一般多在保险价值范围内肯认合同的效力,例如我国台湾地区保险法第38条规定,除另有约定外,各保险人就其所保金额比例承担保险责任;但赔偿总额不得超过保险标的之价值。

(二)通知义务不履行

重复保险中,投保人负有法定的通知义务。该义务的不履行不仅在有些立法例中被推定为恶意,而且会因此影响到保险合同的效力。例如我国台湾地区保险法第37条明文规定“投保人故意不履行通知义务的,保险契约无效”。有些立法例尽管没有出现合同无效的字眼,但以保险人不承担责任的措辞表达了同样的规范内容。例如《意大利民法典》第1910条第1、2款规定:“就同一个风险分别与数个保险人缔结契约的,被保险人应当将所有的保险通知每一个保险人。被保险人对发出通知有故意懈怠的,诸保险人不承担支付保险金的责任。”

我国《保险法》未对重复保险的合同效力专门规定,因此,在我国,对于恶意重复保险合同的效力,应依《民法通则》和《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加以判断。根据《民法》和《合同法》有关合同效力的基本原则,合法性是合同生效的要件之一。所谓合法性是针对合同的目的和内容而言。恶意重复保险合同内容虽不违法,但目的在于骗取超额赔款,具有非法性,因此,显然属于无效合同。

二、重复保险的外部效力

重复保险的外部效力,是指投保人(被保险人)与保险人之间有哪些权利义务,主要体现在投保人索赔方式与顺序、索赔金额的确定,超过应得部分保险金的返还等方面。

(一)索赔方式与顺序

归纳各国的规定,大致有三种主要做法:

一是优先赔偿主义。采用这种做法的国家(例如日本)将重复保险区分为同时重复保险与异时重复保险。对于同时重复保险,各保险人依其承保金额与保额总和之比承担赔偿责任,彼此不承担连带责任;对于异时重复保险,则按保险合同成立的顺序依次负担保险金,即由先订立保险合同的保险人负担保险金后,若仍不足以弥补损害金额,则依次由后订立保险合同的保险人负担。因在后保险人的责任因在先保险人的赔偿而减轻,故各保险人之间的责任分担有失公平。

二是比例分担主义。法国、意大利均采此模式。在此种模式下,不论重复保险的各保险合同是同时成立还是异时成立,各保险人仅按其承保金额与保额总和之比承担责任,彼此不连带。若部分保险人偿付能力不足或破产,由于保险人之间不负连带责任,则被保险人的利益无法周全;而且被保险人须分别向所有保险人请求给付,增加了被保险人的索赔成本。

三是连带赔偿主义。采用这种模式者(例如德国),不论重复保险各合同成立之先后,均属有效,各保险人在其保额限度内承担连带责任。保险人给付保险金后,可对超出其应负担部分向其他保险人追偿。相比之下,连带赔偿主义符合优先保护被保险人(投保人)的立法趋势,又不存在优先赔偿主义及比例分担主义的弊端,可资借鉴。

根据我国《保险法》第41条,我国采取的是可以约定排除的比例分担主义,即保险人按照其保险金额与保险金额总和的比例承担赔偿责任,合同另有约定除外。台湾地区保险法采取的也是这种模式(台湾地区保险法第38条),可以约定排除的比例分担主义赋予了当事人约定赔偿方法的权利,缓和了(法定)比例分担主义的刚性。不过,鉴于保险合同的格式条款特征以及被保险人在缔约中所处的弱势地位,合同另有约定时,该约定内容对于被保险人是否较比例分担主义更有利,则很难保证。也可能保险人以约定方式有条件地排除了自己的赔偿责任,例如约定优先赔偿主义,在其他保险人赔偿完毕且赔付不足时,该保险人才承担赔偿责任。从这个角度来讲,可以约定排除的比例分担主义不具独立存在的意义,这也是笔者没有将其单独归纳为一种做法的原因所在。

(二)赔偿限额

重复保险中赔偿限额的确定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保险价值确定法,例如我国《保险法》第41条规定“赔偿金额的总和不得超过保险价值”,另一种是实际损失确定法,例如《海商法》第225条规定“赔偿金额总和不得超过保险标的的受损价值”。笔者认为,与保险价值确定法相比,以实际损失确定法确定重复保险的赔偿限额更为合理。保险价值确定法的弊端在于:重复保险中各保险合同若既有定值保险,又有不定值保险,或全部为不定值保险,则每份合同下保险价值不尽相同,究竟以哪一保险价值为准不好确定。另外,即使各保险合同中的保险价值相同,也不宜以保险价值作为赔偿限额,至少不能以保险价值作为赔偿限额的唯—尺度,还要考虑可保利益价值与实际损失金额。否则,在发生部分损失时,若以保险价值为限,有可能出现各家保险人赔付之和虽小于价值,但高于实际损失的情形,违背了被保险人不得因保险而获利的基本原则。

依实际损失确定法,被保险人从各保险人处所获保险金不得高于其实际损失。若实际所获保险金超出其实际损失,该如何处理?英国《1906年海上保险法》第32条给出了明确的处理方法。该条(2)(d)规定:“若被保险人得到的金额超过本法所允许的赔偿额,则此种超出金额即被视为由被保险人代各保险人托管,由保险人按他们之间的分摊权利摊回。”

三、重复保险的内部效力

研究重复保险的内部效力,旨在明确各保险人之间在赔付完毕后内部的权利义务,主要包括相互分摊保险责任的义务和追偿保险金的权利,核心在于分摊、,分摊是已赔付保险人的权利,也是其他未赔付保险人的义务。追偿与分摊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在分摊后,若已赔付保险人赔付金额超过其应当承担的赔偿责任的,必然会发生向其他保险人的追偿问题。英国《1906年海上保险法》第80条对分摊与追偿进行了准确的规定。第l款规定:“在被保险人因重复保险而造成超额保险之场合,各保险人相互之间有义务按其合同负责的数额比例分摊损失。”第2款规定:“任何保险人如已赔付了超过其应摊比例的损失,有权向其他保险人追偿超过部分,并有权像已支付超过其债务比例的保证人那样,取得同样的救济。”

若同一利益投保了多张保单,确定不同保险公司的责任程序涉及损失理赔中一些最重要、同时又是最复杂的问题。分摊原则所要解决的就是这些重要而复杂的问题。

分摊方法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比例分摊责任制,也称为最大责任法,是重复保险中最基本、最常用的分摊方法。具体设计上又可分为以下几种方法:

1.保额比例赔偿制。保险人仅就自己所应承担的比例负赔偿之责,被保险人最终能否获得全部赔偿与保险人无关。我国大陆与台湾地区保险法采取了这种方法。我国《保险法》第41条第2款规定:除合同另有约定外,各保险人按照其保险金额与保险金额总和的比例承担赔偿责任。

2.连带比例赔偿制。我国《海商法》第225条规定“除合同另有约定外,被保险人可以向任何保险人提出赔偿请求,被保险人获得的赔偿金额总和不得超过保险标的的受损价值。各保险人按照其承保的保险金额同保险金额总和的比例承担赔偿责任。任何一个保险人支付的赔偿金额超过其应当承担的赔偿责任的,有权向未按照其应当承担的赔偿责任支付赔偿金额的保险人追偿。”

3.连带赔偿责任制。例如瑞士保险法规定,凡为重复保险的保险人—律根据其保险金额占总保险金额比例承担保险责任,若有一个或部分承保人无力支付其应付赔偿份额,由其余保险人按比例分摊。

4.比例分摊兼优先赔偿责任制。依出单顺序将重复保险区分为同时重复保险与异时重复保险,对于同时重复保险,各保险人依其承保保额与保额总和之比承担赔偿责任,彼此不承担连带责任。对于异时重复保险,则按保险合同成立的顺序依次负担保险金。即由先订立保险合同的保险人负担保险金后,若仍不足以弥补损害额,则依次由后订立保险合同的保险人负担。

第二种:限额责任分摊制,也称独立责任法,是按各保险人在不重复保险情况下单独应负赔偿责任限额的比例分摊赔款的一种方法。限额责任分摊制主要适用于多张保单的承保风险和范围不完全相同的情形中。采用限额责任分摊制,每张保单均被视为独立存在,保险人对共同保险标的所负责任独:立于其他保单单独计算。这种分摊方式强调了保单承保条件存在差异的情形,从而使损失在保险人之间得以更加公平地分摊。

效力分层范文篇2

[关键词]重复保险,效力分层,索赔分摊

重复保险又叫复保险、双重保险。这一概念有广、狭义之分。狭义重复保险是指投保人就同一保险标的,同一可保利益,同一危险,同一保险事故,在同一期间与数个保险人分别订立数个保险合同,且其保险金额总和超过保险价值的保险,意即超额重复保险。广义重复保险包括狭义重复保险和非超额重复保险。我国《保险法》采用广义重复保险的概念。

重复保险制度的核心是其效力,主要解决的是在发生重复保险时,投保人或被保险人与各保险人之间及各保险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重复保险的效力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重复保险各合同的效力,笔者称之为合同效力;第二层次是投保人或被保险人与保险人之间的效力,主要体现为索赔顺序与索赔金额的确定,笔者称之为外部效力;第三层次是各保险人之间分摊保险责任与行使追偿权的效力,笔者称之为内部效力。

一、重复保险的合同效力

从各国立法规定来看,重复保险的合同效力取决于投保人的投保意图和通知义务两个因素。

(一)投保意图

根据投保人投保意图的不同,重复保险有善意、恶意之分。在恶意重复保险中,由于投保人企图谋取不法利益,破坏了保险制度分散风险、填补损失的宗旨及功能,因此多数立法例规定恶意重复保险的各保险合同均为无效。典型如《德国保险契约法》第59条第3款规定:“要保人意图藉由复保险之订立而获取财产上之不法利益者,以该意图而订立之保险契约无效……”。

对于善意重复保险,立法例一般多在保险价值范围内肯认合同的效力,例如我国台湾地区保险法第38条规定,除另有约定外,各保险人就其所保金额比例承担保险责任;但赔偿总额不得超过保险标的之价值。

(二)通知义务不履行

重复保险中,投保人负有法定的通知义务。该义务的不履行不仅在有些立法例中被推定为恶意,而且会因此影响到保险合同的效力。例如我国台湾地区保险法第37条明文规定“投保人故意不履行通知义务的,保险契约无效”。有些立法例尽管没有出现合同无效的字眼,但以保险人不承担责任的措辞表达了同样的规范内容。例如《意大利民法典》第1910条第1、2款规定:“就同一个风险分别与数个保险人缔结契约的,被保险人应当将所有的保险通知每一个保险人。被保险人对发出通知有故意懈怠的,诸保险人不承担支付保险金的责任。”

我国《保险法》未对重复保险的合同效力专门规定,因此,在我国,对于恶意重复保险合同的效力,应依《民法通则》和《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加以判断。根据《民法》和《合同法》有关合同效力的基本原则,合法性是合同生效的要件之一。所谓合法性是针对合同的目的和内容而言。恶意重复保险合同内容虽不违法,但目的在于骗取超额赔款,具有非法性,因此,显然属于无效合同。

二、重复保险的外部效力

重复保险的外部效力,是指投保人(被保险人)与保险人之间有哪些权利义务,主要体现在投保人索赔方式与顺序、索赔金额的确定,超过应得部分保险金的返还等方面。

(一)索赔方式与顺序

归纳各国的规定,大致有三种主要做法:

一是优先赔偿主义。采用这种做法的国家(例如日本)将重复保险区分为同时重复保险与异时重复保险。对于同时重复保险,各保险人依其承保金额与保额总和之比承担赔偿责任,彼此不承担连带责任;对于异时重复保险,则按保险合同成立的顺序依次负担保险金,即由先订立保险合同的保险人负担保险金后,若仍不足以弥补损害金额,则依次由后订立保险合同的保险人负担。因在后保险人的责任因在先保险人的赔偿而减轻,故各保险人之间的责任分担有失公平。

二是比例分担主义。法国、意大利均采此模式。在此种模式下,不论重复保险的各保险合同是同时成立还是异时成立,各保险人仅按其承保金额与保额总和之比承担责任,彼此不连带。若部分保险人偿付能力不足或破产,由于保险人之间不负连带责任,则被保险人的利益无法周全;而且被保险人须分别向所有保险人请求给付,增加了被保险人的索赔成本。

三是连带赔偿主义。采用这种模式者(例如德国),不论重复保险各合同成立之先后,均属有效,各保险人在其保额限度内承担连带责任。保险人给付保险金后,可对超出其应负担部分向其他保险人追偿。相比之下,连带赔偿主义符合优先保护被保险人(投保人)的立法趋势,又不存在优先赔偿主义及比例分担主义的弊端,可资借鉴。

根据我国《保险法》第41条,我国采取的是可以约定排除的比例分担主义,即保险人按照其保险金额与保险金额总和的比例承担赔偿责任,合同另有约定除外。台湾地区保险法采取的也是这种模式(台湾地区保险法第38条),可以约定排除的比例分担主义赋予了当事人约定赔偿方法的权利,缓和了(法定)比例分担主义的刚性。不过,鉴于保险合同的格式条款特征以及被保险人在缔约中所处的弱势地位,合同另有约定时,该约定内容对于被保险人是否较比例分担主义更有利,则很难保证。也可能保险人以约定方式有条件地排除了自己的赔偿责任,例如约定优先赔偿主义,在其他保险人赔偿完毕且赔付不足时,该保险人才承担赔偿责任。从这个角度来讲,可以约定排除的比例分担主义不具独立存在的意义,这也是笔者没有将其单独归纳为一种做法的原因所在。

(二)赔偿限额

重复保险中赔偿限额的确定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保险价值确定法,例如我国《保险法》第41条规定“赔偿金额的总和不得超过保险价值”,另一种是实际损失确定法,例如《海商法》第225条规定“赔偿金额总和不得超过保险标的的受损价值”。笔者认为,与保险价值确定法相比,以实际损失确定法确定重复保险的赔偿限额更为合理。保险价值确定法的弊端在于:重复保险中各保险合同若既有定值保险,又有不定值保险,或全部为不定值保险,则每份合同下保险价值不尽相同,究竟以哪一保险价值为准不好确定。另外,即使各保险合同中的保险价值相同,也不宜以保险价值作为赔偿限额,至少不能以保险价值作为赔偿限额的唯—尺度,还要考虑可保利益价值与实际损失金额。否则,在发生部分损失时,若以保险价值为限,有可能出现各家保险人赔付之和虽小于价值,但高于实际损失的情形,违背了被保险人不得因保险而获利的基本原则

依实际损失确定法,被保险人从各保险人处所获保险金不得高于其实际损失。若实际所获保险金超出其实际损失,该如何处理?英国《1906年海上保险法》第32条给出了明确的处理方法。该条(2)(d)规定:“若被保险人得到的金额超过本法所允许的赔偿额,则此种超出金额即被视为由被保险人代各保险人托管,由保险人按他们之间的分摊权利摊回。”

三、重复保险的内部效力

研究重复保险的内部效力,旨在明确各保险人之间在赔付完毕后内部的权利义务,主要包括相互分摊保险责任的义务和追偿保险金的权利,核心在于分摊、,分摊是已赔付保险人的权利,也是其他未赔付保险人的义务。追偿与分摊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在分摊后,若已赔付保险人赔付金额超过其应当承担的赔偿责任的,必然会发生向其他保险人的追偿问题。英国《1906年海上保险法》第80条对分摊与追偿进行了准确的规定。第l款规定:“在被保险人因重复保险而造成超额保险之场合,各保险人相互之间有义务按其合同负责的数额比例分摊损失。”第2款规定:“任何保险人如已赔付了超过其应摊比例的损失,有权向其他保险人追偿超过部分,并有权像已支付超过其债务比例的保证人那样,取得同样的救济。”

若同一利益投保了多张保单,确定不同保险公司的责任程序涉及损失理赔中一些最重要、同时又是最复杂的问题。分摊原则所要解决的就是这些重要而复杂的问题。

分摊方法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比例分摊责任制,也称为最大责任法,是重复保险中最基本、最常用的分摊方法。具体设计上又可分为以下几种方法:

1.保额比例赔偿制。保险人仅就自己所应承担的比例负赔偿之责,被保险人最终能否获得全部赔偿与保险人无关。我国大陆与台湾地区保险法采取了这种方法。我国《保险法》第41条第2款规定:除合同另有约定外,各保险人按照其保险金额与保险金额总和的比例承担赔偿责任。

2.连带比例赔偿制。我国《海商法》第225条规定“除合同另有约定外,被保险人可以向任何保险人提出赔偿请求,被保险人获得的赔偿金额总和不得超过保险标的的受损价值。各保险人按照其承保的保险金额同保险金额总和的比例承担赔偿责任。任何一个保险人支付的赔偿金额超过其应当承担的赔偿责任的,有权向未按照其应当承担的赔偿责任支付赔偿金额的保险人追偿。”

3.连带赔偿责任制。例如瑞士保险法规定,凡为重复保险的保险人—律根据其保险金额占总保险金额比例承担保险责任,若有一个或部分承保人无力支付其应付赔偿份额,由其余保险人按比例分摊。

4.比例分摊兼优先赔偿责任制。依出单顺序将重复保险区分为同时重复保险与异时重复保险,对于同时重复保险,各保险人依其承保保额与保额总和之比承担赔偿责任,彼此不承担连带责任。对于异时重复保险,则按保险合同成立的顺序依次负担保险金。即由先订立保险合同的保险人负担保险金后,若仍不足以弥补损害额,则依次由后订立保险合同的保险人负担。

第二种:限额责任分摊制,也称独立责任法,是按各保险人在不重复保险情况下单独应负赔偿责任限额的比例分摊赔款的一种方法。限额责任分摊制主要适用于多张保单的承保风险和范围不完全相同的情形中。采用限额责任分摊制,每张保单均被视为独立存在,保险人对共同保险标的所负责任独:立于其他保单单独计算。这种分摊方式强调了保单承保条件存在差异的情形,从而使损失在保险人之间得以更加公平地分摊。

效力分层范文篇3

建设新农村,党员是骨干,干部是关键。去年以来,山东省乳山市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农村党员教育管理的新途径,本着“突出先进性、增强针对性、把握可行性、注重实效性”的原则,积极推行以分类分层管理为核心、以量化积分考核为基本手段、以“共性承诺、岗位承诺、实事承诺,党员评议、群众评议,综合考核”为主要内容的党员目标承诺制度,构建保持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引导党员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党员目标具体化。充分考虑每个党员的个人特长、年龄大小、能力强弱,坚持因人而异、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不搞强迫命令,不说空话套话,从“共性承诺”、“岗位承诺”和“实事承诺”三个方面为每个党员合理确定承诺事项。共性承诺,主要是根据农村党员先进性的具体标准和要求,结合本村实际,由村党支部提出;岗位承诺和实事承诺,主要由每个党员根据自己特点主动认岗、结对联户、提出承诺,能力大的办大事,能力小的办小事。承诺事项由党员本人提出后,需经党小组、党支部审查把关,主要看承诺事项是否切合实际,是否有意义,是否有可操作性;在此基础上,召开党员会议,对党员承诺事项逐一进行讨论,适当进行调整,确保承诺内容具体实在,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

承诺行为规范化。为了让群众充分了解党员目标承诺的内容,增加农村党员践诺履责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及时地把承诺事项、完成时限、落实措施和进展情况向党员群众公开,使党员承诺有效力、践诺有动力。一是口头承诺。党员承诺目标确定后,村党支部召开全体党员及群众代表会议,由每个党员在会上进行公开承诺,让党员群众知晓。二是书面承诺。对党员承诺的事项,通过广播、公开栏等予以公布,便于党员群众日常监督。三是集体签约。以村党支部为单位,组织全体党员集体签定《农村党员目标管理承诺书》,保证考核评议有依据、监督制约有内容,又能随时起到自我警示的作用,提高兑现承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考核评议科学化。对党员承诺的考核标准细化、量化、具体化,确保考评有章可循、就实避虚。一是合理分层。将农村党员划分为村干部党员、无职党员、外出务工经商党员和年老党员四个层次,不同层次的党员分别确定不同的基础分值。党员职务越高、年龄越轻,基础分就越低,对其要求也就越高,他们必须积极兑现承诺,这样才能在考评中获得较高的分数。二是考核评议。为每个党员建立考核台账,由村党支部安排专人对党员承诺事项进展情况进行跟踪记录。每半年由党员对照承诺逐人逐项进行述职,接受党员、群众代表和结对对象的评议;年终由村党支部根据日常考核台账和民主评议情况进行综合考核。三是结果运用。把考核结果作为评先选优的重要依据之一。村党支部根据民主评议情况和综合考核得分,确定每个党员的考核评议等次并张榜公布,考核名次靠前者优先推荐为市镇先进;市里每年集中在全市范围内评选出100名“履岗践诺标兵”,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从而让先进党员有荣誉感、一般党员有紧迫感、后进党员有危机感。

通过实行“三诺两评一考”制度,强化党员目标承诺管理,较好地解决了过去农村党员教育管理不到位、党员先进模范作用难发挥的问题,使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得到增强,从而推动了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

效力分层范文篇4

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如何参照行政规章

《行政诉讼法》第53条第一款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参照国务部、委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制定的规章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制定、的规章。”对“参照”一词应作何界定,合法的行政规章必须具备一些什么条件,如何确定规章的合法性等,有必要作一阐述。

一、对“参照”应该如何理解

笔者认为,所谓“参照”就是指行政规章从总体上说对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不具有绝对的约束,但是,如果行政规章与法律、法规的规定相吻合,人民法院则可以将其作为裁判的依据。要界定“参照”的含义,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1、应当从立法的意图来理解。宪法和有关法律规定,国务院各部委和省市人民政府有权依法制定规章,行政机关有权依据规章行使职权,但是规章与法律、法规的地位和效力不完全相同,甚至还会出现一些规章存在暇疵的情况。因此,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对符合法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规章,可以作为裁判的依据,对不符合或者不完全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原则精神的规章,可以有灵活处理的余地。2、从规章的性质来理解“参照”的内涵。规章是特定行政机关从事行政管理活动的一种重要权能,由于国家行政机关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因此制定规章的行为在性质上仍属于行政行为的范畴,制定规章的行为必须遵守行政行为的一定规则,必须以法律、行政法规为依据,必须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之内。另一个方面,如果从语文学的角度来理解,“参照”应是参酌之后而决定是否依照,并非“参考”与“依照”的简单合称。

二、合法的行政规章必须具备的条件

笔者认为,合法的行政规章必须具备三个方面的条件:一是行政规章所涉及的内容必须是在该规章的行政机关的权限范围之内。严格意义上的权限合法的标准,应该是行政机关任何一个规章都必须有委任或者授权。因为就行政的性质而言,不能包括创制权,至少可以认为,制定规章必须以法律或者行政法规作为依据。二是行政规章的内容不得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判断某个规章是否与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的标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1、规章所涉及的内容不得与更高层次的规范相冲突。2、规章必须与有关的更高层次的规范的原则、精神、目的相一致。3、行政规章的制定必须符合法定程序,规章制定程序法的重点是要解决规章制定机关同与规章有利害关系的行政管理相对方之间的关系问题,其关系的内容应包括批准制定规章的程序、事实的论证、宣传与通告,以及与受规章调整的各方面的协商、座谈、交换意见等,还包括向学术研究机构、专家的咨询、举行必要的听证会或者辩论会、利害关系人提供书面材料的时机和程序、制定与规章的程序和方式等等。

三、如何判断行政规章的合法性

判明行政规章的合法性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判断主体,即由谁来判断行政规章的合法性;二是通过什么程序和方式来判断行政规章的合法性。

1、关于判断主体问题。笔者认为,赋予人民法院以“参照”权,人民法院如果认为行政规章与法不符,即行政规章违反宪法、法律或者行政法规,有权拒绝适用。如果判断行政规章符合宪法、法律、行政法规,有权作为裁判的依据。这种“参照”权在事实上是一种选择适用权,或者说是一种准确认权。

2、关于确认程序和方式问题。笔者认为,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程序和方式。凡是法院和当事人双方对案件所涉及到的行政规章的合法性的认知相同或无异议的,可以直接决定是否作为裁判的依据,凡是当事人对案件所涉及的行政规章的合法性持有异议的,但比该行政规章层次高的地方性法规、行政法规、法律以对所争议的事项已有明确规定的,人民法院可以直接适用地方性法规、行政法规和法律等来进行裁判。凡是当事人对行政规章的合法性持有异议,而又没有高层次地方性法规、行政法规、法律等规范或者高层次规范比较笼统、原则,需要有权机关认可或者需要制定该高层次规范的机关作出解释的,人民法院应当中止案件的审理,分别情况如下处理:需要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常委会认可或解释的,应当通过所隶属的高级人民法院提请认可或解释,需要国务院或者全国人大常委会认可或解释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报请全国人大常委会或送请国务院作出认可或解释,之后再恢复案件审理。

行政审判中如何确定地方性法规与部委规章的效力等级

地方性法规与部委规章发生冲突时,人民法院如何确定其效力的高低,存在着一些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应当根据其适用范围的大小来确定效力等级,即部委规章适用于全国,而地方性法规仅仅在本行政区域内适用,因此部委规章的效力当然高于地方性法规。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根据地方服从中央的原则,部委规章属于中央立法,地方性法规属于地方立法,因此部委规章的效力要高于方性法规。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应根据法律的内容来确定效力等级,对于技术性、业务性强的法律规范,应优先适用部委规章。

笔者认为,在地方性法规与法律、行政法规不相抵触的情况下,人民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中,如果发生地方性法规与部委规章冲突时,应适用地方性法规,这是因为地方性法规是人民法院的判案依据,而部委规章在行政诉讼中只是参照,而不是依据。再说制定地方性法规是各级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职权,地方性法规是地方权力机关立法,属于立法权的范畴,而部委规章是国务院各部委制定的,属于行政权的范畴。由于行政权的从属性、执行性,也决定地方性法规比各部委规章的效力等级高。最后,从宪法对国务院各部委制定规章与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授权表述来看,由于国务院各部委制定规章必须根据法律和行政法规、决定、命令等,而地方权力机关制定地方性法规,只须不与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相抵触即可,说明地方性法规比部委规章的地位优越。

规章之下“规范性文件”的效力及法律地位

我国《行政诉讼法》对除法律、法规、规章之外的其它抽象行政行为的法律效力未加涉及,虽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六十二条第二款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可以在裁判文书中引用合法有效的规章用其它规范性文件”,从而使“规范性文件”在行政诉讼中的引用有了依据。但是,如何认定这些“规范性文件”的效力及法律地位,则成为理论界研究的一个课题,而且笔者对“规范性文件”的定义也存在异议。

一、“规范性文件”的概念

概念问题是研究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对于如何命名这些被法律遗忘的规范性文件,存在着多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观点认为,直接用规范性文件命名,理由是抽象行政行为中,有一部分已用法律、法规、规章来命名,剩下这部分层次较低的,直接用规范性文件命名,一则可以使人一目了然,属于抽象行政行为,二则可以说明其效力层次较低,它只属于一种文件;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应使用行政措施这概念,这主要是胡建淼在其所著《行政法学原理》一书中提出来的,其依据是根据我国宪法规定“国务院有权规定行政措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也同样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权执行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和命令,规定行政措施”。但是,笔者认为,第一种观点固然有其可取之处,却忽视了规范性文件是一个笼统的概念,且使用“文件”似有亦可包容具体行政行为之嫌,使得该概念模糊不清;第二种观点,从表面上看有根有据,非常合理,然而仔细深究却也存在缺憾:即人们常将行政措施理解为具体行政行为,用它命名一种抽象行政行为,同样会引起理解上的混乱。因此,在罗豪才主编的《行政审判研究》一书中又提出了“普遍性行政措施”这一概念,笔者认为这一命名较为恰当,用“普遍性”对“行政措施”加以限制,一方面保留下了法律术语行政措施,另一方面用普遍性限制了其仅指一种抽象行政行为。

二、法律效力

普遍性行政措施究竟有无法律效力?回答应该是肯定的。因为普遍性行政措施是最大量的一种抽象行政行为,是对法律、法规及规章的具体执行,是各级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活动的主要手段之一,同时也是大量具体行政行为执行的直接依据,如果不承认其效力,不仅会使大量具体行政行为处于无据状态,而且还会使本应受约束的行政机构各行其是,破坏了法制的统一。

由于普遍性行政措施主要是一种目的在于执行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抽象行政行为,因而其效力范围应随其制定主体的不同及其管理的事项的不同而异。一般来说,该普遍性行政措施的制定主体级别越高,职权范围越大,其效力也就越高,反之则越低。同样如果该普遍行政措施所管理的事项的范围越大,其效力就越高,反之则越低。另外,从时间上考虑,普遍性行政措施的效力从属于其所执行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不具有溯及力。

从上面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普遍性行政措施在效力上的特征:1、执行性。普遍性行政措施主要是对法律、法规及规章的执行,其主要目的是执行法律,而不是创制法律。2、普遍性。普遍性行政措施是一种抽象行政行为,它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普遍约束力,在对象上是普遍的、不特定的。3、排斥司法审查性。普遍性行政措施是一种抽象行政行为,司法机关无权对其予以撤销或者变更,它在效力上是排斥司法审查的,如果其违法也只能由其上级行政机关或同级权力机关予以撤销或变更。

三、法律地位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普遍性行政措施的法律地位包括两个方面,即其在执行中的地位及其在司法中的地位。

效力分层范文篇5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规定,商品房预售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预售合同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房产管理部门和土地管理部门登记备案。但是,该法对于商品房预售合同登记的效力没有提及,这在实践中产生了很多问题,对购房者利益的保护也显得苍白无力。因此,我们有必要借鉴国外成熟立法经验,完善我国的商品房预售合同登记制度。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房地产市场的蓬勃发展和住房分配体制的改革,居民住宅投资和住宅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商品房买卖也逐步深入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商品房预售作为一种重要的房屋买卖形式,对于加快发展商的资金回笼过程,减轻银行大额贷款压力以及稳定商品房销售市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商品房预售在我国还刚刚起步,现有的法律法规还很不完善,实践中也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商品房预售合同登记作为商品房预售制度的重要一环,对其进行完善因此也就具有了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商品房预售和商品房预售合同登记

商品房预售是我国近年来房地产市场发展的产物,它与成品房买卖已经成为我国房地产市场中两种主要的房屋销售形式。商品房预售,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将正在建设中的商品房预先出售给买受人,并由买受人支付定金或者房价款的行为。商品房预售方式首创于香港,香港立信置业公司于1954年最先推出楼宇"分层售卖、分期付款"。由于房屋尚在施工中便被"拆零砸碎",分期分批地预售给广大投资者,如落花片片坠落,故商品房预售又被称为"卖楼花”。商品房预售的交易方式和标的物具有特殊性,即交易时,交易的标的物——房屋尚在建设中,交易标的物所有权的转移是依合同中约定的期限,并把这个期限的到来作为房屋买卖权利义务发生法律效力或者失去法律效力的根据。因此,商品房预售行为是一种附期限的交易行为,购房者在期限到来之前拥有期待权,当期限届至并办理了房屋过户手续即拥有了房屋的所有权。

商品房预售合同登记是不动产登记的一种,是房屋产权、物业管理的一部分。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有关商品房预售合同登记的规定,如香港规定所有楼花买卖合约必须在签订后的三十天内在田土厅注册。根据《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四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商品房预售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预售合同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房产管理部门和土地管理部门登记备案。”《城市商品房预售管理办法》第十条规定:“商品房预售,开发经营企业应当与承购人签订商品房预售合同。预售人应当在签约之日起30日内持商品房预售合同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房地产管理部门和土地管理部门办理登记备案手续。”因此,购房者与发展商签订预售合同后,为防止发展商“一女两嫁”,应及时督促发展商办理登记备案手续,否则,合同约定的期限届至,如果发展商不能交付房屋,购房者就不能取得房屋所有权,只能追究发展商的违约责任。

二、我国商品房预售合同登记存在的问题

实践中,购房者与发展商之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以及发展商“道德风险”的大量存在,购房者作为商品房预售法律关系的一方当事人,其权益极易受到侵害。比如发展商将已经进行预售登记的房屋及其土地使用权为他人设立抵押权,当发展商陷于支付不能而抵押权人行使抵押权的时候,购房者的债权就会面临极大的危险。我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城市商品房预售管理办法》规定了商品房预售人应当将预售合同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房产管理部门和土地管理部门备案,但是,对于预售合同登记的效力却没有提及,这在实践中造成了很多误区,对购房者利益的保护也显得苍白无力。从地方的一些立法情况看,有些地方将商品房预售合同登记作为合同生效的一个要件,未经登记的合同无效,即登记要件主义。比如《广州市商品房预售管理实施办法》第十四条规定:“开发企业应当在签约之日起30日内持商品房预售合同到市交易登记机构办理审核、登记手续。对证件齐备的,市交易登记机构应当自受理之日起20日内予以登记。凡未经审核、登记的商品房预售行为无效。”还有一些地方认为商品房预售合同登记并非合同生效的一个要件,未经登记的商品房预售合同并非无效,而仅仅是无对抗第三人的效力,即对抗要件主义。例如《上海市房地产登记条例》第三十二条规定:“下列房地产权利的文件,当事人应当登记备案:(一)商品房预售合同及其变更合同;(二)房地产租赁合同及其变更合同;(三)房屋维修、使用公约和物业管理文件;(四)当事人认为有必要登记备案而登记机构准予登记备案的文件。当事人未办理前款所列文件登记的,不得对抗第三人。”以上两种立法思路体现了各地对商品房预售合同登记效力的不同态度。显然,在商品房预售法律关系中,购房者处于弱者的地位,经济法的“实质正义”理念要求给予购房者特殊的法律保护。那么,现行商品房预售合同登记制度是否能够起到保护购房者利益的作用呢?登记要件主义的立法目的是希望通过预售合同登记来对预售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防止发展商欺诈,保护购房者利益。但是,如果因为发展商未进行预售合同登记而使预售合同无效,那么购房者就失去了请求发展商实际履行或者违约赔偿的权利,而根据无效合同的法律后果对购房者进行赔偿往往对购房者利益的保护是不利的。相比之下,对抗要件主义具有合理性,对购房者的保护更为有利,即预售合同登记并非合同生效的一个要件,未经登记的商品房预售合同并非无效,而仅仅是不能产生对抗第三人的法律效力。但由于我国物权立法的不完善,实践中,对抗要件主义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完善我国商品房预售合同登记制度势在必行。

三、借鉴国外成熟立法经验,完善我国的商品房预售合同登记制度

商品房预售合同登记是不动产登记的一种,在性质上属于预登记。我国现行立法中并没有有关预登记的制度,因此,我们有必要借鉴国外成熟立法经验,完善我国的商品房预售合同登记制度。

预登记制度是与本登记制度相对而言的。本登记是指直接使当事人所期待的不动产物权变动发生效力的登记。在进行本登记之后,当事人所要设立的物权即刻设立,所要变更、废止的物权即刻发生变更、废止的效果。而预登记是指在当事人所期待的不动产物权变动所需要的条件缺乏或者尚未成就时,也就是说权利取得人只对未来取得物权享有请求权时,法律为保护这一请求权而为其进行的登记。预登记制度为德国民法所创设,而后为日本、瑞士以及我国台湾地区所采用。预登记是一种特殊的不动产登记,其登记内容为请求权(多数为债权),登记的目的在于保全不动产请求权,对不动产物权人处分不动产的行为进行限制。但是预登记并不是一种物权登记,预登记是为保护尚未成为物权的权利,而将物权公示手段运用于债法上的请求权,并使得该请求权具有对抗第三人的物权持有效力的保全措施。所以,预登记制度,可以说是物权法原理与债权法原理的结合,也可以说是物权法原理向债权法领域的扩张与渗透。因此,预登记制度是将物权法的规则施加于债权法,给予属于债权法的请求权以排他的物权效力,故其本质属于物权法对债权法的扩张。

德国民法典上的预登记制度对于完善我国商品房预售合同登记制度具有借鉴意义。笔者认为,赋予登记过的预售合同具有不同于一般债权的特别效力,对于购房者债权的保护具有积极作用。依据债权原理,债权是特定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不需要公示即可有效,而在商品房预售法律关系中,购房者通过登记而公示的债权,依据公示制度的作用而产生公信力,具有对抗第三人的效果,即经过公示的债权优先于未经过公示的债权,在它们冲突时,以公示债权为准,这样可以防止一房多卖。赋予经过登记的债权以优先效力并不会损害善意第三人的利益,因为合同登记公示了信息,排除了第三人因善意不知情而受损害的可能性。因此,笔者建议在商品房预售登记的相关立法中,明确规定商品房预售合同未经登记不能产生对抗第三人的法律效力,同时规定商品房预售登记具有准物权性质的登记效力,这表现为:

(一)保全顺位的效力

《德国民法典》第八百八十三条第三款规定:“以转让某项权利为请求权的标的时,该项权利的顺位按预告登记日期加以确定。”因此,经过商品房预售合同登记,购房者的债权顺位被确定在预售合同登记之时,这就防止了第三人的介入,保全了登记的顺位,从而使购房者对房屋所有权转移请求能够顺利地得到实现。

(二)保全权利的效力

债权本身并不具有对世效力,但商品房预售合同登记使购房者的债权获得物权对抗第三人的对世效力,从而使债权的实现得到保障。在预登记后,就不动产权利、义务仍得为处分。不过在预登记权利人之间,在妨害预登记权利人请求权的范围内,义务人的处分行为无效,即仅对于预登记权利人的关系而言,相对的无效。因此,如果预登记权利人的请求权不存在或者请求权嗣后消灭,或预登记权利人对义务人的处分表示同意,那么义务人对第三人的处分行为便绝对的有效。因此,在商品房预售合同登记后,发展商如果将已预售给购房者的商品房又进行了处分,那么在妨害购房者请求权的范围内,发展商的处分行为无效,所以,这一制度可以有效地防止发展商一房多卖。当然,如果购房者的请求权不存在、嗣后消灭或者购房者对发展商的处分行为表示同意,那么发展商对第三人的处分行为就具有了效力。

(三)预警的效力

日本学者将预登记的此项效力称为“警告的效力”,这种效力来源于不动产物权变动的公示力,公示方法有使物权变动发生法律上一定法律效果之功能,自法律效果观之,即为公示力。商品房预售合同登记和其他不动产物权登记一样,通过登记而产生了对第三人的预警作用,第三人不得无视预售合同登记的存在,不得以“善意”对抗购房者。

(四)破产保护的效力

德国破产法第二十四条规定:“为保全破产人的土地权利,或破产人所为登记的权利让与、消灭或权利内容、顺位变更请求权,在登记簿内预告登记时,债权人对破产管理人得请求履行。”因此,经过预售合同登记的债权具有排斥他人而保障其债权实现的效果。在发展商陷于破产,但购房者请求发展商交付房屋的履行期限尚未到来或者履行条件尚未成就时,购房者可以排斥其他债权人将预售商品房列为破产财产,从而保障其债权的实现。

商品房预售具有较强的国家干预性。由于商品房预售不同于房屋的实质性买卖,它购买的仅仅是房地产发展商的一纸承诺,真正的房屋交接尚未形成,对购房者来说,则冒着商品房能否按期依约交付的风险。因此,保护购房者利益就成为商品房预售法律制度中的重中之中。商品房预售合同登记作为商品房预售法律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方面我们要严格执行统一的商品房预售合同登记措施,对不合乎法律的合同不予办理登记,对发展商一房多卖的合同不予办理登记;另一方面我们要借鉴国外成熟的立法经验,完善我国的商品房预售登记制度,最大限度地保护购房者的利益。

【参考文献】

1、符启林《房地产法学》法律出版社2002年7月版

2、孙宪忠《论物权法》法律出版社2001年10月版

3、孙宪忠《德国当代物权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效力分层范文篇6

党员分类教育管理是一个很大的范畴,包括学习培训、教育引导、谈心谈话、组织活动、考核评比等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在2003年先进性教育试点活动期间,我们就提出了党员分类教育管理的实施办法,把城市基层党员分为7大类32个层面,对每个层面的党员制定了不同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管理体制和发挥作用载体,构建了我区开展分类教育管理工作的基础框架。近年来,党建理论层面和各级党组织都进行了认真研究和积极探索,也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总结了许多新经验,取得了许多新成效,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回顾这些年来我区的工作,通过学习建党85周年同志的重要讲话,对党员分类教育管理工作,我认为有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迫切需要我们重点研究和探索:

一、党员分类教育管理要与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结合起来,科学把握分类的基本原则。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也必须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要求,因此,尽管党员分类教育管理可以有很多的原则,我们觉得还是应该和当前的和谐社会建设结合起来,把和谐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落实到党员分类教育管理工作中,在把握分类的基本原则上,我们认为应该着重把握“以人为本、提升聚力”、“相对稳定、增强效力”和“注重实效、激发活力”等三个方面的原则。

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要求党员分类教育管理把握好“以人为本、提升聚力”原则。和谐社会的本质是以人为本,因此,我们在进行党员分类分层教育管理时,要注意以人为本,使分类教育的过程成为提升党组织对党员凝聚力的过程。这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分类分层的标准要按照一定的位序,涵盖所有的党员,使每一个党员都能够在组织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支部;二是经过分类和调整后,党员在每一个分类支部中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三是在推行分类分层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应该使党员对党组织的归属感增强,党组织对党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例如,西湖区推行社区个私支部分层分类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在确定党员分类上,坚持党组织指定与党员自愿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尊重大多数党员的意愿,不搞强制划分。

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要求党员分类教育管理把握好“相对稳定、增强效力”原则。构建和谐社会要防止差异扩大,减少对立和矛盾,因此,党员的分类教育管理要把握好“相对稳定、增强效力”原则。这条原则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党组织的分类应该相对稳定,避免党员频繁地从一个组织转到另一个组织,增强教育管理的持续性和长效性;二是党组织的分类设置应该循序渐进,在现有组织设置的基础上,逐步改进和完善,避免出现大起大落的情况,三是党组织的分类不应过细,分类过细,会强化各类党员之间的差异特征,影响社会各个层面互相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不利于和谐社会防止差异扩大的要求。

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要求党员分类教育管理把握好“注重实效、激发活力”原则。构建和谐社会,要使社会成员能够较好地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推动社会发展的活力。因此,在党员分类教育管理的过程中,要坚持“注重实效、激发活力”原则,怎样有利于增加党员教育管理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有利于提高基层党组织的管理效能,就怎样进行分类。比如西湖区推行的党员“设岗定责”活动,分别设立了宣传教育岗、绿化养护岗、民事调解岗等8个岗位,党员按自己的实际情况,认领1-2个岗位,充分发挥党员特长,激发党员干事创业、奉献社会的热情,切实增强了党组织的战斗力。

二、党员分类教育管理要与尊重市场经济的规律结合起来,大胆创新基层组织设置。

“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的组织,哪里有党的组织哪里就有健全的组织生活和坚强的战斗力”。应该说,我们一直沿用的党的基层组织设置方式,还是能够基本符合党建工作需要的。但是一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的经济组织以及一些与市场经济密切联系的党员群体,在面对生存、发展要求时,变动得更为频繁,我们在对这部分党员进行分类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就要注意尊重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根据同志提出的“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的要求,调整组织设置。

要根据经济组织的集散规律创新组织设置。经济组织有追逐利益的本能,会随着利益关系的调整发生变化,处在经济组织中的党员也随之而变。西湖区积极鼓励基层党组织在调查研究,摸准情况的基础上,根据经济组织的集散规律来创新组织设置,加强对经济组织中的党员教育管理,扩大党的工作覆盖。西湖区古荡街道帮助从各地集中到农贸市场来的摊主党员成立了古荡农贸市场党支部,党员摊主亮牌上岗,带头模范经营,带头创建文明市场。灵隐街道黄龙商圈范围内有嘉华国际、绿城世纪广场等商业楼宇,根据这些高档商务楼宇白领党员较多,其所在的公司本身又没有成立党组织的情况,西湖区拟成立黄龙商圈党委,一方面为这些白领党员找到“家”的温暖,另一方面,积极发挥党组织的作用,为楼宇经济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要根据人才的流动规律创新组织设置。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在市场的调配机制下,随着利益关系的调整而流动。党组织的设置应该符合党员人才的流动规律,以其流动性的强弱作为分类分层管理的一个依据。西湖区把一些外出务工经商的党员、外来创业党员从一般的村社党员群体中分出来,成立了13个流动党员服务中心和服务站,构建“规范化的组织网络机制、多元化的教育引导机制、人性化的服务管理机制”等三个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建立健全了“一站、一证、一库”、“一访、一信、一会”、“一坛、一册、一卡”九项服务管理载体,延伸党的工作手臂,传递“家”的温暖,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

要根据人的需求层次规律创新组织设置。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有不同的层次。西湖区在党员的教育管理上注意根据党员需求层次规律来创新组织设置,对要解决生存问题的党员,有进一步发展需求的党员分类设置了党组织。比如西湖区灵隐街道庆丰、曙光等四个社区分别成立了创业支部,86名下岗失业党员和二次就业党员组合到一起,互相吸取经验教训,互相激励从头再来的勇气和信念。再比如,我区各个街道社区把社区个体工商户和没有党组织的私营企业中的从业人员从按照楼群分类的党支部中分离出来,成立了32个个私支部,这些个私经济的从业人员作息时间、兴趣爱好、知识需求都比较相似,把他们单独成立一个支部,有效地提高了党员教育管理的针对性。

三、党员分类教育管理要与顺应时展的潮流结合起来,积极鼓励基层的实践探索。

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给党员教育管理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也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和手段。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基层党组织处于时展的一线,对新鲜事物有最敏锐的触角,西湖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激发了基层党组织的创新活力,在实施分类教育管理的过程中,西湖区积极鼓励基层党组织运用先进的平台和手段,丰富党建工作的时代内涵。村级办公场所建设、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都是顺应时展潮流、丰富教育管理载体的有效手段。

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加强外出党员的教育管理。现代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缩短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距离,也给党员分类教育管理创设了新的载体和途径。西湖区许多基层党组织都比较敏锐地把握了这一点,利用网络,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金都房地产集团公司党支部投入了一定资金,为远在北京、上海、厦门等地的党员们配备了摄像头、耳麦等设备,安装了特定的小软件,运用了网络视频技术,解决了党员异地活动、交流的困难。文新街道德加社区针对社区居民电脑比较普及的特点,开设了“网上党课”,实施了网上“党务公开”等,教育管理的效果非常好。

充分利用社区服务网络,满足困难党员的服务需求。随着社会保障、社会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西湖区的社会便民服务网络得到进一步的建立和健全,我们充分利用为民服务网络,为党员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在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中树威信、聚人心。在“访三难、送温暖”活动中?全区共慰问困难党员10422人,困难群众、困难拆迁户8232人(户),慰问金额9036200元,以实际行动展示了先进性。西湖区在接收退休职工党员落户时,对社区党员群体进行了细分,注意采集信息,把“五类”党员(独居党员、流动党员、特困党员、残疾党员和高龄党员)作为重点群体,提供优先服务保障。根据老年党员行动不便,疾病较多的特点,在古荡街道居家养老工程试点工作基础上,社区成立了居家养老服务站,为老年人提供免费服务,增设社区康复病床,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功能。各街道还积极组织爱心超市的货源,每个月为生活困难的退休职工党员发放50-150元不等的爱心券,保证他们在爱心超市能够买到成本价供应的生活必需品。

充分利用辖区共建资源,拓展党建工作的发展空间。开展分类教育管理,提高了党员教育管理的针对性,也给基层党组织的软硬件配套设施、管理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认为,解决这个问题,要充分整合辖区共建资源,形成工作合力,拓展党建工作的发展空间。西湖区开展的机关党组织和党员“联系村社、联系企业、联系重点单位”活动,深受基层欢迎。各乡镇街道建立了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共建单位中心组理论共学制度,辖区单位关心、支持党建工作的氛围日益浓厚。区委组织部利用辖区高校教学资源,联合省委党校、浙江工商大学举办了多期干部培训班,提高了干部培训工作的层次和水平。翠苑街道利用辖区单位共建资源,推出了企业退休职工社会化管理服务卡,使退休职工党员可以在辖区69个商业网点享受到消费优惠;西溪街道白荡海社区与省委党校结成共建对子,省委党校的图书室免费向白荡海社区居民开放;灵隐街道为流动党员提供服务卡,流动党员凭卡到辖区一一七医院就诊可享受一定的优惠。

四、党员分类教育管理要与破解组织工作的难题结合起来,推动党建工作的深层改革。

当前,组织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无论在农村基层党建、社区党建还是在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中,都存在着许多有待探索的方面,就我区的实践来说,我们认为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迫切地摆在了我们面前,需要通过实施分类教育管理,打破原来的体制,推动党建工作的深层改革来逐步解决。

针对农村地区青年党员难发展的问题,探索建立农村党员分类发展机制。由于农村的宗族、家族观念等的影响,农村地区普遍存在青年党员难发展的问题,一些优秀的农村青年久久地徘徊在党的大门外,使得党在农村的基础有后继乏人的危机。西湖区在农村实施“三个培养”工程,“把致富能手中的先进分子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干部培养成致富能手和把优秀党员培养成村级后备干部”,探索建立农村党员的分类发展机制。西湖区留下镇、袁浦镇探索成立了成人大专学历班党支部,帮助各村推荐到2年制大专班读书的优秀农村青年成立党支部,在这个支部中发现、培养和吸收优秀分子入党,为解决农村青年入党难问题探索了一条路子。

针对个人利益面前党员作用难发挥的问题?探索建立党员百分考核机制。在第三批先进性教育中,西湖区开展了“四百一唱”活动中,共落实党课107场,放映电影127场次,发放先进性教育活动电教片224片,组织文艺演出115场,教唱革命歌曲12首。这些对提高党员素质、强化党性观念,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面临征地拆迁、拆除违章建筑等个人利益的抉择,出现了个人利益面前党员作用难发挥的问题。西湖区在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过程中探索建立党员的百分制考核机制,探索解决个人利益面前党员作用难发挥的问题。百分制考核涉及党员学习考勤、邻里团结、维护稳定、党风廉政建设和作用发挥等方面的情况,特别规定了在个人利益面前教育好家庭成员的要求,年终根据考核得分高低排序,对连续两年排在村党支部末尾的两位党员,定为不合格党员,进行通报批评,对两次以上定为不合格党员的予以除名,这样就形成了对党员的制约机制。

针对非公企业党员学习活动时间难保证的问题,探索建立非公企业党员分类活动机制。针对非公企业党员活动时间难保证的问题,康莱特集团创造出“四个结合”(分散学与集中学相结合、电化教育与专题辅导相结合、政治学习与业务培训相结合、理论学习与研讨交流相结合)和“五小学习”(小段时间学、小群党员学、小块内容学、小块园地学、小块场地学),较好地解决了非公企业党员的工学矛盾,保障了党员学习、活动的时间。在此基础上,我们在非公企业尝试对党员进行分类,对企业主党员、中层干部党员和一线党员探索实行分类活动机制,保障学习活动时间。作为分类活动机制的一部分,西湖区在省委党校举办了非公企业党务干部培训班,在浙江工商大学举办了企业总裁班,给117名非公企业的总裁、党务干部讲十一五规划、讲企业发展战略、讲贯彻学习《党章》,参训人员普遍反应既学到了东西又交到了朋友,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效力分层范文篇7

1针对任务定内容,旨在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政工人员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应联系单位工作优势,注重思想政治工作与单位的重要工作之间的联系,认真分析责任、任务、目标、形势等内容,及时发现并表彰先进工作者,树立员工学习的典型,宣扬奋斗、风险精神,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以此潜移默化的提高职工整体素质。同时,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工作效率,激发政工人员的工作热情和信心。2针对容易出现的问题,提前预测组织教育。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应有超前意识,尤其对以往工作中常见的问题应进行认真的分析和总结,准确把握问题出现的苗头,并将其作为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重点对职工进行思想教育,以此将思想政治工作可能出现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3针对不同人员的情况,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一是细心观察分层次,调查研究讲方法,职工年龄大小、知识结构、个人经历、男女性别这些不同方面带来的思想问题也是千差万别的,思想问题所表现的形式也是不一样的,应细心观察。采取不同方法,就一般而言,老同志在沉默不语的时候、技术人员在情绪不高的时候、青年职工在不说不笑不高兴的时候,这时正是需要做好思想工作的时候,要通过谈心聊天等了解掌握情况,并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法,解决职工思想和实际问题;二是大道理和小道理的关系。坚持大道理管小道理、小道理服从大道理,该讲大道理时,必须要讲,只有在道理上讲清楚,才易收到好的效果;三是处理好主动做与被动做的关系,对于主动找上门来、找领导谈思想解决问题的,应热情接待耐心听。针对不同情况给予疏导、解释、批评、鼓励。

二、坚持群众性,党、政、工、团一起抓

近年来,各级党工团组织积极响应企业党委的工作部署,尤其对影响企业稳定发展的存在的各项问题和突出矛盾认真分析,积极寻找解决措施最终取得了显著成效。针对处理群众集体上访问题上,一方面讲述法律和政策,凭借法律效力减少冲突发生的几率;另一方面加强职工思想教育工作,从思想上解决职工遇到的难题,保证了企业良好的发展秩序。因此,为了提高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党工团组织应建立系统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准确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细节问题,从而能够及时发现问题产生的根源。同时,在新的体质影响下企业各部门之间的业务相互渗透,给政工干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带来较大困难,为了改变这种被动的局面,应扩大政工组织的体系范围,使更多的员工参与到思想政治工作中来。

三、灵活性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方法

效力分层范文篇8

关键词:供热锅炉;节能环保;技术;影响因素

1供热锅炉节能环保的影响因素

锅炉处在运行的状态时向外排烟,这个过程是借助能源的消耗提供动力而实现的,然而这些能源消耗产生的能量却未转化成锅炉的工作效率,进而白白被浪费掉。由于锅炉的排烟会带走大量的热效率,导致热损加大。引起热量损失的主要原因是排烟温度明显要比空气温度高许多。通过对排烟温度进行控制,能够有效降低热损失。但必须要使其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如果处于过高的温度,会对通风造成很大影响,进一步加大引风机的负荷,增加能源消耗[1]。如果温度过低,则能源消耗会进一步增加,所以,为了使锅炉节能环保,必须很好地控制排烟温度,进行实时监控,通过反复实验和经济核算方法,使排烟温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才能经济效益最大化[2]。评价供热锅炉是否节能的一个关键条件,主要看供热锅炉炉渣含碳量的多少,含碳量越高证明燃烧越不充分。为确保锅炉的供热效率,可以通过减少锅炉炉渣含碳量来达到很好的效果,具体措施如下。首先燃煤水分。这是导致供热锅炉良好运行的关键影响因素,水分增大后,炉内的理论燃烧温度将降低,这样炉内的辐射传热将减少,使炉膛出口烟温上升,同时增大的煤量会带来增大的烟气量和流受热面换热,过热汽温升高。煤炭粒度过大也会造成煤炭燃烧不充分,产生大量废气,不利于环保。其次锅炉运行参数,合理设置锅炉的运行参数,能够更利于其运行,发挥供热效率。相反,则会导致煤炭燃烧不充分,增加了能源的消耗,使大量的未被充分燃烧的煤炭排出炉外,造成浪费。而且,合理设置煤风比例,能够大大增加锅炉的热效率。最后,锅炉内的温度。如果炉膛内始终处于低温运行,这对于锅炉供热效率是非常不宜的,不仅会对供热效率造成很大影响,更不利于环保。煤炭充分燃烧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炉膛温度,高温更利于煤炭的充分燃烧,产生更大的热效率,降低炉渣含碳量。由于锅炉的节能运行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炉渣含碳量进行体现,因此必须予以重视,运用有效手段进行改进,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使之变得更加环保节能。供热锅炉实质是一个能量转换的设备,经过这个设备使热能发挥效力。为了更好地实现能量的转换,必须利用一个标准进行衡量,这个标准就是热效率。热效率可以反应出锅炉运行情况以及能量的转化情况,为更好地进行节能环保提供参考。导致热效率不高的原因与操作人员的不规范操作存在很大关系,同时也与锅炉炉膛设计不科学存在很大关系,超负荷运行以及没有做好日常检修等都是造成供热锅炉热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3]。

2供热锅炉节能环保技术

为提高供热锅炉的供热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加强供热锅炉节能环保技术的应用显得至关重要。主要采取的方式有:对锅炉运行进行实时监控,通过分层装置进行给煤,对锅炉鼓风机与引风设备进行改进等,通过以上几种方式,能够大大增加锅炉的热效率,使其更加节能环保[4]。通过有效的监控措施,对锅炉运行进行实时监控,依照其运行情况,进行科学调整,可以大大增加其热效率,促进其节能环保。由于各锅炉房的条件不同,其布局也存在很大差异,应当依照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监控措施。如果布局不集中,可以设置安装一些仪表进行监控。如果锅炉房布局比较集中,可以通过电脑设备对其运行进行监控。但同时也要求技术人员必须具备很高的素质,加强对锅炉的管理,根据室内外的实际温度科学的进行调整,确保锅炉正常运行,把握好供热量以及能源的消耗量、供热时间等,提高供热锅炉的热效率。同时为实现锅炉的节能环保,可以进行额定供热,并依照具体实际予以科学调整。通过安装锅炉分层给煤装置,能够有效降低能源的消耗,更有益于环保。现在的供热锅炉,通常使用的给煤装置都是重力位移型的设备,能够有效保证给煤颗粒更加均匀,在分层给煤设备的作用下,使得不同粒度的煤质能够实现均匀筛分,促进其充分燃烧,增加锅炉的热效率,减少炉灰含碳量,更加节能环保。实践证实,在供热锅炉中运用分层给煤装置,能够使其热效率增加10%以上,大大减少了能源的消耗,更加环保节能。通过此项措施,能够大大减少燃煤的使用量,增加热效率。鼓、引风设备运用变频调速后,可以借助调速器的作用,使得电源频率发生改变,有效控制鼓风机与引风设备的转速,使其风量得到很好的调节。传统调节方式是通过调节风门档板开度来对风量进行控制,达不到节能的效果。在实际供暖过程中,并非是全程满负荷运转,通过对锅炉鼓、引风设备进行改进,能够起到很好的节能效果。而且在这项措施的运用下,能够使锅炉的供热效率大幅提升,实现更好的供热效益,更加节能环保[5]。

3结语

文中笔者针对供热锅炉运行过程中,影响其节能环保的主要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探讨,并对其节能环保技术进行了综合论述,具体工作中,还应当依照供热锅炉的实际情况,探寻更加节能环保的手段,来实现节能减耗,增加其供热效能,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作者:杨学鹏 单位: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参考文献

[1]彭悝.燃煤锅炉节能减排技术改造[J].轻工科技,2015(11):34-37.

[2]刘桂荣,李林.锅炉综合节能技术改造实践[J].中州煤炭,2014(13):88-89.

[3]张德秋.供热系统水力调节与节能措施[J].民营科技,2016(1):17.

效力分层范文篇9

房产测绘是专业测绘中的一个很具有特点的分支。它测定的范围是房屋以及与房屋相关的土地,是运用测绘仪器、测绘技术、测绘手段来测定房屋、土地及其房地产的自然状况、权属状况、位置、数量、质量以及利用状况的专业测绘。房产测绘成果为产权登记、转移和纠纷提供依据,经当地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审核确认的房产测绘成果资料具有法律效力。因此,房产测绘在房产管理中的作用不言而喻。

房产测绘分为房产基础测绘和房产项目测绘两种。房产基础测绘是在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域内,大范围、整体地建立房产平面控制网,测绘房产基础图纸:房产分幅平面图。房产项目测绘是指在房地产权属管理、经营管理、开发管理以及其他房地产管理过程中需要测绘房产分丘平面图、房产分层分户平面图及相关的图、表、册、簿、数据等。房产测绘工作具体包括房产平面控制测量、房产调查、房产要素测量、房产图绘制、房产面积测算、变更测量、成果资料的检查与验收等七个方面的工作。

2现行房产测绘中存在的问题

效力分层范文篇10

摘要:坚持经常性,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力,注重针对性,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力,坚持群众性,党、政、工、团一起抓,掌握灵活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方法,引导职工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为油田改革和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关键词:企业发展;思想工作;增强;渗透力

1坚持经常性,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力

(1)为基层开展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提高领导班子素质,增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自觉性,这是能够围绕通信发展,开展好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环节。工作中,领导班子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中要树立两手抓的共识,形成抓生产建设这个中心的合力,把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为发展建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把开展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的立足点统一到如何调动和保护职工的积极性上来。

(2)在实施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坚持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思想工作形势分析,明确长远和当前的主要工作目标,以确定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的课题和内容。本人认为大致分为四个类型:一是宣传鼓动课题,把动员、鼓动、宣传好人好事,总结表彰贯彻到企业发展的始终,达到调动职工积极性的目的。二是防范课题,就是经过思想形势分析对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测,确定教育内容,达到“预测立,不预则废”的目的。三是解决普遍性问题和个别思想问题的课题,采取普遍性教育和个别谈心相结合的方法,实施教育和疏导。四是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关心职工生活的课题,这是在实际工作中对基层领导的基础要求,也是做好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实际工作中,还应根据具体情况,随时确定新课题和内容。

(3)树立良好的带头形象,是有效坚持经常性的重要一环。首先要加强我们自身的作风建设,一是要政治坚定,经得起考验。思想政治工作涵盖面广,既有具体事务性工作,又有许多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任何时候都要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二是甘于奉献,耐得住磨练。

2注重针对性,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力

2.1针对任务定内容,旨在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目前,油田的勘探开发、生产建设和安全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工作中要做到针对任务定内容,在每完成一项任务中,把握宏观控制,这就要求我们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联系本单位有效发展的实际,把思想政治工作与单位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在做好“形势、目标、任务、责任”主题教育的基础上,及时宣传先进,表彰好人好事,形成人心向上的好风气。有针对性的开展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2.2针对容易出现的问题,提前预测组织教育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依据思想形势分析提出问题,对在完成生产任务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要树立超前意识去预测,把容易出现的问题做为政治教育的内容,用以保障单位的思想建设健康发展。在平时工作中,应及时对职工进行劳动纪律、遵守职业道德的教育。启发职工遵章守纪的意识,用以加强企业的职业道德建设和纪律性。

2.3针对不同人员的情况,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

一是细心观察分层次,调查研究讲方法,职工年龄大小、知识结构、个人经历,男女性别这些不同方面带来的思想问题也是千差万别的,思想问题所表现的形式也是不一样的,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法,解决职工思想和实际问题。二是大道理和小道理的关系。坚持大道理管小道理、小道理服从大道理,该讲大道理的时候,必须要讲,只有在道理上讲清楚,才容易收到好的效果。

3坚持群众性,党、政、工、团一起抓

开展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党、政、工、团一起抓,像这几年,油田各级党工团组织认真贯彻落实油田党委的决策部署,针对影响油田稳定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在处置群体上访事件中,加强思想教育,坚持说服劝导,讲政策、讲法律,以政策和法律规范行为;确保了油田治安秩序的稳定,为油田总体稳定形势的不断好转和改革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4掌握灵活性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