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阻力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03:02:53

消费阻力

消费阻力范文篇1

摘要:农村公共品消费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当前,我国农村公共品的需求正呈现一种加快发展的态势,原有的公共品的国家垄断供给和城市化倾向,加上“税费改革”等政策的实施以及农民需求表达机制不畅,直接导致农民在消费公共品时效用的损失。因此,必须围绕农民的真实需求,创新农村公共品供给模式。

一、农村公共品消费的重要性

农村公共品是指农村地区关乎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具有一定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和服务。农村公共品消费包括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利用和农村公共服务的享用。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对农民的消费行为具有多方面的影响:

(一)刺激农村消费水平

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0%,农村地区消费需求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随着农民收入进一步提高,消费观念更新,过去那种独立的个人消费品消费已远远不能满足个人消费增加的需要,必须依赖非独立的消费品即公共品的消费而实现其扩大的消费需求,这必将对道路、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形成巨大的消费需求。加快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水、电、路等设施的建设,加大农民急需的与生产生活直接关联的公共产品的投入,可以使农村财政支出有效引致农民消费支出的增加,从而启动农村市场,拉动内需,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二)提升农村消费质量

公共服务属于公共品的范畴,农村公共服务就是为满足农业、农村发展或农民生产、生活共同所需而提供的具有一定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社会服务,是以农业信息、农业技术或劳务等服务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农村公共产品。农村公共服务包括农村卫生医疗、农村义务教育、农村社会保障和科技与信息服务等。完善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可以强化农民消费的稳定预期,从而大大提升其消费欲望和生活质量。

(三)促进农村消费结构升级

农村公共品消费的增加既有收入效应,即农民收入的提高对农村公共品供给的数量和质量也提出了新需求,同时农业的增长和非农产业的发展也改变了农村社区对公共品需求的内涵和结构。由于公共产品的内在特性,决定了人们对其需求的日益增加。恩格尔定律表明,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收入中用于食品等“生理需要”的开支比例将越来越小,而用在非生活必需品等“精神需要”上的开支比例将越来越大。这时,医疗保健、文体设施、交通运输设施、通讯设施、教育及公共安全等公共产品就开始日益“侵蚀”和“挤占”消费结构中的私人产品的相对份额,改变了人们的消费结构。

二、我国农村公共品消费现状分析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的同时,由于忽视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理念,城乡差距逐步拉大。城乡差距不仅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方面,更反映在城乡居民享受基本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农村居民在享受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公共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市居民存在很大的差距。

(一)农村地区供水、供电、道路等基础设施普遍落后,成为制约改善农民生活的瓶颈

2008年底延续至2009年春的旱情使全国耕地受旱面积2.62亿亩,作物受旱面积1.22亿亩,有485万人、254万头大牲畜因旱发生饮水困难。干旱对我国农村地区的威胁暴露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不足。在农村饮水问题上,全国仅有14%的村庄有自来水厂或供水设施,以水质、水量、用水方便程度、供水保证率等饮水安全指标衡量,全国还有3亿多农村人口饮水未达到安全标准,其中80%分布在中西部地区。饮用水质不达标人口2.2亿,同时还有9000多万人经常受季节性干旱的影响,供水困难。

农民行路难的问题仍未得到完全解决。很多农村交通设施落后,乡间道路缺乏专人管理。据有关资料,全国104.3万公里的沙石路面、土路面及无路面土路中,农村占88.5%。在全国3.7万个农村乡镇机构、65万个行政村中,有近100个乡镇、近4万个村不通公路,近1万个乡镇、30多万个建制村不通沥青路和水泥路,农村公路中沙石路占70%,缺桥少路的问题比较普遍。

在电力供给方面,目前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电力设施还比较落后,虽然全国有95%的村能通了电,但仍有2000万农村人口用不上电。在通电地区,相当一部分农村仍未实现城乡同网同价,电价昂贵,普遍是城镇电费的2倍以上,足见农村电力供应缺口仍然很大。此外,农村地区能接收到的电视信号还相当微弱,彩电信号更差。

(二)在公共服务类方面,我国农村在义务教育、公共卫生、文化服务等消费也严重不足

以义务教育为例,由于县乡政府财政缺口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教学设施简陋,师资力量薄弱。全国接受义务教育总人数约为1.9亿人,有70%在农村,县乡两级政府要负担近70%的义务教育开支,许多乡镇教师工资开支就占其财政总开支的60%以上,严重制约了教育与科研的发展。

就公共卫生而言,政府在疾病预防项目的投资占GDP的份额逐年减小,公共卫生服务越来越多地依赖于收费,以至于许多农村的基本医疗保健服务指标难以达到国家规定的最低限标准。我国人口占全世界人口的22%,卫生投入仅是世界卫生总投入的2%,而且这种投入严重不足的医疗资源在分配上城乡之间差距极大。统计结果表明,占总人口30%的城市人口享有80%的卫生资源配置,占总人口70%的农村人口享有20%的卫生资源配置,87%的农民是完全靠自费医疗的。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提供的官方数据显示,到目前为止,我国享有医疗卫生保障的人只占15%,85%的人没有医疗卫生保障。这85%没有保障的人群中,主要就是处于社会贫困阶层的农村居民。全国的公共文化设施落后,而且藏书及经费集中在城市,全国尚有207个县无公共图书馆,67.9%的乡镇没有文化站。此外,我国的农民基本排除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完全不能享受医疗、养老等公共保险消费。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类公共品的供给不足严重制约了农村的消费需求,降低了农民公共需要的满足程度。个人对公共品的“被迫私人供给”必然会挤占原本可以投向私人品领域的有效需求,而这会降低消费效益,从而对刺激消费、启动内需产生负面作用。

三、制约我国农村公共品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

(一)传统供给模式导致农村公共品供给严重不足

传统西方经济学理论认为,公共品是典型的“市场失灵”领域,应有单一政府提供。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公共品的供给也受传统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影响,视政府为公共品的唯一提供者。这个时期我们国家的一切品都由国家统一支配、分配和提供,造成公共品供给的国家垄断。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过程中,国家对品的支配逐渐减弱,许多私人品交由市场机制自动配置。但公共品的特殊性,使得其供给仍然由国家垄断,延续单一的提供主体。而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又极大地限制了农村人口平等地享有国家统一提供公共品的可能和权利。由于政府财政资金具有极强的非农偏好,致使农村公共品供给几乎全由当地农民负担,政府投入很少。重城市轻农村、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发展思路,使得无论是农业基础设施等生产性公共品的供给还是农村义务教育、医疗保障等关系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非生产性公共品都出现供给不足的状况。

(二)需求表达机制不畅造成的农村公共品无效供给

需求表达机制主要解决的是农民对公共品的真实需求通过何种渠道反映出来。需求表达的有效渠道是通过组织来完成的,组织化程度越高,需求表达就越有力度、越有效。这种组织形式在我国广大农村即表现为村民自治组织,是我国农村村民依法自治管理本村经济和社会事务的基层民主制度。作为一种组织中介,村民自治组织应该真正了解组织成员的利益需求,平衡协调各个体利益的关系,使个体农民利益表达群体化,农民群体利益表达一致化。只有这样才能改变我国农村公共品供给中的“供非所需”的现象,实现决策程序上的自下而上,保证农村公共品供给的有效性、科学性、真实性。

四、结论

(一)完善农村公共品的多元供给机制

“政府是天然唯一的公共品提供者”这种静止不变的发展观越来越受到当今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质疑和挑战。公共品的公共性一方面会因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条件、需求弹性、规模经济等因素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另一方面私人企业为了建立自己的信誉,具有了不断克服机会主义行为的动机和参与公共品供给的能力。因而,凡是市场能供给并且供给成本不高于政府提供成本的应交给市场提供。另外,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支农资金来源多渠道的新格局。

(二)建立一种反映农民偏好的“自下而上”的公共品供给决策机制

首先应给予农民充分的民主权利,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的多样化需求;其次,要将“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民主决策”落到实处,真正发挥村委会本身应有的作用。引入多渠道的投资是弥补农村公共品制度内供给不足的必然选择,畅通农民的需求表达机制是改变农村公共品无效供给的有效途径。只有这样,才能刺激和扩大农村公共品消费。

参考文献:

1、官永彬.中国农村财政支出对农民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2、宿一兵,汤庆熹.美国公共服务理论对中国农村公共服务改革之启示[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12).

3、匡远配,汪三贵.中国农村公共品研究综述[J].新疆农垦经济,2005(11).

4、王谦.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与政府支农政策有效性的实证分析[J].山东经济,2008(9).

5、李杰义.农村公共品供给机制的现状与对策——基于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6(12).

6、徐勇,项继权.公民国家的建构与农村公共品的供给[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0).

消费阻力范文篇2

摘要:农村公共品消费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当前,我国农村公共品的需求正呈现一种加快发展的态势,原有的公共品的国家垄断供给和城市化倾向,加上“税费改革”等政策的实施以及农民需求表达机制不畅,直接导致农民在消费公共品时效用的损失。因此,必须围绕农民的真实需求,创新农村公共品供给模式。

一、农村公共品消费的重要性

农村公共品是指农村地区关乎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具有一定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和服务。农村公共品消费包括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利用和农村公共服务的享用。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对农民的消费行为具有多方面的影响:

(一)刺激农村消费水平

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0%,农村地区消费需求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随着农民收入进一步提高,消费观念更新,过去那种独立的个人消费品消费已远远不能满足个人消费增加的需要,必须依赖非独立的消费品即公共品的消费而实现其扩大的消费需求,这必将对道路、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形成巨大的消费需求。加快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水、电、路等设施的建设,加大农民急需的与生产生活直接关联的公共产品的投入,可以使农村财政支出有效引致农民消费支出的增加,从而启动农村市场,拉动内需,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二)提升农村消费质量

公共服务属于公共品的范畴,农村公共服务就是为满足农业、农村发展或农民生产、生活共同所需而提供的具有一定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社会服务,是以农业信息、农业技术或劳务等服务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农村公共产品。农村公共服务包括农村卫生医疗、农村义务教育、农村社会保障和科技与信息服务等。完善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可以强化农民消费的稳定预期,从而大大提升其消费欲望和生活质量。

(三)促进农村消费结构升级

农村公共品消费的增加既有收入效应,即农民收入的提高对农村公共品供给的数量和质量也提出了新需求,同时农业的增长和非农产业的发展也改变了农村社区对公共品需求的内涵和结构。由于公共产品的内在特性,决定了人们对其需求的日益增加。恩格尔定律表明,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收入中用于食品等“生理需要”的开支比例将越来越小,而用在非生活必需品等“精神需要”上的开支比例将越来越大。这时,医疗保健、文体设施、交通运输设施、通讯设施、教育及公共安全等公共产品就开始日益“侵蚀”和“挤占”消费结构中的私人产品的相对份额,改变了人们的消费结构。

二、我国农村公共品消费现状分析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的同时,由于忽视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理念,城乡差距逐步拉大。城乡差距不仅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方面,更反映在城乡居民享受基本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农村居民在享受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公共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市居民存在很大的差距。

(一)农村地区供水、供电、道路等基础设施普遍落后,成为制约改善农民生活的瓶颈

2008年底延续至2009年春的旱情使全国耕地受旱面积2.62亿亩,作物受旱面积1.22亿亩,有485万人、254万头大牲畜因旱发生饮水困难。干旱对我国农村地区的威胁暴露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不足。在农村饮水问题上,全国仅有14%的村庄有自来水厂或供水设施,以水质、水量、用水方便程度、供水保证率等饮水安全指标衡量,全国还有3亿多农村人口饮水未达到安全标准,其中80%分布在中西部地区。饮用水质不达标人口2.2亿,同时还有9000多万人经常受季节性干旱的影响,供水困难。

农民行路难的问题仍未得到完全解决。很多农村交通设施落后,乡间道路缺乏专人管理。据有关资料,全国104.3万公里的沙石路面、土路面及无路面土路中,农村占88.5%。在全国3.7万个农村乡镇机构、65万个行政村中,有近100个乡镇、近4万个村不通公路,近1万个乡镇、30多万个建制村不通沥青路和水泥路,农村公路中沙石路占70%,缺桥少路的问题比较普遍。

在电力供给方面,目前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电力设施还比较落后,虽然全国有95%的村能通了电,但仍有2000万农村人口用不上电。在通电地区,相当一部分农村仍未实现城乡同网同价,电价昂贵,普遍是城镇电费的2倍以上,足见农村电力供应缺口仍然很大。此外,农村地区能接收到的电视信号还相当微弱,彩电信号更差。

(二)在公共服务类方面,我国农村在义务教育、公共卫生、文化服务等消费也严重不足

以义务教育为例,由于县乡政府财政缺口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教学设施简陋,师资力量薄弱。全国接受义务教育总人数约为1.9亿人,有70%在农村,县乡两级政府要负担近70%的义务教育开支,许多乡镇教师工资开支就占其财政总开支的60%以上,严重制约了教育与科研的发展。

就公共卫生而言,政府在疾病预防项目的投资占GDP的份额逐年减小,公共卫生服务越来越多地依赖于收费,以至于许多农村的基本医疗保健服务指标难以达到国家规定的最低限标准。我国人口占全世界人口的22%,卫生投入仅是世界卫生总投入的2%,而且这种投入严重不足的医疗资源在分配上城乡之间差距极大。统计结果表明,占总人口30%的城市人口享有80%的卫生资源配置,占总人口70%的农村人口享有20%的卫生资源配置,87%的农民是完全靠自费医疗的。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提供的官方数据显示,到目前为止,我国享有医疗卫生保障的人只占15%,85%的人没有医疗卫生保障。这85%没有保障的人群中,主要就是处于社会贫困阶层的农村居民。全国的公共文化设施落后,而且藏书及经费集中在城市,全国尚有207个县无公共图书馆,67.9%的乡镇没有文化站。此外,我国的农民基本排除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完全不能享受医疗、养老等公共保险消费。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类公共品的供给不足严重制约了农村的消费需求,降低了农民公共需要的满足程度。个人对公共品的“被迫私人供给”必然会挤占原本可以投向私人品领域的有效需求,而这会降低消费效益,从而对刺激消费、启动内需产生负面作用。

三、制约我国农村公共品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

(一)传统供给模式导致农村公共品供给严重不足

传统西方经济学理论认为,公共品是典型的“市场失灵”领域,应有单一政府提供。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公共品的供给也受传统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影响,视政府为公共品的唯一提供者。这个时期我们国家的一切品都由国家统一支配、分配和提供,造成公共品供给的国家垄断。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过程中,国家对品的支配逐渐减弱,许多私人品交由市场机制自动配置。但公共品的特殊性,使得其供给仍然由国家垄断,延续单一的提供主体。而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又极大地限制了农村人口平等地享有国家统一提供公共品的可能和权利。由于政府财政资金具有极强的非农偏好,致使农村公共品供给几乎全由当地农民负担,政府投入很少。重城市轻农村、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发展思路,使得无论是农业基础设施等生产性公共品的供给还是农村义务教育、医疗保障等关系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非生产性公共品都出现供给不足的状况。

(二)需求表达机制不畅造成的农村公共品无效供给

需求表达机制主要解决的是农民对公共品的真实需求通过何种渠道反映出来。需求表达的有效渠道是通过组织来完成的,组织化程度越高,需求表达就越有力度、越有效。这种组织形式在我国广大农村即表现为村民自治组织,是我国农村村民依法自治管理本村经济和社会事务的基层民主制度。作为一种组织中介,村民自治组织应该真正了解组织成员的利益需求,平衡协调各个体利益的关系,使个体农民利益表达群体化,农民群体利益表达一致化。只有这样才能改变我国农村公共品供给中的“供非所需”的现象,实现决策程序上的自下而上,保证农村公共品供给的有效性、科学性、真实性。

四、结论

(一)完善农村公共品的多元供给机制

“政府是天然唯一的公共品提供者”这种静止不变的发展观越来越受到当今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质疑和挑战。公共品的公共性一方面会因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条件、需求弹性、规模经济等因素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另一方面私人企业为了建立自己的信誉,具有了不断克服机会主义行为的动机和参与公共品供给的能力。因而,凡是市场能供给并且供给成本不高于政府提供成本的应交给市场提供。另外,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支农资金来源多渠道的新格局。

(二)建立一种反映农民偏好的“自下而上”的公共品供给决策机制

首先应给予农民充分的民主权利,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的多样化需求;其次,要将“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民主决策”落到实处,真正发挥村委会本身应有的作用。引入多渠道的投资是弥补农村公共品制度内供给不足的必然选择,畅通农民的需求表达机制是改变农村公共品无效供给的有效途径。只有这样,才能刺激和扩大农村公共品消费。

参考文献:

1、官永彬.中国农村财政支出对农民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2、宿一兵,汤庆熹.美国公共服务理论对中国农村公共服务改革之启示[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12).

3、匡远配,汪三贵.中国农村公共品研究综述[J].新疆农垦经济,2005(11).

4、王谦.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与政府支农政策有效性的实证分析[J].山东经济,2008(9).

5、李杰义.农村公共品供给机制的现状与对策——基于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6(12).

6、徐勇,项继权.公民国家的建构与农村公共品的供给[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0).

消费阻力范文篇3

轮胎的滚动阻力是绿色轮胎最重要的技术指标之一,它直接影响到绿色轮胎的节能减排效果。一般情况下,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克服轮胎滚动阻力的耗油量约占整车燃油消耗量的20%,也就是有将近20%的废气排放来自于轮胎滚动阻力。分析结果表明,轮胎滚动阻力降低20%,每公里行驶里程的CO2排放量减小4g;滚动阻力降低率与燃料消耗节约率约为5:1,即滚动阻力减小20%,则燃料节约率约4%。在进行区域性汽车配套使用绿色轮胎节能减排效果分析时,主要有两方面分析模型需要建立。一是通过采用绿色轮胎替代普通轮胎,建立单车节能减排效果模型;二是结合京津冀地区汽车保有量和单车节能减排效果模型,建立地区内汽车配套使用绿色轮胎的总体节能减排效果模型。

2京津冀地区节能减排效果实证研究

(1)京津冀地区汽车保有量信息

按照用途性质分为私家车、公共用途车、出租车、公交车和其它特殊用途车辆五类。根据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统计数据、公开文献数据以及预测模型的整理分析,京津冀地区的各类汽车保有量及相关信息如表3~5所示。

(2)京津冀地区节能减排效果

由于各地区城市路况、汽车保有量、车辆类型构成比例等关键因素具有一定差异,造成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三地汽车配套使用绿色轮胎节能减排效果各有不同。针对上述考虑,以绿色轮胎节能减排模型(上文所述)为计算基础,结合京津冀三地汽车保有量数据,假定前提包括以下两点:

①各地区所有研究范围内汽车均使用绿色轮胎;

②由于资料缺乏及避免统计口径不统一造成误差,不包含“其它特殊用途车辆”。推演出2013年各地区节能减排效果以及各类型汽车占比。

(3)京津冀地区总体节能减排效果

由于京津两市采用“双限”制度控制汽车保有量增加,但实际上并未禁止外地牌照进入,因此计算实际在京津两市运行的汽车保有量时,需要将外地牌照车辆因素考虑在内。从实际情况出发,京津冀三地城区内汽车互为外地牌照车辆占比较高,也充分突出了本文对于京津冀地区统一测算的必要性和对真实情况反映程度。参照上述模型和测算结果,进行十年时间跨度的京津冀地区汽车配套使用绿色轮胎节能减排效果分析。具体结果如图3所示。针对不同用途车辆,考虑到相关政府部门推广使用绿色轮胎的难易程度不同,结合不同用途车辆所占比重,进行有针对性的政策法规引导,为政府在节能减排和消费者接受间找到利益平衡点,更有利于推广使用绿色轮胎。针对2013年、2015年和2020年三个时间节点进行配套使用绿色轮胎后,节能减排效果分析。

3结论

(1)从国家整体环境来看,通过推广应用绿色轮胎,节能减排效果较好,不仅可应用于新车OEM,也可应用于在用车辆的更换,已逐渐为主机厂所接受,伴随相关技术进步及规模化生产,以及国家相关轮胎标准政策近期出台,未来普及应用前景看好。

(2)从京津冀地区层面分析,作为国内最为重要的区域共同体,也是环境污染最为严重的地区,亟需为京津冀地区政府部门提供综合的区域性节能减排手段措施,而推广使用绿色轮胎,风险小、成本较低、效果明显,是该区域内可行的治理手段之一。

(3)从汽车产品不同类型分析,私家车保有量在总的汽车保有量中占有很大比重,是汽车尾气排放的主要贡献者,配套使用绿色轮胎后,对地区节能减排贡献明显,而私家车在生产、销售上牌等关键环节当前监管体系最为完善,较易首先推广绿色轮胎的使用,包括国家强制使用。此外,出租车和公交车辆运营公司统一化管理模式较为成熟,地方政府推行阻力较小,也可作为试点领域开展工作。

消费阻力范文篇4

[关键词]全球化阻力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全球化的发展,带来了全球利益,也催生了全球价值理念:平等、尊重、互利。但是,现实的全球化并非如此。这是因为,全球化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起和推动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全球化,在创造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同时,也把资本主义的病灶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扩展到了全球。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过去具体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生产能力无限扩大的倾向与市场需求增长有限之间的矛盾,以及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等。那么,在今天全球化背景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表现是什么呢?

一是跨国公司内部的高度组织性和计划性与世界市场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经济全球化通过世界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在世界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把市场经济的缺陷和弱点,如盲目性、自发性和滞后性等扩展到全世界。出于应对来自世界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和攫取高额利润的需要,跨国公司一方面凭借其雄厚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实现了跨国公司内部的高度组织性和计划性,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了产品供给和利润增长;另一方面,跨国公司为扩大市场份额,增强竞争能力,往往排挤竞争对手。这时,跨国公司在全球的活动突破了民族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能力,它们的活动舞台是基本上处于无政府状态的世界市场,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与经济全球化相匹配的有效的国际协调机制或全球治理模式,还不能像—国国内那样有效控制跨国公司的生产和全球性金融投机活动。无法遏止跨国经济所带来的种种不良的社会和政治后果。其结果必然在全球范围导致生产发展的盲目性,导致整个世界市场在无政府状态下畸形发展。跨国公司具有的强大的经济实力和高度的内部组织性,必然与世界市场无政府状态之间产生矛盾,其结果必然造成全球范围生产的盲目性和世界范围有效需求的不足,产生世界性的生产过剩危机。

二是世界生产能力无限扩大趋势与世界范围有效需求不足之间的矛盾。在资本全球化条件下,一方面,为追逐更多的剩余价值的竞争驱使着资本家疯狂地投资,扩大生产规模,发达国家在绝大多数产品上的产能严重过剩;另一方面,由于国际垄断资本加大对全球劳工、中心国家加大对国家的剥削力度,使许多国家陷入相对或绝对贫困状态,这种全球贫富严重的两极分化,使得人类的整体消费能力和市场容量远远赶不上全球规模的生产扩张速度和能力。出现了世界生产能力无限扩大趋势与世界范围有效需求不足之间的矛盾。

由上可见,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这一基本矛盾,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被扩展到了全球范围。而这一扩展所导致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其负面影响表现在:

1.国际贸易环境恶化。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逐渐抬头。全球化导致科技的共享,国际经济互补性减弱。部分发展中国家生产能力和产品档次一定程度的提高,技术含量增长,国际经济竞争性相对加强,于是,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逐渐抬头。

2.全球范围的两极分化。正如同志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指出的:“在发达国家享尽全球化‘红利’的同时,广大发展中国家却仍然饱受贫穷落后之苦。发展资金匮乏、债务负担沉重、贸易条件恶化、金融风险增加以及技术水平的落后,使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

3.全球资源的枯竭和环境恶化。资本主义与当前全球生态环境恶化有着必然的联系。以市场为基础、利润为导向的资本主义生产永远是要以最小的成本投入,获得最大的利润。在全球化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断把生态危机转嫁给发展中国家。他们将一些高能耗、高污染、劳动密集型的企业迁移到发展中国家,甚至把垃圾场建立在这些国家。典型的事例是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在2001年,布什政府为了维护本国资本家的经济利益,拒绝批准《京都议定书》。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资源的掠夺性开发与消费,使人类生存受到严重威胁,当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产生这一全球性危机的总根源。

全球化的上述负面影响的存在,使得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试图加以抵制、克服。那么,人们找到的对策是什么呢?面对国际贸易环境恶化,发达国家找到的办法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全球范围的两极分化和全球资源的枯竭和环境恶化导致了极端民族主义和文化原教旨主义的流行。贸易保护主义是全球化的经济阻力,极端民族主义是全球化的政治阻力,文化原教旨主义是全球化的文化阻力。全球化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阻力正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所致。

综上所述,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是全球化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力。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也被全球化了,并成为全球化进一步深入发展的阻力的根源。

全球化的进程表明:资本主义固有的基本矛盾没有也绝不可能在资本主义体系内部得以解决。经济全球化将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张达到极限,也将使缓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余地达到极限。资本主义最大的敌人就是资本主义本身。资本主义无法解决其在新的基础上不断积累和加深的基本矛盾,它必然走向死亡,被更合理、更美好的社会主义社会所取代。正如美国研究世界体系的著名学者伊曼纽尔·沃勒斯坦指出的那样:“资本主义将成为过去,它的特定的历史体系将不再存在。……它在本质上是一种不稳定的人类剥削形式,在它后面,世界便回复到较为稳定的形式。”

参考文献:

[1]韩源等:全球化阻力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8期

消费阻力范文篇5

关键词:汽车;燃油;节能技术;方法

1汽车本身因素

1.1就汽车发动机性能而言,发动机性能对燃油经济性有影响。发动机的种类决定了有效燃油消耗率的大致范围,热效率由低到高的顺序是:二冲程发动机、四冲程汽油机、二冲程柴油机、四冲程柴油机。汽油机由于压缩比比柴油机的压缩比小得多,其热效率很难与柴油机相比,所以现在汽车行业中柴油机的应用面越来越广。近年来广泛采用的电控电喷技术使发动机的性能产生了一次质的飞跃。

1.2就整车的燃油经济性而言,动力系统各部分参数的匹配对燃油经济性有影响。动力系统各部分参数的匹配,主要包括发动机、变速箱和主减速器。当发动机工作在中等偏大负荷的一段转速范围内有效燃油消耗率最低,燃油经济性最好,所以我们希望能使发动机尽量工作在这个范围。合理选择变速箱和主减速器的参数可以使发动机更多地工作在这个范围,而这个最低燃油消耗率的范围随发动机的不同而有所改变,因此要根据汽车的具体特点和对它的使用要求对发动机、变速箱和主减速器要进行最合理的搭配。同样,合理搭配变速箱和主减速器时小排量的发动机能获得最佳的燃油经济性。然而,小排量发动机由于功率较小,必然使汽车的动力性较差,若要求汽车具有一定的加速能力,则只能选择大排量或中排量的发动机,这时中等排量的发动机在提供足够加速性的前提下,还能获得较好的燃油经济性。

1.3就变速箱挡位多少而言,挡位数多,可以提高汽车的动力性,有利于汽车的加速与爬坡;同时,挡位数多也增加了发动机工作在低燃油消耗率附近的机会,也有利于获得较好的燃油经济性。但挡位数过多不但会使结构过于复杂,反而会对燃油经济性产生负面影响。如果让同一位有经验的司机来驾驶,装配液力变矩器和自动变速箱的汽车的燃油经济性总会略逊于装备普通机械式离合器和手动变速箱的汽车。专家研究发现,若一辆轿车的总重量减少10%,燃油消耗可以降低3%—4%。当今汽车制造选材中铝与复合材料比例的日益增加就是为了降低车重。

1.4就汽车车身形状而言,风阻系数小,可以降低汽车行驶时所受的空气阻力,这在高速时尤为明显。例如对老款Audi100轿车通过改变车身形状改变风阻系数的研究发现,当汽车的风阻系数由0.42降低到0.3时,以150KM/h等速行驶的油耗可降低25%左右。

1.5就汽车轮胎选择而言,选用合适的轮胎也可以使汽车节省燃油。经过实践考证,子午线轮胎综合性能较斜交轮胎要好,它的滚动阻力较小,可比斜交轮胎节省燃油5%—7%。米其林集团针对中国经济型轿车市场推出高科技轮胎产品EnergyXM1。使用该轮胎可以使每辆轿车节油5%。此外,现在的汽车装备的附件越来越多,如空调、动力转向和各种电器等。毫无疑问,这类设备越多,汽车越费油,因为这些设备的主要能源最终都来自于发动机。

2人为驾驶因素

人为因素也很多,良好的保养可以使汽车保持良好的性能,而这可以降低油耗。对于同一辆车,良好的使用习惯也可以得到省油的效果。

2.1装备手动变速箱的汽车,在不同的情况下选用合适的挡位可以使汽车跑的又快又省油,下面有几种方法可以使汽车在行驶中节省燃油:先暖车后起跑:冬季气温低,是否先做“暖身”才让汽车起跑,燃料消耗的区别是明显的。一般来说,冬天出门前先热车一到三分钟,让水温达到40℃以后才起步。并且让车子稳定行驶1至2公里后再加速。这样可以减少燃油的消耗,也对车子的引擎和汽车部件都有好处。柔和起步:挂低挡起步,缓缓地踩下油门踏板,缓慢加速。让汽车达到一定挡位速度时,学会听着发动机的声音来逐步把挡位从低换到高。这可以减少发动机的升温时间,增加燃油的利用率。如果启动时轰大油门来提速,这样不但伤车也会大大增加耗油量。使用经济车速:一般轿车的经济时速处在60Km/h~80Km/h之间。当汽车运行在经济时速时是最省油的。无论车速过高或过低对节油都不利。车速低时,活塞的运动速度低,燃烧不完全。车速高时,进气的速度增加导致进气阻力增加,这些都使耗油增加。轻抬油门:轻抬油门能省油。如果猛抬油门,则会使发动机转速突然降低而起到牵阻作用,抵消一部分行驶惯性,并使汽车产生“颤动”,而使耗油量增加。换挡及时:换挡要快而及时,特别在斜坡上行驶,换挡的时间越短,汽车的动力性就发挥得越好,就越能节省燃料。如果换挡不及时,并且手脚配合不好而空踩油门,那必然大大地增大油耗。减少使用制动:制动实质上是一种能量转化的过程,制动意味着能量的消耗。所以在通过交叉路口、下坡,都应提前抬起油门,如果车子性能好,也可以挂空挡溜车,使汽车自然减速达到“以滑代刹”的目的。保持车距:如果道路拥塞,而前车又经常刹车,就应该和前车保持足够的跟车距离,这样可以既可以从容减速,有可以减少制动次数,以达到省油的目的。高挡行车省油:一般来说,尽可能使用高速挡行车,少用中间挡。在广州等城市进行考察,像这样的城市路况,当时速达到40公里以上时,足可以换上五挡了。当然,也不要在高挡位拖档行驶。要学会听发动机的声音来换挡,并且要了解自己的车况。当发动机要“发抖”前,就要把挡位降下来,让车速提上去再换回高挡。学会安全滑行:汽车在行驶中,挂空挡靠汽车本身的动能或下坡的势能继续行驶,称为滑行。滑行时一般发动机怠速运转,发动机只消耗很少的油,因此滑行是一种节油操作方法。滑行可分为加速滑行、减速滑行和下坡滑行。加速滑行是在平坦、宽直、行人和车辆都较少的道路上,先加速,当车速达到一定数值后,挂空挡,利用汽车惯性行驶。若车加速性能良好,加速时所用的时间短,耗油也少。加速滑行过程就是省油过程。减速滑行是指需要减速时,提前换入空挡,采取以滑代刹的方法。减少了不必要的制动所消耗的动力,不但可以省油,还可以减少机件的磨损。但必须保证安全行车。切记雪后及雨后不要空挡滑行。

2.2装备自动变速箱的汽车,很多人却会忽视挡位的选择。一般装备自动变速箱的轿车除空挡和倒挡外还有三个挡位,分别是1挡、2挡和D挡,其中1挡减速比最大,D挡减速比最小,也就是说当发动机转速一定时,使用1挡比使用D挡车速要低。很多朋友为了省力,始终在D挡驾驶,如果在郊外车辆较少车速较快的国道和高速公路上行驶,这样驾驶确实既方便又省油,但是在需要频繁加速的城市中驾驶,D挡反而会费油。因为在加速时会出现发动机负荷过高的情形,导致发动机热效率下降,有效燃油消耗上升。因此,在城市中行驶时大家应该勤快一点,适时地在2挡和D挡间转换,便可以跑的又快又省油。车速对汽车油耗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汽车以不同车速等速行驶时,百千米油耗的变化随着车速的增加,等速百千米油耗明显增加。这是因为,汽车在等速行驶时,遇到的阻力主要是车轮的滚动阻力、车内运动件的摩擦阻力和车身的空气阻力,其中车轮的滚动阻力和车内运动件的摩擦阻力在不同车速下的差别很小,而车身的空气阻力却会随车速的增加迅速增大,使油耗迅速上升。

3汽车保养省油招数

3.1定时检查润滑油及机油水平,根据生产厂家提供的保养周期更换润滑油及机油。(4S店提供的保养周期不提倡)

3.2好好保养引擎,全合成的高级别机油是首选,需要注意的是API标准和SAE标准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API标准这是一个综合衡量机油质量高低的标准,SN是目前世界品质级别最高的机油。SAE标准这是衡量机油粘度的标准,又分为单式粘度和复式粘度。单式粘度有10种,其中冬季用油有6种,夏季用油有4种;复式粘度有16种。冬季用油牌号分别为:0W、5W、10W、15W、20W、25W,符号W代表冬季,W前的数字越小,其低温粘度越小,低温流动性越好,适用的最低气温越低;夏季用油牌号分别为:20、30、40、50,W-后面的数字越大,其粘度越大,高温油膜保持能力越好,适用的最高气温越高。复式粘度的机油牌号中代表冬季部分的数字越小,夏季部分的数字越大,适用的气温范围就越大。东北地区比较适合使用复式粘度5W-30和5W-40全合成润滑油,并且适时地跑高速清除气缸积炭,从而提高燃油经济性。

3.3根据生产厂家提供得更换周期,适时更换空气滤清器和机油滤芯,它们都会影响耗油量。

3.4时常检查轮胎的花纹,看看有没有不均匀的磨损现象,同时要检查有没有尖锐物体嵌在轮胎外表面而造成慢漏气。发现轮胎漏气后,尽快到售后或维修厂进行修补并做轮胎动平衡试验。

3.5时常检查轮胎的气压,以保持在最佳状态。确保轮胎气压正确。气不足或是气太多,都会增加耗油量,因此应该定时检查轮胎气压。(只要有一个轮胎少打40千帕斯卡,这个轮胎就会减少1万公里的寿命,而且令汽车的总耗油量多3%)。

3.6不要随意更换轮胎的大小。选择更宽的轮胎或许让你的车看来更有“跑车味”,但轮胎越宽,车轮阻力越大,会白白地浪费燃油。用粘度最低的发动机油。你的汽车手册上应有说明汽车所能用的最低发动机油粘度。发动机油粘度越低,发动机就越“省力”,也就越省油。不要热身过度。有些车主喜欢在早上开车前,热身后才上路,这是个好习惯。但热身太久无疑是跟自己的口袋过不去,同时也会缩短发动机使用寿命。另外,你其实也可以先让车子慢慢行驶一两公里来达到热身的效果。

3.7如果你需要在车上等很长一段时间,把发动机熄火,前方车辆没动时,不要急于启动发动机,不要猛踩油门来加速,这只会大大增加耗油量,但省不了你多少时间。

3.8不要超速。对一般汽车而言,80公里的时速是最省油的速度,每增加1公里的时速,就使你的耗油量增加0.5%。

消费阻力范文篇6

关键词:电力工程;审计人员;胜任力模型;信息化

2017年我国全年社会用电量为63077亿千万时,同比增长6.6%,全国发电量64179亿千万时,同比增长6.5%。总体上看,近900亿千万时的超额供给,约可以供应1亿个普通家庭的全年用电,供给平衡有待提升。目前,我国电力生产仍然以火电为主,发电量占比超过70%,电源装机比超过60%。但清洁能源发电量增长迅速,核电、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量分别比2016年增长了16.5%、26.3%和75.4%,煤电发电量则降低了1.7%。随着我国电力行业的改革,更多的市场参与者与国有电力企业一起竞争,行业发展格局以及监管模式都将发生改变,急需专业的电力工程审计人才。

一、电力工程项目的特点

电力工程是一个集电力生产、传输、调配、控制和消费于一体的有机整体,即电力工程需要端到端地解决从生产设施建设,到最终消费者消费的所有相关设施、技术和人力投入和运营的问题。电能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一切领域,成为农业、工业、交通运输、国防科技、航空航天等所有领域的核心动力形式,并成为家庭生活如同“空气”一般不可或缺的资源之一。电力与其他产品相比的最大差异,是不能大规模长时间地储存,目前的蓄电池能力还十分有限。因此,电力生产和国民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的节奏必须保持一致,并且需要保证高度的稳定性和快速恢复的能力。因此,电力工程在规划设计、建造施工、运行控制过程中都必须保持高度的可靠性。电力工程具有空间跨度大、子工程类型多、施工环境复杂、技术种类多、安全要求高、环境及社会影响大等特点。具体如下:一是空间跨度大。电力生产设施,尤其是水、风能的发电设施,需要占用和改造大范围地理空间,且电力传输、调配及使用设施需要跨省市、各级城镇乡村地区,覆盖千万企业和家庭。二是子工程类型多,即与普通的基础设施和建筑相比,电力工程生产设施、传输设施、配电设施以及消费设施,涉及到的工种和工程类型非常多,并且施工的承接者也众多。三是建造环境复杂,不仅包括自然环境,还有社会环境。电力工程要面对高山、河流、道路、桥梁、聚居区、农,田甚至海洋等各种环境,不同施工环境下所需要的设施、技术和人员差异较大。在广阔的空间范围内还需要处理与各地区居民生产生活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四是技术种类多且安全系数要求高。电力的破坏力同样也是惊人,在生产到消费的任何一个环节都需要进行严格的控制和保护。此外,电力设施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十分明显,尤其是水能和风电发电不仅会改变地理面貌,还会对气候产生深远影响,例如,三峡工程对其上下游的影响一直是多年争议的问题。除了工程本身的特点外,电力工程的规划建设需要经过国家和地方政府的严格审批,并不是自由开放的市场。尽管目前我国电力行业的市场化改革正在加速,但也不可能发展成为完全竞争性的行业,电力工程仍以国家垄断为主,以市场规律进行运作。这样一个影响重大的行业,其监督管理的难度可想而知,其中对于电力工程项目的审计就面临着诸多挑战。

二、电力工程项目的审计内容及难点

电力工程系统的复杂性决定了其审计的内容也很多。狭义上看,电力工程项目的审计仅是对工程建造本身进行审计,即对造价预算、造价执行以及决算结果进行审计,核心还是围绕着财务指标进行账实核对。但从更高层次和更广范围的角度看,电力工程审计的目标不仅仅是局限于对工程建造本身的经济状况进行监督,更要通过端到端的审计,来审视工程的规划设计、建造和运营是否符合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否推动了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否存在国有资产流失、资源浪费以及违法乱纪的行为等。因此,本文认为高层次的电力工程项目审计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电力工程规划设计是否合规。审计者应按照国家电力工程报批、评审等法规流程要求,对电力工程在规划设计过程中,是否严格遵从法规制度,并且是否进行了严谨科学的评审和决策,这一阶段的审计能够发现很多问题的根源。二是电力工程招投标及合同、分包阶段是否合法合规,并且过程和结果是否存在人为控制和造假问题,必须做深入的探究。这一阶段是电力工程出问题最多的环节,也是受到的阻力最大的环节,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需要审计人员去努力理清。三是工程建造过程的审计,即工程预算、造价编制、工程实施过程中的财务和质量监督、工程决算结果审计等。这一环节主要依靠确定的规划、施工计划、协议或合同来进行执行过程和结果的审计。四是工程项目运营阶段的审计。电力工程耗费大量的资源投入,目标是能够产生更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因此也必须对运营阶段的效率进行审计。从上文分析可以看出,电力工程审计的体系庞大、牵涉面广、工作量大以及关系复杂,无论是审计内容本身,还是与审计对象相关的各种利益者、组织等,都会给审计工作带来各种挑战,特别是涉及到集体利益和某些公务人员的利益时,审计者面对的阻力更加巨大。

三、电力工程审计者的胜任力模型及构建

电力工程审计者是否能够出色地完成审计工作,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电力工程相关专业知识,还需要具有能够灵活处理相关社会问题的能力,即对地理、人文等方面都需要有研究。此外,处理问题的灵活性和技巧性也是重要的素质之一。在面对各种阻力时,要能够巧妙地借助各种支持、技术工具和资源去化解。同时,电力工程审计者还必须要适应各种复杂的自然环境和工作环境。根据上述要求,电力工程审计者的胜任力模型应包括专业能力、技术能力、意志品德能力和社会能力四个方面。专业能力不仅包括对电力行业、电力工程以及电力对经济社会影响的专业知识和研究,还包括本职的审计专业能力,即不局限于财务相关的审计技能。技术能力是指掌握和能够灵活运用各种审计工具和手段,甚至包括利用信息通信、互联网和新媒体相关的技术和渠道。意志品德能力是指需具备适应各种艰苦自然环境、长期高强度工作以及抵御各种阻力和威胁的意志和韧性,更要经得起各种诱惑,要对得起国家和人民委以的重任。社会能力则是指审计者要具备灵活处理电力审计过程中涉及的各种相关人和组织关系的能力,要能够辨别他们之间的关系,要能够充分利用他们之间的关系。从审计者自身来看,电力工程审计者的胜任力提升,不仅需要审计者在电力行业经历长时间的积累,对行业发展特点及影响要有深刻的认识,还需要审计者能够不断掌握新的审计技术和渠道,并能够积累一定层次的社会资源。而从外部条件看,对于电力工程审计面对的很多阻力和难点,并不是个人能力能够完全解决的,必须要依靠有效的制度和法规、务实的高层管理者和监督机构的支撑,为电力工程审计人员提供一个安全有保障、信息传递有渠道、问题落实有力道的审计环境。具体而言,在我国电力行业改革过程中,可以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将项目规划、招投标及分包、建设监督等环节进行公开,并为公共监督提供直通车,从而让原本试图掩藏审计问题和阻碍审计工作的人没有操作空间。而对于审计人员的选拔和培养,应按照胜任力模型进行要求。对于一些能力不足、职业操作缺失,甚至与违法犯罪分子搅和在一起的审计人员,应及时清除出审计队伍,并严禁其进入行业。同时,对于具有正义感和高素质的电力工程审计人员,要重点保护其人身和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廖华伟.电力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2,(11):120-121.

[2]李伟伟.探如何加强电力工程审计工作的监督和导向作用[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81-84.

[3]周兆军,王勋杰.电力工程信息化背景下的审计标准化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17):180-181.

[4]蒋莉,杨洲.全生命周期成本审核管理在电力工程项目审计中的应用研究[J].财会学习,2017,(17):142.

[5]赵红卫,王良浩,扎西罗布,等.从内部审计角度看电力工程管理存在的缺陷及改进建议[J].华东电力,2010,38(3):442-445.

消费阻力范文篇7

1.1跨国公司的概念

跨国公司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经济实体所组成,并从事生产、销售和其他经营活动的国际性大型企业”。

1.2最有效发挥跨国公司优势的战略选择——本土化经营

本土化经营指主要针对地方性的竞争和消费需求,某一子公司自主做出的资源配置决策。在许多经营领域中,跨越各子公司的整体协调行动可能不会带来竞争优势;相反,则可能会有损于竞争优势。一般来说,凡是不特别需要规模经济或先进技术的经营领域,都需要根据当地市场的需求进行本土化化经营。

1.3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的意义

跨国公司本土化经营的战略意义在于:

第一,可以满足不同地区消费者偏好的差异。

第二,满足分销渠道的差异。

第三,替代产品的可获得性及产品调整的需要。

第四,本土化经营可以更好地适应东道国市场结构。

第五,东道国政府的政策规划。

2.跨国公司在华的本土化经营战略

2.1人才本土化——英特尔

英特尔自1985年进入中国,已经在中国大陆设立了16个分公司和办事处,拥有本地员工6000多人。具体说来,英特尔的人才本土化战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聘用本土员工;开设研究院;培养人才幼苗。

2.2产品本土化——肯德基

产品本土化,是跨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在市场上开拓疆土的一把利器。根据中国市场定律,谁愿意迎合中国消费者谁就能得到中国消费者的心。2005年,肯德基在中国市场推出了一句看似平淡、貌不惊人的广告语—“立足中国,融入生活”,并在全国范围内大力传播。这平平常常的一句广告语其实包含着肯德基进入中国市场近20年来持之以恒的本土化策略。

2.3品牌本土化——宝洁

品牌战略属于营销战略的一部分。品牌是商品的灵魂,名牌效应是其他营销手段所不能比拟的,因此跨国公司—向十分注重实施品牌战略。

宝洁公司在中国市场的本土化非常成功,在宝洁公司的各种媒体的广告中,消费者不但看不到“美国”的字样,而且二十多年来,宝洁公司向中国市场推出7大类17个品牌的产品,其中产品名字都是广泛调研后产生的,也有不少是中国消费者参与的结果。

3.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经营战略的方法及展望

3.1跨国企业在文明古国的本土化策略

跨国公司在中国进行本土化策略时,灵活的运用以上案例所列举的人才本土化、产品本土化和品牌本土化战略可以帮助跨国公司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而有效率的打开中国市场,同时,中国的文化特殊性也注定了在华跨国公司对这个文明古国独特文化进行有针对性的本土化营销。

结合中国市场环境和文化环境,我们很容易分析出中国消费者的价值观并采取相应本土化策略。如,针对扩展家庭与核心家庭这一要素,中国这种东方文化国家,家庭责任与义务通常延及外甥、侄儿、侄女等。亲戚之间很容易为对方的孩子置办物品。再如,主动与被动因素,在美国,人们对问题的解决倾向于采取一种“行动”导向的态度,而在中国则强调“三思而后行”。

3.2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发展的阻力

跨国公司在华的本土化营销也还存在一些阻力。首先,中国的广告行业运作中有很多不规范的地方,相比之下,成熟市场中的媒体策略尽管十分细化,但在中国的市场环境中的有效性却大打折扣。

其次,中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和省份之间还存在地区保护主义的现象。因此,跨国企业的战略制定者应时刻关注中国政府关于跨国公司在华经营的各种政策规则,以便及时根据政策来调整本公司战略。

3.3展望未来,跨国企业中国的本土化发展之路

消费阻力范文篇8

1.1跨国公司的概念

跨国公司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经济实体所组成,并从事生产、销售和其他经营活动的国际性大型企业”。

1.2最有效发挥跨国公司优势的战略选择——本土化经营

本土化经营指主要针对地方性的竞争和消费需求,某一子公司自主做出的资源配置决策。在许多经营领域中,跨越各子公司的整体协调行动可能不会带来竞争优势;相反,则可能会有损于竞争优势。一般来说,凡是不特别需要规模经济或先进技术的经营领域,都需要根据当地市场的需求进行本土化化经营。

1.3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的意义

跨国公司本土化经营的战略意义在于:

第一,可以满足不同地区消费者偏好的差异。

第二,满足分销渠道的差异。

第三,替代产品的可获得性及产品调整的需要。

第四,本土化经营可以更好地适应东道国市场结构。

第五,东道国政府的政策规划。

2.跨国公司在华的本土化经营战略

2.1人才本土化——英特尔

英特尔自1985年进入中国,已经在中国大陆设立了16个分公司和办事处,拥有本地员工6000多人。具体说来,英特尔的人才本土化战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聘用本土员工;开设研究院;培养人才幼苗。

2.2产品本土化——肯德基

产品本土化,是跨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在市场上开拓疆土的一把利器。根据中国市场定律,谁愿意迎合中国消费者谁就能得到中国消费者的心。2005年,肯德基在中国市场推出了一句看似平淡、貌不惊人的广告语—“立足中国,融入生活”,并在全国范围内大力传播。这平平常常的一句广告语其实包含着肯德基进入中国市场近20年来持之以恒的本土化策略。

2.3品牌本土化——宝洁

品牌战略属于营销战略的一部分。品牌是商品的灵魂,名牌效应是其他营销手段所不能比拟的,因此跨国公司—向十分注重实施品牌战略。

宝洁公司在中国市场的本土化非常成功,在宝洁公司的各种媒体的广告中,消费者不但看不到“美国”的字样,而且二十多年来,宝洁公司向中国市场推出7大类17个品牌的产品,其中产品名字都是广泛调研后产生的,也有不少是中国消费者参与的结果。

3.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经营战略的方法及展望

3.1跨国企业在文明古国的本土化策略

跨国公司在中国进行本土化策略时,灵活的运用以上案例所列举的人才本土化、产品本土化和品牌本土化战略可以帮助跨国公司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而有效率的打开中国市场,同时,中国的文化特殊性也注定了在华跨国公司对这个文明古国独特文化进行有针对性的本土化营销。

结合中国市场环境和文化环境,我们很容易分析出中国消费者的价值观并采取相应本土化策略。如,针对扩展家庭与核心家庭这一要素,中国这种东方文化国家,家庭责任与义务通常延及外甥、侄儿、侄女等。亲戚之间很容易为对方的孩子置办物品。再如,主动与被动因素,在美国,人们对问题的解决倾向于采取一种“行动”导向的态度,而在中国则强调“三思而后行”。

3.2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发展的阻力

跨国公司在华的本土化营销也还存在一些阻力。首先,中国的广告行业运作中有很多不规范的地方,相比之下,成熟市场中的媒体策略尽管十分细化,但在中国的市场环境中的有效性却大打折扣。

其次,中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和省份之间还存在地区保护主义的现象。因此,跨国企业的战略制定者应时刻关注中国政府关于跨国公司在华经营的各种政策规则,以便及时根据政策来调整本公司战略。

3.3展望未来,跨国企业中国的本土化发展之路

消费阻力范文篇9

在这一部分主要是我阅读了《中国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林毅夫、蔡昉、李周著)这本书后的想法。

我国传统的经济模式是由三个基本方面构成:⑴以重工业为优先发展目标的经济发展战略;⑵以低利率、低汇率、低工资和低物价为主要特征的宏观政策环境;⑶以计划分配资源、重要部门的国有制和体制为主要内容的经济管理体制。传统模式的这三个主要内容具有形成上的历史因果关系和运作上的相互配合、相互依赖的逻辑关系。

解放后,我们曾面临着如何在缺少外援和贸易的条件下迅速实现工业化的历史选择。从当时的客观环境和主观认识出发,我国选择了以优先发展重工业来带动整个经济建设,实现赶超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而我国当时是一个资金稀缺的经济,不利于发展重工业,为了解决重工业发展的要求和现实经济实力之间的矛盾,需要采取一系列政策来抑制市场的作用,人为压低重工业资本形成的成本。因而,当时便形成了以压低利率、汇率、资本品价格、工资和消费品价格为主要内容的宏观经济政策环境。进一步还需要解决将稀缺但相对价格被扭曲的要素投入到政府置于优先发展目标中的部门,因此便形成了集中分配资源的计划体制,与此相应产生的则是工业部门的国有化和农业的化,以便将经济剩余集中到工业部门。

这种偏向于资本密集型的产业目标以及由此产生的扭曲要素和产品价格信号的政策环境,不利于我国资源比较优势的利用,形成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的产业结构;而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和单一的所有制格局,抑制了竞争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造成了企业经营不善、劳动者生产积极性不足,从而整个经济的低效率。

感想:对于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经济政策的认识仅仅只是停留在过去的课本上,只知道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而对中国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哪些特征、以及计划经济体制给中国带来了什么等等之类的问题一直很困惑。而在读了以上段落后,让我的眼前豁然开朗起来,对于过去我国实行经济政策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实行计划经济是历史的使然,社会主义国家必然要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但计划经济体制有其诸多的弊端,如价格扭曲、效率损失严重等等,这些都造成了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慢。另外我国的经济政策还与当时对国际政治环境的判断有关。我国之所以要实行以重工业优先发展,带动其它工业发展的战略是和当时的政治环境,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下,我国只有靠自身力量来发展,以实现赶超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目标,并且还要应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威胁,使得我国不得不选择走这条所谓的“捷径”,而并没有真正根据自身的情况,去选择优先发展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这使得我们从一开始走的“捷径”变成了一条“弯路”。

正是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中国在1978年开始实行改革开放,但中国的改革没有他国的经验可借鉴,是“摸着石头过河”,是一种渐进式改革。

中国渐进式改革具有如下特征:

⑴增量改革。即不从对资产存量的再配置入手,而着眼于在资产增量的配置上引入越来越多的市场机制的改革方式。这种改革方式是我国渐进式改革的重要特征,被证明是成功的。

首先,对于矫正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增量改革可以避免一个调整成本。经济改革获得最大限度的支持和政策上的持续性,有赖于它能够带来即时的收益和支付尽可能少的成本,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改革最佳的轨迹应该是使增长直线上升而避免一个J字型的增长。

其次,增量改革有利于维持改革过程中稳定与速度两种要求的平衡。

⑵试验推广。我国的经济改革大多不是在全国范围内同时推展的,而是每项改革措施都从较小范围的试验开始,在取得成果并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加以局部推广,由点及面,不断总结和观察,进而扩大其实行范围。所以,这种方式也意味着我国改革的局部性特征。无论是对于自上而下自发式的改革措施,还是对于政府推行的改革措施,这种试验推广的特征都存在。前者如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推行过程,后者如企业承包制的试行和创建经济特区等。

这种改革方式的主要优点是:①尽可能地减少改革风险;②这种试验性的自发改革,与增量改革相结合,能够及时提供在哪些领域进行改革具有最大收益的信号;③为市场的建设和发育创造了一个过程。

⑶非激进式改革。实行非激进式改革,首先能够充分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保持制度创新过程中制度的相对稳定和衔接。其次可以避免大的社会动荡和资源浪费。激进式改革必然强烈地损害到某些利益集团的既得利益,会招致猛烈的抵制,同时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最后,不实行以私有化为中心的改革方式,避免了资产存量再分配过程中出现的不公平以及由此产生的冲突,因而可以保持接近于共同富裕的社会分配状况。

感想:渐进式改革是中国明智的选择。虽然渐进式改革也有其弊端,如价格扭曲会仍然存在,因而导致效率损失依然存在,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改革方式却是成本最小的,不会引起太大的社会动荡,这适合于我国的国情。因为利益集团的既得利益没有受到损失,不会引起他们的抵制。相比之下,激进式改革一夜之间将原有的缺乏效率的经济体制推倒,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虽然价格扭曲能在很快的得到纠正,效率得到重新恢复,但是这种改革的成本却是比较大的,利益集团的既得利益收到损失,引起他们的抵制,必然导致严重的社会冲突,社会动荡。

二、关于改革阻力

改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不可能不会遇到阻力。这是因为改革是一种制度变迁,它更一般的是非帕累托改进,必然会涉及到利益的调整和重新分配,这就会引起利益受损人的抵制,阻碍改革的进行。关于对改革阻力的认识,我主要是通过阅读樊纲教授的文章中了解。

(一)相对阻力与绝对阻力

所谓“相对阻力”,指的是社会上一部分人、一部分利益集团会在改革过程中受到利益的损失(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损失),他们为了维护自身的既得利益而抵制或反对改革,从而构成对改革的阻力。

改革的相对阻力有以下两种具体形式:

第一,社会成员分成明显的利益集团:能够在改革中受益从而拥护改革的集团;因改革会给他们带来损失从而抵制改革的利益集团,无所谓的中间势力。这时,对改革的阻力表现为明显的利益集团之间的冲突。

第二,社会上每个人都认为旧经济体制应该改革,每个人都称自己为改革派,但每个利益集团都根据自己的特殊利益或从自己所处的特殊地位出发,提出符合各自需要的改革方案—每个人都想把体制改得对自己更为有利;人人都在喊改革或深化改革,但各个人的不同含义,结果是大家争论不休,改革迟迟进行不下去,或发生利益集团之间的政治冲突。在这种情况下,每一方都可能指责其他人是改革的阻力,但事实上可能每个人都同时构成对有效的改革的一种阻力。

改革的绝对阻力指的是社会上每一个人都可能遭受一定的损失,从而每个人都具有抵制改革的动机。这重要指的就是因改革初期所发生的改革“阵痛”而引起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都可能因对改革在初期阶段所会引起的震荡、引起的生产下降而产生对改革的疑虑与恐惧,并因此而抵制改革。

感想:对于相对阻力来说,如果受损利益集团的势力越强大,那么改革遇到的阻力就会越大。而对于绝对阻力,只能用经济的发展,让人们都能分享到改革的成果,或者说服人们相信改革定会给他们带来足以弥补眼前损失的好处,消除人们心中恐惧时,人们才会相信改革,才会支持改革,至少不反对改革。

(二)可消除的阻力与无法消除的阻力

不可消除的阻力有:⑴一些无法通过物质补偿而消除的精神损失所引起的对改革的抵触;⑵无法彻底消除的相对损失所引起的对改革的抵制;⑶与改革“阵痛”有关联的阻力。

除以上情况的阻力都属于可消除的阻力。

感想:对于可消除的阻力,一般可以通过补偿或者赎买的方式来消除。但问题的关键是怎样补偿、该补偿多少才能消除阻力,这是一个难操作的问题,因为如何衡量补偿的量是个难题。再者政府是否具有这个能力去补偿呢?当然如果能够解决以上问题,那么改革的阻力也必然会消除,使改革接近于帕累托改进。此时改革可称之为卡尔多—希克斯改进,即当改革收益者的收益足够弥补改革受损者的损失,并有剩余时,这样的改革是有效率的。对于不可消除的阻力,更多是一方面通过经济发展来降低,另一方面则是通过教育、劝说的方式来降低。

三、后记

消费阻力范文篇10

一、市场需求引力

市场需求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是拉动和牵引企业技术水平持续提升的主要外部动力。企业家福特曾经有一句景点的表述,不管消费者需要什么颜色的汽车,我只有一种,黑色的。福特对于市场的差异化需求,采取的是“不反应”策略,而同时采用了大量创新。福特所关注的是市场对于低成本和廉价汽车的需求,福特汽车公司采取的创新策略包括:简化汽车结构,零部件生产的标准化和专业化,采用流水线的方式生产汽车等等。企业技术创新正是要把握市场需求的关键所在。技术创新满足需求的同时又会诱发新的需求,市场需求与技术创新存在着相互促进的作用。技术创新是企业应对市场需求变化的一种本能反应。而从全球来看,对于高效、节能、环保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开发具有较高技术标准的产品和服务已经成为企业立足国内市场,进军国际市场的必然选择。

二、政企推力

国内外多数国家的实践证明,政府是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推动者。根据经济学基本理论,如果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而获得较高的竞争优势,则不仅可以为地方政府提供持续的税收收入,而且可以解决一定量的就业问题。在IBM公司开发商业电脑是,美国政府曾经主动要求提供资助,后来被IBM公司拒绝了。从这一点来说,政府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已经不限于一般的诱导了。

三、技术推力

技术创新往往是是以新技术投入为特点的,钢铁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大型机械的发展,而电子技术的投入,推动了机器电子工业的发展。新技术既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基础,惠普公司的碳粉加工技术,推动了其打印设备的创新,可见科技进步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而理光公司曾经在光学成像领域积累了雄厚的技术实力,当它将这些技术应用于照相机的生产,形成了在产品创新方面的强大变革动力。技术推力之所以能够成为推动技术创新的动力,一是因为技术总在不断发展,带动了企业的技术创新;二是因为技术具有可被利用于新产品的内在特征,从而具备了推动创新的应用价值;三是因为技术的商业化应用往往会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回报。所以,技术推力在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影响。

四、竞争压力

市场竞争属于外在动力。企业的技术创新不仅受到技术推动,往往还与市场竞争相关。Intel公司曾在芯片生产技术上形成了丰富的储备,却没有立即形成新的产品,直到市场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竞争者,比如AMD公司更快地推出创新性产品。市场竞争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竞争压力,甚至形成一定的压力感。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范畴,Intel公司为应对市场竞争的压力,加快了推出新产品的速度。市场竞争对企业产生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会激发企业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竞争压力是市场机制激励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外部力量。若果说技术推力是企业创新的重要基础,那么竞争压力就起到了近乎催化剂的作用。

五、风险阻力

技术创新是一项具有较高不确定性的活动,国外有关研究表明,不论企业还是其它科研单位的创新活动,都只有少数或者是极少数获得了成功。企业的技术创新以渐进式创新为主,技术创新活动的成功率相对较高,但技术创新风险依然存在,创新风险是企业技术创新的现实而强大的阻力。应对技术创新风险的方法主要有:(1)加强技术创新立项的审查,控制高风险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但同时会限制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2)同相关科研单位合作,借助其基础研发力量,这是降低技术创新风险的较为常用的方法,但有关技术创新的产权问题需要明确,企业对于技术创新活动可能要承担较多经费。(3)与竞争性企业合作研发,共担风险。(4)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可以较为快捷地获得新技术,一般需要承担较高的技术引进费。

六、结论

综上所述,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系统主要包括,由市场需求引力,政府推力,技术推力,竞争压力,风险阻力等。事实上,技术创新的动力系统更为复杂。企业可以通过技术引入、合作开发等方式获取相关技术并提升自身技术创新水平。

作者:赵永全 单位: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文茜,刘益.技术创新、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竞争.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7,38(1):154~165.

[2]祝烨烨.传统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动因分析.管理现代化,2017,(3):242~243.

[3]AdnerRandLevinthalD.Demandheterogeneityandtechnolo-gyevolution:Implicationsforproductandprocessinnovation[J].Man-agementScience.200147(5):611~628.

[4]P.M.Lee,H.M.Neill.OwnershipstructuresandR&Dinvest-mentsofU.S.andJapanesefirms:agencyandsteward-shipperspectives[J].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200346(2):212~22.

[5]PhilipR.Tomlinson.Co-operativetiesandinnovation:SomenewevidenceforUKmanufacturing[J].ResearchPolicy.2010,39:762~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