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理念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4 04:53:20

消费理念

消费理念范文篇1

品位、气质、尊贵、荣耀。物以稀为贵物以稀为贵是经济中的常理。很多企业也常常依靠人为地制造产品的“稀缺”来提高产品的价值。兰博基尼汽车公司生产的蝙蝠鱼牌汽车,其价钱相当于购买保时捷911型汽车价钱的两倍多,这并非是因为兰博基尼车的性能更好,而是因为这种汽车很稀少。实际上,这种难配到零部件。就像稀少的纪念币一样,该车的附加值只是来自它的独占性。

倡导适度的产品消费伦理观,促进消费健康发展

面对现代社会存在的消费问题,必须倡导一种适度的产品消费伦理观,确立一种以适度性为基本特征的消费方式,从而将消费引向健康发展的轨道。适度消费的定义“适度消费”是既适应本国国情、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自然资源的,又能满足居民基本生存和发展需要的一种消费状态。“适度消费”是在资源条件约束下的最优化消费。采用与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产品消费模式,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理论是目前世界公认的有利于实现经济、环境、社会、人口、科技诸方面协调发展的理论。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见,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性在空间层面和时间纵向上对发展本质所作的限定。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均衡发展,坚持人的全面发展原则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发展的理想目标和最佳状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华和核心,要实现人的全部才能和力量的充分发展,就必须满足人自身生存与发展、创造与享受的需要,作为满足这种需要的消费,是人的生命存在和发展的首要条件,是确保劳动力再生产的必备条件,只有有了更高更好的产品消费才能生产出更加接近于“最高目标”的产品。以人的生存、健康、幸福为产品消费的出发点和目标,坚持人道主义原则人类的欲望是难以满足的。适度消费要求适当节制人的欲望,它不是通过消费量的无限增长来企求幸福,而是通过提高精神生活水平,包括社会交往、有意义的工作和休闲时间的增加来获得幸福感,使人生越来越完美,这充分体现了消费领域中的人道主义原则。

消费理念范文篇2

关键词:消费文化;慢设计;思考

1消费文化下设计呈现出的后果

消费文化是在后现代社会发展中产生的,与现代主义思潮背道而驰,后现代主义社会已经不再是精英社会,大众文化和消费文化的崛起,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审美及消费观。以大众化消费为起点的消费观加快了产品的更新速度,也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导致社会岌岌可危。1.1资源环境的消耗。消费文化一种以满足大众需求为前提的文化,是把消费放在首要位置,首要任务是刺激消费,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就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当设计只站在利益的角度思考,成为利益的工具,后果就是产品的使用率低,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修复的破坏。美国通用公司提出了一项制度——“有计划废止制度”,认为缩短产品的使用寿命,更新外形变化来刺激消费者对新产品产生的购买欲,达到刺激消费的目的。这项制度至今仍然被使用,如美国的苹果公司,每一年都会更新苹果手机的外形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同样,我们在这种快节奏的生活背景下,强迫自己适应快节奏的生活,随之而来的快餐、一次性使用产品都造成了对环境的破坏。1.2生活体验的遗失。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遗失了很多对生活体验的细节,影响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交流,科技带来了进步,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可以用视频代替见面,只要一个电话,食物便出现在眼前,人与人的沟通越来越少,与冰冷的机器“沟通”越来越多,消费文化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让我们忽略了生活的很多美好,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可是精神上的缺失越来越多。这是消费社会带来的弊端。

2慢设计的概述

慢设计是针对工业革命之后所面临的各种危机所产生的。机器时代,物质生活除旧推新,物质的极大富足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在追求消费带来的快感的同时,却忘记了生活的本质,也忽略了过快的消费,必将导致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的严重消费。慢设计的核心是追求非物质、最本质的生活状态。慢设计是一种能够改善并客观促进社会良性发展的积极状态。针对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所造成的全球性环境危机,慢的理念应运而生。而慢设计理念的提出针对的是设计领域为了追逐利益而快速设计带来的社会问题提出的解决办法,它作为一种新兴的设计理念,属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范畴,设计则属于可持续发展的艺术范畴。在可持续发展理论基础上,慢设计既能满足人类的实际需求,又可以减缓设计对环境和资源造成的破坏。通过慢设计适度、平衡、缓慢的思维理念来拓宽设计未来的发展方向。可持续发展与慢设计的应用领域与范围虽不同,但其在维护自然环境和人类未来发展理念的追求上却是相同的。

3慢设计对消费文化的影响

消费文化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设计在客观上也起着引导和刺激消费的作用,慢设计理念能够改善消费社会中产生的一些弊端。第一,慢设计理念倡导可持续发展,设计师应该把资源问题放在首要位置,要在设计过程中考虑所有材料的可回收再利用性,有效地缓解资源消耗过快的问题,并且在设计过程中有意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这一点与有“计划废止制度”背道而驰,但是设计师有责任保护自然资源。第二,考虑产品的文化内涵,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表达。工业革命给我国的手工艺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我们放弃了很多传统工艺,如榫卯结构,设计师甚至不愿意去思考如何将这种优秀的传统工艺运用于现代设计中,在设计过程中,我们逐渐忽略了传统元素,导致产品变得越来越冷漠。在设计中运用传统的中国元素,实现消费者与产品的精神交流,有利于传承我国的优秀文化。第三,强调慢设计理念。设计应该更关注人的情感,进入科技时代以后,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经济成为我们追求的首要目标。这种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让人们产生了巨大的压力。科技是便利的,同时也是冷漠的。慢设计理念倡导通过设计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注重人与物之间的交流,通过产品使用的材料、颜色的搭配等细节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

4结语

慢设计理论还在发展过程中,需要现代设计师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整理,从慢食到慢运动再到慢设计,“慢”的理念逐渐被人们接受。慢设计理念影响下的产品也走进了大众的视野,它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观、人文关怀备受关注。慢设计发展得并不成熟,在实践中还存在局限性,但是“快”的思想影响着社会的各个方面,让美好的事物转瞬即逝。在慢设计理念指导下设计,可以通过设计引导人们树立正确消费、理性消费的意识,从而增强慢设计在未来的实践性,改进慢设计的实践。在慢设计理念的指导下,人们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能够真切地体会到设计师的初衷和产品带来的快乐,以及设计所流露的美,是对慢设计理念最好的感悟。

参考文献:

[1]迟瑞峰,李宁.慢设计理念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J].江苏科技信息,2017(26):43-44.

[2]王宁.后现代社会的消费文化及其审美特征[J].学术月刊,2006(05).

消费理念范文篇3

本文作者:王茹工作单位:兰州职业技术学院

影响甘肃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主要因素

收入水平收入水平是影响消费需求最重要的因素。从十多年间甘肃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可以看出,居民消费主要集中在食品和居住领域,吃、住依然是甘肃农村居民消费的一个主要内容。即使收入有所增加,其需求的变动对收入的反应仍然迟缓,即需求缺乏弹性;相反,家庭设备、文教娱乐和医疗保健对收入反应却很快,需求富有弹性。其中前者属于生存型消费,层次较低,后者属于发展、享受型消费,层次较高。一旦购买力提高,消费需求层次就会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跃进,消费结构也会向较高层次跃迁。因此,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是扩大农村消费市场、提高农村购买力、促进消费结构合理化的基础与关键。产业结构2010年甘肃省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核算中的比例为14.54∶48.17∶37.29,第三产业总体增长较快,但是甘肃农村第三产业发展仍然不足,其主要原因是消费者对第三产业有效需求不足。国际上,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居民家庭服务性消费支出在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分别为40%、36.2%、30.6%、30.6%,发展中国家居民家庭服务性消费支出大多在20%左右,而甘肃省农村居民2010年家庭服务性消费支出才达到23.73%。农村居民家庭服务性消费支出过低严重影响了甘肃省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农村居民消费质量的提高。因此,目前我们在注重产业结构对消费结构影响的同时,更要注重强调消费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反作用,使生产结构适应消费结构。不确定性近年来,农民面临的不确定性日渐增强,主要表现为:(1)农村居民对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性,农村居民往往倾向于通过减少当前消费支出、增加储蓄来应对未来医疗、养老、教育、住房等方面的问题,这说明甘肃省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不足,农村医疗、教育、养老等制度仍不完善、不健全,严重影响了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2)生产环境的不确定性,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甘肃省农业生产在抵御自然灾害方面,能力弱,损失率高,农业生产收入受到很大的影响;(3)农产品市场信息的不确定性,甘肃省农业生产与市场经营户信息缺乏沟通,最新市场信息下乡入户难,农产品卖难等问题较为突出,致使农产品的生产和供给调整难度大,农产品价格波动大,对收入的影响很大。

促进消费结构合理化的对策和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甘肃省农村居民吃、住等基本生活资料的需求仍然是消费支出的大项,农村居民的总体消费水平不高,需要加以合理引导。增加农民收入1.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根据甘肃自然条件状况,对马铃薯、苹果、洋葱等特色农产品的种植要重视;对党参、当归、甘草、大黄等中药材种植规模要进一步扩大;对畜牧业发展应该采取规模化养殖;对于大部分农产品经营者来说,必须想方设法在品质上做到与众不同、出类拔萃,同时在内外包装上也要有所创新,比如在包装上要特别注明选购的理由和独特的卖点等,以此来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提高农产品价值,增加农民收入。2.要规范农产品市场,建设农产品信息平台,使农民可以根据市场需要进行农业生产为此,我们急需建立功能齐全、覆盖面广的市场信息网络。通过对市场信息的准确把握,农民才能合理地调整生产,从而增加收入。3.加强农村清洁能源工程建设利用沼气、沼渣、沼液,提供农民生活用能,发展庭园经济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有利于帮助农民节省燃料和用电,减少生活支出;有利于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推动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消费结构升级。今后,需加强对产业结构升级带动性强的若干主导产业的投资力度,如绿色能源产业和农村循环经济产业,只有这样,增加其研发投资,使产业结构、企业科技竞争力与时俱进,才能适应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变化。比如,在水资源丰富的县实施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工程,将丰富的农村水能资源转化为经济和社会效益。再以农村循环经济产业为例,稻花香集团提出以农产品加工业为龙头,向饮料产业延伸,向饲料产业拓展,向养殖和有机肥料产业扩张,向生物化工产业推进,构建了“五级循环”产业链,打造农业产业化循环经济,助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并付诸实施。随着这一战略的全面推进,稻花香已建立起以三峡坝(库)区农村为基地、以周边县市及其他地区为带动和辐射区域的湖北省最大的农业产业化循环经济园,直接和间接就业的农民已达到20万人。以上经验也值得甘肃省借鉴。增加有效供给,引导合理消费消费结构合理化的基本保证是有效的供给,它也是优化供给结构,满足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和升级的需要。因此,供给领域应重视市场细分,进行消费品市场的合理定位,满足农村居民多层次需求;提高适合农村居民消费的商品的比例,增加供给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此外,还要积极调整消费政策,鼓励发展新的消费热点和消费方式,提高农村消费者的素质,倡导科学、合理、文明的消费观;重点针对文化、娱乐、卫生保健、旅游、通讯等产业,不断完善消费品供给结构,满足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建立适合农村特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一是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确定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标准要能保障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二是要完善财政政策,将财政支出和转移支付更多地用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完善社会保障和支持农业发展等方面;三是逐步建立农村社会福利制度,解决孤寡、残疾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对其吃、穿、住、医、葬等方面给予必要的物质帮助;四是要建立适合甘肃农民的养老保险机制,调动农民参与社会保险的积极性,解决农民的养老之忧。通过以上措施可以解除农村居民后顾之忧,改善农村居民的消费预期,提高消费欲望,增加即期消费,从而促进其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改善。

消费理念范文篇4

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消费伦理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消费伦理思想的内容极其丰富而深刻,在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消费是社会发展的一种重要的尺度.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再生产的重要环节。人们的消费既受生产的制约,也受道德观念的影响。同志一直很关心群众消费生活,并把人民消费需要不断得到满足提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高度。在看来,提高人们的生活消费的同时,必须反对铺张浪费,强调勤俭节约,重在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和质量: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原始资奉积累严重不足。为了集中力量搞好社会主义建设,把增产节约、反对浪费作为一项治国方略来实施的勤俭建国思想贯彻于社会领域的每一个环节。在1950年七届三中全会报告中,明确把“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作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的三大条件之一。1951年10月号召为了“继续加强抗美援朝工作,需要增加生产,厉行节约,以支持中国人民志愿军。”同年l2月,他在审阅《中共中央关于实行精兵简政,增产节约,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和反对官僚主义的决定》稿时指出“为了完成国家一、世化,为了建设重业和国防工业,就要付出很多的资金,而资金的来源只有增产节约一条康庄大道”,“领导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展开爱国增产节约运动,使这个运动战为真正的全体人民运动。”在1955年《勤俭办礼》一文的按语中指出:“勤俭经营应当是全国一切农业生,合作社的方针,不应当是一切经济事业的方针。勤俭办工厂、勤俭办商店、勤俭办一切国营事业和合作事业、勤俭办一切其他事业,什么事情都应当执行勤俭的原则。这就是节约原则,节约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原则之一。中国是一个大国,但是现在还很穷,要使中国富起来,需要几十年时问。

几十年以后也需要执行勤俭的原则,但是特别要提倡勤俭,特别要注意节约,是在目前这几十年内,是在目前这几个五年计划的时期内。”1956年,在党的八届二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方针。“我们用l角钱,不能只做8分钱的事,而要做1角2分钱的事。”“力求节省,用较少的钱办较多的事。”1957年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专门讲到“节约”问题,其中,关于“厉行节约”的精辟论述已成为至理名言:“我们要进行大规模的建设,但是我国还是一个很穷的国家,这是一个矛盾。全面地持久地厉行节约,就是解决这个矛盾的一个方法。”“力求节省,用较少的钱办较多的事。”

消费理念范文篇5

本文作者:鲁琦工作单位:巢湖学院体育系

安徽省城镇女性消费观念调查结果体育消费是指“人们为满足多样化的体育需求,采用不同的方式消耗体育物资产品、购买各种体育和参与、观赏各种竞技运动、健身运动等服务产品的过程。”[3]体育消费属于享受性消费和发展性消费,是为满足马斯洛需求的较高层次。体育消费观念是人们对待其可支配收入的指导思想、态度以及对体育产品价值追求的取向,体现为对消费对象、消费行为方式、消费过程、消费趋势的总体认识评价与价值判断。根据消费观念的一般理论,本研究将体育消费观念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理性消费,注重体育产品(服务)的“好”与“坏”,追求产品的物美价廉、经久耐用;感觉消费,注重体育产品(服务)的“喜欢”与“不喜欢”,追求产品的品牌、式样、吸引力;感性消费,注重体育产品(服务)的“满意”与“不满意”,追求产品所提供的身体与心灵感受。调研中,请受访者填写对体育消费观念三个层次的评价,采用5分制方式来表达与分析结果:特别注重(4分),注重(3分),一般(2分),不太注重(1分),不注重(0分)。均值处理后获得不同职业女性体育消费观念得分分布见图1。表1调查对象年龄分布表2调查对象职业分布职业工人商业、服务业离退休其他职业N347216241135%13.50%8.40%9.37%5.25%企管人员公务员教师医疗卫生30532743556511.86%12.72%16.92%21.98%年龄段20岁~30岁31岁~40岁41岁~50岁51岁~60岁61岁以上N657803546362203%25.55%31.23%21.24%14.08%7.90%图1不同职业女性体育消费观念得分分布调研结果显示,理性体育消费(物美价廉、经久耐用,3.13)仍然是安徽省城镇职业女性体育消费的主流观念;重品牌、重式样、重使用的感觉消费观念(2.81)次之;而重身心感受的感性消费观念(2.56)正逐渐深入人心,体育消费观念呈现多元化。数据表明城镇职业女性体育消费观念正处于转型期,注重消费效益、注重从消费中获得更多的身心满足(健康、快乐、审美)等新型消费观念正逐渐为广大职业女性所接受。

职业差异对比通过X2检验,城镇女性的体育消费观念的职业差异显著(p<0.05)。通过两两比较,除企管和公务员,工人与离退休之间无显著差异外,其他各职业间均存在显著差异。企管、公务员、医疗卫生等职业群体,体育消费观念更易于受个人因素影响,因而更加趋于多元化。感觉消费、感性消费等新型体育消费观念,较之工人、离退休等职业,更易于被接受。教师群体则更加认同理性消费(3.02)和感性消费(3.55)两个体育消费观念层次,其中感性消费的认知度在所有职业中得分最高,而感觉消费得分值相对较低(2.45)。工人与离退休职业群体,理性消费认知度明显高于平均水平,而不甚赞同感觉与感性等新型消费观念。医疗与商业服务业群体较为重视感觉消费(3.29和3.61)观念的,更加看重体育消费产品的品牌、式样以及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企管、公务员、教师职业群体消费理念多元化趋势较为明显。职业女性体育消费观念的形成源于许多因素,诸如宏观的经济环境、政策导向等,微观的供需关系、个人因素等,也有妇女的体育认知、消费动机等。根据研究需要,本文归纳和选取了A:体育消费产品丰富程度;B:体育消费环境;C:体育兴趣;D:经济收入水平;E:传统文化与消费观念;F:学历;G:家庭责任;H:闲暇时间等。通过对受访对象的问卷调查,采用5分制(0-4分,不重要———非常重要)记录数据,均值处理获得表3所示结果。数据显示体育消费产品丰富程度、体育消费环境对女性体育消费观念的影响较大,各职业调查得分均在3分(比较重要)左右,职业差异不大。体育兴趣对女性体育消费观念影响较小,反映女性从事体育消费的主要动机并非出自对体育爱好,这与男性体育消费受体育兴趣影响较大[5]不同。工人职业群体认为经济收入水平对体育消费及其观念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3.87),这与该职业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关系密切,使得工人职业女性大多选择量入为出、追求物美价廉的理性体育消费观念。其余各职业收入水平得分在2.42-2.99之间,差异不大,但也认为收入水平是影响体育消费观念的一项重要因素。离退休女性因其年龄较大,受传统文化与消费观念影响较大,是各职业中唯一认为传统消费观念(2.89)影响较大的职业。学历因素对工人、公务员、教师的体育消费观念影戏较大。家庭责任因素职业差异不大,对女性体育消费观念的影响适中。闲暇时间对女性体育消费观念影响比重较大,除离退休(1.98)和其他职业(2.41)外,其余职业群体受闲暇时间影响程度均较大(3分以上)。结合图1不同职业女性体育消费观念调查结果分析发现,工人与离退休职业注重理性消费,但其成因不同。工人群体主要是因为经济收入水平相对较低,消费时注重量入为出;离退休女性则主要受传统的文化思想与消费观念影响,此外闲暇时间充裕,使得该职业群体体育消费时可以理性思考。教师职业理性消费与感性消费并重,主要因为其学历层次较高、知识结构较完善,一方面注重理性消费,另一方面重视体育消费时的身心体验。企管、公务员、医疗卫生等职业群体,相对重视品牌、式样、消费效益等感觉消费观念,与其经济收入水平较高,闲暇时间较少有关。企管、公务员职业女性持感性消费观念比重也较大,受其学历层次较高,文化观念前卫影响。

安徽省城镇职业女性体育消费观念呈现多元化趋势安徽省城镇职业女性体育消费观念正处于转型期。从单一量入为出,重视产品的物美价廉、经久耐用的理性消费理念,向理性消费、感觉消费与感性消费的多元化转变。注重消费效益、注重从体育消费中获得更多的身心满足(健康、快乐、审美)等新型消费观念正逐渐为广大职业女性所接受。安徽省城镇女性体育消费观念职业差异显著体育消费观念在不同职业女性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工人、离退休和其他职业女性最注重理性体育消费观念;企管、公务员、医疗和商业服务业群体则持感觉消费理念比例最高;教师职业最注重感性消费理念。各职业群体自身的消费理念结构也存在一定差异,相对而言,企管、公务员、教师职业群体中消费理念较为平衡与多元化。各职业女性体育消费观念成因各异工人群体体育消费观念主要形成因素是经济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离退休女性则主要受传统的文化思想与消费观念影响。教师职业理性消费与感性消费并重,主要因为其学历层次较高、知识结构较完善。企管、公务员、医疗卫生等职业群体,与其经济收入水平较高,闲暇时间较少有关。企管、公务员、教师职业群体消费理念趋于多元化受多方面因素,包括体育消费产品丰富程度,体育消费环境,学历层次,文化观念等的综合作用。丰富女性体育消费产品与服务体育消费产品(服务)的市场供需关系是影响体育消费观念的重要因素。安徽省体育产业发展虽取得长足进步,但产业结构尚显单一。体育消费产品(服务)多样性尚有欠缺,特别是针对女性体育消费的产品与服务,尚不能有效满足女性消费群体需要。应进一步丰富女性体育消费产品与服务,满足多样性选择需求,从而促进女性体育消费观念的多元化发展。改善体育消费环境,培养女性体育兴趣提高体育消费中的组织指导水平,改善场地设施质量,强化体育消费提供者的服务意识,全面改善体育消费服务质量。从而,让更多的各种职业的女性,能享受到优质的体育消费服务。此外,应增强女性的体育参与感,培养女性对体育运动的兴趣,让女性更有意愿进行体育消费。提倡新型体育消费观念现代女性具有社会、家庭与工作的多重责任,女性群体的身心健康更应受到关注。应积极倡导健康、审美、快乐的新型体育消费观念。让女性在体育消费过程中,体验到更多精神满足。实施差异化体育消费市场营销手段应依据不同职业女性的消费观念特征,针对性地实施体育消费市场营销手段。细化女性体育消费市场,一方面,有利于不同职业女性享受到适合自身的体育产品与服务;另一方面,有利于体育消费市场的多元发展。

消费理念范文篇6

众所周知,消费是人类社会行为的重要方面,在特定消费价值观念支配下的消费行为、消费方式,不仅直接影响到生产、分配、交换等经济运行的诸环节,而且也是构成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在影响消费行为的诸多因素中,生产、收益起着决定性的客观作用,而消费主体的心理偏好、价值观念则发挥着主观性作用。消费主体的价值观念,也就是指消费主体基于一定的道德理念而做出的价值选择。消费行为既是一种经济行为,也是一种道德行为,任何消费方式都是在一定道德价值取向下所作出的。从“理性人”的假定出发,消费者首先是“自利性”的。这是人的本性使然,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在“自利性”基础上,消费者要追求最大效用的满足。以“自利性”和“效用最大化原则”为价值基础的消费行为,促使了社会竞争的不断深化,形成了一个竞争的社会,在个人之间、企业团体之间、族群和国家之间均展开着激烈的竞争,刺激了经济、文化的发展,提高了效率,推动了社会演进历程。但这种消费价值观所造成的不良后果是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紧张,追求效用最大化满足,破坏了个人身心的和谐,引发社会道德滑坡,将原本应具有精神情操的人变成了经济社会的消费工具。物质消费的无限膨胀,导致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尖锐化,造成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破坏,生态环境质量下降,最终使人类陷人生存与发展的危机之中。随着道德伦理的演进,人们逐渐认识到消费者应具有道德上的双重性格,即自利性与社会性。消费行为社会性的意义在于规避自利性叩缺陷,在于人们意识到消费决不是纯粹的独立的个体行为,而是人自利性与群体中其他人自利性的一致。效用最大化也不单单是物质消费效用的最大化,而是物质消费效用与精神、环境、资源消费效用,近期消费效用与长期消费效用,此代消费效用与后代消费效用在动态均衡中的最大化。因此,理性消费行为应是在社会性规范条件下的自我行为,它应当符合社会发展趋势,有利于社会总体生产与消费的均衡,有利于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一致。虽然对此观点仍存在众多争议,但从人类消费价值观念的发展看,它符合这一进程的要求。理性人的观点,在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和”为价值核心的形式出现的。“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焉。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卜和”代表了宇宙万物和谐一致的理想境界,是一种至极的道德价值观。这种中和价值观对人的身心关系采取了一种合理的态度,一方面,它肯定了人的情感欲望客观性与合理性,主张应在一定限度内尽可能满足一个人的需求,另一方面,它同时强调要将人的情感欲望设定在一个适度的范围之内,以社会性的“理”、“则”、“礼”来约束人们无限膨胀的欲求,从而化解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人身自我的矛盾冲突。当然,自我性与社会性之间的确存在着对立统-关系。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社会经济发展必然会牺牲消费者最大效用原则,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效率。作为社会总体利益,这种个体道德成本的支付是必要的。在缓解自利性与社会性矛盾的过程中,也不可走人以完全的社会性取代个人自我性的极端,我国经济中的消费道德取向有过深刻教一训。在旧体制下,主张弘扬以社会性为基础的道德准则,极端地坚持社会规范对个体行为的制约原则,压抑人的正常消费需求,使消费者处于“贫困”状态之中,当然其中也存在着社会生产力落后,产品有效供给不足等客观因素。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传统的消费价值观念受到了挑战。消费主体的意识觉醒,开始追求自我利益的满足,在弘扬道德个性化的过程中,引发消费行为趋向另一个极端,造成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期自身的复杂性及现存道德价值观念的复杂性。这些冲突的价值观既有互补性,又有局限性,不能用非此即彼的简单思维方式来判断,要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定值,坚持多元取向与一元导向相统一的价值观。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调控、构建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消费道德价值基础:一是从消费理念的世界化与民族化,传统道德资源与社会变革,理论思维与实践思维三个角度宏观构建新的消费道德价值观。在世界一体化的格局下,要将民族的价值观与世界普适伦理相结合,在社会转型期中,要以改革需要为出发点,创造性转化传统道德资源,将传统价值观中的合理成份与符合社会进步发展方向的现代价值观念融合起来,同时,籍以思考和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实践思维,培育新的消费价值观体系。二是树立判断消费行为合理化的道德标准,引导消费者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不断提升消费道德价值层次。首要的标准就是看在一定的收入水平下,是否能够比较好地满足人的各项基本生理需求和精神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次,要判断作为一种社会化的个人消费行为,是否符合社会的整体利益,或是否能够将社会性道德内化到消费个体性之中。理性的消费行为应有利于社会经济效益的增长,经济态势的均衡,也要有利于社会政治和谐、稳定,同时,体现出社会的精神面貌、社会风气、道德水准。最后,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衡量,消费价值观应有利于资源的合理使用、环境改善和生态平衡。三是利用各种宣传媒体、舆论导向全面营造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以社会示范效应带动消费行为的理性演化。

参考文献:

[1]王忠武.消费行为合理化的基本标准IN].社会科学报,2000一11一()9.

[2]阂长虹.构建合理的消费伦理仁N].社会科学报,2000

摘要:在影响消费行为的各种因素中,人的道德价值取向是一个深层次的制约因素,通过对消费行为的道德理念分析,揭示出不同消费价值观所产生的各种影响,提出构建合理的消费价值观的基本思路。

消费理念范文篇7

关键词:现代消费理念;趣味性;包装设计

在物质充盈的当今社会中,包装是商品与消费者接触的第一视觉语言,决定了顾客是否购买该商品,而包装的趣味性也为包装设计增色不少。现在社会大众消费理念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并体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人们认为,通过消费可以让自己获取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感,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趣味性的包装设计应运而生。商品的趣味性包装设计作用在于引人入胜,能带给人一种审美的愉悦感,是满足消费者精神层面的设计。从消费者角度而言,购物时对商品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透过与包装的接触而获取,因此设计理念陈旧、缺少趣味性的包装将缺少竞争力,包裹的商品自然难以被日趋个性化的消费者接受。

一、现代消费者购买心理特征分析

(一)注重绿色健康。首先,现代社会提倡科学合理的生活消费,引导消费者健康适度的消费心理,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在提高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注重环保,实现可持续消费。越来越多人意识到商品在使用后产生的包装废弃物对环境造成破坏,伴随环境的不断恶化,“绿色思维”开始被有责任心的设计师重视。商品的绿色包装设计既是一种设计思想的表达,也是一种强烈现代社会责任感的体现,在包装设计过程中,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绿色包装理念为原则,从包装材料到制作工艺都尽量采用绿色包装技术,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消耗最小化的经济模式。在趣味性包装设计当中注入绿色健康理念,满足消费者购买心理需求,实现人与商品之间的有效和谐,设计师要树立绿色的环保观念,承担社会责任,为消费者带来愉悦的同时,以期满足大众追求安全健康、减少环境污染的心理,使之能更好地为消费者服务。[1](二)展现包装的完整性。其次,消费者也很注重商品包装的完整性,商品的趣味性包装除了需要具备个性化、人性化、娱乐化和新奇化之外,设计师还需要保证包装的完整性。对于同类商品包装而言,产品包装的完整性可以大幅度提高消费者的购物欲望。产品趣味性包装的完整性需要设计师打破陈旧观念,大胆进行设计理念的创新而得到。首先,设计师需要对产品的生产企业有所了解,了解企业的产品种类、大小、形状以及属性,这样有助于更全面地对产品进行包装设计;其次,设计师还应对消费者进行抽样调查,了解消费者的购物需求,进而能够根据消费者心理特征设计产品包装,达到引人入胜的目的。设计师的专业化培养在于要时刻把握时代的潮流元素、人物形象和影视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收集整理来为产品独特的包装设计奠定基础。产品的趣味性包装除了需要遵循相关的设计原则,还需要让趣味性包装具备独特性,不断为消费者创造惊喜与意外,在吸引消费者眼光的同时也能满足他们的精神消费需求状况[2]。(三)追求个性潮流。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追求,产品的趣味性包装也是如此,其包装设计要能体现出产品独特的特性,才可以在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对于产品的趣味性包装而言,我们应该杜绝千篇一律的设计,趣味性包装设计注重时效性,因此在对产品趣味性包装进行设计之前,设计师必须把控潮流的发展倾向,掌握好潮流倾向的发展状况。所以,设计师在进行趣味性包装设计的时候需要对消费者的心理要求状况进行分析,了解消费者的情感心理特点,然后再根据以上的特点分析当下消费者的潮流倾向,并对潮流发展方向进行大胆设计。

二、现代消费理念下趣味性包装设计的存在问题与对策

(一)没有掌握潮流的发展倾向。产品的趣味性包装设计一定会存在时效性,所以,为了能够让包装发挥最大化的设计价值和商业价值,我们就需要对潮流发展元素进行掌握,以期能够设计出成功的、符合人类需求的趣味性包装。但是现在的设计师却缺乏这方面的意识,比如当《熊出没》这部动画片开始在小孩儿之间流行起来的时候,产品的包装设计师就应该抓住这个,在孩子的零食和玩具包装设计上采用《熊出没》当中的人物,借此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既能增添包装的趣味性,又能打开产品的最大化销售市场,如图1所示。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如下:第一,社会在每一时期都会具备相关的社会文化特征,因此我们需要对消费者的心理特征进行掌握、分析;第二,设计师在进行产品包装设计之前,一定要对消费者现在的潮流倾向进行认真的分析和大胆的预测。(二)不能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个性需求。产品趣味性包装设计的过程中,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会对其销售市场和市场价值产生极大影响,因此所得到的产品的趣味性包装设计可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消费心理。但是从市场数据上我们可以知道,大部分的产品包装设计不能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个性需求,并且在包装设计上还不能体现出产品的个性化特征。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如下:首先,产品的包装设计需要凸显出产品的个性化特征,其次也要兼顾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群体的差异化审美情趣,根据群体的特征对产品进行趣味性包装设计,图2为日本著名设计师深泽直人设计的果汁包装,采用仿生的概念,将饮料包装的材质与外形直接设计为水果的外形,非常逼真和有趣,当顾客第一眼看到这些包装盒,就会马上联想到新鲜可口的水果,让果汁更具吸引力,这样才可以最大程度地表现趣味性包装设计的价值。(三)设计师受常规思想的禁锢,缺乏推陈出新。趣味性包装设计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个性化、人性化、娱乐化和新奇性。这些特征造就了同类产品的差异化特征,让消费者对趣味性包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大部分设计师局限于宏观概念的包装设计,并且喜欢沿用前任设计师的设计风格和设计理念,因此,千篇一律的产品包装就不能受到消费者的喜爱,自然就会对产品的销售市场产生影响。因此对于设计师而言,如果要让产品具备以上的设计特点,就需要设计师打破陈旧观念,大胆地进行设计理念的创新而得到。[4]艺术家Via设计的纸巾包装盒,采用反常规设计,将动物造型与常规纸巾盒进行同构,产生幽默的效果,颠覆了常规纸巾盒给人一成不变的印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如图3所示。

三、现代消费理念下趣味性包装设计的功能与价值

消费理念范文篇8

消费理念多元化与主权维护困境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居民可支配收入已经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消费者在消费数量得到满足的同时消费倾向日益呈现多样化趋势,从纯粹满足生存意义的消费购买活动转向以关注消费安全、消费环境乃至消费享受为核心的广义消费;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大大增强,对厂商提供的产品与服务提出了更为全面、立体的要求。面对消费需求的多样化趋势,大多数生产经营者却仍然固守成本、价格生存理念,在现实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种种非理性的逐利行为,如假冒伪劣、坑蒙拐骗、制假售假等,这其实是把经营者拖入了类似“囚徒困境”的博弈中,即对经济利益的过度追逐虽然使企业暂时获得了短期的高报酬,但这种与经济正常运行“不合作”的行为损害了以“合作”为基础的社会共同的长远利益,消费者无法真正获得尊重,不能放心消费,直接后果就是不仅这些“不合作”厂商无法实现再生产过程的正常循环,还会“外溢”影响那些持“合作”策略的优质厂商,导致供应链各环节从生产商到消费者的整体利益受到影响,动摇经济秩序的最终基础,带来社会福利的损失。从另一方面看,在各类市场信息爆炸式增长的今天,消费者单凭个人有限理性通常很难准确识别和处理厂商的各种“不合作”信息,于是不得不求助于外来力量,寄希望于市场提供准确的信息。亚当•斯密提出分工受市场边界制约理论,我们认识到分工虽然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分工也会导致交易成本的上升,尤其是超过了一定界限的分工会导致市场交易活动过于频繁、交易过程复杂化、市场信息混杂,事实上,生产商与消费者之间相隔越远及交易环节越多产销双方信息失真的可能性就越大,消费者主权受到损害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客观上是消费者对信息的识别、认知能力有限,面对包含着技术、知识、文字、图标等多种形式的复杂产品信息消费者选择难度加大。现代流通产业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消费者自身能力的不足,从理论上说,流通产业凭借其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功能能解决生产和消费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隔阂,加速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发达的商品经济离不开高效率的流通业做支撑,然而目前中国流通产业本身存在的诸多不足不仅未能消除上述不足,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对消费者主权的损害。

流通领域存在的问题对生产与消费的制约

大规模制造需要大规模的流通分销活动,然而由于我国流通产业发展长期滞后于工业制造业,因此不仅不能为制造业开发国内市场提供支撑,反而已经成为制造企业生存与成长的致命伤。有数据显示,一个规模较大的电子制造企业在中国巨大的市场空间中,需要应对将近30000个规模极小的分销主体,这其中需要的库存量足以拖垮企业。这是大规模制造与零散型流通业对接中必然出现的矛盾,这种矛盾加剧了整个制造业的产业链矛盾,也使整个制造链条一直处在宽幅震荡过程中。与此相关的问题表现在金融系统领域,即整个资金供应体系处在相互掣肘中,库存资金多处沉淀、使用效率不高、呆账死账增多等问题对整个产业经济环境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这是典型的流通对生产的制约。除库存对生产的影响外,流通的低效率更为严重地表现在对消费者主权的损害上。目前过多过杂的生产与消费之间的中间环节的流通信息传递功能缺失,导致流通活动中的信息混杂、失真,流通企业未能担当起产品质量的维护与市场信息鉴别的职责。厂商信息是有选择地的,在初始阶段就已经隐匿了残缺与扭曲,分散、冗长的流通渠道则极易使商品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被误读,交易主体与交易环节越多,信息越被成倍放大,给消费者增加了众多不确定的消费因素;加之流通活动和流通渠道功能不健全加剧了产品真实信息传递的难度,企业之间、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情况随处可见。高效率的流通业除能完成以商流、物流为核心的产品销售主功能外,还应具有商品信息的筛选与传递功能。对流通活动的传统关注多集中于商流、物流上,事实上,在一个各类信息庞大而杂乱的市场中,如果流通活动的信息功能不能发挥,流通市场不能为消费者进行复杂信息的有效筛选,流通的商流和物流功能是难以充分发挥的。为消除部分厂商的“不合作”市场行为,传统的方法是通过外生力量,借助于体制设计和制度安排,建立起良好的市场竞争秩序,在源头规范和约束生产、经营者行为。我国在制度层面上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以保障消费者主权以实现安全消费,如健全流通消费领域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市场检测体系、全面实施食品市场准入制度、加快建设流通消费领域的食品安全社会信用体系等。在一个消费者偏好多元化、消费目标多样化、市场信息繁杂的时代,依靠政府外部的力量和企业内部自身素质的提高维护消费者主权固然重要,但消费者更有责任主动承担市场规制,积极参与市场治理,克服市场经济的功能缺陷,确保价格机制能够反映生态要求与社会资源的稀缺性,最终实现“需要生产的产品都位于负责任的消费者行为的范围之内”的目标。[5]

以消费者主权为核心的企业内部改造思路

转变传统生产至上的理念,营造全社会范围的以维护消费者主权为核心的经济运行环境是目前我国经济活动领域面临的一项新课题。鉴于流通组织在生产、消费活动中的特殊地位与作用,本文设计的思路借助于流通企业内部再造,改造流通组织,整合传统分离的流通和消费环节,提升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鼓励消费者参与设计具有自我保护功能的购买组织,并以缩短产销双方的距离为指向,促进企业提供价廉物美的产品,主动承担起增进整个社会福利的职责。现代社会妨碍消费者主权实现的最大障碍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信息的不对称。[6]美国经济学家阿克尔洛夫用“柠檬市场理论”解释,即当产品的卖方对产品质量比买方有更多的信息时低质量商品将会驱逐高质量产品,消费者会发生违背其“享乐主义”原则的选购行为,市场上的产品质量将持续下降,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主权得不到体现。消费者为了克服信息不完全所导致的不利交易,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追求由经验促成的学习效果,然而这种方式消费者学习成本高,“单打独斗”的力量也有限。我们将消费者主权放到市场流通活动中加以考察。传统的中间商流通方式是将生产者作为整个流通活动的起点,生产者将产品委托中间流通商进行分销,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在这个过程中,与产品有关的信息随着产品的流通而流通,消费者将相应的信息反馈给生产者。如图1所示。图1传统流通模式结构传统模式下产品信息传递的复杂程度、准确性是与中间商多寡相关的,决定了信息到达消费者手中可能呈现出的残缺性和失真程度,消费者为此不得不付出额外成本,这种成本持续增大到一定程度时一个新的由消费者自主组织参与的一体化流通组织就有了出现的契机。新的产销模式由传统的“生产—流通—消费”模式转变为“生产—流通消费一体化组合”模式。如图2所示。图2新型流通模式结构一体化后的流通消费组合模式缩短了流通渠道,降低了流通与消费之间的各种交易费用,减少了信息失真的可能性。当然这种模式是以牺牲一定的分工效率为代价的,对于消费者来说,是否选用这种流通消费模式取决于为此付出的成本和收益对比。在目前我国迫切需要促动内需的巨大压力下,基于维护消费者主权的迫切要求,这种一体化的合作组织呈现出诸多优点,它不仅仅是一种新型的流通购买模式,而是更多的体现了观念的创新,其深层次的理论意义在于将经济社会的关注点从生产转移到消费者主权上来。在信息处理方面,组织内部具有比市场更强的控制力,能有效协调产销环节,减少环节之间的摩擦,使得信息流畅传递,并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在组织结构方面,减少了产销上下游之间的交易费用,有助于协商各部门各方面的利益,提高组织内部的运行效率;在实现目标方面,由于组织有消费者的共同参与,组织内部以实现消费者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因此能够在为团体内的消费者提供相关产品的同时更多地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一体化流通消费组合模式的经验借鉴

消费理念范文篇9

生态文明下绿色消费模式的倡导

在生态文明的指导下,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观念,对于构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改变以往以感官享乐为人生意义的消费主义所形成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倡导一种与大自然协调相处的新型消费模式,这种模式既符合物质生产水平,又符合生态生产水平,是既满足人的消费需求,又不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消费行为。绿色消费顺应了人与自然、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趋势,是人类理性选择和道德自律的结果,是人类发展绿色文明的必然要求。倡导绿色消费,克制不合理的消费欲望,学会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将人类与自然融为一体,有利于人类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有利于维护和实施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制度,最终有利于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这种消费模式是对传统消费方式的生态考察和哲学反思,具有深刻的生态伦理意蕴。在当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背景下,由于大学生的冲动消费、过度消费带来了能源消耗问题,大学生的消费已不是一个个人或家庭的问题,绿色消费教育是通过分析各种消费心理与行为,针对当前消费观念的变化与冲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教育活动。特别是在校的大学生们,他们的绿色消费知识和绿色消费能力仍然相对缺乏,因此有必要将绿色消费观教育融入大学教育中去,使之成为一个系统的和整体性的教育理念,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在高校中进一步加强绿色消费观教育

消费理念范文篇10

[摘要]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导向作用。由于社会需求导向机制缺位,个体消费需求的分散、互扰、不稳定,缺少社会整体理性约束,从而误导经济发展目标,制约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需求导向机制有三个构成要素:消费理念、消费结构和消费需求。构建要素齐全、内在逻辑统一的社会需求导向机制是保障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目标理性的关键。

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尤其是社会发展滞后问题,人们习惯偏至于批判经济发展方式的落后,进而质疑经济发展目标的失当,而人类在反思经济发展的同时,却似乎不太情愿反思自身的消费行为。论文百事通经济发展饱受垢病,其实经济发展目标的失当根源于社会需求的非理性,而社会非理性需求则根源于社会需求导向机制的缺位,这实质上是社会整体理性的消极不作为,纵容个体非理性需求对经济发展的误导。

一、社会需求导向机制缺位误导经济持续发展的目标

经济活动的根本目标或最终目标是满足社会的消费需求,既包括物质消费需求,也包括精神文化消费需求。只有满足社会需求,经济活动才被证明是合目的性的活动,只有满足了社会消费需求,经济活动才从社会得到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也才会被证实为合规律性的活动。因此,经济活动必须接受社会需求的规定,否则就不能够持续进行,也不值得持续进行。可见,经济持续发展与社会需求密切相关,这一关联集中体现为社会需求对经济发展的导向作用,即社会需求规定经济发展的合理目标。然而,社会需求对经济发展的导向作用,尤其是社会需求通过规定经济发展目标,从而引导经济持续发展是有条件的,即以人类整体理性为主导的社会需求导向机制的建立。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生产与消费活动是由国家计划安排的,缺少变化,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也被僵化的计划管理阻断,消费需求对生产的引导作用被掩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各种经济关系可以通过市场迅速而有效地联结起来,这就为消费引导生产、需求激励供给创造了条件。不过,目前我国的社会需求导向机制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突出的特征是:第一,社会消费需求仍以个体消费需求为特征,缺少社会整体理性的引导与规范,往往带有非理性特点,厉以宁教授在《经济学的伦理问题》一书中列举了六种有违社会规范的消费行为,包括奢侈性消费、吝音、节俭、早熟消费、炫耀性消费以及消费陋俗等,这些以个体消费意识及行为杂合而成的社会消费需求往往缺乏理性。第二,个体消费意识及行为是分散、互扰的,难以形成明确、一致的社会消费需求信号,对经济发展的指示含混不清,对经济活动产生扰动,引导作用被削弱。在此影响下,经济结构参差不齐,难以形成结构优势、产业优势,制约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第三,个体消费较多关注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较多关注局部利益而忽视整体利益,较多关注自身利益而忽视社会利益,因而个体消费往往以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作为消费动力,较少考虑这一个体消费行为对他人、社会对自身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影响。第四,个体消费需求具有不稳定性,个体消费需求既受到宗教信仰、文化教育、风俗习惯、消费理念等“堕性”因素的影响,使个体消费需求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同时个体消费需求又极易受到消费心理,如攀比心理、炫耀心理、时尚心理等“活性”因素的影响,使个体消费需求变化不拘,难以捉摸。随着现代市场供应的日益丰富以及消费文化、消费心理的日新月异,影响个体消费需求的活性因素的作用超过惰性因素,导致消费需求的不稳定性更趋明显。

经济发展与社会需求导向密切关联。马克思说:“奢侈是自然必要性的对立面。必要的需要就是本身归结为自然主体的那种个人的需要。生产的发展既扬弃这种自然必要性,也扬弃那种奢侈。因此,社会需求导向机制的缺位误导经济发展的目标,从而对经济持续发展产生严重制约。个体消费的非理性,尤其是过度消费引发经济不断扩张,加剧人口、资源、环境关系的紧张,削弱经济持续发展的能力;个体消费需求的散乱特性,使经济发展目标难以统一、明确,经济活动相互干扰、内耗,降低经济发展的效益;个体消费需求的不稳定性使经济发展面临更大不确定性,承担更多的风险,经济发展缺乏稳定的市场环境。

二、社会需求导向机制的构成要素

社会需求导向机制的缺位致使各种消费需求的影响因素难以形成合力,消费需求难以社会整体理性消费需求的形式出现,取而代之的是个体非理性的消费需求。“消费是国民经济良性循环或不良性循环的枢纽点”。因此,要使消费需求由非理性走向理性,由个体消费需求走向社会消费需求就必须把多种消费因素加以整合,形成社会需求导向机制,以理性因素约束非理性因素,把分散、互扰、不稳定的个体消费行为整合成理性、科学、健康的社会消费行为,从而使经济发展的目标更趋明确、科学、合理,引导经济实现持续发展。

社会需求导向机制由三个要素构成,即消费理念、消费结构与消费需求:

其一,消费理念,即消费观,是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持有的对待消费的一些根本原则和观念,如我国人民长期持有的节俭消费是一种传统的消费理念,而近年来从国外引进的超前消费、借贷消费或透支消费是一种新型消费理念。影响消费理念的因素大多是哲学层面的认知科学及认知理念,如生态文明、消费文明、消费伦理等。消费理念应为社会普遍认可并接受的科学、文明、合理的消费原则及观念,更是社会整体消费理性的集中体现。

其二,消费结构。消费结构是指消费对象的组成结构,可用各种消费对象之间的比例关系来表示。根据消费主体的不同,消费结构可以分为个体消费结构和社会消费结构。社会消费结构与个体消费结构的影响因素不尽相同,其形成、演化、变动规律存在一定差异。相对而言,社会消费结构受宏观因素的影响较大,如消费文化、消费理念、生产结构等,呈现出明显的民族性、地域性、稳定性等特点;而个体消费结构往往受消费心理等活性因素的影响,呈现多动性、个性化等特点。

其三,消费需求。消费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购买力条件下的消费欲望。广义的消费需求是指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可以指有购买能力—即能通过购买得到满足的现实的消费欲望,也可以指纯粹的消费倾向或消费想象,但这种消费想象因缺乏购买力支撑,因而是不现实的,只是在购买力条件改善后,消费想象可能转化为现实消费需求。由于受购买力条件的约束,现实消费需求必须有明确消费目标指向及消费数量的限度。消费需求的目标指向性及有限性是其重要特征。

消费理念在社会需求导向机制中居于最高层次,是社会整体消费理性的集中反映,体现一定时期内的消费文明,对社会消费具有重要引导、示范及规制作用,从而在一定时期内形成较为稳定的消费结构。消费结构的形成与稳定是社会消费理念的载体,反应并折射消费理念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的程度。消费理念对消费者的消费目标选择的影响较为间接,其作用方式及效果也并不稳定。当然,消费理念对个体消费需求也有两种直接影响方式。一是消费理念直接引导与约束个体消费需求,这依赖个体消费者对消费理念的认识和接受程度。

二是国家和社会通过非市场手段将消费理念直接

内化到个体消费需求中,常见的方式是强制性消费,如政府为提高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以教育行政命令的方式统一、强制推行的“早餐奶”消费。

与消费理念的作用方式及效果相比,消费结构对消费需求的影响较为直接,效果更为明显,原因在于消费结构是社会群体消费需求的集中反映,也是经过长期的消费者群体的消费行为形成的客观结果,因而对消费者个人的消费选择有直接指导作用。消费者的个体消费行为往往受到从众消费心理的影响,使得他人的消费行为及习惯对自己的消费选择产生示范作用,一旦从众消费,便会以个体消费习惯的方式对个人的消费行为加以固化。

当然,消费需求也会反过来对消费结构及消费理念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作用,三者之间的互动关联性较强。但从作用机制上看,消费理念体现消费文明,引导社会群体消费行为的理性形成稳定的消费结构,在此基础上通过消费心理等影响个体消费行为的因素作用,进一步引导个体消费选择。这样从理念到集体行动再到个体行动,使得社会消费需求理性得到贯彻,使分散、互扰、不稳定的个体消费,趋于科学、合理、稳定,从而使社会消费需求目标明确而一致,这是社会需求导向机制的整个逻辑体系。这一内在逻辑严密机制的建立目的在于向经济发展发出明确的信号,即经济发展必须以满足理性的社会需求为目标,也从而为经济发展追逐不正当的发展目标划下红线。

三、社会需求导向机制保障经济持续发展的目标理性

社会需求导向机制的目标是确保社会需求理性,以实现对经济持续发展目标的正确引导。因此,社会需求导向机制的作用可以分解为:保证社会消费需求体现社会整体理性,即倡导科学、文明、健康、适度的社会消费需求;尽可能消除个体消费观念及消费行为的分散、互扰,实现社会理性消费需求目标的明确、统一;向经济活动发出明确的社会需求信号,引导经济发展确立科学、合理的目标。

第一,消费理念引导社会消费需求体现社会整体理性,从而保障经济持续发展的目标理性。体现社会整体理性的社会消费理念至少应具备四个特征,即科学、文明、健康、适度。消费理念的科学性是指消费行为要遵循科学规律。科学的消费理念是理性消费理念的基石。消费理念的文明,指消费理念是生态文明观、经济伦理观、经济哲学等科学认识论的重要载体,是关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经济一社会一自然”等重大关系的认知成果的集中反映。文明的消费理念是理性消费理念的最高表现形式。健康的消费理念是指人们的消费行为必须以提高人的生存与发展质量为目标,也就是说,人们要生活得健康且有尊严。健康的消费理念是理性消费理念的根本旨归,是判断消费理念是否理性的根本标准。消费理念的适度是指社会消费行为控制在适当的限度之内。适度消费观念的提出对传统消费观提出了挑战,即人类消费的无度是有害的,人类消费的非理性欲望及行为是应该收敛或禁止的。可以归结为一句话:人类没有无限消费的权利。科学、文明、健康、适度的消费理念将保证社会需求保持理性状态,从而使经济发展确立理性目标。

第二,消费结构引导分散的个体消费倾向统一到社会整体消费倾向,从而向经济发展传达明确、一致的信号,引导经济持续发展确立理性目标。实践证明,消费结构可以通过消费文化、消费时尚、消费潮流等确立消费标准与消费模式,引导消费者的模仿行为;或者通过攀比、从众、炫耀等消费心理,促使消费者进行从众消费;或通过消费反作用生产,引发消费结构—生产结构的调整,从而迫使没有确立消费目标的消费者进行强制性消费选择,即市场供给并不提供和满足消费者其他消费选择。公务员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