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风文明建设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1 01:29:23

乡风文明建设

乡风文明建设范文篇1

一、贵州乡风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乡风文明建设缺乏主体和载体。乡风文明建设的主体是农村农民,载体是农村文化。由于经济欠发达,一些地方农村人口流失严重,传统农业产值低造成土地荒置无人耕作,大部分人选择长期在外省外地发达地区打工。虽然政府一直在各方面帮扶农村小康创建,但只是保证了农民受益的主体地位,农民的建设主体地位易被忽视。许多村子常年处于“空心村”,在贵州农村的主体人群大多属“三六九”人员(即妇女、儿童和老人),因此很多村子村民自治实际上是村中老年人自治。老年人对新文化接受程度低,封建迷信思想占主导地位,对于道德讲堂、农业科技文化交流,村中妇女老人参与不积极,反响效果不明显,青壮年的缺失使得先进文化和创新文化传播无法开展。农村文化生活单调乏味,参与性普及性不强,大部分村镇的集体活动就是打麻将,为恶习滋生创造土壤环境。(二)部分农民道德失范,封建思想顽固。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农民的获得感远未跟上农村经济的发展步伐,许多农民受市场经济负面影响,价值观、是非观裂变,产生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思想,勤俭节约、厚仁贵和、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滑坡。过去在宏观上重经济轻文明的农村建设负面效应开始凸显,农民人际关系淡薄、重利轻义、“笑贫不笑娼”,为追求个人利益甚至铤而走险走上犯罪道路。近几年一些地方民间非法宗教、封建迷信呈蔓延之势,一些乡村兴建庙宇求神拜佛,部分甚至发展成邪教性质,2012年河南光山校园伤害案、2014年山东招远邪教故意杀人案等造成社会重大恐慌。贵州农村偏远地区近些年封建迷信活动泛滥,使得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假借宗教之名进行违法犯罪活动,不仅影响农村文明工作建设,还带来严重治安问题。(三)文化基础设施分布不均,权利制度建设亟待完善。贵州一直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一些地方农村建设长期重经济轻文明,所谓的重视经济“实”指标,忽视文明“虚”功夫,乡风文明建设没有标准,见效慢,还往往吃力不讨好。通过贵州省文化厅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省乡镇综合文化站1434个,镇均文化站0.79个,文化补助资金7553万元,人均文化事业费42.51元,文化发展资金在本不多的农村文化建设资金使用中,由于各种原因实际用在基础文化设施建设上的屈指可数。资金投入不充分,只有城市周边农村的文化设施相对完备,离城市越远的地区公共文化资源越少。在对部分农村的走访调查中还发现很多农村的文化设施带有随意性和应付性,常见的是图书室和活动室形同虚设,不是空壳就是长期未对农民群众开放,只在有上级部门检查的时候才“开门迎客”,造成极大的公共资源浪费。权利机制建设不健全,文化建设投入方向不清楚,上级负责下任务,对实际建设情况不跟踪了解,既不批评也不嘉奖,一些基层工作队伍不积极,提不起干劲。(四)农村法制建设不完备。乡风文明建设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基层法制建设决定农村治安状况。我国这几年大力推进法制建设,填补了一部分农村基层法制空白,但在实际操作中还面临诸多困难。首先是长期以来农村建设主要依赖政策,与法律时有冲突,立法层次低且在农村过于理论化,缺乏效率。一些地方农村自治制度多年来仍未普及,农民能实际参与村务管理的村并不多,在民主选举过程中暗箱操作非法获取选票的行为仍然存在。其次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也是农村法制建设中的一大问题,农村执法机构通常由基层人员代执行,一些地方人员不足、素养不高、司法不公,“人治”大于“法治”,因征地拆迁、道路建设、山林权属的纠纷解决途径成了“走后门”“送红包”,“苍蝇乱飞”也加剧农民对政府的不信任甚至对立。有的农村基层法制建设问题引发社会治安混乱、风气败坏,不利于乡风文明建设。(五)人才流失,传统民俗文化沦落。农村建设人才队伍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引进外来人员,包括大学生村官、农业龙头企业人才等,另一类是农村乡土人才,如本地种植养殖大户、返乡创业人员等。其中文化人才缺失很大程度影响乡风文明建设。首先当前大学生村官培养机制亟须完善,下乡的多,走的也多,很多人只是把基层工作经历作为日后转岗的铺垫,不愿意长期留在农村工作,一旦发现调离无望屡有辞职出走现象,文化专职岗位人员离岗经商,很难留住人才。农村企业家更多的是为挣钱,年龄过大、文化素质不高,很难作为文明建设主力军发展。本地培养出的大学生毕业后大多在外工作,不愿意回乡发展。其中本地人才流失更是造成传统民俗文化资源闲置无人继承的窘境,许多民俗文化传承断裂濒临消亡或边缘化,虽然近几年地方政府关注民族特色文化,积极引入外来资本注资农村民俗文化产业,但缺少专业人才的引导,各地区民族文化过度开发失去原有特色,呈现单一化、统一化,民间民俗文化面临断代失传的危险。

二、贵州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对策分析

(一)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拓展载体途径。乡风文明建设主体在农民群众,关键在政府主导。文明创建必须以人为本,受益者是农民,创建者也应该是农民,只有农民自身才明白自己所需所求。要强化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农民更多地参与到乡风文明建设中,充分发挥农村内在机制作用,激发乡风文明建设内生动力。例如我省部分县采取的自治“村规民约”:锦屏县对名目繁多的酒宴制定统一标准,去除铺张浪费的繁文缛节,遏制近些年大盛的办酒之风;从江马安村规定若家中有上学儿童,则必须留一个成年人监管学习生活,防止留守儿童现象发生等,这种群众参与自治“村规民约”的方式应该在全省范围推广。要提升农民素质,加强思想道德宣传宣讲和科学文化普及,继续加强基础教育,加快农村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美丽乡村吸引力,通过人才引进、就近择业政策召回外出打工人员,防止农村人口继续流失。要弘扬传统文化,深度发掘本地民族民间文化和传统文化资源,结合时展创新先进文化,加快推进农村基础文化设施网络化数字化建设,拓展农民文化活动方式,除传统歌舞戏剧外应兼顾老中青三代需求,增加体育比赛、读书征文、电影放映等文艺活动,引导农民自办文化,鼓励城市文体团体多下乡演出交流。(二)加强道德建设,弘扬清风正气。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精神文明是国家强盛的根本保障。道德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农村道德建设应为政府主导,提供经济基础、制度建设和法律援助,引导农民正确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续推广农村“道德讲堂”,实现“文化墙”、广播电视、微信等宣传载体全覆盖,宣传工作常态化,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形成崇尚科学、诚实守信、勤俭节约、尊老爱幼的良好风尚。破除封建迷信,严厉打击利用宗教活动违法乱纪的组织和个人,让农民在法律范围内明辨是非善恶。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要强化基层组织建设,落实村务公开、民主监督,把从严治党“两个责任”要求延伸到农村、建设好“最好一公里”,规范基层党员干部法纪和道德行为,以优良的党风政风带动农村社会风气。(三)完善农村法制体系,强化制度建设。乡风文明建立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上,农民的法律意识培养是乡风文明建设内容之一。依法治国先要有法可依,农村发展长期依赖政策而轻法律,要及时建立完善农村法律体系,通过法律的稳定性和政策的灵活性互相协调,共同实施对农村的管理。由于我省少数民族众多,实际情况较为复杂,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原则下还需考虑民族文化和习惯特点,融入部分民间法规,建立有别于城市的农村特色法律体系。定期为农民做好普法工作,可以开展一些法律知识比赛,设置奖励激励农民积极性,提高农民法律意识。扎实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对违反法律法规的现象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促进农村司法公平公正,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四)鼓励本地人才返乡就业,保护传承乡村文化。政治建设在于任贤,乡风文明在于人才。由省市县有关部门根据农村人才需求情况,组织到高校、企业招纳良才,对本地户籍人才给予政策照顾,吸引他们返乡创业就业。建立农村文化组织,在保留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结合时代潮流进行二次创新,引入社会资本力量兴办文化实体,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在政府主导下多种所有制协同建设的农村文化产业格局。贵州应更加注重本土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将民族特色浓厚乡村作为试点,打造集民族文化展示、特色商品产销、民族旅游村为一体的综合民族特色村寨。发掘民间文化传承艺人,将优秀文化传承人建档管理,建立保护和激励机制,给予补贴和正面宣传,注重培养下一代传承人,展示民俗文化,传承民族记忆。(五)开展农村卫生环境综合治理,落实小康创建指标体系要求。深入落实和推广贵州100个示范小城镇小康建设指标体系要求,在全面小康进程中实现饮水安全、污水处理、垃圾清运、人均公园绿地等指标要求,促进卫生健康和乡风文明建设。加强农民环境卫生意识教育,农村学校教育青少年增强环卫意识,培养良好卫生习惯,农村环境集体管理,环境治理人人参与,共同营造健康家园。建设农村垃圾处理站,健全农村垃圾收集处理的运作机制,改掉随手扔垃圾陋习,组建由村民轮流担任的农村自治保洁队伍,政府负责环境卫生规划、垃圾分类指导,实现农村卫生队伍规范化管理。重拳整治河道、水渠、道路垃圾。小康不小康,厕所算一桩,以农村“厕所革命”照亮每一村每一户的“小角落”,全面治理不留死角。把农村环境卫生纳入考核监督,对环境文明户实施奖励,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推进农村环境卫生长效治理机制建设。

作者:黄毓骁 陈卫洪 单位:贵州大学管理学院

乡风文明建设范文篇2

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内容包括文化、风俗、法制、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能否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乡风文明本质上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农村精神文明的重要内涵是文化建设,文化具有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城乡贫富悬殊是我国当前一大待决难题,减小农村与城市的贫富差距,促进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和进步,需要先进科学与文化的提升;建设和谐小康社会,离不开广袤农村土地上农民的安居乐业,同样也离不开优秀文化的浸润与影响。因此,建设新社会主义农村,要注重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建立起一种适合于新农村建设的文化观念。一旦这种文化观念能够形成并深入人心,就能够在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层面上发挥其广泛、稳定而持久的影响。一、新形势下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的意义我国是个有12亿人口的大国,农村人口占80%。可以说,没有农村的乡风文明,就不可能有全社会的精神文明。我们要站在新世纪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乡风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1、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邓小平同志早在1979年就提出我国到本世纪末要进入小康社会。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提出,要以提高农民素质、奔小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可喜的转变,大部分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相当一部分人走上了致富之路。然而,解决温饱或实现富裕并不等于实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是个经济目标,又是一个社会发展目标,它是一个综合的、整体的发展的概念。只有实现了物质和精神两个文明同步增长,才算得上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水准。当前我国农村正处在温饱向小康过渡的阶段,广大农民不满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旧有生活方式,他们不仅要求生活要富足殷实、居住条件要改善,更要求文化生活要丰富、健康水平要提高、社会服务设施要配套。所有这一切,不仅要求物质文明有一个大的发展,而且要求精神文明有一个大的发展。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决不能只顾物质的丰富而不顾精神的建设,从而延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房的前进步伐。2、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要在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使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互相促进、协调发展,防止和克服一手硬、一手软。”从长远看,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农村始终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把加强乡风文明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众所目睹,近年来我国农村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显得尤为迫切。由于长期受到小农经济意识的影响,一些农民还存在着封建落后思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繁荣。对此,我们务必正视现实,在农村广泛进行以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乡风文明建设,开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教育,使农民掌握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提高科技文化素质,进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3、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是农村安定稳定的重要保证邓小平同志曾多次指出∶“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可以说,农村稳定事关国家长治久安。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政策卓有成效,农村改革深得人心,农村政治稳定、人心安定。这些成绩的取得与乡风文明建设是离不开的,因此,我们更要始终坚定不移地以农村乡风文明建设为抓手,正确处理改革过程产生的利益矛盾,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了解农民、关心农民,把农民的冷暖安危放在心上,使农民切实从改革中得到好处,满足农民安居乐业的愿望,从深层面解决改革中产生的问题,保证农村社会的安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二、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问题乡风文明本质上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较之文明城市创建,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乡风文明的形成缺乏硬件。特别是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不足,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例如农村图书室、阅览室、活动室、篮球场24个,仅占城市的6%-20%;大部分农民缺少休闲场所也基本没有休闲意识,休闲娱乐几近空白,文化生活贫乏,精神生活贫瘠。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适应,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于乡风文明的基本要求相距甚远。2、村常住人口发生改变,乡风文明建设主劳力缺失。莘口镇一名干部形容村里留守的常住人口为“3、6、9”人员,即三八妇女、六一儿童和九九老人等妇少老弱病残。村里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向城市就业转移,或打工或经商形成劳务经济,其劳务效益是部分农民家庭的经济支柱,一定程度上拉动了所在村经济的发展。但大量有文化的主劳力外移,不仅阻碍了村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还使新农村建设、乡风文明建设失去了主力军。3、农村教育存在“空洞”,乡风文明的希望值降低。因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小孩一般留守随其祖父母辈生活,隔代抚养现象普遍。而祖父母辈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对孙子辈的养育仅限于温饱和平安,学习成绩好坏无所谓,孩子缺少家庭辅导、家庭管教和家庭温暖。调研中乡镇学校老师普遍感到“留守”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难度增大。加上读书无用论不良思想的冲击,目前我市初中辍学人数较多,辍学率超标,辍学形势严峻。孩子自身厌学是辍学原因之一。有的乡镇辍学青少年集结城区拉帮结派“划片”从事不良活动,违法犯罪率呈上升态式。相对于想方设法把孩子送进较好学校的市区居民而言,农村教育早已输在课堂之外的起跑线上,勤奋好学的农村学生只是农村中的为数不多的佼佼者。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昧的,没有文化的农村同样也是愚昧的,这与新农村建设基本内容的乡风文明是相悖的。历史造成祖辈没文化,当今父辈去打工,孙辈教育少,乡风文明的希望无处可托。4、打牌现象普遍存在,文明乡风缺少形成氛围。据了解,农民闲暇时间除了看电视外,喜好打牌者比例较大。打牌易学,老少皆宜,不限时间,不择地点,婚丧嫁娶,逢年过节,劳动间隙,三五成群席地而坐即可开战。极少数人不务正业,以抹牌为生;个别乡镇有固定点聚众大赌。因抹牌致贫、引起家庭矛盾和社会治安问题的现象时有发生。小打小赌带来的好吃懒做等不良习气严重影响文明乡风的形成。5、农村保障机制不够完善,贫困人口影响乡风文明。政府现有社会低保体系以及有关部门各类相关活动和载体覆盖面有限,在农村的覆盖率很低。相对于广大贫困弱势群体,只是杯水车薪,救急救不了穷。农村一些孤、老、弱、病、残、贫等弱势群体的处境一时难以从根本上得到改变。有贫困就不是真正的文明。6、村容村貌长期脏乱差,乡风文明缺少必要条件。远乡僻村较少去且不论,只从近效村就可略见一斑。农民房前屋后随处可家畜家禽粪便和污水坑,村里无公厕,只有简陋的“旱厕”甚至随处大小便。村容村貌的脏乱差是乡风文明中一个长期存在较难解决的基本问题。究其乡风文明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应该有二方面。一方面源于客观,主要在于农民多是以家庭为单位分散从事农业活动,家居生活环境较之以前大有改善,但对村路面上的污水坑和到处日积月累的垃圾司空见惯,村里的公共环境、公共卫生无人治理。另一方面源于主观。其一是基层有的领导干部把乡风文明建设与经济工作对立起来,认为乡风文明建设是“软指标”,没有认真抓,农村基本处于放任自流状态。其二是党员干部示范不够。“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基层党员干部是群众的组织者、领导者,又是群众的思想行为的典范。基层党员干部思想、道德、行为、作风的好环直接影响着群众。其三是职能部门作用发挥不够。随着电视等大众媒体的突飞猛进发展,农民有了电视也对电影失去了兴趣,农村电影队“树倒猢狲散”。乡镇虽有文化中心,但设施简陋,没有充分发挥作用。乡村级体育组织几近空白,有关部门组织的“三下乡”活动虽轰轰烈烈,毕竟每年只有一次。其四是资金投入不够。导致乡镇建设和中心村建设发展不快,文化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不够;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对策和建议1、增加农村精神文明创建经费,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保障。按省文明城市创建测评体系要求,把文明村镇创建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增加各项精神文明创建经费投入,使科教文卫体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专项资金投入增加的幅度与财政收入成正比增长。2、实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项目化,促进乡风文明建设正常化。按创建标准把创建工作具体分解小项,成立项目组,明确责任人,建立考评制度,把任务完成情况纳入乡镇班子成员、单位负责人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并以联席会形式定期分块落实村(居)、所(站)、学校、部门的组织创建工作,使各项工作融入常年日常工作之中,成为和经济建设一样必抓的工作。在乡镇逐步推广城市创文明行业的做法,在“七所八站”建设文明窗口,列入绩效考评,树立主动为农民群众服务意识。以基层第一线工作人员的文明服务行为向农民群众广告乡风文明。开展各种共建活动,村与邻近企业、部队、单位挂钩,联合改造共用村道或公路;联合开展联欢活动,增进联系,密切关系;联合设立治安联防岗点,实行24小时值班制,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禁止封建迷信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有效治理封建迷信和恶习的同时,促进村民人际关系和谐;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双方资源,促进共建发展,推动乡风文明。3、完善家校联系制度,弥补农村教育“空洞”。学生的文明行为直接影响村民的文明行为,是乡风文明建设的“后来人”。我市农村青壮年外出导致留守学生的大量存在,客观上使学校成为“留守”学生成为“问题生”。学校是孩子最主要的受教育场所,对留守学生尤其重要。在职责上责任上要求村校必须切实落实县政府相关规定,完善家校联系制度和控辍保学机制。除对孩子正常教学外,应辅之更多的关爱,弥补孩子缺少的家庭辅导、家庭管教和家庭温暖。切实落实县政府关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的规定,杜绝因贫辍学现象。同时,加强基层关工委工作,动员更多农村“五老”加入与青少年结对子的队伍中来,帮助青少年学生坚持学习、健康成长。4、建立一支乡风文明建设队伍,立足乡村建设文明乡村。应该尽可能恢复农村瘫痪的一些文化组织,发挥作用就一定会有成效。如:文化站、电影队、体育协会、村文化室等,并对相关文化人实行归口管理,防止名存实无。市有关部门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应由“活动”向长年化过渡,利用基层站所,就近指导就近服务农村、农民。同时,选准活动载体,深化文明村镇创建工作,整合民间艺术资源,花灯、武术、乐队等组建成几支常年活跃在民间的特色群众文艺队伍,“农民演给农民看”,丰富农村文化生活;通过乡镇农体协组建篮球、乒乓球、羽毛球、门球、象棋等业余运动队和村级有传统特色的秧歌队、舞狮队、拳术队、铜管乐队、农民艺校等,坚持常年开展活动,提高农民群众参与率,以量取胜,打牌的人然会减少,形成乡风文明建设的主力军。注重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动员和鼓励一部分在外打工先富起来的农民“精英回流”回乡办厂,让这部分人也成为乡风文明建设的生力军,带动文明乡风的形成。5、党员干部发挥带头作用,做文明乡风的先行者。建立和完善镇村两级议事规则,配套制定党政班子成员目标责任考评管理办法、机关干部岗位工作管理办法、村主干考核管理办法等系列量化考评激励机制,促进干部带头。推行流动办公、村校协作、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等一系列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制度和发展党员事前公示制度、驻村记事备案登记制度、干部联系卡制度等经验,接收群众监督,带动乡风文明。6、开展村容村貌整治活动,为乡村洗出一张文明“脸”。以创建文明村镇为载体,组织开展整治农村公共环境卫生,生活环境公益活动,发动群众义务投工、修路,清除污水沟,清理垃圾堆,有效整治农村长期以来脏乱差问题。有条件的村建议组建村级环卫队,制定相关管理规定和村卫生公约,实行“七所八站”和集镇村分段包干镇区卫生的管理责任制,推行居民区门前卫生、绿化和秩序“三包”制度。或组建农村志愿者队伍,通过学校、妇联、老人协会等组织学生、妇女开展义务劳动,“自扫门前雪”,配合乡镇村开展“脏、乱、差”问题综合整治。或建立农户轮流保洁制度,适当补贴,逐步实现镇容村貌长效保洁。村民的文明习惯,也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养成与提高。7、发挥农村“五大员”作用,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一抓“五大员”。由有关部门牵头组织对农村农民技术员、国土资源和规划建设协管员、计生协管员、乡村医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协管员队伍状况进行普查建档,通过乡镇党校培训、支部培养、党员联系人帮扶等方式,把不是党员的"五大员"培养成党员;通过农函大、农广校等农业科技知识培训,把"五大员"中的党员培养成村里致富带头人;让"五大员"中的入党积极分子、党员致富能人列席村两委会议、参加公益事业建设、参与管理村组事务等,把"五大员"中的党员致富能人培养成村级后备干部。通过“五大员”影响、带动一方村民,对农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二开展活动。组织开展“美德在农家”系列活动,通过创星评户、建立功德榜、道德评议、评选“和谐农家”和孝亲敬老模范等形式,形成良好的乡风民风。修订完善《村规民约》,结合计划生育、家族观念、道德观念、邻里互助、公共卫生等内容,正确引导民俗活动,倡导移风易俗。三依托学校。制定和完善在学校落实全员德育,每一位教师“为人师表”首先做好德育实践者、学生良好品行的示范者和教育者,以“学生带文明回家”影响家长乃至村民的品行,促进乡风文明。8、建立健全乡风文明长效机制,真正实现乡风文明。据中央有关精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农村的有机结合,必须建立协调机制,协调发展。乡风文明与“二十字”目标的其余几项相比较,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也是一项“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工作,做好这项工作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是不可少的。也就是说,乡风文明建设要与制度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制度建设保证乡风文明建设常抓不懈,农村精神文明才能长足发展,乡风文明建设才能始终与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一致。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我们要及时总结乡风文明建设的先进经验,不断完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常规程序,制定较为完备的指标体系,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从而逐步实现乡风文明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综述,相对于流光溢彩的城市,农村是脆弱的,勤劳朴实的农民起早贪黑,打工或务农也仅仅为生存图温饱。据了解,三元区一个打工工日只能挣30来元钱,相当于要担运一万多斤泥沙,几乎是一滴汗水才换一分钱。看着这些浸着汗渍的钱输在了牌桌上,捐献给了神和佛,办了红白喜事酒宴,而基本不投资孩子读书。所以,在创建文明城市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乡风文明的推进。只有农村文明了,才可以说这座城市是文明的。抓乡风文明建设,也就是抓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只要各级政府重视,真抓实干,犹如科学的支点撬动一个有力的杠杆,就能提高农民群众的文明程度,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改变农村生活环境,让农民文明、礼貌、意气风发,以富足的精神投入劳动致富奔小康的行列。

乡风文明建设范文篇3

一、当前我县农村乡风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

1、对乡风文明建设认识不到位。当前,一些乡村干部对乡风文明建设的长期性、重要性以及丰富的内涵认识不足,认为乡风文明建设属上层建筑的范畴,是软的、虚的,做起来难度大、见效慢,不易立竿见影,而忽视了乡风文明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甚至有的还错误地认为经济发展了,乡风自然会文明。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措施和力度缺乏。重视不够也反映在投入上,一些集体经济相对薄弱的村,无法为公共文体设施建设提供足够的资金。目前,合力建设乡风文明的工作机制尚未形成,仅靠少数部门单打独斗,推动起来比较困难。

2、农村社会风气缺乏强有力的正确引导。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新旧思想观念的冲撞,东西文化观念的交锋,不同思潮的激荡,致使人际关系日趋淡漠,邻里之间、亲朋之间矛盾纠纷增多,与人为善、互爱互助的风气日渐淡化,不赡养老人现象时有发生。由于文化生活单调,不少农民把打牌当作了主要的娱乐方式。

3、农村宣传文化阵地建设与需求存在距离。农村缺乏相对固定的文化活动场所,且设施设备不足,无法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目前,全县还有14个乡镇文化站都处在有站无舍状态,在已建的356个村级活动室中,有294个村级活动室只有简单的活动场所,缺少活动器材。文化专业人才缺乏。送戏下乡、送书下乡、送科技下乡等多形式文化下乡,虽深受农民的喜爱,但对当地农村文化建设不过是杯水车薪,难以使农民的文化素质有较大提高。

4、农民群众法制意识薄弱,社会治安影响乡风。一些村民在发生矛盾或冲突时,大多表示首先找人私下协商解决。而近年来农民参与民主选举积极性不断提高,农村在选举过程中出现了许多违法违规的事件,导致人际关系复杂化,利益矛盾多元化。村“两劳”释解人员、青少年、无业人员犯罪增多。另外,、等社会丑恶现象也向农村转移,污染了社会风气,对乡风文明建设产生了极大的负面作用。

二、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乡风文明建设,需要结合农村实际,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地推进。因此,提出如下建议:

1、着力培育新型农民。一是要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要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群众团体组织的作用,深入农村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引导农民提高鉴别是非、美丑、荣辱的能力,倡导健康、文明、积极的生活方式。二是要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要从培养和造就一批有文化、懂科学、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战略高度,抓好农村的基础教育。三是要提高农民的技能素质。围绕建设“四型缙云”的目标,从我县工业经济集镇化的特点出发,找准培训工作的着力点,以重点骨干企业的在岗农民工为重点对象,扎实开展务工农民素质培训工作,协同各乡镇合力抓好二、三产业在岗农民工技能培训。

2、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一是要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机制。设立专项资金,确保专款专用,使乡风文明建设拥有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二是要建立完备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发展县、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形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加大“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建设力度,整合好全县广播电视网络资源,为农民获取信息提供方便、快捷、经济、有效的渠道。要以文化站为核心,建立和完善图书阅览室、影剧院、文化广场、网络服务中心等文化设施。要利用全民健身运动的东风推动农村体育事业发展,大众体育运动和健身设施建设要向农村倾斜,实现公共体育设施与学校体育设施共享。

3、加强对乡风文明建设的管理和引导。一是要建立和完善乡风文明建设管理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建立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把工作责任落实到人。充分发挥村委会、民兵、妇联、共青团组织以及其他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形成在村党支部领导下的各基层组织协调运行,民主管理的新体制。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的带动作用,促进乡风文明建设。二是要积极倡导健康时尚的文明乡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运用各种形式和渠道,大力宣传科教兴农,广泛持久地开展“科普”、“三下乡”等活动,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和医疗中的科技难题。要抓好勤劳致富、科技致富先进经验的推广,增强农民的发展意识,引导农民争当脱贫致富、共同致富的带头人。结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制定《乡规民约》和《文明准则》,倡导尊老爱幼、妯娌和睦、邻里团结、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乡风民俗;积极开展“文明社区”、“五好家庭”等评选活动,建立健全乡风文明的评比奖励机制,使农民树立“我要文明”的思想观念。

乡风文明建设范文篇4

*年年初至今,岱山县长涂镇新渔农村建设指导组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走访等方式,就岱山县渔农村乡风文明建设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对其主要做法和推进中存在的制约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和对策。

一、岱山县推进渔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小康社区创建过程中,岱山县党委政府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注重发挥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多种手段来繁荣、活跃和丰富渔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群众的科技素质,努力在渔农村塑造了“知荣辱、明礼仪、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新风尚。其主要做法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积极推进渔农村社区群众活动场所建设。几年来,岱山县紧紧抓住创建舟山市“海岛百花工程”、舟山市渔农村小康社区的有利契机,大力完善和建设各种群众活动场所,为渔农村群众开展各种文体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支撑。截止*年底,全县渔农村新社区文化设施建筑面积达176*平方米,主要载体为村级老年乐园,有31套健身路径安放在全县渔农村各个公园或广场中,成为群众乐于参与的露天活动阵地。如长涂镇政府投入40余万元资金建造了面积2000平方米的渔港文化广场,修建了长西和倭井潭两个休闲公园,为每个社区建造了门球场、安装了健身路径,建造戏台、社区活动场所、老年活动室,添置社区图书室的书籍,其中长西社区还建成了全市第一座人工草皮门球场,从硬件设置上充分保证了群众对多种群众性文体活动的选择。

(二)努力组建过硬的渔农村群众文体队伍。岱山县各级党政十分注重培养新农村、新社区渔农民的文艺骨干,建立起各种文化活动骨干队伍,大大增强了渔农村新社区文化建设的造血功能。至20*年底,全县各乡镇及渔农村以群众自发队伍为基础,建立起业余文体团队31支,大多数乡镇建立了1—3支具有本地特色的民间文艺表演队伍,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如高亭镇的渔鼓秧歌、金钱铜棍队、渔歌号子队,岱东镇的男女舞龙队,长涂镇的老年丝竹乐队,衢山镇的心连心业余艺术团、花船队,秀山乡的小蜜蜂乐队和丝竹乐队等民间艺术表演队伍,成为岱山县渔农村逢年过节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的生力军。

(三)定期开展群众科普文化活动。全县各乡镇每年开展以展示海洋文化、海岛民俗风情为特色的文化体育活动5--6次,努力满足群众的需求。如长涂镇的“伏休社区一台戏”渔家乐系列活动,岱东镇的沙滩文艺活动,岱西镇的滩涂文体技能比赛,高亭镇的“渔丰杯”渔民系列文体活动,衢山镇的送文化下渔村、风筝、织网竞赛活动、秀山乡的生态旅游文化活动等,同时科技部门定期组织技术人员送科技下乡,建立科技特派员制度,这些都吸引了广大渔农民的广泛参与,活跃了渔农村文化生活,为当地经济发展和乡风文明建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四)切实抓好农民科技文化道德素质的培训工作。各乡镇和有关部门广泛依托乡镇成人教育学校、社区教育学院、家长学校、老年协会等平台,积极打造学习型社区,建设学习型家庭。同时结合现代渔农民教育活动,着力抓好现代渔农业科技知识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劳动力转移和劳动技能培训、市场经济知识和经营创业本领的培训、科普知识和公民道德教育培训,帮助渔农民提高发展致富的本领,提高了渔农民群众的科技、文化、道德综合素质和文明素养,为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打下了良好的人力基础。

(五)着力加强渔农村民主法制建设。近年来,随着岱山县区位与资源优势的凸显,一批大项目大工程相继落户本县,开发力度日益加大,由此也带来了许多发展中的矛盾,作为处于社会矛盾已经尖锐激化后的前沿阵地的渔农村社区,加强渔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为此,该县结合新农村主题教育,切实加强对渔农民的法规政策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制意识和道德素质,进一步建立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建设。如省重点工程金海湾大型修造船基地建设项目在长涂落户和动工兴建两年多来,针对建设过程中在征地、拆迁以及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与矛盾,镇政府、社区、村积极做好疏导、稳定工作,加强渔农村普法工作,努力把不稳定因素消除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两年多来没有因为征地、拆迁、施工等引起越级上访、群访闹事等情况;针对全县外来人口快速增加现象,加强对外来人口的引导和管理,如长涂镇、东沙镇相继建立新居民服务管理中心,组建镇、社区、村(企业)三级外来人口管理网络,实行外来人口网格化管理等,专门成立义务宣传队、义务巡逻队,向外地新居民分发宣传资料,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并加强治安防范。同时积极做好外来民工的服务工作,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实际困难,使外来新居民融入到当地生活中,提高了他们的遵纪守法意识;长涂镇还以创建富有特色的社区小报、在社区主要村道路口安置“社区居民沟通窗”、设立道德点评台等形式,大力宣传党和政府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法律法规等,搭建了社区与居民沟通交流的平台。同时严格执行村务、财务公开制度,对涉及村、社区的项目建设和投入,充分尊重渔农民的意愿,规范运作程序,财务公开透明,使群众心顺、气平,促进了平安社区、和谐社区创建和渔农村稳定和谐。

二、岱山县推进渔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若干制约因素

(一)群众参与的主体意识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广大渔农民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受益者,更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参与者和推动者。没有群众的广泛参与,新农村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失去了持久的原动力。最近,岱山县新渔农村建设指导组对遍布全县7个乡镇39个社区的1000名渔农民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52份。在调查项目“如果采取农民自己投资或投劳的办法来建设社区(村)里的项目,您愿意参与哪些项目”时,有26%的群众选择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仅次于发展集体经济。而当问到“您认为新渔农村建设主要依靠谁来建设”时,53%回答主要依靠政府,21%回答依靠社区(村)干部,26%回答依靠社区(村)群众。从调查来看,群众对渔农村新社区乡风文明特别是文化建设呼声强烈,愿望迫切,期望值很高。但是有超过半数的被调查渔农民认为主要依靠政府,而对渔农村群众的主体作用认识不是很足,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渔农民的主体参与意识。

(二)渔农村社会风气有待于进一步转变。渔农民问卷调查显示,当问到“您觉得您所在社区(村)在社会风气方面主要存在哪一问题”时,25%回答是问题,13%回答村里的社会治安不好,15%回答村里迷信现象普遍,9%回答村里讲排场比阔气的现象普遍,5%回答村里不孝敬老人的现象突出,33%认为自己村的社会风气还不错。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渔农村的社会风气问题普遍较多,特别是问题、迷信现象、社会治安问题等比较突出。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渔农村的乡风文明建设。

(三)民主管理制度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是渔农村民主监督的重要手段,是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1000份调查问卷中,当问及“您所在社区(村)的事务有没有及时公开”时,78%的调查人群回答所在社区(村)能够及时公开,22%回答所在社区(村)没有及时公开。对于社区(村)事务及时公开的村,当问到“您对所在社区(村)事务公开内容满意吗”时,54%回答满意,13%回答不满意,33%回答说不清楚。调查结果表明,尽管被调查的大部分渔农民所在村能够做到村务及时公开,但对于村务公开的内容,很大一部分渔农民不满意或说不清楚,这说明目前在村务公开的内容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社区和村的民主管理制度还存在着民主管理重形式轻内容,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不够完善,农民群众参与决策不够,离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尚有距离。

(四)群众文化投入力度相对不足。群众文化建设是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满足广大渔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渴求的需要,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但从调查情况来看,岱山县新渔农村文化建设还存在着基础设施差,文化经费短缺等问题。具体表现在:1、文化经费短缺。由于岱山县乡镇一级财政长期陷于困境,海岛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文化设施建设经费短缺。以2005年为例,全县乡镇文化事业经费投入总额为108万元,其中用于活动经费37.5万元,用于硬件投入45.15万元,人头经费25.35万元。按全县15万渔农民数计算,文化活动经费年人均仅为2.5元,低于其它三个县(区)。(定海4元;普陀5元;嵊泗3.5元)。2、文化阵地建设落后,设施简陋。全县相当一部分社区文化硬件建设滞后,场所条件简陋,缺少必要的活动设施,开设的室内活动项目基本上以室和电视室为主,老年活动中心只有几张麻将和桌,目前仅少数社区拥有图书报刊阅览室。相反,与群众文化阵地缺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宗教场所。据统计,至20*年底,全县有合法宗教场所32处,小宫小庙102处,建筑面积达26000平方米,涉及面涵盖了全部39个新社区,90个行政村,而未经审批而改建的非法宗教场所面积达到21538平方米,占地约56000平方米,数字非常惊人。3、载体和内容单一。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雷同,缺乏特色与新意,不能满足渔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关部门组织的“三下乡”服务活动,虽然气氛热烈,但有限的次数,使渔农民实际得到的科技文化指导很少。

(五)思想认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组织力量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目前,仍有为数不少的基层干部在思想上对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够,认为新渔农村建设应将主要精力放在经济建设上,出现了一手硬、一手软现象。同时由于渔农村社区普遍存在工作繁重人手偏紧情况,社区工作人员疲于应付各类日常工作,对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显得力不从心,组织领导力量薄弱。

三、对策和建议

建设和谐新渔农村,打造全面小康社会,不光是吃穿有余、钱袋鼓鼓,而是要在这个社会里有安全感,要身心愉悦,要有人文关怀,要有国民素质的提升,要有文化底蕴的积淀与弘扬。所以,要清醒认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从传统的思维定势中解脱出来,从旧的思想观念中解放出来,确立与建设和谐新农村相一致的思想、文化理念。具体建议如下:

(一)以加强班子建设为根本,切实增强渔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班子强不强,关键看班长。”村级两委班子作为村各项事业的组织者和指挥者,班子建设的好坏特别是班长选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全村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党组织及有关部门的政策和指示的执行。如果渔农村党支部软弱涣散,失去威信,没有号召力,即使政策再好,也无法落实。乡风文明建设也是如此。实践证明,凡是社会风气和谐、群众文化活跃、环境整洁优美的渔农村,必定有一个坚强有力的班子。因此抓好班子建设对于乡风文明的形成非常关键。一是要加强社区(村)级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让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在心灵深处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做到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用扎实的工作作风推进各项工作;二是要开展社区(村)级干部业务培训,提高社区(村)干部的工作能力。要有针对性地对村干部进行业务和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三是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理事的工作格局,通过抓制度建设和落实,逐步达到村级事务管理的制度化和村干部行为的规范化;四是要积极开展党员主题实践活动和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引导党员发挥先进模范作用。通过这些活动,破除封建迷信和陈规陋俗,搞好社会治安,弘扬传统美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

(二)以宣传为先导,提高群众参与渔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主体意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府不可能大包大揽,群众也不可能坐享其成。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越深,参与度就越高,效果就越明显。同志指出:“广大农民群众是推动生产力发展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败的关键。”随着乡风文明建设的日益成熟,政府要逐渐转变角色,最终使群众成为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军。为此,要切实加强宣传和引导,在“多对群众教育、多请群众参与、多让群众知情、多与群众联系”这四多上下工夫,激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热情。要通过召开会议,面对面讲形势、鼓干劲,宣传新农村建设有关政策;组织群众外出参观,充分认识差距,增强群众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愿望,调动群众出谋划策的积极性;要大力开展“建设新农村,我来献一计”金点子征集等活动,充分激发农民群众“知晓新农村、规划新农村、共建新农村”的热情;要坚持典型引路,通过文明家庭、文明示范户、平安家庭、文化示范户、科技示范户等评选,挖掘、培育、推广一批乡风文明建设先进典型,用身边的典型来示范和带动广大群众自觉投入到新农村建设的热潮中。

(三)以各类活动为载体,激发群众参与乡风文明建设的热情。丰富多彩的活动,是乡风文明建设的活力所在;群众乐于接受的形式,是乡风文明建设的生命力所在;让群众真正得实惠,是乡风文明建设的持续力所在。为此,要着力开展四类活动:1、开展各种学习活动。利用村民学校、墙报、宣传栏等形式,组织农民群众学文化、学科技、学法律、学礼仪,使广大农民群众懂科学,用科学,守法纪,讲文明。2、开展有益的文体活动。定期组织开展文艺、体育评比竞赛,巧借民俗活动自娱自乐,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形成农村文化的桥头堡。3、开展道德实践活动。每个社区都要建立起公德薄、光荣榜、评议栏,建立道德点评台,让一些地方的好风气、好习惯、好人好事得到宣传,得到基层组织和人民群众的认同,弘扬正气,形成比爱心、比奉献、比卫生的和谐竞争局面。4、广泛开展多种创建活动。在文明镇、社区(村)、“科技示范户”、“文明诚信户”、“好公婆”、“好媳妇”、“文明家庭”、“绿色家庭”、“平安家庭”等创建评选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创新创建内容和形式。

乡风文明建设范文篇5

一、注重把握现状,掌握民风民情,切实做到有的放矢推进乡风文明

乡风文明侧重的是乡风,落脚在文明。如何结合我市实际推进乡风文明建设,首要的就是要注重把握现状,掌握民风民情,这样才能明确思路,切实推进。近几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的变化,全市广大农村农民的精神风貌总体上呈现健康活跃、积极向上的趋势。

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明显增强,求变、思富、创业成为时尚的主流。戴南、张郭两镇“家家有产业、户户有项目、人人有事做、个个有钱赚”的百姓经济理念深入人心,发展民营经济成为全市的领头羊,成为苏中的一面旗帜。在其带动下,全市大批农民闯市场、创大业,创业热潮叠起。目前,民营经济已成为全市经济的主体,农民创业成为骨干力量,全市农村劳动力已向非农产业转移达四分之三都是最好的说明。

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双带”作用增强,先锋典型引领的影响日益突出。爱民支书沈正彬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他一心为民、爱家乡、爱集体、爱事业的先进事迹,既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也对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产生了积极影响。

推崇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意识增强,社会主义的诚信、和睦、互助等文明新风进一步形成。广泛开展系列文明创建活动,倡导文明新风,产生了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文明新村、文明农户和文明家庭。去年底,张郭镇被评为全国文明镇,戴南镇被评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镇,昭阳镇沙甸村、沙沟镇水金村等10个村被评为省级文明村,这些先进典型在全市面上发挥了积极的示范引领作用。

丰富精神文化活动的需求增强,农民群众主动参与文体活动的积极性有新的提高。昭阳镇、垛田镇、临城镇组织丰富多彩的节庆文化、街头文化、广场文化,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周庄镇文化站立足自身优势,适应市场特点,走出了“以文养文”、“以副养文”发展群众文化的新路。

关心村务和公益事业发展的意识增强,管理民主、互谅互解形成新的氛围。围绕和谐社会的构建,推进基层民主议事活动、村务公开和干部下访,社会大调解机制逐步完善,信访终结评议情暖上访户,有力地引导了民风建设。

我市近期乡风文明建设取得的成效是肯定的,但发展还很不平衡,薄弱环节不少,有些问题还比较突出。

小农经济思想和官本位、书本位、农本位的束缚仍然严重。部分青年农民艰苦奋斗精神、勤劳致富思想,守法经营的美德比上一辈有所弱化,崇尚科技文化知识的氛围不浓,对新生事物有消极抵触的倾向。思想意识上的影响直接体现在发展上,最典型的例子是,我市既有戴南、张郭全省发展的典型,但也有全泰州市重点帮扶的13个薄弱乡镇,造成发展差距的因素很多,但根本通在思想上、精神上。

农民文化生活相对缺乏,“玩牌、打麻将”成为“娱乐”的主要形式。在农村有线电视通户率不高,有线广播几乎“断响”,传统的文化阵地绝大部分丧失,部分乡镇受财力限制,组织群众文化活动力不从心的情况下,农村打麻将、的现象比较普遍。有人戏称为一道“风景线”,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现在农民真是怪,不种菜园去买菜,不积土肥化肥代,热心麻将和纸牌。”特别是一些外出打工和经商的人,回乡过年,打麻将从一般的娱乐活动发展到聚众,一晚少则输赢几千元,多的上万元,既伤了民财,也毒害了社会风气。

部分农村长期存在的陋习改观不大。封建迷信活动抬头。建庙宇、搞庙会有抬头趋势。有的农民认为公益事业上缴可以缓缓,但建庙、办会的份子必须要出,越多越好。一些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出门要选吉日,得了病,不去医院去请“仙姑娘”。大操大办之风趋盛。少数农民过生日、满月、上梁、参军、乔迁都要请客送礼,操办一个婚事,少者花几千元,多者几万元,甚至十几万元;一般农户葬礼消费少则万元,多则达到五六万元,农民东挪西借,不堪重负。斜头、会头、族头影响操纵一村事务的现象时有发生。个别地庄斜头称霸,会头、庙头的号召力影响力明显超过村两委会,宗族房头势力插手公共事务,甚至影响村级民主选举的公正性。特别是一些群访、集访事件,都与农村宗族势力的组织煽动密不可分。

农民的道德素质参差不齐,国家观念、集体主义思想有所淡薄。部分农民吃苦耐劳、尊老爱幼、邻里和睦等传统美德有所丢失。特别是在对待“一老一小”的态度上迥然不同,对待小的,疼爱呵护,要风给风,要雨给雨;而对待自己的祖辈、父辈的赡养问题,则斤斤计较,两两斟酌,精神上的慰藉更是一句空话。与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日趋强烈相比,一些农民履行义务的自觉性滞后。据有关资料反映,一事一议筹资、水费等规费上缴,在全市40%以上的乡镇普遍收取不到位。

农村社会治安不稳定因素还比较多,部分地区造成较坏影响。抢劫、抢夺、流窜盗窃案件居高不下,严重地影响着社会安全感,因土地、建房、婚姻等民事纠纷得不到及时调解而引发的刑事案件,制约着和谐社会的构建。青少年犯罪问题突出,今年我市戴南镇一名15岁男孩的杀人抢劫案,在社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乡风文明存在的问题说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任重道远。为此,分析民情,了解民意,是我们做好工作不可或缺的基础。新形势下,我们要进一步完善信息舆情机制,畅通民情上达的渠道,站在全局高度,认清问题,把握要害,真正做到有的放矢,防止封建残余死灰复燃,资本主义腐朽思想乘虚而入,抑制经济发展过程中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影响,大力弘扬新人新事新风尚,使乡风文明建设富有成效。

二、坚持有位有为,完善工作机制,切实加强乡风文明的引领

乡风文明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做到真正摆上位置,就要在认识上、工作手段和机制上有新的思考,新的建树。

1、要有新的认识。乡风文明内涵十分深刻,包括人们的道德风尚、思想状态、精神风貌、文化素养等等,它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当然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的进程。这几年来,乡镇发展的实践给我们启示,凡是注重乡风文明建设的地方,如我市戴南、张郭、大垛等地,经济发展就好;反之,不注重乡风文明建设的地方,不仅民风受损,经济建设的成果也大打折扣。因此,我们建设新农村,一定要充分认识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克服“软任务”、“自然成”倾向,坚持摆上位置,狠抓落实,充分发挥其在社会主义“四位一体”建设的特有作用。

2、要有新的合力。部分地方精神文明建设一手软,既有认识问题,也有合力问题。无庸讳言,当前在我市乡镇、部门这方面也存在合力的落差。有的乡镇党务书记分工太多,对这项“系统工程”注意力不大;党委宣传委员有的更注重这个职位的过渡性质,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有的部门缺人、缺钱,工作处于应付甚至无法应付的状态。为此,当前要着力研究新形势、新情况,建立和完善乡风文明建设管理的运行机制,增强工作的推进合力,包括完善领导机制、解决好谁来抓的问题,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解决好抓落实的问题,发挥群众组织作用、解决好合力抓的问题。

3、要有新的改进。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形式和效果的统一上有差距。在部分地区,乡风文明建设往往比较“虚”,工作的抓手仅靠组织活动,有时容易造成喊口号、唱高调、一阵风、走过场,广大群众在乡风文明建设中处于被动状态,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当前的乡风文明建设要针对目前农村现状和外部大环境,努力地改进创新,思考出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增强引领的针对性和教育的影响力。我市茅山镇依托政府管理、市场运作,组建“为民服务台”,服务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服务农民群众的教育提高,服务招商引资、全民创业,探索出了一条乡风文明载体建设的新路。安丰镇深化基层民主议事活动,将每条通村公路的建设规划、资金筹措、工程发包、质量监督都交由村民议事确定,热点问题的处理使群众满意、放心,这些都会为我们方法手段的改进创新提供了有益启示。

4、要有新的考核。当前,乡风文明建设成果的考核标准很难量化,也没有真正建立起思想道德建设的制度保障机制,软任务没有强措施,工作上弹性太大。乡风文明建设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也是一项“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工作,做好这项工作,完善考核体系、实施硬性约束是不可少的。我们要不断总结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经验,制定较为完备的指标体系,注重看建设的过程,看乡风文明的成果,将考核结果纳入乡镇、部门综合考核,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从而逐步实现乡风文明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三、重过程重实效,抓住重点突破,着力提高乡风文明建设的水平

乡风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长期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我们要脚踏实地,坚持重过程、重实效,把握关键,突出重点,狠抓落实,把我市乡风文明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1、把推进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全面融入乡风文明建设。当前,乡风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推动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一是要突出与发展主旋律相合拍,努力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充满活力。以历史文化、创业文化、生态文化建设为抓手,着力激发全市上下爱家乡、创大业的动力,努力使“时代在前进、创业最风流”成为共识,增强发展的责任感、紧迫感,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二是要着力与农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相联系,增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引领功效。引导农民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导,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提高鉴别是非、美丑、荣耻的能力,特别是引导大家针对“习以为常、不以为然”的生活陋习进行评议,自觉地扬美抑丑,扬善惩恶,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占领农村思想阵地。三是要坚持与农民群众道德实践的特点相适应,引导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富有成效。组织知荣明耻进农村活动,倡导“树新风、弃陋习”,鼓励人们从自己做起,从身边事情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在实践中领悟“八荣八耻”的精神实质,践行“八荣八耻”的基本要求。

2、把加强农民教育作为乡风文明建设的治本之策。建设乡风文明关键在人,根本的是要加快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创业的现代农民。我市现代农民教育起步较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面对科学发展、城乡统筹、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大背景,必须进一步开拓视野,认清形势,务实推进。在教育的内容设计上,要始终把就业创业的观念教育摆在首位,解决好想就业创业的问题;坚持把实用技能的培训作为主要内容,解决好能就业创业的问题。在教育对象的把握上,要紧扣重点对象,突出基层党员干部、专业大户和青年农民三类群体,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生产力。在载体形式的创新上,要致力把信息指导、典型引路、帮扶推进作为主要手段,帮助农民正确认识市场,把握市场规律,应对市场变化,提高就业创业的成功率。

3、把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作为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抓手。要以促进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为着力点,按照围绕中心、综合创建的要求,不断深化、拓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推动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提升农村文明程度。下半年,我们将以2005~2006年度系列创建评审为契机,以“6611”样板工程为动力,进一步深化开展文明新村、十星文明户、婚育新风进万家等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重点是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和谐的思想观念,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弘扬正气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推动形成诚信友爱、融洽和睦、团结稳定的社会人际关系。扎实组织开展“1+1”城乡结对共建活动,初步设想一期结成30对,分类指导,以城带乡,以城促乡,提升乡风文明建设的水平。

4、把实施环境育人作为乡风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影响人、塑造人。与村容整洁的要求紧密配合,围绕环境育人加强乡风文明建设,要在两方面着力:一方面,以“文明一条街”建设、“美在农家”活动为载体和突破口,动员广大农民群众投身“三清一树”活动,自觉为创造优美洁净的农村人居环境出力。在引导各方增加对村庄建设投入的同时,动员鼓励本村能人、富商、老板自愿捐资赞助,带动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另一方面,引导广大群众自觉维护村容整洁,做有心人,当建设者。大垛镇老党员张树桂坚持10年如一日,为集镇建设义务修路,我们要以这类典型宣传为契机,倡导全社会人人维护生活环境,人人与破坏行为作斗争,相互监督,相互教育,长期坚持。

5、把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作为乡风文明建设的鲜活载体。文化在乡风文明建设中具有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作用,减小农村与城市的贫富差距,促进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和进步,需要科学文化的提升;建设新社会主义农村,同样也离不开优秀文化的浸润与影响。一是要本着“重在建设”的原则,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按照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要求,做好农村文化阵地建设规划,逐步健全文化设施,发展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中心户,积极组织推进有线电视进组入户工程,让丰富多彩的新文化深入农村千家万户。二是要善于发挥文化能人、民间艺人的潜能和进城务工农民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唱主角,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农民自娱自乐、自编自演、自我教育,打造和弘扬农村特色文化,满足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三是要开展丰富多彩的送文化下乡活动。充分考虑当地农民群众对文化活动的需求,多以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形式体现,要把科技、计生等内容寓教于乐,更多层面地满足农民群众的需求,做到以娱乐型教育农民,以实用型引导农民。

乡风文明建设范文篇6

一、主要做法

1、以激活载体为支撑点,构建乡风文明建设平台。农村精神文明的关键是解决群众欢不欢迎、接不接受、参加不参加的问题,充分挖掘和创新现有文化载体显得尤为重要。为此,首先,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荣辱观、文明生态村创建、“两型社会”建设、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等新知识、新内容,帮助各村重新充实和修订了村规民约章程,进一步完善了一事一议、集中讨论、民主决策、学习宣传、奖优惩劣等制度,使之发挥效应,解决群众身边的热点难点问题,让群众享受文明新风尚。二是开展“文明村”创建活动,广泛开展讲文明、讲科学、讲卫生、树新风为主要内容的“三讲一树”活动,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用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观念和健康、进步的文化生活占领农村意识形态阵地。让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各种活动激励人、鼓舞人、教育人。组织开展“图书进村带科技、网络进村带信息、协会进村带市场、普法进村带权益、项目进村带发展、活动进村带活力”等“六进六带”活动,凝聚合力,拓宽载体,提供全面服务,增强了宣传文化阵地服务“三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满足农民多元需求。引导农民开展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意识、健康意识、卫生意识、节俭意识,革除、婚丧大操大办等陋习,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让群众分享文明新风尚。目前,已有1个村三里庙村被评为市级文明村。三是开展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好妯娌”等活动,弘扬传统美德,提高家庭成员道德水平,让群众享用文明新风尚。第四,结合“婚育文明进万家”活动,在农村大力宣传倡导科学文明的婚育观念、生活方式,让群众共享文明新风尚。

2、以提高素质为出发点,增强乡风文明建设原动力。

一是提高农民的思想素质,培养一批“文明农民”。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十星级文明农户”、“十佳文明村组”、“十佳致富能手”等评选活动。采用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方式方法,开展形势教育和科技文化教育,将当前形势、市场经济等知识送到农民手中,逐步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养。

二是提高农民的政策法律素质,培养一批“守法农民”。结合实际精心编制农村政策法律知识简易读本,深入农村基层机关、学校、企业、村组开办政策法律知识培训,指导群众利用法律知识维护自已的合法权益,努力形成群众学政策法律、用政策法律的很好氛围。

三是提高农民的技能素质,培养一批“新型农民”。积极通过“两户一课堂”(即党员中心户、农民中心户、农家课堂),充分利用“阳光培训工程”,整合培训资源,致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民,促使他们致富能力和文明意识的共同提高。发挥当地能人和土专家的技术、经验,通过“农家课堂”,培养一批“农民专家”;大力支持农民创业、鼓励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农民向二、三产业发展,培养一批“农民老板”,进一步转移农民;依托政府创办的职业学校培训,培养大批“农民工人”,加快农民由体力型向智力型转变;

四是提高农民的公德素质,培养一批“和谐农民”。倡新风从父母做起,行为示范;从娃娃抓起,从小养成。我镇结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在广大农村中小学校普遍开设德育课程和文明讲座,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文明小手拉大手、革除陋习树新风”、“孝老爱亲”活动,通过学生向家长发放宣传资料,宣传文明理念,收到良好效果,和谐文明乡风蔚然形成。

3、以“清洁家园”为突破点,创建乡风文明建设浓郁氛围。

文明,是建立在良好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基础上的。我们*以“清洁家园”工程为抓手,把改善人居环境这一群众要求最迫切、最直观的工作作为乡风文明建设的突破口。为此,首先宣传造势发动。提出了“沿线试点、示范带动、整体推动”的工作思路,将新云应路沿线军席、水酒铺、前进、幺屋、三里庙,三潭路沿线占坝、和平、隔黄路沿线大余共8个村作为试点村,通过召开群众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党员大会、村干部会,并适时组织外出考察学习,4月份组织全体村支书赴老河口市学习参观,进行层层发动统一思想,使干部群众明确工作思路、任务、责任。同时,在镇村主要进出路口拉横幅100余条,上门入户发放宣传单10000份、开辟专栏,让“清洁家园”工程的目的意义家喻户晓,童叟皆知,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和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二是党员干部带动。发动镇领导、村干部、党员包村组,严格实行一名领导干部带一支普通党员队伍,管一条路、一个湾的一线包保工作法,签订责任书,并把“清洁家园”工程的完成情况与目标考核挂起钩来。坚持实行周六例常大行动与平时管理监督相结合,采取村干部、党员互相抽查、互相评比、互相找问题的方式,对查找结果、问题逐一张榜公布,并提出整改意见,促工作的整体提高。三是部门单位联动。5月底举行了声势浩大的万人签名仪式、清洁大扫除以及隔蒲中小学生倡议发起的“小手拉大手、共建美好家园”的志愿者行动,乘势进行再次宣传发动,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热情。四是干群自发行动。在试点村实行了统一配齐保洁员、统一配建垃圾池、统一配备垃圾桶、统一配送保洁工具、统一配置宣传栏、统一围建门前绿化栅栏、统一刷白污损墙面、统一安装节能路灯的“八统一”管理模式,让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明确了自己的主体地位,逐步养成了文明卫生的习惯,垃圾装袋送到了卫生桶,乱扔乱倒现象基本遏制,门前屋后清洁干净,村容村貌明显改善。并通过抓文明示范街、门前四包责任制、卫生示范户等形式,积极引导镇区居民建立科学、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绿色”意识。在此基础上,全镇统一修订了并普遍落实了卫生保洁、道路维护、绿化管护三个“长效机制”,巩固了创建成果,乡风文明深入人心。

4、以文化引导为着力点,丰富乡风文明建设精神内涵。今年以来,我镇依托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大力发展生机勃勃的群众文化,实现了以文化促文明。一是夯实文化建设基础,建设“文化强镇”。新建村级活动阵地16个、体育场地6个,投资100万元、建筑面积840平米的融科普、宣传、教育、娱乐为一体的镇综合文化大楼已经竣工,成为全县示范性农村文化活动阵地。新办了三里庙、水酒铺、付榜村三个新农村书屋。大力实施有线电视户户通工程,全镇有线电视安装一万多户,入户率达85%以上。积极配合搞好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二是盘活文化资源存量,打造“文化大镇“。阵地的拓展,促进了文艺队伍的壮大和文化活动的繁荣,全镇现有农民演出队8支,民间艺人102人,不仅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还使群众在参与中受到教育。三是挖掘人文特色资源,开发“文化古镇”。*镇地灵人杰,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曾孕育出无数仁人志士,群星璀灿:有世界烟草专家、美国总统农业顾问左天觉,有正在美国主持科研项目的石运柏、李乔,有现任中科院世界研究所主任的历史学博士张顺洪,有北航博士生导师方卫国,有主席接见过的全国劳模袁伯元、左文高,有全国“棉花姑娘”徐翠容,有叱咤商海事业有成的深圳富商欧阳祥山,有为我镇养鸟养鸡业立下汗马功劳的农民企业家左腊祥、余德林等等。为使文化活动收到更好的道德教化效果,镇文化服务中心开展了“农村文化活动月”活动,发掘创作了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名人”成长小故事、小品、戏曲类节目,深受群众欢迎,使广大农民在耳濡目染中受到了教育,农民综合素质显著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

1.农民文化生活单调。随着农民收入增加,物质生活基本步入“小康”,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越来越迫切,求知、求美、求乐、求健康成为农民一种现实的愿望。但是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显得单调而贫乏。农村文化生活整体上“投入少、活动少、渠道窄、形式旧”。农民平时在家中除了看看电视外,玩点带‘小意思’的牌便成了惟一的文化生活。有的地方也仅局限于在重大节日时搞些文化娱乐活动。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

2.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滞后。农村宣传文化阵地建设与需求存在距离。一是大部分基层文化单位的硬件设施老化陈旧。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90%以上的乡镇没有新建文化设施,一些乡镇原有文化设施移作他用或废弃情况严重。农村广播萎缩严重,大多数乡村基本不通广播。二是农村缺乏相对固定的文化活动场所,且设施设备不足,无法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农民喜欢的露天电影、地方戏演出很少。一些新建起的像模像样的图书室、文化娱乐活动场所,却门庭冷落、形同虚设。除农村学校外,我县农村严重缺乏大众体育运动或健身设施。三是乡镇文化专业人才缺乏。大部分乡镇文化站有站无人,由于缺乏有力的组织和有效的机制,农村文化活动无声无息,农村文化市场十分萧条,有些农民自发组织的业余文艺演出队缺乏科学筹划和专业指导,更缺乏经费保障。

3.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新旧思想观念的冲撞,东西文化观念的交锋,不同思潮的激荡,致使乡村少数人群中出现了道德失缺、心理失衡、行为失范等一些不容忽视的现象。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同时缺乏诚信意识,只贷不还,不守诚信行为时常出现。一些外出打工的农民带回了一些新观念、新思想的同时,也带回诸如黄赌毒邪、无组织、自由散慢、挥霍享乐等一些糟粕,思想日益复杂。在文化素质方面,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干些苦脏累险活,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质方面,赡养父母、尊老爱幼、仁义廉耻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集体主义观念正在逐步淡化。特别是部分青年农民的艰苦奋斗精神、勤劳致富思想、守法经营的美德比上一辈有所弱化。

4.农村社会风气缺乏强有力的正确引导。变得“有闲”了的农民在健康优秀文化难以接触的情况下,就会被低级趣味或者贻害无穷的文化“拉下水”。一些地方打牌成风,一些地方封建迷信盛行,一些地方因为文化环境的恶劣而滋生危及社会稳定的因素。

5村容村貌脏乱差,乡风文明缺少必要条件。农民房前屋后随处可见家禽粪便和白色垃圾,村里无公厕,只有简陋的“旱厕”甚至随处大小便。村容村貌的脏乱差是乡风文明中一个长期存在较难解决的基本问题。

三、几点建议

1、增加农村精神文明创建经费,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保障。增加各项精神文明创建经费投入,使科教文卫体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专项资金投入增加的幅度与财政收入成正比增长。

2、实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项目化,促进乡风文明建设正常化。按创建标准把创建工作具体分解小项,成立项目组,明确责任人,建立考评制度,把任务完成情况纳入乡镇班子成员、单位负责人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联席会制度定期分块落实村(居)、所(站)、学校、部门的组织创建工作,使文明创建工作融入常年日常工作之中。

3、建立一支乡风文明建设队伍,立足乡村建设文明乡村。逐步恢复农村瘫痪的一些文化组织,发挥作用就一定会有成效。如:文化站、电影队、体育协会、村文化室等,并对相关文化人实行归口管理,防止名存实无。充分争取利用有关部门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就近指导服务农村、农民。同时,选准活动载体,整合民间艺术资源,组建成几支常年活跃在民间的特色群众文艺队伍,“农民演给农民看”,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4、党员干部发挥带头作用,做文明乡风的先行者。建立和完善镇村两级议事规则,配套制定党政班子成员目标责任考评管理办法、机关干部岗位工作管理办法、村干部考核管理办法等系列量化考评激励机制,促进干部带头。以好的党风村风促进和带动乡风文明。

5深入开展村容村貌整治活动,为乡村洗出一张文明“脸”。以创建文明村镇为载体,组织开展整治农村公共环境卫生行动,发动群众义务投工、修路,清除污水沟,清理垃圾堆,有效整治农村长期以来脏乱差问题。有条件的村建议组建村级环卫队,制定相关管理规定和村卫生公约,实行集镇村分段包干镇区卫生的管理责任制,推行居民区门前卫生、绿化和秩序“三包”制度。

乡风文明建设范文篇7

乡风文明本质上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农村精神文明的重要内涵是文化建设,文化具有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城乡贫富悬殊是我国当前一大待决难题,减小农村与城市的贫富差距,促进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和进步,需要先进科学与文化的提升;建设和谐小康社会,离不开广袤农村土地上农民的安居乐业,同样也离不开优秀文化的浸润与影响。因此,建设新社会主义农村,要注重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建立起一种适合于新农村建设的文化观念。一旦这种文化观念能够形成并深入人心,就能够在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层面上发挥其广泛、稳定而持久的影响。

一、新形势下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的意义

我国是个有12亿人口的大国,农村人口占80%。可以说,没有农村的乡风文明,就不可能有全社会的精神文明。我们要站在新世纪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乡风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1、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邓小平同志早在1979年就提出我国到本世纪末要进入小康社会。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提出,要以提高农民素质、奔小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可喜的转变,大部分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相当一部分人走上了致富之路。然而,解决温饱或实现富裕并不等于实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是个经济目标,又是一个社会发展目标,它是一个综合的、整体的发展的概念。只有实现了物质和精神两个文明同步增长,才算得上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水准。

当前我国农村正处在温饱向小康过渡的阶段,广大农民不满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旧有生活方式,他们不仅要求生活要富足殷实、居住条件要改善,更要求文化生活要丰富、健康水平要提高、社会服务设施要配套。所有这一切,不仅要求物质文明有一个大的发展,而且要求精神文明有一个大的发展。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决不能只顾物质的丰富而不顾精神的建设,从而延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房的前进步伐。

2、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要在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使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互相促进、协调发展,防止和克服一手硬、一手软。”从长远看,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农村始终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把加强乡风文明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

众所目睹,近年来我国农村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显得尤为迫切。由于长期受到小农经济意识的影响,一些农民还存在着封建落后思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繁荣。对此,我们务必正视现实,在农村广泛进行以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乡风文明建设,开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教育,使农民掌握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提高科技文化素质,进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3、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是农村安定稳定的重要保证

邓小平同志曾多次指出∶“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可以说,农村稳定事关国家长治久安。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政策卓有成效,农村改革深得人心,农村政治稳定、人心安定。这些成绩的取得与乡风文明建设是离不开的,因此,我们更要始终坚定不移地以农村乡风文明建设为抓手,正确处理改革过程产生的利益矛盾,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了解农民、关心农民,把农民的冷暖安危放在心上,使农民切实从改革中得到好处,满足农民安居乐业的愿望,从深层面解决改革中产生的问题,保证农村社会的安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二、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问题

乡风文明本质上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较之文明城市创建,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乡风文明的形成缺乏硬件。特别是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不足,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例如农村图书室、阅览室、活动室、篮球场24个,仅占城市的6%-20%;大部分农民缺少休闲场所也基本没有休闲意识,休闲娱乐几近空白,文化生活贫乏,精神生活贫瘠。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适应,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于乡风文明的基本要求相距甚远。

2、村常住人口发生改变,乡风文明建设主劳力缺失。莘口镇一名干部形容村里留守的常住人口为“3、6、9”人员,即三八妇女、六一儿童和九九老人等妇少老弱病残。村里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向城市就业转移,或打工或经商形成劳务经济,其劳务效益是部分农民家庭的经济支柱,一定程度上拉动了所在村经济的发展。但大量有文化的主劳力外移,不仅阻碍了村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还使新农村建设、乡风文明建设失去了主力军。

3、农村教育存在“空洞”,乡风文明的希望值降低。因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小孩一般留守随其祖父母辈生活,隔代抚养现象普遍。而祖父母辈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对孙子辈的养育仅限于温饱和平安,学习成绩好坏无所谓,孩子缺少家庭辅导、家庭管教和家庭温暖。调研中乡镇学校老师普遍感到“留守”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难度增大。加上读书无用论不良思想的冲击,目前我市初中辍学人数较多,辍学率超标,辍学形势严峻。孩子自身厌学是辍学原因之一。有的乡镇辍学青少年集结城区拉帮结派“划片”从事不良活动,违法犯罪率呈上升态式。相对于想方设法把孩子送进较好学校的市区居民而言,农村教育早已输在课堂之外的起跑线上,勤奋好学的农村学生只是农村中的为数不多的佼佼者。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昧的,没有文化的农村同样也是愚昧的,这与新农村建设基本内容的乡风文明是相悖的。历史造成祖辈没文化,当今父辈去打工,孙辈教育少,乡风文明的希望无处可托。

4、打牌现象普遍存在,文明乡风缺少形成氛围。据了解,农民闲暇时间除了看电视外,喜好打牌者比例较大。打牌易学,老少皆宜,不限时间,不择地点,婚丧嫁娶,逢年过节,劳动间隙,三五成群席地而坐即可开战。极少数人不务正业,以抹牌为生;个别乡镇有固定点聚众大赌。因抹牌致贫、引起家庭矛盾和社会治安问题的现象时有发生。小打小赌带来的好吃懒做等不良习气严重影响文明乡风的形成。

5、农村保障机制不够完善,贫困人口影响乡风文明。政府现有社会低保体系以及有关部门各类相关活动和载体覆盖面有限,在农村的覆盖率很低。相对于广大贫困弱势群体,只是杯水车薪,救急救不了穷。农村一些孤、老、弱、病、残、贫等弱势群体的处境一时难以从根本上得到改变。有贫困就不是真正的文明。

6、村容村貌长期脏乱差,乡风文明缺少必要条件。远乡僻村较少去且不论,只从近效村就可略见一斑。农民房前屋后随处可家畜家禽粪便和污水坑,村里无公厕,只有简陋的“旱厕”甚至随处大小便。村容村貌的脏乱差是乡风文明中一个长期存在较难解决的基本问题。

究其乡风文明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应该有二方面。一方面源于客观,主要在于农民多是以家庭为单位分散从事农业活动,家居生活环境较之以前大有改善,但对村路面上的污水坑和到处日积月累的垃圾司空见惯,村里的公共环境、公共卫生无人治理。另一方面源于主观。其一是基层有的领导干部把乡风文明建设与经济工作对立起来,认为乡风文明建设是“软指标”,没有认真抓,农村基本处于放任自流状态。其二是党员干部示范不够。“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基层党员干部是群众的组织者、领导者,又是群众的思想行为的典范。基层党员干部思想、道德、行为、作风的好环直接影响着群众。其三是职能部门作用发挥不够。随着电视等大众媒体的突飞猛进发展,农民有了电视也对电影失去了兴趣,农村电影队“树倒猢狲散”。乡镇虽有文化中心,但设施简陋,没有充分发挥作用。乡村级体育组织几近空白,有关部门组织的“三下乡”活动虽轰轰烈烈,毕竟每年只有一次。其四是资金投入不够。导致乡镇建设和中心村建设发展不快,文化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不够;

、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1、增加农村精神文明创建经费,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保障。按省文明城市创建测评体系要求,把文明村镇创建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增加各项精神文明创建经费投入,使科教文卫体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专项资金投入增加的幅度与财政收入成正比增长。

2、实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项目化,促进乡风文明建设正常化。按创建标准把创建工作具体分解小项,成立项目组,明确责任人,建立考评制度,把任务完成情况纳入乡镇班子成员、单位负责人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并以联席会形式定期分块落实村(居)、所(站)、学校、部门的组织创建工作,使各项工作融入常年日常工作之中,成为和经济建设一样必抓的工作。在乡镇逐步推广城市创文明行业的做法,在“七所八站”建设文明窗口,列入绩效考评,树立主动为农民群众服务意识。以基层第一线工作人员的文明服务行为向农民群众广告乡风文明。开展各种共建活动,村与邻近企业、部队、单位挂钩,联合改造共用村道或公路;联合开展联欢活动,增进联系,密切关系;联合设立治安联防岗点,实行24小时值班制,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禁止封建迷信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有效治理封建迷信和恶习的同时,促进村民人际关系和谐;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双方资源,促进共建发展,推动乡风文明。

3、完善家校联系制度,弥补农村教育“空洞”。学生的文明行为直接影响村民的文明行为,是乡风文明建设的“后来人”。我市农村青壮年外出导致留守学生的大量存在,客观上使学校成为“留守”学生成为“问题生”。学校是孩子最主要的受教育场所,对留守学生尤其重要。在职责上责任上要求村校必须切实落实县政府相关规定,完善家校联系制度和控辍保学机制。除对孩子正常教学外,应辅之更多的关爱,弥补孩子缺少的家庭辅导、家庭管教和家庭温暖。切实落实县政府关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的规定,杜绝因贫辍学现象。同时,加强基层关工委工作,动员更多农村“五老”加入与青少年结对子的队伍中来,帮助青少年学生坚持学习、健康成长。

4、建立一支乡风文明建设队伍,立足乡村建设文明乡村。应该尽可能恢复农村瘫痪的一些文化组织,发挥作用就一定会有成效。如:文化站、电影队、体育协会、村文化室等,并对相关文化人实行归口管理,防止名存实无。市有关部门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应由“活动”向长年化过渡,利用基层站所,就近指导就近服务农村、农民。同时,选准活动载体,深化文明村镇创建工作,整合民间艺术资源,花灯、武术、乐队等组建成几支常年活跃在民间的特色群众文艺队伍,“农民演给农民看”,丰富农村文化生活;通过乡镇农体协组建篮球、乒乓球、羽毛球、门球、象棋等业余运动队和村级有传统特色的秧歌队、舞狮队、拳术队、铜管乐队、农民艺校等,坚持常年开展活动,提高农民群众参与率,以量取胜,打牌的人然会减少,形成乡风文明建设的主力军。注重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动员和鼓励一部分在外打工先富起来的农民“精英回流”回乡办厂,让这部分人也成为乡风文明建设的生力军,带动文明乡风的形成。

5、党员干部发挥带头作用,做文明乡风的先行者。建立和完善镇村两级议事规则,配套制定党政班子成员目标责任考评管理办法、机关干部岗位工作管理办法、村主干考核管理办法等系列量化考评激励机制,促进干部带头。推行流动办公、村校协作、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等一系列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制度和发展党员事前公示制度、驻村记事备案登记制度、干部联系卡制度等经验,接收群众监督,带动乡风文明。

6、开展村容村貌整治活动,为乡村洗出一张文明“脸”。以创建文明村镇为载体,组织开展整治农村公共环境卫生,生活环境公益活动,发动群众义务投工、修路,清除污水沟,清理垃圾堆,有效整治农村长期以来脏乱差问题。有条件的村建议组建村级环卫队,制定相关管理规定和村卫生公约,实行“七所八站”和集镇村分段包干镇区卫生的管理责任制,推行居民区门前卫生、绿化和秩序“三包”制度。或组建农村志愿者队伍,通过学校、妇联、老人协会等组织学生、妇女开展义务劳动,“自扫门前雪”,配合乡镇村开展“脏、乱、差”问题综合整治。或建立农户轮流保洁制度,适当补贴,逐步实现镇容村貌长效保洁。村民的文明习惯,也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养成与提高。

7、发挥农村“五大员”作用,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一抓“五大员”。由有关部门牵头组织对农村农民技术员、国土资源和规划建设协管员、计生协管员、乡村医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协管员队伍状况进行普查建档,通过乡镇党校培训、支部培养、党员联系人帮扶等方式,把不是党员的"五大员"培养成党员;通过农函大、农广校等农业科技知识培训,把"五大员"中的党员培养成村里致富带头人;让"五大员"中的入党积极分子、党员致富能人列席村两委会议、参加公益事业建设、参与管理村组事务等,把"五大员"中的党员致富能人培养成村级后备干部。通过“五大员”影响、带动一方村民,对农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二开展活动。组织开展“美德在农家”系列活动,通过创星评户、建立功德榜、道德评议、评选“和谐农家”和孝亲敬老模范等形式,形成良好的乡风民风。修订完善《村规民约》,结合计划生育、家族观念、道德观念、邻里互助、公共卫生等内容,正确引导民俗活动,倡导移风易俗。三依托学校。制定和完善在学校落实全员德育,每一位教师“为人师表”首先做好德育实践者、学生良好品行的示范者和教育者,以“学生带文明回家”影响家长乃至村民的品行,促进乡风文明。

乡风文明建设范文篇8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区委关于乡村振兴战略决策部署,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坚持城乡文明融合发展,一体推进,着力在因地制宜、守正创新上下功夫,在统筹推进、协调推进上下功夫,在以城带乡、共建共享上下功夫,在创造品牌特色、优势上下功夫,在社会影响、影响社会上下功夫,全面提升农村社会整体文明程度,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为乡村全面振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加快建成区域经济副中心和奋力推进长江上游高质量发展先导区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

二、主要内容

(一)自治组织建设行动。各村(社区)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五老调解会、农村乡风文明带头人队伍、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等自治组织,着力优化人员构成、职责范围,做到有组织体系、有规范制度、有工作记录,坚决杜绝“假大空”,切实发挥自治组织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组织推动作用。牵头单位:社事办(负责民政工作办公室)、党政办(负责宣传工作办公室)责任单位:各村(社区)(二)文明创建深化行动。切实发挥文明细胞创建在文明乡风中的示范带动作用。高效推进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创建活动,为提升村民素质和家庭生活品质,围绕“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的“四好”目标,在全镇农村广泛开展“美丽家园”、“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确保2020年实现全镇区级以上文明村(社区占比达到建制村(社区)的70%以上。牵头单位:党政办(负责宣传工作办公室)、妇联、社事中心责任单位:各村(社区)(三)思想道德星光行动。实施道德建设工程,与榜样选树活动相结合,做好各级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时代新人等先进典型推荐选树工作,贯彻落实好市、区关于道德模范和好人礼遇办法。选树一批来自乡村基层、群众身边的先进典型,在各类阵地、载体、活动中广泛弘扬展示,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在全镇形成“村有先进、镇有典型、村有榜样、行业有标兵”的良好格局。牵头单位:党政办(负责宣传工作办公室)责任单位:各村(社区)(四)村规民约培育行动。着力在治理乡风民风,农村人居环境,“请客风”等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上下功夫,形成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习惯和勤俭节约文明乡风。各村(社区)要广泛发动群众参与讨论村规民约的修订和完善,制订好切实可行的村规民约。牵头单位:社事办(负责民政工作办公室)责任单位:各村(社区)(五)家规家训弘扬行动。扎实开展“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家规家训评选实践活动,着力挖掘古家谱、古家规家训,让家规家训上墙、入户、进楹联,推动全社会更加注重家庭文明建设。以“展家风、树新风、育民风”为主题,积极宣传推广“寻、晒、传、融”家风建设经验,在全镇开展家规家训寻找挖掘、传播宣传、传承发扬、融入工作。建设打造一批家风家训家规示范村镇,指导、帮助和支持各级文明家庭完善家规家训,推动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的形成。牵头单位:纪委监察室、妇联责任单位:各村(社区)(六)志愿服务普及行动。全力推进区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区级层面建立志愿服务中心、村(社区)建立志愿服务站、村(社区)建立志愿服务点。加强志愿者注册工作,各村(社区)要组建一支人员相对稳定的志愿者服务队伍,长期坚持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重点做好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关爱、“四下乡”、环境保护、困难帮扶、文明创建等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实施、情况统计、宣传报道。梳理本辖区志愿者志愿服务活动和外来志愿者志愿服务活动情况,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和志愿者服务数据库。牵头单位:社事办(负责民政工作办公室)、社事中心责任单位:各村(社区)(七)城乡结对共建行动。为发挥人才、资源和智力优势,各级文明单位要深入开展与村镇结对共建美丽乡村活动,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牵头单位:党政办(负责组织工作办公室)、经发办(负责扶贫开发工作办公室)责任单位:各村(社区)(八)环境卫生洁美行动。制定环境卫生知识指导性标准、规范性要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通过手册、宣传单、宣传栏、村广播、村民会议等方式普及宣传,引导村民养成讲卫生、爱卫生的习惯,做到庭院环境美、居室有序美、勤劳生活美、家庭和谐美。把卫生作为星级文明户创建必评项目,把健康卫生要求纳入村规民约、家规家训必有内容。牵头单位:农技中心责任单位:各村(社区)(九)文明新风传播行动。各村(社区)在机关、村办公室、广场、文化院坝、主要交通要道、新农村聚居点等地设置“讲文明·树新风”专栏,有条件的村(社区)可在村广播中设置固定栏目,让村民随时随地直观感受先进典型风采、接受文明新风熏陶。抓好先进典型、村规民约、家风家训等文艺转化工作,使之成为群众喜爱的文化项目、文化活动。大力发扬乡土文化,各村(社区)和有条件的村,至少组建一支本土宣传队伍,组织开展各类文明新风宣传活动,以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牵头单位:党政办(负责宣传工作办公室)、社事中心责任单位:各村(社区)

乡风文明建设范文篇9

乡风文明本质上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农村精神文明的重要内涵是文化建设,文化具有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城乡贫富悬殊是我国当前一大待决难题,减小农村与城市的贫富差距,促进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和进步,需要先进科学与文化的提升;建设和谐小康社会,离不开广袤农村土地上农民的安居乐业,同样也离不开优秀文化的浸润与影响。因此,建设新社会主义农村,要注重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建立起一种适合于新农村建设的文化观念。一旦这种文化观念能够形成并深入人心,就能够在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层面上发挥其广泛、稳定而持久的影响。

一、新形势下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的意义

我国是个有12亿人口的大国,农村人口占80%。可以说,没有农村的乡风文明,就不可能有全社会的精神文明。我们要站在新世纪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乡风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1、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邓小平同志早在1979年就提出我国到本世纪末要进入小康社会。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提出,要以提高农民素质、奔小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可喜的转变,大部分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相当一部分人走上了致富之路。然而,解决温饱或实现富裕并不等于实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是个经济目标,又是一个社会发展目标,它是一个综合的、整体的发展的概念。只有实现了物质和精神两个文明同步增长,才算得上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水准。

当前我国农村正处在温饱向小康过渡的阶段,广大农民不满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旧有生活方式,他们不仅要求生活要富足殷实、居住条件要改善,更要求文化生活要丰富、健康水平要提高、社会服务设施要配套。所有这一切,不仅要求物质文明有一个大的发展,而且要求精神文明有一个大的发展。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决不能只顾物质的丰富而不顾精神的建设,从而延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房的前进步伐。

2、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要在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使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互相促进、协调发展,防止和克服一手硬、一手软。”从长远看,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农村始终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把加强乡风文明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

众所目睹,近年来我国农村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显得尤为迫切。由于长期受到小农经济意识的影响,一些农民还存在着封建落后思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繁荣。对此,我们务必正视现实,在农村广泛进行以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乡风文明建设,开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教育,使农民掌握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提高科技文化素质,进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3、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是农村安定稳定的重要保证

邓小平同志曾多次指出∶“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可以说,农村稳定事关国家长治久安。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政策卓有成效,农村改革深得人心,农村政治稳定、人心安定。这些成绩的取得与乡风文明建设是离不开的,因此,我们更要始终坚定不移地以农村乡风文明建设为抓手,正确处理改革过程产生的利益矛盾,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了解农民、关心农民,把农民的冷暖安危放在心上,使农民切实从改革中得到好处,满足农民安居乐业的愿望,从深层面解决改革中产生的问题,保证农村社会的安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二、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问题

乡风文明本质上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较之文明城市创建,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乡风文明的形成缺乏硬件。特别是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不足,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例如农村图书室、阅览室、活动室、篮球场24个,仅占城市的6%-20%;大部分农民缺少休闲场所也基本没有休闲意识,休闲娱乐几近空白,文化生活贫乏,精神生活贫瘠。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适应,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于乡风文明的基本要求相距甚远。

2、村常住人口发生改变,乡风文明建设主劳力缺失。莘口镇一名干部形容村里留守的常住人口为“3、6、9”人员,即三八妇女、六一儿童和九九老人等妇少老弱病残。村里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向城市就业转移,或打工或经商形成劳务经济,其劳务效益是部分农民家庭的经济支柱,一定程度上拉动了所在村经济的发展。但大量有文化的主劳力外移,不仅阻碍了村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还使新农村建设、乡风文明建设失去了主力军。

3、农村教育存在“空洞”,乡风文明的希望值降低。因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小孩一般留守随其祖父母辈生活,隔代抚养现象普遍。而祖父母辈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对孙子辈的养育仅限于温饱和平安,学习成绩好坏无所谓,孩子缺少家庭辅导、家庭管教和家庭温暖。调研中乡镇学校老师普遍感到“留守”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难度增大。加上读书无用论不良思想的冲击,目前我市初中辍学人数较多,辍学率超标,辍学形势严峻。孩子自身厌学是辍学原因之一。有的乡镇辍学青少年集结城区拉帮结派“划片”从事不良活动,违法犯罪率呈上升态式。相对于想方设法把孩子送进较好学校的市区居民而言,农村教育早已输在课堂之外的起跑线上,勤奋好学的农村学生只是农村中的为数不多的佼佼者。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昧的,没有文化的农村同样也是愚昧的,这与新农村建设基本内容的乡风文明是相悖的。历史造成祖辈没文化,当今父辈去打工,孙辈教育少,乡风文明的希望无处可托。

4、打牌现象普遍存在,文明乡风缺少形成氛围。据了解,农民闲暇时间除了看电视外,喜好打牌者比例较大。打牌易学,老少皆宜,不限时间,不择地点,婚丧嫁娶,逢年过节,劳动间隙,三五成群席地而坐即可开战。极少数人不务正业,以抹牌为生;个别乡镇有固定点聚众大赌。因抹牌致贫、引起家庭矛盾和社会治安问题的现象时有发生。小打小赌带来的好吃懒做等不良习气严重影响文明乡风的形成。

5、农村保障机制不够完善,贫困人口影响乡风文明。政府现有社会低保体系以及有关部门各类相关活动和载体覆盖面有限,在农村的覆盖率很低。相对于广大贫困弱势群体,只是杯水车薪,救急救不了穷。农村一些孤、老、弱、病、残、贫等弱势群体的处境一时难以从根本上得到改变。有贫困就不是真正的文明。

6、村容村貌长期脏乱差,乡风文明缺少必要条件。远乡僻村较少去且不论,只从近效村就可略见一斑。农民房前屋后随处可家畜家禽粪便和污水坑,村里无公厕,只有简陋的“旱厕”甚至随处大小便。村容村貌的脏乱差是乡风文明中一个长期存在较难解决的基本问题。

究其乡风文明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应该有二方面。一方面源于客观,主要在于农民多是以家庭为单位分散从事农业活动,家居生活环境较之以前大有改善,但对村路面上的污水坑和到处日积月累的垃圾司空见惯,村里的公共环境、公共卫生无人治理。另一方面源于主观。其一是基层有的领导干部把乡风文明建设与经济工作对立起来,认为乡风文明建设是“软指标”,没有认真抓,农村基本处于放任自流状态。其二是党员干部示范不够。“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基层党员干部是群众的组织者、领导者,又是群众的思想行为的典范。基层党员干部思想、道德、行为、作风的好环直接影响着群众。其三是职能部门作用发挥不够。随着电视等大众媒体的突飞猛进发展,农民有了电视也对电影失去了兴趣,农村电影队“树倒猢狲散”。乡镇虽有文化中心,但设施简陋,没有充分发挥作用。乡村级体育组织几近空白,有关部门组织的“三下乡”活动虽轰轰烈烈,毕竟每年只有一次。其四是资金投入不够。导致乡镇建设和中心村建设发展不快,文化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不够;

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1、增加农村精神文明创建经费,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保障。按省文明城市创建测评体系要求,把文明村镇创建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增加各项精神文明创建经费投入,使科教文卫体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专项资金投入增加的幅度与财政收入成正比增长。

2、实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项目化,促进乡风文明建设正常化。按创建标准把创建工作具体分解小项,成立项目组,明确责任人,建立考评制度,把任务完成情况纳入乡镇班子成员、单位负责人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并以联席会形式定期分块落实村(居)、所(站)、学校、部门的组织创建工作,使各项工作融入常年日常工作之中,成为和经济建设一样必抓的工作。在乡镇逐步推广城市创文明行业的做法,在“七所八站”建设文明窗口,列入绩效考评,树立主动为农民群众服务意识。以基层第一线工作人员的文明服务行为向农民群众广告乡风文明。开展各种共建活动,村与邻近企业、部队、单位挂钩,联合改造共用村道或公路;联合开展联欢活动,增进联系,密切关系;联合设立治安联防岗点,实行24小时值班制,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禁止封建迷信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有效治理封建迷信和恶习的同时,促进村民人际关系和谐;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双方资源,促进共建发展,推动乡风文明。

3、完善家校联系制度,弥补农村教育“空洞”。学生的文明行为直接影响村民的文明行为,是乡风文明建设的“后来人”。我市农村青壮年外出导致留守学生的大量存在,客观上使学校成为“留守”学生成为“问题生”。学校是孩子最主要的受教育场所,对留守学生尤其重要。在职责上责任上要求村校必须切实落实县政府相关规定,完善家校联系制度和控辍保学机制。除对孩子正常教学外,应辅之更多的关爱,弥补孩子缺少的家庭辅导、家庭管教和家庭温暖。切实落实县政府关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的规定,杜绝因贫辍学现象。同时,加强基层关工委工作,动员更多农村“五老”加入与青少年结对子的队伍中来,帮助青少年学生坚持学习、健康成长。

4、建立一支乡风文明建设队伍,立足乡村建设文明乡村。应该尽可能恢复农村瘫痪的一些文化组织,发挥作用就一定会有成效。如:文化站、电影队、体育协会、村文化室等,并对相关文化人实行归口管理,防止名存实无。市有关部门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应由“活动”向长年化过渡,利用基层站所,就近指导就近服务农村、农民。同时,选准活动载体,深化文明村镇创建工作,整合民间艺术资源,花灯、武术、乐队等组建成几支常年活跃在民间的特色群众文艺队伍,“农民演给农民看”,丰富农村文化生活;通过乡镇农体协组建篮球、乒乓球、羽毛球、门球、象棋等业余运动队和村级有传统特色的秧歌队、舞狮队、拳术队、铜管乐队、农民艺校等,坚持常年开展活动,提高农民群众参与率,以量取胜,打牌的人然会减少,形成乡风文明建设的主力军。注重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动员和鼓励一部分在外打工先富起来的农民“精英回流”回乡办厂,让这部分人也成为乡风文明建设的生力军,带动文明乡风的形成。

5、党员干部发挥带头作用,做文明乡风的先行者。建立和完善镇村两级议事规则,配套制定党政班子成员目标责任考评管理办法、机关干部岗位工作管理办法、村主干考核管理办法等系列量化考评激励机制,促进干部带头。推行流动办公、村校协作、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等一系列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制度和发展党员事前公示制度、驻村记事备案登记制度、干部联系卡制度等经验,接收群众监督,带动乡风文明。

6、开展村容村貌整治活动,为乡村洗出一张文明“脸”。以创建文明村镇为载体,组织开展整治农村公共环境卫生,生活环境公益活动,发动群众义务投工、修路,清除污水沟,清理垃圾堆,有效整治农村长期以来脏乱差问题。有条件的村建议组建村级环卫队,制定相关管理规定和村卫生公约,实行“七所八站”和集镇村分段包干镇区卫生的管理责任制,推行居民区门前卫生、绿化和秩序“三包”制度。或组建农村志愿者队伍,通过学校、妇联、老人协会等组织学生、妇女开展义务劳动,“自扫门前雪”,配合乡镇村开展“脏、乱、差”问题综合整治。或建立农户轮流保洁制度,适当补贴,逐步实现镇容村貌长效保洁。村民的文明习惯,也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养成与提高。

7、发挥农村“五大员”作用,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一抓“五大员”。由有关部门牵头组织对农村农民技术员、国土资源和规划建设协管员、计生协管员、乡村医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协管员队伍状况进行普查建档,通过乡镇党校培训、支部培养、党员联系人帮扶等方式,把不是党员的"五大员"培养成党员;通过农函大、农广校等农业科技知识培训,把"五大员"中的党员培养成村里致富带头人;让"五大员"中的入党积极分子、党员致富能人列席村两委会议、参加公益事业建设、参与管理村组事务等,把"五大员"中的党员致富能人培养成村级后备干部。通过“五大员”影响、带动一方村民,对农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二开展活动。组织开展“美德在农家”系列活动,通过创星评户、建立功德榜、道德评议、评选“和谐农家”和孝亲敬老模范等形式,形成良好的乡风民风。修订完善《村规民约》,结合计划生育、家族观念、道德观念、邻里互助、公共卫生等内容,正确引导民俗活动,倡导移风易俗。三依托学校。制定和完善在学校落实全员德育,每一位教师“为人师表”首先做好德育实践者、学生良好品行的示范者和教育者,以“学生带文明回家”影响家长乃至村民的品行,促进乡风文明。

乡风文明建设范文篇10

乡风文明本质上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农村精神文明的重要内涵是文化建设,文化具有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城乡贫富悬殊是我国当前一大待决难题,减小农村与城市的贫富差距,促进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和进步,需要先进科学与文化的提升;建设和谐小康社会,离不开广袤农村土地上农民的安居乐业,同样也离不开优秀文化的浸润与影响。因此,建设新社会主义农村,要注重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建立起一种适合于新农村建设的文化观念。一旦这种文化观念能够形成并深入人心,就能够在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层面上发挥其广泛、稳定而持久的影响。

一、新形势下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的意义

我国是个有12亿人口的大国,农村人口占80%。可以说,没有农村的乡风文明,就不可能有全社会的精神文明。我们要站在新世纪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乡风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1、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邓小平同志早在1979年就提出我国到本世纪末要进入小康社会。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提出,要以提高农民素质、奔小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可喜的转变,大部分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相当一部分人走上了致富之路。然而,解决温饱或实现富裕并不等于实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是个经济目标,又是一个社会发展目标,它是一个综合的、整体的发展的概念。只有实现了物质和精神两个文明同步增长,才算得上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水准。

当前我国农村正处在温饱向小康过渡的阶段,广大农民不满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旧有生活方式,他们不仅要求生活要富足殷实、居住条件要改善,更要求文化生活要丰富、健康水平要提高、社会服务设施要配套。所有这一切,不仅要求物质文明有一个大的发展,而且要求精神文明有一个大的发展。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决不能只顾物质的丰富而不顾精神的建设,从而延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房的前进步伐。

2、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要在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使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互相促进、协调发展,原创:防止和克服一手硬、一手软。”从长远看,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农村始终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把加强乡风文明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

众所目睹,近年来我国农村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显得尤为迫切。由于长期受到小农经济意识的影响,一些农民还存在着封建落后思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繁荣。对此,我们务必正视现实,在农村广泛进行以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乡风文明建设,开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教育,使农民掌握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提高科技文化素质,进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3、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是农村安定稳定的重要保证

邓小平同志曾多次指出∶“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可以说,农村稳定事关国家长治久安。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政策卓有成效,农村改革深得人心,农村政治稳定、人心安定。这些成绩的取得与乡风文明建设是离不开的,因此,我们更要始终坚定不移地以农村乡风文明建设为抓手,正确处理改革过程产生的利益矛盾,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了解农民、关心农民,把农民的冷暖安危放在心上,使农民切实从改革中得到好处,满足农民安居乐业的愿望,从深层面解决改革中产生的问题,保证农村社会的安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二、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问题

乡风文明本质上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较之文明城市创建,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乡风文明的形成缺乏硬件。特别是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不足,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例如农村图书室、阅览室、活动室、篮球场24个,仅占城市的6%-20%;大部分农民缺少休闲场所也基本没有休闲意识,休闲娱乐几近空白,文化生活贫乏,精神生活贫瘠。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适应,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于乡风文明的基本要求相距甚远。

2、村常住人口发生改变,乡风文明建设主劳力缺失。莘口镇一名干部形容村里留守的常住人口为“3、6、9”人员,即三八妇女、六一儿童和九九老人等妇少老弱病残。村里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向城市就业转移,或打工或经商形成劳务经济,其劳务效益是部分农民家庭的经济支柱,一定程度上拉动了所在村经济的发展。但大量有文化的主劳力外移,不仅阻碍了村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还使新农村建设、乡风文明建设失去了主力军。

3、农村教育存在“空洞”,乡风文明的希望值降低。因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小孩一般留守随其祖父母辈生活,隔代抚养现象普遍。而祖父母辈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对孙子辈的养育仅限于温饱和平安,学习成绩好坏无所谓,孩子缺少家庭辅导、家庭管教和家庭温暖。调研中乡镇学校老师普遍感到“留守”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难度增大。加上读书无用论不良思想的冲击,目前我市初中辍学人数较多,辍学率超标,辍学形势严峻。孩子自身厌学是辍学原因之一。有的乡镇辍学青少年集结城区拉帮结派“划片”从事不良活动,违法犯罪率呈上升态式。相对于想方设法把孩子送进较好学校的市区居民而言,农村教育早已输在课堂之外的起跑线上,勤奋好学的农村学生只是农村中的为数不多的佼佼者。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昧的,没有文化的农村同样也是愚昧的,这与新农村建设基本内容的乡风文明是相悖的。历史造成祖辈没文化,当今父辈去打工,孙辈教育少,乡风文明的希望无处可托。

4、打牌现象普遍存在,文明乡风缺少形成氛围。据了解,农民闲暇时间除了看电视外,喜好打牌者比例较大。打牌易学,老少皆宜,不限时间,不择地点,婚丧嫁娶,逢年过节,劳动间隙,三五成群席地而坐即可开战。极少数人不务正业,以抹牌为生;个别乡镇有固定点聚众大赌。因抹牌致贫、引起家庭矛盾和社会治安问题的现象时有发生。小打小赌带来的好吃懒做等不良习气严重影响文明乡风的形成。

5、农村保障机制不够完善,贫困人口影响乡风文明。政府现有社会低保体系以及有关部门各类相关活动和载体覆盖面有限,在农村的覆盖率很低。相对于广大贫困弱势群体,只是杯水车薪,救急救不了穷。农村一些孤、老、弱、病、残、贫等弱势群体的处境一时难以从根本上得到改变。有贫困就不是真正的文明。

6、村容村貌长期脏乱差,乡风文明缺少必要条件。远乡僻村较少去且不论,只从近效村就可略见一斑。农民房前屋后随处可家畜家禽粪便和污水坑,村里无公厕,只有简陋的“旱厕”甚至随处大小便。村容村貌的脏乱差是乡风文明中一个长期存在较难解决的基本问题。

究其乡风文明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应该有二方面。一方面源于客观,主要在于农民多是以家庭为单位分散从事农业活动,家居生活环境较之以前大有改善,但对村路面上的污水坑和到处日积月累的垃圾司空见惯,村里的公共环境、公共卫生无人治理。另一方面源于主观。其一是基层有的领导干部把乡风文明建设与经济工作对立起来,认为乡风文明建设是“软指标”,没有认真抓,农村基本处于放任自流状态。其二是党员干部示范不够。“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基层党员干部是群众的组织者、领导者,又是群众的思想行为的典范。基层党员干部思想、道德、行为、作风的好环直接影响着群众。其三是职能部门作用发挥不够。随着电视等大众媒体的突飞猛进发展,农民有了电视也对电影失去了兴趣,农村电影队“树倒猢狲散”。乡镇虽有文化中心,但设施简陋,没有充分发挥作用。乡村级体育组织几近空白,有关部门组织的“三下乡”活动虽轰轰烈烈,毕竟每年只有一次。其四是资金投入不够。导致乡镇建设和中心村建设发展不快,文化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不够;

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1、增加农村精神文明创建经费,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保障。按省文明城市创建测评体系要求,把文明村镇创建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增加各项精神文明创建经费投入,使科教文卫体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专项资金投入增加的幅度与财政收入成正比增长。

2、实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项目化,促进乡风文明建设正常化。按创建标准把创建工作具体分解小项,成立项目组,明确责任人,建立考评制度,把任务完成情况纳入乡镇班子成员、单位负责人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并以联席会形式定期分块落实村(居)、所(站)、学校、部门的组织创建工作,使各项工作融入常年日常工作之中,成为和经济建设一样必抓的工作。在乡镇逐步推广城市创文明行业的做法,在“七所八站”建设文明窗口,列入绩效考评,树立主动为农民群众服务意识。以基层第一线工作人员的文明服务行为向农民群众广告乡风文明。开展各种共建活动,村与邻近企业、部队、单位挂钩,联合改造共用村道或公路;联合开展联欢活动,增进联系,密切关系;联合设立治安联防岗点,实行24小时值班制,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禁止封建迷信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有效治理封建迷信和恶习的同时,促进村民人际关系和谐;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双方资源,促进共建发展,推动乡风文明。

3、完善家校联系制度,弥补农村教育“空洞”。学生的文明行为直接影响村民的文明行为,是乡风文明建设的“后来人”。我市农村青壮年外出导致留守学生的大量存在,客观上使学校成为“留守”学生成为“问题生”。学校是孩子最主要的受教育场所,对留守学生尤其重要。在职责上责任上要求村校必须切实落实县政府相关规定,完善家校联系制度和控辍保学机制。除对孩子正常教学外,应辅之更多的关爱,弥补孩子缺少的家庭辅导、家庭管教和家庭温暖。切实落实县政府关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的规定,杜绝因贫辍学现象。同时,加强基层关工委工作,动员更多农村“五老”加入与青少年结对子的队伍中来,帮助青少年学生坚持学习、健康成长。

4、建立一支乡风文明建设队伍,立足乡村建设文明乡村。应该尽可能恢复农村瘫痪的一些文化组织,发挥作用就一定会有成效。如:文化站、电影队、体育协会、村文化室等,并对相关文化人实行归口管理,防止名存实无。市有关部门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应由“活动”向长年化过渡,利用基层站所,就近指导就近服务农村、农民。同时,选准活动载体,深化文明村镇创建工作,整合民间艺术资源,花灯、武术、乐队等组建成几支常年活跃在民间的特色群众文艺队伍,“农民演给农民看”,丰富农村文化生活;通过乡镇农体协组建篮球、乒乓球、羽毛球、门球、象棋等业余运动队和村级有传统特色的秧歌队、舞狮队、拳术队、铜管乐队、农民艺校等,坚持常年开展活动,提高农民群众参与率,以量取胜,打牌的人然会减少,形成乡风文明建设的主力军。注重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动员和鼓励一部分在外打工先富起来的农民“精英回流”回乡办厂,让这部分人也成为乡风文明建设的生力军,带动文明乡风的形成。

5、党员干部发挥带头作用,做文明乡风的先行者。建立和完善镇村两级议事规则,配套制定党政班子成员目标责任考评管理办法、机关干部岗位工作管理办法、村主干考核管理办法等系列量化考评激励机制,促进干部带头。推行流动办公、村校协作、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等一系列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制度和发展党员事前公示制度、驻村记事备案登记制度、干部联系卡制度等经验,接收群众监督,带动乡风文明。

6、开展村容村貌整治活动,为乡村洗出一张文明“脸”。以创建文明村镇为载体,组织开展整治农村公共环境卫生,原创:生活环境公益活动,发动群众义务投工、修路,清除污水沟,清理垃圾堆,有效整治农村长期以来脏乱差问题。有条件的村建议组建村级环卫队,制定相关管理规定和村卫生公约,实行“七所八站”和集镇村分段包干镇区卫生的管理责任制,推行居民区门前卫生、绿化和秩序“三包”制度。或组建农村志愿者队伍,通过学校、妇联、老人协会等组织学生、妇女开展义务劳动,“自扫门前雪”,配合乡镇村开展“脏、乱、差”问题综合整治。或建立农户轮流保洁制度,适当补贴,逐步实现镇容村貌长效保洁。村民的文明习惯,也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养成与提高。

7、发挥农村“五大员”作用,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一抓“五大员”。由有关部门牵头组织对农村农民技术员、国土资源和规划建设协管员、计生协管员、乡村医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协管员队伍状况进行普查建档,通过乡镇党校培训、支部培养、党员联系人帮扶等方式,把不是党员的"五大员"培养成党员;通过农函大、农广校等农业科技知识培训,把"五大员"中的党员培养成村里致富带头人;让"五大员"中的入党积极分子、党员致富能人列席村两委会议、参加公益事业建设、参与管理村组事务等,把"五大员"中的党员致富能人培养成村级后备干部。通过“五大员”影响、带动一方村民,对农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二开展活动。组织开展“美德在农家”系列活动,通过创星评户、建立功德榜、道德评议、评选“和谐农家”和孝亲敬老模范等形式,形成良好的乡风民风。修订完善《村规民约》,结合计划生育、家族观念、道德观念、邻里互助、公共卫生等内容,正确引导民俗活动,倡导移风易俗。三依托学校。制定和完善在学校落实全员德育,每一位教师“为人师表”首先做好德育实践者、学生良好品行的示范者和教育者,以“学生带文明回家”影响家长乃至村民的品行,促进乡风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