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经济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9 08:54:36

县城经济

县城经济范文篇1

现阶段中国“三农”问题的实质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实质是收入问题;收入问题的实质是就业问题;就业问题的实质是劳动生产率问题和城镇化问题.20世纪40年代末,我国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达85%,目前已降至15%以下,但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仅从1949年的85%降至目前的61%。近年来,我国农民收入之所以无法得到较大幅度增长,其中的﹁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民的数量不能随着农业产值占GDP比重的下降而相应减少,从而严重地制约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加入世贸组织后,许多人都担心我国农业会受到很大的冲击,这种冲击固然是可怕的,但更可怕的是由此需要农民脱离农业的速度跟不上,使农民蒙受难以预料的损失。一段时间以来,由于我国农业结构的调整严重滞后于产业结构的调整,致使我国农业领域里沉淀了过量的劳动力,这是农民依靠农业增收困难的深层原因。与此相联系,由于我国农业的就业份额过高,导致农业与非农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的差距,从1990年的4倍,扩大到2002年的5.3倍。这表明这段时间农业相对劳动生产率,不仅没有提高反而下降了。

那么,应当如何提高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进而增加农民纯收入?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时,几乎都谈到物化劳动所起的作用。马克思指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正是在于:活劳动的份额减少,过去劳动的份额增加,但结果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总量减少,因而,所减少的活劳动要大于所增加的过去劳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290页),在土地以及其他生产要素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由于客观上存在着投资报酬递减趋势,农业劳动生产率往往因为劳动投入量的增加而趋于递减。如果多余的劳动力未能转移到农业以外的其他领域,则必然造成潜在的待业农业劳动力的增加。如果把所有的农业劳动力都投在数量固定甚至日趋减少的土地上,则必然造成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下降。这种因为农业活劳动投入量过多而造成的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偏低,实际上是属于不充分就业。这就说明了,对我国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在农业部门中,仅仅节约劳动时间是不够的,还必须把富余的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领域,才有可能使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对农业生产要素(诸如土地、劳力、资金)的配置起着调节作用。根据边际效益递减规律,假设土地的边际效益递减了,就会有资金(技术装备的货币形态)来替代它。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就在于优化要素配置,但就我国农村当前的实际情况看,相对于劳动力的无限供给,劳动力价格甚为低廉,而其他相对稀缺的要素价格则是较为昂贵的,从而使得劳动力要素很难被替代出去。由于土地(包含耕地)是不可能增加的,而劳动力则随着人口的增加而不断增加,使得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近年来不仅没有提高,反而趋于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农业生产连社会平均利润率都产生不了,资金也就很难进入农业领域,在农业中物化劳动替代活劳动,资金替代劳动力的机制,也就很难形成。

本来,在难以改变我国土地资源短缺的条件下,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进而增加农民收入的另一条途径,就是通过转移剩余农业劳动力和土地使用权的流转,重新调整农业生产经营规模,让留在农业领域的劳动力拥有足够的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的土地。但是,由于现阶段我国城乡非农业部门的扩张,还不可能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将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全部吸纳,这就很难在短时间内为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创造必要的环境条件。与此同时,我国是个人多地少的国家,人地关系相当紧张,对于大多数地区的农民来说,除了土地,还没有其他稳定的生活保障手段。土地既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又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进一步说,在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情况下,耕地所承担的农民福利保障功能,远远“超越”了耕地所承担的生产要素功能。在耕地福利化趋势下,公平原则必然高于效率原则。这就必然极大地限制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综上所述,当前制约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和农民收入增加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要素的流动不能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由于市场取向改革目标还汉有到位,市场体系发育还很不完善,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性障碍还没有完全消除,使得农村严重过剩的生产要素(主要指劳动力)流不出去,农村甚为稀缺的生产要素(如资金、技术和人才)流不进来,一句话,正常的生产要素流动严重受阻。这是近年来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农民收入增长趋于缓慢以及农村经济发展不快的根本原因。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继续深化市场取向改革,彻底打破城乡分割的传统格局,真正地把自主权、平等权和发展权还给农民。回顾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历程,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即中国农村必须经历三次深刻改革,才有可能引导农民最终走上富裕的道路,从根本上解决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三农”问题。第一次是从僵化的农村体制下解放出来,把生产经营启主权还给农民;第二次是从极其有限的土地中解放出来,在农村地区发展二、三产业。这两次变革已经基本上完成,现在正经历着第三次变革,即从传统的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实现城乡一体化,使农民同市民一样,享有平等的生存权和发展权。

二、统筹城乡发展与壮大县域经济

从理论上说,要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而如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呢?党的十六大报告有个突破性的提法,这就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这是很有针对性的。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一直是重视解决“三农”问题的,但为什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呢?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过去对“三农”问题的认识以及寻找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仅仅把眼光局限在“三农”本身,即就“三农”论“三农”。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这个新的提法突破了传统的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就农民论农民的旧框框,站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来考虑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但是,最近又出现一种倾向,即有些同志把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简单理解为跳出“三农”抓“三农”:即解决农业问题靠工业化;解决农民问题靠市民化(把农民变市民);解决农村问题靠城镇化。这种观点有对的一面,但还不够全面。正确的提法应当是:跳出“三农”抓“三农”与立足“三农”抓“三农”相结合。从我国国情出发,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和加快城镇化进程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关系,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如果农村经济繁荣不起来,城镇化进程就不可能加快,如果忽视了农业和农村自身的现代化,“三农”问题也不可QB得到解决。所以,党的十六大报告在论及“三农”问题时,是用两句话来概括:即“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这就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集中表现。

对于处于发展中国家的我国来说,相对于城市,农村所蕴藏的潜在力量要大得多。只要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不管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如何,在农村这个辽阔的区域内,总是蕴藏着比城市丰富得多的可供利用的初级产品、劳动资源和自然资源。不仅如此,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由单一的农业经济向多部门、多层次、多功能的经济结构的转变,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和农村现代化的逐步推进,在农村区域内将会集中全国相当一部分工业、商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旅游业和其他服务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的繁荣,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国民经济的繁荣。这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所决定的。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年末预报统计,2003年全国乡镇企业将实现增加值36600亿元,支付劳动者报酬9000亿元(农民人均910元),吸纳就业人员13500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比重超过28%)。从总体上说,我国县域经济还是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的经济,也可以说是农村经济的基本单元。这就决定了县委、县政府要把农村工作作为各项工作的中心,县域经济要以农村经济为中心。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三农”问题,其落脚点应放在县、市,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最直接操作平台。还须指出,县域处于城乡结合部,是城乡汇合点,因而应该成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与城乡协调发展相比,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强调的不仅仅是城乡共同发展,而且是城乡相互融合,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的互动式发展。从实际解决“三农”问题以及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考虑,县(市)这个层次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首先,作为宏观和微观的结合部,在发展规划的制定、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开发重点等一系列发展重大问题上,县(市)都具有相对的、较大的自主权;其次,作为承上启下的行政管理层次,具有比较完备的管理职能,Q8够有效地调整县域内各产业之间的关系,统一各部门的力量,兼顾县(市)、乡(镇)、村三个层次,履行统筹、协调、组织、服务功能,统揽县域经济发展全局。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始终坚持“强省先强县(市)”的原则,走出一条专业市场、块状产业和小城镇建设相互促进,发展县域经济的独特路子。2000年浙江省全省38个县、24个县级市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310亿元,占全省的71%;财政收入达283亿元,占全省的43%。2003年,浙江省农村有2/3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农民纯收入增量中有80%来自非农产业。县域经济的发展和壮大,不仅迅速推动浙江省成为全国的经济大省、经济强省,其在全国的排位,从第十二位进入前四位,而且显著提高了全省劳动者的就业水平和收入水平。浙江省农民收入增长幅度连续18年居全国第一,这正是发展县域经济的结果。

三、统筹城乡发展与小城镇建设

长期以来,在城市化问题上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即认为城市化是为了解决现有城市建设发展速度问题。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改革开放25年来,我国一直把城市化的重心放在城市自身的建设上,虽然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规模都有很大发展,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也有显著的提高,但城市化程度却明显滞后,究其原因就在于忽视了农村自身的发展以及在农村自身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这就涉及到党的十六大报告所论及的“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实质是什么?我们认为,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指它是和解决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换句话说,城镇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逐步优化城乡人口结构,为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创造所必需的环境条件。如果说,以往发展大中小城市,是在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下运行的,始终没有顾及“三农”问题的解决,甚至是以损害“三农”为代价;那么,当今的小城镇建设则是着眼于解决“三农”问题的。也就是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所指出的“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当前我国“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收入问题;收入问题的核心是就业问题;就业问题的核心是城镇化滞后。从党的十六大报告的体系看,关于加快城镇化进程的要求,都是结合着繁荣农村经济的内容提出来的。

小城镇是一个区域性概念,从狭义的小城镇概念出发,小城镇既有城市的特征,又有乡村的特征。小城镇具有城市的特征,指的是它是以一个中心点为依托,以中心至辐射点为半径所构成的区域网络。所不同的是小城镇的辐射点是周围的村。换句话说,小城镇最大的特点是建立在周围乡村的基础上,作为小城镇中心的镇,它的形成、发展与周围乡村发展的特点,乃至兴衰有着密切的关系。改革开放20多年来,蓬勃发展的小城镇已经成为区域性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担当起带动广大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任,在农村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变革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富裕起来的农民,要求既有丰富的物质生活,又得有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享受到城市的文明。而小城镇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小城镇建设,日益配套的文化、教育、卫生、娱乐等设施,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精神生活,提高了农民的素质。小城镇的发展是缩小城乡差别的重要因素。作为我国广义城市的重要构成部分的小城镇,不仅仅是大小城市功能的自然延伸,而且往往是当地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因而是联结大中城市和农村的桥梁。因此,小城镇不仅要发展成为吸纳和接收大城市功能辐射的地区,同时也要建设成为具有一定辐射和带动能力的农村区域经济文化中心。

对中国来说,发展小城镇是个大战略,也是逐步变农村为城镇、变农民为市民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是与农村工业化、农民职工化、市民化相互交织、同步运行的过程,是城乡经济发展、农村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其基本动力则是农村工业化。反过来,小城镇建设又会大大推动农村工业化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进步。在过去的相当长时间,中国一直停留在农业社会,农民太多是其贫穷的根源,要让农民富裕起来,就要让农民减少下去。不把农民变非农民,中国就无法实现现代化。而小城镇分布于广大农村之中,既具有农村的某些优势,又能发挥城市的一定功能,只要建设得好,对周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引力是相当大的,可以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栖息地和向城市化过渡的前沿阵地。况且,随着小城镇的发展,还可以逐步提升为小城市、中等城市。最近几年,国家城建部门在重视大中城市建设的同时,已经开始把重点放在巩固、提高现有小城镇方面,并在这个基础上建设起一批起点较高、经济和社会效益俱佳的新型小城镇,逐步形成以中心城市为依托、县城为龙头、小城镇为网络的城镇化体系。这就是理想的中国特色的城镇化之路。

我国人口众多,又处在经济体制变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双重转折时期,无论是农村或者城市,就业压力都相当大。这就给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变带来特殊的困难,这就决定了实现城镇化目标将是一个比较漫长的渐进的社会转型过程。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城镇化会表现出多种多样的过渡形态,就业形式也会表现出多种多样的过渡形态。其中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在相当程度上是采取不完全转移方式。这是和我国农民缺乏社会保障联系在一起的。对于我国农民来说,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土地不仅仅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要素,而且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基本上是以追求相对较高的经济收入为目标和动力,因而基本上属于一种经济行为。一旦城市失去就业机会,或者城市就业成本过高,他们就会退回到农村,因为农村还拥有长期而又稳定的承包地。这就涉及到我们所要加以分析的“农民工”问题。“农民工”是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农民工”作为一种制度安排,是和城镇化的本质要求相背离的。许多“农民工”虽然在城镇打工多年,却始终是城镇的边缘群体。他们和原有城镇职工相比,付出同等的劳动得不到同等的经济待遇,甚至付出加倍的劳动,也得不到同等的经济待遇。由于有城市户籍的正规就业职工的利益是刚性的,他们的工资水平一般是呈上升的趋势;农民工的利益则没有保障,同时由于进城“农民工”队伍越来越庞大,数量越来越多,供大于求的趋势有增无减,使得“农民工”的工资水平越来越低,更谈不上享受原有城镇职工的各种社会福利待遇。如此庞大的“农民工”队伍,虽然已经从农村走向城镇,却不被城镇所完全接纳。这就不难理解,“农民工”现象的出现,是与城镇化进程严重滞后联系在一起。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城市化理念。传统的城市化理念是产生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经济体制。在以往的一个相当长时间内,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在城乡隔离的环境下完全独立于农村而运行的。这就使得迅速增加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被城市所吸收。而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着的城镇化进程中,却直接面对的是广大农村,九亿农民。在这种新的背景下,城市化的理念就必须更新,即不能仅仅理解为“单向城市化”,还应当理解为农村通过自身的发展以及城市文明的普及,逐步转化为城市。“单向运动”必然是少慢差费;“双向运动”必然是多快好省。由此决定了我国城镇化的工作重点,应当放在农村。只要我们冷静地思考一下,就会逐渐意识到,我国城镇化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与其说是在城市,不如说是在农村。要加快城镇化进程,就必须致力于农村的现代化。如果农村经济繁荣不起来,城镇化进程就不能加快;如果忽视了农业和农村自身的现代化,忽视了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三农”问题终究不可能得到解决,更谈不上把“农民工”转变为市民。我国城镇化进程,包含着农村人口自身的生活消费方式、闲暇生活方式、社会交往方式、工作方式、思维方式、价值标准及接受现代文化传播和受教育的程度等各种因素在内的变化,其实质是农村社区生产力结构、生产经营方式、收入水平与收入结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人口素质等方面与城市文明逐渐接近、趋向同一的历史过程,是城乡差别逐渐缩小,并最终走向城乡一体化的历史过程。在城乡差别还相当悬殊的情况下,要加快城镇化进程是相当艰难的。而小城镇又是农村的经济中心、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离开了小城镇的发展,离开小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农村经济就繁荣不起来,城乡差别就很难缩小,更谈不上把“农民工”转变为市民。

县城经济范文篇2

总结交流“十五”时期全市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这次全市县域经济工作会的主要任务是传达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十一五”及今年县域经济工作,动员全市上下进一步振奋精神,强化措施,促进县域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上午,大家实地考察了郧县的工业园区和一批骨干企业,亲身感受了郧县在烟厂、纸厂等骨干企业被相继政策性关停的情况下,迎难而上,负重奋进,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突出工业强县,突出产业培植,突出招商引资,突出创优环境,县域经济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良好态势。会上丹江、郧县、竹溪等县市还将交流发展经验。书记将作重要讲话,大家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切实抓好贯彻落实。下面,先讲几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总结经验,努力保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

“十五”以来,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一主三化”方针,认真落实省、市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县域经济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县域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年,六县市实现生产总值117.2亿元,五年年均增长8.1%,比“九五”增速提高了2.1个百分点;财政收入10.9亿元,年均增长13.6%;固定资产投资42.7亿元,年均增长26.2%;农民人均纯收入1949元,比年增加462元,年均增长5.6%;存款余额127亿元,年均增长22.7%。在年全省76个县市区综合发展考核评价中,各县市位次均有所前移,其中比2002年前移36位,郧西前移15位,竹溪前移13位。

二是经济结构明显优化。年,县域一、二、三产业结构由年的33.1:31.3:35.6优化调整到29.4:32.6:38,二三产业比重上升了3.7个百分点。县域工业效益稳步提高,实现工业增加值35.8亿元,年均增长12.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73亿元,年均增长90.8%。城乡消费市场活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2亿元,年均增长9.6%。特色经济发展迅速,八大特色产业基地面积达300多万亩,其中连片基地180多万亩,多种经营产值占比有了明显提高。

三是扶贫开发取得明显成效。五年来,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6.1亿元,基本完成首批283个重点贫困村建设任务,组织实施搬迁扶贫6万多人,减少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38.9万人,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高于全市农民的年均增长水平。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解决了42.4万人饮水困难,全市100%的乡镇、98%的行政村基本通公路,村通电率达到100%,有线和无线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5%。

四是固定资产投资明显加快。、两年,全市县域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76.18亿元,相当于前三年的总和。年县域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市投资的比重达到41.3%,比年提高3个百分点。其中,、丹江、郧县分别增长46.9%、43.8%、37.2%。陡岭子、孙家滩等21处水电工程建成发电,丹江口、柏林220千伏输变电工程投入运行,新型干法水泥、电解铝、农夫山泉一期等生产性项目顺利投产,松树岭、鄂坪等电站建设进展顺利,增强了县域经济发展的后劲。“十五”期间,县城及乡镇建设步伐加快,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县域城镇化率达到27.4%,比年提高2.7个百分点。

五是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高。年,县域引进外资529万美元,比年增长8.2倍;利用市外境内资金19.5亿元,占全市的77.1%;完成外贸出口2623万美元,年均增长14.3%,占全市出口比重上升到34%,已成为全市外贸出口的重要渠道。

六是经济活力明显增强。“十五”期间,县域基本完成了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民营化改革,民营经济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年,县域私营个体企业和民营化的公司制企业达到5万户,占县域全部企业的92%;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50亿元,年均增长21.4%,高于全市GDP增速7.9个百分点;涌现出一批产值过5000万、利税过百万的民营企业。

经过五年的实践,我们逐步形成了一套符合市情、县情的发展思路和工作机制,县域经济步入了发展提速、效益提高、结构趋向合理的良性发展轨道,也积累了有益的发展经验。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是坚定不移地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市委、市政府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统筹城乡的重大战略,出台了《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连续五年召开县域经济工作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县域经济工作。针对县域经济薄弱、实力不强、财政困难的实际,市委、市政府除了在财政体制和财政政策上对县市实行倾斜外,还克服本级困难,逐年增加对县市的支持。尤其是实行省管县财政体制以后,市委、市政府不仅没有削弱对县域的支持力度,有些方面的投入还有明显增强。同时,我们积极争取和利用国债资金、专项资金,加大对县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扶贫开发的投入,有力地支持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年县域生产总值增幅达11.45%,比全市增幅高6.65个百分点,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7.5%。

二是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型工业化,增强工业经济实力。五年来,各县市从实际出发,着力壮大工业经济实力,县域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全市县域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6%,比生产总值的增速快4.5个百分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从“十五”初的23.2%提高到29.2%;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83家,占全市的54.9%,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骨干企业由年的3家增加到14家,税收过千万元的企业由2家增加到16家。各县市认真规划和建设开发工业园区,积极引导产业、企业、项目向园区聚集,推进产业企业集中集群发展,工业园区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新亮点。目前,县市工业园区由“九五”期间的4个增加到目前的10个,入园企业由222家增加到400余家;园区企业总产值由5亿元增加到15亿元,年均增长40%以上。

三是坚定不移地发展特色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和财政增收。五年来,各县市依托本地特色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经济,走出了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子。如以汉江和堵河流域开发为重点的水电产业,以丹江、郧县为重点的库区柑桔产业,以竹溪、为重点的茶叶产业,以房县、郧西为重点的山羊养殖业,以竹溪为重点的魔芋产业,以高山和二高山地区为重点的中药材产业,以高速公路沿线为重点的蔬菜产业,以南三县为重点的山野菜、食用菌产业等,形成了一批特色突出的经济板块,加快了强县富民步伐。如竹溪县立足县情,着力发展水电、茶叶等支柱产业,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仅年就有10座电站投产,新增发电收入2亿多元,新增税收3000多万元,占该县财政收入的35%;茶叶总面积达到13万亩,年产茶叶1000余吨,全县年茶叶收入1亿元以上,农民人均从茶叶产业中增收300元。目前,县域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发展到180多家,规模以上龙头企业80余家,年产值或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龙头企业3家,特色产业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5%。通过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劳务经济,农村劳动力逐步向二、三产业转移,县域劳动力就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年在非农产业就业的比重达50%,比年提高5.1个百分点;全市现有农村劳动力120万人,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员达50万人,劳务收入占农民现金收入的63.4%。

四是坚定不移地优化发展环境,大力招商引资。“十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创新环境的决定》,把优化发展环境作为基础性工作来抓。简化行政审批,规范行政服务中心运作;放宽市场准入,培育经济主体;严肃惩治“三乱”,提高服务效率,这些工作,增强了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促进了县域招商引资工作的开展。近年来,先后有杭州养生堂、武汉宏林、湖南中天等大企业在县域投资,形成了新的增长点。如郧县着力创新机制,大做招商引资文章,年以来共引进项目371个,到位资金9.8亿元。仅年就引进招商项目86个,到位资金4.1亿元,其中过千万的项目达到20个。

充分肯定成绩,认真总结经验,有利于振奋精神,坚定信心,加快发展。同时,清醒地认识发展差距,找出存在的不足,也有利于增强紧迫感,完善工作举措,更好地推动发展。与过去相比,五年来我市县域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与先进地区比,与拥有的有利条件比,与湖北在中部率先崛起的目标要求比,还存在很大差距。表现在:一是县域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仍然较低。年6县市人均生产总值仅为4090元,远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在全省76个县(市、区)人均GDP排位中,除丹江排名17位外,其他5县均排名70位以后。财政收入在亿元以下的县市还有3个,县级财政普遍存在财力弱、负债多、包袱重、压力大的问题;在人均财政收入排位中,除丹江外,其他5县均排名50位以后。二是县域工业实力还比较薄弱。我市县域仍然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迈进的门槛上。年县域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为29.2%,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5.1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县域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县域大中型工业企业只有15家,仅占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8%,有两个县至今还没有一个销售收入过亿元或税收过千万元的企业。三是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机制尚未形成。县域工业主要集中在水电、化工医药、食品、建材等方面,产业之间缺乏互动、互补,与城区工业缺乏关联度,与农业产业缺乏衔接,长期以来制约农民增收的农业效益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劳动力素质不高等诸多问题依然存在,农民长期稳定增收的基础不牢。四是经济发展后劲有待增强。县域民营经济实力不强,增加值占GDP比重仅为42.6%,比全省县域平均水平低11.8个百分点。县域对外开放度还比较低,全省去年利用外资为零的县市有9个,其中我市占了3个。同时,国家对中西部地区资源开发采取限制政策,对南水北调水源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更高要求,这将加大我市经济运行成本,提高部分行业的准入门槛。面对这些差距和问题,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县域经济发展形势,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更扎实有效地做好推进发展工作。

二、认清形势,抢抓机遇,努力实现县域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当前,我市县域经济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有利条件。一是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重大机遇。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明确,对中部地区老工业基地,比照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有关政策给予支持;对中部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比照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给予支持;继续支持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南水北调工程影响区的水污染防治项目建设等。按照这“两个比照一个支持”,市里已经成立工作专班,正在抓紧做好各项争取工作。二是国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机遇。国家将加大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投入力度,有利于我市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水平,加快贫困山区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三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的机遇。随着工程建设的顺利推进,国家在移民安置、基础设施建设、水源区水质保护和生态补偿机制等方面的政策和项目将陆续实施,将有力的带动我市城镇建设、生态建设和库区建设,并将为我们争取到更多的对口支援和合作。四是重大交通项目建设的机遇。随着银沪高速公路十漫段和襄渝二线的顺利推进,襄天、郧房高速公路的立项建设,国省干线的改造升级,我市“三纵三横”公路网将基本形成,铁路运能将极大提升,东西交通走廊的优势将逐渐凸现,为我们进一步扩大开放提供了重要支撑。五是我们的发展基础更加稳固。近几年来,我们认真贯彻“打基础、管长远”的方针,着力推进改革开放,着力营造发展环境,着力培育特色产业和骨干企业,县域经济的规模与结构已发生较大变化,综合实力和自主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为进一步加快发展打下了好的基础。我们已经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只要全市上下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把握机遇,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就一定能够推进县域经济实现更快更好地发展。

“十一五”时期,全市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一主三化”的方针,坚持以提高县域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为核心,着力推进改革开放、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着力抓好工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促进县域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努力使十堰成为湖北在中部率先崛起的重要增长极。主要奋斗目标是:到年,县域生产总值达到200亿元,年均增长12%,生产总值过80亿元的县市1个,过30亿元的2个,过20亿元的3个;县域工业总产值达到250亿元,年均增长15%,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5%以上;县域财政总收入达到2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6%,过10亿元的县市1个,过3亿元的1个。

要实现上述目标,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具体工作中,应当注意把握和处理好以下六个重要关系。

(一)正确处理农业与工业的关系,加快工业化进程。“农业丰则天下足,农村稳则社会安”,没有发达的现代农业,二三产业就没有强有力的支撑。“工业兴则县兴,工业强则县强”,二三产业特别是第二产业是强县富民的重要载体,也是统筹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各县市要紧紧抓住工业发展这个“牛鼻子”,立足特色资源开发,加快结构调整,走各具特色、亮点纷呈的县域工业发展道路。一是大力发展资源开发型工业。要科学有序开发水能资源,抓好等30多座大中型水电站建设,力争全市水电总装机到年达到320万千瓦以上,实现水电产值亿元以上。要积极发展医药化工产业,努力建设现代中药针剂生产基地,力争到年实现医药化工产值25亿元以上。要加快发展绿色食品工业,力争到年实现绿色食品加工产值20亿元以上。要稳步发展矿产产业,力争到年实现矿产开采加工产值55亿元以上。二是加快培育和扶持骨干企业。各县市要依托全市“三个50”工程(即50家重点企业、50个重点项目、50个重点产品),扶持一批骨干企业,集中力量尽快做强做大,使之成为本地区产业发展的龙头。三是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步伐。工业园区是实现县域工业集中发展、集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平台。要积极争取并用好国家开发银行政策性贷款,加快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强工业园区的规划管理,避免新一轮的产业趋同、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招商引资的无序竞争。要把园区建设与培育特色产业、优势产业结合起来,科学确立特色园区功能定位,本着产品集中、产业集群的原则,突出发展上下游企业和产品,力争形成聚集放大效应,以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效益。要加大工业园区支持扶持力度,认真解决园区土地征用、移民搬迁、失地农民安置等问题,注重建立长效机制,推动工业园区健康发展,使工业园区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二)正确处理粮食生产与特色经济的关系,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因自然条件的局限性,粮食生产不是我们的优势,单靠发展粮食生产不能解决农民的富裕问题。对粮食生产,要在稳定种植面积的前提下,向科技要产量,保持正常年景下农村粮食的总量自给。我们的优势在山场面积大、特色资源丰富,因此,必须坚持以发展现代农业为取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立足资源优势,强化品牌开发,培植产业龙头,引导农业产业化经营向纵深发展。一是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发展八大特色产业,形成集中连片的特色产业带,扩大特色产品的生产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逐步形成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力争到年,全市特色产业基地面积达到400万亩,其中连片基地达300万亩,特色产业基地的产出效益由目前的800元/亩提高到1000元/亩以上,特色产业系列产值达到40亿元以上。二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切实把推进农产品加工作为以工促农的重大举措来抓,加快培育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带动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努力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率。到“十一五”末,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25亿元,年均递增10%以上;培育5—8家年产值或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龙头企业,力争有1-2家进入部级重点龙头企业行列。三是打造绿色有机品牌。要加大基地、品牌认证力度,力争到“十一五”末,全市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基地达到100万亩,绿色有机食品品牌达到200个,逐步培育2—3个在省内乃至国内、国际叫得响的知名品牌。四是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要积极为农民提供生产资料供应、农副产品运销、农业保险、信息等方面的服务,全面提高农业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要加快市县农产品交易市场和物流中心建设,推进“万村千乡”试点工程,开辟农产品进城绿色通道,提高农产品市场流通效率与效益。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解放农村劳动力,提高生产力水平。

(三)正确处理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镇化是“一主三化”的重要内容。城镇是联结城市和农村的桥梁,是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是转移农村劳动力重要途径,提高城镇化水平,不但对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年,全市城镇化水平为34.5%,六县市城镇化水平只有27.4%。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壮大城镇支柱产业,增强城镇吸纳农村人口、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促进城镇化发展;另一方面,要抓住新农村建设机遇,努力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要用现代农业经营理念发展农业,把生产、加工、流通有机联结起来,提高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水平。二是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要增加财政支农支出和社会帮扶投入,支持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建设。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能力。三是加快村镇建设。要结合“百镇千村”示范工程,着力抓好7个重点镇和75个示范村建设,以“五改三建”为载体,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经过5—10年努力,重点村镇基本实现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家园洁化、田园净化、环境美化。四是广泛开展农村文明创建活动。培育造就社会主义新型农民,促进乡风文明进步。力争到年“十星级农户”率达到%,农村健康、文明、和谐、有序。五是建立健全基层民主。坚持和完善村民自治、民主管理和村务公开制度,保证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明天,还将召开全市新农村建设座谈会,听取各县市区新农村建设工作进展情况的汇报,征求对《十堰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年总体规划(讨论稿)》的意见和建议,安排部署全市新农村建设工作。

(四)正确处理强县与富民的关系,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发展县域经济,既要强县,又要富民,强县富民是一个统一体,不能偏废。近几年来在国家政策和结构调整的带动下,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保持了平稳增长。但是与经济的增长特别是财政收入的增长相比,农民收入的增长还是明显偏慢。“十五”期间,县域生产总值增长了62%,财政总收入增长了.7%,但农民人均纯收入只增长了31%。农民收入不仅影响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而且还直接影响县域经济发展后劲。各县市既要在壮大地方经济实力和财力上下功夫,又要在扩大城乡居民就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上下功夫,努力做到既强县又富民,使二者有机统一。一是抓产业促增收。要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新型化和新兴产业规模化,尤其要围绕大项目,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着力发展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二是抓劳务促增收。要突出抓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集中向外输出和维权服务三个关键环节,通过国内、海外两个输出途径,力争到年农村剩余劳力转移总数达到80万人,农民务工收入稳步提高。三是抓扶贫促增收。进一步加大新阶段扶贫开发力度,基本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帮助低收入人口进一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力争到年农民人平纯收入超过2700元,年均递增6%以上,80%的农户收支有节余。

(五)正确处理借助外力与启动内力的关系,形成加快发展的合力。县域经济不是县内经济,更不是封闭经济。县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生产要素,仅仅在县内配置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打破行政区域界限,既立足县域范围,促进优化配置,又眼光向外,充分利用县域外部的各种生产要素和市场,才能最大范围地集聚发展能量。工作中,要把招商引资与发挥本地资源优势结合起来,与嫁接改造当地企业结合起来,与聚集民间资本结合起来,使其相辅相成,形成合力,既有效放大招商引资在增加经济总量、提升发展层次方面的作用,又带动民间资本的快速集聚,促进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和领域优化配置。要深入研究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趋势和特点,积极搭建开放平台,鼓励市域内企业与东部地区企业、跨国公司对接,更好的承接产业转移。要加强“东引西联”,积极开展与东、西部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在区域合作中寻求招商引资的突破点。要抓住中部崛起战略机遇,积极向上争取政策、项目、资金,扩大资金利用规模。要打好“南水北调”牌,加强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城市及受水区的联系,寻求新的经济技术合作。要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扩大特色产品出口,增强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要在善于借助外力的前提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以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坚持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依靠本地资源、区位、环境等优势,充分调动民间投资创业的积极性,增创内源性经济发展新优势,形成县域经济发展的坚实根基。要发挥城区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县域企业加入城区产业发展链条,努力形成市县产业联动、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对于本土企业的新上项目,要与招商项目同等对待,享受同样的政策支持和优质服务。

(六)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是相互依赖、彼此促进的关系。合理利用资源、保护好生态环境,有利于县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经济发展了,反过来又可以促进环境的保护。如果把经济发展建立在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上,这种发展是无序的和不可能持续的,而片面强调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一切资源都不开发利用,所有生态环境都原封不动地保护,既不符合科学发展观,也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所以,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对资源的开发既要考虑社会经济的发展,又必须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决不能以浪费资源、破坏生态为代价,换取眼前和局部的利益,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十堰是部级水源区、部级风景名胜区和部级生态示范区,保护生态环境,是十堰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决定了我们必须走生态立市之路。要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探索建立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产业体系;要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利用并重,切实保护和合理使用各种资源,珍惜和经营好每一寸土地;要强化环境保护,加强污染防治,确保水源区生态安全,对建设项目依法实行环保一票否决;要坚决制止乱开乱采矿产资源,防止无序开发造成生态环境新的破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振奋精神,强化措施,努力提高组织指导县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要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确保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必须更加重视县域经济发展,努力提升县域经济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份额。要切实把县域经济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牢牢把握当前县域经济发展的大好机遇和有利条件,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强化工作措施,努力提高组织指导县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第一,要时刻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良好的精神状态是我们克难攻坚、成就事业的精神动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既面临着重大的战略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不少困难,我们必须进一步振奋精神,切实增强机遇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确立更加积极可行的工作目标,不懈努力,扎实推进。犹如爬山,走在半山腰,乐观者说只有一半,悲观者则说还有一半,一字之差,两种心态,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的勇气和信心就大不一样。面对中部崛起、新农村建设、新阶段扶贫开发、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等重大发展机遇,被动依赖不行,萎靡不振更不行,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不等、不靠、不浮躁,只争朝夕,抢抓机遇,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用改革的思路化解困难,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困难,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抢抓机遇上先人一步,在用好机遇上胜人一筹,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奋力开拓进取,积极争先创优,全力推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

第二,要切实加强对县域经济的领导。强有力的领导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各县市及市直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县域经济发展的多样性、独立性和复杂性,具体分析各县市、各乡镇不同情况,确定不同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思路,坚持分类指导。县市主要领导作为县域经济的第一责任人,对本县市的发展思路、发展措施,必须做到心中有数、腹中有策,重大问题亲自抓,主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措施亲自过问落实。要进一步完善目标责任制,把目标量化分解,真正落实到人、落实到产业和项目。要结合我市实际,制订科学的县域经济监测评价考核方案及奖励政策,对经济实力强、发展速度快、财政保障水平明显提高的县市和做出贡献的同志,要给予表彰和奖励。

县城经济范文篇3

1加强领导,政策推动尤溪县把加快发展林业经济合作组织作为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一件大事来抓。下发了《中共尤溪县委、尤溪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意见》,明确农村合作组织建设的指导思想、扶持政策和具体措施,把林业经济合作组织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乡镇及县级有关部门的目标管理责任,做到与农业、农村工作同计划、同安排、同检查,树立起“扶持林业经济合作组织就是扶持林业、扶持林农、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观念,把发展林业经济合作组织作为推进林业产业化经营和促进林业增效、林农增收的有效抓手。2005年10月,尤溪县又在全省率先批准组建林业经济合作组织联合会,作为服务尤溪农业、农村、农民的群众团体,专门负责本县林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规划、宏观协调和管理服务,促进林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快速健康发展。2把握原则,试点示范一是坚持“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原则。以林农为主体,充分尊重林农意愿,由林农自主决定、自主选择,政府部门只是更多的运用经济手段和优惠政策推动、扶持和引导林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二是坚持依法成立的原则。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每个林业经济合作组织至少有5名以上成员,其中农民至少占到成员总数的80%,要求依法办理工商登记注册。三是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从实际出发,自由选择发展模式,鼓励成立以家庭联合经营、委托经营、合作制、股份制等形式的林业经济合作组织。四是坚持典型示范的原则。推广先进经验,培育一批运作规范的林业经济合作组织,扩大影响面。3落实优惠,促进发展尤溪县在林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中,认真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措施。一是将林业经济合作组织作为各类支农项目及资金的重点扶持对象,对于扶持林业经济合作组织的资金,县、乡财政做到及时、足额安排到位,不准截留,并对资金的使用加强监督管理。对运作规范的林业经济合作组织县财政给予10000元的补助。二是结合“林业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科技入户工程”,将林业经济合作组织纳入全县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和信息网络建设范围,将林业新科技、新成果及时推广应用到林业经济合作组织中。三是对经营山林面积达到1.5万亩以上的林业经济合作组织实行林木采伐指标单列。四是建立健全社会化林业服务体系,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加强森林资源评估、伐区调查设计、木竹检验等中介机构建设,为林业经济合作组织提供简便、快捷、优质的“一站式”服务。4完善机制,规范管理为了保障林业经济合作组织稳步发展,必须完善机制,进行规范管理。一是摸清家底。县林业局组织有关部门把全县林业经济合作组织的产业资源、成员构成、组织结构、运行机制等详细情况登记造册,建立相应的资料档案。二是调整目标。林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建设由注重数量的扩张转向数量和质量并重,并制定相应的目标考核办法,促进全县林业经济合作组织不断提高运行质量,向规范化发展。三是规范管理。帮助和指导林业经济合作组织制订完善章程,建立“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运行机制,使林业经济合作组织在规范中发展,在发展中规范,逐步走上合理化、规范化轨道。5企业带动,通力协作在林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中,尤溪县还注重发挥一批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一是提倡发展“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将发展林业经济合作组织与发展特色林业和产业化经营有机结合起来,鼓励林业龙头企业加入各种类型的林业经济合作组织。二是以龙头企业为依托,组织开展成员培训工作。近年来尤溪县大力发展油茶产业,举办了多期毛竹、油茶林丰产栽培技术培训班。三是通过各种途径,在加入林业经济合作组织的龙头企业中建立示范基地,运用新科技提高经营水平,为林业经济合作组织起了表率作用。沈郎食用油有限公司建立起了3万多亩的油茶生产基地,带动周边农户1450户科学栽培油茶。四是龙头企业加入林业经济合作组织后,通过稳步提升林产品原料价格,使林农分享到加工环节的经济效益。近年来,尤溪县十寸毛竹价格从原来的10元/根提高到19元/根;4cm杉木从360元/m3提高到1100元/m3等,都与龙头企业所发挥的作用密不可分。

二、存在主要问题

1覆盖率低,作用发挥有限,带动能力不强由于起步较晚,尤溪县林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层次相对较低,参与农户的覆盖率还很低。截至2011年底,会员和带动农户分别仅占全县农户总数的15.2%和35.9%。另一方面,合作组织的发展还带有明显的封闭性,现阶段尤溪县绝大多数林业经济合作组织是在一个村或者一个乡的范围内几十户农户组织起来的,跨省、县甚至跨乡的经济合作组织并不多见。规模小,经济、综合实力不强,自我发展后劲不足,缺乏市场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2运行机制不规范不健全尽管绝大多数林业经济合作组织都在其章程中规定了会员的权利和义务、理事及理事长的职责等内容,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组织内的责权利并不明确,合作经济组织的最高和最终决策权往往集中在少数“能人”手中,成员大会多流于形式,而专事监督职能的监事会则成为摆设甚至有的根本就不设置。3部分林业经济合作组织不够规范2007年7月国家正式出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但在这之前成立的林业经济合作组织,由于成立时无法界定它属于哪种性质和类型的经济组织,相同类型的合作组织,有的被注册为工商企业,有的被注册为社会团体,相当一部分甚至没有注册登记,导致林业经济合作组织整体不够规范。

三、促进林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以加快合作组织发展一是政府在发展林业经济合作组织时,要尊重林农意愿,坚持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不应过多行政干预。二是政府应在财政、税收、信贷、保险、科技和采伐指标等方面给予支持,出台规范林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示范章程,明确其法人地位及各种经济合作组织形式,加强对林业经济合作组织管理人员及其他成员的培训教育,抓好林业经济合作组织的试点示范工作,总结推广成功经验。三是应将林业经济合作组织纳入政府农村经济政策目标的组织体系中,在扶持农业产业化项目、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以及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等方面优先选择林业经济合作组织作为实施载体,以发展壮大林业经济合作组织。2发挥示范推广作用以稳步推进合作组织发展一是大力培植林业经济合作组织典型。通过建章立制,规范运行,为全县林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树立榜样。二是组织林业经济合作组织成员经常“走出去”,到组织化程度较高、经济组织发展较快的地区参观学习,开阔视野,解放思想。三是鼓励各类人才积极参与兴办林业经济合作组织,允许林业技术人员牵头组建林业经济合作组织,发挥技术优势。四是制订实施林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教育培训计划,由财政部门拨出专款作为互助合作基金,用于林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人才培养,并依托各林业院校,建立教育培训基地,使林业经济合作组织的人才培养制度化、长期化。3加强规范化建设以提高民主管理水平一是指导林业经济合作组织依法设立机构,依法办理注册登记。实行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建立健全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三会”制度。充分保障全体成员在林业经济合作组织内部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努力实现自我组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受益的宗旨。二是指导林业经济合作组织依章办事,结合实际制定好章程,贯彻执行好章程的各项约定。三是指导林业经济合作组织建立良好的内部积累和风险保障机制,保持资产运行状况良好,最大程度地增加成员收入。4加强组织化建设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一是引导、鼓励和支持林业经济合作组织突破单一的技术、信息服务或销售服务,围绕降低生产成本,提高销售利润,拓展服务内容,提高合作水平。二是引导产品和业务相近的林业经济合作组织开展购买、加工、运输、销售、品牌建设等方面的合作,实现产业化经营的最佳规模效益,形成具有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的主导产业和拳头产品。三是引导同一区域或相邻的有实力、有需求的林业经济合作组织开展跨区域或跨行业联合,进一步提高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5加强标准化建设以提高质量安全水平引导、鼓励和支持林业经济合作组织按照“有标采标、无标制标”的原则,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建立健全生产记录制度,统一质量安全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统一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化肥种子,统一产品和基地认证认定,建立健全监测体系和准入制度。对林业经济合作组织成员广泛开展林产品标准化生产和相关技术规程的培训,加强生产信息监管,使合作组织成员的标准化生产水平明显提高。6实施人才带动战略以增强组织吸引能力以各级林业和经管部门为依托,着力加强林业经济合作组织业务辅导员和经营管理者两支队伍的建设,努力造就一支有文化、善经营、会管理、懂技术、能奉献的林业经济合作组织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和一支法律政策水平高、业务工作本领强、热心合作事业的辅导员队伍,为林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鼓励林业技术人员与林业经济合作组织结成帮扶对子,为林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提供科技支撑。7实施品牌拉动战略以增强组织竞争能力引导、鼓励和支持林业经济合作组织拥有自主、独立注册的商标,开展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和地理标志产品等相关认证。支持林业经济合作组织生鲜产品直接进入大型超市活动,支持林业经济合作组织与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大型农副产品流通企业建立各种产销关系,在城市建立连锁店、直销点,参与有关林产品交易洽谈会、博览会。逐步提高林业经济合作组织主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扩大主产品销售半径,提升林一合作组织的市场定价能力。鼓励林业经济合作组织办理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主动参与国际林产品市场竞争。

四、结语

县城经济范文篇4

今年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建议为:

——地区生产总值72亿元,增长23%;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0亿元,增长22%;

——工业总产值67亿元,增长4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亿元,增长25%;

——地方财政收入10.7亿元,增长39%;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70元,增长15.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370元,增长22.3%;

——城镇化率达到31.6%;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6‰以内;

——万元GDP能耗下降4.7%,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在3500吨以内,化学需氧量控制在3000吨以内。

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抓好七个方面工作:

(一)坚持投资推动,实施项目攻坚,增强发展动力

千方百计争资融资。深入研究“十二五”政策导向,有针对性编制项目,力争更多项目进入国家、市级投资总盘子,实现向上争资15亿元。拓宽融资渠道,做大做强融资平台,全方位吸纳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实现融资净增15亿元。

坚定不移招商引资。以“招商引资促进年”活动为抓手,建立投资总额1200亿元以上的招商项目库。全力引进“十大产业链”、“十大产业集群”、“十大物流项目”上下游企业。切实做好东西协作、承接沿海等招商工作,确保全年实现到位资金60亿元以上,实际利用外资1000万美元。

强力推进项目建设。突出抓好渝怀铁路复线、九龙眼水库、酉州河综合治理、桃花源国际旅游度假区、龙潭新区等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推进页岩气、龙头山风电场等重点产业项目;大力实施教育卫生、农田水利、农村公路等重点社会民生项目。确保完成交通建设投资12亿元,城市建设投资31亿元,水利建设投资6亿元,工业投资34亿元,旅游商贸投资11亿元,农业投资5亿元,社会事业投资5亿元,其它投资6亿元。

(二)做强园区平台,培育主导产业,壮大经济总量

提升园区承载功能。完成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0亿元,新建标准厂房10万平方米,园区建成区面积达10平方公里。竣工龙江园区一期工程,开工二期工程,建成纺织工业园;提速板溪园区“二纵六横”路网建设;实施小坝园区三期道路建设,创建部级小企业创业基地。建成“东营·工业园区”。

加快培植主导产业。围绕“工业产业集群培植年”活动,建成投产金沿海、江阳纺织等项目,扩大东奥服装、合鹏服装生产能力,培育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以武陵光伏项目为依托,大力推进龙江园区光伏产业链延伸,培育光伏产业集群;加快推进九鑫水泥投产,整合矿山机械、大理石加工等企业资源,壮大建材产业。实施百企壮大工程,引导支持有潜力的企业做大规模,确保全县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0家,实现工业增加值20亿元。

力促企业提质增效。强化企业运行服务,完善县级领导联系重点企业和干部“一对一”帮扶机制,全力保障水、电、油、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项目投入、信贷支持等方面给予倾斜,确保企业满负荷生产。围绕企业扩张、技术改造、产品研发、创优创牌等优先配置资源,建立企业科技服务系统,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突出规划引领,加快城市建设,提高宜居水平

完善城乡规划。加快完善中心城区“一城四组团”控规编制,高标准编制龙潭新城区、重庆桃花源国际旅游度假区修建性详规。开展城市绿地、森林公园、重要交通节点等专项规划编制,完成15个中心村规划编制和农村风貌民居设计工作。

拓展城市空间。整体推进桃花源、小坝、龙潭等城市组团建设,确保城市建成区面积达10.4平方公里。建成钟渤快速通道、城南迎宾大道等城市组团连接道。推进桃花源国际旅游度假区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度假区迎宾大道。建成游泳馆,开工建设大剧院、酉二中图书馆。推进桂芳街等片区房屋拆迁,完成旧城拆迁40万平方米。加快碧津广场、龙腾盛世等28个项目建设,新开工商品房100万平方米,完工50万平方米,完成房地产投资19亿元以上。加快小城镇建设,全力实施小城镇“十个一”工程。

改善人居环境。扎实开展“城市管理提升年”主题活动,启动国家园林县城、卫生县城和文明县城创建工作,全面提升城市绿化、美化、亮化档次,城区新增公园绿地面积10万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达到17.8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5%,建成市级生态县。完成主干道建筑立面美化改造,建成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

(四)加快旅游开发,繁荣商贸流通,激发消费活力

提速发展特色旅游。全力推进桃花源、龚滩古镇等“十大景区”建设,确保成功创建桃花源国家5A级景区和国家地质公园,申报龚滩古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土家摆手舞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力开发旅游地产,挖掘旅游文化精品,开发特色旅游商品。围绕“旅游品牌营销推广年”活动,继续举办“一赛一节”,提高在全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全年接待游客16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亿元。

大力发展商贸物流。着力打造城南、城北、城中等商业核心区,建成一批商业特色街和20个乡镇农贸市场及边贸市场,培育1-2个大型购物中心。加快建立猪肉、粮油、化肥等主要生产生活资料储备体系。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建成渝东南现代物流园仓储配送中心,完工食盐配送中心、中亚钢材物流园、冷链物流等项目。加大政策扶持和服务力度,新增微型企业1000家、个体工商户2000户。全年新增限上商贸流通企业30家以上,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5亿元。

积极发展金融会展。引进重庆银行、三峡银行来设立分支机构,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完善城乡和园区金融布局。推进土地、林权、房产权抵押贷款,实现金融存贷比52.5%以上。以桃花源国际旅游度假区为依托,加快发展会展业。

(五)夯实农业基础,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农村发展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加强林、田、路、库、渠综合治理,全面恢复因灾受损农田水利设施,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平方公里,改造中低产田1.6万亩。加大农村建设用地复垦,完成土地开发整理2万亩。

推进农户万元增收。重点发展以“五朵金花”为主的农特产业,引导龙头企业建设产业基地,完善加工营销体系,实现农工商一体化,初步形成产业支撑增收的发展格局。推进农商对接,新建专业合作社60个,新增农资配送网点120个,建立农产品销售市场体系。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促进土地、林地流转经营,引导劳动力就近就业,确保95%以上有劳动能力的农户增收4000元。

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推行林农复合经营,实现林业产值5.2亿元;推进畜牧产业化,实现畜牧业产值16亿元。大力发展烤烟、中药材、水产等特色产业。切实抓好“菜篮子”工程,建成蔬菜基地20万亩,让群众吃上质优价廉的新鲜蔬菜。推广农业适用新技术,大力发展设施高效农业,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和农机化装备水平。强化灾害防治,加强农产品、畜产品监管,确保生产安全和有效供给。

(六)突出民生导向,推进协调发展,提高人民福祉

发展社会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大力发展学前教育,高质量普及义务教育,全面提升高中教育,扩大职业教育。启动21所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确保“五个校园”建设达标率70%以上。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培养引进高端人才,建立人才资源库。充分利用“致酉合作”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发展文体事业,实施“广播村村响、电视户户通”工程,建成投用新闻中心,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开展“唱读讲传跳”等文体活动,发展竞技体育,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普及行动;加强民族文化保护与利用。完善三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确保县人民医院“二甲”创建达标;加强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疾病防控,全面落实20项基本公共卫生免费服务。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改善民计民生。财政支出重点向民生倾斜,确保民生支出增长55%以上,让老百姓得到更多实惠。切实做好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充分就业村创建率达40%以上,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700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4.1%以内。努力扩大“五大保险”覆盖面,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80%、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0%以上。抓好城乡低保动态管理,确保应保尽保。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重点做好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工作。扎实推进统筹城乡户籍改革,确保完成农转城8万人,力争10万人。深化殡葬改革,积极推进火葬扩面。建成公租房33万平方米,逐步保障城乡低收入群众住房需求。完成1000户巴渝新居建设和3000户农村危旧房改造。新建农村公路100公里,便民路457公里。完成20个贫困村整村脱贫验收达标,新启动实施25个贫困村整村脱贫。

促进社会和谐。全力保供稳价,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不断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增强应急处突和危机管理能力。加强安全监管,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深入推进“三项活动”,全面落实“三项制度”,认真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推进“平安”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七)强化职能转变,提升服务水平,增强执政能力

解放思想,科学谋事。坚持与时俱进,大兴求知之风,提高理论修养,更新知识结构,推动思想创新。不为定势所困,不为视野所限,不为艰难所惧,把思想解放的成效体现在克服当前困难、破解制约难题、扫除发展障碍上来,以思想解放的闯劲、攻坚克难的干劲、紧盯不放的韧劲,全力推动新一轮大发展。

真抓实干,高效做事。扎实开展“关注民生、情系百姓、提高执政水平推进年”活动,把狠抓落实作为政府工作的基本职责,大力倡导立说立行、即说即办的工作作风。把求真务实作为政府工作的根本要求,各项工作从头抓紧,有强烈的责任意识,重大事项跟踪问效,有行云流水的工作气势,抢抓机遇争分夺秒,有三步并作一步走的赶超精神,卓有成效的完成好各项目标任务。

公平公正,依法办事。深入开展“六五”普法,推进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广泛听取工商联、老同志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建议,积极支持各人民团体开展工作,凝聚发展智慧,形成发展合力。

县城经济范文篇5

大力实施县城优先发展战略

近年来,##县通过实施县城优先发展战略,坚持县城建设同发展产业相结合,同聚焦生产要素相结合,同改善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相结合,不断增强县城的竞争力,县城经济的整体实力不断增强,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带动了全县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达到了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的效果。

一、坚持产业兴镇,为县城发展提供经济支撑。城镇产业是城镇发展的动力之源和重要支撑,是提高城镇竞争力的基础,没有城镇产业的壮大,城镇的土地、资金、基础设施就不可能发挥最佳效益,难以形成城镇建设发展的良性循环。根据##县城的实际,我们从三个方面加强县城的产业建设。一是实施园区带动战略。坚持“产业关联,特色立园”的方针,在县城东区创建了桃花江民营创业园,全方位、多领域招商引资,引导民营企业向园区集中发展,主动接纳大中城市的产业转移,积极发展园区经济。园区采取“零收费”、“低地价”、全程服务等优惠政策,边建设边招商、分步实施、滚动发展。该园自去年11月挂牌组建以来,已有7家企业入园动工建厂,其中6家为外资企业,固定资产投入达2.2亿元。预计在3-5年内,园区企业可发展到30家,将成为我县县域经济的支柱。二是加大国有、集体企业的改制改组力度,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近年来,我们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采取兼并联合、股份制或股份制合作改造、租赁经营、分块搞活、“两个置换”等办法,引进外来和民间资本改造和提升了传统产业。对国有、集体经济有了长足发展。目前,已有新兴管件、力威制药、纸厂等工业企业和几家上规模的商业零售企业重现生机,产销两旺,安置劳动力3000余人,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为使县城的三产业得到健康、快速发展,我们确立了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三产业发展的思路。一方面是加快发展旅游业。县城总的定位是“留山水风光,建旅游新城”,以桃花江竹海为龙头,突出“美女和竹”两大特色,把县城的各景点有机结合,建设生态旅游城,促进生态经济发展。去年,全县接待中外游客26万人次,其中县城20万人次。另一方面是搞活商贸流通。在县城建成了4个投资超过500万元的综合性超市和7个市场,发展个体工商户2664户,去年,县城的房地产开发、交通运输也得到了较快发展。

二、扩大城镇规模,为县城发展提供空间载体。一是精心做好县城规划。规划是县城建设的灵魂,决定县城发展的水平和质量。一方面是突出特色编制规划。围绕“打造江南名镇,创建花园城市”的目标,将县城定位于建设融山水风光于一体的生态旅游新城,把我县独有的天问台、桃花江竹海、桃花江女子旅游学校等自然、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融入县城规划,并以此来开展对县城的基础设施、各功能区及建筑物的规划设计,确定县城的发展方针为“西改东建,以建为主”。县城东区的规划面积为13.8平方公里,根据以人为本、适度超前的原则,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分设四个功能区,即民营创业园区、文化艺术园区、生态旅游园区和住宅服务园区;县城西区以市场建设为重点,建成为商业贸易区。另一方面是高质量编制县城规划。对县城的整体规划和重点建设项目的详规,聘请省内外专家进行编制。东区的整体规划和四个园区的详规,聘请上海同济大学的专家教授进行编制;对县城内旅游景区的规划聘请湖南师大旅游学院的教授进行编制,现已通过专家中期评审;各小区严格按照住宅用地、交通用地、绿化用地3个三分之一的要求规划。同时,严格规划管理,成立了高规格的县级规划审查委员会,实行二级规划例会制度,全面审查方案的建筑造型、高低、颜色等内容,坚持“一支笔审批,一张图到底”,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我们把县城的基础设施建设摆在突出位置,重点抓了县城堤防、道路、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的配套。投入7000多万元修好了7.5公里的高标准城市防洪大堤;投入5000余万元修建了桃益一级公路,拉近了##同外界的距离,使县城的区位优势日益凸现;为发展县城的聚集拉动效应,通过多方努力争取了总投资6500万元的资江大桥建设项目,目前已开工建设,建成后将使县城以北的7个乡镇20余万人口受益;硬化了县城6条主干道,城区的道路骨架建设已全面启动。去年,县城道路总长度已达70公里,总面积110万平方米,自来水普及率达96%,人均建成区面积达105平方米,电话入户率达73.68%。三是多方筹集县城建设资金。通过采取运作土地资本、盘活国有资产、拍卖出租车经营权和广告经营权等措施,对县城的有形和无形资产用市场手段进行经营,引导银行和民间资本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筹集县城建设资金。近三年来,在县城的建设中共投入资金2亿多元,其中政府在没有动用财政预算资金的情况下投入6528万元。四是取消入学、就业、入伍、社会保障等城镇限制性政策障碍,降低农民“进城”门槛。敞开城门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和经济能人进城落户兴业。近三年来,县城新增人口1.8万人,总人口已达近10万人(不含流动人口)。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三、改善人居环境,为县城发展提供持久动力。一是扎实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倡导文明新风。以创建省级文明卫生县城为目标,以“建文明小区、创文明单位、兴文明家庭、做文明市民”为主线,点面结合,层层推进,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成立了省级文明卫生县城创建机构,专门抓县城的创建工作;着眼市民素质提高,扎实开展了“建文明城,做文明人”宣传教育活动;通过设立市民学校,在干部职工、经营业主中开展《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市民守则》培训,在中小学校开设文明教育课,在居民户中开展创“五星级”文明户活动,开办有线电视专题节目进行系列报道等一系列举措,广大市民的文明意识大大增强,参与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二是以县城秩序整顿为重点,营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突出抓了县城的基建和治安秩序的整顿,对阻工、扰工、强行参工参运、强买、强卖等影响基建秩序,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行为依法予以查处、打击;建立健全治安网络系统,加大社会治安环境的整治力度,在县城设立了两个派出所,实行警长分片负责制,建立了群防群治队伍,实行24小时巡逻防护,使工作、生活在县城的投资者和居民有可靠的安全保障。三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不断改善县城环境质量。近年来,我们把县城的环境保护工作列入了县委、县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围绕提高县城环境质量做了大量工作。一方面对县城的污染源进行全面摸底,开展专门整治。对工厂和服务业的污水、锅炉烟气、噪声、油烟污染和建筑工地、医疗单位的污染进行了规范化管理。另一方面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工业设备落后、能耗高、污染重的项目不予批准立项,对可批项目,在审批前严格进行环境影响评估,由环保部门指导选址并要求采用最新的治污技术。我们还根据县城执法部门集中、对辖区内事物的管理力度相对较大的特点,着重抓了“行风评议”工作,避免因部门过多干预而阻碍县城经济发展。将建设、国土、交通、工商、国税、地税、质监、环保、林业、公安、法院、检察、教育、电力、卫生等15个部门的执法行为作为行风评议的重点,每年由县委牵头组织,纪检、人大、政府、政协领导和社会各界代表参加,对这些部门优化软环境工作进行一次公开点评,好坏典型通过媒体向社会曝光,接受群众监督。

县城经济范文篇6

[关键词]“贫困恶性循环”论,县域经济发展,以面促点,点面结合

1、“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的研究

美国发展经济法学家纳克斯提出了“贫困恶性循环”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之所以长期贫困,主要是因为存在着“贫困恶性循环”,这种“贫困恶性循环”表现在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从供给方面看,资本形成存在着一个恶性循环:人均收入水平低导致储蓄水平低,而低储蓄能力又会导致资本稀缺,进而影响生产效率,再次进入低收入水平,从需求方面看,资本形成也存在着一个恶性循环:低收入意味着购买力低下,低购买力又会导致投资引诱不足,产生资本不足影响产生规模扩大的问题,从而又进入低收入水平,综合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恶性循环可用图1表示:

从上图可以看出,资本不足使发展中国家陷入了“贫困恶性循环”。要打破这一恶性循环,就要增加储蓄,扩大投资,促进资本形成。

2、安徽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理论解释

安徽61个县面积约占全省面积的81.7%,县域范围内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市场广阔,形成一个典型的“块状经济”,但是安徽县域经济发展却是相对滞后的。根据“贫困恶性循环”理论,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资本存量不足,导致县域范围内生产率降低。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分析二者的关系。

首先,农民人均收入明显偏低,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本来,安徽是个农业大省,在发展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具有先天优势,但是农民收入并没有提高,形成一个庞大的低收入阶段级,巨大的农村市场无法打开,投资引诱力明显降低,资本不足的问题明显凸现。

其次,资本存量不足导致就业空间狭窄,就业空间狭窄又反过来影响资本存量。安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众多,县城经济成为消化这一劳动阶级的主干力量。但是资本存量不足始终制约着县域经济发展。于是众多的劳动力被迫外流。劳动力外流意味着人力资本稀缺,这一状况又会影响企业规模的扩大,影响生产者再投资信心。

最后,县域范围内的国有企业资不抵债,频临破产,而民营企业又不能充分健全发展,在国有企业资本无法带动县城经济发展的情况下,民间资本无疑是填补这一缺陷的“巨头”。但是,安徽人均收入水平低购买力水平随之下降,加上县城范围的投资环境和政策不具有诱惑性,无法启动巨大的民间资本,这里资本闹置,县城经济无法发展。

3、对安徽县城经济发展的若干思考和建议。

安徽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和落后的经济发展环境,决定了安徽县城以济发展的特殊性,因此,发展安徽县城经济不能按部就班地套用其他市县的发展模式,应根据本地区特有的比较优势走出一条特殊的发展模式。我认为可以认以下几个立方做出努力。

(1)县城经济的发展首先要着眼于自力更生,不能盲目地出口求发展,安徽地处中部,且大部分县处于山区,县城经济居于内向型发展模式。通过引进大量外资,扩大出口量来发展县城经济足不切实际的。因为县城范围内的投资环境和出口或本都明显比不上治海地区和中心城市。只有通过自力更生发展好才地经济,才能顺利引进外资。

(2)进行企业改制,有效盘活资本存量,具城范围内的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同时能进行破产清算的坚决给予清算,同是能进行民问资本投资?牍傻募峋龈?韪闹啤U庋?焕矗?湍苡行?滔兄米时荆?粲妹窦渥时尽H绻愕孪厥敌小懊窠?谕恕狈秸胧保?妨?澳苁鄄蛔猓?茏獠话??芷圃蚱疲?斯芍乒伞钡乃悸贰R?济裼??米夤彻??76家,盘活资本5.6亿元。

(3)、做强做优白酒产业,推动县城经济发展,白酒产业是安徽的传统产业,且在全国的酒行业中具有很高的地位,涌现出很多全国名牌,如“古井”、“明光”、“口子”。安徽在发展白酒产业中具有先天优势,诺如,悠久的酿酒历史,独有的酿酒水源和农作物,而且白酒业本身是利税的大户,发展好白酒产业,对促进县城经济发展有很大作用。所以,各县应据据本县实际情况。适当发展白酒业,有条件的县是可以确立“以酒立县”的发展思路。

(4)千方百计地增加家民收入,提高农民购买力,开拓巨大的农村市场。如向增加农民收入,安徽应该走自己的独特通路。对于地处山区的农民,可以实行椐据本作物的多样化、专业化来增加收入;对于处于平厚地区的农民,可以实行集体化规模生产,成立“农立一公司”的生产经营模式。安徽是个农业大省,发展农业具有先天的比较优势。如果能发展的农业,必然能劳动工作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推动县城经济的发展

县城经济范文篇7

刚才,海波同志认真回顾总结了我县一、二期农网建设与改造工作情况,并对下段县城电网建设与改造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了具体要求。讲得很好,我完全赞同。会上,电力公司、电力局等8个单位先后作了表态发言,听了很受鼓舞。希望同志们深刻领会精神,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就如何搞好县城电网建设与改造工作,再强调三点意见。

一、要统一对县城电网建设与改造的思想认识。大家必须知道,县城电网建设与改造是整个农网建设与改造的重点,也是一项民心工程、输血工程、亮化工程,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长远、为民造福的大好事、大实事。但必须看到,县城电网建设与改造同农网改造相比,情况更复杂,工作更艰难,任务更艰巨。因此,要做好这一工作,首先必须从统一思想入手,切实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各级领导对县城电网建设与改造的重要性认识。一是县城电网建设与改造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文件要求。近几年来,为搞好农电“两改一同价”工作,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相继下发了一系列文件,并明确指出,改造农村电网、改革农电管理体制,实现城乡同网同价,是降低城乡电价、减轻群众负担,发展城乡经济,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促进农村电气化事业发展的重大举措。同时强调,搞好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对于改善城乡居民生活用电,促进城乡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对此,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必须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从讲政治、讲全局、讲发展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进一步统一对县城电网建设与改造的重要性认识,从而把思想行动统一到中央的战略决策上来,统一到省、市委的要求上来,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安排部署上来,切实把这件好事办好,实事办实,抓出成效来。二是县城电网建设与改造是改善县城供电现状的必然选择。县城电网建设与改造是推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能动力和基础条件。目前,我县县城的电力设施大都陈旧老化,进城主干线大都是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架设的,低压线路大都是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架设的,线径小、使用时间长、超期限超负荷运行。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造成县城供电电压不稳、停电、断电的现象屡屡发生,特别是随着城镇人口的大幅度增长,供电不正常的现象越来越突出。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影响了外商投资,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如果任其下去,我们要推进县域经济跨越发展、全面建设小康xx就是一句空话。大家必须清楚,县城电网建设与改造,是国家下达投资计划,电力企业贷款的一项重点工程建设。可以说,这是继一、二期农网改造以来的又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因此,我们必须千方百计紧紧抓住这个机遇,争取国家的贷款投入,尽快改善县城供电现状,为推进县城及县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三是县城电网建设与改造是打造xx形象的客观需要。县城作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心,她的形象就是xx的形象,就是xx人民的形象。但是,目前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供电线路布局不合理、私拉乱接、五花八门等,严重影响了市容市貌。所以,我们必须按照城镇建设的要求进行电网建设与改造,切实净化、美化、亮化市容市貌,打造好xx形象,为创建部级文明卫生县城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要严格执行县城电网建设与改造的各项政策。同志曾经说过:“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万万不可粗心大意。”按政策办事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前提,也是对我们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最起码的要求。大家都知道,在一、二期农网建设与改造过程中,国家和省里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这些政策对于规范县城电网建设与改造行为尤为重要,我们必须吃透政策精神,严格执行政策规定。一是要严格执行工程质量和材料管理的政策。国家发改委为进一步加强对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质量的管理,先后下发了《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质量办法》和《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质量管理补充规定》两个文件,并对农网建设与改造的工程设计管理、监督检查等作了详细规定。这就要求我们在县城农网建设与改造工作中,一定要按照上级有关文件的规定和审定的方案进行改造,严把施工技术、器材质量和工程监理及安全管理关,争创省优、部优工程。二是要严格执行优惠政策。这里必须指出,县城电网建设与改造是农网建设与改造的重点工程项目、样板工程。在项目审批、工程报建、土地征用、税费征缴等方面享受国家和省政府重点工程项目优惠政策。因此,相关各镇及城建、国土、工商、税务、环保等部门要特事特办,切实做到多服务,不干预;多帮忙,不添乱;多设路标,不设路障。尤其是在税费收缴上,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各项优惠政策,该减的要坚决减,该免的要坚决免。县委、县政府要求,在县城电网建设与改造中,凡是怂勇阻碍施工,干扰和破坏施工队伍正常施工秩序的,要坚决予以打击;凡部门受到利益驱动,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制造“四乱”或放任下属制造“四乱”的,要坚决追究纪律责任。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依法查处,绝不纵容姑息,努力为县城电网建设与改造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三是要精心组织施工。县城电网建设与改造是一项投资大、标准高、要求严的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电力企业一定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认真履行职责,作为自己份内的工作来抓。要制订科学的施工方案,挑选优秀的施工队伍,精心组织施工,确保资金按时到位,器材及时供给,加快工程进度,保质、保量按期完成任务。

县城经济范文篇8

一、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建设新县城的历史使命感

以省政府批准同意筹备建设朝阳县新县城为标志,我县新县城建设正式进入全面实施阶段。这是朝阳县乃至朝阳市建设史上的一件大事,标志着朝阳县“有县无城”的历史即将结束,朝阳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希望及广大干部群众多年的渴盼即将成为现实。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新县城建设对于朝阳县发展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搞好新县城建设的责任感、紧迫感和历史使命感,全力推进新县城建设。

第一,建设新县城,是加快改变我县贫穷落后面貌的必然历史选择。朝阳县的建制已有200多年历史,过去一度在全省有大县之称,特别是工业经济曾经取得过令人引以为傲的辉煌。1970年我县工业总产值曾居全市第一位,上世纪80年代初我县曾获得省政府“发展县营工业先进县”的表彰,涌现了被称为县营工业八小龙的八户重点企业。但目前,我县主要经济指标都已经滑落到了全市乃至全省的末位行列。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原因就是“有县无城”。由于“有县无城”,致使我县二、三产业发展没有空间,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服务业现代化无法实现联动,尤其是工业化发展水平较为低下,产业结构不优的问题比其他任何县(市)都更加突出,要实现持续的大发展、快发展,进而实现县域崛起目标,后劲明显不足。也是由于“有县无城”,致使我县第一产业同二、三产业无法实施协调互动,农业产业化水平始终居于全市靠后位置,县域经济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载体作用发挥严重受限,导致群众增收渠道窄,收入增长极其缓慢,生活水平较低。还是由于“有县无城”,致使我县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十分落后,管理分散,功能不全,人才流失十分严重,发展水平严重不适应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更是由于“有县无城”,致使我县城镇化水平十分低下,城镇化率仅为7%,比全国全省全市城镇化平均水平分别低35、48和28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有县无城是制约我县发展的最大瓶颈,不建设新县城,朝阳县将永无出路。所以,我们要谋求更大更新更快发展,迅速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必须加快建设新县城。

第二,建设新县城,是加速推动县域崛起的重大历史机遇。新县城建设过程本身,就是朝阳县不断加快发展的过程,就是县级财力不断壮大的过程,就是县域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的过程。当前,在市委、市政府的积极努力下,在省直有关部门的大力帮助下,我们已经完成了朝阳县县城建设的审批工作,并开始正式启动建设。这为加速县域崛起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一方面,新县城建设为县域崛起提供了难得的政策机遇。省政府对我县新县城建设给予批复后,我县必然会享受到县城建设的相关政策,省政府也必然会加大对我县新县城建设的扶持力度。市委、市政府也提出,要在朝阳县新县城建设上给予特殊支持,举全市之力支持朝阳县县城搬迁,并制定出台了《朝阳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朝阳县县城建设的若干意见》,同时,积极帮助我们争取省里政策。这必将对我县县域经济发展,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通过抢抓政策机遇,借助向上争取政策,依托新县城的强力拉动,可以把我县的工业园区打造成朝阳最具竞争力的园区,这将极大地促进我县第二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新县城建设为项目建设提供了重要的载体和平台。项目建设是统揽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总方略。长期以来,我县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特别是工业项目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关键就是缺乏载体和平台。而新县城建设,不仅本身就是最大的项目,而且也是我县项目建设最重要的载体和平台。有了新县城,不仅可以促进工业项目快速向园区集聚,而且还可以迅速生成社会事业项目、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服务业项目等一大批项目,从而带动全县各项产业迅猛发展,拉动全县经济急剧膨胀,并带来人流、物流、资金流的强大集聚效应,形成稳固的四化互动格局,进而实现县域全面崛起。因此,我们必须把新县城建设作为天字号工程,以突破性思维、战略性眼光和超常规举措,举全县之力扎扎实实予以全面推进。

第三,建设新县城,是我们必须切实担负起的巨大历史使命。每一届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都有重要使命,但不一定都属于历史使命。一个时期以来,几届县委、县政府班子本着为发展创平台、为人民谋利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县城搬迁上做了大量工作,正是因为这种不懈努力与辛勤付出,我们的县城搬迁工作才能够得以顺利启动实施。我们所要进行的新县城建设,是事关全县人民福祉的大事,是事关全县未来长远发展的壮举,无疑将成为永载朝阳县发展史册的浓重笔墨。这就决定了我们肩上担负的,是一项光荣而艰巨且异常重大的历史使命。这种历史使命感应该表现在:一是要把县城建设作为全局性的战略任务,切实将其纳入工作的重要日程,举全县之力而为之,使全县人民既成为这一历史发展的见证者,更成为这一历史发展的主人。二是要有推动历史发展的主动性,以积极进取精神推动县城建设,高标准、高质量、高速度、义无反顾地完成这一名垂千古的历史任务。三是以“创业、创新、创先、创优”精神指导县城建设,使县城建设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的检验。四是要以时代精神搞好县城建设,主要利用市场经济手段搞好县城建设,用艰苦奋斗精神建设好县城,在县城建成之时,也形成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力推进新县城建设

新县城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壮举,总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注重环保和节约资源,实行统一规划、市场运作、多元投入、分步实施、滚动发展为原则,切实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起步,高质量完成,经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奋斗,努力建成一座具有区位优势、相对独立、建制完善、功能齐全、适宜创业、适宜人居、适宜休闲度假的山水园林式发展型、生态型、历史文化型新县城。其规划目标是:到2010年,新县城规模达到5平方公里,常驻人口达到5万人;到2020年,城市规模达到15平方公里,常驻人口达到10万人。到“十一五”末,要具体完成以下七个标志性任务:一是必备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在基本适应城镇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建设水平基本接近省内同类地区的平均水平。二是县城建成区规模达到5平方公里,常驻人口达到5万人,并努力实现更大规模的超出。三是柳城工业园区建设的经济规模基本达到全市其他县(市)的平均水平,部分经济指标力争达到省内同类县(市)工业园区的上游水平。四是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接近全市其他县(市)的平均水平,特别要保证教育、卫生及医疗事业有更快发展。五是今年启动、必保明年全面完成行政中心迁移任务,并基本完成中心城区内的县属资产处置工作。六是中省直单位在朝阳县分支机构的建设任务基本完成。七是中心城市内隶属朝阳县的各类企业具备条件的要基本完成向柳城工业园区的迁移任务。

根据以上指导思想、规划目标,在推进新县城建设中,必须坚持四项主要原则:

第一,要坚持产业支撑和园城共建的原则。产业集聚是县城建设的基础和先决条件。所以,务必要以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和前所未有的推进力度,大力加强县城的产业建设,并作为县城建设的首要任务。要把县城建设作为发展产业的重要牵动因素和有利契机,通过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县域经济发展思路,及早谋划并充分释放县城建设对产业发展的牵动作用,大力推进“一主当先”和“四化联动”,加快实现县域产业结构升级目标,努力在完成县城建设任务的同时实现县域经济的真正崛起。当前,特别要按照基础先行、适度超前、园城共建、同步跨越的思路,以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建设力度为主要措施,务求柳城工业园区建设实现重大突破,切实为新县城构筑起强大的工业经济支撑。同时,要努力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上实现重大突破。还要特别注重推进四化联动,努力以四化间更加紧密而协调的联动促进结构升级、推动县域崛起。

第二,要坚持以人为本和统筹推进的原则。这要作为贯穿县城建设始终的一条主线。要重点关注四个问题:一是重点关注城镇功能建设。为群众提供适应需要的社会服务产品,既是推动县城建设的重要措施,也是县城建设的重要标志。所以,要坚持经济建设与社会事业发展并重,在推动县城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加大社会事业发展力度,努力建设一座设施齐全、功能完善、适应居民各方面需求的城市。二是重点关注环境建设。要按照适宜人居的要求抓好环境建设,坚持既要在规划之初,按照全面小康的人均绿化标准,为环境建设留足空间,又要在建设过程中严把环境质量关,切实杜绝绿化面积缩水现象,更要严格禁止在城区或紧邻城区新上污染项目,坚决避免出现先繁荣、后治理现象。三是重点关注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在县城建设的过程中,既要通过加大城镇产业特别是服务业及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力度,尽可能多地创造就业空间,又要着力提高社会保障及最低生活保障水平,避免由于偏重县城建设而忽视群众的生活保障;既要采取综合措施为县城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失地农民提供社保、低保等社会保障,又要大力保障外来务工人员的基本权益,避免产生新的困难群体。四是重点关注土地配置和利用问题。要通过认真编制和严格执行县城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坚决不允许个别单位、个别企业乃至个别人到新县城“跑马占地”,从而侵犯县城大多数群众的共同利益。对一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土地征用项目以及其他一些与群众利益紧密相关的项目,都要事先征求广大群众或群众代表的意见。

第三,要坚持彰显历史文化和体现时代特色的原则。县城建设事关全县人民的福祉,事关全县未来的长远发展。建得好,是全县的功臣;而要建得差,就是严重的失职,就将成为千古罪人。所以,必须确保县城建设质量。总体原则:一是要以彰显朝阳县的历史及人文特色为切入点,突出做好整个县城的灵魂塑造工作,努力让县城成为一个有灵气的城市。二是要通过进一步明确城市的发展定位,按照疏朗与紧凑相结合、历史与现代相呼应、局部与整体相协调的要求,突出做好县城的特色构建工作,努力建设一座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三是要以方便群众的出行、居住、消费为目标,突出做好民本设施建设,努力打造出一个人与城市和谐共生的典范。按照这样的原则要求,总体上要把好两关:一要把好规划设计关。要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的要求,认真编制县城建设规划,确保规划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过时。要在基本完成县城规划设计框架构建的基础上,认真编制县城建设各分项及专项规划,确保总规与分项规划、专项规划同步实施。同时,不管是集中连片区域,还是每一条街道、每一个单体建筑,都要做到现状图、用地规划图、总平面图、定位放线图、竖向规划图、综合管网图和环境规划图同出,确保规划实施一步到位。二要把好建设质量关。在县城建设过程中,要严格依照规划要求及国家质量规范,突出做好县城建设的质量监督和验收工作,确保每一个区域、每一个单体建筑乃至整个城市建设都能够成为群众信得过的精品工程。

第四,要坚持建管同步和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在县城筹建之初,就要认真研究提高城市建管水平问题。要充分借鉴城市管理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按照相比之下至少在省内同类地区管理水平最高、管理成效最好的标准,认真研究制订城市管理实施办法。当前特别要做好三项工作:一是要抓紧建设一支能够担当现代城市建设管理重任的城市管理队伍。二是要吸取其他地区在城市管理上的经验和教训,抓紧建立适应现代城市管理需要的长效工作机制。三是对一些能够采取市场化运作的办法进行管理而政府又管不到、管不好的领域,要抓紧研究市场化运作办法。

顺利完成新县城建设任务,做好20*年工作至为关键。20*年,我们具体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第一,要加快完成新县城建设规划。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龙头。城市规划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布局、功能和风格,关系到城市的整体面貌,关系到城市建设的水平乃至城市发展的百年大计。要建设一个功能齐全的县城,首先要做好规划这篇文章。我县新县城规划要按照流芳百年的要求进行,一方面,在规划编制的原则上,要自始至终贯穿可持续发展思想,坚持高起点,体现前瞻性、科学性和权威性。在编制总体规划时,要突出县城功能的齐全,注重环境保护和城市经济总体发展。在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上,要确保县城建设用地需要,为长期发展留足空间。另一方面,在规划编制的时限上,要千方百计加快速度。这项工作由建设局负责,绝不能拖,绝不能等,要切实做好与省建设厅的沟通工作,把工作尽可能往前提,必保在今年6月底前完成县城总体规划的编制和评审,争取在8月底前完成县城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和上报工作,县城建设各分项及专项规划也要抓紧编制完成。在县城建设工作中,规划是一个“纲”,只有县城规划工作完成之后,其他相关各项工作才能够迅速展开。第二,要积极推进交通设施建设。建设新县城,交通要先行。这项工作由交通局负责,年内要必保完成1号循环路路基改造和龙波大街油路铺设任务,其中1号循环路路基改造包括南北大桥的贯通。我县财力有限,在交通设施建设上,交通局要创造性工作,抓紧启动与朝青线和朝大线道路联网改造,尽快形成以县城为结点向四外辐射的城市道路网络。第三,要扎实做好行政中心搬迁工作。完成行政中心搬迁,是县城完成搬迁的重要标志之一,务必迅速启动实施。这项工作由县委办和政府办负责,要加快规划设计、征用土地、资金筹集等具体工作。要按照市场化运作和行政资源整合的原则,通过市区内原有资产置换手段解决资金投入问题,争取年内启动开工,确保明年搬迁。第四,要全面启动和推进大凌河整治工程。实施大凌河整治工程,不仅可以使县城土地迅速增值,还可以提升城市品位,有效聚集县城人气。这项工作由水利局负责,当务之急是加快完成工程初设、资金争取、土地征用和拆迁占等前期工作。对大凌河整治的初设,应该日夜兼程去完成;在资金争取上,应成立攻关小组,专门争取资金;对拆迁占问题,现在就得积极行动起来。水利局要加快工作节奏,研究市场化运作,争取年内开工建设。第五,要加大融资投入力度。建设新县城,资金是关键,这对我们的投入能力提出了巨大挑战。为此,务必千方百计加大融资投入力度。一要加快进行资产变现。为支持我县县城建设,市委、市政府决定对我县县直单位在市区内的办公场所土地出让后的净收益,全部留给我县。同时,把朝阳县房地产开发企业形成的税收也下放给朝阳县。这就意味着,我们不仅可以通过出售这些办公场所收益一块,还可以通过出让后再进行建设收取税收。所以,我们必须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抓紧出售位于市区内的54家县属行政事业单位大院,加快进行资产变现。这项工作由财政局负责,要分期分批、依法依规尽快进行变现处置。二要用足用活相关政策。建设新县城,省、市将对我县给予大力支持。我们必须用足用活这些政策,力求发挥政策价值的最大化。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好市委、市政府现已给予我县的23条优惠政策;另一方面,各部门要适时积极跑部进省,及时向上争取政策、项目和资金支持,确保该要的全部要到位。三要积极争取贷款。建设新县城,仅靠我们自己投入和上级支持远远不够。各部门要大胆解放思想,敢于举债兴业,要切实加强与金融部门的沟通,积极争取开发银行和其他银行的贷款支持,努力打造投融资平台。四要切实加强招商引资。建设新县城,商机无限。这为我们开展招商引资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机遇。要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原则,全面开放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福利设施的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权,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多方吸纳资金投入新县城建设,解决县城建设投入不足问题。

三、加强领导,努力为新县城建设提供坚强保障

县城经济范文篇9

这次会议既是专题研究推进新县城建设的一次工作会议,同时也是一次动员会议。目的是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推进*县县城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把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新县城建设上来,举全县之力予以快速推进。刚才,国刚同志传达了全市推进*县县城建设工作会议精神,财政局等五家单位作了表态发言,讲得都很好。下面,我再讲三个方面问题:

一、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建设新县城的历史使命感

以省政府批准同意筹备建设*县新县城为标志,我县新县城建设正式进入全面实施阶段。这是*县乃至*市建设史上的一件大事,标志着*县“有县无城”的历史即将结束,*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希望及广大干部群众多年的渴盼即将成为现实。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新县城建设对于*县发展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搞好新县城建设的责任感、紧迫感和历史使命感,全力推进新县城建设。

第一,建设新县城,是加快改变我县贫穷落后面貌的必然历史选择。*县的建制已有200多年历史,过去一度在全省有大县之称,特别是工业经济曾经取得过令人引以为傲的辉煌。1970年我县工业总产值曾居全市第一位,上世纪80年代初我县曾获得省政府“发展县营工业先进县”的表彰,涌现了被称为县营工业八小龙的八户重点企业。但目前,我县主要经济指标都已经滑落到了全市乃至全省的末位行列。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原因就是“有县无城”。由于“有县无城”,致使我县二、三产业发展没有空间,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服务业现代化无法实现联动,尤其是工业化发展水平较为低下,产业结构不优的问题比其他任何县(市)都更加突出,要实现持续的大发展、快发展,进而实现县域崛起目标,后劲明显不足。也是由于“有县无城”,致使我县第一产业同二、三产业无法实施协调互动,农业产业化水平始终居于全市靠后位置,县域经济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载体作用发挥严重受限,导致群众增收渠道窄,收入增长极其缓慢,生活水平较低。还是由于“有县无城”,致使我县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十分落后,管理分散,功能不全,人才流失十分严重,发展水平严重不适应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更是由于“有县无城”,致使我县城镇化水平十分低下,城镇化率仅为7%,比全国全省全市城镇化平均水平分别低35、48和28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有县无城是制约我县发展的最大瓶颈,不建设新县城,*县将永无出路。所以,我们要谋求更大更新更快发展,迅速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必须加快建设新县城。

第二,建设新县城,是加速推动县域崛起的重大历史机遇。新县城建设过程本身,就是*县不断加快发展的过程,就是县级财力不断壮大的过程,就是县域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的过程。当前,在市委、市政府的积极努力下,在省直有关部门的大力帮助下,我们已经完成了*县县城建设的审批工作,并开始正式启动建设。这为加速县域崛起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一方面,新县城建设为县域崛起提供了难得的政策机遇。省政府对我县新县城建设给予批复后,我县必然会享受到县城建设的相关政策,省政府也必然会加大对我县新县城建设的扶持力度。市委、市政府也提出,要在*县新县城建设上给予特殊支持,举全市之力支持*县县城搬迁,并制定出台了《*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县县城建设的若干意见》,同时,积极帮助我们争取省里政策。这必将对我县县域经济发展,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通过抢抓政策机遇,借助向上争取政策,依托新县城的强力拉动,可以把我县的工业园区打造成*最具竞争力的园区,这将极大地促进我县第二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新县城建设为项目建设提供了重要的载体和平台。项目建设是统揽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总方略。长期以来,我县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特别是工业项目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关键就是缺乏载体和平台。而新县城建设,不仅本身就是最大的项目,而且也是我县项目建设最重要的载体和平台。有了新县城,不仅可以促进工业项目快速向园区集聚,而且还可以迅速生成社会事业项目、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服务业项目等一大批项目,从而带动全县各项产业迅猛发展,拉动全县经济急剧膨胀,并带来人流、物流、资金流的强大集聚效应,形成稳固的四化互动格局,进而实现县域全面崛起。因此,我们必须把新县城建设作为天字号工程,以突破性思维、战略性眼光和超常规举措,举全县之力扎扎实实予以全面推进。

第三,建设新县城,是我们必须切实担负起的巨大历史使命。每一届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都有重要使命,但不一定都属于历史使命。一个时期以来,几届县委、县政府班子本着为发展创平台、为人民谋利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县城搬迁上做了大量工作,正是因为这种不懈努力与辛勤付出,我们的县城搬迁工作才能够得以顺利启动实施。我们所要进行的新县城建设,是事关全县人民福祉的大事,是事关全县未来长远发展的壮举,无疑将成为永载*县发展史册的浓重笔墨。这就决定了我们肩上担负的,是一项光荣而艰巨且异常重大的历史使命。这种历史使命感应该表现在:一是要把县城建设作为全局性的战略任务,切实将其纳入工作的重要日程,举全县之力而为之,使全县人民既成为这一历史发展的见证者,更成为这一历史发展的主人。二是要有推动历史发展的主动性,以积极进取精神推动县城建设,高标准、高质量、高速度、义无反顾地完成这一名垂千古的历史任务。三是以“创业、创新、创先、创优”精神指导县城建设,使县城建设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的检验。四是要以时代精神搞好县城建设,主要利用市场经济手段搞好县城建设,用艰苦奋斗精神建设好县城,在县城建成之时,也形成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力推进新县城建设

新县城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壮举,总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注重环保和节约资源,实行统一规划、市场运作、多元投入、分步实施、滚动发展为原则,切实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起步,高质量完成,经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奋斗,努力建成一座具有区位优势、相对独立、建制完善、功能齐全、适宜创业、适宜人居、适宜休闲度假的山水园林式发展型、生态型、历史文化型新县城。其规划目标是:到2010年,新县城规模达到5平方公里,常驻人口达到5万人;到2020年,城市规模达到15平方公里,常驻人口达到10万人。到“十一五”末,要具体完成以下七个标志性任务:一是必备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在基本适应城镇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建设水平基本接近省内同类地区的平均水平。二是县城建成区规模达到5平方公里,常驻人口达到5万人,并努力实现更大规模的超出。三是柳城工业园区建设的经济规模基本达到全市其他县(市)的平均水平,部分经济指标力争达到省内同类县(市)工业园区的上游水平。四是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接近全市其他县(市)的平均水平,特别要保证教育、卫生及医疗事业有更快发展。五是今年启动、必保明年全面完成行政中心迁移任务,并基本完成中心城区内的县属资产处置工作。六是中省直单位在*县分支机构的建设任务基本完成。七是中心城市内隶属*县的各类企业具备条件的要基本完成向柳城工业园区的迁移任务。

根据以上指导思想、规划目标,在推进新县城建设中,必须坚持四项主要原则:

第一,要坚持产业支撑和园城共建的原则。产业集聚是县城建设的基础和先决条件。所以,务必要以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和前所未有的推进力度,大力加强县城的产业建设,并作为县城建设的首要任务。要把县城建设作为发展产业的重要牵动因素和有利契机,通过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县域经济发展思路,及早谋划并充分释放县城建设对产业发展的牵动作用,大力推进“一主当先”和“四化联动”,加快实现县域产业结构升级目标,努力在完成县城建设任务的同时实现县域经济的真正崛起。当前,特别要按照基础先行、适度超前、园城共建、同步跨越的思路,以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建设力度为主要措施,务求柳城工业园区建设实现重大突破,切实为新县城构筑起强大的工业经济支撑。同时,要努力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上实现重大突破。还要特别注重推进四化联动,努力以四化间更加紧密而协调的联动促进结构升级、推动县域崛起。

第二,要坚持以人为本和统筹推进的原则。这要作为贯穿县城建设始终的一条主线。要重点关注四个问题:一是重点关注城镇功能建设。为群众提供适应需要的社会服务产品,既是推动县城建设的重要措施,也是县城建设的重要标志。所以,要坚持经济建设与社会事业发展并重,在推动县城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加大社会事业发展力度,努力建设一座设施齐全、功能完善、适应居民各方面需求的城市。二是重点关注环境建设。要按照适宜人居的要求抓好环境建设,坚持既要在规划之初,按照全面小康的人均绿化标准,为环境建设留足空间,又要在建设过程中严把环境质量关,切实杜绝绿化面积缩水现象,更要严格禁止在城区或紧邻城区新上污染项目,坚决避免出现先繁荣、后治理现象。三是重点关注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在县城建设的过程中,既要通过加大城镇产业特别是服务业及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力度,尽可能多地创造就业空间,又要着力提高社会保障及最低生活保障水平,避免由于偏重县城建设而忽视群众的生活保障;既要采取综合措施为县城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失地农民提供社保、低保等社会保障,又要大力保障外来务工人员的基本权益,避免产生新的困难群体。四是重点关注土地配置和利用问题。要通过认真编制和严格执行县城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坚决不允许个别单位、个别企业乃至个别人到新县城“跑马占地”,从而侵犯县城大多数群众的共同利益。对一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土地征用项目以及其他一些与群众利益紧密相关的项目,都要事先征求广大群众或群众代表的意见。

第三,要坚持彰显历史文化和体现时代特色的原则。县城建设事关全县人民的福祉,事关全县未来的长远发展。建得好,是全县的功臣;而要建得差,就是严重的失职,就将成为千古罪人。所以,必须确保县城建设质量。总体原则:一是要以彰显*县的历史及人文特色为切入点,突出做好整个县城的灵魂塑造工作,努力让县城成为一个有灵气的城市。二是要通过进一步明确城市的发展定位,按照疏朗与紧凑相结合、历史与现代相呼应、局部与整体相协调的要求,突出做好县城的特色构建工作,努力建设一座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三是要以方便群众的出行、居住、消费为目标,突出做好民本设施建设,努力打造出一个人与城市和谐共生的典范。按照这样的原则要求,总体上要把好两关:一要把好规划设计关。要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的要求,认真编制县城建设规划,确保规划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过时。要在基本完成县城规划设计框架构建的基础上,认真编制县城建设各分项及专项规划,确保总规与分项规划、专项规划同步实施。同时,不管是集中连片区域,还是每一条街道、每一个单体建筑,都要做到现状图、用地规划图、总平面图、定位放线图、竖向规划图、综合管网图和环境规划图同出,确保规划实施一步到位。二要把好建设质量关。在县城建设过程中,要严格依照规划要求及国家质量规范,突出做好县城建设的质量监督和验收工作,确保每一个区域、每一个单体建筑乃至整个城市建设都能够成为群众信得过的精品工程。

第四,要坚持建管同步和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在县城筹建之初,就要认真研究提高城市建管水平问题。要充分借鉴城市管理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按照相比之下至少在省内同类地区管理水平最高、管理成效最好的标准,认真研究制订城市管理实施办法。当前特别要做好三项工作:一是要抓紧建设一支能够担当现代城市建设管理重任的城市管理队伍。二是要吸取其他地区在城市管理上的经验和教训,抓紧建立适应现代城市管理需要的长效工作机制。三是对一些能够采取市场化运作的办法进行管理而政府又管不到、管不好的领域,要抓紧研究市场化运作办法。

顺利完成新县城建设任务,做好20*年工作至为关键。20*年,我们具体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第一,要加快完成新县城建设规划。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龙头。城市规划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布局、功能和风格,关系到城市的整体面貌,关系到城市建设的水平乃至城市发展的百年大计。要建设一个功能齐全的县城,首先要做好规划这篇文章。我县新县城规划要按照流芳百年的要求进行,一方面,在规划编制的原则上,要自始至终贯穿可持续发展思想,坚持高起点,体现前瞻性、科学性和权威性。在编制总体规划时,要突出县城功能的齐全,注重环境保护和城市经济总体发展。在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上,要确保县城建设用地需要,为长期发展留足空间。另一方面,在规划编制的时限上,要千方百计加快速度。这项工作由建设局负责,绝不能拖,绝不能等,要切实做好与省建设厅的沟通工作,把工作尽可能往前提,必保在今年6月底前完成县城总体规划的编制和评审,争取在8月底前完成县城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和上报工作,县城建设各分项及专项规划也要抓紧编制完成。在县城建设工作中,规划是一个“纲”,只有县城规划工作完成之后,其他相关各项工作才能够迅速展开。第二,要积极推进交通设施建设。建设新县城,交通要先行。这项工作由交通局负责,年内要必保完成1号循环路路基改造和龙波大街油路铺设任务,其中1号循环路路基改造包括南北大桥的贯通。我县财力有限,在交通设施建设上,交通局要创造性工作,抓紧启动与朝青线和朝大线道路联网改造,尽快形成以县城为结点向四外辐射的城市道路网络。第三,要扎实做好行政中心搬迁工作。完成行政中心搬迁,是县城完成搬迁的重要标志之一,务必迅速启动实施。这项工作由县委办和政府办负责,要加快规划设计、征用土地、资金筹集等具体工作。要按照市场化运作和行政资源整合的原则,通过市区内原有资产置换手段解决资金投入问题,争取年内启动开工,确保明年搬迁。第四,要全面启动和推进大凌河整治工程。实施大凌河整治工程,不仅可以使县城土地迅速增值,还可以提升城市品位,有效聚集县城人气。这项工作由水利局负责,当务之急是加快完成工程初设、资金争取、土地征用和拆迁占等前期工作。对大凌河整治的初设,应该日夜兼程去完成;在资金争取上,应成立攻关小组,专门争取资金;对拆迁占问题,现在就得积极行动起来。水利局要加快工作节奏,研究市场化运作,争取年内开工建设。第五,要加大融资投入力度。建设新县城,资金是关键,这对我们的投入能力提出了巨大挑战。为此,务必千方百计加大融资投入力度。一要加快进行资产变现。为支持我县县城建设,市委、市政府决定对我县县直单位在市区内的办公场所土地出让后的净收益,全部留给我县。同时,把*县房地产开发企业形成的税收也下放给*县。这就意味着,我们不仅可以通过出售这些办公场所收益一块,还可以通过出让后再进行建设收取税收。所以,我们必须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抓紧出售位于市区内的54家县属行政事业单位大院,加快进行资产变现。这项工作由财政局负责,要分期分批、依法依规尽快进行变现处置。二要用足用活相关政策。建设新县城,省、市将对我县给予大力支持。我们必须用足用活这些政策,力求发挥政策价值的最大化。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好市委、市政府现已给予我县的23条优惠政策;另一方面,各部门要适时积极跑部进省,及时向上争取政策、项目和资金支持,确保该要的全部要到位。三要积极争取贷款。建设新县城,仅靠我们自己投入和上级支持远远不够。各部门要大胆解放思想,敢于举债兴业,要切实加强与金融部门的沟通,积极争取开发银行和其他银行的贷款支持,努力打造投融资平台。四要切实加强招商引资。建设新县城,商机无限。这为我们开展招商引资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机遇。要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原则,全面开放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福利设施的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权,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多方吸纳资金投入新县城建设,解决县城建设投入不足问题。

三、加强领导,努力为新县城建设提供坚强保障

县城经济范文篇10

一、推进工业化,必须坚持产业集群化

美国经济学家波特指出:“一个地区的竞争优势主要来自产业集群优势”。产业集群是为创造竞争优势而形成的一种产业空间组织形式,它具有的群体竞争优势和集聚发展的规模效益是其他形式无法比拟的。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产业集群是县城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是衡量县城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加快县城经济发展,推进工业化,必须提升产业集群化程度。一要科学规划引导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产业与区域的有机结合,是通过县城特有的生产要素吸引、凝聚全国甚至于全球流动的生产要素,形成产业空间的优化组合,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因此,要坚持产业集群发展战略,把发展特色产业集群作为县城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式;根据国家产业发展规划,按照县城的资源禀赋特点、产业发展现状、产业链形成规律,选择最具比较优势的产业或产品,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并列入“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内容,调整优化产业集群布局。如我市立足传统优势产业及资源优势,重点发展资源消耗型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将能源、冶金、化工、建材、机械制造、服装制鞋、农产品加工等八大支柱产业作为今后产业集群发展主攻方向。二要培育龙头企业引领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的主体是企业,其实力和水平直接影响到整个集群的发展水平。骨干龙头企业是产业集群的“领头羊”,培育骨干龙头企业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因此,要依托县城传统产业、资源资本等优势,扶持做大做强骨干企业、优势企业,引导龙头企业自我扩张,延伸产业链。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兼并、收购、合资合股、合作等各种经营方式,整合同行业、同类型企业优势,组建大型集团化公司,构筑特色产业板块,推动产业创新、产业集聚和产业扩散,提升集群的产业能级。引导中小企业围绕骨干龙头企业所形成的产业链甘当配角,完善产业链的薄弱环节,形成完整的产业协作体系,建立产业带动力强、发展空间大、产业成长快的产业集群。三要创造环境引伸产业集群。在激烈的产业经济竞争中,环境越来越成为集群发展的决定因素。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中关键是要当好裁判员、保安员、监督员、服务员、协调员,为产业集群创造良好环境。要加大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支持,帮助解决产业集群发展中的风险融资、中介服务、产学研协作、信息支持、产业空间布局、劳动力培训、市场体系建设等各种问题。依靠科技进步,围绕产业集群发展组织行业关键技术、工艺的研究开发,提供一流的技术服务。建立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基金,运用财政贴息、税收返还等政策手段,引导产业集群的核心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快产品的升级换代。引导和推动集群企业建立行业协会、同业商会、企业家协会等行业自律性组织,共同规范市场秩序,制止无序竞争,提高产业集群发展质量。

二、推进工业化,必须坚持产权民有化

发展县城经济,实质就是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是市场机制,而明确产权主体是市场机制启动和运行的前提。实现产权民有化是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核心,只有产权民有化,才能使非公有制经济真正成为县城经济主体。一要加快国企改制步伐,全面实现产权民有化。县域国有企业基本上集中在县城,都是中小型企业,都处于一般竞争领域,都属于“退”的范畴。要大力推进产权民有化,加快国企改制,坚持一企一策,把债务处理、资产变现、人员安置分开进行,推进国有资产向民营骨干企业集中,向优势产业集中,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全面实现产权民有化。坚持国企改制与发展民营经济、扩大招商引资、调整产业结构相结合,鼓励民营企业收购、兼并或参股、控股国有企业。引进外资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优化组合产业构成,建立以民有化为主的产权多元化格局。二要激发民众创业激情,形成全民创业热潮。全民创业是县城经济发展内在的无可替代的动力源泉。要激发民众创业激情,关键在于培育有利于全民投资发展的创业理念和浓厚氛围,坚定民众创业信心。要出台有利于全民创业的优惠政策,培育创业典型,鼓励国家公职人员带薪离职,带资金带技术带头创办工业企业,以带动全民创业。引导已完成原始积累的民营企业家,破除小富即安思想,加大投入二次创业,不断做大做强企业。三要大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全力招商引资。坚持不懈地狠抓经济发展环境,不遗余力地狠抓招商引资,引导外地企业、投资者来本地投资,增强县城经济可持续发展力。

三、推进工业化,必须坚持产地园区化

园区是县城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实现产业集约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县城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据测算,一个企业在园区内发展,可节省公共设施投资10%,节约土地15%,降低污染治理费用5%。因此,要把园区建设作为县城经济发展的主抓手,充分发挥园区产业集群、要素集聚、资源集中的“洼地”效应,推动县城经济快速发展。一要把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高质量发展作为园区建设的准则。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高质量发展的原则,全面完善园区基础设施,有效整合园区资源,使之达到最佳配置和最优组合,打造产业特色鲜明、服务功能齐全、发展后劲十足的工业发展平台,使之成为县城经济加快发展的增长极、招商引资的排头兵、城市建设的示范区。二要把招商引资作为园区建设的生命。招商引资是园区发展的生命,没有招商引资的大突破,就没有园区建设的大发展。要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作用,采取战略性招商和机会招商相结合的办法,将企业特别是外地企业引入园区,把同类企业、产业链条关联密切的企业在园区聚集起来形成特色园区,实现工业发展组团规模化、土地使用集约化、资源利用效能化、产业配套系列化。尤其是要在引进战略投资者和大企业、大集团、大项目上实现新突破。三要把产业特色作为园区建设的灵魂。园区建设的过程,实质就是产业特色培育的过程,也是产业品牌培育的过程,更是实现工业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的有效途径。因此,要把产业特色摆在园区建设的首位,确立园区特色发展方向,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以特色促进产业发展,以特色产业推动园区发展。要突出特色专业园区建设,在抓好中心园区建设的同时,创办乡镇特色工业小区、集中区,引导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形成“众星拱月、城乡一体”的园区布局。要做好引凤筑巢文章,引进战略投资者建设区中园、园中园,形成“一个舞台、多家唱戏”的格局。要扶持做大做强园区企业,实施以企引企、以企引资战略,更好地组织产业内部发展资源,吸引外部发展动力,使内源性发展与外源性发展互相促进、互相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