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制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9 09:08:37

五年制范文篇1

[关键词]五年制;汽车营销实务;教学改革

五年制汽车营销实务需要培养的是技术型、应用型及实践型合一的人才,人才的培养要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才的素质要能够与企业的岗位相互匹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学改革来促进五年制汽车营销实务专业的发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促进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一、五年制汽车营销实务教学改革的背景

伴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也出现了增长的势头,这与高等教育相比仍处于劣势方面,并且由于五年制高职自身发展的弱势、社会的压力及人们的偏见,造成高职教育的发展陷入停滞期,亟须通过教学改革来促进五年制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目前,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主要以外显质量为评价标准,缺乏内涵式的评价方式,造成评价方式的单一化,导致培养人才的模式化,因此,要建立多元的人才评价机制,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促进不同专业的长远发展。五年制营销实务教学改革在适应现代市场发展要求的同时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保证人才的健康全面发展。

二、五年制汽车营销实务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调整相关专业

五年制汽车营销实务专业更注重实践性特征,它要培养的人才应该具备汽车营销实务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汽车营销实务方面的相关技能,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岗位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因此,五年制汽车营销实务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本专业的特点来进行相关内容的教学,对于专业中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部分要进行及时的调整,防止培养人才与市场经济需求之间脱节。

(二)改进教学内容

五年制汽车营销实务教学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与前沿性,要根据汽车营销现阶段发展的实际状况,市场对汽车营销的需求力度,对汽车营销实务的教学材料、技术及工艺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更新,确保教学内容能够跟上时代的前进步伐,防止知识陈旧带来的人才培养方面的脱节。

(三)选用教学方法

五年制汽车营销实务注重的是教学的实用性,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采用“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利用启发式与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边学边做,边做边学,在学的过程中,通过做来反思自己的所学;在做的过程中,通过学来反思做的内容。这样才能达到教、学、做三方面的和谐统一。

(四)提高师资建设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五年制汽车营销实务教学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教师的知识储备也需要不断地进行更新,要能够结合汽车营销的最新技术与方法来进行相关课程的讲解,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为学生讲解相关技术原理,通过专兼职相结合的方式来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与素质,保证师资的高水平、高质量标准。

三、五年制汽车营销实务教学改革的反思

五年制汽车营销实务的教学改革要符合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根据企业营销实务专业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培训方式,引导学生形成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依据自己的实际能力与水平选择合适的职业岗位;要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进行汽车营销实务课程体系的设计,课程体系既要满足学生对于汽车营销实务的需求,又能满足企业岗位对于人才培养的需要,成为连接学生与企业之间的纽带;要加强对学生的实际训练,五年制营销实务是一门应用型的课程,这就意味着它需要结合实际的训练与实践来完成相关课程的学习,因此,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参与汽车营销实务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总结相关的经验,促进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成长与发展。总之,五年制汽车营销实务教学改革,既是时展的大势所趋,又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实然要求。五年制汽车营销实务的教学改革需要依据现阶段的改革背景,在教学专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改革,并通过对教学改革的反思来促进五年制汽车营销实务教学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张启森,顾明珠.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五年制高职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为例[J].江苏教育研究,2015(6):23.

五年制范文篇2

1.1调查对象

我校2009级四年制本科护理专业和2008级五年制本科护理专业英语方向应届毕业生。

1.2研究工具

以《标准》中“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为框架编制调查问卷,问卷包含受试对象一般情况,护理专业本科毕业生达到基本要求情况,即毕业生思想道德与职业态度情况、知识和技能情况。每项条目采用Likert5级计分法,“非常同意”计5分,“同意”计4分,“不确定”计3分,“不同意”计2分,“非常不同意”计1分。由受试对象自填问卷。

1.3调查方法与统计学方法

采用方便取样法,我校毕业统考前由课题负责人征得应届毕业生同意后详细说明问卷填写要求,分别对我校2009级四年制本科护理专业和2008级五年制本科护理专业英语方向应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四年制本科应届毕业生99人,五年制本科应届毕业生134人。由受试对象本人按照要求独立填写后现场收回,共收到有效问卷224份,随机抽取四年制和五年制各89份,采用SPSS19.0软件分析处理数据,主要进行统计描述和配对t检验。

2结果

2.1毕业生自评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的思想道德与职业态度得分最高。对四年制和五年制毕业生自评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四年制毕业生在思想道德与职业态度方面得分(4.17±0.51)高于五年制毕业生(4.01±0.74),在知识方面得分(3.58±0.68)略低于五年制毕业生(3.63±0.61),在技能方面得分(3.48±0.30)略低于五年制毕业生(3.63±0.25),但均无显著性差异。

2.2毕业生思想道德与职业态度自评结果

在毕业生思想道德与职业态度方面,四年制和五年制毕业生绝大部分条目自评分值无显著性差异,但有两个条目四年制毕业生得分显著高于五年制毕业生,分别是条目2和条目3,说明四年制毕业生在“关爱生命、尊重护理对象”和“科学精神、慎独修养、工作态度、职业道德和伦理”方面明显优于五年制毕业生。

2.3毕业生知识自评结果

在知识方面的各条目自评结果均无显著性差异,说明四年制和五年制毕业生对医学、护理学基础、疾病护理等知识掌握程度相差不大,五年制毕业生此方面并未显示出明显优势。2.4毕业生技能自评结果在技能方面,四年制和五年制毕业生在人际沟通、整体护理、护理技术、评判性思维和临床决策能力、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等方面得分较高(分值均≥3.60),而在急危重症的抢救配合和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护等方面得分不够理想(分值均≤3.50)。其中,五年制毕业生在外语阅读与会话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P<0.01),但在其他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3讨论

3.1四年制和五年制毕业生的差别

四年制和五年制毕业生在思想道德与职业态度方面各条目得分差别不大,但在条目2、3方面具有显著性差异。四年制毕业生在“关爱生命,尊重护理对象”和“科学精神、慎独修养、工作态度、职业道德和伦理”方面明显优于五年制毕业生。可能与两个班级课程设置及授课教师不同有关。在知识方面,四年制和五年制毕业生各条目自评结果均无显著性差异,两种学制毕业生对医学、护理学基础、疾病护理等知识掌握情况相差不大,五年制毕业生并未显示出明显优势;而在技能方面,五年制毕业生在外语阅读与会话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在其他方面无明显差别,这一结果值得反思。毕竟五年制比四年制学生多花1年时间,花了更多的学费,学习了更多的课程,可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竟然与四年制学生无明显差别,五年制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和优势究竟在哪里?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3.2人才培养质量存在不足

3.2.1毕业生职业态度与专业能力不足

对于护生来说,职业认同感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它决定了护生的学习态度和毕业后的工作态度,但在《标准》中该领域的重要性未得以体现。夏颖的调查显示,学生对专业的认识、情感体验以及行为表现3方面都处于中等认同状态。其中,高年级学生的专业认同状态显著低于低年级学生,尤其是对护士职业地位以及护理发展前景的认识上,高年级学生的认同程度都较低。张馥丽等认为,实习结束的本科护生专业认同水平中等,因自己喜欢而就读护理专业者专业认同程度最高;本科护生专业认同程度还与性别、实习医院等级、不同录取方式有关。在前期访谈中,我校部分学生也表达了对护理专业的职业认同感不高,打算毕业后改行等想法。因此,促进本科护生提高专业认同度需要社会、教师及护生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在学校教育中应强化学生对护理专业的认知和认同。本调查结果提示:毕业生总体上对我校的护理教育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特别是在人生观、团队精神,医学、护理学基础知识,评判性思维和临床决策能力等方面表现突出。但我校毕业生在护理职业态度、反思精神、药理知识、国家卫生政策、中医护理、文献检索、信息管理、外语运用(四年制毕业生)、抢救配合及应急护理能力等方面还有提升的空间。存在差距的原因有很多,如我校本科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文献检索被列为选修课,有部分学生未选修该课程;学生下临床过少、过晚;因实验资源有限和班级规模过大等原因导致学生动手机会少;中医护理课程实践时间太短,实验课过少;专业课开设过晚,课程安排前松后紧,衔接性差、安排欠妥当等。需进一步探究上述因素对护生的能力产生了哪些具体影响。与张银华等的研究相似的是,几乎所有护生都认为现阶段我校五年制护理专业英语方向的培养模式与普通四年制本科护理专业的培养模式区别不大或几乎相同;87.0%的护生认为护理英语课程的收获不大,98.4%的护生认为现阶段的护理专业英语方向培养模式需要改革。

3.2.2五年制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不足

五年制本科护理专业英语方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国际卫生保健事业发展需要,具有一定人文社会科学、医学基础知识和扎实的护理专业基本知识与技能,熟练掌握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熟悉英语语言国家文化的国际型、涉外型护理人才。涉外护理教育是护理教育和涉外教育的有机融合,在培养合格护理人才的基础上,应以涉外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帮助护生实现涉外就业,即赴海外就业或在国内的涉外医疗机构从事护理工作。从目前来看,我校五年制本科护理专业英语方向的就业率一直保持在100%,但很少有毕业生能真正在海外就业。如何使我国涉外护理教育与国际护理教育接轨,使涉外护理专业和涉外护理人才真正涉外就业,是值得护理教育者深思和探讨的问题。统计数据显示,只有9.0%的五年制毕业生有海外就业意向,大部分就业意向选择国内三级甲等医院,还有10.1%的毕业生选择毕业后即转行。与四年制本科毕业生相比较,五年制毕业生在就业方面并未显示出明显的优势,这势必会影响到该专业的招生。我校2005年招收第一届五年制护理专业英语方向111人,2006年招收118人,2007年招收104人,2008年招收86人,2009年招收70人,2010年招收65人,招生规模越来越小,可能学生和家长感觉投入与预期回报不平衡,故填报该专业人数越来越少。该专业的学制能否改为4年,应是下一步研究的一个重点内容。

4结语

五年制范文篇3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商务英语;课程实施;实施策略

一、时代背景

近年来,商务英语作为专门用途英语(ESP)的一个典范在世界各地蓬勃发展起来。作为商务英语专业的核心课程,商务英语不可忽视。商务英语课程的教学实施特点是商务英语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结合国际商务和英语语言两个要素,传授建立在国际商务基本知识基础上,通过英语“听、说、读、写、译”这些手段,开展商务领域专业工作的语言知识和交际能力。2009年全国商务英语教学研讨会专家指出,现今的商务英语涉及多个学科,即语言学、管理学、法学、心理学等。到目前为止,在商务英语课程实施方面,国内对此问题已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却主要关注集中在大学本科。

二、现实矛盾

(一)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我国大多数商务英语教学方法都千篇一律,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讲,学生听”,教学手段和基础英语课程相差不大。

(二)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不强

商务英语课程是基础英语语言、商贸知识、技能实训三大模块的结合体,但是目前一线教师的教学过程中,仍沿袭基础英语的教学模式,重点讲解语言知识点、语句结构等,实训操作上也是简单的情景对话。实训环节的缺乏就导致学生对专业不能有准确的定位,进入企业后,发现学校所学内容与工作有严重的脱节现象,对商务业务知识了解甚少。

(三)考核方式单一

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不光是要检测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度,也要检测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在一些五年制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考核中,仍用笔试综合卷作为对学生的评价检测。因此,学生在学习中只强调知识点的记忆,而忽视语言的运用。

三、应对策略

(一)以商务英语课程实施为载体,修改完善

五年制高职商务英语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1]通过修改完善商务英语课程标注,促进课程改革,探究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总结有效的教学方法,整合课堂教学内容,使其更贴近对外贸易及服务类的中小企业的职业岗位的能力需求,做好知识、技能及心理态度上的准备,以此来达到职业教育的就业功能,真正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

(二)商务英语课程以培养通晓商务知识,能完成日常商务英语交际的技能型人才为目标

深入研究,根据英语+专业的特点,遵循“任务型”、项目化教学设计理念编写商务英语整课程的教学设计,突出项目化实训教学。1.教学内容的选择体现明确的培养目标,确立职业技能型的培养模式“剑桥商务英语教程”分两个学期完成,共180课程。课程共由三大模块组成,模块一为基本理论知识;模块二主要涉及国际贸易整个流程的经贸口语,符合商务类高职院校实用性的特点;模块三为商务英语综合实训。选材及内容都向商务类倾斜,强烈体现职业技能特色。2.教学内容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体现职业岗位特点课程以行业调研为基础,剖析相对应的工作岗位,根据工作过程系统化进行职业能力分析,同时兼顾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技能拓展的培训。以“商务函电”为例,各学习情境模块的设置按商务活动中一个完整的工作流程设计,体现每个工作流程的实施过程与特点,学生更容易接受。3.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践为主,体现学生主动性教材内容的选择既不是完全倾向理论讲解,也没有因过分强调其实践性而忽视了理论指导,而是两者有机结合。教学形式与手段多样化,以学生实践为主。以“商务英语听说”为例,教学内容体现阶梯式发展,商务知识与商务技能相结合,各学习情境的编排体现由浅入深,步步递进,各单元内部的内容设置也循序渐进,利用课文创设表演情境,增加语言实践的机会。

(三)在全国信息化教育的背景下,凸显评价方法、评价模式的多元化

强化应用驱动,促进深度融合,推动教育变革。坚持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以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深入普遍应用为导向,推动教育理念变革,促进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引导资源共建共享,支撑破解教育改革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2]商务英语课程可以在信息教育的背景下,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在听、说、读、写英语教学的各个方面推动改革。教学评价形式与手段多样化,以学生实践为主。可以采用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进程中对学生进行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的评价,“对学生平日课题学习和自主学习中的表现、所获得的成绩以及所体现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全面评价”[3]。运用网络平台、情景表演、语音录入、业务模拟来进行教学和教学后的评价,以此“鼓励学生学习,促使学生更有效安排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取得成就感,树立自信心,提升学生合作、协作能力”,使学生“从传统的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参与者和主体”。

作者:谢娇丽 单位:江苏省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五年制范文篇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5级临床医学五年制本科学生150名作为研究对象。按1∶1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75人。1.2方法。1.2.1教学方法。研究组采用Sandwich教学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2组学生均由同等资质的带教教师按相同教学大纲进行授课。均采用人民卫生出版社版出版的供临床医学五年制用《症状学》作为教科书,选取本学期所需学习和掌握的知识点章节,如胸痛、贫血、血尿及蛋白尿、关节痛、意识障碍等作为教学内容进行授课。2组学生均由本院内科教研室团队负责教学和指导,教师均为具有3年以上临床实践教学经验的讲师及以上级别者,要求需熟练掌握运用Sandwich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1.2.2评价指标。课程结束后对2组学生采用相同试卷进行笔试考核,满分为100分,其中基础理论知识占70分,病例分析占30分。所有考试题均由2名教师按统一标准进行阅卷评分,且取2名教师分数的平均值作为最终成绩。1.3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学生理论知识和病例分析考试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Sandwich教学法最早起源于苏格兰。公元1880年苏格兰开展了Sandwich教学课程,真正推广应用的国家是美国[1]。2008年黄亚玲等[2]在《Sandwich教学法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一文中详细介绍了其在医学高等教育中的应用程序。Sandwich教学法主要是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相交替,自主学习和集体学习相交替的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的形式进行充分讨论,学生交叉学习并报告等一系列环节,积极促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是一种具有显著提高学习积极性、学习中思考及探索新知识能力的新型教学方法。从国外的先期应用经验来看,使用Sandwich教学法无论在基础医学教学[3]还是在临床教学[4-5]中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传统教学方法主要是灌输式的教育,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由于症状学涉及知识面广,知识点琐碎且较为繁多,在临床本科学生日程学习中掌握这些知识存在很大困难[6-8]。诊断学相关基础理论知识难以转化为临床思维应具备的技能,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导致教学改革失败[9]。另外,由于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薄弱环节,如何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发挥积极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是医学教育改革应解决的重要课题[10]。

本研究主要采用Sandwich教学法用于临床本科学生症状学课程的探索实践。结果显示,研究组学生在掌握症状学知识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无论是基础理论知识还是在病例分析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与王莉等[11]研究结果一致。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且还通过学习过程互动和交叉使临床诊疗思维能力大大提高[12]。从另一层面分析,应用Sandwich教学法对带教教师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和责任感,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对教学产生了积极效果,使教学进入学习、实践、沟通、讨论、再学习、再实践、再讨论学习的良性循环[13-14]。

五年制范文篇5

一、课程结构

构建科学的课程结构,形成优化的课程体系是进行课程建设与开发的前提条件。这可从两个层面作探讨:一是为实现专业培养目标而进行的课程合理配置,形成优化的课程体系;二是围绕专业能力子要素或子模块实现知识与能力渗透的构想,即各门课程的建设问题。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既要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又要赋予其新的内涵。课程体系构建应以加强能力培养,提高素质为目标。

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有别于“学科型”的普通高等教育,也有别于较低层次的中等专业教育,其突出特点是强调教育目标的“职业性”和技术的“高级应用性”,强调对受教育者个性能力与全面素质的培养,因而其课程体系的构建须以此教育目标为依据。五年制高职教育实施的是初中后的职业教育,针对教育对象的特点,加强其基础文化,人文精神等诸方面的教育是必须的,这就是课程设置中的公共课。职业教育中的基础文化课不同于普通教育中的文化课,它必须具有三项功能,即:文化教育的功能,一般职业能力培养和为专门课服务的功能。同时,必须具有落实各项专业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这就是专门课。专门课具有很强的定向性、应用性特征,它以必要的理论为基础,但又不苛求理论的完整性,而是突出知识形态的技术应用,以实现能力培养目标。构建这样的课程体系,必须打破原有的学科知识体系,从培养岗位能力着眼重新安排知识点的有机衔接,既要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又要考虑课程的衔接性,既要考虑知识面总体的“宽”也要注重某些关键能力的“专”,即课程体系既具逻辑性又富有弹性。课程的模块化是现代课程的主要特征之一,符合课程优化的内在要求。进行模块化课程的开发可借鉴DACUM方法,将若干专项能力所需知识综合为一个模块,实现知识的有机融合。

在构建课程体系时,还必须认真研究实现当前专业教育目标与未来社会对专业人才要求之间的关系。21世纪,世界将步入知识经济发展时期,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将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岗位职责将由单一职能向综合职能发展。未来的劳动者仅有一项或几项技能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必须具备包括跨岗位和跨职业能力、竞争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在内的综合职业能力。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顺应这种发展趋势,在构建课程体系时,不仅要考虑职业的针对性,以满足企业的现实要求,而且还应考虑未来发展问题,为受教育者在理论体系上和专业能力上作合理的铺垫,力求使他们的智力水平与科技发展水平保持一致,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在进行课程的内部建设时,可依据专业人才业务规格所制订的专业能力要素表(DACUM表),及由此层层分解而成的一个个能力子要素,筛选相应的教学内容,然后再按课程规律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处理构建成课程模块。构建课程模块时,应认真考虑如下诸因素:知识点和技能训练点的选择与组合;要求的深与浅、繁与简、宽与专;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比例、教学的组织与安排等。模块课程具有实现单一功能或专项能力要素的独立性,也具有实现多项能力要素的综合性。

二、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五年制高职的课程有别于学科型的课程,其内容应具以下特点:

1.突出实用性兼顾系统性

“实用”是高职专门课的重要特征之一,它具有很强的职业特点,它不引导教育对象过多地去探究“为什么”,而是使他们懂得“是什么”、“怎样做”。因而在进行教学内容剪裁时,更多地应采用“黑箱”处理法,重点解决好输入与输出这两个端口。例如,数控加工技术是“数控机床技术应用”高职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在内容处理上,可以相对淡化理论偏深的数控原理、数控机床控制电路等内容,侧重围绕机床的功能、操作方法、编程技术等来组织教学。所谓内容的系统性,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我们不追求学科的完整性、系统性,但也不应刻意去打破,因为,过于零散破碎的知识结构不易被学习者掌握,也不利于开发智力,内容的取舍应遵循教学规律,知识结构要有序可循又不繁琐;二是指知识的综合应具有机性和相融性,能够围绕能力培养目标形成彼此呼应的系统。

2.相对稳定又逐步发展

五年制高职教学内容侧重于成熟技术,成熟技术是具有广阔发展前景且在社会已经推广或正在推广的技术。成熟技术并不排斥其先进性,如目前高职开设的信息技术、数控技术、微电子技术等都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推广成熟技术时,应保持教学内容在一定时期的相对稳定,其意义:一是有利于深入消化技术,有利于专业与课程建设;二是任何一种技术更新均是在原技术基础上的一种跃迁,保持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有利于解决好技术的共性问题,即技术基础问题。教学内容又要具可变性,在设置课程内容时我们应结合当前科技成果,适时地将先进技术引入。这种构建课程的灵活性和可变性,正体现了课程的先进性。例如,我校在组织数控编程教学时,限于条件,前几年主要以讲授手工编程为主,随着自动编程软件的应用普及,近年我们及时将这一技术引入课程,缩短了与社会技术应用的距离,增强了课程效果。

3.理论与实践并重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进行高职课程理论研究须解决如下三个问题:一是根据课程目标,如何选择与组合知识,使学生最优化地掌握相关理论,体现课程教学的技术应用性;二是课程内容既要体现专项能力的培养还要注重学生素质提高与智力开发,既要重视当前又要注重今后发展;三是在确定教学内容时,要克服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同时,我们也应防止另一种倾向的出现,即忽视理论对实践的重要作用,忽视理论在开发人才智力,培养人才发展后劲的应有地位,这同样是不科学的,是不适应未来知识经济发展要求的。

实践训练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最能体现人才培养的应用型特色。为此,应加强实践教学的研究,应充分肯定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的重要作用,并通过慎密设计、精心组织,把各项实践教学活动落到实处。同时还应防止出现对实践教学认识的片面性和庸俗化。在具体工作中,首先应防止将专业技能培养视为培养能力的唯一标准,其结果必然导致学生素质的单一化;其次,要防止把技能培养误认为就是简单的技能操作或较低级的动手能力,其结果培养出来的必然是技术单一的操作工、工匠式人才,不符合高等应用型人才规格,也不符合人才的知识与能力结构要求;再次,提倡理论与实践并重,并不完全反映在教学时间分配的均等上,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时间安排应讲究实效、讲究需要与可行,要能最优化地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三、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直接影响着课程效果,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组织课程教学实施时,应重视如下几方面工作:

1.教材

围绕课程目标进行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五年制高职具有服务于行业或地区经济的特征,各校所开设专业不尽相同,即使相同专业,其侧重点也可能存在差异,不可能也不应该形成统编课程教学大纲,因此教材建设应立足于本校。在教材建设中,应认真把握好其“动”、“静”特性。教材的“静态性”即指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相对稳定,它是教材的主基调;所谓“动态性”是针对地区或行业经济及技术的发展水平及时对部分内容进行增删、修改与重新组合,即体现教材建设的“求新、求异、求变”。此外,在教材建设中还应十分重视实验、实训等实践教材的配套建设。

2.师资

教师是课程建设与组织教学实施的主体,其素质高低直接影响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从事高职课程教学的教师即是知识的传播者,还须是实践的示范者,因此必须具备“双师型”能力。在抓“双师型”队伍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快“双师型”资格认定工作,对于确实具备“双师型”条件的教师要通过一定的程序予以认定,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

3.教学方法

在教学组织中,首先,应将学生从被动接受教育中解脱出来,促使其在教学活动中主动探索以增长能力、开发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其次,要尽可能地实施因才教育,在教学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使其在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得到充分发展,增强个性能力;第三,要充分利于现场教学、实验、实训等接触实践的教学方式来提高教学效果;第四,新教学技术手段,能极大提高教学效率,应逐步推广应用。

4.教学基地

学校应大力争取社会,尤其是企业的支持,实行董事会制,聘请顾问或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以促进专业和教学基地建设。

5.课程考核

课程教学模式的多样性决定了考核方式的灵活性。传统的单一理论考核显然不符合教学要求。在具体操作中,应根据课程教学目标明确设定多项考核内容与方式,并提前告诉学生,师生共同检测教学效果。可采用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考核相结合,单一能力与综合能力相结合,个别与群体考核相结合等灵活多变的方式,使考核工作真正成为检验课程教学效果和检验学生能力形成与素质提高与否的有效手段。

五年制范文篇6

首先,地位的不平等影响师生的交流。心与心之间的沟通应是以双方平等和相互尊重为前提的。建立在从属关系上的双方交流,无疑会使一方骄横,另一方有所忌惮,此等情境下的交流必然不充分、不完全。其次,交流不畅使师生之间缺乏了解和理解。学生不能了解老师,对老师的所作所为就不理解;教师对学生的个人信息不掌握,也就难以做出针对其实际情况的道德教育。最后,失去针对性,影响到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德育教学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差异,德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的一刀切,将会导致德育失去针对性。

二、网络文化对德育课程的影响

1.对德育职能地位的影响。信息时代背景下,多种价值观、多元化的思想意识不断向学校渗透,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呈现多样化,网络文化给德育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出现了德育职能弱化的现象。2.对德育课堂教学的影响。课堂教学是目前德育理论教学的主要方式。网络文化给校园带来了奢靡浮华的娱乐旋风。面对网络文化的强大攻势,学生上课睡觉、玩手机、看电影,听音乐的大有人在,严重影响到德育课堂教学。3.对德育课程资源的影响。德育实施的质量直接受制于课程资源多少和优劣。传统德育教学往往注重校内资源,忽视校外资源。

三、高职德育实效性不强

1.德育的“立德树人”的目标模糊。五年制德育教学目标不够明确,过于抽象。五年制德育教学目标也不够精准、醒目。“德育优先,立德树人”似乎成了一句不引人注意的口号,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崇高理想褪变成了“理论知识丰富、操作技能熟练”生产目标。2.德育培养手段还不完善。现在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德育主要还是采用课堂授课的教学方式,部分高职院校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学生在内心加深和强化对德育知识的理解,达到对道德的“识”的认同,却不能提供系统的德育实践活动,难以形成对德育知识的自觉践行,而道德的自觉践行才是德育的最终目的。3.未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德育评价反馈体系。没有明确的德育教学目标和缺少德育实践教学,现行的德育教学评价也就相应失去了科学性和合理性。在德育教学评价中,侧重考查学生德育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学生将德育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工作和学习的能力和效果,则无法进行评价。

四、实施主体在德育中未能汇聚成合力

五年制范文篇7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高职教育;五年制;化学教学

在信息技术进一步发展,高职教育日渐受到重视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在组织开展化学教学的过程中也提出应该逐步加强对化学教学改革的重视,并且积极探索教学改革活动的创新,争取可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对学生化学综合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化学综合实践能力的强化,为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因此结合高职五年制教育实际情况可以尝试引入信息技术对化学教学活动进行改革创新,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全面优化提供良好的支持。

1高职五年制化学教学要求

五年制高职化学教学提出应该对现有化学教学活动进行改革创新,积极探索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教学模式,将学生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的训练作为基础,促进学生化学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职业素养的强化提供坚实的保障。在新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理念中,认为只有加强对学生技能的强化作为教学组织活动的核心,才能够真正突出实用型人才培养效果,彰显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优势,促进学生毕业竞争力的强化,确保学生在毕业后可以探寻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为学生的未来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1]。因此在教学组织活动中,教师应该将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化学实验能力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方向,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借助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化学实践教学活动的优化开展,切实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为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和化学实践技能的增强提供坚实的保障。

2信息化教学在高职五年制化学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信息化教学就是借助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传统教学活动进行改革创新,增强教学活动的信息化程度,进而提高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生技能的强化[2]。一般情况下,结合高职五年制化学教学的特点和未来改革发展需求,信息化教学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基础化学知识的讲解和辅助开展化学实验活动方面,其中信息化教学在化学实验教学方面的应用是重点和难点,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就应该对信息化教学在高职五年制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具体解读,为教学组织的优化提出合理化建议。2.1结合实验视频,组织开展探究式教学活动。借助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化学实验演示方面的教学视频,进而在演示视频的辅助下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探究,对实验任务和探究任务加以解析,进而总结实验结果,将具体的实验结构进行提炼和提升,上升到理论应用层面,逐步实现学以致用的目标[3]。以高职化学教材中“高锰酸钾法”相关演示实验为例,教师将教学知识目标设定为引导学生掌握高锰酸钾法的测定对象,探索高锰酸钾法在实验中的滴定分析方式。教学技能目标设定为保证学生经过系统的学习可以对实验对象进行滴定分析。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学习高锰酸钾法之前,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前期学习过程中学习的氧化还原反应、滴定分析条件等方面的知识点,然后引出本次实验理论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观察实验视频完成对知识的学习。具体视频实验教学流程为:1)组织学生观看高锰酸钾标准溶液的制备实验视频以及对亚铁盐含量的测定的实验视频,视频观看时间约为7分钟,同时教师在黑板上提出与视频相关的实验讨论问题。2)学生结合教师提出的问题和实验视频进行讨论和分析,对高锰酸钾标准溶液的制备形成系统的认识,并掌握制备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结合具体的实验对象对滴定分析方式的应用进行分析,形成对这部分知识的总结性认识。3)总结提升,总结高锰酸钾标准溶液的标定条件,以及滴定方式的具体选择策略,明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为学习这部分知识奠定基础[4]。在完成基础性讨论教学流程后,教师为了进一步突出教学效果,实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思维的强化,也可以提出拓展性问题,如为什么不能直接完完成对高锰酸钾溶液的制备?高锰酸钾溶液制备过程中可以使用什么来实现对酸度的控制?你能提出几种方案?如此,视频演示探究教学活动就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作用,促进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的培养和知识应用能力的增强,为五年制化学教学任务的完成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相应的支持和保障。2.2信息化环境下为学生设置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对于信息化环境下高职院校的化学教学而言,学案导学教学法的应用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对教学资源的整合应用,保证学生化学实验知识的学习效果,为学生化学综合素质的培养提供坚实的保障[5]。因此在信息化条件下,结合五年制化学教学的具体要求,教师可以在学校教学资源库自主学习平台上为学生分享所设计的学案,如图1所示,然后指导学生下载学案和应用学案完成对相关实验知识的学习。在此基础上,学生在结合学案内容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问题等对学生实施在线指导,学生也可以将自己的学习看法、学习困惑和所掌握的知识点等在平台上分享出来,与其他同学共同学习和进步,与教师一起完成研究性学习活动。借助这种创新型在线学习方式,不仅能够改善传统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资源不足的情况,还能在学案指导下启发学生的学习思维,使学生可以在全面分析自身学习状态的基础上有选择性的学习,有助于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实验学习和探索,避免学生的学习和探索遇到局限性,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6]。此外,借助学案指导学生在实验前进行预习,不仅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得到良好的培养,并且在学生的实验探索中,也能对化学实验方面的学习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和化学知识应用水平的提高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图1网络学习资源库中关于乙酸乙酯合成的自主学习界面2.3借助微课教学,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限制。在将信息技术引入到高职五年制化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通过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制作微视频,构建微课教学模式,在微课教学的辅助下增强化学教学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争取能够突破传统教学活动的局限,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灵活的选择不同的时间进行学习,实现对碎片化时间的应用,确保学生的学习针对性和实效性得到明显的增强。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分析,然后选择化学实验教学中重难点知识录制微视频,也可以在教学资源平台上下载其他教师录制的经典微视频,在课前分享给学生,让学生能够结合微视频完成对化学实验方面知识的学习,保证学生的预习学习效果。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也可以借助微视频的辅助对教学活动进行优化,如部分化学实验操作方面存在一些要求学生高度注意的问题,在实际示范讲解方面学生观察教师的动作具有一定的难度,此时教师就可以以微课展示的方式,将示范动作进行放大和慢放处理,让学生更为明确的了解实验注意事项,促进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此借助微课辅助化学课堂教学,高职五年制化学教学有效性就会明显提高,能够促进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

3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化教学在高职院校五年制化学实验中的应用能够发挥出信息技术优势、网络资源优势,促进化学教学的全面改革和创新,实现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和知识应用能力的强化,对学生化学学习能力的培养也产生着相应的积极影响。所以结合新时期高职院校五年制化学教学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出新要求的背景,高职院校在对化学教学进行改革创新的过程中,可以尝试引入全新的教育理念,探索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构建,进而在信息化教学的支持下加强对学生化学综合素质的培养,引导学生高质量完成学习任务,促进学生化学实验技能和知识应用能力的增强,为学生未来毕业后就业竞争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桂亮.信息化教学在高职护理专业生物化学教学中应用探索[J].饮食保健,2016,3(8):193-194.

[2]宋从从,刘艳蕊,陈进.信息化教学在高职分析化学实训教学中的应用——以《水质硬度的测定》教学设计为例[J].山东化工,2016,45(18):151-152.

[3]寇辉.信息化教学在高中化学优质课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4]陈燕.浅谈信息化教学在中职化学有效教学中的应用——以合肥体育运动学校为例[J].考试周刊,2017(48):179-180.

[5]邵志雅.信息化教学在中职化工专业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5(29):142-142.

[6]何世超.论信息化教学在高中化学课堂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6(3):67-67.

五年制范文篇8

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几乎每个五年制高师都会或多或少地有自己的成绩和建设方式。然而由于各方面原因,五年制高师的校园文化建设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归纳起来,一般有以下几点:

1.内容单一、流于形式。当前很多五年制高师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主要体现为主体建筑、办公室、教室墙体上的标语和口号,如将学校的校训、核心理念等张贴在学校的主体建筑上,在教室内外张贴一些名人名言等。如前所述,校园文化分为几个层面,然而在今天的五年制高师文化建设中,校园文化的内容还是过于单一,大多停留在物质层面。精神层面的内容还是大多停留在墙体上、标语中,缺乏能够使之内化的制度保证。

2.重复雷同、缺乏特色。如今学校和学校越来越相似。由中师升级时间不久的五年制高师也是如此:偌大的校园、崭新的楼群、现代的教具、似曾相识的校园景观……甚至学校的校训、教风、学风都有很大程度的类似性。纵观江苏省五年制高师学校,“勤奋”、“求实”、“创新”之类的字眼高频率地出现在各五年制高师学校的校训中,“敬业”、“爱生”也是很多学校教风的内容。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五年制高师学校与学校之间缺少异质化的特色,呈现出面目雷同的现象。

3.区分度小、五年制高师特色不明显。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五年制高师学校自身的特点不是很明显,呈现出和普通高中或大学类似的内容。比如校园的建筑设计和格局和很多普通高中比较相似,在教师和学生管理方面也十分相似,尤其是对学生的住校、生活、卫生、纪律等方面和高中生管理的区分度非常小。还有诸如“厚德”、“至善”这样被不止一家高校引为校训的词语也出现在很多五年制高师学校的校训中,让人不禁望而疑惑,对这样学校的认识也随之模糊起来。五年制高师的关键词是“初中后”、“高等教育”、“师范教育”,而在许多五年制高师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这样的特色非常淡薄。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五年制高师学校出现的以上这些问题,究其原因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因而缺乏足够的理论探讨和长远规划。自五年制高等师范教育在我国开设以来,有关五年制高等师范的课程开发、专业建设、教师培训等方面都有很多的相关论述,然而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这方面的讨论和引起的关注度却相对较少。相应地五年制高等师范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显得仓促、凌乱,也因此出现了上述的这些问题。

二、五年制高师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在五年制高师学校的发展和建设中,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举足轻重。在国家高度重视师范教育的今天,五年制高等师范教育已经占据了高等师范教育的重要地位。然而如果仅仅是学历提高了,校园变大了,学制拉长了,学生变多了……那五年制高师也许仅仅是中师的“加长版”。在学校硬件发展的同时,管理思路、教学理念都要跟着转变,关乎到学校核心凝聚力的校园文化建设更加不可小觑。校园文化建设对五年制高师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1.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提高五年制高师学生的自我认同感。五年制高等师范教育自开办以来已有十几个年头,社会的认知已经很普及,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中不难发现五年制高师学生尤其是新生对自我身份认同存在疑惑。比如学生常常一方面在学习上对老师非常依赖,还没走出“断奶期”;另一方面在面对学校的纪律、校规检查时却又觉得自己已经是大人了,不需要约束了。这样的自我认同的混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没有感受到五年制高师的自身特色和魅力。巴西著名教育学家保罗·费雷勒在《文化身份与教育》一文中说道,“主体的身份与课程的基本主题相关,无论这些主题是隐蔽的,还是清晰的,自然也与教学问题相关。”也就是,学生的文化身份和自我认同是和学校的教育息息相关的。对于五年制高师学生来说,自我认同感的获得需要学校在校园建设、学生管理、师生关系等层面获得,而这正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2.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创建和谐的五年制高师学校校园,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核心凝聚力是一所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美国教育家鲍伊尔认为:“在任何一所学校有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比什么都重要。”怎样才能有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只有学校师生上下有凝聚力才可能做到。而凝聚力的形成非一朝一夕,它需要有一个科学的规划和合理的步骤,不能停留在口号的层面。有规划、有步骤的校园文化建设可以让置身其中的人对同一理念产生接近的认同感,从而产生一种自然的向心力,在心理上能够做到“我以学校为荣”。

3.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促进五年制高师学校和相关小学、幼儿园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实现从学生到教师的无缝对接。当今的社会对师范学校学生尤其是高等师范学生的要求不再仅仅是学识和师范技能方面。学校在对高师学生提出学识和技能要求的同时,也对学生的职业精神、综合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小学、幼儿园对教师的素养期盼和要求也会在校园文化中体现。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让学生在学校里提前感受和培养职业生涯必备的职业精神和人格素养。因而在和小学、幼儿园合作中,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思想行为有着积极的指导性意义。

4.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培养五年制高师学生的和谐人格,让学生在走进“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能走出“专业知识与技能”。专业知识与技能是一个五年制高师学生将来安身立命之本,然而远非全部。除了学习师范的技能之外,五年制高师学生还要学会思考和享受生活。爱因斯坦说过,“学校应该总是以此为目的,即在青年人离开学校时具有和谐的人格,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校园文化中不仅包含有引导学生深入钻研的专业文化,更含有丰富的学生课外活动和启发思考的文化氛围,可以培养学生和谐的人格,让学生在走进专业的同时也还能走出来,而绝不仅仅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三、五年制高师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研究

为了更加有效地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五年制高师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围绕以下几点进行:

1.加强五年制高师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五年制”的特色。在五年制高师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五年制”是基础和根本,它既有别于中专学校,也有别于高中后的高等师范学校。五年制高师的生源是初中毕业生,在心理、思维和能力诸方面都还不够成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由于学制相对较长,学生在校期间发展的空间和改变的可能都很大。一方面,学生在学习能力、思维方法、综合素养方面需要学校教育的引导和培养,另外一方面也要看到学校教育对这些可塑性很强的学生的影响力。在五年制高师教育中,学生在不同年级的成长痕迹非常明显。虽然同在校园里,但是四五年级的学生和一二年级的学生从穿衣打扮、言谈举止、气质仪态等都有显著的差别。这些特点使得五年制高师学校在同一精神内涵前提下的有层次和有区分度的校园制度建设非常重要。在学生管理方面,不同年级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管理方法,学生活动的开展也应该有不同的层次。如一年级的学生以适应环境、学习校风校纪为主;二年级的可以开展一些专业基础教育,强化专业观念;三年级的可以是专业实践的一些技能竞赛,培养学生坚定的专业思想;四年级的可以进行一些深度的辩证的职业观念的讨论,为实习做好准备;五年级的可以多关注职业能力的养成与训练等等。分层次的学生管理应该以制度化的形式确定下来,这样渐渐就可以形成一种传统和氛围。每个年级的学生都可以知道自己现在可以做什么,将来可以做什么。同样,在教师评价方面,学校也要充分考量“五年制”的特色,对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师有不同的评价参数。“五年制”的意识应该贯穿在五年制高师教育的方方面面。从以上的论述不难看出,“五年制”是五年制高师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第一要义。

2.加强五年制高师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高等教育”特色。高等师范教育一方面是师范教育,因此师范技能培养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另一方面它也是高等教育,因此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综合素质、人文素养等。五年制高等师范教育的这一特点决定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的校园环境建设、规划要体现出一所高等学校的内涵,校园的办公、教学、生活环境在细节处要体现学校的精神文化内涵,要有高等师范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和素质培养,同时也要加强实训基地、活动室等和技能训练相关的基地建设,做到真正的高级师范人才的一站式培养。这些实例基地的建设应力求做到环境的仿真和情境的逼真、实验设备的实用和合理。除了学校的实训中心等之外,和小学、幼儿园合作也是提升五年制高师学生技能的有效途径。只有和一线的实践相结合,五年制高师学生的培养才不会偏离方向。高等师范学校培养的是师范人才中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双翼发展的教育人才。在教学环境中,可以张贴和宣扬这样的认知和理念;在制度文化中,学校对学生这两方面的素养应该有一定明确的要求,如对学生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综合素养有一定的评价体系;在精神文化中,学校可以将这素养和技能方面的关系进行提炼,概括和浓缩成学校的校训之类,然后将之渗透在学校的日常教学和管理中。

3.加强五年制高师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师范”特色。五年制高师主要培养小学和幼儿园老师,专业特色非常鲜明。五年制高师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该凸显出学校的师范特色。在物质文化层面,学校可以通过一些富有师范教育特色的外观设计,给道路楼群等进行带有师范教育特点的命名,设置行业名人墙、行业宣传栏等方式进行师范教育文化的建设。在制度文化层面,学校可以将行业里的一些制度要求引进并且对师生有相应的要求,如幼师专业,学校对这一专业的学生师生爱心、仪态等做一些制度性的要求。在精神文化层面,学校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建设可以与专业精神相结合,比如小教专业学校的校训可以体现为垂范、善导之类的专业素养。与专业相结合的五年制高师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可以明晰学校的师范教育特色,使校园文化更加贴近学校实际,还可以增强学校师生的自我认同感和自豪感,特别是可以让学生提前感知专业理念和专业素养。

4.加强五年制高师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校本”特色。每一所五年制高师学校都有自己的校情,包括它的历史、现状、教师队伍、生源、办学特色、办学理念、办学成绩等等。这些都是五年制高师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底色和材料。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深挖历史,将校史中有价值的精华加以凝练,将杰出校友的材料加工整理,并提取学校历史发展的脉络等等,再将这些以图片、音像等形式在学校加以宣传。校史教育可以将学校精神中有价值的东西以传统的形式传承下去。对年轻学子而言,对杰出校友的宣传学习也是一种直接的励志教育。在开展和建设学生社团类活动时,学校应该参考教师和学生的基本情况,如教师的知识结构、专业特长、学生的喜闻乐见、心理状态、接受能力等等。在网络媒体和交通交流都非常发达的今天,校园文化建设的学习和参考似乎也变得简单起来。去找一所全国知名高校参观学习一下,弄一个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的“移花接木”似乎也并不难,然而一所学校校园文化的精髓却不是那么容易学习的。古人“南橘北枳”的故事已经告诉我们这个道理。只有立足于本校校情,五年制高师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才能在自己的土地上结出自己的果实来。

五年制范文篇9

五年制高职院校,是一种特殊的学校,它的学生年龄多在15岁左右,这些学生本身的性格特征较明显,他们好奇心较重、贪玩、认知程度低、自制力低下等。在这一特殊学校的语文课程教学显得尤其困难,如何在当今教育事业倡导的理念下更好的开展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是我国多数五年制高职院校面临的问题。因此,在五年制高职院校的语文课程教学中,应该充分彰显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以素质教育为教学理念,根据自身学生的性格特征进行语文课程的整体上的改革,从而提高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五年制高职院校语文课程的改革是一项长久的工作,它需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等多种方面做起,全面改革,以顺应时代潮流。

二、我国五年制高职语文课程教学的现状以及改革的必要性

1.我国五年制高职院校语文课程的教学现状

(1)对高职院校中语文课程的重视程度较低。在我国多数五年制高职院校的教学中,对文化基础课的重视程度普遍较低,语文课程作为一门文化基础课,在这样一所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学校里,往往被忽视不见。此外,我国五年制高职院校的语文老师的能力水平不足,往往以普通高校的教学方法进行高职的教学,这就不符合高职院校的发展,缺乏高职院校的特点。

(2)教学内容的落后。在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我国五年制高职院校的语文教材虽然做出了一定的改革和变动,增加了写作以及口语方面的练习,但是它的内容仍然是基础理论为主。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顺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仍然坚持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选择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学生们的未来职业发展没有相联系,这就很大方面制约了学生未来的发展。

(3)教学理念的落后。在我国近几年的发展,社会形成了一种重视物质利益的新风气,这种风气对我国人民群众的精神道德有着严重的影响,也使五年制高职院校过分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而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这就很大程度上的限制了高职院校的发展。为了五年制高职院校在未来社会的更好发展,应该不断改革语文课程的教学理念,重视语文课程在高职院校中的地位。

(4)学生的素质较低。由于五年制高职院校所收录的学生往往是成绩较差、是非观不明确、社会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对这样一群有着特定性格特征的学生群体的语文课程的教学是十分困难的。学生们的素质太低,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很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语文课程的教学。在语文课程的教学中,学生的素质过低,老师只能进行基础知识的传授,而无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5)语文课程的改革形式化。目前,我国多数五年制高职院校中,语文课程进行了改革,而这些改革是语文老师被动进行的,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教学改革任务,改革往往是停留在计划的层面,学校开展的教学评比工作缺乏老师的主观意愿。五年制高职院校的语文课程改革的形式化,使语文课程的教学无法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改革。

2.我国五年制高职院校语文课程改革的必要性。语文课程的教学为五年制高职院校学生的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创造条件,对学生日后步入社会有着基础性的作用。由于在五年制高职院校的教学中,语文课程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同时还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它在新的教育体制改革形势下,应该得到改革。语文课程的改革应该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展开,受到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制约。因此,在五年制高职院校的发展中,语文课程的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三、我国五年制高职院校语文课程的改革

1.我国五年制高职院校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

(1)语文课程改革的目标和定位。由于在五年制高职院校中,语文课程是一门公开基础课,它和普通学校的语文教学相比,有着更加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更加突出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它的实用性更强,体现了高职院校的特点。其改革上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就业为方向的理念,注重对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从而培养出当今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我国五年制高职院校语文课程改革的目标应从知识、能力、情感等多种方面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目标制定在让学生充分掌握文学作品赏析、口语交际、应用写作等技巧;能力上是为了培养学生写作、阅读、审美、思维等多种技能;情感目标的制定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良好的职业素养等。

(2)语文课程的改革应该彰显出民族精神。目前我国五年制高职院校的语文课程日益功利化,一味的把教育目标设定在经济利益的基础之上。因此,在其改革上,应该改变这种误区,把教育目标制定在提高学生知识上,从而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道德素质。当今我国五年制高职院校的语文课程功利化,使学生的素质降低,缺乏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心,因此,教育不仅仅需要进行知识上的传输,更需要重视对民族精神的彰显。在我国五年制高职院校的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入一些我国古代优秀的文明、道德素质等,为了中华文明的更好延续。在语文课程中,多多重视民族精神的传承,是我们每一位中国人民的共同职责。

(3)加强地方语文课程的改革。我国五年制高职院校语文课程的改革并没有地方和国家教育之分,全国各地区是一个改革方法,这也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语文课程的发展改革。我国地区宽广,从古代以来就有着地方差异,而五年制高职院校的语文课程改革没有地方化改革,没有显示出因地制宜的优势。因此,我国五年制高职院校语文课程的改革应该重视因地制宜的特点,才能真正意义上显示出素质教育的意义。

(4)丰富语文课程活动。学习源于生活,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丰富的课后活动,培养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这是语文课程教学目标实现的关键基础。语文课程的活动可以通过演讲、小组讨论、表演戏剧等多种形式进行,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主动表现自己,充分体现内心深处的情感,而不是被动的接收老师传授的知识。

(5)语文课程的改革应该顺从学生的兴趣。语文课程的教学应该从学生的性格特征出发,根据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和知识水平进行改革。由于我国五年制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要求宽松,学生的知识水平高低不齐,因此,对学生的衡量标准也应该有所不同。在五年制高职院校的语文课程改革中,应该从学生的兴趣角度出发,针对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进行改革。

2.五年制高职院校语文课程改革的具体方法

(1)重视语文课程的地位。由于目前我国多数五年制高职院校中,对语文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较低,应该改变这种现状,从各方面重视语文这门课程的发展和改革。语文课程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语文这门学科本身的应用型、人文性、社会性等都应该在其改革中呈现出来。五年制高职院校的语文课程教学对培养出社会所需型应用型人才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再加上这门学科涉及到其他学科的学习,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因此,五年制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同时,也要重视语文这一学科的作用,最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让学生拥有极高的语言表达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文字阅读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等,学生充分掌握这些方面的能力,才能在步入社会后更加适应社会,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2)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五年制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人才,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其教育理念应该体现以人为本,实行素质教育,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显示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语文这门课程的教学来说,在语文课堂中,老师应该利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高职语文这门学科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中营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充分尊重学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在民主化的教学模式中提高自身的能力。由于目前我国五年制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缺乏主动参与意识,无法真正融入到课程教学中,传统的教学理念是老师一味讲解,学生只好被动接收知识。在新的社会形势之下,为了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能力、团结合作能力等,只有不断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们在课堂中主动表达自己,轻松的学习到语文方面的知识。

(3)制定新的教学内容。随着社会水平的不断提高,五年制高职院校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应不断创新,顺应时代的潮流。在教学内容中,适当的加入一些有争议性的文学作品的赏析,有争议的文学作品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于有争议性的文学作品,学生有不同的理解和见解,老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的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看法,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沟通,对于学生们提出的见解,老师应该正确的评价,以尊重学生为前提,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五年制高职院校语文课程内容的设定上,应该综合考虑社会职业需求、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性格特征,设置基础知识、知识拓展等多个板块。在语文基础知识内容的设定上,应该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训练,在基础知识内容中穿插民族道德、人生感悟等等正能量,这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此外,还应该增加一些戏剧作品的赏析,让学生在古代优秀的戏剧作品中丰富自身的人文气息,戏剧作品的赏析需要学生首先熟读作品,然后可以适当的进行表演,在表演中学生可以更加深入角色,了解作品的内涵。

(4)丰富教学方法。在当今教育事业飞速发展的社会中,为了提高五年制高职院校中语文这门学科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定特定的情境,让学生更加快速的融入到教学活动中。老师还可以在课堂中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改变以往单一方法教学的模式。由于语文这门学科本身就有着枯燥的特点,假如老师仅单一方法贯穿整个教学活动,学生的教学效果必将得到很大程度上的限制。老师在语文课堂中应该充分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通过声音、图片、文字、动画等多种手段进行教学,丰富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到更多的语文知识,提高自身能力素养。

(5)健全语文课程改革的管理体系。在五年制高职院校语文课程改革中,健全语文课程改革的管理体系是关键,管理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对语文课程的改革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开展设立多种精品课程,建立合理的语文课程改革体系。首先要对这一体系的工作人员进行管理,凝聚团队的力量,进行语文课程的改革。在建立语文课程改革管理体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过程的优化也可以有效的推动语文课程的实施,老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技能、了解更多的专业术语,在教学活动进行过程中,老师应该重视专业教学能力,不仅仅重视课内知识的教学,还要加强课外实践活动的重视,课堂内外相结合。此外,还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考查评价管理体系,以学生实际状况为起点,对学生进行合理的评价。

3.对五年制高职院校语文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方法。在语文课程改革的教学过程中,我国多数五年制高职院校采用的教学模式有:任务式教学、链接式教学、研讨式教学三种,其中,任务式教学是指在具体的任务推动下进行教学活动,比如说可以在教学中设定一个求职的任务,让学生根据求职这一任务,自己设置个人简历,学生可以分别担任求职者和面试官的角色,共同合作完成求职这一任务,在这一任务的完成过程中,有效的提高他们自身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链接式教学是指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找到语文课程的关键点,对重点进行链接学习,这种方法可以最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研讨式教学方法是指老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选取一个有议论性的话题,让学生根据这一话题进行演讲或表演,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既可以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又可以增加自己的实际操作,培养自身的独立思考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能力。

四、总结

五年制范文篇10

(一)过程量化管理契合了五年制高职学生的特点。五年制高职学生进校时年龄大多在14-15岁之间,年龄普遍都比较小,是非观念、纪律观念不强,自我中心意识、青春叛逆效应较强,组织纪律意识淡薄;五年制高职学生,大多数文化基础知识薄弱,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欠佳和学习态度不端正,他们得到的肯定太少,否定太多,对学习的信心不足;五年制高职学生在读初中时,大部分都是走读生,自我意识比较强,自立能力较弱,但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后,人际协作意识,群体认同、班集体意识弱。班级量化过程量化管理,通过班级目标、学生发展目标制定,过程量化与控制,过程评价与运用等手段,从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入手,逐步转化学生思想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二)过程量化管理弥补了终结性评价的短板。过去,学校对学生的考核和评议方法重结果、轻过程。我国现代职业教育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新时代的这个目标,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考核和评价必须体现全方面性、全过程性,但采用终期评语式、总结鉴定式等形式的传统考核和评价大都作定性描述,这样的考核和评价趋于概念化,主观性强,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学生的综合表现难以客观真实地反映,考核和评价的激励、制约和教育功能不能充分发挥。在五年制高职班级管理工作中运用过程量化管理,对全过程、全方位了解学生,对其实施即时引导,激发并拓展其内在潜能,使其按教育要求和行为规范完善自己有着明显的优势,使其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自我效能、自我改善、自我超越,从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三)过程量化管理解决了学校规章落实的难题。由于我国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时间还不长,办学条件参差,五年制高职往往和三年制高职混合管理,学生各方面的差异性越来越大。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仅仅依靠完善学校层面的统一的规章制度以及督促规章制度的落地实施,不仅是在理论上面临着诸多难题,而且在操作上也难以实现。这就导致一些条例停留在纸上、挂在墙上,难以落实到学生的行为上。而班级量化管理能够使各项规章制度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具体细化的班级量化管理条例,考核和评价的全方位、全过程性和针对性明显增强。既可以减少教育主体的主观随意性,避免规章制度难以落实、难以延续、难以常态化;又能使学生的问题与差距具体“可视”、及时反馈,强化学生自我效能,激发他们努力向上,增强教育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还可以根据五年制学生问题较多,甚至有些问题还比较顽固的特点,分步实施、分步推进、先易后难、先主后次,使规章制度实施具有灵活性和可操作性。

二五年制高职班级过程量化管理的原则

(一)管理目标的导向性原则。过程量化管理工作应能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在过程量化管理方案的制定以及实施过程中,既要将新时期高职院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前面发展学生的的基本要求放在首位,又要结合本校学生的具体特点,还要考虑到学生岗位胜任能力的要求和终身发展的需要,达到管理目标引领,管理过程引导的效果。(二)量化内容的科学性原则。制定过程量化班级管理条例,必须符合和遵循高等教育规律。要能实事求是地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的客观情况,量化的结果要有较高的可信度。整个条例应力求具体化、细化、可操作性强。每一个具体的条款的要求和表述都应明确科学,便于量化处理和科学分析判断。同时,过程量化管理条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具有可行性和预测性,可以通过过程量化管理中的记录和数据,得出一个比较明确的结论。只有同时具备科学性和可行性,过程量化班级管理工作才可能顺利实施,才可能效果明显,才可能全面推广。(三)量化管理循序渐进原则。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及心理特点、行为习惯也是各不相同。尤其是五年制高职学生特点明显,问题突出顽固,因此,制定过程量化班级管理条例就要有一定的柔性和弹性,过程量化管理需循序渐进。如果班主任一开头就把布袋口抓死了!学生产生逆反,师生、生生关系紧张,矛盾突出!最终往往适得其反。由此在强化对班级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循序渐进、分步推进,以一个过程的结束作为另一过程的开始。体现在制度制定上,必要时可宏观些,然后逐步细化,及时评估实施效果,分步实施,逐步推进,从而达到效果。否则,制度难以持续,最终将成为一纸空文。(四)管理过程家校共管原则。新时代教育环境日趋复杂,学生层次多元化,班主任的威信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挑战,力量受到各方的掣肘,个人力量有限,他必须力争家长的协作、学校和班科任老师的大力支持、班团干部的积极参与,并和他们保持沟通交流的畅通,要充分调动所有教育因素的积极性,协同配合。这样班级管理工作才能顺利展开,卓有成效。(五)量化管理即时评价原则。所谓“即时评价”这并不完全等同于“立即”评价。一是评价要及时,如学生旷课、迟到、上课睡觉、讲小话等行为,应当当堂评价,及时纠正。事后算账、秋后算账,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二是定时评价,当天的事当天评价,当周的事当周评价,做到评价周周清。时间久了,问题积累就多了,决解的难度就更大,甚至是积重难返。三是抓住好的评价时机,评价时老师要一定要有一个思考的过程,要思考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以怎样的方式、怎样的语气进行评价,只有评价的最佳契机把握住了,“即时评价”才能照顾学生的面子,顾及学生心里,才能使及时开展自我效能,使绝大多数的学生口中信服、心里明白、行动上有所改变,从而推动学生朝积极的方面发展。

三五年制高职班级过程量化管理的实施

(一)管理目标制定。目标明确动力才会强劲,班主任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学校办学特色和理念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拟定自己在“知”“行”“意”“能”等方面的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然后综合学生的目标共同制定了班级过程量化管理目标,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和动力!首先,目标的制定必须切实,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新班级组建后,第一个月是学生的适应期,也是班级的观察期,入学后学生的问题逐渐显现。有些是普遍问题,有些是个别问题;有些是常规问题,有些是非典型问题;有些是行为习惯问题,有些是思想态度问题,有些甚至是心理情感的问题。班主任将这些问题一一记录并分类,理清问题的轻重主次缓急。其次,目标制定要远近兼顾,既要有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苹果的短距离目标,又有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文素质和专业技术协同发展的长期目标。如学习行为目标设置三个层级,第一层级基本级目标,上课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不讲小话。这一层学生只要有基本的认识,稍作努力就能做到。第二层级发展级目标,上课认真听讲、做笔记、按时完成作业。第三层级高级目标,上课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课余时间广泛阅读,积极探索。三层级目标,逐步推进,将一个目标的基本实现作为下一个目标的推进的基本依据和良好的开端,从行为矫正开始,逐步端正思想、提高认识,最终实现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探究性学习。(二)管理过程量化。管理过程量化就是在确定班级过程量化管理目标后,对班级管理工作中各方面及其要求,根据其重要程度分别赋予相应的权重和分数,以便对班级管理过程中学生的思想状况和行为表现逐一量化打分,进行过程量化考核。班级管理的过程量化可分为一次量化、二次量化。一次量化又称类别量化,即把量化对象的各种表现情况分门别类,如考勤、早操、早自习、课堂表现、晚自习、就寝、卫生、社会实践等;二次量化又称程度量化,即把一次量化的结果按数量等级、程度轻重等进行量化打分,如规定迟到早退相应扣班级量化考核分1分,旷课一节则扣2分,影响课堂秩序的的扣5分,获市、院、系级奖励分别加10、6、4分,获国家、省级奖另行奖励等。(三)管理团队建设。一个班集体的精神风貌怎样,班团干部在很大程度上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培养一支领导力强的班团干部队伍是过程量化管理的重要一环。首先,班主任要根据学生的表现,物色主要的班干部,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展现自己的才能,得到同学们的初步认可。然后,经本班学生民主选举,选出在具有较高思想认识,有一定信任度和威望的,愿意为班级和同学服务的学生担任班团干部。这样当选的干部才能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在纪律上才能以身作则,在学习上才能率先垂范,班团干部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才能得以充分发挥。第三,班团干部分工要明确,要求各班团干部首先要做好本职工作。同时他们在做好自己事情的同时,又应互相协作,共同做好班级事务。第四,每周召开班干部例会,加强班干部思想教育、作风建设,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推进班务工作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防止一阵风、两头热的管理。尤其加强核心班干部的管理,如负责全面的班长、负责考勤纪律的副班长、负责卫生的劳动委员、负责学习的学习委员等,班级的常规工作主要由他们来抓,他们在学生中的影响力比较大,他们的思想认识能不能和学校的办学理念、班主任的治班思想保持一致,对班级管理的成败起到关键的作用,班团队伍建设,尤其是核心成员管理搞好了,班级管理才能更好。(四)过程评定与评价过程量化班级管理目标是班级管理操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而过程量化班级管理的阶段性评价与运用是逐步实现管理目标的有力的推手,可以说目标能不能实现每阶段过程的评定、评价很重要。过程量化管理将每位学生的月总分值定为100分,每个月按4周算,每周25分。每周按五级评定,25分以上(含25分)为优秀,20分以上(含20分)为良好,15分以上(含15分)为合格,10分以上(含10分)为不合格,10分以下为较差。周周根据班级过程量化管理的细则统计分数,评定周单项和综合表现,周日公布上周的结果。4周评定一次月表现,年终对学生学期表现进行综合评定。(五)过程评价结果的运用。周过程评价是对过去的一周的表现的评价,过去的事是没有办法改变的,对过去的评价更大的意义在于发现问题,惩前毖后,鼓励先进,勉励后进,过程评价结果的运用的作用远大于结果的本身,也是过程量化管理的关键。首先,运用过程评价,树立先进,奖励先进,宣传先进。每周星期日晚自习,对被评定为优秀的同学表扬,在家校交流的微信群公告。我们就是要根据过程量化管理公开、公正、透明评定的结果,推选出一批大家有目共睹的、公认的表现优秀的学生,形成班集体优秀学生团队。这样有利于表现优秀的学生对自身行为的认同,从而固化优秀行为,增强自我的约束力和自觉性。有利于班集体优秀学生团队的形成,有利于班集体榜样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正能量的传播。其次,运用过程评价,发现后进、了解后进、转化后进。批评有据,批评有度,转化有序。根据过程量化管理,可以发现后进生落后的具体表现,如旷课、迟到、上课不认真、不完成作业等;有利于对后进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有理有据的教育,如学生哪一天、哪个时段、有何违纪行为都一目了然;俗话说“法不责众”,“事有缓急”,根据过程量化管理,区分各类问题,先急后缓,先个别再普遍,逐步推进,逐项推进,逐个转化,避免矛盾集中,难以落实,难以持续。第三,运用过程评价,树立正确的导向。将学生在过程量化班级及管理中的考核成绩与评优选好、评奖助学金、入党培训甚至实习分配,毕业推荐紧密挂钩,运用考核成绩评选优秀寝室、优秀小组促进形成优秀小团队。树立正确的导向,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参与性、积极性,发挥优秀团队的“净化”作用和榜样作用,同时也促进学生管理工作向制度化、规范化转变,使班级管理工作得到了深化与提高。第四,运用过程评价,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学习潜能,营造你追我赶的气氛。竞争是一股巨大的潜在的其它任何外力都不可能达到或代替的动力。运用考核成绩每周每月评选优秀个人和团队,让每一位同学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各类物质和精神的奖励,在班内掀起激烈的持久的竞争活动,从而达到取得共同的更大的进步的目标。第五,运用过程评价,加强家校沟通。将评定评价结果,在家校交流群中公布,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基本情况,让家长参与到学生在校的管理中来。班级过程量化管理弥补了班级目标管理的缺陷,管理的重点由目标转向过程,强调对教育全程的全面把握和对学生培养关键点的监督,更加适应教育对五年制高职学生柔性化管理的需要。在班级管理实践中应用过程管理方法可以提高管理水平、提高培养学生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叶克,杨学坤,曹红梅.五年制高职学分制管理制度体系构建研究[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7,(1):99-103.

[2]梅亚萍.积极心理学视野下五年制高职学生柔性化管理模式的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6),91-93.

[3]向凌云,黄金波.用正能量引导五年制高职学生快乐学习[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8):105-107.

[4]王益飞.浅谈如何提高五年制高职班主任管理工作能力[J].现代经济信息,2017,(3):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