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兴趣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6 16:46:10

物理兴趣

物理兴趣范文篇1

[关健词]:激发学困生兴趣

常言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月有圆缺,学有迟速”。学生的差异必然存在,教师必须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初一的学生兴高采烈的来到学校,而初二的学生由于成绩的原因,自知升学无望,逐渐发展为对学习失去信心,甚至放弃的态度,若任其发展下去,这部分学生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此,我们必须对这些“学困生”进行激发学习兴趣的教育,结合本人多年教学实践认为可从如下几方面做起:

一、上好“引言”课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初二学生来说,物理是一门新学科,他们带着浓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来上课,如果处理不好,会使“学困生”失去学习物理的兴趣,对上此课前应精心设计,一开始就要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在上第一节课时就对学生言明“物理对每一个学生来说都是启蒙学科,大家不存在什么基础差异,且与其它学科联系不大,就象百米赛跑一样,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你们都是我的新学生,我对每一个学生都会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同一起点,同一教师同样教学,我相信每一位学生都会象历届学生,努力争取成功。”列举最近读过的一些其它学科很差、而物理学得较好的学生来鼓励“学困生”,帮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在上新课前采用几个典型的实验把学生带入学科的大门,在上课时对学生说我们先来看两个魔术,然后将一个用插头接好的电灯插亮,故意在线上留下一个很松的接头,轻轻一拉就不断的冒出火花,然后问学生谁敢站在地上用手直接来把这个线头接牢,此时再用手轻轻拉动电线,使接头不断的昌出火花,增加紧张气氛,过一会看看没有人回答再说:“教师敢“,然后故意装做很害怕的样子,手要触到电线又立刻缩回来,反复两次,最后很自然地把线头用手直接接牢,用胶布包好,然后再三警告学生这个实验目前大家绝对不能做,是有生命危险的,到学了安全用电以后,大家知道注意事项就可以做了,然后拿出一个杯子和一张纸让学生检查一下是不是普通的杯子和纸,然后装满一杯水,把纸放到上面,再问学生,杯子倒过来后纸会不会落下,水会不会流出,让学生议论一会后,再做出倒杯纸托水实验,此时学生都会发出赞叹声,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惊异和喜悦,这些直观的演示,可激发“学困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及高涨的情绪,为新课的讲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以成功体验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使成功的体验与学习形成良性循环,有兴趣才会主动,然而学习兴趣的持久取决于成功的体验,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说过:“兴趣就是花少量的时间得到一个好成绩”。一般说来,在刚开始学习物理的初期,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是很浓的,如果有了收获又得到自己和他人的的好评就会使兴趣得到加强,否则屡屡的失败就会销蚀原来的兴趣,因此在平时的测验中试题的易中难比例尽量简单些,使“学困生”也能得到一个好分数,并且每次考试后不纯看分数只要看到进步都要进行表扬、鼓励;平时上课针对他们设计的问题应尽量简单些,如在讲长度测量时可让他们回答,长度的主要单位是什么?长度测量的工具是什么?2米等于多少分米等,他们回答后说这些也是今后检测的内容,你们能回答出很不错,这些问题在中考中也会出现,让他们也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品尝到学习的乐趣,建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

三、用“肯定、承认和赞扬”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改变用“一个标准”要求和衡量所有学生的单一性关注,采用多元智力理论关注不同类型的学生,从而多几把尺子,开发学生多种发展潜能,在教学中努力地去发现“学困生”的优点、长处、能力等,适当地赞美“学困生”,不仅教师可以获得学生的好感,而且还可以使教学双方在心理和感情上靠拢,缩短彼此间的距离,马克吐温说:“我能为一句赞美之词不吃东西”,这话虽然有点夸张,便却反映了人们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没有人不喜欢他人的肯定、承认和赞扬,只要不是过份的吹捧,人们听了都会心花怒放,赞美之词如同照耀人们心灵的阳光,如在学生主动回答时答错了,受到同学“嘘”声时,我会说,虽然他答错了,但说明他上课时很专心,他勇敢大胆,我们应向他学习,这时同学们就会向他投去羡慕的目光,培养了他的自信心和主动性。如有一次学生在室外出黑板报,上课时才匆匆收场,他是一个学习较差但粉笔字写得很好的学生,我看了一会说黑板字写得不错,比我写的还好,好好练将来一定会有出息的,行行出状元嘛,后来这位学生学习开始认真起来,一个学期后成绩大有起色。慷慨地赞美学生,让学生开心,我们并不会有什么损失,这并不是一件难事,只要时时提醒自己就能做到。

四、以名人学习的曲折经历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结合课本内容,向学生介绍一些大科学家学习的曲折经历,在平时我就注意收集学生较为熟悉的伟大物理学家的学习历程,如爱迪生曾被学校教师一致认为是一个笨蛋,智商太差,不是读书的料,他在班上读书不到三个月就被学校教师一致通过让他退学,他失学后通过自学最终成了发明大王。爱因思坦读小学时除了物理外其他功课成绩都很糟糕,被同学戏称为“憨直农夫”但是经过不懈的努力他成功了。他们的学习也是经历了曲折和失败,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不管任何人都会遇到曲折,关键是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我们有些同学虽然现在很差,但将来说不定你就是“爱迪生”和“爱因思坦”,但要成功同学们是要付出艰苦努力的。

五、以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由于农村中学的学生最终大部份要回到农村,成为农村的建设者,初中物理教材中的物理知识应用在农村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不少,教师在生活中应注意收集和挖掘,在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既学习了物理知识,也掌握了生产技能,使即使升学无望的“学困生”也能感觉到物理是有用的。如在讲授密度应用时,可通过计算水的质量是多少?从而引出农田喷雾器上标识8L、10L、15L的含意,若要兑农药千分之几应怎样计算放药量。在讲扩散和温度关系时,可引入喷洒农药的时间选择,若是熏杀类农药应选在中午喷洒效果较好的原因,若是触杀类农药应选择在傍晚喷洒效果较好的原因。在学习影响蒸发快慢因素时,可引导学生分析农村地膜覆盖是怎样减慢蒸发的,是什么时候盖膜,在使用地膜时也应注意当雨水过时时适时揭膜的目的。

六、重视实验课教学,以一些典型有趣的实验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认真地总结思索得来的,在物理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多动手做实验,引导学生做一些有趣的实验,如在上光学前可布置学生下去观察“插入水中的筷子”,“隔着水滴看字”等有趣的实验,插入水中的筷子,看上去是弯的,拿出水后,又是直的,把水滴放到透明塑料纸上,看书上的小字,会看到书上的字变大,学生看到这些奇异的现象后,即使是“学困生”也会有好奇心和追根究底的心情去看书,去找原因,想知道为什么?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也是我们教师最愿看到的结果。

七、精心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困生”与学习的兴趣。

物理兴趣范文篇2

【关键词】物理学;兴趣的作用;兴趣的培养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1.兴趣在学习物理中的作用

1.1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在物理教学中,只有学生把学习看作一种快乐,是一种需要,在兴趣中学习,才会产生巨大的内动力,才会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智力和能力才会得到充分的发挥。

1.2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

通常学生对学习物理产生兴趣,就能把所学的内容弄懂、弄通、弄熟、巩固。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种种物理现象、物理问题时,就会联系到所学知识,这样就会加深理解,学习的自觉性就会更高,老师不去督促,他们也会自觉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甚至会自己做一些老师不布置的课外习题,遇到难题他们会找老师、同学共同商量解决。这样学生的学习情绪从原来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如果学生对物理产生这样浓厚的兴趣,那么学习成绩肯定会提高,所以说“兴趣”与“质量”有着密切的联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

2.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策略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应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及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寓教学于乐趣中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方法如下:

2.1上好序言课,引发学习兴趣

上序言课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好奇心,用一些生动语言将学生带到美好神奇的自然界及现实生活中去。例如:成熟的苹果为什么落向地面,而不会飞到太空去呢?下雨的闪电、打雷难道真是雷公、雷母吵架发怒,双方擂鼓、敲锣的声势?费劲流汗,汗水飘落下来吗?雨过天晴,一轮彩虹挂碧空。同学们知不知道彩虹是怎样产生的呢?选用一些精彩、新奇的演示实验来引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例如,可用茶杯装满水,然后盖上硬纸片,再倒置过来悬空而水不会洒到地面上。把新鲜鸡蛋放入烧杯的水中会下沉,连续向水中加盐并搅拌,鸡蛋会慢慢地浮上来。让学生一开始就感觉到物理这一门课又重要、又新奇、又有趣,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为今后学好物理打下一个良好的心理基础。

2.2上好实验课,培养学习兴趣

实验对于中学生来说有很大的吸引力,因为实验可以将抽象知识变为较直观,可以将静变为动,将枯燥乏味变为形象生动有趣。有趣的实验课是可以诱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必然途径,最容易使学生大脑产生兴奋。老师演示实验能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学生在观察实验时,自然也会产生自己动手的欲望,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试。”学生自己操作,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多动手做实验,这不仅可以满足学生操作的愿望,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不断体会到“发现”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获得成功后的喜悦,这样增强学习的信心和欲望。

2.3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精心设计一定环境引起学生新旧概念的冲突,从而感到原有知识的不足,造成认知的不协调,激发学生的疑惑,进而产生一种积极探索的愿望。如在上到牛顿第一定律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可将小车轮子朝上放在桌上,问:“怎样才能使小车运动起来?”肯定有大部分同学说:“用力推小车就会运动起来。”教师边演示边问:“用手推小车,小车运动。当手停止推小车后,小车将处于什么状态?”学生都说静止。停止用力后,小车静止,让学生提出看法:你认为物体运动的原因是什么?学生一致认为,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将小车正放桌上,轮子朝下,用手推动小车达到较大速度时,使手与小车脱离后,小车仍继续向前滑动一段路程。问:“没有力的作用,小车为什么仍然运动?”这样一来,引起学生认知的矛盾冲突,就象一石激起千重浪,同学们兴趣盎然,急于知道答案,学习兴趣就会激发起来。

2.4重视引导知识的应用,提高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物理现象,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这不但巩固学生的知识,而且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授“电能表”这一内容后,可以布置学生回家认真看家里的电能表结构及电线接法,一个月家里用多少度电。讲授“家庭电路”这一内容后,还可以布置学生给家里安装一个电灯等作业。使学生在实践中,能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知识的作用是极为广大,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积极性。

2.5用风趣的语言,深化学习兴趣

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语言应体现出机智和俏皮。例如,在讲摩擦起电时,给学生打比方,摩擦起电的原因,好比我们学校各个班都是一张长的桌子两位同学同坐,如果同桌间发生摩擦吵架,一个同学由于生气跑到另一个班的教室里,这样我们班就有一位同学单独坐,那位跑到另一个班的同学也是单独坐。这时相当于两个班都带了“电”。通过教师教育后,他(她)们和好,那位同学又回来了,他(她)们又同坐了。这时两个班处于中和状态,不带“电”了。则摩擦起电与此相似,原来,物质内部的正、负电荷是一对一对存在,这时物体不显电性。当两个物体互相摩擦后,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因缺少电子而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因有了多余的电子而带等量的负电,摩擦起电就是使正、负电荷分开,使物体带多余正电荷或负电荷。如果带等量异种电荷的两物体互相接触时,正、负电荷又结合,这时物体不带电,处于中和状态。语言生动风趣,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同时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6讲述有趣的物理现象,物理家的故事,增强学习兴趣

如果教师能结合物理教学,把课堂内容故事化,定能加深所学内容的理解,从而增强学习兴趣。如在讲“机械运动”一节,在引入课题时,讲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2000米高空飞行时,从脸旁抓到一颗飞行的德国子弹,而飞行员却“安然无恙”的故事,会让学生感到好奇。在讲授“大气压”时,从故事引入:1654年5月8日,德国马德堡市的市长格里克,他把两个直径三十多厘米的空心铜半球紧贴在一起,用抽气机抽出球内的空气,然后用两队马向相反的方向拉两个半球,“连16匹马都不能把它们拉开,或者只有费了很大的劲才能拉开它们。”市民问:“什么力量把它们压合得这么紧呢?”市长回答说:“空气产生的大气压力。”如果将铜半球上的阀门拧开,空气经阀门流入球内,用手一拉球就开了,这就是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通过讲述这一故事,学生对大气压力真有那么大产生怀疑。为了证明它的真实性,他们就要努力学习这一内容。

2.7教育学生常留心观察现实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巩固学习兴趣

物理学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大多物理定律和规律都从观察中发现的。例如,牛顿通过对苹果落地的思索,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伽利略通过观察吊灯的摆动发现了单摆的等时性。通过举例,引导学生经常观察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例如,冬天,在干燥季节里,在黑暗中脱下化纤衣服,往往能看到火星闪烁,这是为什么呢?又如,冰棍“冒”出白气是向上飘还是向下飘?通过引导,学生会在生活中发现各种各样的物理学现象,在学生的头脑中不断形成许多尚未解决问题的悬念,从而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学习兴趣就会不断提高和巩固。

物理兴趣范文篇3

[关健词]:激发学困生兴趣

常言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月有圆缺,学有迟速”。学生的差异必然存在,教师必须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初一的学生兴高采烈的来到学校,而初二的学生由于成绩的原因,自知升学无望,逐渐发展为对学习失去信心,甚至放弃的态度,若任其发展下去,这部分学生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此,我们必须对这些“学困生”进行激发学习兴趣的教育,结合本人多年教学实践认为可从如下几方面做起:

一、上好“引言”课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初二学生来说,物理是一门新学科,他们带着浓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来上课,如果处理不好,会使“学困生”失去学习物理的兴趣,对上此课前应精心设计,一开始就要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在上第一节课时就对学生言明“物理对每一个学生来说都是启蒙学科,大家不存在什么基础差异,且与其它学科联系不大,就象百米赛跑一样,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你们都是我的新学生,我对每一个学生都会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同一起点,同一教师同样教学,我相信每一位学生都会象历届学生,努力争取成功。”列举最近读过的一些其它学科很差、而物理学得较好的学生来鼓励“学困生”,帮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在上新课前采用几个典型的实验把学生带入学科的大门,在上课时对学生说我们先来看两个魔术,然后将一个用插头接好的电灯插亮,故意在线上留下一个很松的接头,轻轻一拉就不断的冒出火花,然后问学生谁敢站在地上用手直接来把这个线头接牢,此时再用手轻轻拉动电线,使接头不断的昌出火花,增加紧张气氛,过一会看看没有人回答再说:“教师敢”,然后故意装做很害怕的样子,手要触到电线又立刻缩回来,反复两次,最后很自然地把线头用手直接接牢,用胶布包好,然后再三警告学生这个实验目前大家绝对不能做,是有生命危险的,到学了安全用电以后,大家知道注意事项就可以做了,然后拿出一个杯子和一张纸让学生检查一下是不是普通的杯子和纸,然后装满一杯水,把纸放到上面,再问学生,杯子倒过来后纸会不会落下,水会不会流出,让学生议论一会后,再做出倒杯纸托水实验,此时学生都会发出赞叹声,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惊异和喜悦,这些直观的演示,可激发“学困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及高涨的情绪,为新课的讲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以成功体验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使成功的体验与学习形成良性循环,有兴趣才会主动,然而学习兴趣的持久取决于成功的体验,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说过:“兴趣就是花少量的时间得到一个好成绩”。一般说来,在刚开始学习物理的初期,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是很浓的,如果有了收获又得到自己和他人的的好评就会使兴趣得到加强,否则屡屡的失败就会销蚀原来的兴趣,因此在平时的测验中试题的易中难比例尽量简单些,使“学困生”也能得到一个好分数,并且每次考试后不纯看分数只要看到进步都要进行表扬、鼓励;平时上课针对他们设计的问题应尽量简单些,如在讲长度测量时可让他们回答,长度的主要单位是什么?长度测量的工具是什么?2米等于多少分米等,他们回答后说这些也是今后检测的内容,你们能回答出很不错,这些问题在中考中也会出现,让他们也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品尝到学习的乐趣,建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

三、用“肯定、承认和赞扬”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改变用“一个标准”要求和衡量所有学生的单一性关注,采用多元智力理论关注不同类型的学生,从而多几把尺子,开发学生多种发展潜能,在教学中努力地去发现“学困生”的优点、长处、能力等,适当地赞美“学困生”,不仅教师可以获得学生的好感,而且还可以使教学双方在心理和感情上靠拢,缩短彼此间的距离,马克吐温说:“我能为一句赞美之词不吃东西”,这话虽然有点夸张,便却反映了人们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没有人不喜欢他人的肯定、承认和赞扬,只要不是过份的吹捧,人们听了都会心花怒放,赞美之词如同照耀人们心灵的阳光,如在学生主动回答时答错了,受到同学“嘘”声时,我会说,虽然他答错了,但说明他上课时很专心,他勇敢大胆,我们应向他学习,这时同学们就会向他投去羡慕的目光,培养了他的自信心和主动性。

如有一次学生在室外出黑板报,上课时才匆匆收场,他是一个学习较差但粉笔字写得很好的学生,我看了一会说黑板字写得不错,比我写的还好,好好练将来一定会有出息的,行行出状元嘛,后来这位学生学习开始认真起来,一个学期后成绩大有起色。慷慨地赞美学生,让学生开心,我们并不会有什么损失,这并不是一件难事,只要时时提醒自己就能做到。

四、以名人学习的曲折经历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结合课本内容,向学生介绍一些大科学家学习的曲折经历,在平时我就注意收集学生较为熟悉的伟大物理学家的学习历程,如爱迪生曾被学校教师一致认为是一个笨蛋,智商太差,不是读书的料,他在班上读书不到三个月就被学校教师一致通过让他退学,他失学后通过自学最终成了发明大王。爱因思坦读小学时除了物理外其他功课成绩都很糟糕,被同学戏称为“憨直农夫”但是经过不懈的努力他成功了。他们的学习也是经历了曲折和失败,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不管任何人都会遇到曲折,关键是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我们有些同学虽然现在很差,但将来说不定你就是“爱迪生”和“爱因思坦”,但要成功同学们是要付出艰苦努力的。

五、以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由于农村中学的学生最终大部份要回到农村,成为农村的建设者,初中物理教材中的物理知识应用在农村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不少,教师在生活中应注意收集和挖掘,在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既学习了物理知识,也掌握了生产技能,使即使升学无望的“学困生”也能感觉到物理是有用的。如在讲授密度应用时,可通过计算水的质量是多少?从而引出农田喷雾器上标识8L、10L、15L的含意,若要兑农药千分之几应怎样计算放药量。在讲扩散和温度关系时,可引入喷洒农药的时间选择,若是熏杀类农药应选在中午喷洒效果较好的原因,若是触杀类农药应选择在傍晚喷洒效果较好的原因。在学习影响蒸发快慢因素时,可引导学生分析农村地膜覆盖是怎样减慢蒸发的,是什么时候盖膜,在使用地膜时也应注意当雨水过时时适时揭膜的目的。

六、重视实验课教学,以一些典型有趣的实验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认真地总结思索得来的,在物理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多动手做实验,引导学生做一些有趣的实验,如在上光学前可布置学生下去观察“插入水中的筷子”,“隔着水滴看字”等有趣的实验,插入水中的筷子,看上去是弯的,拿出水后,又是直的,把水滴放到透明塑料纸上,看书上的小字,会看到书上的字变大,学生看到这些奇异的现象后,即使是“学困生”也会有好奇心和追根究底的心情去看书,去找原因,想知道为什么?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也是我们教师最愿看到的结果。

七、精心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困生”与学习的兴趣。

情景不仅是“一种刺激”而是教学目标相应的知识活动。与情景活动相应结合的一种人为优化的场景,这种有意识创设的,优化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客观情景,在教师语言的启迪下,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心理场景,如临其景,不仅促使全班学生,全神贯注地认知,而且激发学生有情感地主动参与学习,如在讲磨擦时可让学生回忆在家拉手推车时,同样重的车走在水泥路上和土路上的感觉、用力情况,找出用力不同的原因;拉重车和轻车的用力情况,找出用力不同的原因,从而引导学生分析出影响磨擦力大小的因素。用学生熟悉的场景即使“学困生”也会主动参与讨论,因为他有生活亲历,现象直观,结果易得。

总之,兴趣属非智力因素的范畴,农村中学的“学困生”的智力因素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差异,因而从挖掘智力因素,培养非智力因素入手,对“学困生”进行兴趣教育,不仅能使“学困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更重要的是这种强烈的求知欲望一旦保持下去,就会使学生产生巨大的学习内在动力,足以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和忍受各种挫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困生”们在“兴趣”老师的培养教育下逐步得到发展,从而走向成功,这也正是我们教育者最愿看到的事实。

参考书:

1、《云南省中学特级老师教学经验选》(云南省教育委员会编),(云南教育出版社出版)(1996年8月第一版)

物理兴趣范文篇4

【关键词】物理学;兴趣的作用;兴趣的培养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1.兴趣在学习物理中的作用

1.1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在物理教学中,只有学生把学习看作一种快乐,是一种需要,在兴趣中学习,才会产生巨大的内动力,才会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智力和能力才会得到充分的发挥。

1.2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

通常学生对学习物理产生兴趣,就能把所学的内容弄懂、弄通、弄熟、巩固。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种种物理现象、物理问题时,就会联系到所学知识,这样就会加深理解,学习的自觉性就会更高,老师不去督促,他们也会自觉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甚至会自己做一些老师不布置的课外习题,遇到难题他们会找老师、同学共同商量解决。这样学生的学习情绪从原来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如果学生对物理产生这样浓厚的兴趣,那么学习成绩肯定会提高,所以说“兴趣”与“质量”有着密切的联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

2.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策略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应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及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寓教学于乐趣中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方法如下:

2.1上好序言课,引发学习兴趣

上序言课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好奇心,用一些生动语言将学生带到美好神奇的自然界及现实生活中去。例如:成熟的苹果为什么落向地面,而不会飞到太空去呢?下雨的闪电、打雷难道真是雷公、雷母吵架发怒,双方擂鼓、敲锣的声势?费劲流汗,汗水飘落下来吗?雨过天晴,一轮彩虹挂碧空。同学们知不知道彩虹是怎样产生的呢?选用一些精彩、新奇的演示实验来引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例如,可用茶杯装满水,然后盖上硬纸片,再倒置过来悬空而水不会洒到地面上。把新鲜鸡蛋放入烧杯的水中会下沉,连续向水中加盐并搅拌,鸡蛋会慢慢地浮上来。让学生一开始就感觉到物理这一门课又重要、又新奇、又有趣,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为今后学好物理打下一个良好的心理基础。

2.2上好实验课,培养学习兴趣

实验对于中学生来说有很大的吸引力,因为实验可以将抽象知识变为较直观,可以将静变为动,将枯燥乏味变为形象生动有趣。有趣的实验课是可以诱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必然途径,最容易使学生大脑产生兴奋。老师演示实验能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学生在观察实验时,自然也会产生自己动手的欲望,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试。”学生自己操作,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多动手做实验,这不仅可以满足学生操作的愿望,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不断体会到“发现”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获得成功后的喜悦,这样增强学习的信心和欲望。

2.3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精心设计一定环境引起学生新旧概念的冲突,从而感到原有知识的不足,造成认知的不协调,激发学生的疑惑,进而产生一种积极探索的愿望。如在上到牛顿第一定律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可将小车轮子朝上放在桌上,问:“怎样才能使小车运动起来?”肯定有大部分同学说:“用力推小车就会运动起来。”教师边演示边问:“用手推小车,小车运动。当手停止推小车后,小车将处于什么状态?”学生都说静止。停止用力后,小车静止,让学生提出看法:你认为物体运动的原因是什么?学生一致认为,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将小车正放桌上,轮子朝下,用手推动小车达到较大速度时,使手与小车脱离后,小车仍继续向前滑动一段路程。问:“没有力的作用,小车为什么仍然运动?”这样一来,引起学生认知的矛盾冲突,就象一石激起千重浪,同学们兴趣盎然,急于知道答案,学习兴趣就会激发起来。

2.4重视引导知识的应用,提高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物理现象,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这不但巩固学生的知识,而且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授“电能表”这一内容后,可以布置学生回家认真看家里的电能表结构及电线接法,一个月家里用多少度电。讲授“家庭电路”这一内容后,还可以布置学生给家里安装一个电灯等作业。使学生在实践中,能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知识的作用是极为广大,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积极性。

2.5用风趣的语言,深化学习兴趣

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语言应体现出机智和俏皮。例如,在讲摩擦起电时,给学生打比方,摩擦起电的原因,好比我们学校各个班都是一张长的桌子两位同学同坐,如果同桌间发生摩擦吵架,一个同学由于生气跑到另一个班的教室里,这样我们班就有一位同学单独坐,那位跑到另一个班的同学也是单独坐。这时相当于两个班都带了“电”。通过教师教育后,他(她)们和好,那位同学又回来了,他(她)们又同坐了。这时两个班处于中和状态,不带“电”了。则摩擦起电与此相似,原来,物质内部的正、负电荷是一对一对存在,这时物体不显电性。当两个物体互相摩擦后,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因缺少电子而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因有了多余的电子而带等量的负电,摩擦起电就是使正、负电荷分开,使物体带多余正电荷或负电荷。如果带等量异种电荷的两物体互相接触时,正、负电荷又结合,这时物体不带电,处于中和状态。语言生动风趣,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同时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6讲述有趣的物理现象,物理家的故事,增强学习兴趣

如果教师能结合物理教学,把课堂内容故事化,定能加深所学内容的理解,从而增强学习兴趣。如在讲“机械运动”一节,在引入课题时,讲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2000米高空飞行时,从脸旁抓到一颗飞行的德国子弹,而飞行员却“安然无恙”的故事,会让学生感到好奇。在讲授“大气压”时,从故事引入:1654年5月8日,德国马德堡市的市长格里克,他把两个直径三十多厘米的空心铜半球紧贴在一起,用抽气机抽出球内的空气,然后用两队马向相反的方向拉两个半球,“连16匹马都不能把它们拉开,或者只有费了很大的劲才能拉开它们。”市民问:“什么力量把它们压合得这么紧呢?”市长回答说:“空气产生的大气压力。”如果将铜半球上的阀门拧开,空气经阀门流入球内,用手一拉球就开了,这就是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通过讲述这一故事,学生对大气压力真有那么大产生怀疑。为了证明它的真实性,他们就要努力学习这一内容。

2.7教育学生常留心观察现实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巩固学习兴趣

物理学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大多物理定律和规律都从观察中发现的。例如,牛顿通过对苹果落地的思索,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伽利略通过观察吊灯的摆动发现了单摆的等时性。通过举例,引导学生经常观察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例如,冬天,在干燥季节里,在黑暗中脱下化纤衣服,往往能看到火星闪烁,这是为什么呢?又如,冰棍“冒”出白气是向上飘还是向下飘?通过引导,学生会在生活中发现各种各样的物理学现象,在学生的头脑中不断形成许多尚未解决问题的悬念,从而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学习兴趣就会不断提高和巩固。

物理兴趣范文篇5

许多学生在进行物理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对物理的重要性进行全方面认识,只是单纯将物理作为考试的一项内容,造成物理学习效果受到制约.这种只为考试的学习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打折扣,造成学生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越来越“萎靡不振”.因此,教师要对物理的实用性进行强调,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学习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关系,将物理与生活结合在一起,以生活为基础,提升物理学习的趣味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日常生活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对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进行深入了解.例如,在讲“压强”时,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生活中常说“开水不响,响水不开”?在学生自由讨论后,由学生代表进行解答,由教师进行总结.在水沸腾前,由于对流状况,水内会产生气泡,从下向上逐渐上升发生振动.大部分气泡在水下压力作用下破裂,破裂声与振动声与水壶发生共鸣后形成巨大的响声.但是,当水沸腾后,水上下温度相同,气泡上下压强差异不大,直至浮到水面上才破裂,响声较小.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到生活中的物理是无穷尽的,让学生了解到物理是源于生活的,赋予学生一颗善于观察的心,提升学生物理学习的趣味性.

二、以言语为乐,洗涤学生心灵

语言是教师教学中的主要途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基础.教师的语言,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质量,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情绪.因此,在开心学物理教学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首先对自身的语言进行提升,将教学语言生动化、趣味化,在语言中赋予启发性强、哲理性高的内容,从语言中改观学生对初中物理的看法,提升学生学习成效.教师要注意提升语言的趣味性,以生动幽默的语言提升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改善学生对物理的认识,刺激学生产生想象及创造现象;教师要注意使用启发性的语言,让学生主动思考、学习,层层深入、由浅到深,提升学生对教学的认识;教师要将情感注入到语言中,让学生能够深入体会物理,激起学生对初中物理学习的情感及共鸣;教师要尽量将语言简化、精炼,降低学生可能出现的厌烦、听不懂现象,提升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效果及质量.

三、以成果为辅,开拓学生视野

物理兴趣范文篇6

一、悬念设置

兴趣教学要求教师转变思想,不断地进行自我提升,将自身的知识面拓展、更新,充分了解教材的内容与知识点,并且能够将深刻晦暗的理论以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让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消化.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应通过问题的设置来制造悬念,以历史故事或实验等方式有针对性地设置问题,将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力吸引过来,使学生关注这些问题并积极思考,在思考与探究的过程中领悟教学知识.例如,在讲“流体压强与流速之间的关系”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任务,让学生准备吸管和纸张等.教学中教师提问吸管吸水的道理,随机选择几个学生来演示实验,再由教师提问吸水这一行为在嘴巴不接触吸管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完成,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其注意力、好奇心均被调动起来,主动发散思维解答问题,出现了许多千奇百怪的回答.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并讲解其中的原理,学生恍然大悟且兴致高涨,提高了教学效果.悬疑设置要求教师将教学的方式多样化、丰富化,并且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能够有充分的了解,并结合其特点进行教学设计,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满足其好奇心理.在设计教学悬念时精心把握细节,紧抓学生思维的热点与焦点,与学生年龄特征、心理特点等相结合,由浅入深深化课程教学.

二、趣味设置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教学内容为基础,通过录像或实验等环节进行趣味设置,不但能够让学生对学习保有兴趣,也能转变教学氛围,使其轻松有趣更易于为学生所接受.例如,在讲“摩擦力”时,教师可装作一时不察而以黑板擦的背面来对黑板进行擦拭,黑板会因教师的擦拭而发出尖刺的声音,黑板上的字依然会存在,学生会因教师的举动而感到有趣好笑.这时教师再纠正自己的动作,以正面进行擦拭,黑板很快就擦拭干净了.通过趣味设置的方式引起话题,带入课堂教学的内容,教师可提问:为什么擦黑板时必须要用正面才能擦干净,为什么用背面擦没有作用?引发学生的思考,进而对问题进行探究.也许学生并没有关注过擦黑板这一小小的行为中蕴涵的道理,擦黑板的动作也并没有人做过专门的教授,好像自然就学会了,殊不知生活中许多不起眼又非常寻常的事情中都蕴涵着许多的道理.教师可以类似的事情为例,启发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多思考,也许就能得到许多不同的收获.趣味设置的基础是对教学内容与教学目的的熟悉与掌握,教师要抓住其中的闪光点,将学生心理需求与教学需要有效融合,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探究与解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感受知识获取的乐趣.

三、情境趣引在教学中,开门见山是不少

物理兴趣范文篇7

我国古代教育家曾经指出“:善教者事半而功倍,恶教者事倍而功半。”十分强调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为了提高学生在习题课上的学习兴趣,提高习题课的教学效率,我尝试采用了以下方法:

1、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笔者曾听过一堂《欧姆定律的应用》的习题课,执教老师在准备习题中深一脚,浅一脚,不能由易到难,所以学生在完成习题时感到困惑,乃至于怀疑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造成课堂沉闷压抑,老师无法正常组织教学工作,学生无法主动自觉参与课堂。事后,我与这位老师分析了一下:在刚刚结束欧姆定律的知识学习后,就迫不及待的引入关于定律应用电路的设计,从难度上来说学生无法适应,从教学规律来说,没能做到由浅入深,学生往往在难易之间失去目标的定位。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如果违反学生的认知规律,只能欲速而不达。学生普遍感到物理难学,固然跟物理学科对能力要求较高有关,但不可否认,教学目标定得太高,习题阶度过大,也是造成学生对物理昏昏欲睡的一个重要原因。

2、典型的题目,优化组合。注重题目的科学性、典型性、针对性和发散性,有效提高训练和讲解效率。在优化习题设计中,同时要注意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设置相应的物理生活情境,但不要为了学生的兴趣而故意去追求。

3、应用多功能媒体,充分调动学生的认知结构,激起学生的兴趣。如果将课堂上需要呈现和讲解的特别重要的知识点运用多媒体或者其他呈现方式,必然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气氛活泼。多媒体可以借助于其固有的特点,加上动画,音乐,美术,呈现习题的过程比较快,节奏紧张不拖沓,能在有限的时间,与学生做到沟通自如。

4、学生做题,学生讲的方法。教师布置好习题,让学生认真完成,并要求学生完成后把自己分析和解题的过程给全班同学讲解,让学生扮演“小老师”的角色,这样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参与于教学活动中来,加强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学习的信心,吸引其他同学的注意力.在此过程中,老师要在学生讲的同时不断纠正其出现的错误,排除每一个疑点.这种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思辩精神,特别适用于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和发散性的习题。

5、分组竞赛的方法。由教师分组,让每个小组推选三名同学参加比赛,以抢答、笔试、题板等形式进行,规定:“答对一道题加十分,答错或不答扣十分。”及时对比赛成绩给予公布.最后对各组排名,给优胜组授予“冠军组”称号,使各组之间形成竞争,增强学生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这种方法除了巩固学生的知识掌握以外,还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团队精神、协作精神。这种方法学生的参与面广,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特别适用于基础题和难度不太高的习题。

6、找茬法。由教师提供一份错误的解题过程,可以是思路的错误,也可以是格式的错误,甚至是计算的错误,将学生平时容易出的错展示出来,让学生来找错误。这种方法学生的参与性强,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和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

7、实验法。一些习题中出现的问题,可以通过实验来进行验证。预先布置学生课前进行小实验,课堂上通过展示他们的实验来进行验证。这种方法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如在讲浮力时,有一道题说:有一艘装了石头的船漂在水面上,当把船上的石头扔到水中后,水面是上升、下降、还是不变。我提前准备了一个装水的大烧杯和一个装有石头的小烧杯,用小烧杯代替船放在大烧杯中。先让学生猜测当把船上的石头扔到水中后,水面是上升、下降、还是不变,然后动手实验,发现大烧杯中的水面明显下降了。发现与自己的猜测不符,学生很好奇,急于听到老师的讲解。在电学部分,我们遇到了一道题,当电压表与电流表、小电灯、开关、电源串联时,会出现什么现象?我让每个实验小组把提前给他们准备的器材拿出来,自己连接电路并记录现象,并请几个实验小组公布他们的实验结果。他们得到了一致的结论:小电灯不亮,电流表无示数,电压表示数接近电源电压。然后再让学生讨论从理论上如何解释。自己动手再加上认真的讨论,学生的印象会很深,以后再碰到这类电路故障分析问题,学生就不会再错了。

物理兴趣范文篇8

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

在物理教学中,如果注意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实际,提出与教学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往往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例如讲授《光的折射》时,可先提出以下一些问题:透过老花镜看紧靠镜子的物体,显得比原来怎么样?透过老花镜看远处物体物体又会怎样呢?透过圆形金鱼缸看缸里的鱼发现鱼会变大,透过装满水的杯子看插插入的筷子发现筷子会在分界处折弯,这又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学生必然会产生兴趣,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而课后又是课堂的延伸。结合物理教学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征,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小实验、小制作也是发展物理兴趣的好形式。对初中生来说,可让他们自己动手制作简易测力计、杆秤、潜望镜等,这样做,不仅能够加深他们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很好地实现了知识的迁移。

制造学习上的悬念

在物理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够不断地制造悬念,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一种急于探求的心情,那么就会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例如在《滑轮组》一节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把滑轮组放在一黑匣中,演示时上端提线,下端线进入盒中,结果出线比进线长得多。此时,一般学生会感到好奇,基础扎实的学生会想到是省力杠杆并急于想得到证实,因此产生强烈兴趣,当盒子打开后,学生又会惊讶,心想这是杠杆吗?同时渴望得到明确的答复,在这样的渴求中老师稍加分析会收到明显效果,起到化冗长的讲授为积极的探索的作用,老师讲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认知冲突是指一个人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与当前面临的情境之间存在的差别。这种冲突常常会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并导致其关心、注意和探索行为。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如果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的学习内容之间具有中等程度的差距时,就会引起他们的认识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物理学中许多规律、定律是前后相连的,而中学生的思维缺乏连贯性,往往停留在表层认识上,如果教师能设法让他们发现原有认识的片面性,或再多问一个“为什么”学生就无法解决,则会使他们产生认识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电压》一课新课导入可作如下提问1、导体中要有持续电流须几个条件?学生预料回答:“a电源、b电路要接通”。接着追问:“电流怎样形成的?”学生答:“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的”。继续追问:“是什么使电荷发生了定向移动?”学生答:“是电源”。老师接着演示小灯亮的电路验证学生回答的正确性,再接着用一废电池换原来新电池重做实验发现灯不亮了,老师问:“为什么不亮呢?”学生会说:“那是废电池。”老师问:“为什么新电池会使电荷发生定向移动呢?电源究竟是靠什么使电荷发生定向移动呢?”到这时学生回答不上,必定疑惑,从而产

保持刺激的新颖和变化

中学生对新鲜事物总是充满好奇心,教学内容是否有兴趣,兴趣的大小,对教学效果都有直接的影响,在物理教学中若能经常保持刺激的新颖和变化,就能不断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从而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乐于学习想要学习,例如在讲《磨擦起电两种电荷》这一节时,为了把这一节抽象知识形象化,让学生激发起探求的需要,可这样引入新课,带四根一端膨松的塑料捆扎绳(做此实验要求当时天气要干燥)问哪个同学能把膨胀的一端捻聚在一起,根据生活经验学生们会争先恐后举手要求做这一件认为简单的事,然后每组叫一位学生到讲台前操作,结果会发现每位同学都事与愿违,他们发现绳子不仅没有被聚拢在一起,反比刚才更膨松了,且越用力捻膨松得越厉害,这一新颖现象使学生感到非常惊奇,怎么会是这样呢?他们迫切地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基于这种迫切感,学生对这一节课的兴趣会很快激发起来。

及时给予成功的满足

兴趣是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在物理学习中,如果学生获得成功,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若反复多次,学习和愉快的情绪则会建立固定的联系,也就会形成越学越有兴趣,越有兴趣就越想学的良性循环,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如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出一些学生经过一定的努力便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遇到困难时,教师再给予适当的帮助,当学生解决了面临的问题后,便获得成功的满足:在实际教学当中要时时刻刻抓住学生的成功处给予适时鼓励,如巧妙地运用语言激励,对一般学生可用:“书写认真”“解法巧妙”“见解独解”。对已获成功的基础较好的学生可进一步用言语刺激:“你还有其他方法吗?”“你还有更巧的方法吗?”这样会使全班兴趣高昂,切忌给学生以反复失败的刺激,这样才可使兴趣持久。

1、电子的发现

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在阴极射线的实验中发现电子(一种带负电的粒子)。〖在封闭的玻璃管内有两个电极(阴极和阳极),抽出管内空气(压强在10-2mmHg以下),这就是阴极射线管。当两极间加高电压时,从阴极发出一种射线叫阴极射线,它能使对着阴极的玻璃管壁发出荧光。〗并确定电子的电荷与质量的比值。发现不同物质做成的阴极发出的射线都有相同的e/m值。表明这种带电粒子是一切不同元素的原子的共同组成部分。称它约电子。后来,在X射线使气体电离和光电效应等实验现象中,都从原子中击出了电子,表明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是比原子更小的微粒,电子的发现打破了原子不可分的信念。

电子的发现,认识到原子是可分的,是人类对物质结构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开创了探索原子内部构造和物质微观结构的新时代。

既然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而原子又是中性的,那么原子里还存在带何种电的物质?既然电子的质量很小,那么原子的质量绝大部分集中在哪里?

师:汤姆生原子模型的内容是什么?

生: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球内,电子则镶嵌在原子里。原子的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正电荷,电子的质量很小。

当时汤姆生认为原子是中性的,由质量很小的电子(如枣子)镶嵌在集中了原子的几乎全部质量的正电荷(如糕)中构成,电子是不动的。

原子受到激发以后,电子开始振动发光,就形成了原子光谱汤姆生原子模型,能解释一些实验事实。但是不久,就被新的实验事实否定了。1909至1911年,汤姆生的学生卢瑟福和同事们做了一个著名的a粒子散射实验,这个实验的现象却无法用汤姆生原子模型来正确解释。

二.动量守恒定律是物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动量守恒定律不仅适用于低速宏观物体,而且适用于接近光速运动的微观粒子。在自然界中,大到天体的相互作用,小到基本粒子间的作用,都遵守动量守恒定律,它是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都遵守的共同规律,应用非常广泛.因而是物理教学的重点内容。在现行的高中物理教材中,《验证动量守恒定律》是学生实验的内容,但是这个实验的传统做法由于仪器、动量守恒条件的要求等方面的问题,实验效果很不理想,因此,实际教学中对这一实验的处理多是“以讲代做”。这个问题也是目前学生实验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我校在本学期购置了新课程中所要求的气垫导轨、力学传感器及计算机实时采集和处理实验数据等器材,这套实验仪器的数量及精密程度在北京市名列前茅。利用这些仪器可以很好的实现动量守恒条件、并可采用多种方法较准确的采集实验数据,从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物理规律。为了解决传统实验操作困难、数据不准确、实验结论与物理规律相去甚远等问题,更为了使学生通过学习并使用传感器等现代测量工具进行自主、合作的研究行学习,我想对《验证动量守恒定律》这一学生实验进行新的教学设计。

受传统学科教学目的、内容、时间和教学方式的影响,特别是在教师处于繁重的工作压力和教学资源相对短缺的现实条件下,在教学中普遍实施多元智能教学是有困难的。因此,以研究性学习为切入点实施多元智能教学,可以改变传统的单一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开发学生的多种智能,给予每一个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广阔空间,并可帮助学生发现其智能的特点和业余爱好,促进其发展。动量守恒定律这部分内容属于选修内容,但我校高一实验班的学生目前已学习了这部分内容,据此,高一实验班《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设计如下:

第一阶段:布置课题---《利用实验验证动量守恒定律》,使学生明确,验证性实验是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步骤,一个理论的建立常常是经过“现象→假想→验证→理论”。在明确研究目标后,学生可根据自身特点,自愿结合形成研究小组;

第二阶段:向学生介绍现有实验器材,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未使用过的仪器的原理及使用方法(教师下发有关仪器的文字材料,学生也可查阅有关资料),而后,研究小组的学生共同研讨实验方案;

第三阶段:教师与学生一起实施实验方案,在实验过程中发现、总结问题,改进实验,最终得出实验结论;

第四阶段:各组完成实验报告(包括:实验原理、方法、步骤、结论及问题分析);

第五阶段:各组汇报并进行实验演示,学生、教师评议,共同思考还有哪些应深入研究的问题。

编制评价表----学生自评与互评.

总之,《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研究不仅能使学生掌握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开发学生的语言、逻辑-数学、视觉空间、肢体-动作智能以及人际、内省和自然智能。

三.机械能守恒定律可以认为是力学方面的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它的条件是系统只有重力、弹力做功。在这样的系统中,尽管动能和势能在相互转化,但总的机械能恒定。这里谈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首先,机械能守恒是对系统而言的,而不是对单个物体。如:地球和物体、物体和弹簧等。对于系统机械能守恒,要适当选取参照系,因为一个力学系统的机械能是否守恒与参照系的选取是有关的。

其次,适当选取零势能面(参考平面),尽管零势能面的选取是任意的,但研究同一问题,必须相对同一零势能面。零势能面的选取必须以方便解题为前提。如研究单摆振动中的机构能守恒问题,一般选取竖直面上轨迹的最低点作为零势能面较为恰当。

再次,适当选取所研究过程的初末状态,且注意动能、势能的统—性。

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题有两种表达式,可根据具体题目灵活应用:

①位置1的机械能E1=位置2的E2,

即:Ek1+Ep1=Ek2+Ep2

②位置1的Ep1(Ek1)转化为位置2的Ek2(Ep2)

即;Ep1-Ep2=Ek1-Ek2

下面提供二个例子:

[例1]如图1所示,一光滑斜面置于光滑水平地面上,斜面顶端有一物体由静止开始沿斜面下滑;在物体下滑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物体的重力势能减少,动能增加。(B)斜面的机械能不变。

(C)物体的机械能减少。(D)物体及斜面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

[分析]物体在下滑过程中对斜面有垂直于该斜面的压力。由于斜面不固定,地面又光滑斜面必将向右产生加速度;其动能及其机械能增加。所以(B)项错误。物件一方面克服斜面对它的压力做功:机械能减少;另一方面由于它的重力做功,重力势能减少,动能增加,因此选项(A)(C)正确。对于物体与斜面组成的物体系;只有物体重力做功,没有与系统外物体发生能量的转化或转移,机械能守恒,故(D)项正确。

答案为:(A、C、D)

例2]如图2,长为l的细绳系于0点,另一端系一质量为m的小球,0点正下方距0点1/2处有一小钉,将细绳拉至与竖宣方向成q=30o角位置由静止释放,由于钉子作用;细绳所能张开的最大角度为a;则角a为多大?(不计空气阻力和绳与钉碰撞引起的机械能损失,a用三角函数表示)

[解法]∵小球在运动过程中只有重力做功

∴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取小球运动轨迹的最地点为参考平面:

Ek1+Ep1=Ek2+Ep2

四.美国科学家质疑"万有引力定律",中国科学家的反映是"基本定律"不容质疑。问题是"引力定律"是否是基本定律?基本定律又是什么涵义?基本定律就一

定精确吗?

北京青年报2001年5月18日有一篇名为《万有引力失灵了吗?》的报道(见网站《当代物理--物理论文集》的"国外新闻"栏目),我看了此报道之后,有感而发此篇议论。我认为从表面意义上的角度,美国的科学家与中国的科学家的提法都对。实际上美国与中国的科学家都把引力定律当作了"基本定律",如果不把它当作"基本定律",美国科学家也就不质疑它了;既然是确定的"基本定律",中国科学家当然认为不容质疑了,而要寻找其他的解释。[人的思维有一个缺点,一旦在现象事实方面有与原来理论有冲突(反常)的地方,为了保护原来的理论--也就是被科学哲学称为"范式或科学研究纲领",就必然要寻找其它的理由来解释。]问题在于引力定律是不是基本定律,如果不是,那我们为什么把它当作基本定律来运用。基本定律就是理论体系的"公理"定律,是思考的出发点,是逻辑的原始出发点--原始大前提,不是由其他定律推导出来的定律。而我认为引力定律不是基本定律,理由有二:

物理兴趣范文篇9

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

在物理教学中,如果注意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实际,提出与教学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往往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例如讲授《光的折射》时,可先提出以下一些问题:透过老花镜看紧靠镜子的物体,显得比原来怎么样?透过老花镜看远处物体物体又会怎样呢?透过圆形金鱼缸看缸里的鱼发现鱼会变大,透过装满水的杯子看插插入的筷子发现筷子会在分界处折弯,这又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学生必然会产生兴趣,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而课后又是课堂的延伸。结合物理教学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征,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小实验、小制作也是发展物理兴趣的好形式。对初中生来说,可让他们自己动手制作简易测力计、杆秤、潜望镜等,这样做,不仅能够加深他们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很好地实现了知识的迁移。

制造学习上的悬念

在物理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够不断地制造悬念,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一种急于探求的心情,那么就会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例如在《滑轮组》一节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把滑轮组放在一黑匣中,演示时上端提线,下端线进入盒中,结果出线比进线长得多。此时,一般学生会感到好奇,基础扎实的学生会想到是省力杠杆并急于想得到证实,因此产生强烈兴趣,当盒子打开后,学生又会惊讶,心想这是杠杆吗?同时渴望得到明确的答复,在这样的渴求中老师稍加分析会收到明显效果,起到化冗长的讲授为积极的探索的作用,老师讲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认知冲突是指一个人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与当前面临的情境之间存在的差别。这种冲突常常会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并导致其关心、注意和探索行为。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如果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的学习内容之间具有中等程度的差距时,就会引起他们的认识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物理学中许多规律、定律是前后相连的,而中学生的思维缺乏连贯性,往往停留在表层认识上,如果教师能设法让他们发现原有认识的片面性,或再多问一个“为什么”学生就无法解决,则会使他们产生认识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电压》一课新课导入可作如下提问1、导体中要有持续电流须几个条件?学生预料回答:“a电源、b电路要接通”。接着追问:“电流怎样形成的?”学生答:“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的”。继续追问:“是什么使电荷发生了定向移动?”学生答:“是电源”。老师接着演示小灯亮的电路验证学生回答的正确性,再接着用一废电池换原来新电池重做实验发现灯不亮了,老师问:“为什么不亮呢?”学生会说:“那是废电池。”老师问:“为什么新电池会使电荷发生定向移动呢?电源究竟是靠什么使电荷发生定向移动呢?”到这时学生回答不上,必定疑惑,从而产

保持刺激的新颖和变化

中学生对新鲜事物总是充满好奇心,教学内容是否有兴趣,兴趣的大小,对教学效果都有直接的影响,在物理教学中若能经常保持刺激的新颖和变化,就能不断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从而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乐于学习想要学习,例如在讲《磨擦起电两种电荷》这一节时,为了把这一节抽象知识形象化,让学生激发起探求的需要,可这样引入新课,带四根一端膨松的塑料捆扎绳(做此实验要求当时天气要干燥)问哪个同学能把膨胀的一端捻聚在一起,根据生活经验学生们会争先恐后举手要求做这一件认为简单的事,然后每组叫一位学生到讲台前操作,结果会发现每位同学都事与愿违,他们发现绳子不仅没有被聚拢在一起,反比刚才更膨松了,且越用力捻膨松得越厉害,这一新颖现象使学生感到非常惊奇,怎么会是这样呢?他们迫切地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基于这种迫切感,学生对这一节课的兴趣会很快激发起来。

及时给予成功的满足

兴趣是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在物理学习中,如果学生获得成功,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若反复多次,学习和愉快的情绪则会建立固定的联系,也就会形成越学越有兴趣,越有兴趣就越想学的良性循环,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如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出一些学生经过一定的努力便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遇到困难时,教师再给予适当的帮助,当学生解决了面临的问题后,便获得成功的满足:在实际教学当中要时时刻刻抓住学生的成功处给予适时鼓励,如巧妙地运用语言激励,对一般学生可用:“书写认真”“解法巧妙”“见解独解”。对已获成功的基础较好的学生可进一步用言语刺激:“你还有其他方法吗?”“你还有更巧的方法吗?”这样会使全班兴趣高昂,切忌给学生以反复失败的刺激,这样才可使兴趣持久。

1、电子的发现

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在阴极射线的实验中发现电子(一种带负电的粒子)。〖在封闭的玻璃管内有两个电极(阴极和阳极),抽出管内空气(压强在10-2mmHg以下),这就是阴极射线管。当两极间加高电压时,从阴极发出一种射线叫阴极射线,它能使对着阴极的玻璃管壁发出荧光。〗并确定电子的电荷与质量的比值。发现不同物质做成的阴极发出的射线都有相同的e/m值。表明这种带电粒子是一切不同元素的原子的共同组成部分。称它约电子。后来,在X射线使气体电离和光电效应等实验现象中,都从原子中击出了电子,表明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是比原子更小的微粒,电子的发现打破了原子不可分的信念。

电子的发现,认识到原子是可分的,是人类对物质结构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开创了探索原子内部构造和物质微观结构的新时代。

既然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而原子又是中性的,那么原子里还存在带何种电的物质?既然电子的质量很小,那么原子的质量绝大部分集中在哪里?

师:汤姆生原子模型的内容是什么?

生: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球内,电子则镶嵌在原子里。原子的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正电荷,电子的质量很小。

当时汤姆生认为原子是中性的,由质量很小的电子(如枣子)镶嵌在集中了原子的几乎全部质量的正电荷(如糕)中构成,电子是不动的。

原子受到激发以后,电子开始振动发光,就形成了原子光谱汤姆生原子模型,能解释一些实验事实。但是不久,就被新的实验事实否定了。1909至1911年,汤姆生的学生卢瑟福和同事们做了一个著名的a粒子散射实验,这个实验的现象却无法用汤姆生原子模型来正确解释。

二.动量守恒定律是物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动量守恒定律不仅适用于低速宏观物体,而且适用于接近光速运动的微观粒子。在自然界中,大到天体的相互作用,小到基本粒子间的作用,都遵守动量守恒定律,它是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都遵守的共同规律,应用非常广泛.因而是物理教学的重点内容。在现行的高中物理教材中,《验证动量守恒定律》是学生实验的内容,但是这个实验的传统做法由于仪器、动量守恒条件的要求等方面的问题,实验效果很不理想,因此,实际教学中对这一实验的处理多是“以讲代做”。这个问题也是目前学生实验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我校在本学期购置了新课程中所要求的气垫导轨、力学传感器及计算机实时采集和处理实验数据等器材,这套实验仪器的数量及精密程度在北京市名列前茅。利用这些仪器可以很好的实现动量守恒条件、并可采用多种方法较准确的采集实验数据,从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物理规律。为了解决传统实验操作困难、数据不准确、实验结论与物理规律相去甚远等问题,更为了使学生通过学习并使用传感器等现代测量工具进行自主、合作的研究行学习,我想对《验证动量守恒定律》这一学生实验进行新的教学设计。

受传统学科教学目的、内容、时间和教学方式的影响,特别是在教师处于繁重的工作压力和教学资源相对短缺的现实条件下,在教学中普遍实施多元智能教学是有困难的。因此,以研究性学习为切入点实施多元智能教学,可以改变传统的单一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开发学生的多种智能,给予每一个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广阔空间,并可帮助学生发现其智能的特点和业余爱好,促进其发展。动量守恒定律这部分内容属于选修内容,但我校高一实验班的学生目前已学习了这部分内容,据此,高一实验班《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设计如下:

第一阶段:布置课题---《利用实验验证动量守恒定律》,使学生明确,验证性实验是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步骤,一个理论的建立常常是经过“现象→假想→验证→理论”。在明确研究目标后,学生可根据自身特点,自愿结合形成研究小组;

第二阶段:向学生介绍现有实验器材,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未使用过的仪器的原理及使用方法(教师下发有关仪器的文字材料,学生也可查阅有关资料),而后,研究小组的学生共同研讨实验方案;

第三阶段:教师与学生一起实施实验方案,在实验过程中发现、总结问题,改进实验,最终得出实验结论;

第四阶段:各组完成实验报告(包括:实验原理、方法、步骤、结论及问题分析);

第五阶段:各组汇报并进行实验演示,学生、教师评议,共同思考还有哪些应深入研究的问题。

编制评价表----学生自评与互评.

总之,《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研究不仅能使学生掌握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开发学生的语言、逻辑-数学、视觉空间、肢体-动作智能以及人际、内省和自然智能。

三.机械能守恒定律可以认为是力学方面的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它的条件是系统只有重力、弹力做功。在这样的系统中,尽管动能和势能在相互转化,但总的机械能恒定。这里谈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首先,机械能守恒是对系统而言的,而不是对单个物体。如:地球和物体、物体和弹簧等。对于系统机械能守恒,要适当选取参照系,因为一个力学系统的机械能是否守恒与参照系的选取是有关的。

其次,适当选取零势能面(参考平面),尽管零势能面的选取是任意的,但研究同一问题,必须相对同一零势能面。零势能面的选取必须以方便解题为前提。如研究单摆振动中的机构能守恒问题,一般选取竖直面上轨迹的最低点作为零势能面较为恰当。

再次,适当选取所研究过程的初末状态,且注意动能、势能的统—性。

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题有两种表达式,可根据具体题目灵活应用:

①位置1的机械能E1=位置2的E2,

即:Ek1+Ep1=Ek2+Ep2

②位置1的Ep1(Ek1)转化为位置2的Ek2(Ep2)

即;Ep1-Ep2=Ek1-Ek2

下面提供二个例子:

[例1]如图1所示,一光滑斜面置于光滑水平地面上,斜面顶端有一物体由静止开始沿斜面下滑;在物体下滑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物体的重力势能减少,动能增加。(B)斜面的机械能不变。

(C)物体的机械能减少。(D)物体及斜面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

[分析]物体在下滑过程中对斜面有垂直于该斜面的压力。由于斜面不固定,地面又光滑斜面必将向右产生加速度;其动能及其机械能增加。所以(B)项错误。物件一方面克服斜面对它的压力做功:机械能减少;另一方面由于它的重力做功,重力势能减少,动能增加,因此选项(A)(C)正确。对于物体与斜面组成的物体系;只有物体重力做功,没有与系统外物体发生能量的转化或转移,机械能守恒,故(D)项正确。

答案为:(A、C、D)

例2]如图2,长为l的细绳系于0点,另一端系一质量为m的小球,0点正下方距0点1/2处有一小钉,将细绳拉至与竖宣方向成q=30o角位置由静止释放,由于钉子作用;细绳所能张开的最大角度为a;则角a为多大?(不计空气阻力和绳与钉碰撞引起的机械能损失,a用三角函数表示)

[解法]∵小球在运动过程中只有重力做功

∴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取小球运动轨迹的最地点为参考平面:

Ek1+Ep1=Ek2+Ep2

四.美国科学家质疑"万有引力定律",中国科学家的反映是"基本定律"不容质疑。问题是"引力定律"是否是基本定律?基本定律又是什么涵义?基本定律就一

定精确吗?

北京青年报2001年5月18日有一篇名为《万有引力失灵了吗?》的报道(见网站《当代物理--物理论文集》的"国外新闻"栏目),我看了此报道之后,有感而发此篇议论。我认为从表面意义上的角度,美国的科学家与中国的科学家的提法都对。实际上美国与中国的科学家都把引力定律当作了"基本定律",如果不把它当作"基本定律",美国科学家也就不质疑它了;既然是确定的"基本定律",中国科学家当然认为不容质疑了,而要寻找其他的解释。[人的思维有一个缺点,一旦在现象事实方面有与原来理论有冲突(反常)的地方,为了保护原来的理论--也就是被科学哲学称为"范式或科学研究纲领",就必然要寻找其它的理由来解释。]问题在于引力定律是不是基本定律,如果不是,那我们为什么把它当作基本定律来运用。基本定律就是理论体系的"公理"定律,是思考的出发点,是逻辑的原始出发点--原始大前提,不是由其他定律推导出来的定律。而我认为引力定律不是基本定律,理由有二:

物理兴趣范文篇10

一、高中物理教师要加强和改革实验教学,以激发学生兴趣

物理学科是一门以物理试验为基础的学科,知识的准确性离不开试验的验证,所以说在教学过程中,课堂传授应该与动手实验同步进行,实验教学能够形象、直观地将物理知识展现在学生面前,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还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高中教师应该善于抓住实验教学的优势,通过充满趣味的、新奇的物理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进而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二、高中物理教师要培养自己良好的教学艺术

教学同样是门艺术,教师也应该熟练地掌握这门艺术。如果能够做好教学艺术就能够轻易地获得学生的信任与认可,从而减轻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工作负担。但是高中物理教师应该如何提高自身的教学艺术,具体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教师的性格与谈吐,尽量做到教学生动、风趣、幽默。在教学中应努力提高自身语言素养和技巧,通过语言的艺术达到吸引学生,培养学习兴趣的目的。其次是要有丰富的情感,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交流最多的场所,而课堂教学最主要的是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交流,所以物理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情感,在感情上感染学生、带动学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高中物理老师要学会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学生而言,拥有足够的自信心就会有足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相反,那些缺乏自信心的学生很难对物理学习产生足够多的兴趣。其实每个人都有对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人的认可、取得成就的需求与渴望。所以高中物理教师可以经常给予学生学习生的肯定或者是成功的体验,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价值所在,这是一种增强自信心的有利的方法和手段,教师应该善加利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高中物理教师要把物理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相结合,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物理学科是一门贴近生活的学科,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它的迹象存在。在学生的生活学习中也会经常出现物理现象。高中物理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将实际生活和物理教学结合起来,使学生清醒地认识到物理就在身边,驱使学生主动去寻找生活中的物理知识,这样既能够降低学生对学习物理的恐惧感,又能够激发学生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兴趣。进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浓厚的兴趣中获得知识,这将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