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能力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6 02:19:54

物理能力

物理能力范文篇1

根据目前高中物理课程的设置情况和物理课的教学特点,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近、个个击破的教学原则,整个高中物理能力培养可分为过渡阶段、正常阶段、提高阶段、完善阶段四个阶段完成。

1过渡阶段。学生由初中进入高中,由于知识台阶较大,加之一开始就遇到受力分析、力的矢量运算运动规律、动力学等问题,学生会感到困难重重,束手无策。因此,在高一第一学期的教学中,教师除按要求培养学生的识记、理解和简单应用能力外,要着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上下功夫。刚上高一的同学,自学能力较差,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任务难以落实,可根据课文,每节课给学生适量的阅读时间,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为减少课堂的单调呆板气氛,可采用启发、演示、讨论等多种方法教学,以调动思维,活跃气氛,激发兴趣;可将主要概念、定律、定理等内容通过听写方式让学生记录,既控制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手脑并用和速记能力;可设置一些课堂作业,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速算能力。

2正常阶段。通过第一学期的教学,大部分学生都应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达到正常学习状态。这时,教师的重点要放在按教学大纲和会考大纲的要求实施教学方面来。吃透教材,把握重点、难点,在每节课中贯彻落实能力培养目标。通过第二学期和高二学年的教学,全面完成会考大纲中要求的能力培养目标任务,使学生达到会考的能力和水平要求,顺利通过会考关。

3提高阶段。会考是水平考试,高考是能力考试。进入高三后,由于理科学生要参加物理高考,而力学和电学部分又是高考的重点,所以,在选修课教学中,在重点提高力学和电学知识水平的同时,要着重开拓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创新的能力。教师的精力应放在精选习题、优化和组合试题上来,通过高质量的习题和试题,加强对学生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五大能力,使之接近高考的能力水平。

4完善阶段。根据近年来物理高考试题考查知识点多、覆盖面大、命题新颖、题型多样化、智能性强等特点,在总复习教学中,教师要确定好复习目标,制定出教学策略,处理好教师与教材、教师和学生、学生和教材之间的矛盾,把握好以下的原则:重点知识结构化———抓各部分知识的中心点,将知识以此中心组织起来,形成知识网络,找出各网络间物理量的相互关系。

基础知识系统化———打破原教材的排序结构,系统地划分、归类和排列基础知识。难点

知识问题化———以问题解决难点,精编一些含有难点知识的习题,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消化和理解知识,突破难点知识。

习题结构梯形化——基、中、难一起练,让学生做适量的习题,提高思路,强化联系,加深理解。

复习方法多样化———在研究知识、研究学生、精选习题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多下功夫。

二、确定各能力的培养措施

好的培养措施,既可达到培养目标,又可省时省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作为一个物理教师,应该因人、因材科学地确定每一能力的培养措施。如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启发、讲解、指导、讨论等措施,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恰当地安排习题,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做实验,观察自然现象,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研究,得出正确的结论,培养其观察、实验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对某一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识的应用的探讨,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抽象、推理、想象、判断等思维能力。

三、能力培养在教学中的具体落实

各种能力的培养是贯穿于整个高中物理教学中自始至终的任务,大到三年的教学,小到每节课,甚至再小到一个概念的建立、一道题的解答,都牵扯到能力培养问题。而每一环节中,又有具体的能力培养目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内容及大纲要求,明确每课时中能力培养目标,结合学生情况,认真备课,确定完成方案,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因人因材施教,完成培养方案。

四、检验能力培养结果,完善能力培养措施

物理能力范文篇2

【关键词】合作探究能力;快乐;初中物理;教学策略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促使初中物理教学工作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不过,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情况来看,却并不令人满意。长期以来,教师所运用的教学方式较为滞后、固定化,难以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力;教学内容十分枯燥、无趣,无法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并且和学生们的现实生活严重脱节;课堂氛围较为沉闷,学生难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由此影响到学生的物理学习成绩。为了改变此种不良的情况,教师需要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当中,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以便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鉴于此,系统思考和分析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有效策略显得尤为必要,拥有一定的研究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注重开展物理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作为一门实践性十分突出的学科,物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为了训练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教师进行初中物理教学工作的过程当中,需要注重开展物理实践教学活动,才能实现上述教学目标。例如:教师讲解人教版初中物理“串联和并联”相关课程内容的过程当中,把班级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小组,要求各组学生自行调查自己家中与教室的电路状况,同时准确设计并画出电路图,在联欢晚会布置彩灯的过程当中,引导学生们合理设计电路,使彩灯得以点亮,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之间的紧密融合,不但使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得到增强,而且让学生能够获取到更多的知识,达到既定的初中物理教学工作目标[1]。

二、科学设置教学问题,提升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基于提高学生学习物理课程热情和积极性的目的,进行初中物理教学工作的过程当中,教师需要为学生们科学设置相关教学问题,以便提升学生之间合作探究的意识,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那些较为复杂的物理概念、定理等知识。具体开展初中物理教学工作的时候,要求教师紧密结合教材中的内容,精心为学生们设计一些教学问题,引发其深入思考,培养其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借助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师生、生生之间能够更加深入地交流与互动。只有当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得以提升之后,才能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例如:教师讲解人教版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相关课程内容的过程当中,便将学生划分成若干个小组,要求各小组的学生通过合作与交流,解答关于自由摆动的秋千为何会停下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培养了学生们的合作精神,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开阔,从而加深对相关物理知识的理解。

三、加大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力度,激发学生对物理课程的学习兴趣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可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合作探究能力变得十分关键。初中物理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当中,教师需要注重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其物理知识的储备量,采用理论教学和实践应用相结合的方式,完成既定的教学工作任务。例如:教师讲解人教版初中物理“光的折射”相关课程内容的过程当中,可以指导学生们使用恰当的语言,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把所学习过的光的折射相关知识加以准确表达,实现生生之间的深入沟通与交流,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让学生在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当中感受物理课程学习的乐趣[2]。

四、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制定长远教学口标

高校物理教学以选修及必修两种形式开展,无论是哪一种,都必须要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够实现教学口佩“乐教”与“乐学”,前者注重让教师积极展开教学,设计快乐教学方案,但口前高校物理教学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不少学生出现厌学情绪,给教师教学带来较大阻力,打击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后者则是注重于让学生在快乐学习,但不同于高中、初中物理教育,高校物理知识的学习注重于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利用课内与课外时间解决自己学习存在的问题“乐教”与“乐学”一样,由于物理课程本身的逻辑性、知识性,趣味性不足等原因,导致学生学习以及教师教学中相互影响,阻碍了高校物理教学质量的提升。“乐教乐学”在高校物理教学中的运用,需要满足学生个胜化需求,以学生厌学情绪,学习积极性不足等现象,深入探究学生学习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素质教育全而落实为背景,彰显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师教学中注重于引导学生自学,使学生提高参与教学活动积极性,从厌学到愿学,再到爱学、乐学,完成学习阶段性的过渡。制定“乐教乐学”长远教学口标的用途,是要教师在把握物理学科特点的统一,以专业造诣针对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生全而发展的课程总口标,针对物理教学实现顶层设计,整体规划物理教学过程,制定符合学生学习发展的教学计划,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让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中提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因此高校物理教学中要切实贯彻“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将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及主动性为主,启发学生学习以及促进学生探索,发挥物理作为自然科学学科的特点,以探究性实验为主,改变单一教材知识教育,让学生自己在动手实验过程中将教材深奥的理论知识转变为实际实验过程,加深知识理解与掌握,活跃学生学习思想以及激发学生物理学习欲望,以增强学生对物理课程学习的积极性。除却实验以外,教师要顺应信息化教育改革的潮流,采用多媒体、微课以及慕课等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立体、多元以及多样化的教学环境,以体验式教学为主让学生自主学习满足物理教学口标,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扩大教学效果的范围以及创新教学方式,以各种方式亲身体验物理的乐趣以及学习的愉悦感,从而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实现师生有效互动,以提升物理课堂教学质量。

五、优化师资队伍,活跃课堂气氛

优化师资队伍,是由于“乐教乐学”教育理念的实践,对教师专业教育造诣以及教学能力要求较高。不仅要具备“乐教”的情操以及物理教学本领,还需要有“乐学”的精神以及高尚的师德,能够顺应时代教育发展潮流,及时转变自身的角色,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学习以外,开拓学生学习视野,以广博的文化科技知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为学生树立“乐教乐学”的榜样,使得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活动中,增加交流与学习。因此“乐教乐学”必定要先强化师资队伍,使得教师能够在有效课堂教学过程中贯彻“乐教乐学”理念,以快乐教学法为主使得学生能够积极思考,以创造性、实践性等能力培养口标为主设计教学活动以及教学任务,合理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以及活跃课堂气氛,使得讲课内容生活化以及趣味化,学生能够结合实际生活观念以及初高中物理知识,加深对物理知识运用以及理解,提高学习质量。

从此次论文的阐述与分析当中,不难看出,系统分析与思考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有效策略显得尤为必要,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实施价值。本文通过将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有效策略作为主要的研究内容,从上述几个不同的方面加以展开论述与分析:注重开展物理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科学设置教学问题,提升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的结合,激发学生对物理课程的学习兴趣。希望此次研究与分析的内容和结果,能够得到有关初中物理教师工作人员的关注与重视,并且从中获取到相应的借鉴和帮助,以便增强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实际效果,进而推动我国初中物理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林惠坚.合作探究,快乐学习——浅谈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J].学周刊,2019,No.276(136):132-138.

物理能力范文篇3

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ChinesePhysicsOlympic,简称CPhO)是中国科协主管,由中国物理学会,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委员会主办,教育部支持的全国高中竞赛的五学科竞赛之一。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中学物理教学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能力与创新精神起着积极的作用,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条重要途经。CPhO中所用到的部分知识已超出高中物理教学大纲要求,有些是对高中物理知识的拓展。CPhO与学生平时的练习题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别,它要求学生不仅要熟练掌握中学物理知识,还要求有经验与方法的积累以及对题目的敏感度,充分挖掘题目内涵。CPhO要求学生学习既要立足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还需要思维方法的训练,揣摩竞赛题中隐含的思维精髓。近年来,CPhO的命题难度有所增加。与以往比较模式化的试题相比,近年来CPhO的试题更加贴近科研前沿,试题内容与主办学校的水平、科研内容和特点有很大关系。CPhO试题往往会包含非常多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往往是物理学术界发展的一些前沿理论,需要学生能够从冗长的试题题目中构建一种物理模型,并能够用中学物理的知识进行求解[1]。

2CPhO对中学生数学能力的要求

数学是研究物理的重要工具,提供了对物理问题进行定量分析和计算的方法,提供了物理概念、规律简洁明确的表达方式,有助于学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CPhO对中学生的数学能力要求非常高,如果数学基础差,将使学生的物理思维受到障碍,影响物理问题的解决[2]。这其中最困难的就是关于微积分的应用,虽然CPhO大纲中不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微积分。但很多用微积分就可以很容易解决的问题,如果用用初等数学的方法(如微元法,等效法等)来解决,其计算过程就会很繁琐。例如对于求变力所做的功或者对于物体做曲线运动时某恒力所做的功的计算;又如求做曲线运动的某质点运动的路程,这些问题对于中学生来讲,成为一大难题。但是如果应用积分的思想,化整为零,化曲为直,采用“微元法”,可以很好的解决这类问题。“微元法”通俗地说就是把研究对象分为无限多个无限小的部分,取出有代表性的极小的一部分进行分析处理,再从局部到全体综合起来加以考虑的科学思维方法,在这个方法里充分的体现了积分的思想。高中物理中的瞬时速度、瞬时加速度、感应电动势等等,都是用这种方法定义的[3]。

有的老师也尝试给学生补充微积分的知识,但尽管师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效果却不是很理想。因为微积分在高等数学中具有相当的难度,高师院校物理学专业的本科学生往往都要通过半年左右的时间系统学习微积分后,才基本具备利用微积分方法来求解物理问题的能力。而中学生由于缺乏相关学科背景知识,即使花了很大精力,也仅仅勉强听懂微积分。但用于实际解决CPhO问题,会存在很大障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比如在机械运动中瞬时速度概念的建立、瞬时电流、瞬时感应电动势等物理概念的建立,都渗透了微元思想[4]。教师如果能够将这些概念的建立进行类比,不仅能让学生加深对微元概念的理解,而且能为学生学习微元法提供机会。学生掌握了微元思想有助于对这些物理概念、规律的理解,有助于拓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开拓了解决物理问题的新途径,是认识过程中的一次飞跃。总之,在物理学中由于一切“变化”都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才可能得以实现,因此“微元法”就抓住“变化”的这一本质特征,通过限制“变化”所需的时间或空间,把变化的事物或变化的过程转化为不变的事物或不变的过程。虽然高中生对微元法的学习感到困难,但作为大学知识在高中的应用,“微元法”可以丰富我们处理问题的手段,拓展了我们的思维,只要我们利用好教材所提供的素材,在平常的教学中把学生的探究活动开展好,潜移默化、逐步渗透,结合数学中导数和积分的知识,应用微元法来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形成则成了理所当然之事。

物理能力范文篇4

一、培养兴趣,激发探究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现象、原理、规律等,总是主动、积极地去认识、探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设法培养兴趣,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要使学生有兴趣,就要把握“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例如,在讲“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时,教师可让学生寻找一些能够发声的简单物体如木片、梳子、铃铛、纸盒等,并把它们带到课堂.先让学生摆弄这些器具并使其发声,学生用敲、拨、拉、吹、弹、摇、拍等方法,都使物体发出了声音,这样让学生感受“声音的世界”,由此进行“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情境导入.然后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物理探究角色.学生动手做各种发声的实验,然后讨论,教师点拨,得出物理结论:声音是因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了解这一规律后,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物理走向生活”.如让学生用手触摸自己讲话时的喉咙振动,观察和解释蝉鸣现象等.这样,学生手脑并用,兴趣盎然.

二、创设情境,营造探究氛围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自主活动,使学生在科学探究中体验、学习、感悟,从而领悟科学思想,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基本技能.例如,在讲“光的折射”时,我给每个学生分发了一烧杯热水,一只激光手电筒,一张硬白纸片,一只空塑料杯,一支长吸管等,让学生在学习光的直线传播及光的反射的基础上,结合自习,自主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在探究实验的总结交流中,学生提出了一些有意义的探究结论:1.光线在水中也是沿直线传播的;2.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改变传播方向,且偏向法线;3.增大入射角,折射角也随着增大;4.光从空气中垂直射向水中时,不改变光的传播方向;5.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光的传播方向改变且偏离法线;6.斜插入水中的吸管看上去向上弯折了;7.竖直放的吸管从上面看在水中的部分好像变短了,而从旁边看,好像变粗了……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获得知识,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重视引导,教给探究方法

学生探究的问题提出后,教师起好引导作用,不能袖手旁观.教师要采取“扶”一把的形式,充分利用填空题和思考题等多种形式,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要探究的内容进行搭桥,让学生进行思维,使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较快地成为一个探索者、研究者与发现者,增强科学探究的信心.在扶的同时,教师还要做好“引”的工作,教师可把设计好的实验交给学生,可以是完全正确的设计方案,也可以是正确、错误兼备的方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的设计原理,并探究判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例如,在讲“凸透镜成像规律”时,教师先进行演示,移动蜡烛和光屏让学生看到放大的像、缩小的像和看不到像.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什么情况下才能分别得到放大的像、缩小的像和看不到像?什么情况下像是正立的、倒立的?像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然后让学生大胆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会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

四、注重生活,培养探究能力

物理能力范文篇5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消除学生认为高中物理难学的心理,激发学生学习高中物理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思考能力与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浅谈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学生的思维能力主要表现为复合思维和发散思维两种形式,两者相辅相成构成了学生思维体系的完整形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目标.其中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发散思维区别于常规的思维方法,它以问题为中心点,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展开分析,多元化地去寻求问题答案,能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种扩散状的思维形式,能够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深度,促进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提高,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表现形式.教学中教师进行恰当的引导对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

课堂教学是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教师要把握好课堂教学方法,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想象、尝试,拓宽学生的思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利用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在实验教学中,学生通过直观观察和操作实践,在提高观察、思考能力的同时,展开发散性思维,从而提高创新能力.例如,在讲“测定金属电阻率”时,教师要对金属导线的横截面积进行测量,除了常规的解答方法之外,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非常重要.只有拥有探索精神才会不怕艰辛,才能不甘失败,也才能有所发现.许多伟大的物理学家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功,就是因为他们拥有让人敬仰的探索精神.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事物的本质出发,运用现有的表面现象,分析、归纳、总结、概括出原理和科学规律,让学生掌握物理规律及一些基本原理.在探索过程中,学生会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牢固掌握知识,并能举一反三,提高创新能力.

例如,在讲“交流电”时,矩形线圈在匀强磁场中匀速转动产生感应电流、感应电动势有两个重要结论:(1)当线圈平面垂直磁场线时,磁通量最大,感应电动势为零,过此位置感应电流方向变一次;(2)当线圈平面平行磁场线时,磁通量为零,感应电动势最大,过此位置一次感应电流方向不变.把这两个结论应用到电磁感应,许多问题就会得到解决.事实证明,通过应用这种教学方法,学生的分析探索能力得到了提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物理实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与教师良好的教学方法是分不开的.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探索创新精神决定着学生能否顺利完成实验课程.通过提高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动手操作能力,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对有趣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讲解,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能得到提高.

物理能力范文篇6

至今为止,物理实验的考评,主要还是两种形式,即书面考查和实验操作考查。这两种考查方式各有自己的优点,也各自有一定的局限性。书面考查内容覆盖面广,所用的教学时间少,是一种传统的考查方式,简单易行,为物理老师普遍采用。这种方式不能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实际操作考查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考查方法。它可以具体地检查学生对实验技能的掌握情况,但此方法要一对一的监考,才能较系统全面地观察学生操作的全过程,这样才能作出比较准确的评价。这种方法考查的内容覆盖面小,只能考一个完整的实验,或几个实验的某几个环节。

上述两种考查方式各有优缺点,但如果运用幻灯媒体对学生进行物理实验考查,便可收到上述两种考查方式无法比拟的效果,并且同时它还具有如下几方面的可行性。如果运用拍摄录像进行考查当然更好,但对广大农村初中是不可能的,而运用幻灯投影较为合适。因为近几年来农村各地电教相继展开,对高亮度投影仪越来越普遍,不少乡镇中小学也都具备了这些条件,而且幻灯片又可根据教师自己的需要随意制作,所以从条件上来说是可行的。运用幻灯片投影给学生观察,虽没有让学生操作,但在屏幕上映示出一幅逼真的实验动态情景,包括认识仪器名称,实验装置,操作过程,发生的现象等。让学生观察、思考、辨识、判断、取得一些物理量的测量数据,然后得出实验结果。学生只有认真进行实验操作训练,并掌握实验原理、方法,才能完整正确地回答考题。这用书面考查是无法做到的。所以说运用幻灯投影的媒体来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是可行的。考查方法也是可行的。第一步是试题的设计,根据各年级的实验教学目标,具体地制作抽、拉、覆盖的幻灯片。

例如八年级物理实验对四件基本仪器的认识、使用、读数的内容,制作刻度尺,托盘天平、弹簧秤、量筒四套幻灯片,分别让学生观察,写出仪器名称及读数。由于幻灯片可抽拉,使各班考查中所出现的读数可以不同。制作的量筒这套幻灯片还可考查测石块的体积,给学生观察量筒水面V1,放下石块水面升高后的V2,让学生及时记录,算出V石。对各个学生实验都可以制成幻灯片进行考查。此外还可以针对学生在平时实验过程中常犯的错误,加以集中,让学生辩认错误。如用托盘天平测液体质量,编制一款可以连续动作幻灯片。a.调天平,开始天平两盘有明显高低,适当移动螺母,初看使两盘基本相平,但指针还是稍有一点偏离中央线,就停止调平动作(或者使游码稍离一点零位线)。b.称量过程中,右盘放杯子,左盘放砝码。在读取砝码时,不用镊子,用手取放,有时把砝码放到桌子上。c.读数时,只加砝码的总量,游码的读数没有加上(或者游码右边所对的刻度值)。d.最后出现测得杯中液体质量时不减去空杯的质量数等,要求学生能辩认出实验过程中所出现的几处错误。考查的第二步是教师进行时间控制,每套幻灯片每一动作给予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边观察边笔答,按幻灯片出现的先后顺序分别写在答题纸上规定的位置里。

物理能力范文篇7

【关键词】初中物理;学生;探究问;题能力

初中物理属于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应用课程,与我们的生活联系紧密。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初中生的探究问题能力,是初中物理新课标中的必然要求,也符合初中物理教学的发展趋势[1]。通过初中物理探究性教学有助于调动学生对物理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也更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提出问题,引导探究

为培养初中生对问题的探究能力,教师要重视对问题的提出,若在教学中没有问题也就不会产生探究行为。在课堂教学中要想让学生主动去探究思考,首先要提出问题,以调动他们对问题的探究兴趣。这要求物理教师为学生创设活跃的课堂气氛,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能主动参与到问题探究中。比如,在学气压强时,可列举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例子:装满开水的水瓶在塞上瓶塞时,瓶塞会自己弹出来,这是为什么呢?通过问题的提出,极大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再进行讲解后,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大气压强这方面的知识。

二、重视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由于对物理学习的恐惧,不少学生在教师提出问题后也不愿参与到问题的学习中,部分成绩较差的学生本身对物理学习的兴趣较低,更懒得动脑子,学习缺乏主动性。对此,这需要我们物理教师想法调动这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可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模式,对全班学生进行合理分组搭配,让各学习小组共同去完成探究任务,解决问题[2]。对那些参与热情不高的学生,物理教师可要求其担任学习汇报员,负责到讲台上汇报小组的探究成果。当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学习被随时关注到时就会更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此外,物理教师要精心创设探究问题的情境,这对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能力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教学中应多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比如,在教学牛顿第三定律时,可先进行小实验,再提出问题:两个物体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存在哪些关系?可先让学生单独思考,再进行小组讨论,最后汇报小组成果。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再加以引导,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探究问题。

三、注重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要想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其中,质疑能力的培养是不可或缺的。俗话说:“学贵有疑”,“疑”是思维的开端,也属于创造的基础。培养初中生思辨意识与善于思维的能力是初中物理的重要目标之一[3]。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必须为学生留下一定的思考、质疑的空间,而不能一味的满堂灌。这样才能让学生主动思考、提出问题,自觉去解决问题。比如,在学习“静电屏蔽”这部分内容时,笔者与学生一起完成了一个小实验,“电极鸟笼”,学生们观察到鸟笼虽然处于高压状态下,但是小鸟却安然无恙。通过实验,学生便产生疑问:“小鸟为何会没事呢?”“这种现象是什么原理呢?”随着这一串串问题的提出,教师再适时讲解关于静电屏蔽的知识,学生的疑问得以消除。这样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理解得更深入,学习兴趣也更高。

四、注重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探究能力

实验是物理学习中的重点内容,也是学习物理知识的有效途径。物理这门学科比较抽象,很多初中生学习起来都感到比较吃力。而做实验能够吸引大多数学生的注意力,也能让学生通过实验接触到物理知识的本质。与化学这门课程不同,化学实验大多需要借助器材才能完成,而物理实验是较为常见的,利用日常生活的材料就能完成。大多数初中生最缺的并非是实验的能力,而是想要做实验的思想。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教师在上课时就要多带着学生共同完成实验,让他们明白实验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与实验设计能力。在实验前教师提出问题,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猜想实验结果,并要求学生讲出猜想依据。最后,由师生共同完成实验,验证猜想。比如,在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时,笔者先组织学生讨论,猜想实验结果是怎么样的。这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也能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随后,由笔者完成演示实验,再向学生提出问题,“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得到相应的放大的图像呢?”此时,笔者让学生再次分组讨论,合作设计出一个小实验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样能不断调动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探究欲望,也能将所学的物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不断提高学生的物理综合能力。

总之,初中阶段是学习物理的基础时期,也是打好基础的关键阶段。虽然初中物理知识看似简单,实则蕴藏着丰富的知识体系。如果不能在初中打好基础,时间一长,学生就会越来越跟不上。为此,我们初中物理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克服学习物理的恐惧心理,让他们在探究问题中获得愉快的学习体验,继而增强对物理的学习信心。

【参考文献】

[1]石艳生.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研究[J].新丝路,2016,33(12):194.

[2]王银平.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能力的认识和实践[J].考试周刊,2011,27(15):162-163.

物理能力范文篇8

摘要:教师课程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将直接影响到物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了解物理教师课程能力发展的现状,分析原因,提出相应的培养策略,有利于提高物理教师的课程能力,改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了教师更多的课程自主权,这是对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挑战。课程能力在物理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是体现教师教学质量、满足新课程改革需求、促进教师个性发展和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重要能力。物理教师课程能力的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应如何进行改进,本文就此进行探讨。

一、课程能力的内涵

从词义上理解,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以人的一定的生理和心理素质为基础的。能力包括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适于多种活动要求,如各种认识和实践活动;特殊能力适于某种专业活动要求。物理教师课程能力从根本上说,是教师个体在物理课程活动中逐渐形成、发展并体现出来的,直接影响物理课程活动及其成效的个性心理特征与生理特征的总和。

顺利完成任何活动都需要构成能力的诸要素相互协调配合,形成合理的能力结构,从而发挥更大的作用。物理教师的课程能力亦不例外,它也具有自身的一个能力结构,这里尝试将物理教师的课程能力结构细化为学科特质、能力类型、能力层次与时间维度。

1.学科特质

中小学的课程设置多采用学科分类,物理就是其中的一门学科课程。课程能力结构中的学科特质,是指因学科不同导致教师课程能力的差异性。一方面,物理学不仅以其概念、规律和事实的知识揭示了自然界基本运动形式的诸多真理,还以在建立这种知识体系的过程中所凝结和升华提炼出的科学思想方法来推动科学的持续进步。与此同时,它的成就对人类活动的一切领域都具有重大影响,尤其是它的每一次重大变革和发展,都是人类思想、观念的变更和进步的伟大阶梯。也就是说,物理科学本身就是科学知识、科学过程和科学文化的和谐统一。但是,物理学并不等于学校内的物理课程,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改造,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遵循教育的规律,将物理科学的灵魂,即知识、过程和文化统一改造为一门物理课程,而并不是简单地将科学过程、文化“异化”为另一种“知识”灌输给学生。物理课程的有效实施,需要教师具备与物理课程相适应的一些课程能力,以便教师将时代规划的理想课程真正转化为学生经验到的课程。另一方面,时代的发展对中学物理教育提出了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新物理课程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内容标准、课程实施、评价方式等方面均体现了现代物理教育的理念。物理新课程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突破和超越了学科本位的观念,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的建立与发展,离不开实验的支持与帮助。因此,就要求物理学科的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具备出色的演示实验和指导学生实验的能力。同时,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学生思维,尊重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创造快乐气氛,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合作学习,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2.能力类型

物理教师的课程能力类型主要包括课程理解能力、决策能力、设计能力、转换能力、实施能力、协作能力、评价能力、研究能力和反思能力等。各能力类型之间不是绝对分离、完全对立的,而是交叉融合、相互影响的。只有各种能力类型都得到重视、培养和发展,物理教师课程能力才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3.能力层次与时间维度

能力层次与时间维度有着一定的相关性。能力层次体现了物理教师课程能力发展的阶段性,时间维度标明了物理教师课程能力发展的可持续性。目前,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倡导的一种理论,无论是生活实践、科学技术抑或是学生培养均提倡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物理教师自身的成长、发展来看,教师的课程能力也体现出了动态的、可持续的发展阶段和变化过程。在具体的物理课程实践活动中,随着教师任教时间的增长,物理知识占有量、教学经验的积累,以及沟通、交流、协作等能力的增强,教师的课程能力也会逐级发展提高。我们将物理教师的课程能力划分为适应、重塑和创生三个层次。

二、物理教师课程能力现状分析

1.教师对课程能力的理解程度

研究发现,一些教师不知道“课程能力”这个词,多数教师不能很好地理解“课程能力”,会用“教学能力”“教师素质”“素养”“综合能力”等词语替换“课程能力”。

2.教师对课程的开发能力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制定的课程培养目标是与时俱进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在课程活动中,我们应力行之。然而,某些教师“不太清楚”课程理念,有的教师认为目前的教学活动“基本不能”实现《物理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多数教师认为自己在教学活动中,将各种教育文件进行深加工以便应用于教学活动的能力比较差;虽然大部分教师认为有必要对教材进行适当改编,但却有半数之多的教师认为这方面的能力欠缺,可见教师课程开发能力之不足。

3.教师对课程的实施情况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是物理课程的一个学科特色。新课程改革提倡采用科学探究的方式教学,强调对学生动手实验能力的培养。因此,在科学探究、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均需要物理教师具有很强的监控、引导、动手实验等课程实施能力。但一线教师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一些教师不能有效地开展STS教学和科学探究教学。

4.教师对课程的评价与反思能力

课程评价与反思是对课程实施的过程、质量和水平所作出的价值判断,对课程实施和教学操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和监控作用。物理教师课程评价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课程功能的转向和落实。目前,多数教师认为有必要对所教课程进行评价、质疑、建议和修正,但还有部分教师不具备良好的课程评价与反思能力。

三、物理教师课程能力现状归因

1.自身因素

物理教师对课程能力认识的清晰程度、自身对提升课程能力的动机水平,以及物理教师的心智品质,都是影响教师课程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教师的课程决策能力与选择能力不足。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习惯于过去的教材和教学方式,把教科书看成最权威的东西,对教材内容的取舍感觉难度很大,多数教师都在尽心尽力地“教教材”,而并不是“用教材教”。这需要教师对教材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这样才能明确哪部分重要,哪部分次要。

2.考试制度

受“应试教育”传统观念的影响,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有许多是在“应试教育”的旧体制和传统的师范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以中考、高考为指挥棒,已经习惯于讲授式教学、搞题海战术,物理教师几乎变成了能力欠缺的“知识传授型”教师。考试制度制约了新课程实施、教师课程能力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改革,亟待调整目前的考试、教师评价制度。

3.学校文化

物理教师课程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不仅缘自外力推动和自身反思,那种寓于文化之中的、由良好的文化氛围所产生的隐性知识,更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近些年,教育理论界对“学校文化”的关注逐渐增多,包括校园文化和环境的营造及建设,教师之间良性的、团结合作的组织文化的构建,等等。其研究初衷可能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个体性和主体性的发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殊不知,学校作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地,是教师提升个人能力的主要场所,由于文化对个人和社会影响的潜在性和重要性,营造一种团结合作的教师文化、宽松民主的学校文化,对教师课程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同样是至关重要的。

4.教育体制

教育管理部门往往只是把已定的教学材料提供给教师,没有留给教师一定的空间去思考和讨论,即使在形式上倡导发展教师课程能力,实际中也并没有在政策和条件上引导教师发展课程能力。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教师的主体性和自主性不受重视,教师的课程能力也就很难得到发展。同时,学校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的评价制度与方法也存在问题,许多地方和学校往往通过定期与不定期统考、课程进度的检查和抽查等,完全控制了教师的课程研究与实施,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课程能力的唯一依据,教师成为课程的“附庸”,不利于教师形成和发展自身的课程能力。

5.社会氛围

在传统以升学为导向、以知识传授为目标的教育模式下,无论是教师、学生还是家长,多数人注重的都是中考、高考的成绩,以分数高低评价一个教师、一所学校。在这样一种社会氛围影响下,一些教师更多的是考虑经济效益和个人实惠,这种教育的经济主义倾向扭曲了教育的本质与价值,教师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思去发展和提升自己的课程能力。

6.教师培训

目前大部分教师对“教师课程能力”方面的培训不满意。可见,新课程虽然在如火如荼地实施,对骨干教师的培训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但实际上对教师进行的培训收效却不大,教师的培训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四、物理教师课程能力的培养策略

1.转变教师观念一培养教师课程能力的思想基础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理念革命,要求教师“为素质而教”。在教学过程中应摆正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树立“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教育观念,完成从传统的知识传播者到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一角色转变。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全新观念下,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单一的,而应是综合的、多元化的。只有教师转变自己的观念,对提高自己的课程能力有主观上的愿望和要求,才能更有利于物理教师课程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2.提供政策支持——培养教师课程能力的制度保证

物理教师课程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及时出台一些政策,如促进学习方式和教育方式的进一步改革;对教师评价与考试制度的改革应加大推进力度;切实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全力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化,积极扩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从源头上淡化择校和竞争;加大薄弱学校改革力度,努力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等等。

3.改革教师教育体制——培养教师课程能力的关键环节

首先,调整师范生的课程结构和培养模式,对在校师范生进行教育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抓好他们在课程教学方面的能力培养,引领师范生参与课程和教学活动,锻炼他们的课程和教学能力;其次,加大对在职教师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力度,教育行政部门有组织地举办各级各类培训班,开展方便有效的教师进修活动,及时更新在职教师的教育理论,提升他们的课程能力。

4.构建良好校园文化——培养教师课程能力的重要环境

学校是教师生存发展的主要场所,在进行教师课程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学校管理者应冲破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为教师提供适宜的教学环境,让教师在充满尊重、理解和信任的人文关怀中,心情舒畅地进行教学改革与研究,进行教学探索。创设出“对教师课程能力有较高需求”的良好学校文化氛围,比任何教师教育培训更能推进教师主动发展自身的课程能力。

5.开展校本研修活动——培养教师课程能力的动力源泉

校本研修与教师的工作紧密相联,它来源于教师实践中的困惑,是通过教师自主选择并在专家指导或课题组的帮助下自主开展的探索活动。这是一种刚刚开展起来的新的教研活动,它不同于传统教研,教师不再单方面地洗耳恭听教研员的意见,而要参与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这种自由的阐述、辩论中,观点会越来越鲜明,认识也会越来越深刻,这对于指导者和被指导者都是学习和提高的机会。

物理能力范文篇9

中学物理教学,不仅仅是把物理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物理的能力,使他们拥有敏捷的物理智慧,猜测和想象是物理智慧中最活跃的成分,对学生猜想能力的培养,是物理探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往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较难把握的难点。

一、猜想与假设是学习物理的重要方法

中学生学习物理的过程与物理学家探索物理世界的过程在认识上应该是相似的,中学物理学习中的探究活动是引导学生获取物理知识、进行类科学研究探索,培养科学探索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探究活动中,根据已知的一些物理现象,进行猜想与假设,然后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这本身是科学探究的内容和要求。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

事实上,在物理学史上很多伟大的发明和发现都是源于猜想。在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之后,“电能生磁,磁应该也能生电吧?”法拉第就是在这样的猜想下,经过整整十年的实验,最终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物理天才霍金的时空观让人感觉玄妙无比,令人不能不惊叹他的想象能力。物理学发展至今日,还有许多的猜想有待人们去证实,相信在今后的日子里,会有更多的猜想不断的衍生,发展。

多年来,物理课程偏深、偏难,考试偏重于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利用公式解题上。其直接结果,就是导致平时的物理教学教学中“重灌输、轻启发;重教授、轻活动;重机械训练、轻实质体验。”大量的模仿训练使学生跌入了深深的题海,启发思考这一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被弃而不用,本应是学生亲身体验的探究过程变成了直接告诉现成结论,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规律更是少而有少。教师在教学中过多重视教学生应试技巧,而忽略了对学生创造思维、创新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进行课程改革,就是要大胆摒弃传统教学中不利于学生发展的老套套,跳出框框,打造全新的物理教学模式。

物理教学的一个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使他们形成一定的物理思想。假如物理教学过程中回避了直觉、猜想、假设,实际上就是剥夺了学生创造的机会,他们自己的想法和主张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他们的想象力没有了驰骋的空间。教师应该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让学生知道,物理科学不仅仅是观察现象,理解公式,还可以根据现象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提出自己的观点,从而能够通过想象看到事物的本质,最后推导出物理规律。

二、要鼓励学生敢于猜想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是被动的,接受式的进行学习,学生除了认真听讲还是认真听讲,根本不能体现学生的主动学习,他们的好奇心受到了压制,他们想象的空间受到挤压。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开始时,学生往往不敢猜,一方面由于他们习惯了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另一方面他们怕自己说错了,受到老师的指责,或同学的嘲笑。这时就需要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不管他们的猜测是否准确合理,教师都要持肯定的态度。培养他们的猜想要从最容易的入手。比如在学习串联电路中电流的关系时,猜想串联电路中点的电流有什么关系这是比较容易的,又比如在演示自制温度计时,盛水玻璃瓶放入热水中时,不妨先让学生猜猜,细玻璃管中的水柱会怎样变化,尽管学生大多数都能猜到,但不能因为容易就忽视猜想的这一环节。要知道根据已有的经验作出合理的猜想,这是科学探究中最具创造性的一环。只有从细微之处有意识地养成学生积极思维,积极猜想的习惯,才能逐步使他们形成良好的物理学习方法。

三、要让学生学会正确的猜想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放手让学生猜想,可能会遇到两种尴尬的局面,一是学生怎么猜也猜不到点子上,二是学生的猜想漫无边际。怎样避免这两种情况的发生呢?这有赖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在此抛砖引玉,与大家共同探讨。

在物理教学中科学猜想与假设过程其实和科学研究一样应该有两种基本的方法,第一种是实验方法,另一种是理论分析方法。

实验方法可以有下述几个步骤:

(1)明确研究本课题的目的和要求。

(2)大胆进行“科学猜想

(3)对猜想结果进行讨论,去伪存真,去繁求精。

比如说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中,在让学生进行猜想时,如果教师引导不够,学生的猜想往往会出乎教师的意料。学生不仅猜想可能与压力大小有关,可能与速度大小有关,可能与摩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可能与接触面的面积有关,还猜想到了可能与质量大小有关,可能与材料有关,可能与密度有关,可能与形状有关等等……这样学生的猜想放得太开,不容易猜到关键的点子上,如果所有的猜想都要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实际上在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里也不可能做到,这时可以借助于简单得演示实验进行引导,比如,让学生体验一下推重一些得箱子和轻一些的箱子,或者让学生体验怎样抓牢泥鳅,然后进行猜想,学生的猜想有了明确的指向性,就能做到有的放矢,有助于学生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

而理论分析方法应该有以下步骤:

(1)有关物理定义的阐述

(2)定义中关键词的分析

(3)针对定义中的关键词进行猜想

(4)对猜想进行结果讨论,去伪存真,去繁求精。

比如在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在猜想的环节中,可以这样进行操作

首先给出动能的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筛选关键词:物体,运动

根据关键词进行猜想:有关物体可以猜想到:密度,体积,质量

有关运动可以猜想到:速度

分析:体积相同时密度越大质量越大,因此密度和质量其实都是与质量有关,而密度相同时,体积越大质量越大,因此其实也是与质量有关。

接下来再设计实验进行验证,也就水到渠成。

另外物理情景的创设,生活经验的提炼也是猜想的重要铺垫。

物理能力范文篇10

一、分析学生创新思维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现今社会高速发展,人多力量大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是智慧的人才能抢占商机,处于优势。“商机”这个词也引发了许多话题,该怎样抢占商机呢?各界人士经过不断总结和思考“,创新思维决定命运”成为真理。从这个观点我们可以看出,当今社会,拥有创新思维能力的人,都可以面对复杂多样的市场环境,抓住机遇,使自己能够取得胜利。当然,创新能力不是短时期能形成的,需要从入学就开始培养和锻炼。初中物理教学和其他课程相比,是比较抽象的。但是抽象的事物对创新思维的培养是有好处的,因为人的潜力是靠灵感来激发的。所以,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中学时代,用物理学科的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有关几个我国初中物理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家都会发现在实际情况下创新思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因为我国有着原始的教学模式,从目前情况看,要想培养创新思维能力还存在着一些特定的问题。首先,一直以来,我国的教学模式单纯是教师讲课,学生听课。从我们步入学校的第一天开始,从家长到教师都传递给学生这样的片面观点,即“教师不会有错,必须要听教师的”。这样最终导致学生离不开老师,他们的惰性不知不觉也就从中滋生,他们也就觉得老师说的话都是对的。在长时间的积累下,学生也就丧失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同时离不开书本和老师了。其次,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在这改善的过程中,有些地区仍然处于经济条件很差的状态。这一群体办学条件不是很好,甚至有的地方根本办不起学校,他们最大的负担就是生计问题,学习更是不可能的。物理是初中阶段一门新的学科,如果在刚入门的时候因为教师文化水平不够、缺少硬件设施等原因,让他们失去了物理学习的兴趣,那么就很难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最后,在物理教学中,一些物理现象的形成和一些公式的来源教师通常会以实验的方式来演示说明,而且很多教师在讲课的时候都是通过教案来进行教学。里面的教学过程很少和学生进行互动,学生也很少参与,其结果就导致整个课堂变得呆板无味,课堂上只有教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如果连最基本的学生都没有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来,他们消化知识都很难了,更不用提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了。因此,教师的引导作用必须在物理教学中充分得到发挥。教学改善措施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学习和思考,从而达到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的效果。

三、培养创新思维需要的几点建议

1.如何使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得到激发创新意识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关键,再加上创新意识的直接来源是兴趣,因此,我们最终还是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求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摆脱“灌输式”教学模式,在课堂上运用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启发,使他们的思维得到活跃。毫无疑义,课堂的实验也要改变教师唱独角戏,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得到重视。这样,学生亲自操作、研究,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能解决他们在操作过程中遇到问题,对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是非常有利的。

2.培养学生课外活动中的创新思维能力大量事实证明,要培养出创新人才,就得体现出实践的魅力来。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是学生要想摸索出一套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就得通过自己的实践来努力。中学物理课外实践活动是物理教学工作计划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里面的内容是很丰富的,而且它和现代生活、科学技术联系密切。所以,它在为学生提供丰富知识的同时,还为学生认识概念规律奠定了基础。虽然课外活动的基础是课堂教学,但又不能全部照抄教学大纲。它要面对的是全班学生,但又不能要求每位同学做相同的活动,是要从诸多方面给学生提供学习、实践和创造的机会,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进而使思维能动性在活动过程中得到发挥,新的产品得以创造,让他们不仅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还能创新思维。

3.激励学生大胆想象,发散思维对任何事物来说,创新都是以联想为前提的,只有在原来的事物上大胆想象,发散思维才能使思路得到开阔,使问题得以解决。然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创新思维的最好体现是所有的脑力劳动。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必须鼓励学生面对问题,开阔更多的思路,联想更为广泛些,把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依据,从研究对象的部分信息推测到它所具有的全部信息,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这一过程,思维的逻辑性、严谨性、探索性和发现性、直觉猜测的必要性和合理性都要得到重视,而且还要把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所以,这一点需要教师好好去把握,并设定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大胆想象,进行大胆的推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