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保供养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6 04:55:45

五保供养范文篇1

第一条农村五保供养是指依照本实施办法规定,在吃、穿、住、医、葬(孤儿为教)等方面给予村(居)民的生活照顾和物质帮助,是农村最基本的社会保障制度。

第二条区民政部门主管全区五保供养工作。区财政、教育、卫生、土地、规划、农业、林业、宣传、工会、团委、妇联等部门应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协同区民政部门开展好五保供养工作。

镇人民政府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

村(居)民委员会协助镇人民政府开展农村五保供养工作。

第三条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为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和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提供捐助和服务。

各村(居)民委员会要落实一名工作人员作为联系人,定期走访、看望散居五保供养对象,提供必要的服务。

第四条老年、残疾或者未满16周岁的村民,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又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享受农村五保供养待遇。

第五条享受农村五保供养待遇,应当由村(居)民本人向村(居)民委员会提出申请;因年幼或者智力残疾无法表达意愿的,由村(居)民小组或者其他村(居)民代为提出申请。经村(居)民委员会民主评议,对符合本办法第四条条件的,在本村(居)范围内公告;无重大异议的,由村(居)民委员会将评议意见和有关材料报送镇人民政府审核。

镇人民政府应当自收到评议意见之日起20日内提出审核意见,并将审核意见和有关材料报送区民政部门审批。区民政部门应当自收到审核意见和有关材料之日起20日内作出审批决定。对批准给予五保供养待遇的,发给《农村五保供养证书》;对不符合条件不予批准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镇人民政府应当对申请人的家庭状况和经济条件进行调查核实;必要时,区民政部门可以进行复核。申请人、有关组织或者个人应当配合、接受调查,如实提供有关情况。

第六条农村五保供养对象不再符合本办法第四条规定条件的,村(居)民委员会或者敬老院应当向镇人民政府报告,由镇人民政府审核并报区民政部门核准后,核销其《农村五保供养证书》。

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死亡,丧葬事宜办理完毕后,村(居)民委员会或者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向镇人民政府报告,由镇人民政府报区民政部门核准后,核销其《农村五保供养证书》。

第七条要维护农村五保对象的财产权益,不得将是否把财产交给集体或者国家作为批准享受五保供养待遇的前提条件,尊重他们合理使用、处分个人财产的自由。

第八条区民政部门及镇人民政府应建立、健全五保供养对象档案,对符合条件的要及时纳入保障范围,实现应保尽保。实行一年一审制度,建立和完善动态管理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数据库。

第九条五保供养形式:逐步实行以集中供养为主、散居供养等形式为辅的供养方式。五保入院方法由镇人民政府决定。

第十条农村五保供养以现金发放为主。必要时由村(居)代为提供粮油、副食、燃料等生活资料;提供符合基本居住条件的住房,办理丧葬事宜。

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未满16周岁或者已满16周岁、仍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应当保障他们依法接受义务教育所需费用。

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疾病治疗,应当与农村医疗和救助制度相衔接。

第十一条农村五保供养标准不得低于当地村民的一般生活水平,并根据当地村民平均生活水平的提高适时调整。严格按照市政府的当年供养标准执行,任何单位不得擅自降低标准。

第十二条各级安排的五保生活补助资金,必须及时、足额下拨、兑现。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将承包土地交由他人代耕的,其收益归该五保供养对象所有。

在省、市财政补贴的基础上,区、镇两级财政各按每人每年500元的标准,予以配套补助。

第十三条农村五保对象可以在当地五保供养机构集中供养,也可以在家分散供养。农村五保对象可以自由选择供养形式。分散供养的,可以由村(居)委员会提供照料,也可以由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提供有关供养服务。

第十四条坚持“政府补助,社会帮扶”的原则,镇人民政府应将农村五保供养所需经费(含医疗费)和敬老院建设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广泛发动社会捐助、扶助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开展农副业生产,改善五保对象生活水平。

第十五条五保对象补助资金,仍按现行财政转移支付渠道解决。资金由区财政部门拨入镇财政所,再由镇财政所按供养人员花名册拨入五保对象个人帐户。镇人民政府必须将补助资金实行“一卡式”发放,并分上、下半年兑现。

第十六条各镇人民政府应当至少规划建设一所敬老院,床位数不少于五保对象总人数的50%,确保入住率不低于80%,并留有一定的发展空间,逐步实行五保对象集中供养。因迁址或其它原因处置敬老院房屋等财产的,须事前报区民政部门备案,其收入主要用作改造或新建、扩建敬老院。

第十七条镇人民政府要为农村敬老院提供必要的设施设备,管理资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并配备必要的工作服务人员,同时完善各项院务管理、服务制度,实现规范、健康发展。区财政对新建的镇敬老院,根据建设规模和运营情况,给予以奖代补。

第十八条有关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及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符合农村五保供养条件的村民不予批准享受农村五保供养待遇的,或者对不符合农村五保供养条件的村民批准其享受农村五保供养待遇的;

(二)贪污、挪用、截留、私分农村五保供养款物的;

(三)有其它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行为的。

第十九条村(居)民委员会、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有关人员有违反规定的,将进行如下处罚:

(一)村(居)民委员会组成人员贪污、挪用、截留农村五保供养款物的,依法予以罢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私分、挪用、截留农村五保供养款物的,予以辞退;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村(居)民委员会或者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对农村五保对象提供的供养服务不符合要求的,由镇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镇人民政府终止供养服务协议;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承担责任。

五保供养范文篇2

第一条为了做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保障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正常生活,促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农村五保供养,是指依照本条例规定,在吃、穿、住、医、葬方面给予村民的生活照顾和物质帮助。

第三条国务院民政部门主管全国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

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

村民委员会协助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开展农村五保供养工作。

第四条国家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为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和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提供捐助和服务。

第五条国家对在农村五保供养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供养对象

第六条老年、残疾或者未满16周岁的村民,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又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享受农村五保供养待遇。

第七条享受农村五保供养待遇,应当由村民本人向村民委员会提出申请;因年幼或者智力残疾无法表达意愿的,由村民小组或者其他村民代为提出申请。经村民委员会民主评议,对符合本条例第六条规定条件的,在本村范围内公告;无重大异议的,由村民委员会将评议意见和有关材料报送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

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应当自收到评议意见之日起20日内提出审核意见,并将审核意见和有关材料报送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批。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自收到审核意见和有关材料之日起20日内作出审批决定。对批准给予农村五保供养待遇的,发给《农村五保供养证书》;对不符合条件不予批准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对申请人的家庭状况和经济条件进行调查核实;必要时,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可以进行复核。申请人、有关组织或者个人应当配合、接受调查,如实提供有关情况。

第八条农村五保供养对象不再符合本条例第六条规定条件的,村民委员会或者敬老院等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以下简称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向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报告,由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并报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核准后,核销其《农村五保供养证书》。

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死亡,丧葬事宜办理完毕后,村民委员会或者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向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报告,由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报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核准后,核销其《农村五保供养证书》。

第三章供养内容

第九条农村五保供养包括下列供养内容:

(一)供给粮油、副食品和生活用燃料;

(二)供给服装、被褥等生活用品和零用钱;

(三)提供符合基本居住条件的住房;

(四)提供疾病治疗,对生活不能自理的给予照料;

(五)办理丧葬事宜。

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未满16周岁或者已满16周岁仍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应当保障他们依法接受义务教育所需费用。

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疾病治疗,应当与当地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相衔接。

第十条农村五保供养标准不得低于当地村民的平均生活水平,并根据当地村民平均生活水平的提高适时调整。

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可以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在本行政区域内公布执行,也可以由设区的市级或者县级人民政府制定,报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备案后公布执行。

国务院民政部门、国务院财政部门应当加强对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制定工作的指导。

第十一条农村五保供养资金,在地方人民政府财政预算中安排。有农村集体经营等收入的地方,可以从农村集体经营等收入中安排资金,用于补助和改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生活。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将承包土地交由他人代耕的,其收益归该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所有。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中央财政对财政困难地区的农村五保供养,在资金上给予适当补助。

农村五保供养资金,应当专门用于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生活,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贪污、挪用、截留或者私分。

第四章供养形式

第十二条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可以在当地的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集中供养,也可以在家分散供养。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可以自行选择供养形式。

第十三条集中供养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由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提供供养服务;分散供养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可以由村民委员会提供照料,也可以由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提供有关供养服务。

第十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把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县级人民政府和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应当为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提供必要的设备、管理资金,并配备必要的工作人员。

第十五条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内部民主管理和服务管理制度。

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应当经过必要的培训。

第十六条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可以开展以改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生活条件为目的的农副业生产。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对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开展农副业生产给予必要的扶持。

第十七条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应当与村民委员会或者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签订供养服务协议,保证农村五保供养对象享受符合要求的供养。

村民委员会可以委托村民对分散供养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提供照料。

第五章监督管理

第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依法加强对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的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和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的管理制度,并负责督促实施。

第十九条财政部门应当按时足额拨付农村五保供养资金,确保资金到位,并加强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管理。

审计机关应当依法加强对农村五保供养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

第二十条农村五保供养待遇的申请条件、程序、民主评议情况以及农村五保供养的标准和资金使用情况等,应当向社会公告,接受社会监督。

第二十一条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遵守治安、消防、卫生、财务会计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向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提供符合要求的供养服务,并接受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监督管理。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二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有关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以及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符合农村五保供养条件的村民不予批准享受农村五保供养待遇的,或者对不符合农村五保供养条件的村民批准其享受农村五保供养待遇的;

(二)贪污、挪用、截留、私分农村五保供养款物的;

(三)有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行为的。

第二十三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村民委员会组成人员贪污、挪用、截留农村五保供养款物的,依法予以罢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违反本条例规定,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私分、挪用、截留农村五保供养款物的,予以辞退;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四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村民委员会或者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对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提供的供养服务不符合要求的,由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有权终止供养服务协议;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七章附则

五保供养范文篇3

第一条为了做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保障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正常生活,促进农村社

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农村五保供养,是指依照本条例规定,在吃、穿、住、医、葬方面

给予村民的生活照顾和物质帮助。

第三条国务院民政部门主管全国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

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

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

村民委员会协助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开展农村五保供养工作。

第四条国家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为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和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提供捐助

和服务。

第五条国家对在农村五保供养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供养对象

第六条老年、残疾或者未满16周岁的村民,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又无法定赡养、

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享受

农村五保供养待遇。

第七条享受农村五保供养待遇,应当由村民本人向村民委员会提出申请;因年幼或者

智力残疾无法表达意愿的,由村民小组或者其他村民代为提出申请。经村民委员会民主评议,

对符合本条例第六条规定条件的,在本村范围内公告;无重大异议的,由村民委员会将评议

意见和有关材料报送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

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应当自收到评议意见之日起20日内提出审核意见,并将审核

意见和有关材料报送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批。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自收到审核意

见和有关材料之日起20日内作出审批决定。对批准给予农村五保供养待遇的,发给《农村

五保供养证书》;对不符合条件不予批准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对申请人的家庭状况和经济条件进行调查核实;必要时,

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可以进行复核。申请人、有关组织或者个人应当配合、接受调查,如

实提供有关情况。

第八条农村五保供养对象不再符合本条例第六条规定条件的,村民委员会或者敬老院

等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以下简称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向乡、民族乡、镇人民政

府报告,由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并报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核准后,核销其《农村

五保供养证书》。

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死亡,丧葬事宜办理完毕后,村民委员会或者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

应当向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报告,由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报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

核准后,核销其《农村五保供养证书》。

第三章供养内容

第九条农村五保供养包括下列供养内容:

(一)供给粮油、副食品和生活用燃料;

(二)供给服装、被褥等生活用品和零用钱;

(三)提供符合基本居住条件的住房;

(四)提供疾病治疗,对生活不能自理的给予照料;

(五)办理丧葬事宜。

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未满16周岁或者已满16周岁仍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应当保障他们依

法接受义务教育所需费用。

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疾病治疗,应当与当地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相衔接。

第十条农村五保供养标准不得低于当地村民的平均生活水平,并根据当地村民平均生

活水平的提高适时调整。

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可以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在本行政区域内公布执

行,也可以由设区的市级或者县级人民政府制定,报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备

案后公布执行。

国务院民政部门、国务院财政部门应当加强对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制定工作的指导。

第十一条农村五保供养资金,在地方人民政府财政预算中安排。有农村集体经营等收

入的地方,可以从农村集体经营等收入中安排资金,用于补助和改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生

活。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将承包土地交由他人代耕的,其收益归该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所有。具

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中央财政对财政困难地区的农村五保供养,在资金上给予适当补助。

农村五保供养资金,应当专门用于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生活,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贪

污、挪用、截留或者私分。

第四章供养形式

第十二条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可以在当地的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集中供养,也可以在

家分散供养。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可以自行选择供养形式。

第十三条集中供养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由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提供供养服务;分

散供养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可以由村民委员会提供照料,也可以由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

提供有关供养服务。

第十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把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县级人民政府和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应当为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提供必要的设备、

管理资金,并配备必要的工作人员。

第十五条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内部民主管理和服务管理制度。

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应当经过必要的培训。

第十六条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可以开展以改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生活条件为目的

的农副业生产。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对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开展农副业生

产给予必要的扶持。

第十七条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应当与村民委员会或者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签订

供养服务协议,保证农村五保供养对象享受符合要求的供养。

村民委员会可以委托村民对分散供养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提供照料。

第五章监督管理

第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依法加强对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的监督管理。县级以上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和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的管理制

度,并负责督促实施。

第十九条财政部门应当按时足额拨付农村五保供养资金,确保资金到位,并加强对资

金使用情况的监督管理。

审计机关应当依法加强对农村五保供养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

第二十条农村五保供养待遇的申请条件、程序、民主评议情况以及农村五保供养的标

准和资金使用情况等,应当向社会公告,接受社会监督。

第二十一条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遵守治安、消防、卫生、财务会计等方面的法

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向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提供符合要求的供养服务,并接受地方人民

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监督管理。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二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有关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

负责的主管人员以及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符合农村五保供养条件的村民不予批准享受农村五保供养待遇的,或者对不符合

农村五保供养条件的村民批准其享受农村五保供养待遇的;

(二)贪污、挪用、截留、私分农村五保供养款物的;

(三)有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行为的。

第二十三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村民委员会组成人员贪污、挪用、截留农村五保供养款

物的,依法予以罢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违反本条例规定,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私分、挪用、截留农村五保供养款物

的,予以辞退;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四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村民委员会或者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对农村五保供养

五保供养范文篇4

一、目标任务

实施霞光计划以满足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以公益金资助为手段,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新建、改建、扩建并举,有重点、有步骤地建设一批农村五保供养服务设施,改善农村五保分散供养对象居住条件,解决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住房问题,提高供养服务水平。

——基本满足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集中供养需求。建设一批农村乡(镇)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基本形成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管理规范的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网络,保证愿意集中供养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能够集中供养。

——全面改善农村五保分散供养对象的居住条件。建设一批位于村庄、靠近群众,规模可大可小的农村五保分散供养对象集中居住点,保证每户分散供养对象拥有一间达到当地一般居住条件的住房,并由村民委员会提供必要的管理和服务。

二、资助范围

优先支持没有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的贫困地区建设供养服务机构。

重点支持城区、县城以外的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革命老区、边远地区建设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或者农村五保分散供养对象集中居住点。

对集中供养率未达到50%的地区,部本级资金只资助新建和利用乡镇其他资源改建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不用于对现有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的修缮或者改造。

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的资助额度,东中部地区原则上每所不超过20万元,西部地区原则上每所不超过25万元;农村五保分散供养对象集中居住点的资助额度,东中部地区原则上每个不超过8万元,西部地区原则上每个不超过10万元。

三、实施办法

(一)编制规划

各地民政部门在当地政府统一领导下,会同有关部门,科学编制当地霞光计划实施方案,明确“十一五”时期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与农村五保分散供养对象集中居住点建设的目标、任务与措施,制订年度建设计划,合理确定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和农村五保分散供养对象集中居住点的区域布局和建设规模,并落实到具体建设项目上,明确施工进度要求。各地的霞光计划实施方案要在2007年6月前出台。

(二)资金筹集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原则,以地方为主筹集建设资金,中央给予适当补助。在争取地方政府投入的基础上,各地民政部门要从本级留用的公益金中筹集霞光计划建设资金,并确保资金投向符合本方案的要求。各地民政部门的筹资额度及比例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部门规定。部本级公益金主要用于资助财政困难地区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和农村五保分散供养对象居住点建设。部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资助额度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情况以及项目筹备情况等因素确定。

(三)项目申请

霞光计划资助项目的申请,由县(市)民政部门组织项目建设单位填报项目申请表(部本级资助项目申请表见附件1),对项目建设必要性、建设地点、建设规模、建筑标准、资金筹措、工程进度等作出说明。项目举办单位原则上为组织兴建农村五保分散供养对象集中居住点和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的乡(镇)人民政府。根据各地实际,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居住点项目的举办单位也可以是村民委员会;区域性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项目的举办单位也可以是县(市)民政部门。

(四)项目审批

霞光计划实行分级管理,根据公益金来源,由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部门以及市(地)、县(市)民政部门分级审批,并在项目申请表上填写审批意见,形成各级民政部门分工负责、上下协作、共抓落实的格局。民政部负责霞光计划总体设计、宏观指导以及所有项目的备案审查;各地民政部门负责制定本省份建设规划、审批本级资助项目,并负责审核申请上级资助的项目。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部门申报申请部资助的项目,应当按照部确定给予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资助额度,根据本方案确定的资助范围,区分轻重缓急,审核、确定申请部资助项目,统一报部审批。

(五)项目实施

霞光计划项目由项目举办单位组织实施,单位法定代表人对项目建设负总责。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项目要按照《民政部关于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的指导意见》、《社会福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和《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以及国家建设工程方面的规定组织设计、实施;农村五保分散供养对象集中居住点项目要结合村庄改造,根据国家关于村庄集镇规划建设管理的要求,按照因地制宜、形式多样的原则组织建设。

(六)项目验收

项目竣工后,由项目举办单位按照有关规定组织项目验收。县(市)民政部门要参与项目验收,并对验收合格、投入使用的项目,发放“社会福利资助——霞光计划项目”标识,建立项目档案,组织项目举办单位填写项目竣工登记表(部本级资助项目登记表见附件2),并逐级上报民政部。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领导

实施霞光计划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行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步骤,也是贯彻《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实施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的必然要求,对于保障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切身利益,加快农村老龄事业发展,完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各地民政部门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并争取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做好霞光计划的组织实施。

(二)监督管理

霞光计划实行严格的项目管理。各个项目都要建立项目申报、实施、验收、登记等制度,建立完整的项目建设档案。项目建设要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进行。加强资产管理,确保项目建成后用于农村五保供养,设施不浪费、不流失,机构能生存、能发展。地方各级民政部门要认真督促霞光计划实施,并联合有关部门对工程建设进度与质量情况、资金拨付与使用情况等进行跟踪检查。民政部将结合《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执法检查,采取随机抽查、组织各地互查等方式,对各地组织实施霞光计划的情况进行检查,并通报检查结果。对发现存在突出问题的地方和单位,予以通报批评,并酌情扣减下一年度部资助额度。

(三)舆论宣传

各级民政部门要加大宣传工作力度,利用各种新闻媒介,通过召开新闻会、成果展示会等各种方式,宣传霞光计划的进展与成效,对在霞光计划实施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要及时总结推广,大力表彰,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树立霞光计划关爱民生的良好社会形象,促进中国福利发行和福利金使用的双向互动,为农村五保供养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五保供养范文篇5

一、提高认识,增强做好新时期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的责任感

加强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是加强社会保障建设、完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市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离《条例》和《规定》的要求,特别是在整体运行机制、福利院建设与管理等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与我市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条例》和《规定》的自觉性,增强做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农村五保供养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抓好、抓实、抓出成效。

二、强化措施,全面提升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水平

(一)明确供养对象。农村五保对象是指村民中符合下列条件的老年人、残疾人和未成年人:1、无法定抚养义务人,或者虽有法定抚养义务人,但抚养义务人无抚养能力的;2、无劳动能力的;3、无生活来源的。按照本人自愿申请,因年幼或者智力残疾无法表达意愿的,可由村民小组或者其他村民代为提出申请,村委会民主评议并公示,乡镇办审核,市民政局审批的程序严格审核认定,将符合农村五保供养条件的人员全部纳入五保供养范围,核发《农村五保供养证》,建立五保供养数据库,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对分散供养五保对象,由各乡镇办按标准进行审核,并与五保对象所在村签订供养协议,所在村必须明确包养人,并签订包养协议,明确责任和义务。对自愿集中供养的五保对象,经各乡镇办按标准审核同意后入住福利院,并由各乡镇办与供养福利院签订供养协议,享受集中供养待遇。

(二)强化主体责任。各乡镇办是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的责任主体,行政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要切实履行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的主体责任。要切实加强领导,将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制定农村福利院建设计划并将其作为新农村建设窗口重点扶持;要解决好农村福利院住房建设用地,并按国家规定集中供养对象人平不低于0.5亩的标准落实生产基地;要加大资金投入,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充分整合相关部门资源,多方筹措资金,新建和维修改造一批福利院,全面改善和提升农村福利院基础设施条件,使床位使用率达到100%;要加强安全管理,确保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生命财产安全,对因管理不善造成农村五保供养对象走失、人身伤亡等责任事故的,要严格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要采取公开竞争的方式择优选聘农村福利院院长,会同市民政部门对其进行考核和管理,农村福利院院长尽可能由机关工作人员担任。要合理配备福利院工作人员,福利院工作人员和服务对象原则上按1:10的比例配备。积极探索建立“以钱养事”购买服务的新机制,做到福利院服务管理人员能进能出,保障福利院服务人员的报酬,服务费不低于全市最低工资水平。力争用3至5年时间,使全市农村福利院基本达到省级模范福利院标准。

(三)完善基础设施。市民政部门要大力争取上级建设项目和资金,改善农村福利院基础设施。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要把农村福利院危房纳入改造规划,改善供养对象居住条件。市交通运输部门要把主干公路连接福利院的道路纳入农村道路硬化项目,应尽一切努力改善农村福利院交通基础设施。市水务部门要把农村福利院饮用水纳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统筹安排解决,确保农村福利院用水安全。市生态能源部门要把农村福利院沼气池建设纳入计划,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资金予以解决。市供电部门要把农村福利院供电线路及设施纳入计划予以支持,并减免相关费用。市广电部门要将农村福利院有线电视线路建设纳入规划予以支持,并减免相关费用。

(四)提升服务水平。市民政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的业务指导,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管理制度,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建立农村五保供养标准的自然增长机制;要建立农村福利院建设与管理工作考核奖惩制度,提升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水平。市卫生部门要指导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与农村福利院建立合作关系,帮助农村福利院建立医务室,上门为五保对象提供及时、高效、便捷的医疗和心理保健服务。市广电部门要把农村福利院作为送电影下乡的放映点。市文化体育部门要为农村福利院分期分批配置健身器材,建立图书室,并指导开展院民文化活动,丰富供养对象的文化娱乐生活。

(五)营造工作氛围。市宣传部门要加强农村五保供养政策及典型事迹的宣传,褒扬为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营造敬老爱老的良好氛围。市老龄办要切实维护老年五保对象的合法权益,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增强老年人的自我维权意识,广泛开展尊老爱老敬老模范单位和个人评选表彰活动,切实营造浓厚的孝亲敬老、养老助老的社会氛围,落实老年人优待服务政策。市教育部门要将农村福利院作为中小学校的德育基地,引导学生参加公益活动,发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三、落实保障,确保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持续健康运行

(一)保证经费来源。市财政部门要足额列支五保供养补助经费。在供养对象生活费和农村福利院公益性服务经费方面予以保证。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倡导民营企业捐助资金,并引导有农村集体收入的行政村安排资金,切实保障农村五保供养经费。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将农村五保供养对象优先纳入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范畴,对16—59岁,无缴费能力的五保人员,由政府部门按最低缴费标准代缴,做到应保尽保。市农业、科技等部门要把农村福利院作为科技示范点,将一些新品种、新科技引入生产基地,帮助发展养殖业、种植业,增加院办经济收入,改善和提高供养对象的生活水平。

五保供养范文篇6

新修订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06年3月1日起施行以来,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取得了较好成效。为进一步推进条例的贯彻落实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贯彻落实条例的重大意义

条例适应我国农村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对传统农村五保供养制度进行了全面改革,将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纳入了公共财政的保障范围,完善了管理与监督措施,强化了法律责任,确立了新型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的框架,对于保障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正常生活,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各部门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贯彻落实条例的重要性,切实增强施行条例的自觉性与紧迫感。

各地相关政府部门、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和村民委员会都要加强学习,全面理解和正确掌握条例的立法原意和基本精神,做到一般同志了解条例,负责同志熟悉条例,从事具体工作的同志精通条例。

各地民政等部门要多渠道、多形式地做好条例宣传工作,让农村困难群众了解政策,使相关工作人员掌握政策,为全面落实条例奠定基础。

二、规范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管理

各地民政部门要规范供养对象审批管理,在逐村逐户调查农村特困群众家庭情况的基础上,按照条例所确定的“本人自愿申请——村委会民主评议——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批”的程序,遵守法定期限的要求,严格执行信息公告、调查核实、书面答复等相关规定,做到审批管理的公开、公平、公正。

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在批准村民享受农村五保供养待遇后,应及时免费发给《农村五保供养证》,乡镇人民政府工作人员要按时登记农村五保供养记录。村民不再符合条件时,应及时终止其农村五保供养待遇。

要维护农村五保供养对象财产权益,尊重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合法使用、处分个人财产的自由,禁止将是否把财产交给集体或国家作为批准享受农村五保供养待遇的前提条件。

三、确保农村五保供养资金落实

各地要建立稳定的资金筹措机制。一是要在地方人民政府财政预算中安排农村五保供养资金。在中央财政逐步加大对困难地区补助力度的同时,各地要依据当地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和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数量合理安排资金,并根据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数量变动,尤其是今年各地摸底排查情况,及时调整预算以满足实际需要。二是要充分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作用。有集体经营等收入的地方,要从收入中适当安排资金或实物,用于补助和改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生活。三是要保护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土地承包权益。在自愿基础上,鼓励和支持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将承包土地交由他人代耕,其收益归该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所有。

各地要进一步规范资金发放。县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要根据同级民政部门提出的用款计划,及时核拨农村五保供养资金。有条件的地区要逐步推行社会化发放方式,确保农村五保供养资金及时发放到户、落实到人。

四、科学制定并公布农村五保供养标准

县级、地级或设区的市的人民政府的民政部门应会同财政等部门,以本行政区农村村民在吃、穿、住、医、教、葬等方面的人均消费支出指标为基础,同时考虑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指标,制定当地农村五保供养标准,经当地人民政府批准并报省级人民政府备案后执行。

各地要随着当地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适时调整农村五保供养标准,保证农村五保供养标准不低于当地村民的平均生活水平。

各地要通过多种渠道向社会公布当地农村五保供养标准,接受农村五保供养对象以及社会各界的监督。

五、大力加强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与管理

要尊重农村五保供养对象自行选择供养形式的权利,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可以在家分散供养,也可以在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集中供养。各地要将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地合理规划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力争到“十一五”末期,建成布局比较合理、设施基本配套、管理较为规范的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网络。

各地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内部民主管理制度,吸纳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参与机构管理与监督,组织开展工作人员培训,提高供养服务技能和水平。

各地县、乡人民政府要为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提供必要的设备、管理资金,以满足供养服务工作的实际需要。同时,要为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配备必要的工作人员,并严格执行最低工资政策,不断提高待遇水平,逐步解决其社会保障问题。

六、妥善解决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突出困难

各地要通过多种渠道,为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加大农村医疗救助力度,资助农村五保对象参加当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帮助其享受到相应的医疗费用报销待遇,并将患大病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纳入医疗救助范围。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与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建立医疗服务协作关系,为农村五保集中供养对象提供便捷的医疗服务。

各地要采取多种措施,改善农村五保分散供养对象的住房条件。依托村民委员会定期巡回检查农村五保分散供养对象的住房状况,对危、旧房屋及时进行修缮、改造或重建,确保其住房安全;也可结合本地实际,借鉴广西、重庆等地经验,建设农村五保分散供养对象的集中居住点。

七、切实加强对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的组织领导

各地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的领导,落实中央组织部关于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将农村五保供养作为城乡扶贫济困情况,为群众排忧解难、办实事情况和社会保障等考核指标的重要内容。各地民政、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要在对象管理、资金落实、基建投资、监督检查等方面加强协作、密切配合。乡镇人民政府和村民委员会要切实履行职责,认真组织实施。逐步建立健全“政府领导、民政主管、部门协作、乡村实施”的工作机制,推动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各地要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五保供养,将农村五保供养对象作为各类社会帮扶的重点对象,组织开展“爱心认助活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扶残助孤的传统美德。要落实好各项优惠政策,扶持社会力量兴办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支持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开展农副业生产活动。

五保供养范文篇7

一、严肃的课题

*县属典型的山区贫困大县,现有农村五保供养对象3868人,其中,孤老2981人,孤儿887人。由于受区位、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五保对象中分散供养对象高达3540人,占五保对象总数的90%以上。这些分散供养的农村五保对象在医疗保障、基本生活、困难解决、行为监护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表现在:

一是住居分散造成集中供养难。我县地处秦巴山脉,属山区丘陵地形,幅员广阔。3540名农村五保对象散居在全县43个乡镇528个村,且有半数以上生活在离乡(镇)场镇10公里以外山高坡陡的村落,老人们长期生活在所熟悉的故土,在心理上不愿承受背井离乡的痛楚。同时,由于我县属部级扶贫重点县,人均GDP仅4260元,地方财政投入乡镇敬老院建设资金十分匮乏,以致敬老院设施老化、维修困难。因此,从供养条件上难以满足集中供养需求,实行“爱心”责任代养是必然选择。

二是国家政策与地方实情缺乏联接机制。2006年3月,新的《农村五保供养条例》正式颁布实施,对农村五保供养事业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但该《条例》更多的是强调对象审批、资金管理和集中供养等方面的责任,而对于农村分散五保对象的供养措施和责任机制等未作详尽阐释和界定。以致于在实际操作中缺乏政策支持,如五保对象在医疗保障、住居条件、孤儿上学等一系列问题上,缺乏系统的科学的长效机制。因此,建立“爱心”责任代养制势在必行。

三是浓郁的孝道文化催生“爱心”代养。近年来,我县高度重视孝道文化建设,明确提出了把老年人政策待遇落实好、把老年人文化生活丰富好、把老年人言论行为引导好、把老年人自身作用发挥好、把老年人的事业关心好的“五好”思路,制定了“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六有”目标,组织开展了孝道文化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进家庭的“五进”活动。县委倡议、县人大常委会决定把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定为“孝道日”,并把2007年列为“省级敬老模范县”争创年。我县浓郁的孝道文化建设氛围,为我们开展农村五保供养“爱心责任行动”提供了有利的先决条件,实行“爱心”责任代养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了孝道文化。

二、有效的措施

我县实施农村五保供养“爱心责任行动”,主要特点是建立“代养制”,对农村分散供养五保对象实行“爱心”责任代养。其具体做法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建立激励机制,激发代养热情。在通过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县政府发出了“爱心”责任代养倡议书,县民政局出台了《关于开展农村五保供养“爱心责任行动”的通知》,明确了代养人的报酬,主要是坚持精神鼓励和经济补偿相结合、以“精神鼓励为主,经济补偿为辅”的原则,对代养人予以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精神鼓励包括:乡镇给代养人颁发敬老荣誉证书;县民政局给代养人颁发社会工作者聘书;每年通过评比后,县政府颁发100个模范敬老光荣匾。经济补偿包括:每年给予代养人适当的补偿金;协调相关部门在就医、建房、就业、社会救助等方面给予代养人适当的优惠政策;五保老人死亡后,代养人对其土地、山林等有优先承包权,对其房产有优先购买权。

二是明确代养方式,界定代养内容。在代养方式上,按照代养人、五保对象双方自愿的原则,采取“亲友代养、干部代养、委托代养”三种方式,由具有供养能力、富有爱心和责任感的亲戚朋友、党员干部及社会人士对农村分散供养五保对象进行“爱心”责任代养。“爱心”责任代养的主要内容包括五保对象的“吃、穿、住、医、葬”五个方面。同时,代养人还定期或不定期对五保对象交心谈心进行精神慰藉,用亲情和真情感化他们,激发他们的生活热情。

三是制定“两书一卡”,落实代养责任。由县民政局负责,建立了“两书一卡”责任机制,有效落实了代养责任。“两书”即:一是申请书,由代养人提出自愿代养申请;二是协议书,由乡镇民政办与代养人、代养对象三方共同签订代养协议,界定三方的权利和义务,明确代养人的代养内容、代养职责及代养报酬等。“一卡”即:爱心责任卡,由县民政局负责给代养人制发爱心责任卡,包括代养人和代养对象的基本情况、代养内容和代养职责等三大内容。为确保“爱心”代养质量,专门建立了回访督查机制,定期或不定期深入代养对象家中,走访调查代养落实情况。截止目前,全县实行“爱心”代养对象3540人,其中,亲友代养2221人,干部代养1124人,委托代养195人,代养双方关系融洽。

三、显著的效果

我县通过农村五保“爱心”责任代养的实践,有效化解了农村五保供养难问题,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进一步融洽了人文关系,推动了孝道文化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一是弥补了政策不足。全县采取县级领导包乡镇、乡镇干部联村组、干部群众到人头的办法,通过广泛推广投亲靠友寄养、左邻右舍代养、党员干部认养、村组出面委托抚养、代耕帮养等多种形式,对农村分散供养五保对象实行“爱心”责任代养,有效增强了农村五保救助网络建设、堵塞了五保工作漏洞、丰富了五保供养内涵,不仅使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在“吃、穿、住、医、葬”等方面的供养措施和责任机制得到进一步落实,更重要的是弥补了分散供养五保对象政策的不足,切实解决了分散五保对象内心空虚、生活寂寞等精神抚慰问题,使国家五保供养政策得以有效延伸。

二是丰富了孝道文化。我县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爱心”代养机制建立和实施后,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对孤寡老人等农村五保对象的关心程度进一步增强,广大分散供养五保对象生活、治病、丧葬等方面通过签定代养责任卡、包户责任书、落实代养责任人等有效形式得到全面落实。使农村五保对象的生活标准和质量大为提高,广大农村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孝道文化意识愈来愈浓厚。曾连任四届县人大代表的驷马信用社退休女职工何兰文,已义务资助和无偿代养五保孤儿4人。其先进事迹经《巴中日报》、*电视台采访报道后,在当地引起了强烈反响,广大机关干部、农民群众、个体工商户纷纷加入“爱心”行动,尊老爱幼顿时蔚然成风。目前,该镇127名五保老人、孤儿全部落实了“爱心”责任代养人,且供养双方关系融洽。

三是解决了集中供养难题。农村五保供养“爱心”责任代养机制的建立和实施,使广大分散供养的五保对象可以“不离乡土,根在故乡”,有效得到照顾和扶持,既照顾了五保老人的生活习惯,也方便村坊邻居、亲戚朋友探访照顾,有效解决了分散供养五保对象的救助难题,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五保供养社会化进程。同时,通过“爱心”责任代养制建立,也给集中供养减少了难度,降低了农村敬老院运行成本,缓解了贫困山区五保供养资金投入难的压力。坦溪镇民兴村四社五保户牟莲成,由于无亲无戚且年老多病,精神空虚,心理反常,不愿到敬老院养老,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邻里关系十分紧张。实行“爱心”责任代养后,镇党委书记李平主动承担起代养义务,经常深入牟莲成家中问寒问暖拉家常,帮助其代领供养金、购买日常用品,并组织村社干部为其代耕代种田地,帮助发展起了土鸡养殖致富项目。目前,牟莲成精神上得到蔚藉,生活上更加充实,与邻里关系也越来越融洽,而且还被评为该村的“和睦星”文明户。

四是促进了社会和谐。我县农村五保供养“爱心”代养责任机制的建立,为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平台,五保供养“爱心”代养责任机制贯穿于政府职能部门、广大人民群众和五保对象之间,架设了党和政府联系五保对象的桥梁和纽带,疏通了“民情—民心—民政”之间的联系渠道,形成了强大的合力,逐步实现了农村五保供养由政府行为到广大人民群众自觉自愿行动的转变,从而使民风更加纯朴,乡风更加文明,社会更加和谐,有力的推动和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圳百利玛国际厨卫中心董事长吴刘菊兰女士,从2005年以来,对我县13名孤儿实行了“爱心”代养,每年为每人资助3000元直至学业完成。2007年6月,为让孤儿们感受都市生活、享受人间真爱,唤起更多爱心人士的社会良知,吴刘菊兰女士还专程组织13名孤儿到深圳市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慈善旅行,举办了专场慈善认养晚会,在深圳产生了巨大轰动效应,《南方都市报》等多家新闻媒体进行了跟踪报道。

四、深刻的启示

实践证明,我县推行农村五保供养“爱心责任行动”,受到了五保对象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爱心”代养责任机制的建立,不仅惠及了广大农村五保对象,也使社会力量参与到五保供养中来,其做法和经验对我县农村五保供养工作产生了深刻影响和有益启示。

启示一:有利于实现五保供养规范化。建立“爱心”代养责任机制,对那些住居分散、地域偏僻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实行定人、定责、上门包户帮扶,既方便了五保供养对象,又有利于今后的长远发展,不仅大大降低了非生产性支出,避免了有限资源的不必要浪费,而且有利于五保供养规范化管理和长远发展。由此可见,实行“爱心”责任代养是有机衔接国家政策与地方实情的有效方式。

五保供养范文篇8

一、保障标准

(一)城市低保

从2011年10月1日起,全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30元,由295元/月·人提高到325元/月·人。

(二)农村低保

从2011年10月1日起,全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每人每年1600元提高到每人每年1840元。

(三)农村五保供养

从2011年10月1日起,全市农村五保集中供养标准提高到4200元/人·年(其中:现金不低于4000元/人·年),分散供养标准提高到4000元/人·年(其中:现金3800元/人·年)。

二、工作要求

(一)严格审核对象,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各县区要根据当地保障标准和困难群众家庭收入情况,按照动态管理的原则,认真做好保障对象的审核工作。提标工作要以控制保障人数为重点,切实做到该保的保进来,该退的退出去,形成“低保对象有进有出、补助水平有升有降”的良性工作运行机制,确保控面提标任务的完成。一要加强制度建设,加大动态管理力度。加大低保家庭收入核实力度,加大县区、镇(办)核定低保的入户率,健全低保档案管理,及时将信息录入到管理系统中,不断提高低保规范化管理水平;二要加大低保政策宣传力度。大力推行低保对象诚信承诺制和“低保渐退”制,教育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逐步靠自身努力解决基本生活;三要建立低保听证议会制度。每户低保申请对象都必须通过所在社区(村委会)低保工作评议团或听证小组的评议后才能报批。四要以县区为单位,组织力量进村入户,对辖区内符合“五保”条件的人员进行一次再摸底、再排查。要严格执行《条例》规定,对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因年老体弱、重病、重度残疾、未成年以及丧失劳动能力、失踪、服刑等而导致法定义务无法落实,而又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的老年人、残疾人和未成年人,各县区要结合实际,及时纳入农村五保供养范围,切实做到“应保尽保”。

五保供养范文篇9

第二条农村五保供养,是指依照《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和本办法规定,在吃、穿、住、医、葬等方面给予村民的生活照顾和物质帮助。

第三条农村五保供养工作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保障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正常生活;

(二)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三)以政府保障为主,多渠道改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生活;

(四)公平、公开、公正。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的领导,要把农村五保供养事业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制定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市农村五保供养标准为:集中供养的,每人每年4000元;分散供养的,每人每年2500元。各区县人民政府可根据经济发展水平、财力状况和当地村民平均生活水平制定上浮标准。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应当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提高。

农村五保供养资金,在各区县人民政府财政预算中安排。市财政按照有关规定给予适当补助。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有计划地新建、改扩建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对布局不合理的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逐步进行合并,不断提高集中供养水平。

第五条市和区县民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负责拟订农村五保供养政策,制定农村五保供养管理制度并监督落实。

发展改革、建设、农业、教育、财政、劳动和社会保障、卫生、规划、审计、残联等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

第六条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负责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内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审核、上报和供养工作。

村民委员会协助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做好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申请受理、民主评议、公告、上报工作和日常生活照料。

第七条对按照标准建设、依照规定运营的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按照有关规定从市、区县财政和市福利公益金中给予补贴。

第八条招用本市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富余转移劳动力及就业困难群体的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可以享受由市再就业资金提供的城镇企业职工社会保险补贴或者工资补贴。

对在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中从事护理和服务工作、参加由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统一组织的职业技能培训并取得职业技能证书的人员给予培训补贴,所需补贴资金,由区县民政部门或者从市福利公益金中按规定解决。

第九条兴办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的本市下岗失业人员,可以按照有关规定申请小额担保贷款。

社会力量举办的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可以按照有关规定申请贷款担保、贷款贴息。

第十条各级人民政府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为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及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提供捐助和服务。各区县民政部门在开展社会捐助活动中募集的物资,应当优先用于解决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生活需要。

第十一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民政部门对在农村五保供养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十二条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是指同时具备以下条件的老年、残疾或者未满16周岁的村民:

(一)无劳动能力;

(二)无生活来源;

(三)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

第十三条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认定和农村五保供养待遇的终止,按照《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农村五保供养包括以下内容:

(一)供给粮油、副食品、生活用水和生活用燃料;

(二)供给四季服装、被褥等生活用品和零用钱;

(三)提供符合居住条件的住房,确保通风、采光、照明及安全;

(四)提供疾病治疗,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参加当地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个人负担的部分费用由农村医疗救助基金负担,农村五保供养对象享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后,个人实际负担部分按照有关规定享受医疗救助;

(五)办理丧葬事宜,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死亡后,由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或者村民委员会负责办理丧葬事宜,所需费用从农村五保供养资金中列支。

农村五保供养对象中未满16周岁或者已满16周岁仍在接受义务教育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免除相关费用,提供必要的学习用品,保障其依法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第十五条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私有财产按照继承法处理,不得将村民私有财产交给国家或者集体作为享受农村五保供养待遇的条件。

第十六条区县财政部门根据民政部门提供的农村五保供养资金用款计划,按季度拨付农村五保供养资金,并依据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变化及时调整预算,确保供养资金的落实。

集中供养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供养资金,直接拨付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分散供养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供养资金,实行社会化发放。

农村五保供养资金实行专账管理、专款专用。

区县人民政府、乡镇人民政府以及街道办事处应当为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提供必要的设备、管理资金,并配备必要的工作人员,所需费用不得在农村五保供养资金中列支。

第十七条乡镇人民政府应当与村民委员会或者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签订供养服务协议。

在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集中供养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要坚持入院自愿、出院自由的原则,签订入院协议,明确相关责任和义务,由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提供服务。

分散供养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可以由村民委员会提供照料,也可以由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提供有关供养服务。提倡其他社会组织或者志愿者为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提供服务。

第十八条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按照每8名能够自理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至少配备1名工作人员、每4名不能自理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至少配备1名工作人员的比例,配备相应数量的工作人员。

第十九条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应当经过必要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服务技能和服务水平。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依法与其建立劳动合同关系。

第二十条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要完善院务公开等内部民主管理制度,接受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民主监督。

第二十一条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制定营养平衡食谱,合理配置适宜农村五保供养对象食用的膳食,其供餐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规定的卫生标准和要求。

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为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建立健康档案,定期检查身体,做好疾病预防工作。建立卫生消毒制度,定期消毒餐具、清洗衣被,保持室内外环境整洁。

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配置适合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特点的文化体育活动设施,组织有益于农村五保供养对象身心健康的文化体育、保健康复活动。

第二十二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安排资金,对分散供养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居住的危陋房屋进行修缮,确保房屋安全,符合居住条件。村民委员会可以从农村集体经营等收入中安排资金或者提供人力、物料,改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居住等生活条件。

第二十三条区县民政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档案和信息管理制度。

第二十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村五保供养资金的监督管理,严禁截留、挪用,确保资金安全。审计机关应当依法加强对农村五保供养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

第二十五条建立农村五保供养信息公开制度。各级民政部门应当公开农村五保供养申请条件、审批程序、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和农村五保供养资金发放与使用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第二十六条有关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以及其他直接责任人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符合农村五保供养条件的村民不予批准享受农村五保供养待遇的,或者对不符合农村五保供养条件的村民批准其享受农村五保供养待遇的;

(二)贪污、挪用、截留、私分农村五保供养款物的;

(三)有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行为的。

第二十七条村民委员会组成人员贪污、挪用、截留农村五保供养款物的,依法予以罢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私分、挪用、截留农村五保供养款物或者虐待农村五保供养对象造成严重后果的,予以辞退;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五保供养范文篇10

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的紧急通知》郑政办明电[]30号)结合我区实际情况,为认真贯彻国务院《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和民政部、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现就进一步做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认真落实五保供养政策。

年我区五保供养规范平均每年为2350元,1确定五保供养规范。依照五保供养规范不低于当地村民人均生活水平的原则。其中集中供养规范为每年3500元,分散供养规范为每年1200元。

加强动态管理,2认真落实五保政策。切实做到应保尽保。要严格依照五保供养条件和顺序确定五保供养对象。五保是指符合下列条件的老年人、残疾人和未成年人:1无法定抚养义务人,或者有法定抚养义务人,但抚养人无抚养能力的2无劳动能力的3无生活来源的审批顺序为:由自己申请或由村民小组提名,经村民代表会议民主评议,村民委员会初审,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后,报区民政部门审批,并颁发《五保供养证书》五保供养的形式分为:分散供养和集中供养。符合五保供养条件的五保对象,及时签订五保供养协议和入院协议,发放五保证,落实五保待遇。每年定期审核一次,符合条件的纳入五保范围,因病故或其他原因的取消五保资格。

财政部门统一为五保对象代缴个人负担的费用,认真解决五保对象医疗救助问题。实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以后。料理加入合作医疗的手续,并优先实施医疗救助。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行之前,五保对象如患重特大疾病,由五保户所在镇办和村民组协商解决。

二、加强资金的筹措和管理。

将五保供养经费分级纳入财政预算。民政部门设立五保供养经费专用账户,根据《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转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的通知》郑民[]110号)文件要求。统一集中管理。民政部门要切实加强供养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确保及时足额发放。

每年为分散供养五保户补助600元/人,五保供养经费由区财政和镇、办分级负担。区财政采取补助镇、办的形式。集中供养五保户补助1200元/人。经费支出由区民政局提出用款计划,区财政局将资金直接拨付到民政局的五保供养经费专用账户,其中集中供养局部由区民政局拨付到各敬老院,分散供养局部由区民政局拨付到镇、办民政所后发放到户,专款专用。

三、加强监督检查。

公开五保供养申请条件、审批顺序、五保供养规范和五保供养资金发放与使用情况。建立五保供养对象信息公开制度。

区民政局设立举报电话(电话号码:2增加五保供养工作的透明度,建立举报制度。让社会积极参与和监督农村五保供养工作。

财政、民政等部门组成联合检查组,建立定期检查和情况通报制度。每年定期检查五保供养工作,对五保供养政策落实不力,未按规定顺序申报,或弄虚作假、不如实上报的一经发现,给予通报批评,并提交有关部门追究主要责任人的责任。对挪用、挤占五保供养经费的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追究有关部门领导和当事人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