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法学院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1 13:03:45

文法学院

文法学院范文篇1

近年来,学院党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完善一套好制度,建设一个好班子,形成一个好机制,营造一个好环境,培养一支好队伍”为目标,紧紧围绕学校党政中心工作,结合学院工作重点和任期目标,努力营造干事创业的工作氛围,精心培育和谐向上的育人环境,形成了以党建带教学,以党建促育人的良好工作局面。近四年,学院党委连年荣获“校宣传报道先进集体”称号,学院20*、20*、20*年3次荣获校教职工运动会“精神文明单位”以及20*年度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学院团委连年获校“五四红旗团委”称号。

一、加强基础建设,完善工作机制。院党委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更好地发挥党的政治核心作用,发挥党委一班人的集体作用,提高基层干部队伍和党员队伍素质;坚持“有利于开展工作、有利于教育管理、有利于发挥作用”的原则,根据党员数量和党员在学科、专业的分布,及时调整、完善党支部设置;选好党支部书记,配强党支部班子,明确工作职责,健全考评机制;着力加强大学生党支部建设,切实推进大学生党建工作进班级、学生社团、学生生活社区、学生公寓和网络虚拟群体;进一步健全工作制度,推进学院各项工作规范化,调动师生参与学院民主办学的主动性,保持学院改革发展的连续性。

二、拓展工作平台,创新工作形式。依托与边检站等单位共建,组织党员出校门,进军营、企业、社区,请他们来学院,到支部,在互动中交流,在交流中提高;变单一的政治理论学习为结合学科、专业现状,融合于学院发展、个人完善之中。通过名家论坛、系列讲座、主题实践、党员责任区等多个平台,渗透到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各项具体工作之中;进一步健全书记院长接待日,完善值班制,推进院领导听课和联系系部、学生班级工作制度化,深入课堂,接近师生,及时沟通,从师生反映最突出的问题入手,切实解决实际问题;重视学院业余党校建设,发挥对入党积极分子培养的熔炉作用;做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发挥“两课”教学教育的主阵地作用;深入挖掘专业课程教育资源,强化专业教师在专业教学中的教书育人效能;加强思想教育网站建设,发挥“网上政工”的导航作用。

三、强化教育管理,发挥先进作用。从落实党支部、党员目标责任制入手,在理想信念、组织纪律、工作学习等方面强化党员的教育管理。着重好“四统一”工作,即:学习与实践的统一、言论与行为的统一、支部工作与业务工作的统一、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与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统一;通过党校集中培训、党团课及日常工作,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与考察。帮助他们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早日入党;组织开展好面上的政治学习,做好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紧紧围绕“提高素质、增强党性、发挥作用”这一主线,提高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鼓励党员教师主动参与学科发展规划的制定以及教学基地的建设,积极参加课程建设和科研工作,热心承担各项社会任务,特别是在科研、学科的团队精神培养和建设中发挥骨干作用,体现先进性。

四、坚持育人为本,促进学院发展。学院党委坚持以育人为根本,以队伍建设为关键,以师德建设、教风建设和学风建设为突破口,以“文法学院如何实践先进文化”等主题活动为载体,为提高全校学生的人文社科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构建“活力、厚实、和谐”文法,确保学院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的精神支持和政治保证。继取得环境法学硕士点,实现我校文科硕士点零的突破后,20*年经济法学硕士点和资源与环境保护二级博士点获得批准,并新增本科专业3个。20*年和经管学院合作成功申报山东省人文社科研究重点强化建设项目—山东省矿区和谐发展研究基地;在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引进优秀人才的同时,开展“队伍建设年”等活动,选拔培养教学、科研、管理和社会服务等中青年骨干队伍。先后有3人被学校评为“教学名师”,36名教师被学生评为“心目中的好老师”,10多人被评为教书育人先进个人,获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认真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改革,2门课程立项为校级精品课程,承担省级教改实验项目2项;建成了广告图文设计室、CATI信息中心、MIDI音乐制作中心等实验室,学院图书藏书量从1.8万册增至3万余册;共发表学术论文423篇(其中核心期刊117篇,CSSCI收录26篇),出版专著、教材48部。获批纵向课题15项(其中省部级1项,厅局级14项);两届研究生顺利毕业,培养层次不断提高,规模不断扩大。

文法学院范文篇2

近年来,学院党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完善一套好制度,建设一个好班子,形成一个好机制,营造一个好环境,培养一支好队伍”为目标,紧紧围绕学校党政中心工作,结合学院工作重点和任期目标,努力营造干事创业的工作氛围,精心培育和谐向上的育人环境,形成了以党建带教学,以党建促育人的良好工作局面。近四年,学院党委连年荣获“校宣传报道先进集体”称号,学院20*、20*、20*年3次荣获校教职工运动会“精神文明单位”以及20*年度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学院团委连年获校“五四红旗团委”称号。

一、加强基础建设,完善工作机制。院党委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更好地发挥党的政治核心作用,发挥党委一班人的集体作用,提高基层干部队伍和党员队伍素质;坚持“有利于开展工作、有利于教育管理、有利于发挥作用”的原则,根据党员数量和党员在学科、专业的分布,及时调整、完善党支部设置;选好党支部书记,配强党支部班子,明确工作职责,健全考评机制;着力加强大学生党支部建设,切实推进大学生党建工作进班级、学生社团、学生生活社区、学生公寓和网络虚拟群体;进一步健全工作制度,推进学院各项工作规范化,调动师生参与学院民主办学的主动性,保持学院改革发展的连续性。

二、拓展工作平台,创新工作形式。依托与边检站等单位共建,组织党员出校门,进军营、企业、社区,请他们来学院,到支部,在互动中交流,在交流中提高;变单一的政治理论学习为结合学科、专业现状,融合于学院发展、个人完善之中。通过名家论坛、系列讲座、主题实践、党员责任区等多个平台,渗透到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各项具体工作之中;进一步健全书记院长接待日,完善值班制,推进院领导听课和联系系部、学生班级工作制度化,深入课堂,接近师生,及时沟通,从师生反映最突出的问题入手,切实解决实际问题;重视学院业余党校建设,发挥对入党积极分子培养的熔炉作用;做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发挥“两课”教学教育的主阵地作用;深入挖掘专业课程教育资源,强化专业教师在专业教学中的教书育人效能;加强思想教育网站建设,发挥“网上政工”的导航作用。

三、强化教育管理,发挥先进作用。从落实党支部、党员目标责任制入手,在理想信念、组织纪律、工作学习等方面强化党员的教育管理。着重好“四统一”工作,即:学习与实践的统一、言论与行为的统一、支部工作与业务工作的统一、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与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统一;通过党校集中培训、党团课及日常工作,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与考察。帮助他们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早日入党;组织开展好面上的政治学习,做好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紧紧围绕“提高素质、增强党性、发挥作用”这一主线,提高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鼓励党员教师主动参与学科发展规划的制定以及教学基地的建设,积极参加课程建设和科研工作,热心承担各项社会任务,特别是在科研、学科的团队精神培养和建设中发挥骨干作用,体现先进性。

四、坚持育人为本,促进学院发展。学院党委坚持以育人为根本,以队伍建设为关键,以师德建设、教风建设和学风建设为突破口,以“文法学院如何实践先进文化”等主题活动为载体,为提高全校学生的人文社科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构建“活力、厚实、和谐”文法,确保学院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的精神支持和政治保证。继取得环境法学硕士点,实现我校文科硕士点零的突破后,20*年经济法学硕士点和资源与环境保护二级博士点获得批准,并新增本科专业3个。2007年和经管学院合作成功申报山东省人文社科研究重点强化建设项目—山东省矿区和谐发展研究基地;在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引进优秀人才的同时,开展“队伍建设年”等活动,选拔培养教学、科研、管理和社会服务等中青年骨干队伍。先后有3人被学校评为“教学名师”,36名教师被学生评为“心目中的好老师”,10多人被评为教书育人先进个人,获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认真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改革,2门课程立项为校级精品课程,承担省级教改实验项目2项;建成了广告图文设计室、CATI信息中心、MIDI音乐制作中心等实验室,学院图书藏书量从1.8万册增至3万余册;共发表学术论文423篇(其中核心期刊117篇,CSSCI收录26篇),出版专著、教材48部。获批纵向课题15项(其中省部级1项,厅局级14项);两届研究生顺利毕业,培养层次不断提高,规模不断扩大。

文法学院范文篇3

一、本次活动具体流程

1、活动主持人孙庆庆介绍今晚活动到场嘉宾、活动背景、活动主题和活动方式。

2、创业协会会长戴啸致活动开幕词

3、文法学院学生会主席何大龙发表讲话

4、活动主持人孙庆庆对第一个环节广告做个简单的介绍,之后播放创意环节广告、广告视频从:创意、恶搞、感人、公益、经典爱情、明星效应、品牌广告、游戏广告视觉效果八个层面剖析广告的本质和灵魂。在欣赏广告视频活动中将首次运用新浪微薄互动理念通过每欣赏完一个环节广告鼓励观众通过手机短信形式发表自己的感受,每当第二个环节广告欣赏完之后从观众发来的感受短信中选取几条真实和有代表性的进行读取,实现现场互动交流。

5、在广告视频欣赏活动中间时,开展广告创意图片学习环节,刺激观众视觉感受。(中间可穿插活动精美海报和活动横幅和赞助商活动图片)

6、继续欣赏广告视频,直至尾声。文法学院代表和创业协会代表对创意广告视频进行评点,提出自己的感受、见解和看法,大家互相交流。

7、选出今晚积极参与互动活动的短信,并对其积极参与活动的观众进行抽样奖励。并邀请当晚嘉宾给获奖观众颁奖。

8、最后由观众代表、文法学院代表、创业协会代表做活动总结性发言。

活动中从纯粹创意、恶搞、感人、公益、经典爱情、明星效应、品牌广告、游戏广告视觉效果八个层面播放了一些创意广告视频,深刻剖析了创意广告的本质和灵魂。活动最大的亮点在于首次运用新浪微薄互动理念,在每欣赏完一个环节视频后鼓励现场观众通过手机短信形式发表自己的感受。

二、本次活动总体上来说举办的不是很成功,主要有几点原因

总结如下:一、主观上:

1、协会各部门工作协调的不是很有效率,工作主要是让协会几个骨干负责,工作不能合理分配下去,工作完成起来有点吃力,因为工作不能发挥更多成员的才能以致在成员积极性上没有起到很好的调动作用。

2、活动时间对协会整体成员没有起到一个很好的通知,以致大家没有做好内容欣赏和活动学习准备。

3、骨干成员在发言和演讲方面有一定的不足,以致在活动现场有些冷场,没有精辟的语言解说陈词,以后从会长开始到协会成员培养一批有一定口才和应变能力的人才。

4、协会领导对社团申请场地和横幅悬挂以及社团开展活动需要什么条件的支持上不是很熟悉,以致对活动工作开展造成了一定的拖滞。

5、活动策划书完成的比较晚,对于拉赞助以及落实具体工作造成一定的障碍(以后开展交流类似的活动以及大型的活动时活动策划书应该提前两周左右完成)

6、对于文法学院分团委、学生会合作伙伴和各兄弟协会邀请力度不是很足够或者邀请方法不是很有效。

二、客观上:

1、活动场地三经变化对活动工作开展造成了严重的拖滞问题。

2、协会部分骨干成员由于客观原因不在学校,对于协会举办的此次活动工作的落实带来一定的困难。

三、此次活动也有一定的积极效果

1、开启了我们协会与外来部门合作关系并借此机会为我们协会与文法学院分团委、学生会、法学社以后的合作关系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基础。

2、此次创意广告理论学习活动为我们协会外联部门提供了一个锻炼的平台,外联部没有辜负协会的期望,为我们协会拉到赞助费用现金500元并与这次活动赞助商中国移动赣州分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3、通过这次活动提高了我们协会在我校的知名度。公务员之家:

文法学院范文篇4

一、活动名称

风飘书香满校园

二、活动背景

当今时代,信息潮涌而来,种种现代传播媒体在拓展人们视野的同时,亦在挤占人们读书的时间。尤令人关切者,社会浮躁之风、快餐文化等诸种不利因素,也阻碍了全民阅读的展开和深入。今年来,一些社会调查所显示的国民阅读率的下降,正说明重申并弘扬读书传统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知识经济时代,现代化建设比以往更倚重于知识的力量,更依靠于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1995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通过决议。将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这一天是作家塞万提斯和莎士比亚辞世纪念日。

三、活动意义

今年的4月23日是第12个“世界读书日”。这是书的节日,也是读书人的节日。人类的阅读史几乎就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书是人类精神财富的载体,人类的点滴进步和成果都在书籍里纪录、传承并发扬光大。“世界读书日”只有一天,但它的意义在于使每一天都成为“读书日”。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读书之风,提升国民的知识水平和自我学习、发展能力,特别是青少年,培养他们阅读的兴趣,让读书成为他们终身追求的“时尚”,十分有利于建设学习型社会和创新型社会,有利于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国家战略。借助“世界读书日”这样的好形式,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营造浓浓的读书氛围,利国利民,意义深远。

四、活动宗旨

1、为迎接我校五十年华诞,丰富学校的藏书资源,给学子们提供一个更好的读书环境。

2、为提高同学们的阅读兴趣并扩展同学们的阅读空间,利用博客上的读书、寻书、易书等交流,使同学们能把有限的阅读资源循环利用,提升更高的价值。

3、为优惠同学、服务同学,使目前大多没有经济来源的同学们买书能平价化、实惠化。

五、活动概述

1、活动时间:4月20日

2、活动地点:主楼与二教楼之间的大榕树下

3、活动策划工作人员:文法学院学生会成员

4、活动参与人员:以文法学院同学为主,面向全校同学

5、活动主要内容:将“优惠售书”、“爱心献书”、“易书会”分区同时进行。

六、活动流程

(一)准备工作

1、制作一份“大学生读书现状”的问卷调查,给大二、大三等年级的同学填写(部分问卷为活动现场分发给同学们填写),通过问卷所反馈的信息做一份问卷调查报考,从而有针对性的开展活动!

2、将各班报名参加易书会的同学姓名进行登记,易书活动主要内容为闲置书籍的拍卖。由各班学习委员在班上对相关内容给予说明、解释,并收集同学们所拍卖得闲置书籍,统一交由学习部拍卖。(所拍卖的书籍必须有一个最低价)

3、通过问卷调查的反馈信息,收集同学们想看到书、经典好书等各类书籍的名单,引导同学们向一个积极良好的读书方向前进,提高同学们的读书品位。

(二)宣传工作

1、请美编部协助将海报和宣传板完成。

2、通过各班学习委员将活动内容在班上详细的介绍,充分调动同学们参与“世界读书日”的积极性。

3、通过现场气氛,以实际形式,更好的向全校同学宣传“世界读书日”的精神。

(三)主要内容

1、将活动书店的书分类以“折中折”或以某类书作为赠品的“买一赠一”的形式进行现场出售(活动形式可多样化,不拘拧于一个形式)。

2、设立一个咨询站,根据制定的书目,对同学们买书、捐书进行指导。

3、设立一个爱心站,暂代文法学院的书站接受广大师生的各类赠书。献爱心的名单将于4月23日这天在读书交流的博客上进行公布,并现场对捐书者赠送书签。

4、指导同学们易书,保证易书会有序的进行。(由工作人员统一将闲置书本进行超低价的拍卖,所有拍卖的书籍不得低于委托同学设定点最低价,活动最后由工作人员将售书价款或未售出的书籍返还给委托的同学。最大的促进书本资源得到更好的共享。)

5、打造一个博客平台的阅读交流,突破传统的时空限制,通过前期的问卷调查,现场系列活动的开展,扩大博客交流的影响力!博客平台以便捷的交流方式、丰富的栏目形式,更好的促进大学生关于读书方面的交流。博客栏目形式有:⑴“经典好书推荐区”,此栏目旨在指引同学们向一个积极良好的读书方向前进,提高同学们的读书品味;⑵“书友感悟区”,给同学们阅读后进行的感想、经验交流提供一个平台。⑶“寻书区”,同学们对于苦苦寻找未果的书籍,可广发求书帖。⑷“书海通幽路”,同学们可就自己所知‘寻书区’所求之书的来源发帖公布,扩展同学们的求书渠道。

七、活动注意事项

文法学院范文篇5

中国近代的法学教育源于清末新政。云南地处边陲,开发较晚,教育事业也显落后。法英先后入侵越南吞灭缅甸,虎视我西南门户,并借助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施压清廷,云南因而被迫通商开埠,客观上加速了本地区的近代化进程,为近代法学教育提供了社会基础。同时,清末新政变法修律、学制改革,推动了云南法学教育的近代化。

(一)学制与教育行政管理体制

清末政府进行了一系列教育体制变革,云南近代教育制度也随之变革。当时,云南实行的是清朝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癸卯学制”,分为三段六级,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这一时期社会、经济的变化推动了教育行政的变化,1903年云南出现高等学堂后,高等学堂成为教育行政事务的管理机构。1906年,云南省学务处成立,总理全省学政,成为省内最早的专门教育管理行政机构。1907年,清朝学部奏准,要求一律裁撤各省学政,改设提学使司,云南遂设提学使司。云南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变革客观上也推进了法学教育的近代化。①

(二)法学教育机构

1.云南课吏馆。云南法政学堂的前身是云南课吏馆,课吏馆是近代时期云南最早的法学教育机构,但其并不是近代意义上的法学教育机构。清朝的正规教育不重视法学,但立法、司法官吏当通晓法律,例如幕友须研读会典及其事例、各种则例、律例等。②庚子国变之后,清政府知改革不可再缓,遂开始实行新政。1902年,政务处遵光绪谕旨,要求一体设立课吏馆,之后除了少数省份没有建立(例如贵州),其余各省先后建立了课吏馆。而在此之前,课吏馆只是刚毅这样的“个别地方官员”施行的“个别行为”③。云贵总督魏光焘于1902年11月28日上奏“云南地处边瘠,人才寥落,遵设课吏馆,研习吏治”后,于12月31日复奏“并另设课吏馆,以为仕学之先导”,得旨后在昆明设立课吏馆。①课吏馆这一机构初时以开官智、澄清吏治为目的,培训、考核分省或留省的候补官员。除个别例外省份,招收对象一般为各地候补候选官员。课程的设置全国无统一的规定,各省一般以中国传统政学为主,也注重西学、实学。②云南课吏馆于1905年至1906年,编辑《全滇纪要》,以“练习滇省地方政务发明中外法律之学为宗旨”,专门“采辑滇事考察全滇风土物宜有关政治利弊者”,“编辑为详著政治职务义务不尚辞藻”。③《全滇纪要》对当时的云南有关的政治事务分疆域、财政、学堂、刑律等多项讨论编辑做了详细记载,为后世历史研究、了解当时云南的政务情况留下了宝贵的文献。课吏馆对清末的法学教育起了一定作用,但是由于积弊日深,职能所限,课吏馆的设立并未能对推动清政府政治体制变革与建立系统的近代法学体系起到令人满意的成效。课吏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近代法律教育机构,它所要培养的并非专门法律人才,而是封建官僚体制内的须掌握传统政学、为吏治服务并且能掌握新知识(如西学)来应对社会新事物的候补官员即“已仕人员”。当时由于西学东渐的影响,近代的法律观念也传入中国,法学界也出现新旧之争,一些法学家主张学习西法,培养法律专门人才。沈家本提出“法律为专门之学,非俗吏之所能通晓,必有专门人才,斯其析理也精而密,其创制也公而允。以至公至允之法律,而运以至精至密之心思,则法安有不善者?!及其施行也,仍以至精至密之心思,用此至允之法律,则其论决又安有不善者?!”④1904年,清政府要求各省于课吏馆中添设“吏治速成科”,学习的科目以政法大义为主。⑤次年,伍廷芳、沈家本奏请在各省课吏馆内“添造讲堂专设仕学速成科”教习法律。⑥1906年,一些省将课吏馆改为法政学堂,云南也在其中。

2.云南法政学堂。1904年,清政府建立直隶法政学堂,这是中国最早的专门法学教育机构。1905年科举制废除后,新式教育发展,法政教育是当时新式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其后各省法政学堂先后建立。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云南省将原课吏馆改建成云南法政学堂,仍以培养候补官吏为主要目的。法政学堂设员、坤两部,员部收纳候补官员,坤部收纳举贡生员,主要学习政治、法律,且都较为浅显。⑦这是云南第一所专门法律教育机构。办学之初,云南法政学堂只设置了“速成”一科,第二年,改定办法,改设了“讲习科”、“别科”、“正科”和“刑幕部”。其中,“讲习科”实际上就是“速成科”,为一年半的学制。“别科”为三年学制,“正科”为五年学制。“正科”因无合格学生,未能开班。1909年增设“司法讲习科”,1910年添设两个“别科”,同时停办了“讲习科”。⑧速成科的短学制是清政府为了迅速培养法政专门人才的应急办法。这一时期清朝统治者向西方学习时认识到“法政为入仕所必须”,要求已仕官员和想入仕者必须学习法律,法政学堂毕业生大多可在政府部门任职,求学的形式下实质是求官的追求,生源市场广阔。1910年,云南法政学堂讲习科共有58人毕业。⑨由此表可以看出清末法学教育处于中西交汇的状态,学员既要研习传统律例,又要学习西方近代法律知识。这个时期的法政学堂实际是政府垄断的法学教育机构,不允许私人设立,招收“已仕人员”进行补课式的法律培训,并且承担着尽快拓宽仕途的使命,培训在职文官为其提供从政的一般性学历。①此外,也对举贡生员进行入职前的速成法政教育。叶龙彦在《清末民初的法政学堂》一文中提出,法政学堂继承科举制度下吏才的培养,结合教育新法政人才的任务,扮演了过渡时代承先启后的角色。云南法政学堂也不外如是,但是,由于客观上它传播了新的法律知识、法律观念,也对之前封建体制中的法学教育方式有革新之处,因此它成为具有启蒙意义的云南近代法学教育的先导。

二、民国时期云南法学教育

(一)学制与教育行政管理体制

1912年,民国即立,学制也随之进行改革。1912年教育部公布壬子学制,1913年公布壬子癸丑学制。1912年公布《大学令》,规定法科为大学分科之一,②1917年《修正大学令》仍做如此规定。1929年颁布《大学章程》,规定“大学法学院或独立学院法科:分法律、政治、经济三学系,但得专设法律学系”,还暂时规定了法学院或法科开办费最低限为100000元,及每年经常费最低限为80000元。③1939年,《大学及独立学院各学院名称》规定“法学院设法律、政治、经济、社会学及其他各学系”。1948年《大学法》也将法学院列为大学所分的几个基本学院之一。国民政府的教育法规、命令、改革设定了法学教育的基本模式,而云南省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变革对云南近代法学教育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体制土壤。1912年5月,云南学政司改称教育司,教育司下设四科,其中第三科掌管专业、实业学校、外国留学的事务。④同年,成立云南政法研究会。1916年,云南政府改组,在都督府内的民政厅下设立教育科。次年,在省长公署民政厅下设置教育科。1919年,成立云南行政公所专门负责省会行政事务,下设教育课分掌教育行政事宜。1921年成立省教育厅,次年改称教育司,由省长直接管辖,推行新学制(三三制)。1927年云南省政府成立,下设教育厅掌管各级教育行政事务。⑤云南法学教育事务当在云南教育厅掌管之列,法学教育始向学院教育之路转变。

(二)法学教育机构

1.公立法政专门学校。1912年云南省改清朝云南法政学堂为法政专门学校,吴琨任校长。设别科2班、特科3班、银行班2班。⑥这一年,云南法政学堂改名为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学校遵照教育部之前颁布的规程等设置。教育部在1912年颁布《专门学校令》,⑦其后,又颁布《公立私立专门学校规程令》、《法政专门学校规程》,后者规定校内设置本科、预科与研究科(为本科毕业生所设),修业年限为本科三年,预科一年,研究科一年以上。学校“分为三科,一法律科二政治科三经济科。前项政治经济二科不分设者得别设政治经济科”。学校设置不同课程科目,这些科目由校长酌量设置并呈报教育总长。⑧由表可以看出,其一以近代西方法律体系为模式的近代法学教育在民国初步形成。其二公立法政专门学校规程中将法学知识视为学科基础知识,各学科都必须修读相应的法律科目,这对传播近代法学知识产生重要影响。云南公立法政专门学校1913年时设别科、特科、预科各一,别科学制为三年,特科学制为两年,预科学制为两年。开设课程包括法律、政治、英语、商业、经济等知识。后来又陆续开设银行班、地方自治研究所、法政速成班、财政和商业特别讲习班、政治讲习班,成为司法、财政、金融综合的专门学校。①根据《教育部行政纪要》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概况表记载,云南法政专门学校在1915年经教育部认可,学校按《法政专门学校规程》规定开设了法律本科和商业本科,录入当年,本科有106名学生,别科已毕业学生327名。②当时入读云南公立法政专门学校的学生中修习法律的学生所占比例较其他学科大,据《续云南通志》记载,1914年预科甲乙班106名毕业生有92名升为法律本科第一班,1915年法律别科毕业生有115名,多于政治经济别科。1917年法律本科第一班毕业,有58名毕业生。③1929年,云南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呈准后招收女生,④云南高等法学教育开始接收女学生,同时期的东陆大学于1923年就已试收女生为特别生,实行男女同学制,这是云南近代法学教育的一个进步。1923年,云南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停止招生,1932年,政治经济本科第二班毕业,政治讲习班提前结业,学校停办,累计毕业班级四十班,毕业生约1800余人。⑤停办之时曾拟请改组为独立的法学院,但未成功。云南公立法政专门学校为云南培养了大批行政、司法人才,据记载,当时云南省行政、司法干部多从这所学校毕业,其中不乏杰出之士。

2.大学法学教育。云南大学的法学教育是云南近代法学教育的中坚力量,对云南法学教育起到巨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除此外,西南联合大学在滇8年,精英荟萃,大师云集,为云南带来了先进的法学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云南法学教育基于这种宝贵的机遇,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第一,云南大学的法学教育。早在1915年全国教育行政会议举行时,就曾计划在滇设立大学,但未能实现。1918年,川滇黔“议设三省联合大学,以故中辍”。⑥1920年,时任省长的唐继尧拟办私立东陆大学,聘任董事,董事会在翠湖设立了筹备处,于1922年筹备就绪,12月8日私立东陆大学成立,建于昆明市西北隅“居高阜,南临翠湖,风景绝佳”的前清贡院旧址之上,第二年4月20日举行奠基礼,开学授课。拟定《东陆大学组织大纲》,决定在学校内设置文、理、法、工、农、商、医科,先开文、理、法、工四科,收预科三班。⑦1925年,东陆大学开办本科,设立文科、工科,此时未开设法律系。1930年东陆大学改为省立大学名云南省东陆大学,⑧1932年将省立师范学院归入,实行三院制(文理学院、教育学院、工学院)后,于1933年,在文理学院增设法律系,⑨至此,才开始了云南的大学法学教育。1934年9月16日,教育部令东陆大学改称,为“云南省立云南大学”,教育学院与文理学院合并为文法学院。文法学院中设置法律系,课程、入学、考试等事务由校务会议审议,院务会议商决,并由系主任、教授、副教授、讲师若干人组成系务会议商讨教务事宜。①1937年,熊庆来任云大校长,云大迎来了发展阶段的重要转折。当时云大在文法学院中设置四系,其中之一为法律系。1938年,云大改为国立,在文法学院中设置法律学系,②此时实行学年兼学分制,学生修业年限为4年,至少需修满150学分,法律学系在必要时可酌令增修毕业学分(不得超过8学分)。学制仿欧美,设有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细分为各院系共同必修科目(含法学概论)、各院系之必修科目、自由选修科目。由学生在每学期初按规定缴费注册后填写选课单选课。③同时熊庆来广聘名师,在云大鼎盛时期,专任教师有187人,兼职教授40多人,其中多为国内相应学科的权威或者专家。熊庆来还争取留下迁滇高校的滇籍教师,延聘了一批名师、留学生执教云大,使云大的师资基本未受迁滇高校返回而造成的重大影响。1949年,云大教授仍有140多位。④这一时期,先后在法律系执教的主要有杨鸿烈、陶天南、王伯琦、何襄明、瞿同祖(后任职社会学系)、饶重庆、周新民、赵崇汉、宋玉生、徐靖、魏登临、冯浩、徐博泽等等。⑤西南联大教授燕树棠、钱瑞升、梅汝璈也为学生兼课或开讲座。西南联大北迁后,其设置的司法组也不能再于西南之地续办,云南大学因而具呈教育部,被核准在云大法律系内设立司法组,⑥培养法律人才。在此之前,法律学系已成立行政法学、国际法学、理论法学三组。⑦云大的成立改变了民初云南学务废弛,大学教育不发达而致“人才缺乏、文化未兴”的情况,当时执掌云南的龙云对教育实行“无为而治”,⑨批准了教育经费独立,为云大和迁滇高校的发展提供了较为民主、安全的环境,熊庆来慎选师资、西南联大在滇办学,云南的法学教育在这一时期得到巨大发展。第二,西南联合大学的法学教育。1938年,日本攻陷华北和沿海,十多所高校南下迁滇。其中开办法学教育且长时间留在云南,产生重要影响的则要数西南联大(当时中山大学也设有法学院,但1940年便迁回粤北,留滇时间短,因此不述)。1938年,长沙临时大学分两路迁滇,奉命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当时共有五学院、二十六系,法律学系设在法商学院,另外还设有法科研究所(下设四个学部和若干个组)。五学院里文法学院暂于蒙自办学。全校课程设置分“共同必修课”、“选修课”。规定法律学系学生4年需修够136学分。共同必修课中,法学概论是必修课选项之一。①就1938年至1939年度来看,该校法律系开设必修选修课程包括:公司法、票据法、海商法、保险法、债权分论、行政法、亲属法、继承法、刑法总则、刑法分则、物权法、监狱学、刑事诉讼法、国际私法、法理学、民法概论、债权总论、诉讼实习、民事诉讼法。②教授的法学学科门类齐全,重理论而不忽视实务。联大迁滇使得云南一时名师荟萃,将极为丰富的师资、开明进步的办学思想带至云南,他们大多有留学背景,学问可谓横贯中西,又恰逢中国波澜壮阔的时代,其人其学往往反映中西交汇时代对法学进行独立思考的风格和惯式,是中国法学教育的重要遗产。这一时期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西南联合大学存在滇8年多的时间里,就读学生不过8000,而且办学条件简陋,生活艰苦,但却成就了中国教育史上辉煌的一页,汇聚三校菁华,以刚毅坚卓精神,维系中华教育命脉。③对云南法学教育乃至中国近代法学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法学留学生

在鸦片战争之后,国内的法学留学活动就开始兴起,留学人数逐年增多。法学留学包括个人自费留学和官派留学两种,官办留学出现稍晚。法学留学生推动了中国近代法律启蒙运动的发展。④云南最早于1901年选送学生,分别派往国内其他地区和国外,其中,国内主要是进入京师大学堂学习。清末云南全省共有258名留学生赴比利时、日本、越南等国留学。⑤民国时期延续清末,留学热潮不减,“九•一八”之前,学生多去往日本,之后转向欧美。留学生中的一部分学习了法律,明确记载的有1913年选送李汝哲等5人赴法习法政和军事工业。留学教育构成了云南近代法学教育的一部分。

三、结语

文法学院范文篇6

关键词:新文科建设;法学实践教育模式;重构;学训一体;同步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2019年4月29日,教育部、中央政法委、科技部等13个部门在天津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旨在切实提高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1]。同时将2019年定为新文科建设启动年。2020年11月3日,全国有关高校和专家齐聚山东大学,共同《新文科建设宣言》[2]。“新文科”成为当下高等教育发展中需要认真思考与探索的问题。关于新文科的“新”,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表述,真乃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作者是20世纪80年代末从政法学院毕业的学生,先后在司法部门、高校从事过司法实务、理论教学工作,深深认识到新文科的“新”,更应体现在强调法学实践教育导向上。法学知识的学习和创新都是源于司法实践。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法学教育更应面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以及在建设中遇到的新问题,以新思想、新理论与新方法总结中国法治经验、阐释中国法治理念、贡献中国法治智慧的同时,引领法学知识体系的创新发展[3]。作者所接受的法学教育基本都是通过法学学科的知识体系培养法学人才,因此导致所培养的人才不仅不了解司法实践,而且更无法在生动的司法实践中总结和创新理论。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法学人才培养,应以司法实践为核心,实施学训一体,运用法学理论指导司法实践,并在司法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法学理论。

二、法学实践教育面临的困境

在法学教育职业化的背景下,培养法科学生的法律职业技能已经成为法学人才培养的中心任务。因此,法学实践教育受到了教育主管部门、司法实务部门的高度重视,各法律院校也在积极进行法学实践教育改革,采取各种有效途径提高法学实践教育的质量。但就目前状况而言,法学实践教育的效果与质量并不理想[4]。这主要体现为法科学生在毕业后普遍缺乏基本的问题分析能力和法律适用能力。以武昌理工学院法学实践教育为例,武昌理工学院为了提高实践育人的水平,采取了各种行之有效的实践教育形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效果仍不尽人意。为准确了解法学实践教育存在的问题,于2020年12月26日在武昌理工学院文法学院法学专业大二、大三、大四学生中进行了法学实践教育的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68份,回收问卷168份。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在实践教学方面开展得好的形式为:案例教学、模拟审判,学生反映良法学教育法制博览2021年4月上•177•好。其中66%被访学生认为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实施教学,其教学效果极佳;42%的被访学生认为通过开展模拟审判活动,使同学们很快进入角色,并熟练掌握审判程序。在社会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三个方面,71%、60%和47%的被访学生分别认为取得的收效较大。在需要加强实践教学方面,65%的被访学生选择社会实践;57%的被访学生选择法院旁听;50%的被访学生选择专业实习,43%的被访学生选择法律咨询。同时在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时,被访学生也提出了实践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问题主要集中在法院旁听、毕业论文、毕业实习等实践形式方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大部分学生因平时没有撰写过论文,故认为撰写一篇质量较高的毕业论文难度较大。二是校外司法资源不足影响法院旁听、法院实习等实践活动的开展。由于法院审判工作任务繁重,加之法院工作条件,接受人数较多的学生(40人左右)集体旁听有困难,导致学校安排旁听活动也不能让学生满意。同时,由于司法资源不足也导致学生集中实习难以统一安排。即使进入法院等司法实务部门实习的学生,由于法律职业能力的欠缺,接收单位也多半是安排实习学生装订卷宗等工作,很少能给予业务指导,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实践教学应该是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如果学生缺乏法律职业能力,实践教学的效果就难以凸显。

三、对策——学训一体

针对以上困境,在法律教育中,应转变观念,重新认识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关系。武昌理工学院实施法学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同步,即实训一体,提高法学学生的职业能力。

(一)更新观念,统一认识众所周知,法律是社会关系的调整器;同时法律的生命在于适用,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徒法不足以自行”[5]。这迫切需要法律人能够掌握适用法律的技能,正确地适用法律。因此,在法学教育中,知识教育和实践教育同等重要。当然强调二者并重,并不是安排同量的教学任务或课时,而是要将两者放在同等的地位对待。应当说,知识教育与实践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知识教育是实践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实践教育是知识教学的依归。一方面,知识教育指导实践教育。通过知识教育,可以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法学的基本原理和具体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法律理念、法律信仰和法治思维,才能为实践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实践教育是对知识教育的落实和深化。通过实践教育,不仅巩固了学生所学的法学专业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道德。

(二)优化实践教育课程设置体系加强法学实践教育,应当强化对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研究,即根据学生实践技能的形成和发展规律设置实践教育课程,构建一个由单一到综合再到实战的紧密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在教学安排上加以落实[6]。武昌理工学院在制定2020版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严格按照《法学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实践教育课程的要求,形成了具有武昌理工学院特色的法学实践课程体系,主要包括:(1)理论实践一体课程,即在理论教育课程中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如在《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三门课程中,设置总学时为64,其中实践学时为16;在《法律文书》这门课程中,设置总学时48,其中实践学时16。(2)专业教育实践课程。设置《模拟法庭》(16学时)、《法律文书实训》(2周)、《毕业实习》(12周)、《毕业论文》(12周)。根据专业教学的实际需要,利用模拟法庭、法律诊所、专业实验室、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开展专业实践教育。(3)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课程。如设置《创新思维训练》课程,总学时32,其中实践学时8;《专业技能竞赛》课程,总学时16,全部为实践课时。

(三)实施多元化实践教育方式与方法武昌理工学院非常重视实践教育,积极实施多元化实践教育方式与方法。1.模拟法庭武昌理工学院不仅设置《模拟法庭》实践课程,而且在《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等理论实训一体课程授课过程中,聘请资深法官或双师型教师担任授课任务,同时要求授课教师必须多人次安排刑事案件、民事案件、行政案件的模拟审判,做到不走过场,使学生真正从中受益。2.实习实训武昌理工学院非常重视校内实训工作,购买了实训软件,设立法律实验实训中心。法律教学实验实训中心下设若干实验实训室。根据实验教学需要,设置模拟法庭、模拟仲裁庭、诉讼实务实验室、法律ADR实验室、法律人才创新实验室、大学生法律援助中心、法律诊所等法律实验实训室。建立了法学实验中心,全天候对学生开放,并配备专门实验员对学生进行指导。武昌理工学院更加重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工作,先后与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武汉市人民检察院、武汉市江夏区人民法院、武汉市洪山区人民法院、武汉市东湖高新开发区人民法院、湖北大悟县人民检察院、湖北多能律师事务所、湖北金楚律师事务所、湖北今天律师事务所签署了实践教学共建协议,建立了稳固的实践教学基地,并每年暑假将大一、大二、大三学生送至实习基地进行专业实习,同时确保大四学生全员进入实践基地展开毕业实习。3.法院旁听每学期都会安排大二、大三学生到武汉市江夏区人民法院、武汉市洪山区人民法院、武汉市东湖高新开发区人民法院旁听民事案件、刑事案件及行政案件3到5次,每次旁听学生人数都在45人左右。4.社会实践为了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会议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武昌理工学院文法学院于2016年4月成立了“知行普法”服务队。该团队立足于专业实际,实施项目驱动(如《反家庭暴力法》《电子商务法》《民法典》等),旨在为城乡居民提供法律宣传以及法律援助。经过五届成员的共同努力,逐渐形成了一些团队特色项目,通过开展“知行”课堂、“知行”模拟法庭、“知行”剧场、“知行”调研、“知行”访谈、“知行”问答等多种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法律宣传和法律援助活动,做到法治深入人心。每届活动被、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共同授予全国百强实践团队千校千项奖项一等奖,同时也获湖北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称号。

(四)构建科学有效的实践教育评价机制为了抓实抓细实践教育,武昌理工学院制定了科学的实践教育管理制度,构建了科学有效的实践教育评价机制。各专业根据学校的相关实践教育管理制度,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践教育管理制度实施细则。1.《武昌理工学院文法学院法学实践教育基地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该《细则》对法学实践教育基地的内涵、设立原则、设立条件、管理、考核等问题作出明确规定。如对法学实践教育基地的考核,该《细则》规定:武昌理工学院每三年对实践教育基地进行一次考核,考核内容主要包括管理制度、保障措施、运行机制、实践内容、成果效果、发展建设等方面,考核优秀的予以表彰,不合格的限期整改。整改后仍不合格的,共建协议自动终止,学校对基地予以注销撤牌。2.《武昌理工学院文法学院法学专业本科生专业实习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该《细则》对实习目的、实习组织形式、实习组织管理、实习考核等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如对实习考核,该《细则》规定:实习考核基本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兼职指导教师对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所表现出的综合专业素质的评价;兼职指导教师对学生制作专业文书能力的评价;专业指导教师对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实习成绩按等级制记,分优、良、中、及格、不及格。85-100分为优;80-84分为良;70-79分为中;60-69分为及格;60分以下为不及格。成绩评定根据考核内容,分别由兼职指导教师和专业指导教师按百分制打分,最终由专业指导教师按以下比例折合,得出实习成绩:兼职指导教师对学生在实习中所表现出的综合专业素质的评价占40%;兼职指导教师对学生制作专业文书(作品)能力的评价占20%;实习论文(报告)占40%。3.《武昌理工学院文法学院法学专业实验实训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该《细则》对实验实训的组织机构和场所、实验实训教学规范、实验实训考核等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如实验实训考核,该《细则》规定:鼓励教师邀请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法律实务专家参与实验实训教学环节,增强理论与实务的衔接。教师开展实验实训教学活动,应当在保障实验设施和学生安全的前提下,着力提升教学效果。实训成绩按等级制记,分优、良、中、及格、不及格。85-100分为优;80-84分为良;70-79分为中;60-69分为及格;60分以下为不及格。成绩评定根据考核内容,由指导教师按百分制打分,最终得出实训成绩。

参考文献:

[1]徐显明.新文科建设与卓越法治人才[J].法学学术前沿,2020(11):7-11.

[2]龙宝新.中国新文科的时代内涵与建设路向[J].南京社会科学,2021(1):136-138.

[3]崔延强.文科之“新”与文科之“道”——关于新文科建设的思考[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1):18-23.

[4]刘坤轮.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三个维度[J].中国高等教育,2020(7):57-59.

[5]周佑勇.理工科大学如何创建“一流文科”[J].中国高等教育,2019(23):40-41.

文法学院范文篇7

关键词:法学;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北方工业大学法律系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法学实践教学,积极支持青年教师进行实践教学的新探索,法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始终保持稳定的水平,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本文对我校法律系法学实践教学的框架体系进行了全面总结,结合当前国内国际法学本科实践教学的最新发展趋势,提出了完善建议。

1法学本科实践教学开展情况

北方工业大学法律系十分注重法学专业本科教育,除开设国家教委指定的十六门法学核心课程外,根据法学专业的特色,还开设了金融法、公司法、知识产权法以及政府法治管理等方向的选修课程。法学专业本科生教育侧重在经济法(公司证券)、民商法(知识产权)方向,培养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特别是能在司法机关、金融证券机构从事法律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正常课堂教学之外,法律系尤其专注于学生综合人文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建有完备的模拟法庭、教学示范中心、知识产权教育基地、法律人才培养基地,与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北京市石景山区人民法院、北京市石景山区人民检察院等多家司法机构属于共建单位。法律系本科生近几年来获得多项部级、省部级学生竞赛奖项,在大学生科技项目、创业实践研究等方面均表现优异。

(1)大纲规范实践教学。一是实践实习。经过多年实践摸索,形成了体系化的实践实习培养模式,从一年级到三年级分阶段、分层次开展。具体来说:一年级暑期开展法学认识实习;二年级暑期开展社会实践;三年级暑期开展毕业实习(现调整至三年级下学期前八周集中进行)。三种实践实习都有专门的教师担任总负责,根据具体情况再分派不同的教师分组开展指导工作。二是模拟法庭(纳入课程体系)。目前我系已形成以模拟法庭辩论队为基础、参加各种模拟法庭竞赛为主要形式的模拟法庭实践教学体系。此外,民诉、刑诉等程序法授课教师在授课中引入模拟法庭的教学方式也是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实验实训(拟纳入课程体系)。学院法律系2013年起开始拓展法学专业本科培养实验实训的教学方式。通过申请有关项目经费支持,法律系购置了相关设备,在学校和学院的大力支持下,组织安装实验仪器的调试、运行以及对实验室人员的培训工作。实验室的建设为学院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推动,为物证检验与鉴定实验室的建设打下了基础。四是毕业设计。法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在学校的整体框架体系之内,同时,针对法学专业学生的特殊性,法律系委任专门的负责教师对毕业设计工作进行总负责,加强全系指导教师的组织管理工作,研究出台针对法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文件,如选题指南、文献综述方法推荐等。

(2)竞赛带动实践教学。(学科)竞赛是非常普遍的一种课堂外教学方式,有着不可替代的教学价值。法律系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一是模拟法庭竞赛。模拟法庭竞赛不仅有利于提高法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思辨、演讲等综合能力。近年来,参加过模拟法庭竞赛的本科生都在升学、就业等各方面表现优异。二是知识竞赛。知识竞赛主要是指以知识问答为主要内容的竞赛活动,可以锻炼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同时也能增加学生的专业知识量,提高专业能力。如法律系学生在全国金融法知识竞赛中连续几年获得佳绩。三是辩论及演讲比赛。辩论及演讲比赛主要是双方或者学科探索个人针对某一问题或社会现象进行自我观点的阐述,旨在提高学生的思维反应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四是读书征文比赛。主要为文法学院举办的假期征文读书活动,该活动规则为在假期内阅读专业或非专业书籍,并完成读书笔记或读后感,进行评比。五是研究生模拟面试比赛。近年来,法学专业研究生入学笔试中复试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为提高法学本科生考研的专业面试能力,帮助本科生对所学的专业课进行全面、深入复习,法律系举办了法学专业研究生模拟面试,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六是知识产权类竞赛。法律系民商法研究生先后参加了首都大学生保护知识产权志愿者辩论赛等知识产权类竞赛,取得佳绩。法律系知识产权教师组织本科生参加全国性知识产权征文,也屡有斩获。

(3)协会拓展实践教学。一是组建北方工业大学模拟法庭辩论队。法律系根据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需求,因材施教,组建模拟法庭辩论队。辩论队由法律系教师担任指导老师,学院为辩论队提供专业训练场所,准备相关书籍、影像资料及服装,定期邀请法学界和司法界知名专家进行指导培训。辩论队每学期定期举办法学演讲比赛、辩论赛、司法文书大赛等专业竞赛。模拟法庭辩论队选拔、培训队员连续参加北京市大学生模拟法庭竞赛、全国金融法知识竞赛、环境模拟法庭竞赛等,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10余次。二是成立NCUT知识产权协会。该协会由北京知识产权局和文法学院(法律系)共同指导,具体由民商法学科点牵头建立。协会通过相关知识产权知识的普及和介绍,吸引了众多同学参与,与此同时协会还协助北京市知识产权局贯彻国家方针政策。三是建立北方工业大学法律志愿者服务队。该服务队由文法学院(法律系)与门头沟区法院共同指导,具体由法学本科学生党支部牵头建立。服务队组织本科生开展门头沟区法院诉讼服务大厅的志愿服务,取得司法实务研究、法律实践教学和志愿服务的多重效果。

(4)课题牵引实践教学。一是大力开展创新活动。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是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于2008年6月开始实施的一项本科生创新教育资助计划,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标是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倡导以本科(高职)学生为研究主体的教学改革,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法律系每年基本都有2~3项大创课题,并多次获得全校一等奖、入选校实践教学成果展。“科园杯”大学生科技活动由石景山区科委和北方工业大学联合资助开展,旨在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截至2017年,石景山区科委已资助了数百个科技项目,为学院大学生的科研活动提供了大力支持。法律系每年基本也都会有1~2项科园杯课题,并多次获奖。二是组织暑期实践项目。近年来,校团委通过坚持开展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引领广大青年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增强了青年学生报效祖国的使命感和服务社会的责任感。由于组织工作出色,学院已连续多年被团市委评为“首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法学专业本科生每年都会申请该项目。三是鼓励教师承接课题项目。教师承接了司法部、中国银行法学会、能源法研究会以及水利部等众多法学课题研究项目,这些课题项目由教师主导,带领学生组成专项课题组,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学生对某一课题领域的了解程度加深,同时,也增强了学生法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2法学本科实践教学新探索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达、各种媒体方式兴起以及“00”后即将升入大学,高等教育领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学生对于课堂灵活性、趣味性的需求更加强烈,单调的知识点讲授的教学方式愈加不合时宜。在2017年5月考察中国政法大学时就指出,法学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必须处理好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近年来,我校法律系青年教师对实践教学进行了新的探索:

(1)课堂实践教学方法尝试。一是法律职业模拟体验。法律系教师受大学生涯规划有关理论启发,开始探索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进行法律职业模拟体验的方式,将法律知识和实践能力贯穿其中。学生首先选择扮演的法律职业,如法官、检察官、律师、法务等。之后,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确定基本案情。学生需要对案情的事实细节进行推演、敲定,对涉及的法律问题进行讨论、研究,根据法律文书的有关撰写要求,起草相应的法律文书。最后成果呈现的方式是提交一份法律文书或就基本案情、事实梳理、法律分析进行课堂汇报。二是情景剧演示。

情景剧教学模式中,学生通过课前研读知识点、查阅相关案例、编排剧本进而进行课堂演示,教师全程指导和点评。这种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造力,课堂也变得生动有趣,富有魅力。当学生自己需要动手设计场景时,学生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被调动起来,这种模式也激发了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当然,情景剧教学方法也有不小的弊病,最大问题就是可能会流于形式——学生们为了演而演,比如追求搞笑和效果,忽视了知识点。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全程的把控,防止走偏。三是法院旁听。参加庭审旁听,学生可以观察庭审的每一个步骤,聆听法官、公诉人、律师、当事人、其他诉讼参与人的讯问、陈述、辩论,获得对诉讼程序的感性认识,直观地学习案件所涉及的实体法和程序法知识,并可以进一步研究其中存在的法律问题。优秀的法官、公诉人、律师的表现提供了法律职业行为的范例,为学生培养法律职业素质进行了形象的演练。庭审旁听也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法律专业知识的兴趣,使理论学习和司法实践联系更加紧密。四是面试考核。传统的考核方式容易流于形式,不能起到以考促学的作用。运用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引入面试答辩的方式,可以克服传统考核方式的弊病,既能够对学生所学课程知识进行考察,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增加课程的吸引力。当然,面试答辩考核方式在操作起来确实比笔试困难很多。考试时间、考场顺序、秩序维护等都需要事先有合理的设计和安排。

(2)组织读书会。法律系个别学科点教师带领研究生对选定的著作进行深入研读与交流,有少量本科生参加。读书会旨在通过对于名著进行深度理解分析并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增加学生对于法理学相关理论认识的广度与深度,从而提升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与写作能力。主要活动形式是由教师选择一本难度适中的名著,用一学期的时间针对文章中主要段落、主要章节进行精读,每周约完成一章节的精读。

(3)组织专业课学习沙龙。专业课学习沙龙是法律系个别教师发起的一项探讨式学习活动,主旨在于为法科生提供课堂教学之外的学习空间。学习沙龙从2016年秋季学期开始试运行,一年以来,在院系领导、法律系同仁以及学生的支持下,已经初具规模。学习沙龙的活动内容有:法律电影赏析、寒暑假分别举行读书征文比赛、研究生专业课模拟面试、案例分析、社会热点问题的法律分析等。

(4)组织论文工作坊。法律系个别教师指导研究生进行金融法等专业性很强的外文文献的研读工作,通过对大量的国外相关法律论文的翻译阅读,学生对国内外相关法律规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接触了前沿法律问题,同时也学习了国外的论文写作方法与结构。论文工作坊吸引了一些本科学生参加。

(5)组织案例工作坊。法律系个别教师指导研究生和本科生进行以有关行业、产业领域的案例分析为核心的学习活动,以典型案例判决书、行政处罚书等为研究对象,从中梳理基本案情、争议焦点、法律问题、学理分析等,重新建立民商经济法方面的知识体系,了解司法实务,提高研究能力。

3法学本科实践教学发展方向及完善建议

北方工业大学自1946年创立以来,一直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办学的宗旨,坚持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的育人理念,形成了尊重差异、重视实践、分类成才的育人特色。学校实行完全的学分制,还有分层、分流培养的模式,以适应学生个性化成才的需要。培养专业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的高级专业人员是学校一项重要人才培养目标。近些年来,学校先后出台了有关实验室开放项目、第二课堂、素质拓展学分等一系列教学政策,引导各院系教师、学生重视实践教学。可以说,法学本科实践教学在未来的发展中有着良好的政策环境,法律系应该找到适合自身特色的发展路径和发展模式。笔者提出以下发展完善建议:

(1)已有实践教学方式的完善。一是实践实习。从已开展情况来看,实践实习还是有着非常规范的运作模式、管理制度。但当前最大的问题是,随着法学专业招生人数的迅速增多,学生的就业、考研和司法考试等压力,加上指导教师对实践教学的意识和经验不足,专业实习有流于形式的倾向。对现有的实践实习进行改善,可参考北航的锥形立体结构模式。具体是:根据学生的实习培养方案,共建单位对学生进行岗位安排和岗前培训,为学生分派实习指导老师,责任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提供工作分配参考;每一个带队教师带领并指导10名左右学生,对实习活动进行全面控制,及时了解实习进展,组织阶段性的座谈会,结合理论教学对在实习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专业指导并确定学生的科研项目选题。二是模拟法庭。学院模拟法庭课程开设及辩论队的建设已有几年时间,有了很多积累。最大问题在于很多普通学生都无法参与,即不能惠及更多学生。如在课程中,教师也无法兼顾到所有课堂上的学生,没有参与到角色中来的同学不能得到有效训练。而辩论队也只能是优中择优,只有少数人被成功选拔入队。另外,模拟法庭课程设计也有优化和完善的空间,如鉴于当前仲裁重要性的逐渐显现,是否能够加入模拟仲裁的内容?除了传统的民事诉讼、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之外,是否可以考虑经济类的案件?三是毕业设计。目前学院毕业设计在形式和流程管理上和很多高校相比都不逊色。问题在于本科生在毕业论文选题时普遍存在大而空的情况。建议统筹资源,引导学生选择更具务实性的选题,例如在实践实习时即发现自己的专业兴趣和方向,利用在实习单位的相关便利条件,收集、整理并分析与选题相关的案例及文字资料。四是组建协会开展实践教学。对组建的协会进行重整,增加协会的专业性,对协会成员进行定期培训,增强其法学素养以及法学理论功底;同时,协会在多参加比赛的同时,应该兼顾比赛规模等,提高自己的获奖档次。

(2)开拓新型实践教学形式。一是建立案例分析实验室(案例工作坊等)。如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案例分析实验室的教学内容是在不同的软件系统支持下的互联网+完成,包括立法、执法、诉讼、非讼、司法考试、司法文书写作、法律事务等8个实验教学内容,形成了全新的网络实验教学体系。教师通过不同的系统选择相关案例,学生自主选择角色,运用所学法学知识在网上模拟完成角色任务检验自己所学理论知识的应用水平。学院应学习借鉴其模式,在法学实验室开放时,采用这种网络虚拟形式,来检验学生的知识水平。法律系2013年起开始拓展法学专业本科培养实验实训的教学方式。通过申请有关项目经费支持,法律系购置了相关设备,但该设备实验室至今仍未开放,应尽快开放案例教学实验室,运用大数据,建立案例数据库,方便学生进行案例学习。在运用网络化实验室手段的同时,也可以进行“小作坊”式的案例分析活动,小范围讨论式的形式更容易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激荡、智慧碰撞。二是开设法律诊所(法律援助等)。法律诊所引进中国以来,已经进行了本土化改造。具体到每个学院,更是需要根据学院情况的不同进行调整。学院在探索法律诊所类课程(实验室项目)之初,可以进行大胆创新,比如引入校外教学资源,请资深的律师、法官、检察官、仲裁员参与课堂教学,通过互动讨论、法律咨询游戏等创新课堂形式。每个专业课堂的人数不宜过多,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改变传统的教师单纯授课的形式。在开展法律援助方面,可以依托法律志愿者服务队等一些协会,以微信或其他网络平台,在全校以及周边社区范围内,开展法律援助工作,实现服务社会和学生实践的双重效果。

(3)新专业的实践教学。2017年学院正式设立知识产权本科专业,是华北地区率先设立知识产权本科院校之一。知识产权法学具有高度的专业性,并且其保护对象具有抽象性,使之成为法学教学中的难题。为提高新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新专业的竞争力,学院将知识产权实践教学内容早早纳入知识产权法本科专业的教学培养计划中,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估考核体系;其次,构建优质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包括引进优秀的律师,精通相关专业的专利人等指导实践教学,将这些专业人员投入知识产权的法律诊所课堂;最后,积极拓展针对知识产权法学的实践教学方式,如到商标机构、专利机构及相关审批部门见习、实习等。

(4)配套政策措施建议。在改善与创新实践教学方式的同时,需要随之完善相关配套设施,主要包括:①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如何与整个本科培养方案衔接,这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结合学院的现有政策,重新对现有资源进行评估,确定学院法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基调定准了,才能顺利发展。②要有组织保障。可以考虑专设法学实践教学中心,由现任教师兼任中心指导教师,在经费、课时工作量等方面给予倾斜,鼓励教师开展实践教学方面的研究、课程、活动、项目等。③硬件建设,包括教学设备等。实践教学开展空间无非两种,一个是校内,一个是校外。在校内,大多实践教学方式都有一定的空间和设备要求,比如案例研讨室等。④开拓校外合作资源,借助外脑。一方面学生实习见习需要有校外相关的基地,另一方面,由于法学教师毕竟没有在法律实务的第一线,因此需要邀请法官、律师等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担任校外导师,开设专家讲座论坛等。基金项目:本文为北方工业大学2017年“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项目“我校法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索”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李喆.法学专业学生实践教学的困境与出路研究[J].法学杂志,2014.35(9):102-108.

[2]刘剑文.供给侧改革下法学本科核心课程的结构调整[J].政法论丛,2017(3):32-42.

[3]张卫华.本科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目标研究[J].政法论丛,2014(3):127-135.

文法学院范文篇8

关键词:工程类;一带一路;人才培养;法律人才

在当下我国工程技术发展和建设发展、“一带一路”的发展需求中,我国具备了更多的涉外工程。其中涉外工程为牵连很多法律层面的活动,在具体的运作环节,诸多问题的分析均需要更加的透明化、国际化,基于此对涉外工程层面而言,其针对国际化类型的法律成员的要求急需解决。具备针对性的教育作为培养大量应用类型的国际化法律成员的重点。由于工程类大学在工程类学科的积累优势,因此工程类院校法学院可以依托其工程类学科的优势实行国际化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培养,使学生就业竞争力提高。

一、现有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概述

国际化应用型法律人才主要体现在具有品德高尚,专业理论基础扎实,掌握交叉型专业学科知识,具有国际化思维,以及实践能力强五个方面。历经2011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的导向性功效,融合当下我国工程类型的高校法律教育的真实情况,国际化类型的法律成员培养当下在国内的操作模式主要分为本科双语型和小范围实验班型两种。(一)本科双语型。一些院校在本科教学内容与教材选用等教育阶段选择使用双语教学方式。出于在双语教学层面国际法同其他类型的课程而言拥有更多的优势,由此很多高校在落实双语教学的最初均应用在国际法学科下应用双语教学方式的环节应用外语教材。培养构建的学生也就拥有了很强的语言技能。在学生精通外国语言的基础上,继续开设国外部门法等课程。这种模式着重于语言能力培养,但专业优势并不能得到扩大。(二)小范围实验班型。有部分高校在法学系内开展法学实验班。更多高校开设或准备开设“国际实验班”等,层次有本科生阶段也有硕士生等高层次阶段。这种模式达到了涉外法律人才培养标准,但因为其小范围开设的天生缺憾,导致受教范围小,教育面窄,从而得不到普遍推广。同时实验班采取的是外语能力考核的遴选机制,使得更多具有良好法学基础的学生得不到国际化培养。

二、现有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问题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我国经济“走出去”当下已经发展为国际构建、投资的全新常态,基于此,明确了解很多国家的法律知识、具有职业外语能力的法律人才就成为中国对外投资的重要保障之一。当下,我国的法学教学制度不能契合全新的要求,重点呈现在下面的层面:一为具备单一的培养方式,当下的教材并不具备创新性,不具备学习目标国家的相关法律体系,法律实务和教学环节具有脱节的情况。二为法学教学具备较低的国际化教育。三是学生涉外实践能力教育训练缺乏。具体表现为重理论、轻实践,出现了很多学生不理解涉外法律的重要性和涉外法律人才的稀缺性,学生对涉外法律的学习热情普遍低于国内法。由此,当下在培养法律成员中不具备普遍、针对性,且培养的目标并不精准,比较宽泛,虽然最终可完成培养计划所要求的培养目标,但却与实际市场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二)课程设置不科学。在当下的法学体系下,其缺陷重点呈现在如下层面:第一,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弱,另一方面学校组织的实践教学对想进入涉外法律服务行业的学生也没有足够的吸引力。第二,各高校盲目参考知名政法类高校的课程体系,不根据自身特色在自身资源优势上建立特色学科。第三,法学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只具备很少的涉外课程,不能培养较高素质的国际化法律成员。(三)教学模式单一、师资力量薄弱。“对学生而言,训练专业技能和基础理论需要依托优良的师资建设”,对比其他的学院而言,工程类法学专业不具备较强的师资力量,对比每年学习该专业的学生而言,该专业的老师数量严重匮乏,教育理念落后,实践能力缺乏,严重影响了工程类高校国际化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培养。其中最重要的呈现在不具备较多的复合类型,很多的工程类型的专业老师拥有专一性质的法学知识,并且拥有较多法学理论、工程知识、实践能力的老师很少,不能发挥工程类型的高校办学的优势,不能更好的培养法学、工程有效融合的复合类型的国际化法律成员。(四)培养理念与培养实效有差距。尽管很多的高校均已经充分了解到一流人才需要拥有国际发展的视野,但在理念、实践层面具备较大的差距。这种差距体现在:第一为在教育中外语课程具备有限的实践,不能落实让学生自由应用外语的标准;第二为并没有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实务洞察技能、责任感、思辨技能;三是大部分课程只照顾到学生的语言能力水平,而对外国的经济文化背景一无所知。其为为何当下我国应用类型的国际化法律成员在对涉外事务处置环节同其他成员具备的差距。

三、我国工程类高校国际化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建议

(一)明确培养目标,凸显国际化特色。针对法学院而言,其将培养法律成员当作自身的责任,对法学院而言,培养专门定位的成员为其综合追求。在学校落实专门类型培养之后,高度的认同观念让学院的管理、教学研究均紧紧的围绕培养涉外工程法律成员的目标落实和开展。领导层、各学科教师以及学生都可以以此为目标,使得问题集中化,处理问题高效化。在相同、集中的培养观念中,高校资源可具备针对性的获得匹配的学院。例如长沙理工大学的培养经验,长沙理工大学文法学院为国际工程法律人才的培养专门建立了工程法学研究中心,基于学校的资源优势建立起来的工程法学研究中心已为各涉外工程单位提供了大量优秀的工程法律人才。诸多的社会管理、公司全部和长沙理工大学文法学院开展或落实过涉外工程法律项目研究、人才支持计划、大型活动等诸多模式的合作。(二)设置与国际化对接的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专业课作为教学的重点环节,是否具备合理的课程设计直接关乎能不能培养国际化类型的应用法律成员目标。为落实培养人才的最终目标,第一需要实现国际合作、交流意识的强化,按照培养拥有国际观念成员的目标实现课程的优化。在确保设置系统性法学课程的环节,按照社会发展需求、学生属性、国际化应用成员需要拥有的知识,对课程体系进行合理的设置,实现国际化课程建设水准、比例的提升。一般而言,可将国际化类型的应用法律成员课程划分为工程法律实践类课程群、法学类课程群、语言类课程群。其中工程法律实践类课程群需要将市场需求和国际化人才需求有效的融合;法学类课程群需要学生拥有稳定扎实的理论、专业知识;语言类课程群需要人才拥有优良的合作、沟通技能。唯有如此,方可在完善公共基础课、理论与实践、专业课、专业选修课等核心课程的环节,设置《法律英语》、《国际工程》以及将“一带一路”重点国家的法律类课程等,着力于提高学生扎实的法律思维基础与语言交流能力,进而培养契合全新时期发展的国际化成员。(三)将外语教育与涉外文化能力培养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提高培养复合类型人才的速度,为呈现国际类型的专业属性,对法学专业而言需要确保持续落实英语教学。在较低的年级开展英语听说、大学英语等相关的课程,在较高的年级可挑选将国际私法、国际法、国际经济法构建为全英文、双语课程。并不精通一个国家的法律知识,就不能对该国家的法律情况和问题进行解决。在涉外交流环节为下风,并会对自身岗位的适应能力进行限制。当下,对外交流当下已无法契合现实的需求,无论是在文化、经济、教育层面,对外合作和交流均依托两者文化和思想层面的认同和理解,因此跨文化的沟通也显得颇为重要。在构建大学外语必修课的环节,需要将跨文化种类的课程添加在教育体系之中,实现国家成员文化内涵的丰富。并且,在培养体系之中添加我国的法律文化课程也是特别重要的存在。主要是出于任何国家的成员均是构建在自我国家文化层面,由此唯有对我国全面客观的进行认识,方可更好的了解外面的世界,对历史革命和时代责任具备精准的认识。(四)建立与国内外相关机构联合培养人才新模式。需要培养具备国际化类型的应用法律成员,社会和高校的联合培养也就变得更加的重要。在培养人才层面,社会的真实需求和培养高校成员需要挂钩,并不对社会的需求进行了解,并不对人才培养的层面进行调整,无法实现该目标。所以,培养具有国际化应用型法律人才需要跨学校、跨地区、跨部门的交流合作,这不仅能使得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更加清晰、明确,培养具备国际化类型的法律成员方可更契合社会层面的需求。其要求高校落实开放类型的办学,结合地方涉外经济与产业,广泛参与政府、企业的对外交流合作,对急需怎样的国际化成员等问题具备了明确的思考、认识,唯有如此方可改善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脱节的现状。对高校而言,尚需融合自身优势,对优化人才培养的问题予以思考,且不能精简的将该问题留给公司和政府在工作中进行解决。诸多院校均需要积极分析和探索创新类型的培养法律成员模式,对当下涉外法律人才模式不足的情况进行完善。教育部门引导学校坚持“走进去,引进来”,多开展与沿边国家学校建立教育合作关系,探索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机制。同时,在对外交流方面,学校应当与国外高校达成涉外法律专业交换生学习交流长期机制,为我国学生在国外司法机构实习创造机会,在国外的司法实践下进行经验的积累,实现自身法律事务的有效提升。也可以通过将学生派至涉外工程企业实习以达到提高学生国际化思维的目的。

四、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在深入改革开放的阶段,我国工程类高校应当结合自身教育资源,积极探索国际化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同时注重对学生的外语教育与涉外文化能力的培养,注重实践与社会需求,培养出国际化应用型法律人才,为我国经济“走出去”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陈淑芬.国际经济法双语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9,36(06):152-153.

[2]李孟.“一带一路”背景下涉外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改革与开放,2018(23):141-143.

[3]陈海燕.“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现状、问题与出路[J].北京教育(高教),2017(05):15-18.

文法学院范文篇9

一、关于金融危机下的经济法理论与实践问题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陈爱蓓研究员认为,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市场需求大幅下降,国际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由于WTO体制下的贸易保护主义在表现形式上具有全球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其在WTO法律体制下运作又极具隐蔽性,要妥善应对,困难重重。如国外滥用WTO规则允许的贸易救济措施,包括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特别保障措施调查,而从我国企业层面来看,企业整体应诉能力较弱。从我国行业中介层面来看,地方中介机构没有充分发挥作用。从我国政府层面来看,缺乏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特别是应对国外反补贴和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的协调机制。因此她认为,从目前的形势看,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建立,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加快制度调整,推进国际标准认证,注重自主创新以及完善政府、行业、企业的多元应对机制,不失为有效的措施。淮阴师范学院法学院蒋大平副教授认为,次贷危机自2007年2月在美国爆发以来,已经逐步演化为全球性金融危机,并对全球实体经济造成了深刻的影响。对此,美国政府采取了有力的措施积极应对,例如在宏观调控方面,美国政府主要采取协同降息,向金融机构注资,实施国有化以及提供担保等措施;在金融监管方面,呼吁重建国际金融监管体系,加强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完善金融立法,防范金融风险的蔓延。为此,他建议,中国应在金融立法和监管方面从中汲取有益的借鉴:一是建立金融危机应急处理法律机制,及时应对和化解金融危机;二是弥补立法空白,规范金融业发展;三是加强金融监管机构的协同配合;四是从机构监管向“目标导向”监管跨越;五是正确处理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的辩证关系。南京大学法学院研究生袁洁认为,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我国政府按照“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重民生”的部署和要求,果断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这一背景下,积极推进税制改革和完善税收政策,研究开征物业税有了更多的现实意义。

还有学者探讨了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的司法应如何积极行动。如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二庭法官、南京大学法学院经济法学在读博士生刘思萱在题为《金融危机下能动司法研究———以破产重整案件审理为研究对象》的发言中认为,金融危机的扩散导致进入我国诉讼领域的案件呈井喷状态,并具有突发性、群体性、传递性、极端性的特点。为此,全国各级法院迅速出台一系列措施以应对危机。对此,不少学者提出了质疑的观点。刘思萱博士进而提出:通过对危机状态下司法例证的分析,从行为类型化角度考察,破产重整的审理是危机状态下司法行为的典型代表,以拯救企业为首要目标回应危机状态下的经济形势;通过分析危机状态下司法的特质,从行为目标角度考察,危机的不确定性特点需要司法以能动性方式回应,并以社会秩序的维护和新生社会关系正统性的确认等为优先的行动目标;通过研究危机状态下能动司法的自我谦抑,从行为标准角度分析,司法能动性有其传统的和现代的理论基石,而在危机状态下,能动司法更应把握行为主体、内容和程序标准。南京大学法学院宋亚辉博士生对司法的这方面功能持审慎态度,在其提交的论文《公共政策如何进入裁判———以金融危机为背景》中,针对金融危机背景下,最高院出台了一系列司法文件,要求裁判必须坚持“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的做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应对金融危机固然需要全国上下协调一致,共同落实公共政策。然而,由于公共政策在制定程序、慎重程度和思维方式上的局限性,使得公共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难免出现意外后果。我国司法机关习惯性地追随公共政策,毫无保留地将公共政策转化为司法政策,并通过司法解释内化到具体裁判中的局限性十分明显。一旦公共政策本身出现难以预料的意外后果,则司法机关的做法势必将意外后果引入司法领域,将损害扩大化。为此,他认为,鉴于司法机关所承担的特殊职能,最高院在落实公共政策时必须保持慎重的态度,只有作为立法的过渡、弥补既有法律的漏洞、以及为应对社会的非正常状态时,才可以将公共政策引入司法裁判。而且,被引入司法裁判的公共政策还应当具备良好的品质,即公共政策进入裁判之前,必须对其进行经济分析和绩效测定,尽可能把公共政策发生意外后果的机率降到最低限度。

二、关于反垄断法

国务院、全国人大反垄断立法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晓晔研究员作了主题报告,题目是《我国〈反垄断法〉实施中的若干问题》。她首先介绍了反垄断立法的宗旨和意义,指出反垄断法被视为“经济宪法”,它一方面有利于维护市场的公平自由竞争;另一方面也给消费者带来了最低的价格、最好的质量和最大的物质进步。因此,反垄断法是最重要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与此同时她也指出,由于中国经济转型的任务尚未彻底完成,再加上反垄断法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不完善之处,我国反垄断初期实施过程中将会遇到几个严重的挑战。一是缺乏关于执法机关的明确规定。根据反垄断法的相关规定,我国反垄断法将会维持现有几家机构分头执法的局面。多家政府机构分头执法毫无疑问地会影响反垄断法的效力和权威,因此,希望国家尽快建立一个统一和比较独立的反垄断执法机关。二是反垄断执法面临行政垄断。行政垄断是我国当前经济生活中最严重的限制竞争,其后果不仅扭曲竞争,而且妨碍我国建立统一、开放和竞争的大市场。因此,反对行政垄断应成为我国反垄断法的重要任务。我国反垄断法对行政垄断虽然做出禁止性规定,但由于反垄断执法机关对它们没有管辖权,使很多人质疑我国行政垄断能否有效得到遏制。三是反垄断执法机构与监管机构的关系。广大消费者普遍希望反垄断法能够在电信、电力、邮政、铁路等行业的大垄断企业面前保护他们的利益。然而,由于这些国有大垄断企业都有监管机构,反垄断执法机构与行业监管之间的关系就成为一个敏感话题。如果反垄断执法机构在被监管行业不能正常执法,将面临更大的挑战。最后,中国反垄断法作为一个规范市场竞争秩序的基本法,还需要尽快建立相关的配套法规。如反垄断法规定“经营者滥用知识产权,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适用本法。”但是,何谓滥用知识产权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需要法律解释。可见,在反垄断法的规定非常原则性的情况下,垄断协议、滥用监督以及控制经营者集中等方面都需要释义性的配套法规。因此,王晓晔研究员认为,反垄断法的颁布不是我国反垄断立法的结束,而是刚刚开始。我国反垄断法能否得到有效实施,将取决于很多因素:取决于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度,我国的相关法律制度和竞争文化,当然更取决于我国政府和立法者推动竞争政策的决心和信心。徐州市广播电视大学的孟梅讲师认为,我国《反垄断法》自2008年8月1日实施至今已有一段时间,禁止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是反垄断法的三大支柱之一”,是比较适合中国国情,与中国现实的市场经济状况、人们的法律文化、竞争意识相匹配的一部法律。但同时也应当看到《反垄断法》对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规制过于原则化,法律执行力比较低,要真正落实,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其他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对反垄断问题的看法。江苏大学法学院讲师、法学博士、经济学博士后覃福晓认为,由于中国的反垄断实践尚处在起步阶段,反垄断执法经验有限,有必要借鉴其他国家的相关制度,其中包括美国对垄断协议的惩治体系和促使卡特尔组织成员单位自首的公司宽恕政策,不断总结经验,逐渐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反垄断惩治体系和反垄断宽恕政策。具体包括:逐渐提高公司违反《反垄断法》的违法成本,同时考虑细化美国的公司宽恕政策和落实我国《反垄断法》第46条第二款所规定的“经营者主动向反垄断执法机构报告达成垄断协议的有关情况并提供重要证据的,反垄断执法机构可以酌情减轻或者免除对该经营者的处罚。”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律系王炳博士认为,将契约机制引入到反垄断执法制度中是发达国家或地区的通行做法,我国《反垄断法》第45条规定的反垄断中止调查与终止调查制度也体现了这一点,不过,该制度具有明显的行政化倾向。对此,他认为,正确的制度选择应是扩大契约化,减少行政化,应使中止调查决定程序契约化,相对人对中止调查决定有权提起救济,应赋予相对人情事变更请求权,废除终止调查决定程序,而以违约责任的多种方式更新。

三、关于安全生产法理论与实践问题

在这个主题中,来自中国矿业大学的探讨比较多,这也充分显示了该校在经济法学研究方向上的特色与优势。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刘超捷教授认为,我国现有煤炭企业市场准入制度主要体现在“六证”上,即采矿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煤矿生产许可证、营业执照、矿长资格证和矿长安全资格证。但该制度在制度设计与实际操作中存在诸多问题,如:立法缺少煤矿企业注册资本底线的规定,矿长资格证与矿长安全资格证规定比较混乱,煤炭生产许可证与煤矿安全生产许可证内容重叠等问题,并且难以通过修修补补起到现实作用。为此他认为,应重建我国的煤炭企业制度,将煤炭企业分为“煤炭产权企业、煤炭开采企业和煤炭开采监理企业”三类,禁止混业经营,并且为该三类企业设置具体的市场准入制度。他认为,在这一新体制下,进而为煤炭产权企业设定最低注册资本金制度;对煤矿开采企业及其特殊从业人员设置从业资格准入制度,对其具体开采行为设置煤炭生产许可制度;对煤炭开采监理公司设置人员从业资格准入和企业从业资格准入制度。职业安全卫生问题是大家探讨的热点话题。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经济法学研究生刘亮提交了一篇题为《论罗本斯报告对中国职业安全卫生立法的借鉴意义》论文并做了大会发言。他认为,从其产生之日起,“罗本斯报告”就在世界职业安全卫生立法领域内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影响不仅仅限于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世界主要国家都深受其影响。尤其是该报告提出的“自律模式”和“职工参与机制”更是开创了职业安全卫生发展的新模式,为各国乃至国际范围的职业安全卫生立法普遍接受。但中国目前却鲜有对“罗本斯报告”的介绍,对其借鉴更是一片空白,结合中国职业安全卫生实践,对“罗本斯报告”予以充分借鉴是十分有益也是十分必要的。为此他认为,应对现有的职业安全卫生立法予以整合;建立以“一般义务”为基础的自律模式;在职业安全卫生体系中引入绩效标准;将“程序性标准”作为指导标准;逐步建立以建议性标准为主体的标准体系;引入并逐步强化工人参与机制。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邓红梅和研究生黄静对职业安全卫生标准的法律性质进行了分析,她们以职业安全法的规范性、国家创制性、公开性、普遍约束性和强制性、体系一致性等五个方面为鉴别标准,分析我国职业安全卫生标准是否确立了规范有效性问题,并进而得出了以下几个重要结论:一是所有的职业安全卫生标准都符合法的第一个形式特征“规范性”;二是职业安全卫生的企业标准和地方标准明显不符合法的第二个形式特征“国家创制性”,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基本符合规章的特点,但其制定程序与规章不完全相同;三是所有职业安全卫生标准都具有法的第三个形式特征“公开性”,但“公开性”都不很充足;四是强制性职业安全卫生标准符合法的第四个形式特征“普遍约束性和强制性”,推荐性标准不符合;五是强制性职业安全卫生标准作为技术法规不符合法的“体系一致性”。

中国矿业大学的研究生韩洪深提交了题为《职业安全卫生的法律与CSR协调推进机制研究》的论文,他认为,近来频发的职业安全事故,暴露出了职业安全卫生的法律保障机制存在的问题,使得法律机制在推进职业安全卫生工作中的作用大打折扣。他分析认为,完善的法律体系是职业安全卫生的重要保障机制,但并不是唯一实现途径,社会自我约束机制对职业安全卫生也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随后,他从当前我国职业安全卫生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当前职业安全卫生法律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以企业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角度为切入点,探讨了社会自我约束机制在推动职业安全卫生中发挥的积极作用,试图建立法律和企业自我约束的协调推进机制,完善国内职业安全卫生保障机制。此外,中国矿业大学的几位研究生也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谈了对安全法的看法。研究生陈诚从现行的《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的角度分析了我国职业安全卫生立法的必要性;研究生刘恺在分析安全生产法新理论的基础上指出,法律是政府规制安全生产的最终也是最有效的选择,并对安全生产法的修改提出自己的建议;研究生陈晨以当今学界中有关过失危险犯的各种理论为基础,分析目前我国刑法重大责任事故罪过失危险犯的现状与问题,并结合外国刑法有关过失危险犯的相关立法,对如何完善我国相关刑事立法,健全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研究生苏小云在分析煤矿安全事故呈易发、高发态势原因的基础上,提出要大力加强煤矿安全监察工作,并对我国煤矿安全监察体制的重构进行了有益探讨。

四、关于劳动法理论与实践问题

江苏友联律师事务所陈鹏翔律师对如何确认劳动关系的标准进行了探析。他认为,劳动关系自用工即劳动交付处分之日起就已经建立,而劳动合同只是劳动关系存在的表面、初步的证据。他在辨析了劳动合同、劳动用工及其与劳动关系的联系,分析劳动关系复杂变异形态的基础上,提出以劳动用工代替传统的从属性标准作为劳动关系的确认标准,即劳动者身份的界定应以劳动用工事实的确认为前提,劳动者身份是劳动用工事实的逻辑延伸,应当将劳动关系的确认交由裁判机构根据劳动用工的核心特征,结合个案实际情况作出判定。江苏大学法学院的何铭讲师探讨了具有现实争议的大学生用工问题。他首先指出,近年来大学生勤工助学中的劳动关系呈现出明显的不平等,劳动合同确立中的不平等、劳动工资偏低、劳动工作时间过长、无劳动保险等现象层出不穷。然而勤工助学大学生的劳动者身份至今尚未确定,勤工助学中学生用工性质界定不明已成为司法实践不可避免的问题。他通过对大学生勤工助学中的劳动关系不平等现象的分析,对《劳动法》的解析和勤工助学性质特点的分析来认定勤工助学大学生的劳动主体资格,并对大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制度的完善和大学生劳动权益保护提出了意见与办法。江苏义行律师事务所谢厚学律师结合自己的律师实践对工伤损害赔偿案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了探讨。他认为,当前中国的经济已进入高速发展的时代,工伤事故发生频繁,职业病危害日趋严重,亟待建立一个适合国情的、科学有效的工伤保险制度。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在实践中关于工伤认定和赔偿等问题存在诸多难点。为了在司法实践中更好地处理工伤认定和赔偿问题,他针对实践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方案和处理方法。江南大学法政学院讲师杨文丽从人力资源管理中企业社会责任的角度探讨了劳动法中的问题。她认为,在国际贸易中企业社会责任的推行常常被视为国际贸易壁垒中的社会壁垒,成为我国企业出口产品通往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的又一巨大障碍。

为此,她主张应正面看待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强调企业社会责任对提升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带来的积极推动作用。她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与贸易挂钩的做法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国际趋势,我国要想在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亟需转变企业经营理念,增强责任意识,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完善《劳动法》及配套法规并加强执法力度,建立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江苏省人民检察院游鹤近与江苏警官学院法律系何小勇都以企业经营自主权的边界为切入点,探讨了职位变动与薪酬确定关系问题。他们认为,工作内容和劳动报酬是劳动合同中的两个独立必备条款,职位变动和薪酬确定体现的是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劳动合同约定不过是企业对劳动力在本企业的使用所做出的初步调适。劳动合同内容变更必须贯彻双方协商一致原则只是一种幻想,立法所赋予的企业经营自主权不可避免与劳动者享有的劳动合同权利产生冲突。为此他们主张,企业经营自主权行使的合理边界,应以权利的行使是否给劳动者造成利益上的不利及企业是否有充分证据证明其行为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是否存在违反诚信原则滥用权力情形进行考量,而对劳动者人身安全与自由、人格尊严的保护是企业行使经营权不可逾越的边界。针对近年来工伤保险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成为当今社会一个热点话题的现象,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吴琪对此进行了探讨。她从国务院法制办公室2009年7月24日公布的《国务院关于修改〈工伤保险条例〉的决定(征求意见稿)》入手,对我国2003年4月27日颁布《工伤保险条例》和该《征求意见稿》进行了比较并分别进行了评价。她认为,《征求意见稿》的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在原《条例》基础上有了很大进步,对我国工伤保险制度的完善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她也指出该《征求意见稿》存在的不足之处。比如保障范围还有待进一步扩大,应保护所有受雇劳动者,使其成为所有劳动者的“职业安全网”;倍受关注的费率机制没有得到体现。另外,没有将建立一种工伤、职业病康复救济制度纳入日程等等。

五、其它经济法研究的热点问题

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李友根教授作了题为《存续还是废弃:个体工商户制度研究———兼及中国特色制度的理论解读》的发言。他以案例及相关法律、解释为切入点,提出对个体工商户的性质与法律地位问题的质疑。他认为,无论是实体法还是程序法,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司法实践,对于个体工商户的性质与法律地位问题均存在争议、混乱甚至矛盾。他从个体工商户制度形成的历史背景,个体工商户制度实践的内部变迁,个体工商户分化的外部变迁,个体工商户归宿的制度重生等四个部分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证。最后得出三点结论:第一,以个体工商户为代表的中国特色制度的形成,往往是意识形态与现实经济压力进行妥协的产物。在这种妥协的结果中逐渐形成中国特色,而在制度的运行过程中,此种特色必将因为经济、法律、理论的因素而逐渐得到修正,并最终发展为具有普适性、符合人类文明一般规律与特征的制度或现象。第二,在一般的领域,应当以法律、经济的标准取代意识形态标准。意识形态的标准虽然可能具有政治正确与政治安全,但它无法真正解决具体问题,特别是无法据此进行制度设计与规则建立。他认为,除了雇工8人作为剥削与否的荒唐外,以姓资姓社的意识形态作为制度设计的指导思想,必将面临诸多的问题。第三,个体工商户的制度变迁也应当随着政治意识形态的更加开明、宽松而逐渐恢复其本来的面目。因此,在当前的法律、理论与经济背景下,再修订个体工商户条例并且续存着诸多的传统制度不仅多余,相反是开历史的倒车。李友根教授的发言立即引起了与会代表和同学们的兴趣,纷纷提出问题和发表看法,互动讨论一度达到高潮。

文法学院范文篇10

在市委的关怀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市2003年秋季市机关领导干部培训班将在今天结束。这次培训班虽然只有短短两天时间,但内容丰富,针对性强,效果很好。培训期间,省委党校行政管理教研部主任、省优秀专家王和平副教授、华南热带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党支部书记刘湘洪副教授给大家作了精彩的讲座。在分组讨论中,学员们联系实际,踊跃发言,气氛热烈,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见。通过这次培训,使大家进一步提高了理论认识,更新了思想观念,达到了预期目的。下面,我就这次培训班情况作一个小结。

一、主要特点

这次培训班是在全党上下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的新形势下举办的,归纳起来,这次培训班有几个突出特点:

一是档次高。这次培训班,我们特别邀请了省委党校行政管理教研部主任、省优秀专家王和平副教授和华南热带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党支部书记、刘湘洪副教授来给大家作讲座,两位教授都是从事理论研究工作多年的专家,理论都造诣很深,培训讲座的水平非常高。同时,根据市委的安排,参加这次培训班的学员是全市机关部委办局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职务和级别也比较高,应该说这是一次规模较大、档次较高的培训。

二是立意新。市委对这次培训班的内容进行了精心策划,市委赵书记对培训内容亲自提出意见,可以说,培训的内容比较新颖。培训的两个专题,紧扣时代主题,组织大家对如何真心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转变作风,提高效率以及如何正确认识领导者的权力、能力和影响力进行了专题辅导。可以说这两个专题突出了机关的工作特点,又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同时,这次培训从选题到讨论交流都充分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充分调动了大家参与的积极性。可以说,这次培训,在要求上有高度,学习上有广度、研讨上有深度,是一次使大家深受教育、深受启发的培训。

三是形式活。这次培训班在形式上灵活多样,培训班授课的内容,有深度、有广度,丰富多彩,切合实际,针对性强,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大量的案例,使得学员融入到活跃的课堂气氛之中;课后,又把学员分成9个小组对两个专题进行讨论,交流,小结会安排代表进行发言,谈学习的感受。整个培训活动,把学员作为主体,把讨论思索的空间留给学员,让学员在思想上相互交流,相互碰撞,相互启发。应该说,这次培训班坚持与时俱进精神,是一次别开生面,形式活泼的培训,是培训工作的一次创新。

四是学风浓。这次培训班时间虽然很短,但大家都十分珍惜这次培训机会,培训期间,大家按照市委的要求,严格遵守学习纪律,排除各种事务性干扰,集中精力、集中时间投入到这次学习中来。在两天的培训时间里,学员们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认真听课、认真作笔记,积极参加讨论。特别是在讨论当中,大家紧扣主题,踊跃发言,并紧密联系本部门单位的实际,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精力和可贵的钻研品质。在这两天的集中听课、分组讨论中,学习纪律和学习态度方面表现比较好的单位有:市委办、组织部、妇联会、机关工委、政协办、工商联、文体广电局、卫生局、市法院、人大办、残联、机关事务局、人劳保障局、计划局、财政局、农技中心、热作中心、城建大队,环卫局、经贸交通局等单位。

二、主要收获

通过短短两天的培训,学员们普遍感到,这次培训主题突出,内容丰富,辅导报告水平高,学习效果好,收获很大。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使大家进一步加深了对机关的地位、作用及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学习,大家进一步认识到,机关是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重要职能部门,担负着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组织、指导和协调的重要职责,在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中处于中枢地位,起着承上起下的作用。机关建设好了,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就能够得到较好的贯彻落实,党群干群关系就能够得到明显改善,我们的各项工作、各项事业就能够得到较快的发展;反之,机关建设不好,就会影响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就会激发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就会阻碍一个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家在讨论中,一致认为,作为机关领导干部必须从讲政治的高度,从维护我市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出发,坚持不懈地加强机关的队伍、作风和制度建设,努力提高机关干部素质和整体工作水平,把机关建设成为作风正、服务好、效率高、群众满意的学靶图濉⒋葱滦屯哦樱裥筒棵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