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炎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19:12:17

胃炎

胃炎范文篇1

隆起糜烂性胃炎又称疣状胃炎或痘疹样胃炎[1],是一种具有特征性形态及病理变化的特殊类型的胃炎,特点是临床上有表现不典型的上腹痛和(或)不适,有剑突下压痛。内镜下存在再发性或持续性的胃多发性糜烂,原因不明。糜烂呈特征性的疣状——伴或不伴中心凹陷或糜烂的圆形或椭圆形小隆起,直径多<1cm,多数分布于幽门腺区域和移行区,与胃的长轴走向一致。组织学上多伴有上皮增生或肠化[2],再生的腺管常有一定程度的异型性。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阐明,故治疗方案也不统一。现就目前内镜介入治疗隆起糜烂性胃炎的方法作一综述:

1内镜介入治疗

1.1内镜下热极治疗内镜下热极治疗是利用热传导和热辐射原理,使与热探头表面接触的病变组织因温度迅速上升到一定程度,导致组织凝固、炭化、坏死,从而灼除病变,其安全性可通过设定热极治疗时间和治疗温度而实现,凝固深度有自限性,治疗时热探头表面能防止粘连,并避免与正常胃黏膜脱离时出现撕裂现象[3]。如武育卫等[4]报道采用内镜下热极治疗118例疣状胃炎,1个月后复查胃镜,可见原病灶处有新生黏膜上皮,无明显纤维瘢痕形成,1次治愈率为95.8%,无穿孔、出血等并发症发生。说明内镜下热极治疗是一种相对安全,并且操作简便、成本低、经济有效的方法。

1.2内镜下射频治疗利用射频治疗仪电极头周围产生90~100℃高温,通过热传导使电极附近组织脱水、气化和固缩,以至无菌性坏死。射频治疗具有以下优点:射频电极头不易使组织炭化,从而不易产生粘连;无污染,不产生烟雾、电火花及刺激性气味;在工作时不发热,不会损伤内镜。如魏鸿雁[5]报道30例患者106处病变经射频治疗1~3次,术中、术后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并发症。术后26例随访2年,其中20例消化症状已消失,6例消化道症状明显减轻,无复发;4例失访。说明内镜下射频治疗也是一种有效治疗隆起糜烂性胃炎的方法。

1.3内镜下微波治疗微波使生物体(包括细胞中)的极性分子振荡而产生能量。其能量有热效应和非热效应两种,微波分为亚毫米波、毫米波、厘米波和分米波四种。临床上常用的是分米波(935~2450)的热效应,以不同剂量的局部加热达到止痛、消炎、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抗肿瘤、组织凝固汽化等治疗作用。如姜帆等[6]报道122例隆起糜烂性胃炎病人使用微波治疗的效果,均经病理诊断,10枚以下疣状胃炎者45例,11~19枚疣状胃炎者54例,20枚及以上者23例。一次性治愈者114例,20枚以上者有8例,经2次微波治疗完全治愈。120例病人经术后3个月~1年复查,仅2例复发。说明胃镜下微波治疗疣状胃炎是一种新的安全而有效的方法,它成功率高、操作简单、经济方便、安全可靠、无痛苦、无严重并发症。

1.4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氩离子凝固术是一种新型的非接触性电凝固治疗,其原理是电流通过离子化的氩气将其导向靶组织产生高温凝固或止血[7]。与常规的电凝方法相比,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在治疗息肉、隆起病变等方面具有以下优点[8]:①不接触创面,没有组织粘连;②连续性凝固,组织损伤深度限制在3mm内;③氩等离子束不仅可沿电极轴向直线扩散,还可以侧向(横向与纵向)、甚至“拐弯”扩散;④无汽化现象,穿孔危险更小;⑤无炭化现象,有利于伤口愈合;⑥视线更好,无异味干扰。吴会超等[9]报道38例隆起糜烂性胃炎采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35例隆起糜烂性胃炎采用药物治疗,无论在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还是隆起病灶变化情况,治疗组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且无穿孔、出血等术中及术后并发症。该方法简便、易于掌握、近期观察有明显疗效,并发症少,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1.5内镜下高频电凝治疗利用高频电凝发生器通过电凝电极与隆起糜烂接触,使蛋白变性凝固,组织坏死脱落,以达到平伏疣状隆起的目的。而同时给予制酸、黏膜保护剂,可使胃黏膜炎症改善,上皮修复,以达到治愈隆起糜烂性胃炎的目的。如程秋云等[10]报道采用高频电凝术联合药物治疗疣状胃炎39例,治愈33例(84.62%),好转6例(15.38%),总有效率为100%。无穿孔、出血等术中及术后并发症。认为电凝术联合药物治疗确实安全有效,临床所需设备简单,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2药物治疗

2.1抗幽门螺旋杆菌(Hp)治疗许多研究表明隆起糜烂性胃炎与Hp相关,周庆南等[11]报道Hp感染率慢性隆起糜烂胃炎组为66.67%(52/78),慢性浅表性胃炎组为31.25%(25/8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Hp感染后自发清除少见,易致慢性胃炎的长期存在。长期Hp感染所致的炎性及免疫反应可使部分患者发生胃黏膜萎缩和肠化[12]。多数研究表明根除Hp可改善胃黏膜组织学的炎性反应,防止萎缩和肠化进一步发展[13]。如许应坤等[14]报道正规根除Hp治疗组有效率(92.3%)显著好于对症处理组(26.9%),说明Hp感染与隆起糜烂性胃炎关系密切,根除治疗对隆起糜烂性胃炎有效。

2.2药物(抑酸、保护胃黏膜)治疗隆起糜烂性胃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胃炎,目前认为可能与Hp感染、胃酸过多、胆汁返流、变态反应及机械刺激等多种损害因素有关。抑酸药可减少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提高pH值、提供抗生素发挥作用的最佳胃内环境。胃黏膜保护药具有抑制胃蛋白酶活性作用,促进胃黏膜多糖、黏蛋白合成,增加胃黏膜前列腺素(PGE)及生长抑素含量,起到保护胃黏膜上皮的作用,而且可抑制Hp的生长。如陈建芝等[15]报道雷尼替丁加硫糖铝以及奥美拉唑胶囊加麦滋林-S颗粒均能有效地治疗隆起糜烂性胃炎。

2.3中医中药疣状胃炎属中医学“胃脘痛”、“胃痞”等病证范畴。本病根本的病理变化乃脾胃虚弱、瘀血内结,治疗上予健脾和胃、活血祛瘀为基本治则。如王文凡[16]报道采用益胃活血方治疗48例疣状胃炎,总有效率为87.23%,明显高于对照组(雷尼替丁胶囊),收到较好疗效。

3联合治疗

以上各种方法的联合治疗,如中药联合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17],胃镜下高频电凝联合根除幽门螺杆菌[18]等。

总之,治疗隆起糜烂性胃炎方法很多,但它们均缺乏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研究,以及长期疗效观察。因此,只有从根本上阐明病因和发病机制,才能真正找到一个有效治疗隆起糜烂性胃炎的途径,才能从根本上缓解临床症状及防止恶变。

【参考文献】

[1]萧树东.江绍基胃肠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64-365.

[2]马洪升,欧阳钦,陈岱云,等.35例痘疹性胃炎临床病理分析[J].中国内镜杂志,2002,8(10):44-45.

[3]李绥军,黄留业,曹晓凌.内镜下热极治疗食管白斑症52例[J].临床消化病杂志,2005,17(5):249.

[4]武育卫,郭先科.内镜下热极治疗疣状胃炎118例疗效观察[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8,10(1):70-71.

[5]魏鸿雁.内镜下射频治疗疣状胃炎30例[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7,24(6):703.

[6]姜帆,徐丽坤.胃镜下微波治疗疣状胃炎122例疗效分析[J].中华腹部疾病杂志,2006,6(8):593-584.

[7]WahabPJ,MuldercIJJ,denHartogGD,etal.APCinflexiblegastrointestinalendoscopy:pilotexperineces[J].Endoscopy,1997,29(3):176-181.

[8]许国铭,李兆申.上消化道内镜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51-56.

[9]吴会超,庹必光,吴鸿.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73例成熟型疣状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荟萃,2008,23(2):108-109.

[10]程秋云,刘洪,张艳.高频电凝术联合药物治疗疣状胃炎39例[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4,8(5):74-76.

[11]周庆南,梁运啸.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隆起性胃炎病理改变探讨[J].医学文献,2004,23(4):467.

[12]KuipersEJ,UyterlindeAM,PeneAS,etal.Long-termsequelaeofHelicobacterpylorigastritis[J].Lancet,1995,345(2964):1525-1528.

[13]ZhouL,SungJJ,LinS,etal.Afive-yearfollow-upstudyonthepathologicalchangesofgastricmucosaafterHperadication[J].ChinMedJ,2003,116(1):11-14.

[14]许应坤,张红光,刘强.幽门螺杆菌根除对疣状胃炎的疗效观察[J].疑难病杂志,2007,6(11):665-667.

[15]陈建芝,黄晓生,黄燕媚.雷尼替丁加硫糖铝治疗疣状胃炎疗效观察[J].人民军医,2007,50(6):332-333.

[16]王文凡.中西医结合治疗疣状胃炎48例[J].中医研究,2007,20(9):22-23.

胃炎范文篇2

我们自1999年1月—2004年12月共收治急性粘膜病变引起上消化道出血52例,其中酒精性胃炎致上消化道大出血9例,经内科保守治疗无效而中转手术治疗。现将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9例。男性8例,女性1例;年龄最小25岁,最大64岁,平均46.2岁。发病前皆过量饮酒。其中首次大量饮酒后发病7例,占77.7%。主要临床表现为酗酒数小时后上腹饱胀、疼痛,继而呕血黑便。一次出血量最多1000ml左右,最少400ml左右平均800ml左右。反复出现8例,占88.8%。全组病例均有心率增快、血压下降、脉搏细弱、面色苍白等周围循环衰竭征象。全组患者平素体健,发病时无其他诱发急性胃粘膜病变的病因,无胃炎、胃溃疡等病史。出血致就诊时间最短4小时,最长16小时,平均8.6小时。入院后急诊胃镜检查8例,均见胃粘膜糜烂、充血水肿。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1例,见胃壁多处细小血管出血,呈斑点状。考虑为急性酒精性胃粘膜病变伴上消化道出血。本组8例标本病理检查均证实有急性胃粘膜损害。按消化性溃疡治疗原则,给予抑酸、止血、支持、对症(包括输血)等处理,仍不能控制出血,中转手术治疗。

1.2手术方式:进腹首先切开胃前壁探查止血:清除胃内积血和凝块,探查时均见胃粘膜糜烂、充血水肿,并见有多处散在的小出血点,未见其它病灶。本组全胃切除2例(P型空肠代胃1例,Branne式空肠代胃1例),胃体窦加十二指肠球部切除6例,单纯胃前壁切开探查1例。

2、结果

全胃切除2例和包括十二指肠球部切除的远端胃次全切除6例均痊愈,1例胃切开探查病例,因未发现明显出血而终止手术。术后仍有大量出血,于术后50小时死亡。

病理学检查:糜烂性出血性胃炎6例,浅表性胃炎伴粘膜出血2例。

3、讨论

急诊胃镜检查是诊断急性酒精性胃粘膜病变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首选方法。本组9例中8例行胃镜检查确诊。当患者有活动性出血而胃镜又未能发现出血病灶时,应采取血管造影检查,以排除胃外出血灶的存在。出血性胃炎的动脉造影表现是弥漫的、细小的、不规则的多个小血管出血,呈斑点状。本组1例动脉造影符合上述表现。

服用非甾体消炎止痛药、肾上腺皮质激素、饮酒或有“应激”情况之后,可以引起急性胃粘膜病变(AGML)。部分病人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广泛分布的多发性糜烂和溃疡出血是各种胃粘膜病变并发出血共同的病理改变,而对酒精引起胃粘膜病变的机理尚不完全清楚。据分析,初属出血性胃炎。并发休克后,又夹杂又应激因素使然。根据王吉甫【1】和徐永玲【2】报道,通过对动物的研究,认为酒精能迅速渗透胃粘膜层,造成胃粘膜损伤。胃粘膜粘液屏障的破坏和钠水潴留,进而导致上皮细胞坏死、脱落,并增加粘膜层的通透性,使固有膜和粘膜下层的血管、肥大细胞和巨噬细胞暴露于有害物质中。由于有害物质对血管的直接作用,使血管充血、上皮脱落和坏死,形成糜烂。如较深的血管受损,则组织坏死脱落形成溃疡。若在此基础上再遭循环衰竭,进一步加重胃粘膜损害,则内科治疗难以奏效而需外科手术止血。急性酒精性胃粘膜病变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可先行内科保守治疗,以消化性溃疡标准实施药物疗法,并让患者戒酒。对来势凶猛、出血量大、进展快、内科治疗不能奏效的病例,应及时中转手术。对手术中切开胃壁探查未见活动性出血的病例,应考虑到患者处于不同的血容量和血压状况时胃粘膜的病理表现有所不同:低血压时表现为肉眼不易见到的弥漫性、隐匿性渗血,待血压回升后则转变为显性渗血或活动性出血。在这种情况下,不应终止手术,须观察血压提升后的胃粘膜表现。本组有1例仅作单纯胃壁切开探查,因未见活动性出血而终止手术,结果在术后50小时死于再出血,是为教训。而另一例术中探查情形相同,提升血压后见渗血加重,且范围较大,行全胃切除,术后得以康复。

对急性胃粘膜病变并发出血时手术切除范围,已有大量报道,【3-5】。结合本组治疗情况,切除胃体窦和十二指肠球部可取得良好的效果。根据黄修海的研究【6】上消化道出血部位的顺序为:胃窦部>十二指肠>胃底>幽门管>胃体。本组手术探查略有不同,以胃体部为主,其次是十二指肠和胃底部。我们认为切除范围主要取决于术中耐心仔细的探查和动态观察,其次要顾及术后的胃功能。另外,要严格掌握手术指证,术前尽可能明确出血部位。内科治疗要积极可靠,术后仍需严密观察出血情况。

参考资料

1.王吉甫急性胃粘膜病变的发病机制,实用外科杂志,1991,2(11):61-63

2.徐永玲郑芝田胃粘膜保护新概念,中华消化杂志,1990,2(10):170-171

3.黄莛庭重视急性胃粘膜病变的临床研究,实用外科杂志,1991,2(11):58-60

4.谭毓铨呕血病人手术探查指证和步骤,实用外科杂志,1988,2(8):65-66

胃炎范文篇3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治疗;综述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黏膜变薄,黏膜肌层增厚及伴有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胃病,是慢性胃炎的一个类型,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是胃癌的癌前疾病(状态),已引起国内外医学者的广泛重视和研究。西医对CAG常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而中医药对CAG的治疗具有明显的优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将中西医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1病因

慢性萎缩性胃炎在中医属于“胃脘痛”、“痞满”、“嘈杂”等范畴,一般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是由其他胃炎失治误治等原因迁延日久而致,主要有痞、满、胀、痛和纳差等表现。患者长期为其所苦,生活质量下降,疾病发展往往虚实夹杂,因虚致实,因虚致瘀,病程迁延。

2病机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由于外感邪气、饮食不节、劳倦太过、情志失调等原因伤及脾胃,或脾胃素虚,内外之邪相乘,脾失运化,水湿停聚,郁而化热致湿热内蕴;湿热久羁,耗伤津液,渐至胃阴亏虚;脾气亏虚,若又感寒邪,脾失温煦,致脾阳亏虚;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病久则气血化生乏源致气血双亏。刘启泉等[1]认为CAG的基本病机是气机郁滞、湿浊中阻、热毒蕴结、瘀血停滞、阴液亏虚等相互影响,最终导致胃气失和,气机不利,胃失濡养,胃络瘀阻。王长洪[2]认为病机关键是虚、滞、热、瘀,强调虚是本质,滞是核心。周文学[3]则认为其病机不外乎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脾胃湿热、胃阴不足、瘀血阻滞等几个方面,但基本病机是以脾胃虚弱、升降失常为本,热毒侵袭、肝胃郁热为标,久病入里、气血瘀滞为变。

3治疗原则

王常松[4]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原则应为:(1)疏肝和胃: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其功能的正常与否,与肝之疏泄和调畅气血的运行密不可分。肝为刚脏,喜调达而主疏泄。若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则横逆于胃,导致胃不适、胀痛。《沈氏尊生书》中曰:“胃痛,邪干胃脘病也。唯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因此,治疗应疏肝和胃,调畅气机,以达和胃、安胃之目的。(2)健脾和胃:腑以通为用,以降为和。胃为水谷之海,腐熟水谷的功能有赖于脾之升清,胃之降浊且脾胃同处中州,互为表里,生理功能上相连,病理上相互影响。脾主升,胃主降,而慢性萎缩性胃炎由于诸种病因所致脾胃功能的紊乱,升降失司,日久脾胃虚弱,则诸症皆显。因此,本病的治疗应注重调脾健胃,升降相因。正如《临证指南医案》所云:“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3)调气活血:胃为多气多血之府,肝脾胃功能的紊乱,胃病之初期尚在气分,日久入血,发展至萎缩性胃炎时,瘀血之象渐现。“久病多瘀”,一方面,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因肝脾胃功能的失和,导致气机不畅,必然引起血行壅滞,产生血瘀征象;另一方面,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一般病情迁延,渐致脾胃气虚,气为血之帅,气虚无力助血行,而致血瘀;血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病理因素,血瘀又加重气滞和气虚。血为气之母,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最终气血两虚。因此,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过程中,要辨清行气活血、补气行血和气血双补,且重视活血化瘀在治疗本病中的地位,并贯彻整个治疗始终。(4)补虚泄实: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程较长,“久病多虚”,因此本病性质属虚实夹杂,因虚而实。因此,治疗要掌握补虚、泻实、攻补兼施及攻补轻重之妙。陈国富[5]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原则为:①健脾助运,标本兼顾;②辛温通阳,调理气机;③准确辨证,宏观和微观相结合。

4辨证分型

4.1肝胃不和型胃脘胀满不适,撑胀连胁,嗳气嘈杂,每因情志诱发或加重,苔多薄白,脉沉弦。肝喜调达而恶抑郁,若情志不舒,肝失疏泄,胁为肝经走行之所,故撑胀连胁;肝郁横逆犯胃,胃失和降,则胃脘胀满不适,嗳气嘈杂;情志不和,则肝郁愈加,所以每因情志而诱发或加重。治疗当疏肝和胃,佐以活血化瘀,方选柴胡疏肝散化裁。方中柴胡、芍药、川芎、香附疏肝解郁;陈皮、枳壳、甘草理气和中。纳差者加神曲、麦芽之类;若肝郁化热之象,忌投大苦大寒之品,酌加沙参、麦冬、石斛之品;本型属慢性萎缩性胃炎早期,瘀血之象方显或较轻,不宜用活血化瘀之峻剂,可酌加当归、红花、鸡血藤等活血化瘀之类,且用量宜轻,活血不伤正。

4.2脾虚湿热型腹胀纳差,大便稀溏,头身困重,口中粘腻,舌质红,苔黄腻,脉虚濡数。脾胃虚弱,运化失司,水谷不化,则腹胀纳差,大便稀溏;脾虚湿积,从热化或水湿郁而化热,而致湿热为患,如薛生白所说:“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湿热壅滞,清阳不展,则头身困重。湿热上泛于口,则口中粘腻。治宜益气健脾,清利湿热,佐以活血化瘀,方用参苓白术散合二妙散化裁。方中四君平补脾胃之气,佐以扁豆、薏仁、山药甘淡渗湿,砂仁芳香醒脾,共助健脾化湿之效;二妙清热燥湿,且黄柏能抑制砂仁之香燥化热之气,而砂仁平抑黄柏过于寒凉伤胃,相得益彰;另可酌加当归、红花、鸡血藤等活血补血之品,一则补血生气以健脾,二则血行气利助化湿,三则活血化瘀以除慢性萎缩性胃炎初期的血瘀之象。若兼见泻泄者,为脾虚湿盛挟热,而致湿热熏蒸胃肠,慎用收敛固涩之品,以免关门留寇,当酌加葛根、车前子、银花等。

4.3脾胃虚寒型胃胀痛隐隐,喜按喜揉,纳呆,口淡无味,面色白,疲乏无力,大便溏薄,苔薄白,舌质淡暗,脉濡弱。脾胃虚寒,脾阳不足,胃失于温煦,故胃胀痛隐隐,气得按则行,则喜揉喜按,如《景略全书》曰:“痛有虚实,…辨之之法,但当察其可按着为虚…”;脾阳亏虚,“太阴湿土得阳始运”,脾阳虚运化乏力,则纳呆,口淡无味;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气血亏虚,则面色白,疲乏无力,脾失健运,则大便溏薄;舌质淡暗,有寒凝血瘀之象。治宜温中健脾,佐以活血化瘀,方选理中丸合丹参饮化裁。人参补脾益气,合干姜温健脾阳,白术健脾燥湿实大便;丹参活血化瘀;檀香、砂仁行气宽中止痛,且助丹参活血之力,达气行血行之效。若见大便频数者,酌加五味子、乌梅之类。

4.4胃阴不足型胃胀痛隐隐,饥不欲食,嘈杂,大便干结,口干,舌暗红少津,脉细数。胃病日久,郁热伤阴,胃失所养,则胃胀痛隐隐,似饥而不欲食;胃阴亏虚,胃失和降,则嘈杂不适;阴虚津亏,上不能泽口,则口干,下不能润肠,则便干。舌暗红为血瘀之象。治宜滋阴养胃,佐以活血化瘀,方用麦门冬汤化裁。方中人参、麦冬、粳米、甘草滋阴养胃;若阴虚较盛者加石斛、沙参、玉竹之类。胃阴亏虚,脉道枯涩,血流瘀滞,加当归、郁金、丹参甘寒活血之类,慎用川芎、姜黄、莪术辛温走窜之剂。

4.5气血两虚型胃脘微胀不适,时而隐痛,食少,大便溏结不调,少气懒言,疲乏无力,面色苍白,形瘦憔悴,心悸失眠,舌质淡或舌面有瘀斑,脉细弱或细弦。胃主通降,以降为和,胃病则通降之机不利,受纳失司,则微胀不适,脾气亏虚,运化失职,则食少,大便溏结不调;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胃病日久,气血生化不足,气血两虚,则少气懒言,疲乏无力;气血不足不能上荣于面,则面色苍白,不能充于形体,则形瘦憔悴;心血不足,心失所养则心悸失眠。舌面有瘀斑,是因气虚无力助血行,有瘀血之象。治宜补气养血,佐以活血化瘀,方选八珍汤合丹参饮化裁。四君子重在补脾益气,四物汤重在补血活血,共达气血双补之效;丹参、川芎活血以化瘀;檀香、砂仁行气醒胃,一则调胃之通降,二则取其气行血行之妙。全方气血双补,标本兼顾。乔桂凤[6]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分为4型:(1)湿热中阻型,治宜清热健脾燥湿,辅以活血养胃,常用药有黄连、大黄、葛根、厚朴、黄芪、党参、白芍、三七、丹参等。(2)痰浊中阻型,治宜健脾燥湿,辅以活血温中,常用药有黄芪、吴茱萸、肉桂、厚朴、茯苓、薏苡仁、白术、莪术、枳壳等。(3)肝胃不和型,治宜健脾理气,辅以和中活血,常用药有黄芪、枳壳、莪术、木香、佛手、香橼皮、绿梅花、玫瑰花、当归等。(4)胃阴不足型,治宜养阴益气,活血益胃,常用药有沙参、麦门冬、石斛、乌梅、佛手、三七、丹参、太子参、鸡内金等。白家温[7]用自拟三参调胃汤为基本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显著。玉珍,王刚,陈光远等[8]认为摩罗丹浓缩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安全有效。毛小华[9]用胃炎灵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桂平[10]根据中医“久痛入络”及“久病必瘀”的理论,用养阴活血汤治疗胃阴不足型萎缩性胃炎。朱金宏[11]临床运用益气活血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显著。张子明[12]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分四型论治,以中虚气滞为主要病机和证型,其余依次是肝胃不和证、胃阴不足证、气滞血瘀证。并经临床证实部分患者通过积极正确治疗后CAG可以逆转。在治疗上擅用药组,自拟“温阳健胃汤”、“疏肝和胃汤”,使用对证,屡获佳效。赵美娥[13]用周乐年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1)滋阴助阳,气血双补,建中为主。(2)寓通于补,兼顾其实。(3)注重调肝,扶土抑木法治疗。

5针灸治疗

何爽等[14]用(1)针灸:针刺取胸9~12、腰1华佗夹脊穴,进针深度40mm,以患者感到局部酸、麻、胀、沉重或针感放射至胃部、腹部为佳。虚寒型配足三里、脾俞(胃俞)、公孙、内关,用捻转提插补法,轻刺留针,针后腹部加艾盒灸,待盒内艾条燃烧完毕起针,约25min。每日或隔日1次,20次为1个疗程。虚热型配胃俞(脾俞)、足三里、内关、内庭,用捻转提插手法补中寓泻,重刺疾出,不用灸法。每日或隔日1次,20次为1个疗程。(2)拔罐:取脾俞、胃俞、大椎、肾俞、天元俞。用闪火法将适当大小的玻璃火罐拔于上述穴位上,留罐10~15min,隔日1次,与点穴疗法交替使用,10次为1个疗程。(3)点穴疗法:取脾俞、胃俞、足三里,每穴按揉2~5min,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6癌前病变防治

王垂杰[15]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以胃黏膜萎缩变薄,固有腺体减少或消失为特征的消化系统常见病。早在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将其列为癌前状态之一。而胃癌前病变系一病理学概念,是指胃黏膜上皮不典型增生(异型增生)和不完全性结肠型肠上皮化生。一般认为胃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阶段、多基因变异累积的结果,在从正常胃黏膜向癌转变的过程中,必定存在着一系列的中间过程,即癌前病变。时下专家与学者一致认可的转变模式为: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对于CAG及其癌前病变的治疗要充分认识到其病因的复杂性、其证候的兼杂性,在选方用药上要充分体现兼顾性。(1)审病因,明病机,本病病程缠绵,其发病有一个较长时间的演变过程。究其病因,主要为饮食不节,进食热烫粗糙或刺激性食物,嗜好饮酒;或素体虚弱,劳倦内伤;或用药不当,久病体虚等。(2)治胃痞,重调气活血.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特点,当以胃痞论治。但如前所述,本病病因病机复杂,既不能包括胃痞的整个病理演变过程,亦不能将其定位于胃痞的某个单一证型。临床上以脾虚血瘀、虚实夹杂为多见。故本病的治疗原则以调气活血为主。7结语

综上所述,中医药对CAG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治疗方法较多,且已具有一定的优势。然而,由于辨证及疗效判定标准等尚未完全统一,至今的研究仍以小样本及回顾性研究的多,而严格科学设计的前瞻性研究资料较少,有待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刘启泉,刘晓明,刘坤.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治疗.河北中医,2004,24(7):557.

2王长洪,董建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4,23(4):41.

3周学文.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治旨要.中医药学刊,2004,20(5):558-559.

4王常松.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辨治.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30(4):335.

5陈国富.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证治体会.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3(4):263.

6乔桂凤.慢性萎缩性胃炎证治辨识.中医药学刊,2005,23(5):885-886.

胃炎范文篇4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药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指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和肠上皮化生的疾病。祖国医学无此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仍可归属于“胃痞”“胃脘痛”等范畴,是临床上常见的难治病。目前现代医学对该病的一般治疗效果欠佳,运用中医药治疗本病,不仅可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且经胃镜及病理检测证明可阻断和逆转其癌变。因此,如何发挥中医学在该病中的治疗优势,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笔者于CNKI中检索关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文献(检索限定如下:检索项:篇名;检索词:慢性萎缩性胃炎;匹配:精确;范围:核心期刊;更新:全部数据;时间:1998~2007年),共检索出文献270篇,与中医药相关的文献为234篇。其中近5年的相关文献共142篇,与中医药相关的文献为124篇。现将资料进行了分类整理后,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药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1中医药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动物实验研究

1.1数据统计在检索到的234篇与中医相关的文献中与动物实验研究相关的文献为32篇,占文献总数的13.68%;其中近5年的动物实验研究相关文献为23篇,占近5年文献总数的18.55%,占近10年与动物实验类相关文献总数的71.88%。从数据中看中医药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动物实验研究在总体研究的比例上有所增加,在动物实验研究中近5年的研究数占很大的比例。这说明与中医药相关的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动物实验研究在逐渐重视,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

1.2治法方药在此分类的32篇相关文献中,对单味药的实验研究文献有6篇,其中近5年的文献占5篇,如有关蒙脱石[1]、云母[2]、三七[3]等;对经方及成方等组方的实验研究文献有19篇,其中近5年的文献占13篇,如黄芪建中汤[4]、丹白麦门冬汤[5]、三参滋胃饮[6]等;对经络俞穴的实验研究文献有4篇,如孙玉霞等[7]的研究,其中近5年的文献占2篇;对治法、机理、其它方法的实验研究各有1篇,均为近5年文献。从以上对动物实验的分类可以看出近5年的研究在数量上明显占优并在研究方法上呈多样性。

1.3影响机理在检索到与动物实验相关的32篇文献中,其研究主要集中在胃黏膜与相关癌基因的影响上。实验在揭示影响机理时从病理到基因水平均有涉及,其提及影响到与慢性萎缩性胃炎密切相关指标有18个,较多实验关注表皮生长因子、血清胃泌素和PCNA。如刘旺根等[8]、王松坡等[9]的研究。

2中医药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实验研究与临床观察

2.1数据统计在检索到的234篇与中医相关的文献中,与临床试验研究及临床观察相关的文献为159篇,占文献总数的67.95%;其中近5年的临床试验研究与临床观察相关文献为75篇,占近5年文献总数的60.48%,占近10年与临床试验研究与临床观察类相关文献总数的47.17%。从数据中看中医药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在临床试验研究与临床观察中近5年的研究数略有下降,但在总体研究的比例上占据主导。可以看出中医药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试验研究与临床观察仍为研究热点。

2.2治法在此分类的159篇相关文献中,对治法的临床研究文献有25篇,其中近5年的文献占15篇;针灸疗法的相关文献有9篇,其中近5年文献占4篇;中西医结合疗法有9篇,其中近5年文献占2篇。其治法文献的相应增加一方面显示了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因病机的错综复杂,另一方面也显示了中医药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认识上在逐渐完善。此类相关文献中共观察人数12320例,其中近5年的观察人数为6368例;治法统计为42种,其中近5年的治法为21种。多数文献都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以虚损为本,血淤气滞为实患,故主要治则大多集中于健脾和胃、益气养阴、活血化淤、通络理气。

2.3方药在此分类的159篇相关文献中,对方药的临床研究文献有116篇,其中近5年的文献占54篇;所提及方剂共114首,其中近5年占54首;使用药物种类达30种,单味中药药物达172味,除涌吐药没有外,几乎涵盖了所有中药种类。这也从另一个角度上反映了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因病机的错综复杂。

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要用药种类依次排列是补益药、活血化淤药、理气药、清热解毒药、清热燥湿药、芳香化湿药等。用药药物种类的使用频率与证型分布基本一致。补益药之所以使用率最高,是符合“虚损为本”的中医病机认识的应视为每个处方中主药[10,11];活血化淤药促进胃黏膜血流动力改变学故其使用显得十分必要[12,13];清热燥湿药、清热解毒药能杀灭幽门螺杆菌,故其使用也较为重视[14]。

3中医药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的个人经验心得

3.1数据统计在检索到的234篇与中医相关的文献中与个人经验心得相关的文献为24篇,占文献总数的10.26%;其中近五年的临床试验研究与临床观察相关文献为18篇,占近5年文献总数的14.52%,占近10年与个人经验心得相关数的75%。从数据中看个人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药治疗体会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

3.2治法在所检索到的24篇个人心得类文献中,分型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文献17篇;提出从某一治法治疗的文献7篇,如从血淤论治[15]、从健脾理气化淤论治[16]、从胃络淤血论治[17]等。在17篇有辨证分型的个人心得中共列出39个证型,除6个重复出现外,其余33个证型均单一出现,证型的多样化客观地反映了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机的复杂性;但分型过细过多也反映了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型分类缺乏统一标准。

4中医药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其他类研究

在检索到的234篇与中医相关的文献中其他类研究文献共为19篇(其中学术探讨类16篇,综述类2篇,提倡加强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药治疗研究的1篇),占文献总数的8.12%;其近5年的其他类研究文献为8篇(学术探讨7篇,综述1篇),占近5年文献总数的6.45%。

此分类文献总数虽然较少,但从如上所列研究外有学者仍可从不同角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进行探讨,如从肾论治[18]、从命门学说论治[19]、从乌梅丸证论治[20]等。但其综述类文献在10年中仅有两篇,这也客观的反映了中医药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认识不足的一面,并且缺乏对整体研究的总结。

5小结

中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从实验到临床从整体到个人均显示了多样化,这一方面反映出中医药对其认识的不断完善,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临床辨证分型缺乏统一的规范化标准,尤其是没有建立统一的分级量化标准的不足。在实验研究方面,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动物实验研究现在已越来越被重视,实验思路从治法方药和影响机理双线入手使得某些药物和治法更科学化,更明确地量化了微观病理异常和宏观症状之间的关系。在临床方面,辨证地看待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正邪关系,通过对234篇文献资料统计分析,从整体上看慢性萎缩性胃炎是属于“虚损为本,邪实为标”的慢性疾病范畴,但是它与一般的慢性病尤其是与一些以消耗性为主的慢性病有所不同,故治疗上应强调攻补兼施。另外,除正确使用药物及针灸治疗外,还应加强饮食及情志方面的调摄,以便进一步提高疗效。

综上所述,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可靠、显著,尤其是临床上将中医宏观辨证与胃黏膜病理变化、HP感染及中药药理、毒理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积极地开展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及动物实验研究,更促进了中医对此病的全面及科学认识。

【参考文献】

[1]陈况,陈淑洁,姒健敏,等.不同产地的天然蒙脱石对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作用的比较[J].中国新药杂志,2007,16(4):296.

[2]徐妙,姒健敏,王海云,等.云母对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预防作用及机制研究[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7,23(4):749.

[3]石雪迎,赵凤志,戴欣,等.三七对大鼠实验性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作用的形态学观察[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22(6):45.

[4]陈四清,蒋时红,王琦,等.黄芪建中汤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表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J].陕西中医,2007,28(4):502.

[5]李红平,毛万姬,邹学正,等.丹白麦门冬汤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粘膜病理形态学的影响[J].陕西中医,2007,28(2):243.

[6]李有田,许丹,赵莉,等.三参滋胃饮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黏膜G细胞和D细胞的作用[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30(1):71.

[7]孙玉霞,王瑞莉,贾成文,等.针刺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血清胃泌素和血浆胃动素水平的影响[J].陕西中医,2006,27(10):1301.

[8]刘旺根,蒋时红.黄芪建中汤干预脾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黏膜表皮生长因子含量、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的表达[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43):123.

[9]王松坡,张存钧,蒋勇,等.“萎胃安”对慢性萎缩性胃炎PCNA、P21ras表达的影响[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6,40(9):35.

[10]许雅萍,朱惠芳.益气活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105例[J].中医杂志,1998,39(9):546.

[11]岑永加.养阴益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35例体会[J].四川中医,2005,23(5):38.

[12]马秀萍.膈下逐瘀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04,22(8):60.

[13]白海燕,郭立芳,杜艳茹,等.活血解毒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并轻、中度肠上皮化生的临床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7,41(6):37.

[14]李东,安丽.健脾清热活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60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00,32(4):20.

[15]赵进明.从血瘀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J].山东中医杂志,1999,18(3):107.

[16]钱秉国.健脾理气化瘀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3,37(8):25.

[17]李佃贵,史淑红,孟宪鑫,等.从胃络瘀血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J].四川中医,2007,25(6):25.

[18]戴建良.从肾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探讨[J].浙江中医杂志,1998,22(3):108.

胃炎范文篇5

【幽门螺杆菌;萎缩性胃炎;病理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mucosalalterationsofpatientsofHelicobacterpylori(H.pylori)associatedatrophicgastritisbeforeandafterH.pylorieradicationtreatment,determinetheinfluenceofH.pyloriinfectionontheirinflammation,activity,atrophyandintestinalmetaplasia.MethodsH.pylorieradicationtreatmentswerecarriedon106patientsofatrophicgastritis,andassesstheirhistopathologicalfeatureofgastritisbeforeandaftertreatmentforH.pylori.Histologicalsectionswereassessedusing96’SydneySystem.ResultsInthepatientgroupwithsuccessfuleradication(n=62),therewasamarkedreductionininflammationandactivity.Incontrast,therewerenochangesinatrophyandintestinalmetaplasiainthepatientgroupwitheradicationfailure(n=44),therewerenochangesininflammation,activity,atrophyandintestinalmetaplasiabeforeandaftertreatment.What’smore,thelongerwasthetimeofH.pyloriinfection,theworsemightglandatrophyandintestinalmetaplasiabe.ConclusionH.pylorieradicationtreatmentcanreducethedegreeofinflammationandactivity.Forthepatientsofatrophicgastritis,itshouldbecarriedout.

自1983年Warren和Marshall从慢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中分离并培养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后,Hp感染和慢性胃炎之间的关系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统计表明,慢性胃炎尤其是活动性病变者Hp的感染率高达90%左右,故认为Hp的感染是引起慢性胃炎十分重要的因素[1]。且活动性病变的加剧和好转和Hp的感染和清除密切相关。有关Hp感染的治疗,世界医学界曾进行过广泛的探索。1997年我国在全国慢性胃炎会议上参考96悉尼系统方案制定了以铋剂和阿莫西林为主的治疗方案。我院内镜室自1994年开始Hp的检测及其和慢性胃炎(尤其是萎缩性胃炎)的关系的探究,我们通过对Hp清除前后胃炎病理指标变化的比较,来确定Hp感染和慢性胃炎的影响程度及其治疗价值。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自1997~2000年有106例Hp相关的萎缩性胃炎的患者接受Hp清除治疗,其中男74例,女32例,平均年龄56岁(44~70岁)。以上患者皆经胃镜及病理活检证实。

1.2方法Hp清除方案摘要:铋剂+阿莫西林+甲硝唑,每日2次,连续2周。或H2受体拮抗剂+铋剂+甲硝唑[2]。清除治疗后8周和1年行胃镜及活检病理检查,其病理分析按96悉尼系统评定[3]。Hp检测用快速尿素酶法及Giemsa法。

1.3统计学方法用χ2检验。

2结果

106例Hp相关的萎缩性胃炎患者,清除治疗后62例成功,44例失败。成功组中8周后胃黏膜炎症及活动性即见减轻,1年后可见明显减轻。见表1。

2.1成功组中胃窦黏膜的病理变化采用直观模拟评分图,见图1[4]。

表1106例患者Hp治疗结果(例)

注摘要:直观模拟评分图使用方法摘要:观察者每次评估1个特征,将病理切片中最普通的组织学图像和标准图像对照,找出最匹配的图像后进行分级摘要:同1块活检标本上变量程度明显不一时,需观察整个切片平均后分级

图1直观模拟评分图

(1)治疗前中~重度炎症41例(66.13%),治疗后为21例(33.87%),P%26lt;0.05。(2)治疗前中~高度活动性51例(82.26%),治疗后为11例(17.74%),P%26lt;0.01。(3)治疗前后腺体萎缩及肠化均无变化,P%26gt;0.05。(4)治疗失败组治疗前后的胃窦黏膜的炎症、活动性、腺体萎缩及肠化均无变化,且随时间延长,腺体萎缩及肠化程度加重、范围扩大。

3讨论

Hp感染对萎缩性胃炎的致病功能已得到公认,其引起胃炎的主要机制有以下几个方面摘要:(1)Hp具有鞭毛结构,可在黏液层中自由泳动;(2)Hp在黏液上具有靶位,可和上皮细胞及黏液的糖蛋白和糖脂靶位结合;(3)和黏膜细胞紧密接触,使微绒毛脱落,细胞骨架破坏;(4)产生多种酶及代谢产物,可造成胃黏膜的损害;(5)细胞毒素可引起细胞的空泡变性;(6)Hp感染后引起胃上皮细胞释放IL-1、8等细胞因子和TNF-α等因子,引起中性粒细胞从血管内移行到胃上皮处被激活,它可释放代谢产物和蛋白溶解酶,使胃黏膜损害。同时它还可以引起单核细胞、嗜碱粒细胞、嗜酸粒细胞等激活,进一步加重胃黏膜的损害;(7)免疫反应摘要:Hp感染后可以通过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和诱发机体的自身免疫反应,引起或加重胃炎的形成[5]。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中,Hp的清除日益引起重视,目前,我国对Hp根除的指征及其根除方案均已达成共识,但清除治疗后对胃黏膜病理改变的影响尚存争议。根据本文分析结果,Hp清除后胃黏膜的炎症程度及活动性均明显减轻,这是由于Hp的感染,黏膜固有层出现大量单核细胞浸润,上皮细胞的破坏和细菌的浸润程度及细菌和细胞接触的紧密程度成正比,故Hp的清除可使上皮细胞的破坏即炎症程度减轻;中性粒细胞出现时为炎症活动度的指标,Hp清除治疗后,使中性粒细胞浸润减轻,炎症活动度亦减轻[5]。但Hp清除后胃黏膜的腺体萎缩和肠化不能逆转,如不治疗或治疗失败,随Hp感染时间的延长,腺体萎缩和肠化的程度加重、范围扩大。这是由于Hp感染引起的萎缩性胃炎多为多灶性,随感染时间的延长,范围逐渐扩大、融合,呈弥漫性向胃体延伸,胃体大弯前后壁均可累及,但程度不同,胃窦部最重。再继续发展可能异常增生甚至癌变。至于Hp清除后胃黏膜的腺体萎缩和肠化不能逆转,这和有些文献的观点不同,也有待大样本探究的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DixonHF,SobaldGM.Gastritisandduodenitis摘要:thehislopathologicalspectium.EurJGastroenterolHepatol,1992,4(Suppl)摘要:S17-23.

2张万岱,萧树东,胡伏莲,等.幽门螺杆菌若干新问题的共识意见.中华消化杂志,2000,20摘要:117-118.

3林三仁,于中麟,胡品津,等.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共识意见.中华消化杂志,2000,20摘要:199-201.

4计叔钧.胃镜诊断图谱.武汉摘要: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4.

5郑芝田.胃肠病学.北京摘要: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62.

【摘要目的通过对幽门螺杆菌(Hp)相关的萎缩性胃炎病人Hp清除治疗前后胃窦部黏膜病理改变的分析,来确定Hp对其炎症程度、活动性(中性粒细胞浸润)、腺体萎缩和肠上皮化生的影响。方法106例Hp相关的萎缩性胃炎患者接受Hp清除治疗,对其治疗前后胃窦部黏膜的病理变化进行分析,分析标准按96悉尼系统评定。结果在62例治疗成功组中,治疗后胃黏膜的炎症程度及活动性较治疗前明显减轻,但腺体萎缩及肠上皮化生未减轻。在44例治疗失败组中,治疗前后胃黏膜的炎症程度、活动性、腺体萎缩及肠化均没有变化。且随着Hp感染时间的延长,腺体萎缩和肠化还可加重。结论Hp的清除治疗可使萎缩性胃炎患者胃黏膜的炎症程度及活动度减轻,对此类病人应行Hp清除治疗。

【幽门螺杆菌;萎缩性胃炎;病理

InfluenceofHelicobacterpylorieradicationtreatmentonmucosalalterationofatrophicgastritis

GUANHong,LINBoyan,MUHaibin.TheSecondAffiliatedHospitalofQiqiharMedicalCollege,Qiqihar161006,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mucosalalterationsofpatientsofHelicobacterpylori(H.pylori)associatedatrophicgastritisbeforeandafterH.pylorieradicationtreatment,determinetheinfluenceofH.pyloriinfectionontheirinflammation,activity,atrophyandintestinalmetaplasia.MethodsH.pylorieradicationtreatmentswerecarriedon106patientsofatrophicgastritis,andassesstheirhistopathologicalfeatureofgastritisbeforeandaftertreatmentforH.pylori.Histologicalsectionswereassessedusing96’SydneySystem.ResultsInthepatientgroupwithsuccessfuleradication(n=62),therewasamarkedreductionininflammationandactivity.Incontrast,therewerenochangesinatrophyandintestinalmetaplasiainthepatientgroupwitheradicationfailure(n=44),therewerenochangesininflammation,activity,atrophyandintestinalmetaplasiabeforeandaftertreatment.What’smore,thelongerwasthetimeofH.pyloriinfection,theworsemightglandatrophyandintestinalmetaplasiabe.ConclusionH.pylorieradicationtreatmentcanreducethedegreeofinflammationandactivity.Forthepatientsofatrophicgastritis,itshouldbecarriedout.

【KeywordsHelicobacterpylori;atrophicgastritis;histopathology

自1983年Warren和Marshall从慢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中分离并培养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后,Hp感染和慢性胃炎之间的关系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统计表明,慢性胃炎尤其是活动性病变者Hp的感染率高达90%左右,故认为Hp的感染是引起慢性胃炎十分重要的因素[1]。且活动性病变的加剧和好转和Hp的感染和清除密切相关。有关Hp感染的治疗,世界医学界曾进行过广泛的探索。1997年我国在全国慢性胃炎会议上参考96悉尼系统方案制定了以铋剂和阿莫西林为主的治疗方案。我院内镜室自1994年开始Hp的检测及其和慢性胃炎(尤其是萎缩性胃炎)的关系的探究,我们通过对Hp清除前后胃炎病理指标变化的比较,来确定Hp感染和慢性胃炎的影响程度及其治疗价值。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自1997~2000年有106例Hp相关的萎缩性胃炎的患者接受Hp清除治疗,其中男74例,女32例,平均年龄56岁(44~70岁)。以上患者皆经胃镜及病理活检证实。

1.2方法Hp清除方案摘要:铋剂+阿莫西林+甲硝唑,每日2次,连续2周。或H2受体拮抗剂+铋剂+甲硝唑[2]。清除治疗后8周和1年行胃镜及活检病理检查,其病理分析按96悉尼系统评定[3]。Hp检测用快速尿素酶法及Giemsa法。

1.3统计学方法用χ2检验。

2结果

106例Hp相关的萎缩性胃炎患者,清除治疗后62例成功,44例失败。成功组中8周后胃黏膜炎症及活动性即见减轻,1年后可见明显减轻。见表1。

2.1成功组中胃窦黏膜的病理变化采用直观模拟评分图,见图1[4]。

表1106例患者Hp治疗结果(例)

注摘要:直观模拟评分图使用方法摘要:观察者每次评估1个特征,将病理切片中最普通的组织学图像和标准图像对照,找出最匹配的图像后进行分级摘要:同1块活检标本上变量程度明显不一时,需观察整个切片平均后分级

图1直观模拟评分图

(1)治疗前中~重度炎症41例(66.13%),治疗后为21例(33.87%),P%26lt;0.05。(2)治疗前中~高度活动性51例(82.26%),治疗后为11例(17.74%),P%26lt;0.01。(3)治疗前后腺体萎缩及肠化均无变化,P%26gt;0.05。(4)治疗失败组治疗前后的胃窦黏膜的炎症、活动性、腺体萎缩及肠化均无变化,且随时间延长,腺体萎缩及肠化程度加重、范围扩大。

3讨论

Hp感染对萎缩性胃炎的致病功能已得到公认,其引起胃炎的主要机制有以下几个方面摘要:(1)Hp具有鞭毛结构,可在黏液层中自由泳动;(2)Hp在黏液上具有靶位,可和上皮细胞及黏液的糖蛋白和糖脂靶位结合;(3)和黏膜细胞紧密接触,使微绒毛脱落,细胞骨架破坏;(4)产生多种酶及代谢产物,可造成胃黏膜的损害;(5)细胞毒素可引起细胞的空泡变性;(6)Hp感染后引起胃上皮细胞释放IL-1、8等细胞因子和TNF-α等因子,引起中性粒细胞从血管内移行到胃上皮处被激活,它可释放代谢产物和蛋白溶解酶,使胃黏膜损害。同时它还可以引起单核细胞、嗜碱粒细胞、嗜酸粒细胞等激活,进一步加重胃黏膜的损害;(7)免疫反应摘要:Hp感染后可以通过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和诱发机体的自身免疫反应,引起或加重胃炎的形成[5]。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中,Hp的清除日益引起重视,目前,我国对Hp根除的指征及其根除方案均已达成共识,但清除治疗后对胃黏膜病理改变的影响尚存争议。根据本文分析结果,Hp清除后胃黏膜的炎症程度及活动性均明显减轻,这是由于Hp的感染,黏膜固有层出现大量单核细胞浸润,上皮细胞的破坏和细菌的浸润程度及细菌和细胞接触的紧密程度成正比,故Hp的清除可使上皮细胞的破坏即炎症程度减轻;中性粒细胞出现时为炎症活动度的指标,Hp清除治疗后,使中性粒细胞浸润减轻,炎症活动度亦减轻[5]。但Hp清除后胃黏膜的腺体萎缩和肠化不能逆转,如不治疗或治疗失败,随Hp感染时间的延长,腺体萎缩和肠化的程度加重、范围扩大。这是由于Hp感染引起的萎缩性胃炎多为多灶性,随感染时间的延长,范围逐渐扩大、融合,呈弥漫性向胃体延伸,胃体大弯前后壁均可累及,但程度不同,胃窦部最重。再继续发展可能异常增生甚至癌变。至于Hp清除后胃黏膜的腺体萎缩和肠化不能逆转,这和有些文献的观点不同,也有待大样本探究的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DixonHF,SobaldGM.Gastritisandduodenitis摘要:thehislopathologicalspectium.EurJGastroenterolHepatol,1992,4(Suppl)摘要:S17-23.

2张万岱,萧树东,胡伏莲,等.幽门螺杆菌若干新问题的共识意见.中华消化杂志,2000,20摘要:117-118.

3林三仁,于中麟,胡品津,等.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共识意见.中华消化杂志,2000,20摘要:199-201.

胃炎范文篇6

【论文关键词】慢性胃炎;中医;辩证分型

慢性胃炎的发病率居消化系统疾病的首位,近年来亦有上升趋势。中医中药治疗本病具有疗效好、价格廉、不良反应少、复发率低的特点,适用于广大农村推广运用,现将个人的诊疗体会介绍如下。

1西医对本病的认识慢性胃炎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胃黏膜发炎、病程长,症状持续或反复发作。由于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一般要借助胃镜检查,虽从临床表现很难做出肯定性诊断。

其症状的轻重与胃镜所见的病变程度往往不一致,部分病员毫无症状或只诉有消化不良的表现,其常见的临床表现有:①上腹痛:是最常见的表现,部位多在上腹,以隐痛、钻痛、胀痛、刺痛较为多见,上腹部压痛范围较广泛,无节律性疼痛,无饥饱加重或减轻的特征;②腹胀:上腹饱胀或全腹胀,进食后更明显,伴有嗳气;③可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消化不良、泛酸、舌苔厚腻,大便隐血阳性等症状;④慢性萎缩性胃炎有时以上腹不适,食欲不振、乏力、消瘦、贫血、腹泻等症状较为突出;⑤巨大皱襞型肥厚性胃炎,除上腹痛等症状外,由于血清蛋白经病变的胃黏膜中丢失,因此突出表现为低蛋白血症,以及由此引起的水肿。胃腺增生性肥厚性胃炎由于大量胃酸的分泌,临床症状酷似十二指肠溃疡。

2中医辩证施治可根据以上特点,结合胃镜及X线检查再运用中医基本理论和思维去对应进行辨证施治。我们根据国家中医管理局1994年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临床常分五型论治。

2·1脾胃虚寒型脘痛绵绵,胀满不舒、喜热、喜按、泛吐清水、神倦乏力、手足不温、大便多溏、面色白光白、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或弱。治法:健脾湿中。方药:香砂理中汤(木香、砂仁、党参、白术、干姜、甘草、法夏)或黄芪建中汤(黄芪、桂枝、白芍、生姜、甘草、大枣、饴糖),胃寒甚者加丁香、吴茱萸、红豆蔻、良姜等,便血者加炒蒲黄、乌贼骨(亦治反酸)、白芨;以上药物如加入山药、茯苓、苡仁、三七等改汤为散,坚持久服对巩固疗效有良好效果,如能配合艾条灸中脘、天极、足三里,每日一次,效果更佳。

2·2胃热炽盛型胃脘急迫或痞满胀痛。嘈杂吐酸,心烦,口苦或口臭或口黏,舌质红,苔黄或腻,脉数。治法:清脾泻热,降逆和胃。方药:左金丸和《金匮》泻心汤(吴茱萸、黄连、黄芩、大黄、莱菔子、香附、青皮),若热甚者加蒲公英、蚤休、银花;压痛明显者加雪胆,舌苔厚腻者加石菖蒲。此型多见于现代医学的幽门螺杆菌感染,宜辛开苦降,寒湿并用,笔者临床喜用左金丸加蒲公英、莱菔子、石菖蒲、香附、大黄及少量肉桂效果亦佳。

2·3肝胃气滞型胃脘痞胀、疼痛或牵引胁背,嗳气频作、口苦、恶心、泛酸、苔薄白、脉弦。治法:疏肝泄热,调气和胃。方药: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加味(柴胡、赤芍、川芎、香附、枳壳、吴茱萸、黄连、青皮、白术、蒲公英),胃脘胀痛较甚者加炒川楝、荔核,嗳气频繁者加降香、石菖蒲、旋覆花、赭石、半夏。此型如取公孙、内关用“灵龟八法”择扎九针施术效果良好。

2·4瘀阻胃络型脘痛如针刺或刀割,痛有定处,拒按或大便色黑,舌质紫暗,脉涩。治法:活血化瘀。方药:失笑散与丹参饮加味[炒蒲英、五灵脂、丹参、檀香(可用降香代)、砂仁、延胡、地榆],大便干结者加大黄,解黑便不止者加三七,或云南白药,有热者加蒲公英、炒栀子、黄连,面色苍白,头昏目眩,舌质淡加当归、阿胶、枸杞、五味、大枣等。公务员之家

2·5胃阴亏虚型脘痛隐作,灼热不适,嘈杂似饥,食少口干,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治法:养阴益胃。方药:益胃肠汤(沙参、麦冬、生地、玉竹、石斛、花粉、山楂、蒲公英),如疼痛明显者加芍药、甘草;脘胁胀满者加莱菔、麦芽、青藤香,同时注意饮食调养,忌食辛辣油腻之品,以清鲜而富营养为宜。

3讨论本病的发生与肝郁气滞,木郁克土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治疗期除注意饮食调理外还应注意心理健康,避免精神紧张而情绪抑郁,因此治疗时应注重疏肝解郁,调和肝脾,和胃降逆,如出现频繁嗳气有声无物的表现如单调气效果亦不佳,此时换缓急解痉方可收效,在临床上笔者喜用钩藤、白芍、甘草、香附、桃仁、百合、台乌、旋覆花、胆星等多能收到良好效果[2]。慢性胃炎病程较长,反复发作中气日衰,脾失健运故经久难愈。甚则由中气虚而发展为中阳不振的虚寒病情,故温补脾气(阳)应贯穿治疗本病的始终。

除生活调养外,特别是临床症状消失后如能够运用1个月以上的健脾药,改汤为散更佳,对巩固疗效,减少复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病临床表现常是寒热错杂,虚实互见,故应仔细辨证分析,组方多应攻补兼施,扶正祛邪,急时治标缓时治本,既要注重“邪去则正安”的指导思想,又不能忘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宗旨,只要坚持治疗和巩固,本病是可以治愈的。流行病学调查已确定幽门螺杆菌(Hp)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致病因素;近年的动物实验提示,部分HP菌株可引起慢性胃炎、慢性活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胃黏膜糜烂,部分菌株的长期感染可发生胃癌,因此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1]。近年来中医界对此亦进行了深入研究,初步认为黄连、黄芩、大黄、黄柏、桂枝、乌梅、蒲公英、高良姜等对Hp具有明显的抑菌作用。

笔者平时喜用梁成的灭幽丸(党参、白术、川芎、木香、茯苓、厚朴、郁金、延胡、大黄、三七、丹皮、乌梅、黄连、黄柏、白芍、丹参),临床进行辨证施治时随症加减,收效尚可。

参考文献

胃炎范文篇7

1.1一般资料随机选择本院门诊慢性胃炎患者56例。所有病例均具有慢性胃炎的临床症状,在我院作纤维胃镜确诊为慢性胃炎,病理诊断上符合2000年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制定的病理诊断标准[1],其中男35例,女21例,年龄15~67岁,病程1.5~18年,平均8年。其中浅表性胃炎36例,萎缩性胃炎17例,糜烂性胃炎3例。

1.2辨证分型与治疗

1.2.1脾胃虚弱型共26例。症见胃脘隐痛,食后加重,喜暖喜按,纳呆,神疲乏力,便溏,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治以健脾益气、和胃,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味:党参20g,白术15g,茯苓15g,陈皮10g,半夏10g,木香10g,砂仁6g,黄芪20g,炙甘草9g,当归10g。

1.2.2肝胃不和型共14例。症见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脘痛连胁、暖气频频、得矢气则舒,舌苔薄白,脉弦。治以舒肝理气、和胃止痛,方选加味四逆散。方:柴胡10g、白芍20g、枳壳12g、甘草6g、延胡索15g、佛手10g、川楝子10g、旋覆花12g、香附12g、木香10g、陈皮10g。

1.2.3脾胃湿热型共10例。症见胃脘胀痛或满闷不适、嘈杂嗳气、口苦口腻、大便不爽、舌苔黄腻、脉滑数,化湿清热、理气和胃,方选芩连平胃散加味:厚朴15g,苍术15g,陈皮12g,黄芩12g,黄连10g,半夏10g,霍香12g,茯苓15g,石菖蒲10g,薏苡仁20g,蒲公英30g。

1.2.4胃阴不足型共6例。症见胃脘隐痛,灼热不适,口干喜冷饮,舌质偏红,少苔,脉细数。治以滋阴养胃,方用益胃汤加减:沙参15g,麦冬15g,生地15g,玉竹15g,石斛15g,白芍15g,枳壳10g,山楂15g,黄连6g,甘草6g。

1.3病例介绍

1.3.1病例1杨某,女,35岁。2003年3月7日初诊。患者有胃痛病史约8年,近因饮食不节又出现胃脘隐痛痞满,纳差,腹胀,大便欠爽,舌淡苔薄白,脉沉细,经胃镜检查诊断为萎缩性胃炎。辨证为中虚气滞所致。治当补中健脾,理气导滞。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味:党参20g,白术15g,茯苓15g,陈皮10g,半夏10g,木香10g,砂仁6g,黄芪20g,炙甘草9g,当归10g。每日1剂,水煎服。调治3个月,症状明显减轻。继治3个月复查胃镜,为浅表性胃炎,随访1.5年,症状不显,未见复发。

1.3.2病例2肖某,男,42岁,2006年6月20日初诊。病程两月余,剑突下隐痛、灼热,泛酸、口干黏腻,夜间入睡易醒,大便干,每因进食辛、酸、酒类刺激性饮食即发作或加重,舌苔白腻、质红,脉弦滑。胃镜检查示:慢性浅表性活动性胃炎伴胆汁反流,幽门螺杆菌阳性。诊为脾胃湿热证。方选芩连平胃散加味:厚朴15g,苍术15g,陈皮12g,黄芩12g,黄连10g,半夏10g,霍香12g,茯苓15g,石菖蒲10g,薏苡仁20g,蒲公英30g,海螵蛸15g。水煎服,每日1剂,1个月后嘈杂减轻,泛酸消失,胃脘灼痛缓解,偶有胃脘不适,舌淡苔薄,脉弦细。上方去石菖蒲加白术15g,服药2周后临床症状完全缓解,继续调治2月,病愈,随访2年未复发。

2结果

2.1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二辑)拟定:①治愈:胃粘膜病变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消失;②显效:病变胃粘膜基本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明显改善;③有效:病变胃粘膜范围缩小2/3,临床症状减轻;④无效:病变胃粘膜及临床症状无改变或加重。

2.2治疗结果本组56例病例,经治疗4~5个疗程,其中治愈38例,占67.9%;显效8例,占14.3%;有效6例,占10.7%;无效4例,占7.14%。总有效率92.86%。讨论

慢性胃炎的病因主要为饮食伤胃、肝气犯胃、脾胃虚弱等,早期多由外邪、饮食、情志所伤,多为邪实,后期常见脾虚、肾虚等正虚表现。属中医“胃痛”、“胃痞”、“嘈杂”范畴。其病因病机主要为饮食不节,胃粘膜损伤;精神因素致肝气不舒,胃络失养。本组56例,其主要临床症状有胃痛、脘胀、嗳气、纳减、乏力等。中医辨证分塑;浅表性胃炎36例中,属脾胃气虚型16例,肝胃不和型11例,脾胃湿热型5例,胃阴不足型4例;萎缩性胃炎17例中,属脾胃气虚型8例,肝胃不和型3例,脾胃湿热型4例,胃阴不足型2例;糜烂性胃炎3例,属脾胃气虚型2例,脾胃湿热型1例。慢性胃炎是消化系统疾病中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其临床特点是病程较长,缠绵难愈,中医药治疗本病,不论是缓解症状,还是改善炎症,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多采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随症加减,或中西医结合治疗,均可取得较好的疗效。总之,运用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胃炎简便、高效、安全可靠、副作用小,具有标本兼顾的特点,疗效肯定,值得推广。

【论文关键词】慢性胃炎;中医药;临床体会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方法:将56例慢性胃炎分为脾胃虚弱型、肝胃不和型、脾胃湿热型、胃阴不足型辨证治疗。结果:本组56例病例,经治疗4~5个疗程,其中治愈38例,占67.9%;显效8例,占14.3%;有效6例,占10.7%;无效4例,占7.14%,总有效率92.86%。结论: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疗效显著。

胃炎范文篇8

关键词:慢性胃炎药物治疗对比分析临床症状不良反应

慢性胃炎是指各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性病变,是一种常见病,多数是胃窦为主的胃炎,胃黏膜层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为主,部分患者在后期可出现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和化生。本病进展缓慢,常反复发作,中年以上好发病,并有随年龄增长而发病率增加的倾向。

慢性胃炎病因学尚未完全阐明,主要病因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免疫因素,十二指肠液、胆汁反流为常见的物理化学因素损伤,而且某些因素之间可能还有相加或协同损害作用。

大多数慢性胃炎患者无明显症状,或有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的症状,如以进餐后为重的上腹不适、饱胀、无规律的腹痛、反酸、嗳气、烧灼感、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少数伴有胃黏膜糜烂者可有上消化道出血的表现,一般为少量出血。慢性胃体炎消化道症状较少,可出现明显厌食、体重减轻,可伴有贫血。慢性胃炎大多无明显体征,有时可有上腹部轻压痛。

资料

资料来源辖区某药店,时间是2007年-2008年购买药物,治疗慢性胃炎患者86例,其中男52例,女28例,年龄28-69岁,平均46.5岁,病程5-20年,其中,伴有胃粘膜异型增生12例,胃粘膜上皮腺化生19例。下面将相关药物阐述如下:

(一)胃黏膜保护药

1.吉法酯(Gefarnate,惠加强)

胃黏膜保护剂,提高胃黏膜组织内前列腺素水平及氨基己糖浓度以恢复或加强胃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增加胃黏膜血流量,促进溃疡部上皮再生。

2.麦滋林-S(Marzulene-S)

该药含有水溶性奥和L-谷氨酰胺。水溶性奥能抑制炎症、增加黏膜内前列腺素E2的合成保护胃黏膜。L-谷氨酰胺增加胃肠黏膜上皮氨基己糖及葡萄糖胺的合成,参与促进组织修复。主要用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急性和慢性胃炎。

3.瑞巴派特(Rebamipide,膜固思达)

通过上调胃黏膜内各种生长因子及前列腺素E2表达,起到促进组织修复、抑制炎症反应、增强黏膜屏障功能及抑制氧自由基损伤等作用。用于胃溃疡、急性胃炎、慢性胃炎引起的糜烂、出血及炎症。

4.尿囊素铝

含尿囊素和氢氧化铝成分,尿囊素有保护胃黏膜及促进上皮细胞修复作用;氢氧化铝具有吸附保护胃黏膜及中和胃酸作用。适用于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急性及慢性胃炎。

5.其他

硫糖铝、胶体果胶铋也均可起到保护和改善胃黏膜屏障的作用,详见急性胃炎章节。

(二)促胃肠动力药

1.莫沙必利(Mosapride,快力)

为5-羟色胺4(5-HT4)受体激动剂,促进乙酰胆碱的释放,增加胃肠平滑肌收缩,增强下食管括约肌压力,本药促进胃排空作用与西沙必利相当。用于功能性消化不良伴有腹胀、腹痛、胃灼热、嗳气、恶心、呕吐、早饱等消化道症状;也可用于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糖尿病性胃轻瘫及部分胃切除患者的胃功能障碍。

2.曲美布汀(Trimebutine,瑞健)

具有对胃肠道平滑肌的双向调节作用。能调整胃运动节律,改善胃排空功能,改善腹胀、腹痛等消化不良症状,同时具有末梢性镇吐作用;调整肠运动节律,改善肠易激综合征伴随的食欲减退、腹痛、腹泻、便秘症状。用于胃肠运动功能紊乱引起的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嗳气、腹胀、腹鸣、腹痛、腹泻、便秘等症状。

3.其他

胃动力剂包括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详见急性胃炎章节。

(三)制酸或抑酸药

1.H2受体拮抗剂

包括雷尼替丁、法莫替丁,详见消化性溃疡章节。

2.质子泵抑制剂

质子泵抑制剂常用的有奥美拉唑、兰索拉唑、埃索美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等

(详见消化性溃疡章节)。

3.铝碳酸镁(达喜)

为抗酸药,与胃酸作用迅速而持久,同时,可吸附胃蛋白酶和胆酸,对胃起到保护作用。能增强胃黏膜保护因子,有利于溃疡面的修复。用于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反流性食管炎,尤其是胆汁反流性胃炎,与胃酸有关的胃部不适症状,如胃痛、胃灼烧、酸性、嗳气、饱胀等。

(四)助消化类药物

1.胰酶(Pancreatin)

为多种酶的混合物,得自动物的胰腺,主要为胰蛋白酶、胰淀粉酶和胰脂肪酶。本品在中性或弱碱性环境中活性较强,促进蛋白质和淀粉的消化,对脂肪亦有一定的消化作用。主要用于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及肝、胰疾病及糖尿病引起的消化障碍。

2.康彼申片(复合多酶片,泌特达吉)

含多种消化酶,具有促进食物消化,驱动肠内气体和利胆作用。可提高胆汁分泌和加强消化吸收。用于胃肠道、胰腺消化功能不全,食欲不振,腹胀,脂肪便,肠道异常消化不良,胆囊切除患者的消化不良,脂肪性食物引起的消化不良,胆汁分泌不全及胆石症,胆囊炎,胆管炎等。

【选择原则】

1.伴有Hp感染的慢性胃炎首先根除Hp。目前根除方案很多,可归纳为以胶体铋剂和以质子泵抑制剂为基础的两大类,即一种胶体铋剂或质子泵抑制剂加若干种抗菌药物,具体方案见幽门螺杆菌治疗章节。

2.伴随胆汁反流的慢性胃炎需要适量的制酸药和吸附胆汁药物如铝碳酸镁或氢氧化铝凝胶、硫糖铝等,并加用胃肠动力药防止反流。

3.控制黏膜炎症活动是胃黏膜保护治疗的关键。胃黏膜保护剂类药物铝碳酸镁、吉法酯等可能起到一定作用。

4.伴肠化与非典型增生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可适当选用VitE、β-胡萝卜素、叶酸、微量元素硒等。VitE、β-胡萝卜素具抗氧化、调节免疫功能,叶酸有纠正DNA甲基化紊乱的作用,硒能增强机体免疫系统功能起到防癌的作用。

5.抑酸或抗酸治疗:适用于有胃黏膜糜烂,或以烧心、反酸、上腹饥饿痛等症状为主者,根据病情或症状严重程度,选用抗酸剂、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等。

6.对于应用NSAID引起的胃炎,应停服NSAID;如果病情需要不能停药者,可选用选择性COX-2抑制剂,并加用抑酸剂治疗。

【注意事项】

1.铝碳酸镁

不良反应及注意点:

(1)大剂量服用可导致软糊状便和大便次数增多。

(2)儿童用量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3)妊娠期头三个月,严重心、肾功能不全者,高镁血症、高钙血症者慎用。

(4)本品不宜与四环素类抗生素配伍使用,必须合用时应间隔12h服用。

2.吉法酯

不良反应及注意点:

(1)可有口干、口渴等,急性中毒时可出现运动失调、四肢无力及呼吸困难等。

(2)妊娠期妇女禁用。

(3)老年人、青光眼患者、前列腺肥大患者慎用。

3.麦滋林一S颗粒

颗粒剂:670mg/包

用法:每次670mg,每日3次,饭后口服。还可根据年龄和症状适当增减剂量,一般疗程为4周。

不良反应及注意点:

少数患者出现恶心、呕吐、便秘、腹胀、腹痛、胃部不适、面部潮红等。

4.瑞巴派特

不良反应及注意点:

(1)胃肠道可有嗳气、呃逆、呕吐、腹部不适、便秘或腹泻等,发生率小于0.1%。对高龄患者生理功能低下,应注意消化系统的不良反应。

(2)禁忌证:对本药过敏者、妊娠期妇女。

&nbsp;5.尿囊素铝

不良反应及注意点:

(1)个别病例出现轻微口干,但停药后逐渐消失。

(2)对于妊娠或哺乳期妇女用药安全性尚未明确,慎用。

6.曲美布汀

不良反应及注意点:

(1)主要不良反应为皮疹、便秘、腹泻、口渴等。

(2)通常老年人生理功能较弱,需注意减量用药。

(3)妊娠、可能妊娠及哺乳期的妇女慎用。

7.莫沙必利

不良反应及注意点:

(1)在服药过程中偶见腹泻、腹痛、口干、皮疹及倦怠、头晕等症。

(2)妊娠及哺乳期妇女应慎用本品。

(3)与抗胆碱药物(如阿托品、东莨菪碱等)合用可能减弱本品的作用。因此与抗胆碱药并用时应分开间隔服用。

8.制酸或抑酸药和根除Hp的药物详见“消化性溃疡”章节。

9.胰酶

不良反应及注意点:

(1)偶见变态反应,如有打喷嚏、流泪、皮疹、鼻炎和哮喘等。

(2)服用时不可嚼碎,以免药粉残留于口腔内、消化口腔黏膜而发生严重的口腔溃疡。

10.康彼申片

不良反应及注意点:

(1)个别病例会出现过敏反应。

(2)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的急性期禁用。

(3)12岁以下儿童,妊娠或哺乳期妇女不宜服用本品。。

【建议】

1.大部分慢性浅表性胃炎可逆转,少部分可转为萎缩性胃炎。

2.应去除各种可能致病的因素,如避免刺激性食物、戒烟忌酒等。注意饮食卫生。

3.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生、不典型增生等病理改变尚缺乏有效逆转药物,叶酸、维生素E等可能有效,需有关临床试验进一步明确。

参考文献

[1]涂福音.聂明.郑启忠等慢性胃炎中医证型与胃黏膜活检病理变化的关系2004(6).

[2]EmadSB.AnnetteMSueralfateSuppresseahelicobacter,phloriinfectionandneducesgastricacidsecretionby50%inpatientswithduodenalulcer1996(3).

胃炎范文篇9

【关键词】疣状胃炎/中医药疗法;中西医结合疗法;脾胃虚弱

疣状胃炎(Verrucosagastritis,VG)是一种常见的具有特征性形态及病理变化的特殊类型慢性胃炎,又称隆起糜烂性胃炎(raisederosivegastritis)、痘疹样(或天花疹样)胃炎(Variohformgastritis),或章鱼吸盘样胃炎(Octopussuckergastritis)等。国内文献一般称之为疣状胃炎。在第十届世界胃肠病大会上,疣状胃炎被列为具有高度癌变倾向的疾病之一。中医无疣状胃炎的病名,但根据其临床症状,一般可归于胃脘痛、胃胀等范畴。近年来,国内中医学者采用中医与中西医相结合的方法,对疣状胃炎的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报告如下。

1中医药治疗

管日军[1]认为疣状胃炎多属本虚标实,脾胃虚弱为本,寒热湿阻、络脉不畅、聚积成疣为标。治疗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总有效率84%。杜晓泉等[2]认为气滞痰瘀为疣状胃炎的基本证型,理气化痰法为其基本方法,治疗用川贝母、僵蚕各8g,郁金、陈皮各12g,半夏、川芎、柴胡、九香虫各10g,丹参、山慈姑、当归各15g,总有效率90%。金永日等[3]认为本病乃本虚标实,邪实为主,中虚为本,热郁、痰阻、血瘀为标。治疗用扶正抗疣灵,总有效率89.23%。苏洪源[4]自拟消疣和胃汤,以疏肝理气,和胃止痛,药用:九香虫8g,甘松15g,佛手片12g,厚朴12g,八月札15g,白芍20g,延胡索15g,吴茱萸5g,半夏10g,鲜藤梨根60g,蒲公英20g,鸡内金15g,煅瓦楞子15g,生甘草6g,并随症加减,总有效率94.12%。周恒军等[5]认为本病病机为气虚血瘀,治疗予自拟方益胃汤,共治疗48例,治愈29例,有效1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1.17%。吴天安[6]认为本病属中医“胃脘痛”范畴,多系饮食生冷,寒湿犯胃,气滞血瘀,寒、湿、瘀等相结所致,方用九香散治疗15例,总有效率93.4%。

2中西医结合治疗

曹丽珍等[7]设对照组:服奥美拉唑20mg,2次/d;阿莫西林0.25g,甲硝唑0.2g,4次/d,硫糖铝0.5g,3次/d。连服7d后,停用阿莫西林和甲硝唑,继续服用奥美拉唑和硫糖铝15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自拟中药消疣汤,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服,30d为1个疗程。治疗组56例,总有效率92.85%;对照组56例,总有效率87.50%。两组比较(P<0.05)。司雁菱等[8]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疣状胃炎40例,并设对照组38例。对照组32例Hp检测阳性者,采用抗幽门螺杆菌四联疗法,口服丽珠得乐胶囊、洛赛克、灭滴灵、阿莫西林或克拉霉素,6例Hp检测阴性者仅服用丽珠得乐胶囊;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自拟的平疣汤:党参10g,黄芩10g,黄连5g,茯苓10g,炙甘草5g,白术15g,乳香5g,没药5g。每日1剂,30d为1个疗程。总有效率对照组为92.1%,治疗组为97.5%;Hp转阴率对照组为87.5%,治疗组为92.3%;胃镜治愈率,对照组为13.2%,治疗组为45.0%,两组比较(P<0.01)。王文凡[9]设治疗组给予益胃活血方,药用:党参15g,黄芪30g,炒白术15g,茯苓15g,大枣15g,白芍15g,两面针15g,九节茶30g,莪术10g,丹参30g,生蒲黄10g,五灵脂10g,并随症加减。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用。西药给予枸橼酸铋雷尼替丁胶囊0.35g,2次/d,早晚分服。对照组单服枸橼酸铋雷尼替丁胶囊,用法同上,若胃胀明显者,加服吗丁啉10mg,3次/d。两组均以6周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7.23%,对照组总有效率87.50%。任先杰等[10]设对照组,口服洛赛克20mg,1次/d,1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留甲消疣汤,1个月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判定疗效。治疗期间不用其它药物。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89%,对照组为64.34%,两组比较(P<0.01)。吴淑华等[11]设治疗组93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药用自拟乌贝消疣散:乌梅20g,浙贝母10g,丹参10g,党参10g,黄芪15g,黄连5g,白芍10g,牡蛎20g,莪术6g,石见穿15g,土茯苓15g,白花蛇舌草20g,甘草5g。每日1剂,加水共煎2次,合500mL,分早晚2次饭前服,连用4周。西药以胶体次枸橼酸铋120mg,4次/d,餐间及睡前服用,连用4周。总有效率91.40%高于对照组的84.52%,两组比较(P<0.05)。

3其他疗法

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微波、电凝等内镜下相继运用到治疗疣状胃炎[12]。余建奎等[13]胃镜下运用射频治疗仪配合健胃愈疡片,治疗成熟型疣状胃炎患者78例,有效率达到100%。李宝柱[14]经胃镜下高频电凝术配合消疣养胃健脾益气之方剂加予西药波利特治疗成熟型疣状胃炎腹痛患者40例,总有效率87.50%。黄河等[15]将病人常规进行镜检查前准备,采用电子胃镜和内镜热极治疗仪,在胃镜直视下,经活检钳道插入热极治疗仪导管,将导管伸出胃镜头端,选择治疗温度为240℃,使用“顶、滑、扫”等方法和借助胃镜同步进退和转动热极,使病变处平坦、黏膜发白、焦痂形成为止。术后禁食2h后进软食,并给予健脾和胃方,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用,连用4周,总有效率达到98%。

4体会及思考

综上所述,近年来中医对疣状胃炎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疣状胃炎中医无此病名,据临床症状多归属于胃脘痛、胃胀、嘈杂等病证论述中。然而各家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却见仁见智,众说纷纭。冯其海[12]曾对中文科技期刊和CBMD等1985~2006年间的疣状胃炎中医文献整理,认为肝脾不和型、脾胃湿热型、气滞血瘀型3种为常见的证型。在诊断方面,基本上是以西医辨病、中医辨证为主,借助内窥镜检查根据胃黏膜的形态改变而确诊;在治疗方面中医药显示出良好的优势,无论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治疗,均取得较好的疗效。但是,目前疣状胃炎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科学的、权威的疗效判定标准。由于采用的疗效标准各自不相同,无法进行横向对比,因而尚不能根据治愈率或有效率的高低来判定各种不同治疗方法的优劣。内镜下治疗新技术,虽为治疗疣状胃炎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但缺乏随访,疗效还不能肯定。

今后对疣状胃炎的治疗和研究,首先应规范其病名,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其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其次应当制定规范统一的诊断、辨证分型及疗效标准,要有符合统计学要求的对照样本,使临床观察总结进一步做到标准化、规范化;再次要重视重复性高、疗效肯定的方药,运用现代医学方法与手段进行药理研究,阐明中医药的治疗机理,以期更有效地指导临床。

【参考文献】

[1]管日军.半夏泻心汤治疗疣状胃炎30例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24):3214.

[2]杜晓泉,沈舒文.慈贝调胃汤治疗气滞痰瘀型疣状胃炎30例[J].陕西中医,2005,26(9):902.

[3]金永日,赵贤俊,张水生,等.扶正抗疣灵治疗疣状胃炎65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07,39(10):4344.

[4]苏洪源.消疣和胃汤治疗疣状胃炎34例[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4,28(2):28.

[5]周恒军,徐慧先.益气活血法治疗疣状胃炎48例[J].中医药信息,2003,20(3):41.

[6]吴天安.九香散治疗疣状胃炎15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2,18(1):16.

[7]曹丽珍.中西医结合治疗疣状胃炎56例[J].福建中医药,2007,38(3):22.

[8]司雁菱,李继安.中西医结合治疗疣状胃炎40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20(12):945.

[9]王文凡.中西医结合治疗疣状胃炎48例[J].中医研究,2007,20(9):2223.

[10]任先杰,杨正武,文杰.中西医结合治疗隆起糜烂性胃炎45例[J].湖北中医杂志,2004,26(12):18.

[11]吴淑华,徐兆山,黄福斌,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疣状胃炎93例临床报告[J].光明中医,2004,19(6):48.

[12]冯其海.疣状胃炎中医辨证分型文献分析[J].浙江中医杂志,2008,43(4):198.

[13]余建奎,俞重民.射频结合健胃愈疡片治疗成熟型疣状胃炎[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6(9):544.

胃炎范文篇10

60例中,男46例,女14例;年龄18~58岁(29岁以下12例,30~49岁32例,50岁以上16例);病程18天~13年(半年以内10例,6个月~5年29例,5~10年16例,10年以上5例)。患者多有胃脘痛,胃脘痞闷,嗳气,纳差,大便异常等症状,并经纤维胃镜检查确诊。凡镜下以粘膜充血、水肿,呈点状片状充血者为轻型,本组46例;凡镜下粘膜高度充血,或表层粘膜形成糜烂,或粘膜下出血者为重型,本组14例。中医辨证:肝胃气滞型29例,脾胃气虚型15例,脾胃虚寒型3例,胃阴不足型7例,胃热内蕴型6例。

2辨证施治

2.1方法肝胃气滞型(胃脘痞闷,食后腹胀或胀痛,嗳气方舒,或有嘈杂、吐酸,大便正常或稍干,恼怒后病情加重,脉弦或弦滑,舌象多正常):治宜疏肝和胃。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苏梗、陈皮各6g,佛手8g,川芎、炒枳壳、香附、白芍各5g,炙甘草2g。脾胃气虚型(胃脘隐痛,绵绵不休,纳呆食少,面色白光白,舌质淡或胖淡,苔薄白,脉细沉):治宜健脾助运,升脾降胃。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合良附丸:人参10g,良姜、香附、白术、茯苓、陈皮各9g,半夏12g,木香、砂仁、甘草各6g、广三七粉10g。脾胃虚寒型(胃脘隐痛,喜温喜按,得温痛减,食欲不振,泛吐清水,或饮后水停心下,神疲畏冷,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质胖淡而嫩,苔薄或呈水滑状,脉沉细而迟):治宜温中健脾,散寒止痛。方选大建中汤:人参6g,饴糖30g,干姜5g,蜀椒(炒去汗)3g。亦可选用黄芪建中汤。以上三型,夹湿者(脘痞闷痛,便滞不爽,舌淡苔腻,脉濡滑)可于方中加藿香、杏仁、苍术各12g,草蔻、炒厚朴各15g,炒谷芽18g;夹瘀者(痛重于胀,痛有定处,舌质紫黯或有瘀斑)可于方中酌加土鳖虫5g,九香虫12g,延胡索、蒲黄、五灵脂各15g。(在临床上,我常配清胃药加蒲公英、百合及土方其效更佳)胃阴不足型(胃脘隐隐灼痛,口干咽燥而不欲饮,似饥而不欲食,大便干,舌红少津,脉细弦或细数):治宜滋阴益胃。方用益胃汤合芍药甘草汤:冰糖30g,沙参、麦冬、玉竹、白芍各15g,生地黄20g,甘草8g。胃热内蕴型(或为肝胃热盛,或为湿热中阻,症见胃脘灼痛,伴有嘈杂,吐酸,口臭口渴,大便干,舌苔黄,或舌质淡红,脉弦而数):治当清泻肝胃。方用金铃子散合左金丸:川楝子、延胡索、白芍各15g,黄连6g,吴茱萸10g,栀子12g。酌加清热解毒之败酱草、半枝莲、连翘、蝉衣、龙胆草,甚者加生大黄以通腑泻热;偏于湿者取连朴饮:制厚朴6g,黄连(姜汁炒)、石菖蒲、制半夏各3g,香豆豉、栀子各9g。(在临床上,此型多为胃粘膜充血、水肿,常配蒲公英、生地、茯芩)上述方药均1日1剂,分头煎、二煎,于上下午饭前1h服,7日为1个疗程。

2.2疗效观察

2.2.1疗效标准本病短期内不易观察镜下变化,主要根据病人临床症状改变,并追踪观察2~3个月以后,病情平稳,无反复,参考胃镜变化,综合评定疗效。治愈:胃镜象恢复正常,症状全部消失;显效:胃镜象明显好转,症状基本消失;有效:胃镜象好转或镜下变化不大,症状减轻或部分消失;无效:胃镜象、症状无变化,或治疗期时好时重。

2.2.2治疗结果60例经2~10个疗程治疗,并追踪观察3个月,结果:治愈6例(10%),显效17例(28.3%),有效36例(60%),无效1例(1.6%)。有效率98.4%。

3讨论

慢性浅表性胃炎,不同证型其病机有别,故需辨证施治。肝胃气滞:因情志不舒,肝气郁结,疏泄功能失调则脾胃升降失司;治宜疏肝和胃。脾胃气虚:因饮食失调,劳累过度,或慢性疾病耗伤脾气而致脾气不足,运化失健;治宜健脾助运。脾胃虚寒:因过食生冷,寒从中生,或肾阳虚衰,火不生土而致脾阳虚衰;治宜温中健脾。胃阴不足:多因胃病延久不愈或热病后期阴液未复,或平素嗜食辛辣,或气郁化火胃阴耗伤;治宜滋阴益胃。胃热内蕴:多因平素嗜食辛辣肥腻,化热化火,或情志不遂,气郁化火,或热邪内犯,热炽胃中,胃府络脉气血壅滞;治宜清泻肝胃。痰湿、瘀血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常见兼证,均与气机失调有关。湿或自外感、饮食,或自内生。湿可困脾,脾虚失运又可生湿。湿为阴浊之邪,得阳始化,寒能伤阳,又可助湿,所以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无论气滞、气虚或虚寒均可有夹湿兼证。瘀血更与气机失调有关。气为血帅,气行血行,故气滞、气虚可致瘀血。调理气机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关键。无论是实是虚,均以脾胃气机失调,尤其以胃气失降为其主要病理。因此调理气机为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主要手段。常用调气法,如:①疏肝气:肝气条达,则脾胃升降适度,运化健全。《血证论》说:“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当脾胃失调时,无论有无肝郁之症,疏肝理气之治法为首选。②运脾气:脾为中土,灌溉四旁,脾升胃降,为一身气机升降的枢纽。《吴医汇讲》云:“治脾胃之法,莫精于升降。”③调肺气:“上焦不行,则下脘不通”,肺主一身之气,主治节,与大肠相表里,肺气畅通则脏气通,胃气行。凡胃脘痞闷用疏肝和胃诸法不效时,配合宣降肺气(用杏仁、旋覆花等),常可收到满意效果。

【论文关键词】慢性浅表性胃炎;辨证论治

【论文摘要】慢性浅表性胃炎属祖国医学“胃脘痛”、“心下痞”范畴。2005年~2009年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的60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