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的小艇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1 05:35:06

威尼斯的小艇范文篇1

《威尼斯的小艇》是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三组教材的一篇讲读课文。是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一篇状物记叙文。课文通过介绍威尼斯小艇是什么样儿的,船夫如何驾驶小艇在水中行驶以及小艇在威尼斯的重要作用,展示了这座世界著名的水上城市所特有的风光。作者观察精细独道,文章内容充实,语言准确生动,词汇丰富,堪称美文佳作,为小学五年级学生提供了绝好的读写范例。

一、教材分析全文6节,可分为4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小艇是威尼斯的交通工具,是全文的总起。

第二段(第2、3自然段)讲小艇的样子和坐在舱里舒服的感觉。

第2自然段运用了三个比喻句来写小艇的样子。第一句写制作比较讲究,长、窄、深,联想到"有点像独木舟";第二句写小艇的形状,"像挂在天边的新月";第三句写小艇的行动,"仿佛田沟里的水蛇",轻快灵活。对小艇由静到动地描写生动、形象,给人以深刻地印象。第3自然段讲了乘船游览舒适自在、情趣无穷的快乐感受。

第三段(第4自然段)讲船夫驾驶小艇的熟练技术。"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是中心句,总领全段。下面几句话围绕中心句具体叙述:行船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船夫能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在很挤很窄的地方总能平稳地穿过,还能作急转弯;"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往后退",则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来反衬小艇速度之快,船夫驾驶技术高超。

第四段(第5、6自然段)讲小艇在威尼斯的作用。

第5自然段从白天人们的活动同小艇的联系来反映小艇的作用。作者抓住匆忙去做生意的商人,高声谈笑的青年妇女,到郊外去的小孩,上教堂的老人等四种有代表性的人物的活动显示了小艇同威尼斯人息息相关。

第6自然段从人们在夜晚的活动同小艇的联系来写小艇的作用。戏院散场,人们回家需要小艇。随着小艇的"簇拥"--"散开"--"消失"--"停泊",人们从"拥"--"哗笑"--"告别"--"沉寂",城市也由动到静,"沉沉地入睡"。进一步突出了小艇在城市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建议(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操纵自如"、"雇定"、"哗笑"、"簇拥"、"静寂"等词语;会用"静寂"、"簇拥"造句;了解小艇的特点及它同威尼斯水城的关系;熟练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学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观察能力训练。

3.教育目标:学习作者对大自然和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陶冶爱美的情趣。

(二)教学重点了解小艇的特点和它在威尼斯水城中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时数两课时。

(四)教学方法运用直观语言,借助书中插图,丰富学生感性认识,理解课文内容。由于威尼斯是一座水上城市,河道即是马路。学生缺乏这些实际生活体验,在理解课文内容上有难度,体味课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就更难了。教学时,首先应适时适度地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简要介绍威尼斯是一座"水城"、"百岛城"、"桥城"这一独特的地理环境。同时指导学生看书中插图,以此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与一般城市、马路、汽车的比较,展开合理的想像。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特别是理解"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的含义。

(五)指导学生学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强化训练项目。观察是智力活动的门户,是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本组教材重点训练项目是"观察要讲究方法",教学中必须强化这一训练项目。在讲读课文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观察和描写小艇的。

威尼斯的小艇范文篇2

师:今天老师带同学们去游玩好吗?生:好!师:准备好了吗?请欣赏。(播放课件,学生观看)你发现了什么?生1:我发现那里的河特别多,除了建筑外全是水。生2:我发现那里的建筑很特别,和我们这儿的不同。生3:我发现那里的桥特别多,而且形式都不相同。师:同学们观察得可真仔细,这是意大利的一座古城——威尼斯,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401座形式不同的石桥横跨在117条河道上,连接着118座小岛,又称为“水城”、“桥城”、“百岛城”。想对它有更深的了解吗?生:想![反思]优美的画面、悦耳的音乐深深地吸引了学生。面对威尼斯这个水城的特色,学生产生了浓厚的探索兴趣,形成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师:请大家打开课文,自读,边读边想。你对威尼斯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学习过程中遇到什么疑惑?用笔做上符号,自学后进行小组交流。(学生学习,教师巡视)师:能告诉大家你发现了什么吗?生:我发现了威尼斯的小艇样子美,行动灵活。师:你是从哪儿发现的,能给大家读一下吗?(生朗读课文第二节)师:还有谁愿意读?(出示课件中的文字,指导学生朗读)生:朗读课件中的文字,其余学生闭着眼睛想像。师:你看见的小艇像什么?生1:它在我脑中像新月。生2:它在我脑海中像香蕉。生3:它在我脑海中像镰刀。生4:它在我脑海中像扁豆。师:老师也做了一只小船,(展示课件:小船有点长,两头有点翘,行动有点快。)读一读,你能想像出它的样子吗?(学生自读想像)生:想不清楚,你没有具体写出船多长,像什么;师:谢谢你的指导,我知道了在描写事物时一定要写具体,还应作一些比喻,才能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你们明白吗?让我们再一次朗读,体会作者的写法。生:齐读课文第二节。师:小艇究竟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一睹它的真面目。(播放课件,学生欣赏)〔反思)先让学生想像,后出示课件,有效地解决了电教媒体对学生思维所产生的定势,避免了对学生想像力的扼杀,使学生既认识了小艇的外形,又创造了机会让学生想像,训练了思维的发散性。指导学生学习写法时能提供例子,让学生比较。同时,以老师向学生学的方式进行,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但训练缺乏层次,在学生发现了写作方法后应由浅人深地出示一些练习题加以巩固。例:1.平静的湖面犹如______________。2.街道两边的梧桐树仿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好像____________。让学生在知识的迁移中形成技能。师:大家还有什么发现?生:我发现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师:大家都发现吗?下面请我们班读书冠军来给大家表演一下,其余同学闭眼想像,先让我们掌声欢迎。(学生朗读、想像)师:不愧是冠军,读得真好。谁来说说,你看见了什么?生1:我看见小艇的速度非常快。生2:我看见河面十分拥挤时,小艇也能穿过。生3:我看见小艇能急转弯。生4:我感觉坐在上面很平稳。师:你也能像她一样读出这样的感觉吗?(生自己练读,朗读)[反思]让学生在听中想像,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又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并在感情朗读中进一步深化。参与评价使学生的自主性明显增强。

威尼斯的小艇范文篇3

教材分析:

《威尼斯的小艇》是一篇状物的记叙文。课文生动地描绘了威尼斯主要的交通工具——小艇的特点,介绍

了船夫的驾驶技术及小艇的作用,显示了这个水上城市特有的风光。

全文六个自然段,分四大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小艇是威尼斯主要的交通工具。先讲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写出了河道

纵横交叉的特点。然后用汽车和小艇作比,说小艇等于大街上的汽车,使人很容易地理解小艇在威尼斯的作用。

第二段(第2、3自然段)写出了威尼斯小艇的特点。小艇的特点是从两个方面来写的:一个是外形上的特

点,又窄又深,两头翘起;一个是行动上的特点,轻快、灵活。先讲有多长,紧接着用了三个比喻句:用“独

木舟”比喻小艇“又窄又深”;用“挂在天边的新月”比喻小艇的两头向上翘起的样子;用“田沟里的水蛇”

比喻小艇行动起来轻快灵活。这一行动上的特点是由构造上的特点决定的,接着又讲了坐船的乐趣。

第三段(第4、5自然段)讲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特别好”表现在“速度快,船只多,操纵自如”,

“不管多么拥挤,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进去”,“极窄的地方,总能平稳地穿过,速度极快,还能作急转弯”。最后通过坐船者的感受来说明船夫高超的驾驶技术。

船夫高超的驾驶技术一方面是船夫长期训练的结果,另一方面是由于小艇自身的特点决定的,因此课文第二、三段之间有密切联系。

第四段(第5、6自然段)写小艇在威尼斯的作用。第5自然段从白天人们的活动同小艇的联系来说明小艇

的作用,作者抓住忙着做生意的商人、年青妇女、到郊外去的小孩、上教堂的老人等四种有代表性的人物的活

动,显示了小艇同市民的密切关系。第6自然段通过戏院散场,人们乘船离去,来说明威尼斯的小艇同人们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并写了小艇的作用。

这篇课文原来是小学语文课本第十册第四单元的独立阅读课文。新编教材安排在第九册第五单元,改为讲

读课文,增加了一类生字六个:“艇”、“纵”、“叉”、“拥”、“雇”、“梁”。原来的习作训练项目是

“静态和动态”,现改为“抓住事物特点写”。这就要求教师在施教中,要根据这一单元的读写训练项目重新

安排和设计教法。在前两课掌握学法的基础上,以这一课为例,运用已掌握的方法自己分析事物的特点,体会

作者是怎样抓住威尼斯小艇的特点以及它独特的功用和市民的关系来安排行文结构的,以便通过学习来掌握写

法,运用于自己的写作实践。现根据这一单元的读写训练重点和篇目安排的特点,谈一谈这一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威尼斯小艇的特点,懂得它和这座水上城市的关系。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座水上城市特有的风光。

3.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方法。

4.学会生字、生词,熟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了解威尼斯小艇的特点,理解作者是怎样把这一特点写具体的。

三、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方法。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五、教具准备:幻灯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同学们:课前,我们预习了16课《威尼斯的小艇》,翻阅了大量资料,初步了解了课文的一些知识。这节

课我们继续学习《威尼斯的小艇》(板书)。看题目,谁能根据题目提出问题呢?

2.围绕课题提问。

教师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威尼斯是个怎样的城市?威尼斯的小艇有什么特点?它在这个城市有什么作用

?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并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篇课文主要讲威尼斯小艇的特点,船夫的驾驶技术和小艇的作用)

二、检查自学情况。

检查分段,概括段意。

三、布置自学,提出要求。

让学生根据课后思考题,自学课文,圈点、勾画,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思考题:

1.威尼斯的小艇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具体写出“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的?

3.小艇和威尼斯城市关系密切,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四、检查自学,相机点拨。

1.威尼斯小艇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

(1)“窄”、“深”,用“独木舟”比喻小艇又窄又深。

(2)“翘”,用“挂在天边的新月”比喻小艇两头翘起的样子。新月两头尖尖的,弯弯的,很美,作者用“新月”比喻小艇这一特点,形象地描写出小艇独特的美。

(3)“快”,用“田沟里的水蛇”比喻小艇行动起来轻快灵活。水蛇在水里游动,行动灵活自如,用水蛇

比喻小艇行动快,就更能使人形象地体会出小艇这一特点,从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指导朗读,体会小艇的特点。

2.坐在这样的小艇里,那将是什么样的情趣?

(让学生读第3自然段,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坐在这样小艇里的乐趣)

五、作业。

1.复习巩固课后字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分析课文第三、四段,归纳中心,总结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威尼斯小艇有什么特点?

二、学习第三段。

指名读,学生思考:

1.这段课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与下文是什么关系?

(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与下文是总分关系)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具体写出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的?

(1)速度快,来往船只多,能够操纵自如;

(2)非常拥挤时,能左拐右拐地挤进去;

(3)极窄的地方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还能做急转弯。最后从坐船者的感觉来说明船夫驾驶技术的高超。

3.有感情地朗读,把船夫高超的驾驶技术充分表现出来。

4.船夫高超的驾驶技术与小艇自身特点有什么关系?

三、讲读第四段。

自由读。思考:小艇和威尼斯城市关系密切,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1)作者是抓住了哪几个有代表性的人物来写的?说明了什么?

(商人、年青妇女、小孩、老人,说明了男女老少都离不开小艇)

(2)作者抓住哪两个不同的时间?说明了什么?

四、齐读全文,思考。

1.为什么说小艇是威尼斯主要的交通工具?

(威尼斯是水上城市,小艇等于街头的汽车)

2.作者写威尼斯小艇是为了什么?

(为了显示水上城市的特有风光)

五、总结中心。

六、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附板书设计:

┌小艇的特点┌外形:窄、深、翘

16.威尼斯的小艇│└行动:快

│驾驶技术:特别好

威尼斯的小艇范文篇4

教材分析:

《威尼斯的小艇》是一篇状物的记叙文。课文生动地描绘了威尼斯主要的交通工具——小艇的特点,介绍了船夫的驾驶技术及小艇的作用,显示了这个水上城市特有的风光。

全文六个自然段,分四大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小艇是威尼斯主要的交通工具。先讲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写出了河道纵横交叉的特点。然后用汽车和小艇作比,说小艇等于大街上的汽车,使人很容易地理解小艇在威尼斯的作用。

第二段(第2、3自然段)写出了威尼斯小艇的特点。小艇的特点是从两个方面来写的:一个是外形上的特点,又窄又深,两头翘起;一个是行动上的特点,轻快、灵活。先讲有多长,紧接着用了三个比喻句:用“独木舟”比喻小艇“又窄又深”;用“挂在天边的新月”比喻小艇的两头向上翘起的样子;用“田沟里的水蛇”比喻小艇行动起来轻快灵活。这一行动上的特点是由构造上的特点决定的,接着又讲了坐船的乐趣。

第三段(第4、5自然段)讲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特别好”表现在“速度快,船只多,操纵自如”,“不管多么拥挤,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进去”,“极窄的地方,总能平稳地穿过,速度极快,还能作急转弯”。最后通过坐船者的感受来说明船夫高超的驾驶技术。

船夫高超的驾驶技术一方面是船夫长期训练的结果,另一方面是由于小艇自身的特点决定的,因此课文第二、三段之间有密切联系。

第四段(第5、6自然段)写小艇在威尼斯的作用。第5自然段从白天人们的活动同小艇的联系来说明小艇的作用,作者抓住忙着做生意的商人、年青妇女、到郊外去的小孩、上教堂的老人等四种有代表性的人物的活动,显示了小艇同市民的密切关系。第6自然段通过戏院散场,人们乘船离去,来说明威尼斯的小艇同人们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并写了小艇的作用。

这篇课文原来是小学语文课本第十册第四单元的独立阅读课文。新编教材安排在第九册第五单元,改为讲读课文,增加了一类生字六个:“艇”、“纵”、“叉”、“拥”、“雇”、“梁”。原来的习作训练项目是“静态和动态”,现改为“抓住事物特点写”。这就要求教师在施教中,要根据这一单元的读写训练项目重新安排和设计教法。在前两课掌握学法的基础上,以这一课为例,运用已掌握的方法自己分析事物的特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威尼斯小艇的特点以及它独特的功用和市民的关系来安排行文结构的,以便通过学习来掌握写法,运用于自己的写作实践。现根据这一单元的读写训练重点和篇目安排的特点,谈一谈这一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威尼斯小艇的特点,懂得它和这座水上城市的关系。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座水上城市特有的风光。

3.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方法。

4.学会生字、生词,熟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了解威尼斯小艇的特点,理解作者是怎样把这一特点写具体的。

三、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方法。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五、教具准备:幻灯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同学们:课前,我们预习了16课《威尼斯的小艇》,翻阅了大量资料,初步了解了课文的一些知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威尼斯的小艇》(板书)。看题目,谁能根据题目提出问题呢?

2.围绕课题提问。

教师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威尼斯是个怎样的城市?威尼斯的小艇有什么特点?它在这个城市有什么作用?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并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篇课文主要讲威尼斯小艇的特点,船夫的驾驶技术和小艇的作用)

二、检查自学情况。

检查分段,概括段意。

三、布置自学,提出要求。

让学生根据课后思考题,自学课文,圈点、勾画,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思考题:

1.威尼斯的小艇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具体写出“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的?

3.小艇和威尼斯城市关系密切,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四、检查自学,相机点拨。

1.威尼斯小艇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

(1)“窄”、“深”,用“独木舟”比喻小艇又窄又深。

(2)“翘”,用“挂在天边的新月”比喻小艇两头翘起的样子。新月两头尖尖的,弯弯的,很美,作者用“新月”比喻小艇这一特点,形象地描写出小艇独特的美。

(3)“快”,用“田沟里的水蛇”比喻小艇行动起来轻快灵活。水蛇在水里游动,行动灵活自如,用水蛇比喻小艇行动快,就更能使人形象地体会出小艇这一特点,从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指导朗读,体会小艇的特点。

2.坐在这样的小艇里,那将是什么样的情趣?

(让学生读第3自然段,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坐在这样小艇里的乐趣)

五、作业。

1.复习巩固课后字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分析课文第三、四段,归纳中心,总结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威尼斯小艇有什么特点?

二、学习第三段。

指名读,学生思考:

1.这段课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与下文是什么关系?

(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与下文是总分关系)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具体写出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的?

(1)速度快,来往船只多,能够操纵自如;

(2)非常拥挤时,能左拐右拐地挤进去;

(3)极窄的地方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还能做急转弯。最后从坐船者的感觉来说明船夫驾驶技术的高超。

3.有感情地朗读,把船夫高超的驾驶技术充分表现出来。

4.船夫高超的驾驶技术与小艇自身特点有什么关系?

三、讲读第四段。

自由读。思考:小艇和威尼斯城市关系密切,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1)作者是抓住了哪几个有代表性的人物来写的?说明了什么?

(商人、年青妇女、小孩、老人,说明了男女老少都离不开小艇)

(2)作者抓住哪两个不同的时间?说明了什么?

四、齐读全文,思考。

1.为什么说小艇是威尼斯主要的交通工具?

(威尼斯是水上城市,小艇等于街头的汽车)

2.作者写威尼斯小艇是为了什么?

(为了显示水上城市的特有风光)

五、总结中心。

六、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附板书设计:

┌小艇的特点┌外形:窄、深、翘

16.威尼斯的小艇│└行动:快

│驾驶技术:特别好

威尼斯的小艇范文篇5

《威尼斯的小艇》是一篇状物的记叙文。课文生动地描绘了威尼斯主要的交通工具——小艇的特点,介绍了船夫的驾驶技术及小艇的作用,显示了这个水上城市特有的风光。

全文六个自然段,分四大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小艇是威尼斯主要的交通工具。先讲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写出了河道纵横交叉的特点。然后用汽车和小艇作比,说小艇等于大街上的汽车,使人很容易地理解小艇在威尼斯的作用。

第二段(第2、3自然段)写出了威尼斯小艇的特点。小艇的特点是从两个方面来写的:一个是外形上的特点,又窄又深,两头翘起;一个是行动上的特点,轻快、灵活。先讲有多长,紧接着用了三个比喻句:用“独木舟”比喻小艇“又窄又深”;用“挂在天边的新月”比喻小艇的两头向上翘起的样子;用“田沟里的水蛇”比喻小艇行动起来轻快灵活。这一行动上的特点是由构造上的特点决定的,接着又讲了坐船的乐趣。

第三段(第4、5自然段)讲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特别好”表现在“速度快,船只多,操纵自如”,“不管多么拥挤,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进去”,“极窄的地方,总能平稳地穿过,速度极快,还能作急转弯”。最后通过坐船者的感受来说明船夫高超的驾驶技术。

船夫高超的驾驶技术一方面是船夫长期训练的结果,另一方面是由于小艇自身的特点决定的,因此课文第二、三段之间有密切联系。

第四段(第5、6自然段)写小艇在威尼斯的作用。第5自然段从白天人们的活动同小艇的联系来说明小艇的作用,作者抓住忙着做生意的商人、年青妇女、到郊外去的小孩、上教堂的老人等四种有代表性的人物的活动,显示了小艇同市民的密切关系。第6自然段通过戏院散场,人们乘船离去,来说明威尼斯的小艇同人们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并写了小艇的作用。

这篇课文原来是小学语文课本第十册第四单元的独立阅读课文。新编教材安排在第九册第五单元,改为讲读课文,增加了一类生字六个:“艇”、“纵”、“叉”、“拥”、“雇”、“梁”。原来的习作训练项目是“静态和动态”,现改为“抓住事物特点写”。这就要求教师在施教中,要根据这一单元的读写训练项目重新安排和设计教法。在前两课掌握学法的基础上,以这一课为例,运用已掌握的方法自己分析事物的特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威尼斯小艇的特点以及它独特的功用和市民的关系来安排行文结构的,以便通过学习来掌握写法,运用于自己的写作实践。现根据这一单元的读写训练重点和篇目安排的特点,谈一谈这一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威尼斯小艇的特点,懂得它和这座水上城市的关系。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座水上城市特有的风光。

3.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方法。

4.学会生字、生词,熟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了解威尼斯小艇的特点,理解作者是怎样把这一特点写具体的。

三、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方法。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五、教具准备:幻灯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同学们:课前,我们预习了16课《威尼斯的小艇》,翻阅了大量资料,初步了解了课文的一些知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威尼斯的小艇》(板书)。看题目,谁能根据题目提出问题呢?

2.围绕课题提问。

教师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威尼斯是个怎样的城市?威尼斯的小艇有什么特点?它在这个城市有什么作用?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并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篇课文主要讲威尼斯小艇的特点,船夫的驾驶技术和小艇的作用)

二、检查自学情况。

检查分段,概括段意。

三、布置自学,提出要求。

让学生根据课后思考题,自学课文,圈点、勾画,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思考题:

1.威尼斯的小艇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具体写出“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的?

3.小艇和威尼斯城市关系密切,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四、检查自学,相机点拨。

1.威尼斯小艇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

(1)“窄”、“深”,用“独木舟”比喻小艇又窄又深。

(2)“翘”,用“挂在天边的新月”比喻小艇两头翘起的样子。新月两头尖尖的,弯弯的,很美,作者用“新月”比喻小艇这一特点,形象地描写出小艇独特的美。

(3)“快”,用“田沟里的水蛇”比喻小艇行动起来轻快灵活。水蛇在水里游动,行动灵活自如,用水蛇比喻小艇行动快,就更能使人形象地体会出小艇这一特点,从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指导朗读,体会小艇的特点。

2.坐在这样的小艇里,那将是什么样的情趣?

(让学生读第3自然段,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坐在这样小艇里的乐趣)

五、作业。

1.复习巩固课后字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分析课文第三、四段,归纳中心,总结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威尼斯小艇有什么特点?

二、学习第三段。

指名读,学生思考:

1.这段课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与下文是什么关系?

(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与下文是总分关系)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具体写出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的?

(1)速度快,来往船只多,能够操纵自如;

(2)非常拥挤时,能左拐右拐地挤进去;

(3)极窄的地方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还能做急转弯。最后从坐船者的感觉来说明船夫驾驶技术的高超。

3.有感情地朗读,把船夫高超的驾驶技术充分表现出来。

4.船夫高超的驾驶技术与小艇自身特点有什么关系?

三、讲读第四段。

自由读。思考:小艇和威尼斯城市关系密切,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1)作者是抓住了哪几个有代表性的人物来写的?说明了什么?

(商人、年青妇女、小孩、老人,说明了男女老少都离不开小艇)

(2)作者抓住哪两个不同的时间?说明了什么?

四、齐读全文,思考。

1.为什么说小艇是威尼斯主要的交通工具?

(威尼斯是水上城市,小艇等于街头的汽车)

2.作者写威尼斯小艇是为了什么?

(为了显示水上城市的特有风光)

威尼斯的小艇范文篇6

一、采用切实可行的组织形式

我将个人自学、小组合作、师生合作这一方式引进课堂,在讲读课文的第二小节、第五、六小节中,我都出示了自学要求。第二小节的自学要求是:想一想,小艇有哪些特点?可以画出重点语句,可以圈出关键词语,可以画一画小艇的样子,可以演一演小艇的行动轻快灵活。第五、六小节的自学要求是:1.自由读一读课文,想一想: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小艇的作用很大,完成填空:在威尼斯,白天,商人_____,青年妇女____,小孩____,老人____,晚上,看戏的人____。2.除了课文所讲到的,还有哪些人的活动离不开小艇,请仿照课文中的句式说一句话。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合作形式进行自主探究,其中学生的个体学习是基础,小组合作学习、师生合作学习和以发挥课堂教学的群体功能,为学生成功学习提供帮助。此外,在第二小节的自学时,我尊重学生的差异,让学生开展选择性的学习。

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如用笔画小艇的简笔画,用手势来表演小艇的行动轻快灵活;让全体学生做“船夫”,以手代艇来表演课文中具体描写船夫操纵自如的内容;让学生闭上眼睛体悟一下坐上小艇的感觉。我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特别注重其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如:学生自学课文的第五、六小节,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交流汇报,学生说到了医生、教师、市长、旅行者等等乘着小艇去干各种各样的事,还说到了青年妇女乘着小艇去走亲戚、逛商场等。在教学中我实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动眼看一看,动手演一演,动脑想一想,动口说一说。我想: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让学生全员参与,并且努力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以此,吸引和激励学生主动参与。

三、设计合理的教学流程

科学的流程,才能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思考。这篇课文中我采用了初读感知、精读感悟、熟读内化的实践性的教学流程。在初读感知中,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了解到的世界各地的风光,从学生的话题中引出在欧洲的意大利有一座闻名遗迹的水上城市──威尼斯,并让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资料,整体感知文章围绕中心句从三个方面具体介绍了威尼斯的小艇。在精读感悟、熟读内化的环节中,我精心设计课文的导语和过渡语:①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那么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具体介绍小艇的呢?这样在导入时对照课题,充分发挥教师体态语的作用,同时又提纲擎领复习了第一教时的内容;②小艇到底是什么样儿呢?③小艇小巧玲珑、新颖别致、外型美观、内部舒适,你们想不想坐一坐呢?想不想读一读呢?这样的过渡语让学生产生情感的落差,给他们更多的认认真真读书的机会。④难怪威尼斯人都喜欢乘坐这样的小艇,驾驶这样重要交通工具的船夫,他的驾驶技术又是如何呢?⑤新颖别致的小艇有如此技术熟练的船夫来驾驶,真是锦上添花。然而这样的小艇有什么作用呢?这样的导入语、过渡语就是教师组织教学的环节,在组织各环节的教学时,我关注着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更多地触摸文章的语言文字,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指导学生朗读中我精于评点,或描述意境强化学习动机,或联系生活,使其产生亲切感,或情感驱动,唤起心灵的共鸣,或拓宽思路,使思维更具广阔性。

四、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

在学生主体地位越来越得到重视的今天,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忽视。教师激情激趣的导入,声情并茂的评点,画龙点睛的总结,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才能使学生体会到语文学科的人文魅力。为了推导好第六小节的朗读,我相机辅以动情的叙述:“威尼斯的热闹和沉寂与小艇的开动、停泊息息相关,威尼斯独特的风光与小艇有着密切的关系。水面渐渐静下来,皎洁的月光给古老的威尼斯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忙碌了一天的小艇也不动了,威尼斯枕着波光粼粼的河水,沉沉地睡了,寂静笼罩着这座喧闹了一天的水上城市。”教师深情的叙述,诱发起学生美好的想像,使他们不知不觉地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意境,感悟到语言文字的优美,因而在感情朗读时也读得投入,读得给人以恬静、优美的感觉。

五、构建开放的课堂格局

威尼斯的小艇范文篇7

表演,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自主学习方式。恰当地运用表演,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和内化,还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习成为一种愉悦的精神享受。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精心设置课堂表演环节。再现式表演。《晏子使楚》是一篇以人物对话为主、故事情节简单的略读课文,非常适合以排演课本剧的方式组织教学。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可以引导学生把晏子和楚王的三次交锋分为三个场次,各组选择不同场次进行排演。需要注意的一是表演前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准备的时间,二是表演后要有评议或者采访交流。无须烦琐的词句分析,无须可有可无的乏味问答,当机智善辩的晏子和狂妄无礼的楚王活脱脱出现在师生面前,自然证明了学生对课文的成功解读。阅读教学中更多的是选择一个切入点设置表演环节。如《登山》一课,列宁第一次走过危险的小路是课文重点。读到这里可以让学生到讲台上演一演,看谁能更准确地表现列宁当时的神态、动作,带给人身临其境之感。随着表演在反复进行中的逐渐到位,学生无疑对列宁自觉锻炼意志的精神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不久前听了我校曹坎欣老师执教的《猫》一课,觉得她对两个词语的处理很有创意。理解“屏息凝视”一词时,她并没有单纯解释词义,而是让学生们做出这种表情来。当讲到猫高兴时的表现,她则让熟悉猫的同学学一学猫“丰富多腔”的叫声。一个学生饶有兴致地“喵喵”叫起来,高一声,低一声,长一声,短一声,惟妙惟肖。曹老师巧妙地运用了表演这一方式,将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与对文本的解读有机地结合起来,既理解了词语,又唤起了对猫的喜爱之情,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创新式表演。教师应善于挖掘教材的空白点,超越文本,利用表演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跳水》一课,学生表演“孩子被救上甲板以后”的一场戏:有的“水手”对“船长”表示敬佩,有的则表达歉意;“船长”语重心长地教育大家;“孩子”吸取沉痛的教训。就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道出了从课文中得到的启发。记得当时我班的一名同学还别出心裁地演起了那只闯祸的猴子——它也开口承认了错误。这种创新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赞赏吗?教学《威尼斯的小艇》时我安排了“船夫招揽乘客”这一表演活动。我没有采取惯用的“独角戏”的简单方式,而是让两名“船夫”展开竞争,四名“乘客”自由选择,从而使得表演活动的趣味性更强,参与者更多。请看下面的教学片段。船夫甲:哎!南来北往的注意啦!我的小艇是正宗的威尼斯小艇,名字叫做“欢乐号”,因为它会为您带来欢乐。您坐在软软的皮垫子上像坐在沙发上一样。我的行船速度极快,操纵自如,再窄的胡同我也能平稳穿过,毫不手忙脚乱。我还能作急转弯呢。如果您觉得我的小艇适合您,就请上我的小艇!船夫乙:走过,路过,不要错过!不坐你后悔,坐了后悔没有早坐!我的小艇是威尼斯最美也最舒服、最快也最安全的小艇。摸摸这皮垫子,多软,都能当蹦蹦床跳!(同学们笑起来,有人插话:可别跳到海里。)我有十年的驾驶经验,驾驶技术绝对一流,别的船夫都管我叫“轻功水上漂”。我的收费全市最低,残疾人免费,小学生半价。大家快来坐我的小艇!(下面四名乘客选择小艇,“船夫”与“乘客”展开对话。)活动中,学生热情高涨,思维活跃,不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已然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转化为自己的个性化语言。“威尼斯的小艇”驶进了学生心灵的港湾。深谙课文,精于设计,化解传统的长篇大论式单向讲解于指导学生表演实践的互动活动之中。表演,让课堂妙趣横生,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收获了一份美妙的生命体验。

威尼斯的小艇范文篇8

关键词:审美教育;小学语文教学;结合

审美能力需要老师的引导才能慢慢培养出来,当今中国的经济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生活学习都有了更高的要求。自然为了适应社会变化,教育的内容也在不断的变化,审美已经成为学生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所以应该将小学语文教学和审美能力的培养相结合,把审美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一点点的渗透审美知识,逐渐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这就要求老师们在讲解审美知识的时候,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观察和发现其中的美,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1审美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学的关系

审美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学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一方面,老师可以以小学语文教学为载体进行审美教育。另一方面,老师在进行审美教育培养的过程中运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知识,语文本身就是一门有艺术内涵的学科,所以可以根据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加入美的因素,既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由此可见将审美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学相结合是合理的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2审美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学相结合的具体实施方法

实际上在小学语文数学的过程中,可以以不同形式体现不同的美,比如:语文可以体现文字的美、不同文体展现出的不同的美、文章塑造的形象的美、运用一些优美句子体现的美、描述的不同景色展现出不同的美等等。然而,由于小学生年龄、经历等因素的限制,他们并不能真正的发现和理解语文教学中体现的这些美。所以老师应该采用新的教学模式,给学生们增加新鲜感,让学生爱上语文这门课程,并慢慢发现语文中各种各样的美。

2.1设立审美学习情境,使学生了解审美:由以上举例可以看出,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美,老师们可以对它们进行详细解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美。为此老师们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设立审美学习情境,老师可以以自身对美的理解带领学生发现观察这些美,让学生对审美有基本的了解。比如,在小学五年级下册学习过一篇文章叫做《威尼斯小艇》,在这篇课文中作者通过写威尼斯的小艇为载体,展现了威尼斯的美。老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可以给学生设立这样一个学习情境,自己坐在小艇上,享受威尼斯的清新空气和自然美景,同时了解威尼斯这座水上城市的建筑之美,以及那里的河流、小巷、风土人情等等,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威尼斯不一样的美。设立审美情境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更深的了解文章中所展现的不同的美对审美有基本了解,另一方面,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语文课文。

2.2运用教学设备,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如今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已经在各个领域被广泛应用。为了适应现代化需求,信息技术业参与到教学中,比如:学生学习电脑知识、老师运用多媒体教学等等。多媒体运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将复杂的知识通过多媒体更直观的展现给学生,将问题简单化,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同时还可以给学生展现一些美景图片,让学生对美有新的认识。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例如,在学习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一篇文章《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时候,老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做一个ppt,搜集一些桂林山水的美景,以及描述这些美景的优美的句子,再配一些轻缓的音乐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更直观地看到桂林山水的美,并且体会这些优美句子所呈现出来的另一种美。通过多媒体展示,不仅让学生了解大自然带给我们的直观的美,还应该学会理解和把握语言的美,并会逐渐运用语言表达各种各样的美,让学生的审美有所提高。

2.3运用古诗词想象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会有很多的古诗词,这些古诗词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是教师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工具。尽管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词相对比较简单,但是由于小学生本身年龄,智力等因素的限制,并不能很好的理解这些古诗词的含义,更不会体会这些古诗词所描述的美景。因此,老师可以给学生详细讲解古诗词的含义,从而让学生自己想象出诗人所描绘出的美丽的画面。例如,学生在学习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一篇描写春天的诗《春晓》,老师可以先给学生详细地翻译一下这首诗的具体内容:春天不知不觉的来临了,早晨醒来到处都能听见鸟儿的叫声,回想起夜里刮风和下雨,不知道落了多少花儿。然后让学生自己在脑海里想象出这些画面,并且在这些画面的引导下,想象一下春天到来,万物复苏,一派生机的场景。运用古诗词想象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尽可能的想象大自然的美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结语

时代在发展,对于人们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这一变化,教育也在进行相应的改革,审美教育已经加入到教学中,并成为了重要部分之一。由小学语文教学特点和其与审美教育的关系可知,两者可以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因此将审美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相结合的过程中,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创立新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营造一个丰富有趣,充满各种美的语文学习氛围,让学生发现这些美、感知这些美,培养他们审美的能力,以美的眼光看待世界。

作者:张秀平 单位:平邑县平邑街道第四小学

参考文献:

[1]周景献.把审美教育渗透小学语文教学中[J].《品牌:理论月刊》.2011.

[2]高红梅.探讨审美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结合[J].《课程教育研究》.2013.

威尼斯的小艇范文篇9

一、现象例析

(一)有关学生主体性的迷失

【案例1】《旅行家树》(人教版修订教材第九册)

师:告诉老师有哪些旅行家树,用自己的话简单说一说。(生自由读课文,教师指导)

生:都读好了。咱们来交流一下,用自己的话说。

生:旅行家树是顽强的树,它自力更生,不依靠别人。

师:你说的是它的生长环境,其他人还有什么想法呢?

生:我补充一下,你说要学习它的顽强拼搏精神,课文中哪些地方说到它的顽强拼搏?

师:这个问题等会儿讲,你还知道了哪些?

(老师用命令的语气,要求学生“告诉老师有哪些旅行家树,用自己的话简单说一说”,平等的师生关系在这里见不到影子。当学生真正用自己的话回答“旅行家树是顽强的树,它自力更生,不依靠别人”,老师不是顺学而导,引导学生领会旅行家树哪里顽强了,给了自己什么启示,而是仍然牵着学生按自己的思路走。)

【案例2】《肖伯纳和小女孩》(上海教材五册)

师:肖伯纳为什么喜欢小女孩?

生:聪明。

师:聪明灵活。

生:聪明伶俐。

师:是聪明灵活。

(老师追求的还是答案的唯一,没有给学生一点儿发挥的余地。这样的教学,只能窒息学生自由的学习和思维的活跃,学生主体自然也被消解于无形。)

(二)有关促进学生发展的核心理念的缺失

【案例3】《威尼斯的小艇》(人教版修订教材第九册)

师:坐在威尼斯的小艇上,可以看到各种各式的石桥和大教堂,有说不完的情趣。请大家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同学们对威尼斯有了什么感觉?

生:威尼斯为什么那么多的水?

师:不是写威尼斯的美吗?为什么以小艇为题目?

生:威尼斯的美离不开小艇……

(显然,案例里的学生连威尼斯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水都还没有弄明白,老师却要他们体会课文怎么表达威尼斯的美。不了解威尼斯为什么水多,又怎么能理解小艇对威尼斯的意义,从而理解威尼斯的美?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教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哪怕还不明白威尼斯为什么那么多水的学生只是个别的,老师也是有责任让他明白的,在此基础上,才引导他们领会课文怎么表达威尼斯的美。)

【案例4】《一路花香》(苏版教材第七册)

师:请同学们谈谈,你对三个事物有什么印象?

生:好水罐非常骄傲,是一种自豪的骄傲。

师:(板书骄傲,提示“傲”的写法)对他的骄傲,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

师:谁再说说其他角色?

生:破水罐很自卑。我认为他不应该自卑,他竟然不知道缺陷被利用了,让路旁开满了香花。我用一个词表达我的感受:“塞翁失马,焉知祸福”。

师:他说到破水罐自卑,很惭愧。大家看“惭愧”两个字是竖心旁,说明和什么有关?

(学生表现了惊人的语言悟性和感受能力,认为“破水罐不应该自卑,缺陷也可以利用,“塞翁失马,焉知祸福”,对此,老师不应该漠视,顾左右而言它。给学生一点赞赏,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假如能顺势而导,进一步引导学生体验缺陷也是美,更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二、原因追寻

能参加全国阅读教学观摩会的老师,可以说是万里挑一,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与实践都是比较深入并转化做得比较好的教师,否则他们不可能一步步走到最高级别的讲坛。但遗憾的是在观摩课教学中,却仍然出现了新课程理念与教学行为明显分离的现象,确实令人深思。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些教师中有的人也出现理念与行为的明显分离?

根据缄默知识理论,我们认为,是教师缄默的传统教育知识中的消极因素导致了新理念与课堂教学行为的分离。

据研究,教师的教育知识,不仅包含用言语表达的部分,如他们学习的教育理论,他们在生活经历和教学工作中有意识总结积累起来的教育经验,而且包括他们通过无意识地内隐学习所形成的关于教育的缄默知识。在岗教师大都是在传统教育中长大和开始教学生涯的,在他们的的缄默的教育知识中,有传统教育知识的精华,比如教师的责任心,启发式的教学思想,文道统一等,也有消极因素,比如师道尊严,应试教育,或语文训练的唯工具性、语文教育的唯思想性等。

在做教师前,教师就积淀了大量的教育的缄默知识。学生时代的经历,对于知识、技能是什么,教育、教学是怎么一回事,教师干什么,学生怎么做,师生关系是怎么样的等问题,实际上已经有所体悟,即在教育知识上已有所积淀。只是在这些教育知识中,有些是可以表达出来的,有些自己还非常模糊甚至没意识到。师范教育对教育知识的系统学习,在教学岗位上深入的教学实践,无意识中也在强化着教师的缄默的教育知识,其中包括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至于比例因人而异。

缄默教育知识中的积极因素,为教师接受新课程理念和向教学行为的转化提供了很好的支持,而消极因素却成为主要障碍。如果原有的缄默教育知识中的消极成分没有得到澄清和批判,教师就有可能在意识层面接受新理念的同时,行为上却下意识地进行歪曲和抵制。比如,例1师道尊严的不自觉的体现,例2的对统一答案的下意识追求,都说明了缄默教育知识中的师道尊严、应试教育的根深蒂固,它自动表现而老师浑然不觉;脱离学生实际的灌输式教学的根深蒂固则可以从例3例4找到例证。

三、对策研究

“缄默知识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知识类型,它支配着整个认知活动,很多情况下,缄默知识都是个体获得外显知识的向导和背景知识。”显然,教师头脑中的缄默教育知识由于先入为主,构成了他们的教育观念的底色。新课程理念,诸如“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和“语文课程应致力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基本理念,进入大脑的过程,不是一种机械的反应,而要经过教师本人的理解加工,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在学习实践新课程理念的过程中,教师旧有的缄默教育知识中的消极因素可能会起干扰或障碍的作用,使他们想的说的是新理念,可是一表现在教学行为中,却有可能是旧理念的演绎。新课程理念要扎根,要比较顺利地转化为课堂教学行为,就必须在教学实践中注重读书思考,比较彻底弄明白新课程理念的内涵与外延,通过微格教学、强化符合新理念的教学行为;注重进行反思性教学,把新理念从显性知识逐步转化为缄默知识,使之能自动的转变为教学行为,并触动灵魂深处,把传统教育理念中的消极因素充分暴露出来,并加以清除。

(一)以微格教学刻意把新理念变为教学行为

符合新理念的教学行为,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必须经过刻意的培养。微格教学可以使教学行为的培养见效快而又不走样。下面以“语文素养最近发展区”的教学为例,谈谈怎么培养用微格教学培养符合新理念的教学行为。

1、明确新理念教学行为的操作要点

“语文素养最近发展区”,指的是学生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靠自己独立活动(第一水平)解决不了,在教师的帮助下可以达到的水平(第二水平)。“语文素养最近发展区”的教学行为范畴,包括“语文素养最近发展区”的确定,以及“语文素养最近发展区”教师怎么有效指导。

首先是“语文素养最近发展区”的确定。

可以从学生的年龄特征来确定,可以从试卷分析来确定,还可以是根据课堂观察即时确定。具体到一堂课来说,既要根据前两条来确定,主要还是要通过课堂观察学生的表现来确定学生的“语文素养最近发展区”。阅读教学的课堂,可以从检查学习情况、可以从对课文的初读感受,可以从对课文的质疑来确定。比如《语言的魅力》(北京版教材七册)(人教版七册课文题为《加了一句话》)的教学,老师可以通过几个问题与学生交流,从而确定现有发展区和推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问题1:课文写了什么?

问题2课文哪些是变,哪些是不变的?

问题3为什么加了几个字就有那么大的变化?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

三个问题里面,前两个问题,旨在了解学生的“现在发展区”;第3道题则了解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什么加了几个字就有那么大的变化?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是学生感到模糊的,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才能提高认识。这就可能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后面教学的重点就放在第3道问题上,在学生的“语文素养最近发展区”展开。

其次是“语文素养最近发展区”教师怎么有效指导。

一是在学生学习产生障碍时给予适时有效的指导。比如,学生感到困惑、无助的时刻,或认知产生矛盾的时候,要给予提示性的指导,或提示思维方向,或提示学习方法、步骤;或在学生认知失误的时候,要给予警示性的指导,提醒学生意识到失误并予纠正。比如《鱼游到了纸上》,“鱼游到了纸上”什么意思?”“那个聋哑青年是怎么画画的,使鱼游到了纸上?”“那个聋哑青年为什么能使鱼游到了纸上?”对学生的困惑,老师要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读书思考,想象体验,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朗读,以及引导同学间的交流来解除学习中的困惑。

二是在学习顺利时要抓住学生的创新火花把学习引向深入。教学顺利时,学生的思维表现特别活跃,时有创新的火花闪现。老师要有职业的敏感,顺学而导,把学习引向深入。比如上述案例4的教学,学生从破水罐的意外收获认识到“缺陷也是美”,体现了创造思维。感悟“缺陷也是美”,显然不在老师的预设之内,但却是很好的即时的课程资源,应顺学而导:你还知道哪些事物因为缺陷而美?怎么变缺陷为美?还可适当拓展,补充课程资源,如纳维斯的因断臂而美,取长补短变缺陷为美等,让学生有新的收获。

2、用微格教学培养新理念教学行为

用微格教学培养新理念教学行为,目标要单一,内容要集中,要容易操作。关于通过课堂观察确定学生“语文素养最近发展区”的教学行为,可以作为一项内容专门训练。“语文素养最近发展区”教师有效指导教学行为,是一个很大的范畴,除了上面的分类,比如引导学生解惑或顺学而导,要专门训练外,还应该给予细化,分门别类加以训练。以阅读教学来说,就有如教学内容如何切入,学生朗读怎么指导,怎么指导整体感知,怎么指导细读,怎么指导合作学习等;具体到朗读教学,又可以细化为在想象体验中读、在创设的情境中读等。

用微格教学培养新课程教学行为,必须是教研组的有效组织和个人的自觉行动相结合。

首先是教研组的微格教学。把新理念转化为教学技能,要依靠团队的力量,在教研组里共同探讨。过程包括:

(1)组建微型课堂。微型课堂里,一个教师执教(被培训者),另安排一人操作录象设备,其他教师扮演学生角色(同时也是评价角色)。(2)进行角色扮演。在微型课堂上,执教老师讲一节课中的一部分,练习一两项教学行为,所用时间视行为的要求而定,一般为5-10分钟。在上微型课之前,执教教师要做一简短的说明,以便明确所训练的教学行为和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的思想。(3)准确记录。在进行角色扮演时,可用录音、录像等方法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实况记录,以便能及时准确地进行反馈。记录的方法是否必须使用摄录像设备要看培训所具备的条件而定,录音也很适用。没有以上设备条件也可用文字记录的方法,但不如录像录音反馈真实、准确、生动。(4)反馈与评价。能否对被培训者(执教教师,下同)的角色扮演过程给予准确、及时的反馈和恰如其分的评价,是被培训者通过微格教学能否得到提高的关键。(5)重放录像。为了使被培训者及时地获得反馈信息,当角色扮演完成后要重放录像,让被培训者耳听目睹自己的教学行为,并与事先的设计相对照找出优势与不足,在讨论分析的过程中有重点地重放录像,对于形成较为统一的意见,帮助被培训者改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6)自我分析。执教教师在观看自己的角色扮演录像后,要进行自我分析,检查实践过程是否达到了自己所设定的目标,是否掌握了所培训的教学行为以及是否存在其它教学行为问题,以明确改进方向。(7)讨论评价。被培训者、评价者都要从各自的立场来评价实践过程,总结出优点和所存在的问题,指出努力的方向。对微型课堂进行评价主要是依据新理念。准确把握新理念的精神,是做好评价,促进与新理念相符合的教学行为的生成的关键。

二是个体的微格教学实践。教研组组织的微格教学毕竟次数有限,大量的还是教师要根据微格教学的精神,自己在日常教学每堂课的某个教学环节,进行微格教学的实践,比如理解课文如何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段细读揣摩,朗读教学如何引导学生在想象体验中读,在创设的的情境中读等,每课根据课文特点有意识地实践一两个方面的教学行为,课后及时整理下来并进行分析。

(二)以反思性教学促进新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

1、增强反思性教学的责任心

责任心强的教师总会在问自己此种方法是否可行?为什么采用此方法?此方法对谁有利等?因此,教师要通过学习提高修养,不断增强反思性教学的责任心。

2、把反思聚焦到自己的教学行为

反思性教学包括课前、课中与课后的反思,不管哪个阶段的反思都要指向自己,剖析自己的教学行为以及背后的理念。

备课时的反思。教师在备课时,要着重思考:“教学内容是否处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是否感兴趣”?“要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教学才能更好的促使学生对这些知识内容的学习?”“我以往在教学中遇到哪些问题,怎样避免这些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再次发生?”

课中的反思。一是可以从关注自己的情绪入手,二是要聚焦新理念向教学行为的转化,警惕缄默教育知识中的消极因素的自然流露。

关注自己的情绪。比如,在教学过程感到心情舒畅,很可能是教学特别顺手,可以顺学而教;而当教师莫名地感到烦躁,极可能是教学不顺利、学生学习遇到掌碍时的情绪骚动感染给了自己,此时,教师要及时反思:是教学内容出了问题,深了浅了或密度大了小了?抑或是教学方法出了问题?要针对问题所在,及时调整教学。

警惕缄默教育知识中的消极因素的自然流露。比如,教学中下意识地表现出对后进生的冷淡,或对学生创新思维火花的闪现漠然处之……此时,老师要敏感到自己的不正常的情绪,及时反思——新课程教学行为是这样的吗?我怎么会这样?及时端正自己的态度。对于缄默教育知识中的消极因素的冒头,老师要提高职业的敏感,一旦冒头,就要及时改正。

课后的反思。教师在课后从自己的感受、学生的感受、课堂教学录象或录音等方面收集有关课堂教学的信息,并依据一定的标准(比如学生能否回忆出课堂学习的主要内容与教学情境,学生在课堂的时间感受是长还是短,学生通过教学内容的学习是否产生了新的想法等),对自己的课堂教学作出评价。课后的反思,要特别深挖行为背后的因素,是什么理念在起作用?如何强化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作用?怎样才能抑制直至清除缄默教育知识中的消极因素的影响?

微格教学,能刻意地把新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持之以恒,符合新理念的教学行为就会到逐渐变为习惯,转化为缄默知识;反思性教学,可以强化符合新理念的教学行为,也可以消除不符合新理念的教学行为,持之以恒,缄默教育知识中积极因素会不断得到强化,而消极因素则会渐行消退。

在把新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改革热情,更需要文化理性,需要刻意地训练,更需要持之以恒地进行反思性的教学,最终才能取得新课程“决战课堂”的胜利。

【参考文献】

1、有效教学_研究呼唤教师决战课堂钟启泉《上海教育科研》2007年2期

2、论教育隐性教育观念的更新王小棉《教育研究》2003年8期

威尼斯的小艇范文篇10

据此,我们可以明确:词句的教学目标有两层。第一层是:理解词义句意;第二层:是品味词句。什么是品味词句呢?我认为是:在理解词义句意的基础上,一方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词句在课文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词语、句子与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体会作者造词造句的用意;另一方面,让学生体味这些词句在表达上的准确、优美、形象。

那么,如何落实词句教学目标呢?要达到第一层目标,常用的方法是: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要达到第二层目标,我常常采用比较法去引导学生品词品句,品出“味”来。下面我将结合教学实例去谈谈几种比较法。

(一)换词比较

如《可爱的草塘》一课中,“浪花翠绿翠绿的,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中的“赶”,可以引导学生换上“接”字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学生可以看出:“接”是指前一层浪花过去了,后一层浪花跟上来;“赶”是指前一层浪花还没有过去,后一层浪花就追上来,起弧的节奏快,能显示出浪花的活跃。这样——比较体味,学生队“赶”用在这里的含义和表现力就理解得比较深刻了。

又如在《十里长街送总理》中写道“一位老奶奶双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可以这样来引导学生:“把‘拄’换成‘拿’,好不好?”学生一比较,纷纷说:“不好,因为拄着可以看出是老奶奶快站不住了,必须借助拐杖撑地才行,从后面的‘背靠’也可以看出来。”我顺势引导学生:“老奶奶年纪大,快站不住了,还要在那里等候总理的灵车,这说明了什么?”学生便会得出:这表现了老奶奶对总理的尊敬、怀念、渴望见到总理的感情。这样,学生通过换词品味,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加深了对课文中心的理解。

换词比较法,通过换上相近的词进行比较,学生能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多进行这样的训练,能培养推敲词语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二)换句比较

如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中写小艇的样子时,出示下面两段话让学生比较,讨论:那一段写得生动?

(1)威尼斯的小艇又窄又深;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行动起来轻快灵活。

(2)威尼斯的小艇又窄又深,有点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学生经过讨论,一致认为课文中的一段话写得生动。因为它用人们熟悉的独木船、新月、蛇作比喻,让人们眼前就有了小艇的样子。学生通过比较,锻炼了品味语言文字的能力,领悟到运用比喻的精妙之处。

又如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第一段时,我出示了以下两个句子让学生比较,让学生说说哪个句子写得好?为什么?

(1)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心理非常悲痛。

(2)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确:两句话都写我悲痛的心情。不同的是第1句写的概括,第2句写得具体。第2句中虽然没有出现“悲痛”一词,但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我”极其悲痛的心情,句中不仅写出“我”如何悲痛,而且写出“我”悲痛的原因,感情非常真实,因此,第2句比第1句写得好。

另外,对于一些特殊句式的句子,可采用变换句式的方法加以推敲、比较。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一个关键句子“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可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用反问句呢?经过比较,学生能悟出:运用反问句能更强烈表达出鲁迅先生对黑暗的旧社会的憎恨之情。

(三)增删比较

在课文中,有很多词句用得准确生动,包住着思想感情,是作者经过反复推敲之后写下来的。在教学中,如果我们没有抓住这些词句进行品味,那么,学生对于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些思想内容的,就会缺乏比较具体的、全面的了解。而培养和提高这方面的分析能力,这应是教学的重点所在。在进行这方面的训练时,我常常使用增删比较法。

如在教学《一夜的工作》一课时,学生通过读课文后会知道:课文表现了工作的劳苦、生活的简朴。但是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个中心的呢?那就要通过品味词句去了解了。如在教学这些句子“总理见了我,指着写字台上一尺来高的一叠文件。”“他一句一句地审阅”时,让学生把带点的词删去,让学生比较;句子有什么变化?学生通过比较,能够体会到:“一尺来高”用得好,它写出总理要审阅的文件很多;“一句一句”用得好,说明总理对每一句话都看得仔细。

通过这样抓重点词删除比较,不但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能知道:作者是运用这些词句去准确表达内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