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治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1 21:51:33

危害治理

危害治理范文篇1

一、工作目标

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从作业场所布局、喷涂作业、危害防护设施、个体防护装备、危害因素检测、劳动用工管理等加强木质家具制造企业开展高毒物质危害治理,督促企业落实职业危害防治的主体责任,要求采用无毒或低毒的油漆和胶黏剂,引进自动化机械设备,减少人工操作,从源头上降低高毒物质危害,实现全县木质家具制造企业作业场所高毒物质浓度达到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二、治理内容及进度要求

全县木质家具制造企业。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高毒物质危害治理:

(一)建立由企业主要负责人负总责的职业危害防治责任制;

(二)按照规定设置或者指定职业健康管理机构,配备具有职业危害防治专门知识的专兼职管理人员;

(三)建立并严格执行高毒物质危害检测制度,每年至少聘请有资质的技术服务机构进行一次高毒物质危害检测;

(四)企业应进行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日常监测,监测结果应及时公布;

(五)高毒物质危害因素岗位必须设置明显的警示标识,并对岗位从业人员进行职业危害以及紧急情况下应采取的防护措施的教育培训;

(六)高毒物质危害岗位从业人员上岗、轮岗前组织员工培训,提高接触高毒物质从业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

(七)高毒物质岗位配备符合《劳动防护用品选用规则》(GB11651)和《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使用与维护》(GB/T18664)要求的防护服、手套以及防毒面具,并督促其正确佩戴使用;

(八)接触高毒物质危害因素的从业人员,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职业健康体检,并依法组织从业人员进行岗前、岗中和离岗职业健康体检;

(九)喷漆间必须独立设置,不得与其他工序混用;

(十)喷漆间必须采用上进风下出风、正负压相结合的通风方式,保证空气新鲜通畅;

(十一)喷漆间必须使用水帘(水幕)降毒和流水排毒的措施,保证喷漆间毒物及时排出;

(十二)喷漆间内应设置冲洗设施,采用流水线作业的,喷漆作业点必须设置局部隔离防护设施并使用水帘(水幕)降毒和流水排毒的措施;

(十三)流水线上的打磨、擦色、烘干等作业点必须设置通风排毒设施,涂胶和晾漆环节与其他作业隔离,并设置通风排毒设施;

(十四)木质家具制造企业应当履行的其他法定义务。

木质家具制造企业高毒物质危害治理进度(详见附表)。

三、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织,加强领导,

各乡镇、开发区要充分认识木质家具制造企业高毒物质危害的严重性和开展治理工作的紧迫性、必要性;要高度重视,进一步加强领导,根据《方案》精神,细化辖区内木质家具制造企业高毒物质危害治理目标、主要任务、保障措施等内容,精心组织,全力以赴抓好落实,切实把治理工作抓紧抓实。

(二)加强宣传,广泛发动

要加大对木质家具制造企业高毒物质危害治理工作的宣传力度,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及时宣传开展木质家具制造企业高毒物质危害治理工作部署,加大舆论和群众监督,宣传先进典型,曝光落后单位。木质家具制造企业要充分调动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发动广大从业人员参与治理工作,形成木质家具制造企业高毒物质危害治理的良好氛围。

(三)密切配合,形成合力

要加强对木质家具制造企业高毒物质危害治理工作的领导,指定专人负责治理工作。安监、卫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商、工会等部门要密切协作,相互支持,形成合力,在审批项目和核发相关证照时严格把关,共同推进木质家具制造企业高毒物质危害治理工作。

(四)加强监管,务求实效

危害治理范文篇2

一、工作目标

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从作业场所布局、喷涂作业、危害防护设施、个体防护装备、危害因素检测、劳动用工管理等加强木质家具制造企业开展高毒物质危害治理,督促企业落实职业危害防治的主体责任,要求采用无毒或低毒的油漆和胶黏剂,引进自动化机械设备,减少人工操作,从源头上降低高毒物质危害,实现全区木质家具制造企业作业场所高毒物质浓度达到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二、治理内容及进度要求

全区木质家具制造企业。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高毒物质危害治理:

(一)建立由企业主要负责人负总责的职业危害防治责任制;

(二)按照规定设置或者指定职业健康管理机构,配备具有职业危害防治专门知识的专兼职管理人员;

(三)建立并严格执行高毒物质危害检测制度,每年至少聘请有资质的技术服务机构进行一次高毒物质危害检测;

(四)企业应进行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日常监测,监测结果应及时公布;

(五)高毒物质危害因素岗位必须设置明显的警示标识,并对岗位从业人员进行职业危害以及紧急情况下应采取的防护措施的教育培训;

(六)高毒物质危害岗位从业人员上岗、轮岗前组织员工培训,提高接触高毒物质从业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

(七)高毒物质岗位配备符合《劳动防护用品选用规则》(GB11651)和《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使用与维护》(GB/T18664)要求的防护服、手套以及防毒面具,并督促其正确佩戴使用;

(八)接触高毒物质危害因素的从业人员,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职业健康体检,并依法组织从业人员进行岗前、岗中和离岗职业健康体检;

(九)喷漆间必须独立设置,不得与其他工序混用;

(十)喷漆间必须采用上进风下出风、正负压相结合的通风方式,保证空气新鲜通畅;

(十一)喷漆间必须使用水帘(水幕)降毒和流水排毒的措施,保证喷漆间毒物及时排出;

(十二)喷漆间内应设置冲洗设施,采用流水线作业的,喷漆作业点必须设置局部隔离防护设施并使用水帘(水幕)降毒和流水排毒的措施;

(十三)流水线上的打磨、擦色、烘干等作业点必须设置通风排毒设施,涂胶和晾漆环节与其他作业隔离,并设置通风排毒设施;

(十四)木质家具制造企业应当履行的其他法定义务。

木质家具制造企业高毒物质危害治理进度。

三、工作步骤

(一)企业自查自纠阶段(2012年8月10日前)。按照全市统一部署,各镇街区指导辖区木质家具制造企业,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对照危害治理计划方案规定的内容开展自查自纠工作,对自查发现的问题认真进行整改,做到缺什么补什么,限期整改到位,督促企业按照要求完善落实。

(二)镇街区复查阶段(2012年8月11日至20日)各街镇区组织对生产经营单位自查情况进行复查,对自查不到位、整改不落实的要限期进行整改;对可能产生严重后果、未完成整改的要实施停产停业整顿,达不到要求的一律不得复产;对不符合职业卫生相关法律法规、拒不整改的要依法给予相应的处罚;对无证无照非法生产企业要依法予以关闭,集中整治存在的隐患。

(四)市督查阶段(2012年8月21日至2012年8月31日)市监局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对全市木质家具制造企业高毒物质危害治理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查,完善资料,建立治理台帐和档案,完善职业健康监管工作制度,对木质家具制造企业高毒物质危害治理未达目标的责令补课。对不符合要求、整改不到位的企业依法予以查处,对督查中发现的组织领导不力、专项行动走过场的予以批评,对工作不认真,因治理不到位而发生群发性职业危害事故的要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同时,对此次木质家具制造企业高毒物质危害治理工作进行总结通报。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镇街区,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我市木质家具制造企业高毒物质危害的严重性和开展治理工作的紧迫性、必要性,深刻领会此次专项治理对于强化职业健康安全监管、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意义。各单位要高度重视,进一步加强领导,根据《方案》精神,细化本地区木质家具制造企业高毒物质危害治理目标、主要任务、保障措施等内容,精心组织,全力以赴抓好落实,切实把治理工作抓紧抓实。

(二)加强宣传,广泛发动。要加大对木质家具制造企业高毒物质危害治理工作的宣传力度,各地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及时宣传开展木质家具制造企业高毒物质危害治理工作部署,加大舆论和群众监督,宣传先进典型,曝光落后单位。木质家具制造企业要充分调动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发动广大从业人员参与治理工作,形成木质家具制造企业高毒物质危害治理的良好氛围。

危害治理范文篇3

关键词:畜牧养殖;粪污;危害;治理措施

随着肉类需求的日益增加,畜牧养殖日益呈规模化方向发展,导致粪污越积越多,得不到有效处理,对周边的大气、水源、土壤造成了严重危害,对畜牧养殖业持续发展极为不利。因此,养殖人员必须响应国家号召,从源头和末端着手,对养殖粪污加强治理,以促进畜牧养殖业发展,尽快恢复周边生态环境。

1畜牧养殖粪污的危害

1.1对土壤的危害

畜禽粪便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及微量元素,养殖人员通常将其作为优质肥料对农田施肥,但畜禽粪便除了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微量元素外,还含有大量的盐,长期施加,会使土壤含盐量超标,造成土壤富盐碱化。除此之外,畜禽粪便中还含有许多未经消化的抗生素,这些抗生素会被农作物吸收,然后随食物链进入消费者体内,对消费者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1.2对水体的危害

畜禽粪便中含有大量的微量元素,如氮、磷、钾,如果未经专业处理就直接排入池塘、沟渠当中,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而这对池塘、沟渠生态的平衡是极为不利的。除此之外,畜禽粪便中含有许多病原微生物,如果未经专业处理对外排放,会使病原微生物随地表径流渗入地下水体系,从而对周边居民饮水安全造成不良影响。

1.3对大气的危害

畜禽粪便在微生物分解或阳光照射下,会产生大量具有强烈刺激性气体,如NH3、CH4等。如果养殖场通风条件不良,这些气体无法及时散发,长此以往,必然会对周边大气造成严重危害。

2畜牧养殖粪污的治理措施

2.1源头控制

(1)改进养殖方法养殖人员必须秉持绿色养殖观念,对养殖方法加以改进。首先养殖场建设布局必须契合绿色养殖要求,并且配备专业的粪便清洁及处理设施。其次必须减少养殖用水,以减少养殖污水排放。(2)调整饲料配方养殖人员必须调整饲料配方,在保障营养全面充分的基础上,减少蛋白质投入,提高饲料的吸收性能,从而切实降低对周边环境污染。

2.2末端治理

(1)堆肥堆肥是将农作物秸秆与畜禽粪污堆放在一起,在自然条件下发酵,利用发酵生成的生物热杀死其中的草籽、虫卵、病菌等,生成一种利于农作物生长的有机肥料。这样不仅可以消除畜禽粪污的臭味,还可以代替工业化肥,减少对周边环境污染。(2)沼气池通过建立沼气池,对畜禽粪便进行集中处理,还可有效解决畜禽粪污堆积问题,还可生成沼气、沼渣、沼气。沼气可以解决养殖人员用燃气、用电问题;沼渣、沼液可以解决农业施肥问题,进而提高养殖户的效益。(3)立体化养殖是畜牧粪污治理的一项有效举措,是将畜禽粪便当作资源,运用到其他农业生产中,以提高畜禽粪便利用率,减少畜牧粪便对环境的污染。例如,可以构建蚕-渔-桑立体化养殖模式,蚕的粪便可作为鱼的饲料,而鱼的排泄物混合淤泥又可作为有机肥料,促进桑树生长。(4)自然处理自然处理适合养殖规模较小的养殖场。规模较小的养殖场因体量局限,通常不会购置专业的粪污处理设备,所以比较适合自然处理方法。自然处理具体是指将畜禽粪污消毒处理后,在养殖场内部循环利用,如建立人工湿地,种植莲藕等水生植物。将畜禽粪污排入莲藕池中,通过自然沉淀、莲藕吸收,达到净化畜禽粪污的目的。而粪便粪污可作为有机肥料,促进莲藕生长。(5)设备处理设备处理适用于大型养殖场,具体是指运用专业的粪污处理设备,通过物理反应或生化反应,拦截粪污中的大分子物质及活性物质,有利于保留农作物生长的微生物及化学元素,从而真正做到净化畜禽粪污的目的。当前我国对粪污处理设备的研发力度日益加强,粪污处理设备的种类日益增多,养殖人员根据自身养殖规模及特定需求加以选择。畜粪处理设备可以集中处理畜禽粪污,切实提高畜禽粪污的治理效果。

3结语

粪污问题一直是困扰畜牧养殖业发展的一大难题,如果治理不及时或治理不当,不仅会严重阻碍养殖业发展,还会严重危害周边的大气、土壤、水体等。因此,在畜牧养殖过程中,养殖人员必须重视粪污处理问题,从源头控制及末端治理两个方向出发,切实提高畜禽粪污治理效果,减少畜禽粪污造成的危害。

参考文献

[1]孟宪举.养殖场环境污染问题与治理措施初探[J].当代畜牧,2018(32):5-6.

危害治理范文篇4

一、关于腐败的定义

(一)从腐败的实质定义

从上述一系列大案、要案中我们可以发现若干共性因素,其中,行政官员(公共权利行使人)等运用手中掌握的公共职权,为自身、亲戚朋友、相关部门等牟取了大量财富和其它形式的利益。运用公共权力为己谋私,已成为腐败的主要目的和实质行要素。这些私利包括物质经济利益、权利利益、名誉利益及其他形式的利益。权力沦为腐败者个人化的工具。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把腐败定义为权力主体非法运用公共权力为己谋取私人利益的行为。

(二)从腐败的根源定义

在邱晓华、郑筱萸等人的腐败犯罪行为中,公共权力作为牟取私利的工具,在被腐败分子行使过程中,已严重违背了国家和人民将其赋予各级权力行使主体时的初衷,严重背离了权以民为本、权为民谋利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公共权力严重个人化、利益化、非法化,公共权力的异化成为腐败的根源。从这个角度可定义腐败为权力主体对公共权力滥用的行为。

(三)从腐败的行为方式及其性质定义

现今社会,腐败作为一种犯罪之前的前期形态和之后的高级形式,已不单纯局限于简单的契约式的“权钱交易”,政策措施的规制及反腐力量的存在与力度的不断增强使得利益的注入已经不再能确保权力结果的产出,导致了出现行政该作为而消极不作为,不该作为而“积极”乱作为的怪现象。而从这种行为方式的性质来看,腐败已将权力以及行使的庄严性、依法性、善意性破坏的面目全非,导致行政行为及其他权力职能行为不合理化、不合法化,使其违背了社会规范、伦理道德,甚至抵触法律权威,威胁国家尊严和公信力。从这个角度上,腐败可以定义为权力主体在行使权力过程中非法作为和消极不作为的行为。

综上所述,腐败的定义可以这样阐释:腐败是权力及职能主体,为了谋取自身及其所在群体的私利,滥用公共权力的非法行为。其实质是为己谋私,根源是权力的异化,形式是不合理甚至非法的权力行为。

二、腐败的危害

(一)从政治和法律的角度

1.腐败破坏国家与政府公信力.在政治领域,腐败乃是少数的能直接破坏国家和政府体制和形象,造成重大政治损失犯罪活动之一。它涉及到行政运行和管理体制中最具可变性也是最可贵的资源—人和权力。国家和政府通过对人的任命和委派,以及赋予他们基于他们职能的公共职权,对社会进行统筹管理。人事相对于国家,就好比枝叶相对于树干,虽不至牵一发而动全身,但细枝末节的损伤如不能及时发现和整修,也会危及整体。在我国的社会主义体制下,公务员队伍—尤其是各级政府部门行政官员,直接掌握人民赋予的权力并运用权力为人民服务,他们是人民的公仆和服务者,而不是人民和国家财富的聚敛者。他们的形象代表国家的尊严。如果腐败案频发,甚至是大案、要案频发,造成各方面的重大损失,试问国家与政府的公信力何在?公信力的丧失将不仅导致民心向背,甚至严重化到一定程度以后可能发展到危及政治稳定的局势。综观国际政坛,因腐败案而倒阁的政府及公权数不胜数。此当以之为戒,戒之以早,戒之以严。

2.腐败不利于行政体制的发展和改革.行政体制中最能保证政治秩序良性发展和社会管理有效实施的环节,在于人事体制以及部门结构的构建。合适而有效的人员流动是组织,尤其是公共职能部门,健康良性运行的保障。合理的组织结构和权力、资源、信息的配置能保证公共管理的稳定性、资源分配的权威性。但是腐败足以破坏这一切。如果人事晋升、流动、调配权掌握在腐败分子手中,势必出现任人唯亲不唯贤,唯财不唯才的现象,如果公职部门出现了大量的不称职者、不作为者,极易导致行政效率低下,效果不佳。同时,腐败分子通过人事权构建关系网络,又极易形成权力体系的个人化、团体化,这是该系统人事弊败的循环之原因所在。而真正应该得到职务和受重用的人才极易被压制,阻碍了行政系统更新建设,久而久之,公共系统内部邪大于正,贪大过贤,后果不堪设想。

对于部门的设置,部门之间的关系,部门的职权、职能等领域,腐败也极易涉及、干预。过多的非正当性、人为性的、私利性的行政干预,容易造成公共组织稳定性的丧失;容易造成政出多门,多头指挥,致政令受阻,令行不通;人权超越事权,私权超越公权以及越权甚至跨领域指挥等权力体系失衡,对资源,尤其是关系国富民生、发展大计的资源的人为性分配,会导致社会范围的不公平,激化社会矛盾。从人事和资源分配两方面看,行政体制的发展改革会遭受腐败的严重冲击甚至停滞不前。

3.腐败有损于法律尊严和司法公正.当一系列的腐败弊案丛生时,公众的视角会更多的聚焦在法律和司法体制上,人们会对法律体系对于腐败的发现,监管,治理,惩处的时效性和力度产生怀疑。尤其是当腐败的根须甚至触及到了法律和司法领域,而妨碍司法公正时,会在社会大范围内产生更深远的负面影响。公众对于法律尊严的信任丧失,对司法公正的效力产生怀疑,其进一步后果是延缓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的法律信条和准则将成为空谈。腐败对法律体系制度的损害更进一步表现在,当法律的尊严和司法的公正丧失到一定程度,社会上的弱势力量与被统治者的权益受到伤害和损失时,将有可能很少甚至根本不再寻求法律的保护。长期以往,将产生严重的诸如心理危机、极端性质犯罪类型的社会问题。这些对我国的长久稳定与发展都将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从经济的角度

腐败的实质是一种寻租行为,是公共权力行使者为了牟取私人利益而进行的权力与利益的交易。从这个意义上说,腐败与经济领域的联系密不可分,对经济的危害也极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腐败干预和破坏正常经济运行秩序。现如今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正在逐渐理顺,“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已经握在了一起,市场发自本体的调节能力正不断得到完善,政企逐渐分开,计划经济正过渡到充分的市场经济。在这个过程中,腐败是巨大的障碍之一。由于经济利益的诱使,权力和公共职能主体违背初衷和本质,利用政府能量干预经济,长此以往会导致上述市场经济发展过程的受阻甚至倒退。这是最严重的不利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自身的健康发展的情况。

其次,腐败扰乱资源合理分配和流动。市场主体从事经济活动的基础是各种资源,包括天然的和人造的,有形的和无形的,充足的和稀缺的等。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资源的以需求和供给为天然指导的流动和分配才是正常的、有效的形式。腐败主体为了权益而利用职权进行寻租行为,直接或间接的破坏了资源分配—尤其是权威性分配—的行为,稀而不得,缺而不补,富至过剩等资源匮乏、浪费现象将大量从在,严重干扰经济体正常运作。

最后,腐败将经济沦为进一步腐败的手段和工具。公共权力寻租的所得,无论是何种形式,其归根结底都可以说是经济利益。为了经济利益而腐败,做出种种不法勾当,当获得了一定的资源、资本后,腐败分子便有更大的能力和动机使自身或诱使、逼迫他人进一步腐败,进而形成恶性循环。这样,在经济体制被严重破坏的同时,经济方法、手段、政策等,在利益的腐蚀下沦为腐败者的罪恶工具。

(三)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

无论是对政治尊严、国家公信力的亵渎,还是对经济秩序、市场机制的破坏,腐败最终影响的客体,是最广大的社会公众。因此,腐败对社会和文化领域的危害和影响,是对其危害政治、经济的高度总结。

1.腐败严重败坏社会风气.腐败是一股存在于社会而消之不灭,挥之不去的歪风邪气,当腐败的观念及其行为成为权力场和利益圈的很难撼动的潜规则时,人们根本难以自控。为了迎合自身利益;为了避免被认为自作清高;忌惮于不同流合污便遭打击报复;更有可能认为腐败现象已经普遍至理所当然的地步时,腐败不可能不成为一种主流趋势而存在,加上法律打击力度不强、经济监管制度不严和人事管理不到位等漏洞的存在,腐败分子更加肆无忌惮,无所顾忌。社会上的关系网、权力网、保护伞、黑白一肩挑等现象,多与腐败的存在密切相关。久此以往,何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更何谈其建设?

2.腐败侵害公共利益,破坏社会公平.当公众共有的资源操纵在少数人、个别人手里时;当人事、权利体制被权力私有者所把持时;当利益供给成为权力动用的前提时,受到利益损失的,只有社会最广大层面的公众。正当的人事晋升,通过努力发家致富,积极的社会竞争,当这些遭遇腐败时,一切都显得异常渺小。“有钱鬼才给推磨”是一种无奈,且如不接受这一现实,理想和愿望都是空谈,社会公平无从谈起。

3.腐败严重破坏社会伦理道德.腐败不只是结果,也是过程;不只是目的,也是手段.腐败分子-尤其是手握大权,身居高位的人民公仆-经济上贪得无厌,无度聚敛;政治上权欲熏心,“官”念为本;生活上腐化堕落,奢侈糜烂;作风上骄奢淫逸,道德败坏。这些现象无一不在腐蚀社会主义荣辱观、道德观;无一不使伦理无常,道德失范;无一不使民心向背,民怨四起。

凡此种种缘于腐败而起,因由腐败而生的弊端和祸患,大而论已危及了国家安定、社会团结、政治稳定,小而论破坏了公众信心、社会公平、伦理道德,其危害之巨,影响之深,范围之广,时间之久,触目惊心,振聋发聩。在这种情势下,提出切实可行的治理措施,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已迫在眉睫。

三、关于腐败的治理措施的若干思考

(一)从源头处预防腐败

从源头处预防腐败,其要点在于尽量消除权力行使主体的腐败动机,具体而说应使其感到不敢腐败,不必腐败。

首先应从思想教育处着手,这需要立法、司法、行政的紧密配合。单纯的理论说教,呆板的课堂教育也许已经不如从前那般有效了,但这些是最基本的,不能停止和放弃的。即使是灌输,也要将反腐的思想倾注在人们的心中。但在此基础上,方式可以有极大的拓展空间。《南方周末》2006年9月曾报道,湖南浏阳市纪委组织部分属地“一把手”夫人及家属参观湖南省女子监狱,通过这种形象的教育方法,使官吏及其家属更近一步感受到腐败对人对己的危害。这背后自然同时离不开立法部门的支持。如果立法可以进一步将腐败的犯罪级别提升,制重典以惩腐败,从心底消除行政官员的侥幸心理和顽抗动力,加深他们对腐败产生的社会和个人危害的深刻认识,或能一定程度上遏止腐败苗头破土。

同时也需要加大对于公务员制度及其他人事制度的改革和构建力度。近年来人事体制的不合理之处衍生了社会上官员思想上认为回报不足,服务动力不强甚至自行谋道捞取“外快”的想法。这种不满、不足心理究其根源是因为人事体制中对于公务员等人员的激励或有不足,没有建立完备的薪酬体制。国家或可参照某些发达国家的先进做法,将高薪养廉与政绩薪酬制有机结合,为权力行使主体开拓广阔的空间,提供与之为人民所做的服务基本相对等的报酬,使其生活相对宽裕,因而一定程度上打消了他们腐败的念头和“必要性”。

(二)在过程中遏制腐败

在腐败可能正在发生的过程中及时有效地予以发现和制止,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腐败现象的产生和蔓延。这主要应依靠政府、各类事业机构及公民三个角度相互之间的配合。首先,政府应加大巡检力度。从2003年6月起实行的执政党巡视制度,以中央的身份下到地方,下到基层,切实查处了一批腐败分子,解决了一批大案、要案,这种举措不失为一种良策。政府应该完善巡视体制,使其范围更广,频率更繁,时间更久,力度更强,从心理上威慑住腐败分子,打消其侥幸心理。同时,这种制度也可有机与人事制度中的考核部分相结合。其次,加强对行政人员的财产监督,较可行的方式有加强审计力度,银行账户监督以及财产来源明细。物质形式的利益是腐败的主要诱因也是产生腐败的主要载体,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权威审计,配合银行对官员个人及其家庭账户的联报管理,使他们的财产状况保持一定程度的透明,受到国家和人民的监督。再次,发挥舆论及公民力量,建立完善的举报制度,做到有情敢报,报而有效,并做到保护举报人权益甚至予以嘉奖等,使全民的注意力能更多地集中在公共领域。这种政府与人民的双向互动,有利于主权在民的落实和人民参与国家事务积极性的提高。

(三)对腐败结果的追究与处理

如果前期的措施不力,产生了腐败现象甚至犯罪情节,对腐败分子的惩处便应毫不手软,违者必究,以儆效尤。有以下举措或可考虑:第一,制重典以惩败弊。虽然一味地提高惩罚强度并不意味着腐败现象的消除,但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巨大的心理威慑作用,或可考虑将腐败的犯罪级别和惩罚上限提高,将之与贩卖,杀人抢劫等重大犯罪行为级别相当,一经查处严惩不贷;第二,建立上下级责任制。所谓上,即指腐败分子升迁,上任等人事行为的推荐、负责人等,惩之以用人不当,监管不力,迫其用人谨慎,用后不放任,避免关系网结织;所谓下,要追究向腐败分子行贿送礼,诱使其走向犯罪的人员,尤其是导致官员初犯的人员,惩之以重,管之以严。同时应对官员的监督部门问责,监督力度不足和职责不当也纵容了腐败的产生;第三,改革绩效考评方法,“积极”的乱作为和消极的不作为,都是变相腐败的重要形式,通过科学、合理,既有量化又有质化,短期和长期结合的绩效考核,防止不作为、乱作为,防止形象工程,劳民工程和豆腐渣工程的出现,进而抑制腐败;第四,当一切打击手段都没有起到应有效用,导致腐败事实出现,腐败分子外逃时,防止外逃的检查,户籍管理,出入境手续监查等措施便派上了用场。严管身份证、户口、护照、银行账户及其他证件和手续的审查、审批,加强海、陆、空交通联防,能有效阻挡外逃,降低国家损失。即使仍有腐败分子侥幸外逃,也可通过有效的合作引渡机制将其遣返或引渡回国接受法律制裁。当然,这需要国际间的合作,涉及立法、刑律、军事、外交及文化的深层次交流,任重而道远。

腐败已经成为国家在新世纪里稳定前进,国富民安的一个重大而难以铲除的隐患,其危害之巨、之广、之久,不能不引起相当的重视。相关部门应该从法律、行政、司法等领域制定切实可行的防范和打击措施,与腐败分子和腐败现象作长期而不懈的斗争。

参考文献:

《时评反腐败》李雪慧著中国方正出版社

《反腐败研究》第四集杨柏夏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

危害治理范文篇5

论文摘要沙漠化是土地荒漠化的一种类型,主要成因是气候因素和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沙漠化对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危害。防风固沙和合理水资源利用是沙漠治理的2个关键问题,为此可开展工程治理、植物治理和汲水、输水及灌溉等一系列治理方法。

AnElementaryIntroductiontotheHarmandTreatmentMethodsofLandDesertification

GAOYan(No.3ExplorationTeam,BureauofCoalGeology,Suzhou,Anhui234000)

AbstractDesertificationisakindoflanddeserting.It’smainlycausedbyclimateandreasonlesshumanactivity.Desertificationbringsseriousharmtosocialandeconomiclife.Thetwokeyproblemsofcontrolofdesertificationaresanddunefixationandirrigation.Thetechniquesandmeasuresofthemincludeengineeringandbotaniccontrol,bailandtransportationofwater,irrigation,andsoon.

KeywordsLandDesertification;Controlmethods;Sand-barrier;Psammophyte;Irrigation

中国是受沙漠化严重危害的国家,自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就已开始大规模的沙漠治理研究。沙漠化是沙质荒漠化的简称,是土地荒漠化的一种类型[1]。沙漠化土地的土壤粒间孔隙大,内部排水快,蓄水量少且易蒸发失水。且砂质土的毛管较粗,毛管水上升高度小,如果地下水位较低,不能湿润表土,植物则很难在表土上生长。笔者论述了土地沙漠化的危害及沙漠治理的主要方法,并重点比较不同技术间的优缺点,为土地沙漠化的治理提供依据。

1土地沙漠化的成因及其危害

1.1主要成因

1.1.1气候因素[2]。赤道地区的上升气流在高空向两极方向流动,由于地球旋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南北纬30°附近,大部分空气不再前进,而在高空积聚,并辐射冷却下沉,近地面气层常年保持高气压,气象学上称之为“副热带高压带”。这一地带除亚欧大陆东岸季风气候区外,其他地区气候干燥,云雨少见,而成为主要的沙漠分布区。

1.1.2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使土地承受的压力过重,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乱砍滥伐和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使土地严重退化,森林被毁,气候逐渐干燥,最终形成沙漠[3]。

1.2危害土地退化不仅使生态环境恶化,土地承载力下降,而且对土地利用退化区域及其周边地区社会经济生活产生深远影响。我国的西北、华北地区,仅2000年春季连续发生12次扬沙、沙尘暴天气,均波及北京,该恶劣天气范围广,强度大,为近50年所罕见[5]。

在1977年联合国荒漠化会议上,联合国环境署对全球荒漠化灾害进行了估算,因荒漠化造成的农业生产损失保守估算为263亿美元。Dregne等人于1991年对全球荒漠化进行了新的评估[6],得出在全球范围内由荒漠化造成的损失为422.08亿美元,其中灌溉农业损失107.85亿美元,旱作农业81.89亿美元,草原232.34亿美元。数据显示:中国每年因土地沙漠化灾害而造成的经济损失约541亿元[7]。

目前沙漠化仍在继续,沙漠仍在不断扩张。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1975年,荒漠化土地扩展速度为1560km2/年,1975~1987年为2100km2/年,1988~2000年为近3600km2/年[8]。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的以下3个区域:半干旱地带的农牧交错区,占40.5%;半干旱地带波状沙质草原区,占36.5%;干旱地带绿洲边缘及内陆河下游地区,占23.0%。行政上包括西北、华北、东北地区共13个省份、自治区及直辖市。土地沙漠化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在风沙危害严重的地区,许多农田因风沙毁种,粮食产量长期低而不稳。因此,土地沙漠化已成为我国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2沙漠治理的主要方法

2.1防风固沙

2.1.1设置沙障。主要有草方格沙障、黏土沙障、篱笆沙障、立式沙障、平铺沙障等。草方格沙障使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流动沙丘上扎成挡风墙,以削弱风力的侵蚀,同时有截留降雨的作用,能提高沙层的含水量,有利于沙生植物的生长。黏土沙障是将黏土在沙丘上堆成高20~30m的土埂,间距1~2m,走向与风向垂直。黏土固沙施工简单,固沙效果较好,且具有良好的保水能力,但需要大量的黏土。

2.1.2在沙面上覆盖致密物。以色列尝试了一种塑料薄膜固沙法[9],即将塑料薄膜覆盖在沙漠上,并用石头等重物压住。这种方法可有效防止水散失,但塑料薄膜易被风刮起,使其丧失固沙和保水功能,同时造成二次污染。

2.1.3利用废塑料治理沙漠[10]。该方法可有效固沙和保水。利用简单工艺将废塑料改性成为固沙胶结材料,然后在所种植物周围的沙表面喷洒1层固沙胶结材料,15~20min后固沙胶结材料就将表层沙胶结在一起,形成黏性固沙层。固沙层为柔性,很难开裂,且固沙层由固沙胶结材料与表层沙紧密黏结,重量较大,大风也很难将其刮起。

2.2植物治理沙漠植物治理指在沙漠地区播种沙生植物,以阻止沙漠扩张及改善沙漠土地。沙生植物具有水分蒸腾少,机械组织、输导组织发达等特点,可抵抗狂风袭击,并尽快将水分和养料输送到亟需的器官,其细胞内经常保持较高的渗透压,具有很强的持续吸水能力,使植物不易失水,能够适应干旱少雨的环境[11]。

其治理的方法:①在沙漠地区有计划地栽培沙生植物,造固沙林。一般是在沙丘迎风坡上种植低矮的灌木或草本植物,固住松散的沙粒,在背风坡的低洼地上种植高大的树木,阻止沙丘移动;②在沙漠边缘地带造防风林,以削弱沙漠地区的风力,阻止沙漠扩张。防风林的效果与林带的高度有关,树木越高大防风效果越好。此外,还与树木的疏密结构和透风性能有关。其类型有3种:紧密结构林带、疏透结构林带及通风结构林带。植物治理的效果重点在于选择适当的树种和科学的林带结构。

2.3水资源利用水资源利用在沙漠治理过程中最为重要。沙漠中的水源主要有地下水、河道水和降水。但沙漠区域的降水量不稳定,一般随气候的变化而变化,湿润年份降水量多,而干暖年份降水量少。沙漠地下水较稳定,其沙层厚,具有一定的“隔热”性,使水得以在地下保存。但这种稳定是相对的,受到降水的制约[12]。解决水资源主要从汲水、输水和节水灌溉等方面考虑。

2.3.1汲水。其方式主要有2种:①地下井汲水工程。在含有水体的古河道、古湖泊或地下水发育的沙漠区域可以建立地下井。井深度及口径的确定要综合考虑需水量、水层厚度与井底持力层等因素。②坎儿井。坎儿井是井渠相连的汲水工程,由地表开挖许多竖井,挖到含水层,然后再在各竖井的底部相互挖通,以洞相联,形成地下渠道,在新疆地区被大量应用[13]。渠聚的地下水顺渠道流至坎儿井的终端,引水出地面流入渠沟再进行灌溉。由于其沿山前倾斜的冲积层挖掘,渠头水位高,终端水位低,无需动力设备即可把水引到地面,且在地下渠道流动,蒸发损耗量小。

2.3.2输水。水资源的输送方式主要有渠道引水和管道输水[14]。①渠道引水。这是我国农业进行灌溉的主要方式,目前全国渠系水的利用系数为30%~40%,即输水损失率高达60%~70%。②管道输水。该方式可减少水资源在输送过程中的蒸发和流失,其输水损失率仅为20%~30%,且输送量大。

2.3.3节水灌溉。节水灌溉技术主要包括喷灌和微灌技术。喷、微灌技术与地面灌溉相比,节水30%~70%,被广泛应用。①喷灌。被大量用于沙地的灌溉,其效果与风速的大小有关。据陈渠昌等人[15]测试:风速小于3m/s时,喷灌的喷洒均匀度一般在80%左右;风速小于2m/s时,喷灌的喷洒均匀度可达85%以上。②微灌。微灌是按照植物需水要求,通过压低管道系统与安装在末级管道上的特制灌水器,将水和作物生长所需的养分以较小的流量,均匀、准确地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表面或土层中[16]。微灌形式较多,有滴灌、地表下滴灌、微型喷洒灌、涌泉灌等,其中应用较广的是滴灌。微灌具有很多优点,如比喷灌省水15%~25%;灌水均匀;微灌工作压力比喷灌低,节约了抽水的能量;较其他灌溉方法增产30%左右;自动控制,省力且非常方便。虽然微灌的效果明显优于喷灌,但其对水质要求高,投资成本高,限制了其应用规模。目前,在我国沙漠、沙地地区最理想的灌溉方式仍然是喷灌。③小畦灌。其方法即长畦改短畦,宽畦改窄畦,大畦改小畦的“三改”畦灌灌水技术,具节水、灌水均匀、减轻土壤冲刷等优点。畦灌试验资料[17]表明:采用小畦灌比块灌、漫灌和串灌分别增产10.9%、11.7%和29.1%。在同等产量条件下,小畦灌比块灌、漫灌和串灌分别省水13.73%、22.90%和48.45%,长畦分段灌比一般畦灌省水40%~60%,灌溉效益提高1倍。

参考文献

[1]黄昌通.土壤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2]周宜吉,葛云.沙漠成因新探[J].江苏地质,2000,24(2):124-128.

[3]王涛,陈广庭.内蒙古巴林右旗沙漠化治理模式与效益分析[J].中国沙漠,2005,25(5):750-756.

[4]濮励杰,包浩生.土地退化方法应用初步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1998,14(1):55-61.

[5]朱雅丽,阮全贵,倪琳.我国沙尘暴的防治与生态环境建设[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8):3l-33.

[6]DREGNHE,KASSASM,ROZANOVB.Anewassessmentoftheworldstatusofdesertification[J].DesertificationControlBulletin,1991(20):6-19.

[7]张玉,宁大同,SMILV.中国荒漠化灾害的经济损失评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6,6(1):45-48.

[8]王涛,吴薇,陈广庭,等.近10年来中国北方沙漠化土地空间分布的研究[J].中国科学(D辑),2003,34(S):73-82.

[9]李宝红.以色列的沙漠治理与水资源利用[J].世界环境,2001,(1):35-37.

[10]包亦望,苟盛彪,黄鹏飞.利用白色污染废料研制开发固沙胶结材料治理沙漠化[J].中国建材,2001(9):55-57.

[11]胡树慧.沙生植物与沙漠治理[J].特种经济动植物,2002,5(4):32-32.

[12]李江风.沙漠生态系统与水分分布[J].新疆环境保护,1997,19(1):7-12.

[13]关东海,张胜江,吾甫尔.努尔丁.新疆坎儿井现状分析及保护利用对策[J].新疆水利,2005(3):1-4.

[14]郭明远.节水农业的形成与灌溉水价改革[J].甘肃科技,2005,21(4):7-9.

[15]陈渠昌,杨燕山,李久生,等.喷灌技术在干旱风沙区的应用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2006,25(2):50-52.

危害治理范文篇6

生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总工会三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浙江省粉尘与高毒物品危害治理专项行动的通知》和松阳县卫生局、松阳县人事社会保障局、松阳县总工会《关于印发松阳县粉尘

与高毒物品危害治理专项行动方案的通知》等文件的精神,结合我乡实际,特制定本专项行动方案。

一、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专项行动,促进我乡村、各相关单位落实党和国家关于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促进生产经营单位落实职业危害防治主体责任,促进政府加强对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的监督

管理,全面治理职业病危害防治的薄弱环节,认真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改善工作场所作业环境,提高综合防治能力,建立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的长效机制,保护从业人员健康权益,实现我县职业病危

害防治形势的稳定好转。

二、重点任务

(一)治理范围

此次专项行动的范围为工矿商贸领域的生产经营单位。重点是矿山开采、石英砂加工、宝石加工、石材加工、冶炼、水泥制造、箱包加工、玩具制造、皮革加工、制鞋、家具制造、五金电镀、电子制造

、装饰材料加工、蓄电池、节能灯、化工、造纸、印刷、汽修等企业,特别是产生粉尘和使用高度物品的作业场所,以及本地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的易发生职业病的其他重点职业病危害企业。

(二)治理内容

此次专项行动以督促生产经营单位落实职业危害防治主体责任,做到“四个一”,即委托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一次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组织劳动者进行一次职业健康体检;组织劳动者进行

一次职业病防治知识培训;建立一套职业卫生管理台帐。具体包括:

1.建立并落实职业危害防治责任制;2.职业健康(卫生)管理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及管理;3.建立并落实职业危害防治规章制度、岗位操作规程;4.组织从业人员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前职业健

康体检,并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5.主要负责人、职业健康(卫生)管理人员、接触职业危害因素从业人员的职业危害防治知识培训与教育;6.与从业人员签订劳动合同,进行职业危害防治知识培训

与教育,告知职业病危害,并依法参加工伤保险;7.及时、如实申报存在的职业危害;8.职业危害因素的监测、检测和评价以及结果公布情况;9.告知从业人员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及其结果

公布情况;9.告知从业人员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及其危害后果,并在作业场所设置职业危害警示标识;10.设置职业危害防护设施,并进行经常性的维护、检修和保养情况;11.淘汰落后,采

用先进技术、工艺、材料、设备的情况;12.职业健康防护用品配备与从业人员的管理;13.职业危害事故的处置及报告情况;14.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履行的其他法定义务。

三、组织机构和职责分工

为保证专项行动有序进行并取得实效,成立由乡长和分管副乡长牵头的专项行动领导小组,专项行动领导小组负责专项行动的领导和组织协调。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乡各有关业务科室人员组成,办公室负责专项行动的具体组织实施。

四、工作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今年5月—6月)

1.乡政府于2月中旬召开全乡粉尘与高毒物品危害治理专项行动动员部署专题会议。

2.成立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明确职责分工。办公室人员具体负责专项行动的宣传培训、技术指导、监督执法等工作的实施。

(二)宣传培训和生产经营单位自查自改阶段(今年5月—今年6月)

1.确定专项行动治理对象:专项行动工作小组,根据专项行动治理范围,于今年5月30日前确定本辖区的治理对象。

2.组织宣传培训:今年5月1日至今年5月30日,组织治理对象的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职业健康(卫生)管理人员进行职业病防治知识培训。生产经营单位落实对从业人员进行职业危害防治知识培训教育。

3.明确企业职业病危害防治主体责任:今年6月1日至今年6月30日,由县卫生局、县人事社会保障局、县总工会与用人单位法定代表人签订责任书。

4.企业自查自改:专项行动工作小组应督促和指导生产经营单位。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及专项行动工作要求,认真进行自查,查出的问题能立即整改的,要立即整改;不能立即整改的,要制定整改

方案,明确责任人,在规定期限内整改到位。

五、措施和要求

(一)加强宣传培训,明确企业主体责任。开展企业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职业健康(卫生)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和知识培训教育;由县卫生局、县人事社会保障局、县总工

会与用人单位法定代表签订《职业病危害防治责任书》,明确企业职业病危害防治主体责任。

(二)加强技术指导,推动企业自律管理。充分发挥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职业健康检查机构等职业健康(卫生)技术部门的作用,帮助、指导企业逐步建立起科学的职业卫生管理机制,规范企业的

职业病防治管理,建立职业卫生管理台帐。

危害治理范文篇7

关键词:危害性文化建设

一、乡村:一个不可小觑的农村社会问题

自古以来就是一种严重的社会腐蚀剂和犯罪滋生源。1997年我国修订的《刑法》载明,“是指用斗牌、掷般子等形式,靠机运和侥幸拿钱财作注比输赢的行为”。其中,“以营利为目的,聚众、开设或者以为业”的属罪。2005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又出台了《关于办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其中规定“不以营利为目的,进行带有少量财物输赢的活动,不以罪论处”。《解释》的出台,一方面有利于集中焦点打击犯罪,划清了罪与非罪的界限。另一方面,由于许多农村群众特别是基层干部对《解释》中小额活动(即群众日常所说的“小赌,,)的理解不够全面、准确,忽视了小额活动的危害性。以至近年来,乡村在小赌“合法化”的影响下呈蔓延之势,并成为新的犯罪滋生源。鉴于此,本文所研究的乡村即指非罪性的小额现象。毋庸置疑,对于犯罪活动,必须依靠法律手段严厉打击。但也应看到,作为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积淀的社会亚文化现象,对人们的心理与行为有着特殊的渗透力和影响力。面对当前乡村大量存在的非罪性的小赌现象,单纯的法律手段往往难以奏效,需要寻找切实可行的治理与疏导之策。

二、乡村:新农村建设的绊脚石

乡村赌风的盛行无疑是新农村建设的绊脚石,赌风的蔓延不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不利于农村社会的稳定发展,不利于乡风文明的建设,也不利于新型农民的培养。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乡村赌风蔓延对个人和家庭产生的负面影响,极易成为影响整个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腐蚀剂。

(一)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自古以来都是对正常的生产劳动具有破坏作用的经济活动,目前中国农村的活动就严重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首先,虽然单个村民在小额过程中赌资不大,但若从全村、全市以至全省来看,每天滞留在赌桌上的赌资相当惊人。笔者为此做了一个调查并进行了大致的估算:以安徽某村为例,该村参赌人员的平均比例为73.7%,现有村民1898人,那么全村大约有1400人参赌,而在这些参赌人员中,如果按照其所在镇几乎天天去参赌的7.1%的平均比例推算,那么一天中就至少有100人左右参赌,而以.安徽平均每天50元赌资计算,其参赌人员的平均比例是59.5%,几乎天天去参赌的比例是6.7%,以安徽全省3750万农村人口为例按照以上方法推算气那么全省平均每天就有7500多万元滞留在赌桌上。这些原本可以用于生产的资金现在只能在赌桌上流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生产资金的流失,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现代化的实现。

除了资金的流失,农村劳动力资源的荒废也是赌风蔓延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倘若大量的劳动力把原先用于生产、劳动的时间都投入到活动中,就会使得大量劳动力资源荒废。笔者为此也作了一个估算:仍以安徽某村为例,在几乎天天都参赌的人员中,如果平均每人每天有4个小时花在上,那么该村平均每天至少又将损失400个小时的劳动力资源。以安徽全省为例,按照上述方法推算,那平均每天至少有高达600万小时的劳动力资源的损失。显而易见,这对于全省经济的负面影响是非常大的。

(二)不利于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

农村的稳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提,日渐蔓延的活动破坏了乡风文明,正成为农村不稳定的重要根源。首先,盛行破坏家庭关系的和谐。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在中国农村有着重要的意义。正成为引起家庭纠纷的导火索。另外,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行为常常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产生影响。父母长期沉浸在之中,不仅会疏忽对于孩子的教育,更会对孩子的道德规范与行为模式产生不良的教化作用,从而对作为新农村建设未来主力军的青少年的成长产生了消极影响。其次,盛行容易破坏农村的邻里关系和社会风气,使得农村社会凝聚力减弱。在正视乡村所具有的联络感情的功能外,更应该注意到活动的蔓延对于邻里关系的破坏作用。倘若乡村活动盛行,使得熟人社会中传统的乡邻关系日益蒙上一层经济利益,交往过程变得经济化,村民往往会重利轻义,重钱轻德。而由于引起的纠纷、矛盾更是严重影响了乡村社会中良好的社会风气。

(三)不利于新型农民的培养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文明、守法制的新型农民是促进农村‘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基础”。只有不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才能全方位拓展增收的渠道,引导村村谋发展、户户思创业,不断提高经营现代农业的水平。而当前日趋盛行的乡村现象正逐步侵蚀着农民的发展意识、效率意识和竟争意识,农民的综合素质难以提高。首先,小额活动对于农民个性发展极为不利。一方面,小赌行为容易使参赌人员受到输赢的困忧,而产生心理失衡,带来失落、自卑感等一系列不良反应。另一方面,由于极具刺激性,容易导致参赌人员沉酒于活动中,从而精神空虚,不思进取。其次,行为不利于农民培养正确的致富观念。随着改革号角在我国农村社会的吹响,致富己成为农村居民所追寻的生活目标,大部分朴素的农民想方设法通过生产劳动去挣钱。但由于农业生产经济效益差,在有些地区光靠种地是不能致富的,还必须有其他的门路。然而由于一些农村的工业化、城镇化建诊相对滞后,农村厂矿企业较少,农民增收渠道非常有限,于是可毋不劳而获的就成了某些人的“致富门路”。具有的刺橄性、侥幸性和营利性特点,极易刺激参赌者不劳而获的投机心理。对危害性的错误认识和赌风弥漫的氛围,更易导致农民的致富观念扭曲和是非界限的模糊。

三、乡村文化建设与治理新路径

在中国历史上,无一朝不赌,无一朝不禁赌,然而仍是屡赞不止。究其原因,既有宏观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因素,也有参赌者个体心理、家庭等微观因素。以目前乡村蔓延的现状而言,除了农民生产生活方式、消费观念的转变以及农村基层控制力削弱、社会道德失范等因素以外,从治理的实践看,以往卯治理工作往往偏重于强制性的法律治理手段,忽视了行为所具有的社会亚文化特征,因而治标不治本,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一)文化治赌的意义与价值

.乡村从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前乡村文化治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作为一种农村社会亚文化,农村现象对于农民本身,家庭以及整个农村社会都有着很深的消极影响,农村赌风治理刻不容缓。在塞缪尔.亨廷顿((SamuelHuntington)(塞缪尔·亨廷顿等,2002)等社会学家看来,作为一种社会不良风气,赌风蔓延的主要原因在于有害的文化氛围。以目前乡村赌风蔓延的现状而言,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相对滞后的情况下,许多农村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正在消失,使得当前农村地区公共文化产品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在这种传统将失,现代文化又无法建立起来的情况下,农村缺乏一种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而具有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在群众中有着广泛的基础,也就成为不少农村居民在文化饥饿、精神空虚的情况下的被动选择。由此而言;对于乡村这一社会亚文化现象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除了强制性的法律手段外,也需要通过文化建设的方式加以解决。通过文化熏陶,引导村民树立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积极推进新农村文化的建设,重构文明健康的乡村文化氛围,以此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的看法。

(二)以文化建设治理乡村赌风的对策和建议

1,重视赌风蔓延的危害,改变传统赌风治理思路

首先地方政府和乡村基层干部要在思想观念上高度重视赌风蔓延的危害性。地方政府和乡村基层组织对于问题绝不能坐视不管,任其蔓延。同时应改变以往传统的赌风治理思路,在坚决打击违法犯罪的行为的同时,重视文化价值意义,重构健康向上的乡村文化氛围,树立科学、健康、文明的价值取向,从源头上遏制赌风蔓延。其次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整合社会法规。而乡村基层干部应把文化建设看作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大事来抓,努力为村里文化活动的开展创造相应的条件,将文化建设的任务落到实处,使得村民能真正从中受益。

2.加大文化设施的投入,为治理赌风建立物质平台

开展乡村文化建设,引导农民远离是需要有相应的文化设施和物质条件支撑的。这就需要在政府的主导下动员社会各种力量的参与,多方筹集资金,加大文化设施的投入,为治理赌风建立物质平台,为健康娱乐活动的开展提供物质基础。首先,政府的投入应该是主导性的,但同时要充分调动企业和其他社会资金的积极性,还要注意发挥村里民间组织的力量,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其次,在基础文化娱乐设施的建设中要因地制宜,从硬件设施上保障群众闲暇娱乐有地方可去,有设施可用,同时要保证已建成的设施得到充分利用。在建设文化娱乐设施的时候,各地应当因地制宜,因陋就简,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量力而行,稳步推进乡村闲暇娱乐的硬件设施和软件建设。

3.培育农村特色文化,增强乡村文化活动的吸引力

在乡村文化活动的设计与安排上,要以贴近村民需要为出发点,开展形式多样、喜闻乐见、具有吸引力的活动形式,从而提高健康文化活动对活动的替代能力。具体说来,一是可以以“小型、方便、多样、普及、经常”为原则,组织开展适合本村的文化活动。二是考虑培育具有地方特色、有独特内涵的农村文化,注重兼容并蓄。例如,大部分农村地区都有自己的一些文化传统资源和文化因子,如安徽的黄梅戏,浙江的越剧等,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可以注重传统文化在当地的自我造血功能。在此基础上,注意吸收外来文化和现代文化,兼容并蓄,以吸引老中青各层次的群众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

危害治理范文篇8

关键词:畜牧业;粪污危害;治理措施

肉制品能够为人们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受到许多消费者的青睐,推动了养殖业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养殖方式,但是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就包括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便不能有效处理的问题,给空气、水资源和环境造成很严重的污染和破坏。为此,应该加强对养殖场的饲养管理,提高粪便的处理效率,推动养殖业的健康协调发展。

1粪便产生危害

1.1对土壤的危害

动物的粪便中含有大量的磷元素,适当的磷元素能够促进动植物的生长,但是粪便中磷元素超标之后排放会导致土壤结构发生改变,增加土壤中的磷元素的含量,不利于农作物的健康生长,影响农业的发展。此外,如果长期将动物的粪便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肥料会造成土壤的透气性和透水性受到影响,或者造成土地的板结,影响土地的质量。

1.2对水源的影响

动物排泄的粪便会形成污水,经过地表渗透到地下,对地下水造成很严重的污染。有些动物粪便中还有没有经过消化的饲料,里面有大量的化学元素,影响水资源的质量。粪便经过雨水冲刷之后也会造成地表水富营养化,硝酸盐的含量超标,给水资源带来很大的危害。

1.3空气影响

动物排泄的粪便在发酵后会发出非常难闻的气味,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和正常的生产生活。此外,动物粪便中还有许多挥发性的有机化合物,不仅会造成大气污染,也会增加空气中的有害气体的浓度,影响空气质量。

2动物粪便处理存在的问题

2.1规划不合理

我国有些地区的畜牧养殖已经实现了规模化发展,但是基层地区的畜牧养殖业缺乏统一的规范,生产区和污染区的距离比较近,养殖环境和条件比较差,不重视对粪污处理设施的建设,每天会产生大量的粪便,随意排放之后对周围的水资源和空气造成很严重的污染,增加了治理的难度。

2.2综合处理不足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对高品质的畜牧产品的需求逐渐增加,推动了养殖业的规模化发展。但是有些地区的养殖规模比较小,而养殖密度较大,每天产生的粪便已经超出了小规模养殖场的处理能力,许多养殖场露天堆放粪便,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影响空气质量。此外,养殖不合理会导致大量污水的出现,加剧了环境污染的程度,危害比较严重。

2.3设施和技术落后

许多中小型养殖场的废物处理设备和技术比较落后,不重视对粪便的利用效率,导致利用效率低。在养殖中没有重视废物处理设备和技术的建设,资金的投入较少。此外,地方政府的扶持力度不足,不重视粪污治理的监督管理。

2.4污染治理投入不足

在粪污治理的过程中,为了提高治理的效果,地方政府部门应该给予养殖户适当的补贴,并且给予充足的资金支持。但是有些小规模养殖户的资金投入不足,加之地方政府的补贴力度不够,造成养殖户主动治理污染的主动性不强。

2.5对污染防治意识不足

在动物粪便防治中缺乏政策的指导,养殖户不能清楚的认识到动物分粪便所造成的危害,环境保护意识不强。为此,应该加强对养殖户的环保意识的宣传,可以采取广播和宣传栏等方式,增加养殖户的防治紧迫感,提高环保意识。

3粪污治理的主要措施

当前我国的粪污处理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3.1好氧发酵工艺

在有氧气的条件下,对微生物进行混合的连续培养,能够去除有机物。好氧发酵技术的分解速度、周期短、分解能力强。在利用该工艺的过程中应该建设相应的设备设施,如粪水收集池、干粪储存池、三级沉淀池等,实现对干粪和粪水的储藏。经过发酵处理之后可以将其作为重要的畜牧业和养殖业中的肥料,对产生的废水统一的处理,集中利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

3.2厌氧发酵工艺

该工艺指的是将动物产生的粪便和污水放在发酵设备内,在厌氧条件下能够实现微生物的分解转化,最终形成沼气。厌氧发酵工艺形成的沼气可以作为日常生活用气,在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沼渣和沼液是重要的有机肥料,可以应用于农业生产,能够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同时改善土壤的环境,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利用沼气发电能够解决粪污处理的问题,并且产生大量的热能和电能,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

3.3生态养殖工艺

该工艺技术可以对粪便进行堆积发酵,粪便混合干草发酵之后能够应用于蚯蚓的饲养,蚯蚓饲养中产生的粪便可以作为有机蔬菜种植和食用菌的重要有机肥,能够实现粪便的循环利用。该种养殖模式的前期成本投资比较大,在粪污处理设施建设方面的投资较大,但是能实现养殖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通过有效的粪便处理能够减少细菌的繁殖,提高动物的抗病能力。此外,该种生态养殖工艺可以减少污水的出现,提高了污水的排放和治理效率。

3.4达到排放工艺

将达到排放规定的污水经过分离之后汇集到厌氧发酵反应器中,能够对进行降解,产生的沼气可以被收集,用于发电,在养殖场废水站处理系统中应用。产生的上清液经过深度处理之后能够达到排放的标准。经过干湿分离之后产生的干粪和污水可以作为重要的有机肥。

4提高畜牧养殖粪污处理的措施

4.1科学的选择养殖场

为了减少畜牧养殖中产生的粪便,科学的场址的选择很关键。应该远离人口聚集的地区,远离水源地区,避免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结合养殖场规模控制好养殖的密度,否则会增加养殖的负担。4.2提高饲料的利用效率没有经过完全消化的饲料会影响土壤环境,应该提高饲料的利用效率,选择益生菌、酶制剂和酸化剂等微生物制剂,保证动物体内的肠道菌群平衡,有利于对饲料的消化吸收,减少废气的形成,降低对周围的环境污染。

4.3加大粪污技术的研发力度

针对当前粪污治理技术落后和设备购买力不足的问题,应该加大对粪污治理技术的研发力度,政府重视对于先进设备的购买,为养殖户提供政策支持和补贴帮助,加大对设备的购买力度。借鉴先进地区和国家的粪污治理经验,推广成功的治理污染粪便的经验。为此,可采取以下几种方式。第一,优化畜牧养殖的模式,推广立体化的生态养殖。对粪污进行处理之后能够获得有机肥料,可以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肥料。将每天产生的粪便堆积发酵,做农业生产的有机肥料,实现农业发展和畜牧业发展的结合。第二,建立配套的沼气工程。为提高粪便的利用效率,应该建立配套的沼气工程,建立沼气池,利用厌氧发酵技术和好氧发酵技术,产生的沼气可以作为家用,沼渣和沼液可以作为农业的重要肥料。第三,发展粪污深加工技术,加大对粪便的治理力度。政府应该给予充分的政策扶持,可以建设有机化肥加工厂,利用现代化加工技术提高粪便的利用效率,为农业发展提供优质的有机肥料。

4.4提高养殖户的环保意识

一些中小型规模的养殖户的环境保护意识不强,认识不到粪便处理的重要性。为此,应该加大对养殖户的宣传,让其认识到环境污染对社会发展所造成的危害,重视对粪便的处理。改变传统的养殖模式,帮助养殖户树立生态化的养殖观念,可以采取培训或宣传的方式来宣传生态理念,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推动畜牧养殖业的发展。

4.5加大政府的监督管理力度

养殖业中的粪便处理和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应该发挥当地政府部门的监督管理作用,落实各项监督管理工作,推动畜牧养殖业的生态化发展。为此,畜牧部门环境保护部门应该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定期派遣人员检查养殖户的废物处理情况,让废物处理形成常态化。发现粪污随意丢放以及没有及时处理的行为,要给予严厉的处罚,提高养殖户的环保意识。针对随意排放废物的行为,加大处罚的力度,组织工作人员对养殖户进行集中的教育和培训,积极配合监督管理部门的工作。

4.6实现集中管理

畜牧养殖业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的同时也要改变传统的养殖模式,要加大对粪污治理的力度,可以采取集中管理的原则,减少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养殖户应该严格的遵守环境保护法和畜牧法的要求,做到科学的选择养殖场,坚持可持续发展观,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的工作,重视对粪便的无害化处理。通过对粪便的统一处理能够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4.7将畜牧业的发展和农业发展相结合

畜牧养殖业中产生粪便不可避免,通过对粪便的有效处理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将经过处理的粪便用于农业的生产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减少化肥的成本,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4.8增加资金的投入针对当前一些

地区购买粪污处理设备能力低等问题,应该加大政府的投入力度,提高设备的购买率,更好的实现废物处理。此外,环境监督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养殖户粪污的执法力度,派遣工作人员定期到乡镇地区进行粪污处理的督查和通报,发现问题之后及时的整改,对整改不彻底的养殖户给予一定的处罚,加大粪污的治理力度,提高粪便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5结语

规模化养殖场的粪污处理是影响养殖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加大粪污的处理力度,认识到粪污排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提高养殖户的粪污处理意识,加大对先进的粪污处理技术的研发力度,重视购买先进的废物处理设备,提高处理的效果。政府应该加大资金的投入,引导养殖户利用好氧发酵技术和厌氧发酵技术,产生出的资源可以用于农业生产,推动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新海.探讨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及治理[J].吉林畜牧兽医.2020,41(04):130-131.

危害治理范文篇9

一、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专项行动,促进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各单位落实党和国家关于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促进生产经营单位落实职业危害防治主体责任,促进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加强对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的监督管理,全面治理职业危害防治的薄弱环节,认真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改善工作场所作业环境,提高综合防治能力,建立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的长效机制,保护从业人员健康权益,实现职业危害防治形势的稳定好转。

二、范围与内容

(一)治理范围。

此次专项行动的范围为工矿商贸领域的生产经营单位。重点是矿山开采、石英砂加工、宝石加工、石材加工、冶炼、水泥制造、箱包加工、玩具制造、皮革加工、制鞋、家具制造、五金电镀、电子制造、装饰材料加工等生产企业,特别是产生粉尘和使用高毒物品的作业场所。

(二)治理内容。

此次专项行动以督促生产经营单位落实职业危害防治主体责任为主要内容,具体包括:

1.建立并落实职业危害防治责任制;

2.职业健康(卫生)管理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及管理;

3.建立并落实职业危害防治规章制度、岗位操作规程;

4.组织从业人员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前职业健康体检,并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5.主要负责人、职业健康(卫生)管理人员、接触职业危害因素从业人员的职业危害防治知识培训与教育;

6.与从业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并依法参加工伤保险;

7.及时、如实申报存在的职业危害;

8.职业危害因素的监测、检测和评价以及结果公布情况;

9.告知从业人员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及其危害后果,并在作业场所设置职业危害警示标识;

10.设置职业危害防护设施,并进行经常性的维护、检修和保养情况;

11.淘汰落后,采用先进技术、工艺、材料、设备的情况;

12.职业健康防护用品配备与从业人员的管理;

13.职业危害事故的处置及报告情况;

14.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履行的其他法定义务。

三、组织与分工

为确保全市粉尘与高毒物品危害治理专项行动有序开展,四部门联合成立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区安监局副局长房峰同志任组长,区卫生局局长朱蓉兰、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宗国寅、区总工会副主席胡九宏同志任副组长,四部门相关业务处室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安监局监管处,办公室负责专项行动的具体组织实施。各单位设工作联络员一名,安监局张建新(电话85127671),卫生局沈世来(电话85163062),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张俊忠(电话85127980),总工会王晨飞(电话85127560)。

安全监管部门负责生产经营单位作业场所职业健康(卫生)监督检查,组织查处职业危害事故和有关违法违规行为;卫生部门负责对生产经营单位职业健康监护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规范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的诊断与鉴定工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负责生产经营单位参加工伤保险和签订劳动合同的监督检查;工会组织负责群众性劳动保护的宣传教育和监督检查。安全监管、卫生、劳动保障部门及工会组织要按照以上职责分工,认真做好职业危害治理工作。

四、工作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2009年11-12月)。

各镇、街道、园区要结合当前工作和本地实际,成立专项行动领导小组,明确工作目标、重点任务、措施和要求,落实责任,认真进行部署。并将专项行动方案传达到各相关企业。

(二)自查治理阶段(2009年12月-2010年4月)。

各辖地要组织、督促和指导相关生产经营单位,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及专项行动工作要求,认真进行自查,查出的问题能立即整改的,要立即整改;不能立即整改的,要制定整改方案,要落实责任和人员,促进整改到位,有效地保护劳动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三)检查督查阶段(2010年5-8月)。

各辖地要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及本地区专项行动工作方案要求,对生产经营单位进行检查督查,对其职业危害治理工作提出整改意见,对不符合法律法规标准规定的生产经营单位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同时,对生产经营单位的整改落实情况进行跟踪,对整改不合格或拒不整改的,要依法停产整顿或者提请地方政府予以关闭。

各镇、街道、园区专项行动领导小组要对本地区的专项行动工作进行认真分析和总结,并于2010年8月15日前,将本区域专项行动总结书面报送区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四)检查总结阶段(2010年8-9月)。

四部门按照全国粉尘与高毒物品危害治理专项行动动员部署电视电话会议及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卫生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全国总工会《关于开展粉尘与高毒物品危害治理专项行动的通知》(安监总安健〔2009〕148号)要求,对各地专项行动的开展情况进行明查暗访和检查督查。对组织不力、治理不力、行动不力的要予以批评,对各辖地专项行动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全区通报。四部门的工作总结于2010年8月30日报区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各镇、街道、园区、各有关单位要充分认识做好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站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把此项工作摆上重要日程,并与全市大排查、大整治、大执法专项行动有机结合,明确任务,制定方案,细化措施,各司其职,全面抓好此项工作。

(二)加强协作,形成监管合力。各级相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的要求,针对本地区职业危害严重的重点行业(领域)、重点企业和职业危害存在的特点,正确分析和掌握本地区职业危害的普遍性和发展的特殊性,共同协商,制定切实有效的行动方案。各级安监、卫生、劳动保障部门以及工会组织要加强协作与配合,建立定期联席会议、信息通报和信息沟通制度,形成监管合力,有力推进专项行动工作开展。

危害治理范文篇10

论文摘要:介绍会计失真的种类及主体,分析其危害性,包括扰乱国家秩序、破坏市场机制、弱化企业内部经营等方面,进一步从会计自身素质、会计法制建设、会计制度改革等方面阐述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以为会计行业的良好发展提供参考。

根据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深入分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进而寻找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已成为当前颇具现实意义的问题。近年来,在我国会计改革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出现了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并且失真程度之深、范围之广、危害之大,引起了社会的极度关注。

1会计信息失真的种类及主体

所谓会计信息失真,就是会计核算的依据不真实或反映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虚假,不符合实际情况。包括合法会计信息失真和非法会计信息失真2种情况[1]。其区别在于其产生的原因不同。非法会计信息失真又可分为2类:一类是由于有关人员的过失、错误或其他技术原因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另一类是舞弊行为,即故意的、有预谋、有针对性的违法乱纪活动,经常称之为会计造假。参加会计信息失真活动的主体主要有2类人:一类是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管理者,即会计造假的决策者和指挥者;另一类是会计从业人员,即会计造假的具体操作者或实施者,他们迫于环境压力,正所谓“站得住的顶不住,顶得住的站不住”,一般是被动的造假主体。

2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性

当前经济生活中会计造假主体的地位不同,层次各异,动机复杂,受益不等。主要原因除会计从业人员职业操守不正外,不外乎法律制度缺失,执法不力。会计造假实质上是会计人员的舞弊行为,具有很大的社会危害性[2],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扰乱国民经济正常运行秩序,削弱国家宏观调控能力;损害会计机构及有关会计人员客观、公正、中立的形象;破坏市场机制的形成,有损财经法纪威严;引发贪污受贿、偷税漏税、挪用公款等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和蔓延;弱化企业内部经营管理。

3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对策

3.1加强会计人员政治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培训

(1)通过培训,使会计从业人员有一种高度的危机感和历史责任感,使其自觉地把诚信原则放在首要位置,这样才能承担起时代赋予的责任。

(2)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职业责任感,增强敬业爱岗精神。

(3)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水平。会计信息是会计从业人员的产品,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产品,而是被赋予了道德意义的特殊的公共产品。因此,会计从业人员要提高政策水平和业务水平,提高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及时压缩会计造假的生存、发展空间。

3.2加强会计法制建设

中国人不爱管“闲事”的观念,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是中国当前法制不健全的一个反映。尽管在《会计法》中规定不得对会计人员打击报复,但没有规定对打击报复行为进行惩罚的相关措施。因此,为保护敢于检举揭发问题的会计人员的合法权益,应尽快制定专门的《监督法》,对有关检举制度进行完善,对打击报复检举人的不法行为制定出具体的量刑标准,依法保护检举人的合法权益,使会计人员敢说话、说真话;加强会计法制建设,依法办理会计业务,加强对会计法规的宣传教育,并加大执法力度,为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权提供保障[3]。同时,财政、税务、银行等相关部门应每半年对会计单位的账证联合审查1次,年终再经审计机关或委托社会审计机构进行年审。

3.3完善公司治理机构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一种发展着的机制,无论其自身调整的理性空间和历史空间如何演变,作为一种核心结构,其地位和作用都是不容置疑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既是一种治理形式,也是一种组织形式,还节约了公司、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了管理效率,起到促进社会投资的作用。应当加强资本市场、经理市场等外部市场建设;培育机构投资者,发挥其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加强对保护股东权益的立法工作等[4]。

3.4推行会计委派制,并进行配套制度改革

会计委派制是国家凭借其管理职能成立专门的会计人员管理机构,向企事业单位委派会计人员的一种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实行这种制度能使会计人员独立于被监督者之外,以“第三者”的身份来发挥监督职能。当前,要使会计委派制能顺利地得以实施,还应对其配套制度进行改革,如委派会计职务任免制度,委派会计考核轮流制度,委派会计的工资、福利待遇及奖惩制度,委派会计保障制度等。

参考文献

[1]崔晓莉.会计信息失真与防范[J].管理与财富,2009(2):48-49.

[2]贺建青.浅谈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危害、原因及对策[J].现代商业,2009(4):216.

[3]黄瑞.完善治理会计信息失真法律制度的思考[J].财会月刊:理论版,2005(11):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