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和行动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8 05:08:02

维和行动范文篇1

联合国宪章不但是联合国维和思想的理论来源,而且是以联合国为中心构建和谐世界理念的恩想源泉。所以,用结构现实主义来分析联合国维和行动和构建和谐世界,首先应该从结构现实主义的视角来分析联合国宪章。

结构现实主义的标志性人物是美国学者肯尼思·华尔兹。华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和汉斯·摩根索的传统现实主义是一脉相承的,其理论核心都是权力政治,“不管国际政治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权力(Power)总是其直接目的”。同时结构现实主义又对传统现实主义进行了发展创新。华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理论有三个假定:(1)国际系统是以无政府性为基本性质的系统;(2)国家是此系统中的基本单元;(3)对系统的稳定和系统单元行为的最重要影响因素是系统结构。结构主义分析方法被称为整体的或系统的方法,它的分析层次是国际系统,而不是国家行为体。系统被定义为一系列互动的单元。从一个层次来说,系统包含一个结构,结构是系统层次上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它才可能设想单元组成一个系统,而不同于简单的组合。在另~个层次上,系统包括互动的单元。单元性质以及互动模式的变化与单元行为的结果并没有直接的联系。结构对于解释细节的作用确实不大,但是,尽管缺乏详细的内容,结构却有助于解释那些重大的、重要的而且持久的模式。国际体系中的权力分配决定了国际系统的结构,国际系统结构是影响国家行为的惟一重要因素,即“结构选择”,单元(国家)行为由系统结构决定。

近代以来,国际组织是国际关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但是它并没有改变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国际联盟和联合国是其中两个最有代表性的政府问国际组织,它们对国际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是国家仍然是独立的最基本的行为主体,国际社会的无政府性本质上并没有改变。我们把联合国与国际联盟分别看作一个国际系统,其会员国为互动的单元,对联合国系统与国际联盟系统进行分析比较。国际联盟盟约和联合国宪章分别是国际联盟和联合国的行动指针,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分别是国际联盟盟约和联合国宪章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国际联盟盟约结构中的大会由全体会员国组成,行政院由常任委员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苏联、德国和由大会定期选举产生的非常任委员国组成。盟约第三条第三项:大会开会时处理属于联盟行动范围以内或关系世界和平之任何事件。第四条第四项:行政院开会时得处理属于联盟行动范围以内或关系世界和平之任何事件。第五条第一项:除本盟约或本条约另有规定者外,凡大会或行政院开会时之决议应得联盟出席于会议之会员国全体同意。联合国系统的宪章结构中的大会由联合国所有会员国组成,安全理事会由中国、法国、苏联(俄罗斯)、英国、美国五个常任理事国和六个(后来增加到十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宪章第二十七条第二项:安全理事会关于程序事项之决议,应以九理事国之可表决票表决之。第三项:安全理事会对于其他一切事项之决议,应以九理事国之可决票包括全体常任理事国之同意票表决之;但对于第六章及第五十二条第三项内各事项之决议,争端当事国不得投票。第二十四条第一项:为保证联合国行动迅速有效起见,各会员国将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之主要责任,授予安全理事会,并同意安全理事会于履行此项责任下之职务时,即系代表各会员国。第十二条第一项:当安全理事会对于任何争端或情势,正在执行本宪章所授予该会之职务时,大会非经安全理事会请求,对于该项争端或情势,不得提出任何建议。第十四条:大会对于其所认为足以妨害国际间公共福利或友好关系之任何情势,不论其起因如何,包括涉及本宪章所载联合国之宗旨及原则之情势,得建议和平调整办法,但不以违背第二十条之规定为限。

从上面国际联盟盟约结构和联合国宪章结构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联合国和国际联盟在维护国际和平安全方面截然不同的效果的根源。国际联盟盟约结构有重大缺陷。国联大会与行政院职权划分不清,责任不明,容易形成争权和推诿两种不利情况。形成决议必须全体一致就使每个会员国都有否决权,必定无法统一意见,最终失去采取有效行动的可能性。国联会员国约定彼此以完全诚意执行所宣告之裁决或判决,在一个弱肉强食的无政府国际社会中,国联决议就无任何约束力,而国联既无权力,又无手段来强制实施决议,常常是一纸空文。联合国宪章结构克服了国际联盟盟约结构的先天不足,体现出结构的完美性和建设性。宪章设计时克服了大会、安全理事会权限划分不清、互相掣肘的弊端,把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主要权利专属安全理事会。安理会得调查任何争端或可能引起国际摩擦的任何情势,以断定其继续存在是否足以危及国际和平与安全。其强制行动可以决定使用武力,以维持或恢复国际和平与安全。各会员国同意以宪章之规定接受并履行安全理事会之决议。这样,安全理事会在处理威胁世界和地区和平与安全的事件时就具有无可争议的权威性。同时宪章结构实行五大常任理事国全体一致的原则,通常称为“否决权”。在安理会里,否决权是指任何常任理事国都可以阻止他们所不赞成的一切属于实质性的问题议案的通过。否决权是联合国组织的基础,它充分重视了大国的特殊作用。是给予在维护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中起重大作用的大国的一种特殊的责任和义务,因为大国团结和合作的程度决定了联合国行动的成败。同时,也吸取了国际联盟决议须大会全体一致,给会员国普遗否决权导致其难以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的教训,这就使联合国迅速行动有了更多的可能和成效。联合国维和行动是一项创举,虽然在宪章中没有明确的条文规定,但是它是一种介于和平与武力之间的行动措施,不少人称之为联合国宪章的第6.5章,可以明确地说联合国维和行动完全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与原则。60多年来,正是在联合国宪章的指导下。联合国会员国集体采取行动为维持世界和平与安全,保持世界稳定与和谐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二、联台国维和行动实践

联合国宪章的第六章、第七章规定了联合国及全体会员国对违反宪章,破环地区和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国家所应采取的措施,它们包括调解、斡旋、制裁、封锁乃至集体强制恢复和平。60年来以此为指导,联合国采取了一系列重大行动,制止了侵略,恢复了不少热点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国际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尤其是1991年12月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终结,冷战结束。冷战后。国际格局向着一超多强,群雄逐鹿的局面发展,国际热点不断、矛盾层出。两极格局期间及终结后,联合国维和行动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我们对60年来的联合国维和行动作一总结,从中引出一些关于“极”的思考。

据统计,从1956年11月组建第一支联合国紧急部队(第一支紧急部队),到1990年3月联合国过渡时期援助团(过渡时期援助团)结束维持和平使命,在整个两极格局时期,联合国共实施了12次维和行动;从1948年6月组建的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中东一停战监督组织),到T992年3月结束的联合国驻柬埔寨先遣团(联柬先遣团),联合国共实施了11次跨越两极格局时期的维和行动;截止到2005年3月,联合国组建苏丹特派团(联苏特派团),在两极格局瓦解后,联合国共实施了大约37次维和行动。由此可以看出,在整个两极格局的40多年中,联合国维和行动总共只有大约12次,跨越两极格局的维和行动有11次。而在两极格局结束的短短15年中,联合国维和行动竟达37次。在冷战前后。维和行动呈现不同的特点。冷战后,维和行动规模更大。维和人数剧增,大国开始派员参加,维和行动更多地关注一国内部的冲突,而不是国与国间的冲突。

联合国维和行动是与整个国际格局结构密切相关的。从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1991年12月苏联解体。世界经历了长达近半个世纪的两级格局时期。两极格局终结后,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之际。美国仍是惟一超级大国。但是特别是“9·11”事件以来,国际形势更加复杂多变,热点问题层出不穷,非传统安全问题对人类的威胁明显增大;国际上反对单极化和单边主义,要求多极化和多边主义的呼声不断高涨。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增强。结构是根据其组成部分的排列方式定义的,只有排列方式的改变才是结构性的改变。国际体系的结构是指国际体系中物质性权力的分配格局,即系统单元(国家)依其相对国力在体系中的相应位置的排列。国际系统结构是由单位的数量和类型以及国际系统中的权力分配状况决定的。“极”(Polarity)指的是行为体的数量以及它们的实力分配状况,因此体现着国际系统的结构。肯尼思·华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认为,只要无政府状态保持不变,那么系统的稳定就与主要行为体的命运休戚相关。二者联系的密切性在于大国的变化将导致系统的转型。在两极相争的系统中,权力失衡只能通过自身内部的努力来得到纠正。确保自身能够获得坚定的支持至关重要。但是两极系统中不存在这种情况,因为第三方的加入或者退出联盟并不能使两极均势发生改变。两极最能保持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所以,美苏两极格局近半个世纪,尽管双方对峙,在世界各地争霸,由于它们大体势均力敌,各自代表一个“极”,单从“极”的力量对比中,它们保持了长期的均势平衡。总体上使世界保持了和平,没有发生大的战争,局部地区的冲突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和规模内,联合国维和行动的次数才比较少,规模才比较小,影响相对不大。当然,我们反对美苏两国推行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两极格局逐渐瓦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终结,世界进入旧的格局瓦解,新的格局尚未建立的一个特殊的新旧交替时期。原来在两极格局下被压制的矛盾和冲突不断爆发出来,世界各地热点此起彼伏,惟一超级大国美国推行单边主义的单极政策,不但不能使世界更加和平与稳定,相反遭到了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反对,激化了矛盾,世界各国要求多极化,加强联合国作用的呼声不断高涨,联合国在维持世界和平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得到了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支持,联合国维和行动前所未有的活跃,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国家不断增多,维和次数急剧上升,规模空前。联合国维和行动成为维持国际和地区和平与安全的一把利剑,为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实现和谐世界理念提供了有力保证。

三、联合国维和行动是构建和谐世界的重要途径

2005年9月15日,中国国家主席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了《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演讲,全面阐述了构建“和谐世界”的重要理念。提出“应该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而不是刻意排斥,取长补短而不是定于一尊。推动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实现振兴和发展;应该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努力消除相互的疑虑和隔阂,使人类更加和睦,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应该以平等开放的精神,维护文明的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和谐世界是人类追求的崇高目标,也是中国政府审视国际国内各种机遇和挑战而郑重提出的一项重大的全球治理理念。与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是完全一致的,正在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的理解和支持。构建和谐世界不是空中楼阁,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是其前提条件,因此,构建和谐世界首先就要使世界保持和平与稳定,一个动荡不安,战乱纷起的世界绝对不是和谐世界。

在系统理论中,结构是一个有生命力的概念,它产生于主要单元之间的互动,是指一系列约束性条件,结构是全范围内的组成部分,使得系统能够被视为一个整体。定义一个结构必须忽略单元是如何联系的(即如何互动),而关注它们在彼此的联系中所处的地位(即如何排列和定位)。肯尼思·华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理论认为两极最能保证国际系统的和平与稳定。在多极系统中,四极是可以接受的最小数目,因为国家可以结成联盟,并且确保相当大的稳定性。“五”被视为另一种临界数目,在其中一国可以担当平衡者的角色,从而使之成为能够保证稳定性的最小数目。因此,要保持世界和平与稳定,单极肯定不行,这样霸权国会我行我素;两极由于双方相互制约,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世界和平与稳定,但并不能使世界处于和谐状态。冷战时期,美苏两极长期对峙,虽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但世界长期处于不正常的状态,冷战阴影在世界上至今仍挥之不去,和谐世界无从谈起。两极格局的终结为实现和谐世界提供了可能。目前,世界处于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逐渐明朗的转折时期。一个多极化的世界可能是三极、四极、五极,或者更多极,总之是多极和多边主义。多极和多边主义才有利于构建和实现和谐世界,作为实践多边主义的最佳场所。联合国在构建和谐世界中责无旁贷,因此,必须维护联合国的权威。联合国维和行动是联合国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项行之有效的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实际行动措施,半个多世纪的实践证明联合国维和行动在促进地区热点问题的解决、缓解危机等方面卓有成效。所以,构建和谐世界必须进一步积极开展联合国维和行动。

肯尼思·华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是一种高度简约化的理论,它以理性主义为宏观理论假定,以国际体系为研究层次,以体系结构为主要自变量,以国家行为为主要因变量,以国际体系无政府性为基本体系条件,构建了一个现实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同时它自身也存在不少缺陷,如过度强调结构的作用,把单元(国家)除实力之外的一切特征,如国家的政治体制、意识形态等全部排除在研究范畴之外。这固然为单元在系统中由于有相同的属性而有利于类比提供了极大方便,但是,事实上单元自身的其它特征在系统中同样发挥着重大作用;同时,认为两极最能保持世界的和平与稳定,这有待商榷。但是它为分析国际现象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影响深远。两极格局瓦解15年后,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全球化深入发展,推动国际关系深刻变革,和平、发展、合作越来越成为世界的主旋律。与此同时,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因索正在增多,地区热点尚未解决,非传统安全问题影响上升,反对单边主义和单极化,要求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多极化、多边主义的呼声显著增强。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我们要摒弃冷战思维,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建立公平、有效的集体安全机制,共同防止冲突和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联合国作为集体安全机制的核心,在保障全球安全的国际合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作用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遵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继续积极开展维和行动,坚持结构现实主义所认可的多极化和多边主义,“彼此以善邻之道,和睦相处”,人类就能创造一个和平、安全、繁荣的和谐世界。

维和行动范文篇2

关键词:联合国维和行动;联合固宪章;蛄构现实主义;和谐世界

从1945年联合国成立到2006年6月,联合国会员国由51个增加到192个,成为最具普遍性和代表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为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共同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联合国维和行动是联合国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一项重大创新,对以联合国为中心构建和谐世界有着重要影响。国际和平与安全问题也是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的结构现实主义的核心议题。结构现实主义为解析联合国维和行动提供了有别于其它理论的视角,为各国构建和谐世界指出了途径。

一、联台国宪章中的雏和思想

联合国宪章不但是联合国维和思想的理论来源,而且是以联合国为中心构建和谐世界理念的恩想源泉。所以,用结构现实主义来分析联合国维和行动和构建和谐世界,首先应该从结构现实主义的视角来分析联合国宪章。

结构现实主义的标志性人物是美国学者肯尼思·华尔兹。华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和汉斯·摩根索的传统现实主义是一脉相承的,其理论核心都是权力政治,“不管国际政治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权力(Power)总是其直接目的”。同时结构现实主义又对传统现实主义进行了发展创新。华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理论有三个假定:(1)国际系统是以无政府性为基本性质的系统;(2)国家是此系统中的基本单元;(3)对系统的稳定和系统单元行为的最重要影响因素是系统结构。结构主义分析方法被称为整体的或系统的方法,它的分析层次是国际系统,而不是国家行为体。系统被定义为一系列互动的单元。从一个层次来说,系统包含一个结构,结构是系统层次上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它才可能设想单元组成一个系统,而不同于简单的组合。在另~个层次上,系统包括互动的单元。单元性质以及互动模式的变化与单元行为的结果并没有直接的联系。结构对于解释细节的作用确实不大,但是,尽管缺乏详细的内容,结构却有助于解释那些重大的、重要的而且持久的模式。国际体系中的权力分配决定了国际系统的结构,国际系统结构是影响国家行为的惟一重要因素,即“结构选择”,单元(国家)行为由系统结构决定。

近代以来,国际组织是国际关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但是它并没有改变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国际联盟和联合国是其中两个最有代表性的政府问国际组织,它们对国际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是国家仍然是独立的最基本的行为主体,国际社会的无政府性本质上并没有改变。我们把联合国与国际联盟分别看作一个国际系统,其会员国为互动的单元,对联合国系统与国际联盟系统进行分析比较。国际联盟盟约和联合国宪章分别是国际联盟和联合国的行动指针,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分别是国际联盟盟约和联合国宪章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国际联盟盟约结构中的大会由全体会员国组成,行政院由常任委员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苏联、德国和由大会定期选举产生的非常任委员国组成。盟约第三条第三项:大会开会时处理属于联盟行动范围以内或关系世界和平之任何事件。第四条第四项:行政院开会时得处理属于联盟行动范围以内或关系世界和平之任何事件。第五条第一项:除本盟约或本条约另有规定者外,凡大会或行政院开会时之决议应得联盟出席于会议之会员国全体同意。联合国系统的宪章结构中的大会由联合国所有会员国组成,安全理事会由中国、法国、苏联(俄罗斯)、英国、美国五个常任理事国和六个(后来增加到十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宪章第二十七条第二项:安全理事会关于程序事项之决议,应以九理事国之可表决票表决之。第三项:安全理事会对于其他一切事项之决议,应以九理事国之可决票包括全体常任理事国之同意票表决之;但对于第六章及第五十二条第三项内各事项之决议,争端当事国不得投票。第二十四条第一项:为保证联合国行动迅速有效起见,各会员国将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之主要责任,授予安全理事会,并同意安全理事会于履行此项责任下之职务时,即系代表各会员国。第十二条第一项:当安全理事会对于任何争端或情势,正在执行本宪章所授予该会之职务时,大会非经安全理事会请求,对于该项争端或情势,不得提出任何建议。第十四条:大会对于其所认为足以妨害国际间公共福利或友好关系之任何情势,不论其起因如何,包括涉及本宪章所载联合国之宗旨及原则之情势,得建议和平调整办法,但不以违背第二十条之规定为限。

从上面国际联盟盟约结构和联合国宪章结构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联合国和国际联盟在维护国际和平安全方面截然不同的效果的根源。国际联盟盟约结构有重大缺陷。国联大会与行政院职权划分不清,责任不明,容易形成争权和推诿两种不利情况。形成决议必须全体一致就使每个会员国都有否决权,必定无法统一意见,最终失去采取有效行动的可能性。国联会员国约定彼此以完全诚意执行所宣告之裁决或判决,在一个弱肉强食的无政府国际社会中,国联决议就无任何约束力,而国联既无权力,又无手段来强制实施决议,常常是一纸空文。联合国宪章结构克服了国际联盟盟约结构的先天不足,体现出结构的完美性和建设性。宪章设计时克服了大会、安全理事会权限划分不清、互相掣肘的弊端,把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主要权利专属安全理事会。安理会得调查任何争端或可能引起国际摩擦的任何情势,以断定其继续存在是否足以危及国际和平与安全。其强制行动可以决定使用武力,以维持或恢复国际和平与安全。各会员国同意以宪章之规定接受并履行安全理事会之决议。这样,安全理事会在处理威胁世界和地区和平与安全的事件时就具有无可争议的权威性。同时宪章结构实行五大常任理事国全体一致的原则,通常称为“否决权”。在安理会里,否决权是指任何常任理事国都可以阻止他们所不赞成的一切属于实质性的问题议案的通过。否决权是联合国组织的基础,它充分重视了大国的特殊作用。是给予在维护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中起重大作用的大国的一种特殊的责任和义务,因为大国团结和合作的程度决定了联合国行动的成败。同时,也吸取了国际联盟决议须大会全体一致,给会员国普遗否决权导致其难以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的教训,这就使联合国迅速行动有了更多的可能和成效。联合国维和行动是一项创举,虽然在宪章中没有明确的条文规定,但是它是一种介于和平与武力之间的行动措施,不少人称之为联合国宪章的第6.5章,可以明确地说联合国维和行动完全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与原则。60多年来,正是在联合国宪章的指导下。联合国会员国集体采取行动为维持世界和平与安全,保持世界稳定与和谐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二、联台国维和行动实践

联合国宪章的第六章、第七章规定了联合国及全体会员国对违反宪章,破环地区和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国家所应采取的措施,它们包括调解、斡旋、制裁、封锁乃至集体强制恢复和平。60年来以此为指导,联合国采取了一系列重大行动,制止了侵略,恢复了不少热点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国际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尤其是1991年12月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终结,冷战结束。冷战后。国际格局向着一超多强,群雄逐鹿的局面发展,国际热点不断、矛盾层出。两极格局期间及终结后,联合国维和行动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我们对60年来的联合国维和行动作一总结,从中引出一些关于“极”的思考。

据统计,从1956年11月组建第一支联合国紧急部队(第一支紧急部队),到1990年3月联合国过渡时期援助团(过渡时期援助团)结束维持和平使命,在整个两极格局时期,联合国共实施了12次维和行动;从1948年6月组建的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中东一停战监督组织),到T992年3月结束的联合国驻柬埔寨先遣团(联柬先遣团),联合国共实施了11次跨越两极格局时期的维和行动;截止到2005年3月,联合国组建苏丹特派团(联苏特派团),在两极格局瓦解后,联合国共实施了大约37次维和行动。由此可以看出,在整个两极格局的40多年中,联合国维和行动总共只有大约12次,跨越两极格局的维和行动有11次。而在两极格局结束的短短15年中,联合国维和行动竟达37次。在冷战前后。维和行动呈现不同的特点。冷战后,维和行动规模更大。维和人数剧增,大国开始派员参加,维和行动更多地关注一国内部的冲突,而不是国与国间的冲突。联合国维和行动是与整个国际格局结构密切相关的。从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1991年12月苏联解体。世界经历了长达近半个世纪的两级格局时期。两极格局终结后,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之际。美国仍是惟一超级大国。但是特别是“9·11”事件以来,国际形势更加复杂多变,热点问题层出不穷,非传统安全问题对人类的威胁明显增大;国际上反对单极化和单边主义,要求多极化和多边主义的呼声不断高涨。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增强。结构是根据其组成部分的排列方式定义的,只有排列方式的改变才是结构性的改变。国际体系的结构是指国际体系中物质性权力的分配格局,即系统单元(国家)依其相对国力在体系中的相应位置的排列。国际系统结构是由单位的数量和类型以及国际系统中的权力分配状况决定的。“极”(Polarity)指的是行为体的数量以及它们的实力分配状况,因此体现着国际系统的结构。肯尼思·华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认为,只要无政府状态保持不变,那么系统的稳定就与主要行为体的命运休戚相关。二者联系的密切性在于大国的变化将导致系统的转型。在两极相争的系统中,权力失衡只能通过自身内部的努力来得到纠正。确保自身能够获得坚定的支持至关重要。但是两极系统中不存在这种情况,因为第三方的加入或者退出联盟并不能使两极均势发生改变。两极最能保持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所以,美苏两极格局近半个世纪,尽管双方对峙,在世界各地争霸,由于它们大体势均力敌,各自代表一个“极”,单从“极”的力量对比中,它们保持了长期的均势平衡。总体上使世界保持了和平,没有发生大的战争,局部地区的冲突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和规模内,联合国维和行动的次数才比较少,规模才比较小,影响相对不大。当然,我们反对美苏两国推行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两极格局逐渐瓦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终结,世界进入旧的格局瓦解,新的格局尚未建立的一个特殊的新旧交替时期。原来在两极格局下被压制的矛盾和冲突不断爆发出来,世界各地热点此起彼伏,惟一超级大国美国推行单边主义的单极政策,不但不能使世界更加和平与稳定,相反遭到了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反对,激化了矛盾,世界各国要求多极化,加强联合国作用的呼声不断高涨,联合国在维持世界和平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得到了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支持,联合国维和行动前所未有的活跃,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国家不断增多,维和次数急剧上升,规模空前。联合国维和行动成为维持国际和地区和平与安全的一把利剑,为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实现和谐世界理念提供了有力保证。

三、联合国维和行动是构建和谐世界的重要途径

2005年9月15日,中国国家主席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了《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演讲,全面阐述了构建“和谐世界”的重要理念。提出“应该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而不是刻意排斥,取长补短而不是定于一尊。推动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实现振兴和发展;应该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努力消除相互的疑虑和隔阂,使人类更加和睦,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应该以平等开放的精神,维护文明的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和谐世界是人类追求的崇高目标,也是中国政府审视国际国内各种机遇和挑战而郑重提出的一项重大的全球治理理念。与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是完全一致的,正在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的理解和支持。构建和谐世界不是空中楼阁,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是其前提条件,因此,构建和谐世界首先就要使世界保持和平与稳定,一个动荡不安,战乱纷起的世界绝对不是和谐世界。

维和行动范文篇3

关键词:联合国维和行动;联合固宪章;蛄构现实主义;和谐世界

从1945年联合国成立到2006年6月,联合国会员国由51个增加到192个,成为最具普遍性和代表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为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共同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联合国维和行动是联合国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一项重大创新,对以联合国为中心构建和谐世界有着重要影响。国际和平与安全问题也是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的结构现实主义的核心议题。结构现实主义为解析联合国维和行动提供了有别于其它理论的视角,为各国构建和谐世界指出了途径。

一、联台国宪章中的雏和思想

联合国宪章不但是联合国维和思想的理论来源,而且是以联合国为中心构建和谐世界理念的恩想源泉。所以,用结构现实主义来分析联合国维和行动和构建和谐世界,首先应该从结构现实主义的视角来分析联合国宪章。

结构现实主义的标志性人物是美国学者肯尼思·华尔兹。华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和汉斯·摩根索的传统现实主义是一脉相承的,其理论核心都是权力政治,“不管国际政治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权力(Power)总是其直接目的”。同时结构现实主义又对传统现实主义进行了发展创新。华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理论有三个假定:(1)国际系统是以无政府性为基本性质的系统;(2)国家是此系统中的基本单元;(3)对系统的稳定和系统单元行为的最重要影响因素是系统结构。结构主义分析方法被称为整体的或系统的方法,它的分析层次是国际系统,而不是国家行为体。系统被定义为一系列互动的单元。从一个层次来说,系统包含一个结构,结构是系统层次上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它才可能设想单元组成一个系统,而不同于简单的组合。在另~个层次上,系统包括互动的单元。单元性质以及互动模式的变化与单元行为的结果并没有直接的联系。结构对于解释细节的作用确实不大,但是,尽管缺乏详细的内容,结构却有助于解释那些重大的、重要的而且持久的模式。国际体系中的权力分配决定了国际系统的结构,国际系统结构是影响国家行为的惟一重要因素,即“结构选择”,单元(国家)行为由系统结构决定。

近代以来,国际组织是国际关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但是它并没有改变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国际联盟和联合国是其中两个最有代表性的政府问国际组织,它们对国际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是国家仍然是独立的最基本的行为主体,国际社会的无政府性本质上并没有改变。我们把联合国与国际联盟分别看作一个国际系统,其会员国为互动的单元,对联合国系统与国际联盟系统进行分析比较。国际联盟盟约和联合国宪章分别是国际联盟和联合国的行动指针,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分别是国际联盟盟约和联合国宪章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国际联盟盟约结构中的大会由全体会员国组成,行政院由常任委员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苏联、德国和由大会定期选举产生的非常任委员国组成。盟约第三条第三项:大会开会时处理属于联盟行动范围以内或关系世界和平之任何事件。第四条第四项:行政院开会时得处理属于联盟行动范围以内或关系世界和平之任何事件。第五条第一项:除本盟约或本条约另有规定者外,凡大会或行政院开会时之决议应得联盟出席于会议之会员国全体同意。联合国系统的宪章结构中的大会由联合国所有会员国组成,安全理事会由中国、法国、苏联(俄罗斯)、英国、美国五个常任理事国和六个(后来增加到十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宪章第二十七条第二项:安全理事会关于程序事项之决议,应以九理事国之可表决票表决之。第三项:安全理事会对于其他一切事项之决议,应以九理事国之可决票包括全体常任理事国之同意票表决之;但对于第六章及第五十二条第三项内各事项之决议,争端当事国不得投票。第二十四条第一项:为保证联合国行动迅速有效起见,各会员国将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之主要责任,授予安全理事会,并同意安全理事会于履行此项责任下之职务时,即系代表各会员国。第十二条第一项:当安全理事会对于任何争端或情势,正在执行本宪章所授予该会之职务时,大会非经安全理事会请求,对于该项争端或情势,不得提出任何建议。第十四条:大会对于其所认为足以妨害国际间公共福利或友好关系之任何情势,不论其起因如何,包括涉及本宪章所载联合国之宗旨及原则之情势,得建议和平调整办法,但不以违背第二十条之规定为限。

从上面国际联盟盟约结构和联合国宪章结构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联合国和国际联盟在维护国际和平安全方面截然不同的效果的根源。国际联盟盟约结构有重大缺陷。国联大会与行政院职权划分不清,责任不明,容易形成争权和推诿两种不利情况。形成决议必须全体一致就使每个会员国都有否决权,必定无法统一意见,最终失去采取有效行动的可能性。国联会员国约定彼此以完全诚意执行所宣告之裁决或判决,在一个弱肉强食的无政府国际社会中,国联决议就无任何约束力,而国联既无权力,又无手段来强制实施决议,常常是一纸空文。联合国宪章结构克服了国际联盟盟约结构的先天不足,体现出结构的完美性和建设性。宪章设计时克服了大会、安全理事会权限划分不清、互相掣肘的弊端,把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主要权利专属安全理事会。安理会得调查任何争端或可能引起国际摩擦的任何情势,以断定其继续存在是否足以危及国际和平与安全。其强制行动可以决定使用武力,以维持或恢复国际和平与安全。各会员国同意以宪章之规定接受并履行安全理事会之决议。这样,安全理事会在处理威胁世界和地区和平与安全的事件时就具有无可争议的权威性。同时宪章结构实行五大常任理事国全体一致的原则,通常称为“否决权”。在安理会里,否决权是指任何常任理事国都可以阻止他们所不赞成的一切属于实质性的问题议案的通过。否决权是联合国组织的基础,它充分重视了大国的特殊作用。是给予在维护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中起重大作用的大国的一种特殊的责任和义务,因为大国团结和合作的程度决定了联合国行动的成败。同时,也吸取了国际联盟决议须大会全体一致,给会员国普遗否决权导致其难以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的教训,这就使联合国迅速行动有了更多的可能和成效。联合国维和行动是一项创举,虽然在宪章中没有明确的条文规定,但是它是一种介于和平与武力之间的行动措施,不少人称之为联合国宪章的第6.5章,可以明确地说联合国维和行动完全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与原则。60多年来,正是在联合国宪章的指导下。联合国会员国集体采取行动为维持世界和平与安全,保持世界稳定与和谐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二、联台国维和行动实践

联合国宪章的第六章、第七章规定了联合国及全体会员国对违反宪章,破环地区和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国家所应采取的措施,它们包括调解、斡旋、制裁、封锁乃至集体强制恢复和平。60年来以此为指导,联合国采取了一系列重大行动,制止了侵略,恢复了不少热点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国际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尤其是1991年12月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终结,冷战结束。冷战后。国际格局向着一超多强,群雄逐鹿的局面发展,国际热点不断、矛盾层出。两极格局期间及终结后,联合国维和行动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我们对60年来的联合国维和行动作一总结,从中引出一些关于“极”的思考。

据统计,从1956年11月组建第一支联合国紧急部队(第一支紧急部队),到1990年3月联合国过渡时期援助团(过渡时期援助团)结束维持和平使命,在整个两极格局时期,联合国共实施了12次维和行动;从1948年6月组建的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中东一停战监督组织),到T992年3月结束的联合国驻柬埔寨先遣团(联柬先遣团),联合国共实施了11次跨越两极格局时期的维和行动;截止到2005年3月,联合国组建苏丹特派团(联苏特派团),在两极格局瓦解后,联合国共实施了大约37次维和行动。由此可以看出,在整个两极格局的40多年中,联合国维和行动总共只有大约12次,跨越两极格局的维和行动有11次。而在两极格局结束的短短15年中,联合国维和行动竟达37次。在冷战前后。维和行动呈现不同的特点。冷战后,维和行动规模更大。维和人数剧增,大国开始派员参加,维和行动更多地关注一国内部的冲突,而不是国与国间的冲突。联合国维和行动是与整个国际格局结构密切相关的。从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1991年12月苏联解体。世界经历了长达近半个世纪的两级格局时期。两极格局终结后,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之际。美国仍是惟一超级大国。但是特别是“9·11”事件以来,国际形势更加复杂多变,热点问题层出不穷,非传统安全问题对人类的威胁明显增大;国际上反对单极化和单边主义,要求多极化和多边主义的呼声不断高涨。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增强。结构是根据其组成部分的排列方式定义的,只有排列方式的改变才是结构性的改变。国际体系的结构是指国际体系中物质性权力的分配格局,即系统单元(国家)依其相对国力在体系中的相应位置的排列。国际系统结构是由单位的数量和类型以及国际系统中的权力分配状况决定的。“极”(Polarity)指的是行为体的数量以及它们的实力分配状况,因此体现着国际系统的结构。肯尼思·华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认为,只要无政府状态保持不变,那么系统的稳定就与主要行为体的命运休戚相关。二者联系的密切性在于大国的变化将导致系统的转型。在两极相争的系统中,权力失衡只能通过自身内部的努力来得到纠正。确保自身能够获得坚定的支持至关重要。但是两极系统中不存在这种情况,因为第三方的加入或者退出联盟并不能使两极均势发生改变。两极最能保持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所以,美苏两极格局近半个世纪,尽管双方对峙,在世界各地争霸,由于它们大体势均力敌,各自代表一个“极”,单从“极”的力量对比中,它们保持了长期的均势平衡。总体上使世界保持了和平,没有发生大的战争,局部地区的冲突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和规模内,联合国维和行动的次数才比较少,规模才比较小,影响相对不大。当然,我们反对美苏两国推行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两极格局逐渐瓦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终结,世界进入旧的格局瓦解,新的格局尚未建立的一个特殊的新旧交替时期。原来在两极格局下被压制的矛盾和冲突不断爆发出来,世界各地热点此起彼伏,惟一超级大国美国推行单边主义的单极政策,不但不能使世界更加和平与稳定,相反遭到了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反对,激化了矛盾,世界各国要求多极化,加强联合国作用的呼声不断高涨,联合国在维持世界和平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得到了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支持,联合国维和行动前所未有的活跃,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国家不断增多,维和次数急剧上升,规模空前。联合国维和行动成为维持国际和地区和平与安全的一把利剑,为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实现和谐世界理念提供了有力保证。

三、联合国维和行动是构建和谐世界的重要途径

2005年9月15日,中国国家主席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了《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演讲,全面阐述了构建“和谐世界”的重要理念。提出“应该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而不是刻意排斥,取长补短而不是定于一尊。推动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实现振兴和发展;应该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努力消除相互的疑虑和隔阂,使人类更加和睦,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应该以平等开放的精神,维护文明的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和谐世界是人类追求的崇高目标,也是中国政府审视国际国内各种机遇和挑战而郑重提出的一项重大的全球治理理念。与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是完全一致的,正在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的理解和支持。构建和谐世界不是空中楼阁,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是其前提条件,因此,构建和谐世界首先就要使世界保持和平与稳定,一个动荡不安,战乱纷起的世界绝对不是和谐世界。

维和行动范文篇4

关键词:联合国维和行动;联合固宪章;蛄构现实主义;和谐世界

从1945年联合国成立到2006年6月,联合国会员国由51个增加到192个,成为最具普遍性和代表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为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共同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联合国维和行动是联合国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一项重大创新,对以联合国为中心构建和谐世界有着重要影响。国际和平与安全问题也是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的结构现实主义的核心议题。结构现实主义为解析联合国维和行动提供了有别于其它理论的视角,为各国构建和谐世界指出了途径。

一、联台国宪章中的雏和思想

联合国宪章不但是联合国维和思想的理论来源,而且是以联合国为中心构建和谐世界理念的恩想源泉。所以,用结构现实主义来分析联合国维和行动和构建和谐世界,首先应该从结构现实主义的视角来分析联合国宪章。

结构现实主义的标志性人物是美国学者肯尼思·华尔兹。华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和汉斯·摩根索的传统现实主义是一脉相承的,其理论核心都是权力政治,“不管国际政治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权力(Power)总是其直接目的”。同时结构现实主义又对传统现实主义进行了发展创新。华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理论有三个假定:(1)国际系统是以无政府性为基本性质的系统;(2)国家是此系统中的基本单元;(3)对系统的稳定和系统单元行为的最重要影响因素是系统结构。结构主义分析方法被称为整体的或系统的方法,它的分析层次是国际系统,而不是国家行为体。系统被定义为一系列互动的单元。从一个层次来说,系统包含一个结构,结构是系统层次上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它才可能设想单元组成一个系统,而不同于简单的组合。在另~个层次上,系统包括互动的单元。单元性质以及互动模式的变化与单元行为的结果并没有直接的联系。结构对于解释细节的作用确实不大,但是,尽管缺乏详细的内容,结构却有助于解释那些重大的、重要的而且持久的模式。国际体系中的权力分配决定了国际系统的结构,国际系统结构是影响国家行为的惟一重要因素,即“结构选择”,单元(国家)行为由系统结构决定。

近代以来,国际组织是国际关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但是它并没有改变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国际联盟和联合国是其中两个最有代表性的政府问国际组织,它们对国际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是国家仍然是独立的最基本的行为主体,国际社会的无政府性本质上并没有改变。我们把联合国与国际联盟分别看作一个国际系统,其会员国为互动的单元,对联合国系统与国际联盟系统进行分析比较。国际联盟盟约和联合国宪章分别是国际联盟和联合国的行动指针,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分别是国际联盟盟约和联合国宪章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国际联盟盟约结构中的大会由全体会员国组成,行政院由常任委员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苏联、德国和由大会定期选举产生的非常任委员国组成。盟约第三条第三项:大会开会时处理属于联盟行动范围以内或关系世界和平之任何事件。第四条第四项:行政院开会时得处理属于联盟行动范围以内或关系世界和平之任何事件。第五条第一项:除本盟约或本条约另有规定者外,凡大会或行政院开会时之决议应得联盟出席于会议之会员国全体同意。联合国系统的宪章结构中的大会由联合国所有会员国组成,安全理事会由中国、法国、苏联(俄罗斯)、英国、美国五个常任理事国和六个(后来增加到十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宪章第二十七条第二项:安全理事会关于程序事项之决议,应以九理事国之可表决票表决之。第三项:安全理事会对于其他一切事项之决议,应以九理事国之可决票包括全体常任理事国之同意票表决之;但对于第六章及第五十二条第三项内各事项之决议,争端当事国不得投票。第二十四条第一项:为保证联合国行动迅速有效起见,各会员国将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之主要责任,授予安全理事会,并同意安全理事会于履行此项责任下之职务时,即系代表各会员国。第十二条第一项:当安全理事会对于任何争端或情势,正在执行本宪章所授予该会之职务时,大会非经安全理事会请求,对于该项争端或情势,不得提出任何建议。第十四条:大会对于其所认为足以妨害国际间公共福利或友好关系之任何情势,不论其起因如何,包括涉及本宪章所载联合国之宗旨及原则之情势,得建议和平调整办法,但不以违背第二十条之规定为限。

从上面国际联盟盟约结构和联合国宪章结构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联合国和国际联盟在维护国际和平安全方面截然不同的效果的根源。国际联盟盟约结构有重大缺陷。国联大会与行政院职权划分不清,责任不明,容易形成争权和推诿两种不利情况。形成决议必须全体一致就使每个会员国都有否决权,必定无法统一意见,最终失去采取有效行动的可能性。国联会员国约定彼此以完全诚意执行所宣告之裁决或判决,在一个弱肉强食的无政府国际社会中,国联决议就无任何约束力,而国联既无权力,又无手段来强制实施决议,常常是一纸空文。联合国宪章结构克服了国际联盟盟约结构的先天不足,体现出结构的完美性和建设性。宪章设计时克服了大会、安全理事会权限划分不清、互相掣肘的弊端,把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主要权利专属安全理事会。安理会得调查任何争端或可能引起国际摩擦的任何情势,以断定其继续存在是否足以危及国际和平与安全。其强制行动可以决定使用武力,以维持或恢复国际和平与安全。各会员国同意以宪章之规定接受并履行安全理事会之决议。这样,安全理事会在处理威胁世界和地区和平与安全的事件时就具有无可争议的权威性。同时宪章结构实行五大常任理事国全体一致的原则,通常称为“否决权”。在安理会里,否决权是指任何常任理事国都可以阻止他们所不赞成的一切属于实质性的问题议案的通过。否决权是联合国组织的基础,它充分重视了大国的特殊作用。是给予在维护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中起重大作用的大国的一种特殊的责任和义务,因为大国团结和合作的程度决定了联合国行动的成败。同时,也吸取了国际联盟决议须大会全体一致,给会员国普遗否决权导致其难以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的教训,这就使联合国迅速行动有了更多的可能和成效。联合国维和行动是一项创举,虽然在宪章中没有明确的条文规定,但是它是一种介于和平与武力之间的行动措施,不少人称之为联合国宪章的第6.5章,可以明确地说联合国维和行动完全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与原则。60多年来,正是在联合国宪章的指导下。联合国会员国集体采取行动为维持世界和平与安全,保持世界稳定与和谐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二、联台国维和行动实践

联合国宪章的第六章、第七章规定了联合国及全体会员国对违反宪章,破环地区和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国家所应采取的措施,它们包括调解、斡旋、制裁、封锁乃至集体强制恢复和平。60年来以此为指导,联合国采取了一系列重大行动,制止了侵略,恢复了不少热点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国际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尤其是1991年12月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终结,冷战结束。冷战后。国际格局向着一超多强,群雄逐鹿的局面发展,国际热点不断、矛盾层出。两极格局期间及终结后,联合国维和行动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我们对60年来的联合国维和行动作一总结,从中引出一些关于“极”的思考。

据统计,从1956年11月组建第一支联合国紧急部队(第一支紧急部队),到1990年3月联合国过渡时期援助团(过渡时期援助团)结束维持和平使命,在整个两极格局时期,联合国共实施了12次维和行动;从1948年6月组建的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中东一停战监督组织),到T992年3月结束的联合国驻柬埔寨先遣团(联柬先遣团),联合国共实施了11次跨越两极格局时期的维和行动;截止到2005年3月,联合国组建苏丹特派团(联苏特派团),在两极格局瓦解后,联合国共实施了大约37次维和行动。由此可以看出,在整个两极格局的40多年中,联合国维和行动总共只有大约12次,跨越两极格局的维和行动有11次。而在两极格局结束的短短15年中,联合国维和行动竟达37次。在冷战前后。维和行动呈现不同的特点。冷战后,维和行动规模更大。维和人数剧增,大国开始派员参加,维和行动更多地关注一国内部的冲突,而不是国与国间的冲突。

联合国维和行动是与整个国际格局结构密切相关的。从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1991年12月苏联解体。世界经历了长达近半个世纪的两级格局时期。两极格局终结后,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之际。美国仍是惟一超级大国。但是特别是“9·11”事件以来,国际形势更加复杂多变,热点问题层出不穷,非传统安全问题对人类的威胁明显增大;国际上反对单极化和单边主义,要求多极化和多边主义的呼声不断高涨。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增强。结构是根据其组成部分的排列方式定义的,只有排列方式的改变才是结构性的改变。国际体系的结构是指国际体系中物质性权力的分配格局,即系统单元(国家)依其相对国力在体系中的相应位置的排列。国际系统结构是由单位的数量和类型以及国际系统中的权力分配状况决定的。“极”(Polarity)指的是行为体的数量以及它们的实力分配状况,因此体现着国际系统的结构。肯尼思·华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认为,只要无政府状态保持不变,那么系统的稳定就与主要行为体的命运休戚相关。二者联系的密切性在于大国的变化将导致系统的转型。在两极相争的系统中,权力失衡只能通过自身内部的努力来得到纠正。确保自身能够获得坚定的支持至关重要。但是两极系统中不存在这种情况,因为第三方的加入或者退出联盟并不能使两极均势发生改变。两极最能保持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所以,美苏两极格局近半个世纪,尽管双方对峙,在世界各地争霸,由于它们大体势均力敌,各自代表一个“极”,单从“极”的力量对比中,它们保持了长期的均势平衡。总体上使世界保持了和平,没有发生大的战争,局部地区的冲突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和规模内,联合国维和行动的次数才比较少,规模才比较小,影响相对不大。当然,我们反对美苏两国推行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两极格局逐渐瓦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终结,世界进入旧的格局瓦解,新的格局尚未建立的一个特殊的新旧交替时期。原来在两极格局下被压制的矛盾和冲突不断爆发出来,世界各地热点此起彼伏,惟一超级大国美国推行单边主义的单极政策,不但不能使世界更加和平与稳定,相反遭到了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反对,激化了矛盾,世界各国要求多极化,加强联合国作用的呼声不断高涨,联合国在维持世界和平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得到了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支持,联合国维和行动前所未有的活跃,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国家不断增多,维和次数急剧上升,规模空前。联合国维和行动成为维持国际和地区和平与安全的一把利剑,为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实现和谐世界理念提供了有力保证。

三、联合国维和行动是构建和谐世界的重要途径

2005年9月15日,中国国家主席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了《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演讲,全面阐述了构建“和谐世界”的重要理念。提出“应该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而不是刻意排斥,取长补短而不是定于一尊。推动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实现振兴和发展;应该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努力消除相互的疑虑和隔阂,使人类更加和睦,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应该以平等开放的精神,维护文明的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和谐世界是人类追求的崇高目标,也是中国政府审视国际国内各种机遇和挑战而郑重提出的一项重大的全球治理理念。与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是完全一致的,正在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的理解和支持。构建和谐世界不是空中楼阁,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是其前提条件,因此,构建和谐世界首先就要使世界保持和平与稳定,一个动荡不安,战乱纷起的世界绝对不是和谐世界。

维和行动范文篇5

一、指导思想和目的任务

(一)指导思想:开展絮用纤维成品和再加工纤维专治行动,要以“三个代表”主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国“双打”工作大会精神为根据,经过集中开展专治行动,进一步加大对再加工纤维和絮用纤维成品的监管力度,把全县再加工纤维和絮用纤维成品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程度,坚持井陉县絮棉成品的优越形象,加强人民群众消费决心,为我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奠基坚实的基本。

(二)总体目的:彻底取缔再加工纤维生产企业;取缔无证絮用纤维成品加工企业;规范有证絮用纤维成品加工企业。

(三)详细目的和任务

1、果断取缔应用脱色漂白工艺生产再加工纤维的企业和加工点。

2、打击在生活用絮用纤维成品中运用禁用原料或限用原料、以非生活用絮用纤维成品假装生活用絮用纤维成品、毛绒玩具的填充物、集团购置者不依法实行进货验收任务以及在加工纤维中掺入禁用原料、在加工纤维加工中脱色漂白、不按规则标注警示语或其它标识不规范等违法行为。

3、果断打击在集贸市场、商场、商铺、托运站等场合,经销、运输运用禁用原料或限用原料、以非生活用絮用纤维成品假装生活用絮用纤维成品的违法行为。

4、对学校、幼儿园、养老院、民政、病院、住宿业等集团收购的生活用絮用纤维成品进行监督检查。

二、机构设置及责任分工

(一)指导机构。县县政府专门成立专治行动指导小组,县县政府副县长孙瑞峰任组长,县县政府法制办副主任朱晓辉、县质监局局长林娜任副组长,工商局、环保局、公安局、监察局、水务局、供电局等相关部分首要负责同志为成员,办公室设在县质监局,办公室主任由县质监局局长林娜负责。

(二)职责分工。此次专治行动,严厉执行由县县政府负总责,质监局牵头,各有关本能机能部分分工负责的专治行动机制。质监、工商、环保等部分辨别负责生产加工、市场流通和情况污染环节整治工作。尽能够追回“再生棉”产物的工作,由县工商局详细负责落实,要重点对坑害消费者、危及人身安全的面巾、湿巾、棉衣、棉被等“再生棉”产物予以追回,并依法销毁,最大限制降低能够形成的负面影响。水务、电力部分负责对查处对象的断水、断电。要制止以罚代管景象的发生,公安部分要出动警力积极共同质监、工商、环保部分的法律行动,严惩一批违法犯罪人员,构成专治行动的强壮震慑力,保证专治行动顺利进行。各成员单位于12月1日至12月7日,完成此次专治行动的组织机构坚持、整治方案的制订、确定整治工作目的任务和整治工作部署。各成员单位12月1日向县质监局报专治行动方案,12月7日报专治总结,并签署《承诺书》。

维和行动范文篇6

1维和二级医院医学工程保障的基本内容

医学工程保障是医院在向伤病员提供医疗技术和服务过程中与医学工程相关的设备技术支持和器材供应等活动。中国第九批赴刚果(金)维和医疗分队于2008年11月1日抵达布卡武任务区,执行为期8个月的联合国维和卫勤保障任务。任务期间的医学工程保障内容主要包括:医疗设备的安装、维护、巡检、检定、维修、操作指导、使用安全等工程技术支持,同时担负着医疗卫生装备COE核查的具体工作,另外还承担互联网络、通讯工具、炊事器械、生活器材、营房等维修及其他小型工程建设。医学工程保障的目的是通过医疗设备的工程技术支持保障临床医疗工作的正常运行,确保联合国维和卫勤保障任务的顺利完成。其中,医疗设备的质量控制和医疗质量息息相关,是医学工程保障的重点。

2维和二级医院医学工程保障的特点与难点

2.1医疗卫生装备按联合国要求配备

联合国维和行动卫勤保障有一套国际通用的标准行动程序(standardoperatingprocedures,SOPS),维和二级医院的医疗卫生装备必须依据联合国的要求配备,同时参照联合国与我国签署的备忘录的详细条款。按照《联合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向联合国刚果(金)特派团提供资源的谅解备忘录》,维和二级医院所有医疗卫生装备采用湿租的形式,即医疗设备由我国提供并相应地从联合国获得标准补偿。医院医疗装备需自我维持、自我保障,医疗装备及其备件、耗材在任务期内无法补给,出国前必须准备充足,任务期内无后续支援系统[1]。当设备发生损坏时,因当地无法补充,即使从国内重新购买,也需要非常长的周期,如果不能直接修复,就会直接影响医疗保障工作,也会影响联合国的COE核查[2]。

2.2医疗卫生装备按要求定期接受联合国COE核查

COE核查即分遣队自携装备核查,是指联刚团相关部门按照出兵国与联合国签署的备忘录的条款要求,对各分队在维和行动中配置并使用的人员数质量、主要装备、次要(辅助)装备及消耗物资(耗材)的核查。在对维和二级医院的COE核查中,医疗卫生装备的核查是检验医院履行职能水平的重要方式。核查组在分队到达、任务中期、任务后期对二级医院进行3次主装备和自我维持的核查。COE核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确定在湿租情况下,各出兵国为分队提供的装备是否能够达到完成维和任务的标准,并根据核查结果给予出国兵相应的经济补偿。COE核查为执行任务期间重要的检查之一,核查结果直接关系到派出国的国家利益,关乎分队自身的形象和信誉。所以,医疗卫生装备的COE核查是二级医院工作的重要内容。

2.3工作环境恶劣,医疗卫生装备容易损坏

中国维和二级医院位于刚果(金)南基伍省(SouthKivu)省会布卡武(Bukavu)市区,紧靠非洲第三大湖(基伍湖),平均海拔1500m,属热带山地气候。年平均气温为27℃,最高温度为38℃,年降水量为1500~2000mm,平均相对湿度80%。医院用房是简易的板房结构,经常发生漏雨,其地板因多年使用已经严重破损,室内湿度很高。这种高温、高湿环境条件对设备使用极为不利,医疗设备容易出现机械部分生锈、发霉,内部电路板因潮湿而被腐蚀,电子元器件老化或线路短路,橡胶制品管线的老化,以及仪器设备的漏气、漏电和漏油等情况,有的设备在高温下根本无法正常工作。另外,二级医院的电力供应由联刚团负责提供,联刚团用2台发电机交替供电,每天的电源切换直接导致仪器重新启动,同时切换电流的冲击会加快电子元器件的老化,甚至损坏[3]。

2.4维修条件简陋,医疗卫生装备维护困难

(1)医疗设备种类繁多。二级医院虽然不大,但按照联合国要求设备配置很齐全,从X线机、B超、各项检验设备、各种急救和监护设备,到手术设备、理疗设备、消毒供应设备一应俱全。各种设备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各不相同,按编制,二级医院只配备一名工程技术人员,工作压力很大。(2)配件保障困难。维修室没有适当数量的配件库,从国内带来的配件非常有限;当地经济落后,没有专业电子器材商店,绝大部分维修配件根本无法买到。(3)维修工具和维修资料不全。尤其是许多设备没有维修说明书,更没有电路图等技术资料,加之与国内联系不便,既不能得到厂家保修,又很难得到厂方的技术支持。(4)医护人员每8个月进行轮换,面对国内大医院不太常用的维和医疗设备,缺乏操作维护经验,需要一定的时间熟悉和适应,容易出现操作问题。所以,医疗卫生装备的维修维护面临着很多困难。2.5医疗服务对象复杂,医疗卫生装备使用安全问题事关重大刚果(金)中国维和二级医院保障对象为维和部队人员、军事观察员、民事警察、联合国文职人员、联合国当地签约人员、当地群众(联合国人道命令包括的人群)和需急救的当地群众(联合国人道命令不包括的人群)。维和部队分别由巴基斯坦、印度、南非、孟加拉、乌拉圭和中国共6个国家组成。军事、文职观察员主要来自欧洲、非洲和亚洲等十几个国家。种族肤色、风俗习惯、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等各有不同[4]。医疗设备是临床诊治的重要手段,为这些特殊人群提供诊疗服务时,不允许有任何医疗差错,否则可能引起医疗纠纷,小则影响维和任务的执行,大则会造成国际影响。医疗服务对象的复杂性对卫勤保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尤其是对医疗设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提高医学工程保障能力的主要对策

3.1以COE核查为牵引,强化卫生装备管理

COE核查是以仪器设备的数质量和工作状态检查为主。它立足于对医疗分队在维和行动中配置和使用的人员数质量、装备及性能的核查,是保证二级医院提供符合要求的卫勤保障的重要手段,同时对医疗卫生装备的维护管理起到了引导和督促作用。结合COE核查项目要求,分队应根据维和具体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使用管理措施,克服“重使用轻管理,重工作轻安全”的现象,提高卫生装备的完好率和使用率。在与第八批维和医疗分队进行交接后,我们立即开展了对医疗设备的摸底和维修工作,按工作需要重新建立了医疗设备档案,按照队里建立的医疗设备使用管理制度,严格要求,抓好落实。在COE核查前,严密组织安排,充分做好迎检准备。成立核查准备小组,按核查分类进行分工,明确任务,责任到人,使每一个责任人对所管装备的性能、用途、运行状态、使用及维护和保养能熟练掌握,并能应用英语进行相关解释。在正式核查前2~3d,对照核查项目单进行自查,发现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经过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分队顺利通过了任务期的3次COE核查,并得到了核查小组的高度评价。

3.2以提高保障能力为原则,改革维护维修模式

由于大部分医疗卫生设备已在任务区使用多年,不少设备已进入故障多发期,加之高温、高湿的工作环境,操作人员每8个月进行一次轮换,操作经验不足,设备极易出现各种故障。同时,这些设备都是按编制要求配置的,一旦损坏就没有替代产品,势必影响临床工作的开展,所以设备的维修保养尤为重要。其维修面临着远离祖国、配件供应不足、维修工具简单、维修资料缺乏等不利因素,常规的维修模式已不能适应此条件下的维修要求。我们必须从现有工作实际出发,转变维修观念、创新维修方法、灵活处理种种困难,提高自我维修保障的能力。为此,我们采取了如下做法:(1)加强维护保养和预防性维修。要求操作者熟练掌握设备的工作原理和操作规程,尽量保持房间通风干燥,防止仪器受潮后霉变损坏,对长期不用的仪器设备要定期开机通电驱潮;医学工程人员定期对各类医疗仪器设备进行巡查和保养,对重点设备如X线机、心电除颤监护仪、呼吸机、吸引器等加强预防性维修;对较长时间未开机使用的仪器设备,定期开机测试,一方面检查仪器是否存在故障,另一方面给设备内部电池充电,为正常使用做准备。(2)发挥维修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提高应急抢修能力。对于没有技术资料和图纸的设备,按工作原理推测电路结构和功能,画出方框图,再分析元器件的故障;对于没有配件而又急需抢修的设备,在不扩大故障的前提下,大胆用其他器件替代,使其恢复功能;对于常规维修无法修复的设备,为了保证使用,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可以进行改装,以满足应急使用需求。(3)充分利用当地维修资源。在当地工人的引导下,我们和布卡武市的电器维修点建立了联系,充分利用他们的废旧电子元器件,以弥补我们维修元器件的严重不足。(4)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积极从网上查询和下载相关的维修资料,同时通过电子邮件、QQ等和国内同行保持联系,以得到相应的技术支持。

3.3以强化质量意识为重点,抓好医疗设备安全控制

维和行动中医疗设备质量控制的重点内容是保证设备的安全性、可靠性、有效性、使用的合理性以及使用中出现问题的最佳处理方式等。根据二级医院诊疗开展的特点,强化质量和风险意识,通过风险分析,对心电监护仪、除颤器、呼吸机、制氧机、洗胃机、吸引器等相关急救设备加强用前检查、质量检查和预防性维修。注意设备因素、应用因素、流程因素等引发的安全问题,如针对许多医护人员对新型呼吸机不熟悉的现状,分队组织专人对呼吸机及临床使用进行专题讲座,对呼吸机使用时通气模式和参数选择、呼吸机引起相关肺炎、呼吸机依赖、患者不良反应等做了深入讲解,为提高呼吸机的临床使用质量,防范相关医疗事故奠定了基础[5]。医学工程师从临床工程的角度对使用人员加强操作技能方面的指导,以促进使用者提高技能,克服粗心大意、满不在乎的马虎心理,强化设备安全和医疗安全意识,使各岗位人员熟练掌握设备使用和注意事项,注意设备的清洁和维修保养,严格按照仪器设备的使用说明书和工作程序进行操作,杜绝违反操作规程的事件发生。在管理上,按照“谁使用谁管理谁维护”的原则,重点做到“一化、二严、三定、四会”,即操作使用标准化,严格操作规程、严格交接手续,定人操作使用、定人保管维护、定期检查保养,会正确使用、会按时保养、会正常检查、会排除一般故障,保障了医疗设备的使用安全。

3.4从改善环境条件入手,逐步提高整体保障能力

维和行动范文篇7

这种隐患反映在新闻伦理领域,一方面就是,新闻伦理教育目标定位于培养只会“遵纪守德,照章办事”的新闻人才,教材则偏重于学理的论述和道德原则规范的阐释,以致新闻伦理教学成了一种道德说教,成了一种对新闻宣传理念的灌输;另一方面就是,我国新闻工作者新闻道德“观念与行为的反悖”———与职业行为中大量的问题性现象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意识事实上并不缺乏明晰而正确的判断。

这种“观念与行为的反悖”表明,尽管新闻工作者自身在职业道德认知上具有明确的正确态度,但是,由于新闻伦理教育不重视个体的主体地位,不重视发展个体的道德理性、道德情感及解决伦理问题的道德判断力,以致于新闻工作者不能形成完整的道德人格。简而言之,在我国新闻人才培养目标日趋注重“人文化”、开始关注在“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的大形势下,新闻伦理教育目标与教学内容需要进行重构。新闻伦理教育目标的重构:充分发展批判性思维和积极行动精神选择是新闻工作者永恒的课题。选择的内在机制就是选择者对一定选择对象的比较、分析和评价,选择意味着在一定价值标准下的取舍和排序。新闻传播行为是一项具有广泛社会性的行为,新闻工作者的行为选择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一种道德行为选择。可以说,新闻工作者依据什么道德标准选择新闻,这是新闻道德实践中的核心问题,同样也是新闻伦理学中最基本的问题。但是,新闻工作者在新闻活动中的道德善恶取舍并不总是一目了然的,因为新闻工作者经常要面对一些新闻伦理问题———引起伦理争议或产生道德冲突而需要进行伦理抉择的问题,尤其是道德准则在特定情境下相冲突时产生的道德两难问题,比如救人与采访孰先孰后、披露细节与保护隐私孰轻孰重这类问题。新闻工作者经常独自面对这些问题并需要当机立断作出决定,却没有现成详细的行规索引。“新闻伦理是新闻工作者在其专业领域内对是非或适当与否下判断的良心尺度。”

新闻伦理教育教学,必须学习如何正确处理在新闻活动中发生的伦理问题,必须学习在合乎道德的正当新闻行为与不合乎道德的不正当新闻行为之间作出理性的抉择,或在若干可能一定程度上都合乎道德的新闻行为中挑选出更加合乎道德的一个或几个,必须重视学生个体的主体地位并设法让学生学会自主进行道德判断。进而言之,新闻伦理教育教学内在地具有批判性思维,有如下几个显著特征:批判性思维是反思性的,即批判性思维不同于有充分理由的思考,需要考虑思考者的想法;批判性思维需要根据标准来衡量自己的思维,必须作出满足理性标准的判断;批判性思维在本质上是考虑真实的问题;批判性思维需要有理智,即批判性思维需要仔细思考方针和准则,运用它们时需要对现实有敏感性。

新闻伦理学本身是一门批判性、反思性、行动性的学科,新闻伦理教育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一般性的批判性思维,而是需要充分发展的批判性思维。充分发展的批判性思维包括三个部分:首先,批判性思维必须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其次,批判性思维需要努力用推理来回答问题,而不是理所当然地给出答案,或凭印象回答问题,或根据我们的教养方式简单地回答问题;第三,批判性思维需要相信我们推理的结果,即:当我们批判性地思考在某一情境中该做什么决定时,跟随推理的不仅仅是信念,而是行动。

新闻伦理教育教学进行这种批判性思维训练,有利于学生树立“问题意识”,培育一种能产生负责性结论和积极行动精神的道德推理能力,进而发展个体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理性、道德情感。概而言之,新闻伦理教育既是批判思维的养成教育,也是积极行动的促成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开放的、民主的教育。新闻伦理教育应建构起的目标价值是:通过让学生学会运用道德分析和道德推理解决新闻实践中的伦理道德问题,充分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积极行动精神,致力于培养对传媒和传媒内容具有批判力、选择力和影响力的积极行动者。新闻伦理教学内容的重构:以新闻伦理问题和典型案例为主体美国新闻学家赫尔顿曾经指出,“在新闻领域里面,没有哪个问题比新闻伦理问题更重要,更难以捉摸,更带有普遍性了。”

充分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积极行动精神,要求新闻伦理教育教学是“问题陈显”教育和“对话式”教学,学生的学习就是源自于创造性地解决一个个新闻伦理问题。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首先,教师或学生要提出新闻实践中的真实的伦理道德问题,供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讨论,且呈现问题情景的方式应尽量与现实中的一样;之后,师生之间展开自由的平等的批判性合作对话,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投身于具体行动中去。但是,“道德伦理问题不总是不证自明的,因此实际存在的和假设的案例是激发想象力的基本工具。”

维和行动范文篇8

[关键词]维和;医疗分队;信息;管理系统

随着综合国力的日益上升,我国承担国际安全责任的能力亦同步提升,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至今,我国先后多次派出维和官兵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已经成为国际维和舞台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2]。维和医疗分队主要承担任务区各出兵(警)国分队人员、联合国军事与民事人员的医疗保障,以及周边难民营难民的紧急人道主义医疗救助任务。维和医疗分队涉及的各项医疗信息、数据及物资设备等种类繁多,以往一直采用人工统计方法,往往造成数据统计过程烦琐、复杂,同时信息保存困难,不利于为后续分队提供指导及进行大数据的统计分析,不能很好地满足卫勤保障需求。目前,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已实现军队医院的全覆盖,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改变了相对陈旧的医疗管理意识;业务流程得到系统整合,使医疗管理水平显著提升,促进了军队医院的改革与创新实践[3]。在国内、军内不断增加“互联网+智慧医疗”及“物联网”等新的信息化技术应用的大环境下[4-5],任务区维和二级医院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显得相对落后。此外,现代战争对于信息化的要求越来越高,维和医疗分队在任务区开展的各项医疗活动是践行实战化卫勤保障行动的重要途径,在当今信息技术主导科技与战场的环境条件下,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是部队建设的必由之路[6],因此,研发和创建维和医疗分队信息化管理系统尤为重要,对提高卫勤保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维和任务区医疗机构信息化管理现状

自2016年起,联合国已经在大部分任务区依托互联网为联合国民事医疗机构建立起了互相通联的医疗信息系统,实现了全球化的数据共享和实时监测。但任务区出兵国的一级、二级医院仍以人工记录、统计为主,在信息化建设上仍处于起步阶段。我国部分维和医疗分队针对物资管理、药品管理、卫勤管理等方面有一些信息化的构想和研究开发,但多限于初步尝试和部分科目[7-13],尚无一个可以应用于各个任务区的标准化信息系统,由此给维和医疗分队各项物资管理和医疗数据信息的延续性带来诸多不便和问题。1.1物资管理不精确,盲目现象突出。维和医疗分队药品、耗材及其他各项后勤物资种类繁多,以往一般依靠手工登记或采用Excel软件登记的形式进行汇总、记录,在物资消耗、领取、使用等过程中,不易及时进行查询和信息更新,导致在物资管理过程中,时常出现难以及时查清的现象,不易准确掌握物品的实时数据[14]。1.2医疗信息不连续,汇总分析困难。各批次医疗分队在执行维和任务过程中,均积累了一定的医疗数据,但由于分队轮换更替,手工记录不易保存,容易遗失,且各分队统计数据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导致同一任务区的医疗信息不连续,无法很好地对历届维和医疗数据开展系统的汇总分析,很难得出针对任务区实际情况的准确、翔实结论。1.3报表生成不方便,人工统计烦琐。根据联合国要求,医疗分队的医务官需要每天、每周、每个月等对各项医疗数据进行统计、上报。由于没有信息化的系统,导致数据统计程序烦琐,每次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分析,耗费时间、精力较多;同时,人工整理统计的准确程度也难以达到信息管理系统的水平。1.4纸质载体不便捷,工作效率不高。在没有信息管理系统的情况下,各项数据的记录、患者就诊挂号登记、检查检验申请等都是通过纸质手工记录,不仅降低了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也延长了患者就诊时间,制约了为患者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影响了任务区二级医院卫勤保障效能的发挥。同时,在国内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任务区低下的信息化水平也不利于医疗分队在任务区很好地执行医疗保障任务,亟待加强针对性建设。

2维和医疗分队信息管理系统开发的基础

我第八批赴南苏丹(瓦乌)维和医疗分队在国内筹组训练阶段,了解到任务区对信息管理系统的迫切需求后,即安排专门人员,参照目前军队医疗机构普遍使用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着手设计一款适应维和任务区实际需要的维和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医疗分队从人员到软硬件等各个方面都有较好的基础条件。2.1研发人员。医疗分队队长长期在军队医院工作,有丰富的临床医疗管理工作经验,对医院信息化建设及管理有独到见解。医疗分队通信工程师在军队医院工作多年,多次从事医院野战医疗所训练、演练的信息化保障,对于相关医院信息系统的操作、功能设计以及信息管理系统在野战医疗所的应用积累了一定经验。医疗分队助理及各组室负责人均多次参加野战医疗所的组织及训练,熟练掌握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操作,对任务区各分管部门对于信息化管理的需求较为了解,能够很好地配合维和医疗分队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开发。2.2硬件条件。在筹组训练期间,我们采购了用于搭建信息系统的硬件设备;抵达任务区后,结合任务区实际情况,铺设了无线结合有线的局域网络,利用双频无线路由器桥接,将信号覆盖到整个二级医院医疗区,为搭建医疗区的信息管理系统奠定了硬件基础。2.3软件条件。维和医疗分队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构架、数据库设计与开发规范等,均采用目前军队医院应用效果良好、性能稳定的系统架构。数据库采用MySQL5.7数据库,在满足数据库设计规范的基础上,参照国内医院信息系统的数据结构进行维和医疗分队信息系统的数据结构设计,形成数据结构手册[15]。根据任务区二级医院的门诊、急诊、住院、检查、检验和医疗官日常工作需要,以及后勤物资管理的实际需求,将门诊部、住院部、药房及各检查、检验、特诊科室通过网络联通,为医疗区各诊室分别搭建起信息化平台,实现了医疗区范围内的信息共享和实时传输。

3维和医疗分队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功能模块

我分队抵达任务区后即着手构建维和医疗分队信息管理系统,抵达2个月后进行系统的初步上线测试;初步功能涵盖门(急)诊患者登记,就诊记录查询,检查、检验等项目申请、记录与计价,门诊电子病历,门(急)诊、住院等各种医疗报表的自动生成,医疗数据查询、统计与分析等功能。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应用在门诊部、住院部、检验科、特诊科等相关科室及部门。在试运行过程中,针对各部门反映的问题和漏洞,逐步进行完善。针对药品、后勤物资等种类繁多,管理困难的现状,陆续增加了药房药品管理子系统、后勤物资管理子系统等。针对医疗官医疗数据统计过程烦琐及上报表格复杂的情况,对门急诊日报表格进行完善,增加了周报、月报等报表统计及自动生成功能,规范了报表格式,完善了数据统计分析功能。同时,为进一步做好信息管理系统的推广应用,解决任务区其他出兵国医疗信息化水平较低的问题,提高中国医疗分队影响力,我们还将构建的信息管理系统翻译成英文版本,并将其推广至孟加拉国步兵营一级医院应用,运行效果良好。3.1门(急)诊信息管理模块。该模块主要应用于门(急)诊。患者前来就诊时出示ID卡(联合国人员的身份标识),由医务人员根据患者ID卡在系统中登记患者信息,记录就诊原因,还可以选择接诊医师,开具检查、检验单据,查询患者历史就诊记录、用药记录,以及门诊病历打印等功能。同时,针对门(急)诊常用的日报表及周报表进行了功能添加,统一了相关的报表格式。3.2住院患者信息管理模块。住院患者信息管理模块除了基本的患者信息登记及记录查询功能外,还具有医嘱查询、护理信息登记、患者住院天数查询等功能。同时,根据联合国谅解备忘录对任务区二级医院住院天数的要求,特别设置了住院患者天数到期提醒等功能。3.3医技保障科室信息管理模块。医技保障信息管理模块中,除了检验、特诊等相关科室的结果共享功能外,主要针对药房设计了药品管理子模块。将药房的全部药品根据药品目录要求进行编码和录入管理系统,可实现不同种类药品规格、数量、有效期、原库存量、现库存量以及每个月使用量等的实时查询。3.4医疗官信息管理模块。联合国维和任务区针对医疗信息的管理和要求非常严格,规定各级医疗机构按时上报每天的医疗数据日报表、每周的医疗数据统计表和每个月就诊患者的补偿报表,以及月就诊患者信息及疾病种类分类报表等。以往一般采取人工统计加上Excel表格分析的方法进行归纳整理,由于各类报表的格式要求不统一,加上数据繁多,导致患者信息统计工作任务繁重,需占用工作人员较多的时间、精力。针对此种现象,我们专门设置了医疗官信息管理模块,除了能够对每天的门(急)诊、住院患者进行查看和监督外,还增设了各类报表的自动统计、生成功能,极大地减少了统计数据需要的时间,提高了报表统计效率。同时,开发了数据统计分析功能,针对一定时期内的患者就诊情况,可以选择患者的身份、国籍、疾病种类等信息进行统计分析,为医疗官对接诊患者情况的掌握与相关政策制定打下了基础。3.5后勤物资信息管理模块。医疗分队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应用于各项医疗信息的登记管理,但由于后勤物资品种繁多,数量巨大,日常的登记管理并不能很好地满足各项物资数、质量的查询,尤其是在和下一批分队移交时,物资统计的工作量很大。于是我们在医疗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上,推广研发了后勤物资管理系统模块,并安排专人对各项后勤物资进行编码录入,实现了物资的信息化管理和实时在线查询功能。

4维和医疗分队信息管理系统应用的成效

维和医疗分队信息管理系统的上线和推广,实现了我国在南苏丹维和任务区医疗机构及其他出兵国医疗机构信息化“从无到有”的跨越式发展。维和医疗分队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较好地解决了长期困扰南苏丹维和医疗分队患者信息管理不完善及医护人员工作效率较低的难题,确保了不同批次医疗分队之间就诊信息的连续性、准确性和真实性,取得了显著成效。4.1提升了患者就诊效率。信息管理系统投入使用后,患者就诊的流程变得更加顺畅,减少了部分不必要的环节[16],基本实现了无纸化就诊、办公,大大提升了患者的就诊效率和质量,极大地提高了医疗分队在维和任务区的卫勤保障能力。4.2增强了物资管理效能。物资、药品通过管理系统准确录入后,为物资的精准化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药剂师及后勤管理者进行药品、物资管理提供了极大的便捷。药品管理系统的应用,不仅便于临床医师及时查询药品,还可以随时提醒医务人员药品的库存及效期情况,为临床医师开具药品处方及作出临床决策提供了信息支撑。4.3确保了不同分队信息间的连续性。信息管理系统的实施和应用,增强了数据统计的及时性和完整性,确保了就诊患者医疗数据能够及时有效地登记,所有数据能够完整保存在系统里,不会因不同批次医疗分队的更替而遗失,确保了不同批次间患者信息的完整性及连续性。为后续分队进行任务区疾病谱分析及医疗大数据的统计分析提供了可能。4.4提升了中国二级医院在联南苏团的地位。我批维和医疗分队研发的医疗信息管理系统应用于联南苏团中国二级医院,是该任务区内第一家由手工记录转变为信息化管理的出兵国医院,开创了联南苏团各出兵国一级、二级医院医疗数据管理信息化的先河。先后受到联南苏团民事与军事医疗官、装备核查官、联南苏团任务支援部主任、联南苏团总司令等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赞扬。英文版的信息管理系统推广到孟加拉国步兵营一级医院,带动了其他分队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扩大了中国维和部队的影响力。

5信息管理系统的改进与展望

维和行动范文篇9

[摘要]不干涉内政原则是历史的产物。它需要积极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中国外交也不例外。从中国自身来说,其原因包括中国综合国力提高和提升“软实力”的需求;外交主导原则转变和深化的结果;中国政府学习能力增强的结果;全球治理和对安全稳定和平的周边发展环境的需求。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外交发生了诸多令人瞩目的变化,中国在坚持传统不干涉内政原则的同时,依据不断变化的国际环境对不干涉内政原则进行了重新审视,并在实践中积极尝试进行富有意义的创新。本文拟从不干涉内政原则缘起出发,探寻了中国的不干涉内政原则在观念和实践层面的变化,特别是分析变化的多重背景,结论部分指出了中国不干涉内政原则对国际环境积极适应的可能方向。

一、不干涉内政原则的缘起

不干涉内政原则是国家主权原则发展的必然产物。一般认为,其含义是指国家在相互交往中不得以任何理由或任何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干涉他国主权管辖范围内的一切事务。国家主权是在欧洲中世纪动荡无序的历史背景下,在普遍的宗教世界主权的废墟之上,伴随着现代民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1]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条约》不仅承认了神圣罗马帝国境内近300个诸侯国的主权地位,而且它还拒绝罗马教廷对欧洲各国内部事务的干涉以及在实践上肯定了各国的主权身份;更为重要的是,它开创了一个由主权国家构成的,迥异于中世纪欧洲的国际体系。[2]

主权概念的提出,一方面反映了处于形成过程中的民族国家力图摆脱罗马教廷和神圣罗马帝国的控制和统治,有权独立处理自己事务的政治要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扫除欧洲各国地方封建割据的障碍,建立统一的国内市场的需求。[3](P56-57)与此相适应,要求在政治上全权统一国家,并以最高权力的名义进行统治。这就是构成主权的两个方面:对外主权(其特征是独立)和对内主权(其特征是自治)。由此,我们可以引申出两项原则,即主权平等原则和不干涉内政原则。[4]也就是说,不干涉内政原则是主权原则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由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国际形势,新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提出了“不干涉内政”的外交原则并内化为中国外交的指导原则之一。从20世纪70年代提出“三个世界”的划分——这是中国外交开始以传统国家利益为主导的标志——开始,一直到整个80年代,中国始终执行低调谨慎积极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苏联解体后,面对变化了的国际形势,中国更是低调执行一种有学者称之为“大融入”的外交政策。[5]进入世纪之交及其后,不干涉内政原则也需要适应新的历史环境和变化了的形势和条件。

(注:①2001年12月,“干预与国家主权委员会”了《保护的责任》的研究报告,报告提出了这样的中心观点,即一个国家有责任保护本国国民免受可以避免的灾难,具体说就是免遭大规模屠杀、强奸和饥饿。如果这个国家没有能力或者不愿意履行它的这种责任,那么国际社会就应当对此进行干预,从而代替这个国家履行这种保护的责任。)

二、观念的演化与实践的创新

首先,中国对待国际干预的观念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演化。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虽然我们仍然坚持不干涉内政原则,并将其继续作为外交的指导原则之一,但是对于合法、合理的国际干预不再像以前那样坚决抵制。这充分反映在对待联合国干预与国家主权委员会提出的“保护的责任”理念的判断上①。这种理念强调了尊重人权的重要性,同时也对国际法的基本原则,特别是不干涉内政原则造成了冲击,这引起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社会广泛讨论。虽然有的中国学者担心这种信条会被西方大国当作进行未经授权的军事干涉合法性的理由,[6]但是也有学者认为,“保护的责任”的概念可以缓和“人道主义干预”和“尊重国家主权和不干涉内政”这两种信条之间的刚性冲突。当然,中国学者普遍认为,建立在“保护的责任”基础上的国际干预只有在具备合法性的前提下才能够实行,即国际军事干预必须获得联合国安理会的授权。[7]另外,2004年,中国还签署了联合国关于应对威胁、挑战和变革的高级会议的题为《一个更安全的世界:我们的责任》报告,该报告认同了“保护的责任”概念。中国还支持联合国2005年峰会成果,这一成果声明:“国际社会通过联合国,有义务采取适当的外交、人道主义和其他和平手段,在遵守联合国宪章第六章和第八章的基础上,保护人们免受大屠杀、战争、种族清洗以及一切反人道的罪行的侵害”。[7](P3)

其次,在实践上中国由置身于联合国维和行动之外到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自从1988年中国参加了联合国维和行动特委会以来,在联合国授权下,中国在全球共进行了22次维和行动。中国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显现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地区广泛。基本上包括根据联合国授权需要进行维持和平的地区,如中东、非洲和亚洲。第二,人数越来越多。截至目前,中国派出了超过7000名维和人员,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第三,获得广泛赞扬。中国维和人员在多种气候恶劣、政治环境险要的条件下,显示了奋斗精神和牺牲精神(有的军官甚至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与当地民众和睦相处的人道主义情怀以及同友邻部队的合作精神。所有这些,赢得了联合国维和部队和国际社会的赞扬。第四,严格遵循维和行动的“当事国同意、非自卫不使用武力、保持中立”等原则。通过维和行动,中国政府不仅积累了大量的冲突解决经验,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更为重要的是,深化和内化了“出于保护的责任”的概念。在苏丹达尔富尔危机问题上,中国从前期的不介入,到后期积极推动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关于达尔富尔问题决议,就是一个明证。

再次,中国还广泛参与各种类型的国际和地区合作机制。中国与国际社会共同就伊朗核问题进行谈判;积极倡议通过六方会谈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此外,中国还主导构建了上海合作组织,并且在该机制的框架下进行了联合军事演习,积极参与东亚峰会等地区安全和合作机制。事实上,从广泛的意义上讲,这些行动可能已经超越了传统不干涉政策主张的范畴。[7](P3-4)

需要说明的是,中国现在是并且将来依然是在联合国授权下或其他地区多边组织框架内采取共同行动。但是在全球化带来的日益严峻的挑战面前,中国在保护海外利益方面的需求将会日益增加,这就必然要求中国认真考虑其在面对突发危机和回应海外利益以及海外公民利益方面应有的权利乃至责任。

三、中国不干涉内政原则演化的背景

(一)硬实力提高的必然结果与软实力提升的客观需求

首先,硬实力的提高表明中国有能力为世界的和平稳定发展做出贡献。一方面,经过三十年的高速经济发展,中国政府和社会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这就为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伴随中国国力的增长,其国际影响力在认同的基础上稳步上升(如两次金融危机期间),这些为中国贯彻自己的意图奠定了合法性基础。另外,中国提出科学、可持续发展,当前诸多影响发展的全球性问题如环境恶化、能源短缺等问题,使得中国有责任为解决这些问题做出努力。其次,伴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也需要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责任越大,就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权力增长,而权力的增长是外化和内化的结果。外化,即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外部世界期望中国承担更多的治理成本和责任,从而赋予其相应的权力。内化,则是指中国积极主动争取与自己大国责任相匹配的权力地位。这就需要中国更多地参与国际事务,参与国际制度的建立和建设,参与国际冲突的解决——在联合国框架内或在其他地区和多边机制范围内。

再次,提升软实力客观需求。“软实力”是通过精神和道德诉求,影响、诱使和说服别人相信和同意某些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制度安排,以产生拥有“软实力”一方所希望的过程和结果。归根结底,“软实力”是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同化力与规制力。[8]对于中国来说,之所以要特别重视“软实力”的发展,是因为“作为后起的大国,中国与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相比,差距最大的不是国内生产总值和军事实力,而是各种软力量。这些软力量包括内部软力量如制度创新、人力资源、文化辐射力、凝聚力与亲和力、高科技研发能力和外部软力量如国家形象、国际机制的控制力、国际规则的创制力和国际义务的承担能力等。其中尤其以政治体制、核心价值观、国家认同和凝聚力等非经济因素作为综合国力或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提升和强化解决软力量,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复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是强国战略的必经之路。”[9]

某种意义上讲,“软实力”的关键就在于影响力和认同。具体到不干涉政策而言,不论西方是出于真正的认同还是转移负担而要求中国在国际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国外有学者对中国“软实力”合法性提出了挑战,“就软实力合法性而言,中国政府必须要考虑国际社会对人权的日益关注程度,否则,中国政府会将自己苦心经营的正面形象毁于一旦。”[10]那么,从获得认同和提升“软实力”的角度,中国有必要改变观念和调整政策,以加大对冲突地区的管理力度。

(二)中国政府“学习”能力增强的结果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仅取得了辉煌的物质成就,也带来了观念领域的深刻变革,而观念领域的变革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在与国际社会互动进程中学习的结果,中国对外政策理念的变革,包括对不干涉内政原则的重新认识,正是中国政府学习能力增强的结果。

首先,学习能力的增强带来了对国家利益的重新认知。正如恩斯特•哈斯指出的:“当新的知识被重新定义国家利益的内涵时,便发生了学习过程。”[11](P456)虽然世界各国对待国家利益可能有着不同的认知,但不可否认的是,国家利益概念的界定和其内涵均具有共性的成份,例如,核心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安全利益和文化利益;海外利益概念的提出及对其的维护和追求;海外公民权益的维护等。在这方面,西方发达国家远远走在了我们的前面,同时也提供了诸多成熟可操作的经验,这可以为我所用,从而减少摸索成本,增加收益(如索马里护航)。

其次,改革开放带来的另一变化就是中国市民社会的长足发展,政治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这从内部加速了中国政府的学习进程,促使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一方面,随着经济的繁荣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与国际交流的扩大,造就了一大批具有远见卓识的社会精英,他们对决策层的影响越来越大。另一方面,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科学技术发展和普及不仅惠及民生,而且便利了民众对国际事务表达观点的热情和广度,例如互联网的普及等,这种情况就使得政府可以迅速获取民心所想和民情所向,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政府决策(如小泉时期的中日关系)。政治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再加上政府越来越强调学习(如政治局定期的学习模式、全党开展的深入学习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中国在一定程度上修正和调整传统的外交理念提供了社会动力和合法性支持。

(三)全球治理以及中国发展对周边安全稳定环境的需求

(注:①王逸舟认为当今中国外交亟待解决的三个需求之一便是主权需求。详见王逸舟:《全球政治与中国外交》,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伴随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全球治理被提上国际议程。俞可平认为,“全球治理,指的是通过具有约束力的国际机制解决全球冲突和诸如生态危机、跨国犯罪、能源危机、粮食危机、人口、移民和人权等全球性问题,以维持正常的国际政治经济社会秩序。”[12](P17)全球治理的目标应该分为三个层次:解决困扰各国的各类冲突和矛盾,以增进和维护国家利益;建立稳定的、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达到超越国家、种族、宗教、意识形态的全人类的普世价值——自由、民主、公平和正义。而其主要途径则是依赖多边主义。根据约翰•鲁杰的观点,这又包含三个层次:国际秩序,特定国际生活领域中的宪法性的规则,类似于原则,虽然没有强制性禁止属性,但是具有约定俗成共同遵守的特性;国际机制,指的是构成秩序的功能性或者部门性的内容,比秩序更为具体;国际组织,有总部、文件的抬头、投票程序等。[13](P13-14)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发展。换句话说,中国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积极从事于全球治理的基础上。而要通过上述手段实现全球治理的目标,则肯定涉及国家主权的部分让渡,这将不可避免对主权原则构成挑战,从而对不干涉内政原则形成冲击。

对周边安全稳定环境的需求。从地区层次来说,中国的发展同样需要一个安全稳定和平的周边环境。就目前而言,中国周边主要存在以下不稳定因素:国际冲突源众多,如朝核问题、印巴冲突等;海洋权益存在复杂纠纷;边界争端尚未全部解决;影响边疆地区安全的其他不稳定因素,如三股势力。上述许多问题的解决,则需要通过类似全球治理模式的地区治理才能实现。

四、结论

理论是历史的产物,同时也是发展变化的。恩格斯说过:“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14](P284)不干涉内政原则也不例外。它是历史、经济、社会和政治状况综合作用的结果。它从起源到演变成为公认的国际交往准则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面对变化了的国际环境,中国政府应该对不干涉内政原则有相应的观念演化和实践创新。

不干涉内政原则作为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为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融入国际社会,获得国际认同发挥了重大作用。时至今日,它依然有着其不可替代的作用①。但是它也有需要适应形势发展的一面。总体而言,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际操作来看,它的适应需要且事实上遵循以下方向:首先,其基本出发点是为了世界和地区的和平稳定发展,当然这符合追求中国国家利益的要求。其次,与前者密切相关的是,面对全球化的新问题新挑战,出于增进和平,促进发展之目的,部分地认同“保护的责任”的理念。第三,在实际行动中,中国应该依据联合国授权,从而使对外政策和行为具有合法性和法理支持。

参考文献:

[1]吴兴佐国家主权:民族国家永恒的原则[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1995,(4)

[2]张丽华传统主权理论发展脉络探析[J]长白学刊,2006,(2)

[3]俞正樑当代国际关系学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4]殷仁胜,李国际挑战与对策:全球化时代的不干涉内政原则[J]全球视野(理论月刊),2007,(2)

[5]俞正樑等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6]李斌《保护的责任》对“不干涉内政原则”的影响[J]法律与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7,(3)

[7]庞中英中国:合作伙伴还是防范对象?[Z]中国与外部世界关系新变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2008

[8]JosephNyeAmericaMustRegainitsSoftPower[N]InternationalHeraldTribune,Tuesday,May18,2004

[9]王沪宁作为国家实力的文化:软权力[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3)

[10]季北慈等中国软实力资源及其局限[J]国外理论动态,2007,(11)

[11]王逸舟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2]俞可平全球治理引论[A]庞中英中国学者看世界:全球治理卷[C]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

维和行动范文篇10

论文摘要:中美两国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最特殊的一对双边关系,它远远超出了双边关系的范畴,成为一对影响世界的大国关系。中美经贸关系,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举足轻重,中美关系的阴晴冷暖对世界将产生重大影响。

中美建交27年来,两国关系一直在跌宕起伏中向前发展。主席于2006年4月对美国的正式访问期间,将中国与美国的关系定化为“建设性的合作者”,指出:“中美两国都有进一步发展两国关系的强烈愿望,都认识到中美关系已远远超出双边关系的范畴,越来越具有全球意义。”在访问中,胡主席多次强调要从全局高度,用战略眼光来看待中美关系,看待中美关系取得的共识和存在的分歧。这刘。于推动两国关系的稳定健康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科技信息化的世界大环境下,中国和美国作为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两个大国,两国关系的阴晴冷暖对全球经济、政治、安全等产生着巨大影响.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中美经贸关系发展影响全球

经贸关系作为人类最古老的联系方式,在中美关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美国亚洲协会主席卜励德认为,经贸关系是中美关系的“压载舱”,中美关系之所以能够经历政治上的风风雨雨而稳步前进,正是因为有了经贸这个压载舱。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步入21世纪的中美经贸关系有了进一步发展,其增速之快、数额之大已远远超过双边经贸关系的范畴,具有越来越大的全球影响。

(一)中美经贸关系推动美国产业国际分工的深化

中美经贸关系发展迅速的原凶之一,在于中美贸易有着极强的互补性。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个尚待继续开发的大市场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中国的对美贸易以加工贸易为主,出口的产品以劳动密集产品为主。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拥有雄厚的资本和先进的科技开发水平。借助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力,美国的国际分工已进入一个更高层次,加速向海外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直至将一些产品的生产令部转移到海外并把产品返销回国内,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中国在改革开放后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抓住这一机遇,大量接收从美国等西方发达幽家转移来的劳动密集型加工工业。资料显示,中美建交以来双边贸易额增长了80多倍,美国已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和最大的出口市场。中美贸易让美国尝到了甜头,加快了产业的“离岸化”步伐,对美国国际分工向更高层次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美国已经停止生产一系列低端劳动密集型产品(包括内衣及一些日常消费品),一些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如飞机、汽车等,也通过跨国公司的作用住伞球范围内生产,这势必将带动劳动力的转移,推动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仞向亚洲的韩国等国家和地区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带动当地经济飞速发展,促进当地产业结构的调升级。进入80年代后,也带动了中国、印度、越南等国的发展。有理由相信,中美经贸易关系的发展,对美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加快产业转移步伐,不仅对中美两国而且对世界将具有越来越大的积极意义。

(二)中美经贸关系影响美国国内利益集团的态度

美国是利益集团高度发达的国家,其数量和种类堪称世界之最。利益集团是以维护自身、团体利益为基础而结成的组织和团体。它有两大明屁特点:一是允许外国利益集团在美国进行院外活动;二是各利益集团在竞选活动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各类利益集团通过直接和间接游说、法院诉讼、影响选举等方式,直接或间接改变政策制定的过程和环境,进而对美国内外政策产生重大影响。

截至2005年,美国在华投资项目超过4.9万个,几乎涉及各种领域、各个行业,实际投资额累计510多亿美元,中国已成为美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和增长最快的出口市场。日益扩大的投资使越来越多的美国企业认识到,在中国有太多的利益需要维护。因而,一些大企业在许多涉及自身利益的问题上,时而相互合作,时而结成同盟以维护自己的利益。比如在1996年,由IBM发起,GE、GM、A十&十等公司参与组成的“加州美中关系联盟”,以促进基层群众对中国的了解为目的,争取一劳永逸的解决美国对华最惠国待遇问题。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一个以儒教文明为主的国家,同美国以信奉基督教为主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意识形态上存在着很大的分野。正因为如此,美国自诩为民主国家并长期攻击中国为所谓的“极权”主义国家,导致两国在二战后20多年的敌对。冷战结束十几年来,美国一些人固守冷战思维,谋求建立以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美国在谋求世界霸权的过程中,动辄以武力或经济制裁等手段向中小国家施压,妄图使这些国家臣服或听命于它。在当今世界经贸关系日益密切的背景下,如果美国重蹈覆辙。必定会使自身利益首先受损,而受损利益集团无疑将会以各种方式对政府行为大加阻挠。在对华政策L,美国日益壮大的国内对华友好利益集团,通过各种方式影响美国政府的对外政策,有力地牵制了美国的新保守主义思想和单边主义政策,使美国的政策逐渐向中间路线靠拢。

美国国内对华友好利益集团的增多,打破了美国国内利益集团长期以来单一的利益构成,实现了美国国内利益的多元化,有力地抵制了美国一贯的国家利己主义。所谓国家利己主义,即以国家利益的名义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产业等等,都是美国国家利己主义的突出表现。这一切是美国长期奉行实用主义、消费主义和个人主义带来的必然结果。而对华友好利益集团将对美国一贯的单一利益产生冲击与抵制,对于美国真正担负起一个大国的责任,实施、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积极意义。

二、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

(一)建设性合作关系本身影响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中美两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和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未来主要崛起大国之一和现有的唯一超级大国。这一客观存在,双方在一些利益上产生矛盾与分歧是很正常的。布什总统.任之初,将中国定位为“战略竞争对手”,更凸现出这一特点。9.11之后,以反恐为契机,中美两国开始向建设性合作关系发展。在笔者看来,中美两围的建设性合作关系本身就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产生影响。和平共处、广泛合作、共同责任是建设性合作关系的重要特征。和平共处,是两国合作的首要前提。面对一个崛起的中国,美国国内右翼势力借助“传统安全威胁论”、“文明冲突论”等向中国发难,认为两国必然发生冲突,并称这是“大国政治的铁律”,为此而大肆宣扬“中国威胁论”。而建设性合作关系,不但肯定了中美两国的长期共存性,更重要的是提出了合作的问题,合作成为维系两国关系和保障共存的纽带。9.1l之后,两国关系得以逐步改善,在很大程度上是双方都认识到在很多领域存在广泛的共同利益,开展多领域、多层次、多元参与的合作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伴随中美两国合作的广泛开展,又为解决一系列地区和国际问题,缓解地区紧张局势等将产生积极影响。共同责任,则是针对建设性而言的。不断完善日趋成熟的中美关系,共同担负起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责任,必将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总之,和则两利,对抗俱损。

(二)中美合作对于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将产生积极影响

9.11事件震惊了美国和世界,美国随即将反恐作为全球战略的第一要务。恐怖主义成为当今世界的全球性问题,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以及各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直接的威胁。恐怖主义极强的流动性、极大的破坏性、极高的跨国性、范嗣的广阔性、种类的多样性和目标的不确定性等特点,决定了打击恐怖主义国际合作的必要性。反恐这一全球性问题的复杂性,使美国不得不适当收敛单边主义政策,寻求多边合作来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

中美建没性合作关系有利于提高国际反恐的效率,维护世界的安全。在全球化时代,通信交通的全球开放性与通达性,电视卫星、国际互连网和其他覆盖全球的传播模式,已被恐怖主义组织当作搜集情报、传递信息的工具。随着冷战结束后全球军火贸易的迅速发展,使恐怖主义比较容易得到更为现代化、更具杀伤力的武器。这些情况决定了国际反恐斗争要同打击跨国武器走私和跨国洗钱等跨国犯罪相结合。由于恐怖组织多生存在地理位置复杂、经济落后、多民族和多宗教的地区,又决定了国际反恐要团结-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中国作为一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与占世界2/3的第三世界国家有着天然的、密切的联系,并保持友好的经贸、文化往来。中美两个大国的合作将实现优势互补,使国际反恐领域的合作更有效率。

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有助于消除恐怖主义根源,真止实现标本兼治。防范打击恐怖丰义是手段,消除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源则是根本。在中国看来,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源,在于经济全球化发展所导致的南北差距扩大、贫困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动荡。冷战结束后,被掩盖的民旅、宗教、领土矛盾凸显。而民族分离主义和宗教极端势力利用这些矛盾进行煽动,则是造成许多直接恐怖袭击的诱因。中国主张世界各国负起责任,根除恐怖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在这方面,美国同中国存在较大分歧。美国认为,恐怖主义根源丁贫困落后地区的专制腐败和所谓的“失败国家”的存在,导致这些国家政局不稳,暴力蔓延,并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安全稳定构成威胁。为此,将推行美国式的民主和价值观,作为铲除国际恐怖主义根源的保证。美国依照这种逻辑,在反恐初期谋求成为世界反恐的领导者,并以反恐为名,干涉别国内政,甚至打着反恐旗号谋求世界霸权..中国积极参与反恐战争,对牵制美国反恐的“双重标准”,对于根除恐怖主义的根源,避免陷入“越反越恐”的泥潭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中美合作对推动世界军控进程意义重大

说起今天的核军控和核裁军,迩要粗略同顾一下核武器发展的历史。存二战即将结束之际美拥有了核武器,并将核武器投入了实战。核武器的人威力让人们认识到,它的存在和使用是非常危险的骤然而至的冷战风云,美国和前苏联两个超级大国无休止的军备竞赛,最终在地球上出现了一个最多时接近6万枚核弹头的可怕局而,使全球笼罩在核武器的威慑恐怖之下。冷战结束后,一些核武器、核技术随着军火贸易的发展存全球范围内扩散,给世界的和平与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非传统安全威胁上升,地区核问题、地下核走私网络的曝光等,凸显出国际防核扩散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中美两国作为对世界和平与安全负有重要责任的大围,作为NSG(核供应国集团)的成员国,进一步深化两国在防扩散领域的合作,对于维护国际防扩散机制,加强国际防扩散机制的普遍性和有效性,最终实现无核化具有积极意义.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美两国在军控领域的互动与合作,对世界军控进程的推动,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积极影响足以显示出两合作的重要意义。1995年,《核不扩散条约》缔约国召开审议和延期大会,关系到条约能否无限期延长。中美两国利用各自的影响,动员与会国家支持条约无限延期。在中国的影响下,不结盟运动国家对条约无限延期提供了必要支持。在朝核问题的解决上,更凸显出中美合作的重要意义。在危机发生之初,中方面运用自身特殊的影响力,尽最大努力敦促有关各方谨慎行事,同美国广泛交换意见,避免采取可能导致局势失控的过激言行。在中国的反复劝说下,美朝举行了双边淡判,签署了《美朝框架协议》,化解了可能爆发的冲突。之后,中方代表开展穿梭外交,深入同各方交换意见,促成了四次六方会谈的成功举行并取得一些积极成果。

(四)中美在联合国框架内的磋商与合作至关重要

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对于维护联合国权威,提高联合国效率,进而维护世界和平、安伞与稳定具有积极意义联合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有主权同家合法政府组成的政府问国际组织,是际社会参与国家最多,影响最大,在解决全球和地Ⅸ性问题上最具权威,最具合法性的机构.联合国存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共同发展中发挥着其他国际组织和任何一个国家和国家集团所不能取代的重要作用。中美两国作为联合围的创始会员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联合国中的合作或纷争都将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安理会是联合同机构中唯一有权采取行动维护世界和甲的机构,也是大国在联合国框架内进行博弈的主要场所。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对于两国在联合及其安理会框架内加强合作磋商,合理使用否决权,使否决权真正成为实现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安全阀”至关重要。中美两国建设性合作关系的发展,共同利益的增加意味着两国在联合国框架内能够继续加强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