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性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0 01:21:44

突破性范文篇1

加工贸易是一国利用本国的生产能力和技术,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进口原料、材料或零件,加工成成品后再出口的一种贸易方式。伴随着国际分工的日益深化和专门化生产的日趋成熟,加工贸易的发展空间空前广阔,充分利用本国的劳动力资源和技术含量获取加工货物的更高附加价值成为了众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承接国际资本、技术和产业转移、拓展对外贸易、发展民族经济的一条捷径。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以优惠的保税政策吸引外资在沿海经济特区开展“三来一补”等加工贸易活动,从此,我国加工贸易得到了飞速发展。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981年的25亿美元激增到2006年的8319亿美元,增长了333倍;同期,加工贸易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从5.7%提高到48.6%。加工贸易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和重要增长点,对我国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江西省作为一个内陆省份虽然加工贸易起步较晚,但省内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充裕的劳动力为加工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近年来,在江西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省内各项优惠政策的鼓励下,江西加工贸易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在当前产业西移、万商西进的大好形势下,如何抓住江西省作为中部省份的地理优势,勇于承接西移的东部加工工业,突破性地发展江西加工贸易,并藉此扩大江西省的对外贸易,带动江西省经济快速增长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江西省加工贸易发展现状分析

(一)近年来,江西省加工贸易取得的成就。江西省加工贸易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主要以“三来一补”的简单加工业务为主。近年来,在“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的战略定位指导下,江西省加工贸易发展较快,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从2000年的1.99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13.72亿美元(见表1);从事加工贸易业务的企业也从2000年的74家增加到2006年的196家;纺织品、服装、钢材、稀土金属及化合物、农产品等成为了江西省的主要加工出口商品。

(二)江西省加工贸易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江西省的加工贸易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全国相比,差距仍然十分明显(见表2)。

2006年是江西省加工贸易发展最好的一个年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了13.72亿美元,但这仅相当于广东省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的0.4%,江苏省的0.8%,山东省的3.2%。同时,从表2也看出,广东、江苏两省的加工贸易均占本省外贸进出口总额的60%以上,而江西省的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对本省的外贸进出口总额的贡献率仅为22.2%,江西省的加工贸易尚未成为本省的优势领域。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江西省加工贸易仍未见有突破性的发展,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江西省加工贸易的加工商品简单、加工层次较低、加工链条短。以2006年为例,江西省加工贸易项下大类出口商品仅14种,主要是纺织品、服装、打火机、鞋类、智能卡等商品,加工还停留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加工上,技术含量低、附加价值低。

2.江西省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数量极少。2006年,江西省有进出口实绩的经营企业为1089家,开展加工贸易并有实绩的企业为196家,仅占18%。而广东省2006年实施了海关联网监管的加工贸易企业就达1833家,这些联网企业进出口总额已占全省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的68%。

3.江西省的加工贸易尚未产生规模效应。到目前为止,江西省内尚未形成系统的加工产业链。全省的加工贸易还处于星星之火状态,各个加工企业各自经营,互不关联,严重影响了加工贸易规模的扩大和整体效益的推进。

二、冲破江西省加工贸易发展瓶颈需抓住当前东部产业转移的契机

由于江西省底子薄、基础差、技术相对落后等原因,仅凭本省自身的力量,省内加工贸易一时难有较大的突破,但如果江西省能充分认识到当前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有利形势,并在与东部产业对接中突显本省的优势,加工贸易必将有突破性发展。

(一)产业转移。产业转移是指某些产业从一个地区转移到另一地区,是产业在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的动态变化过程。随着国际贸易与投资自由化的不断推进,跨国运输、通讯等经营成本大幅度降低,国际产业转移成为二十世纪后半叶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

[next]国际产业转移使全球经济呈现出了区域波浪式发展态势:经济发达地区的创新型产业激活了当地的经济,形成了经济高潮;当下一轮的创新产业出现时,这拔经济高潮转移至另一经济次发达区域,形成了当地的经济高潮;当这一经济高潮在当地失去动力时,又转移至另一经济欠发达区域,再次形成当地经济高潮。虽然产业在与当地对接时会受当地经济现状的制约而影响其效力,但对当地经济来说,无疑是参与最新产业的历史性机遇,会给当地经济注入新活力。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迅速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为了保持竞争优势,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步伐,重点发展具有更高附加值的创新性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而将附加值较低的一般劳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向其他国家和地区大规模转移,从而形成了当前新一轮的产业转移浪潮。

与此同时,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东部地区的加工贸易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已由劳动密集型加工业为主逐步转向以资本与技术密集型加工业为主,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等成为了主要的加工贸易行业,其中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增幅尤其突出。此外,高新技术产品的加工也占有了较大的比重。产业提升让东部地区在承接国外产业转移时有了更强的竞争力,为我国东部地区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但同时,也给东部地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近年来,随着东部地区民工荒的持续、环境压力加大、土地资源日益紧缺、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沿海省份生产成本不断攀升。有统计表明,现在沿海地区的生产成本已经高于中西部地区30%-50%。一些尚未进驻中国大陆的外资企业放弃在东部沿海城市设厂打算,而是直接把经营地点定在了中西部地区;有些已在沿海设点的外资企业也渐渐仅以东部城市作为面向世界的窗口,而把生产基地转移至成本较低的内陆省份。陆续向中西部迁移的沿海产业资本越来越多,这为中西部地区承载东部产业转移提供了空间。

(二)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江西省在中西部地区优势明显。在中西部地区当中,江西省具有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特别是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优势和条件。

江西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东邻浙江、福建,南连广东,西接湖南,北毗湖北、安徽,是中部地区唯一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三角区毗邻的省份,是东部沿海省份的后方;同时,江西省又位于中西部地区的前沿,是中西部地区走出去的必经之地。江西省与武汉、南京、上海、深圳、港澳等中心城市相邻近,直线距离仅六、七百公里。这种区位优势为江西省承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三角区这三个最具经济活力、最富饶地区的辐射,并为其配套服务提供了极好的地理条件。

江西省物产丰富,长期以来是东部沿海省份加工贸易生产所需生产原料的供应基地,水利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淡水养殖等资源非常丰富,极具开发潜力。

改革开放近30年来,江西省工农业有了较快的发展,产品的配套生产能力不断增强,飞机、汽车、医药、电子、信息、高新技术产品生产已粗具规模。在农业方面也已涌现了一批有特色、有规模、符合绿色环保要求的农副产品基地。近年来,江西省的交通运输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除原有的铁路交通枢纽外,南昌、九江均有较大规模的集装箱码头,六条高速公路相继竣工,省会南昌的国际空港也增开了直至韩国、澳洲的国际航线,基本形成了便捷的水陆空交通网,可以为加工贸易提供快捷的物流保障。

与东部地区相比,江西省生产成本较低,江西在工业用地、水、电、住房等方面供应相对充足,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劳动力成本只相当于沿海发达地区的一半左右。

广东、江苏等省加工贸易迅速发展的实践经验表明,一个区域加工贸易的发展是伴随着该区域充分参与国际分工,积极融入产业转移而发展的。江西省如能抓住此次产业转移的契机,切实以各种方式承接来自东部地区乃至国外的产业转移,江西省的加工贸易将冲破发展瓶颈,迎来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江西省的经济也将籍此迈入一个长期高速发展阶段。

三、围绕产业对接,江西省发展加工贸易的对策

1.提高政府对加工贸易的支持度,不断出台加工贸易优惠政策。近年来江西省政府加强了对加工贸易的宣传力度,营造发展加工贸易、愿意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氛围。2006年6月,江西省外经贸厅厅长杨洪基在中部博览会加工贸易梯度转移研讨会上以政府官员的身份做了热情洋溢的演讲,畅谈如何发挥江西省区域优势,发展加工贸易。目前,较为紧迫的是需尽快出台一些鼓励加工贸易发展的具体措施,如简化加工贸易审批手续、改进监管方式、提供加工贸易便利通道、缩短出口退税周期等。同时,政府应加强外经委、海关、税务和商检等部门的合作,共同加强对加工贸易的引导,有力地推动加工贸易向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方向加速发展。

2.加强招商引资的力度,激励西进产业在赣落户。东部产业转移虽已是一个必然趋势,但其他中西部省份也早已意识到了承接产业转移为当地经济带来的效益,如何让转移的产业落户在江西还看江西省的招商引资力度。

首先,要加强招商引资的宣传力度,要通过各种途径对外宣传江西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宣传江西对外商和外资的优惠政策,以吸引外资企业有兴趣驻足江西。

其次,要拓宽投入渠道,创新融资方式,要按照市场经济运行体制以及与国际接轨的要求,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坚持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建立内外资多元投入的机制,鼓励投资的落户。

第三,在宣传招商引资时,要特别注意突出江西省的自然生态保护意识,要注重资源消耗与综合效益产出比,尽量引进资金和技术密集型项目,杜绝环境污染项目;要因势利导,优化引资的产业投向结构,积极引导外资投向带动作用大的高新技术产业、机电设备、汽车、飞机制造等大规模的制造业等产业,直接促进江西省的产业结构升级。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降低生产、物流成本。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江西本省的基础设施建设要经得起考验。虽然目前江西省的大交通框架已基本形成,省会地区的城市建设和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也得到了加强,但各地市,特别是各县、乡、镇的基础设施状况让人担忧,部分乡镇的道路、水电依旧得不到保障。为此,江西省的基础设施建设要与沿海经济带的产业布局和腹地的产业发展结合起来统筹规划,要通过加强对交通网络的建设和规划,构筑现代物流大通道,畅通江西省走向海外市场的各个出入口,做到既通达沿海、海外又连接腹地。同时,要充分发挥江西省省内水利资源丰富的优势,集中力量,解决企业用水、用电问题,保证各乡镇工业园区的水电正常运行。

4.以科技进步带动产品深加工,拉长加工贸易产业链,引导产业升级。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过程中,江西省要依托当地已形成的加工产业基础,以科技创新为突破口,有针对性地引进具有先进技术的企业在省内投资,借助外力,加快本省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同时,要加大对配套企业的科技、资金和信息的支持,发挥政府、科研单位和中介机构的作用,为有能力进行配套生产的本地企业提供技术咨询、联合技术开发、人才培训,努力提升这些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以加快推动产业纵深发展和推进产业升级。

5.建立加工贸易产业园区,打造加工贸易企业的航母,推动加工贸易集聚发展。园区化发展和规模化发展是引导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江西省要结合目前本省的工业园区建设发展规划,建设一批加工贸易产业园,对在赣落户的新建、扩建、改建大型项目实行园区化管理,充分发挥产业园区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在引进企业进驻加工工业园区时,一定要在引进大企业、大项目上下功夫,通过这些大企业自身的凝聚力,在加工园区形成带动效应,以点带面,形成辐射作用,从而拉动全省加工贸易集聚发展。

参考文献:

[1]隆国强.加工贸易发展问题研究[J].国际贸易,2006,(9).

突破性范文篇2

物权法较好地解决了“住宅土地使用年限缩水”的问题!

土地使用权70届满续期的问题是多年来关注的焦点,物权法明确规定: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间届满的,自动续期。这无疑给大家吃了定心丸。不过,所谓“自动续期”延续搜狐网的只是建筑物使用权的权限,并不是土地所有权,所以一旦建筑物报废,土地将收归国家,因此,提醒业主好好保护物业,70年以后只要建筑物还健康,那么建筑物还是你的,所以提醒业主要好好养护自己的房子”。

同时,这一规定还较好地解决了“住宅土地使用年限缩水”的问题。在以往的消费维权方面,我们经常碰到土地使用年限缩水的投诉和诉讼。因为住宅的土地使用年限一般是70年,但有些商品住宅项目由于项目的多次转手,导致房屋的登记使用年限缩水,而开发商为了不影响销售,也常常采取回避的态度,购房者拿到产权证后就发生了纠纷,或者要求退房或者要求补偿。笔者相信,随着新的物权法颁布以后,这类纠纷将会减少,因为按照物权法的规定,“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间届满的,自动续期”。显然缩水就不是什么问题了。

物权法明确了建筑区划内公共场所和公用设施的权属问题

道路、绿地、公共场所属于业主共有:物权法明确规定:“建筑区划内的道路,属于业主共有,但属于城镇公共道路的除外。建筑区划内的绿地,属于业主共有,但属于城镇公共绿地或者明示属于个人的除外。建筑区划内的其他公共场所、公用设施和物业服务用房,属于业主共有。”按照此项规定,小区建筑中的道路、绿地,是小区业主共有的地盘;小区内的其他公共场所、公用设施和物业服务用房,也是大家的地盘。这是首次立法明确了业主对建筑区划内的绿地、道路以及物业管理用房等公共设施的权益,也避免了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物业纠纷。同时应引起消费者注意的是,“属于城镇公共绿地或者明示归个人的除外”,这与现在有很大的区别,比如一层的花园,开发商往往赠送给一层的住户,以前这么作是违法的,现在来看,如果“明示”给了一层住户,是可以的。

小区的车位权属问题,物权法给出了明确的法律依据:目前城市居民私家车拥有量越来越多,小区的车库、车位的归属及使用就有相当大的争议,《物权法》作出了相对比较明确的规定。物权法规定,建筑区划内,规划用于停放汽车的车位、车库的归属,由当事人通过出售、出租或者附赠等方式约定。占用业主共有的道路或者其他场地用于停放汽车的车位,则归业主共有。关于地下车库的归属自来就是争议焦点,此次物权法也并没有对其原始权利进行法定,而是由当事人约定。有专家解释,车库由于需要经营管理,强制由业主共有并不妥当。简单地理解,即地上车位属于业主,地下车库由开发商和业主约定。

是否聘请物业服务企业管理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由业主决定

物权法明确规定:“业主可以自行管理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也可以委托物业服务企业或者其他管理人管理。”“对建设单位聘请的物业服务企业或者其他管理人,业主有权依法更换。”“物业服务企业或者其他管理人根据业主的委托管理建筑区划内的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并接受业主的监督。”业主委员会或业主大会可选择物业管理公司或其他物业管理人进行小区的物业管理工作。也就是说,物业公司已经不再是小区业主选择物业服务的唯一选择。

虽然物权法对“其他物业管理人”没有明确的界定,但可以认为,这个所谓的其他其他物业管理人其实就是自然人或者几个人合伙。说白了,就是业主委员会可以和某个人或几个人签订物业管理合同,实行“包干到户”,比如一个人负责扫地,一个人负责修剪小区花卉等。

物权法规定,选聘和解聘物业服务企业由业主共同决定。短短十几年间,物业服务机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成为覆盖面广,对群众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的行业,而业主和物业服务机构之间的纠纷也逐渐多了起来。对此,物权法对成立业主大会依法共同维权作出规定。物权法明确,业主可以设立业主大会,选举业主委员会。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对设立业主大会和选举业主委员会给予指导和协助。

物权法规定业主享有楼宇“共有物权”的同时必须承担相应义务

自从有了“物业管理”,楼宇的“共有物权”就变成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那么,什么是“共有物权”?《物权法》第七十条规定:“业主对建筑物内的住宅、经营性用房等专有部分享有所有权,对专有部分以外的共有部分享有共有和共同管理的权利。”第七十二条同时规定:“业主对建筑物专有部分以外的共有部分,享有权利,承担义务;不得以放弃权利不履行义务。”这就使得众多产权人有了一个确定的参与“共有部分”产权范围内公共事务的权力和义务。

“共有物权”如何分到楼宇中各家业主那里去?《物权法》给出了一个特别智慧的解决问题的方向:“第八十三条:建筑物共有部分及其附属设施的费用分摊、收益分配等事项,有约定的,按照约定;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按照业主专有部门所占比例确定。”《物权法》之所以不硬性规定按照业主专有部分的面积所占比例分,充分显示了立法者的高超智慧!因为,建筑物的共有部分并不只是会所、平台、电梯这些大家平常可以感受的这么多,事实上更多的,大家平时注意不到的地方。比如对“外墙”、“屋顶”等这些典型的公共物权,权属问题如何确定就成为比较敏感的问题。

如何约定“公共物权”?《物权法》没有具体规定,而是规定了一个渠道:“第七十八条,决定本条前7款事项,应当经专有部分占建筑物总面积二分之一以上的业主且占总人数二分之一以上的业主同意,可以制定和修改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的管理规约”。总之,《物权法》颁布和实施,远不只是保护私人产权这么简单,她还使得众多产权人有了一个确定的参与自己产权范围内公共事务的权力和义务。

物权法从法律上明确和保护了业主权益

业主对业主大会或者业委会决定撤销权:《物权法》第七十八条第二款规定“业主大会或者业主委员会作出的决定侵害业主合法权益的,受侵害的业主可以请

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销。”这是《物权法》赋予业主行使撤销权的新规定。业主行使撤销权的诉讼属于民诉法撤销之诉,行使撤销权的主体限制在该小区的业主,除此之外的案外人无权行使。业主行使撤销权的内容,是业主大会或者业主委员会作出的决定,侵害业主的合法权益。业主大会或者业主委员会侵害业主合法权益的现象,常见有:业主委员会违规使用物业维修专用基金;改变物业管理用房的用途;业主大会以无效表决票通过投票表决;业委会擅作主张,没有业主大会决议授权,就提起诉讼。凡此种种,都是业主委员会损害广大业主合法权益的行为。业主行使撤销权以个人名义即可提起撤销之诉。

业主保护属于自己的维修基金有了法律依据:在物权法颁布以前,有多家媒体报道一些城市不法企业侵吞维修基金的情况,而业主的起诉却被法院从程序上驳回。理由是,按照国务院行政法规《物业管理条例》第63条的规定,违反规定挪用专项维修基金的,由所在区县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追回挪用的专项维修基金。对于专项维修基金被挪用的,应当行政救济程序前置,因此驳回了业主的请求。但物权法颁布以后,这个问题将会发生改变。物权法明确规定,“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的维修基金属业主共有”,“业主对侵害自己合法权益的行为,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突破性范文篇3

一、编好教材

解放以来,从全国范围讲,可以说没有过真正的写作教材。近些年逐渐重视了写作规律、写作方法的教学与研究,但还在初级阶段,没有真正形成科学体系。写作知识和练习还统在阅读教材之中,散见于每单元的最后或课后的个别练习中。这些知识和练习东一láng@①头,西一棒子;或重复,或遗漏;无论从量还是从系统性、科学性,即使从形式上说,都无法称其为“写作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根本。没有教材,教学没有明确目标。虽说“教学大纲”里也有“记事写人,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一类文字,但对于写作教学来说,过于简约笼统。教师教学充满了盲目性。没有教材,教学没有科学序列。现行中学语文教材基本上还是按体裁分单元的文章选读,对写作,虽说编者也有整体想法,但还是缺乏写作本身的科学序列。这种写作教学,既谈不上在哪一点上与小学接轨,也说不上为中学生的深造或就业作了怎样的准备。没有教材,教学没有可靠依据。教师们认为,教完课本上的课文就算完成教学任务;至于作文,一学期九篇多了,八篇可以,七篇、六篇也够了。上写作课,没有“写作备课本”,没有“作文批阅记录”,没有“作文讲评提纲”,也不讲写作知识。好些的,出个题目,说上几句;差些的,干脆挪作讲读课。写作教学充满了随意性。没有教材,质量无法准确检测。高考是选拔性考试,作文阅卷人尚且抱怨没有一把比较客观的尺子,以致同一篇作文见仁见智,中间相差十几、二十分;高中会考是素质考试,要判断学生作文是否合格,没有个明确恰当的标准,怎么评分?学生期末考试作文,教师主要根据自己好恶打分,分数又怎能公正地评价学生写作水平?似这样无目标、无序列、无计划地教学,无标准地检测,中学写作教学怎能不陷入沼泽泥潭之中?

中学写作教学为什么无教材?原因可能有三:其一,对写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其二,没有跳出“多读就能写”这个认识的怪圈。几千年来人们表面地理解“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把“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片面化,至今还有不少人认为:“指导和要求学生阅读、领悟、熟记课文是提高语文教学水准十分有效的途径,它不仅有助于学生阅读和写作水平的提高,而且有助于学生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的培育。”把阅读的作用扩大化、绝对化,以读,这就是几千年来中国的语文教育只有“文选”,而没有写作教材的根本原因。其三,无论哪门学科,都有不同于其它学科的许多知识点和特殊的规律。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对写作的研究很不深入,对许多重要问题的认识尚处在朦胧状态,比如:中学写作教学一共有多少个知识点?哪些知识点怎样排列构成写作的哪种能力?按照写作规律,这些能力应该怎样排列?……这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就无法构成写作的科学序列,所以也无法编写中学写作教材。

叶圣陶先生晚年曾多次说,要把语文能力训练的序列找出来,排个合理的顺序,使语文教学科学化。国家课程教材研究所的庄文中先生也说:“本世纪初以来,语文学科没有建立一个得到基本共识的比较成熟的教学体系,这是语文学科的主要问题。”基于上述认识,笔者认为,中学写作课的当务之急是:“抛开邪说杂念,迅速组织一批专家,会同部分既有研究能力又有中学写作教学经验的教师,深入研究写作规律,编出一套切实可行的中学写作教材。”有了一套科学的切实可行的教材,中学写作教学就会彻底摆脱盲目性、随意性,跳出沼泽泥潭,踏上迅速辉煌的金光大道!

那么,中学写作教材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换句话说,依据教材,教师主要应该教些什么?

二、教给方法

吴疆先生在《善学,师逸而功倍》中介绍了一位教育家曾作的比较:同是画苹果,在美国是由老师拎来一筐鲜果,由学生任意拿一只便去作画;在中国则是由老师在黑板上画一只标准苹果,规定好先画什么,再画什么,什么地方涂上什么色彩……然后叫学生照着黑板上的苹果作画。结果,美国孩子笔下的苹果如南瓜,中国孩子笔下的苹果像苹果。从表面看,“中国”老师的错误在于只把结果告诉学生,越俎代庖,抹杀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美国”的教师则过于撒手,放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造成了教育的“少慢差费”——学生把苹果画成了南瓜就是最有力的证明。假如教师拿一筐苹果分给每人一只,然后给他们指点:怎样多角度地观察;怎样寻找并概括苹果的外形特点,形成心像;又怎样把心里的苹果画在纸上,再作一番示范。我想,效果是会不言而喻的。可见,无论是“中国”教师还是“美国”教师,实质上犯了同一个错误:没有教给学生“方法”。

“方法”是认识事物、表现事物进而改造事物的窍门、秩序,是由已知或条件通向未知与成功的桥梁。掌握了它,就会省时省力,事半而功倍。对于教师教学,早在十八世纪法国教育家卢梭就说过:“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卢梭把“教方法”提到教学的核心的高度。他认为,教师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教方法”。叶圣陶先生说“课本只不过是个例子”,用这个例子教什么?教阅读方法,教写作方法。

我们很多教师不明白教学的核心任务是“教方法”,教阅读,把段落大意、主题思想这些结果抄给学生,像上述的“中国”教师;教写作,却像“美国”教师,什么也不讲,硬要学生去作。试问:从观察生活、积累素材,到选材炼意、谋篇布局,最后起草行文、修改定稿,哪位教师拿出语文课堂教学的三分之一时间系统地讲过写作规律、写作方法?而对学生的作文却次次要求:中心突出,主题鲜明,结构完整紧凑,语言生动流畅……这样的写作教学,学生把苹果画成了南瓜,该打谁的手心?同志曾经说过:“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这话讲得何等好哇!

问题的严重性在于,几千年来,特别是解放四十多年来,人们认为作文无“法”,致使中学与作课堂不讲“法”,写作训练不练“法”。文章写作有没有“法”?议论文结构的三部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是“法”;散文的“彩线串珠”就是“法”,小说的“抑扬”、“跌宕”、“杂取”、“细节”就是“法”……可以说,整个写作过程从蓄势、激发到运思、行文以至成篇,“法”贯串始终。只不过到现在,我们没有很好研究罢了。

语文学习的本质就是“使学习者通过学习能够对语文实践活动的模式进行熟练的操作”,即“对语文实践活动模式的操作达到一种无意识控制状态”。如果你能考察作家成功的道路,就会发现一个共同的原因:读书多——连高玉宝、高尔基一类作家也概没能外。为什么要多读书?就是想在多读中搜寻写“法”,掌握写“法”,以达到不想“法”而能用“法”的程度。因此,著名作家管桦说:“语文教师必须给学生讲解文章的‘法’”。只有让学生掌握了“法”,融会贯通了,学生的作文水平就会迅速地大面积地提高。

教给写作方法,是中学写作教学能否跳出沼泽泥潭的关键。但是,怎样才能让学生快速掌握写作方法?

三、抓住模仿

学写作,必须从模仿开始。

从写作的思维过程看,模仿是认识事物必不可少的途径。作者偶然看到某种事物引起兴趣,便会再次有意识地仔细观察,心理活动进入“浅度心理场”。经过多角度仔细观察之后,加进自我意识,心理活动进入“深度心理场”。在这个心理场中,思维首先对事物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进行模仿,然后与别的事物进行对比分析,或用别的事物去干扰撞击,探求其内在实质,接着对其实质进行模仿。经过这样多次模仿,人对这个事物的认识就进入了完整深刻的阶段,最后才能通过语言系统,使事物变成写作的题材。

从写作能力的形成过程看,模仿更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阶段和十分有用的方法。写作能力不是一种知性活动,它既不是人类生理上固有的,也不构建在简单认知的层面,而要经过细致的有序的训练。这种训练分三个阶段:模仿→反复迁延→内化完成。学生读了某段文章,在老师的点拨下,对某种写作方法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这种写作方法的特点、适用范围和运用程序在学生大脑中形成了一定映像(以上属于认知范畴),再在老师的指导下,依照映像进行模仿训练,使映像由感性逐步向理性过渡,并把这种映像的理性思考内贮在头脑中,外化为一种技能。在以后的训练中,教师再指导学生把这种技能反复迁延,加深拓宽,使这种技能深深铭刻在头脑中,达到操作程序自动化,写作的这种能力就形成了。

从以上简单分析可以看出,模仿是写作训练的初级阶段,仅仅停留在这个阶段当然培养不出写作能力,但模仿却是培养能力这个训练链条上必不可少的一环,是开始训练的最好方法。令人忧虑的是,至今还有许多同志对模仿的意义、作用认识不足,盲目地反对模仿,错误地跳越模仿,一开始就让学生写“主题鲜明、结构完整、语言生动”的文章,这种缺乏梯度的训练,怎么能使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迅速提高呢?

值得进一步强调的是,文章是写作的结果,“法”隐藏在文字中,又和一些非“法”的东西相错杂,学生的悟性相对低一点,学习方法又不尽合理,要从文中剔出“法”来加以有意识的认知、模仿、迁延以至熟练运用,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千百年来大部分读书人常常因为缺乏科学的指导跳不出书来而“淹死”在书中。改革开放需要迅速培养大批人才,仅靠学生自己“多读多写”绝对满足不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如果说,封建社会把“多读多写”奉为金科玉律不必过多指责的话,在语文教改已取得不少成绩的今天,为什么不应该尽快实行一套更科学的方法?

突破性范文篇4

1.突破性创新的三种情形。企业面临的环境不确定性主要有:需求不确定性、竞争不确定性、技术不确定性等,其中竞争不确定性对企业的生存发展造成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方面。因此,通过非市场与低端市场进行突破性创新就成为不确定性下战略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产品的性能结合了技术和消费者的需求,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不仅决定了产品性能的发展方向,也决定技术市场化的成败。Christensen正是观察到技术发展的轨迹与市场需求的轨迹不同步,二者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会出现偏离现象,由此提出性突破性创新理论。驱动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动力是杠杆作用最大的产品性能特点,它是潜在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或服务的过程中所考虑的主要因素。Paap和Katz指出突破性创新的技术替代有三种情形:第一种情形:现有的主导驱动力中仍存在相当需求没有被满足,但是旧的技术已经成熟,难以再将产品性能作进一步的改进,而新技术能大幅度提高主导驱动力中包含的产品性能。第二种情形:现有产品的性能已经完全满足了消费者的某种需求,也就是产品性能已经达到了极限杆杠点,消费者对既有产品的主导性能已经不关心了,转而关注其他性能,而旧技术不能满足新的性能需求,只有通过新技术才能满足消费者新的需求。第三种情形:环境的变化往往促使消费者产生新的需求,这就引起了新的主导驱动力的出现。当原有技术能满足消费者新的需求时,技术替代不会发生,但是当原有技术不能满足新的主导驱动力时,将会形成产生对新技术的强烈需求。

2.创新流程与模糊前端。模糊前端是突破性创新的早期阶段,主要活动是产生创新构想、确认机会和初始机会评估(Leiferetc,2000)。这一组动态的活动构成了突破性创新生命周期过程的初始阶段,由于这一阶段突出的模糊性特点。模糊前端的特点是设计、影响项目结果的自由度是很高的,但改变的成本却很低。与后阶段相比,其信息量少、不确定性高,由此限制了其优势的发挥。创新构想的产生是突破性创新的起点。

二、大学生创业突破性创新模糊前端的实施方法

突破性创新项目需要明确顾客未来的需求,明确创新的出发点,冯希普尔通过研究表明,促进创新的决定力量并非生产商,而是用户和供应商。

1.领先用户法。顾客大多满足于现在产品提供的服务,不能预想将来的需求。“领先用户”则具有这种能力,许多研究证实了自己提供解决方案的创新用户的存在。如滑板运动、滑雪运动、冲浪运动的创新研究表明:几乎每种产品开发的源泉教师运动员而不是运动设备的制造者。

2.领先供应商。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交互关系是创新管理成功的关键。更多的制造企业进行产品或技术创新时,把视角转向供应商,与供应商联合进行技术创新。Akira认为制造商与供应商的关系在知识开发、资源利用、联合创新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在新产品概念提出时,领先供应商所提供的原材料能够刺激创意的产生。例如环保材料的产生,就使很多企业开始重新定位产品计划。在产品设计阶段,供应商早期参与能够确保供应商提供创新设计中指定的部件,并且提供必要的设备、工具和培训方面的投资。供应商参与产品设计会最大程度地减少设计的错误和减少下游创新过程中由于反复改进付出的高昂代价。因此,供应商参与产品设计将会得到低成本、高效益的产品和满足制造企业特殊需求的高质量部件。在新产品测试阶段,通过与制造企业的密切合作,供应商将获得早期的信息,包括技术特征、需要改进的部分。它还将获得更多的客户需求信息,并且尽早地对产品进行改进,提高客户的满足度,这对供应商和制造商的益处都是显而易见的。供应商深层次的参与这些阶段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当创新具有突破性的特性时,供应商参与对资源匮乏的制造企业进行创新的重要性与贡献将更明显。因为在每个参与阶段中,供应商专用性投资既增强了供应商对制造商的依赖程度,又为制造商提供了产品创新所必需的特殊资本;双方承诺的对称性确保了供应商与制造商高质量的互动和目标的共享;双方知识的互补性驱使双方不断弥补知识与信息差距,创造突破性创新所必需的新知识。Truffer认为供应商在不同阶段参与制造企业的产品创新,涉及到双方不同层次的员工,他们中也许有人正在寻求一个恰当的时机来推销他们的突破性创意,一旦供应商参与合作成功,便可以将这种突破性创新商业化。供应商参与的程度越深,企业突破性产品创新的绩效越高。然而,当需求发生突然或急剧变化时,企业的下游客户会及时向上游企业反馈需求信息,企业也会在恰当时机与新的供应商建立关系。Hakansson认为这种关系的建立需要在突破性创新的早期阶段产生,需要同于产品需求稳定阶段,产品需求的不确定促使供应商与制造企业进行积极有效的互动,可产生更多的突破性技术创新,同时也能纠正努力方向,满足市场需求。因此,需求越不稳定,供应商参与对制造企业突破性产品创新的作用越大。不同于产品需求稳定阶段,产品需求的不确定促使供应商与制造企业进行积极有效的互动,可产生更多的突破性技术创新,同时也能纠正努力方向,满足市场需求。

三、结语

突破性范文篇5

一、规划编制工作

季度目标:完成绿地系统、地下空间、市域建制镇污水处理等9个专项规划的中间成果;完成中心城区规划范围内农民集中居住区规划中间成果及新城区、东城区和滨江新城一期控规的中间成果;完成新城区建设、民生、公安、检察大楼的施工图设计;完成第二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中间成果。

完成情况:已完成任务。

1.完成了绿地系统、住房保障、污水处理等9个专项规划的中间成果,设计单位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金海浪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于6月初进行了汇报。

2.中心城区规划范围内农民集中居住区规划已完成中间成果。

3.新城区、东城区和滨江新城一期控规已完成中间成果。

4.新城区建设、民生、公安、检察大楼已完成建筑方案设计,但根据国务院和省政府办公厅相关通知精神,目前暂停实施。

5.第二污水处理厂完成选址,位于沿江公路北侧、三星河东侧,占地约90亩,项目建议书已完成批复,一期规划中间成果已经完成。

二、市政工程建设

季度目标:开工建设丁仓港路南延、南苑东路、建设路南延、南苑路西延;和平路污水泵站完成75%工程量;完成民乐河、庙港河清淤工程图纸设计;完成惠阳河闸、世纪大道涵闸工程招投标并开工;完成第二污水处理厂环评等前期工作。

完成情况:已完成任务。

1.丁仓港路南延已成立项目部,部分施工用土方已运入;南苑路西延100米左右雨污水管基本完成,已完成100米左右的基础层和8%的灰土层;南苑东路项目部已成立,部份土方已运入,挖机已进场。

建设路南延已成立项目部,部分施工用土方已运入,但经市财政、审计、指挥部相关部门讨论,考虑2013年城建资金压力,要求暂缓实施。

2.和平路泵站土建、设备安装已基本完成,增加石驳部份的工程正在施工,待通电后进行设备调试,总量已完成90%。

3.民乐河、庙港河清淤工程已完成前期现场测量工作,民乐河需清淤约6200方,庙港河需清淤约6300方;同时,完成了该工程的施工图设计和招标单位确认,分别为方桂圆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和东洲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标底编审工作已完成,进入施工单位招投标。

4.世纪大道涵闸、惠阳河涵闸施工招标已于2013年6月4日公告,但由于投标单位只有3家,其中1家审核未通过,不满足投标要求,导致流标。

5.第二污水处理厂排口论证报告文本已委托水文局制作完毕,6月下旬省水利厅来启进行现场审查,进入批复程序;环评报告已由南京南大金山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制作,现已进入现场监测阶段;可行性研究报告已由上海市政设计总院制作。

三、住房保障和房地产开发

季度目标:完成全年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施工图设计;安置房累计开工70万平方米;商品房累计开工70万平方米。

完成情况:均已超额完成任务。

1.中央大道南侧保障房、组织部人才公寓已完成施工图设计;滨海工业园蓝领公寓已开始基础施工;吕四中化专家公寓正在主体施工。

2.安置房小区先后新开工了团结新村(一期)、城东花园(A标)、台角小区(四期)、北新家园、东郊花苑、北上海花园B区(二期)、长龙别墅北侧等14个地块,累计施工总面积为120.45万平方米,超额完成50.45万平方米。

3.第二季度我市房地产开工面积71.86万平方米,超计划数1.86万平方米,分别为:。

四、民生城建项目

季度目标:完成市区全年绿地目标任务(65万平方米)主体工程60%;提升改造10万平方米老城区绿化,新建游园1个;东珠新村等老小区改造开工并完成主体工程40%;城东、和平路、紫园路农贸市场完成招投标并开工。

完成情况:已完成任务。

1.市政绿化合计完成40.8万m2,已完成总量的62.77%。其中丁仓港路等道路绿化19.6万m2;南郊家园A标安置房等小区绿化10.2万平方米;老小区改造、廉政广场共计11万平方米。

2.已提升改造老城区绿化10.5万m2,超出季度目标0.5万m2。分别为:改造南城河滨河绿带4万m2,人民路、建设路增植常绿乔木1万m2,长江路(看守所前)增植常绿乔木0.3万m2,文化宫前、人民路等地增设树箱、挂式花盆等总面积1万m2,庙港河沿线绿化提升4.2万平方米,并完成河南路与和平路东南转角游园一个。

3.东珠新村等老小区改造于中高考结束后开工,不锈钢扶手基本安装完成,东珠新村基础设施改造已完成70%,和平新村、台角新村东区、台角新村西区、建工小区、天工花园、紫薇一村局部、长龙一村局部、和平新村、制药厂东侧、民乐新村局部地块老小区改造现已完成主体工程的40%。

4.城东、和平路、紫园路农贸市场已完成施工图设计。紫园路农贸市场尚存在拆迁问题,相关问题正在协调,已进入拆迁评估阶段。城东、和平路农贸市场因汇龙镇政府目前尚在办理相关立项手续,暂无法进入招投标程序。

五、融资工作

季度目标:二季度完成9亿元。

完成情况:已超额完成。

通过努力及有关部门的大力配合,二季度我局完成融资8.65亿元,累计完成18.73亿元,超额完成了全年目标任务。

六、建设工程开票额

季度目标:完成政府投资建设工程开票额7.5亿元、房地产开发建设工程开票额15亿元、商品房销售开票额20亿元。

突破性范文篇6

(一)工业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从2003年开始,我县工业经济开始呈现恢复性发展。从规模以上工业发展速度看,2003年是个转折点,当年实现工业销售收入8.3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3.1亿元,入库税金2808万元,实现利润940万元。2005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8.1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6.3亿元,入库税金4650万元,实现利润3395万元,分别是2002年的3.1倍、3倍、2倍和4.6倍,工业在GDP中的比重提高了6.3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首次超过农业增加值,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第一动力。

(二)产品结构和所有制结构不断优化。近几年来,我县大刀阔斧地对工业进行体制改革,破除了制约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并通过招商引资盘活存量、扩大增量,整合产业资源,培育壮大了能源、机械冶金、农产品加工三大产业群,培育形成了电力、机械、冶金、轻纺、医药、食品等具有比较优势的工业类别,奠定了我县工业跨越式发展的基础。所有制结构也得到了全面优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除马回电力股份公司、自来水公司、天然气公司属国有或国有控股外,其余企业全部民营化,非公有制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2年的41.2%,上升到2005年的88.2%。在非公有制工业经济效益逐年攀升的同时,国有、国有控股企业在打破制约发展的体制障碍后,实现了整体扭亏增盈,2005年实现利润411万元。

(三)优势支柱产业贡献明显。通过大力开发优势资源,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使资金、技术逐步向发展前景好的产业集中,电力、冶金、机械、汽配、农产品加工和医药业等6个行业得到发展壮大。2005年,上述6个行业规模以上工业共实现增加值4.15亿元,比2002年增长136.8%,对规模以上工业的贡献率达到71.4%,对工业经济增长贡献最大。

(四)强优企业带动作用大。经过近几年的培育,涌现了一批贡献较大、带动能力较强的龙头企业。2005年产品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工业企业有5家,比2002年增加5家。

(五)工业技改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近几年来,我县加大了对工业的技改投资力度,2003年工业的技术改造投资达到0.88亿元,2004年达到0.98亿元,2005年达到1.25亿元。技改投资力度加大,使工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竞争能力。

二、突破性发展工业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

蓬安县工业由于基础比较薄弱,经济总量不大,质量效益不高,与省内外工业发展较快的地区相比,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

(一)规模效益因素。我县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户,产值过亿元的企业5家,在农产品加工、机械冶金、能源产业上形成了一定规模,但是与遂宁大英县等地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二)品牌效应因素。企业缺乏品牌战略思维,名优品牌开发意识不强;对科技研发的投入较低,缺少专门的科研机构,科技进步能力不能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产品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没有一批名优品牌作为支撑,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强。

(三)融资瓶颈问题。部分企业资金短缺、融资困难仍然制约着企业进一步发展。2005年12月底,全县工业贷款余额为3.6亿元,比上年末净增2560万元,但与企业发展实际需求8亿元资金额仍有较大差距,“融资难”现象依然存在。

(四)人才制约问题。近年来,我县人才数量与工业经济发展需求还有一定差距,企业用工仍相当困难,有的行业特别是冶金、缫丝、织绸和棉纺行业用工严重不足,海峡丝绸、泰兴织布等公司生产始终不能满负荷运转,影响了企业产量。

三、突破性发展工业的建议

蓬安县工业要实现突破性发展,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找准工业发展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以观念发动、园区驱动、产业拉动、开放带动、环境推动这五个“轮子”作为引擎,大力推进“工业强县”战略。

(一)观念发动:树立“全党抓经济、重点抓产业、突出抓工业”的理念,形成齐心协力抓工业的合力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省委张学忠书记在“工业强省”大会上明确指出,要实现富民兴川,不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一点希望也没有。冷静审视我县工业经济发展现状,大力推进“工业强县”战略,我们要结合县委开展的“蓬安要发展,我该做什么”的大讨论活动,借鉴成都、遂宁、雅安等地突破性发展工业的理念、思路和举措,不断解放思想,不断转变观念,以全新的思维谋划抓工业的举措,以全新的举措推进“工业强县”战略。一是要树立“观念是财富”的理念。新理念催生新发展。大英县通过抓大项目培育产业,抓招商引资增大工业总量,工业经济取得了骄人的成绩。2005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达到了30户,完成销售收入21.2亿元,实现工商税收1.1亿元,分别是建县时的11倍和40倍。两相比较,我们最大的差距,不在区位条件,不在资源基础,而在观念。因此,我们要发展工业,首先要树立“观念是财富”的理念,突破惯性思维,以新的办法破解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障碍,以新的办法来抓落实难的问题,一步一个台阶,一年一次跨越,努力做大经济总量,提升经济运行质量。二是要树立“无中生有兴产业”的理念。近年来,我们突破发展空间的限制,找资源,借资源,放大电力能源充足的优势,引进了以航星钢铁、金鹰电化为龙头的冶金业,培育形成了一大工业支柱。因此,我们要继续坚持“无中生有兴产业”的理念,坚定“无资源也要发展工业”的决心,整合资源,发挥产业、政策等优势,引进一批支撑有力、带动明显的新兴产业。三是要树立“强强联合兴产业”的理念。近几年,嘉宝公司坚持与重庆长安、铃木等公司强强联合,突破技术、市场“瓶颈”,取得了长足发展。要继续坚持“背靠大树、借力发展”方针,与外地的大企业、大集团联合,形成一个“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合作、共谋大发展”的联合新格局,以此来推动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产业拉动:做强做大支柱产业,实现工业经济质和量的全面提升

1、稳步发展能源工业。把电力能源产业作为一号产业发展,全力以赴加快金溪航电枢纽工程建设,在第一台机组投产发电的基础上,确保明年上半年所有机组全面竣工投产发电;进一步加大对马电公司内部管理和技改扩能等工作力度,提高经济运行质量。

2、扩张农产品加工业。延伸生猪产业链,全力抓好良繁体系和饲养小区建设,加快齐祥公司、七环公司肉食品加工生产线建设,达到年宰杀加工生猪100万头的能力;加快巨农公司、天杰普华公司、齐祥公司饲料生产线建设和兴华药业公司兽药生产线扩建工程。延伸薯业产业链,搞好碧溪、徐家等葛薯种植示范基地建设,力争北京荷田薯类及重庆钰峰葛深加工项目早日建成投产。延伸纺织产业链,加强蚕桑产业基地建设,启动金华纺织公司棉纱生产线扩建工程,扩大赛克斯、海峡丝绸和泰兴纺织生产加工规模。延伸水果产业链,搞好以锦橙100号为主的水果标准化示范园建设,加快可口爽公司的技改步伐和巨农公司水果气调保鲜库建设步伐。

3、提升机械冶金业。实施“挂大靠强,内引外联”战略,做大做强嘉宝公司;发挥天府公司品牌效应,加快变速器生产线建设,大力开发新产品,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扩大航星钢铁公司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加快金鹰电化公司技改步伐,完善环保达标建设,不断增强企业竞争力。

(三)开放带动: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扩大工业经济总量

1、依托项目抓招商。把项目工作作为加快工业发展的核心举措来抓,紧密结合我县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规划,加强项目的挖掘、包装和争取工作,争取更多的工业项目进入国家、省、市计划的“笼子”。要重点抓好齐祥食品公司饲料生产线技改、兴华药业GMP达标二期技改、嘉宝摩托车配件生产线等项目的申报工作。

2、突出重点抓招商。要将每年引进工业项目到位资金的目标进一步分解细化,具体落实到县级领导、部门、乡镇和重点企业。各部门、乡镇要对照目标,将目标任务落实到具体产业、项目上,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确保年度目标实现。

3、逗硬奖惩抓招商。以招商引资工作实绩论英雄,强化激励约束机制,严格逗硬考核。提高考核权重,招商引资工作占年度综合目标考核的60%。年终未完成任务的,采取经济手段直接惩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连续两年未完成招商引资任务的,则直接对责任人作出组织处理。而对完成目标任务好的单位和个人,则按项目规模和性质,按实际到位资金的多少分别给予一定比例的奖励。

(四)园区驱动:狠抓载体建设,打造工业经济发展平台

1、拓展规模扩大承载力。针对工业园区用地紧张的实际,将县城南端周河路两旁北起清溪桥、南至河舒镇的200公顷的土地规划为工业园区,全力打造“机械冶金制造园”和“轻纺食品化工园”两个园区,扩大产业聚集空间。在规划建设新的两个园区中,按照“用地集中、开发集约、产业聚集、能量聚合”的要求,把园区建成县域经济带动区、科技创新示范区、项目资金和人才密集区。

2、创新园区经营管理机制。坚持市场化运作,成立蓬安县工业园区投资开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和蓬安县工业发展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探索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政企分开、面向市场、盘活存量、吸纳增量、营运并举、滚动发展的运行模式和发展路子,全力做好工业园区建设融资、招商引资等工作。灵活园区经营政策,敢于创新,对重大工业项目,在土地供应、税收奖励、费用减免、能源价格等方面实行政策跟着项目走,一事一议,一企一策,力争通过几年努力,把工业园区真正建成产业集群效益突出、带动作用强劲的经济核心区。

3、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对已入驻园区的项目,要采取一个项目一名县级领导协调服务、一套人马跟踪督办的办法,排除各种干扰和克服各种困难,加快建设进度,促使尽快建成投产。

(五)环境推动:强化环境保障,激发企业内生动力

1、构建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把企业对政府的反映作为评判我们工作的重要标准。坚持依法行政,清理和规范有关政策文件,规范执法行为,严格执法责任,强化执法监督。规范收费管理,杜绝“三乱”行为,对重点企业和业主实行挂牌保护。

突破性范文篇7

一、努力形成突破性发展工业经济的合力

1、牢固树立“工业立区、工业强区”的意识。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是带动一、三产业发展的关键力量,是衡量地区竞争力的标志。全区上下必须牢固树立“工业立区、工业强区”意识,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大力发展工业经济作为全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和“牛鼻子”工程来抓,抢抓各种有利机遇,实现工业经济提速发展。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举措,形成共识,千方百计抓工业,一心一意谋发展。今后,只要有利于加快工业经济发展,只要法律、法规和现行政策没有明令禁止,只要不对本地资源环境造成负面影响,而且能够治理的,不论规模大小,不论投资多少,不论是传统产业还是高新产业,都应大力引进、大力支持、大力发展、大力创新,毫不动摇地引导工业经济加快发展,毫不动摇地鼓励企业做大做强,毫不动摇地落实政策、强化服务,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促进工业经济发展的强大合力。

2、明确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整体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区工业经济发展必须紧盯“在全市争第一,在全省进十强”的战略任务,按照“一区两线三板块”的新型工业化发展布局,坚持因地制宜原则,保持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坚持科学发展原则,突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节能减排、扶优扶强、科技创新和品牌战略;坚持扬长避短原则,提升主导产业、培植新兴产业;坚持大小齐抓和内外并举的原则,一手抓“顶天立地”,一手抓“铺天盖地”,一手抓培优做大现有产业和企业,一手抓新上和引进项目。总体发展目标是:实干兴区,争进十强。发展步骤是:一年打基础,两年靠二十,三年四年大跨越,五年进十强。

3、明确工业经济发展重点和目标。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优势,集中力量支持机电汽配、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现代物流四大支柱产业发展,延伸产业链,壮大产业群,到年前力争形成3个百亿元产业集群。即发挥紧邻东汽樊基地的优势,以长源东谷、荣华集团、轴承工业园等企业为重点,做大机电汽配产业,年力争产值达到35亿元以上,3年后力争形成100亿元产业规模;发挥农副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以鲁花、万宝、正大、希望、安华、金安泰等企业为重点,做强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在粮、棉、油的精深加工上进一步突破,年力争产值突破50亿元,3年后力争形成以纺织服装、粮油加工、饲料加工、蔬菜加工为重点的第二个100亿元产业集群;发挥立体交通的区位优势,以光彩、天润、新世纪建材、国邦等物流企业为重点,同时,尽快建成邓城生资大市场、鄂西北废钢大市场,做活现代服务业,两年后形成第三个营业收入过100亿元的产业集群。到年,全区全口径工业增加值力争达到150亿元,工业占GDP的比重达到50%以上,地区一般预算收入在2007年的基础上翻一番以上,跻身全省工业强县(区)行列。

二、着力解决制约工业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

4、加大财政对工业经济的支持力度。区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作为工业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支持优势产业集群和主导产业培育、技术改造、技术创新、扶优扶强、企业上市、品牌建设、节能降耗、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等方面补助和奖励。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并随着经济发展,保持逐年增长。

5、破解用地瓶颈。利用全省实行耕地占补平衡政策,进一步争取土地平整项目,扩大占补平衡空间。充分发挥城投公司作用,包装一批项目,把全区破产企业的土地和闲置的土地集中储备起来,支持工业发展。借助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尽力储备更多的工业用地。按照“节约、集约、高效”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园区产业集聚、集约发展的有效功能,大力推进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工作。工业用地投资强度按目前的标准提高20%以上,绿化率不超过20%(除有特殊要求的产业外),在满足消防安全和建筑结构安全的前提下,工业用地容积率控制在1.0以上。建立工业项目效益评价制度,工业用地安排与亩产效益相挂钩。工业用地公开出让时,企业要承诺项目投产后的入库税收额,对如期完成承诺入库税收的企业,其扩大生产所需新增建设用地予以优先供地;对完不成承诺入库税收的企业,从严进行建设用地批后检查,并不再安排该企业今后扩建、迁建和新建的建设用地。对投资强度达不到150万元/亩且用地小于20亩的工业项目,原则上不单独供地,鼓励其通过租赁标准厂房等方式获得经营场所。按照“以用为先、依法处置、分类处理、集约利用”的原则,加大对闲置和低效利用土地的清理和处置力度,对圈而未建的项目,及时依法收回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鼓励企业挖潜节地,重点鼓励企业通过工艺改进、设备更新实现“零增地”技改;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采取厂房加层、翻建改造等措施提高土地利用水平;鼓励企业通过收购、兼并等方式盘活存量土地和闲置厂房。

6、破解融资瓶颈。加大“信用县市”建设力度,力争两年内取得授信资格。引导金融部门在国家金融政策范围内创新金融服务手段,增加金融投入,发挥金融在融资领域中的主渠道作用。引导企业诚实守信,提高信用等级,争取更多的银行信贷支持。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通过向省财政争取一块、区财政配套一块、企业和社会融资一块的办法,将中小企业担保基金做大做活。支持鼓励民间融资,搞好资本营运,切实解决全区中小企业资金“瓶颈”制约的问题。对信用好、负债率低、产品技术含量高、有市场潜力、管理规范的企业适当放宽对抵押担保的要求。金融、经济主管等部门联合定期召开重点项目银企对接会,落实项目建设资金,支持和促进项目尽快实施。建立健全信贷激励机制,设立专项资金,奖励为工业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金融机构。

7、打造工业发展平台。重点建好经济开发区、深圳工业园、食品工业园(双沟)、工业园(伙牌)、东津工业园等。坚持科学规划,认真实施,加快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和标准厂房建设。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的原则,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各类投资主体以各种形式参与园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经营,逐步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总体要求,突出产业特色,加快特色产业集聚,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园区向特色园区、专业化园区发展。鼓励企业通过搬迁、扩建、技改等方式,按产业布局进入园区,促进集聚发展。合理确定异地招商项目的产值、税收统计、分配比例,引导各镇将引资项目向园区集中,进一步激发各地招商引资的积极性。

三、鼓励企业创新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

8、大力实施扶优扶强和企业成长工程。通过技术改造、招商引资、兼并、收购、联合、重组、上市等方式,积极引导优质资产向产业集群中的龙头企业和优势企业集中,着力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大企业、大集团。鼓励企业加大投资,扩大规模,提档升级。对规模以下企业成长为规模企业,规模企业成长为过亿元、过10亿元的企业,分别给予奖励,对成功上市的企业给予重奖。当年新增的规模以上企业,对其新增的增值税、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按一定的比例标准奖励给企业。

9、鼓励企业加大技改。对部级高新技术产品,经有关部门认定后,3年内该产品销售收入实现税收地方留成部分全部用于支持企业发展。企业在生产中用于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各项费用(不含财政和上级主管部门拨付的专项费用),允许将当年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直接计入成本,并按技术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鼓励引导企业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修订,对企业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的给予鼓励和支持。

10、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加大资源整合力度,优化重组,加强企业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推动资本、技术等要素向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聚集,着力培育国内知名品牌。结合企业开放式重组,依托优势企业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支持一批较为成熟的重点产品,争创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对企业自主争创,获得省级精品名牌和部级精品名牌,由区政府给予奖励。鼓励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对自营进出口获权单位,年底按出口创汇额给予奖励。

11、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对国家、省级技术创新项目、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技术攻关等项目按上级资助额予以适当配套资助。对列入市级重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产品)攻关项目计划并通过验收的项目,给予资助。鼓励企业建立技术中心,经国家、省级认定和鉴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科研成果,分别给予相应的奖励。对会、省产学研合作项目洽谈会等重大展会中签约的产学研合作产业化项目,优先列入区重点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项目计划。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加强交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12、加大节能降耗工作力度。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节约优先的原则,加强企业节能用能审查,严格控制新增高耗能项目,大力推广应用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依法监察能源利用状况,全面推进全社会节能,大力实施政府节能工程,积极推进建筑节能、交通运输节能、空调照明节能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倡导生活节能,建设节能文化,努力形成市场主导、政府推动、企业和公众主动参与的节能降耗格局。到年,全区万元GDP综合能耗控制在3.2吨标准煤以下;能源利用效率达到40%。区政府设立节能降耗专项资金,对获得国家、省、市级节能降耗先进的企业,分别给予奖励。

四、激发全社会大力发展工业经济的热情

13、鼓励税收贡献上台阶。对纳税大户,按增幅、总量等指标予以重奖。

14、鼓励大招商、招大商。动员一切社会力量,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开展招商引资,对招商引资做出突出贡献的部门和个人,予以重奖。

15、积极引进和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特别是掌握核心技术和从事产品开发的人才,允许其用技术入股等方式参与分配,并给予适当的创业补贴。对在开发新产品或推广应用新技术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由区政府根据成果产生的经济效益给予相应的奖励,并由人事部门向上级政府申报专家津贴。

16、培育一批优秀企业家。根据企业销售收入、税收贡献和社会公认度等条件,每年表彰一批优秀企业家,除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外,对优秀企业业主可作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候选人予以推荐。

17、建立和完善投资激励机制。区政府从土地收益、上级政策性支持资金及本级财政可用财力中,设立工业发展和项目建设专项基金,主要用于工业建设和工业发展。对新上和技改项目规模较大、投产后地方财力增加较明显的,可从该企业当年新增税收地方留成部分中给予企业一定的奖励。对固定资产投资在1000万元(人民币)以上,投资强度达到每亩150万元以上,按合同约定期限建成投产并见效的工业企业,区政府将给予奖励。

18、鼓励全民创业。制定具体扶持政策,激活民间资本,吸引在外创业人员回乡创业。加快建设回归创业园。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每年有计划地拿出一定数量的地块,鼓励企业按照产业集中、布局合理、综合利用的原则,兴建标准厂房。鼓励回乡创业人员通过租赁标准厂房,兴办中小企业。对投资500万元以上,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下,按规定申报纳税的中小企业,租用标准厂房,且当年申报、当年投产并产生经济效益的,前三年给予租金补助,标准为第一年每月每平方米3元、第二年每月每平方米2元、第三年每月每平方米1元。同时,鼓励机关干部离岗在区内领办、创办工业企业。成效突出的,按程序推荐提拔重用,使广大干部都积极投身于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19、大力发展镇域经济和村级经济。按照“三大特色板块”的布局,立足现有基础做大东的畜牧和水产养殖板块、夹河套的柳编和蔬菜板块、北的优质粮油板块。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走“农兴工、工促农”发展之路。进一步调整完善区镇财政分配体制,激发镇域经济活力。选派一批年青有为的干部到村任职,带活村级经济。尽快消除没有规模以上企业的镇,逐步消除没有村级经济的村。通过努力,力争全区有2-3个镇进入全市经济综合实力十强镇。对镇域经济发展先进镇和十强村,给予重奖。对发展有功人员和责任领导,除经济奖励外,优先提拔重用或提高职级待遇。

五、全力营造工业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

20、加强工业经济目标责任制考核。进一步建立健全对各镇、开发区及区有关部门工业经济目标责任制考核制度和完善工业经济考核办法,把工业的发展速度、水平和效益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挂钩,严格考核评比,兑现奖惩。

21、建立健全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工业、分管领导全力抓工业的领导体制。每季度召开一次区委常委会和区长办公会,专门听取工业经济发展情况,重点解决工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区工业经济领导小组要定期召开调度会,认真研究分析,着力解决项目洽谈、落地、建设等方面的问题。各部门、各镇主要负责人都必须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抓工业经济和服务工业经济发展上来。在全区上下形成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和尊重纳税人、保护企业家、服务市场主体、支持工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努力把全区干部群众的注意力和着力点引导到发展工业经济上来,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聪明才智,鼓励民间资本向工业经济聚集。

22、推进机关效能建设、优化审批服务。对投资额度较大的鼓励类项目开通审批服务“绿色通道”,采取特事特办、急事急办、预约办理、上门服务、协助办理、跟踪督办等多种服务形式,进一步规范审批服务,简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时效,推行重大项目联审联办制度,打造重点项目绿色通道,全面提升服务水平,为企业加快发展营造宽松环境。经济开发区入区项目的所有审批工作由开发区管委会实行全面全程代办服务;其他重点工业功能区的工业项目审批工作由工业功能区所在镇政府提供全程代办服务;涉及多部门的,由区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实行并联审批,加快办理速度。

凡入驻园区的工业项目,只要符合规划,获得土地征用权,可先开展项目建设前期工作(涉及安全生产、环境保护事项除外),加快项目建设进度,提高工作效率。

23、规范对企业(项目)的检查、收费和处罚。除法律、法规和规章明确规定及发生突发事件等情况外,各部门和单位不得随意到企业进行检查和收费。特殊情况需经区委、区政府审批并到区政府法制办办理手续,方可进入企业,没有持检查证的不得进入企业。实行工业项目建设过程“零收费”管理,工业项目建设过程中所发生的行政规费、属本级行政事业性单位收取的费用全部免收。对企业的收费,要实行一费制并公开公示。年初,将所有收费项目和标准对企业公示,公布上墙,一次性集中收取。禁止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以任何名义向企业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部门到企业服务,一律不得在企业就餐,不得索要赞助、报销各种费用和无偿占用企业的人、财、物。凡对企业实施行政处罚的,要严格按法律程序,公平、公正、公开,其处罚通知书必须经区直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签字认可;没有主要负责人签字的,企业可拒绝执行。如处罚不当,要严肃追究其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突破性范文篇8

一、上半年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一)服务发展保障到位

为提高服务企业和服务项目的工作效率,将重点工程服务与评优评先、职务晋升紧密挂钩,建立五大机制狠抓落实。一是建立首席代表制。派出具有国家注册规划师资质的专业人员对重大项目现场答疑,用活政策,提高效率,确保项目服务的科学性。二是建立项目责任制。按项目性质分类,任务落实到科室,科室落实到人,一条鞭子追到底,防止人浮于事。三是建立倒排工期制。按上级要求制定任务完成时限表,每月两次调度检查,确保项目进度。四是建立服务一单制。所有项目由窗口统一接受,设立绿色专用通道,严格落实优惠政策,专人限时服务到底。对于城市配套工程和企业改造项目,要求将办理时间压缩到10个工作日。五是建立项目保障制。对于已经确定的项目,安排执法人员进行重点巡查,防止违法抢建;对企业提出的困难和问题,由办公室登记督查,责任科室限期解决,营造项目实施的良好环境。根据《全市重大工业项目和规模以上企业存在问题交办责任书》,上半年全市涉及规划事宜的重大工业项目9个,规模项目3个,合计12个,其中规划部门配合支持的项目10个,负责承办的项目2个,所有问题全部按政策在限期内圆满解决。同时,对负责服务的“双联”企业天宇化工、湘浙水泥、德隆再生金属有限公司三个单位,我局组织服务人员对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在思想观念上,帮助企业看清形势,认真目标;在机制上,帮助企业创新路子,扩大生产规模;在行动上,为企业提供教育学习经费和爱心捐款,为企业的后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二)上级决策落实到位

今年上半年是**城市建设风生水起、阔步飞跃的黄金时期,我局按照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南岳会议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紧紧围绕“塑城、提质、创新”三个中心,圆满完成了上级交办的各项任务。

一是围绕中心工作,规划“塑城”成果累累。根据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接轨长株潭,提升工业园,振兴老工业基地,打造长株潭新型工业化走廊的新型城市化建设目标,我们以规划编制为基础,抓定位、补设计、强管理,充分发挥规划的“塑城”功能。

1、《总规》调整基本完成。为更好融入“3+5城市群”发展计划,抓好城市定位,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我局适时对我市06版《总规》进行了合理的局部调整,于08年完成调整方案的规划编制,今年,我们又在“3+5城市群”发展战略调研中进一步细化**的城市定位,目标是把我市建设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优秀旅游城市、湖南省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湘南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人民引以为自豪的现代宜居城市,充分发挥规划提纲挈领的引导作用。目前,《总规》调整方案图集和文本分别送达有关专家及相关部门审查通过,正在上报审批。

2、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全面启动。按照《城乡规划法》要求,进一步巩固控规的基础地位,规定所有项目必须在服从控规的前提下进行规划设计。在去年60KM2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础上,今年又启动60KM2编制任务。目前,该项目工作的基础资料搜集、编制单位衔接等前期工作已经全面开展。

3、专业规划编制进展顺利。《市区管线规划》已完成并建立了综合管线信息系统,草拟了《**市地下管线管理办法》报市政府审批;完成了《近期住房建设规划》;《城区生态绿化系统规划》和《综合交通规划》已经启动,前期准备工作已全面展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已组建了领导班子和工作机构,制定了工作方案,签订了规划编制合同,进入设计阶段;城市亮化工程规划设计完成“两水两路”亮化设计,“两水”分别指湘水和蒸水,湘水段完成老大桥至东州岛的亮化设计,蒸水段完成石鼓嘴至老大桥段亮化设计,“两路”指蒸阳路和解放路,设计方案已于7月8日向市政府汇报,7月15日完成正式规划设计成果。

4、重点工程规划编制成绩喜人。南岳会议上,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一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城市发展战略,我局按照市委书记**文雄指示,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对当前国内外城市规划的先进理念、先进经验,以及目前我市城市现状进行了深入调研,制作成电视专题片,向全市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大会作了汇报,引起强烈反响。围绕“商业、文体、生态”等三大标志性工程,拿出了2009年到2011年三年城市建设规划。规划分为东西南北畅通工程、基础设施配套工程、“三江六岸”美化工程和千家万户民心工程“四大工程”,三年内需完成的项目共51个。

目前,**“三年规划”确立的51个重点项目,除珠晖生态公园外,其它项目的规划选址和设计均已基本完成。其中,倍受市民关注的武广客运**站、市体育中心已经动工建设,年底可完成施工。“三江六岸风光带”规划国际招标初步成果已经亮相,6月8日组织召开规划方案专家评审,分别来自中国、澳大利亚和英国的三家国际知名规划设计单位和7位全国顶级规划专家齐聚雁城,超强的设计单位和专家阵容再次刷新了**规划编制历史,方案整合正在紧**进行之中。此外,我们还根据市委市政府安排,编制了“四场一厕”规划,制定了“四场一厕”规划实施方案,已进入实施阶段。同时,我们还围绕重点项目完成了民用机场规划选址方案、衡云快速干道规划方案、衡枣连接线规划方案等重要交通设施规划10余项。这些成绩都是全局干部职工在时间紧、任务重的巨大压力下,不分昼夜抢抓进度凝成的心血,为**“三年塑城”计划提供了强有力的规划保障,引起了各界媒体的广泛关注,给予了充分肯定。

5、新农村村庄规划逆境推进。受金融风暴影响,今年我市各县区财政普遍偏紧,新农村规划编制经费难以到位,工作难度很大,我局按照“以点带面,逆境推进”的思路,根据实际情况将任务分解到县市区,与县市区规划局签订责任状,上半年全市已完成村庄整治规划36个。

一是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机制“创新”频现亮点。认真组织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深入学习、深入调研、深入讨论、深入整改,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工作中。完善规划决策机制,建立健全由规划委员会、专家评审会、集体审批会的规划评审组织,基本形成了“政府决策、规委审查、部门把关、专家咨询、社会监督”的规划评审管理机制,提升了规划方案的民主性和科学性。优化规划审批机制,通过深入宣传《城乡规划法》,继续坚持所有重大项目必须通过规委审议,继续坚持规划审批“一支笔”和“一书两证”,继续严控“五线”,建立了重大规划项目设计方案会审制度和逐级审核审批机制,根据服务需要重新对全局所有业务科室的审批工作流程进行了简化调整,有效提高了规划审批的质量和效率。创新规划执法机制,通过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创新了“关口前移、强化责任、部门联动”的执法机制。将以处罚为主的被动执法模式转为以预防为主的主动执法模式,组织分局对全市村民建房情况进行了全面清查造册,尤其是有可能发生大片违法建设的城乡结合部,进行事先预查,把违法建设行为遏止在萌芽状态。积极协调与区政府、国土、建设、房产、电力、自来水等相关的职能部门,对顶风抢建者实行断电断水等强行措施,有效控制了“两违”建设的产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半年来共召开大规委会2次,审议项目19个,通过项目14个,审批规划设计方案20个;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45项,用地面积438.5万平方米;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135项,建筑面积103.2万平方米;核发村民建房规划许可证57份;查处违法建设项目241户,拆除违法建设7800平方米,为推动我市城乡统筹和谐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是紧扣法律热点,规划监管明显加强。紧扣《城乡规划法》的监督热点,狠抓规划方案的批前公示、批后公布和公开查阅,健全了网站公示、报刊公示、工程现场公示等操作举措,切实增强了规划的透明度。健全社会监督,主动接受人大监督,切实履行规划实施情况报告制度。主动接受公众监督,广泛征询和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反馈,确保规划科学、合理、民主。加强批后监管,实行项目管理责任追究制度,严格把好放线关、验线关、竣工验收关,严格实行建设工程全程跟踪管理,防止越权越位,确保规划实施的公平公正。

(三)信访**处置到位

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尤其是把解决越级上访、集体上访、重复上访和上访老户问题作为工作重点,突出抓好“三关”:一是抓好排查调处关。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对潜在矛盾纠纷,每月进行一次苗头排查,力争把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二是把好初信初访关。对群众的来信,严格按照办理程序规范操作,坚持“件件立案,突出直办”,切实保障了信访者的权利,减少信转访。三是抓好交办督查关。按照“有访必督”的原则,保证信访案件有交代有回音,处理结果及时反馈,半年来共处理信访案件45件。公务员之家

(四)招商引资项目到位

紧紧围绕项目服务,把招商引资当作第一要务,要求人员围绕项目跑、设备围绕项目跑、资金围绕项目跑,开辟了规划服务“绿色通道”,招商引资项目予以特事特办,2009年我局招商引资项目为红光木材实业公司,完成招商引资项目1000万元。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村民建房管理难度大。当前,村民建房存在的问题复杂,包括变相开发、在重点工程范围内违法抢建、拆迁安置少批多建等多种问题。由于村民所受的行政和经济约束小,重点工程指挥部为解决拆迁和工程矛盾,往往默许农民建设安置房时不按规划随意先行动工,助长了违法建设的气焰,城区政府在集中拆违行动中拆除不到位的情况也较为突出,全市城郊结合部村民违法建设呈现出发生量大、查处难、拆除难的发展势态。

突破性范文篇9

*年5月,*省发改委、国资委、工商局联合下发《*省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权托管试行意见》,规定*省产权交易所作为股权托管的平台,为全省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提供开户、查询、挂失、冻结、质押、过户、分红派息、增资扩股、信息咨询等服务。通过积极努力,股权登记托管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现已托管9家企业,总股本10亿,股东总数3万人,登记质押股权61130万股,融资额达3.1亿元,股权登记托管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目前,我们已经做了三笔股权质押登记业务。

1、为*江中置业有限公司以6亿股权向兴业银行南昌分行质押贷款,办理股权质押登记,贷款金额3亿元人民币。

2、为*新和技术有限公司以860万股权向南昌创业投资公司质押借款,办理股权质押登记,贷款金额500万元人民币。

3、为南昌市万华生化制品有限公司以270万股权向南昌创业投资公司质押借款,办理股权质押登记,贷款金额500万元人民币。

我们开展这项业务的对象是已办理股权登记托管的企业,股权质押登记业务流程是:

第一步,质押双方提出质押申请,提供申报材料并正式填写质押申请登记表。

规定需要提供的材料包括:

1、质押双方出具质押登记申请书和声明书;

2、同意发起人股权质押的股东大会或董事会决议;

3、股权质押担保合同书;

4、被担保的主债权合同书;

5、双方法人营业执照原件及加盖公章的复印件;

6、双方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及身份证复印件;

7、双方法定代表人授权委托书;

8、双方经办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9、出质方股权托管卡。

第二步,*省产权交易所对申请和申报材料审核,进行初步审核后,为出质股东办理股权质押登记的相应手续。

第三步,*省产权交易所将冻结股权的股权质押冻结告知函报送给出质方注册登记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据此函件办理相应的股权冻结备案手续。

解除质押登记业务按照规定程序操作。

我们感到,在开展股权质押登记业务中,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积极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省工商局为支持我们开展股权质押登记业务,颁发了《关于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权托管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规定,“股权托管机构应将已办理质押(或解除质押)的股权基本情况及时告知相关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备案,以便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加强对已质押股权的监督管理。”

《物权法》226条规定:“以基金份额、股权出质的,当事人应当订立书面合同。以基金份额、证券登记结算机构登记的股权出质的,质权自证券登记结算机构办理出质登记时设立;以其他股权出质的,质权自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出质登记时设立。”

如何理解《物权法》的这一新规定?我们认为,*省工商局和*省产权交易所的做法符合《物权法》相关规定。因为,拟出质股权已经在股权托管登记机构依法托管和管理,由股权托管登记机构对拟出质股权进行前期审核,对符合质押条件的即可以出具相关凭单(实际上相当于“意见书”),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据该凭单对拟质押股权进行最终审核,符合条件的对股权进行依法冻结。可见,通过省产权交易所股权托管平台进行质押的股权,最终经过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具有法律效力的设立手续。

突破性范文篇10

农民增收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它事关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事关农村社会的稳定,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沱江是国家优质粮棉基地和湖北省优质水果、水产品基地,贯彻落实中央、省委一号文件精神,必须跳出“就农业抓农业”的传统思维模式,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构筑农民增收的战略支撑。

一、尽快更新思想观念,进一步明确农产品加工业的主攻方向

思路决定出路。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首先必须更新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到农产品加工业的重要性。农产品加工业不单是工业问题,也不仅仅是农业问题,而是涉及农业、工业、流通等领域的大产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仅能带动和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能显著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对市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农业来说,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相对过剩、需求不足这一难题,促进农业结构由适应性调整向战略性调整转变;有利于提高农产品档次和质量,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有利于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推动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有利于提高农业技术装备能力和水平,促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就是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就是扶持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观念,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工业立市、项目强市”的重要内容,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扶持力度,确保抓出成效。沱江是农业大市,在农产品加工业方面有着巨大的发展前景。一方面,农产品加工业呈异军突起之势,且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近年来,我市农产品加工业有了较快发展,成为市域经济发展中颇具潜力的增长点。到目前为止,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已发展到36家,形成了粮油加工、果蔬加工、棉纺加工三大板块,农产品加工业的外向度也有了明显提高,农产品加工品的国际竞争力迅速增强。另一方面,主要农产品产量与质量都有明显提高,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保障。2003年,全市棉花产量达1.23万吨,油料作物产量达4.65万吨,水果总产达19.9万吨,生猪出栏达50.82万头,家禽出笼574.55万只,肉类总产量达4.58万吨,水产品产量达3.64万吨,粮食作物因灾虽有所减产,但总产量仍达到24.5万吨。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粮油、果蔬、棉纺、水产品、木材等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以增强产业竞争力为核心,坚持发展与提高并重,加快推进农工贸一体化,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把我市建成农产品加工业强市。

二、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打造“强势主体”

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龙头企业是关键。因此,必须按照“大小并举”的要求,积极培育和扶持一批竞争力强、外向度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一是强力招商兴龙头。充分利用我市农产品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成本低、工业发展空间大等综合优势,把农产品加工项目作为招商引资的主攻方向之一,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高、品牌知名度高、科技含量高的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企业。要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港澳台和美日欧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区域,吸引这些地方的知名农产品加工企业。要从建设项目库入手,精心选择一批农产品加工项目,通过采取定向招商、小分队招商、委托招商、以商招商、网上招商等多种形式,提高招商引资的成效。力争在引进投资过5000万元、过1亿元的农产品加工项目上取得新的突破。二是扶优壮强育龙头。按照“扶大、扶强、扶优”的要求,选择若干家骨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从政策、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实行重点扶持,使之上规模、上水平。对龙头企业新上项目在地方财政、纳税奖励、提供用地等方面给予配套支持,享受招商引资项目同等待遇,市级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扶持骨干龙头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精深加工项目,以及先进设备的引进和更新的贴息贷款。精心筛选一批有优势、有特色的龙头企业,争取进入国家、省专项扶持笼子。大力扶持外向型龙头企业的发展,鼓励企业申报自营出口权,努力改善出口企业的通关环境,帮助其解决报关、商检、退税、货运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加强对龙头企业的信贷服务,农业银行等金融部门要把企业作为信贷支农的重点,对实力强、资信好的企业要加大授信额度,允许龙头企业以自有不动产、动产以及商标等开展质押贷款。三是启动民资建龙头。瞄准全市30亿元的储蓄存款,进一步加强对民间投资意义、作用和各级政府鼓励民间投资的方针政策的宣传,组┎芳庸し矫娴拿裼么蠡Ъ跋冉湫拖稚硭到趟歉矣谕蹲省⒙氏确⒓抑赂坏奶寤岷途椋镏嗣欠岣煌蹲手叮銮客蹲室庠福し⑼蹲嗜惹椤M保涌旖ㄅ┎芳庸げ嫡咝畔ⅰ⒓际醮葱滦畔ⅰ⑹谐⌒枨笮畔⒃谀诘耐蹲市畔⑼纾ㄆ谙蛏缁崤┎芳庸し矫娴耐蹲收摺⑼蹲氏钅俊⑼蹲适找娴刃畔ⅰN骼嗝窦渥时鞠蚺┎芳庸ひ稻奂⒁慌┎芳庸ち菲笠怠?BR>三、加快配套基地建设,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建好“第一车间”

稳定的农产品配套基地是农产品加工业得以快速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因此,必须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与农民两方面的积极性,大力加强配套基地建设,使之成为龙头企业的“第一车间”。一是加强规划,大力发展优势产业。规划工作是做好农产品基地建设的重要前提。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自身资源优势为依托,加紧制定农产品基地建设的具体规划。全市要以“一江、两河、三线、四区”为轴线,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恢复巩固发展优质稻、棉花、双低油,大力发展水果、畜禽、蔬菜、水果、速生丰产林,形成八大优势产业。要按照“突出特色建成基地、围绕龙头建基地”的要求,把优势产业与基地建设结合起来。当前,要加快发展双低油菜、速生丰产林、黄桃、食用菌等配套基地,以满足龙头企业日益增长的加工需求。二是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切实抓好协调和服务。在龙头企业发展之初,依靠其自身实力建设配套基地是不现实的,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至关重要。要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鼓励企业、农户、中介组织等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基地建设。要加强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扶持,抓好产前、产中、产后的系统服务,积极为企业和农户排忧解难。要完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制度,缓解基地建设的资金难题。要统一协调政府各职能部门按职责分工,齐心协力参与基地建设。三是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机制,提高基地集中化程度。当前,由于土地实行的是分散经营,导致农户生产数量多、规模小、生产形不成规模,原料供应分散,基地化程度极低,农产品分散生产与集中加工的矛盾比较突出。因此,必须在稳定农户土地承包经营的前提下,稳妥有序地推进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提高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的程度,为龙头企业的发展建立稳固可靠的配套基地。

四、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龙头企业和农民都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倾向,如果两者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就会影响农产品加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以“双赢”为目标,把企业与农户之间简单的买卖关系变成利益调节关系,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一是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由龙头企业和基地农户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前提下,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从而形成稳定的产销关系。鼓励龙头企业建立“订单农业”风险基金向“订单”农户发放预购订金。在订单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大力规避市场风险。龙头企业要及时收集国际国内市场农产品的供求信息、价格信息,并进行科学分析预测。另一方面要大力规避信用风险。要加强法制建设,强化企业、农民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提高合同的履约率。二是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联合兴办专业合作组织。将分散的农户联合起来,成立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组织,可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民在合同关系中的地位和承担法律责任、履行合同义务的能力。同时,也使龙头企业由面对千家万户,变为只面对一个或几个合作经济组织,从而降低企业与农户之间的交易成本。必须围绕各类农产品的生产、销售,倡导龙头企业与农户联合兴办专业合作组织,统一供种(肥料、农药)、统一标准生产、统一收购加工。要制定优惠政策,积极支持,正确引导。同时,督促其完善内部组织制度、民主管理制度和利益分配制度。三是探索建立行业协会。积极引导同类龙头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通过商会、协会等组织建立各种行业协会,实行行业自律,充分发挥其在技术开发、教育培训、价格协调、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功能,切实保障行业内农户和企业的合法权益。

五、着力推进科技进步,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动力之源”

农产品加工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维护和发展,关键在于推动科技进步。一是实施技术创新,增强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鼓励企业加快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改造传统的农产品加工业;引导企业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引,加大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技术改造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力度。引导企业充分利用现有各项优惠政策,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技术创新、技术投入的力度;大力推广农科教与龙头企业联姻,实施产学研一体化;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组建自己的研究开发机构,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逐步发展成为有自主知识产权、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的现代企业。二是扎实抓好农业科技培训推广工作,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要采取多种形式,建立和完善各类科技培训体系,逐步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生产技术水平。充分发挥农业服务中心等农技部门在技术推广方面的主导作用,引进、推广一批品质优良、营养价值高、效益好的优良品种,为加工业资源不断地提供符合要求的优质农产品原料。鼓励农技人员通过技术服务、技术承包、技术入股等形式与龙头企业和农户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把科技创新和推广实用技术全面落实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三是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要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高度重视农产品及其加工制成品的安全卫生。参照国际、国内相关标准,加快制定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并把相应的技术规范和农艺要求引入农户,带动农户和基地进行标准化生产,创造一批优势农产品和名牌产品。支持和推动龙头企业要对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和卫生检疫等进行严格的标准化管理,提高农产品加工的质量安全。有条件的龙头企业要争取通过国际相关组织的质量认证、安全卫生认证,以取得进入国际市场的资格和国外消费者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