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入产出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3 15:43:50

投入产出范文篇1

一、“投入产出分析法”应用于行业税源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现行税源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弊端

一是现行的税负监控、分析和评估方法应用的效果不佳。目前,县以上国税机关税源监控和评估主要侧重于税源与GDP总量及税负变化的表象分析与监控,重点分析宏观税负、地区税负、行业税负及其变化规律,定期行业税负信息,建立税负评估指标体系,为基层税务部门税源监控和评估提供了部分依据,基层税务部门依据上级税务机关的大量税负信息进行税源监控分析和评估。由于上级税务机关的是粗线条的行业税负,未能延伸到具体产品;加之影响行业税负的客观因素较多(如:产品和原材料的价格变化、产品结构和存货期初与期末数的变化等),导致税负的可控性较差,税负分析评估的变数较大。

二是多数纳税人财务信息和纳税申报信息的失真,导致基层税务部门依据财务信息和纳税申报信息进行税源监控、分析和评估走入了误区。基层税务部门现行税源管理的主要信息,来源于纳税人的纳税申报资料和财务数据。由于多数企业存在实际经营状况与财务信息和纳税申报信息不相吻合的的问题,导致财务及税收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较差,往往也导致基层税务部门税源监控、分析、评估结果的误差。

三是基层税务部门人力资源的现状难以满足现行税源管理模式的需求。基层税务部门的税收管理员是税源监控和分析评估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具体负责对所管辖纳税人的税源监控,并对低税负企业进行个案分析评估。这就要求每个税收管理员对本辖区内所有不同行业及生产不同产品的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情况与财务信息和申报信息关系进行综合分析调查,查找疑点、搜寻证据、约谈补税。但基层税务机关的现状是一线征管力量缺乏,难以有足够的人力来完成如此大量的工作。同时整体素质不尽人意,难以对税源进行有效的管理。

(二)“投入产出分析法”的基本理念

投入产出法由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列昂惕夫首创。主要应用于国家客观经济的统计分析和预测,后来又发展到企业微观经济价值链利润最大化的预测和分析。我们认为税务机关将“投入产出分析法”应用于行业税源管理的基本理念应是:通过对某行业及产品与税收相关的生产要素的投入和生产成果之间的数量依存关系的研究和综合分析,为考察企业收入与成本和销项税金与进项税金申报的真实性和正确性提供依据。其主要方法是:基层国税机关选择本地区的重点税源行业或纳税异常行业生产的不同产品在进行典型调查、解剖分析的基础上,选择可控指标推导出投入产出计算分析模型,经过理论计算分析和实地调查测算,确定不同产品的投入产出监控指标预警值。在可行性论证的基础上,制订行业税源监控管理办法和相应的税源监控台账和报表。对不同产品的实际投入产出率与该指标的预警值进行差异分析,寻找投入和产出中的疑点,收集证据,为税源评估和检查提供依据。

“投入产出分析法”应用于行业税源监控、分析、评估的主要指标是投入产出率,它是指产出某一产品或下脚料的重量与投入的原材料重量、动力量、人工量、设备等生产要素的比例。按投入的生产要素种类不同可划分为材料投入产出率、能耗投入产出率、人工投入产出率、设备投入产出率等。具体划分材料投入产出率有原材料投入产出率、辅助材料投入产出率、包装物投入产出率;能耗投入产出率有电耗投入产出率、煤耗投入产出率等;人工投入产出率是指实行计件工资核算的直接人工成本投入产出率;设备投入产出率是指主要生产设备的机台产出率。

“投入产出分析法”应用行业税源管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

(1)遵循“友情管理”的原则。采用“投入产出率”预警为主、税负预警为辅的方法实施友情提醒,为纳税人提供预警帮助,一方面促进纳税人自查自纠,把问题解决在萌芽和起始阶段;另一方面也为纳税人申报纳税提供了“红线区域”,有利于促进纳税人自觉提高税收遵从度。

(2)遵循“税源监控分析与评估检查相结合”的原则。将“投入产出分析法”应用于行业税源的管理,从原单一财务数据监控分析拓展到非财务数据的监控分析,从原单一的税负的监控分析扩展到投入产出率监控分析,并将监控分析中发现的异常数据,作为评估检查的依据,有利于实现行业税源分析监控与评估检查的有机结合。

(3)遵循“打击与保护并重”的原则。对投入产出监控指标在预警区域内的纳税人,除举报案检查和专项检查外原则上不安排评估检查;对预警区域以外的纳税人,要求其作出书面分析说明,责任区调查核实,发现异常户列入分局重点评估检查。这样有利于集中力量重点打击不听劝告和恶意偷税的少数纳税人。经一年多的实践证明:三个行业“投入产出法”应用于行业税源管理后,有80%以上的纳税人的投入产出率主动进入预警区域。

(4)遵循“加强税源管理与规范财务会计核算及企业内部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对不同企业的同类产品及不同时期的“投入产出率”分析比较和讲评,有利于促进企业加强内部管理;设计的相关监控台账和制度,也有利于促进企业提高财务核算水平。

(5)遵循“税源管理科学化与精细化并举”的原则。通过理论分析和调查测算,确定投入产出监控指标体系和分析模型,规避了现行税源管理中财务及申报信息失真、税负的可控性和可比性较差等因素的影响,以生产要素的“投入产出率”为轴心,将税源的监控、分析和评估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显示“投入产出分析法”税源管理的理念、方法和内容的科学化。应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可监控、分析和评估每一种产品主要生产要素的投入和产出,辅助以详实有效的行业税源监控管理制度和监控分析报表和台账,充分显示“投入产出分析法”行业税源管理的精细化。

(三)“投入产出分析法”应用于行业税源的监控、分析和评估所取得的成效

1、有利于基层税务机关从单一对企业财务数据的监控、分析和评估拓展到对生产要素等非财务性数据的监控、分析、评估,能较好地解决因企业财务信息失真导致基层税务机关依据财务信息进行监控、分析和评估走入误区的问题。

2、有利于基层税务部门从原单一对税负的监控、分析和评估扩展到投入产出率监控、分析、评估,能较好地解决现行的税负监控、分析和评估方法应用效果不佳的问题。投入产出率指标一般都反映到具体产品。因此投入产出率指标比税负指标和可比性更强、可控制更大、影响的因素更少。

3、有利于基层税务机关改进税源管理模式,能较好地解决责任区管理人力资源匮乏,税源管理效能低下的问题。将“投入产出分析法”应用于行业税源管理,各基层单位可选择本地几个重点税源行业和纳税异常行业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分行业确定监控指标及分析模型和具体的税源监控、分析、评估方法,责任区一线管理人员可依“菜谱做菜”。避免各地对相同行业的重复研究或无章可循的现象的发生,也能较好地解决责任区一线管理人力不足和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促进税源监控分析、评估效能的提高。

2005年8月我分局首次将“投入产出分析法”应用于健身器材生产行业取得明显效果。经《征管信息系统》查询,本辖区25家企业04年税负为2.99%,05年税负上升至3.12%,06年1-5月份上升至3.84%,对少数低于投入产出监控指标预警值的企业采用投入产出评估补税47.8万元。

二、“投入产出分析法”应用于行业税源管理的主要方法和内容

(一)深入调查,掌握行业产品生产及税源管理的特点

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法”进行行业税源管理,首先必须对行业产品的生产过程和相关投入产出流程进行调查研究,分析行业税源管理的特点和盲点,调查测算投入产出参数指标值。具体内容:一是调查本地企业生产、经营的产品品种、类型以及各类产品的生产工艺和流程等信息。以便全面了解本地行业生产的产品品种及生产工序和环节;二是调查本地该行业企业生产、经营的各种产品相关成本项目的生产成本、产成品率、产品损耗率以及产品的产销率等,以便全面了解本地该行业企业各个环节的生产费用、增值情况;三是调查企业各种产品各环节的主要原材料所占的比重,原材料的来源渠道、对象以及产品销售渠道、对象等,以便了解企业原材料流和产品流的物资运动情况;四是调查分析本地该行业税源的特点及税源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选择部分典型企业应用纳税调查和评估、检查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本地区该行业税源管理的盲点和弱点,以便对症下药,寻找适宜的投入产出监控指标。

(二)多方论证,建立行业投入产出监控指标体系和分析模型

“投入产出法”应用于行业税源管理的难点是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行业投入产出监控指标体系和分析模型。我们的做法:一是通过典型调查测算出各投入产出指标,分析论证其可控性和与该行业税源管理盲点及弱点的针对性,从而选择税源监控指标。首先要分析论证其必要性。即选择的监控指标体系要尽可能地针对该行业税源管理的盲点和弱点;其次是分析论证其可行性,即所要选择的投入产出监控指标要具有较强的可控性。我分局应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对健身器材生产行业、棉织行业和链条生产行业众多投入产出指标的调查测算和分析论证,建立的监控指标体系为(1)健身器材生产行业的原料铁投入产出率、下脚料产出率。(2)棉织企业的百米布耗纱量、机台产出(各机型常规日产量);(3)链条生产行业产品产出率、下脚料产出率、投料无形损耗率。二是对所选择的监控指标进行分析推导,建立相应的投入产出分析模型,并论证其正确性和普遍适用性。如:经调查,本辖区30多家棉织企业目前正在生产的棉布产品有51种,所用原材料棉纱的规格有19种。其监控指标之一百米布耗纱量计算分析至少应涉及的变量有棉布的经密、纬密、布宽和所用原材料棉纱的纱支数四个变量。因此,必须建立相应的投入产出分析模型,并进行相应的论证。方法:首先在典型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推导,建立投入产出分析模型。依据:一方面是来源于典型抽样调查测算的大量数据,另一方面向专业人员咨询寻求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从方法论角度讲这是一种从个别经验资料推理一般规律的过程。其次,依据投入产出分析法模型计算出各产品及所用不同原材料的投入产出监控指标的模型值,到众多生产不同产品的企业进行可行性论证,以确定各种产品投入产出监控指标的实际近似值。因为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模型计算出的部分投入产出率,并未考虑到模型变量以外的因素及非常规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对模型值与实际值的偏差进行必要的修正。

(三)强化监控,出台行业税源监控管理办法

根据“投入产出分析法”的基本理念,为有效实施行业投入产出监控,我分局研究出台了《投入产出税源监控管理通则》,明确了投入产出税源监控的监控目标、监控指标、监控体系、业主责任、会计责任,以及为辅助投入产出税源监控需明确的材料核算、商品核算、成本核算、发票使用、监控报表和税务监督等事项的一般性要求。在上述《通则》的框架下,我们还针对各行业的特点,分行业出台了《行业税源监控管理办法》,其主要内容一是向纳税人公布该行业投入产出监控指标及预警值,引导纳税人进行自我对照,实现自查自纠,对投入产出监控指标低于预警值的企业要求在当月纳税申报时书面说明原因,报责任区税源管理人员进行调查核实,发现疑点报分局重点评估、检查。二是针对不同行业明确了“行业税源监控分析报表”的报送及投入产出监控台账的记载要求。由于投入产出税源监控信息缺乏有效的来源渠道,分局研究设计并要求企业每月报送《行业税源监控分析月报表》,同时为辅助税源监控分析,还针对各行业的特点设计税源监控台账,要求纳税人及时记载备查。责任区税收管理人员定期抽查,并纳入责任区每月巡查的重点项目内容。三是明确不同行业税源投入产出监控管理的其它具体要求。

(四)规范核算,提高投入产出核算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生产要素投入和产出核算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是应用“投入分析法”正确进行税源监控、分析、评估的基础。针对企业财务核算不健全、数据不准确的现状,分局研究出台的《投入产出税源监控管理通则》明确规定:⑴生产企业必须按照原材料的不同品种、类别和规格分别设立“原材料”二级科目,库存商品应分各种产品设立二级科目,实行数量及金额核算,准确核算反映各类产品投入产出数据;⑵明确材料及产品单位计量换算。如链条生产企业,链条产品的计量单位根据客户的需求,除以重量为计量单位外,还有以根数、箱数、长度等为计量单位,这就需要根据投入产出分析模型的要求,统一以重量为计量单位进行换算。

(五)优化评估,建立税源投入产出分析评估体系

一是从分析评估的内容上,注重将投入产出因素的分析评估与纳税人申报增值税和所得税及税负的分析评估实行有机的连接:⑴将生产要素中材料、动力投入数及相应存货期初、期末的变化数与申报增值税进项税金进行关联分析评估;将产品、下脚料的产出数及相应存货期初、期末的变化数与申报增值税的销项税金进行关联分析评估,为增值税的分析评估提供依据;。⑵将生产要素的投入数、产出数与相对应的生产成本、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等进行关联分析评估,为所得税相关内容的分析评估提供依据;⑶在对生产要素投入和产出数分析评估的基础上,综合存货的期初和期末变化、价格变化、产品结构变化等因素分析评估,从而为异常税负分析、评估提供依据。

投入产出范文篇2

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带来了能源消费和CO2排放量的急剧增加。中国是人均能源资源相对稀缺的发展中国家,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1992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2003年,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能源进口国家。据预测,2020年中国原油缺口将加大到2.5亿吨以上。紧缺的能源资源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1]。解决高能源消耗问题,实现经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中国已经向国际社会承诺,在2005年的基础上到2020年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40%至45%。加入WTO后,中国国际贸易自由化不断深入,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和世界其他国家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性也日益增强。2004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量已居世界第三位。2008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达25616.3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顺差达2954.7亿美元。这不仅使中国逐渐依赖贸易伙伴的生产体制和消费模式,也影响着中国产业结构的演变及能源消费。能源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国际贸易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能源消费的增加,即蕴含能源进出口。由于中国的环境污染为典型的能源消费型污染,出口贸易的增长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环境污染的增多。以铝业为例,目前技术条件下生产1吨铝耗电15000度,中国净出口70万吨铝,仅从直接能源消耗的角度分析就相当于出口100多亿度电。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位于产业链低端,55%的出口贸易属于附加值较低的加工贸易,而且资源和能源密集型产品出口仍占较大比例,以往的数据统计并没有将蕴含能源进出口计入其中。能源环境约束已经成为影响中国进出口贸易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对进出口贸易的能源消费影响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可以为制定相关节能政策和产业发展指导政策提供依据。通过加总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直接能源消耗和间接能源投入,生命周期分析可以分析产品和服务中蕴含的能源[2-3]。由于生命周期分析方法需要进行实地调研和收集详细的中间产品能源消费数据,工作量巨大。现有研究中多采用投入产出技术对产业生产中的蕴含能源消费问题进行分析。投入产出技术可以不考虑各类产品和服务生产过程的复杂性和长度,使用Leontief逆矩阵来计算一个部门的完全需求[4-6]。李坤望和孙玮发现,中国普通非能源商品贸易中隐含的能源输出量远高于能源产品的直接贸易量[7]。齐晔等人采用日本作为进口国代表,计算了中国进口商品的能耗系数,研究得出了中国隐含能净出口的上下限[8]。Gay、Proops、Lenzen和Machado等人的研究则将进口矩阵纳入到投入产出分析框架,他们的研究表明,澳大利亚、巴西、德国都是二氧化碳排放出口国,即这些国家进口品所蕴含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小于其出口品中的CO2排放量[9-11]。Glen和Edgar等人对挪威进口商品的研究发现,其导致的CO2排放量的一半来源于发展中国家的进口,这些进口量只占挪威总进口量的10%[12]。能源投入产出分析的应用体现了对经济增长背后的资源环境消耗的定量测算,从而也可以对进出口贸易背后的能源消耗进行系统的分析。随着温室效应和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的出现,国际二氧化碳谈判、国内能源政策和国际贸易政策的制定等都亟待学界对国际贸易与能源环境之间的交互影响进行更为深入地研究,特别是对国际贸易背后的能源消耗进行系统地测算分析。投入产出表可以采用实物量单位或者价值量货币单位编制。已有研究中,实物量和价值量难以反映在同一张投入产出表中。为分析出口贸易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尤其需要分析不同因素对出口蕴含能源的影响,需要将能源部门的产业(投入产出表中行方向数据)同时采用实物量和价值量表示,但上述研究在能源投入产出表的编制中没有考虑到中国能源系统中最终消费和中间投入之间的不同价格,也没有深入分析出口蕴含能源的影响因素。

二、中国国际贸易的演进态势及其能源环境影响的定性分析

1980年,中国出口贸易总额全球排名为第26位,随着中国经济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尤其是2001年加入WTO之后,中国国际贸易高速发展,中国经济日益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国进出口总值从1978年的206亿美元猛增到2008年的25616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2001年以后,中国国际贸易年均增速高达26%,是全球国际贸易增长最快的国家。2010年,中国出口贸易排名全球第一,外贸进出口总值为29727.6亿美元,比2009年同期增长34.7%,进出口贸易顺差为1831亿美元。中国的制造业产出占到了全世界的19.8%,高于美国(美国为19.4%),中国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加工生产基地。中国国际贸易的迅速增长带动了能源消费的迅猛增长。尤其是2002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重型制造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和以量取胜的工业制造品的出口。中国是一个人均能源资源相对稀缺的国家,人均能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受制于资源禀赋,中国能源需求与本国供应之间的缺口不断扩大,日趋依赖进口各类资源以满足其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中国初级产品占进口总额中的比例由1990年的17%,增长至2008年的31%。从直接能源进出口量分析,中国自1997年开始成为净能源进口国家。2001年开始,直接能源进口量快速增长而直接能源出口量略呈下降趋势,净能源进口量快速增长。这说明中国能源对外依存度不断增长,其中进口能源中以原油和成品油为主。2008年,原油进口量占直接能源进口量的67%,中国石油消费对外依存度达到创纪录的51.3%。从直接能源进出口量分析,中国已经成为净直接能源输入国。对美国等发达国家而言,其国际贸易的增长意味着大量工业产品可以在这些发展中国家生产。国际贸易规模的扩大使得发达国家的居民消费可以更多地依赖于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制成品进口,提高服务业在其国民经济体系中的比例,从而最终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其国内经济活动与生态资源环境的矛盾。但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能源、环境法规政策的相对宽松和不完善,而自由贸易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出口型生产往往对社会和环境成本考虑不足,国际贸易扩大导致的产出增加会带来能源消费的增长和环境的恶化。因此,国际贸易可能产生这样的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影响:一个国家可以通过转移高能耗、高污染排放型产业至其他国家以减少其能源消费并保持其环境承载力;一个国家也可能由于出口产品生产过程中的高能耗、高污染,增加了其能源消费总量并使环境受损。进一步而言,通过国际贸易,一些国家可能间接出口了能源资源和环境承载力,而另一些国家则可能进口能源资源和环境承载力。

出口贸易高速发展使中国能源消费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由于中国的环境污染为典型的能源消费型污染,出口增长在促进中国消费增长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环境污染的增多。开发、利用能源所产生的环境约束不仅已经成为能源战略和能源决策中越来越重要的决定性因素,而且是影响中国进出口贸易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虽然中国国际贸易的高速发展可以为中国的环境保护积累必要的经济基础,通过进口高能耗污染密集型产品可以直接降低本国的能源消耗和污染程度,从国外引进先进的技术,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及进口先进的机械设备会促进国内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发展。因为受制于中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担当的加工装配者角色①,中国出口贸易的增长不可避免地加速消耗了大量的稀缺性自然资源,导致“掠夺性”资源开采问题。与出口贸易带来的能源消费增长一致,出口行业所排放的工业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也相应增加,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环境承载力不断下降。“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②,这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和初级产品相比,工业制成品生产中的环境影响不仅包含着原材料的开采与加工,还包括其本身加工过程中所排放的废水、废气与固体废弃物。由于工业制成品占中国出口贸易总额的比例一直上升,2009年,其比例达到95%,故本文选择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额分析国际贸易的环境影响效应。1990—2010年,中国的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额由462亿美元上升为13965亿美元,年均增长17.6%。同期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由1990年的57797万吨增长至2010年的240944万吨,增幅达4倍。工业固体废物和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额呈同步增长态势。工业二氧化硫(SO2)排放量从1990年的1033万吨增长至2006年的2235万吨,年均增长5%。其后由于中国政府在“十一五”规划③中制定了降低单位GDP能耗20%、在2005年的基础上到2010年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10%的政策,中国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在2010年减少至1864万吨。因此,从整体上分析,中国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在2006年之前随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额呈同步增长态势,但“十一五”期间由于政府管制呈下降趋势。另外两项环境指标,工业废水排放量和工业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由于国家以造纸等行业减排为重点,采取各种环境政策积极推进高污染行业的清洁生产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中国工业废水排放量和工业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并未出现和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额同期增长的趋势。1990—2010年间,中国的工业废水排放量没有明显的增长趋势,1990年排放量为236亿吨,2010年为238亿吨。这说明从工业废水排放量这一环境指标来看,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额的增加并未对工业废水排放产生显著的影响效应。工业COD排放量和工业废水排放量变动趋势一致,仅在1997年达到峰值,此后则呈下降趋势。中国的二氧化硫排放中,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排放量约占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的50%,电力是工业生产制造的基础,因此从整体分析中国二氧化硫排放和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与中国的出口贸易规模之间存在正向关联关系。从两项环境指标(工业废水排放量和工业COD分析)来看则没有显著的正向关系。因此,需要对中国国际贸易和能源消费及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做更为深入的系统分析。

三、能源投入产出表的编制与能源投入产出模型

投入产出表是根据投入产出理论,以平衡表的形式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投入与产出间的数量联系,具有揭示部门之间密切联系的特点[13]。运用投入产出表的数据,可以根据部门之间的平衡关系建立投入产出数学模型为:X=(I-A)-1Y(1)其中X为各部门总产出,A为中间投入矩阵,Y为最终消费矩阵,包括国内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出口和库存增加。若在投入产出表中将能源部门的产出采用价值量和实物量两种指标表示,即编制能源投入产出表,则可以利用能源投入产出模型计算能源的直接和间接进出口量。利用能源投入产出模型分析能源消耗和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可以揭示非能源进出口产品部门与能源部门之间的密切联系,研究结果可以更加全面地为能源政策和国际贸易政策提供参考。在能源投入产出表的编制中,由于根据各类能源平均价格计算出的实物量和《能源统计年鉴》上的数据有较大差异,为消除这一影响,前人研究中多采用各类能源的平均价格来确定投入产出表中各能源部门的中间投入和最终消费的实物量数据(见公式2)。其中IMi为各部门的进口量。但这一方法存在着中间投入和最终消费之间能源价格有差异的问题,而且在中国各种能源转化过程中,中间能源投入如火力发电用煤等也并非使用市场价格。因此,本文使用《能源统计年鉴》上的数据直接确定最终能源消费量和各能源部门之间的中间投入实物量,采用平均价格计算其他非能源部门中间投入的能源实物投入量,以减少价格差异的影响。其中Ejy为各类能源的最终实物消费量。pj为各类能源作为中间投入的平均价格,单位为:万元/吨标准煤。Eij为各部门的直接能源消费量。本文在国家统计局编制的1992、1997、2002、2005年和2000年不变价序列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历年《能源统计年鉴》上的能源消费量数据,编制了52个部门不变价能源投入产出序列表,其中能源部门分为一次能源部门和二次能源部门,一次能源部门包括煤炭、天然气、石油、水电四个实物部门,二次能源部门包括成品油、焦炭、火电、燃气与热力四个实物部门,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在投入产出表价值量表中属于一个部门,本文根据1997年122个部门投入产出表中石油开采业和天然气开采业的数据和《能源统计年鉴》中分行业能源消费量的数据确定比例将其拆分。在能源投入产出表中,e是各部门能源直接消耗系数,即直接能源强度,由各部门的直接能源实物消费量和总产出之间的比例来计算(单位:吨标准煤/万元)。在国际贸易中,能源的直接出口量Eex(direct)就是各种能源出口量之和。非能源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直接消耗了能源,也间接地消耗了蕴含中间投入中的其他中间产品的能源。能源的间接出口量就是出口于国外的非能源商品中所蕴含的能源量。本文研究采用完全能源强度来计算产品的含能量,完全能源强度e(total)也即完全消耗系数由直接能源强度和间接能源强度相加组成,可以通过直接能源强度乘以列昂惕夫逆矩阵来计算(见公式7)。在中国进口贸易蕴含能源的计算中,由于进口产品来自不同的国家,理论上应该根据进口产品的产地将进口商品进行划分,使用对应国家的能源投入产出表计算获得的完全能源强度来计算进口贸易蕴含能源量。但是由于不同国家的数据可获得性较差,数据收集和处理困难,精确地按照进口来源国的投入产出表编制能源投入产出表,计算进口产品的蕴含能源难以实现,缺乏可操作性。本文采用进口品和国内产品无差别且完全竞争的假设计算进口产品蕴含能源。在国际贸易的能源消费影响效应分析中,虽然进口商品是在国外生产的,进口商品减少了国内生产相同商品所需消耗的能源,因此,可以利用投入产出分析中的技术同质性假设,即假设进口产品生产技术和本国产品生产技术相同,利用国内完全能源强度计算进口产品中的蕴含能源。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中国的进口产品主要来自欧盟、日本和美国等发达国家,而这些国家的技术水平和能源利用效率远高于中国,因此,利用完全能源消耗强度来计算进口产品蕴含能源会产生测算结果偏高的问题。故本文使用相同的完全能源强度计算进口品中蕴含能源进口量Eim(indirect)。

四、中国间接能源出口量分析

本文通过编制1992—2007年实物价值型能源投入产出序列表,根据能源投入产出模型,计算了52个部门产品的直接能源强度、完全能源强度,据此计算了出口贸易中的蕴含能源量。根据表1中的测算结果可知,尽管中国在1996年之后成为能源净进口国,但在1992年,中国的出口蕴含能略高于进口隐含能,为蕴含能源的净出口国,净出口额仅为0.03亿吨左右。1997年,中国的进口蕴含能源和出口蕴含能源都增长迅速,由于贸易顺差,蕴含能源的净出口额已经超过0.14亿吨标准煤。2002年,中国进出口贸易继续增长,尽管贸易顺差相对1997年较小,受出口结构的影响,蕴含能源的净出口额增长为0.24亿吨标准煤。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出口贸易的高速增长和贸易顺差的不断扩大,中国2007年的蕴含能源的净出口额高达1.24亿吨标准煤。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中国利用国内技术系数计算进口蕴含能源,因此所得到的净出口蕴含能源并不是实际的净出口蕴含能源。这一结果从另一个角度表示对外贸易的能源环境影响,即由于对外贸易,中国增加的能源消耗和减少的能源消耗之间的关系。从统计数据上看,中国1997年的能源直接进口量为0.97亿吨标准煤,出口量为0.75亿吨标准煤,净进口量为0.22亿吨标准煤。同期,中国通过非能源品进口而间接进口了3.24亿吨标准煤,即若中国不从国外进口这些非能源产品,那么国内生产和提供这些产品需要增加3.24亿吨标准煤。与此同时,中国通过非能源品的出口也出口了3.38亿吨标准煤,高于进口的能源含量。因此,尽管中国通过贸易直接进口的能源高于出口的能源量,但通过非能源品贸易而间接进口的能源量小于间接出口的能源量。随着中国国际贸易的发展,中国通过非能源品贸易产生的间接能源进出口也不断增加。由于贸易顺差,中国是蕴含能源的净出口国,且净出口规模随着顺差的增加而不断扩大。2007年,中国的能源直接进口量增长至3.5亿吨标准煤,出口量略有增长,为0.97亿吨标准煤,净进口量高达2.53亿吨标准煤。但同期中国通过非能源品进口而间接进口了10.24亿吨标准煤,远小于通过非能源品的出口(13.75亿吨标准煤),净蕴含能源出口为3.5亿吨标准煤。由此可知,由于贸易顺差,大量出口非能源商品,尤其是高能耗商品,中国间接向国外输送了大量的能源,但将能源消费过程中产生的CO2排放和污染排放留在了中国。可见各部门单位产值对能源的需求普遍出现上涨,且增幅较大,产品节能措施的制定刻不容缓。根据本文编制的能源投入产出表,可以分析44个非能源部门蕴含能源进出口情况。图1表示中国1992-2007年中国非能源部门的蕴含能源进出口情况。图1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从蕴含能源进出口的产业分布上可以看出,制造业部门是蕴含能源进出口的主要载体,其蕴含能源进出口占总额的70%以上。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金属制品业这两个资源密集型高能耗产业的蕴含能源出口是中国蕴含能源出口的主要产业。这说明中国不仅通过这两个产业出口了大量蕴含能源,也间接出口了大量铁、铜等自然资源,即产生了蕴含资源出口。纺织业和服装、鞋、帽制造业这两个直接能源能源强度相对较低的产业,由于中间投入的生产过程消费了大量能源,其完全能源强度则相对其他产业较高。因此,这两个产业由于出口额较大,其蕴含能源出口占中国非能源产品蕴含能源出口总额的比例高达10%以上,大于其出口金额占出口贸易总额的比例。从蕴含能源的纵向变化分析,中国出口贸易的增长促使各部门蕴含能源量均有显著增长。从蕴含能源的进口产业分布分析,医药制造业、锅炉及原动机制造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产业是蕴含能源进口的主要产业。由于中国进口贸易的增长,进口蕴含能增加的部门主要是农业、采矿业以及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的蕴含能源进口则有所减少。由于本文采用进口品和出口品生产技术和直接能耗一致的假设,而中国技术水平和能源效率比较落后,因此中国进口品中实际蕴含的能源量应比上述计算结果小。另一方面,尽管中国确实存在大量进口能源产品和其他资源性产品,但随后以制成品的形式间接出口能源和其他资源,即中国虽然从国际市场上购买能源和资源品,但将进口的能源以制成品的形式再出口。此外,由于贸易顺差,中国还通过非能源产品出口的形式间接出口了本国的能源和其他资源。

投入产出范文篇3

河南省作为中部经济区建设的核心省份,是农业粮食生产的主要产区,肩负着促进中部发展的重大使命。在当前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突出,粮食投入产出不高的情况下,河南省面对人口众多的压力,更应该关注农业生产要素的效率,实现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由于农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国内对农业生产效率的研究方面的文献较多,过去大多采用C-D生产函数法进行测算。近年来DEA方法被广泛运用于农业生产效率的综合评价中。何新安等(2008)使用非参数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对广东省1993-2005年间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变动趋势进行了考察。李尽法等(2008)运用Malmquist指数方法,考察了1999—2006年河南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趋势,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效率是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丁文斌(2007)运用DEA方法分析1990-2004年湖北省粮食生产投入要素。汪旭晖(2008)运用DEA模型对我国31个地区的农业生产效率进行综合评价。陈洪跃等(2010)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重庆市1997—2007年的农业经济效率进行了测算,并分析了其规模效益。

2DEA评价模型

关于生产的效率评价,通常是通过对生产边界的估计。当前生产边界的估计主要有二种方法,一种是参数法,另一种是无参数法。DEA方法作为无参数法,是由美国著名运筹学家A.charnes和W.W.Cooper及Rhodes(C2R)于1978年提出的,相对于参数法,DEA无须预设生产函数的型式,亦无须估计函数的参数。本研究所构建的评价模型,就是DEA的两个基本模型C2R和BC2。在规模报酬不变的情况下,引入对偶变量λ1、λ2,…,λn;θ和松弛变量,即可得出C2R模型的表达式如下:minθs.t.nj=1λjxj+s+≤θx0nj=1λjyj-s-≥y0λj≥0j=1,2,3,…,nθ无约束s+≥0s-≥烅烄烆0在该模型中:θ为各决策单元的技术效率值。在考虑规模报酬可变的情况下,BC2模型如下表示:minθs.t.nj=1λjxj+s+=θx0nj=1λjyj-s-=y0nj=1λj=1j=1,2,3,…,nθ无约束s+≥0s-≥烅烄烆0在该模型中:θ为各决策单元的纯技术效率值。

3实证分析

3.1指标的建立

(1)投入指标的选取。我们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性,选取投入指标为农林牧渔业劳动力、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作物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这四个指标。(2)产出指标的选取。由于发展农业的主要目的就是生产农产品,所以在本文中我们选取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作为本文研究的产出指标。

3.2全国农业生产效率比较分析

为了更好地分析河南省的农业发展状况,我们首先对河南省与全国水平进行比较,找出河南省与全国农业生产效率较高差距,所以我们选取全国31个省份2009年的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0》,本文运用DEA的CCR和BCC模型进行比较研究。输出结果如下表所示: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知道,2009年全国有3个省份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都为1,主要包括北京,上海,福建;剩下的28个省份都处于DEA无效阶段,其中如辽宁、江苏、浙江、山东、广东、海南、四川和西藏他们的纯技术效率都为1,总体技术效率不为1的原因是其中的规模效率不为1造成的,说明现阶段这几个省份的投入规模不当,相关农业发展部门应该引起充分重视;除了上述省份之外,其他的省份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都不为1,说明其无效的根本原因一方面来自于规模的不合理,另一方面来自于本身生产力和管理方式不当。从平均值来看,2009年我国农业资源利用效率都处在0.8以下,有些甚至在0.7以下,例如农业发展总体技术效率为0.626,说明在农业生产资源配置方面仍存在不合理的情况,农业资源未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纯技术效率为0.789,说明当前农业生产方式和管理水平一般。从表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河南省作为全国的农业大省和粮食主产区,其总体技术效率只达到了0.374,在全国的排名中居倒数第三。从这个情况来看,河南省的农业发展很不乐观,其远远低于平均水平,其投入产出比例处于一种畸形发展当中,同时河南省的规模收益处于递减阶段,所以当前不应扩大投入规模。下面我们来着重看一下河南省的投入产出冗余程度如何。从表中看到,河南省在农业投入方面存在过剩的现象,若想达到投入产出合理的状态,河南省需在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做出调整,其在产出方面调整幅度达到15.9%,农林牧渔业劳动力投入调整26.9%,农作物播种面积调整30.3%,化肥施用量调整25.4%。由于河南省在国家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同时为了对河南省的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分析,我们有必要对河南省近10年的投入产出效率进行研究。从表中结果可知,河南省在这10年中,投入产出技术效率呈现增长趋势,其中在2000-2007年间,DEA处于非有效阶段,同时规模收益处于递增阶段。虽然从表中可以看出,2008年以前其纯技术效率处在一个波动状态,但是规模效率除了2003年有所回落外,其他的都在增长。通过对河南省近10年的农业投入产出的效率进行分析,我们知道虽然这段期间通过相关部门的努力,河南省农业发展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但是从表一中可知,与全国水平相比较,河南省的差距还是很大的,其农业投入产出效率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4结论

当前,我国对农产品需求十分突出,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我国社会发展中的大问题,虽然河南是一个粮食大省,但是相对于众多的人口来说,其农业资源还是相对有限的,所以我们不能只注重量的大小,而应该在农业投入规模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扩大产出能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引导河南省各农业生产区关注其农业投入产出效率,提高对生产效率的认识。河南省作为一个农业生产基地,其农业生产区遍布各个地市,由于各个地市的发展水平都不同,农业生产条件也不一样,导致在河南省各个农业生产区内的投入产出效率都不同,如果要提高河南省的农业生产效率,充分利用农业资源,我们有必要引导河南省各个生产区关注自身的农业投入产出水平,并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其对农业生产效率的认识。

投入产出范文篇4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投入产出效率DEA

一、引言

数据包络分析(DataEnvelopmentAnalysis)是著名运筹学家A.Charnes和W.W.Cooper等学者在“相对效率评价”概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系统分析方法。其主要思路在于通过对决策单元(DMU)进行线性组合构造有效前沿面,通过解每一个决策单元相应的线性规划来判断该决策单元是否位于有效前沿面来评价其相对有效性。DEA方法自问世以来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我国有不少学者应用此方法对不少领域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如马占新,唐焕文利用改进的DEA方法对东北某省的宏观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叶世绮,莫剑芳利用DEA方法中的C2R模型对四个经济特区宏观经济投入产出效率进行了分析;本文采用C2R模型来评价1998年~2007年四川省装备制造业的投入产出相对效率。

二、C2R模型基本思想

在一个经济系统或一个生产过程中,假设有n个决策单元DMU,每个DMU都有m种输入和s种输出,其中Xj=(x1j,x2j,…,xmj)T,Yj=(y1j,y2j,…,ysj)T,(j=1,2,…,n)为决策单元的输入指标和输出指标向量。则DEA方法的C2R模型线性规划问题如下:

假设上式线性规划求得的最优解为λ*,S*+,S*+,θ*,则基本结论如下:当θ*=1时,表示与生产可能集中所有投入产出模式相比,DMUj0的投入向量己不可能被等比压缩,也就是说此时加大投入不会再增加产出,显示了该决策单元的有效性,即DEA有效。当0<θ*<1时,即DEA无效。当λ=1时称为当年规模收益不变,表明当年达到最佳产出规模;λ<1时,称为当年规模效益递增,且λ值越小规模递增趋势越大,表明在这一年里,扩大生产规模、增加投入,能获得更大比例的产出;λ>1时称为当年规模效益递减,且λ值越大规模递减趋势越大,表明在这一年里,即使增加投入,也难以获得更大比例的产出,甚至得不到原有的产出。

三、实证研究

1.工业行业效益评价指标的建立。从技术和经验上,DEA对DMU个数有如下要求,一是参考集中的DMU应该具有“同类型”特征,二是通常认为参考集元素的个数不少于输入输出指标总数的二倍为宜。除此之外,还应该避免输入(输出)集内部指标间的强线性关系,经过全面系统的分析,确定四川省装备制业业效益评价的输入指标为:固定资产投资、财务费用和利息支出;确定输出指标为:工业总产值和外销产值。由《四川省统计年鉴》整理出10年(1998年~2007年)各指标的数据,因篇幅有限,略去投入产出表。利用EMS软件实现,计算θ、λ和k值,得出DEA结果如表所示:

2.结果分析。(1)由表可知,在1998年~2007这10年中,2004年和2006年、2007年这三个年份的投入产出效率值θ=1,这三个近期年份相对于其他年份来讲,投入产出状态已达到最佳,投入无冗余,其固定资产投资、财务费用和利息支出投入都已达到最优程度。(2)四川省装备制造业的其余几个年份均为DEA无效,说明资源间组合未达到最优,存在投入冗余或产出不足。规模递增的单元均为技术无效,说明规模效益递增的取得大多是依靠资源的大量投入,对技术依赖不够,投入产出效率不高。这与四川的实际情况是一致的。长期以来,四川的装备制造业过于依赖资源型生产,在技术领先、科技含量高的领域却发展不足,处于“三高一低”的局面。且由于装备制造业占到四川省工业总产值比重的20%,其产业内的资源利用率等现状,间接造成四川资源和环境的巨大压力。

3.对非DEA有效的单元的改进。保持现有产出不变,根据公式△x=(1-θ*)xn+s-*可计算出各个投入指标可节约量,即现有投入的投入剩余。保持现有投入不变,根据公式△y=s+*可计算出各个输出指标可增加量,即现有输出的产出亏空。由此可算得装备制造业的1998年固定资产投资若为306.9727万元、财务费用若为12.9737万元、利息支出若为220.8926万元,可得到其最佳产出组合为工业总产值301.7067万元、外销产值8.1305万元,使该年达到DEA有效,即经营效率最佳,其他年份同样计算。

三、提高四川省装备制造业相对效率的建议

综上所述,提高现有投入资源的利用效率远比增加投入资源更重要、更有效。一是建立技术中心。由国家投资,依托东汽等大型企业,联合中国科学院工程所、东华工程科技公司、四川大学、重庆钢铁设计院等单位,组建国家装备制造技术研究中心,使之成为装备制造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的龙头。二是增加科技投入。建议设立部级的新材料创新基金,省、市两级提供相应的配套资金,对重大科技攻关予以大力扶持。三是加强科技合作。引进先进的装备制造技术,与国内国际的大型制造企业合作,争取摆脱资源密集型的生产方式,向技术含量高的方向转变。

参考文献:

[1]魏权龄:数据包络分析[J].科学通报,2000.4

投入产出范文篇5

1.1投入产出法概念

投入产出法属于现代化科学的经济管理方法,它主要是研究不同经济体系中每部分投入及产出相互关系间经济数量分析的方法,也可以称之为产业关联法或是投入产出分析。“投入”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指生产产品所需要的材料、辅材、能源以及劳动力及机械折旧等方面内容,“产出”则是指生产的产品数量及其的分配使用,也叫做流量,比如生产生活消费以及积累、进出口等。经济体系当中,每个生产企业都是投入单位,又是产出单位。企业的总投入理论上与总产出相同。投入产出法必须先将生产车间的投入来源以及产出去向绘成投入传出表,再根据表格中的两者的平衡关系创建出数学模型,借助表格以及数学模型就能够对经济进行具体的分析及预测,也能对生产计划进行平衡管理。所以,投入产出法属于经济的预测及生产计划平衡的一种方法,同时能够对经济进行综合的分析。它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投入产出表、投入产出数字模型以及前两者的应用。

1.2投入产出法的特点

首先,投入产出法基本分析形式为投入产出表;经济体系中每部分之间的数量关系都是由一个线形的方程组进行描述的,它们的经济联系主要是依靠方程组中的各种系数反应出来,并且这些系数都能反应出在一定条件下的生产组织及生产技术间的经济关系,还能够测定社会产品以及中间产品两者间存在的数量联系。其次,投入产出表的表现形式具有交叉性的特点,它能够明确的反映出生产消耗以及分配使用在企业的每个部门间的运转情况,直观的表现出社会产品的一个再生产过程。企业既是投入单位,又是产出单位,它具有双重的身份,及生产产品提供给社会中其他领域消费的产品,还要消费其他企业生产的产品。这样,国民经济中产品的生产及分配通过互相的交织,形成了所有部门互相间的内在联系。最后,投入产出法是建立在投入产出表基础之上,采用现代数学的计算方法,创建数字模型,来实现经济分析及预测研究的。

2投入产出法应用效果

投入产出法在企业生产管理中的应用,使得企业得到了巨大的改变,主要体现在下面的几个方面:

2.1企业管理现代化

企业采用投入产出法进行管理,能够帮助企业加快现代化管理的进程,帮助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的环境。

2.2完善定额指标

利用投入产出表,企业能够明确生产所发生的能源消耗、原材消耗、劳动力消耗等的实际数量,然后经过一定的计算分析,与同行业企业进行比较,就能获得完善的定额指标。这样就将企业的计划管理以及经济核算工作贯彻到实处。

2.3完善计量管理工作

如果企业生产车间的计量管理不完善,计量器具误差会造成企业生产成本的浪费,导致了经济效益的损失。我们利用投入产出表以及基层调查表,能够推进且完善计量工作的开展。

2.4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企业通过投入产出法的使用,能够分析出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存在的薄弱环节,然后对比分析,找到调整生产结构的措施。同时,信息网络技术的使用,一方面实现了企业的现代化管理,同时还能精确、迅速的确定企业生产以及成本计划,帮助企业实施全面的计划管理工作。

3投入产出法在化工生产管理中的作用

3.1控制企业的生产计划

投入产出的数字模型能够模拟出现实中企业内部的各种产品间存在的相互关系,我们可以利用它来平衡计划,进而编制生产计划、验证计划以及调节计划。首先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我们要结合现有的资源进行规划管理,分析企业在一段时间内的生产量,然后预测企业的计划产量。利用投入产出法能够明确企业的这些内容:计划期的最终产品计划、总产量计划、自产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消耗计划、外购产品供应计划和分配计划。由于影响企业生产的因素存在主观及客观这两方面的影响,所以,企业必须要作出及时的生产调整计划。如果有任何一种产品或是外购消耗品发生了变化,那么,在企业内部来说,会引起一系列的自产产品及外购产品的变化,投入产出数字模型能够准确并及时的掌握这种变化。

3.2控制企业的成本计划

投入产出法的应用是建立在企业内部的不同产品间生产消耗的相互关系之上,它将企业的投入及产出进行了一个很好的结合。尤其是投入产出表中的纵列能够明确的表现出不同成本资料投入到生产中的消耗,也就是生产产品的成本消耗。横行则反映出来产品的使用价值补偿生产消耗和最终产品之间的分配。数学模型的创建则反映出了生产消耗量以及最终产品间的数量关系。通过这样的方式,企业在进行生产、销售以及供应等等全部的生产经营过程就全面的反映出来。并且,投入产出的数字模型能够全面的将企业计划时生产经营活动模拟出来,测算出产品在不同阶段的成本情况,能够对企业的成本计划控制提供合理准确的依据。调整成本计划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我们利用投入产出的数字模型能够快速便捷的调整成本计划,它对企业的计划、财务等工作的进行了整合统一,以较少的投入获取了产出。

3.3成本分析

化工企业利用投入产出法能够明确自产产品单位成本的大小,它是通过模型来完成对企业实际生产产品分配使用以及其成本的模拟表示,能够真实的表现出企业不同产品间数量的依附关系以及消耗成本,对企业进行成本分析以及成本管理带来巨大的帮助。数字模型的创建是对传统成本变动分析的升级,它对传统方法所不能出来的问题也能很好的解决,对企业而言,实现了现代化的管理,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结语

投入产出范文篇6

(1)自然科学研究。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农学、医学、地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的研究活动。

(2)社会科学研究。包括人口、政治、经济、哲学、法学、历史、美学、文化艺术、语言、民族、文化、考古等社会科学的研究活动。

(3)其他科学研究。包括管理科学、技术经济学、未来学、科学技术史、情报科学、图书馆学、档案学、环境科学等边缘学科的研究活动。

2科学研究事业投入产出分析

2.1中国科技事业发展速度快。但是与国外先进国家差距仍旧明显

中国政府历来重视科技事业的资金投人,特别是自1991)年以来,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政府加大了对科技事业的投人力度。R&D投人额从1991年的159.5亿元上升到2000年的895.7亿元,增加4倍多。科技事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发展最为迅速的部门。

但是由于我国科技事业起点低、底子薄,因此,尽管这些年来增速保持在世界领先地位,但是无论从R&D投人的资金总量上还是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上来看,我国都同世界发达国家有着明显的差距。以美日欧等为代表的发达国家近年来R&D占GDP比重一直保持在2%以上,而我国近年来比重虽然上升幅度很快,但是仍旧低于1%的比重。

2.2科学研究事业从部门结构上看属于最终消费型

高中间投入行业中间需求率是指各产业部门的中间需求和该产业的总需求之比。反映了各产业部门的产品有多少作为原料为其他产业所需求。一般而言,中间需求率越高,则该产业越接近于原材料行业,反之则该产业更多地偏向于提供最终消费产品。最终需求率则等于1减去中间需求率。

中间投人率是各产业部门的中间投人与总投人之比、反映了各产业在生产活动中对其他产业的依赖程度。一般而言,中间投人率越高,其产业附加值率越低,但是对其他产业的带动能力越强。最终投人率则等于1减去中间投人率(表1)0

如表1所示,我国1997年科学研究事业中间需求率为0.2502312,远远低于三次产业的平均中间需求率。这表明我国的科学研究事业主要是提供消费者服务,对生产过程提供不多。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我国科学研究事业的科技成果不能很好地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并投人到生产过程中。从将来的发展趋势来看,随着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的提高,科学研究产业对中间过程的需求投人势必会增加,从而使得科学研究事业的中间需求率逐渐提高。科学研究产业的中间投人率为0.6122283,低于第二产业,但是高于其所属的第三产业。这表明在第三次产业中科学技术产业事普首榕拎咨力其附加佰较低。随着科学研究事业产业化程度的提高,其中间投人将有下降趋势。

2.3科学研究事业更多地表现为对第三产业的依赖关系

直接消耗系数是指将各个产业的原材料投人额除以相应的各个产业的产值。反映了某个产业生产1个单位产品时需要得到其他部门的原材料投人量。从表2中可以看出,科学研究事业更多地表现为对第三产业的依赖关系,其直接消耗系数0.25853377;其次则是第二产业,对第一产业的依赖关系则微乎其微。这充分说明,在科学研究的发展过程中,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如果从行业依赖角度来看,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需要118个部门的投人(总计124个部门),几乎覆盖了所有的行业。此外,如表3所示,在影响科学研究事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巧个行业(直接消耗系数大于0.01)中,第二产业为12个,第三产业为3个。其中最重要的是其他电子及通信及设备制业、电子元器件制造业、其他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商业、日用电器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六大行业,其合计达到0.249532,占全部行业的4196。说明上述行业是影响中国科学研究事业发展的关键性行业。从另一个侧面而言,房地产业对各产业的直接消耗关系,也反映了其对上游产业的拉动关系。

2.4科学研究事业对国民经济有着很大的拉动作用.

但是受其他行业的影响较小.因此.更多地依赖于国家的直接投入影响力系数(表4)是反映国民经济某一个部门增加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当影响力系数大于1时,表示该部门的生产对其他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程度超过社会平均影响水平;当影响力系数小于1时,则表示该部门的生产对其他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程度低于社会平均影响水平。

如表4所示,根据笔者计算的1997年国民经济40X40部门的影响力系数结果所示,影响力系数由大至小排名前10位的均为第二产业行业,而第三产业行业影响力系数排序均比较靠后。这一方面说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起拉动作用的仍旧是第二产业制造业部门;另一方面第三产业影响力系数差距与第二产业差距较大,也说明我国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发育程度仍旧较低,发展的空间仍很大。但是值得注意,我国科学研究事业的影响力系数达到了1.08,超过各行业平均值,在第三产业中排名第二位。说明目前科学研究事业属于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很强推动能力的产业。随着国家和地方对科技在提升竞争力的重要作用的认知逐渐加强,对科学研究经费的逐渐增加,科学研究事业对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将会逐渐加大。科学研究事业将很有可能成为带动我国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感应度系数(表5)是反映当国民经济各部门均增加一个单位的最终使用时,某一部门由此而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也就是该部门为满足其他生产部门生产的需要而提供的产出量。当感应度系数大于1时,表示该部门收到的感应程度高于社会平均感应度水平;当感应度小于1时,则表示该部门受到的感应程度低于社会平均感应度水平。

一般来说,感应度系数越高的产业,国民经济发展对该产业的拉动作用越大。如表5所示,第三产业在全行业排名中两级分化严重,既有像商业这种受国民经济变动影响较大的部门,也有很多感应度不高的部门。科学研究事业总体上看来属于受国民经济变动较低的部门,可见作为第三产业中的重要部门,其所受到的拉动作用仍旧很低。这说明,紧紧依靠其他产业发展带动的影响,是不足以提高科学研究事业的投人水平的。因此,科学研究事业更多地是依靠政府或企业的直接投资。

总体来说,科学研究事业在我国国民经济结构中属于高影响力、低感应度的行业,对国民经济有着极大的拉动作用,但是,却受其他行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影响很小。因此,要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高速发展,有必要加强科学研究事业行业的发展步伐。但是仅仅依赖其他行业发展的间接投资是远远不够的,科学研究事业更多地要依赖于政府或企业的直接投资。所以,目前我国还应该进一步加大对科学研究事业的投资力度。

投入产出范文篇7

【关键词】高校教育资源;投入产出;综合绩效评价

我国高校长期以来一直将关注点放在教育资源的投入与配置方面,没有对教育资源配置的效率提起重视。另外,人们对高校的绩效评价主要关注点在办学产出方面,没有对办学投入进行充分考虑,或只针对单一项目进行评价,如科研项目绩效、办学质量评估等。在评价指向方面,单一的绩效评价可能会导致评价结果的偏离本质[1]。

一、高效财政资源投入情况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教育事业。提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还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教育是提高民众素质、发展国家经济的重要基石。近些年,党和国家在教育方面也逐渐加大了财政投入。国际对教育投入的通用基线是,当人均GDP达到800美元-1000元时,教育的财政支出GDP比例应达4.07-4.25%,方可确保经济与教育的协调发展。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人均GDP早已达到800美元标准,且在2012年国家教育财政支出GDP也如期达标。大幅增加的财政教育经费,令高校拥有越来越多的可支配教育资源,如今高校更追求结构、质量、规模的协调发展,所以对教育资源配置进行优化,进一步提高其使用效率,是高校目前发展过程中的必要需求。

二、 国内外针对高校绩效研究情况

关于高校绩效评价方面的研究,国外起步较早,部分国家已经将评价结果应用到多个配置环节。美英等国已经针对高校绩效评价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用以评价和探索适应性更强的评价指标,和将指标与财政拨款进行关联的措施。我国在构建高校绩效评价体系时,可以参考、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但由于国情的差异,应谨慎对待此问题。国内也有两类组织对各高校进行了指标性评价,一是政府监管的指标评价,二是社会组织对各高校的指标评价。但是结合目前的高校绩效评价情况进行分析,还存在以下几点问题。1.很多评价只关注了高校的产出结果,没有对投入条件进行合理考虑。2.评价指标更侧重单一项目的考核,缺乏全面性。3.定性、定量指标,增量、存量指标存在搭配不合理情况,评价结果缺乏导向性[3]。

三、高校投入产出综合绩效的研究思路

对高校教育资源进行投入产出综合绩效评价,可以分析教育现状、诊断教育问题、完善教育政策。但是目标和导向的不同,导致评价结果也不相同。我国高等教育正朝着逐渐普及的方向发展,逐渐向教育兴国的发展目标迈进。学科建设是高校整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高校发展的关键。首先应对高校教育资源的投入产出现状进行分析,从不同视角分析其分布结构、存量规模、质量效益等。将投入与科研和人才培养等办学产出相关联,对教育资源使用机制和资源配置中的不合理问题进行分析。继而选取研究对象,运用多种方法,结合绩效评价现状的分析结果,采用多元统计法和专家评审法构建绩效评价体系。根据相关专家对评价体系中各项指标重要性的打分,对各项指标的权重进行确定。

四、评价体系的构成

若要有效开展绩效评价,首先应具有一套完善的评价体系。绩效评价体系包含了高校的教育目标,也体现了社会对高效的满意度和认可度。绩效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一项较为系统的工程,应符合全面性、系统性、科学性、导向性、技术性、计量性等相关特点。所构建评价体系应适用于所有参评高校,针对特别属性的高校应具备可以替换的参数。评价指标内容应包括教育资源投入的各方面,和学科建设、社会服务、科研、教学等方面的总体产出,各指标间呈相互制约、相互关联的关系。

五、构建绩效评价模型

构建绩效评价模型是开展绩效评价工作的核心,选择适当的绩效评价方法非常重要。目前常用的绩效评价方法主要包括专家评价法、综合评价法、投入产出分析法、费用效益法、多目标决策法、主成分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因子分析法、人工神经网络法、模糊聚类分析法、基于仿真技术决策支持等,不同的评价方法其适用范围和理论优势也不相同,所以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教育产品具有滞后性、难量化等特点,所以建议分阶段对投入、产出和绩效进行评价。

我国各高校长期以来都将主要精力投放在教育资源的投入与分配上,没有对校内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予以重视,导致教育资源配置存在资源浪费和使用效率低的情况。虽然导致高校资源利用率低的因素有很多,但是主要原因还是我国目前缺乏对高校教育资源投入产出情况的综合评价体系,所以积极构建我国高校教育资源评价模型和评价体系是当前迫在眉睫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钟建华,李婕,彭新一.高校教育资源投入产出综合绩效评价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2017,28(3):17-22,29.

[2]卢进,吴庆芳.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研究[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7,(49):25.

投入产出范文篇8

2012年全国投入产出调查,在我县抽中了莲花供电公司、莲花县水轮机厂有限公司等9家规模工业企业和飞文电脑有限公司1家服务业企业,样本分布在各个乡镇,样本分布面广,任务重、时间紧,我局领导对调查工作高度重视,严格按照调查方案的规定和要求,立足高起点,坚持严要求,以“确保万无一失、再创一流水平”为目标,以“确保调查结果公正、公平”为核心,以“实事求是”为原则,以层层建立责任制为保证,以抓紧、抓细、抓实各项工作为基础,全面促进我县投入产出工作的顺利开展

1、高度重视,认真准备。为了抓好这项工作,我局精心组织,统筹安排、分步实施,保证了这项工作有计划按步骤地进行。首先是落实调查人员,加强培训。所有抽中单位的调查人员都参加了全市统一的业务培训,使广大调查人员较好地领会和掌握有关调查方法和要求,为保证调查数据质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量化分工,职责分明。调查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调查人员的业务素质与责任心。所以本次调查我们成立了一个“三人中心组”,以分管业务副局长同志担任组长,抓调查工作的全面布署;工业统计周玉芳同志负责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调查工作;综合科刘君同志负责服务业调查。三个人既分工又合作,职责分明确保了调查工作的顺利开展。

3、抓基础,抓关键环节。首先抓好了调查表的初审工作,把好报表初审第一道关,为调查表会审做好准备;再次是认真配合市统计局做好调查表会审,保证调查表会审工作顺利进行。特别是工业由于样本调查单位多,报表复杂,为保证调查表会审工作顺利进行,我局从准备工作、会审安排、组织落实、单位配合等方面进行精心策划和周密布署,从而使10个样本调查单位全部参加会审,到会率达100%。同时,10个样本调查单位全部通过会审。

4、企业配合好。一是中型企业高度重视基层表的填报工作。各单位严格按照报审时间及时报审,确保了整体进度;二是企业统计工作人员认真把好数据质量关。数据质量是调查的关键,要把差错消灭在基层,确保审核质量。三是企业认真总结,向市局反映好的经验和做法,以便相互借鉴,共同促进;四是企业在调查工作中发现问题能及时与县局沟通,尽早的解决,确保圆满完成投入产出调查工作。

由于组织得力,措施到位,工作成效显著,圆满的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各项调查任务.

第二篇

2012年我县经推动全县统计工作不断走上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轨道,以依法治统、依法统计为宗旨,坚持把统计基础工作、法制建设、统计普法、统计执法检查“四个轮子”并驾齐驱,强化统计法制建设,促进统计事业的全面发展取得了实效。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一、抓源头夯基础。数据的源头在基层,质量的关键在基础。

1、着眼进一步规范全县基层统计,提高统计数据质量。2012年我县根据《省乡镇(街道)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管理暂行办法》和《省企业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管理暂行办法》的具体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印发了《关于规范统计报表程序》的通知,并下发到全县各乡镇、县直各单位。

2、为了把基础工作做扎实、牢固,按专业分为农业组、工业组、商贸组和劳资组,开展经常性的检查和督办工作。

3、以各项制度强化和管理统计基础建设,更进一步地完善统计数据质量责任追究制、统计报表原始记录、统计台帐制度、统计报表审核制度、统计报表管理制度。

二、不断加强法制建设。为了保障统计执法工作,有人抓、有责管、出实效。我县严格按照萍统发(2012)号文关于印发《市统计局2012年统计设计管理的法制工作要点》的通知精神,一是建立和稳定统计法制机构,并配备专人、专责负责统计普法宣传贯彻和统计执法检查的日常工作。经常组织和加强统计局内部人员的统计法律知识学习和培训。目前,我局达到人人持有全省统一办理的统计执法检查证。

三、多重并举抓普法。统计普法工作是一项常抓不懈地工作,为了使此项工作落到实处,我县及时制订了《县统计局普法宣传教育工作制度》,将每周五定为法律及政治理论学习日,建立健全了领导及执法人员学法制度、统计法律知识讲座制度等。在工作过程中,始终坚持领导带头学习和宣传政治理论及各项法律法规,努力提高执法人员素质。一是认真学习宣传《统计法》《省统计管理条例》《公务员依法行政读本》,《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物权法》。二是扎实做好普法宣传工作,“五五”普法期间,共举办法制培训班2期,培训人员360人次,普法宣传活动中,利用各种有效形式,深入开展了统计法律法规学习宣传工作,张贴标语23条,办黑板报13期,印发宣传资料600余份。

投入产出范文篇9

摘要:本文从人力资本概念入手,着重介绍以人力资本的投入产出为基础和以技术内生化经济增长模型为基础的人力资本测度体系,并试对人力资本测度方法做一个综述。

关键词:人力资本;测度方法;综述

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需要进行投资,而这种投资行为获取的人力资本流量、存量究竟为多大,这就需要对人力资本投入和产出进行测度,本文从人力资本的概念入手,力图对人力资本的测度方法做一个综述。

一、人力资本测度的角度

对劳动力要素的研究的不断深入导致了人力资本的概念的提出,另一方面对人力资本概念不同程度的理解也决定了人力资本测度的角度。

我们可以把人力资本看作是活的资本、投资的结果、能带来收益的资本。作为活的资本,它凝结于劳动者体内,表现为人的知识、技能、经验、健康、体能,其中真正反映人力资本质量的是劳动者的智能,人力资本数量即为拥有智能来创造价值的劳动力的数量。但是对这种无形的劳动力智能本身无法进行精确度量。因此测度人力资本一般从两个角度:一是从人力资本的直接投入角度度量,即认为人力资本由投资费用转化而来,没有费用的投入就不会得到,因此对人力资本的计量,是对人力资本投入费用的归集;二是从人力资本的产出的角度度量,认为劳动力拥有的人力资本价值,可通过生产劳动的转移、交换、并实现价值的增值而体现,对人力资本贡献的度量实际上也是对人力资本存量的测度。

二、人力资本测度方法的雏形

应该说人力资本测度方法是随着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而不断的发展的,对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同时也伴随着对人力资本计量方法的研究。

在西方古典经济学派和新古典经济学派的理论阐述中可以找到有关人力资本测度的基本思想,其劳动与产出的静态分析模型:L=G÷q,其中L为劳动力数量,G为产出,q为劳动生产率,虽然他们不否认劳动者技能的作用,但以经济增长中劳动投入要素为基准的测度模式,人力资本存量等同于劳动力的数量,这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人力资本测度方法。

具有人力资本测度方法的雏形的是经济学家沃尔什、丹尼森。沃尔什于1935年出版了《人力资本观》一书,在该书中,他从个人教育费用和个人收益相比较来计算教育的经济效益;丹尼森在他的劳动与经济增长模型中,将投入要素尤其是劳动投入要素分得比较详细:dG/G=α+β·dK/K+y·dL/L+…+φ·dX/X,式中K、L、…、X为丹尼森对投入的分类,β、γ、…、φ分别为各投入要素的份额,且β+γ+…+φ=1。其中,对劳动投入的细分和测量是丹尼森模式在前人方法基础上的一大进步。他把劳动力构成的各种因素,如就业、工作时间、教育程度、性别和年龄等都考虑在内,并利用各种不同特征的劳动小时收益作为权数对劳动投入进行加权,得出劳动投入指数。丹尼森运用该模式不仅测定了经济增长中的劳动投入贡献,而且还进一步度量了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这无疑确立了经济增长关系中具有人力资本要素内涵的理论框架,也是西方学者有关教育与经济增长关系测度的首次尝试。

之所以称他们的研究是人力资本测度方法的雏形,是因为他们没有将完整的人力资本要素引入测度模型,更重要的是他们还没有对人力资本的形成过程和投入产出比率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测度。然而,这些不太成熟的理论思想和定量分析方法,却是人力资本测度体系形成和日益完善进程中所必不可少的。

三、以人力资本投入产出过程为基础的人力资本测度

1.舒尔茨的研究。

舒尔茨是从探索经济增长和社会财富的积累而逐步踏上研究人力资本的道路的。1960年,舒尔茨发表了题为《人力资本的投资》的演说,明确提出了人力资本的概念,认为迅速扩大的人力资本存量,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的增长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人力的投资主要包括教育投资、保健投资和劳动力迁徙投资,人力资本投资标准是:人力资本投资的未来收益,包括个人预期收益和社会的预期收益,要大于它的成本,即:收益率=预期收益/成本,其收益率原则上同物质资本收益率测算相同。

尽管舒尔茨的计算方法的边界条件还存在一些值得人们探讨的不足之处,如不应仅把工资差别的原因看作为受教育程度不同,人力资本存量也不应完全由工资收入来代表等等,舒尔茨还是第一个提出了人力资本测度模型,从而在方法论上奠定了人力资本测度体系的基本框架。

2.贝克尔的研究。

贝克尔同样认为人力资本可以通过后天投资获得,并影响以后时期的生产率和收益,因此,用于物质资本的投资收益分析方法,也同样适用于人力资本研究。贝克尔的研究以微观为主从人类家庭入手,他的贡献之一是首次用传统的微观均衡分析方法建立了人力资本投资均衡模型。即人力资本投资的边际成本的当前值等于未来收益的贴现值。同时,他在人力资本形成方面,教育、培训和其他人力资本投资过程的研究也具有开创意义。

四、以技术内生化经济增长模型为基础的人力资本测度

技术内生性增长理论的思想源头是阿罗《边干边学》中指出的,阿罗把经济增长完全归功于学习过程和技术的外部效应,试图将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的外生技术进一步内生化,根据这一理论思想,罗默、卢卡斯分别提出了各自的经济增长模型,虽然他们对经济增长中的最终动力源泉的理解有所不同,但他们却都充分肯定了人力资本在这个过程中重要性,卢卡斯则更是强调了人力资本在这个过程中的核心作用。

而从人力资本测度角度来看,论述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同时也是从产出价值的角度对人力资本做的一个测度。

罗默在1986年发表了《收益递增与经济增长》,书中他建立了两个增长模型:简单的两时期模型和简单的两部门模型。罗默的增长率方程显示,人力资本尤其是R&D部门的人力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起着积极的作用。两部门模型的思路是:R&D部门的人力资本HA创造知识和技术的积累,知识和技术进步用新资本品种类和数量A体现,进而A和生产部门的L和Hy产出Y,但在此过程中罗默忽略了教育部门及其他形式的人力资本投资对知识积累和技术进步的决定性作用和由此引起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也就是说他只将知识和技术内生于资本的积累,而忽略了知识和技术在人力资本自身增长中的巨大作用,因此严格地讲罗默模型并未解决人力资本度量的任何问题,只是阐述了技术进步与人力资本的相互关系,提高了该模型对现实经济现象的解释力度。

卢卡斯将人力资本作为一个独立要素纳入经济增长模型,运用更加微观的方法把舒尔茨和贝克尔的人力资本概念、索罗的技术进步和罗默的知识积累具体化为“每个人的”、“专业化的”人力资本,以期解释持续经济增长问题。两资本模型和两商品模型区分了人力资本所产生的两种效应:即舒尔茨型的通过正规或非正规教育形成的人力资本所产生的“内部效应”与阿罗的“边干边学”形成的人力资本所产生的“外部效应”。

技术内生化经济增长模型评述:在研究经济增长时技术内生化经济增长模型不仅把人力资本纳入增长模型使之内生化,而且揭示了人力资本的“外部效应”和“外溢效应”,把对一般的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源的强调变成了对特殊的知识即生产某一产品所需要的“无形的专业化的人力资本”的强调,此理论原意是在经济增长中强调人力资本的作用,并以此为根据来调整经济增长速度,预测经济增长趋势,提供方法和工具。然而,从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来看,这种测度角度同时也是对人力资本自身积累不同方式的量化描述,这种计量体系使人们对人力资本的研究更深入、更细致、更具体化、数量化了,是人力资本测度体系不可缺少的一种类型。

五、人力资本测度方法评述

无论是舒尔茨、贝克尔,还是卢卡斯、罗默的测度体系,其方法上的缺陷随着时间的推移都可以被不断出现的新的方法所完善。统计计量工作不会永远停留在原有的高度上,它只会向前发展。然而,从人力资源开发和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现状来看,尚有一些难点有待突破。

首先,从方法上看,由于人力资本投入的产出效益往往不直接表现为实物产值的增加,而总是表现为人的健康、知识和技能的增加。只有把人力资本投入到具体的生产实践中去时,人力资本的价值才间接地由经济活动的结果中体现出来。投入的教育、卫生保健、培育子女等生产性支出有多少形成了人力资本的增量,经济活动的结果增量中有多少可以归结为人力资本的作用,这些不确定性使人力资本价值必然存在难以精确估量的问题。因而从宏观层次上衡量人力资本投资对实现经济社会目标的作用程度,则显得更为力不从心。

其次,单纯的人力资本投资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单独形成生产能力,人类活动是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综合产生的,是两者结合的过程。人们很难把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作用从这“集体产品”中分离出来。同时,在现代社会生产中,不同的人力资本也必须结合在一起,才能对生产活动产生影响。这就存在不同质人力资本和不同产权人力资本的如何综合计量的问题,应该说评价单个人力资本对集体生产的贡献必然涉及到更多的研究领域,所以,即使舒尔茨、贝克尔、卢卡斯、罗默等人的研究业绩是这方面的杰出的成果,也未免带有某种片面性,或夸大某些因素的作用,或缩小了另一些因素的作用。

再次,人力资本与其他任何资本的区别正在于,其承担者是人,而不是实物,人有思想,有意识,有个性,有情感,有社会交往和个体经验等。难以想象其个人的思想、经历和感情不会影响其工作的态度和积极性。现代激励理论早已证明:人力资本的激励水平将极大地影响其存量价值的体现。有时这种影响可能是决定性的。

最后,在一定经济体制条件下,政策、体制运行对人力资本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不考虑这些因素,理想化套用人力资本测度体系则很难与经济发展的实际相吻合。

参考文献:

1.亚当·斯密.国富论.北京:中华书局.1949.

投入产出范文篇10

关键词:投入产出;企业管理;数字化;动态;经营

企业的经营就是各要素的投入产出管理和优化,投入产出的比例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甚至会影响企业的生存。目前多数企业已经开始意识到企业的投入产出事前核算对企业经营的重要性,但是很多企业都是手工或者静态的核算,并没有建立数字化、动态的投入产出管理,没有实时跟进各类要素和产品的成本和市场价格,对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敏感性不足,无法及时进行动态管理,这影响了企业的发展,也不利于国家整体经济向着节约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最终将不利于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中心的地位稳固。

1现阶段加强企业投入产出数字化管理的意义

1.1竞争的加剧及环境变化的快速决定企业要加强投入产出的数字化管理

目前国家整体出现了产能过剩,很多的企业主要依靠政府补助进行生存,企业整体的持续发展能力受到影响,一些企业仍然没有意识到环境的变化,决策的时候没有借助投入产出的数字化管理,造成企业的资源浪费。煤炭、钢铁、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的价格持续走低,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东莞等传统的制造强地都出现了大批企业倒闭,经济整体下滑,这些问题的发生决定了企业必须在投资和生产的时候更加科学化管理。另外,现代社会由于新媒介等的介入,很多环境因素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很多市场价格变化速度及其传导速度更快,企业如果依托于以往的手工计算的投入产出管理,将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高速变化,无法获取最新的数据进行决策,导致其决策无效,反而被市场淘汰。

1.2投入产出的数字化管理有利于企业管理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及竞争的加剧,很多企业内部

也选用了以市场机制运行的方式,对各要素进行内部的层层分解,实现内部的核算,有利于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环境变化较快,很多的内部管理需要更加高效,及时将市场的变化融入到管理之中,而且目前很多公司内部的员工、车间、厂房和班组的工资都是和投入产出的管理系统挂钩,因此投入产出的管理要实现数字化管理和动态管理,这样才能够及时反映市场的变化和公司各个班组的成本、能耗的降低,这样的内部管理才能够得到员工的认可,才能够推动企业的改革。

1.3投入产出的数字化管理有利于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

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消失,我国的制造业也在全球竞争中面临着迁移的风险,周边国家越南等国也慢慢在制造业上与我国企业进行竞争。未来我国企业的发展要向更高级的产业主动性转移,提升自身的竞争力。而这种转移就需要企业加强对其投入产出的管理,通过市场信息的收集,加强研发的投入,向一些蓝海竞争领域发展,避免简单初级的加工业,实现我国整体产业的结构调整。如果没有进行必要的投入产出管理就随意进行调整,将可能导致很多企业没有获取相关的动态信息,缺少数字化的管理,而导致企业盲目转型,这样企业可能反而会失去发展的机会进入发展的陷阱,这最终也将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

2建立完善的动态化投入产出数字化管理系统

2.1建立投入产出数字化管理系统的基本要求

企业投入产出的数字化管理对企业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企业需要建立起符合自身业务特色的动态化投入产出数字化管理系统,查明企业生产管理所存在的基本数量关系,明确企业生产的界限,通过这一系统获得相应的技术经济指标和其他一些重要的情报信息,在系统的建设中要将企业的业务和产品统一在这个系统中,清晰地发现人财物的关系。这个系统要实现对产品分配方向、价值构成的集成和查询等功能,系统内的数据要能够实时根据原材料的价格、委托加工的费用、人力的投入、产品价格的变动等进行更新。

2.2投入产出数字化管理系统的模型建立及其与ERP系统的对接

在系统的建设上要着力建设一个模型库、数据库和方法库,企业内产品、业务的投入产出数据要归集到数据库,用以对模型库等提供数据来源,数据库应当将企业的财务数据库、计划数据库、物资供应数据库、生产调度数据库、设备数据库、销售数据库、人事定额数据库等集合在一起,做一个综合的数据库,面向企业的管理层,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方法库就包括了矩阵、基本统计、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和数据规划等,为不同的决策内容和生产要求提供相应的方法分析。模型库包括了决策分析模型、相关性分析模型、数学规划模型等,这是结合企业的具体业务进行选择。企业需要将ERP系统与投入产出模型进行统一,利用ERP所拥有的计算机高速运转的能力处理制造生产和管理运营中的海量数据,提升ERP系统的动态反应能力和决策支持能力。在双方的统一中要确定投入产出表的结构、实现ERP与投入产出表数据的转换、利用投入产出表提升ERP系统的功能,对于输入数据可以利用原有的公用数据模块和其他模块进行提取,并通过手工添加一些必要的数据,将生产计划书、产品定价文件、成本核算文件、原材料供应清单等输入ERP系统中的管理模块、生产模块、车间模块、采购管理模块、财务管理模块、生产计划模块等,从而根据生产流程得到各类投入产出的消耗关系矩阵,得到总产品矩阵及总产量向量,设计ERP模块中的数据流,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和价格模拟提供依据,满足多种经营的需要。

3利用投入产出数字化管理加强成本管理

3.1利用投入产出数字化管理加强成本管理的总体思路

投入产出数字化管理最主要的运用是在成本管理中,成本管理中的投入是指劳动资料、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的消耗,产出是指产品的分配和数量、方向,通过数字化管理可以利用计算机等将这些关系以矩阵式的方法进行棋盘式列示,综合分析双方的数量关系和匹配关系。由于现在技术的变化也导致很多消耗关系虽然在一定时期内存在相对稳定的关系,但是技术的改变也将导致其消耗比例出现变化,而且采购价格、产品价格、劳动力价格等也会发生变化,因此该系统必须是动态化的,对目标成本中的各要素变动也要进行动态管理,这也需要对成本内的项目进行详细的分解,确定足够细的基础数据。成本管理需要在投入产出数字化管理系统中进行分层设计,综合考虑实物投入和价值投入的不同,企业需要对成本中所涉及的流程进行细致的分析研究,分析主要产品的生产流程和技术经济关系,结合会计核算特点对该流程进行归集合并,全面反映企业生产中的物料投放和产品产出关系。

3.2加强投入产出数字化管理与多种成本核算方法的结合

由于现在很多生产都是柔性生产,多数企业也接受了定制化生产,这对企业的投入产出数字化管理带来了变化。传统的财务成本核算已经难以反映这种生产的变化,投入产出管理也需要对财务成本的分摊标准和核算提出新的要求,投入产出管理应当结合一些最新的技术和财务方法,对成本进行更好的分摊。例如投入产出管理可以结合作业成本法,对生产流程中的作业进行归类,利用作业分摊成本,并以作业动因归集成本,投入也应当利用作业对各类消耗资源进行归集,进一步提升成本管理的准确性,通过提升成本分摊的科学性,企业也可以提升其投入产出管理的准确性。相对比而言,对于一些新的产品,由于要明确其作业,在对新产品的投入产出模型设计的初期需要进行详细的分析。但是作业成本也有一些不足,例如一些作业可能在柔性生产系统和敏捷生产系统中面临着人员和物料组合灵活性较强的问题,生产任务也随时进行调整,容易造成一些资源的消耗难以追溯到活动中,这样可以利用列昂惕夫提出的投入产出分析模型,记录生产制造过程中的资源投入、产出活动、货币投入,计算中间投入成本和初始投入成本,汇总的投入成本,利用直接消耗系数、单位成本向量、物理单位计算的投入产出表,得到单位成本,从而得到成本核算。

4加强投入产出数字化管理在企业生产管理中的运用

投入产出数字化管理除了可以提升企业财务核算和成本管理外,对企业整体的运营和管理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企业可以利用投入产出数字化管理的原理提升企业整体经营和价值链管理。企业的价值链活动包括了生产、销售、售后等环节,可以通过产值、费用、收入、生产效率等方面进行衡量,辅助活动也包括了订单、人事、采购、管理、研发等,财务指标主要是新增合同金额、人工费用、材料采购价格、固定费用、技术开发费用、制造费用等,这种方法的投入产出管理是利用投入产出的理念加上价值链管理的思想,将企业的各个价值链环节的轻重缓急进行划分,用量化的指标确定重点环节和战略方向,准确计算出内部管理的价值,监控企业的研发投入及其对生产的作用,避免研发投入不足,通过财务指标的分析,反映各指标的平衡关系、对企业管理提升的价值及其实现的利润,推算各环节应当贡献的价值,反映各环节需要提升的不足,推动企业管理的提升。将这种投入产出的方法运用到企业的管理中可以解决企业管理难以量化的问题,通过直接消耗系数分析价值链上各个环节的不足及其努力的方向,为制定后续的管理提升计划提供数据支持,也可以成为管理环节中绩效考核的依据,避免管理的盲目性。在企业的制造资源计划中也应当利用投入产出数字化管理,将投入产出数字化管理与企业工序产品的生产计划、成本计划、外购产品采购计划、成本核算、物料清单结合起来,以企业的基础信息平台为依托,提升制造资源计划的科学性。企业的投入产出管理有利于企业提升其经营的有效性,是现代企业面对环境变化和竞争加剧而必然采取的措施,它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和国家经济的升级,企业要利用投入产出的数字化管理需要建立起相应的数字化系统,利用这一系统完善成本的管理和核算,加强企业内部的管理和资源的整合。对此,本文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措施和方法,希望能够对企业有所帮助,也对我国现代制造业的升级和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有一定的帮助。

作者:李成林 单位:江苏神舟车业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崔晓,王艳刚,李富忠.投入产出技术在农业企业管理中的作用[J].北方经贸,20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