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机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8 00:35:22

投机范文篇1

关键词:非线性科学,孤立波,金融市场,选美问题,价格波动,投机建模

一、非线性科学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人类向更完美的目标的持续追求,复杂的自然界不断促使我们逐渐地把一个个线性理论发展为非线性理论。现代科学已进入非线性科学时代,非线性科学是目前世界性的热门课题,其内容之丰富,应用之广泛几乎是前所未有的,它已应用到各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中。非线性科学的主体是混沌、分形和孤立波。确定性系统中的混沌使人们看到了普遍存在于自然界,而人们多年来又视而不见的一种运动形式;分形的研究把人们从线、面、体的常规几何观念中解放出来,而面对更为多样且更真实的大自然;孤立波则揭示了非线性作用引起的惊人的有序性。显然,非线性科学的这些认识无疑会起到开阔眼界、解放思想的作用,而且已经成为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有效手段。对于非线性现象的研究,目前主要从可积系统和不可积系统两个极端方面展开。

二、金融市场与非线性科学金融市场研究在理论上遇到的非线性问题以及在实践上(如投机或投资等)遇到的复杂现象正是非线性科学研究的对象,因此,把非线性科学引入金融市场研究中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也很有现实意义、借助于非线性科学的方法与成果可以更加深人地理解许多复杂的金融市场问题。罗素(J.S.Russel,1808~1882)是研究流体力学中波的形成如何影响船舶阻力的第一人,他在流体表面波的实验研究过程中发现了孤立波。罗素对流体中船舶停止时,出现的孤立波现象进行了生动、精彩而令人印象深刻的描述。凡读到过罗素孤立波描述的人,对我们下面的叙述将不会感到陌生。这一叙述也是长沙非线性特别动力工作室的同仁们对金融市场(股票、期货)交易价格波动实验研究的独到发现。“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动力作用给予市场交易的价格传导上,立刻就观察到一个非同寻常而非常绚丽的现象,她是如此之重要以致我们将首先详细描述她所表现出来的外貌。当我们正在观察一股高速运动的动力作用,当它突然停止时,在市场交易价格传导过程所形成的小波浪中,一个紊乱的扰动现象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在动力作用的价格区间中,一些因子(因其追随价格波动的特性,此处被称为非线性特别动力因子)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廓线很清楚的隆起,最后还出现一尖峰,并以相当高的速度开始向前运动,并继续保持她的形状不变,在价格涨落的表面上,完全孤立地向前运动成为一孤立行进波。”“我们立刻离开原来关注的价格位置,准备用裸眼去跟上她,但发现她运动得很快而神秘。于是,我们即刻使用计算机进行数据挖掘,很快就跟踪上了她,并发现她以一均匀速度沿价格涨落表面作孤独的运动。就这样跟踪着她,我们发现她开始逐渐衰减,并在下一个价格波动的峰或谷转捩点处最后消失。这一现象只要是金融市场的交易价格波动,都可以重复观察到。”孤立波(SolitaryWave)是局域化、大幅度的相干脉冲波。它具有与另一孤子相互作用(例如碰撞)后仍然保持其完整性(保持波形、振幅和波速不变),并呈非线性行波(孤波)持续地在空间作长距离传播的特性,最终形成某种准规则的相干结构。孤子具有宏观的波-粒(波动-粒子)两重性。可积系统的孤立波是非线性方程的行波解。所有存在相互作用的体系,只要其中有相对稳定的客体,孤立波理论都大有用武之地。因此,孤立波及其数学方法必将进一步发展,必将更加深入地应用到各个领域。

投机范文篇2

(一)投资和投机

“投资”和“投机”这两个概念,经济学上并未界定得很清楚。我特地翻了翻辞书。剑桥百科全书把投资解释为:将资金投入某一活动以期获得更多的财务利益,并例举两类投资,一是金融上的投资,是指购买有价证券(股票与债券),一是指企业上的投资,投资于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或服务。美国出版的《现代词典》(商务中文版)把“投机”解释为那些“期望从价格变化中获利的证券、商品和外汇买卖活动”。根据上述解释,投资是致力于提供某种产品和服务,它所指望的是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流通过程中实现的利润;而投机所指望是证券、商品、外汇买卖转手中获得的差价。就活动的生产性来讲,“投资”的生产性要明显得多,直接得多,而投机与生产过程的联系则间接得多、淡浅得多。但经济生活是复杂的,进行证券、商品、外汇买卖的行为或活动,事实上不少也有助于推动或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有人就这个意义上把这类投机活动也称为投资。这类投机活动是应该允许、保护的。然而,也确有一些投机活动具有明显破坏性,应予反对和取缔。为了更简便地说明投资与投机、应予保护和与应予取缔的投机之区分,我们仅以证券(股票与债券)市场为例。证券市场是一种重要的资本市场,是市场经济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机制或手段,其基本

职能就是合理地分配或再分配社会资源,以便有效、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各种需要;而股票之类的有价证券,则是资本市场履行这种职能的工具。在正常情况下,某家企业股票价格的涨落,总是标志着该企业的效益上升或下降,而效益的升降总是标志着该企业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有所提高或下降;或者标志着社会对该企业产品或服务的需要是否扩大或缩小。资本市场就是通过股票价格有涨落,向投资者指示资金投入或撤出的方向,从而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与再分配。而投资者之所以投资于该企业的股票,总是预期该企业的效益会提高,能提供更多的红利,从而多把这作为长线交易来经营,而不急于追求股票买卖的差价。在这里,购买股票无疑是投资活动,其所分得的红利和所持股票升值,均来自投资所促进的生产率及经济效益的提高。确也有一些投资于股票的人喜做短线交易,并不指望股票分红,而指望股票涨价赚取股票买卖的差价。严格按辞书的界定讲,这种活动或行为应属于投机而似乎有别于投资活动。但应强调指出,尽管当事者看重的并非企业的红利而是股票的价格,但只要股票价格上涨,反映了企业效益的提高,或反映了社会对该企业的产品与服务的需求扩大,这种股票买卖的行业或活动,均有利于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与再分配。这种投机行为或活动实际上也赋有投资性,也可说,这类股票买卖行为或活动,兼有投资及投机的双重性。

还有,股票价格的运行表现出一种不同于一般商品价格运行的特点。一般商品的价格,会随着供求的变动而环绕着商品价值上下波动,商品的一时过度需求会使得价格高于其价值,而过高的价格又会抑制需求下降,从而价格会自行下降。然而,股票价格固然取决于预期股息(红利)和利息率的水平,但也取决于供求,而且供求力量对价格水平的影响要比商品市场来得大。由于人们爱看涨的心理预期,往往盲目跟着涨风进市,股票价格的上涨不仅不会抑制反而会扩大对该股票的需求,使股票价格进一步上涨,甚至远远超过股票所应有的实值,形成“泡沫”。这表现出股份资本的“虚拟性”。在证券市场上,个别股票的价格因一时过度需求而出现超值的情形时有发生。这是市场机制的自发行为,最终也可通过市场机制自行解决;它虽在局部上对证券市场秩序起了一定的干扰作用,但一般无碍于大局。

严重的投机活动,是人为地操纵股市,牟取暴利。投机家持其巨额资本,利用股票价格可以远远偏离它所代表实值的这个特点,操纵股市供求,使股价大起大落。他们进入股市,根本无意于提高企业的技术与管理水平,无意于增进企业效益以获取更多的投息(红利),而只想人为地把股价“炒”起,从股价的大起大落中牟取暴利;为此,他们不惜采取制造舆论、造谣欺骗等一切手段来误导股民。例如,投机家(或庄家)可以凭籍自己控制的巨大财力,大量购进自己持有的那只股票,把它的价格“炒”起来,待股票价格被“炒”涨到预期的高度,立即全部退出,股价随即泻跌,大批盲目跟进的中小持股者被套住。这种被称之“对倒”的投机的手段,只不过是投机家惯用的手法之一。这类由人为因素制造股价波动的恶性投机活动,在性质上跟市场自发力量造成的一般投机行为有很大不同,跟正常的证券投资更是大相径庭,性质上应严加区分。第一,这类投机活动完全脱离了生产过程,而是在流通过程中靠人为因素制造的“价格变动”获利;第二,这类投机活动所获得的丰厚收益,并非来自他们本人所创造的国民收入,而是来自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庄家”的利得乃是众多盲目跟进并被套住的股民们的损失。应该把这类恶性投机跟证券投资严格区分开来,不容混淆。有人说,若硬把这种投机说成是“投资”,那也只能称之为“掠夺性投资”。这话颇有道理。

这种恶性投机活动具有破坏性,它扰乱了市场秩序,破坏了金融稳定,侵蚀了正当的投资(包括产业投资和证券投资),扩大贫富差距,影响了社会安定。所以,几乎每个国家都把这种投机活动置于监管、查禁之列。应该强调指出的是,少数投机家(或庄家)进行投机活动,不仅用欺骗、蛊惑的手段诱导广大中小投资者盲目跟进以便套住,而且用“捞一把”的投机心态来毒化他们的意识。广大盲目跟进的股民是这种投机活动中的受骗者、受害者。监管、查禁投机活动的矛头应指向少数投机家(或庄家),其目的主要是为了保护众多中小股民。

(二)我国当前投资市场的投机性及其根源

中国资本市场的投机性浓厚,不仅表现为股市的市赢率一般高达60倍,比西方发达国家股市的市赢率(一般在20%—25%)高得出奇;而且也表现为股票的换手(买卖)率高得出奇,据统计,1996年美国纽约股票市场的换手率是52%,东京是27%。伦敦是58%,香港是54%。韩国是91%,泰国是30%,而我国则高得出奇,上海是591%,深圳是902%。股票换手率高,表明股民大多想从股票买卖的价格变动中获利,而不想或不相信股票可以分红,或者认为股票分红不如从股票价格变动中获利来得大。其实,我国资本市场投机活动之猖獗,最近报刊也多有揭露,先有“基金黑幕”,后有兰州等城市股市黑幕,均有媒体披露。中国资本市场的投机性浓厚,至今已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

问题是,为什么建立10年的中国资本市场竟有这么浓厚的投机哩?有人说是有投机家(庄家)作崇。这固然是原因,但中国资本市场上投机家(或庄家)何以竟能长时间肆无忌惮地横行呢?也有人把我国资本市场的投机性盛归咎于法制、法规加监管尚残缺不全。上述种种说法,都有道理。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更深层次的原因,应属体制上的缺陷。

我国建立资本市场的目的,本是要确立依靠市场机制来合理分配社会资源的机制;推行股份制的目的,是为了用股份制来改造国有企业,使之成为适合市场经济需要的微观基础。可是,在实践中,人们却给资本市场、股份制定错了位,把它们仅当作给国有企业融资、解困的工具。为此,国有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不能不继续依赖国家所提供的庇护或“隐性担保”,导致人们不怕风险的投机心态和投机行为盛行。本来,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中,一家公司要上市,须经过有关金融中介机构和有关部门极其严格的审查,因为这些中介机构靠信誉吃饭,受公众委托,尽职尽责,对公众负责。一般说,经过这么严格审查获得上市资格的企业,都是素质相当好的企业。但在我国,上市公司不是由市场筛选的,而是由政府有关部门选定推荐和审批的,其间寻、吃租等舞弊现象时有发生。由于人们只注重股份制的融资职能,而未通过股份制改造把国有企业建成具有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的现代企业制度,因而不少上市公司的素质不高,上市之后公司业绩也多“第一年好,第二年平,第三年差,第四年劣”。特别是,一些素质很差的国有企业,即使长期经营业绩不佳,甚至长期亏损,也可通过一些中间机构采取弄虚作假手法,得以“包装上市”,其间不少获得政府有关部门的默许或支持的。企业的真实情况,公众并不知道,公众相信政府的“推荐”和“审批”,更相信政府不会让“上市”的国有企业垮台。

我国资本市场上长期没有退出机制。事实上,尽管上市国营企业中间有不少素质不高,有的亏损,有的长期分不了红,有的甚至资不抵债,但没有一家企业曾因为经营不善而被摘牌。亏损企业未被勒令出局,而是通常被兼并、收购、重组而继续存在,其间,少不了有政府部门从中撮合。政府对于好不容易“包装上市”了的企业,自然不愿看到它们被摘牌出局,不愿断了一条融资解困的渠道,于是总千方百计通过兼并、收购、重组等手段将它们保留下来。“郑百文”几经风风雨雨,就是一个突出例子。这一切给人们留下了一个印象,即政府是不会让上市国有企业破产的,政府会想方设法来帮助破产的上市国有企业免于灭顶之灾。尽管政府也曾一再告诫人们要小心股市上的风险,但实际上国家却为股市的投资者提供了“隐性担保”。于是,上市公司是这么想的,券商这么想的,股民们也是这么想的,反正有国家最后保底,大家可以不用怕风险,可以大胆放心地入市炒股,结果股价越炒越高,把市赢率炒得出奇地高。

我国当前股市依赖于国家提供的“隐性担保”,其深层次的体制根源在于国有企业的“政企不分”,股市依赖国家的“隐性担保”,乃是“政企不分”在宏观层面的滥觞。

第一,从微观面看,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其要害的体制弊病在于“政企不分”。正是“政企不分”,使得国有企业丧失了自主经营的地位和机制,使其不能成为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微观基础。目前上市的国有企业虽然搞了股份制,也上了市,但政企尚处于分开的过程,公司治理结构不规范,微观机制很不健全,经济效益不高或很差,甚至亏损,股份有很少分红或长期不分红,股民们很难指望从股份分红中获得利益,只好从股票买卖差价(即股价上涨)中获益。这些上市国有企业的股票价格上涨,根本与企业的效益脱节,而是人为地炒起来的。

第二,从宏观面看,我国国有企业过去长期效益差,靠财政补贴,长期吃财政;实行“拨改贷”后,效益差的国有企业转而依靠银行贷款,吃银行,结果累致巨额债务,银行被巨额不良资产压得喘不过气来;建立资本市场后,国有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把股市主要当作融资、圈钱、解困的手段;股民也不指望企业分红,而指望把股价炒高;而整个股市都依赖于国家的隐性担保。国家提供这种“隐性担保”,无助于培养股民们的风险意识,却可被少数投机家(“庄家”)利用来为自己剑财致富。国有企业先靠财政,后靠国家银行,而后靠股市及其所依赖的国家隐性担保,其实质都是“政企不分”的滥觞,其根源都在于国有企业的“政企不分”。所以,根本的办法,就是加速推进国企的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真正解决政企不分问题,使企业具有自我生存与发展的活力,脱离国家用各种方式(财政、信贷、股市隐性担保)编织成的襁褓。

股市秩序混乱问题,已引起政府和公众的关注。最近,政府拟切实加强对资本市场的监管措施,整顿市场秩序,拟设置适合市场经济规范化要求的上市公司退出机制,并延聘香港专家参与工作。这表明政府将撤销给上市公司和股市提供“隐性担保”的决心。这一形势,大大增加了国企改革的紧迫性,要求国有企业尽快具有自我成长和发展的活力。

(三)如何认识我国当前股市的投机性

我国股市目前之所以有浓厚的投机性,决非偶然,而是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一句话,我国市场经济由于建设的时间太短,因而历史地决定了市场经济体制的不规范、不完善、更不成熟,决定了市场机制和制度工具的“夹生性”。我国目前股市的投机性,正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投机范文篇3

二十年前,属于中国的人证券市场诞生在中华大地,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个庞然大物。1990年11月26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中国股市的序幕就此拉开。世事变幻,沧海桑田。从最初的十几家上市公司到目前的两千多家上市公司,中国股市已成为世界证券市场一个或不可缺的重要角色。在这二十年间,中国证券市场积极促进中国经济体制和企业改革,带动了一系列的金融体制改革,不但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益,更很好的满足了各类投资者的投资需求。从宏观经济角度来看,它很好的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但从个人投资者的角度来看,这个市场是在充满了太多心酸。

二、理智投机的提出

理智投机提出的思考。每个投资者再进入证券市场的时候、都会思考过,这个市场本质是什么?每个人会有不同的答案,而我的答案是这个市场是一个相对不公平的资金博弈和财富再分配的“战场”。在这样的“战场”上,我有理由相信,理智投机,是作为“指挥官”的每一个中小投资者唯一的可行的投资方法。

三、理智投机提出的原因

(一)新股定价的混乱。证券市场是为优秀的企业来提供融资服务,用融来的资金来帮助企业再进一步发展,证券市场拥有融资,价格发现,财富再分配等一系列功能,对于中小投资者,没有新股发行的定价权,参与新股发行的申购,在面对专业投资机构的绝对资金,申购的概率实在低下,大多数的投资选择了追棒新股,这也造成了新股上市第一天的火热。可由于新股发行制度的不完善,定价的依据的混乱,造成了新股估值的错误估计。

(二)证券市场缺乏诚信。中国证券市场中还充满着信息的不公平,信息披露不准确、不完整,上市公司的业绩报表竟然率先反应在股价上而不是信息栏上,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用这样过时的信息,用价值投资的方法去追寻股票的趋势,在信息优先,资金实力占优的专业机构面前,这种做法实在落于下风。近年来,内幕交易案不断爆出,如广发证券原总裁“董正青”等人已经为他们的过错付出代价,所幸的是,在管理层不断规范,约束,打击各式各色的内幕交易后,这种现象已经得到改观。

(三)机构投资者的不成熟。作为中国证券市场的中坚力量的基金,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盲目的跟随社保,保险,国外对冲基金的步伐,没有自己的主见,管理制度上不完善,造成了交易的死板,操作不灵活,不能即使的面对市场的变化,不但没有稳定市场,寻找价值,反而追涨杀跌,加剧了股价的波动,给中小投资者带来了说不清的损失。

(四)中国证券现状不适合价值投资。中国证券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价值投资的理念还没有深入人心,证券市场依然处于依赖资金的阶段,在国家调控通货膨胀的政策背景下,注定了不会再产生像07年那样普涨行情,更多的是局部,阶段的,板块行情,在新股发行不断发行,不断加息和提准的背景下,市场长期处于缺少资金的背景,在这样的背景下,证券市场失去了发现价值的功能,短线的炒作,来去匆匆,成为主旋律。因此,在这样的氛围里,理智投机就成了中小投资者唯一可行的投资方法。

(五)中国证券市场投机性浓厚。总所周知,中国证券市场设立的初期,本来是想通过投资者购买值的投资的股票来调配社会的资金,但在股改之后,上市公司却把证券市场当做企业融资的平台,无尽的从市场里抽取资金,比如基金,上市公司在证券市场上疯狂的抢占低成本资金,从过去发展的二十年里来看,上市公司在证券市场上的融资额远远大于分红,在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安的背景下,市场的存量资金屈指可数,因此是市场的投机成分越来越大。在中国证券市场、个股高市盈率,高换手,都证明了市场里投资者投机性浓厚。

四、投机的定义

所谓的投机,通俗认为是根据对市场的判断,把握机会,利用市场出现的差价进行买卖从中获得利润,热衷短线,借暴涨暴跌之势,通过炒作谋求暴利的短线交易行为,但我个人认为理智投机是在看清大势的情况是顺势而为,但不恋战,严格设立自己的止损点和止盈价位,一旦股价运行到某个价格,就果断的进场或者立场,这样周而复始的积累,力求输小赢大,通过不断的操作来积累盈利。

五、理智投机的优点

(一)理智投机可以把握市场不多的热点。在整体缺钱的背景下,主力发动的行情必定是局部的,提早进去布局又怕陷入漫漫的等待期,不但要经受股价上下的振荡,还要承受心里上的负担,而理智投机可以在确认了主力主攻的版块后,再进场,赚取差价,把握上升趋势,及时的止盈或者止损,再准备投入下一次的投机。

投机范文篇4

我国股市过度投机的表现,可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1.1股指在短期内大起大落

自1993年以后,股市规模迅速扩大,但股指狂涨暴跌。这种短期内的暴涨暴跌,与宏观国民经济环境和微观企业经营业绩失去了起码的关联,表现出十足的非理性、投机性的特点。没有多少投资者真正是以投资为目的去进行投资,这就形成了我国股市中存在的一个奇观现象——“投资者不投资”。

1.2各种概念、题材弥漫市场

股市应当而且只有一个永恒的题材——业绩,即通过市场的价值发现功能,让投资人把那些价值被低估的股票价格提升到与其内在价值相符的价位。但目前,我国股市却充斥着浩如烟海的题材、概念,上市公司股票价格与投资价值严重背离,股价与公司业绩之间几乎没有必要的相关性,劣质企业的股价反而大大高于绩优股的股价

1.3独特的庄股现象

庄股现象是目前我国股市的一大特色。庄家人驻的股票,无论当时大势如何,它都能以自己独特的轨迹运作:或疯长,或狂跌。在庄家看来,股票只是一个用以炒作的电脑符号,无所谓有无投资价值。庄股现象正是过度投机和投资理念扭曲的生动表现。

1.4换手率过高

衡量股市投机性最常用的指标是股市的换手率,是某一时期内成交量与流通总股数的比值,它是反映股票流通性强弱的指标之一。换手率越高表明股票的平均交易频率越高,也就是股票的持有期越短。中国股市自成立以来,其换手率一直保持着极高的水平,近几年来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远高于其他国家和地区。

2.我国股市过度投机的原因

2.1中小投资者缺乏投资方面的知识和相应的能力

在成熟的股票市场,交易者对股价走势有不同看法,其不同的交易行为能减缓股价的波动。而我国股票市场起步较晚,不少中小投资者缺乏金融、证券方面的知识以及相应的分析、决策能力,及暴富心理强,在股票交易中大多听消息、听股评,盲目跟风,追涨杀跌,形成了一种不良的股市投机气氛。

2.2信息不对称及信息披露的不规范

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投资者的行为极为容易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模仿他人决策或者过度依赖舆论,而不考虑自己拥有的信息行为。同时,由于各种法制法规不是很健全,市场也未发展成熟,部分企业常常隐瞒必要信息,公布虚假信息。企业这种不规范行为使市场投资者无利可图,因而转向投机行为。

2.3机构投资者推动投机行为

在西方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大部分中、小投资者都是委托基金等投资机构进行交易,机构投资者的投资理念成为稳定市场的重要力量。我国近些年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其基本目的就是遏制投机,稳定市场。但是,这些为遏制投机而培育的机构投资者,有不少反过来参与短线炒作,成为投机炒作的力量,使我国股市的投机行为加剧。

2.4我国股市对上市公司的利润分配没有建立约束机制

我国一些上市公司缺乏对股东的回馈意识,只知道配股、增发新股,而很吝啬于向股东分红。然而,现金分红作为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重要方式,是投资者实现合理投资回报的有效渠道。投资者从上市公司得不到分红回报,只好投机炒作赚差价利润。

3.解决我国股市过度投机问题的建议

3.1进一步强化政府作用

不可否认,我国政府和监管部门为抑制投机,引导理性投资做了大量的工作,近几年更是不断加大监管力度。但由于市场发育和政府行为的探索性和渐进性特点,政府风险防范仍然存在制度性缺陷。因此,需要完善政府风险防范的制度性功能,规范并改善证券市场资金供给,从而形成完善的市场风险防范新体系。

另外,中国证监会首先应该维护一个公开透明的市场环境,严格执行股票市场交易规则,禁止以权炒股和内幕交易。加强监管绝对不是为了监管而监管,监管只是手段,监管绝对不是目的,加强监管的最终目的和落脚点还是为了保证我国股票市场过度投机行为降至最低,使股票市场保持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

3.2上市公司改善自身盈利能力,创造良好的投资氛围

上市公司要科学地进行规划和管理,获得核心竞争能力和发展潜力,以保持公司持续、快速、健康地成长。同时,上市公司的发展目标应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谐统一,要拥有形成竞争优势所需的优势资产、可增长技能、特殊关系等优势资源。上市公司应通过各种努力,改变我国上市公司盈利能力低下的现状,提高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树立投资者长期投资的信心,改变我国股市的过度投机炒作现象。

投机范文篇5

论文摘要:2006年开始的美国房价下跌,最终导致次贷危机爆发,至今仍没有好转的迹象。从美国建国之初至1862年《宅第法》签署之前,每一次美国经济萧条之前,都会出现运输事业的扩张和土地的投机。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研究美国历史上土地问题的经验教训,有利于保证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007年4月2日,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宣布申请破产保护、裁减3200名员工并出售公司大部分资产。2006年开始的美国房价下跌,最终导致次贷危机爆发,至今仍没有好转的迹象。从美国建国之初至1862年《宅第法》签署之前,每一次美国经济萧条之前,都会出现运输事业的扩张和土地的投机。

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研究美国历史上土地问题的经验教训,有利于保证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美国土地投机史

1800年美国政府出售的土地只有6.8万英亩,1818年猛增到349.1万英亩。一下子猛增了50多倍。1819年经济危机使第一次土地投机高潮宣告结束。1820年售出土地下降到几万英亩。

19世纪30年代,由于西部交通的大发展,大批欧洲移民转移向西部,出现第二次土地投机热潮。1834年,国有土地销售量达到了500万英亩以上,两年后又攀升到2000万英亩。由于1837年政府把约有二千八百万的盈余分配给各州,州立银行在资金和纸币发行方面都产生了迅速的扩张。基础设施建设的狂热和对西部土地投机的放任行为,使投机之风更盛。出售公共土地的收入,在1830年为188万元,1836年跃升到2000万元以上。各州的财力充裕,土地投机和移民鼓励了政府过度支出。各地之间的互相竞争,促进了运河建设高潮。州政府债务,1820年时才有1279万美元,到了1840年就增加到2亿元,多数是在建设银行、运河、公路和铁路时借用的。1837年经济危机爆发。到5月末,美国所有银行都停止了现金的支付。在五六年的时间里,工业和农业一直处于停滞状态。当时,许多州政府抵赖了公债。

十多年后出现第三次投资高潮。西部运输进一步发展,1845~1854年又出现了外来移民的高峰期,入境移民超过300万。当时投入市场的土地,不仅有国有土地,而且还有各州、各大公司得到的赠地,土地总量超过了前两次高潮。1857年俄亥俄人寿保险和信托公司纽约分公司破产,经济危机到来。几个月内,东北部到处出现取消抵押赎回权、破产和失业的现象。全国突然陷入严重萧条的状况。两年后,经济还没有完全恢复过来。这次危机的根本原因是对铁路投资过多,以及疯狂的土地投机:投机商贷款抢购尚未修建的铁路沿线的土地。

南北战争中林肯签署宅第法,此后土地投机便大大下降了。比较大规模的一次土地投机是在1920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地价便猛涨了。在战争中和战争刚结束后的那几年,连那些平时不宜耕种的土地都被开垦了。人们贷款买地、改良土地和修建道路。1920年,经济危机复发,使好几亿的投资化为乌有,许多业主变为佃户。

二、土地投机的特点和原因

美国早期的土地投机与交通投机纠结在一起。由于土地和交通设施价值不好估计,价格剧烈波动,所以土地往往成为投机的对象。与其他商品不同,土地的价值源于土地上其他产业的利润,每一块土地都是唯一的。运输事业也类似,运输线的价值取决于沿线其他产业的利润。买卖双方对价值的主观评价决定土地和运输事业的价格,而主观预期往往剧烈波动。在不同时期,同一块土地或同一条运输线路的价格可能有巨大的差异。

美国建国初期至20世纪初,西部拥有大量未被开发的国有土地。同一时期,欧洲由于长期的战乱和自然灾害等原因,对美国农产品需求量极大。但是,由于农产品往往体积重量相对庞大,运输过程中易于腐败变质。所以,只有在交通沿线的西部土地,才可以被开发作为农业用地。于是,每一次交通运输业的升级,都意味一次即将到来的农业大开发。原先毫无价值的荒地,很可能变为有丰富价值的农业用地。伴随每次大规模交通建设的展开,沿线土地的价值也随之迅速上升。所以,公路修筑高潮、运河修筑高潮和铁路建设高潮,也是土地投机高潮。土地价格的上升,又反过来刺激了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交通建设的投资和土地的投机互相促进,形成了“交通建设和基础设施越发达,土地价格越昂贵;土地价格越昂贵,交通建设和基础设施越发达”的循环。交通建设的投资和土地投机膨胀到极限的时候,危机到来,美国经济陷入萧条之中。

土地和运输事业投资以及相关的产业生产周期长,涉及经济领域广,所以过度投资隐蔽性大,而且难以调整。开垦一块荒地,需要数年的辛勤劳作。建设一条运输线路,从投资到收回成本可能需要接近十年的时间。多数作物从播种到收获,往往以一年为周期。个别经济作物的生产周期更长。房地产开发从投资到收回成本,需要的生产周期远远超过一年。这些产业决定投资的时候,往往以上一周期的收益作为本期投资的参考。由于周期长,上期的投资的收入,一般很难准确预期本期投资的收益。一旦投资,在生产循环结束以前也很难调整。

此外,土地和运输事业的开发必然大量涉及信用,导致土地和运输事业投资在过热以后很长时间,不易暴露出来,并继续大量吸引新的投资进入,一旦爆发则破坏力巨大。美国总统杰克逊(1829~1836年在任)在给国会的咨文里写道:“可以看出,出售公共土地的收入已经增长到一个史无前例的数字。可是,在效果上,这些收入不过等于银行里的一比信用罢了。银行把钞票借给投机商,投机商又把它付给另外的收款人(即地产公司),又立刻回到银行来,在由银行继续不断地转接出去,他们只不过是把一些最有价值的公共土地转于投机商之手而把银行账面上的信用付给政府的媒介物罢了……投机和扩张的风气并不限于储蓄银行,而是遍及于全国的各个银行,而且产生了一些新的机构,视情况更为恶化。”银行积极参与,投机的行为越来越毫无顾忌地在发展,各州都向国内借款以改进内政,而且毫不吝惜地对一些不稳固的机构给予了信贷。由于信用的过度扩张,运输事业过度投资和土地投机的危机可以积累到很严重的程度而不爆发。所以,一旦爆发就很严重。

三、人口大规模迁徙对土地投机的推动作用

土地投机旺盛,与美国人口的大规模迁徙也有关。交通运输的发展促进了西部经济的发展,吸引了大批欧洲移民去谋生。人口的大规模迁徙促进经济的发展,造成地价的迅速上涨和运输事业的迅速发展。

1810年,美国人口中只有七分之一住在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一带地方,而到1840年,住在那里的人超过全国人口三分之一。西部开发中,美国农业生产中心西移。同时,西部工业也迅速发展。

19世纪美国城市化过程迅速发展。1790年全国生活在城市的人口不到20万,仅占人口总数的5%。1860年达到20%。1790年,人口25000以上的城市有2个。1830年增加到7个,1850年增加到25个,并且出现了25万人以上的城市。1820~1840年全国城市人口净增长115万。许多西部小村庄在短期内成为经济中心。1800年,匹兹堡还是只有1500多人的小镇。几年后,匹兹堡即成为商业和制造业中心。辛辛纳提建于1789年,1840年人口达到46000人。芝加哥和圣路易斯在1800年不过是两个小镇,1850年已经分别发展成占地面积10平方公里和14平方公里的大城市。1848年加利福尼亚发现金矿,随后旧金山很快发展成一座大城市。

人口大规模流动在19世纪随着运输能力的提高进入高潮,成为当时美国经济的主流。在西进和城市化的过程中,土地和交通运输难免成为投机的对象。

四、早期土地政策的失误

美国政府的土地政策,在早期的土地投机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美国建国初期,在西部拥有大量的国有土地。美国政府所采取的大块出售土地的政策,超过了一般移民的购买能力,广大移民无力问津。当时的政策对购买土地的数量没有限制,也不要求购买者在这些土地上住下来,或对土地进行改良。这些因素最终造成投机商而不是移民从这些政策中得到好处。美国建国早期,联邦政府缺乏稳定的收入,财政紧张却又希望推广殖民事业。国会制定土地法案首先有两个目的:很好地促进殖民事业,同时又想要出卖公共土地获得收入。由于多数的移民是贫民。因此,这两个愿望是矛盾的。最终,解决财政困难的目的压倒了促进殖民的目标。联邦政府急于想从出售公有土地中得到收入,于是大力扶持资产者和土地投机商,把大批国有土地廉价拍卖甚至赠送给他们:1787年,俄亥俄公司以每英亩8~9美分的代价,一次性获得了150万英亩的土地。1788年西门斯公司,以更便宜的价格获得了100万英亩的土地。两个土地公司在1785年后的20年间,垄断了西部土地出售的大部分份额,直接从国家手中购买土地的人寥寥无几。在19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中期,东部和中西部的四家公司也加入土地投机,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2000多万英亩的土地被占领,而其中大部分土地落到土地投机者手里。

此外,华盛顿、富兰克林、帕特里克·亨利(PatrickHenry,独立宣言主要执笔人之一,曾两次担任弗吉尼亚州州长)、罗伯特·莫里斯(财政部长)、丹尼尔·韦伯斯特(DanielWebster,曾两次担任美国国务卿)等政府高官都参与土地投机。

1785年土地条例规定,每次购买土地至少一平方英里(640英亩),每亩售价至少1美元。此后虽然经过几次下调,仍然超过一般工人的承受能力:1851年一个五口之家每周的最低生活费用是十元三角七分。那时,木工、泥工和砌砖工的周平均工资只有十元左右,绝大多数其他技术工人,只有四到六元。由于工资低,物价高,普通劳动者只有很少的积蓄,买不起大块土地。

贫穷的移民因为没有足够的钱从政府手中购买大块土地,被迫从土地投机商手中,以几倍的价格购买小块土地,或者私自开垦没有被出售的公共土地。一个垦荒者需要用十年的时间才可以开垦80英亩的荒地。这样的土地被清理出来之后,却随时可能被强行拍卖。

虽然人民强烈不满,但不合理的土地政策直到南北战争爆发才结束。1862年5月20日,林肯签署了宅地法案,允许耕种西部无主土地连续5年的农民,只交付10美元的证件费就可以获得160英亩土地。

美国建国初期,由于有利于投机土地政策,土地一直是投机的重灾区。宅地法公布后,美国政府免费给予移民土地。至此,由于广大劳动人民获得了土地,土地的投机逐步下降,为农业资本主义在美国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无偿分配西部土地、并摆脱一切束缚是美国农业发展的一大特点。列宁称之为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美国式道路。

此外,大量资本离开土地投机进入制造业,为随后而来的第二次产业革命创造了条件。第二次产业革命结束之后,美国便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可以讲,没有宅第法,便没有工业化的美国。

五、结语

对土地的投机,实际是对地租的投机。对于地租,马克思曾经指出:“他(土地所有者)并不像产业资本家那

样有过什么贡献,冒过什么风险;最后,是垄断价格在许多情况下的优势,特别是对贫民进行最无耻的剥削方面的优势……在这里,社会上一部分人向另一部分人要求一种贡赋,作为后者在地球上居住的权利的代价,因为土地所有权本来就包含土地所有者剥削土地,剥削地下资源,剥削空气,从而剥削生命的维持和发展的权利。”(资本论,第三卷,46章)过高的地价必然伴随过高的地租,不利于积累资本发展经济。

美国早期的经济萧条,多伴随土地的过度投机和运输事业的过分扩张。这种现象与土地和运输投资的固有特性有关,与农业在美国经济中特殊地位有关,与美国早期西进、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中人口的大规模流动有关,美国早期土地政策的失误有关。这种现象是美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领土扩张过程中,积累大量货币资本所导致的必然现象。美国早期的各州竭力建设基础设施的热情则加剧了投机。

投机范文篇6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君子不言利”的传统观念发生了彻底改变,我们借鉴西方经济发展的做法,有必要重新认识投机行为,鼓励适当的合法投机,发挥投机在经济生活中的积极作用,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服务。同时,我们应该通过立法坚决禁止非法投机,使其不得有生存的土壤。但在中国股票市场发展进程中,过度投机问题却令人深思。

一、过度投机及其表现

单纯的投机行为是有害的,因而在证券市场上必须将投机行为圈定在一定范围之内,否则就会产生过度投机。由于股市价格取决于股市供求,大量投机行为及过度投机不仅会使股市价格变化莫测、波动频繁,而且还会引起社会财富的不合理转移,从而导致社会分配不公。同时,如果投机者争相购入大量证券,导致价格过高地脱离其内在价值,使社会名义财富远大于其实际财富,就会引发泡沫经济。股市投机泡沫是指由追逐价差利益的股市投机行为而导致股票价格偏离其基本值持续上涨的现象。即在—个连续过程中,初始的价格上升使投资者产生价格将进一步上升的预期,从而吸引以追逐价差利益为目的的新的投资者进入,并继续推动价格的上升,直至泡沫破灭。股市投机泡沫的特征是股票价格偏离其基本值长期上升和随后的暴跌。在投机泡沫增长过程中,投机泡沫的变化成为决定股价变动的主要因素,形成越来越高的收益,并最终导致泡沫破灭股价下跌。泡沫增长过程中正的收益率占优势会导致收益序列正自相关。投机泡沫使得反常收益增多,因而收益序列表现为尖峰后尾分布,从而过度投机激烈。

二、我国证券市场过度投机的识别

2002年,中国个人投资者股票市场开户数为6884万,仅占12.8亿总人口的5136%;到了2003年12月,这一数字增加到7025.41万;2006年到8736.23万,而仅2年的时间到2008年,开户数突破1亿大关。股市如火如荼。然而,这种“繁荣”的背后却隐藏着过度投机,由于投资者进入中国股票市场与日俱增,然而我国证券市场规模不够壮大,层次结构复杂、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以及政府的过度干扰,从而促长了过度投机。

目前通行的衡量证券市场过度投机的方法主要是采用指标法,采用的指标重点有三类指标,分别是市盈率、换手率、市净率等。

(一)市盈率

市盈率即该股市场价格与年度收益的比值,其公式为:市盈率=每股价格,每股年度收益。目前美国、英国、韩国、中国香港等成熟股市的市盈率大约在10至20倍的区间内波动,考虑到新兴市场的成长性,新兴市场合理的市盈率为30倍。而近年来中国股市的波动区间为20-60倍,明显偏高。单从上市公司未来盈利增长来看,现在的股价水平缺乏支持,股市总体估值过高,泡沫特征明显。A股市场从2005年中的低点回升以来,市盈率不断提升,现在远高于其他新兴市场。

(二)换手率

换手率即周转率,它是一定时期内股市总成交股数与总流通股数的比率,其公式为:换手率=成交股数,流通股数×100%。换手率是衡量股市是否存在投机的另一重要指标。若这一指标过高,则表明过度投机明显。2006年以来我国股票交易换手率节节攀升。国际上成熟市场的长期换手率多在100%~20(3%之间,而印度、中国台湾地区等新兴市场的换手率也多在300%左右,然而中国的换手率明显高于其他市场,很多时候数值都超过500%。

(三)市净率

市净率的计算方法是:市净率=股票市价,每股净资产。一般来说,业绩优良的股票其市价可以大于其净资产,但市净率应该在两倍以下。如果市净率高于3倍,则偏离实际价值。我国市净率达5倍左右,说明市净率偏高。

从全球各主要指数的平均市净率的变化趋势来看,美国、英国、日本等成熟市场的市净率大约在1.5~3倍的区间内波动,每一个指数的市净率均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区间。相对而言,我国沪深两市市净率在一年半的时间内从不到2倍上升至5倍以上的水平,大幅度高于除印度以外的全球其他主要市场(印度市场的市净率遥遥领先于全球各主要市场)。同时我国净资产收益率平均12.1%,而印度的净资产收益率平均达到21.7%,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资产收益能力明显低于印度。高市净率与低净资产收益率说明了我国股市比印度更不具有投资价值,我国股市的火热多有投机成分。

三、我国证券市场过度投机的危害与成因

(一)过度投机的危害

证券市场存在过度投机现象会引发很多方面的负面影响,存在着诸多危害。我国证券市场过度投机所导致的危害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过度投机导致股市偏离正确的轨道。我们进行股份制改造和建立股票市场的一个基本目的,就是通过公司制改造,建立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使企业的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但当投机成为市场的主导力量的时候,大家都把炒作当成盈利的途径,投资者(股东)谁都不去关心企业的经营状况和企业的发展,股市就会偏离正确的轨道,成为和冒险者的乐园。

第二,过度投机导致股价暴涨暴跌,给社会经济造成巨大冲击。从市场经济形成的早期出现的“南海泡沫事件”和“密西西比泡沫事件”,到20世纪下半叶日本股市出现的暴涨、暴跌,每一次股市的过度投机都给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第三,不利于股票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资本市场的天职就是通过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配置,一个健康的股市能够提供最优的导向,把社会资源引导到发展前景好、效率高的行业和企业中去;但是,过度投机却会窒息股票市场的优化资源配置功能。

第四,严重损害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在过度投机股票市场上,真正获益的只是少数有内幕消息、资金雄厚的超级主力,他们通过虚买虚卖、内幕交易等方法操纵股市、获取暴利,而中小股东由于信息不全,势单力薄,往往是损失最大的群体,“杭萧钢构事件”和“刘芳事件”就是典型案例。

(二)我国证券市场过度投机行为产生的原因

1.市场方面原因。首先,证券市场交易信息不对称。一方面是因为我国证券市场交易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上市公司没有形成及时、准确地公告各种信息的自觉意识,交易所、证监会等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方面的要求不严格、不全面;另一方面,上市公司和投资机构相互勾结,故意隐瞒信息或披露虚假信息,以满足自己获取过度投机超额利润的目的,而普通投资者由于无法全面掌握上市公司的信息,为防范风险,则只能以短线投机为目的来进行操作。

其次,现象严重。通过编制虚假的财务报表,进行虚假的资本和资产置换等手段,将本来根本不具备上市资格的公司包装上市,上市公司则把其中一部分股票以内部职工股的名义分配给上市审批中的官员。普通投资者却以新上市公司的股票问题少、包袱轻等原因而踊介入,结果却发现是千疮百孔的烂公司,上市公司的诚信在投资者心中大打折扣,投资者只能选择投机。

再次,监管体制不健全,监管不到位。我国现在已经初步建立了监管证券市场的法规体系,建立了投资机构内部监督、行业自律性组织管理和政府行政法律监督组成的多层次市场监管体系,但实际运作不很乐观。首先,某些法律出台滞后,往往是出了问题后才加以补救,却很少有事先加以预防的相关措施。其次,证监会在管理力度上也有一定的问题,存在过“照顾一时行情,顾全大局”的思想,被投机分子利用。最后,某些股市政策出台把握不准,往往造成股市过度动荡,提供炒作素材。

2.企业方面原因。我国证券市场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其根源在上市公司。由于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低下。并且没有有效的监管机制,投资者很难将股市当作投资场所,只能将股票当作投机工具。上市公司是证券市场的主体,是证券市场的基石,上市公司业绩没有得到认可、诚信形象没有得到改善,证券市场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繁荣和持续的发展,市场各方的利益就得不到根本的保障。

第一,我国上市公司质量低下。沪、深两市的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着质量低下、经营业绩整体下滑现象,出现平均每股收益逐年下降,亏损面不断扩大的问题。不分配的公司越来越多,有些公司上市不久即丧失配股资格,甚至出现巨额亏损。ST、PT公司逐年增加,仗着稀有的壳资源,绩劣公司让人产生“重组”的无穷想象,股价越炒越高,吸引了大量资金流人,绩优公司反而少人问津。这就造成了股市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被严重扭曲,投资理念遭到无情挑战,股市风险不断积聚,促使投资者不敢长期持有公司股票,只能改投资为投机,以保证其收益。我国上市公司整体在行业结构上未体现应有的先导性,低技术水平、低附加值的产品占据主导地位,募集的资金多是投向市场已饱和的传统产品,甚至是处于衰退期产品的规模扩大上,投资和生产在低水平上重复,导致大量资源的浪费。一些公司追寻多角化经营,但主业不突出,难以形成经济规模,也不利于集中较大的资金进行技术创新。一些公司在上市后一改当初招股时对募集资金投入项目的急迫和种种承诺,纷纷出现频繁变更募集资金的投向,或募集资金投入缓慢和投资无方向的问题。还有一些公司将募集资金用于国债投资、委托理财和银行存款,这势必降低公司资金的配置效率和利用效率,使公司逐步忽视实质性的生产经营活动,淡出实体经济领域,从而降低给广大投资者的回报,增加股市风险。

第二,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不完善。中国企业改革仍然是整个经济改革的中心环节,上市公司在实行股份制改组时,将其骨干或优质资产剥离出来改组为股份公司,而将企业余下部分组成“集团公司”,再由政府授权所谓的“集团公司”,代表国家持有股份公司的国家股股份。实际上国有资产所有者仍然“虚置”,公司的最大股东,仅仅是国有资产的者而并非是真正的所有者,在其背后仍然缺乏所有者有效的监督和约束。由于所有者和者之间的目标函数不完全一致,者又拥有企业的控制权,因而者就可能会利用制度上的缺陷以所有者的授权从事损害所有者利益的活动。而由于上市公司国有股份所占的比重过大,并且不能上市流通,广大中小股东受到了与会股东最小持股数量的限制而无权参加股东大会,不能行使自己的表决权,对于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和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无法进行有效的约束,而掌握内幕消息的人能够根据这些信息进行投机操作而获利。公众方面原因。证券市场开放以来,许多投资者认为证券市场就是暴富场所。这种心理导致很多投资者往往不看重长期投资利益,而一味地追求短期投机以牟取暴利。而且,目前许多投资者金融证券素质低、风险意识差,不能对市场进行理性的分析与判断,只是跟着少数人追涨杀跌,盲目跟随,这样就更加剧了市场上的投机行为。

四、改善我国证券市场过度投机问题的措施

(一)加强和改善证券市场的监管

首先,应建立完善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制定信息披露标准,以杜绝机构利用消息垄断操纵市场,为规范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行为制定好游戏规则,保证外部投资者公平获得信息的权利,尽量减少投资者和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实施强制性定期披露频率,改半年一次为每季一次,如有可能改为每月一次。也可以扩大信息披露内容与范围,增加报表的披露性和董事对报表的披露责任。其次,要大力加强证券监管,规范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行为,严厉打击操纵市场、内幕交易和虚假陈述等违法活动。对上市公司违法披露信息,故意隐瞒或歪曲重要信息的行为严加惩罚,使会计信息公开、有效、充分地反映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第三,加强对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中介机构的监管,使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与加强监管的工作相互促进。规范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行为,强化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意识,对出具违法、违规审计报告、验资报告的要严肃处理。完善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建立中介机构的资质认证与诚信评级制度以及违规处罚制度,对违规行事的人员和机构取消从业资格。为证券市场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以促进证券市场的规范发展。

(二)征收证券交易税

一般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建立在道听途说的政策和消息上,而不是由上市公司的实际经营状况所决定,容易受大户操纵。对此,征收证券交易税不失为一种良策,证券交易税能够发挥“内在稳定器”的作用,当炒作过于频繁时,其成本随之增大,只有当预期收益率大于包括交易税在内的成本时交易才能进行。证券交易税的征收有利于鼓励长期投资,抑制过度投机行为。证券税制作为国家调控证券市场的基本经济杠杆,对证券市场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三)强化退市机制

我国股市是个年轻的市场,需要正确的引导。对该破产者不破产,该摘牌者不摘牌,或许在短期内能减少社会震荡,但从长远看却埋下了助长证券市场投机的隐患,保护或宽容落后上市公司,不利于证券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上市公司不能搞终身制,证监会有权对长期亏损的企业作出退市决定。但在实践中,对上市公司退市标准和退市程序方面,还存在法律上的不明确和制度上的一些缺陷,上市公司退市存在着较大的障碍。因此,应根据我国证券市场和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和切实可行的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真正实现优胜劣汰。

投机范文篇7

(一)资本有效市场理论

有效市场理论是由以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教授法玛为代表的一些西方经济学家,在传统资本市场学说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以信息为核心,已被誉为现代金融经济学的理论基石。

有效市场理论认为,在一个有效的资本市场上,各种证券的价格能够充分反映各类信息,且价格信号是资本市场中有效配置资本的内在机制,因此,有效的资本市场是一个每种证券价格在任何时候都等于投资价值的市场,它能迅速、准确地把资本引向收益率最高的企业,按照有效资本市场学说的观点,如果某组信息被证券市场上的投资者广为了解,那么,证券市场的竞争就会驱使证券价格处于这样一个水平,即投资者根据该组信息进行的交易只能获得按风险调整的平均市场报酬,而无法根据该组信息从交易中获取非正常报酬。

资本有效市场理论是一种假说,它主要依据证券市场价格对信息的反映能力和反应速度来划分证券市场的效率类型,该理论对于政府如何完善证券市场以及投资者如何作出投资决策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资本市场效率的分类

法玛在1970年提出了有效市场的三种形式,即弱型有效市场、半强型有效市场和强型有效市场。

第一,弱型有效市场。在此情况下,证券的现行价格所反映的是有关过去价格和过去收益的一些信息。即价格变动独立于任何依赖过去价格变动的交易规则,再预测未来价格时过去市场的数据没有任何用处。

第二,半强型有效市场。半强效率假设认为证券价格根据所有公开的新信息的迅速进行调整,证券价格完全反映了所有公开得到的信息。

第三,强型有效市场。强效率假设认为证券市场价格反应了所有有关该证券的信息。就是说价格充分反映了过去的收益和报酬,充分反映了一切可获得的公开信息,并对非公开的信息异常敏感。

本文认为,资本市场有效假说是一种建立在市场无摩擦、信息完全对称基础上的真空模型。事实上,资本市场并不可能充分有效,因为信息不可能充分有效地传播,也不可能充分及时地反映在股票价格之中。

价格不可能充分及时地反映在可获得的信息上。一是因为市场上存在“噪音”即虚假信息。二是因为资本市场的定价因素。三是因为资本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四是因为资本市场获利的特性。

二、羊群效应分析——心理对决策的影响

(一)行为金融学理论

行为金融学是金融学和人类行为学相交叉的边缘学科,着重探讨人的心理因素对决策的影响,以指导人们的投资决策。行为金融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可以归纳为个体的有限理性、投资者的盈利策略和金融市场的异常现象三个方面,套利限制和认知偏差构成了行为金融学的两大支柱。

在现实的资本市场中,理性交易者和非理性交易者是并存的,理性的交易者在实施套利活动时要面临一系列的风险,这些风险包括基本面风险、噪音交易者风险、实施成本风险和法律风险等,由于这些风险而导致套利者套利活动受限的现象称为套利限制(或者称为有限套利),套利限制导致证券价格并不必然对信息产生适度反应,而且在这种情况下的套利活动也无法将非理性交易驱逐出证券市场,所以,噪音交易者能够长期存活下去,非理性会对股票价格的形成产生长期的实质性影响,使股票市场上错误定价不可避免,使资本市场难以达到有效状态。

人的心理、知识水平和行为在正常情况下都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因此人们对事物的认知会产生一定程度的非理性偏差和不完全理性,这种现象被称为认知偏差。认知偏差的存在导致人们在投资活动过程中容易过度自信,相信小数定律和坚持信念;另外,投资者的心理还表现为锚定效应、厌恶模糊性和可得性偏差等。认知偏差容易产生系统歪曲感知,从而导致证券市场的错误定价。

根据行为金融学的上述理论,人们能够成功地解释有效资本市场理论所不能解释的大量“异象”。比如,行为金融学小数定律和过度自信理论可以解释波动性之谜。当投资者看到许多公司盈利时,小数定律引导他们相信公司的盈利会不断上升,于是投资者在交易活动中会盲目跟风,从而导致股票价格过度波动。另外,投资者往往对私人信息过度自信,这也会增加股价的波动性。

总之,行为金融学对资本市场研究意义重大。从理论层面看,行为金融学的兴起是对传统金融学的有益补充和发展,对资本市场的种种“异象”给予了合理的解释;从实践层面看,行为金融学有助于完善与规范金融市场,为投资者的活动提供指导和借鉴。另外,行为金融学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即当我们在考察资本市场有效性时,不应当忽视投资者行为的研究,而应当将投资者及其行为作为一个独立的因素纳入到资本市场有效性的探讨当中。

诚然,行为金融学对证券市场“异象”进行了有力的解释,但它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理论体系,还不能完全取代传统金融学。另外,行为金融学也面临实证检验的问题,而这对行为金融学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行为金融学是在传统金融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与传统金融学之间不是相互排斥的关系,而是相互补充的关系。

(二)“羊群效应”的一般表现形式

所谓羊群行为是指由于受其他投资者采取某种投资策略的影响而采取相同的投资策略的行为。如果其他投资者不采取这种策略,则有可能不会采取这种策略。投资者采取相同的投资策略并不一定是羊群行为,羊群行为的关键是其他投资者的行为影响一个人的投资决策,并对他的决策结果造成影响。

一是基于信息的羊群行为。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投资者的决策往往不完全是依靠已有的信息,而依据对其他投资者的投资行为的判断来进行决策。中国证券市场中的“跟风”、“跟庄”投资行为即典型的羊群行为。

二是基于名誉与报酬的羊群行为。为了避免因投资失误而出现的名誉风险,基金经理有模仿其他基金经理投资行为的动机。许多证券投资基金对基金经理的报酬,都建立在相互业绩比较的基础上,基金经理为避免风险,只有采取模仿,以保证基金业绩同被模仿者相同。如果市场中有许多的基金经理都采取模仿行为,那么羊群行为就形成了。

行为金融学的目的是要发现股票市场中投资者对信息的反应过度和反应不足的情况,使大多数投资者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前,投资那些定价错误的股票,并在股票价格正确定位之后获利。在美国证券市场上,目前有数家资产管理公司以行为金融学理论经营,其中有的共同基金取得了年收益率25%的良好投资业绩。由于市场存在羊群行为,证券价格的过度反应就不可避免。投资者可利用可以预期的股市价格反转,采取相反投资策略进行套利交易。相反策略就是针对羊群行为而制定的一种积极的投资策略。如试探法等。

(三)试探法与其错误形态

投资者在投资决策过程中,常常采用试探法,即一种以常识为基础,用试错法而不用详细理论的推理方法。人的心理状况会扭曲推理过程,导致犯下不应该的投资错误。行为金融理论表明,试探法的错误形态有四种:记忆的有效性、事件的典型性、抛锚性、事后诸葛亮式的偏见。事件的典型性是导致反应过度,而抛锚性将引起反应不足。以事件的典型性和抛锚性为例:一是事件的典型性是指人们通常将事件快速的分类处理。人的大脑通常把某些表面上有相同特征而实质内容大相径庭的东西归为一类的。事件的典型性是指当帮助人们组织和处理大量数据和资料的时候,就会引起投资者对旧信息的过度反应。

二是抛锚性是指人的大脑在解决复杂问题时往往选择一个初始参考点,然后根据获得的信息逐步修正正确答案的特性。抛锚性导致投资者对新的、正面的信息反应不足。讨价还价是了解抛锚性的好例子。推销员开始总是把价格“锚”在最高处的,通过讨价还价以较低的价格成交,让买家觉得这是一个好买卖。尽管投资者对一家上市公司的观点可能会“抛锚”,但这并非意味着投资者的观点不会变。同事件的典型性一样,抛锚性也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修正。

(四)行为金融学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影响

中国证券市场同成熟的证券市场比较,还是一个新兴的证券市场──历史短、不规范。传统金融学的实证研究表明:中国证券市场是无效率的。不规范的市场必然是无效率的。如果在中国证券市场中,采取传统投资理论指导的消极投资策略,那么基金的业绩表现必然落后于大盘。但一些采取积极投资策略的基金也并未取得优于大盘的业绩。由于证券投资基金过于注重成长投资,导致选股不当和过于重仓某几只股票外,另一方面在于没有汲取行为金融学的原理,进行必要的价值投资。因此,结合行为金融学的理论,考察中国证券市场的投资者行为特点,制定科学的投资策略,是中国投资者,特别是中国证券投资基金面临的一大课题。

第一,对政策的反应与行为投资策略。中国股票市场素有“政策市”之称。考察中国证券市场历史走势,在重要的顶部或底部区域,在消息面上总是伴随着一些重要的股市政策出台。政策常左右中国证券市场的走势。它给市场的“先知先觉者”带来了巨大的收益,也使“后知后觉者”承担了巨大的风险。政策变化成为中国证券市场的系统性风险的重要来源之一。

第二,ST现象与行为投资策略。ST现象指那些被冠以特别处理的上市公司,其股价在特别处理消息公布后不跌反升的现象。这显然是违背了有效市场假说的情况。然而,它有行为金融学的道理。上市公司被宣布为特别处理,意味着公司陷入严重困境。但同时,ST公司也成为了潜在的并购目标,将伴随着大量的现金注资、资产重组、政府保护等活动。考虑到壳资源在中国证券市场上的稀缺性,ST公司无疑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作为一种投资策略,ST公司是否可以纳入证券投资基金的投资组合呢?从行为金融学来看,这种策略是可以成功的。但目前没有任何一家基金将ST股票纳入其投资组合范围。尽管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的净资产,在中国股票市场流通市值中所占比例不到10%,但由于其信息公开披露的要求,使得证券投资基金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力远不止此。超常规发展机构投资者,是中国证券市场投资者结构转变的必然。在超常规的发展中,一方面证券投资基金的数量超常规的发展;另一方面,投资基金的投资风格、投资理念、投资策略应当多样化。当然,运用行为金融学投资策略的时候,切忌对国外现有行为投资策略的简单模仿,应当掌握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方法,对中国证券市场的行为特点进行深入研究,探索适应中国证券市场运行特点的中国行为金融学投资策略。三、我国股市投机的类型

JournalofYunnanFinance&EconomicsUniversityVol22,No6对中国股市的投机我个人认为有两大类,一类是面向交易的投机,一类是价值取向的投机,每类操作都有其原则和条件,关键是你具备哪些优势,在资金的来源,规模,使用时间上以及你公司的管理机制上又存在着哪些制约。总之,成熟的投机风格是在发挥优势抑制缺陷的基础上形成的。

(一)面向交易的投机

面向交易的投机就是一种以跟随市场趋势进行为卖而买来谋取波动差价的投机行为。你可以做短线,也可以做中线(6个月),条件是市场必须显示明显可操作的阶段性趋势机会,并且在后续行情中你能够保持对操作品种一致性的把握和具有控制最终获利的能力。其投机哲学有3大原则:一是认为市场行为已经包容和消化一切。二是以胜算的大概率为进出入市的基点。三是股票本质无好坏,上扬的股票就是好股票。这种投机方式的精髓就是“以市场为王,赚看得见的钱”。

面向交易型投机的决策程序是:首先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和自身的某种操作优势以及自身的地位缺陷来形成个性化的投机风格,然后结合对阶段行情趋势的认知形成阶段性的投机策略,接着选择标的个股(组合),进行立项策划,实施资金的分配管理,保持整个攻击过程中的风险控制,最后完成业绩的实证评估总结。他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思维模式,其中风险收益比控制及持续稳定获利保证是贯穿的灵魂。但在实战中为了投机行为的稳定性和捕捉时机的领先性,职业人士应将策略和决策模型化,将自己具有的符合市场客观规律的分析研判体系和实战操作体系进行实用化处理,从而形成自己适用的机会预警系统和战斗系统,用趋势技术体系和资金管理体系构成实战操作的规范及纪律约束系统,这样就形成了“选股—标的—攻击—持有—退出”一套以机会个股为中心的“由下而上”的自动实战操作程序。

其中对标的物攻击,我个人认为应该进行相对集中策略,这是符合中国股市的实情。分散投资是为了抵御非系统风险而设计的,而我国股市最大的风险一直就是系统风险,因此分散在抗风险功能上没有实际意义,只有集中持仓,才能精心研判目标个股的做盘细节,在操作和控制上做到最有效。但机构的资金大,做势头投机面临2个问题,一是流通性,二是干扰性。流通性是指目标股的盘口容量能保证大资金顺利的进入和撤出,时间上不超过两到三天。干扰性是指不能过分影响该股的自身走势,主要是不能惊动庄家。如果只对大市值股票投机又会错失许多机会,这时候就要运用组合来化解矛盾。组合的设计是在同一理念,同一策略下对同一性质的系列目标股进行组装,成为一只抽象的标的物来控制,这就是相对集中的思想。

在国内最有效的势头投机就是跟庄操作,做庄过程的实质就是一种有效的主流资金投向,这种资金运动的组织者尽管用表面现象来拼命掩饰其内在的趋势,但终有一刻他会完全暴露出真实的强烈的趋势运动特征,毕竟他最后要实现新的定位目标,因而,跟踪庄股是我们发现趋势机会最有效的办法。但很多人对跟庄存在着严重的认识误区,他们一门心思就是要去战胜庄家,而且还要求完胜,事实上作为一个局外人你永远是在猜谜,要知道一次做庄,他背后所涉及到的东西是非常复杂的,一些可变因素的控制又相当微妙,有时连组织者本人都很迷惘,你又怎能每次猜对他的下一步呢?正确的做法是长期跟踪,体会其盘口的习性,意图及后续的动态变化,结合圈内的信息资源进行潜力评估,一旦他在市场中开始表现出一股强烈向上运行趋势的冲动的时候,才是我们考虑战斗的时候,我们不是去战胜他,而是发现他的主流决心,和他一起共享。在这里看得准,并做对方向才是最为关键的,一切要以事实为基础,千万不要自做聪明。

总之,所谓面向交易投机就是以研究市场的形态和股票的供需状态来估测一个趋势最大可能出现的模式,她的可靠性在于短中期,并且是概率上的意义,她不能预测一个实际事件长期的价值趋向和走势,她是典型的“走一步看一步”的交易模式。因而作为一个投机者你始终只是这个市场的被动者和观察者,但一旦你开始交易时,就必须成为参与这段行情的主动控制者,如果趋势的后续演进过程你已无法把握时,实际上你就在丧失这种主动权,唯一的策略就是退出。

因此,做势头投机的关键就是不要将你的资金完全暴露在不可控制的风险之中,条件是你的一切投机活动必须建立在有确定概率的科学统计方法之上,注重的结果是完成当期收入的实现,而不是远期的幻想。要想成为这样一类的市场交易高手,就必须要经历市场血雨腥风的洗礼,不仅仅是操盘技术的艰辛磨练,更重要的是心理对抗意志的千锤百炼,试想,不经过几次灭顶之灾,你又怎能铭记市场的铁律:“遵守纪律就是珍惜生命”!

(二)价值取向的投机

这里的价值不是股票内在的根本价值,而是有没有能够利用来进行投机的价值。价值取向过程就是个股的重新定价过程,他的投机哲学是:股票价格无非就是市场对他的认知度,而市场的认知行为有非理性的或者是认识不足的因素,因此只要抓住低估的偏差就能获利。这个利润实质就是理念认知超前性的奖励,是早智者赚晚智者的钱。

这类投机的基础在于你对资本市场深刻的认识和敏锐的金融思维能力,他涉及的是一些长期和复杂的因素,因而他承受的风险也是巨大的。其中对标的物进入并不在乎技术趋势好不好,关键是价格是否合理值不值得介入,他的重点是着眼于未来定价的可能性研判,毕竟只有得到将来市场的认可才会有真实的承接盘,到时获利筹码才会随时被市场所消化。对价值取向的投机由于资源和地位的不同,你可以采取积极型的投机或是被动型的投机。

积极型投机是主动去实施股票的重新定价,实质上就是做庄。做庄是否违法应该看他在操作技术上是否违反游戏规则,如果没有就不是内幕或是欺诈行为。做庄行为也是对个股潜质的一种主动挖掘行为,只不过他是对目标个股将来怎样进行自身资源的重新整合包装有相当把握而提前实行了新的定价,金融意义上的包装不是做假,而是尽可能地展现上市公司和注入给上市公司一些市场偏好的价值因素,他的目的是让这种新价值充分被市场所接受和认可。由于做庄问题实在是太专业太敏感,这里就不谈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随着市场游戏规则的不断完善,做庄的自主发挥余地将会越来越小。

被动型投机就是以研究市场如何为股票定价为基础的投机方法,只不过他不操纵股价而已,“市场定价”不仅仅包括基本面的定量研究,他也有市场供求和偏好趋势的研究,目前我们的市场是一个股价普遍较高的市场,要想进行内在价值的投资,你就最好不要来股市了。在一个大牛市中成长性和转型性永远是我们投机的重点,我们要关注的是那些有进取性的创新企业,而不是价值型的企业,这一点致关重要,毕竟在一个积极的投机市场环境中,人们对未来的预期总是大于对风险的考虑。

投机范文篇8

关键词:投资;投机;有效市场假说;羊群效应

一、资本有效市场理论

(一)资本有效市场理论

有效市场理论是由以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教授法玛为代表的一些西方经济学家,在传统资本市场学说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以信息为核心,已被誉为现代金融经济学的理论基石。

有效市场理论认为,在一个有效的资本市场上,各种证券的价格能够充分反映各类信息,且价格信号是资本市场中有效配置资本的内在机制,因此,有效的资本市场是一个每种证券价格在任何时候都等于投资价值的市场,它能迅速、准确地把资本引向收益率最高的企业,按照有效资本市场学说的观点,如果某组信息被证券市场上的投资者广为了解,那么,证券市场的竞争就会驱使证券价格处于这样一个水平,即投资者根据该组信息进行的交易只能获得按风险调整的平均市场报酬,而无法根据该组信息从交易中获取非正常报酬。

资本有效市场理论是一种假说,它主要依据证券市场价格对信息的反映能力和反应速度来划分证券市场的效率类型,该理论对于政府如何完善证券市场以及投资者如何作出投资决策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资本市场效率的分类

法玛在1970年提出了有效市场的三种形式,即弱型有效市场、半强型有效市场和强型有效市场。

第一,弱型有效市场。在此情况下,证券的现行价格所反映的是有关过去价格和过去收益的一些信息。即价格变动独立于任何依赖过去价格变动的交易规则,再预测未来价格时过去市场的数据没有任何用处。

第二,半强型有效市场。半强效率假设认为证券价格根据所有公开的新信息的迅速进行调整,证券价格完全反映了所有公开得到的信息。

第三,强型有效市场。强效率假设认为证券市场价格反应了所有有关该证券的信息。就是说价格充分反映了过去的收益和报酬,充分反映了一切可获得的公开信息,并对非公开的信息异常敏感。

本文认为,资本市场有效假说是一种建立在市场无摩擦、信息完全对称基础上的真空模型。事实上,资本市场并不可能充分有效,因为信息不可能充分有效地传播,也不可能充分及时地反映在股票价格之中。

价格不可能充分及时地反映在可获得的信息上。一是因为市场上存在“噪音”即虚假信息。二是因为资本市场的定价因素。三是因为资本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四是因为资本市场获利的特性。

二、羊群效应分析——心理对决策的影响

(一)行为金融学理论

行为金融学是金融学和人类行为学相交叉的边缘学科,着重探讨人的心理因素对决策的影响,以指导人们的投资决策。行为金融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可以归纳为个体的有限理性、投资者的盈利策略和金融市场的异常现象三个方面,套利限制和认知偏差构成了行为金融学的两大支柱。

在现实的资本市场中,理性交易者和非理性交易者是并存的,理性的交易者在实施套利活动时要面临一系列的风险,这些风险包括基本面风险、噪音交易者风险、实施成本风险和法律风险等,由于这些风险而导致套利者套利活动受限的现象称为套利限制(或者称为有限套利),套利限制导致证券价格并不必然对信息产生适度反应,而且在这种情况下的套利活动也无法将非理性交易驱逐出证券市场,所以,噪音交易者能够长期存活下去,非理性会对股票价格的形成产生长期的实质性影响,使股票市场上错误定价不可避免,使资本市场难以达到有效状态。

人的心理、知识水平和行为在正常情况下都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因此人们对事物的认知会产生一定程度的非理性偏差和不完全理性,这种现象被称为认知偏差。认知偏差的存在导致人们在投资活动过程中容易过度自信,相信小数定律和坚持信念;另外,投资者的心理还表现为锚定效应、厌恶模糊性和可得性偏差等。认知偏差容易产生系统歪曲感知,从而导致证券市场的错误定价。

根据行为金融学的上述理论,人们能够成功地解释有效资本市场理论所不能解释的大量“异象”。比如,行为金融学小数定律和过度自信理论可以解释波动性之谜。当投资者看到许多公司盈利时,小数定律引导他们相信公司的盈利会不断上升,于是投资者在交易活动中会盲目跟风,从而导致股票价格过度波动。另外,投资者往往对私人信息过度自信,这也会增加股价的波动性。

总之,行为金融学对资本市场研究意义重大。从理论层面看,行为金融学的兴起是对传统金融学的有益补充和发展,对资本市场的种种“异象”给予了合理的解释;从实践层面看,行为金融学有助于完善与规范金融市场,为投资者的活动提供指导和借鉴。另外,行为金融学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即当我们在考察资本市场有效性时,不应当忽视投资者行为的研究,而应当将投资者及其行为作为一个独立的因素纳入到资本市场有效性的探讨当中。

诚然,行为金融学对证券市场“异象”进行了有力的解释,但它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理论体系,还不能完全取代传统金融学。另外,行为金融学也面临实证检验的问题,而这对行为金融学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行为金融学是在传统金融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与传统金融学之间不是相互排斥的关系,而是相互补充的关系。

(二)“羊群效应”的一般表现形式

所谓羊群行为是指由于受其他投资者采取某种投资策略的影响而采取相同的投资策略的行为。如果其他投资者不采取这种策略,则有可能不会采取这种策略。投资者采取相同的投资策略并不一定是羊群行为,羊群行为的关键是其他投资者的行为影响一个人的投资决策,并对他的决策结果造成影响。

一是基于信息的羊群行为。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投资者的决策往往不完全是依靠已有的信息,而依据对其他投资者的投资行为的判断来进行决策。中国证券市场中的“跟风”、“跟庄”投资行为即典型的羊群行为。

二是基于名誉与报酬的羊群行为。为了避免因投资失误而出现的名誉风险,基金经理有模仿其他基金经理投资行为的动机。许多证券投资基金对基金经理的报酬,都建立在相互业绩比较的基础上,基金经理为避免风险,只有采取模仿,以保证基金业绩同被模仿者相同。如果市场中有许多的基金经理都采取模仿行为,那么羊群行为就形成了。

行为金融学的目的是要发现股票市场中投资者对信息的反应过度和反应不足的情况,使大多数投资者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前,投资那些定价错误的股票,并在股票价格正确定位之后获利。在美国证券市场上,目前有数家资产管理公司以行为金融学理论经营,其中有的共同基金取得了年收益率25%的良好投资业绩。由于市场存在羊群行为,证券价格的过度反应就不可避免。投资者可利用可以预期的股市价格反转,采取相反投资策略进行套利交易。相反策略就是针对羊群行为而制定的一种积极的投资策略。如试探法等。

(三)试探法与其错误形态

投资者在投资决策过程中,常常采用试探法,即一种以常识为基础,用试错法而不用详细理论的推理方法。人的心理状况会扭曲推理过程,导致犯下不应该的投资错误。行为金融理论表明,试探法的错误形态有四种:记忆的有效性、事件的典型性、抛锚性、事后诸葛亮式的偏见。事件的典型性是导致反应过度,而抛锚性将引起反应不足。以事件的典型性和抛锚性为例:一是事件的典型性是指人们通常将事件快速的分类处理。人的大脑通常把某些表面上有相同特征而实质内容大相径庭的东西归为一类的。事件的典型性是指当帮助人们组织和处理大量数据和资料的时候,就会引起投资者对旧信息的过度反应。

二是抛锚性是指人的大脑在解决复杂问题时往往选择一个初始参考点,然后根据获得的信息逐步修正正确答案的特性。抛锚性导致投资者对新的、正面的信息反应不足。讨价还价是了解抛锚性的好例子。推销员开始总是把价格“锚”在最高处的,通过讨价还价以较低的价格成交,让买家觉得这是一个好买卖。尽管投资者对一家上市公司的观点可能会“抛锚”,但这并非意味着投资者的观点不会变。同事件的典型性一样,抛锚性也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修正。

(四)行为金融学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影响

中国证券市场同成熟的证券市场比较,还是一个新兴的证券市场──历史短、不规范。传统金融学的实证研究表明:中国证券市场是无效率的。不规范的市场必然是无效率的。如果在中国证券市场中,采取传统投资理论指导的消极投资策略,那么基金的业绩表现必然落后于大盘。但一些采取积极投资策略的基金也并未取得优于大盘的业绩。由于证券投资基金过于注重成长投资,导致选股不当和过于重仓某几只股票外,另一方面在于没有汲取行为金融学的原理,进行必要的价值投资。因此,结合行为金融学的理论,考察中国证券市场的投资者行为特点,制定科学的投资策略,是中国投资者,特别是中国证券投资基金面临的一大课题。

第一,对政策的反应与行为投资策略。中国股票市场素有“政策市”之称。考察中国证券市场历史走势,在重要的顶部或底部区域,在消息面上总是伴随着一些重要的股市政策出台。政策常左右中国证券市场的走势。它给市场的“先知先觉者”带来了巨大的收益,也使“后知后觉者”承担了巨大的风险。政策变化成为中国证券市场的系统性风险的重要来源之一。

第二,ST现象与行为投资策略。ST现象指那些被冠以特别处理的上市公司,其股价在特别处理消息公布后不跌反升的现象。这显然是违背了有效市场假说的情况。然而,它有行为金融学的道理。上市公司被宣布为特别处理,意味着公司陷入严重困境。但同时,ST公司也成为了潜在的并购目标,将伴随着大量的现金注资、资产重组、政府保护等活动。考虑到壳资源在中国证券市场上的稀缺性,ST公司无疑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作为一种投资策略,ST公司是否可以纳入证券投资基金的投资组合呢?从行为金融学来看,这种策略是可以成功的。但目前没有任何一家基金将ST股票纳入其投资组合范围。尽管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的净资产,在中国股票市场流通市值中所占比例不到10%,但由于其信息公开披露的要求,使得证券投资基金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力远不止此。超常规发展机构投资者,是中国证券市场投资者结构转变的必然。在超常规的发展中,一方面证券投资基金的数量超常规的发展;另一方面,投资基金的投资风格、投资理念、投资策略应当多样化。当然,运用行为金融学投资策略的时候,切忌对国外现有行为投资策略的简单模仿,应当掌握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方法,对中国证券市场的行为特点进行深入研究,探索适应中国证券市场运行特点的中国行为金融学投资策略。

三、我国股市投机的类型

JournalofYunnanFinance&EconomicsUniversityVol22,No6对中国股市的投机我个人认为有两大类,一类是面向交易的投机,一类是价值取向的投机,每类操作都有其原则和条件,关键是你具备哪些优势,在资金的来源,规模,使用时间上以及你公司的管理机制上又存在着哪些制约。总之,成熟的投机风格是在发挥优势抑制缺陷的基础上形成的。

面向交易的投机就是一种以跟随市场趋势进行为卖而买来谋取波动差价的投机行为。你可以做短线,也可以做中线(6个月),条件是市场必须显示明显可操作的阶段性趋势机会,并且在后续行情中你能够保持对操作品种一致性的把握和具有控制最终获利的能力。其投机哲学有3大原则:一是认为市场行为已经包容和消化一切。二是以胜算的大概率为进出入市的基点。三是股票本质无好坏,上扬的股票就是好股票。这种投机方式的精髓就是“以市场为王,赚看得见的钱”。

面向交易型投机的决策程序是:首先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和自身的某种操作优势以及自身的地位缺陷来形成个性化的投机风格,然后结合对阶段行情趋势的认知形成阶段性的投机策略,接着选择标的个股(组合),进行立项策划,实施资金的分配管理,保持整个攻击过程中的风险控制,最后完成业绩的实证评估总结。他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思维模式,其中风险收益比控制及持续稳定获利保证是贯穿的灵魂。但在实战中为了投机行为的稳定性和捕捉时机的领先性,职业人士应将策略和决策模型化,将自己具有的符合市场客观规律的分析研判体系和实战操作体系进行实用化处理,从而形成自己适用的机会预警系统和战斗系统,用趋势技术体系和资金管理体系构成实战操作的规范及纪律约束系统,这样就形成了“选股—标的—攻击—持有—退出”一套以机会个股为中心的“由下而上”的自动实战操作程序。

其中对标的物攻击,我个人认为应该进行相对集中策略,这是符合中国股市的实情。分散投资是为了抵御非系统风险而设计的,而我国股市最大的风险一直就是系统风险,因此分散在抗风险功能上没有实际意义,只有集中持仓,才能精心研判目标个股的做盘细节,在操作和控制上做到最有效。但机构的资金大,做势头投机面临2个问题,一是流通性,二是干扰性。流通性是指目标股的盘口容量能保证大资金顺利的进入和撤出,时间上不超过两到三天。干扰性是指不能过分影响该股的自身走势,主要是不能惊动庄家。如果只对大市值股票投机又会错失许多机会,这时候就要运用组合来化解矛盾。组合的设计是在同一理念,同一策略下对同一性质的系列目标股进行组装,成为一只抽象的标的物来控制,这就是相对集中的思想。

在国内最有效的势头投机就是跟庄操作,做庄过程的实质就是一种有效的主流资金投向,这种资金运动的组织者尽管用表面现象来拼命掩饰其内在的趋势,但终有一刻他会完全暴露出真实的强烈的趋势运动特征,毕竟他最后要实现新的定位目标,因而,跟踪庄股是我们发现趋势机会最有效的办法。但很多人对跟庄存在着严重的认识误区,他们一门心思就是要去战胜庄家,而且还要求完胜,事实上作为一个局外人你永远是在猜谜,要知道一次做庄,他背后所涉及到的东西是非常复杂的,一些可变因素的控制又相当微妙,有时连组织者本人都很迷惘,你又怎能每次猜对他的下一步呢?正确的做法是长期跟踪,体会其盘口的习性,意图及后续的动态变化,结合圈内的信息资源进行潜力评估,一旦他在市场中开始表现出一股强烈向上运行趋势的冲动的时候,才是我们考虑战斗的时候,我们不是去战胜他,而是发现他的主流决心,和他一起共享。在这里看得准,并做对方向才是最为关键的,一切要以事实为基础,千万不要自做聪明。

总之,所谓面向交易投机就是以研究市场的形态和股票的供需状态来估测一个趋势最大可能出现的模式,她的可靠性在于短中期,并且是概率上的意义,她不能预测一个实际事件长期的价值趋向和走势,她是典型的“走一步看一步”的交易模式。因而作为一个投机者你始终只是这个市场的被动者和观察者,但一旦你开始交易时,就必须成为参与这段行情的主动控制者,如果趋势的后续演进过程你已无法把握时,实际上你就在丧失这种主动权,唯一的策略就是退出。

因此,做势头投机的关键就是不要将你的资金完全暴露在不可控制的风险之中,条件是你的一切投机活动必须建立在有确定概率的科学统计方法之上,注重的结果是完成当期收入的实现,而不是远期的幻想。要想成为这样一类的市场交易高手,就必须要经历市场血雨腥风的洗礼,不仅仅是操盘技术的艰辛磨练,更重要的是心理对抗意志的千锤百炼,试想,不经过几次灭顶之灾,你又怎能铭记市场的铁律:“遵守纪律就是珍惜生命”!

(二)价值取向的投机

这里的价值不是股票内在的根本价值,而是有没有能够利用来进行投机的价值。价值取向过程就是个股的重新定价过程,他的投机哲学是:股票价格无非就是市场对他的认知度,而市场的认知行为有非理性的或者是认识不足的因素,因此只要抓住低估的偏差就能获利。这个利润实质就是理念认知超前性的奖励,是早智者赚晚智者的钱。

这类投机的基础在于你对资本市场深刻的认识和敏锐的金融思维能力,他涉及的是一些长期和复杂的因素,因而他承受的风险也是巨大的。其中对标的物进入并不在乎技术趋势好不好,关键是价格是否合理值不值得介入,他的重点是着眼于未来定价的可能性研判,毕竟只有得到将来市场的认可才会有真实的承接盘,到时获利筹码才会随时被市场所消化。对价值取向的投机由于资源和地位的不同,你可以采取积极型的投机或是被动型的投机。

积极型投机是主动去实施股票的重新定价,实质上就是做庄。做庄是否违法应该看他在操作技术上是否违反游戏规则,如果没有就不是内幕或是欺诈行为。做庄行为也是对个股潜质的一种主动挖掘行为,只不过他是对目标个股将来怎样进行自身资源的重新整合包装有相当把握而提前实行了新的定价,金融意义上的包装不是做假,而是尽可能地展现上市公司和注入给上市公司一些市场偏好的价值因素,他的目的是让这种新价值充分被市场所接受和认可。由于做庄问题实在是太专业太敏感,这里就不谈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随着市场游戏规则的不断完善,做庄的自主发挥余地将会越来越小。

被动型投机就是以研究市场如何为股票定价为基础的投机方法,只不过他不操纵股价而已,“市场定价”不仅仅包括基本面的定量研究,他也有市场供求和偏好趋势的研究,目前我们的市场是一个股价普遍较高的市场,要想进行内在价值的投资,你就最好不要来股市了。在一个大牛市中成长性和转型性永远是我们投机的重点,我们要关注的是那些有进取性的创新企业,而不是价值型的企业,这一点致关重要,毕竟在一个积极的投机市场环境中,人们对未来的预期总是大于对风险的考虑。

对市场定价模式的研究非常复杂,况且我们的上市公司行业变化性太大,受地方政府的影响又深,这些因素不是科学定量分析能够测出来的,因此对上市公司上层背景和思路的研究应该更重要,关键的切入点是掌握公司未来的扩张能力和重组能力能够实现的可能性与市场偏好的结合度上,投机不能太钻牛角尖,他的思维应该是开放式的,我们的认识是在投机的纪律上,而不是真实的上市公司上,资本市场有他的游戏规律,所以要记住:“投机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综上所述,投资与投机都是证券市场上不可缺少的行为。没有投资就不会有投资市场,而如果没有投机,投资市场就会毫无生机。

参考文献:

[1]吴晓求.证券投资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孙治东.股份制运作概要[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

[3]高闯.资本市场与资本流动[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4]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5]黄达.金融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6]姜波克.国际金融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7]陶季侃.世界经济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8]夏乐书.国际财务管理[M].沈阳: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5.

投机范文篇9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君子不言利”的传统观念发生了彻底改变,我们借鉴西方经济发展的做法,有必要重新认识投机行为,鼓励适当的合法投机,发挥投机在经济生活中的积极作用,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服务。同时,我们应该通过立法坚决禁止非法投机,使其不得有生存的土壤。但在中国股票市场发展进程中,过度投机问题却令人深思。

一、过度投机及其表现

单纯的投机行为是有害的,因而在证券市场上必须将投机行为圈定在一定范围之内,否则就会产生过度投机。由于股市价格取决于股市供求,大量投机行为及过度投机不仅会使股市价格变化莫测、波动频繁,而且还会引起社会财富的不合理转移,从而导致社会分配不公。同时,如果投机者争相购入大量证券,导致价格过高地脱离其内在价值,使社会名义财富远大于其实际财富,就会引发泡沫经济。股市投机泡沫是指由追逐价差利益的股市投机行为而导致股票价格偏离其基本值持续上涨的现象。即在—个连续过程中,初始的价格上升使投资者产生价格将进一步上升的预期,从而吸引以追逐价差利益为目的的新的投资者进入,并继续推动价格的上升,直至泡沫破灭。股市投机泡沫的特征是股票价格偏离其基本值长期上升和随后的暴跌。在投机泡沫增长过程中,投机泡沫的变化成为决定股价变动的主要因素,形成越来越高的收益,并最终导致泡沫破灭股价下跌。泡沫增长过程中正的收益率占优势会导致收益序列正自相关。投机泡沫使得反常收益增多,因而收益序列表现为尖峰后尾分布,从而过度投机激烈。

二、我国证券市场过度投机的识别

2002年,中国个人投资者股票市场开户数为6884万,仅占12.8亿总人口的5136%;到了2003年12月,这一数字增加到7025.41万;2006年到8736.23万,而仅2年的时间到2008年,开户数突破1亿大关。股市如火如荼。然而,这种“繁荣”的背后却隐藏着过度投机,由于投资者进入中国股票市场与日俱增,然而我国证券市场规模不够壮大,层次结构复杂、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以及政府的过度干扰,从而促长了过度投机。

目前通行的衡量证券市场过度投机的方法主要是采用指标法,采用的指标重点有三类指标,分别是市盈率、换手率、市净率等。

(一)市盈率

市盈率即该股市场价格与年度收益的比值,其公式为:市盈率=每股价格,每股年度收益。目前美国、英国、韩国、中国香港等成熟股市的市盈率大约在10至20倍的区间内波动,考虑到新兴市场的成长性,新兴市场合理的市盈率为30倍。而近年来中国股市的波动区间为20-60倍,明显偏高。单从上市公司未来盈利增长来看,现在的股价水平缺乏支持,股市总体估值过高,泡沫特征明显。A股市场从2005年中的低点回升以来,市盈率不断提升,现在远高于其他新兴市场。

(二)换手率

换手率即周转率,它是一定时期内股市总成交股数与总流通股数的比率,其公式为:换手率=成交股数,流通股数×100%。换手率是衡量股市是否存在投机的另一重要指标。若这一指标过高,则表明过度投机明显。2006年以来我国股票交易换手率节节攀升。国际上成熟市场的长期换手率多在100%~20(3%之间,而印度、中国台湾地区等新兴市场的换手率也多在300%左右,然而中国的换手率明显高于其他市场,很多时候数值都超过500%。

(三)市净率

市净率的计算方法是:市净率=股票市价,每股净资产。一般来说,业绩优良的股票其市价可以大于其净资产,但市净率应该在两倍以下。如果市净率高于3倍,则偏离实际价值。我国市净率达5倍左右,说明市净率偏高。

从全球各主要指数的平均市净率的变化趋势来看,美国、英国、日本等成熟市场的市净率大约在1.5~3倍的区间内波动,每一个指数的市净率均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区间。相对而言,我国沪深两市市净率在一年半的时间内从不到2倍上升至5倍以上的水平,大幅度高于除印度以外的全球其他主要市场(印度市场的市净率遥遥领先于全球各主要市场)。同时我国净资产收益率平均12.1%,而印度的净资产收益率平均达到21.7%,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资产收益能力明显低于印度。高市净率与低净资产收益率说明了我国股市比印度更不具有投资价值,我国股市的火热多有投机成分。

三、我国证券市场过度投机的危害与成因,

(一)过度投机的危害

证券市场存在过度投机现象会引发很多方面的负面影响,存在着诸多危害。我国证券市场过度投机所导致的危害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过度投机导致股市偏离正确的轨道。我们进行股份制改造和建立股票市场的一个基本目的,就是通过公司制改造,建立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使企业的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但当投机成为市场的主导力量的时候,大家都把炒作当成盈利的途径,投资者(股东)谁都不去关心企业的经营状况和企业的发展,股市就会偏离正确的轨道,成为和冒险者的乐园。

第二,过度投机导致股价暴涨暴跌,给社会经济造成巨大冲击。从市场经济形成的早期出现的“南海泡沫事件”和“密西西比泡沫事件”,到20世纪下半叶日本股市出现的暴涨、暴跌,每一次股市的过度投机都给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第三,不利于股票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资本市场的天职就是通过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配置,一个健康的股市能够提供最优的导向,把社会资源引导到发展前景好、效率高的行业和企业中去;但是,过度投机却会窒息股票市场的优化资源配置功能。

第四,严重损害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在过度投机股票市场上,真正获益的只是少数有内幕消息、资金雄厚的超级主力,他们通过虚买虚卖、内幕交易等方法操纵股市、获取暴利,而中小股东由于信息不全,势单力薄,往往是损失最大的群体,“杭萧钢构事件”和“刘芳事件”就是典型案例。

(二)我国证券市场过度投机行为产生的原因

1.市场方面原因。首先,证券市场交易信息不对称。一方面是因为我国证券市场交易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上市公司没有形成及时、准确地公告各种信息的自觉意识,交易所、证监会等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方面的要求不严格、不全面;另一方面,上市公司和投资机构相互勾结,故意隐瞒信息或披露虚假信息,以满足自己获取过度投机超额利润的目的,而普通投资者由于无法全面掌握上市公司的信息,为防范风险,则只能以短线投机为目的来进行操作。

其次,腐败现象严重。通过编制虚假的财务报表,进行虚假的资本和资产置换等手段,将本来根本不具备上市资格的公司包装上市,上市公司则把其中一部分股票以内部职工股的名义分配给上市审批中的官员。普通投资者却以新上市公司的股票问题少、包袱轻等原因而踊介入,结果却发现是千疮百孔的烂公司,上市公司的诚信在投资者心中大打折扣,投资者只能选择投机。

再次,监管体制不健全,监管不到位。我国现在已经初步建立了监管证券市场的法规体系,建立了投资机构内部监督、行业自律性组织管理和政府行政法律监督组成的多层次市场监管体系,但实际运作不很乐观。首先,某些法律出台滞后,往往是出了问题后才加以补救,却很少有事先加以预防的相关措施。其次,证监会在管理力度上也有一定的问题,存在过“照顾一时行情,顾全大局”的思想,被投机分子利用。最后,某些股市政策出台把握不准,往往造成股市过度动荡,提供炒作素材。

2.企业方面原因。我国证券市场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其根源在上市公司。由于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低下。并且没有有效的监管机制,投资者很难将股市当作投资场所,只能将股票当作投机工具。上市公司是证券市场的主体,是证券市场的基石,上市公司业绩没有得到认可、诚信形象没有得到改善,证券市场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繁荣和持续的发展,市场各方的利益就得不到根本的保障。

第一,我国上市公司质量低下。沪、深两市的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着质量低下、经营业绩整体下滑现象,出现平均每股收益逐年下降,亏损面不断扩大的问题。不分配的公司越来越多,有些公司上市不久即丧失配股资格,甚至出现巨额亏损。ST、PT公司逐年增加,仗着稀有的壳资源,绩劣公司让人产生“重组”的无穷想象,股价越炒越高,吸引了大量资金流人,绩优公司反而少人问津。这就造成了股市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被严重扭曲,投资理念遭到无情挑战,股市风险不断积聚,促使投资者不敢长期持有公司股票,只能改投资为投机,以保证其收益。我国上市公司整体在行业结构上未体现应有的先导性,低技术水平、低附加值的产品占据主导地位,募集的资金多是投向市场已饱和的传统产品,甚至是处于衰退期产品的规模扩大上,投资和生产在低水平上重复,导致大量资源的浪费。一些公司追寻多角化经营,但主业不突出,难以形成经济规模,也不利于集中较大的资金进行技术创新。一些公司在上市后一改当初招股时对募集资金投入项目的急迫和种种承诺,纷纷出现频繁变更募集资金的投向,或募集资金投入缓慢和投资无方向的问题。还有一些公司将募集资金用于国债投资、委托理财和银行存款,这势必降低公司资金的配置效率和利用效率,使公司逐步忽视实质性的生产经营活动,淡出实体经济领域,从而降低给广大投资者的回报,增加股市风险。

第二,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不完善。中国企业改革仍然是整个经济改革的中心环节,上市公司在实行股份制改组时,将其骨干或优质资产剥离出来改组为股份公司,而将企业余下部分组成“集团公司”,再由政府授权所谓的“集团公司”,代表国家持有股份公司的国家股股份。实际上国有资产所有者仍然“虚置”,公司的最大股东,仅仅是国有资产的者而并非是真正的所有者,在其背后仍然缺乏所有者有效的监督和约束。由于所有者和者之间的目标函数不完全一致,者又拥有企业的控制权,因而者就可能会利用制度上的缺陷以所有者的授权从事损害所有者利益的活动。而由于上市公司国有股份所占的比重过大,并且不能上市流通,广大中小股东受到了与会股东最小持股数量的限制而无权参加股东大会,不能行使自己的表决权,对于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和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无法进行有效的约束,而掌握内幕消息的人能够根据这些信息进行投机操作而获利。

3.公众方面原因。证券市场开放以来,许多投资者认为证券市场就是暴富场所。这种心理导致很多投资者往往不看重长期投资利益,而一味地追求短期投机以牟取暴利。而且,目前许多投资者金融证券素质低、风险意识差,不能对市场进行理性的分析与判断,只是跟着少数人追涨杀跌,盲目跟随,这样就更加剧了市场上的投机行为。

四、改善我国证券市场过度投机问题的措施

(一)加强和改善证券市场的监管

首先,应建立完善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制定信息披露标准,以杜绝机构利用消息垄断操纵市场,为规范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行为制定好游戏规则,保证外部投资者公平获得信息的权利,尽量减少投资者和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实施强制性定期披露频率,改半年一次为每季一次,如有可能改为每月一次。也可以扩大信息披露内容与范围,增加报表的披露性和董事对报表的披露责任。其次,要大力加强证券监管,规范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行为,严厉打击操纵市场、内幕交易和虚假陈述等违法活动。对上市公司违法披露信息,故意隐瞒或歪曲重要信息的行为严加惩罚,使会计信息公开、有效、充分地反映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第三,加强对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中介机构的监管,使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与加强监管的工作相互促进。规范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行为,强化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意识,对出具违法、违规审计报告、验资报告的要严肃处理。完善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建立中介机构的资质认证与诚信评级制度以及违规处罚制度,对违规行事的人员和机构取消从业资格。为证券市场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以促进证券市场的规范发展。

(二)征收证券交易税

一般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建立在道听途说的政策和消息上,而不是由上市公司的实际经营状况所决定,容易受大户操纵。对此,征收证券交易税不失为一种良策,证券交易税能够发挥“内在稳定器”的作用,当炒作过于频繁时,其成本随之增大,只有当预期收益率大于包括交易税在内的成本时交易才能进行。证券交易税的征收有利于鼓励长期投资,抑制过度投机行为。证券税制作为国家调控证券市场的基本经济杠杆,对证券市场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三)强化退市机制

我国股市是个年轻的市场,需要正确的引导。对该破产者不破产,该摘牌者不摘牌,或许在短期内能减少社会震荡,但从长远看却埋下了助长证券市场投机的隐患,保护或宽容落后上市公司,不利于证券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上市公司不能搞终身制,证监会有权对长期亏损的企业作出退市决定。但在实践中,对上市公司退市标准和退市程序方面,还存在法律上的不明确和制度上的一些缺陷,上市公司退市存在着较大的障碍。因此,应根据我国证券市场和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和切实可行的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真正实现优胜劣汰。

1.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上市公司要逐步理顺董事会与股东大会的关系,理顺董事会和经理层之间的关系,到顺董事、经理与监事会的关系。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要各负其责,互相制衡,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要按照中国证监会的要求,积极建立独立董事制度,使公司的董事会中,独立董事占有一定的数量和比例。在制度方面确保独立董事能独立、公正地行使职权。加强对经理人员的激励和有效监督,使经理人员的收益与公司未来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以刺激经理人员发挥其最大的潜能。同时,建立董事会的专门委员会,对公司的重大投资项目、财务报告等进行审议和监督。

投机范文篇10

“股票指数期货(简称股指期货)是以某一股票指数作为标的的期货合约”。它和一般股票期货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操作的对象不是某一只股票,而是一个股票群。股票期货的价格和单只股票现货的价格相互联系;而股票指数是由成份股的报告期股价与基期股价相比较得到的,因此股指期货的价格是和这些单只成份股股价的总体表现有相关关系。因此,从两种期货所对冲的风险性质来说,股指期货在购买多只股票时对冲整体的系统风险,股票期货则是对冲单只股票的总体风险,包括系统风险和与个股相关的非系统风险。从两种期货的应用场合来说,股指期货对于被动式指数化投资来说对冲效果较好,而股票期货对于通过选择股票希望跑赢大市的主动式投资对冲效果更好。

所谓期货的准确定价,即是使期货合约的实际价格与产品的实际价格相关联,从而排除利用期货市场和股票现货交易进行投机——获得无风险收益的可能。在股指期货市场,获得无风险收益可能有两种情况:利用过高定价的期货工具投机和期货定价过低造成的投机。

一、期货定价过高

我们假设投资者在股指期货市场做如下操作。

1.以R的利率介入一笔款项P0。

2.按照股指期货的构成买入一样的股票进行组合投资,投入P0元,其间获得股息收

益率D。

3.同时签订未来某日的股指期货卖方合约卖出等量股票,合约定价Pt。

4.到期交易,其间股票操作和合约手续费率和为f。

当合约到期时,该投资者获得的收益为Profit=Pt-P0-R*P0+D*P0-f*p0。为股指期货定价的目的即消除市场投机,故我们假设其收益为0,则得出定价公式:Pt=P0*(1+R-D+f)

在Pt等于理论定价时,投资者的这项行为将没有意义;而当Pt大于该定价时,市场将会出现投机者。投机缺口为上式中的Profit,也许缺口不大,但当投机者借入大量资金进行市场操作时,将有可能引起众投资者跟风买进,形成股市虚高,市场泡沫,而影响资本市场稳定性。

二、期货定价过低

同样,我们假设投资者为了套期保值手中股票做如下操作。

1.卖出手中与股指期货构成相同结构的股票,总价值为P0,其间损失股息D。

2.同时买入同等价值的该类股指期货合约,价格为Pt。

3.合约到期前,该笔款项在银行获得无风险利率R。

4.合约到期重新以Pt买入股票,其间手续费率之和为f。

去掉投资者的股息损失、手续费用并加上其间闲置资金的无风险收益后,将获益Profit=P0-Pt+R*P0-D*P0-f*P0。同样为消除市场投机活动,假设Profit为零,得出定价公式:

Pt=P0*(1+R-D-f)

当市场定价合理时,这样做将不会获得收益;但如果Pt的定价低于理论价格,则将会给投机者以投机机会,他们会当时签订期货买方协议,同时卖出手中持有股票,以获得无风险收益的机会,获得价值为Profit的收益。

综合以上看来,股指期货的定价Pt应在一个区间范围内波动[P0*(1+R-D-f),P0*(1+R-D+f)],当其定价超出这个区间范围,将出现期货买方或卖方的投机机会,这也为我们期货定价提供了依据和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