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8 05:56:49

聆听范文篇1

一个好的聆听者会做到以下几点:

①记住说话者的名字。

②用目光注视说话者,保持微笑,恰当地频频点头。

③身体微微倾向说话者,表示对说话者的重视。

④了解说话者谈话的主要内容。

聆听范文篇2

聆听别人讲话,必须做到耳到、眼到、心到,同时还要辅以其他的行为和态度,不少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从人际关系角度进行研究,提出了以下聆听技巧:

1.注视说话者,保持目光接触,不要东张西望。

2.单独听对方讲话,身子稍稍前倾。

3.面部保持自然的微笑,表情随对方谈话内容有相应的变化,恰如其分地频频点头。

4.不要中途打断对方,让他把话说完。

聆听范文篇3

聆听别人讲话,必须做到耳到、眼到、心到,同时还要辅以其他的行为和态度,不少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从人际关系角度进行研究,提出了以下聆听技巧:

1.注视说话者,保持目光接触,不要东张西望。

2.单独听对方讲话,身子稍稍前倾。

3.面部保持自然的微笑,表情随对方谈话内容有相应的变化,恰如其分地频频点头。

4.不要中途打断对方,让他把话说完。

聆听范文篇4

聆听别人讲话,必须做到耳到、眼到、心到,同时还要辅以其他的行为和态度,不少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从人际关系角度进行研究,提出了以下聆听技巧:

1.注视说话者,保持目光接触,不要东张西望。

2.单独听对方讲话,身子稍稍前倾。

3.面部保持自然的微笑,表情随对方谈话内容有相应的变化,恰如其分地频频点头。

4.不要中途打断对方,让他把话说完。

聆听范文篇5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有些电视工作者往往重视了对画面的处理,而忽视了声音的效果,或者只注重运用声音中的语言和音乐,而忽略了音响这一重要因素。有的甚至在从事了多年电视节目制作工作后,竟然还不能正确认识什么是音响,音响和音乐有什么区别,他们往往把音响和音乐混为一谈。出现这种情况,我想,也许是由于音响的基本作用和美学功能还没有被人们所熟知。在这里,我谨结合自己在日常工作中所接触到的,对经济节目中音响的运用,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音响在经济节目中的运用,与在其它电视作品的运用并无本质的区别。从理论上讲,声音是物质的一种属性,是客观的。能够被人“听”到的音响指的是每秒钟振动频率为16-20000次的音波,而当这种音响被人所“听”到,在人的大脑颞叶听觉区形成的知觉后,这种知觉却又是主观的印象。因此,可以说音响是物质世界所固有的,而它又是随着人及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而变化的,人类社会每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在其自身的视听世界中,都会增加不同的内容。譬如,在原始社会,在人类的语言与音乐尚未完善的时候,自然界的音响占据了人类听觉世界的很大比重。无论捕食与劳作,音响成为人们表达感情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因此,自然的声音可以说是这个时期音响的鲜明标志。再譬如,当人类社会迈进工业化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与工作效益都在不断提高,而这个时代的时代标志则应该是飞转的马达与机器的轰鸣声。在我们今天的电视创作,音响自然更是不可缺少的。在当今经济社会中,经济活动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占的比重是越来越大,经济活动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这对于反映社会经济生活的经济节目来说,可以说正是大显身手的好时候。当然,随着题材的越来越多,音响素材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所以在经济节目制作中,就要注意处理好音响与音乐、语言(包括解说词)的关系。

在经济节目中,构成“声”的诸多因素,主要可分为三大部分:音响、音乐和语言(包括解说词)。其中,音响是指影视艺术中除对话、音乐之外所有声音的统称。而音响、音乐和语言(包括解说词)三者虽然内涵不尽相同,但它们的外延又往往互相交叉、互相渗透,如秋虫的悲鸣与林鸟的欢叫往往都具有音乐的旋律,而在商场或者聚会现场拍摄的专题片中,背景纷纷杂杂的人声本应属于语言的范畴,但是因为含义模糊,且并非表现主题所必需,所以也就具有了音响的功能,而且这样的音响的运用往往能带给人很强的现场感与身临其境的感觉,所以音乐、语言与音响是互有区别又可互相转换的,这不仅仅取决于节目制作者的艺术加工,也与观众的感知能力与理解程度有关。

总之,声音的三个因素在电视创作中是各司其职,但又相辅相成的,它们同视觉因素结合成有机的统一体,产生了丰富多彩的艺术效果。

音响的内容往往是复杂多变的,而它在电视节目中的应用也是多种多样的。在一般的节目中往往更注重音响的象征、比喻、夸张等渲染感情的特点。而经济节目的经济性又使其具有了更鲜明的特点,这一般表现在音响运用的频率,节奏时间的长短,以及感情色彩的选择等方面。如今的经济节目可以说与社会经济生活越来越近,与老百姓也是越来越近。过去,经济节目给人的印象只是会议报道或数字播报之类的。而今天,电视可以说已经全面介入到社会经济生活中。当你看着那学本深奥的经济学理论,在电视屏幕上,演译成一个个就发生在身边的故事;当你看着节目中的主人公在经济大潮中感受与自己或相同或不同的经历,当你看着来自社会的方方面面的经济信息如潮水般的涌来你才会深切的体会到经济大潮就在眼前,竞争就在眼前!

于是,在这样的基调中,经济节目中的音响也就先天的具有一种快节奏、高频率的特色。在感情色彩上,也总是给人一种积极向上,跃跃欲试的感觉。例如在《走进秋天的故事》中,在介绍下岗女工庄妈妈开办的庄妈妈净菜社时,就多次运用了加工过程中切菜的声音,那快节奏的“锵锵”声既让人感到她们工作的艰辛,又让人体会到她们自强下息的精神。所以说,音响效果在电视节目制作中的地位绝不低于语言和音乐,音响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强烈的表现力。下面,我们就结合音响在经济节目中的运用谈一下音响的基本作用。

首先,音响可以渲染、烘托环境气氛,刻划、描写人物心理,它使电视节目(包括经济节目)具有了不可忽视的真实感和亲切感。生活本身是有声、有色、有形的。画面能再现现实生活的形与色,是连续的,声音则是现实生活的声的体现,是片断的。当画和声有机协调,巧妙配合的时候就产生了立体的、连续的、完整艺术的效果,给观众一种真实的立体感受,使人们得到一种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

我们说电视之所以拥有一个宠大的收视群体,主要源于它作为一种双线传播的媒介,它所传播的信息更接近于真实,而音响效果无可置疑的逼真性在其中也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经济节目中,无论是对经济人物的采访还是对经济事件的报道,都离不开人物与事件所处的环境,他们的真实源于环境的真实,而音响恰恰就是再现真实环境的重要因素。例如,在《养犬女工─李玉俊》一片中,开场画面是一个远景在缓慢的横摇中,一片砖瓦房屋出现在观众面前,如果仅限于此,给人的印象也只是实物,缺乏生活气息和立体空间感。不过,作者借助画面又恰到好处地运用了音响效果,随着画面的由远及近,犬吠声也由弱而强,给人一种群犬争吠的感觉。于是,一个农村家犬养殖场活生生地出现在大家的面前。在此处,作者虽不着一词,但透过群犬此起彼伏的叫声,令观众潜意识中,对养殖的红火与兴旺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下文塑造养犬人李玉俊这个成功者的形象的出现,埋好伏笔。

当然,在电视艺术中,画面对于提示环境背景,可以说是最占优势,但单纯地以画面和音乐比较往往表现的单调、呆板。如果能恰当的将音乐改为音响,那么一个真实的艺术环境就会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并且能给予观众超出画面之外的外延空间。同时,通过音响的不同混响,还可以表现出立体空间的质感和密度,并且通过画面中的人和物在不同的空间中的运动,以及不断变化的音响,表现出声源与观众的距离,暗示出人或物在荧屏空间里的运动方向,体现出声音的景别和层次。例如,97年,记者随车赴河北辛集采访。

在河北辛集光羊真皮制衣有限公司,参观了一套完整的皮衣加工、生产的过程,由羊皮的鞣制、上色、喷光到成衣的画片裁剪、缝制直至成衣检验入库。在不同的工序,记者采用了同期声拍摄与主持人出镜解说相结合的方式,于是,鞣皮的大转桶缓缓转动而发出的深沉的轱辘声,生产车间里机器的轰鸣声,都作为最贴切的环境音响采入专题片中,增强了真实感。随着片子的播出,在

潜移默化中,这些环境音响成为产品质量与企业实力的有力证明,在消费者中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为企业创造了丰厚的利润回报。

此外,环境音响的主观处理,往往能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对人物的心理变化和人物情绪变化起陪衬、烘托的作用。比如,车站送行,再没有用汽笛长鸣与火车隆隆的起动声更能震撼人,来表达依依惜别之情的了。环境音响的主观处理在经济节目中同样有精彩的运用,如在《走进秋天的故事》一片中,主人公林明钢原是航运公司的一名员工,主动辞职后,成了一个个体小老板,正处在创业的起起落落中。在一次与原公司的老友聚会中,有人吹起了口琴,琴声响起,大家的心也随着乐曲悠扬地飘散……在这里,作者就充分利用音响渲染气氛,成功地刻画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可以说是极具神彩的一笔。我们可以一起来回味一下,画面只是简单的切换,吹口琴的人、旧船上聆听的人们、一张张饱经风霜的面孔、旧船、滚滚的江水和远处岸上林立的大厦。这些画面都是由悠扬的琴声和滚滚的江水声串联起来,于是一种生活的沧桑感油然而生,对生活的万般滋味也尽在不言中,生活的质感也跃然眼前。

其次,音响在经济节目中的运用还能渲染情绪。作为一种高科技的传播媒介,电视已经走进千家万户,电视艺术的体现同时需要观众的视觉文化配合,即电视节目要调动观众的想象、联想等综合感受能力。苏联现代心理学家津琴柯指出:“联觉出现在各种不同的感觉中,其中最常见的是视听联觉,亦即在声音刺激物的作用下,主体所产生的视觉形象。”音响作为一种外界因素,它能让观众把日常生活中的声音在心理上引起的刺激与感受,同屏幕画面的音响密切地联系起来,或潜移默化,或直截了当地刺激观众的感官,诱发观众的想象,引起情绪波动、心灵的共鸣,从而造成观众与电视节目的心理互渗性和心理演绎性。比如,在介绍新型游戏“匹克搏”的专题中,我们的记者与主持人亲自上阵,身着迷彩服,手持专用枪械,冲锋陷阵。在节目的表现中,我们并没有全部采用远景、全景,而是通过大量近景、中景,甚至特写,来贯穿全片,同时配以时疏时密的枪声,于是虽然观众面对的只是某个人的单个镜头,但在观众的脑海中却再现了一个完整的“战场”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聆听范文篇6

一个好的聆听者会做到以下几点:

①记住说话者的名字。

②用目光注视说话者,保持微笑,恰当地频频点头。

③身体微微倾向说话者,表示对说话者的重视。

④了解说话者谈话的主要内容。

聆听范文篇7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有些电视工作者往往重视了对画面的处理,而忽视了声音的效果,或者只注重运用声音中的语言和音乐,而忽略了音响这一重要因素。有的甚至在从事了多年电视节目制作工作后,竟然还不能正确认识什么是音响,音响和音乐有什么区别,他们往往把音响和音乐混为一谈。出现这种情况,我想,也许是由于音响的基本作用和美学功能还没有被人们所熟知。在这里,我谨结合自己在日常工作中所接触到的,对经济节目中音响的运用,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音响在经济节目中的运用,与在其它电视作品的运用并无本质的区别。从理论上讲,声音是物质的一种属性,是客观的。能够被人“听”到的音响指的是每秒钟振动频率为16-20000次的音波,而当这种音响被人所“听”到,在人的大脑颞叶听觉区形成的知觉后,这种知觉却又是主观的印象。因此,可以说音响是物质世界所固有的,而它又是随着人及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而变化的,人类社会每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在其自身的视听世界中,都会增加不同的内容。譬如,在原始社会,在人类的语言与音乐尚未完善的时候,自然界的音响占据了人类听觉世界的很大比重。无论捕食与劳作,音响成为人们表达感情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因此,自然的声音可以说是这个时期音响的鲜明标志。再譬如,当人类社会迈进工业化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与工作效益都在不断提高,而这个时代的时代标志则应该是飞转的马达与机器的轰鸣声。在我们今天的电视创作,音响自然更是不可缺少的。在当今经济社会中,经济活动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占的比重是越来越大,经济活动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这对于反映社会经济生活的经济节目来说,可以说正是大显身手的好时候。当然,随着题材的越来越多,音响素材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所以在经济节目制作中,就要注意处理好音响与音乐、语言(包括解说词)的关系。

在经济节目中,构成“声”的诸多因素,主要可分为三大部分:音响、音乐和语言(包括解说词)。其中,音响是指影视艺术中除对话、音乐之外所有声音的统称。而音响、音乐和语言(包括解说词)三者虽然内涵不尽相同,但它们的外延又往往互相交叉、互相渗透,如秋虫的悲鸣与林鸟的欢叫往往都具有音乐的旋律,而在商场或者聚会现场拍摄的专题片中,背景纷纷杂杂的人声本应属于语言的范畴,但是因为含义模糊,且并非表现主题所必需,所以也就具有了音响的功能,而且这样的音响的运用往往能带给人很强的现场感与身临其境的感觉,所以音乐、语言与音响是互有区别又可互相转换的,这不仅仅取决于节目制作者的艺术加工,也与观众的感知能力与理解程度有关。

总之,声音的三个因素在电视创作中是各司其职,但又相辅相成的,它们同视觉因素结合成有机的统一体,产生了丰富多彩的艺术效果。

音响的内容往往是复杂多变的,而它在电视节目中的应用也是多种多样的。在一般的节目中往往更注重音响的象征、比喻、夸张等渲染感情的特点。而经济节目的经济性又使其具有了更鲜明的特点,这一般表现在音响运用的频率,节奏时间的长短,以及感情色彩的选择等方面。如今的经济节目可以说与社会经济生活越来越近,与老百姓也是越来越近。过去,经济节目给人的印象只是会议报道或数字播报之类的。而今天,电视可以说已经全面介入到社会经济生活中。当你看着那学本深奥的经济学理论,在电视屏幕上,演译成一个个就发生在身边的故事;当你看着节目中的主人公在经济大潮中感受与自己或相同或不同的经历,当你看着来自社会的方方面面的经济信息如潮水般的涌来你才会深切的体会到经济大潮就在眼前,竞争就在眼前!

于是,在这样的基调中,经济节目中的音响也就先天的具有一种快节奏、高频率的特色。在感情色彩上,也总是给人一种积极向上,跃跃欲试的感觉。例如在《走进秋天的故事》中,在介绍下岗女工庄妈妈开办的庄妈妈净菜社时,就多次运用了加工过程中切菜的声音,那快节奏的“锵锵”声既让人感到她们工作的艰辛,又让人体会到她们自强下息的精神。所以说,音响效果在电视节目制作中的地位绝不低于语言和音乐,音响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强烈的表现力。下面,我们就结合音响在经济节目中的运用谈一下音响的基本作用。

首先,音响可以渲染、烘托环境气氛,刻划、描写人物心理,它使电视节目(包括经济节目)具有了不可忽视的真实感和亲切感。生活本身是有声、有色、有形的。画面能再现现实生活的形与色,是连续的,声音则是现实生活的声的体现,是片断的。当画和声有机协调,巧妙配合的时候就产生了立体的、连续的、完整艺术的效果,给观众一种真实的立体感受,使人们得到一种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

我们说电视之所以拥有一个宠大的收视群体,主要源于它作为一种双线传播的媒介,它所传播的信息更接近于真实,而音响效果无可置疑的逼真性在其中也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经济节目中,无论是对经济人物的采访还是对经济事件的报道,都离不开人物与事件所处的环境,他们的真实源于环境的真实,而音响恰恰就是再现真实环境的重要因素。例如,在《养犬女工─李玉俊》一片中,开场画面是一个远景在缓慢的横摇中,一片砖瓦房屋出现在观众面前,如果仅限于此,给人的印象也只是实物,缺乏生活气息和立体空间感。不过,作者借助画面又恰到好处地运用了音响效果,随着画面的由远及近,犬吠声也由弱而强,给人一种群犬争吠的感觉。于是,一个农村家犬养殖场活生生地出现在大家的面前。在此处,作者虽不着一词,但透过群犬此起彼伏的叫声,令观众潜意识中,对养殖的红火与兴旺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下文塑造养犬人李玉俊这个成功者的形象的出现,埋好伏笔。

当然,在电视艺术中,画面对于提示环境背景,可以说是最占优势,但单纯地以画面和音乐比较往往表现的单调、呆板。如果能恰当的将音乐改为音响,那么一个真实的艺术环境就会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并且能给予观众超出画面之外的外延空间。同时,通过音响的不同混响,还可以表现出立体空间的质感和密度,并且通过画面中的人和物在不同的空间中的运动,以及不断变化的音响,表现出声源与观众的距离,暗示出人或物在荧屏空间里的运动方向,体现出声音的景别和层次。例如,97年,记者随车赴河北辛集采访。

在河北辛集光羊真皮制衣有限公司,参观了一套完整的皮衣加工、生产的过程,由羊皮的鞣制、上色、喷光到成衣的画片裁剪、缝制直至成衣检验入库。在不同的工序,记者采用了同期声拍摄与主持人出镜解说相结合的方式,于是,鞣皮的大转桶缓缓转动而发出的深沉的轱辘声,生产车间里机器的轰鸣声,都作为最贴切的环境音响采入专题片中,增强了真实感。随着片子的播出,在潜移默化中,这些环境音响成为产品质量与企业

实力的有力证明,在消费者中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为企业创造了丰厚的利润回报。

此外,环境音响的主观处理,往往能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对人物的心理变化和人物情绪变化起陪衬、烘托的作用。比如,车站送行,再没有用汽笛长鸣与火车隆隆的起动声更能震撼人,来表达依依惜别之情的了。环境音响的主观处理在经济节目中同样有精彩的运用,如在《走进秋天的故事》一片中,主人公林明钢原是航运公司的一名员工,主动辞职后,成了一个个体小老板,正处在创业的起起落落中。在一次与原公司的老友聚会中,有人吹起了口琴,琴声响起,大家的心也随着乐曲悠扬地飘散……在这里,作者就充分利用音响渲染气氛,成功地刻画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可以说是极具神彩的一笔。我们可以一起来回味一下,画面只是简单的切换,吹口琴的人、旧船上聆听的人们、一张张饱经风霜的面孔、旧船、滚滚的江水和远处岸上林立的大厦。这些画面都是由悠扬的琴声和滚滚的江水声串联起来,于是一种生活的沧桑感油然而生,对生活的万般滋味也尽在不言中,生活的质感也跃然眼前。

其次,音响在经济节目中的运用还能渲染情绪。作为一种高科技的传播媒介,电视已经走进千家万户,电视艺术的体现同时需要观众的视觉文化配合,即电视节目要调动观众的想象、联想等综合感受能力。苏联现代心理学家津琴柯指出:“联觉出现在各种不同的感觉中,其中最常见的是视听联觉,亦即在声音刺激物的作用下,主体所产生的视觉形象。”音响作为一种外界因素,它能让观众把日常生活中的声音在心理上引起的刺激与感受,同屏幕画面的音响密切地联系起来,或潜移默化,或直截了当地刺激观众的感官,诱发观众的想象,引起情绪波动、心灵的共鸣,从而造成观众与电视节目的心理互渗性和心理演绎性。比如,在介绍新型游戏“匹克搏”的专题中,我们的记者与主持人亲自上阵,身着迷彩服,手持专用枪械,冲锋陷阵。在节目的表现中,我们并没有全部采用远景、全景,而是通过大量近景、中景,甚至特写,来贯穿全片,同时配以时疏时密的枪声,于是虽然观众面对的只是某个人的单个镜头,但在观众的脑海中却再现了一个完整的“战场”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聆听范文篇8

关键词:音乐课堂;感受美感;设置情境

课程改革过程中,各种观念百花齐放,音乐课堂从以前纯音乐技能和音乐知识的传授到加入了各种其他的因素,例如人文知识的贯穿,例如姊妹学科的渗透甚至综合等等。这些新的元素来到音乐课堂,让很多教师如看见了万花筒,不知该如何取舍,这些内容的被有的教师不加方法地引进,有的音乐课堂变得杂而不纯,有的音乐课堂充斥着各种知识却恰恰减弱了音乐的魅力,音乐课堂的音乐性就在这些因素的冲击下被减弱了。

要表现音乐课堂的音乐性是一个非常艺术的过程,一个拿捏不当,音乐的美感就会被破坏,音乐的魅力就会被淹没,所以,使音乐课堂具有音乐性,首先是教师的一种艺术,一种方法的艺术,在实践课堂中,我越来越觉得要使课堂音乐性得到完美的体现,要创造这样一种课堂的艺术是需要多方面的精心设计策划,实在是并不容易的事情。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聆听声音始终是音乐课堂的主要内容,感动学生的,应该是音乐本身。大音乐教育的音乐课堂,学生只是音乐的尝试者,并不是专业音乐人,教师想从音乐技法上吸引学生,学生还没有这么专业的鉴赏力,想单从音乐的兴趣上激发学生,我们的课堂音乐在流行音乐面前,完全不能使学生有更特别的兴趣。所以,要想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美感,首先需要的就是设置情境,加强聆听的魅力。设置情境就是教师课堂艺术的具体体现。

首先,给学生一个音乐背景,这个背景要生动,时间和空间具体,情感悬念强烈。例如,在聆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时,教师应该设想到,这个乐曲起伏颇大,包含着人生的起落悲喜,并且和贝多芬本人的生活经历情感习习相关,因此,教师就应该着重介绍贝多芬的性格,生活处境,历经的坎坷,还应该结合当时资产阶级大革命的风起云涌,让学生感受乐曲诞生的大时代背景。这种背景介绍和音乐是分不开的,启发学生的情感悬念,才能让学生在后面的音乐中有感我听,才能使学生在聆听时进入音乐情境。

其次,教师要设计完美的音乐聆听环境,这个需要从硬件和软件两个当面尽量完美地做好准备。硬件软件环境对音乐课堂非常重要,良好的音响设备,是演绎音乐最好的载体,换了一个稍微差一些的设备,这些经典的音乐片段在音质不佳,断断续续的效果中,都会让学生大失所望,音乐不再感人,教师的讲述也会立刻变得苍白无力,所以,教师在课堂前就应该着手准备完美的音乐资料和尽量优美的播放设备给学生。这个在最近学校配备了专业的音响到教室后,我有了非常深刻的感受,以前,学生对《喀秋莎》《游击队之歌》这些歌曲都没有什么特别的兴趣,但在我精心挑选了黑鸭子的合唱歌曲版本,又在新的音响设备下播放出来后,学生是从喧闹的无所谓而转为入神地聆听天籁一般的不同。人声的纯净与秀美,不需要教师的夸夸其谈,是真正从声音中传递到每个人心中。音乐之美,不是教师的讲述能强加给学生的,只能是聆听,只能是优美的声音效果让学生自己感受。精致的教师,是会利用一切机会创造最优美的声音效果给学生,而不是寻找客观理由,找一些凑合的声音给学生。如果在常规教学中,学生欣赏到的都不是最优美的音乐,那长期如此,学生对音乐就开始持怀疑态度,不再认同音乐的感人魅力了。对此,我对某些出版社教材中的配套音像资料颇有意见,那就是,这些磁带灌制质量并不高,优美的《祝酒歌》在我们课堂播放时候,不光不能让学生感受到美,甚至让有的学生尖声讥笑,这样的音乐资料在课堂上给学生听,实在是适得其反。所以,音乐的聆听,是需要教师选取最优美的音乐资料,用好的音响效果呈现出来给学生聆听的,并且,一定要成在常规,长年累月积累,给学生一种完美的音乐感受。

最后,教师应该重视音乐课堂中音乐聆听所占的比重。其实,在音乐面前,教师介绍多少,说多少音乐的美,那都是教师的个人感受,这种感受是不能强加给学生的,要学生认同,还不如教师提点一两句,更多的时间给学生听,给学生感受。公务员之家:

一堂音乐课,学生听的时间应该起码有半堂课。可以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1、先完整的听。可以闭上眼睛,教师应该提点学生尽量完整地静下心来闭目聆听。完整的音乐形象对学生非常的重要,第一遍完整的聆听,学生其实有很多所感,这些感受有的学生并不会用语言描述出来,教师也不应该追求在这个过程之后,有多少个学生说出了自己听音乐的体验。这种说出来的体验是表象上的,更深层的体验其实在心里,教师只需要注意学生是不是对这个音乐明显有了兴趣,明显沉浸到了音乐中,就成功了。

聆听范文篇9

总书记的报告,新意盎然。总书记说: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五年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这些历史性变革,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报告中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聆听范文篇10

一个好的聆听者会做到以下几点:

①记住说话者的名字。

②用目光注视说话者,保持微笑,恰当地频频点头。

③身体微微倾向说话者,表示对说话者的重视。

④了解说话者谈话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