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城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3 19:20:45

特色城镇

特色城镇范文篇1

2004年星城镇始终围绕“以人的发展促经济的发展,以经济的发展促社会的发展”的工作思路,抢抓发展机遇、优化经济结构、着力改革创新,通过努力奋斗,全镇各项事业都有了新的发展,取得新的成绩,主要是有以下几项特色工作:

一、突出抓好了人的发展,以人的发展促经济的发展

1、立足教育,着力提高党员干部素质。以号召开展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精神等学习教育来促理论水平的提高;以动员参加科学文化、政策法规、专业知识等培训教育促能力素质的提高。今年利用“庆七一”表彰大会,邀请了省委党校知名教授对全镇党员干部进行了为起一天知识讲座,有效地提高了全镇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知识和业务工作能力水平。

2、整章建制,切实加强干部队伍管理。制定了比较完善的《星城镇机关干部岗位目标管理考核方案》、《星城镇村级目标管理考核方案》,以平时考核和年度考核相结合,建立竞争机制、量化工作目标,转变干部作风,调动各方积极性,谋求发展,争干实事的氛围日渐浓厚。

3、配强调优,注重核心领导能力建设。大胆起用那些抓经济有本事、对群众有感情,肯干事、能干事的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好、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的人,重点突出抓好了“村书记领头雁”的建设,不断增强支村两委的凝聚力、战斗力和核心领导能力。2004年,在强力推进并村工作的同时,通过严格程序、意见征求、民主测评,选准选好了11位工委书记,积极稳妥的推进了村级区划调整工作。

4、长远谋划,加强村级后备干部培训。应对今年的村级班子的换届,切实解决村级工作“不脱节”的问题,通过公开竞争、组织推选、民主推荐等方式,选拔了全镇52名政治素质好、文化程度高、带富能力强的优秀人才,作为培养对象。在5月11日-14日,进行了为期三天的集中培训。并安排到村级进行了三个月“试岗”培训,积累实战经验,接受群众检验。在今年村级区划调整中,有2名后备对象选拔进了临时工委班子,将作为班子换届的预备人选。

二、突出抓好了经济发展,以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

1、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强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打造水产走廊,举办“星城首届涧湖西瓜节”,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逐步形成以现代农业园区为龙头,无公害优质粮、花卉苗木、畜牧水产、无公害蔬菜、农产品加工等五大特色产业为支撑的农业产业新格局。全面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农民人均净增收入520元。

2、全力盘活存量资源。正确把握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盘活资源,做好服务,推进征拆,招商引资获得新收获,原谷山乡政府、大湖粮店等闲置资产得到有效利用,月亮岛和拾比佰项目基本找好了项目替代,南山集团和何记黄浦房产等大型房地产项目进入实质性运作,晟通科技已开始征地拆迁,大项目的落户对镇域经济的拉动越来越明显。]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3、加快项目征拆步伐。今年引进重点招商项目共27个,年内已开工建设项目14个,共引进资金5.1亿元。严格依照征拆政策,采用耐心细致工作,遵循“先安置,后征拆”的原则,使重点项目建设顺利推进。省新闻出版局二期工程、鹏达物流、天宝公司、长沙高压开关厂上半年正式交地;佛山鸿基公司千亩回报地10月28日完成拆迁交地;县公路局储备用地在短短的20天内完成交地。

4、加大企业技改力度。在保持规模企业常规发展的前提下,加大对企业技改的力度,计划投资技改资金10000万元,年底实际完成投资13950万元,创星城历史最高。全镇13家技改后的企业,扩大了生产能力,更新了产品,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特色城镇范文篇2

建设社会主新农村的大前提是可持续良性发展,但如何长久地实现这一基本要求,这在具体的村镇建设上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目前许多规划专员们常常是从村镇的近期优势与不利因素的分析入手从而确定规划的基本形态,在城镇体系规划上也将资源及产业在区域范围内进行了统筹的安排与协调。但从不同城镇的发展形态上,产业分工上,成百上千的小城镇的发展建设最终趋向于形成了小而全、产业重叠、发展雷同的竞争问题,无法与城市副业协调发展。这样规划上所说的特色的产业的规划实际上是没有长久发展可行性规划,其发展结果是相当多的乡镇工副业及农副加工业是停留在作坊式的简单加工层次,也常常是假冒伪

劣产品的发源地。所以新型村镇特色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着眼点和出发点。

2实现新城镇建设特色化的要求

2.1规划的基本前提与要求

新农村建设在满足十五大提出的新农村建设发展战略思路的前提下,必须要实现特色化发展,这样可以防止建设的千篇一律的规划老套,避免村镇建设各方面的雷同,造成无特色、无竞争力的重复建设的浪费。所以要实现村镇建设的特色化要求必须首先从以下方面入手:

(1)村镇现状发展条件的特色分析与判别

首先要根据村镇的各种现状条件诸如用地布局、建设现状、地方文化风俗、基础设施、资源状况、经济状况、区位条件、规模等诸多利弊因素的分析,找出有潜力的可行性的发展因素,结合各种因素对本地区长远发展的权重、进行特色化的可行性分析,列出特色权重的发展序列。

(2)产业特色的可持续规划

区域内对村镇进行产业优势分工、分解,并进行系统化的产业链结构组合与规划、对现有劳动力、知识劳动者的培训与就业岗位的开辟按比例发展结合起来,在产品的特色加工上进行全面统筹,防止区域内的产业、产品重复,并进行区域供给的量化分析与规划,形成以城市工业与各类产业发展带为枢纽,与乡镇产业的职能结合起来构成地区产业集成模块,通过各产业模块的组合构成高一级产业功能体。在横向扩展上各乡镇产业分解与互补发展。纵向延伸方面要打造地区性的品牌产品,并进行深入的研发与成系列配套。集合乡镇产业为主体的产业加工的流水线——产业链合作集群带,最终的发展形成特定产业聚合体,每个村作为聚集产业链上的节点,进行有序的分工与协作,最终成为区域的网络产业功能再聚合的发展奠定基础。

(3)标志性建筑的特色化

各乡镇各具特色、民俗文化的格局在现有内涵基础上,保留与开发具有民俗特色风格的街道、街景、建筑等,并要进行保护和完善,做到每村一特色景点、每乡镇一民俗风格街景、每地域一文化景区,并确定乡镇特色的标志物。

(4)规划格局的特色化

在用地布局及比重、道路网布局、绿化结构、气场组合、风水图腾构图、生态景观上进行区域层面上的各具特色的规划。特色形态可以在道路布局、建筑格局、建设形态、绿化形态方面体现,用以形成不同的乡村景色、田园风光、生态景区、山村景点、牧场景观等村镇特色化布局,从而引导文化及旅游业的发展。

3在各类用地的建设与开发上实现特色化开发模式

3.1形成棋盘式形式规整风格、自由式的田园山庄风格、串珠式的构成图腾式图案布局形态、卫星式集群排列的格局、综合式的排列模式。

3.2村镇大、中、小等级规模与乡镇等级规划相适应。使村镇建设用地、工业用地保持与职能相对应的发展比重,并使农用地布局、产业种植面积与地区的产品需求相适应,形成区域农副产品的分类耕作、定向加工、对口销售一条龙的区域农副产品的生产流水线,发展集约化的化零为整的规模产业聚合经济,从而引导产业的可持续联动发展。

3.3乡镇等级的村镇产业用地规划上,进行配套组合,构成地域产业发展带。从职能、产业布局与分工、民俗文化、规划格局、用地建设及特色化开发上实行成系统的特色化组合,并与区域的产业模块化组合成更大系统的城镇功能体系。使零杂的小乡镇、小产业得以聚合成有序的区域模块及层级产业网络,从根本上避免了简单杂小的小产业的重复弊端,这是社会产业集合结构体发展模式。

3.4对污水、垃圾进行有效的整治,进行生态保护的规划建设。主要是水源地保护、污水净化处理、生态及绿化的保持与建设,垃圾收集点合理布置,公厕的肥化处理等,还有干净生活区与污染区进行分隔布局。

4住宅建筑中按村镇主导职能实行特色化的庭院经济

建立与村镇居民产业功能化的特色庭院,按从业功能特点结合风水、舒适性、环保性为前提进行布局,组合成不同的院落风格。从村镇居民长远院落的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出发,对宅基地内的住宅建设实行二层楼地基、预留梯间、预埋污水排放管,人均宅基地面积在国标的范围内实行分区开发,以便有条件时可以加盖二层;上设阳台下设存贮地窖,结合太阳能热水器、沼气池实现无污染能源的推广。综上所述,要做到小城镇的可持续的建设和发展只有进行因地制宜的规划,从系统化的角度对乡镇建设的各方面进行资源共享开发、乡镇产业系统化的分工,聚合重复分散的不同产业形成产业群流水线,进行系统化、特色化的品味式规划改造,使乡乡有特色、村村有特点,形成全方位发展,长久稳定致富的格局。为旅游开发、特色化建设奠定永久发展的基础,这也是小城镇可持续发展建设最为核心的内容。以上新农村建设发展的特色模式是一个系统工程,笔者的有关产业模块化集合体的思考的提出,目的是为了抛砖引玉,有待行业专家进一步探讨。

特色城镇范文篇3

今天,市委、市政府在县召开全市特色城镇化建设现场会,主要目的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学习推广县推进特色城镇化加强县城建设的经验,进一步开动脑筋、开拓思路,加快特色城镇化进程,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实现中心城市、县城、建制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四位一体”,尽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上午,与会同志现场参观了县的城市建设和润城、小城镇建设,他们的思路和做法,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得到了很大的启发。通过现场参观,各县(市、区)、各乡镇都要联系自身实际,深入思考自身如何定位,怎么推进,抓什么亮点。刚才,县长同志介绍了城镇建设的经验,副市长宣读了市委、市政府推进特色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在下面的会议议程中,张书记还要作重要讲话,希望大家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下面,我主要讲四点意见。

一、坚持统筹发展,加快城镇建设,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完善思路

月日至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主题就是研究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全会明确指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一个“发展阶段”、一个“关键时刻”、一个“重要时期”,科学概括了当前我国农村改革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基于对“三农”问题的准确把握,这次全会深刻提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本措施:“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因此,我们学习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开展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活动,必须联系思想实际,联系工作实际,联系我们的县情,联系我们的镇情乡情,认真思考,按照党中央的要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特色城镇化建设。省第九次党代会,把特色城镇化作为推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加以推进。晋城经济发展的基础很好,今年全市生产总值预计将达到460多亿元,财政总收入将突破120亿元,再加上区域面积不大,中心城市、县城、小城镇和农村布局合理、发展较快,与全省其它市相比,推进特色城镇化、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有着明显的优势和良好的条件。如县润城镇去年税收达2.4亿元,北留镇1.4亿元(再加阳电、兰花等企业,仅北留镇辖区的税收就达8亿元左右),大宁县、永和县刚过一千万元,石楼县、静乐县等都是1-2千万元。润城一个镇的税收相当于临汾、吕梁的几个县,辐射带动能力很强。因此,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开展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就必须从晋城实际出发,认真思考我们晋城的发展问题,紧紧抓住城镇建设这个关键,全力推进特色城镇化,进而带动新农村建设,促进全市农村改革发展。近日,中央部署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这在全党是一件大事。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必须从实际出发,认真思考我们晋城的发展问题,高度重视城镇化,这就是学习实践活动的具体行动。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和省、市的要求,在城镇建设方面率先突破,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实践,特别是在面临立地条件差、建设难度大、资金不足等诸多实际困难的情况下,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城镇面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为全市推进特色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走出了一条新路子。

总结城镇工作的经验和做法,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认识较高,组织有力。县四大班子特别是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城镇建设,把城镇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龙头、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突破口,专门成立了城市管理委员会、城市管理巡警执法大队、规划局,完善了城镇建设管理体系,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机制。二是目标明确,定位准确。县立足“三面环山、四河穿城”的地形地貌,遵循实际,顺势而为,努力打造自然、生态、宜居的山水园林城市,找准了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立意长远,起点很高,定位科学,很有气魄。三是创新思路,多元筹资。县坚持“市场优先、全民共建、政府兜底”的原则,放开搞活城市经营,就加快城镇建设筹资融资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四是以人为本,和谐拆迁。县的城市建设拆迁了大量的民房,却没有发生上访事件,没有影响社会的稳定,这个经验非常可贵。五是提升功能,打造特色。县以城市建设为载体,围绕群众在城市工作、学习、生活所需,大力实施城市配套设施建设,尤其在学校建设上,三年投资3个亿,新建的一中西校、五中、三小等规模大、标准高。六是措施得力,效果明显。县每年都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城镇建设,在基础设施、旅游设施、人居环境的建设等方面都有大动作,短短几年,就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三年投资24亿元搞城市建设,是全市投资力度最大的县。可以说,的成功实践,回答了如何在建设中解放思想、统一认识,在目标上痛下决心、凝聚人心,在建设城市中去转变人们的观念、学习建设城市的本领,在创新理念中经营城镇、多方融资等问题,破解了城镇建设资金短缺、拆迁压力大等诸多难题。的成功实践,同时表明各级各部门只要有坚强的领导、科学的理念、扎实的工作、过硬的本领,城镇化建设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学习县推进特色城镇化的思路和做法,认真学习,深入思考,特别是联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联系城乡统筹发展、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和部署,联系我们的县乡实际,认真地深入思考,积极探讨做好城镇建设工作的新方法、新经验和新举措,不断完善思路,找准切入点,加快推进我市特色城镇化步伐。

二、坚持解放思想,创新发展理念,在认清形势把握大局的前提下形成共识

近年来,全市各级各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紧紧围绕推进特色城镇化这个中心,加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加快工作重心由城市为主向城乡统筹转变、城镇发展模式由外拓展向内涵提升转变、城市建设重点由偏重形象向提高综合承载能力转变,推动了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全市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涌现出、、、、等一批中心城镇和、、等一批具有城镇功能的新农村,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与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相比,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一是规划管理滞后。主要表现在城市规划力度不够,乡(镇)、村规划欠缺,规划科学性不足,严肃性和权威性不够,缺乏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缺乏精细度。二是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城镇承载力不强,聚集辐射功能较弱,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力不强。三是城镇建设中建设资金与用地问题面临新的挑战。四是城乡发展二元化结构的长期存在,不仅使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提升较慢,而且使城市发展特别是城市经济发展也面临后劲不足的问题,最终必然会制约整个全市经济的增长。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理念,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加以解决。观念就是财富,思路决定出路。加快推进城镇化,对于提升城镇形象、构筑发展平台、促进各县(市、区)及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全市上下必须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理念,在推进城镇建设上努力形成“五种共识”。

一要牢固确立“抓城镇建设就是抓农村改革发展”的共识。县城和建制镇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很强的辐射带动能力,发挥着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纵观世界,不论是美国、法国、德国等耕地资源丰富、农业十分发达的国家,还是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土地资源稀缺的国家,都经历了人口和各类生产要素向城市大规模转移的过程,美国农业用地总量比中国多一倍,但美国农业人口只有800万,不足全国人口的2.7%;日本农业人口只占总人口的3%;2007年韩国农业人口为327.4万人,占人口总数的6.7%。虽然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在改革开放以后不断提高,但仍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城镇化水平低,会导致一系列的经济、社会问题。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村人口数量过大,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人均占有耕地过小,农业劳动生产率过低,农民增收困难,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农民收入大多用于吃饭、穿衣、教育等基本开支,农村的社会购买力严重不足。我市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全省排名处于前三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要小于全国、全省水平。但在我市222万的总人口中,乡村人口有126万,乡村人口人均占有耕地只有2.28亩,只有耕地十分稀缺的韩国的四分之一、日本的十分之一。让农民在如此狭小的土地上从事农业生产,就是少数人、少数地在种植业上有很高的产出率的情况下,大多数农民的增收问题还是无法从根本上得到保障,城乡收入差距只会越来越大。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只能是减少农民,城市化是我们必须迈的坎儿,没有城市化就没有现代化。我市的现代化要达到韩国目前的水平,即便不考虑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按照韩国农业人口人均9亩的水平,我市288万亩耕地,只需要现在农业人口的1/3左右。全市需要向城市和城镇转移出60%以上的农业人口。因此,贯彻落实好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必须把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镇建设作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全力加以推进。比如,西河乡融入城市框架之后,三年17个村进入城区,土地一亩拍到150万元,进入富裕乡村行列。

二要牢固确立“抓城镇建设就是抓经济发展”的共识。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化已经成为国际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成为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不可替代和缺少的重要内涵,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城镇是促进产业体系创新的催化剂,更是集聚各类生产要素的磁力场。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把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化发展作为重要内容。推进城镇建设,可以实现生产要素有效集聚、基础设施相互共享、资源集约开发利用,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与中央精神和发展大趋势相一致。当前,全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各地攀高争先的热情空前高涨,跨越发展的氛围日益浓厚。可以说,推进城镇建设的基础已经夯实,时机已经成熟。在这样一种大背景下推进城市建设,是站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是全面推进全市的投资环境建设,构筑市场经济发展平台,改善城镇人居环境的迫切需要。

三要牢固确立“抓城镇建设就是抓产业提升”的共识。21世纪的区域经济竞争,说到底,就是以城镇经济质量和水平为中心的综合实力的竞争。城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极强的辐射带动力,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凸现工业主体,提高工业经济发展水平,需要依托城镇化的发展;建设工业园区,提高工业经济的承载能力,必须依托城镇便捷的交通、先进的设施、完善的功能加以配套;加快农业产业化,减少农民,富裕农民,必须依托城镇市场的培育、城镇规模的扩张;服务业领域的拓展,第三产业比重的提高,必须依托城镇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因此,我们必须牢固确立招商引资是真功夫、项目建设是硬底子、城镇建设是关键点的思想;必须充分发挥城镇建设对产业提升的龙头带动作用,切实增强城镇经济集中度和综合实力;必须全面释放城镇建设对经济发展所激发的活力,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四要牢固确立“抓城镇建设就是抓财源建设”的共识。城镇建设的过程,是不断创造财富、培植税源的过程,也是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当人均GDP发展到1000-3000美元时,服务业将进入高速增长时期,去年,我市人均GDP已达到2700美元,进入了服务业加速发展时期。发达地区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加快城镇建设,推进加快服务业发展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块重大财源,只要遵循开放市场、科学经营的原则,善于捕捉商机,创新经营手段,就会促进城镇的健康发展和政府财源的稳定增长。因为现代服务业提供的税收是比较高的。目前,工业形成的税收只有不到30%留存地方,70%以上要上缴国库,但服务业形成的税收70%以上要留在地方财政。据专家测算,城镇化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拉动GDP增长0.4个百分点,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可相应提高1.4个百分点。还有,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当物质短缺基本消除之后,经济增长必将更多地依靠服务业来带动。推进城镇化进程从近期来讲,可直接拉动GDP的增长,从长期来讲,它可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平台和载体,产生持续的推动力,极大地解放生产力,为增强发展后劲提供强大的依托。

五要牢固确立“城镇建设时不我待,不进则退”的共识。目前,区域竞争日趋激烈,各地对城镇建设工作都高度重视,都将城镇建设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将其提升到事关经济发展、事关民生的高度,来定位城镇建设工作。你追我赶、百舸争流的形势给我们的城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挑战。今天市委、市政府召开这样大规模、高规格的现场会,给了大家一个信号,就是市委、市政府对城镇建设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也寄予了厚望。可以说,在目前的形势下,抓城镇建设就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就是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实际行动。如果不抓城镇建设、抓不好城镇建设,将影响到全市的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各级各部门领导一定要把市委、市政府的意图贯彻好、落实好,增强紧迫感、危机感,解放思想,创新思路,把我们的县城和建制镇建成有影响力、辐射力的城镇,建成对产业发展有强力支撑作用的城镇。

三、坚持科学发展,抓住关键环节,在规划建设管理的过程中提升品位

城镇是建筑的集合,建筑是凝固的艺术,一旦成型便难以改动。尤其是现代城市,其内涵较以往更为丰富,我们必须立足当前、面向未来,对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站位要高、定位要准、谋划要远。

(一)要凸显规划龙头,强化精细管理。城镇总体规划事关城镇建设的质量和水平,是城市发展的战略、建设城市的纲领、管理城市的依据。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以发展的眼光谋划城镇发展,从提高城市整体实力、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对城市功能进行战略定位,充分发挥城镇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作用,进一步加强中心城市的综合承载力和现代服务水平,增强县城的辐射能力,发挥建制镇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中心城市、县城、建制镇和乡村“四位一体”、统筹兼顾、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一是大力提高规划编制质量。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将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贯穿于规划编制的全过程。要准确把握城镇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充分体现时代要求,突出历史、文化、自然资源等优势,高起点完成主城区、县城、中心镇、中心村总体规划修编。目前,我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已经省政府批准同意,正在进行中,修编后的主城区,将在城市框架、环境、生态、区域、产业布局等方面有新突破,成为生态、园林、自然、宜居、有特色的新型现代化城市。在县、城、镇、中心村的规划修编中,要突出重点,完善功能,优化环境,讲究特色,在提高编制质量上下功夫;开展城镇产业布局研究和配套规划编制,合理配置城镇空间资源,促进新型工业化和特色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前不久,我们去深圳举办我市旅游推介及项目招商会,由于航班延误,利用这个空隙,市四大班子主要领导一起顺路到郑东新区考察城市建设。大家看后很受教育、很受启发。郑东新区远景概念规划范围150平方公里,规划采取国际招标的方法,由日本黑川纪章事务所设计,体现了生态城市、环形城市、共生城市、新陈代谢城市的现代城市发展理念,彰显出浓厚的传统文化内涵、鲜明的城市个性和独特的城市空间形象,起点和品位都很高。五年时间,建成区面积已达到50余平方公里,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50亿元,在建和建成房屋面积突破1800万平方米,入住人口近30万人,成为一座特色鲜明、环境优美、生机勃勃、独具魅力的新城区,其经验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还有山东、河南的城市,城市建设步伐都很大,上的速度都很快。要坚持对外开放,有机会到这些地方考察一下,在学习借鉴的同时,要注意总结自己的特色。晋城如何融入中原城市圈,旅游业要上去,城市要有承载能力。二是进一步规范规划管理。要严格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加快规划法律、制度建设。市建设及规划部门要加强和改进对县、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建制镇规划编制的业务指导,建立重要规划质量审查机制。要充分发挥市城乡建设规划管理体系较完善、运作方式较成熟、队伍力量较强大的优势,通过定期专项培训、短期双向交流等方式,提高县(市、区)的整体规划水平。三是加强规划监督检查工作。要将规划监督检查贯穿于规划管理的全过程,实现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程动态监督。强化建设项目规划审批后的监督管理,严厉打击违法建设,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这一点要坚决不动摇。制止不住,拆除不掉,处理不好,就是政府的失职,就是部门的无能。四是加强对近期建设的规划管理。规划部门要以城市总体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确定的优先发展地区为重点,提高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质量和覆盖率,进一步引导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城镇土地。要重视城中村、城边村的规划建设,真正发挥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同时还要指导全市重点镇分期分批调整完善好规划,有计划地推进一般建制镇、集镇规划的编制和调整工作。

(二)要提升品位功能,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把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放在基本建设的重要位置,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按照城镇规划,综合配套建设城镇道路、给水、排水、供电、供热、供气、通讯、有线电视及污水、垃圾处理等各项基础设施,大力实施城镇净化、绿化、美化、亮化四大工程,集中有限资金,力争竣工一批、开工一批、筹建一批,增强县城和中心镇的辐射带动功能。一要加快以路桥为重点的市政设施建设步伐。各县区及各乡镇要按照总体规划要求,加快主次干道改造建设步伐,改善县城、乡镇出入通环境,重视小街小巷改造,方便群众出行。二要加强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这方面的工作政府越来越重视,社会越来越关注,群众越来越期待。要从便民、为民的角度出发,加快污水处理厂、生活垃圾处理厂筹建工作。三要大力加强公园、广场等城镇绿化设施建设。通过改善生态、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构筑现代化交通体系,建设一批公园和广场,努力营造良好、舒适的人居环境,不断提升居民幸福指数,提高城市的宜居性和人民的向往度。特别强调一下今年市里的三十项重点工程:援川建房工程、煤层气工程、东南出入口的道路工程、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工程、供热工程、泽州北路的延伸工程、廉租住房工程、经济适用住房工程、棚户区改造工程、城中村改造工程、前进路北段拆迁安置楼工程、五大区域环境整治工程、丹河湿地生物治理工程、亮化工程、数字化城市工程、规划展示厅工程、东客站工程、环城高速公路工程、高新高速公路工程、晋城大学、市委党校新建工程、南出口景观绿化工程、泽州公园改造坡面绿化工程、赵树理公园一期绿化,前进路南段、太洛路北石店段拓宽改造工程等都在建设,或者要在年底前动工建设。今年以来,各县(市、区)城建的力度都很大。现场会开得很有说服力,县城变化大,生态园、五星酒店都将在今年建成。城区十大工程竣工,高平也有十大工程,泽州县新农村发展很快,但还要在布局上,抓重点、抓亮点、抓特色,沁水、陵川县城也有大的变化。今后,各乡镇都要有工程,有亮点。

(三)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一要突出特色。城镇无特色,这个城镇就没有生命力。因此,除了产业有自己的特色,城镇规划布局、建筑风格、绿化、亮化都要有自己的特色。这就需要我们在城镇建设的过程中充分挖掘地方资源、挖掘地方优势。在规划与建筑风格上,要形成自己的特色。有的乡镇在城镇建设上,特别是在居民住房建设上没有引起重视,除了街上几个房子有点看相外,农村建房还是过去的老套套。这次会后,一定要引起重视,搞出自己的特色。注重立面设计,力求色调和谐、式样美观,建成一批新颖别致的标志性工程,形成小城镇的亮点和亮区。二要强化管理。三分建、七分管。我们现在不是不知道管理的重要性,而是不能够坚持不懈地抓,任务来了就跑到街上抓一下,突击搞一下。这方面问题要引起高度重视,希望各县(市、区)要针对当前乡镇规划管理人员不足问题,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想方设法开展工作。三要继续抓好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各县(市、区)对已经完成规划编制的新农村试点村镇,要按照“规划引导,基础先行,产业支撑,突出特色”的思路,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完成新农村规划编制的,要严格实施。在新农村建设上,一定要有特色,围绕特色做文章。四要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因地制宜推广使用沼气、秸秆气,清垃圾、清路障,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尽快改变农村脏乱差面貌。

(四)树立经营理念,广开融资渠道。要以经营城市为突破口,将“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老观念转变为“有多少事力争筹多少钱”的新理念,逐步建立起政府引导,企业、银行、个人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一是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大力推行统一规划、多方参与的有效工作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投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多方共同建设城镇基础设施的生动局面。二是抓好城镇土地经营。切实加强城镇土地管理,搞好土地经营,通过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等多种形式确保政府的土地收益,为城镇建设提供资金。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推进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市场化进程。加强市政公用设施项目包装和推介工作,鼓励支持国内外客商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发挥政府公共资源优势,经营城市无形资产。通过对城市道路、广场、绿化等设施广告权、冠名权转让拍卖,通过对城市公交、出租等行业的特许经营,为城镇建设筹集资金。五是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按照区域集中化、工厂园区化、产业科技化、设施现代化的方向,推动产业向小城镇集聚,以城镇化带动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和农民创业、就业,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要统筹城乡产业空间布局,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物流业的发展,着力推进清洁能源、循环经济的发展,努力实现资源城市的转型。

四、坚持以人为本,加强组织领导,在推进特色城镇化的实践中不断开创新局面

城镇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强化措施,狠抓落实。

第一,要统一思想,强化认识。各级干部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充分认识推进特色城镇化在加快农村改革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充分认识统筹城乡发展对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巨大作用,在全市上下形成加快推进特色城镇化的共识,形成实现中心城市、县城、建制镇与新农村建设“四位一体”发展的共识。同时,搞好城镇建设离不开广大群众的支持、理解、配合和参与,要加强宣传引导,调动广大群众投身城镇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广播、电视、报纸等宣传媒体要进一步加大城镇建设的宣传力度,努力营造热爱城镇、建设城镇、管理城镇的良好舆论氛围。

第二,要加强领导,摆上位置。县城镇建设之所以力度大,关键在于领导重视,组织得力。各县(市、区)和各乡镇一定要加强对城镇建设的领导,把城镇建设摆上重要位置,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切实将城镇建设抓实、抓好、抓出成效。特别是党政一把手要多投入精力,对城镇产业发展定位和城镇建设定位多作研究和思考,明确城镇建设发展的方向,破解发展难题。有关职能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随时解决城镇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第三,要落实政策,制定措施。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推进特色城镇化建设的意见》(讨论稿)已经印发,各级各部门都要从加快城镇化、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结合本地的实际,敢于创新,积极探索,勇于突破,创造性的把政策落到实处。市里要从明年开始,安排城建激励资金,支持城镇建设搞得好的县(市、区)和乡镇。

第四,要紧密配合,齐抓共管。各级、各部门要树立全市“一盘棋”的思想,各司其职,积极主动地参与和支持城镇建设,努力形成推进城镇建设的强大合力。对工程建设遇到的问题,不论涉及到哪个部门,都要大开绿灯,积极配合,绝不允许消极应付、推诿扯皮,更不允许设置障碍、阻碍工程实施。要定期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重大城建项目,充分发挥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的作用,确保城镇建设顺利进行。

特色城镇范文篇4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镇委、镇政府衷心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关心**镇发展,帮助我们研究特色城镇化建设工作。现将我镇特色城镇化建设的有关情况作一汇报,恳请各位领导能对我们的工作给予帮助和支持。

一、**镇特色城镇化建设项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镇位于绛县县城东南隅5公里处,中条山北麓,涑水河发源地,是一个多山多水多林的农业镇。现有11个行政村,63个自然村,分山上山下两大部分。全镇现有人口1.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千余人,山下6村2168户7748人,山上5村427户1163人。山下6村现有耕地20121亩,仍然以果树、粮食等传统种植为主,没有形成新的优势产业,增收渠道不畅。近年来,其人均纯收入持续在3000元左右徘徊,明显低于全省、全市、全县平均水平。长期以来,由于城镇建设多属自发的短期行为,政府管理不到位,缺少长远规划,厂商居三区交叉分布、市场经营秩序混乱、城镇公共设施功能不全、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农民增收困难,群众意见较大。目前,建设管理民主有序、基础设施配套、城镇功能齐全、安全文明整洁的新城镇是**镇一万名群众的热切期盼和迫切要求。

山上5村原有3858亩耕地,全部退耕还林,他们由于长期受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的影响,普遍存在行路难、住房难、看病难、上学难、增收难、婚姻难等“六难”问题。2009年山区居民人均纯收入还不足1500元,大部分村民生活仍十分困苦。为了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近几年,他们采取购买、租住、借居等不同形式临时迁居山下。然而,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他们的生活状况并没有得到显著改善。分析其原因:

1、从国家政策来看,近年来尽管实施了多项惠农政策,尤其是退耕还林政策对于农村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镇受地理条件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农民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实惠。山区农民的耕地全部退耕后,每亩每年只能领取到150多元的退耕补助款,而现有的大部分林木没有成材,还很难给他们带来理想的经济收入,他们基本上失去了用以维持生计的土地,同时也无法得到国家给与的每亩每年两季100多元的粮食直接补贴,与山下粮农相比,退耕还林没有使山区农民真正受益。

2、从周边环境看,涑水河源头的两峪水库限制了山区的经济发展。70年代,全县大搞水利工程,无偿占用了山区农民群众的大量耕地,村民们不讲条件,积极主动为水库建设出资出力,他们曾经为绛县的水利建设事业做出了很大的牺牲和贡献。可是,山区五村都分别位于**峪、紫家峪两大库区上游,两大水库每年几百万立方的蓄水全部灌溉了山下十几个行政村的几万亩耕地,而山区5村没有任何受益。此外,为保证水库大坝的安全,山区各村无法使用爆破技术拓宽和修建农村公路,导致出山的农村公路坡陡弯急,一方面使较大型载货车辆无法通行,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给山区人民群众的通行带来了极大的交通安全隐患。

3、从生存条件看,**镇山区环境恶劣,条件艰苦,农民增收极度困难。目前,国家实行封山禁牧政策给山区农牧民亮起了红灯,他们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大规模依靠放牧挣钱,这基本上断了他们的生存后路,他们只有依靠外出打工、上山采药等办法挣钱维持生计,此外,再也没有其它经济来源,与山下平垣地带的农民收入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另外,国家的各种惠农支农政策也没能使他们真正增收,政府投资的农村道路、电力电信、广播电视等公益设施人均维护成本和因交通不便带来的上学、就医、买卖等其它费用都相对较高,山区居民无力承担。在我镇,农民增收难的问题越显突出,这也逐渐成为我们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关心关注和急需破解的难题。经过多方调查研究和广泛征求意见,我们发现把山区居民整体搬迁工程列入**镇特色城镇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增加山区农民收入,改变山区居民生存环境,提高山区农民生活质量的必然和唯一选择。

从山上山下两部分的农村发展现状来看,为农民群众找到增收渠道,为其创造宜居生活环境才是我们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工作的出发点和重中之重。

**镇地处省级涑水河源头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同时又是绛县县城六万余城镇居民生活用水的水源地,这又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们发展经济的速度和方式,我们不能盲目追求上项目,不能盲目依靠发展工业,走“以工促农,以工养农”之路。根据县委、县政府推进特色城镇化建设的要求,我们**镇党委、政府经过深入调研,认真思考,提出了发展适合本镇产业实际的以商贸、旅游、餐饮、现代服务和高效特色农业等低碳、循环经济为主导的特色城镇化建设工程。此项工程是**镇历届党委、政府筹划多年、准备多时、决心实施的一项民生工程;是发展本地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山区及靠山区人民群众居住条件的一项惠民工程;是加快**镇特色城镇化建设步伐,优化当地经济发展环境的又一项招商强镇工程;是加快建设绛县后花园——涑源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开发,培育新兴产业、拓宽农民收入渠道、保护中条山林区9万余亩林地生态环境的重点工程;是认真落实国家新农村建设、退耕还林、生态移民、库区移民等一系列惠民政策和以及维护林区、库区人民核心利益的最佳结合和有效途径。

二、特色城镇化建设项目的具体内容

**镇特色城镇化建设项目主要包括涑源北路、移民新区、高效农业区、千亩休闲型苗木基地、大型养殖园区、涑源峡谷漂流、**池旅游度假村、中条山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八大重点工程,总投资2.289亿元,拟用6年时间完成。2010年要实施的重点工程主要是涑源北路建设和山区居民整体搬迁一期工程,同时做好其它项目的项目规划、可行性论证和招商引资工作。

1、涑源北路建设项目。涑源北路从中科晶电门口经五厂直通华信大道,全长2.87公里,按准一级公路设计,街路合一,总投资790万元。主要包括路基路面、桥北沟填方、管涵、人行道铺装、绿化美化、路灯安装、给排水等工程项目,计划在2010年10月底前建成并投入使用。工程项目资金通过“社会力量捐一点,企业单位出一点,政府部门挤一点,工程立项跑一点,一事一议摊一点,房产开发补一点”的办法筹集。邀集城建、交通部门帮助规划设计,并聘请具备相应质资的单位承担工程监理。工程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施工单位。

2、山区移民搬迁工程。

按沿街商住房区和集中安置区两部分设计,总投资3000万元(商住房300间,投资1800万元,安置区150套,投资1200万元)。商业房为商住一体考虑,沿涑源北路两旁建设,间宽3.5米,进深10米,上下两层,每间附带同间宽,长5米的小院,具有较大的升值空间。移民集中居住区按照**镇特色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住房建设为山区居民的经济、适用、方便考虑,分别建成两间两层,三间两层的独院,街道、广场、照明、学校、医院、供水供电、供暖供气、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等附属设施全部配套。新区的选址初步确定在**镇涑源北路两侧的**、东荆下、东荆上三村地域内的规划区内。具体位置由镇政府广泛征求意见后与三村干部群众商议。

搬迁计划是:2010年完成200户700人的搬迁任务,2011年完成150户500人的搬迁任务,2012年全部完成余迁,采用政府统一规划,群众自主建设和企业集中建设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搬迁对象主要为居住在**镇山区五村的现有农户、山区五村没有住房或暂时离开本村到外村或县城租房居住的农户、靠山村居住偏僻,存在“五难”问题的农户。移民新区建设工程资金采用群众自筹为主、政策资金扶持为辅的办法筹集。

通过项目的实施,使得新区居民的住房财产化和商品化,让他们不仅有更好的居住生活环境,也可以使他们的住房成为私人全权商品化财产,拥有更高的增值空间,扩大他们投资意识。同时,随着各农业生产项目的实施,还为**镇广大农民提供自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产资料和增收渠道,使他们在新区真正留得下稳得住。

3、高效农业园区、中条山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型养殖园区项目。

这三大产业项目是结合本镇人口分散、增收渠道不畅、区位特殊、资源丰富、产业受限、土地紧张的实际提出的中长期发展战略,是拓宽我镇农民收入渠道,增加全镇经济发展后劲的新兴优势产业。

500亩高效设施农业园区项目,总投资2500万元。以种植反季节水果、蔬菜和产出率高、经济效益好的农作物为主,以高效、设施、现代农业为特色。经过协商,公司大块承租农民的土地,出资建成反季节果蔬区和高效高产农业区,然后分块返租给农民种植,公司聘请农业技术专家负责新品种推广和技术培训,各农户把收获的农产品交给公司统一出售,公司外运销售到全国各大市场,同时为公司制定最低保护价,这样既保证了农民的利益,提高了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中条山农产品批发市场项目,总投资500万元。以经营批发北方干鲜果、蔬菜和中条山土特产为主,采用冷藏、包装、快运等技术手段,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商品率,力争利用5年的时间发展成较具影响力并占有一定市场份额的农产品批发市场;

大型养殖园区项目,总投资1800万元。以山西海王养殖育种公司的先进管理和养殖技术为依托,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在城镇外转地区建设大型养殖场,返租给养殖户分散饲养,公司为饲养户有偿提供技术和种苗服务,专业合作社外联市场,对接公司,内联饲养户,统一定价,统一销售,集中管理,公司、合作社、饲养户三家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4、**池旅游度假村、涑源峡谷漂流、生态休闲型苗木基地项目。

这三大项目建设工程是**镇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力度,做深做强优势产业,进一步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途径。目前,我们已经初步完成了这三大项目的可研工作。

**池旅游度假村项目,总投资4000万元。该项目区拟建于涑水河源头自然保护区中心区域,根据现有的地理地形状况、景点分布和交通条件,并结合专家意见,将景区分为自然生态、人文景观两大类进行开发。自然生态类包括原始森林、中药材标本园、野生动物观赏园、梅花鹿天然养殖场、牛马羊大型牧场等;人工种植类主要是分片规模种植,主要种植适于本地生长的既经济实用,又有观赏价值的植物,初步设计有:花鸟虫鱼观赏园、大型绿化苗圃、名木古树认养园、各种果园、竹林等,努力做到一年四季有花开,一年到头有果吃。人文景观类:完善和扩大财神庙建设,开办佛教学院,开发涑水源泉,建设大型浴场、攀岩、竞技、狩猎、沙滩摩托、赛马、射箭、水上运动、江南水乡等项目。

涑源峡谷野外漂流项目,总投资500万元。这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的新兴旅游项目,从各地已经开发出来的漂流项目看,三年基本都能收回全部投资。从**峪三岔河到**峪水库近五公里的河道,水量充足,青山环绕,地势险峻,风景秀丽,远离污染,是建设漂流项目的理想区域,我们计划多方吸纳资金,用2至3年的时间建成集峡谷漂流、水上乐园、景点观光、餐饮娱乐为一体的综合型浏览区,为我县旅游事业注入生机与活力,为我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贡献。

1500亩生态休闲型苗木基地建设项目,总投资9800万。**镇多年来都有种植经营苗木的传统,在本镇有多家苗木种植大户和经营大户,由此也带动一方产业的发展。苗木基地建设是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增加土地产出效益,增加广大农民收入的重点项目,苗木基地建设与休闲型建设相结合,是升级苗木产业,开发旅游资源,扩大增收渠道,实施强镇富民战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兴产业。在基地内建设有高、中档次宾馆、餐饮名吃城、度假购物中心、水上乐园等休闲娱乐设施,并规划了一个占地200余亩的“晋南古文化博览园”,以晋南“古文化”为核心,以古民俗民宅居住文化为支撑,以**镇特有的山水休闲文化为补充,打造一个以旅游、休闲、体验、历史文化等为核心的创意集聚区;

**镇多年来都有种植经营苗木的传统,在本镇有多家苗木种植大户和经营大户,由此也带动一方产业的发展。苗木基地建设是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增加土地产出效益,增加广大农民收入的重点项目,苗木基地建设与休闲型建设相结合,是升级苗木产业,开发旅游资源,扩大增收渠道,实施强镇富民战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兴产业。在基地内建设有高、中档次宾馆、餐饮名吃城、度假购物中心、水上乐园等休闲娱乐设施,将苗木基地打造成具有休闲、旅游、购物等多功能的生活消费乐园。

在总体思路上,**镇将在未来五年内,以涑源北路建设工程为起点,大力发展高效农业、规模养殖业、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商贸业等绿色循环经济,不仅要让**镇11个村的9000多农村居民和3000多城镇居民得到真金白银的实惠,同时,也要提升**镇的整体经济实力和对外总体形象。

三、特色城镇化建设工程的准备情况

为认真做好**镇特色城镇化建设工作,镇党委、政府多次召开会议认真磋商研究,并多次通过召开座谈会的形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人士意见,制定了详细的《**镇特色城镇化建设工作实施方案》,这个方案已提请**镇第十二届人大第四次会议表决通过,并得到县政府常务会议研究批准。

为提高该项目的可操作性,我们认真筛选了一家信誉较好、业绩显著、实力雄厚、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作为合作方,与其签订了合作意向。该合作单位主要是协助我镇做好涑源北路工程规划设计,搞好招商引资工作和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农户参与农业园区、农产品批发市场、养殖园区的劳务、生产和经营等项工作。

特色城镇范文篇5

凸显苗族建筑风格。在县城总体柜架下,认真对每条街,每个小区院落,每栋房屋做好城镇风貌设计,采取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绿化,做到外“特”内“秀”,“一区一景、一街一品”,让游客真正体会到苗族建筑文化的特色。

展现苗族优美歌舞。依托穿城而过的翁你河作好水上娱乐和沿河景观文章,在翁你河上建立梯级坝,做好绿化、灯光、音响、桥梁、防洪堤的规划设计,充分展现苗族文化特色。利用河水面开展一些独特的苗族文化娱乐活动和歌舞表演,扩大公众休闲活动场所,促进地方特色经济的发展壮大。

再现苗族迁徙历史。建设一个高规格、高标准的苗族银饰和刺绣博物馆,传承苗族银饰加工和刺绣工艺,实现对现有苗族传统文化的保护。规划一个具有特色个性的民族旅游村寨,将苗族文化内涵彰显出来,展演苗族文化的迁徙历史,实现××民族旅游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展示苗族精美银饰、刺绣。为将民族银饰、刺绣加工规模做大做强做深,扩大影响力,做好银饰、刺绣一条街的规划选址,在县城建成银饰、刺绣独具特色一条街,发挥其整体带动功能,树立品牌,推进城市建设的扩容和相关配套产业功能长足发展。

特色城镇范文篇6

关键词:特色小(城)镇;新型城镇化;产业兴镇

特色小(城)镇建设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契合点和抓手。从2014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要:“将具有特色资源、区位优势的小城镇,通过规划引导、市场运作,培育成为文化旅游、商贸物流、资源加工、交通枢纽等专业特色镇”开始,特色镇便成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一个热词进入大家的视野。

一、其他部分地区特色小(城)镇建设情况

2015年,浙江省率先启动省级特色小镇的培育工作,其先进经验得到、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关注,对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作出批示:“供给侧改革的重大创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创新发展模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有效尝试;新常态经济升级转型的重大抓手;大有可为、各地应因地制宜借鉴。”为贯彻落实国家领导人的指示精神,国家发展改革委、住建部等相关部委相继出台加快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培育通知,全国各地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特色小(城)镇建设进入井喷期,特色产业镇、农业特色互联网小镇、森林特色小镇、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百镇建设行动”示范镇等名目繁多的特色小(城)镇建设蓬勃兴起、层出不穷,甚至出现了生姜小镇、大蒜小镇等。在特色小(城)镇建设取得了非常好成效的地区中,浙江省无疑是走在了全国前列。纵观浙江特色小镇建设之所以成功,根本在于抓住了产业发展这个牛鼻子,只有做强做大小城镇的支撑性主导产业,小城镇建设才能有活力、可持续。培育特色小(城)镇的支撑产业必须抓住特色化和专业化两大要点。秉持“一镇一业”的产业布局理念,在差异定位、产业细分、错位互补发展中凸显独特的核心元素,让小城镇或是凸显时代主题、或是蕴涵产业基因、或是传承历史记忆、或是彰显文化符号、或是展现秀美风光,拥有鲜明的独特性和旺盛的生命力。在产业布局上,可利用现有的特色产业资源进行升级打造,如浙江省的绍兴越城黄酒小镇,就是在原有的绍兴黄酒产业基础上进行升级。2018年2月,该小镇已成为浙江省网络信息力指数排行榜排名第3位的特色小镇;亦可利用现有的区位优势打造原来没有的新型产业作为支撑产业,如浙江省嘉善巧克力甜蜜小镇,它是以其位于浙江大云旅游度假区内,距离上海68公里、杭州95公里、苏州110公里,紧邻沪杭高速公路大云出入口、沪杭高铁嘉善南站,与古镇西塘只需25分钟车程的区位条件为基础,打造以歌斐颂巧克力品牌为核心,集巧克力生产、研发、展示、体验、文化、游乐和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是旅游特色小镇。目前,已成为国内第一家、亚洲最大的巧克力特色旅游风景区。特色小镇从浙江向全国推广不到5年时间,除浙江及部分少数地区已建成一些成熟小镇外,其他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小镇总体处于创建培育阶段。有很多地方在推进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值得重视和警惕的倾向性问题。特别是对发展特色小镇的认识不到位、理解有偏差,出现了政府大包大揽、盲目扩张、重数量轻质量、“重形轻魂”以及房地产化等不当倾向,这些“走样变形”的风险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概念不清,定位不准。一些地方把特色小镇当成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而且越到基层越明显。比如,一些地区把特色小镇等同于一般的小城镇建设,在几十乃至上百平方公里的空间范围内推进建设。再如,把特色小镇等同于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或体育运动综合体项目,只注重单一功能而忽视了“城”的综合功能。这些“穿新鞋走老路”“新瓶装旧酒”的做法,混淆了特色小镇的概念,违背了特色小镇建设初衷,很难实现在一个集聚的空间范围内,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目标。二是盲目发展,质量不高。部分地区抱着抢抓国家政策红利和多报不吃亏的心态大干快上,层层加码。有的地方政府跟风发展、相互攀比,只管要“帽子”,不管当地有无基础、能不能建成,都要打造一批特色小镇。有些地方急于求成,迫切希望在短短三五年时间内建成几十个甚至上百个特色小镇。有些地方用地粗放,重增量扩张轻存量改造,脱离原有建制镇区开辟新区域建设,引发新一轮用地冲动。有些地方生态环境保护不力,少数地区存在挖山填湖、破坏山水田园的现象。这种做法难免会劳民伤财、破坏环境,留下败笔、造成遗憾。三是同质化较严重,特色不鲜明。部分地区简单模仿、照搬照抄浙江经验,“学形不学魂”,甚至“东施效颦”。比如,生搬硬套、硬造特色,很多小镇都以文化旅游、休闲养生为主题,还有很多“基金小镇”,内容重复、形态雷同,所确定的产业和功能脱离实际。再如,自身特色挖掘不足,一个规划设计方案多处复制,在产业特色、建筑风格和小镇整体风貌上没有体现地区差异性。失去了特色,小镇也就失去了生命力,既可能浪费资源,又会丧失发展机遇。四是政府主导倾向明显,市场化不足。部分地区依然沿用传统开发思路,不注重发挥市场作用,中西部地区尤为明显。比如,以领导意志替代市场规律,一厢情愿地发展自认为有前景的特色产业。再如,在融资方面,政府投资比例过高,并过于依赖上级政策资金项目支持。又如,弄混了政企的角色,政府不仅在投融资方面替企业“背书”,还包揽了很多本该由企业承担的职责。这可能导致小镇难以长期可持续运营,甚至出现“空镇”“鬼镇”。五是重物不重人,搞形象工程。有的地区没有坚持以人为本,重物质建设和外观美化,忽略人的生产生活需要。比如,重产业轻配套,强调发展高大上的产业,忽视环境营造和生活配套,缺乏对人特别是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再如,为营造新景观,抛开原有镇区的良好人口经济文化基础,按照建新城的思路另起炉灶、从零起步建新镇。又如,少数地方将原住居民整体迁出,忽略原住居民生产生活需要。这实质上是造新城的延续和变异,极易催生大量“形象工程”,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对城镇生活的美好期待。六是盲目举债,积累财政金融风险。部分地区抱着“借钱赚政绩、欠账下任还”的心态大量举债建设特色小镇。比如,政府投入大、占比过高,少数依靠转移支付维持运转的县举债建设特色小镇,政府配套投入资金规模大大超出当年县级财政收入。再如,盲目攀比投资规模,或迫于完成考核任务利用县级融资平台公司融资。又如,对存量债务和新增债务缺乏统筹,对偿债资金来源缺乏考虑。这些不顾及本地财政实力的做法,会放大地方政府财务杠杆,增加地方政府债务。七是房企过度参与,小镇地产化。有的房地产企业以特色小镇之名变相搞房地产开发,加重房地产库存。比如,少数地方把眼睛盯着怎么样利用土地,怎么样开发房地产获取卖地收入。再如,以发展产业之名圈地,一些小镇内房地产用地占比过高,产业及相关配套明显不足。又如,小镇商业模式不成熟,后续盈利能力堪忧。还如,房企不具备专业运营能力,存在出售物业后跑路的风险。放任房地产企业过度圈地建设小镇,很容易形成一批新的房地产库存,给政府带来基础设施维护和社会治理的负担。针对上述七大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国家发改委同原国土资源部、原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向省级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严控房地产化倾向等16条规范管理措施。包括准确把握特色小镇内涵、合理借鉴浙江经验、注重打造鲜明特色、有效推进“三生融合”、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实行创建达标制度、严防政府债务风险、严控房地产化倾向、严格节约集约用地、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等。这是未来一段时期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大方向,也是对地方政府实际操作中提出的总要求。

二、泸州市特色小(城)镇建设工作推进情况

自2014年12月,泸州市成功列入国家首批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以来,泸州市委、市政府便以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为统领,整合各类资源,按照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的培育思路,加快推进泸州市特色小(城)镇建设。2017年1月,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泸州市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的实施方案》,提出2017年全面启动泸州市特色小镇示范镇规划建设工作,到2020年,将江阳区分水岭镇、龙马潭区双加镇、纳溪区大渡口镇、泸县太伏镇、合江县九支镇、叙永县江门镇、古蔺县二郎镇等7个镇打造成产业特色鲜明、功能配套完善、示范效应明显的特色小城镇示范镇。2017年12月,市委、市政府联合下发《关于深化拓展“百镇建设行动”培育创建特色镇的实施意见》,将特色镇打造与“百镇建设行动”相结合,提出到2020年,通过市、县分级培育创建,巩固15个省级“百镇建设行动”试点镇,拓展至35个重点示范试点镇,辐射带动全市100余个小城镇竞相发展。截止目前,全市共有20个镇纳入全省“百镇建设行动”试点镇名单。2016年12月,纳溪区大渡口镇、合面镇等13个镇纳入《四川省“十三五”特色小城镇发展规划》。2016年,纳溪区大渡口镇被评为首批中国特色小城镇、第四批全国美丽宜居小镇;2017年,纳溪区大渡口镇、白节镇,叙永县江门镇被评为首批省级特色小城镇;2018年6月,合江县九支镇、泸县云龙镇、古蔺县二郎镇通过第二批省级特色小城镇的评选;2019年8月,江阳区分水岭镇通过第三批省级特色小城镇的评选。2018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高质量发展机制的通知》,明确:“立足各地区发展阶段,遵循经济规律和城镇化规律,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使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步入市场主导、高质量发展的过程。”当前,对泸州市特色小(城)镇建设有资金支持的政策有两条:一是省级财政对新增“百镇建设行动”试点镇一次性补助500万元项目建设资金;二是市级财政每年安排小城镇建设资金1500万元用于全市小城镇项目建设。由于支持政策较少,区县财政吃紧,特色小(城)镇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泸州市特色小(城)镇培育创建工作虽取得了一定成效,如纳溪区大渡口镇(世界茶酒小镇)、江阳区分水岭镇(蔬式小镇)、合江县尧坝镇(驿站文旅小镇)、龙马潭区双加镇(渔乐小镇)、古蔺县二郎镇(中国郎小镇)等已初具雏形,但与其他地区成熟特色小(城)镇相比,部分镇仍存在产业不强、交通不便、环境不优、特色不明显等短板。由于特色小(城)镇培育建设存在投资大、见效慢、周期长等特点,部分镇既存在组织资金及土地指标难、招商难等困难又缺乏积极性。截至目前,泸州市还有一些资源禀赋条件非常好的镇,因为资金、土地、投资主体未确定等因素,培育创建工作推进缓慢,甚至还没有启动培育创建工作。

特色城镇范文篇7

一、主要内容

一)建筑立面改造

对现有建新区约1.5平方公里范围内的95000平方米房屋临街外立面风格进行改造,按照巴渝风格。打造西部地区的特色魅力城镇。

二)综合管网敷设

净化空中视线,为配合特色风貌镇建设。提升城市形象,将路沿线(市农业学校至区五院段)主要的路口和干道上的各类架空电缆(包括通讯、有线电视、电力等)地埋。启动建成区内的给水主管网升级改造,新建三级污水下排管网,其中实施地埋的电缆管线长3440米,新建和改造污水及下排管网9580米,同时对原有挤压式垃圾中转站进行扩容升级,并由城管所加强对城区垃圾的清运和管理。

三)人行系统改造

同时对因标高不一而导致的原有人行道倾斜扭曲等不规则地段进行优化处理。三角碑等主要人流集中地段架设人行天桥,对建成区人行道路面进行重新统一换装。以彻底解决城区人车混杂,安全隐患突出的现状,为风貌镇建设创造良好条件。

四)绿化景观整治

提升城市形象,为了彻底改变城区环境。体现后花园魅力和与特色风貌镇建设相配套,由委托大地园林公司对路黄金桥至陶然居段和风貌镇建设范围内的主要市政支路共9500米长的道路两侧重新进行绿化方案的设计。

五)交通路网组织

规范车辆临时停放位置。分段实施长约2.6公里长的城区分流道建设,三角碑处修建四向停车港。以解决所有进出驿的车辆在三角碑处形成瓶颈阻塞的问题。根据资金节余情况对长约1.5公里的建成区尚未油化的道路进行油化处理。

六)节点灯饰工程

实施项目区内主要节点的灯饰装点工程。根据外立面改造情况。

二、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及责任分工

综合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职责:

1.负责整个方案的策划与实施;

2.负责各工作小组、区级部门、社会单位的联络与协调;

3.负责风貌综合整治工程建设社会单位及住户入户宣传工作;

4.负责收集汇总各工作组工作开展情况。

工程建设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区城乡建委、区发改委、区财政局、区审计局、区市政园林局、区交巡警支队、政府、公司

职责:

1.负责工程的招投标工作;

2.负责工程建设和验收;

3.负责对工程预算初审、过程管理监督和项目结算初审。

4.负责工程建设期间交通组织、施工安全。

拆违整治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区国土分局、区规划分局、区园林市政局、区公安分局、区交通管理所、驿工商所、驿国土所、驿派出所、相关社区

职责:

1.负责对乱搭乱建的违章建筑和户外非法广告进行清理整治;

2.负责对需要重新设计户外广告标牌数进行统计;

3.负责督促各个商家按风貌综合整治工程总体设计要求重新制作标牌。

宣传报道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职责:

1.负责风貌综合整治工程总体新闻宣传方案的策划和联络相关媒体;

2.负责对风貌综合整治范围内企事业单位和居民进行宣传动员;

3.负责工程建设宣传报道;

4.收集整治变迁影像和文字史料;

5.其他有关宣传事项。

治安维稳组

职责:

1.保持社会稳定;负责对整治涉及的单位和群众进行广泛的法制宣传和情绪疏导。

2.负责其他安全保卫工作。

交通秩序组

组长:

副组长:

职责:

保障整治工程按进度正常施工;负责工程建设期间交通组织、指挥。

加强交通疏导,规范车辆停放。取缔非法营运的各种机动车。

二)资金使用制度

区城乡建委设立专户,区财政局、政府安排资金计划。按工程进度拨款;

工程进度款先由公司进行内审,根据招标文件及合同条款。经审核后报区城乡建委申请进度款,区城乡建委审批后及时拨付拨给相应单位;

工程结算款先由公司内审,根据合同条款。经审核后报区城乡建委审批并报审计部门进行审计,审计完按照合同约定支付款项;

加强资金审计力度。区审计局在项目施工过程中采取造价控制全过程跟踪审计。

三、资金来源

其中区财政出资7500万元,驿特色风貌镇建设估算总投资9000万元。主要用于综合管网改造、人行系统升级、交通路网建设、城区绿化及建筑外立面改造和工程监理及;政府自筹1500万元(此投资为一期建新区改造,二期旧城区改造正在策划中)主要用于长约500米的区五院道路、长约1000米的白电路、三角碑4个公交停车港建设和驿都广场人行道环境整治,风貌镇所有项目设计、地下管网探测和租地拆迁等费用列支。

四、建设计划

第一阶段:进场准备阶段(年3月10年5月31日)

人员到位,主要任务:1.完成各个工作组的组建。并制定出各组的工作计划和执行方案。责任单位:各个工作组)2.启动风貌镇综合整治工程的宣传工作,通过电视、海报、公告、宣传栏、展板等多种形式集中宣传风貌镇建设的意义和要求,采取入户宣传的形式最大可能争取居民、店户的理解、支持和主动配合,营造良好氛围,为后期工程施工创造条件。责任单位:综合组、宣传报道组)3.认真清理统计改造区内的违章建筑和户外广告招牌,研究制订拆除方案,分类别、分批次动员业主自拆。拒不拆除的坚决强制拆除,以保证风貌镇建设管网埋设和风格统一的需要。责任单位:综合组、拆违整治组)4.完成综合管网埋设、人行系统换装、城区环境绿化和建筑外立面整治方案的比选确定最终的设计单位完成施工图设计和图纸审查,完成项目的立项和招投标工作,并与涉及的各管线业主单位或需占用土地的业主达成改造协议、用地协议,签订合同,为全面施工作好准备。责任单位:综合组、工程建设组)

特色城镇范文篇8

一、的基本情况及小城镇建设取得的成效

区是2003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原市市中区设立的县级行政区,地处成渝经济走廊的腹心地带,辐员面积1258平方公里,辖14个镇、7个乡,总人口81.14万人。近年来,按照全域、全程、全面小康要求,小城镇建设取得显著效果,一是统筹编制完善集镇、新村规划和土地综合整治、防灾减灾、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等发展专项规划,构建现代城乡体系,促进城镇与新村建设良性互动发展。二是建成镇、镇等一批各具特色、功能完善、设施齐备的具有较强集聚辐射能力的中心镇,促进人口、产业、资源等要素向集镇集中,城镇化率不断提升。三是加快新村“258”规划建设,有序引导农民适度集中居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综合体,打造交通道路联成网、骨干产业联成片、公益设施联成体、服务体系联到户、生态农居联成景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风貌。四是小城镇建筑市场监管不断得到加强,小城镇建筑市场更加规范。

二、主要工作

(一)协助完善集镇规划,确保建设有序推进

在指导小城镇建设过程中,我们坚持科学规划引领小城镇发展的原则,一是协助区规划局,组织编制和完善小城镇建设的总体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从而保证了小城镇建设的依法有序进行。二是及时协调完成了、、、、等重点集镇建设的近期建设规划和全区新村建设点的规划,不断提升农民住宅建设层次,为加快促进小城镇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大力指导加快完善道路、雨污水管网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不断提升承载能力。

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我们积极发挥部门职能作用和技术优势,坚持按照个性突出、品位彰显、有机协调、和谐统一的要求,带动城镇面貌整体提升。一是全面加强道路、桥梁的建设指导工作。在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突出前瞻性、科学性、合理性,完成场镇道路建设30多公里,改建桥梁4座;二是全面加强配套设施建设的指导工作。坚持从实际出发,着眼长远,全面加强小城镇建设的整治开发工作,截至目前,指导完成21个乡镇的水、电、气、光纤等基础设施改造工程,优化设计街道(桥梁)路灯、弱电迁改等40多千米,指导实施雨污水、自来水及天然气等管网迁改60多千米,修建白马、等农贸市场3处;三是指导完成部分重点集镇的风貌改造工作。按照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要求,实施、等乡镇主要街道道路黑化10多公里;完成对、横山等场镇主要街道的建筑风貌整治,场镇承载功能不断提升,人居环境不断优化。四是争取无偿资金,为加快小城镇建设夯实基础。每年我们都通过小城镇基础设施、雨污水管网改造等项目申报专项资金,目前争取到上级无偿资金约5000万元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三)加快新农村建设,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一是以“2+4”新村建设为契机,建设“五新一好”新型城镇综合体。二是按照重点突破的原则,着力加快示范点为建设重点,以点示范,以片带面,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统筹推进重点镇、一般镇和重点村建设;三是结合城乡综合治理,全面推进市级示范片和区级示范片建设,让全区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四是农村危房工作有序推进。由农户自筹资金为主,政府补贴为辅的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已连续开展四年,各项补贴资金足额规范下拨到户。

(四)加强小城镇建筑市场监管,促进建筑市场的健康发展

一是成立专职机构,实现乡镇建筑市场的网格化管理。为全面监管、规范小城镇建设市场,2011年初,经区府批准,我局创建成立了乡镇综合执法所,把建筑业管理触角延伸到农村和农村建筑市场,通过对建筑施工企业的资质管理,严格执行建筑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依法打击无证、越级挂靠和转包承接工程的行为,小城镇建筑市场得到不断规范,小城镇私搭滥建等违法建设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镇容村貌治理初见成效。二是做好房地产开发和民房确权办证工作。根据我区实际,先后制定了《小城镇建设管理工作实施意见》、《农村建房须知》、《村镇建设管理法律法规政策汇编》等办法和资料,规范了小城镇建设审批、监督、执法等各个环节工作,对乡镇房地产开发实施了直接有效管理;实行一站式服务,为村民进行房屋测绘,并做好确权办证工作,很好解决了农民关心的房产确权问题,减少了民间产权纠纷,切实维护了广大群众的财产权益。三是加强质量安全监管。为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我们从项目审批、招投标、施工等环节进行了全程监督,通过下发文件,召开专题会议,组织联合检查组等形式,做到了服务和管理的双到位,从而有效防范了安全质量事故的发生。五是全面加强建筑人员的技术培训。通过开展技能比赛,组织培训等手段,不断提高农民建筑施工人员的技术素质。

三、我区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困难

我区小城镇建设工作近年来虽然收到了一些成效,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一些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一)小城镇建设总体水平较低。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区仍然没有完全摆脱农业大区的影子。小城镇建设与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偏低,发展速度也相对较慢。

(二)小城镇规划相对滞后。截止目前,除了几个重点镇完成总体规划外,其它镇因资金困难,小城镇控制性规划编制率不高。因此,导致个别镇、个别地段建设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三)小城镇建设资金筹措困难。由于我区是新建区,区级财政薄弱,用于城镇建设的财政资金十分有限;小城镇建设投资主体单一,融资渠道少,资金短缺就成为当前制约小城镇建设发展的主要因素。

(四)违法建设行为时有发生。由于农村建房面宽、点散,乡镇执法所队伍不稳定,人员配备不齐全,区住建局监管力量有限,加之乡镇建设行为多为私人建房,部分乡镇时有违法建设行为发生。

四、下步打算

(一)继续协调推进小城镇规划编制工作。我们要在认真协调做好重点小城镇建设发展规划的基础上,重点着手协助完成其他小城镇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规划的编制工作,切实促进小城镇建设逐步走上科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

(二)加大建筑市场管理和房地产开发力度。一是继续拓宽融资渠道,扩大投资主体,强化建筑市场执法,加强产权产籍登记管理,做大做强我区小城镇房地产市场,今年着力打造一批有规模的小城镇房地产开发项目。二是全面加强质量安全监管,确保不出现质量安全事故。三是我们将搞好物业管理模式的调研,健全管理机制,为顺利开展物业管理工作做好前期准备,四是规范业务流程管理,创新工作思路,更好的服务小城镇建设工作。

(三)完成市区两级下达的重点工作。高质量的落实好市、区下达的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农村危房改造、新村建设任务等建设项目,全面提升小城镇的承载力。

特色城镇范文篇9

●我国城镇化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必须适应城镇化进程,把握好市镇设置节奏。

●节约土地、集约发展是我国城镇化道路的必然选择。应处理好推进城镇化与占用土地的关系,注重提高城市规模效益,控制适度的城镇规模。

●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城镇化发展中都有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坚持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既要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加强规划和调节,并与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结合起来。

●我国城镇化决不能以牺牲农村为代价。既要发展城镇、建设城镇、繁荣城镇,又要发展农村、建设农村、繁荣农村,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共同进步。

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发展新格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指出:“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这是对我国城镇化发展趋势和道路的高度概括,是对构建中国特色城镇发展新格局的科学阐述。城镇化建设涉及众多部门,许多民政业务都与之密切相关,特别是市镇建制的设置调整更是关系重大。目前,一些地方对城镇区划调整的热情很高。这就要求我们从全局上认识和把握城镇化发展趋势,积极稳妥地做好城镇区划调整工作。

适应城镇化进程,把握市镇设置节奏

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从现实情况看,城镇化至少应包含以下内容:一是人口的转换,即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换;二是地域的转换,即农业用地向非农业用地转换;三是经济结构的转换,即经济投入和产出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换;四是生活方式的转换,即由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转换,以及农村的现代化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从1978年到2004年,城镇化水平由不足18%提高到41.8%,这表明我国城镇化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这一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实施好城镇化战略,对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对于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国情决定了城镇化进程必须把握节奏、循序渐进、稳步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快慢、转移人口规模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农业生产水平,即在保证粮食供给的前提下,农村可以提供多少进城劳动力和农副产品;二是工商业发展水平,主要是城镇能提供多少就业岗位。我国农村人口之多、城镇化任务之艰巨,是其他任何国家无法相比的。我国现有城镇人口5亿多,城镇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要增加1300万到1500万左右的城镇人口。面对如此庞大的农村人口城镇化任务,如果不实行积极的城镇化战略,必然滞缓整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但如果农民进城速度过快、规模过大,城镇无论就业还是公共设施都难以承受。因此,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应全面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市场条件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注重经济社会综合效益,注重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总体规划,科学引导,逐步推进。

城镇是城镇化发展的产物和载体。虽然设市设镇不等于城镇化,但城镇化的发展必然要求设置一定数量的城镇,城镇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城镇化的发展进程。随着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城镇人口逐步增多,适时适度地增加一定数量的城镇是必要的。但是,城镇的设立应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特别是与城镇化进程相适应,循序渐进,逐步增加,把握好节奏,控制好数量,选择好方式。

审慎调整城镇区划,引导城镇集约发展

节约土地、集约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城镇化道路的必然选择。作为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资源,土地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人口多、耕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土地问题对我国来讲是一个关乎生存和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在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中,必须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坚持城镇集约发展的方针,把节约土地特别是保护耕地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从理论上讲,城市土地利用率远远高于农村土地利用率,城镇化有利于集约发展,集约化有利于节约土地。但如果不加强规划、严格控制,在城镇化进程中浪费耕地的危险是存在的,有的地方这一问题还很突出。因此,必须处理好推进城镇化与占用土地的关系,坚持节约用地、集约发展,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反对盲目扩大城市规模、乱占耕地的行为。

城市规模过大,容易导致人口拥挤、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社会治安差等问题;但如果城镇没有一定规模,又会造成重复投资、重复建设、公用设施利用率低、公共资源浪费等问题。因此,控制适度的城镇规模尤为重要。必须加强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促进集中、调整规模,对一些规模过小的村镇进行适度撤并,加强中心村镇建设,引导农村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中心村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从而提高城镇化进程中各种相关资源的利用效益,提高村镇建设的质量和水平。从我国国情看,需要一定数量的大城市来承载众多的人口,但也不能盲目扩大城市,而应从实际出发,从优化城市体系的规模结构和区域分布出发,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确立城市发展的目标定位,在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的基础上,采用政策手段对城市规模进行适度调节。

近年来,各级民政部门为促进城镇集约发展,积极组织开展了撤并乡镇工作。全国乡镇数量由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8万个减少到90年代中期的5万多个。本世纪初开始新一轮的撤并,目前全国乡镇总数已减少到3.6万多个。通过撤并乡镇、扩大乡镇规模特别是小城镇规模,优化了小城镇布局和农村资源配置,减少了农村行政成本,减轻了农民负担,体现了集约发展的要求。

科学规划市镇布局,促进各类城镇协调发展

坚持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体现了国情要求,反映了时代特征。没有大城市就没有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龙头,没有中小城市就没有城镇体系的骨干,没有小城镇就没有连接城乡、协调发展的纽带,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城镇化发展中都有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建议》明确了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指出:“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要继续发挥对内地经济发展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加强区内城市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增强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有条件的区域,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龙头,通过统筹规划,形成若干用地少、就业多、要素集聚能力强、人口分布合理的新城市群。人口分散、资源条件较差的区域,重点发展现有城市、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这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各类市镇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也是总体规划、调整优化我国城镇体系的指导原则。

贯彻落实这一指导原则,首先要完善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同时要加强规划和调节,引导各类市镇科学分工、合理布局,科学设置城市建制。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城镇体系尚不完善,城市布局不够均衡。因此,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实施各有特色的区域城镇化政策,根据城市分布现状和发展的需要与可能,重点支持和引导不同地区不同规模的城市发展。从民政部的工作职能出发,我们要研究制定全国设市设镇总体规划,慎重稳妥地调整城镇设置和区划结构,探索改革完善城市区划体制,增强城市发展活力,健全完善全国城镇体系。针对目前我国城镇体系中存在的县级市总量太少、中西部地区骨干城市不足的突出问题,根据科学不盲目、从严不封口、规划不张扬的要求,逐步解决县包围市、市县同城、一市一区等中心城区发展受到严重制约的问题。

坚持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还要与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结合起来。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很不平衡,东部地区已进入以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信息化为支撑的新型现代化率先发展阶段,中西部地区则刚刚进入工业化、城镇化的初中期阶段,城市布局东密西疏。按照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中西部地区特别要加快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着力培育区域中心城市,以省会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带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城镇新格局。中部地区人口密集,人口总量多,农村人口比重最大,对全国人均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整体水平影响很大,特别要着重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需要,加大发展区域中心城市的力度,增强大城市以及城市群的整体实力,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共同繁荣。西部地区资源丰富,人口稀少,布局分散,发展成本高,应着重适应集中发展的需要,重点建设好省会城市和地级骨干城市,合理、集约利用土地,切实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集约式的城镇化道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特色城镇范文篇10

关键词:城镇化;特色小城镇;乡土重建;新型城镇化

中国城镇化发展日新月异,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农村人口和城镇常住人口数量呈现快速的此消彼长的情形,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01年全国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38%,十年之后,2010年城镇常住人口和农村常住人口比例已经达到了1∶1,这是我国城镇人口在统计意义上首次与农村人口持平[1]。2016年末,我国城市数量已达到657个。其中,直辖市4个,副省级城市15个,地级市278个,县级市360个。同时,我国市辖区户籍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已经达到了147个,城镇常住人口比例达到57.35%[2]。根据经济学家王小鲁的研究,我国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分为四个阶段,十八大以后城镇化就已经进入到了第四阶段,即新型城镇化发展阶段[3]。这一阶段的明显特征是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为纲领,明确了我国未来城镇化发展的方向,即重点建设多个城市群,提升东部发达地区的城镇化水平,推动中部地区城镇化合理布局,同时鼓励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并明确城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不论是大中城市,还是中小城镇都应向更加宜居且文化特色鲜明的城镇特色发展目标迈进。

一、我国城镇化发展道路争论与小城镇发展道路的提出

对于我国城镇化发展,到底是集中力量以发展大城市为中心并对中小城市形成辐射效应还是建立多个城市群的区域协调发展的道路争论一直没有停止,其回避不开的问题是到底是侧重发展大城市还是发展中小城镇。虽然这一问题从我国城镇化发展伊始就一直争论不休,但随着我国区域发展所呈现的特征来看,大城市的经济实力愈发增强并在各方面令中小城镇难以企及却是不争的事实。有人认为,关于到底是优先发展大城市还是集中发展中小城镇是一个伪命题,讨论这个问题无疑是鼓励政府利用行政手段干涉城镇化的自然发展规律[4]。我国真正城镇化的时间尚短,并且以核心城市发展为重点,导致了大城市、超大城市的区域中心地位愈加强大,且大城市发展带有明显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先天优势。但从国际视野出发来衡量,中国的城市化率仍然偏低,而且大城市数量仍然偏少,平均城市规模仍然太小[5],且大城市多集中于东部沿海一带。著名城市经济学家弗农•亨德森指出:“虽然一些城市在过去几年经历了大规模人口流入,中国总体仍是城市数量众多,人口规模不足。”[6]而且中国的总体城市化水平也仍然低于同等收入水平的其他国家。“长江经济带沿江量级城市少,城市之间的相互竞争难以实现区域经济辐射和城市之间的协调,并建议采取统一的调整并在大城市、特大城市之间选取一定发展潜力的中等城市发展成为大城市。如果一些沿江地级城市的规模扩大一倍,据测算可以使其单位劳动力的实际产出增长在扣除城市的负外部效应之后的实际产出增加也达到17%~19%”[7]。其实,我国大城市并不是数量绝对少,而是区域差异造成的一方面大城市过多地集中于东部,另一方面中西部大城市偏少,缺乏更多的能承担区域承载能力的量级大城市。与此同时,支持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呼声随着我国未来城镇化发展道路的新的纲领指引而愈加强烈。小城镇特别是中西部的小城镇发展在我国实际上是衰败的,主要表现在小城镇的产业衰退特别是乡镇企业衰败、公共基础设施闲置浪费、公共服务落后等方面[8],其原因多与其自身的经济实力和较小的规模有关,也有国家政策调整对小城镇产生的巨大冲击等原因。但是小城镇的发展却是不容忽视的,它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城镇化进程。正是认识到小城镇在我国城镇化道路上扮演的重要角色,学者们和政府的部分决策者在建设小城镇上持有积极的支持态度。实际上对于小城镇发展的支持可以追溯到30多年前费孝通先生的《小城镇,大问题》,他注意到小城镇发展在中国乡土社会结构重建和城镇化发展中是一个不应忽略的问题[9]。随后众多学者纷纷加入到支持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的行列。比如以熊凤平等为代表,主张积极发展小城镇,指出小城市和镇在地方经济发展中有重要的作用[5]。党的明确提出发展中国特色小城镇,建设生态美好、宜居宜业的新型城镇以更好地解决人们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小城镇特别是小城镇的发展是我国未来城镇化发展的重要环节[10],因为中国的中小城镇众多,在历史、文化、宗教、饮食、节庆、民俗等方面具有截然不同的差异性,因为差异性所形成的特色是小城镇特色发展中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建设新型城镇化的一块招牌,借助差异性而建设的特色小城镇可以发展具有品牌号召力的产品、产业,这对于建设宜居的生态文明小城镇是最为重要的。

二、我国小城镇发展的困境:基于小城镇特色建设角度的思考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把加快发展中小城市作为优化城镇规模结构的主攻方向。而鼓励依托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建设魅力宜居小城镇是我国城乡一体化、就近城镇化的重要路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将“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形成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作为发展原则之一,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特色小城镇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未来一定时期城镇化发展最为有力的路径。而事实上由于我国地域广大,东西南北的地域差异极为明显,这也为特色小城镇的保护、开发提供了基础[11]。当然,从目前的状况来看,特别是中西部小城镇建设虽然具有可挖掘的富有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遗迹、节庆、传统风俗等,但是很多小城镇目前还存在城镇人口增长极为缓慢、城镇范围扩张有限、非农产业发展陷于停滞、公共服务职能减弱等问题,同时在我国加快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思想指引下,小城镇特色仍然囿于多方面的原因而难以得到彰显。(一)小城镇发展缺少特色彰显能力小城镇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产业特色、风俗特色、节庆特色方面。而特色文化所展现的多是小城镇的历史文化底蕴、传统文化风俗和建筑风格,文化魅力需要相应实体的勾勒和实物、活动的精确表达。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小城镇的文化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曾出现被遗弃、忘记、破坏等现象,而小城镇发展中对现代大中城市的羡慕致使其自身具有人文和历史价值的文化被压制,再加上地域的限制等因素,小城镇没有将自身的文化魅力更好地彰显出来以形成闻名遐迩的令人向往的文化品牌。比如辽宁省西部北票市的台吉镇,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曾经是我国一个非常典型的北方煤城,其全盛时期都是以煤业为服务中心,但是随着采煤业的不景气,从21世纪初开始采煤井口相继关停,原有的产业凋敝,新的产业又没有培育出来,致使经济大幅下滑,成为辽西最为贫困的地区之一。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这一地区又发现了大量动植物化石,世界上第一株被子植物花化石在这个地方被发现,这里被誉为“世界上第一朵花盛开的地方”[12],曾经轰动世界,而鸟化石、鱼化石更是数不胜数。但是围绕化石做大做强的思路并未被很好地规划和利用。由于监管不力,大量化石被盗掘破坏,致使这一地区错失利用遗留的煤都文化和化石文化进行改革创新发展的机会。其主要根源在于,地方政府对产业创新发展没有前瞻性认识,最为重要的是政府缺乏系统性的规划保护措施。(二)小城镇城市等级低,特色资源支配力弱我国的城市层级划分其实是比较明显的。近年来形成的较为普遍的共识是:内地共四大老牌一线城市即“北上深广”(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其次是新一线城市,多数为各省会城市和经济实力极强的地级市,三线城市多是各省次级中心城市,四线城市指的是经济稍落后的地级市和县级市,五线城市指的是经济实力落后的市县一级的行政单位,六线城市指的是本文所涉及到的小城镇和乡的人口集中区。从所处的地位来看,城市层级越高,获得的资源支配权利就越大,小城镇的建设都要层级上报得到上级政府的批准,缺少独立的财权、金融权、规划权,而近年来中国城镇化发展的政策倾斜对市场的引导确实使层级高的城市获得了其他城市难以比拟的资源掌控权。而小城镇由于缺乏资源掌控能力,往往想办的事情难以办成。此外小城镇还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寄希望于借助外力发展自身,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作用,特色资源发掘利用不够,前文所提到的例子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三)多数小城镇特色发展的瓶颈是基础设施配置短缺困扰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基础设施。“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以及中国牵头成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之所以受到很多国家的支持,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很多政府都看到了落后的基础设施对本国经济发展和增长的拖累,因此很多发展中国家纷纷加入到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目前成员已超过100个[13]。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落后的国家都希望借助外来融资和战略对接来改善本国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我国小城镇在城镇整体规划、交通基础设施改善、公共休闲学习场地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资金不足是这些问题的核心,而这些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及功能匮乏仍是小城镇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也是进一步建设安居乐业的特色小城镇的阻碍。小城镇作为城市层级体系的重要节点,不仅要依赖良好的基础设施来改善居民生活,也要依赖于良好的设施集聚人口,创建魅力宜居的小城镇。(四)一些小城镇特色“退化”,缺乏乡土文化特色小城镇的发展不仅需要人口的聚集、基础设施的改善,还应该在产业方面形成支柱,在文化上形成特色。小城镇具有天然的中国乡土、村镇特色,也有值得回味的历史遗迹和风貌。但是,大多数小城镇并未真正挖掘和培育具有与历史一脉相承的特色文化作为发展的支柱。要么蜂拥而上却不懂得创新,以牺牲土地引进所谓的工业企业来投资,要么“千城一面”,通过重建那些在大城市随处可见的“新颖”建筑,期望在城市外貌上的“城市化”以达到其发展目的。比如照搬大中城市的小区建设模式来建设新农村,简单用城市元素与风格取代传统民居和田园风光,导致乡土特色和民俗文化流失。小城镇特色发展的本质是探索出符合自身实际发展的路径,以厚植本乡本土的地方特色为基础,发展城镇产业。同时,小城镇的发展要适应新时代市场发展的需求,加强规划和市场的双重互动作用,把乡土文化和人文情怀与和谐乡镇的建设理念有效融合。另外,小城镇的特色彰显在厚植本土文化的同时要大胆创新,不能完全照抄照搬已有的成功范例。比如江苏盐城新丰郁金香小镇做大做强郁金香种植和观赏产业,经中央媒体报道名噪一时,于是全国其他省份的某些小镇也学习其花卉种植,但是成功复制者却并不多见。为何其他地方的小镇就无法做大做强,甚至投入运营不久之后就被荒废遗弃,问题在于没有长远发展的规划以及认真考察市场需求。可见,创新没有错,但必须厚植本土和本地市场需求才能突出特色及其优势,才能符合市场的需求,实现供给结构的经济平衡。(五)小城镇特色的活力创建缺乏持续的动力源泉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城打工成为了农村、乡镇青年试图改变命运的最为实用的手段和唯一路径,而如今这一趋势仍然没有逆转的迹象,大多数年轻人一致认为大中城市机会多,于是他们纷纷走出生养他们的小城镇,致使小城镇的发展缺乏了最主要的推动力———年轻劳动力。国务院总理在多个场合也明确提到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它的活力在于年轻人[11],但是我国农村年轻劳动力跳过小城镇直接进入大中城市仍是目前比较普遍的一个趋势,致使大量小城镇没能真正实现其人口“蓄水池”和就近就业目的地的作用,也就没有很好地发挥我国新型城镇化下的城乡一体化中所应该承担的重任。比如安徽、河南等中部省份的城镇,近年来经济发展增速居全国前列,但是年轻人口净流出的局面并未改变,包括驻马店、周口、商丘、阜阳、蚌埠等地人口净流出都在200万人以上[14],一方面中小城镇的人口向本省中心城市集中,另一方面也迅速向东南大都市集中,致使有些小城镇的年轻人口占比下降严重,从而使得小城镇活力缺乏,其内在原因是基础设施便利性不够、就业机会缺乏和幸福感不足。(六)很多小城镇的特色建设缺乏持续创新精神特色小城镇建设应有开放包容的思想,还需要不断发挥创新精神。而这不仅需要对小城镇原有的特色建筑、特色文化进行保护和开发,更需要用发展的眼光结合现代思想对小城镇进行整体规划。中国十大南方古镇之一的乌镇就是特色小城镇建设实现创新的典范。乌镇在对古建筑进行开发的同时奉行不过度商业化的保护性开发和规划,并通过创新把古镇的风貌和现代互联网相互融合。曾经没有任何互联网基础的乌镇,如今已成为中国特色互联网小镇的领头羊。每年的11月初,来自世界各地的商界精英、创业领袖、媒体记者因互联网汇聚于此。与此同时,信息科技也一跃成为乌镇的特色产业之一,聚集了上千家互联网企业,规模接近千亿[15]。同时,乌镇被作为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永久会址使其特色更加突出。当然,特色小城镇创新需要新的思维、方法、规划,我国小城镇众多,其特色也各有不同,重要的是如何通过创新来发展和凸显特色。为什么现在有的特色小镇缺乏活力,关键就是没有根据自身的特色把资源要素盘活,却一味照抄照搬别人的经验,没有因地制宜,把自身的优势发挥出来。例如安徽省芜湖市的鸠兹古镇短期内在业态创新上就存在诸多问题,鸠兹古镇是依托“天下徽商兴于鸠兹”的历史人为打造的具有徽派建筑和文化气息的旅游小镇,其目的是发展成为集游览、观赏、消费、娱乐于一体的旅游文化小镇。但是,据笔者的实际调查发现,其在业态引进过程中缺乏徽派商业特色的聚集,缺乏除现代徽派建筑之外的其他规模化的商业及景观,其商业模式仍然不具有显著的创新性,没有做到让游客进入“大观园”的感觉,造成了本地游客不消费、外地游客不感兴趣的尴尬市场局面。

三、小城镇特色建设的策略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