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汇交易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7 13:40:35

碳汇交易

碳汇交易范文篇1

根据《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等国家的重要规定,国家已经把林业碳汇正式纳入碳交易体系,林业碳汇的这个项目已经是国家温室气体减排项目中众多领域中的一员。林业碳汇将会以全新的贸易模式在碳排放权的交易中展现。同时,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也是拓展林业融资渠道的重要途径。林业碳汇交易不仅是实现国家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是强化与丰富生态文明建设内容的内在要求。以我国广东省为例,广东省深受温室气体大量排放所带来环境气候变化的危害,尤其是在2009年的时候,受极端天气的影响,导致气候变得非常恶劣,这种危害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当时的金融危机对广东地区的影响。在目前或者未来更长的一段时间里,广东省的经济发展状况越来越好,而在这样的情况下,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也一定会持续上涨。但是现如今的节能减排技术发展的也不是很理想,工业上减排所需的成本比较高,而且有一定的难度,不仅如此,还有可能会对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现状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之前通过技术改造进行二氧化碳减排,成本非常高,而林业碳汇的成本只需要之前的1/10。这两者之间相比较来说,森林减排的优势显而易见,如成本低、可再生可循环等这些优点都能够为社会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社会发展进步带来有益影响,而且这个项目在短时间内或者长时间都不会对社会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广东省的林业碳汇项目在我国的发展前列,为了能够让这个项目更好地开展,来应对环境气候的恶劣影响,在2008年的时候广东省就已经开展这方面的工作了,逐渐一步一步探索碳汇项目的新模式。不但如此,用碳汇基金进行森林建设,还能够带动农村经济发展,解决了一些农民工的就业问题。从发展的角度来看,这对于社会和农村的经济发展,都有着促进作用。林业部门应积极作为,让林业碳汇为全省工业企业节能减排、技术进步和转型升级带来缓冲和减震的新希望。所以说,林业碳汇项目是一种能够通过市场经济来体现森林生态价值的一种重要工作方式,而且也是林业发展的一种新型渠道。碳汇项目工作的发展能够使人们对森林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也能够让人们改变森林经营的传统理念,来凸显林业在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把碳汇工作做好,不仅能够使我国的林业有一个保障,还能够促进我国向国际林业靠拢,对于我国的生态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按照这种发展状况,我国也会逐渐成为让世界各国承认的一个负责任的国家。

2森林碳汇项目的经营策略

2.1提高碳汇意识。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林业碳汇的重要意义,将发展林业碳汇工作作为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开创性的工作来抓。设立林业碳汇管理机构,行使全省林业碳汇工作管理职能。通过开设专题讲座,让林业工作者了解林业碳汇的内在含义及其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通过官方网站、微信、广播、电视和报纸杂志等宣传媒介让大众了解碳汇项目和相关法律规定,让人们能够及时了解碳汇项目工作。各地林业部门在林业碳汇项目开发谈判时,必须逐级向省林业厅报备,防止个人或少数人的异常交易行为,比如贱卖、甚至甩卖优质林业碳汇资源。此外,有关部门还要针对碳汇项目建立一个完善的计量和监测管理体系,争取为这个项目的工作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方法进行计量和监测,进而为市场融资、银行贷款等的一系列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标准。2.2加强森林资源建设。为加强森林资源建设,增加森林碳汇,相关单位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政府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当前,森林资源处于不断增加的状态,在林业生态建设方面,还存在很多难度,需要加大投资力度。开展林业碳汇项目,能够发挥该地区的森林资源优势,具体包括林业碳汇和森林景观等,推动林业资源增加,促使林农增收。为推动各项目的有效开展,当地政府应出台相关文件,为项目开发提供政策保障。总体来说,若想不断增加森林碳汇,需要增加森林资源和森林储量。以广东省为例,在2008年的时候,中国碳汇基金会在广东省的两个县城地区开展了碳汇造林这一项目,自愿去探索节能减排的途径。在2011年的时候,广东省进行了大规模的林业建设,有效推动了林业碳汇项目发展。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林业碳汇工作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同时将林业碳汇工作作为一个碳排放管理的办法,允许企业购买部分林业与企业污染排放相抵。还在2011年年初在荒山宜林地区发展碳汇造林项目,进行了大面积的造林工作,涉及数十个城镇。2.3完善林业碳汇产业链。从开发、交易,到碳资产管理的角度积极探索整个林业碳汇产业链的管理、服务和配套措施,是借助碳市场的力量加快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有效手段。相关部门要积极开展林业碳汇在碳减排市场建设中的政策制度设计,研究开展林业碳汇减排量审核管理工作,探索将林业碳汇纳入配额管理,实现在排放总额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减少温室气体造成的不良影响,通过提高林业资源的质量,进一步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进而保障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还要合理改善产权分散、成本过高等不良影响因素。2.4逐步推动碳汇项目的市场化。碳汇交易如今被称为绿色黄金,在最近几年被众多企业看成一个巨大的商机,这些企业通过购买碳汇指标然后存储更大的空间。森林碳汇工作交易,是用一种市场化的方法来推进林业种植,对森林的保护,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及景观的一种非常有用的探索方式。这项工作即能够给林农带来一部分收入,还能推动社会造林工作,进一步能够提高生产生态产品的能力,对很多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所以,我们应该继续进行思想解放,然后以碳汇和生态系统重新构建为中心,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对当地的碳汇林地进行合理的、生态化的开发和利用,通过不断吸引社会力量减少项目资金带来的压力,开拓一个碳汇生态主题,实现集体利益共赢,进而保证碳汇造林项目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宰胜,陈治淇,陈钦,等.林农碳汇林经营意愿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碳汇造林试点地区的实证检验[J].生态经济,2017,33(4):34-37.

碳汇交易范文篇2

1林业碳汇交易面临的法律问题

林业碳汇交易程序复杂,与森林法、环境法、合同法和金融法等法律息息相关,存在一些法律上需要明确的问题。

1.1林业碳汇产权需要明确在市场交换中,交换标的无论是商品还是劳务,都是交换物价值的转让和移动,也是其权利的转让和移动。按照《合同法》第132条和第51条规定,出卖的标的物,出卖人应有其所有权或者处分权。无权处分他人财产的合同是效力待定的合同,需经权利人追认或者无处分人事后取得处分权,方能转为有效。因此,产权界定是市场交易的前提。要建立林业碳汇交易的法律制度和碳汇交易市场,必须首先从法律上确认林业碳汇的产权。目前我国还没有1部法律、法规明确认可和确认在《京都议定书》和CDM框架下的林业碳汇的产权,即属于项目认证下的某个企业或部门拥有林业碳汇的产权,包括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包括转让权)。目前由国家林业主管部门批准许可的林业碳汇交易项目中确认的林业碳汇权,是一种行政性的个人公权利,不具有可以自由转让或交易的个人私权利的性质,这也给林业碳汇权的交易带来了障碍。如果不从法律上明确这些权利,会使推行林业碳汇交易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也会导致林业碳汇交易合同失去存在的基础。

1.2林业碳汇交易行为所涉及的法律关系需要理清在林业碳汇交易中,要理清国家对林业碳汇项目的管理、林业碳汇交易双方当事人之间、林业碳汇项目市场管理属于何种法律关系,不同的法律关系应采用不同的法律规范进行调整,应对不同的违法行为给予不同的法律制裁方式。林业碳汇交易行为涉及的法律关系如果不清晰,就会导致有关部门对违法者的处罚方式不明确,并会给违法者可乘之机。林业碳汇交易的定性直接关系到林业碳汇受到侵害时,对受害人的救济途径。

1.3林业碳汇交易的合同属性需要明确从国家对林业碳汇交易项目的管理看,林业碳汇交易的实施形式、林业碳汇交易的数量、交易价格、交易项目的审核批准、交易项目的合格性认定都需要林业行政部门的指导和管理;从林业碳汇交易双方当事人的角度看,林业碳汇交易合同是平等主体的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林业碳汇交易法律关系的协议。综合来看,林业碳汇交易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受到行政指导和管理的合同,其根本属性是一种民事合同,其民事性质、林业碳汇交易合同的合同属性体现在哪些方面,还不明确。

1.4林业碳汇交易的法律体系需要构建目前,调整林业碳汇交易的法律规定主要有国家林业局颁布的《指导意见》《民法通则》《合同法》以及2011年11月22日国务院新闻办发表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但《指导意见》主要是关于签订林业碳汇交易合同的原则性政策规定,白皮书中仅对中国在“十二五”期间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增加碳汇等推进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工作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实践中做法往往是在《指导意见》的指导下准用现行《合同法》的相关规定,但是林业碳汇交易合同与普通的民事买卖合同存在明显的差别,具体关于交易主体、交易客体、交易内容、交易中介机构、交易程序等内容也无法在《合同法》中体现出来,这种“准用”将会给碳汇交易合同的履行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容易造成合同条款模糊,当事人故意回避责任,使合同的法律效力受到很大影响。如果出现纠纷,需要通过诉讼解决争议时,当事人和第三人的合法权益也难得到充分保障[2]。尤其现在的林业碳汇交易还主要存在于非志愿市场,是一种跨国交易,跨国交易一般依据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原则或者与合同有最密切联系国家原则来选择适用的法律,如果我国没有对林业碳汇交易进行法律规范,则势必会影响到我国当事人的权利和利益。

2林业碳汇交易的法律问题分析

2.1林业碳汇的法律属性

2.1.1林业碳汇是一种凝结人类劳动的天然孳息。林业碳汇资源原本仅是一种稀缺的、具有公共属性的环境物品,在CDM下或者是志愿市场交易的需求下,进入京都市场或志愿市场,而转化为一种需要具备明确产权主体的财产[3]。但林业碳汇的产权与森林的产权不同:森林是碳汇产生的基础,碳汇是森林资源提供的生态产品之一,它与果实和森林景观一样,是森林资源为人类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因此,从法律属性上看,林业碳汇是森林资源的孳息物。孳息原义是指由土地产生的按期供给人们或牲畜食用的食物,如水稻、谷子等。后来,随着法学和社会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孳息的含义日渐扩大,还包括依原物的用途而按期产生的各种收益,包括植物的果实、动物的产出等。发展至今,孳息的范围又一次被扩大,包括了基于森林资源和人类劳动而产生的林业碳汇,其属于法律上的天然孳息。当然这种孳息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则和要求、通过人为措施产生增量,才能被认为具备“额外性”而符合林业碳汇交易的条件[4]。

2.1.2林业碳汇所有权的归属。判断林业碳汇所有权的归属,要按照法律规定关于孳息的归属确定。《物权法》规定,天然孳息,由所有权人取得;既有所有权人又有用益物权人的,由用益物权人取得;当事人另有约定的,按照约定。首先,林业碳汇作为一种天然孳息,应该属于森林资源权利人,它是森林资源所有权权利人所拥有的一项具体权利。根据《森林法》规定,森林资源属于国家、集体和个人所有。因此,林业碳汇的所有权首先归属于拥有森林的国家、集体或个人,因为其拥有了森林的所有权而拥有林业碳汇所有权。其次,用益物权是指权利人对他人所有的物享有以使用收益为目的的物权,对应森林资源,主要是指个人承包国家或集体所有的森林资源,即国家或集体在法律规定的情形下或者在与承包人协商达成一致的前提下,将其占有、使用、收益的森林资源的权能转让给经营或种植林木的个体或企业,这些个人或企业基于承包经营权而获得林木的用益物权,他们依这种用益物权取得林木的天然孳息———林业碳汇的所有权。最后,当事人还可以特别约定天然孳息的归属,由依约定而取得林业碳汇的占有、使用、转让、收益和处置权,而成为林业碳汇的权利人。

2.2林业碳汇交易法律关系分析

2.2.1林业碳汇交易是民事法律关系。林业碳汇交易是在国际社会共同努力下形成的森林生态效益市场化的方式,是通过市场机制达到的生态效益补偿,它是发生在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交换关系,由卖方承担保证交付约定质量和数量的可供计算的碳汇,买方支付价款,这更多地体现了当事人的订立自由、当事人地位平等、等价有偿、遵循意思自治的原则。因此,林业碳汇交易是民事法律关系。林业碳汇交易主体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决定是否进行交易。在交易中,双方当事人可以就交易的质量、履行期限、风险负担、违约责任等条款进行协商,交易的另一方、行政机关或其他机构不得将交易强加给对方。虽然林业主管部门在合同中处于特殊的管理者地位,但他们并非合同的当事人。因此,从主体上看,林业碳汇交易是一种民事合同。林业碳汇交易的双方当事人订立合同的目的是实现各自的利益。尽管林业碳汇交易被认为是目前应对气候变化最经济、最现实的手段,可以实现生态效益补偿。但从当事人的角度讲,由《京都议定书》规定的购买碳信用额度的市场主体(公司、政府、非政府组织、个人)或者非志愿市场主体是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自主决定买卖碳汇的,是一种私人行为。

2.2.2林业碳汇交易具有行政法律关系特点。根据《指导意见》的规定,林业碳汇交易项目要采取符合国家要求的项目实施形式,这是行政指导行为,林业碳汇项目的实施需要合作双方国家政府部门的认可和保证,即对项目所涉及的可交易的碳汇额度和交易价格,需要获得国家气候变化主管部门的批准,这是行政许可行为。各省(区、市)作为项目参与方可以与发达国家企业及有关国际组织进行意向性探讨,但无权就项目实施形式、碳汇交易量、交易价格等做出最终决定。这种政府对林业碳汇交易行为的管理也属于行政确认行为,包括国家林业碳汇项目活动运行规则和程序的确定、项目的审核批准,以及邀请经公约缔约方大会指定的独立经营实体对林业碳汇项目进行合格性认定和减排量核实、证明等,碳汇权交易的主体必须定期登记。碳汇交易的主体是指有资格进行碳汇买卖的企业,必须是定期在环保部门登记备案的企业。这是国家为了保障林业碳汇项目的顺利运转而进行的行政管理和监督,属于行政法律关系。

2.2.3林业碳汇交易涉及刑事法律关系。我国《刑法》第224条规定了合同诈骗罪,即在林业碳汇交易合同中,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林业碳汇交易合同诈骗属于刑事法律关系,侵害了市场交易秩序和竞争秩序。同时,在林业碳汇交易履行过程中,如果有盗伐、滥伐林木行为,也可能构成刑事法律责任。

2.2.4林业碳汇交易涉及经济法律关系。林业碳汇交易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国家与项目实施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也要受到国家行政部门的调控,形成经济法律关系。林业碳汇交易,至今未发展起来,固然有其技术上的原因,但主要是由于企业并不承担减排义务,因此还不是必须购买林业碳汇。如果政策能考虑购买林业碳汇企业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作用和其具有的社会公益效应而对其税费种类和比例予以优惠、减免等照顾的话,再加上企业考虑到其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企业会有一些购买林业碳汇的动力,以促进林业碳汇志愿市场的发展。

2.3林业碳汇交易是一种民事合同现在的林业碳汇交易

合同是在林业主管部门的监督和指导下,承担减排义务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之间,就林业碳汇交易的价格、标的、数量、时间、违约金等具体内容进行协商,达成协议并签订书面合同。

2.3.1交易主体。林业碳汇交易的主体包括《京都议定书》附件I各国政府以及世界银行属下的碳基金,卖方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志愿市场里买方主要是国内的企业。实际碳汇交易提供者一般是森林的所有者或经营者,他们可能是个体农户、集体林场、国有林场以及其他拥有或经营森林资源的个人、企业及其他实体。林业碳汇交易第三方主要是碳汇交易的经纪人和计量认证机构。

2.3.2交易客体。林业碳汇的交易客体是在《京都议定书》下,某一组织为完成京都协议规定的排放限制承诺而使用的单位,即量化为京都减排单位的林业碳汇。

2.3.3生效要件。林业碳汇交易合同与普通合同的成立与生效要件基本一致,都要求当事人具有相应的行为能力。虽然政府代表国家签订林业碳汇交易的行为能力应当以《京都议定书》的规定为准,但林业碳汇交易志愿市场主体的行为能力也应该符合民法对自然人、法人行为能力的要求。林业碳汇交易虽然受到政府的调控,但交易行为的生效仍须是双方当事人公正协商,不能存在欺诈胁迫等意思表示不真实的情况。林业碳汇交易合同是不损害第三人利益或公共利益的合同,属于利他合同。

2.3.4交易价格和履行方式。林业碳汇的交易价格决定着交易双方的利益分配和生态效益补偿的计算,因此要执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林业碳汇交易的履行方式主要包括事前交易、年交易和事后交易3种,同样遵循《合同法》关于同时履行抗辩权、不安抗辩权和先履行抗辩权的规定,事前交易中投资方享有不安抗辩权,吨年交易中双方当事人都享有同时履行抗辩权,事后交易中买方享有先履行抗辩权[5]。

2.3.5违约责任。违反林业碳汇交易也构成一种违约责任。由于经常在林业碳汇交易中规定解除交易的优先权,因此不适合采用实际履行的承担违约责任方式。林业碳汇交易以追求经济利益和获得环境利益为目标,因此可以采取替代履行的承担方式,并且也为了在承担违约责任的形式上与国际接轨,可以将赔偿损失作为林业碳汇交易违约责任的首要承担方式。

2.3.6解决争议方法。基于林业碳汇交易双方当事人是一种合同关系,因此纠纷解决首先适用于民事诉讼制度或采用国际商事仲裁,还可以以民事诉讼制度为基础设计专门的适用于包括林业碳汇交易纠纷在内的环境资源合同纠纷的诉讼制度或民事诉讼程序特别规定[5]。

碳汇交易范文篇3

【关键词】碳汇交易;生态补偿;碳信用

当今环境问题的全球性逐渐凸显,特别是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温室气体排放过量被大多数人认为是造成这一问题的罪魁祸首。于是,作为主要温室气体之一的二氧化碳的减排成为了国际上关注的焦点。随着环境政策的发展,减排手段突破了传统的行政强制减排而走向更具灵活性的碳汇交易制度。

一、碳汇交易制度

所谓碳汇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关于碳汇的制度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排放许可为交易对象的碳汇交易制度,另一种是以跨国投资为基础的碳汇项目。目前,碳汇交易制度是否完全包含以上两种制度似乎还存在争议。笔者认为碳汇交易制度从广义上包括排放许可交易和碳汇项目,而狭义的碳汇交易仅指前者。本文将主要分析狭义上的碳汇交易制度。

碳汇交易制度的具体设计与较早开始实施的排污权交易有一些相似之处。制度中包括总量控制、配额的初始分配、信息交流平台、交易规则、交易之后的执行监督、违反制度的法律责任等。

在碳汇交易中,符合条件的企业将享有一定的原始配额,实际排放二氧化碳量少于配额的企业,可以选择在碳汇市场中出售多余的配额,而那些实际排放量超过配额的企业则需到碳汇市场上购买配额,以满足自身排放的需要,否则将受到处罚。这里的配额在《京都议定书》的清洁发展机制中被称为“核证减排量”(CertifiedEmissionReductions,CERs),在欧盟的碳汇交易中被称为欧盟排放许可(EuropeanUnionAllowances,EUAs)。为了统一简便,本文将用“碳信用”一词来表达以上配额的含义。

碳汇交易的前提是计算出某一地区允许排放的二氧化碳的总量,即所谓总量控制。不同的地区应根据该地的具体情况进行勘测、计算。因为碳信用将来是在市场上进行交易的,势必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勘测、计算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气候、地形等自然因素,还应将经济因素甚至是社会因素考虑进去。为了达到最终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目的,在总量确定之后将以一定时间周期为单位逐渐减少被允许的排放量。确定每一阶段的环境总量之后,按照标准划分出单位排放量,即碳信用,并对碳信用进行初始分配。交易过程中需要有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这对于信息的流通、降低交易成本都非常重要。在交易完成之后,由于碳汇交易制度的特殊性,还应有一项制度监督交易成果的执行,以真正落实减排效果。

碳汇交易与其他排放权交易的重要区别在于,碳汇交易往往是跨国交易,因此需要国际经济法律制度的支持以及国际公法的指引。2009年年末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华丽地起航却草草地收场,后《京都议定书》时代前途似乎有些渺茫。哥本哈根闭会后,欧洲交易市场的碳汇价格应声下落——从14.6欧元下降到12.7欧元。国际政策以及国际法应尽快为碳汇交易确定方向、提供法律保障,以保证该项制度的公信力。

二、碳汇交易制度的理论基础

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工业化的进程,几乎必然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甚至导致了无法挽回的后果。因此,生态补偿制度即成为了环境保护必不可少的措施之一。生态补偿从补偿资金来源的角度暂可分为政府财政支出、受益者支出;从补偿领域的角度暂可分为对水域受污染的补偿、对流域受污染的补偿、对土地沙化的补偿、对大气影响的补偿等。笔者认为,碳汇交易制度是为了补偿对大气的影响而由受益者支出补偿资金的一种形式。因此,碳汇交易制度应属于生态补偿的一部分。

碳汇交易制度的理论基础具有学科的交叉性,其包含了经济学、法学、生态学上的理论。

1、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碳汇交易之所以成为当今环境保护的热点,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这项制度将经济学理论纳入了法律的范畴。根据经济学理论,市场可以有效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但是市场并不是万能的,传统理论认为当市场机制遇到外部不经济问题时,市场机制也将无能为力,即所谓市场失灵。外部性是市场失灵主要原因之一,“当一个人的消费或者企业的生产活动对另一个人的效用或另一家企业的生产函数产生一种原非本意的影响时,就会出现一种外部性”。与外部性相关的问题是公共产品,由于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从而容易导致“搭便车”现象,市场机制在配置公共产品时失去了效率。在治理环境污染时这一问题尤为明显,比如企业往往单纯地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不顾因生产行为造成的环境问题,从而将解决环境问题的成本转嫁给了社会。为了防止这一现象的继续,依照传统理论,一般是侧重政府干预,通过征收环境资源税弥补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的差距,这一理论是英国经济学家庇古最早提出的,又称为“庇古税”。之后,产生了一种新的理论——科斯定理,该理论主要内涵在于:当交易费用为零以及对产权充分界定的条件下,当事人会受到市场的驱使而进行互惠互利的谈判,将外部因素内部化。科斯定理为人们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碳汇交易制度就是以科斯定理为经济框架建立起来的。

2、法学的理论基础

碳汇交易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法的公平价值,使得行为人的权利与义务得到统一。在无生态补偿或生态补偿明显不足的情况下,排污者享有生态环境带来的利益而未承担其相应的义务;环境保护者履行了环保义务,甚至牺牲了自己可能的发展机会却未得到应有的补偿。在这种权利与义务不平衡的情况下,导致环境恶化的可能性增大。通过碳汇交易制度,双方对交易价格协商一致,补偿的额度较有可能得到保证。权利与义务的平衡才能推进环境保护的良性发展。同时,碳汇交易制度也是环境法中污染者付费原则的具体应用。

从法律规制交易的具体制度上看,碳汇交易制度将与国际经济法中的一些制度相衔接。国际法需为越出国境的碳汇交易提供统一的数据计算标准、信息交流制度、支付制度、国际监督制度等等。

3、生态学的理论基础

生态系统具有有一定的自净能力,只要排放的数量在其自净能力所及之内,良好的环境是可以持久的。问题在于工业发展之后,过快增加的排放量已大大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于是污染不可避免地降临。人类已经进行了减排、造林、滤污等各种努力,试图使生态逐渐恢复到之前其自得的状态。具体到碳汇交易制度,就是依据自然规律、通过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来实现环保的目的。

4、理论上的模糊之处

首先,关于法律允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属性仍存在争议。有学者提出了环境使用权的概念,并强调环境容量的物权属性,认为环境使用权是一种用益物权。环境利用人可以依法对环境容量资源进行占有、使用、收益。但也有人对这个“权”字的使用的合理性提出质疑,取得了“排放权”是否就意味着有权排放、污染合法?有学者认为环境是公共资源,所有权人的界定十分困难,“环境使用权人或者说用益物权人的权利来源必然存在问题,即谁有权给予污染者排污的权利”探究这一问题的意义在于,科斯理论是建立在产权明晰的基础之上的,若“排放许可”的权属性质无法得到确定、产权无法界定,那么很可能会导致操作过程中出现问题。只有建立了产权,才能避免由于环境资源的公共性而造成的外部不经济现象。如果这项交易制度的交易对象的法律地位无法明确,那么对于这项制度的保护也将遇到困难。目前看来,尽管将法律允许企业排放一定量的二氧化碳视为一种用益物权仍然有值得商榷之处,但为了便于操作,“用益物权说”无疑是较优的选择。

第二,科斯定理的关键部分与碳汇交易的实践并不完全吻合。科斯定理中的模式是建立在交易成本为零的情况下的,这是一种理想的状态,而非现实的状态。事实上,在当今经济交往过程中几乎不可能存在交易成本为零的情况。因此,碳汇交易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仍是个疑问。

三、碳汇交易制度的正负面效应

通过理论探究和实践探索,碳汇交易制度已初具雏形。现在重新审视这一制度,其正面与负面效应渐渐清晰。分析这些效应可能能使我们未来的决策更具有效性。

1、碳汇交易的优势

碳汇交易制度充分利用了市场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资源的配置,可能降低了减排总体上的成本。通过碳汇交易,企业的减排虽然受所得到的碳信用量的一定约束,但又有购买、出售“排放许可”的弹性空间,较之之前以行政强制减排,此举赋予企业更多自主权,从而更有利于调动企业减排的积极性。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经营状况选择最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减排策略。碳汇交易制度在其运转健康的状态下,能够促使企业改进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或者改进排污的相关设施。这种健康的状态应该是指改进技术的成本要低于其购买相应碳信用的成本或者其通过改进技术以减少碳排放、出售多余的碳信用能使其获得更多收益。

碳汇交易是一项相对开放的制度,参与的主体主要是企业,但又不限于企业。一些环境保护组织,甚至个人都可以参与到这项交易中。之前,对于过度排放的问题,环境保护组织往往只能大力呼吁而无法采取实质行动。在碳汇交易市场开放之后,环保组织可以根据经济能力参与交易。虽然现在在世界范围内主要的碳汇交易还是在企业之间,尤其是大型的能源、钢铁企业之间进行的,但个人的碳信用也已悄然兴起。2010年1月,兴业银行和北京环境交易所合作,推出了中国低碳信用卡。该信用卡可以根据持卡者的碳排放情况,消除自己的碳足迹,也可通过个人购碳平台购买北京环境交易所提供的如经过认证的减排量,以支持减排项目的实施。虽然环保组织或个人的碳汇交易行为必然是形式大于内容,但公众的积极参与无疑有助于环保的发展。

碳汇交易已经成为一些企业打造绿色企业形象的工具。在欧盟,减排的义务主要加之于发电、纸浆和纸、炼油、建材和有色金属行业,而一些没有减排义务的企业也开始主动减排并参与到碳汇交易之中。虽然这也许更大程度上是对碳汇交易制度的利用,其主要目的在与提升企业形象、促进企业的盈利,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举措间接地也在为减排而努力。在欧洲,一些碳汇交易中介机构生意兴荣,许多没有减排义务企业专门聘请碳汇交易人为他们消除碳足迹、绿化企业形象。公务员之家

2、碳汇交易的缺陷

目前,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碳汇交易的运作已相对成熟,主要的碳汇市场有:欧盟碳市场、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碳市场、芝加哥气候交易所、英国碳市场等。同时,碳汇交易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

首先,碳汇交易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企业囤积碳信用,导致碳信用的流通不畅。造成这一现象可能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一些企业认为碳信用仍有升值的空间,于是视其为投资的工具。企业有这样的期待并非无根据,例如“二氧化碳价格在2008年中曾飙升到峰值,接近30万欧元”,在中国的排污权交易中也出现了类似情况,2002年200元每吨的排污权三年后竟升至600元左右[8].第二,由于碳信用实行初始分配制度,大型的资历较深的企业往往获得的配额较多,因此他们很可能利用囤积碳信用造成垄断局面,阻碍市场竞争。第三,由于担心之后对环境总量的控制越来越严格,获得碳信用越来越困难,一些企业考虑到自身未来的发展,可能放弃出售多余的碳信用进行盈利而选择储存碳信用。

第二,初始碳信用应如何分配。1990年美国颁布了《清洁空气法修正案》,其中提出了三种分配方案:公开拍卖、固定价格和免费分配,最后美国采取了免费分配的方式。欧盟也同样采取了同样的方式。但免费分配方式似乎对于排放量本来就少的企业或新设立的企业并不公平,因为排放量大的企业凭借其“高污染”反而获得了较多的配额。免费分配也使得企业的一部分排放是在未支付对价的情况下取得的,仍是将这部分的生产成本外化,仍未达到权力与义务的统一。不仅如此,分配的权利使得相关政府官员又增加了一个设租寻租的途径。当然,固定价格和公开拍卖也存在各自的缺陷,例如会增加企业的交易成本、容易造成信息的不对称等。因此,初始的份额如何分配才能既公平又具有效率仍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第三,碳信用可能提高了相关行业的市场准入门槛。今后企业是否具有一定的碳信用可能成为其能否进入该行业的一个指标。新企业无法得到初始分配,若其在交易市场上又无法购得法定指标,那么该企业很可能无法进入该行业。长远地看,这将不利于相应市场竞争和发展。

碳汇交易范文篇4

〔关键词〕林业碳汇交易会计确认会计计量

一、林业碳汇交易的会计确认

林业碳汇交易的会计确认,是指林业碳汇成为哪项会计要素的过程,即会计要素作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以及费用、收入、成本、利润正式记录和列账的过程。会计确认是为了明确林业碳汇涉及哪些会计因素。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和国际排放交易协会对林业碳汇的会计确认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31%的受访者认为林业碳汇应作为存货,43%的受访者认为林业碳汇应被视为无形资产。10%的受访者认为必须等到销售确认,而其余16%认为应该使用其他方法确认。本文认为林业碳汇应被认定为无形资产。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规定,结合林业碳汇的定义与特点。上文提到林业碳汇并没有实物形态,碳汇的存在必须依托于森林中林木这一载体,通过一定条件的转换,同时与一定的物质实体相结合,才能发挥碳汇的作用。并且,林业碳汇的经济利益具有可流入性,碳汇也可以单独作为一项资产被出售,林业碳汇预计可以给其拥有的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因此,我国可以将林业碳汇视为一项无形资产。本文认为,林业碳汇被认定为存货是不恰当的。林业碳汇在实物形态上并不存在,存货持续时间短,一般在一年内,林业碳汇的持续时间较长,因此林业碳汇并不符合传统观念上对存货的理解。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品或商品。林业碳汇的交易如果不是主要存在于企业日常经营业务的范围中,那么企业的林业碳汇就不属于商品,林业碳汇并不满足“企业日常活动中持有的”的条件。

二、林业碳汇交易的会计计量

林业碳汇交易的会计计量,主要帮助解决重要会计计量的问题,包括初始计量单位的确定、后续价值的摊销、自然增值与减值的后续计量以及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等计量属性的选择问题。(一)林业碳汇的计量单位。目前的计量单位,根据林业碳汇的特殊性仍以货币计量为主,实物计量为辅,因为林业碳汇具有可计量性,被认为是依附于“森林”中的林木资产,其成本很难用林木的成本进行准确分配,但在活跃且公允的交易市场会存在公允价值,由于林木资产的树种和树龄的不同,导致其碳汇量也不同,因此即便林业碳汇是实物量,林业资源固碳量还是需要专业人员进行评估。(二)林业碳汇的计量属性。在公允且可靠计量的市场环境下,若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资产与负债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偿还釆取公允价值对林业碳汇进行计量,有利于企业的相关收益在会计期间时进行准确有效的分摊,分开的会计期间的资产负债表报告日的财务数据报告会更加真实准确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与财务状况,让企业的股东和管理者及其他相关利益群体作出明确的决策。

三、林业碳汇交易的会计记录

林业碳汇交易的会计记录是指对经过会计确认、会计计量的林业碳汇经济业务采用什么样的会计分录记录下来的过程。(一)林业碳汇交易初始计量的会计分录。从相关碳汇交易的实践经验看,企业获取林业碳汇方式主要有如下两种形式。1.无偿分配获取。由于企业从政府处获得的碳汇具有无偿取得、政府补助的性质,因此应按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在实际获取并办妥相关的受让手续时按林业碳汇的公允价值进行确认和计量。在“无形资产”会计科目下设置“碳排放权”这一明细科目。所作的会计分录为:借:无形资产——碳排放权贷:递延收益2.市场购买所得。是企业通过购买取得或营林组织实施碳汇林项目所得。对于企业从林业碳汇交易市场所或营林组织实施碳汇林项目取得的碳汇,应当按实际支付的价款与相关税费,确定为碳汇的初始入账价值。所作的会计分录为:借:无形资产——碳排放权贷:银行存款/应付账款(二)林业碳汇交易后续计量的会计分录。1.实际排放量等于碳排放权配额。该种情况下企业不存在碳排放权交易。年末资产负债表上,“碳排放权”与“应付碳排放费”相等。2.实际排放量大于碳排放权配额。企业可从外部购买弥补超额排放部分(分录如初始计量外购部分),企业若未从外部购买配额弥补超过部分,则将缺口部分确认为一项负债,设置“应付碳排放费”科目。3.实际排放量小于碳排放权配额。该种情况下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若剩余的部分可以结转下年,则将剩余部分确认为“碳排放权”。二是若有意向近期出售且有活跃的交易市场,可以冲减“碳排放权”,并确认为“其他收益”。在2017年5月10日,财政部修订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自2017年6月12日开始试行。本次新增了“其他收益”科目,主要用于核算与企业相关的日常活动,但不宜确认收入和冲减成本费用的政府补助。

四、结语

碳汇交易范文篇5

1.1发展林业碳汇交易的政策

2014年5月,国家林业局制定并印发了《关于推进林业碳汇交易工作的指导意见》,从中可以看出,林业碳汇交易已成为碳交易的一部分,北京顺义碳汇项目成功挂牌交易是黑龙江省日后开展林业碳汇交易的学习案例之一。提到林业碳汇必然要涉及到林地,从自愿林业碳汇交易市场来看,对林地要求可以降低到2005年以来的无林地,如果黑龙江省政府对林业碳汇项目予以财政资金的扶持,林业碳汇的增多将无庸置疑,这有利于促进黑龙江省构建林业碳汇市场。《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各省根据实际情况对碳交易进行管理,我国建立的7个碳排放交易所已全部正常运营,这为黑龙江省林业碳汇市场的构建提供了参考经验。林业碳汇金融产品的发行将会进一步激发林业碳汇二级交易市场的活跃程度,转移资金的投资方向。林业碳汇金融产品具有一般金融产品的属性,其交易标的是以林业碳汇为基础。政策支持是黑龙江省林业碳汇交易有序进行、林业碳汇金融产品开发的有利保障。

1.2公众对林业碳汇金融产品的需求

近年来,森林生态功能宣传的加强,以及毁林开荒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无论从政府还是公众的角度而言,人类对森林的保护意识逐渐增强,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社会公众开始关注全球变暖这一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事实。在此基础上,发行林业碳汇金融产品是一个有利契机,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对于大多数群众而言,林业碳汇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由此而衍生的金融产品更是前所未闻,但是,低碳的理念早已深入到家庭消费、企业生产、社会发展等各个层面,因此可以推断,人们对林业碳汇金融产品已经存在一定的接受能力,让人们去了解自己的交易行为,不仅可以达到环境保护的长远目标,而且还可以带来一定的资金收益,从而提升企业和大众对林业碳汇金融产品的需求量和购买力。林业碳汇金融产品的交易资金投入到造林项目中,碳汇量将会上升,用于交易的林业碳汇也随之增加,由此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最终达到森林面积增加和环境保护的目标。

1.3丰富的森林资源和保护政策

黑龙江省以丰富的森林资源而著称,全省的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均位于全国前列,20世纪60—90年代,该地区的很多居民曾一度以木材采伐为生,是我国重要的原木、林副产品供应地。黑龙江省森林树种多样、树龄差距不一,有利于科研工作者对北温带、北寒带树种的研究,这为林业碳汇交易提供了储量上的保证。“天保工程”的启动是为更好地保护内蒙古、黑龙江省的森林资源,维持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恢复。2014年4月1日起,开始了森林的10年停伐战略,曾以森林资源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城市,必须要探求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黑龙江省凭借资源和区位的优势,森林碳汇容量巨大。虽然森林碳汇量不能等同于林业碳汇,但这是进行林业碳汇交易的保障,是开发林业碳汇金融产品的前提。

2黑龙江省潜在林业碳汇金融产品设计

2014年利马世界气候大会进一步强调了全球碳减排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林业碳汇作为具有生态功能的林产品,在应对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这标志着林业碳汇这一生态产品,可通过交易来获取相应收益。林业碳汇市场的发展涉及到怎样协调经济顺利运行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林业碳汇交易将在碳市场中扮演重要角色。为推动黑龙江省林业碳汇市场的建立与完善,林业碳汇金融产品的设计和创新是碳汇市场发展的必然选择,这也就要求银行、保险公司、基金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要加紧开发林业碳汇金融产品的步伐。

2.1林业碳汇期货产品

林业碳汇期货是指以林业碳汇为标的的标准化合约,交易的可以是林业碳汇量,也可以是林业碳汇金融工具,投资人可以在期货合约规定的一周、一个月或一年之后进行林业碳汇期货的交割。当前,黑龙江省林业碳汇市场应参照国际碳期货交易原则、保证金、平仓制定等,参照国际1000tCO2/手为单位的标准,以便日后参与国际交易。期货的投资金额通常较大,存在亏损的风险,但高风险往往意味着可观的收益,这期间期货合约的所有者要面临林业碳汇价格下降的风险,也可能因碳汇价格上升而获得相应收益。林业碳汇的主要需求方中,一种是具有自愿减排意识、社会责任感强、愿意响应低碳生活、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企业、个人及其他社会团体;另一种则是林业碳汇的主要购买者———需要抵消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企业,他们的碳排放指标超过规定的额度,不得不在碳汇市场上购买碳排放权来中和温室气体排放量,或购买后将多余的排放权在碳汇市场上出售。国际碳市场中已有碳期货产品在交易,黑龙江省也应该开发相关的林业碳汇期货产品来丰富市场的产品种类。

2.2林业碳汇储蓄产品

林业碳汇储蓄是指供给方将计量过的、暂时不到市场上进行交易的碳汇量存储在银行。传统的银行存款业务中,储户将存款存至银行后,会获得存单来证实该项业务的完成,并以此作为取款凭证。林业碳汇的供给者将林业碳汇存至银行后,也应该得到一张“碳汇存单”,期间可获得相应的“碳息”作为收益。商业银行可以针对林业碳汇的特点设置相应的“存碳业务”,供给方可以将已获得认证的林业碳汇存至银行,当市场对林业碳汇有需求时,供给方可凭借存单取出林业碳汇量到市场上进行交易。在国际林业碳汇市场上,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是林业碳汇的主要供给者,我国林业碳汇供给方是各地林场、承包森林的农户或拥有森林使用权的企业。商业银行在金融领域起到资金调节的作用,可根据当前环境保护、“低碳”生活的迫切要求,将资金流转到林业碳汇项目中。我国商业银行在碳金融产品领域的业务范围不断扩大,浦发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的低碳金融理财产品业务额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从碳汇交易市场来看,供给量大于需求量,针对暂时还无法出售或等待合适价格再出售的碳汇量,林业碳汇储蓄正可以满足这种业务需要,随时可以到银行取出碳汇量来交易,又可以获得一部分“碳息”收益。2.3林业碳汇债券林业碳汇债券属于具有法律效力的金融契约,当实施林业碳汇项目、开发林业碳汇金融产品等活动而向社会公众融资时,按照承诺的利率到期后偿还本金的债务凭证。黑龙江省的森林面积近年来一直在持续增加,据统计,黑龙江省拥有近两亿美元的森林碳汇价值。虽然森林碳汇容量不与林业碳汇的供给量成正比,森林碳汇是树木的一种生态功能,而林业碳汇从属于自然和经济的双重属性,可以用于交易,但森林碳汇的增加是林业碳汇市场建立的保障,也是林业碳汇交易的基础。林业碳汇项目的开展可以达到环境保护和资金收益的“双赢”。林业碳汇项目的申请、审核到实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政府是市场运行中“无形的手”,因此,黑龙江省政府可以通过发行林业碳汇债券来进行融资,将资金用于保护黑龙江省的森林资源、科学合理的经营森林、开发林业碳汇金融产品等活动上。发行债券之前要计算出整个项目期内所产生的碳汇量,根据市场交易价格,发行与林业碳汇价值相当的债券。林业碳汇债券的发行人是政府机构,具有安全性好、收益高于银行存款的优点,林业碳汇债

券是一种低风险、收益固定的金融工具。所以,林业碳汇债券的发行会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可保证森林碳汇储量的融资活动快捷有效,能够顺利地解决黑龙江省林业碳汇容量的问题。

3黑龙江省林业碳汇金融产品可持续开发的对策建议

3.1制定林业碳汇金融产品开发的法律法规

林业碳汇交易、林业碳汇金融产品的设计及开发离不开来自于政府政策方面的支持。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完善的法律来规范林业碳汇金融产品交易的运行。在法律缺失的情况下,很难达到林业碳汇交易长远发展的目标和要求。新西兰经过对《应对气候变化法》的两次修订,明确了碳排放交易的法律地位,我国的林业发展与新西兰具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研究新西兰的碳排放交易法律对我国建立林业碳汇法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除了建立一套全国性的法律法规来规范林业碳汇市场外,各省也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结合经济水平、社会发展来制定增加林业碳汇的管理办法,从林业碳汇项目的立项、计量、核证到交易的全过程进行严格监督。林业碳汇金融产品的出现为林业碳汇的投资者增加了更多的选择,但设计初期对产品种类选择、交易流程、技术操作等都需要相关部门的审核,而且产品从设计到最后的交易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就必须得到政策的扶持。林业碳汇金融产品在运行初期,政府要充当最初的购买主体,将配额分配到需要减排量的企业,当企业意识到林业碳汇金融产品的时效性和快捷性时,就会主动购买相关产品,为日后的金融产品交易开拓更为广阔的市场。

3.2建立黑龙江省的林业碳汇交易平台

增加黑龙江省林业碳汇量是发展林业碳汇二级交易市场的必行之路。森林碳汇的生态功能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我国当前的碳排放体系主要以自愿减排为主,不具备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强制碳交易市场,没有一个独立、统一的林业碳汇平台来测算、评估、交易所拥有的林业碳汇量,已建立的碳排放权交易所也没有形成统一的交易原则来规范全国的碳交易市场,所以我国的林业碳汇市场缺乏活力,而国外林业碳汇市场的交易份额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黑龙江省林业碳汇金融产品设计离不开政府政策上的支持,要保证产品设计的顺利进行,黑龙江省应该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林业碳汇交易平台,加大产品设计的资金、人力投入,以此来催生多层次林业碳汇金融产品的出现,同时,提升民众的自愿减排意识,并加强国际合作,学习国际林业碳汇金融产品的开发及交易流程。

3.3加快林业碳汇金融产品开发步伐

目前黑龙江省还没有形成包括专业化的造林再造林贷款、林业碳汇期货、期权、债券、基金等一系列金融工具组合而成的林业碳汇产品交易体系,即使伊春市已于2013年实现了国有林区森林碳汇的首次交易,但交易的产品只是森林碳汇的指标,并非经过审核的林业碳汇指标。黑龙江省目前还未开发出层次丰富的林业碳汇产品,这就导致林业碳汇市场交易范围有限、交易额低、市场活力不足。同时,金融机构对林业碳汇金融产品的认识不清晰。由于林业碳汇金融产品在全国范围内尚处于萌芽阶段,对其操作模式、风险防控以及产品开发、审核等环节业务操作流程不熟悉,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不完善,其金融产品的收益不确定,除此之外,商业银行、基金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对林业碳汇金融产品业务操作流程不熟悉,所以不能够在短时间内接受林业碳汇金融产品。这就要求黑龙江省必须建立符合本地区发展的林业碳汇金融产品研发机构,加快对林业碳汇金融产品的开发速度,加大研发资金投入,开发基于造林、森林经营管理等项目,林业碳汇期货、期权、“林业碳汇储蓄”业务,林业碳汇基金及债券等多层次相关的产品。

3.4黑龙江省应自主实施林业碳汇项目

林业碳汇交易的内容包括碳汇项目和金融产品,而林业碳汇金融产品的设计并实现市场交易的前提要建立在获得足量林业碳汇的基础上。到目前为止,黑龙江省的林业碳汇项目还只局限在大兴安岭地区实施的碳汇造林试点,所产生的林业碳汇量远不能满足当前林业碳汇金融产品的交易量。因此,黑龙江省要开发林业碳汇金融产品,就必须要先实施林业碳汇项目,包括从资料准备、项目审定、审核备案、项目碳减排量的监测与核证、项目碳减排量的审核与签发,以至到最后项目碳减排量的挂版与交易的全过程[16]。据统计,北京顺义的林业碳汇项目每年产生的林业碳汇量约4500t,北京市在八达岭、顺义、房山地区的林业碳汇项目已纷纷启动,而且顺义的项目已经进入挂牌交易阶段①。在中国碳汇基金的支持下,黑龙江省专项碳汇基金已成立。林业碳汇项目的实施过程复杂繁琐,并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借助碳汇专项基金和黑龙江省政府的拨款,如果黑龙江省的林业碳汇项目随之启动,产生的林业碳汇量就可部分用于林业碳汇金融产品的设计。应根据黑龙江省的实际情况,推出适应本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相关的林业碳汇金融产品。

3.5扩大林业碳汇产品的宣传

碳汇交易范文篇6

关键词:林业碳汇;风险来源;风险防范

1林业碳汇项目的发展现状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如何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以改善生态环境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问题[1]。森林进行光合作用时能够从大气中吸收并固定CO2,从而减缓气候变暖的速度,因此森林的“碳汇”功能具有至关重要的生态意义[2]。林业碳汇项目是林业碳汇进行开发、交易及碳汇价值实现与管理的重要载体,且对适应和缓解气候变化、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多重作用[3]。因此,大力发展林业碳汇项目对我国来说至关重要。虽然中国的森林覆盖率、人均森林面积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资源总量也相对不足,但是通过模型计算发现,我国森林碳库呈稳定上升的趋势,因此,中国林业碳汇的发展潜力也不可小觑[4]。目前,我国的林业碳汇项目主要包括清洁发展机制下的碳汇造林项目、中国自愿减排(CCER)林业碳汇项目以及其他碳汇造林项目三种类型。其中,我国已注册的清洁发展机制造林再造林项目共五个,主要分布于广西、四川和内蒙古等地。相较清洁发展机制下的碳汇造林项目,中国自愿减排林业碳汇项目数量较多,项目公示共98个,广泛分布于广东、河北、内蒙古、黑龙江、北京、江西、湖北等森林资源丰富的地区。而其他碳汇造林项目主要由国内外各地政府、国内外企业与组织团体开展的造林活动、森林经营活动、碳汇计量活动等构成[5]。

2林业碳汇项目风险来源分析

林业碳汇形成的周期较长,且面临着众多自然和人为风险,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易对林业碳汇的价值产生不利影响,仔细分析并防范风险来源对林业碳汇项目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2.1碳泄漏风险。碳泄漏风险是林业碳汇项目的重要风险来源。林业碳汇项目都具有一定范围的项目边界,即由项目活动范围所划分出的碳吸收和碳排放的边界。碳泄漏则指在项目边界之外发生的由于该林业碳汇项目造成的碳排放或碳吸收的增加。发生碳泄漏必须将泄露的碳汇量从项目累积的碳汇中扣除。碳泄漏可分为主要泄露(行为转移)和次要泄露(市场泄露)。其中主要泄露是指由于项目的施行要对原先在该边界内进行的行为活动进行适当限制或禁止,若这些行为活动转移到项目边界外进行,则会导致温室气体排放增加。次要泄露是指项目导致某种商品的市场供求变化而引起的泄露。例如,如果大规模的再造林活动取代了当地原来的农业活动(如种植水稻)。水稻的市场供给就会减少,假设大米的需求缺乏弹性,那么大米的市场价格就会供不应求而上涨。这可能会刺激其他地方的农民砍伐树木来扩大水稻的种植面积。可以看出,主要泄露一般比较容易防范,但次要泄露影响巨大而不易防范,一旦发生,会使林业碳汇项目产生大量的碳泄漏,这将对林业碳汇项目预期产生的经济价值产生极大损害,不利于林业碳汇融资的开展。2.2第三方机构不健全。第三方机构主要是指碳汇交易的经纪人、测量、监测及认证等机构。经纪人主要负责搜集信息、撮合交易,有效节约交易双方的信息搜寻成本、提高经济效率。测量和监控机构是由交易市场管理委员会指定的审议核查机构,承担分析林业碳汇项目和基线设计可行性的责任。认证机构主要负责核实颁发碳汇证。测量、监测及认证过程会直接影响项目的价值,因此出于公平、公正、专业、权威的角度,这些工作都应由专业的第三方机构完成,才能让交易双方及金融机构信服。然而,国内目前经国家备案通过的、具有林业方面审定与核证资格的第三方机构仅有6家。国内权威的第三方机构数量较少且类型单一,第三方机构的不健全可能会给碳汇交易、碳汇融资造成障碍。2.3相关技术不完善。林业碳汇活动主要以林业碳汇项目的形式进行,而不同市场对林业碳汇项目的准入标准不同,涉及不同的技术要求。在项目申请及实施过程中,要始终满足这些技术要求,否则会影响碳汇项目的顺利开展。然而,我国林业碳汇相关技术发展还不完善,项目的基准线难以确定、额外性难以衡量,碳汇计量与监测存在困难。基准线是指在没有实施任何林业碳汇项目时,项目边界内的初始碳排放量。额外性是指因碳汇项目的实施而产生的减排量相对于基准线的碳吸收量而言是额外的。基准线的确定是判断项目是否产生额外性的前提,而额外性又是碳汇能够进入市场进行交易的前提。因此,基准线的确定、额外性的衡量,是林业碳汇项目得以开展的基础,而随着碳汇项目的实施,及时对基准线和额外性重新设定、不断调整,是碳汇项目后续顺利实施的有力保障。碳汇计量与监测技术属于林业范畴的问题,目的在于将碳汇量化并转化为经济价值。碳汇计量与监测技术是林业碳汇项目得以开展的技术保证,否则无法得知碳汇项目能够产生的价值量,交易也就无法进行。得到项目所处区域的森林碳储量减去基准线才能得出能够交易的可认证减排量,由此量化碳汇项目的经济价值。综上可知,基准线的确定、额外性的保证、碳汇计量与监测技术的完善是林业碳汇项目实施的前提,技术不过关,很难准确测量碳汇量,判断项目的可实施性,也很难准确量化出项目的经济价值,给买卖双方的交易带来障碍。此外,只有准确预测碳汇项目的经济价值,保证碳汇项目的盈利能力,才能激发金融机构融资给林业碳汇项目的积极性。2.4碳汇价格波动风险。一般产品的价格由生产成本、流通费用、赋税、利润四部分组成,理论上林业碳汇的价格也应如此,但与一般商品不同,林业碳汇服务商品的生产成本受诸多内在自身特殊性和外在因素的影响而难以核算,导致碳汇价格也存在很大不确定性。而林业碳汇融资的关键就在于碳汇的预期价值能够还本付息,因此碳汇价格的波动会给融资带来一定困难。具体而言,碳汇价格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2.4.1林业碳汇自身特殊性。一方面,林业碳汇与工业减排相比成本较低,此外,森林在发挥固碳作用的同时,在涵养水源、保持生态多样性等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为社会带来更大的生态效应。尤其对于减排技术较为落后的国家而言,林业碳汇项目无疑更具吸引力,由此给林业碳汇价格带来正面影响。另一方面,森林资源的生产周期较长,人为活动、病虫灾害等会给林业碳汇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又会加剧林业碳汇价格的波动。2.4.2全球碳市场价格。林业碳汇项目是全球碳市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全球碳市场的价格发生波动必然也会影响林业碳汇的价格。而碳市场的价格又广泛受到国际国内的政策风险、监测和审核标准的认可度、项目的融资能力和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遭受的自然风险、人为风险等因素的影响。此外,自《京都议定书》实施以来,还有很多条款具有较大不确定性,各国碳交易市场的建设还处在比较初级的阶段,全球碳市场交易还未形成自上而下相互协调的机制和标准,未形成统一的碳交易体系,不能充分发挥碳市场的价格发现、信息传递功能。2.4.3交易双方的议价能力。在供需较为平衡,不存在买方市场或卖方市场的情况下,交易双方的议价能力会直接影响碳汇价格。而双方的议价能力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供给和需求的关系是基本决定因素。此外,交易双方所掌握的市场信息、专业知识、行业经验则是影响议价的核心要素。在没有交易中介参与,买卖双方直接交易的情况下,由于买方一般是发达国家,而卖方以发展中国家居多,一般买方相较卖方具备更强的议价能力。在交易中介参与的情况下,一般是由交易中介根据买方的报价和卖方的信誉、实力,负责买卖双方的匹配、协商、谈判,双方的议价能力主要通过交易中介体现。2.5政策变化风险。林业碳汇交易建立在实施碳减排法规的基础上,政策变动会对其产生重大影响。政策变化风险是指由于项目国的政治及政策或者国际相关气候的政策变动而使得正在实施的林业碳汇产生不确定性。如美国先后于2001年退出《京都议定书》、2017年退出《巴黎协定》,这些举动必然会对美国境内正在实施的林业碳汇项目、及美国有减排需求的企业为买家的林业碳汇项目的实施造成一定影响。此外,新的国际气候政策很有可能采用新的林业碳汇项目方法学,导致正在实施的林业碳汇项目无法满足新标准。政策变化会给林业碳汇项目带来巨大的风险,极大地增加了碳汇项目收益的不确定性,会加大金融机构给林业碳汇项目融资的顾虑。

3风险防范措施与建议

碳汇交易范文篇7

青海参与国际碳汇交易的机遇分析

(一)青海森林碳汇交易的弱势工作研究青海海拔高、干旱少雨、造林地立体条件差的特点,致使碳贸易难以进行。据2008年青海省森林资源第五次复查,全省乔木林有35.78万公顷,平均蓄积量110.30立方米/公顷,其中天然林平均蓄积量115.26立方米/公顷,人工林平均蓄积量72.10立方米/公顷,森林单位蓄积较低,造成森林总蓄积量不足,导致森林碳储量较低。森林已吸收的温室气体当量不能开展碳贸易市场。如青海省现有49.41万公顷森林面积、活立木蓄积量4589立方米蓄积(截至2011年)所固定的二氧化碳就不能进行碳贸易。(二)青海森林碳汇交易的优势青海森林面积以生态功能为主的占99.68%。青海经济发展水平低,农民收入水平低,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民就业与增收诉求强烈。按照四川森林碳汇项目大渡河造林局在志愿市场的售价6.5美元/tC计算,每亩地的收益约合10元/年,仅能维持管护(假定新项目周期20年,可更新1次,共计10年,同四川项目一致),对于农民只有林地经营收益水平达到社会平均收入水平,农民才会自愿实行林地的可持续经营。森林碳汇的产品应达到平均荒地、有林地平均租金的标准(荒地25元/亩•年,成林地50元/亩•年)。因此,开发碳产品内在价值多样性,包括其独特的地理特征———青藏高原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价值,才能够有效地提升碳产品的市场价格,增加项目中利益相关者参与的积极性。目前,青海地区已经开展的澳援碳汇项目中的项目结论,从不同林地类碳储量估测结果分析,项目区乔木林平均碳密度为161.2tC/hm2。青海省2000-2010年全省退耕地造林面积19.3万hm2,以161.2tC/hm2估算,总碳储量约3111.16万tc,按照在志愿市场上以售出的碳价格6.5美元/tC计算,青海省退耕还林固碳价值约2亿美元(折合11.8亿元人民币);退耕还林地碳汇价值平均约6100元人民币/hm2。但按照青海省第七次森林资源清查的数据估算,青海省部分林地的碳平均密度不足30tC/hm2。一方面,是受制于自然条件,另一方面是适合乔木林生长的宜林地造林和管护的难度很大。同时这也是吸引森林碳汇交易的契机,需要额外的资金投入开展森林碳汇项目,同时,这些造林地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地区,有丰富的额外价值。

青海发展国际碳汇交易的对策建议

碳汇交易范文篇8

一、林业碳汇市场发展现状

林业碳汇交易市场的迅速发展始于2005年2月份《京都议定书》生效之后,在之后的发展中,碳汇交易市场的分析不断的深入,其完善性建设也有了明显的提升。就目前的林业碳汇市场发展来看,因为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还在不断的加强,而企业发展和国家经济发展又必须要进行相应的碳排放量规范,所以碳汇交易市场的发展存在巨大潜力。

二、林业碳汇市场要素分析

(一)需求分析

林业碳汇市场从本质上而言属于市场的范畴,而在市场中,需求是市场发展壮大的基本因素,所以要进行林业碳汇的市场要素分析,需求是不容忽视的内容。林业碳汇市场的发展离不开人们对于林业碳汇的需求,而目前的市场需求主要表现为强制性需求。因为碳汇的需求是在制度和规则的强制约束下产生的。从目前的碳汇市场来看,主要的活动主体以政府为主,政府对碳汇市场的排放限额越严格,碳汇需求的市场就越大。

(二)供给分析

从现代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提供碳汇的主体主要是“理性人”,他们的目的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在国际相关规定以及一些政策的推动和鼓励下,森林资源的拥有者或者是经营者会选择增加碳汇服务的供给,这样,碳汇林的商品性价值开始出现。在林业碳汇市场下,碳汇的供给主要受三方面的因素影响:第一是森林资源的禀赋以及造林的成本。第二是林业产品价格以及采伐的成本。第三是土地的价格以及相关的政策等。这些因素共同影响了碳汇供给,所以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掌控。

(三)碳交易市场

要进行碳交易市场的构建,必须要把握其核心内容,即碳排放权市场。在碳交易市场的成熟性表现中,突出的一点是组织机构的完善性。近年来,随着减排压力的日渐增大,不仅在国内,国外也在积极的进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组织形式拟定,目的就是要建立具有规范化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市场的筹建中,政府在其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所以除去必要的法律法规市场规则,产权的规模界定、信息传播等方面也是需要考虑的重点内容。通过市场因素的综合掌握,碳交易市场才会更有秩序性。

三、发展林业碳汇市场的有效对策

(一)积极探索碳汇林业的实现平台

为了发展林业碳汇市场,积极的进行碳汇林业实现平台的构建意义重大。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平台实现从两方面进行;第一是为企业构建提前存储碳信用的平台。通过这样的平台构建,可以有效的落实“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从而推动碳汇林业的进一步发展。第二是促进碳交易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交易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可以使得市场运行更加的完善,这样,在市场平台中进行林业碳汇的交易,碳汇市场的活力会被有效的提升。

(二)森林碳汇外部效应内部化

从林业碳汇的特性来看,其属于非常典型的公共产品,具有非常明显的外部性特征。而要将碳汇市场中表现出来的外部性问题进行彻底的解决,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就是进行林业碳汇的市场化问题解决。利用市场机制,将林业碳汇的外部性问题进行内部转化,这样就可以在兼具效率和公平的基础上实现问题的解决。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进行森林碳汇外部效应的内部化主要通过两个渠道:第一是将森林生产的碳汇产权进行明确,这样就可以将森林碳汇作为交易商品推向市场。第二是需要有利的政策导向和支持。通过政策的导向作用和大力度的支持,森林碳汇实现内部化。

(三)加快森林碳汇的金融创新

加强森林碳汇的金融创新也是森林碳汇市场有序发展的一项重要对策。加强森林碳汇的金融创新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第一是强化补贴制度的完善。林业碳汇在市场中属于较短缺产品,但是目前的价格却相对偏低,所以为了保证碳汇市场的发展,政府积极的利用补贴制度的完善来实现其林业碳汇的价格维持意义重大。第二是建立绿色碳汇基金,从而强化全社会的参与。通过这样的措施,可以有效的推动节能减排活动的开展。第三是要充分的发挥金融机构的专业性力量,从而为碳汇交易市场提供风险管理等金融服务。结束语:碳汇市场对于现阶段的经济发展而言有着重要的作用,积极的分析碳汇市场的要素与未来发展,可以更好的掌握其与林业经济的关系,从而强化二者的相关性发展。

作者:王冠华 单位:上饶市广丰区林业局

参考文献:

[1]杨光.碳汇市场对林业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J].法制博览,2016,28:232+194.

[2]沈月琴,曾程,王成军,朱臻,冯娜娜.碳汇补贴和碳税政策对林业经济的影响研究——基于CGE的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15,04:560-568.

碳汇交易范文篇9

全球变暖指的是在一段时间中,地球的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现象。近一百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的看为上升趋势。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1981至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一百年前上升了0.48℃。根据IPCC的气候模型预测,到2100年为止,全球气温估计将上升大约1.4℃至5.8℃。气候变暖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国际共同合作。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继《京都议定书》之后,哥本哈根会议为达成国际合作,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带来一线希望。

一、落空的哥本哈根会议

(一)哥本哈根会议的概况

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的全称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已于2009年12月7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为期两周。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和其他官员们参加了本次联合国气候会议,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这是继《京都议定书》后又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球气候协议书,毫无疑问,对地球今后的气候变化走向产生决定性的影响[1]。会议最终将全球气温升幅限制在摄氏2度以内。提出全球减排目标,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应尽快封顶,但无定下年限。要求各国在2010年2月1日前,向联合国提出2020年减排目标,但未提及2050年减排目标。所有新兴经济体必须自我监察减排进度,并每两年向联合国汇报。国际人员可以在不损害国家主权的前提下进行监督观察。未来三年内发达国将提供300亿美元,当中欧盟、日本及美国将联合出资252亿美元。在实际延缓气候变化举措和实行减排措施透明的背景下,发达国家承诺在2020年以前每年筹集1000亿美元资金用于解决发展中国家的减排需求。这些资金将有多种来源,包括政府资金和私人资金、双边和多边筹资,以及另类资金来源。多边资金的发放将通过实际和高效的资金安排,以及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提供平等代表权的治理架构来实现。此类资金中的很大一部分将通过哥本哈根绿色气候基金来发放[2]。2009年12月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结束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已收到55个国家递交的到2020年温室气体减排和控制承诺,这些国家温室气体总排放量占目前人类总排放量的78%。

(二)我国期望下一个“哥本哈根会议”的来临

我国正处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能源结构以煤为主,降低减排存在一定的困难,但始终坚持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重要的战略任务。在发展的过程中高度重视全球的气候变化问题,并一直坚持减排立场,同时也期望发达国家不要强制剥夺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权利。根据《京都议定书》确定的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我国在人均GDP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条件下,通过研发新工艺、开发可持续的清洁能源,尽力节能减耗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目前,我国是全球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也是世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可见,我国已经以减少碳排放的实际行动承担起了减缓全球性气候变化的“共同责任”。在本次哥本哈根会议中,我国也同样采取了积极应对态度。我国在不接受强制减排义务的前提下,已经承诺自主确定的减排行动目标并不附加任何条件,也不与任何国家的目标挂钩。虽然哥本哈根会议最终没有达成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会议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迈进了一步。各国更加积极的表示促进全球气候合作的意愿,并期望尽快促成下一次“哥本哈根会议”的召开。

二、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法律存在的问题

(一)温室气体尚未纳入法律规制范围内

大气中具有温室效应的某些微量气体,包括CO2、CH4、N2O等30余种。其中,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也是生物正常生命活动的最常见的代谢产物。由于人类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从1860年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前后迅速上升,至1950年前后,上升曲线已几乎成直线态势。二氧化碳含量从一千年前的280PPM(每一百万份中占一份),上升至两千年前后的360PPM,升幅高达28.6%。全球的平均气温从1860年到2000年这短短140年间,已上升接近1℃。但至今为止,温室气体尤其是二氧化碳,在我国法律上并没有明确定位为污染物。

(二)我国国内碳排放交易尚不具备市场化的基础

碳排放交易,即碳汇交易,是基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对各国分配二氧化碳排放指标的规定,创设出来的一种虚拟交易。即因为发展工业而制造了大量的温室气体的发达国家,在无法通过技术革新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对该国家规定的碳排放标准的时候,可以采用在发展中国家投资造林,以增加碳汇,抵消碳排放,从而降低发达国家本身总的碳排量的目标,这就是所谓的“碳汇交易”[3][4]。碳汇交易应有其相应的交易基础,同时受到政策和法律的指引。在严格的法律意义上讲,目前碳汇等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参与主体应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缔约国,因而碳汇交易的主体是国家。国内企业尚不具备碳汇交易的主体资格。同时,由于我国不承担强制减少碳排放量的义务,尚不具有建立国内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基本条件。

(三)缺少对碳汇林的法律保护

联合国规定,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购买节能减排指标,需经联合国认定,方可卖给西方大企业冲抵他们的减排指标。目前,联合国只规定了在三大类别的项目之间进行碳排放交易,一是甲烷的回收利用。二是用可再生能源替代不可再生能源。三是绿化工程。要实现碳排放交易,首先要明确总体的碳排放量,其次要将企业用于冲抵碳排放量的方式转化为可以准确测量的具体形式。如,建造碳汇林。我国的森林虽然较丰富:“要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的目标”。但是,目前国内的对于碳汇林的保护仅停留在政策方面,与其配套的法律制度尚不完备。

三、完善我国碳排放法律制度的建议

(一)温室气体应纳入法律规制范围内

温室气体是国际减排义务要求主要对象。因此,我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过程中,应明确将温室气体纳入法律规制的范围内。在这方面上海、江苏等地做出了初步尝试。根据《浦东新区环保市容局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档审批报告(金)(一)(暂行)》的规定,建设项目产生的二氧化残、粉尘、烟尘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不许控制在浦东新区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针之内。2007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判决中认定二氧化碳属于污染物质,应受到美国《清洁空气法》的调整[5]。可见,将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列为大气污染物,已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同。综上所述,我国应在法律规制中明确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属于大气污染物,为落实我国在哥本哈根会议中的承诺:“自主确定减排行动目标且不附加任何条件,也不与任何国家的目标挂钩”奠定基础。

(二)构建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法律体系,扩大交易主体范围

近年来,随着国际社会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并动员各国积极采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尤其是《京都议定书》签订之后,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日益蓬勃发展,碳排放交易市场的规模也迅速扩大,各国纷纷建立了自己的碳排放交易市场,为国内的清洁发展机制项CDM所产生的碳减排量以及相关衍生品提供基础和平台。但至今我国并不承担减排任务,暂时不需要建立国内私权利主题间减排交易平台。根据国际法相关规定,碳排放等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参与主体应是国家。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运作后,其法律经验也可扩展到国内的碳排放交易。如我国的电力行业建立火力电厂二氧化碳排污交易。我国已经着手开展温室气体排放许可管理的建设,包括组织管理机构、许可证发放、排放权交易机构等。在《大气污染防治法》中也有相关规定。本次哥本哈根会议中我国并不承担强制减排的义务,但是在未来的国际谈判中,作为世界上碳排放量大国,我国很可能会承担相应的减排义务。因此,我国现在应该采取主动,根据我国国情,积极构建我国的碳排放交易制度,将碳排放交易主体扩大到企业以及个人。2011年11月11日公布的《气候变化绿皮书》指出,“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了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这是政府首次在部级正式文件中对国内碳市场进行表态。这也为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建立提供了政策支持。另外,实施清洁发展机制(CDM)造林和再造林碳汇项目,可为我国林业发展引进国际资金,也有助于推进我国林业发展的机制创新。

(三)完善我国对碳汇林的法律保护

应对气候变化的生态功能有偿化,需实现森林碳汇产权化,并完善我国对碳汇林的法律保护。首先,宪法应明确环境容量资源即碳汇林归国家和集体所有。其次,在物权法中应增加关于碳汇林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具体规定。第三,建议在《环境保护法》、《森林法》中,增加有关林权及森林碳汇交易制度的内容。综上所述,我国应从宏观政策导向到法律制度保护,实现我国发展森林碳汇建设。这是我国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自愿减排承诺的具体行动。

碳汇交易范文篇10

国际碳交易市场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6-2000年,第二阶段从2001年至今。在第一阶段,碳交易主要发生在非京都市场,即自愿市场或零售市场。交易数量呈现不规则的波动,没有明显的规律。年最大交易量是在1996年,约4000万吨二氧化碳;而年最小交易量是在2000年,约1400万吨二氧化碳。在第二阶段,碳交易由非京都市场向京都市场倾斜。非京都市场包括自愿实施的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强制实施的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温室气体减排体系(GGAS)和零售市场。京都市场主要是由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ETS)、CDM市场和JI市场组成。出现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在于,减缓气候变化的国际责任已达成共识,京都规则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欧盟排放交易体系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区域碳市场,交易量和交易额均居全球首位,欧元也成为全球碳金融市场上主要计价结算货币。国际碳市场的交易情况如表2。

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现状

我国碳交易市场从清洁发展机制开始启蒙,通过自发进行自愿减排交易,开始摸索一条中国建立碳交易市场的道路,但是目前还处在萌芽阶段。2008年,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能源环境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相继建立。目前中国已经有几十家以“碳交易”为内容的交易所建立。这些交易所开始尝试中国的自愿碳交易,以企业自发的行为来推动中国碳交易市场建立。2011年底,中国政府明确表示要建立总量控制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虽然近年来,我国自愿碳交易量和交易额有所突破,但仍只在全球碳市场中占很小的比例。为了更好地服务“绿色”项目,适应企业、项目的特殊性,为其提供资金支持,促进开发低碳产品企业的发展,我国当前的碳基金主要以“绿色信贷”为主,这也是目前这些项目资金的主要来源,它们发展的进程依赖于这些碳金融产品的实施力度。而这些碳金融产品的实施情况,又会受到当时的经济环境和国家政策的影响,进而影响到这些项目的开发。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和国内复杂经济形势影响,近年来,我国一直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央行从2011年开始连续11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4次提高存贷款利率。目前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为21%,贷款基准利率高达6.31%,不断提高的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使银行的可贷资金大量减少,同时还严格控制贷款规模、贷款比例,使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难度加大,严重影响到开发低碳项目的企业资金规模,进而影响到处于起步阶段的低碳产业的发展。目前,国内针对碳基金的研究在国内已引起一定的重视,一些学者通过对国外碳基金的研究,认为碳基金是碳汇基金的简称,它是一些国际金融组织为推动国际碳交易活动,实施一些合适的项目推动全球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和增强碳吸收汇的行动而专门设立的融资渠道,碳基金具有基金专用性的基本特征(支玲等,2009)。碳基金,国际上通常指清洁发展机制下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的专门资金。碳基金是国际碳市场投融资的重要工具和主要交易主体之一(黄孝华,2010)。碳基金的基础在于碳排放权的交易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碳金融市场。支玲等(2009)在对中国绿色碳基金的研究中,提出了绿色碳基金的六个渠道:国家出资、吸收国外资金、企业投资、个人出资、征收温室气体排放税和发行生态。这虽然是针对林业领域的碳基金做的研究,但对具有相同性质的碳基金也是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的。雷立钧,梁智超(2010)通过对商业银行较高管理水平和透明度等优势的分析,认为商业银行应该主动创建碳基金。此外,一些媒体也对碳基金的筹资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章升东等(2007)通过对世界银行碳基金的研究,认为世界银行碳基金扮演的是一个中介服务的角色,世界银行利用其自身影响力,吸引了相当数量的资金和项目,并作为委托方,成功地连接了买方和卖方。黄孝华(2010)则主要是从个体碳基金的微观层面对碳基金运行机制进行了分析。他认为碳基金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组织的契约机制、项目的决策机制、风险的控制机制和资本的退出机制。崔利平(2007)就认为我国发展低碳基金需结合我国目前节能与环保基础条件比较薄弱的国情,使其既具有投资CDM功能,又有投资节能与环保产业的功能。鄢德春(2010)以对世界银行碳基金运作模式的研究提出我国发展政策性碳基金应主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第一,发起设立系列碳基金满足不同地区和产业部门的需要;第二,为可持续发展和促进技术转让提供激励机制;第三,针对金融机构的能力建设,打造卖方金融产业链。但鲜有学者结合中国货币政策变动带来的冲击来探索新型碳基金的构建,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建立一个新型的碳基金,这种碳基金是建立在高通胀和紧缩的货币政策背景下,在国家的支持和银行、企业的参与下,结合地方发展特色的一种新型资金融通模式,减小货币政策对资金信贷的影响,保障低碳产业的资金来源,解决低碳产业发展的资金不足问题,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货币政策变化对碳基金发展的影响

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其调控作用可谓是举足轻重。宽松的货币政策是通过增加货币供给来拉动总需求,促进经济增长。而紧缩性货币政策则通过削减货币供给增长以降低总需求。2007年以来,我国为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下滑到2010年为应对流动性过剩带来的物价上涨,再到2012年初为“保增长”之目标,政策当局频频调整货币政策的方向和力度。特别是在金融危机、货币政策持续收紧、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等压力下,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加剧以及民间融资利率的攀升,中小企业“倒闭潮”意欲来袭的背景下,再度引发了货币政策松紧的争议。同样的,我国碳基金的发展也不可避免地会受货币政策的影响。第一,实体经济投资环境的恶化。由于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仍不够成熟,基础薄弱,其表现在碳基金储备明显不足,而且碳金融是以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为导向,支持低碳产业的长远发展,短期来说并不能取得良好的回报。碳基金的发展必须依托强有力的实体经济基础。然而受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影响,我国经济当前面临着投资环境的恶化和产能过剩两大问题。紧缩的货币政策被认为是投资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实体经济发展不振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我国碳基金的发展。第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结构的不合理。由于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始终是追求利润最大化,金融机构对待碳金融的态度还不够“积极”,在中央银行要求收紧银根的情况下,我国的商业银行更加倾向于把贷款发放给国企和央企,很少将资金用来发展低碳经济。第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影响了碳基金发展。在凯恩斯的利率传导机制中,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影响着市场利率水平,从而影响着企业的投资水平,而最终影响到总产出水平。还有在信贷传导机制中,在我国国家实际上控制着大多数的信贷资源,由于公有制与非公有制企业的问题使得金融资源的配置达不到帕累托最优,从而这些因素都在影响碳基金的发展。

新型碳基金的构建设想

目前国际上建立的碳基金是在大的经济环境下产生的,尚没有根据国家实施的货币政策而建立的与之相匹配的碳基金。本文构想的新型碳基金考虑了目前我国的通货膨胀压力以及国家采取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对我国银行信贷规模和比例的影响,特别是“绿色信贷”的实施受到限制而提出来的,以解决低碳产业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减小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影响,保障低碳产业的资金来源,促进低碳产业的开发和资源利用率的提高,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同时,本文在考虑到政策建议的时效性的同时,也涉及到了碳基金这一新兴业务对促进低碳产业的长远发展的深化建设。该种碳基金的融资机制是采用政府出资设立、银行与企业参与并考虑地方发展特色的方式进行融资的,也符合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一)融资机制碳基金的资金来源决定了碳基金的组织形式和主要目标,也是基金类型区分的主要依据。目前根据资金来源不同可分为国家碳基金、企业碳基金、银行碳基金、碳汇投资基金等。由于政府是发展碳基金的主体,银行和企业是重要的参与者,因此新兴碳基金应更好融合各方利益,三方按合理比例出资。同时,要适当考虑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和货币政策的变化,采取更为灵活的出资方式,可采用政府主导、银行与企业参与并兼顾我国各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逐步引进市场机制。(二)监管机制我国碳基金项目刚刚起步,是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基金的分支之一,实施时间不算长,发展低碳经济进入我国比发达国家晚,碳金融的发展也较为缓慢,碳基金作为金融创新,想要不断地发展与壮大为低碳产业更好的服务,离不开法律法规的支持。因此,我国必须建立一套严格的管理方法和制度,确保碳基金得到合理、有效地利用。一是碳基金获取资金前必须提交相关的工作计划和优先领域说明,通过政府审批后方能付诸实施。二是需要制定碳基金定期执行情况报告,每年对其进行一次全面评估,并向有关政府部门汇报。三是碳基金管理成员要求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成员的组成来自政府部门、企业界和学术界,以此来保证管理层在各方面的声音,这不仅确保政府基金运营效率,同时保持监督。(三)评估机制对碳基金实施的项目固定或增加的二氧化碳量进行有效的监测是检验碳基金是否达到预期目的的重要依据。新型碳基金评估应从经济成本等角度,对低碳项目发展前景进行短期、中长期的综合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