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易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17:56:37

碳交易

碳交易范文篇1

关键词:京都议定书;碳交易市场;清洁发展机制;碳中和;碳达峰

如今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成为焦点,如何应对气候变暖并有效减少碳排放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世界银行的年度报告《2018年碳定价状况和趋势》概述了全球现有和新兴的碳定价措施,其中全球都在实施的减排措施即碳排放交易市场,碳排放交易市场是指通过碳排放权交易的方式所建立的市场。世界各国许多学者都在全面研究探索碳交易市场,即以交易机制、分类、交易工具为主要研究对象,但由于我国较晚进行碳交易市场的建设,导致丧失在全球碳交易市场的定价权和主动权。有关数据显示,我国的碳交易价格每吨低于印度所售价2~3欧元,同时碳交易价格远低于欧洲二级市场价格。为数不多的企业作为主体参与碳排放市场的交易,但是大部分企业的分布较为零星,并未集中在同一城市或具体的行业。企业参与市场交易的方式往往通过以与境外的买方进行商业往来应对市场的需求,有关的信息尚未完全透明化。由于目前存在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处于半透明且分散的状态,因此中国企业在交易往来中居于不利地位。碳交易市场的定价权与权贸易量、建立统一碳交易平台紧密相关。因此,本文对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现状、困境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完善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建议。

1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现状

为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承诺,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启动线上交易,我国正式步入“碳经济”时代。全国的碳排放交易市场总成交量截至2021年8月11日为646.183万吨,总成交金额为3.261亿元,成交均价为54.15元/吨。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从2002年8月至今主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2002年8月正式核准《京都议定书》至2012年,我国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处于CDM项目阶段。2004年6月,我国出台了《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暂行办法》法规。继对上述的法规进行修订之后,我国于2005年10月颁布了《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2005年1月,北京安定填埋场填埋气收集利用项目作为第一个“清洁发展机制(CDM)”试点成功。2005年6月7日,内蒙古腾辉锡勒风电项目作为我国第一个获得CDM执行理事会批准的CDM注册成功。我国的CDM项目在各领域不断拓展,2005年CDM执行理事会批准的项目为3个;2007年,我国获得CDM执行理事会批准项目不断上升至113个;2008年,我国获得CDM执行理事会批准项目上升至总计222个。第二阶段:2013—2020年,我国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深圳、福建八省市进行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处于区域碳排放交易试点阶段,在上述区域内的碳排放总量与强度控制方面取得明显的效果。2011年,我国发改委决定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及深圳7个省市先后作为碳排放权交易的试点地区;2013年6月—2014年6月,上述决定的试点地区陆陆续续启动碳排放权交易;2016年,福建省作为又一新的试点地区。我国7个省市进行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开市以来,碳交易市场成交额不断上升,截至2020年,中国碳交易市场成交额自2014年的4.89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12.6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7.2%。第三阶段:我国自2021年开始建立全国碳交易市场,将电力行业纳入其范围内,处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设阶段。我国在2020年11月20日颁布了《2019—2020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实施方案(发电行业)》,确定了纳入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企业与配额的分配方法;同时,在2021年1月5日颁布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全国进入碳排放交易的实施阶段;2021年7月,启动发电行业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交易。

2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困境

我国在碳排放控制方面做了一些研究,但碳交易市场体系想要蓬勃健康发展,就要努力对现有的缺陷不断完善。并且,我国目前只有针对二氧化碳排放进行治理的阶段,不包括其他温室气体的交易,如一氧化二氮、甲烷和全氟化碳等温室气体。因此,我国在碳排放交易市场方面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本文对以往的发展建设过程进行研究分析可以得出,我国目前存在以下明显问题。

2.1碳排放交易市场结构、产品单一

碳排放交易市场结构不科学、碳交易产品类型单一是目前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中主要存在的难题。根据国际碳排放减排机制可以将碳排放交易市场分为配额型碳交易市场和自愿型碳交易市场,但是我国现有的可供交易的碳配额主要掌握在控排企业中,碳排放交易市场缺少流动性,交易量也不密集。碳市场结构和碳交易的出发点主要是合同的履行,因此对交易的激励和其他市场参与者的潜力较小。同时,参与碳交易市场的仅有单一市场交易产品——二氧化碳,而芝加哥气候交易所自成立以来已经将二氧化碳、甲烷等6种温室气体减排纳入交易市场的范围。

2.2碳交易市场信息披露未完全

我国主管部门能否对碳交易市场进行有效的管理,碳交易市场活跃度能否提高,与碳交易市场的重要信息能否及时有效地披露息息相关。目前,碳交易市场的信息并未进行完全披露。我国建立碳交易市场的过程中,碳交易市场有关的信息主要是中国和各省区的碳交易网络组成的,碳交易市场信息披露不完全的原因来自政府网站。碳交易市场信息是公开的,但行业中的企业名单并不完全公开。由于信息披露不充分,市场参与者无法获得完全准确的信息,因此纷纷放弃相关的交易,上述种种对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前景影响很大。

2.3碳交易市场监管存在漏洞

就全球市场而言,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稍晚,由于尚未完全发展的原因,许多的纰漏在市场监管方面接连出现,例如内蒙古鄂尔多斯高新材料有限公司虚报碳排放报告案的发生。首先,碳排放量的检测技术并未发展成熟,同时未制定统一的排放量监管机制,以上出在企业之间的市场纠纷很难进行有效的界定,且未制定相应的行业标准。其次,目前并未制定贴合实际情况的监管。最后,审批的相关程序相当繁琐,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物资,容易导致权力寻租的不良后果。

2.4现有的碳配额分配方式单一

如果要实现碳排放交易市场,就离不开符合现在经济发展的配额分配方式。我国目前的配额分配方式是比较单一的,即以免费的方式集中进行分配,虽然在个别地区存在小规模的拍卖情况,但是占总配额分配方式的比例并不高。我国现存的配额分配是以历史排放法为主,基准线法为次要的配额分配方式。历史排放法的计算是以排放主体历史排放量、排放强度为内容得出碳排放配额。历史排放法显然具有明显的缺点,即控排企业的历史碳排放总量越大,就可以拥有越多的排放配额,但是先前自主进行减排的企业相较上述企业,获得的免费配额明显减少。

3完善中国碳交易市场建设的启示

我国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尚未完全成熟,在现有的交易市场中,企业基本上通过国家、地方环境管理部门及政府牵头实现碳排放权的交易,政府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市场无法发挥力量和作用。在目前的大环境中完成的自由交易是低效的,可供企业选择交易标的的范围较为不足,同时存在市场进行交易时的价格不透明、可比性低、交易成本居高不下的问题。因此,需要不断完善碳交易市场的建设。本文将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对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的对策。

3.1推进建立完善的碳交易市场

先以北京环境交易所等7个试点碳交易市场为起点,在全国各省市推进,从而达到建立完善的全国性碳交易市场的结果。通过对各省市截然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现状、能源消耗累计总量、历史排放标准等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考量,出台与各省市实际发展相切合的完善的碳交易市场政策。但是由于各省市的“高排放”和“高耗能”产业分布情况各不相同,应以此类产业为重点,加快各省市“高排放”支柱产业的转型发展。只有对碳交易市场的功能与作用不断完善,才能调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的活性,最终实现我国碳交易体系建设的新巅峰。

3.2健全碳交易市场监管机制

首先,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设离不开政府各部委和各行业,因此出台相关的法律是碳交易市场进行监管的最佳选择,从法律层面为实现碳交易市场的监管机制发展提供保障,集中对总量计算、分配方式、交易规则、市场参与者、惩罚等方面进行规定。其次,集中力量培养碳交易市场基础建设人才,加强具有核查数据和报告机制能力的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严格的市场准入和除名机制,强化入市资质,才能加强核查工作的透明度和权威性。最后,推进碳交易市场信息公开制度的发展,强化相关信息的透明度,达到良好的碳交易环境的目的。

3.3设计符合实际的碳市场配额分配方式

我国现适用的碳排放配额方式严重影响了碳减排成本的承担者和交易后受益者的发展,合理设计出符合实际的碳市场配额分配方式是重中之重。在碳市场建设初期,目前我国的碳市场配额分配方式设计是符合实际社会经济发展的免费发放方式,且以发放免费的配额方式为主,面对今后的碳市场健康发展,以拍卖的方式进行配额分配将会是促进碳交易市场发展的强有力药剂。从碳交易地区试点减排过程的探索,慢慢摸索出合理科学的配额分配机制道路。

3.4创新碳金融交易产品

在对我国试点地区的碳交易市场不断改进和完善之后,纳入碳交易市场范围的产品日益增多。北京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就是最好的证明:在以原有单一的金融交易产品碳配额的基础上,还新增了如林业碳汇、碳减排量节能项目的金融交易产品。但是全国的碳交易市场除了北京之外,碳市场中的碳金融交易产品类型较为单一,缺少风险对冲、套期保值的能力,衍生出如碳期权、碳期货等金融创新交易产品才能达到碳交易市场产品多元化的理想状态,丰富了碳市场金融工具才能不断促进、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4结语

中国能否参与建设全球碳交易市场的问题涉及中国未来几十年会不会走在全球发展的前沿以及在碳定价权上的掌控力,中国会不会具有实现低碳经济发展调整的国家能力,碳交易市场的未来将会是降低行业碳排放量强有力的工具。我国必须加快完善碳交易市场制度的建设,尽快出台并颁布完善的法律法规,通过调动研究和金融机构的积极性,针对碳金融产品开发进行整合。同时,加快确定国家碳交易市场定价权的国际交易标准,推动全国碳交易产业链从低端向高端产业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文娟,张雷.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分析[J].企业科技与发展,2021(10):110-115.

[2]雷立钧,荆哲峰.国际碳交易市场发展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4):33-35.

[3]张振龙.碳交易对新能源融资租赁业务影响分析[J].能源,2021(11):68-70.

[4]史丹,李鹏.“双碳”目标下工业碳排放结构模拟与政策冲击[J].改革,2021(12):36-38.

[5]李栋.绿色金融如何助力实现碳中和[J].债券,2021(3):47-48.

[6]胡安俊.我国“六大高排放产业”与碳达峰研究[J].中国能源,2021(8):63-65.

[7]张文晶.加快低碳转型助推“十四五”绿色发展[J].金融博览,2021(7):51-52.

[8]刘向东.切实发挥绿色保险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赋能作用[J].金融博览,2022(2):53-55.

[9]蒋洪强,曹东,李勃,等.从大数据角度看中国共产党绿色执政理念的变迁[J].中国环境管理,2021(5):18-21.

[10]程侃.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福建力量[J].海峡通讯,2021(5):38-40.

[11]李平沙.以科技创新绘制中国碳中和蓝图: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金涌[J].环境教育,2021(5):14-16.

碳交易范文篇2

(一)碳交易试点工作奠定了我国碳交易服务业的市场基础

2011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深圳、重庆、湖北7省市开展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目前,各地区的试点工作已经全面展开,并积极建设交易平台,培育第三方咨询、审核等碳市场服务业。2013年,深圳、上海、北京、天津、广东均正式启动了本地区的碳交易。区域性碳交易市场的建立,将快速推动当地碳交易服务业的发展,推动遵约企业和碳交易服务机构之间的联动,加强各地碳交易服务机构之间的协作,实现产业的整合发展。

(二)政策环境为碳交易服务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目前,我国已出台《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各试点省市也根据《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和《“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制定了地方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实施方案和碳交易管理办法等地方规章,深圳和北京还出台了规范碳交易的人大文件,实现了区域碳交易服务活动的有法可依、有规可循。

二、我国碳交易服务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国家层面立法相对滞后

目前,我国尚未出台碳交易有关的国家法律法规,法律制度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试点工作和碳市场履约机制对企业的约束力,影响了碳交易的活跃程度和碳市场的整体效果。

(二)碳排放数据采集困难

碳排放数据是碳交易的基础,也是碳交易服务业的核心业务之一。目前,我国尚未出台国家层面统一的统计核算标准,各试点均自行开发,数据口径不一,影响了今后全国碳交易市场体系的统一。

(三)交易模式受到限制

国务院在2011和2012年为清理整顿交易机构,出台了有关规定,包括《国务院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的决定》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的实施意见》等,其中对碳排放配额交易,规定不得以集中竞价、电子撮合、做市商等集中交易方式进行,限制了碳排放权交易的模式,难以实现连续交易、形成线性价格,不利于发挥市场的价格发现和资金流动融通作用。

(四)激励约束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国在引导碳市场形成、鼓励开展碳交易的激励和约束政策还不够完善,企业开展碳交易内生动力不足,难以发挥碳交易机制对促进企业减排的推动作用。

三、对加快我国碳交易服务业发展的总体设想

(一)基本原则

发展碳交易服务业应围绕建设生态文明主题,适应新形势下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要求,将发展碳交易服务业作为新兴服务业的重要内容,遵约以下具体原则:一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原则。以市场化为导向,建立碳排放交易机制,培育壮大碳排放交易市场,鼓励开展基于市场机制的碳排放交易,促进碳交易服务业发展。二是强化激励政策引导原则。通过制定完善激励政策,支持建设碳排放交易平台,完善碳交易配套制度,引导市场主体增强碳交易的内生动力,壮大碳交易服务业规模。三是加强制度标准规范原则。加快建立统一的碳交易制度、标准,加强碳交易服务业监管,强化行业自律,规范碳交易市场行为,促进碳交易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四是统筹国内国外资源原则。在充分用好国内政策和资源的基础上,注重学习借鉴国外碳交易先进经验,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理念,逐步建立符合国际准则的碳交易市场体系。

(二)发展重点

1、建立交易平台制定交易规则,具体包括设计产品、交易模式与流程,配额注册登记、交易产品挂牌、信息披露、配额交易、交易结算、会员管理等方面的详细制度。建立交易系统,具体包括撮合系统、信息系统、资金管理系统、数据传输系统和风险控制系统等的内容。通过配置充分满足交易和灾备要求的软硬件设施,建设严密的交易和风险防控体系,最终实现交易系统与登记簿、资金第三方存管系统的对接,具备开发服务于政府碳减排目标和市场定价机制需求的交易产品的能力。2、建立登记注册系统登记注册系统是碳交易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碳配额的确权中心和管理中心。为碳交易配额的生成、分配、存放、交易和流转提供载体,实现了配额的确权和固化,从权属上保障了配额交易的合法性和安全性;企业通过查询持有配额数量变化,管理自身碳排放,通过注销配额完成碳排放履约。具体功能包括:账户管理、配额管理、减排量信息备份、企业排放数据管理、企业合规监管、配额确权、统计分析及信息等。3、建立核查验证体系按照保守性、透明性、可比性、确定性和经济性原则,依据政府批准的碳减排核算方法,建立真实客观、能够实现可监测、可报告、可核查的第三方核证支撑体系,同时为降低收集处理数据的成本,开发碳排放主体排放情况在线报告系统。4、培育交易主体通过规范交易行为,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培育碳交易参与主体,促进政府主管部门合理下达减排目标,推动交易经纪机构活跃规范交易,鼓励金融机构和个人参与交易,确保排放权企业完成政府下达的减排目标。5、建立咨询服务体系通过建立完善的咨询服务体系,充分调动碳交易上下游产业链资源,包括市场交易咨询顾问、减排项目咨询顾问、核证核查培训咨询服务等,以完成减排目标为前提,在碳交易全产业链中,最大化利用市场手段实现资源分配。6、建立金融支撑体系搭建金融支撑服务平台,鼓励金融机构为碳交易市场提供流动性的同时,通过碳交易确定交易标的物权价值,积极探索形成低碳金融服务模式。

四、政策建议

(一)加强法规制度建设

加快推进应对气候变化立法进程,为开展碳交易、发展碳交易服务业提供法律支撑。在总结碳交易试点工作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国家层面的碳交易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碳交易主体、程序和规则,构建标准统一的碳交易平台。加快建设碳交易登记注册系统,并加强与碳交易平台的衔接。尽快企业温室气体核算方法和报告指南,为开展碳交易提供依据。探索形成有利于促进碳交易的价格调节机制,增强政府对碳交易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

(二)建立财税金融扶持政策中央财政设立碳交易服务业专项资金

支持碳交易所按照统一标准建设交易平台,完善碳交易市场配套体系,提升碳交易服务能力。研究建立促进碳交易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扶持政策,对碳交易主体、交易平台、经纪机构开展碳交易给予一定税收优惠,降低各参与主体的核证和交易成本。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根据碳交易特点,开发碳金融产品,创新金融服务。积极引进外国政府和国际组织优惠贷款和赠款,加大对碳交易服务业的支持力度。

(三)完善统计核算标准,培育第三方核证机构

制订完善碳减排、核证、交易等相关标准,引导碳交易规范有序开展。引导碳交易市场主体配备合理的能源计量器具,加强碳减排的计量统计。制定国家层面的第三方碳减排核证机构管理办法,明确机构设立条件。建立第三方碳减排核证工作机制,完善相关程序,确保核证公平公正。

(四)加强宣传培训和交流充分利用各类媒体

碳交易范文篇3

关键词:碳交易;碳履约风险;碳资产管理

在节能减排的大背景下,碳市场作为一个新兴市场,交易的产品主要是碳配额和碳排放权,控排企业能否完成履约责任和减排义务受相关政策、配额量、碳价等多种因素影响。为了实现减排的大目标,不仅碳市场本身要不断改进和完善,而且企业也应该意识到可能面临的履约风险,加强对碳履约风险的管理,按时完成碳履约目标,提高自身的低碳竞争力。

一、控排企业碳履约表现

履约是指参与企业足额清缴或注销自己的碳排放量,各试点地区的重要排放单位,需在当地主管部门规定的期限内,按实际年度排放指标完成碳配额清缴,通常以一个自然年为周期。当企业碳配额不足时,可以通过购买市场上流通的碳配额或购买不超过政府规定额度的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上缴给政府。如果企业已有配额量与CCER之和低于经审核的实际碳排放量,企业面临不能完成履约任务的风险,即碳履约风险。企业可通过参与市场交易购入碳配额的方式完成履约,但考虑到购碳成本和违约惩罚,企业可能会选择违约交罚金。控排企业能否完成碳履约与企业的碳管理体系、节能减排技术、碳配额、碳价等因素有关。此时,重点查找未完成履约目标的控排企业资料,分析其面临的碳履约风险及碳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相关研究成果可为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工作、完成碳履约目标提供借鉴。从我国各个试点碳市场的未履约情况看(如表1所示),上海、天津、广东作为最早的碳试点城市,企业违约率很低。特别是广东,曾经连续三年均未发生违约。深圳、北京参加交易的控排企业数量较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违约率的降低。资料来源:碳排放权交易蓝皮书:中国碳排放权交易报告(2017)、碳排放交易网总体来看,各地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对控排企业形成了一定的约束力,试点企业主动履约意识在不断增强,各试点违约率表现出不断降低的趋势。

二、控排企业碳履约风险分析

若控排企业面临碳履约风险,会产生额外的履约成本,未按时足额完成履约义务会受到行政处罚。监管部门对于未按时履约的企业,制定了一系列惩罚措施,处罚方式主要以罚款为主,罚款数额将以碳排放权的价格为基准,给企业造成财产损失。除此之外还包括不能享受政府优惠政策、不能享受政府资助、不审批企业项目等。各试点对未按时履约企业的惩罚力度有很大差异,北京市的惩罚力度相对比较大。北京市发改委颁布的《关于规范碳排放权交易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规定》等对未按期履约企业惩罚措施做出了规定,对未履约企业处以市场均价3~5倍罚款。2014年7月,北京也曾对百盛、世邦魏理仕等单位开出碳排放超标罚单,按照当时碳价3到5倍征收罚款,最严重的一家企业面临上百万罚金。天津的处罚力度最低,根据《天津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管理暂行办法》,未履约企业的惩罚仅限于三年内不得享受优先融资服务和相关扶持政策,并未对罚金进行规定。此外,企业未按时完成履约的记录,将会计入其社会诚信体系和绩效考核体系,还会通过新闻报道等方式向公众公布,使其接受公众的监督。这不仅大大地影响了企业的社会形象,也将对企业的商业信用造成打击,这会对其未来的运营、竞争市场地位以及现金流量产生潜在不利影响。

三、企业碳履约风险管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一)未将碳管理事务纳入战略规划。调查发现,大多数企业未建立碳管理体系以承担低碳管理工作,在碳排放总量预估、碳减排潜力和减排成本预估、资金预算以及碳排放检测计划方面都处于未实施过,或有计划暂未实施阶段。建议企业制定碳履约风险应对战略,前瞻性统筹规划管理。在现行潜在的即将实施的限碳政策框架体系之下,研究和制定企业的低碳发展方向和模式,使低碳发展成为企业的自觉行动,科学把握碳信用交易、存储的时机和额度,努力实现企业碳交易收益的最大化。(二)缺少统一的碳管理信息平台。调查发现,大型电力集团纳入全国碳市场的控排企业数量众多,各单位的碳排放核算、碳配额管理、年度履约、碳配额交易、低碳解决方案和碳信息披露等环节涉及的信息量巨大,需要运算的数据量过多,缺少统一的碳管理信息平台,不能高效率、最优化处理碳排放相关数据。建议企业建立统一的碳管理信息平台,整合各环节涉及的信息,方便员工清晰有条理地查阅,也可在平台上设定程序,进行大量的数据运算。(三)缺少碳履约风险预警机制。目前大多数风险预警机制的研究是基于宏观角度,由政府部门将国家碳减排任务进行风险管理,包括对国家、对区域或对项目实施碳风险识别,而企业建立碳履约风险预警机制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建议企业建立碳履约风险预警机制,这应体现在企业战略制定及经营活动的各个阶段。首先,相关人员要正确评估企业内部的碳履约风险,并结合相关政策调整碳履约风险管理方案。其次,需要实时对风险进行动态评估和监控,在风险来临前及时发出预警信号,以便碳管理人员及时找出应对和改进的措施和方法,提前应对,防风险于未然。(四)碳排放管理能力较弱。查阅资料发现,有多家企业虽然经核查未超额排放,但因不了解履约的要求和操作方法,没有按照规定流程上缴配额,最终未完成履约。调查13年未履约名单中的10家企业发现,其中8家未履约企业均已拥有足量配额,认为配额足够即为完成履约,最终未进行配额清缴步骤而被公示。建议企业加强碳排放管理培训,提升管理意识和能力水平。企业碳排放管理人员应熟悉国家碳排放管理工作要求,让企业能独立、准确地完成碳履约管理工作。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必须强化碳风险意识,将碳风险管理作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陈亚男.我国碳市场参与企业履约风险与防控研究[D].天津:天津科技大学,2015.

碳交易范文篇4

[关键词]大气污染;碳排放权;碳市场

2018年1月,国家统计局公布2017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为82.7122万亿元,我国GDP总量突破80万亿元,比2016年增长6.9%。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日渐突显。国内一些中小企业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环境会计甚至形同虚设。为了帮助企业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对碳排放权交易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1我国碳排放交易现状

碳排放权是一种有价值的稀缺资源。碳排放权交易是一种基于环境补偿机制而建设的,将过去的废气等污染物转换为生产者资产的市场机制。换言之,碳排放权交易是给企业设定排放上限,通过配额交易降低减排成本的一种交易制度。它使全社会共同分担节能降碳工作的成本,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使企业从中受益。假设A企业今年减排8万吨,此配额可以出售给需要配额的人,那么A企业将会多一条融资渠道。假设B公司是有害气体排放大户,每年都会面临高额罚款而导致产能受限,但如果其通过购买配额来提高排放限度,就会降低成本提高产能。经过具体专业的前期考量,再经过后期的交易,碳排放量只会减少而不会增加,所以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是积极性的激励约束机制。我国对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的立场相当明确,从限制碳排放直到进行碳排放权交易,碳减排措施正在逐步实施。目前我国已有多个地区成为碳交易试点地区,例如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天津。截至2016年9月,试点的碳市场配额现货交易累计成交达到1.2亿二氧化碳,累计成交金额超过32亿人民币,各试点总体运行尚可,企业履约率普遍较高。尽管各试点地区交易价格波动幅度较大,企业意见较多,但企业和政府都从中获得了不少宝贵经验。参与其中的企业大多能够积极应对,配合试点省市政府的减排计划,通过加强企业自身的碳排放管理建设、完善企业基础台账、加强节能技术改造等手段,有效地控制碳排放量,降低履约成本,确保企业的市场竞争力。2017年是第四个碳排放权履约期,各碳交易试点地区在运转过程中积累了很多有益的经验,各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我国碳市场建设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深圳于2013年率先启动了碳交易,拉开了我国碳市场的帷幕。2017年,全国统一碳排放交易市场正式启动。2018年2月,广州首笔碳排放权交易成功进行。某境外能源公司在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买入10万吨碳排放配额,开启了广州地区首笔碳排放权交易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此笔业务成为广东省和人民银行广州分行推动以“NRA+”为特殊账号开展跨境金融业务的创新举措。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目前正处于初级阶段,极其成熟活跃的碳排放市场还没有形成。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会走向成熟阶段,交易机制将会更加完备。

2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存在的问题

2.1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法律体系不健全,政策执行力度不够。健全的法律法规以及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是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能够进行良好运行的保障。我国目前处于碳交易的初级阶段,是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明确奖惩措施、增强执法力度的最合适阶段。虽然目前试点地区如深圳、广州已经制定了部分法律政策,但碳排放权交易法律政策仍不明确,在市场监管方面缺乏约束,相关制度尚未完全规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和交易操作。因此,我国仍需不断结合实际,健全相关法律体系,使政策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为以后建设全国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2.2专业人才匮乏,技术条件落后。目前,我国的碳金融交易仍属于金融类新兴行业,碳交易市场发展缓慢,碳金融产品种类单一,严重缺乏专业人才以及过硬技术;试点地区的交易活动过于局限,无法与国际先进的排放权交易机构进行衔接,排放权交易所的技术条件需要进一步提高。2.3基础信息、数据缺乏,企业积极性不高。我国现有试点虽先后启动了碳排放权交易,看似完成了试点的初步计划安排,但启动都比较匆忙,大部分准备工作做得并不完善,各试点的重要数据大量缺失,管理者无法掌控最真实的排污量以及各种重要信息,使得政府在协调方面面临困难,配额分配具有极大的不准确性。因此要加大奖惩措施,调动企业的整体积极性。2.4碳交易市场存在极大的不公平。公平是碳市场能够保持健康良好运行的首要条件,而我国的碳市场目前还没有清晰完整的奖惩制度和相关政策,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存在着不公平现象。此外,由于各试点地区存在发展情况以及政策制定方面的差异,我国目前的碳市场形成了严重的割裂状态,使得碳市场更加不公平,将会对未来的发展产生非常消极的作用。

3推进我国碳市场发展的建议

3.1建立健全法律体系。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需要强有力的立法支持,以明确交易市场中各方的权、责、利。在原有政策基础上,要尽快颁发相应的碳排放权市场交易法规等具有权威性的法律文件,对交易主体、交易规则、排放限制、数据管理等进行约束,使我国碳交易市场的秩序得到保障。要尽快完善全国统一的碳市场相关交易规则,细化行业范围,建立相应的监测、报告、核查制度,并对拟纳入全国统一碳市场的各个行业采用统一的核算标准。在配额分配方面,由原来的配额免费分配,逐步向完全拍卖过渡。3.2大力培养碳交易相关人才,鼓励碳金融产品创新。我国的碳交易市场处于初级阶段,在碳金融产品方面没有定价权,其原因主要是缺少与碳排放交易相关的专业人员,这导致我国当前的交易市场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因此,我国要制定碳金融发展规划,鼓励金融资本参与到碳金融活动中。金融机构可以对碳金融产品服务、业务运作模式进行创新,这将有助于完善风险管理方式。金融市场可以为碳配额提供专业平台,在一定程度上盘活企业碳资产,提高碳市场的流动性。因此,为了使我国碳交易市场更快、更好地发展,应该加大力度培养专业人才,制定和完善碳金融政策,为碳金融创新提供财政、税务、金融服务等方面的支持,积极推动各类金融机构如银行、保险、证券、基金、互联网金融等参与到碳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中。3.3积极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加大对碳排放权交易的推广。政府对碳排放权交易应该起绝对的引导作用。应加大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支持力度,加深企业对碳排放权的普及程度,使企业认识到我国的碳排放权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大型企业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一些小型公司和分支机构集中在二线城市,三线城市基本上没有符合碳市场主体资格的企业。因此,我国应大力推进三线城市的经济发展,提高监管力度,加快对全国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设。同时,政府应建立健全碳排放权管理机构,建立严格的监测考核体系,建立碳排放权定价机制,并对价格进行调控,引导企业进行正确的交易。

[参考文献]

[1]刘佳,彭珏.我国碳排放权及其交易会计问题探讨[J].财会研究,2012(4):25-27,35.

[2]王艳龙,孙启明.低碳经济下碳排放权会计问题探析[J].经济纵横,2010(12):117-120.

[3]潘家华.碳排放交易体系的构建、挑战与市场拓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8):1-5.

[4]杨凌雁,杨万任.碳排放权交易会计确认与计量属性探讨———基于总量控制及交易机制的思考[J].财会通讯,2012(5):37-39.

[5]许凝青.关于碳排放权应确认为何种资产的思考[J].财经观察,2013(8):41-44.

[6]张鹏.CDM下我国碳减排量的会计确认和计量[J].财会研究,2010(1):39-41.

[7]彭敏.我国碳交易中碳排放权的会计确认与计量初探[J].财会研究,2010(8):48-49.

碳交易范文篇5

2011年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批准的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武汉)、广东、深圳7省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已展开,在我国将逐步建立跨省区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我国选择建设区域碳交易市场具有一定的效率优势。交易成本的变化会改变排放权的初始分配对交易价格、交易量和市场效率的影响程度。当边际交易成本逐渐减少时,交易价格会下降并且逐渐接近于交易成本为零时的均衡价格,交易量也会随之增加②。我国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在市场建设初期易形成较高的交易成本。因此,从市场效率角度来看,建设区域碳交易市场是我国建设全国性交易市场的必要准备。但是目前我国区域碳交易市场建设尚处在初期阶段,从碳交易市场能否有效发挥资金配置功能的视角分析,目前我国区域碳交易市场面临以下几个问题。1.CDM项目定价权缺失,国际融资潜力发挥不足。清洁发展机制(CDM)是《京都议定书》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设计的合作机制,CDM项目产生的减排额可为发达国家抵消它承诺的减排额,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CDM项目,得到技术和资金的支持。目前,我国碳排放权交易主要集中在CDM项目,且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CDM供应国。截至2011年11月23日,联合国注册的CDM项目共计3597个,我国已有1666个项目获得注册,占全球总数的46.32%。但由于我国没有CDM定价权,已成交的CDM交易价格远远低于国际通行价格;且我国企业参与CDM的模式单一,受制于CER长期锁定价格,丧失了在未来国际碳市场碳价格高涨时获得高收益的机会。2009年我国碳市场贡献了全球50%以上的CDM项目减排量,但交易金额只有13亿美元,占全球碳市场交易金额不到1%。另外,受我国地区发展水平和能源消费结构等因素的影响,我国CDM项目的区域性较强。从CDM项目的区域分布情况来看,我国CDM项目主要分布在西南和西北地区。碳交易市场交易量的提升及碳信用期权市场的完善,会带动我国碳交易定价权的提高③。因此,区域碳交易试点市场充分调动全国其他地区CDM项目资源,对提高我国碳交易定价权,进而增强我国CDM的国际融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2.碳金融创新不足,国内融资渠道受限。碳金融是发展中国家项目融资中关键的杠杆资金。一个经济体中,要想发挥金融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首先需要改进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理念,增强金融服务意识,提高金融服务水平。而作为碳金融重要资金来源的商业银行,在动员储蓄、资本分配、监管公司投资决策方面更有优势,有利于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融资成本①。目前国内只有少数几家商业银行涉足碳金融业务,如兴业银行第一个承诺采纳“赤道原则”,工商银行第一个采取节能环保“一票否决制”,浦发银行推出国内银行业首个《绿色信贷综合服务方案》,光大银行推出“光合动力”低碳金融服务套餐等。其中,兴业银行是唯一成立总行级可持续金融专营机构的银行,截至2012年1月末,兴业银行绿色金融业务融资余额716.49亿元。另外,作为一种集合性投资工具,低碳基金是重要的碳融资工具,其通过集合投资者的资金来购买碳指标,或将集合的资金直接用于GHG、CDM或JI项目的投资,通过基金管理人在世界范围内对各种不同低碳项目进行投资所获得的碳指标或现金收入来回馈低碳基金的投资人②,能有效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发展,增加碳交易市场的流动性和活力。我国为了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于2007年设立了清洁发展机制基金(政府基金)和中国绿色碳基金(民间基金),但都主要用于资助碳汇项目,在规模和适用方向上有一定的局限性。综合看来,目前我国国内碳金融创新发展不足,国内大量的信贷资金及私人资金参与碳金融渠道不畅,且无法对我国现阶段区域碳交易市场发展提供具有地方特点的资金支持。3.市场主体减排成本差异小,市场资金效率优化程度低。区域碳交易市场的市场主体数量有限,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碳交易市场优化市场资金配置效率的作用。以北京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为例,北京市辖区内2009-2011年年均直接或间接二氧化碳排放总量1万吨(含)以上的固定设施排放企业(单位),其交易主体大都限于北京市行政区范围内。而碳减排成本的差异是碳交易市场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③。不同主体间的碳减排成本差异形成碳排放权交易的动力,并伴随着资金在市场不同主体之间的再配置。碳排放权交易可最终提高市场整体的减排效率,即碳资金回报率。一般经济发达地区的能源利用效率较高,碳减排的成本较高,难度较大;经济相对落后地区能源利用效率较低,减排空间大,成本也低。

相关研究表明,我国东部地区碳排放强度低,碳减排成本较高;西部地区碳排放强度高,碳减排成本相对较低。但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泰尔指数变化趋势分析,我国西部地区内部碳减排成本差异呈不断扩大趋势,中部地区内部差异先扩大后逐渐缩小,东部地区内部碳减排成本差异在不断缩小④。目前我国的碳交易试点基本上是基于省市级范围进行的,小范围内碳减排成本差异较低,削弱了碳交易市场对排放权价值转移的配置作用。因此,区域碳交易试点作为逐步建立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基础,亟须解决区域市场间协作机制问题,从而有效发挥从单纯各省市范围内的点源治理向区域综合治理转变过程中的市场调节功能。目前一些区域碳交易试点正在积极构建总量控制排放权机制,应发挥已有的优势,同时积极研发CERs相关衍生品,建立CDM一级、二级交易平台,完善交易所功能,促进碳交易市场的发展。首先,CDM交易平台的建立有利于发挥我国CDM项目的优势,提高我国在国际碳交易市场的价格话语权,在吸纳国际融资方面获得更多优势;其次,借鉴国际CDM市场和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相互促进的经验,通过允许自愿减排量进入强制减排交易市场,有利于我国总量限制以外的企业通过市场获得利润,激励非强制减排企业主动减排。另外,总量控制排放权机制下产生的碳配额是针对某些地区或行业进行的排放额总量限制,而碳补偿是强制减排地区或行业以外的企业所进行的自愿减排;自愿减排市场的存在,有效地增加了碳配额交易市场的流动性,有利于降低配额交易市场的交易价格,并保持交易价格的平滑性。商业银行的碳金融业务是碳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银行对企业低碳改革的资金支持是作为市场主体积极参与碳交易的保障。我国在建设区域碳交易市场的同时,积极推进金融中介业务创新,在发展绿色贷款业务的同时,积极发展担保业务,从而尽可能降低银行的绿色信贷风险,促进绿色信贷更好地发展。另外,碳基金作为重要的碳金融产品,是碳融资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在各区域碳交易市场发展过程中发挥碳基金的融资作用,各地区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根据自然资源、产业结构、财力水平,由政府和地方企业合作来设立符合地方特色的低碳基金。充分吸收当地政府资金支持,并且发挥民间资本等私人资本对低碳经济的支持作用。我国应在建立多个大型排放交易所的同时,建立排放权交易所之间的交易信息沟通机制,实现数据共享,例如建立健全统一的排放统计监测体系和中央交易登记系统,及时各类相关数据信息,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系统不稳定性,从而有效地发挥碳交易市场的资金配置效率优化功能,以及从单纯点源治理向区域综合治理转变过程中的市场调节功能;同时试点区域应加强与周边经济区域的融合,扩大碳交易市场覆盖范围,例如,建立区域间研讨、信息交流会议机制,可首先在环渤海、珠三角、长三角等主体功能区内成立低碳发展会议机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全国性碳减排合作机制。资金是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碳交易市场作为重要的资金优化配置工具,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中将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虽然目前区域碳交易市场的发展面临一些问题,但由于我国区域碳交易的发展刚刚起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相关机制的完善,我国区域碳交易市场的碳融资平台功能、低碳资金优化配置功能等将得到更好的发挥。

本文作者:李虹付飞飞工作单位:天津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碳交易范文篇6

2017年是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元年,国家发改委在《关于切实做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重点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各央企集团应加强内部对碳排放管理工作的统筹协调和归口管理,明确统筹管理部门,理顺内部管理机制,建立集团的碳排放管理机制,制定企业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工作方案”。对于集团公司来说,通过集中管理模式、或半集中半分散式管理模式,形成统一管理归口是集团公司应对全国统一碳排放管控的必要手段。如果由基层单位分散化管理,将导致集团碳排放权管理整体效率低下,碳交易成本高,甚至可能导致国有资产流失[1]。从目前碳市场治理结构来看,存在国家-省市两级,发改-企业-行业三重维度,如果不形成统一归口,很难形成话语权,反而受制于多个管理部门角色与视角差异,陷于被动;相反,如果集团形成统一管理归口,可以在政策倾斜和应对碳交易市场风险时形成有利局面。从国际与国内碳交易试点经验看出,只有形成统一的交易管理归口,聚集交易头寸,统一制定策略,才能形成市场主导地位,确保在市场定价中不被动,并且有能力实现自身经营预期。从推动集团节能降碳工作而言,不形成“数据-定价-技术-资本”四位一体的局面,很难对集团既定节能降碳目标形成推动作用,也无法充分利用碳市场以及其他相关政策带来的机遇,并应对政策形成压力和挑战[2]。

2大型集团公司开展碳排放权指标交易管理的工作要点

2.1建立集团碳交易管理体系并统筹管理碳指标。借鉴欧盟碳交易体系(EUETS)实践经验,以及目前国内碳交易试点的交易管理实践,通过集团层面或分公司层面统一开展碳交易业务,同时指导下属企业完成碳排放履约。这样做的优势是可以发挥规模优势实现盈利或降低履约成本,同时实现了低成本减排,并通过碳市场的妥善管理获得盈利。因此,大型国有集团公司在实现集团碳资产统一规划和管理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能够将自身碳资产在碳市场中实现最大程度的增值,以有效降低履约和交易带来的市场风险[3]。2.2统筹管理抵消额(CCER)的开发与使用。大型国有集团公司应合理制定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项目开发规划和进展,并统一规划CCER项目开发规模和进度,可以优先满足下属排放企业需求,兼顾目标市场碳交易经营需要。针对下属排放单位配额盈缺情况,确定需求与履约方案,根据市场价格趋势决定集团下属CCER项目和外购CCER数量配置。2.3借助碳金融工具,支撑集团相关业务发展。结合可行的碳金融工具(如质押、回购、大型减排项目债券融资、碳资产证券化、期货等),探索适合集团的碳金融发展模式,评估企业节能降碳、参与碳交易资金需求,确定资金机制与规模,最大限度发挥集团碳资产的金融属性,创造资金价值。

3集团公司借助信息化平台开展碳排放权指标交易管理的目标

基于可靠的碳管理软件系统实施集团公司碳排放权管理,替代低效的逐级填表上报方式,可以大大提高企业内部碳排放/减排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对集团公司内部历年基准碳排放摸底统计和未来的碳资产管理能力均有重要价值[4]。结合集团公司的管理需求,借助信息化平台开展碳排放权指标交易管理的目标至少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分级分类建立集团统一的碳排放基础信息库;包括碳资产总量及其地区分布、行业分布、重点排放设施情况等信息。(2)绘制重点碳排放设施的数据地图。(3)满足各单位碳核查、碳交易和信息披露的要求。(4)及时关注研究国家的碳减排政策和碳交易情况,为碳市场启动后的履约管理和交易管理作准备。(5)为集团内部企业转让配额提供信息,促进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配额的内部交易,降低企业发展的履约成本。

4集团公司碳排放权交易管理信息化平台功能建议

4.1控排单位(高碳)碳排放数据管理。(1)监测跟踪:从不同维度(年、月、分公司、行业、地区)对集团内下属控排单位的碳排放数据进行监测跟踪,并可导入历史数据、生产计划、减排方案等实现数据的统一精准管理。(2)月度数据填报与审核:根据集团内部精细化管理需求,进行月度数据管理,方便管理回溯,标记配额缺口,挖掘改善空间。对未按时上交的企业进行催报,同时进行数据的审核与交叉验证,如发现可疑数据,及时整改。(3)数据的统计与分析管理:对控排单位的日、月、年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形成年度碳排放报表,进行碳排放数据的报告与披露。同时集团内部可进行对标管理和分析,根据控排单位碳排放数据库进行管理,对每阶段的碳排放情况进行分析,将碳排放单位每阶段(按日或月)的煤耗、电耗、油耗、气耗、水耗作成曲线图,分析走势,归纳总结,作为控排单位制定节能降碳的数据基础。4.2减排单位(低碳)碳排放数据管理。对于集团公司来说,除了控排单位,还有可能包括减排单位。例如华电国际既有火电单位,也有众多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单位。对减排单位的生产数据进行按月收集和监测跟踪,统一规划CCER项目的开发和减排量备案,以便实现对抵消额的统筹管理。4.3碳排放权指标分配量预测与仓位预警根据控排单位各时期碳排放规律和碳排放趋势的分析,结合配额分配方案进行全年配额盈缺分析,当可能出现空仓时予以分级预警提示,并记录、报告预警,便于集团公司制定进一步应对措施和策略。4.4碳排放指标和抵消额的统筹管理。集团内部的碳排放权指标流转以及CCER抵消额的优先使用,可大大降低集团总体的履约成本。开发内部碳交易管理界面,用于内部买、卖需求的申报及撮合,可有效避免信息不对称,同时也降低了手动管理的沟通成本及工作量。系统可根据集团配额及CCER碳资产分布情况,为每个控排企业计算出最优化的CCER使用和配额交易方案。4.5跟踪政策信息及市场价格。建立信息汇总平台,跟踪碳市场最新政策动向、市场行情,便于集团层面及下属单位能及时跟进当前市场走势、实时更新最新政策,规避由于市场和政策信息滞后可能导致的风险。

参考文献

[1]碳交易的企业路径[N].中国海洋石油报,2014-10-17.

[2]宁彬.统筹能源环境管理大力推进节能减排[N].中国石化报,2014-03-19.

[3]雷立钧,荆哲峰.国际碳交易市场发展对中国的其实[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4):80.

碳交易范文篇7

关键词:碳排放权交易;碳交易市场;会计核算

一、现行碳排放权交易会计处理介绍

在2020年1月1日起的现行碳排放权交易的暂行条例中规定,重点排放企业购入碳排放配额后将其作为碳排放权资产,并以购入当日的成本(包括手续费和相关税费等)进行计量,重点排放企业通过政府免费分配等方式无偿取得碳排放配额的,不做账务处理。重点排放企业使用购入的碳排放配额履约(履行减排义务)的,按照所使用配额的账面余额,计入营业外支出,相应减少碳排放权资产。重点排放企业出售碳排放配额,则需要根据配额取得来源的不同,分两种情况进行核算。对于重点排放企业出售购入的碳排放配额的,按照出售日实际收到或应收的价款(扣除交易手续费等相关税费),通过银行存款、碳排放权资产、营业外支出等科目核算;而对于其出售无偿取得的碳排放配额的,按照出售日实际收到或应收的价款(扣除交易手续费等相关税费),确认为营业外收入的增加。

二、现行碳排放权交易会计处理中的问题

(一)成本计量问题。我国碳排放权的购入采用以历史成本计价的方法。历史成本计价是指资产按照交易或取得时的实际价格进行入账,不涉及后续计量。在碳排放权市场体系不甚完善且碳排放配额价格波动较大的情况下,历史成本无法有效反映碳排放配额的实际价格和公允价值,从而可能会导致碳排放权资产的高估或低估,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其他流动资产项目也会被相应错误估计,从而影响报表使用者的判断。同时,由于企业碳排放权的购入成本由营业外支出核算,不影响营业成本和营业利润,而企业管理层的绩效考核目标往往与已动用资本回报率等财务指标有关,与这些指标挂钩的数据一般来源于营业利润、总资产等,几乎不受营业外支出的影响。在非财务指标方面,只有较少企业制定了同碳排放相关的考核标准,这就导致大多数企业管理层对碳排放权交易的重视程度和理解能力不到位。

(二)资产确认问题。在碳排放交易市场的暂行规定后,诸多学者在碳排放权交易确认为何种资产方面产生了较大争论。其中主流思想主要包括四种,第一种认为企业持有的碳排放权可以出售并且结转下年,且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关,可以作为存货处理;第二种观点认为碳排放无具体形态,可以采用无形资产进行计量;第三种则认为碳排放权交易具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特征,可以按照交易性资产来进行核算;第四种,部分学者认为应该单独设立科目,对碳排放权进行专门规定和指导。我国会计准则倾向第四种,设置专门的碳排放权资产对其进行核算。然而,我国的碳排放权交易仅涉及了初始成本确认,而忽略了碳排放权资产后续处理和计量,导致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价格变动的前提下无法确认目前所持有资产的实际价值,会对资产负债表的准确性产生一定影响。同时,准则规定企业无偿分得的配额不做会计处理,即企业所耗用的分配额内的碳排放权可不做核算。在这种处理方法下,企业只有在出售无偿取得的碳排放配额时才会记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等资产的增加,而企业未出售的无偿分得的碳排放额将不会体现在资产上,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资产负债表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同时,对于政府无偿分配的配额不做处理可能会对碳排放配额的控制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企业对其进行实时监管。这有一定可能性会使得企业在进行成本管理时忽略碳排放权资产的消耗,不能将碳排放配额有效且精细地分配到企业的各个项目上,从而使企业成本预算出现偏差。

(三)预防性机制问题。预防性机制的前提是风险预防原则。风险预防原则是指在没有充分证据证明人类行为确实会产生环境损害的情况下,要求国家和社会基于一定科学基础上的合理怀疑而采取预防性措施,及时妥善处理环境和安全问题,从而防止可能的损害发生。企业通过向外排放二氧化碳获利,而污染的环境成本却要由社会公众负担,根据污染者负担原则,企业应该为其对环境所造成的破坏承担责任。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开放最主要解决的问题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但同时,由于碳排放权可交易,对于其碳排放边际收益大于其碳排放边际成本的企业来说,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某些企业对于碳排放的需求量,造成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企业本身具有逐利性,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企业对碳排放配额价格接受的最高程度在于其利用配额能给企业带来的效益。同时,由于我国实行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总额设定的方法,即市场上的配额量有限,这将导致一部分企业在高价买入碳配额的情况下,另一部分企业配额购入量被限制。在现如今国内市场对碳排放监管不甚完善的情况下,碳排放检测公司和企业相通篡改碳排放检测报告的现象时有发生,再加上企业对于碳排放权的核算计量仅通过碳排放权资产和营业外收入支出等科目进行简单处理,且会计报表附注披露也不甚完善,则无碳排放配额可用的企业出现数据和碳排放数据造假的几率将会大大提高。由此可见,部分企业先污染而后国家或社会进行治理的做法不仅会降低部分企业财务数据的真实性,也违背了国家开放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初衷,背离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所以实行预防性机制,提前限制部分企业过量购入碳排放交易配额,进而直接增加碳排放量,对于实现“双碳”目标尤其重要。

三、现行碳排放权交易会计处理问题解决建议

(一)以公允价值进行成本计量。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体现企业实际拥有的资产价值。事实上,相比较公允价值,历史成本更适用于在一定存续期间内价格较稳定的资产,然而由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的配额价值并不稳定,所以对于该资产来说,公允价值更能直观地反映出其合理价值。但同时,由于公允价值计量在一定程度上与主观判断相关,则会有部分企业出现通过高估资产公允价值来虚增利润的情况,从而影响报表使用者的相关判断。所以,在碳排放权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同时,企业应当进一步加强内部控制,完善公司治理体系;碳排放权属于碳排放市场上的单一商品,国家可以通过对市场的检测实时公允价值的涨跌变动。

(二)成本计入当期损益。企业在购入碳排放配额时的成本计入营业外支出,不与营业利润和营业成本挂钩,即企业为购买碳排放额所支出的成本仅影响利润总额和净利润。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其KPI大多同营业利润有关,即使有些企业实行股票期权激励计划,或者企业管理层绩效评价中包括了非财务指标,但这其中也大多与碳排放指标毫无关系。现行对碳排放权交易的会计核算方法下,受委托理论固有局限性的影响,企业管理层重视短期利益而非股东财富的最大化,这就说明,在企业降低碳排放以谋求可持续发展和购买碳配额以有效扩大利润之间,管理层往往更倾向于利润的最大化,不仅保证自身的绩效指标达到要求,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部分投资者高估其盈利能力,在股票价格上升的基础上为管理层自己谋求利益。因此,为了保证我国“双碳”目标的有效达成,企业管理层必须足够重视碳排放。而当其碳排放配额的购入成本在核算时计入当期损益而非营业外支出后,企业碳排放量的多少就与企业管理层的切身利益直接联系起来,影响管理层的绩效评价,这不仅会使其在成本控制方面给予碳排放量所消耗成本足够多的重视,反向促进管理者寻求绿色低碳发展,降低碳排放量,也更加符合股东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诉求。

(三)将碳排放权交易确认为金融资产。在我国,交易性金融资产指的是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同时也指企业为了近期内出售而持有的金融资产。碳排放市场交易的碳排放配额在以公允价值计量为基础的前提下,由于其市场相对较为活跃,且变现速度较快,可以作为一种投资,将其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来进行会计核算。根据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会计核算准则,碳排放权交易应该根据企业具体规定的时间进行公允价值的评估测量。其购入时的交易费用及处置的损益通过投资收益来核算,计入当期损益,挂钩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及营业利润,其差额可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表示,也可以单独设立科目对其进行核算。事实上,在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启动前,欧盟碳排放权交易市场(EU-ETS)作为全球首个主要的碳排放市场体系,有诸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其中,由于企业的运营资本具有流动性和盈利性的矛盾,为了保证流动资产的盈利性,企业更加偏向于在二级市场购入股票、债券、基金等以赚取差价,碳排放权交易作为一种价格波动频繁且与交易性金融资产具有较为类似性质的资产,除去纯粹的碳排放权交易之外,也可将其与期货等金融衍生工具结合,形成碳期货合约等。如,碳期货可作为金融期货,企业通过买卖其远期合同来赚取差价,它不仅为企业提供了套期保值、对冲碳价波动风险的工具,且可以在较大程度上活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进一步推动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完善和发展。

(四)计提碳排放权交易变动准备。“先污染后治理”的做法并不能有效满足我国的“双碳”目标。由于二氧化碳排放后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是几乎不可逆的,所以有效规避不必要的碳排放显得尤其重要。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单位产品所消耗的碳排放量是较为稳定的,在国家“双碳”目标的要求下,企业应当逐年降低碳排放权资产的消耗量。我国会计准则规定碳排放权资产以其他流动资产列报,但无论是在资产负债表列示还是会计核算的处理中,都没有体现企业碳排放量的增加或减少,故在资产负债表或报表附注中披露碳排放权资产消耗的变动更为重要。笔者建议可以将该变动体现于财务报表附注中,在会计核算方面可先不做处理。这是由碳排放总量不定而定额较为稳定的特点决定的。在企业生产的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由于规模扩大而碳排放量增长,但实际每单位产品生产所产生的排放量降低的情况,在报表中是很难体现的。因此,为了防范先污染后治理的问题,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期末碳排放实际耗用及单位耗用等,同时需要对下年的生产进行预测,详细阐明下年的减排目标以及为达目标所制定的详细策略,严格把控企业内碳排放量,并在污染发生前制定方针政策,从源头上减少碳排放量。

(五)有关碳税开征的会计处理建议。在有关碳排放的预防性机制问题中,大部分碳排放重点企业的边际效益要比购入碳配额的边际成本高得多,这表明企业愿意付出购入碳配额的成本来求得更大的利益。对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来说,由于市场中企业自身的差异,污染负担下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效益的理想状态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这是因为相较于中小型企业,规模越大的企业其规模效应就更加明显,即边际成本也就越低,其边际效益也就越大。二氧化碳作为一种温室气体,虽然对于其是否属于环境污染物还未有一个较为清晰的定论,但依旧可在某些方面参照与其相似的《环境保护法》。这是因为环境保护法所规定的环境即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二氧化碳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中包括的总体产生了影响。在这种前提下,结合《环境保护法》,划分区间征收碳税可以有效缩小边际成本与边际效益之间的差距,使得碳排放市场上不同规模企业在边际成本与效益之间无利可图,从而倒逼企业寻求节能减排新策略,促进企业转型,从根本上减少企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助力我国实现“双碳”目标。

(六)市场监管。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有效运行离不开市场监管体系的完善。在这种新型市场不断发展的同时,对专业监管能力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一般来讲,我们评判一个行业或市场成熟与否,最主要的是判断其监管体系和力度。虽然现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主要由生态环境部监管,但事实上由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某些金融特征,这就说明除去生态部的监管,国家其他相关金融机构或银行组织同样可以加入到碳市场监管体系。同时,因为市场本身存在的风险性,生态环境部同样应该加强与证监会以及专业审计组织的合作,积极培养、吸纳碳排放领域的专业人才,统一碳排放监测标准,对企业所披露的碳排放信息进行有效审查,严肃处理碳造假的行为。其次,有效的市场监管应建立在合理的相关法律条款上。我国碳排放权现今仍旧沿用2020年12月份出台的暂行规定,其在2021年了修改稿,但还未得到有效实施。国家应当尽快推进立法,建立统一标准,规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同时进一步明晰有关碳排放权的会计核算。再次,对于碳排放专业服务机构的管理及肃清应当提上日程。在碳市场运行开始后所发生的诸多恶性碳排放造假案都与不甚完善的碳排放服务机构管理体系有关,国家应当进一步提高碳排放服务机构的准入门槛,可实行持证经营等相关策略,规范服务市场,完善碳市场的配套服务市场。最后,在实施严格市场监管的同时也应当重视奖励政策,对于坚持节能减排助力国家“双碳”目标实现的企业实施激励政策,如税收减免等,以活跃碳市场,促进碳交易。总之,现行有关于碳交易权处理的会计核算存在诸多问题,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暂行条例中的核算方法不是终点而是起点,还应当不断贴合该市场进行持续更新。加强市场监管,精确计量碳排放权交易的公允价值,强化预防机制,防止先污染后治理问题的出现,应当是规范碳排放交易市场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良好举措。

主要参考文献:

[1]赵鹏.风险、不确定性与风险预防原则———一个行政法视角的考察[J].行政法论丛,2009(01).

[2]赵志恒.我国碳排放权会计规范的国际趋同与特色构建[J].中国注册会计师,2021(04).

[3]曹国俊.“双碳”目标下加快环境会计发展的思考[J].中国注册会计师,2021(12).

[4]张雁.碳排放权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基于《碳排放交易有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J].河北金融,2022(01).

碳交易范文篇8

关键词:绿色金融;碳金融;衍生品市场;碳排放权洽

联合国和世界银行预计2012年国际碳金融市场有望超过石油成为全球第一大宗商品市场。熟悉国际碳金融及衍生品市场运作机制,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碳金融市场和掌握主动权的现实选择职称论文。

一、碳金融源起及经济学分析

(一)碳金融定义及源起

碳金融泛指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相关金融活动,碳金融市场包括碳现货、期货、期权等金融及衍生品市场。碳金融源起《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和《京都议定书》。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的科学家证明温室气体增加主要来自人类对化石燃料的使用。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1992年全球150个国家签订UNFCCC,承诺到2050年温室气体减排50%。

2005年《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要求2012年底前温室气体排放量较1990年降低5.2%,其中欧盟削减8%,美国削减7%,日本和加拿大削减6%。同时规定通过补充性市场机制来降低减排成本的三种灵活机制:1.联合履约机制(JointImplementation,JI),即发达国家间通过双边项目级合作转让减排单位。2.清洁发展机制(CleanDevelopmentMechanism,CDM),即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交易,发达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与发展中国家开展项目级合作实现的“经核证减排量”,用于发达国家减排、限排。3.国际排放权交易(InternationalEmissionTrading,IET),即发达国家将超额完成的减排量转让给未完成减排的发达国家。

灵活机制的共同点是境外减排,即不在本国减排而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最低的碳减排成本路径。经济学原理是在世界任何一处产生的碳减排对大气产生的效果一样,各国减排成本不同,碳减排比较优势各异,为碳国际贸易、全球碳减排创造条件。六种减排温室气体以CO2量为最大,因此碳排放权市场简称碳市场(CarbonMarket)。

(二)碳排放权的经济学分析

传统经济学将温室气体作为自然要素、经济外生变量。温室气体排放成为经济的外部性问题。马歇尔、庇古及科斯等经济学家提出外部性问题解决办法。1920年庇古提出政府征收庇古税(修正税)拉平私人与社会成本来解决负外部性。温室气体减排使碳排放权成为稀缺资源,存在碳资源优化配置问题。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单靠市场机制的资源最优配置无法达到帕累托最优,提出政策调控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配额与税收解决办法。科斯认为产权是财产所有者的行为权力,产权制度能保障资产排他性和资产有效运行,产权明晰并允许自由交易,可达到帕累托最优。科斯定理提出了产权和政府干预来解决外部性的新参照体系。

碳金融市场实质是通过政府碳排放配额和市场机制来解决碳排放的负外部性,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将外部成本内部化,进而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碳排放权不仅是为解决环境资源问题而设计的产权,更是一种有效的制度安排。其对超过规定排放额的碳排放有明确的处罚制裁措施,碳排放额的卖方可以通过转让碳配额并控制相应数量碳排放,获得补偿收益;而买方则通过支付对价获得碳排放额,拥有相应数量的环境资源量,进行正常碳排放生产经营,获取收益弥补环境资源耗费。碳排放权成为商品,通过政府和市场机制来优化配置环境资源。

发达国家的碳减排成本数倍于发展中国家是碳排放权交易兴起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其现实表现为发达国家通过CDM项目向发展中国家出口设备以获取利润,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从事CDM项目获得碳减排量,并通过卖出减排指标获得补偿收益,减排指标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在二级市场上投机商又可用价差来获利。

二、国际碳金融市场交易体系

(一)碳排放交易市场分类

碳市场分为配额交易市场(RegulatedMarket)和自愿交易市场(VoluntaryMarket)两大类。配额交易市场是为满足减排目标而设立;自愿交易市场是自愿进行碳减排交易(为社会责任、品牌)。配额交易市场又分为基于配额的市场(Allowance-basedMarkets)和基于项目的市场(Project-basedMarkets)两类。

1.基于配额的交易市场

即“总量管制与交易制度(Cap-and-Trade)”,管理者制定排放配额并负责分配,参与者买卖由管理者制定、分配(或拍卖)的减排配额,如AAUs—《京都议定书》分配数量单位,EUAs—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ETS)配额及自愿交易机制。

2.基于项目的交易市场

即“基准管制与交易制度(BaselineandTrade)”,卖方以低于基准排放水平项目经过认证后可获得碳减排单位,买方向该项目购买减排额。最典型的是清洁发展机制及联合履行机制下产生的CER(核证减排量)、ERU(减排单位)及RMU(碳汇产生的减排单位),CER多由发展中国家CDM项目产生。

自愿交易市场分为碳汇标准和无碳标准两种。自愿市场碳汇基于配额的交易产品有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开发的碳金融工具CFI;基于项目的主要包括自愿减排量VER。自愿市场的无碳标准是在《无碳议定书》下通过碳抵消实现无碳目标。

(二)碳排放市场的主要交易类型及价格因素

1.碳排放市场现货交易种类

碳现货主要分为配额市场中碳排放配额和项目市场中核证碳减排量。

碳排放配额主要有EUA和AAU。EUA(EuropeanUnionAllowances)即欧盟碳排放配额,即欧盟许可的碳排放量。EUETS交易的核心是EUA。AAU(AssignedAmountUnits)是UNFCCC附件I缔约方国家间协商确定的排放配额。

碳核证减排量主要有CER和ERU。CER(CertifiedEmissionReduction)即核证减排量,是附件I国家以提供资金和技术方式与非附件I国家开展项目级合作。CER是碳配额市场中最重要的基于项目可交易碳汇。ERU(EmissionReductionUnits)是联合履行允许附件I国家投资项目从另一附件I国家获得减排量。

2.碳金融及衍生品市场交易类型

碳排放原生品为碳金融衍生品提供基本框架,以碳排放权为基础形成碳远期、期货、期权、掉期等金融衍生品。最初在柜台交易,后发展出交易所内交易。碳金融衍生品市场分为交易所市场和交易所外市场或柜台交易(OTC)。交易所市场交易的是规范标准化的碳期货或期权合约,OTC交易的是买卖双方针对碳产品的价格、时间、地点等经过谈判达成协议后的碳衍生品的合约,如掉期(SWAP)碳金融衍生品。

碳远期、期货、期权、掉期等金融衍生品形态各异,但具备碳信用、套保和价值发现功能。交易形式上,EUA由交易所结算,分为场内和场外两种交易方式;CER更多场外交易所采用;产品形态上,EUA多为碳期货、期权合约,CER多是远期合约。碳金融衍生品多样化的交易组合活跃着市场,满足着不同需要。

碳金融市场提供跨市、跨商品和跨期交易三种投机套利方式。因碳减排单位一致、认证标准及配额管理体制相同,而价格、时期、地点等不同,价格预期不同存在价差产生套利空间。EUA、CER和ERU间套利较普遍,如CER与EUA、CER与ERU间的掉期/互换(SWAP);CER和EUA的价差期权(SpreadOption)。

3.碳交易市场价格影响因素

首先,碳价格主要由碳供求关系决定。碳配额市场是排放权价值发现的基础。碳减排额的提供及配给管制企业的配额量构成市场供给量,工业实际减排量、惩罚力度大小则决定市场需求量,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着碳排放权价值。而由政府管制所产生的约束要比市场自身产生的约束更为严格,受管制配额市场的排放权价格会更高,交易规模大于自愿交易市场。碳排放权价格准确反映供需状况是碳排放交易体系有效配置资源的重要前提条件。由于第一阶段欧盟派发配额超出实际排放量4%,使碳排放权价格走低,第二阶段欧盟配额比2005年减低6%,一定程度上拉升了碳排放权的价格。

其次,碳价格与能源市场价格关联性强。在碳金融衍生品市场上,可以看出碳价格与石油、煤炭以及天然气的能源价格紧密关联。据统计,欧洲的电力价格与碳价格有很强的关联性。而碳价格与石油价格关联性更为密切。经研究发现,碳排放权价格逐渐与钢铁、电力、造纸等行业产品产量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此外,影响碳价格走势的基本因素还有延续京都议定书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承诺,美国参与温室气体排放的程度。而预期冷暖的冬夏也会影响碳价格走势。

目前反映碳稀缺性的碳价格机制已初步形成。这不但准确反映了碳排放权的供求状况,而且已影响企业决策,不采取减排措施或降低产量就会增加企业的减排成本。由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来内在地自动优化配置碳资源。当碳排放权交易价格高于各种减排单位的价格时,市场主体就会从二级市场上购入已发行的碳减排单位或参与CDM和JI交易以套利。这增加了各种减排单位的需求,进而促进碳减排的新技术项目的开发与应用。

(三)碳金融市场参与主体及产业链

按照交易目的不同,碳金融市场参与主体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在排放权体制下有减排任务的企业。电力等行业拥有EUETS超过一半的碳排放额,由于长期从事能源商品贸易,与现货市场买卖呼应,通过期货来规避风险和套期保值。第二类是投机者。投机者通过买卖碳期货产品来赚取差价,通过对碳市场价格的准确判断来投机获利。在碳金融产品的价格涨跌中做空或做多并伺机对冲,通常不会平仓而产生实物交割、如国际大银行等金融机构。第三类是期货公司,碳交易一般采取会员制,期货公司作为中介代表公司或投资机构进场交易。此外,还有保障碳市场规范运行的监管主体,如UNFCCC、欧盟、自愿减排标准制定者等。

目前全球已形成一条完整的碳金融产业链,包括提供CDM碳减排企业、拥有碳配额的电力、石油及工业企业、碳排放交易所、活跃在场外的经纪商和中介,种类繁多的投资基金等。在交易所(ECX)中交易量最多、交易最活跃的当属投机商,其中包括世界知名国际投资银行,如高盛、摩根士丹坦利、JP摩根、花旗、汇丰等。这些投行是多年从事石油、天然气、黄金、金属、利率和股票期货的专业投资机构,有着专门的期货和能源商品交易公司或经纪公司。投机商扩大了市场规模、提高市场流动性,为风险转移创造条件,成为碳市场的重要主体。

三、全球主要碳金融衍生品交易体系及交易所

(一)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ETS)

欧盟为减排于2005年起实施温室气体排放许可交易制度,即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ETS)。现覆盖欧盟27个国家,12000个排放实体,占欧盟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一半以上。EUETS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排放交易体系。

EUETS通过限量和交易计划对各成员国设置限额,并将减排目标分解到企业,明确减排上限强制减排。第一阶段2005年-2007年,配额免费。实际排放量低于配给的配额可进入市场卖掉;反之要购买排放权,并处罚40美元/吨二氧化碳;第二阶段2008年-2012年,未完成减排目标处罚100美元/吨二氧化碳,且不能抵消。配额减少,覆盖航空业;第三阶段2013年-2020年,减排范围将大为扩展。一是排放上限的扩展:由于减排成本差异,EUETS已涵盖行业2020年要比2005年减排21%,未涵盖行业要减排10%。二是行业的扩展:除发电、炼油、炼焦、钢铁、水泥、玻璃、石灰、制砖、陶瓷、纸浆和造纸十个行业外,扩展至石油化工、氨和铝等。三是分配层次的扩展:由国家层面分配扩展至整个欧盟。免费配额2013年由拍卖代替,并于2020年完全拍卖。

EUETS主要交易中心有欧洲气候交易所(ECX)、欧洲能源交易所(EEX)、奥地利能源交易所(EXAA)等多家。EEX、EXAA以现货为主,ECX以期货为主。ECX期货交易量占EUETS所有经过交易所结算交割的碳交易总量的82%。欧盟碳交易75%通过OTC双边交易实现,50%以上OTC交易是交易所交割结算。

(二)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

2003年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hicagoClimateExchange,CCX)成立。这是世界上首个北美地区唯一自愿参与温室气体减排交易并承担法律约束力的机构和平台,分布于航空、汽车、电力、环境、交通等十个行业,CCX实行会员制,目前450个会员中有7家中国企业。CCX实行“总量控制与交易制度”。CCX承诺第一阶段2003年-2006年,通过自身减排或购买补偿项目减排量在基准线基础上减排1%;第二阶段2007年-2010年末,将排放水平下降至基准线水平94%以下。

2004年CCX的欧洲气候交易所分支机构建立,2005年与印度商品交易所建立伙伴关系,2006年在加拿大建立蒙特利尔气候交易所,2008年5月加拿大推出碳金融衍生品交易,主要有AAU、CER、ERU和RMU及自愿减排碳信用。

(三)欧洲气候交易所(ECX)

2004年,欧洲气候交易所(ECX)作为欧洲首个碳排放权市场成立于荷兰阿姆斯特丹。ECX的碳期货运行在英国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ICE)的电子期货交易平台上。作为全球第二大石油期货市场,ICE拥有成熟的期货交易系统,这强有力地支持了ECX成为欧洲最大碳排放市场、最大的EUA期货交易市场。除期货和期权合约外,ECX还开通结算OTCforwards交易。

ECX为交易商提供了重要的EUA标准化期货品种(见表1),在ECX交易的主要三类交易商中,拥有排放权许可的各国大型电力公司和石油公司等,手握大量EUA,这些公司的生产经营或高或低于允许排放量,因此在ECX适时买卖操作。通过期货、期权来规避风险和套期保值。而更多投机商参与ECX投机套利。

(四)印度碳交易所(MCX和NCDEX)

印度的多种商品交易所(MCX)和国家商品及衍生品交易所(NCDEX)两家交易所已推出碳金融衍生品,MCX推出EUA期货和5种CER期货,而NCDEX则在2008年4月推出CER期货。MCX由纽交所、CCX、花旗等金融机构投资,印度境内有银行等金融机构介入碳融资,宽松环境吸引了大量企业参与,有力支持印度本地CER的产出。印度签发的CER比我国签发的CER有2美元-3美元的溢价,一定程度上与其碳金融体系有关,也提升了印度在国际碳市场中的地位。

新加坡亚洲碳交易所(ACX)和巴西商品期货交易所(BM&F)属拍卖性质。2003年成立的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温室气体减排体系针对电力行业,2007年澳大利亚加入《京都议定书》后制定国家减排与碳交易体系计划暂定于2011年推行。

四、全球碳金融及衍生品市场交易分析

(一)全球碳金融市场交易规模

全球碳市场飞速发展,从2005年的100亿美元,2006年的300亿美元,2007年的630亿美元,增至2008年的1263亿美元,市场容量增长12倍,碳交易量和成交额分别年均增长89%和127%(见图1)。2009年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下降0.6%、工业经济下滑3.2%,碳市场却增长13.8%,成交1437亿美元,成交量增长近100%。其中EUETS的交易额发展迅猛,达1185亿美元,占全球总交易额的83%。

(二)基于项目的碳市场供求结构分析

1.基于项目的碳市场供给结构分析

2010年5月,全球共有来自64个国家的2172个CDM项目在联合国注册成立。注册项目预计年减排量3.6亿吨CO2当量,签发4.1亿吨CERs。CDM项目一级市场交易量下降,从2008年的65亿美元减至2009年的27亿美元。

从碳市场的供给方看,在2009年全球已签发的CERs中,中国占49%,印度其次占19%,再是韩国占13%,巴西第4占10%;从注册CDM的预计年减排量看,中国占60%,印度其次占12%,再是巴西占6%,韩国第4占4%;从CDM注册项目量看,中国占38%,印度其次占23%,巴西、墨西哥各占8%和6%,见图2。

从2002年-2009年CDM发展变化来看,CDM项目主要来自亚洲和南美洲,中国、印度、巴西和墨西哥的CDM项目数量占全球的75%以上。另外3000多个项目处于审定和申请注册阶段,这些项目在2010年以前的预计减排量大约在14亿吨CO2当量。2009年,中国在CDM和JI碳市场中占据了72%的市场份额(见图3)。

碳远期合约定价方式主要有固定和浮动两种方式。浮动定价是最低保底价基础上附加与配额价格挂钩的浮动价格。在我国提供的项目中,绝大部分签订CER远期合同,价格锁定,极少进行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不做看涨或看跌期权以规避风险,在国际市场CER价格不断上涨过程中,亏损或损失价格上涨的利润。

2.基于项目的碳市场需求结构分析

2009年原始CDM和JI市场需求国主要来自欧洲和日本等国。其中,英国占比37%,荷兰和其他欧洲国家占比22%,德国、瑞典和其他波罗的海国家占比20%,日本占比13%,西班牙、葡萄牙和意大利占比7%。各国的需求量所占市场份额在不同时期各异。从2002年至2009年,在碳排放市场的买方中,以英国、日本、西班牙、葡萄牙和意大利、德国、瑞典和其他波罗的海国家为主(见图4)。

(三)基于配额的碳金融衍生品市场结构分析

1.碳现货与期货、期权金融衍生品交易结构分析

碳现货有配额型和项目型交易。现货主要有EUA、CER和EUA/CER差价现货等。项目型主要包括一级、二级CDM和JI项目交易。通常碳现货交易量占比很小,期货交易占主流。2007年-2008年日均成交量,EUA期货是其现货的8.6倍,CER期货是其现货的14.6倍。受金融危机影响碳市场流动性紧张,企业通过变现EUA补充现金流。从交易数据上看现货明显增多,现货从2008年上半年的1%升至四季度的19%(12月为36%)。2009年现货交易额大幅增长450%。

2007年ECX刚推出CER期货一个月就成交1600万吨CO2。2007年、2008年EUA和CER期货期权金融衍生品交易额分别大幅增长了124%和169%。尽管受危机影响现货大幅增长,但2009年EUETS总额1185亿美元的碳交易当中,碳期货仍占到73%。期货交易在2009年全球碳交易中占比85%。2005年ECX推出EUA期权,受金融危机影响及避险需要,碳期权市场快速发展。2009年EUETS碳期权市场成交额超过107亿美金。EUA期权价格高于CER,且EUA流动性更好。2009年EUA期权成交89亿美金,占比83%,CER期权成交18亿美金。碳期权市场原由银行主导,后随基金、能源交易公司及工业企业加入,功能性、流动性和复杂性逐步增强,碳期权市场更趋完善。

在看涨和看跌期权交易结构中,由于CER价格不断攀高,卖方常发现卖出CER时受损。为管理价格风险,交易商越来越多购买CER看涨期权,使得从2008年以来看涨期权购买比例不断提高。2009年CER看涨期权占期权总量的56%。与此同时,EUA看涨期权的购买比例却有一定程度下滑,但从历史数据来看,EUA看涨期权的购买比例仍始终超过看跌期权。EUA看涨期权的在期权总额中的市场份额,从2006年的89%跌至2009年的59%。2010年一季度,看涨期权的市场份额跌至54%。在EUETS第二阶段的政策确定之前,由于参与方都在管理价格走低风险,看跌期权的市场份额还会持续上扬。公务员之家

2.碳现货与期货、期权金融衍生品价格影响因素分析

碳期货具有碳价格发现功能,碳期权又以期货为基础资产,碳期权价格受期货价格及其供求关系影响。EUA价格高于CER,而CER的价格约为EUA的85%。EUA市场价格波动剧烈。2006年5月前,EUA价格上涨很快,一度涨到30欧元。第一阶段大量配额剩余且无法继续使用导致2007年年初价格骤降至0.1欧元。进入2008年-2012年第二阶段后EUETS的EUA碳期货价格一路走高,2008年7月反弹至28.7欧元,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初跌至8欧元,涨跌幅超过75%。

2008年,CER交易额达245亿美元,在经历了高增长后,二级市场的CER交易量在2009年下降至一百万吨。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金融机构去杠杆化,将资产配置转向风险小的投资项目。CER的原始和二级市场的价差缩小,CER价格不再与金融机构的资产表风险相对应。二级市场CER的价格大跌引起整个市场价值下降超过30%至175亿美元。CER平均价格下降32%,至166亿美元。

在碳期权交易结构上,CER卖方在大宗碳交易中购买看涨期权来对冲价格上涨风险,而看涨期权卖方则在碳期货价格疲弱时获益;预计碳期货价格走弱时,项目开发者为锁定碳减排协议价格,中介为锁定利润和碳资产价格,一些欧盟机构购买看跌期权;通过看涨、看跌期权投资组合达到规避风险和锁定利润的目的。

五、我国碳金融及衍生品市场之构建

(一)我国在全球碳金融市场中的地位

随着全球碳金融市场蓬勃发展,部分欧洲国家开始征收进口碳税,虽然我国在CDM项目市场份额最大,拥有庞大的碳排放市场,但70%的核心减排技术还要进口,没有发言权和定价权。在国际碳金融买家通过碳金融及衍生品市场获取高额收益的同时,国内企业只能提供大量低价碳初级产品,处于碳金融产业链低端。我国目前的环境能源交易所市场割据、参与度不足、碳金融衍生品匮乏,如何发展碳金融产品,延伸碳金融产业链,构建发展碳金融市场体系成为当务之急。

(二)国家政策规划与法律框架

作为制造业大国、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国政府决定到2020年单位GDP的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当中。到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到一次能源消费的15%。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增加13亿立方米,这是根据国情的自主行动,是我国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的承诺和巨大努力。我国在碳交易方面已具备初步的法律保障框架体系,政府相继出台了《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法案》、《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等。CDM项目为我国发展碳交易奠定良好基础;北京、天津、上海等环境能源交易所初具规模;碳交易市场在培育当中;节能减排及考核体系已有章可循,碳金融产业链地位提升,我国碳金融体系构建已箭在弦上。

(三)我国碳金融创新体系之构建

我国构建碳金融市场体系可借鉴EUETS等成功经验,由高能耗行业企业(电力、钢铁、水泥等)、碳排放权企业(风电、可再生能源等)、银行、投资银行、能源审计等机构参与,在政府监管下构建包括碳金融交易所、场外市场。从发展碳现货到逐步建立远期、期货、期权和掉期等碳金融衍生品市场体系。

我国目前开展CDM的重点领域在提高能效、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及回收利用甲烷和煤层气上。在此基础上,可以通过碳金融市场来优化配置碳环境资源,利用市场内在利益机制驱动节能减排,大幅度降低减排成本,有效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发展,进而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

总之,构建我国碳金融市场,发展碳金融及衍生品,对于我国调整能源结构、应对气候变化;控制两高一剩行业,促进节能减排;发展新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将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优化和调整经济结构;甚至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参考文献:

1.SoniaLabatt《CarbonFinance》王震王宇译《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年

2.刘春航建设节能减排金融服务的长效机制《中国金融》2008年4月

3.AlexandreKossoyPhilippeAmbrosiStateandTrendsoftheCarbonmarket(2010)WorldBank

4.周宏春世界碳交易市场的发展与启示《中国软科学》2009年12月

5.郑爽碳市场经济分析《中国能源》2007年12月

6.冯巍全球碳交易市场架构与展望《发展研究》2009年第5期

7.曾刚万志宏国际碳交易市场:机制、现状与前景《中国金融》2009.24

碳交易范文篇9

根据《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等国家的重要规定,国家已经把林业碳汇正式纳入碳交易体系,林业碳汇的这个项目已经是国家温室气体减排项目中众多领域中的一员。林业碳汇将会以全新的贸易模式在碳排放权的交易中展现。同时,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也是拓展林业融资渠道的重要途径。林业碳汇交易不仅是实现国家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是强化与丰富生态文明建设内容的内在要求。以我国广东省为例,广东省深受温室气体大量排放所带来环境气候变化的危害,尤其是在2009年的时候,受极端天气的影响,导致气候变得非常恶劣,这种危害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当时的金融危机对广东地区的影响。在目前或者未来更长的一段时间里,广东省的经济发展状况越来越好,而在这样的情况下,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也一定会持续上涨。但是现如今的节能减排技术发展的也不是很理想,工业上减排所需的成本比较高,而且有一定的难度,不仅如此,还有可能会对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现状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之前通过技术改造进行二氧化碳减排,成本非常高,而林业碳汇的成本只需要之前的1/10。这两者之间相比较来说,森林减排的优势显而易见,如成本低、可再生可循环等这些优点都能够为社会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社会发展进步带来有益影响,而且这个项目在短时间内或者长时间都不会对社会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广东省的林业碳汇项目在我国的发展前列,为了能够让这个项目更好地开展,来应对环境气候的恶劣影响,在2008年的时候广东省就已经开展这方面的工作了,逐渐一步一步探索碳汇项目的新模式。不但如此,用碳汇基金进行森林建设,还能够带动农村经济发展,解决了一些农民工的就业问题。从发展的角度来看,这对于社会和农村的经济发展,都有着促进作用。林业部门应积极作为,让林业碳汇为全省工业企业节能减排、技术进步和转型升级带来缓冲和减震的新希望。所以说,林业碳汇项目是一种能够通过市场经济来体现森林生态价值的一种重要工作方式,而且也是林业发展的一种新型渠道。碳汇项目工作的发展能够使人们对森林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也能够让人们改变森林经营的传统理念,来凸显林业在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把碳汇工作做好,不仅能够使我国的林业有一个保障,还能够促进我国向国际林业靠拢,对于我国的生态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按照这种发展状况,我国也会逐渐成为让世界各国承认的一个负责任的国家。

2森林碳汇项目的经营策略

2.1提高碳汇意识。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林业碳汇的重要意义,将发展林业碳汇工作作为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开创性的工作来抓。设立林业碳汇管理机构,行使全省林业碳汇工作管理职能。通过开设专题讲座,让林业工作者了解林业碳汇的内在含义及其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通过官方网站、微信、广播、电视和报纸杂志等宣传媒介让大众了解碳汇项目和相关法律规定,让人们能够及时了解碳汇项目工作。各地林业部门在林业碳汇项目开发谈判时,必须逐级向省林业厅报备,防止个人或少数人的异常交易行为,比如贱卖、甚至甩卖优质林业碳汇资源。此外,有关部门还要针对碳汇项目建立一个完善的计量和监测管理体系,争取为这个项目的工作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方法进行计量和监测,进而为市场融资、银行贷款等的一系列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标准。2.2加强森林资源建设。为加强森林资源建设,增加森林碳汇,相关单位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政府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当前,森林资源处于不断增加的状态,在林业生态建设方面,还存在很多难度,需要加大投资力度。开展林业碳汇项目,能够发挥该地区的森林资源优势,具体包括林业碳汇和森林景观等,推动林业资源增加,促使林农增收。为推动各项目的有效开展,当地政府应出台相关文件,为项目开发提供政策保障。总体来说,若想不断增加森林碳汇,需要增加森林资源和森林储量。以广东省为例,在2008年的时候,中国碳汇基金会在广东省的两个县城地区开展了碳汇造林这一项目,自愿去探索节能减排的途径。在2011年的时候,广东省进行了大规模的林业建设,有效推动了林业碳汇项目发展。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林业碳汇工作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同时将林业碳汇工作作为一个碳排放管理的办法,允许企业购买部分林业与企业污染排放相抵。还在2011年年初在荒山宜林地区发展碳汇造林项目,进行了大面积的造林工作,涉及数十个城镇。2.3完善林业碳汇产业链。从开发、交易,到碳资产管理的角度积极探索整个林业碳汇产业链的管理、服务和配套措施,是借助碳市场的力量加快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有效手段。相关部门要积极开展林业碳汇在碳减排市场建设中的政策制度设计,研究开展林业碳汇减排量审核管理工作,探索将林业碳汇纳入配额管理,实现在排放总额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减少温室气体造成的不良影响,通过提高林业资源的质量,进一步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进而保障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还要合理改善产权分散、成本过高等不良影响因素。2.4逐步推动碳汇项目的市场化。碳汇交易如今被称为绿色黄金,在最近几年被众多企业看成一个巨大的商机,这些企业通过购买碳汇指标然后存储更大的空间。森林碳汇工作交易,是用一种市场化的方法来推进林业种植,对森林的保护,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及景观的一种非常有用的探索方式。这项工作即能够给林农带来一部分收入,还能推动社会造林工作,进一步能够提高生产生态产品的能力,对很多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所以,我们应该继续进行思想解放,然后以碳汇和生态系统重新构建为中心,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对当地的碳汇林地进行合理的、生态化的开发和利用,通过不断吸引社会力量减少项目资金带来的压力,开拓一个碳汇生态主题,实现集体利益共赢,进而保证碳汇造林项目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宰胜,陈治淇,陈钦,等.林农碳汇林经营意愿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碳汇造林试点地区的实证检验[J].生态经济,2017,33(4):34-37.

碳交易范文篇10

关键词:碳税碳交易环境规制

一、碳税与碳交易的涵义区别

(一)碳税的涵义及分类

碳税以环境保护为目的,以二氧化碳排放单位为征税对象,通过消减二氧化碳排放为手段来实现环境规制,具体可分为:

1.按照实施范围不同,可分为国内税、国际税和协调的国家税。前两者的划分标准是不同的国家体系,后者是指在一个宽松的国际框架下由各主权国自主决定的税收体系。

2.按照征税依据不同,分为实际排放量碳税和估算排放量碳税。两者以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监测为依据,前者技术上不易操作,征税成本也较高,目前国际上常用的是后者。

3.按照税率水平不同,可分为差别碳税和统一碳税。前者是指在不同行业或地区实施不同的碳税税率,后者则指实施统一、特定的税率。目前理论界普遍认同差别碳税。

4.按照实施目标不同,分为激励目的碳税和财政目的碳税。前者是以提高燃料或排放的价格为目的来消减能源及其他来源的温室气体排放,后者以筹集财政资金为目的,政策要点在于形成稳定的税收来源。

(二)碳交易的涵义及其分类

碳交易是一种以碳资产为交易对象的金融活动,把气候变化、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以市场机制解决低碳发展模式下的科学、技术和经济问题。它一方面将金融资本直接或间接地投资于创造碳资产的项目和企业,另一方面来自不同项目和企业产生的减排量进入碳金融市场进行交易,被开发成标准的金融工具。具体分为:

1.基于配额的碳交易。指在特定区域或特定时期,基于节能减排目标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是既定的,不同配额所有者可根据实际需要,在法律允许的条件下自行购买或出售所需配额。配额具有可分割性、可传承性和累积性等特点。

2.基于项目的碳交易。与配额交易不同,基于项目的交易主要是针对具备节能减排效果的实施项目,由买主向该项目购买减排额度。在项目购买条件下,交易标的具备可转让性和可分割性,但不具备传承性,因而其使用范围受到限制。目前国际市场中基于配额的碳交易主要是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ETS)下的欧盟配额(EUAS)。基于项目的碳交易主要是《京都议定书》中清洁发展机制(CDM)以及联合履行机制下分别产生核证减排量(CERS)和减排单位(ERUS)。

二、碳税与碳交易利弊比较的经济学分析

(一)碳税与碳交易的经济基础

1.碳税——以价格为基础的环境规制手段。环境税作为碳税的理论基础最早由庇古提出,也称“庇古税”。1920年,庇古设计了福利经济学中的环境税概念,提出对污染者征税,以纠正市场活动中的负外部性影响。此后,政府将这一理念加以运用,对具有负外部性的污染企业进行征税,并将税收所得作为抵消污染效应的经济补偿。在低碳发展模式下,碳税侧重对污染排放企业排污成本的监督。通过对排污企业进行征税,污染企业的排污成本得以增大,出于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考虑,企业必然自行控制污染排放量,从而达到环境规制的目的。

2.碳交易——以数量为基础的环境规制手段。碳交易侧重既定排污权利在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分配以增加污染的社会成本的考虑。罗纳德·科斯最早提出社会成本概念,他认为要实现外部成本的内部化,一个有效手段是在污染者和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排污权分配。此后,多伦多大学的约翰逊·戴尔斯在其《污染、财产与价格》一文中提出数量为基础的交易机制。这一理念随后被美国环保署加以引用,并于1977年在《清洁空气法案修正案》中得以法律确认。目前理论界普遍认为,碳交易相对于碳税而言更具有政策吸引力。

(二)碳税与碳交易的优劣分析

1.碳税效果评估。碳税是一种最为直接有效的经济手段,其优点包括:(1)能够带来可观的财政收入。据估算,在五档碳税税率(10元/吨、20元/吨、30元/吨、40元/吨、70元/吨)下,分别计算碳税的税收影响,可以得出10年动态累计碳税税额(10年动态累计碳税税额为企业碳税税额与居民碳税税额的加总,即累计碳税税额=企业碳税额+居民碳税额)分别为1238.03亿元、2433.48亿元、3589.26亿元、4707.98亿元、7864.71亿元。(2)可操作性强、实施成本低。碳税通常在化石燃料进入经济循环的开始环节进行征收,因而只需要对很少的一些经济体征收碳税即可覆盖所有的化石燃料消费。

但是,碳税的刚性特征对能源密集型部门产生的影响非常显著。例如,要将二氧化碳排放量限制在1993年的水平,日本必须从1993年起征收4000日元/吨的二氧化碳碳税,并以后逐年增加1000日元/吨碳税。如果把减排的社会效应用每吨二氧化碳减少的GDP值来衡量,将达到45-50万日元/吨二氧化碳的高昂成本。此外,开征碳税的影响将随着时间流逝对经济的影响不断增大,碳税税率越高,增强的幅度越大,对GDP的负面影响也将越大。

2.碳交易效果评估。在环境容量和减排总量既定的情况下,碳交易的优势有:(1)能够加强初始排放权分配的有效性,维持既定排放总量。与碳税相比,碳交易更关注既定排放总量在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理分配,通过交易权的分割与转让,实现污染排放边际成本的增加,以起到约束经济体排放行为的目的。(2)规则简便,成本低廉,发展迅速。自2005年《京都议定书》生效以来,全球碳交易市场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目前国际碳交易发展格局中,强制市场为主、自愿市场为辅;配额市场为主、项目交易为辅。据统计,2008年全球碳排放权交易总成交量已经达到48亿吨二氧化碳量,交易金额超过1260亿美元,发展速度超过碳税。

但是,碳交易对本土市场的发展影响较为显著,例如存在价格波动的风险、交易各方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交易无法迅速完成等等。此外,目前碳交易市场建设滞后,世界碳交易目前主要通过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加拿大蒙特利尔气候交易所、澳大利亚三大气候交易所和印度气候两大交易所等进行交易,发展中国家的碳交易市场仍处于筹备阶段。

三、中国实施环境规制的策略选择

(一)碳税征收应循序渐进,同时酌情减免企业的其他税负

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对传统黑色能源的依赖度较高,因此在碳税的征收上应当细致考虑,既要根据能源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制定合理的碳税征收机制,又要避免欧洲发达国家高额碳税的激进征收方法,以将社会的运行成本降至最低。此外,为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征收碳税需要高度关注企业的税负问题,适当减免企业其他税负,以实现企业税负比率零增长,避免打击企业生产和经营的积极性①。

(二)加快碳交易市场建设,构建碳交易市场的技术路线

我国目前的碳交易市场仍处于建设阶段,应合理借鉴国际碳交易市场的经验,推动国内统一碳交易市场的形成,以市场化手段加快推进环境和能源问题的解决。首先,需要建立一套与发展全国统一碳市场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改变目前政策规划不明、法律缺失的状态;其次,要发挥现有排放权交易所、CDM技术服务中心等机构在构建区域性的信息平台和交易平台的作用,鼓励全国各个地区,特别是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积极构建碳交易区域市场,为建设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提供平台支持②。在此过程中,我国要特别注意妥善解决碳交易市场在全球碳定价权中的敏感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