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9 03:57:15

随文范文篇1

由于随文练笔好处较多,于是每堂课进行随文练笔便成了一种时髦。许多教师不分清红皂白,每堂课都设计随文练笔,课堂练笔俨然成了课堂的一种形式、一种负担,这种变了“味”的练笔值得我们重新审视。

一、本末倒置——阅读课成了作文课

一位教师在《鸟的天堂》第二课时设计了这样的随文练笔:

师:同学们,“到处是鸟声,到处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那是多么热闹的场面啊,我们来欣赏欣赏。(师播放早晨大榕树的热闹情景,生入情地欣赏。)

师:刚才你从录像中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许多鸟儿在不停地飞,各种各样的鸟儿都有。

生2:一只鸟正展翅从水面飞过,嘴里还叼着一尾鱼呢!那架势好像是在向别的鸟儿炫耀自己的战果。

生3:……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那你能把刚才从图片上看到的写下来吗?

生(不情愿地):能。(师巡回指导)

二十五分钟后,师请学生读自己的创作,这时下课的铃声响起。

[反思]这位教师前一部分引导得比较好,学生们也具有较浓的说的兴趣,但是进行随文练笔的时间太长了,完全将阅读教学课变成了作文训练课,这样一来,不仅扭曲了阅读教学的目的,而且长此以往,也会让学生因繁而生厌。一堂课只有四十分钟的时间,教师却腾出了这么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随文练笔,将随文练笔当成了消耗课堂时间的一种无聊的模式,完全违反了随文练笔的目的及意义。

[对策]作为对阅读教学起推波助澜作用的随文练笔,教师要准确把握好火候,要适时,不能将阅读课演变成作文课。同时,随文练笔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通过穿插于阅读教学的趣味之中,以淡化小学生对“作文”的概念,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促进学生进行趣味仿写或创新练习。所以,教师在设置随文练笔时,一定要考虑到时间的紧凑性,并提出分层次的要求,让每一位学生在练笔的同时,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无病呻吟——脱离文本为练而练

《自然之道》一文中曾写道:“向导抱走幼龟不久,成群的幼龟从巢口鱼贯而出。”一位老师在教这一部分的时候,设计了这样的练笔:

同学们,那成群的幼龟是怎样从巢口鱼贯而出的?请拿出笔来写一写。

[反思]于永正老师说:“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不应游离于课文之外,要使它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换言之,课文的理解是随文练笔的基础,同时,随文练笔能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本例中的随文练笔是否已起到了以上所说的作用呢?这不能不令我们深思。

[对策]“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课堂练笔的关键在于结合文本找到恰当的练笔引爆点,以挖掘、延伸教材的“空白”为立足点,以着重引领学生体会文本语言的分寸感、和谐性、情味感、独特感。所以,我们在组织学生进行随文练笔时,一定要找准引爆点,否则只能做一些“无病呻吟”的徒劳之事。

三、拔苗助长——难度令人望而生畏

一位三年级的语文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了《七颗钻石》后,布置了以下的随文练笔作业:

写一段话,用上以下的词:焦渴、喜出望外。此外,读了本文后,你有什么感想,请写一篇三百字左右的读后感。

[反思]《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想象和感受,注意表现自己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对于刚刚起步练习作文的三年级小学生来说,第二个随文练笔显然具有一定的难度,如果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必将大打折扣。学生的练写是建立在一定的兴趣之上,反之就成了一种负担,我们提倡随文练笔的一条重要的途径就是要减轻学生作文的负担,可没想到,这位教师的随文练笔却只能起到反作用。

[对策]教学完一篇课文,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试着让学生写写读后感,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写作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随文练笔具有不同的要求。教师在要求学生写读后感之前,应先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指导,如学了这篇课文,你读懂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人或什么事?你能不能把你想到的内容与课文联系起来,写一篇读后感?教师不应规定字数,作文的本身就是学生内心的有感而发,可长可短。所以,我们在进行随文练笔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四、遍地开花——泛滥成灾无精彩点

一位教师在执教《那天》时设计了这样的随文练笔:

当商店的扩音器高声叫着我父亲的名字,表明这辆车已属于我时,我想:________________。

我看见父亲开着车从拥挤的人群中缓缓驶过。只是,他神情严肃,看不出带给他的喜悦,我想:________________。

我不明白父亲为什么中了彩还不高兴,闷闷不乐地回到家里,向母亲诉说刚才的情形,说:________________。

父亲拿起橡皮要擦掉“K”字时,想:________________。

细数这位教师课上随文设计的练笔,加上续写结尾(库伯派人来将车开走后我们一家人的心情)及读后感的练习,竟足足有十处。

[反思]“懒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该教师设计的这一课的随文练笔便有了这一番味道。任何东西只有适量才是最美的,多了便会“泛滥成灾”,起不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随文练笔是为学生领会课文的内涵而设的,只有设在课文的精典处,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精彩。

[对策]进行高效的读写结合,必须选择恰当的练习时机。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考虑寻找随文练笔的有效落脚点,可引导学生练在文本空白点,练在拓展延伸点,练在语言训练点,练在思辨争议点,这样才能真正起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五、放任自流——虎头蛇尾空忙碌

公开课上,某教师引导学生学完了《鸟的天堂》一课,下课铃已响,该教师马上出示今天的随文练笔作业:

为鸟的天堂写一段广告词,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往观光旅游。

这本是一项非常有趣的作业,可惜教师将它放在了课外,后来,教师疏于对这次作业进行反馈交流,学生们都空忙碌一场。

[反思]现在的公开课,有许多的作业是教师用来作秀的,本课例也不例外。长此以往,学生也会渐渐懂得上公开课时布置的作业是无须认真完成的。既然布置了学生进行作业,就应给学生一个交流评议的空间。

随文范文篇2

关键词:情感共鸣;补写;详化;续编;拓展

如何解决学生的素材问题,并有效地进行写作训练,我觉得随文小练笔,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因为小练笔篇幅短小,不必成篇,几句话,一个片段或一篇短文,可以作为课堂训练,也可以作为课外作业,学生完成起来比较轻松。可是由于部分老师在设计小练笔时比较随意,至于学生是否想写,又如何写。考虑得较少。这就造成了学生主体生命需要的忽视,使练笔处于被动状态,效果也就大打折扣。几年来,在从事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在随文练笔方面,我做了以下几点尝试训练。

1.情感共鸣练笔策略。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和文本对话而“披文入情”,和作者在感情上发生共鸣,经历一次心灵的感悟、情感的洗涤,学生入情入镜的体念会产生表达的欲望,这时安排小练笔,可以让学生一吐为快。

《慈母情深》这篇课文的每个字都是用深深的情写出来的。作者用包含深情的笔触,刻画出一位含辛茹苦挣来的钱给儿子买书的母亲形象,表现了母爱的深沉、无私和宽广。教学《慈母深情》这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小练笔,当“我”看到母亲赚钱是如此艰辛,就再也不忍心拿母亲的血汗钱去买书,而是给辛劳的母亲买了一个水果罐头,“我”知道,母亲一定舍不得吃。同学们,你能帮作者写一张纸条压在水果罐头下面,劝母亲吃下这水果罐头吗?同学们在泪眼婆裟中写下了肺腑之言,有的学生这样写到:“妈妈,真对不起,原来您的工作这么辛苦,工作环境这么差,我还要您买书。以后我再也不这样做了。妈妈,我给您买了一个水果罐头,用它补补您劳累的身子,您赶快吃吧!”

以上这个案例中,学生自然融入文本的情景中去感受、去倾听文中人物内心的声音,去和文中人物对话,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此时,学生头脑中的母亲形象不只是文本中的母亲,也是自己母亲的形象,自然地把理解和感受融会贯通,将阅读和写作融为一体。

2.补写练笔策略。语文教材引入的大部作品都是名家经典,很多作品中都留有空白,或含蓄,或简练,给学生的思维流下了想象、延伸的空间,让学生依据潜伏信息去想象创造,达到了意境深远,妙趣横生的艺术境界,这就是空白艺术的精妙之处。学这样的文章时,可以找准这些“空白”,让学生把写得简练的地方写具体,把写得含蓄的地方补充出来,把隐性的因素显性地展示出来。我们要注意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为学生的练笔提供平台。

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讲述的是1949年美国落衫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自己的安危,克服重重困难,救出自己的儿子和同学的故事。“不论发生什么事,我总是和你在一起!”这是父亲和儿子共同的信念。文本的第12自然段对父亲进行了细节描写:“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拦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面对儿子这36小时的漫长等待却留下了空白。我在教学时引领学生,从课文对父亲的外貌描写,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由父亲在废墟中挖了36小时,联想到阿曼达在废墟下等了36小时,并由此想象废墟下的阿曼达面临怎样的困境,他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我就以《逆境中的儿子》为题,来指导学生写课堂练笔。要求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等方面展开想象,来描写阿曼达在逆境中的坚强,以照应课文后的“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这个练笔,填补了课文空白,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理解了父与子的了不起。一直面对困难、永不言弃的父子形象逐渐地走进了学生的心灵。我更欣喜地看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积累语言,内化语言,并灵活地运用了语言,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培养了学生感受、理解、积累和运用的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让每位学生得到了扎扎实实的训练。

3.多角度训练策略。作文教学要和阅读教学密切配合。除了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写作思路与表达特点外,还可以充分利用课文的示范作用,换个角度,选取某些材料,进行练笔训练。有些课文,由于中心的需要,有意将文中的某些情节、内容一笔带过,我们可以把这些句段单独列出,让学生循着原作的思路进行扩写,使之成为一段具体的文章。如《赤壁之战》中,描写烧曹军这部分较为简略,可以启发学生想象:火船逼近曹军时大将的语言、心理活动是怎么样的?他们会怎么做?火势如何猛烈?想象当时战斗结束的情景,最后以《火烧曹营》为题进行扩写。

还有些课文,常留给读者发人深省、耐人寻味的艺术空白,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我们可根据作者的写作思路,让学生展开联想,补写这些艺术空白。如《嫦娥奔月》一课,嫦娥为了不让老百姓遭殃,吞下仙丹,飞上了月亮。飞上月亮后生活怎么样呢?我让学生大胆想象并写一写。学生习作中有的写到:嫦娥与一只玉兔为伴,但仍思念后羿,天天望着人间,多么希望与后羿相聚啊!终于有一天玉皇大帝允诺了,让他们每年的七月七日在银河上相见,由喜鹊搭桥,那一天他们多么快乐啊!还有的写到:现在有了电脑,嫦娥有机会与后羿在网上对话了,但始终不能圆相聚之梦,终于有一天,科技发达了,他们乘着宇宙飞船在太空上自由自在地遨游,他们多么幸福啊!

4.详化练笔策略。为了留给读者回味的空间,课文中有些内容在描述时仅用简短、精练的词句带过,具体情节必须由读者领会。在教学这样的文章时,可以引导学生把写的简练的地方写具体,把写得含蓄的地方补充完整。如《草原》一文第一自然段,作者描写了草原美景后,又写了自己的感受,“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通过学习,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草原的辽阔与美丽。此时趁兴问学生:“如果此刻你就在草原上,你会低吟一首什么样的小诗呢?”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都想尝试着当一回“小诗人”。经过讨论交流,学生们很快完成了自己的“作品”。其中一位学生是这样写的:

草原是一首美丽的小诗

云朵舞着洁白的轻纱/飘在明朗的天空

风儿吟唱着绿色的欢歌/拂过无边的草地

河流映出蓝天的笑脸/羊群点缀碧绿的草原

天需修饰/不用雕琢/草原本身就是一首美丽的诗

这种新颖别致的填补练习拓展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对美的欣赏和领悟能力。

5.续编练笔策略。读完一篇好文章,常常会使人觉得意犹未尽,好象故事还没有结束,其感人的艺术魅力往往使人浮想联翩。这时教师应该应势利导,让学生大胆去想象故事发展下去的结果可能是什么样的,让他们张开想象的翅膀,进行新奇大胆的设想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如《去年的树》这篇课文是一个优美动人的童话故事,在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字中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文中那个个人性化的角色,感动了学生们纯真、善良的心。正当学生情感体念达到高峰时,文本的结尾却嘎然而止,给学生的习作留有想象的空间,因此,我创设了体验作文的契机:“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同学们,课文的结尾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鸟儿为什么看了一会儿灯火?它想对灯火说什么?你能把自己想象成那只小鸟吗?把你想说的话写出来吧!从学生的习作看,有的同学表达了“信守诺言,珍惜友情”的想法;有的同学表达了“保护环境,爱护森林”的愿望;还有的同学表达了“关爱生命,和谐发展”的心声。以上这个案例,创设了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真诚的对话平台,学生在个性化地解读文本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想象把结尾的悬念用自己的文字表达出来,变成了学生的作品了。这次练笔,不仅使学生的身心感受了读物,而且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真是一箭双雕,何乐而不为?

6.拓展练笔策略。“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意味着认同之后的超越,意味着尊重之后的创新。而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探究性学习,就是一种激活式的全新学习方式。因此在学习中,我抓住学生意欲探究的内容,引导他们超越文本,展开研究,从而激活他们的学习潜能,随机进行小练笔的训练。

学了《新型玻璃》后,学生并不满足于书本上介绍的知识,我就鼓励他们在课后上图书馆,去阅览室,进入无边的网络世界,根据自己的喜好,去搜集新型玻璃的相关知识,然后小组间交流,最后发挥自己的想象,写一篇小练笔。同学们兴趣盎然,纷纷写出自己心中的新型玻璃。有一位学生这样写道:“一天中午,乌云密布,倾盆大雨即将来临。也许你会想,人们肯定会急匆匆地赶回家关窗户。可事实并不是这样,人们还是不紧不慢地做正在做的事,当豆点般大的雨点急速下来时,奇怪的一幕发生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是新型玻璃中的‘智能遥控玻璃’。这种玻璃安装有智能接应丝,主人有一个大拇指般大小的‘智能遥控器。’可随时挂在钥匙链上。当下雨的时候,无论在多远的地方,玻璃都能收到主人的指令。”

我们的写作教学只有始于童心的自然,才能归于自然的童心。以上案例,由于积累了许多资料,再加上对文本的体验,学生自然地描写出自己向往的新型玻璃。这种平实的自然,才是我们写作教学所应追求的一种至高境界吧。

7.读中练笔策略。文本中有许多字洁意丰的词和内涵丰富的句、段,若我们能以它们为“把手”,就能开启潜心会文的大门。

如《月光曲》一文中有这么一个情节:当贝多芬为穷兄妹俩弹完一曲后,盲姑娘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只是又即兴为盲姑娘创作了经典之作《月光曲》。“贝多芬没有回答”,这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句子,教学时,我们可以它为切入点作以下设计:贝多芬当时为什么不作回答?请认真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想想此刻的贝多芬心理在想些什么,并写下来。再如我们在教学《将相和》中的“负荆请罪”部分时,可先让学生仔细读文,然后根据“将”和“相”的矛盾和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想象“负荆请罪”时的动人场面,并将它们写成片段。

显而易见,这样的练笔,学生不得不潜心会文,深刻领会文章的含意,只有这样才能在此基础上发表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8.仿写练笔策略。“仿写”是指依照课文的写作方法,写出自己的所闻、所见、所感。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表达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同时达到训练写作的目的,使学生的课堂阅读得到一定延伸。其仿写的训练方式主要是仿句、仿段、仿篇。其篇的仿写主要是从文章的结构和写法进行练习。如对《海上日出》、《夕阳》这两篇写自然景观的课文,我在指导学生阅读完课文后,让学生运用作者所使用的观察方法,来观察自己平常生活中所见到的日出与夕阳,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进一步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然后分别以《观日出》和《夕阳无限好》为题来写两则练笔,使其在学习作者写作方法的同时,感受大自然的美好,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写出各自的所见所感。

9.读后练笔策略。有些文章的内容能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力。如《给家乡孩子的信》一文,讲的是87岁高龄的巴金老人,在手脚不方便的情况下,依然提笔给家乡的孩子们写信,谈自己对人生的看法,对孩子们的希望,对家乡的爱,让生命之树开花的愿望深深感动了每个学生。此时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感受最深的一两点写一篇读后感。一位学生就写出了这样深切的感受:一个真正值得尊敬的人,是具有高超的本领和高尚的品格的完美统一的人。我们只有为别人付出更多的爱心,更多的同情,更多的精力,我们的生命才会有价值,我们的人生才会有意义……

语文教材文质兼美,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多样。为促进学生与文本的深入对话,我们可根据文本的不同特点设计练笔。如学了《台湾蝴蝶》、《看不见的大力士》等说明文后可作如下安排:再读文本,并将它们改成《我去了台湾的“黄蝶幽谷”》、《大力士在压缩空气的自述》等。又如学了《草船借箭》、《少年润土》等文后,教师可安排学生为文中的人物写简评。这样,出于练笔的需要,学生就会再次潜心会文,从而进一步理解、体验、内化文本,丰富积累。

教材中丰富的训练内容为学生的作文提供了鲜明的画面、生动的材料,可以延伸的思维空间。“想想”、“仿仿”、“组组”、“写写”这些多样的训练形式,培养了学生想象和创新的能力,提高了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二者的有机结合达到了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的目的。当然,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适当的练笔形式,决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练习。只有及时有效的小练笔,再加上长期的训练,才能使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总之,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捕捉机会,让学生充分地展开想象的翅膀,挖掘练笔的素材,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堂练笔。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阅读课堂教学得到有效的延伸。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学》2004年05月

(2)《小学教学研究》2005年10月

(3)《教学月刊》2006年07月

随文范文篇3

关键词:语法教学;随文而学;探讨

回顾二十年来的语文教学,包括我还在读书时,语文教学对语法的极端重视,致使语文课变成了语法课,结果导致学生因语法的枯燥乏味而对语文课生厌,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最终形成了语文教学质量差的现象。日后,人们对语文人文性的逐步重视,初中语文语法教学已逐渐呈现出衰退的趋势,语文教学更多的是倡导学生对文学作品主体的感悟,更多的是赏析文章主旨和品味文章语言。初中语文语法教学由多年前的辉煌跌入到低谷,几乎所有的初中语文课都不再花一定的时间分析一些相关的语法知识。然而,语法教学毕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关于语法教学应该是单独讲解,还是随文而教,一直都在争论中。

1.语法随文而学弊大于利

新教材将语法知识分散于各册语文书的课文中的现象,导致了在平常的教学中遇到相关的语法知识都是一语带过,未作详细的讲解,使学生对语法知识的学习陷入了“山重水复”的境地,脑子一片茫然。而今的新课改,对语法知识重视不够,如词类、句子成分、短语类型、复句这些语法知识只是在课本后面附一表格,而学生只靠这一张表是很难真切掌握,老师靠这张表也很难给学生讲明白。如果按照新课改要求,采用随文学习,靠学生平时积累的语感这种方法来学习语法知识,学生掌握的和老师教给他们的语法知识会成为过眼云烟。还有如果是农村的,特别是很多少数民族学生,民族语言的语法顺序与汉语不完全一致,有时他们的语言用汉语说出成了“倒装句”,这些大多是学生处于偏僻的山区,见的世面不多,语言表达力相对较差,语法知识的学习对他们尤为重要。另学生作文时容易出现错字、病句,这些都跟语法知识的掌握有很大关系,所以语法知识应该系统的编入教材,让学生能很好的掌握和运用,新课改也应该重视语法教学!因为:

1.1语法分散在课文中之后,表面上是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但实际上是使得语法知识不够系统,学生无法真正的把握住,边学边忘。如“有仙则名”和“并自为其名”的“名”有什么不同时,学生竟然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可见学生并未真正的把握住,而是边学边忘。

1.2语法知识被分散并多以附录的形式出现于课文的最后,让许多学生觉得这些语法知识是可学可不学习的内容;甚至有的老师也认为,这些语法知识可教可不教,从而导致了学生没有自学,老师也没有给予必要的辅导。最终,学生没有学到系统的语法知识,就没有能够将语文学好。

1.3由于没有系统的语法学习,学生在学文言文时,感觉非常的吃力,也觉得枯燥乏味,有的学生甚至对文言文学习避而远之,如一些词类活用现象。《桃花源记》“复前行,欲穷其林”一句中就有词类活用现象,“前”本身是名词,在这里却是名词作状语,译为“向前”,很多学生都把它译为“前面”。

1.4语法知识对语文教学的作用和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现在的学生,有许多不学语法或者是纯粹不懂语法,导致了初三毕业,还不懂何为何为象形字,形声字,何为会意字,不知何谓“错字”何谓“别字”。写不出一篇好的文章,即使写出来,也是错别字连篇,病句连篇,没有丝毫的文采可言。究其原因,都是语法惹的祸。

综上所述,认为语法的随文而学,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影响了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长此下去,语法将会被淡化,语法的前景也令人担忧!

2.语法教学随文而学利大于弊。认为语法教学应该随文而学

2.1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规定:“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这就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基本的语法知识可随文学习,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我很赞成这种观点,因为在语文教学中,为了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完全可以随时引导学生学习必要的语法知识,以及一些修辞手法,如果让学生系统地、集中地去学习,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那样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如果是随文学习,使语法修辞分散地融入到语文教学之中,能更好地理解语法修辞现象,品尝到语法修辞学习在语文学习中的趣味。语文不同其他学科,美无处不在。哪些精美的字、词、句、篇,往往就是语法修辞运用精妙之处。我们只有找到这些美点,才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在讲短语的时候,如“飘动的云”、“轰隆的雷声”、“辽阔的草原”、“奔流不息的江河”等,我就与同学们说,这“什么的”是定语,是修饰后面一个名词的,正因为有他们存在,才写得更生动,很美吧!我还在讲句子时,讲哪是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讲词语的时候讲讲词的分类。我不要求学生硬记,但一段时间后,他们会知道并且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就是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在体验美的过程中学习语法知识,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2.2我认为语法知识应该随文学习。语文课程改革强调: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复合式的掌握知识,语言的积累,词语的积累都应该是从读中得到,靠的是语感。例如:

2.2.1汉字教学。应该是从根本上解决汉字的识记与书写的问题,并且更应着力理清汉字与词组、汉字与语感、汉字与阅读、汉字与文言文、汉字与文化的神秘联系。汉字教学应该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连接语文教学的经脉,以之整合语文语文教学资源,提升语文教学的品位,从而体现汉语言文字璀璨的光辉。在语文教学擦掉汉字的灰尘,闪现汉字的灵魂。

比如在教学“好高骛远”的“骛”和“趋之若鹜”的“鹜”时,我们应给学生分析:骛,指马奔跑,引申为:志向、志气等,所以应是“马”;而“鹜”是指野鸭子,鸭子是聚集而居,成群觅食的,后来比喻盲目热衷某一事物,所以应该是“鸟”。这样的识字方法一定比死记硬背效果好得多。在教学中,利用生动有趣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汉字的结构和字义的流变,可以有一下的好处:

(1)、区别多音字的现象;

(2)、让学生了解汉字的形近义殊的现象;

(3)、有利于让学生掌握一词多义的现象;

(4)、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境。

(5)、让学生了解古文化的现象。故而汉字学习何不在教学中随文学习呢?

2.2.2词语教学。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家常便饭,的有的教师却处理的简单机械,缺乏活力,其实认字识词,应该是随文学习的,通过生动词语学习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本人在上《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中的“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的“卧”时,我没从简单的名词动词入手,而是从人和动物卧的姿态,动作行为去发现,结果学生的发言却是妙语连珠,既学习了词性,又让教学更加有效。何乐而不为呢?

2.2.3现在的教学大纲把语法知识分散在课本中,我认为这点好,让学生循序渐进的去学习它,经过老师的指点,举一反三,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现在的初中生,让他们系统学习语法,我觉得不太现实,就比如在考试时,概念是弄清楚了,但拿一个句子出来,好些学生都划分不出它的成分。

其实,其他的语法学习也应该是随文学习的,巢宗祺教授说“完全依赖语法特点来教好语文是不可能的,应该靠的是语感,加强整体能力的把握。”我觉得很有道理。

3.语法教学方式应该多元化

我更赞同这个观点。初中学生要不要学习语法已成为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争论的焦点。然而,语法知识是当前新课改所倡导的“语文素养”的一部分。根据其定义及所包涵的内容,它不是一个孤立的单元体,而是与中学生,甚至每个人的学习、日常生活、口语交际、书面表达联系非常密切的知识。它对于学生的听、说、读、写等方面能力的提高有着巨大的影响。掌握基本的语法知识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形成一种完整的语文体系,而不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基于此,我认为,兼顾二者,乃是锦上添花。

3.1改变学生学习语法的态度

要改变学生对于语法学习甚至语文学习的态度,恐怕不是一两天能办到的。因为学生对于语法的看法一般是语法太难枯燥乏味,学起来没啥意思。其实,语法知识本身就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偏、难、繁确实让有些老师不知所措,更不用说学生了。但是,并不能因为这些就把语法全盘否定。教师要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讲语法。可结合生活中的常见例子,比如广告:“出门在外老婆交代,不喝酒吃饭菜,要喝酒,喝品牌。”这是一句近些年酒店张贴的广告牌,但是张贴多也不一定正确吗?不是吗。从语法的角度分析这句话,就不难发现,它其实是犯了前后矛盾的语病。既然前面说了“不喝酒”,为什么后面又出现了“要喝酒,喝品牌”呢?通过生活中实际例子,让学生明白,学好语法,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3.2从课文讲解中入手。

当前的语文课本是中学生手头所拥有的最直接最直观的教材,而其选的文章也大都能彰显普通话的语法规范。这其中自然就有很多的内容需要讲解。语法知识和课文,就像一个人的血与肉,语法知识只有随文学习,才是一个完整的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这好比我们教课文的生字词,如果我们说生字词系统好,我们把所有的生字词归类,让学生学完所有的生字词再来学课文,我怕到头来是生字词学不好,课文更学不好。比如在七年级课本《看云识天气》这一课,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语言生动形象,应用各种修辞手法,把云写得生动形象,这一课的一个重难点就是要求我们结合课文,分析这些修辞手法的应用并说明其作用。交给学生一些系统的语法知识。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这一点怎能淡化?

3.3从学生习作评讲中拓展。

语法知识本来就枯燥无味,如果进行系统学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而且讲解起来脱离了实际的应用,学生虽然记住了,但在实际的应用中却不能灵活应用。虽然系统的语法知识也有例子,但毕竟例子不多,要让学生记牢,必须举一反三,在作文教学中,能更好的做到这一点。习作是学生对于汉语的实际应用。而正是在这个运用当中,会发现很多的语法问题。当然作文中出现的问题也不是出现一个就讲,而应该有的放矢,有重点地讲解。在讲评作文中渗透语法知识也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原则。作文评改讲语法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由于是自己或者同伴出现的问题,所以印象也就相对深刻,同时也可以消除语法学习的困窘。

3.4从和谐宽松的氛围中切入。

随文范文篇4

关键词:阅读教学;“随文练笔”;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随文练笔”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阅读内容的结构、句式、修辞、情节等进行仿写、补白、改编等多种形式的练笔。其中,阅读为写作提供了内容、素材、思路与灵感,而练笔是基于阅读活动的语言表达实践,二者从信息的输入和输出两个方面实现了语文学习机制的有机统一。“随文练笔”的实施关键在于搞清楚“如何随”以及“如何练”的问题,这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予以具体探究。笔者拟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小学语文课堂“随文练笔”的具体策略。

一、“随文练笔”要抓好语段仿写表达

模仿也是一种创造性思维过程。小学生的语言表达都要经历一个从模仿到创造的过程,模仿能够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表达上的精妙。教材中收录的课文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美文,通过阅读鉴赏,品味作者独特的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并模仿其中精美绝伦的语段进行练笔,先触其“形”,后悟其“神”,就能够把作者的技法逐步迁移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从而实现知识的自我建构。以修辞手法的“随文练笔”为例,修辞手法是重要的语言表达技巧,能够增强语言的文采与美感。在小学中高年级的写作过程中,修辞手法的运用是一个重要的考查内容。教师可以就地取材,从课文中选择优美的语段,让学生进行品读鉴赏。比如,三年级下册《海底世界》第三自然段对海底世界声音的描写是惟妙惟肖的:“你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还有的好像在打鼾……”本单元末尾设置的“词句段运用”栏目也要求学生参照《海底世界》的语言表达写一段话,为此,教师就要落实好单元语言运用教学的训练重点,进行“随文练笔”,在课中或课末给学生布置练笔任务,以课文第三段为模仿对象写一段话,介绍一种事物。有学生在练笔中写道:“你可知道,桂林的山形状有多怪异吗?放眼望去,就能看到各种奇异的山石:有的像大象一样在河边喝水,有的像老人一样拄着拐杖,有的像少女一样侧卧着休憩,有的像王母坠入凡间的发簪……”又如,四年级下册《海上日出》一文第三自然段中对日出景象的描写十分生动:“太阳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教师先引导学生讨论“努力上升”“冲破了云霞”“跳出了海面”这三个短语的好处。学生感受到作者在这里运用了拟人化的修辞手法,赋予太阳以人的特性,文章因而显得十分活泼。在“随文练笔”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迁移这种手法进行写作。如学生写日落景象:“傍晚时分,太阳像是赶了一天路累倒了,拖着沉重的身体迈向山后的家,天色愈暗,它回家的心越急切,转眼间藏住了半边脸。稍不留神再一看,它已经躲到自己家中去了。”学生通过“赶了一天路”“拖着沉重的身体迈向家”“心越急切”“藏住了半边脸”“躲到家中去”等富有情感色彩的拟人手法,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日落的韵味。通过语段仿写,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在写作中的妙用,并逐步掌握了恰当运用修辞手法为文章增色添彩的技巧。

二、“随文练笔”要借鉴文本构思之法

构思是在写作前对作品的结构、情节进行宏观预设,它是一篇习作成败的关键。小学生生活经验大都雷同,很少有特殊的素材,如果缺乏巧妙的构思,写出来的东西就很难感染人。要想避免习作平淡无奇,就要在构思上下功夫。教师可以从教材中构思巧妙的课文入手,引导学生体会文本构思的艺术,并学会在实践中进行巧妙运用。比如,六年级上册《桥》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暴雨天里老书记指挥村民通过木桥撤离的故事,其中一条重要的线索是老书记与一个小伙子的关系,其作为一条暗线贯穿于整个故事。撤离过程中,老书记将同样是党员的小伙子拉到队伍的最后,等所有群众都安全撤离之后才让小伙子先走,自己最后走。但这时桥已被洪水冲毁,老汉和小伙子都被洪水冲走。最后,是一个老太太祭奠两个人——她的丈夫和儿子。这时,人物关系的悬念才揭晓——小伙子原来是老记的儿子。为了群众安全转移,老汉和儿子都牺牲了!这篇文章的构思是很巧妙的,如果作者一开始就点明小伙子和老汉的关系,那么文章的表达效果就远不及留在最后揭晓更打动人。笔者在讲解过程中,为学生分析了课文中埋伏笔、设悬念等构思技巧,然后让学生开展“随文练笔”,尝试用打破常规的叙述方法来增强习作的吸引力。有学生在习作中这样构思:“我觉得爸爸并不爱我,他平时经常对我说‘不’,爸爸把他的爱都给了工作。我期待已久的旅行再一次被爸爸的‘下次吧’喊停了。我气得在床上蹦来跳去,摔了下来。当我睁开眼时,望着爸爸憔悴的脸,愧疚的眼神,温暖的手,有温度的泪水……我感受到父爱的深沉与无奈。”这篇习作欲扬先抑,以埋伏笔、设悬念的方式为后文对父爱的赞美作了铺垫。情节跌宕起伏,让人耳目一新。

三、“随文练笔”要学习细节描写之妙

写作讲究以小见大,平中见奇,这需要学生掌握细节描写的方法。小学中高年级的习作中,经常会涉及人物与情节的描写,教师要引导学生赏读教材中的精妙细节描写,并尝试将其迁移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之中。比如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单元学习目标是学习并初步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具体地表现一个人的特点。其中第13课人物描写一组收录的《摔跤》《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两茎灯草》以及第14课《刷子李》,都堪称以细节刻画人物的经典作品。为了让学生学习本单元课文通过细节描写体现人物特征的方法,单元作文主题也设立为“把一个人的特点写具体”。教师可以群文阅读的方式,在单元阅读教学之后进行“随文练笔”训练。《摔跤》一文通过动作细节描写将人物刻画得十分传神,作者分别使用了“叉、搂、塌、合、鼓、揪、拽、钩、推、摔”等动词,淋漓尽致地写出了激烈的摔跤过程。教师可让学生细细品味这些词语,体会作者勤于观察、工于炼字的写法,并进行随堂15分钟练笔。教师可现场创设“喝水”情境,指导学生观察,争当“摄影师”,记下老师喝水的一系列动作“拿起、旋开、摇、看、闻、啜了一小口、皱着眉头、吹了吹、送到嘴边、对、喝、转、仰头、咽下”,学会将一个动作扩展成一系列连续性动作,并描绘出一个连贯的动作场景。接着可让学生回忆新近发生的印象深刻的事件,并运用通过动作描写来传神表达事情经过的手法进行练笔。一位学生写道:“陈×像箭一样向足球铲去,唰地从对手脚下断下球来,右脚一钩,将球控制到自己脚下,又向右一闪,一个灵活的转身让对手扑了个空!这时,又一名后卫向他冲过来,他灵巧地一垫,球从对手胯下穿过!单刀了!守门员降低身体重心,张开双臂,且守且退。陈×一个假动作射门,让守门员身体失去重心滑倒在地上,轻松一推,足球向球门远端飞去,钻进死角!”这个小练笔学习了《摔跤》中通过动作细节来刻画人物的方法,以“铲、钩、闪、扑、冲、垫、推、钻”等动作生动传神地刻画了同学陈×高超的球技,将激烈的比赛氛围烘托得恰到好处。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再引导学生结合校内外生活中开展的活动如游泳、拔河、弹琴、煮菜等,选取素材,进行细节描写,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灵活迁移。

四、“随文练笔”要结合原作开展艺术创作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开展“随文练笔”,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现有的素材,让学生进行一系列的艺术化加工与创造,这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有很大帮助。以六年级上册《穷人》一文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从两个方面着手对原作进行艺术化加工创作。一是发挥想象,对课文进行补白。课文中,丈夫喃喃地说:“是啊,是啊”“这天气真是活见鬼!可是有什么办法呢!”然后两个人沉默了一阵。这个“沉默”无疑是一个留白,背后蕴藏着丰富的心理活动。“渔夫和桑娜在沉默中各自想着什么呢?”教师可以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补白。有学生说,“渔夫在想:老天爷,可怜可怜我们吧,天气赶紧好起来,让我能出海打渔,不然我家人吃什么呢?”还有学生说,“桑娜在想:老天爷,你可要保佑我丈夫出海时平平安安的,打不到鱼是小事,但可不能出什么意外……”想象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在补白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利用想象来丰富习作内容的方法。二是善于创造,对课文进行续写。课文的结尾戛然而止——“‘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收养了两个孩子之后,原本拮据的夫妇该怎样生活呢,故事又该怎样发展下去呢?这给学生留下了一个通过想象进行创造的契机。教师让学生尝试在延伸处进行练笔,对课文进行续写。有学生这样写道,“渔夫脸上一惊,一会儿又舒缓了过来,说:‘真好,和我想的一样。’第二天一早,桑娜起来后就不见渔夫的踪影——他架着船出海打渔了。桑娜看着两个孩子,突然想起了什么,连忙将自己仅有的一条褶裙裁剪开来,缝了两件衣裳……晚上,渔夫回来了——只带回来几条小鱼。‘把鱼煮了汤给孩子们喝吧,明天,明天会有的,天气好多了。’渔夫忙安慰桑娜。桑娜还是笑着说:‘鱼少就少吃点,人回来就好。’……日复一日,渔夫还是每日出海,桑娜还是照顾一家的起居。”这个故事没有大起大落,没有突然之间的“飞来横财”,却把穷人的生活和心理写得真实动人。总之,“随文练笔”是基于阅读教学开展的有针对性的书面表达活动,其重点在于“随好文”,就是参照教材这个独一无二的“例子”,从中发现好的语言表达方式,举一反三地进行书面表达和语言运用;其难点在于“练好笔”,这需要利用好阅读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抓住契机进行语言运用实践。“随文练笔”为小学生的语言学习尤其是写作教学指明了正确的方向,让学生明白了什么是好的语言、美的表达,并学会利用阅读素材进行语言的创造与实践,真正实现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自我建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应玉玲.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中的随文练笔[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9(9).

[3]陈思.小学语文中高年级随文练笔的策略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8.

随文范文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随文识字;教学策略

对于小学生而言,识字为其进行写作与阅读的重要基础,也为小学语文教学之重点内容。小学生识字程度,会对小学生的读与写产生直接影响,且也会体现在小学生语文阅读水平的高与低上。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实施随文识字的教学策略,让小学生能够更为生动立体地理解文字、掌握文字,从而为小学生日后的语文学习做好扎实的铺垫,进而实现学生语文学习水平的持续提高。

1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现状

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之中,个别教师所运用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如仅关注独体字笔画,及合体字笔画,将汉字作为单独的偏旁,片面地认为通过这种方式,能够降低小学生的识字压力,促进小学生记忆与理解文字,但殊不知这种方式会严重阻碍小学生语文识字兴趣,且也会致使小学生在语文识字时产生混淆现象,在此情况下小学生在写字时就时常出现错误。再者,对小学语文教师来说,个别教师在开展识字教学时,只顾将文字的意思以及笔画等方面介绍给小学生,但却经常忽略小学生掌握文字的情况,未能够及时进行课堂检验,导致个别小学生在语文识字课堂中,所学习到的语言文字少之又少。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还有个别教师会过分强调汉字的工具性。具体来说,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为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成绩,所以一些教师并不注重于检查小学生的识字效果,而更为关注小学生的拼写情况。并且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所以教师对小学生的识字要求往往停滞于会读、会写以及会用的层面上,但却很少有时间去渗透汉字文化,将整个识字教学局限在应试教育的要求之中,难以发挥出语文识字教学的深层次作用。

2小学语文随文识字的教学策略研究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认识到随文识字教学的重要性,进而采取有效地随文识字教学的策略,全面提高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质量,使学生在小学阶段能够掌握更多的汉字,进而实现学生语文学习上不断进步,同时也推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高质量进行和顺利完成,促进学生更为长远的发展,下面进行如下探讨。2.1创设教学情境。据心理研究表明,通过创设情境,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引发学生的共鸣情绪,在新课改之中也明确指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之中,教师应善于创设教学情境,以增强小学生的主体意识,并针对小学生的主要特征及语文学习的迫切需求,来主动调整教学计划,积极探寻出最为适宜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方式与策略[1]。所以,在开展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时,教师可积极实施随文识字的教学策略,并为小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吸引小学生投身至这一情境中,随文深入分析文字、理解文字,让小学生在学习文字的过程中,能够将其与自身的日常生活以及情感体验之间进行相互联系,这样不但利于提高小学生的识字水平,也利于提高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小学生更为合理地运用语文知识,从而提高小学生学习致用的能力。例如,在进行《一去二三里》一课的识字教学时,教师则应有效实施随文识字教学策略,为小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针对该节课内容,教师可通过开展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去记忆、理解该节课所包含的汉字。在开展小组活动时,教师还应让小学生选出一个自身认为最难的汉字,如有的小学生说枝字最难,有的小学生说烟字最难,还有的小学生说亭字最难。通过为小学生创设这种教学情境,则能够让小学生彼此之间进行交流和探讨,也能够实现随文识字教学的重要目标。另外,在各个小组回答问题之后,教师也应选择出一组回答最准确且效率最高的小组,并予以物质奖励,激发各个小组的探讨热情,同时也利于增强小学生的合作意识,加快小学生的识字效率。2.2降低识字难度。伴随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于当代教师而言,其已经深深认识到阅读教学与识字教学二者之间的不可分割性,唯有将二者进行融合运用,才利于降低小学生识字难度,发展小学生学习能力[2]。随文识字主要是以文为着手点,小学生在学习生字的过程中,生字之间是具有一定联系的,并非独立存在的,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之下,小学生能够通过自身的能力来解决很多语文生字,如联系上下文来进行猜字,或者利用拼音等来正确读生字,这种方式不但摒弃了以往识字方式的孤立性,也能够将生字放在某种语言环境之中,来促进小学生理解与感知文字,努力落实“字不离词,句不离文”的教学方式,这对于小学生识字来说是非常有利的。所以,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实施随文识字的教学策略,降低小学生的识字难度,让小学生能够以更为轻松愉悦的状态去学习语文生字,不仅做到正确读音,还能够做到正确记住字形、理解字义,且这种方式也深受小学生所喜爱,因此更易提升小学生在语文识字课堂中的主动性,从而提高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效率。例如,在进行《在家里》一课的识字教学时,教师则应通过实施随文识字的教学策略来降低小学生识字难度,这是由于在该节课中所包含的生词非常多,若不运用这种方式,那么则会加大小学生的识字难度,特别是对于识字基础较为薄弱的小学生而言,更是感到难以理解。所以说,教师务必要良好运用随文识字教学策略,让小学生先去记清楚生字的笔画和拼音,而后去了解生字意思,如此不但能够满足小学生的识字需求,也利于燃起小学生的识字欲望,让小学生在语文识字学习之中,能够更为提升积极性与主动性。2.3关注写字细节。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为一项长久性、系统性工作,因此对小学语文教师而言,务必要善于从细节着手,让小学生感受到语文识字的乐趣所在,进而让小学生能够真正爱上写字,为小学生今后的语文识字铺垫好基础[3]。对此,教师在开展随文识字教学时,一方面应抓好小学生的写字姿势,小学生唯有掌握正确的执笔方式与写字姿势,才能够将字写好。另一方面,教师还应注重笔画教学,写好笔画才能够写好汉字,所以这一点也应受到教师的高度重视,只有关注好这些写字细节,才更为利于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与识字能力。例如,在开展识字教学时,针对小学生在识字方面的不足之处,教师应予以及时纠正,科学开展随文识字教学,让小学生能够善于写字、正确写字,从而保障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成效。

3结语

总而言之,对小学语文教师而言,应善于实施随文识字的教学策略,高质量地开展识字教学工作。针对现阶段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所存在的问题,也要善于利用此方式来加以解决,从而保障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质量。对此,可通过创设教学情境,降低识字难度,以及关注写字细节等诸多实施途径,来增强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之成效,激发小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从而促进小学生掌握到更多的汉字,促进学生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秦拉吉.浅谈小学语文随文识字的教学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39):59.

[2]迟捷.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现状及“部编本”识字教学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随文范文篇6

[关键词]识字策略;语言情境;具身认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识字和写字是小学低年段教学的重点。识字是学生进行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也是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生字的主要途径是课内阅读和课外拓展阅读,因此,阅读教学是重中之重。在开展阅读教学时,有效、有趣的识字教学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识字能力,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重要环节。笔者以统编版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小猴子下山》一课的识字教学为例,探索识字教学的新路径,巧用识字策略,趣识汉字,激发了学生识字、写字的热情。

一、随文识字和集中识字相融相促

在阅读教学中,常用的识字策略是随文识字法和集中识字法,这两种方法各有各的优点。在《小猴子下山》一课的教学设计中,笔者融合使用这两种策略,开展识字教学。“随文识字也称分散识字,形散神不散,一般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到文本语言环境中识字的方式;随文识字是从课文入手,将语句纳入一段文字中理解,再由语句到特定的词,由词到生字的学习方式。”基于此,在由词的学习推进到难点长句子的朗读指导过程中,笔者巧妙地设计了随文识字的环节。汉字中有很多多音字。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想要分清字音、读准字音,单靠死记硬背是不行的。如果在文本情境中进行学习,效果会事半功倍。《小猴子下山》一课中多音字“结”字的辨别,是学生学习的一大难点。为解决这一难点,笔者采取了随文根据语境定音的方法。例如,笔者出示长句子:他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指名朗读后,笔者相机正音“结”字。“结”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读“jiē”,表示植物长出了果实。为了让学生扎实掌握根据语境定音的方法,笔者随即给学生开展口语训练,问“苹果树上结什么?”并指导学生表述完整。“葡萄架上结什么?桃子树上结什么?”学生通过巩固训练,牢牢掌握此处“结”字的读音。在指导读好长句子时,笔者还利用希沃白板的多媒体功能,设计了“满”字的随文识认活动。例如,笔者出示长句子:他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非常高兴,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为帮助学生理解“满树的桃子”的含义,笔者先出示只有一颗桃子的图画,再利用希沃白板的“克隆”功能,通过变魔术的趣味方式,让树上结满了桃子,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让学生生动形象地感知“满树的桃子”中“满”字的含义。随后,笔者再进行延伸拓展。师:树上都是桃子就叫满树的桃子,那树上都是花叫什么?生:满树的花。师:天上都是星星叫什么?生:满天的星星。师:地上都是西瓜叫什么?生:满地的西瓜。通过随文识认,学生既理解了“满”字的内涵,又丰富了词汇表达,一举两得。集中识字是指根据教学需要把汉字集中起来教学的方式,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认识最多的汉字,提升学生的自主识字能力,是低年段识字教学中常用的方法。笔者在《小猴子下山》一课的教学中,在整体感知课文时和识字读词活动中,均采用了集中识字的策略。

二、巧设语言情境

文本阅读中的识字教学有别于识字课和语文园地里的识字教学。在阅读教学中,识字的目标是引导学生在识认、理解了汉字后,感悟文本语言的表达,更准确、更深入地理解文本的内容。因此,在开展阅读教学时,教师将生字置于一定的语言情境中,有助于引导学生趣识汉字,体会汉字于此处的魅力。例如,在引导学生细读《小猴子下山》第一自然段时,教师教学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体会小猴子非常高兴的心情,拓展“又……又……”的表达,并指导学生朗读。笔者目标明确、层层深入地设置了语言情境,助力学生识字、识词,有感情地朗读。笔者先出示了文本和插图的情境,同时创设了语言情境,引导学生进入主人公小猴子的角色。师:小猴子们,你在这块玉米地里看见这么多的玉米,心情怎么样呀?生:高兴。师:是呀,可不止一点儿高兴,而是怎么样高兴啊?生:非常高兴。师:什么叫“非常高兴”?通过这样的追问,笔者引导学生用“换一换”“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词义,“非常高兴”就是“特别高兴”“十分高兴”的意思。然后,笔者再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帮助学生借助插图来识字、识词。师:小猴子为什么会非常高兴呢?生:因为他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接下来笔者指导学生进行“又大又多”的词语学习和句式拓展练习。师:看着这些又大又多的玉米,你们这些小猴子心里在想什么呢?又大又多的玉米,光看着就很诱人,尝一口味道会如何呢?笔者引导学生用“又……又……”的结构拓展表达,练习“又香又甜”“又甜又糯”“又甜又黏”等表达。在情境式的学习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提高了,教学过程变得有趣、有效。

三、具身认知视角下的“行动”识字

具身认知理论是人类通过自身感知觉系统与周围环境的交互,获得对世界基本理解的认知方式。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根植于自身已有的经验,具身经验是进行文本解读的起点。教学中,如果无法触动学生的感性经验,那么任何理性解读与分析都是脱离学生认知范畴的低效循环。在具体的阅读教学设计中,教师所要突破的难点在于激发、调动、组织、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到文本释义中。笔者在集中识认“扔、摘、掰、扛、捧、抱”这些表示动作的字的教学环节中,运用了具身认知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准确、智慧地识认这些难字。例如,笔者出示文中“扔、摘、掰、扛、捧、抱”六个动作字,引导学生观察这六个字的相同点,再引导学生总结形声字旁的作用。在总结中,笔者让学生主动思考识记生字的方法,如借助插图识字、动作演示法识字、形声字法识字等。在行动中,学生趣识汉字、“慧”学语文。在识认“掰”字时,笔者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插图,看看小猴子是如何掰玉米的?然后现场演示“掰”的动作,让学生明确“掰”就是两只手用力把玉米从秆子上分下来。“扛”字由“扌”和“工”组成,笔者结合学生生活中曾看见爸爸妈妈扛东西的经历,相机引导学生发现很重、很大或长长的东西需要扛着走。对于“抱”“捧”“扔”“摘”这四个字的识认,笔者编了一个小口诀“两手一分掰下来,手扶肩上扛着走,地上一丢就是扔,伸手一采就是摘,两手环住抱起来,两手托住捧一捧”。最后,笔者通过“大家做动作我来猜”的认字游戏,考查学生识认辨别这六个字的成效,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识字教学,学无定法,但却有章可循。一线教师可通过以下三个措施提高识字教学的有效性和趣味性:①随文识字和集中识字相融相促,建立生字与生字之间的关联,帮助学生积累方法,提升识字量;②巧设语言情境,增强识认汉字的趣味,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③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和多重经验,在行动中智学汉字、“慧”学语文。汉字的魅力值得每一个中国人去探索、去发现;汉字文化的芬芳,绽放在每一个日常教学的瞬间。

参考文献

[1]陈妙娥.基于低段集中识字的实践与探索[J].小学教学参考,2021(1):83-84.

[2]何雨果.具身认知:语文阅读教学的新视角[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20.

随文范文篇7

一、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想象

诸多学生害怕作文课堂的原因是因为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找不到话说,不知从何下手,不懂得怎样将情感抒发出来,此时就需要教师把指导工作做好,让学生对身边的人和事进行仔细观察,用心体会和想象,并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感。比如,在组织学生以“美丽的校园”为主题写作的时候,布置完作业后,学生自由组队,对学校的花草树木进行观察,并认真记录发现的新鲜事物。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先请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事物用口头叙述的形式描述出来,有的学生说:“我发现操场旁边的树上有一个像人耳朵的洞,它是不是在偷听我们说话?”学生说完后,马上激发了其他学生的好奇心,同桌之间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因为此学生的这一发现,笔者便拿着提前拍摄好的照片,请学生就此景象进行丰富的想象。学生借助想象展开充分描述,活跃了课堂氛围。本来在课堂上表现积极性较差的学生,也主动投入到此话题的讨论中。在学生激烈的讨论和无尽的想象后,笔者便让学生根据自己观察到的校园美景进行写作,并将自认为最有特点的景物抓住进行描写。受之前课堂氛围的影响,学生的灵感十分充足。

二、巧抓精彩语言点,随文练笔

小学教材中的语文课文语言都十分优美,借助课文进行随文练笔可以获得十分理想的效果。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要注意立足教材,将文本精彩语言点抓住,引导学生对句式、段落和结构进行仿写,在随文练笔中加深理解,强化语感,将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提高。例如,在教学《荷花》一课时,教师可以选取课文中的精彩片段,如: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朵,很美;看看那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然后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其用“我看着……,看着看着,我觉得自己仿佛……”进行仿写,进行随文练笔。学生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写出了诸多优秀的句子,如:我看着美丽鲜艳的花朵,看着看着,我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娇艳欲滴的花朵,在春风的抚摸下尽情开放,给大地添姿添彩……这样,借助对文本精彩语言点的捕捉,对学生进行启发,让其进行随文练笔,体验到仿写的乐趣,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并提高了学生的遣词造句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回归生活,作文评价生活化

在作文教学中评价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作文评价既是对小学生作文的质量进行评量,同时也是为了激发小学生的写作兴趣。评价方式回归生活,要由师生共同完成。生活化的评价,十分重视课堂生活以外的真实生活,注重小学生对真实生活的适应,对小学生作文中表达出来的真情实感十分关注。此外,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将作文评价的主导权交给学生。生活作文写的都是学生经常见到、十分熟悉的事物,教师可以选取让小组长评改学生的作文。小组长要评读学生的作文,然后再把评语和感受批注在上面,当同学互评完成后再交给教师。教师立足于学生自评和互评再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批改,积极鼓励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对学生进行评价。此外,可以复印出优秀的作文然后在全班进行诵读;可以设置班级优秀作文专栏,提供给学生欣赏等,激发学生的写作动力,对写作和生活充满热爱之情。

随文范文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阶段目标;阅读指导;评价方式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日益深化,广大师生对小学课外阅读的关注度与日俱增。小学课外阅读属于课内阅读的延伸,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拓展形式,对提升阅读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探索与研究,优化教学模式,深入研究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实施途径和策略,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词汇积累,也可以加强学生对学科的交叉认识,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一、明确课外阅读目标

(一)分析并明确各阶段的阅读目标

在小学课外阅读实施过程中,制定课外阅读阶段目标属于初始环节,阶段目标定位是否准确直接影响着教学行为与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需要对各个阶段的课外阅读目标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已有的阅读经验,对目标进行分解,明确学生阅读方向。例如,就阅读方法而言,中年段课外阅读阶段目标可定为学习略读,要求学生有选择地阅读,能自由调整阅读速度,快速阅读,抓住主要信息,粗知文章大意。高年段课外阅读目标可定为学习浏览,必要时可以跳读、让学生在扫描式的读标题、寻章节、看图表中,查找与主题相关的资料。

(二)把培养学科阅读兴趣作为主要目标

对于小学生而言,应尽量避免让学生阅读文字繁密的作品,坚持把培养学科阅读兴趣这个目标贯穿整个小学阶段[1]。每一个学科都有大量的文献资料,各学科的教师如果能积极抓住时机,引导学生进行学科阅读,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走进学科。所有学科的老师都应把培养学科阅读兴趣当作重要的阶段目标。例如,有的学生不经意间读了数学老师分享的《蜘蛛和糖果店》后,不知不觉地就迷上了统计与概率;有的学生看了科学老师推荐的《给小学生的科学课》,走上了科学研究之路。

二、重视课外随文拓展阅读

要想进一步提升小学生阅读能力,应该注重随文推荐阅读材料。课外阅读材料是课内作品的有效补充,能强化小学生对课内阅读内容的理解,有效锻炼其思维能力,达到理想的阅读效果。具体做法是:

(一)一篇带多篇

结合教学内容与主题,立足学生阅读实际,采用学一篇推荐多篇的形式,促使学生对课内外文章进行对比,深化对教学内容与主题的认识。如学习了关于科学探索与发现的主题课文后,可给学生推荐《视觉大发现》《蓝猫淘气三千问》等文本,供他们补充阅读。

(二)一批荐一批

在随文阅读中,教师也可使用学一批荐一批的形式,确保其阅读的针对性与持续性,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教师可针对教材单元内容,给学生适当开列一学期必要的阅读书目,既可以节约学生的时间成本,又可以降低他们查找图书的盲目性,提高阅读的有效性。

(三)自主随文阅读

当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时,可将随文阅读的时机与内容交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知识储备,自行查找相关的课外文章,并进行阅读和分享。例如,学习了课文《威尼斯小艇》之后,有些学生为了进一步感受水城之美,增加对威尼斯的了解,主动找来《水城威尼斯》进行阅读与欣赏。教师对学生此类举动应及时鼓励,一方面有助于促使学生对课内阅读进行深层次思考,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强化阅读主动性。

三、课外阅读指导技巧

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有限,教师在指导课外阅读过程中,需要定期给予指导,避免其阅读的盲目性。在阅读活动计划中,每周至少要进行一次课外阅读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探寻符合自身的阅读技巧与方法。在课外阅读中,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尽力调动学生的阅读期待与阅读热情,使其产生内在驱动力,达到不用扬鞭自奋蹄的效果。同时,通过教师指导,引导学生走进作品,拉近学生和作品的距离,这既能够降低阅读难度,为今后开展高难度的阅读奠定基础,又可让学生在感悟作品内容时,获得新知识,促进其更好的发展。通常的做法,可将阅读指导课分为三个不同阶段:

(一)读前引导课

教师可采用设置悬念、情景设计、故事导入等方式,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快速进入阅读状态,使其产生阅读欲望,这对后续的阅读具有重要影响。例如,在引导学生阅读《异想天开的科学游戏》一书时,可以结合陀螺不倒的运动情境,利用学生急于想知道陀螺为何不倒的心理,进而引发学生阅读自然科学书籍的欲望。

(二)读中交流课

在开展课外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营造开放、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将阅读与交流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增加学生的参与度,使其在交流中产生碰撞,获得新启迪、新思路。例如,在为董宏猷的《一百个孩子的中国梦》制定阅读方案时,可让学生谈一谈书中哪些梦想是自己喜欢的,再结合自身的追求,畅谈自己的梦想。这样的交流,有助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思考问题,增强学生阅读理解能力[2]。

(三)读后展示课

主要是分享阅读心情与收获。在此环节,教师可采用自主展示、角色扮演、多元评价等方式开展,这有助于实现阅读的拓展延伸,增强阅读的效果。例如,阅读《小英雄雨来》一文时,可让学生进行自主展示,扮演小英雄,利用鲜活的形象,增强学生阅读的乐趣与效果。

四、创新课外阅读评价方式

(一)重视多角度、创新性的学生阅读评价

小学生课外阅读评价要综合考查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关注其阅读兴趣与价值取向、阅读方法与习惯,也要关注其阅读面和阅读量,以及选择阅读材料的能力,重视对学生多角度、创新性阅读评价。例如,建立阅读档案,其中包括阅读收获、阅读感受、存在问题等,或者通过微信小程序等开设“阅读银行”,把学生每天的阅读时间、阅读量计入其中,这样利于学生保持持久的阅读兴趣,并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感受阅读带来的成就感。

(二)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学生课外阅读评价要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家长、同伴等都可以作为评价的主体。对于课外阅读的评价,教师要善于开发与运用来自家庭的教育资源,形成阅读习惯养成的家校互动机制。推进课外阅读,教师与家长贯穿始终的过程性评价尤为重要。例如,开展“百日阅读打卡”活动,教师依据学情特点,指导学生确定科学合理的阅读任务;家长协助记录每一天的阅读量、阅读时间。总而言之,课外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应立足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阅读目标,加强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引导与评价,激发学生阅读积极性,做到读导结合、读议结合,能有效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邓玉霞,刘晓文.浅谈小学生课外阅读课程实施的策略研究[J].才智,2020(4):150.

随文范文篇9

1、认字:认识15个生字,继续巩固随文识字及渗透性识字。

2、写字:有目的的指导学生认为难写的生字。并指导学生学习在评价中学写字。

3、熟练朗读课文,使学生懂得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应当为别人做更多的事情。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识字的能力。继续巩固随文识字。及在评价中学写字。

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懂得自己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帮助别人。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识字的能力。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挂图字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做过很多好事。你觉得什么事是好事?给大家说一说你都做过什么好事?

(根据学生的自身经验,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好事)

有个小朋友叫尤拉。他也很想做好事。那么他想做什么好事呢?今天老师就把小尤拉带到了课堂上。也把他的故事带到了课堂上,我们就一起看看,好吗?

(二)学习新课,随文渗透识字:

1请你自己小声的读读这个故事。标出自己不认识生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学这些生字。

(引导学生在自读课文中学会发现问题,并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加以解决)

2谁已经能够将课文读下来了。请你试着把课文读一读。

要求其他同学要认真听,听后要分别从以下两方面给与评价。(评价的时候先说说别人的优点,谈说说自己的意见)

第一遍要着重听听他的字音读的准确不准确。

第二遍着重听听他有没有多字或漏字的情况。

(目的是促使学生在听读中识字,并学会有目的的听及有目的的评)。

3再读课文,读后说说你有什么收获?

(通过阶段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及时总结自己在学习中的收获)

同桌两人互相读课文,如果对方读的好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扬他,如果对方读起来有困难,请你帮帮他。

(引导学生学会主动的听及主动的评)

4师:大家读的都很认真,词娃娃看大家读的都这样好,他也忍不住从课文里跑了出来,你们认识它吗?

出示课件词语,会读的同学请你大声的读出来,如果这些词里有你不会的生词,请你认真的听听同学是怎样读的,好吗?(目的是逐步缩小语境,使学生能够逐渐将字脱离文)

词语大家都已经都会了,如果这些课文中的生字跳出来,你们还认识吗?

5教师出示字卡抢读(筛选出学生易读错的生字。将其出示在黑板上。)

目的是逐步缩小学生认字范围,根据学生的实际有目的的识字)

黑板上的这些字是大家在读字的时候易错的,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一起来学学这些字。

(由小组长带领先来读读这些字,然后说说自己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些字?同学间互相交流)

同学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再次解决掉一些较难记忆的生字。

根据学生的学字情况,筛选出1---2个较难学习的生字。由小老师带领全班一起学习。

教师带领学生做识字游戏,课堂巩固已学的生字。

最后同学以小组为单位,互相利用课后的生字表,测查生字。

都读对了请你奖励它两颗星。在别人的帮助下读对请你奖励它一颗星

(教师课堂掌握学习生字的情况)

三熟练朗读课文,初步领会课文的意思

再读课文,请你想一想:尤拉想要做什么好事?妈妈叫尤拉做的是好事吗?

(引导学生发现其实尤拉想要做的好事很多,说明他长大了想要帮助别人,只是没有认识到其时很多能做的好事就在自己的身边)

四学习在评价中写字

课文中的必认字大家认得都很好,老师相信你们的写字也一定不会落后的。

1四人一小组说说哪个字你们觉得不好写,想在课堂上和大家一起来写一写。(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根据学生在自己学习中认为的难点,教师有目的的加以指导。

2仔细看看这四个字,说说怎样才能把字写得好看。(目的是让学生整体观察字形。)

3教师示范板书(使学生对这个字的书写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同时要求学生要认真看,对教师的书写给与评价)

4同学学写这个字。写后互相评一评(在评价中学习写字)

随文范文篇10

[关键词]识字教学;阅读教学;构字特点;重组词串;立体建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以及口语交际等方面的影响,并注重学生语感以及整体把握能力的培养。因此,在低年段识字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随文识字,在具体的汉字特点规律的引领下使学生获得对汉字的深刻理解与认识,提升识字教学效率。

一、随文随境识字,解剖构字特点

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能够从生字的字形、字音、字义等方面帮助学生明辨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这样才能使学生对生字的了解更加深刻。那么,怎样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呢?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从汉字的规律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展开识字教学。以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黄山奇石》一课为例,文中主要以形象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上姿态各异、趣味横生的奇石。在学习“景、区”这两个生字的时候,教师可以采取生活识字与文本语境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就“景”字进行“生字开花”训练,如“景色、风景、美景”;对于“尤其”这个需要认读的词语来说,教师可以让学生把文中“尤其是那些怪石,有趣极了”这句话多读几遍,再想想“尤其”还可以换成哪些词语,从而使学生明白“尤其”是特别的意思;对于“闻名中外”一词中“闻”字的认识,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读一读这个词语所在的句子,然后提问:“这个词语中哪个字有‘听说’的意思呢?”当学生找出“闻”以后,教师再就“闻”字的构字特点展开教学:“要想听说一些事情,需要用到什么呢?”从而使学生明白“耳进门为闻”。这样教学,学生对于生字的认识将更加深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边阅读边从汉字的构字规律展开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汉字的音、形、义的特点。这样教学,尊重了学生认知事物的规律,提升了学生的识字能力。

二、创造重组词串,快乐高效识字

词串就是将几行排列整齐,语义相关,又能押韵的词语串联在一起。以词串的方式展开识字教学,可以从不同维度加深学生对生字的理解与认识,从而极大地提升识字教学的效率。以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狐假虎威》一课为例,由于课文中需要学生认读的生字就有25个,识字任务非常重,教学时,教师就可以采取集中识字与分散识字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建构与寓言文本结构相符的学习形式。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圈画出本课的生字词,自由认读生字。接着,教师可以把第一组词串展示出来“扑去、逮住、松开、跟着”,让学生思考:“这组词主要写的是谁?它在做什么?”在这个问题的引领下,学生明白了这组词语主要讲的是狐狸被老虎逮住以后,老虎的一系列动作。然后,教师就可以把第二组词串展示出来“半信半疑、东张西望”,并让学生说说这些词语描写的又是谁,它在做什么。随后,教师继续把第三组词串展示出来“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就这样,把课文内容与词串结合起来教学,学生的感受更加深刻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文本内容将所要学习的生字编成词串来展开教学,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而且还能达到互文勾兑,让学生在联系思维中灵动学习生字词的教学效果。

三、找准内在联系,提升识字质量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常常会采取以关键句为突破口的方法进行教学,以达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在识字教学中,在立足于汉字结构特点的基础上,聚焦字词之间的联系,二度建构识字学习模式,同样也可以达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教学效果。以统编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要下雨了》一课为例,这一课中有些特别的生字“呀、呢、吗、吧”,仔细研读这些生字,你会发现它们不仅是语气词,而且承载着小动物们对自然现象的一些认识,是学生识字的难点。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把这组生字读一读,再说说自己有什么发现。有学生说这些生字都是“口字旁”,有学生说它们都是左右结构的生字,有学生发现它们都读轻声……就这样,学生边读边思考,真正感受到了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中,对于一些特别的汉字,教师可以从这些汉字的内在规律与联系入手,找到教学的突破口,以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提升学生的识字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