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体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7 06:51:27

水体范文篇1

经过对全市几个公园内的景观水体调查研究发现,导致景观水水质恶化的原因有很多。总体上可分以下几种:

1.1、景观水的水源水质较差。一般景观水的水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降水、地表水、中水。大部分日常补充水量以降水汇集为主,而四周汇集的降水把地表很多污染物都溶解在内,使得景观水源先天质量较差。

1.2、周围污染源对其污染。景观水体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四周小区内居民日常生活所排放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及其渗滤液、漂物和施工尘土等。尤其是生活污水中含有大的有机污染物及氮、磷等植物营养物,植物营养物进入天然水体后将恶化水体水质,加速水体的富营养化过程,影响水面的利用。

1.3、水池防渗处理破坏景观水生态系统。目大部分的人工湖由于考虑到防渗等问题,湖底多为硬质底。对于需要泥土才能生长的水生植物而言,其种植、生长都会有诸多限制。很多水域由于防渗层铺设质量不过关,造成人工湖水流失过快,或管理过程中补水不及时。水生植物因干涸而生长不良甚至枯死,既没有发挥净水作用又破坏观景效果。

1.4、游客人为的破坏。游客的一些行为,也是导致水质恶化的原因之一。比如向水中丢弃垃圾;为了垂钓,向水体撒过多的鱼饵,这些多余的鱼饵也会造成水体的污染,这些种种行为都会严重地污染景观水。

1.5、设计的不合理。由于在水景设计与考虑不周,人工湖中经常会出现死角,而死角中的水由于缺乏流动,水质往往最容易恶化。各种污染物将会沉积在死角,并慢慢地污染整个人工湖,死角成人工湖的一个内部污染深,因此,在一个人湖中如果死角越多,水质恶化得越快。

1.6、地下水的污染。随着工农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污染(如氮、磷、重金属离子等等)渗入了地下,污染了地下水。如今我国地下水的污染已相当普遍而严重。而大部分的景观水又是与地下水相通的,因此导致景观水的变质也是显而易见的。

2、景观水体污染预防的方法

要保持景观水体的清洁,使之达到规定的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要求,必须对可能造成该水体污染的上述污染物的污染源严加控制,具体主要建议措施如下:

2.1、加大政府投入,建好城市污水设施。充分利用现在国家环保的新形势,多方面筹集资金,规划建设好城市污水处理厂和雨污分离管道,使景观周围的污水经过处理达到景观水质量标准后再排入;对前10分钟的降水也要纳入污水处理厂处理,这样能有效的遏制地面沉积物对景观水的污染。

2.2、加强执法。管好周围污染源。保证水体四周区域内小区、饭店等污染源产生的生活污水必须排入城市下水道系统,进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不能直排入景观水体;在有些水体四周下水道系统还不完善,与现有市政下水道系统没有连接的情况下,周边污染源必须设立独立污水处理站对其污水进行处理,要求改道外排。也应严禁在湖周围附近堆放生活或建筑垃圾。以免垃圾飘浮物经风吹到湖体水面或垃圾渗滤液直接流入湖体,对湖体水质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2.3、做好调度,保证地表径流水质质量。地表径流雨水含有较多有机物和无机尘土,尤其降雨前十分钟地表径流水中污染物含量更高,应排入城市雨水管道排除。不能直接排入景观水体,若直接排入景观水体会造成淤积或水体不同程度的污染。

2.4、加强管理,设专人管理水面环境。必须设专人对水面漂浮物及时清除。诸如杂草树叶等腐植物不及时清除,长期浮于水面不但影响水体的自然复氧功能,而且沉于湖底腐烂变质后会引起水质变臭;同时管理垂钓人员,制止过多投放鱼饵。

2.5、湖体边坡应做毛石或预制混凝土块护砌。防止边坡土被水浪冲刷,影响水体感官指标。

3、污染景观水体治理的方法

3.1、物理方法

景观水体净化的物理方法有机械过滤、疏浚底泥、水位调节、高压放电、超声波等方法,这些方法效果明显,但不易普及,难以大规模实施。过去常用的有疏浚底泥和水位调节两个方法,疏浚底泥是为了抑制泥中氮、磷的释放而污染水体。定期补水是为了稀释污染物浓度,其主要机理为稀释作用,其并不改变污染物的性质,但可为进一步的净化作用创造条件,如降低有害物质的浓度,使水体其它净化过程尤其是生物净化过程能够恢复正常。定期补充水的处理方法对于较小水面的景观水体来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经济上可行,也达到预期的效果。

3.2、化学方法

对于湖泊、河道等缓流水体,由于氮、磷等植物营养物的大量排入已经发生富营养化引起水质变臭时,可以采用直接向水中投加化学药剂的方法杀死藻类。然后通过自然沉淀后,清除淤泥层即可达到防止水体富营养化的目的。杀藻常用的药剂有硫酸铜和漂白粉。

3.3、生态净化法

3.3.1水生植物系统净化。水生植物技术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将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应用于水质净化,充分利用自然净化与水生植物系统中各类水生生物间功能上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来净化水质,利用生物间的相克作用修饰水质,利用食物链关系有效的回收和利用资源取得水质净化和资源化、景观效果等结合效益。但需要控制水生植物的种植密度。以防过度繁殖,适得其反。

3.3.2水生动物净化。鱼是水生食物链的最高级。在水体内利用藻类为浮游生物的食物,浮游生物又供作鱼类的饵料。使之成为菌-藻类-浮游生物-鱼的生态系统。在景观水体内宜于放养的品种应以花鲢、白鲢为主,并配以鳙、草、鲤、罗非鱼等。因此,作为景观水体适量养鱼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既有净化水质的作用,同时又能很好的发挥水体的垂钓功能。

3.3.3曝气充氧。曝气主要是向水中补充氧气,以保证水生生物生命活动及微生物氧化分解有机物所需的氧量,同时搅拌水体达到水体循环的目的。采用曝气的方法给封闭水体充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因藻类大量繁殖而导致的鱼类死亡,对维持水体生态平衡起到一定的作用。曝气的方法只能延缓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体富营养化。

水体范文篇2

―、诉诸水体景观的生态修复功能

1.生境修复景观。生物多样性是提高生态服务功能的首要途径,通过构建生态网络、建设绿色基础设施增强景观的多样性,能够实现对生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水体景观的多样性意味着生境多样性,这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和前提。以水面为基底的生境斑块形成了生态核心保护区,水面生境核心区为各种水生生物或涉禽、游禽等鸟类等提供避难所或栖息地,从而维持生态链的平衡。在进行水体景观设计时,设计师首先要意识到水体景观应保护并完善这些生态环境板块,并且为核心保护区建立以植物与土壤为主的驳岸缓冲区。在营建诸如人工堤、岛之类的软质水域景观时,设计师须注意水中的菌群、浮游生物、沉水植物和鱼虾之间的生态系统及食物链关系。人工水上绿岛和绿堤能够为水中与水上生物提供更大、更集中的栖息环境,缓解城市内的栖息地破碎化问题。另外,设计师还可在适当条件下营造“水下森林”,配合水上喷泉的建设,促进水体能量循环,增加水中的含氧量,激活水体自净功能。如此一来,人工水体景观就丰富了景观层次,从生态审美的层面给人以独特的视觉体验。2.水土涵养景观。在我国现代城市中,公园内的湖泊、河流等多使用硬质的混凝土与钢筋驳岸,或简单地用石块堆砌驳岸。这种滨水景观设计不仅形成了过渡生硬、视觉效果不佳的灰色地带,而且切断了水土之间的联系,助长了水土流失和水土污染,忽视了水土本身的循环过程。以滨水驳岸为基底的水土涵养设计十分必要,其目的是在保持水土的同时实现水土循环自净,降低水灾风险,并为周边植被提供灌溉用水。目前雨水与污染物的分流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而水体对点源与面源污染相当敏感,应予以更加严格的水土涵养与净化措施。水陆交接带上的植物是水流与土壤物质交换的重要媒介,既要促进能量循环,又要蓄水固土。设计师应采用乔木、灌木草本植物进行多样化的组合搭配(图1),形成能够有效过滤污染、涵养水源的植物群落,且滨水植物本身也能增加城市绿化率,改善大气环境、降低物种破坏的可能性。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滨水植物群落的配置不应止于水面边缘,而是应该适当地借用水下微地形继续延伸,陆生植物与水生植物的过渡结合有助于进一步实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图2)。这样形成的滨水缓冲带还能够阻挡氮磷污染物,削减径流侵蚀力。于是,水土保持与净化循环一体,形成可持续的水流、湿地生态景观,从根本上为城市发展提供动力源泉。

二、城市水体景观设计的人文意蕴

1.审美旨趣。古人以自然山水寄托心灵,激发了人们对美学的重新思考。水体景观充满灵动鲜活的气息,又与现代人日常生活中接触的“水泥森林”传达着截然不同的视觉感受。水体景观借自然之物、仿自然之形的传统现在依旧具有借鉴的意义,而且这种自然脱俗的美感在现代城市人普遍工作压力大、心理慰藉来源少的境况下尤其具有存在的价值。在水面形状的规划上,弯曲的不规则线条则更容易给予人舒适感和安全感。在水面面积的控制上,建议延续“旷奥相济”的水体空间营造手法,即大小水面变化设计。从生态设计的角度考虑,可适当采用木桩围合配合水生植物造景的方式丰富水面形态。小水面设计能够创造一种具有私密性的审美空间,为精神的安顿提供场所。相应地,水生与滨水陆生植物景观的设计应避免等距的规整式配植,充分配合植物枝叶的柔美线条,使植物色相与周边的其他景观相适应、相融合。在植物种类的选择上,可参考我国传统园林树种,如柳树、合欢、玉兰等可作为水岸主体树种,既具有柔和的形态和淡雅的色彩,易融入环境,又符合代代相传的朴素、淡然的审美旨趣。此外,植物群落形成的轮廓线条应考虑一定的动势起伏,充分展现自然韵律。2.文化内涵。水体景观自古以来催生了众多优美动人的诗篇,如《山居赋》《春江花月夜》等,作者抒发了来自水景观赏的体验,为水体景观增添了诗情画意。此外,水还是人们寄托理想与美好愿望的客体,如“一池三山”理水模式就传达了古人对长寿的愿望;“曲水流觞”理水模式则在畅怀交谈间见证了文人的远大抱负。我国有许多河湖本身就承载了丰富的历史风采。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对于富有文化底蕴的水体,设计师应注重发扬人文生态,将辉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教训融入景观,加深人们的历史记忆。城市在现代化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丰富的人文精神,拥有了新的内涵,人们也在见证越来越多的历史事件。水体作为生命的源泉、城市发展的基础,依然有必要传承旧文化、发扬新文化。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背景下,城市逐渐展现出新时代的生态文化。基于“天人合一”传统文化思想,城市的人文精神和自然水体景观进一步融合。

包括河道、湖泊在内的水体往往能够为一座城市的某些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契机和源源不断的动力。水体生态是需要长久保护的城市命脉。水体景观的生态功能能够支撑城市的生产、生活。城市水体景观设计应首先实现生态修复,而生态系统健康的水体本身也具有美感。在此基础上,水体景观给人们带来的审美旨趣的变化也应得到良好的把控。只有这样,水体承载的丰富的人文意蕴才能得以展现。历史的文化底蕴与现代城市文化共同构成了城市的精神,水体景观设计能够集中体现并持续丰富这种精神,这也是设计师长期探索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雪艳,吴言,时潇潇•六朝时期园林理水理念的现代传承——以南京玄武湖公园为例•创意与设计,2018(6).

[2]曹加杰,余军军,吴向崇,采明成,王浩•基于生态服务功能的城市公园水体景观营造方法探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8(8).

[3]胡云卿•探讨城市水体生态修复与景观的协同营建•工程建设与设计,2019(2).

水体范文篇3

一、水体的基本情况

临水平台景观水体为易园园区竹筏划水娱乐区域,属静止浅水水体。其呈“┗”状渠道型,面积0.68公顷,总长度385米,东西长237.16米、南北宽147.84米;两头窄,中间宽,宽度在5~18米,中段拐弯处最宽,并建有舟形土岛,面积0.067公顷,岛上种植乔灌木;渠深0.63米,正常水深多保持在0.36米;淤泥0.12~0.20米,且分布不均匀;渠底铺设六棱砖硬化,渠壁石砌,水泥勾缝。水源主要为地下水,其次为雨集水,进水口在最东段北岸渠底。东西渠光照充足,春、夏、秋光照时长可达9~12小时,最高水温达31.06℃;南北渠光照时间短,仅正午时分有3~4小时,其余时间树荫遮掩。水体中约30尾小红鲫鱼、规格40尾/千克,锦鲤2尾、规格0.5千克/尾;无水生植物。渠道两岸园区均种植有多种乔灌木,花卉、青草覆盖地面。易园建成使用已达15年。该水体是浅水位,瘦水质,东西段光照充足,南北段光照少,微藻、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种类、数量均稀缺的微型水体。

二、青苔情况、生长条件及危害

青苔是丝状藻过度繁殖形成的一种“藻华”现象。询问了解,水渠东部发生青苔已有多年,仅2020年泛滥成灾,这可能和人类活动、气候变化及多重环境因子胁迫相关。5月,随着天气变暖,水温升高,丝状藻迅速繁殖生长,由东向西扩展蔓延;到6月,丝状藻疯长、暴发,布满整个东西向渠道。而南北向渠道无水绵。水绵在中段转弯处出现分界线。水里青苔密布,水面、水下全覆盖,立体状分布,打捞出的水绵手感滑腻,呈翠绿色。青苔由丝状藻引起,包括水绵属、双星藻属、转板藻属、水网藻属等11大类。经鉴定,临水平台水体中青苔主要由丝状藻水绵属的水绵引起,在温度5~36℃均可生长,最佳生长气温为15~20℃。生长受温度、光照、盐度、pH等环境因子影响,其中光照是促进水绵细胞生长及其代谢活性的首要因子。水绵的生长适宜于水瘦、水浅、偏好较高光照强度和高温的静水水体。条件合适时,强大的繁衍力和蔓延力形成青苔“藻华”造成危害,破坏水生态系统平衡。丝状藻的大量滋生存在会通过营养竞争、藻体缠绕、化感作用、遮蔽光照等方面影响其他水生生物的生长。衰亡后会密集漂浮于水面,呈现黄绿、黄色或黑色且带有气泡,水色泛白,水中溶氧降低,散发有毒、有害气体,破坏水体景观效果。

三、采取修复措施

1.生态清淤,聚泥成岛2020年10月中旬,将渠内水排放完,曝晒风干池底淤泥。然后把含有水绵残体及其孢子的淤泥干土堆积起来,在水渠最宽处南北两岸错位修建两处小岛,岛半椭圆形,边界用透水砖砌成,面积分别为100米2和150米2。翌年清明节前后种植挺水植物莲藕。莲种三节,开粉红色荷花,栽种间隔为1.5米,种植时注意保护好莲藕端芽尖。2.栽水生植物,遮蔽阳光冬末春初,加地下水入渠,水清澈见底。3月初,水绵在进水口处水底萌发缓慢生长,呈扇形。为防止其向外蔓延,月底,在此处安置水生鸢尾生态浮床30米2、盆栽浮水植物(广温带)睡莲8米2。浮床规格为3米×10米,9盆/米2;鸢尾苗高15~20厘米,2株/盆;睡莲4~6株/盆。用生态浮床及睡莲浮水叶片遮蔽太阳光,使水绵缺少阳光照射,生长停滞,渐渐萎缩衰亡。3.动力调水,扩增浮游植物量5月下旬,东西向渠内初现有零星水绵散乱生长。此时渠水温度23℃,pH7.17,溶氧9.60毫克/升,水色浅黄绿色。采取措施从太极湖抽绿水到临水平台水渠,提升水位15厘米,增加浮游植物种类和数量。太极湖水为绿色,水样藻类镜检结果为浮游植物6门、36种,以蓝藻门、硅藻门种类最多,螺旋藻、束丝藻、微囊藻、尖针杆藻为优势种,密度2.81×105个/毫升,生物量104.43毫克/升,溶氧14.60毫克/升,透明度40厘米,pH7.53,氨氮0.96毫克/升。太极湖为易园水系中最大纳水体,总集水区32.16公顷,15年的积累使湖中营养物质较为丰富,呈中营养状态。调配相对较肥的湖水入渠,丰富的藻类与水绵形成生态位竞争关系,尤其在光照和营养盐上的竞争此消彼长,有效遏制了渠内水绵生长。4.放养水生动物,完善结构功能东西向渠内放养圆萝卜螺300只,规格1~2厘米/只,平均重量1.16克/只,体表完整、个体大小较均匀,以牧食青苔和附着藻类;红鲫鱼160尾、规格40尾/千克,泥鳅330尾、规格260尾/千克。底栖杂食性鱼摄食水体底部的营养物质,促进底泥再悬浮、营养盐释放,也通过排泄释放磷,增加水中营养盐浓度,从而促进浮游藻类生长,影响初级生产力的分布,使物质和能量良性循环起来。

四、结果与分析

水体范文篇4

在全国统计的523条河流中,有436条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流经城市的河段90%受到较重污染。全国有2400公里的河流因污染而鱼虾绝迹。平原湖泊80%受到污染,其中有26.3%富营养化。生活用水质量不佳,有55%的重点城镇水源地达不到饮用水标准,有29%的人饮用不洁水。经调查,我国人群患病的88%、死亡的33%与生活用水不洁直接相关。

废水直排是造成水污染的直接原因,全国每年废水排放量约400亿吨,大约有80%的污水没有处理和处理不达标直接排向江河湖海,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水环境。据专家分析,1吨污水能污染20吨清水。保护水体,控制废水排放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严重任务。为此,笔者谈几点看法:

一、知识经济给环境保护带来机遇

知识经济时代革新了大规模能耗、物耗的传统生产方式,传统意义上的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等的排放将大幅度削减,完全有可能在某些领域实现废物的“零排放”。同时,生产的网络化和虚拟化将大幅度降低社会物质流的密度与频数,有利于环境的改善。更重要的是,知识经济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柱,在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全面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合理、高效、综合地利用和开发资源,清洁工艺、清洁生产自是题中应有之义。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和再生能源科学技术、海洋科学技术以及有益于环境的高技术产业等的产值将全面超过汽车、石油化工、家电、钢铁等传统支柱产业,污染将大大降低,环境压力将大大减轻。此外,知识经济的劳动力结构与传统工业经济相比有很大改变,从业人员知识层次高,属于智能型劳动力,这就有利于环境意识和环境责任感的增强和提高,有利于自觉地规范环境行为,参与环境保护。

二、环境保护的市场化之路

环境保护市场化,就是要改变计划经济时期环境保护过多地依赖政府,而市场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局面。要遵循经济规律,建立环境保护的宏观政策调控体系,寻求最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投资方式,利用市场作用推动环境保护事业,充分发挥政府的管理环境职能。在市场的引导下,使环境保护活动成为社会公众自觉参与、自我发展的社会化、专业化、企业化行为,逐步走上产业发展的道路。

长期以来,环境污染治理的一条原则就是“谁污染谁治理”,实际上这是很难做得到的。如污染甚为严重的乡镇企业,受自身规模、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制约,不可能每个企业都能建设污染治理设来处理自身排放的污染物,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企业负担过重,运行也不经济。但其污染和破坏了环境,是一定要承担责任,也一定要有相应补偿的。因此,现行的政策将改为“谁污染谁付费”。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降低成本,发挥投资效益和规模经济效益,避免环境保护的盲目投资、到处布点、重复建设。环保设施建设,特别是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要通过吸纳商业资本、银行、国内外企业和个人等多元化投资,并通过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允许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在企业化运作下,政府可将环保投人引进资本运行领域,成为营运资本,在运营中不断保值和升值。这样既能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又能实现投资的滚动发展。

推行市场化的运行机制,这是要改变环保事业在一些地方的长期附属地位,使环境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的运营,由提供社会化服务的独立法人来承担;要通过新机制的建立,逐步造就一批专业化环境治理公司,形成运营服务市场。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建立起投人产出机制,使环境保护活动成为企业平等竞争、自愿参与的市场行为;才能改变环境污染治理社会化服务程度低、小生产式运行的局面。通过市场化运行,促进投资者、经营者自觉动用资源价值、环境成本、经济机制,兼顾环保治理效果与运营管理者效益,形成环境治理的良性循环。目前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环境设施运营服务业已在逐步兴起,国家环保总局也在部分省市进行了环保设施运营企业化管理的试点,取得了较好效果。为了规范这项工作,国家环保总局还颁发了(环境保护设施运营资质认可管理办法》,今年下半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环保设施运营资质认可工作。环保设施运营市场化管理,已经得到了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界的广泛关注,认为这种方式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环境保护发展的需要,也对企业的发展非常有利,可使企业获得一个长期的、稳定的歪保服务市场。由此可见,以发展环保设施运营服务为突破口,推进环境保护的市场化,企业拥护,社会关注,市场需要,顺应形势,这个选择非常正确。我们应该下大决心、花大力气把这项工作抓好,抓出成效,促进其正常发展。

三、发展高技术环保产业,培养高技术环保人才

水体范文篇5

知识经济时代革新了大规模能耗、物耗的传统生产方式,传统意义上的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等的排放将大幅度削减,完全有可能在某些领域实现废物的“零排放”。同时,生产的网络化和虚拟化将大幅度降低社会物质流的密度与频数,有利于环境的改善。更重要的是,知识经济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柱,在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全面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合理、高效、综合地利用和开发资源,清洁工艺、清洁生产自是题中应有之义。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和再生能源科学技术、海洋科学技术以及有益于环境的高技术产业等的产值将全面超过汽车、石油化工、家电、钢铁等传统支柱产业,污染将大大降低,环境压力将大大减轻。此外,知识经济的劳动力结构与传统工业经济相比有很大改变,从业人员知识层次高,属于智能型劳动力,这就有利于环境意识和环境责任感的增强和提高,有利于自觉地规范环境行为,参与环境保护。

二、环境保护的市场化之路

环境保护市场化,就是要改变计划经济时期环境保护过多地依赖政府,而市场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局面。要遵循经济规律,建立环境保护的宏观政策调控体系,寻求最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投资方式,利用市场作用推动环境保护事业,充分发挥政府的管理环境职能。在市场的引导下,使环境保护活动成为社会公众自觉参与、自我发展的社会化、专业化、企业化行为,逐步走上产业发展的道路。

长期以来,环境污染治理的一条原则就是“谁污染谁治理”,实际上这是很难做得到的。如污染甚为严重的乡镇企业,受自身规模、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制约,不可能每个企业都能建设污染治理设来处理自身排放的污染物,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企业负担过重,运行也不经济。但其污染和破坏了环境,是一定要承担责任,也一定要有相应补偿的。因此,现行的政策将改为“谁污染谁付费”。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降低成本,发挥投资效益和规模经济效益,避免环境保护的盲目投资、到处布点、重复建设。环保设施建设,特别是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要通过吸纳商业资本、银行、国内外企业和个人等多元化投资,并通过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允许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在企业化运作下,政府可将环保投人引进资本运行领域,成为营运资本,在运营中不断保值和升值。这样既能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又能实现投资的滚动发展。

推行市场化的运行机制,这是要改变环保事业在一些地方的长期附属地位,使环境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的运营,由提供社会化服务的独立法人来承担;要通过新机制的建立,逐步造就一批专业化环境治理公司,形成运营服务市场。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建立起投人产出机制,使环境保护活动成为企业平等竞争、自愿参与的市场行为;才能改变环境污染治理社会化服务程度低、小生产式运行的局面。通过市场化运行,促进投资者、经营者自觉动用资源价值、环境成本、经济机制,兼顾环保治理效果与运营管理者效益,形成环境治理的良性循环。目前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环境设施运营服务业已在逐步兴起,国家环保总局也在部分省市进行了环保设施运营企业化管理的试点,取得了较好效果。为了规范这项工作,国家环保总局还颁发了(环境保护设施运营资质认可管理办法》,今年下半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环保设施运营资质认可工作。环保设施运营市场化管理,已经得到了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界的广泛关注,认为这种方式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环境保护发展的需要,也对企业的发展非常有利,可使企业获得一个长期的、稳定的歪保服务市场。由此可见,以发展环保设施运营服务为突破口,推进环境保护的市场化,企业拥护,社会关注,市场需要,顺应形势,这个选择非常正确。我们应该下大决心、花大力气把这项工作抓好,抓出成效,促进其正常发展。

三、发展高技术环保产业,培养高技术环保人才

水体范文篇6

经过对全市几个公园内的景观水体调查研究发现,导致景观水水质恶化的原因有很多。总体上可分以下几种:

1.1、景观水的水源水质较差。一般景观水的水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降水、地表水、中水。大部分日常补充水量以降水汇集为主,而四周汇集的降水把地表很多污染物都溶解在内,使得景观水源先天质量较差。

1.2、周围污染源对其污染。景观水体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四周小区内居民日常生活所排放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及其渗滤液、漂物和施工尘土等。尤其是生活污水中含有大的有机污染物及氮、磷等植物营养物,植物营养物进入天然水体后将恶化水体水质,加速水体的富营养化过程,影响水面的利用。

1.3、水池防渗处理破坏景观水生态系统。目大部分的人工湖由于考虑到防渗等问题,湖底多为硬质底。对于需要泥土才能生长的水生植物而言,其种植、生长都会有诸多限制。很多水域由于防渗层铺设质量不过关,造成人工湖水流失过快,或管理过程中补水不及时。水生植物因干涸而生长不良甚至枯死,既没有发挥净水作用又破坏观景效果。

1.4、游客人为的破坏。游客的一些行为,也是导致水质恶化的原因之一。比如向水中丢弃垃圾;为了垂钓,向水体撒过多的鱼饵,这些多余的鱼饵也会造成水体的污染,这些种种行为都会严重地污染景观水。

1.5、设计的不合理。由于在水景设计与考虑不周,人工湖中经常会出现死角,而死角中的水由于缺乏流动,水质往往最容易恶化。各种污染物将会沉积在死角,并慢慢地污染整个人工湖,死角成人工湖的一个内部污染深,因此,在一个人湖中如果死角越多,水质恶化得越快。

1.6、地下水的污染。随着工农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污染(如氮、磷、重金属离子等等)渗入了地下,污染了地下水。如今我国地下水的污染已相当普遍而严重。而大部分的景观水又是与地下水相通的,因此导致景观水的变质也是显而易见的。

2、景观水体污染预防的方法

要保持景观水体的清洁,使之达到规定的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要求,必须对可能造成该水体污染的上述污染物的污染源严加控制,具体主要建议措施如下:

2.1、加大政府投入,建好城市污水设施。充分利用现在国家环保的新形势,多方面筹集资金,规划建设好城市污水处理厂和雨污分离管道,使景观周围的污水经过处理达到景观水质量标准后再排入;对前10分钟的降水也要纳入污水处理厂处理,这样能有效的遏制地面沉积物对景观水的污染。

2.2、加强执法。管好周围污染源。保证水体四周区域内小区、饭店等污染源产生的生活污水必须排入城市下水道系统,进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不能直排入景观水体;在有些水体四周下水道系统还不完善,与现有市政下水道系统没有连接的情况下,周边污染源必须设立独立污水处理站对其污水进行处理,要求改道外排。也应严禁在湖周围附近堆放生活或建筑垃圾。以免垃圾飘浮物经风吹到湖体水面或垃圾渗滤液直接流入湖体,对湖体水质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2.3、做好调度,保证地表径流水质质量。地表径流雨水含有较多有机物和无机尘土,尤其降雨前十分钟地表径流水中污染物含量更高,应排入城市雨水管道排除。不能直接排入景观水体,若直接排入景观水体会造成淤积或水体不同程度的污染。

2.4、加强管理,设专人管理水面环境。必须设专人对水面漂浮物及时清除。诸如杂草树叶等腐植物不及时清除,长期浮于水面不但影响水体的自然复氧功能,而且沉于湖底腐烂变质后会引起水质变臭;同时管理垂钓人员,制止过多投放鱼饵。

2.5、湖体边坡应做毛石或预制混凝土块护砌。防止边坡土被水浪冲刷,影响水体感官指标。3、污染景观水体治理的方法

3.1、物理方法

景观水体净化的物理方法有机械过滤、疏浚底泥、水位调节、高压放电、超声波等方法,这些方法效果明显,但不易普及,难以大规模实施。过去常用的有疏浚底泥和水位调节两个方法,疏浚底泥是为了抑制泥中氮、磷的释放而污染水体。定期补水是为了稀释污染物浓度,其主要机理为稀释作用,其并不改变污染物的性质,但可为进一步的净化作用创造条件,如降低有害物质的浓度,使水体其它净化过程尤其是生物净化过程能够恢复正常。定期补充水的处理方法对于较小水面的景观水体来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经济上可行,也达到预期的效果。

3.2、化学方法

对于湖泊、河道等缓流水体,由于氮、磷等植物营养物的大量排入已经发生富营养化引起水质变臭时,可以采用直接向水中投加化学药剂的方法杀死藻类。然后通过自然沉淀后,清除淤泥层即可达到防止水体富营养化的目的。杀藻常用的药剂有硫酸铜和漂白粉。

3.3、生态净化法

3.3.1水生植物系统净化。水生植物技术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将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应用于水质净化,充分利用自然净化与水生植物系统中各类水生生物间功能上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来净化水质,利用生物间的相克作用修饰水质,利用食物链关系有效的回收和利用资源取得水质净化和资源化、景观效果等结合效益。但需要控制水生植物的种植密度。以防过度繁殖,适得其反。

3.3.2水生动物净化。鱼是水生食物链的最高级。在水体内利用藻类为浮游生物的食物,浮游生物又供作鱼类的饵料。使之成为菌-藻类-浮游生物-鱼的生态系统。在景观水体内宜于放养的品种应以花鲢、白鲢为主,并配以鳙、草、鲤、罗非鱼等。因此,作为景观水体适量养鱼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既有净化水质的作用,同时又能很好的发挥水体的垂钓功能。

3.3.3曝气充氧。曝气主要是向水中补充氧气,以保证水生生物生命活动及微生物氧化分解有机物所需的氧量,同时搅拌水体达到水体循环的目的。采用曝气的方法给封闭水体充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因藻类大量繁殖而导致的鱼类死亡,对维持水体生态平衡起到一定的作用。曝气的方法只能延缓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体富营养化。

3.3.4投加菌种PSB。这种方法是一种新颖的处理方法,具有工艺简单,无需单独建处理构筑物,一次性投资省等特点,也属生物处理方法的一种,即定期向水中投加光合细菌。光合细菌是一种在水系中生长的微生物,纯光合细菌菌体含有60%(质量分数)的蛋白质,含量相当于酵母蛋白与鱼粉蛋白时,同时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叶酸等。

3.3.5采用Water-Star景观水体生态集成处理系统。此法是运用生态微生物学原理和水生生态学原理,集Aquasonic超声波杀藻原理、微生物净化强化技术等技术于一身,对控制藻类(蓝绿藻)的生长和繁殖;修复并建立水体中良性的、稳定的微生物系统效果非常显著。并且此方法同时能长期稳定地保持水体自净功能,易控制,管理简单,维护费用低的优势。

水体范文篇7

一、总体要求

按照“示范带动、因地制宜、分类施治、轻重缓急、村民满意”的原则,对全县所有行政村(含新型农村社区、涉农街道下属村庄,不含城市建成区范围的城中村)村民主要集聚区适当向外延伸1000米区域内的黑臭水体,以及村民反映强烈的黑臭水体,利用1年时间,到2021年完成现有2处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其中稻庄镇1处,花官镇1处(详见附表)。面向社会公开农村黑臭水体清单,接受社会监督。动态更新清单,对于新发现的农村黑臭水体纳入清单管理。

二、重点任务

(一)追本溯源。

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污染源解析,主要包括农村生活污水、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农村生活垃圾、农业面源、工业污水、底泥淤积及其它污染问题等,明确农村黑臭水体污染类型。对于多种污染原因形成的农村黑臭水体,明确主要污染类型。(县综合执法局、市生态环境局县分局牵头,县农业农村局、县畜牧中心配合,责任单位:各镇街)

(二)控源截污。

1、农村生活污水类黑臭水体。有条件的区域推动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服务向近郊农村延伸;对人口聚集度高、具备管网铺设条件但市政管网短期内覆盖不到的村庄,加快建设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对人口规模较小、居住分散的村庄,建设低成本、低能耗、易维护、高效率的污水处理设施,或采用小规模拉运模式,就近运送至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强化污水治理设施管理维护,确保正常运行。(县综合执法局牵头,市生态环境局县分局、县农业农村局、各镇街配合)对不具备规模化生活污水治理条件的村庄,重点抓好厕所粪污治理。以农牧循环、就近消纳、综合利用为主线,与农村庭院经济和农业绿色发展相结合,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县农业农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各镇街配合)

2、畜禽养殖污水类黑臭水体。采取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有效措施,推广节水、节料等清洁养殖工艺,推行种养结合,鼓励还田利用,实现畜禽粪污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规模以下畜禽养殖场户,推行干清粪、就地就近还田利用,鼓励建立畜禽粪污集中处理中心,实行畜禽粪污集中处理。(县农业农村局、县畜牧中心牵头,市生态环境局县分局、各镇街配合)加大畜禽养殖场户污染执法监管力度。(县畜牧中心、市生态环境局县分局牵头,县农业农村局、各镇街配合)

3、水产养殖类黑臭水体。减少冰鲜饵料投放,实施水生态修复。加大水产养殖尾水及底泥污染排放监管力度,推广水产生态健康养殖模式,积极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大水面生态增养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等健康养殖方式。(县农业农村局牵头,市生态环境局县分局、各镇街配合)

4、农村生活垃圾类黑臭水体。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体系,防止因垃圾乱堆乱放导致周边下游水体受到污染。清理农村黑臭水体沿岸积存垃圾、水面漂浮物,在彻底清理沿岸垃圾的基础上,对水面漂浮垃圾定期清捞。做好河岸、水体保洁和水生植物、沿岸植物的季节性收割,及时清除季节性落叶,严禁向河塘沟渠倾倒垃圾。(县综合执法局、县水利局、县农业农村局、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生态环境局县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各镇街配合)

5、农业面源污染类黑臭水体。因地制宜利用生态沟渠、自然水塘,建设生态缓冲带、生态沟渠、地表径流集蓄与再利用设施,有效拦截和消纳农田退水中各类有机污染物,净化农田退水和地表径流,防控农业面源污染物入河。推广水肥一体化,减少化肥、农药,推广有机肥。(县农业农村局牵头,市生态环境局县分局、各镇街配合)

6、工业污水类黑臭水体。根据污染物种类和潜在环境风险,选择科学合理的治理技术,实行工业污水、黑臭水体协同治理。加大农村工业企业污染排放监管和治理力度,引导企业集中入园。(市生态环境局县分局牵头负责、各镇街配合)

7、其他类型黑臭水体。科学选取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治理方式。多种污染造成的黑臭水体以污染贡献率大者行业主管部门牵头。(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底泥处置。对采取控源截污措施消除外源污染后仍存在黑臭的水体,开展内源治理。综合评估农村黑臭水体水质和底泥状况,科学制定清淤疏浚方案。合理确定底泥处置方式和去向,安全处理处置底泥,鼓励底泥无害化处理后资源化利用。加强底泥清理、排放、运输、处置全过程管理,避免产生二次污染。(市生态环境局县分局、县综合执法局、县农业农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各镇街配合)

(四)水体净化。对经济条件较好的镇街,可对破损、垮塌的沟、塘、渠及时进行生态岸坡护理,采用跌水、喷泉、射流以及其他曝气方式,有效提升水体溶解氧水平和流动性。采取栽植水生植物和建设植物隔离带、投放滤食性鱼类和贝类等措施,重构水生态系统,提升水体自净能力。对计划搬迁撤并的空心村和过于分散、生态脆弱的村庄,在满足防洪和排涝要求的前提下,维持渠道、河道、坑塘等农村水体自然岸线。禁止采用简单粗暴方式破坏生态系统。严控以恢复水动力为由的调水冲污,严控缺水地区通过水系连通引水营造大水面大景观。(县综合执法局牵头,市生态环境局县分局、县水利局、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各镇街配合)

三、2021年度治理顺序和实施步骤

1、方案编制。花官镇、稻庄镇5月中旬前完成农村黑臭水体具体整治方案编制,细化任务清单,明确资金来源。

2、实施阶段。6月份陆续开工,11月底前全部完工并完成县级自检。

3、市级复核阶段。12月初前提请市级复核。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直相关部门、单位发挥各自职能优势,加强对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的指导、监督和评估,形成工作合力。县综合执法局要强化上下衔接、域内协调和督促检查,确保各项任务按期落实到位。黑臭水体控源截污牵头部门负责相应黑臭水体的监督管理,各镇街是本辖区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的责任主体,要明确农村黑臭水体监督管理部门,制定具体治理方案,做好项目统筹、资金使用、治理工程实施、长效管理等工作。

(二)多渠道筹措资金。将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纳入乡村生态振兴工作重要内容,强化资金政策保障。各职能部门要积极争取上级资金、生态文明建设财政奖补等相关资金,积极支持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建立健全运行维护长效机制。鼓励各镇街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对农村黑臭水体进行治理。

(三)确保项目落地。各镇街对农村黑臭水体治理项目逐一制定工程方案,落实工程投资,制定实施计划,建立调度台账。在资金使用上,严格落实项目资金管理有关规定,统筹建管,切实发挥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四)开展模式试点推广。根据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情况,及时梳理总结治理经验,因地制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治理模式,在全县范围内推广。

水体范文篇8

关键词:城市河道;黑臭水体;治理技术

近几年,我国城市内河涌黑臭水体治理工作正在积极的开展,而在新的环保形势下,对于治理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就目前而言,在城市内河涌黑臭水体治理的过程中,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往往难以取得较好的治理效果,很容易出现一些污染问题,对于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同时还会抹黑城市的形象。因此,针对其中的影响因素以及治理技术就有必要进行深入探究,从而为工作人员提供有力的手段,更好的开展黑臭水体的治理工作。

1造成城市内河水体涌黑臭的主要因素

1.1水系不畅达。水系不畅达是造成城市内河水体涌黑臭的主要原因之一,通常而言,如果河道上游没有水源,就会使得上游的河道难以成形,若是再与其他河道也不沟通,则会出现断头河,这时就会呈现水体静止的状态,无疑加强了水质的恶化。另外,城市内河道主要是利用区域内的雨水以及污水补充河道,这使得引补水的通道比较缺乏,进而水的动力条件也就较差,难以满足河道自净的要求。如果再有垃圾排入河内,将会给城市内河水体环境带来极大的不利影响。1.2雨污合流。事实上,雨污合流也是造成城市内河水体涌黑臭的主要因素,就现实情况而言,一些河道排口是存在着这种现象的,使得污水能够直接被排入河内。而这与部分地区缺少市政雨污水管网系统有关,正是由于这类系统的不健全,只能通过两岸的沟渠或者排口进行污水的排放,而往往其排污量要超过河道的自净能力。在城市规划以及建设的过程中,还会存在雨、污水和市政管网错接的现象,甚至缺少雨水截留系统,这就难以保证水质的良好。1.3污泥淤积严重。当然,污泥淤积也是常见的现象,更是城市内河水体涌黑臭的原因之一,由于一些城市内河底部淤泥情况严重,而且有些河段还能看到裸露在外的淤泥,这就使得部分河道的水质变得越来越差,而且在水中还容易发生厌氧反应,进而释放出臭气,这就对于水体环境带来了二次污染,极大的破坏了生态平衡。1.4生态性丧失。除了以上因素外,生态性丧失也是主要的原因,众所周知,城市内河河道设计的过程中,不仅仅要考虑防汛的功能,同时还需要考虑到河道生态性的建设。而大部分的河道却忽略了这方面,在设计时,就偏于采用硬质护坡护底,难以实现自净功能的优化,致使河道的生态性变差。而且有些河道沿岸还缺少一些绿化植被,使得水生植物大大锐减,城市内河水体涌黑臭现象也比较严重。

2城市水体常见污染源

城市水体常见的污染源有很多,这些污染源的存在,使得城市内河涌黑臭现象越来越严重,因此,针对这些污染源就有必要进行深入探究,具体而言,常见的水体污染源包含以下几种:首先,点源污染。这种污染涵盖了城市生活污水、企业的工业废水以及比较分散排放的污水等,是污染源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其次,面源污染。这类污染则主要指的是城市面源,通常而言,包含城乡结合处合流制排水管网溢流的污水以及分流制排水管网初期的雨水等。最后,内源污染。与前两种污染源不同,这类污染源主要指的是底泥污染、生活垃圾以及固体废弃物。在降雨的过程中,这些污染源就会随着雨水等流入河道,而天长日久难免会形成河道淤积,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城市内河的水体污染。

3新环保形势下城市内河涌黑臭水体治理技术

3.1污染源控制和治理技术。针对污染源加以控制和治理是极为关键的,而在实际进行治理的过程中,其中的技术措施也需要工作人员加以掌握,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污染源控制以及治理效果。首先,针对点源污染控制以及治理技术而言,通常要从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以及养殖场污水这几个方面进行考量。工业废水处理技术一般采用的是高级氧化法、膜分离法等,有助于使得废水排放能够达标。而生活污水处理的过程中,人们通常都会采用活性污泥法、人工湿地处理法等等。也能取得良好的集中处理效果。而在养殖场的污水处理阶段,大都实施脱氮生物处理法,将粪肥资源进行优化利用,进而加强点源污染的控制与治理。其次,针对面源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措施而言,可以结合城市人口分布情况等采取合流制以及自然沟渠建设等方法,从而实现雨水的自由输送。同时还可以采用湿地处理技术,建立雨水收集储存系统等。最后,针对内源污染而言,也要加以重视,采取有效的技术控制措施,建立监控系统,避免垃圾的增多。3.2水质净化和生态修复技术。根据水体实际情况,选择有针对性的修复技术,对水质较差的水体可以采用曝气增氧、浮动处理技术、生物载体等手段强化处理,还可以建设旁路处理系统,为生态系统修复奠定良好的基础。水生动植物修复应该加强资源利用,优化配置生物种类和数量,避免外来物种入侵,优选本地土著物种。采用育苗、沙包抛植、人工打穴等技术恢复水生植物。3.3水体动力调控技术。黑臭水体循环动力不足,污染物浓度远超自净能力,可以通过闸坝改造、综合调水等,定时、定量向黑臭水体中注入清洁河水,提升水体流动性,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快速改善水质条件。对于生态基流小、流速较慢的水体,可以建设提升泵、水循环系统等加强水体流动,枯水期还可以利用雨洪、生态调水等进行补水。对于生态基流较大的区域,通过优化循环系统,建设道旁衔接体系,改善水体循环。3.4河道清淤疏浚技术。对于河道污染底泥滞存严重的区域,应该根据水体的实际状况,依据气候特征制定清淤计划,实现清淤回水水质达标。对于河道污染底泥相对较薄的区域,直接采用原地处理。清淤疏浚过程要重视底泥的无害化处理和应用,避免二次污染。

4城市内河涌黑臭水体治理的管理措施

要想做好城市内河水体涌黑臭的治理工作,除了要学会加强一些技术的学习,还需要采取关键性的管理措施,这样才能真正起到一定的规范以及监督作用,加强城市内河水体涌黑臭现象的有效控制,降低对于水体环境的污染,更好的保证生态的平衡。而如何进行管理就显得比较关键,这就需要有关部门以及工作人员能够认真分析,结合实际情况以及污染源等展开行动。具体而言,可以采取以下管理措施:4.1明确责任单位,强化排水排污管理。明确责任单位,并注意加强排水排污的管理。这是城市内河水体涌黑臭治理工作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必要的举措。只有明确责任单位,才能落实有关责任,避免出现一些不必要的问题,在实际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还要建立区域内的排水户档案,建立健全相关的监督以及检查机制,保证各个单位都能依法排水,严肃处理无证排水以及未达标等排水行为。同时还要加强污水收集系统以及雨水、污水分流工程的建设,落实好相关部门的具体责任,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真正实现动态化的管理。4.2建立河长制,制定河道长效管理方案。在实际进行城市内河涌黑臭水体治理的过程中,还可以建立有效的河长制,并且制定出合理可靠的管理方案,从而为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指导以及规范作用。具体而言,主要由河长负责管护队伍的建设,同时还要督促管护制度的建立以及落实,并积极的组织部门以及人员进行河道疏浚、治理以及维护工作的开展,另外,还要依法进行违法行为的查处,使得河道管理水平有所提升,避免影响到水体环境的质量。4.3加强环保督查,建立水质监测机制。加强环保督查也是有效的管理措施,同时还应该建立水质监测的机制,以便工作人员能够随时的了解其中的详细信息,更好的加强水质监测,一旦出现问题,还能进行上报与及时治理。在实施阶段,应该结合城市内河涌黑臭水体治理的要求而展开工作,在跨区河道的分界处可以增设一些检测点,采用先进的检测技术,并定期的进行水质情况的公布,形成动态的监测,以便取得良好的监测效果,为治理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与便利。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思想认识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环保,而在新时期的发展阶段,环保工作的开展的确是意义非凡。为了提高城市内河涌黑臭水体治理的效果,还需要有关单位能够予以重视,并且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认真分析,努力严格要求自己,加强先进治理技术的学习,更好的加以利用。除此之外,还需要有关治理部门能够加强管理,采取有效的管理对策,进而起到一定的治理保护作用,满足实际城市内河涌黑臭水体治理工作的基本要求,更好的促进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胡蓉.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技术及实例应用探讨[J].建设科技,2017(11).

[2]董倩倩,王青.黑臭河涌整治分析与研究[J].资源信息与工程,2017(6).

[3]邹定光.城市河涌治理技术探讨[J].环境与发展,2017(9):132-133.

[4]范小溪.城市河涌污染治理技术应用探讨[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8,No.198(5):100.

水体范文篇9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镇农村黑臭水体排查推进工作组

组长:

二、排查任务

(一)确定水体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包括黑臭水体名称、水体类型、水域面积(注明长、宽)、地理位置(含起止点名称及坐标)、所属区域(行政村或自然村名称)及其面积、人口数量等。

(二)识别主要污染问题

开展水体黑臭污染源解析,主要包括农村生活污水、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种植业面源、企业排污、生活垃圾和农业废弃物污染、底泥淤积及其他污染问题等。

(三)填写要求

请各村(社区)参考《市镇农村黑臭水体清单表》要求及时填报,并对农村黑臭水体附近的群众进行问卷调查,填写《农村黑臭水体调查问卷》,对排查结果为无黑臭水体的村(社区),需由村(社区)出具书面确认单,附件1和附件2最迟于2020年5月25日前报送至环安办。

三、排查对象及范围

20个行政村(社区)内村民数量达15户或人以上的主要集聚区向外延伸500m公共范围内房前屋后的塘、沟渠,以及村民反映强烈的黑臭水体。

河:指在一定气候和地质条件下自然形成的水道,通常形成农村黑臭水体的河流体量较小,多为支流。原则上,区城流域性主要江河及其于支流由流域水污染治理资金统筹治理,不纳入本次排查范畴。

塘:指停滞或缓流的水充填大陆凹地而形成的水体,这类水体一般没有入水口,主要依靠地下水、雨水或人工的方式引水为水源。原则上,由于水产养殖饵料投入等导致的黑臭池塘不纳入本次排查范畴。

沟渠:通常为人工修建,用于引、排、灌的渠道,包括常年有水沟渠、灌时有水沟渠以及废弃沟渠,原则上,季节性黑臭沟渠不纳入本次排查范畴。

四、工作要求

水体范文篇10

论文摘要:城市排水系统就是将城镇的污水和雨水有组织地排除与处理的工程设施,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常由排水管网和污水处理厂组成。排水体制的选择应因地制宜,从全局出发,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综合考虑确定;同时。要加强对城市水系雨水径流管理和污染控制的工作。

一、城市排水体制的分类

城市排水体制一般分为合流制和分流制两种类型:

(一)合流制排水系统

合流制排水系统是将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雨水径流汇集人在一个管渠内予以输送、处理和排放。按照其产生的次序及对污水处理的程度不同,合流制排水系统可分为直排式合流制、截流式合流制和全处理式合流制。

城市污水与雨水径流不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附近水体的合流制称为直排式合流制排水系统。国内外老城区的合流制排水系统均属于此类。

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污水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越来越严重,必须对污水进行适当的处理才能够减轻城市污水和雨水径流对水环境造成的污染,为此产生了截流式合流制。截流式合流制是在直排式合流制的基础上,修建沿河截流干管,并在适当的位置设置溢流井,在截流主干管(渠)的末端修建污水处理厂。该系统可以保证晴天的污水全部进入污水处理厂,雨季时,通过截流设施,截流式合流制排水系统可以汇集部分雨水(尤其是污染重的初期雨水径流)至污水处理厂。但另一方面雨量过大,混合污水量超过了截流管的设计流量,超出部分将溢流到城市河道,不可避免会对水体造成局部和短期污染。并且,进入处理厂的污水,由于混有大量雨水,使原水水质、水量波动较大,势必对污水厂各处理单元产生冲击,这就对污水厂处理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雨量较小且对水体水质要求较高的地区,可以采用完全合流制。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降水径流全部送到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放。这种方式对环境水质的污染最小,但对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的要求高,并且需要大量的投资和运行费用。

(二)分流制排水系统

当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雨水用两个或两个以上排水管渠排除时,称为分流制排水系统。

其中排除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的系统称为污水排水系统;排除雨水的系统称为雨水排水系统。根据排除雨水方式的不同,又分为完全分流制、不完全分流制和截流式分流制。

完全分流制排水系统分设污水和雨水两个管渠系统,前者汇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送至处理厂,经处理后排放或加以利用。后者通过各种排水设施汇集城市内的雨水和部分工业废水(较洁净),就近排入水体。但初期雨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水体后,将对水体造成污染。

近年来,对雨水径流的水质调查发现,雨水径流特别是初降雨水径流对水体的污染相当严重,因此提出对雨水径流也要严格控制的截流式分流制排水系统。截流式分流制既有污水排水系统,又有雨水排水系统,与完全分流制的不同之处是它具有把初期雨水引入污水管道的特殊设施,称雨水截流井。小雨时,雨水经初期雨水截流干管与污水一起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大雨时,雨水跳跃截流干管经雨水管排入水体。截流式分流制的关键是初期雨水截流井,它要保证初期雨水能进入截流管,而中期以后的雨水能直接排入水体,同时截流井中的污水不能溢出泄入水体。截流式分流制可以较好地保护水体不受污染。由于仅接纳污水和初期雨水,截流管的断面小于截流式合流制,进人截流管内的流量和水质相对稳定,亦减少污水泵站和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管理费用。

不完全分流制只建污水排水系统,未建雨水排水系统,雨水沿着地面、道路边沟和明渠泄入水体。或者在原有渠道排水能力不足之处修建部分雨水管道,待城市进一步发展或有资金时再修建雨水排水系统。该排水体制投资省,主要用于有合适的地形、有比较健全的明渠水系的地方,以便顺利排泄雨水。目前还有很多城市在使用,不过因为没有完整的雨水管道,在雨季容易造成径流污染和洪、涝灾害,所以最终还得改造为完全分流制。对于常年少雨、气候干燥的城市可采用这种体制,而对于地势平坦,多雨易造成积水地区,不宜采用不完全分流制。

分流制的优点是它可以分期建设和实施,一般在城市建设初期建造城市污水下水道,在城市建设达到一定规模后再建造雨水道,收集、处理和排放降水尤其是暴雨径流水。

在一个城市中,有时采用的是复合制排水系统,即既有分流制也有合流制的排水系统。复合制排水系统一般是在由合流制的城市需要扩建排水系统时出现的。在大城市中,因各区域的自然条件以及修建情况可能相差较大,因地制宜地在各区域采用不同的排水体制也是合理的。二、城市排水体制的选择

为了进一步改善受纳水体的水质,建立理想的分流制或将合流制改为完全分流制系统,在排水体制的选择上应改变观念,允许部分地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采用合流制截流体系并将工作重点放在提高污水处理率上,这才是保护水体的根本方法。在对老城市合流制排水系统改造时要结合实际制定可行方案,在各地新建开发区规划排水系统时也有必要充分分析当地条件、资金的合理运作,同时还要从管理水平、动态发展角度进行研究,不要盲目模仿、生搬条款。在已有二级污水处理厂的合流制排水管网中,适当的地点建造新型的调节、处理设施(滞留池、沉淀渗滤池、塘和湿地等)是进一步减轻城市水体污染的关键性补充措施。它能拦截暴雨初期“第一次冲刷”起的污染物送往污水厂处理,减少混合污水溢流的次数、水量和改善溢流的水质,以及均衡进入污水厂混合污水的水量和水质,它也能对污染物含量较多的雨水作初步处理。

三、排水系统体制选择及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排水管网的建设

不少城市和地区,往往只把污水处理厂作为重点工程对待,而放松与之相配套的污水管网的建设。常常是污水处理厂按计划建成投产,而污水管网却只建了部分污水干管。造成一方面污水处理厂处理量不足,一方面污水仍直接排入河体污染环境的情况。因此,排水管网的建设应与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作为一个整体,同步实施。

(二)截流倍数

无论是合流制还是分流制(雨水道),其排水干管或干渠,都应采用截留式排水系统,在其末端加设溢流井,其顶端设置溢流堰,排水干管采用适宜的截留倍数;其大小直接影响受纳水体的洁净与否,过小会导致受纳水体遭受严重污染;过大则会造成浪费。故合理选取截流倍数是关键,其取值应综合考虑受纳水体的水质要求、受纳水体的自净能力、城镇的文明程度(或级别)、人口密度、降雨量、投资等各种因素。

(三)雨水径流污染物含量及控制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人口密度不断增加,对污水收集系统容量的要求也不断增加,这不仅由于不断扩大的城市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污水,而且由于不透水排水面积的增加导致了城市暴雨径流量的增加。最终导致了在大的居民区内,更多的是大城市、超大城市的周边,水文环境和城市水源受到严重的污染和破坏。因此,无论合流制或分流制排水系统,都应对截留雨水径流进行处理。

(四)排水管网的管理

加强管理,对于建成后排水管网的成效至关重要。如果一个排水系统已经进行了雨、污分流,而管理措施跟不上,沿街居民私自乱接出户管,或图方便省钱,将生活污水管就近接人雨水管道,就会造成花大量资金建成的雨污分流系统失去作用,污水由雨水管直接排入水体造成河流污染。因此,城市排水系统能否真正发挥其应有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排水管网的管理,从源头上做好雨、污分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