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系统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9 01:56:04

水利系统

水利系统范文篇1

目前“电子河长”———水利信息可视化系统已在我国东部沿海城市进行了示范性建设,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1.1在防洪减灾方面的应用

在大型河堤、水库等地重要位置配置远程实时监控系统,实时监控水位信息,科学分析图像数据,综合评估堤防的安全状态,对于促进被动抗洪向主动防汛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的影响。此外,水利信息可视化系统能够动态监视正在发生的灾情、险情,并快速传回数据、图像供决策者进行分析,决策者在充分掌握现场实时情况后,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补救措施及防汛抗洪政策,从而保证水利工程设施的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1.2在水文分析方面的应用

水文站是收集水文信息的基础设施,通过水文信息分析,不仅可以对水资源进行有效地保护、开发和管理,还可以合理地规划和设计水利工程设施建设。传统的目测、手测等水文信息收集方式的主观性比较大,随着观测者经验、方式的不同,测量结果差异较大,对水文测报的数据结果造成直接影响。此外,水文数据量比较庞大,人工统计分析工作量大,成本高。而水利信息可视化系统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将水利信息监控系统融入到水文站建设中,利用摄像头采集图像数据信息,通过数据传输、图像处理获取所需要的水文信息,不仅提高了水文信息获取的速率与精确度,还可以利用采集到的基础数据建立水文信息大数据库,利用各种人工智能技术对水文状况进行分析,加快水利管理部门进行水文分析的效率。

1.3在水利工程建设方面的应用

水利信息可视化系统在水利工程设施的建设、维护和管理上具有广泛的应用。在进行水利工程设施建设时,可视化监控系统可以协助决策者合理规划建设方案,提高施工效率。在水利工程设施维护方面,人工维护的成本大且监测准确性和安全性低,对于某些特殊情况,例如沼泽环境、强降水天气等,人工维护基本不可能实现,但可视化系统在减低维护成本的同时,可以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有效提高检测准确性和水利工程设施的使用寿命。在水利工程设施管理方面,可视化系统可以实现远程管理,减少人工投入。

2水利信息可视化系统的功能

水利信息可视化系统主要分为信息监控和状态监测2个子系统(图1),信息监控子系统主要利用摄像头进行图像数据的采集并建立数据库,并通过互联网将数据传输到状态监测子系统,状态监测子系统具有实时监控、自动报警、监控信息查询、信息统计分析、应用平台维护功能,用户可通过状态监测子系统对水利信息进行实时的监测与分析。

2.1实时监控功能

数据是水资源管理业务开展的基础,通过设计可视化数据监控平台,决策者就可以通过平台掌握现场实时情况。平台可控制各区域监控摄像头,可灵活操纵云台,也可进行摄像头不同距离的聚焦,定位定时分析水利信息,包括水位信息监控、水质信息监控等。

2.2自动报警功能

自动报警是指通过信息可视化状态监测子系统,对经检测的各区域水位、水文信息图像数据与各项指标数据进行对比,检索出异常图像数据后由自动报警装置上报,上传出现异常状态时的数据、地点及其他相关信息,最后经人工审核后由决策者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包括水面图像信息监控、设备监控等。

2.3监控信息查询功能

监控信息查询是指信息可视化状态监测子系统上传报警信息后,对经检测的区域、检测时间、异常状态、处理负责人、处理状态等信息查询并上报的功能,同时,监控信息查询时效性强,可以迅速确定某一区域的水利信息,提高水利部门的业务效率,主要包括水文信息查询、异常状态查询、设备信息查询等。

2.4大数据信息统计分析功能

大数据信息统计分析是指信息可视化状态监测子系统对所收集的区域水利信息状态、报警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形成相应的汇总数据及相应报表,同时,大数据信息统计分析可以对未来水文信息进行合理的预测,进而为未来水利工程建设投资计划及设备维护计划提供依据,主要包括设备信息统计、信息统计分析、异常状态信息统计等。

2.5应用平台维护功能应用平台维护是指信息可视化状态监测子系统可以进行自身状态监测和自身系统维护,当传输线路故障或网络故障时,可以自主维护或是提醒决策者进行手动维护。此外,为避免紧急故障或突发状况,应用平台需要进行预防性维护和完善性维护,便于应用平台适应未来软硬件的变化或添加在系统设计阶段中没有的功能,主要包括设备维护、传输线路维护、报表维护功能等。

3水利信息可视化系统的核心关键技术

根据水利信息可视化系统的具体应用和实际功能,对水利信息可视化系统的关键技术进行分析,对于了解和促进水利信息可视化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3.1图像识别与机器学习技术

图像识别技术是水利信息可视化系统的重要创新技术,图像识别也是目前人工智能领域的热点,它不仅可以高效精准地进行数据分析,还可以对未来水资源状态的演变进行预测。图像识别技术利用信息监控子系统提供的图像数据,通过将参考原图像与异常图像的区域进行比对,有效识别异常区域特征,并自动进行报警与分类,例如水质级别检测、水上应急救援等。机器学习技术提取以往的水利信息数据特征,然后通过计算机对同一异常目标反复训练,最终实现水利信息异常检测,例如污染物追踪、流量检测等。此外,不论是图像识别技术还是机器学习技术,都可以通过调整模型、优化算法,提高异常检测的准确率,最终实现人工零复核,从而实现信息可视化系统的自主决策[2]。

3.2图像数据传输与处理技术

针对海量水利信息图像数据传输与有限网络带宽之间的矛盾,研究制定相应的数据压缩处理与传输方案是解决网络传输瓶颈的重要方法[3]。根据水利信息的数据特点,设计高清图像压缩传输的技术,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基础上有效降低图像的数据量,研究有限带宽下大数据快速传输技术,在充分利用网络带宽的前提下,实现海量数据的实时、快速传输,从而对水利信息进行可视化监控。

3.3多源异构数据整合技术

随着水利信息可视化系统应用的场景不断增多,水利数据的多语义性、多时空性以及数据表达的多尺度性和数据获取手段的复杂多样性,导致多源异构空间数据的产生,这使得水文信息数据分析变得十分复杂,实现不同来源、不同结构的水利信息数据的融合是水利信息可视化系统快速发展和实际应用的关键[4]。通过数据库管理平台对数据直接访问、存取和时空分析,避免繁琐数据转换,探索经济适用的多源数据共享模式,真正实现多源异构数据的整合使用。

3.4基于大数据的统计分析技术

用户层面向数据使用对象,对不同使用者发放不同权限;应用层着重体现水利信息可视化系统的具体功能,提高工作效率并推广应用平台;服务层通过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提供各类开发接口与数据资源,用于实现系统功能;数据层主要用来进行多源异构数据整合并存储,建立水利信息大数据库;基础层主要是支撑软件平台的各种硬件设施,为水利信息可视化系统的顺利运行提供保障[5]。分层次的大数据统计分析平台不仅展现某一区域水利工程及水资源情况,还为水利业务提供了信息化支持。

3.5应用平台与管理业务整合技术

制定水利信息可视化系统作业与管理业务的综合解决方案,在保障水利信息可视化系统工作的基础上,开发统一的信息可视化作业平台应用软件,使监控作业、报警及异常处理、数据分析等相关工作密切融合并同时进行,形成多部门协调联动,能够及时处理安全隐患。建立水利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整合地域地形和水利信息二维、三维数据,对现有的水资源和水利工程设施建设基于空间位置统一管理,根据水利管理部门的实际需求,实现基本可视化统计分析功能,奠定构建水利多业务系统的坚实基础[6]。

4结束语

“电子河长”———水利信息可视化系统的建设能够为水利建设提供规范、科学、有效的基础资料,提高管理的效率与水平,为水资源配置调度提供长期、稳定的信息。此外,通过水利信息可视化系统可以建立水资源大数据库,协助决策者进行科学的决策。综上所述,水利信息可视化建设非常必要,是今后进一步提升水利工程建设现代化、数字化水平的必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吴培宾.张掖市水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需求分析[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7(5):109-112.

[2]段玲玲,赵铭珊.人工智能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分析[J].环境与发展,2020,32(10):177-178.

[3]陈城,孙峰,曲金秋,等.基于嵌入式Linux的水位视频在线监测系统设计[J].水利信息化,2021(3):41-44.

[4]张英杰,李凯,刘鹏.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研究[J].中国设备工程,2021(8):257-258.

[5]陈永涛.信息化技术在水利现代化建设中的应用[J].工程技术研究,2020,5(17):100-101.

水利系统范文篇2

按照惯例,中共中央将在明年召开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省委、省政府已经在研究“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水利部也已开展了《全国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前期研究工作。厅党组十分重视水利长远发展的研究,把研究提出我省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思路报告作为今年重要的工作目标。召开这次会议的目的,主要是明确思路、统一认识、全面部署,正式启动我省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编制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重要意义

“十二五”规划是党的十七大召开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全球金融危机不断深化以及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阶段背景下编制的规划。与以往五年规划比较,“十二五”规划编制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也面临更多的挑战与困难。国家出台了“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促民生”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提出要“大规模增加政府投资、大范围实施调整振兴产业规划、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的总体要求,<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在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提出,“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再创体制优势、推动科学发展”,这是“十二五”规划编制的所面临的大环境。要把握这些发展基础、动力等的变化,研究提出新的发展方向、发展思路、发展目标。

编制水利发展规划,研究解决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水利问题,是水利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十二五”时期,是全面提升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水平的关键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转折阶段,是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编制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对于明确“十二五”水利发展的思路、目标、任务和重点,加快水利的改革与发展,发挥水利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是我省水利各项事业发展和自身能力建设的基础规划依据,是我们争取省委、省政府对水利发展思路、目标、措施和各种保障条件进行肯定的最好载体,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编制“十二五”规划的重要意义,切实做好这项工作。

二、明确思路、把握原则,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

“十一五”期间,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求贯穿于“十一五”规划编制和实施的全过程。经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我们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领会更加深刻。在“十二五”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要做到“五个更加注重”:

第一,更加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按照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根据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促进调整优化经济社会发展布局,妥善处理与防洪减灾、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第二,更加注重资源节约和保护。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继续把水资源的有效保护和节约利用放在突出位置,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第三,更加注重以改革促发展。改革和创新水利发展与管理机制,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改革体制机制,克服水利发展中的体制性障碍,健全法制,依法治水,提高科学化、民主化程度,全面增强水利服务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第四,更加注重全面统筹协调。统筹考虑不同流域、区域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需求;统筹兼顾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防洪排涝等关系。

第五,更加注重量力而行、突出重点。根据公共财政状况和投资政策,合理确定水利建设规模和投资规模,优化配置水利建设资金。坚持民生为先,结合新农村建设,优先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水利保障问题。

三、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精心谋划好水利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蓝图

解决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水问题,需要在水利发展现状评价的基础上,围绕涉及规划思路和事关全局的重大水利问题,按照科学的发展观要求,编制好水利发展规划。要下大力气做好基础调查、信息收集、课题研究、项目论证等规划编制的前期工作,科学确定水利发展目标、总体布局、建设重点、改革措施和政策保障。

第一,要科学分析和正确把握形势。做好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必须要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要围绕我省“十二五”期间的发展总体目标准确把握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深入分析产业结构状况、城市化进展情况、农业和农村发展状况、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格局等,科学预测经济社会发展对防洪减灾、水资源供给、水环境改善、民生水利以及水利管理等方面的需求,客观分析和评价江河防洪形势、水资源供求状况、水环境变化趋势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对民生水利的新要求,找出水利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差距,准确把握水利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方向,确定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思路、目标和任务。

第二,要重视对重大水利问题的研究。在规划编制中,要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问题的前瞻研究,主要包括新时期水利发展方向及模式、水利发展目标、水利发展布局与重大工程问题研究、强化水利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水利改革与创新等方面。重大水利课题研究要保证研究成果的质量,提高成果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使更多的研究成果能够为规划编制所采用。

第三,要认真研究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的目标。制定规划思路和规划目标是规划编制的重要前提。在开展调查研究和重大课题研究的基础上,要从宏观上、战略上提出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目标。总体目标既要切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又要在“十一五”的基础上体现浙江水利特色,在规划目标上发展创新。在制订水利工作各个领域的具体目标时,既要充分考虑平稳较快发展的要求,又要做到量力而行,有所为有所不为。

第四,要合理安排规划布局和发展重点。搞好规划布局和确定发展重点是规划编制的核心内容。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统筹好城乡、区域水利发展,特别要注重解决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突出水利问题。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社会各界关注、人民群众要求迫切的突出问题,譬如沿海平原的洪涝灾害、杭嘉湖平原的圩区整治,要作为“十二五”期间要解决的问题,重点予以研究。

第五,要提出切实可行的规划实施对策和保障措施。对策和措施是规划编制和规划实施的重要支撑内容。对策措施既包括各类工程建设措施,也包括各项政策和管理措施。对策措施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有可操作性。要避免面面俱到、针对性不强、难以解决实际问题的弊端,从实际出发,把工作做深做实,力戒空话套话。一个好的发展规划,要深化到有论证充分的项目、有切实可行的措施、有可以求绩问效的问责目标。

四、加强领导、精心组织,高标准完成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任务

第一,要深入学习,提高规划编制的水平。“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面临许多新的背景,有许多新的思路和新的要求。做好水利“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首先要加强学习,提高对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的认识,提高对新的发展观和发展内涵的认识,提高对规划编制重要性的认识;要学习省委、省政府的战略决策,深刻理解我省的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和发展布局。厅领导和有关处室、单位要加强对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加强对规划编制人员的培训,提高规划人员的素质和水平,保证规划编制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二,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有关单位要把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纳入重要工作日程,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落实工作责任和组织保障。这次会议上,成立厅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和指导规划编制工作。具体的规划编制工作由规划计划处负责归口管理,会同有关单位单位,组成规划编制工作组,具体负责组织指导规划编制工作。有关专项规划由厅有关处室、单位参与具体的组织指导工作。全省的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将在今后召开的全省水利规划工作会议上进行部署。

第三,广泛沟通,加强协调。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涉及不同地区、行业和部门,因此,必须加强信息沟通和相互协调配合。在规划编制中,要及时了解水利部和省发改委的有关工作要求,了解相关行业部门的对水利的要求和建议,了解各地水利发展的重点和需求。要做好水利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总体衔接,与相关行业规划的衔接,与已批准的相关水利规划相协调,特别要注重水利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引导、对农业农村的服务、对资源环境的保障。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体系中各层次、各专项规划也要相互衔接,做到“上(上位规划)下(下位规划)统一,左右(相关行业发展规划)协调”。

第四,社会参与,集思广益。要重视规划编制过程中的社会参与和民主决策。要采取开放式的规划编制办法,把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的编制作为对水利重大问题进行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过程。厅里将组成由有关专家参加的规划专家咨询组,发挥专家在规划编制、论证、咨询、审查等方面的作用。

水利系统范文篇3

这次会议是在全国水利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两会"精神,加快推进水利发展与改革形势下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交流近年来水土保持工作成绩和经验,研究分析当前水土保持工作形势,安排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土保持工作,加快水土保持事业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这次会议之所以在xx召开,是因为xx市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和水土保持工作,围绕建设"宜居xx"、"畅通xx"、"森林xx"、"平安xx"、"健康xx"的目标,加快水利发展与改革,着力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力度大、投入多、成效好,有很多好的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刚才王鸿举市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介绍了xx的市情和水情,勾画了xx水利发展与改革的蓝图,听后倍感振奋,深受鼓舞。

下面,我就水土保持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全面回顾近年来水土保持工作

水土流失是中国的头号环境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工作。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领导人民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进入新世纪以来,水利部党组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系统总结我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经验和教训,积极探索既符合我国国情又具有时代特色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之路,为改善水土流失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和城乡生态环境,维护国家生态安全、防洪安全、饮水安全和粮食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一,水土保持法深入实施,监督执法不断强化。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相继在水土保持方案审批、水土保持设施验收、水土流失防治费和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征收等方面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法规和规章,与环保、铁路、交通、国土、电力、有色金属、煤炭等部门联合制定和出台了关于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面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全国共出台县级以上水土保持配套法规3000多个。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得到深入贯彻落实。2000年以来,全国共审批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25万多项,其中国家大中型项目1800多个,特别是西气东输、青藏铁路、西电东送等一批国家重点工程在执行"三同时"制度中做出了很好的表率,全国1.5万公里新建公路、1.2万公里新建铁路实施了水土保持方案;先后完成1000多个项目的水土保持验收,其中国家重点项目上百个;生产建设单位投入水土保持资金1450多亿元,防治水土流失面积8万平方公里,减少水土流失量17亿吨,大规模生产建设活动导致的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工作进一步加强,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多个地市,2400多个县建立了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机构,共有专兼职监督执法人员7.4万人。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不断加大执法力度,积极开展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检查,督促生产建设单位落实水土流失防治责任。

第二,工程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规模和范围扩大,2000年以来,启动实施了黄土高原淤地坝、京津风沙源、东北黑土区、珠江上游南北盘江、丹江口库区及上游、云贵鄂渝世行贷款和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等一批国家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工程,积极推进水土保持大示范区建设,初步建成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综合效益显著、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大示范区62个,走上了以小流域治理为基础,大流域为骨干,集中连片、规模推进的发展轨道。水土保持工程惠及山丘区广大群众,近10年全国累计治理小流域1.6万多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8万平方公里,近1.5亿人从中直接受益,2000多万山丘区群众的生计问题得以解决。据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科学考察测算,我国现有水土保持措施每年可减少土壤侵蚀量15亿吨以上,其中长江上中游年均减少约1.5亿吨,黄河流域年均减少3亿多吨。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迈出重要步伐,xx、江苏、浙江、xx和xx等地的81条流域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为防治面源污染、开展水源保护积累了宝贵经验。

第三,防治战略实现重大转变,生态自然修复积极推进。生态自然修复理念得到全社会广泛认同,xx、xx、*、青海、*、山西6省、自治区、直辖市了实施封山禁牧的决定,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36个地市和近1200个县实施了封山禁牧,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区全面实现了封育保护,全国共实施生态自然修复72万平方公里,其中39万平方公里的生态环境得到初步修复。生态自然修复技术路线逐步成熟,各地总结出以草定畜、以建促修、以改促修、以移促修和能源替代等许多做法,取得了很好的生态效果,为大面积封育保护创造了有利条件。生态自然修复效果日益显现,在加快植被恢复、减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有效促进了当地干部群众观念和生产方式的转变,实现了生态环境和农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起到了事半功倍、一举多得的效果。

第四,基础工作进一步加强,管理服务水平逐步提升。先后印发了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纲要、科技发展纲要、监测纲要、信息化发展纲要和从业人员培训纲要,编制完成黄土高原淤地坝、南方崩岗防治、丹江口库区及上游、珠江上游南北盘江石灰岩地区、东北黑土区等重点区域治理专项规划,初步构建了我国水土保持规划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监测评价与信息化建设深入开展,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一期工程竣工并投入运行,二期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建成7个流域中心站、29个省级总站和151个分站,水土流失监测预报能力显著增强;完成了第三次全国水土流失遥感普查,从2003年起连续七年全国及部分省区水土保持公报,在社会上产生了重要影响。水土保持科研与技术推广取得重大进展,建成了一批水土保持科学研究试验站、部级水土保持试验区和土壤侵蚀国家重点试验室,成立了水土保持植物开发管理中心、草地水土保持生态研究中心和水土保持工程研究中心;开展了一批水土保持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实施国家科技创新项目和"948"科技引进项目,大力推广以坡改梯、坡面水系、雨水利用为主的水土保持实用技术,提高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质量和效益;联合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开展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参与人员最多的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为国家宏观决策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第五,宣传教育活动深入开展,全民水土保持意识逐步增强。与全国人大环资委、、共青团中央和国家环保总局等单位和部门联合举办了"保护长江生命河"、"保护母亲河"、"中华环保世纪行"、"水土保持法周年纪念"等重大宣传活动,面向社会、面向工矿企业、面向治理区群众开展水土保持国策宣传教育活动,在全国产生强烈反响。与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务院研究室、中财办等单位联合开展黑土地、珠江石漠化区、淮河和长江上游、革命老区等水土保持大型专题调研活动,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推动了东北黑土地、珠江上游石灰岩等重点治理工程的立项和实施。与全国人大环资委开展水土保持法修订前期调研活动,促进了修订工作进程。把水土保持教育与中小学生素质教育、乡土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推动水土保持科普教材进课堂活动,全国接受水土保持科普教育的中小学生已达上百万人次,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中小学生参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热情。全国已建和在建的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近百个,科技示范园已逐步成为各地开展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成果展示和科普教育的重要基地和窗口。

水土保持工作的持续深入开展,有力地遏制了人为水土流失,保护了珍贵的水土资源,改善了生态环境和群众生存发展状况,保障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一是在防治理念上,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更加注重遵循自然规律和发挥自然修复能力,加快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步伐。二是在指导思想上,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民生,更加注重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双赢"。三是在防治方针上,必须坚持保护优先、防治结合,更加注重事前预防保护,做到预防保护与综合治理"两手抓、两手硬"。四是在投入机制上,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和多元化投入,更加注重依靠政策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办水保的局面。五是在组织领导上,必须坚持统筹协调,更加注重发挥政府主导和部门协作的重要作用,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水土保持管理体制。

水土保持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亲切关怀和正确领导的结果,是中央各有关部门、地方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密切配合、同心协力和团结奋斗的结果,是水利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开拓创新、顽强拼搏和扎实工作的结果。借此机会,我代表水利部向长期关心、重视、支持水土保持工作的各有关部门、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常年奋战在水土保持工作一线的广大水利干部职工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问候!

二、切实增强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的责任感

水是生命之源,土是万物之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水土保持的基础地位和作用更加凸现。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宏伟目标,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就加强生态保护、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作出了重大部署,对水土流失防治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新时期水土保持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初步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符合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水土流失防治路线,一大批水土流失治理成果发挥了显著效益,水土保持工作思路、方略和实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为进一步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关注,参与生态保护与建设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水土保持工程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欢迎,治理水土流失有了很好的群众基础和社会氛围。当前,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家实施扩大内需、保障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力度,水土保持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自然条件复杂,生产力总体水平不高,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水土保持工作还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水土流失防治进程与国家生态建设的总体目标还有很大差距。目前,全国亟待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仍有180多万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年土壤侵蚀量高达45亿吨左右,有3.6亿亩坡耕地和44.2万条侵蚀沟亟待治理,东北黑土地保护、西南石漠化地区土地资源抢救的任务十分迫切。二是全社会水土保持意识与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开发建设过程中急功近利、忽视生态保护的现象仍较为普遍,造成严重人为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地区干部群众的水土资源保护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增强,不少地方仍然存在陡坡开垦、顺坡耕作、超载过牧等现象,导致生态恶化,土地生产力下降。三是水土保持法贯彻落实情况与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申报率、执行率和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率仍然偏低,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还较为普遍。同时,水土保持队伍建设和执法水平也不能适应依法行政的要求。四是水土保持体制机制建设与加快防治步伐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涉及多行业、多部门,必须加强部门和行业之间的协调与配合。目前,各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还不够,不利于水土保持工作的顺利开展。

保护水土资源既是保护现实生产力,也是保护可持续发展能力;既是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是维护子孙后代的长远福祉。我国的基本国情、现阶段的突出水情和水土流失的严峻形势,决定了加强水土保持、防治水土流失,已成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第一,加强水土保持是搞好江河治理、保障防洪安全的迫切需要。水土流失造成大量泥沙下泄,淤积江、河、湖、库,降低了水利设施调蓄功能和天然河道泄洪能力,加剧了下游的洪涝灾害。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导致黄河下游河道1950-1999年淤积泥沙92亿吨,河床普遍抬高2~4米。辽河干流下游部分河段河床已高于地面1~2米,成为"地上悬河"。水土流失导致全国8万多座水库年均淤积16.24亿立方米,洞庭湖年均淤积泥沙0.98亿方。同时,水土流失还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加速暴雨径流的汇集过程。因此,搞好江河治理、保障防洪安全,必须高度重视和着力搞好江河上游地区水土流失治理。

第二,加强水土保持是改善山丘区民生、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水土流失与贫困互为因果,我国经济最贫困地区往往也是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全国76%的贫困县和74%的贫困人口生活在水土流失严重区。不少水土流失地区由于长期掠夺式生产经营,土地生产力大幅度下降,甚至到了光山秃岭、山穷水尽的地步,陷入生态恶化与贫困相互交织的恶性循环。没有水土流失区农民的小康,也不可能实现全国农民的小康。水土保持以解决群众生计问题为前提,以改善农业基础条件为切入点,不仅能够有效改善山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山区实现粮食自给提供重要保障,而且能够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民持续增收能力,促进水土流失区经济发展和生态改善。

第三,加强水土保持是保护水土资源、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水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条件和重要前提。我国人多水少,人地矛盾突出,水土流失进一步加剧了这一矛盾。近50年来,我国因水土流失而损失的耕地达5000多万亩,平均每年约100万亩。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区每年流失表土达1厘米以上,东北黑土区一些地方耕作层厚度由开垦初期的1米左右降到现在的不足20厘米,不少地方耕作层表土已流失殆尽,丧失了生产能力。北方土石山区土层厚度不足30厘米的土地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高达77%,西南岩溶区、长江上中游和西南诸河区分别达到42.1%和18.8%。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始终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加强水土保持,有助于涵养水源和培育地力,促进水土资源高效集约利用,是保护水土资源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是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第四,加强水土保持是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迫切需要。水土流失不仅使水土资源遭到严重破坏,也是造成面源污染的重要原因。目前全国1/3以上的国土面积存在水土流失问题,江河湖泊普遍存在面源污染,不少地区的生态环境已超出其承载能力。据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科学考察估算,每年水土流失给我国带来的经济损失相当于gdp的2.25%左右,带来的生态环境损失难以估算。水土保持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改善生态与环境,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措施。

总之,无论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看,还是从水土流失地区发展的局部看;无论从当前看,还是从长远看,水土保持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我们要深刻认识水土流失问题的复杂性和危害性,进一步增强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毫不动摇地坚持水土保持基本国策,切实肩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重大使命,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开创中国特色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新局面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也是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秀美山川的关键时期。我国人口众多,山丘区面积比重大,人均土地资源有限,有相当数量的人口需要依靠土地生存和发展,是水土保持工作面临的最大实际;我国正处在加快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发展的过程中,长期形成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资源开发强度大,生态代价高,人与自然关系不协调,是水土保持工作需要解决的突出矛盾;我国水土流失量大面广、成因复杂、危害严重,解决历史欠账,不添发展新账,是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任务;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优越性,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组织群众兴修水利,是水土保持工作的最大优势。我们必须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坚持走中国特色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道路,努力开创水土保持工作新局面。这不仅是我国长期水土保持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是推进水土保持事业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水土保持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紧紧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大局,以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有效保护为目标,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着力点,以体制机制和法制建设为保障,以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为支撑,全面规划、统筹兼顾,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因地制宜、分区防治,全面做好预防监督、综合治理、生态修复、监测评价、保护水源和改善环境等重点任务,把中国特色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推向一个新的发展水平,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水土保持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力争用15~20年左右的时间,使全国水土流失区得到初步治理或修复,大多数地区生态环境趋向良性发展;现有坡耕地全部采取坡改梯、陡坡退耕、等高耕作、保土种植等水土保持措施;严重流失区水土流失强度大幅度下降,中度以上侵蚀面积减少50%;70%以上的侵蚀沟道得到控制,下泄泥沙明显减少;全民水土保持生态意识和法制意识显著增强,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根本控制,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落实率达到100%,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实施有效保护。

水土保持工作的战略举措是:

第一,实施保护优先战略,推进水土流失防治由事后治理向事前保护的根本性转变。水土资源一旦遭到破坏,恢复难度很大,有些甚至不可逆转。必须始终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原则,按照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部署和要求,切实加强对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的管理,依法严格保护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严格保护自然植被,禁止过度放牧、无序采矿、毁林开荒和开垦草地等行为。对扰动地表、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各类生产建设项目,必须编报水土保持方案,全面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从严控制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和山地灾害易发区等区域的开发建设活动,充分做好水土保持方案论证,实施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第二,实施综合治理战略,构建科学完善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要改变仅凭单项措施治理水土流失的做法,统筹考虑各种水土流失因素,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预防、保护、监督、治理和修复相结合,因地制宜,因害设防,优化配置工程、生物和耕作措施,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形成有效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护体系,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当前,要以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整治为突破口,推动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大梯田、坡面水系和小型蓄水工程建设力度,科学配置水土资源,提高水土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第三,实施分区防治战略,因地制宜推进东中西部水土保持工作。东部地区要把提供良好人居环境和保护水源作为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目标,大力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增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中部地区要加大生产建设项目监督管理力度,对严重水土流失区进行综合治理,遏制人为水土流失,促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经济欠发达,在加强生态保护的同时,要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生态环境、减少进入江河湖库的泥沙作为主要任务,加大重点地区水土流失防治力度,建设旱涝保收基本农田,搞好特色产业开发,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

第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点带面实现水土保持新发展。项目带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实践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是我们应该坚持的一项有效措施。在继续加强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东北黑土区和西南石漠化地区等重点治理的基础上,今后要重点抓好黄土高原多沙粗沙区淤地坝建设、南方崩岗综合治理、高效水土保持植物资源建设与开发利用,以及水源地泥沙和面源污染控制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动面上水土流失防治工作。

第五,实施生态修复战略,发挥大自然的力量促进大面积植被恢复。生态修复是新世纪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思路的重大战略调整。生态修复不仅在雨水丰沛的南方地区是成功的,而且在干旱少雨的北方地区也是可行的;不仅能促进大面积植被恢复,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而且能促进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生态修复能以较小的投入取得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多快好省,费省效宏。要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尊重自然规律,切实加强封育保护与生态自然修复,充分发挥大自然的力量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要搞好基本农田、灌溉草场建设,大力实施生态移民等工程,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为生态自然修复创造条件。

第六,实施科技支撑战略,切实把水土保持引导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当前水土保持科技工作存在不少突出问题,如水土保持基础研究薄弱,基础理论体系和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缓慢,科技含量较低等。这些问题影响了我国水土保持事业的健康发展,必须加快实施科技创新战略,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的,以水土保持基础研究为依托,以解决水土流失治理中的重大问题为重点,以科技示范和推广为手段,通过自主创新与综合集成研究,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水土保持基础研究体系、重大科研攻关体系、示范和推广体系,不断提高水土保持科技贡献率和水土流失防治水平。

四、统筹做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着力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第一,着力抓好预防监督工作,控制人为水土流失。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科技和经济手段,加强对现有植被和治理成果的保护,抓好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的落实。近期要重点抓好"三江"源区、首都水源区、丹江口水源区等重要区域的预防保护工作,加强对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各地要按照"三区"划分,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对重点预防保护区、重点监督管理区及确定的重点监督工程,实施有效的监督。在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高发、易发区和其他生态极度脆弱区、生态敏感区,要严格控制开发建设活动;特殊情况必须建设的,要深入研究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慎重对待,切实为国家把好生态保护关。加强城镇化过程中的水土保持工作,搞好城镇周边和开发区的水土流失防治。要以监督执法为切入点,加大对农村"四荒"资源治理开发的监督管理,避免造成生态破坏和水土流失。对集中连片、动土量大的治理开发项目,要严格执行生产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

第二,着力抓好综合治理工作,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按照"突出重点、逐步推进、分步实施"的原则,逐步加大中央和地方水土流失重点治理投入,优先对水土流失严重、人口密集、对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影响较大的区域进行综合整治。近期要继续把大江大河上中游地区和社会高度关注的水土流失地区作为重点,抓好长江上中游、黄河上中游国家重点水土保持工程,以及首都水源区、珠江上游和东北黑土区国家重点水土保持工程的实施。尽快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整治专项工程,以坡改梯、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为重点,力争用10年时间,优先在山区建设1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逐步启动南方崩岗治理和革命老区水土流失治理等重点工程。各地在实施国家重点工程的同时,也要想方设法筹措资金,对重点水土流失区进行治理。

第三,着力抓好生态修复工作,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要把人与自然和谐作为水土保持工作的核心理念,把生态修复摆在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位置,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推动。要进一步加强生态脆弱地区和生态敏感地区的生态修复工作。继续推动地方出台封山禁牧政策,力争5年内全国80%以上的山丘区县市出台封禁政策。完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相关政策措施,形成生态修复良性发展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巩固现有生态修复成果。所有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项目区都要全面实施封禁。要搞好基本农田、水源、饲草料基地建设和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建设,推广沼气、节柴灶,推行舍饲养畜和轮封轮牧,控制载畜量,实施生态移民,切实解决好群众在生态修复中的实际问题,为生态修复创造条件。要加强对生态修复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进一步摸清生态修复的规律,有序推进生态修复工作。

第四,着力抓好监测评价工作,为生态建设提供科学支撑。加快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与管理信息系统工程建设,充分发挥一期工程效益,加快二期工程建设,同时积极谋划三期工程建设,合理布设监测站点,健全全国水土保持监测体系。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落实水土保持监测网络运行经费,争取将监测网络运行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5年内,绝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都要年度水土保持监测公报。要定期向社会公告重点区域、重点项目的监测结果。建成部级水土保持重点监测数据库,完成第四次全国水土流失普查。加强与相关部门和学科的协作配合,特别是要与水文部门密切合作,充分利用相关行业成果。加强同国土资源、农业、林业、环保等部门协作,建立数据共享机制,扩大监测成果的运用范围,更好地满足国家生态建设的需要。

第五,着力抓好水源保护工作,维护饮水安全。根据全国重点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做好水源地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继续搞好21世纪初期首都水资源水土流失防治,实施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加大东江源、万家寨、小浪底库区及周边水土流失防治力度。省市县都要开展本级的重要水源区水土保持工作,通过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保护水源,净化水质,改善生态,保障饮水安全。大力推广xx"三道防线"建设经验,治山、治水、治污相结合,多措并举,控制面源污染,净化水质,维系河道及湖库周边生态系统。加强水土保持面源污染防治政策研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做好水土流失面源污染防治基础工作。

第六,着力抓好人居环境改善工作,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以提高城乡人民生活质量,满足广大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更好需求为出发点,积极推进水土保持改善人居环境工作。在农村水土流失区,水土保持工作要在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基础上,统筹考虑水资源保护、面源污染防治、人居环境改善,水系、道路、农田、村庄、绿化美化一并进行规划和整治。在城镇、各类开发区和居民比较集中的区域,要加大对水系和生活区周边综合整治的力度,提高绿化指数和雨洪调蓄能力,恢复和提高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力争5年内在全国建设100个部级、200个省级水土保持生态示范城市,1000个水土保持生态示范村镇。

五、认真落实各项水土保持保障措施

水土保持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以对国家和人民、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切实把水土保持工作抓紧抓实抓好。

第一,进一步加强对水土保持工作的领导。搞好水土保持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要职能。要建立和强化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把水土流失防治工作纳入水土流失地区各级政府的政绩考核范围。要进一步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大力发扬自力更生的优良传统,组织发动群众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共同推进水土流失防治。要充分发挥各级水土保持领导协调机构的作用,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委员会与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委员会以及各地各级水土保持委员会,要建立和完善领导协调机制,定期召开有关会议,研究解决水土流失防治工作中面临的重大问题,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推动水土保持工作。流域机构要进一步加强与流域内各地区的联系,加强水土保持技术指导和服务。

第二,进一步完善水土保持投入机制。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是一项利国惠民的公益性事业,要纳入公共财政框架。当前要把水土保持作为扩大内需水利建设项目的重要内容,加大投入,尽快启动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整治等工程。要督促各地从实际出发开展重点治理,地方投入多的,国家也将加大支持力度。要以水土流失综合防治规划为基础,把水土保持与农田水利、中小河流治理、小水电建设、移民安置等结合起来,与退耕还林后续工程、退牧还草、生态移民等国家重大生态建设项目结合起来,整合项目和资金,形成水土保持工作的合力。要进一步完善水土保持相关政策,调动企业和个人防治水土流失的积极性,鼓励和支持大户参与"四荒"资源的治理开发。在坚持"一事一议"的框架下,切实搞好受益区群众的组织发动工作,发挥好群众作为水土流失治理主体、受益主体的能动作用。要加快建立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能源富集区要按照"开发利用地下资源、建设地上生态环境"的思路,从资源开发收益中提取部分资金用于水土保持;重要水源区要继续落实从已经发挥效益的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资金用于水土保持的政策;各地还要根据有关政策争取从城镇土地出让金和矿山资源开发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当地水土流失治理和坡改梯建设。要加强资金管理,确保专款专用,坚决杜绝截留、挤占、挪用工程建设资金。

第三,进一步强化水土保持社会管理。强化水土保持社会管理与服务是法律赋予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要完善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体系,加快水土保持法修订进程,争取尽快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加快地方配套法规建设,严格依法行政。要严格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严格限批、缓批不利于水土保持和生态保护的生产建设项目;在影响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区域、敏感地区和生态脆弱区,对生态环境可能造成严重破坏或有较大影响的项目要果断叫停;对建设项目未履行水土保持方案报批程序擅自开工建设或擅自投产的,要责令其停建或者停产,补办水土保持方案审批手续。要加大水土保持监督检查力度,严格查处违法行为,在推动生产建设项目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提高水土保持"三率"上下工夫,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大力推行政务公开,规范有关程序和要求,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第四,进一步夯实水土保持工作基础。要组织修订全国水土保持规划,着手编制全国"十二五"水土保持规划,制定分流域、分区域、分层次水土保持规划,完善水土保持规划体系,强化规划的指导和约束作用。要认真做好水土保持前期工作,积极协调有关部门搞好项目审查审批,为大规模增加水土保持投入创造条件。要加快行业技术标准体系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形成完善的水土保持标准体系,为加强水土保持管理提供技术支撑。认真落实全国水土保持科技发展纲要的各项部署和措施,启动实施一批重大水土保持科研项目,建立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实验室,推进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为科研、教学和生产实践部门提供交流平台。要建立健全各级水土保持学会,充分发挥学会团结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桥梁纽带作用。

第五,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宣传教育。要以全国水土保持国策宣传教育行动为载体,广泛深入地开展水土保持国策教育活动,使全社会深入了解我国水土流失的状况和危害,了解水土保持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营造全社会保护水土资源、自觉防治水土流失的良好氛围。要向全社会宣传水土保持科学考察成果,特别要向各级人大、政府和有关部门汇报科学考察成果,让更多的人了解、关心、支持水土保持。要加快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教育基地、水土流失警示教育基地、试验实习基地等户外教育基地建设。要针对不同群体的特点和需要,组织编制好水土保持科普教材、法律法规宣传手册等系列读物,切实做好水土保持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教育工作。要加强与宣传部门的沟通与协作,充分发挥行业内外各种媒介作用,形成报道强势,提升宣传效果,以新闻舆论宣传更好地推动水土保持工作。

水利系统范文篇4

思想进步,同志立场坚定。能够积极拥护党的领导,思想与行动上始终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一致,能够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积极领会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理论的科学内涵。

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该同志能够积极学习,自觉查找缺乏,整改提高。作为一名有着多年党龄的同志,能够始终坚持着清醒的头脑,课件把“做事先做人,万事勤为先”作为自己行为准则,认真细致,艰苦奋斗,恪尽职守,以身作则,积极参与党组织的各项活动,坚决服从组织布置,时时事事起模范带头作用,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较强的党性。

该同志始终牢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不只要做到从组织上入党,更要做到从思想上入党,从不放松自己的思想改造。坚持学习党的各项基本理论、方针、政策,领悟党的各项会议精神的基础上,尤其是新时期共产党员坚持先进性要做到六个坚持”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模范遵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具有较强的为人民、为党、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和较高的政治素养,一名政治合格的共产党员。政治合格思想进步。

领导和同事们关怀、协助下,于1991年参加工作、年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参加工作到现在主要负责青年水闸的水文观测工作。

几年来。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服从领导、团结同志、认真学习、扎实工作”为准则,不时提高思想水平,积极改进工作作风,努力丰富政治理论和学习业务知识,充分发挥了岗位职能,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一定的水文观测业务技术能力。该同志担任水文观测工作以来,多次参与自治区水利厅组织的全区水库水文资料年度汇编工作,圆满完成组织单位和主管局交付的各项工作任务,受到领导和同志们一致肯定。

水利系统范文篇5

关键词:信息化系统;水利技术标准;管理;系统架构

1引言

目前我国已经迈入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就水利行业而言,信息化系统已经成为水利技术标准管理的重要手段,但随着水利技术标准体系日趋完善,标准的管理环节不断细化,管理程序不断改进,还需进一步更新信息化系统,拓展其功能,增加其灵活性,使其尽最大可能满足不断发展的管理需求,为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水利技术标准管理工作概述

技术标准指的是对标准化领域中需协调统一的技术事项所制定的标准,其主要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为基础,对标准化对象的技术特征加以规定,不依赖于人的主观认识而存在,不针对部分单位和个人制定,具有通用性。截至2016年7月,现行有效水利技术标准834项,基本覆盖了水利行业各专业领域,而在水利技术标准数量持续增多、体系趋于完善的同时,也对我国的水利技术标准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我国水利部已经先后出台多项管理细则、管理办法以及专业指导书,以为水利技术标准管理工作开展提供科学依据与有力支撑。但是,由于水利技术标准管理中需要处理的信息量持续增加,传统的人工管理模式下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已经不堪负重,即使是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取得的工作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尤其是在相关标准查询、信息分享方面存在明显的缺陷。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系统在水利技术标准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是一个必然趋势,具有极大的价值。

3现有水利标准信息化系统分析

水利信息化建设是国家信息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2007年,水利部信息中心与水利标准主管部门(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联合开发了国际合作与科技业务系统(图1),是水利标准信息化发展中的一项重要成果。此系统主要包括三大子系统:①国际合作业务子系统;②科技业务子系统;③标准化业务子系统。其中,标准化业务子系统以标准化管理功能模块、数据库系统、标准报表功能,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满足了水利技术标准管理基本需求。但是近10年来,随着管理程序日益完善、标准数量持续增加,不少问题凸显出来,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3个方面。(1)我国水利部先后颁布了《水利技术标准制修订项目管理细则》(2010年)、《水利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管理办法(试行)》(水国科[2012]546号印发)、《水利技术标准制修订作业指导书(2013年)》等相关标准化工作管理规定,对标准管理立项、编制、实施、监督管理等阶段工作、职能划分均有了更加明确界定,现有的信息化系统已经无法完全满足新管理规定要求。(2)近年来我国水利技术标准编制工作持续开展,水利技术标准数量不断增加,相应的标准管理信息量也在持续增加,对于信息挖掘分析的要求也在提高,现有的信息化系统在此方面相对较为薄弱。(3)在水利技术标准数量增长的同时,各项标准协调性问题、交叉重复问题也日益凸显,基于此迫切需要标准的相关数据资源的建设。综上,目前我国水利技术标准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情况不容乐观,系统功能尚未能够满足实际需求,必须要加大力度建设水利技术标准管理综合信息化系统,进一步拓展系统功能、提升系统灵活性,进一步提升水利技术标准管理水平。

4水利技术标准管理综合信息化系统建设分析

4.1系统架构。水利技术标准管理综合信息化系统架构如图2所示。如图2所示,系统共分为3个层次:①表示层,即:用户访问层,提供用户进入系统的接入服务,系统支持多种终端设备,提供统一“入口”服务、全方位检索服务与个性定制服务。②应用层,即:实现系统功能的核心层,根据系统设计的功能,主要包括信息检索、专业信息服务、信息推送。③资源层,提供水利标准专业服务平台可调度使用的各类资源,包括水利标准基础信息数据库、水利相关标准数据库、水利标准技术要素数据库等专业数据库、各种动态信息资源数据库及其他各类资源。4.2系统功能。水利技术标准管理综合信息化系统功能主要包括以下三点:①信息检索功能,此项功能也是系统的最基本功能,主要是为用户提供水利标准资源检索服务。在此系统中,检索的对象主要包括:标准名称、标准编号、术语、标准内容,具有全方位检索的特点,用户可快捷、准确地获得深入的检索结果。②专业信息服务功能,此项功能主要是为公户提供多方式信息服务,如:专题信息服务、专业咨询服务、用户交流论坛等等。③信息推送功能,主要包括:集中水利技术标准编制/颁布的最新进展、专业领域热点信息等等,实现水利标准信息统一“出口”,同时用户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定制信息,系统以电子邮件、短信等方式定时发送。4.3系统数据库构建。水利标准数据资源的整合是构建综合信息化系统的基础,基于此必须严格依照水利专业特点,建立水利标准基础信息、水利相关标准信息等数据库,为水利标准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全面的数字支撑。①水利标准基础数据库。用于存放揭示标准性质、属性等基础信息数据,包括标准名称、标准编号、标准日期、用途及适用范围等。②水利相关标准数据库。用于存放水利相关标准的数据信息,包括标准名称、标准编号、部门及主要技术要素等。③水利标准主要技术要素数据库。水利标准的技术要素主要指指标、参数、术语、符号代号、公式,表、图,方法(工法)等。建立指标库、参数库、术语库和方法库等主要技术要素数据库,并建立其间的联系。以术语库为例,通过术语标准表和术语分类表对术语进行分类管理,数据表之间通过外键关联,针对查询字段建立索引以提高查询的效率和准确率,可以满足系统的查询需求,术语库设计如图3所示。④专题数据库。用于存放水利专业专题信息,包括专业知识、专业咨询等。⑤其他数据库。除了以上专业数据库外,还应建立动态数据库、在线服务库等为平台的运行提供支持和数据服务。

5水利技术标准管理综合信息化系统应用效果

水利技术标准管理综合信息化系统的构建可有效解决目前水利标准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主要效果如下:①此系统实现了水利技术标准、相关资源数据的全面整合,构建了水利技术标准数据资源体系,实现了对技术标准信息数据的挖掘、全方位分析,构建了一系列的水利技术标准信息数据库,为水利技术标准编制、相关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科学依据。②以全面水利标准数字资源为基础,构建了功能齐全的水利技术标准管理综合信息化系统,为水利技术标准信息获取提供统一“出/入口”,有利于为读者提供统一、便捷、有效标准信息服务。③采用先进信息化技术,提供全方位具有水利特色的专业服务功能,有利于全面推进相关领域平等交流,切实增强水利标准影响力。

6结语

综上,随着我国水利技术标准体系的完善,人工管理模式在对水利技术标准管理时严重的缺乏时效性,不利于各项管理规定的准确落实,更影响了相关信息的共享,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应用可有效降低工作人员劳动量,实现水利技术标准实时分享。本文提出了水利技术标准管理综合信息化系统的构建,在数据挖掘、指导水利标准编制、为读者提供标准信息服务、增大水利标准影响力等方面均发挥着显著优势,为水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支撑。

参考文献

[1]朱广利,顿新春,郜军艳.水利信息标准化中的问题及规范措施[J].水电能源科学,2012,30(7):153~155.

[2]齐莹.水利技术标准体系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13,11(4):291~296.

[3]陈祖煜,杨峰,赵宇飞,等.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云平台建设与工程应用[J].水利水电技术,2017,48(1):1~6.

水利系统范文篇6

伴随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我们迎来了2006年。在新春即将来临之际,我们谨向水利系统离退休老同志致以美好的祝愿和亲切的问候!

2005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部党组的领导下,水利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和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和实践可持续发展水利、农村饮水解困、节水型社会建设、防汛抗旱、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农村水利、水土保持,农村水电工作都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是水利系统广大职工发扬“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团结奋斗、扎实工作的结果,也凝聚着全国广大离退休干部的智慧与心血。广大离退休干部始终保持、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心系水利事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通过不同的方式和途径,积极支持和参与可持续发展水利,为水利“十五”计划的完成做出了贡献。

2005年,水利系统离退休工作在部党组和各级领导的重视、关怀下,在各级老干部工作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围绕水利中心任务,探索创新、全面贯彻落实党的老干部工作的方针政策,不断丰富老干部的精神文化生活,充分发挥老干部的作用,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进展。这与广大老同志的关心、理解和支持分不开的。在此,我们谨向您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水利工作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坚持全面规划、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坚持走资源节约、环境型友好的路子,坚定不移地推进可持续发展水利,努力解决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等水问题,确保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希望您们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水利事业,继续为水利事业献计献策,以您们那种殚思竭虑,无私忘我的精神境界,鼓舞和激励广大水利干部职工在水利工作中开拓进取,与时俱进,不断创造新的业绩。

水利系统范文篇7

【关键字】仿真系统;水利工程;计算机技术

在当前我国计算机技术发展过程中,随着仿真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之后,不仅在其中综合的应用网络相关技术、图形图像处理技术以及多媒体实现等技术,同时也会设计实现仿真系统构成便利。以下本篇基于计算机技术,探讨设计实现水利工程设计仿真系统的相关问题,并分析应用水利工程设计仿真系统的实际效益。

一、设计需求分析

对于当前水利工程设计之中,运用先进计算机技术进行设计工作,可以应用其中的仿真技术,依据其助强有力的图形绘制功能,设计建立水利工程的仿真模型。同时,运用可视化的计算机技术,仿真设计出清晰、直观地的水利工程全貌,可以提升设计工程的真实感,也可以提升设计数据的科学性,能够准确数字化的模拟水利工程设计方案。

二、计基于计算机技术的水利工程设计仿真系统

2.1系统设计总体结构。对于本次系统设计中,基于场景、设计进度控制、仿真直观显示模块构成:水利工程设计仿真系统总体结构框图如图1。场景模块:实现对水利工程设计中相关模型的显示控制,提升设计仿真效果。设计进度模块:可以有效调节水利工程设计仿真的进程过度,并可以更改以上历史进度中的错误,确保仿真系统的可用性与可扩展性。仿真直观显示模块:可以将仿真的水利工程设计结果仿真实现,供给水利设计人员参考,并可进行适度的设计更改,以提升水利工程设计水准。2.2功能设计。(1)数据库服务功能:水利工程设计仿真系统中,有效管理工程设计相关数据,修改计算机技术下的仿真几何模型,便捷地修改几何模型,适应水利工程设计,并可存储管理仿真实现的相关数据。(2)真实感控制功能:对设计中的水面效果,可以根据水利工程设计的不同需求,实现睡眠的静态、动态显示的效果;也可以在设计中提升设计的真实性。(3)建模细节处理功能:对水利工程三维地形设计中的相关细节进行处理,使设计的工程模型更逼真。(4)业务逻辑的管理:可以控制访问、用户操作,可以对设计的水利工程场景进行控制管理。2.3计算机仿真处理。运用计算机技术,可以结合MultiGenCreator视景建模软件以及Vega的实时驱动软件,从而可以构成一个基本的水利工程设计仿真环境,以水利工程CAD数据为基础,进行数据、图像方面的构建转换,从而可以形成一个精确、逼真的水利工程三维仿真模型。(1)建模。具体建模实现中,先分块建模,然后就可以水利工程中的各个模型对象,按照其实际中的空间位置,将其运用计算机技术组合成一个虚拟的场景模型。(2)水面效果。在水利工程模型表面,可以映射显示出水面的纹理图像,渲染出真实的水面场景,提升水利工程设计仿真的真实感。(3)光照的阴影效果。可以在水利工程设计中,建立一些系统中的光照模型,根据实际设计的相关光学物理定律,计算出在设计中景物表面的光亮,优化设计仿真的光亮度的大小与景物色彩组成,提升设计的真实度。

三、分析应用计算机技术下水利工程设计仿真的效益

基于当前计算机技术之下,设计实现水利工程的设计仿真系统,有助于仿真实现在水利工程设计中的相关过程,提升水利工程设计质量,还可以节约一定的水利工程设计周期。水利工程设计仿真中,可以从工程的最初建模过程中,合理选择山体的数据,从而可以在后期的设计处理中,逐步实现真实、虚拟化的水利工程方案效果,提升水利工程设计的立体感与真实感,发挥积极应用价值。结论:综上所述,对于水利工程设计仿真系统中,应用计算机技术,对于水利工程设计仿真过程,以及仿真的水利工程结果,可以直观展示给相关水利工程方案研究人员,能够有效帮助水利工程人员掌握更好的水利工程建设方法,通过对模型的处理、优化,实现水利工程设计场景的真实感效果,可以在实际水利工程设计中推广该技术。

参考文献

[1]周宏科.分析水利工程设计仿真系统及在施工中的应用[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5,15(4):95-96.

水利系统范文篇8

一、深入学习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国家基本法律

1、加强宪法的学习宣传。学习宣传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和公民的权利义务,进一步增强水利系统干部职工的宪法意识、爱国意识、公民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牢固树立并自觉践行依法治国、执政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理念,切实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法制意识。

2、深入学习宣传规范行政机关行政行为的法律法规。按照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要求,加强对《行政许可法》、《行政复议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强制法》、《国家赔偿法》以及国家和省有关依法行政等规范行政机关、公务员以及行政执法人员行政行为的法律法规的学习培训。强化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侵权需赔偿、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意识,提高用法律手段解决工作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的能力。

3、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引导水利职工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领会并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的科学内容和本质要求,进一步提高对法治建设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二、深化水利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学习宣传

1、进一步加强对水法规的学习宣传。学习宣传《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水污染防治法》、《防汛条例》、《河道管理条例》、《省水利工程管理条例》等涉水法律法规,尤其是要加强对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新出台的《省水土保持条例》以及《省建设项目占用水域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学习,使保障民生发展、强化水资源管理和水生态保护、加强水域岸线管理、规范水利建设管理的各项重要制度为水利职工掌握,为公众知晓,形成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支撑和保障水利改革发展。

2、深入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大力宣传国情、市情、水情,宣传新时期水利的战略定位,宣传推进水利改革发展和推进我市水利现代化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引导社会各界热心关注、积极参与、大力支持水利工作,共同推动水利的改革发展。

三、拓展水利法制宣传教育方式

1、做好“世界水日”、“中国水周”、“12.4”全国法制宣传日、水法颁布纪念日等集中宣传活动,将水法制宣传教育引向深入。围绕宣传主题,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行之有效的“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纪念活动。

2、按照“六五”普法规划要求,继续深化“法律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的“法律六进”活动。总结经验,继续探索新的工作机制和方法,使“法律六进”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创新,针对性强,不断提高水利法制宣传教育水平。

3、加强普法阵地建设。坚持法制宣传教育与群众文化生活相结合,创作和推广水利法制文化产品,打造宣传水利法制的文化精品。以优秀法治文艺作品教育人、熏陶人、鼓舞人。充分发挥各类水利法制宣传阵地的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水利法制文化活动,满足人民群众对法治文化产品的需求。

水利系统范文篇9

一、活动目的

通过开展“学习贯彻十八大推进水利现代化”主题教育及职工教育培训、创优争先等活动,全面提高系统女职工的整体素质,激励广大水利女职工立足实践,创新业绩,创新生活,充分发挥女职工的积极作用,推动市水利行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活动内容

发动市直水利系统女职工参与“巾帼建功”活动,以争当“巾帼建功标兵”、“五一巾帼标兵”、争创“巾帼文明岗”、“五一巾帼标兵岗”活动为主要内容,进一步激发广大水利系统女职工岗位建功立业的积极性,全面展示水利系统女职工精神风貌。活动分为三个阶段:

1、启动宣传阶段。自2013年3月,在市直水利系统女职工中,开展宣传教育,激励广大女职工立足实践,岗位创新,业绩创新,生活创新;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自觉弘扬文明新风和“四有”精神,爱岗敬业,熟练掌握业务技能,优质高效,团结协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突出贡献。

2、争创推进阶段。自2013年4月至11月,开展“学习贯彻十八大,推进水利现代化”主题教育活动及职工教育培训、争先创优等活动,全面提高女职工的整体素质,组织多种形式的展示、推进活动,掀起争先创优的高潮。

按照《市巾帼文明岗管理办法》,创建处室或单位要做到“五有”:有内部完善的管理规范,有明确的争创计划和目标,有细化的创建标准,有切实可行的学习、管理和岗位责任制度,有规范的行业服务标准和达标要求。

3、总结评选阶段。2014年3月,由市水利局“巾帼建功”活动领导小组对争创活动进行检查评估,总结经验成果,根据各单位开展争创活动情况和总结材料,分别评选表彰3个局级“巾帼文明岗”,3个局级“五一巾帼标兵岗”和5个局级“巾帼建功标兵”,5个局级“五一巾帼标兵”,再从中优选“巾帼文明岗”和“巾帼建功标兵”,“五一巾帼标兵岗”和“五一巾帼标兵”推荐上报市妇联、市总工会进行表彰。

三、创建标准和评比条件

(一)市直水利系统“巾帼建功标兵”和“五一巾帼标兵”标准(针对个人)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努力投身水利事业和和谐建设建功立业;

2、发扬“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识大体、顾大局,在水利工作中有突出表现和贡献;

3、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4、努力学习,积极进取,业务能力突出;

5、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创造新业绩,有较强行业影响和榜样作用。

(二)市直水利系统“巾帼文明岗”和“五一巾帼标兵岗”标准(针对基层单位)

1、女职工占50%以上的处室(部门)或单位,其全体成员政治、业务素质高,爱岗敬业,团结协作,诚实守信,多次受到服务对象好评,成为同行学习的榜样;

2、争创岗位的领导班子中至少有一名是女性。除特殊岗位外,一般要求是3人以上(含3人)的集体;

3、处室(单位)管理规范,目标职责明确,创建措施得力,在促进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等方面的建设成绩显著;

4、处室(单位)领导重视,把创建活动纳入工作计划,统一部署,定期检查,加强管理,注重实效;

5、处室(单位)集体在树立水利行业良好形象,充分发挥水利行业的综合功能等方面示范作用明显;

6、处室(单位)成员立足本职工作岗位,为水利事业改革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四、评选要求

1、“巾帼文明岗”、“五一巾帼标兵岗”评选推荐。争创“巾帼文明岗”由各单位根据评选条件推荐,经单位党组织同意后,报局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最后由市水利局表彰。

2、“巾帼建功标兵”重点是各处室(单位)在一线坚持工作的女职工,担任单位领导职务的同志原则上不参加评选,个别事迹特别突出者可以推荐,但应从严控制。

五、组织机构

为了加强对创建活动的领导,决定成立市直水利系统“巾帼建功”活动领导小组。

六、具体要求

(一)提高认识,层层发动,切实把“巾帼建功”活动落到实处。局机关各处室,局属各单位要把“巾帼建功”活动纳入三个文明建设的整体规划中,统一部署,科学安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要紧密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和特点确定活动目标,设计活动载体,制定实施方案,确保“巾帼建功”活动在水利系统深入、扎实、有序开展。严格标准和程序,把群众拥护、事迹突出的“巾帼文明岗”、“巾帼建功标兵”、“五一巾帼标兵岗”、“五一巾帼标兵”评选出来。

(二)科学管理,规范操作,建立切实可行的运行机制。要按照《市巾帼文明示范岗管理办法》的规定,逐步建立和完善管理、考核、激励、监督等一系列保障机制,采取有效措施,狠抓落实,确保活动质量和实效。

(三)加强宣传,营造有利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的外部环境。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利用一切有效形式,加强对“巾帼建功”活动的宣传,大力宣传在创建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事迹,推动创建活动的深入进行,营造良好的氛围,扩大社会影响。使“巾帼建功”活动能够长期开展下去,成为水利系统女职工三个文明建设和提高女职工素质的重要载体。

水利系统范文篇10

一、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学法用法的主动性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认识上到位,才有行动上的自觉。从我局水利干部学法用法的现状来看,学法的自觉性、主动性不强,思想中存在“要我学”的想法,不能做到系统的、自觉的学习水法律法规。依法行政、依法管水、依法办事能力不够强的问题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要从认识学法用法重要性入手,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学法用法的自觉性、主动性。水利工作人员首先要认识到学法用法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从本质上讲,依法行政是新时期如何按照党的根本宗旨,处理好政府与人民群众、行政公权与人民大众私权的关系问题。落实到水利工作中,依法行政的核心就是要依法管水,把法制的理念贯穿于各项水利工作中,保证防洪安全、水资源节约、水环境水生态保护。水利系统的干部职工要真正把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落实到依法行政、依法管水的具体工作中,首先就必须学法、懂法、守法,强化依法行政、依法管水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在日常水利工作中特别是水利工程建设招标中坚持公正、公开、公平原则,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广大群众的合法权益。其次要引导水利工作人员认识到学法用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学法用法、依法行政、依法管水是和谐社会和谐水利的应有之义。作为水利工作者,只有具备良好的法律素质,才能履行好职责,干好工作。要引导水利系统干部职工认识到,学法用法是提升水利局机关形象的重要举措。水利局直接面对社会和公众,你的一言一行不仅体现个人的综合素质,还反映了一个部门的整体形象。所以,一定要强化学法用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进一步提高工作标准,牢固树立权力就是责任、执法就是服务的理念,防止和克服由于不懂法、不守法带来的“越位、错位、缺位”等行政不作为,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树立水利局的良好社会形象。从而为科学化现代化奠定坚实的法制基础。

二、严格学习制度,增强学法用法的实效性

制度带有根本性、长期性和强制性。近年来,经过水利系统的普法宣传教育,建立了一些制度,对推动水利系统法制工作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我们还将学法用法守法纳入年度考核,把学法作为干部职工培训的必修课。政策法规科为全市水利系统工作人员制定了学法计划,明确了每期学法主题、学法对象、考核方法。每年定期邀请经验丰富的法律专业人士对我局水政执法人员进行授课,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对于这些行之有效的制度,要一以贯之地坚持抓下去。同时还要不断创新制度,以制度创新推动学法用法落实。结合我局实际,还要进一步完善以下两项制度。

(一)严格考核制度。现在有的单位、部门虽说建立了学法用法考核制度,但执行过程中不够认真严格。为此,一定要针对本单位职工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建立完善考核机制,除上级或主管法制宣传教育部门统一组织以外,每年至少要组织两次有关法律法规的知识考试,做到全员参加、全程监控、严肃认真,并建立好档案。

(二)要严格奖惩制度。实践证明,把奖惩机制贯穿学法用法全过程,做到学法用法的优劣与干部职工的奖惩结合起来,与年底考核评优、晋职晋级相挂钩相结合,就一定能收到好的效果;否则,只能是当口号喊、当标签贴的形式主义东西。因此,奖惩严明是促进水利系统干部职工学法用法工作不断深入的有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