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防护林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6 19:28:22

水保防护林范文篇1

关键词:杨树;水保;问题;对策

杨树品种繁多,适应性广,在水保防护林中广泛应用,但也存在与农作物争光争水争养分的矛盾,一定条件下会对长久性的拦挡工程造成潜在威胁。浮山县在用杨树作为水保防护林的过程中,采取“避、错、混、断、续、补”等措施,利用其优势,克服其缺点,有效地起到了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的作用。

1不同种类的杨树在水保防护林中的具体应用

(1)小叶杨的特点是根系发达,用它来保持土壤,减少土壤流失效果好,在荒山水保造林中被广泛应用。

(2)青杨的特点是树冠浓密,落叶丰富且易分解,用它来改良土壤,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在水源涵养林中被广泛应用。

(3)箭杆杨的特点是生长迅速,郁闭度高,能在林下形成良好的枯枝落叶层,可起防风屏障作用,常用作农田防护林树种。

(4)群众杨是耐干旱、耐瘠薄,常作为护坡林树种。

(5)青杨、大叶杨的特点是耐湿、抗冲掏,常作为沟底防护林和护岸林树种,效果很好。

(6)箭杆杨根系发达,适应性强,生长迅速,抗风倒风折力强,且冠形端正,寿命较长,而修剪,抗灰尘,常作为护路林树种。

2存在的问题

2.1与农作物争光、抢夺水分

杨树高大的树冠能够截留10%~30%的降雨量,在偏干旱的地区直接影响农作物的雨量接受,也很大程度上遮挡了阳光的照射,直接影响农作物的光合作用,以致影响农作物产量。杨树庞大的根系也大肆争夺农作物的水分和养分,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最终产量。

杨树庞大的根系上下左右穿梭于田间,水平分布超过树冠的1.5~3.0倍,深度可达树高的1/4~1/2,而大量须根又集中分布在离地面20~80cm的范围,这些根系大肆争夺农作物的水分和养分,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2.2腐朽根系形成大小孔隙,对坝埂造成威胁

任何生物都有它的寿命,杨树也不例外,天然林一般60年后,人工林在30年后便进入衰老期,当其衰老死亡后,其庞大的根系经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而逐渐腐烂,形成管状孔道和大小不同的孔隙,这些孔道和孔隙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改良土壤,但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便相互贯穿发展,使田埂、坝埂形成漏洞,造成水源的流失,甚至进一步造成坝埂松软以致垮塌。

2.3生物风化造成岩体分解破碎产生流失

一方面,杨树树根在岩隙中穿插生长,引起岩石的崩解和破碎;另一方面,树根的生命活动与死有机体分解所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起着重要的碳酸化作用,会对岩石进行腐蚀,使岩石更易受风化而造成新的侵蚀。

3对策

通过多年的水土保持实践,我们逐渐摸索出了一套“避、错、混、断、续、补”的措施,以充分利用杨树的优势,弥补其弱点,使其达到理想的效果。

(1)“避”——远离农作物区域或坝埂种植,避开杨树对农作物的光、水、肥的争夺,避开其根系对坝埂造成的潜在威胁。

(2)“错”——高低错位,杨树居低位,农田居高位,错开杨树根系与农作物根系的土壤区域,减少杨树与农作物之间争光抢水夺养分的矛盾。

(3)“混”——乔、灌、草相结合。靠近农作物的种好草,再后为灌木,最后为乔木,一方面可以防止浅层块体的运动,另一方面可防止杨树庞大根系与农作物争肥抢水。

(4)“断”——断沟栽植。在杨树栽植带以下2m处,开挖一条与林带平行的梯形断沟,沟深1.0~1.2m,上宽1.2~1.5m,底宽1.0m左右。

(5)“续”——连续栽种。针对衰老死亡根系等会造成孔隙的问题,可对树种及时更新,保持树种栽种的连续性,利用新的根系进行再次穿插,填补旧孔隙。

(6)“补”——补其他措施。单纯的杨树栽植很难满足不同条件下的水土保持要求,林草措施应与农耕措施、工程措施有效结合,才能起到理想的效果。为减轻杨树庞大根系对土壤岩体的生物风化作用,一是可以在杨树下种植耐荫性草被,二是可以做必要的工程措施,加固岩体的稳定性。

总之,采取什么措施,要根据实际生产条件、立地条件选用,只要应用得当,杨树在水土保持中的优越性就可以充分发挥,取得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水保防护林范文篇2

论文摘要总结了不同种类杨树在浮山县水保防护林中的具体应用,针对杨树在水保防护林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防治对策。

杨树品种繁多,适应性广,在水保防护林中广泛应用,但也存在与农作物争光争水争养分的矛盾,一定条件下会对长久性的拦挡工程造成潜在威胁。浮山县在用杨树作为水保防护林的过程中,采取“避、错、混、断、续、补”等措施,利用其优势,克服其缺点,有效地起到了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的作用。

1不同种类的杨树在水保防护林中的具体应用

(1)小叶杨的特点是根系发达,用它来保持土壤,减少土壤流失效果好,在荒山水保造林中被广泛应用。

(2)青杨的特点是树冠浓密,落叶丰富且易分解,用它来改良土壤,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在水源涵养林中被广泛应用。

(3)箭杆杨的特点是生长迅速,郁闭度高,能在林下形成良好的枯枝落叶层,可起防风屏障作用,常用作农田防护林树种。

(4)群众杨是耐干旱、耐瘠薄,常作为护坡林树种。

(5)青杨、大叶杨的特点是耐湿、抗冲掏,常作为沟底防护林和护岸林树种,效果很好。

(6)箭杆杨根系发达,适应性强,生长迅速,抗风倒风折力强,且冠形端正,寿命较长,而修剪,抗灰尘,常作为护路林树种。

2存在的问题

2.1与农作物争光、抢夺水分

杨树高大的树冠能够截留10%~30%的降雨量,在偏干旱的地区直接影响农作物的雨量接受,也很大程度上遮挡了阳光的照射,直接影响农作物的光合作用,以致影响农作物产量。杨树庞大的根系也大肆争夺农作物的水分和养分,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最终产量。

杨树庞大的根系上下左右穿梭于田间,水平分布超过树冠的1.5~3.0倍,深度可达树高的1/4~1/2,而大量须根又集中分布在离地面20~80cm的范围,这些根系大肆争夺农作物的水分和养分,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2.2腐朽根系形成大小孔隙,对坝埂造成威胁

任何生物都有它的寿命,杨树也不例外,天然林一般60年后,人工林在30年后便进入衰老期,当其衰老死亡后,其庞大的根系经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而逐渐腐烂,形成管状孔道和大小不同的孔隙,这些孔道和孔隙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改良土壤,但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便相互贯穿发展,使田埂、坝埂形成漏洞,造成水源的流失,甚至进一步造成坝埂松软以致垮塌。

2.3生物风化造成岩体分解破碎产生流失

一方面,杨树树根在岩隙中穿插生长,引起岩石的崩解和破碎;另一方面,树根的生命活动与死有机体分解所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起着重要的碳酸化作用,会对岩石进行腐蚀,使岩石更易受风化而造成新的侵蚀。

3对策

通过多年的水土保持实践,我们逐渐摸索出了一套“避、错、混、断、续、补”的措施,以充分利用杨树的优势,弥补其弱点,使其达到理想的效果。

(1)“避”——远离农作物区域或坝埂种植,避开杨树对农作物的光、水、肥的争夺,避开其根系对坝埂造成的潜在威胁。

(2)“错”——高低错位,杨树居低位,农田居高位,错开杨树根系与农作物根系的土壤区域,减少杨树与农作物之间争光抢水夺养分的矛盾。

(3)“混”——乔、灌、草相结合。靠近农作物的种好草,再后为灌木,最后为乔木,一方面可以防止浅层块体的运动,另一方面可防止杨树庞大根系与农作物争肥抢水。

(4)“断”——断沟栽植。在杨树栽植带以下2m处,开挖一条与林带平行的梯形断沟,沟深1.0~1.2m,上宽1.2~1.5m,底宽1.0m左右。

(5)“续”——连续栽种。针对衰老死亡根系等会造成孔隙的问题,可对树种及时更新,保持树种栽种的连续性,利用新的根系进行再次穿插,填补旧孔隙。(6)“补”——补其他措施。单纯的杨树栽植很难满足不同条件下的水土保持要求,林草措施应与农耕措施、工程措施有效结合,才能起到理想的效果。为减轻杨树庞大根系对土壤岩体的生物风化作用,一是可以在杨树下种植耐荫性草被,二是可以做必要的工程措施,加固岩体的稳定性。

总之,采取什么措施,要根据实际生产条件、立地条件选用,只要应用得当,杨树在水土保持中的优越性就可以充分发挥,取得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水保防护林范文篇3

一、地类的界定

(一)水田:指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用于种植水生作物的耕地。

(二)水浇地:指水田、菜地以外,地势平坦,坡度为2度以下(不含2度),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的耕地。包括种植两季农作物(如:收小麦后,种植秋白菜)和种植经济作物(如:西瓜、甜菜等)的。

(三)二类水浇地:指坡度在2—6度,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的耕地。

(四)旱平地:指地势平坦,坡度在2-6度(不含6度),无灌溉条件,靠天然降水种植作物的耕地,包括没有固定灌溉设施,仅靠引洪淤灌的耕地。

(五)旱坡地:指地势起伏不平,坡度在6度—15度,无灌溉条件,仅靠天然降水生长作物的耕地。

(六)菜地:指常年固定种植蔬菜的畦田(即:全年耕地现状为种植茄子、豆角、柿子、辣椒、黄瓜、韭菜等,几年来始终种植蔬菜的耕地)。

(七)简易大棚地:指用砖、土及木、钢筋等材料建造,没有增温保护设施,冬季不能正常生产的大棚地。

(八)温室大棚地:指用钢筋、混凝土支架,围墙为砖墙(或土墙),有增温设施,冬季能保证蔬菜生产的大棚地。

(九)林地:指生长乔木、灌木等林木的土地,不包括居民绿地。

(十)园地:指在有水源工程和灌溉设施,能正常灌溉的水浇地上,种植以采集果、叶、根茎等为主的集约经营的多年生木本和草本作物,覆盖率大于50%,或每公顷有收益的株数达到合理株数的70%以上的土地。

(十一)未利用地:指目前还未利用的土地及未列入农用地、建设用地的其它土地,包括荒草地、盐碱地、滩涂、裸土地、荒沟等。

(十二)农村建设用地:指城乡宅基地、公共设施、公共建筑、交通道路、水利设施、工矿仓储、商业等非农用地,包括交通绿化用地及护路林。

二、不同地类的补偿标准

征地计费标准依据本地区前三年的统计资料,并经典型抽样调查后,核定不同类型土地的平均亩产量,以平均亩产量乘以农作物综合单价计算平均亩产值。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依该地块的亩平均年产值乘以相应倍数计算。

根据人民政府征地工作安排,征用农村集体土地,土地补偿费为亩年均产值的6倍,安置补助费为亩年均产值的15倍。各类土地补偿标准如下:

1、水田补偿:

土地补偿费:4890元/亩,安置补助费:12225元/亩,合计:17115元/亩。

2、水浇地补偿

①城市规划区内:

土地补偿费:6144元/亩,安置补助费:15360元/亩,合计:21504元/亩。

②城市规划区外:

土地补偿费:4854元/亩,安置补助费:12135元/亩,合计:16989元/亩。

3、二类水浇地

①城市规划区内:

土地补偿费:3960元/亩,安置补助费:9900元/亩,合计:13860元/亩。

②城市规划区外:

土地补偿费:3180元/亩,安置补助费:7950元/亩,合计:11130元/亩。

4、旱平地:

①城市规划区内:

土地补偿费:2760元/亩,安置补助费:6900元/亩,合计:9660元/亩。

②城市规划区外:

土地补偿费:2520元/亩,安置补助费:6300元/亩,合计:8820元/亩。

5、旱坡地:

土地补偿费:1590元/亩,安置补助费:3975元/亩,合计:5565元/亩。

6、菜地补偿:

土地补偿费:7797元/亩,安置补助费:19492.5元/亩,合计:27289.5元/亩。

7、简易大棚补偿:

土地补偿费:9207元/亩,安置补助费:23017.5元/亩,合计:32224.5元/亩。

8、温室大棚补偿:

土地补偿费:27426元/亩,安置补助费:68565元/亩,合计:95991元/亩。

9、园地补偿:

①园地果园补偿:

林地补偿费:6000元/亩,林木补偿费:19200元/亩,安置补助费:2000元/亩,合计:27200元/亩

②园地幼果园补偿:

林地补偿费:6000元/亩,林木补偿费:8600元/亩,安置补助费:2000元/亩,合计:16600元/亩。

③园地葡萄园补偿:

林地补偿费:12000元/亩,林木补偿费:19200元/亩,安置补助费:2000元/亩,合计:33200元/亩。

10、水浇地间种果树补偿,按此类水浇地标准,苗木另行补偿。

11、旱平地间种果树补偿,按此类旱平地标准,苗木另行补偿。

12、防护林补偿:

①农田防护林成林补偿:林地补偿费:9600元/亩,林木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8400元/亩,合计:18000元/亩。

②农田防护林幼林补偿:林地补偿费:9600元/亩,林木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5600元/亩,合计:15200元/亩。

③防风固沙防护林成林补偿:林地补偿费:6000元/亩,林木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6500元,合计:12500元/亩。

④防风固沙防护林幼林补偿:林地补偿费:6000元/亩,林木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4250元,合计:10250元/亩。

⑤水保防护林成林补偿:林地补偿费:4800元/亩,林木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5600元/亩,合计:10400元/亩。

⑥水保防护林幼林补偿:林地补偿费:4800元/亩,林木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3800元/亩,合计:8600元/亩。

13、用材林补偿:

林地补偿费:1590元/亩,林木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4410元/亩,合计:6000元/亩。

14、经济林成林补偿:

林地补偿费:1590元/亩,林木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4560元/亩,合计:6150元/亩。

15、未成林造林地补偿:800元/亩。

16、疏林地补偿:1000元/亩。

17、荒地补偿:630元/亩。

18、水渠补偿,按相邻地块标准补偿,只有土地补偿,无安置补助费。

水保防护林范文篇4

1.1水保旅游产业的提出

泾川县是西王母民俗文化的发祥地,县内有西王母宫、南石窟寺、温泉等历史和天然旅游资源。近年来,随着生态和人文环境建设的发展,我县积极探索开发水保旅游产业的路子。县内2480条沟壑基本绿化,建各类水保蓄排工程3·68万座(处),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82·4%,林木覆盖率达34·9%,林草覆盖率达59·5%,先后涌现出茜家沟、官山沟、田家沟等治理开发典型。2002年《人民日报》发表长篇通讯《泾川人的自豪》和评论员文章《山川秀美大有希望》,充分肯定了我县生态环境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同年县委、县政府提出“生态立县,旅游活县”战略,要求把泾川的旅游产业尽快纳入西部特色旅游的大体系、大框架中,从此全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水保、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等以生态为基础的产业。

1.2水保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

生态旅游被誉为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无烟产业,它集生态、社会、经济、示范效益于一体,能使广大旅游者在享受旅游快乐的同时也受到应有的警示教育。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生态环境建设,把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使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这为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向往美好是人类固有的本性,追求猎奇是人类活动的客观规律,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设法适时避开烟雾笼罩、交通拥挤、噪音充斥的现代城市,而回归大自然中去欣赏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呼吸新鲜洁净的空气,感受鸟语花香、清风明月中的诗情画意。水土保持生态旅游正是挖掘自然旅游资源,将自然景观与人文、现代休闲娱乐融为一体的旅游业。我县在距县城较近的临近国道312线的沟道、山坡开展园林式治理,开发、建设水保旅游产业基地4处,景区面积达820hm2。

(1)田家沟生态风景区。该区是在田家沟水保试验示范站基础上培育出来的。治理前,流域内林木稀疏,水土流失严重。至2001年底,经过各类水保措施的综合配置、优化组合,共修通道路10条7·2km,完成综合治理面积80hm2,治理程度达85%,其中建各类观光经济园26hm2,兴修大型提灌工程1处,发展鱼塘2hm2,建淤地坝2座、骨干坝1座,发展坝地8hm2,走出了一条立足山地果树生产,种草、养畜、育苗多种经营,建立高效经济循环体系的水保生态农业的路子。2002年,为进一步挖掘水土资源潜力,扩大经济效益,以田家沟试验示范站为中心,计划用3~5年时间建成国道312线上的王牌旅游景点。经邀请省内外水保、旅游界专家、学者现场论证,县“四大家领导”联席会议批准,按照“因势造景,因景造势,分年实施,纵深开发”的要求,建设田家沟生态旅游和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水保生态风景区。目前,主景区面积扩至240hm2,区内实现了“三通”,建有观光果园、珍稀植物园、珍奇动物园和蒙古营、亭阁、百鸟园、狩猎场、水上乐园、垂钓中心、儿童乐园、西王母民俗园、九龙池、飞流瀑布等人文景点20多处,造型园林、亭台楼阁、假山叠石、古桥石廊等园林景观建筑多处,建成2幢620m2民居式别墅1处,两层仿古式综合服务楼1幢,修建延安式窑洞4孔、蒙古包4座,可接待百人团体及会议,充分体现了风景旅游、文化展现、休闲度假的特色。

(2)官山沟生态旅游区。官山沟是我县水土流失治理程度最高、森林郁闭最好、林草品种最多的示范流域,它由最初修梯田、营造水保防护林到多品种配套的生态林,进而发展成为现今园林式的生态旅游区。流域内沟坡、沟道曲径蜿蜓,参天大树笼罩着沟沟岔岔,地表为厚厚的枯枝落叶和腐殖质层所覆盖,踩上去软绵绵的。林内飞禽走兽随处可见,加上空气新鲜、环境优雅,给人以“天地合一”的感觉。该沟已成为泾川县周边地区人们避暑、休闲、疗养的好去处,1992年被共青团甘肃省委列为青少年生态道德警示教育基地。基地教育广大青少年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呵护身边的一草一木,同时警示广大游客弘扬生态文明,保护生物多样性,倡导科学、健康、环保、文明的生活方式。

(3)瑶池沟人文生态景区。泾川县是西王母文化发祥地,“西王母降生处”的王母宫山即坐落于泾河和河的交界处,古丝绸之路依山脚走过。该沟多年来实行园林式治理,已修建各类小型蓄排工程20处(座),沟内和山坡花木繁茂,四季常青,三季有花,沟水清香宜人,王母大殿群体建筑被繁茂的花木环抱,这种融自然美和人文美为一体的景观,很具生态价值和游览价值。

(4)高峰寺生态度假区。高峰寺位于县城南面山坡上,2001年被县政府列为生态度假区。该区按照城市水土保持思路建设,在兴修的水平梯田埂坎上密植速生白榆进行双锁边,田块内栽植侧柏、刺柏、油松、雪松等常青树种10万余株,兴建花园6hm2,建成小型水保蓄排工程150处(座)。

2水保旅游产业对县域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1)有利于巩固、提高水保治理成果,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我县水土流失治理程度高达82·4%,要巩固、提高已有的治理成果,发展水保旅游产业是一种可行的做法。经过综合治理的小流域水土、林草资源丰富,按照“资源—开发—旅游”的产业链,把水保产业的路子逐步延伸到对小流域资源进行园林式整治方面,以供人们旅游,可获取可观的经济收入。

(2)改善了县域投资环境,为我县吸引了更多的发展资金。环境形象对吸引投资具有重要作用,生态工业之路是西部大开发的理想选择,水保生态旅游景区无疑给泾川环境锦上添花,今后会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秀美泾川建设中去。

(3)游客在进入景区欣赏美好景观的同时,无疑会看到黄土区严重的水土流失是如何得以遏制的。水保措施的科学配置,形成了完善的综合防护体系,景区内以旅游收入为主的产业使游人看到水土保持产业的重要性和高回报性,从而吸引社会力量和民间资金投入到水保建设中来。

3今后发展的建议

(1)以深化改革推动水保旅游业快速发展。具体地讲就是把资金、土地、技术、投劳、投物等进行折股,采用股份合作制经营,建立健全水保旅游经济的融资方式和经营机制,同时在拍卖“四荒”地使用权上坚持公开、公正、公平和讲求实效的原则。

水保防护林范文篇5

**位于**西部,辖*乡**镇,***个建制村(居)委会,**万人。全县总土地面积**万亩,其中:林业用地面积**万亩,现有有林地面积**万亩;森林覆盖率**%,绿化程度**%;竹林面积**万亩,为全省**个毛竹基地示范县之一;国家公益林面积***万亩,占全县林业用地面积的**%,面积居全省第一。**又是全国南方花岗岩地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县份之一,属部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146.2万亩,占山地面积的37.68%。

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情况

我县水土流失治理一直得到省委、省政府倾心支持。1983年5月,省委、省政府把**县列为全省治理水土流失试点区,拉开了我县大规模治理水土流失的序幕。至1999年,全县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万亩,其中:有效治理面积****万亩。2000年起省委、省政府把“开展以**严重水土流失区为重点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省市领导多次深入我县对项目的实施进行精心指导。县委、县府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守土有责的高度政治责任感,发扬“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精神,在全县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攻坚战。在治理过程中,我们探索出一套成功的治理模式,坚持生态优先,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四年来,在**乡李田、**镇罗地等十五条小流域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4.2万亩,其中:封禁25.7万亩,“老头松”改造3.8万亩,种果1.6万亩,生态林草2.5万亩,坡改梯0.6万亩,改造乡村道路、果园道路175.6公里,蓄水池1241个,防洪沟79.72公里,沼气池4060口,谷坊183个,蓄水塘坝23座,渠道24.45公里,节水灌溉1处,水保监测站1个。突出表现在:一是治理步伐规模推进。1985年至1999年有效治理面积仅35.55万亩,如按此进度计算,需46年时间才能把我县的水土流失全部治理完。自2000年起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后,4年共治理34万亩。据此规模推进,经过10年左右的时间,我县的水土流失地可全部治理完,比原来的治理速度大为提高。二是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明显,绿色产业将成为农民新的增收点。据监测,原中强度水土流失地植被覆盖率提高20%以上,径流系数从0.57下降到0.34,河水含沙量由0.35公斤/立方米下降到0.17公斤/立方米,经过治理后的水土流失区平均气温下降3.80C,气候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同时,通过水土流失治理调整了土地利用结构,经济林果得到培育壮大,如策武万亩果场、三洲杨梅基地、南坑银杏基地等成为既有防护功能又有经济效益的小流域。此外,项目实施共用劳力151.87万工日,创劳动力价值2777.5万元,仅经济林果一项就消化剩余劳力18万工日,创劳动力价值246.5万元,为剩余劳动力提供了用武之地。三是“守土有责”的水保意识增强。通过项目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干群治山治水治穷的积极性,增强了治理水土流失的信心和决心。人们的水土保持意识普遍增强,基本形成了一种“毁林可耻、护林光荣”的良好社会氛围。四是探索出了一条南方花岗岩水土流失治理的新路子。如建章立制强封山、“草牧沼果”、“草牧沼菜”生态模式、低效林“老头松”改造、“等高草灌带”等。通过采取大面积封山与小面积治理相结合,禁烧柴草与解决群众燃料相结合,治坡与治沟相结合,生物、工程、农耕与管理相结合,以草先行,草牧沼果相结合,经济林果与水保防护林相结合,成功探索出了治理南方花岗岩水土流失地的新路子。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专家石玉林在去年“院土八闽行”活动中对我县的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给予了充分肯定。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六个方面的措施:

㈠实行封禁做到“三个建立”。即建立规章制度,建立护林队伍,建立疏导用燃的渠道。一是建立规章制度,明确封山育林育草的目标、任务、措施、责任等。二是建立专业护林队伍。以乡镇林业站和水保站工作人员、生态公益林管护员为主体,组建专业护林队,形成“县指导、乡统筹、村自治、民监督”的护林机制,把护林员工作重点由原来巡山为主改为入户查灶为主。三是建立疏导用燃渠道。在水保治理项目区内的农户全部改烧草为烧煤和沼气,充分利用沼气和煤炭解决群众的燃料问题。由政府出资,实行煤炭价格补贴,对封禁区群众烧煤每个煤球补贴0.04元;大力推广沼气池建设,建沼气池每个给予补助680元。引导农民烧煤、烧沼气,不烧柴荩痈旧辖饩隽斯碌娜剂衔侍猓釉赐飞鲜璧寂┟窦跎俣灾脖坏钠苹怠?BR>㈡开发治理做到“三个结合”。即治理水土流失与治穷结合,与调整产业结构结合,与绿色产业结合,着力把低质低效的水土流失地变为优质高效的果园,变劣势为优势。一是建立山林权流转制度。采取拍卖、租赁、承包等方式,对未治理的水土流失地政府收回经营权,重新发包,实行谁种谁有、谁治理谁受益的政策,山林经营权一定50年不变,每亩租赁金控制在28元以下。二是出台激励政策,引导农民参与开发性治理。在项目区种果的每亩给予种苗、肥料、抚育管理补助300元,建水池每个补助180元,建管理房、生活用房免交各种费用;路网由政府统一组织施工,无偿提供业主使用;对领办、创办、承包开发50亩以上果园的干部,资金投入不足的,由县产业发展担保中心担保银行贷款等一系列扶持政策。

㈢强化领导做到“三个落实”。即组织落实、责任落实、人员落实。一是组织落实。县、乡(镇)书记任组长。二是责任落实。建立领导挂钩责任制,治理开发任务完成情况列入部门、干部目标管理考核。三是人员落实。从计划、财政、农业、林业、水利部门抽调人员与县水保局人员合署办公,乡(镇)水保、林业站人员不包村,专抓治理工作。

㈣遏制新的水土流失做到“三个加大”。即加大宣传力度、审批力度和查处力度。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干群“守土有责”意识。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标语、墙报、图片等宣传载体,采取进村入户等宣传方式,增强广大干群“守土有责”的水保意识。二是严格执行水土保持设施“三同时”制度。要求新上的生产性建设项目和资源开发项目,必须严格申报水土保持方案。三是加大对造成水土流失案件的查处力度,重点整顿稀土矿点、采石矿点,确保不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㈤项目管理做到“三个规范”。即规范质量标准、管理措施和资金审批。一是制订项目质量标准及验收要求与方法,成立项目质量管理及监督小组,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加,对项目实施进行专项督查。二是建立项目管理卡、管理图,对每一具体措施的地点、数量、责任人、质量、业主等进行造册登记,做到图、表、卡整齐规范。项目实施严格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和工程监理制。三是项目资金实行封闭管理。资金审批由分管副县长、水保局长、审计局长、监察局长、财政局长“五长会审”,财政、审计及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对资金使用情况检查监督,确保专款专用。

㈥依靠科技做到“三个加强”。即加强与科研单位合作、“三新”推广、水保监测。一是加强与省、市大专院校及科研单位的合作。邀请省农林大学、**师大等科研院校到我县开展课题研究,并和**师大地理科学学院联合建立了水土保持博士工作站。二是加强“百喜草”、“Ⅱ系狼尾草”等新品种、“等高草灌草”种植法、低效林“老头松”改造、容器育苗等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三是加强水保监测工作,积极开展水文观测、气象观测、径流小区监测等。

三、林业建设工作情况

近年来,我县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着力构建“生态环境、产业支撑和人文政治”三大战略体系决策部署,把构建生态县作为重要工作来抓,以建立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为目标,加快改革步伐,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林业建设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工作:

㈠保护现有资源,建设生态强县。以开展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试点为契机,重抓封山育林工作,打造生态经济强县。一是全面停止办理天然林采伐许可证,禁止商品性采伐天然林,切实保护现有天然林资源。从2002年元月起已全面停止办理天然林采伐许可证,让森林休生养息。并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面积8.65万亩,生物多样性保护小区(点)35处16.23万亩。二是制定封山育林实施方案。县长颁布《封山育林命令》,各乡(镇)人代会或人大主席团审议通过《封山育林乡(镇)规民约》,村村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封山育林村规民约》。对封山育林范围一刀切。由原来对水土流失区和公路两边河道两岸、村庄周围第一重山实行全封山,扩展至水土流失项目区均实行全封山,取消半封山。三是建立权责分明的森林管护体系。采取超常规措施,严格封禁治理,县乡村三级齐抓共管、各负其责,形成“县指导、乡统筹、村自治、民监督”的护林机制,县乡村三级联动订公约。以乡(镇)为单位,乡(镇)林业站、水保站为主体,组建专业护林队,各村落实专职护林员,进一步整合护林队伍力量,形成健全的护林网络。加强检查监督,落实责任追究。每年对乡镇封山育林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查,并将督查情况进行通报,全面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建立护林失职责任追究制度的决定》和《**县森林防火失职责任追究制度》。四是认真做好森林生态效益资金补助试点工作。全县共聘请了436名护林员,对116万亩国家生态公益林进行巡山管护,与护林员签订了管护责任状,落实管护责任制,明确各护林员的管护责任区,各责任区均制作竖立了碑牌,全县共制作竖立生态林管护宣传碑牌394块。积极开展森林生态补助资金试点工作,以点带面,推动了全县的封山育林工作,使森林资源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管理,改善了生态环境,发挥了生态效益。五是加强林地保护管理工作。加强对各类建设项目的监督和管理,坚决杜绝未批先占、不批也占、越权审批等非法侵占林地现象的发生。2002年以来占用征用林地审核审批共13项,实际占用征用林地面积132.912公顷,批准占用征用林地面积132.912公顷(均为工程建设),共缴纳森林植被恢复费706484元,设计造林面积2205亩,计划费用88.2万元,返还的异地植被恢复费全部用于造林。

㈡创新管理体制,深化林业改革。一是扎实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根据省市统一安排,我县自2001年开始,开展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今年以来,主抓了生态公益林、造林种果、竹山、划分到户的责任山和自留山等林地林权的登记和换发林权证工作。目前,全县**个乡(镇)均开展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截止*月*日,全县已完成林改面积***亩,已提交材料正在申报办理林改的面积***亩,两项合计占今年应改任务面积***亩的**%;完成林改行政村*个。全县完成林改面积中协议转让390亩,竞价转让13500亩,收取林木转让金***万元。二是认真实施竹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毛竹采伐流通体制改革,减轻农民和企业负担,增加了竹农收入,减少了办证中间环节,方便企业经营流通,提高毛竹采伐许可证办证率,提高竹农育竹积极性。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㈢发展林业产业,增强林业后劲。一是重抓竹业产业。在制定《**县2002—2006年全县竹业发展规划》基础上,今年又制定了《**县二00三年竹业产业实施意见》及《二00三年竹业发展目标考评办法》,将竹林抚育、竹政管理、竹区便道开设、产值任务等目标分解到乡镇;加大了科技兴竹的宣传力度,将全年的竹事活动以年画形式印发送至竹区农户,并开展了挖笋比赛及评选毛竹王活动;建立了丰产基地,实行典型引路;多方筹措资金解决开通影响竹业发展的瓶颈—竹山便道,县财政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挤出资金对新开竹区便道给予每公里1000元的补助;同时,广泛招商引资,创办竹制品加工企业进一步增加竹业产业产效益。近年来,全县竹业产值正以每年10~12%的速度增长。二是重抓名优特产业。扶持绿汀公司三洲—河田万亩无公害**杨梅基地建设。在**、**水土流失区进行开发性综合治理,今年新种植优质杨梅2989亩,近三年来,已累计种植杨梅***亩。计划至2004年建成连片万亩杨梅基地,并带动周边群众种植**万余亩,逐步把水土流失区的马尾松疏林地更换成有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杨梅基地。扶持**树王公司在**南坑建立**亩的银杏基地,扶持干部职工在**建立万亩果场。通过种植杨梅等经济林果,使水土流失区的土壤水肥条件改善,地表植被覆盖度增加,不仅根治了水土流失,而且改善了生态环境,还提高了山地的经济效益,走出一条水土流失区既添绿又添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三是速生丰产林建设。目前,已完成速生丰产林建设规划工作;上半年重点抓了省林业厅和市林业局挂钩的二片6000亩速生丰产林示范基地,主要为光皮桦、闽粤栲、苦楝、杨梅等树种。同时4月份引进南方速生杨树—黑95杨、895杨3500株,在河滩沙质地试种,长势良好。四是重抓花卉产业。以黄馆国债苗圃为依托,以闽京花卉有限公司、远山温馨花卉公司为龙头,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带动全县花卉产业的发展,使全县花卉企业达29个,花农22户,生产经营花卉面积达865亩,把**建成花卉及优良种苗的繁育基地。

四、几点建议

水保防护林范文篇6

县人民政府

年×月×日

一、基本情况

位于西部,辖乡镇,个建制村(居)委会,万人。全县总土地面积万亩,其中:林业用地面积万亩,现有有林地面积万亩;森林覆盖率,绿化程度;竹林面积万亩,为全省个毛竹基地示范县之一;国家公益林面积万亩,占全县林业用地面积的,面积居全省第一。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又是全国南方花岗岩地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县份之一,属部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万亩,占山地面积的。

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情况

我县水土流失治理一直得到省委、省政府倾心支持。年月,省委、省政府把县列为全省治理水土流失试点区,拉开了我县大规模治理水土流失的序幕。至年,全县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万亩,其中:有效治理面积万亩。年起省委、省政府把“开展以严重水土流失区为重点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省市领导多次深入我县对项目的实施进行精心指导。县委、县府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守土有责的高度政治责任感,发扬“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精神,在全县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攻坚战。在治理过程中,我们探索出一套成功的治理模式,坚持生态优先,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四年来,在乡李田、镇罗地等十五条小流域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万亩,其中:封禁万亩,“老头松”改造万亩,种果万亩,生态林草万亩,坡改梯万亩,改造乡村道路、果园道路公里,蓄水池个,防洪沟公里,沼气池口,谷坊个,蓄水塘坝座,渠道公里,节水灌溉处,水保监测站个。突出表现在:一是治理步伐规模推进。年至年有效治理面积仅万亩,如按此进度计算,需年时间才能把我县的水土流失全部治理完。自年起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后,年共治理万亩。据此规模推进,经过年左右的时间,我县的水土流失地可全部治理完,比原来的治理速度大为提高。二是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明显,绿色产业将成为农民新的增收点。据监测,原中强度水土流失地植被覆盖率提高以上,径流系数从下降到,河水含沙量由公斤立方米下降到公斤立方米,经过治理后的水土流失区平均气温下降,气候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同时,通过水土流失治理调整了土地利用结构,经济林果得到培育壮大,如策武万亩果场、三洲杨梅基地、南坑银杏基地等成为既有防护功能又有经济效益的小流域。此外,项目实施共用劳力万工日,创劳动力价值万元,仅经济林果一项就消化剩余劳力万工日,创劳动力价值万元,为剩余劳动力提供了用武之地。三是“守土有责”的水保意识增强。通过项目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干群治山治水治穷的积极性,增强了治理水土流失的信心和决心。人们的水土保持意识普遍增强,基本形成了一种“毁林可耻、护林光荣”的良好社会氛围。四是探索出了一条南方花岗岩水土流失治理的新路子。如建章立制强封山、“草牧沼果”、“草牧沼菜”生态模式、低效林“老头松”改造、“等高草灌带”等。通过采取大面积封山与小面积治理相结合,禁烧柴草与解决群众燃料相结合,治坡与治沟相结合,生物、工程、农耕与管理相结合,以草先行,草牧沼果相结合,经济林果与水保防护林相结合,成功探索出了治理南方花岗岩水土流失地的新路子。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专家石玉林在去年“院土八闽行”活动中对我县的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给予了充分肯定。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六个方面的措施:

㈠实行封禁做到“三个建立”。即建立规章制度,建立护林队伍,建立疏导用燃的渠道。一是建立规章制度,明确封山育林育草的目标、任务、措施、责任等。二是建立专业护林队伍。以乡镇林业站和水保站工作人员、生态公益林管护员为主体,组建专业护林队,形成“县指导、乡统筹、村自治、民监督”的护林机制,把护林员工作重点由原来巡山为主改为入户查灶为主。三是建立疏导用燃渠道。在水保治理项目区内的农户全部改烧草为烧煤和沼气,充分利用沼气和煤炭解决群众的燃料问题。由政府出资,实行煤炭价格补贴,对封禁区群众烧煤每个煤球补贴元;大力推广沼气池建设,建沼气池每个给予补助元。引导农民烧煤、烧沼气,不烧柴荩痈旧辖饩隽斯碌娜剂衔侍猓釉赐飞鲜璧寂┟窦跎俣灾脖坏钠苹怠㈡开发治理做到“三个结合”。即治理水土流失与治穷结合,与调整产业结构结合,与绿色产业结合,着力把低质低效的水土流失地变为优质高效的果园,变劣势为优势。一是建立山林权流转制度。采取拍卖、租赁、承包等方式,对未治理的水土流失地政府收回经营权,重新发包,实行谁种谁有、谁治理谁受益的政策,山林经营权一定年不变,每亩租赁金控制在元以下。二是出台激励政策,引导农民参与开发性治理。在项目区种果的每亩给予种苗、肥料、抚育管理补助元,建水池每个补助元,建管理房、生活用房免交各种费用;路网由政府统一组织施工,无偿提供业主使用;对领办、创办、承包开发亩以上果园的干部,资金投入不足的,由县产业发展担保中心担保银行贷款等一系列扶持政策。

㈢强化领导做到“三个落实”。即组织落实、责任落实、人员落实。一是组织落实。县、乡(镇)书记任组长。二是责任落实。建立领导挂钩责任制,治理开发任务完成情况列入部门、干部目标管理考核。三是人员落实。从计划、财政、农业、林业、水利部门抽调人员与县水保局人员合署办公,乡(镇)水保、林业站人员不包村,专抓治理工作。

㈣遏制新的水土流失做到“三个加大”。即加大宣传力度、审批力度和查处力度。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干群“守土有责”意识。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标语、墙报、图片等宣传载体,采取进村入户等宣传方式,增强广大干群“守土有责”的水保意识。二是严格执行水土保持设施“三同时”制度。要求新上的生产性建设项目和资源开发项目,必须严格申报水土保持方案。三是加大对造成水土流失案件的查处力度,重点整顿稀土矿点、采石矿点,确保不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㈤项目管理做到“三个规范”。即规范质量标准、管理措施和资金审批。一是制订项目质量标准及验收要求与方法,成立项目质量管理及监督小组,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加,对项目实施进行专项督查。二是建立项目管理卡、管理图,对每一具体措施的地点、数量、责任人、质量、业主等进行造册登记,做到图、表、卡整齐规范。项目实施严格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和工程监理制。三是项目资金实行封闭管理。资金审批由分管副县长、水保局长、审计局长、监察局长、财政局长“五长会审”,财政、审计及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对资金使用情况检查监督,确保专款专用。

㈥依靠科技做到“三个加强”。即加强与科研单位合作、“三新”推广、水保监测。一是加强与省、市大专院校及科研单位的合作。邀请省农林大学、师大等科研院校到我县开展课题研究,并和师大地理科学学院联合建立了水土保持博士工作站。二是加强“百喜草”、“Ⅱ系狼尾草”等新品种、“等高草灌草”种植法、低效林“老头松”改造、容器育苗等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三是加强水保监测工作,积极开展水文观测、气象观测、径流小区监测等。

三、林业建设工作情况

近年来,我县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着力构建“生态环境、产业支撑和人文政治”三大战略体系决策部署,把构建生态县作为重要工作来抓,以建立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为目标,加快改革步伐,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林业建设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工作:

㈠保护现有资源,建设生态强县。以开展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试点为契机,重抓封山育林工作,打造生态经济强县。一是全面停止办理天然林采伐许可证,禁止商品性采伐天然林,切实保护现有天然林资源。从××××年元月起已全面停止办理天然林采伐许可证,让森林休生养息。并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个面积万亩,生物多样性保护小区(点)处万亩。二是制定封山育林实施方案。县长颁布《封山育林命令》,各乡(镇)人代会或人大主席团审议通过《封山育林乡(镇)规民约》,村村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封山育林村规民约》。对封山育林范围一刀切。由原来对水土流失区和公路两边河道两岸、村庄周围第一重山实行全封山,扩展至水土流失项目区均实行全封山,取消半封山。三是建立权责分明的森林管护体系。采取超常规措施,严格封禁治理,县乡村三级齐抓共管、各负其责,形成“县指导、乡统筹、村自治、民监督”的护林机制,县乡村三级联动订公约。以乡(镇)为单位,乡(镇)林业站、水保站为主体,组建专业护林队,各村落实专职护林员,进一步整合护林队伍力量,形成健全的护林网络。加强检查监督,落实责任追究。每年对乡镇封山育林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查,并将督查情况进行通报,全面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建立护林失职责任追究制度的决定》和《县森林防火失职责任追究制度》。四是认真做好森林生态效益资金补助试点工作。全县共聘请了名护林员,对万亩国家生态公益林进行巡山管护,与护林员签订了管护责任状,落实管护责任制,明确各护林员的管护责任区,各责任区均制作竖立了碑牌,全县共制作竖立生态林管护宣传碑牌块。积极开展森林生态补助资金试点工作,以点带面,推动了全县的封山育林工作,使森林资源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管理,改善了生态环境,发挥了生态效益。五是加强林地保护管理工作。加强对各类建设项目的监督和管理,坚决杜绝未批先占、不批也占、越权审批等非法侵占林地现象的发生。××××年以来占用征用林地审核审批共项,实际占用征用林地面积公顷,批准占用征用林地面积公顷(均为工程建设),共缴纳森林植被恢复费元,设计造林面积亩,计划费用万元,返还的异地植被恢复费全部用于造林。

㈡创新管理体制,深化林业改革。一是扎实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根据省市统一安排,我县自年开始,开展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今年以来,主抓了生态公益林、造林种果、竹山、划分到户的责任山和自留山等林地林权的登记和换发林权证工作。目前,全县个乡(镇)均开展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截止×月×日,全县已完成林改面积亩,已提交材料正在申报办理林改的面积亩,两项合计占今年应改任务面积亩的;完成林改行政村个。全县完成林改面积中协议转让亩,竞价转让亩,收取林木转让金万元。二是认真实施竹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毛竹采伐流通体制改革,减轻农民和企业负担,增加了竹农收入,减少了办证中间环节,方便企业经营流通,提高毛竹采伐许可证办证率,提高竹农育竹积极性。

㈢发展林业产业,增强林业后劲。一是重抓竹业产业。在制定《县—年全县竹业发展规划》基础上,今年又制定了《县二三年竹业产业实施意见》及《二三年竹业发展目标考评办法》,将竹林抚育、竹政管理、竹区便道开设、产值任务等目标分解到乡镇;加大了科技兴竹的宣传力度,将全年的竹事活动以年画形式印发送至竹区农户,并开展了挖笋比赛及评选毛竹王活动;建立了丰产基地,实行典型引路;多方筹措资金解决开通影响竹业发展的瓶颈—竹山便道,县财政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挤出资金对新开竹区便道给予每公里元的补助;同时,广泛招商引资,创办竹制品加工企业进一步增加竹业产业产效益。近年来,全县竹业产值正以每年的速度增长。二是重抓名优特产业。扶持绿汀公司三洲—河田万亩无公害杨梅基地建设。在、水土流失区进行开发性综合治理,今年新种植优质杨梅亩,近三年来,已累计种植杨梅亩。计划至××××年建成连片万亩杨梅基地,并带动周边群众种植万余亩,逐步把水土流失区的马尾松疏林地更换成有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杨梅基地。扶持树王公司在南坑建立亩的银杏基地,扶持干部职工在建立万亩果场。通过种植杨梅等经济林果,使水土流失区的土壤水肥条件改善,地表植被覆盖度增加,不仅根治了水土流失,而且改善了生态环境,还提高了山地的经济效益,走出一条水土流失区既添绿又添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三是速生丰产林建设。目前,已完成速生丰产林建设规划工作;上半年重点抓了省林业厅和市林业局挂钩的二片亩速生丰产林示范基地,主要为光皮桦、闽粤栲、苦楝、杨梅等树种。同时月份引进南方速生杨树—黑杨、杨株,在河滩沙质地试种,长势良好。四是重抓花卉产业。以黄馆国债苗圃为依托,以闽京花卉有限公司、远山温馨花卉公司为龙头,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带动全县花卉产业的发展,使全县花卉企业达个,花农户,生产经营花卉面积达亩,把建成花卉及优良种苗的繁育基地。

四、几点建议

水保防护林范文篇7

××县人民政府

年××月××日

一、基本情况

××位于××西部,辖乡××镇,××个建制村(居)委会,××万人。全县总土地面积××万亩,其中:林业用地面积××万亩,现有有林地面积××万亩;森林覆盖率××,绿化程度××;竹林面积××万亩,为全省××个毛竹基地示范县之一;国家公益林面积××万亩,占全县林业用地面积的××,面积居全省第一。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又是全国南方花岗岩地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县份之一,属部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万亩,占山地面积的。

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情况

我县水土流失治理一直得到省委、省政府倾心支持。年月,省委、省政府把××县列为全省治理水土流失试点区,拉开了我县大规模治理水土流失的序幕。至年,全县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万亩,其中:有效治理面积××××万亩。年起省委、省政府把“开展以××严重水土流失区为重点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省市领导多次深入我县对项目的实施进行精心指导。县委、县府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守土有责的高度政治责任感,发扬“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精神,在全县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攻坚战。在治理过程中,我们探索出一套成功的治理模式,坚持生态优先,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四年来,在××乡李田、××镇罗地等十五条小流域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万亩,其中:封禁万亩,“老头松”改造万亩,种果万亩,生态林草万亩,坡改梯万亩,改造乡村道路、果园道路公里,蓄水池个,防洪沟公里,沼气池口,谷坊个,蓄水塘坝座,渠道公里,节水灌溉处,水保监测站个。突出表现在:一是治理步伐规模推进。年至年有效治理面积仅万亩,如按此进度计算,需年时间才能把我县的水土流失全部治理完。自年起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后,年共治理万亩。据此规模推进,经过年左右的时间,我县的水土流失地可全部治理完,比原来的治理速度大为提高。二是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明显,绿色产业将成为农民新的增收点。据监测,原中强度水土流失地植被覆盖率提高以上,径流系数从下降到,河水含沙量由公斤立方米下降到公斤立方米,经过治理后的水土流失区平均气温下降,气候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同时,通过水土流失治理调整了土地利用结构,经济林果得到培育壮大,如策武万亩果场、三洲杨梅基地、南坑银杏基地等成为既有防护功能又有经济效益的小流域。此外,项目实施共用劳力万工日,创劳动力价值万元,仅经济林果一项就消化剩余劳力万工日,创劳动力价值万元,为剩余劳动力提供了用武之地。三是“守土有责”的水保意识增强。通过项目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干群治山治水治穷的积极性,增强了治理水土流失的信心和决心。人们的水土保持意识普遍增强,基本形成了一种“毁林可耻、护林光荣”的良好社会氛围。四是探索出了一条南方花岗岩水土流失治理的新路子。如建章立制强封山、“草牧沼果”、“草牧沼菜”生态模式、低效林“老头松”改造、“等高草灌带”等。通过采取大面积封山与小面积治理相结合,禁烧柴草与解决群众燃料相结合,治坡与治沟相结合,生物、工程、农耕与管理相结合,以草先行,草牧沼果相结合,经济林果与水保防护林相结合,成功探索出了治理南方花岗岩水土流失地的新路子。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专家石玉林在去年“院土八闽行”活动中对我县的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给予了充分肯定。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六个方面的措施:

㈠实行封禁做到“三个建立”。即建立规章制度,建立护林队伍,建立疏导用燃的渠道。一是建立规章制度,明确封山育林育草的目标、任务、措施、责任等。二是建立专业护林队伍。以乡镇林业站和水保站工作人员、生态公益林管护员为主体,组建专业护林队,形成“县指导、乡统筹、村自治、民监督”的护林机制,把护林员工作重点由原来巡山为主改为入户查灶为主。三是建立疏导用燃渠道。在水保治理项目区内的农户全部改烧草为烧煤和沼气,充分利用沼气和煤炭解决群众的燃料问题。由政府出资,实行煤炭价格补贴,对封禁区群众烧煤每个煤球补贴元;大力推广沼气池建设,建沼气池每个给予补助元。引导农民烧煤、烧沼气,不烧柴荩痈旧辖饩隽斯碌娜剂衔侍猓釉赐飞鲜璧寂┟窦跎俣灾脖坏钠苹怠㈡开发治理做到“三个结合”。即治理水土流失与治穷结合,与调整产业结构结合,与绿色产业结合,着力把低质低效的水土流失地变为优质高效的果园,变劣势为优势。一是建立山林权流转制度。采取拍卖、租赁、承包等方式,对未治理的水土流失地政府收回经营权,重新发包,实行谁种谁有、谁治理谁受益的政策,山林经营权一定年不变,每亩租赁金控制在元以下。二是出台激励政策,引导农民参与开发性治理。在项目区种果的每亩给予种苗、肥料、抚育管理补助元,建水池每个补助元,建管理房、生活用房免交各种费用;路网由政府统一组织施工,无偿提供业主使用;对领办、创办、承包开发亩以上果园的干部,资金投入不足的,由县产业发展担保中心担保银行贷款等一系列扶持政策。

㈢强化领导做到“三个落实”。即组织落实、责任落实、人员落实。一是组织落实。县、乡(镇)书记任组长。二是责任落实。建立领导挂钩责任制,治理开发任务完成情况列入部门、干部目标管理考核。三是人员落实。从计划、财政、农业、林业、水利部门抽调人员与县水保局人员合署办公,乡(镇)水保、林业站人员不包村,专抓治理工作。

㈣遏制新的水土流失做到“三个加大”。即加大宣传力度、审批力度和查处力度。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干群“守土有责”意识。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标语、墙报、图片等宣传载体,采取进村入户等宣传方式,增强广大干群“守土有责”的水保意识。二是严格执行水土保持设施“三同时”制度。要求新上的生产性建设项目和资源开发项目,必须严格申报水土保持方案。三是加大对造成水土流失案件的查处力度,重点整顿稀土矿点、采石矿点,确保不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㈤项目管理做到“三个规范”。即规范质量标准、管理措施和资金审批。一是制订项目质量标准及验收要求与方法,成立项目质量管理及监督小组,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加,对项目实施进行专项督查。二是建立项目管理卡、管理图,对每一具体措施的地点、数量、责任人、质量、业主等进行造册登记,做到图、表、卡整齐规范。项目实施严格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和工程监理制。三是项目资金实行封闭管理。资金审批由分管副县长、水保局长、审计局长、监察局长、财政局长“五长会审”,财政、审计及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对资金使用情况检查监督,确保专款专用。

㈥依靠科技做到“三个加强”。即加强与科研单位合作、“三新”推广、水保监测。一是加强与省、市大专院校及科研单位的合作。邀请省农林大学、××师大等科研院校到我县开展课题研究,并和××师大地理科学学院联合建立了水土保持博士工作站。二是加强“百喜草”、“Ⅱ系狼尾草”等新品种、“等高草灌草”种植法、低效林“老头松”改造、容器育苗等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三是加强水保监测工作,积极开展水文观测、气象观测、径流小区监测等。

三、林业建设工作情况

近年来,我县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着力构建“生态环境、产业支撑和人文政治”三大战略体系决策部署,把构建生态县作为重要工作来抓,以建立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为目标,加快改革步伐,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林业建设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工作:

㈠保护现有资源,建设生态强县。以开展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试点为契机,重抓封山育林工作,打造生态经济强县。一是全面停止办理天然林采伐许可证,禁止商品性采伐天然林,切实保护现有天然林资源。从××年元月起已全面停止办理天然林采伐许可证,让森林休生养息。并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个面积万亩,生物多样性保护小区(点)处万亩。二是制定封山育林实施方案。县长颁布《封山育林命令》,各乡(镇)人代会或人大主席团审议通过《封山育林乡(镇)规民约》,村村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封山育林村规民约》。对封山育林范围一刀切。由原来对水土流失区和公路两边河道两岸、村庄周围第一重山实行全封山,扩展至水土流失项目区均实行全封山,取消半封山。三是建立权责分明的森林管护体系。采取超常规措施,严格封禁治理,县乡村三级齐抓共管、各负其责,形成“县指导、乡统筹、村自治、民监督”的护林机制,县乡村三级联动订公约。以乡(镇)为单位,乡(镇)林业站、水保站为主体,组建专业护林队,各村落实专职护林员,进一步整合护林队伍力量,形成健全的护林网络。加强检查监督,落实责任追究。每年对乡镇封山育林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查,并将督查情况进行通报,全面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建立护林失职责任追究制度的决定》和《××县森林防火失职责任追究制度》。四是认真做好森林生态效益资金补助试点工作。全县共聘请了名护林员,对万亩国家生态公益林进行巡山管护,与护林员签订了管护责任状,落实管护责任制,明确各护林员的管护责任区,各责任区均制作竖立了碑牌,全县共制作竖立生态林管护宣传碑牌块。积极开展森林生态补助资金试点工作,以点带面,推动了全县的封山育林工作,使森林资源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管理,改善了生态环境,发挥了生态效益。五是加强林地保护管理工作。加强对各类建设项目的监督和管理,坚决杜绝未批先占、不批也占、越权审批等非法侵占林地现象的发生。××年以来占用征用林地审核审批共项,实际占用征用林地面积公顷,批准占用征用林地面积公顷(均为工程建设),共缴纳森林植被恢复费元,设计造林面积亩,计划费用万元,返还的异地植被恢复费全部用于造林。

㈡创新管理体制,深化林业改革。一是扎实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根据省市统一安排,我县自年开始,开展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今年以来,主抓了生态公益林、造林种果、竹山、划分到户的责任山和自留山等林地林权的登记和换发林权证工作。目前,全县××个乡(镇)均开展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截止月日,全县已完成林改面积××亩,已提交材料正在申报办理林改的面积××亩,两项合计占今年应改任务面积××亩的××;完成林改行政村个。全县完成林改面积中协议转让亩,竞价转让亩,收取林木转让金××万元。二是认真实施竹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毛竹采伐流通体制改革,减轻农民和企业负担,增加了竹农收入,减少了办证中间环节,方便企业经营流通,提高毛竹采伐许可证办证率,提高竹农育竹积极性。

㈢发展林业产业,增强林业后劲。一是重抓竹业产业。在制定《××县—××年全县竹业发展规划》基础上,今年又制定了《××县二三年竹业产业实施意见》及《二三年竹业发展目标考评办法》,将竹林抚育、竹政管理、竹区便道开设、产值任务等目标分解到乡镇;加大了科技兴竹的宣传力度,将全年的竹事活动以年画形式印发送至竹区农户,并开展了挖笋比赛及评选毛竹王活动;建立了丰产基地,实行典型引路;多方筹措资金解决开通影响竹业发展的瓶颈—竹山便道,县财政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挤出资金对新开竹区便道给予每公里元的补助;同时,广泛招商引资,创办竹制品加工企业进一步增加竹业产业产效益。近年来,全县竹业产值正以每年的速度增长。二是重抓名优特产业。扶持绿汀公司三洲—河田万亩无公害××杨梅基地建设。在××、××水土流失区进行开发性综合治理,今年新种植优质杨梅亩,近三年来,已累计种植杨梅××亩。计划至××年建成连片万亩杨梅基地,并带动周边群众种植××万余亩,逐步把水土流失区的马尾松疏林地更换成有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杨梅基地。扶持××树王公司在××南坑建立××亩的银杏基地,扶持干部职工在××建立万亩果场。通过种植杨梅等经济林果,使水土流失区的土壤水肥条件改善,地表植被覆盖度增加,不仅根治了水土流失,而且改善了生态环境,还提高了山地的经济效益,走出一条水土流失区既添绿又添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三是速生丰产林建设。目前,已完成速生丰产林建设规划工作;上半年重点抓了省林业厅和市林业局挂钩的二片亩速生丰产林示范基地,主要为光皮桦、闽粤栲、苦楝、杨梅等树种。同时月份引进南方速生杨树—黑杨、杨株,在河滩沙质地试种,长势良好。四是重抓花卉产业。以黄馆国债苗圃为依托,以闽京花卉有限公司、远山温馨花卉公司为龙头,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带动全县花卉产业的发展,使全县花卉企业达个,花农户,生产经营花卉面积达亩,把××建成花卉及优良种苗的繁育基地。

四、几点建议

水保防护林范文篇8

县委、县政府决定召开全县春季林果业建设暨县直机关义务植树动员会议,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十六届二次(全委)扩大会议暨全县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围绕促进林果产业提质增效,总结经验,寻找差距,全面安排部署全县春季林果业建设和植树造林工作,动员各级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集中攻坚,迅速掀起林果业建设高潮,全力推动全县林果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刚才,徐书记对今春林果业建设和县直机关义务植树工作进行了详细安排,希望大家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就切实做好今春林果业建设和植树造林工作重点讲六个方面的意见。

第一,要在总结成绩中统一思想,切实坚定林果产业发展信心

我县是一个生态大县,也是农业部划定的全国优质苹果最佳适生区,苹果是全县唯一在全国榜上有名的优势农产品。多年来,全县上下充分发挥这一宝贵资源优势,全力推进以植树造林为主的生态建设,大力发展以优质苹果为主的果品产业,取得了生态条件持续改善、产业收入稳步提升、社会影响逐步扩大的多重效应。特别是去年以来,全县各级各部门积极抢抓国家加大林果产业扶持力度的战略机遇,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的思路,强力推进果品产业开发,全力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全县林果产业发展取得了新成效、实现了新突破。在持续推进果品基地建设上,通过县上强推、乡镇真抓、群众实干,全县分春、秋两季新建果园4.8万亩,集中建成党原坷老、丰台焦家等6个千亩以上优质果品示范园区,产业规模优势进一步凸显;精心组织开展“果园标准化管理年”活动,组建全县果树技术服务队,固定人员,落实报酬,常年开展技术培训和服务指导,全县果园管理水平有了明显提升;按照政府引导、内引外联、市场运作、多元投资的思路,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多方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发展果品贮藏企业,全县新建果品冷藏库6座,新增贮藏能力3万吨,果品贮藏、加工、销售等配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在巩固扩大生态林业建设成效上,以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天保工程、三北四期防护林工程、森林植被恢复、生态公益林建设、流域综合治理等项目为重点,持续加强生态林业建设,扎实开展全民义务植树和村镇绿化,全县完成荒山造林3.5万亩、退耕还林补植补造2.74万亩、农田道路林网109公里,集中建成城关合志沟、丰台湫池沟、太平何崖公路等一批生态示范工程,生态林业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在深化林权制度配套改革上,持续扩大林权抵押贷款规模,多方发展林下经济,完成树种改优2.1万亩,培育林下养殖示范点48处,发展林下种植1.8万亩,发放林权抵押贷款6505万元,林权改革各项工作继续走在了全省、全市前列。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县、乡、村各级组织团结奋斗的结果,也是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果,必将为“十二五”时期全县林果产业实现转型跨越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实践证明,林业是的立县之本、发展之基,在持续加强生态建设、大力发展果品产业,是遵循自然规律、发挥资源优势的必然选择,是遵循经济规律、适应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是尊重群众意愿、促进农民增收的必由之路。各级各部门一定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努力在扩量、提质、增效上下功夫,真正把生态建设的品牌做大做响,把果品产业的品牌做优做强。

第二,要在分析问题中找准差距,倾力强化工作中的薄弱环节

客观审视我县林果业发展现状,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省市要求和周边县区的发展相比,全县林果业建设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和差距。一是产业规模效应不够明显。目前,我县果品适宜区覆盖率仅仅过半,挂果园面积只有18万亩,丰产园只有12万亩,按照现代果业发展对大基地、大市场的要求,全县果园面积明显偏小,果品总量明显不足,产业发展仍处于扩张规模的低层次阶段,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缺乏整体优势,支撑发展农村、富裕农民的能力仍然十分有限。二是建管措施落实不够到位。一些乡镇果园栽植规划不合理,质量把关不严,普遍重栽轻管,有树无果、有果园无效益的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幼园管理水平普遍不高,挂果前基本不投入、不管理、不留营养带,有的甚至在果园内种植小麦和高杆作物,果树长势差,保存率低;丰产园标准化管理措施落实不力,低劣园改造提升缓慢,直接影响了果品质量和产业效益;一些乡村对规划实施的生态林业建设重点项目不整修工程,不按规划设计要求组织劳力进行栽植,造林任务欠账大、质量差。退耕还林荒山配套落实不到位,杂果经济林嫁接改造不及时,后续产业开发比较滞后,林业助农增收的后劲不足。三是配套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对果农培训不够经常,培训内容单一,针对性不强,果农缺乏管理技术;产业链条短,龙头企业少,果品加工、包装、贮藏、营销、商品化处理等配套服务体系不够完备,出口创汇基本处于空白。四是林权制度配套改革进展缓慢。树种改优工程新栽苗木保存率低,嫁接改造成活率差,后续配套管护也没有及时跟上;林下种植整体规模小,发展层次低,没有形成切合实际的种植经营模式;林下养殖投入不足,设施简陋,布局分散,示范带动效应不够明显;乡镇对林权抵押贷款宣传引导不够深入,部门在评估登记、协调服务、贷款发放等方面协作配合不够紧密,贷款难度大、规模小、受益面狭窄;林业综合服务大厅运行体制不够顺畅,乡镇林业服务机构建设滞后,专业合作组织大部分以村组为建办主体,服务项目较少,服务方式单一。五是工作推行方式亟待改进。一些乡镇只做点上工作,不抓面上推进,造成工作落实欠账大,整体发展不平衡;个别乡镇不认真抓落实,弄虚作假,玩数字游戏,上报的果园建设面积水分大,对全县整体工作造成了严重影响;一些乡镇在工作落实中主要依靠行政推动,群众主体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利用集体公用地建果园,依靠乡村干部搞管理,工作缺乏连续性和经常性。这些差距和不足,既是当前我县林果产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也是我们在今后工作中需要着力突破的症结问题。各乡镇、各相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深刻反思,认真研究,切实找准各自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聚焦用力,集中突破,真正把林果产业做大做强。

第三,要在扩张规模中提质增效,全力加快果品产业深度开发

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也是为推进果品产业深度开发打基础、开好局的关键一年。全县果品产业发展要按照深度开发的要求,以建设南北二塬两个果畜互支互促循环农业示范带为目标,以扩量、提质、增效为重点,切实提升果品产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一要坚持规模化栽植,整村整乡抓扩量。深度开发果品产业,首先要在规模上求突破。关于今年的果园建设任务,前面徐书记已经安排得非常具体。总的一个要求,全县今年内必须完成4万亩的新建任务,同时对去秋下欠的任务乡镇自行弥补消化。各乡镇要严格按照适宜区全覆盖的总体要求,坚持统一规划、分户建园、规模发展、区域推进,全面完成果园新建任务,坚决禁止个别乡镇只抓点上工作、不抓面上推进的问题。特别是去年秋季欠了任务、工作被动的乡镇,要认真规划,狠抓落实,迎头赶上。二要坚持标准化生产,持之以恒强管理。科技应用加精细管理,是促进果品产业深度开发的关键和核心。目前我县新幼园面积已达到24万亩,占全县果园总面积的57.1%,但从管理现状来看,大部分新幼园水肥投入不足,管理水平低下,有些栽植四、五年的果园迟迟不能挂果。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今年县上制定出台扶持果品产业发展的“十条措施”,县财政多方筹措资金1500多万元,从充实乡村果园管理技术队伍、对新幼果园给予肥料补贴等10个方面,进一步加大对果品产业发展的资金扶持。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县上持续推进果品产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当前要把果园管理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扎实开展“果园标准化管理年”活动。对2006年以来栽植的果园,逐园区、逐地块落实合理间作、通带扩盘、地膜覆盖、水肥管理、整形复剪等技术措施,促使早挂果、早丰产;要充分发挥丰产园示范引领作用,全力实施“名果名园”工程,结合各类基地认证,强化精细管理,落实优果措施,主攻质量效益,扩大示范园,培育万元园;要切实加大低劣园改造提升力度,坚持分园施策、限期改造、销号整改,集中落实补植移栽、培肥地力、树种改优等措施,消除三类园,提升二类园,带动全县果园管理水平整体提高。三要坚持产业化经营,想方设法促增效。要把建办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作为促进果品产业深度开发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积极采取项目扶持、招商引资、农户联合等多种形式,切实抓好窑店凤口果品贮藏流通园区、城关东庵柿饼加工厂等龙头企业建设,集中新上一批果品清洗、分级、打蜡、包装生产线,年内全县新建果品贮藏保鲜库7座,新增贮藏能力4万吨以上,进一步提升果品产后商品化处理水平。要坚持用品牌促发展、提质量、拓市场,全力做好各类基地认证,扩大覆盖范围,打造特色品牌,进一步扩大我县果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要以营销大户为主体,以合作经济组织为纽带,积极对接终端市场,多方拓宽销售渠道,加快构建多层次、多领域的果品营销体系,全面提升产业综合效益。

第四,要在巩固成果中提升水平,着力打造生态林业建设品牌

加强生态建设,开展植树造林,是实现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县多年来形成的优良传统。全县各级各部门要抢抓国家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按照“统一规划、联合会战、规模造林、集中治理”的要求,全力抓好流域综合治理、退耕还林补植补造、生态防护林营造、重点区域绿化和机关义务植树,进一步扩大生态建设成果,提升造林绿化水平。一要突出抓好重点流域综合治理。坚持整山、整沟、整流域推进,采取集中会战、联村造林等方式,对公路沿线裸露荒地、重点流域荒山及疏林地进行集中治理,年内每个乡镇至少建成2-3处500亩以上的荒山造林工程,逐步实现整区域灭荒造林目标。要把泾汭河流域南北面山绿化治理作为工程造林的重点,按照统一规划、集中治理的要求,精心论证确定适宜的树种结构和造林模式,集中抓建和培育一批规模大、标准高、质量好的示范工程,切实改善泾汭河沿线生态环境。要以三北、天保、公益林、森林植被恢复、中央造林补贴试点、中幼林抚育试点等生态林业建设项目为支撑,积极引导和发动群众开展分户造林、合作造林,进一步提升全县造林绿化整体水平。二要突出抓好退耕还林巩固完善。各乡镇要结合春季植树造林,对历年退耕还林工程进行一次全面清查,对保存率和成活率达不到标准的工程,及时组织群众进行补植补造,确保达到合格密度要求。要切实加强规范管理,对管理粗放、苗木不齐、长势较差的工程,严格按照果园管理技术要求,全面落实改造措施,补植高效经济林苗木,进一步优化林种、树种结构,增加经济效益。要严格执行补助政策,进一步规范退耕还林补助资金发放程序,确保及时足额兑现到户,坚决杜绝代扣代缴现象发生,切实维护群众利益。三要突出抓好水保防护体系建设。坚持水土流失治理与植树造林相结合,扎实推进朱家涧流域综合治理和合志沟、甘家沟、七里沟等重点小流域治理工程,切实增强生态防护功能。要按照河堤与林带相配套的要求,积极实施泾汭河河堤绿化工程,大力营造以油松、速生柳为主的护岸林带,加快形成滨河风情线,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要切实抓好砖瓦厂、临时取土场的管理和植被恢复,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四要突出抓好重点区域绿化美化。坚持道路、林网、梯田、产业综合配套、同步推进,大力实施农田道路林网建设,特别是泾柏路、北大路及平定高速公路沿线乡镇要结合村庄环境整治,认真研究谋划,精心制定方案,合理搭配树种,精心规范栽植,集中建设道路林网景观带,切实改善村庄环境面貌。要按照生态、园林、小康、产业“四位一体”的思路,突出抓好2个新农村试点乡、5个示范区和8个试点村绿化美化工作,大力培育具有生态文明特色的新农村示范典型,辐射带动全县新农村建设水平整体提升。要扎实开展王母宫、田家沟、南石窟寺等重点景区绿化,由相关部门组织造林专业队,以常青绿化苗木为主,插空补缺,提高完善,全面提升景区绿化层次。要按照创建花园式文明单位的要求,切实加强机关、学校、企业、住宅小区空地绿化美化,全面落实“规划建绿、拆墙透绿、见缝插绿”措施,进一步扩大城区绿化面积。五要突出抓好县直机关义务植树。今春县直机关义务植树活动以大云寺北面山绿化为重点,主战场设在城关镇东庵村境内,各部门、各单位一定要广泛发动,积极参与,单位主要领导必须带头参加,组织干部职工按时限、高质量参与义务植树,确保成活率达到85%以上。林业部门要加强现场技术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达不到质量标准的,要责令返工整改;对成活率不达标的,由责任单位自行购置苗木进行补植。要继续实行责任包干管理制度,由林业局负责为各单位划定的义务植树区域树立固定标志牌,管护责任一定五年不变,各单位要组织干部职工,定期不定期落实浇水等管护措施;城关镇要督促相关村组落实管护人员,搞好经常管护,确保全面成活见绿。

第五,要在深化完善中体现特色,用力推进林权制度配套改革

目前,我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已进入规范完善主体改革、持续深化配套改革的关键时期。各乡(镇)、各相关部门要坚持把深化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作为促进林业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集中实施林业综合服务提升、林业主导产业培育、林下经济发展增效、林权抵押贷款扩量、专业经济组织建设、林业政策保险创新、林木资源管护保障、主体改革成果巩固“八大工程”,加快建立促进现代林业发展的良性机制,确保全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继续走在全省、全市前列。在具体工作中,重点要把握好四个方面:一要多方提升林业综合服务水平。按照“强化县级、拓展乡级、延伸村级”的总体要求,集中抓好县林业综合服务大厅建设,改善基础条件,规范运行机制,积极开展政策宣传、林权交易、资源评估、林地流转、科技咨询等综合服务。同时,各乡镇都要积极组建林权管理综合服务中心,并为每个行政村配备1名业务熟、责任强、能力好的林权管理信息员,努力形成县乡村三级林业管理服务体系。要不断加强县乡林果技术服务队伍建设,全面建立技术人员包村包产业的目标责任机制和乡镇、部门双重管理的监督考评机制,切实强化对县乡林果技术人员和500名县聘果树技术服务人员的考核管理,充分发挥技术人员在宣传培训、技术指导、督促落实等方面的示范引导作用。要采取大户领办、农户联合、企业带动等模式,大力发展林果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为群众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进一步提升现代林业发展水平。二要持续扩大林权抵押贷款规模。林业、金融等部门要把林权抵押贷款作为解决群众贷款难、缓解林业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的有效途径,切实解决各种制度障碍制约,进一步简化贷款手续,放宽贷款条件,扩大贷款规模;各乡镇要广泛宣传林权抵押贷款的政策规定和办理程序,积极引导和发动群众利用林权证抵押贷款,筹措发展资金,确保年内全县林权抵押贷款总额突破2000万元。要把林权抵押贷款与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对发展林下经济、建办龙头企业、组建专业合作组织的农户优先办理,重点扶持,实现信贷资金效益最大化。三要切实加快林业主导产业培育。坚持把培育主导产业作为提高林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效益化”的原则,通过政策引导、项目扶持、典型带动等措施,积极鼓励群众开展树种改优,发展林下经济,增加综合收入。要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对疏林地进行补植补造,对残次林进行嫁接改造,全县完成树种改优5000亩,进一步壮大资源优势,提高林分质量。要突出立体开发、高效利用,充分挖掘林地资源潜力,加快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和林业观光旅游等林下经济,努力促进林业发展由生态型向经济型转变。四要不断完善林业支持保护制度。把落实补偿政策、加大项目扶持作为支持生态林业建设的重要举措,进一步建立健全生态效益补偿、林业补贴、税费扶持、森林保险等林业保护支持制度,充分调动群众造林、育林、营林的积极性。要严格落实生态公益林补偿到户政策,及时足额按标准兑付补助资金和护林员报酬。要全面建立专职护林员管护与农户个人管护相结合的双层管护机制,按流域、山头、村组划分责任区域,签订管护合同,落实管护措施,确保森林资源安全。要坚持示范引导、辐射带动,积极探索开展森林保险、果园保险试点,努力在防范和化解林果业发展风险上探出路子。

第六,要在强化措施中狠抓落实,努力完成各项重点工作任务

水保防护林范文篇9

这次会议,是市委、市政府决定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后面,市委张书记、市政府曹市长还要作重要讲话,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切实抓好贯彻落实。根据会议安排,我就上半年全市梯田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和下半年工作先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上半年全市梯田建设及小流域综合治理情况通报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党政组织的高度重视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全市梯田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扎实推进、进展顺利,整体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在梯田建设上,今年省上下达我市梯田建设任务22.67万亩,市委二届十六次全委会和市人代会提出完成26万亩,止目前,全市共完成16.34万亩,占省上下达任务的72.1%,占市上目标任务的62.8%。全市共规划落实梯田建设工程244处23.3万亩,其中:万亩以上工程2处2.2万亩;千亩以上工程68处13.65万亩;五百亩以上工程61处4.27万亩;五百亩以下工程113处1.92万亩。止8月6日,全市共落实资金5908万元,开工建设梯田工程227处,完成面积16.34万亩。其中:区完成3万亩,占任务3.88万亩的77.3%;县完成1.02万亩,占任务2.29万亩的44.7%;县完成3.36万亩,占任务4.44万亩的75.8%;县完成2.56万亩,占任务2.52万亩的101.5%;县完成1.43万亩,占任务1.99万亩的72%;县完成4.75万亩,占任务7.12万亩的66.6%;县完成0.22万亩,占任务0.43万亩的52.3%。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上,今年全市新列重点治理小流域23条。止目前,完成流域综合治理面积73.6平方公里,占规划任务的75.3%。其中区列入治理小流域3条,完成治理面积13.26平方公里,占规划任务的81.2%;县列入治理小流域3条,完成治理面积2.73平方公里,占规划任务的20.9%;县列入治理小流域3条,完成治理面积11.44平方公里,占规划任务的81.4%;县列入治理小流域4条,完成治理面积7.64平方公里,占规划任务的67.9%;县列入治理小流域4条,完成治理面积15.81平方公里,占规划任务的80%;县列入治理小流域3条,完成治理面积10.15平方公里,占规划任务的91.3%;县列入治理小流域3条,完成治理面积12.57平方公里,占规划任务的103.3%。

根据市水利水保部门现场督查了解和统计数据综合分析,总体感到,今年全市梯田建设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显著特点:

一是及早安排部署,责任靠得实。各县(区)普遍从去年后季就超前谋划,及早动手,组织技术人员科学选点,统一规划,并动员群众预留地块,各有关部门和乡镇积极组织劳力机械、协调资金,为今年开展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今年年初,各县(区)普遍召开专题会议,对梯田建设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及时编制梯田建设实施方案和重点小流域实施方案,保证了各项工作早安排、早规划、早启动。县3月17日就召开专题会议,动员部署工作,并与各乡(镇)、各部门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对2011年计划实施的4条重点小流域落实了县级领导包点责任制和治理措施部门包抓责任制,充分调动了农、林、牧、水和交通等部门的力量,靠实了工作责任,确保了工程及早开工建设。、、、等县把小流域综合治理和梯田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实行了县级领导包流域、水保局负责人包项目、业务干部包工程的包抓责任制,争取了工作主动,赢得了良好开局。

二是科学合理规划,工程规模大。各县(区)按照“因地制宜、整合项目、整体推进、整流域综合开发”的思路,坚持“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治理的原则,以小流域为单元,注重综合效益,宜林则林、宜田则田,配套措施,扩大面积,促进了全市梯田规模化发展。今年,全市共建设万亩以上工程2处,千亩以上工程68处,其中,区千亩以上工程16处,县千亩以上工程7处,县千亩以上工程17处,县千亩以上工程7处,县千亩以上工程3处,县千亩以上工程5处,县千亩以上工程13处。县在上良和梁原两乡,规划综合治理面积1.95万亩,其中新修梯田1.05万亩,营造水保林0.9万亩。县在威戎镇东山梁、平定高速公路沿线布设万亩以上工程2处。区在西阳、柳湖等乡镇规划建设四千亩以上工程4处。

三是部门协调联动,工作合力足。各县(区)水保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联合水利、林业、发改、交通、国土等部门和相关乡镇,“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根据立地条件,科学布设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合理配套梯田道路、窖池坝草,栽植水保林和苹果,形成了整体联动的工作合力。县在上良-梁原万亩流域内联合林业、农发、团委等相关部门,由林业局提供苗木,农发部门配套道路,团委组织青年干部栽植水保林,道路两旁全部栽植行道树。县组织动员县乡两级干部和农民群众在合志沟流域营造水保防护林2110亩,栽植苹果680亩,栽植各类苗木44.64万株。林业局结合造林在工程区域配套整修道路4条5.6公里。水保局在该流域规划布设梯田工程3处2291亩,目前已完成工程1处855亩,配套生产道路14条8.22公里,修筑沟头防护工程3处365米、涝池1个、柳谷坊52座。水务局投资46万元完成了淤地坝除险加固工程,形成了较为合理的综合治理体系框架,极大缓解了城区防洪压力。

四是注重配套施治,治理成效好。在抓好梯田主体工程的同时,更加注重综合治理与配套开发,更加注重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实现了生态建设与调整产业结构“双赢”。今年铺开的工程,大部分以道路为骨架,以梯田为主体,沟边、地边、路边“三边”零散土地综合整治,林、草、池、窖同步布设,一次到位,大大提高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今后耕作利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县今年对三合王湾、威戎东山梁、深沟中山梁3条流域进行综合治理,营造水保林3300亩,栽植苹果3050亩,道路两旁全部栽植行道树,并对道路水渠进行了衬砌硬化,刷写宣传标语,有效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县紧紧围绕农业结构调整、旅游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在青龙沟、赵墩沟、曹湾沟三条流域新修梯田1100亩,配套道路14公里,营造水保林3200亩,栽植苹果9150亩,种草1500亩,修建塘坝3座、涝池15个、水窖65眼。

五是严格施工管理,建设机制活。各级在不断深化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工程监理、合同、公示和资金报账“六制”的同时,不断探索并形成了严格的政府引导机制、持续的投入保障机制和有效的群众参与机制。各县(区)政府把梯田建设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纳入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体系,建立了现场观摩评比会议制度,层层签订责任书,定期不定期检查督查。、、、等县(区)在坚持投资方向、资金性质、管理程序和管理制度不变的前提下,积极整合退耕还林口粮田、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整村推进、生态移民搬迁等相关项目,集中力量抓梯田建设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多数县(区)和乡镇坚持群众参与式制度,把群众是否愿意参与作为基本条件,动员引导群众参与规划编制、项目管理和资金监管,维护了群众利益,保障了治理项目顺利实施。

六是产业及时跟进,综合效益高。各县(区)普遍注重梯田建设后续产业开发和可持续发展。县为了保证当年新修梯田不减产、增效益,县、乡两级充分利用梯田平台,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在中沟流域内种植膜侧小麦4000亩,新植苹果园10000亩,果园内套种洋芋8000亩,种植全膜玉米5000亩,并依托玉米秸秆等丰富的饲草资源发展养牛业,形成了“梯田+旱作农业+畜牧”的产业格局,极大地调动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同时,按照“治理抓特色,特色抓产业,产业抓优势,优势抓规模”的思路,在贾马流域以海拔1750米等高线为界限,栽植山地苹果4000亩,果园内套种新品种洋芋4000亩,种植膜侧小麦5000亩,形成了“梯田+苹果+旱作农业”的产业格局,使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合理,果、粮、经协调发展,提高了农业产业化水平,增加了农民收入。县坚持“综合治理小流域,全面发展大农业”的思路,把小流域综合治理与发展梯田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努力走出了一条符合县情的治理开发路子。县上结合开发旅游产业,在堡子沟流域上游修建梯田风景区观景台一座,培育梯田农艺园100亩、标准化苹果幼园管理示范点1700亩,建成苹果园4700亩,推广旱作农业14000亩,改造景区户容户貌106户,新建仿古式农家院24户,硬化景区通社道路1700米,绿化景区荒坡4860亩,栽植各类风景树28.5万株。县持续加强水利水保旅游景区建设,完成景区绿化230亩,栽植各类绿化苗木26万株,开工建设水保科技展馆,完成了窑洞展馆主体工程。

二、存在的问题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客观冷静地分析,尽管我们在梯田建设和小流域综合治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省、市要求和群众期望相比,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认识还不够到位。个别县(区)对梯田建设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思想上重视不够,导致在工作安排上平平淡淡,在项目推进中力度不大,在整体进展上比较滞后。

二是前期工作尚有欠缺。个别县(区)对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统筹安排不够,对一些项目缺少必要的可研和初设,争资立项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是点面发展不平衡。一些县(区)重点轻面,以点代面,重点工程与面上工程质量档次差距较大,面上工作推动不力。

四是配合不够紧密。一些县(区)相关部门大局意识不强,协作配合不够密切,致使工程建设中仍然存在项目整合难、资金统筹难、工作协调难的问题。

以上这些问题,必须引起各县(区)、各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要在下一步工作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三、对下步工作的意见

当前,全市梯田建设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已经进入攻坚克难、完善提高的关键阶段。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水利工作会议和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现场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落实中央一号文件为主线,以实现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为根本目标,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着力点,以体制机制创新和行业能力建设为支撑,紧紧抓住有利时机,坚持目标不变、任务不减、标准不降,扎扎实实完成今年全市26万亩梯田建设和23条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各项工作任务。在具体工作中,着力抓好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靠实责任抓落实。各县(区)、有关部门要按照省级七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下达2011年梯田建设计划的通知》和市委、市政府《关于2011年重点治理小流域实施方案》(平办字[2011]8号)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强化责任主体,充分发挥领导小组的职能作用,认真落实县乡两级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切实把梯田建设和小流域综合治理作为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真正做到思想认识再提高,工作任务再细化,工作责任再靠实,从现在起在全市范围内再掀梯田建设和小流域综合治理新高潮,确保全面超额完成今年的梯田建设和小流域综合治理任务。

二是进一步强化协作配合,整合项目抓治理。要根据省上要求和各县(区)实际,整合国土、农发、发改、扶贫、水保等部门的梯田建设项目,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配套措施,整乡、整村、整流域综合治理。特别是对今年实施的23条重点小流域在没有项目支撑的情况下,要多方克服资金困难,充分调动农、林、牧、水和交通等部门的力量,综合施治,一次到位,确保建成精品工程、示范工程,进一步提升全市梯田建设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层次和水平。

三是进一步强化协调服务,严格管理抓质量。市、县两级水保部门要坚持下到基层,深入工程一线,做好协调指导和技术服务,及时协助基层解决具体问题,并按规定时间上报进展情况。要继续坚持领导抓点包流域、技术干部包乡镇、驻工地制度,确保每处工程领导责任、作业机械、工程经费、技术服务“四到位”。要进一步加大督促检查力度,按照省、市要求和梯田建设规范,进一步加强项目管理,严格落实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项目监理制、合同制、公示制和资金报帐制,切实抓好施工质量监督和工程进度监控,确保规范施工,保证工程质量。

四是进一步强化考核验收,坚持标准抓进度。各(县)区要把工作考核贯穿于梯田建设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全过程,倒排时间表,倒逼工期抓落实,确保全市梯田建设和小流域综合治理任务落到实处。从现在起,要严格按照《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批转省统计局等4部门关于全省500万亩梯田建设验收试行办法的通知》要求和《省小流域综合治理验收标准》,对照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认真抓好查漏补缺,目前仍未开工的工程,要抓紧开工建设;正在建设的,要抓质量、赶时间,确保达到进度要求;已经建成的,要进行部门自验和县上初验,未达到设计要求的要及时组织弥补。年底前,市上将对梯田建设进行复核,对全市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进行年度验收。

水保防护林范文篇10

水利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水多、水少、水脏”,即南方汛期水多成灾,北方水少干旱,水资源污染严重,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三大心腹之患和生态环境的严重威胁。

1.1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对资源过度索取,人与自然没有很好地和谐共处

1.1.1水土流失严重,水环境恶化

水土流失问题涉及到大面积的自然破坏,不适度的人类活动加速了其发生、发展,它是人类诸多灾害的根源。水土流失包括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冻融侵蚀、滑坡、泥石流、崩岗等多种形式。我国是一个水土流失危害十分严重的国家,据1990年遥感调查表明,我国现有水土流失面积367万km2,其中水力侵蚀面积179万km2,风力侵蚀面积188万km2,每年流失土壤达50亿吨之多。几十年来,全国因水土流失损失的土地4000多万亩,年平均在100万亩以上。特别是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山区,“石化”现象很严重,发生范围广,局部地区已经失去了生存条件,如:广西石灰岩地区许多地方已无地可种,每3人要弃地移民2人,剩下的土地仅够1人生存。全国每年至少有50亿吨沃土,伴随着上亿吨氮、磷、钾养分付之东流。因此,水土流失整个过程都对人类生存环境产生极为不利的负效应。

黄河中上游60万km2的黄土高原,严重水土流失的面积达45万km2,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3700t/km2,可说是世界水土流失之最。其中年平均侵蚀模数在5000t/km2以上的地区共有15.6万km2,每年产沙14亿吨,占总产沙量的87.5%。从内蒙古河口镇到龙门区间的晋陕峡谷地带的10万km2,是粗沙区,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达10000t/km2,最严重的达50000~60000t/km2。从这个地段输入黄河下游的泥沙达黄土高原输沙量的60%。每年从黄土高原输入黄河三门峡以下的泥沙达16亿吨,部分泥沙淤积在河床上,使其每年升高10cm,河床高出两岸农田3~10m,最高的10m以上,成为有名的地上悬河。其余的泥沙入海,每年要造陆几十平方公里。

黄河水的含沙量平均为37.4kg/m3,汛期高达500~600kg/m3,最高到过1600kg/m3。在黄河中上游形成“越流失越穷,越穷越流失”,导致下游“越险越加,越加越险”的恶性循环。我国开展“八七”扶贫计划初期,黄河中上游306个县中有207个是部级或省级贫困县,水土流失是中西部难以脱贫的一个重要原因。

1.1.2资源过度利用与浪费

在我国发展过程中,资源的过度利用和浪费一直是一个突出问题。以耕地资源为例,目前我国实有耕地19亿亩,1957年至今,耕地面积已累计净减少3亿多亩,全国有666个县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0.8亩的警戒线;有463个县人均耕地不足0.5亩。人口生存的压力导致毁林(草)开荒、围湖造田,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根据有关资料,全国共有大于25°的坡耕地9151万亩,其中大部分分布在长江中上游地区,为6200万亩。这些坡耕地基本上都是毁林毁草开荒后的产物,且大多数采用水土流失严重的顺坡耕作方式。由于围湖造田,截止1996年底全国湖泊面积减少1.3万km2。号称“千湖之省”的湖北省,建国初期有1066个湖泊,如今只剩325个,水面缩小75%,洞庭湖蓄水能力下降40%以上,鄱阳湖蓄水能力下降22%。“人断水出路,水断人生路”,这个教训太深刻了!

中国是水资源短缺的国家,而且水资源分布很不均匀。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降水量占全国的80%以上,而耕地仅占全国的36%,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则分别为20%和64%。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资源供给严重不足,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1978~1998年,供水能力年增长率约1%,而同期国民经济以9%~12%的高速度增长,缺水范围加大、程度加剧,特别是华北地区更为严重。进入90年代,黄河每年平均断流达102天,最多长达226天。

目前,全国400多座城市缺水,5000多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每年缺水量接近400亿m3,影响工业产值2300多亿元,全国干旱受灾面积3亿多亩,农业减产粮食250多亿kg。

建国之初,中国已经成为一个贫林国家。全国森林面积仅有8280万ha,宜林荒山28959万ha,其中森林覆盖率仅为8.6%。黄河流域由于森林和植被破坏,使农业生态环境也很脆弱。根据全国第四次森林资源清查,黄河流域森林覆盖率仅为5.85%,其中上游的青海、甘肃、宁夏三省区仅分别为0.35%、4.33%和1.54%;中游的内蒙古、陕西和山西三省区分别为12.14%、24.15%和8.11%。

我国现有草地资源的退化、沙化和碱化面积也逐年增加,全国“三化”草地面积已达20.25亿亩,约占草地总面积的1/3,并且每年还以3000万亩的速度增加。

我国农业资源总量大,但人均量小,到1998年人均耕地、淡水、草地和林地分别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32.3%、28.1%、32.3%和14.3%。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化及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农业资源短缺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剧。

1.1.3江河湖库水质污染严重

河流水质:根据1999年水质监测资料,对全国113600km河长进行评价的结果,Ⅰ类水河长占5.5%;Ⅱ类水河长占24.5%;Ⅲ类水河长占32.4%;Ⅳ类水河长占12.6%;Ⅴ类水河长占7.8%,劣Ⅴ类水河长占17.2%。全国符合和优于Ⅲ类的河长占评价河长的百分数,比1998年减少了0.4%。

湖泊水库水质:在1999年评价的24个湖泊中,10个湖泊水质符合或优于Ⅲ类水,5个湖泊部分水体受到污染,9个湖泊水污染严重;同年对141座水库水质进行了评价,有119座水库水质良好,达到Ⅱ、Ⅲ类水质标准;在受污染的水库中,河南宿鸭湖水库和新疆猛进水库为劣Ⅴ类水。

废污水排放量:1999年全国废污水排放总量共606亿t(不包括火电直流冷却水),其中工业废水占67%,生活污水占33%;按流域片统计,长江片207亿t,珠江片136亿t,松辽河片68亿t,淮河片60亿t,海河片55亿t,东南诸河片40亿t,黄河片27亿t,内陆河片7亿t,西南诸河片6亿t;废污水年排放量大于20亿t的有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1.2水利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问题

洪涝灾害严重,制约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全国70%以上的固定资产和50%的人口,1/3的耕地,大量的铁路、交通、油田等基础设施和工矿企业处于河流中下游,仍然受到洪水威胁,640多座城市需要加强防洪建设。由于江河防洪标准普遍偏低,每年防汛抢险负担重、压力大,遇大洪水时,甚至严重干扰国家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据统计,进入90年代以来,洪水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累计超过1万亿元,约相当于同期国家财政收入的1/5。

1.3水利行业发展中的问题

1.3.1缺乏中远期的投入和发展机制

水利建设具有工程量大、涉及面广、工期长、使用劳动力多、三材消耗量大的特点,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加就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有显著的后发效应。因此,各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为了加速基础设施建设,都曾采用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金融政策,加大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1929年。美国的罗斯福总统为摆脱经济大萧条,实施新政,调整财政和信贷货币结构,在国家信贷和财政投入总盘子中加大中长期投入的份额,利用长期债券和长期信贷资金大力支持中央河谷工程、科罗拉多流域水利工程和田纳西流域等工程的建设,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益。世界银行集团用长期贷款(一般软贷款是50年期限,硬贷款是35~50年期限),支持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已取得公认的成就和经验。目前,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许多项目资金使用期限过短,长期性项目用短期性资金来运作,还款期内项目效益难以发挥,难以偿还借款本息。如果资金结构设置得当,使用期限延长到20年、30年或40年以上,项目还是可以获得综合效益,并能按期还款。

1.3.2经济发展与生产力布局对于防洪、水资源和生态环境考虑不够

一些城镇建设、工矿企业建设和农业开发活动不仅未全面考虑防洪要求,还占用部分河湖及行洪通道,形成行洪障碍,更加重了洪涝灾害的损失与风险。在一些缺水地区盲目发展高耗水工业和农业,盲目开荒,加剧了水资源供求的矛盾。经济建设中对区域水环境承载能力和水资源保护考虑不够,导致水土流失、水体污染使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1.3.3水利基础薄弱

在我国,大部分建于50~70年代的水利工程正逐步进入工程设计寿命的末期,更新改造任务繁重;对基础资料的监测、积累和分析研究不够;水文信息等基础工作薄弱;对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研究不够,缺乏滚动规划机制;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的研究与应用不广泛;勘测、规划、设计等前期工作滞后,项目储备少;管理手段落后。

2关于多渠道筹集水利建设资金问题研究

2.1加大水利投入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水利部水利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规划的初步设想,水利发展所需资金5300亿,其中中央投入2700亿;再加上“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约需1000亿,其中中央负担500亿左右;两项相加需资金6300亿左右。如此庞大的资金,如何筹措,是必须提到议事日程予以回答的。今后,中央、地方各级政府都要加大投入,按照事权财权的划分,把水利的基础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国家预算内的基本建设资金、财政资金、银行资金、国外资金的使用都要把水利建设和生态建设作为投入的重点,统筹安排,并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大各渠道的投入。按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固有属性,即投资数额巨大、周期长、公益性的特点,建议:从2000年开始着手建立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投入机制,今后在国家信贷总盘子中调整存量和增量结构,中长期比例不应低于20%,逐步达到30%;国家发行财政债券要增加中长期比例,不应少于20%,以后再逐步增加到30%。以上各项资金新增部分,要优先保证水利基础设施和治理生态环境所需资金。今后,对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利用长期贷款支持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我国政府不宜缩短内部还贷年限。

2.2从我国财政赤字和债务国际比较看,还有一定空间,要继续推进积极的财政政策,支持水利发展

自1979年以来,我国财政除1981年和1985年基本平衡、略有结余以外,20年间有18年出现了财政赤字,而且当年赤字数额还在不断扩大。从1979年的135亿元增加到1998年的918亿元,增长了5.8倍,年均增长11.2%。财政赤字的扩大推动了国债发行规模不断扩大,1998年与1980年相比,国家财政债务收入增长76倍,年均增长27.3%;债务支出增长81倍,年均增长27.7%。同诠也普苁杖耄ú缓袷杖耄┰龀?.5倍,年均增长12.6%;财政总支出增长7.8倍,年均增长12.8%。可见,国家财政债务收支的增长速度都大大高于财政总收支的增长速度。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赤字和国债的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从理论上“赤字有害论”的争论到实践中的赤字屡屡发生、从既无内债又无外债到内外债的快速增长,再到近两年国家实行积极财政政策,扩大赤字,增发国债。人们对赤字和国债由害怕到被动承认,再到主动利用,是一个艰难的转折过程。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对赤字和国债的认识完成了,从国际上看,发债历史很长的西方国家也还没有认识清楚、确切把握赤字和国债的“度”’,更不能说赤字和国债就无害了。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发债的历史比较短,更要认真研究和慎重对待这个问题。

赤字和国债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到底以多少为好,就要看其产生的是积极作用大还是消极作用大,要看客观条件和长远发展趋势,需要把握好“度”。当前一些国家和国际经济组织确立了一些指标,来监测赤字和国债规模。其中最主要的是欧元国家签订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即“马约”),其中有三个标准:一是赤字率,即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不超过3%;二是债务负担率,即债务余额占GDP的比重不超过60%;三是财政债务依存度,即当年的国债发行额占当年财政支出与债务还本付息支出的比重。

由此,我们大体参照来衡量:①我国的赤字率状况。1997年以前我国与《马约》同口径的赤字率都未超过1%,1998年为2%,1999年为2.8%,预测2000年也不会超过3%的上限。②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债务负担率)。这一指标具有国际间的可比性,被国际公认的警戒线是45%-60%。1998年以前,我国的债务负担率只有5%左右。1998年,加上当年发行的2700亿元特别国债的因素,债务负担率升到13.3%,1999年为13.8%,预测2000年这一比率与上年接近。尽管如此,说明我国的债务负担率还没有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③当年的国债发行额占当年财政支出与债务还本付息支出的比重(财政债务依存度)。当前不加分析地看,我国财政的债务依存度大大高于20%的警戒线,1995年为20.1%,1996年为21.3%,1997年为22.2%,1998年为29.7%,1999年为26.6%。中央财政的债务依存度就更高,1995年为53.9%,1996年为56.8%,1997年为55.9%,1998年为71.1%,1999年为66.8%。但是,认真分析一下,就可以看出,我国作为分母的“国家”或“中央”财政支出,只包括了预算内的支出数额,这显然是不完整或缩小了的实际财政支出数字。如在1995年和1996年,我国窄口径即只包括预算内的国家财政债务依存度分别是20.1%和21.3%,但如加上预算外支出后的这一指标,就只有15.5%和15.3%,如再加上1600多亿元的政府基金支出,1996年国家财政的债务依存度就降至13.9%,也就是说已在警戒线范围之内。同样,中央财政的债务依存度也按上述口径计算,1996年加上预算外支出后变为43.74%,再加上政府基金支出后则降至32%左右,低于按窄口径或现行口径计算的财政债务依存度达23个百分点之多。

综上可见,无论从上述的主要衡量指标,还是从国家财政的现实角度来看,我国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到目前为止的运行是稳健的、可行的。我国当前个别年份的债务程度虽然是比较高的,但政府发债还是有一定余地的。我们认为,发债多少受多种因素制约,主要有:①经济增长情况,包括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经济发展中潜在的风险和潜力;②全社会的储蓄率和投资率;③特殊情况和环境产生的持殊需要。我国近两年大量增发国债,实际上是受后两个因素决定的。这种积极的财政政策只是一种特殊情况下的政策措施,鉴于国内需求疲软,还需要国家财政增强宏观调控能力,增加重点建设的投入能力,将积极的财政政策延长一段时间。

2.3国家要适度用好货币金融政策,从资本市场上扩大对水利的支持

按照国际经验,发行水利债券集资是重要的资金来源。水利工程集资的重要方式是发行以下几种债券:①--般义务债券。它是发行单位(州、县或市政府)以其信誉和收税权力作担保而发行的债券。发行这种债券需经选民2/3多数投票通过才能发行。这种债券可靠性高,利率低。⑧收入债券。此种债券是以某一企业的年收入作保证。用所得收入来偿还债务。如一座水电站或一座城市供水设施,可用每年收入的电费或水费来偿还。但修建防洪工程或防治水污染工程就不能发行这种债券。收入债券的可靠性低,利率高。③抵押债券。这种债券是用指定不动产的抵押权作担保的债券。债券应在10至20年内分期偿还。如不能按期偿还,债券持有人有权把不动产出售以抵偿债务。这种债券可作为完成小型水利工程的一种集资方式。

按照一些国家的做法,如美国,凡列入联邦水资源程序开发计划的项目,地方机构(州、市)的分摊比例为:①防洪工程:25%;②水力发电工程:100%;③城镇供水工程:100%,④农业供水工程:35%;⑤旅游:50%;⑥自来水厂:50%;⑦改善鱼类和野生物环境的措施:25%。

今后,着力调整好两个结构:①调整好长、中、短期债券的结构,增加长期债券比例;②按照国家的水利产业政策,调整好国家、地方投资分摊量化结构比例。一般来说,国家的投入要重点保防洪和生态,水利的发电、航运、旅游等有效益的项目,以扩大长期债券和长期信贷予以支持,走企业化、集团化的路子,水利要逐步理顺水价,力争收回成本。鉴于综合治水需资巨大,地方治水任务繁重,特别是在“十五”期间要启动“南水北调”东线和中线工程,完成此项工程靠国家解决一千多亿资金是相当困难的。建议以现代水权理论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依托,创建新型的水利建设基金,其出资对象包括国家的各级财政、企业和沿线城镇用户,按比例合理分担。待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

2.4运用财政贴息加大水利利用信贷资金力度,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用于水利投入

加快我国水利建设的发展,仅靠财政预算内的直接投入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当运用财政贴息的办法,逐步加大对水利建设的信贷规模,引导各种社会资金参与水利建设。改革开放以来,除了国家财政允许水利投入的主渠道外,银行贷款、外资、企业自筹资金也逐步加入到水利建设中来,而且在水利投入中所占比重越来越高,其中1994年一度达到75.0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社会资金均是按市场规律运营和使用的,如果没有盈利,社会资金不会随意介入某一产业的投资。为了鼓励更多的社会资金参与水利建设的投资,客观上要求制定清晰、规范、适度的财政贴息政策,根据国家《水利产业政策》的要求,甲类项目一般由财政性资金安排投资,乙类项目一般由非财政性资金投资。因此,财政贴息和银行信贷对象主要是乙类项目。从贷款项目来看,除原有水电建设项目和节水灌溉贷款外,还应增加水源建设、城镇供水和灌区技改贷款。从贷款方式来看,应实行长期低息贷款,财政贴息或经批准从基建、农水经费中拿出一部分贴息,同时对水利贷款实行优惠利率政策,水利项目政策性贷款还款期一般应为20~30年,技改贷款期为10~15年,财政贴息50%,商业性贷款还款期为15~20年,利率下浮30%。

对不同的乙类水利工程建设实行不同的财政贴息办法。具体说:农田排灌工程和灌区技改工程,不论是政策性银行还是商业性银行贷款支持的投资,地方财政及农田水利主管部门都应提供贷款担保,财政部门给予银行贴息,此类工程的贷款投资一般都应是低息或无息的。如果是企业或外资参与,在工程完工正式投产后,给予免交所得税,并给予投资方一定期限特许经营权。城镇供水工程,对投入此类工程的银行贷款给予贴息,同时对参与此类工程的外资或企资在一定时期内减免税收,并适当提高供水价格。对水土保持工程其贷款由财政提供担保,并给予财政贴息,对投入这类工程的外资或企资,在取得投资收益后5年内减免农林特产税,长时间减免所得税。对水电类工程给予优惠贷款支持,投产后,3~5年内减免所得税。对水利渔业、旅游和水上娱乐项目,宜采用优惠的税收政策,国家仅在一定时期内减免所得税。

3建立和完善与洪水和谐共处的防洪减灾政策体系

3.1防洪减灾的政策转变

通过实践,人们逐步认识到,要完全消除洪灾是不可能的。人类既要适当控制洪水,改造自然,又须主动适应洪水,和谐人与洪水的关系,这样才能保证自已的继续发展。要约束人类自身的各种不顾后果、破坏生态环境和过度开发利用土地的行为,从无序、无节制地与洪水争地转变为有序、可持续地与洪水和谐共处。发生大洪水时,有计划地让出一定数量的土地,为洪水提供足够的蓄泄空间,以免发生影响全局的毁灭性的灾害,并将灾后救济和重建作为防洪工作的必要组成部分。因此,要从以建设防洪工程体系为主的战略转变到:在防洪工程体系的基础上,建成全面的防洪减灾政策体系,达到人与洪水和谐共处。

3.2防洪减灾政策体系的总体目标和主要内容

我国防洪减灾政策体系的总体目标是:在江河发生常遇和较大洪水时,防洪工程设施能有效运用,国家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不受影响,保持正常运作;在江河遭遇大洪水和特大洪水时,有预定方案和切实措施,国家经济社会活动不致发生动荡,不致影响国家长远计划的完成或造成严重的环境灾难。

防洪减灾政策体系的主要内容:

3.2.1要下功夫研究、根据江河的总体治理目标,建设在有质量保证的防洪工程体系的基础上,设计出配套的政策操作体系

各主要江河应在原有规划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的防洪实践和国家的发展要求,进一步制订出江河的总体治理目标和全面的治理规划,据此建成有质量保证的防洪工程系统和有配套政策的操作体系。防洪工程系统的标准要经过技术经济的论证,一般应达到50年一遇以上,重要堤防100年一遇或更高。如,任何水利工程的治理目标应定位于:再遇类似于1998年洪水时,确保安全并大大减轻防汛抢险负担;再遇类似1954年和1870年洪水时,在充分运用干、支流水库和分蓄洪工程的条件下,保证重要堤防、沿江大城市和重点围垸的安全。为此要按统一规划,在完成一定水利工程的同时,完成重要堤防和重点围垸的加固、干流河道的整治、分蓄洪区的配套工程并继续兴建完备的干、支流水库。

3.2.2江河的各类分蓄行洪区,是防洪减灾政策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

我国江河冲积平原的土地资源已经被过度开发,根据技术和经济的可行性,现在的防洪工程只能达到一定标准(防御常遇洪水或较大洪水),必须安排各类分蓄行洪区作为辅助措施,才能达到规划的防洪标准和处理超标准的洪水。要明确认识,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江河的各类分蓄行洪区,是防洪减灾政策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

在大洪水或特大洪水时,要首先确保城乡广大居民的生命财产和重要工业、交通的安全,为此,可以、也必须让出一部分用于农业的土地作为分蓄行洪区。应结合小城镇建设和分蓄洪区内的安全设施建设,妥善安置这些地区的居民,保证他们的生活和生产。一般说,在确保居民生命财产的前提下,农业土地遭受10年一遇~20年一遇或更稀遇的洪水淹没损失,即相当于90%~95%或更高的防洪安全保证率,是可以承受的,并可采取社会救济和防灾保险等适当措施,予以合理补偿。

3.2.3城乡建设规划要充分考虑各种可能的防洪风险

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堤防系统已经达到25万km的规模,不宜再增建和加高,而应在现有基础上进行加固,并充分利用各类分蓄行洪区,解决超标准的洪水。对各种可能遭受洪水淹没的地区,要加强科学指导,分别不同情况,合理安排城乡建设规划,不要无限制地侵占洪水的空间,而要主动与洪水和谐共处。例如:

——山丘区的中小河流,山洪暴涨暴落,并挟带大量泥沙,要防止在两岸盲目修建堤防、开发行洪河滩,并注意划分山洪及泥石流危害区,避免地质灾害。

——江河冲积平原上的城乡建设和工业交通设施,都要遵守防洪规划,防止盲目占用分蓄行洪区。在城市建设中,要注意建成完善的防洪排涝体系,禁止盲目缩窄排洪排涝河道。

——在超标准洪水可能淹没的城镇村庄,要进行洪灾的风险分析,制定洪水可能淹没的风险图,定出具有保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措施的长远规划。

——在沿海的经济发达地区,风暴潮的危害极大。这些地方有必要也有可能逐步建成以防御特大风暴潮为目标的沿海防护林带和高标准海堤,以求长治久安。

3.2.4在全国建立防洪保险、救灾及灾后重建的机制

对各类分蓄行洪区以及其他有防洪风险的地区,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但必须适应防洪的风险。考虑到我国各江河都存在这种问题,应当研究在全国建立防洪保险、救灾及灾后重建的机制,给予法定的社会保障。

3.2.5按照我国农业和洪泛区客观实际情况,建立政策性保险机构

在完成农业政策性保险立法的基础上,力争做好洪泛区的减灾和防灾计划,绘好洪水风险率图,建立农业政策性保险补偿机构。改革农业保险体制,要走以农民合作共济为基础、国家给予政策扶持和必要的资金投入、以农养农、以工补农的发展路子。在广泛发展农村保险合作的基础上,与现行的救灾、抗灾、防灾保险业务合并,设立国家农业保险公司(含行蓄洪保险)。国家农业保险公司旨在对农业风险较大的农村合作保险实行国家(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再保险。随着国家财力的增大,逐步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扶持力度,以便更好地支持农业发展和保护农民利益。

鉴于我国组建农村保险合作社还要有一段过程,实行农业保险又是一项很紧迫的事情,为使这一项工作顺利进行,可暂时委托有条件的、点多面广的农村信用社代办此项业务。国家农业保险公司属政策性保险,以经营种养业和行蓄洪的险种为主,对享受政策性险种的投保者实行法定强制性保险,坚持低保费、低保障的保本微利原则。公司最初由国家财政部出资组建,通过设农业风险基金予以支持。公司由多部门参加组成董事会、监事会,实行民主管理,由国家防洪总指挥部领导。

本研究强调指出的是:洪水保险是一个特殊的险种,要强调权力和义务的统一,除了强调设置全国性的、强制性的保险之外,还要和国家的救灾贷款、不准在蓄洪区内建设永久性建筑物等手段联系起来。

3.2.6建立现代化的防洪减灾信息技术体系和防汛抢险专业队伍。

要研究开发解决致洪暴雨与洪水的准确预测、预报、预警和决策支持软件。要建设一支以高科技武装的防汛抢险专业队伍,从而提高抗洪抢险的水平,以便逐步取代目前主要依靠大量人力的防汛抢险办法。

4以建设节水高效的现代灌溉农业和现代

旱地农业为目标的农业用水政策

在农业用水方面,要从传统的粗放型灌溉农业和旱地雨养农业转变为:建设节水高效的现代灌溉农业和现代旱地农业。

要认真研究、制定出通过建设节水高效的现代农业,使我国能够基本立足于现有规模的耕地和灌溉用水量,就可以满足今后16亿人口的农产品需求的操作政策。

4.116亿人口所需要的农产品和耕地预测

根据国家土地管理局1996年调查,我国耕地面积为1.3亿ha,其中灌溉耕地5173万ha,占39.8%,雨养农业的旱耕地约7827ha,占60.2%。1997年粮食总产量为4942亿kg,人均410kg。

农产品需求受人口数量、人口年龄结构、城市化水平、收入水平和居民消费行为等因素的影响。考虑到我国人民生活的逐步提高,在粮食消费水平趋于稳定的同时,肉、蛋、奶类的消费水平将逐步增加,因此粮食的人均需求量将比现在有所提高。预测人口达到16亿时(2030年),人均粮食的需求量为450kg,粮食总需求量为7000亿kg左右。根据主要农产品需求、主要农作物单产和种植业结构的预测,需保证2亿ha的播种面积,耕地面积应保持在1.2亿ha左右。

4.2水土资源供需平衡的几点结论

(1)在节约、高效利用的条件下,我国的水土资源基本能保证未来16亿人口对食物与其他农产品的需求,但在各区域间差别较大。

(2)华北地区人口——粮食——水资源不能平衡,是严重的缺水地区。除采取高效节水、建立节水型的社会外,从长江调一部分,对缓解农业用水紧张与整个地区缺水是必要的。

(3)有增加商品粮供应潜力的是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和蒙宁地区。特别是东北地区,应当加紧农业的基础建设,使之保持粮食的稳定增长,成为我国最稳定的商品粮、包括饲料的供应基地。

(4)到2030年的奋斗目标是:耕地面积稳定在1.2亿ha左右,复种指数达到1.65,粮食播种面积单产每亩达350kg;农田灌溉面积扩大到6000万ha,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65;在全面节水的基础上,农田灌溉需水量和农业总需水量基本维持目前用水量的水平,分别为4000亿m3和4200亿m3左右。

4.3节水高效农业的政策途径

4.3.1把提高水的利用效率作为节水高效农业的核心

节水高效农业建设要把发挥单位水量效益作为核心,使水利工程措施与农业技术措施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利用水资源,提高水的利用效率,争取从现在水的平均粮食产量1.1kg/m3提高到1.5/m3~1.8kg/m3。

——要充分利用当地水资源,包括充分利用降水、回收回归水和处理利用劣质水。如充分利用降水和土壤水,华北地区的小麦、玉米两熟的灌溉水量每亩可节省50~100m3。

——节水灌溉建设的重点应放在渠灌区,在北方渠灌区推行并渠灌结合的灌溉方式。在北方的渠灌区内打井,以渠补源,以井保丰,不但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而且可以控制灌区的地下水位,防治灌区的次生盐碱化。

——节水灌溉技术应以改进地面灌溉为主,有条件地发展喷灌和滴灌,要改正那种以为只有喷灌、滴灌才能称为节水灌溉的误解。目前我国地面灌溉占到总灌溉面积的97%,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地面灌溉仍是我国农田灌溉的主要方式。地面灌溉提高节水技术(如平地、沟灌、间歇灌),耗能少、投入也低,农民易掌握,符合国情和民情。

——要十分重视农业节水技术。只有使水利工程和农业技术结合,才能更好地提高用水效率,通过节水农业措施,减少作物的蒸发蒸腾量,才是真实的节约水资源量。节水农业措施包括节水的轮作制度、节水灌溉制度与管理制度、抗旱高产优质品种、耕作栽培、培肥施肥和化控技术等。

4.3.2实行水旱互补的方针,重视发展旱地农业的优惠政策

节水高效农业应包括灌溉农业与旱地农业两部分,我国在可预见的未来,灌溉面积占耕地的比重不大可能超过50%,因此,在进行节水灌溉农业的同时,还必须进行旱地农业的建设,做到水旱互补,全面发展。

旱地农业是指雨养旱作农业和集雨节灌的雨养旱作农业,它是解决我国农业水危机和增加农业产量的重要途径。发展旱地农业除采取传统的改土培肥、抗旱保墒、地膜与秸秆覆盖等常规的农业技术措施外,还要采取以下措施:充分利用雨水集蓄节灌等现代旱地农业技术;进行以坡改梯为重点的基本农田建设,并通过各种措施,降低无效蒸发,提高土壤有机质,建设土壤水库,增加贮水;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水特征和当地水资源条件,合理调整作物布局,优化种植结构,选育高产节水优良品种;研究以化学制剂改善作物或土壤状况,开展化学调控节水。

4.3.3将节水高效农业建设列为国家重大基础建设项目,并给予适度的政策扶持

我国的水资源能否支持将来16亿人口的发展需要,一个重要关键是能否以现有的4000亿m3灌溉水资源,将粮食产量从现在的5000亿kg提高到7000kg并满足其他农作物的需水。如将现在的灌溉用水量节省15%,可为扩大灌溉面积和提高灌溉保证率多提供600亿m3的水量,超过黄河的年平均径流量。为了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必须进行以节水为中心的灌区续建配套和技术改造,从目前情况看,每亩投入约需300~400元,每节约1m3水约需2~3元;而新建大中型灌区的投入一般都在每亩1000元以上,大中型的新水源工程一般在1m3水5~10元以上。因此,建设节水高效农业是经济合理的。国家应尽早把节水高效农业建设列为国民经济的重大基础建设项目。

5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护林和兴建水土保持工程

“退耕还林(草)、封山育林”是调整人与自然争水、争地,改善生态环境的重大战略措施。要根据当地的气候和水资源条件,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荒则荒,科学规划。要采取封山育林,封荒育草,保护好现有山林和草地。西北地区雨水少,应以草灌为主,西南地区降水多,应实行乔灌草结合,以乔灌为主。充分减少水旱灾害的关键是保护好现有森林、草场,加快造林种草步伐,减少水土流失。当务之急是加大规模治理的力度,除了面上群众性的植树造林和加快十大防护林工程建设外,以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和主要风沙区、草原区治理为重点,进一步规划建设大型的、综合的、跨省区的林业生态环境工程和水土保持治理工程,为此,建议:

(1)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牧、还湖。加快森工转产工作的步伐。变砍伐为种植、管护;对生态林区和深山老林的一些散居农民,要进一步搞好计划生育,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在有条件的地方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迁移安置;对影响到蓄洪的湖区围垦的农田和违章建筑,要分批退耕还湖和拆除。

(2)推行以农户承包小流域治理的同时,实施租赁、股份合作等形式治理水土流失,继续推进四荒拍卖,加快小流域治理步伐;建立必要的监督、检查、验收制度,提高治理的质量。对治理难度大的区域,可以考虑利用退田还湖、还林、还牧的人员、军队减员、职工离岗的人员,组建专业的生态建设兵团,还可以直接组织解放军,以规模化、集约化、科学化的方式,加快生态建设步伐。加大以工代赈力度,扩大以工代赈范围,采用以工代赈的方式,分期分批实施退田还湖、平垸行洪、移民建镇。

6选择适当时期,启动“南水北调”工程

近40多年来,我们国家对“南水北调”西线、中线、东线工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而且经过多次论证:西线高水宜用于黄河上中游的有关省市,中线全自流供水用于华北平原有关省市,东线供水用于华北平原东部有关省市。总的说来,各线并行不悖,三线供水是相容互补的,北方也是十分需要的。但是,受国家财力和诸多因素的限制,三线齐头并进是困难的,经过专家、部门和省市领导的反复协商和论证,中线调水工程加高丹江口水库大坝调水145亿m3,其关键技术都已突破,经济合理,方案可行,建议“十五”期间,中央尽快决策,尽旱实施。做好规划和设计工作,请水利部门抓紧做好南水北调建设基金的筹划工作,力争2002年上马实施。

解决我国西部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即令近一、二十年内可依靠黄河径流、地下水和节约用水等途径解决,但决非长久之计,15~20年后或更长时间,必须依赖西线南水北调来解决西北大开发和持续发展所需水源问题。为此,我们建议:适当增加基本工作投入力度,加大勘探地质工作范围,西线工程要继续做好调查研究,搞好规划,优选调水规模和线路,开展高坝长隧洞技术研究,加快前期工作的步伐,争取在开发大西北中摆上应有的位置,尽快向国家提出决策方案。

7以源头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污减灾政策体系

第一,水污染已成为不亚于洪灾、旱灾甚至更为严重的灾害。与洪灾、旱灾不同的是,受污染的水通过多种方式作用于人体和环境,其影响的范围大、历时长,但其表现却相对缓慢,使人失去警觉。水污染的危害,早在70年代已经显现出来,但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第二,要实现从末端治理为主向源头控制为主的政策转变。长期以来采用的以末端治理、达标排放为主的控制政策,已被国内外经验证明是耗资大、效果差、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应大力推行以清洁生产为代表的污染预防政策,淘汰物耗能耗高、用水量大、技术落后的产品和工艺,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提高资源利用率,削减污染排放量。第三,加强点源、面源和内源污染的综合治理政策。除工业和城市生活排水造成的点源污染外,我国的面源污染也越来越严重。面源污染的控制应与生态农业、生态农村的建设相结合,通过合理使用化肥、农药以及充分利用农村各种废弃物和畜禽养殖业的废水,将面源污染减少到最大限度,同时也可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湖泊、河流、海湾的底部沉积物蓄积着多年来排入的大量污染物,称为内污染源,目前已是水体富营养化和赤潮形成的重要因素,在适当条件下,还会释放出蓄存的重金属、有毒有机化学物形成二次污染源,对生态和人体健康造成长期危害,应与点源、面源污染一并考虑,进行综合治理。第四,把安全饮用水保障作为水污染防治的重点。我国很多城镇饮用水源受到污染,农村的饮用水安全更得不到保障,饮用水中有机物含量的增加,导致了致癌、致畸的潜在威胁,这一切正在造成人们的疾病和早亡,应引起重视。今后,应加强对饮用水源地的保护,特别是为城市供水的水库和湖泊要尽快恢复受污染的水质。

在工业用水上,要采取经济、行政和法制手段,解决水源和污染问题:①对全国现在的污染项目,应根据“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由所属上级单位逐个限令根治,限时达标排放。⑧任何部门或任何工矿、城镇建设应尽量不搞或少搞污染水源和环境的项目,强调实行循环用水。③在解决我国能源问题上,必须改变现在以燃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因为大量的中小火电厂所用的煤加剧了环境的污染,乱挖乱采也造成了对煤炭资源的严重浪费。而我国水能资源丰富,水力发电则是再生的、清洁的能源,在世界发达国家中,都是优先开发水电。我们也应尽快改变目前能源结构不合理现象,大力发展水电资源。④今后在西部大开发中,绝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对一些有污染问题而又非搞不可的项目,则必须对污水达标排放有彻底的保证措施,在工程论证、规划、设计、立项、开工的审批过程中,应严格层层把关。

8重视科学技术与基础工作,加大对信息系统建设的力度,提高管理水平

对事关全局的重大课题,大江大河大湖治理新技术,水资源优化配置和节约用水技术,水土保持与水环境保护技术,组织攻关,提出对策。

各地区、各部门已有的水文、气象、防洪等资源数据相互封闭,利用率低,数据库系统重复建设,信息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建议加大软硬件上投入的力度;建立必要的信息资源共享的法规和制度,促进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在已建成的水情遥测系统的基础上扩充必要的站点,在重要河道上设置流量实时监测系统,建立水质自动监测系统,通过协商一致将流域与地方的独立信息网络联网,实现数据共享,并在充分利用共用网络的基础上,初步建成防汛骨干通信专用网,并完成计算机系统联网,配备遥感信息接收系统。加强水文站网建设,全面更新换代测验仪器设备,逐步实现水文测报自动化、信息处理网络化、传输现代化,增长预见期并提高预报精度;加强水量水质监测和基础资料分析研究;充分做好水利建设工程的规划、勘测、设计等前期工作,做好项目储备。重视发展水利教育,加强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适应水利发展的要求。

9制定合理安排生态环境用水的水资源配置优惠政策

从广义上说,维持全球生物地理生态系统水分平衡所需用的水,包括水热平衡、水沙平衡、水盐平衡等,都是生态环境用水。我国降水资源6.2万亿m3,其中相当部分是用于植被(包括人工植被)蒸腾,土壤水、地下水和地表水的蒸发,以及为维持水沙平衡及水盐平衡而必需的入海水量。这部分用水在水资源丰富的湿润地区并不构成问题,而在水资源紧缺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及季节性干旱的半湿润地区,就成了问题。在经济发展中往往城市和工业用水挤占农业用水,农业用水又挤占生态用水,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今后,要认真研究在保证生态环境用水的前提下,合理规划和保障社会经济的用水。生态环境建设的政策主要包括两类:一是以封育保护和植树种草为主要政策的植被建设;二是以农田水利和坡沟工程为主要政策的工程建设。要合理预测全国生态用水的总量,已有研究表明,今后我国生态环境用水的总量约为800~1000亿m3(包括地下水的超采量50亿~80亿m3),主要在黄淮海流域和内陆河流域,其中黄淮海流域约500亿m3左右,内陆河流域400多亿m3。这部分生态环境用水中,约600亿m3由各河流目前尚未控制利用的地表和地下水供给,约200多亿m3由工农业和生活用水的退水量供给,尚有110亿m3的缺口,需从区外调水补充。

今后,要对以下几个方面制定具体的优惠政策:保护和恢复内陆河流下游的天然植被及生态环境;水土保持及水保范围之外的林草植被建设;维持河流水沙平衡及湿地、水域等生态环境的基流;回补黄淮海平原及其他地方的超采地下水。

10西部开发中水资源的配置重点和布局

在区域发展模式上要实现转变,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追求发展。根据水资源条件确定重点发展区域和发展重点,以提高用水效率为主保障发展目标的实现。要从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开发利用三个方面统筹规划,进行水资源的合理配置,相当幅度地提高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要以水定发展格局,以水定灌溉面积,既从生产力布局和发展模式层次上,为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奠定基础,也从水资源和生态条件出发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变。①要把西北的节水作为重点来抓,实行平原水库改造,以减小水库面积并保持有效库容;渠系改造、整理、衬砌减少输水损失;配合采用地膜覆盖和各种先进的节水灌溉方式。②西北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应作为重中之重。交通、通讯和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是振兴区域经济的动脉,而水利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命脉。进行西北地区的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必须首先解决水利的基础设施问题。如国际河流和水电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西部调水工程等要尽早安排。③把水资源合理地开发、利用、配置作为重点来抓。结合供水发展农林牧、生态林与经济林,发展饲草饲料基地和灌溉草场,增加林牧业的比例。对已确定为保护范围的脆弱生态地带,要实施生态抢救工程,通过改造和兴建水利工程为其供水。对黄土高原地区,原则上以水资源的就地利用为主,以发挥水土保持等生态建设的多重效益。

11制定全国水利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我国人口密度大、水利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堤防设计标准低,洪泛区开发利用程度高。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洪泛区的开发利用价值也会相应增加,因此更进一步提高堤防标准是必然趋势。应针对我国实际情况研究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国家社会经济长期发展战略的需要,制定水利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及其发展的政策措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河道管理条例》和《水利产业政策》等有关法律法规,研究制定“流域行蓄洪区管理条例”、“流域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流城中央直管工程修建维护管理费征收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并争取尽快颁布实施。依法加强对河道、湖泊等进行围垦和其它方式侵占的禁限性管理。凡在河道和堤防、行蓄(滞)洪区的管理范围内进行项目建设和在河道采砂,应严格遵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并履行报批手续。由于一些水利工程耗资大,建设周期长,按照国际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对于特大工程,要以先立法,后施工的形式,以便确保工程的连续性,防止行政干预。

12下功夫逐步改革和理顺水价

从理论上讲,水是商品,是有价的;水权是有价的,是为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服务的;水权是可以转让、可以交易、可以进入市场的。一般说来,水价有三个组成部分,即资源水价、工程水价和环境水价,三者构成完整意义上的水价。我们研究理顺水价不是这三部分都是商品水,都应进入市场。比如资源水价不可能完全由市场竞争来决定,难于完全进行公平自由竞争。商品水价的确定要有利于满足各类用水的要求;有利于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水的使用效率;有利于改善生态系统和防治水污染。总之,要有利于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价是水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手段,要灵活运用水价的涨落、调整,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这是最根本的。水的使用权应该是有偿的。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是政府定价的原则,亏损由财政给予补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凡是带有公益性质、带有垄断性质的行业,政府宏观调控都是必须的。为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应该通过核算,通过协商,最后由政府来制定定价的原则。定价应该区分各种情况,比如说从需水的角度来讲,包括生活用水、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生态用水、社会用水(居民、宾馆、洗车业、洗浴业等);从供水水源的角度来看,包括地表水(包括水库水、湖泊水和河道径流)、地下水,主水、客水;从水资源总量的角度来考虑,包括当地的降雨、流域的降雨、水库的存水、地下水的水位等等,都是定价时需要考虑的。水价还受到需水、供水、水资源总量三个因素的影响,需要不断地调整和变动。不同的用水户,在不同地区的不同时间,使用不同水源的不同量的水等,其资源水价是不同的。要获取水的使用权,是要缴费的,这个费是为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服务的。还应看到,水价、电价跟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有一个社会和市场的承受能力问题,讨论水价和电价的时候既要考虑需求,也要考虑社会承受能力。比如说供水、水电等,才能进入市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不同地区、不同用户之间的差别很大,有的可以用税的办法,有的可以用费的办法,有的可以用附加的办法解决。我们今后出台的水价政策,应该是“动态渐进、相对稳定”的。

从我国的用水实际看,一般说来,工程用水如“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用水,水价成本特别昂贵,据测算,一方可达数十元以上,如果这样的水价让中线工程所覆盖的区域用户来付费,是绝对不可能的;其次是东线用电提水工程,水价比工程用水要便宜得多;再次用一些节水措施用水,如西部地区的集雨节灌用水,价格相当便宜。由此看来,要逐步改革和理顺水价是应该研究的一个大课题,这需要水利主管行政部门要联合国务院有关部门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水价改革的具体方案和措施。创新国家宏观调控、市场运作、用水户参与现代企业制度管理的新型水价运作体制和机制。但是,近期需要对水价的改革进行一些必要的试点,建议这项改革在实施“南水北调中线和东线工程”中先行试点。再取得一定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全国推广。

目前,全国水价差别过大,其表现是北方黄河流域不少单位农业灌溉用水不收水费,有些地方收费过高。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水价很难在短期内达到成本水价,差的主要是折旧和大修理费。在“十五”以至更长时期内,对全国的农业水价实行有限成本价格。在此以后,逐步提高折旧费比例,再用若干年时间达到完全的成本价格,基本实现良性循环。在推进水价改革的进程中,未达到成本价的差额部分,由同级财政适度通过补偿和水管单位降低成本予以解决。

13对流域机构改革的建议

我国目前的流域机构有两类,一类是流域水利委员会(或流域管理局),这些流域机构的职能是:统一管理本流域的水资源和河道;负责编制流域的综合治理规划;开发管理具有控制性的重要水利工程;搞好规划、管理、协调、监督、服务,促进江河治理和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和保护。另一类是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它们的职能是:对所在流域内的水资源保护工作实行统一监督管理,协调省际水污染纠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