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能力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5 17:00:08

适应能力

适应能力范文篇1

以某高校医学检验专业大一至大三的学生为研究总体,共发放问卷280份,收回274份,有效问卷262份,有效回收率93.57%。采用北京师范大学郑日昌教授编制的社会适应能力量表,共有20个项目,整个问卷的Cronbaneha系数为0.706。为了保证数据录入的准确性,采用双向录入、两次校验。录完数据后,对录入的数据进行逻辑查错。所有数据采用Excel进行录入,以大于0分的成绩为合格,以小于0分的成绩为不合格,并采用SPSS20.0进行分析。本研究统计分析P值无特殊标注均取双侧值,检验水平α=0.05。

2结果

2.1基本情况在262名研究对象中,大一学生105人,占40.1%,大二学生93人,占35.5%,大三学生64人,占24.4%;男性106人,占40.5%,女性156人,占59.5%;独生子女102名,占38.9%,非独生子女160名,占61.1%;来自城市的65名,占24.8%,来自城镇的95名,占36.3%,来自农村的102名,占38.9%。2.2研究对象的社会适应能力总体水平研究对象的社会适应能力的描述性统计量为5.7±12.0,262名研究对象中,合格者184名,描述性统计量为11.3±9.3,不合格者78名,描述性统计量为-7.6±5.4。2.3不同人口学特征的社会适应能力状况262名研究对象中,106名男性的得分描述性统计量为5.0±12.0,156名女性的得分描述性统计量为6.1±12.0,不同性别研究对象的得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105名大一学生的得分描述性统计量为7.3±13.9,73名大二学生的得分描述性统计量为1.8±7.4,64名大三学生的总分描述性统计量为8.5±12.7,不同年级研究对象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来自城市的65名学生得分的描述性统计量为7.5±11.0,来自城镇的95名学生得分的描述性统计量为3.9±11.0,来自农村的102名学生得分的描述性统计量为6.2±13.3,不同生源地研究对象的得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102名独生子女者的总分描述性统计量为7.7±12.6,160名非独生子女者的总分描述性统计量为4.4±11.5,不同独生子女情况研究对象的得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4不同家庭及环境的社会适应能力状况262名研究对象中,186名父母感情良好者的总分描述性统计量为7.6±12.7,62名父母感情一般者的总分描述性统计量为1.8±8.5,14名父母感情较差者的总分描述性统计量为-2.6±8.4;父母感情不同研究对象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1名父亲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者的总分描述性统计量为5.4±11.2,140名父亲文化程度为中学者的总分描述性统计量为7.0±12.2,31名父亲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者的总分描述性统计量为0.6±12.3;父亲文化程度不同研究对象的得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85名母亲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者的总分描述性统计量为5.6±11.0,130名母亲文化程度为中学者的总分描述性统计量为6.7±12.4,47名母亲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者的总分描述性统计量为2.9±12.3;母亲文化程度不同研究对象的得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41名家庭月收入大于一万者的总分描述性统计量为4.0±10.1,102名家庭月收入小于一万大于五千者的总分描述性统计量为4.9±12.6,119名家庭月收入小于五千者的总分描述性统计量为6.9±12.1;家庭月收入不同的研究对象的得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5不同个人行为习惯的社会适应能力状况262名研究对象中,43名好友数量大于5个者的总分描述性统计量为7.8±11.1,105名好友数量大于3个小于5个者的总分描述性统计量为6.0±12.1,101名好友数量小于3个大于1个者的总分描述性统计量为4.7±11.9,13名好友数量为0者的总分描述性统计量为3.7±14.9;好友数量不同的研究对象的得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111名性格外向者的总分描述性统计量为9.8±12.1,151名性格内向者的总分描述性统计量为2.6±11.0;性格不同的研究对象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74名自我认知良好者的总分描述性统计量为6.9±12.4,88名自我认知较差者的总分描述性统计量为3.3±10.9,自我认知不同的研究对象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3名有未来规划者的总分描述性统计量为3.7±11.9,209名无未来规划者的总分描述性统计量为6.2±12.0;未来规划不同的研究对象的得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39名遇到困难选择留存考虑者的总分描述性统计量为5.2±11.4,177名选择立刻处理者的总分描述性统计量为6.9±12.2,46名选择放弃者的总分描述性统计量为1.2±10.8;困难处理方式不同的研究对象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研究结果表示,尽管有部分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得分较高,但大学生总体社会适应能力水平参差不齐、不容乐观。70.2%的人社会适应能力合格,29.8%的人社会适应能力得分较低,即不合格,总体来说,社会适应水平不高。李悦辉等研究发现,现代大学校园里有52.78%的人能适应或基本适应,30.56%的人在特殊条件下不能适应,16.67%的人很难适应,总体来说,适应性水平不高。苏琪等[3]研究表明,4.71%的人适应良好,20%的人能够基本适应环境,36.47%的人适应水平较差,38.82%的人社会适应水平很差,总体来说,社会适应水平较差。262名研究对象的社会适应能力得分的描述性统计量为5.7±12.0,江巧瑜等[4]对福州市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进行研究显示,大学生社会适应总均分为134.5±28.5分。邱君等对大学一年级的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发现,辅导前,其社会适应能力的描述性统计量为107.4+6.0,辅导后,其社会适应能力的描述性统计量为112.0+8.1。宋之帅等的研究显示,高校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均值为2.98,标准差为0.405。由于未使用同一量表,故不进行比较。造成研究结果差异的可能原因有:1)测量工具不一致,目前国内尚无统一的社会适应能力测量工具,各项研究的侧重点不同,测量工具也不同,造成测量结果差异较大;2)研究对象不同,有的研究以师范生为研究对象,有的研究以体育生为研究对象,而本研究是以检验医学专业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且各研究对象所处地区也不尽相同。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行为最突出、最集中地表现在社会交往、职业适应和网络使用等方面。各高校应当以各种文化艺术、体育活动为载体,认真搭建文化艺术平台,要认真指导和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集体的社会实践活动[5-6],以帮助大学生更加积极地应对生活。学校应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一方面,致力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所需的各种能力;另一方面,要致力于促进学生自我教育[7-8],使其在处理事情方面拥有更多的资源和经验。

参考文献:

[1]李鲁.社会医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3.

[2]柏文涌.论社会资本视阈下家庭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J].教育探索,2013(1):129-130.

[3]苏琪,宫淑瑰,王辉.以提升自我意识为核心的大学生社会适应教育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3(1):46-48.

[4]江巧瑜,许能锋,汪雪莲.福州市大学生社会适应状况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9,30(8):703-704.

[5]江巧瑜,曹建平,陈向君.671名大学生学习因素与社会适应状况关系的研究[J].中国校医,2011,25(4):241-243.

[6]杨泽恒,王彭德,张琼.西部地方学院理工科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浅析[J].大学教育,2014(7):93-94.

[7]姜玲玲,刘晓卫,徐凌忠.对民办高职学生社会适应力的应用调查研究[J].价值工程,2014(7):226-228.

适应能力范文篇2

一、以推进经济与农业经济发展为基础

气候变化与经济及农业经济发展是一种互联互制关系。气候变化通过对环境因素的改变影响和制约经济及农业产业的发展;而经济及农业产业的发展水平又决定了对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建设的财力支持水平。气候变化制约发展,而不科学的发展又会使气候向着制约发展的方向改变。因此,正确处理气候变化与经济及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在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框架下,通过经济发展增强实力来加强适应能力建设,以应对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同志曾指出,气候变化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但归根结蒂是发展问题。关注和应对气候变化,采取积极的适应和减缓措施,不断提升生态环境保护的层次和水平,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上,我们应该努力寻求面对现实的可持续发展途径,通过振兴经济,来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在经济发展中,坚持科学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改变不可持续的生产模式和生活方式,坚持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统筹兼顾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及农业发展的关系。在农业发展方面,现代条件下的农业从生产规划、资源投入及利用到产后加工全程,都应充分估计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各种不利影响,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适应措施,规避风险。

由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重要地位及其产业性质,无论气候变化的速度和强度如何演变,农业都必须无条件地面对;农业增产增效是不容逆转的客观要求。因此,在与天奋斗的同时,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并加强对可能愈演愈烈的不利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建设,是当今中国乃至世界农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二、以建立健全组织机构为保障从事任何一项事业都离不开组织保障。早在1990年,我国政府就成立了跨部门的国家气候变化协调小组;1998年,在中央国家机关机构改革过程中,又重组了该协调小组。

由于机构调整和人员变动,2003年,经国务院批准,又成立了新一届的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为了积极应对新的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国际、国内形势,2007年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体制方面又作出了重大调整,威立了由总理任组长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使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实现了体制升级。在进一步完善了相关体制和机构建设的基础上,我国政府成立了共有17个部门组成的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机构,在研究、制定和协调有关气候变化的政策等领域开展了多方面卓有成效的工作。农业是最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弱质敏感性产业,而且这种趋势还将与日俱增。在新的严峻形势下,应在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加速完善各地区各部门相关体制和机构的建设,快速提高中国农业的适应能力。在具体行动上,有专家建议,应加强领导,建立领导协调机制,把如何适应气候变化纳入各级农业部门的计划和规划中,并逐步落实。目前,涉农方面的应对气候变化的组织机构在各地区还较少,难以胜任全局性的适应与协调工作。这就需要国家有关部门予以相应的政策引导与财力支持;建立形成覆盖全国各地的应对气候变化组织管理网络,以适应新的形势,促进农业产业的发展。

三、政策措施与法律法规方面

发展农业,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这已是多年来众多人士的共识。现代条件下气候变化对农业产业的影响已愈加严重。正确的政策导向及相关法律法规规范下的农业生产,不仅能确保农业产业科学、依法从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更重要的这也是应对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建设的重要措施之一。

适应能力范文篇3

论文摘要:分析了知何增强国际贸易本(专)科专业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这一课题。国际贸易本(专)科专业的学生的专业适应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即本专业的适应性和跨专业的适应性。要增强学生的这种专业适应能力必须认清社会对于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同时从学校、教师及学生三个方面着手来共同增强学生的专业适应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在开放的过程中,高等学校教育的开放程度也越来越大。在各种专业教育中,国际贸易专业的本(专)科教育与我国改革开放特别是人世这一事件的关系可以说是首当其冲地紧密相关。在这种大环境中,高校国际贸易本(专)科教育如何增强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已变成一个非常现实的课题。本文的目的即在于分析当前国际贸易本(专)科专业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的现状并提出增强其专业适应能力的相应对策。

一、国际贸易本(专)科专业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现状

国际贸易本(专)科专业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国际贸易人才,即是培养能够与外国人做贸易的生意人。但是在做国际贸易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各个环节,如要开拓市场,要商务谈判,还要履行合同,还要售后服务。面对这诸多的环节,学生的专业适应性显得非常重要。

目前总体上,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专业的适应能力不强,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学生对于本专业的适应性不强

学生在走向社会时对于专业的适应性差首先表现在对于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岗位适应性不强,具体表现在制单能力不强,翻译能力(其中包括口笔译和口译)弱,面对进出口报关或者商务谈判,缺乏信心。有些学生在毕业一两年后都无法适应国际贸易专业所要求的专业岗位,慢慢地会丧失在此领域发展的信心。

(二)学生对于跨专业的适应性差

国际贸易本(专)科专业学生专业适应能力差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学生对于跨专业的适应性差。这里的跨专业主要是指虽然学生在学校学了很多的国际贸易相关的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海关报关实务,商务谈判和单证实务等。但是这些课程都是通用性的,2004年新外贸法实施后。越来越多的企业直接从事对外贸易,外贸从原来的行业变成了一门职业,学生一旦到了工作岗位,他首先面临的是一个企业环境,然后才是这个企业所在行业的外贸环境。因此学生到了工作岗位之后,首先要适应的不是和国际贸易相关的岗位与技能,而是这个企业所在的行业的专业知识。如学生进了服装企业,为其从事外贸方面的工作,此时学生若不懂得服装行业的一些基本的知识,要从事外贸工作几乎不可能。如外贸易翻译,商务谈到,若基本的服装行业的知识不懂,是不可能开展工作的。其他的一些科技含量较高或专业性更强的行业如化工行业或电子行业更加如此。

目前,国际贸易本(专)科专业学生在跨专业的适应性方面很差,很多学生到了工作岗位之后总是很后悔自己在大学期间没有很好地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在跨专业的知识结构的构建方面几乎是从零开始,感觉非常吃力。

二、国际贸易本(专)科专业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不强的原因

国际贸易本(专)科专业学生毕业后专业适应性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本专业适应能力差和跨专业适应能力差,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从外界环境的变化和内部教学环境看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新的外界环境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提高

人世以来,我国对于外贸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杨岚研究认为尽管始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于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但是随着我国人世的大环境的改善与世界经济从金融危机中的复苏,国际贸易本(专)科专业学生实际上是机遇和挑战并存,一方面外贸出口形势严峻给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的就业带来挑战,另一方面是由于大多数企业拥有自主的进出口经营权,但他们又不会像专门的贸易公司那样岗位分工很细,因此他们需要综合素质高并能为他们的外贸业务方面独当一面的人才,同时高层次的外贸人才依然紧缺,但是门槛相对比较高。

因此,新的外贸形势对于国际贸易学生的高素质要求而学生离此要求又比较远是导致目前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适应能力差的主要外部原因。

(二)学校的实践环节薄弱

学生为什么专业适应能力差,从学校的角度看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学校在进行专业教育时,在实践环节这一块工作做得没有足够扎实。

王莉,张汝根研究认为目前国际贸易专业类学生在实践环节这一块感觉比较困难,其原因主要是两个方面。首先,实习企业难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外贸企业担心泄露其商业经营机密,不愿意让大量学生深人到其生产经营活动中。其次,难以保证实习企业有能力对学生的实践环节进行指导。有的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甚至什么具体业务也没接触到便返回了学校,实践效果难以保证。

确实,作为一个文科专业,尽管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之一是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动手能力,但是现实情况却很难做到,不像工科的专业可以带学生到工厂去进行较长时间的学习,甚至学校自己都可以设校办工厂。

因此,薄弱的实践环节使得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在学校其实没有具备真正的动手能力,而学生一到工作岗位上后,又面临着真刀实枪地干的局面,这样学生的专业适应性可以想见是比较弱的。

(三)学生缺少职业规划

对于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差这一状况,从学生的角度看,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在大学的求学期间缺乏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对于当今大学生而言可以说是越来越重要,但是很多学生还只是停留在听别人说的层面上,并没有很好地联系到自己的身上加以具体执行。而实际上这个环节却非常重要。

目前,在高校中只有很少比例的学生学习的目标性强,在大一的时候就开始规划,而很大一部分比例的学生只是跟着学校走,没有自己的想法。有些学生到了大四的时候,很迷茫,自己学的国际贸易专业不感兴趣,想转行搞会计,可大学期间又没做什么准备,出去搞会计谈何容易。还有一些,到了大四时,感觉找不到好工作,便跟着大流去考公务员或研究生。当然这种无准备之仗很多时候都是当陪客。

(四)学生的再学习能力弱

有一定社会经历的人都知道,立足社会必须要有再学习能力,不具备再学习能力,人就会处于吃老本的状态,这种状态对于立足社会是非常不利的。而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不管是什么专业,在大学里面所学的课程都是基本的框架,在面对现实情况时感觉得完全不一样,因此大学生毕业后真正的老本实际上不是所学的知识,而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一种再学习的能力。再学习的能力弱,专业适应性肯定不强。

三、增强国际贸易本(专)专业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的对策

从以上关于国际贸易本(专)科专业的学生专业智能差的原因分析可知主要是由于外界环境的变化和内部的学校及学生两大方面的因素所构成。但是外因是我们所掌控不了的,我们能把握的只是内因。从内因的角度,为了增强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专业适应能力,可从以下三个方面采取对策。

(一)学校在培养计划中要充分关注专业的适应性

学校培养学生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在学校获得知识、技能和能力去服务社会。国际贸易专业是一个应用型学科,因此学校在制定培养计划时,一定要在计划中充分考虑专业的适用性。如所开的专业课程是否和社会的需求相适应。安排的实践环节要想办法落到实处,如安排学生到工厂实习,实习的时间可以分段,加长。从大一的寒暑假就开始,让学生从工厂的实习开始接触生产领域,了解基本的生产过程,因为贸易是生产的后续过程,不了解生产,对于落到实处的销售就会感觉没有根底。大二的寒暑假还是要定在工厂实习,可以了解国际贸易岗位,大三的寒暑假则要通过所学的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在岗位上进行实践验证,而大四则是学生补充专业知识以及根据自己前面积累的国际贸易专业的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找工作单位以及定下自己以后努力方向的时候。如有的同学英语好,相关国际贸易专业知识也扎实,则可以胜任多种国际贸易岗位;有的同学性格活跃交际能力强,则更适合于市场的开拓。

另一方面,学校制定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计划时,要落到实处地为学生创造一定的构建跨专业知识结构的平台,这样可以使学生不仅懂得国际贸易,还可以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跨专业知识,以提高学生的跨专业适应能力。

总之,学校培养计划的设计要始终围绕着增强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来安排。计划落实后出来的学生在基本的国际贸易岗位都能站稳脚跟。

(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贯穿专业适应性的理念

高校的任课教师是培养计划的具体实施者,培养计划出来后,实行的质量如何,任课教师是一个关键的环节。

为了增强学生的专业适应性,专业课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始终贯穿专业适应性理念。教师教相关课程的专业知识只是一个方面,更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要通过该门课程的教学使得学生了解到这门课程在国际贸易专业这一领域当中的地位与作用,以此手段引导学生到现实的经济生活中体验该领域,专业课程的教学要使得学生有一种脚踏实地的效果,而不是一种空中楼阁的感觉。

唯有如此,才能从教师这个环节增强学生的专业适应性。而教师要在这方面表现好,无疑要时常与现实的国际贸易环境相结合。到现实的国际贸易环境中去感受,去思索,再用自己的体会来引导学生。

(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以一种开放的长远的心态来进行规划

增强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专业适应能力这一课题的主体是学生。在这一课题当中,学校,教师给出一个大的框架后,最为关键的因素是学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以一种开放的长远的心态来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

适应能力范文篇4

一,中专生适应能力现状不容乐观

大街小巷,村前屋后,到处都是人们议论的声音,可见,社会各界对这一事件的关注程度有多高.我们发现,跳楼者都为一线员工,年龄多在二十岁左右,正值人生的黄金时期,他们选择了一条与同龄人不同的道路,让全社会为之震惊.富士康事件只是近些年来类似社会现象的一个缩影,只因为这是短时期内发生的相继性群体事件,具有很强的社会轰动效应,才引起众人的关注.其实,处于转型期的我国,还有许许多多自残轻生得个体事件因为影响面小没有产生巨大社会影响.媒体所披露的只是冰山一角而已.不过,这些事件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已经引起了上下各阶层的重视和深思,究其原因,固然有企业管理不合理等客观因素,但现在的年轻人适应能力差这一主观因素也起着根本作用.中专生作为未来产业工人的后备军,其适应能力的现状究竟怎样呢?答案是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

1,学习方式不适应.从初中生转变为中专生,学生会产生一系列不习惯,不适应现象,甚至会产生恐惧和畏缩心理,表现出明显的文化休克.中专学校的培养目标决定了教育教学以及管理方式的巨大改变.目前,我国多数初中还是以中考作为主要指挥棒,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中考,导致德育退居其次,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仅成为一种口号.老师不遗余力研究试题,精选试题;学生被迫无奈地钻进书山题海,忙忙碌碌.而中专,更看重学生自主学习,给与了学生更大的个人时间和空间.没有升学压力,没有老师的强制.很多学生反倒无所适从,一时间,失落,空虚充斥思想,表现出了很强的不适应性.

2,管理形式不适应.如果说义务阶段应试教育是主流,那么中专则搞的是名副其实的素质教育.然而,学生似乎并不买帐,他们的个人行为和思想并没有像我们所期望的那样跟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方式形成共振.相反,更多的学生表现出因不适应而抵触的行为和心理.中专很重视养成教育,在个人行为习惯和卫生习惯,礼仪素养等方面有较严格的要求.但很多学生都无形我素,自以为是,常常与学校的管理发生冲突.

3,生活方式的不适应.一般的中专学校,生活条件较之初中有很大改善,学校希望学生学会过集体生活,能够自理,学会与人共处.这只不过是学校的一厢情愿而已.我们发现,不少学生对集体生活很反感,觉得很不自由.尤其是时间的限制和纪律的约束,让他们常常呈现出烦躁,怪癖,乖张,暴戾.于是为一点小事而大打出手,半夜翻墙上网,晚寝吵闹等违纪行为屡屡发生,让很多教师无可奈何,常听到一些老师感慨;教育是无能的.不少学生干脆逃避集体生活,在校外租房.

4,心理脆弱承受能力差.社会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独生子女多,多数家庭不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自理能力,忽略了孩子心理健康问题,一味溺爱宠顺,造成孩子心里畸变.俗话说:温室里的花儿经不得风雨.错位的家庭教育,培养了孩子强烈的个人主义和自我意识.加上初中教师单纯追求升学率而让德育工作流于形式,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心理在复杂的现实中很容易迷失航向.很多中专教育工作者面对学生的叛逆,怪癖,自私感到力不从心.中专生中,顶撞老师,逃学旷课,受批评后出走等现象层出不穷.

5,贪图安逸不肯吃苦.不少九零后的学生,家庭条件普遍有优越,在家里过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电脑电视伴深宵日上三竿还觉早的生活,于家务绝缘与生产劳动相斥,严重丧失了劳动者的本色.在学校里表现为不思进取,百无聊赖,浑浑噩噩,得过且过.“睡觉不分早晚,小说随身携带,手机上网聊天,零食永吃不厌,学习漫不经心,做事懒懒散散.”只是部分中专生的说生动写照.6,时间观念淡薄,纪律意识不强.中专学生难管理,这是广大中职教育工作者的共同感言.重不得,轻不得.你管紧他就发跳,你管松他就发躁.要想在松与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还真是不容易.因此,在中职校园,迟到旷课是家常便饭,课堂之上是各行其是,打架斗殴防不胜防.理论学习一窍不通,专业技能难登大雅之堂.很多学生的表现与学校的管理格格不入.结果是学有所得凤毛麟角,一无所成多如牛毛.“学会求知,学会技能,学会做人,学会合作”成了空头口号,唯有少数学生是按着我们的培养目标获得了发展.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直接导致学生就业能力差,对企业的管理不适应,对一线生产劳动的极度排斥.据统计,每年毕业参加工作的中专生,能够在企业干满一年的不到10%,一年内因不适应工作而跳槽两到三次的大有人在.如果任其发展,不采取得力措施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势必会影响企业用工的稳定,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二,中专生适应能力差的原因

造成中专生适应能力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复杂的.但归结起来不外外乎以下几点:

1,家庭原因.首先,部分家长教育观念有缺陷.生活水平提高了,家长一般有足够的财力维持子女幸福的生活.很多家长抱着“让自己的孩子比别人的孩子生活得更好”的思想,溺爱娇宠孩子,一味顺乎其意,少有严管,更谈不上吃苦教育和挫折教育.其次,有父母生没有父母教的.随着打工经济的兴起,很多家长离家弃子远赴他乡打工挣钱,将孩子或者寄托学校,或者托付亲戚,或者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看.父母的亲情的缺失,很可能在孩子心头留下浓厚的阴影;亲戚的教育管理往往顾虑重重;隔代教育存在先天性的缺陷.这些都容易造成孩子的心理障碍.2,社会原因.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开放性,自由性,有时对学生产生了消极影响.网络的普及,让学生的眼界更为开阔,接触面更为宽广.拜金主义的盛行,追星的社会潮流,腐朽社会生活方式在现实中的渗透,对教育产生了巨大冲击.学校的正面教育面对社会现实的负面冲击,显得苍白无力.中专生大多正处于十六七岁的年龄,已经具有很强的自主吸收社会信息的能力,社会的影响在他们头脑中更容易烙下印痕.

3,教育自身的原因.一是现在的中专学校招生体制的局限性.中专学校招生对象是落榜生,他们大多是初中阶段的后进生.这些学生文化基础较薄弱,知识层次偏低,生活自理能力欠缺,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入校后长时间不能适应中专学校的学习方式和生活规律,便不同程度地产生一些与中专生学习生活极不协调的心理障碍.二是我国中专教育体制的局限性.很多中职学校虽然重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专业技术技能培养,但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却没有找到合理的解决现实中很多矛盾的具体措施.而且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给予的关注较少.据了解,大多数学校没有成立专门的心理干预机构.三是很多学校没有正确地处理好德育工作,理论文化学习,实践技能培训三者之间的关系,常常是顾此失彼.德育方面,或者措施不得力,或者制度落实不够,或者德育工作没有常态化,或者忽略了挫折教育和就业教育.理论文化学习方面,教学常常脱离学生能力实际,不注意深入简出和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对学生学习成绩把关不严.实践培训方面,有的因财力不济根本没有相应的设备,有的设备进做摆设没有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训时间,有的不安排专门的工厂实习或实习走过场脱离学生专业实际.

三,培养和提高中专生适应能力刻不容缓

首先,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这些年经济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随着国际竞争的激烈程度增强,产业工人的素质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据媒体报道,同样的汽车零部件,中国工人组装的质量就是不如德国工人组装的质量高;同样的手表零件,瑞士工人能组装成世界一流的手表,中国工人则逊色得多.我们目前还只能算是制造大国,里制造强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其中提高中国产业工人素质是一项伟大而又艰巨的历史性工程.中专学校担负着培养未来高素质产业工人的重任,必须树立强烈的国家民族意识,以战略性眼光看待自己身上的责任.二十一世纪能否变成中国的世纪,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工人队伍.

其次,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行业部门对人才需求标准的逐年提高,中专生面临社会偏见和竞争压力,因此,在目前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新形势下,中专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家庭社会不容忽视的问题,应当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如果对已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不加以正确引导,及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下去就会形成严重的心理疾患,影响学生自身发展,对和谐社会构建也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富士康事件虽然过去,但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度应该提高警惕,要有压力感,如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是一个关系到国泰民生的重大课题.

再次,这是社会平安稳定的需要.中专学生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也是隐患最多的一个群体.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稳定和平安是第一要务,离开了稳定和平安,经济发展便失去保障,和谐文明便失去了基础.中专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要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压力.国家这几年大力支持和发展职业教育,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对每一位在校中专生给予国家资助,今年又出台新政对部分家庭贫困生追加一年两千元的补贴,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中职教育的高度重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从维护社会平安稳定出发的.增强每个中专学生的适应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道德品质,学习习惯,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合作能力,做人能力,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纠正他们偏向的一世情感和价值观以及心理,稳定他们的就业行为,知道他们正确的进行人生角色定位,对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平安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四,明确中专学校适应性教育基本内容

“适应”主要是指人的生理和精神随着外界情况变化而进行调节的状态,以使个体同外界环境保持协调.人生来就有自发地适应环境的本能,同时蕴含着逐步适应复杂环境的潜能.这里所说的适应性教育,是指进一步开发人的潜能,让中专生能够适应学校的管理,学习生活,以及来的工作环境和发展变化的社会.中专教育的目标可以概括为四个“学会”,即教育个体“学会求知,学会技能,学会合作,学会做人”,这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1,自我认知教育

人要适应环境,首先要熟悉自我,认知自我,建立自我意识,对自我准确定位.要教育中专生客观地自我评价,既要看到有点,找准专长,又要明白缺点.自尊而不自傲,自强而不逞能,自信而不自负.然后要有针对性地发展自己,注意扬长避短,有意识地培植自己的闪光点,积累自信和发展的资本.要正视缺点,孔子说,知不足而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总之,要有自知之明,这对自己的成长是有好处的.

2,心理适应性教育.

心理往往影响行为,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是适应性教育的主要内容.现代社会对人的影响绝大部分是心理层面的.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喜怒哀乐可以说是一个人心理素质的外在表现形式.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但青年时期,人的心理素质尚不稳定依然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所造学生的心理,就是要输入理性,增强个人定力,培养学生心理的稳重性.所谓“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就是心理素质的较高境界.

3,身体适应性教育.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过硬的身体素质,显然难以适应快节奏高负荷的现代社会.很多学生出去就业后发出感慨:身体吃不消.这是个严重的问题.求知学习技能培训需要也能够狼的身体,当工人跑推销搞管理需要强健的体魄.我们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合格人才.学校应加强学生的体能训练,每天安排充足的锻炼时间,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4,情感适应性教育.

中专生的情感是复杂的.他们有辨别是非的能力,也有向善的思想倾向.但是在自我意识的注主使下,有不少学生情感不稳定,很脆弱,易冲动,好宣泄,意气用事,不顾及后果.教师要注意正确引导学生的情感倾向,多与学生交流,走近他们的情感世界,了解更多的实质性东西,有的放矢,采取合理的措施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培养健康的情感,就是要培养正确的是非观和价值观,让爱的元素融入思想,让博爱宽容的意识主导行为,以实现个人和周围环境的和谐.

5,行为适应性教育.

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行为适应性主要体现在对环境的适应性上.环境可以分为两大类,即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这是一个人正常生活在世界上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的生存环境.每个人生活的环境是不同的,且每个人对其所处环境的感知和认可度都不一样.我们这里强调的是对社会环境的适应.如果说自然界是人类的母亲,那么社会就是人类的摇篮.社会环境个人所接触的环境中是复杂的.如果把社会环境抽象为一个系统来看,这个系统是一个动态的开放性系统.包含了许多社会要素,如纪律,制度,道德,法律,习俗等.这个系统的主要由学校,家庭,社会等单元组成.其中起核心作用的是学校.因而,学校的教育方式及相关条件如何对学生起着较大的影响.培养行为的适应性,就是要让学生树立“入乡随俗‘的观念,要学会改变自我,调整自我生存状态.这是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的生存之道.萧伯纳说:“明白事理的人使自己适应世界;不明事理的人想使世界适应自己.”蒙田说:“既然不能驾驭外界,我就驾驭自己;如果外界不适应我,那么我就去适应他们.”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五,实施适应性教育的基本举措

培养和提高学生适应能力是一项长期复杂而且艰巨的工作,急于求成则会适得其反.中职教育工作者必须做好长期抗战,耐心细致工作的准备.结合学生实际,笔者认为可以尝试采取以下措施:

1,思想教育促转变.

思想教育是德育工作的灵魂,思想通则行为通.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应该有意识地进行思想教育促使学生观念的转变.要让学生认识到中专生活的实质,对生活方式和内容的巨大转变提前做好思想准备.同时,老师还要适时地做好安抚和引导工作.对表现出明显不适症的学生重点跟踪疏导.充分发挥班级宣传栏和主题晚讲以及班会活动的作用,积极创造条件进行适应能力的大讨论,使学生明白“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懂得学会适应就是学会生存之道的道理.

2,完善制度保落实

学校应该建立健全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制定出切合本校学生实际的阶段性培养目标,配套完善考核考评制度,确保学生学有所成,习有所得.艺高走天下,艺短寸步难.过硬的知识技能本身就是最强的适应力.因此,学校要从教学教研入手,强化校本教研,有针对性地定内容定形式定方法.首先,管好老师的教,把好课堂教学观,向课堂四十分钟要效益.因中专生基础太差,学习能力欠缺,这对老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必须力求深入浅出,化难为简,同时要努力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形象性,让多数学生听得懂,学的着.其次,要把好实训关.实训最讲究实用性.必须注意与企业生产实际接轨.中专生普遍对动手操作有较高的兴趣,应该充分利用学生这一特性,安排充足的实训课,然学生在练习中提高技能.最后,规范考核制度.既考老师又考学生,对老师的理论教学和实训指导应以硬指标来考核,奖优罚劣;对学生也应引进竞争机制和奖惩机制,优化考核指标,突出激励机制,慎用惩罚措施,既要调动学生积极性,又要保护学生自信心和自尊心.

3,开展活动促发展.

中专生活应该丰富多彩,用活动陶冶人,以活动培养人,用活动提高人,让中专生活成为中专生人生历程中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美好时光.两操阵容壮观,锻炼热火朝天,歌声嘹亮悠扬,广播陪伴课间,比赛好戏连台,表演精彩纷呈,篮球场上喝彩阵阵,图书管理人头攒动,应该成为中专生活得样板.学生在活动中可以获得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和本领,如交际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同时还可以开阔心胸,陶冶情操,颐养性情,培养意志,而这些,正是学生构成适应能力的重要因素.

4,创新方式促提高.

适应能力范文篇5

一、概述

企业文化与企业生产两张皮在实际中并不少见,企业文化往往成了生产管理过程中的负累。但纵观一流的优秀企业,其企业文化也是一流的,而从企业的生命力反观都会发现,企业文化在该企业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华为、海底捞、阿里巴巴等。笔者一直从事人力资源工作,既接触生产一线,同时也对企业文化管理有一定了解,曾参与了一个大型生产企业辅助生产部门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经历,让笔者震惊的是该部门以企业文化为基点,有效开展了各方面都处于劣势的辅助专业人员培训,短期内打造了一个优秀的生产团队。本文就以该案例进行了梳理分析。

二、案例情况

某公司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建设“同道正兴”企业文化,每年开展主题年教育,不断深化以“儒家思想”教育员工做人的态度、以“道家思想”教育员工做事的方法。把建立制度、培育文化、打造团队作为企业目标,号召员工发扬“奉献精神、钉子精神、团队精神”,落实“制度为天、例外管理、分级授权、监督管理”的管理理念,打造“技术为王、科技立厂”的核心竞争力,以“终身学习、永远培训”作为人力资源的开发指引,明确员工行为规范和工作方法。公司燃料运行分部共设5个运行班组,每个班组共有6名员工,包括一名控长、主操、副操,3名巡检,该分部为公司生产的辅助专业,负责生产作业及设备管控等工作,上班制为五班三倒,8小时工作制。分部人员结构组成有以下几方面劣势:一是燃运人员年龄结构组成不科学,年纪普遍偏大;二是燃运女职工偏多,共有9名,占比为30%;三是燃运人员学历普遍偏低,原始学历为本科只有4名,专科学历3名,中专或中技学历21名,最低学历为高中毕业2名;四是专业、技术和技能等级较差,工程师或技师以上人员只有12名,电气专业技术人员尤其是具备高压电工资质人员甚少。该分部所管理的生产设备为燃料系统设备,系统复杂、区域广阔,码头线长达1250米,6Kv等级高压设备34台,6Kv等级开关44台,母线4条,变压器12台,转运站7座,主要大型设备包括4台进口堆取料机、3台进口卸船机等。设备投入运行分别已达12年,机械设备普遍受到海边高盐腐蚀影响,逐步进入老化阶段。

三、案例分析及对策

因燃料运行属电厂辅助专业,员工基础条件一般,所以出现了晋升通道较窄、员工积极性较差、主动学习的意识不强、燃运人员整体劳动成效较差、生产效率低下等弊病。管理人员高度重视以上亟待解决的问题,并提出逐步改善现有燃料运行人员工作状态的管理举措。一是引入企业文化基本要素,以班组团队为单元实现劳动纪律、考勤管理、绩效分配的严管严控;二是以安全责任为导向,落实安全责任,逐级传递安全压力;三是查缺补漏,对于基本技能和岗位需求不匹配的采用传帮带和培训组合方式进行提升,对岗位要求较高的督促强化学习提升技能;四是思想引领,牢牢抓住班长、主操等主要岗位人员,强化正能量传播,统一思想和行动,无偏差执行公司和部门及分部要求,坚持狠抓安全、技术等工作落实情况,形成定期工作机制;五是探索有效的激励模式,一方面有效抓住现场工作中暴露的问题,一方面利用有效的载体或平台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同时以有效的激励方式改善员工不良的工作惯性;六是优化分配人力资源,开展以品德和能力为前提的选拔,树立先进,不断细化管理要求和指标,提升管理效果。通过开展燃运管控人员的工作观察,剖析各岗位人员在安全意识、技能水平、责任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纠正对企业文化理解的偏差,在确保燃料生产安全稳定的前提下,有效开展技能培训和岗位适应能力标准化的实践工作,探索新形势下提高效益的管理模式,经研究制定了详细的项目实施计划。

四、实践方案及效果评价

该项目从策划实施以来,受到了极大的关注,由于涉及范围广,在落实过程中也进行了不断地纠偏和完善,效果十分明显,大家一致认为,在该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看到了燃料运行分部员工的积极主动性。1.强化引导,实现了燃料运行人员在思想上统一,在行动上一致。落实过程中,从管理上狠抓燃料运行人员思想建设,有效解决了燃料人员上班不集中、思想不统一、对待事情不敏感的问题,实现了分部有要求,班组有回声,分部有问题,班组有答案,分部有布置,班组有反馈的要求。2.需求定位,突破了燃料运行人员学历和技术层次问题。通过监督班组人员和落实具体措施,了解到各班组都有高压电工作业的资质人员,配齐了电气操作作业人员,配齐了班长、主操及副操岗位人员,实现了从班长到巡检全部都以生产现场为主的工作方式,实现了燃料集控,开展了全员操盘,告别了班长不管事,主操只操盘,巡检总偷懒的模式。3.改善模式,有序完成了标准化作业并紧密结合现场落实过程。分部结合实际,按照“清单革命”的模式对燃料定期工作制定了清单,并形成了标准作业卡,确保设备定期检查、定期试验、定期切换、定期巡查等。同时完善运行的基本大纲,如运行规程、系统图、标准工作票、标准操作票。另外规范了交接班具体内容、早会内容、控长会议基本框架等,使得基础管理有章可循,效率得到提升。4.重点培训,有效完成了人员技术水平和能力的提升。项目培训主要通过采取计划性培训和针对性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一是结合燃料生产实际建立了培训数据库,二是将培训内容与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相结合,比如设备异常、技术失误、生产动态、设备健康评估与分析、风险辨识、承包商管理等,实施成效显著,大部分运行人员都有所进步,能认识到自己的专业价值,同时,在技术上对员工的肯定也能激发员工为安全生产不断做出努力。5.有力管控,做好了燃料现场全方位风险管理落实过程。通过管理,让燃料运行人员重新认识到区域内重大危险源的存在,尤其是对码头的管控,项目实施以来效果十分明显,对卸船机操作班的统一管理、巡检管理、船上作业规范管理、交接班管理、设备巡检管理,尤其是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刮仓、清理、清仓作业环节、耙机起吊作业、煤船靠港及离港配合作业等,基本实现了管控无真空、无死角、无灰色地带。另外,运行人员对现场其他主要设备的运行情况,如碎煤机、滚轴筛、堆取料机、高压开关、电气操作的风险意识都得到了明显提高,管控能力及应急能力也得到加强。一年来未发生过设备异常、电气火灾、积粉积煤自燃等情况。

五、结语

适应能力范文篇6

【论文摘要】在组织环境持续变化的今天,决定了一劳永逸的企业组织结构不可能成为管理的固定模式,柔性化的组织管理理念日渐成为组织结构变革的方向。基于此,文章从传统组织结构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出发,分析了企业组织结构柔性化的内涵,探讨了企业管理实践中实现组织结构柔性化的途径和方法。从而进一步优化了企业的组织系统,增强企业对不确定环境的适应能力。

【论文关键词】传统组织结构;组织结构柔性化;变革;途径;方法

在当今信息网络快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组织在企业发展中究竟以何种形态出现,怎样使组织有效地应对日益复杂动荡的环境,这些在现有的组织结构理论中,仅为企业提供的是一般性的思想、原则和参照性的模式,对解决实际的组织变革问题还远不够。而这正是传统组织结构在不断调整中面临的新挑战,它要求新的组织形式应是一种具有较强弹性、灵活性、适应性、反应力的组织形态。因此,创建合理的企业组织结构,优化企业的组织系统,不仅成为管理创新、管理科学的任务,而且是企业实施有效管理,发挥组织职能的前提。

一、传统组织结构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

从资本主义工业化大生产时代起出现了大致六种常见的企业组织结构形式,它们分别是:直线结构,职能结构,直线-职能结构,事业部结构,分权结构,矩阵结构。这些传统企业的组织结构模式以及在这以后的其他组织结构模式都是以工业经济为前提,共同体现了工业经济的特有属性,即按照工业经济社会工业生产的要求,组织与完善企业的微观结构。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特别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来,各种组织结构理论越来越突显出共同的问题:第一,简单化分权,组织中或多或少带有集权主义倾向。这使得组织成员缺乏责任感、自律意识,从而使下级的个人能力和创造性往往无法得到体现和发挥。第二,沟通成本加大,容易产生本位主义。组织间信息传递缓慢,层次间和部门间的协调任务重,这样客观上延长了信息的时效性,易产生“官本位”意识,无形中增加了组织投入。第三,中间层级的职能管理缺乏。常会出现有层级、无职能现象,致使管理的科学、规范性程度较差。第四,企业人文问题。这些问题包括缺乏组织政策认识上的清理、员工的文化惯性等为组织变革和战略转型增加了新的困难。

传统组织结构模式的不足决定了它们与现代知识经济的不协调,也同样决定了其迟早将被现代知识经济所淘汰的命运。当然,这并不是排除传统组织结构模式通过对自身进行必要的修补以暂时适应新经济要求的可能。在短期内,这对企业发展并无大的影响,但从组织长期发展的趋势来看,构建一种新的组织结构模式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组织系统的弹性化要求是势在必行。

二、企业组织结构柔性化的内涵

所谓柔性,同适应性一样是指连续性地做出临时性调整。由于组织是建立在个人、群体和组织内部子单位之间的动态合作以及与外部环境功能互补的基础之上的,因而柔性已成为组织在不确定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柔性化组织正是要强调组织成员之间的信任、合作与信息共享,柔性化组织所隐含的管理理念主要表现为:组织边界网络化、管理层级扁平化、组织结构柔性化和组织环境全球化。其中组织结构柔性化是以创新能力为宗旨,通过分工合作、共担风险,以及适当的权限结构调整,向基层员工授权,并满足员工的高层次需要,增强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使其不仅自觉提高各自的工作标准,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个人的自觉行动。组织结构柔性化的特点就在于结构简洁,反应灵敏、迅速,灵活多变,以达到快速适应现代市场需求。

需要强调的是,组织结构柔性化产生的根本价值点在于其能从员工、客户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多种需求出发,提倡“团队式合作”的责任意识,使组织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迅速、有效地配置企业所有的资源,然后通过发挥整体资源优势以解决组织发展中所面临的特定问题。

三、组织结构柔性化的实现途径和方法

企业组织结构作为组织发挥作用的支柱,在对其变革时就要从满足企业成长的要求着眼,通过变革整合企业业务流程、组织结构和企业文化来增强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优化企业的组织系统。从具体实践来看,企业内要构造这么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组织结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组织环境,可以在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柔性化变革:

(一)提高管理者职责能力,削除官僚主义作风,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柔性化管理

在一个组织中,作为“掌舵手”的管理者如果不称职,不但不能很好地完成工作任务,降低企业运行的效率,而且很大程度上影响组织变革。现有学者经过元胜任力研究表明,认为管理者可分层来提高职责能力:高层应该更加注重创造力、系统思维判断力、思维敏捷和综合分析能力的提升,中层可以在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和沟通能力这几方面进行重点发展,基层管理者可以重点发展反省、自我管理和信息管理这几方面的能力。

不仅如此,对于那些喜欢写又长又臭的报告,以及喜欢“站在别人肩上”空空而谈者,具备了官僚主义作风的这些人来领导企业必将严重阻碍组织的发展。要削除这种管理错位,除了不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外,就要求企业做好内部提升和外部招聘制度,为企业寻找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建立一种灵活的、柔性化的引进人才和推动人才成长的机制。从而为企业组织结构变革扫清障碍。

(二)利用柔性化组织管理理念,构建“团队”型组织,增强组织群体凝聚力

事实上,在一个企业组织中员工所拥有知识的多少已成为企业创造财富的主要来源。这里的知识存在形式一般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在前者主要体现在如专利、科学发明、特殊技术等,后者则是员工的创造性知识、思想和主观能动性的表现。显性知识已为人所共知,隐性知识却只存在员工的头脑中,较难掌握和控制。强行显然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企业以人为本,注重对员工个体全面的培养和锻炼,并提供机会,尊重他们的个体价值,使其认识到自身对企业的重要性,从而对组织产生归属感。在实际管理当中可运用如“激励机制”这种柔性手段。

在企业构建团队型组织的过程中,要注意“伪团队”这种组织形式。没有真正的相互协作与共同的责任的团队,那么它的存在将会大大降低了组织的效率,不但不利于员工的和睦团结,而且挫伤员工的热情和积极性。具体方法,可建立以组织任务为导向,强调工作能力与工作成绩的临时性的工作组,团队成员可以是临时选任的。通过这种灵活的组织结构形式实现组织结构的柔性化。当然在组织对外活动中可保留原来职务称呼,但在新工作组中全都是一般职员,利用“目标管理法”对工作进行激励。

(三)减少组织纵向层级,由集权向分权过渡

一般来说,管理层级越多,会增加信息流通成本,使组织对外界信息反映迟缓。为此,削减组织层级,推倒组织间的围墙,向员工进行授权,实现管理层级扁平化,既有利于提高组织对环境的适应力,也有利于组织降低日常运行成本。这一点一方面可通过裁减冗余人员、重新招募工作能力强的员工为企业注入新鲜的血液与活力,另一方面也要定期地开展对现有员工的教育和培训,使他们的工作进一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例如,通用公司总裁韦尔奇认为,先前通用电器主管人员只是简单地告诉员工该做什么,而员工们只是按部就班地完成主管交给的工作,但决不多做什么。因此他提出“通力合作计划”,以使员工获得更多的权力、工作自由,并运用自身的创造性来改进公司日常经营。

(四)适时转变战略,增强企业运行的柔性化

为了不断适应未来的多变性,企业应根据经营状况及战略地位选择转变战略,如通过实行弹性预算,滚动计划。具体做法可以是:(1)企业在做战略分析时,要在信息获得能力的基础上,做出适合自己企业特点的分析模型;(2)做好年度计划和战略规划的结合。企业在制定3~5年滚动战略规划的时候,要包括最近1年的年度计划,年度计划根据滚动战略规划第一年的分目标来制定,要说明具体的完成时间和主要的责任人;(3)是以财务预算管理和目标责任制作为年度计划的支持,一定要以财务预算管理和目标责任制的管理来支持企业的年度计划的实现,从而保证战略规划的可操作性。

另外,有效地执行战略,必须有一个战略控制系统。需说明的是,执行到一定程度,不得不调整,这也是一种控制。企业在对影响每个项目的变化的因素进行控制时,要先形成共识,没有共识,公司的战略行动将缺乏合力。提倡战略创新,避免管理僵化。

【参考文献】

[1]刘兴国.知识经济与企业组织结构[J].经济师,2002,(5).

[2]郑必清,徐江华.浅谈现代企业柔性化管理[J].现代商业,2007,(14).

适应能力范文篇7

一、“框架+强势”人才培养模式

“框架+强势”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基于相近专业所属学科共同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框架平台、旨在对学生个体强势能力进行极化培育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1。该模式旨在培养具备视野开阔、基础扎实、个体能力强势明显并善于自主学习的本科人才。即,在有限的学制期内,帮助学生较好掌握本学科基础性与前沿性的知识以及基本技能,及时建立学科内不限于本专业的“泛专业”宽域知识与能力“框架”,并不断自主填充以形成坚实的知识与能力“结构”体系;同时,在此“结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每个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素质、学业兴趣、职业规划等,发现个体潜能、明确个体能力优势目标,在专业群内进行个体“泛专业”能力强势培育的目标分化,并通过在后续时段的课内外与校内外相结合的极化培育,形成人皆有之、适合个体且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能力强势。“框架+强势”培养模式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自主扩展和纵深学习、“专业”强势势能的自主积蓄与提升等的充分训练,以有效帮助每一个学生建构起有助于在今后职业生涯中“专业”水平持续提高。

二、兴趣引领、提高能力的原则

教育的宗旨是服务学生、培养学生成才。因此,教师要抓住时机,有效设问,布置作业,拓展知识,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核心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届,要巧妙布局,给任务、压担子,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心有疑问,情有所迫,然后或老师讲解,或学生阅读。寻找答案。对于课文中难度不大的问题在课堂上即可解决.对于难度大的知识拓展与能力训练题,一定要作为课外作业,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提示解决问题的参考途径后,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思考整理、组织归纳,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采用启发式教学,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一直贯穿建筑结构与选型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因为本课程与工程实际联系比较紧密,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针对所讲的知识点结合实际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实现教与学真正的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训练其在教师指导下,主动自学,根据不同阶段提出思考的热点,引导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思考的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善于用脑,这种“启发式”与“独立思考”的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讲授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的区别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在承受相同荷载的情况下,采用钢结构时截面尺寸小而采用混凝土结构时截面尺寸大呢?学生经过思考以后更容易理解钢材和混凝土材料的力学性能。再比如讲到构件的配筋计算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有的构件在计算完后,还得按构造要求配筋呢?学生经过思考以后更容易理解当设计计算结果小于构造要求时,也须按构造要求确定.使他们更加明白了构造要求的重要性。

四、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应用性

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应用性。我们在讲解每一个新的结构型式之前,都先引入几个工程实例,进行结构选型的分析和讲解。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结构选型的内容,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并且能够亲自接触实践,我们改革传统的以教师课堂教学为主的方式,让学生们加入到教学活动中。针对某一个课题.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由4~5名同学组成,一个小组负责某一种结构形式的资料收集,课题结束前,向全班同学以讲课的形式作汇报。这种创新的模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每位学生都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其中,在搜集整理素材的实践中加深了对结构型式的理解。我们还配备了教学用的模型,在讲授各种结构型式时,利用结构模型进行讲解,让学生对各种结构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当课程内容讲授一半以上时,为使学生真正接触到工程实践,我们带领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参观,参观后学生需将在工地拍摄的照片进行整理,用多媒体形式进行汇报。我们将学生们每年收集整理的图片进行分类,放人多媒体课件中,作为以后教学的资料,使教学效果更为直观,以达到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五、以技术理解作为基础的设计教学

适应能力范文篇8

关键词:体育锻炼;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大学生是当代社会的后备人才,其未来人生的发展直接受到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体育是高校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强身健体,使身体得到正常发展,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方面也起到重要的作用。体育锻炼可以使学生体验不同角色,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是人对自己的行为习惯、态度进行调整,以适应社会生活环境,要求个体和环境的融合达到一种协调的状态。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包括适应当代社会、校园生活、从学校顺利走向社会。大学校园环境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是连结学生家庭生活和社会活动的纽带。在大学的学习上,大学生活的习惯和方式上,都要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增强了其社会认知能力、实践能力、独立社会和人际交往能力,使大学生学会自我约束自主管理。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表现为主观适应和客观适应两个方面。

1体育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了自由的人际交往空间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们之间的活动,和谐稳定的人际关系可以满足人们对各种情感的需求,有益于人的身心发展。体育活动是以群体形式展开的活动,离不开人与人的交流、合作和配合,为锻炼人们的人际交往能力提供了一个自由的交际平台,有利于建立友好的伙伴关系,能够丰富人与人间的情感体验,从而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对于培养人与人间的和谐相处的能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体育活动对于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具有不可忽视的特殊作用。高校的体育课程既体现了一个学习过程同时也是一种人际互动过程,所以其被视为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交往活动形式。除了体育课堂教学,在外活动、体育比赛、社会实践课也同样为大学生提供一个交往平台,使学生在交往的过程中获得知识、经验、信息等多方面的资源的同时提高了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另外,很多人也把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缓解心理压力的主要途径,所以高校要充分挖掘体育锻炼的功能性,使其成为提高青少年适应社会能力的主要手段之一。

2体育锻炼可以给大学生提供一个角色体验机会

体育活动种类繁多,体育比赛和体育游戏是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者需要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去完成角色任务。大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时,需要遵守相应的规则,明确自身的位置和作用,同时也要掌握一些与队友配合的技巧,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完成体育任务。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大学生通过主动地适应角色而获得不同的心理体验,还会自觉地对自己的行为进行适当地调整以满足角色的需求。社会作为一个综合的交互场所,每个人都在生活中承担着多种社会角色,需要在不同的场合呈现出不同的行为,还要根据环境的变换来调整自己去适应环境的变化,这就是社会适应能力。在体育活动中,大学生的角色体验和互换与社会角色承担大同小异,它同样体现了角色学习的社会化,为大学生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基础的性保障。

3体育活动中包含着影响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因素

体育运动是对人的意志的一种磨练,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形成顽强的毅力,使其在心理和生理上能够承受得住较大的负荷,并在运动完成时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使其从中获得自信和自尊。体育运动项目不同,对大学生各方面的要求也不同,但都能够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稳定性。通过体育运动,可以使学生养成百折不屈的精神,其在自控能力、自信心、顽强性等方面都较不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同学具有一定的优势。所以,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意志力的培养,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学生既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也会尝到失败的挫折,这时需要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问题,使自己养成健康的心态,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大学生所掌握的相关的技术和方式,有利于帮助学生在今后的社会和生活中得心应手地完成相应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活动。另外,体育可以提高人体对快节奏生活的应变能力,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克服对社会的恐惧、抵触、焦虑等心理障碍,也能够帮助大学生宣泄不良的消极情绪,有利于大学生抵制身心紧张,稳定心理情绪,以提高对社会生活的应变能力。体育项目要求个人是体育活动的基本单位,而个人要服从集体的利益,学生只有拥有较高的集体意识才能达到完美的配合,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合作能力。社会的发展需要全方位的合作配合,合作能力也是衡量人才的重要准则之一,它是影响个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体育运动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体育运动的负荷强度和锻炼次数与社会能力指数呈正比。同时要避免选择单人项目活动,因为团体项目更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还能够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是磨练意志、激发斗志、提高大学生心理承受力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遵守体育规范和道德准则强化了自身的社会角色意识,从而提高了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但教师在组织体育活动时还要考虑到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男女学生间的差异,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使用的体育活动项目,体育教师要能够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巧妙地选择教学方式和方法,以通过体育活动使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作者:金双燕 单位:吉林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邹玉华,解祥梅.体育教学对学生社会化培养[J].读与写,2010(09).

适应能力范文篇9

关键词:商洛市;新入职幼儿教师;职业适应;影响因素

目前,新入职幼儿教师的职业适应问题较严重,很多新入职幼儿教师由于无法适应幼教工作而出现工作懈怠、辞职、转行的问题,影响幼儿教育资源的质量。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只有对新入职幼儿教师的职业适应情况进行详细分析,总结相关影响因素,并结合相关影响因素对新入职幼儿教师进行针对性培训,才能使新入职幼儿教师快速适应幼教工作,促进其自身发展。此外,随着商洛市的发展,幼儿教育行业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对幼儿教师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导致新入职幼儿教师数量增多,通过对新入职幼儿教师职业适应能力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能进一步提高商洛市幼儿教育的质量,促进商洛市幼儿教育行业的稳定发展。

一、商洛市新入职幼儿教师职业适应情况调查

以商洛市近三年新入职幼儿教师为调查对象,主要采用问卷法、访谈法等进行调查,调查对象共涉及到40名新入职的幼儿教师,年龄在20岁到26岁之间。其中,专科学历19名,本科学历21名。共发放调查问卷40份,有效回收40份,有效回收率100%。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个人性格、学历水平、工作经验、工作负担、职业期望等。在对40名新入职幼儿教师进行访谈的过程中,主要采取集中访谈和个人访谈的方式,对16名入职3个月内的幼儿教师进行集中访谈,对其他幼儿教师实施个人访谈[1]。在访谈形式方面,鉴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本次访谈采用视频方式进行,并且在征得访谈对象同意的情况下,进行录音,以便对相关访谈数据进行整理。

二、商洛市新入职幼儿教师职业适应情况及特点分析

通过对商洛市近三年新入职幼儿教师职业适应情况的问卷调查及访谈发现,商洛市新入职幼儿教师职业适应能力较低,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无法适应工作环境、无法处理工作关系、自身的教学水平及专业素质较低,导致在工作中非常被动等,影响新入职幼儿教师的发展。根据调查结果发现,商洛市新入职幼儿教师在职业适应方面具有如下特点。一是整体适应能力差。通过对40名新入职幼儿教师的调查发现,仅有9名幼儿教师的职业适应能力较强,其他31名幼儿教师职业适应能力较低,受外界环境影响大,心理承受能力差,影响幼儿教师的职业发展[2]。二是新入职幼儿教师职业适应能力差普遍与工作压力有关。随着我国幼儿教育行业的发展,幼儿教师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同时,幼儿教师在社会需求中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进而给幼儿教师造成了巨大的竞争压力,工作中压力过大从而影响对幼儿教育工作的适应,最终也影响自身发展。

三、商洛市新入职幼儿教师职业适应影响因素分析

(一)学历水平

调查结果显示,有9名新入职幼儿教师职业适应能力较强,而这9名教师均为本科学历,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学历水平是影响新入职幼儿教师职业适应的重要因素。虽然不能保证高学历幼儿教师就具有较强的职业适应能力,但是,高学历的幼儿教师由于在教育经历、专业能力等方面具有更大优势,具有更多的学习经历,同时也会获得更多学习感受,在职业适应方面具有一定优势[3]。

(二)工作经验

工作经验是影响新入职幼儿教师职业适应的重要因素。由于部分新入职幼儿教师参加过很多实习,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在幼儿教师工作岗位中能有效处理各种问题,并且及时弥补自身在教育中存在的不足,进而职业适应能力更强,心理压力更小。反之,缺乏工作经验的新入职幼儿教师由于缺少教学经历,导致问题处理能力欠佳,当自身受到处罚时,形成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压力,从而无法适应幼教岗位工作。

(三)个人性格

新入职幼儿教师的性格也会影响其职业适应能力。据调查,有11名新入职幼儿教师性格内向,在工作中不愿意与其他教师及领导交流,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时未及时寻求他人的帮助,最终影响工作质量,也影响新入职幼儿教师职业适应能力的提高。

(四)工作负担

根据本次访谈结果发现,新入职幼儿教师工作负担较大。在一周的时间内,除带班、业务学习、科研学习等工作时间外,真正属于自己安排的工作时间只有三个半小时,而在这短短的三个半小时里要完成教育计划、观察记录、教育反思、读书笔记、家园联系册,制作儿童成长册、布置环境等工作较为困难,导致新入职幼儿教师无法快速适应繁重的工作,从而影响其职业适应能力的提高。

(五)职业期望

新入职幼儿教师对自身的职业期望较高,想通过幼儿教师这个岗位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但是,在正式工作之后,幼儿教师发现实际工作与自己的职业期望存在较大差距,导致幼儿教师情绪低落,甚至出现抵触情绪,无法快速适应幼儿教师岗位的工作,最终影响幼儿教师职业发展。

四、促进新入职幼儿教师职业适应的途径分析

(一)加强培训,缩短新入职幼儿教师之间的差距

由于新入职幼儿教师在学历水平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导致部分教师出现职业适应问题。因此,应进一步加强职业培训,以缩短新入职幼儿教师间的差距,使新入职幼儿教师能快速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了解幼儿教育的具体要求,快速适应幼儿教师岗位,促进自身良好发展。例如,发挥师徒“传带帮”的作用。新入职幼儿教师由于应变能力较差、经验少等,面对繁杂的工作经常遇到困扰,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安排一位应变能力强、经验丰富的幼儿教师对其进行指导和帮助。当然,为充分发挥师徒“传带帮”的作用,师徒组合的建立应坚持民主化、制度化、工作实效化等原则,不仅要做到师傅有威信,还要保证徒弟愿意学,为提升新入职幼儿教师的能力提供帮助。

(二)调整心态,纠正性格上的不足

由于很多新入职幼儿教师性格内向,在实际工作中出现诸多的阻碍,影响新入职幼儿教师的职业适应。新入职教师要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积极乐观的工作态度,投入细心、耐心、责任心到自己的工作中,逐渐纠正自身性格上的不足。同时,在日常工作中加强与其他教师的交流,培养良好的同事感情,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时,及时寻求帮助,以便更好地解决问题,从而更快地适应自己的工作岗位,提高职业适应能力[4]。

(三)构建和谐的幼儿园环境,完善新入职幼儿教师管理制度

和谐的幼儿园环境有助于新入职幼儿教师的职业适应。因此,幼儿园应从构建和谐的幼儿园环境出发,同时完善新入职幼儿教师的管理制度,使新入职幼儿教师能在良好的环境中开始自己的幼教生涯。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同事的关心、领导的帮助,能使幼儿教师获得更多情感关怀,从而更加热爱幼教工作,有助于新入职幼儿教师更快地适应幼儿园教育工作,实现自身良好发展。例如,可以建立幼儿教师评价机制,通过对教师的正确评价,让新入职幼儿教师认清自身的不足,并通过激励评价,帮助教师制定未来的发展目标,激发新入职幼儿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另外,应完善幼儿教师职位晋升机制,将职位与自身的经济收入挂钩,一方面可以提高幼儿教师的经济收入;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幼儿教师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四)加大投入,提高幼儿教师的职业地位

由于幼儿教师工作负担大,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导致很多新入职幼儿教师出现职业适应问题。因此,应加大经济投入,进一步提高幼儿教师的职业地位[5]。例如,幼儿园可以结合新入职幼儿教师的实际情况,为其制定职位晋升制度、薪资待遇提高制度等,使新入职幼儿教师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更多回报,一方面能减少新入职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另一方面,能满足新入职幼儿教师的职业期望,有助于新入职幼儿教师更好地适应幼教工作。五、结论通过对商洛市新入职幼儿教师职业适应能力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发现,新入职幼儿教师的个人性格、学历水平、工作经验、工作负担、职业期望等因素与职业适应能力有很大关系,因此,需要从上述因素着手,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以促进新入职幼儿教师职业适应,进而更好地满足幼儿教师的岗位需求,为幼儿教育工作贡献力量,促进商洛市幼儿教育行业长远发展。

作者:张文平 李嫱 单位:商洛学院

参考文献:

[1]沈文.幼儿园新入职教师职业困境和角色认同的现状及关系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1.

[2]骆丽娟.影响新教师职业适应的幼儿园环境因素分析[D].重庆:西南大学,2011.

[3]钱懿琦.初任教师入职适应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适应能力范文篇10

体操教学内容与目的任务决定着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方向。比如,规矩服从的队列队形练习、徒手操练习可以使学生在社会环境中服从命令,听从指挥;难度优美的技巧运动及艺术体操可以培养学生自信勇敢,审美创新能力;教学中广泛采用保护帮助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人际交往能力。体操教学可以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这些能力在现实社会中尤为珍贵。体操教学内容与目的任务决定着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特殊性。正所谓有什么样的指导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实践形态。

2体操教学促进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成因

2.1提供一定人与人的交往空间

当代社会是人与人交流的社会,无论在社会的哪一个角落都要与他人构建起相应的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带给人力量,并且满足人的安全感和自尊等多种的心理需要。体操教学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保护与帮助,大多数高难、危险动作都是在相互保护与帮助下完成的,所以学生学习体操后,头脑中形成保护帮助意识,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当他人遇到困难和需要帮助时,他们就会伸出热情的双手去保护帮助别人,人与人之关的交流也就多了起来,体操教学在培养学生交流、交际能力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2建立社会角色场景

高校体操教学改革后,动作难度有所降低,但是对大学生来说,其难度还是存在的。因此,体操教学中常采用保护与帮助这种必要的安全措施和特有的教学手段,在保护与帮助中保护者常常有主次之分,并相互交换角色,他们各尽其职共同完成任务,为学生提供换位思考的重要场景。体操教学中对难度动作常采用娱乐性和趣味性较强的游戏进行辅助练习,学生要以在不同的游戏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同时对不同角色进行体验,掌握角色的心理,同时加快学生社会化过程。游戏规则也规约着学生的任性,使他学会与他人配合,并调整自己的行为和认识去适应游戏规则,适应游戏环境。

2.3培养抗挫折能力

心理学家把需要不能实现时的心理冲突称为挫折。抗挫折能力是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方面,在体操训练时伤痛与泪水、欣喜与恼怒并存;体操竞赛中成功与失败、赞扬与批评共生。体育以成败论英雄,没有谁会是常胜冠军,失败也是不可避免的,学生在比赛中一定会受到失败的打击,那么,怎样才能将失败转变成成功就要经历挫折的体验,而这一种体系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心理的调节过程,更是提升社会适应力的过程。

2.4培养服从心理

在体育教学中,各类不同的游戏、比赛都有自己的特定要求、规则。这类特殊的并就让学生在活动中慢慢学会对纪律服从,并且学会自我约束的能力,服从体育道德,进行俊美的竞争。这些特殊的规定与约束都可以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顺应服从的意念,在外环境激励的竞争中更能以稳定平和的心态发展自己,赢得最后胜利。

3体操教学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途径

3.1重视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伴随现代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来自社会的各类挑战、机会也不断增加,如果一个人没有强而有力的自信心则无法面对生活与工作的各种问题,让自己无法得到理想发展。体操教学活动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这样针对不同难度动作和不同学习个体,将复杂动作简单化,由易到难,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的机会多了,因而他们几乎都充满着自信心。因此体操教学中要尽可能为学生创造取得成功的条件和机会,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对能优美完成高难动作者,会得到他人的赞扬、教师的期望,因而学生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同时欲求发展高难动作,在克服一定的困难,完成一定的任务之后,当自己的表演和无人超越最终赢得了他人的赞赏时,学生可以感受到成功的快乐,而当这种快乐慢慢积累后就会转变成自信心,从而带动自己综合素质及其他方面的一起提升,最后达到提升社会适应能力的目的。

3.2注重对学生团结、协作意识培养

因为当前的大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同时因为社会、家庭等不良因素影响,导致很多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缺少互帮互助的意识。体操教学动作的难度性和危险性,在教学中决定教师广泛采用保护与帮助的教学方法,就需要同学间进行传帮带,最终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由于学生各方面原因造成学习技能差异,课上课下要求学生相互指导,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优势互补,达到共同进步;专门器械练习时,器械傍边必须有保护者才能练习;比赛时,要有场外的指导才能帮助队员看清自己的不足;团体比赛是要大家形成合力,这样才可最大限度提升战斗能力,并得到最后的胜利。所以体操运动的保护、帮助的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团队精神的培养。在未来的社会,是需要有团结、合作的意识的工作人员,不管是何种事业,其成功都无法离开团结、合作。因此培养大学生团结意识是社会发展的需求。所以在体操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发现自己的优势及不足所在,同时决定运用哪种方式来提升自己的优势并弥补自己的不足。这样的是促进人不断形成自我认识,进行自我优化,同时也可通过体操锻炼让人形成及发展个性和实现人社会化的过程。

3.3优化对学生意志品质培养

坚强意志品质就是克服困难、并且完成各类实践活动的条件。坚强的意志品质包括了自制力、果敢、独立等。根据意志的特点及学生意志的特点,教师需要在体操教学过程中合理、科学设置一定的困难,具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品质进行磨练。同时,还要袦学生当前水平以及发展水平间差异性,以此来引导学生意志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让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完成任务,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与品质。比如说在目前的高校体操教学当中可试着融入现代舞蹈或是各类器械组合的成套动作,以此来提升教学宾难度。当学生在遇到困难或是受到挫折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注意指导,例如方法的指导、适当降低练习的难度等,并且鼓励学生战胜困难,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以此增加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促使其持之以恒,从而磨练其意志。要让学生经过自己的辛勤努力并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之后才能把教学任务完成,进而促进其意志品质的发展。

3.4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培养

如今社会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创新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也被列为新时代人才所必需的基本能力。所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我们国家当前高等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体操教师需要依靠体操教学的优势、特点,在体操教学中合理设备激发起学生创造性的情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在体操教学当中,教师对学生提出独立的创新技术组合,包括表演的形式等,同时还要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启发式教学,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根据自己身体条件以及知识储备对所学知识和技术进行再次的思考,分析动作的合理性等。只有这样的慢慢积极,才能有效发展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