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盈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9 04:50:31

市盈率范文篇1

价值投资是一种以对影响证券投资的经济因素、政治因素、行业发展前景、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财务状况等要素的分析为基础,以上市公司的成长性以及发展潜力为关注重点,以判定股票的内在投资价值为目的的投资策略。价值投资哲学起源于本杰明·格雷厄姆的名著《投资分析》,因沃伦·巴菲特成功的实践而闻名于世。但利用该投资分析方法来对一家上市公司进行估值是一项非常庞大的工程,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需要投资者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缜密的逻辑分析能力,因此,中小投资者中的大多数人很难使用该方法,而是需要一种更为简洁、通俗的投资方法,我的建议是依据市盈率指标来选股。2007年,上证指数从1月4日开盘时的2728.19点上涨到10月16日的6124.04点,在不到十个月的时间里上涨了124%以上,可以说是名符其实的超级大牛市。但2007年的牛市也不是一马平川的单边上涨,其中也有过“2.27”、“5.30”、“9.11”等大级别的调整,每一次调整都令人惊心动魄。经过2007年股市的洗礼,价值投资的理念已被更多的投资者认可和接受。

1如何理解市盈率

市盈率法是目前国际通用的衡量一只股票估值高低的方法。我个人对市盈率的理解是假设公司目前的盈利水平在未来保持不变,那么,需要多少年的累积增长才能赚到当前股价所体现的价值。例如一只股票的价格为20元,如果该公司一年的每股收益是1元,那么它的市盈率就是20/1=20倍。也就是说按照公司当前的盈利状况,需要20年后才能通过盈利赚到现在股价所体现的公司价值。所以,在一般情况下,市盈率越低的公司投资价值就越高,投资风险也较低;而市盈率越高的公司投资价值就越低,投资风险也较高。但要特别注意的是,市盈率指标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伴随着股价和业绩的变动而升降。

我一般会选择买入静态市盈率在25倍以内的个股,而在其市盈率超过40倍时卖出。2007年5月25日,我发现云南铜业2006年的每股收益是1.5084元,而2007年一季度的每股收益是0.21元,净利润比上年同期增长了80.16%。而它5月25日的股价仅为24.35元,以2006年的业绩计算,其市盈率为24.35/1.5084=16.44倍,还不到20倍。通过分析公司2007年一季报业绩的增长原因,同时考虑到未来有色金属行业将快速发展和云南铜业将逐渐被注入集团公司的矿产资源等因素,我认为它2007年的业绩将会好于2006年,应属于相对被低估、未来成长空间很大的个股。因此我于当日以不到25元的价格买入了云南铜业,此后该股股价不断上扬,在10月8日冲高至98.02元,逼近百元大关。而我在股价达到60元左右的时候将其卖出,这时的股价恰恰是其市盈率达到40倍时的价格,在这次操作中我获得了1倍以上的投资回报。

2微观上关注公司主营业务

采用市盈率选股要注意的是,公司的业绩是否主要是依靠主营收入来获得,因为只有依靠主营业务赚取收益的公司才有成长性。而依靠债务重组获得的收益是一次性、不可持续的,也是不真实的,不能放入市盈率计算公式中来。例如由*ST长控重组转型而来的*ST浪莎,2007年一季报每股收益为4.7260元,实现净利润2.84亿元左右,但这主要是由于2.71亿元的债务重组收益计入了公司当期损益,如果扣除这2.71亿元的债务重组收益,公司的净利润为0.13亿元,以总股本7081.76万股计算,每股实际收益为0.1835元,以2007年4月13日其复牌日的收盘价68.16元计算,市盈率达370多倍,因此它的股价被严重高估,其中蕴涵的投资风险巨大,对于这种股票我们最好敬而远之。

另外,如果是靠出售或转让金融资产如股权、股票带来投资收益增长,从而导致业绩大幅度增长,那么,这种增长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最好还是不参与这种个股的投机炒作。总而言之,在按照市盈率进行股票估值时要强烈关注个股业绩中的水分,避免踩上不实业绩的“地雷”。

3宏观上关注行业变化

市盈率范文篇2

股票定价的方法有许多,其中仅倍数法就包括市盈率法、股价与净值比率法和股价与销售额比率法。

众所周知,市盈率法是最广泛使用的定价方法,其简略表达式为:

市盈率(P/Eratio)=每股市场价/每股收益。

通常情况下,每股收益等于最近四个季度的总收益。

市盈率法被广泛使用的原因有三个:首先,它将股价与当期收益联系起来,是一种比较直观、易懂的统计量;其次,对于大多数股票而言,计算简单易行,数据查找方便,同时便于股票之间的互相比较;最后,它能反映股份公司的许多特点,如风险和增长潜力等。

市盈率法也有它的缺陷,其它定价法(如现金流量贴现定价法等)都对风险、增长和股东权益进行了估计和预测,而市盈率法却没有对这些因素作出假设。另外,市盈率反映市场人气和看法,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

一、市盈率的理论定义及意义

市盈率法忽略了许多基本因素,用它计算出的股票价值不能反映股票的内在价值。下面就市盈率基本分析所忽视的一些要素进行仔细讨论。

首先对市盈率法进行理论定义。

假设公司处于稳定增长阶段,由戈登增长模型得:

V=

DIV

r-g

等式两边同时除以下一年的预期收益EPS,有:

V

DIV/EPS

EPS

r-g

该等式就是对市盈率的理论定义,用内在价值代替了市值。这就是说市盈率由三个部份组成:资本收益率r,预期增长率g,股东权益DIV/EPS。再假定股东权益为100%,即收益全部用作分红,那么上式就变成:

P/E=

1

r-g

如果公司的发展分两阶段:高成长期和稳定发展期。上式则由三项组成:

P/E=

1

1

1+g

1

1+g

r-g

r-g

1+r

r-g

1+r

其中,t代表第一阶段的年份数,g1代表第一阶段的增长速度,g2为第二阶段的增长速度。等式的头两项表示第一阶段的价值,第一项表示从现在开始以g1速度增长的永久债券的现值,并从第一项减去从第t年开始也以g1速度增长的永久债券的现值。最后一项表示第二阶段的现值,等于从第t年开始以g2速度增长的永久债券的现值。从上式可知,市盈率与预期增长率呈正向关系,与资本收益率(资本成本)呈反向关系。当然,如果收益全部用于分红这个假设不成立,可用股东权益乘以(1+g)作分子代入以上两式,但有关结论不变。

市盈率跟上述因素的关系具有重要含义。如果公司具有高增长机遇,公司内在价值大,市盈率必然就高,因而值得投资。但如果是因为在分析过程中,忽略了资本成本所固有的风险因素,使市盈率计算值偏高,股票风险就会增大。例如,与苹果公司相比,IBM(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的每股预期收益的现金流量风险可能低得多。用IBM的资本收益率计算苹果公司的市盈率,其结果必然是苹果的市盈率偏高。许多分析采用当期收益,而公式则要求使用预期收益。如果公司收益提高,用当期收益计算出的市盈率则高于实际市盈率。另外,如果预期收益为零,则市盈率无穷大。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风险越大的企业,资本收益率越高,市盈率越低。同理,预期收益未来增长越快的企业,市盈率总是偏高。

比较股票市盈率是通行的择股方法,而且确实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一般来说,市盈率低的股票增长潜力大,内在价值大,值得投资。1988年美国金融研究者雅各布斯(Jacobs)和列维(Levy)对不同选股方法作了比较、计算,其结果如下表所示:

每季度平均超额收益(1982-1987)

市盈率常用于对企业的比较分析,也用来作跨国比较研究,因而对市盈率所设的陷井不得不认真思考与分析。市盈率可用于企业比较分析,但须满足两个严格的条件:对所有企业而言,高增长期相同;所有企业具有相同的风险,也就是说用资产定价模型算出来的风险值β相同。只有这些条件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根据市盈率与预期增长之比对企业进行排名的结果才能反映出企业的相对价值。因而,对企业进行比较分析时,应特别考虑风险、增长率和股东权益比。例如,较高的负债不会影响公司资本的总成本,但会增加股本资本的成本,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负债较高的公司股份资本风险越大,那么市盈率就越低。

另外,每股收益对不同公司来说含义也不同。公认的会计准则允许公司管理层选择不同的会计方法,这直接影响到公司收益规模和市盈率。可以想象,“保守”的会计方法可能压低收益,股票市盈率应偏高一些。几乎任何一家公司所报告的收益均因会计程序变更而出现大幅变动。例如,作报表时折旧方法的变更直接影响到预期收益。影响收益的其他会计选择有:库存的估值方法、两家公司兼并后的帐户合并处理程序、研究与开发费用的处理、收入的确认、费用的摊销及公司欠税的报告方法。这些说明公司收益容易受到操纵,很难公正真实地反映其内在价值。

比佛(Beever)和莫斯(Morse)对市盈率作过细致的研究,结果表明企业之间的市盈率的差别可在十四年的时间里消除,其中大部分在头两年内消除。由于增长机会、资本成本和会计惯例不同余下的差距则可于其后十二年里消除。为了弥补市盈率的不足,有时也分析公司股价与自由现金流量的比率。自由现金流量等于公司用于偿还额外债务、支付普通股红利和投资其他项目(如资本支出或公司收购)的那部分资金。相对收入而言,自由现金流量能较好地反映公司财务的稳健性。

用市盈率作跨国比较容易出现较大的偏差,其结论也是不可靠的。跨国比较时应考虑短期利率,长期利率和国内生产总值的预期增长率。例如,日本股票市盈率低,而荷兰的市盈率高,但不能因此得出结论:日本股票价值被低估,荷兰股价高估。如前面的理论定义公式所示,市盈率与资本成本呈反向关系,利率水平直接影响到资本成本。利率越高,资本成本越大,市盈率越低。相反,利率越低,资本成本越小,市盈率就越大。每个国家的利率水平不同,融资成本有别,风险水平也存在差异,所以市盈率不是衡量股价高估或低估的尺度。再说,每个国家所适用的会计和税收制度千差万别,会计报表所反映出的收益缺乏可比性。

二、我国的新股发行定价特点及问题

我国股票发行定价采用市盈率法,其发行价格=每股税后利率×市盈率,而

市盈率=当期设定的市盈率最大值-计算日前30天公司所属分行业上市平均收市价的最大值-(计算日前30天发行公司所属行业上市公司平均收市价)×调整系数+修正值。从定价公式可以看出,我国采用的定价法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首先选择一组同类企业,计算出平均市盈率,然后根据被定价企业与同类企业的差别主观地调整均值。

今年3月9日,中国证监会了《股票发行定价分析报告指引(试行)》,对新股发行定价提出了新的要求,弥补了市盈率法的某些不足。改革后的定价方法具有以下特点:充分考虑公司所属行业和公司自身的现状与前景;把二级市场现状作为定价的重要参照体系,注重跨时间的分析比较,特别是挂牌日当天涨幅和上市后的表现。

选择同行业或情况类似的企业作为参考对象有利于定价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这样一来企业的风险水平相当。估计单个企业的资本成本容易产生白噪声,偏差是难免的。通行的作法是不过分突出某个公司的股本成本的估计值,而是选择一组类似企业,选用其股本成本值的平均值。对公司的基本面分析强调在同行业的地位,产品的市场情况、产品周期、募集资金的投向、资产流动性和财务的稳健性、公司赢利能力和发展潜力。这些要求全面概括了确定发行定价时应考虑的基本因素。

市盈率范文篇3

证券市场中,市场整体市盈率水平的高低反映了该市场定价合理与否。回顾我国A股市场历史市盈率表现,1996年以前,市盈率水平非常低,仅在10—20倍之间,由此给1996—97年度股市的上涨留下了巨大的空间。1996—99年,市盈率在30—50倍间波动,价值中枢基本在40倍左右。2000年中期至2001年中期市场的市盈率水平在60倍左右徘徊,但过高的市盈率终究要回归其内在合理水平,并由此导致2001年下半年至今的大幅调整。

2002年6月3日沪市的市盈率水平为37.94倍(对应指数为1483点),基本处于最近几年市盈率的均值水平。在1997年至今的65个样本月度中,沪市市盈率低于38倍的共有17个月,以此类推,在未来业绩稳定的情况下市场进一步下跌的概率只有26.1%(17/65)。应该说,从市盈率的历史表现来分析,目前我国A股市场处于较低的定位水平,大盘指数进一步下降的空间较为有限。

如果要基于历史数据对未来市盈率水平做出预测,进而对大盘指数进行预测,还需要考虑以下两方面因素:一是非流通股因素,目前我国A股市场还存在60%左右的国有非流通股,不同的国有股减持流通方式的实施,对市场的影响程度也将迥然不同。如果国有股以较低的市盈率进行减持,则整体市盈率水平将因此下降,市场系统风险减小,投资者也不会因此而承担投资损失;相反,如果国有股以较高的市盈率水平减持,则市场系统风险降不下来,大盘指数将因此而可能下降。二是与发达证券市场相比,我国A股市场市盈率仍处于较高的水平。短期来说我国证券市场尚属于发展中市场,目前较高的市盈率定价水平尚有其内在合理性。但中长期来看,随着我国股市运作规范化程度的提高,逐步由发展中市场向成熟市场过渡,则未来市盈率均值水平有逐渐下降的可能。

市盈率范文篇4

价值投资是一种以对影响证券投资的经济因素、政治因素、行业发展前景、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财务状况等要素的分析为基础,以上市公司的成长性以及发展潜力为关注重点,以判定股票的内在投资价值为目的的投资策略。价值投资哲学起源于本杰明·格雷厄姆的名著《投资分析》,因沃伦·巴菲特成功的实践而闻名于世。但利用该投资分析方法来对一家上市公司进行估值是一项非常庞大的工程,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需要投资者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缜密的逻辑分析能力,因此,中小投资者中的大多数人很难使用该方法,而是需要一种更为简洁、通俗的投资方法,我的建议是依据市盈率指标来选股。2007年,上证指数从1月4日开盘时的2728.19点上涨到10月16日的6124.04点,在不到十个月的时间里上涨了124%以上,可以说是名符其实的超级大牛市。但2007年的牛市也不是一马平川的单边上涨,其中也有过“2.27”、“5.30”、“9.11”等大级别的调整,每一次调整都令人惊心动魄。经过2007年股市的洗礼,价值投资的理念已被更多的投资者认可和接受。

1如何理解市盈率

市盈率法是目前国际通用的衡量一只股票估值高低的方法。我个人对市盈率的理解是假设公司目前的盈利水平在未来保持不变,那么,需要多少年的累积增长才能赚到当前股价所体现的价值。例如一只股票的价格为20元,如果该公司一年的每股收益是1元,那么它的市盈率就是20/1=20倍。也就是说按照公司当前的盈利状况,需要20年后才能通过盈利赚到现在股价所体现的公司价值。所以,在一般情况下,市盈率越低的公司投资价值就越高,投资风险也较低;而市盈率越高的公司投资价值就越低,投资风险也较高。但要特别注意的是,市盈率指标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伴随着股价和业绩的变动而升降。

我一般会选择买入静态市盈率在25倍以内的个股,而在其市盈率超过40倍时卖出。2007年5月25日,我发现云南铜业2006年的每股收益是1.5084元,而2007年一季度的每股收益是0.21元,净利润比上年同期增长了80.16%。而它5月25日的股价仅为24.35元,以2006年的业绩计算,其市盈率为24.35/1.5084=16.44倍,还不到20倍。通过分析公司2007年一季报业绩的增长原因,同时考虑到未来有色金属行业将快速发展和云南铜业将逐渐被注入集团公司的矿产资源等因素,我认为它2007年的业绩将会好于2006年,应属于相对被低估、未来成长空间很大的个股。因此我于当日以不到25元的价格买入了云南铜业,此后该股股价不断上扬,在10月8日冲高至98.02元,逼近百元大关。而我在股价达到60元左右的时候将其卖出,这时的股价恰恰是其市盈率达到40倍时的价格,在这次操作中我获得了1倍以上的投资回报。

2微观上关注公司主营业务

采用市盈率选股要注意的是,公司的业绩是否主要是依靠主营收入来获得,因为只有依靠主营业务赚取收益的公司才有成长性。而依靠债务重组获得的收益是一次性、不可持续的,也是不真实的,不能放入市盈率计算公式中来。例如由*ST长控重组转型而来的*ST浪莎,2007年一季报每股收益为4.7260元,实现净利润2.84亿元左右,但这主要是由于2.71亿元的债务重组收益计入了公司当期损益,如果扣除这2.71亿元的债务重组收益,公司的净利润为0.13亿元,以总股本7081.76万股计算,每股实际收益为0.1835元,以2007年4月13日其复牌日的收盘价68.16元计算,市盈率达370多倍,因此它的股价被严重高估,其中蕴涵的投资风险巨大,对于这种股票我们最好敬而远之。

另外,如果是靠出售或转让金融资产如股权、股票带来投资收益增长,从而导致业绩大幅度增长,那么,这种增长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最好还是不参与这种个股的投机炒作。总而言之,在按照市盈率进行股票估值时要强烈关注个股业绩中的水分,避免踩上不实业绩的“地雷”。

3宏观上关注行业变化

市盈率范文篇5

[摘要]证券市场中,市场整体市盈率水平的高低反映了该市场定价合理与否。回顾我国A股市场历史市盈率表现,1996年以前,市盈率水平非常低,仅在10—20倍之间,由此给1996—97年度股市的上涨留下了巨大的空间。1996—99年,市盈率在30—50倍间波动,价值中枢基本在40倍左右。2000年中期至2001年中期市场的市盈率水平在60倍左右徘徊,但过高的市盈率终究要回归其内在合理水平,并由此导致2001年下半年至今的大幅调整。在经过近一年时间的深幅调整后,目前我国A股市场的市盈率已处于自1997年以来的较低水平,市场整体定价过高的系统风险已得到较大程度的释放,大盘指数进一步下跌的空间较为有限。

证券市场中,市场整体市盈率水平的高低反映了该市场定价合理与否。回顾我国A股市场历史市盈率表现,1996年以前,市盈率水平非常低,仅在10—20倍之间,由此给1996—97年度股市的上涨留下了巨大的空间。1996—99年,市盈率在30—50倍间波动,价值中枢基本在40倍左右。2000年中期至2001年中期市场的市盈率水平在60倍左右徘徊,但过高的市盈率终究要回归其内在合理水平,并由此导致2001年下半年至今的大幅调整。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2002年6月3日沪市的市盈率水平为37.94倍(对应指数为1483点),基本处于最近几年市盈率的均值水平。在1997年至今的65个样本月度中,沪市市盈率低于38倍的共有17个月,以此类推,在未来业绩稳定的情况下市场进一步下跌的概率只有26.1%(17/65)。应该说,从市盈率的历史表现来分析,目前我国A股市场处于较低的定位水平,大盘指数进一步下降的空间较为有限。

如果要基于历史数据对未来市盈率水平做出预测,进而对大盘指数进行预测,还需要考虑以下两方面因素:一是非流通股因素,目前我国A股市场还存在60%左右的国有非流通股,不同的国有股减持流通方式的实施,对市场的影响程度也将迥然不同。如果国有股以较低的市盈率进行减持,则整体市盈率水平将因此下降,市场系统风险减小,投资者也不会因此而承担投资损失;相反,如果国有股以较高的市盈率水平减持,则市场系统风险降不下来,大盘指数将因此而可能下降。二是与发达证券市场相比,我国A股市场市盈率仍处于较高的水平。短期来说我国证券市场尚属于发展中市场,目前较高的市盈率定价水平尚有其内在合理性。但中长期来看,随着我国股市运作规范化程度的提高,逐步由发展中市场向成熟市场过渡,则未来市盈率均值水平有逐渐下降的可能。

市盈率范文篇6

[摘要]证券市场中,市场整体市盈率水平的高低反映了该市场定价合理与否。回顾我国A股市场历史市盈率表现,1996年以前,市盈率水平非常低,仅在10—20倍之间,由此给1996—97年度股市的上涨留下了巨大的空间。1996—99年,市盈率在30—50倍间波动,价值中枢基本在40倍左右。2000年中期至2001年中期市场的市盈率水平在60倍左右徘徊,但过高的市盈率终究要回归其内在合理水平,并由此导致2001年下半年至今的大幅调整。在经过近一年时间的深幅调整后,目前我国A股市场的市盈率已处于自1997年以来的较低水平,市场整体定价过高的系统风险已得到较大程度的释放,大盘指数进一步下跌的空间较为有限。

证券市场中,市场整体市盈率水平的高低反映了该市场定价合理与否。回顾我国A股市场历史市盈率表现,1996年以前,市盈率水平非常低,仅在10—20倍之间,由此给1996—97年度股市的上涨留下了巨大的空间。1996—99年,市盈率在30—50倍间波动,价值中枢基本在40倍左右。2000年中期至2001年中期市场的市盈率水平在60倍左右徘徊,但过高的市盈率终究要回归其内在合理水平,并由此导致2001年下半年至今的大幅调整。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2002年6月3日沪市的市盈率水平为37.94倍(对应指数为1483点),基本处于最近几年市盈率的均值水平。在1997年至今的65个样本月度中,沪市市盈率低于38倍的共有17个月,以此类推,在未来业绩稳定的情况下市场进一步下跌的概率只有26.1%(17/65)。应该说,从市盈率的历史表现来分析,目前我国A股市场处于较低的定位水平,大盘指数进一步下降的空间较为有限。

如果要基于历史数据对未来市盈率水平做出预测,进而对大盘指数进行预测,还需要考虑以下两方面因素:一是非流通股因素,目前我国A股市场还存在60%左右的国有非流通股,不同的国有股减持流通方式的实施,对市场的影响程度也将迥然不同。如果国有股以较低的市盈率进行减持,则整体市盈率水平将因此下降,市场系统风险减小,投资者也不会因此而承担投资损失;相反,如果国有股以较高的市盈率水平减持,则市场系统风险降不下来,大盘指数将因此而可能下降。二是与发达证券市场相比,我国A股市场市盈率仍处于较高的水平。短期来说我国证券市场尚属于发展中市场,目前较高的市盈率定价水平尚有其内在合理性。但中长期来看,随着我国股市运作规范化程度的提高,逐步由发展中市场向成熟市场过渡,则未来市盈率均值水平有逐渐下降的可能。

市盈率范文篇7

衡量一个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有很多指标,影响投资价值的因素既包括公司净资产、盈利水平等内部因素,也包括宏观经济、行业发展、市场情况等各种外部因素。市盈率是衡量股票是否具有投资价值的工具之一。

市盈率是投资者所必须掌握的一个重要财务指标,亦称本益比,是股票价格除以每股盈利的比率。市盈率反映了在每股盈利不变的情况下,当派息率为100%时及所得股息没有进行再投资的条件下,经过多少年我们的投资可以通过股息全部收回。市盈率有两种计算方法。一是股价同过去一年每股盈利的比率。二是股价同本年度每股盈利的比率。前者以上年度的每股收益作为计算标准,它不能反映股票因本年度及未来每股收益的变化而使股票投资价值发生变化这一情况,因而具有一定滞后性。买股票是买未来,因此上市公司当年的盈利水平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第二种市盈率即反映了股票现实的投资价值。因此,如何准确估算上市公司当年的每股盈利水平,就成为把握股票投资价值的关键。

近来,有关市盈率问题已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目前的市盈率水平是否合理?反对的或赞同的各执一词。用市盈率的高低判别股市风险的高低,确实是个经验性问题。市盈率水平高了一点并不意味着就有很大风险,尤其是处于发展中的中国股市,加上未来几年我国GDP将保持7%以上的增长速度,大盘市盈率保持40-50倍的水平是合理的。但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个股的风险程度是不同的。至2000年底,沪市的平均市盈率是58倍,深市的平均市盈率为56倍。但不同个股之间的水平不一样,其中,每股收益在0.10元至0.20元间的个股的平均市盈率为81倍多,每股收益小于0.10元的个股的平均市盈率高达264倍以上。业绩越差的个股的市盈率越高、流通盘越小的个股的市盈率越高,这类个股的风险是不言而喻的。目前,大盘经过了从五月来的几次暴跌,很多个股已经腰斩,沪市的平均市盈率已经降了很多,相对而言,风险也降底了不少。

我们在进行投资时,判断一只股票市盈率水平是否合理,主要看以下三个因素:

(1)行业性。行业背景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以电子通信、软件、环保、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上市公司受到投资者的青睐,其主要原因在于这些行业属于朝阳行业,并受到国家相关政策扶持,发展速度较快。未来一段时间内,电子通讯等高速发展行业的增长速度将是GDP的3倍左右,其市盈率应当高于大盘平均水平;相反,钢铁等夕阳产业类上市公司,其市盈率水平将低于大盘平均水平。这一格局不会改变。实际上也是如此。

(2)流通盘。在其它因素相同的情况下,流通规模与股价成反比,股本越大,市盈率越低,反之亦然。小盘股板块历来是“大黑马”的温床,去年最大涨幅在200%以上的思达高科、泰山旅游等大牛股,无一不是小盘股。而一些流通盘较大的个股,如以上海汽车为代表的一批大盘绩优股,其市盈率普遍在20倍至30倍。在赚取差价仍是投资者获利的主要手段的市场中,小盘股兼有丰富重组题材和股本扩张能力优势,价格波动较大,机会较多,而大盘股则不具备这种优势。

(3)成长性。成长性高低是影响股价的决定性因素。高科技上市公司的市盈率普遍高于市场平均水平,主要在于上市公司的高成长性。

同时市盈率是一个非常粗略的指标,考虑到可比性,对同一指数不同阶段的市盈率进行比较较有意义,而对不同市场的市盈率进行横向比较时应特别小心。(1)综合指数的市盈率与综合指数的市盈率比,成份指数的市盈率与成份指数的市盈率比。综合指数的样本股包括了市场上的所有股票(沪深市场上PT股除外),市盈率一般比较高,而成份指数的样本股是精挑细选的,通常平均股本较大、平均业绩较好,所以其市盈率比较低一些。而我们经常看到的国外股票时常的市盈率大多是成份指数的市盈率,如果将它们与我们综合指数的市盈率相比较,则犯了概念性错误。[next](2)市盈率应与基准利率挂钩。基准利率是人们投资收益率的参照系数,也反映了整个社会资金成本的高低。一般来说,如果其他因素不变,基准利率的倒数与股市平均市盈率存在正向关系。如果基本利率低,合理的市盈率可以高一点,如果基准利率很高,合理的市盈率就应该低一些。

(3)市盈率应与股本挂钩。平均市盈率与总股本和流通股本都有关,总股本和流通股本越小,平均市盈率就会越高,反之,就会越低,中西莫不如此。在美国,小盘股的平均市盈率也高于大盘股平均市盈率的好几倍,NASDAQ市场市盈率高于纽约证券交易所市盈率,部分地与股本因素有关。

(4)市盈率应与股本结构挂钩。市盈率跟股本结构也有关系。如果股份是全流通的,市盈率就会低一些,如果股份不是全流通的,那么流通股的市盈率就会高一些。原因在于,如果上市公司的总价值不变,股份分成流通股和非流通股,而资产的流动性会增加资产的价值(流动性溢价),从一般意义上说,流通股的每股价格自然要高于非流通股的价格,非流通股的价格越低,流通股的价格就越高,其结果就必然是流通股的平均市盈率高于非流通股的平均市盈率。流通股在中股本中所占的比例越小,流通股与非流通股价格差异越大,流通股的平均市盈率就越高。目前的中国市场,非流通股占到总股本的三分之二,在它们没有流通的情况下,流通股的市盈率较高,也是正常的。

(5)市盈率应与成长性挂钩。同样是20倍市盈率,上市公司平均每年利润增长7%的市场就要远比上市公司平均每年利润增长3%的市场有投资价值。根据经典的股票内在价值评估模型,如式(1)所示。其中V为股票内在价值,D。为在未来无限时期支付的每股股利,k为到期收益率,g为股利每期固定的增长率。从式(1)可以看出,假定其他因素不变,成长性对股票的内在价值,从而对市场价格和平均市盈率影响巨大。

V=D×(l+g)

K-g(1)

(6)市盈率与一些制度性因素有关,居民投资方式的可选择性、投资理念、一国制度(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外汇管制等制度性因素,都与平均市盈率水平有关。

市盈率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投资者对公司增长潜力的认同,不仅在中国股市如此,在欧美、香港成熟的投票市场上同样如此。我国股市尚处于初级阶段,也是处于摸索阶段,可以借鉴西方市场的模式,也有自己的特色,投资者应该从公司背景、基本素质等方面多加分析,对市盈率水平进行合理判断。

参考文献

市盈率范文篇8

一、统计描述

到2000年底,沪深两交易所共有1060家A股上市公司。其中929家是通过首次公开发行在交易所挂牌上市的,130家是1994年《公司法》出台以前的定向募集公司,作为历史遗留问题以推荐的特殊方式在两家交易所挂牌上市的,此外还有一家是通过换股上市的。本文研究首次公开发行对市场指数的影响,130家历史遗留问题新股和换股上市剔除在外,929次首次公开发行的年度分布如表1所示。

在证券市场早期,市场总规模有限,新股发行可能会带来市场指数的变化,所以本文着重研究1995年后的新股发行对市场指数的影响。1995年到2000年共有681次IPO,接近所有IPO的七成半,本文将这681次IPO作为研究样本。在这681次IPO中,集资规模最小的为3300万元(0736),集资规模最大的为78.46亿元(600019)。发行市盈率最低的为8.25倍(600870),发行市盈率最高的为88.69倍(0993)。681次IPO的集资规模和发行市盈率的分布情况请参见表2。

在1995年至2000年间共72个月中,IPO频率最高的月份是1997年5月,这个月有40家公司公开发行新股。另外有10个月份,没有一家公司发行新股。这10个月中有7个月是在1995年,另外1个月是在1998年,2个月是在2000年。其他大多数月份IPO次数少于20次,低于8次的有31个月,9到20次之间有24个月。有7个月的IPO次数超过了20次,全都集中在1996年下半年到1997年上半年之间。

如果按照集资规模划分,单月IPO集资规模最大的是2000年11月,这个月由于有宝钢和民生银行招股,虽然IPO家数只有18家,集资规模却达到201.53亿元。月度IPO集资规模超过60亿元的,共有12个月;30亿元到60亿元之间的有21个月;低于30亿元的有29个月。另外,有10个月由于没有新股上市,集资规模为0。

二、假设

假设一:不同集资规模的IPO对市场指数的影响是否不同?大盘股是否会导致市场指数下跌?本文将681次IPO集资规模排序,排在前68位的为一组,后68位的为一组。前68位的集资规模都在7亿元以上,称为大盘组,后68位的集资规模都小于1亿元,称为小盘组。通过比较两组IPO对市场指数的影响差异,检验该假设。

假设二:发行市盈率不同的IPO,对市场指数是否存在不同的影响?本文将681次IPO发行市盈率排序,排在前68位的为一组,后68位的为一组。前68位的发行市盈率都在28倍以上,称为高价组,后68位的发行市盈率小于14倍,称为低价组。通过比较两组IPO对市场指数的影响差异,检验该假设。

假设三:在大盘处于高位和低位时,IPO是否会对市场指数带来不同的影响?本文将每个新股刊登招股说明书当日的市场综合指数,减去1994年年底的市场指数,再除以1994年年底的市场指数,得到各个新股发行时市场指数的相对水平。然后根据该数值的排序,分别从上海市场和深圳市场挑选出排在前34位的共68只新股,作为高位发行组。同样挑选出排序在后面的68只新股,作为低位发行组。通过比较两组IPO对市场指数的影响差异,检验该假设。

假设四:不同发行频率的IPO对市场指数的冲击是否不同?本文用两种方法衡量发行频率。第一种方法用发行次数的频率,将月度发行次数最高的3个月作为一组,称为高频组。该组每月发行次数几乎都在30次以上,共有102次IPO。将月度发行次数低于7次的月份的IPO作为一组,称为低频组。该组共有20个月份,78次IPO。第二种方法用月度集资规模指标,将月度集资规模最高的三个月作为高频组,该组每月集资规模都在116亿元以上,共有93次IPO。将月度集资规模低于24.5亿元的作为低频组,该组共有18个月,共有95次IPO。通过比较两组IPO对市场指数的影响差异,检验该假设。

假设五:在不同的新股发行制度下,IPO对市场指数的冲击是否不同?从1999年起,发行制度经历了较大的变革。因此本文将1999年作为标准,1999年以前的474次IPO作为旧发行制度组,1999年后的207次IPO作为新发行制度组。通过检验两种发行制度下,IPO对市场指数的影响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三、比较方法

本文主要检验新股发行对市场指数的短期影响,因为单次IPO对市场指数的长期影响应该是比较微弱的,所以本文考察刊登新股招股说明书后一周内5个交易日的市场指数变化。本文假设市场指数短期内的走势服从带有短期趋势的随机行走模型,即:(t=1,2,3,4,5)其中,为刊登招股说明书后5天的市场指数回报,是一个白噪音序列,是市场指数回报的短期趋势,在这里用刊登招股说明书前5个交易日市场指数回报的均值替代。

根据该假设,应该服从均值为0,方差为的正态分布。同样的,也应该服从均值为0,方差为的正态分布。因此,通过检验IPO后的的分布,可以判断IPO对市场指数短期走势的影响。如果IPO对后市带来系统性一致影响,那么IPO后的的分布会有显著的变化。同样的,对于两组不同的IPO,那么应该服从t分布,其中分别为两个子样本包含的样本数量,分别为两个子样本的估算方差,分别为两个子样本累积超额收益的均值。通过检验它们之间CAR的差异是否显著,可以判断据以分组的因素是否对市场指数带来显著影响。

四、结果

1、总体样本中IPO对市场指数的短期影响

681次IPO平均对市场指数5天后的累计影响不断增加,到第5天达到-0.39%,因此总体来看,过去6年IPO对市场指数短期走势带来了微略的负面影响。但是,各期累积超额收益的t检验值均不显著,这种负面影响没有统计上的显著性,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2、分组检验结果

(1)大盘组与小盘组的差异

无论是大盘组,还是小盘组,都对市场指数带来了负面影响。大盘组发行公告后5天对市场指数产生的累积影响为-1.13%,而小盘组的累积影响则达到-2.18%。尽管两组对市场指数的影响存在差异,但是两组差异在统计上并不显著,t检验值仅为0.63。

出乎意料的是,小盘组对市场的负面影响甚至超过了大盘组,这可能与本文的分组方法有关。因为样本期间内,单个新股的集资规模逐年扩大,使得小盘组68次IPO全部集中在1998年以前,而大盘股68次IPO绝大多数集中在1998年以后。为了回避这种分组方法的影响,本文采取另一种分组方法,即分别在各年度中选取集资规模最大和最小的IPO,组成大盘组和小盘组,检验两组市场影响的差异。

分年度分组的结果显示,大盘组和小盘组对市场指数的影响也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大盘组的5天累积影响为-0.7%,小盘组的5天累积影响为-1.5%,两者差异的t检验值为0.58,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因此可以判断,IPO集资规模的不同并没有导致市场表现的差异。

(2)高价组与低价组的差异

高价组与低价组对市场指数的影响有所不同,高价组的5天累积影响为-0.82%,低价组的5天累积影响为0.21%,两者差异的t检验值为1.05,显著性水平接近90%。可以判断,高价组和低价组对市场指数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市场指数会对IPO发行市盈率做出不同的反应。

(3)发行时机的差异

市场处于高位时发行的IPO,在公布招股说明书后5天内,对市场走势累积有-1.33%的负面影响,而在市场处于低位时发行的IPO,对市场的走势几乎没有影响。两者差异的t检验值为1.40,显著性水平接近95%,表明不同的发行时机对市场影响的差异十分显著。

(4)发行频率的差异

按照月度集资规模划分,高频组和低频组对市场走势的短期影响没有显著差异,两者差异的t检验值只有0.86。按照月度IPO家数来分组,高频组与低频组对市场走势的短期影响也没有显著差异,两者差异的t检验值只有0.36。由此可以判断,发行频率对市场指数的短期走势没有影响。

(5)发行制度的差异

新发行制度下,IPO对市场的累积影响为-1.08%。而旧发行制度下,IPO对市场的影响不到1‰,两者差异的t检验值为1.42,显著性水平接近95%。这表明,在1999年发行制度进行较大的改革后,IPO对市场的短期走势开始产生负面影响。

有关图表显示了市值配售发行方法的市场影响,市值配售组5天累积对市场走势的影响为0.23%,非市值配售组对市场走势的5天累积影响达到-1.33%。两者差异的t检验值为1.59,显著性水平接近95%。这表明市值配售发行方法对市场短期走势的影响要显著地小于其他发行方法。

五、回归分析结果

上述分组检验的结果表明,IPO对市场指数的冲击受发行市盈率、发行时机和发行制度的改革因素的影响,发行节奏和集资规模的影响不大。然而,对发行市盈率、发行时机和发行制度改革三组序列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三组序列存在非常显著的相关性。也就是说,当市场处于高位时,IPO的发行市盈率也偏高,反之,发行市盈率则偏低;发行制度改革前,发行市盈率和市场指数水平都偏低,发行制度改革后,发行市盈率和市场指数水平都偏高。这种相关关系会直接影响前面的分组检验结果。

为了控制相关因素的影响,本文选取1995年至1998年的IPO作为子样本。在这一时期内,由于采用固定市盈率发行,绝大多数新股的发行市盈率都在15倍左右,所以子样本中发行时机和发行市盈率两组序列没有相关性。本文将每次IPO后5天累积超额收益作为被解释变量,用发行市盈率和发行时机两个因素对其回归。由于子样本是包括沪深两市4年的混合数据(PanelData),在这里采用固定组差异模型,回归方程如附注1所示。其中,和是虚拟变量,当IPO在深圳发行时取1,取0,反之,则相反。

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根据回归分析结果可见,发行时机和发行市盈率两个因素,在控制了其中一个因素的作用时,另一个因素的作用仍然十分显著。这表明发行市盈率和发行时机都会决定IPO对市场冲击的力度。

将上述子样本扩大至总体样本,在回归方程中加入发行制度改革因素,考察在控制发行市盈率和发行时机因素后,发行制度改革是否仍然存在影响。回归方程如附注2所示。其中发行制度改革为虚拟变量,IPO时间在1999年前,该变量取0,否则取1。

回归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根据回归分析结果可见,发行制度改革因素的作用不显著,表明发行制度改革之所以会影响IPO对市场指数的冲击,并不是因为本身的原因,而是因为发行制度改革后市场指数和发行市盈率同时也大大提高,导致发行制度改革后IPO对市场冲击的力度加大了。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表1:929次首次公开发行的年度分布1

年份IPO数量所占比例(%)

1992年以前232.46

1992年505.35

1993年13414.35

1994年414.39

1995年151.82

1996年17018.2

1997年18720.02

1998年10210.92

1999年9210.17

2000年11512.31

注1:计算IPO的时间以刊登招股说明书的时间为准。

表2:95年以来IPO集资规模和发行市盈率分布特征

最小值90%中值10%最大值均值

水平值1水平值1

集资规模(亿元)0.330.912.637.0778.463.77

发行市盈率(倍)8.2513.251529.0988.6918.27

注1:90%水平值是指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排在第90%的位置上的值。在这里样本总量为681,即排在第614位的值。10%水平值的含义相同,即排在第68位的值。

表三

变量系数标准差T检验值显著度

SHENZHEN.156.0801.942.053

SHANGHAI.123.0791.559.120

发行时市场指数水平-1.936E-02.007-2.652.008

LN发行市盈率-4.412E-02.029-1.507.132

表四

变量系数标准差T检验值显著度

SHENZHEN1.382E-02.036.385.700

SHANGHAI-1.157E-02.037-.314.754

发行时市场指数水平-1.604E-02.006-2.748.006

LN发行市盈率5.815E-03.014.416.677

发行制度改革6.373E-03.010.623.534

结论

从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看,适当限制发行市盈率会有助于降低新股发行对市场的冲击。我国作为新兴市场,新股发行在相当长时间内应该考虑的重点问题是减缓对二级市场的短期冲击,保证一级市场能够稳定运行,满足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的需要。其他种种考虑,在目前大量国有股、法人股非流通的环境下,是很难实现的。因此,在适当限制发行市盈率的同时,应该采取向二级市场投资者配售新股的发行方法,这样可以非常有效地降低新股发行对二级市场的冲击。本文实证研究结果也表明,2000年试行的市值配售发行方法有助于减缓新股发行对市场的冲击。因此,市值配售应该作为未来一段时期内新股发行的主要方式。当然,对于大型招股活动,应该考虑市值配售方法的局限性,做一些技术性调整,比如网下机构询价配售,网上市值配售,网上网下回拨。

市盈率范文篇9

关键词:市盈率(本益比);平均市盈率;投资价值;股票;证券市场

衡量一个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有很多指标,影响投资价值的因素既包括公司净资产、盈利水平等内部因素,也包括宏观经济、行业发展、市场情况等各种外部因素。市盈率是衡量股票是否具有投资价值的工具之一。

市盈率是投资者所必须掌握的一个重要财务指标,亦称本益比,是股票价格除以每股盈利的比率。市盈率反映了在每股盈利不变的情况下,当派息率为100%时及所得股息没有进行再投资的条件下,经过多少年我们的投资可以通过股息全部收回。市盈率有两种计算方法。一是股价同过去一年每股盈利的比率。二是股价同本年度每股盈利的比率。前者以上年度的每股收益作为计算标准,它不能反映股票因本年度及未来每股收益的变化而使股票投资价值发生变化这一情况,因而具有一定滞后性。买股票是买未来,因此上市公司当年的盈利水平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第二种市盈率即反映了股票现实的投资价值。因此,如何准确估算上市公司当年的每股盈利水平,就成为把握股票投资价值的关键。

近来,有关市盈率问题已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目前的市盈率水平是否合理?反对的或赞同的各执一词。用市盈率的高低判别股市风险的高低,确实是个经验性问题。市盈率水平高了一点并不意味着就有很大风险,尤其是处于发展中的中国股市,加上未来几年我国GDP将保持7%以上的增长速度,大盘市盈率保持40-50倍的水平是合理的。但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个股的风险程度是不同的。至2000年底,沪市的平均市盈率是58倍,深市的平均市盈率为56倍。但不同个股之间的水平不一样,其中,每股收益在0.10元至0.20元间的个股的平均市盈率为81倍多,每股收益小于0.10元的个股的平均市盈率高达264倍以上。业绩越差的个股的市盈率越高、流通盘越小的个股的市盈率越高,这类个股的风险是不言而喻的。目前,大盘经过了从五月来的几次暴跌,很多个股已经腰斩,沪市的平均市盈率已经降了很多,相对而言,风险也降底了不少。

我们在进行投资时,判断一只股票市盈率水平是否合理,主要看以下三个因素:

(1)行业性。行业背景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以电子通信、软件、环保、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上市公司受到投资者的青睐,其主要原因在于这些行业属于朝阳行业,并受到国家相关政策扶持,发展速度较快。未来一段时间内,电子通讯等高速发展行业的增长速度将是GDP的3倍左右,其市盈率应当高于大盘平均水平;相反,钢铁等夕阳产业类上市公司,其市盈率水平将低于大盘平均水平。这一格局不会改变。实际上也是如此。

(2)流通盘。在其它因素相同的情况下,流通规模与股价成反比,股本越大,市盈率越低,反之亦然。小盘股板块历来是“大黑马”的温床,去年最大涨幅在200%以上的思达高科、泰山旅游等大牛股,无一不是小盘股。而一些流通盘较大的个股,如以上海汽车为代表的一批大盘绩优股,其市盈率普遍在20倍至30倍。在赚取差价仍是投资者获利的主要手段的市场中,小盘股兼有丰富重组题材和股本扩张能力优势,价格波动较大,机会较多,而大盘股则不具备这种优势。

(3)成长性。成长性高低是影响股价的决定性因素。高科技上市公司的市盈率普遍高于市场平均水平,主要在于上市公司的高成长性。

同时市盈率是一个非常粗略的指标,考虑到可比性,对同一指数不同阶段的市盈率进行比较较有意义,而对不同市场的市盈率进行横向比较时应特别小心。

(1)综合指数的市盈率与综合指数的市盈率比,成份指数的市盈率与成份指数的市盈率比。综合指数的样本股包括了市场上的所有股票(沪深市场上PT股除外),市盈率一般比较高,而成份指数的样本股是精挑细选的,通常平均股本较大、平均业绩较好,所以其市盈率比较低一些。而我们经常看到的国外股票时常的市盈率大多是成份指数的市盈率,如果将它们与我们综合指数的市盈率相比较,则犯了概念性错误。(2)市盈率应与基准利率挂钩。基准利率是人们投资收益率的参照系数,也反映了整个社会资金成本的高低。一般来说,如果其他因素不变,基准利率的倒数与股市平均市盈率存在正向关系。如果基本利率低,合理的市盈率可以高一点,如果基准利率很高,合理的市盈率就应该低一些。

(3)市盈率应与股本挂钩。平均市盈率与总股本和流通股本都有关,总股本和流通股本越小,平均市盈率就会越高,反之,就会越低,中西莫不如此。在美国,小盘股的平均市盈率也高于大盘股平均市盈率的好几倍,NASDAQ市场市盈率高于纽约证券交易所市盈率,部分地与股本因素有关。

(4)市盈率应与股本结构挂钩。市盈率跟股本结构也有关系。如果股份是全流通的,市盈率就会低一些,如果股份不是全流通的,那么流通股的市盈率就会高一些。原因在于,如果上市公司的总价值不变,股份分成流通股和非流通股,而资产的流动性会增加资产的价值(流动性溢价),从一般意义上说,流通股的每股价格自然要高于非流通股的价格,非流通股的价格越低,流通股的价格就越高,其结果就必然是流通股的平均市盈率高于非流通股的平均市盈率。流通股在中股本中所占的比例越小,流通股与非流通股价格差异越大,流通股的平均市盈率就越高。目前的中国市场,非流通股占到总股本的三分之二,在它们没有流通的情况下,流通股的市盈率较高,也是正常的。

(5)市盈率应与成长性挂钩。同样是20倍市盈率,上市公司平均每年利润增长7%的市场就要远比上市公司平均每年利润增长3%的市场有投资价值。根据经典的股票内在价值评估模型,如式(1)所示。其中V为股票内在价值,D。为在未来无限时期支付的每股股利,k为到期收益率,g为股利每期固定的增长率。从式(1)可以看出,假定其他因素不变,成长性对股票的内在价值,从而对市场价格和平均市盈率影响巨大。

V=D×(l+g)

K-g(1)

(6)市盈率与一些制度性因素有关,居民投资方式的可选择性、投资理念、一国制度(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外汇管制等制度性因素,都与平均市盈率水平有关。

市盈率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投资者对公司增长潜力的认同,不仅在中国股市如此,在欧美、香港成熟的投票市场上同样如此。我国股市尚处于初级阶段,也是处于摸索阶段,可以借鉴西方市场的模式,也有自己的特色,投资者应该从公司背景、基本素质等方面多加分析,对市盈率水平进行合理判断。

参考文献

市盈率范文篇10

随着我国上市公司2007年第一季度财务报告的开始披露,2007年1月1日起实施的我国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财务汇报的影响将逐渐显现出来。毋庸置疑,会计准则中会计科目计量和汇报方法的改变将对企业的财务报告数字产生一定的影响,使其与以前年度可比性减弱。但是,要正确认识新准则的影响,我们需要对以下若干问题有一定的了解,避免出现错误评价新会计准则影响的情况。

首先,新会计准则中的一些规定将改变我国股票市场的市盈率和市净率平均水平。基本来讲,市盈率和市净率的平均水平将降低到一个新的均衡水平上。要认识到这一点,让我们先看看市盈率是怎样决定的。企业股票的价值是其未来现金流的折现值。会计准则的一个基本特征是虽然在短期内,如一年,现金流和盈余因为应计原因可能有差别;但是从比较长的期间来看,如十年,现金流和盈余基本上是相同的。这就是为什么现在投资界使用的投资价值评估模型既有现金流折现模型,也有基于盈余的剩余收益评估模型。两者在较长的衡量时间内评估结果基本应该一致,因此,我们可以用盈余来构建模型评估企业价值。

新准则的重要特点之一是比以前的准则更多地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方法。这样,如果上市公司持有金融资产,其盈余当中就包含了金融资产在期间内公允价值的变化。我们设想一个企业,它的资产完全是金融资产,这样,金融资产期间内公允价值的变化即是企业损益表汇报的盈余。但是,金融资产,如股票的价格变动是很难预测的。我们只能预测金融资产未来期间的盈余都等于股权资本成本。例如,一个股票现在每股价值是1元钱,股权资本成本是10%。那样,现在预测未来各个期间的盈余都应该是0.1元。对于这个企业来讲,其股票价值是0.1元每股净盈余除以折现率(股权资本成本),结果正好是1元。市盈率则是折现率的倒数。例如这个企业的折现率是10%,其理论上的市盈率将是10倍。

2007年1月,上海证券交易所A股平均市盈率是38.36倍;深圳证券交易所A股平均市盈率是39.91倍。之前两市的平均市盈率曾长期徘徊在40倍以上,甚至曾达到60倍左右。为什么我国上市公司以前的平均市盈率水平总是很高呢?再看前面的例子。假设企业的折现率还是10%,但是企业资产并不全是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而是50%金融资产,50%生产性资产。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而生产性资产按历史成本计量,并遵守稳健性原则。历史成本和稳健性原则导致生产性资产产生的盈余倾向于保守,平均来讲低于实际经济利润(企业价值增加)。这样,企业本期间汇报的盈余中既包含了历史成本、稳健性原则的影响,又包含了公允价值的影响。其结果是在企业价值相同的情况下,企业盈余水平低于完全公允价值计量方法下的盈余水平。这样,市盈率公式的分子不变,分母变小,市盈率水平自然大于完全公允价值方法下的市盈率。

依次类推,如果同一个企业完全没有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即所有资产的计量都基于历史成本原则和稳健性原则,企业的市盈率水平会进一步提高。同样的道理适用于市净率。相对于历史成本与稳健性原则下的净资产值,公允价值方法下的净资产值自然会增加,在企业价值不变的情况下,市净率在完全或部分公允价值计量方法下会降低。

所以,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新会计准则要求按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项目的范围的扩大,必然会降低我国上市公司的平均市盈率和市净率水平。因此,最近股票市场整体价格水平的上升并不一定意味着上市公司的平均市盈率和市净率水平要上升。正好相反,随着公允价值方法被更多的上市公司的采用,市场平均市盈率水平将下降,而不是上升。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新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的引入是很慎重的,适用范围和标准都有严格的规定,同时,一部分公允价值变动是直接记入股东权益项目的,而不经过损益表项目,所以,公允价值方法对证券市场平均市盈率和市净率水平变化的影响应该是比较小的。

在认识新准则影响中需要正确理解的第二个问题是投资者是否还可以根据市盈率和市净率来判断上市公司价值。有评论人士认为在新准则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后投资者再依赖市盈率和市净率来判断股市是否过高、是否出现泡沫将会发生非常大的问题。这种看法是一种误解。从最简单的逻辑来说,对于大部分上市公司来讲,因为它们持有的金融资产属于有活跃交易市场的股票或债券,因此新准则的要求并没有向投资者传递新的信息。即使不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投资者自己也可以从交易市场上轻易了解到这些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也就是说,这部分公允价值信息是投资者原来就有的。这样,一方面,企业价值不因为是否采用公允价值方法而改变;另一方面,投资者的信息所有量也不因为是否采用公允价值方法而有差异,从而,说公允价值引入会削弱市盈率和市净率的作用是没有道理的。

更重要的,新会计准则改变了盈余和净资产的计量和汇报方法。两个完全相同的企业,经营活动相同,企业价值相同,一个采用原准则,另一个采用新准则,它们的市盈率和市净率必然不同。如上面所论述的,使用新准则汇报的企业市盈率和市净率会低于使用原准则汇报的企业。但是,我们没有理由说新准则汇报的企业市盈率和市净率就失去了判断企业股票是否出现泡沫或股价过高的作用。就像两条道路,一条道路限速是每小时20公里,另一条限速是每小时80公里。我们不能因此说我们就无法在第一条道路上判断一辆汽车是否超速了。

因此,在新旧准则转换之际,投资者要做的是调整他们通过市盈率和市净率来判断市场行情的坐标,而不是放弃对市盈率和市净率的应用。就像我们在两条不同限速道路上要使用不同的判断汽车是否超速的标准一样。当投资者正确调整了通过市盈率和市净率来判断市场行情的坐标后,股票市场上就不会出现自我解释的现象,即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不会因为其持有的其他上市公司股票价格的变化而发生超常的变化。即使上市公司盈余因为持有的股票价值上升而提高了,但是投资者现在使用一个较低的市盈率,因此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就不会循环推动,出现自我解释的现象。

第三个认识新会计准则中的问题是新会计准则是否会加大金融类资产或投资性房地产类资产占资产主要部分的企业的风险。有评论人认为新准则的实施将导致应用公允价值方法较多的企业的净利润和净资产大幅度波动,并因此认为新准则导致了企业风险的增加。这也是一种误解。会计准则问题从来都是一个如何汇报企业经济现实的问题,是一个如何帮助投资者理解企业经济现实的问题。会计准则不会,也不可能改变企业的经济现实或增加经营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