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期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7 00:15:43

适应期范文篇1

关键词:心理障碍;适应期;心理焦虑;心理教育

大学阶段正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心理活动复杂多变、心理矛盾和冲突比较烈的时期。能否处理好这些矛盾,调节好自己的心理,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为了全面了解我院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心理问题的表现及心理健康对其成长的影响等,我们采用大学生人格健康调查表,随机对我院296名大一新生进行了心理健康调查,收回有效卷290份,其中男生210名,女生80名,结果如下:

(一)有38人可能有明显的心理问题,占13.1%,其中女生13人,占女生总数的16.25%;男生25人,占男生总数的11.9%。经咨询面谈,确定有21人存在激烈的心理矛盾和各种神经症的困扰而异常痛苦,学习生活明显受其影响。

(二)应引起重视者(介于正常与问题者之间)80人,占27.59%。

(三)一次过关者(心理健康者)172人,占59.31%。

这一结果表明:我院有心理障碍倾向的大学生占40.69%,而其中有13.1%的大学生有较严重的心理障碍。此结果与全国在校大学生30~40%有心理障碍倾向,而其中存在较严重心理障碍者大约占10%左右这一结果相比基本吻合,但略高出几个百分点。这充分说明我院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大学生心理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独立能力较弱

从中学进人大学,伴随着生理成熟而反映在心理上的成人感,使得新生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大大增强,他们从理智上要求摆脱家长和老师的束缚,争取独立性。但是,由于过去依赖父母和老师较多,社会经验缺乏,使得大学新生在具有强烈独立意识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难以摆脱的依赖性,还不能真正依靠自己的力量来独立地解决一些生活问题、学习问题和处理好各种社会交往中的关系。新生入学后,许多事情需要自己处理,心理准备不足,许多幼稚、处事能力差的新生常常为自己在某些问题面前束手无策,犹豫不决而感到苦恼和忧虑,因而心理失衡,产生紧张和自我地位变化带来的不适应。

二、学生期望值于现实反差大,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

大学一年级是一个特殊的阶段,他们大多数是从家庭到大学,都是第一次真正离开家乡、父母、亲友,走出家门,来到大学求学。由于高校的办学条件还相对较差,新生入学后,无论是学习、生活还是文化娱乐方面条件都与期望值相差甚远,给新生带来失望,使他们感到现实生活的困难。环境、角色的变化引起心理上的不适应。调查中有6.7%的学生认为目前最需得到帮助的是“生活适应”。有的同学,报到手续刚刚办妥就给家里打长途,说学校不是自己理想的学校,宿舍条件差,生活条件难以适应等等。由于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反差,他们不敢正视现实,也不敢改变自己时,一遇到挫折,就会产生苦闷、厌倦、消沉的情绪,直接影响到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

三、学习方法的不适应导致心理焦虑

大学里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与中学发生了质的变化。在中学,教师的授课方式是以学生能理解为目的,内容少,练习多,一切学习生活都有教师安排,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然而,大学则不同,教师上课来,下课走,课程多,教材有取有舍,要求学生能独立思考、学习及自我管理。这种学习方法的转变,要求学生尽快调整自己所处的位置,达到“角色转变”,然而,许多学生往往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仍然抱着那种等待心理。在经历一个阶段的学习之后,便感到有些茫然失措,顿时情绪由兴奋转为自卑、消沉,部分学生处于难以适应的境地。个别学生的学习适应期长达半年到一年。

四、人际关系适应不良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交往的必然性。现在的大学生绝大多数在上大学前没有离开过家,他们过惯了家庭重点保护的生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离开了父母、老师和朋友,来到大学,面对陌生的环境和面孔,学生普遍有一种孤独感,渴望结识新的朋友以求帮助和理解。调查统计,有34%的学生认为目前最需帮助的是“情感交流”,而有41%的学生认为“社交能力”的培养更需得到帮助,还有17%学生“感到孤独”,绝大部分新生都非常想家。但是,在老师、同学的交往中,许多学生表现出戒备、观望、自我保护的心理,常常使交往受挫。他们渴望与别人交往,却又不知道如何交往,于是,有的同学就把自己封闭起来,使自己与周围产生隔阂,尽管生活在集体之中,仍然感到孤独和不安。加之没有可亲近的人在身边予以安慰,不能及时解脱孤独感,时间长了酒会有精神抑郁和无助感的时刻。若陷入这种误区长期不能自拔,就会发展为严重的心理症状。进人大学后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是学生们最热门的话题。

相应的新生教育对策

根据适应阶段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环境上存在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新生进行教育。

1、帮助新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现代教育方法要求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指导学生,使他们学会学习,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具备触类旁通的自学能力。开设学习方法讲座,介绍大学的学习过程,如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计划的制定,怎样读书,怎样利用图书馆,怎样使用工具书与查找文献资料,怎样科学用脑等。重点介绍上好一堂课要注意的几个环节。

2、加强班集体建设,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大学新生来自五湖四海,由于风俗习惯、饮食习惯、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及性格上的差异,加上语言上障碍,相互了解甚少,同学间不轻易吐露真情,交流思想。以往所熟悉,所信任,所依赖的老师、同学、家长都不在身边。在这个陌生的环境里,如果缺少温暖和真情,自然会产生一种孤独感。他们也迫切希望有良师益友,得到他人的理解和亲近。班集体建设就显得十分重要。班主任及学生管理工作者应当多下教室和寝室,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一方面,要在管理工作中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用客观的思想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客观地分析社会和周围环境。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又敢于正视自己的短处,能够辩证地看待成功和挫折、顺境和逆境,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关系。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利用余暇时间,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广泛的兴趣。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生活中,增加人际交流,提高同学间的亲和力,增进同学间的相互关系,推动群体中互助互爱的精神。如果把同学间的这些情感适时地给予激发与引导,使之与集体荣誉等结合起来,就能形成一种强大的凝聚力,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就会形成。新生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充满乐趣,孤独感也自然而然地淡化以至消失。

3、赋予新生入学教育以新的内容

适应期范文篇2

本文作者:郎毅娜工作单位:,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关系系

力求上进的愿望强烈适应期教师作为新人刚刚进入高校,希望通过个体不断的学习,提升个人能力来适应工作的需求,获得工作肯定。个人的上进以及教师行业的特殊工作环境,科研能力前沿要求及竞争的压力也使他们有很强的自我发展需求,希望得到进一步的深造机会,获得学校以及社会的肯定。适应期教师大多为优秀本科毕业生或硕士研究生,个体素质较高,刚一进入学校,固定单一的工作模式使他们在学校中的发展空间较小,所以他们希望通过外界给予的学习形式,提高个人技能和专业水平,谋求更长远的职业发展,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但高校人才济济,竞争激烈,想在高校中平稳晋升需要有很好的教学成果和突出的学术成就,为此,适应期教师非常渴望通过各种途径的高层次进修来提高自己。(二)具有强烈的挑战和创造性需求适应期教师大都具有较高的学历,喜欢面对有挑战性的工作;他们希望能够发挥个人能力,希望尝试创新模式,发展新思路,愿意通过自己的不断深入的研究和探索,能在自己所选择的专业及相关领域做出贡献尽早成为前沿人物,面对这样的需求,希望可以制定人性化的制度来考核和激励他们。所以说高校适应期教师具有强烈的挑战和创造性需求。(三)具有较强的认同感需求适应期教师刚刚踏进教学岗位,从学生转变为教师,都希望自己可以快速融入到学校之中,做好工作安排,完成工作任务,获得肯定和好评,他们非常在意学生和领导对自己的评价,现在各高校都逐步推行教学质量评估机制,学生、同事、领导对其工作都会进行匿名评分,在刚入职的阶段,认同和尊重感,会给予他们很大的信心。(四)具有较强的物质激励需求适应期教师读了很多年书,最终以大学老师作为职业,再次回到学校踏上讲台。在人生的这个阶段中,他们有许多需要面临的问题,如恋爱、学习、住房、婚姻、赡养父母和抚养子女等等,这些问题现实又很重要,虽然说教师的理想,生命的价值与生活的质量和幸福的是通过教育生涯来承载和体现的,但是高校教师还是很清贫的,而这些适应期教师刚参加工作一无所有,这些问题都会造成很大的经济负担,使其在工作中分心。如果说最初的从教的热情,是激情的促使,现在更多了一份理想的思考,这就导致适应期教师有较强的物质需求来解决生存问题。

适应期管理需要从个人方面和组织方面两个角度考虑。(一)个体自身职业生涯管理对策:积极进入状态并快速获取专业知识新教师在进入教师的职业行列之后,需要尽快地熟悉工作环境,在以后的工作中要注意建立良好形象。新教师要学着掌握专业职业技能,学会如何工作。先弄清楚岗位职责,明确具体的工作任务,掌握专业职业技能,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这些是适应期需要做的事情。要虚心上进,在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多多向同事请教,不要自以为是,一味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教师的工作具有“示范性”的特点,遇到困难不去请教,自以为是可能会误人子弟,造成严重的后果。但与此同时,还需要有独立的精神,主动去解决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在面对困难时不能逃避和萎缩不前。一个人的能力、各方面的素质以及进取心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人未来的职业发展道路,在面对困难时,应该学会在困境中愤起。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各项素质。而学院应该为青年教师们组织一些提高专业知识的活动、并提供指导,使青年教师围绕提高思想水平、增强工作能力、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精神境界,多做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关系密切的事情,力争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好效果,获得大量的知识,夯实职业基础。(二)组织管理对策这个阶段针对个体的对策还应该集中于教学能力提高、给予足够的培训、提供科研机会、对经济困难的个体提供关怀帮助上。1.帮助新教师提高教学技能应该搭设青年教师学习实践的平台,要求青年教师多听优秀教师的授课,帮助青年教师通过教育实践锻炼,使青年教师能通过专家与同伴的帮助了解自身教学行为中的不足,从而明确自身努力的重点。2.建立富有特色的培养机制,通过培训手段满足教师的发展需求培训机制是优化教师核心专长与技能、优化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提高学校的竞争优势。从事教师行业,在学术上时时要求更新,要不断充电。对要求在学历和学术上有更高一级追求的教师给予人性化制度的鼓励和支持,在时间上提供方便,视学习情况及要求酌情地安排工作量,尽可能提供帮助,为其创造条件,让这些教师能够得到充电,使之早日取得进步。3.对女性教师予以特殊的关心和照顾每位高校女教师都希望可以全面发展。可是处于成长阶段的女教师正面临着婚育家庭问题,需要把自我事务管理、职业生涯管理和家庭生活管理这三个方面揉合到一起,压力很大。很多女教师刚刚生育第一个子女,需要较多时间与家人相聚相处,参与抚养孩子,学院工作的地理位置、工作时间及学院对女教师的人性化管理会左右女教师的工作选择和工作态度。所以学院应该给予女教师在时间和工作上更科学、合理、人性化的安排,使之合理分配教学工作和家庭事务的时间,从心理上学会放松和调节,具有较开阔的视野、开朗的胸怀、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顺利地渡过适应期。4.加强收入激励学院给予适应期教师的工资待遇低,而适应期教师的生活开销较大,使得收入不能满足教师需要,会造成学院人才流失。在市场经济的社会里,收入与分配差异对每一个人来说,是他们个人之间的收入比较以及由此带来的个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地位的差别。教师对其社会地位的认知,很大程度上与其经济收入有关。虽然学院人事分配制度措施使各级别的教师基本上实现了收入的相对公平,但是教师的社会工资待遇低,收入远离期望值,而且很多教师地位得不到尊重,利益得不到保证,需要得不到满足,无法安心工作,在职业生涯发展的问题上彷徨不前,结果导致高校科研和教学能力的下降,因此,学院应该提高教师的收入水平,这是提高教师积极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适应期范文篇3

内容摘要:本文在分析经济周期与人力资源战略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同经济周期下人力资源战略的调整策略。经济周期的变化,将直接导致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的调整。人力资源战略作为企业总体战略中重要的职能战略之一,也必须与动态的经济周期变化保持一致。

关键词:经济周期人力资源战略经济上升周期经济衰退周期

一、经济周期与人力资源战略

(一)人力资源战略的内涵及类型

根据美国学者舒勒和沃克(Sohuler&Walker,1990)所给出的定义,人力资源战略是程序和活动的集合,它通过人力资源部门和直线管理部门的努力来实现未来的绩效及企业的战略目标,并以此来提高企业竞争优势。而库克(Cook,1992)则认为,人力资源战略是指针对员工发展以及处理对员工具有重要和长期影响的决策,它表明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为企业人力资源计划和发展提供了基础。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战略指企业管理者从组织全局、整体和企业长远的根本目标出发,通过周密的科学论证,所设计的具有方向性的、指导性的、可操作的人力资源管理与方法的谋划、方针与策略。

从国内外研究情况看,关于人力资源战略的分类尚无统一标准,本文根据经济周期的波动将其划分为两类:吸引累积型战略和效用稳定型战略(见表1)。

(二)我国经济周期的特征

经济周期反映的是需求和供应之间的矛盾变化,经济周期的一般运行机制是:当经济处于上升阶段时,为了满足旺盛的市场需求,企业着重于加大投资力度。由于固定资本投入的沉淀性、不可逆性和风险性,使得其所有者在经济发展中收入分配的比重越来越大,从而导致整个社会的消费能力相对下降,最终形成了超过需求的供给能力,企业利润和产出能力大规模下降,而企业还不得不承担全部产出能力的固定资产投入所产生的折旧和利息,这些沉重的负担势必进一步挤压工资,使消费水平进一步下降,从而导致经济周期进入衰退阶段。当倒闭的企业越来越多时,整个社会的供给和需求在一定阶段时又重新达到了平衡,随着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产生新的巨大需求,经济又开始步入新一轮上升周期。

纵观我国经济发展,从1978年到2008年,经济周期的平均长度约为9-10年,其运行曲线(见图1)。从图1可以看出,若按波峰年计算,从1978年到2008年的30年中,共完成了3个周期,周期的平均长度是9.67年;若按波谷年计算并且假定2009年是谷底,那么从1981年到2009年的28年中也完成了3个周期,周期的平均长度是9.33年。1999年我国经济完成了上一轮周期的筑底之后,从2000年开始进入复苏阶段,2003年以后进入繁荣阶段,经济从冷到热,再到过热,到2007年已经持续了8年的扩张期。

(三)经济周期与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的关系

企业的总体战略必须与动态的经济周期相一致,体现在总体发展态势上就是进、退还是守的问题。一般而言,企业在经济处于上升期时,应加快发展,实施扩张性战略;经济处于衰退期时,企业应在稳固现有业务的基础上,适度或大规模地进行业务收缩,以规避风险和渡过难关。

人力资源战略作为企业的职能战略之一,它服务于企业总体发展战略。人力资源战略必须匹配于企业总体战略,即人力资源战略必须根据企业总体战略的特点来制定相应的策略,从而满足特定的企业战略目标的要求。经济周期变化与企业人力资源战略关系(见图2)。

二、经济周期波动与企业人力资源战略选择

(一)经济上升时期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选择

经济上升时期,市场需求旺盛,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主营业务不断扩展并快速增长,各种资源全面紧张,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是如何使企业获得持续、快速、稳定的发展。为顺利实现该阶段的企业发展战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策略为:吸引和获取企业所需的关键人才,制定鼓励关键人才的激励措施和办法,充分发挥关键人才的作用,加速企业发展;完善培训、考评和薪酬机制,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工作激情;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促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逐步规范化。

1.招聘和获取企业所需要的各种关键人才。要获得关键人才,一般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内部挖掘培养,一种是外部获取,即把社会上的优秀人才或同行业其他企业的优秀人才吸引过来。内部挖潜,往往时间较长,所以,从外部获取关键人才仍然是重要的途径。因此,一方面要广泛建立同高级人才市场特别是专业的人才介绍机构的联系,掌握人才供应信息;另一方面是关键人才的招聘,企业可以花较多时间与费用仔细挑选最合适的人才。除了以高薪等优厚的物质报酬来吸引人才,良好的职业前景、工作的挑战性也是吸引人才的主要手段。

2.加强员工培训以提高其岗位技能和素质。面对激励的市场竞争,企业需要能够应对各种竞争变化的人才,这就需要对各层级员工不断的进行培训以提高他们的素质和工作技能。对一般员工来说,主要为岗位培训,培训的目的在于能够让员工更快地进入工作岗位,获得成效;对基层和中层管理者来说,主要加强其管理等软技能的培训,使其能够作为公司某些部门的核心力量,带领其他员工一起成长;对于高层管理者而言,培训主要集中在战略、人力资源、财务等方面,主要提高其规划和决策能力。

3.完善激励制度以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为快速发展企业,需要建立多元化、有效的激励制度。对员工的激励需要“以人为本”,根据员工不同的个性心理、需求偏好、成熟度采用相应的模式。除了物质激励外,还可以采用晋升激励、荣誉激励、培训激励、授权激励、情感激励、工作环境激励等多种方式。

对核心人才、关键人才以长期激励为主,考虑采取股权激励措施。

4.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以促进人力资源管理规范化。人力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重要保证。现代企业的竞争不仅是人力资源的竞争,更是企业人力资源制度的竞争。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构建必须与企业的远景规划、战略目标、文化理念以及独特的人力资源状况相适应,这样建立的制度才能被组织接受,才会真正发挥作用。

一般而言,需要重点建设的核心制度有岗位管理制度、招聘与培训制度、绩效考评制度、薪酬管理制度、激励制度等。

(二)经济衰退时期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调整

经济衰退时期,随着市场的不景气、消费下滑,企业市场规模缩减,赢利能力全面下降,危机开始显现,企业战略管理的核心是寻求企业重整和再造,使企业获得新生。在这一阶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企业人心不稳,核心人才流失严重,一般人员严重过剩;人力成本凸显,企业人力资源经费锐减。为应对企业发展战略变化的需要,这一时期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的重点是:妥善裁减多余人员,严格控制人工成本,提高组织运行效率;调整企业人事政策,吸引并留住关键人才,为企业重整创造条件。

1.优化组织结构,减少人力配置。为了安全渡过经济环境低迷的经济周期,保证利润不下滑,企业所采用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就是在成本控制上寻找压缩空间。而成本控制中,削减人力资源成本是重要的对策之一。

人力资源部门应会同决策层和各业务部门,根据业务量和工作流程需要,调整或合并组织,减少管理层,使组织扁平化,优化人力配置,减少冗余人员;对于原有的工作流程进行重新规划和设计,对原先的流程进行优化,减少不必要的环节,提高整体工作效率,重点关注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沟通是否顺畅,避免因组织内部沟通不畅而导致工作量增加。

同时,对工作岗位重新进行分析,裁并一些工作职能雷同的岗位;对储备人员和普通岗位的招聘计划,一律严格控制,通过减少招聘次数、缩短招聘周期来控制招聘开支。

2.调整薪酬结构,适当缩减福利和津贴。对于原有的薪酬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和实行更能体现以绩效为导向的薪酬分配方法。即通过增加绩效收入的比例,调整固定和津贴部分的比例,从而实现有效控制企业的运营成本,把企业经营业绩受危机影响的程度降低到最低点。同时,通过增加绩效考核周期的频度,全面加强业绩监控,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于有些福利方面的设置,可以采取不取消但是降低总预算的方式来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

3.积极沟通,做好裁员管理。裁员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最艰难的工作之一。企业既要面对经费严重不足,感情难于割舍的困局,又要面对国家法律、政策的种种制约。做好企业的裁员管理,关键在于有效的沟通和裁员策略的选择。

首先,企业必须在充分了解目前企业实际情况、效益和产量的基础上,按照先定岗后定员的原则,分析企业的人力需求情况;其次,要向员工说明企业现状及企业策略,以得到员工的理解,以便裁员工作的开展;第三,企业必须明确裁员标准,且标准必须公平、公正、公开;第四,为保证裁员策略的顺利实施,要完善考评系统,依据考评成绩和综合评分竞争上岗,选出企业最需要的员工,予以保留,将对企业无关紧要甚至对企业失去意义的员工列入裁员名单,避免裁员不公,“裁能留庸”;第五,企业实施裁员的具体手段要丰富化,可以包括临时解聘、冻结招聘、提前退休、工作分担、转岗分流等等。研究表明,与临时解聘相比,提前退休、工作分担等替代性的裁员方式对员工的负面影响较小。

4.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防止关键人员流失。由于经济环境恶化和行业不景气,企业效益下滑,企业将直接面临关键人员流失的问题。为了防止关键人员流失,这个时期的激励方式应以非物质激励为主。对于关键人员而言,其工作热情主要来自于自我实现的需要,企业需让其在工作中获得充分的成就感,并保证其社交和权力的需要,比如给予足够的发展空间以施展其才能比一些短期的、经济上的激励更有效。

5.调整培训方式,增加内部培训。经济衰退时期,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管理要有所侧重,重点在可能影响企业发展的员工身上加大投资,对他们加大培训力度,让其知晓企业目前所面临的经营困境,要明白摆脱这一困境需要什么样的策略,而要落实这一策略又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技能。同时,减少不必要的外部培训,建立企业内部的培训师队伍。这样做不仅可以减少培训费用,而且可以释放出企业对这些员工非常重视的一个信号,对于稳定员工队伍起到很好的作用,也是企业增加员工技能、提高工作效率、提升企业凝聚力的最好方式,能为企业日后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梅洛著,吴雯芳译.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2.张连城.中国经济波动的新特点与宏观经济走势.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3)

适应期范文篇4

随着人们素质的普遍进步和优生优育知识的广泛普及,妊娠期保健越来越被准父母们关注。本文讨论锻炼对妊娠期妇女的保健作用。众所周知,劳作的农村妇女比闲适的城市孕妇分娩快。早在19世纪就对母亲运动与妊娠结果进行过研究,支持孕妇运动对妊娠预后有益。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孕妇做产前保健操,参加各种形式的体育锻炼,进行各种能适应的工作。

1妊娠期锻炼的一般指导

1.1锻炼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适应证:无妊娠并发症的健康孕妇。禁忌证:妊高征、早产史、胎盘前置、难免流产、多胎妊娠等子宫胎盘血流减少性疾病以及心功能Ⅲ级以上、哮喘病、耻骨分离、先兆早产、羊水过多、臀位等。

1.2锻炼方法首先要正确熟悉妊娠期锻炼,做好心理预备,以愉快的心情、松弛的态度对待,锻炼强度以身体感觉为标准,心率增加20~40次,无疼痛、不适感。如出现不适,应停止或改为其他方式。整个妊娠理想的锻炼形式:姿势正确的漫步(分快步和慢步)、游泳(破膜后禁忌)、保健操(以下蹲运动为主,锻炼会阴肌肉)。锻炼后保持足够的休息,增加营养,均衡膳食,留意钙、铁的补充,保持正常的体重增加。在较高温度和湿度环境中,留意补充水分。

2锻炼对孕妇的影响

锻炼对孕妇身体和心理均有利。锻炼可加速孕妇的血流速度,增加心血管储备能力和进步机体适应性,以较好的耐受产程和分娩;而且身体抵抗力增加,预防感冒等传染病的发生;同时,可有效的控制孕期体重增长,使骨盆内脂肪组织沉积减少,有利于自然的***分娩及产后盆底组织的恢复。

3锻炼对胎儿的影响

妊娠期锻炼监测胎心率在正常范围内,NST有反应型,此与锻炼时胎儿-胎盘适应性增加,进步了胎儿对缺氧的耐受力有关。与非锻炼者比较,坚持锻炼者胎盘功能性实质性组织明显增加,非锻炼者胎盘无效组织多,胎盘重量无明显差异。由于妊娠期持续、规律的锻炼刺激胎盘生长、明显的增加胎盘的表面积和容量及胎盘毛细血管、滋养细胞容量,使母亲和胎儿胎盘的血流增加,进步了胎儿氧气交换及营养物质的利用吸收,从而使胎儿出生体重轻度增加。

4讨论

适应期范文篇5

初、高中三年是人生旅途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前进的道路上有鲜花有掌声,更有荆棘和坎坷,你们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朝着理想的高峰一步一个脚印稳步地攀登。

在这里,你们要学习更多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要积极培养自己各个方面的能力,发挥自己内在的潜能,积极地参与竞争、迎接挑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在这里,你们要从严要求自己,自觉刻苦地学习,勇于克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同时更要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团结,加强自己的道德品质修养,努力让自己成为大写的人。

在这里,你们要自觉遵守一日常规,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习惯决定命运。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如果是好习惯,则会终生受益;反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害你一辈子。按时作息、讲究卫生、爱护环境、善待他人、懂得感恩、勤于思考、不懂就问、会预习新课能、复习旧课、做完作业细心检查等等都是好习惯,我们必须在有意识的训练中来养成这些习惯。一位名人说得好:“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无数事实表明,习惯可以左右成败,习惯可以改变人的一生。

在这里,你们还要积极参与社会、家庭及学校的各项活动,提高自己的素质修养。你们需要具备社会交往能力、竞争与合作的意识和能力、获取、筛选、处理信息的能力、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

所以,我希望每一位亲爱的同学们,要计划好自己的初、高中三年,为自己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石。而每个年级都有不同的特点。

初、高一上半学期是一个盲目激情期,这个时期还未摆脱过去的影响,还照搬过去的学习方法和态度,还沉浸在升学的喜悦中。这个时期最主要的目标是:尽快适应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取得在班级和年级领先的机会。

初、高一下半学期是一个适应寻求期,热情渐冷,逐渐适应环境和教学,这个时期由于对自己的学习态度、方法、能力有了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因此对各学科特点有了一定掌握。这个时期的主要目标是:利用自己的勤奋,形成自己的优势学科。

初、高二上半学期是一个定位起飞期,聪明的学生们已经摆脱幼稚,意识到自己的学习任务,开始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这个时期最主要的目标是:进入中、高考冲刺梯队。

初、高二下半学期是一个稳步发展期,初二学生要参加生物、地理的中考考试;高二要参加高考等级水平测试,取得高考入场券。这个时期最主要的目标是:基本确定自己在年级的学习地位,寻找差距,全面发展。

初、高三上半学期是一个扎实稳定期,自己的学习地位也稳定下来,想方设法,不再后退。

初、高三下半学期是一个加速冲刺期,全面解决自己所面临的问题,扫除残敌,不留后患,在中考高考中一展身手。

为实现自己规划必须做到:树立信心,满怀激情,走好成功第一步,争做领先者。切忌盲目激情,要有计划分步骤的学习,养成踏实认真的学习态度。

为实现自己的规划,就要尽快适应初、高中的学习特点,务必寻求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首先,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适合自己的目标,不要脱离实际。

其次,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然后超越目标,这样就可以进一步激发斗

志,以饱满的学习情绪和旺盛的精力去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最后,培养自己与人为善的心理,拓展其包容万物的博大胸怀,树立战胜挫折的坚强意志,不以超越他人为人生目标,而以学习他人为跋涉的拐杖,走上不断认识、完善自我、战胜自我、超越自我,达到人生更高发展层次的健康道路。

一个人确立自己的理想并不难,难的是有一个为实现理想而攀登的规划和决心,并能锲而不舍的去奋斗。只有奋斗才能成就学业,只有奋斗才能成功,只有奋斗人生才会是精彩的人生,只有奋斗才会改变自己的命运。

为了使同学们尽快适应新学期的学习,实现自己的三年计划,近阶段,同学们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积极调整心态。对新生来说,要想尽快适应新的生活,首先要调整心态;其次是了解新的生活的变化,并且从心理上接受这些新变化,只有这样才能主动地去适应变化的环境,从而减轻心理困惑,保持心理健康。

2)尽快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同学们知道,依赖心理只会造成生活自理能力不强。现在应该从头做起,虚心学习,不怕失败,大胆实践,积累生活经验,自觉主动参与集体生活,学会自己照顾自己,独立处理生活与学习中的问题。特别是住校生,不少同学年龄小,没有离开过父母,更要注意锻炼,要尽快适应住校生的生活。

3)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对学习的不适应最易产生情绪波动与自我评价偏差。摸索适应新的学习方法,要向有经验的高年级同学请教,接受任课教师的指导,克服过去只依赖老师的习惯;其次就是从个人实际出发,逐步摸索与自己水平、基础相适应的学习方法;再次,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学会管理支配时间,安排学习计划,学会利用各种资源,逐步走出困境。

4)确立正确的自我形象。在学校,在班级,要找到自己的位置,正确认识自己,重新估价自己,主动接纳自己,将会极大地缩短新生的适应过程。在新环境下,首先要看到自己的实力,树立自信心。入学后,学习成绩相对下降,表现不如以前突出,并非个人因素的影响,没有必要为此自卑而丧失信心;其次客观分析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承认差距,看到长处,扬长避短,不事事处处苛求自己;再次,加强自我修养,学习他人优点,取长补短,逐步提高自我完善的目标。

5)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同学关系,对学习有很大的帮助。面对来自不同学校、性格、习惯各异的同学,如何建立起协调、友好的人际关系,需要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的悉心指导,需要同学坦诚相待,需要同学们宽广的胸怀。良好的人际关系首先来自于交往双方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如果过于拘谨畏缩,缺乏交流沟通,人际关系便无从谈起。

适应期范文篇6

初、高中三年是人生旅途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前进的道路上有鲜花有掌声,更有荆棘和坎坷,你们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朝着理想的高峰一步一个脚印稳步地攀登。

在这里,你们要学习更多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要积极培养自己各个方面的能力,发挥自己内在的潜能,积极地参与竞争、迎接挑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在这里,你们要从严要求自己,自觉刻苦地学习,勇于克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同时更要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团结,加强自己的道德品质修养,努力让自己成为大写的人。

在这里,你们要自觉遵守一日常规,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习惯决定命运。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如果是好习惯,则会终生受益;反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害你一辈子。按时作息、讲究卫生、爱护环境、善待他人、懂得感恩、勤于思考、不懂就问、会预习新课能、复习旧课、做完作业细心检查等等都是好习惯,我们必须在有意识的训练中来养成这些习惯。一位名人说得好:“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无数事实表明,习惯可以左右成败,习惯可以改变人的一生。

在这里,你们还要积极参与社会、家庭及学校的各项活动,提高自己的素质修养。你们需要具备社会交往能力、竞争与合作的意识和能力、获取、筛选、处理信息的能力、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

所以,我希望每一位亲爱的同学们,要计划好自己的初、高中三年,为自己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石。而每个年级都有不同的特点。

初、高一上半学期是一个盲目激情期,这个时期还未摆脱过去的影响,还照搬过去的学习方法和态度,还沉浸在升学的喜悦中。这个时期最主要的目标是:尽快适应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取得在班级和年级领先的机会。

初、高一下半学期是一个适应寻求期,热情渐冷,逐渐适应环境和教学,这个时期由于对自己的学习态度、方法、能力有了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因此对各学科特点有了一定掌握。这个时期的主要目标是:利用自己的勤奋,形成自己的优势学科。

初、高二上半学期是一个定位起飞期,聪明的学生们已经摆脱幼稚,意识到自己的学习任务,开始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这个时期最主要的目标是:进入中、高考冲刺梯队。

初、高二下半学期是一个稳步发展期,初二学生要参加生物、地理的中考考试;高二要参加高考等级水平测试,取得高考入场券。这个时期最主要的目标是:基本确定自己在年级的学习地位,寻找差距,全面发展。

初、高三上半学期是一个扎实稳定期,自己的学习地位也稳定下来,想方设法,不再后退。

初、高三下半学期是一个加速冲刺期,全面解决自己所面临的问题,扫除残敌,不留后患,在中考高考中一展身手。

为实现自己规划必须做到:树立信心,满怀激情,走好成功第一步,争做领先者。切忌盲目激情,要有计划分步骤的学习,养成踏实认真的学习态度。

为实现自己的规划,就要尽快适应初、高中的学习特点,务必寻求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首先,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适合自己的目标,不要脱离实际。

其次,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然后超越目标,这样就可以进一步激发斗

志,以饱满的学习情绪和旺盛的精力去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最后,培养自己与人为善的心理,拓展其包容万物的博大胸怀,树立战胜挫折的坚强意志,不以超越他人为人生目标,而以学习他人为跋涉的拐杖,走上不断认识、完善自我、战胜自我、超越自我,达到人生更高发展层次的健康道路。

一个人确立自己的理想并不难,难的是有一个为实现理想而攀登的规划和决心,并能锲而不舍的去奋斗。只有奋斗才能成就学业,只有奋斗才能成功,只有奋斗人生才会是精彩的人生,只有奋斗才会改变自己的命运。

为了使同学们尽快适应新学期的学习,实现自己的三年计划,近阶段,同学们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积极调整心态。对新生来说,要想尽快适应新的生活,首先要调整心态;其次是了解新的生活的变化,并且从心理上接受这些新变化,只有这样才能主动地去适应变化的环境,从而减轻心理困惑,保持心理健康。

2)尽快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同学们知道,依赖心理只会造成生活自理能力不强。现在应该从头做起,虚心学习,不怕失败,大胆实践,积累生活经验,自觉主动参与集体生活,学会自己照顾自己,独立处理生活与学习中的问题。特别是住校生,不少同学年龄小,没有离开过父母,更要注意锻炼,要尽快适应住校生的生活。

3)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对学习的不适应最易产生情绪波动与自我评价偏差。摸索适应新的学习方法,要向有经验的高年级同学请教,接受任课教师的指导,克服过去只依赖老师的习惯;其次就是从个人实际出发,逐步摸索与自己水平、基础相适应的学习方法;再次,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学会管理支配时间,安排学习计划,学会利用各种资源,逐步走出困境。

4)确立正确的自我形象。在学校,在班级,要找到自己的位置,正确认识自己,重新估价自己,主动接纳自己,将会极大地缩短新生的适应过程。在新环境下,首先要看到自己的实力,树立自信心。入学后,学习成绩相对下降,表现不如以前突出,并非个人因素的影响,没有必要为此自卑而丧失信心;其次客观分析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承认差距,看到长处,扬长避短,不事事处处苛求自己;再次,加强自我修养,学习他人优点,取长补短,逐步提高自我完善的目标。

5)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同学关系,对学习有很大的帮助。面对来自不同学校、性格、习惯各异的同学,如何建立起协调、友好的人际关系,需要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的悉心指导,需要同学坦诚相待,需要同学们宽广的胸怀。良好的人际关系首先来自于交往双方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如果过于拘谨畏缩,缺乏交流沟通,人际关系便无从谈起。

适应期范文篇7

小康社会的思想源于邓小平同志在20世纪末提出的实现四个现代化这一宏伟目标。2000年10月召开了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2002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明确了今后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和目标,并做出具体的战略部署。至此,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

小康社会要坚持以人为本,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个具体的目标,而未成年人是我国公民不可学少的一部分——我国现有未成年人约3.7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3。未成年期是个体生理、心理的各项指标活跃发展并成熟的时期,因此,是个体心理素质培养的关键期,也是最佳时期。心理健康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基础,只有心理健全的未成年人才能真正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力军,同时,未成年人健康的成长也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

一、未成年期是个体心理素质培养的关键时期

(一)未成年期是心理系统全面发展并走向成熟的时期

个体在从出生到成年之前,几乎所有心理品质都经历了一个形成、发展到成熟的过程。从个体的发展史来看,儿童出生时并不具有心理现象。这就是说人的各种心理现象是在出生后逐渐形成的。

(二)未成年期是心理品质塑造的最佳时期

未成年期是各种心理品质定型化的关键时期,个体心理发展——包括认知、情绪情感、意志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几个高峰期都在未成年期,这段时间是教育影响最容易发挥作用的时期,部分时间段是某些心理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也叫关键年龄、敏感期等。在关键期,适当的教育往往会有显著的效果,如果教育不当也最容易产生问题。有些心理品质如果错过了关键期,就很难再形成,“狼孩”、“猪孩”等现象及相关研究都证明,各心理品质如果错过了关键期,不良影响将很难修复。

研究表明,1-3岁是独立性发展的关键期;5岁是幼儿需要发展的关键期,幼儿的需要从生理需要、物质需要向社会性需要、精神需要转化;童年期,也就是个体在小学阶段,是道德品质发展的关键期。有研究表明,我国儿童道德认知的形成大概在7-9岁之间;道德情感的发展大约在8-9岁之间;道德意志与行为的形成大约在7—9岁之间;少年期和青年初期,未成年人进入青春期,各种心理品质突飞猛进的发展,可以说这个时期个体的成长是整个人生的关键期。少年期是性格发展的关键期;青年初期是社会化过程中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期,也是理想形成的关键期;青少年期是情绪情感发展的关键期,青少年情绪情感的成熟是青少年期的主要发展任务。

个体整个未成年期是毕生发展的关键期,而青少年期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的过渡时期,青少年心理发展发生了质的变化,青少年的认知、情绪情感、意志和个性发展,逐渐稳定,接近成人水平。因此,教育影响的重点应该放在未成年期,尤其是心理教育。

二、心理健康是未成年人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结果,是良好社会适应的保障

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心理健康标准有如下几点: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统一协调;人际关系良好;反应适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当然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目前还没有定论,但是总结和发展以往的理论不难概括出以下几点:

(一)未成年人心理品质的和谐发展

心理品质的和谐是个体心理健康的先决条件,未成年人的心理品质处在不断的发展中,因此,对于未成年人来说,心理品质的和谐发展心理健康的根本。按照马斯洛的理论,人心理品质的发展和完善是由低级到高级需要的满足过程。人的心理品质是一个结构完整的心理系统,每种心理品质的发展都与其他心理品质的发展相辅相成,犹如“木桶效应”,只有整体的和谐发展才是真正的心理健康。

(二)未成年人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

心理潜能包含多方面内容,除了能力外,还包含心态、信念、品格等。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助于个人潜能的发挥及学习、工作效率的提高。心理健康有利于促进智力的发展,反之,学生由于受到不适当的批评等压力而引起畏惧、紧张、烦恼、愁闷等不健康的情绪,则会阻碍其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使其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机能受到损害,而不利于其智力的发展;心理健康能促进个性的发展,心理健康者较容易适应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变化,能根据客观的要求主动调整自己的言行,也能尊重客观现实的规律,正确地认识世界,以发挥主观能动性。骆伯巍、陈家麟的研究指出:心理健康问题所造成的学生在情绪、性格和人际关系上的缺陷,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在社会适应和品德、个性等方面的发展。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大,有些人会变得情绪忧郁、性情粗暴、行为野蛮。少数人还可能由于不守纪律,不听劝告而发展到违法乱纪,成为犯罪分子。

因此,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可以使个体产生发挥个人潜能的动力,还可以对个人潜能的发挥起到维持和调节作用,并使这种潜能的发挥保持健康的方向。换句话说,心理健康的一条重要的标准,就是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

(三)未成年人社会生活的良好适应

所谓社会适应指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与社会环境维持和谐平衡关系的过程。从宏观的角度看,人类的发展受所处环境的限制,同时又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出有利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心理品质。从社会适应的过程来看,个体要适应社会,一方面个体与社会环境之间要达到一种外在的平衡发展,另一方面个体内在的心理和谐发展。那么这种内外的平衡与和谐发展,其实质就是个体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个体才能适应社会,也可以说,心理健康就体现在社会生活的良好适应。

三、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基本条件

(一)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素质培养是小康社会建设的组成部分

小康社会建设任重道远,人才培养是当务之急。我国人口众多,但是“人才”队伍总量相对不足。根据个体生理、心理的发展规律,人才培养应该从基础教育做起,显然,未成年人成为人才培养最有潜力的对象。我国的人才培养有偏重于科学文化素质培养的倾向性,注重知识的灌输和智力的开发,但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与社会日新月异的环境中,很多高级人才无法发挥自己的潜能,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对北京16所大学学生10年中辍学原因进行了分析,1982年以前主要为传染性疾病,而1982年以后则为精神障碍,同时,心理问题有上升的趋势。大学生自杀、大学生犯罪;高级人才自杀、高级人才犯罪……调查和现实向我们以往的人才培养策略提出了质疑和挑战,人才培养不只是知识和智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心理素质的养成。

思想道德建设要先行,心理健康是基石。我国自古以来就重视人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全面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其中提到“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心理健康素质是良好思想道德的心理基础,没有心理健康也就谈不上思想道德。因此,加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在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未成年人是重要组成部分;未成年人的培养,思想道德建设要先行;思想道德建设要保证,心理健康是基本。

适应期范文篇8

1.1临床表现

1.1.1患者不能正视和接受巨大、严重事件的打击,甚至不敢想象它的后果。

1.1.2感情和身体的麻木状态维持短时间或几天。

1.1.3临床表现为吓呆了、迷惑、不知所措,不知下一步如何处理。或表现默、无感觉、无反应。

1.1.4常见于意外致残或突然得知身患绝症的患者。

1.2护理措施

医护人员和家属应密切注意患者感情变化,给予紧急情况的照顾和处理,一般采用解释、安慰为主的支持疗法,减轻患者恐惧不安的情结,可根据病情给予少量镇静药物。

1.2.1帮助患者应付各种困难,渡过难关;帮助患者看到自己的长处与优点,恢复自信心。

1.2.2让患者有机会倾诉内心的痛苦和烦恼,减少心理负担。

1.2.3提供正确的知识,经说明与指导,改善患者的观念,养成较合理的适应方式。

2否认期

2.1临床表现

2.1.1患者面对自己的伤残或疾病抱有侥幸心理,对病情产生部分或完全曲解,以躲避心理负担与痛苦。否认自己的实际情况是患者常用的心理防御机制,可以暂时保护患者,使他有时间慢慢承认疾病或损伤的存在,减轻忧伤悲痛的情绪。否认心理可抵挡不愉快的现实,暂时不降低康复效能。

2.1.2否认是在潜意识下进行的,这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情况,中枢神经正常清醒地活动着,但由于所发生的事情过分尴尬、痛苦、难为情,于是把部分心理经验潜抑到意识不到的境界中去,好象被排除、遗忘或体会不到。否认事实的真相,相信没有这个事实,以躲避心理上的痛苦。

2.1.3表现为康复的欲望值太高,超过身体恢复的实际可能性。

2.1.4面对残疾,内心失去平衡,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变成这样,象是从梦中惊醒。

2.1.5对病情曲解,不承认终身残疾。

2.1.6忧伤、悲观、苦闷情结一般较轻。

2.2护理措施

2.2.1依靠患者本身的能力,逐渐从周围病友、医护人员处了解病情,不作过多指点。鼓励患者多接触病友,积极参加康复训练,听从医生的指导,理智看待自己的问题。这种方法虽然见效慢,但可随患者人格的不同,自己找到合适的途径接受现实,认知变化进展平稳。随着对病情深入细致了解,缓慢进入抑郁期。

2.2.2对问题不要讲的太多,太严重。适当将病情分几部分、数次告诉患者。证据缓和,使之思想上有一个适应过程。不至于打击太严重,一下子进入抑郁期。

2.2.3一切要顺其自然地发展,不要操之过急。允许患者有一适应、领悟和认知转变过程。

3抑郁期

3.1临床表现

3.1.1随着对病情的深入了解,否认期可逐渐或突然消失。一旦患者患者面对现实,承认终身残疾,梦和幻想完全破灭,忧愁压抑的心情占主导地位。因患者残疾前人格特点、残疾损伤情况、周围社会环境不同,再加上对残疾认知的差异,可有轻重不同的抑郁情绪及长短不等的抑郁期。

3.1.2临床表现为心情压抑、沮丧、苦闷、消沉、忧伤为主。悲观情结反应为持久和突出症状。

3.1.3有无用感、自暴自弃、自罪自责、放弃治疗。自感无路可走,无可奈何、悲愤自怜。感到生活没有意义,对前途悲观失望,有时饮泣不语或哭叫连天。严重导致失助感和绝望情绪,甚至出现轻生念头和自杀未遂的行为。

3.1.4对周围环境普遍反应迟钝,感情麻木、能力不足、缺乏活力。自觉懒散乏力、精神不振,干事缺乏信心。注视少言寡语,对外界任何事情均不感兴趣,对赞扬无反应、愉快感消失。

3.1.5出现社会退缩,与别人接触由主动变为被动。害怕与外界来往,怕被别人瞧不起。对以往爱好失去兴趣或兴趣下降。故作姿态极力掩饰,疏远周围的人。夸大自己的弱点,自我评价降低。

3.1.6持续表现警觉性、激惹性增高。易激动、发脾气、受惊、过分警惕、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失眠或早醒。体重下降、性欲降低。抑郁症状是因认识到终身残疾后家庭关系破裂、经济困难、事业受损、人际关系紧张,对本单位或肇事单位在问题处理上的做法不满意等种种困境而诱发抑郁症状。抑郁期可长达一个月以上。病因与残疾有直接关系。

3.2护理措施

由于患者残疾前人格特征、思维方式、处理问题的态度各异,残疾后抑郁期表现认知也各不相同。

3.2.1抑郁期患者情绪障碍明显,严重时产生极度悲观失望的症状,帮助患者学会合理的思维方式,放弃不合理的想法,通过改变患者的认识来达到消除或减轻症状的目的。

3.2.2对于心理障碍较轻的患者,应提供一个适宜的气氛帮助其寻找答案或自己解决问题,接受患者的认知,澄清他的否定情感,使他认识到否定情感也是自我的一部分。

3.2.3对患者的肯定情感加以接管和认识,不加表扬和赞许,也不加入道德评价,通过重复患者前面讲话内容及要点的方式进行言语反应。

4反对独立期

反对独立是抑郁期后出现的一组与患者残疾前人格特征有关的症状。部分患者残疾后感到躯体的损失对自己是不公平的,今后前途已无指望。随着悲伤、忧愁心情逐渐地减轻,情绪相对平稳时,患者开始为自己打算。以残疾作为谈判的条件,尽量依靠单位和社会照顾,为一辈子有所依靠,想尽种种方法为自己谋取利益,不想参加工作。有些患者在得知自己会终身残疾后,深感自己无能为力,怕被社会抛弃,凡事都想依靠别人的帮助。一旦失去帮助,就会产生孤立无援的感觉。以上种种原因形成的症状组成反对独立期。

4.1临床表现

4.1.1在经济或生活上尽量依靠社会、单位和他人的帮助,不想自己奋斗,不愿发挥自己的潜能。

4.1.2抑郁症状较轻。

4.1.3自动反对自己照顾自己,凡事不想自己动手,尽量依靠别人。

4.1.4自觉懒散乏力、精神不振,满足现状,不想参加康复训练,找种种借口躲避治疗。

4.1.5虽然已达到出院标准,但不想离开医院,找种种理由延期,或不断转科转院,以求长期住院。

4.1.6依靠亲友或本人不断向单位要待遇,以达到长期依赖的目的。利用某些行为作为谈判、磋商的条件,希望改变或减少损失。若不能如愿便退回到愤怒或抑郁状态。

4.1.7患者早期惯用的心理防卫机制可能是依靠。

4.2护理措施

处于此期的患者首先进行认知治疗有一定困难,易产生抵触情结。可从行为疗法开始,对他目前不适应的行为给予纠正。

4.2.1患者不适应的行为是重复行为的表现或性格的一部分,可以通过另外的学习进行矫正。

4.2.2改变能引起患者行为和情结的内部语言。如果要改变行为,必须在行动前先想一想。重新概念化的内部语言能使不适应行为去习惯化,为产生新的适应行为提供基础。

4.2.3先增加患者新的适应行为,使其在相同情况下带来更大的满足,其次降低不适应行为的潜能。

4.2.4反对独立期患者情况比较复杂,心理障碍的关键是与所处社会环境之间协调不当,在行为上表现不适应。

5适应期

着时间的推移,大部分患者对身体残疾逐渐适应,接受了自己的形象,悲伤慢慢减轻,自尊、自信增强,同时能面对现实较理智地考虑问题,开始为自己的前途着想,考虑如何发挥自己的潜能,从事新的职业,从而进入了适应期。

5.1临床表现

5.1.1承认自己有不同程度的终身残疾,清楚了解躯体康复的现实可能性,已无不切实际的幻想。接受现实,尽最大努力将事情办好,做了最坏的打算。

5.1.2准备带着残疾重新开始生活和工作。根据自身残疾情况,个人特长,社会环境,选择适当的新职业,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发挥自己的能力,在认知和行为上有一致的表现。

5.1.3能较理智分析问题,处理问题。主动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应付悲痛、忧伤、愤怒等感情冲动。心情压抑减轻或消失。

5.1.4经济上努力自己照顾自己,尽量少依靠别人。

5.2护理措施

5.2.1适应期最突出的障碍是患者面对新生活感到选择职业困难。多数患者已无法从事原来的工作,需要重新选择。因此求职咨询和职业前培训已成为主要问题,护理人员应在这方面给患者提供信息。并应充分发挥患者自身能力,帮助他看到自己的潜能,扬长避短,努力适应当地社会环境。

5.2.2患者残疾后多数在家中长期治疗休息,很少接触社会。对进入社会与人来往感到心理压力较大。害怕别人讽刺和嘲笑,面对他人指手画脚的议论不知所措。可帮助患者从自我矛盾中解放出来,减少防御,采用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如压抑、升华、利他、幽默等。现实和客观地看待问题,具体有效地解决问题。增加自信心,减少“内射”现象。不管别人怎样看,能自我引导行为适应社会,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

5.2.3此时患者已有自我辨别能力,接受和适应了自己的失能状态,需要重新考虑自己的前途,思想波动较大。只要及时引导,给患者提供继续探索自己的信心,使他体验到一种期望,一种动力,一种自我价值的发现。自尊、自爱、自信就会进一步提高。在这种自我探索的气氛下,患者容易接受治疗的意见,将它变为自己认知的一部分,同化整合到自我概念之中,使个体化的防御减少,知觉现实、客观,解决问题有效,心理接受最佳水平。

5.2.4患者在适应期每一步努力都应该强化、支持,使行为保持下去,帮助患者想象可能遇到的困难情境,使他在遇到困难时能够心情平静,有克服困难的勇气,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效地对付挫折。

总之,对偏瘫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就是通过改变患者的心理活动来达到治病的目的,具体说来就是通过影响或改变患者的认知、情绪、行为方式来达到治疗目的。

参考文献

[1]杨明明.心理障碍的治疗.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1992.9-13.

[2]于兑生主编.运动疗法与作业疗法.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460-462.

适应期范文篇9

1.与刑法中同类职务犯罪相比,罪与刑不相适应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规定在刑法分则第八章贪污贿赂罪中。该章规定的罪名中,贪污罪和受贿罪的法定主刑最高至死刑。挪用公款罪的法定主刑最高至无期徒刑。私分国有资产罪和私分罚没款罪的法定最高刑可达7年有期徒刑。而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法定主刑最高刑为5年有期徒刑。本罪的社会危害性与贪污、受贿等犯罪基本一致,但刑罚悬殊太大,不符合罪刑相适应原则。在实践中,也容易导致同罪不同罚和当事人故意规避法律的不良后果。

2.在司法实践中,此罪量刑过轻的弊端越来越明显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名增设以来,确实为司法机关深入查处国家工作人员贪污贿赂犯罪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是,十几年的司法实践表明,此法条的确定,不仅没能遏制“巨额财产”现象的出现,反而因该法条量刑的宽缓,使得大多数构成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犯罪分子,实际并未真正承担所犯的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刑罚处罚,却给其极可能是贪贿所得的财产找到了一个“法律承认的归宿”,没能实现惩戒、预防犯罪的目的,违背了立法本旨。

3.与国际同类立法相比,差距较大,不利于与国际司法接轨

1988年《印度防止腐败法》第13条规定的刑期为“有犯罪行为的公务员将受以判刑一年至七年的惩处,并同时处以罚款”。新加坡还将巨额财产来源不明作为认定贪污罪的证据,以贪污罪论处,科以严厉的刑罚。1977年《香港防止贿赂条例》第10条拥有无法解释之财产规定“本罪项一经公诉定罪,可被判罚款100万元及监禁10年,同时,还要将无法解释之财产或财富的金钱额交付政府”。从以上情况来看,国际上,对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规定,立法上较为完善,刑罚也相对较重。相比较而言,我国刑法之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不仅立法规定的不严谨,而且刑罚也比较轻,不利于惩治腐败,也不利于我国市场经济融入到世界市场大循环中去。

刑法学界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很多具体的完善措施,主要有三种:

1.有人认为可设置为:“差额巨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差额特别巨大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也有人主张应当把最高法定刑提高到无期徒刑。

2.有论者建议将来源不明的巨额财产划分为若干档次,分档量刑,数额特别巨大的处以死刑。

3.主张将国家工作人员来源不明的巨额财产按照贪污罪的有关法定刑从重量刑。二、对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法定刑的评价和完善

1.对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法定刑的正确评价

一种犯罪应该配之怎样的法定刑,所遵循的原则就是罪责刑相适应原则。该原则是从传统的罪刑相适应原则发展而来的。从19世纪末开始,随着刑事人类学派和刑事社会学派的崛起,传统的罪刑相适应原则受到了有力的挑战。从世界各国的刑事立法来看,罪行相适应原则内容已得到修正:既注重刑罚与犯罪行为相适应,又注重刑罚与个人情况(主观恶性和人身危险性)相适应。

我国刑法中的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即在犯罪与刑罚之间增加了刑事责任的因素,作为连接犯罪与刑罚的中介。

司法过程中,在对实施某一犯罪行为的行为人确定刑罚时,要以该行为具体的社会危害性和行为人具体的人身危险性相适应,选择适当的刑种和刑期。

按照此原则,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法定刑应当设置到何种尺度是合适的呢?从该罪的犯罪构成上看,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是一种推定的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和行为人的人身危险性是建立在盖然性基础之上的,本身就包含了冤枉无辜的可能。也许会有人说,这种冤枉无辜可能性是国家为制止犯罪所必然要付出的代价。国家的代价可以体现在司法领域,对任何一个犯罪行为的追究,都有可能冤及无辜的危险;但在立法领域,公平应当是首要的价值选择,我们不能以牺牲一个无辜者的个人自由为成本,来换取社会的秩序,特别是在大力倡导保护公民个人人权的时代,刑事法的第一要义是保护人权,然后才是制止犯罪,刑法首先是权利法,其次才是犯罪法。据此,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的行为在犯罪化时,已经包含了立法者对此行为的相当严厉的态度,在选择法定刑时,理应以较低的法定刑予以平衡和补救,否则,就可能付出更大、更多的无辜者的自由作为成本。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法定刑从整体上讲是基本适宜的,但也确有尚需进一步完善之处。

2.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法定刑之完善

刑罚必须与犯罪相适应,这是法的原则。意大利法学家贝卡利亚曾在《论刑罚与犯罪》一文中指出:犯罪对公共利益的危害越大,促使人们犯罪的力量越强,制止人们犯罪的手段就应该越强有力。从法理上讲,刑罚不当会直接减弱了刑罚的威慑与痛苦程度,明显降低了刑罚的惩罚功能,从而动摇法律的公正性。因此,必须尽快研究对策,从立法上解决此罪刑罚的不当之处。笔者想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增加财产刑。

按照刑法关于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规定,对被告人财产的差额部分以非法所得予以追缴。对于此规定笔者认为应当修改,因为对于非法所得的追缴,刑法总则中已有明确的规定,在此重复规定似有多余之嫌,而应当增加并处没收财产的附加刑。

二是适当提高此罪自由刑并拉开量刑档次。

对于此罪刑罚的修改,可根据来源不明财产的数额,作必要调整。可否这样规定:财产来源不明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没收财产;财产来源不明数额特别巨大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没收财产。

[摘要]刑法第395条第1款规定: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财产的差额部分予以追缴。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法定刑是刑法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也是该罪在社会上争论不止的问题之一。本文提出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法定刑应当适当提高,但幅度不宜过大,建议增加量刑幅度的档次,并增加财产刑。

[关键词]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法定刑存在问题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是在我国社会实行改革开放的巨大变革历史进程中,适应惩治腐败犯罪分子的需要而规定的一种罪名。但是,由于其法定最高刑只有五年,遭到理论界和实务部门越来越多的质疑。

参考文献:

[1]孟庆华.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研究新动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陈秀英,郭亚.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法定刑分析.法律图书馆网站.

[3]赵建高,徐剑.应调整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量刑幅度.检察实践,2000,(3).

[4]吴明磊.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法定刑完善.人民检察,1996,(8).

[5]吴志良,郑兰.郑州大学学报.1998,(5).

[6]高铭暄,马克昌,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0.

[7]钱舫.论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政法论坛,2001,(6).

适应期范文篇10

关键词:英语教学;外籍教师;跨文化适应

外籍教师进行英语教学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然而来华之后由于文化上的差异性以及教学观点的不同,一些外籍教师并不能很好地适应中国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而学校更多的是在物质生活上给予外籍教师帮助,更多地去关注外籍教师的生活起居而较少地关注他们的精神世界。外籍教师在完全陌生的环境下,不得不独自面对孤独以及焦虑等各种负面情绪,在教学中,他们所推崇的一些教学方法并不完全被学生所接受,也没有人告诉他们应该怎样去做,充满迷茫,所以他们的教学效果并不乐观。甚至有些外籍教师因为忍受不了而中途离开,不仅给学校教学安排带来巨大麻烦,而且在他们回国之后对我国的评价也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基于跨文化适应理论研究外籍教师在英语教学中遇到的障碍,可以更好地了解并分析外籍教师来华之后的心理变化以及课堂适应过程,有针对性地对不良情绪进行疏导,并给予外籍教师精神层面的帮助以及教学方面的建议,进而帮助外籍教师更好地适应中国的教学模式,从而帮助外籍教师在中国更好地工作和生活,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推动我国教育国际化的发展。

1关于跨文化的理论研究

跨文化适应是一个动态、复杂的发展过程,是指对一个新的文化环境逐渐接触、了解到最后融入的过程。跨文化适应的研究通常着重于深处异国的旅居者在面对新文化所带来的冲击时,所经历的心理变化过程。跨文化适应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可以将其变化氛围多个阶段,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美国人类学家Oberg所提出的“文化休克”的理论,“文化休克”是指人们处于异国文化环境之中时,由于失去了自身所熟悉的交际符号好形式,所产生的一种惶恐不安的负面情绪,想要放弃的状态。在这一理论中,他把跨文化适应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蜜月期、挫折期、恢复期和适应期。蜜月期是指刚刚进入新环境时感到的兴奋和愉悦。最初可能会有一些忧虑,但陌生环境所带来的新鲜感和愉悦感会战胜这种忧虑,而且对所有的新奇事物往往都会持正面的态度,急于了解新鲜事物。这个时期的人们还是从自己的文化角度看待新的文化,对眼前的一切都十分满意。挫折期也叫作“文化休克期”,这一阶段人们刚开始新鲜感逐渐消失,开始面对在陌生环境中的各种挑战,开始体会到“文化冲击”,发现实际生活于自己预想中的差别较大。语言障碍和生活习惯的差异阻碍了与当地人的交流,整个人开始变得失望、沮丧、焦虑、孤独,开始想家,不愿意与当地人接触,对当地的文化产生负面印象,人们普遍感到疲惫不堪,觉得自己遭受排挤,想要放弃在新环境中的生活和工作,回到自己熟悉的文化中去。恢复期是文化适应的第三个时期,在这一阶段,人们对周围事物慢慢地习惯了,意识到了文化的差异,对于一些事情即使仍然不喜欢,但是可以接受和理解。能够逐渐地重新发现周围事物和人的积极面,并慢慢地改变自己的预期去适应新的文化。也愿意与当地人进行交流,有了那么几个朋友,对自己应对新环境的能力有了信心,孤独感、焦虑感和失望感逐渐减弱并消失,总体感觉还好。适应期是文化适应的最高阶段,随着对文化差异的了解更加深入,人们对待当地文化的态度更加宽容、客观。人们开始接受当地的文化和习俗,能够站在当地的文化价值观角度思考问题,并且乐意主动地去融入和适应当地的文化,能够与当地人和谐相处,内心重新感觉到愉悦。

2跨文化适应理论下外籍教师英语教学中遇到的障碍

根据我国外国专家局要求,来华工作的外籍教师必须持有《外国专家证》才能被正式聘用,而《外国专家证》的申报材料不仅要求外籍教师开具有效健康体检证明、学历认证、无犯罪纪律认证等材料,还明确指出“应聘在我国从事教育的外国籍语言教师应具有大学学士以上学位和两年以上的相关工作经历。”这就表明来到我国工作的外籍教师不仅仅有较强语言能力和文化素质,在教育方面也是有一定的实践经验,理论上来说是可以适应学校的教学任务安排的。然而现实情况并非既如此,从教学课堂的表现来看,外籍教师的课堂教学依然存在问题。在学生和外籍教师刚刚接触的时期,双方对彼此都充满好奇,处于一种兴奋的状态。因为双方刚开始接触,都想多给对方留下一个好的印象。所以教师备课会十分充分,尽量展现给学生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刚开始也十分遵守纪律,与教师进行互动,希望给教师留下一个好的印象。所以在这一阶段双方之间的矛盾还没有显露出来,课堂氛围十分和谐融洽。然而一阶段时间之后,双方好感度会急剧下降阶段。在这一阶段,双方矛盾逐渐开始暴露,事情并不像他们预期那样发展。中国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倾向于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模式,对间接经验进行被动地获取与吸收,这种方式可以是学生高效直接地获取知识,并没有过多的互动和思考,直接记住正确答案。而外籍教师更倾向于学生为中心的“高互动型”教学模式,希望学生可以积极发言互动,对于提出的问题并没有固定的答案,只是进行引导,鼓励学生进行头脑风暴,提出自己的思考和见解。这种情况下,对于学生来说,习惯了传统英语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往往表现得很被动,并不那么愿意去跟外教进行互动。而且语言能力有限,也不能够很好地与外教进行互动,所以就导致学生不太敢去开口。另一方面,中国传统英语教学直接提炼出英语词汇语法等知识灌输给学生,在学生认为是一种“有用”的知识;而外籍教师的英语课堂更多的是让学生进行口语的训练,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给学生传达具体明确的知识,所以在学生看来是一种“无用”的知识。对于外籍教师来说,当自己精心准备的课程得不到学生的认可,课堂教学得不到学生的回应时内心会产生巨大的挫败感,认为学生不配合自己的教学,使得教师教学积极性严重受挫,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形成恶性循环。

3外籍教师英语教学中跨文化障碍地化解

3.1做好外籍教师前期培训,做到心中有数。培训可以分为外籍教师来华之前的培训和外籍教师来华之后的培训。外籍教师来华之前,可以向外教介绍一些到中国之后的必备软件,比如微信、支付宝、翻译软件等。还可以跟外教介绍一下中国的教育模式,以及可能与外国教育模式存在的差异,让外籍教师有一个心理上的准备,减轻外籍教师到达之后的压力,增强能够适应的信心,同时也可以增强外籍教师对学校的信任感。外籍教师来华之后,要给外教介绍一下学校的规章制度以及学校的一些基本情况。比如本校学生英语水平、学生特点及学习现状、教学的目标和任务、教材的使用和选择以及教学设备等,让外籍教师对学校有一个具体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3.2为外籍教师搭建交流平台,及时沟通。学校应该多给予外籍教师机会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可以及时地提出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这种交流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外籍教师之间相互的交流。因为同样的作为外籍教师,可能在教学中会遇到相似的问题,彼此之间可以讨论和分享积极在教学中的经验和方法,互相学习,同时也可以给彼此一些慰藉。另一部分是外籍教师和中国教师之间的交流,两者交流可以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中方教师可以借鉴一些外籍教师教学的方法和思想,外籍教师也可以从中方教师身上学到一些管理方面的经验,双方各取所长,共同进步。这样也可以增强外籍教师对学校的归属感,提高工作的积极性。3.3开设语言和跨文化课程、组织活动,增强归属感。很大一部分外籍教师来华之后都表示出强烈地想要学习汉语欲望。语言作为与人沟通的工具,不仅便于外籍教师更好地生活,也可以在课堂中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学生所要表达的意思,以及中式英语错误的原因。此外,语言背后也隐藏着许多文化符号,也可以帮助外籍教师了解中国的文化。除了语言课程之外还可以从文化差异的角度入手,开设针对跨文化适应的课程,讨论在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应对措施,缩短跨文化适应中的挫折期,缓解外籍教师的无助和焦虑。最后,还要多组织外教参加一些退队活动,比如茶艺体验、武术学习等,不仅可以丰富外籍教师的课余生活,了解中国文化,也可以增强外籍教师的归属感,缓解他们在异国他乡的孤独和焦虑的情绪。3.4建立健全外籍教师教学评估体系。外籍教师应该和中国教师一样,有一套完整的教学评估方案,不仅包括学校对外籍教师质量的评估方案,也包括外籍教师对学生表现的评估方案。学校对外籍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可以更好地对外籍教师进行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外籍教师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外籍教师也可以从中了解到学生对自己的评价,以及自己的教学效果,更好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规范外籍教师对学生表现的评估方案,可以更加公正客观的了解学生的表现,减少评价的主观性,同时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约束,便于外教课堂教学的管理。

参考文献:

[1]卜霄艳.国际化背景下宁波外籍教师跨文化适应性调查与研究[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9,36(3):83-87.

[2]段晋丽.外籍教师的跨文化适应问题——以河南高校为例[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5):162-163.

[3]刘征伍.探讨外籍教师跨文化适应问题及对策[J].智库时代,2018(32):182,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