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项会计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10:27:02

事项会计

事项会计范文篇1

【论文关键词】事项会计;数据仓库;事实表;维度表

一、IT环境下事项会计理论的新发展

对于如何能支持个性化会计信息需求,上个世纪60年代末美国会计学家乔治·H·索特(George.H.Sorter,1969)明确提出会计理论研究的事项法(EventApproachAccounting)。与传统价值法相比,事项法认为会计的目标在于提供与各种可能的决策模型相关的经济事项信息,不应汇总反映经济业务,与决策相关的事件的信息应尽量以其原始的形式保存,而将事件与其决策模型如何匹配的任务留给用户。由用户而非会计人员将事件转化为适合用户个人决策模型的会计信息。

事项会计提出后一直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事项会计的目的在于提供全面而原始的事项信息,那么信息如何提供才算全面、以怎样的形式存储才称得上原始,以及如此庞大的数据量应如何利用,是事项会计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随着计算机技术及网络环境的发展,数据仓库及相关技术有效地解决了上述问题,为事项会计思想的实现提供了非常有力的支持。

首先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如已有的企业信息系统的实现,为事项会计数据仓库的建立奠定了实践基础,同时也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源,大幅度降低了信息的采集和传输成本。其次,事项法会计要求提供原始的未经加工过的经济业务信息,最大程度地恢复经济活动过程的原貌,以事项为单位的数据仓库存储结构可以很好地实现这一目标。数据仓库的数据存储结构与事项会计的思想相吻合,能够通过不同维度存储经济活动的立体信息。再次,数据仓库为集成不同企业数据库数据、各种其他数据源数据提供了技术支持。良好的数据接口工具,方便对不同数据来源的数据进行抽取、转化和加载。最后,先进的IT技术,如在线分析、数据挖掘等工具,为提供实时的、多角度的事项报告提供了实现的条件。

总之,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事项会计不再是空中楼阁,其思想逐渐变为现实。事项会计建立在数据仓库和IT技术基础之上,不再局限于之前的研究范围,将是以事项为中心采集数据,实现查询、报表、智能分析一体化,多角度再现经济活动的一种新型会计模式。

二、事项的分类

事项会计遇到的第二个问题,便是作为一种基础理论,事项应如何定义、如何分类,目前来看仍是悬而未决的问题。无论是对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还是对其技术实现都起着一定的阻碍作用。接下来本文将对事项会计如何对会计信息进行分类作简单讨论。

由于现有会计报告中的现金流量表的分类最能反映事项会计思想的本质,即记录各个独立的经济事项,因此我们在现金流量表的基础上对会计事项进行精确的分类。拟将企业所有价值活动过程中发生的全部会计事项分为三大类:筹资事项、投资事项和经营活动事项,进而按照同类业务性质特征差异逐层细分,最终形成支持个性化决策的事项会计信息元素。

筹资事项可以进一步分解为权益筹资事项、负债筹资事项,而负债筹资事项按时间分解为短期负债筹资事项与长期负债筹资事项。经营活动事项按资金流与物流的流向细分类为获取运营资源事项、支付资金事项、存货存储事项、加工变换事项、销售与服务客户事项、收取资金事项等。投资事项科目按对外与对内的不同分为股权投资事项、债权投资事项与项目投资事项。

以经营活动事项为例继续分类。获取运营资源事项,可以细分为订立采购合同事项、原材料采购事项、存货入库事项等。可以通过原材料采购来简单比较价值法与事项的区别。价值法下的科目“材料采购”是企业各种购入材料的买价和其他相关采购费用的合计,包括支付运输、装卸等各种材料采购费用,加合后用以核算材料采购成本的账户,那么单从“材料采购”就很难看出具体某种材料的单价和数量。而事项会计从“材料采购活动”这个角度在每项采购活动发生时,记录与此活动相关的所有信息,如地点、时间、数量、单价、货种、供应方、合同、支付价款、支付方式、相关凭证等。支付资金事项,又包括支付职工工资事项、支付税金事项等。支付职工工资事项,包含职工工号、姓名、人员类别、基本工资、津贴、补贴、支付方式。其中,基本工资通过一定方式与另外的表相连,用以存放基本工资的计算方法。销售事项包含的内容有销售日期、客户代号、商品代号、部门代号、销售量、销售额、其他相关费用,而客户代号可以与另外的表相连,详细描述客户的有关情况,如客户名称、所属地区代号等信息,同样商品代号也可以与另外的表相连,描述有关商品的详细信息,如商品货号、规格、颜色、等级、编码等等。

将会计信息按事项会计理论进行以上的分类,只是对事项会计分类的一个初浅的认识,如何更有效、更科学地对发生的经济活动按照事项进行分类,仍然是事项会计持续发展所要解决的一个首要问题。

三、事项会计的数据仓库建模

明确了事项的分类后,我们就可以利用数据仓库来构造企业的事项会计系统。事项会计数据仓库包括三部分内容:数据源、数据仓库和分析工具。数据仓库的信息来源于不同的操作型数据库和其他形式的数据源,比如ERP系统。这些数据库相互异构,数据形式各不相同。因此在数据进入事项会计系统前,需要对其进行数据预处理,这些处理包括抽取、清洗、转化、加载。数据按照不同的决策主题以一定的逻辑结构存储在事项数据仓库中,以供后期查询、分析、数据挖掘使用,从而实现为用户提供个性化信息决策支持的功能。如图1所示。

那么数据是以何种形式存储在事项数据仓库中的?以怎样的方式存储才能够与事项会计思想保持一致性,实现以最原始的形式再现经济活动呢?下面本文以销售活动事项为例探讨事项会计系统建立模型的方式。

在设计数据仓库的数据模型时,首先按照决策主题建立一张独立的事实表结构,围绕在表周围的是解释该事实表的不同维度。针对销售事项的决策主题,采用一定的信息模型来描述现实销售价值活动,它的中心是销售事实属性描述,围绕它四周的是与销售事实关联的客户维、产品维、时间维、销售合同维等这些实体属性描述,如图2。要注意选取模型的时候,考虑主要采用星型信息模型来描述现实销售价值活动,即以维度表围绕在事实表周围,而不采用雪花模型或者更为复杂的星座模型。星型连接应用于设计数据仓库中很大的实体,能够满足实时性和查询速度要求很高的应用,同时符合事项会计数据仓库各不同事实表的维表属性之间相差不大的特性。事项会计系统将构建的信息模型为背景,建立包含各类决策主题的事项数据仓库,用户就可以按决策主题,从不同维度进行事项会计信息处理。

下面建立实际的数据仓库。根据商品销售事实,分别添加代表不同属性的各条记录,销售事项明细科目(ProSelledID)、客户(ClientID)、产品(ProductID)、时间(SelledDate)、销售量(SelledNo)、销售额(SelledPrice),如图3。这些记录构成了表的不同列。以客户为例,查看各列的属性值,可以根据事实情况,设置列的名称、数据类型、是否主键等不同属性,这些属性一经设定,基本上不再更改。

围绕商品销售表四周的是与销售事实关联的客户维、产品维、时间维等维表,这些维表来对事实表的各个属性展开详细描述。维表的建立方式与事实表的建立方式相同。用相同的方式设置客户维表、商品维表的不同粒度,即分别添加与客户、商品的不同属性相对应的列。客户维可以根据属性分为客户代码、客户姓名、所属地区三个粒度,商品维则可以分为商品代码、商品名称、商品种类、商品单位等不同粒度。

用相同的方法建立事项会计数据仓库中的其他事实表以及与事实表相连的维表,从而建立起事项会计系统。事项会计系统将构建的信息模型为背景,建立包含各类决策主题的事项数据仓库。用户就可以按决策主题,从不同维度进行事项会计信息的查询、分析、数据挖掘,从而真正实现事项会计的决策支持功能。

根据商品销售事实表与客户维表、商品维表的相互关系,分别在两个维表里设置主键,即与事实表相关联的关键字。在本例中,将客户维表的主键设置为客户代码(ClientID),商品维表的主键设置为商品代码(ProductID)。两个主键正是两维表内各列中唯一与事实表的各记录相关的列。因此通过建立关系,将商品销售事实表中的客户代码和商品代码这两条记录自动设置为外键,作为查询的依据。

【主要参考文献】

[1]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会计理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46.

事项会计范文篇2

【关键词】关键审计事项;防范金融风险;注册会计师价值

一、引言

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的效率取决于高质量的会计和审计信息,这是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持续相关性与核心价值所在[1]。但是,2008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使监管机构与投资者发现,对于那些出现财务困境随后倒闭的企业,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报告中并未“拉响任何警报”;对于注册会计师在幕后工作究竟发现了哪些问题,审计报告没有提供更详细的内容。人们开始质疑,金融危机中注册会计师去哪里了?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是什么?2010年10月,欧盟在《审计政策:从危机中汲取的教训》报告中指出:许多金融机构在2007—2009年因持有的表内外头寸而发生巨额损失,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注册会计师怎么对这些机构、这期间的财务报表发表了干净的审计意见?金融危机使监管层与投资者意识到,仅以披露“通过/不通过”的符号标志并不能引导资本有效配置,反而可能误导投资者造成资本错配,种种质疑的持续发酵引发了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价值危机。为回应监管机构与投资者的关注,让社会重拾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信任,2013年6月,FRC率先进行审计报告改革;随后,欧盟委员会、IAASB、PCAOB、中国财政部相继完成审计报告准则修订,以披露关键审计事项(KeyAuditMatter,KAM)为核心的改革标志着审计报告制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当前,我国正面临着“三期叠加”的严峻挑战和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外溢,金融风险的隐蔽性、复杂性、突发性和传染性使得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已上升至国家战略和国家安全的高度[2]。在新审计报告模式下,注册会计师能否避免出现类似于2008年金融危机中的“沉默行为”[3],提升注册会计师在维护资本市场健康发展中的价值,值得研究。基于此,本文拟通过防范金融风险的视角,分析2018年23家A+H股金融企业关键审计事项的披露情况,研究关键审计事项背后隐藏的金融风险信息,探讨在防范金融风险中关键审计事项披露对注册会计师价值提升的作用。

二、文献回顾

一般认为,两权分离下的信息不对称导致审计需求的产生。为降低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成本,需要注册会计师通过对人所提供的财务信息及其背后隐含的经济行为进行鉴证并发表审计意见,以审计报告的形式向委托人传递决策有用信息。但毕马威在2011年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大部分投资者和分析师声称他们很少阅读自己所研究公司的审计意见,信息使用者往往只浏览一下审计意见类型,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标准审计报告模式会导致注册会计师与使用者之间存在信息差距。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需要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以及出具财务报告的过程,因此具有天然的信息优势。但是,标准审计报告因其固有的信息披露限制,无法展示审计工作过程,难以评判审计质量以及审计工作对使用者的价值[4]。金融危机过后,披露关键审计事项成为新审计报告区别标准审计报告的核心变化,也是国内外学者持续探讨的话题。梳理相关文献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是披露关键审计事项的信息含量;二是对关键审计事项相关准则执行情况的评价。对披露关键审计事项的信息含量,已有文献主要通过事件研究法与自然实验法展开研究。关注的焦点在于披露关键审计事项能否提供增量信息。一种观点认为披露关键审计事项能够提高审计沟通价值[5-6],原因在于披露关键审计事项可以使投资者感知的决策相关性和有用性增强[7],改变投资者的决策[8]。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披露关键审计事项并无增量价值[9],原因在于非职业投资者对关键审计事项的信息解读存在困难[10],在投资决策时对审计报告的关注有限;另外则可能是因为关键审计事项信息在财务报表或附注中已有披露,增加关键审计事项段无法引起增量市场反应[9]。对关键审计事项相关准则执行情况的评价,已有文献主要通过统计分析关键审计事项的披露情况和实证分析关键审计事项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及其披露的影响因素展开研究。从统计分析的结果来看,披露关键审计事项提高了审计工作的透明度,对信息使用者充分理解报告内容具有一定作用[11];但从目前来看,关键审计事项的披露仍存在数量偏少[12]、披露内容过度标准化[13]、披露质量参差不齐[14]、部分表达过于专业化[12]等问题。从实证结果来看,关键审计事项提高了审计报告的质量[15];而事务所行业专长、注册会计师性别与执业经验、公司本身等因素与关键审计事项的披露数量显著相关[16];与此同时,披露关键审计事项会增加审计成本[17],提升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18-19];也有学者研究表明,披露关键审计事项可以起到风险预警作用,从而降低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20]。综上,学术界对披露关键审计事项能否提供增量信息以及影响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尚存争议,关键审计事项的披露问题仍然存在,有待改进。但是,随着实务工作的持续推进,披露关键审计事项将会受到更多的关注。作为关键审计事项披露政策落地的催化剂,披露关键审计事项能否对金融风险预警与防范起到一定的作用进而提升注册会计师的职业价值,这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三、A+H股金融公司关键审计事项披露情况

从2018年1月1日起,我国进入新审计报告准则全面实施阶段。根据中注协的统计数据,截至2018年8月30日,40家证券资格会计师事务所按照新准则要求为3512家上市公司出具了审计报告。其中,23家A+H股金融公司分别由普华永道(7家)、安永(6家)、德勤(4家)、毕马威(3家)、信永中和(2家)、立信(1家)6家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国际四大占比达87%。与此同时,国际四大包揽了全部A+H股上市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审计业务。根据收集的资料,本文从23家A+H股金融公司基本情况、关键审计事项的数量分布、内容分布进行了统计分析。23家A+H股金融公司基本情况来源于CSMAR数据库,其余资料根据年报整理而得。(一)A+H股金融公司基本情况。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共有23家金融公司在内地与香港交叉上市,其中22家在上交所挂牌交易。根据表1可以发现,23家金融公司2017年在A股市场上的总市值达7.9万亿元,占沪深两市总市值的14.58%;总资产、净资产以及净利润的账面价值分别达134.36万亿元、11.18万亿元和1.4万亿元,占沪深两市全部上市公司累计总资产、净资产及净利润的61.54%、32.24%和39.29%。与此同时,22家沪市A+H股金融公司的总市值和总资产、净资产、净利润的账面价值占全部沪市A股上市公司相关项目的比例达24.25%、69.14%、41.92%以及49.96%。因此,无论从规模还是盈利能力上看,23家A+H金融公司在我国资本市场乃至整个市场经济体系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安全稳定。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4号———在审计报告中沟通关键审计事项》的规定,关键审计事项的确定应围绕重大错报风险或特别风险集中的领域,是在与治理层沟通引起注册会计师特别关注的最重要的事项。因此,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报告中披露的关键审计事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投资者或其他报表使用者识别上市公司的高风险点。(二)关键审计事项的数量分布。按照第1540号准则的规定,关键审计事项的确定依赖于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因此不同的注册会计师对关键审计事项的确定和描述存在差异。根据23家A+H股融公司2017年的审计报告来看,大多数注册会计师在一个关键审计事项中只描述一个具体事项,但也有少部分注册会计师将多个事项进行合并描述,如“合并财务报表中商誉减值及个别财务报表中对相关子公司投资的减值”“融出资金及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减值评估”等。为方便对关键审计事项进行分类统计,本文将部分可拆分的披露事项拆分为若干具体事项,具体披露数量如表2所示。从表2列示的数据可以发现,6家会计师事务所在23家A+H股金融公司2017年审计报告中共披露关键审计事项74项。其中,9家银行共披露28项,占比为37.84%;10家证券机构披露33项,占比为44.59%;4家保险公司披露13项,占比为17.57%。平均而言,每家A+H股金融公司披露关键审计事项3.22项,细分行业后按数量多少排序依次为证券类3.3项、保险类3.25项、银行类3.11项;而同期A+H股其他行业上市公司披露关键审计事项为2.33项,说明与普通行业相比,金融业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中可能涉及更多复杂的、主观的、具有挑战性的估计和判断,存在的特别风险和较高重大错报风险的数量也相对更多。从关键审计事项披露数量的差距来看,毕马威在华泰证券的审计报告中披露了5项,数量最多;而普华永道和德勤分别在交通银行和中国银行的审计报告中只披露了2项,数量最少,说明关键审计事项数量的确认更多依赖于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准则的框架下结合上市公司的具体情况运用职业判断进行确定。因为披露数量过度,无法突出重点;而披露过少,审计报告信息含量则会受到限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注册会计师职业判断的价值。(三)关键审计事项的类型分布。关键审计事项是注册会计师根据职业判断认为在与治理层沟通过的事项中对本期财务报表审计最为重要的事项。表3列示关键审计事项拆分为具体事项后的分类统计信息。从大类来看,共涉及9类关键审计事项,依次为资产减值、结构化主体合并、金融工具估值、保险合同准备金评估、实施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影响披露、金融资产的终止确认、与财务报告相关的信息技术系统和控制、手续费及佣金收入确认、股权投资会计核算方法变更。其中,资产减值、结构化主体合并与金融工具估值三项占全部披露事项数量的83.53%,特别是资产减值披露数量的比例达47.06%。这表明,虽然关键审计事项的确定高度依赖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但金融行业的资产减值问题是注册会计师普遍关注的高风险项目和审计重点,需要引起监管层与投资者的高度关注。对资产减值项目进一步细分来看,披露数量排在前6的依次是:发放贷款及垫款(11.76%)、可供出售金融资产(8.24%)、融出资金(7.06%)、应收款项类投资(4.71%)、买入返售金融资产(4.71%)、商誉(4.71%)。9家A+H股银行的审计报告中均将发放贷款及垫款减值列为关键审计事项披露,这也同2018年年初中注协约谈会计师事务所提示银行类上市公司年报审计风险,重点关注信贷资产质量的要求一致。由于结构化主体是否纳入合并范围以及金融工具的估值问题对财务报表影响重大,同时需要管理层做出重大估计和判断,发生重大错报风险和特别风险的可能性较大,因此大多数注册会计师将其列为关键审计事项予以披露,为监管层与投资者提供额外信息,以帮助他们了解审计工作和理解财务报表。

四、关键审计事项披露与金融风险预警

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遭受指责的不仅是当时的审计报告模式,还有对国际资本市场具有广泛影响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人们认为在这场危机中,FASB所主张的“公允价值会计”和“资产减值会计”因为具有助涨助跌的顺周期效应,从而对金融危机的蔓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公允价值会计和资产减值会计由于允许在缺乏法律事实的情况下根据管理层的估计和判断、公允价值选择权进行记账[21],使得会计准则的弹性空间越来越大。而会计准则的弹性化在瓦解对资本市场会计监管造成集体性欺诈合规化的同时,也给公众了解资本市场信息以及监管层防范金融风险造成了障碍。新审计报告准则在某种程度上也注意到了这种问题,要求注册会计师在与治理层沟通关键审计事项时应重点关注审计过程中重大错报风险或特别风险较高的领域、财务报表中与管理层重要判断相关的重要审计判断以及本期重大交易或事项对审计的影响,并在审计报告中予以披露。这本身就是一种信号的传达,客观上起到了风险预警作用。根据上文的分析,23家A+H股金融资产减值与公允价值评估的披露比例合计达61.18%,注册会计师将其列为关键审计事项的理由均包含涉及管理层重大估计和判断、对财务报表影响重大等表述。从披露资产减值事项的金额(表4)来看,涉及账面余额达72.49万亿元,占23家A+H股金融公司总资产(134.36万亿元)的比例达53.95%;计提减值准备1.89万亿元,是23家A+H股金融公司净利润账面价值(1.40万亿元)的1.35倍。按照现行会计准则的规定,本年计提的减值准备计入当期损益,直接引起当期净利润减少;本年转回、本年收回、已减值贷款和垫款折现回拨均可以实现拨备对利润的反哺。这种高度依赖管理层估计和判断的规定使得资产减值会计很可能成为管理层平滑利润的手段。从披露金融工具估值事项的金额(表5)来看,涉及金融资产与金融负债公允价值达8.17万亿元和1.45万亿元,占23家A+H股金融公司总资产(134.36万亿元)和总负债的比例分别为6.08%和1.18%。其中,公允价值属于第三层级的金融资产比例为9.30%,公允价值属于第二层级与第三层级的金融资产比例合计达75.25%。按照现行准则的规定,确定金融工具公允价值时须使用市场数据或估值模型进行估值:第一层级采用相同资产或负债在活跃市场中的报价计量;第二层级采用估值技术计量,直接或间接的全部使用除第一层级中资产负债的市场报价以外其他可观察参数;第三层级在采用估值技术计量时,则使用任何非基于可观察市场数据的参数(不可观察参数)。因此,对除在活跃市场上有公开报价外的金融工具尤其是无法可靠获取可观察参数而被划分为第三层级的金融工具,管理层在利用估值模型时会涉及管理层重大估计和判断,从而为管理层粉饰财务报表,掩盖潜在风险提供便利。在旧审计报告模式下,注册会计师无须公开其是否在审计过程中关注资产减值以及金融工具估值等具体审计问题,更不用披露其执行的审计程序。因此,诸如资产减值和金融工具估值这类涉及管理层重大判断的事项由于包含太多的“会计把戏”,在很大程度上成为管理层、注册会计师与分析师之间一场场“点头示意”和“挤眉弄眼”的游戏[22]。信息不透明导致管理层很可能出于薪酬契约[23-24]以及期权价值[25]等目的暂时掩盖公司负面信息。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旦掩盖的负面消息超过公司容纳的限度,则很可能使坏消息瞬间释放到市场中导致股价崩盘风险[26]。假如这种崩盘风险发生在对市场影响较大的金融公司身上,则很可能由于连锁反应导致系统性金融危机的发生,2008年雷曼兄弟破产引发全球性金融海啸就是典型的例证。当管理层估计和判断发生剧烈变化时或对重大会计问题的辩论变得困难或有争议时,注册会计师能够就积聚的财务报表风险向投资者发出有意义的信号,这是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所在。显然,旧的标准报告模式无法使注册会计师很好地履行这一责任。在新审计报告模式下,准则要求注册会计师披露针对关键审计事项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增强了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工作的透明度;与此同时,在声誉机制与诉讼风险的作用下,注册会计师需要执行更加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发现并披露财务报表中潜在的错报风险,减少管理层掩盖坏消息的行为。分析2017年23家A+H股金融公司的审计报告可以发现,针对资产减值以及金融工具估值等涉及管理层重大判断的事项,注册会计师在事项描述段披露了管理层考虑的因素以及采用的方法。比如:历史数据、减值或估值模型、输入的假设或参数以及经济因素等。这本身就向外部传递了减值或估值存在不确定性风险的信号,这些事项应当引起监管层与投资者的关注。另外,复杂主观的判断可能需要注册会计师就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作出特殊的安排。因此,执行的审计程序是否充分适当也会成为监管层或投资者判断注册会计师是否勤勉履职的依据,客观上将会促使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时付出更多的努力,对审计过程中的风险点加强职业怀疑,使财务报表信息得到更为公允的反映,减少管理层掩盖坏消息最终导致股价崩盘甚至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可能。综上所述,披露关键审计事项在增进审计报告透明度和提高审计信息含量的同时,客观上会起到一定的金融风险预警和防范作用。

五、结论

事项会计范文篇3

关键词:事项会计信息缺陷

0引言

现行各种高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为事项会计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随着信息用户对会计信息要求的不断提高,与网络时代相匹配的事项会计的产生将成为必然。因而,我们有理由相信,事项会计将成为网络时代会计发展的必然方向。

1事项会计的会计目标

事项会计中的“事项”指的是与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相关的会计主体的各种经济活动。事项会计理论就是构筑于“事项”基础之上的会计理论,它以“事项”为起点并贯穿始终。事项会计理论认为,会计的目标是提供用于信息使用者各种可能的决策模型的相关经济活动的信息。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具有个性化特征,依赖于个人的期望函数、个人的偏好函数、个人的决策模型以及决策者的心理类型等,并且同一信息使用者在不同的时期也会有不同的信息要求。正因为如此,事项会计提出在既定的技术条件下,较少地汇总信息是合适的。也就是说,要尽量提供与经济活动相一致的原始信息。会计信息用户可以通过对相关的原始信息进行汇总处理来获取与其决策模型和效应函数相一致的信息输入值。事项会计真正做到了“各取所需”,实现了“决策有用观”与“受托责任观”的统一。

2事项会计的会计要素

事项会计构筑于会计事项基础之上,按照事项会计的观点,事项是指可以观察到的,亦可用会计数据表现其特性的基本活动、交易和文件。事项会计的核心就是将事项作为会计分类的最小单元,即事项会计的会计要素就是事项本身。在日常核算中,仅把各项交易活动的事项进行存储、传递而不进行会计处理。会计信息用户根据各自的需要,对事项信息进行必要的积累分配和价值计量,最终将事项信息转化为适合用户决策模型的各种会计信息。

3事项会计的计量属性

事项会计克服了传统财务会计采用单一的历史成本属性的缺陷,将企业所有的经营活动分为不同类型的事项,如交易活动信息与环境变动信息等。不同类型的事项具有不同的特征,对不同信息用户的意义也不相同,这就需要扩大会计计量属性的范围,对不同的事项采用不同的计量属性。例如,存货以历史成本计量,反映的是存货的取得和使用;以重置成本计量,则反映了环境事项的变化。另外,事项会计允许采用多种计量方法来描述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如以劳动、时间计量。因此,众多难以用货币计量的信息如人力资源、团队精神、社会责任等,在事项会计中可以用不同的方法真实地提供给信息使用者。事项会计正是为了满足人们对将客户满意程度、产品质量、市场份额、人力资源、社会责任等非财务信息与财务信息兼收并蓄反映这一客观需要应运而生的。

4事项会计存在的缺陷

4.1详细披露所有事项信息可能会泄露企业的商业秘密

事项会计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提供原始的或汇总程度较低的经济事项信息,由使用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对这些事项进行重构。虽然从理论上来说,这种会计模式更有助于信息使用者进行个性化决策,但在现实生活中却不大可行,详细披露所有事项信息可能会泄露企业的商业秘密。企业核心竞争力是通过对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有效整和,从而形成企业独具、支撑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仅包括其所拥有的独特资产,如商标、专有技术、专门人才,还包括企业对自身资源的有效组合的能力,包括管理水平等,这种核心竞争力是保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最主要的要素。著名的可口可乐公司之所以在全球取得如此大的成功,最主要的原因是它拥有独特的配方,配方是可口可乐公司的核心机密,只掌握在该公司的几个高层管理者手中。假如企业详细披露这些信息,很可能会被竞争对手获取,则企业的竞争力优势将不复存在,显然不会有企业愿意这么做。从强制披露的角度来说,政府部门不仅不会强制要求企业披露其商业秘密,反而会加以保护,如我国1993年就颁布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特别强调保护企业的商业秘密。

4.2披露过于详细的事项信息可能会导致信息超载和信息混淆

所谓信息超载,是指由于人脑在处理信息过程中具有一个上限,在一定时间内如果信息量超过了这一上限,将导致信息处理的低效甚至无效。信息混淆是指由于信息过量导致人脑不能准确识别所需要的信息。传统会计通过通用的财务报告来提供会计信息,这种通用的财务报告具有标准的格式,报告的内容是经过多重浓缩后得到的,便于使用者快速吸收。在事项会计下提供的是原始的或汇总程度较低的事项信息,相对于通用财务报告而言,这种信息量是巨大的,特别是随着企业数量的不断增长及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信息使用者面对的将是庞杂的信息体。为了做出特定的决策,信息使用者必须对不同企业的相关事项信息进行提炼和对比分析,大量的事项信息可能会导致使用者无所适从,出现信息超载和信息混淆现象。从使用者角度来说,他们也并不一定需要很详细的会计信息。有学者通过对投资者的调查发现,投资者更倾向于需要前瞻性的信息,他们并不认为披露的越多越好。

4.3事项会计的应用缺乏可行的规范

从事项会计理论的特点来看,要制定规范,必须考虑如下几个问题:①事项确认标准。一个企业发生的经济事项纷繁复杂,确定将哪些事项纳入会计核算体系将面临很大的难度。在这方面,传统会计强调重要性原则,但由于事项会计的立论基础是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不可知,也很难确定哪些事项具有重要性,即对信息使用者而言是决策有用的;②事项计量方式与计量属性的选择。事项会计强调多维计量方式和多重计量属性,但要选择合适的计量方式和计量属性存在困难。③事项披露方式。在披露事项信息时,必须根据事项的属性进行分类,分类的标准难以确定,以什么方式披露与某一事项相关的多维计量方式和多重计量属性也是值得研究的问题;④财务报告的格式与内容标准。对于不同的信息使用者而言,他们根据某一企业或不同企业的同类事项信息进行重构所得到的报告格式与内容应该是一致的,否则所得到的财务报告会缺乏可比性,也应该制定财务报告的格式与内容标准。

事项会计范文篇4

现行各种高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为事项会计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随着信息用户对会计信息要求的不断提高,与网络时代相匹配的事项会计的产生将成为必然。因而,我们有理由相信,事项会计将成为网络时代会计发展的必然方向。

1事项会计的会计目标

事项会计中的“事项”指的是与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相关的会计主体的各种经济活动。事项会计理论就是构筑于“事项”基础之上的会计理论,它以“事项”为起点并贯穿始终。事项会计理论认为,会计的目标是提供用于信息使用者各种可能的决策模型的相关经济活动的信息。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具有个性化特征,依赖于个人的期望函数、个人的偏好函数、个人的决策模型以及决策者的心理类型等,并且同一信息使用者在不同的时期也会有不同的信息要求。正因为如此,事项会计提出在既定的技术条件下,较少地汇总信息是合适的。也就是说,要尽量提供与经济活动相一致的原始信息。会计信息用户可以通过对相关的原始信息进行汇总处理来获取与其决策模型和效应函数相一致的信息输入值。事项会计真正做到了“各取所需”,实现了“决策有用观”与“受托责任观”的统一。

2事项会计的会计要素

事项会计构筑于会计事项基础之上,按照事项会计的观点,事项是指可以观察到的,亦可用会计数据表现其特性的基本活动、交易和文件。事项会计的核心就是将事项作为会计分类的最小单元,即事项会计的会计要素就是事项本身。在日常核算中,仅把各项交易活动的事项进行存储、传递而不进行会计处理。会计信息用户根据各自的需要,对事项信息进行必要的积累分配和价值计量,最终将事项信息转化为适合用户决策模型的各种会计信息。

3事项会计的计量属性

事项会计克服了传统财务会计采用单一的历史成本属性的缺陷,将企业所有的经营活动分为不同类型的事项,如交易活动信息与环境变动信息等。不同类型的事项具有不同的特征,对不同信息用户的意义也不相同,这就需要扩大会计计量属性的范围,对不同的事项采用不同的计量属性。例如,存货以历史成本计量,反映的是存货的取得和使用;以重置成本计量,则反映了环境事项的变化。另外,事项会计允许采用多种计量方法来描述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如以劳动、时间计量。因此,众多难以用货币计量的信息如人力资源、团队精神、社会责任等,在事项会计中可以用不同的方法真实地提供给信息使用者。事项会计正是为了满足人们对将客户满意程度、产品质量、市场份额、人力资源、社会责任等非财务信息与财务信息兼收并蓄反映这一客观需要应运而生的。

4事项会计存在的缺陷

4.1详细披露所有事项信息可能会泄露企业的商业秘密

事项会计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提供原始的或汇总程度较低的经济事项信息,由使用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对这些事项进行重构。虽然从理论上来说,这种会计模式更有助于信息使用者进行个性化决策,但在现实生活中却不大可行,详细披露所有事项信息可能会泄露企业的商业秘密。企业核心竞争力是通过对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有效整和,从而形成企业独具、支撑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仅包括其所拥有的独特资产,如商标、专有技术、专门人才,还包括企业对自身资源的有效组合的能力,包括管理水平等,这种核心竞争力是保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最主要的要素。著名的可口可乐公司之所以在全球取得如此大的成功,最主要的原因是它拥有独特的配方,配方是可口可乐公司的核心机密,只掌握在该公司的几个高层管理者手中。假如企业详细披露这些信息,很可能会被竞争对手获取,则企业的竞争力优势将不复存在,显然不会有企业愿意这么做。从强制披露的角度来说,政府部门不仅不会强制要求企业披露其商业秘密,反而会加以保护,如我国1993年就颁布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特别强调保护企业的商业秘密。

4.2披露过于详细的事项信息可能会导致信息超载和信息混淆

所谓信息超载,是指由于人脑在处理信息过程中具有一个上限,在一定时间内如果信息量超过了这一上限,将导致信息处理的低效甚至无效。信息混淆是指由于信息过量导致人脑不能准确识别所需要的信息。传统会计通过通用的财务报告来提供会计信息,这种通用的财务报告具有标准的格式,报告的内容是经过多重浓缩后得到的,便于使用者快速吸收。在事项会计下提供的是原始的或汇总程度较低的事项信息,相对于通用财务报告而言,这种信息量是巨大的,特别是随着企业数量的不断增长及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信息使用者面对的将是庞杂的信息体。为了做出特定的决策,信息使用者必须对不同企业的相关事项信息进行提炼和对比分析,大量的事项信息可能会导致使用者无所适从,出现信息超载和信息混淆现象。从使用者角度来说,他们也并不一定需要很详细的会计信息。有学者通过对投资者的调查发现,投资者更倾向于需要前瞻性的信息,他们并不认为披露的越多越好。

4.3事项会计的应用缺乏可行的规范

从事项会计理论的特点来看,要制定规范,必须考虑如下几个问题:①事项确认标准。一个企业发生的经济事项纷繁复杂,确定将哪些事项纳入会计核算体系将面临很大的难度。在这方面,传统会计强调重要性原则,但由于事项会计的立论基础是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不可知,也很难确定哪些事项具有重要性,即对信息使用者而言是决策有用的;②事项计量方式与计量属性的选择。事项会计强调多维计量方式和多重计量属性,但要选择合适的计量方式和计量属性存在困难。③事项披露方式。在披露事项信息时,必须根据事项的属性进行分类,分类的标准难以确定,以什么方式披露与某一事项相关的多维计量方式和多重计量属性也是值得研究的问题;④财务报告的格式与内容标准。对于不同的信息使用者而言,他们根据某一企业或不同企业的同类事项信息进行重构所得到的报告格式与内容应该是一致的,否则所得到的财务报告会缺乏可比性,也应该制定财务报告的格式与内容标准。

事项会计范文篇5

一、会计职业判断的概念及特点

会计职业判断是会计人员按照会计准则、制度的要求,根据企业理财环境与生产经营特点,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对日常会计事项的处理和财务报表的编制应采用的原则、方法、程序等方面进行判断与选择的过程。它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目标性。一般而言,会计人员除了希望判断和选择的结果能及时、恰当地反映出企业当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外,还希望对条件确认、计量、揭示方法的选择与运用能有效地维护和增长企业自身经济效益。

2.主观性。会计准则允许企业会计人员选用不同的方法对会计资料进行加工处理,而不同的方法会得出不同的结果,但哪一种方法能使结果更接近客观实际,只能依据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来确定。

3.权衡性。会计人员运用职业判断选择会计政策和进行会计估计过程中,始终面临着多个方案的比较、优选。会计职业判断的过程可以说就是一种比较、权衡、取舍的过程。

4.受制约性。会计职业判断是在有限制和要求下的相对主观判断,它受制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①受制于社会的外在约束机制;②受制于会计的某些自身特征、原则及相应的理论框架;③受到会计人员自身的业务技能与职业道德水准的制约。

二、会计职业判断在具体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中的应用

(一)会计职业判断在会计核算原则中的体现

1.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要求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处理过程中必须进行专业分析和判断,注重经济实质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2.重要性原则。要求每个企业确定自己的重要事项,而重要与不重要只是一个相对概念。在实际工作中,一项经济业务是否重要,是否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判断,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3.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对会计人员而言,判断一项支出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是否超过一年或一个营业周期是遵循这一原则的前提。

(二)会计职业判断在会计政策选择中的应用

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所采用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会计职业判断在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选择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存货计价方法。是采用先进先出法,还是采用后进先出法或其他所允许的方法;是采用历史成本法,还是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

2.长期投资的核算方法。长期股权投资是采用成本法,还是采用权益法;长期债权投资折溢价的摊销方法是采用直线法,还是采用实际利率法。

3.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是采用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还是采用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法等加速折旧方法。

4.所得税的核算方法。是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还是采用应付税款法;在纳税影响会计法下,是采用递延法,还是采用债务法。

5.外币折算政策。是采用现行汇率法,还是采用时态法或其他方法。

6.会计报表合并政策。母公司与子公司的会计年度不一致的处理原则以及确定合并范围的原则。

7.收入确认原则和方法。具体会计准则规定了收入确认的四个基本条件,会计人员将更注重交易的实质而不是形式来判断商品销售收入是否可以确认;而长期工程合同收入的确认方法是按完成合同法,还是按完工百分比法或其他方法确认,也需要会计人员加以判断。

8.坏帐损失的核算方法。是采用直接转销法,还是采用备抵法。

9.借款费用的核算方法。借款费用是资本化,还是计入当期损益。

10.或有事项的处理。因或有事项而产生的义务是现实义务,还是潜在义务;如果是现实义务是确认,还是不确认;因或有事项而产生的资产是披露,还是不披露。

11.关联方关系及交易的披露。怎样根据形式和实质来判断关联方关系,关联方关系与交易又怎样根据重要性原则在报表的附注中加以披露。

12.非货币性交易的核算。根据具体会计准则规定的非货币性交易与货币性交易的界限,会计人员只能先判断一项交易是货币性交易,还是非货币性交易,然后才能进行恰当的会计处理。

(三)会计职业判断在会计估计中的应用

会计估计,是指企业对不确定的交易或事项以最近可利用的信息为基础所作的判断。会计职业判断在会计估计中的运用主要表现为:

1.坏帐准备的计提。《企业会计制度》要求会计人员根据企业的实际状况,亦即根据应收款项的可收回性合理地确定计提比例,这一规定赋予了企业较大的自主权。

2.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和净残值的确定。这一规定要求企业在确定折旧政策时,不仅要考虑固定资产的有形损耗,而且要考虑无形损耗,因而,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和净残值的确定要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事项会计范文篇6

关键词:新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

近些年以来,债务重组情况在我国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中已经屡见不鲜,新的会计准则已经在实践中开始应用,并且还在深入发展。新会计准则处于不断完善与修订之中,所做调整以实际情况为基础,从内容上进行大幅度调整,与之前相比,还是做了较大调整。新会计准则的调整,已经引起社会相关人士大范围关注,而且逐渐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按照新会计准则要求,我国上市公司债务重组进行总结,并且提出相应建议。

一、债务重组概述

旧会计准则主要是针对企业采用非现金方式对相关债务进行偿还,账面价值可以进行计量,新会计准则进行非资产偿还时可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实施核算,按照国内采用的新国际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计量好是可以引入国内会计核算体系中的,而且是进行会计核算方式修改的重点。所谓的公允价值计量指的是市场价值,这项资产会在将来的现金价值中作为资产重组或者是负债重组来进行会计核算。我国的新会计准则从债务重组计量属性方面还是做出部分调整,不再是将历史成本作为计量的属性,引入公允价值之后进行会计核算。

二、新旧准则差异分析

(一)重组方式方面

新出会计准则在原有会计准则基础上将范围进行缩小,重组的方式也有所辩护:第一,把原有会计准则的账面价值现金应偿还债务与非现金资产应偿还债务进行合并,成为资产偿还方式;第二,对于旧会计准则中提到的其它重组方式可以将债务偿还的期限延长,而且会适当的增加一定利息,对于本金的数额会减少,总体来说就是压缩成本,减少本金与利息的一种新型方式。

(二)会计处理方式方面

我国原有会计准则规定要将债务人重组之后的收益归入“资本公积”科目,最终不计入当期损益,但是新会计准则针对债务人来说,如果债权人有所让步,则债务人就可以将重组之后的收益归于当期损益,作为企业利润。从上市企业角度分析,可能会出现当期利润的增加情况,此时每股收益会有所提升。与此同时,新会计准则对于债务重组之后的收益进行了明确规定,收益归于“资本公积”,防止企业人员用资本公积对经济亏损进行弥补。

三、新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影响

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较为迅速,尤其是加入WTO世贸组织之后,上市公司经济交易额处于上升状态。但是因为国内资本市场发展时间相对较晚,政策与法律制度仍需进一步完善,部分企业处于亏损状态,资金周转率低,经营管理不当等。新企业会计准则带来影响有以下几点:

(一)重组损益方面

因为新会计准则中尝试加入公允价值的概念,上市公司的债务重组经过确认之后,势必会影响其它财务状况。举例来说,债务人在用存货对债务进行抵偿的过程中,债权人用公允价值将存货入账,其自身价值就会增加,当期利润总额相对减少,当期净利润与所得税费用也会相应减少,不过从本质上来说债务人利益得到提高,债权人利益受损。

(二)盈余管理方面

现阶段公允价值计量还缺乏一定的规范性,上市企业可以在一定限度内对公允价值进行变动,控制企业债务重组之后的损益情况,进而调整利润与其他损益科目。另一方面,企业经营者管理不当,就会出现上市公司亏损,导致出现偿还问题,为能够保留上市资格,债权人与债务人可能会意见一致,经过债务重组,对于部分或是全部债务进行豁免,从而对二者利润进行控制。因此,上市企业在新企业会计准则规范要求下,可以采用债务重组的方式实施英语管理,以求自身利益能够最大化。

(三)财务报表的真实性方面

新准则在债务人处于财务困难的前提条件下做出了明确细致的说明,突出了债权人作出让步的条件,排除了当债务人并没有处于财务困难的条件下进行清算或者改组的债务重组。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债权人和小股民的利益,避免部分上市公司想借助债务重组获得不正当利得,一般股民对于财务报表信息的真实性有了更加准确的掌握。四、结束语总之,企业应该利用好债务重组的机会,克服重组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采取多方措施,盘活存量资产,提高企业的资产运营效率,使企业持续健康的发展。新企业会计准则下的企业虽然获得一些良机,但是也还存在一定弊端,需要大家共同克服。

作者:衡睿杰 单位:汉中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明欣:债务重组会计与税务处理差异分析[J].财会月刊,2010(26).

事项会计范文篇7

【关键词】关键审计事项;防范金融风险;注册会计师价值

一、引言

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的效率取决于高质量的会计和审计信息,这是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持续相关性与核心价值所在[1]。但是,2008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使监管机构与投资者发现,对于那些出现财务困境随后倒闭的企业,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报告中并未“拉响任何警报”;对于注册会计师在幕后工作究竟发现了哪些问题,审计报告没有提供更详细的内容。人们开始质疑,金融危机中注册会计师去哪里了?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是什么?2010年10月,欧盟在《审计政策:从危机中汲取的教训》报告中指出:许多金融机构在2007—2009年因持有的表内外头寸而发生巨额损失,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注册会计师怎么对这些机构、这期间的财务报表发表了干净的审计意见?金融危机使监管层与投资者意识到,仅以披露“通过/不通过”的符号标志并不能引导资本有效配置,反而可能误导投资者造成资本错配,种种质疑的持续发酵引发了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价值危机。为回应监管机构与投资者的关注,让社会重拾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信任,2013年6月,FRC率先进行审计报告改革;随后,欧盟委员会、IAASB、PCAOB、中国财政部相继完成审计报告准则修订,以披露关键审计事项(KeyAuditMatter,KAM)为核心的改革标志着审计报告制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当前,我国正面临着“三期叠加”的严峻挑战和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外溢,金融风险的隐蔽性、复杂性、突发性和传染性使得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已上升至国家战略和国家安全的高度[2]。在新审计报告模式下,注册会计师能否避免出现类似于2008年金融危机中的“沉默行为”[3],提升注册会计师在维护资本市场健康发展中的价值,值得研究。基于此,本文拟通过防范金融风险的视角,分析2018年23家A+H股金融企业关键审计事项的披露情况,研究关键审计事项背后隐藏的金融风险信息,探讨在防范金融风险中关键审计事项披露对注册会计师价值提升的作用。

二、文献回顾

一般认为,两权分离下的信息不对称导致审计需求的产生。为降低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成本,需要注册会计师通过对人所提供的财务信息及其背后隐含的经济行为进行鉴证并发表审计意见,以审计报告的形式向委托人传递决策有用信息。但毕马威在2011年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大部分投资者和分析师声称他们很少阅读自己所研究公司的审计意见,信息使用者往往只浏览一下审计意见类型,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标准审计报告模式会导致注册会计师与使用者之间存在信息差距。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需要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以及出具财务报告的过程,因此具有天然的信息优势。但是,标准审计报告因其固有的信息披露限制,无法展示审计工作过程,难以评判审计质量以及审计工作对使用者的价值[4]。金融危机过后,披露关键审计事项成为新审计报告区别标准审计报告的核心变化,也是国内外学者持续探讨的话题。梳理相关文献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是披露关键审计事项的信息含量;二是对关键审计事项相关准则执行情况的评价。对披露关键审计事项的信息含量,已有文献主要通过事件研究法与自然实验法展开研究。关注的焦点在于披露关键审计事项能否提供增量信息。一种观点认为披露关键审计事项能够提高审计沟通价值[5-6],原因在于披露关键审计事项可以使投资者感知的决策相关性和有用性增强[7],改变投资者的决策[8]。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披露关键审计事项并无增量价值[9],原因在于非职业投资者对关键审计事项的信息解读存在困难[10],在投资决策时对审计报告的关注有限;另外则可能是因为关键审计事项信息在财务报表或附注中已有披露,增加关键审计事项段无法引起增量市场反应[9]。对关键审计事项相关准则执行情况的评价,已有文献主要通过统计分析关键审计事项的披露情况和实证分析关键审计事项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及其披露的影响因素展开研究。从统计分析的结果来看,披露关键审计事项提高了审计工作的透明度,对信息使用者充分理解报告内容具有一定作用[11];但从目前来看,关键审计事项的披露仍存在数量偏少[12]、披露内容过度标准化[13]、披露质量参差不齐[14]、部分表达过于专业化[12]等问题。从实证结果来看,关键审计事项提高了审计报告的质量[15];而事务所行业专长、注册会计师性别与执业经验、公司本身等因素与关键审计事项的披露数量显著相关[16];与此同时,披露关键审计事项会增加审计成本[17],提升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18-19];也有学者研究表明,披露关键审计事项可以起到风险预警作用,从而降低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20]。综上,学术界对披露关键审计事项能否提供增量信息以及影响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尚存争议,关键审计事项的披露问题仍然存在,有待改进。但是,随着实务工作的持续推进,披露关键审计事项将会受到更多的关注。作为关键审计事项披露政策落地的催化剂,披露关键审计事项能否对金融风险预警与防范起到一定的作用进而提升注册会计师的职业价值,这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三、A+H股金融公司关键审计事项披露情况

从2018年1月1日起,我国进入新审计报告准则全面实施阶段。根据中注协的统计数据,截至2018年8月30日,40家证券资格会计师事务所按照新准则要求为3512家上市公司出具了审计报告。其中,23家A+H股金融公司分别由普华永道(7家)、安永(6家)、德勤(4家)、毕马威(3家)、信永中和(2家)、立信(1家)6家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国际四大占比达87%。与此同时,国际四大包揽了全部A+H股上市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审计业务。根据收集的资料,本文从23家A+H股金融公司基本情况、关键审计事项的数量分布、内容分布进行了统计分析。23家A+H股金融公司基本情况来源于CSMAR数据库,其余资料根据年报整理而得。(一)A+H股金融公司基本情况。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共有23家金融公司在内地与香港交叉上市,其中22家在上交所挂牌交易。根据表1可以发现,23家金融公司2017年在A股市场上的总市值达7.9万亿元,占沪深两市总市值的14.58%;总资产、净资产以及净利润的账面价值分别达134.36万亿元、11.18万亿元和1.4万亿元,占沪深两市全部上市公司累计总资产、净资产及净利润的61.54%、32.24%和39.29%。与此同时,22家沪市A+H股金融公司的总市值和总资产、净资产、净利润的账面价值占全部沪市A股上市公司相关项目的比例达24.25%、69.14%、41.92%以及49.96%。因此,无论从规模还是盈利能力上看,23家A+H金融公司在我国资本市场乃至整个市场经济体系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安全稳定。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4号———在审计报告中沟通关键审计事项》的规定,关键审计事项的确定应围绕重大错报风险或特别风险集中的领域,是在与治理层沟通引起注册会计师特别关注的最重要的事项。因此,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报告中披露的关键审计事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投资者或其他报表使用者识别上市公司的高风险点。(二)关键审计事项的数量分布。按照第1540号准则的规定,关键审计事项的确定依赖于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因此不同的注册会计师对关键审计事项的确定和描述存在差异。根据23家A+H股金融公司2017年的审计报告来看,大多数注册会计师在一个关键审计事项中只描述一个具体事项,但也有少部分注册会计师将多个事项进行合并描述,如“合并财务报表中商誉减值及个别财务报表中对相关子公司投资的减值”“融出资金及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减值评估”等。为方便对关键审计事项进行分类统计,本文将部分可拆分的披露事项拆分为若干具体事项,具体披露数量如表2所示。从表2列示的数据可以发现,6家会计师事务所在23家A+H股金融公司2017年审计报告中共披露关键审计事项74项。其中,9家银行共披露28项,占比为37.84%;10家证券机构披露33项,占比为44.59%;4家保险公司披露13项,占比为17.57%。平均而言,每家A+H股金融公司披露关键审计事项3.22项,细分行业后按数量多少排序依次为证券类3.3项、保险类3.25项、银行类3.11项;而同期A+H股其他行业上市公司披露关键审计事项为2.33项,说明与普通行业相比,金融业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中可能涉及更多复杂的、主观的、具有挑战性的估计和判断,存在的特别风险和较高重大错报风险的数量也相对更多。从关键审计事项披露数量的差距来看,毕马威在华泰证券的审计报告中披露了5项,数量最多;而普华永道和德勤分别在交通银行和中国银行的审计报告中只披露了2项,数量最少,说明关键审计事项数量的确认更多依赖于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准则的框架下结合上市公司的具体情况运用职业判断进行确定。因为披露数量过度,无法突出重点;而披露过少,审计报告信息含量则会受到限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注册会计师职业判断的价值。(三)关键审计事项的类型分布。关键审计事项是注册会计师根据职业判断认为在与治理层沟通过的事项中对本期财务报表审计最为重要的事项。表3列示关键审计事项拆分为具体事项后的分类统计信息。从大类来看,共涉及9类关键审计事项,依次为资产减值、结构化主体合并、金融工具估值、保险合同准备金评估、实施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影响披露、金融资产的终止确认、与财务报告相关的信息技术系统和控制、手续费及佣金收入确认、股权投资会计核算方法变更。其中,资产减值、结构化主体合并与金融工具估值三项占全部披露事项数量的83.53%,特别是资产减值披露数量的比例达47.06%。这表明,虽然关键审计事项的确定高度依赖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但金融行业的资产减值问题是注册会计师普遍关注的高风险项目和审计重点,需要引起监管层与投资者的高度关注。对资产减值项目进一步细分来看,披露数量排在前6的依次是:发放贷款及垫款(11.76%)、可供出售金融资产(8.24%)、融出资金(7.06%)、应收款项类投资(4.71%)、买入返售金融资产(4.71%)、商誉(4.71%)。9家A+H股银行的审计报告中均将发放贷款及垫款减值列为关键审计事项披露,这也同2018年年初中注协约谈会计师事务所提示银行类上市公司年报审计风险,重点关注信贷资产质量的要求一致。由于结构化主体是否纳入合并范围以及金融工具的估值问题对财务报表影响重大,同时需要管理层做出重大估计和判断,发生重大错报风险和特别风险的可能性较大,因此大多数注册会计师将其列为关键审计事项予以披露,为监管层与投资者提供额外信息,以帮助他们了解审计工作和理解财务报表。

四、关键审计事项披露与金融风险预警

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遭受指责的不仅是当时的审计报告模式,还有对国际资本市场具有广泛影响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人们认为在这场危机中,FASB所主张的“公允价值会计”和“资产减值会计”因为具有助涨助跌的顺周期效应,从而对金融危机的蔓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公允价值会计和资产减值会计由于允许在缺乏法律事实的情况下根据管理层的估计和判断、公允价值选择权进行记账[21],使得会计准则的弹性空间越来越大。而会计准则的弹性化在瓦解对资本市场会计监管造成集体性欺诈合规化的同时,也给公众了解资本市场信息以及监管层防范金融风险造成了障碍。新审计报告准则在某种程度上也注意到了这种问题,要求注册会计师在与治理层沟通关键审计事项时应重点关注审计过程中重大错报风险或特别风险较高的领域、财务报表中与管理层重要判断相关的重要审计判断以及本期重大交易或事项对审计的影响,并在审计报告中予以披露。这本身就是一种信号的传达,客观上起到了风险预警作用。根据上文的分析,23家A+H股金融资产减值与公允价值评估的披露比例合计达61.18%,注册会计师将其列为关键审计事项的理由均包含涉及管理层重大估计和判断、对财务报表影响重大等表述。从披露资产减值事项的金额(表4)来看,涉及账面余额达72.49万亿元,占23家A+H股金融公司总资产(134.36万亿元)的比例达53.95%;计提减值准备1.89万亿元,是23家A+H股金融公司净利润账面价值(1.40万亿元)的1.35倍。按照现行会计准则的规定,本年计提的减值准备计入当期损益,直接引起当期净利润减少;本年转回、本年收回、已减值贷款和垫款折现回拨均可以实现拨备对利润的反哺。这种高度依赖管理层估计和判断的规定使得资产减值会计很可能成为管理层平滑利润的手段。从披露金融工具估值事项的金额(表5)来看,涉及金融资产与金融负债公允价值达8.17万亿元和1.45万亿元,占23家A+H股金融公司总资产(134.36万亿元)和总负债的比例分别为6.08%和1.18%。其中,公允价值属于第三层级的金融资产比例为9.30%,公允价值属于第二层级与第三层级的金融资产比例合计达75.25%。按照现行准则的规定,确定金融工具公允价值时须使用市场数据或估值模型进行估值:第一层级采用相同资产或负债在活跃市场中的报价计量;第二层级采用估值技术计量,直接或间接的全部使用除第一层级中资产负债的市场报价以外其他可观察参数;第三层级在采用估值技术计量时,则使用任何非基于可观察市场数据的参数(不可观察参数)。因此,对除在活跃市场上有公开报价外的金融工具尤其是无法可靠获取可观察参数而被划分为第三层级的金融工具,管理层在利用估值模型时会涉及管理层重大估计和判断,从而为管理层粉饰财务报表,掩盖潜在风险提供便利。在旧审计报告模式下,注册会计师无须公开其是否在审计过程中关注资产减值以及金融工具估值等具体审计问题,更不用披露其执行的审计程序。因此,诸如资产减值和金融工具估值这类涉及管理层重大判断的事项由于包含太多的“会计把戏”,在很大程度上成为管理层、注册会计师与分析师之间一场场“点头示意”和“挤眉弄眼”的游戏[22]。信息不透明导致管理层很可能出于薪酬契约[23-24]以及期权价值[25]等目的暂时掩盖公司负面信息。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旦掩盖的负面消息超过公司容纳的限度,则很可能使坏消息瞬间释放到市场中导致股价崩盘风险[26]。假如这种崩盘风险发生在对市场影响较大的金融公司身上,则很可能由于连锁反应导致系统性金融危机的发生,2008年雷曼兄弟破产引发全球性金融海啸就是典型的例证。当管理层估计和判断发生剧烈变化时或对重大会计问题的辩论变得困难或有争议时,注册会计师能够就积聚的财务报表风险向投资者发出有意义的信号,这是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所在。显然,旧的标准报告模式无法使注册会计师很好地履行这一责任。在新审计报告模式下,准则要求注册会计师披露针对关键审计事项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增强了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工作的透明度;与此同时,在声誉机制与诉讼风险的作用下,注册会计师需要执行更加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发现并披露财务报表中潜在的错报风险,减少管理层掩盖坏消息的行为。分析2017年23家A+H股金融公司的审计报告可以发现,针对资产减值以及金融工具估值等涉及管理层重大判断的事项,注册会计师在事项描述段披露了管理层考虑的因素以及采用的方法。比如:历史数据、减值或估值模型、输入的假设或参数以及经济因素等。这本身就向外部传递了减值或估值存在不确定性风险的信号,这些事项应当引起监管层与投资者的关注。另外,复杂主观的判断可能需要注册会计师就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作出特殊的安排。因此,执行的审计程序是否充分适当也会成为监管层或投资者判断注册会计师是否勤勉履职的依据,客观上将会促使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时付出更多的努力,对审计过程中的风险点加强职业怀疑,使财务报表信息得到更为公允的反映,减少管理层掩盖坏消息最终导致股价崩盘甚至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可能。综上所述,披露关键审计事项在增进审计报告透明度和提高审计信息含量的同时,客观上会起到一定的金融风险预警和防范作用。

五、结论

事项会计范文篇8

在国有企业中,其权限管理主要是从管理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如有效、科学、合理的在企业财务部门和各类业务活动中有效的配置、优化相关的权利,对于授予的权利给予相应的控制,以便能有效地防范国有企业授权不当或滥用权利带来的内险。根据对国有企业发展的特点进行分析后得出,在会计事项权限管理体系中,主要包括两个体系:①财务授权的审批体系,在国有企业中其财务的审批体系又包括财务授权审批的层次、范围、责任以及财务授权审批等多个内容;②财管授权审批的程序,这个程序是指国有企业依据相关原则,对各类会计事项审批程序的先后进行规定,让相关的财务人员依照规定的审批程进行业务处理,避免越级、违规审批问题的出现,确保国有企业的会计审批工程得以顺利进行。

2.对影响国有企业会计事项权限管理的因素进行分析

2.1对组织的构架因素进行分析

在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组织的构架是支撑活动有序进行的重要体系,其中比较常见的几种组织架构体系有直线式、分权制、矩阵式及中央集权制等。但在国有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无论选用哪种形式,都包含内部职能部门的设置及治理组织结构;而内部职能部门这一层面会对国有企业的会计事项的权限管理工作造成一定影响。同时,国有企业如果想要健康、稳定和长久的发展,就需要让自身的财务审批效率得到提升,对企业的职能部门在资源分配、设置、决策程序等方面进行适当的改善,优化管理层与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从而完善组织的架构。避免不完善的组织架构,造成国企职能部门的不合理设置,或是造成不当或失控的企业财务审批,从而引起财务风险的发生。

2.2对职工的分工因素进行分析

在国有企业中,职责的分工就是指该企业依据其设置的内部机构对各岗位的工作职能、名称、工作需求及任职有条件等条件等相关内容进行明确。在对国有企业中的各项职责进行分工时,其最终的目的是设置组织架构中的职能部门,并对不相容的职务进行分离。根据目前国有企业的内部职务的设置情形来看,不相容的职务主要体现在授权审批的各个职务中,如业务经办、审核监督、财产保管以及会计记录等,为使各职务正确性得到确保,必须注意把以上的职务两两间进行相互的分离。

2.3对业务性质方面的因素进行分析

国内的国有企业通常都是参照不同的业务内容对不同性质业务进行划分,国有企业的性质及业务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所办理的基本业务大致是一样的。为了便于业务的管理,国有企业会将业务的发生率作为依据,把性质不同的业务划分开来,如将业务分为特殊业务与常规业务两种,那么在业务办理中两者的审批配置和控制就会有所不同。根据业务的内容对业务的性质进行划分,直接影响着企业的职能部在会计事项的中审批权归属和具体审批的程序。而依据业务的发生率和范围来对业务的性质进行划分,则影响着财务审批方式的特殊性和一般性,并决定着财务授权的控制方式。由此可见,国有企业如何划分业务性质,直接影响着企业会计事项的管理权限。

3.国有企业会计事项权限管理及其风险控制

国有企业的会计事项权限管理及其风险控制的措施一般体现在下面的两点内容中:(1)制度方面的风险及控制;国有企业中存在制度方面的风险,具体表现在制度的缺失、缺陷,而为规避这一方面的风险,提升国有企业会计事项权限管理的质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企业应参照自身实际的业务性质以及岗位职责进行审批授权,将其审批的责任落实到位,并对审批责任中的实际要求进行明确。其次,企业应对其内部财务的审批体系不断进行完善,且明确财务的审批权限和范围,避免发生制度风险。最后,国有企业应综合分析业务的特点、风险以及授权的体系等,制定出一套统一、系统、规范以及科学的审批流程,并明确审批流程各个节点的顺序。(2)道德方面的风险及控制;道德的风险主要是指窥觊事项的权限管理过程中,和授权审批的人员的品德相关的风险,例如,授权审批人员存在不轨企图、职业道德不良、不诚实、不正直,均是导致道德风险的主要原因。基于道德风险分析,国有企业应该通过树立积极向上的个体价值观、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等措施,提高企业授权审批人员的道德建设,防范道德风险的发生。

4.优化国有企业会计事项的权限管理以及风险的控制

4.1完善事前审批流程

国有企业事前审批环节主要是设置各个业务主管手中审核、审批的权利,以便能够及时处理经办人的申请;而在此过程中,对业务事项事前流程审批尤为关键。与此同时,国有企业财务部门还应对财务的授权进行分级审批,审批期间,要充分考虑到全面预算管理内容,并根据不同经济业务类型实施不同层级审批,进而进而使审批的环节得到相应的简化、有效的优化,使会计事项权限管理的效率得到提升。

4.2做好相关会计事项授权工作

结合国有企业发展的特征强化会计事项授权工作,这就要求国有企业财物部门根据企业中全面的预算管理工作,安排财务工作人员严格审核批复数额比较大、性质较为特殊以及非定额的项目;或由部门主管直接继续拧审核及转付。与此同时,国有企业财物管理部门还应参照职能组织的模式,将会计事项权限管理授予到相应的部门主管、财物工作人员、分管财物的副总经理以及最高的管理者手中,不断强化会计事项的授权力度,对会计事项中财务审批权力失控的风险进行控制。

4.3对全面预算与管理体系进行完善

国有企业应该建立一个全面的预算管理机构,且企业在开展内部预算、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由预算管理的组织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理,并全权负责预算管理的决策以及控制工作,尽可能提升企业全面预算以及管理效率。与此同时,国有企业还应进一步建立和健全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体系,拟定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管理指标;并根据国有企业经济业务水平变化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调整、改进以及补充,进而进而对其相应的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

5.结束语

事项会计范文篇9

关键词:期后事项审计案例分析

Abstract:Charteredaccountantacceptstherequest,musttoaccountantwhoauditstheunitthereportformwhetherlegitimate,fairandjust,allalongreflecteditsfinancialconditionandthemanagementachievementexpresstheopinion.Willoccuractuallythereportforminfluentialtimethingstodoafterdeathitemdirectlyaffectsinthefutureinthepropertydebttabletoprecedingtimeaccountanttocharteredaccountantauditstheopiniontheaptness,thefairness.Moreseriousis,butsomeenterprisespossiblyinpropertydebttableinthefuturebeforereportofauditdatetheoperatingconditionhasthetremendouschange,ifdoesnothavethesuitableadjustmentandthedisclosure,thereportformuserverypossiblymakesthewrongjudgmentandthedecisionmaking.Therefore,musthavetocausetheauditortoatimethingstodoafterdeathaudittotakehighly,onlythenmaintainstheoccupationwhichshouldhavetobediscrete,implementstheessentialauditproceduretobeabletocauseourentireauditwork“thefriendlybeginning”moreover“todieanaturaldeath”.

Keywords:TimethingstodoafterdeathAuditCaseanalysis

随着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会计信息的作用日益增强。但很多上市公司的会计报表与审计人员的审计报告都程度不同的忽视了期后事项,甚至有的公司对期后事项的时间界定严重模糊,竟对期后事项加以说明为“截止XX年12月31日,本公司无重大期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鉴于此,为了降低审计风险,保障信息安全,我们有必要加强期后事项审计,并对注册会计师如何规避由此引发的风险加以叙述。

1.期后事项的定义、责任界定和期限把握以及分类

1.1期后事项的定义及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差别。针对“截止XX年12月31日,本公司无重大期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我们要明确两个问题:①何为“期后事项”?②期后事项是否等同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根据我国颁布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5号——期后事项》中的规定,期后事项是指资产负债表日至审计报告日发生的,以及审计报告日至会计报表公布日发生的对会计报表产生影响的事项。而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中的定义,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是指自年度资产负债表日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发生的需要调整或说明的事项。那么期后事项是否就等同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呢?答案是两者并不相同。从两准则可见,两定义中和期后事项相关的日期共有三个: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即股东大会或类似权利机构批准董事会决议之日)、会计报表公布日(即会计报表经批准对外公布或送出之日)和审计报告日(即注册会计师已完成所有审计程序,并获取了充分适当的证据,能够开始撰写审计报告之日)。从这三个日期各自距离年度资产负债表日的时间跨度长短来看,我认为,企业会计准则所规定的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时间跨度较短,而审计准则规定的期后事项的时间跨度则较长,从而增加了注册会计师应对期后事项承担间接审计责任的审计风险。

1.2期后事项的责任界定和期限的把握。本文拟从审计角度立论,来分析注册会计师如何更好地把握期后事项并对其进行准确地审计,但究竟期后事项截止何时却不只是准则中用“会计报表公布日”所限定的那么简单。根据我国相关规定“上市公司报表最迟公布日为4月30日,经证监会豁免,还可延至6月30日”。那么期后事项该截止于4月30日还是6月30日呢?还有《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5号——期后事项》第七条“注册会计师没有责任实施审计程序或进行专门询问,以发现审计报告日至会计报表公布日发生的期后事项,但应对已知悉的期后事项予以关注,并实施相应的审计程序”。这一叙述具有很大的模糊性。“已知悉的期后事项”究竟包括什么样的事项,这些事项的期间跨度如何确定,审计责任又该如何界定呢?以上这些问题都较多的涉及了审计人员的执业判断,检查风险较高,使得我们需要结合诸多因素综合考虑期后事项所涉及的期间长短。首先,期后事项审计的时间跨度要受审计成本和效益的制约。注册会计师决定接受审计业务后,会对完成该业务所需的费用和事务所的收入做一对比测算。当对于某期后事项(即已知悉审计报告日至会计报表公布日发生的期后事项)所实施的审计程序耗时较长而该事项对报表的整体审计结果没什么大的影响时,便会增加无效审计成本,从而降低收益。我认为在能保证审计质量并不违背相关法规的前提下,对这类期后事项审计期间可以适当的缩短。其次,因为期后事项的审计较多地涉及从业人员的执业判断,检查风险较高,因此要结合对事项的潜在结果的可能性分析,来确定对该期后事项应实施的审计程序和耗用的时间。最后,报表使用者的主要目的是获取信息,若期后事项包含的信息量较小,或者信息对决策意义甚微,审计人员便不用对其花费太多时间。通常只有重大期后事项才需花较长时间关注。所谓重大事项,一般界定为某项交易或事项占该类交易或事项金额的10%以上,或性质重大以至影响使用者对财务报告的正确估计或决策。

1.3期后事项的分类。期后事项大体可以分为两类:①能为资产负债表日已经存在的情况提供补充证据的事项。这类事项既为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确定资产负债表日账户余额提供信息,也为注册会计师核实这些余额提供补充的审计证据。如果其金额较大,则要提请被审计单位调整会计报表,称为期后调整事项。但需注意的是利用期后事项确认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所列金额时,应对资产负债表日已经存在的事项和资产负债表日后才出现的事项加以严格区分,不能将后者的信息列入会计报表中;②虽不影响会计报表金额,但可能影响对会计报表正确理解的期后事项。这类事项不会影响资产负债表日的财务状况,所以不需调整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但如果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会因此而受到误解,就应在会计报表中以附注的形式加以披露,这类事项被称为期后非调整事项。

正确区分两类性质不同的期后事项的关键在于正确界定期后事项主要情况出现的时间。凡主要情况出现在资产负债日之前的事项,应提请被审计单位调整会计报表;反之,则只需建议被审计单位在会计报表中以附注的形式加以披露即可。此外,当被审计单位的期后事项十分重要时,有时需要另外编制补充会计报表,将期后事项作为会计报表期间发生的事项加以说明,即说明假如该期后事项在资产负债表日前发生将会造成何种后果。一般来说,只有当期后事项对被审计单位的资产或资本结构产生重大影响(如合并或分立)时,才编制补充会计报表,而且通常只编制资产负债表。

2.期后事项的审计程序

在明确了期后事项定义以及期后事项的具体内容之后,我们就要正式进行期后事项的审计了。期后事项的审计程序具体包括三大步骤:

2.1结合对会计报表项目实施的实质性测试程序,来审计期后事项。这类审计是会计报表项目审计的一部分。如通过对期后货币资金收入的审计来测试应收账款的可收回等。在对应予以调整的期后事项进行审计时,审计人员因着重查明购销业务和重大收付款业务,以确定有无不寻常的转账业务或调整分录。

2.2专为发现所审会计期间必须弄清的事项而另行实施的审计程序。这类审计专门为获取那些必须并入所审会计期间账户余额、发生额或其他用于对报表附注说明的事项的有关资料而进行的审计,具体包括:

2.2.1询问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通常应当询问以下内容:已依据初步数据进行会计处理的项目的现状;是否已进行或将进行异常的会计调整;是否已发生或可能发生影响会计政策适当性的事项;资产是否被政府征用或因不可抗拒因素而遭受损失;资产是否已出售或计划出售;是否发生新的担保、贷款或财务承诺;是否已发行或计划发行新的证券,如有,则应获取并检查相关的文件等。

2.2.2审阅被审计单位资产负债表日后编制的会计记录。审计人员应重点检查资产负债表日后编制的会计记录。审计人员应重点检查资产负债表日后的日记账和明细账以确定所有与被审会计期间有关的业务的存在及内容。如果日记账和明细账尚未记载至目前为止,则还应追查那些尚未入账的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

2.2.3取得并审阅被审计单位在资产负债表日后的有关会议记录。对被审计单位在资产负债表日后的股东大会、董事会及管理当局的有关会议记录,审计人员应重点检查其中影响所审会计报表的重大期后事项。比如:资产负债表日后董事会批准的利润分配方案,已证实资产发生了重大减值,大额的销售退回,已确定获得或支付的大额赔偿等调整事项,以及巨额对外投资、自然灾害导致重大损失、汇率发生较大变动等非调整事项。

2.2.4复查被审计单位资产负债表日后编制的内部报表。复查的重点应放在所审计年度经营中与同期结果有关的变化,特别是客户经营或经营环境的主要变化上。应和管理当局讨论报表,以确定它们的编制基础与本年度报表是否一致,并调查其结果的重大变化。

2.2.5获取管理当局声明书。由客户向审计人员递交的声明书是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对审计中各种不同事项的说明,其中包括了对期后事项的说明。

此外,还需注意公司的业务处理程序、股东和董事会以及内部审计或经理主管会议的细节、资产负债表日后时期的往来关系与备忘录、公共领域的相关信息。

2.3综合上述审计结果,形成期后事项的审计结论,从而确定对审计意见类型的影响。相关审计程序完成后,我们需要对不同类型的期后事项做出相应的处理:

2.3.1对存在于资产负债表日前的且影响资产负债表日存在状况的事项进行调整。如:①负债表日后债务人宣布破产,破产是由日益恶化的财务状况引起,这一情况在资产负债表日就已存在,只是被审计单位不知道而已。所以注册会计师应提请被审计单位增加坏账准备数额,会计报表有关项目的数额也一并调整;②被审计单位资产负债表日后不久有大批产品经验收不合格,这种情况表明被审计单位资产负债表日在产品存货中有相当数量的不合格品,应予以剔除;③被审计单位于资产负债表日前签发的支票因透支而被开户行退回。这部分余额原已包括在被审计单位现金收入项下,如果这笔现金对被审计单位很重要,注册会计师应要求调整资产负债表日现金数额。

2.3.2在资产负债表中以附注的形式加以披露。包括;被审计单位应付债券的提前兑付,所持用于短期投资和转卖的证券价格严重下跌、偶发性的大笔损失等。

但要特别注意的是对期后事项进行调整时,应防止企业将其记入当年损益从而调节利润。应按准则规定,期后事项调整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转入“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同时调整报告年度报表及当月报表年初数。

可是在实务中,期后事项出现的形式千变万化,不能仅从字面确定是否调整,应注意以下判断点:①事项实质内容发生期间。若期后事项实质内容发生于报告年度则应调整报表,否则只需附注说明。②金额可否确切估计。期后调整事项是对报表日存在状况的有关金额做重新估计,故其影响金额必须确切,否则只能作非调整事项说明,并披露其不能估计的原因。③符合有关法规制度。对期后事项处理方法散见于各种单行法规制度中,注册会计师亦应遵从这些规定。

完成以上相关工作后,注册会计师将要就此发表审计意见:①注册会计师对发现、证实的第一类事项,应先判断其是否重要,如果不重要,则可以告知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提请关注,而不影响其审计报告意见的类型。但如果该期后事项重要,注册会计师就应提请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进行调整。如果被审计单位不接受调整建议,则注册会计师应考虑出具保留意见或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当该期后事项的发生使得根据资产负债表日的财务状况编制的会计报表整体严重失实时,应出具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不是严重失实只是重要失实时可出具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应当在范围段之后意见段之前增设说明段,说明该事项的内容及对会计报表的影响;②注册会计师对发现的第二类事项也应判断其是否重要,如果非常重要,不披露将会影响报表信息使用者对报表的正确理解(如资产负债日后因水灾、火灾发生的资产重大损失),注册会计师应提请被审计单位在会计报表中以附注的方式进行披露,说明该事项的内容,并估计其对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影响。如无法做出估计,应说明原因,以便信息使用者进行正确判断。如果被审计单位拒绝披露,从理论上说,并不能因此改变审计意见类型。但为了能客观地反映该事项,注册会计师应在其审计报告中增加说明段,说明该期后事项的内容及对报表的影响,如不能确切估计其影响,应说明不能评估的原因。

注册会计师在整个期后事项的审计过程中,因事项发生的时间不同而相应承担一定的责任

不同时间段注册会计师应承担的责任类型资产负债表日至审计报告日负有主动、直接了解期后事项并审计的责任(积极责任)审计报告日至会计报表公布日没有责任专门查找,但对于已获知的期后事项要进行审计,负有审计责任(消极责任)会计报表公布日之后仅具有关注责任3.案例分析说明

我们将用案例综合反映期后事项审计的具体操作及注册会计师应如何保持职业谨慎。

案例:注册会计师审计华新公司2002年度会计报表,2003年3月8日外勤工作结束,3月14日完成审计报告,并于3月15日将审计报告送交华新公司。3月25日华新公司的会计报表对外公布。审计报告日期为3月11日。华新公司2002年度营业利润为150万元。

审计过程中:①2003年2月8日,该公司新厂房火灾导致存货产生了30万元的损失。但通过对该事项的调查,审计人员发现了分配到存货中的间接费用的一个错误,该错误导致存货价格(不包括火灾中损失的存货)被高估了75万元。②2月23日,华新公司发生销售退回123万元,占年度销售收入的23%,项目经理李浩检查相关原始凭证及其会计处理,提请他们调整。③3月1日公司由于销售了有缺陷的产品而受到客户的起诉(销售日期2002年12月6日)。④3月20日,项目经理李浩在阅读报纸上有关华新公司的消息时,注意到华新公司2002年11月确认的主营业务收入——(美国)迪美公司可能存在虚假,于是及时与华新公司沟通,要求华新公司解释.华新公司管理层解释2002年11月向迪美公司销售货物的合同、发票、货运单、报关单等均系总经理李阳指使他人伪造的,目前司法已经介入。李浩了解到相关情况后,建议华新公司修改会计报表,华新公司以司法正在调查,不宜披露为由拒绝修改会计报表。

对于案例中第1例期后事项包括两个小事项——发生火灾及发现存货高估。火灾事故为非调整事项,虽然存货的价值是比较大的,但这不可能重要到值得怀疑公司是否能够持续经营的程度,因此将其作为非调整事项在附注中加以披露更好。审计人员希望确定公司是否为这种损失投保。关于因间接费用的错误分配而使得存货的价值被高估了75万元,这一发现应作为调整事项,因为它提供了在资产负债表日已存在的情况的进一步信息。与公司利润比较而言,当然是重要的。这两个期后事项发生在外勤工作结束之前,审计人员应了解这一事项,专门设计审计程序以确定事项的类型及其影响。

对于第2例期后事项,应分情况考虑。若华新公司调整报表,可出具无保留意见(在不存在其他问题的前提下);若华新公司拒绝调整,注册会计师考虑出具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第3例事项看似或有损失,但如果这一损失被认为是极可能的,这一事项就归类为调整事项,因为它对年末存货的质量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而且极可能的败诉对公司非常不利。注册会计师应估计赔偿的数额,并对这一事项进行披露。

第4例事项发生在注册会计师签发审计报告之后。尽管注册会计师已没有义务对已审计会计报表做进一步地询问,但如果注册会计师在已审计会计报表公布后意识到会计报表某些信息存在重大错误,无论未能发现错误是注册会计师的过失,还是被审计单位的过失,注册会计师都有责任采取措施,保证已审会计报表的使用者了解有关错误的情况。一般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应当积极与被审计单位沟通,讨论如何处理,如果需要修改审计报告及会计报表,注册会计师应当建议被审计单位一个修正后的会计报表,并解释修正的原因。如果被审计单位拒绝在披露错误方面进行合作,注册会计师应当根据需要做修改的事项对会计报表的影响程度,重新考虑已出具审计报告的适当性和公正性。如果原先发表的是无保留意见,则应改为发表保留或否定意见;同时,应将已审计会计报表发生错报的事宜通过适当方式报告给会计报表使用者,必要时可考虑向对被审计单位有管辖权的管理机构报告,如对于上市公司可向证券监管机构和股票交易所报告,可考虑要求他们通知股东会计报表不再值得信赖。

事项会计范文篇10

【摘要】以高科技为支撑的网络时代需要与之相匹配的会计理论。在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环境下,事项会计的重要性和优势日益显现。本文对事项会计的基本特点进行了分析,意在阐明事项会计将成为网络时代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关键词】事项事项会计网络时代可扩展的企业报告语言事项驱动随着以高科技为支撑的网络时代的到来,传统财务会计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网络时代需要与之相匹配的会计理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会计电算化的日益成熟,对信息的输入、存储、处理、传递和输出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应用,人们尝试利用互联网来报告、分析和使用财务信息。尤其是最近可扩展的企业报告语言的产生,不仅节约了企业的网上披露成本,还能够大大提高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分析效率。网络时代的到来,必将引起会计信息的披露方式和用户对信息使用方式的变革。事项会计正是与网络时代相匹配的会计理论,在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环境下,其重要性和优势日益显现,最终将会成为网络时代会计发展的方向。一、事项会计的会计目标事项会计中的“事项”指的是与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相关的会计主体的各种经济活动。事项会计理论就是构筑于“事项”基础之上的会计理论,它以“事项”为起点并贯穿始终。事项会计理论认为,会计的目标是提供用于信息使用者各种可能的决策模型的相关经济活动的信息。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具有个性化特征,依赖于个人的期望函数、个人的偏好函数、个人的决策模型以及决策者的心理类型等,并且同一信息使用者在不同的时期也会有不同的信息要求。正因为如此,事项会计提出在既定的技术条件下,较少地汇总信息是合适的。也就是说,要尽量提供与经济活动相一致的原始信息。会计信息用户可以通过对相关的原始信息进行汇总处理来获取与其决策模型和效应函数相一致的信息输入值。事项会计真正做到了“各取所需”,实现了“决策有用观”与“受托责任观”的统一。二、事项会计的会计要素事项会计构筑于会计事项基础之上,按照事项会计的观点,事项是指可以观察到的,亦可用会计数据表现其特性的基本活动、交易和文件。事项会计的核心就是将事项作为会计分类的最小单元,即事项会计的会计要素就是事项本身。在日常核算中,仅把各项交易活动的事项进行存储、传递而不进行会计处理。会计信息用户根据各自的需要,对事项信息进行必要的积累分配和价值计量,最终将事项信息转化为适合用户决策模型的各种会计信息。三、事项会计的计量属性事项会计克服了传统财务会计采用单一的历史成本属性的缺陷,将企业所有的经营活动分为不同类型的事项,如交易活动信息与环境变动信息等。不同类型的事项具有不同的特征,对不同信息用户的意义也不相同,这就需要扩大会计计量属性的范围,对不同的事项采用不同的计量属性。例如,存货以历史成本计量,反映的是存货的取得和使用;以重置成本计量,则反映了环境事项的变化。另外,事项会计允许采用多种计量方法来描述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如以劳动、时间计量。因此,众多难以用货币计量的信息如人力资源、团队精神、社会责任等,在事项会计中可以用不同的方法真实地提供给信息使用者。事项会计正是为了满足人们对将客户满意程度、产品质量、市场份额、人力资源、社会责任等非财务信息与财务信息兼收并蓄反映这一客观需要应运而生的。四、事项会计的信息收集范围和列示方法事项会计信息收集的范围要远远超过传统财务会计的范围,它涉及与信息使用者决策相关的会计主体的所有经济活动,包括那些难以计量的、不影响现时资产和权益构成的事项,如生产力、质量、担保、合同执行情况和租赁等。事项会计的信息列示方式与传统财务会计不同,它要求较少的汇总,尽量提供与经济活动相一致的原始信息。至于如何将经济活动的原始信息运用于决策之中,则依靠会计信息用户自身的选择,按照各自的需求将企业提供的原始会计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和评价,将原始的事项信息转化为适合于决策模型的会计信息。五、事项会计的财务报告传统财务会计的报表数据中融入过多的会计人员职业判断,因而会计信息难以满足所有报表使用者的需求。而在事项会计下财务报告中列示的信息中,原始数据较多而汇总数据较少,便于信息用户从充分的原始数据中选择所需要的信息。因此,事项会计的资产负债表将成为已发生的各种事项的综合,是企业自创建以来的所有事项的汇总反映。例如,固定资产项目可能不反映固定资产的估计使用年限和预计净残值,但却反映固定资产的购进成本、用途、性能、维修保养情况;应收项目反映所有应收项目的发生额、期末余额、信用政策、坏账损失等情况。损益表则直接反应企业的经营事项或活动,按最有利于信息用户分析企业的经营业绩、预测未来发展前景的形式加以列示。现金流量表的重点应投放在企业的财务与投资事项是否与决策相关,根据信息用户的需求,反映企业的经营、投资和理财事项。因此,不同的信息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决策需要和对风险的态度选择不同的会计处理模式,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关注某些特殊事项。同时,信息使用者还可以自主选择会计政策,进行分类、汇总并生成实时事项会计报告。六、事项会计的技术支持事项会计的应用必须建立在网络广泛普及和财务软件高度发展的物质基础,以及会计人员和信息使用者的素质较高的智力基础之上。在事项会计处理的过程中,会计信息系统通过内联网、外联网直接收集有关数据信息,并按照事项会计的几大特点,将计算机的“事项驱动”引入会计信息系统,将信息用户需要的信息按照使用动机不同划分为若干种文件,存储于数据库之中,数据库则处于“动态”之中。通过互联网,得到系统身份确认的信息用户可随时访问数据库,根据不同的事件驱动相应的“过程”处理程序,获取与其决策模型相关的原始事项信息,在将原始信息应用于决策模型之中。现行各种高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为事项会计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随着信息用户对会计信息要求的不断提高,与网络时代相匹配的事项会计的产生将成为必然。因而,我们有理由相信,事项会计将成为网络时代会计发展的必然方向。参考资料:1、宋献中、谭小平,事项会计与传统财务会计的比较,《财会月刊》,2003年第4期;2、苏力,浅析事项会计,《四川会计》,2002年第8期;3、王锴,事项理论述评,《技术经济》,200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