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12:29:38

诗文范文篇1

一、大力宣传,营造浓厚的诵读氛围

为创设一个良好的古诗文学习环境,我们学校加大宣传力度,班级黑板报也开辟了每周一诗的小栏目,红领巾广播则开辟诗词欣赏栏目,每天定时间播放古诗配乐朗读,让学生感其声、领其情。每天早读、课间、午间同学们,都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各种形式的诵读活动,人人诵读,遍地诗声,这样,同学们每时每刻都置身于浓浓的古诗文氛围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

二、发放古诗文教材《小学生必读古诗文》,开设古诗文诵读课

我们除了背诵教材上的古诗以外,同时把小学阶段应背会的古诗也列入我们的背诵范围。诵读期间,每个年级都有自己年级的必备教材,背诵篇目是不同的,各有侧重。我们的学生以自由背诵为主,学生积极性非常高,为了不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我们规定,每天利用晨读的20分钟,作为集体诵读时间。我们不仅早自习带领学生进行背诵,学校还专门开设了古诗文诵读课,同时进入学校课表当中,每位班主任老师每上一节课都相应地写出本节课的教案,来使这一活动规范化,科学化。

学校定期给全校教师进行古诗文方面的专门培训,提升教师的文化内涵。

三、因地制宜,诵读形式丰富多样

在古诗文诵读活动中,一直坚持:自学活动与班级活动相结合;个人学习与集体辅导相结合;诵读与展示相结合;评比与奖励相结合,办出特色,脚步扎实。

常规的诵读活动都有了,但要想使这项活动更具有活力,我们开展一些适合少年儿童特点的活动,不断给诵读活动注入新鲜血液。

1、我校设计了班级诵读主题赛、朗诵比赛,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每天的早自习,各个班级都能进行班级有特色的诵读活动,调动了学生诵读的积极性,引起孩子们诵读的极大兴趣。2007年6月,学校举行了《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古诗文诵读大会。活动中或纵情高歌,或入境表演,演绎出一幕幕景美、情美、词更美的古诗文小品剧,给人以美的享受,品德的熏陶,受到师生及家长的好评。

2、举办以“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为主题的班队会。在班会展示期间,邀请了部分家长作为嘉宾,孩子们分别以写物、写景、赞颂亲情、描写战争场面、军旅生活和弘扬爱国情操等诗句进行了汇报。在主题班会上,孩子们精彩的表演使许多家长都为之感动,他们也对诵读活动表了态,要和孩子们共同参与到此项活动中来。

3、举办以诵读古诗文为题目的班级墙报比赛。各班墙报由孩子们自行设计、自行布展。孩子们自抄的一首首诗文,配的一幅幅图画,一点一滴都渗透着学生对这项活动的热爱。

4、每学期期末举行古诗文诵读活动星级擂台赛。各个班级评出优秀诵读小明星。学校统一进行颁奖。本学期每个年级每名学生都能背诵20首古诗。此外古诗文诵读活动渗入德育,深入少先队员工作、渗透语文和美术教学,使古诗文诵读活动不断深化,让千古美文走进了学生的心灵。

四、增强学生诗词欣赏素养,收到德育效果

熟读古诗文对学生的道德修养、人格美的塑造,很有益处。开展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以来,学校风气有了明显改善。像《明日歌》中的‘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让学生学会了珍惜时间;“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让学生养成勤复习旧知识的好习惯;“德比于上,欲比于下”之后,让学生懂得了谦让,变得有礼貌了。《游子吟》这首诗虽然写的是一个极其平常的生活细节,但揭示了母亲的无私和伟大。让学生明白了,连小小的草儿都知道报答那春天阳光母亲的一片恩情,从今以后,做一个懂事的孩子,尽量不惹妈妈生气,好好学习,来报答妈妈”。“‘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让学生知道自己要好好学习,珍惜时光”。古诗文就是这样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着孩子们。

通过古诗文活动也确实带动起一批学困生、“调皮鬼”,校园里的语言比过去文明多了,还时时地伴有古诗的对白。一些在班级中因过去学习不好而被大家疏远的学生也找到了自我价值。诵读古诗文对纯净思想、升华心灵、增强记忆、纠正口吃等等都有好处,老师们已把它当成教育学生的一种手段。

五、诵品结合,塑造人格

古典诗文内涵丰厚,具有丰富知识、明理启智等多种多样的作用。让小学生诵读大量的古典诗文,可以使他们既获得丰富的文学知识,又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及启迪思维、培养灵感,又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既孕育创新精神,又增强审美情趣。更重要的是,这项活动不仅使学生终身受益,而且会影响到他们的子孙后代,此可谓利在当今、功在千秋!我校开展诵读活动,其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名篇佳作,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质,学会一种本领。我们在鼓励学生背诵的同时,不忘帮助学生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有一定意义的句子,使学生学到千古美文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道德原则,是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影响。

事实证明,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古诗文诵读活动,孩子们的文学修养得到了提高:爱读书的孩子多了,读书韵味十足的孩子多了,随口能说出名言警句的孩子多了。更重要的是孩子们从经典诗文中汲取了大量的精神营养,气质也提高了。我们将把这一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使学生真正从中受益终身。

六、点滴体会

中华古诗文诵读活动使我们深刻体会到:抓好古诗文诵读活动,领导重视是前提,教师参与是基础,家长的支持是不可缺少的。活动刚开始时,有的教师提出“小学生在短时间内诵读古诗文有很大难度,他们对古诗文的意思又搞不清楚,这可给我们出了难题。”学校领导班子首先组织教师学习古诗文读本前言,使大家充分认识到诵读工程是一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希望工程,读经典名篇佳句不仅可以寻找民族精神之根,寻找现代文化之源,受到民族文化传统的熏陶,丰富学生的人文底蕴,而且在修身立志、提高自身素质、健全人格的过程中,将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诗文范文篇2

【关键词】陈洪绶诗文内容特色

古老而神秘的中国文化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全才、奇才。有些文艺家的文学成就被其他方面的造诣所掩盖,令后人难识庐山真面目,实为憾事。明末清初的陈洪绶,擅长人物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地位引人瞩目,甚至被当代国际学者誉为“代表十七世纪出现许多有彻底的个人独特风格艺术家之中的第一人②”,故其生前死后,主要以书画名世,诗文则鲜有人知,流传甚寡论文。

陈洪绶(1599——1652),一名胥岸,字章侯,号老莲,晚又号悔迟、老迟、勿迟、云门僧等。明末清初浙江诸暨人。著名的画家、文人。1599年1月23日出生。陈洪绶的出生带有神奇色彩,据记载:“有道人氅衣鹤发,手一莲子,授于朝(陈于朝,陈洪绶之父)曰:食此,得宁馨儿当如此莲。而绶于是生,故幼名莲子,及其老也,名老莲。”③

陈洪绶从小就生活在风光佳丽、文史深厚、陶冶文学家、美术家的理想环境(他一生除两次北上至北京之外,其余时间均在“南至诸暨,东至绍兴,北至杭州、萧山”④的这一“三角地带”中度过)。他幼年就聪颖过人,已显示出他特殊的艺术才能。加之他出生在官宦世家,这为他的艺术创作和文学创作提供了优越的条件。而陈洪绶生活时期正处在明清两朝鼎革的离乱时代,颠沛流离的生活形成了他狂放不羁、忧国忧民的个性,这也为他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洪绶岳父萧山的来斯行(字道之,字马湖,一号槎庵)为饱学之士,生性狂放,著作颇丰,对他颇有影响。下面就结合他特殊的经历谈谈他的文学创作内容和艺术特色。

陈洪绶的文学创作主要是诗文。存世有《宝纶堂集》10卷和《避乱诗》1卷。其中不乏讽刺时政、刻露诗情之作。笔调率真而不尚藻饰。字里行间,真情挚意,溢于言表。《图绘宝鉴续纂》说他“诗文醉后立成”也足以证明他在文学方面的才气横溢。

陈洪绶的诗歌,流传至今的有一千多首,形式有律诗、绝句、古诗体、词等。朱彝尊说他的诗“颇饶逸致”⑤,郭麟图也说:“洪绶诗才卓绝,……其古健直匹少陵。”⑥陈洪绶的诗基本不作无病呻吟,而是朴质自然,不事修琢,有真情实感。其内容十分丰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有很多诗,都关注了社会现实,表现出他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浓浓爱国之情。下面据其内容择其大要分类述之:

其一,抒写诗人胸怀遭际。它们既有文学价值,又是考察诗人生平的珍贵资料。陈洪绶19岁时,明王朝政权已经岌岌可危。出于挽救祖国命运,为国效力的宏大政治抱负,血气方刚的陈洪绶自信凭着自己的文学修养,通过科举制度,可以在政治上大显身手。于是,他刻苦攻读。求知欲很强,求进性很浓,希望通过博取功名为国分忧,但事与愿违,他一生功名未就(除21岁那年考中了秀才,此后20多年,却屡试不第,未能再考中举人,当中也就没有做官)。这对一心仕进的陈洪绶,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壮志难酬的陈洪绶郁郁寡欢,把满腔苦闷寄托于酒和诗。这一点,他诗中多有反映,如诗“廿五年来名不成,题诗除夕莫伤情;世间多少真男子,白发俱从此夜生。”又如《久留》:“不可常傲物,我亦爱傲人。三旬不成事,诗酒江南春。妻子病不返,并且遗其亲。以后弗如此,四座当谆谆。”表达了对自己狂放不羁个性的悔恨之意及其要功成名就的决心

其二是寄答诗和怀亲诗。这是陈洪绶写得较多的一类诗,也很能表现处他真率的秉性,朴质的辞情。如《怀友》五首:“清清河水,放舟容与。我怀伊人,远于祋祤。”“北山有木,枝叶不凋。期子同往,秋风萧萧。”“有酒有酒,有书有书。阖门静思,不与子俱。”“烨烨者服,嵬嵬者冠。衣之冠之,白首为欢。”砟鲂烹雉,釂彼斗酒。我弗异心,失彼良友。”这几首四言古诗,写景写情,不用典不雕琢,很有《诗经》的味道,以朴素的语言,写出了对友人的深情厚意,又如《送大生之京》言:“我性固放荡,花酒情复深。长老每训诫,怫耳不能禁。往年游京师,病几弗可针。归来试期迫,膝软头涔涔。主司乃不录,困厄如鸡燖。君今入京去,遗君以此忱。君心酷似我,体气更不任。况为贵公子,咄嗟称其心。试期亦不远,珍重惜寸阴。”以殷殷之语,既真实地写出了自己的狂放个性以及仕途的不意,同时也谆谆告诫友人,希望不要蹈其前辙而能功成名就。

其三是题画诗。陈洪绶书画诗兼擅,泼墨挥毫之余,常诗兴大发,于是题诗于画,或点明画旨,或抒发感慨。如《题铸剑图》云:“侠烈慧娘,而语兰陵。以肠铸剑,斩此有情。”寥寥数字,揭示了“铸剑”一事的精神所在。西泠印社出版的《陈洪绶作品集》中有他的《题水仙灵石图》云:“此华韵清冷,开与梅花俱。却如孤性客,喜与高人居。”诗人既写了水仙的特性,又以此为喻,表达了自己孤傲的个性。

其四是关注社会现实的。此类诗最可看出他热爱祖国,同情人民的高贵品质。这些诗无情揭露统治者罪行,表达其憎恨之情。最典型的反映在他甲申变前后所作的诗中。此时,明王朝岌岌可危,陈洪绶面对大厦将倾,忧心如焚。但一介书生,无能为力,其内心苦痛不言而喻。而且,陈洪绶诗受杜甫影响很大。直到晚年,他总也离不开杜甫。并且其时他身经兵马之险,目睹亡国之惨,与杜甫在安禄乱中逃贼亡走,艰窭流落的处境相似,所以杜甫的“三吏”、“三别”无疑能激起他的共鸣。他的五言诗《过夏镇》、《士饿死行》及七言古诗《官军行》、《搜牢行》、《幕下客》很能表现这一点。如《士饿死行》云:“椎牛以享士,大将之所为;又或散家财,民财无所资。江上大将军,民财皆家私。意指复掠夺,宝井而珠池。白徒五千辈,需饷三倍之。前堂罗优倡,后户醉歌姬。庖厨弃粱肉,战士饥且罢……”描绘将肥士饥的现象。又如《官军行》:“人恶官军淫掠人,官军却有情可伸。卿与士卒同甘苦,轻用人命如粪土。官军皆持一拌冰,官厨乃弃五侯鲭。军有妇人声鼓死,卿列明眸与皓齿。官军无线缀领缘,卿之门人掷金钱。卿饰微功蒙上赏,官军肝脑涂草莽。谁非乾坤生育儿,卿亦有何六出奇?安得贵贱相悬绝……”通过对比,揭示了赏罚不公,贫富悬殊的现象。再如《过夏镇》五言古诗80句,说:“耆老从东来”,本来地方富庶,“安堵数百年,卒然遭盗贼,红巾起南山,白挺乱山北……大车载糗粮,小车载金帛。壮者逼其降,不从即遭磔。妇女与老弱,肝脑涂矛戟,斩掠无孑遗,举火裂居宅。膏血相沂流,手足相撑藉。”描写生灵涂炭的参状,极为深刻。还有《搜牢行》、《幕下客》反映了当时盗贼杀掠,官长率领士兵作恶,幕客不但狐假虎威,而且变本加厉的鱼肉乡民等情况。还有同情人民疾苦的。如《借米》诗:“家家借米拙言辞,深感家家屡借之;开合凑来皆各种,桃花点缀雪翻匙。”不只写了自己生活艰辛,常要断米断炊的生活遭遇,更反映了在动乱不堪的年月里,老百姓衣食无着的现状。又有诗云:“半载兵戈隔,一朝挥手难;山中人尽饿,我忍自加餐?糊口宜城市,何必修药栏?虽来数晨夕,知有几时安?”反映了因为战争而造成人民生活漂泊不定。

其五,还有一些偶感。这都是些即时即事即景之作。如崇祯甲申(1644)年,陈洪绶自京归家后没几月,迁居绍兴,借居徐渭的故宅青藤书屋(徐文长是洪绶父亲的忘年交)。他有《扫青藤书屋有感》记之:“野鼠枯藤已尽除,借人几案借人书;五行未下潸然泪,二祖园林说废墟。”明亡后,他逃到绍兴云门寺为僧,又有《学佛》一首:“深竹长松下,经行读佛书;福知何日积?我得久山居。野老为邻友,僧寮作敝庐;兵戈非不幸,反得讲真如。”在那里,他也作些农事,有《种菜》一首为证:“行年四十九,今日理园头;玄德非吾事,云卿切已谋。”甲申变后,明王朝灭亡,洪绶闻此消息如电射雷劈,他“时而吞声哭泣,时而纵酒狂呼,时而与游侠少年,椎牛埋狗,见者咸指为狂士。”⑦加之洪绶有几个好友自缢身亡(如好友倪元璐在北京城破时整衣冠拜阙,取帛自缢),以身殉国,陈洪绶内心冲突难以平定。他的诗《友人劝予南京科举,时甲申菊月》说:“腐儒无可报君仇,约草簪中醉暮秋;此己生而不若死,尚思帝里看花游?借得青藤挂席门,又书一束暴朝暾。”又《即事》诗云:“今日剃头蒙笠子,偷生不知作何因?”清军令人民依满洲风俗剃发,陈洪绶索性削发为僧,避乱云门寺,以逃禅方式,来保持他的民族气节。还有《偶题》五首,又云:“红蓼丹枫拥白头,老人亡国易知秋;只凭邻舍三家酒,梦上南湖百尺楼。”“少时读史感孤臣,不谓今朝及老身;想到蒙羞忍死处,后人真不若前人。”“始觉人无忠义志,不须去读古人书;山河举目非无感,诗酒当前又自如。”“故山已筑髑髅城,梦去犹然打马行;行到枫桥杨墅里,白头兄弟笑来迎。”“人言足病宜禁酒,禁酒通身病亦多;最是国亡家破恨,青天白日上心窝。”这些既道出了他内心深深的亡国之痛,又表现了他苟且偷生的惭愧挣扎,内心矛盾非常激烈。到了晚年,陈洪绶过的是遗民生活,经济拮据,故常要朋友周济或卖画。如《怀山》:“也具丈夫相,饥寒颇累人;友朋情已尽,岁事又相因。名画谁能买?知音多食贫;晨炊尚有米,三盏日酣春。”又《陶去病赠米烛,书谢》诗云:“野炉燃败箨,饱饭接新春;山谷多贫士,如何赠老人?”还有《鲁季栗寄炭,却答》:“赠炭忧羌渴,寒灰拨竹烛;一瓢聊解冻,哪得更倾壶?”反映了因为生活不济,常食不果腹,处处要靠朋友帮忙,甚至还要卖画为生,穷困窘迫,可见一斑。

陈洪绶的文章各体皆备,有序、论、记、书、寿文、铭、赞等。大多为代人所作,但都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和才气。他的文章内容真实,语言质朴,深受韩愈影响。

与画艺相比,老莲的诗文鲜有人知,但同他的画一样,他的诗文也有其独特的风格。

(一)是直抒胸臆,真率朴质,不事雕琢。这是他诗文风格的突出特点。陈洪绶为人真率,笃交情,重气骨,以布衣傲视权贵,却又寄同情于下层人民,因其行为疏放,而被人目为狂士。他的诗文多不计工拙,直抒胸臆,“忠孝道义,慷慨郁郁不平之气一一寄之于诗文”⑧,“出于至性所关,并非泛泛所应酬”⑨,因而他的诗文比他的画更能明确而深层地表露他的真情实感。他不少诗文触及现实,感念时事,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剪影,使人对明清易代之际的社会生活、文人心态和艺术思潮等有一个较为具体感性的认识,也有助于深入了解这位大艺术家的独特心路历程和艺术思想的流变。他的《盗贼》四首:“不得为君子,可怜就小人;县官敲骨髓,将帅没周亲。聊缓须臾死,宁知身丧。”“明朝瓦解处,其如人事何?满庭蓝面鬼,作镇白逾婆;若有秦公在,先清表里疴。”毫不修饰,以朴素自然的语言,刻画了动乱年月里官吏的真实面目,深刻剖析了明王朝灭亡的基本原因之一:心为盗贼而身为官吏的人太多,表达了他满腔的痛愤之情。

(二)是写景抒情,情真意切,极富人情味。这一点突出表现在他的“记”中。他的记,多抒写自己的游历,遭遇及心情,感情很真挚。《游永枫庵记》写他为准备应试而在诸暨牛首山永枫庵读书的情况。其中“山色朝暮,竹声树色,鸟语溪声,梵呗钟鼓,意之所会,耳目之所得,神情之所畅适,不能尽领略。步林下不过数百步便还,与诸僧语不过数十倍便止”之句,描写了山水竹林,禽声梵音等景物,幽静雅致,抒写他一心进取,孜孜苦读的心情。又如《王叔明画记》:“故交之不如新好,贫士之不如富翁,腹笥之不如囊钱。”淋漓尽致的表达他的愤慨与失望之情。陈洪绶还有很多诗都直接来抒发他浓郁的爱国之情。陈洪绶不仅在他的绘画中表现了他热爱祖国,同情人民的高尚品质(如他的《屈子行吟图》就是很好的例子),而且他很多诗文也关注了社会现实。1643年,陈洪绶客居北京,此时,明王朝已危在旦夕,摇摇欲坠,面对这样的现实,陈洪绶痛苦无比。他曾有一诗,刻画了当时朝廷醉生梦死,得过且过的情景,以示自己的切肤之痛:

盗贼半天地,帝京五夜灯;一朝都镇定,四面益冯陵。

鬼哭娇歌和,胡笳长笛应;谣知萧寺月,空抚老臣膺。

另外,前面已提到的《盗贼》之诗,《过夏镇》等都真切反映了这一点。

(三)语言简练,用词精当。最典型体现在他的“题赞”上。《博古叶子》和《水浒叶子》是老莲人物画杰作。所谓“叶子”,是当时饮酒时游戏的一种纸牌,最容易在民间流行。陈洪绶怀着对水浒英雄敬慕的心情,选取40个人物,不仅栩栩如生地画出了这些绿林豪杰的英姿气度,热情歌颂人民的正义斗争,而且用极简省的笔墨在上面题了许多赞语。如写林冲:“美色不可以保身,利器不可以示人。”寥寥数语,把林冲的遭遇概括的清清楚楚。如鲁智深:“老僧好杀,昼夜一百八”九个字,道出了鲁达身份及勇猛的特点。晚年,他又创造了一套描绘历史人物的作品,多选择爱国志士或贫而不贱者,用简练精当的语言评价了其功绩,表彰了其气节,如写淮阴侯韩信:“王孙陆沉,一饭千金。彼夸毗子,勿倪伤禽。”写黔娄:“苦节不贰,是为齐也士;饰巾不移,是为娄也妻。”达到了“片语点睛之妙”⑩。

当然,陈洪绶的诗文也有不足之处:从内容上看,他虽有一部分作品关注了社会现实,但很多作品却是描写个人身世、遭遇和感受的,有非常浓厚的遗民气息,思想价值不是很高,这也正是“世但知老莲画,不知其诗”的原因之一。从艺术上看,他的诗歌有以文为诗之短,稍欠工妥;而且多有愧改之词,少豪放之语。

纵观陈洪绶诗文,个性鲜明,诗文中流贯着现实意识,有真率之趣,他的文学作品主要是诗,多半是自述,从环境、遭遇、亲朋到心里的激愤、哀怨、惆怅到偶尔的欢娱,都以不事修琢真情流露的文字表现出来,他的作品有朴质自然之长,也有以文为诗之短,但他却不失为晚明诗坛一位发出心声的歌者。考察他的一生,虽疏散狂放,却刚直不阿,忧国爱民;虽窘迫潦倒,却坚守气节,不为人所用,走进陈洪绶,了解他的生平与成就,既能让我们为他那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民族气节所折服,同时也能加深我们对“穷而后工”的理解。

注释:

①孟远:《陈洪绶传》,《陈洪绶集》,第587页。(浙江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②吴敢:《陈洪绶集前言》,第1页。(浙江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③孟远:《陈洪绶传》,《陈洪绶集》,第586页。(浙江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④杨士安:绍兴名士家史丛书《陈洪绶家史》,第3页。(北京出版社2004版)

⑤朱彝尊:《静志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⑥郭麟图:《诸暨贤达传》,转引自杨士安《陈洪绶家史》第30页。(北京出版社2004版)

⑦孟远:《陈洪绶传》,《陈洪绶集》,第587页。(浙江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⑧⑨吴敢:《陈洪绶集》,第2页。(浙江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⑩吴敢:《陈洪绶集前言》第2页。(浙江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参考文献:

吴敢:两浙作家文丛《陈洪绶集》(浙江古籍出版社)。

诗文范文篇3

一、掌握古诗文中景物赋予的常用意蕴

某些景物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赋予了特定的审美内涵。如“柳”字,其音同“留”,具挽留之意,故在古诗文中常用它来表达熟悉的离愁别恨。诸如“杨柳岸晓风残月”,“昔我往矣,杨柳依依”,“门外柳花飞,玉郎犹未归”,莫不如是。而“羁旅”往往写游子思乡之情。如“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鸳鸯”则喻指爱情,“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孔雀东南飞》)。“杨花”漂泊无定,“子规”啼血哀鸣。当然,意象在特定的环境下也可赋予新的内涵,但平时如加强对意象的把握,将有利于尽快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意境,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感情色彩。

二、抓住作品的主要景物(景象)进行分析

古诗文作品中,诗歌的形象意境既具有巨大的概括性、包容性,又具有很强的朦胧性。古人写文章,讲究含蓄凝炼之美,常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在鉴赏时,常难以直接看出蕴含的感情。所以,要善于抓住主要景物(意象)所蕴含的内容来思考言外之意。如杜甫《登高》,诗人首先用了六个特写境头,选择了“风急”、“天高”、“猿啸”、“渚清”、“沙白”、“鸟飞”六种景物,极力渲染秋江景物肃杀的特点。夔州以风大闻名,风声中传来猿猴的哀叫,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是迎风飞翔不停的水鸟。这几个景物给人一种悲凉的感觉。诗人在首联就用凝练的笔触渲染出一种悲凉气氛,紧接着作者的视野逐渐拓宽:仰望落叶,落叶随风飘零;俯视江水,江水奔流不息。

“落木”萧萧,“长江”滚滚,不仅形象地写出了落叶发出之声,长江汹涌之状,更主要的是透过这种萧条凄冷的意境,折射出诗人此时居无定所,流落夔州,韶光易逝,斯人年迈,壮志难酬的情感。此诗首联与颔联写景,为颈联和尾联的抒情打下基础。颈联的“独登台”,表明前两联的景物是诗人登台后所见之意,这此景与心中之情紧密相连,望着如此苍凉凄清的秋景,又怎能不联想到自己年老多病、流落他乡、生活艰难的处境?这种漂泊之愁与孤独之感怎能不与眼前秋景传达的意绪共鸣?所有的愁思与孤独,犹如眼前无边落叶和滔滔江水,排之不尽,驱之不绝。尾联续写诗人备尝艰辛,国破家亡,平添白发,再加上本欲借酒浇愁,却因病戒酒,愁绪就更难排遣。通过移情,感知的对象才化为有灵魂、有生命、有性格的东西,才被审美对象纳入视野,体现了作家的情志个性,使艺术形象带有鲜明独特的个性特征。情与景相互交融,以情寓景,以景显情。

诗文范文篇4

这就是海阳教委开展小学诗文素养实验后形成的一个动人景象。

该市自1999年8月开始开展这项实验,很快就掀起了一股诵诗热潮。这股热潮以其特有的魅力迅速蔓延,由学校扩展到家庭,由家庭扩展到社会……

三大背景、四条规定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近几十年来,我国为什么没有培养出大师级的人物,为什么没有产生经典性的世界名著,就是因为忽视了民族文化的传承,让学生断了民族文化的乳汁,导致很多年轻人人文素养先天不足,缺少构筑成才大厦的宽厚根基……我们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其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一些名篇佳作,而更重要的是去寻根,导民族精神之根,导现代文明之根……在诵读古诗文过程中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加厚学生的人文底蕴。”(海阳市教委主任修玉德)

90年代初,当“片追”热浪四处奔涌时,海阳教育决策者却冷静思考,毅然调转舵头,使当地的中小学走上了素质教育的康庄大道。时光流逝,日月穿梭,10年之后,他们终于捧出了一串串沉甸甸的硕果。成绩显著,不可否认。但仍有问题,令人深思。学生缺少精神寄托,学校缺少办学特色;尤其是减负之后,学生的大量时间如何科学利用?学生的素质如何全面培养?根深才会叶茂,源远才会流长。要解决这些深层次问题,就必须寻根找源。查阅资料,请教专家,调查研究……海阳教委一班人越来越觉得,实施素质教育,为孩子们补上传统文化这一课势在必行。他们认为,诵读古诗文活动符合三大背景。

背景一:弘扬民族文化的需要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古典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同志说:“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着很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古典诗文作为宝贵的精神食粮,其间不仅蕴含着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性美,更沉积着一个伟大民族不灭的精魂。它是民族精神的教科书,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给每一位炎黄子孙都深深地烙上了龙的传人的印迹。虽然目前的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但创新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支撑。

背景二:加强人文教育的需要

知识就是力量。可是,人文精神比知识更为重要。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指出,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体现在对本民族人文文化的认同程度。缺少人文精神的民族最终会走向虚无、走向异化。前些年,由于受“应试”思想的影响,过分强调实用知识的学习,对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没引起足够重视,结果造成一大批学生发展后劲不足,甚至好多学生一跨入高等学府便不思进取。21世纪中国有没有希望,关键是新的人文精神的再造。我国的古典诗文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文文化资源,有着博大的精神力量。可以说,让学生诵读古诗文中的传世佳作,就是为了补人文文化教育这一课,使学生在诵读中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感染,逐渐构建起新的人文精神支柱。

背景三:深化素质教育的需要

传统教育存在很多弊端。一是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古典诗文是无数精英人物智慧的结晶,包含着民族精神、审美情趣、人生哲理等,已成为一种长效的民族素质的滋养剂。诵读古典诗文能够让人感受宇宙奥秘、顿悟人生真谛,能够把人的精神释放到一个自由翱翔的空间,点燃创造之火,让学生诵读大量古诗文可以启迪灵感,增强其原创力。二是忽视学生情感智力的培养。情感智力又称为情商,它对一个人的成功起着巨大的作用。古典诗文在文字表面的背后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有喜怒哀乐,有奋发进取,有百折不挠……在诵读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可以得到不断的丰富。三是忽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古典诗文中有很多名篇佳作描写山水、人情之美,学生通过阅读可以把诗人描写山水、人情美的过程,转化为感知山水、人情美的心理过程,从而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当海阳教育决策者正在酝酿时,1998年6月26日,由团中央组织的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正式启动了。市教委领导立即拍板,把诵读古典诗文作为弘扬民族文化、深化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来抓。1999年8月20日,《海阳市小学诗文素养实验方案》出台了。《方案》中有四条硬性规定:

其一,全市所有小学每天早晨上课前15分钟必须用于诗文诵读实验。星期一至星期四用于诵读,星期五早晨举行形式活泼自由的赛诗会。

其二,采取多种形式,确保实验质量。学生的兴趣是确保实验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要采取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通过办诗文长廊、诗文图展、诗文手抄报等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其三,学生对诵读的诗文可深究诗意,也可不深究诗意,允许学生在长期积累的过程中逐渐消化以至顿悟,坚决反对死记硬背。

其四,任课教师要积极参与实验,以背诵古诗文来提高自身的诗文素养。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各小学迅速行动,诗文素养活动在海阳大地有声有色、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

实验活动三部曲——雄戟摩白日,长剑断流星

“古典诗文内涵丰厚,具有丰富知识、明理启智等多种多样的作用。让小学生诵读大量的古典诗文,可以使他们既获得丰富的文学知识,又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既启迪思维、培养灵感,又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既孕育创新精神,又增强审美情趣。更重要的是,这项活动不仅使学生终身受益,而且会影响到他们的子孙后代,此可谓利在当今、功在千秋!因此我们不搞则已,搞就要搞出点名堂来……”(海阳市教委副主任相德忠)

第一部曲:宣传发动

1999年9月,海阳召开了全市小学教学工作会议,对开展诗文素养实验进行了总动员。这次会议宣布了实验的三条原则、五项措施和七个落实。

三条原则——

不重形式重过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全程参与,在背诵古诗文的过程中提高素质,发展能力。

不求数量求质量。质量第一,数量第二。要正确处理背诵与理解的关系,不能只单纯追求背诵数量,更不能把背古诗文转变成学生新的负担。要让学生轻松地背,愉快地记,提高学习古诗文的质量。

不讲速度讲效果。速度和效果并非相辅相成。搞古诗文诵读,宁可慢一些,但求好一些;宁可牺牲一点速度,也要有个好效果。“我们要沉下心来搞点研究,研究诵读艺术,研究记忆方法,研究诗文鉴赏,务必把诗文素养活动推向深层次、深领域。”

五项措施——

其一,学生个人要制作随身携带的古诗诵读卡,卡片由硬纸板或旧扑克牌制成,正面为古诗,反面为诗配图或诗意解释。每卡一首诗。

其二,班级要建立古诗文背诵个人档案。每生一张档案卡,用于记录学生已背过的古诗文题目和背诵时间、熟练程度等。

其三,教师要率先垂范,背诵300首古诗,语文教师要人人制作“诗文知识集锦簿”和“诗人小传手册”。

其四,学校要进行专项检查,对各班级的诗文素养活动情况予以督促、评估,并列入年终考核。其五,教研室教研员要定期、不定期地深入基层学校进行业务指导,发现典型,及时推广;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七个落实——

时间落实

学生每天除早晨课前15分钟外,还要在课外拿出10分钟诵读古诗文。学校每周要从10节活动课中拿出2节用于学生诵读。

辅导落实

各班级的语文教师为该班法定的诗文诵读辅导教师,帮助学生弄懂诗文的读音、大意、意境以及写作背景。县教研室小学组、教科所的有关人员要到各小学作古典诗文理论知识讲座。

内容落实

学生要每天背诵一首诗词或一篇古文,并建立一个诗文集锦本,收集自己背诵的古诗文,根据诗文意境简单配图,做好花边点缀。教师也要建立自己的诗文集锦本。

任务落实

校长负责整个活动的宏观调控和行政指导,业务副校长负责活动的组织实施,教导主任负责诗文诵读的技术指导,班主任和语文教师负责活动的具体操作。

管理落实对古典诗文诵读活动的规划、发动、宣传、操作、评估等各环节都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在检查方面,要按学生自查、小组长检查、教师检查、学校普查、教研室抽查五个层次稳步进行。

评价落实

学校把各班级开展古诗文素养活动及竞赛成绩列入教师考核,并规定在诗文素养活动专项考核中得分不足10分的班级不得评为优秀班级。市教委也把这一活动的开展情况作为年终考核乡镇、学校的一个重要内容。

成功体验落实

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要寓教于乐,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学校每学期要组织一次诗文素养文艺汇演,每月组织一次“背诗大王”“背诗能手”“背诗骨干”擂台赛,既让全体学生接受民族传统文化的滋养,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三条原则、四项规定、七个落实把海阳的诗文素养实验推向了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一个浓郁的诵读诗文的氛围在海阳所有小学里逐渐形成。

让我们走进方圆学校,感受迷人的诗情画意:教学大楼的大厅里迎面是7个大字“腹有诗书气自华”;各层楼的楼梯口分别挂着荀子的《劝学》、岳飞的《满江红》以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语录牌,时时给学生以激励、以鼓舞、以警醒……每一层楼的走廊都布满了古诗文和诗配画,在这里你能感受两宋的歌台舞榭,还仿佛隐约听到从远处传来的羌笛萧歌……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层出不穷,那亭台楼阁、神刹宝塔,不知有多少都在铁与火中荡然无存,只有烧不尽、毁不灭的诗文经典,通过一代一代人的传递性诵读才得以保存了下来,形成了这无形的绵延不绝的精神长廊。

第二部曲:组织实施

活动伊始,市教委便组织人员频频下乡指导、督查。各小学也竭尽全力开展诗文诵读活动,想方设法提高学生诵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在一年多的实践中,他们主要开展了四种形式的活动,探索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六条途径。

四种活动——

诵诗会。

学校每月组织一次大型诵诗会活动,全校师生参加。诵读内容有四项:一是指定内容背诵;二是接龙赛;三是抢答题;四是自由发挥背诵。学校通过举行这一活动评出优秀选手和优秀班级。

诗文表演。

诗文表演形式多样,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诗配乐表演,可以由教师选择与诗文有联系的音乐,放着音乐按节奏让学生朗读古诗文;也可以由学生自己伴奏诵读古诗文;还可以由师生用现代歌曲的旋律来吟唱古诗文。另一种是诗文剧。有一些古诗文通俗易懂,教师把它们改编成诗文剧让学生表演,以此调动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积极性。

诗文图展。展出的既可以是诗配画,也可以是古诗文书法作品。诗配画是师生根据诗意所作的绘画作品,诗配画活动每个班级每周组织一次。学校定期把学生的诗配画选在学校的刊板上让学生在上学、放学、课间欣赏。古诗文书法作品是学校组织师生用宣纸写成的古诗文条幅。学校挑选一部分写得好的作品举办古诗书法作品展,让学生在欣赏书法的同时进行古诗文的诵读。

接力赛。

其形式可以是:一学生背题目、朝代、作者,另一学生背诵诗文内容;一学生背诗文的前半部分,另一学生背后半部分;教师参与比赛,先背一首,学生再接着背一首;家长与孩子组队参加,孩子背不下来的家长接着背,家长背不下来的孩子接着背。

“六条途径”——

听,即听广播、听录音。利用课前时间,学校播放古诗文录音,供学生欣赏;开设“校园之声诗文小广播”,由学生主持、播音,其内容有诗文朗诵、赏析以及有关古诗文的趣闻轶事等。

看,即通过设立诗文牌和举办诗文长廊、诗文图展以及利用宣传栏、黑板报等形式让学生随处可欣赏到古诗文佳作佳句,在有意、无意之中将古诗文记住。

读,每天早晨课前15分钟,学生自由诵读古诗文,此外学校还每周拿出1节活动课,由语文教师专门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古诗文。

抄,让学生做诗文卡、办手抄报、制诗文集。

讲,学生在背诵古诗文的基础上,讲解诗文的大意和所描绘的形象,讲诵读诗文的感受、心得和体会,讲诗文的意境、情感和韵律。

赛,即按班级、级部、学校逐层举办诸如“古诗文背诵大王”选拔赛等比赛活动。比赛分抢答、必答、回答、笔答、表演等多种形式,并有接力赛、抽卡赛等种类。

让我们随便摄取几个镜头,感受一幕幕动人心弦的场面。

镜头一:

海阳最大的影剧院坐无虚席。在这里,实验小学的1600多名师生正举行古诗文诵读会。在雷鸣般的掌声中,师生们把一个刚刚7岁的小学生迎上台来。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那圆圆的小脸流露着稚气,那甜甜的童音流露出真情,那抑扬顿挫的节奏流露出自信。

台上又出现一位穿红连衣裙的小姑娘,一队白衣白裤的小伙伴翩翩起舞。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越东风放纸鸢。”

又引起一片啧啧的赞叹……这里是诗的世界,这里澎湃着诗的激情。

记者问一位小同学:“你能背诵多少首?”不料他竟脱口说出:“300多首。”当记者表示赞许时,他笑着说:“这算什么,有一位同学能背诵800多首,在新华书店的古诗集普及本中,没有他背不上来的,你说神不?”

(画外音)中国的古典诗文浩若烟海、灿若星河,千百年来经过岁月的千淘万滤,已成为世界文化的瑰宝。利用古典诗文来教育青少年已成为一项重大而神圣的使命。的确,小学生年龄太小,虽然背过了很多古诗,也不能全部理解其真正含义,但人的顿悟需有一个过程。正如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所说:对诗的内涵幼年时感受一个样,成年时感受一个样,老年时感受又一个样……这就是古诗文的魅力。

镜头二:

郭城一小的操场,一场“古诗文背诵大王”选拔赛正在进行着,比赛规定,背诵者在诵诗时,听众不准提示,不准随诵。一个小学生朗诵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他脸一红卡壳了。此时小观众怎么也克服不了“惯性”的作用,情不自禁地齐声诵道:“不破楼兰终不还”。他们脱口而出之后,都不约而同地张大了嘴巴,相互惊讶地对视。又一个小学生用低沉的声音诵读着:“国被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许多学生随着他低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随诵的声音越来越大——“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接着,几乎是全体合诵,整齐的声音如雷如鼓般响彻校园——“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画外音)这场面令人振奋,这共鸣令人震撼。学生虽然幼小,但当他们诵读杜诗时,不知不觉便为那拳拳的赤子之心而呼嘘,被那深沉的忧患意识所感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为一种文化心态,就这样渗透过了少年儿童纯洁的心田。

镜头三:

方圆学校正在举行庆“六一”大型文艺汇演。

小主持人: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光阴易逝,时间宝贵,我们应早立爱国志,勇练报国才。下面,请欣赏一年级二班的跳绳朗诵。

随着音乐响起,12个小学生边跳边背——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跳绳的方式一变再变,背诵的形式也不断发生改变——

你们的古诗背得好,我想出题把你考,为何诵读古诗文,它的意义谁知道?我知道,我知道,它的意义很重要。熟读古诗300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我来说,我来说,古诗的意义有很多。千古美文代代传,争做文明好少年。

第三部曲:深化拓展

为了把小学生古诗文素养实验向纵深拓展,海阳大胆探索,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有益尝试。

尝试一:古诗文诵读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基本形式,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把古典诗文引入课堂,可以为教学活动增添一份诗情。目前,海阳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随口来两句古诗文已蔚然成风。实验小学的刘晓华老师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能背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吗?”“能!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好!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下面,我们一起学习新课《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尝试二:古诗文诵读与德育相结合

意大利诗人但丁有句名言: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育人应以德为本。把古典诗文诵读与学校德育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也是一项迫切任务。诵读古诗可以修身养性,理智和诗情的融合会塑造出有教养的人。我国的古典诗文中有很多佳作,像屈原的《离骚》、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陆游的《示儿》、文天祥的《正气歌》等等,这些诗无不给学生以精神上的滋养、激励、慰藉和启示。学生在诵读中能潜移默化地受到性情的陶冶。

“张伟,早晨好!”“早晨好,李明!”“我送你一首诗: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我也送你一首朱熹的诗: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早梦,阶前梧叶已秋声。”两人边背诗边走向学校。

这是城镇中心小学开展“见面问好送首诗”活动后的一幕。所谓“见面问好送首诗”就是每名学生每天上学碰到本班的第一名同学除了问候“早晨好”外还要互相背诗一首送给对方。开展这一活动,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文明习惯,还有利于增进学生间的团结友爱。

尝试三:古诗文诵读与审美教育相结合

古诗文是进行审美教育的最佳教材。小学生以形象思维见长,教师只要将优美的诗句稍稍点拨,他们头脑中就有一个美好的印象。实验小学校长徐振军对记者说,有节课上,有个学生仿照《望庐山瀑布》自编了一首诗:“日照门前烤鸭店,烤得鸭子香又甜。口水流下三千尺,一掏布袋没有钱。”当老师表扬他后,另一学生却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这首诗立意太小,缺乏‘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气势美,也没有‘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大胆想象,只能说是顺口溜,与李白的诗没法相比!”谁说学生小,他们已懂得鉴赏真正的美了。

满园春色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诵读古诗文意义深远而重大,它不但能提高学生综合的人文素养,更重要的是对家庭对社会都会带来积极的影响。试想,一个学生天天诵读古诗文,家中必然诗声朗朗;而一个诗声朗朗的家庭,低级趣味就会逐渐减少甚至绝迹……”(烟台市教科院院长沈伯明)

学生们说:背诗,让我们受益匪浅。

愿背、爱背、积极背,这是海阳小学生参与诗文素养实验的共同特点。

东村二小的宋晓洁同学对记者说:读诗,让我们受益匪浅。每当诵读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诗句,他们那大义凛然的形象就会出现在眼前,我心底也会有一种激情油然而生——我要做个有骨气的中国人;每当读着“劝君莫借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等诗句,我便感到有一种光阴短暂的感觉,就想抓紧点滴时间学习。随着诗文素养实验的深入开展,古典诗文像山涧泉水流进了寻常巷陌,流进了宅院茅舍,流进了人们的生活。镇级“背诗大王”王程程告诉记者,有一次,她还将了教初三数学的爸爸一军呢。那天,王程程故意问爸爸:“‘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写什么季节的景色?”爸年不屑一顾:“这还用说,当然是春天。梨花开了嘛!”王程程银铃般地笑起来:“错了,错了,这是写冬天的诗句。它的前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在这里作者用梨花比喻雪花。”接着她滔滔不绝地说起了这首诗的内容和大意。

海阳实验小学一位小学生去亲戚家玩。见亲戚家俩堂兄弟为一只皮球撕打起来,这小学生急忙上前把他们拉开,说:“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让旁观的大人啧啧称奇。

家长们说:这项活动开展很好。

留格镇中心小学三年级学生吕智渊的爸爸是一位建筑工人。有一天,爸爸回家休息,自豪地对儿子说:“我们公司又建成了一座大楼。”

“大楼有多高?”

“在楼上,‘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你说这楼有多高?”

一个普普通通的工人,竟被诗感染到这种程度,这是海阳诗文素养实验的一个意外收获。

祖孙三代家庭论诗的故事更是妙趣横生。当初中地理教师的妈妈随口问道:“梅子熟的时候是下雨天吗?”

‘当然,‘黄梅时节家家雨’,这诗可以作证。’儿子骄傲地说。

“不对不对,梅子熟时应为晴天,有诗为证:‘梅子熟时日日晴’。”从事文秘工作的爸爸说。

这时,曾是高中语文教师、现已退休在家的爷爷一听乐了,说:“都不对,应是半晴半阴天气,我也有诗为证:‘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时节半晴阴’。”

“哈哈……”一家人都大笑起来。

海阳的诗文素养实验影响所及已冲破了校园围墙,波及到社会各界,渗透到千千万万个家庭。从这一意义上说,这个实验的价值已大大超出了实验本身,它极大地推动了家庭和社会文明的进步。

老师们说:背古诗文意义深远而巨大。

学校的神圣使命就是教书育人。如何深化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学校办学质量?海阳广大教育工作者一直在探索这个问题。

红营小学校长徐维公说,开展古典诗文诵读活动,对学生学习民族传统文化、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提高道德认识、文化素养、审美情趣等都有很大益处。在活动中,我们对学生背诗的数量、篇幅没有做什么规定,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去背,尽可能不把背诗变成学生的负担。这一活动的开展,让我们学校找到了深化素质教育的切入点,使校园成了诗的王国,充满了生命和活力。

东村二小的语文教师李靖说,我们老师的作用主要是引导、激励和帮助,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愿意背、喜欢背。在活动刚开始时,为了激发学生背诗的兴趣,我们就采用接龙背诵、抽卡背诵、看图背诵、联唱背诵等形式,还帮助学生总结背诵方法,如归类背诵法、摘头背诵法等等,这样学生诵读的积极性逐渐高涨起来,我任教班级的学生,背得最多的达600多首,少的也有200-300首。这就为学生的未来人生奠定了较为厚实的文化底子。

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海阳市小学诗文素养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

——学生的背诗篇数猛增。全市小学生人均背诵100首左右,多的高达800余首。

——学生的写作水平进一步提高。原来很多学生不愿写作文,通过诗文素养活动,学生的写作思路更加开阔,想像力进一步增强,作文下笔轻松,语气流畅,古诗文用得恰到好处,妙笔之处不胜枚举。

——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进一步增强。开展诗文素养实验以来,学生不仅普通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能力也得到明显增强。

诗文范文篇5

这就是海阳教委开展小学诗文素养实验后形成的一个动人景象。

该市自1999年8月开始开展这项实验,很快就掀起了一股诵诗热潮。这股热潮以其特有的魅力迅速蔓延,由学校扩展到家庭,由家庭扩展到社会……

三大背景、四条规定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近几十年来,我国为什么没有培养出大师级的人物,为什么没有产生经典性的世界名著,就是因为忽视了民族文化的传承,让学生断了民族文化的乳汁,导致很多年轻人人文素养先天不足,缺少构筑成才大厦的宽厚根基……我们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其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一些名篇佳作,而更重要的是去寻根,导民族精神之根,导现代文明之根……在诵读古诗文过程中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加厚学生的人文底蕴。”(海阳市教委主任修玉德)

90年代初,当“片追”热浪四处奔涌时,海阳教育决策者却冷静思考,毅然调转舵头,使当地的中小学走上了素质教育的康庄大道。时光流逝,日月穿梭,10年之后,他们终于捧出了一串串沉甸甸的硕果。成绩显著,不可否认。但仍有问题,令人深思。学生缺少精神寄托,学校缺少办学特色;尤其是减负之后,学生的大量时间如何科学利用?学生的素质如何全面培养?根深才会叶茂,源远才会流长。要解决这些深层次问题,就必须寻根找源。查阅资料,请教专家,调查研究……海阳教委一班人越来越觉得,实施素质教育,为孩子们补上传统文化这一课势在必行。他们认为,诵读古诗文活动符合三大背景。

背景一:弘扬民族文化的需要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古典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同志说:“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着很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古典诗文作为宝贵的精神食粮,其间不仅蕴含着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性美,更沉积着一个伟大民族不灭的精魂。它是民族精神的教科书,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给每一位炎黄子孙都深深地烙上了龙的传人的印迹。虽然目前的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但创新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支撑。

背景二:加强人文教育的需要

知识就是力量。可是,人文精神比知识更为重要。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指出,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体现在对本民族人文文化的认同程度。缺少人文精神的民族最终会走向虚无、走向异化。前些年,由于受“应试”思想的影响,过分强调实用知识的学习,对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没引起足够重视,结果造成一大批学生发展后劲不足,甚至好多学生一跨入高等学府便不思进取。21世纪中国有没有希望,关键是新的人文精神的再造。我国的古典诗文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文文化资源,有着博大的精神力量。可以说,让学生诵读古诗文中的传世佳作,就是为了补人文文化教育这一课,使学生在诵读中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感染,逐渐构建起新的人文精神支柱。

背景三:深化素质教育的需要

传统教育存在很多弊端。一是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古典诗文是无数精英人物智慧的结晶,包含着民族精神、审美情趣、人生哲理等,已成为一种长效的民族素质的滋养剂。诵读古典诗文能够让人感受宇宙奥秘、顿悟人生真谛,能够把人的精神释放到一个自由翱翔的空间,点燃创造之火,让学生诵读大量古诗文可以启迪灵感,增强其原创力。二是忽视学生情感智力的培养。情感智力又称为情商,它对一个人的成功起着巨大的作用。古典诗文在文字表面的背后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有喜怒哀乐,有奋发进取,有百折不挠……在诵读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可以得到不断的丰富。三是忽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古典诗文中有很多名篇佳作描写山水、人情之美,学生通过阅读可以把诗人描写山水、人情美的过程,转化为感知山水、人情美的心理过程,从而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当海阳教育决策者正在酝酿时,1998年6月26日,由团中央组织的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正式启动了。市教委领导立即拍板,把诵读古典诗文作为弘扬民族文化、深化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来抓。1999年8月20日,《海阳市小学诗文素养实验方案》出台了。《方案》中有四条硬性规定:

其一,全市所有小学每天早晨上课前15分钟必须用于诗文诵读实验。星期一至星期四用于诵读,星期五早晨举行形式活泼自由的赛诗会。

其二,采取多种形式,确保实验质量。学生的兴趣是确保实验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要采取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通过办诗文长廊、诗文图展、诗文手抄报等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其三,学生对诵读的诗文可深究诗意,也可不深究诗意,允许学生在长期积累的过程中逐渐消化以至顿悟,坚决反对死记硬背。

其四,任课教师要积极参与实验,以背诵古诗文来提高自身的诗文素养。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各小学迅速行动,诗文素养活动在海阳大地有声有色、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

实验活动三部曲——雄戟摩白日,长剑断流星

“古典诗文内涵丰厚,具有丰富知识、明理启智等多种多样的作用。让小学生诵读大量的古典诗文,可以使他们既获得丰富的文学知识,又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既启迪思维、培养灵感,又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既孕育创新精神,又增强审美情趣。更重要的是,这项活动不仅使学生终身受益,而且会影响到他们的子孙后代,此可谓利在当今、功在千秋!因此我们不搞则已,搞就要搞出点名堂来……”(海阳市教委副主任相德忠)

第一部曲:宣传发动

1999年9月,海阳召开了全市小学教学工作会议,对开展诗文素养实验进行了总动员。这次会议宣布了实验的三条原则、五项措施和七个落实。

三条原则——

不重形式重过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全程参与,在背诵古诗文的过程中提高素质,发展能力。

不求数量求质量。质量第一,数量第二。要正确处理背诵与理解的关系,不能只单纯追求背诵数量,更不能把背古诗文转变成学生新的负担。要让学生轻松地背,愉快地记,提高学习古诗文的质量。

不讲速度讲效果。速度和效果并非相辅相成。搞古诗文诵读,宁可慢一些,但求好一些;宁可牺牲一点速度,也要有个好效果。“我们要沉下心来搞点研究,研究诵读艺术,研究记忆方法,研究诗文鉴赏,务必把诗文素养活动推向深层次、深领域。”

五项措施——

其一,学生个人要制作随身携带的古诗诵读卡,卡片由硬纸板或旧扑克牌制成,正面为古诗,反面为诗配图或诗意解释。每卡一首诗。

其二,班级要建立古诗文背诵个人档案。每生一张档案卡,用于记录学生已背过的古诗文题目和背诵时间、熟练程度等。

其三,教师要率先垂范,背诵300首古诗,语文教师要人人制作“诗文知识集锦簿”和“诗人小传手册”。

其四,学校要进行专项检查,对各班级的诗文素养活动情况予以督促、评估,并列入年终考核。其五,教研室教研员要定期、不定期地深入基层学校进行业务指导,发现典型,及时推广;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七个落实——

时间落实

学生每天除早晨课前15分钟外,还要在课外拿出10分钟诵读古诗文。学校每周要从10节活动课中拿出2节用于学生诵读。

辅导落实

各班级的语文教师为该班法定的诗文诵读辅导教师,帮助学生弄懂诗文的读音、大意、意境以及写作背景。县教研室小学组、教科所的有关人员要到各小学作古典诗文理论知识讲座。

内容落实

学生要每天背诵一首诗词或一篇古文,并建立一个诗文集锦本,收集自己背诵的古诗文,根据诗文意境简单配图,做好花边点缀。教师也要建立自己的诗文集锦本。

任务落实

校长负责整个活动的宏观调控和行政指导,业务副校长负责活动的组织实施,教导主任负责诗文诵读的技术指导,班主任和语文教师负责活动的具体操作。

管理落实对古典诗文诵读活动的规划、发动、宣传、操作、评估等各环节都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在检查方面,要按学生自查、小组长检查、教师检查、学校普查、教研室抽查五个层次稳步进行。

评价落实

学校把各班级开展古诗文素养活动及竞赛成绩列入教师考核,并规定在诗文素养活动专项考核中得分不足10分的班级不得评为优秀班级。市教委也把这一活动的开展情况作为年终考核乡镇、学校的一个重要内容。

成功体验落实

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要寓教于乐,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学校每学期要组织一次诗文素养文艺汇演,每月组织一次“背诗大王”“背诗能手”“背诗骨干”擂台赛,既让全体学生接受民族传统文化的滋养,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三条原则、四项规定、七个落实把海阳的诗文素养实验推向了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一个浓郁的诵读诗文的氛围在海阳所有小学里逐渐形成。

让我们走进方圆学校,感受迷人的诗情画意:教学大楼的大厅里迎面是7个大字“腹有诗书气自华”;各层楼的楼梯口分别挂着荀子的《劝学》、岳飞的《满江红》以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语录牌,时时给学生以激励、以鼓舞、以警醒……每一层楼的走廊都布满了古诗文和诗配画,在这里你能感受两宋的歌台舞榭,还仿佛隐约听到从远处传来的羌笛萧歌……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层出不穷,那亭台楼阁、神刹宝塔,不知有多少都在铁与火中荡然无存,只有烧不尽、毁不灭的诗文经典,通过一代一代人的传递性诵读才得以保存了下来,形成了这无形的绵延不绝的精神长廊。

第二部曲:组织实施

活动伊始,市教委便组织人员频频下乡指导、督查。各小学也竭尽全力开展诗文诵读活动,想方设法提高学生诵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在一年多的实践中,他们主要开展了四种形式的活动,探索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六条途径。

四种活动——

诵诗会。

学校每月组织一次大型诵诗会活动,全校师生参加。诵读内容有四项:一是指定内容背诵;二是接龙赛;三是抢答题;四是自由发挥背诵。学校通过举行这一活动评出优秀选手和优秀班级。

诗文表演。

诗文表演形式多样,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诗配乐表演,可以由教师选择与诗文有联系的音乐,放着音乐按节奏让学生朗读古诗文;也可以由学生自己伴奏诵读古诗文;还可以由师生用现代歌曲的旋律来吟唱古诗文。另一种是诗文剧。有一些古诗文通俗易懂,教师把它们改编成诗文剧让学生表演,以此调动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积极性。

诗文图展。展出的既可以是诗配画,也可以是古诗文书法作品。诗配画是师生根据诗意所作的绘画作品,诗配画活动每个班级每周组织一次。学校定期把学生的诗配画选在学校的刊板上让学生在上学、放学、课间欣赏。古诗文书法作品是学校组织师生用宣纸写成的古诗文条幅。学校挑选一部分写得好的作品举办古诗书法作品展,让学生在欣赏书法的同时进行古诗文的诵读。

接力赛。

其形式可以是:一学生背题目、朝代、作者,另一学生背诵诗文内容;一学生背诗文的前半部分,另一学生背后半部分;教师参与比赛,先背一首,学生再接着背一首;家长与孩子组队参加,孩子背不下来的家长接着背,家长背不下来的孩子接着背。

“六条途径”——

听,即听广播、听录音。利用课前时间,学校播放古诗文录音,供学生欣赏;开设“校园之声诗文小广播”,由学生主持、播音,其内容有诗文朗诵、赏析以及有关古诗文的趣闻轶事等。

看,即通过设立诗文牌和举办诗文长廊、诗文图展以及利用宣传栏、黑板报等形式让学生随处可欣赏到古诗文佳作佳句,在有意、无意之中将古诗文记住。

读,每天早晨课前15分钟,学生自由诵读古诗文,此外学校还每周拿出1节活动课,由语文教师专门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古诗文。

抄,让学生做诗文卡、办手抄报、制诗文集。

讲,学生在背诵古诗文的基础上,讲解诗文的大意和所描绘的形象,讲诵读诗文的感受、心得和体会,讲诗文的意境、情感和韵律。

赛,即按班级、级部、学校逐层举办诸如“古诗文背诵大王”选拔赛等比赛活动。比赛分抢答、必答、回答、笔答、表演等多种形式,并有接力赛、抽卡赛等种类。

让我们随便摄取几个镜头,感受一幕幕动人心弦的场面。

镜头一:

海阳最大的影剧院坐无虚席。在这里,实验小学的1600多名师生正举行古诗文诵读会。在雷鸣般的掌声中,师生们把一个刚刚7岁的小学生迎上台来。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那圆圆的小脸流露着稚气,那甜甜的童音流露出真情,那抑扬顿挫的节奏流露出自信。

台上又出现一位穿红连衣裙的小姑娘,一队白衣白裤的小伙伴翩翩起舞。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越东风放纸鸢。”

又引起一片啧啧的赞叹……这里是诗的世界,这里澎湃着诗的激情。

记者问一位小同学:“你能背诵多少首?”不料他竟脱口说出:“300多首。”当记者表示赞许时,他笑着说:“这算什么,有一位同学能背诵800多首,在新华书店的古诗集普及本中,没有他背不上来的,你说神不?”

(画外音)中国的古典诗文浩若烟海、灿若星河,千百年来经过岁月的千淘万滤,已成为世界文化的瑰宝。利用古典诗文来教育青少年已成为一项重大而神圣的使命。的确,小学生年龄太小,虽然背过了很多古诗,也不能全部理解其真正含义,但人的顿悟需有一个过程。正如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所说:对诗的内涵幼年时感受一个样,成年时感受一个样,老年时感受又一个样……这就是古诗文的魅力。

镜头二:

郭城一小的操场,一场“古诗文背诵大王”选拔赛正在进行着,比赛规定,背诵者在诵诗时,听众不准提示,不准随诵。一个小学生朗诵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他脸一红卡壳了。此时小观众怎么也克服不了“惯性”的作用,情不自禁地齐声诵道:“不破楼兰终不还”。他们脱口而出之后,都不约而同地张大了嘴巴,相互惊讶地对视。又一个小学生用低沉的声音诵读着:“国被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许多学生随着他低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随诵的声音越来越大——“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接着,几乎是全体合诵,整齐的声音如雷如鼓般响彻校园——“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画外音)这场面令人振奋,这共鸣令人震撼。学生虽然幼小,但当他们诵读杜诗时,不知不觉便为那拳拳的赤子之心而呼嘘,被那深沉的忧患意识所感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为一种文化心态,就这样渗透过了少年儿童纯洁的心田。

镜头三:

方圆学校正在举行庆“六一”大型文艺汇演。

小主持人: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光阴易逝,时间宝贵,我们应早立爱国志,勇练报国才。下面,请欣赏一年级二班的跳绳朗诵。

随着音乐响起,12个小学生边跳边背——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跳绳的方式一变再变,背诵的形式也不断发生改变——

你们的古诗背得好,我想出题把你考,为何诵读古诗文,它的意义谁知道?我知道,我知道,它的意义很重要。熟读古诗300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我来说,我来说,古诗的意义有很多。千古美文代代传,争做文明好少年。

第三部曲:深化拓展

为了把小学生古诗文素养实验向纵深拓展,海阳大胆探索,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有益尝试。

尝试一:古诗文诵读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基本形式,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把古典诗文引入课堂,可以为教学活动增添一份诗情。目前,海阳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随口来两句古诗文已蔚然成风。实验小学的刘晓华老师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能背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吗?”“能!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好!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下面,我们一起学习新课《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尝试二:古诗文诵读与德育相结合

意大利诗人但丁有句名言: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育人应以德为本。把古典诗文诵读与学校德育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也是一项迫切任务。诵读古诗可以修身养性,理智和诗情的融合会塑造出有教养的人。我国的古典诗文中有很多佳作,像屈原的《离骚》、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陆游的《示儿》、文天祥的《正气歌》等等,这些诗无不给学生以精神上的滋养、激励、慰藉和启示。学生在诵读中能潜移默化地受到性情的陶冶。

“张伟,早晨好!”“早晨好,李明!”“我送你一首诗: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我也送你一首朱熹的诗: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早梦,阶前梧叶已秋声。”两人边背诗边走向学校。

这是城镇中心小学开展“见面问好送首诗”活动后的一幕。所谓“见面问好送首诗”就是每名学生每天上学碰到本班的第一名同学除了问候“早晨好”外还要互相背诗一首送给对方。开展这一活动,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文明习惯,还有利于增进学生间的团结友爱。

尝试三:古诗文诵读与审美教育相结合

古诗文是进行审美教育的最佳教材。小学生以形象思维见长,教师只要将优美的诗句稍稍点拨,他们头脑中就有一个美好的印象。实验小学校长徐振军对记者说,有节课上,有个学生仿照《望庐山瀑布》自编了一首诗:“日照门前烤鸭店,烤得鸭子香又甜。口水流下三千尺,一掏布袋没有钱。”当老师表扬他后,另一学生却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这首诗立意太小,缺乏‘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气势美,也没有‘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大胆想象,只能说是顺口溜,与李白的诗没法相比!”谁说学生小,他们已懂得鉴赏真正的美了。

满园春色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诵读古诗文意义深远而重大,它不但能提高学生综合的人文素养,更重要的是对家庭对社会都会带来积极的影响。试想,一个学生天天诵读古诗文,家中必然诗声朗朗;而一个诗声朗朗的家庭,低级趣味就会逐渐减少甚至绝迹……”(烟台市教科院院长沈伯明)

学生们说:背诗,让我们受益匪浅。

愿背、爱背、积极背,这是海阳小学生参与诗文素养实验的共同特点。

东村二小的宋晓洁同学对记者说:读诗,让我们受益匪浅。每当诵读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诗句,他们那大义凛然的形象就会出现在眼前,我心底也会有一种激情油然而生——我要做个有骨气的中国人;每当读着“劝君莫借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等诗句,我便感到有一种光阴短暂的感觉,就想抓紧点滴时间学习。随着诗文素养实验的深入开展,古典诗文像山涧泉水流进了寻常巷陌,流进了宅院茅舍,流进了人们的生活。镇级“背诗大王”王程程告诉记者,有一次,她还将了教初三数学的爸爸一军呢。那天,王程程故意问爸爸:“‘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写什么季节的景色?”爸年不屑一顾:“这还用说,当然是春天。梨花开了嘛!”王程程银铃般地笑起来:“错了,错了,这是写冬天的诗句。它的前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在这里作者用梨花比喻雪花。”接着她滔滔不绝地说起了这首诗的内容和大意。

海阳实验小学一位小学生去亲戚家玩。见亲戚家俩堂兄弟为一只皮球撕打起来,这小学生急忙上前把他们拉开,说:“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让旁观的大人啧啧称奇。

家长们说:这项活动开展很好。

留格镇中心小学三年级学生吕智渊的爸爸是一位建筑工人。有一天,爸爸回家休息,自豪地对儿子说:“我们公司又建成了一座大楼。”

“大楼有多高?”

“在楼上,‘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你说这楼有多高?”

一个普普通通的工人,竟被诗感染到这种程度,这是海阳诗文素养实验的一个意外收获。

祖孙三代家庭论诗的故事更是妙趣横生。当初中地理教师的妈妈随口问道:“梅子熟的时候是下雨天吗?”

‘当然,‘黄梅时节家家雨’,这诗可以作证。’儿子骄傲地说。

“不对不对,梅子熟时应为晴天,有诗为证:‘梅子熟时日日晴’。”从事文秘工作的爸爸说。

这时,曾是高中语文教师、现已退休在家的爷爷一听乐了,说:“都不对,应是半晴半阴天气,我也有诗为证:‘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时节半晴阴’。”

“哈哈……”一家人都大笑起来。

海阳的诗文素养实验影响所及已冲破了校园围墙,波及到社会各界,渗透到千千万万个家庭。从这一意义上说,这个实验的价值已大大超出了实验本身,它极大地推动了家庭和社会文明的进步。

老师们说:背古诗文意义深远而巨大。

学校的神圣使命就是教书育人。如何深化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学校办学质量?海阳广大教育工作者一直在探索这个问题。

红营小学校长徐维公说,开展古典诗文诵读活动,对学生学习民族传统文化、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提高道德认识、文化素养、审美情趣等都有很大益处。在活动中,我们对学生背诗的数量、篇幅没有做什么规定,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去背,尽可能不把背诗变成学生的负担。这一活动的开展,让我们学校找到了深化素质教育的切入点,使校园成了诗的王国,充满了生命和活力。

东村二小的语文教师李靖说,我们老师的作用主要是引导、激励和帮助,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愿意背、喜欢背。在活动刚开始时,为了激发学生背诗的兴趣,我们就采用接龙背诵、抽卡背诵、看图背诵、联唱背诵等形式,还帮助学生总结背诵方法,如归类背诵法、摘头背诵法等等,这样学生诵读的积极性逐渐高涨起来,我任教班级的学生,背得最多的达600多首,少的也有200-300首。这就为学生的未来人生奠定了较为厚实的文化底子。

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海阳市小学诗文素养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

——学生的背诗篇数猛增。全市小学生人均背诵100首左右,多的高达800余首。

——学生的写作水平进一步提高。原来很多学生不愿写作文,通过诗文素养活动,学生的写作思路更加开阔,想像力进一步增强,作文下笔轻松,语气流畅,古诗文用得恰到好处,妙笔之处不胜枚举。

——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进一步增强。开展诗文素养实验以来,学生不仅普通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能力也得到明显增强。

诗文范文篇6

如:故交|具|鸡黍这里的“故交”“鸡黍”即是意义单元,“具”即是一个音节。

又如:南朝|四百八十寺,几多楼台|烟雨中。这是粗线条的意义分别,每句两个节奏,也可以分别为每句三个节奏:南朝|四百八十|寺,几多|楼台|烟雨|中。在平常的朗读和测试中,此法用得最多。

下面团结我省近几年来的中评语文试卷中出现的有关标题,作些阐发。

例1、下列语句中,朗读停顿准确的一项是()

A.自|吾氏三世|居是乡B.而|乡邻|之生日蹙

C.今其|室十无一焉得D.非死|则徙尔(97年中考题)

本免费文转自

阐发:A句中,“自”是一个介词,显着不能独立,反面必须跟上宾语,才气表现一个确切的意思。“自吾氏三世”才是一个意义单元。所以A句的分别是错的。再看B句,“而”是一个转动连词,属虚词领域无实义,因此它也不能独立。再说“乡邻之生”是一个偏正词组,应看作一个团体,不能拆开。C句的“今其室”也是一个偏正词组,表现一个相对独立的意义,中心不能拆开。准确的答案只能是按意义分另外D。

例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分别准确的一项是()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文案|之劳形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98年中考题)

阐发:A句中的“不在”是一个否认合成谓语,应看作一个意义单元,因此不能脱离。故A是错的。B的前后两句分另外尺度纷歧,不能形成对偶,所以也是错的。C句中的“丝竹之乱耳”、“文案之劳形”是两个用法类似的主谓词组,分别作两个“无”的宾语。而主谓词组在作句子因素的时间应看作一个团体,不能拆开,故C是错的。只有D是意义上的对偶,所以是准确的。

例3、用“|”标出下列句子的诵读节奏。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且欲于常马等不行得(99年中考题)*

这两个句子不是诗句,所以不存在对偶的题目,因此只能作意义上的分别。准确划法如下(虽然还可以划得更细一些):

诗文范文篇7

一、文学价值

《黄氏补注杜诗》对杜诗从内容思想到艺术形式都进行了全面、详细的阐释。首先,揭示杜诗思想内容。如卷六《两当县吴十侍御江上宅》:“余时忝诤臣,丹陛实咫尺。相看受狼狈,至死难塞责”两句,黄鹤笺曰:吴公以谏而黜,杜公同在言路,不能辨其屈,徒作诗以自责。异乎范文正公以谠直去国,而余襄公上疏论救亦贬。尹师鲁、欧阳公相继论说,又皆贬降。此亦见本朝养成士气,可使沉默偷安者为之愧死也。又如,卷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黄鹤笺曰:唐自天宝之乱,民不得其居处者甚多。公因茅屋为秋风所破,遂思广厦千万间之庇。其为忧国忧民之念至矣。再如,卷三十二《东屯月夜》“抱疾漂萍老,防边旧谷屯”句,黄希曰:公在羁旅中,犹能屯谷以防边,可见忧国之深矣。以上分析到了杜甫“一饭未敢忘君”的忠君思想和正直无私、仁民爱物的伟大人格。其次,揭示杜诗的艺术手法和风格。杜甫诗艺精湛,各种艺术手法在杜甫手中都能运用得炉火纯青,其中比兴手法的运用最为后人所称道。《黄氏补注杜诗》也关注到杜诗中的比兴手法。如卷三十《八月十五夜月》:“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句中,黄希笺曰:公于诗中亦多用转蓬字,偶于此发,公自伤之意耳。杜甫晚年漂转巴蜀、荆湘间,故常有身世悲凉之感。又,卷三十五《登岳阳楼》一诗,黄鹤笺曰:唐子西云:“过岳阳楼观子美诗,不过四十字耳,气象闳放,涵蓄深远。殆与洞庭争雄,所谓富哉言乎者。”余谓一诗之中如“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一联尤为雄伟。虽不到洞庭者,读之可使胸次豁达。

短短几句话就对杜甫此诗的艺术性做了很精到的揭示。再次,鉴赏和点评相结合笺释诗意。《黄氏补注杜诗》在笺释诗意的同时,还对一些好词妙句进行品评。如卷十九《奉和》“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句,《黄氏注本》引余葵注曰:“《百斛明珠》云:‘七言之伟丽者,杜子美如此二句后寂寥无闻。’”又如,卷三十《十六夜玩月》“关山随地阔”句,黄希笺曰:“公于月诗多用‘关山’字,如曰‘关山空自寒’、‘关山同一照’与此是也。盖本乐府有《关山月》,又王褒诗‘关山夜月明’。”此外,《黄氏补注杜诗》注引的文献资料非常丰富,其中经、史、子、集无所不包,内容包罗万象,有经史传记、百氏杂书、考古博物、山川风土、鱼虫草木、诗词评论、奇闻怪事、问卜星象等。并保存了大量的文学史料。首先,《黄氏补注杜诗》引用了许多唐代以前的文献资料,其中有许多的唐前文献已经在流传中散佚,即使存者也或多或少的有残讹,因此黄氏注本所引文献无论从辑佚,还是校勘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文学总集。魏晋时期的其他文学总集逐渐亡佚,而《文选》的影响越来越大。早在隋代就有萧该为《文选》作注,发展到唐代李善注《文选》,成为集大成者。李善注一直为后世所关注,也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版本。《四库全书总目》在李善注《文选》的题解中称:其书自南宋以来,皆与五臣注合刊,名曰《六臣注文选》,而善注单行之本世遂罕传。此本为毛晋所刻,虽称从宋本校正,今考其第二十五卷陆运赠兄机诗注中,有向曰一条、济曰一条,又《赠张士然》诗注中,有翰曰、铣曰、济曰、向曰各一条。殆因六臣之本削去五臣,独留善注,故刊除不尽,未必真见单行本也。①其下又引用了很多的例子证明李善注《文选》未曾有单行本,现流传的李善注本是从“六臣注”中析出整理而成。然而,这种说法并不符合事实。首先,宋代的各种书目,如《崇文总目》、《郡斋读书志》、《遂初堂书目》等文献均同时著录过李善注和“五臣注”,而无有“六臣注”。到《直斋书录解题》著录的“六臣《文选》”,已经是李善注本流行后好几十年的事了。②其次,李善注和“五臣注”分别流行的例证还存在于宋代其他的文献中。黄氏注本中就分别引用到李善注和“五臣注”的内容。其次,《黄氏补注杜诗》保存了许多两宋时期的文学作品。如卷二十七《宴戎州杨使君东楼》“重碧拈春酒”句,洙曰:一作酤。苏曰:欧阳文忠公曰:“酤”当作“拈”。赵曰:“旧本作‘酤酒’,非也,善本作‘拈’……黄鲁直在戎州时,‘王公权家荔子绿,廖致平家绿荔枝’诗,‘试倾一杯重碧色,快擎千颗青红肌’。”“轻红擘荔枝”句,鹤曰:“山谷在戎州有《和任道食荔枝》诗云:‘六月连山柘枝红。’又有《廖致平送绿荔枝》诗云:‘能与同此绝滋味,唯有老杜东楼诗。’盖本此诗‘胜绝惊身老’之句也。”按,以上所引的诗句分别出自黄庭坚的《次韵任道食荔支有感三首》(之二)与《廖致平送绿荔支为戎州第一;王公权荔支绿酒亦为戎州第一》两首诗。《黄氏补注杜诗》还保存了许多两宋时期的文学活动以及文学思想。如卷十八《送蔡希曾还陇右寄高三十五书记都尉》“身轻一鸟过”句,引余注曰:“《欧公诗话》云:初,陈舍人从易偶得杜集旧本,文多脱误,至《送蔡都尉》诗‘身轻一鸟’,其下脱一字。陈公与数客各用一字补之,或云‘疾’,或云‘落’,或云‘下’,莫能定,后得一善本,乃是‘过’字,陈公叹服,以为虽一字,诸君亦不能到。”从此条资料不仅可以得知杜诗在宋代的流行状况,而且也能了解宋人校勘杜诗的情形。另外,《黄氏补注杜诗》引用了大量宋代诗话、笔记材料,如蔡启的《蔡宽夫诗话》、佚名的《漫叟诗话》、惠洪的《冷斋夜话》、马永卿的《懒真子》、黄朝英的《缃素杂记》、邵伯温的《邵氏见闻录》、严有翼的《艺苑雌黄》、程泰之的《演繁露》、吴虎臣《漫录》、胡元受《丛话》等,有些文献如吴虎臣《漫录》、胡元受《丛话》等均已散佚,即显得弥足珍贵。《黄氏补注杜诗》还保存了宋代其它文史资料。如卷二十《山寺》“鹦鹉啄金桃”句,黄鹤曰:“崇仁饶焯景仲与余言,尝见武林有金桃,色如杏,七八月熟,因知《东都事略》所记外国进金桃、银桃种,命植之御苑,即此也。”饶焯为何人,史无载,也无其它资料可考,但黄氏注本却保存了关于其人的材料。诸如此类的文人轶事、文坛掌故,在黄氏补注杜诗中还有不少,十分珍贵。

二、文献学价值

1.校勘、考订价值。黄氏父子对杜集诗歌作了许多校证工作,而且大多论据充分,考订精确。如卷七《投简成华两县诸子》一诗,梁权道编在上元二年(675)成都时作,以为“成华”是成都、华阳两县。黄鹤以为梁权道所考有误:此二县,《唐志》故云此次赤,然诗云:“长安苦寒谁独悲。”又言“南山之豆”、“东门之瓜”,皆长安京兆事,当是天宝间在长安作。今以“乡里儿童项领成,朝廷故旧礼数绝。自然弃掷与时异”之句,意是十年召试后送隶有司参选时作。疑是与咸阳、华源二县“,咸”误作“成”也。黄鹤根据诗中的赤县、长安、南山之豆、东门之瓜等一系列有关长安的事物,确定成、华为咸阳、华源两县,而梁权道的成都、华阳之说有误,并考定此诗作于天宝十年(751)之长安。卷一《游龙门奉先寺》“天阙象纬逼”一句中“阙”的校勘,黄氏补注本引入宋人校勘:王洙注曰:“一作阅”;伪苏注曰:“‘阅’字当作‘阙’或作‘阔’。蔡天启云古本作‘闚’,王介甫云当作‘天阅’。蔡絛云当用‘阙’。”黄希综合诸家,考订为“阙”,云:《广记》凡舆地有石者,皆以门名之,故彭州有天彭山,两山相对,其形如门,谓之天彭门,亦曰天彭阙。按龙门本阙塞山,又名伊阙山,则以龙门为天阙无疑矣。黄希的考证为后来注杜者接受,钱谦益《钱注杜诗》笺曰:“韦应物龙门游眺诗云:‘凿山导伊流,中断若天阙。’又云‘:南山郁相对。’此即杜诗脚注也。宋人妄改,削之何疑。”③仇兆鳌《杜诗详注》也以阙为是,曰:附考:杜诗各本流传,多有字句舛讹,昔蔡伯世作《正异》,而未尽其详。朱子欲作考异,而未果成书。今遇彼此互异处,酌其当者书于本文。参见者分注句下,较钱注、朱注,多所辩证矣。如此诗“天阙”诸家聚讼约有八说:蔡兴宗《正异》依古本作“天窥”,有《庄子》“以管窥天”及鲍照诗“天窥茍平圆”可证。杨慎云:“天窥”“云卧”乃倒字法,言窥天则星辰垂地,卧云则空翠湿衣,见山寺高寒,殊于人境也。蔡绦及《庚溪诗话》皆作“天阙”,引韦述《东都记》“龙门若天阙”为证,言天阙迥而象纬逼近,云卧山而衣裳凉泠也。朱鹤龄从之。姜氏疑“天阙”既用实地,不应“云卧”又作虚对,欲改作“天开”,引《天官书》“天开书云物”为证,则属对既工,而声韵不失。张綖谓“天阙”乃寺门观,“云卧”犹言云室。《杜臆》解“天阙”为帝座,以《宋志》角二星十二度谓之“天阙”也。王介甫改作“天阅”。旧千家本或作“天阔”,或改“天门”,俱未安。④又如,卷二《丽人行》“珠压腰衱稳称身”句,明杨慎《升庵诗话》中载:松江陆三汀深语予:“杜诗《丽人行》,古本‘珠压腰衱称称身’下有‘足下何所着,红渠罗袜穿镫银’二句,今本无之。”⑤仇兆鳌曰:“今按:两段各十句为界限,添此反赘。”⑥钱谦益也认为“编考宋刻本并无,知杨氏伪托也,今削正”⑦。可见由于宋元刻本去唐未远,更能够接近作者原文风貌,故在校勘中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2.辑佚价值。历经唐五代的战乱,隋唐五代的别集亡佚情况非常严重。《宋史•艺文志》(集类四艺文一)云:“离乱以来,贬帙散佚,幸而存者,百无二三。”就杜甫诗文而言,其在唐代就散佚了不少,大历年间,樊晃《杜工部小集序》记载:“文集六十卷,行于江汉之南”。《旧唐书•杜甫传》也称“甫有文集六十卷”。而樊晃的《杜工部小集》六卷,收诗仅290首,这与六十卷的记载相差甚远。而且杜甫在《进雕赋表》中自称:“臣幸赖先臣绪业,自七岁所缀诗笔,向四十载矣,约千有馀篇。”现存杜甫四十岁之前的作品仅仅三十多首。可见杜甫诗文散佚的情况非常严重。宋初流传的杜集皆是“亡逸之馀,人自编摭,非当时第叙矣”⑧。宋代,从孙仅开始对杜集进行编辑、整理,之后的杜集整理不断趋于完善,其中包括对杜诗的辑佚活动。宋代的各家注本对所辑的杜甫逸诗,都标有“新添”的标志,而逸诗的来源有许多,有别集、总集、笔记小说、诗文评、类书或史书、方志、石刻等。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一云:“余家有唐顾陶大中丙子岁所编《唐诗类选》,载杜子美《遣忧》一诗,……世所传杜集,皆无此诗。”⑨钱谦益《钱注杜诗》列“朝奉大夫员安宇所收”⑩。杨伦的《杜诗镜铨》注曰:“集外诗,下三首俱见郭知达、黄鹤本。”輯訛輥可见黄氏注本所新添的《遣忧》一诗可能就是辑自于流传至宋的唐顾陶所编辑的《唐诗类选》。黄氏父子在其所新辑到的佚诗下面均标有“新添”的标志。黄氏注本中标有“新添”标志的诗共有30首輰訛輥,其中23首为杜甫作,其他5首中,《寄左省杜拾遗》、《同前》是岑参作,《同前》为王维作,《早朝大明宫》是贾至作,《酬别杜二》为严武作。有学者经过与现存宋代的其他集注本比较,发现其中《遣愁》一诗,诸家注本几乎漏收,唯有南宋郭知达本、黄氏注本有收录。《黄氏补注杜诗》不仅对杜甫诗歌有辑佚价值,而且对保存宋之前文献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对唐前文献的保存。《黄氏补注杜诗》引用了大量的唐代之前的文献资料,其中许多的文献在流传中已经全部或者部分的散佚,因此《黄氏补注杜诗》保存的这些材料就有辑佚价值。如黄氏常引的《本草》陶注,当是指南朝梁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原书已佚,现有敦煌石室所藏的残本。此书中的内容,可从《证类本草》和《本草纲目》等其他文献材料中见到。《黄氏补注杜诗》中引用的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材料也可作其书的辑佚之用。其次,对宋代文献的保存。《黄氏补注杜诗》卷四收录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一),其中“犹疑照颜色”句,黄氏引王彦辅注曰:《西清诗话》云:“太白历见司马子微、谢自然、贺知章,或以为可与神游八极之表,或以为谪仙人,其风神超迈英爽可知。后世词人状其风貌者多矣,亦间于丹青见之,俱不若少陵云‘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熟味之,百世之下,想见风采,此与李太白传神诗。”蔡絛《西清诗话》成书于北宋末,在南宋时仍然有流传,宋元之际散佚。故黄氏父子所注引的材料应该说是非常可靠。今诸家辑佚而成的《西清诗话》,卷数参差不齐,规模各异。如罗根泽据各书辑出107条。郭绍虞亦采诸书得112条。而且罗、郭二人在辑《西清诗话》时所据的《苕溪渔隐丛话》、《能改斋漫录》等书也不过成书在南宋时,因而黄氏的注引材料就其辑佚和校勘价值可见一般。又如上述黄氏所引的王彦辅注文,《集注杜诗姓氏》云:“凤台王氏彦辅《和注子美诗》四十九卷,自号凤台子。”《宋史•艺文志》著录有王彦辅《凤台子和杜诗》三卷,这说明王彦辅有《和杜诗》三卷、《注杜诗》四十六卷,然两书都不见传本,而正是《黄氏补注杜诗》等宋代杜诗的集注本保存的佚文、佚句,才可以窥视到王氏注本的风貌。

诗文范文篇8

一、文言文阅读理解题的应试策略

文言文堪称当代学生学习语文的头等难题,而高考试题中这部分最难的就是文言句子翻译题。文言句子翻译题是按“点”给分,在做题时考生一定要本着一个“细”字认真答题。1.把句子放到原文中了解大意,找出自己难以理解的词语。2.看看句子有无特殊句式、词类活用。如果有,按还原特殊句式、词类活用后的意义用法翻译。3.逐字翻译句子,句中不理解的词语要根据上下文,借助已有的词汇储备为该词选一个恰当的解释。以2009年全国高考II卷的文言文阅读翻译题为例.

(1)“自以不能广施,至使此人颠沛,乃于此植竹处沟上立小桥,令足通行。”句中要注意的词是“施”、“颠沛”、“乃”、“立”。首先,把整句话放到原文中了解其大意;其次,发现此句无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第三,逐字翻译全句,“施”可译为“施舍”,“立”可译为“建立”、“树立”等,再根据语言习惯,确定为“建起(小桥)”,虚词“乃”套用它常见的两种用法:一是表转折,译为“竟然”;二是表承接,一般译为“于是”、“就”,这里应该是表承接关系。则全句译为:自认为不能广泛施舍,致使这人跌倒,于是在种竹处的沟上建起小桥,让人足以通行。

(2)“若以其贫老邪,耋齿甚多,屡空比室,非吾一人而已。”句中要注意的词是“其”、“耋齿”、“比室”。“其”是指代自己的用法,在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一文中学过“而予亦悔其随之”。“耋齿”则可以联想“耄耋老人”一词,可以判定此处意思为“老人”。古人习惯用“发”、“齿”一类的词表示年龄,比如《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祭十二郎文》中的“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比室”的“比”在《促织》一文中学过“纳比笼中”,意思是“并在一起”,还有“比肩接踵”、“天涯若比邻”等,那么“比室”就是“在一起的人家”。则全句译为:如果因为我又穷又老的话,老人很多,家家户户经常贫困,不止是我一人而已。

二、古诗词鉴赏题的应试策略下面笔者谈谈古诗词鉴赏题的选材规律和应试策略。

(一)选材规律1.体裁以诗词为主,兼有元曲。2.朝代多以唐宋为主。3.大多为名家的非名作或非名家的名作。

(二)鉴赏步骤第一步,“五读”。“五读”要读细读准。

1.读诗歌题目。仅仅是题目就能提供给考生很多重要信息,如诗歌类别、主要内容、诗人的思想感情等。2009年的考题《军城早秋》,从题目上可以得到两个信息:时间和地点。地点表明了作者诗情所起———“军城”,要写军旅生活;而“早秋”一词与下文的“秋风”照应,反映秋高马肥季节边关的紧张意味。由此考生能够初步判断本诗的题材和主要内容,进而确定该诗的题材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读作者。熟悉作者可以帮助我们大致了解诗词的语言风格及创作背景。

3.读诗前小序和诗后注释。2009年全国I卷中《次石湖书扇韵》一题对石湖、姜夔的注释不但让考生了解了该诗的创作背景,还让考生大致了解到诗歌中的人物范成大归隐的思想倾向。

诗文范文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诗文;古诗

诗原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在诗文一词中,诗是指诗、词、歌、赋等,包括格律诗和自由诗,旧体诗和新体诗等;文是指除了诗词歌赋以外的,诸如元杂剧、小说、散文、戏剧、报告文学等文学体裁,以及记叙文、论说文等各种类型的文章。但通常具有文字华美,具有韵律等“诗”的特点。最新版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到,小学语文的阶段性目标包括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这些诵读和背诵的诗文分布在小学阶段的各个年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让小学生逐渐接触并了解中华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和绚烂多姿,是传承祖国语言文字和传统文化的必备载体。

一、小学生学习诗文的意义

首先,小学生通过诗文的学习可以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不管是古人或是今人的作品,其中都饱含着丰富的情感和信念,有对祖国的真挚情感、深深眷恋;有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平等尊重的强烈渴望;有对勤奋执着、友善诚信的讴歌,也有对邪恶、不公的反抗……小学生学习这些诗文的过程就是一个对自我人生态度价值观的塑造过程,在此过程中他们的个性得以彰显,合作精神得以鼓励和发展。其次,通过诗文的学习,小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诗文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精炼富有节奏韵律的语言将自然风光、大好河山、情绪情感融入诗词歌赋之中,学生在诵读中不知不觉就好像已身处作者当时所处的意境,无形中得到民族文化智慧的滋养。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也有很多当代优秀的诗文作品,节奏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由于接近口语,更容易让小学生理解和吸收,可以帮助他们增进对世界的了解,满足他们对未知的渴望,使他们充分感受祖国的语言文字之美,培养他们热爱阅读的生活方式。另外,诗文以其朗朗上口的节律、独特华美的用词可以培植小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逐步增强其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诗文的学习在发展小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由于其丰富的内容可以充分发展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二、小学语文诗文教学容易出现的问题分析

在小学语文的诗文教学中如果方法不当、准备不足可能会使得教学效果降低甚至教学目标无法达成,因此,教师要注意避免。首先,很多教师备课不充分,对一些诗文尤其是古诗文相关背景了解不充分,无法对学生做充分的交待,使得教学内容单调乏味,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导致学生产生对诗文学习的厌烦情绪。其次,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够投入,只是简单按照教学流程按部就班展开教学,投入不够,自然对诗文作品缺乏理解与情感上的共鸣,也无法为学生营造适当的情境,使得课堂乏味、缺乏生气。最后,很多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只是简单读读背背,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不能调动小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对于思想品德、生命教育等内容的渗透不够自然,忽视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内容安排显得突兀,使得教学目标无法达成。

三、小学语文诗文教学的建议

首先,教师要照顾到各个年级小学生的生活阅历、知识理解水平的不同,分层次展开教学,从诗文的内容讲解到教学方法都要做相应的安排。一二年级的阶段,教师要主要以读读背背为主,让孩子们体会语言文字的美感,感受诗文中所创设的意境,尽可能让他们发挥想象的空间,产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三四年级的阶段,应在教师辅助的情况下,让小学生理解诗文的历史背景,作者当时的处境,以及作者通过诗文所要抒发的情感和情怀,这样使其在理解的基础上达到背诵的效果,使得诗文的精神内涵深入孩子们的内心,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五六年级的小学生已经具备了较高的文字功底,写作水平也正稳步提高,在理解诗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让他们自选题目来进行仿写,或者是将诗文中的人、景、物用画作表现出来,进一步从诗文中陶冶他们的性情,培养他们对诗文的热爱情感和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其次,教师应熟练运用诗文教学的各种方法。如诵读是诗文学习的一种基本方法,然而,这种方法也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诵读经常会被学生认为是枯燥的干瘪的,那么,要如何激发学生的诵读欲望和浓厚兴趣呢?在中国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中,“读”是第一大法,而小学诗文的教学更要注意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扎扎实实地引导学生诵读。激发学生诵读兴趣的方法很多,如表演读、配乐读、想象画面读等,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运用。由于小学语文教材中所涉及的诗文一般都有着优美的韵律感,所以,在诵读中,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手脚并用,打着拍子来读。《毛诗序》中提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天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既然诗人在“永歌之不足”时,会“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那么,我们在指导学生诵读时,同样也可以让他们“边读边舞”。当那种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和着拍子从学生们的口中流溢出来时,你一定会被深深地感染的。这种诵读法跟让他们正襟危坐、面目严肃地“念经”比起来,效果是不言而喻的。总之,小学语文诗文教学要求教师时刻牢记以学生为中心,以灵活适当的教学方法激发他们对诗文学习的浓厚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韦洁洁.古诗文诵读方法例谈[J].小学教学参考,2014(10).

诗文范文篇10

关键词:师范生;古诗文;教学实践;能力培养

古诗文是中国古代优秀文化之精髓,是中小学生的重要学习资源和宝贵的精神养料,古诗文阅读也是历年来在语文诗卷中得分率较低的题型之一。要培养中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夯实语文功底,就必须重视未来的语文教师———师范生的古诗文教学能力培养。目前,传统高校中文师范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如:课程设置方面,必修课时不足,选修课种类少;双师型教师匮乏,重理论轻实践;高校师范教育与中学语文教育对接不畅,另外,教育实习基地不稳定、实习实践针对性不强等因素,都制约着师范生古诗文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探究师范生古诗文教学实践能力培养低效原因并寻找解决对策,是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的课题。

一.导致师范生古诗文教学能力较低的原因

(一)课程设置方面,必修课时不足,选修课种类少“课程改革一直是高师教学改革的一个焦点,课程内容的设置是促进教师行为成熟、实现师范专业目标的关键,也是教师专业发展中职前教师培养的切入点与突破口。”[1]高校中文专业是培养有“学者素养”的未来教师,而不是培养书斋式研究的学者,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方面,对师范生的语文教学实践能力的要求,应有别于一般的中文专业。以诗歌教学为例,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开设必要的专业必修课或选修课,如“诗词鉴赏”“唐诗语言学”“诗词曲经典解读”等课程,以利于提高学生对诗词曲的把握能力。目前,许多中文教育专业侧重于文学史,文学理论等相关课程,这对中小学语文教师诗歌鉴赏教学能力培养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中文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与其它如现当代文学史等课程比起来,课时是多一些,但从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看,很多院校所设课时量并不足,与古代文学相关的选修课,也就是两三门。在这方面做的比较好的是西南大学,他们针对免费师范生开设的古代文学课,长达三个学年,总学时达288个。选修课也有13门之多,如《明代文学研究》《诗经导读》《史记研究》《李白研究》《苏轼研究》等,分别涉及断代文学史、文体研究、作品研究、作家研究等专题,但一般性师范院校,难以开设这么多课程给师范生以选择的空间。(二)“双师型”教师匮乏,课堂教学重知识的传授,轻实践能力的培养高校需要既具备理论教学能力、又具备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目前,高师院校中文专业擅长文学史、诗词鉴赏、教法的教师大有人在,而熟悉中小学语文教师队伍古诗文素养现状、古诗文教学现状,并能对在校师范生古诗文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扎实着手的教师并不多见。目前,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联络不畅,理论学习与课堂实践存在一定的脱节。高校的古代文学阅读教学,存在着李维鼎所说的以下问题:“诵读不足,分析介入太快;咀嚼不足,结论给出太快;讨论不足,分歧消解太快;欣赏不足,理性说明太快;整合不足,阅读结束太快。”[2]这与课时有关,也与高校教师的教学理念有关。高校与中小学一线语文教师相互沟通、听课、调研,有针对性地探讨师范生古诗文教学实践能力如何培养、提高,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在教学观念上,注重个人对文学史、文学理论的讲授,轻师范生赏析性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侧重于讲授法,轻视对话、讨论、自学指导等;时间分配上,缺乏诵读、积累、赏析等必要的教学时间,闭卷考试,学生一般都可取得优秀的学业成绩,但到具体的课堂一线,所展示的古诗文教学能力存在着明显不足,如赏析力差、言语表述生涩、古诗文习得积累量不足等。(三)实践教学方面,重形式,轻效果,与中学语文教育对接不畅高校中文专业语文教师人才培养传统模式重理论传授,轻能力训练和课堂实训,在一定程度上与基础教育脱节。大学四年,师范生实践机会偏少,教学实践多安排在大四中的一个学期,前三年为理论知识传授,几乎不经历教学实践的训练。三年的理论知识传授,一学期的教学实践能力训练,显然在时间上,有明显的不足。这种模式,在师范生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方面,如认知需求、能力结构、知识结构等都有待完善。另外,师范生教育实习基地不稳定、实习针对性不强等因素,都制约着师范生古诗文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实习见习是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的重要准备环节,要真正落实这一环节,高校要应尽可能地将学生安排在跟专业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的实习基地单位。[3]而目前,高校师范教育与中学语文教育对接不畅,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有些高师院校的语文实践教育基地还不稳定,还存在着不愿接纳师范实习生的现象。其次,师范生有古诗文教学实习的愿望,而语文实践基地的指导教师不愿对接,表现为不愿给实践机会、不愿过多指导等。对此问题,本课题组曾做一调查。中小学教学一线教师由于多种原因,往往不希望实习生教古诗文,对于如何教化古诗文的指导也很难有质的保证。本课题组跟踪南阳师范学院2016年到南阳各地或洛阳、鹤壁、开封等地支教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实习生,发放“师范生古诗文教学能力训练实习调查问卷”200份,收回180份,回收率90%,有效率93%。经调查,师范生到中小学实习,几乎有一半的指导教师,不愿意让师范生试讲古诗文。与老师座谈得知,指导教师一般担心古诗文篇目实习生讲不好,容易影响学生背诵、理解和记忆,甚至影响学生期末考试。实习生试讲不理想,指导教师还要重新讲解,造成课时的浪费不说,学生在先入为主的情况下,容易影响整篇古诗文的理解。有的实习生,在学校进行了模拟试讲,想将试讲篇目在实习期间重新试讲,指导教师对此支持程度不高,经调查,其中原因有二:师范生的实习要求一方面易干扰中小学教学进度;另一方面,有些篇目,在基础教育的某一年级段,其古诗文教学能力也有所侧重,并不像师范生原来设想的那么简单,可在自己实习的年级段自由试讲。一般来讲,指导教师愿意指导实习生试讲非古诗文篇目,在繁杂的教学任务面前,老师给实习生在古诗文教学能力方面有计划安排的比例不高,能对实习生古诗文教学能力训练有定期总结和反思的指导教师也不多见。

二.培养师范生古诗文教学能力的对策

高师院校实习生要想走出古诗文教学能力培养低效的困境,需要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设置、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及教学管理、高校与语文实践基地对接等方面做出努力。(一)以学生为主体,优化课程设置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打破高校学术界与中学语文界之间的隔阂。结合实际,合理开设相关课程,如开设“中小学古诗文名篇研习”“中小学古诗文教学课例研究”“古诗文教学赏析口语训练”等选修课,使基础教育古诗文教学研究,在学术上的最新的发现、观念和视角转化,去服务师范生古诗文的教学理念与方法,从而避免将来中小学古诗文教学观念的滞后和老化,以适应新形势下古诗文教学的新要求。在教学管理方面,加强师范生古诗文教学能力培养的教学研究。要大胆借鉴“翻转课堂”新模式,“退教还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中心,知识的传递由学生在课下通过观看视频、材料完成,通过参与课堂上贴近真实场景的交互性学习活动提高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在教师的帮助和同学的协助下完成知识的内化。”[4]如作家生平、经历、作品创作概况等陈述性知识,尽可能交给学生课前自学、吟诵,课堂时间留给质疑问难、小组讨论,把古诗文赏析能力的培养,如对古诗文的感受与把握能力、语言表述能力等落在实处。此外,还可开展师范生古诗文吟诵大赛,师范生古诗文鉴赏教学大赛,给师范生创造更多的古诗文教学能力实践及展示的机会。改革考核方式,增加平时背诵检查、裸读(是指在没有教师指导、没有参考资料、注释甚少乃至于无的情况下,独立解读古诗文的阅读方法)[5]能力的考查,把古诗文背诵积累与理解实践落到实处,增加古诗文能力训练考查在期末考试成绩中的比重,彻底改变以闭卷成绩为主的考核方式。(二)改变理念,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及教学管理古诗文教学能力训练要提高实习水平,师资队伍是关键。选拔富有先进教学理念、实践经验丰富、效果良好,具有古诗文教学特色的导师,为师范生指导教师。对实习师范生实行双导师制(一个为校外导师,即中学任教老师;一个为高校实习指导教师)。构建校内外导师合作机制,提高双导师制对学生课堂实践指导的有效性。在文化传承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理念下,高校应广泛调研,分析影响师范生古诗文教学训练存在的问题,科学定位高师院校中文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师范生人才培养新模式,以适应地方教育未来发展需要。采取“长流水、不断线”的做法,构建古诗文课堂试讲、古诗文课堂教学研讨、针对性语文课堂实习一体化的等实习模式。大学四年内,高校应组织师范生走访自己的校外指导教师,了解中小学古诗文课堂,并根据自己古诗文教学实践及走访中存在的问题或困惑,与指导教师或任课教师一起探讨自己实践能力训练的课题方向。在此基础上,选择古诗文课例,结合所学理论知识为古诗文课堂支招,通过大学微课堂试讲,实习生之间相互点评等方式,形成一定的执教实习体验。另外,在语文教育实践基地,通过对古诗文教学课例进行观摩、研讨,训练教学小论文的撰写等方式,深化对古诗文教学训练的认识。(三)加强语文实践基地建设,增强有效对接目前,师范生实习期间,全面开展古诗文教学能力训练是不现实的,也是无法让一线指导教师接受的。高校可以根据本地基础教育实际情况,选择一所或多所学校作为固定的古诗文教学实践基地。结合实践基地优长,从师资、课型、教学理念等方面进行统一规划,构建古诗文教学能力实习新模式;提升有古诗文教学特色的语文实践基地建设水平,丰富语文实践基地内涵,增强古诗文实践教学基地的吸引力,为师范生实习搭建高层次实践平台。高校应有力推进语文实践能力管理制度建设,在实习过程中,结合古诗文教学现状,注重将实践计划、实践落实、实践考核有机结合起来。强化分组合作,探讨古诗文教学实践的学习交流方式,构建以语文课堂实践为核心的考核评价体系,实现高校与语文实践基地的有效对接。

参考文献

[1]欧阳芬,刘松来.主动适应课程改革,积极探索优秀师资培养模式——“高师中文教育改革实验”的理论探索与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8):33-35.

[2]李维鼎.语文言意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9页.

[3]蔡爱国.高校中文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与校内评价[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11):152-153.

[4]白玛德吉,次仁旺堆:《“互联网+”时代高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年1月第36卷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