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破裂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17:29:25

食管破裂

食管破裂范文篇1

关键词:创伤性食管破裂;心理护理;病情观察;管道护理;体会

近年来创伤性食管破裂随着各种创伤的增多而有所增多,其治疗难度大,死亡率仍居高不下。我科从1998年至今共收治创伤性食管破裂患者8例,经积极手术治疗及精心护理,全部治愈。综合护理措施是治疗成功的重要因素,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本组8例,均为男性,年龄22~72岁;因车祸所致5例,挤压伤1例,坠落伤2例。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胸痛、胸闷、呼吸困难及皮下气肿,合并腹部损伤出现腹痛、腹胀。伤后确诊时间最短2h,最长72h;食管破裂24h内手术3例。1例经食管碘油造影结合胃镜、胸部X线及CT检查确诊,进行手术;1例因入院后就插胃管行胃肠减压,又合并左膈疝及空肠断裂,故延迟至伤后72h经碘油造影才确诊;1例经左侧开胸胸腔冲洗后,行食管胃左颈部吻合术,1例先行左侧开胸膈疝修补+空肠吻合术,另1例行双侧胸腔闭式引流术,抗生素盐水冲洗双侧胸腔,并行空肠造瘘术。本组病例无手术死亡,无护理并发症,均痊愈出院。

二、护理

2.1严密观察病情患者入院后表现为急性痛苦面容,呼吸急促,口唇发绀,常伴烦躁不安,入科后即给予持续吸氧,迅速建立静脉通道,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胸痛、胸闷、呼吸困难症状及呕吐物颜色、性质、量等;入科后给予留置胃肠减压管,必要时放置胸腔闭式引流管。

2.2心理护理

2.2.1稳定患者情绪入院后由于患者突发食管破裂,病情重,患者及家属常表现为紧张、恐惧,护士应态度和蔼,以亲切的语言安慰、鼓励患者及家属,消除其紧张、恐惧的情绪,耐心解答患者及家属的疑问,列举成功病例,使其树立信心,能够较好的配合治疗。

2.2.2与患者沟通,增强康复的信心由于病程长,患者长期留置胸腔闭式引流管及鼻饲管,护士应在病程的不同阶段及时了解患者各病程的顾虑,多去病房与患者沟通进行心理疏导,以表示同情、关心,并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让其感觉到精神上受到支持,使患者始终充满康复的信心。

2.3术后护理术后患者安置于监护病房,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遵医嘱使用药物治疗,加强呼吸道护理,做好各管道护理及各项基础护理;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本组无一例发生肺部并发症及压疮。

2.3.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持续心电监护;记录出入液量;呼吸困难者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血压平稳后给予半卧位。

2.3.2引流管护理保持引流管通畅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及时观察引流液颜色、性质、量,防止胸内瘘的发生;鼓励患者深呼吸、咳嗽,并取半卧位,使胸腔内的食物残渣、脓液及时排出,利于肺复张。定时挤捏胸管,护士站在患者患侧,双手握住胸管,挤压时两手前后相接,后面的手用力捏住引流管,使引流管闭塞,用前面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手指腹用力快速挤压引流管,反复操作。

2.3.3胃肠减压管护理持续胃肠减压,吸出胃内容物,防止酸性胃液反流入食管刺激和污染破裂口,并可减轻破裂口周围的张力,促进其愈合。

2.3.4疼痛的护理开胸术后全麻清醒,患者存有疼痛主诉,护士应及时发现,调整舒适体位,保持安静环境,与患者进行沟通,分散注意力,提高疼痛阈值。

2.3.5加强呼吸道护理术后及时进行胸部体疗,配合雾化吸入,可预防和减少肺部并发症,促进术后早日康复。本组患者常规指导进行深呼吸、腹式呼吸和缩唇操训练,每次5~10min,每日2次,并进行有效咳嗽、咳痰,以促进胸液排出,预防肺部感染。

2.3.6加强术后营养营养支持对维持患者机体正常代谢,恢复功能及减少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营养支持可经肠内或肠外途径,大量文献表明,肠内营养符合正常生理特点,能维持肠黏膜屏障功能,且节约医疗费用,是外科营养支持的首选途径[3]。本组1例经左侧开胸胸腔冲洗后,行食管胃左颈部吻合术,1例先行左侧开胸膈疝修补+空肠吻合术,术后恢复良好。

2.3.7并发症的观察胸内瘘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术后应注意密切观察有无体温升高、突然胸部剧痛、呼吸困难、胸腔穿刺抽出浑浊有臭味的液体,若给予口服美蓝,经胸液中检测到则可确诊,疑有胸内吻合口瘘的病人,嘱其禁食,持续引流,并准确记录引流量及颜色,控制感染,保持胸腔引流的通畅。本组8例患者,均无堵管现象出现。

三、结果

本组8例患者,经上述护理方法后,无并发症出现,均得到有效治疗护理,治疗效果好,本组人员均康复出院。

四、小结

创伤性食管破裂是一突发而严重的疾病,一旦确诊,应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做好相应护理措施:给予有效心理护理,做好各管道护理及各项基础护理;给予营养支持;严密观察病情;保持各引流管的有效引流,是创伤性食管破裂获得抢救成功的重要因素。本组患者接受手术治疗,经过精心护理,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呼吸道并发症,本组人员均康复出院。

【参考文献】

1PortJK,KentMS,KorstRJ,etal.Thoracicesophagealperfora2tion:adecadeofexperienec.1AnnThoracSurg,2003,75:1071-1074.

食管破裂范文篇2

关键词:创伤性食管破裂;心理护理;病情观察;管道护理;体会

近年来创伤性食管破裂随着各种创伤的增多而有所增多,其治疗难度大,死亡率仍居高不下[1]。我科从1998年至今共收治创伤性食管破裂患者8例,经积极手术治疗及精心护理,全部治愈。综合护理措施是治疗成功的重要因素,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8例,均为男性,年龄22~72岁;因车祸所致5例,挤压伤1例,坠落伤2例。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胸痛、胸闷、呼吸困难及皮下气肿,合并腹部损伤出现腹痛、腹胀。伤后确诊时间最短2h,最长72h;食管破裂24h内手术3例。1例经食管碘油造影结合胃镜、胸部X线及CT检查确诊,进行手术;1例因入院后就插胃管行胃肠减压,又合并左膈疝及空肠断裂,故延迟至伤后72h经碘油造影才确诊;1例经左侧开胸胸腔冲洗后,行食管胃左颈部吻合术,1例先行左侧开胸膈疝修补+空肠吻合术,另1例行双侧胸腔闭式引流术,抗生素盐水冲洗双侧胸腔,并行空肠造瘘术。本组病例无手术死亡,无护理并发症,均痊愈出院。

2护理

2.1严密观察病情患者入院后表现为急性痛苦面容,呼吸急促,口唇发绀,常伴烦躁不安,入科后即给予持续吸氧,迅速建立静脉通道,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胸痛、胸闷、呼吸困难症状及呕吐物颜色、性质、量等;入科后给予留置胃肠减压管,必要时放置胸腔闭式引流管。

2.2心理护理

2.2.1稳定患者情绪入院后由于患者突发食管破裂,病情重,患者及家属常表现为紧张、恐惧,护士应态度和蔼,以亲切的语言安慰、鼓励患者及家属,消除其紧张、恐惧的情绪,耐心解答患者及家属的疑问,列举成功病例,使其树立信心,能够较好的配合治疗。

2.2.2与患者沟通,增强康复的信心由于病程长,患者长期留置胸腔闭式引流管及鼻饲管,护士应在病程的不同阶段及时了解患者各病程的顾虑,多去病房与患者沟通进行心理疏导,以表示同情、关心,并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让其感觉到精神上受到支持,使患者始终充满康复的信心。

2.3术后护理术后患者安置于监护病房,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遵医嘱使用药物治疗,加强呼吸道护理,做好各管道护理及各项基础护理;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本组无一例发生肺部并发症及压疮。

2.3.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持续心电监护;记录出入液量;呼吸困难者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血压平稳后给予半卧位。

2.3.2引流管护理保持引流管通畅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及时观察引流液颜色、性质、量,防止胸内瘘的发生;鼓励患者深呼吸、咳嗽,并取半卧位,使胸腔内的食物残渣、脓液及时排出,利于肺复张。定时挤捏胸管,护士站在患者患侧,双手握住胸管,挤压时两手前后相接,后面的手用力捏住引流管,使引流管闭塞,用前面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手指腹用力快速挤压引流管,反复操作。

2.3.3胃肠减压管护理持续胃肠减压,吸出胃内容物,防止酸性胃液反流入食管刺激和污染破裂口,并可减轻破裂口周围的张力,促进其愈合。

2.3.4疼痛的护理开胸术后全麻清醒,患者存有疼痛主诉,护士应及时发现,调整舒适体位,保持安静环境,与患者进行沟通,分散注意力,提高疼痛阈值。

2.3.5加强呼吸道护理术后及时进行胸部体疗,配合雾化吸入,可预防和减少肺部并发症,促进术后早日康复[2]。本组患者常规指导进行深呼吸、腹式呼吸和缩唇操训练,每次5~10min,每日2次,并进行有效咳嗽、咳痰,以促进胸液排出,预防肺部感染。

2.3.6加强术后营养营养支持对维持患者机体正常代谢,恢复功能及减少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营养支持可经肠内或肠外途径,大量文献表明,肠内营养符合正常生理特点,能维持肠黏膜屏障功能,且节约医疗费用,是外科营养支持的首选途径[3]。本组1例经左侧开胸胸腔冲洗后,行食管胃左颈部吻合术,1例先行左侧开胸膈疝修补+空肠吻合术,术后恢复良好。

2.3.7并发症的观察胸内瘘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术后应注意密切观察有无体温升高、突然胸部剧痛、呼吸困难、胸腔穿刺抽出浑浊有臭味的液体,若给予口服美蓝,经胸液中检测到则可确诊,疑有胸内吻合口瘘的病人,嘱其禁食,持续引流,并准确记录引流量及颜色,控制感染,保持胸腔引流的通畅。本组8例患者,均无堵管现象出现。

3结果

本组8例患者,经上述护理方法后,无并发症出现,均得到有效治疗护理,治疗效果好,本组人员均康复出院。

4小结

创伤性食管破裂是一突发而严重的疾病,一旦确诊,应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做好相应护理措施:给予有效心理护理,做好各管道护理及各项基础护理;给予营养支持;严密观察病情;保持各引流管的有效引流,是创伤性食管破裂获得抢救成功的重要因素。本组患者接受手术治疗,经过精心护理,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呼吸道并发症,本组人员均康复出院。

参考文献

1PortJK,KentMS,KorstRJ,etal.Thoracicesophagealperfora2tion:adecadeofexperienec.1AnnThoracSurg,2003,75:1071-1074.

食管破裂范文篇3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8例,男性7例,女性1例;年龄37~72岁,平均58.6岁;进食鸡骨损伤2例,鱼刺2例,猪骨块2例,带钩假牙1例,误服药物外壳1例;吞咽异物后2~21d收治我院胸外科治疗。本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胸背疼痛及吞咽疼痛,出现胸闷、气短、纵隔及颈部脓肿、发热等;食管破裂口均位于食管上、中段,长2~9cm。住院时间:4例为21~27d;1例为保守治疗,住院时间长达267d。

1.2方法

本组7例患者予急诊手术,1例为保守治疗加纵隔引流;其中3例行食管异物取出加食管修补术,2例剖胸探查加纵隔脓肿切开引流术,1例剖胸探查加纵隔脓肿切开引流加空肠造瘘术,1例食管切除颈胃吻合术加主动脉修补加纵隔廓清术;剖胸探查,吸出胸腔内积液,沿食管充分切开纵隔胸膜。清除坏死组织,彻底清除胸腔内脓苔及纤维素沉着,并用大量生理盐水及甲硝唑反复冲洗,食管破裂处给予穿孔修补或食管部分切除。用乳胶管置于食管破裂口附近较低位,行纵隔引流、冲洗,另用硅胶管行左或右胸腔闭式引流。术后给予胃肠减压、抗感染、抑酸、营养支持等治疗,5例留置空肠营养管行肠内营养,3例通过胃管行鼻饲流质。

1.3结果

本组8例患者,经积极治疗、护理后,无护理并发症发生。5例患者治疗效果较好,康复出院;死亡2例(分别为食管主动脉瘘、吻合口瘘);自动出院1例(吞咽异物3周伴感染1周人院)。

2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突发食管破裂,患者及家属常表现为紧张、恐惧,护士应加倍耐心,以亲切的语言安慰、鼓励患者及家属,细致讲解有关疾病治疗护理的知识,并积极做好术前准备工作,解释手术的必要性,消除患者对手术的恐惧心理。

2.1.2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对于入院表现为急性痛苦面容、胸闷、呼吸急促的患者,立即给予持续吸氧、心电监护,迅速建立静脉通道,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

2.1.3术前准备禁食禁饮,交叉配血、备血、备皮,术前用药等。因患者需接受急诊手术,应简单扼要向其介绍手术情况及注意事项等。

2.2术后护理

2.2.1一般护理术后平卧位,注意保暖,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持续高浓度面罩给氧6~8L/min,床边监护仪监测血压、呼吸、脉搏、血氧饱和度;生命体征平稳后,抬高床头30。,有利于胸腔引流和呼吸。观察切口敷料有无渗血,发现异常,及时汇报。保持口腔清洁,每日口腔护理2次,口唇干裂可用石蜡油涂抹,保持湿润。加强皮肤护理,保持床单元清洁、干燥、平整,每日用温水擦拭身体,及时更换潮湿的病员服,防止发生压疮。每2h翻身拍背1次,翻身时固定各引流管,动作轻柔,避免拖、拉、拽等粗暴动作。鼓励患者床上活动,防止发生静脉血栓。本组病例中1例术后第9天因切口大量渗血,因食管一主动脉瘘再次破裂出血而死亡。

2.2.2呼吸道管理术后回室后,给予面罩高流量湿化给氧,24h改用中流量吸氧;每日雾化吸人2次,每次15min。每2h协助患者取坐位,轻拍其背部,鼓励患者有效咳嗽、排痰。每日用体外排痰机协助排痰治疗2~4次,在餐前1~2h或餐后2h治疗,治疗前进行20min雾化,治疗后5~10min协助病人咳出痰液,促进肺复张。也可压迫气管,诱发反射性咳嗽,促排痰。本组2例患者术后回室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次日撤除呼吸机;1例患者因不能自主排痰,进行气管内吸痰;1例患者死于呼吸衰竭、心力衰竭、感染性休克。

2.2.3管道护理患者术后引流管较多,需醒目标识各引流管且妥善固定,长度适宜,防止滑脱。(1)胸腔闭式引流管:密切观察瓶内水注波动情况及引流液的量色质,并准确记录;定时挤捏引流管,防止凝血块堵塞使引流不畅;指导患者在翻身或搬动时,避免牵拉胸管,引起导管脱落或疼痛;(2)纵隔引流管:妥善固定并保证管道效能,观察引流液的色、质、量并及时记录;(3)纵隔冲洗管:保持管道通畅,每日用NS1500~2000ml加庆大霉素24~32U、甲硝唑0.4g或裕宁200ml反复交替冲洗胸腔。指导病人采取半卧位,作腹式呼吸,减少胸廓运动,减轻疼痛;(4)胃管和鼻肠管:胃管应持续负压吸引,及时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性质并记录;保持管道通畅,防止管道扭曲或堵塞,长期置管者定期在胃镜下更换胃管、鼻肠管,确保管道的效能;(5)空肠造瘘管:空肠造瘘管保留时间较长,经常更换瘘口敷料,预防感染。管周围消化液外渗时,可用生理盐水清洗后外涂氧化锌软膏,保护周围皮肤;(6)深静脉置管:掌握各种液体的输注速度和量,防止滴速过快引起心力衰竭;遵循无菌操作,每天更换敷贴,保持清洁和干燥,输液结束,用原液正压封管。

2.2.4监测体温的变化发热是纵隔感染的早期症状。故遵医嘱每4h测量体温,每日或隔日监测血常规的变化,并加强基础护理,发热的病人在做好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的同时,密切观察脉搏、呼吸及护士进修杂志2012年1月第27卷第1期血压的变化;重视患者的皮肤护理,及时更换病员服,注意保暖,防止受凉。

2.2.5营养支持本组5例患者术后第2天开始由鼻肠管或空肠造瘘管滴注能全力或百普力,5O0~2000mud,逐步增加,速度由30~50ml/h逐步到120ml/h;对经济差的患者,我们使用自制的营养液以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易消化的流质如牛奶500ml、鱼汤500ml、果汁300ml、肉汤400ml、米汤或豆浆300ml相互交替管饲,每次注入时,应加人适量食盐,限制糖的摄入,防止腹胀,以70~100滴/rain的速度,从50mlq2h开始,逐步增至200~300ml,由慢至快,由少到多,直至从口进食。这样既可促进肠蠕动的恢复,又可减少输液量,避免因大量补液引起的输液反应、静脉炎等并发症。

2.2.6心理支持由于病程长,患者长期留置胸腔闭式引流管、纵隔引流管、空肠造瘘管及胃管、鼻肠管,床位护士应在病程的不同阶段及时了解患者的顾虑,经常与患者沟通,进行心理疏导,并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使患者始终充满康复的信心。

食管破裂范文篇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6月~2011年5月收治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68例,均经腹部B超、CT、MRI等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肝硬化,并经电子胃镜检查证实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将全部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男18例,女16例;年龄35~71岁,平均(48.54±11.28)岁;肝硬化病程3~15年,平均(8.25±2.84)年;乙型肝炎后肝硬化22例、酒精性肝硬化10例、胆汁淤积性肝硬化2例;肝功能Child分级包括A级15例、B级14例、C级5例。观察组男17例,女17例;年龄34~70岁,平均(49.03±11.54)岁;肝硬化病程2.5~16.0年,平均(8.66±2.95)年;乙型肝炎后肝硬化23例、酒精性肝硬化9例、胆汁淤积性肝硬化2例;肝功能Child分级包括A级16例、B级14例、C级4例。两组患者从性别、年龄、病程、肝硬化原因、肝功能分级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1.2.1术前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对其出现的紧张、恐惧等负面情绪及时进行疏导。耐心讲解经胃镜下食管静脉套扎术的必要性、临床效果和注意事项等,鼓励患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工作。嘱患者术前8h禁食,以避免术中发生呕吐而引起窒息[2]。

1.2.2术中指导患者取左侧卧位,咬紧口咬器,及时帮助患者清理口腔分泌物。协助麻醉师进行麻醉。严密监测患者心率、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同时观察患者呼吸频率,保持气道通畅,并记录手术全过程中患者的反应,如有呼吸抑制、血压下降、反射性咳嗽、呕吐、躁动等异常现象,及时报告手术医生和麻醉师进行处理[3]。

1.2.3术后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并禁食24h,强调卧床和禁食的重要性,以引起患者及家属的重视。24h后可口服少许香油,以润滑套扎静脉。之后进食少量流食,2周后逐渐过渡为半流质,控制饮食摄入量,禁食过热、过硬和刺激性食物。注意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给予缓泻剂。避免用力排便、剧烈咳嗽等可能增高腹压的活动。术后1周内限制活动,术后2周内避免剧烈运动。术后遵医嘱给予抑酸、止血、抗感染、护肝、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住院期间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并注意大便、呕吐物的性状和量[4]。

1.2.4出院指导出院前做好健康指导,嘱患者保持正确面对疾病、乐观积极的心态。日常生活中注意饮食卫生,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注意劳逸结合,戒烟戒酒。定期复查,如有异常随时就诊[5]。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护患满意率。

1.4统计学处理

全部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护患满意率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护患满意率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

食管破裂范文篇5

〔关键词〕护理管理;无痛胃镜;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套扎术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并发症之一,如不进行有效干预,一旦发生破裂出血情况,将会导致患者发生肝性脑病及失血性休克等症状,病情严重甚至导致患者死亡,因此,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进行及时治疗非常重要[1]。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的方法不断改善,目前临床常用的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的方法为无痛胃镜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套扎术,其特点为疗效明显、创伤小、并发症少[2]。本研究探讨护理管理在无痛胃镜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套扎术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3月于我院行无痛胃镜下套扎术治疗的112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6例。对照组男26例,女30例;年龄19~68岁,平均(43.50±2.13)岁;出血量400~4500ml,平均(2674.52±127.74)ml。观察组男29例,女27例;年龄20~72岁,平均(46.00±1.32)岁;出血量300~4800ml,平均(2695.42±129.53)ml。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经检查均确诊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均同意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1.2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入院后,患者均接受基础的胃镜检查及血常规检查;护理人员向患者介绍疾病相关的治疗措施、注意事项,以温和的交流方式缓解其紧张、恐惧情绪。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护理管理干预。(1)术前护理:入院后,患者均接受常规检查,医护人员通过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为其制定相关的护理措施;保持患者居住环境通风、清洁,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相关的治疗流程、方法及治疗时的注意事项;耐心为患者及其家属解答提出的问题,并为其讲解套扎术的治疗方法、作用及治疗的安全性;通过与患者交流以往治疗成功的案例及无痛胃镜的治疗优点,帮助其树立治疗信心,以达到缓解患者紧张、恐惧情绪的目的。(2)术中护理:护理人员应随时观察患者的具体情况,如遇突发情况,需要及时告知操作医师,以防出现不良情况。(3)术后护理:医护人员对处于睡眠状态的患者进行唤醒睁眼动作,观察患者神志清醒程度,为避免患者出现摔倒情况,叮嘱其术后24h需要卧床休息,指导患者正确的卧床姿势,以防出现不良情况;指导患者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当锻炼,保持良好的作息、饮食习惯,禁止其食用不利于病情恢复的食物,出院后患者应定期复诊。1.3临床评。(1)对比两组干预后出血、发热、胸痛等并发症发生率。(2)对比两组干预后的护理满意度:使用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评分<60分为不满意,60~79分为满意,80~100分为非常满意,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并发症比较。干预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干预后,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无痛胃镜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套扎术是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的常用方法,套扎术可以通过阻断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部位的静脉血流,促使其逐步坏死、纤维化,形成溃疡,以达到预防再次出血的目的[3-4]。胃镜是临床常用的诊治胃病的方式,由于需要将其及其他器械通过食管置入体内,从而对患者胃黏膜、食管等造成刺激,患者常因此产生强烈的不适感,最终导致胃镜视野以及诊治效果因食管、胃分泌大量的分泌物而受到严重影响[5]。而无痛胃镜可以通过对患者使用丙泊酚、芬太尼等药物进行麻醉处理的方式,有效减轻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不适感,保证治疗可以顺利进行。研究显示,在治疗过程中对无痛胃镜下套扎术治疗的患者进行全面护理,可以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因此,对患者进行护理管理干预非常必要[6]。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表明对在无痛胃镜下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套扎术的患者进行护理管理,可以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分析原因在于,对观察组进行护理管理干预,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了解,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护理措施;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有关治疗的注意事项以及治疗方法,并告知其套扎术治疗的安全性以及无痛胃镜的优点,以缓解患者的内心恐惧、焦虑情绪;术中时刻注意患者的身体状况,如遇突发情况,需要及时告知主治医师,以防出现不良状况;叮嘱患者术后24h需要卧床休息,并指导其正确的卧床姿势,以防患者出现不良情况;叮嘱患者进行适当锻炼,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和饮食习惯,禁止其食用不利于病情恢复的食物,出院后患者应定期复诊[7-8]。

综上所述,在无痛胃镜下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套扎术的患者接受护理管理,可以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谭俊,周密,邓勤智,等.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2年生存分析[J].浙江医学,2019,41(11):1138-1142.

[2]黄超,苏宁,吴胜兰,等.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后早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J].临床内科杂志,2019,36(4):264-266.

[3]王玉兰,何冰娟.无痛胃镜在老年患者检查中全程护理干预效果分析[J].中国医学装备,2018,15(9):128-131.

[4]何晓燕,胡建文,吕响银,等.内镜下套扎术及硬化剂注射术同步和序贯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的随机对照研究[J].浙江医学,2019,41(8):813-816.

[5]刘娟,延安.无痛胃镜下组织胶联合套扎术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疗效观察[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19,25(1):70-72.

[6]刘玲丽,凌斌,何靖,等.不同剂量依托咪酯与丙泊酚联合用于无痛胃镜检查效果观察[J].浙江医学,2019,41(8):820-822.

[7]王艳,高国昀,汪玮.无痛胃镜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套扎术的护理配合[J].安徽医学,2017,38(7):932-934.

食管破裂范文篇6

【关键词】上消化道出血;老年人;病因

上消化道出血(uppergastrointestinalhemorrage,UGH)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食管、胃、十二指肠和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上段和胰、胆等病变引起的出血[1],是消化内科的急症。由于老年患者特有的身体特点,老年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临床表现及预后与青年患者有所不同。回顾性分析本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共收治上消化道出血老年患者经胃镜确诊者60例,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60例患者,男38例,女22例,年龄60~81岁,平均72.6岁。60例患者根据呕血、便血的临床表现,大便潜血试验阳性,全部病例均经胃镜或上消化道钡餐透视检查诊断确诊,全部符合上消化道出血诊断标准,并排除下消化道出血。

1.2临床症状入院时有呕血、黑粪和(或)便血,大便潜血阳性,排除来自口、鼻、咽部及呼吸道出血,其中黑便34例,呕血8例,黑便+呕血13例,便血7例。估计出血量<500ml35例,500~1000ml13例,>1000m12例,4例患者出现失血性休克。22例在24h内就诊,其余多在3d内就诊。

1.3治疗方法本组主要采用内科保守治疗,患者入院后均绝对卧床休息,通过补充血容量、输全血或红细胞悬液,静脉应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对于出血量大者可以使用垂体后叶素收缩内脏血管,降低门脉及侧支循环压力,如果有禁忌证可选用生长抑素类药物如醋酸身曲肽注射液(善宁)等。同时对合并慢性疾病者给予相应治疗。经内科治疗48h后无效而且出血加重的患者可考虑进行手术治疗。

2结果

本组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为十二指肠溃疡18例,胃溃疡16例,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7例,复合溃疡6例。肿瘤7例,其他5例,1例未行胃镜检查,自动出院,未能明确诊断。老年组复合溃疡、胃溃疡、肿瘤高于非老年组(P<0.05),而十二指肠溃疡所占比例明显低于非老年组(P<0.05)。公务员之家

3讨论

在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中,仍以消化性溃疡占首位、特别是胃溃疡多见,十二指肠溃疡所占比例明显下降;而中青年组十二指肠溃疡明显多于胃溃疡,与文献报道一致[2]。老年人胃溃疡增多的原因可能与老年人胃黏膜呈退行性变,血供不足致营养不良,分泌功能低下,使胃黏膜上皮细胞修复功能受损,胃黏膜屏障功能减退;胃黏膜的营养因子如胃泌素、表皮生长因子等的减少,胃腔内H+浓度明显增高会使其反弥散增多,胃黏膜屏障功能受损,致其防御能力减退有关[3,4]。同时,老年人动脉硬化等引起胃黏膜血流量减少,影响黏膜的再生修复亦是其原因之一。老年人常因其他疾病长期服用非甾体类药物,对胃黏膜有明显损害,非甾体类药物致胃肠出血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抑制环氧化酶-1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②抑制血栓素A2的合成,使血小板聚集减少,诱发出血;③异常增多的白三烯及氧自由基对黏膜有毒性作用;④削弱胃黏膜屏障,影响上皮细胞的修复功能;所以老年人尤其是有胃肠疾病者应慎用非甾体类药物,必要时可同时服用抑酸类药或胃黏膜保护剂以进行预防,警惕出血情况的出现。公务员之家

急诊胃镜对上消化道出血的意义重大,不但可确定有无活动性出血,还可对选择处理方法有指导意义[5]。急性胃黏膜病变诊断在急诊胃镜检查前非常困难,因病变浅,能在短时间内愈合,应用常规胃镜检查难以发现这种病变,急诊胃镜开展使急性胃黏膜病变诊断率显著提高。此外,急诊胃镜检查对选择处理上有指导意义,当发现出血病灶为癌肿引起者,需转外科治疗,但对急性胃黏膜病变多数用内科治疗,可镜下止血,如喷洒止血药物凝血酶等,常能很快控制出血。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特别是合并有其他疾病或由其他原发病所致者,故治疗上应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在病因诊断及治疗的同时,应紧急处理上消化道出血。内科治疗主要是补充血容量,控制出血和再出血,及时输血输液,以维持有效血液循环量。凡受体阻滞剂甲氰咪呱和立止血对老年上消化道出血可作为首选药物,胃镜下使用去甲肾上腺素冰盐水灌洗后局部喷洒凝血酶疗效肯定,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参考文献

[1]郑芝田.胃肠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01-307.

[2]黎忠信,钟华志.1869例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及相关因素分析.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1,8(1):19.

[3]叶任高,陆再英,谢毅,等.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80.

食管破裂范文篇7

摘要: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临床医生的基本功底,是医疗实践的基础。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都不能背离人体的生理病理规律。所提供的10个病例,充分地指明,掌握医学的基本功和对病情直接、全面、充分、持续的了解,是十分重要的。

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临床医生的基本功底,是医疗实践的基础。这个道理是众所周知的,但常常不被重视和理解,时下人们的注意力往往会被高新技术、高精尖设备所吸引,常常单纯依赖先进技术与先进设备来进行诊断和治疗疾病,以至忽视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应用,忽视应用“三基”进行临床正确的思维和分析,因而常导致诊疗的失误,甚至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

一、正确询问病史是确立初步诊断的基础

医师对疾病的认识,始于接触病人时对病人主诉的倾听和询问病史,然后进行体格检查。有了初步印象然后根据需要进行其他检查,做出鉴别诊断和诊断。有时抓住一个关键病史,可能肯定一个诊断,也可能否定一个诊断。

例1某县医院一位干部,被诊断为泌尿系感染,据此长期给予口服抗菌素治疗,虽然历时数年仍未奏效,幸而没有发生二重感染。复查时我们让病人再送尿到医院检查,仍让平日为他检尿的化验员检查,并把所谓尿中有2~3个脓细胞找出来,当我们对此进行观察时,发现形态很像脓细胞,但体积不够太,当即以标准图谱进行核对,结果确定所谓的脓细胞实际是尿道小园上皮细胞。曾经多年做过化验并指导做临床化验的人都了解,脓细胞一旦出现,基本都是成团的,不会出现2~3个/Hp。当我们看到几十张化验单时,就已觉察诊断有误。随后问了病史,果然病人从无尿急、尿频、尿痛及发烧病史,而没有这样的病史,就不可能有泌尿系感染及尿化验的脓细胞出现情况。据此,我们否定了原先的诊断,停止了长期服用抗菌素,为病人避免了错误治疗的风险。

例2病人王某,诊断为食管憩室,住院待手术。细问病史,发现病人吞噬困难为发作性,曾一周滴水不进,发作与情绪有关。复习X线食管造影片,发现食管中段有一明显膨出,虽经X线诊断食管憩室,但这一诊断与病史不符,决定临床医师自己到放射科做食管钡餐透视,用稠厚的钡观察时,发现食管向三面膨出,不存在憩室样改变;再用稀钡观察,发现每次服稀钡时均不能将钡剂完全排入胃内,食管的下端始终都有一个液平面,比较符合贲门失弛缓症,随后立即请放射科一位老医生来会诊,同意贲门失弛缓症的诊断,由于贲门张力大,致食管腔内张力过大导致食管中段膨出,原发病应是贲门失驰缓症。之后做了Heller手术,病人痊愈出院。本例是依靠细问病史,发现了诊断错误,纠正了诊断,避免了手术失误,教训不可谓不深。

例3上夜班时,白班交代有一名急性阑尾炎病人待手术。细问病史,发现病人讲述发病之初有过6小时不敢活动,并有腹部板状强直,6小时后缓解,疼痛局限于右下腹的病史,经仔细检查,发现右上腹亦有压痛,肺肝界消失。当即认为可能系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立位腹部平片发现膈下有游离气体。据此纠正了先前的诊断,手术证实为十二指肠球部有一0.5cm穿孔,因有大网膜覆盖没有继续漏出内容物。

以上3例都是从病史细问中发现诊断有误,经进一步检查,纠正了错误诊断,采取了正确的决策,避免了病人受误诊误治的痛苦,详问病史是诊病治病的基础,这是值得临床工作者深刻认识的问题。

二、影像学检查必须和临床的基本资料相结合

近些年来,影像学检查发展迅速,应用越来越广,精确度越来越高,是临床医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很受临床医生重视,但是有经验的医生都能认识到,影像学诊断不是100%的准确,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应用影像学检查结果做诊断时,必须与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以及全面的临床资料相结合。

例1患者,青年男性,突然发生大咯血,既往无此病史,也无任何检查资料,经48小时的治疗不能控制咯血,共咯血3000多ml,病人有呼吸困难、发烧、WBC升高、休克、紫绀,右肺完全实变,呼吸音消失,病人处于垂危状态,已不可能耐受做支气管镜检查;面对病人,医生清楚,外科干预是唯一能挽救病人生命的办法;但医生面临是切肺叶、还是切右全肺的选择。病人年轻,选择肺叶切除对病人最有利,但切右上叶、还是切右下叶?缺乏判断的依据。但从病史中了解到,病人在发病之初先感右下胸发热,然后大口咯血。入院时,内科医师发现当时只有右下肺可闻口罗音,右上肺呼吸音清晰;此外没有其他任何资料,就凭这个病史及入院时体征,做出急诊切除右下叶肺的决定。术中发现右肺完全被血所灌注,当即切除下叶肺,暂不缝支气管残端,反覆挤压上叶肺,挤出大量像面条一样的凝血条,彻底排尽后,缝合支气管残端,上叶肺完全扩张,术后病人不再咯血,顺利出院。

例2病人,X某,初诊为肺脓疡,要求会诊。详问病史,发现病人从来没有咳黄脓痰历史,近期内亦无发冷发烧病史,据此病史可否定肺脓疡的诊断。肺脓疡诊断的重要根据是X线的结果,阅片发现左肺有2个类似肺脓疡影,有液平,还有许多很不规则的条索样阴影,不是典型肺脓疡,但看不懂这个胸片。当再次对病人进行体检时,发现病人左上胸近锁骨下区有典型的肠鸣音,此时才恍然大悟,认为此片符合先天性膈症,腹腔内脏疝入胸腔,结肠有部分梗阻,所以有液平。

例3病人,X某,因火车出轨时胸腹受挤压伤后呼吸困难,轻度紫绀,病人没有肋骨骨折亦无气胸,但左胸有多个不规则阴影,心脏明显右移,阅片后当即诊断为外伤性左膈破裂,但主管医师不同意。理由是:(1)做过钡透,未发现钡路达左胸;(2)做过气腹,气体未到达胸腔。当即了解到患者做钡透是服了钡之后才到X线处检查,这样结果不能否定膈破裂。如膈破裂孔不大,正好被内脏堵住,气体可以不能达到胸腔。为慎重决策,决定共同观察,让病人在荧光屏跟前吞钡,结果证实胃已在胸腔,当即急诊做膈破裂修补。

以上3例证明,影像学大多数情况可以帮助确诊,但如果不与基本知识相结合,不与病史、体征综合考虑分析,就可能出现误导、误诊,甚至误治。因此我们主张临床医师必须综合全面资料(病史、体查及各种化验各种特殊检查),进行合理的临床思维,才能做出正确判断和决策,以避免失误。

三、要用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指导临床实践

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是临床决策的基础,结合医务人员个人经验,常能指导我们做出正确决策,不然就可能发生错误。

以下2例肠梗阻病人均在条件很差的基层医院治疗。肠梗阻(1),青年,男性,肠扭转6小时住院,没有休克,立即手术,肠扭转复位,但术后休克,死亡。肠梗阻(2),老年,男性,肠梗阻3天,来院时已休克,弥漫性腹膜炎。急诊手术切除40%坏死小肠。术后回病房,病人仍处于休克状态,计算丧失休液超过15%体重,具体失液>1万ml。决定采用多途径快速补液纠酸。该院不能做血气,不能做离子测定,因此没有任何化验数据可计算。快速输液,补碱,严密观察心肺反应,结果在6小时内补液9600ml,其中5%NaH2CO3700ml,病人血压升到正常,神志恢复,到早上8时交班共13个小时输液11000ml,此后病人恢复顺利,痊愈出院。此例对该院医务人员震动很大,他们从来就没有这样大胆输液与纠酸。因此,过去这样的病人多于术后死亡。两个病例,在同样条件下,轻的死亡,重的治愈,不同的是一个没有用外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决策医疗实践,凭个人印象,另一病人虽危重,但运用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并结合个人经验在严密观察中(守在病床边观察)大胆决策,随时调整,结果救治了病人。此后该院抢救类似重危病人多例。

以上两例肠梗阻的不同结果教育了我们外科医生,不但要准确诊断,及时正确的手术,外科医生如果只能做好手术,而不能在围手术期处理,应用外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处理病人,那么就会失败。成功的一例是熟知休克、肠梗阻、水电酸碱平衡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并熟练掌握临床如何准确应用,并在严密观察病人的条件下,不断地调整处理,所以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使病人转危为安,且不发生治疗的负作用,这就是三基三严的威力。

四、综合分析,正确的临床思维出新知

古语云:“格物致知”,意为探究事物导致掌握知识。又云“温故知新”,即复习已学过的知识,深入思考会有新的认识。一个好的临床医师,必须学会全面掌握资料,熟知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重视个人与集体经验,并运用正确的临床思维,进行深入的综合思考,才能较为准确地把握疾病的本质,做出较好较正确的临床决策。

例1某基层医院一7个月小儿,麻醉意外,呼吸心跳停止,经抢救复苏成功,4小时呼吸恢复,翌日神志恢复,第三天病儿再度昏迷。在这个不能做血气分析、离子测定的医院里,判断昏迷原因有一定困难。根据复苏以来水电平衡的记录根据和临床各种表现及查体,依据外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经验,结果排除脑水肿昏迷的可能性,并认为可能因脱水治疗导致低钠发生昏迷。由于医院条件所限,没有化验数据支持,上述结论仅是分析推断。于是只好进行谨慎的试验治疗,用高渗盐水极为缓慢速度静点,6小时后病儿清醒了,此后恢复顺利。

例2某心脏手术后病人,在ICU两天恢复,较顺利转回病房,回病房的第二天,病人发生低血压,病情危重,进行全院会诊,有的认为可能人工心脏瓣膜有问题,故低血压用任何升压药都没有效果,有人提出如果是人工瓣膜有障碍就需再度手术,但有人详问这几天病情发展,并检查了病人,不同意以上意见,认为病人昨日共有3900ml尿液,颈静脉不怒张,静脉压不高,听诊人工心瓣活动正常,而且术后病人一直血液动力学较平稳,不存在瓣膜失功能问题,应当在心脏以外找原因。此时有位专家未征求主管医生同意,就让护士取500ml盐水快速输入,病人血压立即上升,事实证明病人是脱水使血容量下降,血液浓缩粘滞度增加,产生低血压,当血容量不足较严重,血液浓缩的情况下任何升压药是不会有效升压的,此时争论已无意义。因此主观想像有害无益。详细的询问病情,亲自去检查病人就是掌握资料,运用外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加上医生的丰富经验进行综合分析,逻辑思维,做出正确决策解决了病人存在的问题。每位外科医生都经常接触低血压、低排,每位医生都要天天面对水电平衡,也经常学习休克理论和水电酸碱平衡理论,但是更重要的是运用这些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脚踏实地直接地(不是只听别人汇报)、全面地了解病史,加上丰富的实践经验,加以综合分析去伪存真,往往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做出正确的临床决策。

五、小结

食管破裂范文篇8

失血量的估计对进一步处理极为重要。一般每日出血量在5ml以上,大便色不变,但匿血试验就可以为阳性,50~100ml以上出现黑粪。以呕血、便血的数量作为估计失血量的资料,往往不太精确。因为呕血与便血常分别混有胃内容与粪便,另一方面部分血液尚贮留在胃肠道内,仍未排出体外。因此可以根据血容量减少导致周围循环的改变,作出判断。

一、一般状况

失血量少,在400ml以下,血容量轻度减少,可由组织液及脾贮血所补偿,循环血量在1h内即得改善,故可无自觉症状。当出现头晕、心慌、冷汗、乏力、口干等症状时,表示急性失血在400ml以上;如果有晕厥、四肢冰凉、尿少、烦躁不安时,表示出血量大,失血至少在1200ml以上;若出血仍然继续,除晕厥外,尚有气短、无尿,此时急性失血已达2000ml以上。

二、脉搏

脉搏的改变是失血程度的重要指标。急性消化道出血时血容量锐减、最初的机体代偿功能是心率加快。小血管反射性痉挛,使肝、脾、皮肤血窦内的储血进入循环,增加回心血量,调整体内有效循环量,以保证心、肾、脑等重要器官的供血。一旦由于失血量过大,机体代偿功能不足以维持有效血容量时,就可能进入休克状态。所以,当大量出血时,脉搏快而弱(或脉细弱),脉搏每分钟增至100~120次以上,失血估计为800~1600ml;脉搏细微,甚至扪不清时,失血已达1600ml以上。

有些病人出血后,在平卧时脉搏、血压都可接近正常,但让病人坐或半卧位时,脉搏会马上增快,出现头晕、冷汗,表示失血量大。如果经改变体位无上述变化,测中心静脉压又正常,则可以排除有过大出血。

三、血压

血压的变化同脉搏一样,是估计失血量的可靠指标。

当急性失血800ml以上时(占总血量的20%),收缩压可正常或稍升高,脉压缩小。尽管此时血压尚正常,但已进入休克早期,应密切观察血压的动态改变。急性失血800~1600ml时(占总血量的20%~40%),收缩压可降至9.33~10.67kPa(70~80mmHg),脉压小。急性失血1600ml以上时(占总血量的40%),收缩压可降至6.67~9.33kPa(50~70mmHg),更严重的出血,血压可降至零。

有人主张用休克指数来估计失血量,休克指数=脉率/收缩压*。正常值为0.58,表示血容量正常,指数=1,大约失血800~1200ml(占总血量20%~30%),指数>1,失血1200~2000ml(占总血量30%~50%)。

有时,一些有严重消化道出血的病人,胃肠道内的血液尚未排出体外,仅表现为休克,此时应注意排除心源性休克(急性心肌梗死)、感染性或过敏性休克,以及非消化道的内出血(宫外孕或主动脉瘤破裂)。若发现肠鸣音活跃,肛检有血便,则提示为消化道出血。

四、血象

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计数、血细胞压积可以帮助估计失血的程度。但在急性失血的初期,由于血浓缩及血液重新分布等代偿机制,上述数值可以暂时无变化。一般需组织液渗入血管内补充血容量,即3~4h后才会出现血红蛋白下降,平均在出血后32h,血红蛋白可被稀释到最大程度。如果病人出血前无贫血,血红蛋白在短时间内下降至7g以下,表示出血量大,在1200ml以上。大出血后2~5h,白细胞计数可增高,但通常不超过15×109/L。然而在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时,白细胞计数可以不增加。

五、尿素氮

上消化道大出血后数小时,血尿素氮增高,1~2天达高峰,3~4天内降至正常。如再次出血,尿素氮可再次增高。尿素氮增高是由于大量血液进入小肠,含氮产物被吸收。而血容量减少导致肾血流量及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则不仅尿素氮增高,肌酐亦可同时增高。如果肌酐在133μmol/L(1.5mg%)以下,而尿素氮>14.28mmol/L(40mg%),则提示上消化道出血在1000ml以上。

[判断是否继续出血]

临床上不能单凭血红蛋白在下降或大便柏油样来判断出血是否继续。因为一次出血后,血红蛋白的下降有一定过程,而出血1000ml,柏油样便可持续1~3天,大便匿血可达1周,出血2000ml,柏油样便可持续4~5天,大便匿血达2周。有下列表现,应认为有继续出血。

1.反覆呕血、黑粪次数及量增多,或排出暗红以致鲜红色血便。

2.胃管抽出物有较多新鲜血。

3.在24h内经积极输液、输血仍不能稳定血压和脉搏,一般状况未见改善;或经过迅速输液、输血后,中心静脉压仍在下降。

4.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与红细胞压积继续下降,网织细胞计数持续增高。

5.肠鸣音活跃。该指征仅作参考,因肠道内有积血时肠鸣音亦可活跃。

如果病人自觉症状好转,能安稳入睡而无冷汗及烦躁不安,脉搏及血压恢复正常并稳定不再下降,则可以认为出血已减少、减慢甚至停止。

[出血的病因诊断]

对消化道大出血的病人,应首先治疗休克,然后努力查找出血的部位和病因,以决定进一步的治疗方针和判断预后。

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很多,大多数是上消化道本身病变所致,少数是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现。据国内资料,最常见的病因依次是:溃疡病,肝硬变所致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和急性胃粘膜损害,胃癌。其他少见的病因有食管裂孔疝、食管炎、贲门粘膜撕裂症、十二指肠球炎、胃平滑肌瘤、胃粘膜脱垂、胆道或憩室出血等。

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国内以恶性肿瘤(多数是大肠癌)、肠息肉、炎症性肠病最为多见,其次是痔、肛裂、肠血管畸形、小肠平滑肌瘤、缺血性肠炎、肠憩室、肠套叠及贝切特(Behcet)病等。国外便血的病因则以癌及憩室为最常见。

一、病史及临床征状

急性消化道出血时,往往病情重,病人不宜接受详细问及查体,因此应抓住关键,突出重点。据病史及症状、体征、多数病人可作出初步病因诊断。

(一)消化性溃疡病出血是溃疡病的常见并发症。据国内、外报道,溃疡病出血约占上消化道出血病例的50%,其中尤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居多。致命性出血多属十二指肠球部后壁或胃小弯穿透溃疡腐蚀粘膜下小动脉或静脉所致。部分病例可有典型的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疼痛,出血前数日疼痛加剧,出血后疼痛减轻或缓解。这些症状,对溃疡病的诊断很有帮助。但有30%溃疡病合并出血的病例并无上述临床症状。

溃疡病除上腹压痛外,无其他特异体征,尽管如此,该体征仍有助于鉴别诊断。

(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据北京地区5191例成人上消化道出血病例统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占25%。绝大部分病例是由于肝硬化、门脉高压所致。临床上往往出血量大,呕出鲜血伴血块,病情凶险,病死率高。如若体检发现有黄疸、肝掌、蜘蛛痣、脾大、腹壁静脉怒张、腹水等体征,诊断肝硬化不难。但确定出血原因并非容易。一方面大出血后,原先肿大的脾脏可以缩小,甚至扪不到,造成诊断困难;另一方面肝硬化并发出血并不完全是由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有1/3病例合并溃疡病或糜烂性胃炎出血。肝硬化合并溃疡病的发生率颇高。可能因肝功能减退或门腔分流,使正常存在于门静脉血液内的胃促分泌物不能灭活,导致胃分泌过多的结果。而肝硬化合并急性糜烂性胃炎,则可能与慢性门静脉淤血造成缺氧有关。因此,当临床不能肯定出血病因时,应尽快作胃镜检查,以便及时作出判断。

(三)急性胃粘膜损害急性胃粘膜损害包括急性应激性溃疡病和急性糜烂性胃炎两种疾病。而两者主要区别在于病理学,前者病变可穿透粘膜层,以致胃壁穿孔;后者病变表浅,不穿透粘膜肌层。以前的上消化道出血病例中,诊断急性胃粘膜损害仅有5%。自从开展纤维胃镜检查,使急性胃粘膜损害的发现占上消化道出血病例的15%~30%。

1.急性应激性溃疡这是指在应激状态下,胃和十二指肠以及偶尔在食管下端发生的急性溃疡。应激因素常见有烧伤、外伤或大手术、休克、败血症、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以及心、肺、肝、肾功能衰竭等严重疾患。严重烧伤所致的应激性溃疡称柯林(Curling)溃疡;颅脑外伤、脑肿瘤及颅内神经外科手术所引起的溃疡称库兴(Cushing)溃疡。据认为严重而持久的应激会引起交感神经强烈兴奋,血中儿茶酚胺水平增高,导致胃、十二指肠粘膜缺血。在许多严重应激反应的疾病中,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时,可观察到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增高(可能是通过丘脑下部-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兴奋或因颅内压增高直接刺激迷走神经核所致)从而使胃粘膜自身消化。至于应激反应时出现的胃粘膜屏障受损和胃酸的H+回渗,亦在应激性溃疡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可见,应激性溃疡的发生机制是复杂的。归结起来是由于应激反应造成神经-内分泌失调,造成胃、十二指肠粘膜局部微循环障碍,胃酸、胃蛋白酶、粘液分泌紊乱,结果形成粘膜糜烂和溃疡。溃疡面常较浅,多发,边缘不规则,基底干净。临床主要表现是难以控制的出血,多数发生在疾病的第2~15天。因病人已有严重的原发疾病,故预后多不良。

2.急性糜烂性胃炎应激反应、酗酒或服用某些药物(如阿司匹林、消炎痛、利血平、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可引起糜烂性胃炎。病灶表浅,呈多发点、片状糜烂和渗血。

(四)胃癌多数情况下伴有慢性、少量出血,但当癌组织糜烂或溃疡侵蚀血管时可引起大出血。病人一般在45岁以上,出血前常有食欲不振及消瘦,贫血与出血的程度不相称,出血后上腹疼痛不减轻,有时反而加剧。如果上腹触及包块、左锁骨上窝及直肠周围淋巴结肿大,则胃癌已属晚期。

(五)食管裂孔疝多属食管裂孔滑动疝,病变部位胃经横膈上的食管裂孔进入胸腔。由于食管下段、贲门部抗返流的保护机制丧失,易并发食管粘膜水肿、充血、糜烂甚至形成溃疡。食管炎以及疝囊的胃出现炎症可出血。以慢性渗血多见,有时大量出血。食管裂孔疝好发于50岁以上的人。可能由于年龄大,食管裂孔周围支持组织松弛有关。患者平时常有胸骨后或剑突下烧灼痛症状,向左肩、颈、前胸放射,伴反酸、嗳气。在饱食后、负重、弯腰或平卧时易发作,站立走动后缓解。有以上表现的上消化道出血病人,应高度怀疑为本症,并作相应的检查,及时确诊。

(六)食管-贲门粘膜撕裂症本症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病因,约占8%。酗酒是重要的诱因。有食管裂孔疝的患者更易并发本症。多数发生在剧烈干呕或呕吐后,造成贲门或食管下端粘膜下层的纵行性裂伤,有时可深达肌层。常为单发,亦可多发,裂伤长度一般0.3~2cm。出血量有时较大甚至发生休克。

(七)胆道出血肝化脓性感染、肝外伤、胆管结石、癌及出血性胆囊炎等可引起胆道出血。临床表现特点是出血前有右上腹绞痛,若同时出现发热、黄疸,则常可明确为胆道出血。出血后血凝块可阻塞胆道,使出血暂停。待胆汁自溶作用,逐渐增加胆道内压,遂把血凝块排出胆道,结果再度出血。因此,胆道出血有间歇发作倾向。此时有可能触及因积血而肿大的胆囊,积血排出后,疼痛缓解,肿大的胆囊包块亦随之消失。

(八)大肠癌直肠或左半结肠癌多伴有血便或脓血便、里急后重及大便习惯的改变。后期可出现肠梗阻。右半结肠癌大便可呈酱红色甚至黑色。有时病人突出表现为贫血。病变部位往往有压痛,有时可扪及包块。

(九)肠息肉肠息肉便血多数为间歇性,量少,个别有大出血。有时息肉自行脱落后,蒂部血管出血可致休克。由于肠息肉多分布在左半结肠及直肠,因此排出的血色鲜红或暗红。

(十)炎症性肠病此类疾患在下消化道出血病例中占相当比重,仅次于大肠癌及肠息肉。其中,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最常见,临床症状特点除便血外,往往伴腹泻腹痛。发生急性大量便血者大约占3%。

(十一)肠血管畸形过去认为肠道血管畸形十分少见,近年来随着纤维内镜、选择性血管造影及核素扫描的临床应用,肠道血管畸形病例的检出日渐增多,肠道血管畸形是造成慢性或急性消化道出血的一种不可忽视的原因。按Moore将血管畸形分为血管扩张(telangiectasis)、血管发育不良(angiodysplasia)及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Osler-Weber-Rendersyndrome)等三型。这些病例往往是经过常用检查手段,而仍然原因未明的消化道出血患者。

二、化验检查

急性消化道出血时,重点化验应包括血常规、血型、出凝血时间、大便或呕吐物的匿血试验(有条件可作放射性核素或免疫学匿血测定法),肝功能及血肌酐、尿素氮等。有条件应测血细胞压积。

三、特殊检查方法

(一)内镜检查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时,纤维胃镜检查安全可靠,是当前首选的诊断方法,其诊断价值比X线钡剂检查为高,阳性率一般达80%~90%以上。对一些X线钡剂检查不易发现的贲门粘膜撕裂症、糜烂性胃炎、浅溃疡,内镜可迅速作出诊断。X线检查所发现的病灶(尤其存在两个病灶时),难以辨别该病灶是否为出血原因。而胃镜直接观察,即能确定,并可根据病灶情况作相应的止血治疗。做纤维胃镜检查注意事项有以下几点。

1.胃镜检查的最好时机是在出血后24~48h内进行。如若延误时间,一些浅表性粘腹损害部分或全部修复,从而使诊断的阳性率大大下降。国内报道一组904例上消化道出血、24h内做胃镜找到出血灶者占77%,48h则降至57.6%,72h降至38.2%。因此,必须不失时机地抓紧检查。

2.处于失血性休克的病人,应首先补充血容量,待血压有所平稳后做胃镜较为安全。

3.事先一般不必洗胃准备,但若出血过多,估计血块会影响观察时,可用冰水洗胃后进行检查。

(一)下消化道出血时首先用硬式乙状结肠镜检查,直肠炎、直肠癌以及肛周病变引起的出血经检查能迅速得以明确。大量便血时作紧急纤维结肠镜检查往往不易成功,因为大量血液及血凝块难以清除掉,影响操作及观察。如果出血不多或慢性出血,则可以经肠道准备后做纤维结肠镜检查。

(二)选择性动脉造影当消化道出血经内镜和X线检查未能发现病变时,应做选择性动脉造影。该项检查对肠血管畸形、小肠平滑肌瘤等有很高的诊断价值,而且,尚可通过导管滴注血管收缩剂或注入人工栓子止血。据国外动物实验结果,若造影剂外渗,能显示出血部位,则出血速度至少在0.5~1.0ml/min(750~1500ml/d)。故最适宜于活动性出血时做检查,阳性率可达50%~77%。一般选择肠系膜上动脉及腹腔动脉造影已足够显示所要的范围。禁忌证是碘过敏或肾功能衰竭等。一些有严重的动脉硬化的病人,插管亦十分困难,不易成功。

(三)X线钡剂造影尽管内镜检查的诊断价值比X线钡剂造影优越,但并不能取而代之。因为一些肠道的解剖部位不能被一般的内镜窥见,而且由于某些内镜医师经验不足,有时会遗漏病变,这些都可通过X线钡剂检查得以补救。但在活动性出血后不宜过早进行钡剂造影,否则会因按压腹部而引起再出血或加重出血。一般主张在出血停止、病情稳定3天后谨慎操作。对某些诊断困难病例,可以用Miller-Abbot管达小肠,分段抽吸肠液,在带血肠液部位注入钡剂检查。此法有时可以提高诊断阳性率。注意残留钡剂可干扰选择性动脉造影及内镜的检查。

(四)放射性核素扫描经内镜及X线检查阴性的病例,可做放射性核素扫描。其方法是采用核素(例如99m锝)标记病人的红细胞后,再从静脉注入病人体内,当有活动性出血,而出血速度能达到0.1ml/min,核素便可以显示出血部位。注射一次99m锝标记的红细胞,可以监视病人消化道出血达24h。经验证明,若该项检查阴性,则选择性动脉造影检查亦往往阴性。

[治疗]

一、迅速补充血容量

大出血后,病人血容量不足,可处于休克状态,此时应首先补充血容量。在着手准备输血时,立即静脉输入5%~10%葡萄糖液。强调不要一开始单独输血而不输液,因为病人急性失血后血液浓缩,血较粘稠,此时输血并不能更有效地改善微循环的缺血、缺氧状态。因此主张先输液,或者紧急时输液、输血同时进行。当收缩压在6.67kPa(50mmHg)以下时,输液、输血速度要适当加快,甚至需加压输血,以尽快把收缩压升高至10.67~12kPa(80~90mmHg)水平,血压能稳住则减慢输液速度。输入库存血较多时,每600ml血应静脉补充葡萄糖酸钙10ml。对肝硬化或急性胃粘膜损害的患者,尽可能采用新鲜血。对于有心、肺、肾疾患及老年患者,要防止因输液、输血量过多、过快引起的急性肺水肿。因此,必须密切观察病人的一般状况及生命体征变化,尤其要注意颈静脉的充盈情况。最好通过测定中心静脉压来监测输入量。血容量已补足的指征有下列几点:四肢末端由湿冷,青紫转为温暖,红润;脉搏由快、弱转为正常、有力;收缩压接近正常,脉压差>4kPa(30mmHg);肛温与皮温差从>3℃转为<1℃;尿量>30ml/h;中心静脉压恢复正常(5~13cmH2O)。

二、止血

应针对不同的病因,采取相应的止血措施。

(一)非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治疗

1.组胺H2受体拮抗剂和抗酸剂胃酸在上消化道出血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因此抑制胃酸分泌及中和胃酸可达到止血的效果。消化性溃疡、急性胃粘膜损害、食管裂孔疝、食管炎等引起的出血,用该法止血效果较好。组胺H2受体拮抗剂有甲氰咪胍(Cimetidine)及雷尼替丁(Ranitidine)等,已在临床广泛应用。甲氰咪胍口服后小肠吸收快,1~2h血浓度达高峰,抑酸分泌6h。一般用口服,禁食者用静脉制剂,每次400mg,每4~6h一次。雷尼替丁抑酸作用比甲氰咪胍强6倍。每次口服150mg,早晚各一次。静脉滴入每次50mg,每8h一次。抑酸作用最强的新药是质子泵阻滞剂洛赛克(Losec),口服20mg,每日一次。

2.灌注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可以刺激α—肾上腺素能受体,使血管收缩而止血。胃出血时可用去甲肾上腺素8mg,加入冷生理盐水100~200ml,经胃管灌注或口服,每0.5~1h灌注一次,必要时可重复3~4次。应激性溃疡或出血性胃炎避免使用。下消化道出血时,亦可用该液反覆灌肠3~4次止血。

3.内镜下止血法

(1)内镜下直接对出血灶喷洒止血药物:如孟氏液(Monsell)或去甲肾上腺素,一般可收到立即止血的效果。孟氏液是一种碱式硫酸铁,具有强烈收敛作用。动物实验证明,其作用机理是通过促进血小板及纤维蛋白的血栓形成,并使红细胞聚集、血液加速凝固而止血。常用浓度5%~10%,每次50~100ml。原液可使平滑肌剧烈痉挛,曾有使纤维胃镜因肌肉挛缩过紧不能拔出的报道,故不宜使用。孟氏液止血有效率85%~90%,去甲肾上腺素可用8mg加入等渗盐水20ml使用,止血有效率80%。

(2)高频电凝止血:电凝止血必须确定出血的血管方能进行,决不能盲目操作。因此,要求病灶周围干净。如若胃出血,电凝止血前先用冰水洗胃。对出血凶猛的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电凝并不适宜。操作方法是用凝固电流在出血灶周围电凝,使粘膜下层或肌层的血管凝缩,最后电凝出血血管。单极电凝比双极电凝效果好,首次止血率为88%,第2次应用止血率为94%。

(3)激光止血:近年可供作止血的激光有氩激光(argonlaser)及石榴石激光(Nd.YAG)两种。止血原理是由于光凝作用,使照射局部组织蛋白质凝固,小血管内血栓形成。止血成功率在80%~90%,对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疗效意见尚有争议。激光治疗出血的合并症不多,有报道个别发生穿孔、气腹以及照射后形成溃疡,导致迟发性大出血等。

(4)局部注射血管收缩药或硬化剂:经内镜用稀浓度即1/10000肾上腺素作出血灶周围粘膜下注射,使局部血管收缩,周围组织肿胀压迫血管,起暂时止血作用。继之局部注射硬化剂如1%十四烃基硫酸钠,使血管闭塞。有人用纯酒精作局部注射止血。该法可用于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或年老体弱者。

(5)放置缝合夹子:内镜直视下放置缝合夹子,把出血的血管缝夹止血,伤口愈合后金属夹子会自行脱落,随粪便排出体外。该法安全、简便、有效,可用于消化性溃疡或应激性溃疡出血,特别对小动脉出血效果更满意。国外报道用J型水夹止血有效率70%以上。

(6)动脉内灌注血管收缩药或人工栓子:经选择性血管造影导管,向动脉内灌注垂体加压素,0.1~0.2u/min连续20min,仍出血不止时,浓度加大至0.4u/min。止血后8~24h减量。注入人工栓子一般用明胶海绵,使出血的血管被堵塞而止血。

(二)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治疗

1.气囊填塞一般用三腔二囊管或四腔二囊管填塞胃底及食管中、下段止血。其中四腔二囊管专有一管腔用于吸取食管囊以上的分泌物,以减少吸入性肺炎的发生。食管囊和胃囊注气后的压力要求在4.67~5.33kPa(35~40mmHg),使之足以克服门脉压。初压可维持12~24h,以后每4~6h放气一次,视出血活动程度,每次放气5~30min,然后再注气,以防止粘膜受压过久发生缺血性坏死。另外要注意每1~2小时用水冲洗胃腔管,以免血凝块堵塞孔洞,影响胃腔管的使用。止血24h后,放气观察1~2天才拔管。拔管前先喝些花生油,以便减少气囊与食管壁的摩擦。气囊填塞常见并发症有以下几项:①气囊向上移位,堵塞咽喉引起窒息死亡。当病人有烦躁不安,或气囊放置位置不当,食管囊注气多于胃囊或胃囊注气过多破裂时尤易发生。为防止意外,应加强监护,床头置一把剪刀,随时在出现紧急情况时剪断皮管放气。②吸入性肺炎。③食管粘膜受压过久发生坏死,食管穿孔。

气囊填塞对中、小量食管静脉曲张出血效果较佳,对大出血可作为临时应急措施。止血有效率在40%~90%不等。

2.垂体加压素该药使内脏小血管收缩,从而降低门静脉压力以达到止血的目的。对中、小量出血有效,大出血时需配合气囊填塞。近年采用周围静脉持续性低流量滴注法,剂量0.2~0.3u/min,止血后减为0.1~0.2u/min维持8~12h后停药。副作用有腹痛、腹泻、诱发心绞痛、血压增高等,故高血压、冠心病患者使用时要慎重。当有腹痛出现时可减慢速度。

3.内镜硬化治疗近年不少报道用硬化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出血,止血率在86%~95%。有主张在急性出血时做,但多数意见主张先用其他止血措施,待止血12h或1~5天后进行。硬化剂有1%十四烃基硫酸钠、5%鱼肝油酸钠及5%油酸乙醇胺等多种。每周注射一次,4~6周为一疗程。并发症主要有食管穿孔、狭窄、出血、发热、胸骨后疼痛等。一般适于对手术不能耐受的患者。

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治疗较难,有使用血管粘合剂止血成功。

4.抑制胃酸及其他止血药虽然控制胃酸不能直接对食管静脉曲张出血起止血作用,但严重肝病时常合并应激性溃疡或糜烂性胃炎,故肝硬化发生上消化道出血时可给予控制胃酸的药物。雷尼替丁对肝功能无明显影响,较甲氰咪胍为好。所以从静脉滴入,每次50mg,每12h一次。一般止血药物如止血敏等效果不肯定,维生素K1及维生素C或许有些帮助。

三、手术治疗

在消化道大出血时做急症手术往往并发症及病死率比择期手术高,所以尽可能先采取内科止血治疗,只有当内科止血治疗无效,而出血部位明确时,才考虑手术治疗止血。(麦灿荣)

参考文献

[1]中华内、外科杂志编委会:关于上消化道急性出血的诊断和治疗问题座谈记要。中华内科杂志1979;18:305

[2]中华内、外科杂志编委会:关于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和治疗问题座谈记要。中华内科杂志1981;20:114

[3]尹朝礼等:上消化道出血若干诊断方法的评价。中华内科杂志1984;23:211

[4]FleischerD:Etiologyandprevalenceofseverepersistentuppergastrointestinalbleeding.Gastroent1983;84:538

[5]AthanasoulisCA:Therapeuticapplicationofangiography.NewEndMed1980;302:1117,1174

[6]MacDougallBRD,etal:Increasedlong-termsurvivalinvaricealheaemorrhageusinginjectionsclerotherapy.Lancet1982;1:124

食管破裂范文篇9

一、一般状况

失血量少,在400ml以下,血容量轻度减少,可由组织液及脾贮血所补偿,循环血量在1h内即得改善,故可无自觉症状。当出现头晕、心慌、冷汗、乏力、口干等症状时,表示急性失血在400ml以上;如果有晕厥、四肢冰凉、尿少、烦躁不安时,表示出血量大,失血至少在1200ml以上;若出血仍然继续,除晕厥外,尚有气短、无尿,此时急性失血已达2000ml以上。

二、脉搏

脉搏的改变是失血程度的重要指标。急性消化道出血时血容量锐减、最初的机体代偿功能是心率加快。小血管反射性痉挛,使肝、脾、皮肤血窦内的储血进入循环,增加回心血量,调整体内有效循环量,以保证心、肾、脑等重要器官的供血。一旦由于失血量过大,机体代偿功能不足以维持有效血容量时,就可能进入休克状态。所以,当大量出血时,脉搏快而弱(或脉细弱),脉搏每分钟增至100~120次以上,失血估计为800~1600ml;脉搏细微,甚至扪不清时,失血已达1600ml以上。

有些病人出血后,在平卧时脉搏、血压都可接近正常,但让病人坐或半卧位时,脉搏会马上增快,出现头晕、冷汗,表示失血量大。如果经改变体位无上述变化,测中心静脉压又正常,则可以排除有过大出血。

三、血压

血压的变化同脉搏一样,是估计失血量的可靠指标。

当急性失血800ml以上时(占总血量的20%),收缩压可正常或稍升高,脉压缩小。尽管此时血压尚正常,但已进入休克早期,应密切观察血压的动态改变。急性失血800~1600ml时(占总血量的20%~40%),收缩压可降至9.33~10.67kPa(70~80mmHg),脉压小。急性失血1600ml以上时(占总血量的40%),收缩压可降至6.67~9.33kPa(50~70mmHg),更严重的出血,血压可降至零。

有人主张用休克指数来估计失血量,休克指数=脉率/收缩压*。正常值为0.58,表示血容量正常,指数=1,大约失血800~1200ml(占总血量20%~30%),指数>1,失血1200~2000ml(占总血量30%~50%)。

有时,一些有严重消化道出血的病人,胃肠道内的血液尚未排出体外,仅表现为休克,此时应注意排除心源性休克(急性心肌梗死)、感染性或过敏性休克,以及非消化道的内出血(宫外孕或主动脉瘤破裂)。若发现肠鸣音活跃,肛检有血便,则提示为消化道出血。

四、血象

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计数、血细胞压积可以帮助估计失血的程度。但在急性失血的初期,由于血浓缩及血液重新分布等代偿机制,上述数值可以暂时无变化。一般需组织液渗入血管内补充血容量,即3~4h后才会出现血红蛋白下降,平均在出血后32h,血红蛋白可被稀释到最大程度。如果病人出血前无贫血,血红蛋白在短时间内下降至7g以下,表示出血量大,在1200ml以上。大出血后2~5h,白细胞计数可增高,但通常不超过15×109/L。然而在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时,白细胞计数可以不增加。

五、尿素氮

上消化道大出血后数小时,血尿素氮增高,1~2天达高峰,3~4天内降至正常。如再次出血,尿素氮可再次增高。尿素氮增高是由于大量血液进入小肠,含氮产物被吸收。而血容量减少导致肾血流量及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则不仅尿素氮增高,肌酐亦可同时增高。如果肌酐在133μmol/L(1.5mg%)以下,而尿素氮>14.28mmol/L(40mg%),则提示上消化道出血在1000ml以上。

[判断是否继续出血]

临床上不能单凭血红蛋白在下降或大便柏油样来判断出血是否继续。因为一次出血后,血红蛋白的下降有一定过程,而出血1000ml,柏油样便可持续1~3天,大便匿血可达1周,出血2000ml,柏油样便可持续4~5天,大便匿血达2周。有下列表现,应认为有继续出血。

1.反覆呕血、黑粪次数及量增多,或排出暗红以致鲜红色血便。

2.胃管抽出物有较多新鲜血。

3.在24h内经积极输液、输血仍不能稳定血压和脉搏,一般状况未见改善;或经过迅速输液、输血后,中心静脉压仍在下降。

4.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与红细胞压积继续下降,网织细胞计数持续增高。

5.肠鸣音活跃。该指征仅作参考,因肠道内有积血时肠鸣音亦可活跃。

如果病人自觉症状好转,能安稳入睡而无冷汗及烦躁不安,脉搏及血压恢复正常并稳定不再下降,则可以认为出血已减少、减慢甚至停止。

[出血的病因诊断]

对消化道大出血的病人,应首先治疗休克,然后努力查找出血的部位和病因,以决定进一步的治疗方针和判断预后。

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很多,大多数是上消化道本身病变所致,少数是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现。据国内资料,最常见的病因依次是:溃疡病,肝硬变所致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和急性胃粘膜损害,胃癌。其他少见的病因有食管裂孔疝、食管炎、贲门粘膜撕裂症、十二指肠球炎、胃平滑肌瘤、胃粘膜脱垂、胆道或憩室出血等。

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国内以恶性肿瘤(多数是大肠癌)、肠息肉、炎症性肠病最为多见,其次是痔、肛裂、肠血管畸形、小肠平滑肌瘤、缺血性肠炎、肠憩室、肠套叠及贝切特(Behcet)病等。国外便血的病因则以癌及憩室为最常见。

一、病史及临床征状

急性消化道出血时,往往病情重,病人不宜接受详细问及查体,因此应抓住关键,突出重点。据病史及症状、体征、多数病人可作出初步病因诊断。

(一)消化性溃疡病出血是溃疡病的常见并发症。据国内、外报道,溃疡病出血约占上消化道出血病例的50%,其中尤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居多。致命性出血多属十二指肠球部后壁或胃小弯穿透溃疡腐蚀粘膜下小动脉或静脉所致。部分病例可有典型的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疼痛,出血前数日疼痛加剧,出血后疼痛减轻或缓解。这些症状,对溃疡病的诊断很有帮助。但有30%溃疡病合并出血的病例并无上述临床症状。

溃疡病除上腹压痛外,无其他特异体征,尽管如此,该体征仍有助于鉴别诊断。

(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据北京地区5191例成人上消化道出血病例统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占25%。绝大部分病例是由于肝硬化、门脉高压所致。临床上往往出血量大,呕出鲜血伴血块,病情凶险,病死率高。如若体检发现有黄疸、肝掌、蜘蛛痣、脾大、腹壁静脉怒张、腹水等体征,诊断肝硬化不难。但确定出血原因并非容易。一方面大出血后,原先肿大的脾脏可以缩小,甚至扪不到,造成诊断困难;另一方面肝硬化并发出血并不完全是由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有1/3病例合并溃疡病或糜烂性胃炎出血。肝硬化合并溃疡病的发生率颇高。可能因肝功能减退或门腔分流,使正常存在于门静脉血液内的胃促分泌物不能灭活,导致胃分泌过多的结果。而肝硬化合并急性糜烂性胃炎,则可能与慢性门静脉淤血造成缺氧有关。因此,当临床不能肯定出血病因时,应尽快作胃镜检查,以便及时作出判断。

(三)急性胃粘膜损害急性胃粘膜损害包括急性应激性溃疡病和急性糜烂性胃炎两种疾病。而两者主要区别在于病理学,前者病变可穿透粘膜层,以致胃壁穿孔;后者病变表浅,不穿透粘膜肌层。以前的上消化道出血病例中,诊断急性胃粘膜损害仅有5%。自从开展纤维胃镜检查,使急性胃粘膜损害的发现占上消化道出血病例的15%~30%。

1.急性应激性溃疡这是指在应激状态下,胃和十二指肠以及偶尔在食管下端发生的急性溃疡。应激因素常见有烧伤、外伤或大手术、休克、败血症、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以及心、肺、肝、肾功能衰竭等严重疾患。严重烧伤所致的应激性溃疡称柯林(Curling)溃疡;颅脑外伤、脑肿瘤及颅内神经外科手术所引起的溃疡称库兴(Cushing)溃疡。据认为严重而持久的应激会引起交感神经强烈兴奋,血中儿茶酚胺水平增高,导致胃、十二指肠粘膜缺血。在许多严重应激反应的疾病中,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时,可观察到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增高(可能是通过丘脑下部-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兴奋或因颅内压增高直接刺激迷走神经核所致)从而使胃粘膜自身消化。至于应激反应时出现的胃粘膜屏障受损和胃酸的H+回渗,亦在应激性溃疡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可见,应激性溃疡的发生机制是复杂的。归结起来是由于应激反应造成神经-内分泌失调,造成胃、十二指肠粘膜局部微循环障碍,胃酸、胃蛋白酶、粘液分泌紊乱,结果形成粘膜糜烂和溃疡。溃疡面常较浅,多发,边缘不规则,基底干净。临床主要表现是难以控制的出血,多数发生在疾病的第2~15天。因病人已有严重的原发疾病,故预后多不良。

2.急性糜烂性胃炎应激反应、酗酒或服用某些药物(如阿司匹林、消炎痛、利血平、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可引起糜烂性胃炎。病灶表浅,呈多发点、片状糜烂和渗血。

(四)胃癌多数情况下伴有慢性、少量出血,但当癌组织糜烂或溃疡侵蚀血管时可引起大出血。病人一般在45岁以上,出血前常有食欲不振及消瘦,贫血与出血的程度不相称,出血后上腹疼痛不减轻,有时反而加剧。如果上腹触及包块、左锁骨上窝及直肠周围淋巴结肿大,则胃癌已属晚期。

(五)食管裂孔疝多属食管裂孔滑动疝,病变部位胃经横膈上的食管裂孔进入胸腔。由于食管下段、贲门部抗返流的保护机制丧失,易并发食管粘膜水肿、充血、糜烂甚至形成溃疡。食管炎以及疝囊的胃出现炎症可出血。以慢性渗血多见,有时大量出血。食管裂孔疝好发于50岁以上的人。可能由于年龄大,食管裂孔周围支持组织松弛有关。患者平时常有胸骨后或剑突下烧灼痛症状,向左肩、颈、前胸放射,伴反酸、嗳气。在饱食后、负重、弯腰或平卧时易发作,站立走动后缓解。有以上表现的上消化道出血病人,应高度怀疑为本症,并作相应的检查,及时确诊。

(六)食管-贲门粘膜撕裂症本症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病因,约占8%。酗酒是重要的诱因。有食管裂孔疝的患者更易并发本症。多数发生在剧烈干呕或呕吐后,造成贲门或食管下端粘膜下层的纵行性裂伤,有时可深达肌层。常为单发,亦可多发,裂伤长度一般0.3~2cm。出血量有时较大甚至发生休克。

(七)胆道出血肝化脓性感染、肝外伤、胆管结石、癌及出血性胆囊炎等可引起胆道出血。临床表现特点是出血前有右上腹绞痛,若同时出现发热、黄疸,则常可明确为胆道出血。出血后血凝块可阻塞胆道,使出血暂停。待胆汁自溶作用,逐渐增加胆道内压,遂把血凝块排出胆道,结果再度出血。因此,胆道出血有间歇发作倾向。此时有可能触及因积血而肿大的胆囊,积血排出后,疼痛缓解,肿大的胆囊包块亦随之消失。

(八)大肠癌直肠或左半结肠癌多伴有血便或脓血便、里急后重及大便习惯的改变。后期可出现肠梗阻。右半结肠癌大便可呈酱红色甚至黑色。有时病人突出表现为贫血。病变部位往往有压痛,有时可扪及包块。

(九)肠息肉肠息肉便血多数为间歇性,量少,个别有大出血。有时息肉自行脱落后,蒂部血管出血可致休克。由于肠息肉多分布在左半结肠及直肠,因此排出的血色鲜红或暗红。

(十)炎症性肠病此类疾患在下消化道出血病例中占相当比重,仅次于大肠癌及肠息肉。其中,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最常见,临床症状特点除便血外,往往伴腹泻腹痛。发生急性大量便血者大约占3%。

(十一)肠血管畸形过去认为肠道血管畸形十分少见,近年来随着纤维内镜、选择性血管造影及核素扫描的临床应用,肠道血管畸形病例的检出日渐增多,肠道血管畸形是造成慢性或急性消化道出血的一种不可忽视的原因。按Moore将血管畸形分为血管扩张(telangiectasis)、血管发育不良(angiodysplasia)及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Osler-Weber-Rendersyndrome)等三型。这些病例往往是经过常用检查手段,而仍然原因未明的消化道出血患者。

二、化验检查

急性消化道出血时,重点化验应包括血常规、血型、出凝血时间、大便或呕吐物的匿血试验(有条件可作放射性核素或免疫学匿血测定法),肝功能及血肌酐、尿素氮等。有条件应测血细胞压积。

三、特殊检查方法

(一)内镜检查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时,纤维胃镜检查安全可靠,是当前首选的诊断方法,其诊断价值比X线钡剂检查为高,阳性率一般达80%~90%以上。对一些X线钡剂检查不易发现的贲门粘膜撕裂症、糜烂性胃炎、浅溃疡,内镜可迅速作出诊断。X线检查所发现的病灶(尤其存在两个病灶时),难以辨别该病灶是否为出血原因。而胃镜直接观察,即能确定,并可根据病灶情况作相应的止血治疗。做纤维胃镜检查注意事项有以下几点。

1.胃镜检查的最好时机是在出血后24~48h内进行。如若延误时间,一些浅表性粘腹损害部分或全部修复,从而使诊断的阳性率大大下降。国内报道一组904例上消化道出血、24h内做胃镜找到出血灶者占77%,48h则降至57.6%,72h降至38.2%。因此,必须不失时机地抓紧检查。

2.处于失血性休克的病人,应首先补充血容量,待血压有所平稳后做胃镜较为安全。

3.事先一般不必洗胃准备,但若出血过多,估计血块会影响观察时,可用冰水洗胃后进行检查。

(一)下消化道出血时首先用硬式乙状结肠镜检查,直肠炎、直肠癌以及肛周病变引起的出血经检查能迅速得以明确。大量便血时作紧急纤维结肠镜检查往往不易成功,因为大量血液及血凝块难以清除掉,影响操作及观察。如果出血不多或慢性出血,则可以经肠道准备后做纤维结肠镜检查。

(二)选择性动脉造影当消化道出血经内镜和X线检查未能发现病变时,应做选择性动脉造影。该项检查对肠血管畸形、小肠平滑肌瘤等有很高的诊断价值,而且,尚可通过导管滴注血管收缩剂或注入人工栓子止血。据国外动物实验结果,若造影剂外渗,能显示出血部位,则出血速度至少在0.5~1.0ml/min(750~1500ml/d)。故最适宜于活动性出血时做检查,阳性率可达50%~77%。一般选择肠系膜上动脉及腹腔动脉造影已足够显示所要的范围。禁忌证是碘过敏或肾功能衰竭等。一些有严重的动脉硬化的病人,插管亦十分困难,不易成功。

(三)X线钡剂造影尽管内镜检查的诊断价值比X线钡剂造影优越,但并不能取而代之。因为一些肠道的解剖部位不能被一般的内镜窥见,而且由于某些内镜医师经验不足,有时会遗漏病变,这些都可通过X线钡剂检查得以补救。但在活动性出血后不宜过早进行钡剂造影,否则会因按压腹部而引起再出血或加重出血。一般主张在出血停止、病情稳定3天后谨慎操作。对某些诊断困难病例,可以用Miller-Abbot管达小肠,分段抽吸肠液,在带血肠液部位注入钡剂检查。此法有时可以提高诊断阳性率。注意残留钡剂可干扰选择性动脉造影及内镜的检查。

(四)放射性核素扫描经内镜及X线检查阴性的病例,可做放射性核素扫描。其方法是采用核素(例如99m锝)标记病人的红细胞后,再从静脉注入病人体内,当有活动性出血,而出血速度能达到0.1ml/min,核素便可以显示出血部位。注射一次99m锝标记的红细胞,可以监视病人消化道出血达24h。经验证明,若该项检查阴性,则选择性动脉造影检查亦往往阴性。

[治疗]

一、迅速补充血容量

大出血后,病人血容量不足,可处于休克状态,此时应首先补充血容量。在着手准备输血时,立即静脉输入5%~10%葡萄糖液。强调不要一开始单独输血而不输液,因为病人急性失血后血液浓缩,血较粘稠,此时输血并不能更有效地改善微循环的缺血、缺氧状态。因此主张先输液,或者紧急时输液、输血同时进行。当收缩压在6.67kPa(50mmHg)以下时,输液、输血速度要适当加快,甚至需加压输血,以尽快把收缩压升高至10.67~12kPa(80~90mmHg)水平,血压能稳住则减慢输液速度。输入库存血较多时,每600ml血应静脉补充葡萄糖酸钙10ml。对肝硬化或急性胃粘膜损害的患者,尽可能采用新鲜血。对于有心、肺、肾疾患及老年患者,要防止因输液、输血量过多、过快引起的急性肺水肿。因此,必须密切观察病人的一般状况及生命体征变化,尤其要注意颈静脉的充盈情况。最好通过测定中心静脉压来监测输入量。血容量已补足的指征有下列几点:四肢末端由湿冷,青紫转为温暖,红润;脉搏由快、弱转为正常、有力;收缩压接近正常,脉压差>4kPa(30mmHg);肛温与皮温差从>3℃转为<1℃;尿量>30ml/h;中心静脉压恢复正常(5~13cmH2O)。

二、止血

应针对不同的病因,采取相应的止血措施。

(一)非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治疗

1.组胺H2受体拮抗剂和抗酸剂胃酸在上消化道出血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因此抑制胃酸分泌及中和胃酸可达到止血的效果。消化性溃疡、急性胃粘膜损害、食管裂孔疝、食管炎等引起的出血,用该法止血效果较好。组胺H2受体拮抗剂有甲氰咪胍(Cimetidine)及雷尼替丁(Ranitidine)等,已在临床广泛应用。甲氰咪胍口服后小肠吸收快,1~2h血浓度达高峰,抑酸分泌6h。一般用口服,禁食者用静脉制剂,每次400mg,每4~6h一次。雷尼替丁抑酸作用比甲氰咪胍强6倍。每次口服150mg,早晚各一次。静脉滴入每次50mg,每8h一次。抑酸作用最强的新药是质子泵阻滞剂洛赛克(Losec),口服20mg,每日一次。

2.灌注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可以刺激α—肾上腺素能受体,使血管收缩而止血。胃出血时可用去甲肾上腺素8mg,加入冷生理盐水100~200ml,经胃管灌注或口服,每0.5~1h灌注一次,必要时可重复3~4次。应激性溃疡或出血性胃炎避免使用。下消化道出血时,亦可用该液反覆灌肠3~4次止血。

3.内镜下止血法

(1)内镜下直接对出血灶喷洒止血药物:如孟氏液(Monsell)或去甲肾上腺素,一般可收到立即止血的效果。孟氏液是一种碱式硫酸铁,具有强烈收敛作用。动物实验证明,其作用机理是通过促进血小板及纤维蛋白的血栓形成,并使红细胞聚集、血液加速凝固而止血。常用浓度5%~10%,每次50~100ml。原液可使平滑肌剧烈痉挛,曾有使纤维胃镜因肌肉挛缩过紧不能拔出的报道,故不宜使用。孟氏液止血有效率85%~90%,去甲肾上腺素可用8mg加入等渗盐水20ml使用,止血有效率80%。

(2)高频电凝止血:电凝止血必须确定出血的血管方能进行,决不能盲目操作。因此,要求病灶周围干净。如若胃出血,电凝止血前先用冰水洗胃。对出血凶猛的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电凝并不适宜。操作方法是用凝固电流在出血灶周围电凝,使粘膜下层或肌层的血管凝缩,最后电凝出血血管。单极电凝比双极电凝效果好,首次止血率为88%,第2次应用止血率为94%。

(3)激光止血:近年可供作止血的激光有氩激光(argonlaser)及石榴石激光(Nd.YAG)两种。止血原理是由于光凝作用,使照射局部组织蛋白质凝固,小血管内血栓形成。止血成功率在80%~90%,对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疗效意见尚有争议。激光治疗出血的合并症不多,有报道个别发生穿孔、气腹以及照射后形成溃疡,导致迟发性大出血等。

(4)局部注射血管收缩药或硬化剂:经内镜用稀浓度即1/10000肾上腺素作出血灶周围粘膜下注射,使局部血管收缩,周围组织肿胀压迫血管,起暂时止血作用。继之局部注射硬化剂如1%十四烃基硫酸钠,使血管闭塞。有人用纯酒精作局部注射止血。该法可用于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或年老体弱者。

(5)放置缝合夹子:内镜直视下放置缝合夹子,把出血的血管缝夹止血,伤口愈合后金属夹子会自行脱落,随粪便排出体外。该法安全、简便、有效,可用于消化性溃疡或应激性溃疡出血,特别对小动脉出血效果更满意。国外报道用J型水夹止血有效率70%以上。

(6)动脉内灌注血管收缩药或人工栓子:经选择性血管造影导管,向动脉内灌注垂体加压素,0.1~0.2u/min连续20min,仍出血不止时,浓度加大至0.4u/min。止血后8~24h减量。注入人工栓子一般用明胶海绵,使出血的血管被堵塞而止血。

(二)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治疗

1.气囊填塞一般用三腔二囊管或四腔二囊管填塞胃底及食管中、下段止血。其中四腔二囊管专有一管腔用于吸取食管囊以上的分泌物,以减少吸入性肺炎的发生。食管囊和胃囊注气后的压力要求在4.67~5.33kPa(35~40mmHg),使之足以克服门脉压。初压可维持12~24h,以后每4~6h放气一次,视出血活动程度,每次放气5~30min,然后再注气,以防止粘膜受压过久发生缺血性坏死。另外要注意每1~2小时用水冲洗胃腔管,以免血凝块堵塞孔洞,影响胃腔管的使用。止血24h后,放气观察1~2天才拔管。拔管前先喝些花生油,以便减少气囊与食管壁的摩擦。气囊填塞常见并发症有以下几项:①气囊向上移位,堵塞咽喉引起窒息死亡。当病人有烦躁不安,或气囊放置位置不当,食管囊注气多于胃囊或胃囊注气过多破裂时尤易发生。为防止意外,应加强监护,床头置一把剪刀,随时在出现紧急情况时剪断皮管放气。②吸入性肺炎。③食管粘膜受压过久发生坏死,食管穿孔。

气囊填塞对中、小量食管静脉曲张出血效果较佳,对大出血可作为临时应急措施。止血有效率在40%~90%不等。

2.垂体加压素该药使内脏小血管收缩,从而降低门静脉压力以达到止血的目的。对中、小量出血有效,大出血时需配合气囊填塞。近年采用周围静脉持续性低流量滴注法,剂量0.2~0.3u/min,止血后减为0.1~0.2u/min维持8~12h后停药。副作用有腹痛、腹泻、诱发心绞痛、血压增高等,故高血压、冠心病患者使用时要慎重。当有腹痛出现时可减慢速度。

3.内镜硬化治疗近年不少报道用硬化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出血,止血率在86%~95%。有主张在急性出血时做,但多数意见主张先用其他止血措施,待止血12h或1~5天后进行。硬化剂有1%十四烃基硫酸钠、5%鱼肝油酸钠及5%油酸乙醇胺等多种。每周注射一次,4~6周为一疗程。并发症主要有食管穿孔、狭窄、出血、发热、胸骨后疼痛等。一般适于对手术不能耐受的患者。

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治疗较难,有使用血管粘合剂止血成功。

4.抑制胃酸及其他止血药虽然控制胃酸不能直接对食管静脉曲张出血起止血作用,但严重肝病时常合并应激性溃疡或糜烂性胃炎,故肝硬化发生上消化道出血时可给予控制胃酸的药物。雷尼替丁对肝功能无明显影响,较甲氰咪胍为好。所以从静脉滴入,每次50mg,每12h一次。一般止血药物如止血敏等效果不肯定,维生素K1及维生素C或许有些帮助。

三、手术治疗

在消化道大出血时做急症手术往往并发症及病死率比择期手术高,所以尽可能先采取内科止血治疗,只有当内科止血治疗无效,而出血部位明确时,才考虑手术治疗止血。(麦灿荣)

参考文献

[1]中华内、外科杂志编委会:关于上消化道急性出血的诊断和治疗问题座谈记要。中华内科杂志1979;18:305

[2]中华内、外科杂志编委会:关于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和治疗问题座谈记要。中华内科杂志1981;20:114

[3]尹朝礼等:上消化道出血若干诊断方法的评价。中华内科杂志1984;23:211

[4]FleischerD:Etiologyandprevalenceofseverepersistentuppergastrointestinalbleeding.Gastroent1983;84:538

[5]AthanasoulisCA:Therapeuticapplicationofangiography.NewEndMed1980;302:1117,1174

[6]MacDougallBRD,etal:Increasedlong-termsurvivalinvaricealheaemorrhageusinginjectionsclerotherapy.Lancet1982;1:124

食管破裂范文篇10

[论文摘要]目的:总结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脉高压症的疗效。方法:采用贲门周围血管离断、胃小弯浆膜化治疗门脉高压症。结果:37例门脉高压症患者术中(择期手术27例、急诊手术10例)无一例死亡,术后随访1~5年,无一例再出血。结论: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是基层医院治疗门脉高压症的一种操作简单、近期及远期疗效满意的手术方法。

Theoperationofpericardialdevascularizationforthepatientwithportalhypertension

TANGDe-jun,YUANTing,YANGJie-yuan

(DepartmentofGeneralSurgery,FuzhouFirstPeople''''sHospital,Fuzhou344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summarizetheeffectofthepericardialdevascularizationforthepatientwithportalhypertension.Methods:Thecasesunderwenttheoperationofpericardialdevascularization.Results:Inthetotal37casesinvolvedinoperations,27caseswereintimeselectingoperation,10caseswereinemergencyoperaions,andnodeathoccurred.Inthe1-5yearsoffollow-up,norehaemorrhagiawasfound.Conclusion:Theoperationofpericardialdevascularizationisaneffectivetreatmentinpublichospital.

[Keywords]Portalhypertension;Pericardialdevascularization

门脉高压症患者病情发展缓慢,主要临床症状是脾大和脾功能亢进、呕血或黑便、腹腔积液,但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是门脉高压症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反复出血亦是造成患者顽固性腹腔积液、肝功能差的重要因素,严重影响门脉高压症患者的生存及生活质量。笔者采用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对37例门脉高压症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37例门脉高压症患者中,男26例,女11例,年龄最大72岁,最小32岁,平均47岁,均为肝炎后肝硬化。按Child分级,ChildA级13例,ChildB级20例,ChildC级4例。37例患者中1例既往有脾切除史,其余均为第一次手术。29例患者有呕血或黑便史。

1.2方法

37例均采用喷门周围血管离断、胃小弯浆膜化手术治疗,36例附加脾切除术。

2结果

37例门脉高压症患者均治愈出院,无一例死亡,无肝性脑病及膈下感染,3例患者术后2周仍有少量腹腔积液,全部患者随访1~5年,均能生活自理,无再出血病例。

3讨论

门脉高压症多见于30~50岁男性,病情发展缓慢,但主要是脾大和脾功能亢进、呕血或黑便、腹腔积液[1-3]。门脉高压症患者一旦出血,来势凶猛,早期即易发生不同程度的休克,危及患者生命。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手术治疗除了解除门脉高压性脾功能亢进外,还能有效防治胃底食管静脉破裂出血,同时延缓肝功能进一步下降,避免肝性脑病的发生,这是衡量各种手术方式疗效优劣的重要标准[4]。临床上用于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方法很多,各种手术方式均有治疗门脉高压症不可代替的优越性,但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有手术操作较简单、易于在基层单位推广、肝性脑病的发生率较分流低、近期及远期疗效较满意的优点。笔者对37例门脉高压症患者采取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手术后治疗结果进行分析,患者术后恢复快,腹腔积液出现少,易于纠正,术后并发症少,同时降低了医疗费用。

本研究对于患者有无门脉高压症的判断是根据有无出血史及胃镜或影像学检查的结果。对于既往无出血史,但有肝硬化史,胃镜或上消化道钡餐检查发现患者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患者,就考虑有门脉高压,对于有肝硬化合并有门脉高压症的患者采用预防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进行治疗,根据本组患者资料,无一例术后再出血,无肝性脑病出现,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所以对于有高度出血危险的患者采用预防性治疗在目前多认为是合理的[5]。根据本组手术体会,该手术方式操作相对简单,同时亦阻断了门-奇静脉间的反常血流,在降低再出血和肝性脑病的发生率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因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较理想术式。

[参考文献]

[1]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244-1251.

[2]丁兆武,高宪平.门静脉高压症门奇断流术后近期并发症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1):7-8.

[3]卢玉梅.难治性门脉高压腹水的治疗[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0):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