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道癌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6 14:45:55

食道癌

食道癌范文篇1

【关键词】中医药食道癌用药分析

我国是食管癌高发区,又是死亡率最高的国家,河南省世界人口调整年死亡率为32.22/10万[1]。为了更好地指导临床和科研组方用药,笔者对近20(1986-06~2005-05)年来公开发表的治疗食管癌的方药进行了分析。现总结报告如下。

1方法

1.1方药选择标准凡1983-06~2002-05《中国医学文摘·中医》收录的有关食管癌的完整方药,皆进行收集整理。

1.2整理方法对于辨证用方,每一证型有方者,所处方按一个单独方药处理,如果是基本方加减用药,只能按一个方处理;剔除针对放化疗、手术后遗症或含中药不明的中成药处方;注明中西医结合和针对食管癌食道梗阻治疗的处方。

1.3分析项目总体用药频度;总体用药类型情况,中药分类依据六版教材;中西医结合治疗用药频度和类型情况;针对食管梗阻用药频度和类型情况。

2结果

2.1总体情况共得方101首,其中中西医结合治疗用方者34首,针对食管梗阻者14首,总用药次数898,药物种数194种,类别28个,其中补药(补阴药、补阳药、补血药、补气药)219次,占24.4%;清热解毒药101次,占11.2%;如加清热燥湿、清热泻火、清热凉血、凉血止血,清热药共143次,占15.9%;其他解毒药(拔毒化腐、解毒杀虫,熄风止痉:全虫、蜈蚣、牛黄等)52次,占5.8%;活血化淤药146次,占16.3%;化痰药112次,占12.5%;其他药物占25.1%。

排在前30位的药物是:半夏30,黄芪30,党参26,甘草25,白术24,当归23,茯苓20,丹参20,半枝莲18,蛇舌草17,代赭石17,旋覆花16,陈皮16,威灵仙16,瓜蒌16,守宫14,太子参13,沙参13,山豆根12,硵砂12,急性子12,莪术11,薏苡仁11,黄药子10,南星10,人参10,蜈蚣10,贝母9,郁金9,桃仁9。

2.2中西医结合用药情况用药350次,其中补药(补阴药、补阳药、补血药、补气药)109次,占31.14%;清热解毒药35次,占10%;如加清热燥湿、清热泻火、清热凉血,清热药共53次,占15.14%;其他解毒药(拔毒化腐、解毒杀虫,熄风止痉:全虫、蜈蚣、牛黄等)6次,1.71%;活血化淤药54次,占15.43%;化痰药36次,占10.29%,其他药物占26.29%。

排在前10位的药物:黄芪17,甘草14,白术、党参12,茯苓12,当归11,丹参11,半夏10,太子参10,蛇舌草10。

2.3针对食管癌梗阻用药情况用药137次数,其中补药(补阴药、补气药,无补阳、补血药)21次,占15.33%;清热解毒药14次,占10.22%;如加清热燥湿、清热泻火、清热凉血,清热药共23次,占16.79%;活血化淤药22次,占16.06%;化痰药23次,占16.79%;其他解毒药(拔毒化腐、解毒杀虫,熄风止痉:全虫、蜈蚣、牛黄等)6次,占4.38%;平抑肝阳9次,占6.57%,其他24.08%。

排在前10位的药物是:半夏7,瓜蒌5,党参4,代赭石4,硵砂3,甘草3,南星3,蜈蚣3,郁金3,丹参3。

3讨论

由上结果可知,总体和中西医结合用药,都以补药为最多,特别是补气药,所占比例较大,说明各医家都认为在食道癌病理过程中正气虚为主要矛盾,因此以扶正为先。特别是中西医结合治疗,补药更为重要,可能因为各医家都认为放化疗和手术疗法最易伤正的缘故。由药物排序也可看到,黄芪、党参、甘草、白术、当归等补益药在总体和中西医结合用药中都排在前10位。现代研究表明肿瘤的发生、发展与机体的免疫功能密切相关,由于机体的免疫功能紊乱,体内突变的细胞不能被免疫系统有效清除而逃逸,导致肿瘤发生。肿瘤发生后,肿瘤组织细胞由于快速增生,要消耗大量营养物质;同时,由于肿瘤对机体的损害,导致发热、疼痛等及胃肠道功能低下,特别是食道癌,阻滞食物的摄入,使机体摄入减少。如此种种导致机体营养不良,机体免疫力进一步下降。中药中的补益药现已证明可以改善胃肠道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加由于放化疗导致的白细胞减少等,同时,有些补益药还可以直接针对肿瘤细胞,如党参、人参主要成分人参皂苷,甘草中有效成分甘草甜素等可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2,3]。

中医认为肿瘤的产生、发展与痰、淤、热关系比较密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机体气机失调(如气虚),从而使津液、血液运行受阻,产生淤血、痰饮,日久而发肿瘤。因此从淤从痰论治肿瘤始终是中医的一大特色。由上统计结果可看出,活血化淤、化痰药所占比例较重,也说明了这点。值得一提的是,在药物排序中化痰药半夏,活血化淤药丹参在总体和中西医结合用药中都在前10位。特别有趣的是,半夏在总体用药中是第1位,这可能因为半夏既可以化痰软坚,又能和胃降逆,对食管癌有针对性的缘故。有些报道还特别指出半夏要生用,值得进一步研究。丹参一味,功盖四物,说明丹参既可活血又可补血,因此用的次数也比较多。现代研究表明活血、化痰药可改善血液循环,阻滞肿瘤转移,有些药物还可以直接杀伤肿瘤细胞,诱导细胞凋亡与分化,如薏苡仁提取物康莱特[4],被广泛用于临床。肿瘤之热多由痰阻淤血日久所化,放疗也可致热。因此清热药也为治疗肿瘤常用,特别是清热解毒药。由统计数字可知,半枝连、蛇舌草为治疗食道癌的常用清热解毒药,现代研究证明此两味中药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1],这也可能是多被选用的原因。

毒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肿瘤的发生不论是由于气滞血淤,或是痰凝湿聚,或热毒内蕴,久之总会蕴积化毒。所化毒邪进一步损伤机体,而产生多种复杂证候,因此邪毒结于病体是肿瘤的根本之一。中医在治疗肿瘤时还多从毒论治,食道癌也不例外。由统计结果可知,中医治疗食道癌除选用清热解毒药外,还用一些其他解毒药,特别是有毒中药,所谓以毒攻毒。如硵砂、硼砂、蜈蚣、全蝎等,有的还选用砒石、蟾酥。现代研究认为一些有毒中药可以从多种途径起抗肿瘤作用,如对砒石As2O3研究已经享誉中外,As2O3因此已经在各国应用于治疗急性早幼粒性细胞白血病[5]。因此有必要对有毒中药进一步挖掘研究,如对硵砂的研究,有可能由此而找到治疗食道癌新的突破口。

在针对食管癌梗阻所用药物中,补益药比例明显减少。在排序中前10位化痰药有3味,补益药2味,活血化淤2味,其他解毒药2味,另一味是代赭石,没有清热解毒药。说明针对梗阻以攻为先,选用药物多峻猛有毒,如南星、半夏、硵砂、蜈蚣等,兼顾补益。而在一般用药,特别是中西医结合用药时,以补益为主,兼顾攻邪。

还有一些药物值得提及,如代赭石、旋覆花、守宫等。代赭石在总体用药中排第11位,针对食管癌梗阻时为第4位,在统计时它被归为平抑肝阳类,它的重镇降逆作用被针对性地用于治疗食管癌所引起的呕吐、吞咽困难等胃气上逆证,且常和旋覆化同用,说明各医家有取旋覆代赭汤之意。值得一提的是,《神农本草经》说它还主“腹中毒邪气”。《衷中参西录》云:“能生血兼凉血”。因此有必要对本药进一步研究,如对其主要成分Fe2O3进行体外抗肿瘤实验等。守宫也为常用之药,多与黄酒合用,值得对其有效成分进一步分析提取研究。

总之,由于我们所选方药是以《中国医学文摘·中医》为依据,基本上能反映近年来中医药治疗食道癌的用药情况,对其用药规律及用药特点的分析,对于指导临床和科研组方用药有一定帮助。但也有不足之处,如选方涉及的文献不能囊括所有公开发表的,因此有一定局限性。

【参考文献】

[1]凌昌全.辨病专方治疗·肿瘤,第1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93.

[2]陈红.甘草药理作用概述[J].海峡药学,2005,17(4):37.

[3]封颖璐,凌昌全.人参皂苷与肿瘤[J].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2005,32(9):665.

食道癌范文篇2

【关键词】中医药食道癌用药分析

我国是食管癌高发区,又是死亡率最高的国家,河南省世界人口调整年死亡率为32.22/10万[1]。为了更好地指导临床和科研组方用药,笔者对近20(1986-06~2005-05)年来公开发表的治疗食管癌的方药进行了分析。现总结报告如下。

1方法

1.1方药选择标准凡1983-06~2002-05《中国医学文摘·中医》收录的有关食管癌的完整方药,皆进行收集整理。

1.2整理方法对于辨证用方,每一证型有方者,所处方按一个单独方药处理,如果是基本方加减用药,只能按一个方处理;剔除针对放化疗、手术后遗症或含中药不明的中成药处方;注明中西医结合和针对食管癌食道梗阻治疗的处方。

1.3分析项目总体用药频度;总体用药类型情况,中药分类依据六版教材;中西医结合治疗用药频度和类型情况;针对食管梗阻用药频度和类型情况。

2结果

2.1总体情况共得方101首,其中中西医结合治疗用方者34首,针对食管梗阻者14首,总用药次数898,药物种数194种,类别28个,其中补药(补阴药、补阳药、补血药、补气药)219次,占24.4%;清热解毒药101次,占11.2%;如加清热燥湿、清热泻火、清热凉血、凉血止血,清热药共143次,占15.9%;其他解毒药(拔毒化腐、解毒杀虫,熄风止痉:全虫、蜈蚣、牛黄等)52次,占5.8%;活血化淤药146次,占16.3%;化痰药112次,占12.5%;其他药物占25.1%。

排在前30位的药物是:半夏30,黄芪30,党参26,甘草25,白术24,当归23,茯苓20,丹参20,半枝莲18,蛇舌草17,代赭石17,旋覆花16,陈皮16,威灵仙16,瓜蒌16,守宫14,太子参13,沙参13,山豆根12,硵砂12,急性子12,莪术11,薏苡仁11,黄药子10,南星10,人参10,蜈蚣10,贝母9,郁金9,桃仁9。

2.2中西医结合用药情况用药350次,其中补药(补阴药、补阳药、补血药、补气药)109次,占31.14%;清热解毒药35次,占10%;如加清热燥湿、清热泻火、清热凉血,清热药共53次,占15.14%;其他解毒药(拔毒化腐、解毒杀虫,熄风止痉:全虫、蜈蚣、牛黄等)6次,1.71%;活血化淤药54次,占15.43%;化痰药36次,占10.29%,其他药物占26.29%。

排在前10位的药物:黄芪17,甘草14,白术、党参12,茯苓12,当归11,丹参11,半夏10,太子参10,蛇舌草10。

2.3针对食管癌梗阻用药情况用药137次数,其中补药(补阴药、补气药,无补阳、补血药)21次,占15.33%;清热解毒药14次,占10.22%;如加清热燥湿、清热泻火、清热凉血,清热药共23次,占16.79%;活血化淤药22次,占16.06%;化痰药23次,占16.79%;其他解毒药(拔毒化腐、解毒杀虫,熄风止痉:全虫、蜈蚣、牛黄等)6次,占4.38%;平抑肝阳9次,占6.57%,其他24.08%。

排在前10位的药物是:半夏7,瓜蒌5,党参4,代赭石4,硵砂3,甘草3,南星3,蜈蚣3,郁金3,丹参3

3讨论

由上结果可知,总体和中西医结合用药,都以补药为最多,特别是补气药,所占比例较大,说明各医家都认为在食道癌病理过程中正气虚为主要矛盾,因此以扶正为先。特别是中西医结合治疗,补药更为重要,可能因为各医家都认为放化疗和手术疗法最易伤正的缘故。由药物排序也可看到,黄芪、党参、甘草、白术、当归等补益药在总体和中西医结合用药中都排在前10位。现代研究表明肿瘤的发生、发展与机体的免疫功能密切相关,由于机体的免疫功能紊乱,体内突变的细胞不能被免疫系统有效清除而逃逸,导致肿瘤发生。肿瘤发生后,肿瘤组织细胞由于快速增生,要消耗大量营养物质;同时,由于肿瘤对机体的损害,导致发热、疼痛等及胃肠道功能低下,特别是食道癌,阻滞食物的摄入,使机体摄入减少。如此种种导致机体营养不良,机体免疫力进一步下降。中药中的补益药现已证明可以改善胃肠道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加由于放化疗导致的白细胞减少等,同时,有些补益药还可以直接针对肿瘤细胞,如党参、人参主要成分人参皂苷,甘草中有效成分甘草甜素等可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2,3]。

中医认为肿瘤的产生、发展与痰、淤、热关系比较密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机体气机失调(如气虚),从而使津液、血液运行受阻,产生淤血、痰饮,日久而发肿瘤。因此从淤从痰论治肿瘤始终是中医的一大特色。由上统计结果可看出,活血化淤、化痰药所占比例较重,也说明了这点。值得一提的是,在药物排序中化痰药半夏,活血化淤药丹参在总体和中西医结合用药中都在前10位。特别有趣的是,半夏在总体用药中是第1位,这可能因为半夏既可以化痰软坚,又能和胃降逆,对食管癌有针对性的缘故。有些报道还特别指出半夏要生用,值得进一步研究。丹参一味,功盖四物,说明丹参既可活血又可补血,因此用的次数也比较多。现代研究表明活血、化痰药可改善血液循环,阻滞肿瘤转移,有些药物还可以直接杀伤肿瘤细胞,诱导细胞凋亡与分化,如薏苡仁提取物康莱特[4],被广泛用于临床。肿瘤之热多由痰阻淤血日久所化,放疗也可致热。因此清热药也为治疗肿瘤常用,特别是清热解毒药。由统计数字可知,半枝连、蛇舌草为治疗食道癌的常用清热解毒药,现代研究证明此两味中药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1],这也可能是多被选用的原因。

毒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肿瘤的发生不论是由于气滞血淤,或是痰凝湿聚,或热毒内蕴,久之总会蕴积化毒。所化毒邪进一步损伤机体,而产生多种复杂证候,因此邪毒结于病体是肿瘤的根本之一。中医在治疗肿瘤时还多从毒论治,食道癌也不例外。由统计结果可知,中医治疗食道癌除选用清热解毒药外,还用一些其他解毒药,特别是有毒中药,所谓以毒攻毒。如硵砂、硼砂、蜈蚣、全蝎等,有的还选用砒石、蟾酥。现代研究认为一些有毒中药可以从多种途径起抗肿瘤作用,如对砒石As2O3研究已经享誉中外,As2O3因此已经在各国应用于治疗急性早幼粒性细胞白血病[5]。因此有必要对有毒中药进一步挖掘研究,如对硵砂的研究,有可能由此而找到治疗食道癌新的突破口。

在针对食管癌梗阻所用药物中,补益药比例明显减少。在排序中前10位化痰药有3味,补益药2味,活血化淤2味,其他解毒药2味,另一味是代赭石,没有清热解毒药。说明针对梗阻以攻为先,选用药物多峻猛有毒,如南星、半夏、硵砂、蜈蚣等,兼顾补益。而在一般用药,特别是中西医结合用药时,以补益为主,兼顾攻邪。

还有一些药物值得提及,如代赭石、旋覆花、守宫等。代赭石在总体用药中排第11位,针对食管癌梗阻时为第4位,在统计时它被归为平抑肝阳类,它的重镇降逆作用被针对性地用于治疗食管癌所引起的呕吐、吞咽困难等胃气上逆证,且常和旋覆化同用,说明各医家有取旋覆代赭汤之意。值得一提的是,《神农本草经》说它还主“腹中毒邪气”。《衷中参西录》云:“能生血兼凉血”。因此有必要对本药进一步研究,如对其主要成分Fe2O3进行体外抗肿瘤实验等。守宫也为常用之药,多与黄酒合用,值得对其有效成分进一步分析提取研究。

总之,由于我们所选方药是以《中国医学文摘·中医》为依据,基本上能反映近年来中医药治疗食道癌的用药情况,对其用药规律及用药特点的分析,对于指导临床和科研组方用药有一定帮助。但也有不足之处,如选方涉及的文献不能囊括所有公开发表的,因此有一定局限性。

【参考文献】

[1]凌昌全.辨病专方治疗·肿瘤,第1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93.

[2]陈红.甘草药理作用概述[J].海峡药学,2005,17(4):37.

[3]封颖璐,凌昌全.人参皂苷与肿瘤[J].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2005,32(9):665.

食道癌范文篇3

作者:fhtryt发表时间:2006/01/0821:22点击:89次修改精华删除置顶来源转移

1、常吃宵夜.会得胃癌.因为胃得不到休息

2、一个星期只能吃四颗蛋.吃太多.对身体不好

3、鸡屁股含有致癌物,不要吃较好

4、饭后吃水果是错误的观念.应是饭前吃水果

5、女生月经来时.不要喝绿茶.反正茶类不要喝就对了.多吃可以补血的东西

6、喝豆浆时不要加鸡蛋及糖.也不要喝太多

7、空腹时不要吃蕃茄,最好饭后吃

8、早上醒来.先喝一杯水.预防结石

9、睡前三小时不要吃东西.会胖

10、少喝奶茶.因为高热量.高油.没有营养价值可言.长期饮用.易罹患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

11、刚出炉的面包不宜马上食用

12、远离充电座.人体应远离30公分以上.切忌放在床边

13、天天喝水八大杯

14、每天十杯水.膀胱癌不会来

15、白天多喝水.晚上少喝水

16、一天不要喝两杯以上的咖啡.喝太多易导致失眠,胃痛

17、多油脂的食物少吃.因为得花5~7小时去消化,并使脑中血液集中到肠胃.易昏昏欲睡

18、下午五点后.大餐少少吃,因为五点后身体不需那么多能量

19、10种吃了会快乐的食物:深海鱼,香蕉,葡萄柚,全麦面包,菠菜,大蒜,南瓜,低脂牛奶,鸡肉,樱桃

20、睡眠不足会变笨,一天须八小时睡眠,有午睡习惯较不会老

21、最佳睡眠时间是在晚上10点~清晨6点

22、每天喝酒不要超过一杯,因为酒精会抑制制造抗体的B细胞,增加细菌感染的机会

23、服用胶囊应以冷水吞服(可以第一个吃),睡前30分先服药.忌立即躺下

24、酸梅具防止老化作用,青春永驻;肝火有毛病者宜多食用

25、掉发因素:熬夜,压力,烟酒,香鸡排.麻辣锅.油腻食物.调味过重的料理

26、帮助头发生长:多食用包心菜,蛋.豆类;少吃甜食(尤其是果糖)

27、每天一杯柠檬汁,柳橙汁.不但可以美白还可以淡化黑斑

28、苹果是机车族、瘾君子、家庭主妇的常备良药,一天一颗,才能让自己有个干干净净的肺

29、抽烟又吃维他命(B胡萝卜素-A维他命的一种),会致癌,尽早戒烟.才是最健康的做法

30、女性不宜喝茶的五个时期:月经来时,孕妇,临产前.生产完后,更年期

31、抽烟,关系最大的是肺癌,唇癌,舌癌,喉癌,食道癌,也与膀胱癌有关

32、饮酒导致肝硬化.引发肝癌

33、吃槟榔会导致口腔纤维化,口腔癌

34、食物过于精细,缺乏纤维;含大量脂肪,尤其是胆固醇会引发胃癌

35、食物过于粗糙,营养不足时导致食道癌,胃癌

36、食品中的黄曲毒素.亚硝酸类物皆具有致癌性

37、不抽烟.拒吸二手烟

38、适量饮酒,不拚久.不醉酒

39、减少食用盐腌.烟熏,烧烤的食物

40、每天摄取新鲜的蔬菜与水果

41、每天摄取富含高纤维的五谷类及豆类

42、每天摄取均衡的饮食,不过量

43、维持理想体重.不过胖

44、保持规律的生活与运动

食道癌范文篇4

【关键词】肿瘤何裕民中医外治法名医经验

前言

何裕民是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擅长治疗肿瘤,在具体临床治疗中,采用中药内服加外敷、身心并治等综合调治办法,形成了一套成熟而有效的肿瘤辨治思路。笔者作为何教授的学生,将何教授外治法治疗肿瘤经验总结如下。

中医外治法治疗肿瘤机理

何裕民教授在认真总结前人对肿瘤治疗经验的基础上,吸取了当代医学肿瘤治疗策略与理念,并经过多年临床实践总结形成了“中医药内外兼治”的独特方法。何教授认为,恶性肿瘤作为一种复杂险恶的顽疾,单靠内治一法,似难有重大突破。肿瘤是全身疾病在身体局部的体现,治疗肿瘤,应将局部辨证与整体辨证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各种给药方法,重视内外兼治,一方面运用内服药进行机体的综合调养,另一方面在此基础上配合外用药来治疗患者的局部症状,以便在最大程度上减轻患者痛苦,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疗效。

何裕民教授指出:“据外治之宗《理瀹骈文》记载:‘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肿瘤中医外治法,可以说是一大类疗法的总称。就我们的习惯,把所有非直接内服经胃肠吸收的中药治法都含盖在外治法之下,除了外敷法、浸泡法、熏洗法等,它实际上还包括了含漱法、熏鼻、枕剂垫头、糊剂食道吞咽、直肠灌药等方法。”外治法的作用原理主要是就近透邪,简单概括为在病灶的局部用药以缓解症状。例如:骨转移而有膝关节痛者,可浸泡双下肢及病侧热敷;卵巢癌、直肠癌患者直肠窝有占位的,可灌肠给药;颈淋巴转移而放疗无效者,可局部外敷等。此外,还有引火归原、透皮吸收和经穴传导等方法。总之,方式方法多样,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特点,灵活使用。

外治法的途径和适应症

多年来,何教授积累了丰富的肿瘤中医外治经验,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具体方法如下。

外敷法即将干药研成粉末,或加水,或直接将药粉敷于肿块或病变局部的方法。

1、癌性疼痛癌痛不仅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产生心理压力,而且对病情的控制与治愈极为不利,因此,癌痛的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WHO也把癌痛的治疗作为癌症治疗综合规划的重点之一。癌性疼痛较顽固,西药止痛一般采用强效镇痛药,副作用大、易成瘾、治疗时间短为其缺点。癌痛是中药外治法应用最广泛的领域,在体表痛区直接给药,经皮肤或粘膜表面吸收后,药力直达病所,无内服药的肝脏首过效应。辨证辨病结合配制的外敷中草药制剂对各种癌性疼痛疗效尤其明显,可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并持久发挥镇痛作用。临床上可供辨证选用的止痛药物很多,在行气、活血、通络、消肿、清热、散结等诸药之中都有止痛作用,如三棱、马钱子、干蟾皮、阿魏、元胡、血竭等打粉,干敷疼痛局部,可缓解疼痛,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2、恶性积液在肺癌、胃癌、肝癌、胰腺癌、卵巢癌等中晚期患者中,胸腹水较常见,且多为血性,利尿剂不能缓解,并可引起低钾等电解质紊乱,具有顽固、量大、反复出现的特点,患者容易产生抗药性。腹水患者常感腹胀,喝汤剂很不舒服,中药外治法可不同程度缓解患者痛苦,并在常规疗法无效的情况下显示一定作用。常用甘遂、大黄、槟榔、大戟等打粉,外敷胸水病变部位、背部肺俞,或脐腹部,可用干敷或干湿敷交替,可较好地缓解胸腹水症状。

3、淋巴结肿对于一些颈部及腹股沟淋巴结转移癌,用天南星、天葵子、冰片、夏枯草等打粉干敷局部,可起到良好的消肿散结作用。

此外,在恶性肿瘤晚期出现的一些并发症如腹胀、便秘、癃闭等,亦可采用相应的中药外敷而及时缓解症状,以减轻患者痛苦。

含漱法即将药物煎汤,常含口内,漱口吐出,并不下咽的方法。主要用于口咽部肿瘤及放化疗引起的口腔粘膜反应,及口腔癌、鼻咽癌患者,考虑到其特殊解剖位置,可不时啜服、漱口、擤鼻或药气熏蒸,使病灶部位的药物浓度升高。常用薄荷、佩兰、生甘草等。

熏洗法即用药物煎汤,乘热在皮肤或患处进行熏蒸、淋洗等方法。乳腺癌根治引起臂肿者,及下肢肿瘤腹股沟淋巴结转移而引起的下肢肿胀,可用川芎、乳香、没药、车前子、茯苓等煎汤熏洗加浸泡患肢消肿以减轻患者痛苦。

灌肠法将药物制成药液,借助灌肠器插入病变部位注入药液以治疗疾病的方法。肠癌患者可用蒲公英、川连、红藤、制大黄、皂角刺、山慈菇等煎汤灌肠,使药物通过粘膜透达入里,直接作用于病灶攻邪毒抗癌、止痛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泡脚法肿瘤患者伴有高血压,或头部虚汗多或哮喘甚者,用知母、肉桂、桃仁、川芎、川牛膝等煎汤浸泡双腿以引火归源,纳气下行。

食道糊剂吞服食道癌患者吞咽困难时,用三七粉、硇砂、山豆根、紫草根等研粉后和藕粉吞服,有助于改善食道梗阻症状。

案例举例

病案一郑×,男,65岁,患有原发性肝癌伴腹水,因为患者年高体弱,加之肝脏质地差,肝功损伤严重,仅靠抽腹水无法缓解症状,病人腹大胀满难忍,脘闷纳呆,不敢饮水,小便短少。求治于何教授,考虑到具体病情,无法内服汤剂,所以先用外敷药(桃仁、红花、甘遂、肉桂、大戟、槟榔,打粉,干湿敷交替,敷于脐腹部)缓解其腹水,两周后腹水明显消退,症状明显减轻,食欲恢复,这时再加内服汤药,症情逐渐好转。

病案二陈×,女,50岁,乳腺癌扩大根治术之后,因左腋下淋巴结清扫而出现左臂肿胀,不敢活动,并因服用三苯氧胺出现潮红、心烦、出汗等症。何教授根据其具体病情采取了内服汤药加外用熏洗浸泡肿胀左臂的治疗方法(川芎、乳香、没药、川草乌、车前子、茯苓、猪苓、蒲公英),经过一段时间的综合调理,全身症状明显减轻,左臂肿胀逐渐消退,功能恢复正常。

讨论

何教授使用外治法用药选方注重辨证论治,如外敷癌痛有寒热之分,外治癌性积液有气血水之辨,粘连有瘀滞之别。若癌痛辨为寒证则选川乌、草乌等热药,若为热痛则用芒硝、冰片等寒药。若癌性积液以气滞为主,则重理气药,若以血瘀为主,则重用活血药,若以水阻为主,则重用利水药。粘连若以瘀为重,则以化瘀为主,若以滞为重,则以理气除滞为主。

食道癌范文篇5

过年,吃大鱼大肉,生猛海鲜之时,也一定要多吃以下十种健康食品。

第一是番茄,番茄能够大幅减少患摄护腺癌等癌症的机率,它还是最佳的维他命C来源。

第二是菠菜,富含铁及维他命B,能有效防治血管方面疾病,并能预防盲眼症。

第三是坚果,它不仅可以提高好的胆固醇,并能降低血液中的三酸甘油脂,是预防心脏病的最佳配方,不论是花生或杏仁果等,都是好的选择。

第四椰菜花,它富含胡萝卜素及维他命C,长期食用可以减少患乳癌、直肠癌及胃癌的机率,最佳的食用方法是,简易烹调后使劲地咀嚼,白菜、豆芽也是不错的选择。

第五是燕麦,每天食用燕麦麦片可以降低胆固醇,它所含的丰富纤维会使人很快就有饱腹的感觉,如此一来可以减少摄取其它油腻的食品,达到控制体重的目的。

第六是鲑鱼,经常食用可以防止血管阻塞,预防老人痴呆等疾病。

第七是大蒜,它有极佳的防治心脏疾病的功能,不仅可以降低胆固醇,并有清血的效用,杀菌功能也备受科学家强力推荐。

第八是草莓,在所有蔬果中拥有极高的抗氧化剂,除了可以预防心脏病和癌症,并能增进脑力。

食道癌范文篇6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23例患者中,男182例,女41例;年龄18~81岁;其中食道癌103例,气胸51例,肺大疱12例,肺癌38例,外伤性血气胸和纵隔肿瘤19例。术前长期吸烟者152例,占68%,有心血管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者93例,占42%。左侧插管161例,右侧插管62例。

1.2麻醉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30min肌注阿托品0.5mg或东莨菪碱0.3mg、苯巴比妥钠0.10g。全麻诱导为:依次静推咪唑安定2mg,丙泊酚0.5~1.0mg/kg,芬太尼0.2~0.3mg,维库溴铵0.08~0.10mg/kg,加压给氧去氮3min后,经口明视下插入Robertshaw双腔支气管导管。根据患者情况用钳夹分隔听诊法或纤支镜定位来调整导管位置及双肺分隔情况。术中以小流量吸入异氟醚或静推芬太尼以及静推维库溴铵维待麻醉。单肺通气时,潮气量控制在10~12ml/kg,呼吸频率在12~16次/min。特殊患者根据情况作一定的调整。

2结果

223例患者中有212例术中SpO2维持在92%~100%范围内,PetCO2控制在35~45mmHg(1mmHg=0.133kPa)范围内,有效率为95%;另有11例非肺切除手术SpO2在30min内下降至90%以下,只好在术中特别需要时行短暂单肺通气,其余时间行双肺通气以保证患者的分钟通气量足够。所有患者在术后均能顺利拔除双腔导管。

3讨论

3.1单肺通气的标准

单肺通气应该要达到以下三个缺一不可的标准:①双腔气管导管或支气管导管的位置理想;②能达到有效隔离双肺的目的;③能保证适当的通气和氧合。单肺通气可以根据麻醉医师和手术医师的喜好来完成,但必须严格掌握其适应证和禁忌证。麻醉医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熟练程度选择合适DLT或支气管阻断管(BB)来达到肺隔离的目的。

3.2DLT的选择

①大小的选择:选择适当大小和型号的双腔管是顺利插管和成功单肺通气的前提。在双腔管的选择中,气管内径和拟插侧支气管内径起着重要的作用。对气管内径的确定有不同的方法,广州利用X线片测得国人气管内径为成年男性(17.8±1.7)mm,女性(13.9±1.3)mm;笔者利用X线片或CT片发现气管内径个体差异很大;国外Hannallah等人认为气管内径值为0.032×年龄(岁)+0.072×身高(cm)-2.043,但这并非基于国人,套用也不太合适。大量临床资料表明,利用CT片对患者选择DLT比较理想,可根据气管内径选择相对适合气管和支气管的双腔管。②左右双腔管的选择:一般认为左侧进胸选择右双腔管,右侧进胸选择左双腔管,但由于右双腔管插管时常因解剖关系使右上肺通气不良或双肺不能有效分隔,因而左进胸也可选择左双腔管。在任何情况下,右支气管长度必须在10mm以上,以此来容纳支气管套囊,太短必然导致失败。

3.3肺隔离的确定

插入双腔管后,首先双肺通气要确定双肺呼吸音相同,然后分别钳夹一侧导管,视察并听诊,以确定双肺完全隔离。使用右双腔管时,必须保证右上肺有良好的通气;使用左双腔管时,必须要知道左上叶支气管有被导管过分进入左主支气管而堵塞的危险。更精确的方法是使用纤支镜,看到气管隆突后再确定支气管位置,不过这一操作需要有一定经验的医师方可完成。

3.4单肺通气的术中管理

患者转为侧卧位时,需要再次检查双腔管的位置,防止导管脱出等。潮气量应从10ml/kg开始,然后调整呼吸频率以保持正常的PetCO2和SpO2,使PaO2保待在150~210mmHg范围内,PaCO2为32~38mmHg。若出现低氧血症,应通过纤支镜对双腔管重新定位。改善PaO2最有效的方法是对非通气侧肺使用气道压力为10cmH2O的CACP,也可对通气侧肺行10cmH2O(1cmH2O=0.098kPa)的PEEP,防止肺萎缩;也可两种方法同时使用,以保证充分的氧合,每隔45~60min应使双肺通气10~15min以防低氧血症。应保持双肺通气的气道峰压在20mmHg,单肺通气时在40mmHg以下,气道峰压突然升高提示外科操作导致DLT移位引起通气不足,应调整DTL位置。

3.5拔管和术后插管

食道癌范文篇7

第一是番茄,番茄能够大幅减少患摄护腺癌等癌症的机率,它还是最佳的维他命C来源。

第二是菠菜,富含铁及维他命B,能有效防治血管方面疾病,并能预防盲眼症。

第三是坚果,它不仅可以提高好的胆固醇,并能降低血液中的三酸甘油脂,是预防心脏病的最佳配方,不论是花生或杏仁果等,都是好的选择。

第四椰菜花,它富含胡萝卜素及维他命C,长期食用可以减少患乳癌、直肠癌及胃癌的机率,最佳的食用方法是,简易烹调后使劲地咀嚼,白菜、豆芽也是不错的选择。

第五是燕麦,每天食用燕麦麦片可以降低胆固醇,它所含的丰富纤维会使人很快就有饱腹的感觉,如此一来可以减少摄取其它油腻的食品,达到控制体重的目的。

第六是鲑鱼,经常食用可以防止血管阻塞,预防老人痴呆等疾病。

第七是大蒜,它有极佳的防治心脏疾病的功能,不仅可以降低胆固醇,并有清血的效用,杀菌功能也备受科学家强力推荐。

第八是草莓,在所有蔬果中拥有极高的抗氧化剂,除了可以预防心脏病和癌症,并能增进脑力。

食道癌范文篇8

第一是番茄,番茄能够大幅减少患摄护腺癌等癌症的机率,它还是最佳的维他命c来源。

第二是菠菜,富含铁及维他命b,能有效防治血管方面疾病,并能预防盲眼症。

第三是坚果,它不仅可以提高好的胆固醇,并能降低血液中的三酸甘油脂,是预防心脏病的最佳配方,不论是花生或杏仁果等,都是好的选择。

第四椰菜花,它富含胡萝卜素及维他命c,长期食用可以减少患乳癌、直肠癌及胃癌的机率,最佳的食用方法是,简易烹调后使劲地咀嚼,白菜、豆芽也是不错的选择。

第五是燕麦,每天食用燕麦麦片可以降低胆固醇,它所含的丰富纤维会使人很快就有饱腹的感觉,如此一来可以减少摄取其它油腻的食品,达到控制体重的目的。

第六是鲑鱼,经常食用可以防止血管阻塞,预防老人痴呆等疾病。

第七是大蒜,它有极佳的防治心脏疾病的功能,不仅可以降低胆固醇,并有清血的效用,杀菌功能也备受科学家强力推荐。

第八是草莓,在所有蔬果中拥有极高的抗氧化剂,除了可以预防心脏病和癌症,并能增进脑力。

食道癌范文篇9

相互作用的结果,最早是Liotta提出的粘附、降解、移动学说,每个步骤也是有多

个因素的共同参与,因而其具有复杂性。它是目前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当前

确定肿瘤转移主要是依据常规病理切片的结果,但有些患者虽进行了根治手术,且

常规病理切片淋巴结无转移,但随后仍出现肿瘤转移。所以单纯根据常规病理切片

来进行预后的判断往往欠科学,因此急需发展新的手段来检测肿瘤的转移。近年来

随着免疫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为更敏感地检测到淋巴道、血道中转移的肿瘤细

胞提供可能,本文对该领域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常规病理学方法

淋巴结转移的检测通常是HE染色,但敏感性较低,一般为104~105个正常细胞

中能检出一个肿瘤细胞,连续切片检测能增加结果的稳定性,最早对淋巴结的微小

转移灶的检测方法是连续切片法,有作者对400例乳腺癌常规切片阴性的淋巴结进

行连续切片检测,检出率为13%。Wilkinson和Fisher的研究表明连续切片检测可使

检出率提高14%~24%。但由于该法工作量大且有较高的假阴性,所以难以推广应用

2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2.1粘附分子

肿瘤要产生转移必须先从原发灶脱落,然后游走至血管、淋巴管,与之产生粘

附并进入管腔才能产生转移,而粘附分子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粘附分子有许多种

类,与肿瘤的转移有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上皮粘附素(Ecadherin)和CD44这两个

因子上。

2.1.1上皮粘附素

Ecadherin是一种钙依赖性的具有使细胞之间产生粘附功能的糖蛋白,是产

生细胞连接的分子基础。有研究表明许多肿瘤如乳腺癌、结肠癌、胃癌、膀胱癌均

可出现Ecadherin的减少,Ecadherin的减少使肿瘤细胞之间的粘附力降低,肿

瘤细胞容易脱落而出现转移。因此Ecadherin被看作抑制肿瘤转移的因素[1]。

Hunt[2]的研究表明,对于较小的乳腺肿瘤,Ecadherin的表达与淋巴转移具有

相关性,认为Ecadherin的减低是肿瘤转移过程中的早期事件。

2.1.2CD44

另一个粘附分子CD44主要参与细胞与基质间的粘附,且参与细胞的伪足形成,

与细胞的迁移有关[3]。许多研究表明,CD44基因的表达与肿瘤的转移具有显著

相关性,尤其CD44v与细胞骨架的相互作用在肿瘤的发展与转移中起着重要作用[

4]。且CD44v6阳性患者的预后显著较差,经多因素分析认为CD44v6是独立于肿瘤

分期、淋巴结状态的预后指标[5]。

2.1.3其他粘附分子

其他的粘附分子有整合素族与选择素族。整合素族为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受体,

是由α、β亚单位通过非共价键连接的异二聚体,可以与纤粘蛋白、层粘蛋白、胶

粘蛋白等结合,参与细胞与基质的粘附。有研究表明,恶性肿瘤细胞间粘附力降低

、侵袭力增加与整合素受体表达下降有关,Gui的研究对正常、良性、恶性乳腺组

织的整合素受体表达水平进行了比较,发现恶性肿瘤的整合素受体表达明显下降,

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β1、α1、αv亚属可作为乳腺癌腋淋巴结转移的重要

指标。选择素族有P、E、L三种亚型,有研究表明E选择素在乳腺癌的转移中起着

重要作用[6]。

2.2自分泌运动因子及受体

自分泌运动因子(AMF)是一种分子量为55KD66KD的热溶蛋白质,它是一个家

族,通过与受体(AMFR)作用而刺激细胞运动,AMFR是一个分子量为78KD的糖蛋白,

研究证实AMF受体gp78的表达直接与肿瘤的转移能力有关,人癌标本中的gp78表达

与临床病理特征和病人预后有关。Maruyama[7]的研究表明101例食道癌中有55例

gp78表达阳性,它的表达与肿瘤生长方式、肿瘤大小有关,且淋巴结有转移者gp7

8表达率较高,说明与AMFR相关的肿瘤细胞运动促进了肿瘤的生长与转移。有淋巴

转移的大肠癌其gp78表达率明显增高,gp78阳性患者的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者

[8]。

3多聚酶联反应(PCR)方法

近年来,在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多采用RTPCR法扩增外周血、

骨髓或淋巴结在正常情况下不表达的组织或肿瘤特异性mRNA,其敏感性为1×106。

因为mRNA在细胞外很不稳定,所以一旦在组织或体液中检测到特异性mRNA就意味着

有肿瘤细胞转移,且有些肿瘤尽管有RNA表达但无蛋白表达,因此RTPCR法比蛋白

测定具有更高敏感性。

3.1前列腺特异性抗原mRNA

有研究者对前列腺癌的微转移进行了研究,检测了前列腺癌患者外周血、骨髓

或淋巴结中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表达,结果表明:在确定有转移的患者外周血

中PSA的检出率为40%,显著高于无转移的10%。且具有良好的特异性[9,10]。

3.2细胞角蛋白mRNA

细胞角蛋白(CK)是一个多基因家族,主要在上皮细胞表达,CKs有20多个不同

亚类构成,主要有CK8、CK19、CK20等,由于CK8、CK19能在正常人外周血中表达,

而CK20不在外周血中表达,所以CK20可作为有些肿瘤如乳腺癌、膀胱癌和大肠癌的

血道转移指标[11]。Soeth用巢式RTPCR监测了57例大肠癌患者的骨髓CK20mRN

A表达,阳性率为65%[12]。CK19作为乳腺癌淋巴结的转移指标也取得了较好的结

果,10个常规切片阳性的淋巴结CK19mRNA也为阳性,而53个阴性淋巴结中有5个CK

19mRNA为阳性,表示有微小转移[13]。CK是目前检测肿瘤微转移使用较多的一个

指标。特别是检测食道癌与头颈鳞癌的淋巴转移方面,得到大家的认可。

3.3酪氨酸酶mRNA

酪氨酸酶是黑色素细胞合成黑色素的关键酶,在正常情况下黑色素细胞不会出

现在外周血,所以一旦在外周血检出酪氨酸酶可提示有血道转移。Wang[14]对2

9例黑色素瘤患者的区域淋巴结,其中一半作HE染色,不确定时作HMB45或S10

0免疫组化染色,另一半作酪氨酸酶mRNA的RTPCR检测。29例临床Ⅰ、Ⅱ期黑色素

瘤常规病理检查有11例淋巴结阳性,而检出酪氨酸酶的有19例,18例阴性的淋巴结

RTPCR阳性有8例,平均随访1年后,这8例患者全部复发。因此酪氨酸酶mRNA的R

TPCR对于判断术后是否需要全身化疗以及化疗效果具有指导意义。有研究者报道

,应用RTPCR法能敏感地检出黑色素瘤免疫治疗后患者血与骨髓中的残留细胞,

对预示复发及探讨复发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3.4肿瘤排斥抗原mRNA

肿瘤排斥抗原MAGE也被列为肿瘤转移指标,有研究表明,94%的食道癌,81%的

大肠癌,80%的乳腺癌,83%的胃癌在12种MAGE基因亚型中至少有一种阳性。在14例

常规病理检查为阴性的淋巴结中,有7例MAGE阳性,其中有5例出现血管侵袭。该方

法的特异性高,假阳性率很低,但由于有12种基因亚型给实验操作带来困难。

3.5癌胚抗原mRNA

癌胚抗原CEA曾被广泛用于恶性肿瘤的诊断,近来有研究表明检测外周血中CE

AmRNA的表达可以作为是否存在血道转移的指标,31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中有26

例外周血CEAmRNA的表达阳性[15]。从102例消化道肿瘤、乳腺癌的606个淋巴结

中进行CEA检测发现,常规组织切片淋巴结阳性率为16%,而CEA诊断阳性率为56%。

从预后结果来看,CEA与组织学诊断的阳性率在根治切除患者中分别为64%与4%,在

相对治愈切除患者中分别为85%与37%,在姑息切除患者中分别为100%与86%,在复

发患者中分别为100%与85%。由此可见CEAmRNA可作为一个重要的检测指标。Mori[

16]对13例大肠癌患者的117个淋巴结进行了CEAmRNA检测,发现88个常规检测阴性

的患者淋巴结有47个淋巴结CEAmRNA阳性。该作者还对65例消化道肿瘤及乳腺癌患

者的406个淋巴结进行CEAmRNA的RTPCR检测并进行了随访,微转移率为40.1%,有

淋巴转移的15例患者6例复发,29例有微转移的患者4例复发。21例无微转移患者无

复发,这进一步说明了CEAmRNA的重要性[17]。

3.6蛋白溶解酶类mRNA

癌细胞合成和释放溶解酶是促进癌细胞从瘤体分离继而引起转移的一个重要因

素。肿瘤部位细胞外液中许多酶活性增高,如肽酶和组织蛋白酶,这些酶多来自于

癌细胞的溶酶体,也可来自肿瘤坏死区的巨噬细胞,这些酶在癌细胞分解细胞外基

质与松解细胞粘附中起重要作用。

3.6.1内糖苷酶mRNA

内糖苷酶能特异地降解基底膜成分硫酸乙酰肝素,该酶的活性与一些肿瘤细胞

的转移能力有关[18]。

3.6.2Ⅳ型胶原酶mRNA

Ⅳ型胶原是基底膜的主要成分,它能被Ⅳ型胶原酶特异性水解,它至少有三种

不同形式,它不仅能降解Ⅳ型胶原,还能降解Ⅴ、Ⅶ、Ⅸ、Ⅹ型胶原,纤粘蛋白,

弹性蛋白及白明胶。有研究发现,该酶的水平在许多高转移性肿瘤细胞中增加,因

此该酶在肿瘤的侵袭与转移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小鼠杂交瘤细胞和癌基因转染的细

胞中,Ⅳ型胶原酶的表达与转移能力相关。Pyke等利用原位杂交发现在大部分浸润

型基底细胞癌和鳞癌中可见Ⅳ型胶原酶的mRNA表达[19]。有研究者对高转移与非

转移口腔癌细胞株的金属蛋白酶2(MMP2)表达进行研究,发现高转移口腔癌细胞株

主要表达MMP2,且MMP2的活性与淋巴转移和对局部下颌骨侵袭显著相关[20]。

3.6.3血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酶mRNA

血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酶(PA)是一种特异性的丝氨酸蛋白酶,它催化非活性血

纤维蛋白酶转化为活性血纤维蛋白酶。血纤维蛋白酶是一种广谱蛋白酶。它催化血

纤维蛋白、粘连蛋白及层粘连蛋白。还能活化潜在的蛋白酶。它以组织型(tPA)

与尿激酶(uPA)型两种形式存在,它们的功能是不同的,参与癌侵袭与转移的是

uPA。

3.6.4组织蛋白酶B、DmRNA

组织蛋白酶B、D是溶酶体蛋白酶,参与对细胞外基质的溶解,有一些实验结果

表明,它们也与肿瘤转移有关[21]。

3.7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及受体mRNA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家族中的一员,是近年来才

被发现的一种生长因子。Jeltsch[22]发现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基因鼠皮下出现

大量扩张淋巴管,这才确立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在淋巴管生成中的重要地位。它

可由肿瘤细胞或基质细胞产生,作用于淋巴管内皮细胞上的酪氨酸激酶受体(flt

4)而后出现淋巴内皮细胞增殖。这样,对肿瘤淋巴转移的分子机制有了新的、更进

一步的认识。有研究者运用原位杂交技术对前列腺癌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

C)及受体的表达进行了研究,发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及受体mRNA表达在淋巴结转

移阳性组明显高于阴性组[23]。Kurebayashi[24]对乳腺癌的VEGFA、B、C、

D的mRNA进行PCR检测,发现淋巴结转移阳性组只表达VEGFC,这进一步说明了VE

GFC在淋巴转移中的重要作用。但也有作者发现在恶性间皮瘤中VEGFC的表达与

淋巴转移无关[25]。在这一方面还存在较大的争论。我们认为从理论上说既然肿

瘤淋巴转移是肿瘤细胞脱离原发部位,通过肿瘤周围淋巴管游走至淋巴结,且有充

分证据证明VEGFC是与淋巴管增生有关,那么VEGFC很可能参与肿瘤转移的过程

,这当然需要研究的更进一步证实。

4基因水平分析方法

肿瘤基础研究表明,肿瘤细胞转移须通过多个步骤才能完成,且每个步骤多由

多个基因共同控制,只有在转移相关基因与转移抑制基因平衡失调才最终决定是否

导致转移。近年来有关该领域的研究一直是肿瘤基础研究的热点。由于肿瘤的发生

发展与癌基因的激活有关,所以部分癌基因的表达可能与肿瘤的转移有关。1984年

Vousden等发现小鼠淋巴瘤有了活化的cKras基因表达时,同时也就获得了转移

性。1987年Collard以人的cHras癌基因转染非侵袭性、无转移能力的小鼠BW5

147T淋巴瘤细胞,发现转染后的细胞侵袭力增高,将这种细胞经尾静脉注射,可发

生肝、肾等器官的转移,且这种转移与细胞的ras基因的表达水平有关。有研究者

用fos基因转染大鼠3Y1细胞,可使其获得较高的肺转移能力。

随着近年来对癌基因的临床意义的阐明,一些癌基因不仅可作为肿瘤的常规诊

断指标,而且可被列为转移的指标。原癌基因RET可作为转移性髓样甲状腺癌的诊

断指标[26];Zhang[27]的研究表明P53基因突变可作为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

前兆,而在头颈部鳞癌中P53基因的过表达也有明确的诊断意义:P16往往表达在转

移的淋巴结中[28];cerbB2已被列为膀胱癌、乳腺癌、卵巢癌的恶性指标;

最近有研究发现口腔与肺鳞癌中有cerbB2的过表达[29]。有研究者[30]从

鼠高转移乳腺癌细胞中筛选出转移相关基因mtal,它在高转移乳腺癌细胞株中的表

达比低转移株高4位,且与转移潜能有关。还有研究者[31]发现cMyc与Bcl2

基因在乳腺癌中的共同表达与淋巴转移有关。

5展望

肿瘤转移一直是肿瘤基础研究的热点,随着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在该领

域研究取得了突破,但怎么找到更敏感,更具特异性的指标始终是肿瘤研究工作者

的奋斗目标。敏感性提高的同时怎样降低假阳性率,确定肿瘤微转移与个体的预后

之间的关系,以及阐明肿瘤转移相关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还需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

,总之,随着肿瘤转移相关机理因素的进一步阐明,必将对肿瘤转移的早期诊断、

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的判断带来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GraffJR,HermarJG,LapidusRG,etal.CancerRes,1995;599220:5195-5199

2.HuntNC,DouglasAG,JassniB,etal.VirchowsArch,1997;430(4):285-299

3.ThomasL,EtohT,StamendovicL,etal.JInvestDermatol,1993;100(2):115

-120

4.BourrguignonLY,LidaN,WelshCF,etal.JNeurooncol,1995;26(3):201-208

5.KaufmanM,HeiderKH,SinnHP,etal.Lancet,1995;345:615-619

6.MatsuuraN,NaritaT,MitsuokaC,etal.AnticancerRes,1997;17(2B):1367-

1372

7.MaruyamaK,etal.IntJCancer,1995;64:316-321

8.NakamoriS,etal.Cancer,1994;74(7):1855-1862

9.ChosseinRA,etal.Cancer,1996;78:10

10.PelkeyTJ,etal.ClinChem,1996;42:9

11.BurelillSA,etal.BrJCancer,1995;71:278

12.SoethE,RoderC,JuhlH,etal.IntJCancer,1996;69(4):278-282

13.野口ほか.癌の化学疗法,1996;23(15):50

14.WangXN,etal.AnnSurg,1994;220:768

15.JonasS,WindeattS,OBoatengA,etal.Gut,1996;39(5):717-721

16.MoriM,MimoriK,InoueH,etal.CancerRes,1995;55(15):3417-3420

17.MoriM,etal.JClinOncol,1998;16(1):128-132

18.SobelMW.JNatlCancerInst,1990;82:267

19.PykeC,etal.CancerRes,1992;52:1336

20.KawamataH,NakashiroK,UchidaD,etal.IntJCancer,1997;70:120-127

21.SteegPS.CancerBull,1991;43:58

22.JeltschM,KaipainenA,JoukovV,etal.Science,1997May30;276(5317):1

423-1425

23.TsurusakiT,KandaS,SakalH,etal.BriJCancer,1999;80:309-313

24.KurebayashiJ,OtsukiT,KunisueH,etal.JpnJCancerRes,1999Sep;90(

9):977-981

25.OhtaY,ShridharV,BrightRK,etal.BrJCancer,1999Sep;81(1):54-61

26.MusholtTJ,GoodfellowPJ,ScheumannGF,etal.JSurgRes,1997;69(1):94

-100

27.ZhangJS,CaplinS,BosmanFT,etal.IntJCancer,1997;70(6):674-678

28.MarchettiA,ButtittaF,PellegriniS,etal.JPathol,1997;181(2):178-1

82

29.WerkmeisterR,BrandtB,JoosU.AmJSurg,1996;172(6):681-683

30.TohY,OkiE,OdaS,etal.IntJCancer,1997,74(4):459-463

食道癌范文篇10

相互作用的结果,最早是Liotta提出的粘附、降解、移动学说,每个步骤也是有多

个因素的共同参与,因而其具有复杂性。它是目前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当前

确定肿瘤转移主要是依据常规病理切片的结果,但有些患者虽进行了根治手术,且

常规病理切片淋巴结无转移,但随后仍出现肿瘤转移。所以单纯根据常规病理切片

来进行预后的判断往往欠科学,因此急需发展新的手段来检测肿瘤的转移。近年来

随着免疫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为更敏感地检测到淋巴道、血道中转移的肿瘤细

胞提供可能,本文对该领域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常规病理学方法

淋巴结转移的检测通常是HE染色,但敏感性较低,一般为104~105个正常细胞

中能检出一个肿瘤细胞,连续切片检测能增加结果的稳定性,最早对淋巴结的微小

转移灶的检测方法是连续切片法,有作者对400例乳腺癌常规切片阴性的淋巴结进

行连续切片检测,检出率为13%。Wilkinson和Fisher的研究表明连续切片检测可使

检出率提高14%~24%。但由于该法工作量大且有较高的假阴性,所以难以推广应用

2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2.1粘附分子

肿瘤要产生转移必须先从原发灶脱落,然后游走至血管、淋巴管,与之产生粘

附并进入管腔才能产生转移,而粘附分子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粘附分子有许多种

类,与肿瘤的转移有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上皮粘附素(Ecadherin)和CD44这两个

因子上。

2.1.1上皮粘附素

Ecadherin是一种钙依赖性的具有使细胞之间产生粘附功能的糖蛋白,是产

生细胞连接的分子基础。有研究表明许多肿瘤如乳腺癌、结肠癌、胃癌、膀胱癌均

可出现Ecadherin的减少,Ecadherin的减少使肿瘤细胞之间的粘附力降低,肿

瘤细胞容易脱落而出现转移。因此Ecadherin被看作抑制肿瘤转移的因素[1]。

Hunt[2]的研究表明,对于较小的乳腺肿瘤,Ecadherin的表达与淋巴转移具有

相关性,认为Ecadherin的减低是肿瘤转移过程中的早期事件。

2.1.2CD44

另一个粘附分子CD44主要参与细胞与基质间的粘附,且参与细胞的伪足形成,

与细胞的迁移有关[3]。许多研究表明,CD44基因的表达与肿瘤的转移具有显著

相关性,尤其CD44v与细胞骨架的相互作用在肿瘤的发展与转移中起着重要作用[

4]。且CD44v6阳性患者的预后显著较差,经多因素分析认为CD44v6是独立于肿瘤

分期、淋巴结状态的预后指标[5]。

2.1.3其他粘附分子

其他的粘附分子有整合素族与选择素族。整合素族为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受体,

是由α、β亚单位通过非共价键连接的异二聚体,可以与纤粘蛋白、层粘蛋白、胶

粘蛋白等结合,参与细胞与基质的粘附。有研究表明,恶性肿瘤细胞间粘附力降低

、侵袭力增加与整合素受体表达下降有关,Gui的研究对正常、良性、恶性乳腺组

织的整合素受体表达水平进行了比较,发现恶性肿瘤的整合素受体表达明显下降,

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β1、α1、αv亚属可作为乳腺癌腋淋巴结转移的重要

指标。选择素族有P、E、L三种亚型,有研究表明E选择素在乳腺癌的转移中起着

重要作用[6]。

2.2自分泌运动因子及受体

自分泌运动因子(AMF)是一种分子量为55KD66KD的热溶蛋白质,它是一个家

族,通过与受体(AMFR)作用而刺激细胞运动,AMFR是一个分子量为78KD的糖蛋白,

研究证实AMF受体gp78的表达直接与肿瘤的转移能力有关,人癌标本中的gp78表达

与临床病理特征和病人预后有关。Maruyama[7]的研究表明101例食道癌中有55例

gp78表达阳性,它的表达与肿瘤生长方式、肿瘤大小有关,且淋巴结有转移者gp7

8表达率较高,说明与AMFR相关的肿瘤细胞运动促进了肿瘤的生长与转移。有淋巴

转移的大肠癌其gp78表达率明显增高,gp78阳性患者的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者

[8]。

3多聚酶联反应(PCR)方法

近年来,在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多采用RTPCR法扩增外周血、

骨髓或淋巴结在正常情况下不表达的组织或肿瘤特异性mRNA,其敏感性为1×106。

因为mRNA在细胞外很不稳定,所以一旦在组织或体液中检测到特异性mRNA就意味着

有肿瘤细胞转移,且有些肿瘤尽管有RNA表达但无蛋白表达,因此RTPCR法比蛋白

测定具有更高敏感性。

3.1前列腺特异性抗原mRNA

有研究者对前列腺癌的微转移进行了研究,检测了前列腺癌患者外周血、骨髓

或淋巴结中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表达,结果表明:在确定有转移的患者外周血

中PSA的检出率为40%,显著高于无转移的10%。且具有良好的特异性[9,10]。

3.2细胞角蛋白mRNA

细胞角蛋白(CK)是一个多基因家族,主要在上皮细胞表达,CKs有20多个不同

亚类构成,主要有CK8、CK19、CK20等,由于CK8、CK19能在正常人外周血中表达,

而CK20不在外周血中表达,所以CK20可作为有些肿瘤如乳腺癌、膀胱癌和大肠癌的

血道转移指标[11]。Soeth用巢式RTPCR监测了57例大肠癌患者的骨髓CK20mRN

A表达,阳性率为65%[12]。CK19作为乳腺癌淋巴结的转移指标也取得了较好的结

果,10个常规切片阳性的淋巴结CK19mRNA也为阳性,而53个阴性淋巴结中有5个CK

19mRNA为阳性,表示有微小转移[13]。CK是目前检测肿瘤微转移使用较多的一个

指标。特别是检测食道癌与头颈鳞癌的淋巴转移方面,得到大家的认可。

3.3酪氨酸酶mRNA

酪氨酸酶是黑色素细胞合成黑色素的关键酶,在正常情况下黑色素细胞不会出

现在外周血,所以一旦在外周血检出酪氨酸酶可提示有血道转移。Wang[14]对2

9例黑色素瘤患者的区域淋巴结,其中一半作HE染色,不确定时作HMB45或S10

0免疫组化染色,另一半作酪氨酸酶mRNA的RTPCR检测。29例临床Ⅰ、Ⅱ期黑色素

瘤常规病理检查有11例淋巴结阳性,而检出酪氨酸酶的有19例,18例阴性的淋巴结

RTPCR阳性有8例,平均随访1年后,这8例患者全部复发。因此酪氨酸酶mRNA的R

TPCR对于判断术后是否需要全身化疗以及化疗效果具有指导意义。有研究者报道

,应用RTPCR法能敏感地检出黑色素瘤免疫治疗后患者血与骨髓中的残留细胞,

对预示复发及探讨复发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3.4肿瘤排斥抗原mRNA

肿瘤排斥抗原MAGE也被列为肿瘤转移指标,有研究表明,94%的食道癌,81%的

大肠癌,80%的乳腺癌,83%的胃癌在12种MAGE基因亚型中至少有一种阳性。在14例

常规病理检查为阴性的淋巴结中,有7例MAGE阳性,其中有5例出现血管侵袭。该方

法的特异性高,假阳性率很低,但由于有12种基因亚型给实验操作带来困难。

3.5癌胚抗原mRNA

癌胚抗原CEA曾被广泛用于恶性肿瘤的诊断,近来有研究表明检测外周血中CE

AmRNA的表达可以作为是否存在血道转移的指标,31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中有26

例外周血CEAmRNA的表达阳性[15]。从102例消化道肿瘤、乳腺癌的606个淋巴结

中进行CEA检测发现,常规组织切片淋巴结阳性率为16%,而CEA诊断阳性率为56%。

从预后结果来看,CEA与组织学诊断的阳性率在根治切除患者中分别为64%与4%,在

相对治愈切除患者中分别为85%与37%,在姑息切除患者中分别为100%与86%,在复

发患者中分别为100%与85%。由此可见CEAmRNA可作为一个重要的检测指标。Mori[

16]对13例大肠癌患者的117个淋巴结进行了CEAmRNA检测,发现88个常规检测阴性

的患者淋巴结有47个淋巴结CEAmRNA阳性。该作者还对65例消化道肿瘤及乳腺癌患

者的406个淋巴结进行CEAmRNA的RTPCR检测并进行了随访,微转移率为40.1%,有

淋巴转移的15例患者6例复发,29例有微转移的患者4例复发。21例无微转移患者无

复发,这进一步说明了CEAmRNA的重要性[17]。

3.6蛋白溶解酶类mRNA

癌细胞合成和释放溶解酶是促进癌细胞从瘤体分离继而引起转移的一个重要因

素。肿瘤部位细胞外液中许多酶活性增高,如肽酶和组织蛋白酶,这些酶多来自于

癌细胞的溶酶体,也可来自肿瘤坏死区的巨噬细胞,这些酶在癌细胞分解细胞外基

质与松解细胞粘附中起重要作用。

3.6.1内糖苷酶mRNA

内糖苷酶能特异地降解基底膜成分硫酸乙酰肝素,该酶的活性与一些肿瘤细胞

的转移能力有关[18]。

3.6.2Ⅳ型胶原酶mRNA

Ⅳ型胶原是基底膜的主要成分,它能被Ⅳ型胶原酶特异性水解,它至少有三种

不同形式,它不仅能降解Ⅳ型胶原,还能降解Ⅴ、Ⅶ、Ⅸ、Ⅹ型胶原,纤粘蛋白,

弹性蛋白及白明胶。有研究发现,该酶的水平在许多高转移性肿瘤细胞中增加,因

此该酶在肿瘤的侵袭与转移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小鼠杂交瘤细胞和癌基因转染的细

胞中,Ⅳ型胶原酶的表达与转移能力相关。Pyke等利用原位杂交发现在大部分浸润

型基底细胞癌和鳞癌中可见Ⅳ型胶原酶的mRNA表达[19]。有研究者对高转移与非

转移口腔癌细胞株的金属蛋白酶2(MMP2)表达进行研究,发现高转移口腔癌细胞株

主要表达MMP2,且MMP2的活性与淋巴转移和对局部下颌骨侵袭显著相关[20]。

3.6.3血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酶mRNA

血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酶(PA)是一种特异性的丝氨酸蛋白酶,它催化非活性血

纤维蛋白酶转化为活性血纤维蛋白酶。血纤维蛋白酶是一种广谱蛋白酶。它催化血

纤维蛋白、粘连蛋白及层粘连蛋白。还能活化潜在的蛋白酶。它以组织型(tPA)

与尿激酶(uPA)型两种形式存在,它们的功能是不同的,参与癌侵袭与转移的是

uPA。

3.6.4组织蛋白酶B、DmRNA

组织蛋白酶B、D是溶酶体蛋白酶,参与对细胞外基质的溶解,有一些实验结果

表明,它们也与肿瘤转移有关[21]。

3.7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及受体mRNA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家族中的一员,是近年来才

被发现的一种生长因子。Jeltsch[22]发现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基因鼠皮下出现

大量扩张淋巴管,这才确立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在淋巴管生成中的重要地位。它

可由肿瘤细胞或基质细胞产生,作用于淋巴管内皮细胞上的酪氨酸激酶受体(flt

4)而后出现淋巴内皮细胞增殖。这样,对肿瘤淋巴转移的分子机制有了新的、更进

一步的认识。有研究者运用原位杂交技术对前列腺癌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

C)及受体的表达进行了研究,发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及受体mRNA表达在淋巴结转

移阳性组明显高于阴性组[23]。Kurebayashi[24]对乳腺癌的VEGFA、B、C、

D的mRNA进行PCR检测,发现淋巴结转移阳性组只表达VEGFC,这进一步说明了VE

GFC在淋巴转移中的重要作用。但也有作者发现在恶性间皮瘤中VEGFC的表达与

淋巴转移无关[25]。在这一方面还存在较大的争论。我们认为从理论上说既然肿

瘤淋巴转移是肿瘤细胞脱离原发部位,通过肿瘤周围淋巴管游走至淋巴结,且有充

分证据证明VEGFC是与淋巴管增生有关,那么VEGFC很可能参与肿瘤转移的过程

,这当然需要研究的更进一步证实。

4基因水平分析方法

肿瘤基础研究表明,肿瘤细胞转移须通过多个步骤才能完成,且每个步骤多由

多个基因共同控制,只有在转移相关基因与转移抑制基因平衡失调才最终决定是否

导致转移。近年来有关该领域的研究一直是肿瘤基础研究的热点。由于肿瘤的发生

发展与癌基因的激活有关,所以部分癌基因的表达可能与肿瘤的转移有关。1984年

Vousden等发现小鼠淋巴瘤有了活化的cKras基因表达时,同时也就获得了转移

性。1987年Collard以人的cHras癌基因转染非侵袭性、无转移能力的小鼠BW5

147T淋巴瘤细胞,发现转染后的细胞侵袭力增高,将这种细胞经尾静脉注射,可发

生肝、肾等器官的转移,且这种转移与细胞的ras基因的表达水平有关。有研究者

用fos基因转染大鼠3Y1细胞,可使其获得较高的肺转移能力。

随着近年来对癌基因的临床意义的阐明,一些癌基因不仅可作为肿瘤的常规诊

断指标,而且可被列为转移的指标。原癌基因RET可作为转移性髓样甲状腺癌的诊

断指标[26];Zhang[27]的研究表明P53基因突变可作为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

前兆,而在头颈部鳞癌中P53基因的过表达也有明确的诊断意义:P16往往表达在转

移的淋巴结中[28];cerbB2已被列为膀胱癌、乳腺癌、卵巢癌的恶性指标;

最近有研究发现口腔与肺鳞癌中有cerbB2的过表达[29]。有研究者[30]从

鼠高转移乳腺癌细胞中筛选出转移相关基因mtal,它在高转移乳腺癌细胞株中的表

达比低转移株高4位,且与转移潜能有关。还有研究者[31]发现cMyc与Bcl2

基因在乳腺癌中的共同表达与淋巴转移有关。

5展望

肿瘤转移一直是肿瘤基础研究的热点,随着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在该领

域研究取得了突破,但怎么找到更敏感,更具特异性的指标始终是肿瘤研究工作者

的奋斗目标。敏感性提高的同时怎样降低假阳性率,确定肿瘤微转移与个体的预后

之间的关系,以及阐明肿瘤转移相关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还需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

,总之,随着肿瘤转移相关机理因素的进一步阐明,必将对肿瘤转移的早期诊断、

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的判断带来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GraffJR,HermarJG,LapidusRG,etal.CancerRes,1995;599220:5195-5199

2.HuntNC,DouglasAG,JassniB,etal.VirchowsArch,1997;430(4):285-299

3.ThomasL,EtohT,StamendovicL,etal.JInvestDermatol,1993;100(2):115

-120

4.BourrguignonLY,LidaN,WelshCF,etal.JNeurooncol,1995;26(3):201-208

5.KaufmanM,HeiderKH,SinnHP,etal.Lancet,1995;345:615-619

6.MatsuuraN,NaritaT,MitsuokaC,etal.AnticancerRes,1997;17(2B):1367-

1372

7.MaruyamaK,etal.IntJCancer,1995;64:316-321

8.NakamoriS,etal.Cancer,1994;74(7):1855-1862

9.ChosseinRA,etal.Cancer,1996;78:10

10.PelkeyTJ,etal.ClinChem,1996;42:9

11.BurelillSA,etal.BrJCancer,1995;71:278

12.SoethE,RoderC,JuhlH,etal.IntJCancer,1996;69(4):278-282

13.野口ほか.癌の化学疗法,1996;23(15):50

14.WangXN,etal.AnnSurg,1994;220:768

15.JonasS,WindeattS,OBoatengA,etal.Gut,1996;39(5):717-721

16.MoriM,MimoriK,InoueH,etal.CancerRes,1995;55(15):3417-3420

17.MoriM,etal.JClinOncol,1998;16(1):128-132

18.SobelMW.JNatlCancerInst,1990;82:267

19.PykeC,etal.CancerRes,1992;52:1336

20.KawamataH,NakashiroK,UchidaD,etal.IntJCancer,1997;70:120-127

21.SteegPS.CancerBull,1991;43:58

22.JeltschM,KaipainenA,JoukovV,etal.Science,1997May30;276(5317):1

423-1425

23.TsurusakiT,KandaS,SakalH,etal.BriJCancer,1999;80:309-313

24.KurebayashiJ,OtsukiT,KunisueH,etal.JpnJCancerRes,1999Sep;90(

9):977-981

25.OhtaY,ShridharV,BrightRK,etal.BrJCancer,1999Sep;81(1):54-61

26.MusholtTJ,GoodfellowPJ,ScheumannGF,etal.JSurgRes,1997;69(1):94

-100

27.ZhangJS,CaplinS,BosmanFT,etal.IntJCancer,1997;70(6):674-678

28.MarchettiA,ButtittaF,PellegriniS,etal.JPathol,1997;181(2):178-1

82

29.WerkmeisterR,BrandtB,JoosU.AmJSurg,1996;172(6):681-683

30.TohY,OkiE,OdaS,etal.IntJCancer,1997,74(4):459-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