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需求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7 14:08:06

市场需求

市场需求范文篇1

(一)负需求状况与扭转性营销。负需求状况是指客人不喜欢或厌恶某个饭店,故意避开购买这个饭店的产品。比如:某大酒店有两位客人被人在店内谋杀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客人都不原意去这家酒店消费。再比如:原来的汇丰酒店,一场电火化为乌有,现在改名为哈特商务酒店重新开业后,至今仍是客人极少极少的,据说又要关门了。这种负需求,真是太糟糕了,在这种情况下,酒店管理人员就要分析客人不喜欢的原因。提高服务质量,用强有力的促销手段来重新塑造酒店形象。此时酒店的营销任务是扭转性营销。扭转人们的抵制态度。使负需求(不需求)变为正需求。

(二)无需求与刺激性营销。无需求状况是指市场对饭店的产品不关心,没有兴趣。比如:一新建的大酒店,由于客人对它们不了解,光顾的人就很少,在这种情况下饭店必须设法使消费者对其感兴趣。刺激需求使无需求转变为有需求即实施刺激性营销。例如:一些大酒店在开业前多采用五折折扣来吸引消费者以刺激消费者认识。

(三)潜在需求与开发性营销。潜在需求:指顾客对市场上现在的产吕或服务不能满足的。或隐而不见的需求。(例如:一些工薪层对高档酒店即向往对惧怕。想去享受一些,又怕消费不起,口袋里钱少)针对这种情况饭店应了解这一市场需求,开发合适的产品与服务来满足这一需求,开发性营销运用的实例比如说“北京五星级的长城饭店,全国之内首先推出面向工薪层的开发性营销策略。推出五个5(55555)自助餐服务。让工薪层花不了几个钱就可以在五星级饭店享受一次。五个五是指:成人50元一票到底50种菜肴任意选用酒水五折儿童5折五星级的优质服务。长城饭店的五伍服务推出后很受欢迎。

(四)下降需求与恢复性营销。任何一家酒店,如果长期保持它的菜式及口味不变,必定遭至需求大降的局面(光顾的人也少了)比如人们已经不再原意吃粤菜了,你还以出售粤菜为主,那么谁还愿意去吃呢?所以餐厅要想恢复到以前与市场份额,必须使其产品和服务常变常新。举一个成功的例子:北京一家酒店每年都推出圣诞晚宴由于年年如此,客人的兴趣淡了,顾客一年比一年少,后来酒店的一位主管提议开发新的销售热点。在2月14日推出情人节情人套餐以及情人礼品。情人晚会等创新产品并在报纸上大肆宣传。结果营业额大大超过了圣诞晚宴。营销学运用的好那么不怕酒店需求下降了。

(五)不规则需求与同步营销。酒店有着明显的淡旺季,客人的需求不规则,一般4月5月,9月10月,为最高峰。12月1月为低峰(淡季)饭店管理者必须通过灵活的价格及其它方法来调整。供求关系实施与不规则的淡旺季同步的营销方案。(比如实行淡季价格与旺季价格;冬季养客,夏季吃客)

(六)过渡需求与压缩性营销。客人很多的季节里。往往会出现饭店接待水平不高,忙不过来的现象。这种情况下酒店的超负运转,会大大降低服务质量,因此必须通过提高价格。减少促销等手段来压缩需求或持续性的使客人减少需求。

市场需求范文篇2

关键词:城市;物流;营销策略;市场需求

现阶段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城市物流配送及时送达的服务,但是当前城市物流配送的网络还不发达,而且服务的营销理念还需要有待提高,管理上存在很多的不规范,造成物流配送转型的重重障碍。所以企业需要去依据市场的需求来建立与自身实际发展情况相符的营销策略,进而提升城市物流企业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并且能在市场上占有一定的竞争份额。

一、城市物流配送体系的发展分析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国内各项事业都得到了有序的进行,同时物流产业也得到了稳固的发展,并且已成为一种朝阳产业,当前在国内也占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企业的发展类型也从第一第二发展到当前的第三方等,可以看出物流服务也逐渐走向个性化,高效化,现代化的发展方向。但是由于国内的物流企业在发展的水平上仍然不能和发达国家相比,所以发展同时仍然面临很多的问题。因此,当前物流工作人员需要加强熟练掌握物流服务营销同时提高物流管理以及物流服务的营销水平质量,不仅对当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也是一项非常急切的重要任务。物流企业在国内外的发展中,国内的物流公司中有很多在信息咨询售后客服的职位上配备不足,全部都是操作人员以及业务员进行物流客服的解答工作,同时国外的城市物流配送公司.在货物的跟踪上相应的技术也要比国内的先进很多,普及率也明显高出国内水平。所以只有不断地提升物流服务营销的策略,才能使城市物流业更具发展力。因此占领物流市场服务营销是关键所在,也是未来物流产业的发展方向。(一)城市物流配送的内涵。城市物流配送主要指的就是配送的范围是在城市内,通过各个相关的企业合作来进行整体配送,同时是对城市范围内每一个用户进行针对性的配送。和一般的物流对比,城市物流在配送的范围因为人口比较集中,所以在时间以及线路地点数量上有一定的统筹优势,同时还可以依据城市内的具体特点进行提供一些增值服务,所以在规模化形成的同时还变相地降低了成本,资源配置效率上也有效的得到了提升。由于城市资源的效率非常高,所以可以利用城市配送体系以及交通网络来实现配送的及时性以及多元化的服务。(二)当前城市物流配送体系的发展状况。随着现阶段商业流通的迅速发展,城市范围内的配送服务需求越来越大,有很多的大城市已经在建设物流配送中心,提高了基础建设的水平,同时大型的连锁企业也都在利用现代化技术进行物流配送。当前超市卖场商店与物流企业都有着多样性的业态配送服务,同时进一步地提升了物流企业的品牌化以及市场规模化等。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使得物流企业的各项技术设备得到了良好的应用,进而物流企业的推广速度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快,配送平台逐步的智能化,现代化以及资源的共享,真正促进了物流企业由更加标准化的水平发展。(三)当前城市物流配送的需求分析。随着城市商业不断发展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多样化,小批量,实效性强,服务导向的配送成为主流方式。特别是面对发达的城市,在企业以及客户配送的需求量上也是快速地增加,在未来城市的配送消费比例上还会进一步地加大。但是城市在交通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拥挤的交通,物流停靠装卸非常不方便,同时物流在配送标准化的程度上还是有待提高,这些问题同时也是配送效率低的主要原因,城市商业物流配送中差异化以及个性化服务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特点,如果物流的成本不能有效的得到降低,那么会导致商品流通费的极高,同时物流的效率会一定程度地降低。

二、当前城市物流配送企业服务营销存在的问题

(一)服务产品结构单薄。传统的业务已经成为习惯,没有形成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同时服务产品没有及时地对市场进行深度的挖掘掌握,仍然是仅局限于传统服务范围内。对客户的需求不能开发出新的服务产品,也不具备产品规划的能力。(二)配送成本高。定价较为古板不灵活,传统的一味低价的策略使得企业不能良性的发展,陷入恶性的竞争中,最终导致物流企业被拖垮。另外企业的服务对长期客户没有制定创新的营销模式,关系上也不能保持和谐良好的交流沟通,所以无法增加的新的利润。同时企业再配送中没有制定规范的业务流程,使得配送中工作效率低下,造成人工的成本开支超出。(三)缺乏营销服务意识。配送人员的服务营销意识不强,由于没有健全的服务评价体系,企业也不能了解业务环节当中具体问题在哪里,进而也得不到实际的解决。企业在营销服务的构建方面没有保障制度,使得企业的服务营销文化丢失。(四)缺乏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意识。当前市场的竞争主要是供应链的竞争,如果企业想要持续健康的发展,单单靠客户的订单是完全不够的,需要他人的共同合作,从而产生共赢,同时也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当前很多的物流企业在战略联盟的构建上没有很强的意识,这也给今后的发展带来一定的隐患。另外物流企业会认为同行之间都是适者生存的关系,所以订单的满足上也只重视眼前的业务量,同时也不愿投资更多的人力物力来寻求共同发展。最后就是物流企业还是以传统的仓储加运输为主要的服务类型,相关的增值服务非常少,同时附加值的程度相对低,客户方面的合作也不能深入地开展,所以非常不适应当前现代社会的发展。(五)物流、营销复合型专业人才缺乏。由于当前国内物流企业的起步相对较晚,发展的程度也较低,就当前物流相关的教学也只处于初级阶段。所以物流的人才存在严重的缺失,尤其是当前物流企业急剧缺乏复合型人才,既能懂管理又懂服务营销的人才,所以给当前企业服务转型形成了很大的障碍,同时企业在组织协调上非常困难,仓库的利用上也出现严重浪费的现象。(六)物流企业缺乏细分市场的能力。物流企业在经营方式上当前都以远程指挥仓储包装配送等,交通的设备也非常齐全。同时还会接到国际上的相关服务合同,但是最后在能力上达不到,导致最后了给企业也带来了很大的损失,主要原因还是因为物流企业在市场的划分上没有进行细分,而根据自身的发展实际情况来开展相关的工作,对自身企业缺乏准确的定位,特色服务上也是极度缺乏,仅仅关注订单的数量大小,同时在物流行业中一味地压低价格,靠打价格战来占据地位,以至于导致物流企业的内部混乱。

三、城市物流配送企业服务营销的对策

当前物流企业在服务营销中虽然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但都无法阻挡企业一直努力创新的发展,随着当前国内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国家政府也给物流企业提供了各种软硬件的条件,为物流企业的服务营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促进了城市物流企业服务营销的进一步提升。当前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提高,城市物流企业在物流技术以及服务营销等方面都得到了普及。但是面对当前城市物流企业物流服务营销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需要及时地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来积极应对。(一)丰富产品结构。通过对市场做了相关的市场调查之后,在充分了解市场的需求上,进行产品结构的丰富,进一步优化产品。深入挖掘客户需求以后,进行个性化的产品制定,并且需要深入地掌握城市物流配送发展中的不断变化,然后构架产销一体化的模式,解决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另外对流通环节需要多个角度的去分析研究。同时在服务的对象上要进行适当的增加相应的产品服务,内外的资源都要进行有效的整合,并且积极开发出创新的服务产品。(二)降低配送成本。定价机制需要灵活对待,首先需要根据用户的具体习惯来个性化的制定定价机制,然后对产品进行细分,从而取得成本上的优势。其次配送系统进一步的优化,提高规范化的业务水平,减少无效重复的工作,将配送效率进一步的提升。(三)优化营销策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理念,根据市场的不断变化需求来定制具体的营销策略,对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需要进一步地调整,以实现营销理念的持续发展。对营销服务人员需要加强开展学习培训,将营销服务意识落实给每一个配送人员,然后要多进行了解客户当前最需要的增值服务需求。最后是服务质量体系的构建,通过制度化的设立能够进行监督每一个配送服务营销人员,进而构更加建标准化的评价服务体系。(四)渠道策略。渠道是物流企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优质的渠道策略就是与客与户之间的良好和谐关系,以核心客户的物流特点以及要求来建立物流的具体服务方案,从而巩固长期的合作模式。同时关系营销也要不断地开展,核心以及重点客户都需要重点关注,并且给其建立定制化的服务流程以及专业化服务。

随着当前经济的发展迅速居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居民追求的服务水平也不断在提升,所以物流企业也需要提供更加新型的服务营销,必须具备非常强的综合能力,将城市物流服务的理念以及营销活动的创新加强推进,进一步地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在服务营销策略上需要企业高度重视,同时将企业的服务质量向高端物流服务靠拢,以实现真正的现代化服务转型。

参考文献:

[1]李佳鸿.“互联网+”环境下物流企业新型营销人才所需能力的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20(11):10-11.

[2]王秋林.“双创多元”视角下物流管理专业营销类课程改革与实践[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26(04):96-98.

[3]贾俊龙.数字化背景下企业物流营销组合模式研究[J].营销界,2019(35):44+50.

[4]吴昊.盒马鲜生服务营销策略的研究[J].黑龙江纺织,2019(01):36-38+44.

[5]张振华,许柏鸣.基于网络口碑数据挖掘的电子商务物流服务质量问题[J].中国流通经济,2019,33(01):43-55.

市场需求范文篇3

1旅游市场需求和旅游产品开发的基本内涵

旅游市场需求是指国内外游客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区、特定的市场营销环境和特定的市场营销方案下对旅游产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消费的数量,是游客各种需求的总和。旅游市场需求与游客的偏好、游客的收入、旅游的产品与服务、游客的预期和其他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最为关键的还是旅游产品与服务的价格。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工作闲暇的逐渐增加,我国旅游市场需求正在演化为井喷之势,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旅游产品是指旅游相关的企业或个人为了满足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需要而向游客销售的各种产品和服务。旅游产品开发是指这些企业为了对这些产品和服务的分析、设计、研究、创新和供给的过程。旅游产品主要由住宿、交通、游览、饮食、娱乐和购物六种因素组成,是一种综合性的特殊产品,融汇于整个旅游活动过程之中。旅游产品是满足旅游市场需求的重要保障和手段,也是旅游企业间竞争的核心所在,开发设计旅游产品开发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生死成败。由此来看,旅游市场需求和旅游产品开发都是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旅游市场需求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是其强大的推动力;旅游产品开发是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有力保障,为其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旅游产业也只有在旅游市场需求和旅游产品开发协同发展的基础上,才能不断地发展壮大,进而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2旅游市场需求与旅游产品开发的相互关系

2.1旅游市场需求是旅游产品开发的基础和前提

不满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动力,而不满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需求没有得到有效的满足。针对我国的旅游产业发展,亦是如此。为何我国近年来旅游市场的发展如此迅速,正是由于我国旅游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和急剧膨胀。这也就造成了近年来我国的旅游产品迅速发展起来,如截至2010年底,我国的5A级旅游景区已经达到95家,仅2010年就新增加19家。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是我国旅游资源中最优质的主体,也是我国旅游品牌的最优秀代表,更是旅游产品中最具竞争力的中坚力量,其势必要为满足人民群众新的多种旅游需求,引领我国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实现我国旅游产业的两大战略性目标和建设世界性的旅游强国梦想而做出巨大贡献。我国5A级旅游景区的快速增加,正是我国旅游产品开发的集中体现。由此,不难看出,旅游市场需求是旅游产品开发的基础和前提。只有旅游市场的需求不断扩大,旅游产品的开发才有了必要和动力;如果旅游市场的需求逐渐萎缩,旅游产品的开发也就失去了动力,变得没有必要了。

2.2旅游产品开发是满足旅游市场需求的重要手段

要满足旅游市场的需求,就必须要进行旅游产品的开发,从而推出能够让国内外游客满意的旅游产品。因此,可以说旅游产品开发是满足旅游市场需求的重要手段。具体来看,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旅游产品开发可以满足游客的物质需求。如游客在旅游中的交通、住宿和餐饮等,都是游客实现旅游需求必可或缺的硬件设施。还有游客购买的各种特色旅游商品,也起到了满足游客好奇心和购买欲的重要作用,给游客的旅游过程增添了丰富的色彩和美好的回忆。二是旅游产品开发可以满足游客的精神需求。如旅游景区优美的风景,巧夺天工的各种自然景观以及人为的各种娱乐设施,使游客心旷神怡,达到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进行彻底放松的美好意境,极大的丰富其精神生活,从而更好的满足游客精神需求。三是旅游产品开发可以满足游客的文化需求。如我国各地在旅游产品和服务中呈现的文化特色,特别是少数民族的独有文化,可以让游客眼前一亮,极大地拓展其文化视野,使游客的文化需求得到极大的满足。

2.3旅游产品开发可还以创造新的旅游市场需求

旅游产品虽然一般是在旅游市场需求的基础和前提上开发出来的,但是在特定的情况下旅游产品开发可还以创造新的旅游市场需求,为旅游市场需求开拓一片新的天空。如我国近年来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发现和挖掘了大量的具有我国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像河南省商丘市和濮阳市的“四平调”、贵州省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侗族大歌”等。这些文化资源正在逐渐的被开发为旅游产品,并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去观瞻和聆听。同时,随着现代市场营销理论的不断发展,社会上大部分企业为了获得较高的经济利润,也非常重视研发新的产品,以此来满足顾客的潜在需求。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也可以在旅游产品开发的带动下,人为的创造和挖掘游客的潜在需求,从而创造新的旅游市场需求。目前,我国旅游产品的开发也正在成为一种潮流和趋势,各个地方在大力发展地方旅游业的过程中,根据地方特色开发和包装的新颖旅游产品,已经成为我国旅游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由此来看,旅游产品的开发,不仅是满足旅游市场需求的重要手段,而且还是进一步扩大旅游市场需求的重要推动力量。

3旅游市场需求与旅游产品开发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3.1满足现有旅游市场需求,提高旅游产品质量

要使旅游市场需求与旅游产品开发协调发展,首先就要做到满足现有旅游市场需求,提高旅游产品质量。这就要求:一是要深入分析和研究现有的旅游市场需求,为提高旅游产品质量提供依据。通过大量的旅游市场需求调查,在获得旅游需求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分析和总结游客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旅游产品。从游客的角度,来设计和开发旅游产品。二是提高旅游产业的服务水平。虽然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势头迅猛,但还存在大量的欺诈游客和强买强卖行为,这严重的挫伤了游客的积极性,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一定要规范旅游相关企业的行为,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从而提高旅游服务水平,更好的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三是提高旅游产品的品质。目前市场的旅游产品往往加工手段比较简单,有的甚至没有加工,这就大大降低了旅游产品的美观程度和附加值,不能强有力的吸引游客,也就很难满足游客的市场需求。必须要对旅游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其附加值,这样旅游产品的品质就会大大提高,游客的需求就会很好地得到满足,进一步加大旅游市场的需求量。

3.2整合旅游市场多种需求,推出综合旅游产品

目前旅游产业的发展,往往过多的关注旅游市场的单方面需求,推出的旅游产品功能相对比较单一,无法满足游客日益多元化的综合需求。要进一步推动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就必须整合旅游市场多种需求,推出综合旅游产品。一是研究旅游市场各种需求之间的相关性,将其整合为一条龙服务。正如现在很多大型零售超市提出的一站式购物,通过一个旅游项目可以满足游客的绝大部分要求。值得注意的是,整合旅游市场需求一定要讲究科学,不能人为臆断的胡乱整合,这样反而会起到不好的结果。二是研究旅游产品的相关性,开发综合旅游产品。通过旅游产品的相关性研究,将一种旅游产品开发为多种功能,或者是将多种产品整合为有机的一体,满足顾客的多元化个性需求。三是将整合后的旅游市场的多种需求和推出的综合旅游产品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就可以使两者相得益彰,效果互补,从而更好的满足游客的需求,为游客带来更加满意的服务和产品。当然,两者的有机结合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一定要集思广益,深入研究,找到理想而有效的结合点。

市场需求范文篇4

城市燃气一般用于居民生活用气、公福建筑用气和工业企业生产用气等。上述各用户的年用气量是进行成本分析的重要依据。然而,居民生活用气量的统计、计算不仅特别困难,而且需求量变化规律也不好掌握。究其原因,居民生活用气实质上是随机事件,其影响因素复杂、相互制约,以致很难归纳成理论系统导出,一般情况下需统计大量的实际运行数据作为依据,以数学方法处理统计数据并建立适用的数学模型,从而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l居民用户用气量影响的因素分析

居民生活用气量的大小与许多因素有关,其中有些因素会造成用气量的自然增长,即正影响;有些因素会造成用气量的减少,即负影响。经调研分析,它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

(1)户内燃气设备的类型

通常燃具额定功率(MJ/H)越大,居民年用气量越多,而且用户设置燃具的额定功率一般都比该产所需要的功率要大;但当设置燃气用具额定总功率达到一定程度时,居民年用气量将不再随这一因素增长。

(2)能源多样化

其它能源的使用对居民年用气量有一定影响,如电饭堡、微波炉和电热水瓶等设备使用比例增加时,燃气用量必然减少。

(3)户内人口数

每户人口数可认为是使用同一燃具的人口数。户均人口较多时人均年用气量略偏低,反之亦反之。由于社会综合因素的作用,深圳市居民家庭向小型化发展,随之,户内人均年用气量将略有增加。根据深圳市城市调查大队提供的数据,每居民户人口为3.5人。

(4)社区内公共福利设施完备时,居民通常会选择省时、省力和较经济的用餐与消费主、副食品的途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服务性设施的完善,家庭用热日趋社会化,户内节能效益不断提高,这无疑对居民年用气量指标产生负影响。

(5)社会经济发展

城市燃气作为城市公用事业,与整个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有密切关系诸如:GDP、常住人口、居民生活水平等,根据《深圳市年鉴》有关资料从一九八六年到一九九九年有关数据如表1所示。

综上所述,无论如何权衡诸多影响,也难量化和逻辑导出年用气量的数学计算公式,唯有积累和统计实际的运行资料,分析、整理可靠的数据,才能比较正确地、近似地预测居民年用气量。从表1所示,深圳市居民年用气平稳上升的趋势,根据我国目前民用能耗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的能耗水平这一基本情况测算,在中近期(约10年左右)内,此趋势不应出现反常姿态。

2居民用户用气预测

尽管居民用户用气量的确定与诸多因素有关,但却并非简单的因果关系。因此,在作分析预测时不宜选用因果回归分析法,而以时间序列分析法比较恰当。时间序列分析法是依据预测对象过去的统计数据(Yt),找出其随时间(t)变化的规律,建立时序模型,以推断预测对象未来数值的一种预测方法。

居民用户用气量是在时间上展开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得到一系列依赖于时间(t)而变化的数据:Yl、Y2……Yt,并可在时间坐标上得到Yt=f(t)时序曲线图,利用方程Yt=f(t),依据Y1、Y2……Yt对(t+1)、(t+2)、……(t+m)进行预测时可选用的方法很多,由于居民用户用气量往往受季节性、周期性和一些不规则因素的影响,经分析比较,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用时间序列分解和分离这些因素。

2.1概述

假定时间序列的各因子间是乘法关系即

Q=T·S·C·I(1)

式中:Q—居民用气量预期值;

T—长期趋势值;

S—季节性因子;

C—周期性因子;

I—不规则因子。

长期趋势一般可以在居民用气量数据消除季节性因素后,以线性函数形式,用回归分析法来估计。

季节性因子反映在年内数据的重复的、有规则的变动,而且以后每年的情况都类似。一般它们或者属季度的变化,或者随月度的变化。

周期性因子反映数据围绕长期趋势线的上、下波动。

不规则因子是随机事件引起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不再重复(至少不是有规则的)。例如,战争、特别恶劣的天气等等。这些事件由于具有随机性质,所以无法正式列入模型。深圳市居民用气量见下表2。

为便于分析用气量随时间的变化,将表2重新整理为按季节排列的用气情况,如表3中所示。

表3中,共有24个季度的用气量[Q]数值,MA栏是连续4个时期的用气量的移动平均值。该栏第3行的移动平均数计算如下:

MA3=(Q1+Q2+Q3+Q4)/4(2)

下一个移动平均数(MA4)算法相同,只是所用的4个季度都向前移动,即去掉第1季度,加上第5季度:

MA4=(Q2+Q3+Q4+Q5)/4(3)

因此,4期移动平均值的计算公式可一般地表示为

MAt=(Qt-2+Qt-1+Qt+Qt+1)/4(4)

说明,表3中第1、2期和第12期缺移动平均值,这是因为第1、2期之前和第12期以后用于这一计算的数据不足。

从表3中可以看出,移动平均数的变动性大大小于销售量的变动性,这说明通过计算移动平均数可以消除原始用气量数据中的季节性。每个移动平均数都包括有第1—4季度的值。因此,它表示该一年期内(不一定是日历年)典型的季用气量水平。

按照理想状况,每个移动平均数应当居于它所代表的年份中间。为了做到这一点,还要计算移动平均中心值(CMA)

CMA3=(MA3+MA4)/2(5)

其一般公式为

CMAt=(MAt+MAt+1)/2(6)

即按照理想状况,MA3的值应当居于第2.5期,MA4的值应当居于第3.5期。现把第〕5期和第3.5期的使加以平均,就得出居于第3期的最能代表该年度典型的季用气量水平的值,这个值就是CAM3。

CMA3=(MA3+MA4)/2(7)

2.2计算时间序列分解模型的各因子,并利用模型进行预测

①确定长期趋势值

表3中的移动平均中心值(CMA)序列,是消除了季节因素之后,最能代表每个季度典型用气量水平的数据。因此,我们可以用来估计长期趋势值,即:

长期趋势值(CMAT)=f(t)(8)

式中:t—期数

用回归分析法,估计出它的线性函数为

CMAT=5439+276.23t(9)

把不同的期数(如1997年第1季度,t=1)代入上式,可以得出表中CMAT栏中所有数据(这里的CMAT是分解模型中的T,即CMAT=T)。

②测定季节因素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如果把1997年第3季度的实际用气量与相应的移动平均值中心值相比较,可以看到前者(5637)比后者(6267.69)要低,这说明第3季度的实际值小于消除了季节因素后的值。

再看1998年第3季度的实际用气量也如此,为了衡量它的季节性,计算其季节系数(SF)如下:

SFt=Qt/CMAt(10)

1997年第3季度:SF3=5367/6286.125=0.897

从表3的SF栏中看到,各期季节系数的变化尽管是一定的模式,但每年四季的重复并不是绝对一样的。如各年第3季度的季节系数并不都等于0.681。在时间序列分解模型中,哪个季节的SF值都不同,而是使用季节指数(SI)。季节指数是在每个季度的平均季节系数的基础上。经过规范化之后求得的,其计算过程见下表4。表4中季节系数的规范化均值,即季节指数(SI)的计算公式如下:

例如:第1季度:SI1=1.108×4/3.998=1.1085

第2季度:SI2=0.9845×4/3.998=0.985

第3季度:SI3=0.895×4/3.998=0.895

第4季度:SI4=1.0105×4/3.998=1.011

③确定周期系数。

周期性系数(CF)是通过比较移动平均中心值与长期趋势值得出的。移动平均中心值围绕长期趋势线作下波动,这就是周期性运动。周期性系数(分解模型中的C)的计算公式为:

CFt=CMTt/CMATt(l2)

例如.在表3中,1997年第3季度的周期性系数

CF3=6286.125/6267.69=1.0029

时间序列分解模型的使用。

表3中“预计用气量”栏就是长期趋势值、季节性指数和周期性系数三者的乘积,即

预计用气量=T·S·C

或预计用气量=CMAT·SI·CF(13)

把这一栏中的值与实际用量比较,可以看出两者十分接近。这也可以从图1中看出,在图中,虚线表示预计用气量,实线为实际销售量,两者是很接近的,这说明这个模型对“向后测”是很适用的。向前预测与“向后测”的方法一样。使用下面的线性趋势线(引自式9),可以算出未来任何一期的长期趋势值。

参考文献

[1]吴德庆、马月才,《管理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市场需求范文篇5

当今社会,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不管是什么样的行业和环境,计算机技术都已经不断地渗透到了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社会和市场对于高质量的计算机技术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这种趋势本应带动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发展,但实际上却出现了很多中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的情况,让很多人开始对中职计算机教育方式产生质疑。为何已经毕业的学生找不到符合自身专业的岗位?学校的计算机教学是否真正到位?诸如此类的问题开始慢慢浮现出来。传统的计算机教学确实存在很多弊端,过于机械化和形式化,并没有真正的考虑到市场的实际需求,不仅导致学生持有技能跟不上时代,而且还严重影响了中职计算机教育的发展。每一个单位和企业需要的都是拥有真材实料的,且真正符合岗位要求的人才,因此,中职院校想要培育出真正高质量的计算机人才,就必须从市场实际需求角度切入,以顺应计算机时代现状作为首要条件,对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和改革,才能让中职计算机毕业生真正满足市场的需求。

2当前中职计算机教学的困境

2.1教育方式落后,师资力量不足。教育方式和市场需求及时展步调不一致,教师掌握的知识和授课方法落伍。国内计算机教育课程建立的时间还不够长,部分在中职院校任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因为毕业时间晚且缺乏社会相关岗位从业经验的关系,使之还没有足够的具体实践经验来为学生授课。其次,时代的进步会不断的促进计算机技术的更新,而教师对新计算机技术知识的掌握没有及时地跟上步奏,依旧将一些比较老旧的专业知识作为授课内容。

2.2办学条件匮乏,硬件设备陈旧。计算机学科教育和其它类型的学科有所不同,理论知识的讲解只是辅助教学,最主要的还是计算机技术的实际运用和操作。因此,就必须保证学生们有足够的上机操作时间来充分掌握专业知识。但是,由于一些中职院校办学经费紧张,无法购置足够多的计算机来为学生们提供充裕的实际操作练习时间,从而导致学生们大部分时间都只是在接受纯理论教学,并没有能够将理论充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严重失衡,自然达不到就业单位需求的岗位人才标准。这也是中职计算机专业毕业学生无法找到相应工作岗位的原因之一。

2.3教学与市场需求脱节。即便部分中职院校的计算机设备已经达到了教学标准,但仍旧存在问题。例如教学方式与市场需求脱节,课程的设置和安排不够合理,以及教学方向偏离,没有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等问题。中职院校是为企业和单位输送岗位人才的重要渠道,现如今企业对岗位人才要求高,而当下许多中职院校在教学课程的设立上存在缺陷,并没有从企业和用人单位的角度出发设置与市场需求相融合的教学内容,使得计算机教学越来越形式化。

3如何构建市场需求下的中职计算机教学实践

3.1构建优秀的师资团队。中职院校首先应该重视师资团队建设以提高教师的相关专业技术水平和授课能力。大力支持计算机专业教师在闲暇时间投入到社会当中去,在真正的实践环境中去不断摸索和学习,目的是让教师们适应自身专业变化的节奏,了解当下计算机技术岗位的实际需求,根据获得的信息来进一步调整教学方式,为学校提供可行的教学参考,使之研究出一种更符合社会需求的计算机教学方针。

3.2构建基于现实需要的中职计算机课程体系,进行分类教学。例如图1所示,以计算机网络专业为例,对其课程体系进行分类。

3.3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计算机学科极其强调实践操作,但理论教学也不可少,以理论为辅,实践为主才是计算机教育的核心。首先,计算机技术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其更新速度的迅猛,新技术不断的推陈出新,中职院校必须让计算机教学顺应这样的发展趋势,将新的技术不断的渗透到教学方案当中去。其次,跟计算机专业相关的工作有很多,层次不一,每一个工作都需要能够纯熟应用相关技能的操作者,这就需要探究出一种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理论与实践环环相扣,达到理论知识引导实践操作,实践操作巩固理论知识的效果,让学生们能够正确理解实践过程的重要性,有条件也可建立计算机实训基地(如图2),帮助学生提前融入社会环境。

3.4构建校企合作模式,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职业教育和企业发展息息相关,以企业需求为原则定位教学方向和目标才是职业院校培育技能人才的先决条件。这需要学校建立一个学生与企业相互沟通的桥梁,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够充分了解社会现状,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学校与企业达成合作的关系,以对接的方式联合培养教学,学校定期派遣学生到合作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和学习,让学生拥有更多更好的实践机会和操作环境;企业也可定期派遣专业人员到学校进行考察和指导教学,让企业了解学校的教学进度和效果,为学校的教学方针提出合理意见和建议。这样不仅能够有效的促进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关系,而且还能让企业对学校形成一个督促作用,从而改善学生们学习效果。

4结束语

市场需求范文篇6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给广西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遇。广西文化管理部门及其相关的市场主体坚持思想观念、机制与体制、管理方式和运作方式等多方面的创新,形成了广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力争文化实力快速增长的良好环境,促进了广西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到目前为止,广西文化产业已经形成出版业、报业、发行业、艺术表演业、图书馆业、广播电视电影业、文化信息业、艺术教育业、文化经纪与业、文物博物业、文化娱乐业、音像业、会展广告业、文化旅游业等比较齐全的产业门类,文化产业的发展格局初步建成。一些行业业绩突出,进入全国前10位行列,如出版业、旅游业;一些产业项目在全国形成较大影响,经济效益明显。。广西文化产业也逐渐创出了一批全国知名品牌,其中,《印象?刘三姐》、桂林愚自乐园、百色靖西绣球村列入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受到业界专家的好评和海内外观众的青睐。据有关数据分析,当前广西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和实力大致居于全国中等水平,在西部地区12个省区市中居于前三位的先进水平。得益于扎实的发展基础、明显的区位优势、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等诸多利好因素,广西文化市场发展前景广阔。据调查了解,广西大概有15000家文化经营单位,并分以下几个类型对艺术人才有需求:艺术表演团体、娱乐市场、互联网网上娱乐场所、电影市场、艺术品市场、文物市场、音像市场、书报刊市场、电子出版物市场、有线电视等。广西文化市场目前急需的艺术人才大致有:既懂文化又懂经济的文化经营人才;文艺创意人才;管理人才;东盟对外贸易中的文化对接人才;音乐专业制作人才;等等。总的来说,广西文化市场及文化产业需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来改变经营理念、来提高行业的经营档次和文化水平。

二、当前广西高校艺术人才培养与广西文化市场需求的差距

目前,广西高校艺术人才培养与广西文化市场的发展需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还不能满足广西文化市场发展的现实需求及未来的发展需要。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差距:一是部分高校申报新的艺术专业一般采用参考国内其他艺术院校专业的办学情况,专业设置、办学方向设置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二是部分院校往往不能根据自己的培养实力、教育资源特色及市场需求实际来进行科学的教学目标设定,课程设置和教学体系安排上也出现不切实际地模仿重点院校的教学内容和模式的现象,以至于自己培养出来的人才缺少竞争力和适用性,最终导致实际教学任务完成的失败和人才培养的失效。三是艺术专业教师局限于教材的教学,在拓展学生的视野、专业领域、综合素质及参与社会实践方面投入精力偏少。四是艺术专业学生存在知识面较窄、社会实践经验不足、适应就业需要的综合能力不足、视野不够、创新意识和能力不足等问题。

三、建立广西高校艺术人才培养与广西文化市场对接机制

(一)教育和文化产业主管部门高校艺术教育的主管部门,应当积极与文化产业主管部门沟通,为加强高校与文化产业单位的交流与互动,共同积极搭建高校与文化产业单位的交流的平台,让广西文化市场与广西艺术专业人才培养从制度层面实现有效的对接:为了充分利用、整合社会优质资源,为艺术人才的培养提供最优质的师资力量,建议由文化厅等单位牵头,建立广西文化产业单位的网上专家库。另外,有必要建立一个广西艺术人才需求的信息库,让教育主管部门及各高校及时了解当前艺术人才需求状况和趋势,并依照需求的情况,准确把握高校艺术人才的招生、培养的方向,并及时改进教学手方式、方法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广西文化产业单位的艺术人才需求信息库应当至少包括以下信息:对艺术人才有需求的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名称、需求的艺术人才的岗位类型(或专业方向)、对艺术人才需求的数量、对所需求的艺术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和针对具体岗位的特别要求,以及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基本情况介绍、发展理念等。

(二)高校艺术人才教学方面

1.学校方面广西艺术高校应与广西文化企事业单位保持良好的互动教学,建立稳定的实习、见习基地,积极搭建与文化企事业单位合作的平台,加强交流与合作。合作的方式有:1)定期邀请广西区内外在文化产业方面做出了品牌,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产业的领头人、文化事业管理单位的主管领导、资深的研究人员到学校进行交流或举办讲座。让高校师生及时的了解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的状况及学科前沿。2)定期邀请文化企事业单位参加艺术高校的艺术作品展示会(如艺术高校每年定期举办的主题艺术作品展、毕业作品展、音乐会、综艺晚会等)。让文化企事业单位了解艺术专业学生的专业水平及作品创作情况,及时提出意见、建议和吸纳优秀的艺术作品推向市场,让学生艺术作品的创作与市场需求及时接轨,有利于广西的文化企事业单位对高校艺术人才的挖掘和培养,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关系。3)积极创造条件,寻求与企事业单位保持良好的文化项目的开发与合作,比如民间艺术产品的开发、文化演出项目的合作等等,让艺术高校更好地服务广西的文化产业及经济社会的发展。

市场需求范文篇7

一、独立审计市场的含义及特征

审计市场是审计市场主体、市场客体和市场交易的集合,是有效而合理地配置审计资源的方式。独立审计市场是指在独立审计活动中由审计委托者,审计者和被审计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所进行的交易行为,以及由此所构成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是供需双方在一定价格水平下进行的一种交易行为,以及由此所构成的经济责任关系。其功能是通过审计市场机制——审计市场运动中内在的机能与其各要素间的相互制约作用而实现的,即依靠审计供求、价格和竞争机制来实现审计供给和需求的均衡,促进审计商品的供给方提高产品质量,并实现优胜劣汰,从而优化审计市场的资源配置,提高社会总体效用水平。审计市场在本质上是一个买卖“审计服务”的产品市场,与一般的产品市场类似,审计市场也存在着审计产品的供给与需求,存在着交易“审计服务”这种无形商品的行为。但审计服务还具有区别于一般商品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一是社会价值高,审计服务直接影响广大社会相关利害人的经济利益。二是审计服务的质量难以识别。审计服务的商品在形式上是审计报告,不允许对产品进行广告宣传,大多数公众很难通过外部形式判断审计质量的高低。三是审计产品形式上的需求者与实质上的需求者不同。一般商品的供需双方关系明确而单一,审计服务的委托方是公司的管理层或者董事会,尽管要经过股东大会批准,仅仅表明目前大股东的意愿,而审计服务真正的消费者是社会公众,这种双重的委托关系决定了上市公司为了某种目的一定会对事务所施加某种压力。

二、独立审计市场需求特征分析

(一)政府及法律法规对审计服务的需求政府作为最大的审计信息需求主体,但在市场经济中的多重角色,制约了其成为真正的信息需求主体。从我国恢复注册会计师制度以来,有关部门颁布了一系列法规。最早的是1980年财政部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实施细则》,规定外资企业会计报表要由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这是我国第一批法定审计需求。此后财政部、证监会陆续颁布的一些法律条文规定国有企业、上市公司等的会计年报必须由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这是法定的要求。《公司法》、《证券法》和《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等,要求上市公司披露经审计的财务报告和其它报告;证监会和沪、深两个交易所的有关监管政策和上市规则中都将审计意见作为一项重要的参考指标等。

会计师事务所1998年进行了脱钩改制,审计市场的地区分割开始被打破,但大部分上市公司中国有股占主导地位,尤其是地方政府控制着主要的股权,这些地方政府控制下的公司便更倾向于选择本地的会计师事务所。由于目前我国尚处于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过程中,资本市场还欠发达完善,国有股份所有者“缺位”现象较为严重,导致审计市场上存在着没有委托人的契约人。公司的权利掌握在人管理当局手中,因此,审计服务的需求表现为一种形式。上市公司的很多行为不是面对市场,而是面对政府和相应的监管机构,只要能符合或满足了政府和监管机构的要求,企业就可以获得最佳的成本效益比,如避免被摘牌,获得配股资格等。对企业来讲,取得主管部门的认可是关键,审计质量成为次要因素,因为审计质量不是寻求上市的公司或已上市公司成本效益函数的变量,审计质量的高低对其没有实际意义上的影响;相反,若事务所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意见,可能会降低那些自身质量不高的待上市或已上市公司的利益。

(二)企业对审计服务的需求我国的审计需求是形式上的审计需求者,管理当局不需要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来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只不过借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信息向公众传达公司的财务信息。这部分需求者(其实是管理当局)迫于无奈,为了应付政府管理机构的要求而接受审计并支付相应的费用。而审计需求及审计产品质量的高低却与其无关;管理当局关注的是审计费用,往往根据审计价格的高低,而不是根据质量、信誉、规模等会计师事务所的内在价值选择供给方,且质量对需求的弹性小于价格对需求的弹性。我国现阶段无论是在IPO市场,还是在已经上市的公司中,均缺乏对高独立性产生自愿性需求的制度环境。这就从根本上使得会计师事务所缺乏保持独立性的内在经济动机。由于经济还处于转轨时期,有效的资本市场、经理人市场还未有效地建立起来,上市公司中由于我国特有的股本结构,国有股和法人股占有绝对控股权,社会公众股的投票权形同虚设,其利益没有制度保障,管理当局很难有自愿聘请高独立性审计服务的动机。在我国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的情况下,管理当局既是被审客户又是审计服务的需求者,掌握着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和支付审计费用的主动权,这种被扭曲了的审计关系造成市场上对高质量审计服务需求的淡漠。如果公司存在刻意粉饰报表的现象,公司管理当局自然是不愿意被社会公众了解,因此管理当局存在着购买审计意见的动机。另外,管理当局拥有聘任和解聘注册会计师的权力,同时还是审计费用的支付者,因此审计合谋在这种情况下极有可能发生。

(三)社会公众及其它利益相关者的需求这是审计服务真正的消费者,更关注审计的质量,这源于对资本市场中相关信息可靠性的要求。广大的社会公众总是希望最大限度地维护自身的权益,这些相关者们虽然并不承担审计费用,但为了转嫁或降低自身资产保值增值风险,往往会对审计质量提出尽可能高的要求。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表明:会计信息作为投资者决策的主要依据,其使用价值越来越高。审计报告中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会计报表出具的审计意见对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债权人为保证所贷出款项的安全收回,必须对贷款企业财务状况准确把握。而注册会计师对这些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独立鉴证,能够最好地满足债权人的这一需求。但从我国的股权结构中可以发现,个人股占整个上市公司的总股本的比例还不到30%。股东的股权一般都比较少,与国有股和法人股的比例相差太远,基本上没有个人成为董事会或监事会的成员。因此,个人股股东没有能力去监督上市公司的行为,只能成为“搭便车”者。这部分投资者在股东大会和董事会中没有投票权和表决权和股票市场较高的换手率。据统计,我国的换手率一般在200%,如果考虑到流通股只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20%~30%,我国的换手率将达到700%-1000%,是美国67%的15倍。极高的换手率说明个人股股东大部分在投资股票时是做短线操作,甚至直接把股市当作,根本就不需要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更加谈不上对上公司的信息进行监督。现实中审计服务的最终需求者是资本市场中现实或潜在的资金提供者及其它利益相关者,由于这一部分人为数众多,各自独立地提出审计服务需求是不现实的,通常需要有一个能够代表最终需求者根本利益的机构(如被审计单位股东大会、董事会下的审计委员会等)代为提出审计服务需求,并代为约束和评判审计服务的质量。因此,在一个有效的审计市场中,应尽可能保证审计服务需求者与其最终需求者根本利益目标的一致性。

三、独立审计市场强化的政策建议

(一)减少行政干预逐步减少政府对审计市场的过度干预行为,不断强化市场机制的力量,发挥市场机制的功能,提高管制效率和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逐渐向独立管制模式过渡。我国审计市场建立之初,主要是依靠政府的行政力量创造市场需求,并直接创造或间接调节审计供给。这种做法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审计市场化的效率,但这种行政干预下的市场,缺乏对独立审计的自发需求,审计供求主体之间缺乏正常的供需关系,低价竞争大量存在,审计市场难以正常的成长。近年来虽然审计市场的局面有所改观,但政府对审计市场的过分干预依然存在,审计供求关系依然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培育自愿性需求市场注册会计师的作用是向投资者公开披露审计报告,作为沟通上市公司管理当局与投资者之间的桥梁,同时也是约束公司管理当局行为的一种有效监督机制。改进我国公司治理的理念是:“保护股东权益,倡导股东积极主义”,即规定公司股东对公司重大事项应具有知情权和参与决策权,审计中应该保持事务所和审计人员聘用过程信息的透明度,使得股东大会选择会计师事务所的机制不至于流于形式。我国的上市公司大部分是管理当局掌握了聘请主审事务所的所有权力,管理当局有权选择会计师事务所,决定会计师事务所的聘用工作条件和审计收费水平,在不满意时还能以解聘会计师事务所相威胁。鉴于上市公司中由于外部董事和外部监事在董事会和监事会的比例过小,董事会和监事会所起的制衡作用就显得太弱,由此造成会计师事务所在与客户管理层谈判时力量单薄。建议在上市公司中设立主要由独立董事和外部专家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由审计委员会来决定上市公司主审会计师事务所的聘任、支付审计费的数额、审计工作的程序等重要事项,以减轻客户管理当局对会计师事务所施加压力的“权力来源”,切实增强会计师事务所保持独立性的可能性。

(三)大力推进开产权制度改革由于几乎没有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来保护社会公众股东的利益,加之我国上市公司持有股权结构,现代企业制度在很多上市公司中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大股东“一言堂”的现象十分严重,董事会和监事会几乎没有起到应有的监督管理当局的作用,实际上是公司管理当局在选聘会计师事务所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完善的公司机制才真正是外部审计发挥作用的根本制度保障。但科学的公司治理机制的建立有赖于产权制度的改革,有赖于市场经济模式的发展与各方面的完善。客户是否真正需要独立性高的事务所,取决于管理当局有无向所有股东提供可信财务信息的动机。我国的制度环境决定了管理当局很少有动机聘请提供高质量审计服务的事务所,而是聘请“独立性低”、“容易配合”的会计师事务所来满足其目的。我国国有股和法人股几乎都是控股的大股东,与社会公众股不同。这些股票流动受到严格的限制,因而国有股和法人股的股东没有动机通过提高其二级市场的交易价格使其财富最大化;正因为不能流通几乎不用担心失去控股权。然而社会公众股股东具有需要高独立性、高质量审计服务的强烈动机。因此,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显得迫在眉睫。降低或削减国有股和法人股的持股比例,相应扩大社会公众持股份额,从而形成多元化的产权特征,这是奠定形成有效权力制衡的产权基础,也是最终可以使公司股东中的众多中小股东,可以通过行使表决权来参与对公司的控制(包括对独立审计的需求)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建立和完善二级市场交易机制,使股权(产权)真正流动起来的方法。正是由于社会公众股东的投资与参与,才使“高独立性”的自愿需求市场所需的产权基础得以确立,自愿需求高质量的审计市场才能够被培育起来。

(四)积极引导普通投资者,提高素质提高普通投资者的素质,培养其投资观念和法律意识;同时积极扶持机构投资者进入证券市场,如养老金基金、投资银行和保险公司等,其有能力也有激励去关心自己所投资的公司的治理状况,如有能力广泛收集信息并派人员参加股东大会等;积极引入境外投资者(QFII)进入我国资本市场,同时让境外法人股减持,实现境外股全流通;进一步规范市场行为,使得我国证券市场成为真正的投资场所,充分发挥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的作用。

市场需求范文篇8

前言

市场的供求变化就像经济决策的晴雨表,每一次细微的变化都会对企业的生产销售和最后获得的经济效益产生决策性的作用。我们不难发现有些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特别抢手,可真是尽产尽销。而有些企业的产品尽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却仍然无人问津,也有一些产品在刚刚面市的时候被受宠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却越来越被市场冷落。这其中有许多复杂的原因,但有一点不可否认,就是能否把握市场需求变化的脉搏,紧跟市场跳动的节拍是一个企业成败兴衰的关键。所以,要成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一定要随时随地地细心考察市场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微妙波动,从而把握企业自身的主攻方向,使自己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当今的市场是多元化的市场,每一种产品之间、每一个厂商之间都会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单单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还是不足以成为一个企业赢利的唯一方式。价格的制定在这其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价格定得过高,产品卖不出去。价格定得过低,又收不回成本白辛苦。因此,价格已经成为企业在竞争中取得优势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以服务业为例,对影响供求变动的因素做一简要讨论,并以此为基础阐述服务业如何根据供求规律制定自己的服务价格策略。

1从市场运行的一般规律看中国服务业的发展

在现代社会中,各种各样的市场纷然陈杂,多种多样。从只有一间铺面的方便商店到拥有几万、几十万种商品的超级市场。从自由市场面对面的最原始的讨价还价到在几秒钟内通过电脑互连网成交的证券市场,真可谓五光十色,千姿百态。但是不管具体的市场形态有多大的不同,只要是市场它们就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它们都包含着买者与卖者为交换商品而进行的一系列的活动。任何一种交易活动的出现都源于双方的某种需求的产生。当双方需求恰好能被对方满足时,交易活动也随即实现。需求产生于人们要使用某种物品和利用某种服务的愿望。如人要吃饭、穿衣、住房子。因而有了对粮食、食品、布料、服装和住房的要求。在原始社会,人类为填饱肚子开始狩猎。当时人们对食物的需求仅仅满足于充饥。在口味上并无特殊要求,为了取暖,用剥来的兽皮包裹身体。为避风雨用树枝搭起小屋暂时栖身。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人类不再满足于基本的温饱,人们对生活质量的需求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人们开始讲究食品的色、香、味、美,讲究食品的保健功能,甚至把饮食发展成为一种文化。服装不再只是为遮体、饱暖,而是处处体现了人的心态和个性。随着经济的发展,汽车如今已慢慢走如了家庭,成为人们的代步工具,手机已不再是身份和权利的象征,而成为最普通的通讯工具。所有这些都表现为人类需求的巨大变化。

人类需求的不断变化是以市场运行为依托的,没有一个运行良好的市场,人们的各种需求将无法得到满足。有市场就有买方和卖方,买卖双方既互为需求者同时又互为供给者。在此我们提到的需求不是指自然的需求,而是有购买能力的需求。如果我们假定消费者的偏好和收入等都是既定的,那么需求就意味着在一定价格水平买者所要购买的某一物品的数量。商品的价格与购买数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一般说来,一种商品的价格越低,消费者所愿意购买的数量就越多。反之,价格越高,购买的数量就越少。所以,需求价格随购买量的增加而递减,购买量则随价格的降低而上升。由此,如果用曲线来表示,我们可以把这种关系表现为一条向下的倾斜的曲线。该曲线反映了需求量与价格的反比关系。在此不妨以广为人知的世界著名品牌麦当劳为例,说明需求与价格的互动关系。

早在1994年,当麦当劳刚刚进入中国大陆后,由于对这个世界知名品牌的神秘感和对西洋快餐的好奇心驱使人们蜂拥光顾麦当劳。当时的情景真的非常壮观,但去过之后普遍认为麦当劳的产品确实非常好吃,但价格相对于当时普通人均收入偏高。因此大多数人受经济条件的制约无法经常光顾麦当劳。只有在节假日或非常特殊的日子才能吃到一次麦当劳的汉堡包。当时甚至有人把去麦当劳用餐做为一个人身份、品位、层次高低的象征。时隔6年,随着麦当劳连锁业务的不断拓展,其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目前在天津市已由六年前的一家店发展到十二家分店,由于不断的开设分店,其一些进货的成本也相对降低。于是麦当劳开始利用部分产品的打折销售或一些特殊的促销活动来提高市场的知名度吸引顾客。加之目前人们的工作收入已大大提高,购买力相应加强。所以去麦当劳就餐已成为人们的家常便饭,不仅麦当劳如此,中国的服务业的发展也一直遵循需求曲线规律。改革开放后,由于国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中国的服务业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时期。大量的饭店、酒楼、歌舞厅纷纷开张,生意异常红火,天津的四星级、五星级饭店曾一度爆满,卡拉ok尽管每次消费都在数百元,顾客仍然络绎不绝,于是一时间服务业成了摇钱树。仿佛谁涉足服务业谁就会成为百万富翁。人们纷纷投资服务业,并且不断翻新服务项目。但结果并不像大家希望的那样。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供求关系失去了平衡。经济活动中影响供给和需求的因素有很多,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消费者的平均收入、市场规模、相关物品的价格和可获得性及偏好都会对需求产生较大影响,而生产的成本、技术进步、投入价格、政府政策都会使供给量发生巨大变化。

收入是人们的通过劳动获得的货币形式的报酬,它对于人们的生活质量的高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常说:“金钱不是万能的,可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可见收入在人们的头脑中的重要位置。在价格不变时,收入提高,消费者倾向于购买更多数量的几乎任何产品。从收入效应的角度分析,收入提高而价格不变,消费者变得相对富有了,自然会刺激消费者消费,以麦当劳为例,麦当劳的汉堡包五年来几乎没有任何变化,但对于五年前人们的月收入只有几百元的状况,一个10元左右的巨无霸可以说是贵了一点,如今巨无霸仍卖10元,但人们的月收入已普遍提高。光顾麦当劳时价格已不是首先考虑的问题,而是把品种放在第一位。市场规模和相关物品的价格也对需求产生影响。在这里我们所说的市场规模是以人口的多少来衡量的。目前中国的许多省市比国外的许多国家还要大。中国拥有世界上1/4的人口,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满清时代到如今的信息时代,国外的商人始终把中国做为一个巨大的贸易伙伴,再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可以获得如此巨大的需求。难怪众多的外资企业把自己的产品纷纷投向中国市场,他们恰恰看好了这块未开垦的处女地。

相关物品的价格和可获得性也会影响市场的需求,替代品之间存在着尤其重要的联系,替代品是指具有相同功能的物品。如果一种商品的替代品的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需求会下降而对替代品的需求会增加,就像麦当劳和肯德基这两家历来都是竞争对手。如果肯德基的鸡腿汉堡降价,而麦当劳的巨无霸价格不变,那么多数顾客会倾向于光顾肯德基。因为洋快餐对中国人来说是大同小异,此时价格就成了需求量的决定因素。除了以上一些因素以外,我们还必须关注一系列的主观因素,即个人的偏好,偏好往往是人的选择需求的一个最重要的主观因素。在中国的南部,由于天气炎热,生活在那里的人养成了吃清淡食品的习惯。因此,南方人对盐的需求量要远远小于北方人。印尼是羽毛球王国,90%的印尼人酷爱羽毛球运动。但在美国几乎没有人关心羽毛球,大多美国人热忠于篮球运动。因此,在印尼对羽毛球运动用品的需求要远远高于美国。

以上讨论了影响需求变动的众多因素,在一个市场中需求和供给就像一对儿孪生兄弟,形影不离。正所谓“有求必应”。财富和利润驱动供给者去满足不断变动的需求,去不断开发未暴露的潜在需求。但做为供给一方,则要考虑其成本的投入是否能换来超值的回报。没有利益回报的供给是任何人都不想做的。因此谁的生产成本低廉,谁的生产效率高,谁就能在竞争中占得先机。获得利润。服务业也是如此。服务行业不存在“高门槛”现象,也就是说进入这一领域不需要高精尖的科学技术和巨额的资产投资。服务行业提供的或者说售卖的是一种服务,而不是产品。它使人们最终得到的不是某种用途的实现,而是一种心理上的满足。中国的服务业从建国初至今天,已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以餐饮业为例,过去饭馆只是吃饭功能,而且多数是小规模经营,菜品也较单一,能吃饱即可。如今单纯的饭馆业务已很难维持。人们已不再仅满足于吃饭,而且还要吃好。餐厅的硬件条件越来越豪华,室内装修也各具风格,菜品风味不再固守本地风味习惯,而是引进各路精品菜系,力争又精又全,以满足各种不同口味的顾客需要,同时卡拉ok、文艺表演和音乐伴餐已成为时尚,在人们用餐之余能得到美好享受。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饮食观念已发生较大的变化。过去人们满足于自己采买,自己烹饪,而且食谱非常单一,而如今,生活工作节奏却已明显加快。厨房革命把人们从繁琐的家务事中解脱出来。逢年过节,人们改变了过去在家忙碌的习惯,而是全家老小去饭店团聚。因此饭店酒楼纷纷推出家庭经济餐、年夜饭,并同时推出众多优惠条件,吸引食客,商务餐、情侣餐也比比皆是。即便宜又实惠,同时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人们需求的不断增加,服务行业中其他行业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洗车业、送花女、物业管理等已成了新鲜名词。但是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普遍存在—目前大多数服务业的公司经营状况并不是很好,有很多这样的公司一年之中只有几个节假日期间有生意做。其它时间则顾客寥寥无几。为什么会这样呢?经过观察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其最大的原因是“过剩”,也就是说供过于求,但这并不是一种真真正正、实实在在的过剩,而是相对于需求,相对于人们实际购买力的过剩。

2如何制定价格

当我们投身于市场经济时,价格始终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无论是需求方或供给方都无法避免地把价格放在相当重要的位置。经济学中把价格定义为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高价值商品则有高价格,反之亦然。移动电话的价格比普通有线电话昂贵,一架波音飞机的造价能购买上百辆高级轿车。价格往往能够反应某种事实,可能是原材料昂贵,也可能是生产周期较长,也可能是科技含量较高。同时也可能是供不应求造成的。总之价格是市场决定的,作为一个企业,在为自己的产业制定价格战策时,其思路的基础依据就应该是市场。通常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做市场调研

一个产品的价格究竟应该是多少,首先应参考市场的状况,市场上有无类似的产品。该类产品在市场上受欢迎的程度到底有多大,共有多少厂商生产此类产品。产品是供过于求还是供不应求。这一调查不仅在产品上市前进行,甚至在投资生产前就应开始。市场调研直接决定该产品今后在面市之后的生命到底是长是短,以目前的娱乐场所为例,改革开放之初,人们的生活开始提高,而且思想观念刚刚解放,歌舞厅、卡拉ok对人们来说是个新生事物。人们渴望去体验、去享受、去释放自己多年来压抑的心情。所以,当时歌舞厅、卡拉ok的门票和酒水价格尽管相当贵,但仍然爆满。90年代后期,该行业迅速发展,大小歌厅如雨后春笋远远超过了人们的实际需求,加之其中非法争取暴力的现象频频出现,慢慢地越来越少有人光顾,店主纷纷降低价格,但仍然不能吸引顾客,目前许多歌舞厅还在苦苦挣扎。所以市场调研是关键的步骤,它决定了投资方向的正确与失败。

3制定价格还要考虑到产品自身的弹性状况

凡具有弹性的产品,其价格的提高与降低将直接影响该产品的销售。提高价格则销量下降,影响收益,而降低价格则销量增加,收益也随之提高。今年“五`,一”国家民航局不知出于何种原因拒绝降低机票价格,至使大批外出的游客涌向铁路,这是铁路部出乎意料的,即使增开了数对列车,仍不能满足需要,最终以民航局错失良机和铁路局大幅盈利而告终。由此可见,定价的高低应以产品的弹性为前提。

4价格并非就能代表一切

如今决定一种产品或服务的销售状况的因素已不再只是单一的价格问题,而且消费者在购买一种产品和服务时也已不再仅仅考虑价格。因为价格在人们的眼中已不再占据首位。人们的价值观已悄然的发生了变化,质量、品牌、文化、服务意识和虚荣心的满足,慢慢成了人们首选。许多人宁愿多花一些钱去购买海尔空调也不会去选择其它品牌,为什么呢?因为“海尔”这个名字,它给消费者带来的是良好的品质和优质的售后服务。它给人们带来的是作为上帝的感受。年轻人买运动装时都愿意买阿迪达斯、锐步、茵宝等著名品牌。尽管它们的售价相当于国内运动装的4—5倍,但人们还是义无返顾。可见在人们的消费行为中,价格尽管是人们不得不考虑的因素,但去不是人们首先考虑和唯一考虑的因素,所以价格不是决定产品销售状况的唯一因素,最终仍然要考虑产品的综合价格。

对中国服务业的几点建议:

中国服务业的发展相对于欧美国家来说还是一个新生儿,正处于蹒跚学步的阶段,中国的市场同样是年轻的市场。几十年的计划经济使中国人已经忽略了市场的内在规律。通过上述的简要研讨,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求和供给的变化遵循一定的内在规律,每当有新的需求产生时,往往供不应求。经过一段时间以后,随着供给的不断增加,供给超过需求,此时供给不再增加,而是慢慢减少,最后形成供求平衡的市场。而在这一变化过程中,价格起着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供过于求时价格则下降供求平衡形成均衡价格。任何一个企业在进入市场时,都应首先考虑市场的供求状况。分析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如何,然后根据分析结果制定价格战略。服务行业同样如此,长期以来,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了人的思想,使行业的领导人缺乏市场分析的能力,造成不知道提供什么服务,服务对象是谁,怎样提供服务。一味地抄袭模仿外国的服务方式,但学到的只是皮毛而已。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并未真正理解外国的服务思想,所以我认为5中国的服务业应注意以下几点:

1、树立良好的服务理念,真正做到顾客至上。

中国人从很早以前就在喊着“为人民服务”的口号,但什么是真的为人民服

务,恐怕没有人去研究过。麦当劳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就是因为麦当劳能把“百分之百顾客满意”、“TCS”放在工作目标的首位。而把市场占有率放在第二位。最后才是营业利润。麦当劳坚信有顾客才有麦当劳,有顾客才有利润。它们把顾客视为自己的衣食父母,麦当劳每开一家店都会投入上百万元,要收回这笔投资可能需要五年、十年,但是不会急功近利。麦当劳的经营原则是要先让顾客在用餐的同时得到一种身心的愉悦,让顾客爱上麦当劳,而中国的服务业尽管在形式上已开始和国际潮流接轨,像M一样的快餐店比比借是。但根深蒂固的服务思想并没有确立。中国服务业现在已慢慢意识到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加入WTO已后,大批的外国服务机构将涌入中国,对中国的服务业构成竞争压力。面对这种压力,中国服务业急需树立正确的服务理念,否则一切都是徒劳的。

2、把握市场需求,提倡特色服务。

知道市场需要什么,及时地满足需要,投资人就会有所收获。以超级市场为例,中国早在十年前已经有了超级市场,有了连锁店,但中国的超级市场缺乏规模经营,进货成本和管理成本难以降低,造成购买价格偏高。洋超市很好的解决了这方面的问题,所以洋超市的售价低于中国超市。而物美价廉恰恰是消费者最大的需求,所以在我们高喊“狼来了”的同时,应好好反思我们的服务和管理要如何完善和提高。同时特色服务也是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大多数经营者喜欢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社会上流行什么,有些人就做什么,殊不知总跟在别人后边,得到的只能是残羹剩饭,消费者不会喜欢千篇一律没有特色的服务,“物以稀为贵”是市场经济中永恒不变的真理。

3、勇于创新,挖掘潜在需求

技术创新对于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增加效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不断创新也能开发消费者的潜在需求。今年华北地区干旱少雨,水源异常紧张,为此市政府下令居民限量用水,关闭所有洗浴业和洗车业。为了达到用水要求又不致浪费水源,市场上立即开发出了节水型水龙头和无水洗车法。投放市场后立即受到好评,供不应求。可见创新是企业之本,要使消费者成为自己的忠实顾客,就必须以自己的产品,自己的服务,自己的文化去吸引消费者。消费者对自身的需求在许多情况下并不是非常清楚的,而开发消费者的潜在需求是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要让消费者坚信企业能够帮助他们解决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而且要及时、迅速,这样才能取得顾客的信任。

市场需求范文篇9

关键词: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市场需求;高技能应用型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国际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正发生着多元化的变化。目前,高职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与社会的需求结合薄弱。中国人才发展报告(2009)指出:预计到2020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需求总量将高达8127万。面对庞大的专业技术人才需求,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主要任务。

所以,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就必须加快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正确看待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关系,实现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的全面衔接。

1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1.1专业设置与市场岗位需求脱节。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的专业建设应该是一种在政府调控下的市场需求驱动模式[1]。目前,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时往往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分析不够,不能根据岗位的需求状况及走向与企业共同探讨来确定专业,尤其是现有的专业不能根据市场的变化做出及时地调整,致使“产销不对口”,有的专业毕业生过剩,而有的急需人才又缺乏相应的专业来培养。

1.2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陈旧。

我国高职院校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课堂上系统全面地讲述,学生被动地接受与理解教师讲的内容。这种做法利于培养学生的顺向思维,不利于逆向思维及发散思维的培养,其结果是创造能力不足,缺乏职业型。课程体系陈旧并缺乏弹性,一旦执行,往往很难修改,不能紧跟市场需求做出及时调整;教学模式单一,以课堂、教师、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育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没有突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精神及终身学习理念的形成,造成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很难培养出适应市场经济需求、能力强、素质高的新型人才[2]。

1.3技能型和“双师型”教师缺乏。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一专多能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十分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一方面,许多高职院校的现任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从学生到老师,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另一方面,由于校企双方缺乏稳定长效的合作机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教师缺乏走进企业的机会,不能准确地了解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具体状况。造成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数量不足,理想中的高水平稳健的“双师结构”教师团队尚在建设中,不能完全满足高职教学的需求。

2加强市场需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衔接的措施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毕业生人数的增加,高职院校必须注重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模式的紧密衔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在社会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真正适应市场的需求。

2.1根据市场需求,加强专业建设和改革。

高职院校在扩大教育规模,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应该立足市场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的、真正受社会和行业欢迎的毕业生。加强市场需求与专业建设和改革的紧密衔接,对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下的行业和岗位需求、近年来毕业生的就业去向等进行充分调研、分析,依据职业教育规律,突出适度超前性和保险性原则,与相关企业共同谋求和设计专业的发展和建设方案,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多种培养模式,根据行业和企业需求确定招生计划、课程设计等。让行业和企业等相关部门参与到专业设置中来,确保设置的专业有据可依,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急需专业,培养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急需人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必然造成一部分行业和岗位的逐渐消失,加强与企业的交流,紧密关注行业的变化,适当调整和改革现有专业。

2.2面向市场需求,建立动态合理的课程体系,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创新。

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既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也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更要适应市场和社会、企业的需要。让课程的设置直接与就业目标挂钩,瞄准某种职业并落实到具体岗位,并根据职业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来确定课程内容,打破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重新组合,按照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进行课程改革。同时制定合理的课程体系管理机制,时刻关注社会经济和市场岗位的需求变化,及时作出调查和分析,并给出相应的调整和修改。

要构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体系,一方面,要体现“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的教学目标,加强理论与实践课程的设置及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人文素质的构建、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培养[3]。另一方面,要体现“实践教学的目标使学生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设施”,继续加大教学实践力度,争取与企业建立长效稳定的合作关系,使校内实践、校外实习与毕业设计有机结合,并加强学生外语、计算机管理和实际操作等能力的培养及终身学习理念的形成,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摒弃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模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授课时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个性和潜能。教师要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指导,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把本领域新理论、新技术融入课堂,运用探讨、案例分析、任务驱动等教学形式展开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采用授导型与探究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改革实验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与自制课件、讲授、网络课堂、实训课、参考教材相结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方式的形成。

另一方面,教师给学生布置项目后,要引导学生之间的合作,运用辩论法、操作指导法和演练法等方法鼓励学生相互探讨、互相启迪,划分模块、分工合作,完成整个项目的创建,逐渐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要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而且应掌握熟练的专业技能和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

一方面,通过人才引进、聘用兼职等多种途径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聘用企业和科研院所等生产科研一线的技术人员、技师和高级技师担任兼职教师,充实“双师型”教师队伍。另一方面,鼓励和支持教师到企事业或用人单位见习和挂职实践,以便了解最新技术动态、市场岗位的最新需求,提高自身专业教学与实践能力。通过教师,把社会和企业最新技术和对各方面人才的需求信息带进课堂,结合案例教学,让学生提前感受企业信息,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真正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社会需求、能力强、素质高、有发展潜力的新型人才。

3小结

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建设任重道远,我们必须进一步创新职业教育理念,创建企业全程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加大与市场需求的全面衔接。根据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建立动态合理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市场和企业真正需求的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建华,李乐琳,李国志。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建构分析[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2.

[2]王振岩,张玉莲。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查与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3):

市场需求范文篇10

关键词:需求因素;商务英语;营销策略

根据市场需求制定商务英语营销策略

(一)可以明确市场定位

市场定位就是定位企业的产品市场人群,找出这个人群的目的就是要针对这个人群的需求习惯和方式,把产品包装起来对应他们的需求,也就是营销中所说的产品商业化设计,也称为产品的概念设计或者产品的原点设计。只有准确了解市场定位,才能对症下药,找到到相应的营销策略,由此可见市场定位对于市场营销来说十分重要。商务英语的培训机构可以根据顾客的需求大致确定市场定位,了解顾客的真实想法,根据顾客的总体需求制定战略,随着顾客需求的差异,略微改变战略。由于市场具有滞后性,传统的商务营销方式经常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依然不能了解顾客的真实想法,营销效果差。因此,找到新的营销方式十分重要,在商务英语培训机构不断增多,竞争不断增强的情况下,企业应该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市场定位,找到最优的营销方式,增强自身竞争力。

(二)减少营销成本

企业在运行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制定更新营销策略,而在这个过程中,是需要不断投入资金的。如果企业的发展没有一个基本的方向,难免会在这个过程中花大成本而没有实际效果,不仅造成了成本的损失,也打消了企业做大做强的意志。因此,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来制定营销策略是十分必要的,这样能把公司的人力物力放到应该用的地方,尽可能地减少公司运营的成本,是公司长期运行发展的保障。

(三)提高营销效率

营销是指为了产生可持续性收益通过从整体的营造以及自身产品形态的营造去推广、传播和销售产品的行为。只有抓住用户消费者的需求,并快速把需求商品化,才能达到企业的预期结果。因此,有关商务英语的企业应该以消费者需求为突破口,针对消费者的需求进行营销,使企业做出有效的决策,对关键性问题进行解决,用最少地成本完成企业预期任务,提高营销效率。使其营销既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又能起达到企业的预期,实现双方共赢。

目前商务英语营销方面存在的弊端

随着时展,在商务英语营销上暴露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商务英语营销的发展。其中比较突出的主要弊端主要有这么几点:在商务英语营销上具有盲目性;并且依旧采取传统营销理念;不重视相关专业营销人才。以下将一一分析。希望通过对所暴露的问题以及弊端进行深刻的剖析以得到针对性的解决。

(一)商务英语营销具有盲目性

如今,有关商务英语培训的机构不断增加,其营销方式也多种多样,然而很多企业都存活不久就面临破产难题。因为很多的机构都在盲目营销而不自知,在他们盲目营销的过程中,也能起到宣传的作用,增加顾客数量,提高企业利润,但并不是长久之策,只是短暂的发展,一旦长期宣传,就会发现公司的定位错误,损失大量的财力,顾客大量流失,企业面临破产。企业若不了解顾客的需求,盲目宣传,只会赚到一些蝇头小利,对于长期的发展肯定是不利的。因此企业应避免这种盲目宣传,应该多花时间去了解顾客需求,而不是盲目浪费人力财力去宣传。

(二)依旧采取传统营销理念

随着社会不断地变化,企业更替速度加快,如果没有更加先进的营销策略,就很容易被社会所淘汰。现在依然有很多商务英语企业依然采取传统的营销理念,在制定营销策略的过程中,不思考新的营销方法,没看到自身发展的弊端,不与其他相关企业相比较,认为采取传统营销方法是普遍现象,这样一来,很容易在其他企业使用新的营销策略进行市场营销时措施发育时机,形成巨大的差距。正如晚清政府,闭关自守,不学习先进文化,最终落了个“落后就要挨打”的结果,如果商务英语企业采取传统的营销方式,而不寻求改进的话,也会被其他的企业所淘汰。

(三)不重视专业营销人才

不重视专业营销人才是目前商务英语营销上,所出现的最突出的问题。商务英语产业在当今对外开放的情况下是很“吃香”,很多商务英语企业也随之兴起,各大机构广泛招聘专业知识人才,却忽略了专业性营销人才的需要。因此许多企业即使在营销上花费大量的成本,也达不到所需要的效果,若营销达不到效果,没有更多顾客光临,知识人才再多也只是浪费资源。

有关商务英语行业针对客户需求的意见

(一)对不同客户需求,采取差异化营销策略

差异化营销的目的就在于寻找消费者需求的不同点,针对不同顾客的需求凸显其产品价值,吸引消费者注意力,使消费者中对自己提出的想法有概念,提到相关产品就可以联想的自己的机构。为了实现差异化营销,基于顾客的需求对其科学分析,并对自己的企业机构进行相应改进,可以采取分发调查问卷的方式,调查消费者对商务英语企业的需求。机构相关人员对路人分发调查问卷,收取问卷,并对这些问卷进行归类整理,了解消费者大概需求方向,实行针对化差异化的营销方式。在差异化营销的过程中,要注重换位思考,很多老板掌握了太多消费者不知道的信息,经常用自己的认知来揣摩消费者,反而适得其反,一定要用最简单、消费者听得懂的语言表达,对消费者来说,不需要任何解释的沟通是最好的。

(二)采取新型营销方式,树立现代化营销思想

现代化营销是一个随着时展起来的名词,但本质是不能脱离营销核心理论的。传统营销理念是以企业自身为出发点,而现代营销观念下企业以消费者需求为出发点。商务英语培训机构应该认识到,首先要务实以客户为中心的需求化策略,针对顾客需求进行营销。其次,要注意创新,开拓新市场,创造新需求,发现新的市场营销机会,不断地适应市场变化。最后,要注意将市场营销的概念和策略广泛渗透到各部门,广泛深入人心,即从经营者到一般从业人员,做到全公司营销,全体员工营销。

(三)引进和培养专业性营销人才

目前,专业性营销人才主要以校园培养为主,企业培训为辅。但当传统营销方法论受到冲击的时代下专业性营销人才缺口大,能力强的人较缺少。企业机构可以从学校引进人才,对于专业性不够的人,企业可以请专业精英进行授课,在企业内进行针对性定时培养,从而壮大自身营销队伍。当然,专业性营销人才只有营销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具备较强的商务英语交流能力,这就要求商务英语企业机构提出英语能力的要求,要求营销人才不断学习英语,提高自身能力,使其能够与客户自由交流,不仅能让客户了解企业机构的实力,还能加强与客户的联系,了解客户的需求,从而改进营销策略。

(四)提出相应保障

商务英语企业机构应该制订合理的保障措施增强消费者消费欲望,提高企业内部员工工作积极性。保障措施分为两种,一种是对消费者的保障,这种保障措施相当于产品的售后,也是消费者的买点之一,只有售后有保障,消费者不怕是欺骗,才敢于消费。可以向客户提出若课程质量差或者限定期限没有学会,能够适量退款。另一种是对企业内部员工的保障,主要是指奖罚机制,对于对企业做出贡献的员工进行奖励,可以是经济上的,也可以是职位上的。这样可以提高营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保障营销每一步的实施,提高营销效率。

结语

现代化营销策略是一种趋势,是商务英语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企业应该转变传统的营销方式,采用现代化的营销方式并以此为基础,不断创新;以客户需求为根本考虑因素,更容易实现市场定位,减少不必要的成本的浪费,提高企业运转的效率,比起以企业自身为出发点更具优势。

参考文献

[1]郝美彦,王亚丽.商务英语专业校企“十对接”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13(4):68-73.

[2]马嫣,刘宇.语言经济学视角下地方高校商务英语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9):144-147.

[3]韦名忠,龚永红.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途径探析——基于校企合作的视角[J].教育探索,2014(5):77-78.

[4]王建红,王琳,王俭.校企合作下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策略的研究[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4):37-38.

[5]陆浔.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探究——依托”校企合作”模式[J].海外英语(上),2016(10):41-42.

[6]林娜.校企合作模式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就业机制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4(20):139-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