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体系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7 01:53:48

市场体系

市场体系范文篇1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持续抓好“三农”工作,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深入开展农村“双创”,推动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互促共进。”基于此,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也是构建现代农业市场体系的坚实保障。所谓现代农业市场,就是指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是连接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要素与消费的不可或缺关键环节,是沟通城乡经济社会关系的桥梁和纽带。因此,构建现代农业市场体系也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一次新探索,无论是从农业结构调整层面还是从推进农业现代化层面,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从农业结构调整层面来看。一方面,构建现代农业市场体系能够实现农业领域去产能、降成本、补短板,形成高效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使其向高新技术领域拓展,实现农业多元化发展;另一方面,现代农业市场能为日渐衰落的以要素投资驱动的传统农业寻找新的转型升级方式,使传统农业借助现代农业市场先进技术和理念重新崛起,促进农业结构的协调发展,最终达到双赢目的。从推进农业现代化层面来看。构建现代农业市场体系能够摆脱以往传统采集的农产品流通方式,使流通更加丰富和多样化。针对传统农业发展效率低、基础设施差、信息化程度滞后等问题,可通过现代农业市场体系和新型高效的流通网络,实现农业生产经营效率较快地提升,保证农业生产流通和消费的有效对接,促进农业走出一条更有效率、更有效益、更可持续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2我国现代农业市场体系发展的成效

2.1市场体系逐步完善,规模实力不断壮大。随着我国农业市场体系的逐步完善、农产品生产和供应能力的不断提升以及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2015年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数量基本保持在4000家左右,市场年成交额增至39785.3亿元,期货市场形势大好,年成交额达34.89亿元。我国各类主要农产品市场已基本建立协调有序、业态多元、互动高效的中国特色市场体系。基本形成了以市场为中心,以农民经纪人、经销商、中介机构和加工企业为主体,以产品分销、现货交易、原材料产品和初加工产品为营销的基本流通模式,形成了具有市场竞争力和规模化的农业支柱产业,有力推动了农产品市场的快速发展。2.2市场主体日益多元,竞争能力明显提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农村经济和农业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鼓励集体和个人进入农产品流通领域发展多渠道经营的基础上,实行了农产品经营由“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在这种自由开放的政策环境下,使得社会多方力量积极参与到农产品流通体系当中。主要市场参与者有:各类农民合作组织、城市下岗职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国有商业企业组织等各类参与主体。并逐步形成了农产品市场多渠道、多元化的发展格局,在统一管理规划下,形成了彼此竞争,相互帮助的良好氛围。2.3宏观调控基本建立,体制机制逐步健全。构建现代农业市场体系,不仅要依靠市场机制对农业进行调节,而且还要在市场机制对农业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的作用下,切实加强政府在农业市场中的宏观调控。在过去计划经济时期,基于农产品购、销、调、存被国营和合作社商业垄断的背景下,政府宏观调控机制已不再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逐渐失去其作用。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一个建立于新的市场经济基础上的新政府宏观调控体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并逐步建立起来。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了以经济手段为主,间接调控农产品市场的新机制,调控的方式主要有建立农业市场信息体系、建立健全重要农产品储备制度、农业保险大灾风险管理制度、粮食收购保护价格制度和农产品进出口监管等政策,以此来维护现代农业市场的协调稳定发展。

3我国现代农业市场体系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现代农业市场发展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同时也面临着众多不容忽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农产品经营设施不健全,信息化发展相对落后。根据商务部统计,目前,我国农产品市场实行连锁经营的交易量占总营业额的比重不到10%,超过90%的农产品通过对手代销完成交易,农产品批发市场使用电子商务贸易技术的仅有9.23%。由于投资少、效率低,大多数农产品批发市场仍然是在露天或简易大棚市场进行,经营设施简陋且极不完善,仓储、制冷等基础配套设施使用率明显不足且闲置情况较为普遍。在农业流通信息化方面,个别农产品市场虽已建立,但大多数只是用于建立市场门户网站和市场农产品价格信息等方面,信息化还处于起步阶段,支撑手段较为缺乏。3.2小规模分散经营模式较为普遍,阻碍农产品流通效率的提高。现阶段我国农产品生产经营具有“小规模、大群体”的特点,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参与主体分散,且规模小、数量多、经营方式落后、组织化程度低、科技实力薄弱,很难适应当前农产品市场需求的变化,严重阻碍了农产品流通效率的提高和先进交易方式的应用,对现代农业市场体系进一步发展和升级带来诸多不利的影响。3.3期货市场体系不健全,期货现货联系不紧密。目前,虽然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已基本覆盖了以粮、棉、油、糖为主的农产品期货,但由于期货市场体系发育还不健全,严重阻碍了农产品进入的机会,导致大量农产品和工业价格没有转移和规避风险的地方,制约了期货市场套期保值功能的发挥。而且在现有上市交易品种中,活跃的交易数量少,大多是一些小品种,从而导致众多投资者纷纷将资金投入到热门期货品种上,容易形成垄断价格和市场操纵等“恶炒”现象,导致期货市场价格无法真正反映宏观经济的发展趋势,反而制约了期货市场价格功能的发挥作用。3.4法律法规不完善,缺乏统筹行政管理制度。经过20多年的培育和发展,我国现代农业市场已成为农产品流通的重要渠道,但是在农产品流通的重要法律法规方面还尚未颁布。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和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中各种相关主体的行为,使得农产品市场发展形势参差不齐,各种经营主体在市场流通过程中没有规范化标准,难以梳理市场和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关系,阻碍了全国农产品市场的统一和生产力的提高;而且由于政府缺乏统一规划和有效信息传导,导致农产品市场和农资市场发展带有盲目性和对市场信息的滞后性。同时在整个产业链的政府监管中,农资管理仍然是分段监管模式。因此,当某一环节出现利益或问题时,由于缺乏统一的监督,很难明确哪个部门具体负责,容易出现“有利互相争,无利互相推”的现象。

4我国现代农业市场体系面临的机遇

当前,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我国逐步进入技术愈发先进、动力日益多元、活力逐步释放的趋势性和不可逆的发展状态,为农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形势和新变化,为构建现代农业市场体系提供了重大的机遇。4.1农业市场正处于新旧发展方式转换的关键阶段。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入推动,只有围绕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优化农业资源配置结构,增强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使农业现代化更加契合市场的需求,才能更好地适应消费结构升级转换的需要。目前,我国农业市场正处于新旧发展方式转换的关键时期,原有的农业发展方式趋于弱化,新模式、新能源、先进生产装备等高新技术在现代农业市场中加快成长。由于我国农业市场的多层次、复合性等特征,既有以科技为支撑的现代农业市场的蓬勃发展,也有量大面广的传统农业市场;既有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推进的现代农业市场,还有大量的以要素驱动、投资驱动的传统农业市场。4.2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为现代农业市场提供了强大动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农业市场体系,就必须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在经济新常态下有所作为,突破当前农业市场发展的瓶颈和增长方式的转变,成功走向高产出、高品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当前,我国农业市场发展必须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和工业革命的历史性机遇,把农业发展方式尽快转到由数量质量效益并重和注重农业科技技术创新、可持续集约发展上来,着力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市场,打造现代农业市场的新模式。4.3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备构建现代农业市场的各方面优势条件。现阶段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5年人均GDP已超过8000美元,国家财政收入15.22万亿元,雄厚财力成为现代农业市场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前,我国拥有全世界最大规模的人力人才资源,有1.7亿多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技术人才。同时还拥有市场规模优势,随着中等收入群体的不断扩大,我国已成为全世界最具活力和成长性的新兴大市场。随着我国农业市场配套体系逐步完善,基础设施显著提升,已拥有发展现代农业市场的综合性比较优势和众多支撑条件,是农业市场转型发展的大好时机,也是农业提质增效的必然阶段。

5我国现代农业市场体系面临的挑战

尽管推进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构建现代农业市场体系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但也要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现代农业市场还存在着诸多难题和挑战。5.1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资本投入增长匮乏。经济增长在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农民收入增速放缓,农业结构调整难度加大,农业投资水平逐步降低和外部压力不断增大,使得我国农业市场发展正处于两难境地。据统计,2015年我国GDP增长率为6.9%,与1979~2014年的平均增长率相比下降了2~3个百分点。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不断加大,使得我国农业资本投入正面临着增长乏力的局面,这将导致我国现代农业市场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将面临极其严峻的压力和挑战。5.2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农产品价格竞争激烈。目前,我国农产品价格大多高于目前国际农产品平均价格。同时,我国农业补贴金额已接近国际贸易组织设定的最高限额,未来的增长空间将会越来越小。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农产品的价格劣势将会凸显出来。据数据统计,2014年7月,我国国内大米价格比进口大米价格高出0.28元/kg,小麦价格高出0.8元/kg,玉米价格高出1.36元/kg。国内农产品价格过高,将会严重阻碍我国农业市场体系的健康发展,降低我国农产品的综合竞争力。5.3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农产品利润空间收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农业生产过程中土地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也不断上升,使得当前我国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资源环境压力,以至于占用了众多农业产品价格上升的空间,使农业生产利润空间进一步收窄,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与此同时,随着我国人口数量持续增长,可供每人所使用的淡水资源也越来越紧缺,人均水资源远远低于国际上一般承认的标准,仅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加大成为我国现代农业市场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5.4贸易差额逐年增加,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不足。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业市场不仅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内市场环境,而且还要应对强大国际竞争对手的严峻考验。近年来,国际农业市场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带来了不小影响。随着农业贸易差额逐年增加,越来越多的国外农产品借机进入到我国的农业市场当中。再加上海外农产品相对于国内农产品具有一定的价格优势和质量保证,使得国内农业市场环境变得更加不稳定。此外,随着海外农产品种类的增加和国内农产品价格倒挂愈演愈烈,也使得消费者对农产品的目光从国内转向了国外,这种现象将严重影响农民种粮的积极性,阻碍农业市场的健康发展。

6加快构建现代农业市场体系的路径选择

6.1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为现代农业市场提供有效载体。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一是要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激发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和农业内生发展动力,抓好农产品经纪人和职业农民队伍建设,提高农业产业素质和市场开拓能力,拓宽农产品流通销售渠道。二是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进现代化农业市场为主线,加快农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农业增收、农民增效为目的,积极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进行生产销售,构建专业化、集约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农业经营体系,稳步提高农民参与流通和组织化程度,将农业产业化经营贯穿于整个现代农业建设体系中,增强现代农业市场的综合竞争力。三是加强组织实施农产品批发市场工程升级和扩建力度,实现农产品种植、检验、标准化生产全过程,形成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跟踪、信息可查询、产品可召回的管理体系。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地面硬化、水电道路系统改造、废弃物处理、交易厅棚改建等准公益性项目进行重点改造和升级。四是拓展业务功能、激发农产品品牌效益。加强农业市场体系创新和农产品发展深度融合,大力实行场地挂钩、强化信息服务网络、推进农资、农具等农业生产资料电子商务发展,建立新型农产品营销网络,为我国现代农业市场转型和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6.2构建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统筹协调现代农业市场。加快构建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坚实基础,是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根本路径。一是要推动农产品连锁经营进一步发展。积极引导和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大型流通企业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和先进的管理模式,建立一批具有跨区域性和农业产业特色的大型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大力发展农产品、农资连锁经营,实现生产和消费的有效对接,增强农产品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的能力,形成统一、稳定的销售网络。二是加快促进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已成为提高农业竞争力、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创业增收的有效途径。因此,要积极推广农产品网络拍卖交易方式,建立新型电子商务平台,缓解“卖难”等问题。三是稳定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农产品期货是农民稳定收入和规避风险的重要工具,可以实现价格发现的功能。因此,通过利用期货市场信息资源的整合发展订单农业,促进期货市场价格功能作用的发挥,使农产品生产加工、贸易企业和农民可以把握自救自强良机,加强风险管理,维护自身利益,不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6.3加强农产品品牌化推广,为现代农业市场营造良好氛围。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农产品网上展厅建设和农产品营销促销品牌推广。通过开展网上促销等活动,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和营销手段,全面展示和推广我国优质、安全、特色的农副产品,提高我国农产品市场水平,扩大市场影响力。二是加强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农产品展览会。通过利用富有特色的农产品,实现全方位的宣传和多样化的经贸交流,进一步开拓海外农产品市场,以提升展会的国际影响力和农产品的品牌效应。三是推动农产品分等分级和规格化包装。分类分级和规格化包装作为农产品商品化处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农产品优质优价、增强农产品竞争力和促进现代流通方式转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制定统一的国家农产品标准体系,鼓励农民和经销商对农产品进行分类分级和规格化包装,从而完善农产品营销服务平台,提升农产品的流通效率。6.4加强农业法制建设,为现代农业市场提供坚实保障。我国农产品市场法律法规建设相对滞后,严重影响了农业市场体系的健康发展。因此,在立法研究和参考国外有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应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一方面通过结合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农业市场体系的实际需求,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规范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贸易规则、政府管理机构设置职能以及处罚等行为,使现代农业市场体系建设与标准化、制度化相结合,使其在法律保障下正常有序进行。另一方面需要各级地方政府要加快当地农业市场规划建设管理的立法任务,对农业市场体系实施宏观调控,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按照现代化高起点的标准监督投资者。6.5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现代农业市场奠定物质基础。鉴于我国农产品市场特别是农产品批发市场基础设施差、环境恶劣、服务功能不完善等问题,应加大对农业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鼓励企业投资建设。同时,由于农产品市场的发展阶段各有不同,其资本投入和设施改造也应有所侧重。对于传统的档次低的农产品市场,要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路面硬化、水电配套、搭建贸易棚厅和农产品加工等设施建设,改变设施条件简陋、管理不到位、环境脏乱差等问题。对于标准化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产品市场,在改进基础设施的前提下,重点加强农药残留检测系统功能、建立农业标准化制度、信息管理采集系统、电子结算系统等市场功能;建设拍卖大厅和电子报价服务系统,为拍卖、电子统一结算和网上交易升级做好准备。对于准备新建的农产品市场,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要坚持高标准高要求,避免今后发展过程中出现硬件设施落后等问题,从而影响农产品市场升级改造。

作者:刘依杭 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参考文献]

[1]祝卫东.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几个问题[J].行政管理改革,2016(07).

[2]孔祥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内涵与政策建议[J].改革,2016(02).

[3]吴海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J].中州学刊,2016(05).

[4]和龙,葛新权,刘艳平.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机遇、挑战及对策[J].农村经济,2016(07).

[5]杨建利,刑娇阳.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6(07).

[6]张红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中国农合作社,2016(06).

市场体系范文篇2

关键词:旅游市场;市场体系;黑龙江省

现代旅游市场体系是指旅游的各类市场及其内部子市场之间和旅游市场中各要素之间形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统一体。其包括三个子系统:一是旅游市场的组织结构系统,即旅游市场的结构与组织形式;二是旅游市场的运行机制系统,即旅游市场的内在机制与运作方式;三是旅游市场的调控管理系统,即旅游市场的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系统。

一、黑龙江省构建现代旅游市场体系的有利条件

(一)拥有良好的客源基础,旅游收入不断增长

据统计,2015年前三季度,黑龙江省共接待国内游客8816.23万人次,同比增长22.3%;实现旅游收入1007.86亿元,同比增长35.58%;根据手机终端统计,漫游至黑龙江省人数达到2005.75万,同比增长25%;外地游客刷卡消费832.36亿元,同比增长28.1%。

(二)旅游产业链不断完善,对外开放、招商引资步伐加快

截至2014年2月,全省A级旅游景区达377家(其中,5A级4家、4A级61家、3A级124家、2A级165家、1A级23家);星级饭店253家(其中,五星级5家、四星级50家、三星级126家、二星级54家、一星级3家),快捷宾馆3069家、家庭旅馆439家;旅行社达670家(其中,出境社62家、边境社51家,境内、入境接待社557家);新增2家赴台游组团社。同时,对外开放及招商引资速度加快。大连万达集团斥资200亿元建设哈尔滨万达文化旅游城,马来西亚建荣集团投资80亿元建设哈尔滨环球海洋主题公园,都将大幅提升哈尔滨文化旅游产业的定位,并将对全省产生示范带动效应。2014年,黑龙江省139个在建旅游项目完成投资228.1亿元,同比增长14.5%。

二、黑龙江省旅游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市场秩序混乱

黑龙江省旅游市场秩序混乱问题主要体现在:第一,部分旅游经营者无证照,挂靠现象普遍,利用格式合同模糊承诺,在旅游交通、酒店级别、景点约定内容上打折扣或设置消费陷阱,欺骗消费者。第二,旅行社掠夺性经营,“买团卖团”,默许导游违反合同擅自增减景点,增加购物点。一些大的旅行社牺牲信誉“卖招牌”,收取小社挂靠费。第三,一些出国游项目以“零团费”引诱游客,肆意增加自费项目,逼迫游客消费。第四,部分旅游景区的商店、餐馆服务水平差,销售假冒伪劣商品,价格虚高。第五,部分旅游企业存在欺客宰客、强买强卖、索要小费、强迫购物、私拿回扣等情况。

(二)市场管理体制不完善

黑龙江省旅游景区(点)隶属关系复杂,造成政出多门。如旅游风景名胜区归建设部门管理;自然保护区归林业部门管理;地质公园归国土资源部门管理;寺庙道观归宗教部门管理;文物遗址、博物馆归文化部门管理。在旅游管理过程中,对利益互相争夺,对义务互相推诿,而旅游局往往没有任何景区管理权限,增大管理难度。同时,黑龙江省县级旅游局属于事业单位,没有独立的旅游行政管理权和旅游执法权,而绝大多数旅游景区都划分在县级行政区内,县级旅游局在旅游管理过程中权力缺失。

三、加快构建黑龙江省现代旅游市场体系对策建议

(一)大力推进旅游产业加快发展

首先,要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建立与旅游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旅游管理体制,制定相应的职能转变措施,积极发挥政府统筹、协调产业发展、资源整合利用、旅游综合执法、公共服务保障以及安全应急管理等方面的综合作用。其次,要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以黑龙江省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现有旅游产业为基础,开发建设一批新的旅游项目,重点打造冰雪、度假、边境三大特色旅游品牌,推出健康休闲、生态度假等精品线路,增强龙江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第三,大力推动旅游产业富民惠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推进乡村旅游示范基地建设,扩大就业,促进农村增效、农业增值、农民增收。

(二)培育特色旅游商品市场

近年来,黑龙江省旅游商品市场快速成长,多层次的旅游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成。然而,旅游商品雷同现象严重,特色不够鲜明突出,在游客的旅游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很小。因此,应大力开发旅游纪念品市场,推进旅游商品产业化发展。并着力打造符合市场需求、有效结合地方和文化特色、信誉度高的旅游商品集散地。同时,注重结合地域优势,适时举办中俄旅游投资洽谈会和旅游商品博览会等展洽会,打造旅游产品展示平台和沟通平台。

(三)完善旅游市场组织子系统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强、关联度大的服务产业。与之关系最密切的经营性企业为旅游交通企业、旅行社和旅游餐饮、住宿企业。因此,应保证旅游区与各客源地、旅游区与旅游区之间道路畅通,并提高公路等级和通行能力。培养一批旅游标准化示范企业,引导全省旅游企业向标准化方向发展,从而实现规范和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产品质量的目标。要改善旅游住宿设施,在努力培育星级宾馆的同时,加快建设一批具有竞争实力的中小型经济酒店、汽车旅馆、自驾游营地和家庭旅馆等。

(四)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构建现代旅游市场体系需要高度重视旅游人才市场的建设。首先,政府应在政策及资金等方面给予相应扶持,同时做好宏观引导工作,为旅游人才培养提供指导性意见和制度保障。其次,对现有从业人员进行在职培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第三,应积极开展旅游教育国际合作,通过校企合作、联合培养、技术交流、学术互换等方式培养人才。

(五)建立健全旅游市场调控管理系统

1.健全旅游市场宏观调控、微观管理子系统

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可以有效解决市场机制的失灵和缺陷。宏观调控主要是指政府通过运用计划、信息、经济、法律和行政等常规手段来引导、调节和控制旅游市场的总体运行状态,对旅游市场经济的运行和发展方向进行总体指导和调节。微观管理层面是指对旅游市场进行自律性管理和行政监控管理,从而杜绝旅游市场中不正当的交易行为存在,维护旅游市场秩序,消除不正当竞争,维护消费者和经营者的权益。

2.建立健全行业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子系统

旅游业是多部门合作、跨行业协同、多产品组合的综合性发展产业,要求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体系,以公平、公正地解决旅游市场中的矛盾和纠纷。同时,加强旅游执法队伍的建设,组建独立旅游执法部门,提高旅游执法能力和水平。制定旅游工作标准有利于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和规范旅游市场发展,也是旅游市场体系构建的重要保障。

作者:刘琳 朱正杰 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

参考文献:

[1]阎友兵,戴月珍,蒋绪年.论现代旅游市场体系的构建[J].三峡大学学报,2009(1):64-68.

[2]张爽.黑龙江保障旅游市场健康有序[N].中国旅游报,2012-03-01.

市场体系范文篇3

新世纪新阶段,加快形成现代市场体系,有两个重点:一是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二是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

第一,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一是要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包括在海外上市的大公司发行A股,加快创业板和场外交易市场建设,大力发展公司债券市场等,完善市场结构和运行机制,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同时,稳步发展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培育外汇市场,积极发展保险市场等。资本等各类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对于提高我国资源配置效率,具有决定性意义。

二是要建立和健全统一规范的劳动力市场。劳动力资源丰富,是我国的一大优势。要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使数以亿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平稳有序地向城市和向二、三产业转移,以提高我国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据统计,农村劳动力转移至二、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平均提高4至5倍。还要发展各类人才市场,完善鼓励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激励机制和市场环境。

三是要规范发展土地市场。我国人均耕地只及世界平均水平的40%,在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要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非农用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要发展土地市场,更多地用市场手段节约土地,杜绝浪费宝贵的土地资源。今后,需更好地规范和发展土地市场,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

此外,还要进一步发展技术、咨询等要素市场。

第二,要深化价格改革,并以生产要素和资源产品价格改革为重点。长期以来,我国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难以根本转变,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国生产要素和资源产品价格受政府管制,明显偏低,资金价格低、地价低、水价低、汽油和天然气价格低、矿产品价格低,不能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许多资源产品价格也不能反映环境损害成本。

市场体系范文篇4

新世纪新阶段,加快形成现代市场体系,有两个重点:一是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二是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

第一,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一是要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包括在海外上市的大公司发行A股,加快创业板和场外交易市场建设,大力发展公司债券市场等,完善市场结构和运行机制,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同时,稳步发展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培育外汇市场,积极发展保险市场等。资本等各类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对于提高我国资源配置效率,具有决定性意义。

二是要建立和健全统一规范的劳动力市场。劳动力资源丰富,是我国的一大优势。要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使数以亿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平稳有序地向城市和向二、三产业转移,以提高我国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据统计,农村劳动力转移至二、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平均提高4至5倍。还要发展各类人才市场,完善鼓励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激励机制和市场环境。

三是要规范发展土地市场。我国人均耕地只及世界平均水平的*%,在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要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非农用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要发展土地市场,更多地用市场手段节约土地,杜绝浪费宝贵的土地资源。今后,需更好地规范和发展土地市场,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

此外,还要进一步发展技术、咨询等要素市场。

第二,要深化价格改革,并以生产要素和资源产品价格改革为重点。长期以来,我国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难以根本转变,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国生产要素和资源产品价格受政府管制,明显偏低,资金价格低、地价低、水价低、汽油和天然气价格低、矿产品价格低,不能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许多资源产品价格也不能反映环境损害成本。

市场体系范文篇5

养老金就是资本市场,看似过分,其实不然。养老金制度发达国家的现实已经证明:养老基金与资本市场休戚相关,它们之间的良性互动将推动两者共同发展。在美国,养老金资产已成为共同基金业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资金来源,养老金资产已占到共同基金的36%,占风险投资总额的50%,并且每年流入共同基金的养老金净现金流高达1000亿美元;智利养老基金规模从1981年的3亿美元发展到2000年的359.37亿美元,20年间增长了近120倍,私人养老金制度改革18年的平均投资收益率高达11%以上。世界银行预测,到2030年,中国的养老基金规模将达到1.8万亿美元,届时将成为全球第三大养老金市场。毫不假言,养老基金进入资本市场也必将引发我国金融业一场深刻变革。

全球养老金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改革传统以现收现付制为主要形式的单一公共养老金制度,建立以基金积累制为主要形式,包括公共养老金、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养老金等在内的多支柱养老金体系。从现收现付制向基金积累制转换,内在地要求养老基金投资运营,实现保值增值,这也是基金积累制在当前全球养老金制度改革中凸显其重要性的关键所在。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逐步做实个人账户。采取多种方式包括依法划转部分国有资产充实社会保障基金。通过基本养老保险结构调整,做实个人账户,个人账户成为一个实账户,而非名义账户,个人账户不向统筹账户透支,统筹账户也不向个人账户透支。统筹账户基金缺口通过中央和地方财政补助、基金增收节支,以及划转部分国有资产充实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解决;个人账户基金实现自求平衡。这些政策的落实将最终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模式从统账结合,混账管理向统账结合,分账管理的实质性转变。个人账户养老基金资本化运营指日可待,当前个人账户养老基金管理办法已进入政策研究和储备阶段,时机一旦成熟将付诸实施。

与此同时,随着全国社会保障基金逐步做大,作为养老金制度的长期战略储备,全国社保基金必然要求突破当前的投资管理框架,在更广阔的投资领域实施更加积极的投资管理战略。并且,作为我国多层次养老金体系的重要支柱的企业年金的相关政策已经相继出台,企业年金基金市场已经逐步形成。

在农村,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镇化、家庭规模小型化、人口老龄化、非农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及脆弱的4——2——1家庭结构,使农民的养老问题面临既缺乏经济支撑,又缺乏家庭保障的双重困难。为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制度上保障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收入,解除农民发展生产力的后顾之忧,加快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也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一项迫切的政治任务。

一是充分利用个人账户做实的契机,实现养老基金市场化管理

个人账户做实后,必须最大限度的保值增值,否则就失去了意义。从国外的情况看,个人账户养老基金的管理运作,是在市场化的基础上实现政府管理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的现行规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结余额除预留相当于2个月的支付费用外,应全部用于购买国债券和存入专户,严禁投入其他金融和经营性事业,任何部门、单位或个人不得利用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在境内外进行其他形式的直接或间接投资。这种严格的基金投资管理政策不仅不符合积累制养老金制度改革的本质要求,而且使个人账户养老基金面临巨大的通货膨胀风险和经济增长风险。因此,必须放松这种严格的投资限制政策,探索市场化投资管理的模式。

参考国际上养老基金投资管理模式,结合我国个人账户养老基金的强制性和基本保障的属性,我国个人账户养老基金的治理结构应是委托投资管理型。

个人账户养老基金虽然也是国家基本保障项目,但采取基金积累制筹资方式,国家财政不提供担保,因此,个人账户养老基金的治理结构应采取省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作为受托人和(或)账户管理人,将个人账户基金的投资管理权和托管权分别委托外部竞争性商业机构的管理模式;省级社保经办机构在不具备能力的前提下,可以将个人账户基金的账户管理权委托给商业机构。省级社保经办机构、基金管理服务机构在从事个人账户养老基金管理服务过程中必须接受社会保障基金监管机构的监督检查。

二是适应充实做大全国社保基金的新形式,实施更积极的全国社保基金投资战略

为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基金,逐步化解养老基金支付压力,2000年国务院决定成立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管理中央集中的社会保障基金。当前,全国社保基金积累不到2千亿元。如果政策没有新的突破,仍按基金现有来源和渠道,预计到2007年底基金规模不会超过3000亿元,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全国社保基金是基本养老保险的战略储备,主要用于解决历史债务和个人账户空账。目前,该项基金积累规模较小,不足以支付模式转换的必要成本。根据国务院有关规定,全国社保基金的主要来源是中央财政拨款、国有股减持收入和其他收入。在境内国有股减持暂停后,全国社保基金的主要资金来源目前已经无以为继,迫切需要开辟新的筹资渠道。

为尽快充实全国社保基金,一方面,要继续保持适度的财政支持,按照中央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要逐步达到15%-20%的要求,在确保中央财政当期支付缺口补助和做实个人账户补助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财政投入,稳定国有股海外上市减持和公益金收入,适时开征大额遗产、奢侈品及高档消费等特别税种,进一步充实全国社保基金;另一方面,要依据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采取多种方式包括依法划转部分国有资产充实社会保障基金的精神,通过依法划转国有土地货币化收入、部分国有企业资产等方式拓展新的筹资渠道,做大全国社保基金积累规模,使之能够适应偿还部分养老金历史债务和个人账户空账的需要。

目前全国社保基金的资产全部是现金资产,按《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管理。下一步充实基金后,除现金资产之外,既有股权类资产,也有未股份化资产,划转以后会转为债权资产,因此需要分别研究股权资产和债权资产的具体划转办法和管理办法,切实解决其管理运作问题,实现保值增值。与此同时,应在建立全国社保基金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管制度,进一步完善基金治理结构的基础上,拓宽全国社保基金的投资范围,放松投资比例限制,实施更积极的投资管理战略。

三是进一步完善企业年金法规体系,确保企业年金基金实现完全市场化管理目标

随着《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的正式颁布,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已经从2004年5月1日起开始实施。两部法规的颁布正式确立了我国企业年金的信托型管理模式,明确了企业年金基金的治理结构和管理模式。与此同时,《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服务机构资格认定办法》以及操作流程和账户管理标准的颁布,也标志着我国的企业年金基金将在今年下半年可以进入资本市场,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市场将进入一个迅速发展时期。但是,由于企业年金基金具体监管规则还没有制定,基金监管技术系统也没有建立,缺乏管制的企业年金基金投资必将面临较大的投资风险和管理风险;由于企业年金属于一个新生事物,当前有关企业年金的市场教育还远远不够,许多误导性,甚至是错误性的观点依然起着严重的负面影响,众多有意建立企业年金计划的企业还处于观望、等待阶段。

为了确保我国企业年金基金实现完全市场化管理模式,当务之急首先应尽快制订出台具体的企业年金基金监管规则,建立基金监管技术系统,降低基金投资风险和管理风险。其次,应对当前社保经办机构管理的企业年金市场进行清理整顿,坚决实行政府从企业年金市场退出的战略性政策思路。

社保经办机构退出年金市场的思路主要有两种:一种方式是通过将地方年金中心从事业法人转制为企业法人,使其成为企业年金基金法人受托机构;另一种方式是将地方社保经办机构过去经营的企业年金基金通过招标的方式转给经劳动保障部认定的合格的管理服务机构。其三,进一步加强企业年金市场教育。虽然国家劳动保障部已经组织了三期企业年金政策与管理的大型培训班,但培训的规模和力度还不够,当前应通过委托各地社会保障部门、金融机构、高校等进行企业年金政策培训,并通过适当的方式对培训方式、培训人员、培训教材进行规范管理。其四,从长期来看,应进一步完善企业年金基金治理结构。我国的企业年金基金虽然采取的是信托型管理模式,但是,我国的信托法律只是作为规范信托公司的法规出台的,有关信托的规范方式还不够完善,信托法律精神还非常不够深入。

一般而言,养老金信托是建立在审慎人法则的基础之上的,国外建立在信托基础上的养老金制度,都为养老金制度设立了专门的养老金信托,并且在民众之中已经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信托法律精神。因此,研究在我国这样一个信托法律不健全、信托精神缺失的国度,如何强化养老金信托应该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四是不失时机地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

1986年,根据国家七五计划关于抓紧研究建立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并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情况,进行试点,逐步实行的要求,民政部开始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调研和探索工作。1991年,根据国务院的决定,在山东省烟台等五县(市)进行了个人账户模式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1992年,民政部制定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在有条件的地方逐步推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采取以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筹资模式和建立个人账户、储备积累的保险模式。实践证明,这一制度符合中国国情和农村实际情况。1998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职能划入劳动保障部。截至2002年底,全国有31个省(区、市)1955个县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5461.78万人参加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约7%,基金积累达233亿元,124万人领取养老保险金。

但是相对于数量庞大的9亿农民而言,当前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面太窄,制度的保障水平太低。因此,必须对原有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是一项惠及9亿农民,关乎子孙后代的长期系统工程,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应当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以保证这项事业健康、有序、安全、可持续发展。

市场体系范文篇6

关键词:碳交易市场;碳排放配额

一、全球碳市场发展概述

世界最大的碳排放交易系统-欧盟碳排放系统(EU-ETS)于2005年1月开始运行,成员包含28个欧盟及非欧盟成员国,覆盖该区域约45%的温室气体排放,涉及超过1.1万家高耗能企业及航空运营商。2005年全年实现碳排放配额现货交易3.6亿吨交易金额达到72亿欧元。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欧盟碳排放系统(EU-ETS)已逐渐进入成熟化的第四阶段,即不仅行业覆盖范围从电力热力部门等能源密集型产业,扩展到航空业,未来可能继续扩展到建筑业、交通运输业,还将温室气体种类从单一的二氧化碳排放,扩展到一氧化二氮、全氟化碳排放,这将大幅提高减碳规模。美国于2001年退出了《京都协议书》,不再履行发达国家强制减排义务,联邦政府也不再控制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故美国只设有州和地区性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2013年1月1日,第一个碳交易市场在加州设立,涵盖电力、石化、钢铁、造纸、水泥等行业。日本在温室气体减排上既有以JVETS为代表的全国性碳交易体系,还有以东京都ETS为代表的地方排放交易体系。韩国于2015年开始实施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制度,目前,韩国碳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石油化工、炼油、能源、建筑、废弃物处理和航空等八大行业。

二、我国碳排放和碳市场现状

(一)碳排放基本量

我国作为全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每年都有大量工厂订单,碳排放量一直比较大,但2014年后增速大幅下滑。过去的10年间,我国碳排放量从79.54亿吨/年增长至111.02亿吨/年,年均占世界碳排放量的27%左右。从增速上来看,2014年之前我国受工业化进程影响碳排放量增速较高,2014我国开始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严控煤炭消费总量,出台了一系列落实方案,碳排放量增速有了明显下滑,且近几年一直保持低速增长,直至2021年受复工复产及极端天气频发的影响,2021年全国电力需求增长10%,引发了煤炭发电的增长,从而导致2021年碳排放新高。具体如图1。在不断调整经济结构和能源转型过程中,我国一次性能源消费逐渐向低碳化、清洁化转型。原煤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由2011年的77.8%降到2021年的56.8%,下降了10多个百分点,石油占一次能源比重也相继下滑,对应的是天然气和其他清洁能源占比上升。这意味着我国阶段性减排降碳取得了一定成效。具体如表1。

(二)我国碳交易市场现状

1.试点市场阶段。2011年7月,国家发改委批准7个省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重庆、广东,2017年后加入福建和湖北)开展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2017年,国家发改委《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该方案的出台标志着中国全国碳市场的正式启动,交易两类基础产品,一类是政府分配给企业的碳排放配额(CER),另一类为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①。截至2021年6月,九个试点碳市场累计共分配配额4.8亿吨,累计交易额11.4亿元。试点市场碳价在5.5~42.0元/吨之间,均价为23.5元/吨,低于欧盟50元/吨均价。深圳碳市场碳价最低,为6.44元/吨,北京最高,为47.6元/吨。历史最高点达到122.97元/吨,但仍是欧盟碳价最高点的1/3左右。共覆盖20多个行业,2600多家重点排放企业。

2.全国市场阶段。2021年7月16日,我国正式启动全国碳交易市场,上海承担全国碳交易市场建设和运维,登记结算系统在武汉,发电企业在2013~2019年任一年达到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综合能源消费一万吨标准煤)及以上即被纳入配额管理名单参与市场交易。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共运行114个交易日,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1.79亿吨,累计成交额76.61亿元。其中,挂牌协议交易累计成交量3077.46万吨,累计成交额14.51亿元;大宗协议交易累计成交量14801.48万吨,累计成交额62.10亿元。12月31日收盘价54.22元/吨,较首日开盘价上涨12.96%,共2162家重点排放单位积极参与了市场交易②。但总体上仍呈现成交量不足,价格不高的现状。周成交量基本在1000万吨以内徘徊(2022年开年后由于国内疫情形势严峻,多地出现经济活动低迷,成交量严重下滑),均价在40元-60元/吨之间,而同期欧盟为50欧元-90欧元/吨,2021年5月才在英国问世的碳交易市场在2021年12月也达到70英镑/吨,随着“十四五”时期八大主要排放行业的相继加入,相信我国碳交易总量未来仍有巨大增长空间。具体如图2、3。

三、碳排放交易欧盟经验

(一)取消国家分配,改为控制总量。欧盟碳排放权在以BlueNext、EEX、ECX等为代表的交易所上进行交易,其分配形式包括免费发放及拍卖。在欧盟碳交易市场发展初期,通过国家分配计划对各国设定免费配额上限,其余再在二级市场拍卖交易,但这种方式难以对各国实际排放碳总量准确预估,使各国为了本国企业利益宁愿高估碳排放,造成欧盟总体碳超额排放9700万吨,过剩的配额带来碳低价,2006年碳交易价格骤降到1欧元/吨,2007年末骤降至0.1欧元/吨。现阶段,欧盟调整为设置欧盟碳配额总量,且总量逐年递减,各成员国的排放上限以第二阶段发放配额的算数平均值为基点,以后按照1.74%的比率逐年递减,各成员国可通过协商争取各自的分配配额,同时扩大碳排放行业范围,使得2016年之后碳交易现货价格出现明显回升,均价5.6欧元/吨。

(二)市场稳定储备和延迟拍卖配额。市场稳定储备于2018年建立,自2019年1月1日起正式启用。具体为:欧盟委员会于次年的5月15日每年流通的配额总数,2021年后每年的前两年的流通配额的12%需投入至市场稳定储备中,当市场流通总量低于4亿吨时,则释放1亿配额,总流通量低于1亿吨则全部释放,同时允许配额跨期储存。通过此举解决了长期以来由于配额不能储存至下年导致的年末碳价极低的情况。由于部分行业配额全部以拍卖获得,故通过延迟拍卖配额也可以成为保持碳价格平稳的稳定器,2014年欧盟正式推迟2014~2016年的配额2019~2020年拍卖,此方案一出使得2014年欧盟碳交易现货价格出现了自2010年后的显著回升,短期内有效地调节了碳市场价格。

(三)进入稳定期后限制部分碳信用发放。碳信用,就是碳市场抵消机制中的“核证减排量”,是政府允许非控制企业也可以用减排项目进行注册,可以1∶1等效于碳配额出售。碳信用的出台既可以弥补控制企业的碳配额缺口,增加了市场产品交易种类,同时由于其价格比一般配额低,还可以降低控制企业的履约成本。欧盟在实行碳减排信用自由交易后,由于抵消机制过于宽松导致碳信用价格过低(2016~2020年均0.5欧元/吨),严重影响减排效能的发挥,故2013年后针对碳信用颁布了一系列严格的限制措施,新项目的注册只对同欧盟签署双边合作或最欠发达经济体开放。

(四)覆盖行业广泛,实施以拍卖为主体。目前,欧盟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已占到成员国电力供应总量的40%,随着新能源广泛应用,碳交易覆盖范围也从单纯的二氧化碳扩展至氧化亚氮、全氟化碳等温室气体,行业从能源行业、钢铁、水泥、造纸等行业逐渐增加航空、石油化工等行业,并从2013年开始将拍卖作为配额分配基本方法,电力、碳捕获、运输业从2013年开始实行全部拍卖。

四、欧盟经验对我国完善碳交易体系的启示

(一)设置年总排放量目标并逐年递减,留存配额储备。我国应借鉴欧盟已成功的经验,设置年排放全国总量,各省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调节争取,提高碳配额利用效率,避免过度发放致使碳配额价格较低,维护减排效果,但结合我国碳市场发展阶段,只有电力企业参与,为对冲电力企业因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问题,保电力供应,故短期内还不必像欧盟采取逐年递减配额,待其他行业陆续引入后再逐年递减。同时,可也参考欧盟做法,实施配额动态,制定配额回收触发条件,制定收回率、储备时长等参数,结合我国碳市场初级阶段交易量少、价格偏低的现实,本文认为可以储备年配额的5%,当市场总流通量达到1亿吨阀值左右即可释放一定配额,并允许配额的跨期储存,以保持价格平稳,强化市场信心。

(二)强化碳减排信用发放。我国与欧盟不同,目前只在部分试点市场推出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全国碳市场尚未推进,下一步为加大全国市场交易种类,可投入适量CCER,通过CCER进一步提升全国碳交易系统活力,如可再生能源(生活垃圾焚烧、生物质利用等)、甲烷项目(污水处理、餐厨处理等)、林业汇碳、光伏风电等项目均可申请CCER以抵消控排企业超排配额,从而获得一笔附加收入。待我国碳交易市场陆续引入其他行业、日益成熟后,再严格CCER认定范围,充分发挥CCER在我国碳交易市场中的调节作用。

(三)引导碳金融产品深入。目前我国市场上有碳中和绿色科技创新债券、融资租赁类的碳中和ABS产品及少量碳远期、碳回购、质押碳产品,但广度远远不够,随着碳市场金融属性越来越明显,碳期货的价格发现和风险对冲功能对打造成熟碳市场愈发重要。未来我国应尽快设计碳期货,完善碳期权,并强化金融机构中介职能,提供交易服务,更主要是作为做市商,获取部分配额后匹配买卖双方交易需求,以增强市场流动性和丰富性,提升碳定价能力和碳市场国际竞争力。

市场体系范文篇7

关键词:金融体系;资本市场;股权分置改革;商业银行

一、金融体系的功能与中国金融改革的战略模式

中国金融改革应该朝着什么方向走?中国的金融体系、金融模式应该是怎么样的?这些重要的问题都需要认真研究。如果我们的改革事先没有一个模式的勾画,那么改革的方向将会不清晰,政策也会出现摇摆。我们现在有责任也有能力研究中国金融改革应当追求的战略目标。中国的金融改革自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之后开始进行了20多年,这20多年的经验使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达到我们追求的战略目标。在这20多年改革中,对于金融体系改革的目标,有多种表述,比如教科书上说,金融体系应当以中央银行为核心,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发展。但问题是,这样一种模式是不是中国金融改革未来的目标?我们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做一些修改,甚至是重大的修改。

金融体系的分类标准非常多,有一种分类得到全球金融学家的认可,即从功能的角度分类。我们把金融体系分成两大类,一类是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另一类是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我国现在的金融体系是以商业银行为主导的。今天传统的商业银行虽然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未发生质的变化。我国当前的这种金融体系能不能持续存在下去?能不能保证中国金融的安全而有效率?能不能使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下去?能不能使居民、投资者以及市场主体享受到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好处?我国当前的这个金融体系恐怕难以实现这些功能。

金融功能决定金融体系。在传统的金融体系中,金融功能分为两大类:一是提供支付清算。贸易活动发达之后,支付清算非常重要,一个发达的金融体系必须提供支付清算的功能以提高全社会经济的运行效率。实质上,商业银行形成之后这个功能已经具备了。传统金融体系的第二功能是媒介资源配置,这是因为市场中信息不对称,风险无法分散等原因,所以市场需要一个中介来完成从储蓄到投资的转化。早期金融体系受技术的限制,只能在一个狭窄的地域发展,工业社会后原来的金融制度满足不了要求,所以现代股份制银行开始出现。上述两个功能是金融体系必须具备的。今天,金融功能升级了,上述两个功能仍然存在,但它们不是最核心的功能。最核心的功能应当是成长性最好的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功能。经济发展到今天,经济活动不但要具有支付清算及资源配置的简单媒介功能,而且更需要分散风险、对冲风险、管理风险的功能,以使整个经济体系能够安全运转。这是现代金融体系必须具有的一个新功能。第二个新功能是将经济增长的财富通过金融体系表达出来。只有经过证券化处理的金融市场才有可能与整个经济增长保持动态的联动关系。

简言之,金融体系必须增加分散风险与管理财富这两个新功能,但目前我国的金融体系不具备这两种功能,因为我们的资本市场非常微弱,因此,我们所要选择的一个战略目标是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即建立以充分发达的资本市场为基础的现代金融体系。

二、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与未来金融体系三元素

自2004年起,中国的商业银行真正进入市场化改革。在此之前的20年中,整个中国金融体系改革具有自我

循环的特征,找不到一个正确的方向。显然,商业银行改革的目标应当是建立在资本市场平台上的,离开这个平台,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不会成功。从2005年起,建行等国有商业银行相继在境外上市。引进战略投资者是必须的,同时,商业银行需要一个很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商业银行改制以资本市场为平台,它的股权通过证券化的处理与资本市场相对接,进而成为资本市场一个重要的投资产品。

商业银行的改革和资本市场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资本市场与商业银行之问存在着挑战、竞争、合作的关系。就挑战而言,财务状况良好的公司可以发行短期融资债券,这对传统的银行的资产结构会产生直接的挑战。从发行者来看,短期融资券的融资成本很低,与贷款相比利息下降了1%~2%。

如果一公司发行30亿元短债,那么就会节省3000~6000万元的财务成本,而且这种产品还是投资者喜欢的,因为会有3.5%~3.9%的利息收入。货币市场很多资金就会进行这种投资。老百姓在银行存款,一年期的利率是2.25%,还要交税。但进行这种投资不用交税,并且利率比较高。这实际上会对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带来全面的挑战。

商业银行还面临另一个更严重的挑战是公司债券市场。短期融资券是一年期以内的,公司债券是一年期以上的。它对商业银行传统的主体业务会产生正面的冲击。按照1983年企业债券发行有关条例,企业债券的发行当时是由现在的国务院发改委来审批的,所以在中国,发行公司债需要很高级别的领导来审批,比发行股票难得多。从目前看,政府主要是让国有大型企业发行公司债,这显然是极其落后的管理办法,它严重地阻碍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中国资本市场不仅仅是一个股票市场,它还必须拥有一个庞大的、有厚度的债券市场,这个债券市场主要品种应是公司债券。没有一个公司债市场,中国的资本市场就是残缺不全的,它就无法进行企业内部的资本结构调整,也很难使资本结构达到最优。所以公司债市场一旦放开,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带来的挑战就更加巨大。如果所有优质的企业都能够发行公司债,5年就能达到5万亿元的规模。5万亿元公司债加1万亿元的短期融资券,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就将“穷途末路”了,没有客户了,没有利润来源了。对于投资者来说,商业银行从中问拿走的那部分利差太多,投资成本太高,所以投资者更愿意供需双方直接见面,把商业银行截留的利差交给投资者。

可是我们现在还没能做到这些,其中有很多理由。有人说,股票市场发展了15年,问题层出不穷,如果再把公司债市场发展起来,问题将会更多,必然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在一个充分发展的资本市场,风险控制的主体是投资者,政府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提供信息披露的标准,制定提供虚假信息披露的惩罚机制,而不是由政府来具体过滤市场风险,谁来过滤风险呢?谁把真正的信息给投资者呢?不是政府,而是专业性中介机构。政府

的出发点很好,致力于使投资者、老百姓不受损失,所以基本对每家上市公司都要进行审查,但实际上,这不是政府的职能。应该把过滤虚假信息的功能交给专业化的中介机构。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我们的很多事情还没有做到位,社会中介也缺乏应有的诚信。我们很多中介的理念是为客户服务,实质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介的天职是为社会服务,为投资者服务,代表全体的投资者,审查投资对象的信息是否真实。如果是虚假的,中介就要提示。而我国的中介机构往往参与作假,把一个明明能看出来的虚假,通过专业技术做成很难看出来的虚假。所以,如何发展客观、公正、尽责的中介机构,包括会计事务所、资信评估机构等显得非常重要。没有合格的资信评估机构,公司债市场就不可能发展起来。因为公司债市场的价格与信用高度相关。公司和公司之间的资产价格和筹资成本应有根本差别。

商业银行的确能够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一个没有商业银行体系支持的资本市场一定是弱小的。

其弱小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缺乏有效的、源源不断的资金来源。这并不是说要商业银行通过提供信贷资金进入股市,而是通过商业银行的转型,把原来储蓄客户变成代客理财的客户,进行业务结构的调整。中国商业银行有很好的信用,并且愿意通过其信用帮助顾客理财。通过这样的过程可以发现,商业银行的结构正在发生变化。虽然瓶子还是那个瓶子,但是里边已经不是醋了,而是酒了,你不能再说它是一个醋瓶子。同样的道理,虽然名称可以是商业银行,但业务结构已经发生了改变,它做的事情已经不是原来的商业银行传统的业务了,其业务结构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了。未来的商业银行将成为社会的资产管理公司,在锁定风险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投资者的收益。金融服务是分等级的,资产管理是金融服务链条中最高端的服务。未来的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提供的最主要的服务应该是资产管理。到那时,我们的市场有足够的宽度和足够的厚度,市场上有大量的金融资产可供组合,它可以有效地为投资者提供资产管理服务。

我有一个极端的想法,未来的金融体系大致有三个元素:第一个元素是又宽又厚又大的资本市场,或许还包括货币市场,这是一个巨大的资产市场或资产池,任何人都可以到这个市场进行资产组合。进行组合就需要资产管理公司,所以,提供资产管理服务的金融机构是现代金融体系中第二个元素。第三个元素是保险市场。其实,从严格意义上讲,保险不属于金融,只不过在中国这样比较落后的阶段把它归到了金融体系中。有人认为,还需

要有中央银行来发行货币,我甚至认为,未来货币不见得由中央银行发行。货币实质上是一种可交易的信用。从这个角度讲,一个大企业,只要发行了可交易的信用,就可以视为货币了。未来的金融业可能就是这样的框架。

如果金融体系朝这个方向发展,那么金融就是安全的了。虽然市场每天在波动,但它是一个有弹性的市场。中国需要一个有弹性的金融体系,而不是一个脆弱的金融体系。有弹性的金融体系虽然由于资产负债的证券化,而使市场每天都在波动,但其貌似风险,实质安全,因为它在波动中释放风险。金融不能消灭风险,但是可以通过科学的市场结构的安排来分散风险、降低风险。金融是永远与风险联系在一起的,任何人只要从事金融就不可能没有风险,只不过风险大小不同而已。风险大,其收益预期就大;风险小,其收益预期就小。我们永远不可能有收益很高但风险很低的产品,也不可能有收益很低但风险很高的产品。如果有,就说明制度设计出了问题。所以我们不要害怕市场波动。很多投资人不愿投资股票,依我看,股票是目前最好的可选择的投资工具,因为股票的收益明显高于债券。可是在中国,我的这个理论有时得不到验证。我认为,我的理论逻辑没有错,可现实不是这样的。所以我现在思考的是,到底应该修正我的理论,还是改革现实。

三、中国发展资本市场必须翻越的三座大山与股权分置改革

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没有一个发达的资本市场,金融体系会出现很多问题。资本市场要发挥功能,必须要有规范的制度安排。中国的资本市场难以发挥基本功能,可能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有制度层面的,有文化层面的,有政策层面的,等等。

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必须翻过三座大山。第一座大山是我们的文化。我们有着优良的文化传统,但是我们的信用文化严重缺失了,甚至到处存在作假。在这种文化下,资本市场的发展是很困难的。因为没信誉,从而不可能建立起发达的委托-制度。没有发达的委托-制度,资本市场是发展不起来的。另外,我们有点钱就存进银行,因为社会保障制度没有有

效地建立起来。当然我不相信“文化决定论”。我确信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的文化会逐渐发展起来。第二座大山是我们的法律制度。法律制度对资本市场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我国法律体系属大陆法系,一般而论,大陆法系更强调公权力,对市场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不过,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我们法律制度的架构虽然还是大陆法系,但在微观之处也在逐渐吸收英美法系的某些内容,这将有利于资本市场的发展。第三座大山就是我们强大的商业银行。我国资本市场只是一只小猫,旁边站着却是商业银行这只老虎。资本市场受到了强大的商业银行的压抑。

当前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股权分置改革。我本人是股权分置改革的一个推动者。实际上,从20世纪90年代,我们就开始研究中国的股票市场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后来,我们终于发现存在缺陷的制度设计,即股权分置。从理论上说,股份公司的股东是有共同的利益取向的,是平等的,都是按自己的股份取得权利。但是股权分置却把股东之间的利益取向变成股东之间的利益对抗。在这种制度下,大股东的利益来源于对

中小股东、对流通股股东的利益剥夺。在股权分置的条件下,大股东有巨大的收益却没有相应的风险,而中小股东有巨大的风险却只有较小的收益,违背了收益与风险匹配性原则,从而使上市公司以及整个资本市场失去了发展的动力。这就是我们要进行股权分置改革的原因。

市场体系范文篇8

一、大力支持现代农业园区(特指列入市政府“百园建设”实施方案的现代农业园区,以下简称“园区”)龙头企业发展,鼓励园区内龙头企业开展技术改造、食品安全认证、打造特色品牌。对市级以上园区龙头企业技改投入中未享受政府贴息补助的设备投入贷款,给予6.6%的贴息补助。

二、支持园区企业开展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原产地认证及食品质量安全认证。对当年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每个产品奖励1万元;对当年获得有机食品认证的,每个产品奖励0.5万元;对当年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证书的,每个产品奖励0.2万元;对当年通过无公害农产品整县环评的,每县区补助5万元;初次获得原产地认证及食品质量安全认证的,给予审核费用全额补助,单项补助最高不超过3万元。

三、鼓励园区农产品进行商标注册,品牌营销。对当年获得农产品商标使用证书的,给予一次性奖励0.5万元。当年获得中、省知名农产品或著名农产品商标的,分别奖励1万元、0.5万元。

四、重点支持省、市级园区企业到市外开设窗口、创办分支机构,参加农产品博览会、展销会。在市外参加各类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的,给予摊位费50%补助,每次最高不超过1.5万元(地方财政已给予足额补助的,不再补助。);对农产品新进大型超市且销售业绩良好的,给予一次性入场费30%补助,每家单位补助额累计最高不超过2万元。对获“农校对接”的企业,给予一次性1万元补助。

五、园区内各类企业在省级以上城市或国(境)外建立农产品配送、销售中心,年销售额达到1000万元以上且本地农产品销售额达到50%以上的,给予销售额2‰补助,最高不超过10万元;在地级市以上城市建立农产品配送、销售中心,年销售额达到500万元以上且本地农产品销售额达到30%以上的,给予销售额2‰补助,最高不超过3万元。从事连锁经营、配送、网上交易等新型流通方式且业绩明显的,由当地县区政府给予适当奖励。

六、扶持发展农民购销员队伍和农产品流通服务组织。对组织推销本地农产品销售超过500万元的农民经纪人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按销售额的3‰给予奖励,最高不超过10万元。对主导农产品实施创新包装且成效显著的,给予一定补助。

七、支持园区内各类企业拓展农产品流通渠道,鼓励工商资本参与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创建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对新建符合规划和产业发展要求的农产品市场,免收市、县区人民政府权限内的行政事业规费,中、省行政事业规费一律低限收取。各级税务、工商行政管理、供电、交通、通讯等部门要为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提供良好便捷服务。

市场体系范文篇9

【关键词】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文化产品;路径

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支撑体系,也是发挥市场配置文化资源决定性作用的重要机制。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大力推进文化资源与市场对接,文化产业多元化投资格局开始形成,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开始凸显。2017年3月,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和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建设依旧是两会的热点问题。

一、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的政策支持

在我国,“文化产业”作为一个崭新的概念被正式提出,是在本世纪初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会议提出了有关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建议,如加强文化市场建设、推进文化市场管理、完善文化产业政策等。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又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建设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被正式提出,并且“明确了建设的任务,要形成什么样的文化市场体系”〔1〕。“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在2009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这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2〕,这也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建设指出了一条可行之路。近几年,我国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立逐渐起步,这得益于2011年国家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指出“促进文化产品和要素在全国范围内合理流动,必须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3〕。2012年《国家“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也强调,“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提高我国出版、印刷、传媒、影视、演艺、网络、动漫游戏等领域技术装备水平,增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4〕。我国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上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围绕市场的作用进行了讨论,标志着我国文化市场体系建设进入了一个新时期;第十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让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关于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讨论就被推向了一个新的议论点。在2017年3月召开的两会上,关于现代文化市场的讨论依旧是热点。我国现代文化市场建设体系的建立,需要宏观政策的指导,我国的文化市场体系中,对于不同领域的文化产业,都有着相应的专门的政策。有了政策扶持和指引,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建设才能够蓬勃发展、产生日新月异的变化。而在这十几年的摸索中,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之路也愈走愈明。

二、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发展概况

尽管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这一概念是在新世纪初提出的,但是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的步伐并不是从提出后才开始的。早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事业就已经开始,并在这之后逐步发展,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就。1978年正值我国改革开放实施的开端,经济特区的设立,除了让我国的市场经济开始发展,也对之前计划经济下的文化现状进行了变革。文化的产业化以及产业文化化的相关实践探索,逐渐进入文化市场发展视野,并逐渐丰富文化产业理论体系。随着文化市场体系建设的开始,政府也成立了相关部门来解决问题,比如在1983年广州深圳建立了文化稽查队,就是为了应对进入国内的一些不良文化,消除建设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路上所可能产生的危害。在此基础上,我国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开始起步。1992年的南方讲话,标志着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这段时间的文化产品种类増多,特别是电脑的普及以及网络的兴起,使得人们有了一个崭新的方式去获得想要的或者感兴趣的文化,人们的文化精神食粮明显增多。在这一时期,原有的文化供应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导致了文化市场多元化趋势的加速,完善文化市场体系的要求被提到了紧要的位置。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就提出,要把改革文化体制作为文化事业繁荣与发展的根本出路。之后在2000年10月召开的党的第十五届五中全会上则正式提出了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的问题。新世纪伊始,我国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得到了全面发展。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文化市场的建设与世界逐渐接轨,我们拥有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可进行双向交流的平台。同时期,文化市场建设的成果也颇为显著。好的外国电影电视剧被大量引进,如《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以及作品,伴随着一代人的成长;同时,国内的本土文化作品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产业化提升。中国的动漫逐渐成长,不仅受到少年儿童的喜爱,也有较多的成人受众,比如《画江湖》系列,体现了中国独有的侠义江湖世界观。政府的支持,交流面的增加,使得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建设如火如荼,有了全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发展。

三、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当下,我国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中存在如下问题:首先,是文化产品的定位与文化市场的培育还亟需完善。这主要表现有两点,第一点:某些文化产品的市场诚信度缺失,对产品经济利益的追求过甚。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诚信一直是必不可少的影响性因素。如果某些文化产品缺乏诚信,那么由此带来的“替代性的约束条款和担保将是代价高昂的,很多互利合作的机会因之而丧失”〔5〕。诚信的缺失,将导致原本应该收益的一方不仅未获收益甚至遭受莫大损失。这个问题已出现并开始悄悄扩展到了文化市场体系的各个方面。如,在出版行业,“去年底热播的电视剧《锦绣未央》,因原著作者被诉抄袭而受关注。11名作家诉《锦绣未央》著作权侵权案,在朝阳法院进行庭前交换证据。众作家要求《锦绣未央》原著作者周静及销售商停止侵权并道歉,并索赔200余万”〔6〕。诚然,孰是孰非自有定论,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如诚信缺失,将影响行业的良性发展及建设。第二点:文化产品品味滞后与外来文化冲击,影响了文化市场的建设与发展。一方面,消费文化影响下产品品位的趋平面化与浅薄化趋向,使得积极向上的文化产品价值观被疏远,一些庸俗媚俗低俗的文化产品逐渐蚕食着文化市场,文化产品中偏重娱乐享受的内容较多,而相对严肃高雅的内容则较少;另一方面,随着外来文化的引入,良莠不齐的文化思想也随之进入了现代文化市场中,如日本的一些动漫,其中宣扬着“一些扭曲的价值观,如果让未成年人沉溺其中,会给他们造成不良的影响。如果未成年人从小就被歪曲的事实引导着,在缺失正规文化思想引导的情况下,他们所形成的价值观、世界观会与我国所期待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目标相去甚远”〔7〕。并且,外来文化的冲击,也使得传统文化的发声在年轻人群中愈发式微。其次,文化产品的流通与服务方式较为单一落后。文化产品的流通与服务支撑着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建设。而现代社会文化产品的流通与服务方式还比较单一,依靠着单一的载体进行流通,如新媒体之前的传统流通媒介主要依靠实体书籍、报刊等的传播。而待新媒体流通媒介出现之后,文化产品的流通方式转为依靠网络,曾经的实体载体逐渐被淡忘。虽目前理论与实践界一直在探讨媒介融合的问题,然其对于产品流通与文化服务所起的助力,还需假以时日。与此同时,文化产品的服务方式还嫌落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没有充分地运用在服务中,使得现有的文化产品服务方式跟不上科技化社会的发展步伐。另外,我国的文化产品在国际上的流通尽管是双向的,但是“走出去”与“引进来”相比,在各个方面仍然是不均衡的,在国际上,我国的文化产品与服务并不占据较多的优势,并且进口的国家与出口的国家都较为单一。种种原因,均表明我们的文化产品流通方式与文化服务方式还有较大的改进与提升空间。再次,文化消费结构在不同地区呈现不平衡的态势。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建设依赖于文化消费,由于经济发展的因素,文化消费在不同地区的发展状况也是不平衡的。经济发展迅速的地区,其文化消费量大,消费结构复杂,层次丰富,在这些地区的文化市场建设的速度也相应要快些;而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甚至落后的地区,其文化消费量低,消费结构简单,层次贫乏导致文化市场建设速度相对迟缓,投入量很少。如作为经典引进文化象征的上海迪士尼乐园,其消费水准较高。而上海作为经济发展速度快速的城市,其文化市场体系的建设速度也十分迅速,上海本地大多数家庭及其周边富庶家庭因对文化消费的投入量相对较高,因此迪士尼文化的消费结构对之来说是对称的;而相对于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地区,文化消费结构则明显跟不上迪士尼产品的步伐。这些现实状况导致了现有的文化消费结构在不同地区呈现不平衡的态势,是文化市场体系建设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四、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的创新路径

市场体系范文篇10

经济运行的领域和埸所是市场。我国由于长期实行计划体制,使人们的观念束缚在僵化的计划之上,从而使我国的经济显现出残缺的计划与破碎的市场并存的局面。因此,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成了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然而,市场的特性,要求的是竞争和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而排斥任何非经济因素的干涉。在“看不见手”的调节下,即使经济发生危机或周期性波动,都会通过市场本身内在的调节机制而使危机消除,并熨平周期,从而在新的平衡下完成市场体系的结构性调整。尽管这是一个关于市场作用的理想化模型,但是“自由”的确是市场以及市场机制所要求的内在原则,这一点对于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至关重要。

但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弱化了市场的内在调节机制,并且使市场体系的完善受到抑制。这并不是指市场发展不需要社会保障的存在,恰恰相反,现实中市场的健康发展的背景之一就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与完善。然而,市场的“自由”原则与社会保障的“理性”原则之间,又确实存在着排斥关系。这是由于在市场完善的过程中,每一个在市场中活动的主体——人或是企业,都不必有所担心和顾虑,而去放心地接受社会保障体系所提供的一切,即使是缴纳一定费用的保险业也同样如此。因为无论怎么算,缴纳的有限的分期的费用不会对每个人的现实生活产生大的影响,相反,其最终的收益将总是十分诱人。这样,在一个没有建立完整完善市场的经济中,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而导致经济人内在的风险和利益冲动的减弱,无疑会更加延缓市场的发育和成熟。另一方面,由于市场机制特有的灵活的经济性,它总是使社会保障体系尽可能地不发挥或失去作用。也就是说,使社会保障体系所提供的保障成为微不足道的东西,这无论是危机还是繁荣时期都是如此。世界上市场机制健全成熟,社会保障体系非常完善的发达国家,已经出现了这一矛盾:在市场的波动引起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时,社会保障体系无能为力;在市场膨胀使经济高速发展时,社会保障体系则成为无人过问的东西。瑞典等福利国家已无法继续维持其社会保障体系。在纳税人大部分尚仅限于涉外人员及其要增加投入发展经济的中国来说,仅能维持最低水准,一旦波动,社会保障体系自身都无法保障。这里所说的是全面的经济社会波动,比如失业的膨胀等等,而不是仅指一些事故事一般性的灾害。比如,目前许多省市针对大量的失业和下岗职工生活难以为继的状况,纷纷采取了最低工资界限或最低救济额度,但这些保障标准是偏低的。如果借用马克思经济学的劳动力价值构成理论,则目前的保障额仅仅是劳动力价值构成中的个人维持费用,根本谈不上发展、享受和养家糊口及其教育、训练,另一方面甚至出现“大款”或高收入者领救济的情况,从而使社会保障流于形式。

从另外的角度说,市场发育的过程无疑是市场机制萌芽和苏醒的时期,而这期间最需要的是一个完全宽松的经济空间,即市场体系保要素以获取各自的利益为出发点,以获取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充分发挥各要素的能动性,从而不断优化市场体系要素之间的结构,发挥结构效率和效益,提高各要素质量,使市场机制在螺旋上升中充分起到经济发展指挥者的作用,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经济运行的素质和质量。社会保障体系的强化再加上计划的经济优势特征未能显现,将使市场的健全和完善经历一个较长时期。这是由于社会保障依靠的是每一个市场主体共同的经济支持,而保障则只对出现特殊情况的个人起作用。尽管每一个经济人都有潜在的需要保障的可能性,但由于这种可能性转化成现实对于发展中的经济人来说是一种类似于“乌托邦”式的东西,这就出现了社会保障出资者与社会保障获得者之间的不对称性,从而引起社会保障出资者的不满,各种虚假行为必然出现;出将引起保障获得者无后顾之忧,甚至形成无资本的食利者,破坏市场机制所要求的公平和效率原则,从而使经济的发展处于一个萎缩的空间之内。可见,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和完善与市场本身存在着本质上的背离。这一背离用一句话说,就是市场及其市场机制的个人利益目标与社会保障体系的社会或更准确地说是政府目标之间的差异而造成的。解决这一问题的出发点应该是个体或个人目标,与社会或政府目标的融合,或在共同收益的前提下的交叉。

我国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有制关系决定的制度、制度决定的体制、体制决定的机制和措施等,都必然体现出社会主义的特有特征和市场经济的一般要求,因此,存在着社会保障体系与市场对接的可能性。

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决定了生产和消费的社会化特征,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进行联合劳动的前提下共同占有产品,同时也就共同占有消费品。现实中对生产资料的占有以国家所有为具体的表现形式,而实现形式则具体化为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并根据产品的不同划分为企业所有(使用),从而形成了在全社会的大生产、大交换、大分配、大消费的总过程中的经济协作关系和生产资料及其产品的占有。这样就使公有制从抽象落实到了具体。而在这一所有制及社会主义制度下,必然使社会的所有剩余产品由社会统一掌握,通过财政和信贷,把剩余产品价值的一部分,经过社会的分配和再分配以货币的形式返还给劳动者;另一部分作为社会保险基金掌握,因此,社会保险体系就成为建立在统一经济基础上的一种机制。这种机制的运行,就不再是以拾遗补缺的形式出现,而是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为社会成员提供保障。但是应该看到,由于我国的所有制尚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形式,社会主义保障与社会保障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社会主义保障还只能以一般的社会保障形式出现,还仅仅是有限度的保障,而只是在某些方面体现出社会主义的原则。同时,由于我国比较低的生产力水平从而比较少的社会剩余产品生产,“蛋糕”还不够大,对社会成员的全面保障仅仅是一种可能性。

从现实情况看,我国的市场由于计划因素的影响而有一定程度的异化,这种异化在现实经济中表现为两种截然对立的形式:一种是抽掉了市场机制自身特征的成为计划附属物的“准市场”,另一种是膨胀了的市场机制起作用的混沌市场。在第一种情况下,社会保障体系的存在仅能以保险一种形式出现,甚至保险更多地以自救的形式出现,并且带有很深的非经济的烙印,政府行为的痕迹大于经济行为的作用。在第二种情况下,社会保障体系无法在混沌市场中生存和发展,即使存在也只能是对其自身的异化。也就是说这种保障非但起不到保障作用,而且会使混乱的市场更加无序。这是由于混沌市场中各市场要素是混杂或缺位的,保障只能作为应该保障而存在,一旦保障为不该保障或不知该不该保障的要素提供了,则是使社会保障

体系自身的崩溃。社会保障体系与市场对接的第二个可能性是市场成为直接计划调控下的间接市场,从而消除或限制市场的破坏性机制作用,并且使计划对市场的直接调控成为一种经济对市场的纯粹调控,而不是行政命令式的僵化调控。这一可能性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存在的。这一方面依赖于世界经济发展史中“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双重存在,使得无论市场还是政府都不能独揽控制经济的大权,而必须在理论上得到更新,亦即所谓的“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交互作用,以弥补市场及其市场机制的缺陷和政府强制力的极限。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现代经济发展的状况从总量上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给市场机制的发展,从而市场体系的建立提供足够的速度和足够多的较高素质的要素,现代的管理方式和现代经济的扩张能够在一个较为广泛的范围内为劳动者提供基本的生存条件——劳动岗位,这就给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提供了一个较为宽松的空间,即在不影响市场发育以及市场要素配置效率和素质的前提下,依据市场发展以至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所必须的经济源泉。但是,这个可能性仍然未必会转化为现实性。据美国医学会期刊1996年10月23日刊登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美国有3700万成年人没有医疗保险,原因在于这些人付不起过于昂贵的保险费。这从一侧面提醒我们,要使社会保障体系与市场体系真正实现对接,在现实的状态下,尤其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来说,需要从更为广阔的目标下拓展思路,以在不影响市场发展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另一个二者对接的可能性是存在于文化领域,即我国文化是一种特殊的历史产物,从而有其独特性,使之不同于其它的文化体系。从宏观角度看,中国传统文化是根植于大国、战乱、强权、贫穷的基础上的,因此中国人对于经济利益的追求采取一种较为淡漠的态度和对于衣食有余的不高的满足感。中国传统文化作用对每个社会成员的影响表现在极强的自律性及比较稳定的心态上,因此不会对经济的波动产生过分的狂热,从而在另外的方面,对市场机制的膨胀起到了一定的限制作用。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中西文化的融合和借鉴,每个社会成员能够对经济采取谨慎而又积极的态度。相反,对社会保障体系则有一种认同感,而且由于历史文化因素的沉淀作用,客观上存在着社会保障体系与市场融合生长的文化空间。

同样,随着市场的发展和市场体系的逐步建立,市场中的经济要素也越来越庞杂,越来越多样化和具有独立的要素的要求(如资本要求利润、劳动要求工资、土地要求地租等),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和充满了利益分配的瞬息转变,在这样一种状况下,市场自身的缺陷就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随要素的增加和要素关系的复杂而呈现递减的趋势。而阻碍这一递减趋势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完善与发展,这就使得市场及其内部机制与社会保障这一外部环境的关系,存在着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而又相互促进的在市场发展到一个较为充分的前提下的融合关系的可能性。现代经济现实所表现的也正是这一概括的内涵,这也是重点与多点论的有机统一。

另外,由于市场是经济的,市场是否完善,决定着经济的发展状况,经济的发展又制约着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因此,在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相对互补关系。而这种互补关系的得以形成和确立,其关键是市场利益主体与社会保障利益主体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来自于市场以及社会保障本身的优势与缺陷。

可能性转化成现实性毕竟需要有具体的中介,否则会使可能性变成相反的排斥因素,而使社会保障体系与市场的对接得不到实现。二者的对接,在现代经济中要靠政府职能的经济化来具体实现。

在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由于政府(或政府机构)处于经济发展的权力推动者的位置,所以,在人类经济发展历史中的相当长的阶段上,政府对经济发展采取了强权下的直接控制,而这种控制对于生产力不发达的历史阶段是一种客观要求。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政府的强制力就是组织生产资料并减少浪费的最可靠的保证。这对于一切产业及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发展尤其重要,现化工业的前身的主干是政府领导下的对农作物进行加工的国营工业。在城市复兴以致现代国家财政体系建立起来以后,政府才把经济控制权交由市场,从而由政府对经济的直接控制转换为间接控制,这丝毫也不说明政府控制经济能力的削弱,而是在更高层次上的加强。正因为如此,政府介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既深入到经济基础,又深入到上层建筑。但适应经济发展的现实,政府的职能必须发生新的变化,即实现“政治职能——政治、经济、文化职能——经济职能”的转变。这种转变不否认政府作为政府的职能的完整性,而是承认政府职能现阶段的现实性。在我国,长期以来由于生产力水平和劳动者素质的双重低下,采取了统制型的职能实现形式,使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打上了指令性的烙印,即使是早已建立的社会保障体系也更多的是非经济的,住房、医疗等等都由国家统筹,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存在着经济人地位和利益的虚化。从而在建立和完善市场体系的过程中,社会保障体系与市场的背离则已经突出地显现出来:社会保障体系所需资金总量增长与未来支付预期量不协调发展(社会保障的人员及种类呈膨胀趋势),市场的发育更加强化了这种不协调(失业的出现和扩大减少了资金来源)。

所以,政府职能的本质则是针对经济的,这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即强化政府的经济职能。一般地说经济职能还不够,而是政府职能的经济化——政府的其它职能要围绕着经济职能来行动。政府职能转换不是机构设置的变化和人员的裁减,其职能的经济化,就是使政府的行为更加符合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和市场体系的建立的双重要求。具体来说,就是在市场体系的发育过程中,更多地采用经济化的计划而不是命令化的计划去指导和调控市场,并通过政府的必要的权力加以约束,从而建立一种既能有利于经济正常运行,而又尽量少地带来消极后果的社会主义市场。这种市场具备的基本特征只能有两个:效率与秩序。效率就是指经济总量迅速增长,一方面创造了更多的可用于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的资金;另一方面创造出更多的不需要或较少需要纯粹的社会保障的人员。秩序就是指经济要素的质量提高和结构优化,一方面实现市场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高效益;另一方面实现最大化的利润安排。这样就可以保证社会全部剩余产品都能真正掌握在国家手中,增大社会保障所需基金的份额,为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和发展作用提供物质保证。

同时,政府职能的经济化,还需要对社会保障体系尽量少地采用行政的办法而是采用经济的办法建立,增大保险在整个经济保障体系中的比重,使社会保障体系在符合社会主义公有制性质,即保证每个社会成员的正常并不断提高的生存、生活条件的前提下,更多地转变为由全社会每个成员主动共同参与的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一方面是维护政府威信或巩固国家政权服务,因此,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应该在政府的统一协调下通过经济手段去解决。政府如果担心社会保障交由市场去完成将承担巨大的风险的话,就应该从根本上去发展经济,而尽量少作一些亡羊补牢般的事情。因为,作为政府行为色彩浓重的社会保障工程,是现代经济条件下政府所能做的不多的事情之一,那么社会保障就更多地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