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题能力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1 03:38:07

审题能力

审题能力范文篇1

第一步先让学生从把握题意,确定文体上入手。

审查题意,分析题目属哪种体裁,是记叙文,说明文,还是议论文。是记叙文就要考虑记叙文的要素·分析是写人的还是写事的;是说明文,就要弄明白是实物说明。还是事理说明;是议论文就要分析标题能否当论点等。

第二步训练学生明确文章的选材范围。

分析题目,明确题目包含的时间范围:如《夏天的晚上》,训练学生搞清楚大的时间是“夏天”,小的时间是“傍晚”。弄清题目包含的处所范围,如《发生在教室里的一件事》,让学生知道处所是在“教室里”,而不是在校园,更不是在街道或在家里。明确数量范围:如《记一件令人愉快的事》,让学生弄清楚题目的要求,知道题目要求是只让写一件事,而不是写几件事。《班长二三事》让学生知道写一件事太少,写五、六件事太多,太臃肿。明确对象范围;如《他留在我的记忆里》,让学生知道题目对象是“他”,要写“他”的所作所为,写“他”的音容笑貌在“我”记忆里所留下的印象。《我逐渐了解了他》,题目中出现了“我”也出现了“他”象这样的题目就训练学生反复分析琢磨,找出着眼点--“逐渐了解”,再让学生找出题目中谁是主谁是宾;让学生懂得是“我”了解了“他”,并且是“逐渐了解”,“逐渐了解“必须有个过程,只有通过几件事才对他了解得透彻。明确题目的内容范围:如《毕业前夕的他》,对象是“他”,时间是“即将毕业”.内容是如何做一个合格的毕业生接受祖国的挑眩通过这样的分析指导,学生明确了题目包含的时间范围,处所范围等,使学生对题目所规定的内涵有透彻的理解。

第三步抓题目中关键的词语,把握重点词,训练学生一题多审的能力。

用一句话做题目的要让学生抓谓语;犖接镌诒晏饫锸侵氐愦剩瑺如《我喜欢这样一堂课》,“喜欢”是关键词语,用短语做题目的要抓修饰性或限制性的词语。如《一段美好的回忆》,“美好”是关键词语。用一个词做题目的要抓其引申意和象征意,如《灯塔》,题目的内容不只是写“灯塔”,而是“灯塔”的象征意。遇到这样有表面意又有象征意的题目,还要在训练学生审题的同时,培养学生联想的能力。

第四步训练学生确定文章中心,再根据中心选用材料的能力。

这方面主要训练学生如何使文章中心内容正确鲜明、集中,如何选用那些典型、生动新颖的材料去为中心思想服务。

第五步训练学生运用表达方式的能力。

审题能力范文篇2

应用题

应用题是由情节和数量关系两个部分交织在一起组成的。审题过程就是要审清题目的情节内容和数量关系,知道该道题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事情的经过是怎样的,并能找出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使题目的条件、问题及其关系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完整的印象,为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具体说来要做到:

一、“读”

读,就是认真读题,初步了解题意。读题是了解题目内容的第一步,是培养审题能力的开始。要培养学生反复、仔细、边读边想的读题习惯。一年级教师要进行范读、领读。读题时要训练学生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不读断句。二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独立朗读、逐步过渡到轻声读、默读,养成自觉通过默读理解题意的习惯。

二、“敲”

敲就是仔细推敲字、词、句,准确理解题意,语言文字是应用题各种关系的纽带,也是解题的拦路虎。因此,审题教学要像语文教学一样,让学生理解应用题中每个字、词、句的意义,培养学生书面语言的阅读能力。

首先,对应用题表述中的数学术语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如“倍数”应用题“倍”的含义、行程问题“相向而行”、“相背而行”的行走情景,学生对这些术语没有正确的理解,就无法理解题意,进而防碍数量关系的确立。

其次,对应用题中揭示数量关系的关键句要反复推敲,理解它的真实含义,为正确解题铺平道路。如“同学们修补图书。五年级修补127本,比四年级多修补28本。四年级修补多少本?”对此题有的学生一下子分辨不出五年级修补的多还是四年级修补的多,这就要抓住“比四年级多修补28本”这个关键句,联系前后内容把这个简短的句子一步一步地补充完整,使之明朗化,即“比四年级多修补28本”,就是“五年级比四年级多修补28本”,也就是“127本比四年级修的多28本”,这样不难判断出五年级修补的多,四年级修补的少,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三、“述”

述,就是复述题意,进入情境,用自己的话复述题意,能促进学生进一步分析清楚应用题的情节,使题目内容转化为鲜明的表象,让学生真正进入角色。如“小明家养了35只鸡,28只鸭,如果每只鸡一年可以产13千克蛋,每只鸭一年可以产12千克蛋。这些鸡、鸭一年一共可以产多少千克蛋?”学生若能这样复述:“小明家养了35只鸡,每只鸡一年能产13千克蛋,还养了28只鸭,每只鸭一年可产12千克蛋。小明家养的这些鸡和鸭一年总共能产多少千克蛋?”这就说明学生对题意已真正完整地理解了。

复述题意能准确地反映出学生对题意的理解程度,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审题能力。

四、“拟”

拟,就是模拟情景,展示数量关系,有些题目可通过指导学生列表、画图等方法模拟应用题的情景,使应用题的情节、数量关系直观全面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进而扫除理解题意的障碍。

1.列表。

如“某粮食加工厂有3台磨面机,4小时可磨面粉2184千克,现在要增加同样的5台磨面机,7小时可以磨面粉多少千克?”审题时把条件和问题用表格表示出来,通过列表整理,题目中的条件、问题及其数量关系便一目了然。台数时间千克数3421843+57?

又如:“某农场种水稻600公亩,小麦180公亩,玉米比小麦多种300公亩,农场共种三种农作物多少公亩?”

┌┐│水稻600公亩│<小麦180公亩〉共种?公亩│玉米比小麦(180公亩)多300公亩│└┘这样列表条理清楚,不至于搞错数量间的关系。

2.画图。

如:“五(1)班─是男生,已知这个班的女生有24人,求男生的人数。”依题意可画出线段图:(附图{图})

从图中可清楚地看出“24人”与“─”无直接关系,但从图中,可看出其对应分率应是“1-─”,这一点的突破就是审题的关键。

或者利用上图,指导学生通过转换观察角度,将会发现:

(1)以女生人数为“1”,男生人数是它的1─倍。列式是24×1─。

(2)以男生人数为“1”,女生人数相当于它的─。列式是24÷─。

(3)数出男女生人数各占的格数,列式会更简便:24÷3×4。

此外,在教给审题方法的基础上,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审题训练,以培养他们认真审题的习惯和提高审题的能力。

计算题

四则混合运算是计算教学中的难点内容,也是学生出错率最高的题型之一。因此,四则混合运算的审题教学,要求学生必须做到:

一、“看”

“看”,就是先看一看题目里有几个什么数。会有几种运算符号;再看一看运算符号和数据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内在联系。如405×(3076-2980)+2136÷89。看的结果应是:①有5个数;②有4种运算;③含有小括号;④是一道带有小括号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题。又如3.68×[1÷(2.1-2.09)]+0.6。看的结果应是①含有5个数;②有4种运算;③含有中括号;④是一道带有中括号的小数四则混合式题。

二、“定”

“定”,就是对题目整体观察后,确定运算顺序。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后算什么。可采用画线标序的方法,如:405×(3076-2980)+2136÷89││①││①││└──┬─┘└─┬─┘│②││└──┬──┘③│└────────┘

三、“想”

“想”,就是分析题中的数值特征和运算间的联系,联想到有关运算定律、运算性质,然后进行运算。如:405×(3076-2980)+2136÷89。这道题虽不存在简算问题,但括号部分与除法可同时计算,即同时算出3076-2980的差与2136÷89的商。

有时候,根据数据特点,通过“想”将原式结构进行分解、组合等151变形,达到简算。如4─+2.375+5─+7.75组合为(4─+7.75)+(24845.375+5─)。8计算题的审题教学,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习惯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对计算题算得正确、迅速。

文字题

文字题是介于计算题与应用题之间的一种题型,是计算题的语言表达形式,是应用题数量之间关系的概括,是沟通式题与应用题的桥梁。加强文字题的教学,可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和数学术语的理解,牢固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并为解答应用题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有些文字题数量关系复杂,不仅层次多,而且一些表达运算顺序的名词术语往往容易混淆和被忽视,致使学生经常造成解题差错。因此要强化文字题的审题教学,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审题方法和技巧,提高解题的正确性。

一、“扣”

“扣”就是紧扣关键词。文字题中的数量关系,往往是由题中的一些关键词决定的。常用的关键词有“乘”、“乘以”、“被……乘”、“用……去乘”、“除”、“除以”、“被……除”、“用……去除”等等。例如“用182除以13的商,去乘28与14的差,积是多少?”题中的关键词一个是“除以”,一个是“乘”,根据题意,其数量关系是“商”乘“差”,列式是(28-14)×(182÷13)。“乘”这个关键词,它决定着什么量做被乘数,什么量做乘数,稍不慎就会把数量关系弄错。又如“从4000除以25的商里减去13与12的积,差是多少?”题中的关键词一个是“除以”,一个是“减去”,它们决定着本题的数量关系:“商”减去“积”列式是4000÷25-13×12。

二、“缩”

“缩”就是抓主干缩句,即把题目骨架用关键词表示出来,再列式计算。例如:“750与250的和比它们的差多多少?”抓住其主干可缩减为:“‘和’比‘差’多多少?”这就可先分别算出750与250的和与差,再算“和”比“差”多多少?列式是(750+250)-(750-250)。

三、“分”

“分”就是抓关键分层次。即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分清层次,把整道文字题分解为几个小部分,就能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例如“96与80的和除以96减去80的差,商是多少?”可用“‖”把条件和问题分开,用“│”把条件分为两层次,用“.”标出数学语言中的关键字词,即:96与80的和│除以96减去80的差,‖商是多少?这样,通过分层次,不难看出本题要求商,应先求出“和与差”,最后再“和除以差”,这样就很快列出式子为(96+80)÷(96-80)。

审题能力范文篇3

应用题

应用题是由情节和数量关系两个部分交织在一起组成的。审题过程就是要审清题目的情节内容和数量关系,知道该道题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事情的经过是怎样的,并能找出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使题目的条件、问题及其关系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完整的印象,为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具体说来要做到:

一、“读”

读,就是认真读题,初步了解题意。读题是了解题目内容的第一步,是培养审题能力的开始。要培养学生反复、仔细、边读边想的读题习惯。一年级教师要进行范读、领读。读题时要训练学生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不读断句。二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独立朗读、逐步过渡到轻声读、默读,养成自觉通过默读理解题意的习惯。

二、“敲”

敲就是仔细推敲字、词、句,准确理解题意,语言文字是应用题各种关系的纽带,也是解题的拦路虎。因此,审题教学要像语文教学一样,让学生理解应用题中每个字、词、句的意义,培养学生书面语言的阅读能力。

首先,对应用题表述中的数学术语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如“倍数”应用题“倍”的含义、行程问题“相向而行”、“相背而行”的行走情景,学生对这些术语没有正确的理解,就无法理解题意,进而防碍数量关系的确立。

其次,对应用题中揭示数量关系的关键句要反复推敲,理解它的真实含义,为正确解题铺平道路。如“同学们修补图书。五年级修补127本,比四年级多修补28本。四年级修补多少本?”对此题有的学生一下子分辨不出五年级修补的多还是四年级修补的多,这就要抓住“比四年级多修补28本”这个关键句,联系前后内容把这个简短的句子一步一步地补充完整,使之明朗化,即“比四年级多修补28本”,就是“五年级比四年级多修补28本”,也就是“127本比四年级修的多28本”,这样不难判断出五年级修补的多,四年级修补的少,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三、“述”

述,就是复述题意,进入情境,用自己的话复述题意,能促进学生进一步分析清楚应用题的情节,使题目内容转化为鲜明的表象,让学生真正进入角色。如“小明家养了35只鸡,28只鸭,如果每只鸡一年可以产13千克蛋,每只鸭一年可以产12千克蛋。这些鸡、鸭一年一共可以产多少千克蛋?”学生若能这样复述:“小明家养了35只鸡,每只鸡一年能产13千克蛋,还养了28只鸭,每只鸭一年可产12千克蛋。小明家养的这些鸡和鸭一年总共能产多少千克蛋?”这就说明学生对题意已真正完整地理解了。

复述题意能准确地反映出学生对题意的理解程度,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审题能力。

四、“拟”

拟,就是模拟情景,展示数量关系,有些题目可通过指导学生列表、画图等方法模拟应用题的情景,使应用题的情节、数量关系直观全面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进而扫除理解题意的障碍。

1.列表。如“某粮食加工厂有3台磨面机,4小时可磨面粉2184千克,现在要增加同样的5台磨面机,7小时可以磨面粉多少千克?”审题时把条件和问题用表格表示出来,通过列表整理,题目中的条件、问题及其数量关系便一目了然。台数时间千克数3421843+57?

又如:“某农场种水稻600公亩,小麦180公亩,玉米比小麦多种300公亩,农场共种三种农作物多少公亩?”

┌┐

│水稻600公亩│

<小麦180公亩〉共种?公亩

│玉米比小麦(180公亩)多300公亩│

└┘

这样列表条理清楚,不至于搞错数量间的关系。

4

2.画图。如:“五(1)班─是男生,已知这个班的女生有24人,

7

求男生的人数。”

依题意可画出线段图:

(附图{图})

4

从图中可清楚地看出“24人”与“─”无直接关系,但从图中,可

7

4

看出其对应分率应是“1-─”,这一点的突破就是审题的关键。

7

或者利用上图,指导学生通过转换观察角度,将会发现:

11

(1)以女生人数为“1”,男生人数是它的1─倍。列式是24×1─。

33

33

(2)以男生人数为“1”,女生人数相当于它的─。列式是24÷─。

44

(3)数出男女生人数各占的格数,列式会更简便:24÷3×4。

此外,在教给审题方法的基础上,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审题训练,以培养他们认真审题的习惯和提高审题的能力。

计算题

四则混合运算是计算教学中的难点内容,也是学生出错率最高的题型之一。因此,四则混合运算的审题教学,要求学生必须做到:

一、“看”

“看”,就是先看一看题目里有几个什么数。会有几种运算符号;再看一看运算符号和数据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内在联系。如405×(3076-2980)+2136÷89。看的结果应是:①有5个数;②有4种运算;③含有小括号;④是一道带有小括号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题。又如3.68×[1÷(2.1-2.09)]+0.6。看的结果应是①含有5个数;②有4种运算;③含有中括号;④是一道带有中括号的小数四则混合式题。

二、“定”

“定”,就是对题目整体观察后,确定运算顺序。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后算什么。可采用画线标序的方法,如:

405×(3076-2980)+2136÷89

││①││①│

│└──┬─┘└─┬─┘

│②││

└──┬──┘③│

└────────┘

三、“想”

“想”,就是分析题中的数值特征和运算间的联系,联想到有关运算定律、运算性质,然后进行运算。如:405×(3076-2980)+2136÷89。这道题虽不存在简算问题,但括号部分与除法可同时计算,即同时算出3076-2980的差与2136÷89的商。

有时候,根据数据特点,通过“想”将原式结构进行分解、组合等

151

变形,达到简算。如4─+2.375+5─+7.75组合为(4─+7.75)+(2

484

5

.375+5─)。

8

计算题的审题教学,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习惯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对计算题算得正确、迅速。

文字题

文字题是介于计算题与应用题之间的一种题型,是计算题的语言表达形式,是应用题数量之间关系的概括,是沟通式题与应用题的桥梁。加强文字题的教学,可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和数学术语的理解,牢固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并为解答应用题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有些文字题数量关系复杂,不仅层次多,而且一些表达运算顺序的名词术语往往容易混淆和被忽视,致使学生经常造成解题差错。因此要强化文字题的审题教学,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审题方法和技巧,提高解题的正确性。

一、“扣”

“扣”就是紧扣关键词。文字题中的数量关系,往往是由题中的一些关键词决定的。常用的关键词有“乘”、“乘以”、“被……乘”、“用……去乘”、“除”、“除以”、“被……除”、“用……去除”等等。例如“用182除以13的商,去乘28与14的差,积是多少?”题中的关键词一个是“除以”,一个是“乘”,根据题意,其数量关系是“商”乘“差”,列式是(28-14)×(182÷13)。“乘”这个关键词,它决定着什么量做被乘数,什么量做乘数,稍不慎就会把数量关系弄错。又如“从4000除以25的商里减去13与12的积,差是多少?”题中的关键词一个是“除以”,一个是“减去”,它们决定着本题的数量关系:“商”减去“积”列式是4000÷25-13×12。

二、“缩”

“缩”就是抓主干缩句,即把题目骨架用关键词表示出来,再列式计算。例如:“750与250的和比它们的差多多少?”抓住其主干可缩减为:“‘和’比‘差’多多少?”这就可先分别算出750与250的和与差,再算“和”比“差”多多少?列式是(750+250)-(750-250)。

三、“分”

“分”就是抓关键分层次。即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分清层次,把整道文字题分解为几个小部分,就能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例如“96与80的和除以96减去80的差,商是多少?”可用“‖”把条件和问题分开,用“│”把条件分为两层次,用“.”标出数学语言中的关键字词,即:96与80的和│除以96减去80的差,‖商是多少?这样,通过分层次,不难看出本题要求商,应先求出“和与差”,最后再“和除以差”,这样就很快列出式子为(96+80)÷(96-80)。

四、“索”

“索”就是执果索因。如果文字题的问句中,直接指出了最后求的是什么,就可以从问题入手,执“问题”这个“果”去索取解决问题的“因”。例如:“从4500除以25的商里减去13与12的积,差是多少?”从问题出发,抓住“差”是多少分析推理:要求差,就要知道被减数和减数。但被减数与减数均未直接给出,而要通过已知数先分别求出商、积才能得到。引导学生列出:“被减数—减数”后,突出题中“商减去积,差是多少”,顺藤摸瓜,得

被减数─减数

↓↓

〈商〉─(积)

审题能力范文篇4

关键词: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小学数学;低年级;应用题;审题能力

小学数学应用题课堂教学活动中,审题作为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同时也决定着学生是否可以正确解决学习问题。因此,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我们必须要不断加强对于小学生的应用审题能力的培养。

1现阶段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小学教学发展情况

最近这几年来,大部分的民族地区农村小学基础教育获得了国家资金及社会等方面的帮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教学条件,但是校园内基础教学设备建设仍然存在很大问题,急需解决。首先,民族地区农村小学没有十分充足的教学资金。主要由于民族地区农村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大部分的农村小学没有办法支付这笔庞大的资金。校园内的学生宿舍教室等比较陈旧,小学生的学习环境十分恶劣[1]。其次,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的教学师资队伍不健全,不论是教师的执教能力,还是教学涵养普遍偏低,且呈现出老龄化趋势。往往一名教师需要教学管理多个班级的学生,严重导致无法对每一个留守儿童进行教学辅导的问题。最后,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农村内大部分的青年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其留守儿童数量逐年增高。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但是不文明风气却此消彼长。部分留守儿童认定读书是在无故浪费金钱与时间,严重影响了学生正确学习观念的树立,且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留守儿童之间甚至产生攀比、金钱至上等错误思想。

2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小学数学低年级应用题审题能力培养具体策略

2.1深入解析数学题目,挖掘题目深层含义

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理解能力比较有限,要想学生正确的解析题目,准确读懂题意尤为关键。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数学教师需要反复引导学生深入剖析此问题,一边解析隐含条件,一边深入挖掘解题思路,以此来有效形成良好的审题习惯,不可以出现因为粗心大意而导致遗漏重要条件的问题[2]。在进行实际解析过程中,教师需要事先进行范读,在阅读过程中明确审题要求。如:不加字、不漏字、不断错句,不解错意等。然后要求学生自主进行审题,心中默读或大声朗读等,旨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解析数学条件。最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自主找出题目中隐含的数学条件,通过有效解析数学题目,清晰理出其中隐含的多种数学关系,进而对小学低年级应用题题意具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如:练习本:0.5元饮料:2.5元矿泉水:0.9元①买一听饮料和一个本要用多少钱?②一听饮料比一瓶矿泉水贵多少钱?③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在分析应用题题意过程中,我们可以得知相关的数学条件及具体的物品价格,只需要将其条件进行逐一对应,就可以求出问题的答案。同时,教师还需要鼓励学生自主提出学习问题,通过学习问答有效深化学习印象,强化审题能力。

2.2强化数学语言训练

小学生在实际解答应用题过程中,需要完成两个转换活动。其一,需要将应用题中实际表述的数学条件转换成为现实的数学问题;其二,将已有的数量关系合理的转变成为数学公式。若是想要高效完成这两项转换活动,必须要侧重展开应用题数学语言的训练活动。在实际训练过程中,教师需要将学生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语言翻译成为数学语言,将相关数量关系从应用题中进行分离,这一环节作为学生解答应用题的关键一步,教师需要予以重视。小学生数学语言训练,不仅有助于小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形成与提升,同时结合多种语言训练方法,有效的将数学条件合理转换,进一步有效引导学生正确的解决数学条件[3]。如,饲养组有78只公鸡,母鸡比公鸡少25只,有母鸡多少只?列式“78-25=?”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语言表述数量关系。如78减去25等于多少?比78少25的数量为多少。通过有效引导学生对于公式的不同视角解析,不断深化学生对于“78-25=?”这一数量关系的理解。学生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逐渐掌握应用题的审题技巧,其中最为常见的数学语言就是比谁大、比谁多、比谁小,比谁少等。

2.3有效培养学生发散性学习思维

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数学应用题审题能力的培养,需要以发散性思维培养为物质前提。其思维的有效培养,不仅有效创新应用题解题视角,同时通过同一题目不同视角的数学条件解析,学生也会逐渐掌握多种迅速解析数学条件的技巧。但是现阶段农村小学学校内学生的学习情况令人担忧,由于数学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产生错误的教学观念,严重轻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基于此情况,教师需要及时转变教学理念,提升自我对学生发散性思维培育的重视意识,在课堂中鼓励学生自主解析应用题问题。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培养农村留守儿童的数学应用题审题能力是十分必要的,不仅是提升学生解答能力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物质基础。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并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完成的,其作为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的耐心与努力,并将其深入落实到课堂活动中,以此来从根本上实现这一教学目标。

作者:廖会兰 单位:广西龙胜县龙胜镇小学

参考文献:

审题能力范文篇5

应用题是由情节和数量关系两个部分交织在一起组成的。审题过程就是要审清题目的情节内容和数量关系,知道该道题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事情的经过是怎样的,并能找出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使题目的条件、问题及其关系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完整的印象,为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具体说来要做到:

一、“读”

读,就是认真读题,初步了解题意。读题是了解题目内容的第一步,是培养审题能力的开始。要培养学生反复、仔细、边读边想的读题习惯。一年级教师要进行范读、领读。读题时要训练学生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不读断句。二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独立朗读、逐步过渡到轻声读、默读,养成自觉通过默读理解题意的习惯。

二、“敲”

敲就是仔细推敲字、词、句,准确理解题意,语言文字是应用题各种关系的纽带,也是解题的拦路虎。因此,审题教学要像语文教学一样,让学生理解应用题中每个字、词、句的意义,培养学生书面语言的阅读能力。

首先,对应用题表述中的数学术语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如“倍数”应用题“倍”的含义、行程问题“相向而行”、“相背而行”的行走情景,学生对这些术语没有正确的理解,就无法理解题意,进而防碍数量关系的确立。

其次,对应用题中揭示数量关系的关键句要反复推敲,理解它的真实含义,为正确解题铺平道路。如“同学们修补图书。五年级修补127本,比四年级多修补28本。四年级修补多少本?”对此题有的学生一下子分辨不出五年级修补的多还是四年级修补的多,这就要抓住“比四年级多修补28本”这个关键句,联系前后内容把这个简短的句子一步一步地补充完整,使之明朗化,即“比四年级多修补28本”,就是“五年级比四年级多修补28本”,也就是“127本比四年级修的多28本”,这样不难判断出五年级修补的多,四年级修补的少,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三、“述”

述,就是复述题意,进入情境,用自己的话复述题意,能促进学生进一步分析清楚应用题的情节,使题目内容转化为鲜明的表象,让学生真正进入角色。如“小明家养了35只鸡,28只鸭,如果每只鸡一年可以产13千克蛋,每只鸭一年可以产12千克蛋。这些鸡、鸭一年一共可以产多少千克蛋?”学生若能这样复述:“小明家养了35只鸡,每只鸡一年能产13千克蛋,还养了28只鸭,每只鸭一年可产12千克蛋。小明家养的这些鸡和鸭一年总共能产多少千克蛋?”这就说明学生对题意已真正完整地理解了。

复述题意能准确地反映出学生对题意的理解程度,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审题能力。

四、“拟”

拟,就是模拟情景,展示数量关系,有些题目可通过指导学生列表、画图等方法模拟应用题的情景,使应用题的情节、数量关系直观全面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进而扫除理解题意的障碍。

1.列表。

如“某粮食加工厂有3台磨面机,4小时可磨面粉2184千克,现在要增加同样的5台磨面机,7小时可以磨面粉多少千克?”审题时把条件和问题用表格表示出来,通过列表整理,题目中的条件、问题及其数量关系便一目了然。台数时间千克数3421843+57?

又如:“某农场种水稻600公亩,小麦180公亩,玉米比小麦多种300公亩,农场共种三种农作物多少公亩?”

┌┐│水稻600公亩│<小麦180公亩〉共种?公亩│玉米比小麦(180公亩)多300公亩│└┘这样列表条理清楚,不至于搞错数量间的关系。

2.画图。

如:“五(1)班─是男生,已知这个班的女生有24人,求男生的人数。”依题意可画出线段图:(附图{图})

从图中可清楚地看出“24人”与“─”无直接关系,但从图中,可看出其对应分率应是“1-─”,这一点的突破就是审题的关键。

或者利用上图,指导学生通过转换观察角度,将会发现:

(1)以女生人数为“1”,男生人数是它的1─倍。列式是24×1─。

(2)以男生人数为“1”,女生人数相当于它的─。列式是24÷─。

(3)数出男女生人数各占的格数,列式会更简便:24÷3×4。

此外,在教给审题方法的基础上,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审题训练,以培养他们认真审题的习惯和提高审题的能力。

计算题

四则混合运算是计算教学中的难点内容,也是学生出错率最高的题型之一。因此,四则混合运算的审题教学,要求学生必须做到:

一、“看”

“看”,就是先看一看题目里有几个什么数。会有几种运算符号;再看一看运算符号和数据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内在联系。如405×(3076-2980)+2136÷89。看的结果应是:①有5个数;②有4种运算;③含有小括号;④是一道带有小括号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题。又如3.68×[1÷(2.1-2.09)]+0.6。看的结果应是①含有5个数;②有4种运算;③含有中括号;④是一道带有中括号的小数四则混合式题。

二、“定”

“定”,就是对题目整体观察后,确定运算顺序。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后算什么。可采用画线标序的方法,如:405×(3076-2980)+2136÷89││①││①││└──┬─┘└─┬─┘│②││└──┬──┘③│└────────┘本文来自织梦

三、“想”

“想”,就是分析题中的数值特征和运算间的联系,联想到有关运算定律、运算性质,然后进行运算。如:405×(3076-2980)+2136÷89。这道题虽不存在简算问题,但括号部分与除法可同时计算,即同时算出3076-2980的差与2136÷89的商。

有时候,根据数据特点,通过“想”将原式结构进行分解、组合等151变形,达到简算。如4─+2.375+5─+7.75组合为(4─+7.75)+(24845.375+5─)。8计算题的审题教学,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习惯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对计算题算得正确、迅速。

文字题

文字题是介于计算题与应用题之间的一种题型,是计算题的语言表达形式,是应用题数量之间关系的概括,是沟通式题与应用题的桥梁。加强文字题的教学,可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和数学术语的理解,牢固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并为解答应用题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有些文字题数量关系复杂,不仅层次多,而且一些表达运算顺序的名词术语往往容易混淆和被忽视,致使学生经常造成解题差错。因此要强化文字题的审题教学,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审题方法和技巧,提高解题的正确性。

一、“扣”

“扣”就是紧扣关键词。文字题中的数量关系,往往是由题中的一些关键词决定的。常用的关键词有“乘”、“乘以”、“被……乘”、“用……去乘”、“除”、“除以”、“被……除”、“用……去除”等等。例如“用182除以13的商,去乘28与14的差,积是多少?”题中的关键词一个是“除以”,一个是“乘”,根据题意,其数量关系是“商”乘“差”,列式是(28-14)×(182÷13)。“乘”这个关键词,它决定着什么量做被乘数,什么量做乘数,稍不慎就会把数量关系弄错。又如“从4000除以25的商里减去13与12的积,差是多少?”题中的关键词一个是“除以”,一个是“减去”,它们决定着本题的数量关系:“商”减去“积”列式是4000÷25-13×12。

二、“缩”

“缩”就是抓主干缩句,即把题目骨架用关键词表示出来,再列式计算。例如:“750与250的和比它们的差多多少?”抓住其主干可缩减为:“‘和’比‘差’多多少?”这就可先分别算出750与250的和与差,再算“和”比“差”多多少?列式是(750+250)-(750-250)。

审题能力范文篇6

一、审题的思维能力

审题是指对文章题目进行周密的揣摩、审查以把握题意的活动。''''

审题即对标题加以分析研究,从而正确理解标题的含义、范围、要求,确定文章的体裁、题材、中心乃至写法。审题是一个系统程序,贯穿于阅读、写作的全过程之中。

审题思维的主体过程是对题目的理解过程。这种理解,既包括抽象思维的理解,也包括形象思维的理解。

抽象思维的理解,即通过对题目的理性分析去理解题意。对供材料作文所提供的文字材料,也都需要通过分析、比较、综合、归纳等方法来理解材料的内容,把握其实质。

形象思维的理解,即通过对题目内容的联想和想像去理解题意。在供材料作文中,除了文学性的语言材料需要形象的理解外,所提供的图画材料同样需要通过联想和想像去理解画面的意义。

从近年情况来看,申论考试材料没有给出标题,所以在这里,我们不准备对标题做更多介绍。但作为一般的给材料作文,了解和掌握~些基本的方法也是必要的。

申论题目,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给定"资料",二是根据给定"资料"提出的"申论要求"。这就要求审题时对给定"资料"与"申论要求"二者兼顾。因此要仔细研读"资料"及"申论要求"。

研读材料要准确完整,不能瞎子摸象,不能割裂原材料。对较为复杂的资料,要仔细揣摩。要能抓住主旨,不能牵强附会,研读"申论要求"要全面,不能漏掉任何一条。要找准角度,即"着眼点",就是审题的眼光集中在材料的某一点上,是审题者所注意的材料中所存在的思想。.

二、拟题的思维能力

拟题.就是给文章确立标题。好的标题.使人过目不忘、甚至终身犹记。

拟定题目,可在行文之前,也可在文成之后:一般情况下是拟题在先,但也有先有材料,先有观点,连缀材料、观点而成文章。题目根据文章的具体情形再拟定,这样,题目便定在文成之后。有时会同时出现几个题目,那就要推敲斟酌,比较取舍。

在拟题过程中也存在思维能力。拟题对思维能力的要求主要是概括能力,同时要求具有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在这里,我们重点谈谈慨括能力和直觉能力。

在概括能力方面,首先应该明确文章的中心思想,因为只有明确了中心思想,所拟的标题才会正确体现中心思想,或有助于表达中心思想。其次,要从中心思想出发,选择合理的和新颖的概括角度。

在直觉能力方面,重要的是注意拟题方法经验的积累.实现知识的迁移。这就需要在平时多掌握拟题方面的知识,并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三、立意的思维能力

立意是文章写作的起点。这里的"意"指的是我国古作论中的一个专用术语,它融合着作者对写作对象的认识与情感。由于在写作时文章还未生成,所以我国传统立论称确立未来文章的主题思想为立意。

在确立中心思想时,要培养辩证思维和创造性能力。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要做到见解深刻并富有新意,在思考过程中必须注意运用辩证思维。我们所要解决的某一具体问题,或者所思考的某一具体对象,因为它本身就是矛盾的对立统一,所以我们在思考这一问题或对象时也必须用矛盾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在这一由思维抽象上手}到思维具体的认识过程中,辩证思维应当成为形成中心思想的主要的思维形式。

四、选材的思维能力

选材,就是要对众多的原始材料进行选择和加工,使那些真实而又典型的材料成为文章能够表现或说明思想的材料。根据选材的基本要求,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锻炼思维能力:

1.围绕中心思想选材

主要是看材料是否符合表现中心思想的需要。在一篇文章中,材料是有其独特的功能的。因为材料与中心思想的关系极为密切,所以鉴别材料的标准只能是材料和中心思想的关系。中心思想是不能凭空产生的,它只能在分析、研究、消化有关材料的过程中提炼出来。所以,对于文章写作来说。材料总是第一性的,是文章的基础,而中心思想是第二性的,是在材料的基础上产生的观点、意念或感受;另一方面还应看到,材料又是表现和深化中心思想的基础。

因此.材料的鉴别和取舍都要受中心思想的制约。中心思想未形成或正在形成时,材料对中心思想起决定作用;中心思想形成后,又反过来成为鉴别取舍材料的最主要依据。这是一种矛盾统一运动的辩证关系。

2.选取真实确凿的材料

材料的真实一是指严格意义上的"生活真实",也即指文章中的事实性材料要严格地符合客珊B事物的原貌或实际情况。二是指本质意义上反映生活真实的"艺术真实"。这是指文章中的事实性材料要能从本质上反映生活的真实面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可以允许对于作为生活素材的事件、细节、环境、人物特征进行某种组合、改造,也即艺术加工或艺术虚构:

材料的确凿一般是指文章中使用的材料既要准确无误,经得住核实,又要用得恰当贴切。在引用别人的话时,不能有差错.要做到与原文完全一致。在用自己的话引用别人的话时,不能断章取义。在使用个别或概括性的事实材料时,应尊重其原貌,不可夸大或缩小事实,即使引用一个数字也要精确无误。

3.选取典型意义的材料

所滑典型材料就是某一事物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例或材料。它既是具体的、个别的,又是富有鲜明独特的个性的,同时又能体现同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和普遍意义的。它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能“以一斑窥全豹”、“以一目传精神”。典型材料不是轻易可得到的,需要在许多可用的材料中进行精选。

4.选择新颖生动的材料

新颖的材料首先当然是指别人没有用过或不常用的材料,这种鲜为人知的材料自然能给人一种新鲜感。生动的材料是指材料本身以及作者对材料的表述的新鲜活泼、富有感染力,因而能增加读者阅读兴趣和作品的可读性的材料。这种材料一是指具体、具有形象性的材料。具体的材料带有感性特征,容易通过联想唤起读者沉睡的表象。由于表象是有形象性的,所以没有直接的形象的语言文字也具有了形象性;二是指带有情节和悬念的材料,这类材料不但曲折生动,而且能唤起读者期待心理,有很强的吸引力,还能给读者带来惊奇、确信、怀疑等心理反应;三是指能使读者感到亲切的材料。

五、布局的思维能力

中心思想确定了.选用哪些材料也心中有数了,写作面临的一个新问题是如何安排这些材料以表达主题。就是如何对材料进行组合和安排,这就是布局。布局反映在形式上,首先就是层次与段落的先后关系。由于文章开头、结尾是具有特殊地位的层次、段落,由于各层次、段落之间需要过渡和照应,所以布局除考虑层次、段落外,还应考虑开头和结尾,过渡和照应。

确定文章的布局,主要运用的是抽象逻辑思维。它大体要经历如下的思维过程:

1.要有完整性

结构的完整性是内容的完整性的必然要求。文章有一个主题,这一主题借必需的材料来支持,因此须有完整的结构形式。

关于结构的完整,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有这样的阐释:"我所谓完整是指一件事物有头,有中段.有尾。头无须有任何事物在前面覆盖着,而后面却必须有事物承接着。中段要前面既有事物笼盖着,后面又有事物承接着。尾须有事物在前面笼盖着,却不须有事物在后面承接着。"他指出了作为完整有机体的文章,必须有头有尾有中段并互相联系,每一部分各在必然的地位。

此外,文章的层次、段落也各有其相对完整性。构思与写作时务必作通盘的考虑才能真正达到结构的完整。

2.要有严密性

文章结构完整而不残缺,这可以说是基本的要求。在这个基础上,还要求文章结构严密,即要求文章各层次、段落融为一体,相互之间有内在的必然联系,没有互相矛盾或互不相干的情况。

写作中,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等原则,可以对材料作这样那样的安排、调度,但结构要反映材料之间的联系。

文章各层次、段落要相互协同而不能相互矛盾,这也是结构严密性的标志。

3.要有连贯性

文章结构完整、严密,可以保证内容的完整、严密,而结构连贯性的要求,则可进一步加强文章的整体性,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系统。

审题能力范文篇7

关键词:高中语文;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有效对策

在语文教学中,写作占有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一定的难度,很多学生在写作方面存在着困扰遥尤其是在素质教育改革的推动下,作文的写作题目形式有了更多的变化,也增加了一定的难度遥很多学生对新作文材料的出题方式不适应,没有真正把握材料中所描写的内容,未提取正确的立意要求,以致学生的作文出现偏题现象,不符合题目要求,直接影响语文整体成绩遥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加强高中语文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教学,转变写作教学模式,教授学生审题技巧,锻炼其新材料作文写作能力,从而提升高中语文写作教学质量.

一、高中语文新材料作文的概念及其难点

新材料作文不同于传统作文题目,其在题材方面给予了学生更大的自由,通过阅读材料分析材料中心思想,并据此进行写作遥但这种方式也加强了学生的写作难度遥其难点主要在于两个方面院一是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阅读分析能力,需要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读懂材料,理解材料中所表明的含义.若理解出现偏差,就会导致作文脱离题目要求,即使写得再好,也难以得到高分;二是此种作文题材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要求更高.不仅要求学生能发散思维,有自己独特的观点,还需要其能够有所突破,选择具有创新性的角度,以免人云亦云.这是对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考验.

二、现阶段高中语文新型材料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在高中语文新型材料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院第一,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够,对材料的分析还不太清晰,未能把握住题目的本质,没能抓住材料的中心思想,导致出现偏题现象;第二,学生的审题训练力度不强,未将审题训练融入到日常学习中,忽视了生活中的素材.在立意上,学生对话题的把握度不够,缺乏创造性.

三、高中语文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冤提升学生阅读能力,把握题目本质新材料作文指的是出题者给出一段阅读材料,可能是一个故事,也可能是一段名句,然后要求学生从所给的材料中提取段落主旨,选择一个角度进行话题写作遥基于这种形式可以发现,对新材料作文来说,最大的难点并不是如何叙述一个话题,而是如何确保所选话题不偏题,这就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审题立意能力.进一步深入探讨就能了解到新材料作文考查的不仅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也考验了学生的阅读能力遥阅读得出信息是第一步,这一步走对了方向,才可能有下一步的成功遥那么,教师在实施高中语文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教学的时候应坚持读写结合,要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遥新材料包含的方面很多,自然社会、人文情感、热点话题等,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阅读,并将语文阅读和写作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使其能够感知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细节.不可实施灌输式教学,在阅读和写作训练的时候,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表达出自己的观点,使其能形成适合自己的思维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题立意能力.二冤强化审题训练,选择最佳立意角度既然新材料作文的审题是关键,那么教师则应强化审题训练,引导学生分析作文材料,并根据材料中的内容进行立意遥在日常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各类素材做审题指导遥新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内容十分广泛,生活中的许多素材都可能成为材料.教师应针对新材料作文的特点科学设计审题训练方案,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解题技巧.例如,教师在进行课文教学的时候,可以从中提取一段内容作为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把握中心思想,并从中提取话题,从某一个感兴趣的角度进行写作.在具备一定的审题能力后,教师则要引导学生立意遥从立意的角度来说,新材料的作文写作十分关键,选择合适的角度,结合材料的中心思想,以某一侧重点进行写作,才不会偏离题目.

四、结语

新材料作文是高中语文写作题目中的一种全新形式,也是素质教育改革的产物.将这种作文形式引入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审题能力,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将所学到的语文分析方式进行实际运用,并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和话题,据此发散思维,用写作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观点遥在高中语文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采用现代化教学方式,明确新材料作文教学目标,加强学生的审题立意培训,保障高中语文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教学水准.

参考文献:

[1]赵秀艳.高中语文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教学策略分析[J].汉字文化,201819冤.

审题能力范文篇8

一,粗心大意引起结果出错------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例:17.58-5.49+4.51

==17.59-(5.49+4.51)

==17.59-10

==7.59

上面是学生经常出错的典型案例.究其原因:在题目中,学生不是没有掌握加减法计算法则,而是仅凭直觉,一眼看出5.49与4.51可以凑十,于是动起笔来一挥而就;导致结果出错也就不奇怪了.

上述情况的出现,与学生审题时缺乏细心,耐心是有密切关系的,这就给我们一个启示:在引导学生数学审题过程中,要十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审题中,要教育引导学生自始至终细心推敲,耐心思考.解题时要有自信,但不能过于轻信自己的经验与直觉;尽管题目文字极其简单,但我们审题时思维却丝毫不能简单化,从而提高思维的深刻性与批判性,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二,事理不清引起算理错误——增加生活数学知识的积累

例:张师傅把一根长120厘米的自来水管锯成6截,每锯断一次需小时,张师傅共用了多少时间

这是一道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植树问题"类的应用题.如果学生阅历不够丰富,解此类问题时,很可能失之毫厘,谬之千里.不少学生对张师傅只要把水管锯断5次,就能锯成6截的事理不熟悉,因而思路无法展开,错误列式为×(120÷6)也就见怪不怪了.

帮助学生找出题目中隐含的条件,弄清事理与算理,有助于克服学生解题时的心理障碍,提高解题能力.由此及彼,我们注意引导学生处处留心与数学有关的生活常识,丰富并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登上五楼,实际上只需登四个楼层之间的楼梯;把一根管子锯成4段,实际只需锯三次;钟敲10下,实际一声与一声的间隔只有9次.……随着对生活中数学算理的感知,以及这些知识的积累,为学生开阔视野,开拓思路,正确审题,分析与解答应用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手段单一引起思路狭窄——学会用线段图启发思路

例:商店里运来一批红,蓝墨水.红墨水占总数的,如果把40盒红墨水换成蓝墨水,蓝墨水则占总数的,红墨水,蓝墨水各多少盒

有些学生在审题中习惯于从问题与条件中苦苦寻找联系,探索思路,却从不愿意借用线段图进行审题分析,认为用画线段图费时费事.这种单一的审题手段,势必引起思路狭窄,在碰到上面这样的题目时,这些学生就出现了审题障碍.我从"人需要各种营养成份,才能健康生长","战士需要各种武器,才能打好胜仗"入手,启发学生:我们只有把握各种审题手段,才能打开解题思路.并指导这些学生学会用好线段图,分析解答应用题.借助线段图表示出的数量关系,学生在对线段图的观察,感知中发现:调换后蓝墨水多的40盒与相对应,由此可以求出红,蓝墨水的总盒数.这样,学生在审题中借助线段图晓事理,明算理,悟转化,很快把握了数量关系,理顺了解题思路,并从中尝到了甜头,提高了借助线段图与其它手段参与审题的积极性与自觉性.

四,迁移障碍引起思路中断——把握课题类化的规律

例:修一条路,甲需要12天,乙需要15天,甲队工作效率比乙队快百分之几

这条题目中具体的路程是未知的,只给出两队的工作时间,却要比较工作效率.许多学生认为条件不完备,思维陷入困境,思路难以为继.其实,如果学生在审题过程中能从"工程问题"这一思路去思考,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求出数学问题的过程就是应用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要求学生把抽象的知识与具体事物统一起来,这就是进行课题类化.而这种类化首先体现在审题阶段.把握知识迁移和课题类化的规律,我们就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既然"路程÷时间=工作效率",本题中隐含的抽象的工作总量"1"分别除以甲,乙的工作时间,也可以得到甲,乙的工作效率与,在此基础上,再求比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百分数的应用题,再也不是难事了.

五,心理习惯引起思维定势----学习领会转化的思想方法

例:一根绳长176米,第一次用去68米,第二次用去75米,这根绳比原来短了多少米

学生在审题过程中就犯下错误,多数同学都是因为心理习惯,思维定势造成的.受"是条件都得用上"的思维定势影响,不少同学做成了176-68-75=33(米).为将学生这次出现的错误经历转化为他们认知方面的财富,我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进行转化思考:"这根绳为什么会短""能否把比原来短的米数"换种说法当学生悟出"比原来短的米数"就是"用去的米数"后,我再让学生举一反三,诸如:"比原来少多少钱"就是指"用去了多少钱",以加深理解.最后,我启发学生对"一根绳长176米"这一多余的条件进行再认识,消除思维定势带来的负面影响.这样,学生在学习领会转化的思想方法中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

六,指向错误引起思维障碍-------提高善抓题目关键的能力

例:某汽车厂六月份上半月完成了原计划生产任务的一半,下半月前5天每天生产160台汽车,后10天每天生产150台汽车.结果超额完成300台.这个厂上半月生产汽车多少台

审题能力范文篇9

审题能力影响着学生的解题,如果在审题过程中出现错误,就会导致解题方向、解题知识点运用、解题方法运用等出现错误,最终题目解错。尤其是数学应用题中,题目叙述较多,很多学生因为审题不清出错。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严格要求审题,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老师在课堂上讲解数学题时,应该注意反复读题、分析,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到读题重要性,并在以后自己解题过程中,主动反复审题。老师还应该教导学生,如何准确迅速审清题意。在审题过程中,通常分为两类型:一是像计算题一类的题目叙述较少的数学题,可以让学生学会找到关键词,很多计算题要求学生在计算完后检验,但是很多学生由于审题不清,计算完后不进行检验,老师应该在平时讲解题目中注重强调;二是像应用题一类的题目,叙述较多,包含很多知识点,需要学生理清题意,再进行解题,老师应该教会学生如何简化题目中的已知、未知条件,如何将所需解决问题简化成基础题目来解答,找到题目中隐藏条件。根据题意,分析需要什么数学知识点、方法来进行解题。久而久之,就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提高审题能力,有助于提高解题效率与质量。

二、巧妙运用数学知识,找到准确解题方法

在审题之后,很多学生就盲目进行解题,这是错误的解题过程。老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就此进行正确指导。学生在审题之后,应该是根据题目中得到的信息进行总结,并与所学基础知识联系思考,分析题目所给条件,与所学的哪些知识有关联,应该采用什么基本技能与方法来解题,并充分发挥自身猜想,认真思考后,再着手进行解题。这样学生在审题完成后,就会将题目中涉及知识点找出来,并找到准确解题方法。数学题目的答案往往只有一个,但是解题途径很多,老师在平时课堂上讲解相关题目时,应该进行相关方面的培训。在指导学生解题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找到题目的相关知识点,然后用多个方法进行解题,拓宽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会从不同方面着手解题,并选择最佳解题方案,提高解题效率。

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克服思维定势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性解题能力,突破思维定势。因为目前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一类题目的解题水平,会进行同类题目的大量训练。在这个情况下,学生很容易就产生思维定势。当题目当中条件、要求发生变化后,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还是盲目套用公式,结果就造成大量题目错误。针对这个现象,老师应该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在进行题型训练时,要参杂各类题目,让学生能够进行灵活转变。尤其是一题多个解题方案时,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去尝试,多设开放性题目,让学生多机会进行创新性题目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克服思维定势。

四、养成解题后反思总结的学习习惯

初中数学老师为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会在教学过程中花费大量的心思,但是在教导学生课后总结、思考方面做的还不够。学生只是在老师指导下学习解题,将错解题目进行改正训练,但是并没有后续思考,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学生,在老师教学当下知道答题错在什么地方,过后同样错误还会继续重犯的原因。没有总结,找出错误原因,就不知道怎么来避免错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讲解题目时,除了要讲解正确解答方法、技巧,当中包含的基础知识,还应该将学生答题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分析讲解,找到出错原因,让学生进行总结、反思,最终进行改正。还应该让学生课后将错误题目进行订正、标注错误点,最终养成学生纠错反思的习惯。另外,由于很多题目解决途径多,老师在讲解之后,学生应该将每种解决途径写下、理解,并总结每种解题途径,反思为何没有找到最简单易行的解题。长期以往,学生会养成反思总结的学习习惯,在以后的解题过程中可以避免错误,找到最佳解题方法,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

五、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审题能力范文篇10

关键字:审题能力重视培养观察品质

1数学审题、审题能力的含义

1.1数学审题

数学审题就是弄清数学题目的意思.具体地说,就是弄清楚题目的已知条件是什么,所求(证)是什么,以及题目中的字词句、数学符号和图表等信息的含义,从而为解题奠定基础.

1.2数学审题能力

心理学认为,“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保证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据此笔者认为,数学审题能力就是阅读数学题目并弄清题目意思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数学审题能力是数学解题能力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

2中学生数学审题的层次

2.1模糊型

审完数学题根本不知题目的意思,题目的已知条件、所求(证)及其相互关系,脑子里还是一片空白,这种审题水平属模糊型.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是语文阅读能力太差,无法读懂题;二是缺乏数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不能较好地理解数学的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表语言,不会将这三种语言进行互译.

2.2肤浅型

审题后能够理解题目的大体意思,但审题还不够仔细、停留在一知半解水平,解起题来往往会凭感觉去揣度题目的含义,这种审题水平属肤浅型.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是读题时麻痹大意,过分自信,缺乏防备之心;二是语文阅读能力不

强,读不懂题目中的某些语句;三是审题缺少数学思想的指引,考虑问题不周到,例如分类不全,漏掉了相关情况.

2.3透彻型

审题后能够用自己的话表述题目的意思,明白题目的已知条件是什么,所求(证)是什么,或者能够利用图形、表格等有效地表征题目信息,并清楚信息间的相互关系,这种审题水平属透彻型.达到此审题水平的学生,一般不仅语文阅读能力强,而且数学基本功也过硬

3如何培养审题观察能力

3.1认真读题,抓住信息

抓住信息是指通过认真细致地阅读题目.多角度无遗漏地收集题目中的信息,发现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要求,明确题目的性质,掌握已知量与未知量的关系.读题时,仔细体会题目中的关键字句,直接的、间接的、隐含的甚至多余的已知条件,它们都有可能成为解题的拦路虎,给审题带来困难.因此,认真审题把解题的主要精力放在分析题意上.善于抓“字眼”是解题成功的关键所在,抓“字眼”就是分析每一个字的含义.对于关键字词,如果分析错误,将会导致解题错误.如黄豆生成豆芽后,重量可增加7.5倍,要得到这样的豆芽170kg,需要多少千克黄豆?分析:这题中的关键字句是“重量可增加7.5倍”应理解为“重量就是原来的8.5倍”。

3.2排除干扰,抓住关键

排除干扰是指当你看到题目的各种信息后,要坚决排除那些分散注意力,干扰思路的无用条件.命题人往往在命题中有意识地设制各种干扰因素,布下种种“迷阵”和“陷井”.要想正确顺利的解决问题,必须通过分析、综合、比较等思维过程,用判断、推理、想象的形式,全面地看待已知条件,着眼与已知量和未量之间的本质关系.排除各种干扰因素,将题意与所学的知识进行图2联系,设计最佳的解题思路.

如图2,△ABC中,∠A=36°,AB=AC=a,BD是△ABC的角平分线,BC=b,则cd=()

ab

(A)a-b(B)b-a(C)(D)

分析:这道题是单项选择,由于做题的角度不同.答案A、B、D都是正确的,这是为什么呢?经过仔细分析、综合,BC=b是多余条件.因为知道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和两腰,这个等腰三角形就确定了.所以BC=b是画蛇添足的条件,这也是造成CD的长度有三个不同形式的表达的原因.

3.4深入细致,不遗漏结论

有些题目在同一条件下,不只一个结论.若不深入细致读题、审题,理解题目的内在含义,若粗心大意,妄下结论,往往会遗漏结论,酿成错误.如在等腰三角形中,腰上的高是腰长的一半,求顶角的度数.分析:此题若不细致审题,只考虑项角是锐角时只有一解.但实际上还有顶角是锐角的情况,应该有两解:分别为30°和150°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双基基础,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把审题能力的培养渗透到数学教学的各个方面,并抓住数学教学的关键环节.审题能力的培养既要潜移默化的熏陶,又要着重进行训练,脱离数学知识对学生大讲审题方法,尤如建造空中楼阁,只有让学生牢固掌握审题技巧,才会结出丰硕的智慧之果.

4提高中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措施

数学审题能力直接与数学阅读能力、数学基本功和数学审题方法有关.因此,提高中学生的数学审题能力,我们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4.1注重阅读教学,提高阅读能力

数学阅读与语文阅读紧密联系,语文阅读是数学阅读的基础,但有明显不同.正如文[2]所言,数学阅读不等同于语文阅读,主要表现在数学语言(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数学符号语言)具有无歧义、简洁、各学科通用;数学材料的呈现主要为归纳和演绎,体现了一定的严谨性;数学材料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数学阅读要领会数学思想,形成自己的数学观念,掌握数学方法,提高自己在数学意识、数学思维、数学技能和问题解决、数学语言与信息交流方面的数学素质.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加强数学阅读教学,以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4.1.1教师阅读示范,教给阅读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以每节课具体的教学内容为例,进行阅读示范,把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阅读方法和技巧介绍给学生,这是提高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比如,概念的阅读,重在理引起注意,同时注意与相关概念比较;公式、定理的阅读,一是学习推导的方法,二是要特别注意公式使用的条件,三是注意公式的逆用、变用,定理的活用;例题的阅读,可先尝试自己审题求解,然后与书上的分析、解答进行比较,最后进行归纳小结,追溯解题思路,提炼数学思想方法.

4.1.2列出阅读问题,学生读后回答

中学生阅读数学教材往往缺乏目的性、针对性,为了增强学生阅读的目标意识和针对性,采取教师先拟出阅读问题,让学生通过认真的阅读来回答.这种方法适用于预习教材.

4.1.3学生自主阅读,概括学习要点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对学习的要求,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而“自学能力的核心就是阅读能力,阅读能力能且只能在阅读活动中培养”.因此,让学生主动阅读教材,养成阅读的习惯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阅读教材,让学生概括(写出、复述)教材的知识要点,明白其中哪些已经懂了,哪些还似是而非,哪些根本不懂.这样,学生听起课来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抓住重难点听课,从而提高听课效率.

4.1.4加强阅读检查,确保阅读效果

为防止学生阅读走形式、偷懒,以增强阅读的实效性,教师一定要进行阅读效果检查.检查可灵活采取以下方式进行:

①教师全检.教师亲自检查每个同学的阅读情况.当然,这样的工作量很大,实施起来有一定难度,教师可偶尔这样检查.

②教师抽查.教师每次都随机地抽查学生的阅读情况,要让每个学生均作好迎检准备,防止偷懒.

③小组检查.小组长检查本组同学的阅读情况,教师只检查小组长.

④相互检查.可以是同桌相互检查,相互提问;也可以小组间交换检查.

⑤写阅读体会.让学生写读后感,以督促学生专心阅读教材,从而提高阅读效果.

⑥阅读测试.事先告知学生,阅读后将即兴测试,并把测试成绩记入平时成绩,以督促学生认真地阅读、迅速地阅读,从而确保证阅读质量.

参考文献

1全.现代教育理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黄新生.谈阅读数学教科书的重要性[J].数学通报,2002(3)

3邵光华.关于重视数学阅读的再探讨[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199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