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现状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6 15:31:41

生产现状

生产现状范文篇1

关键词:煤矿安全;原因分析;对策措施

煤炭属于我国的主要自然能源项目,自改革开放以来,煤矿产业也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保障性作用。但是现阶段,因为国内煤矿产业在发展中,出现诸多问题,使得国内煤矿业处于高成本、低效益的状态,这相对于异域发达国家来说,势必会存在较为明显的差距,并且时常出现的安全问题与我国社会发展需求明显不切合,所以对国内煤矿安全生产的现状,特点、对策进行探讨非常必要。

一、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现状

现阶段,国内各煤矿一线工作在进行中都伴随着各种问题,并且煤炭采集量占到了全球范围采集量的30%,然而在煤矿所发生的安全事故中,总体伤亡人数却也占到了全球范围的90%,这也正是国内煤矿工作所亟待解决的问题。不仅如此,国内煤矿硬件基础条件还较为陈旧,很多煤矿的硬件条件完备度与异域发达国家相差50%。基本条件不完善,安全生产条件不完备是煤矿业现场的主要状态[1]。在国内相关部门对煤矿安全生产不断加强重视的背景下,很多煤矿区的不安全状态都得到了明显缓解。煤矿产业也逐渐规模化;矿区现场的硬件条件出得到了优化,大规模煤矿区的硬件条件完备性进一步完善,很多有着先进条件的矿井陆续建成。然而还有诸多矿井,特别是农村和小型矿井的硬件条件还与国家相关标准存在着明灯的差距。很多的矿区人员的职能和素养都不高,专业人力资源明显缺失,现有人员也难以胜任高风险作业的标准。因为矿区作业过程具有效率低,回报低的特点,在国内近二十个行业领域中,处在最后段,并且作业过程也会伴随较高的风险、现场条环境也较为复杂,作业量高,机械运转时间长,导致专业人力资源流失现象严重,新进力量少,具有大规模矿区工作经验的人员严重匮乏。

二、安全事故进行统计与原因分析

(一)我国煤矿产业主要特点。(1)煤炭是不可再生的资源,煤矿的寿命取决于煤炭储量。我国大多数煤矿远离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社会负担重、经济基础差、地区条件不一,煤炭企业发展不平衡性在行业中十分突出。(2)矿区工作属于高风险行业项目,由于目前国内矿区工作硬件条件不完善,通过具体分析,在全球范围内的的各行业领域中,矿区的伤亡率数值最大。国内煤炭基本上都是借助人力在矿井中进行采集,高瓦斯和双突矿井占全国煤矿矿井总量的1/3,90%矿井有煤尘爆炸危险性。煤矿地下作业,煤矿水、火、瓦斯、煤尘、顶板和冲击地压等灾害俱全,并随开采深度增加,影响安全生产因素愈来愈多煤矿安全管理难度不断加大。(二)煤矿安全生产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分析。(1)安全培训工作不到位,职工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差。一直以来,各个煤矿采集人员都是来自于乡镇的农业生产人员,这些人员的职能都较低,岗位调换频率也较高,再加上煤矿企业都没能加大对主体人员的培训教育的重视程度,使得这些人员的职责意识和自我安保意识都不明显,不合理方式操作的情况始终存在[2]。(2)地方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监管不力。很多职能部门的监管人员,都往往会在向一线煤矿下达检修通知后,就不再实行监管工作,还有一小部分煤矿企业呈现出以惩代监督的情况;很多监管员因为不具备扎实的岗位理论基础,对一线采矿过程所存在的高风险因素无法做出精准识别。

三、政府和企业在改善煤矿安全生产中实施的对策措施

(一)认真抓好煤矿隐患排查整改工作。各地区煤矿企业都应该从严格的角度来对隐性安全风险做出深化、精准的识别,必须要在第一时间对所确定的隐性问题和显性问题做出全面总结,如果发现有危害性较大风险的存在,就必须要立即暂停工作运转,将相关风险全面防控[3]。在具体行动前,应该建立完善的、切实可行的防控计划,明确防控责任制,建立防控标准。相关监管人员必须要对高风险问题的状态和处理过程进行存档,并进行持续性的监控,如果有危害性大,风险度持高不下的安全问题,也必须要尽快暂停工作运转,对风险做出有效防控,倘若防控过程不能实现理想效果,就需要停止该区域的工作。(二)强化安全培训,提高职工素质。煤矿业应该加大对主体人员培训的重视程度,大力增强主体人员的安全生产技能。尤其是对于矿长、瓦检员、放炮员等高风险职位人员的安全教育必须要加在重视力度,在具体工作中,应该从严格的角度来对高风险职位人员证件的完备性进行确认,保证所相关人员都具备成熟的安全操作技能和高度的安全防护意识[4]。要实现这样的工作状态,就必须要保证所开展的培训工作具有相应性和高度可行性,以充分强化主体人员的自我安保意识和职责意识。不仅如此,相关监管人员,也需要对安全培训教育工作和高风险职位安全操作实行全面监控,充分将培训项目和安全作业政策全面实行。

四、结语

多年以来,在国内煤矿一线工作现场中,安全问题多发的主要因素是多方面的,如现实情况的杂乱,主体人员的职能不专业、专业素养不强等。要想有效改善这样的工作状态,减少安全问题的发生,就必须要对上述问题做出高效处理。那么在具体行动中,就需要将一线工作条件做出优化,强化安全生产环节的整体质量和能力,以促进安全生产环节的高效化,不仅如此,煤矿安全生产工作还必须要有相关单位和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从而为煤矿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谭冬伟,于超,常德化等.我国近年来煤矿安全生产现状及安全措施[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6(8):81.

[2]王刚.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现状及对策[J].山东工业技术,2016(2):69.

生产现状范文篇2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机制江苏省

我国“十一五”时期就是面临着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时期,如何更好地发展服务业成为理论界和政策制订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从国际经验来看,生产性服务业的充分发展是服务业结构优化的关键,而服务业结构优化是服务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源泉,也是现阶段我国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生产性服务业的涵义与发展机制

1.生产性服务业的涵义。生产性服务业(生产者服务业)是服务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学者对生产性服务涵义的具体表述各不相同,但基本观点一致:生产性服务是市场化的非最终消费服务,是为企业、商务组织和管理机构等在生产、运作中提供的中间投入服务。生产性服务主要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为投入,不形成直接的物质转化,但却能提高生产、运作过程不同阶段产出价值和运行效率。生产性服务业是提供生产性服务的行业,包括:农、林、牧、渔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

2.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机制。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产性服务业获得了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中增长最快的行业。综合各种研究观点来看,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共同起着作用,形成生产性服务业经由起跑——加速——不断自我提升而进入上升通道的发展机制。

(1)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缘起于需求刺激。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产业分工不断深化,在不断追求核心竞争力提升的过程中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企业——的组织形式开始由“大而全”向“专业化”转变,企业价值链不断扁平化,将非核心职能和生产环节外包出去,从而引起了对生产性服务的大量需求。

(2)知识经济的兴起赋予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动力。生产性服务业主要依赖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投入,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知识信息资源的市场化运用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培育及运用受到政策的扶助,在这样的背景下,生产性服务业成为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追逐利润的成长性空间,而这两类资本数量的扩张和质量的提升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

(3)日益自由健全的政策体制环境犹如发展的催化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许多国家解除了或者放松了对本国服务业原有的经济管制,为服务业的国内发展和国际转移营造了自由宽松的环境。同时,在市场经济深化发展的趋势下,发展中国家的法制环境不断健全,这对于以知识资产形态为主的服务业发展而言,尤为重要。生产性服务业主要满足生产过程中间投入的需求,服务外包是它的一种主要业务模式,自由健全的政策体制环境为服务外包业务的发展提供了保障,进而激励着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4)生产性服务业通过集聚效应和与其他产业的关联效应自我促进,强化发展。从产业链结构上看,生产性服务业是为其他行业提供服务的,这种跨行业的关联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机制,如生产性服务业为制造业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提供支持,而制造业的发展不断为生产性服务业提供新机遇。同时,生产性服务业在都市商业圈或工业区的聚集为信息知识及人才等关键要素的交流乃至产品的交易都提供了便利,强化了自身的发展。

二、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

考察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可以从三个方面宏观把握:吸纳就业的能力,发展规模和速度,对经济的贡献。

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不强。从表中数据来看,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在岗职工人数没有增长的趋势,在第三产业中所占比重徘徊在百分之十几;从行业内部结构来看,农林牧渔和交通运输等服务行业的就业人数逐年减少,计算机服务和信息、金融等行业的就业人数不断增长,而房地产和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行业的就业人数则有增减反复。

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投资规模快速扩大。2005年开始生产性服务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占行业总投资的一半以上,投资额也不断增加,这其中涨势最突出的是房地产业。而为现代生产服务的信息、计算机服务和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行业的年投资额仅几十亿元,且增幅不大。

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产值不断增长,对经济的贡献度却未有突破。从绝对值来看,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创造的生产总值是在逐年增长,然而其所占第三产业产值的比重却无上升趋势,没有发挥主导作用。

此外,江苏省服务外包业务还处于起步阶段。据2007年3月江苏省外经贸厅的统计,全省开展各类服务外包的企业300多家,其中30家获得CMM/CMMI认证(至2007年年底60家)。2007年服务外包营业收入2.6亿美元。这样的规模尚不足以支撑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三、影响江苏省生产型服务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机制来看,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是已经起跑而未能加速进入自我提升的发展通道。究竟是什么因素妨碍了发展机制的运作呢?

(1)从需求角度看,赵成柏(2008)认为目前制造业和服务业共同构成拉动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增长的两大因素。虽然是工业大省,江苏省的制造业仍然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升级发展缓慢,导致对生产性服务需求不足;而源自服务业的中间需求则受限于服务业自身目前的发展水平。

(2)信息知识资源的市场化运作没有形成稳定有效的机制。信息知识资源市场化运作的重要前提之一是健全的法律保障体系。目前全国范围内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还很不完善,给信息知识资源的市场化带来了很大的偶然性和投机性,进而影响了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在生产性服务业追逐利润的稳定性,不利于生产性服务业吸引要素资源。同时国内对服务业的一些保护政策造成生产性服务业市场化程度低,对外开放程度低,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

(3)生产性服务业没有形成有效聚集。上海区域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服务业集群,如同济现代建筑设计街的设计服务业集群,吸引了大量国内和国际企业入驻,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金融服务业集群,为上海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江苏省尚未形成此类服务业集群。常州市津通工业园是江苏省最为典型的一个生产服务业集聚区,2005年开始正式经营,入园企业52家左右,2007年共实现营业收入21亿元、税收1.47亿元,其发展规模及产生的集聚效应与上海的服务业集群相比有很大差距。缺乏集聚效应制约了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自我促进发展的能力。

四、促进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为促使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形成良好的发展机制,至少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1.推动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加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充分发挥江苏省良好的制造业基础,通过政策鼓励和引导推动传统制造业的升级发展,创造更多的中间需求拉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2.加强法制建设和市场监管,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对利润空间的法律保护使服务供给方能不断创新不断寻求发展,规范、诚信的服务能使潜在需求转为现实。

3.扩大开放程度,强化市场竞争。服务业的加快开放,为江苏生产性服务企业进一步参与国际市场提供了机会,有利于其吸收国外高质量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强化市场竞争,逐步使行业从政策保护下走出来,在竞争中发展。同时,开放竞争的环境有利于国内服务外包业务的发展。

4.为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创造条件。可以借助重要开发区和商贸中心的平台,通过合理规划和针对性的优惠政策措施引导生产性服务业的集群发展。一方面开发区是制造业企业的重要汇集地,可与生产性服务业构成产业链接,商贸中心可以为生产性服务业提供良好的服务业基础,另一方面,这两类区域都是高素质人才和信息知识的汇聚地,又有着成熟的基础设施条件。

参考文献:

[1]曹林峰:南京生产性服务业与城市经济发展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徐莉:提升江苏区域生产性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方法研究[J].江苏商论,2008.(3)

生产现状范文篇3

关键词:淡水渔业;养殖生产;淡水鱼

我国淡水流域分布之广、淡水渔业养殖生产规模之大,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淡水渔业养殖产业是政府大力扶植、广大渔民全力支持的民生产业。为了进一步扩大淡水渔业养殖生产规模、加强生产管理规范化、创造更大的农业经济效益,各级地方政府和相关渔业部门要高度重视淡水渔业养殖生产管理工作,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提高产业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把我国的渔业发展水平推向新高度[1]。

1我国淡水渔业养殖生产现状

淡水养殖,是指在江河、湖泊、水库、池塘和其他内陆水域、微咸水域养殖鱼虾蟹贝等各种经济型水产动物。目前,我国淡水水域主要养殖的水产有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和鲫鱼等经济性鱼类和沼虾、河虾、河蟹等,淡水养殖产业是我国内陆水产养殖业的主要组成部分。淡水养殖的具有许多其他养殖业所不具备的优势:适合集中进行精细养殖,分布广泛,方便管理;投入小,产出率高且产量稳定。淡水养殖生产按照水域的不同可划分为江河养殖、湖泊养殖、水库养殖、池塘养殖、稻田养殖、工厂养殖和网箱养殖等。池塘养殖是目前国内最主要的淡水渔业养殖方式,其产量大概占全国淡水养殖总产量的70%左右,养殖池塘多为人工开凿或将天然水池改造而成,大部分时间处于静止状态,面积较小,有利于控制水质,适合进行家庭型养殖生产。水库养殖是产量排名第二的淡水养殖生产方式,大概占全国总产量的10%。养殖部门和人员利用水库周边修建的拦网或堤坝将水产动物的活动范围固定在一定区域中,防止其随着水流逃跑,提高产品出产率。江河湖泊养殖是利用水资源环境中的天然饵料用人工投喂的方法进行喂养;同时,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保证淡水水产动物产量。稻田养殖、工厂养殖、网箱养殖都是近年来出现的新型淡水渔业养殖方式,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克服自然环境的限制,扩大养殖面积和产量。随着我国经济生产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科学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进步,淡水渔业养殖生产的水平和效率都有了显著提高,但受到各种不利因素的制约,我国的淡水渔业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病害是对生产、养殖的最大威胁,但无论是哪种生产养殖行业,都不可能完全避开病虫害的发生,淡水渔业养殖生产行业也不例外,尤其是爆发型疾病的产生会给淡水渔业养殖生产带来巨大的不良影响和危害。这种类型的疾病发生时间极短、扩散速度极快、治疗过程缓慢,且由于大部分水产动物对这类疾病没有抵抗力,容易对淡水渔业养殖生产造成严重损失。面对目前种类繁多的投喂饲料,许多淡水养殖从业人员都不知如何进行选择。由于养殖人员中普遍存在文化素质较低、对养殖专业知识认识不足的现象,饲料的选用、配比成为当前渔业养殖生产中的大问题。受到落后的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渔民们一味地选择价格较高的饲料,忽略了对水产动物习性及当地水域特征的了解和研究,没有对饲料进行合理地配比,导致饲料情况不符合鱼、虾、蟹的生长情况,严重影响了水产动物的繁殖、生长和渔业养殖产量的提高。目前,由于水产养殖地区落后的经济水平和相对较低的人口素质,大部分养殖人员缺乏对市场经济环境的了解,对当前供求关系认识不足,在养殖品种的选择上没有进行慎重考虑,导致出现养殖品种混乱或不适合当地水域特点的情况,对养殖生产产量的提高产生了不良影响。

2如何解决淡水渔业养殖生产中出现的问题

要想解决淡水渔业养殖产业中出现的问题,首先就要解决大面积出现爆发性疾病的问题,爆发性疾病问题是关系到渔业养殖生产生死存亡的根本问题,应当把解决这个问题放在淡水渔业养殖生产的首要地位。淡水渔业养殖人员应当在投放苗种之前做好养殖水域的消毒、防疫工作,将养殖水域的水质保持在最佳状态。同时,可利用微生物等各种辅助物质改善水资源的健康状况,增强其活性,保证渔业水产动物的高质量生存、繁殖环境。要通过有效途径增加水域中浮游植物、优质水藻的数量,保持水资源环境中的各种平衡。在生产养殖过程中,工作人员要时刻注意对水质的监控和管理,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防止水体恶化,最大限度地降低产生爆发性疾病的可能性。影响淡水渔业产品市场需求的因素有许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居民人均收入状况、城镇经济状况、人口结构变化和消费饮食习惯等。只有对市场需求做充分的调查和了解,才能制定出合理的淡水渔业养殖生产计划和管理方式。同时,各级政府机关和渔业养殖科研机构要根据市场调查结果,指导淡水渔业养殖人员开展养殖生产,并结合相关情况进行灵活、机动的调整。对于市场需求大、具有良好潜在市场的产品,可考虑进行深加工、精加工研发,扩大淡水渔业养殖产业链。相关人员应积极开拓淡水渔业养殖销售市场和渠道,通过各种有效方式吸引商家和客户,加大对产品的宣传力度,使淡水渔业养殖产品的销量提升得更快。各级政府部门和相关科研单位要顺应当前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消费群体的需要,积极发展无公害淡水渔业养殖产业。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消费饮食习惯也正悄然发生改变,越来越多人抛弃了过去的高热量、高脂肪饮食倾向,对食品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因此,开展无公害淡水渔业养殖成为了当前我国渔业养殖的新趋势。各地各级政府应当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加大对无公害、无污染淡水渔业养殖产业的扶持力度,帮助当地渔民获取更先进的养殖技术和手段,加强对相关产业发展的管理和监控,提高无公害淡水渔业养殖产量,提升我国的无公害淡水渔业养殖产业发展水平。

3结语

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我国的淡水渔业养殖生产水平已进入又一个蓬勃发展的时代,预计在2016-2020年,我国的淡水渔业养殖产品的总需求量将增长4.2%左右,而到了2030年,我国的淡水渔业产品的总需求量将增至5310万t。由此可见,淡水渔业养殖产业仍是我国农业经济建设中最重要的产业之一,要夯实基础,稳扎稳打,采取各种有利于淡水渔业养殖业发展的有效手段和措施,继续提高生产水平,为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于洪波 单位:吉林省永吉县水利局一拉溪水利管理站

参考文献

[1]高强,王海雨,赵月皎.基于DEA模型的我国淡水养殖生产效率实证研究[J].中国渔业经济,2012(2):67-73.

[2]李守柱.浅谈淡水养殖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农业与技术,2015(6):164.

生产现状范文篇4

关键词:再生稻;生产现状;问题;对策;安徽肥东

肥东县地处江淮之间,与巢湖毗邻,位于东经117°19′~117°52′,北纬31°34′~32°16′之间,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资源丰富,年均气温15.7℃,年均降水量约1000mm,年日照时数约2000h,年均无霜期228d,平均相对湿度77%,适宜水稻生产。近年来,肥东县部分水稻种植户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及气候条件,积极调整水稻种植结构,发展再生稻生产,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但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已严重影响和制约了肥东县再生稻产业的发展。本文就肥东县再生稻生产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为肥东县再生稻产业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1肥东县再生稻生产现状

1.1再生稻生产技术模式。再生稻是利用水稻的再生特性,在头季稻收割后,采用适当的栽培管理措施,使收割后的稻桩上存活的休眠芽萌发再生蘖,进而抽穗成熟再收获一季的水稻[1-2]。再生稻生产实现了水稻生产“一种两收”,具有省种、省工、省水、省药、省肥、省秧田、两季产量高、效益好和米质优等优点,深受水稻种植户的欢迎。当前,肥东县再生稻生产技术模式为适宜的优质水稻品种+适期工厂化育秧+机械栽插+水肥管理+绿色防控+头季机械化收割+再生季水稻肥水药管理。1.2再生稻生产情况。肥东县耕地面积约15万hm2,水稻常年种植面积7.33万hm2左右。从2017年开始,肥东县各地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条件,选择地势低洼、水源有保障、无污染的稻田或稻虾种养田,发展再生稻生产。肥东县再生稻生产起步较晚,从2017年的20hm2到2020年的453.33hm2,再生稻种植面积逐年递增,年增长率分别为197%、136%和224%。种植大户从最初的2户发展到32户,增长速度为1500%。每年水稻两季产量有高有低,2017年再生稻头季平均产量9t/hm2,再生季平均产量1800kg/hm2;2018年再生稻头季平均产量为9150kg/hm2,再生季平均产量2445kg/hm2;2019年再生稻头季平均产量为8130kg/hm2,再生季平均产量为2250kg/hm2,其中只有2户再生季水稻有产量,另外7户因受当年严重干旱天气的影响,再生季水稻无法生产;2020年再生稻头季平均产量为7860kg/hm2,再生季平均产量为2025kg/hm2,其中部分水稻品种受6—7月长时间阴雨寡照天气影响,结实率低,头季稻产量不高。1.3再生稻生产效益。肥东县再生稻生产采取工厂化育秧、机械栽插和头季稻机械收割等种植方式,2017—2019年再生稻生产成本为11025~11700元/hm2,最多相差675元/hm2。由于土地流转租金逐年减少,再生稻总投入成本也有所减少,从18750元/hm2降到17700元/hm2,降幅达5.6%,总成本平均为18195元/hm2。再生稻二季平均产量10665kg/hm2,平均产值为27457.5元/hm2,效益为9262.5元/hm2,比一季中稻单季(效益3127.5元/hm2)增加6135元/hm2,增幅196.2%。

2肥东县再生稻生产存在的问题

2.1受制于自然条件。肥东县地处江淮分水岭,南北跨度较大,东部、北部为丘陵地貌,中部为波状平原地貌,南部为平原地貌,南北地区年降雨量相差50~100mm,中北部地区常年少雨缺水,水资源匮乏,属于缺水易旱地区;南部地区毗邻巢湖,水资源较充沛,但受环巢湖流域环境治理的政策影响,南部水稻种植面积逐年缩减,县内适合再生稻生产的区域不多。部分适宜再生稻生产的地区农田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不便,沟渠不配套,排灌不畅,极易受自然灾害影响,制约了再生稻的生产。肥东县再生稻均在3月20日左右开始播种,4月20日前后机械栽插,在水稻秧苗期受低温天气影响,出苗较慢,秧龄增长,水稻生长进程缓慢,分蘖较迟。6—8月极易受极端恶劣天气影响,正常年份头季水稻抽穗扬花期易受高温危害,再生季水稻易受秋季“寒露风”影响,易造成水稻二季产量减产。2019年7—9月,肥东县遭遇持续的晴热干旱天气,县内多处塘、坝、库干涸。再生稻头季收割后因没有水源取水灌溉,导致再生季水稻无法生产[3]。2020年6—7月,肥东县又遭遇长达52d的梅雨季节,长时间的阴雨寡照天气,严重延缓了水稻生长,造成水稻颖花不发育,导致头季稻收割期较往年晚8d,部分水稻品种头季稻结实率低,产量不高。2.2受制于生产技术。2.2.1适宜本地种植的水稻品种缺乏。肥东县再生稻生产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县农业部门还未及时开展再生稻品种筛选试验示范,适宜本地种植的优质高产、生育期适中、再生能力强、二季稻米口感好的水稻品种缺乏。近几年种植的再生稻品种中,丰两优香1号水稻品种占主导地位,该品种具有生育期适中(130d)、再生能力强、抗逆性较好等特点,正常年份二季产量较为稳定。但从2020年的种植表现分析,该品种在头季稻抽穗扬花期易受低温阴雨天气影响,出现颖花不分化、头季稻结实率低等问题,减产幅度较大,在肥东地区种植还存在不确定性风险。肥东县再生稻品种多数由种植户自行选择,品种多、乱、杂,部分种植户对再生稻生产技术掌握不牢固,对品种要求了解不多,选择的水稻品种生育期长、再生能力弱、米质较差,不适宜作为再生稻种植,最终导致再生稻生产失败。2.2.2适宜收割的农机具不健全。肥东县再生稻头季稻均采用机械收割,目前市场上的收割机履带过宽、割台长度有限,头季稻茬桩受履带碾压严重,田间约有40%的稻桩被压倒、压断;收割机粉碎抛撒的水稻秸秆多数覆盖在稻桩上,严重影响了稻桩再生芽的生长。由于农机具配套不健全,农机农艺融合不畅,再生季水稻单位面积有效穗达不到目标数量,再生季稻产量提升空间受限。2.2.3田间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多数再生稻种植户可能由于思想认识淡薄、技术水平不高、田块基础设施不完善、极端恶劣天气频发等诸多因素影响,在水稻生产中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出现水稻秧苗素质差、机插基本苗不足、无效分蘖多、头季有效分蘖不足、草害病害频发、倒伏多、留茬高度不合理、再生季有效穗少、安全齐穗风险大等问题,影响再生稻二季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2.3受制于产业发展。2.3.1产业发展政策支持力度不够。肥东县再生稻生产主要依托省、市级相关涉农项目的支撑发展,前期由于项目资金数额有限,没有制定相应的产业发展支持政策,再生稻生产规模小,种植户的种植意愿和积极性不高。2020年,合肥市、肥东县虽然相继出台了稳定粮食生产安全系列政策,拨出专项资金大力扶持再生稻生产,有效带动了肥东县再生稻生产发展,但是全县再生稻种植面积只有453.33hm2,仅占全县水稻种植面积的0.68%。2.3.2市场体系不健全。肥东县再生稻头季收割时间均在8月中旬,此时国家粮站、粮库还没有开仓收粮,头季稻销售渠道受限。多数再生稻种植户由于没有仓库储粮,只得将头季稻出售给粮食商贩和稻米加工企业,销售价格受制于他人,销售价格被恶意压低,经济效益得不到保障。再生季水稻收获后,由于没有稳定的稻谷采购和稻米销售市场,只能当作普通稻谷出售给粮站、粮库或稻米加工企业,体现不了再生稻优质优价[4]。2.3.3产业化发展滞后。肥东县再生稻米产业化发展比较滞后,没有形成从订单生产、标准化种植、精深加工、名牌创建、市场销售等全产业链。多数再生稻种植户只忙于再生稻种植,没有拓展稻米加工和销售业务,即使自行加工成稻米包装销售,由于销售渠道单一,没有品牌影响力,市场占有率小,市场竞争力弱,销售数量十分有限。本地稻米加工企业既没有细分稻米销售市场,也没有开发再生稻米产品系列和拓展再生稻米销售业务,仅将收购来的再生稻加工成稻米后,作普通优质稻米销售,没有突出再生稻米质优的特点。2.3.4品牌建设动力不足。由于肥东县再生稻生产发展较晚,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再生稻品牌建设体系不健全,目前还没有打造出优势品牌。品牌建设疲软乏力,未能充分发挥绿色优质稻米增效的潜质,品牌效应不足,消费者认可度不高,市场空间小,削弱了再生稻种植户的种植积极性,制约了肥东县再生稻产业的发展。

3肥东县再生稻生产对策

3.1政策引导再生稻生产发展。建议政府相关部门积极转变思想认识,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科学规划再生稻生产发展,结合本地生产实际,制定产业发展支持政策,宣传引导种植户适度规模发展再生稻生产。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示范引领作用,优先培育一批再生稻生产主体,协调产销关系,有序引导再生稻生产发展。持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重点对水稻品种、关键生产技术环节(机插、机收)、品牌创建、市场推广等方面给予补助。据悉,2020年合肥市财政对种植面积超过13.33hm2的再生稻种植户给予2250元/hm2的财政补助。肥东县从稻谷补贴中抽取部分资金优先支持再生稻生产,对种植面积在3.33~13.33hm2的再生稻种植户,给予1800元/hm2的财政补助。市、县财政奖补政策的相继出台,激发了种植户种植再生稻的信心,推动了全县再生稻产业的发展。3.2产业促进再生稻生产发展。充分发挥肥东县稻米产业协会、产业联合体作用,采取订单生产模式,建立“企业+基地(种植户)”产业一体化体系,加快肥东县再生稻米产业化开发,有效融合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形成统一优质品种、统一生产标准、统一投入品使用、统一管理方式、统一订单收购、统一精深加工、统一品牌建设、统一市场销售的生产经营模式,保证稻米质量性状一致、保证产品销售品牌化,切实提高再生稻种植效益。2020年,为进一步整合全县稻米资源和产业规模优势,由3家稻米加工龙头企业和40多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组织发起成立了肥东县稻米产业协会,有效发挥协会自身优势,整合水稻种植资源,引进先进种植模式,并以市场为导向,打造、打响具有肥东地方特色的大米区域品牌,促进肥东县再生稻产业的发展[5]。3.3技术助力再生稻生产发展。积极开展再生稻优良品种筛选等相关试验示范,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水稻优良品种,实现再生稻种植品种统一化。进一步完善再生稻生产体系,突出“优、绿、减”,推广工厂化育秧、机械栽插、肥水药精确管理、两季机械收割等优质绿色高产高效生产技术模式,全面集成推广秸秆还田、有机肥替代化肥、化肥减量增效、病虫害绿色防控及节水灌溉等清洁生产技术,做到精准施肥、用药、灌水,减少了化肥、农药及农业灌溉用水的使用量,提高稻米品质。继续研发配套适宜的农机具,强化农机农艺融合,根据再生稻生产实际,调窄收割机履带宽度,尽量减少稻桩碾压面积;加宽收割机割台,扩大收割面积,尽量多保留稻桩;改进收割机秸秆粉碎抛撒装置,做到秸秆粉碎后能均匀抛撒田间,最大限度减少秸秆覆盖留茬稻桩,有利于再生芽萌发生长。

参考文献

[1]张琨琨,张文豪,张丹丹,等.再生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科技,2018(14):22.

[2]施能浦.再生稻的发展历程及开发利用类型[J].中国稻米,1997(4):14-16.

[3]陈展鹏,周薇,涂军明,等.蕲春县再生稻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湖北农业科学,2018,57(8):17-19.

[4]陈基旺,帅泽宇,屠乃美,等.湖南再生稻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中国稻米,2018,24(5):68-72.

生产现状范文篇5

关键词:安全生产;培训教育;持证上岗;执法监察

安全培训是企业安全生产的三大对策之一,是政府安全监管的四大支柱之一,是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的重要基础工作。要以加强安全培训为抓手,把安全生产建立在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基础上,探索新机制,采取新措施,筑牢广大人民群众安全生产的思想防线、技术防线,强力推进预防和治本工作。

一、我国企业安全生产培训现状

1.对安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尽管现在很多企业在安全生产方面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但危险辨识不够、违章操作、违章指挥情况仍时有发生。尤其是农民工比较集中的企业,对安全的重要性认识严重匮乏。甚至有的企业忙于生产而忽视了新进职工的三级培训,从根源上造成了安全隐患。

2.三项岗位人员持证上岗仍然存在漏洞部分企业三项岗位管理人员未持证上岗的现象仍有存在。对于高危企业对负责人和管理人员持证上岗因安全生产许可证的约束还基本可以保证,但是普通工商贸企业无许可证约束,再有就是管理人员在给私人企业打工时工作不固定,有的负责人就不愿出钱送管理人员去培训,未做到持证上岗;近年来,国家安监总局特种作业人员的管理日趋严格,很多企业在招聘特种作业人员时都要求持证上岗,但有些企业对已有员工不愿付出金钱和时间帮助工人考取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证。未经过培训的工人很容易在思想上麻痹大意,总是靠经验之谈,导致不必要的事故,上海11.15教师公寓火宅事故就是典型的特种作业人员无证违规操作造成的恶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

3.安全生产培训缺乏针对性从企业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培训到特种作业人员培训,再到企业的三级培训,多少都存在走过场、轻实效的现象。对于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培训很多企业不理解,对每年一度的再培训怨声载道,有的甚至不能保证培训的出勤率。对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有的企业不重视,不能给员工足够的时间来参加培训,个别企业对考试未通过的无证员工冒险使用。三级培训的要求对个别企业简直就形同虚设,还有的企业未培训的情况下虚构培训档案,只为应付上级安监部门的检查。4.安全生产培训责任制度不落实部分企业就安全生产培训方面的责任制度,要么就根本没有责任制度,要么就是有责任制,但未落实;有的是有责任,落实了,但没有配套的奖罚措施。由于地域、经济条件和企业发展的关系,各个地区企业在培训工作上的水平也参差不齐。

二、安全生产培训的对策和建议

《国务院安委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培训工作的决定》(安委〔2012〕10号)中明确提出了4个100%的要求,即矿山、建筑施工单位和危险物品生产、经营、储存等高危行业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和生产经营单位特种作业人员等三项岗位人员100%持证上岗,以班组长、新工人、农民工为重点的企业从业人员100%培训合格后上岗,各级安全监管监察人员100%持行政执法证上岗,承担安全培训的教师100%参加知识更新培训,安全培训基础保障能力和安全培训质量得到明显提高。由此可以看出,在今后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工作中,要以保证4个100%为目标开展培训工作。

1.高危行业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的持证上岗严格与安全生产许可证、工商营业执照挂钩,对培训学时未达标的不予发证,对年度再培训未达到学时的注销其资格证。这就要求我们的发证机关严把审核发证程序,从安全生产的源头做好。按照国家安监总局的要求,发证机关要严格执行安全资格考试80分合格标准,将安全资格类考试一次通过率由目前的90%以上逐步回归到合理水平。考试不能为了通过而通过,而是要让企业的管理者们真正通过培训在思想上重视安全、遵守安全。

2.严肃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特种作业人员所从事的岗位都是危险性非常高、职业危害比较严重的岗位,没有经过正当的培训和严格地考试是不能够胜任的。加大对无证上岗现象的处罚力度势在必行。国家安全监管总局2015年已建成了安全资格证书管理系统,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信息共享。现在,不能网上查询的证书将视为假证。

3.加强对企业三级培训的执法检查力度。企业的三级培训是企业安全生产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提高企业员工安全素质、防止“三违”行为、改善安全条件的重要途径。为解决目前企业“三级教育”工作中存在的思想认识不到位、基础薄弱、走过场、效果不明显等突出问题,切实加强企业“三级教育”工作,在监管源头上要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加强政府的监管指导功能。安监部门可会同工会组织,做好对政府基层分管安全的领导和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再由领导到普通公职人员,由管理人员到班组长等基层带班人员,这样的方式可以扩大培训范围,避免因资源不足引起的培训不到位。

三、结语

在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的今天,严格持证上岗、提高企业以及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加强安全生产培训对保证企业发展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因此企业安全生产培训这一课题在当前背景下十分值得研究。要开展好安全教育培训,做到防患于未然,就要根据安全教育的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保证安全教育的经常化,普遍化和规范化。只有抓好安全教育培训,才能确保安全生产形式的稳定,实现安全生产的“可控,在控”。而且只有保证安全生产教育的经常化,才能从根本上增强职工安全意识,企业依法生产经营,形成全社会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氛围。同时还要尽快健全安全生产的法律体系和安全监管的执法体系,促进安全生产状况的不断好转。

作者:胡春岩 单位:阜新市安全生产执法监察支队

参考文献:

[1]王庆云.立足当前打基础着眼长远建机制——浅谈企业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现状与对策[J].江苏劳动保护,2006,(12):14-15.

[2]寇伟民.浅谈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实务[J].山西建筑,2008,34(3):243-244.

生产现状范文篇6

关键词:蔬菜生产;现状;问题;发展对策;甘肃天水

目前,天水市蔬菜生产面积8.9万hm2,产量达373.8万t,产值80.1亿元。蔬菜标准化生产面积和设施蔬菜种植面积分别达到6.8万hm2和2.4万hm2,分别占全市蔬菜播种总面积的76.40%和26.97%。全市蔬菜产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不断增加,蔬菜产业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28.6%,蔬菜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本文针对天水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对策,以供种植户参考。

1天水市蔬菜生产现状

1.1产品质量逐年提高。通过推广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坚持把品牌建设作为提高全市蔬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举措,加强“三品一标”认证和商标注册,全市共认证蔬菜品牌134个,其中无公害产品认证30个,无公害产地认定21个,有机认证3个,地理标志认证9个,绿色食品认证71个。武山县韭菜绿色食品A级产品认证是全国第一个同类产品认证。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产地蔬菜样品检测合格率均在98.0%以上,蔬菜产品质量显著提高。1.2科技支撑能力显著提升。针对天水市特殊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类型,总结提出了设施多层覆盖、麦后复种菜瓜、二阴山区菜豆、设施一年三茬等新模式。引进设施蔬菜和高原夏菜新品种共18类380个,筛选出了适宜天水市推广的新品种112个,成功育成航椒系列辣椒、航豇系列豇豆、航宇系列番茄、航育系列黄瓜、天椒系列辣椒、天鲜系列甜糯玉米等新品种,重点推广了以“春提早、秋延后”为特色的大棚蔬菜复种、套种高产高效技术和模式等一批新成果,水肥一体化、滴管、防虫网、杀虫灯、新型钢架大棚等一批绿色高产高效蔬菜栽培技术和设备设施得到普及和推广,蔬菜种植水平显著提升。1.3市场经营主体逐步完善壮大。全市共建成各类蔬菜专业市场95个,年交易量240万t,交易额51亿元。其中,农业农村部定点的武山洛门、天水瀛池、麦积东部、甘谷冀城、秦安北大蔬菜果品批发市场5个,产地批发市场55个,中型蔬菜批发市场11个。以5个部级蔬菜批发市场建设为引领,全市建立健全了县乡蔬菜市场体系,同时全市已建立38个蔬菜价格信息监测点,按期上报各县区蔬菜价格信息,为蔬菜生产和营销提供参考。现有蔬菜贮藏加工龙头企业17家,拥有天水众兴菌业股份有限公司、天水昌盛食品有限公司、甘谷全录王辣椒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天水种源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等一批省、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年经销蔬菜25万t以上。蔬菜市场体系不断完善,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涌现,增强了产业发展活力。

2蔬菜生产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蔬菜生产区域发展不平衡。目前,全市仅有武山、甘谷2个全国蔬菜重点生产县种植面积较大,建成了较大规模的设施蔬菜生产区,其余县区还没有形成产业规模,存在种植不集中、规模较小的问题。蔬菜生产存在季节性差异,夏秋季产出相对充足,而冬春淡季蔬菜产出严重不足,淡季菜少而价高,旺季菜多却价廉。2.2蔬菜生产资金投入不足。无论是生产基地、市场等基础建设,还是龙头企业发展,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目前天水市蔬菜发展项目较少,资金投入渠道窄,多元化投入机制尚未形成。此外,先进的农业机械和设备不足,蔬菜加工能力弱、规模小,增值能力弱。2.3蔬菜产业化程度较低。蔬菜贮藏保鲜设施建设滞后,贮藏保鲜能力低。蔬菜产业化经营水平低,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主要表现为龙头企业较少、经营规模小、对基地和农户的辐射带动能力差。

3蔬菜生产发展对策

3.1调整种植结构,优化产业区域布局。一是大力发展设施蔬菜。积极开展技术攻关,增加设施蔬菜种植品种,提高冬春季蔬菜产出,平衡市场供给,提高蔬菜生产效益。二是优化产业区域布局。以国家蔬菜重点县武山、甘谷为主,在渭河川道区建设以钢架塑料大棚为主的高质量设施蔬菜生产基地。以清水、张川、秦安为主,建设冷凉区标准化高原夏菜生产基地。在麦积和秦州两区川道,规划建设一批新型日光温室和钢架大棚,建设远郊优质“菜篮子”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同时巩固秦州、麦积等近郊蔬菜生产基地,解决天水市城市居民蔬菜周年均衡供应问题。三是扩大山地旱作蔬菜生产规模。以年降雨量500mm以上的山区为主,推广复种蔬菜,扩大夏秋蔬菜种植范围。四是扩大市场适销对路的蔬菜品种。在生产上坚持以精细菜为主,实行多品种布局,以鲜菜鲜销为主,着力提高产品质量[1-2]。3.2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提升蔬菜产品品质。一是推广标准化生产、集约化育苗、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无公害栽培技术,积极开展部级蔬菜标准化示范区创建活动。二是不断提高蔬菜质量安全水平,健全生产档案和建立质量安全追溯机制,加强生产基地自检,指导安全采收,严把基地产出关,蔬菜产品产地检测合格率达到98%以上。三是加大“三品一标”认证力度,加强绿色无公害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努力提高有机食品、绿色产品、无公害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比重,打造地域品牌,鼓励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认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注册并使用商标。四是注重品牌培育,积极争创天水市知名品牌、甘肃省著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提高蔬菜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加大对航天蔬菜、“羲皇牌”金针菇、燕家韭菜、“甘红”辣椒等品牌宣传力度,加强各类品牌、标志的使用和管理,使其在蔬菜产业上真正发挥出效益。3.3加大资金投入,完善蔬菜生产基础设施水平,降低蔬菜生产成本。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市财政要将蔬菜产业发展作为支持重点,逐年增加蔬菜专项扶持资金,县区级财政尤其是重点县要多方筹措资金,加大项目资金投入,确保配套资金足额及时到位。二是加大设施大棚改造力度,建设完善的蔬菜水利、电力、道路等配套设施,全面提升以规模、装备、单产、质量、效益为标志的设施蔬菜生产水平。三是提高蔬菜机械化水平,充分利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增强机械装备水平,引进示范推广一批先进适用的蔬菜生产新机械,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四是加快蔬菜产地批发市场、蔬菜集散市场、社区居民市场和农村农贸市场改造建设步伐,确保产品流通[3]。3.4树立全产业链理念,推动蔬菜产业融合发展。一是加快蔬菜产地批发市场建设,充分发挥新建的部级武山洛门蔬菜批发交易市场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各级批发、零售市场共同发展。二是培育新型经济合作组织,支持蔬菜专业村组建合作社,加强规范管理,培育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增强技术服务功能和营销组织功能,开拓“公司(企业)+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三是扶持运销大户、经纪人、蔬菜产业协会等营销队伍,积极发展壮大运销大户,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与大型连锁超市、农产品流通企业开展“农超对接”,发展连锁经营、直供直销,积极推进连锁配送体系建设。四是发展现代蔬菜冷链物流业,在蔬菜生产基地统筹建设田头预冷、贮藏、加工等商品化处理设施,增强蔬菜保鲜贮藏能力,降低损耗,避免产品集中上市形成滞销跌价甚至腐烂损失。五是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建立网络平台,及时市场供求信息,开展网上交易,探索“互联网+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六是增强市场品牌效应,通过实施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品牌效应,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种植品种,改善营销手段,提高蔬菜的市场竞争力[4]。3.5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以天水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为依托,创新技术推广服务机制,加强横向联合和纵向深入,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创新源头作用、农业技术推广单位的主导作用,重点做好集约化工厂育苗、钢架大棚多层覆盖、一年三茬高产高效模式、沼液沼渣利用、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生态防治等高效增产技术推广与应用,为蔬菜产业提质增效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蔬菜主产区要配套建设田园尾菜清洁熟化池,做好尾菜处理利用,保护生态环境,积极推广应用无公害农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同时,建立蔬菜新品种引进示范基地,通过引进试验蔬菜新品种、新技术,建立引进、储备、推广、再引进储备的长效机制,在新品种、新技术上为农民和生产经营者做好全方位服务。

参考文献

[1]薛保国.坚持特色方向做强蔬菜产业:高台县巷道镇蔬菜产业发展调研报告[J].农业科技与信息,2020(16):59-61.

[2]王舜奇.温室蔬菜生产间作套种栽培模式的应用[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20(8):12-13.

[3]杨树宝.怀安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思考[J].中国农技推广,2020,36(8):19-22.

生产现状范文篇7

一、××县食品小企业小作坊基本情况

我县现有食品小企业小作坊67家,其中酿酒类32家、蛋糕面点18家、植物油坊3家、茶叶2家、面坊12家;在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食品小企业小作坊的食品原料来源都来自本地,产品大多也在各自乡镇销售,生产工艺以传统工艺为主,从业人员也是当地的居民、农民,有的食品小作坊已经经营了几十年,食品小企业小作坊对粮食就地消化,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有重要意义,也是部分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8年,在对全县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及小作坊生产的白酒、茶叶、纯净水、月饼糕点等产品抽样检验的数据报告中,合格率不足85%。其中,白酒类存在杂醇、总酸超标、酒精度不足或过高问题,月饼糕点类存在蛋白质含量不足等问题。小作坊业主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均存在不按标准生产,原料采购把关不严,没有食品质量安全意识是造成产品检验不合格的主要原因。针对这些问题,质监局先后召开两次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及小作坊业主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产品生产标准、添加剂使用标准的宣贯、培训会议,与各业主签定食品安全生产责任书、承诺书,明确企业及小作坊对食品质量安全的第一责任。严厉打击无证生产、使用非食品原料、回收食品生产加工食品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等违法行为。采取措施监督企业及小作坊严格按照执行标准严格原辅材料质量关、生产工艺控制关、添加物质关、出厂检验关,坚决杜绝不合格食品出厂。2009上半年,县质监局共对酿造白酒、茶叶、纯净水等食品类产品抽样检验42个,仅有2个不合格,检验合格率为95.24%,同比去年增长了10个百分点。抽样结果显示,通过业主自律和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食品安全质量将会有很大的提高。

二、农村食品小企业小作坊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调查分析,我县农村食品小作坊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呈现“小、散、低”的状况。“小”即规模小,有相当一部分面坊、糕点店固定资产不足一万元,从业人员2-3名。“散”即分布散,食品小企业小作坊80%分布在各乡镇和农村。“低”即生产技术水平低,目前绝大多数是粗放型传统加工业,32家酿酒作坊中,全部是采用传统工业酿造谷酒,设备简陋,产品品质、生产效率都不高。

2、“三无”现象比较突出。全县67家食品小作坊无一家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无卫生许可证、营业执照的也占到总数的90%以上。

3、条件差,隐患大。食品小作坊九成以上生产设备简陋,工艺简单,无保证质量的必备检验设备,无质量管理制度,原料把关不严,出厂仅凭经验。在辅料和食品添加剂使用上存在盲目性,卫生环境差,极易造成食品污染。大部分食品小作坊的生产场所都设在农家小院或自家房屋内,没有独立规范的生产车间,有的旁边就是猪栏,做饭、生产、养猪养鸡鸭同在一个场所,极易形成二次污染。尽管这些低价的、粗制的食品小作坊难以进入大市场,但对城乡结合部和广大农村的食品安全埋下了隐患。

4、监管难到位。由于食品小企业小作坊点多面广,且大部分分布在农村,存在“乡镇看得见、管不着,职能部门管得着、看不见的问题”,乡镇政府因为没有执法权限,仅能起到协调、引路的作用,对食品安全工作重视程度不够,职能部门因为基层组织力量薄弱,很多食品小作坊很难找得到,有的去了也找不到人,监管存在盲区。

5、监管职能存在交叉,如部分小作坊业主反映卫生防疫部门与质监部门对其进行重复抽检,增加了业主负担,检验结果不能共享。

三、食品小企业小作坊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分析

1、历史性。小作坊大多存在于各乡镇和乡村,这些小作坊一方面丰富了城乡食品市场,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但在另一方面,也普遍存在着生产卫生条件较差、产品质量不稳定等问题。但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存在又有其合理性、必要性,是广大农民对农副产品快速吸纳消化的一种长期形成的手工传统制作食品的形式,如庙坝乡的白酒小作坊,县城的面条、米线作坊等,它直接解决当地居民的一些生活食品需求而且都是通过传统工艺制作而成。

2、落后性。小作坊形成的落后性主要受当地经济状况制约。广大农村消费者生活水平不高,消费能力相对较弱,卫生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也差强人意。面对不洁食品,面对肮脏生产环境同样是漠然处之,麻木对待,图便宜,能吃就行。因此,质量低劣的食品在农村还是有较大的市场。

3、简易性。食品小作坊生产的大多是为迎合当地群众需要的一些简易食品,而这些简易食品生产规模小,仅仅是手工操作,设备简陋,利润也薄,仅能养家糊口,无能力扩大再生产形成规模。

4、事后性。监管部门对食品加工环节监管工作中任务重与监管力量不足的矛盾较为突出。由于食品加工企业特别是小作坊,数量多,分布散,要真正监管到位,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实际质监部门对食品企业的监管存在经费少、人员缺、设备少等问题,监管力度无法满足需求。基层的监管网络也十分滞后,虽然各乡镇都设置了“食品安全协管员和信息员”,但是由于“两员”没有专项经费保证,而一般都身兼数职,随时都会被调整或因没有明确职责而成为虚设,对食品加工企业(作坊)日常巡查、监管工作很难落到实处,往往是发生了问题,才紧急查处一次,治标不治本,忙于“救火”应付,因而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实质性问题。这种事后性较严重的造成了食品小作坊监管不到位。

四、加强食品小企业小作坊监管的几点建议

1、逐步建立小作坊质量、计量检测体系,提高其自身检测能力。由监管部门协助进行委托检验,定期检验,及时掌握产品质量状况,对既无能力建立独立检验室,又未与法定检测技术机构建立委托检验关系的小作坊,加强监管,加大执法力度,整治到位。

2、生产属于食品生产许可证管理范围的小作坊,要以查处为手段,督促帮助企业整改,建立质量保证体系,使企业尽快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因生产条件所限无法取证的,又为群众喜爱的传统产品,如果不属于高风险食品,原材料又来源于我县地域内,具有我县地方特色且采用传统工艺生产的,需签订食品安全责任书,向社会公开承诺不使用非食品原料,不滥用食品添加剂,不使用回收原料,不超出本县行政区域销售,方可允许其生产。

3、加强行业自律建设,引导成立行业自律组织,培植优势企业,以公司加小企业小作坊的形式,统一配方,统一工艺,统一检验,统一品牌。

4、加大监管力度。增加定期、不定期巡查的次数,确保巡查的效果。对证照不全、多次出现问题的小作坊,增加检验次数,加大整改力度。对于故意造假,生产假冒伪劣食品的要依法严惩,坚决予以取缔。

生产现状范文篇8

一、全市企业基本情况及现状分析

我市是一个老工业基地,是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是新中国成立后建市较早的工业城市,资源丰富。近年来,随着我市招商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各种不同性质的中小型生产经营企业相继在我市落户,这些企业主要集中在农副产品加工、冶炼、建筑建材、电力、化工等行业,其中:有化工企业26户,清洁能源企业37户,建筑建材企业41户,选矿冶炼企业33户,农副产品加工企业49户,煤矿、非煤矿山20户,其它生产经营企业147户。这些企业中,大多数企业为私营企业,经济效益普遍较低,致使安全投入跟不上安全生产的需要,安全状况相对较差,事故隐患大量存在,事故多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规模小,安全投入不足,设备陈旧,安全基础薄弱。这些企业大多是民间投资或改制的中小型企业,资金匮乏,生产设备落后,安全性差,普遍存在着厂房陈旧、设备老化、工艺落后等问题,经营者抱着侥幸心理,违章指挥,冒险蛮干,隐患得不到全面整治。

2、经营者素质不高、员工流动性大。被调查企业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懂安全、会管理的业主不足20%,对国家在安全生产上颁布了哪些法律、法规、标准,企业应遵循哪些安全标准一无所知,对如何防止事故知之甚少。此外,这些企业用工灵活,员工流动性大,使得业主大多不愿意在财力和精力上对从业人员进行必不可少的安全技能培训,员工安全意识淡薄,缺乏自我保护和群体保护能力。

3、企业管理水平不高。相当一部分企业缺乏现代安全管理意识,采用的是经验型管理,部分企业法人或经营者法冶观念淡薄,搞以包代管,有的相当规模的企业并没有按要求成立安全管理机构,不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未投入必要的资金用于整改隐患,不为员工提供必备的劳动防护用品,安全管理基本处于失控状态。

4、具有高危性和分散性,管理难度大。我市企业大多分布冶炼、化工、建材、煤炭生产、机械加工、矿产品加工、农产品加工等,点多、面广,分散在乡镇、园区或山区,市安全监管部门和乡一级政府苦于人力少、资金少,难以对所有企业实行有效监管,使不少小企业成为安全监管的“真空”和“盲区”。

二、我市企业安全生产及政府安全监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不熟悉,对安全生产工作重视不够。80%以上的企业对生产经营活动中应遵循的法规、标准不了解,在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上,大多处于资本原始积累初期,经营者安全意识不强,重生产、轻安全,重发展、轻投入。形成规模大的企业比规模小的重视,改制后的企业比改制前的企业重视。

2、从业人员素质不高,自我保护意识不强。中小型企业由于用工形式灵活,员工流动性大,且大量招收的是农民工,文化素质低,大多未经过安全培训就上岗,安全知识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不强,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和违反劳动纪律“三违”现象时有发生。

3、政府对企业监管缺乏必要的条件和手段。由于企业点多面广,监管力量薄弱难以对所辖企业实施有效的监管,个别乡镇对企业的安全监管因无人员而处于被动工作状态,相关政策法规、文件要求贯彻落实不力,安全生产情况统计不到位,对企业安全生产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心中无数,更谈不上对加强企业安全管理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三、抓好我市安全监管工作的对策

中小型企业是我市经济发展中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用市场经济的新思维、新办法去解决在安全生产上存在的问题。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监管措施和手段,加快工作方式方法的新转变,努力实现安全生产形势的持续稳定发展。

1、建立企业安全生产条件审核准入制。

要强化源头管理,把好准入关,加快实现从事后查处向本质安全转变。一是严把高危行业市场准入关。严格实行高危行业安全生产行政许可制度,对安全投入不到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安全隐患没有彻底整改的,不得通过审查。同时,加强对已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企业的动态管理和跟踪监控。二是严格实行各类建设项目“三同时”。按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有关要求,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必须严格履行“三同时”,达到相应的安全生产条件,并具备达到和满足安全生产条件所必须的资金投入能力,以及一定的风险承担能力,从源头上消除安全隐患,提高事故的防范能力和灾害事故处置能力。三是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积极落实“科技兴安”战略,监督生产经营单位注重安全技术改造,积极采用安全生产新技术、新设备、新

工艺,加快对不符合安全生产的旧工艺、旧设备的淘汰进度,从源头防范各类事故发生。

2、强化教育培训,加快实现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的转变。

从近几年我市发生的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分析,绝大部分事故是因为企业管理人员和各类从业人员安全意识不强、安全素质偏低、“三违”现象严重等造成的。为此,要重点抓好三项工作:一是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安全知识,宣传安全生产工作先进经验和典型事例,增强全社会安全生产法制意识、责任意识和防范意识,形成全社会参与和支持安全生产工作的良好局面。二是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坚持依法建立并严格执行特种行业、岗位持证上岗制度,加快建立和完善我市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体系,组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安全生产知识培训,提高各类从业人员的安全素质、安全防范和职业安全自我保护意识。加强对企业法定代表人、安全监管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以及新上岗一线工人的安全培训和考核,不断增强企业从业人员的安全素质。三是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大力开展企业内部从业人员安全教育,注重发挥乡镇、社区、村委会等基层组织作用,进一步扩大安全生产宣传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安全生产氛围。

3、强化长效机制建设,加快实现从集中专项整治逐步向规范化、经常化、制度化管理转变。

要着力建立健全并落实好安全生产工作机制:一是健全完善以行政一把手为核心的安全生产责任制网络体系,使安全生产工作责任明确,落实到人。二是要逐级健全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通过层层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将安全生产责任分解到各基层,落实到每位员工,并进行严格考核管理,形成完整有效的安全生产监管保证体系。三是建立健全安全隐患排查整改机制。切实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要企业的监督检查和事故隐患整改,始终把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整改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四是要依照国家、地方有关法律法规,认真查处,严肃处理,并追究事故责任者的责任、有关领导的责任和相关部门人员的连带责任。五是安全投入保障机制。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有关安全生产经济政策,加快我市煤矿、非煤矿山、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等高危行业的风险抵押金缴存,为高危行业从业人员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工作进度。

4、引导企业走安全标准化之路。

安全标准化达标验收取得成效的经验表明,加快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是推动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的有效方式。今后,将在近年开展安全标准化工作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安全标准化创建工作,进一步制定安全管理标准,着力抓好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选矿冶炼、机械制造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力争用今明两年时间,确保重点行业及领域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管理水平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生产现状范文篇9

一、当前河南生猪生产现状

1.生猪存栏减少,出栏增加

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主要畜禽监测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1季度河南省生猪出栏为1778.00万头,同比增长5.0%;存栏为4290.75万头,同比减少0.7%,其中能繁殖母猪为445.76万头,同比减少0.5%。生猪存栏自2008年以来,存栏总量和能繁母猪存栏量同比首次出现下降。2008年下半年以来,全省生猪市场供需失衡显现,供大于求导致价格全面持续下滑,加之2009年,河南生猪生产经过国际金融危机、甲型H1N1流感冲击,较高的产能不断得到释放,同时部分养殖户积极根据市场调整养殖结构,淘汰生殖能力下降的母猪,导致存栏数量有所下降。

2、猪粮比持续下跌,生猪养殖普遍亏损

目前生猪售价已跌至9.22元/公斤左右,而玉米、豆粕、鱼粉、小麦麸、育肥猪配合饲料价格分别达到1.84元/公斤、3.37元/公斤、10.25元/公斤、1.59元/公斤、2.51元/公斤,分别较去年同期上涨了30.7%、0.8%、31.7%、20.9%、11.7%,加上劳动力、水、电等成本的增加,养殖成本不断加大。目前河南省猪粮比已连续七周低于6:1的盈亏平衡点,2月24日猪粮比为5.93:1,跌破6:1,处于蓝色预警区域。持续了三周之后,河南省的猪粮比继续下跌,3月17日,猪粮比为5.44:1,跌破5.5:1蓝色预警区域警戒线,处于黄色预警区域。之后的三周下跌趋势明显,至4月7日猪粮比跌至今年最低点5.01:1,河南省生猪养殖亏损程度不断加深。据测算,目前河南省养猪成本在10.5元/公斤以上,每头猪亏损150-200元左右。

3.市场洗礼加快养猪业的规模养殖程度

近几年在各项扶持政策特别是连续四年的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扶持政策的推动下,生猪规模养殖发展迅速,尤其是在市场的洗礼下,规模化养殖速度加快。据有关部门调查,2009年全省年出栏500头以上的养猪场户达到28759户,比2007年增加10717户;其中年出栏5000头以上的场达到1257个,年出栏万头以上的场达到460个。

年出栏在500头以下的场户数特别是50头以下的散养户数急剧下降,而年出栏500以上养猪场增加较多,这一方面说明生猪标准化规模猪场项目政策效应比较明显,同时也显现了生猪产业发展的趋势,特别是一些大的集约化养猪龙头企业也纷纷扩张,如双汇集团叶县20万头、双汇集团济源50万头、雏鹰集团60万头、牧原公司400万头、正大集团新乡100万头大型养猪项目先后开工建设,使我省生猪产业正在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集约化的方向快速迈进。

二、生猪生产形势的预测

为了稳定生猪市场,4月2日国家冻肉收储工作已经在部分省市启动,全国其他地区的冻肉收储工作即将分级分批开始,同时春节生猪前集中上市,城乡居民集中购买猪肉,春节过后市场销量减少的价格周期性、规律性下降因素的消除,加之当前河南省能繁母猪存栏量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上,猪群比达10.4%,产能储备较为充足。因此预计2010年第二季度河南省生猪市场供应充足,价格破冰企稳并有可能恢复到盈亏平衡点;8月份进入出栏高峰期,预计生猪价格还会下跌;“十一”和中秋节会小幅上扬,到年底或明年初有望恢复到合理价位。

三、目前生猪养殖存在的问题

1、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依然偏低

目前生猪市场震荡不止,主要还是养殖规模化程度不高,散户对生猪市场冲击较大。生猪养殖行业进出门槛都比较低,当养猪效益好时,养殖户尤其是散养户盲目扩大生产规模,而当养猪效益差时,养殖户尤其是散养户纷纷退出,由此极易造成生猪生产发展的波动,市场价格震荡。

2、生猪产业各环节利益分配不合理

在生猪产业链条上,生猪生产、收购、屠宰加工、猪肉销售,这中间存在各环节的利益关系,利益分配很不合理。生猪价格下跌,饲料价格不跌;猪肉价格下滑,生猪屠宰企业和猪肉销售商赚钱,收购企业以效益为中心,猪少了抬价抢购,猪多了压价收购,不愿与生产者签订收购合同。不管生猪价格多低,屠宰加工企业每加工一头生猪仍然获利60元以上,卖肉的每卖一头猪要获利100元左右,养殖业处于产业链条的最初环节,处于弱势,而企业在产业化经营链条中也没有发挥组织者、带动者和市场开拓者的纽带作用,没有与养殖户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均沾、产销互补的利益联结机制,导致整个生猪产业各环节的利润分配不合理性。

3、生猪疫病风险较大,免费疫苗发放政策需要完善

在养殖业中,生猪的疾病相对较多,且新发疫病种类不断增加,混合感染、多重感染、继发感染普遍,对养殖户的饲养、管理、疫病防治、经营等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养殖户仅仅依靠传统经验已经无法适应目前生猪疫病防治的需要。同时,在市场低迷的情况下,部分养殖户为节约成本而放松防疫工作,疫病风险加大,造成生猪死亡率相对较高,经济损失较大,效益下降。

政府免费疫苗供应品种较少,政府免费供应疫苗为猪瘟、口蹄疫和蓝耳病疫苗三种,而生猪防疫需要的还有细小病毒、伪狂犬、乙脑、付伤寒、链球菌等常用疫苗,这部分疫苗需要自行购买,这就给疫病防治留下了隐患;规模户免费疫苗使用率不高,很多规模户放弃政府提供的免费疫苗而选择自行购买,他们担心乡村两级防疫单位缺乏必要的储运工具及设备,不敢放心使用,造成了部分免费疫苗资源的浪费。

4、养殖户资金投入缺口大,贷款难,利息高

生猪养殖业贷款的渠道较少,贷款实际操作困难大,门槛高,利率高。同时土地属于集体,不能作贷款的抵押,农户不能获得贷款支持,直接影响养猪户扩大再生产。

四、建议和对策

1、以市场调节为主,政府加强技术指导服务

政府要适时、适度、因地适宜的启动猪肉收储制度,要尊重市场的运行规律,以政府的调控为辅,市场调节为主,正确引导广大养殖户根据市场情况来调整养殖结构,在价格上涨时,不要盲目扩大生产,要根据城乡居民消费能力适度发展生猪养殖。养猪户应当借机调整生猪养殖的内部产业结构,及时淘汰高胎龄、生产性能低下的劣质母猪,提高生产效率,补充优良后备母猪,增强抗风险能力。切实采取措施,加大先进生产技术推广力度,提高实用技术普及率。实行科技人员驻乡入户服务,加强对养殖户的技术培训,大力宣传防疫的重要性,提高养殖户科学饲养、科学防疫、科学补栏的意识,努力降低饲养成本,增加养殖效益。研究生猪期货交易的长效调控机制。公务员之家:

2、借助市场洗礼,加快推进标准化规模化养殖进程

中央近期将投入大量资金,加快落实生猪扶持政策。具体包括:已下达25亿元投资计划,继续实施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将于近期拨付地方6.5亿元生猪良种补贴资金;继续实施生猪调出大县奖励政策,资金规模不低于去年21亿元的水平,进一步调动地方政府发展生猪生产的积极性等。当地政府也要制定因地适宜的政策,确保中央的资金落实到位,切实加快推进河南省标准化规模化进程。

3、建立一定规模的集产供销一体的龙头企业

由于我国生猪养殖及生产销售的产业不配套,形成销售环节行业性垄断,从而造成生猪产业各环节利益分配的不合理。如果各地都有一定数量的集养殖、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企业,那么市场竞争就会更充分些,因此鼓励发展一些适度规模的集产供销于一体的龙头企业,有助于增强调控市场的能力,有助于保护养殖户的利益,促进畜牧业生产健康发展。

4、加强春季疫病防治,免费疫苗的发放规模、散养应分别对待

建立健全农村养殖防疫体系,进一步完善防疫措施,加大乡村防疫设备投资力度,确保各种疫苗运输和保管质量,并实行包村、包户责任制度,加强春季疫病的防治。

为确保免费疫苗的有效利用,政府首先应根据目前的生猪疫病现状,扩大更新免费疫苗种类和质量,从而减少养殖户的防疫费用支出,有效防治疫病。其次对于不同类型的养殖户,免费疫苗的发放建议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散养户仍将继续采取目前的强制免疫的方式进行;规模户则可以采取免费疫苗费用补贴和免费疫苗使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生产现状范文篇10

一,城区发展蔬菜产业的意义

城区发展蔬菜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城区位于德城市腹地,是全市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交通便利,市区人口密集,集体经济基础相对较好,农民文化素质相对较高,这为我区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的最大优势。巨大的消费市场,是其它县市无可比拟的先决条件。市区人口现有33万多,按每人每天消费0.6公斤蔬菜计算,全市一年则需7727万公斤。而我区现在实际产量仅1400万公斤,仅占其18%,可见发展空间之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蔬菜的品种花样、产品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我区随着蓝天碧水工程的推进,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再加上我们科学规范种植,就地销售,无公害、新鲜的蔬菜有极强的市场竞争力。

城区蔬菜产业的发展,是解决农民增收、居民就业的有效途径。一亩园十亩田,蔬菜生产是劳动密集、技术密集型产业,同时也是高效农业。据调查,就目前的生产水平,城区温室大棚年收入平均每栋收益在8000元左右,露地菜每亩年入也在6000元左右。城区农民人均收入2008年是5506元,可见种菜收益并不比外出打工差,而且不离乡不离土,特别是40岁到60岁年龄段就业的很好选择。近年来,城区因环保等原因,一大批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相继关闭,至少7000人因此而失业。2009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二产、三产经营困难,打工返乡的农民增加,城市下岗人员增加。试想,如果城区新发展1万亩蔬菜,那就会解决1万人就业,而且收入也绝不少于其它行业。这个群体人员素质较高,接受新科技,适应新市场能力强,如果选择发展蔬菜再就业、再创业,为城区蔬菜生产注入更大活力,这对城区发展和稳定的意义不言而喻。

二,城区蔬菜生产的历史与现状

由于城区特殊的地理位置,紧依城市,服务城市,自建区以来,历届区委,区政府非常重视菜篮子工程建设,曾经掀起三次发展蔬菜产业的高潮。建区前,仅有原西关、西巷两个商品菜生产基地种植面积2500亩。保护地建设当时还不成规模,只有少量的小拱棚、土温室和2栋老式连栋温室大棚,面积不足20亩,温室不足30栋,主要用于大田蔬菜育苗。86年掀起了第一次蔬菜发展的高潮,新发展了西吕匠、连川、北石店、东谢匠等10个村的商品蔬菜基地。90年,从石家庄“185”所引进温室设计生产技术,首批在东谢匠、西吕匠、连川、等村建造了100栋煤火加温温室,20栋蔬菜大棚,结束了城区不能生产反季节蔬菜的历史。但随着城市建设的扩展,城内西关、西巷两个老蔬菜基地大面积被占,到95年底,大田菜缩减至2300亩。1996年—1998年,掀起了第二次蔬菜发展的高潮,又先后开发了牛山、郝匠、闫庄、东上村、七岭等12个商品生产基地,种植面积恢复至3500亩。96、97年连续新建大棚605栋,全区大棚增至723栋。随着全国农业形势的发展,中央国务院在1999年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的农业结构性调整。借此东风,我区制定了“缩粮扩经、增特创精”的农业调产方针,迅速掀起了第三次蔬菜产业大发展高潮,发动了2000年、2002年两场攻坚战,当年新增大田菜面积分别是2210亩、1850亩,新建日光温室大棚分别是446栋、529栋。到2003年底,蔬菜基地村发展到61个,大田蔬菜面积9342亩、日光温室大棚1415栋,总产量7750万公斤,产值7800万元。

但在近年来,由于城市的不断扩大,再加上煤矿的大量关闭而导致缺水可浇等种种原因,蔬菜产业又陷入低谷。据国土资源局2007年土地利用普查数据显示,全区农用地总面积112679.1亩,耕地77652.2亩,占农用地的68.9%;其中水地9483.3亩,占总耕地的12.2%,旱地64876亩,占总耕地的83.55%;菜地3292.9亩,占总耕地面积的4.24%.大田菜面积在50—100亩规模仅有8个村,北石店镇的北石店(60亩)、窑头(50亩)、刘家川(50亩)、洪村(60亩)、七岑店(50亩)等5个村,西上庄办的夏匠(50亩)1家,钟家庄办的晓庄(50亩)、寺底(60亩)2个村,面积在100亩以上的集中在西上庄办的牛山(560亩)、苗匠(150亩)、西吕匠(280亩)、北岩(200亩),闫庄(200亩)等5个村。菜地按镇办分,北石店镇1106.4亩,西上庄办事处1446.1亩,钟家庄办事处621.3亩。日光温室大棚也因为挤占而拆除,废弃而损毁等原因,现存774栋。其中钟家庄办事处128栋,北石店镇295栋,西上庄办事处252栋,西街办事处38栋,北街办事处61栋。2008年底,全区仍正常使用的596栋,其中蔬菜种植367栋、食用菌生产168栋、花卉18栋、养殖44栋;未正常使用仅作露天菜地使用178栋,其中有墙有架上膜即可使用的102栋,只有墙已无架的76栋。全区日光温室规模在20栋以上的村13个,其中北石店镇的北石店村(92栋)、大张村(37栋)、东上村(36栋)、西王台(21栋)、王台铺(20栋)、孙村(20栋)6个村,钟家庄办事处的晓庄(58栋)1个村,西上庄办事处的牛山(48栋)、闫庄(45栋)、夏匠(45栋)、冯匠(20栋)4个村,北街的古书院(25栋)、中后河(23栋)2个村。就种菜户籍贯来分:大棚菜367户中,本地人107户,外地人267户,两者比例1:2.5,大田菜按面积分,本地人2850亩,外地人450亩,两者比例6.3:1。

三,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紧依城市、服务城市是我区蔬菜产业发展的区位优势,同时城市建设发展而生存空间的不断挤压,生产环境不断恶化是困扰我区蔬菜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边建边占,面积小而不稳,经济效益提高不大、村级水电等硬件设施不到位,部分领导干部重视程度有所减弱,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等诸多问题,已使得蔬菜生产做强做大的动力显得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发展没有占的快。伴随城市经济发展的快速增长,我市城市规模也急剧膨胀,城区农用耕田,特别是紧靠市区,道路、水利等基础条件好的菜地成了首当其冲的挤占对象。据我们不完全统计,近20年来,我区累计发展蔬菜发展面积达10000余亩,大棚温室1600余栋,但与这同时,被占菜田6000余亩,拆除大棚500多栋。钟家庄办事处受侵害最为严重,大田菜被占2600亩,温室大棚被拆392栋,涉及14个村。西街、南街共3000余亩菜田已彻底退出生产。北石店500余亩菜田被矿务局和陵沁路占用,西上庄办事处300余亩菜田被泽州北路、二环路拓宽及道路绿化占用。

2、生产条件恶化。近年来我区的煤矿绝大多数被关闭,曾经是蔬菜种植主要水源的煤矿废水也急剧减少,使得我区许多村的蔬菜生产受到直接的、严重的影响。比如七岭、大张村、郭山、冯匠等村百亩以上的蔬菜基地因缺水浇地而面积萎缩,水利设施因长期不用而堵塞,生锈损害,防渗明渠也残垣断壁,村民想种而不能种,许多菜农吃菜重返靠买。同时,因煤矿关停,集体经济困难,也无力去对水电等基础设施再进行维护和完善,无力对蔬菜种植再补贴扶持,农民种菜积极性间接受到影响。许多农民无奈之下,自己拉电线买泵浇园,既增加了生产成本,又带来不安全隐患。

3、商品生产无规模。由于土地经营体制问题,各村在菜田分配上,都是按人头来分。本来地就不多,再细分在每个人头上就更少得可怜,最多也就几分,最少以厘来分。不好的连吃都不足,好的也只是吃是吃不了,卖是不够卖。规模上不去,成本下不来,效益提不高,农民种菜积极性自然就不大。成本高,不仅表现在生产上,而且销售上也遇到不小困难。因为数量不多,形不成批量,自己零售市场摊位又不好解决,只得打游击。

4、发展动能有所减弱。一方面是农民自我发展动力不大。城区经济基础相对较好,就业渠道相对较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有煤碳支柱产业的支撑,城区的干部群众对农业依赖性都不是太大。但随着近年来集体经济的不景气,加之去年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就业困难,收入减少已是个现实的问题,然而怕吃苦受累嫌麻烦思想还仍然存在。另一方面,目前农业政策性支持力度,种菜反而没有种粮大。种粮尚有直补,种菜除区里仍然对新发展菜田有明确标准,但对生产性,特别是对生产个体农户没有类似的补贴,使得一些农民误以为政府政策导向有变化。另外部分基层领导干部近来对蔬菜产业抓的力度也大为松懈,服务严重缺位,使得种菜户的一些具体问题,如用水、用电等一家一户难以解决的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四,发展思路与对策

1、用科学发展观统一思想,再下气力,推动蔬菜产业的新发展。综上所述,城区发展蔬菜产业,不但有独特的优势,而且有很大潜力,当然也存在许多问题。结合目前全区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的活动,围绕区委提出的“拓展新优势、创优新环境、共建新城区”的主题与载体,作为各级领导干部,就是要充分认识到我区发展蔬菜对保民生,保稳定、保发展的重要意义,扑下身子,心系百姓,切实摒弃怕苦怕累怕麻烦的思想,为种菜户实实际际解决一些具体问题,积极引导农民调整种植业结构,提高服务水平,真正让农民在发展中得到更大的实惠。作为政府职能部门,有关单位要通力协作,改善水利等基础条件,加强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服务,努力创优生产的必要环境。这样才能真正使城区蔬菜产业成为农民就业增收的好渠道。

2、统筹城市发展,科学规划城区蔬菜发展的布局。依据城区“一环建社区,二环建市场,三环建基地”的理念,结合市区规划,我区蔬菜生产首先要搞好近期与中长期的发展规划。根据我市最新的规划,中心城区近期(2010年)人口规模为50万人左右,远期(2020年)为70万人左右。因此市区蔬菜需求空间巨大,如果全部靠我们自己来完全满足市区不断扩大的人口对蔬菜的需要也不现实。根据我区实际情况,到2010年我区蔬菜种植面积应恢复至8000亩,到2015年发展至15000亩,2020年,发展30000亩,有可能也非常必要。其次在生产布局上,一是在城区白水、北石店两条河水治污改造基础上,积极沿河发展;二是充分利用我区上游缓洪库的东水西调工程,积极协调各方利益,沿线发展;三是继续巩固示范园区建设,千方百计利用地下及各大煤矿废水围井而建;四是积极推广有机旱作、节水等新技术,大力发展旱作蔬菜及各种保护设施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