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模式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8 23:35:37

生产模式

生产模式范文篇1

关键词生产模式;敏捷制造;敏捷性;动态联盟

TheEvolutionofManufacturingProductionModeand

AgileManufacturing

AbstractThispaperanalyzestheevolutionofmanufacturingproductionmode,discussesthecausesandtrendoftheevolution,andarguesagilemanufacturingisadesirablemode,thenintroducesagilemanufacturingbriefly,studieshowtoenhancenationalenterprises’agilityandcompetitionbyusingagilemanufacturing.

KeywordsProductionMode;AgileManufacturing;Agility;VirtualEnterprise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发达程度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从十八世纪英国爆发工业革命开始,制造业走出手工作坊阶段,迅速发展壮大,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产业。特别是本世纪五十年代,大批大量生产模式的确立使制造业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颠峰时期。但是近十几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消费者需求日趋主体化、个性化和多样化,制造厂商面对一个变化迅速且无法预测的买方市场,传统的大批大量的生产模式不再适应新的市场形势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反应能力就开始成为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的重要标志。在这种形势下,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制造生产模式对实现我国伟大战略目标意义重大,从人类制造生产模式的演变中我们可能会得到有益的启示。[1]

制造模式的演变

17世纪至1830年,在专业化协作分工、蒸汽动力机和工具机的基础上,出现了制造企业的雏形棗工场式的制造厂,人类社会的生产率开始出现大幅度的飞跃。到了大约1900年,制造业成为一个重要的产业,其主要生产模式是“少品种单件小批生产”。比如汽车行业,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轿车公司P&L每年只制造几百辆汽车,而且所造的汽车没有两辆是完全相同的,原因在于P&L所有的承包商都不采用标准的计量器具,装配时,依靠装配工的熟练,修整零件,使之配合良好。至1905年,欧洲已有几百家这类公司采用单件生产方式少量地制作汽车,这些独立承担大部分生产任务的小工厂没有能力开发新技术,产量低,成本高,且成本不随产量而下降。这种生产模式当然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20年代,在E.Whitney提出的“互换性”和“大批大量生产”,OliverEvons把传送带引入制造系统和F.Taylor的“科学管理”支撑下,与当时的电气化、标准化与系列化结合,HenryFord开创了机械自动流水线生产,出现了“少品种大批大量生产”的模式,又称为底特律式自动化,成为各国纷纷仿效的制造生产模式,制造业开始了第一次生产模式的转换。这种新的生产模式棗大量生产方式及其技术支持棗零件的互换性带给了制造业一场重大变革,它推动了工业化的进程和经济高速发展,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经济产品,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其主要特征是:少品种大批大量生产、塔形多层次的垂直领导和严格的产品节拍控制。其市场特征与少品种单件小批生产模式相同,都是卖方市场。刚性生产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从而降低了产品成本,但这是以损失产品的多样性为代价的。到50年代,大量生产方式达到了顶峰。

从50年代开始,人们对“少品种大批大量生产方式”的优缺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大批量生产模式产品的竞争表现为效率加质量的竞争。一方面,大批大量生产方式的规模效益使企业受益匪浅,比如在日本,由于政府的干预与调控,制造企业进行管理改革,大量引进和采用高新技术成果,狠抓商品化生产,发挥人的因素作用,发展企业间的合作,对外开拓国际市场,在汽车、家电、钢铁及微电子器件等产量大的行业,利用批量法则,以规模生产的产品和营销优势迅速扩大在国际市场的占有份额,发展成为能与美国抗衡的经济大国。另一方面,人们也认识到刚性自动流水线存在许多自身难以克服的缺点,市场的多变性和产品品种、过程的多样性对刚性生产线提出了挑战,为此人们从技术角度形成成组技术和以计算机与系统技术为基础的制造自动化,试图改进这一模式的不足。

但是实践证明,单纯技术上的某些改进不是振兴制造业的良策。到了80年代,人们已经将少品种大批大量生产模式的优点发挥到了极限,同时这种生产模式同市场需求变化间的矛盾愈来愈明朗,并且成为制约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解决这对矛盾的出路只能是进行制造生产模式的转换。从前面所述可知,生产模式的变革,是在市场需求推动下,以相应的技术进步为支持,生产管理模式和相应的技术进步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两个方面。我们也看到,在近30年,信息技术对制造业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产品由“大量生产”过渡到“中小批量生产”,我们可以设想,当最终又过渡到能完全满足用户需求且性能价格比优良的产品的单件小批生产时,会有一种新的生产模式和全方位的信息技术的支持。从80年代后期以来,美、日、加、澳等国及西欧各国都先后提出新模式的制造战略、研究开发计划。1988年美国GM公司和里海大学共同提出敏捷制造战略,于1990年向社会半公开;1990年日、美、加、澳等国及西欧各国联合进行10年期的智能制造系统(IMS)的研究与开发;1992年德、美提出精益生产(LeanProduction);1994年德国人提出改变工业组织结构的分形公司(FractalCompany)。上述模式中最有代表性、社会反响最大的是“敏捷制造”。“敏捷制造”引起了广泛关注,不仅在科技界,而且在企业界,也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2]

敏捷制造

敏捷制造提出的背景

从70年代到80年代初,由于片面强调第三产业的重要而忽视了制造业对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保障作用,美国的制造业严重地衰退,逐步丧失了其世界霸主的地位,出现巨额的贸易赤字。1986年,在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和企业界支持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工业生产率委员会”开始深入研究衰退原因和振兴对策。研究的结论是:“一个国家要生活得好,必须生产得好”,重申作为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生产基础产业棗制造业的社会功能,提出以技术先进、有强大竞争力的国内制造业夺回生产优势,振兴制造业的对策。在所提出的一系列制造业发展战略中,1988年由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和美国里海大学工业工程系共同提出的一种新的制造企业战略棗-“敏捷制造”最受重视,为此成立了国家制造科学中心和制造资源中心,得到国家科学基金会、国防部、商业部和许多公司的支持,经国会听证后向联邦政府提出建议,现已成为政府部门主持,企业和大学共同参予,有重要影响的研究、开发和应用领域,被称为“21世纪制造企业战略”。

实质

敏捷制造是美国针对当前各项技术迅速发展、渗透,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为维护其世界第一大国地位,维持美国人们的高生活水准而提出的一种制造生产组织模式和战略计划。敏捷制造思想的出发点是基于对市场发展和未来产品以及自身状况的分析。一方面,随着生活水准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产品的需求和评价标准将从质量、功能的角度转为最大客户满意、资源保护、污染控制等,产品市场总的发展趋势将从当今的标准化和大批量到未来的多元化和个人化;另一方面,在工业界存在一个普遍而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商务环境变化的速度超过了企业跟踪、调整的能力;再有,美国的信息技术系统比较发达。因此,提出敏捷制造这一思想应用于制造业,旨在以变应变。[3]

内涵

敏捷性意指企业在不断变化、不可预测的经营环境中善于应变的能力,它是企业在市场中生存和领先能力的综合表现。敏捷制造是指制造企业采用现代通信手段,通过快速配置各种资源(包括技术、管理和人),以有效和协调的方式响应用户需求,实现制造的敏捷性。敏捷制造依赖于各种现代技术和方法,而最具代表性的是敏捷虚拟企业(简称虚拟企业)的组织方式和拟实制造的开发手段。

虚拟企业(也叫动态联盟):竞争环境快速变化,要求作出快速反应。而现在产品越来越复杂,对某些产品一个企业已不可能快速、经济地独立开发和制造其全部。因此,根据任务,由一个公司内部某些部门或不同公司按照资源、技术和人员的最优配置,快速组成临时性企业即虚拟企业,才有可能迅速完成既定目标。这种动态联盟的虚拟企业组织方式可以降低企业风险,使生产能力前所未有地提高,从而缩短产品的上市时间,减少相关的开发工作量,降低生产成本。组成虚拟企业,利用各方的资源优势,迅速响应用户需求是21世纪生产方式――社会级集成的具体表现。实际上,敏捷虚拟企业并不限于制造,但制造却是最令人感兴趣又是最困难的领域,它更清晰地体现了过程的集成,且控制概念在运行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使虚拟企业的形成更具挑战性。

拟实制造:亦称拟实产品开发。它综合运用仿真、建模、虚拟现实等技术,提供三维可视交互环境,对从产品概念产生、设计到制造全过程进行模拟实现,以期在真实制造之前,预估产品的功能及可制造性,获取产品的实现方法,从而大大缩短产品上市时间,降低产品开发、制造成本。其组织方式是由从事产品设计、分析、仿真、制造和支持等方面的人员组成“虚拟”产品设计小组,通过网络合作并行工作;其应用过程是用数字形式“虚拟”地创造产品,即完全在计算机上建立产品数字模型,并在计算机上对这一模型产生的形式、配合和功能进行评审、修改,这样常常只需作一次最终的实物原形,并可使新产品开发一次获得成功。

可以说,以上两项方法和技术是敏捷制造区别于其它生产方式的显著特征。但敏捷制造的精髓在于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所以对于一个具体的应用,并不是说必需具备这两方面内容才算在实施敏捷制造,而应理解为通过各种途径提高企业响应能力都是在向敏捷制造前进。[4]

研究状况

从1991年开始,以美国为首的各发达国家对敏捷制造进行了大量广泛的研究。1992年,由美国国会和工业界在里海大学建立了美国敏捷制造企业协会(AMEF)。该协会每年召开一次有关敏捷制造的国际会议。1993年,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和国防部联合在NewYork,Illinois,Texas等州建立了3个敏捷制造国家研究中心,分别研究电子工业、机床工业和航天国防工业中的敏捷制造问题。除此之外,还配套支持了工业界进行的7项敏捷化商务实践(AgileBusinessPractice),4项敏捷企业决策支持研究(AgileEnterpriseDecisionSupport),8项敏捷化智能设计与制造系统(AgileIntelligentDesignandManufacturingSystem)和10项敏捷供应链管理系统(AgileSupplyChainManagement)。从1994年开始,由AMEF牵头,有近百家公司和大学研究机构就敏捷制造的6个领域(集成产品与过程开发/并行过程、人的问题、虚拟企业、信息与控制、过程与设备、法律障碍)进行了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的深入工作。此外,在其他国家也开展了大量敏捷制造的研究,如:日本发起的MATIC计划,以汽车、电子和服装为典型对象产品开展敏捷制造的研究。

迄今为止,敏捷制造的研究是在两个层次上进行的,第一层侧重从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营销策略的角度研究敏捷制造的实现;第二层则侧重从技术的角度研究敏捷制造的实现方法和关键使能技术。最初,敏捷制造的研究大多集中于第一层的研究,到90年代中,获得了一批较为成熟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制造概念与模式,如企业重组、动态联盟、虚拟组织等;另一方面,90年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如:分布式计算技术、网络通讯技术、万维网技术),为实施新的制造概念和模式提供了更有效的手段,一些技术有可能突破原有第一层研究的限制,为创造更新一代的制造思想和模式提供了空间。近几年来,第二层次的研究在美国已经展开,一个例子是美国NIIIP(NationalIndustrialInformationInfrastructureProtocols)正在从事的关于虚拟企业方面的研究工作,研究企业间合作的方案,使得合作者之间消除由于不同的数据结构、不同的过程和不同的计算环境所造成的障碍。该项研究认为虚拟企业的组成单位就如同属于一个组织一样,协同工作,资源共享,完成任务,而实质上这些组成单位是彼此独立的公司,遍布美国各地。该项研究的一个演示系统就是基于INTERNET,CORBA,STEP,WORKFLOW的一个应用范例。

国内学术界有关敏捷制造的研究起步于90年代初,主要在企业组织和结构层次上,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技术层次上的研究还未见报导。

应用情况

目前,美国已有上百个公司、企业在进行敏捷制造的实践活动。欧洲也有不少公司进行企业改造和重组。举实例如下:

美国Ingersoll-R公司主要生产工业压缩机,原来开发新产品仅设计就耗时8~12个月,从样机制造到试验评定花1年到1年半,耗资50万美元。1988年建立动态公司采用敏捷制造过程后,开发技术水平更高的压缩机只需原来的1/3~1/2时间,花费只是12.5万到25万美元。

美国康柏公司1996年启动虚拟生产计划,与台湾制造商形成合作关系,由台湾制造商在其深圳分厂附近建设新厂,其产品质量、技术、研究开发、运送、存货都要符合康柏公司全球统一标准,连员工的技术水平和工作态度也要达到其要求。这种虚拟生产方式使其计算机产品每台成本平均降低57美元。这种虚拟生产、全球运筹的策略使这些财力大、品牌知名度高、市场基础成熟、分销渠道完善的大公司更成功地经营,而没有品牌行销能力但能有效生产的计算机制造商得到巨额订单,赚取稳定可观的利润。这正是敏捷制造所提倡的优势集成组织原则的应用。

遥测装置生产的敏捷制造示范项目,该项目采用虚拟企业方式,联盟了联合信号公司堪萨斯城分部,加利福尼亚的圣地亚国家实验室和新墨西哥的圣地亚国家实验室以及机械主箱、印刷电路板供应商。这些联盟企业为产品的实现提供了技术设备原料等支持,弥补了单一企业资源的不足。生产时间减少50%,生产效益提高了好几倍。

应用敏捷制造技术及思想提高我国制造业水平

国际化的、持续多变的和不可预测的市场竞争给我国带来了新问题,敏捷制造则给我们带来了新思想和新技术。运用敏捷制造思想及技术,实施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敏捷制造,无疑是提高我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可行方法。

3.1企业的敏捷化建设

简化组织机构。绝大多数国有企业实行了数十年之久的面向功能的多级企业结构转变为面向过程的项目组/虚拟公司平面式企业结构,减少不必要的层次结构,从而提高敏捷性。

重建企业文化。树立共同赢(win-win)的观念。一个新机遇,对于核心企业来说,应意识到联盟其他资源的重要性,因为机遇转瞬即逝,只有合作才能共同获利。对于非核心成员来说,积极配合、认真负责地完成响应的任务是其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要有主人翁意识。Win-win观念是合作的前提。

高素质员工的培养。面对变化,员工对新事物的接受和新技术的掌握能力是敏捷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敏捷企业应把决策权放在最底层,授权自制,让每个操作者都能对与其工作相关的问题作出迅速、正确的决策,这同样需对员工进行各类必须的培训。只有一个企业拥有大量的高素质的员工,它才容易进行各种调整以适应新挑战的需要。

3.2建立区域企业联盟

我国制造业竞争力差的原因之一是单个企业的设计、制造资源的不足。为弥补这种不足和提高企业资源利用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在政府部门的指导下,建立企业联盟[5]。联盟企业通过Internet网(或其它方式)与联盟中心取得联系。在联盟中心设有:

联盟企业成员的设计、制造资源库,以供联盟成员查询;

专家使能系统,专业专家为新的产品进行工艺分析;

虚拟企业模型,协助分析选取合作伙伴,优化产品过程;

多方决策系统,联盟各方可通过计算机支持协同工作(CSCW,ComputerSupportedCooperativeWork)支持,在联盟中心协助下,进行多方动态决策。

联盟中心负责监督合作各方的任务履行,以及商务实现。建立区域企业联盟,实现资源有偿共享,以期实现提高成员企业实力和对机遇的敏捷应变能力。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制造生产模式的演变同市场环境的变化息息相关。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在信息技术的强有力支持下,敏捷性是现代制造企业必不可少的特征之一,敏捷制造模式是21世纪制造业生产模式,这一点已成为国内外众多有关专家的共识,并且国外很多公司已经自觉应用敏捷制造思想改造企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我国制造业来说,敏捷制造的出现是一个机遇,因为我们可以避免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弯路,但从另一方面看也是一个挑战,毕竟我们的信息化程度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如何在新形势下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与发展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所以,利用敏捷制造技术及思想提高我国企业的敏捷性和竞争力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参考文献

蒋新松.21世纪企业的主要模式-¾敏捷制造企业.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¾CIMS,1996.2(4):3~8

罗振壁,周兆英,汪劲松等.制造的革新.机械工程学报,1995,31(4):31~37

3.张申生.我国研究先进制造技术应重视的几个问题.中国机械工程,1995.6(4):4~6

生产模式范文篇2

【关键词】拉动模式;生产;创新

1创新亮点

①围绕价值链流动增值,从供应链开始寻找改进空间,实现浪费最小,价值最大化,协同供应商进行改善,实现供应链协同。②以需求拉动为核心,实施计划管理与物料控制。③用精益库存管理方式控制原材料库存。

2主要做法

目前大多数企业对信息的利用多表现为订货驱动的供应形式,对于供应商来说,得到的仅仅是顾客如生产商的订货信息反之亦然,而不知道其他有关信息。这种缺乏信息共享,也更无从实现合作的供需方式,难以主动、准确地了解市场,也难以有效地计划和组织经营生产。A公司从内部突破,外部寻找机遇。A公司有221家供应商,具备战略合作意向的供应商33家。通过快速反应,供应链可以保持甚至扩大市场份额,在快速有效地满足客户需求的基础上获利。目前A公司附近已有配套供应商22家,外协加工商7家,通过资源引进,外地供应商在A公司附近设厂2家。信息共享是达到协同的工具和手段,通过建立信息协同的信息广度和信息深度,形成信息共享的协同模型。主要做法如下:

2.1围绕价值链流动增值,推进精益管理

A公司精益管理从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流转为切入点,以“订单管理进行整体规划、全面推广、价值链延伸、体系构建、持续变革”为推进路线,将公司“坚持改善与创新,稳定前进求发展”的工作思路落到实处。围绕由供应商、外协加工商、制造商、客户构成的价值链主体,以质量、安全、效率、能力、改善五大类精益绩效为导向,充分利用价值流分析、看板、标准作业、IE改善等先进管理工具,系统化、模块化推进,实现客户需求拉动的同步化生产,促使价值链“增值”并快速流动,开创性构建具有A公司特色的生产模式,以价值链协同为导向的精益生产管理体系。

2.2改变采购战略,构建新的采购系统

为响应A公司提出的“稳定的质量,快速的交付”,A公司及时调整采购战略,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注重早期参与、注重供应商的关系发展、致力于专业人员的队伍建设、致力于采购信息平台(SAP系统、电工装备制造交易平台、MES系统)的构建、采购的角色由被动执行到主动参与。

2.2.1早期参与机制一方面采购早期参与主要包括五个内容:新技术、新材料、新货源、价格的趋势以及供应市场的竞争形态。凭借这些内容,提供给研发人员更多更好的选择。另一方面业务需求确认:采购在日常业务需求确认中的早期参与,就是指合同管理部门接到需求或者提出需求之后,要同时传递给采购与生产部门。

2.2.2早期参与的具体形式

一方面供应商早期参与到新产品设计中来(如计量方案,壳体设计等),供应商对于供应市场的发展变化更加敏感,为后续长期合作和实现持续配套提供便利;另一方面需求确认的时候,采购部门与供应商同步参与到日常需求的确认之中,以实现更加无缝的合作,有利于缩短采购周期,还可以降低供应商的库存。外协加工商早期参与的形式是直接参与到A公司计划双周排产会议中,直接获取他们需要的相关信息,转化为外协加工商的内部生产信息。

2.2.3供应商的关系发展

供应商的选择、认可、评估与激励都规范化,制度化。依照“评估是手段,目的是改善”的原则,进行供应商绩效改善的方法有四种:①建立供应商的绩效指标;②鼓励供应商早期参与;③加强对供应商的沟通与反馈,尤其是供应商参加例会;④实施供应商改善项目。

2.2.4专业人员的队伍建设

先进的采购系统致力于将采购组织培养成专业与专家队伍,这既涉及采购组织的整体设计,也包括了采购组织的内部分工,以及采购人员的能力建设。

2.2.5致力于采购信息平台的构建

先进的采购系统还将根据企业的发展阶段建设相匹配的信息系统,以利于电子采购的实现。A公司目前使用的SAP系统、MES系统实现了订单实时传递,加快了信息流动。

2.2.6采购的角色由被动执行到主动参与结合A公司

“四统一”活动的开展,引导大家都从事后参与转变到事前参与,采购中的质量控制,降本等要求,都需要采购主动参与到产品前期阶段,为了鼓励决策前移和业务需求确认争取到更多的前置期,A公司形成了一系列的绩效考核评价方法,从外部环境促使大家由被动转变为主动参与。

2.3以需求拉动为核心,实施计划管理与物料控制

2.3.1以市场为源头的拉式生产系统

A公司坚持以市场为源动力的工作原则,加快“市场”和“生产”两个现场建设,逐步建立以运营为主体,市场为源动力,技术为驱动力的一体化组织运行体系。A公司采取由合同管理部门传递市场四周发货需求,市场需求由内部生产计划转为四周排产。生产计划只下给最后一道工序总装,由总装向前工序领取装配需要的零部件并要求“需要什么取什么”,“何时需要何时取”,“需要多少取多少”,一直上溯到原材料的供应部门,从而真正实现了按需生产。A公司定期实施价值流改善,对产品从计划、制造到满足客户的整个过程的物流及信息流进行分析,识别存在于整个价值流中的浪费,寻找改善机会,结合公司战略目标,确定公司生产运营价值流图改善方案及行动计划,以装配为定拍工序,以“看板”(后工序向前工序传递生产信息)为拉动工具,对供应商、外协加工商、总装车间等全流程的拉动生产。

2.3.2以需求拉动为导向,实施面向内部客户的精益物流配送

推进实施面向内部客户的准时化物流配送,一是从装配工作中心的角度优化数据管理,细化包括物料相关信息和配送路径信息并导入MES系统。二是实施以装配工作中心为核心的精益物流配送组织,通过呼叫补料系统以AGV智能配送小车,利用看板、物流箱等拉动工具,实现需求拉动的成套循环配送,全程实行二维码管理,实现单据,物料的电子化管理。三是创新以内部物流中心作为“第三方物流”,按照JIT模式将物料配送至生产线,实现总装车间、外协车间与供应商协同的供应链库存管理,降低供应链运营成本。

2.3.3引用精益生产的方法来控制在制库存

“拉式生产”方式大幅减少车间各工序原材料库存,每个工序节点都是按照后道工序需要生产。由于JIT从某一点倒排计划,且各工序间密切相关,保证了在制品库存水平低,需求与生产一致,使工序间问题反应敏感,有利于现场的改善。

2.3.4用精益库存管理方式控制原材料库存

A公司将“拉式生产方式”延伸到部分供应商,对于总装物料采取“准时化(JIT)”。对于路途较远,制造周期较长的器件,采用“寄售”,部分通用件采取“供应商管理库存(VMI)”,由供应商来为客户管理库存,为客户制定库存策略和补货计划。A公司的库存控制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人,确保库存精细化管理。

3结果评析

以客户需求为拉动,实施计划和物料按节拍控制和管理的模式,使配套率由原来73%提升到90%以上。通过精益的库存管理方式和拉动的模式,原材料库存、在制品和成品库存降低40%左右,原材料库存周转速度加快一倍,提升了A公司的运营能力。供应链的协同管理,优化了整个价值链流程,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对供应商和客户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生产模式范文篇3

【关键词】生产管理;管理模式;建设森林

营林生产管理是推动林业工程建设的基础。近年来,森林资源破坏日趋严重。可见,加大对森林资源的管理力度至关重要。强化林业资源生产和管理,开展植树造林,提高林业项目的生产效率,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成了营林工作的主要目标。目前的工程林业主要是技术力量薄弱,总体是指在技术创新、技术开发、人员开发方面不积极,投资强度小。人工林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应高标准严生产,严格控制。从幼苗选择种植苗木,要强化市场监管,苗木产品投放上要加大检查力度,从而推进林业工程的稳定发展。

1林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1.1苗木生产问题。我国在林业生产建设中,缺少对育种技术的研究,究其原因是受到了资金不足、区域和技术的限制,以导致林业生产的不足。同时,生产技术和苗木质量也不高,这样会耽误生产时间。1.2森林的数量和质量不一致。绿化工程建设中,相关部门急于求成,不合理规范建设,不注重造林质量,只追求数量;在林业建设,科学建设中不太注重从业人员观察能力、心理素质的训练,因业务不熟练,最后导致森林的数量和质量不一致。1.3缺乏规范的管理方法。实行林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全面管理,有利于提高林业生产效益。确保投入产出与管理模式成正比例。由于从基层到地方不注重整体业务转型,缺少对长期经济效益问题的监管,从而遏制了林业工程的建设步伐。1.4资金不足问题。在林业生产林建设项目中,经济需求很大,需要引进专业人才,当然资金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我国在生产投资方面还不够,财政支持渠道不多,无法建立各种形式的投资。1.5生产管理制度不健全。目前,森林生产各方面互不沟通,森林生产过程低效,林业生产体系不健全,没有有效的生产监督管理机制。

2提高林业生产管理的具体措施

2.1基地建设规模。加强林木种苗基地建设是开展森林工作的关键,只有培育优良种子,才能提高林木规格的综合质量水平。在所有工作中林业生产是关键,首先,我们必须加强种子园建设的规模,研究育种方法。其次要注意母树的更替,用年轻的同类树种来取代母树的基本生产机制,这样才能提高林业生产质量。2.2生产标准化。林业生产是林区生产过程中森林生产的评价标准,这一措施能反映林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因此,森林生产的具体意义和价值应以林木生长和生产成活率作为森林生产的主要尺度。把林木成活率生产作为消除林业单位盲目种植行为的主要措施,不但可以减少经济损失,而且也规范了林业生产行为,保证了林业生产的合理性。2.3低产林改造。低产林影响了中国的林业生产整体发展水平。目前,我国的低产林不在少数,这些低产林导致经济水平和经济价值较低,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而且还会造成与森林种植有关的损失。因此,我们必须加强低产林的工作变换,降低次品的森林面积,森林植物进行合理的更换工作。2.4满足市场需求。林业发展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掌握林木种子市场的需求,有利于促进林业工程的发展。为此,我们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培育高价值用材林和短周期速生树种,可以创造新的更高的市场价值,促进林业项目的发展。2.5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引进工作的重要性在于加强现有劳动力的培训工作,这也是促进我国林业工程发展的有效途径。目前,中国的林业部门人才需求较大,但由于某些激励制度和管理制度的缺失,人才问题不能得到相应的救济。因此,我们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模式和激励机制,加强人才引进工作,加大对员工的培训,以促进中国的快速发展林业项目,以确保中国的林业生产工作的顺利进行。

3加强林业生产管理加强林业生产管理,促进林业工程发展

3.1林业生产机械化。要实现林业生产机械化,就必须加大生产投入的机械化程度。一方面是提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是大幅度减少人力,提高生产的稳定性。在未来,我们必须加强林业生产现代化、大众化营林机械的产品化,促进现代农业发展。3.2完善林业经营体制,拓宽资金渠道。营林工作应该朝着市场发展的方向,通过绩效体系、质量评价、激励、营销绩效评价等方法。加大员工奖惩力度,确保森林生产的优质高效。同时,需要加大林业产业建设的投资渠道,政府投资比例应以另一种方式减少,投资应进一步增加。为保证工程质量,改进林业工程管理,实施依法抓项目管理责任,确保林业生产工作顺利开展。3.3提高森林生产经营管理水平。要提高森林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必须重新进行合理的森林生产经营模式的规划,科学造林。同时对苗木质量、产品质量进行多样化评价,利用经济法对林业生产管理评价系统进行系统规范,从而来提高生产管理质量。3.4提高苗木抚育质量。林业生产发展不单纯是规模化发展,应将立体化发展原则应用于育种工作的实际生产中去。为此,一是按照科学标准培育和管理苗木提高苗木质量。二是加强栽培对苗木移栽、生产质量严格控制、病虫害防治、科学合理的栽培空间建设,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和更新采伐活动,同时还要开展植树造林活动。3.5加大防护林建设。林业防护林是预防火灾工作的主要工作。根据林业工程发展需要,科学指导日常工作。一是加强林业建设的疾病预防和管理能力,二是制定与疾病预防控制有关的计划,以确保及时有效地控制疾病。同时还要做好防火保护工作。

总之,加大林业工程的生产质量管理,对提高林业经济效益和林业生产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林业工程建设中,要解决森林生产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遵循多元化、现代化的发展原则,突进实现林业建设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石劲松.退耕还林背景下耕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2012(11).

[2]黄奕博,加强营林生产管理进一步加快林业工程发展【J】,科技林业,2012(09).

[3]王艳.新时期下还林背景下耕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2012(07).

生产模式范文篇4

关键词:双季茭白;栽培模式;生产技术

茭白(Zizanialatifolia)属禾本科菰属,在浙北种植历史悠久,湖州在历史上则称之为“菰城”[1],德清县作为湖州茭白种植较为集中的区域,20世纪80年代以来,涌现了多个茭白种植专业村,这些村茭白产值占村种植业总产值的85%以上,2010年开始尝试茭白设施栽培模式,经过10a的发展,种植技术持续提升,栽培模式不断优化,产品品质得到大幅度提升,目前生产上栽培模式多样化,主要有大棚+地膜(双膜)、大棚、小拱棚、地膜和传统露地栽培5种模式,近2a以地膜栽培模式居多,不同模式不仅栽培技术要求不同,而且在产量、效益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1栽培模式特点

5种栽培模式中,秋茭生产阶段各个生育期完全相同,均为露地模式,栽培技术、产量和效益等并无差异,差异主要来自夏茭生产阶段。双季茭白生产中,夏茭产量和效益均大大高于秋茭,抓好夏茭生产,是双季茭白丰产丰收的关键,相比于传统露地栽培,应用设施栽培可使茭白生育进程大大提前,设施条件越好,采收期越早,双膜栽培模式生育期提前最为明显,比露地栽培提早1个月采收,双膜栽培与大棚栽培2种模式之间差别1周左右,小拱棚和地膜栽培模式差别不太明显,地膜与露地栽培相差7~10d。

2关键技术要点

2.1品种选择。选择田间生长势较强、抗逆性强、适应性广、优质、高产的当地主栽品种浙茭2号、龙茭2号、浙茭7号、余茭4号等。2.2定植。定植前翻耕整地,根据品种特性确定定植时间。一般6月下旬至7月中旬(浙茭7号、浙茭2号等品种6月底7月上旬,龙茭2号7月中旬),选阴天或傍晚定植。定植前先割叶,留35~40cm叶鞘,每穴种植1~2根,行距1.1~1.2m,株距50~60cm,每667m2定植1000~1200墩。2.3秋茭生产技术。①施肥管理移栽活棵后,结合搁田后上水5~10cm,每667m2施10kg尿素,促根促叶;8月下旬,每667m2施350~400kg腐熟农家肥(腐熟鸡粪),促进壮秆和分蘖;9月中旬,每667m2施20~25kg三元复合肥,为孕茭打好营养基础;9月底10月初,看苗情每667m2施三元复合肥15~20kg,促进茭白长大,提高产量。实际生产中施肥量和施肥次数根据苗情长势酌情增减。②水分管理定植后灌水15~20cm护苗,活棵后放水搁田,一般老茭田定植后7~10d、新茭田定植后15~20d,搁田程度以“泥不陷脚,土面开裂缝”为好。以后保持水层,并干湿交替,直至孕茭。孕茭至采收期保持深水层,分蘖期和孕茭期保留浮萍,降低水温。2.4夏茭生产技术。①不同模式保温措施不同模式覆膜和揭膜时间不同,具体见表1。大棚+地膜和大棚栽培模式:12月下旬齐泥割掉已枯死的茭白茎叶,集中处理。盖上大棚膜后,设裙边1.0~1.2m高,闭棚增温促进出苗。出苗后注意通风降湿,防止棚内湿度过高,一般在早上揭膜通风,下午闭棚保温,大棚两边交错开口,通风口经常更换,促使苗势均匀,通风时间长短根据气温情况灵活掌握。4月揭掉裙膜和大棚膜,进入露地管理阶段。棚内地膜覆盖期间,温度较低,一般为全封闭状态。小拱棚和地膜栽培模式:覆膜期间,如遇高温天气,通过两头和中间揭膜通风,以免高温灼伤植株。②压墩和疏苗因生育期不同,导致每种栽培模式的压墩和疏苗时间也有差别,压墩和疏苗时间最早的大棚+地膜栽培模式,其次是大棚栽培,再次为小拱棚和地膜栽培模式,露地栽培模式最晚。每种栽培模式定苗的方式均为“一压两疏”,即在苗高30~40cm时压墩,清除瘦弱苗,用泥土在苗丛中间埋压,使苗均匀分布于泥土边的圆形四周,每墩保留苗数20~30根,压墩后半个月,再疏苗一次,双膜和大棚模式每墩保留苗数20根左右,其他3种模式每墩保留苗数20~25根,孕茭结束后再疏苗一次,疏苗的同时掰掉老叶,以减少病害的发生[2](表1)。③施肥管理根据土壤肥力和植株长势灵活施肥,长势弱的早施、多施,长势好的少施、迟施或不施。大棚+地膜和大棚栽培模式中,一般双膜比大棚栽培模式早5~7d施肥。2月中下旬,当苗高10cm左右时,每667m2施25~35kg三元复合肥,促进植株生长和分蘖;3月初每667m2施350~400kg腐熟农家肥(腐熟鸡粪),促壮秆;3月下旬,苗高60~70cm时,每667m2追施复合肥25~30kg,促进孕茭;4月底采收2次茭白后,视苗情667m2施15~20kg三元复合肥,促进后期茭白膨大,提高产量。小拱棚和地膜栽培模式中,3月上中旬,揭膜后5d内,保持浅水层,每667m2施25~35kg三元复合肥;3月下旬4月上旬,每667m2施350~400kg农家肥(腐熟鸡粪),促壮秆;4月下旬,每667m2施25~30kg三元复合肥,促孕茭;5月下旬6月上旬,茭白采收2次后,根据植株长势每667m2施15~20kg复合肥,促进后期茭白膨大,提高产量。④水分管理出苗后灌薄水,压墩后不断水。孕茭后(双膜和大棚3月底4月上旬,小拱棚和地膜栽培4月中旬,露地4月下旬)后保持水层并逐步加深到15~20cm,保证茭白质量。2.5病虫害防治。茭白主要病害有锈病、胡麻叶斑病、纹枯病等,主要虫害有二化螟、长绿飞虱、福寿螺、大螟等,其中为害较为严重的为锈病和胡麻叶斑病,近年来,福寿螺发生有愈发严重的趋势。生产中可通过选用健康种苗,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适当配施锌、硅、硼等微量元素[3],水旱轮作等农业防治措施;应用杀虫灯、性诱捕器等物理防控措施[4];田边种植百日菊、向日葵、大豆、香根草等蜜源和诱集植物等生态调控措施[5];必要时结合使用吡唑醚菌酯、代森锰锌、萎锈灵、烯唑醇、噻虫嗪、氯虫苯甲酰胺等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药剂进行防治,切记孕茭期慎用杀菌剂。为避免和减缓抗药性,使用过程中轮换用药,注意农药安全间隔期。2.6适时采收茭白显著膨大,紧裹的叶鞘刚开裂,茭肉露白1~2cm时及时采收。茭白采收期较长,每2~3d采收1次。依品种不同,秋茭一般在10月中旬开始采收,12月初采收结束;夏茭根据栽培模式不同,采收期差别较大,大棚+地膜、大棚、小拱棚、地膜、露地5种栽培模式采收期分别为4月下旬至5月中旬、4月底至5月下旬、5月中旬至6月上中旬、5月中旬至6月上中旬、5月下旬至6月下旬,设施条件越好,采收期越提前,双膜栽培与露地栽培的采收期相差1个月左右。

3产量效益分析

5种模式下每667m2茭白产量差异较大,产值和利润差异显著。大棚+地膜和大棚栽培模式产量比露地栽培提高30%~35%,产值增加75%以上,利润提高1倍以上;小拱棚和地膜栽培产量比露地栽培提高15%~25%,产值提高20%~30%,利润提高30%~40%,说明设施栽培条件越好,相应的茭白单位面积产量、产值和经济效益越高。综合不同模式的生育进程和所具备的设施设备、劳动力、资金投入能力等因素分析,根据总投入产出比来看,主要推广大棚+地膜、大棚和地膜3种栽培模式。生产上建议有条件的地方采用大棚+地膜和大棚栽培模式,用工紧张和人工成本较高的地方采用地膜栽培模式。不同栽培模式不仅错开了茭白上市高峰期,保障了销售顺畅,而且对目前日益紧张的劳动力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各生产主体可根据自身生产实际,择优选择适合的栽培模式。

参考文献

[1]余晓平,陈建明.茭白高效安全生产大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1-2.

[2]陈轶.剥老叶对茭白主要病虫害及经济性状的影响[J].浙江农业科学,2005(6):490-491.

[3]钟兰,刘义满,李双梅,等.湖北地区茭白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J].长江蔬菜,2015(22):210-211.

[4]洪文英,吴燕君,曹婷婷,等.杭州地区茭白主要病虫害发生现状与绿色防控技术[J].浙江农业科学,2018,59(6):994-997.

生产模式范文篇5

关键词:营销战略;两票制;国家医疗保障局;国家监察委员会;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快速到来,加剧了医疗资源的短缺现状,低出生率所催生的“优生优育”现状对医疗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伤医事件的增多及医患矛盾的增加促使医患关系畸形化。为解决社会和民众的民生需求,国家在2018年推进医疗行业的改革,适时推出了“两票制”这一决定性改革措施,以及后来的“三医联动”即国家医疗保障局的成立及国家监察委员会的设立,对医药企业的研发、生产、销售产生了深刻影响,对企业的传统营销模式带来了更高挑战。因此,药品生产企业建立长期且符合行业发展趋势的营销战略规划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中对企业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进行剖析,并借鉴国外企业成功的营销方案,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解决方案。

1国内企业“两票制”前后营销模式对比

1.1“两票制”实施前的营销模式。国内生产企业大多采用制招商模式,配合当地商做好药品招标及当地医保价格的维护,仅保留生产企业生产成本及相应利润,即所谓的底价发货模式[1]。商按底价给生产企业打款发货,商则按政府的招标价销售,生产企业赋予商绝对的权利,商还可进行分区分销,同时完全掌握当地配送商资源,即商在底价批发形式拿到药品后,委托商业公司进行配送,指定商业公司返款账户,同时自行进行临床推广。这种模式于20世纪80年代兴起,于90年代日趋完善,在我国医疗事业缺医少药、百废待兴的阶段,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医药事业的快速发展,诞生了不少大企业[2]。模式为药企原始资本的快速积累奠定了基础,从而使企业有实力将高比例资金投入到研发和生产硬件改造上,使企业有动力提高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管理水平,提高药品质量,有资金去研发新产品。但负作用也非常明显,如发票管理混乱、偷税漏税时有发生,不能很好追踪药品流通流程;同时不注重药品本身“治病救人”的价值体现,单纯追逐利益,导致辅助用药销量巨大,药品价格居高不下,对有限的医疗资源造成巨大浪费。1.2“两票制”下企业营销模式正在变革。我国2018年初推出了“以产品为中心”的“两票制”的实施,减少了流通环节的成本,提高了药品的可追溯性,便于监督管理;同时,提高了商的营销成本,缩减了利润空间,提高了生产企业的话语权。“两票制”同时带动了行业的变革,对于市场覆盖率较大、销售额较好的产品,生产厂家大多会鼓励合同销售组织(CSO)推广,或收回市场权,建设直营队伍及推广。医药CSO公司可提供多个品种的市场推广工作,包括产品定位推广、区域市场快速覆盖、医院开发、培训等,还能替制药企业分担风险,协助处理产品各类公关事务。对于市场推广力度较弱的小型生产企业,还要和商成为利益共同体,辅助商做好学术推广,逐步深入市场终端,熟悉市场,掌控市场[3]。由于国家金税三期软件上线及税务的调整,后一种模式给生产企业及商带来了巨大的财务处理票据难度。以产品为中心的营销模式使生产企业承担的风险则更大。

2国内企业在变革中面临的困惑

2018年,药品生产企业都在围绕企业产品进行积极变革,但都未形成成熟的推广模式,仍在探索中。典型模式有:1)直营队伍建设及强化,适合于有较强的资金实力、较强的研发实力及产品线的战略布局比较合理的企业[4-5]。2)CSO公司的建立,为了适应“两票制”改革的需要,规模和年销售额较小,前期主要为模式的企业,纷纷将原来的省级办事处转变为CSO公司,属直营队伍营销模式过渡阶段,其实质还是精细化招商的模式[6]。这种变革对负责医院终端销售的自然人相对更有力,和厂家的互动更有效、更直接;生产企业截留利润更大,对销售终端即各级医院的掌控更直接,与领域内专家的互动更频繁、更有效。3)日本稻盛和夫的阿米巴经营模式,主要是将企业的省级负责人及办事处变为公司的加盟商,即业内的点位制承包模式。但省级负责人还和企业有隶属关系,只是权利更大,在利润空间内进行市场推广,选择合适的推广模式,严格控制成本,独立核算,与公司共享利润、共同发展。这种模式在店商及食品保健品行业早已形成,能明显调动员工销售的积极性,但在药品销售领域还处于探索阶段。这种模式追求成本控制和利润最大化,对于品牌建设、市场发展及药品这种特殊商品的属性都有挑战,对生产企业的风险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对生产企业和CSO公司及自然推广人三方利益需求的平衡提出了更高的考验[7]。

3国外企业的营销模式

由跨国企业在全球的营销模式及在中国成功的营销战略可见,客户营销关系的管理方面业绩突出,管理观念已从以“产品为中心”转变到了“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8]。中国现阶段的医生群体是疾病诊治及诊疗观念和治疗方案的执行和制订群体,这一群体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疾病知识及新的药品知识,才能更好地优化疾病治疗方案,有效、快速地完成患者的期许、寄托及信任。相比三级医院,基层及社区医院的医生更需要学习机会。为解决医护群体的实际需求,外企在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指导下,做出“以客户为中心”的学术营销战略部署,在进行合规、合法传递疾病知识的同时,传递产品知识,以达到销售的目的。有些外企正在国内进行医学联络官及互联网医疗的前沿探索,以客户管理为基础的学术营销战略模式成了必然的趋势及选择[9]。

4国内企业变革方向预测

4.1与CSO公司联盟,加速适应政策和形势的转变。以研发创新为主的企业应加强与CSO推广公司的长期战略合作,加强品牌建设力度,增加与CSO推广公司的黏度,给以CSO推广公司学术上的大力支持,或外派产品经理及销售经理到CSO公司合作办公[10]。有实力的生产企业可让CSO推广公司加盟企业,或让CSO推广公司的代表参加生产企业培训,增加其对公司产品及企业品牌和营销战略的了解。CSO公司需要转变销售思路和思维方式,进行销售队伍的专科化和专业化建设,在疾病治疗领域的某一细分专科或几个专科建立自己的品牌和优势,作好医学和药学信息的传播和传递的角色,服务于生产企业及医生和患者[11]。4.2积极建立自己的专业化营销队伍。对于实行模式,有很好的市场覆盖率和基础的成熟产品应逐步建立直营推广队伍,做好医学和药学信息的传递工作。新模式更利于细分市场,能迅速挖掘市场潜力,同时也利于后期新品的市场导入,更好地执行企业的营销战略。对于已有自己的直营队伍的企业,加强队伍的医学和药学知识培训,引进专业人才,制订企业发展的长期战略及长期的营销战略,进行营销队伍的战略升级。依据销售竞争理论,做好营销队伍的长期培养和建设。在中国药品市场同质化严重的大背景下,在竞争的“红海”中立足至关重要,而对于竞争对手较少“蓝海”产品,专业化的医学知识的传递和治疗方案的合理建议更加重要,可迅速抢占“蓝海”市场,快速建立市场壁垒,有效阻挡竞争者的加入。4.3生产批号同质化严重的中小型企业宜长远规划。做好市场的细分及SWOT分析,尽快制订企业长期的战略规划及市场营销战略规划,在变革大环境下尽量保证企业利润最大化,加大对研发的投入的同时,以股份吸引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MAH)的加入,逐步摆脱药品代加工者的角色[12]。在“两票制”前提下,税改方案的实施及国家医保局成立和国家监察委员会相继成立,医药代表职业的确认及注册制实施,国家从战略层面已对医药行业进行了顶层战略设计,要求医药生产和销售企业也要实施相应变革,营销战略也要做出相应改变。企业在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组建专业化的营销团队更利于营销战略的制订和执行,也利于市场策略及信息的上传和下达,利于公司品牌和产品品牌建设。

5结语

生产模式范文篇6

关键词:OHSAS18001体系;安全生产;标准化;汽车企业

1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的内涵

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具体而言就是有企业内部所建设的一套合理且健全,行之有效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其能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中结合具体情况融合安全操作技术规范,并能够在仔细研读法律的前提下,有效利用法律手段对生产安全进行管理,最终达到企业安全生产的目的,以此保证生产标准与效果统一,另企业一直处于安全生产状态。其将安全性生产管理作前提,进而展开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工作,并让安全生产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该模式在实施的过程中,应将安全列为重点内容,并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得以推广,以此来对企业的生产进行指导,确保企业生产能够安全合理的进行。安全生产标准化其实就是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技术以及实践经验来对企业安全生产进行管理的重要方法,一般而言,其主要针对在生产时,企业管理者建设的一种完整的系统,这就可以使每一个参与生产的人都有责任,而且其还对操作流程以及规范予以明确的规定,除此之外,对于在生产过程中所存在的安全问题应进行控制和排查工作。企业若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就需要有这样的安全体系,这对于企业良性发展,职工利益的保障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2现代化的安全生产管理理论及办法

现代化的安全生产管理理论以及方法为理论依据,进而对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进行全方位的部署工作,这不但能够使传统生产模式中存在的隐患得到完善,还能够是企业的生产效率得到保障。现代生产安全管理理论与方法其实就是为了达到企业安全生产的目的推行安全生产管理措施、对象管理措施以及关键点的管理措施。下面就三种管理措施进行分析。2.1安全生产过程管理措施。安全生产过程管理措施是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在进行生产的过程中,应依据安全管理工作的方案以及重点内容的区别对生产过程进行划分,使生产过程的每一个具体阶段都有具体的计划,完成对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有效管理,并提高生产效率。该措施得到有效的开展就能保证企业安全生产的顺利进行,同时还能在安全的前提下显著提升生产效率,对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也有促进作用。所以,应该与企业实际情况相互结合,进而了解其需求,推行合理的安全生产管理办法。2.2安全生产对象管理措施。合理的运用安全生产对象管理措施能够使企业生产得到高效的推展,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完善传统生产中的弊端,以此推进安全生产进程。具体到实际生产环节,安全生产对象管理措施,应将安全生产管理对象以及内容加以详尽的解读,针对具体的对象以及内容提出相应的要求,以此来满足企业生产的进步需求。该措施的运用能够有效的提高企业发展速度,企业依据自己的情况对物料、环境等提出标准化的管理模式,这样就能保证安全生产工作的顺利进行,在保证企业的效益的前提下不断提升企业的收益。所以,企业在进行生产时需对此措施予以高度的重视。2.3安全生产关键点管理措施。安全生产关键点管理措施为企业安全生产提供保障,其是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措施以及理论的重要组成。所谓的安全生产关键点管理措施,其实就是对于具体的安全管理阶段所实施的具体的管理措施,以此作为安全管理的关键点,此措施对于安全生产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其可以保证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稳步进行,不会发生重大事故。所以,应高度重视关于安全生产关键点管理措施的研究工作,而且应积极的实施合理的关键点管理措施。

3汽车制造业中OHSAS18001体系运用

3.1汽车制造业中两种体系并存。汽车制造技术融合了多种加工工艺,根据具体的工艺将整车分开加工,其加工车间整体划分为冲压、焊接、涂装以及总装四个不同的车间。汽车行业由于其本身的特征使得员工待遇较高且员工的基本素质也普遍较高,自动化程度日益提高,安全系数也随之提高。许多制造企业都在引入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的基础上融合了OHSAS18001体系。OHSAS18001体系是企业考量自己企业具体情况而导入的,而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则是国家安监总局要求企业必须推行的。这两种体系对企业的安全生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对企业的影响是十分积极的,帮助企业有效的提升了安全硬件以及管理等。现在,在汽车制造企业中,有很多企业为实现安全生产都将两种体系同时引进,让两个体系并存。3.2汽车制造业安全管理模式。汽车制造业由于人们对汽车需求的增加而不断进步,而且现已成为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支柱企业。现在,无论是国营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得到快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就应注重企业的安全生产。由于汽车行业的特点,汽车制造公司的安全生产通常是由其上级部门进行监督管理。这些主管单位通常利用其所下达的事故考核指标或者年度考评、奖惩手段的制定以及责任签约等方法完成对汽车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督和管理工作,这就是所谓的安全生产目标管理模式。经过仔细分析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的结构以及考核评价表不难看出,安全标准化体系在参考OHSAS18001体系结构以及基本内容的基础上还借鉴了安全生产目标管理的具体措施。因此,汽车制造企业在进行安全管理的时候,其管理模式中均有OHSAS18001体系的影子,同时还有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和目标管理。这三种管理模式有各自的特点,其优势互补,而且能够互相促进。针对OHSAS18001体系而言,其拥有很强的系统性,同时逻辑性以及持续改进性都非常好,这给企业安全管理体系提供了较好的框架结构,同时为整套管理措施以及管理模式奠定了基础。可是对于企业而言,落实到具体工作的时候还不能有更好的指导。安全标准体系则是依据具体的安全技术对安全管理进行具体细节的指导工作,其所关注的重点在于设备本质安全化,其实质就是以相关安全的法律法规或者相关要求与具体工艺相结合,进而完成检查、考核工作表的制定工作,这样企业就能依照检查表或者考核表进行相应管理,完成企业安全生产的规范化管理工作,尤其对于设备等的标准化管理工作有着重大作用。可是,由于科技时刻进步,使得安全标准化管理模式检查表不能及时适应设备或技术的革新,那么,这种标准对于现代化技术设备就不再适用。例如,传统的冲压生产设备与全自动化冲压生产线的标准不能通用。目标管理由一下几方面构成,其一,目标的设定,其二,责任签约,其三,考核评价,其四,奖惩兑现。目标管理为一套闭环管理办法。第四部分的奖惩兑现另安全责任制得以落实,使得每一级管理者的责任意识都得到显著提升,使得所有工作者都能参与其中,能保证安全措施得以实行,能够有效的防止安全措施仅停留在表层。OHSAS18001体系由于其有很强的包容性,所以可以融合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以及目标管理,这就让OHSAS18001体系在其自身所具备优势的基础上又具备了更多技术以及管理方面的内容,使管理体系的优势得以发挥。3.3汽车制造业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以及OHSAS18001的应用。两种体系在安全生产管理中均得到了广泛应用,同时促进了企业的安全生产,让企业不再停留在过去的时候处理模式,而且开始了预防为主的事前管理模式,这就让企业有更加系统的方案。两种体系导入到汽车制造公司之后,公司就依据体系标准进行安全生产工作,这样就能将体系所规定的内容落到实处,同时还能对体系进行改进,使安全生产标准化更加符合生产要求。

4结束语

为了使企业安全工作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得到更好的开展,就应该与企业具体的实际生产状况相结合,进而积极有效的分析与推行合理的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理论和方法,这样才能使企业的安全生产得到保证。只有充分了解每种企业安全生产模式的优点以及不足,才能将其综合开发利用,取长补短,以此保证企业安全生产得以顺利开展。

作者:丁忠泉 单位:合肥江淮汽车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生产模式范文篇7

[关键词]OEMOBMODM报酬矩阵博弈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在国内外的企业经营中形成了一套全新的划分标准,即OEM(贴牌生产)、ODM(贴牌生产和自主生产兼备)和OBM(自主创牌生产)。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和外资利用的提高,中国各地区特别是沿海的发达地区吸收了大量跨国公司的产业转移和外包订单,于是出现了大量的OEM企业,而近十几年随着贴牌生产利润的日益下降,很多企业选择了自主创牌生产的模式,其中也有很多品牌已经逐步实现了名牌效应。本文将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为什么中小型企业会选择不同的生产模式。

一、OEM的博弈分析

1.报酬矩阵设计的依据

在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我国劳动力成本低廉且政府为外商投资提供了较好的环境,越来越多的跨国服装企业开始到我国沿海进行投资和业务外包,贴牌生产大量兴起,并且取得了较为丰厚的行业利润;同时我国服装企业由于研发能力较差,自主创牌生产很难取得品牌效应,选择OBM获利较少。

假设服装行业的中小型企业组成了垄断竞争行业,A为将要进入该行业的企业,在报酬矩阵中将企业都选择OEM的报酬设为(5,5),选择OBM的报酬设为(4,4)。当企业A选择OEM而其它企业都选择OBM时,由于在企业研发能力比较弱的时期创牌生产难度较大,企业A会由于品牌效应而得到更多的利润,因此将报酬设为(7,4)。当企业A选择OBM而其它企业选择OEM时,企业A将面临与诸多品牌服装进行竞争,报酬会比较小,故设为(1,5)。

2.报酬矩阵及均衡解

根据报酬矩阵可以得出该博弈的均衡解为(5,5),即所有企业都选择贴牌生产。

二、OBM的博弈分析

1.报酬矩阵设计的依据

有关调查显示,当企业具有较强的研发能力时,选择创牌生产要比贴牌生产的利润更大。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服装贴牌生产竞争越来越激烈,依靠低廉的劳动成本和优惠的投资环境所带来的竞争优势已很难获利,因此很多企业开始自主创牌,将更多的资金用在产品开发,通过挖掘服装的品牌价值来扭转粗放型发展带来的不利趋势。

在这种情况下,在报酬矩阵中将所有的企业都选择OEM的利润设为(4,4),而选择OBM的利润设为(7,7)。当企业A选择OEM而其它企业选择OBM时,A可以获得相比整个行业都贴牌生产的情况下更多的利润,但同时面对其他研发能力较强的企业创造的品牌其竞争能力减弱,故将报酬设为(6,7)。而当企业A选择OBM而其他企业选择OEM时,由于企业A跳出了竞争非常激烈的贴牌生产行业,研发新品牌可以带来较高的回报,故报酬设为(8,4)。

2.报酬矩阵及均衡解

根据报酬矩阵可以得出该博弈的均衡解为(7,7),即所有企业的都选择创牌生产。

三、ODM的博弈分析

1.报酬矩阵设计的依据

当行业贴牌利润有一定的下降,且企业初步具备了一定的研发能力但也不是很强的时候,选择贴牌生产和创牌生产利润差不多,很多企业在由OEM到OBM的转变时都经历了这一时期。

在这种情况下,将报酬矩阵中所有的企业都选择OEM的利润为(4,4),选择OBM的利润也设为(4,4)。当企业A选择贴牌生产而其它企业选择创牌生产时,A可以获得相比整个行业都贴牌生产的情况下更多的利润,其它企业由于研发能力还不是很强,且创牌生产竞争对手很多因此利润较少,设为(4.5,3.5)。当企业A选择OBM而其它企业选择OEM时,A由于具有了一定的创牌生产能力获得较多利润,而其它企业由于仍处于利润有所下降的贴牌行业并且还要与有一定研发能力的A竞争,利润较少,故在报酬矩阵中将该项设为(4.5,3.5)。

2.报酬矩阵及均衡解

根据以上的报酬矩阵可以得出该博弈无纯策略纳什均衡解,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采取混合策略。假设企业A选择OEM的概率为p,则其选择OBM的概率为1-p;假设行业内的其他企业选择OEM的概率为q,选择OBM的概率为1-q。则报酬矩阵如右所示:设企业A的期望利润为V(1),则

由以上可知,企业A与行业的其它企业存在的混合策略纳什均衡为((0.5,0.5),(0.5,0.5))。即在该报酬矩阵的情况下,企业A和行业其它企业有0.5的概率选择贴牌生产,有0.5的概率选择自主创牌生产。因此便出现了两者兼存的情况,即采取了ODM的经营模式。

生产模式范文篇8

关键词:饲草生产学;教学方法;探讨;教学改革

动物科学是一门专业口径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对本专业人才培养具有特殊的要求。在动物科学教育改革中,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被摆在了突出位置。因此,专业课教学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饲草生产学》是研究牧草与饲料作物的栽培技术、加工调制和经营组织的科学。它是动物科学专业的重要必修课程,也是畜牧专业学生了解和学习牧草和饲料作物栽培、加工、管理等相关知识的唯一课堂教学教材,具有综合性强、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而又侧重于应用的特点。因此,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既掌握基础知识和理论,又有较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对人才的新要求,这是摆在我们每位饲草生产学任课教师面前需要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我们在饲草生产学教学活动中通过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注重教学手段、加强实践教学等措施,提高了教学质量。

一、构建新的《饲草生产学》课程教学体系

(一)优化实验课程结构体系

在教学改革中,我们打破了原有的课程设置体系,在教学中将实验和课程实习合并设立为一门独立、完整、系统的课程即牧草栽培学实习,独立考核计分,以加大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二)优化实验课程结构体系

通过增加与生产实际结合紧密的实验项目如针对具体畜种的青饲轮供方案制定,扩大学生自主创新型、设计型综合实验项目,提倡学生探索性、开发性试验,并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

(三)开设多层次牧草栽培学实验教学模式

根据不同专业方向的要求,逐步建立与本专业相适应的实验课程新体系。如针对动物科学专业动物生产方向的课程,我们在饲草青饲轮供方面加强教学,而针对动物科学专业其他方向的课程,我们教学重点则在饲草栽培方面。

二、编制新的《饲草生产学》课程实验实习教学大纲

围绕学校对专业培养计划的调整,本着突出“三基”(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教育原则,从2007年起先后对饲草生产学教学大纲进行了两次修订。根据新教学大纲结合重庆地区三峡库区的生产实际和最新成果,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和补充,注重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础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先进性的特点。同时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

三、教学方法改革

经过逐步探索,本课程已逐渐由原来以教师为主的传统填鸭式、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师生互动的和以学生为主的启发式、参与式教学。教学方法由单纯的讲解式向多元化发展,启发式、自学+重点讲解和答疑、案例教学、小型报告会、实地考察等多种教学方法的采用,激发了学生、教师的双向信息交流,教与学互动,相得益彰,同时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以及查阅整理资料、分析解决问题、书面语言和口头表达能力。

(一)课堂教学

启发式:由老师讲授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原理,如不同饲草的营养品质和利用特点,并将其和生产实践中的具体问题结合起来启发式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参与式:有关理论在生产技术上的应用等延伸内容,老师先提出生产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或留下作业,请学生分析原因、提出解决方案,然后老师就学生回答的内容进行评价和总结。

讨论式:有关牧草产业发展动态、趋势等内容,如草产品、草种生产、种草养畜等,分组讨论、交换看法、老师总结。

(二)实践性教学

对于应用学科来说,现代化教育手段取代不了实物和操作。认不了、不会做、不熟练,永远是实践性环节要解决的问题。

实物标本教学:以牧草标本的实物为教材,如豆科牧草、禾本科牧草、叶菜类饲料,对它们进行形态识别、解剖,可以了解其构造以及各部位的关系。

现场教学:牧草的生长发育习性,如茎叶特点、开花结实习性、物候期等,教师现场讲解,学生再分散观察记载。

实际操作:播种、分株移栽、施肥、灌溉、杂草防除、人工授粉等,不同的牧草植物方法可能不同,学生要参与其各个环节的操作。

四、重视教学资源建设

《饲草生产学》不同于其他课程,它不仅讲述了牧草和饲料作物的植物学基本知识,同时还涉及到各牧草和饲料作物的栽培、管理和加工调制工作。尤其是后半部分,它是今后学生参与饲草生产工作的重要内容。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牧草和饲料作物品种,学校专门建立了用于栽培牧草与饲料作物的实验基地。先后引进了紫花苜蓿、白三叶、鸭茅等七十多种牧草。扩大学生对西南地区适生牧草的认识和了解。

五、建立饲草生产学题库,改革考试方法

学生成绩的评定既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考察,也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考察,成绩的评定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学习兴趣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在健全考试制度方面,我们建立了试题库,实施了考试分离制度。由教学办公室随即抽题组织学生考试。考试结束后试卷密封抽调非任课教师阅卷,评定成绩。这样的考试制度和方法体现了客观,公平原则,不仅减轻了学生期末考试压力,也端正了学生学习态度,避免为考试而学习。同时也端正了任课教师的教学态度,使教师明确了教学目的,促进了素质教育。公务员之家

只有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农业人才。通过饲草生产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改革传统实验课程教学体系,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传统实验与开放设计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改革模式,创新实验方法、实验手段,特别是转变学生实验思维模式,重点培养学生创新、开发、设计能力和学生关注生产实际、社会热点的敏感性。达到既提高动物科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和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以满足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高素质的需求,培养出社会和市场需要的、留得住、用得上的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专业技术人才,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参考文献:

[1]何万领,李晓丽,王占彬,等.强化《饲草生产学》实践教学的探索[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9,(6):11-14.

[2]胡自治,龙瑞军,张德罡,等.中国高等草业科学教育发展的道路及其在世界的地位[J].草原与草坪,2005,(5):23-26.

[3]王立克,金光明,王立新,等.动物科学专业教学内容改革的思考[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4).12-16.

生产模式范文篇9

关键词:化工安全;安全生产;管理模式

1化工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性及管理模式

1.1化工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第一,化工行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必须以安全生产为基础,化工安全生产可以促进我国化工行业的快速健康发展。第二,我们国家现代化进程的整体发展趋势主要是建立在产业链安全生产。各类安全生产技术可以显著的提升员工的安全意识与生产理念,可以提升员工素质与技术水平,促使化工行业逐步的成为生产阶段之中的主力军。

1.2化工安全生产管理的模式分析

目前,我们国家化学品安全生产模式繁多。在此之前的安全管理模式主要是建立在经验之上的,我们国家的化工生产技术相对滞后,管理模式不够开放,管理仅仅依据的是员工的安全管理经验。除此之外,企业安全的关键责任人也并未将安全生产管理充分的重视起来。在目前社会认知与安全工程不断发展的形势之下,安全生产管理已经慢慢的转化成为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同时也降低了企业安全事故的发生率。虽然安全管理的效率无法得到本质上的改善,但是和先前的安全管理模式相比之下,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2化工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2.1化工生产中一些材料和设备不符合安全标准,也容易诱发安全事故

在化工企业生产的阶段之中,所运用的各类原材料均具备一定的危险性,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化工产品生产阶段之中通常都会运用到易燃易爆的材料,因此企业在原材料采购环节要进行严格控制,杜绝发生购入不合格材料的现象。另外则是在化工企业之中经常所运用到的设备都是高压、高温设备,在企业生产阶段之中,对于设备自身的安全标准较为严格,设备所出现的老化、腐蚀以及超期服役的情况,都会直接性的导致安全事故的出现。

2.2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执行不力、执行不彻底

保障安全生产的基础保障就是健全化的安全生产机制。假使要保证企业的安全生产的顺利实施,那么就得要求企业依据自身具体情况来制定相应的安全生产管理机制。安全生产管理机制也会经常性的发生执行力差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之下,国家强制性的推行《危化品企业安全标准化》,但是诸多企业将制度的执行流于表面。

3化工安全生产及管理模式的构建

3.1生产安全管理的主要模式

(1)以人为主的安全管理模式。该种安全管理模式和之前较为传统的经验管理模式相比之下,基本上不会再发生以安全管理人员主观经验为依据的现象,而其中管理的主体就是化工生产人员,将重点放在提高生产人员的整体水平。该类安全管理模式虽然可以很好的抑制化工安全生产之中由于人为因素而引发诸多安全事故的情况,但是在化工安全生产过程相对繁杂,所牵扯的范围十分宽泛,那么以人为主的安全管理模式已经很难涵盖到生产的全过程之中,从而也就形成了安全管理的空白区域,各个非人为因素而导致的安全事故屡禁不止,化工企业无法从根本之上来减小出现安全事故的概率,各项安全管理对策也无法实现预期的安全防护效果。

(2)以生产过程为主的安全管理模式。在化工产业高速发展的形势之下,诸多化工企业已经充分的意识到化工安全生产的作用,且在企业之中运用以生产过程为主的安全管理模式,其可很好的针对化工生产过程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更加高效化的管理。在化工企业之中运用该类管理模式,不仅仅要提升各个岗位员工专业技能的培养之上,且还不能忽视其它因素,将各个层级人员的职责落到实处,以此来进一步的强化企业内部员工的责任感,值得注意的就是从实际情况出发来制定相应的化工生产安全管理标准和规范,旨在规范生产过程之中的管理行为。

3.2增强化工安全生产的对策

(1)加大管理制度落实力度。化工企业严格制定国家所出台的各项法律规范,在研究各项政策法规实施的基础之上,依照化工企业具体情况,来进一步的优化和完善企业内部各项管理机制,还得要持续性的强化管理机制的落实情况,其主要可以从以下两点来予以着手:首先构建相应的安全管理小组,统一由企业领导或者是其他负责人来进行带头,将各项制度予以落实下去;其次则是进一步的强化管理人员对于安全管理工作的力度,并设置相应的监管机制和奖惩机制,并实施全方位的监管模式,可以在最大限度之上来进一步的保障一旦发现问题,及时的予以解决,可以充分的将各项机制的作用激发出来,并有效的管控化工生产和企业的运用。

(2)增强原料标准规范力度。在制定安全生产模式的环节之中,对于原材料的质量控制则十分关键,企业依照国家有关规范标准,来严格把控生产原材料,并规范人员原材料操作的工序,避免发生人员用手来操作化工原材料情况的发生,要科学运用机械化和一系列的自动化手段,预防人体和各类化学物质直接接触的现象,从而可以显著的减小人员操作的风险。

(3)做好工艺、设备把关在对设备以及相关技术进行优化。首先,要重视生产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工作,在最大限度之上来保障各项技术和生产设备达标,要避免发生设备、技术不达标的现象;其次,严格控制施工工艺关卡,在化学反应的阶段之中,会发生由于反应失控而发生爆炸事故的情况,因此,要严格控制各项施工工艺的参数,确保压力、反应温度以及原材料等参数达标,并且均可以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总之,目前,化工企业要充分的将生产、管理的安全性充分的重视起来,化工企业运营的主流趋势就是构制安全生产和管理模式,要扩大对于安全生产管理模式的研究深度与范围,由此可见,本文的研究也就显得十分的有意义。

参考文献:

生产模式范文篇10

1.综合性。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往往会保证一定的综合性,这也就意味着,他们的车间生产和经营并不采取单一的生产经营模式,而是为了顺应企业建设整体的综合性,逐步加强了生产经营模式的内容深化和内涵升华:内容的综合性体现在,不同车间的生产经营模式各有一定的差异性,企业在确定生产经营目标时,往往会根据该车间的实际生产状况确定一定的目标值,既不会盲目估高生产数量也不会刻意降低,形成了多元化的目标定位体系;而内涵的综合性则体现在,企业在生产经营时,会根据不同产品的实际需要,拟定出具有一定差别的生产宗旨,而宗旨的实际思想和内涵会包含政治、经济等众多要素,是公司生产经营理念多元化的直接表现,也是企业生产模式综合性的外在呈现。

2.系统性。企业生产经营区别于一般的小作坊经营,具有更为鲜明的系统性。换言之,企业在落实生产经营模式时,往往会罗列出一系列完整的整体的纲要,从产品的整体设计、生产制造、外部包装、宣传推广以及对外销售五个角度着手,形成具有专业性和系统性的整体体系,进一步保证了企业生产经营能够强化全局观念,使得生产经营的相关成果能够达到预期水平,并在有限的资金和技术投入内,为企业谋得最大化利润,真正保证企业的相关建设,以及生产经营能够良好地达到预期标准。除此之外,企业经营的系统性是指企业的优化竞争策略还包括了其他要素,也就是说,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并不仅仅局限于产品的生产和经营,还涉及到法律法规、广告传播以及后期服务等众多要素。

3.规范性。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任何事物的建设都应该遵循一定的规律,脱离自然规律而存在的事物,终会违背社会发展的基本潮流,而将面临被社会主义淘汰的结局。为了使得自身企业能够在社会竞争中,保持强而有力的市场竞争力,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往往具有高度的规范性,换言之,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往往会依据传统的文献资料和现有的实战经验进行分析总结,对生产经营模式中相对薄弱的环节予以剔除或改良,而相对优良的环节则会暂时保留,并在后期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优化和完善。为了进一步落实企业生产经营的规范性,企业出台的相关措施不仅遵循国家层面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会根据企业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拟定出具有企业特色的相应条文,从而使得企业后期建设的规范性能够得到行政保障和法律保障。

4.流水性。企业生产经营模式中的流水性,主要是针对现代化企业中流水线的应用愈来愈明显,不同车间之间有着明确的分工和合作,不仅保证了权责落实到个人,更强化了企业建设的效率和效果,可见流水性在日常生产经营中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在企业生产经营模式中,流水性的体现包括工作的流水性和思想的流水性两种。其中,工作的流水性主要是指,现代化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往往会根据自身车间成品的生产特点,而落实出一套具有企业特色的生产流水线,各项工作之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关联性,既可以保持独立又不能相互分割;而思想的流水性主要是指,不同车间的工作特点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在思想方面,随着车间工作的变化也有一定波动,因而,思想方面在保证了一定连贯性前提下,通常会任由其自由发展。

二、企业生产经营模式存在的漏洞

1.生产模式相对传统单调。基于企业现阶段的生产模式,我们可以了解到,它的方式方法相对传统单调,直接导致了企业员工会对现有企业生产经营模式产生一定的麻痹心理。一方面,传统的生产模式无法适应现代化的企业生产经营,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滞后性,直接影响了员工进行生产过程中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效果,对企业的整体建设是不利的;另一方面,单调的生产模式容易造成员工的厌烦心理,使得他们对工作投入的信心较少,兴趣较为匮乏,直接导致了他们对工作的热诚度较低,在这样的主观因素下,员工的实际工作效果未能达到预期标准,往往会影响公司对外生产经营的数量和规模。

2.生产过程尚未融入高新科技。如今的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尚未融入较多的高新科技,相关环节的制作仍然采取传统模式,这会带来两方面的不良影响。一方面,企业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未融入高新科技,其技术含量有待提高,在与同行业生产相似产品的企业竞争时,往往会因为自身的科技力量受到限制;另一方面,该公司的生产效率相对较低,未能在有效时间内生产出尽可能多的产品,与其他企业相互比较时处于弱势。

3.未形成线上网络互动平台。从企业高层管理角度看,他们在进行模拟决策的时候,由于未能跟其他企业产生良好的网络互动,就容易导致信息较为匮乏,最终影响整体的决策可行性;而从员工角度看,员工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能在线上进行交流,然而,部分企业未能形成线上网络互动平台,就直接导致了员工之间相互交流受到障碍,不利于员工关系的进一步融洽,对员工和企业领导之间的交流也会产生一定阻碍。

4.生产经营制度缺乏可行性。从内容角度讲,部分企业的发展盲目依赖前几年的系统资料,却没有根据现代化发展的市场经验进行一定的归纳总结,其所参考的系统资料中,所包含的糟粕部分未能及时剔除,精华部分也没有随着时代的变化进行一定的改良,直接导致了制度内容缺乏时代性特点;而从内涵角度讲,传统的生产经营制度所包含的思想相对较为简单,无法顺应现代化复杂社会的不断建设,会对企业的后期建设造成一定的干扰和影响。

三、后阶段企业生产经营的优化策略

1.优化生产经营基本模式。就实用性方面,企业不能盲目参照其他企业的利润额,而随意设定自身企业后期发展的目标,而是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水平得出利润区间,并在自身能力可以保证的前提下,寻求最优处理方案,使得生产经营能够在固有基础上得到稳定向上的提升;而从目标性角度看,企业也不能盲目保守,应该根据自身能力制定相对较高的目标,使得全企业员工有一个巨大的冲力和动力,为企业建设共同努力。

2.加强高新科技投入力度。对于高新科技的投入,不仅要参考其他优质产业,使得其他企业的相关经验可以在自身企业中得到借鉴,保证自身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都可以凭借已有的相关经验,得到合理的解决和处理;在此基础上,还要根据自身企业的实际情况,作出高新科技的筛选,使得众多高新科技中,能够选出最适宜的高新科技投入应用,并使其真正成为对企业建设有着积极作用的力量,为企业后期发展谋求动力。

3.逐步拓展线上网络互动平台。对于员工而言,线上网络互动平台将取消时空的限制,进一步保证员工之间的团结协作,使得不同员工之间的思想能够相互融通,并保证员工间关系进一步融洽,是形成企业凝聚力的重要手段;而对于企业高管而言,企业线上网络互动平台的建设,可以加强企业内部与外部的交流,使得不同企业之间的高管,能够通过线上平台进行经验总结,可以从最大程度上将传播优秀生产经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