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层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1 04:15:59

深层范文篇1

国际广告的文化风险是指:广告传播的直接和间接信息与广告国家或地区受众或社会的观念、道德、情感、信仰、风俗和法律相矛盾或不协调,使当地受众或社会对广告主产生,或者可能产生消极情绪、消极行为,甚至反抗情绪和反抗行为的危险。国际广告的文化风险通常表现为:品牌美誉度降低;消费者拒绝购买;市场占有率下降;产品退出市场。所以,国际广告的文化风险实际上是广告传播的文化与受众的文化发生矛盾或者不协调而产生的广告负面效果或者低效、无效等危害。那么,国际广告的文化风险有那些呢?可以根据以下几个方面的标准进行划分。按文化风险的危害程度划分。负面效果风险:广告伤害了受众或者当地政府的感情、危害了他们的利益,甚至违反了相关法规导致反感、愤怒和遭到禁止。“丰田”越野车广告就属于此类。低效或无效风险:广告传递的信息因文化差异不被受众理解或者不能完全理解,导致广告无效或者低效。根据文化风险的内容划分。观念风险:国际广告传播者的价值观念与接受者的价值观念差异导致受众不能理解或者不能正确理解,甚至反感而导致国际广告低效、无效,甚至负面效果。民族风险:广告信息伤害了地区、国家受众的民族自尊、民族感情而导致的危害。“丰田”RAV4多功能运动车2001年在美国广告,因种族歧视惹的麻烦就属于此类风险。风俗与宗教风险:国际广告传达的直接和间接信息与广告地受众的风俗和宗教禁忌相违而导致受众抵制和反对的危害。索尼录音机在泰国的广告因亵渎了佛祖而违反了崇敬佛的禁忌遭到泰国人的普遍反对。翻译风险:采取标准化策略的国际广告主在异文化国家广告,因翻译使广告受众不能理解或不能正确理解而产生广告低效、无效或者负面效果。“福特”把“Comet”汽车引进给墨西哥取名为“Caliente”,此词在墨西哥的行话术语是“streetwalker”(妓女),这必然妨碍人们购买,甚至拒绝购买这样的车。可见,文化风险是国际广告实践的一个重要问题,文化风险也是影响国际广告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那么,形成国际广告文化风险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呢?文化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国际广告文化风险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广告主与广告受众之间的文化距离。在跨文化传播中,文化距离是客观存在的,文化风险的产生则是广告主体漠视、不尊重广告地的文化差异或者违反广告地文化的主观和客观相作用的过程和结果。从主客观范畴去探究国际广告文化风险的成因。文化风险意识缺乏或者不强广告主体缺乏文化风险意识或者文化风险意识不强,是造成国际广告文化风险的根本的原因。广告主体文化风险意识的缺乏,就不可能事先发现文化风险和规避文化风险,而文化风险意识不强就轻易忽视风险,更谈不上防范风险。所以,文化风险意识不强或者缺乏是导致国际广告文化风险的根本的原因。“丰田广告风波”后广告公司出来解释道歉,丰田中国投资公司总经理的致歉,也证实此点。从广告主的利益和广告的利益来看,以伤害消费者来做秀品牌知名度的分析是错误的。因为,国际大企业和国际知名品牌的“丰田”既不可能如此愚蠢,更没有这个必要。对异文化熟悉不够国际广告是跨文化的传播与沟通。广告主体要跨越文化差异的鸿沟必须迈过两道坎,一道是熟悉的坎,另一道是表现的坎。认知心理学揭示,人熟悉新事物是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实现的。广告主体以特定文化背景下的知识经验去熟悉异文化现象和异文化受众。所以,广告主对异文化的熟悉和了解在客观上存在距离,也轻易出现偏差。国际广告商拥有的国际广告运作的经验有助于减少熟悉上的偏差,但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以有限的、特定的文化去熟悉差异的、多变的和无限的异文化的客观现实。这就决定了他们对异文化的熟悉和理解是有限的。另外,即使是本土的国际广告,由于自恃对文化的熟悉,在文化风险意识不强的条件下,往往轻易产生麻痹的心理倾向,从而丧失了对文化风险的警惕。广告主对本土或国际广告的信任和广告的局限与麻痹心理妨碍了广告主体深入熟悉异文化。因此,国际广告主体对异文化的熟悉不深、理解不透是易出现的现象,也是导致文化风险的重要原因。广告表现是国际广告沟通的重要环节。一方面,由于国际广告主体对异文化的熟悉、理解不深,运用的表现符号轻易出现异文化人群不理解或者不能正确理解的问题。中国“丰田广告风波”和美国“丰田广告风波”,也证实了这种认知心理倾向性的存在。另一方面,异文化人群受认知心理规律的作用,他们不可能站在广告主体的文化角度,以广告主体的文化价值观和与广告主体相同或相近的知识和经验去理解国际广告的表现。所以,国际广告主体与广告受众之间存在较大的文化和心理距离,它增加了广告表现沟通的难度。这也是造成国际广告主体对异文化熟悉不深、理解不透的又一客观原因。以“受众为中心”的广告沟通观不强“以受众为中心”的广告观是现代营销观在广告领域的反映。国际广告文化风险的产生从熟悉论上看,是广告主体该观念不强,“广告主体中心意识”发生支配作用的必然结果。“广告主体中心意识”是“以受众为中心观念”的对立形态,它是广告主体企业“由内向外”经营观在广告上的反映,它在广告活动中往往表现为广告主体对产品考虑得多,对受众考虑得少;对自我目的实现考虑得多,对受众的要求考虑不够;对自我感受考虑得多,对受众的体验考虑得少。正是如此,作为广告主的丰田投资公司才在审查广告时没有发现问题,国际广告商在策划广告时也没有能够发现广告隐藏的风险。所以,广告主体“以受众为中心的广告沟通观”不强是产生国际广告文化风险的重要熟悉原因。缺乏防止文化风险机制观念的错误以及熟悉不深刻必然导致在作业和组织环节上缺乏必要的风险防范机制。国际广告作业和组织环节上的风险防范机制有助于从广告策划、制作和实施等环节上,发现并过滤掉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从而减少或杜绝广告文化风险的产生。创意的聪明轻易忽视对文化风险的知觉和防范好的创意是国际广告沟通的利器,但创意效果的追求不应以增加风险为代价。国际广告创意是产生风险的高发环节。ROI是最有影响的创意哲学之一。国际广告创意也讲究ROI,即相关性、原创力、冲击力。伯恩巴克的ROI没错,但三者的效力都依靠于对广告受众及其文化的深刻把握。国际广告创意仅靠ROI是不够的,因为它没有考虑跨文化问题,自然不会强调规避文化风险。另外,广告主的异文化特点决定了他们了解广告国文化和消费者是有限的,因此对广告创意的文化风险的熟悉和防范就更难。从心理上看,创意时大脑里形成的注重中心是创意,广告文化风险处于注重的边缘而轻易被忽视。所以,现行的创意理论轻易忽视对国际广告文化风险的知觉和防范。国际广告文化风险规避文化风险是国际广告的主要风险之一,规避文化风险应做好如下工作:牢固树立以“受众为中心的广告沟通观”国际广告的沟通是以跨文化为特点的,广告主体只有树立以“受众为中心的广告沟通观”,才能从思想上规避国际广告的文化风险。国际广告的受众对广告主体而言是异文化受众。以异文化受众为中心的观念就要求广告策划、创意和要充分考虑并尊重异文化受众的需要、价值、情感和习惯特点。树立正确的国际广告沟通观,要求放弃广告“请消费者注重”的倾向,转为“注重消费者”,使国际广告沟通以异文化受众为出发点和归属点,以他们受尊重和满足为中心。坚持以正确的广告沟通观,广告主体必须从根本上肃清“广告主体中心观念”、“由内向外的观念”、“产品中心观念”和“以创意为中心的观念”。所以,坚持和落实以“受众为中心的广告沟通观”是规避国际广告文化风险的根本措施。加强对异文化和国别文化差异研究营销的全球化是现代国际营销的重要特点,国际文化的趋同倾向虽然是一种潮流,但国别文化差异仍然是文化主体和主流。国际广告沟通是以对异文化的尊重和认同为前提的,是以异文化和国别文化差异研究为基础的。国际广告文化风险的产生直接表现为对异文化和国别文化差异缺乏熟悉或熟悉不深,所以,加强对异文化和国别文化差异的研究是从知识上和熟悉水平上规避国际广告文化风险的重要措施。深入研究异文化和国别文化差异,应从如下几方面入手:第一,根据不同文化差异的特点和对文化刺激反应的不同敏感与激烈程度建立全球国别文化差异分类体系,以便广告主体更好地策划和实施跨文化广告,减少文化风险。第二,建立全球国别文化禁忌和文化风险核对表,为减少和消除国际广告文化风险提供方便。第三,建立全球国别文化风险评价体系和确立国别文化风险等级,为规避国际广告文化风险打造预警系统。建立风险作业和实施上的规避机制国际广告文化风险在作业上的规避机制指的是,国际广告在主题和创意表现领域必须设立文化风险的检查环节。检查者按照异文化的风俗、习惯、价值观、禁忌和民族情感等具体指标进行专项的反思与评估,以便查出可能存在的问题。另外,在国际广告制作完成后,必须组织各方代表观看并进行文化风险查找,清查潜在的文化风险;在正式之前,还可以将广告在一定范围试验,对观众进行文化风险的专项检测,在更大的范围查找隐藏的文化风险,把它消除在未发之前。广告正式后,建立风险的适时监控机制,随时检测风险,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就及时处理。综上所述,国际广告的文化风险是在异文化沟通条件下,由文化因素而导致的广告负面效果或者广告低效、无效;国际广告文化风险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广告主体错误观念、熟悉不深、风险意识不强和缺乏科学的防范措施;有效的规避文化风险的科学措施,一方面是彻底解决思想熟悉问题,另一方面是建立有效的风险研究和甄别体系,再者就是建立从广告生产环节到环节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完整的规避体系。参考文献:1。BARBARAMUELLER。国际广告:跨文化沟通(英文版)【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2。张惠辛。评丰田越野车系列广告【J】。中国广告,2004年第1期

深层范文篇2

关键词:高压喷射灌浆深层搅拌加固

一、高压喷射灌浆技术

高压喷射法就是利用工程钻机钻孔至设计处理的深度后,用高压泥浆泵,通过安装在钻杆(喷杆)杆端置于孔底的特殊喷嘴,向周围土体高压喷射固化浆液(一般使用水泥浆液),同时钻杆(喷杆)以一定的速度边旋转边提升,高压射流使一定范围内的土体结构破坏,并强制与固化浆液混合,凝固后便在土体中形成具有一定性能和形状的固结体。

固结体的形状和喷射流的移动方向有关。一般分为旋转喷射(简称旋喷),定向喷射(简称定喷)和摆动喷射(简称摆喷)。旋喷桩主要用于加固地基,提高地基的抗剪强度,改善地基土的变形性能,使其在上部结构荷载作用下,不至破坏或产生过大的变形。定喷固结体呈壁状,摆喷形成厚度较大的扇状固结体。定喷和摆喷通常用于地基防渗,改善地基土的水力条件及边坡稳定等工程。

(一)加固机理

高喷法如三管高喷法用压缩空气包裹高压喷射水流冲击破坏搅动土体,同时用低压灌浆泵灌入浆液,浆液被高压水、气射流卷吸带入,同时与被搅动土体混合形成固结体。加固地基,形成桩、板、墙的机理可用五种作用来说明:

1.高压喷射流切割破坏土体作用喷流动压以脉冲形式冲击土体,使土体结构破坏出现空洞。

2.混合搅拌作用钻杆在旋转和提升的过程中,在射流后面形成空隙,在喷射压力作用下,迫使土粒向与喷嘴移动相反的方向(即阻力小的方向)移动,与浆液搅拌混合后形成固结体。

3.置换作用三重管高喷法又称置换法,高速水射流切割土体的同时,由于通入压缩空气而把一部分切割下的土粒排出灌浆孔,土粒排出后所空下的体积由灌入的浆液补入。

4.充填、渗透固结作用高压浆液充填冲开的和原有的土体空隙,析水固结,还可渗入一定厚度的砂层而形成固结体。

5.压密作用高压喷射流在切割破碎土体的过程中,在破碎带边缘还有剩余压力,这种压力对土层可产生一定的压密作用,使高喷桩体边缘部分的抗压强度高于中心部分。

(二)基本种类

按喷射介质及其管路多少可分为单管法、二管法、三管法等。

1.单管旋喷法通过单根管路,利用高压浆液(20~30MPa),喷射冲切破坏土体,成桩直径为40~50cm。其加固质量好,施工速度快和成本低,但固结体直径较小。

2.二管旋喷法在单管法的基础上又加以压缩空气,并使用双通道的二重灌浆管。在管的底部侧面有一个同轴双重喷嘴,高压浆液以20MPa左右的压力从内喷嘴中高速喷出,在射流的加以0.7MPa左右的压缩空气喷出。在土体中形成直径明显增加的柱状固结体,达80~150cm。

3.三管旋喷法使用分别输送水、气、浆三种介质的三重灌浆管。高压水射流和环绕的气流同轴喷射冲切破坏土体,在高压水射流的喷嘴周围加上圆筒状的空气射流,进行水、气同轴喷射,可以减少水射流与周围介质的摩擦,避免水射流过早雾化,增强水射流的切割能力。喷嘴边旋转喷射,边提升,在地基中形成较大的负压区,携带同时压入的浆液充填空隙,就会在地基中形成直径较大、强度较高的固结体,起到加固地基的作用。

(三)浆液材料

水泥是喷射灌浆的基本材料,水泥类浆液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普通型浆液一般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不加任何外加剂,水灰比一般为0.8:1~1.5:1,固结体的抗压强度(28d)最大可达1.0~20MPa,适应于无特殊要求的工程。

2.速凝-早强型适于地下水位较高或要求早期承担荷载的工程,需在水泥浆中加入氯化钙、三乙醇胺等速凝早强剂。掺入2%氯化钙的水泥-土的固结体的抗压强度为1.6MPa,掺入4%氯化钙后为2.4MPa。

3.高强型喷射固结体的平均抗压强度在20MPa以上。可以选择高标号的水泥,或选择高效能的扩散剂和无机盐组成的复合配方等。

在水泥浆中掺入2~4%的水玻璃,其抗渗性有明显提高。如工程以抗渗为目的,最好使用“柔性材料”。可在水泥浆液中掺入10~50%的膨润土(占水泥重量的面分比)。此时不宜使用矿渣水泥,如仅有抗渗要求而无抗冻要者,可使用火山灰水泥。

(四)高压喷射灌浆工艺

喷射范围应在现场通过试验确定。高喷固结体的范围大小与土的种类和其密实程度有较密切的关系,不同的喷射种类和喷射方式所形成的固结体大小也不相同。定喷的喷射能量集中,喷射范围较大,参见表5-6。

表5-6高压喷射灌浆固结体的特性

固结体特性

喷灌方法

单管法

二管法

三管法

固结体有效直径(m)

粘性土

0<N<10

1.2±0.2

1.4±0.3

2.0±0.3

10<N<20

0.8±0.2

1.1±0.3

1.5±0.3

20<N<30

0.6±0.2

0.8±0.3

1.0±0.3

砂土

0<N<10

1.0±0.2

1.6±0.3

2.5±0.3

10<N<20

0.8±0.2

1.3±0.3

1.8±0.3

20<N<30

0.6±0.2

1.0±0.3

1.2±0.3

砾砂

20<N<30

0.6±0.2

1.0±0.3

1.2±0.3

单向定喷有效长度(m)

1.0~2.5

单桩垂直极限荷载(kN)

500~600

1000~1200

2000

单桩水平极限荷载(kN)

30~40

最大抗压强度(MPa)

砂土10~20,粘性土2~6,砾砂8~20

平均抗折强度/平均抗压强度

1/5~1/10

干土容重(kN/m3)

砂土16~20,粘性土14~15,黄土13~5

渗透系数(cm/s)

砂土、砂砾10-5~10-7,粘性土10-6~10-7

粘聚力(MPa)

砂土0.4~0.5,粘性土0.7~1.0

内摩擦角φ(o)

砂土30~40,粘性土20~30

标准贯入锤击数N

砂土30~50,粘性土20~30

弹性波(km/s)

P波

砂土2~3,粘性土1.5~2.0

S波

砂土1.0~1.5,粘性土0.8~1.0

旋喷粘性土固结强度为0.3~6.0MPa,无粘性土固结强度为4~15MPa。

对于防渗工程多采用定喷、摆喷,地层含的粒径较粗时多采用摆喷或旋喷。对处理深度大于20m的复杂地层最好按双排或三排布孔,使高喷桩形成堵水帷幕。孔距应为1.73R(R为旋喷固结体半径),排距为1.5R时最经济。一般定喷、摆喷孔距为1.2~2.5m,旋喷为0.8~1.2m。高喷防渗效果一般可达10-5~10-6cm/s。

高喷桩桩距应根据上部结构荷载、单桩承载力及土质情况而定。一般取桩距为S=(3~4)d(d为旋喷桩直径),桩的布置方式可选用矩形或梅花形布置。

高喷灌浆施工钻孔的目的是将灌浆管插入预定的土层中,由下而上进行喷射作业。近来也有用振冲方式成孔直接进行喷射作业的方法。喷射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灌浆深度大时,易造成上粗下细的固结体,影响固结体的承载能力或抗渗作用,因而需采用增大压力和流量或降低旋转和提升速度等措施补救;

(2)当发现喷浆量不足而影响工程质量时,可采用复喷技术;

(3)当冒浆量大于灌浆量的20%时,可采用提高喷射压力、缩小喷嘴直径、加快提升速度和旋转速度等措施,对冒出的浆液,可回收利用;

(4)根据工程需要调节喷射压力和灌浆量,改变喷嘴移动方向和速度,控制喷射固结体的形状,即圆盘状、圆柱状、大底状、糖糊芦状、大帽状和墙壁状。

(5)喷灌后的浆液有析水现象,可造成固结体顶部出现凹穴,对地基加固及防渗不利。为此,可采用静压灌浆或浆液中添加膨胀材料等措施预防。

高压泵是高压喷射灌浆中的关键设备,要求压力和流量能在一定的范围内调节。额定流量为85~150L/min;额定压力为20~50MPa。

表5-7高压喷射灌浆参数一览表

高喷灌浆种类

单管法

二管法

三管法

适用土质

砂土、粘性土、黄土、杂填土、小粒径砂砾

浆液材料及配方

以水泥为主材,加入不同的外加剂后具有速凝、早强、抗腐蚀、防冻等特性,常用水灰比为1:1,也可使用化学材料。

高喷灌浆参数

压力(MPa)

──

──

20

流量(L/min)

──

──

80~120

喷嘴孔径(mm)及个数

──

──

2~3(1~2)

空气

压力(MPa)

──

0.7

0.7

流量(m3/h)

1~2

1~2

喷嘴间隙(mm)及个数

1~2(1~2)

1~2(1~2)

浆液

压力(MPa)

20

20

0.2~3

流量(L/min)

80~120

80~120

80~150

喷嘴孔径(mm)及个数

2~3(2)

2~3(1~2)

10~2(1或2)

灌浆管外径(mm)

φ42或φ45

φ42,φ50,φ75

φ75或φ90

提升速度(cm/min)

20~25

10~30

5~20

旋转速度(r/min)

约20

10~30

5~20

(五)高喷固结体的质量检测

1)开挖检验:待浆液凝结具有一定的强度后,即可开挖检查固结体垂直度、形状和质量;

2)钻孔检查:从固结体中钻取岩芯,进行室内物理力学性能试验。在钻孔中做压水或抽水试验,测定其抗渗能力;

3)标准贯入试验:在旋喷固结体的中部可进行标准贯入试验。

4)载荷试验:静载荷试验分垂直和水平静载荷试验两种。试验时,需在受力部位浇筑0.2~0.3m厚的混凝土层;

5)围井试验:在板墙一侧增加喷孔,与板墙形成封闭围井,在井中进行压水和抽水两种试验,或观测井内外水位,多用于防渗效果检查。

高压喷射灌浆加固地基技术主要适用于第四纪冲积层、残积层及人工填土等。对于砂类土、粘性土、黄土和淤泥等都能加固。但对砾石直径过大、含量过多及有大量纤维质的腐植土喷射质量稍差,有时甚至不如静压灌浆的效果。

对地下水流速过大,喷射的浆液无法在灌浆管周围凝结,无填充物的岩溶地段,永冻土和对水泥有严重腐蚀的地基,均不宜采用高压喷射灌浆法。

(六)高压喷射灌浆的特点

高喷法具有成本较低,施工速度较快,固结体强度大,可靠性高等优点,与普通灌浆法相比又具有以下特点:

高喷法是利用高速水流强制性地破坏土体形成固结体,在覆盖层中一般不存在可灌性问题;同时由于高速射流被限制在土体破碎范围内,因此浆液不易流失,能保证预期的加固范围和控制固结体的形状;能在钻孔中任何一段内施工,也可以在孔底或中部喷射,此外,也可以水平方向喷射和倾斜方向喷射施工;高喷法通常采用水泥浆液,不会造成环境和地下水的污染,且耐久性较好;施工噪音较小,单管和二管法施工较简便。

二、深层搅拌法技术(水泥土加固法)

深层搅拌法是利用水泥作为固化剂,通过特别的深层搅拌机械,在地基深处就地将软土和水泥(浆液或粉体)强制搅拌后,水泥和软土将产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使软土硬结改性。改性后的软土强度大大高於天然强度,其压缩性,渗水性比天然软土大大降低。

(一)加固机理

软土与水泥采用机械搅拌加固的基本原理,是基于水泥加固土的物理化学反应过程。减少了软土中的含水率,增加了颗粒之间的粘结力,增加了水泥土的强度和足够的水稳定性。在水泥加固土中,由於水泥的掺量较小,一般占被加固土重的10~15%。水泥的水化反应完全是在具有一定活性的介质——土的围绕下进行,所以硬化速度较慢且作用复杂。

(二)水泥土的主要特性

1.物理性质水泥土的容重与天然土的容重相近,但水泥土的比重比天然土的比重稍大。

2.无侧限抗压强度水泥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一般为300~400kPa,比天然软土大几十倍至百倍,但影响水泥土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因素很多,如水泥掺入量、龄期、水泥标号、土样含水率和有机质含量以及外掺剂等等。

为了降低工程造价,可以采用掺加粉煤灰的措施。掺加粉煤灰的水泥土,其强度一般比不掺粉煤灰的高。不同水泥掺入比的水泥土,当掺入与水泥等量的粉煤灰后,强度均比不掺粉煤灰的提高10%,因此采用深层搅拌法加固软土时掺入粉煤灰,不仅可消耗工业废料,还可提高水泥土的强度。

(三)施工技术

1.加固型式

根据目前的深层搅拌法施工工艺,搅拌桩可布置成柱状、壁状和块状三种型式,在堤防上用于地基加固,主要采用桩式,而用于防渗加固,应采用壁状式,壁状式是将相邻搅拌桩部分重叠搭接即成为壁状加固型式,组成水泥土挡墙,这种挡墙具有较高的抗渗性能,可以形成良好的隔水帷幕。

2.施工工艺

(1)湿法施工

主要的施工机械为深层搅拌机。深层搅拌法的施工主要可分为定位、预搅下沉、制备水泥浆、提升喷浆搅拌、重复上下搅拌、清洗等几个步骤。

(2)干法施工

干法是采用水泥粉料,由空气输送,通过搅拌叶片旋转产生的空隙部位喷出,并随着搅拌叶片的旋转均匀分布在整个空隙轨道面内,进而和原位地基土搅拌并混合在一起。施工机械主要是钻机、粉体发送器、空气压缩机、搅拌钻头等。

施工工序主要为1)柱体对位2)下钻3)钻进结束4)提升喷粉5)提升结束桩形成体等几个步骤。

(四)适用范围

深层搅拌法最适宜加固各种成因的饱和软粘土,常用于淤泥、淤泥质土、粘土、亚粘土等地质的加固,成桩深度可达30m,采用多头小直径桩成墙深度可达18m。

在堤防除险加固工程中,深层搅拌桩适用于处理软基堤防上滑坡段的。同时,还可以组成截渗墙,取得较好的防渗效果。

(五)深层搅拌法主要优点

1.加固效果好,加固方式灵活,适用面广

深层搅拌法可采用不同的加固型式、不同的桩长和置换率以满足不同土质条件和不同荷载要求的加固目的。对河道这种区域狭长、地质条件复杂,对沉降要求较高的工程比较适宜。采用搅拌桩挡土墙作为河岸边坡支护不仅能够保证边坡稳定,还具有防渗功能。

2.施工速度快

一般来说,每台深层搅拌机建造搅拌桩截渗墙的工效达13.2m2/台·时。

3.可充分利用原软土,无弃土问题

深层搅拌法是一种原位加固技术,可充分利用原状土,无弃土问题。

深层范文篇3

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和社会方面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这些年来,国农村经济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但是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成就一直估价过高,对解决“三农”问题的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一直认识不够,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问题也没有给予足够的估价,农村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并未得到根本解决。确,改革开放解决了绝大多数农民的温饱问题,实现了衣食无忧的人生最基本的愿望。但是真正富裕起来的农村和农民却不是很多,尤其是粮食主产区、西部地区、远离中心城市的边远地区和靠耕种土地吃饭、搞种植业甚至包括一部分搞养殖业中的农民很难说真正富起来了而这些人恰恰代表着农业的主体、农村经济的主体、农民的主体。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农业发展越来越受到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农村经济越来越感受到国际国内两个大市场的冲击和影响,农民在生产经营中承受着自然的风险和市场的风险,而且市场风险给农民的影响又远远大于自然的风险。农业的结构性矛盾和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从广大农村看来,影响其发展的有以下五个相关联的问题:

一些地方农民收入甚至出现了负增长。据中国社会学会会长陆学艺的统计:19791984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提高15.1%1985-1988年均增长幅度下降为5.1%1989-1991只有1.7%1992-1996年因国家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第一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问题。农民收入近些年增长缓慢甚至呈下降趋势。从90年代的中后期开始这个趋势表现得更为突出。收入又有所提高;1997-2002年农产品的总量基本保持稳定,但其市场价格却下降了30%以上,农民依靠纯农产业获得的收入日趋减少。农民收入近些年增长缓慢甚至呈下降趋势其原因不在于农民使劲少了而在于开支大。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每亩地的投入成本不断增长;负担重,尽管上面三令五申减负,但各种各样的税费仍在增加,很多农民种不起田;收入减,粮食、生猪、油料等大宗农副产品价格持续走低,棉花价格有所增长,但幅度也不大;灾害多,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打工难,农民的现金收入减少。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既是农产品供大于求的市场反映,也是国民经济发展长期积累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在三农”问题上的集中表现。从长远看,随着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的改善,对农产品的需求还会有一个大的增长。但在目前的情况下,受城镇低收入居民和广大农民购买力低下的制约,农产品的国内需求在近期内不会增加很多,加上出口的阻力加大,供大于求的矛盾一时还难以有根本性改变。加入WTO以后,国现阶段的质次价高无特色的弱质农业将会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受国际市场供求关系和比价因素的制约,依靠增加产量和提高价格来增加农民收入已经缺乏弹性空间,农民收入增长前景堪忧。

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措施。但从目前我国宏观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十分艰巨,随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资本、技术替代劳动的趋势加强,国有企业减员增效,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减弱,通过调整农村就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难度也很大。国家对农业的重点支持和保护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但目前各方面改革、发展和稳定的任务很重,要办的事很多,国家的投入还难以满足农村发展的需要。

必须对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第二是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问题。要增加农民收入。这无疑是正确的但问题是农村经济结构靠谁来调,谁是经济结构调整的主体。靠国家来调?国家有没有那么多钱来帮助调?不出钱,出政策?光靠政策能不能引导农民来调?这是其一;其二,农村经济结构怎么调,有人把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总结为种得活、卖得脱,划得着,但在竞争异常剧烈的市场经济中,任何经济行为都存在着市场风险,尤其是农业生产周期较长,市场风险更大,结构调整调了起码要坚持一年,而市场瞬息万变,环境一变,原来划算的可能现在不划算、原来计划可以赚钱的现在可能不赚钱甚至赔钱,又由谁来承担农业结构调整的市场风险?谁来支付农民调整后得不偿失的代价?其三,能不能调?目前这种农业生产的体制下,农民分户经营,规模很小,难以和大市场对接。信息、技术、规模、营销等因素都制约着农民进行结构调整的积极性。

这是农村经济制度的根本。土地问题不解决,第三是农村的土地制度问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就无法调动,规模经营就不可能形成,农业的效益就不可能提高,农业结构的调整也就是一句空话。目前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着五个问题:一是分散,每家种一小块,广泛分散在众多的农户中;二是闲置,由于负担重,担不起田,很多农民弃农进城打工,造成土地“抛荒”三是非流动性,除极少数地方外,绝大部分地方的土地不能流动。四是农村土地所有者主体缺位,虽然我国土地管理法规定“集体所有的土地依照法律属于农民集体所有,由村农业生产合作社等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然而,农村的实际工作中,相当部分农村土地的具体权属是不清楚的产权关系是不清晰的因为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是以地缘和血缘关系为纽带而不是以土地的产权关系为纽带,因而取得农民土地权利缺乏法律上的根据;农民在土地所有者权益上没有得到量化的体现,难以实施土地的所有者权能。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治组织而非经济组织,并不具备作为农村普遍的土地所有权主体的法人资格。五是农民的承包经营的土地存在着不稳定性。正因为土地所有者缺位,农民难以实现自己的土地权能,因而要保护其土地经营权也十分困难,相反,一些乡镇干部、村社干部以各种名目很容易把农民承包经营的土地收回处置,造成侵害农民承包经营权的事件不断发生,成为农村特别是城市郊区农村的不稳定因素,土地问题上的权力寻租和腐败问题经常出现。土地是农村最大的资源,而这个最大的资源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却不能完全参与市场的配置,因而也就难以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农村的贫穷自然也就是题中之义了土地使用权的自由转让、土地经营的规模经济以及建立在土地流动基础上的私有的或者股份制的农场制度应该是土地制度和农村经营制度改革的方向。所以,要在现有的土地管理制度和未来的改革方向中间架起一座桥梁,既包括户籍制度改革、城镇化的推进。更应该包括土地的规范化流动。

确立了计划经济和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第四是城乡分治的二元社会结构体制问题。新中国成立之初受各种因素制约。客观要求对农副产品实行统购统销以形成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从农村抽取大量资金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迈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国家通过财政,税收、金额、信贷、农副产品收购等方面的政策倾斜,以保证城市和国家工业的发展,农村和农民就要做出更大的贡献。农民已经为国家工业化进程进行了五十年积累,占GDP15%农业要养活总劳动人员的50%已经很不容易。1994年国家进行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实行了分税制、提高了财政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了中央级次财政收入的比重,增强了中央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能力。但不可否认,也形成了财政收入向中央、省级及地、市级转移的趋势,加大了县和乡镇的财政困难,特别是这些年各级不断的调整税种和比例,凡是比较稳定的税源,比较好的企业和部门都一级级上收,而困难的企业(如森工,煤炭等)和要开支的事业单位都往下放,使得县及县以下的财政拮据十分困难,甚至发生负债空转。据农业部对10个省区调查,乡、村两级高额负债是普遍的乡级平均负债达到400万元,村级负债已经达到20万元以上。虽然这几年中央加大了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但县及县以下财政困难负债运转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

经济迅速崛起时,城乡分治的二元社会结构还大大地延缓了国的城市化进程。由于长期沿用计划经济时期实行的城乡隔离、城乡分治政策。人口流动与集中受制度束缚,大量人口和工业生产力(主要是乡镇企业)离散分布在农村,既降低了经济活动的整体效益,又致使我国城市化进程远落后于工业化进程。据有关研究资料,中国城市化水平比同等工业化国家低1015个百分点。换算下来,等于农村土地多承载了一到两亿人口,也就是城市少负担了一到两亿人口。同时,现行的户籍管理等一系列政策引发城乡二元结构、抬高了农民进城门槛,导致城市化进程缓慢,由城市“短缺”进而导致农村劳动力就业缺乏充足空间支持。这是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许多问题的症结所在其次,人地关系高度紧张、农村就业极不充分的基本国情背景下,农村土地按人头承包,实行土地福利性配给的制度,农业经营规模狭小,加之农民被排斥在国家社会保障制度之外,导致土地的经济要素功能、产业功能弱化,生活保障功能增强,农民过度依赖于土地。农民家庭经营小块土地,可以实现温饱,但却不得小康,难得富足。大多数农民家庭的医疗、教育等开支需要依赖土地以外的非农收入补贴。即使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化达到同等工业化国家水平,仍难以根本解决农业经营规模狭小问题,改善农民状况的任务极其艰巨。

深层范文篇4

“乱摆卖”现象剖析

(一)“乱摆卖”特征剖析

通常来说,“乱摆卖”主要指未经政府管理部门批准(许可)擅自占用道路(马路)、露天广场、小区等公共场所(地方)摆卖东西的经营行为,是政府对街头无证经营现象的统称。老百姓则称之为“摆地摊”或“走鬼”等。自1992年全国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以来,“乱摆卖”正日益成为各地城市管理工作上水平、上档次面临的顽疾。

1、“乱摆卖”的类型划分

2、乱摆卖的发展特点

全天候摆卖

一般地讲,从早上5点多开始,就有小贩开始摆卖肉、禽、鱼、菜等农产品;进入上午、中午到下午多种小贩陆续上街摆卖;一般摆卖生果的小贩晚至傍晚九点左右收摊,但此时烧烤档开始占道摆卖,一直摆至凌晨五点钟收摊。

全方位摆卖

只要执法一放松,乱摆卖者什么地方都摆,从繁华的闹市区、大马路到较为安静的居民小区,城中村均可见到乱摆卖的身影。

流动性强

乱摆卖的又一特点是流动性十分大,城管执法打击东边,他们会在西边出现,打击西边会跑到东边,一般不固定在一个地方摆卖,哪里打击不够严厉就到哪里去摆卖。

参与人群分布广泛

从10多岁小孩到高龄老人;从文盲到大学本科;从汉族到各少数民族;从本地到外省市;“乱摆卖”的人员无论年龄、学历、民族或户籍,分布十分广泛。

由个体向团伙化发展

为抵制城管的执法,乱摆卖已由过去个体单枪匹马摆卖逐渐向团伙化方向发展,该团伙组织严密、分工细致,有负责进货的、有负责摆卖的、有负责与执法者对抗的等等。

(二)“乱摆卖”的成因

“乱摆卖”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现象,由来以久。各个时代各有其不同的成因。自古以来,“乱摆卖”作为一种销售方式一直没有停止过。比如,早在我国宋朝,“乱摆卖”就已存在。据资料记载,在宋朝称“乱摆卖”为“侵街”,宋法规定凡人“侵街”要处罚“杖打七十大板”,如此严厉的处罚在当时也未能根除“乱摆卖”(《清明上河图》中所描绘的情景很好地佐证了这点)。就在我国建国后的时期,在把商品经济视为资本主义尾巴进行严格批判的当年,“乱摆卖”也未曾消失过。今天,在法制十分健全,人口素质相对较高,封闭性管理较好,处罚同样严厉的香港,“乱摆卖”一样时有发生。

从我们城市身处的现实环境看,一方面不断有新的乡村人口流进城市以“乱摆卖”为生;另一方面城市本身总会有些市民因失业或因经营失利等原因导致生活困难,从而选择这一谋生道路。这说明了“乱摆卖”作为一种长期存在的社会经济现象难以从根本上消除,我们对此不能“掩耳盗铃”,更不能有根除“乱摆卖”的“乌托邦”幻想。

当前城市“乱摆卖”的产生根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居民消费

一方面,城市商贸流通的规划布局不尽合理,居民社区建设与商业配套相脱节,部分居民点周边的商业环境长期处于欠发达状态;

另一方面,城市的商贸业发展贪大求新,各类中心、广场比肩而立,面貌雷同,商业环境的多样化和多层次化明显不足,忽视了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路边的小商品、副食品等摆卖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部分居民对于基本生活的消费需求,从而获得了市场空间。部分居民贪图便宜的心理更进一步促成了“乱摆卖”市场的形成。

2、谋生需求

“乱摆卖”由于本钱小、没有技能门槛甚至可以逃避税费,成为不少离乡进城谋生的农民不多的生计选择;同时部分因失业下岗、经营失利或其他原因导致生活困难的城市居民也把它作为一种过渡选择。

3、谋取暴利

这种“乱摆卖”呈现出组织化、规模化的特点;此类乱摆卖的目的不再是单纯的养家糊口谋生,而是带有明显的暴利企图。这是当前城市“乱摆卖”中较为突出的现象,也是“乱摆卖”屡禁不止的重要根源之一。

4、季节性农产品销售

一些农村的瓜农、果农季节性地进城摆卖农产品。比如不少地方有农民进城卖西瓜,新疆维吾尔族在葡萄等水果成熟季节到全国各地叫卖葡萄干等等。

5、其他

如创业尝试,作为第二种职业增加收入等。

“乱摆卖”的治理意义

(一)与“乱摆卖”直接相关的城市治理表层问题

占道烧烤等摆卖行为造成了严重的食品卫生和环境卫生问题;

在狭小热闹的市区占道摆卖造成的交通拥塞、极易导致交通肇事等事件;

围绕居民小区,或社区内的乱摆卖侵扰了居民正常的生活环境;

逃避工商税务部门管理,逃避工商、税务等各项税费的行为破坏了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伪劣、侵权和短斤少两等侵害消费者权益;

(二)“乱摆卖”映射出的城市治理深层问题

“乱摆卖”从表象看,只是路边无证摊贩的杂乱无章的摆卖行径。但是,从城市治理的角度看,“乱摆卖”的出现真实地映射出城市发展和城市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错综复杂的深层问题。

1、城市二元结构带来的治理盲区

近年来,随着各地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与村落相互包裹的现象日益突出,城市二元治理结构导致的许多管理问题日益浮现,也为大部分的“乱摆卖”人群的在城市的立足生息提供了适合的空间。对该类人员特别是外来人口的数量和结构变化难以做到有效的监督和调控。

2、城市规划水平局限形成的布局缺憾

长期以来,城市规划建设上未注重以人为本的工作考量,在城市商贸体系和城市交通体系的规划布局上留下了诸多缺憾,存在着相当多的空白,客观上为广大城市居民解决基本的日常生活需求、解决出行购物的便利等设置了障碍。

3、城市商贸业发展取向导致的结构性供给不足

城市商贸业发展普遍存在着贪大求全、追求档次的发展趋势,城市商贸流通保障体系更多地依赖大型卖场和大型供应商,对普通居民的中下层次消费需求考虑不足,在政策上没有对相关业者给予适当的倾斜,客观上造成了对于居民中下层次消费的结构性供给不足。

4、城市行政管理体制的缺陷

城市行政管理体制长期以来在制度设计上缺乏统筹,体现在一些热点、难点或新事物的管理上,各部门在管理界限、管理职责、法律后果上存在的设计漏洞。特别是在处理“乱摆卖”等一系列问题上,“各司其职”演变成了没有制度约束的“各自为政”,处理“乱摆卖”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城管执法部门的“独角戏”。

(三)“乱摆卖”的治理意义

1、“乱摆卖”的治理是城市治理架构的重新梳理和完善

“乱摆卖”是城市治理乱象的一种综合反映,其所涉及的城市治理的深层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缓解,“乱摆卖”的治理只能是停留于阶段性、区域性的短期政绩,长期根治只能是一种主观意愿。因此,治理“乱摆卖”实质是对城市经济社会结构、城市的规划建设、城市行政管理体制等的重新梳理和完善。

2、乱摆卖的治理是营造良好市容环境和市场环境的重要保障

治理“乱摆卖”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市容环境,保障道路通行不受阻碍,保持良好的市容卫生状况。治理“乱摆卖”有助于维护市场秩序、将各项商业活动纳入政府相关部门的有序管理,确保公平交易、公平竞争的市场营商环境,确保消费者获得基本的权益保障。

城管执法部门在“乱摆卖”治理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执法权与生存权的矛盾

任由“乱摆卖”自由发展,是任何一座城市都不愿看到,也是任何一座城市所无法承受的。但是,当前我们仍然处于经济的转轨时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经济差别显著等现实问题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仍将持续。基于这样的基本国情,在目前处于开放式管理的城市彻底消除“乱摆卖”是难以完全做到的。

从解决一部分城市居民或进城农民的基本生计这一角度看,“乱摆卖”这种灰色经济也的确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在我们还无法通过城市再就业计划或新农村建设等措施,相对完善地解决部分城市居民和部分农民的生存、发展需要时,能否剥夺这部分人群的“生存权”就成为执法所必须面对的困境。在一无资金、二无技术、就业渠道有限的现实状况下,从事“乱摆卖”往往成为这部分人群的唯一出路。

这种现状,客观上决定了对“乱摆卖”既要治理,又不能治死。治理“乱摆卖”演变成了“执法权”与“生存权”的矛盾。决定了城管执法部门在治理“乱摆卖”工作上的巨大难度。

有经济学家预测,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到2020年我国还将从农村转出约3亿人口,如此庞大的人群,没有多少资本和技术门槛的摆卖会成为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口的必然选择,“生存权”与“执法权”的矛盾将更加剧烈。

(二)“堵”与“疏”的矛盾

在许多涉及群众利益和城市管理需要相冲突的问题上,经常需要采取堵疏结合的方式,化解矛盾,引导问题向各方共赢的局面转化。但是,对于“乱摆卖”的治理始终难以在“疏导”方面获得突破。

当前,国内很多城市都尝试解禁“乱摆卖”,但实质性的成功解禁几难实现,某些城市的开放部分马路市场或者开放露天集市等“疏导”措施并未从根本上解决“乱摆卖”问题。

为何当前很多城市都无法实施有效的“疏导”措施呢?这是我们的国情决定的。有不少专家、学者没有充分考虑到我们的国情,要学习纽约、巴黎、首尔、东京、尤其是新加坡、香港的疏导经验,提出国内的城市也可设立小贩中心等办法对“乱摆卖”者进行“疏导分流”。事实上,我们且不谈纽约、巴黎、首尔、东京等城市均是世界发达国家的中心城市,也不把新加坡看成一个国家,我们仅把新加坡、香港看成两个城市,根据其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在当年经济欠发达时期,这两个城市的乱摆卖现象不说成行成市也是屡见不鲜的。现在少了(并不是销声匿迹),一方面是得益于经济发展了,许多乱摆卖者不再需要以街边摆卖为生,只有在此时,有限的摊位才能满足数量有限的乱摆卖者入驻的需要(人口相对稳定,乱摆卖者相对稳定);另一方面,城市治理各项深层次问题(如二元结构、规划建设、商贸建设,行政体制等)已得到逐步完善。相反,当前我国经济欠发达,如果对乱摆卖不加治理限制,乱摆卖者的队伍将是不断增加的,其结果将是任何一座城市都无法承受的;正因为面对庞大的乱摆卖队伍,所以任何一座城市仅靠一些路段有限的时段、有限的档位是无法满足所有乱摆卖者的需求的;事实上,且不谈有限的档位难以满足无限的乱摆卖者的需求,单从乱摆卖者占用公共场所(不管是马路边或者小区空地等其他城市空间),未交任何工商管理费及税费这个事实考虑,对乱摆卖开禁本身就会助长扰乱市场秩序,破坏公平竞争的市场营商环境的行为的泛滥,对租用固定场所经营商户的经营必然造成较大的冲击。有些人可能建议可向乱摆卖者收取一定的工商管理费、税费以及占用公共场所费。对此,单收工商管理费或者税费,不公平自然没有解决,全额收绝大多数乱摆卖又是不愿接受的。因此,在政策层面,对乱摆卖者开禁是难以实现的。这就是至今很少有哪座城市能公开宣称马路解禁的主要原因。

只能堵无法疏的困境,注定了有限编制的“正规军”面对无限充实有生力量的“游击队”,简单的围堵已经成为一场城管执法部门为之疲于奔命的消耗战。

(三)部分市民消费需求与部分市民投诉治理的矛盾

一方面,“乱摆卖”的出现客观上满足了一部分市民对于低层次消费的需求,许多市民为了就近解决肉、菜、日杂等基本生活供应,许多低收入人口为更节约地规划生活,都可能成为“乱摆卖”的消费群体,部分市民贪图便利,导致了“乱摆卖”与部分市民在利益上的相互呼应,也博得了部分市民的同情。这使得对“乱摆卖”进行城管执法时,部分市民站在“乱摆卖”者一边,认为他们不偷不抢,不应该清理他们,对执法人员的行为不理解、不支持,有些甚至围观起哄,加上一部分乱摆卖家属假扮市民煽风点火,使得执法工作难以有效展开,执法环境相当恶劣。另一方面,部分市民因为生活受到干扰或消费受损等原因又投诉必须坚决取缔“乱摆卖”。(据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联合搜狐新闻频道共同的《2007零点中国公众城市宜居指数研究报告》表明,有35.1%的人反对完全取缔“乱摆卖”,同时,又有30.1%的人认为应该取缔“乱摆卖”。)这使得对“乱摆卖”进行城管执法陷入了治与不治的两难境地。

(四)强化执法的管理需求与执法手段软弱的矛盾

随着部分中心城市开始追求国际化、现代化甚至花园城市等更高的建设管理标准,“乱摆卖”现象的存在显得愈加有碍观瞻。政府对于强化城管执法工作的管理需求日益迫切,城管执法部门的工作压力也更加巨大。

然而,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下,对“乱摆卖”的治理手段非常有限,唯一的手段是暂扣摆卖的物品,对小贩的身份查验,限制人身自由等权力,城管执法部门均无权行使。因为城市执法强制力的缺失,小贩抢夺被扣物品的事件屡见不鲜,暴力抗法时常发生。如2001年以来深圳市平均每年发生暴力抗法事件200起以上,受伤执法人员累计超过1200人次;广州市荔湾区07年前10个月共发生抗法事件131宗,受伤的城市执法队总共136人。可以说,执法手段的软弱无力正是“乱摆卖”治理呈现反复性,无法有效控制的主要原因之一。

除以上主要问题外,还有当前很多地方的城管执法力量严重不足的问题。

对“乱摆卖”城管执法的建议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法理念

在对“乱摆卖”的执法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法理念。注重减少和弱化城管执法人员与“乱摆卖”人员之间的隔阂乃至敌对关系,尽可能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

1、执法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刚性执法并不排除执法灵活性的存在。比如住宅小区内部居民自发设立或默许外来商贩形成的零星“乱摆卖”,其环境卫生和道路管理由小区自行承担,在多数居民及小区物业单位无异议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采取较为灵活的执法策略。在执法过程中类似的情况并不鲜见,需要通过经验的积累和对管理原则的灵活把握,在执法过程中逐步摸索。与此同时,也要坚决治理那些公共场所市容环境、严重影响城市公共道路通行等乱摆卖行为,确保城市管理的正常秩序。

2、执法的高压态势与低调处理相结合的原则

所谓执法的高压态势,是指不论是从媒体的宣传舆论中,还是现实的执法实践,都要让“乱摆卖”者感到“乱摆卖”并不是一种合法的职业,随时有被处罚的可能,充分体会到暂扣、没收处理带来的实质性损失,不到不得已,不轻易“乱摆卖”。这种高压态势的形成和深化对有效治理“乱摆卖”非常重要。对乱摆卖者实施无形中增加其经营成本,这能有效抑制乱摆卖队伍的壮大。

所谓低调处理,是指在实际执法过程中,避免采取“赶尽杀绝”的手法,而是先以劝导、训诫和教育为主,给乱摆卖者改正机会。一般不马上实施暂扣处理。只是对屡教不改的“乱摆卖”者才实施暂扣处理。在暂扣物品过程中一般只暂扣摆卖的物品,对于单车等“乱摆卖”者投入成本较高的摆卖工具能不扣尽量不扣,这既起到了处罚的效果,又不至于激化矛盾,引发暴力抗法等各类严重问题。

(二)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

当前的执法环境使执法工作举步维艰,广大市民对“乱摆卖”的执法不理解,不支持。造成这个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城管执法系统内部的原因(如因受人员编制限制,各市普遍使用协管员协助执法,时常出现协管员在疏于管理的情况下粗暴执法,给城管执法摸黑,对正常规范执法造成了很坏的负面影响),又有有关部门正面宣传报道不足等原因。由于正面宣传工作的缺位,负面宣传的过分(有关城管粗暴甚至暴力执法、小贩如何谋生不易等报道及评论时常在媒体出现),使得城管执法在不少公众心中已不是维护城市洁净环境的执法者,而是“打砸抢”的匪徒。对“乱摆卖”的城管执法工作形成巨大压力。

城管执法者的确对治理“乱摆卖”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将清理“乱摆卖”作为一项管理城市的内容,仍然需要各部门的共同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对“乱摆卖”的违法性宣传力度,新闻媒体必须全面、客观、公正地报道城管执法工作,减少对城管执法个别负面现象爆料式、揭短式的报道,共同营造良好的城管执法工作环境。

(三)突出治理重点

“乱摆卖”正因为其既无法消灭,也不该消灭;所以对“乱摆卖”的治理就不能要求根除“乱摆卖”,仅能提出有效控制“乱摆卖”。因此,明确治理的重点十分重要。概括地讲,“乱摆卖”的控制重点分为“重点控制时间、空间”及“重点控制种类”两大类。

1.重点控制时间、空间

第一,从时间上应分为重点控制时间与一般控制时间;重点控制时间段为早上6:00-9:00,中午11:00-14:00,下午及晚上从17:00-24:00。其余时间段为一般控制时间。

第二,从城市的分布区域上划分,城市中心城区,周边城区的中心区域均应是重点控制地区,其余区域为一般控制区域。

第三,对于重点控制地区来讲,又应将主要道路、主要路段、标志性建筑周边等列为重中之重,其他区域,包括二、三级道路,小区内及城中村等,应是一般控制区域。

在以上重点时段及重点区域,尤其是重点路段等地方,一般不允许存在“乱摆卖”。一般时段及一般控制区域,“乱摆卖”可以零星存在,对于影响城市的大规模“乱摆卖”原则上不允许存在。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重点控制及一般控制仅是城管执法部门在实际执法过程采取的权宜办法,对外不应宣传,只做不说,否则,对“乱摆卖”无法形成“高压态势”。

2.重点控制种类

路边烧烤、臭豆腐等熟食品乱摆卖,这些乱摆卖均为食品安全埋下很大隐患。其中尤其是路边烧烤,一方面,在制作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油烟,废气,地上残余食品、垃圾等均对环境造成较大的污染。另一方面,有不少路边的烧烤档会靠近居民区,浓烈的油烟加上食客吵杂的叫闹声对居民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干扰。因此,为还城市一个洁净的环境,为使城市居民过上一种安静祥和的生活,必须坚决打击路边烧烤档。

(四)在现阶段优先健全执法力量

1、充实执法队伍

“乱摆卖”发展到今天,其规模、手段与往时相比,早已不可同日而语,受到经费、编制等一系列问题困扰,当前很多地方的城管执法力量已多年来未有较大的增加,不但如此,不少地方又将这本来十分少的执法力量又分离出去,去承接更多的综合执法任务,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执法力量严重不足的现实。在加强队伍建设,加大培训教育力度(尤其是协管员),提高队员的执法水平和执法队伍素质的同时,进一步增加执法人员,使得对“乱摆卖”的执法力量有一个量的提升。

2、引进社会组织协助城市管理

在执法力量无法及时增加的情况下,政府可将乱摆卖清理过程中的“劝导环节”交给社会组织去完成。该社会组织必须是正规注册的企业(如物业管理公司等),他们提供的服务就是协助劝离乱摆卖者。由政府购买他们的服务。此项做法深圳市已在宝安区西乡街道试点成功,现深圳市正在学习推广。

(五)进一步落实执法联动机制

目前城管执法难度大、手段有限、冲突事件时有发生,仅仅依靠城管执法部门现有的执法力量、执法手段难以对“乱摆卖”形成有效震慑。各地纷纷采取城管与公安及其他相关部门联合执法的方式,并逐步在事件中建立起适合各自地方特点的执法联动机制。

从当前全国各地的执法实践看,凡是公安城管协同机制完善的城市,“乱摆卖”的治理就比较好,凡是公安城管协同机制不完善的城市,暴力抗法就屡屡发生,“乱摆卖”治理就成效甚差。如广州市荔湾区经过多年探索,终于找到了一条“城管公安,无逢对接,联合执法”的新路,成功地解决了长期盘踞在上下九步行街的“乱摆卖”问题。国内如杭州、郑州、南京、成都等城市也有当地的公安与城管联合执法,效果良好。

城管执法联动机制的建立,将城市管理的相关部门有效地联合起来,共同参与城市管理和行政执法过程。有助于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优势,调配各部门的人力、物力和技术力量,整合执法手段,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局面。真正做到合作执法、各司其职、消除执法障碍。这种做法对于树立执法威信,提高执法实效,保障执法效果,减少暴力抗法等对抗冲突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执法联动机制的落实,是现阶段解决城管执法工作在执法力量、执法手段、执法震慑力等方面局限的有效方式。这一机制的建立必须充分结合本地区在部门设置、职能划分、执法环境、执法目标上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机制的构建和运行模式,确保人员、职责、任务的有效衔接和分配,确保在时间、空间、行动方案等问题上的有效协调,建立起执法联动的长效机制,切实防止交叉执法、职责不清、推卸责任的情况发生。

(六)努力推动城管执法警察化的队伍建设方向

从城管执法工作的长期趋势看,执法联动机制只是现阶段寻求的一种妥协性做法,在机制稳定性和执法策略的持续性方面存在着相当程度的不确定因素,机制运作的松散与紧密往往因时、因人、因部门关系和利益格局而异。必须考虑从执法联动机制逐步向城管执法警察化过渡。

深层范文篇5

关键词:新医改;临床药学;深层探究

为建立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体制,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被提上日程[1]。改革的目的就是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其中包括医药分家、加快建立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体系,与药学工作息息相关[2]。我国医药卫生体制确实存在着种种缺陷,加快改革势在必行。本研究在新医改的背景下开展,调查了我院药学工作在国家医疗改革下所做的工作,归纳如下。

1全体药师深入学习改革策略

日常工作中,全体药师共同学习探讨问题的机会并不多。在医改政策后,我院药学部将全体药师聚集起来,仔细讲解国家制订的与大家息息相关的药学法规及政策,同时提供时间给大家发言讨论,努力为大家解惑。为药学改革提供理论基础。当时间不足时,我们也会在本科微信公众平台上消息,使大家可以在第一时间掌握最新的政策动态[3]。通过学习,大家对改革政策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同时也愿意去通过自己的参与使本医院的药学改革得以顺利进行。

2深入开展药学知识培训工作

由于我国药学教育中,化学课程占了很大的比例,而与临床相关的一些更注重实践方面的课程所占的比例并不高,所以,我国药学专业的很多学生并不能将药学知识与医学治疗工作衔接好,在临床工作中表现出很大的弊端。同时,由于对于学历的要求,医院招收的药师往往是药学专业,而不是临床药学,医院中大部分药师,尤其是刚入职的员工,确实欠缺临床方面的专业知识,有待提升[4]。借助这次机会,我们开展了本科室的业务学习工作。由专职临床药师传授药理知识,包括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及体内药物分析,并将自己的工作经验同大家分享,提高全体人员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意识[5]。同时通过考核制度了解大家对于知识掌握的程度。

3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临床药学思维

3.1形成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理念:使我院全体药师树立起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工作相结合的理念,通过临床实践不断提升工作能力[6]。全体药师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由我院专职临床药师带领,参与临床查房,并积极与患者、护士及管床医师交流用药情况,记录病情、服药后不良反应。当患者对用药有疑问时,可以向其讲解基本的药理知识,促进医患之间的交流。记录后,可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查阅资料,梳理知识脉络。每周会组织大家讲述自己的学习心得。3.2建立良好的药学服务体系:为了建立良好的药学服务平台,我院长期安排主管药师在药房咨询窗口提供指导用药服务。并且要求药师就患者的病程长短、病情轻重、过敏史等详细询问后给予患者及医护人员可靠的意见及建议[7]。当医务人员咨询新药时,应当就新药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用法、用量、配伍禁忌、药物的作用特点、药物的相互作用详细说明。将发现的重要问题予以总结记录,发现重大问题时可上报。3.3严格监测用药后的不良反应:我院已建立起通畅的用药不良反应收集、整理、呈报系统,并形成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小组[8]。小组成员向自己负责的科室临床医师详细说明药物不良反应登记表的填表格式及注意事项,并强调该工作的重要性,争取得到临床医师的理解和支持,使填表工作得以顺利进行,搜集到尽可能准确的资料。每隔两周,搜集资料的小组成员将自己得到的资料加以整理,并向小组负责人报告。当出现突发情况时,可立即上报负责人。小组负责人对各个成员的搜集结果加以汇总、分析,每月向全院工作人员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通过分级负责制度,使大量的信息得以有效搜集,系统归纳汇总,形成简明扼要的报告展示给全院。3.4对医嘱及处方的监管:通过对医嘱及处方严格把关,保证用药的合理及正确。在我院门诊及住院药房、静脉药物调配中心工作的药师,在发现不合理的联合用药、不规范用药时及时做出反应,保证合理用药,同时对不合理用药情况予以登记。临床药师也定期对登记的情况复审,确保评定的准确性。对于一些疑难问题可以同临床医师沟通后给予中肯的建议。当出现严重的不合理用药时,可上报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对于广泛存在的问题在全院,引起全体成员的重视。同时不定期开展一些关于用药的讲座,对一些典型不合理用药加以点评,促进医师及药师学习交流。

4讨论

新医改提出的目标是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医药卫生是关系民生的大事,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药卫生需求,关系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事[9]。由于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尚不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均衡、公共卫生发展较差、农村和社区医疗卫生工作薄弱、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药品生产流通秩序不规范等问题持续存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必须进行[10]。在完善医疗服务体系中,临床药学工作的深入改革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实现“以人为本,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的目标[11]。在新医改政策的指导下,我院药学部全体成员积极配合,通过积极学习政策法规规范行为;开展药学知识培训工作夯实理论知识;通过积极参加查房将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提高工作及学习能力;通过成熟的药学服务体系向患者及医护人员提供优质的药物咨询服务,向大家解惑;通过对用药后不良反应的监测完善我院的监测系统;通过对医嘱及处方的审核工作规范合理用药。我科还根据政策对于不满足规范的药品价格予以规范,建立科学合理的医药价格形成机制,切实维护患者利益,形成以患者为核心的临床药学服务体系。当然,在我院药学部改革的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包括我院现有药师的临床实践能力并不是很高。这些与我们的教育息息相关,但是我院药学部通过促进工作人员主动加入临床活动、提升综合分析能力来改善当前的情况,努力提供更优质的药学服务。我们的努力得到了患者的认可。

综上所述,新医改旨在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当前我国的医疗行业确实有待改善,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是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大事,可以惠及普通民众。为了配合医改的步伐,我院全体药师齐心协力,提升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准,虽然目前存在着种种困难,但我院药学部到目前为止改革工作取得了进步,也会将医改工作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朱普庆.浅谈新医改背景下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与创新[J].安徽医学,2013,34(1):85-87.

[2]宣吕凤.新“医改”体制下我国临床药学的发展与研究[J].医学信息,2014,27(2):25-25.

[3]杨佳,吕兆丰,王晓燕,等.新医改政策实施前后我国乡镇卫生院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比较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4,17(16):1875-1879,1883.

[4]林小虹,廖靖萍,于西全,等.“新医改”要求下我院门诊药房审方药师药学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药房,2016,27(31):4333-4335.

[5]郑卓婷.探讨新医改背景下我国临床药学的发展策略[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19):277,278.

[6]朱全刚,刘静,徐熠,等.新医改条件下医院药学发展的思考[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19):144-146.

[7]王勇.对于新“医改”背景下我国临床药学的发展策略探讨[J].医学信息,2015,28(3):225.

[8]吴洁芳,吴玉婷,叶敏,等.论“医改”新形势下临床药师自我全科发展的重要性[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4):179-180.

[9]黎丹丹,马语莲,贺庆功,等.新医改政策对医疗服务可及性的影响研究[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5,40(3):305-308.

[10]陆红,姚健,张敬平,等.新医改下卫生系统文化建设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12,32(12):71-72.

深层范文篇6

原因之一:单兵突进,审计机关只能干“打雷”,不“下雨”。前些年,新闻媒体把李金华审计长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所作的预算执行审计报告誉称为“审计风暴”。但一次次“审计风暴”过后成效难如人意,又喻之干“打雷”,不“下雨”。此言不无道理。但冷静思考,原因何在?我们不妨作如下分析:第一,从审计的对象看,预算执行审计的主要对象是与财政预算收支有关的财政、税务、银行、发改等政府直属的有职有权的部门,这些部门既掌握了事权,也掌握了财权。审计这些部门从某种意义上讲实际上是审计政府。而审计也同属政府的一个部门,由一个政府部门审计几个或几十个政府部门,显然势单力薄。这样做审计不仅仅是数量的势单,更重要的是问题查出来后怎么办的力薄。第二,从审计的职责看,勿庸质疑,审计的基本职责是发现问题,披露问题。至于如何解决所则涉及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干部人事制度、纪检监察制度、公检法制度等方方面面,显然一个审计机关是无法替代的。如果没有相关方面的有效配合,不能形成审计、问责、处罚、整改的互动机制,审计也只能干“打雷”,不“下雨”。第三,从审计的效果看,预算执行审计年年审,问题照常年年出。被审计单位听之任之,审计机关束手无策,只好列出“清单”在一年一度的人大常委会例会上一次次“发泄私愤”,冀于最高权力机关、社会舆论施压,来改变这种“屡审屡犯”的现状。从以上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单兵突进,没有其他部门的有效配合,审计工作的实效必然无法体现。

原因之二:法制滞后,预算法“超期服役”与相关法规不配套。“屡审屡犯”绝对不是哪一个部门的问题,必定有制度上的原因,这是目前一致公认的看法。近几年来,预算执行审计发现,大量的预算外资金游离于预算管理之外,预算编制不科学、不细,预算执行透明度低,超预算追加等问题。这些问题,现有的预算法已经很难约束。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修改预算法。大家知道,我国现行的预算法是1994年颁布,1995年1月1日执行的,至今已过12年。在这12年里,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同时,由于体制、机制不配套的原因,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预算法“超期服役”,“药效过期”、“药力失效”的问题已经显现。因此,强化政府预算源头上的法制建设,推动预算管理的法制化,才是根治预算执行中违法违规问题的根本之策。当然,要想根治预算执行中的“屡审屡犯”问题,单靠一部预算法的修改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其他法律法规的配套完善,如审计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政府预算会计制度等。审计法和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虽说前两年作过修改,但显然与预算法修改不配套。尤其是政府预算会计制度的缺失,政府预算中不能清晰地反映出政府及其部门的资产和负债情况并科学地组织核算,因此,政府部门预算执行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也就不足为怪了。

原因之三:监管不力,审计后被审计单位整改走过场。目前,我国预算执行审计运行机制基本是:审计机关审计→审计机关向人大作审计工作报告并公告审计结果→被审计单位整改→政府及有关部门完善相关制度。应该说这种运行机制是同我国政治经济体制基本相适应的。但从执行情况看,前两者可正常运行,后两者则有所折扣,特别是被审计单位整改问题更大,有的基本上是走过场。审计后整改不力已成为被审计单位“屡审屡犯”的又一大病因。什么原因造成被审计单位整改不力?我认为,一是被审计单位侥幸心理作崇,乐于找关系,只是千方百计想“摆平”问题,而未真正用行动脚踏实地地整改纠正问题。二是组织上安排领导干部异地为官,调动后审计出的问题大都不了了之。三是审计机关跟踪整改的力度不够,多数审计机关是重审查,轻整改,甚至没有把整改当作审计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整改力度是当务之急。现阶段,这些措施应当包括审计整改联动机制,即公安、监察、财政、税务、物价、工商行政管理等相关部门要依法协助审计机关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审计整改责任追究机制,即组织、人事部门和其他有人事任免权、奖惩考核权的有关主管部门,要把审计整改情况作为评价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考察任用干部和考核部门年度工作的内容之一;审计整改跟踪检查机制,即审计机关在规定的时间内,跟踪检查被审计单位执行审计决定、采取审计报告意见和建议和处理审计移送事项结果情况;审计整改结果报告和整改公告机制,即审计机关在规定的时间内,向人大常委会报告审计整改工作情况,在做好审计结果公告的基础上逐步公告审计整改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对拒对整改或“屡审屡犯”的单位予以公开曝光。只有这样,才能长效地标本兼治审计整改走过场的问题。

深层范文篇7

认真研读了教育读本》并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同志一系列重要论述进行了系统自学。通过学习使自己在思想上,积极参加集体学习活动。更加坚定了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理论修养和党员意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增强了自觉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意识。工作上,坚决服从组织安排,自觉接受上级领导,虚心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积极主动的开展工作,确保了各项任务的圆满完成。生活上,始终高标准要求自己,谦虚谨慎、严格自律,维护了自己党员的形象,维护了政府办公室的形象,维护了领导的形象。

认真按照各个阶段活动的安排,自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以来。认真理论,仔细查摆问题,并对个人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深层次的剖析,以期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完善、修正缺点、增强党性的目的

二、存在问题

以新时期党的楷模为对照,以《党章》中党员的基本条件衡量,认真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政治理论水平还不高。对党的重要理论理解的不深、不透,对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考不够,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不能满足当前文字工作中对政治理论的需求。

二是工作作风不深入。要当好领导的参谋助手,必须熟悉政府各方面的工作,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掌握基层情况,了解群众呼声,并及时进行归纳、整理,提供给领导,成为领导的“外脑”。但在实际工作安排上,下基层进行调查研究的时间明显偏少,对情况的掌握明显不够,影响了重要文件、讲话的起草质量。

三是服务意识还有待于进一步增强。对政府办公室协调、服务的职能认识不足,没有自觉地把领导、单位和群众对我们的满意程度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最高标准,有些工作做不够深入扎实。

三是精神状态还不能很好的适应形势的要求。工作热情有所降低,精神状态不佳,安于现状,工作不够积极主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还需要进一步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

三、原因分析。

一是坚持学习还不够自觉。日常工作中总是有意无意地放松了自我学习,忽视了知识能力的培养再造,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不强,忙于事务,不能挤出时间学。有时在学习上搞实用主义,知识结构单一,把握形势、了解大局不深不透,还不善于研究思考问题,不善于理论联系实际。

二是创优争先的意识不强。一是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导致对主客条件认识不全面,影响了创造力的发挥,造成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二是对自己的世界观改造抓得不紧,创优争先的意识不够强烈,特别是在取得一定成绩时,有自满松动情绪。

三是工作作风需进一步改进。工作标准要求不高,总认为自己一天一晚忙忙碌碌,辛辛苦苦,就可以说是对党和人民尽职尽责了。而自我衡量的标准应定在“思想艰苦、工作艰苦、作风艰苦”上,定在“开拓、创新、务实、争先”上,定在党和人民的期望上。

四、努力方向

一是加强学习,提高素质。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中央领导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对照新时期共产党员先进性标准要求和约束自己,认真整改;掌握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知识和现代科技及业务知识,注重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

深层范文篇8

关键词软基处理水泥深层搅拌桩施工控制

1前言

深层水泥搅拌桩是利用水泥作为固化剂的主剂,通过特制的深层搅拌机械在地基深部就地将软土和固化剂强制拌和,使软土硬结而提高地基强度。这种方法适用于处理软土,处理效果显著,处理后可很快投入使用。如何有效地控制深层水泥搅拌桩的成桩质量,确保软基处理的效果是我们在工程实践中探索的一个课题。

2试桩

21深层搅拌水泥桩适用于处理淤泥、淤泥质土、泥炭土和粉土。当用于处理泥炭土或地下水具有侵蚀性时,应通过试验确定其适用性。冬季施工时应注意低温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22深层搅拌桩施工是藉搅拌头将水泥浆和软土强制拌和,搅拌次数越多,拌和越均匀,水泥土的强度也超高。但是搅拌次数越多,施工时间也越长,工效也越低。试桩的目的是为了寻求最佳的搅拌次数、确定水泥浆的水灰比、泵送时间、泵送压力、搅拌机提升速度、下钻速度以及复搅深度等参数,以指导下一步水泥搅拌桩的大规模施工。

23每个标段的试桩不少于5根,且必须待试桩成功后方可进行水泥搅拌桩的正式施工。试桩检验可采取7天后直接开挖取出,或至少14天后取芯,以检验水泥搅拌桩的搅拌均匀程度和水泥土强度。

3施工准备

31深层搅拌桩施工场地应事先平整,清除桩位处地上、地下一切障碍(包括大块石、树根和生活垃圾等)。场地低洼时应回填粘土,不得回填杂土。

32水泥搅拌桩应采用合格的325级普通硅酸盐袋装水泥以便于计量。使用前,承包人应将水泥的样品送中心试验室或监理工程师指定的试验室检验。

33水泥搅拌桩施工机械应配备电脑记录仪及打印设备,以便了解和控制水泥浆用量及喷浆均匀程度。监理工程师每天收集电脑记录一次。

34水泥搅拌桩施工机械必须具备良好及稳定的性能,所有钻机开钻之前应由监理工程师和项目经理部组织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可开钻。

4施工工艺流程

桩位放样→钻机就位→检验、调整钻机→正循环钻进至设计深度→打开高压注浆泵→反循环提钻并喷水泥浆→至工作基准面以下03m→重复搅拌下钻并喷水泥浆至设计深度→反循环提钻至地表→成桩结束→施工下一根桩。

5设计参数及要求

(1)水泥掺入比>12%;

(2)室内配合比设计

7d无侧限抗压强度:qu≥08MPa,

28d无侧限抗压强度:qu≥16MPa,

90d无侧限抗压强度:qu≥24MPa;

(3)现场质量检测

28d取芯强度:R28≥08MPa,

90d取芯强度:R90≥12MPa,

单桩承载力>210KPa,

复合地基承载力>170KPa。

6施工控制

61项目经理部指派专人负责水泥MPa桩的施工,全过程旁站水泥搅拌桩的施工过程。所有施工机械均应编号,应将现场技术员、钻机长、现场负责人、水泥搅拌桩桩长、桩距等制成标牌悬挂于钻机明显处,确保人员到位,责任到人。

62水泥搅拌桩开钻之前,应用水清洗整个管道并检验管道中有无堵塞现象,待水排尽后方可下钻。

63为保证水泥搅拌桩桩体垂直度满足规范要求,在主机上悬挂一吊锤,通过控制吊锤与钻杆上、下、左、右距离相等来进行控制。

64对每根成型的搅拌桩质量检点是水泥用量、水泥浆拌制的罐数、压浆过程中是否有断浆现象、喷浆搅拌提升时间以及复搅次数。

65为了确保桩体每米掺合量以及水泥浆用量达到设计要求,每台机械均应配备电脑记录仪。同时现场应配备水泥浆比重测定仪,以备监理工程师和项目经理部质检人员随时抽查检验水泥浆水灰比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66水泥搅拌配合比:水灰比045~050、水泥掺量12%、每米掺灰量4625kg、高效减水剂05%。

67水泥搅拌桩施工采用二喷四搅工艺。第一次下钻时为避免堵管可带浆下钻,喷浆量应小于总量的1/2,严禁带水下钻。第一次下钻和提钻时一律采用低档操作,复搅时可提高一个档位。每根桩的正常成桩时间应不少于40分钟,喷浆压力不小于04MPa。

68为保证水泥搅拌桩桩端、桩顶及桩身质量,第一次提钻喷浆时应在桩底部停留30秒,进行磨桩端,余浆上提过程中全部喷入桩体,且在桩顶部位进行磨桩头,停留时间为30秒。

69施工时应严格控制喷浆时间和停浆时间。每根桩开钻后应连续作业,不得中断喷浆。严禁在尚未喷浆的情况下进行钻杆提升作业。储浆罐内的储浆应不小于一根桩的用量加50kg。若储浆量小于上述重量时,不得进行下一根桩的施工。

610施工中发现喷浆量不足,应按监理工程师要求整桩复搅,复喷的喷浆量不小于设计用量。如遇停电、机械故障原因,喷浆中断时应及时记录中断深度。在12小时内采取补喷处理措施,并将补喷情况填报于施工记录内。补喷重叠段应大于100cm,超过12小时应采取补桩措施。

611现场施工人员认真填写施工原始记录,记录内容应包括:1施工桩号、施工日期、天气情况;2喷浆深度、停浆标高;3灰浆泵压力、管道压力;4钻机转速;5钻进速度、提升速度;6浆液流量;7每米喷浆量和外掺剂用量;8复搅深度。

7质量检验

71检验方法

711水泥搅拌桩成桩7天可采用轻便触探法进行桩身质量检验。

(1)检验搅拌均匀性:用轻便触探器中附带的勺钻,在搅拌桩身中心钻孔,取出桩芯,观察其颜色是否一致,是否存在水泥浆富集的“结核”或未被搅匀的土团。

(2)触探试验:根据现有的轻便触探击数(N10)与水泥土强度对比关系来看,当桩身1d龄期的击数N10大于15击时,桩身强度已能满足设计要求;或者7d龄期的击数N10大于30击时,桩身强度也能达到设计要求。轻便触探的深度一般不超过4m。

712水泥搅拌桩成桩28天后,用钻孔取芯的方法检查其完整性、桩土搅拌均匀程度及桩的施工长度。每根桩取出的芯样由监理工程师现场指定相对均匀部位,送实验室做(3个一组)28天龄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留一组试件做三个月龄期的无侧限抗压实验,以测定桩身强度。钻孔取芯频率为1%~15%。

713如果某段或某一桥头水泥搅拌桩取芯检测结果不合格率小于10%,则可认为该段水泥搅拌桩整体满足要求;如果不合格率大于10%小于20%时,则应在该段同等补桩;如果不合格率大于30%,则该段水泥搅拌桩为不合格。

714对搅拌桩取芯后留下的空间应采用同等强度的水泥砂浆回灌密实。

715在特大桥桥台或软土层深厚的地方,或对施工质量有怀疑时,可在成桩28天后,由监

理工程师随机指定抽检单桩或复合地基承载力。随机抽查的桩数不宜少于桩数的02%,且不得少于3根。试验用最大载荷量为单桩或复合地基设计荷载的两倍。

72外观鉴定

(1)桩体圆匀,无缩颈和回陷现象。

(2)搅拌均匀,凝体无松散。

(3)群桩桩顶齐,间距均匀。

73实测项目

水泥搅拌桩质量检测项目如表1。

8结语

公路软基处理属于隐蔽工程,如施工质量不好,一旦被路堤等构筑物所覆盖,便构成隐患且不好检查及补救。因此,紧抓施工环节,严格施工过程的管理非常重要,只有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才能确保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深层范文篇9

回顾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思想解放是推动我们前进的动力。1978年关于真理检验标准的大讨论,破除了“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使人们从教条主义的精神枷锁中解放出来。改革开放初期,中央创办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把我们从长期闭关自守状态中解放出来。九十年代初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把人们的思想从计划经济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将改革开放推向了新的阶段。实践充分证明,解放思想是扫除障碍、引领发展的“法宝”。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改革的深度、开放的力度、崛起的速度。解放思想不是领导干部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不同的历史时期,解放思想所要解决的问题、实现的目标是不同的,关键在于领导干部首先要做解放思想的表率。

领导干部要在学习中解放思想,在实践中总结经验解放思想,在加强合作交流、借鉴经验中解放思想,在剖析自身问题、剖析个案中解放思想。用学习所得促进思想解放,推进思想观念、思维理念和工作方法的创新,推动工作的有效落实。思想的解放必须要有一个自由活动的空间,要有一个宽松、宽容、宽厚的社会环境,来激发新思维新观念,让人们敢于说话,敢想敢做,需要我们以海纳百川的宽大胸怀,虚心倾听不同的声音,允许别人说不同意见的话,甚至要允许别人说错误的话。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解放思想,把精神面貌从“稳”的思想、“守”的观念、“怕”的心理中解放出来,带头打破束缚我们大展拳脚的思想观念和条条框框,带头纠正迟滞我们发展步伐的陈旧思维,带头摒弃制约科学发展的消极心态,带头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落实到执政为民上,落实到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上。当然,在强调领导干部解放思想的同时,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同样面临解放思想的问题。领导干部不仅要大胆创新,带头实践,把解放思想变成扎扎实实的各项改革方针政策,同时也要教育和提醒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解放。各个区域要解放思想,各个部门要解放思想,各个层面、各个行业都要解放思想。

二、从更深层次上解放思想,必须要作为一个长久的课题、长期的要求。发展没有终点,开放没有止境,解放思想也永远没有终期。

解放思想不仅是观念上的革命,也是实践中的创新。实践不停止,创新不停歇,思想解放也就没有终期。虽然我们通过学习讨论活动,全市解放了一些思想,触及了一些深层次矛盾,但一是解放了的思想需要有一个深化认识的过程,二是那些尚未解放的思想依然还存在,有的还根深蒂固,一时难以从根子上破除。要行动起来,还是首先需要思想“动”起来。解放思想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充分认识到它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从这样的意义上,思想解放的过程必然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因为从根本上说我们永远不可能穷尽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因为事物永远是发展变化着的。自然界如此,社会历史领域同样如此。

社会主义事业在发展着,社会主义所处的世界和环境在发展变化着,尤其当代这种变化更加复杂,更加迅速,我们的思想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只能不断解放思想。特别在现阶段,我们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们对社会主义所取得的认识,我们的认识所实现的飞跃,从大范围看还远没有完结。在社会主义的认识发展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不断解放思想。因此解放思想应当成为我们思想的一种常态,要不断地解放思想,不断深化我们已有的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而不是某一个时期的特有任务和权宜之计。

三、从更深层次上解放思想,必须要紧紧围绕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用解放思想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用又好又快的发展促进思想的进一步解放。

伴随着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脚步,连云港史无前例地迎来了自己特有、多重叠加的战略机遇,而且机遇越来越直接、越来越具体、越来越现实。我们解放思想,必须紧密联系连云港的实际,牢牢把握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通过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抓住新一轮战略机遇期,使连云港的发展跃上一个新的台阶。进一步增强抢抓机遇、用好机遇,是我们连云港解放思想的着力点和落脚点。

深层范文篇10

摘要:品牌已经成为企业参与现代市场竞争的利器,但是频繁爆发的品牌危机给品牌和企业造成巨大的伤害,因此,企业必须采取有效的危机防范措施。分析品牌危机的表现形态,发现品牌危机爆发的深层原因包括企业品牌文化淡薄、品牌缺乏核心价值、品牌建设缺乏战略规划等。针对这些原因,进一步提出防范品牌危机的若干策略。

关键词:品牌;品牌危机;危机防范;策略

品牌是公司拥有的最具价值的无形资产和资源,从一定意义上说,现代企业的竞争就是品牌的竞争。因此,维护品牌的健康成长对企业的生存发展非常重要。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近年来品牌危机越来越频繁,给品牌和企业造成巨大伤害。曾经名噪一时的国内品牌如三株、秦池、爱多、巨人等都在一场突如其来的危机过后就一蹶不振,销迹于市场。因此,企业进行品牌危机管理势在必行。正所谓“预防胜于治疗”,企业实践证明:品牌危机管理的重点不在于如何处理已出现的危机,而在于如何深刻认识品牌危机,了解其发生的深层原因,辨别品牌运营过程中的危机因素,并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做到未雨绸缪,防范于未然。

一、品牌危机及其表现形态

品牌危机指的是由于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或企业品牌运营管理过程中的失误,而对企业形象造成不良影响并在很短的时间内波及到社会公众,进而大幅度降低企业品牌价值,甚至危及企业生存的窘困状态[1]。

品牌危机多种多样,但从表现形态上看,可以分为突发型品牌危机和渐进型品牌危机两大类。突发型品牌危机是由于企业内部、外部因素突变,触发危机因子从而引发的品牌危机,一般说来包括品牌形象危机、质量危机、服务危机等。渐进型品牌危机通常是由于企业的内部管理缺憾和决策失误造成,其形成相对较缓慢,是循序渐进式的,但后果往往具有毁灭性。常见的渐进型品牌危机主要包括经营决策危机、品牌延伸危机、品牌扩张危机等。

(一)突发型品牌危机

1.品牌形象危机

品牌形象危机是由反宣传事件引发的有损品牌/企业形象的品牌危机。反宣传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对企业发生的有损品牌形象之实情的曝光,如企业在产品的生产、销售、服务各环节与消费者产生纠纷、产品生产条件恶劣、企业偷税漏税、财务混乱、贪污舞弊等;另一种是对品牌的歪曲失实的报道,如“高露洁”牙膏含致癌物质等。这些报道和传闻会严重损害品牌形象和企业信誉。

2.品牌质量危机

品牌质量危机是指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由于企业内部管理工作的缺陷或失误,或是由于设计或制造技术方面的原因,造成产品存在质量问题,严重损害消费者利益而引发的品牌危机,如:中美史克“康泰克”PPA风波,三鹿奶粉“三聚氰胺”超标等事件。这类危机的直接后果是公众不信任感增加,销售量急剧下降,品牌美誉度遭受严重打击。

3.品牌服务危机

品牌服务危机是指企业在向消费者提供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中,由于其内部管理失误、外部条件限制等因素,造成消费者不满而引发的品牌危机,如“日航风波”、“砸大奔事件”等。目前企业存在的促销陷阱、宣传承诺不兑现、售后服务不规范等都容易引发此类危机。

(二)渐进型品牌危机

1.品牌经营决策危机

经营决策危机是指由于企业经营管理者在生产经营方面的战略决策失误及管理不善给品牌带来的危机。比如一向走高端路线的“派克”笔为了争夺市场,把“派克”品牌用于每支售价仅3元的低档产品上,这一错误的决策不但没有帮品牌打入低端市场,反而失去了一部分高端客户,其市场占有率大幅度下降。

2.品牌延伸危机

恰当的品牌延伸策略可以使新产品迅速打入市场,并利用品牌优势壮大品牌体系,但是品牌延伸策略一旦失误,则很可能引发品牌危机。比如,品牌延伸操之过急,在品牌本身还未被广泛认识时就急于推出新产品;或者品牌延伸后新老产品的形象定位相互矛盾,使消费者产生心理冲突和矛盾;再如,品牌延伸速度太快,超过了品牌的支持力等,都有可能导致品牌延伸危机。

3.品牌扩张危机

企业可以通过收购品牌或者自创品牌两种方式实现品牌的规模扩张。但是品牌扩张也有很多风险,如扩张策略的失误、对市场需求的错误评估、外部环境因素的制约等。巨人集团的没落就是因为在品牌扩张的路上偏离了核心业务,丢弃了赖以生存的根本,导致资源分散,管理失控。

二、品牌危机的深层原因

要有效防范品牌危机的发生,必须探究其发生的根源。从品牌危机的表现形态可以看出,大多数品牌危机看似由企业外部原因所致,但其根源还是在企业内部。有研究发现,由于企业内部因素引发的品牌危机占品牌危机总数的72.5%[2]。从发生和发展过程看,品牌危机是从企业内部管理不到位与品牌管理不善开始的,并在外部环境波动的冲击下,使失误现象逐渐累积和放大,最终导致品牌危机的爆发[3]。因此,品牌环境突变(外因)是品牌危机发生的直接诱因,企业管理和品牌管理不善(内因)才是品牌危机发生的深层次原因,具体看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品牌文化淡薄

品牌不仅是产品的标识,也是文化的载体,优秀的品牌通常都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品牌文化是企业围绕品牌建设所体现出来的企业文化及经营哲学的综合体,只有将产品当做一种文化形象来宣传,借助文化传递产品,使品牌文化紧紧地与消费者所关注的东西联系在一起,才能提高产品的价值,增强市场亲和力。然而,目前我国众多企业在品牌经营中,普遍忽视品牌文化内涵的建设,致使品牌形象模糊,品牌定位不清,也因此导致品牌美誉度和忠诚度的低下,品牌危机抵御能力微弱。

(二)品牌核心价值缺乏

一种产品能够为消费者带来的价值可能是多方面的,但任何品牌都应该具有核心价值,比如,“宝马”传递的核心价值是“安全舒适”而“劳斯莱斯”则代表“名门尊贵”。品牌的核心价值是品牌忠诚度和美誉度的基础。国内很多企业简单地把品牌知名度等同于品牌价值,只注重对商品的显性特征(如包装、外观等)进行差异化,而对品牌资产的价值缺乏应有的理解和重视。品牌核心价值缺乏通常有几种情形:第一,品牌没有核心价值,严重缺乏个性,或者一味追求浅表的“奇异”卖点,结果导致品牌空壳化。第二,品牌建设过程中一味地宣传商品名称,而忽视了品牌背后涵含的独特价值和利益的有效传递,所以即使产品知名度很高,但销售量却不尽人意,结果往往是商家在投入巨额广告之后草草收兵,退出市场。第三,企业在品牌传播过程中,对品牌的核心内涵把握不准,总期望把品牌的所有价值全部传播出去,结果造成品牌核心利益松散,品牌信息混乱,使消费者无所适从。

(三)品牌战略规划缺失

品牌建设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不能操之过急,而要根据品牌成长的外部因素,结合企业本身的技术和资源优势,以及品牌的生命周期特点制定严密的战略规划。然而我国许多企业为了在短期内获得利润,不顾企业的产品、促销、价格等营销策略能否跟上,盲目加大广告投入,甚至依赖炒作手段,期望现代传播工具能在一夜之间把品牌催熟成名牌。缺乏战略规划的品牌炒作,虽然能提高品牌的知名度,但由于忽视品牌成长的客观规律和品牌赖以生存的内涵建设,造成品牌畸形发展,生命力极其脆弱,多变的市场环境很容易就会触发品牌危机因子,从而加速品牌“从成长到死亡”的过程。

三、品牌危机防范策略

不管哪种品牌危机,一旦爆发都必然不同程度地给企业造成危害,轻则破坏正常的经营秩序,重则破坏其持续发展的基础,甚至导致品牌大厦轰然倒塌。因此,如何有效预防品牌危机的发生是品牌危机管理的根本。结合品牌危机发生的深层原因,品牌危机防范应该采取如下策略:

(一)唤起全员危机意识,制定并严格实施品牌日常管理制度

意识决定行动,品牌危机意识是进行有效品牌危机管理的前提条件。只有企业全体员工真正意识到市场竞争的残酷性,感觉到危机时刻在他们身边,才能防微杜渐,防范于未然。为此,企业管理者应该注意给员工灌输危机意识,并制定和实施严格的品牌管理制度。在生产中严把质量关,确保投入市场的都是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加强产品核心技术的保护管理;做好商标注册维护工作,对于假冒伪劣等侵害自身商标权益的产品和行为及时处理。

(二)建立有效的品牌危机预警系统,实施品牌自我诊断制度

信息是品牌危机防范的生命线。为了及时发现企业经营过程中潜伏的危机,疏通信息交流的渠道,企业必须建立有效的危机预警系统[4]。第一,建立完善的信息监控系统,及时准确地收集和分析与企业有关的国家政策、市场、竞争者等多方面的信息,甄别危机因子。第二,建立品牌自我诊断制度,定期对品牌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进行检查监控,尽早发现薄弱环节,及时采取措施,减少乃至消除危机诱因。第三,组建品牌危机管理小组,对各种危机情况进行预测分析,制定危机应对策略,为企业品牌危机修筑第二道防线。

(三)改善企业管理,优化品牌管理体制

品牌危机的发生不是一个孤立事件,而往往是企业内部管理恶化的结果,因此,改善企业管理有利于预防品牌危机的发生。品牌管理是品牌价值保值、增值的基础性工作。品牌管理体制就是品牌管理的组织形式,它是企业在分析、计划、组织和协调与品牌管理相关的各项活动时的制度安排[5]。科学的品牌管理体制能合理协调品牌管理活动中企业内部各部门的权力与责任及其相互关系,有利于品牌策略和战略的优化调整,培育品牌危机抗体,有效预防品牌危机。目前,全球企业品牌管理的组织形式主要有职能管理制、品牌经理制、品牌事业部制和品牌公司制四种。我国有条件的企业应向着建立品牌经理制的方向发展,而大部分的中小企业则应采用职能管理制,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四)加强品牌全方位管理,制定品牌战略规划

品牌建设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切忌急功近利。但凡成功的国际品牌,绝对不是依靠广告炒作一夜催熟的,他们在品牌经营上都有长久的、执著的追求和深刻的内涵,广告和形象识别系统只是其外在表现形式。加强品牌的全方位管理意味着要在品牌创立之初就对品牌进行战略规划,将品牌个性定位、品牌核心价值确定、品牌形象塑造、品牌注册与保护、品牌延伸与扩张、品牌创新、品牌传播等一系列环节的决策规范化,并提高到企业战略的高度,使之成为企业常规化的工作。

(五)科学实施品牌延伸战略,适当开发子品牌

品牌延伸作为企业品牌经营战略最主要的一种方式,在现代企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在的国际知名品牌,大多数源于品牌延伸。但是品牌延伸一定要遵循品牌的成长规律,不能任意而为(如品牌跨行业延伸、高档品牌向低档产品延伸等),否则不仅无助于新产品的推出,还会对品牌形象造成严重的损害。不过,如果品牌延伸进行得适当,不仅可以有效回避品牌风险,还可以使品牌的价值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特别是用子品牌策略进行品牌延伸时,由于子品牌是针对一类或一种产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高度统一性,因此采用子品牌策略能有效地避免株连风险。比如:宝洁、欧莱雅等公司拥有多个品牌,其风险抵御能力相对较强,如果其中一个品牌发生危机,通常不会影响公司其他品牌。相反,“三鹿”既是奶粉品牌,又是集团公司品牌,所以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六)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培养顾客忠诚度

良好的品牌形象和顾客的品牌忠诚度是企业防范品牌危机的重要条件。如果企业形象和信誉很差,消费者对企业无忠诚度可言,那么品牌危机发生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所以,要更好地防范品牌危机的发生,保证品牌健康稳定地成长,企业必须综合运用技术、产品、服务、创新等方式来提升品牌竞争力,避免过度的价格竞争,采用消费者至上的经营理念,使顾客获得最大程度的满意,从而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培养顾客忠诚度,提升品牌价值。这是企业打造品牌的最基础工作和核心内容,也是企业防范品牌危机的良方。

总之,品牌已经成为企业参与竞争的利器,在现代市场竞争中,谁拥有成功的品牌谁就拥有市场。因此,企业要强化危机意识,不断更新观念,深刻认识品牌危机的成因,采取有效的品牌危机防范策略,才能有效预防品牌危机的发生,保证企业品牌的长远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凤军.品牌营运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266.

[2]李敬强.基于心理契约的品牌危机管理[D].青岛大学学位论文,2008.

[3]郑秋锦.企业品牌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危机后管理[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3):18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