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策略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8 10:30:56

设计策略

设计策略范文篇1

关键词:KANO模型;服务设计;乡村旅游;体验设计

一、相关理论概论

(一)服务设计

服务设计是一种系统性的视角下的设计活动,利用设计思维整合和创造创新的设计流程,并通过面向系统的方法进行产品和服务模式的构建。产品服务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更关注于服务中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和互动,从而在决策者视角提供更具可持续性的系统构建策略,在用户视角提供更友好的产品用户体验。产品服务设计介入乡村旅游APP设计,能够以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方式来优化旅游服务的时效性、可用性和可持续性。

(二)KANO模型

KANO模型是由东京大学教授狩野纪昭于1984年基于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提出,第一次将满意与不满意的标准引入质量管理领域。区别于其他二维模型,KANO模型由正向指标、零和指标和反向指标构成。KANO模型用于分析用户需求对用户满意度所产生的影响,对产品需求功能和产品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三)基于服务设计和KANO模型结合的需求评价方法

基于服务设计的方法论,构建全链路的APP使用流程,从用户旅游前中后三个阶段,利用服务设计的工具确定用户需求,并将用户需求进行归类分析,作为APP设计的指标。基于上述分析,设置用户调研问卷,通过用户调研获取用户对指标评价的数据,然后利用KANO模型对所得的指标进行排序,并以此为依据进行APP的体验设计。

二、基于KANO模型的乡村旅游综合服务APP设计方法

(一)乡村旅游满意度模型的建立

首先根据旅游服务系统中的参与者分析界定目标用户,同时根据不用用户的特征将目标用户进行分类,然后通过调查问卷、同理心地图、用户旅程地图等工具了解旅游服务过程中用户的痛点。收集到用户痛点后,利用POV和HMW工具进行进一步的洞察,进行痛点和需求的转化,将需求进行归类和筛选形成满意度评价的指标,然后构建用户满意度模型。

(二)利用KANO模型进行需求筛选

在满意度指标的基础之上,设置用户调查问卷,以乡村旅游民宿预订为例,问卷设置如表1。利用KANO模型对APP需求进行双因素的分析,将产生不同用户满意度的属性划分为五类(图1):基本属性(M)、期望属性(O)、魅力属性(A)、无差异属性(I)、反向属性(R),以及问题属性(Q)。通过问卷数据处理,计算出有效问卷中5种指标的占比,需求的类型将由比值最高的一项决定。其中无差异型需求和问题需求,对用户满意度不会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可以排除。而反向型需求是会降低用户满意度的因素,所以在不考虑的同时也会对其进行分析,有利于规避一些降低用户体验的产品功能。

(三)制定乡村旅游APP的设计策略

在得到上述需求优先级排序后,利用用户故事和电梯宣言确定APP的大致功能和定位,然后将需求进行进一步地筛选并转化为产品的功能。采用卡片法让用户参与并将产品功能归类,以用户能够理解的方式构建APP的功能架构,并在此基础上完善产品的使用流程以及交互方式,输出产品的线框图、功能流程图以及交互文档。基于以上内容,再进行APP的高保真界面设计,从而输出最终的视觉设计。整体的设计基于前期的需求分析,根据场景化的需求进行细致的用户体验优化。

三、基于KANO模型的乡村旅游综合服务APP设计策略

乡村旅游服务的关键在于构建新的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互联网技术例如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如今已经较为成熟,但是在乡村旅游这一特定场景下的应用较少,所以如何通过调研找到用户的核心需求并形成创新的服务模式,是乡村旅游APP这一接触点设计的关键所在。

(一)构建乡村旅游的用户满意度模型

通过乡村旅游服务的构建,从系统的视角收集乡村旅游中用户的需求,主要从游览、餐饮、交通、娱乐、购物、基础设施、安全保障等方面对用户需求进行归类,并将这些作为指标进行游客满意度的调查。邀请专家评估和完善上述评价指标,并结合乡村旅游服务中的现状,进行指标的归纳并形成不大于5项的分类,命名为S1-Sn,再根据分类进行问卷的设置。(表1)

(二)设置问卷与APP需求属性归类

在提取和整合了APP产品需求之后,有针对性地进行问卷设计。根据前期对服务设计的分析可以得出APP的核心用户分类,根据这三类人群进行相同人数的问卷调查,以保证问卷结果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根据满意度具备程度的二维评价得出需求的属性。需求属性归类包括基本型需求、期望型需求、魅力型需求、无差异型需求、反向型需求。

(三)数据分析和需求排序

由上述调查可以得到乡村旅游APP不同需求属性的比例,占比最大的一项即为该需求的类别。(表3)基本型需求是决定用户是否能够拥有良好旅游体验的核心要素。乡村旅游服务,不同于传统的景区的整体式的开发,是一种分布式的,缺乏统一管理的服务,但是优点在于服务的成本更低,服务的形式更加多样化。因此,在系统的视角上来说,基本型需求需要通过一定的标准化管理来实现服务质量和价格的平衡,这样才能提供统一的优质体验。期望型需求是乡村旅游与传统景区旅游产生差异化的地方,主要包括乡村中原始而低开发的自然景色,以及乡村独特的民风民俗。在国内旅游景点同质化严重、景区定位混乱的情况下,乡村旅游的差异化需要借助于互联网技术来凸显。例如,乡村旅游的路线定制化更加自由,即可通过线上定制化提供出游方案,选择不同的旅游路线。再者,乡村旅游适合短途旅行,规划和准备的压力都更小,通过线上服务完成线下的一些繁琐步骤,可以大大提高旅行的效率,也更适合放松身心。魅力型需求主要体现在乡村旅游的创新和跨界上。例如浮梁大地艺术节、美国火人节等。利用人文艺术等内容的介入,赋予乡村旅游更多的可能性,旅游不单单只是传统的观景、游乐,还可以是自然艺术的体验,也可以是一种全新的文化视角的体验。游客不仅可以以旁观者和欣赏者的视角进行游览,还可以以村民和全局视角体验乡村的习俗和人文风情。创新的旅游服务模式和旅游形式,是为用户制造惊喜和增强自身魅力的重要途径。无差异需求对于乡村旅游的满意度影响较小,可以进行剔除。而反向型需求可以为旅游服务的内容提供建议和反思,指导产品避免具备某些特征。

(四)乡村旅游APP设计策略

乡村旅游APP,是服务与用户互动的重要接触点,贯穿了整个旅游流程。根据上述的需求分析可以得出,用户对于线上的旅游攻略、旅游路线、交通出行和餐饮住宿等方面的需求较为关注。在用户使用APP的过程中,可以实现场景化的线上综合服务、个性化定制、数据记录等全链路的服务,能够有效地引导用户定制具有优质体验的服务,也可以在整个旅游过程中与用户产生互动,从而提高旅游服务的质量。1.旅游前的信息服务和预约服务为游客提供旅游前的信息服务,尤其是互联网中缺乏的信息,提高对服务的了解,例如乡村的花卉开放时间、展览的制作过程、相关民风民俗等。这些信息可以交互式图文的形式展现在乡村的详情页。此外,游客还能够在APP内了解到当前乡村内的特色民宿,以列表的形式进行呈现,每一个民宿介绍内容的下方都有可以跳转至其他酒店预订APP的链接。另外,还有乡村旅游区的线上综合服务,可以进行门票预订、交通票购买、旅游区服务等。2.旅游中的场景服务和数据记录在传统旅游过程中存在排队、等待、效率低等痛点,乡村旅游能够借助新的技术来实现高效的旅游体验。利用NFC技术和生物识别技术,游客通过APP进行快速的扫码、NFC触碰或者人脸识别就能进行预约的核验。同时通过大数据和云服务技术,APP能够实时为用户提供旅行记录的内容,结合景点的智能终端,能够实现旅游的数据记录、回忆记录以及路线记录,游客可以通过分享链接来分享自己的行程,也可以获取视频、H5、小程序形式的旅行回忆。3.旅游后的定制服务和增值服务旅游之后,游客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定制化的实物和虚拟产品服务。在未来,纪念旅游的方式可能不再局限于拍照和购买纪念品,游客通过APP可以实现线上下单旅游商品服务,也可以通过打卡的方式对旅游进行纪念。

四、结语

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新兴产业,构建的根本是需要构建创新的服务与体验,以最少的资源浪费达到最高的价值。文章通过服务设计的系统视角分析乡村旅游服务中的需求,并建立需求指标的属性分类。借助KANO模型,确定产品需求中的基本需求、期望需求和魅力属性,为APP的功能和体验设计提供依据。基于KANO模型的需求指标分析,能够更准确地了解游客在乡村旅游中的真实需求,并结合服务设计的思维,构建更加优质的乡村旅游用户体验,为互联网赋能下的乡村旅游建设提供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李雯,张焘.基于KANO模型的博物馆文创产品消费者偏好研究[J].设计,2019,32(17):76-79.

[2]冯越峰.乡村景观设计领域创造需求的挖掘和利用——基于Kano和VRIO的数据分析[J].装饰,2019(11):124-125.

[3]XuQ,JiaoRJ,TangX,etal.AnAnalyticalKanoModelforCustomerNeedAnalysis[J].DesignStudies,2009,30(1):87-110.

[4]丁熊,刘毅,刘珊,刘再行.智慧旅游背景下的景区公共产品与服务系统设计[J].包装工程,2016,37(12):149-154.

[5]王楠.面向全域旅游的乡村服务设计研究——以宁波松岙镇为例[J].装饰,2017(05):142-143.

[6]李纳璺,叶德辉.旅游产品服务设计的再设计研究——以三江侗族程阳八寨景区为例[J].装饰,2016(06):128-129.

[7]陈嘉嘉.服务设计[M].南京: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6:23-27.

[8]田勤思,王野,朱珠,何平.历史文化名村体验式旅游发展策略[J].农业经济,2017(06):54-56.

设计策略范文篇2

关键词:叙事性设计;隐喻与象征;时空蒙太奇;空间叠印;非常态组合

在现代主义迈向后现代主义的过程中,城市空间环境的营建已从对功能空间的关注转到注重场所意义的表达。叙事性的空间更加注重人们在场所中的情感体验与场所认同,其设计策略可以从诗词文学的创作手法得到一些启示。“城市空间很难像文学、影视作品那样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由物质形态构成的三维实体和空间不具备通俗的可读性,在某种程度上更接近于诗歌,其叙事技巧在于遣词造句、隐喻与象征的修辞和主题精神的演绎。”[1]诗词文学的创作手法:以景喻情、句式跳跃、凝练的语言和非常态组合,引介于场所空间的营造,将诗词之情转换为空间之感,提出叙事性设计策略,可以提高城市空间的体验性与人们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一、以景喻情——空间隐喻与象征

诗词文学善于以景喻情、托物言志,运用隐喻与象征手法,在增强艺术表现力的同时,更为形象地表达诗文的主题思想。艾青说过,诗只有通过形象思维的方法才能产生持久的魅力。隐喻与象征是,运用形象思维的手法,把设计主题所要表达的抽象意义转化为具体的物体、可感触的东西。因此,隐喻与象征是诗词艺术持久魅力的重要因素和语言特征。隐喻,源于希腊语metaphora,意为“意义的转换”。起初它作为一种修辞手段而运用于诗歌当中。它借助感性形象、物象与景象抒发作者的情思感怀,以形象化的客观物体或景象承载难以言表情感,表达诗文的内在思想与意义。“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借朝雨和杨柳营造送别时的环境氛围,又借朝雨、杨柳生发送别的心绪。首句对朝雨、杨柳的描写是以景喻情,隐喻作者对故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语言学中,隐喻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用形象的客观景物描绘表达主观朦胧深远的意义。英国浪漫主义理论家柯勒律治(Coleridge)将隐喻从修辞论提高到艺术本体论的层次,他认为隐喻不是单纯的修辞现象,而是一种想象思维。在空间设计中,隐喻是以物质要素为载体,表达形而之上的“道”,使设计作品脱离了形而下者的“器”的境界。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的欧文斯湖大地景观以隐喻的方式叙述了场地历史与特征,提供了一个物种栖息地。从前的欧文斯湖储备着湖水,由于湖水被引入洛杉矶水道用于生活供水导致1926年该湖的干枯,干枯的湖泊成为美国最大的单一粉尘污染源。设计师受欧文斯谷的历史环境的启发,在达到“降低粉尘并为动物提供栖息地”的设计目标基础上,在场地中设置了一组大小不同的锥形石丘,其形状和方向模仿了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季风时节疾风吹过山谷湖泊水面,形成层层白浪的形态。这些由岩石建造的地形被喻为“白浪”,隐喻了这片场地历史的样貌。此外,Plover广场的景观廊架设计亦采用隐喻手法,灵感源于当地濒临绝种的鸟类SnowyPlover的翅膀。成群的水鸟符号化地构成了金属遮阳构筑物顶板的轮廓剪影,喻示曾经场地的活力与对未来的展望。该设计获得了2017ASLA通用设计类荣誉奖。欧文斯湖大地景观运用隐喻的设计手法,营造了一片生机勃勃的生物栖息地,在塑造未来的同时尊重场所环境的历史(如图1)所示。与借事物形态特征与意象来隐喻有所不同的是,象征更侧重于类比、比照。象征体和象征义之间的联系,不是如隐喻那样建立在相似的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诗人的艺术构思所赋予的特定阐释的基础之上。因此,二者之间并无必然的逻辑关系,即通过象征体所暗示的象征义并非象征体本身所固有,而是诗人通过艺术构思所赋予,是诗人主观情思的外化。[2]如李商隐的《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其中的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可以认为夕阳象征大唐帝国衰亡的命运,也可以认为它象征世间一切事物好景不常的哲理。“象征的修辞手法总是在诗篇中创造两个各自完整而又相互和谐的境界。诗篇描写的物质境界掩盖着、暗示着、朝向着另一个深邃的精神境界。读者一旦突破外在境界而进入隐蔽境界,就会获得某种诗趣”。[2]因此,象征所带来的功效便显现,诗词富有意趣,空间场所富于生活的体验与意义。通天塔花园的设计通过过程性与动态性的表现,向人们演示了一个花园从生长、发展到衰退、复活的全部过程,象征地揭示了景观的主题:人类在改造自然局限性。通天塔花园位于德国埃森市威斯特法伦镇,设计师取意彼得•勃鲁盖尔(BruegelPieter)的画作《通天塔》——该作品表现人类建造一座冲天巨塔却遭到挫败,寓意人类在自然面前局限性。设计师直言不讳地将在运用自然材料时面对自然进程所遇到的局限性作为作品的表现方式:设计师在场地上把稻草垛成勃鲁盖尔画中高塔的模样,春天洒满草种后,草垛很快便铺满郁郁的青草;夏季进行浇灌;这一繁荣景观从秋天开始转折,草垛在肥料的推动下开始枯黄腐烂,整个变化过程从秋到冬,直到来年的春天,此时剩下的只有成堆的腐烂稻草。在设计之初,设计师就融入了“衰退”的概念,设计衍化的过程重于任何一个阶段的定格影像,其寓意在过程中逐步呈现。通过稻草的四季演化,叙述了事物从诞生到衰亡的历程,象征人类在改造自然中的局限性,成为景观创作的主题(如图2)所示。隐喻与象征的成立依赖观众本身的文化积累和空间体验。隐喻与象征的相同点在于其暗示性,超越单纯塑造形态与色调的美感,追求人和场所的互动,在设计中追求人文感。借助隐喻与象征,阐释景观的主题。

二、句式跳跃——时空蒙太奇

诗词艺术表现为了追求语言精炼与意境深远的统一,句式跳跃成为一种常见的表现方式。在空间设计中,可表现为时空蒙太奇处理——包括空间蒙太奇和时间蒙太奇。诗词语言中,不乏存在句式跳跃的表现艺术,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全诗出现三次跳跃:第一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写妻子来信问他何时能回,可是他还不能给出一个确定的时间。此句写两人思念之情的深厚。第二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此处一下子跳到了写景,通过借景抒情的手法表达浓浓的思念之情。诗人处在“巴山”茫荒凄凉之地,“夜雨”、“秋”等景物的描写,更加形象地渲染了凄凉、孤寂、愁思的情感。从来信问期的事件,到巴山夜雨的写景,从事到景的跳跃,不动声色地回答了“未有期”的无奈。第三、四句在时间上的跳跃到诗人悬想日后与妻子相聚时情形,他日相聚西窗前,诉说此时的情景与思念,表现出浓郁的情思。诗词灵活多变的句式跳跃打破了语言表达的连贯性、逻辑性,却体现出内在意脉和感情逻辑性。句式跳跃伴随着空间场景的跳跃与转换。一个空间场景跳跃到另一空间场景,勾勒出一个情节又一个情节的变化与进程,或递进或并列,主题与思想在转换间展现,在建筑学意义上,这是一种空间蒙太奇式编排组合的方法。诗词句式的跳跃组合,表现为不同要素的共时态呈现。时空的蒙太奇手法具有强烈的叙事性特征,在空间编排中,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场景或空间要素并置,同时呈现,联合成一个看似错位或矛盾的整体空间,通过特意营造的冲突,更生动地表达设计的主题。跳跃性的空间编排可以使人们获得多重的空间体验,体现空间的趣味感。如弗兰克•赖特(FrankLloydWright)的流水别墅,一种建筑与瀑布的空间蒙太奇组合,实现了人工与自然的完美同构。时间蒙太奇,即把不同时间的场景要素并置在同一空间中,以达到共时性的在场与历史时效性的消失,通常给人带来深刻的记忆及梦幻般的空间体验。时间的跳跃,使空间更具有张力。在城市景观中,时空的“历史性闪现”,可称为一种关于历史记忆的时间蒙太奇转换。澳门大西洋银行总部办公大楼建于1910年,位于澳门近代最繁华的骑楼商业街“新马路”与南湾的转角处。原大楼是一座二层的西洋古典建筑,在其扩建工程中,为存续城市历史记忆,保留了二层高的原建筑立面,在外立面之后建造了一个17层的现代建筑。带有拱顶的原建筑外立面延续了传统骑楼商业街的特色,而新建大楼弧形玻璃幕墙的外立面彰显着浓烈的现代信息,二者并置演绎出传统与现代的时代交响曲。(如图3)时间蒙太奇的手法构建了历史信息的原真性与城市记忆的完整性,为城市遗产的保护提供了这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三、凝练的语言——空间叠印

诗词是高度精炼的艺术,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诗的语言必须凝炼而生动,在有限的篇幅中包孕更深广的生活,从而收到以少胜多、寓万里于尺幅的艺术效果。语言的凝炼主要体现在对篇、章、句、字的锤炼。炼句、炼字的目的是炼意,是为了在有限的篇幅中表达深刻的思想感情。通过语言的精心锤炼与并列叙述,读者在脑海中将词义进行空间上的叠合,叠合后的空间构成一幅连续、完整的图景,以达成意义的合成与升华。这一有趣的叙述方式在空间营造中可演绎为空间叠印的创作手法。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建造中,设计师王澍将“一半湖山一半城”的杭州传统城市观念作为设计的主题,总体构成上几乎是杭州城市传统格局再阐释。建筑延绵起伏的屋顶与象山的自然山体相互呼应,楼梯在建筑外墙上连续蔓延,与屋顶一同构成一座延绵起伏的“山”,这种建筑形态的“地形再造”诠释着人们对自然之道的理解,城市建筑要遵循自然山水的脉络生长。按王澍的话说,它意在“建造一个与自然相似的世界”。建筑与象山,相互叠印,描绘出“一半湖山一半城”的城市意象(如图4)所示。除了形态上的叠印,材料和建造技术的叠合也充满了叙事性。宁波博物馆建筑墙体来自一种叫作“瓦爿”的建造传统,用旧砖、瓦、石料和陶瓷碎片等砌筑成建筑墙体。这些不同年代,不同形态的残砖碎瓦来自曾经在原址附近的已被拆毁的三十个村落,没有一块是一模一样的,它们来自不同年代,不同时期,每一块砖瓦都有一段自己的往事,有的还雕刻着自己的身世来源,勾勒出曾经生活的痕迹。与它对话的是竹条模板浇筑的混凝土墙,一种现代性的建造技术,现代感的混凝土墙与传统瓦爿在此叠印,完成一场与“时间”的交易。

四、非常态组合

非常态组合是指表达上的打破常规的逻辑表达,呈现出一种事物非正常状态的关联组合形式,如“无端天与娉婷,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秦观《八六子》);“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张孝祥《西江月•黄陵庙》)。秦观、张孝祥中数量词与名词的关联组合在语言逻辑上的错乱的、非常态的,突破了一般语言的常态化的表意模式,于是“一帘幽梦”、“十里柔情”、“一船明月”产生了反常合道、意趣横生的美感效应。异质景观并置、场所要素的变异等,均与诗词中的“一帘幽梦”、“十里柔情”、“一船明月”等有异曲同工之妙,呈现一种打破逻辑关系的非连续性,创造了充满意趣的空间。[3]例如,场所要素的变异,笔者在江南某旧厂房改建设计方案中,提取原厂房建筑外立面上纵横交错的管道形态,抽象化地运用在改造后的公共景观设施中。按常理,工业管道与景观设施是不可同时并置于同一场景中的,设计将工业管道形态与市民休闲功能结合,为了更好地体现场所记忆,也表现成为一种场所要素的非常态组合方式(如图5)所示。

设计策略范文篇3

关键词:城市品牌、澜沧、设计策略、形象设计

城市品牌与一般的企业品牌设计不同,城市品牌是由城市内部的诸多要素长期发展形成的一种直观反映和评价,它反映了城市的意象[1],城市的身份、个性与文化特质。同时,城市品牌的效应并非从一而终,它会因时代、环境、人、国家政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介入而产生变化。因此,城市品牌的塑造更强调优先制定因应城市的历史、地域特征及未来发展相适配的品牌策略,再而通过策略引导,将城市的品牌理念及设计“适时”“适地”“适人”地嵌入到城市建设与发展中去。(图1)这些年,无论政府部门或是民间机构,都一直尝试以设计或者创新思维来重新诠释地方形象(包括城市、乡镇、村落)。新的思维新方法固然会带来美好的想象和实在的改变,然而,如若在设计之初没有深切了解地方的生活习惯、文化历史、产业结构及环境特征等各方面问题,直接搬移他市做法,其实是对原有资源的另一种破坏。精准提炼的城市品牌策略能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凸显其精神、性质、地域及底蕴,是重要的无形资产,对城市未来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指导作用。2017年,笔者与团队受澜沧县人民政府、澜沧县旅游局的委托,接受城市品牌形象设计任务,希望借由系统化的资源梳理及设计规划提升澜沧县的城市品牌形象,以期为澜沧县的旅游及文化产业发展建立易于传播的城市品牌形象。项目经历漫长的两年时间,团队对澜沧进行了实地踩点考察、历史资料收集、近距离对话沟通,以及具体设计等工作。笔者在此将澜沧项目这两年的经验与设计策略研究一一呈现。

一、城市品牌塑造策略

一个地区的基因与风格是需要深度挖掘及协调整合的。成功的城市品牌建设参与者,需要熟悉对内及对外的沟通协调,清晰城市发展的目的,做好长期规划,制订明确可行的城市品牌策略,进而根据策略引导,向城市里的利益关系人传达一致的信息,配合形象设计、基础设施与服务的提升,加上政府持续不断的韧性与努力,各行业人民的支持与配合,才能使城市在品牌打造的环节中每一步都发挥最大的效用。在为澜沧县确定城市品牌策略的过程中,通过考察,团队梳理出关于澜沧的种种关键词:自然环境、历史文化、茶文化、少数民族、西南特色、民族服饰、音乐、宗教、旅游资源,等等。归纳分类是整体设计思维形成的关键一步。基于前期的调研与归纳工作,团队在不断的沟通与讨论中,统一了制定关于城市地域的品牌策略方法——围绕生态、产业、生活品味、艺术与创新五个类别来进行甄别与定制。笔者称此套设计策略为“E.I.L.A.I.”。(图2)1.生态(ECO)生态环境是澜沧这座城市的特有表征之一。澜沧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她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因东临澜沧江而得名。澜沧县地处横断山脉怒山山系南段,属亚热带山地立体季风气候,温暖潮湿。整个澜沧县的山区和半山区植被覆盖率达到98.8%,农产有稻、小麦、玉米等,特产栘依果、薏仁米、普洱茶等。澜沧与广阔的南亚热带地区相连接,热带雨林的发育不受海洋飓风的干扰,物种传播也不受海洋的阻隔,因此,澜沧丰富的植物种类和繁茂的雨林在全中国都是独一无二的。[2]2.产业(Industry)让澜沧县闻名于世的便是普洱茶。景迈芒景的万亩古茶林是大自然给予澜沧的礼物,被国内外学者称为“世界茶树博物馆”。古茶林有两千年种植历史,自元代起茶叶便销往东南亚等地,给澜沧的少数民族带来的不仅是谋生之路,还有精神文明的润泽——澜沧县也因此作为茶马古道的出发点,让茶叶成为沟通中西文化的桥梁。所以,古茶林是研究澜沧城市特色不可回避的重要元素,是澜沧的重要经济产业。3.生活品位(LifeStyle)澜沧是一个多民族的城市,民族有拉祜、汉、佤、哈尼、彝、傣、布朗、回等,少数民族占人口总数的75%以上。“从葫芦里诞生的”拉祜族是猎虎的民族,他们热爱用歌舞表达自己;“从石洞里出来的”粗放豪迈的佤族秉持“无酒不成礼”的传统;梯田几乎成为“山上的民族”哈尼族的标志;文武并重的彝族的传统节日火把节名扬四海;讲究礼仪的傣族被称为“水的民族”,泼水节和孔雀舞让他们早已家喻户晓;布朗族是“茶的民族”,据说他们是最早开始人工种植茶树的民族,他们茶树老、茶艺多、茶俗浓……澜沧的每一个少数民族都是独特的存在,风俗各异,着不同的服装,讲不同的方言。描绘澜沧的少数民族,即是描绘一幅丰富的中华民族文化画卷。4.艺术(Art)除了少数民族风情及茶产业的直线延伸,利用生态环境条件来进行艺术植入是未来澜沧城市发展的另一种可能性。打造少数民族专属的公共艺术节成为与委托方探讨城市未来的其中一个可能执行的措施。因此,让艺术成为串联少数民族和澜沧土地的媒介是城市品牌策略中的一个构成部分。通过艺术人文的互动,让旅客除了饱览美景和美食以外,对澜沧产生更多意料之外的兴趣,从而产生在当地停留与消费的念头,由此形成引人注目的艺术节文化旅游模式。5.创新(Innovation)对于澜沧的创新策略,团队统一意见以茶文化为元素来进行,茶叶就像是澜沧体内的基因,茶文化就像是澜沧的性格,是内在的核心。如何表现这一中心?澜沧继续专注从各个维度拓展茶产业,进而把发展的目光延伸至以茶为基底的生态农业和文化旅游等领域。比如,旅客可以参与种茶和收成,在劳作中认识和体验真正的生态农业;可以在品茶、用餐和少数民族的歌舞中感受澜沧的人文与风情;更可以通过专业详实的茶文化遗产的说明路线,以历史为线索理解和认识澜沧。综合E.I.L.A.I.的城市品牌策略,更让我们意识到,澜沧的城市品牌建设不仅要体现澜沧地区的少数民族风情,更需要考虑茶产业、茶旅游及茶文化的推广策略,以此凸显澜沧在世界范围无可替代的价值与竞争力。

二、澜沧县城市品牌视觉设计呈现

澜沧的城市品牌VIS系统既是澜沧地区形象的识别的一种直观符号、信息传播载体,也是本地区历史文脉、人文精神凝聚力的纽结,更是民族风情、民族传统习俗传承延续的的一种全新方式,构成现代社会中实施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新体系。因此,除了一般VIS系统的基础系统及应用系统外,还会针对城市的公共空间、线下宣传、新媒介(网络、动态图像)等应用环境提供标准的使用建议及规范,设立一个便于记忆、识别的都市品牌VIS体系——它将包括Logo基础系统、应用宣传系统、导视系统与延展图形四个部分。根据前期定下的城市品牌设计策略——E.I.L.A.I.,澜沧的城市品牌视觉设计工作由此进一步开展。(图3)前期工作中所分类搜集的澜沧县相关的视觉文化图像,包括建筑、人物、宗教、乐器、食物、动物、植物、民族图腾、传说故事及茶文化等,从中提取和归纳出具备记忆点的视觉元素。最终设计方案Logo的轮廓为葫芦,取自拉祜族的图腾物,内部由11个圆形构成,相互连接环绕,象征澜沧县少数民族之间的团结聚合。(图4)整体视觉形象系统的色彩由茶色(象征土地,普洱茶)、蓝色(象征澜沧的水与蓝天)、绿色(象征茶树与生态)构成。此外,Logo内部构成的两个旋涡还象征着人们杯中的古树普洱茶那样浓酽醇厚、齿颊留香。颜色(由绿到蓝到茶色)的过渡表达了澜沧人民制作普洱茶的变化过程与历史,同时也象征着澜沧县如同澜沧江水一般,川流不息,永久兴旺。

三、澜沧县城市品牌视觉设计应用

设计策略范文篇4

【关键词】风貌美化;历史文化重现;老旧建筑屋面改造;装配式概念

1概述

在全国各大中小城市的以“提升建筑外观形象、城市街区环境品质”为主的风貌改造设计过程中,建筑屋面的改造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其不仅有基本功能的需求,更有风貌性美化的历史文化意义。建筑的屋面改造,首先要做的是恢复其防水、隔热等基本功能。但这一功能实施到老旧建筑中,问题就显得相当棘手。老旧建筑建成于不同的年代,甚至同一栋楼分不同时期建设,建筑结构形式不一致,防水的做法区别也很大,建筑的常年损坏情况更不一样。具体改造设计过程中,需针对具体情况一一调查清楚,形成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很多情况下需要在一个项目中设计出多个施工做法和解决措施。最后,更需要在施工阶段落实每种设计方案的具体点位,才能保证屋面改造达到基本功能恢复的可靠性。但这样“点到点”的设计和施工方式无疑是与全国提倡的装配式概念相违背,因此需要提出一种可以形成“装配式”的解决方案。在坡屋面的改造中,解决好基本功能后,利用其坡度风貌,很快就可形成其原有风貌。但在平屋面的改造中,情况就复杂很多,需要设计师研究更多的设计策略。

2前期策略

被誉为“明星御用设计师”的关天颀说过,脱离系统创新,而空谈形式创新,只能是过渡时期的表演[1]。建筑最重要的还是结合其基本功能进行创新,这才是建筑设计的正确方向。在老旧建筑改造中,如何结合屋面基本功能的改造,形成屋面的统一风貌,为不同时代、不同结构、不同损伤的屋面改造提供另一种解决思路,一直是设计师们需要解决的问题。长久以来,老旧建筑屋面可谓是五花八门、千姿百态、多种多样。大致概括为以下几种:1)预制板结构屋面。预制板楼房是20世纪90年代初的产物,因为预制板有利于大规模建造标准房,1998年以后的商品房根据新建筑规范都要求现浇板。预制板施工速度加快,a项目设计图b工程考察参观图图1工程项目设计及施工示意图造价低,但整体抗震性和抗渗性较差,屋面容易从楼板缝里漏水。2)现浇结构屋面。现浇结构屋面比预制板结构屋面的整体抗震性和抗渗性好很多,但因建筑建设年代的久远,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更有露筋的情况,急需开展改造工作。3)“菜园”形式屋面。此种屋面结构形式不一,但大多的情况是屋面存在较多的杂物、垃圾、小屋、菜地等,这些均是居民私自堆放和搭建的,这些情况严重破坏了屋面防水构造。4)彩钢瓦防水屋面。彩钢瓦均是各栋楼宇自行搭盖,显得格外凌乱不堪,且不满足防水的规范做法要求,存在大量锈蚀和渗漏情况。5)“设备”屋面。很多的建筑设备选择放置在屋面,极大地影响了屋面防水,在屋面改造过程中更是一大难题。以上是当前建筑屋面的几种形式,改造设计过程中首先应现场调查清楚,一一归类,并进行针对性的恢复设计,如清除屋面违章杂物,现有屋檐更新涂刷。但只是对建筑屋面的基本功能进行恢复还不够,需要重视建筑屋面风貌性的美化设计。如前文所说,这种施工方式与全国提倡的装配式概念相违背。因此,需要在对所有屋面形式进行调查、归类的基础上,研究出一个整体的改造手法,并将这种手法向屋面风貌性美化方向延伸,从而更好地表达风貌性美化的历史文化意义,让全国各地区历史文化真正得以重现。

3建筑设计策略

在“提升建筑外观形象、城市街区环境品质”的风貌改造设计过程中,屋面改造的要求尤为重要,人们也越来越重视这个“建筑第五面”的观感效果,其是设计师们形成设计统一风格的首选项。在当前改造过程中,出现了不少有关“建筑第五面”的观感效果的解决措施。1)预制板结构屋面。采用这种结构形式的建筑多为多层建筑,解决其基本功能后,在其屋面铺设假绿植,形成屋面绿化的美化景观。2)现浇结构屋面。这种屋面做上防水保护层后,基本改造为上人屋面,可形成多种用途。3)“菜园”形式屋面。违章乱搭乱盖全部拆除,为避免再有类似情况发生,需管控上屋面的出入口,并定期检查,屋面也多采用铺设假绿植来进行美化。4)彩钢瓦防水屋面。彩钢瓦屋面的拆除难度较大,且局部会有被占用的情况,改造过程中先进行局部漏雨点的修补,再针对屋面彩钢瓦挑檐进行美化处理。5)“设备”屋面。设备均为建筑的必要设施,先对屋面防水、隔热等基本功能进行恢复,然后在建筑的女儿墙上做装饰百叶对设备进行遮挡,使在街面上仅能看到百叶的美化效果。这些改造策略在解决屋面风貌性美化改造过程中,都无法在不同屋面形式中形成统一的风格,改造活动受拘束较大,难言展示老旧建筑的历史文化。在“装配式”解决方案形成前,应对不同屋面进行统一标准的处理,这才符合整体、通用的简单标准。然而,在屋面设计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涉及屋面防水、隔热的基本功能,然后才是屋面风貌性美化的体现。综合二者情况,原屋面可以采用统一的形式处理,为其他功能做铺垫,屋面轮廓简单情况下可形成坡屋面效果,与周围其他建筑形成一致风格;屋面轮廓复杂情况下可与时俱进,往实现各种科技方向延伸。3.1屋面轮廓简单改造策略。在屋面轮廓简单改造策略中,可采用合成树脂瓦对平屋面进行满铺,达到Ⅱ级屋面防水的要求。利用钢制作三角屋架,形成坡屋面。屋架上固定合成树脂瓦,瓦与平屋面间形成隔热空间。在此种策略下,原平屋面只用简单清扫,处理好屋面露钢筋等情况。改造过程中,应注意新增屋面的耐火等级,如有些地区开展“装配式”屋面进行建筑平屋面的改造,采用了大量木材替代三角屋架,并外挑至建筑轮廓外(见图1)。一般现有平屋面建筑均为二级耐火建筑,但采用木屋架后,建筑成为三级耐火建筑(甚至四级耐火建筑),此时,需重新定义建筑的使用功能、建筑与其他建筑的防火间距等是否满足要求。3.2屋面轮廓复杂改造策略。屋面轮廓复杂改造是针对重要性建筑、区域景观节点建筑和复杂形式建筑等要求,进行的一种大尺度的改造设计策略。具体可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改造后坡屋面尺度高,内部空间大。此大空间在两端开设防雨百叶通风窗后,空间内可容纳空调、风机等设备。该改造方式可为很多屋面有较多设备的公共建筑提供改造方向。2)改造后坡屋面形式复杂,屋面风貌特征性强。针对国内外既有建筑改造的严峻形势,利用坡屋面这一“第五面”形象,考虑不同建筑风格的变换策略,如仿古、现代、欧式、新中式等,且还可以根据不同需求,提供不同造价形式,本着经济、安全、使用、可靠的原则,因地制宜,到达最佳效果。3)改造后坡屋面运用新科技,使建筑适应新时展。坡屋面设计中结合光伏节能板,在向阳侧面上加设。节能板与坡屋面同时调节坡度,以最有效的太阳光采集方式放大支架的角度[2]。坡屋面设计过程中,通过采用收集屋面雨水再利用技术、光导管技术等,使建筑满足既有建筑改造三星标准、健康建筑三星标准,让老旧建筑焕发“第二春”。4)改造后坡屋面实现装配式概念,形成扩大化生产。可考虑活动式坡屋面,其能适应各种形式屋面。同时,根据屋面功能形成雨伞状、凉棚状、伸缩门状等各种需求形式,形成定制化的装配式屋面改造模式。

4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的肌理是由地域形成的,而地域的肌理则是由特定的历史文化活动所产生的,旧改建设最重要的一点是尽量挖掘遗承的历史文化美学,根据现状需要选择或新或旧的适宜材料,根据既有材料肌理、色彩等条件进行设计。经历了城市大发展时期,我国的既有建筑存量数字惊人。国家领导层面已经多次强调要关注旧城的更新工作,并已做出了大量的政策部署。设计师应当肩负起这一责任,从基础文化做起,从点滴入手,切身实际地把握旧城建筑的文化脉搏。

【参考文献】

【1】关天颀.关天颀作品[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19(1):125.

设计策略范文篇5

关键词:公园城市;丘陵地区;城市设计策略

1研究背景

现代城市发展应突出公园城市特征,充分考虑生态价值,“公园城市”作为城市发展范式正式提出,充分体现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城市建设品质要求提升。公园城市将城乡公园绿地系统、公园化的城乡生态格局和风貌作为城乡发展建设的基础性、前置性的配置要素,是公园形态与城市建设空间有机融合。公园城市以生态文明和高质量发展为引领,旨在将公园形态和城市空间进行有机融合,建立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宜、自然经济社会人文相融的复合系统,建设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城市,能够最大限度保留现有城市自然资源的生命过程和生命系统的演化过程,在此基础上将人工生态系统融于自然生态系统,形成良性循环、良性发展变化的城市生态系统,实现城市可持续运作。

2项目概况

项目位于宁乡中心城区西北部,紧邻城市中心区域,是未来高铁站前区、核心公园景观区和行政中心拓展区三区战略叠加区,有潜力被打造成未来宁乡城市新中心。基地所在区域生态本底优良,片区西侧生态景观资源优越,景观丰富,可对基地形成优良的景观辐射;片区内部坐拥丘、谷、林、田、湖交融的生态资源,微丘起伏,最高高程点约127m,最低高程约57m。片区现状山水格局如图1所示。

3公园城市导向型的丘陵地区城市设计策略

3.1坚持“绿质”理念下的低冲击开发模式

“绿质”指城市设计阶段绿地空间的选择回归具有以人为本、功能导向的规划理念,强化综合生态空间、功能空间、产业空间以及人群活动空间的互动共生,配置适宜不同年龄、不同人群及不同需求的绿地景观空间,保护现有主要生态景观格局。宁乡市行政片区高铁新城城市设计坚持以公园城市发展为导向,构筑山、水、林、田、湖、城生命共同体的生态观,秉承低冲击开发模式和理念,顺应地形实现空间肌理多样性变化,保护并利用现有丘陵型生态资源,实现基于区域生态格局和功能、产业布局等分析,建立公园群体系。基于人群活动精细化布局公园群体系和其他建设功能,达到开发与保护、建设空间与蓝绿空间的平衡,实现“全域图1片区现状山水格局公园”的美好愿景。公园城市导向下丘陵地区城市设计策略流程如图2所示。

3.2构建基于“斑块-廊道-基质”理论的具有双层属性的公园群体系

“斑块-廊道-基质”(Patch-corridor-matrix)模式强调,景观生态学是研究较大尺度上不同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和相互关系的科学。基于“斑块-廊道-基质”原理的公园群体系结构如图3所示。城市生态系统中以城市公园为载体公共空间是连接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的重要媒介,也是构建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单元。项目在区域和城市两个层面,构建“环境控制+内部城市公园群”空间系统模式,突出“山水林田湖城”一体化的公园城市建设模式,营造公园群体系,建设生态宜居、可持续发展的公园城市。在此基础上,重点保护八家湾生态环境,构建八家湾环库公园,成为承载片区生活休闲、城市形象展示的主导公园;沿微丘缓坡构建生态绿环,建立蓝绿交织、功能复合的公共服务绿环;沿生态绿环建立蓝绿交织、功能复合的公共服务动线,串联生态公园、八家湾水库、体育文化公园;构建片区发展的生态格局,结合特征功能和地理条件,赋予其相应功能,丰富公园群体系活力。公园群体系分布如图4所示。

3.3建立人本逻辑下“人城产”多元互动的场景空间

规划坚持人本逻辑,在公园城市规划理念指引下,构建多样化场景类型空间满足多元生活需求,为人民营建适于生产和生活、享受生态、能激发创新潜力和热情的场景空间。在城市和社区层面营造场景空间,促进人民交往。城市层面基于公园群体系建设,构建八家湾环库公园和“绿丘公园—市民公园—体育文化公园”,是市民集中休闲公园,也是生态环境与公共服务设施有机融合区域。八家湾环库公园是宁乡行政中心片区重要的生态绿心和自然水域,围绕八家湾水库营造丰富的自然生态景观,形成生态科普、文化休闲、娱乐康养的区域及综合公园。沿水库岸线布局水岸休闲游憩、创意体育、特色商业、休闲娱乐等功能,通过多种设施和生活社区的串联,打造功能复合、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城市公共活动中心。滨水区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原则,构建以滨水自行车环道、滨水广场、康体步道等低影响生态型的游憩设施;东部和南部以特色商业、休闲娱乐为主,激发城市片区活力;西部和北部以滨水社区、文化社区为主,配套齐全的服务和教育设施。绿丘公园—市民公园—体育文化公园是片区核心绿环上的主要综合性城市公园,西接八家湾滨湖生态公园,北接渝长厦高铁绿廊,东连企业文化公园。公园区串联高铁枢纽前广场、文体中心、医院、党校、艺术中心、市政府、养老院、体育馆等众多重要的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多个新型、生态型智慧社区,为城市居民提供多样化的休闲娱乐的户外交往空间。图4公园群体系分布图3基于“斑块-廊道-基质”原理的公园群体系结构社区层面,摒弃封闭式社区,推广开放街区制,基于不同居住主体分析不同的产品需求特征。(1)科创群体。科研等人才需要环境优美的居住单元和便于科创交流的公共空间;创客、艺术家需要创业居住复合空间以及便利的餐饮、休闲、娱乐设施和聚会交流空间。(2)住区居民。高级白领、企业高管需要高端居住社区,环境优越、配套齐全;亲子家庭需要舒适便捷的居住环境,要求配备亲子设施。(3)旅居人群。度假人群需要充分展示山水景观资源和人文资源的特色化居住环境,养生人群需要以健康养生、生态休闲和居住服务为主题的高端社区,老年群体需要提供养老服务、便捷保健设施的养老社区。为实现社区资源公共化和高效率化,将社区开放空间与城市公园群、道路绿带融合,实现城市资源最大程度共享,创建开放、包容、富有创造力的社区,进一步推动商业、社会、文化的发展。社区内部复合教育设施、文娱健身、社区服务、商业设施等设施,提供便捷完善的生活服务功能,并提供一定量的就业岗位,实现职住平衡。复合型廊道开发如图5所示。

4结语

公园城市是生态文明的产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构筑山水林田湖城生命共同体的生态观是城市未来发展重要形态之一。公园群体系作为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系统双重属性的结合体,是城市人与自然有机结合的空间场所,有利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城市等多元关系融合。本文结合宁乡行政片区高铁新城城市设计,探讨城市公园语境下的城市设计策略,为其他丘陵地区城市设计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成实,成玉宁.从园林城市到公园城市设计——城市生态与形态辨证[J].中国园林,34(12):47-51.

[2]曹世焕,刘一虹.风景园林与城市的融合:对未来公园城市的提议[J].中国园林,2010,26(4):54-56.

[3]杨雪锋.公园城市的科学内涵[N].中国城市报,2018-03-19(19).

设计策略范文篇6

关键词:住宅;空间设计;策略

住宅空间设计就是对建筑物内部的空间进行设计,自古以来,室内设计从属于建筑设计,再加上人们对住宅设计也看的简单,因此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但是随着现代化水平的发展,人们开始注重自身的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住宅空间设计一下得到了人们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室内环境的舒适。现在传统的住宅空间设计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住户的需求,健康、绿色、环保的居住环境才是当今住户追求的生活潮流,这就要求设计师必须顺应时代潮流,深化空间设计,赋予住宅空间更多的现代化元素。其实,正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推动了住宅空间设计策略的变革,以前在进行住宅空间设计时往往都是依靠图纸,设计师将脑海里的空间数据和模型转换在图纸上,之后再根据图纸进行设计。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这一技术在住宅空间设计的应用中也越来广泛,以前在空间设计中遇到的瓶颈将会得到解决,住宅设计的质量也会大幅度的提高。本文旨在研究我国住宅空间设计策略,并就其现状展开深入探讨。

1住宅空间设计的一般策略

(1)以平面设计为基础,完善功能布局。住宅设计是建筑设计的一种,说起设计,任何一种设计最初都离不开平面图。住宅设计也一样,设计师在进行空间设计前,需要准确了解住宅的相关数据,再将数据进行整合,绘制出一定比例的平面图。平面图绘制出以后,设计师要与住户进行沟通,明确各个空间的用途。之后,设计师要充分考虑各个空间的分割方式,在进行空间分割时,设计师除需要满足客户对住宅设计的要求外,还应考虑设计的安全性,二者缺一不可。如果只是一味的满足客户的要求而忽略安全要素,那带来的后果不堪设想。此外,设计师还要利用人体工程学的知识,考虑各种家具、电子设备及储藏器具的摆放,只有将这些住宅必需品进行合理的摆放,才能使整个住宅体现出一种和谐美。总之在进行平面设计时,除了考虑住宅的自身条件外,还要考虑其他影响因素,这样才能实现局部与整体的结合。(2)平、立、剖相互结合,实现三维立体设计。当今计算机技术如此发达,住宅空间设计师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将数据输入计算机系统内,电脑会自动生成最理想的住宅空间设计模型并且呈现出立体效果,设计师根据模型便可了解住宅的整体结构和内部细节,同时,设计师还可以对数据进行调整,一旦数据发生变化,电脑便会重新生成设计效果,这些所有的变化计算机技术都能够呈现出直观的立体反映,这样设计师就能够在可视的情况下与住户进行沟通与交流,从而提高设计策略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此外,利用计算机技术还可以对住宅的空间设计进行效果展示与相关测试,从而提高整个设计的质量与精度,这样在设计过程中也会节省大量的时间,并且大大缩短设计周期,同时在整个设计过程中用户可以直接参与设计,提高了整个住宅空间设计的透明度。(3)住宅空间设计需体现时代气息。住宅是一个人一个家庭安居的地方,住宅设计的本质是为人们创造更多的使用空间,为人们的栖居创造物质环境,因此,住宅的空间设计必须体现人文关怀。人文精神是设计的灵魂,一个好的设计师应该在他所设计的住宅空间中体现对人的基本关爱和尊重,通过设计来改善、提高住户的生存环境和生存质量,从而让住户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幸福。此外,随着国家出台一系列环保政策,各行各业应都严格执行国家政策,规范行业准则,为建设环保型社会做贡献,住宅空间设计也不外。住宅空间设计看起来好像并不会对环境造成危害,实则不然,设计师在进行空间设计时,必然要对住宅的陈设装饰和设备安装进行设计,为了体现绿色生态设计,设计师在进行时应综合运用设计合理的原则,尽量使用绿色的建筑材料,将各种材料进行循环利用,最大程度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2住宅空间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1)明确住宅空间的功能分区。设计师在进行住宅空间设计时必须明确住宅应具备的六大功能,并且应正确处理好各个功能区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使整个住宅体现出一种舒适性和合理性,才能满足住户对住宅的基本需求。一般来说,一个住宅有公、私两大区域,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必须明确这些分区的使用功能,使之合理但又不相互打扰。以客厅的设计为例,客厅是公共区域,也是住宅的核心区域,它设计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住宅的整体效果,因此,设计师在设计时必须考虑到客厅的空间效率,通过流线设计合理分割空间,为住户提供人性化的房型设计。(2)考虑住户的职业特点和兴趣爱好。住宅是指专供居住的房屋,住宅属于一个人的私人空间,住户往往喜欢在自己的住宅中休息、娱乐,所以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一定要咨询业主,了解业主的基本情况,比如家庭人口构成、职业特点、业余爱好和生活习惯等,只有这样设计师才能设计出符合业主生活方式的空间设计效果,满足业主的需求,业主才能在自己的私人空间中享受生活。比如业主喜欢简约的室内风格,设计师在设计时就要考虑装饰材料的颜色、样式是否符合业主的需求,住宅的整体风格是否大方、简约,由此可见,设计师与业主的交流沟通十分重要,这也是人文关怀的充分体现。

3小结

住宅是人类千百年来永恒的主题,人类的生活和住宅之间的联系密不可分,住宅为人类的生活提供了私密空间,而人类生活的不断进步也为住宅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换句话说,高素质的生活来自于高质量的住宅。近年来,由于人们物质与精神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住宅的空间设计也从“量变”达到了“质变”,人们对住宅的舒适度以及环境质量更加关心,正是由于这一原因,住宅空间设计才会兴起,并且发展态势极其迅速。总之,住宅空间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一定要体现人性化的设计,为住户创造一个真正高质量、高技术、高情感的居住环境。

作者:韩挺楷 单位:湖北中江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王子若.城市住宅空间设计宝典[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设计策略范文篇7

关键词:儿童;心理安全;景观设计;设计策略

儿童群体的景观设计在满足功能、美观的前提下,安全与心理满足的需求也不容忽视,儿童户外景观设计根据儿童实际心理与审美需求,需要创造出轻松愉快、合理宜人的景观场所,给孩子提供一个亲近自然,玩耍和探索户外空间,这对孩子的身体、心理和情绪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一、儿童心理特点分析

由于年龄尚小,心智还未完全成熟,因此儿童这一群体的心理较为特殊,呈现出以下特质:1.同龄聚集性。根据相关的调查研究表明,儿童更愿意和同龄人进行交流玩耍,随着儿童年龄的增加,他们与其他年龄层次的人交流越少。2.自主性。儿童作为儿童景观的主体,在游戏中,他们会自动忽略周围事物,沉浸在游戏中,这就需要考虑到儿童景观设计中的安全问题。3.探索冒险性。儿童正是好奇心、创造力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对周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心,喜欢尝试新鲜事物,喜欢尝试与众不同的事物,所以在儿童景观设计中,要充分抓住儿童这一心理,创造多元的活动,激发他们的探索欲。4.亲自然性。比如,儿童喜欢接近草地,在草地上追逐奔跑;喜欢接近水,几个小伙伴在水中嬉戏打闹,喜欢研究昆虫,发现不一样的世界等等,这些都是他们喜欢亲近自然的表现。

二、户外儿童活动景观现状分析

户外空间对人的身心健康存在较为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儿童。户外空间的丰富层次与参与度都会对其身心发展产生作用。目前,我国景观设计产业蓬勃兴起,无论是居住区、商业空间还是公共广场,景观设施成为一个城市与地方的重要文明标志,设计水平相对较高。但也不难发现在这些景观设计中,真正从儿童心理与安全角度出发的景观设计还略有不足,相关案例相对较少,未充分考虑到儿童心理需求。1.存在儿童的活动场地,但是由于设计中细节的忽略,造成开阔的场地较少,后期管理不足,久而久之废弃后沦为“停车场”。2.儿童活动场地中的游乐设施单一,没有考虑儿童年龄段情况,仅仅为了美观而缺乏娱乐性。3.缺乏与周边环境的呼应与配套,仅仅生硬地摆放成品的活动设施,没有意识到植物对于儿童的身心健康有很多有利影响,对于周边的植物配置没有做出考虑。4.在设计上没有考虑到儿童的安全与成人的看护问题,没有预留与设计监护人休憩、看护儿童的区域。

三、儿童景观设计原则

鉴于目前儿童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营造适合儿童心理、满足儿童快乐健康成长,加强安全守护等需求的儿童景观需要遵循以下设计原则,,就需要我们为他们设置一片能够打开他们心灵的、属于他们的景观。1.增强儿童的操控感。儿童对于事物的操控感的缺失,会加大儿童的焦躁感、沮丧感等消极情绪,产生这样的心理是与我们的设计想法相背离的,所以,增强儿童对景观设施的操纵感,变得十分重要。在设计过程中,要多考虑留守儿童的感官体验,多征求他们的意见,这是增加儿童的操纵性最直接有效的方式。2.广泛的运用绿色材料和植被。有学者提出“如果绿色在人的视野中占25%则能消除眼睛与心理疲劳,对人的精神和心理罪适宜”,自然景观可以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因此,景观设计应该以自然景观为主,“软质景观”(植物)与“硬质景观”(铺设的路面、台阶、墙体)的比例,大约为7:3。3.鼓励锻炼活动。景观设计应该具有便捷性和独立性,景观中游玩的景致,应该分散设计到各个地方,如此一来,儿童走到哪都有可以玩耍的器材,不单单是一些专供娱乐的器材,对于儿童来说,一个小型的不可移动的岩石意味着可以攀爬、坐骑、依靠、触摸或者绕着石头跑。而沙子在他们的眼中被看成可以躺、可以挖、还可以去装到小玩具推车里或者从指缝中漏出来的东西,对于他们来说,不仅仅只有器材可以让他们娱乐活动。4.减少干扰。景观的设计应该尽量减少城市噪音、人工照明等负面因素的影响,提倡自然采光和自然声音。能够给人们带来多种感官体验,比如设置水景,水景可以有效地将噪音掩盖,还可以增加听觉体验:种植芳香且颜色艳丽的植物,也可以带给儿童视觉享受等等。5.增加儿童的安全感。儿童的心理都十分脆弱,孤独、没有安全感,因此,应该多给予儿童足够的安全感,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需要在景观中加入足够的灯光设置,可以设置一些提升儿童安全感的设施和设计元素,还可以通过空间的设置,给人封闭的感觉但不是压抑的感觉,来增加儿童的安全感。

四、儿童景观设计策略

1.空间策略。第一,满足儿童在景观中可能发生的行为。儿童的活动有静有动,比如下棋、交谈、游戏、追逐奔跑,在空间设计中要注重动静空间布局。体育锻炼的场地也是必不可少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促进儿童的身体健康,对于儿童心理压力的释放也很有利,可以配置跑道或者锻炼器械。社交类的活动需要有较大一点的场地,可以供相关志愿者和他们聚会、玩耍、做游戏。第二,注意空间领地性与个性化的塑造。领地性的塑造,首先,考虑到景观的可见性,使儿童在入口处就可以知道景观大概形态及规划。其次,要创造有秩序性的空间,使儿童可以感受到稳定和安全感,使得儿童可以更加安心的在这里嬉戏玩耍。个性化的塑造,一个优秀的空间设计有利于游览者按照不同身份去很好的适应环境。要给予留守儿童足够的归属感以及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按照他们心理及情绪特征设计场地,同时,还可以考虑到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等因素,使得儿童没有陌生感。第三,要注意公共性空间与私密性空间的合理搭配。公共活动场地的设计,需要满足公共活动和私密性多种需求。对于公共空间来说,设置的空间应该稍微大一些,视野较为开敞。对于私密性空间来说,可以用绿植作为围合,既没有给人很压抑的感觉,又可以起到很好的私密效果。2.色彩策略。人类80%的信息来源于视觉,因此丰富的色彩能够诱发人们不同的情绪反应。设计需要结合儿童对于色彩的偏爱以及感知程度,场地设计时可以使用鲜艳、亮丽的颜色,可以给儿童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带给孩子更加丰富视觉体验及更强的心理感受,使他们心情更加明朗。为了更好地为儿童服务,可以根据不同的年龄段,更换不同的色彩搭配。虽然说,颜色搭配要鲜艳,但是不可过于花哨,否则效果会适得其反。3.安全策略。儿童安全问题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考虑:水池、娱乐器材、地面铺装材料。比如说水池的深度、是否需要护栏以及护栏的高度都需要从儿童身体特征的角度出发,防止儿童不慎掉入水中。娱乐器材部件之间的缝隙也是一个需要细心考虑的因素,很多娱乐设施没有考虑到儿童的特征,很容易使儿童受伤。对于儿童来说,铺装的材质也需要考虑,儿童经常嬉戏奔跑打闹,很容易摔倒,有缓冲性的材料会减轻对儿童的伤害。4.种植策略。昏暗的森林环境比较压抑,因此应该修建一些宽敞的道路,与此同时,道路两侧不但有助于野花的生长,而且可以提升感官体验。根据季节的生长搭配植物,使得观赏者在一年四季中都感受到蓬勃的生机。芬香以及色彩鲜艳的花卉也必不可少。根据调查,嗅觉及视觉对儿童的情绪及记忆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很好地刺激大脑,进而改善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因为设计中需要注重儿童的安全问题,花园应该避免种植有害或者带刺的植物,还有避免种植一些果实较大的植物,防止果实掉落对人们造成伤害。为了保证人们视野的开阔性,还要避免种植低矮灌木以及茂盛的蔓生植物。5.铺装策略。道路铺装要采用防滑程度高的材料,保证儿童不会轻易滑倒;采用缓冲性的弹性材料,比如橡胶垫、橡皮砖、人造草皮等等,除了需要考虑儿童的安全问题,儿童的视觉体验也要考虑:铺装的色彩也可以丰富一点。也可以采用一些铺装图案,比如一些童话书中的卡通人物或者一些有利于激发孩子想象力的图案。不仅可以使儿童转移注意力,还可以激发儿童的想象力。

五、结语

通过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站在儿童角度,了解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根据对他们心理特征的分析,提出一些设计要点和设计策略,使得设计出来的景观可以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秋英;邹志荣;;小学校园植物空间设计中儿童生理心理尺度的引入[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7期

[2]刘冰颖;城市儿童游戏和游戏活动空间的设计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3]婴儿、儿童和青少年[M].上海人民出版社,贝克,2014

[4]基于儿童游戏的儿童公园主题构建[J].沈员萍.福建林业科技.2012(04)

[5]基于色彩心理学的广州儿童公园硬质景观分析[J].潘建非,陈凯怡.广东园林.2016(05)

[6]童年的秘密[M].天津人民出版社,[意]玛利亚•蒙台梭利著,2003

[7]苏雪痕.《关于植物造景的若干问题》,1986.

[8]陈红,高帅.儿童行为特性与行为空间安全性研究[J].华中建筑,2013(11):52-55.

[9]吴冬蕾.从建筑景观描写看伊夫林•沃的怀旧情结[J].艺术百家,2015,31(03):224-226.

[10]叶洁楠,张婷.国内外景观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对比分析及其启示[M].中国林业教育,2018.,03.

[11]黄滢.城市商业环境中儿童游乐场所设计浅析[J].大众文艺,2018(23):104-106.

[12]熊瑶,张秀.基于存量环境更新的新市镇公共空间设计研究—南京星甸案例[J].中国园林,2018(7):110-115

设计策略范文篇8

1城市双修简述

1.1概念。城市双修包括城市修补与生态修复两个方面,在这里,生态修复主要是指用生态的理念来修复城市当中被破坏的自然环境,改变原有的环境质量,在城市发展建设中注重生态与城市建设的共同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关系协调;城市修复:①在城市生态区域开展底线思维建设,避免对实际环境造成影响,引导城市合理化发展;②针对城市建成区,要加强城市品质与效率的提升,已改善人们生活居住环境为主进行城市建设。1.2意义。城市双修是国家在城市建设及治理的理念上提出的,对于原有的城市发展建设而言是一项重大的战略转变。在以前的城市建设中,由于过分注重城市规模扩大与速度发展,因此没有对城市生态环境给与过多的关注,也因此使得当下城市环境被破坏的比较严重。城市双修主要侧重于塑造城市特色与提升城市活力,原来的城建设仍会受到西方城市建设的影响,而对城市双修而言,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多是国家内部的发展创新,这和以往的城市建设存在根本性差异。城市双修在解决实际城市问题时,主要是以当下的城市建设为基础,对原有的城市建设进行逐一的完善修复,从而使城市建设变得更好。再者,双修理念的提出也弥补了原有的城市建设理论空白,促使当前国家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加健全完善。最后,城市双修的推进与发展,合理化解决了原有的环境污染与交通拥堵问题,在2020年,相信国内大部分的城市都将适于人们居住,城市双修将进一步改善人们居住环境,帮助人们提高实际生活质量。1.3设计原则。城市双修设计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为:①以人为本,在实际发展阶段坚持以人为核心,与不同人群进行结合力争使计划与实践相符合,从而有效满足当下的人民大众的生活生产需求,提升人们生活质量,让人们生活的更加幸福;②城市双修的顺利开展需要与城市发展现状、生态环境的相结合,用生态手段合理控制城市规模,促进城市发展。合理控制城市开发边界,做好城市系统治理,从而使城市焕发生机,充满活力;③城市双修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促进人与自然相协调。城市是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无论是进行生态修复还是进行城市修复,都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朝着生态节约与环境友好的方向不断前行。在城市双修期间,要对城市建设进行合理规划,确保城市布局分配合理,促使城市生产生活朝着低碳绿色的方向不断发展,最终能够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目标。1.4着力点。(1)提升城市活力,改善居民生活城市建设主要是为了改善居民生活,提升城市活力,促进城市进一步发展。但在从前的城市发展建设中,由于管理人员忽视了城市建设的基本目标,过分追求规模扩展与速度建设,因而使得城市功能无法发挥实际效用,民生需求得不到关注。当下阶段,城市双修要以人为本,对城市与生态环境进行合理修复,在满足城市发展的同时,促进生态环境与人相协调,打造适于人类居住的城市环境。(2)传承文化,建造城市特色城市特色,便于不同城市之间相互区分。在城市建设中,有些区域对原有的历史文化建筑进行了拆除,改变了原有的城市面貌,也让城市失去了原来的特色。为了避免这一问题的再次发生,在城市双修工作期间,要重视城市历史文化,传承区域特色与民族文化,发展城市建设,重新塑造城市特色。特别是在城市设计阶段,更要利用城市特色等优势,做好城市历史文化宣传工作,便于外界对城市进行深入了解,同时也解决了原有的城市千篇一律的问题。

2“城市双修”理念下的生态地区城市设计策略

2.1更改设计理念。①正确认识城市双修理念。作为城市发展建设的全新理念,城市双修是国内城市建设的创新,是原有城市建设、治理模式的巨大转变,因此,在实际城市设计阶段对城市双修概念进行明确,掌握城市双修的内在要求。②在城市设计阶段要改变原有的城市设计理念。在掌握城市双修理念的基础上,结合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城市进行创新,结合城市实际,发挥城市优势,将城市建造的更具活力与特色,改变原来城市建设面貌相同的局面。此外,在城市建设期间避免出现新政策旧做法,新名称就理念,新倡导旧思路的情况。③在城市设计中要认真执行城市双修理念。例如在城市设计时逐一落实“再生态”与“更新织补”理念,将生态修复归纳到城市发展建设中,在城市建设中对原有的设施进行更新、织补。2.2利用生态区域优势。生态区域的显著优势就是资源丰富兼具一定的生态特色。在对生态区域进行城市设计时,也要认真执行城市双修理念,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要展现生态化建设在城市发展建设中的重要性,从而充分利用生态优势进行城市建设。城市双修的主要目的是建造特色城市,改善城市活力。对于生态区域的城市,具有特殊的环境条件与自然风景,因而以生态环境为基础的城市建设,也必定具备新的城市特色。因此在城市设计期间,要将生态这一特色放在前面。将区域的生态环境作为主要的底色,将区域生态生机作为主要底气,进而充分彰显城市活力。在解决城市建设与生态关系时,同非生态区域相比还要更加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2.3创建生态宜居城市。在以往的城市建设中,总是存在舍本逐末的现象,特别是在城市设计中,由于过分追求城市规模,基础设施建设,进而忽略了区域自然环境建设。最终导致城市区域范围内的环境受污染破坏的情况更加严重,人们居住环境条件越来越差,不仅如此,随着生态环境的破坏,一些海水倒灌、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也频繁发生,这不仅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一定危害,也抑制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城市双修理念的提出,要求城市做好生态修复,这对于生态区域恢复原有面貌十分有利。因此针对生态区域开展的城市设计,要改变原有的生态城市构建方法,以当下的生态环境为基础,在生态中进行相应的城市建设。针对在城市建设中遭到破坏的生态区域,要加大实际修复力度,避免在城市建设中出现新的生态破坏。

3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双修作为一种全新的城市发展理念,不仅是新时期城市发展建设的主要方向,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转型。在城市双修工作期间,既要考虑城市功能修复,又要考虑生态修复,以此为基础,提高居民的实际生活质量,改善原有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活力,如此才能促进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使城市逐渐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不断前行。

参考文献

[1]倪敏东,陈哲,左卫敏.“城市双修”理念下的生态地区城市设计策略———以宁波小浃江片区为例[J].规划师,2017,33(03):31~36.

[2]赖万春.“城市双修”理念下的生态地区城市设计策略[J].江西建材,2018(03):38+42.

设计策略范文篇9

关键词:初中化学;探究点;策略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新的教育理念已深入人心,化学教学应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但由于多年应试教育形成的惯性思维,传统的训练模式仍制约学生的发展。机械反复的训练,对标准答案的追求,究竟给我们的学生带来了什么?我们化学教师要走出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手段落后的困境,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从基本概念、重要性质、重要应用等“探究点”入手,才能起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一、探究点的选择依据

1.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化学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要选择有趣味性、新颖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在《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教学中,探究点是探究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的对比,探究过程用澄清的石灰水、燃着的小木条分别完成空气、呼出的气体对比实验,使学生在对现象的描述、分析和科学的表述探究中对化学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2.有明确的探究目标。化学探究不满足于获得简单的知识、形成基本技能,而是在探究中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使自身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获得发展。如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的学习,不仅能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表述实验的能力,还要通过师生讨论、分组探究、总结交流,提高合作交流能力,体会到发现的乐趣、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3.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建立联系。化学教学离不开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探究活动也是一样,过难的问题会使学生觉得高不可攀,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在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将探究知识建立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收获成功。

4.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教师要因地制宜地开展探究活动,需要的条件不能过于复杂,要能让学生在实验室就可以完成;探究活动要确保安全、可靠,具有一定危险性的实验不适于学生探究;探究任务要难易适中,让学生经过努力就能得到一定的收获。

二、初中化学探究点的设计策略

1.创设教学情境。传统教学中,化学教学与生活实际、学生经验彼此割裂,使学生理解起来感到突兀。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重温旧知,获得丰富的信息,促进知识的内化,从而能开启思维,主动地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主动地探究知识,建构知识体系。(1)教师可以从化学与生活的结合点创设情境。化学源于生活,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他们感受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如《分子和原子》教学中,教者创设情境如下:“‘八月桂花遍地香,桂花飘香人团圆’。农历八月,金秋送爽,大家有没有想过,桂花为什么会‘飘香’?”教者提出引发思考、激发想象力的生活问题,让学生思考桂花“飘香”的原因,产生探究的兴趣。(2)利用问题探究创设情境。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将学生置于“悬而未决”的境地,通过思考、讨论、探究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如在《制取氧气》教学中,教者创设情境如下:“请同学们屏住呼吸,看能屏多久?”接着,教者用课件展示氧气用于动植物呼吸、医疗急救、金属切割等图片,那么氧气是如何获取的呢?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产生探究的兴趣。(3)利用认知矛盾创设情境。教师要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直觉与客观事实之间、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之间的矛盾,营造探究的氛围,让学生通过分析错误成因,促使认知达到新的层次。

2.组织有效探究。探究教学是学生自问自答的活动,它以自主学习为根本,经历观察、调查、实验、假设、质疑、表达、交流等过程,从而达到开启智力、掌握方法、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但教师切忌不闻不问,放任学生自流,使探究教学流于形式。教师应创设良好的氛围,调动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控制探究的深度、广度,引领学生去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1)发掘探究因素。教师要充分利用化学学科的特点,避免将结论直接交给学生,要挖掘教材中的探究因素,引导学生在探究实验中发展思维。(2)留有思考空间。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疑难困惑,教师不必急于解释,而要留给学生思考与想象的空间,启发他们去主动发现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尝试不同的方法,寻找不同的思路,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主动观察、积极尝试,即使存在错误,教师也不必去责备。

设计策略范文篇10

具体来讲,绿色设计也被人们广泛地称作是生态设计。这种思想存在于产品的全过程,重点分析产品的生态特性,而且将其当成是关键的设计要素,在确保符合环境规定的同时,还要确保它的使用性能和品质等都是良好的。这种设计思想是当今时代非常重要的一种思想,它是时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服装有物质以及精神两种特性,它和常见的产品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这就使得设计人员在设计的时候不仅仅要重视服装的环境特点,还应该重视它的健康性。此类设计思想要求我们在开展设计工作的时候,必须保证所有的要素中都应该体现环境要素,尽最大努力的降低设计对环境带来的干扰。当我们分析此类设计思想的时候,必须要注意真正的绿色是不存在的,只能经由设计把其中的非绿色的内容降低到最少。此设计思想规定我们必须站在社会发展的高度上,借助生态学的理论来分析设计活动。具体来说它的设计理念有如下的一些:设计应该确保安全性,舒适性,而且还要节省资源,符合环境保护规定。从这种理念中我们可以看出服装和人类以及社会、生态这四者之间的关系。绿色设计就是要在技术与艺术、功能与形式、环境与经济、环境与社会等联系之中寻求一种适宜的平衡和优化,如果单纯的突出其中的一个方面的话,就会导致产品无法呈现出绿色特性。

2绿色服装设计策略

从本质上来看,绿色设计就是通过合理的设计服装的色泽以及用料和形态等,体现出服饰的环保性能。它的目的是为了打造出一种没有污染的,对于人身健康有好处的服饰。这种设计思想涵盖的内容非常多,使用不一样的措施设计出的服饰,它们的绿色程度也会有非常明显的差别。接下来从如下的三个层次中论述设计方法。

2.1色彩

色彩作为马克思所说的人的“最大众化的美感”,对人产生从表面感觉到心理深层的影响力。在打造服饰的色泽氛围的时候,设计人员不单单要关注色性搭配带来的美感,同时还应该通过合理的想象来提升效果,确保人们的内心需要得以满足,提升服饰的情感功效。此类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创造出一种非常良好的生态色泽氛围。在当前时代设计的主流色彩是绿色,它是生态的原色,它代表着自然的质朴。大自然是个多彩的世界,它的色彩是十分迷人的美色,是一种永恒的美色,它象征着生命、生机、活力、健美,和平、和谐、和睦、美满、温馨、幸福,自由、自在、自然。为此,绿色时代的色彩以及纹理和图案,均将进一步显示大自然,取材于大自然,充分反映人类生存的空间,生活的大环境,着力体现人与自然的共存关系。

2.2材料

在生态服装设计中,绿色环保观念是其创意设计的主题表现。绿色服装材料,又称为生态服装材料。选用绿色服装材料是绿色服装设计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在选择材料的时候要从如下的两个层面认真分析。

(1)绿色设计思想规定我们要积极地研发对生态没有负面干扰的材料。具体来讲,要确保纤维在生产的时候不会受到外在的影响,而且不会对生态产生负面干扰;当成品没有利用价值以后可以很好的回收利用,或是确保它们能够在自然状态下溶解,不会给生态带来负面干扰;生产纤维的原料采用可再生资源或可利用的废弃物,不会造成生态平衡的失调和掠夺性的资源开发;纤维对人体具有某种保健功能。

(2)作为设计人员在开展设计工作的时候,必须强调材料本身的自然肌理,确保使用人能够感受到原生态材料的优点,这样就不会青睐化学材料了。在设计的时候可以使用那些没有经过处理的材料,比如金属等。这种显示材质肌理和本来面目的设计,可以使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所具有的潜在的思乡、怀古、回归自然的情绪得到补偿。随着纺织科学的不断进步,新型保健性面料得以迅猛发展并成为未来纺织品开发的主要方向,这对维护人体健康,增强衣物穿着的舒适性,实现绿色设计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保证。设计师不但要重视传统面料的合理化使用,同时也要加快对高科技纺织产品的认识。

2.3造型

在造型设计上,服装造型的空间作为人体的第一层面环境,首先要注重服装与人体的空间处理。在服装的造型结构处理上东西方有着明显的差异,无论是西方所推崇的三维立体造型结构,还是东方所崇尚的二维平面造型结构,在进行结构设计时都应以创造人体感觉舒适,符合人体工学的适度空间为目标,绿色服装设计要求放弃过分强调造型上标新立异的做法,追求人体自然形态的表现。服装的局部造型应在单纯、实用、简约、质朴的设计风格的基础上寻求变化与创新,重视服装结构的机能性与装饰性的统一设计效果,强调服装单品之间的自由搭配。绿色服装设计还可以通过部件化设计而实现一种新的构成,比如口袋能够设计为很多不一样的色泽,不一样的材质的替换件,此时人们可以结合本身的情况和时尚等要素对单品更换,再次搭配,这样就能够进行自我形象的合理设计,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了人们的自主意识。通过此种方法,人们不但自己可以成为自己的设计师,把穿衣和设计有效地融合到一起,以本身的方式来展示作品,还能够增加物品的使用时间,提升它的利用率。这将会是今后设计的主要发展方向,而且经由此种措施能够确保我们回归生态。除此之外,这种设计还能够明显的提升使用效率。不过不一样类型的衣服,它们的设计规定是不一样的。

3当前时期绿色设计在服装中的应用情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