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口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2 18:34:54

伤口范文篇1

我们对2002~2005年哈尔滨工程大学医院12例老年患者手术后伤口进行护理工作。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最小58岁,最大90岁。伤口状况为外伤4例,脉管炎截肢术后4例,肿瘤术后4例,全部病例伤口愈合良好。

2护理方法

2.1注意身体营养状况身体的营养状况直接影响伤口愈合过程,需要有足够热量、蛋白质外,还要补充维生素A、B、C及矿物质,否则无法形成蛋白胶原纤维及肉芽组织。例如,老年患者术后慢性营养不良时全身所有重要器官发生萎缩,这时其代谢和功能受到损害,对伤口营养物质和氧气的释放减少,不能得到必需的基本元素,伤口就很难愈合。如患低蛋白血症时,一方面由于伤口水肿,另一方面胶原纤维成分及黏多糖的硫化作用障碍而影响伤口的愈合。所以,纠正低蛋白血症对伤口的愈合具有积极作用。

2.2注意能量的保存能量保存从大处着眼,应看到改变心理社会环境,保证老人功能活动能力等。老年患者手术后的疲劳使其感觉到的肌肉力量的减弱,反应迟钝,老年患者发生这些现象是常见的。

2.2.1保持良好睡眠(1)夜间体温较低,如果昼夜周期改变(例如夜间亮灯,干扰睡眠)就必然影响机体的正常活动。(2)病情较重时必须卧床休息,给予护理和治疗应集中在同一时间完成,使患者有充足的睡眠时间。(3)老年患者伤口疼痛难忍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止痛药,使患者疼痛缓解得以安静入睡。(4)保持情绪稳定,限制访客及限制谈话,避免情绪上的困扰,影响睡眠。

2.2.2注意温度调节体温变化直接影响能量储备。老年人温度调节能力差,微循环系统的调节也随增龄而减退。术后病房的室温太高或太低都很不利,尤其是对伤口和脏器的血流灌注有直接影响。2.2.3注意节省体力注意不要让老年患者过多走动和劳累,要多多静养和休息。

2.2.4从心理社会环境方面进行调节尽量保证老人心情愉快,情绪稳定,减少焦虑和不安。护士要和老年患者搞好护患关系,说话要耐心,语气要轻和,动作要轻,表现出真诚的关心和尊重。住院环境要舒适清洁。

2.3保持注意局部因素有些局部因素,比如局部温度、水肿、血液供应不足等,与全身状态有密切的关系,其他局部因素还有以下方面。

2.3.1局部温度在生理范围内伤口局部温度升高能加强炎症反应,起到加速伤口愈合的化学作用,对创口愈合有利。

2.3.2血液供应头面部和颈部的血液供应较好,伤口愈合也较快,可早期拆线(缝合后3~5天),脂肪内的血供差,故肥胖者的伤口愈合较慢,拆线时间适当延长。

2.3.3血肿血肿可使创缘分开形成死腔,增加感染机会,压迫血管影响局部的血液循环而阻碍伤口愈合,故缝合伤口要注意止血。

2.3.4感染当伤口血供不足,发生血肿、清洗不彻底时,易发生感染。临床治疗表明,创口清洗是最有效的护理方法,因为水流压力可冲去污染物,减少细菌。另外操作时应注意无菌技术。

2.4伤口保护注意正确保护伤口,使伤口尽早愈合。(1)不要让伤口直接暴露在空气中。故要选择适当的敷料,以隔绝细菌的生长,并防止伤口变干燥。(2)勿使用抗酸剂在伤口上。正常皮肤pH值是酸性,可预防细菌生长,使用抗酸剂会改变其pH值,促使细菌生长及皮肤干燥。(3)老年尿失禁患者在尾骨处、臀部或大腿上有伤口,应考虑插尿管或使用集尿袋,以避免因受浸渍而使组织再受伤。(4)若护理伤口1~2周仍无任何进展,应怀疑是否有癌症或全身性的因素。

2.5脉管系统伤口护理创口愈合依靠局部血液循环吸收营养,因而正常的血液循环是伤口愈合的必要条件。局部缺血的组织不但愈合时间延长,而且感染机会也随之增加,故伤口愈合越快,感染机会越低,因此,增加或促进血液循环是愈合的重要环节,在患有糖尿病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中,可因代谢异常,局部或全身营养、氧气供应不足而造成伤口难以愈合,临床中我们应用了创伤愈合因子治疗一些不愈症患者的伤口,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讨论

老年患者受伤初期炎症反应减少,新生再造延迟,胶原蛋白纤维合成减少,皮肤变得干燥,致使伤口愈合缓慢[1]。护理方面应注意加强营养,注意伤口血液循环情况,正确保护伤口,消除对老年患者的各种不利因素,加强心理调节,就可以使老年患者尽快康复,早日出院[2]。

【参考文献】

伤口范文篇2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患者,男,54岁。2010年9月8日不慎被狗咬伤右小腿内侧,服用药物、注射狂犬疫苗、切开引流、换药等处理伤口仍无好转于2011年3月25日转入我科。入科时患者右下肢较左下肢肿胀,右臀部外侧见直径2cm圆形皮肤裂孔,深达肌层皮下脂肪层缺如,分别可向前、后、上侧各探及约9cm、6crfl、8cm皮下空腔,向下与右大腿外侧空腔相通;右大腿前外侧、外侧、后侧至右膝关节髌骨下缘水平处皮下脂肪均缺如,形成完全贯通皮下腔隙,内有大量黄色粘稠脓性分泌物,伴恶臭;右大腿中段后侧可见8cm纵行皮肤切口,分别可向内、上、下侧各探及宽约10cm皮下空腔,外侧与大腿外侧皮下腔隙连通,向前则探及沿肌肉问隙腔隙,深约10cm,内有大量黄色脓性分泌物;右大腿外侧上段、中下段分别可见6处皮肤溃烂、缺如,分别约1cm×1.5cm至3cm×2cm大小,右大腿内上侧可见7处散在皮肤溃烂、缺如,分别约0.5CI]''''Ix1cm至1.5cm×1.5cm大小,周围均形成宽约1~1.5cm皮下腔隙,内充满黄色脓性分泌物;右小腿外侧中段、踝上2~5cm处各有呈纵行排列3处皮肤溃烂,右小腿中段沿胫前呈纵行形成4处皮肤溃烂,分别约0.5cm×1cm至1cnl×1.5cm大小,周围均形成宽约0.5~1cm皮下腔隙,内充满黄色脓性分泌物。

1.2治疗方法

取右大腿分泌物送培养及药敏试验,青霉素广谱抗生素联合奥硝唑抗炎治疗,右下肢及右臀部溃疡处以0.05%洗必泰液体、生理盐水冲洗后,安置德赛恩液体敷料引流。清除坏死组织:患者伤口基底层均为黄色脓性分泌物的坏死组织,严重影响伤口愈合,初期通过切开溃疡处,予0.05%洗必泰液体、生理盐水冲洗后,安置德赛恩液体敷料引流,3d后患者诉疼痛减轻,分泌物减少,不伴发热、畏寒等症状。右下肢肿胀及患处黄色脓性分泌物明显减少,但右下肢大腿后方裂口处深部肌肉间隙仍有较多分泌物,换药以0.05%洗必泰液体、生理盐水冲洗、复方黄柏液沙条引流,促进患肢新生组织生长。

1.3护理方法

护理方法主要有:①护理人员应多关心安慰患者,每天告知患者伤口恢复情况,增强患者治疗的信心;②密切观察患者伤口变化情况,根据患者伤口情况更改治疗措施,观察患者伤口有无红、肿、热、痛等症状及全身反应,同时密切观察伤口渗液情况;③观察患者全身情况,每天给患者输入抗生素的同时,还给患者输入3L袋给予营养支持治疗,指导患者自身摄入富含热量、蛋白质及维生素的食物,以增强患者自身抵抗能力及组织修复能力;④密切观察患者体温,根据伤口分泌物送培养及药敏试验,药敏试验指导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⑤把患者安置在单问病房,防止医源性感染。

2结果

患者换药1个月余,患肢疼痛、肿胀情况减轻,右大腿外侧皮下间隙仍有少量黄色分泌物,较之前大大减少,右臀部裂孔处已未见炎性分泌物,右小腿胫前4处伤口已未见炎性分泌物,肉芽较新鲜,右膝外侧两处小皮肤裂口已结痂。右小腿侧面及踝上关节处创面仍有少许分泌物,肉芽较新鲜。双下肢胫前水肿减轻,足背仍可见凹陷性水肿,较之前减轻,四肢肌力、肌张力未见异常。因经费原因,患者及家属要求自动出院,经反复解释病情无效,家属表示愿意承担一切后果,并以签字为证,嘱出院后在当地医院继续治疗。

3体会

伤口范文篇3

我们对2002~2005年哈尔滨工程大学医院12例老年患者手术后伤口进行护理工作。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最小58岁,最大90岁。伤口状况为外伤4例,脉管炎截肢术后4例,肿瘤术后4例,全部病例伤口愈合良好。

2护理方法

2.1注意身体营养状况身体的营养状况直接影响伤口愈合过程,需要有足够热量、蛋白质外,还要补充维生素A、B、C及矿物质,否则无法形成蛋白胶原纤维及肉芽组织。例如,老年患者术后慢性营养不良时全身所有重要器官发生萎缩,这时其代谢和功能受到损害,对伤口营养物质和氧气的释放减少,不能得到必需的基本元素,伤口就很难愈合。如患低蛋白血症时,一方面由于伤口水肿,另一方面胶原纤维成分及黏多糖的硫化作用障碍而影响伤口的愈合。所以,纠正低蛋白血症对伤口的愈合具有积极作用。

2.2注意能量的保存能量保存从大处着眼,应看到改变心理社会环境,保证老人功能活动能力等。老年患者手术后的疲劳使其感觉到的肌肉力量的减弱,反应迟钝,老年患者发生这些现象是常见的。

2.2.1保持良好睡眠(1)夜间体温较低,如果昼夜周期改变(例如夜间亮灯,干扰睡眠)就必然影响机体的正常活动。(2)病情较重时必须卧床休息,给予护理和治疗应集中在同一时间完成,使患者有充足的睡眠时间。(3)老年患者伤口疼痛难忍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止痛药,使患者疼痛缓解得以安静入睡。(4)保持情绪稳定,限制访客及限制谈话,避免情绪上的困扰,影响睡眠。

2.2.2注意温度调节体温变化直接影响能量储备。老年人温度调节能力差,微循环系统的调节也随增龄而减退。术后病房的室温太高或太低都很不利,尤其是对伤口和脏器的血流灌注有直接影响。2.2.3注意节省体力注意不要让老年患者过多走动和劳累,要多多静养和休息。

2.2.4从心理社会环境方面进行调节尽量保证老人心情愉快,情绪稳定,减少焦虑和不安。护士要和老年患者搞好护患关系,说话要耐心,语气要轻和,动作要轻,表现出真诚的关心和尊重。住院环境要舒适清洁。

2.3保持注意局部因素有些局部因素,比如局部温度、水肿、血液供应不足等,与全身状态有密切的关系,其他局部因素还有以下方面。

2.3.1局部温度在生理范围内伤口局部温度升高能加强炎症反应,起到加速伤口愈合的化学作用,对创口愈合有利。

2.3.2血液供应头面部和颈部的血液供应较好,伤口愈合也较快,可早期拆线(缝合后3~5天),脂肪内的血供差,故肥胖者的伤口愈合较慢,拆线时间适当延长。

2.3.3血肿血肿可使创缘分开形成死腔,增加感染机会,压迫血管影响局部的血液循环而阻碍伤口愈合,故缝合伤口要注意止血。

2.3.4感染当伤口血供不足,发生血肿、清洗不彻底时,易发生感染。临床治疗表明,创口清洗是最有效的护理方法,因为水流压力可冲去污染物,减少细菌。另外操作时应注意无菌技术。

2.4伤口保护注意正确保护伤口,使伤口尽早愈合。(1)不要让伤口直接暴露在空气中。故要选择适当的敷料,以隔绝细菌的生长,并防止伤口变干燥。(2)勿使用抗酸剂在伤口上。正常皮肤pH值是酸性,可预防细菌生长,使用抗酸剂会改变其pH值,促使细菌生长及皮肤干燥。(3)老年尿失禁患者在尾骨处、臀部或大腿上有伤口,应考虑插尿管或使用集尿袋,以避免因受浸渍而使组织再受伤。(4)若护理伤口1~2周仍无任何进展,应怀疑是否有癌症或全身性的因素。

2.5脉管系统伤口护理创口愈合依靠局部血液循环吸收营养,因而正常的血液循环是伤口愈合的必要条件。局部缺血的组织不但愈合时间延长,而且感染机会也随之增加,故伤口愈合越快,感染机会越低,因此,增加或促进血液循环是愈合的重要环节,在患有糖尿病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中,可因代谢异常,局部或全身营养、氧气供应不足而造成伤口难以愈合,临床中我们应用了创伤愈合因子治疗一些不愈症患者的伤口,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讨论

老年患者受伤初期炎症反应减少,新生再造延迟,胶原蛋白纤维合成减少,皮肤变得干燥,致使伤口愈合缓慢[1]。护理方面应注意加强营养,注意伤口血液循环情况,正确保护伤口,消除对老年患者的各种不利因素,加强心理调节,就可以使老年患者尽快康复,早日出院[2]。

【参考文献】

伤口范文篇4

1国外造口伤口专科护士培训考核现状

1.1美国造口伤口护士培训考核现状。1992年美国造口伤口失禁护士协会(WoundOstomyContinenceNursesSociety,WOCNS)将造口治疗师(enterostomaltherapists,ET)修改为造口伤口失禁护士(woundostomycontinencenurses,WOCN)[7]。1961年,在美国克利夫兰诊所建立了造口治疗师学校[8],这也是首个关于造口伤口专科护士培训的机构。美国每名参加造口伤口失禁护士培训课程的学员将得到由美国造口伤口失禁护理认证委员会(WoundOstomyandContinenceNursingCertificationBoard,WOCNCB)统一编印伤口、造口和失禁护理教材和复习考试年刊。培训课程设置分别为伤口护理(40%)、造口护理(30%)、失禁护理(15%)和专业发展(15%)[8]。该培训提倡以自学为主,其中脱产学习为40h左右,其中伤口护理17h、造口护理13h、失禁护理和专业发展讨论分别5h;临床实践为3~4个月[9]。WOCN课程的理论授课者均为在造口伤口护理领域工作多年、有丰富经验的资深持证WOCN,授课老师为4人或5人,每人1个或2个专题。授课形式多样,包括板书、多媒体、操作示教、操作练习、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工作坊(Workshop)等;无论是何种授课形式,均有随堂的考核评价环节。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开设多种实践相关的课程,如:造口定位、更换造口袋、伤口清创、伤口敷料选择、伤口减压和文献检索等。在整个培训中注重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强调自主学习,所有参与培训的老师均留下联系方式,以便学生遇到问题时能够随时请教。临床实践课中的老师均为有丰富临床工作经验的造口伤口失禁护士,采用一对一的带教方式,让学习者有充分的机会在临床上进行实际操作,以便老师及时纠正其不当操作并进行不定期的操作技能考察[7-10]。美国造口伤口专科护士培训考核方式为培训结束后学员参加WOCNS网上限时统考,考核通过后统一颁发资格证[11]。达到以下要求才可以申请参加认证考试:①注册护士并至少拥有学士学位;②5年内完成了造口伤口护士的专科培训或学士毕业后接受了50h(每申请一门考试)的继续教育学习(包括同等水平的学术活动);③过去五年内积累了1500h的临床工作经验(在过去1年内申请的每一门考试至少需要375h的临床工作经验)。考核通过率为70%~90%,考核通过后,可获得WOCN资格证,此证需每5年重新考试再注册[12],这就要求专科护士不断学习、不断提高。1.2澳大利亚造口伤口专科护士培训考核现状。澳大利亚的造口伤口专科护士培训只针对已获得学士学历的护士。参加培训要求有两年相关专业的工作经验注册护士,同时对造口伤口的护理充满热情。培训模式主要以脱产学习模式为主,共8周,理论学习2周,授课形式包括讲座、研讨会等,由已取得认证的造口伤口专科护士、专职教师等组织讲座;剩余6周为临床实践,在经验丰富的造口伤口专科护士指导下进行临床实践,采用一对多的形式,最多4人一组,并在实践期间由指导老师完成专科技能的考核。培训结束后统一参加造口伤口专科护士协会网上限时统考,考核通过后,由造口伤口失禁护理认证委员会统一认证[13]。综上所述,国外造口伤口护士培训考核体系较为统一和规范化。培训中理论学习较短,和临床实践时间则远远超出了理论学习,实践可以在原医院实习亦可自主联系跟随WOCN实践,由WOCN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实践学习。实习期间由WOCN不定期考察操作技能,不断优化其专科操作能力,培训结束后无需加试操作。培训结束后只需报名参加网上限时统考,考察其理论知识掌握程度,考试结果经由统一评判后进行资格证认证。资格认证的要求较高,需完成相应的理论学习及临床实践时间方可申请参加认证考试,考试合格后统一颁发资格证。

2国内造口伤口专科护士培训考核现状

1993年,我国正式开展规范的造口治疗师培训,上海市派出2名由NormaGill奖学金资助的护士赴澳大利亚肠造口治疗学校进修学习,日后成为我国的首批造口治疗师[14]。2001年国内第一所造口治疗师学校—中山医科大学造口治疗师学校由中山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中山医科大学护理学院、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以及香港造口治疗学会共同创办。北京大学医学部于2004年成立了国内第二所造口治疗师学校[15]。随着造口伤口护理的发展,造口伤口治疗师学校在全国范围内陆续成立,截止到目前为止共有8所学校。71目前,我国的造口伤口专科护士培训是由各学校自行组织,所使用的教材由学校自行编制。培训设置的课程包含伤口护理、造口护理、失禁护理及专科发展,课程设置各学校所占比例均不同,脱产学习2~3个月,其中临床实践为15~45d,其余时间为理论学习。理论授课老师包括临床经验丰富的造口伤口专科护士、医生、大学老师、临床营养师、相关产品经销商等。实践授课老师均是临床上经验丰富的造口伤口专科护士,多以“一带二”的方式进行操作示范和指导,学习多种病例,让学员掌握造口伤口专科护理的各项基本操作,培训授课多采用专题讲座、操作示范、护理查房等,仅少数通过操作示教和参加义诊进行学习。学员只要是注册护士、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有五年以上相关专科经验均能报名参加培训,部分学校条件甚至放宽到有3年以上临床经验及相关专科经验即可,一般是由医院选拔出合适的人员参加培训[16-18]。培训结束后由学校自行组织考核,考核形式包括平时学习考核、结业理论考核、结业操作考核。平时学习考核包括理论、临床实践出勤,以及平时作业总体情况;结业理论考试通过主观题和客观题来考察学员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结业操作考试以相应专科操作技能为主,个别培训单位还要求学员完成相应个案护理或专科护理查房,共同作为考核成绩。考核通过后,由各学校自行组织认证并发放资格证书[6,8]。综上所述,国内造口伤口专科护士培训考核尚无统一培训体系,没有统一的课程设置和教材;培训中理论学习占据绝大部分时间,临床实践时间较短,在培训结束后需要同时进行理论知识和专科操作技能的考核,考核通过后由学校组织认证。以这种模式为主的培训考核,准入门槛低,考核内容单一,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且在沟通、特殊情况处置应变等方面适应性的培训欠缺,从而影响造口伤口专科护理服务质量。因此,造口伤口专科护士需要一个更为系统、高效的考核方案,为制订科学、全面的培训计划提供依据,根据考核结果调整课程设置进而培养出能够应对临床复杂工作的专科护士,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因此,开展造口伤口专科护士培训考核方案的研究是重要的和必要的。

3OSCE应用现状及其在造口伤口专科护士培训及考核的展望

3.1OSCE的基本概念。1975年,英国的HARDEN等[19]提出了一种新的对医学生临床技能进行测评的模式—OSCE,并首次将OSCE引入医学教育。OSCE是一种新的对医学上临床技能进行测评的模式。OSCE并不是一种具体的考核方法,实际上该考试是提供一种客观的、有序的、有组织的考核框架,在这个框架当中医院、医学院、医学机构或考试机构均可根据自己的教学大纲、考试大纲设计相应的考核内容与考核方法。该考试是通过模拟临床情景来测试学生的临床综合能力;是一种考察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客观方法。考生通过一系列已设计好的考站进行考试,考试内容包括:评估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patients,SP)、在医学模拟人上进行实际操作、采集临床资料等、对标准化病人进行健康教育等。每站考试时长不等,从5min到20min不等[20]。由考官或标准化病人对考生进行打分。3.2OSCE应用现状。1988年,ROSS等[21]进行了关于OSCE在临床护理能力评价中运用的研究。研究表明OSCE是一种能够客观评估护理临床能力的评价工具,可在护理领域广泛开展。截止到2013年STEYONU-GROHO等[22]研究证实,OSCE对于专科护士的临床沟通交流、医疗文件书写、治疗方案选择、信息提供等18个临床能力评估的可靠性和有效性。目前,OSCE已经广泛运用到护理领域,但较少涉及到特殊专科,例如精神科护理教育[23]等。OSCE作为评估临床护理能力的主要工具,它的涵盖面十分广泛,包括课程所有要素部分以及临床必须技能。在美国[24]、澳大利亚[25]以及英国[26]等发达国家,OSCE因其评价护理能力的有效性已被广泛接受。埃及护理学院将OSCE引入到重症监护病房专科护士以及产科专科护士考核中[27]。近年来,OSCE逐渐被国内高校护理教育研究者们重视,全国大部分医学高等院校的毕业考核均已采用以此为基础的考核模式,一般为简化OSCE,其中以五站式居多[28],并且每个院校毕业考核使用的简化OSCE形式各不相同,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目前,有部分研究者尝试将OSCE运用到医疗机构新职工入职培训的考核中[29],但是由于人员、设施、场地、经费等因素的限制,尚未普及到全国范围,部分地区仍然采用传统的理论考核和操作考核模式[30]。只有极少数专科性比较强的领域作为试点使用OSCE进行培训考核,例如急诊科、ICU[3-4]等,其他专科如造口伤口、外科、精神科等大部分科室尚未对此进行研究。3.3展望。目前,造口伤口专科护士培训考核主要包括平时课堂表现、最终理论知识及专科操作考试,由于理论及操作分开考核,无法考察专科护士理论与实际操作结合的能力、紧急情况处理能力等综合能力。例如:多重复杂伤口处理,坠床等突发事件处理,以及与不同文化水平患者的健康教育等。导致传统的考核较为单一,无法全面考察专科护士的综合能力,导致造口伤口专科护士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很难根据患者个体需要提供个性化的、高质量的造口伤口专科护理。相比较传统理论考核及操作考试方式而言,简化OSCE考核内容更加广泛并且能够与临床实践有效结合,着重培养护士的临床思维、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及人文精神,不仅可以作为评价护士综合能力的工具,而且通过考核的结果还可以为医疗机构提供更加具体、更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以培养出大批量具有临床综合能力的专业人才满足社会,医院及家庭的需求。当前,医院及相关专科护士较少应用简化OSCE进行培训考核,仅有部分专科护士的培训如ICU、急诊、手术室[3-5]等采取该方式进行考核,在别的专科护士培训后的考核中均未推广。因此,构建针对造口伤口专科护士培训的OSCE模式,使专科护士综合能力考核更加清晰化,全面考察专科护士的综合能力,以期培养出更加符合患者需要的造口伤口专科护士,从而切实提高我国造口伤口专科护理质量。

4小结

伤口范文篇5

关键词:灾害相关伤口;伤口护理;灾害救援;护理管理;组织设定;综述文献

灾害相关伤口是指在灾害中新发生的伤口,以及受灾害因素影响而新发或加重的各类伤口的总和[1-2]。灾害相关伤口具有伤情复杂、感染率高、并发症多等特点,加之救护条件恶劣、时效性降低,灾后伤口护理难度大,且高风险人群(如卧床瘫痪、糖尿病患者等)新增伤口的比例也会增加,或使原有的伤口恶化。当前,关于灾害相关伤口护理的研究很少,缺乏国际认可的灾害相关伤口护理指南,急需开展相关的文献研究。本研究通过系统检索近十年的相关文献,分析灾害相关伤口的特点,梳理灾后伤口护理策略,总结灾害相关伤口管理组织工作情况,提出可能的应对策略,以期为今后灾害相关伤口护理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思路。

1灾害相关伤口的临床特点

1.1多为复杂伤口。灾害中发生的伤口往往是多处皮肤破裂或深部穿刺伤,常伴有软组织损伤,可能伴有骨折、神经血管损伤或其他危及生命的伤害[3],并被污垢、泥土、海水、沙子和碎片,甚至粪便污染[4-5]。研究表明,地震灾害可导致30%患者有头部和颈部受伤,约25%伤员有胸部、胸腰椎或脊髓损伤,其中约1/3需要手术干预;骨折患者的比例为22%,软组织挫伤、扭伤或并发神经血管损伤的比例为6%[3];海啸不仅可引起表浅撕裂伤和割伤/划伤,也可引起深达筋膜的深层损伤,还可合并骨折、头颅损伤等[6]。此外,灾后压力性损伤也是一类重要的灾害相关伤口。一项回顾性研究表明,灾害相关压力性损伤的发病率明显增高,已成为地震后仅次于脊髓损伤的第二大常见损伤,其中3期和4期压力性损伤的发病率甚至可达日本日常发病率的近10倍[7]。这些都表明,灾害相关伤口的伤情、伤部和伤类都是复杂多变的。1.2感染问题严重。伤口感染是灾后相关伤口最常见的并发症。地震等灾害引起的伤口感染常由于伤口污染、组织损失、清洁和清创不彻底或延迟,以及过早闭合伤口等引起[8]。而海啸/洪水引起的伤口多为尖锐物体导致的深部组织撕裂,创面主要表现为严重感染[9]。台风引起的伤口感染率为44%~59%[1,10],与伤口异物及处置不及时有关,导致伤口情况复杂化。破伤风、全身性感染等严重感染,以及灾难相关伤口处理不当引起的败血症、多器官衰竭等,不仅显著增加了“可避免住院率”,使灾后蜂窝织炎、坏疽等的门诊入院率显著增高[11];还导致残疾率或病死率增加,其病死率是没有败血症患者的2.45倍[12]。1.3灾害相关伤口发生和演变与时间有关。灾难发生后,短时间内将出现大量伤员,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数量激增。研究表明,对地震灾害而言,伤员通常在灾后的前3~5d寻求紧急医疗[3],灾难发生后第3~5周,创伤患者(包括与灾难有关的伤口)的比例从18%迅速增加至39%[13]。可能与病情加重导致患者寻求进一步治疗有关。而对台风灾害来说,灾后1周开始大量涌现伤员灾害相关伤口的诊疗事件[1],可能与台风灾害引起各种交通不便有关。掌握这些时间规律,有助于未来灾害事件中的快速反应及针对性准备,对于在自然灾害后提供有效的紧急医疗服务至关重要。

2灾害相关伤口的处置程序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灾害护理的临床研究,在灾害性伤口处置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数据。根据目前得到广泛认可的灾害相关伤口护理策略研究证据,灾害相关伤口处置的基本步骤可人为划分为现场初步评估和急救、二次评估和处置、持续评估和记录等环节,灾害相关伤口处置的基本步骤见表1。上述研究大多仅对伤口处置技术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缺乏对护理策略的研究和总结;对于医护人员处置灾害相关伤口的能力也缺乏针对性的评估和培训,使医护人员缺乏对灾害相关伤口的系统认识。这些不足导致灾害相关伤口的并发症、医疗资源消耗率和后期并发症都居高不下。

3灾害相关伤口的护理组织

有研究表明,灾害事件发生后,及时建立有效的伤口护理团队或类似功能组织,有利于各种灾害相关伤口的准确管理,提高灾后伤口护理工作的有效性[8]。当前世界各国多将伤口护理专家纳入灾害紧急救援队,但缺乏独立的灾害相关伤口护理组织。海地在地震救援队中设立灾后伤口护理部门(伤口诊所),它由救灾队的首席医疗官直接管理,平行于骨科(外科)、儿科、内科和麻醉科等救灾队的其他部门[18]。日本在其设立的灾害医疗援助小组中纳入了伤口/造口和失禁护士,负责治疗所有患有3期和4期压力性损伤患者,并通过每日举行的案例讨论会,指导其他成员正确处理1期和2期压力性损伤,以及帮助团队成员更好地完成复杂伤口的护理计划[7]。但在许多其他救援队,如韩国救灾队或加拿大移动医疗队,无需认证的普通医务人员也可以对伤员实施伤口修复、切口和引流[19-20]。中国目前没有设定任何形式的灾害相关伤口护理组织,有资质的伤口护理专业人员也很少参与灾害救援过程[21]。

4应对策略

4.1进一步界定灾害救援人员的伤口护理能力。灾害护理的基本知识,如急救护理、烧伤护理、灾后康复护理,以及无菌技术和急救条件处理能力等灾害护理专业知识,是护理人员救灾能力的核心指标[22]。本研究发现,现有的关于灾害相关伤口护理能力的阐述还停留于经验水平。此外,研究中没有看到国内外关于灾后伤口护理能力的特殊描述,国际护士协会和WHO联合公布的灾害护理能力中也没有单独提出伤口护理能力[23]。我国目前也非常缺乏灾害相关伤口护理人员能力要求的相关研究。因此,尽快总结本土经验,形成有借鉴意义的灾后伤口护理人员能力要求规范,有助于规范灾后伤口护理管理,提升灾后伤口护理水平。4.2加强灾后伤口护理能力训练。国际灾害数据库将灾害分为自然灾害、技术灾害两大类,地球物理、气象、水文、气候、生物、外太空陨石、工业事故、运输事故、杂项事故9个亚类,包括地震、洪水、滑坡、干旱、野火、疫情、化学品泄漏、辐射等34个主要类型。不同类型的灾害,其伤口处置的策略也不同。但由于没有足够的医学训练,灾后救援第一反应者不能清楚地分析特定灾后相关伤口的特点,经常错误地关闭尚未彻底清创的伤口,导致更广泛的组织感染,更长的伤口愈合时间,更多的截肢,甚至更多的全身败血症、坏疽或死亡[8]。加之灾后救护材料和救援人员的短缺以及有限的医疗条件,往往导致现有医疗服务负担过重,这加剧了伤口护理的延迟,导致清创不彻底和过早伤口闭合情况时有发生。因此,迫切需要在没有预警的情况下,加强灾害相关伤口护理必备技能的训练,以逐步增加救援预备人员在灾害伤口护理方面的能力储备,最终使相关护理人员在灾害发生以后,能清楚地描述其在灾害中应承担的工作角色,为可能的灾害准备适当的资源,并在充分了解灾害相关伤口信息的基础上,熟练进行分享信息、识别危险,提供适当的皮肤和伤口护理[7]。4.3开展灾后伤口护理研究。目前国际关于灾后伤口护理策略的原始研究较少[8,10,24],更缺乏针对不同类型灾害的二次研究。而现有的灾害相关伤口护理策略规范主要是基于经验,而非通过严谨设计的科学研究。因此,灾后相关伤口护理的研究任重道远。我国关于灾害伤口护理的研究以经验总结为主,主要关注开放性伤口的紧急处置、灾后伤口感染的预防和护理[25]、灾害相关伤口的中药治疗[26],以及灾后如何应对有限的医疗条件[8]等。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中国灾后伤口护理初步建设提供参考。但受限于研究水平、医疗条件、环境条件等因素,灾害相关伤口护理策略尚缺乏循证护理的研究证据,尤其是灾后伤口清洁方法和清洁液的选择,蜂窝织炎的治疗、敷料更换次数的确定,开放性伤口伴骨折的治疗、敷料的合理选择等方面。此外,我国学者很少关注灾后伤口护理组织管理和工作流程研究,因此缺乏适应于灾害救援的伤口护理计划。这使得参与救灾的医务人员无法以相对统一的标准和程序处理灾后伤口。因此,有必要推进灾后伤口护理研究,制定指导方针或计划,为未来规范的灾后伤口护理奠定基础。4.4加紧完善灾后伤口护理的组织管理体系建设。4.4.1灾害相关伤口护理的人员配备。当前国际对灾害相关伤口护理人员的配备要求参差不齐,部分国家要求伤口护理治疗师认证[7,20],但大多数没有特定的要求,只需有相关资质的有经验的护士对其他人员进行技术指导,尽可能确保灾害伤口护理工作的有序、准确、高效。我国目前相关的经验总结较少,建议可借鉴他国经验,组建以1~2名伤口治疗师为领衔,其他有一定伤口护理知识和经验的普通护理人员为主力的伤口护理预备队伍,开展日常训练和演习;并在灾害管理和患者安全委员会中包括更多伤口护理专业人员,以期在灾害发生后,能够迅速拉动,发挥应有的作用[19]。4.4.2灾害相关伤口护理管理的机构建设。灾前建立各类灾后伤口护理组织,在国家灾害救援体系中建立定期的灾害相关伤口监测系统,为灾害相关伤口护理人员提供充足的信息等措施,有助于改善伤员的伤口管理质量。我国灾害相关伤口护理组织机构缺乏,应尽快梳理关系,合理设置管理机构,有助于构建合理的灾后伤口护理管理机制。此外,由于灾难或大规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造成突然的、意料之外的医疗需求激增,远远超过医疗保健系统的能力,这给参与救援的护士带来沉重的负担和风险[27]。因此,应完善社区灾后初级伤口护理机构,加强急性伤口的院外对症治疗,以预防灾后各类伤口并发症的暴发,降低住院率。

伤口范文篇6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以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86例伤口、造口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中男28例、女15例,年龄22岁~63岁,平均年龄(47.8±5.6)岁,伤口患者19例、造口患者24例;观察组中男25例、女18例,年龄18岁~64岁,平均年龄(47.9±5.2)岁,伤口患者22例、造口患者21例。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伤口造口类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均对本研究内容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1.2方法%。所有患者均给予伤口、造口常规护理,包括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遵照医嘱用药,对突发情况进行处理等。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规范化护理管理,其内容包括:①建设规范化护理管理小组:护士长担任组长,小组成员为科室其他护理人员,护理人员需对患者伤口、造口情况进行分析,并开展有效的健康宣教以及皮肤护理。②管理小组内培训:定期组织管理小组成员学习伤口、造口护理管理理论知识,实践伤口、造口护理管理操作;指导管理小组成员评估患者意识、治疗及营养情况等,学习湿性愈合理论以及伤口处理方法;教会护理人员对压力性损伤的分期、类型和组织形态进行判断,选择合适的敷料处理伤口、造口;做好相应的记录工作,注意满足患者机体营养需求。③规范化护理:全面、准确评估患者意识、营养情况、活动能力、治疗、自理能力等基本信息;准确识别伤口类型、大小、形态和分期,同时根据伤口的组织类型、窦道、渗出液选择合适的敷料;需要及时更换压力性损伤处敷料,清除坏死组织,准确记录患者伤口、造口情况和护理情况。④换药护理:造口换药时仔细检查造口情况,观察周围皮肤情况并清洗,根据TIME原则正确处理各期伤口,合理选择伤口敷料,根据造口形态覆盖敷料。⑤护理指导:为患者讲解伤口、造口的特点,缓解患者恐惧、紧张、焦虑等负性情绪,减轻心理压力,鼓励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教会患者掌握基本的自我护理知识和技巧;告知患者造口袋对伤口恢复的作用,加强患者重视程度,指导患者造口袋的日常管理;保持与患者家属的有效沟通,告知加强患者营养摄取以促进伤口早日愈合。⑥随访:建立患者档案,以方便随访患者疾病转归,同时建立完善个体化的护理方案,督促患者按时回访。1.3观察指标%。①伤口造口情况。采用造口评估工具DET/AIM指南电子应用软件[3]对患者的伤口评分、造口评分和失禁评分进行评估,满分100分,得分越高表示伤口造口情况越好。②压力性损伤发生率。记录2组患者皮肤压力性损伤情况。③护理满意度。护理满意度评价采用调查问卷方式,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3个等级。满意度=(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1.4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伤口、造口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伤口评分、造口评分和失禁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2组压力性损伤发生率比较%。观察组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为4.65%(2/43),对照组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为23.26%(10/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198,P<0.05)。2.32组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7.68%,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81.4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有研究显示,临床伤口、造口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4]:①医院不具备伤口、造口专科护理人员,在对伤口造口开展处理时,临床护理人员不具备相应的经验和相关知识,大部分都未接触过湿性愈合理念,同时对于新型敷料的种类、作用等也未有足够认识。②患者不具备相应的伤口、造口和并发症相关知识,加之未得到专业护理人员的指导,从而使得其无法对自身伤口、造口出现的早期并发症进行有效识别,延误了最佳处理时期;患者在伤口、造口未完全愈合时出院,院外自行换药时不能准确掌握正确的方法,敷料选择不合理,进而导致伤口、造口情况恶化。③临床出现的新型伤口造口护理用品多为进口,且价格昂贵,因此经济条件一般的患者接受度不高,导致伤口、造口预后不理想。本研究对伤口造口患者在给予常规护理的同时进行规范化护理管理,通过建立规范化护理管理小组的方式,定期组织小组成员学习、培训,增强其对造口类型、功能状况的准确判断和评估,密切监视患者伤口、造口变化,并针对性开展护理干预,使伤口造口护理工作更加规范;同时我们也加强对患者的教育和沟通,增强患者对伤口、造口的重视程度,提升其自我管理的积极性[5]。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伤口评分、造口评分和失禁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皮肤压力性损伤发生率相对更低(P<0.05),护理满意度更高(P<0.05)。提示规范化护理管理应用于伤口、造口护理中可有效改善患者伤口造口愈合情况,减少皮肤压力性损伤,同时可促进医患和谐,与相关研究报道相符[6]。

伤口范文篇7

关键词:伤口护理;专科培训;理论知识;专科技能;护理教育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病患病率上升,下肢静脉曲张、糖尿病足、压力性损伤等患者的慢性难愈性伤口处理问题越来越复杂和突出。伤口新理论、新技术以及新型敷料的革新大大推动了伤口愈合与管理向专科方向发展,要求护士在伤口专科护理方面更新知识和技能[1-2]。我院李琦伤口护理中心是国际造口师学校、伤口专科见习基地和上海市伤口适任护士培训基地,为了满足临床护士能为患者提供更好服务的需求,通过课题组前期调研实训基地区域护士的伤口护理需求,在此现有基础上本构建了伤口护理的培训方案,并对此方案进行了验证,旨在进一步提高临床护士伤口护理能力,使优质护理资源向区域辐射,同时为实训基地的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择2016年2月-2018年12月经过区培训中心报名审核通过来院实训的区域护士43名作为研究对象,均为女性。其中,年龄23~45岁,平均年龄(34.51±5.16)岁,其中<30岁8人(18.6%),30~40岁30人(69.8%),>40岁5人(11.6%);学历:本科28人(65.1%),大专15人(34.9%);职称:主管护师17人(39.5%),护师22人(51.2%),护士4人(9.3%);医院级别:二级甲等15人(34.9%),二乙15人(34.9%),社区12(27.9%),其他1人(2.3%);工作年限<5年4人(9.3%),5~10年8人(18.6%),≥10~15年12人(27.9%),≥15~20年13人(30.2%),≥20~25年4人(9.3%),26年及以上2人(4.7%);所在科室内科17人(39.5%),外科5人(11.6%),门诊14人(32.6%)。1.2方法。1.2.1制定培训方案。课题组在前期已经完成了个人资料、伤口知识、伤口护理技能掌握自评情况、伤口护理培训需求4项内容的调研。伤口护理的需求包含学习内容需求(10个条目)和学习形式需求(8个条目),采用Likert5级计分法,依序分别赋1(完全不需求)~5分(完全需求),得分越高,说明护士的需求越强烈。问卷在文献回顾基础上经专家咨询后研制而成,内容效度指数为0.84。(1)培训内容需求:根据前期调研的结果,结合上海市护理学伤口适任培训大纲与《李琦伤口护理》专著结合区域护士需求设置理论与实践课程,制定出了伤口护理的培训内容,分为伤口基础理论、换药技术与敷料应用、伤口常见问题处理3大类。内容涵盖伤口基本概念、伤口评估记录、湿性愈合理念、敷料的选用、常见伤口的处理原则、伤口包扎、拆线方法、换药流程及伤口护理个案书写等。(2)培训形式需求:结合区域护士学习形式需求采取针对性培训方式,如操作演示、案例分析、一对一带教、小讲课、小组讨论、多媒体演示、集中授课及自学等。注重形式的多样化与差异化,使培训效果最大化。(3)培训方法:临床护理带教中以护士需求为主体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为每位学员建立个人培训档案,根据学员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设置相应课程,做到“因需而教,因材施教”,从而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4)培训时间:根据学员的需求与导师共同安排完成160学时的培训课程,理论与实践之比为4∶6。1.2.2培训师资。成立由护理部主任领衔的教学团队,带教师资中具有国际造口师证书2名,具有伤口适任证书从事伤口护理20余年的资深主管护师3名。1.3效果评价。对学员在培训前后的伤口知识理论、换药操作技能和伤口技能掌握自评进行比较。要求学员运用护理程序结合典型伤口资料完成伤口个案护理一份;并采用自制实训基地满意度问卷对学员进行培训方式、培训内容、考核方式、带教能力及实训基地管理等方面满意度情况调查。采用Likert5级计分法,依序分为非常不满意、不满意、一般、满意、非常满意;得分越高说明满意度越高。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统计学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数据以(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及百分率表示,培训前后的伤口知识理论、换药操作技能和伤口技能掌握自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培训前、后学员理论知识考核、操作技能考核成绩的比较。见表1。经过培训,实训43名学员伤口理论知识与换药操作技能达标率为100%,伤口护理个案报告合格率100%。表1培训前、后学员理论知识考核、操作技能考核成绩的比较(x—±s)分时间n理论知识成绩操作技能成绩培训前4353.67±10.2381.56±2.89培训后4378.65±8.6891.84±2.78t-12.084-9.405P0.0000.0002.2培训前后理论考核指标及伤口护理技能自评比较。见表2。2.3学员对实训基地的满意度。经调查显示,学员对实训基地的满意度得分前3位分别是师资带教能力(4.63±0.49)分、师资带教积极性(4.63±0.49)分及所接受的培训内容(4.63±0.49)分,得分最低的是实训基地管理(4.30±0.92)分。

3讨论

伤口范文篇8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17年3月~2018年3月本院骨科收治的骨伤患者68例临床资料;依据患者入院单双数分为两组各34例,对照组男24例,女10例,年龄21~73岁,平均年龄(47.79±5.12)岁,其中需要接受急诊手术治疗者22例,择期手术治疗12例;受伤部位颈椎部13例,胸椎部12例,腰椎部9例;观察组男23例,女11例,年龄21~73岁,平均年龄(48.11±5.08)岁,其中需要接受急诊手术治疗者24例,择期手术治疗10例;受伤部位颈椎部15例,胸椎部11例,腰椎部8例;两组对象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方法。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内容包括伤口常规护理、健康教育、日常生活行为指导、饮食干预等。观察组采取舒适护理,内容包括:①心理舒适护理:骨伤往往表现突发性特点,由于突如其来的创伤不仅可对患者生理造成影响,同时可能对患者心理情绪造成影响,如焦虑、抑郁、烦躁等。对此临床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者心理方面的疏导与交流,了解患者存在的负性情绪以及心理需求,并予以针对性疏导,为患者树立正确面对疾病的信心。在开展心理护理期间应以增强患者舒适度为宗旨,通过多种措施开展,如提供书籍、滑稽饮食等改善患者负性情绪。②疼痛舒适护理:疼痛是骨科常见体征表现,临床护理中需加强患者对于疼痛的耐受程度,通过体位护理、伤口局部冰敷与按摩。③伤口保护护理:住院治疗期间包括穿衣、脱衣、翻身、二便等均可能形成腹压增高导致伤口拉扯,不利于伤口的愈合,对此应指导患者对伤口进行保护,避免伤口二次受创,避免感染风险。1.3观察指标。①采用调查问卷统计患者满意度,总满意评分100分,≥90分为非常满意,60~90分为基本满意,<60分为不满意;总满意率=非常满意率+基本满意率;②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对患者疼痛表现进行评估,总分为1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疼痛越严重;③记录两组患者伤口愈合时间。

2结果

2.1两组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患者总满意率(94.12%)明显高于对照组(79.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两组VAS评分、伤口愈合时间差异。观察组VAS评分、伤口愈合时间数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舒适护理属于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通过对护理活动、舒适感觉的研究,使患者在接受治疗与护理期间心理、生理、社会等多方面达到愉快的状态。近年来随着临床医学观念的转型,舒适护理以其各方面优势在临床多学科疾病的护理中展现出可观前景,总结其特点体现在如下:①最易懂:舒适护理也就是采用最简单的方法改变患者不适感,细节注意到室内光线、温湿度环境等。②最务实:通过舒适护理干预,让患者立即获得更高的服务效果。③最实惠:舒适护理以患者舒适为目标,可让患者自觉直接受惠;④最广泛:通过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舒适护理可广泛应用于各类型患者中。通过将舒适护理应用于骨科骨伤患者中,从本文结果处显示观察组患者总满意率(94.12%)明显高于对照组(79.41%),在王琴[2]的研究中同样显示,舒适护理干预后患者满意度超过95%以上,这与本次结果基本一致。综上所述,舒适护理应用于骨科伤口护理中具有较好效果,有助于缩短患者伤口愈合时间,缓解疼痛反应,提升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吴美丽.舒适护理在骨科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5(10):93-95.

伤口范文篇9

[关键词]感染;清创缝合;伤口愈合

EmpiricalStudyOnDebridementOfRabbit''''sMaxillofacialInfectedWound.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astandardandsuitabletechniqueondebridementofmaxillofacialinfectedwoundandprovidetheoreticalevidenceondebridementofclinicallyinfectedwound.Methods20adulthealthyJapaneserabbitswereselectedforthisstudy,bilaterallymaxillofacialandtwoleg’swoundswereinoculatedwithStaphylococcusaureus,andinfectedsuccessfully.Experimentalsidesweretreatedwithspecialdebridementandcontrolsideswithtraditionalone.Woundhealingwasrespectivelyobserved.

ResultsExperimentalsides:primaryhealinginmaxillofacialareaswas19cases,persecundamintentionem1case;primaryhealinginlegswas12cases,persecundamintentionem8cases.Controlsides:primaryhealinginmaxillofacialareaswas0case,persecundamintentionem20cases;primaryhealinginlegswas0case,persecundamintentionem20cases.ConclusionThattheinfectedwoundinmaxillofacialareasdealedwithspecialdebridementcandevelopinprimaryhealingways.Theinfectedwounddealedwithspecialdebridementinmaxillofacialareasisbetterthanthatinlegs,thespecialdebridementissuperiortotraditionalone.Thespecialdebridementwithhermeticallynegativepressuredrainageplaysaimportantroleininfectedwoundtreatment

[Keywords]infection;debridement;woundhealing

现代观点认为:伤后肢体在6~8小时,口腔颌面部在6~12小时为清创黄金时期。颌面部因血运丰富可延致24~48小时,甚至只要无明显感染的伤口仍可进行初期缝合,但已感染的伤口不应初期缝合[1、2]。如此不作初期缝合的感染伤口,则愈合时间长,瘢痕明显,增加病人的痛苦和经济负担。临床上笔者观察到颌面部化脓感染伤口经特殊处理后能达到一期愈合的病例。现以兔为实验对象,对颌面部及后大腿感染伤口以封闭式负压灌洗引流为主的特殊方法和传统方法处理,对比观察伤口愈合。为临床感染伤口清创缝合寻找规范合理的术式及理论依据。

1、材料和方法

1.1建立感染伤口动物模型

1.1.1成年健康大白兔,体重每只2~3kg。局麻下在颌面部两侧作与下颌下缘平行长3cm、达肌层1mm的伤口;两后大腿作与阔筋膜张肌外缘平行长3cm、达肌层1mm伤口。

1.1.2用26068型金黄色葡萄球菌液,浓度9×108cfu/mL,漫漫滴入伤口,再用无菌棉签涂擦,直到颌面部0.9mL、后大腿0.4mL细菌液进入伤口(此用量是经18次预试验得出结果)。每只兔共4个伤口。

1.1.3每日再涂两次相同浓度细菌液0.2mL于颌面部、后大腿伤口。按此用量及浓度一般2~3天可感染成功。

1.2清创

选择两侧颌面部及后大腿伤口已成功感染的兔20只,随机选择一侧颌面部和后大腿为实验侧进行特殊清创缝合,另侧为对照进行常规处理。

1.2.1实验侧特殊处理

1.2.1.1局麻下用刀片刮除伤口内的脓苔、痂壳,用3%双氧水清洗伤口,再用生理盐水冲洗,边冲边刮,直至出现新鲜渗血创面。

1.2.1.2安置封闭式负压灌洗引流缝合前用小儿头皮输液硅胶管,根据清创后伤口大小在中间段剪3~5个侧孔,有侧孔的中间段置入伤口,两端置于伤口外。输入端置低位,滴灌时接吊瓶,负压吸引时接负压吸引器;输出端置高位,滴灌时接细针头并将细针头置于回收瓶内,负压吸引时关闭输出端。

1.2.1.3严密连续缝合伤口,创缘皮肤对位整齐。缝合完毕打结前由助手打开输液器,检查伤口是否漏水或缝合过紧压迫引流管,如有则调整缝线,至伤口不漏水及引流通畅。

1.2.1.4每次先用α-糜蛋白酶4000u冲洗,溶解脓液。再用1000mL庆大霉素生理盐水接输入端滴灌(药敏试验庆大霉素敏感),吊瓶保持一定高度,约3~4小时完成之后关闭输出端,再由输入端换接负压吸引器,使伤口内形成负压。如此反复冲洗滴灌吸引2~3天,直到渗入伤口组织内的灌洗液及脓性分泌物等引流物由淡红色或淡黄色变清亮,量很少或无,拔除引流管,观察伤口愈合情况。

1.2.1.5伤口局部用烤灯加热每天4次,每次30分钟。

1.2.2对照侧按传统方法处理常规清洗伤口,根据清创后伤口大小用钮扣褥式减张缝合1~2针,高渗盐水持续湿敷;根据分泌物的多少决定更换敷料的次数;根据感染控制及水肿消退的情况作二期缝合;观察伤口愈合情况。

2、结果

2.1感染伤口观察颌面部伤口大多有血痂覆盖,血痂下方见粘稠黄白色或咖啡色脓液;切口周边皮肤红肿坏死,严重者整个下颌红肿。腿部伤口内充满粘稠黄白色或咖啡色脓液,清创见脓液沿肌间隙向深层扩散,周边皮肤红肿坏死,严重者整个会阴部充血水肿。

2.2术后伤口观察

2.2.1术后第一天实验侧:颌面部伤口红肿,表面无分泌物,创缘对合好;腿部伤口红肿潮湿,创缘对合好。对照侧:颌面部伤口裂开,边缘红肿有脓液;腿部伤口裂开,创面多量脓液。

2.2.2术后第三天实验侧:颌面部19例红肿消退,创口两侧皮肤对合好,1例红肿;腿部12例创缘基本对合,无脓液,仍有红肿,8例红肿有脓液。对照侧:颌面部伤口裂开红肿有脓液;腿部伤口裂开红肿有多量脓液。

2.2.3术后第五天实验侧:19例颌面部伤口愈合,红肿消退,1例仍红肿;腿部伤口12例创缘对合好,红肿消退,8例仍红肿流脓。对照侧:颌面部伤口裂开红肿少量脓液;腿部伤口裂开红肿较多脓液。

2.2.4术后第七天实验侧:颌面部19例伤口愈合好,1例未愈合;腿部12例伤口愈合,8例未愈合。对照侧:颌面部伤口裂开,少量肉芽;腿部伤口裂开红肿,少量脓液。

3、讨论

本实验结果显示:感染伤口特殊处理后,颌面部20例中有19例一期愈合、腿部20例中有12例一期愈合,对照侧0例一期愈合,说明感染伤口特殊处理后,颌面部绝大部分、腿部大部分可达一期愈合。实验结果统计学处理后可看出特殊处理后颌面部与肢体有显著差异(P<0.05),颌面部特殊处理与传统处理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证实以封闭式负压灌洗引流为主的特殊处理措施促进感染伤口愈合是行之有效的。这可缩短治疗时间,减少瘢痕形成,最大限度保存面部外形及功能。

特殊处理措施是:

1、彻底清创在尽量保存组织情况下,刮除并清洗感染伤口表面的脓苔、痂壳直至有渗血的新鲜创面。

2、严密对位缝合污染伤口常规缝合不能过紧过密。本实验由于采取封闭式负压灌洗引流方法,能持续主动吸引出组织间的分泌物,在炎症有效控制的情况下,创缘紧密接触更能促进组织愈合。

3、封闭式负压灌洗引流WingterGD[3]提出了创伤湿性治疗理论,证实了上皮细胞必须在湿润环境下才能快速增长,促进伤口愈合。封闭式负压灌洗引流法[4、5]是治疗感染伤口的新方法,可促使创面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其种类和数量对创面愈合的调节作用主要通过刺激成纤维细胞及内皮细胞增殖、分化及生长,促使肉芽组织形成[6]。灌洗中吊瓶有相对高度,管径粗的输入端置于低位,接细针头的输出端置于高位,如此高度差和管径差形成的压力促使灌洗液从侧孔进入组织间隙,再缓慢循环由输出端排出。故本实验采用自制改良的封闭式负压灌洗引流对伤口愈合起了很大作用。

4、有效抗菌素局部使用选择敏感抗菌素作灌洗液,通过加压使灌洗液进入组织间隙,加大局部组织抗菌素浓度,有利局部炎症消退。

5、脓液溶解稀释用α-糜蛋白酶冲洗伤口,溶解稀释粘稠脓液,利于脓液引流及抗菌素灌洗液渗透。

6、伤口局部加热烤灯局部加热可使组织血管扩张,加快血液循环,促进炎症吸收,有利组织愈合。

封闭式负压灌洗引流法已在骨科[4]应用,口腔颌面外科尚未见报道。此法简单实用,取材方便,基层医院也能开展,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吴在德主编.外科学[M].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59-160

2、邱蔚六主编.口腔颌面外科学[M].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80

3、WingterGD.Formationofthescabandtherateofepithelialisationofsuperficialwoundsintheskinoftheyoungdomesticpig[J].WoundCare.1995;4(8):366-367

4、高永红,王光焱,王富强.清创持续灌洗负压引流Ⅰ期治愈感染伤口[J].实用骨科杂志.

2001;7(4):310

5、MorykwasMJ,ArgentaLC,Shelton-BrownEL,etal.Vacuum-assistedclosure:anewmethodforwoundcontrolandtreatment:animalstudiesandbasicfoundation[J].AnnPlastSurg.

伤口范文篇10

关键词:伤口护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培训需求

伤口是临床护士最常遇到的护理问题,是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护理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伤口新理论、新技术及新型敷料的革新大大推动了伤口愈合与管理向专科方向发展,要求护士在伤口专科护理方面更新知识和技能[1-2]。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因我国的医疗资源有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为各种急慢性伤口预防及护理的主要医疗机构。同时,二、三级医疗机构不可能单纯因为压力性损伤等伤口问题而长期住院,这类老年慢性病人往往是主要并发症经治疗好转后,就转入一级医疗机构或居家疗养。本研究对社区护士伤口护理知识认知情况及培训需求进行调查,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便利抽取上海市11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256名社区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入选标准:(1)社区注册护士;(2)社区工作≥1年;(3)自愿配合并能完成本调查者。排除标准:(1)在医院进修护士、见习护士及实习护士;(2)因病休假护士;(3)不同意参与本研究者。

1.2研究工具

根据伤口护理工作实践查找问题,结合国内外文献,自行设计的初次评估调查问卷。经国际伤口治疗师、社区护理管理者等相关专业专家审核,调查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65,重测信度为0.901,其信效度良好。调查问卷包括护士一般资料、社区伤口护理知识掌握情况调查表、社区伤口护理培训需求调查表。护士一般资料包括社区地域属性、性别、年龄、职称、部门、工龄、从事社区护理年限、接触伤口护理年限等内容。社区伤口护理知识掌握情况调查表主要为伤口护理的基本知识,为10道选择题,其中5题为单选题,5题为多选题,每题1分,共计10分。用以评价护士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社区伤口护理培训需求调查表包括3个部分,目前在工作中遇到的伤口类型及培训经历、培训内容需求、培训形式需求。

1.3调查方法

问卷采用不记名方法回答,利用社区护士集中培训的时间,由调查者统一解释调查目的、填写方法和注意事项,待调查对象无疑问后,由其独立填写。问卷当场检查回收,若有遗漏者当场补全。共发放问卷256份,有效回收问卷256份,有效回收率100.0%。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率进行描述性分析。

2结果

2.1社区护士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中,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131名(51.2%),城郊接合部59名(23.0%),郊县66名(25.8%);男2名(0.8%),女254名(99.2%);年龄<35岁97名(37.9%),≥35岁159名(62.1%);中专11名(4.3%),大专123名(48.0%),本科122名(47.7%);护士14名(5.5%),护师80名(31.3%),主管护师159名(62.1%),副主任护师2名(0.8%),主任护师1名(0.4%);从事社区护理工作年限1~5年13名(5.1%),>5~15年83名(32.4%),>15年160名(62.5%);病房护士134名(52.3%),全科团队32名(12.5%),其他90名(35.2%)。

2.2社区护士伤口护理认知度

本次调查护士256名,平均得分为(4.21±1.69)分,根据问卷计分方法,社区护士对于伤口护理知识认知度低于中等水平,其中以压力性损伤的内在因素正确率最低,仅为3.9%。各问题正确率见表1。2.3社区护士对伤口护理培训需求2.3.1对培训内容需求排在前5位的培训内容为伤口处理原则、药物治疗与护理(204名,79.7%);压力性损伤管理(201名,78.5%);伤口种类、评估与管理(199名,77.7%);糖尿病足管理(181名,70.7%);伤口分期、愈合与营养(165名,64.5%)。

2.3.2对预防措施需求

高危患者全面评估、营养支持、皮肤护理、减压措施(居家患者)起居生活指导、社区伤口居家防治的监控方法与评价指标均高于50.0%。2.3.3对培训形式需求有40.4%的社区护士选择半脱产的培训方式。对于培训连续性方面,有58.2%的社区护士选择长效、跟进式培训,52.7%的护士选择培训总学时为40~49学时,有71.5%的护理人员希望由护理学会或二、三级医院组织相关培训,48.8%的护士希望理论与实践时间比例为1:1;培训场所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服务站(73.0%)及家庭(61.7%)为主,有75.4%的社区护士希望在培训后能取得相应的上岗证。

3讨论

3.1社区护士伤口护理认知度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社区护士对于伤口护理知识认知度低于中等水平。近年来,随着社会老龄化,老年病、慢性病的发生,导致慢性伤口的发生率也逐渐升高,伤口处理难度也越来越大。护士是开展伤口优质护理服务的根本,但护士如果对预防和处理伤口的知识技能掌握不足,就无法应对日益复杂的伤口护理,不能满足临床与患者需要[3]。近年来,虽然国内综合性医院等成立了伤口护理中心或伤口门诊,以满足患者的专科护理需求,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较少有伤口护理中心或专门科室。社区护士是社区伤口患者的主要护理人员,更新护士对伤口知识和预防措施,是确保伤口各项预防措施能够落实到位的关键。事实证明在一项护士组织的糖尿病足护理教育项目中,接受过高级足部护理培训的患者2年内发生真菌感染和胼胝的频率更低[4]。朱利思等[5]研究发现,将多学科协作团队工作坊教学模式应用于护士伤口培训,可提高护士的培训成绩,提升其伤口护理水平。

3.2社区护士伤口护理培训需求分析

3.2.1培训内容式需求本研究显示,伤口处理原则、药物治疗与护理、压力性损伤管理、伤口种类、评估与管理、糖尿病足管理及伤口分期、愈合与营养为社区护士需求前5位的培训内容,这主要与社区护士接受伤口护理培训过少,对于伤口护理的基本知识如处理原则、治疗、评估和营养是比较欠缺;对于护理人员来说解决伤口问题的最主要技术方法也是重要需求。另外,压力性损伤和糖尿病足这两大伤口问题,是社区护理工作中所最常见,故而需求量也比较多。就课程设置而言,48.8%的社区护士选择理论与实践相同学时。伤口护理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技术,它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促使理论不断完善与更新,因此,社区护士认为操作技能与理论知识同样重要。3.2.2培训形式需求40.6%的护理人员选择半脱产的培训方式,原因之一主要是目前我国护理人员人力不足。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起步晚,社区护士配置不足,与居民比值远低于美国公共卫生学会及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标准[6]。同时,社区部分护士还承担了公共卫生、预防保健等非护理工作职责,护士少有精力和时间接受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另一原因主要是由于全脱产可能会影响收入。因此,增加社区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改善人员结构,规范工作职责和范围,有利于社区护士更好地开展关于社区护理培训工作。护士希望培训能以长效、跟进的方式进行,与护理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有关。随着网络的发展,线上培训成为一种优势明显的方式,尤其是随着循证护理的不断发展,对于伤口护理的各类方法、新技术、新知识也不断推陈出新,这样的方式既能保证护理人员不断接受新理论、新知识,又能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护理实践。从组织培训的部门需求而言,71.5%的社区护士选择护理学会或二、三级医院,主要是出于对权威的信任。有研究结果显示,学员对实训基地的满意度较高,这是因为实训基地的导师多为经验丰富的伤口专科护士,可结合学员需求通过现场演绎、教具实践、视频演示、同伴练习、手把手带[7],将理论与实操紧密结合。本调查显示,社区护士最希望的培训场所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服务站(73.0%)。社区护士工作地点并不像二、三级医院护士一样固定,如站点护士分布在各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家庭护士需上门护理。因此,统一集中培训有一定难度,而现场指导不需要护士脱离工作岗位,不占用额外时间,受到社区护士欢迎。随着双向转诊制度的建立,各种医联体的成立,实施区域联动,发挥优质护理资源的辐射效应,提高基层医院护理服务能力[8]。综上所述,社区护士作为社区伤口患者的主要护理者,应加强伤口护理方面的培训;护理管理者在制订相应的培训计划时要充分考虑伤口护理培训内容、方式、场所等需求,并依托护理学会、上级医院的技术优势,采取护士需、护士缺、护士希的培训方式,从而提升培训效果,最终为使社区护士能受到针对性的培训,使患者得到更加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叶霞,宁宁,吕娟,等.四川省伤口专科护士的培训与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31):3808-3809.

[2]MADDENM,STARKJ.UnderstandingthedevelopmentofadvancedwoundcareintheUK:interdisciplinaryper-spectivesoncare,cureandinnovation[J].JTissueViabil-ity,2019,28(2):107-114.

[3]方颖,徐晓晰,张敏,等.伤口护士培训现状[J].护理研究,2016,30(26):3215-3217.

[4]FUJWARAY,KISHIDAK,TERAOM,etal.Beneficialeffectsoffootcarenursingforpeoplewithdiabetesmelli-tus:anuncontrolledbeforeandafterinterventionstudy[J].JAdvNurs,2011,67(9):1952-1962.

[5]朱利思,陈军华,胡辉,等.多学科协作团队工作坊教学模式应用于护士伤口护理培训的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9,36(9):85-88.

[6]吴书超,乔丽娟.中国社区护理人力资源:数量、质量和分布[J].社区医学杂志,2013,11(22):9-11.

[7]方颖,王琳,张敏,等.基于区域护士需求的伤口护理培训方案效果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2020,35(21):1981-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