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0 11:53:55

三生教育

三生教育范文篇1

关键词:公共体育;三生教育;课堂教学

在公共体育的教学中,为提高课堂学习质量,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学中要结合三生教育的理念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在公共体育课堂中对相关知识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将相关知识与课堂教学实践相结合,加强学生体育综合素质的培养。

一、三生教育概念

在三生教育理念中主要加强学生的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等三个方面,在生命教育中,为加强教学质量,保障师生在课堂中能够将相关知识进行充分的学习,提高师生对生命教育的认识,促进学生在课堂中对相关知识的掌握能力。生活教育中,主要培养学生通过相关教育对生活有一定的了解,并对相关的生活技能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将相关知识进行充分的学习。生存教育主要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生存能力,保障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对自身生存环境和能力的提升,促进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对相关知识的学习能力。三生教育能够从整体上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相关知识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对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1]。

二、公共体育与三生教育的结合

促进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对相关知识的掌握能力,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公共体育教学中融入三生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对相关知识的学习能力。三生教育与公共体育相结合,提高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积极性,也能够保障对学生进行体育三生教育。通过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发展,同时使学生在公共体育的发展中加强对自身体育专业能力的培养。

三、三生教育的具体应用

(一)三生教育的原则。在三生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公共体育与三生教育内容的结合,促进三生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对学生体育专业能力的培养,保障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够通过三生教育,加强自身公共体育的锻炼能力。公共体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在课堂中加强学生自身对公共体育项目的掌握能力。教师在加强学生体育专业知识培养的同时,也要保障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体育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在课堂中能够得到全面的培养。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体育专业知识的实践能力,教师的课堂要保障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将相关知识积极运用到实践中,加强三生教育在公共体育教学中的综合教学实力[2]。(二)三生教育在公共体育中的教学方式。三生教育在公共体育的教学中,为保障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保障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全面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增强学生对公共体育知识的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特点,保障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中能够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保障学生在课堂中能够积极的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同时要加强学生在三生教育中核心素养的培养,比如在公共体育项目的教学中,为保证学生能够对体育项目有全面的了解,教学的过程中保障学生能够充分了解相关项目的理论知识,并能够将相关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锻炼中。(三)三生教育的教学方法。为保障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不同的课堂教学方法,保障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在课堂中对相关知识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课堂中能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保障学生能够将相关知识充分融入到课堂中,提高学生在课堂中对相关知识的学习效率。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能力,教师在课堂中要加强相关知识的讲授,促进学生在课堂中对公共体育的实践练习,使学生能够充分掌握相关的知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利用三生教育的理念来加强对体育知识的掌握。教师在教学中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提高学生在课堂中对相关知识的学习能力,保障学生在课堂中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效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公共体育教学结合三生教育理念的实践实验研究中,教师要保障学生在课堂中对相关知识的掌握能力,加强三生教育与课堂教学的融合,提高学生在公共体育教学中的综合素质。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要灵活运用不同的课堂教学方式,加强对学生公共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提升能够有效保障三生教育在公共体育教学中的作用,使学生能够树立体育锻炼意识。

参考文献:

[1]陈尤亮.简谈三生教育观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青少年体育,2018(01)44-45.

三生教育范文篇2

一、“三生教育”提出的背景

以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三生教育”,其提出是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社会现实背景的,是合于教育规律、顺乎时代潮流、顺应人民需要的,其提出的背景可归于如下:

第一,近些年,许多青少年学生不断暴露出“生命困惑”、“生存弱化”、“生活茫然”的问题,这些问题极大地影响了他们学习、生活的正常化和成长的健康化。首先在人之生命问题上,越来越多青少年学生暴露出严重的“无知性”,他们无知生命的可贵,无知生命应有的意义和价值,无知人生该有的目标和方向,无知每个生命体存有的内在的责任和义务,也无知什么才是生命所本有的、所重要的,而正因为这些“无知”,使得生命对于他们而言,不具有任何的珍贵性和敬畏性,他们轻视、藐视自然生命之存在,破坏、践踏甚至毁灭自己和他人、他物的生命,如近些年我国各地频频发生青少年学生自杀(轻生)事件、杀害他人事件以及校园暴力事件,最近就又发生两例自杀事件:2009年4月10日,北京理工大学的一名大四男生从新一学生公寓8层坠楼身亡;14日,中国传媒大学的两名学生先后从学校47号公寓楼坠楼身亡。可以说,15~34岁已成为自杀的高发龄,自杀已成为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的主要原因。其次在人之生存问题上,许多青少年学生暴露出严重的“无力性”,不懂得生存之规律。他们无力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无力适应各种生存环境的变化,无力应对各种人为的或自然的祸害,无力处理因学业压力、经济压力、择业压力、情感困惑、人际关系紧张等所带来的不良情绪,无力解决各种各样的心理或行为问题和冲突,无力面对人生旅程中遭遇的挫折和不幸,等等。据《中国青年报》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14%的学生出现抑郁症状,17%的人出现焦虑症状,12%的人存在敌对情绪,26%的学生曾经有过自杀念头。而正因为生存方面上的“无力感”,萎缩了青少年学生的生命,使得他们的生命很脆弱,很单薄,缺少了自我生命的保护羽翼和支撑力量,这就为什么他们会因为生存方面的不如意、不适应,来否定生命存在之必要。最后在人之生活方面,许多青少年学生暴露出严重的“无能性”,形成了一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习惯,缺乏必要的生活技能和常识。他们无能自理个人基本的日常生活事件,无能寻找到人类生活之真谛,不懂得幸福何为?快乐何为?而正因为生活上的无能,造就了他们生活得单调、生活得无趣感,使他们看不到日常生活中的人生智慧,感悟不到生活中的互助与感恩,同时,最为严重的是让他们易于形成一种过于重视当下生活感觉的生活态度和只懂索取、享受不懂奉献的生活价值观。总之,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学生在“三生”方面暴露问题的普遍化和严重化,激发人们对此进行深刻的探析和反思,寻求其原因,探究其解决的方法,而“三生教育”正为此提供着新路子尝试,为解决此问题开拓出新途径与方法。

第二,我国特殊的社会大背景。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人们日益面临着因经济发展、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价值重建所带来的生命、生存与生活的变化、冲突和困惑。据相关材料表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人们逐步认识到,才能、竞争、机遇、剧变这些市场经济的客观必然性,已自觉或不自觉的成为现代人学习、工作、生活的共有特征,而这些与个体天赋和本人努力程度相联系的社会交往形式,从各个层面都加大了现代人的心理压力。以往田园牧歌式的自然经济中的无忧与安贫被现代的紧张、焦虑和不安所取代,而现代社会经济财富的增长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并没能消除现代人的孤寂、郁闷和失落。相反,随着个体参与社会生活的竞争性和变动性的加剧,使得现代人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关注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敏感了。

第三,当前教育自身存有的缺陷,主要表现为教育之应试性、教育之工具理性、教育之重科学知识而忽略人文内涵性,这些缺陷让教育失去了应有的意义、作用和价值,使教育偏离了内在之本质。首先,教育的应试性让分数成为教育发展的动力,应试教育使老师成为灌输知识的教书匠,学生成为只会死记硬背的械具和只会考试的机器。其次,教育之工具理性让功利主义成为教育衡量的标准,工具理性教育使教育成为职业发展的工具,学生是为工作而学习,学校是生产社会需要的零件“工厂”,老师是生产零件的“技术工人”。最后,教育之重科学知识而忽人文内涵性让科学知识成为教育的根本内容,将学校异化为科学知识的“贩卖地”,将教育教学内容单一化,使教育功能简单化,断裂了教育本有的精神、人文、情感以及生命涵养的功能。总之,当前教育存有的三大缺陷,极大地阻碍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不利于受教育者健全人格的形成,而“三生教育”正以弥补现有教育之缺陷为目标,使教育回归到以人为本,培养心智健全、人格完善的现代公民之本真上。

如上所述,基于当前青少年学生“三生”问题、社会形势、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的现实需要,云南“三生教育”为此孕育而生,它的提出必将以解决此些问题为目的,帮助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三生观”。那如何实现此目的呢?这就涉及到了“三生教育”的教学内容和实施途径。

二、“三生教育”开展的主要内容

所谓“三生教育”,目前学界界定为: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也是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最终达到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目标过程。此定义,表明了“三生教育”的性质,回答了“三生教育”是干什么的?其教育目标是什么?以及与以往的教育形式的区别是什么的问题,同时,它也展现了“三生教育”独有的特色和应负的责任及作用。那么,“三生教育”究竟应该教些什么呢?笔者认为,“三生教育”开展的内容,主要是如下几个方面:

(一)“三生”认知教育。俗话说,知识是行动的前提。因此,“三生教育”应该首先在认知层面,建构起一套系统的“三生”知识体系,此体系应涵盖起自然科学层面的“三生”知识和传统人文精神层面的“三生”知识,将两者有机的统一起来,灵活加以运用,为教育者、受教育者提供内容丰富的“三生”教育知识资源,达到弥补学生在“三生”方面存在的知识性缺陷,让他们知道什么是生命?什么是生存?什么是生活?以及如何看待人的生命?如何学会生存?如何懂得生活?等等问题。但同时应该注意,“三生”知识的传授,其方法是灵活的,必须转变传统的单一的知识灌输法,提倡启发式、互动式、因材施教式、主动发现式、渗透式、分类分层式、亲身参与式等方法,让受教育者真正将“三生”知识内化于脑、内化于心。

(二)“三生”价值教育。“三生教育”不仅仅是“三生”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还在于价值层面上的建构,指导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从而以合理科学的“三生观”来规范人之思想和行为。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尽快建构起一套“三生”价值体系,该体系需吸纳进各种各样的“三生”价值理念,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的“三生”价值观,西方哲学中人本主义、自然主义、实证主义、自由主义等学派所倡导的“三生”价值观等等价值资源,让它极庞大丰富又不杂乱无章,达到让受教育者懂得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找到属于各自的安身立命者,安顿和充实自身之人生过程,掌握生存之规律和生活之真谛。简而言之,“三生教育”就是完善人的生命、促进人的生存、提升人的生活品质的过程,就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的知识能力传授、生命本质领悟、意志行为规范和社会文明传承与创新的过程。

(三)“三生”信仰教育。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其代表作《人类动机理论》中提出,人的需要可以按重要性和层次性来排序,人当低级层次需要满足后,就将追求高层次需要。对于需要,人类最基本有五种,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三生”认知教育能够满足受教育者的“三生”知识性需求,“三生”价值教育能够满足受教育者“三生”价值性需求,但笔者认为,就此仍还不足够,因为还存在一个终极性问题,即意志层面上的问题——信仰问题。众所周知,信仰问题已成为当前人们日益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现代人普遍存在着信仰危机,也深受“信仰困惑”之苦,人们越来越感觉到自身内心的空虚感、坚强意志的缺失感和无所畏惧的恐怖感,而现有教育又恰恰在此方面存在缺失,没能给人们一个各自需要、各自适应的信仰存有。因此,“三生教育”应该重视起人的“三生”信仰教育,在“三生教育”中融入“信仰教育”。但要注意,“三生”信仰教育中的“信仰”,指的不是宗教意义上的信仰,而主要侧重于人之终极关怀上的信仰,寄希望通过“三生”信仰教育,来唤醒现代人的信仰意识,找到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处,让人们更充实地存在着,而在进行“三生”信仰教育时,又必须根据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学校类型施行与之适宜的信仰教育,注意其过程的递进性和长期塑造性,最终实现满足人之终极关怀层面上的需要。

三、“三生教育”的实施途径

云南“三生教育”虽已从2008年的试点施行进入到了2009年的全面推行阶段,但就目前而言,它仍是处在一个探索的关键期,还需要从历史、现实与理论三个维度,从哲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法学、文化学和生命科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信息技术学等等学科视角或层次,来进行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对于“三生教育”实施途径即如何开展“三生教育”?怎样实施“三生教育”?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说法,各地各级各类学校都是在遵循其基本原则和要求的大前提下,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地建构起各自适应的“三生教育”模式。据笔者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现在各界普遍主张的“三生教育”实施模式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途径范式。

第一,抓好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三生教育”最重要的实施途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开展“三生教育”?如何将“三生教育”纳入到正规的教学教程中?这就需要学校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在课程安排上,尽量设立独立的显性的“三生教育”课,强化“三生”课堂教学作用。到目前为止,云南各级各类学校都已开设了专门的“三生教育”必修课或选修课,安排了独立的“三生教育”课时,配有了相适应的教学教材和老师,设计了一套考核机制,并给予了一定的学分作为教学保障。但是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要注意“三生教育”课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正确加以处理,充分的挖掘其他课程中实施“三生教育”的显性内容和隐性内容,做到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二是在教学实践上,要凸显“三生教育”的实践性,建立起一批“三生教育的教学实践基地”。“三生教育”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老师必须扬弃以往传统的单一灌输式、简单说服式、被动接受式、整齐划一式的教学方法,提倡启发式、互动式、因材施教式、主动发现式、渗透教育式、分类分层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受教育者的亲身实践去体验、去认知、去感悟人之生命、生存和生活的价值、意义,使受教育者在实践中做到了解自我、认识社会、开阔视野、拓展知识、磨炼意志和增长才干,让他们能够学真知、做真人、长真才。三是在教学环境上,要注重文化育人,加强“三生教育”之人文性建设。这就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做好其“三生文化建设”,做到以精神文化为核心,以物质文化为基础,以制度文化为保障,以行为文化为重点的文化育人的要求;做到以塑造学校形象和提炼学校精神为重点,以比较优势和特色创新为核心,以培育服务作风、教风、学风“三位一体”的优良校风为目标,深入开展高品位、宽覆盖、多形式、主题鲜明、雅俗共赏、特色明显的校园文化活动;做到提升学校环境建设的文化内涵和层次,营造有利于“三生教育”的良好校园文化环境。四是在师资力量上,要加大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批骨干的专业“三生教育”老师,只有具备一批高素质、高知识、高能力的专业“三生教育”老师,才能让“三生教育”顺顺利利的、有准有方的推进着,才能起到一种言传身教的榜样作用,让受教育者通过老师的榜样来领悟“三生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第二,抓好家庭教育。作为社会最基本、最重要的构成元素——家庭,它是“三生教育”不可缺少的实施力量,我们应该主动的去引导、帮助和协同家庭一起开展“三生教育”。那如何发挥家庭教育的“三生”作用呢?首先,需密切其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可通过建立健全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家长信箱、家长热线电话、家校联系制度等等措施来实现,以此为家庭三生教育提供指导帮助。其次,帮助家长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增强家长的“三生意识”,要求家长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发挥家长的“三生”榜样和示范作用。如正确的做人之道、处世之方、生活之原则等;最后,要注意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可通过开办家长学校,举行家长交流会和个案分析会,召开家庭教育咨询会、研讨会,推介家庭教育书籍和家庭教育影视片,开展家访、与家长交心谈心等等方式来实现,好的家庭氛围有利于“三生教育”的实施。

三生教育范文篇3

关键词:幼儿园;三生教育;习惯培养

所谓“三生教育”,是指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全面落实“三生教育”策略,是现代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能够有效帮助幼儿正确认知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并提升环境适应能力,创生生活能力,符合幼儿成长规律。这也是培养幼儿良好道德习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必由之路。

一、生命教育,培养幼儿道德习惯

幼儿园开展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教学活动,需要整合多种教育资源,以丰富生命教育内容。我国幼儿园使用教材为上海少儿出版社的“幼儿园活动课程”。大班主题为“了不起的我”,这些教材的很多内容都与“三生教育”相吻合,“交通安全”、“家居安全”等内容,与幼儿生命教育密切相关。教师利用多种渠道搜集生命教育信息材料,可以为幼儿生命教育提供更丰富教育资源。教师利用身边人、身边事,对幼儿进行生命教育,也是重要教法选择。生命教育内容主要包括:

1.交通安全教育。走路要遵守交通规则,不随便横穿马路,不闯红灯;出行要有家长陪伴。

2.家居安全教育。不随便玩刀具,不接触电、煤气、药等物品。

3.其他生命安全教育。不和陌生人接触,不接受陌生人食品,不听信陌生人;不去危险地方玩耍,不随便下水洗澡,不在工地逗留;不自己点放烟花爆竹。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生活案例,让幼儿获得更为直观认知,提升幼儿生命观。文明道德教育反映一个国家的社会风气实际需求,也是每一个人生命成长的重要基本素质。幼儿阶段进行道德教育,促使幼儿从小养成良好道德习惯,这对规范幼儿社会行为有重要作用。大班幼儿已经掌握一定社会规范要求,对道德品质有一定理性认知,教师要从细节方面进行强化,从行为习惯角度展开教育,这样可以为幼儿生命教育创造条件。幼儿良好道德习惯包含内容众多,教师要帮助幼儿厘清相关内容:遵守社会行为规则,主动问候长辈;爱惜东西,注意勤俭节约;学会换位思考,讲团结顾大局;能够与其他小朋友分享自己喜爱的东西,在吃、穿、用、玩等方面不攀比;不向家长提出不合理要求,不无理取闹;不和其他小朋友打闹,不说谎话。

二、生存教育,培养幼儿学习习惯

幼儿大多娇生惯养,其生存适应能力普遍较低,教师要根据幼儿实际设计教学策略,提升生存教育的针对性。幼儿生存能力存在个体差异,教师需要正视其差异,并根据不同群体幼儿需要设计不同教学方案。幼儿家庭环境不一样,受到的家庭教育也有差别;幼儿身体基础不尽相同,心理素质更是千差万别。教师要深入到幼儿之中,对每一个幼儿的具体情况进行摸排,这样才能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如,在大班开展“找朋友”活动,让幼儿在固定时间内找到更多的朋友,这对性格比较内向孤僻的孩子来说,将是严峻挑战。教师要给这样的孩子以特别关注,并适时给以引导和帮助,教会幼儿如何行动,找到更多朋友。这个带有游戏性质的活动,其实是生存教育的具体体现,让幼儿找到更多朋友,就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这对提升幼儿生存指数有重要帮助。幼儿学习无时不在,教师要注意对幼儿进行科学引导,促使幼儿提升学习兴趣,培养幼儿良好学习习惯,这对幼儿的长远发展有重要意义。幼儿学习成绩并不是幼儿智力水平反映,但一定是幼儿学习习惯的真实写照。凡是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幼儿,其学习表现就非常突出。因此,培养幼儿良好学习习惯,已经成为幼儿教育的重要课程。现代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幼儿智力普遍提升,真正脑子笨的幼儿已不多见。其学习习惯养成教育自然成为重要教育突破点。幼儿学习习惯包括:不沉迷电游、动画片;能够进行广泛阅读,不需要家长陪伴、督促完成相关学习任务;遇到学习困难能够独立解决;有坚持到底的决心和意志;学习时不贪玩、不做小动作;学习时能珍惜时间,有较强时间观念等。教师要从点滴抓起,通过鼓励、点评、提醒等手段,帮助幼儿纠正不良学习习惯,或者是组织开展多种实际操作活动,逐渐培养幼儿自觉的学习习惯,对表现突出的幼儿进行表彰,树立典型和榜样,这样可以激活幼儿主动性,提升幼儿学习品质。

三、生活教育,培养幼儿生活习惯

三生教育范文篇4

【关键词】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

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简称“三生教育”。生命教育是前提、是根本,生存教育是基础、是关键,生活教育是方向、是目标。“三生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正是以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和成长中遇到的问题为基础,从学生的行为认知、心理品质、道德、法律等方面帮助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树立公民意识和法治观念,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思品教材蕴涵着“三生教育”的思想,思品课应闪耀“三生教育”的光芒。

一、让思品课成为学生尊重生命,激情燃烧的广场

生命是一个灿烂的历程,教育的底线是生命。教育要让每一颗心灵都得到智慧的滋润,让每一程人生都充满燃烧的激情。七年级14课《生命只有一次》通过观看《爱的奇迹》,使学生懂得了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呵护生命,应是我们生活的主旋律。珍爱生命,不仅是用生命培育生命,更是用生命善待生命,用生命拯救生命,用生命熏陶生命。15课《让人生更灿烂》通过探索人生的真谛,明白人生是美好的,生命是可贵的,要让自己的生活活得更有意义,更灿烂,必须从现在开始去思考和规划自己的人生,需要有明确的目标,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去生活,正确对待社会,对待人生。

二、让思品课成为学生学会生存,放牧思想的原野

生存教育是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强化生存意志,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树立正确的生存观念。学会判断和选择正确的生存方式,学会应对生存危机和摆脱生存困境,善待生存挫折,形成一定的劳动能力,能够合法、高效和较好地解决安身立命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爱心和感恩之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好习惯受用一生》让学生懂得了习惯影响了人的身体、思维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并进而影响他一生的成功与幸福。“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一世穷”,养成有计划消费的使学生从小养成合理消费、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劳动光荣,懒惰可耻”,中学生养成勤于劳动的好习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仅可以减轻父母的负担,而且可以掌握一些劳动技能,增强独立生活的能力,魔力意志,养成吃苦耐劳的好品质;“百川到东海,何日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时光易逝,一去不返,要善于利用时间,改变浪费时间的坏习惯。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拥有积极的心态,我们才能活得快乐、活得充实,才能取得成功。保持乐观的心态,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磨砺坚强的意志,学会生活自理,提高自身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有肩就得挑担子》这一课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社会角色,绘制自己身兼多重身份的责任图,感悟自己的责任,提高自己的责任意识。《对自己的一生负责》通过“最美司机”、“最美消防员”、“最美教师”等一个个鲜活的事迹,诠释人生与责任,提升生命的价值,生存的质量。

三、让思品课成为学生回归生活,放飞梦想的天堂

现代课堂呼唤生活的回归,教师要走出课堂这一狭小的天地,将课堂生活化,创造生活化的课堂情境,使课堂充满着生活的鲜活和多彩,充满生活的自由和轻松,将学生引入缤纷灿烂的社会生活,实现书本世界和现实生活的有机贯通,让学生在生活中去运用知识、激发联想和生成创意。课堂没有压抑,有的是学生自由的言说,快乐的舒展。思品课旨在培养学生做一个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善于合作、诚实守信、学会学习、热爱生活、遵纪守法、热爱祖国、具有国际意识的人,引导学生将思考人生和关注社会,学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课堂教学中通过设计“实践”、“探究”等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关注现实生活的兴趣和情感,分析社会现象,思考实际问题。如《成长在社会》中“为构建和谐校园或和谐社区设计一次社会公益活动方案”;针对社会上出现的老人倒地该不该搀扶这一现象进行交流或演讲,培养学生的公德意识。《笑对生活》中,“重走长征路”活动,倡议学生利用节假日、晨练、课外活动等时间进行长跑,活动中注意坚持不懈,相互激励,培养学生的耐挫力和坚强的意志力。如《发展人民民主》这一课,“我们初中生能否参加人大代表的选举?为什么?”;“以人民小代表的身份,联系平时的学习、生活,对自己所在学校、班级管理提出一个议案”等活动,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放飞理想,立志成才》进行理想教育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职业观和择业观,懂得每个人都可以有所作为,都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走进思品课,走进充沛、旺盛而又丰富的现实生活,让学生在思品课堂这一生动的天地里,感悟生命的可贵,学会生存的技巧,领略生活的无限风光。

作者:杨小英 蒋莉苹 单位:苏州工业园区唯亭学校

三生教育范文篇5

一、农村教育的现状

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为主的大国,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的教育问题应该首先从农村教育着手,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国家建设和国民素质建设,能为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农村教育的成败也直接关系着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当然也直接关乎到中国教育的成败。

农村教育资源匮乏,首先表现在硬件上,由于投入的资金和设备远远落后于城市,加上城市发展越来越快,导致了越来越多的优质资源向城市聚集,形成教育资源的“马太效应”,此外农村大量农民工涌向城市,导致农村集体性空巢现象的发生,社会生存压力大,加上计划生育的影响,农村孩子出生数量也逐渐减少,因此现在农村学校大量合并和倒闭,可供农村孩子选择的学校更少了。加上大多数农村学校处于信息比较闭塞的边远地区,导致信息化手段及技术的缺乏,进一步加大了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

第二,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农村教师的实际待遇低,工作条件差,对优秀人才不具有吸引力,很难留住人才,更别说引进人才了。经常出现一个老师担任几门课程的现象,一方面教师工作压力大,负担重,另一方面教学质量也很难保证,对学生知识结构的平衡性是有影响的。

第三,农村教育层级结构有断层,主要表现在幼儿教育这方面。广大农村是没有幼儿园或者托儿所的,城乡对于幼儿教育的重视、开发程度不同,无形当中拉开了城乡教育的距离,尤其城市里有早期教育、智力开发,有多门类、多学科的规范、科学的早教模式,而农村孩子也许连听都没有听说过,还有各种各样的培训班,早已经在起跑线上就拉开了城市教育和农村教育的差距了。

第四,农村家庭教育缺失,一方面是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打工,余下的老年人根本没有能力辅导甚至管束孩子,孩子基本靠自己或者说靠天分。另一方面就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得到的情感和心理需求缺失,对于孩子成长极为不利。第五,更重要的是农村教育在教育理念和方法上的滞后。在现今中国经济发展尚不成熟的时期,研究中国农村教育的相关问题是教育发展方向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尤其是近几年来农村教育的一些常态化现象应引起教育相关部门和教育界的重视,将农村教育的理念和运作模式作具体化的探讨,寻找有可操作性的途径来进行实践,切实改善农村教育的意识和教育质量。其中理念的转变尤其重要,近两年云南省教育厅推广的“三生教育”对此具有指导意义和很强的示范性,引入到农村教育领域,可以改变农村教育单一化的现状,首先解决教育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二、“三生教育”的内涵

云南省从2008年秋季学期开始在各类学校学生中实施以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为内容的“三生教育”。遵循教育规律,云南省教育部门整合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教育资源共同实施“三生教育”。“三生教育”是由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组成的一个复合概念,是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的简称。云南省教育厅厅长罗崇敏说,“三生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成人、成才,通过生命教育,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生命的和谐发展;通过生存教育,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生活教育,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树立正确的生活目标[2]。

生命教育的基本内容:在广义的“三生教育”里,生命教育可以视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和前提。这也是我国当前教育实践领域一直所忽视,或者说一直没有引起重视的教育内容。这样的忽视,使教育实践脱离了人的生命成长,脱离了“尊重生命”这一永恒的教育精神追求。如果我们只是从知识的角度让学生受到教育,一旦他们轻视生命,所有过去的努力都是枉然。因此,通过生命教育可以使教育回归生命,同时也是对教育精神和教育实践的重新塑造,这对今后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生命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生命认知教育、生命伦理教育和生命发展教育三个组成部分。生命认知教育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生命,其中包括自然生命的起源与发展,了解生命的有关知识;生命伦理教育则主要帮助学生学会尊重生命、珍爱生命,认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同时掌握基本的生命伦理规范;而生命发展教育主要帮助学生学会从身体、心理、意志情感等方面发展生命,提高生命的质量。它有丰富的内涵和层次,从而在不同的阶段从不同的角度解答生命的知识和意义,消除学生的困惑,进而确立更加清晰和坚定的目标,懂得生命的宝贵,在困难和挫折面前绝不轻易退缩和放弃。生存教育的基本内容[3]:生存教育是教育的主体。生存是人类生命的主要活动形式,是人类发展的根本,人类的大部分时间、精力和活动,都是以生存为主题展开的,所以,人为了生存下去以及为了更好地生存,必然要通过教育,开发生存智力,掌握科学完善的生存技能和生存知识。从而,人类的整个教育活动,主要就是帮助人类学会如何生存而开展的,当然这是“学会生存”为何被确定为未来教育的四个支柱之一的原因。当前我国教育实践以“应试教育”“应试知识学习”为中心,严重地背离了人的生存需要,使教育过程和人的成长过程相分离,不利于学生及教育事业的发展,以促进人的生存和发展为核心的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生存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有智力教育、技能教育和知识教育三个部分。智力教育指智力开发或者是学生的潜能开发,以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为核心,构建智力开发系统,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而技能教育包括的内容较广,主要指各种生存、生活技能以及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判断能力等各种人类生存、生活和发展必须的技能;知识教育则主要指人的知识素质的培养,非当前“应试教育”中考试知识的培养,它的主要内容是以基础性、结构性、程序性、策略性知识为基础,挖掘并让学生理解内化知识所蕴含的历史文化经验,从而通过知识学习形成学生的知识素质。

这些内容能为学生的生存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生活教育的基本内容:在生命存在和生存发展的基础上,生活是实实在在的,它构成了人生的重要目标和现实意义,人从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就是人的生活过程,追求美好的、幸福的生活,是每个人的基本愿望。因此,如何帮助人适应社会生活,规范人们的生活行为,形成人们的生活观念,追求高质量、高尚的生活方式,便成为生活教育的主要内容,这也是当前我国教育实践所忽视而又必需关注的重要内容。活着是一种状态,而“怎样活着”是一种态度,追求高品质的生活是人们的目标,而除去它的物质外壳,更加需要却难以达成的是幸福感、成就感,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被世人所认同,其中最高层次就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生活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生活行为教育、生活规范教育和生活情感教育三个组成部份。生活行为教育主要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各种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及生活观念,能较好地适应社会生活;生活规范教育主要从道德及社会规范等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和调节能力;生活情感教育主要是帮助学生形成体验生活、热爱生活、追求高尚生活的美好情感。

广义的“三生教育”的基本内涵及其教育内容结构,是以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过程为基础而建构起来的人生教育理论,符合人的成长需要,也符合教育本质的内在规定和教育规律,其核心是以人为本的,可以称得上是“现代人本教育理论”。

三、在农村教育中实施“三生教育”的意义

育人的根本就是要让学生有健康的心智,有生存、生活能力,创造能力,富有爱心和责任感。这些在农村教育中仍然很缺乏,对农村学生来说物质贫困固然可怕,但精神贫困更为可怕。物质贫困有政府资助,但精神贫困却是资助不了的。通过“三生教育”,使教育精神不流失,提高学生的精神素质,提高他们的能力,健全他们的心智,这对于农村教育有很现实的意义,因此:首先,是改变农村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只注重知识点教育的问题,让教育的多层次性和丰富的内涵展现出来。

从“三生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来看是大体一致的,其中“三生教育”知识涵盖面大,内容丰富,贴近学校、贴近家庭、贴近社会,贴近学生、贴近老师、贴近家长。而且它和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也一致,务实性强,特别是和现在农村学生所需要的生命、生存、生活的知识及所要塑造的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高度统一,农村教育实施“三生教育”使孩子树立起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孩子就会很好地为个人的幸福、家庭的幸福、社会的幸福,甚至人类的幸福奋斗,给农村孩子灌输这方面的知识,让他形成这方面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这样会给孩子人生目标的确立、未来的家庭幸福生活的创造奠定良好的基础。要改变农村教育的问题,除了硬件设施投入等问题以外,在观念及方法上更应引起重视,知识容易灌输,但是价值观、人生观和人生态度、人生目标却很难确立。具体地从生命教育的角度来说,引导学生懂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往往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这对于学生承担起他的社会责任、家庭责任有着积极意义。富士康的“十连跳”事件给我们以思索,很多人都在制度上、管理上去找原因,但是,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如果人们不能发现来自于自身的问题,即使不在富士康,仍然可能会选择轻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远比某些知识更重要,而农村学生不管是在家庭还是在学校,大多数的孩子都没有受到真正深入的引导和教育,“三生教育”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三生教育范文篇6

一、三生教育的基本内涵

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生存教育是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的生存观念,使学生在知识层面上把握生存规律,在意识层面上强化生存意志,在实践层面上提高生存技能。生活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确立正确的生活目标,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幸福生活,低碳生活,健康生活,高品质生活。三生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着力于开启学生的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实现新时期大学生人才培养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切入点[1]。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实施三生教育的意义

(一)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针对日益突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各高校均采取了相关措施,如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对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开展心理健康月活动、设心理委员等,为处于困惑中的同学们排忧解惑。然而,目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多是从心理学角度提出解决方案的,且侧重于心理危机的“补救性”教育。事实上,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有其特殊性,绝不仅仅是纯心理问题,更多的是成长过程中家庭、经济、社会、政治、文化、传统等对大学生的作用产生的矛盾交错,需要从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等综合的角度对心理健康教育重新构建[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也应是以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主、治疗为辅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3]。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实施“三生教育”的意义

三生教育关注个体在生命、生存、生活过程中怎样珍爱生命、和谐生存、快乐生活,解决个体生命认识、生存状态、生活质量等问题,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源头、归属和目的。实践证明,大学生所有地心理问题最后都归结为生命、生存、生活的问题。三生教育从人生的起点上逐步构建个体成长的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可能性和现实性,是学生品德培养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着力点,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我们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这样他们才会珍爱生命,才会有生存的动力,才会有生活的热情。如果每个学生都能正确地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学会生存、享受生活,就不会有太多的心理危机发生。

三、“三生教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施途径

(一)新生入学教育中开展三生教育

大一是大学的伊始,对于崭新的大学生活,大一新生主要面临的是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遇到的适应性问题,这些问题对其心理健康有重大影响。因此,在大学的开端就要对大一新生开展三生教育,且应侧重于生活教育,通过举办“生命、生存、生活”讲座、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体育活动、做职业规划、志愿服务等活动,帮助大学生学习生命知识,树立生存意识,丰富生活体验,学会正确的生活比较和生活选择,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二)大学生就业教育中开展三生教育

对于大三、大四的学生,择业过程也是心理问题容易爆发的阶段,面对考研与就业的选择、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面试受挫的压抑,很容易迷失方向,表现出迷茫、焦虑、自卑、逃避等心理特征。此时开展三生教育,尤其要侧重于生存教育,告诉学生想在社会上安身立命,就必须有一技之长。要珍惜学习机会,努力学习相关专业课程,积极参加社会调查、实习实训等活动来体验社会生存;积极参加模拟面试、求职技巧讲座等活动,培养人际交往能力,为就业储备能力素质,同时提高耐挫力、情绪调控能力和坚韧力等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就业做好心理准备。

(三)暑期社会实践中开展三生教育

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三生教育的目标相一致,通过大学生在寒暑假走出校园,了解与服务社会,并在这种真实的社会体验中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高校要加大力度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建设,积极开发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资源,争取多方支持,依托社会力量,建立一批“三生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基地,与志愿服务、社会调查、实习培训等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完善实践育人机制。

(四)校园文化活动中开展“三生教育”

将文化艺术节、学术科技节、运动会等校园文化活动与“三生教育”结合起来,将收到更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如通过观看励志人物视频、读名人传记、观看纪录片等形式从生命的诞生、成长、存在、价值等维度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学生通过安全知识竞赛、参加消防演练、运动会等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念;通过开展五星级宿舍评选、校园歌手大赛、器乐大赛等知晓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获得生活体验,树立正确生活观念。

三生教育范文篇7

一、对“三生教育”和“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认知

“三生教育”和“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是近年来在高校先后开设的两门独立的课程,二者在课程性质、内容体系的构建等方面都各有其特点。

(一)对“三生教育”的认知

“三生教育”是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有机结合的统一整体,是对目前普遍盛行于世界各国教育中的生命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本土化探索,也是云南省各级各类学校为贯彻落实《中共云南省委高校工委、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实施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决定》而开设的一门课程。“三生教育”属于综合实践教育课。意大利教育学家蒙台梭利曾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三生教育”就是要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最终达到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的教育过程,体现了教育最高的价值目标。就具体而言,生命教育就是让受教育者认识自己和世界上的一切生命的神圣性,以此学会尊重、珍爱生命,进而发展和完善生命;生存教育则是帮助受教育者掌握一定的生存技能,不仅学会在自然界中生存,而且学会在社会中生存;生活教育则旨在帮助受教育者懂得如何利用自己的生存技能去处理生活事务,能够和谐而幸福地生活,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生命教育是前提和根本,生存教育是基础与关键,生活教育则是方向和目标。此三种教育既各有特点又相互联系、互为基础,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共同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1-2]

(二)对“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认知

职业生涯教育起源于20世纪初,产生于欧美国家的就业指导,之后逐步发展为一种综合性的教育计划。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普遍进行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是根据教育部2007年颁布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而逐步开设的一门独立课程。因此,对于此门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所谓职业生涯教育是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个体制定并落实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的综合性教育活动。[3]而“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则是针对大学不同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通过对大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分阶段地实施相关教育,使其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和技能,能够正确认知自己,了解职业和职业世界,做出符合自己特点的职业规划和学业规划,以此确立长远而稳定的发展目标。同时,大学生可通过学习求职就业和创业方面的有关知识,积极做好就业准备,培养创业意识与创业精神,增强对自我、对他人和对社会的适应性,并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素质和职业技能,以满足其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是一门既有理论性又有较强实践性的课程,其内容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内容体系大致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建立生涯意识,进行职业规划;2.提高就业能力,拓展职业素质;3.求职心理调适,做好就业准备;4.加快角色转变,促进职业发展;5.创业教育。综上所述,从表面上看,“三生教育”和“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两门课程自成体系、各具特点,但仔细深究却不难发现二者之间的紧密联系。事实上,“三生教育”的理念、目的、内容和要求无不时时渗透在大学生职业生涯的教育之中。

二、“三生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相互关联与渗透

(一)从教育目的来看,“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体现着“三生教育”的理念和目标

“三生教育”以作为人的自然属性的生命诞生为起点,通过生命的发展过程审视人的生存现状,以生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来理解人的生活,最终将人的生命升华到人的社会本质。因此,“三生教育”不仅揭示了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体,而且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其教育的最终目标,旨在帮助学生在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的基础上提高个人生存能力,掌握生存之道,促进其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最终实现其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从表面上看,“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似乎只是在帮助大学生通过职业生涯的规划和职业道路的选择,为未来职业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如果从更深层次上思考,“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其实渗透着“三生教育”的理念和目标。首先,“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追求的是“人职和谐”,但实现“人职和谐”的前提条件是对自我的正确认识和对职业世界的正确认识,这其中不乏包含对自我生命的认知和理解,以及对自我生存条件和生存环境的认知和理解。只有懂得生存的意义,才能不断去适应环境,增强自我生存能力,从而为实现“人职和谐”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职业生涯是人的生命历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追求“人职和谐”的过程,不仅体现着自我职业发展的历程,而更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去寻找职业发展机会,进而发挥自己才干以实现人生价值、展示生命意义的过程。再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直接目的是引导学生在个性化生活中学会规划自己的人生,学会统筹协调工作和生活的关系,扮演好生命中的各种角色,处理好个人和他人、个人和组织之间的关系,用积极的人生态度去应对生命中遇到的各种危机和挑战,最终过上幸福的生活。这些其实都是“三生教育”所体现的思想理念和价值目标。

(二)从教育内容来看,“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是“三生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1.认知自我和环境———生命、生存教育的重要基础

“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第一个关键环节是大学生要对自我进行正确的评估。自我评估是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也是能否获得可行性规划方案的前提。自我评估包括对自己的性格、气质、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是一个深刻认识和了解自己的过程。同时,个人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生活的社会环境,对社会环境的探索也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前提之一。通过对社会、职业、行业、地域、企业等宏微观环境的探索,有助于个人了解社会需要以及对社会为个体提供的机会做出理性的判断。只有对个人素质与社会环境进行正确的分析和把握,才能使自己所确定的职业目标符合时代特点,也才能顺应职业环境的需要,扬自己所长、避自己所短,找准个人职业定位,从而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和职业目标。由此可见,“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中对自我和环境认知与“三生教育”生命教育中让受教育者对自己生命的认识和生存教育中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认知,是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的。

2.提高就业能力,拓展职业素质———生存教育的重要部分

在人的生命历程中,有大约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职业生活中度过的,只有依靠职业技能和生存技巧来获得职业机会,才能为自己的生存提供可靠的保障。因此,培养职业素质、掌握职业技能是生存教育的重要部分。而职业生涯教育不仅仅是帮助大学生为自己将来的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做出规划,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大学生付诸实际行动。因为没有行动的理想终究只能是梦想、空想。职业生涯教育正是通过帮助大学生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开展职业能力训练、提高职业素质,同时通过求职技巧、心理调适、团队合作、接受挑战等能力训练获得生存技能,从而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做好充分的能力和素质储备。从这一角度看,“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其实就是生存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不论是从教育理念或是教育内容来看也是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的。

3.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教育———生活教育的内在构成

古话说,“预则立,不预则废”。良好的规划既是成功的开始,也是成功的一半。职业生涯占据了人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拥有成功的职业生涯也就成为了人们实现人生价值、获得幸福生活的具体体现。因此,职业生涯规划对于人们提升生活质量、实现幸福生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职业生涯规划就好像人生中的方向标,为人们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去克服成功道路上的困难和挫折,伴人一步步迈向成功。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增强大学生自我发展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提升成功的机会;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正确认知自我,分清自己的优劣势,不断挖掘自我潜能,增强个人实力,为走向成功做好充分的准备。而通过职业发展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对职业进行选择,对目标进行分解,对行动进行反馈和调整,从而保证最终实现理想的人生。幸福生活不是靠投机取巧,不是靠随波逐流,更不是靠守株待兔来获得的,只有在树立目标的前提下,做好充分的准备,并不断克服人生的诸多困难,才能最终到达幸福的彼岸。因此,职业生涯教育是大学生提升未来幸福生活的有效途径。从这一视角来看,这也应该是生活教育的内在目标和构成部分。

(三)从教学方法上来看,“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实践性和体验性凸显了“三生教育”的教学理念

任何学习的过程都需要体验和感知。没有体验、感知的课堂是没有生命力的,是枯燥乏味的,其效果更是苍白无力的。在“三生教育”教学中更是强调这种体验性和感知性———让学生走进生命、体验生命,在体验的过程中去证明自己生存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也是涉及生命、生存和生活的教育,也是一门体验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事实上,在“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实际教学中,诸如“生涯幻游”、“求职模拟”、“角色扮演”、“团队训练”、“生涯人物访谈”、“头脑风暴”等体验式教学方法的采用,不仅能让学生了解自我,认知职业环境,而且更能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产生真情实感。这样的教学方法,在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同时,也契合了“三生教育”的教学理念。实际上,这二者是相通的。总之,“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和“三生教育”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是相互关联和相互渗透的。

三、充分挖掘生命、生存、生活教育内容,增强“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实效性

三生教育范文篇8

[关键词]三生教育;高职;资助;育人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问题,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其资助育人水平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重要作用。资助育人工作是学校立德树人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资助育人工作为例,旨在探索以三生教育为主线的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之路。

一、三生教育主线下的资助育人理念

所谓三生教育,就是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也就是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最终达到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目标过程。从根本上讲,三生教育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建设现代教育价值体系为目标的本真事业[1]。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位于广东广州,在校生超过一万五千人,生源超过70%来自粤东西北经济欠发达地区,全校有接近30%的学生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2014年以来,我校学生工作以三生教育为主线,以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为着眼点,以新的视角和新的理念探索出了一些好的育人办法与举措,成为我校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理念的核心。助学服务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学校构建以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生命、生存、生活为重点的资助育人教育管理服务体系,在三生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助学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二、在“生命、生存、生活”理念下践行资助育人工作

(一)积极提高业务素养,认真宣传落实资助政策。为了做好资助育人工作,学校全体助学工作者认真学习相关文件以及助学工作全部流程及各个阶段的具体操作,并在工作中落实到每一项工作的细节,保证工作的高度精准。在平时的日常工作中,专兼职辅导员经常深入班级、深入宿舍,了解困难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积极为学生的成才创造条件。通过广泛的宣传,使学生了解了国家的资助政策,深入学生中,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为资助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重视方式方法,将助学工作做细做实。为了保证学院各项资助工作能顺利、有序地进行,学校结合实际制定了《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把助学贷款工作全程化、勤工助学管理人性化、奖助学金管理规范化,将资助工作规范化、制度化,为服务学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制订了《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三金评审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奖励和资助对象及申请条件与要求、名额分配、评审程序和时间安排等,不仅最大限度地保证了评审结果的客观公正,避免了人情因素,而且直观方便、易于操作、明确了责任、规范了管理行为。规范的制度、合适的方法是做好资助工作的基础,通过不断探索实践,学校近年来毕业生贷款结清率、贷款学生到期还本结清率、年度扣息结清率均位于全省高职院校前列。(三)开展助学活动,助力学生成长成才。助学工作在资助学生的同时也要教育、培养他们成人,应把“助学•筑梦•铸人”的理念,融入学生日常生活中,在思想、学习和生活中关心他们,引导学生成长、成才。学校近三年来通过组织受资助学生参加贷款知识竞赛、感恩演讲比赛、诚信演讲比赛、助学征文比赛、诚信还贷座谈会、志愿服务等活动,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贷款还贷率。

三、新形势下如何更好运用三生教育理念做好资助育人工作

(一)加强主题教育活动,提高学生思想认识。通过主题班会、主题教育月等活动提高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解决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带来的自卑、忧虑等困扰,让困难学子树立自信心、学会自立自强,从而成为诚信守实、懂得感恩、奉献的向上、向善的青年。(二)深入了解三生的内涵,积极开展助学活动。通过开展助学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生存的能力,让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体验生命的精彩、感悟生活的美妙、领会生存的技能。同时,通过助学活动提升学生自我调节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心理抗压能力等职业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生存。(三)加强职业技能培养,提高学生职业素养。高职院校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资助育人工作应践行“生命、生存、生活”理念,通过勤工助学等渠道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以机电大讲坛为平台,邀请校内外专家、优秀校友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带来以职业生涯规划、社交礼仪、创新创业、求职技巧等为主题的专题讲座,从而进一步提升困难学子的职业素养。

总之,通过践行三生教育理念,在资助育人过程中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热爱生命、懂得生活、学会生存,这是素质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的有效育人途径。

作者:陈岸斌 单位: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三生教育范文篇9

关键词:体育教育;高校公共体育;体育课程;三生教育

人的生命历程是由生命、生存和生活组成的统一体。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以下简称为“体育课程”)是对大学生作用于“身与心”的教育实践活动,也必然对大学生的生命健康、生存技能、健康生活观念施以重要影响。“三生教育”是作为人在有限生命历程的一种全面教育[1],其实质是对人的生命健康活动,促进生存技能获得、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的教育活动[2]。体育课程的起点是借助外显为体育行为的生命体验认知达到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身体的目的,也是以体育教育为手段对大学生的生理身体认知、心理身体认知与社会身体认知的生命历程体验,使大学生通过体育行为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和实现自我生命价值,进而既能调节与控制生命,还能珍惜与掌握生命,提升生命质量、生存意义、生活品质[3]。但是,传统体育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生命、生存以及生活的教育力度,当前大学生的生命质量、生存技能、生活方式需亟待提升。将“三生教育”渗透到体育课程,不仅可以丰富课程的内涵,更有助于提升新时代大学生对生命的重视,对生存能力的思考,以及良好生活方式的养成。因此,明确提出将“三生教育”渗透体育课程,架构“三生教育”视域下的体育课程体系,是进一步推进体育课程发展和丰富其内涵的发展需要。

1渗透“三生教育”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依据

1.1生命健康是体育课程的目标追求。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人类世界、自然世界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规律,以到达认识自我生命的存在价值和他人生命的存在价值,最终树立正确的科学的生命观,促进生命健康健全的发展[4]。体育课程是以人体自身作为实施对象,通过向学生传授人体生命成长和规律等相关生理知识,以体育运动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教授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科学方法,进而促进生命健康教育。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最大区别就在于通过体育运动发展人体的肌肉、骨骼等改善学生的身体形态,发展人体心肺功能、神经系统工作能力等促进学生的生理机能,对人体的力量、速度、耐力以及灵敏协调等提高学生的运动素质,还对学生身体健康、生命发育、健康成长有着积极的作用,也是促进生命健康反映体育与健康的共同目标追求,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命机体健康的追求更是体育课程的重要价值追求。1.2生存技能是体育课程的任务要求。生存教育是帮助大学生认识生存要义、提高生存能力,学会判断正确的生存方式,树立正确的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生存观,提高应对突发性的生存危机的能力和摆脱面临的生存困境的能力,能切实解决生存挫折及安身立命的问题[5]。生存教育的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适应环境能力、防灾减灾能力、自救能力等应急处置能力,而这些基于各项身体素质表现出来各种运动能力在不同环境下能够顺畅、协调的发挥出来。向学生传授练就运动技能,换言之,就是让学生在突发环境下依靠自身的身体素质与运动技能正确应变确保安全是体育课程承载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体育课程本身就是一门“技能性”凸显的课程的本质属性的显性[6]。所以,运动技能获得是生存技能与体育课程的共同任务要求。1.3健康生活方式是体育课程的价值体现。生活教育是帮助大学生掌握生活常识,获得生活体验,把握生活智慧,体验实践生活过程,感受生活的意义,进而树立正确的生活观,追求幸福生活的教育[7]。体育课程是以身体练习、生理负荷、分组单练为主要特征,与其他课程相比,体育课程更多需要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或是团队的协助与竞争,营造了生生、师生交往互动的环境,这些都能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坚强意志以及处理良好的人际关系等方面优良品质[8]。另外,体育锻炼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当学生拥有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会摈除一些不良的生活行为,如痴迷网络游戏、宅男宅女、熬夜等,也能避免因不良生活观所导致疾病的出现。因此,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是生活教育与体育课程的共同价值体现。

2渗透“三生教育”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架构

2.1课程目标。生命教育层面的课程目标是影响大学生的运动参与意识与身体健康,强调运动参与意识的渗透,使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锻炼,并能深刻认识到体育运动对于生命健康的促进作用[9]。生存教育层面的课程目标是提高大学生的运动技能和运动习惯,强调理论与课程实践并重,使大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运动实践,并切身体验到体育运动对生存技能的提高作用。生活教育层面的课程目标是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社会适应能力[10],强调运动习惯和运动技能是实现健康生活的重要途径,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运动对生活教育的显著价值,并能使大学生具有健全人格、熟练的运动技能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11]。2.2课程内容。2.2.1生命教育课程内容。围绕体育课程渗透生命教育课程内容,使之深度融于体育实践教学的全过程,以生命健康引导为主线,增设生命教育理论内容,凸显生命教育的课程内容,包含体育基本理论知识、人体生理和解剖要害知识、安全知识与智慧知识、突发事件意外处理知识、野外生存知识和救护知识、正当防卫等生命教育知识[12]。还包括生命的成长特点以及体育课程的实践性、体验性、技能性、负荷性等。体育课程中的生命教育内容是指围绕体育运动参与意识与身体健康这一主旨,借助体育课程渗透生命教育内容,从而使大学生乐观接受主动认识生命、运动兴趣认识珍惜生命、运动态度懂得尊重生命、运动体验强调感悟生命、速度能力转变生命态度、有氧能力促进生命责任、反应速度与灵敏获得生命权力、发展力量实现生命价值八项指标,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实现运动参与和身体健康的目标与内容。使大学生在体育课程教学中领悟生命教育知识,对锻炼强健的体魄与拥有身体健康是加强生命教育的实践认知有较高的体悟。2.2.2生存教育课程内容。体育课程中的生存教育内容是指学生学习生存知识,练习生存技能,提升生存意志,让大学生在体育课程与生存教育的融合中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和树立正确的体育观[13]。以体育课程教学实践为依托,以体育教学课堂为载体,增设体育生存技能内容。围绕大学生掌握野外生存自护自救技能、事故受伤处理技能、强身健体技能、运动技术技能等生存教育知识,并在体育课程实践教学中学会生存技能,使之运用生存技能强健生命本身。围绕大学生运动技能的提高和运动习惯的养成这一目标。生存教育课程内容渗透运动体验提高生存技能、运动模仿强化生存意志、动作组合转变生存观念、班级体育获得生存感悟、体育竞赛克服生存困境、课外体育锻炼改善生存方式、社团体育开启生存智慧、技能熟练实现生存意义八项指标,通过各运动项目的教学和练习,学生获得具体运动体验,教师引导反思、分享与讨论,从而架构起相应的运动技能,并能主动迁移和运用的实际生存中。使大学生在体育课程中获得运动技能进而提升生存技能,对参与各类体育活动进行体育锻炼是生存教育的表现形式有一定的感知。2.2.3生活教育课程内容。体育课程中的生活教育是指培养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引导大学生在校期间及毕业以后参与体育锻炼,改善大学生的生活观念、生活健康、生活道德,提高生活质量,发挥其独特的体育价值。体育课程中增加健康生活方式内容,结合生活教育课程内容渗透认识生活提升生活意志、热爱生活敢于生活超越、努力生活改变生活观念、自我实现抵达幸福生活、自我决策遵守生活道德、应对危机成就生活健康、突发事件处理知晓生活常识、合作与竞争获得生活感悟八项指标,使大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经历多种角色转换,切身体验在生活困境中帮助同学与被同学帮助的真实感受,培育自我健康的心理、群体间相互认可的运动技能,进而强健身体、升华健全人格、掌握良好的运动技能、社会实践适应能力等健康生活方式,脱离低级趣味、毫无营养价值的生活方式,为走上社会实现必需掌握的合作与竞争的意识,提高社会适应的综合能力。实现在体育锻炼中升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目标与内容,对形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和建立“健康第一”思想是生活教育的综合运用有极高的认识。2.3课程实施。2.3.1课程理论授课。课程理论授课的内容由生命教育理论内容、生存教育理论内容和生活教育理论内容构成。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按教学班或合班进行理论教学的策略[14]。生命教育理论内容的重点是让学生对人的生命及生命与体育的关系有一个较为感性的认识,是为实践奠定基础的理论课程。这一模块的实施要求教师需要做好教学内容的遴选工作,须结合体育的特点来选择以生命科学知识为主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了解生命与体育之间的关系。生存教育理论内容是指教师整合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中出现的体育事件或案例,设置与感悟生命的珍贵、强健体魄的重要性等相关的问题,通过口头语言交谈互动的方式进行的教学设计[15];生活教育理论内容是引导学生将体育这一看似一种体力的文化现象提升到融入社会生命进而升华为精神生命的高度104来解读,体育就是通过身体的练习转变成精神的一个器官,进而显示出它的自由[16]。因此,体育课程理论主要讲授生命相关理论知识,生存相关理论知识,健康生活方式的相关知识。2.3.2课程实施路径。体育课程渗透三生教育的方式以谈话式教学、体验式教学和人文式教学并重实施[17],以自然或丰富的多元的体育教学环境使大学生获得亲身体验,通过对体育课程内容或具体体育知识进行学习与反思,得出抽象的归纳性的结论,并以此调节大学生后续的体育行为[18]。把体育教学渗透谈话式、体验式和人文式的教学方法的组织流程[19-20],构架高校公共体育渗透“三生教育”的体育课程实施路径[21]。一是准备活动。根据渗透三生教育的课程内容和目标导入具有针对性的与生命教育有关的热身游戏及与生存教育有关的准备活动,目的在于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热爱运动、热爱生活的学习兴趣进而达到热身的效果,为在运动项目中增强三生教育做好铺垫。二是项目体验。根据渗透三生教育的课程内容和目标,运用谈话式教学、体验式教学和人文式教学的教学方法灵活组合运动练习内容或改变运动练习形式渗透生命和生存教育,从激发大学生积极参与项目练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懂得对生活教育的美好向往,引导学生练习过程中强调练习的及时感受,感悟生命教育的真谛。三是引导反思。项目练习结束后,教师通过谈话式教育联系三生教育知识问答学生在运动练习中的不足或是疑惑的地方,引导学生进行回顾课程内容、主动反思练习中的生命感受和生存体验,并与同学作分享和进行讨论,真切感受认识健康生活对提升生活意志等重要生活内容。四是总结概括。在学生的反思分享之后,教师通过人文式教学渗透三生教育知识针对学生在运动项目体验中对生命教育认识的转变和生存教育提高的程度,教师结合课内课程教学内容和课外体育锻炼对运动态度懂得尊重生命和运动体验强调感悟生命、课外体育锻炼改善生存方式和社团体育开启生存智慧等指标进行与体育运动有相关的讲解说明,并进行抽象概括出建立“健康第一”思想的生活教育的方法,激发大学生对体育知识的渴望和运动技能的练习动力。五是再次体验。通过项目的体验和总结,教师通过体验式教学渗透三生教育内涵,从锻炼强健的体魄与拥有身体健康是加强生命健康教育的实践认知出发,以参与体育活动进行体育锻炼是生存技能教育的表现形式为路径,使学生对运动项目技能有进一步的认识与理解,进而以形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和建立“健康第一”思想是健康生活教育的综合运用为归宿,激发大学生持久的科学的参与体育运动练习。2.4课程教学策略。2.4.1“知”与“情”的渗透。“三生教育”理念融于体育课程教学“知”的渗透实践过程,是使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体育规则规范的积极应用,并对他人和自己的体育行为做出正确的判断与评价。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反思和再次体验,使学生在反复思考和动作练习的过程中获得乐于体育知识学习的兴趣,更深层次的知晓和掌握某项运动动作易犯的错误和相应的动作纠正原理及练习方法,以到达学生对体育技能的重视和生存技能的掌握;体育课程教学“情”的渗透是学生根据体育理论知识、体育规则规范和运动技能评价他人和自己的体育行为而产生一种内心的态度体验。使学生个体的生命、生存、生活在体育运动参与中得到相互认同与尊重,进而获得身与心的愉悦,有利于情感的自然流露和宣泄[22]。鼓励学生在体育练习中施展运动技能培育学生的个性潜能,有利于体育教学目标与内容的实现。多次体验式的实施教学,可以使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教学中去,将个体的态度和内心体验融入到体育教学过程,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都能使学生积极主动的与同学与老师进行沟通交流,进而酿造出和谐的积极的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2.4.2“意”与“行”的渗透。“三生教育”理念融于体育课程教学“意”的渗透实践过程,是使学生实现体育道德行为的过程中可以自觉调节体育行为、克服运动困难、培育坚持不懈的心理品质[23]。通过项目体验培育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自觉自控能力和心理调解能力等。利用丰富的多元的体育锻炼环境和适当的恶劣气候,让学生在丰富多元的体育环境中完成体育学习体验,使学生在运动参与中更好的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以到达铸造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自我认识缺失的不足教学目标。引导反思使学生在体育技能的练习过程中有意识的体验与评价自己的意志努力程度,反复体验,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克服困难的决心;体育课程教学“行”的渗透是学生实施运动参与、身体锻炼、运动技能、运动习惯、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实践中表现出来综合的体育行为,是从准备活动开始至项目体验的实施的全过程,是上升为积极引导反思,总结概括体育意识,落实到再次体验的体育行为,更是通过自身的体育行为影响或带动身边的人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和树立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全过程。2.5课程学习评价。高校公共体育结合“三生教育”的考核,既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不唯技能的单一考核,也是从学生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运动参与、身体健康、运动技能、运动习惯、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进行综合评价[24]。在具体操作上,生命健康方面采用运动参与和身体健康的形式考核,主要包括生命基本理论知识、理论考试、体育基本理论知识、学习感悟以及男子50m和1000m、女子50m和800m等。生存技能获得方面采用运动技能和运动习惯的形式考核,包括对专项技能的完成动作量和质的掌握程度等。健康生活方式养成方面采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形式考核,主要通过评判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合作精神、参与各类体育比赛、体质健康等方面的表现,还包括学生能否主动积极参与学习,能否遵守规则,尊重他人,相互合作,良好融入小组和团队及能否主动担当等。评价方法采用百分制。评价标准包括理论考核借助笔试或跑步平台手机集中考试权重占比10%,运动参与以课堂参与率等权重占比10%,运动技能以课程专项考试权重占比20%;以下考核渗透于所有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心理健康以积极参与各类体育比赛权重占比10%,身体健康以男子50m和1000m、女子50m和800m权重占比20%,运动习惯以校园跑步(APP计入)权重占比20%,社会适应以体质健康测试权重占比10%。

3结语

三生教育范文篇10

感谢各位领导对我的关心和信任,给了我这次培训学习的机会,这次培训了两天时间,主要接受了几位专家分别讲述了“珍爱生命,学会生存,幸福生活。”三大主题。使我深刻体会到了“三生教育”在各级学校开展的重要性,使我深刻了解了“三生教育”的重要意义。

通过这次培训学习,使我更进一步的认识到了“三生教育”这个新的教育理念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意义。“三生”即“生命、生活、生存”,“三生教育”的首倡者是云南省教育厅厅长罗崇敏先生。云南省已于2008年秋季学期起在78个试点县市区的幼儿园,小学三、五年级,初中一年级、高中及中等职业学校一年级,普通高校一年级或二年级,把“三生教育”课程列入必修课或限定选修课,把三生教育作为德育的基本内容、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在此之前,云南省教育厅组织编写出版了三生教育系列教材,并列入免费教科书,此外还将“三生教育”师资培训纳入教师队伍建设整体规划。当“三生教育”这个课程进入课堂,不禁好多人质疑,什么是“三生教育”?那到底什么是“三生教育”呢?“三生教育”是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简称。所谓“三生教育”要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也就是要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最终达到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目标过程。

一.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通过生命教育,使学生认识人类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规律,认识个体的自我生命和他人的生命,认识生命的生老病死过程,认识自然界其他物种的生命存在和发展规律,最终树立正确的生命观,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要以个体的生命为着眼点,在与自我、他人、自然建立和谐关系的过程中,促进生命的和谐发展。

如今,许多学生的生命意识淡漠,缺乏对生命应有的热爱、尊重与珍惜。生命教育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一个生命的诞生,意味着一种无限的喜悦,同时也有着一份无法抵挡的痛苦,人们不是常说:“自己出生的那一刻,正是母亲最痛苦的一刻”。为那来之不易的生命,为了母亲那份疼痛,我们就要以一颗感恩的心,去重视自己的生命,珍爱生命,在需要我们关注的生命里,我们也需要清楚的认识到,生命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是一个连载,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它都不会在你的背后,留下空白,生命也不是一次彩排,走得不好还可以从来,它绝不会给你第二次机会,走过去就无法回头。

纪洁芳教授在讲这个主题的时候,例举了许多例子,让我们观看了影片,其中,使我印像深刻的是这部影片,日本一个小沙弥跟他师傅生活在一个岛上,这个小沙弥是一个六七岁活泼可爱调皮的男孩,一天他划着船到岛的对面去玩,可开心了。看到水里的小鱼,他把它捉住用一根细线绑住再绑一颗小石头在上面就放了,又看到一只青蛙,也把它捉住绑上一颗石头又放了,小青蛙艰难的游着,后来又看到一条蛇,他又把它捉住,用同样的方法绑住蛇再放了它,他的师傅看到了,(请问:如果你是小男孩的师傅,你会怎么做呢?)到了晚上,他的师傅也用一根绳子绑了一块石头在小男孩的身上,天亮了,小男孩发觉自己身上有块石头,就说师傅我很不方便,很不舒服,快把我的石头解下来。他的师傅说,那些小鱼,青蛙,小蛇你把它们绑着,它们舒服吗?你去找到它们,把它们放了,我再给你解开,如果它们死了,你就一辈子背着这块石头,师傅严厉地说着。(请问同学们,小鱼,青蛙,小蛇死了吗?开发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小男孩找到了小鱼,却死了,小青蛙很幸运没有死,小男孩赶忙放了小青蛙,小青蛙欢快地游走了,小蛇也死了,死得很惨,皮都磨跛了,小男孩悔恨伤心的大哭起来......他的师傅运用了亲自体验法,让小男孩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培养了孩子的爱心。

二、生存教育

生存是人的本能,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侵害对我们的学校教育提出了挑战,我们的素质教育应该培养的是会学习、会生存、会生活的下一代。生存教育是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念的教育。通过生存教育,使学生认识生存及提高生存能力的意义,树立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正确生存观;帮助学生建立适合个体的生存追求,学会判断和选择正确的生存方式,学会应对生存危机和摆脱生存困境,善待生存挫折,形成一定的劳动能力,能够合法、高效和较好地解决安身立命的问题。台湾专家给我们例举了一个例子,影视明星张国荣,他是许多青少年朋友的偶像,他的一言一行让很多青少年朋友着迷,但他从二十多层的高楼跳楼自杀了。有一个孩子心里非常非常难过,回家后就跟妈妈说:妈妈张国荣跳楼死了,我觉得他很勇敢!(如果你是这个孩子的妈妈,听了孩子的话后,你会怎么想?)这个孩子的妈妈就说:快点睡觉,你明天还要考试呢。孩子的心里还在很难过,又说:妈妈,张国荣......这个妈妈立刻打断孩子的话:张国荣,张国荣,你就知道张国荣,明天你们考试又不考张国荣。结果,第二天,这个孩子也跳楼死了。我们要学会洞察了解孩子的内心,及早发觉孩子的一些不正常的体现,听出孩子的心声。细心的妈妈就会说:“张国荣这不是勇敢,这是儒弱,逃避责任,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对自己的生命不负责任,对给他生命的爸爸妈妈不负责任。”我们要珍惜生命,爱惜生命,要学会跟孩子沟通,怎么沟通,就是要关心他,了解他,打动他的心。我们要多角度的去看待学生,每个低成就的孩子都有他自己的一片蓝天,不要用分数来论英雄。有个孩子文化课上实在是不理想,但在烤面包大赛上得了第一名,在调制鸡尾酒大赛上得了第一名。

三、生活教育

人不仅要活着,还要追求有质量的生活、幸福的生活。生活教育就是帮助学生获得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确立生活目标、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树立正确生活观念、追求幸福生活的教育。学会与他人合作,有利于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同时我们不仅要适应生活,更要努力创造幸福生活,选择绿色的生活方式、学会学习、树立理想都是我们通往幸福生活的道路。

台湾专家通过许多生命斗士的故事讲述了这个问题,画家谢坤山在一次工作中意外失去了双臂和一只脚。然而他通过自己顽强的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难,生活自理,还帮家里做家务,拖地等等,还练成了用嘴画画的杰出画家。看到这里,大家都很难想像这是真的,但事实却是如此。在教学活动中,孩子观看了影片时,就会提出很多问题:老师,他怎么吃饭?怎么刷牙?怎么小便?这时就让孩子亲自体验,没有手,用嘴咬着笔画画,孩子就会觉得很困难,会说:老师,口水会流到纸上,老师嘴酸......孩子就会体验到谢坤山画家的意志力是多么坚强,感受谢坤山画家面对困难,对生活也没有失去勇气,依然露出亮丽的笑容,依然用他的快乐去感染周围的每一个人,感受到自己健健康康的真幸福。在教学活动中,用讲的不如用看的,用看的不如用做的,就是要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去感受。“三生教育”的教学活动就是要触动孩子心灵的灵魂深处。

好过不好过都是一天,我们不如快快乐乐的去过每一天,换种角度,换种思维去面对你的困难,你的不满。有个老妇,不管天晴下雨,天天都生活在难过痛苦当中,原因是她有两儿子,大儿子是卖盐的,小儿子是卖伞的,当天晴的时候,她就担心小儿子的伞卖不出去,当天下雨的时候,她又担心大儿子的盐不好卖,所以她天天都生活在痛苦当中,一天,有个人就叫她这样想,当天晴的时候,你就想到你的大儿子的盐真好卖,当下雨的时候你就想到你的小儿子的伞真好卖,老妇人这样一想,果然,心里好受多了,心情也好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