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0 16:52:42

三十年范文篇1

一、制定并不断深化指导方针

在基层党组织建设上,首先要依据实践的发展,制定改革创新的指导方针和基本思路,否则,将会失去前进的方向,造成思想上的混乱、行动上的放任自流。

早在19**年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上,党中央便首次制定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四项指导方针。这就是:第一,必须紧紧围绕党的基本路线,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用完成本单位任务的实际效果来检验基层党组织的工作;第二,必须用改革的精神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运用已有的成功经验并进行革新和创造,改进基层党组织的活动内容和工作方式;第三,必须严格党内生活,严肃党的纪律,弘扬正气,反对歪风,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基层党组织解决自身矛盾的能力;第四,必须立足于经常性工作,常抓不懈,既要制定切实可行的长期规划,又要抓紧解决当前的突出问题。

四项方针的提出,主要是针对农村实行承包制、企业改制后,不少党组织处于软弱涣散、甚至瘫痪的状态,党内出现了在企业、农村还要不要建立党组织以及党组织干什么的困惑。四项方针不仅明确了在企业、农村必须要建立党组织,而且提出了党的工作改进的目标与方向,即必须用改革创新的精神改进基层党建的活动内容和工作方式。以后,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农村、企业的基层党组织不仅全面恢复起来了,而且开始探索扭转党建与经济工作“两张皮”的现象。进入**世纪以后,面对非公经济组织、社区等新兴领域的出现,20**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基层党建工作“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扩大党的工作的覆盖面”的方针,而且首次在党章中增加了非公经济组织中、社区中基层党组织的作用与职责。这一方针的提出,不仅强调了在农村、企业中要强化党组织,而且突出了在新的领域中也必须建立党组织。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重申“全面推进农村、企业、城市社区和机关、学校、新社会组织等的基层党组织建设,优化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创新活动方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

归纳上述基层党建工作指导方针的要点:一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二是拓宽领域、扩大覆盖面;三是强化功能,改进方式。以上三方面要点,既是今后深化改革实践的需要,也是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的方向和重点。

二、从游离中心到围绕中心

党的建设必须紧密围绕党的政治路线,为党的中心任务服务,这是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最根本的指导方针,也是基层党建领导内容改革创新的主要依据和落脚点。

现阶段,党的政治路线和中心任务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核心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对此,基层党建必须把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作为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然而,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的影响,基层党建在领导内容、工作标准、队伍建设等方面,形成了一整套脱离经济建设的自我评价标准,导致改革开放初期,无论在农村,还是企业,都出现了基层党建工作从内容到队伍,不知道工作的着力点、不会新的工作方式、素质难以适应等游离经济建设中心的困惑,甚至出现了党组织软弱涣散、束手无策的状况。

针对这一游离中心的困惑与状况,党中央制定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指导方针,并提出了“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团结带领群众进行改革和建设的战斗堡垒”这一具体要求。在这一方针和要求的指引下,各类基层党组织在实践中努力探索,逐步开始了以下三个方面的转变:一是在领导内容上,从凌驾于并脱离经济建设转向推动改革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二是在工作标准上,从就党建抓党建的自我衡量中转向共同致富、促进经济效益提高、服务群众等新型标准上来;三是在队伍建设上,从“斗私批修”的先锋战士转向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领头人。这三个转变,既是基层党建工作从游离中心到围绕中心的关键点,也是新时期党建工作新鲜经验的总结。

三、从行政命令为主到引导、示范、服务

基层党组织领导内容的转向,要求领导方式也必须随之改变。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承认利益主体多样化,承认利益主体之间的平等、民主、竞争关系,这就要求党组织必须从尊重利益主体权利这一原则出发,树立新型的执政理念,即由过去的替民做主转向由民做主。以往在替民做主的理念下,党组织把自己等同于行政组织,或者代替行政组织行使职权,通过科层体系、行政指令、直接指挥等方式开展工作。这种行政化的领导方式,其运行路径主要是单向的,很少征求对方的意愿,往往引起群众的不满,并容易产生官僚主义、脱离群众等不良作风。而执政靠民、由民做主的理念要求基层党组织必须实行一种双向的运行路径,注重双方平等沟通、民主协商。这种以非权力运行为主的领导方式,其实质就是要求党组织摆脱对行政权力的过分依赖,尊重群众的主体价值和首创精神,实现由指令型向引导型、指挥型向示范型、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对此,党中央强调,基层党组织要“强化功能,改进方式”。强化功能,主要是强化服务的功能;改进方式,主要是从依靠行政命令,向引导、示范、服务转变。实践中,各地创造了利益引导、思想引导、文化引导等多种引导方式;创造了由“指挥群众干”到“亲自动手干”,由“旁观者”到“实干者”的以点带面、以党员带动群众的多种示范方式;创造了党员服务群众、党代表服务群众、党组织服务群众的工作体系和制度载体。上述种种领导方式的转变和创新,改善了群众的民生,提供了群众的精神享受和民主诉求,达到了尊重民意、凝聚人心、联系群众、依靠群众的目的。

四、从“之上、之外”到“融入、进入”

以往基层党建工作与经济建设相脱节的“两张皮”现象,不仅表现在领导内容与领导方式上,更体现在领导体制上。机构分设、运行独立、人员专职,基层党建工作处于自我封闭、自我运行的轨道中。在这种“两张皮”的思维模式下,面对基层政权组织和群众自治组织的变化,面对企业治理结构的改变,在农村,必然出现党组织凌驾于政权组织之上或游离于之外的二元权力结构;在企业,必然出现党组织独立于、游离于决策机构之上或之外,陷于“中心”与“核心”、“新三会”与“老三会”谁大谁小、谁管谁的争论与困惑中。对此,是按照以往党建工作的思维模式去改造他人,还是从新的政治结构和经济结构出发,去改革党建工作,这就是两种思维的分歧所在。“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这一执政方略的提出,要求党组织不仅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行事,而且首先要从变化了的政治结构和经济结构出发,分析把握其规律和特点,遵循依据其规律和特点,制定相应的对策和法规。失去这个“科学”前提,所谓“民主、依法”就会回到老路上去。在科学分析、深刻把握农村、企业、社区等新的政治结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多种“交叉任职”的探索应运而生了。在农村,党组织成员依法、依章融入村民自治组织(包括村代会主席、村委会主任、村民代表等),或兼任乡镇人大主席、乡镇长。在企业,党委成员依法进入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党员又依照有关规定进入党委会。这种相互渗透的方式,避免了两个权力中心的对立,达到了高效的目的。

当然,这种“交叉任职”的体制才刚刚开始,不同类型的基层党组织“融入、进入”的程度,特别是随之而出现的监督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三十年范文篇2

本次活动的宗旨,就是想通过重回母校怀抱、重温母校生活、重听恩师教诲、回忆往日趣事、共叙同学情谊、畅谈事业发展,达到友谊的再续和深化、感情的交流和融洽、事业的延伸和发展的目的,促进同学们在今后的日子里,相互携手,共创辉煌,为母校争光!

“母校即母亲,校情如亲情!”这是台湾著名诗人洛夫给母校衡阳市八中的题词,它也道出了我们对我们母校五中的心声。三十年前,母校倾力培养了我们;三十年后,母校仍然时刻惦记着我们。这次聚会,得到了母校的大力支持,校长在百忙中拨冗亲临我们的聚会,令我们非常感动。下面,有请校长为我们讲话,大家欢迎!

【校长发言】

谢谢校长!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表达我们对校长、对母校给我们的热情接待和周到的安排表示感谢!

有请会长刘运文同学代表我们全体同学作主题发言。

【会长发言】

(二)船山苍苍,蒸水泱泱,老师之恩,山高水长!没有老师三十年前的辛勤培育,也就没有我们的今天。今天的这次聚会活动,我们有幸请来了我们曾经的班主任刘怡刚老师、班班主任老师、化学老师老师、英语老师老师、体育老师老师等。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恩师们的光临!

下面,欢迎我们尊敬的老师给我们“上课、训话”,大家欢迎。【老师讲话】

相隔三十年,我们终于再一次听到了老师们熟悉的声音。感谢各位老师的谆谆教诲!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一定铭记各位老师三十年前和三十年后的今天的教导,不辜负老师的希望。不论脚下的路有多么坎坷,我们都将会在各自的人生历程中,更加努力拼搏,去争取更大的成绩!创造更多的辉煌!同时,也衷心地祝愿我们的老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

让我们再一次以热烈的掌声感谢老师们今天对我们的再教育。谢谢老师,谢谢!

师恩重于山,师情永难忘。为了感谢老师们的培养教育之恩,会后,我们也准备给恩师们送一个小小的纪念品。俗话说:“千里送鹅毛,礼轻人意重!”希望这点小礼物能略表我们对老师们两年谆谆教导的一点感谢之意!

(三)各位同学:30年前,我们都还是十五、六岁的懵懂少年,那段日子,是我们人生中最清贫、最纯洁、最美好、最值得回忆的幸福时光。也是我们最意气风发,昂扬向上的时候,真可以说是“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啊。

30年前,也正逢中国改革开放的列车开始起步。我们有幸成了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参与者和受益者。这30年的风雨兼程,这30年的不同际遇,刻划了我们每个人不同的人生轨迹。无论你回到故里,或是远在他乡;无论你暂时失意,或是事业辉煌;无论你是平民百姓,或是从政经商:都应该说是“肝胆存留天地,鬓华阅尽江山。”30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回到母校,相约聚首。听到熟悉的声音,看到久违的面庞,说起曾经没有说或者不敢说的心里话,倾诉积淀了30年的同窗情长。我相信,您一定有很多的话想对母校说、想对老师说、想对同学说……下面,请各位同学自由发言,可以谈谈30年前的同学趣事,可以谈谈自己30年来的苦辣酸甜,也可以谈自己今后的打算......希望大家敞开心扉,不拘形式,畅所欲言。【同学自由发言】

(四)今天这次活动,母校老领导校长多次亲自出马赴西渡等地与我们联络协调,为我们出谋划策,实在令我们这些老学生感动!下面,有请校长为我们讲话,大家欢迎。【校长讲话】再次感谢校长及母校全体领导的盛情。

“受恩当还报,饮水须思源。”为了表示大家对母校的谢意,我们特地为母校准备了一份薄礼,一块篆刻着“饮水思源”的“源”字的纪念石,以志记念,希望我们所有从这里毕业的学子能饮水思源,牢记母校和老师的培育之恩;也希望有更多的学子在这里获得母校的滋养,以此为源头,走出蒸湘楚地,走向五湖四海;更衷心地祝愿母校更加繁荣昌盛,源源不断地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成为衡阳教育界的一面旗帜!

三十年范文篇3

红梅知心

主要人物:

周旺,简称“周”

周旺的妻子,简称“妻”

周旺的父亲,简称“老”

周旺的母亲,简称“婆”

三十年前。

妻:(妻梳俩小辩,穿着花棉袄走上来坐下。)

妻:十六结婚到周家,十七分了家,家里也没啥,土垛的房子,茅草瓦,胚垒的炕上,贴一胖娃娃,外带一个小锅,碗,俩,一个打啦。

妻:(从衣服拿出五毛钱)卖布证卖了五毛钱,不敢乱花呀,你问我攒钱呀?不是,是买盐!

周:(头戴一个小帽,身穿破旧的中山服,手里拿着五毛钱上)

周:我到公社去开会,村里给了五毛钱饭费,没敢吃饭,把裤带勒一勒,不是为减肥,你们问为啥?买煤!

周:雨下三天没住点,我和媳妇睡三天,你们问吃不吃饭?没吃,为啥,柴火湿,难点!

妻:回来了。

周:回来了,把你卖布证那五毛钱拿来。

妻:干啥呀!做生意呀?资本尾巴割的紧,有钱,也不能当资本,为啥?政府不准!

周:做生意,你想的美?

妻:不是做生意,你要钱干啥?

周:买煤!

妻:不给。

周:不给?为什么呀?想设小金库呀!那可是犯法的事呀,你可不能干!

妻:我还设小金库?你看看,这家里,什么都没有,该买的东西多了。

周:家里没东西,这不应了一句话嘛!

妻:什么话?

周:太监的屁股!

妻:怎么说?

周:鸟蛋精光呀!

妻:看这日子过的,你还有心说笑话呀!(抹眼泪)

周:不哭,媳妇,不哭。

妻:你属猪,我属鼠,刚懂事,就成你媳妇。

周:你十七,我十八,正是花样年华!

妻:日子过的这么苦,真后悔嫁给你做媳妇。

周:不让做生意,让做生意的话,我保证,让你吃香的,穿光的衣服一箱一箱的。把那五毛钱给我。

妻:你还要钱呀?你把这五毛钱买煤了,咱们不买盐了,淡吃呀?

周:(周从妻的手里抢那走那五毛钱)先买煤,以后,再说买盐。

妻:(妻大哭,她拉着要走的周,两个人扭打起来)

老、婆:(急急忙忙跑上)

婆:听见媳妇哭哭啼啼,准是儿子惹她生气,看看去。

老:儿子媳妇又打又闹,我这个当娘的,一定要为儿子撑腰。

婆:(老拉开周、妻。)你们俩闹,不怕邻居看到,把人家大牙笑掉。

老:当媳妇的要温柔,不能和丈夫争斗。

婆:死老头,你知道个球。媳妇,我们走。(婆拉着妻从左边下)

老:这死婆娘,三天不打,上房揭瓦。

周:她想揭瓦,还得你有啊!(周和老从右边下)

三十年后。

妻:(穿着佯装,头发烫着大波浪,拿着手机上)

妻:改革号角吹响,世界变了模样,夜里白天一个样,村里的路灯,通亮!我和世界比一比,谁强?都洋!

妻:两层洋楼真漂亮,农民翻身住洋房,楼上楼下都装潢,电话、电脑都装上,有事儿,用“伊妹儿”和留洋的儿子商量。

妻:商场机会满天飞,不是吹,论商业天赋,我老公敢和李嘉诚媲美。家里存折成堆,害得我,用车直往希望工程里推。没对他说一声,怕他知道了,再把钱追回。

周:(穿西装,打领带上)

周:我是搂钱的耙子,媳妇是散财的菩萨,我往家里抓,她向外边撒。有这样的媳妇,我还舍不得转让她,为啥?善良是民族的美德啊!

妻:老公,你回来啦!来香一个。(妻走上前,在周的脸上亲了一下)

周:人是衣服马是鞍,不细看,我还以为,见着的是英国女王的美丽容颜。

妻:你就会哄我,怎么敢和英国女王比,充其量,和赵雅枝、邓捷她们比一比。

周:我不是哄你,我说的是真的。你是越来越年轻,越来越漂亮,越来越风流,越来越有女人味。

妻:我风流?

周:我说的那个风流,不是作风上有问题的风流,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风流。

妻:你还记得,我们因为五毛钱打架的事吗?

周:记得,那不是没有钱吗,现在,你怎么花钱,我都不管你!

妻:你不反对我把你挣的钱,捐给希望工程?

周:不反对!而且非常赞成。

妻:赞成?

周:是呀!你做的事,是我想做,却没有时间做的事,你帮我做了,我感谢你还来不及呢!

妻:真的?

周:真的!

妻:今天,我和咱县里幸福院说好,要给那些孤寡老人捐十万块钱,你不反对吧!

周:不反对,今天我有空,我陪你去。

妻:真的?

周:真的,咱们有钱了,可咱不能不管没钱的人啊!咱们过过穷日子,知道过穷日子的滋味啊!国家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不是为了共同富裕吗?我的钱,就是为大家挣的。

妻:老公,你真好,我越来越爱你了!

妻:(妻的手机响起来,她接电话。)

妻:是,我就是,你们在幸福院等着呀,好,我这就过去,我和我老公二十分钟就到。(妻挂了电话)

三十年范文篇4

改革开放的经济奇迹

一九七八年,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设立经济特区、确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明确私有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等等都是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改革开放是党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

以邓小平为首的党的国家领导人改革了经济发展的传统体制桎梏,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科教兴国、依法治国战略的实施都为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1978年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只有379元人民币,2006年2月达到2000美元,增加了约40倍。毫无疑问,改革开放对中国今年经济的影响最明显、最彻底,我们的体会也最深。改革开放就如催化剂一样,推动着中国经济爆炸式地增长。我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多万减少到两千多万,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邓小平以其过人的胆识打开国门,以优惠的政策把外资吸引进来,伴随而来的还有先进的科技、现代化的管理。加上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材料使我国的产品价格低廉,如潮水般地涌向世界,并以资源的高耗和环境的破坏为代价迅速完成了西方国家上百年才完成的原始资本的积累。改革的胆子很大,但步子很稳,整个改革在党的领导下有秩序地进行,再加上以党政分开和权力分散为主的政治体制改革也为经济的发展扫清了障碍。已加入世贸组织为起点,我国大踏步进入全球化进程,对外贸易总额五年成三倍之速递增,顺差更是爆炸式增长,不断创造着经济奇迹。经济的发展又反过来推动着政治体制的改革,民主的狂风一阵接一阵,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呼声越来越高,这又进一步推动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

经济奇迹背后产生的问题

但伴随着经济的增长,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资源能源因过度开采而日渐枯竭,环境恶化程度惊人。我们过度陶醉于“为人打工”,以“世界工厂”自豪,但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使我们创造的大部分财富流向国外,八亿件衬衫换一架波音飞机就是最好的例子。这些问题都已经成了制约中国进一步高水平发展的瓶颈,下一步深化的改革开放一定要解决这些问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结合,加大自主研发力度,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

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效益

一个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生产力的发展,的确如此,我国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奇迹就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突飞猛进,现已成为世界第一教育大国,为经济建设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我国的各种社会保障也逐渐完善,各种福利制度逐步实施。经济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收入,穿上了体面而漂亮的衣服,住上了宽敞舒适的房子,用上了各种家电,吃着更丰富而美味的食品,喝着多滋多味的饮料,享受着高科技的医疗服务,玩着各种有趣的电子游戏,做着各种精彩的体育运动,交通工具多样化、便捷化,通讯工具普遍化……这些都颠覆着旧的传统观念,冲击着旧的社会结构,推动着新的充满活力的社会结构的形成。

改革开放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及启发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和全面展开,西方的文化观念逐渐深入我国,既有民主、公平、自由等普世价值观,又有一些文化垃圾——物质崇拜主义、享乐主义、性自由等,以普世价值观为代表的优秀文化给我国的社会发展做了有益的补充,但那些文化糟粕也毒害着我们的社会风气。还有一部分人认为我国过去落后的原因在于传统文化,过激地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全部否定,这是十分危险的,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根。世界是多元的,注定文化也应该是多元的,我们不应过度崇拜国外的文化观念,我们要有适合自己的独特的文化价值观。还好最近社会上对传统文化已越来越重视。对于民主、自由等价值观,我们应该学习它的实质,而不应学习它在国外的表现形式,应该结合自己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传统,给它赋予自己的元素,构建适合我们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公务员之家:

改革开放的精髓

三十年范文篇5

改革方法论的坚实基础。中国30年改革开放的成功是以科学的方法论做支撑的。这个方法论就是在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中深入党心、民心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虽然没有产生新的思想,但是,却使人们的思想拨乱反正,重新回归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更重要的是使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和实践方法论有了深刻的认识。大讨论使人们在大是大非面前自觉或不自觉地坚持用实践的观点分析问题,用实践的标准衡量是非。我们在改革开放之初的“不争论”、“摸着石头过河”以及后来的“抓大放小”、“有所为,有所不为”等都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形成,不仅依据了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而且也是尊重群众在实践中的首创精神、集中全党智慧、正确地总结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产物。30年的历程证明,只有立足于历史的实践,着眼于新的实践,才能产生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巨大理论勇气,才能开创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30年奋斗,30年拼搏,我们党和人民经受了一次又一次考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在探求真理,认识真理,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方面,也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一:思想的束缚是最大的束缚,只有思想大解放,生产力才能大发展。

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所形成的精神,就是勇于冲破陈旧观念和习惯势力束缚的创新精神,就是敢于解放思想的大无畏精神。这是历史留给我们最珍贵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要继续推进改革,就必须发扬真理标准大讨论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冲破所有束缚。实践永无止境,发展永无终点,旧的思想僵化解决了,新的思想僵化还会出现,因而,解放思想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30年改革开放的经验表明:思想的束缚是最大的束缚,思想的解放是最大的解放。没有思想的解放,就不可能有体制、机制的解放。可以说,每一次时代的大变革、社会的大进步,首先是一场思想的大解放、观念的大更新。我们只有不断适应实践的深化,敢想、敢试、敢冒、敢闯、敢干,勇于冲破思想、体制、机制的束缚,才能不断解放生产力,才能使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党永葆生机和活力。

二:深刻认识国情,牢牢把握国情,坚持一切从国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是真理标准大讨论形成的共识。这一共识对于我们今天的现实仍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经过30年的改革,我国发展虽然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但是,如何科学地认识国情,依然是我们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课题。事物是不断发展的,国情也是千变万化的,我们不仅要立足于当今的国情,也要考虑以往的国情和未来的国情;不仅要洞悉国内,也要放眼世界。就国内而言,改革已进入“深水”区,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国力日益强盛,矛盾日益突出。从国际上看,全球化的步伐加快,国与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日益紧密,突发事件的“蝴蝶效应”越来越明显,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临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十七大报告做出的“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定位,是从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阶段上对我国国情所作的总体性、根本性判断。在准确把握国情的宏观定位前提下,我们还必须从中观和微观层面深刻认识和牢牢把握国情,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清醒头脑,登高立足,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三十年范文篇6

男: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女:员工朋友们

同:大家晚上好

男:八月里的骄阳,似火焰般浓烈;

女:八月的金沂蒙,如骄阳般火热。

男:火热的情感、火热的干劲、还有那火热的意志;

女:火热的青春,火热的回忆,还有那火热的故事。

男:三十年前的今天,一群年轻的创业者用火热的青春蒸腾了这片荒芜的土地;

女:开拓的机声隆隆,如同浩荡的春雷滚滚,文秘部落报告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男:三十年的艰苦征程,金沂蒙人一次次站在命运的浪尖;

女:三十年的挫折磨砺,金沂蒙人一次次创造辉煌的伟绩。

男:回顾过去,我们充满激情,在这汗水浇灌的田野里,耸立起雄伟的装置;

女:展望未来,我们满怀信心,在这充满理想的大地上,放飞着创业的乐章;

男:新的时代蕴育着新的生机,

女:新的时代蕴育着新的希望。

男:看啊!金沂蒙正以崭新的姿态驰骋于市场;

女:看啊!金沂蒙似冉冉升起的明星,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男:我们的金沂蒙,就象充满动力的巨轮,乘风破浪;

女:金沂蒙的员工,就象斗志昂扬的水手,手握船桨。

男:与公司共命运――公司兴亡,我的责任;

女:与公司共命运――时刻准备,冲锋陷阵。

男:为了永远的金沂蒙,我们甘愿奉上我们的智慧;

女:为了永远的金沂蒙,我们甘愿洒尽我们的汗水。

男:追求卓越,尽善尽美,我们就是金沂蒙的希尔顿;

女:追求卓越,尽善尽美,金沂蒙的未来春光明媚。

男:为庆祝建厂三十周年,集团公司举办了这次演讲比赛,

女:比赛得到各单位的大力支持,广大员工踊跃报名。

男:今天晚上将要登台的是他们当中的佼佼者,他们的演讲让我们仔细聆听,

三十年范文篇7

在历史的长河中三十年,如沧海一栗.但对于经历过那场劫难,参与过那场战争的人来说,却丞载了太多的记忆和真情,永身不能忘怀!!

(一)接受任务

记得那年我十九岁,在沈阳军区某野战医院当卫生员,医院住地与河北省青龙县相邻.

七月二十八日凌晨的地震把我们从睡梦中惊醒,人们猜测着震中在那里?震级有多大?

上午,医院领导就临时组织了医疗队和简单的战备物质.公布名单时,我有幸成为队里唯一的一名女战士!!

中午,准备接班的我到食堂刚刚打好饭,就听到了急促的紧急集合号声,放下饭碗,跑回寝室,打起背包,来到操场.领导几句的简单动员后,我们做上了大解放车.说心里话,那时我们大家包括领导在内,都还没有相信会真的出发,因为做为野战医院,这样的训练经历过太多太多次.

车开出医院大门时迎面碰上了上级领导的吉普车,看着领导的一脸严肃,这才知道唐山发生了大地震,我们真的要出发了,但谁也想不到任务是多么的艰巨?接下来的日日夜夜会怎样度过?

车轮疾驶,一路上我们还是欢声笑语,可当车驶进河北省,慢慢映入眼帘的是房屋倒塌越来越严重,受伤的民众越来越多,傍晚余震还在不停的发生,沿途村庄里火光一片,哭声喊声鸡飞狗叫声,有如电影里所看到的画面.更有一些民众跪在车前求我们停下来救救他们的亲人,可是领导告诉我们更艰巨的任务还在后面,更重的伤员还在等着我们,就这样一边做工作,一边继续前进.

天完全黑了下来,也下起了大雨,我们车误到了一条河的中央,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又没有工具,只好大家下来站在水里推,可车越陷越深.没办法领导决定留下俩个男同志看护车辆,其于同志全部背上战备箱跑步前进.天黑路滑,雨也越下越大,大家只有一个信念,尽快赶到唐山,不知跑了多长时间,也不知到了什么地方,我们看到了北京军区救灾部队的车队就搭上他们的车开进了唐山.

(二)救治伤员

天刚一放亮,我们就进入了唐山地界.昔日矗立的高楼,平整的街道已成为废墟.一片残恒断壁间,遇难者的尸体随处可见.而衣不遮体的幸存者则痛不欲生,悲啼与呻吟声方圆几十里不绝于耳.也有的幸存者在用双手扒着,挖着,他们多么希望瓦砾下的亲人能有一线生机啊.在少有的空地上,全停放着震亡者的尸体和残肢断臂的伤员,惨不忍睹.人们各个神情木然,表情迟钝.

市中心一辆毁破的大客车旁,一位光着上身,满身泥土的中年男子在指挥着,看到我们很激动的说;"我是唐山市市长,你们是最先到达的医疗队,唐山人民欢迎你们!!我这里就是临时指挥部,命令你们到伤员最集中的工人文化宫展开救治".就这样我们来到了市中心的工人文化宫.

这里的情况完全出乎我们的想象,因为这是一块花园空地,所以人们都云集在这里,伤员几乎是人挤人,不到一个小时战备箱里所有的药品器材全部用完了.接下来的治疗是我们用一张嘴,一双手来完成的."和党中央派我们来看望大家"的话说了上千遍,就地取材包扎扶位做了无数次.到底一天看了多少伤员无法计数.

就这样一天,两天过去了,因为车和我们失去了联系,使得我们没有任何食品和用品,近四十度的高温,随时都有伤员死去,都有战友晕倒,保护水源成了当务之急,我们一方面把一个小荷花池看了起来,一方面寻找新的水源.战友们冒着余震的危险到坍塌的楼里找到了一口井,倨当地人说那是宾馆浴池的下水井,起码有水了,但不到万不得以的时侯,是决对咽不下去的,水在嗓子眼里直打转,就这样坚持到了第三天,有个战友在危楼里找到了四个土豆,扒出了一口大锅,煮了满满的一锅土豆汤,虽然看不到几个土豆条,但那可是出发以来第一次能放心下咽的汤啊,可还没喝几口就被围上来的人群抢光了.这时,天上已出现了盘旋的直升机,低的能看到飞行员的头,我们就站在高处,奋力的挥手,整筐的大饼,馒头就从空中投了下来,接着又全部被抢光.漫天飘着的还有党中央的慰问信,虽然我们几天粒米未进,但大家都信心百倍.

好象是第四天,也就是建军节那天,上级领导终于找到了我们,真是孩子找到娘的感觉.这才知道我们的分担区是唐山钢铁厂,大家立即出发在唐钢边的十三中学安营扎寨了.

接下来的几天,依然是配合部队救治伤员,并且开始将重症患者送往飞机场.这时,由于几天的高温,患者的伤口开始腐烂,流浓淌水.甚至生蛆.挖出的尸体更是恶臭难闻.由于对灾情估计不足,行动匆忙许多战士都是徒手作业,又连续做战,不时就会有人荤倒,挖出的伤员有的来不急送走,就地手术,当时的医疗设备比战争年代还要简陋,伤员痛苦的呻吟着,但我们只有一个信念,尽我们的所能,让还活着的人们活着......

(三)战胜瘟疫

地震引来的另一个恶魔是瘟疫,大的死亡灾难后往往伴随着大的瘟疫.那些天,气温高,雨水勤,难以胜数的尸体,残肢腐烂发臭.以及市政设施瘫痪,垃圾,污水,粪便遍地都是.肠炎,痢疾越来越多.

接下来的任务就是遵照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的通知,把疫情降到最低.喷洒药物.发放药物,再次清理尸体,将刚开始掩埋深度不够的尸体,全部到郊外深埋.

我们每人每天,背着大喷雾器,几十斤的药水,走街串巷,还要宣传防疫常识.

入夜,统一时间,统一行动,一堆堆火在废墟上点燃,"六六粉的烟雾飘向四处,那场面相当壮观.

发放灭蝇药到每家每户,带来的付作用是一些意志不坚定,失去亲人的人们服药自杀,一连几天我们抢救了大量的自杀患者,但可喜的是也有很多新生命诞生,我们连续接生了十几个小孩,他们都起名叫:"军救""震生""党恩"等等.

唐山灾后的第一个春天,也是全世界人士最担心爆发疫情,共同瞩目的季节顺利的过去了.人定胜天的凯歌奏响在共和国的上空!!

(四)重建家园

唐山遭受灭顶之灾,24万人遇难,16万人成为残疾.这是我国有文字记载以来毁灭性最大,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可英雄的唐山人民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奋挣扎之力,移伤残之躯"义无反顾的投入到一场重建家园的战斗中去!!

最让人感动的是,从尸横遍野到次序井然仅仅只用了一周时间,一周后的唐山在大街上以看不到尸体和伤员,运送物质的车川流不息,还派人送来中南海的水,记得当时我们衣着整齐,排着长队,手捧军用水壶,心情无比的激动,以至到后来水放坏了都不舍得喝完.战士们每家每户发放衣物,食品,大家过着共产的生活,震后没有几天广大职工就强忍悲痛,到工厂排险清墟,投入恢复生产的战斗.记得震后十几天就采出了"抗震煤",二十多天就生产出了"抗震钢".

这时大部分的医疗队开始撤离,我们为了能留下来,大家割破手指,写下血书,派代表送到抗震救灾指挥部,强烈要求和英雄的唐山人们一起重建家园!!

我们的要求被批准留了下来,开始展开收容,我一个人要从早到晚护理几十个病人,中午休息时间还要偷偷溜出去和战士们帮群众搭建简易房.在此期间和英雄的唐山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我还和另外一个小护士把后来家里给带来的身上仅有的一百元钱,用信封装好邮到抗震救灾指挥部,落款是"一个和唐山人民在一起的女兵".那时每天都被无数的感动所包围,根本不知道苦和累.

全国各地的慰问信,慰问品大量运到,全国各地的文艺团体演出天天都有....."总政文工团""空政文工团""海政文工团""煤炭文工团""全总文工团"以及各省的,各市的......我们虽然付出了许多,许多......,但所得到的将受益终身.

日子来到了九月九日,中午接到一级战备的通知,所有的人打好背包待命,大家猜测着,多数人认为可能哪里又发生地震了.这时,一个领导从军部回来说;听到点消息,但不敢说,怕犯错误,我们就逼着他告诉我们,当他说出;"主席逝世了"时,我们都傻了,开始不相信是真的,后来都哭了起来,下午正式通知来了,我们都和疯了一样,在那举目断坯残墙的世界中,真的觉得天塌了......

我们连夜开始做黑纱,扎花圈.百姓们从废墟中扒出纸张,布料送来.只为表达心情,也不懂得规格,拆了蒸馒头的屉做了一个大花圈,我站在凳子上都摸不着最上面的花,结果送到军部开追悼会那天摆在舞台下都比台上军部的花圈还要高.

(五)凯旋而归

到了十一月初,天气开始凉了,帐篷以不能抵寒.除当地驻军外,部队都要撤离唐山.

最难忘是离开的那天,百姓们早早来到营房,鸡旦,水果,罐头,他们所能拿出来的全部送了过来.很多人都泣不成声.一个老大娘拉着我们的手哭着说;"大娘一个亲人都没有了,你们一定想着有空来看看大娘啊!!"一个小男孩,大约八,九岁吧,也是孤儿,天天都长在我们医疗队,不记得他叫什么名字,只记得他的耳朵会动,很好玩,他哭着,喊着,要我们把他也带走.

我们终于上了汽车,一百多辆军车,我们医疗队是最后一辆.唐山十里长街,张灯结彩,锣鼓喧天,道路两边是厚厚的人墙,车根本就开不动,只是慢慢的往前移,各种食品抛到车上,时时便会咂到头上,手伸到车下握手都得用另一只手揪着车帮,生怕被拽下车.有的人握手时往你手里噻纪念章把手都扎出血了,最后那就不叫握手了,只是手指从他们的指尖滑过.一直到出了唐山市人墙都没有断过.你看见过电影里欢送老八路的场面吗?比那隆重的多的多!!你看到过现在超女出现时的场面吗,比那更是一点也不差.那份感动,永远铭记心头.灾难中的人性人情,以及由此生发出来的精神伟力,是那次大自然的浩劫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三十年范文篇8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我国人民的观念变革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解放思想”的必然结果。思想观念的变革,从特定角度反映了我们时代在政治经济领域方面的大变革。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就针对当时党内存在的思想“僵化或半僵化”问题,明确提出“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他指出:“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的遗留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和措施。”141正是在邓小平同志这一思想指导下,全党在思想解放方面登上了一个又一个新台阶,从而促进了观念更新,推动了思想观念大变革。这一变革,涉及思想领域的是是非非,触及社会神经的各个方面。透过三十年的观念变革,考察三十年出现的新观念,我们可以听得见我党和我国人民前进的脚步声。

三十年来,我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创造了一系列新观念。比如: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念、关于“三个有利于”的观念、关于“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关于“三个代表”的观念、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观念、关于“科学发展”的观念、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观念等等,这些都是近三十年来出现的新观念。这些新观念,对我国的改革开放起到了思想先导的重要作用,成为改革开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精神动力和思想支撑。这里,我们对这些新观念的确立,作提纲挈领式的简要回顾,借以阐明这些新观念确立的重大价值。

一、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新观念的确立及其重大价值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作为一种新观念的确立,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粉碎“”以后,为了拔乱反正、正本清源,什么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问题,尖锐地摆到了人们面前。当时有人认为“领袖语录”或“红头文件”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认为只要领袖说的、“红头文件”写的,就是正确的,就必须执行、照办。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两个凡是”的说法:“凡是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两个凡是”表面上是维护领袖权威,实际上在搞思想僵化,搞“语录标准”,严重影响了在思想领域的拨乱反正。针对“两个凡是”,邓小平同志尖锐地指出:“我是不赞成‘两个凡是’的,‘两个凡是’不是马列主义、思想。”121为了纠正“两个凡是”的错误,邓小平同志大讲“实事求是”,认为“实事求是”“是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109

在邓小平同志的带动下,1977年8月党的“十一大”通过的《政治报告》,停止了“两个凡是”的提法,并在全国理论界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1978年5月9日,中央党校《理论动态》在同志的支持下,首先发表了由南京大学胡福明同志撰写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接着,该文又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于同月11日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第二天,《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同时转载。从此,“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由理论界扩向全社会,并使“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基本观点和“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逐渐为人民群众所掌握,产生了强烈反响。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除作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之外,还坚决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见解,从而进一步确立了党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结论而告终,帮助人们完成了思想观念上的大更新。这一观念更新引起的社会反响无比巨大,不仅在理论上有效地加强了对“”时期、“”所制造的“左”倾思潮的拨乱反正和正本清源,而且为党在新时期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思想路线的基础。可以说,我国后来在改革开放中所取得的伟大成果,都同“实践标准”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不可分割。

二、关于“三个有利于”新观念的确立及其重大价值

邓小平同志于一九九二年一月十八日至二月二十二日,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巡视期间发表了重要谈话(简称《南方谈话》)。其基本精神就是再次突出“解放思想”,鼓励人们放开手脚,大胆干,大胆闯。当时,一些人由于对“三资企业”究竟是“姓社”还是“姓资”,分不清性质,害怕滑入“资本主义”邪道,因而谨小慎微,顾虑重重。

针对这一情况,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三个有利于”是在理论上对“实践标准”的具体运用,成为人们判断姓“社”还是姓“资”的重要标准。这个标准具有三大特征:其一,它把生产力标准、综合国力标准同人民生活水平标准有机结合起来,成为一个完整而又统一的标准;其二,生产力标准、综合国力标准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标准相互联系,其中生产力标准居主导地位,是三个标准中具有根本性质的标准;其三,“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是衡量改革开放过程中各项工作姓“社”、姓“资”的共同标准、根本标准,而不是具体标准,但它对具体标准的制订有指导作用。“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的确立,也是观念上的一次大变革。它帮助了人们在实践中分清“三资企业”等的社会主义性质,从而擦亮眼睛,提高觉悟,鼓足勇气,在实践中放手大干,将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

三、关于“科学是第一生产力”新观念的确立及其重大价值

“科学是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明确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但是,马克思的这一观点长期被人遗忘。特别是在“”中,“左”的思潮泛滥,知识贬值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知识分子被视为“臭老九”,被关进牛棚或去扫厕所。改革开放以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被提上了重要日程,于是承认“科学是生产力”势在必行。邓小平同志最先关注到这一问题。他早在1975年主持中央工作期间听取中科院负责人汇报时就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34粉碎“”后,邓小平同志再次出山并主抓文化教育,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的观点。87他说:“当代的自然科学正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应用于生产,使社会物质生产的各个领域面貌一新。特别是由于电子计算机、控制论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正在迅速提高生产自动化的程度。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可以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十倍、几百倍的产品。社会生产力有这样的巨大发展,……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87

在此基础上,1988年9月5日,邓小平进一步指出:“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74他明确肯定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992年,他在《南方谈话》中再次申述了这一观点,指出:“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学和教育。我说科学是第一生产力……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377-378正是在邓小平同志的一再强调下,“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新观念,逐步为人们所认同并产生了广泛影响。这一新观念,深刻揭示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它的确立,既是对当代科学技术同生产力发展关系的科学总结,又为我们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基本国策、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提供了理论依据。

四、关于“三个代表”新观念的确立及其重大价值

在迈向新世纪的关键时刻,“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社会经济成份、组织形式、利益分配和就业方式等的多样化还将进一步发展。这必然会给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带来深刻影响,给我们党执政和领导各项事业,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这就使党的建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当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要对这些问题作出正确的回答,首先必须解放思想,摆脱一些“僵化或半僵化”的思维方式,以便一切从实际出发,将中国特色的建党理论推向新的高度。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同志带头解放思想,冲破某些禁区,于2000年5月14日提出了“‘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的重要论断,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应当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001年7月1日同志又在《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全面系统地加以论述。这无疑是党的指导思想上的重大突破,是带有战略转折意义的观念更新,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重大贡献。坚持按“三个代表”的要求建设党,就能集中体现我们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根本宗旨、根本任务,就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搞好党的建设,优化党的领导,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无须多作解释,同志“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人以“解放思想”为动力的重大理论创造和观念更新。

五、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观念的确立及其重大价值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确定的战略方针。这一方针的确立,是以邓小平理论为依据的。“小康”一语,出之于我国古文献《礼记·礼运篇》,其意在于表达作者向往禹、汤、文、武、成王、周公“六君子”所开创的太平盛世。邓小平同志将“小康社会”借用过来,作为我党经济建设所应达到的一个目标,并用“三步走”对之作了具体规划,认为“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把贫困的中国,变为小康的中国”。226后来,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又根据形势的发展,不断丰富“小康社会”的内容。到了党的“十六大”,同志明确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作为《报告》的主题,对之进行了系统阐述。

一是肯定了我党“三步走”战略已取得重大胜利。同志说:“200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九万五千九百三十三亿元,比1989年增长近两倍,年均增长百分之九点三,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六位。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这同邓小平所设想的“小康社会”目标基本吻合。故同志又指出:“我们胜利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二是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同志指出:“必须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所以,我们不能满足于既得的成就,“还需要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使“小康社会”更加完善,逐步达到高水平,这就很有必要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

三是突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目标。同志说:“根据十五大提出的到2010年、建党一百年和新中国成立一百年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段讲话,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目标作了集中阐述,的确鼓舞人心,催人奋发。

四是对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要达到的目标的性质作了评述。同志指出:“这次大会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人民的愿望,意义十分重大。”

以上同志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作的系统论述,深刻阐明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我们又好又快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和道路。正如同志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必须坚定不移地为之奋斗。”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观念的确立,意义无比深远,它必将持久地激励人们为之努力奋斗。

六、关于“科学发展观”的确立及其重大价值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个全新理念。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这一理念进行了深刻的理论阐述。他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旨在引导整个社会的发展。它把社会作为发展的对象,要求在实现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自觉遵循关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促进社会沿着正确方向,全面、协调、持续地发展。同志指出:“全党同志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科学发展观”的确立,对于统一全党关于“发展”的思想认识有着重大的意义。有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必将帮助人们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理念,帮助人们努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从而把全社会发展的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自觉地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大步前进。

七、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观念及其重大价值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党在“十六大”之后逐步确立起来的新理念。特别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重大战略决策从理论到实践作了系统而深刻的阐述。《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决定》回顾了我党关于和谐社会理论形成的过程,分析了我国社会在人际和谐方面的基本情况,论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原则”,从而统一了人们的认识,帮助人们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我们要紧紧依靠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三十年范文篇9

对我们党和国家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事业,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回顾三十来的变化,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中国人民精神面貌、思想观念发生的剧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十个方面。

一、人们的思想观念从封闭、僵化的状态中走出来,逐步形成了求真务实、勇于变革、开拓创新的良好氛围

党的思想路线变化深刻反映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轨迹。三十年前,刚刚经过十年浩劫的中国人民,思想处于严重僵化或半僵化状态,人民的创新精神和能力被严重束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果断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极大地解放了全国人民的思想,科学思考与务实创新之门从此被打开。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推动了又一轮思想解放,鲜明地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从而廓清了“姓资姓社”的迷雾,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向。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理念,则进一步推动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

随着对外合作和对外开放的不断加深,世界现代文明中各种先进元素不断被中国人民所接纳。人们的思想观念实现了从束缚、封闭到解放、进步、务实,再到开放、科学、创新的历史性跨越。

二、人们的价值观向多元多样转变,科学、民主、文明、生态、公平等新的理念成为社会主流思想和价值尺度

一是人们的价值观由一元化向多元多样化转变。改革以前,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总体上是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解放全人类为核心的一元化思想。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国人民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维,价值取向更加务实开放,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人们的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市场的趋利性和人性的自私性在思想道德领域日渐扩张,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社会信仰和精神支柱,社会诚信出现危机,社会腐败现象增多。人们在认同价值观念多元多样的同时,期待在社会思想道德领域,建立和完善与市场趋利性相制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是科学与文明的观念成为普遍共识。从1979年开始,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并陆续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从“五讲四美三热爱”到“讲文明、树新风”,从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到“百城万店无假货”,从“心连心、手拉手”到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开展,扫除了社会愚昧和封建迷信的阴霾,对提高公民素质、城乡文明程度和群众生活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文明的理念、文明的行为、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逐步扎根在人民群众的思想之中。

三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念逐渐深入人心。绿色环保是改革以后在人民心目中逐步树立的一种全新理念。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自身与环境相互依赖的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环保意识在人们心中逐渐萌芽。1978年宪法首次对环境保护做出规定,1984年国家成立环保局,1998年升级为国家环保总局,2008年再度升格为国家环境保护部,这些既直观地反映了国家对环境工作的不断重视,又突出地反映了人民群众生态环境理念的逐步深入。1989年以来,国家陆续制定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和《环境保护法》、《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环保法律。特别是近年来,中央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等崭新理念,党的十七大做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部署,中国向生态现代化迈进的步子不断加快,使生态、环保、绿色、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念逐渐深入人心。

四是追求公平与正义成为人们的强烈愿望。改革以前,由于经济贫穷落后,所有制结构单一,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城乡差距、地区差别,但总体上经济发展水平很低,基尼系数也较小。改革三十年在迅速发展经济、提升综合国力的同时,也拉大了贫富差距。一方面,在改革开放初期,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造成社会贫富差距加大,同时也发生了一些利益群体利用政策空间垄断和侵占资源暴富的现象。另一方面,在开放过程中,人们的思想受拜金主义的影响,诚实守信的传统道德受到较大冲击,腐败等社会丑恶现象滋生蔓延。这些因素的存在激发着人民群众对收入分配公平和社会正义的愿望和呼声。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反垄断法、个人所得税法、物权法等陆续出台,在顺应民众的愿望,缓解改革阵痛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了全社会在更高层次上追求公平正义的思想理念,推动社会向更加和谐、更加文明、更加公平迈进。

三、人们的文化观从泛政治化、排斥否定抵制西方及外来文化,转变为自信、开放、包容,文化竞争力、文化软实力空前增强

一是在对待传统文化上。期间,在阶级斗争的思维影响下,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思想的主流,被牵强的归类为儒法斗争,以“法先王和法后王”为标准,划分文化的进步与落后、先进与没落,经过“破四旧”、批判孔孟之道等运动,中华传统文化的许多精髓被作为封建残余不加辨别的一概否定,许多传统文化从精神思想到物质载体受到一场劫难。改革以后,人们独立思想的能力得到逐步解放,民众文化审视功能得到逐步恢复,文化自觉意识不断加强。人们重新深刻认识到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源远流长,深刻认识到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因子已深深融入到当代华夏子孙的血液之中,以儒家文化为主流、包括各种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在内的中华五千年文明是现代文明的坚实基础和深厚渊源,传统文化更加受到社会重视。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文化凝聚力、文化生产力和文化软实力等新的文化价值观,迅速得到各级政府以及广大民众的广泛认同,传统的思想文化、艺术文化以及各种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地方文化进入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传承保护和挖掘开发时期。以孔子学院在世界许多国家兴办为标志,中华传统文化自信地走向世界。

二是在对待西方文化上。世界文化是多样多彩的,文化交流、交锋、交融是不同文化关系的一般状态。以“破”代“立”,我国传统文化被视为封建文化,外国文化被视为“资修”文化,从而制造了文化封闭状态。改革以后,人们在开放包容中不断接纳西方文化的先进因子,逐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在对外文化交流中的绝对劣势状态逐渐扭转,中国文化自信心、影响力不断增强,文化也更加开放,在世界文化相互交锋、交融、交流中处于更加有利地位置,文化影响力、文化生产力、文化软实力明显增强。

四、人们的基本追求从求生存、求温饱转变为求发展、求富裕

三十年来,人民社会生活发生的重大变化,集中表现为由“生存型”向“发展型”的历史性转变,我国以年均超过10%的经济增长率高速发展,对比三十年前后的部分数据,我们深刻感受到经济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的巨大影响。

据农业部统计,1978年,全国农民每人年平均从集体分配到的收入仅有74.67元,其中两亿农民的年平均收入低于50元。据有关资料统计,1977年,宜宾地区工人的平均月薪38元,再没有其他收入。人们最突出的感受:一是摆不脱“饿”,二是买东西“难”。

1978年,中国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高达67.7%,处在绝对贫困阶段;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7.5%,仅能维持温饱。全国贫困人口多达2.5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3。贫穷和饥饿是大多数中国人特别是农村人口心目中难以摆脱的阴影。到2006我国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到35.8%和43%,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2000多万。

1978年,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379元人民币,而到了2007年,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达到18700元左右,剔除价格因素,增长了16倍。就四川省来说,1978年(包括现重庆市)国民生产总值是184.61亿元,2007年四川、重庆两地达到14617.12亿元。剔除价格因素,增长25倍。1978年全省人均生产总值262元,2007年达到12893元,剔除价格因素,增长15倍。

这些数据最简明、最雄辩地反映了中国从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的巨大转变。三十年里,我国已经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阶段,人们日常活动从主要是为摆脱饥饿求生存转变为追求发展奔富裕上来。发展成为时代最鲜明的主题。搞建设、谋发展、求进步成为人们思想和工作的主要方面。

五、个性追求得到社会广泛认同,人们求善、求美、求乐的人性需求得到解放

改革以前,由于政治斗争和思想桎梏,一些人文求善、艺术求美的需求和宣扬爱情的愿望被当作资产阶级毒草、小资情调和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进行批判,严重扼杀了人性中求真求美求乐的精神追求。

服饰的变化。改革以前,人们穿着很单调,大街上各个年龄层次都是青一色的“中山装”和“解放绿”,除大都市外,鲜有女孩子穿裙子。改革开放以后,人性的约束不断弱化,人们追求爱情、向往爱情、表达爱情的歌曲逐渐流行。在服饰上,爱美窗口被打开,求美的本性得到回归,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为人们服饰的改变提供了基础,西服、连衣裙进入老百姓的生活。人们的服饰逐渐多姿多彩,各种类型、各种风格的时装像春潮涌现,各类时装表演、选美选秀开始出现,并逐步为大众所接纳,人们的个性追求得到全社会大多数人的认同。同时,随着我国融入世界程度得加深,文化包容的思维使人们对待外来事物、新鲜事物的态度发生根本变化,对个性追求体现出充分的尊重和包容,张扬个性成为新的时代潮流。

六、人们的爱情、婚姻、生育观念发生了全新的变化

改革开放后,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妇女地位大大提高,计划生育政策开始实行,扶养子女的困难降低,人们的爱情、婚姻、生育观念产生深刻变化。

三十年间,我国两次修订婚姻法,颁布《婚姻登记条例》,实行计划生育,对爱情婚姻生育观念的进步起到了明显促进作用。社会逐步认同婚姻裂变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离婚自由逐渐被社会舆论和道德所接受,更加自我、更加开放、更加张扬的婚恋伦理观进一步影响到整个社会。青春期卫生和生育知识在相应人群中以适当方式普及。恋爱自由、婚姻自由真正成为现实,恋爱和情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经常话题、文艺作品的基本元素和社会生活中的靓丽风景,未婚同居、单亲家庭等新的社会伦理现象,也逐步受到社会舆论的包容和接纳。

七、公民的权利意识和民主意识从初步萌芽,迈向高度发展

在民主意识上,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制传统很少”。经历了十年浩劫后,我国的民主空气严重缺乏,人们基本丧失独立思想能力和言论自由,人们的民主意识也非常淡薄,民主制度建设严重倒退。三十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民主是社会进步的特征,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理念逐渐在人们心中扎根。特别是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提出,标志着随着党和国家对民主问题的认知逐步深入,党内外民主制度建设越来越进步、越来越成熟。在这种背景下,人们的民主意识迅速增强,保障民主权利、实行民主监督、主张民主诉求的意识更加强烈,人们积极争取对公众事务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与监督权,民主方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随着现代通讯、信息和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给民众了解信息和表达民意提供了非常便捷的渠道,人们通过媒体、网络等途径和平台,广泛参与各种社会事务,参与民主决策,实行民主监督。主张民主权利、推进民主体制成为新时期党和政府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和时代特征。

在人权意识上。改革以前,我国实行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强调公民对党和国家的绝对服从,公民是庞大国家机器上的零部件,曾被形象地称为“螺丝钉”。公民作为人而应享有的基本权利被国家和人民利益取代。改革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公民的人权意识不断觉醒并越来越受到重视。198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规定了人身权和财产权等公民的最基本的权利,为国家公权力的行使划定了边界。随着《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等法律的颁布实施,进一步合理制约了国家权力,公民基本权利得到更加有效的保障。2007年3月《物权法》的颁布,进一步明确公民私有财产权,也为公民在人格及精神上独立于国家奠定了制度基础。近年来不断出现的“钉子户”现象,就是公民权利意识不断增强的鲜明体现。

八、公民法律意识不断增强,依法办事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基本准则

“”期间,我国初步建立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受到严重冲击,大小运动不断,以运动代替法制的现象十分严重。法律的权威和尊严被严重践踏,各种政治运动、下放蹲牛棚、办学习班的做法,使人民群众甚至是党员干部乃至有些党的高级领导干部的人身基本权利都难以保障,刚刚建立的法制体制到了崩溃的边缘,人们本就淡漠的法律意识更加淡化。改革开始后,邓小平同志提出“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的要求,并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指导方针,中国进入了法制的恢复、重建期。1980年,在邓小平同志的亲自倡导下,一场全民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全国性普法运动迅速开展,从中央到地方,逐级成立了政法委员会和普法领导小组。经过落实普法规划,人们的法律意识大大增强。

1997年,党的十五大将“依法治国”确立为党和国家的基本治国方略,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转变,这成为中国民主法治建设一个新的里程碑。

改革三十年,每年都有大量法律法规诞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法律规范对人民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的影响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几乎是每一部法律的修订或新法出台,人们在相关领域思想都会产生巨大改变,并衍生一些新的社会现象。随着我国逐步迈向现代化的法制国家,人们法律意识不断增强,人们的行为准则从按政策办事、按领导要求办事、按经验习俗和道德约束办事彻底转变为依法办事。

九、人们的社会主义信念更加坚定

回眸新中国建设史,不难发现,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艰辛而曲折,曾经如潮如涌,也曾一波三折。三十年来,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消除了长期笼罩在中国人民头上贫穷和饥饿的阴影,解决了世界上四分之一人口的温饱问题,并跃升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人们从改革开放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实惠,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深切地感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和美好发展前景。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是中国人民的富裕之路、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这一观念逐步成为绝大多数中国人的自觉意识。

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丰富了社会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排除种种思想干扰,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等根本性问题,把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性同改善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条件,实现更大发展的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近年来,中央接连提出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等新的理念,进一步丰富了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社会主义建设目标和实践方式同全国人民追求科学发展、追求幸福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联系在一起,更加显示出社会主义中国的勃勃生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仰。

十、中华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三十年范文篇10

一是渐进式改革与激进式改革相结合,以渐进式改革为主。学术界普遍认为,前苏联东欧国家的改革是激进式改革,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则是渐进式改革。事实上,中国的改革同样存在非渐进式的一面。如果说对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是渐进式的,那么,中国农村经济改革则是“快步走”的形式。中国的改革设计者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了以家庭生产组织为特征的农村生产责任制代替。从这种意义上讲,中国的改革也有“革命性”的一面。中国的改革选择了计划经济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农村来突破,以实施和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放松农村生产管制来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总体上看,中国改革是以渐进改革为主的改革,最典型的特色是“摸着石头过河”,其特点是由点到面、从局部到整体循序渐进,先试点后推广,在不断探索中确立改革目标。

二是体制外改革与体制内改革相结合,以体制外创新“倒逼”体制内改革。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体现的是“两手抓”:一方面抓旧体制的改革;另一方面抓许多新体制的创新,新增长极、新兴部门、新兴产业不断出现,新生部门保证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最成功之处是在旧体制以外培育了一种新的体制,一大批新的增长点不断出现。最典型的体制外改革就是在国有经济体制外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培植市场经济主体。三十年前,我国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不到1%,目前已经超过了三分之二。非公有制经济在城镇就业中的份额占到近75%,在社会投资中的份额占到近70%,民营经济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同时,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体制外出现了一大批民营企业家,既有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背景下诞生的科技型企业家,有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背景下诞生的能人,有城市边缘人口创业的代表,还有从体制内转到体制外的原政府机构、科研院所的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民营经济的发展和民营企业的崛起,使国有企业在运作机制、管理模式等方面备受竞争压力,从而“倒逼”国有企业改革。体制内改革主要表现为国有经济产权制度和治理模式的改革,以及股份制经济的发展。

三是增量改革与存量改革相结合,增量改革带动了存量改革。中国改革的独到之处和成功所在就在于走了一条先“增量改革”后“存量改革”的道路。改革的方向是坚持增量改革带动存量改革,以体制外的改革“倒逼”体制内加快改革,以市场经济“增量”来加速推动市场主体的形成和市场机制的发育。改革三十年来,我国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246619亿元,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9%以上。增量改革能够避免过高的调整成本,使改革即时受益,取得人民对改革的支持。另一方面,中国也力图对存量进行再配置,如国有企业改革、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改革等等。尽管这些领域改革调整的摩擦成本较大,改革的阻力和难度也较大,但在以增量改革带动存量改革的思路下,国有企业改革取得很大的进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有经济的运行质量不断提高,控制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1998年全部国有企业实现利润只有213.7亿元,2006年国有企业资产总额达到29万亿元,利润总额达1.2万亿元。一半以上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了多元股东的股份制改造,绝大多数国有企业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四是改革与开放相结合,改革开放相互促进,初期是以改革促开放,后期是以开放促改革,海外华人、华商在开放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有效地开拓了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充分利用了国内资源和国外资源,保持了经济的高速增长。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成为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外商投资热潮不减。可以说,外向型经济给中国经济注入了活力。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初期,遍布在世界各地的华人、华商,尤其是港澳台商,利用民间商贸网络率先投资中国市场,对推动中国经济的起步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据商务部的统计,在中国累计批准设立的50多万家外商投资企业,华商企业约占70%;中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中,大约有三分之二的资金是华商投资。如果说改革开放初期,国内体制改革改变了中国封闭状态、推动了对外开放、使中国走向世界,那么经济全球化以及中国加入WTO以后,对外开放则对经济体制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推进改革的巨大外部力量。为了适应国际经济新形势的变化,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与国际规则相衔接,国内各种不利于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的改革步伐明显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