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3 14:47:51

三生范文篇1

关键词:公共体育;三生教育;课堂教学

在公共体育的教学中,为提高课堂学习质量,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学中要结合三生教育的理念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在公共体育课堂中对相关知识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将相关知识与课堂教学实践相结合,加强学生体育综合素质的培养。

一、三生教育概念

在三生教育理念中主要加强学生的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等三个方面,在生命教育中,为加强教学质量,保障师生在课堂中能够将相关知识进行充分的学习,提高师生对生命教育的认识,促进学生在课堂中对相关知识的掌握能力。生活教育中,主要培养学生通过相关教育对生活有一定的了解,并对相关的生活技能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将相关知识进行充分的学习。生存教育主要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生存能力,保障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对自身生存环境和能力的提升,促进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对相关知识的学习能力。三生教育能够从整体上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相关知识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对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1]。

二、公共体育与三生教育的结合

促进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对相关知识的掌握能力,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公共体育教学中融入三生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对相关知识的学习能力。三生教育与公共体育相结合,提高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积极性,也能够保障对学生进行体育三生教育。通过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发展,同时使学生在公共体育的发展中加强对自身体育专业能力的培养。

三、三生教育的具体应用

(一)三生教育的原则。在三生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公共体育与三生教育内容的结合,促进三生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对学生体育专业能力的培养,保障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够通过三生教育,加强自身公共体育的锻炼能力。公共体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在课堂中加强学生自身对公共体育项目的掌握能力。教师在加强学生体育专业知识培养的同时,也要保障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体育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在课堂中能够得到全面的培养。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体育专业知识的实践能力,教师的课堂要保障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将相关知识积极运用到实践中,加强三生教育在公共体育教学中的综合教学实力[2]。(二)三生教育在公共体育中的教学方式。三生教育在公共体育的教学中,为保障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保障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全面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增强学生对公共体育知识的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特点,保障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中能够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保障学生在课堂中能够积极的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同时要加强学生在三生教育中核心素养的培养,比如在公共体育项目的教学中,为保证学生能够对体育项目有全面的了解,教学的过程中保障学生能够充分了解相关项目的理论知识,并能够将相关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锻炼中。(三)三生教育的教学方法。为保障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不同的课堂教学方法,保障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在课堂中对相关知识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课堂中能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保障学生能够将相关知识充分融入到课堂中,提高学生在课堂中对相关知识的学习效率。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能力,教师在课堂中要加强相关知识的讲授,促进学生在课堂中对公共体育的实践练习,使学生能够充分掌握相关的知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利用三生教育的理念来加强对体育知识的掌握。教师在教学中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提高学生在课堂中对相关知识的学习能力,保障学生在课堂中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效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公共体育教学结合三生教育理念的实践实验研究中,教师要保障学生在课堂中对相关知识的掌握能力,加强三生教育与课堂教学的融合,提高学生在公共体育教学中的综合素质。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要灵活运用不同的课堂教学方式,加强对学生公共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提升能够有效保障三生教育在公共体育教学中的作用,使学生能够树立体育锻炼意识。

参考文献:

[1]陈尤亮.简谈三生教育观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青少年体育,2018(01)44-45.

三生范文篇2

一、“三生教育”提出的背景

以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三生教育”,其提出是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社会现实背景的,是合于教育规律、顺乎时代潮流、顺应人民需要的,其提出的背景可归于如下:

第一,近些年,许多青少年学生不断暴露出“生命困惑”、“生存弱化”、“生活茫然”的问题,这些问题极大地影响了他们学习、生活的正常化和成长的健康化。首先在人之生命问题上,越来越多青少年学生暴露出严重的“无知性”,他们无知生命的可贵,无知生命应有的意义和价值,无知人生该有的目标和方向,无知每个生命体存有的内在的责任和义务,也无知什么才是生命所本有的、所重要的,而正因为这些“无知”,使得生命对于他们而言,不具有任何的珍贵性和敬畏性,他们轻视、藐视自然生命之存在,破坏、践踏甚至毁灭自己和他人、他物的生命,如近些年我国各地频频发生青少年学生自杀(轻生)事件、杀害他人事件以及校园暴力事件,最近就又发生两例自杀事件:2009年4月10日,北京理工大学的一名大四男生从新一学生公寓8层坠楼身亡;14日,中国传媒大学的两名学生先后从学校47号公寓楼坠楼身亡。可以说,15~34岁已成为自杀的高发龄,自杀已成为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的主要原因。其次在人之生存问题上,许多青少年学生暴露出严重的“无力性”,不懂得生存之规律。他们无力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无力适应各种生存环境的变化,无力应对各种人为的或自然的祸害,无力处理因学业压力、经济压力、择业压力、情感困惑、人际关系紧张等所带来的不良情绪,无力解决各种各样的心理或行为问题和冲突,无力面对人生旅程中遭遇的挫折和不幸,等等。据《中国青年报》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14%的学生出现抑郁症状,17%的人出现焦虑症状,12%的人存在敌对情绪,26%的学生曾经有过自杀念头。而正因为生存方面上的“无力感”,萎缩了青少年学生的生命,使得他们的生命很脆弱,很单薄,缺少了自我生命的保护羽翼和支撑力量,这就为什么他们会因为生存方面的不如意、不适应,来否定生命存在之必要。最后在人之生活方面,许多青少年学生暴露出严重的“无能性”,形成了一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习惯,缺乏必要的生活技能和常识。他们无能自理个人基本的日常生活事件,无能寻找到人类生活之真谛,不懂得幸福何为?快乐何为?而正因为生活上的无能,造就了他们生活得单调、生活得无趣感,使他们看不到日常生活中的人生智慧,感悟不到生活中的互助与感恩,同时,最为严重的是让他们易于形成一种过于重视当下生活感觉的生活态度和只懂索取、享受不懂奉献的生活价值观。总之,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学生在“三生”方面暴露问题的普遍化和严重化,激发人们对此进行深刻的探析和反思,寻求其原因,探究其解决的方法,而“三生教育”正为此提供着新路子尝试,为解决此问题开拓出新途径与方法。

第二,我国特殊的社会大背景。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人们日益面临着因经济发展、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价值重建所带来的生命、生存与生活的变化、冲突和困惑。据相关材料表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人们逐步认识到,才能、竞争、机遇、剧变这些市场经济的客观必然性,已自觉或不自觉的成为现代人学习、工作、生活的共有特征,而这些与个体天赋和本人努力程度相联系的社会交往形式,从各个层面都加大了现代人的心理压力。以往田园牧歌式的自然经济中的无忧与安贫被现代的紧张、焦虑和不安所取代,而现代社会经济财富的增长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并没能消除现代人的孤寂、郁闷和失落。相反,随着个体参与社会生活的竞争性和变动性的加剧,使得现代人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关注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敏感了。

第三,当前教育自身存有的缺陷,主要表现为教育之应试性、教育之工具理性、教育之重科学知识而忽略人文内涵性,这些缺陷让教育失去了应有的意义、作用和价值,使教育偏离了内在之本质。首先,教育的应试性让分数成为教育发展的动力,应试教育使老师成为灌输知识的教书匠,学生成为只会死记硬背的械具和只会考试的机器。其次,教育之工具理性让功利主义成为教育衡量的标准,工具理性教育使教育成为职业发展的工具,学生是为工作而学习,学校是生产社会需要的零件“工厂”,老师是生产零件的“技术工人”。最后,教育之重科学知识而忽人文内涵性让科学知识成为教育的根本内容,将学校异化为科学知识的“贩卖地”,将教育教学内容单一化,使教育功能简单化,断裂了教育本有的精神、人文、情感以及生命涵养的功能。总之,当前教育存有的三大缺陷,极大地阻碍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不利于受教育者健全人格的形成,而“三生教育”正以弥补现有教育之缺陷为目标,使教育回归到以人为本,培养心智健全、人格完善的现代公民之本真上。

如上所述,基于当前青少年学生“三生”问题、社会形势、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的现实需要,云南“三生教育”为此孕育而生,它的提出必将以解决此些问题为目的,帮助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三生观”。那如何实现此目的呢?这就涉及到了“三生教育”的教学内容和实施途径。

二、“三生教育”开展的主要内容

所谓“三生教育”,目前学界界定为: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也是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最终达到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目标过程。此定义,表明了“三生教育”的性质,回答了“三生教育”是干什么的?其教育目标是什么?以及与以往的教育形式的区别是什么的问题,同时,它也展现了“三生教育”独有的特色和应负的责任及作用。那么,“三生教育”究竟应该教些什么呢?笔者认为,“三生教育”开展的内容,主要是如下几个方面:

(一)“三生”认知教育。俗话说,知识是行动的前提。因此,“三生教育”应该首先在认知层面,建构起一套系统的“三生”知识体系,此体系应涵盖起自然科学层面的“三生”知识和传统人文精神层面的“三生”知识,将两者有机的统一起来,灵活加以运用,为教育者、受教育者提供内容丰富的“三生”教育知识资源,达到弥补学生在“三生”方面存在的知识性缺陷,让他们知道什么是生命?什么是生存?什么是生活?以及如何看待人的生命?如何学会生存?如何懂得生活?等等问题。但同时应该注意,“三生”知识的传授,其方法是灵活的,必须转变传统的单一的知识灌输法,提倡启发式、互动式、因材施教式、主动发现式、渗透式、分类分层式、亲身参与式等方法,让受教育者真正将“三生”知识内化于脑、内化于心。

(二)“三生”价值教育。“三生教育”不仅仅是“三生”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还在于价值层面上的建构,指导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从而以合理科学的“三生观”来规范人之思想和行为。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尽快建构起一套“三生”价值体系,该体系需吸纳进各种各样的“三生”价值理念,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的“三生”价值观,西方哲学中人本主义、自然主义、实证主义、自由主义等学派所倡导的“三生”价值观等等价值资源,让它极庞大丰富又不杂乱无章,达到让受教育者懂得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找到属于各自的安身立命者,安顿和充实自身之人生过程,掌握生存之规律和生活之真谛。简而言之,“三生教育”就是完善人的生命、促进人的生存、提升人的生活品质的过程,就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的知识能力传授、生命本质领悟、意志行为规范和社会文明传承与创新的过程。

(三)“三生”信仰教育。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其代表作《人类动机理论》中提出,人的需要可以按重要性和层次性来排序,人当低级层次需要满足后,就将追求高层次需要。对于需要,人类最基本有五种,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三生”认知教育能够满足受教育者的“三生”知识性需求,“三生”价值教育能够满足受教育者“三生”价值性需求,但笔者认为,就此仍还不足够,因为还存在一个终极性问题,即意志层面上的问题——信仰问题。众所周知,信仰问题已成为当前人们日益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现代人普遍存在着信仰危机,也深受“信仰困惑”之苦,人们越来越感觉到自身内心的空虚感、坚强意志的缺失感和无所畏惧的恐怖感,而现有教育又恰恰在此方面存在缺失,没能给人们一个各自需要、各自适应的信仰存有。因此,“三生教育”应该重视起人的“三生”信仰教育,在“三生教育”中融入“信仰教育”。但要注意,“三生”信仰教育中的“信仰”,指的不是宗教意义上的信仰,而主要侧重于人之终极关怀上的信仰,寄希望通过“三生”信仰教育,来唤醒现代人的信仰意识,找到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处,让人们更充实地存在着,而在进行“三生”信仰教育时,又必须根据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学校类型施行与之适宜的信仰教育,注意其过程的递进性和长期塑造性,最终实现满足人之终极关怀层面上的需要。

三、“三生教育”的实施途径

云南“三生教育”虽已从2008年的试点施行进入到了2009年的全面推行阶段,但就目前而言,它仍是处在一个探索的关键期,还需要从历史、现实与理论三个维度,从哲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法学、文化学和生命科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信息技术学等等学科视角或层次,来进行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对于“三生教育”实施途径即如何开展“三生教育”?怎样实施“三生教育”?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说法,各地各级各类学校都是在遵循其基本原则和要求的大前提下,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地建构起各自适应的“三生教育”模式。据笔者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现在各界普遍主张的“三生教育”实施模式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途径范式。

第一,抓好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三生教育”最重要的实施途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开展“三生教育”?如何将“三生教育”纳入到正规的教学教程中?这就需要学校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在课程安排上,尽量设立独立的显性的“三生教育”课,强化“三生”课堂教学作用。到目前为止,云南各级各类学校都已开设了专门的“三生教育”必修课或选修课,安排了独立的“三生教育”课时,配有了相适应的教学教材和老师,设计了一套考核机制,并给予了一定的学分作为教学保障。但是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要注意“三生教育”课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正确加以处理,充分的挖掘其他课程中实施“三生教育”的显性内容和隐性内容,做到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二是在教学实践上,要凸显“三生教育”的实践性,建立起一批“三生教育的教学实践基地”。“三生教育”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老师必须扬弃以往传统的单一灌输式、简单说服式、被动接受式、整齐划一式的教学方法,提倡启发式、互动式、因材施教式、主动发现式、渗透教育式、分类分层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受教育者的亲身实践去体验、去认知、去感悟人之生命、生存和生活的价值、意义,使受教育者在实践中做到了解自我、认识社会、开阔视野、拓展知识、磨炼意志和增长才干,让他们能够学真知、做真人、长真才。三是在教学环境上,要注重文化育人,加强“三生教育”之人文性建设。这就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做好其“三生文化建设”,做到以精神文化为核心,以物质文化为基础,以制度文化为保障,以行为文化为重点的文化育人的要求;做到以塑造学校形象和提炼学校精神为重点,以比较优势和特色创新为核心,以培育服务作风、教风、学风“三位一体”的优良校风为目标,深入开展高品位、宽覆盖、多形式、主题鲜明、雅俗共赏、特色明显的校园文化活动;做到提升学校环境建设的文化内涵和层次,营造有利于“三生教育”的良好校园文化环境。四是在师资力量上,要加大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批骨干的专业“三生教育”老师,只有具备一批高素质、高知识、高能力的专业“三生教育”老师,才能让“三生教育”顺顺利利的、有准有方的推进着,才能起到一种言传身教的榜样作用,让受教育者通过老师的榜样来领悟“三生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第二,抓好家庭教育。作为社会最基本、最重要的构成元素——家庭,它是“三生教育”不可缺少的实施力量,我们应该主动的去引导、帮助和协同家庭一起开展“三生教育”。那如何发挥家庭教育的“三生”作用呢?首先,需密切其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可通过建立健全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家长信箱、家长热线电话、家校联系制度等等措施来实现,以此为家庭三生教育提供指导帮助。其次,帮助家长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增强家长的“三生意识”,要求家长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发挥家长的“三生”榜样和示范作用。如正确的做人之道、处世之方、生活之原则等;最后,要注意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可通过开办家长学校,举行家长交流会和个案分析会,召开家庭教育咨询会、研讨会,推介家庭教育书籍和家庭教育影视片,开展家访、与家长交心谈心等等方式来实现,好的家庭氛围有利于“三生教育”的实施。

三生范文篇3

关键词:幼儿园;三生教育;习惯培养

所谓“三生教育”,是指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全面落实“三生教育”策略,是现代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能够有效帮助幼儿正确认知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并提升环境适应能力,创生生活能力,符合幼儿成长规律。这也是培养幼儿良好道德习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必由之路。

一、生命教育,培养幼儿道德习惯

幼儿园开展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教学活动,需要整合多种教育资源,以丰富生命教育内容。我国幼儿园使用教材为上海少儿出版社的“幼儿园活动课程”。大班主题为“了不起的我”,这些教材的很多内容都与“三生教育”相吻合,“交通安全”、“家居安全”等内容,与幼儿生命教育密切相关。教师利用多种渠道搜集生命教育信息材料,可以为幼儿生命教育提供更丰富教育资源。教师利用身边人、身边事,对幼儿进行生命教育,也是重要教法选择。生命教育内容主要包括:

1.交通安全教育。走路要遵守交通规则,不随便横穿马路,不闯红灯;出行要有家长陪伴。

2.家居安全教育。不随便玩刀具,不接触电、煤气、药等物品。

3.其他生命安全教育。不和陌生人接触,不接受陌生人食品,不听信陌生人;不去危险地方玩耍,不随便下水洗澡,不在工地逗留;不自己点放烟花爆竹。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生活案例,让幼儿获得更为直观认知,提升幼儿生命观。文明道德教育反映一个国家的社会风气实际需求,也是每一个人生命成长的重要基本素质。幼儿阶段进行道德教育,促使幼儿从小养成良好道德习惯,这对规范幼儿社会行为有重要作用。大班幼儿已经掌握一定社会规范要求,对道德品质有一定理性认知,教师要从细节方面进行强化,从行为习惯角度展开教育,这样可以为幼儿生命教育创造条件。幼儿良好道德习惯包含内容众多,教师要帮助幼儿厘清相关内容:遵守社会行为规则,主动问候长辈;爱惜东西,注意勤俭节约;学会换位思考,讲团结顾大局;能够与其他小朋友分享自己喜爱的东西,在吃、穿、用、玩等方面不攀比;不向家长提出不合理要求,不无理取闹;不和其他小朋友打闹,不说谎话。

二、生存教育,培养幼儿学习习惯

幼儿大多娇生惯养,其生存适应能力普遍较低,教师要根据幼儿实际设计教学策略,提升生存教育的针对性。幼儿生存能力存在个体差异,教师需要正视其差异,并根据不同群体幼儿需要设计不同教学方案。幼儿家庭环境不一样,受到的家庭教育也有差别;幼儿身体基础不尽相同,心理素质更是千差万别。教师要深入到幼儿之中,对每一个幼儿的具体情况进行摸排,这样才能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如,在大班开展“找朋友”活动,让幼儿在固定时间内找到更多的朋友,这对性格比较内向孤僻的孩子来说,将是严峻挑战。教师要给这样的孩子以特别关注,并适时给以引导和帮助,教会幼儿如何行动,找到更多朋友。这个带有游戏性质的活动,其实是生存教育的具体体现,让幼儿找到更多朋友,就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这对提升幼儿生存指数有重要帮助。幼儿学习无时不在,教师要注意对幼儿进行科学引导,促使幼儿提升学习兴趣,培养幼儿良好学习习惯,这对幼儿的长远发展有重要意义。幼儿学习成绩并不是幼儿智力水平反映,但一定是幼儿学习习惯的真实写照。凡是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幼儿,其学习表现就非常突出。因此,培养幼儿良好学习习惯,已经成为幼儿教育的重要课程。现代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幼儿智力普遍提升,真正脑子笨的幼儿已不多见。其学习习惯养成教育自然成为重要教育突破点。幼儿学习习惯包括:不沉迷电游、动画片;能够进行广泛阅读,不需要家长陪伴、督促完成相关学习任务;遇到学习困难能够独立解决;有坚持到底的决心和意志;学习时不贪玩、不做小动作;学习时能珍惜时间,有较强时间观念等。教师要从点滴抓起,通过鼓励、点评、提醒等手段,帮助幼儿纠正不良学习习惯,或者是组织开展多种实际操作活动,逐渐培养幼儿自觉的学习习惯,对表现突出的幼儿进行表彰,树立典型和榜样,这样可以激活幼儿主动性,提升幼儿学习品质。

三、生活教育,培养幼儿生活习惯

三生范文篇4

【关键词】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

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简称“三生教育”。生命教育是前提、是根本,生存教育是基础、是关键,生活教育是方向、是目标。“三生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正是以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和成长中遇到的问题为基础,从学生的行为认知、心理品质、道德、法律等方面帮助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树立公民意识和法治观念,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思品教材蕴涵着“三生教育”的思想,思品课应闪耀“三生教育”的光芒。

一、让思品课成为学生尊重生命,激情燃烧的广场

生命是一个灿烂的历程,教育的底线是生命。教育要让每一颗心灵都得到智慧的滋润,让每一程人生都充满燃烧的激情。七年级14课《生命只有一次》通过观看《爱的奇迹》,使学生懂得了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呵护生命,应是我们生活的主旋律。珍爱生命,不仅是用生命培育生命,更是用生命善待生命,用生命拯救生命,用生命熏陶生命。15课《让人生更灿烂》通过探索人生的真谛,明白人生是美好的,生命是可贵的,要让自己的生活活得更有意义,更灿烂,必须从现在开始去思考和规划自己的人生,需要有明确的目标,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去生活,正确对待社会,对待人生。

二、让思品课成为学生学会生存,放牧思想的原野

生存教育是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强化生存意志,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树立正确的生存观念。学会判断和选择正确的生存方式,学会应对生存危机和摆脱生存困境,善待生存挫折,形成一定的劳动能力,能够合法、高效和较好地解决安身立命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爱心和感恩之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好习惯受用一生》让学生懂得了习惯影响了人的身体、思维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并进而影响他一生的成功与幸福。“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一世穷”,养成有计划消费的使学生从小养成合理消费、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劳动光荣,懒惰可耻”,中学生养成勤于劳动的好习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仅可以减轻父母的负担,而且可以掌握一些劳动技能,增强独立生活的能力,魔力意志,养成吃苦耐劳的好品质;“百川到东海,何日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时光易逝,一去不返,要善于利用时间,改变浪费时间的坏习惯。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拥有积极的心态,我们才能活得快乐、活得充实,才能取得成功。保持乐观的心态,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磨砺坚强的意志,学会生活自理,提高自身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有肩就得挑担子》这一课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社会角色,绘制自己身兼多重身份的责任图,感悟自己的责任,提高自己的责任意识。《对自己的一生负责》通过“最美司机”、“最美消防员”、“最美教师”等一个个鲜活的事迹,诠释人生与责任,提升生命的价值,生存的质量。

三、让思品课成为学生回归生活,放飞梦想的天堂

现代课堂呼唤生活的回归,教师要走出课堂这一狭小的天地,将课堂生活化,创造生活化的课堂情境,使课堂充满着生活的鲜活和多彩,充满生活的自由和轻松,将学生引入缤纷灿烂的社会生活,实现书本世界和现实生活的有机贯通,让学生在生活中去运用知识、激发联想和生成创意。课堂没有压抑,有的是学生自由的言说,快乐的舒展。思品课旨在培养学生做一个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善于合作、诚实守信、学会学习、热爱生活、遵纪守法、热爱祖国、具有国际意识的人,引导学生将思考人生和关注社会,学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课堂教学中通过设计“实践”、“探究”等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关注现实生活的兴趣和情感,分析社会现象,思考实际问题。如《成长在社会》中“为构建和谐校园或和谐社区设计一次社会公益活动方案”;针对社会上出现的老人倒地该不该搀扶这一现象进行交流或演讲,培养学生的公德意识。《笑对生活》中,“重走长征路”活动,倡议学生利用节假日、晨练、课外活动等时间进行长跑,活动中注意坚持不懈,相互激励,培养学生的耐挫力和坚强的意志力。如《发展人民民主》这一课,“我们初中生能否参加人大代表的选举?为什么?”;“以人民小代表的身份,联系平时的学习、生活,对自己所在学校、班级管理提出一个议案”等活动,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放飞理想,立志成才》进行理想教育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职业观和择业观,懂得每个人都可以有所作为,都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走进思品课,走进充沛、旺盛而又丰富的现实生活,让学生在思品课堂这一生动的天地里,感悟生命的可贵,学会生存的技巧,领略生活的无限风光。

作者:杨小英 蒋莉苹 单位:苏州工业园区唯亭学校

三生范文篇5

[关键词]三生教育;高职;资助;育人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问题,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其资助育人水平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重要作用。资助育人工作是学校立德树人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资助育人工作为例,旨在探索以三生教育为主线的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之路。

一、三生教育主线下的资助育人理念

所谓三生教育,就是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也就是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最终达到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目标过程。从根本上讲,三生教育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建设现代教育价值体系为目标的本真事业[1]。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位于广东广州,在校生超过一万五千人,生源超过70%来自粤东西北经济欠发达地区,全校有接近30%的学生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2014年以来,我校学生工作以三生教育为主线,以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为着眼点,以新的视角和新的理念探索出了一些好的育人办法与举措,成为我校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理念的核心。助学服务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学校构建以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生命、生存、生活为重点的资助育人教育管理服务体系,在三生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助学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二、在“生命、生存、生活”理念下践行资助育人工作

(一)积极提高业务素养,认真宣传落实资助政策。为了做好资助育人工作,学校全体助学工作者认真学习相关文件以及助学工作全部流程及各个阶段的具体操作,并在工作中落实到每一项工作的细节,保证工作的高度精准。在平时的日常工作中,专兼职辅导员经常深入班级、深入宿舍,了解困难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积极为学生的成才创造条件。通过广泛的宣传,使学生了解了国家的资助政策,深入学生中,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为资助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重视方式方法,将助学工作做细做实。为了保证学院各项资助工作能顺利、有序地进行,学校结合实际制定了《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把助学贷款工作全程化、勤工助学管理人性化、奖助学金管理规范化,将资助工作规范化、制度化,为服务学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制订了《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三金评审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奖励和资助对象及申请条件与要求、名额分配、评审程序和时间安排等,不仅最大限度地保证了评审结果的客观公正,避免了人情因素,而且直观方便、易于操作、明确了责任、规范了管理行为。规范的制度、合适的方法是做好资助工作的基础,通过不断探索实践,学校近年来毕业生贷款结清率、贷款学生到期还本结清率、年度扣息结清率均位于全省高职院校前列。(三)开展助学活动,助力学生成长成才。助学工作在资助学生的同时也要教育、培养他们成人,应把“助学•筑梦•铸人”的理念,融入学生日常生活中,在思想、学习和生活中关心他们,引导学生成长、成才。学校近三年来通过组织受资助学生参加贷款知识竞赛、感恩演讲比赛、诚信演讲比赛、助学征文比赛、诚信还贷座谈会、志愿服务等活动,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贷款还贷率。

三、新形势下如何更好运用三生教育理念做好资助育人工作

(一)加强主题教育活动,提高学生思想认识。通过主题班会、主题教育月等活动提高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解决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带来的自卑、忧虑等困扰,让困难学子树立自信心、学会自立自强,从而成为诚信守实、懂得感恩、奉献的向上、向善的青年。(二)深入了解三生的内涵,积极开展助学活动。通过开展助学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生存的能力,让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体验生命的精彩、感悟生活的美妙、领会生存的技能。同时,通过助学活动提升学生自我调节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心理抗压能力等职业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生存。(三)加强职业技能培养,提高学生职业素养。高职院校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资助育人工作应践行“生命、生存、生活”理念,通过勤工助学等渠道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以机电大讲坛为平台,邀请校内外专家、优秀校友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带来以职业生涯规划、社交礼仪、创新创业、求职技巧等为主题的专题讲座,从而进一步提升困难学子的职业素养。

总之,通过践行三生教育理念,在资助育人过程中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热爱生命、懂得生活、学会生存,这是素质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的有效育人途径。

作者:陈岸斌 单位: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三生范文篇6

1调查结果与分析

此次“三生教育”走进家庭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回收100份,有效率100%。此次家访内容涉及父母对孩子的了解、教育方式、认识和家长对“三生教育”的态度等七个方面。从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来看,主要有以下特点:

1.1学生接受“三生教育”后的表现

表1.你的孩子进入大学是否有所进步从分析调查来看,86%以上的家长认为经过“三生教育”的学习后,孩子比以前更能能主动参与家里的劳动,更加理解父母的疾苦,很多男同学会煮饭、能下地干活;在联系方式主要靠手机联络的今天,也还有50%以上的同学经常给父母写信,进行情感交流,报告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情况,表达对父母的关心,对父母的批评教育能表示理解;大部份孩子都十分关心父母,被调查者中60%以上的孩子知道父母的生日,约60%的孩子会为父母庆祝,也有一部份孩子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知道父母生日,但认为不需要庆祝;只有14%的家长认为孩子没进步,少部分孩子不会做家务,这与家长的溺爱与教育的缺失息息相关,父母没能从小很好的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导致到大学后无法适应大学生活,产生诸多心理问题。所以,家庭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具影响力的重要环境,而“三生教育”是家庭教育中最原始、最基本、最直接、最普遍的教育项目,任何家长都无法回避对孩子的教育,尤其是孩子在生命、生存、生活方面所遇到的问题,同时教育也应该把课堂与实践紧密的联系起来,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清楚的认识到“生命教育是前提,生存教育是基础,生活教育是方向”,培养学生热爱生命,才能很好的生存,才能享受生活。

1.2学生的消费需求

分析:本校地处边陲,在校学生多来自农村家庭,加之当地消费水平与省会学校相比略低,故80%以上同学的生活费在500元以下,也有少部份同学在700元左右,当然也存在一部份高消费人群,身为学生,衣食来源全靠父母,而家庭因素使学生们的消费水平与观念参差不齐,给学生一个理财方面的学习,才能让他们有计划的消费,合理开支生活费。

1.3家长对孩子的了解

分析:谁不希望与孩子亲密无间,但家长与孩子间的代沟日趋明显,能做到者寥寥无几。在被调查中,69%的父母认为基本了解孩子,只有15%的家长认为对孩子十分了解,而不了解的也仍有16%,连自己的孩子都不够了解?又怎样去培养与教育呢?绝大多数的父母知道孩子的生日,大部份父母会送孩子礼物,会为其庆祝,而30%以上的父母认为不用送礼,孩子不需要或连孩子生日都不清楚。父母需要关心孩子,孩子也要理解父母,彼此间应加强沟通和联系,无论是一句祝福,还是一道特意准备的佳肴,就足够让他们满足。其实许多付出与细心都不多余,要了解一个孩子,走近一个孩子,父母就需要一点一滴做起。分析:现在大部份家长在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的同时,也开始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了。大多数家长会经常与孩子沟通,与他们谈论学校里的生活,这是父母与孩子交流采取比较好的一种方式。也有部份家长采取与老师联系,能准确的了解孩子在校期间的生活和学习情况。沟通与交流,也需要一种适合的方式,彼此坦诚交流较好,否则会适得其反。

1.4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

表11.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的表现表12.在孩子遭遇挫折或考试失败时,您如何教育孩子走出困境表13.当孩子向您问起关于死亡的问题时,您采取的应对措施表14.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从哪些方面进行引导分析:在教育孩子方面,以前的父母之命不可违已不再实用,孩子接受了新的教育,他们有了自己独立的新思想。90%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允许他们发表意见,当孩子遇到困难时,绝大多数的家长会给孩子分析失败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走出困境,当孩子面对死亡的问题,父母也能加以引导,这些都为孩子的成长创造了一种健康的环境。用爱的方式进行教育,能让孩子易于接受并且有一种健康的生活态度,打骂和过激的方式会让他们自卑,甚至对生活缺乏安全感,而不闻不问,则是一种最大的漠视,它会摧毁一个孩子积极向上的态度。大多数家长希望在生活方面引导孩子,可见一个孩子懂得怎样生活,才能更好地生存。

1.5家长对孩子的认识

表15.您的孩子目前最大的压力来自哪些方面分析:现实社会的诸多因素让孩子面临着许多压力,50%以上的家长认为孩子目前最大的压力来自于学习成绩,面对孩子的未来,约一半的家长主张让孩子努力自己创造生活,而一些家长认为要和孩子一起努力。孩子需要锻炼,独自去拼搏会让他们变得更坚韧,更能经受风雨。可是拼搏的道路上那些错误的抉择,年少的无知,轻狂的冲动,需要有人去劝阻、引导、指点迷津。家长与孩子共同努力,不代表家长代替孩子努力,而是家长指引孩子去努力,矫正他们的路,而路上的障碍由他们自己扫除。

1.6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

表17.在“三生教育”内容中,您最想让孩子在哪方面得到锻炼分析:在“三生教育”的三个方面,家长对孩子都有所期待,而在生存方面期待较高,大部分家长认为生存能力关系到孩子的生命与健康,孩子能找到一份好工作、能在复杂的社会中立足,就是家长们最大的心愿。所以,学校将进一步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为今后的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1.7家长对“三生教育”的认识与态度

表18.家长对“三生教育”的了解程度分析:大部份家长对学校开展的“三生教育”不是很了解,但基本上都表示支持,可见家长们对学校开展的活动有很高的信任度。而“三生教育”是一个贯彻生命、生存、生活的课程,不仅需要学生的支持,也需要得到家长的理解与配合,而学生,就是一个学校与家长沟通的纽带,应充分发挥这条纽带的作用。关于生命的到来,家长认为不仅要关爱自己,也要关爱他人。他们把亲人视为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可见亲情是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学校的关爱与家长的关怀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希望让这份爱的力量促进学生们的健康成长。

2“三生教育”进家庭的必要性

家访能让教师更好的了解学生在家庭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因材施教,主动引导、帮助和协同家庭共同实施“三生教育”,主动争取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支持,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家庭、社会对实施“三生教育”的积极作用。

2.1能增强家长的责任心,提高家长对生命、生存、生活的认识程度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但是有的家长不懂得如何教育,加上孩子没有考取更理想学校,致使学生失去信心,家长失去爱心。因此,“三生教育”家访活动,能体现学校对学生的关心和关爱,同时对生活困难的学生也有进一步的了解,增强家长的责任心,以身作则,严格管理,注重情感,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父母要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只有教师与家长取得相互支持,形成教育共识,才能促进学生更加健康的成长。2能解决老师、学生在学校无法面谈的问题由于思茅师专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教师对其的了解只能停留在表面现象,对家庭的了解更是无法深入。在认定学生困难程度上只能靠学生打来的证明及材料判断,无法真实的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及困难程度,这就对学生的了解难免会存在偏差。所以“三生教育”家访活动,能拉近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的距离,面对面进行沟通和交流,形成有利于实施“三生教育”的家庭氛围,对家长汇报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外,不失时机的对家长进行生命、生存、生活教育宣传,让家长真正了解“三生教育”的含义,充分认识它的重要性。2.3能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的心理状态、言行举止,教育态度与方式,直接影响子女对所经历的事件的认知与适应,直接影响他们今后的心理发展和健康成长。在家庭中,父母都应注意各自性格的长处与短处,不但要做到扬长避短,而且要做到取长补短,发挥各自性格的优势,促使家庭保持和睦、融洽,对孩子性格的良好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应把教育内容时刻融会到日常生活之中,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2.4沟通教师、家长、学生心灵的桥梁

教师、家长、学生共同相处,促膝谈心,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有利于意见的交换,有助于达成共识,更容易商量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家访,教师可了解到学生在家表现,日常行为,家庭教育,学习环境,学习习惯等等;家长也能了解到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了解学校的教育方针,学校的常规,这样家长能更有效地配合学校做好工作;教师上门家访,学生能感受到老师的关注与重视,这是对学生的鼓励。很多学生都表示这样的沟通方式很好,大学老师家访还是第一次。通过老师和家长的沟通,几乎所有家长都能接受老师的建议,并表示愿意和老师一起搞好孩子的教育工作。

3建议与对策

3.1教师要有“备”而行,有的放矢

教师的家访是手段,目的是教育好学生,因此对不同家庭学生,家访的侧重点应有所区别。家访要做到有针对性,要找到谈话的切入点,把握好谈话的内容,引导家长进一步认识生命、生存、生活的意义,才能提高教育的实效。

3.2利用有利时机进行“三生教育”进家庭活动

由于思茅师专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给家访活动带来了诸多不便。因此要找准时机,利用假期、出差、节假日的时间恰当的进行家访。

3.3向家长提出建议

为其实施家庭教育提供帮助和指导;根据不同家庭存在的问题,为其提供有效解决存在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三生范文篇7

在当今社会大学生就业压力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高职院校的学生更有其自身特点。在这个高校林立的时代,当今社会、用人单位、家长,包括同学自身对高职生的评价普遍偏低,高职生的学习成长经历往往伴随着一定的自卑心理成分。加之当前高职生在就业过程中由于在学校的培养未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未具备企业所需要的能力素质,以及当前社会中的就业压力巨大,许多高职生毕业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不能为自己争取到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造成高职生一定的就业困难及未来的发展限制,有些甚至还涉及到生存问题,进而出现了一些“啃老族”。连基本生存都成问题时,更无从谈起高质量的生活了。什么样的实践支持体系才能把对学生的“三生教育”推向一个更高层次,才能真正解决高职生的生命、生存和生活问题。作为以提升学生生存能力、生活品质的课程,“三生教育”方面应有新方法和新突破,从这个角度看,高职生的“三生教育”依然是个严峻而紧迫的课题。

“三生教育”帮助学生了解生命、生存、生活的基本形态,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理论框架。但要完整实现“三生教育”初衷和现实实践性,还要构建一套支持体系,才能够把“三生教育”工作落到实处,达到真正帮助学生理解生命、珍惜生命、提高生存能力和本领。

如何使高职生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当今社会,掌握生存所需具备的必要素质,在这样的基础上真正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生存能力和生活品质的研究尚属空白。笔者通过大量的企业现实调查和教学实践,探索出有效解决学生“三生教育”实践性的辅助体系—职业素质训练体系。并己于2009年9月开始,在本校“三生教育”教学中加入“职业素质训练”内容,作为“三生教育”课程的实践训练支持体系,教学成果显著,深受学生欢迎和用人单位认可。

结合现实情况和教学总结,以提高高职院校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为目的,在当前“三生教育”的理论体系基础上.重点对学生的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进行训练,训练学生职业竞争能力,提高其社会生存能力。职业素质训练体系有效丰富当前“三生教育”的教学内容和实践效应,体系从以下七个方面构建:帮助学生调整心态,树立正确的“高职观”;自我学习能力;表达沟通能力;礼仪训练;时间管理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营销与创业等训练模块。

一、调整学生心态,帮助其树立正确的“高职观”

在每年的高考大潮中,考生、家长、老师都希望考生考上理想大学。但受考分限制,而没能如愿的同学心理都有一定程度的失落。就目前实际情况看,就读高职学校的学生学习成绩普遍较差,高考分数普遍偏低,多数同学在原来的学校和家长眼中是被看作为“差生”的同学,长期的“差生”帽子对考取高职院校的学生心理上造成了很大影响。再加之传统观念的影响及人们对高职院校认识不够全面,总认为上高职就低人一等。而上了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心理失落感更加严重,自卑心理也更加强烈,学习兴趣急剧下降。因此,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高职观”,重新树立其自信心。1.以高职在国外的良好的发展状况告诉学生“上高职也能出人头地”。2.从国家重视高职教育的相关政策角度引导学生。3.从社会发展及人才需求角度为学生指明就业前景。4.以当前国家应用型研究生招收角度进行引导,为学生继续深造指明方向。经过这几个方面的引导,学生对高职教育会有客观的认识,对自己未来也会充满信心。同时,在训练中让学生学会感恩,同时提高学生的责任感,把学生培养成充满自信、懂得感恩,正确认知,敢于担当的现代职业人,为其在学校的学习和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自我学习能力

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良好的自学能力是现代社会合格成员必备的核心能力。我们必须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以使学生能更有效地学习,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社会,随处可以得到各种信息和知识,但也因为知识来得太容易,所以缺少了知识的积累和加工的过程,知识仅仅浮于表面,没有真正的沉淀下来成为自己的资本。据此,通过课程设计,训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使学生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兴趣。

三、表达沟通能力

学生从小学到中学,90%以上的时间都是用听和写去完成学习任务,准确的把自己的想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站在台上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意见对于很大一部份大学生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而学生能否顺利适应岗位和工作,获得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需要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这是基础能力。许多就业单位对学生的评价是自学能力欠缺、动手能力不足且语言表达能力差。通过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行了集中的训练,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收集方法和问题解决的办法,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训练学生的沟通水平,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四、礼仪训练

学生素质如何,首先是在言行举止上体现的,而礼仪则是对学生言行举止进行的规范性培养。礼仪是人际交往的通行证,是当代大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的必备能力。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人们交往往往凭借第一感觉做出评价,第一感觉能感觉到的是一个人的外貌,衣服打扮、谈吐、举止等。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极有必要对大学生礼仪加以普及与规范。在人才招聘会上,言谈儒雅、服饰得体、仪表端庄、神态大方、礼仪到位的大学生,更容易受到企业的青睐。

五、时间管理能力

信息时代,是一个讲求高效率的时代,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浪费时间就等于浪费企业的财富。管理学家彼德·德鲁克说过:在所有的资源中,时间是最特殊的一项资源,因为时间,租不到,借不到,也买不到,更不可能以其他手段来获得。时间的供给没有任何弹性,不管需求有多大,供给绝不会增力口。

现在大多数企业都在对其员工进行时间管理,因为无论是学生还是职业人士,80%以上的人时间管理都存在问题。时间管理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一个会为自己做规划的人,必然也会管理自己的时间,能把80%的时间,放在重要的事务上,同时学会劳逸结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掌握时间管理技巧。

六、与人合作能力

就当前企业发展现状,我们可以看到,用人单位十分需要善于合作的员工。打开任何一个招聘网站,80%以上的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都会招聘信息中注明,要求具备团队合作精神、有团队合作意识……足见与人合作能力的重要性。用人单位要求求职者应该善于与他人合作,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达到提高组织绩效,实现共赢的目标。

与人合作能力的强弱,是影响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目前很大一部分大学生缺乏与人合作能力,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自我中心”的意识比较重,普遍缺乏合作意识和机会;另一方面,在精英教育思想的氛围下,多数学生以成绩高低论成败,意识不到合作的好处,同学之间关系生疏、冷淡。

在今天的社会发展中,学生在学校仅仅学习专业知识,具备业务能力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与人相处,提高自己的人际沟通和交往能力,这种能力称之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七、营销与创业

现在大学生中,无论什么专业,在其不能在所学专业领域就业时,大多数学生进入社会首先涉及的领域是销售行业,而销售人员也是社会需求量最大的工作人员。在职业素质训练体系中教授学生基本的营销知识可以为学生走出校园的生存之路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教育部也已经明确提出,高等教育培养的不仅仅是社会的劳动者,更是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在学校时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创业教育培训,也就提高学生未来生存本领,为其良好的生活环境打下一定基础。

三生范文篇8

感谢各位领导对我的关心和信任,给了我这次培训学习的机会,这次培训了两天时间,主要接受了几位专家分别讲述了“珍爱生命,学会生存,幸福生活。”三大主题。使我深刻体会到了“三生教育”在各级学校开展的重要性,使我深刻了解了“三生教育”的重要意义。

通过这次培训学习,使我更进一步的认识到了“三生教育”这个新的教育理念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意义。“三生”即“生命、生活、生存”,“三生教育”的首倡者是云南省教育厅厅长罗崇敏先生。云南省已于2008年秋季学期起在78个试点县市区的幼儿园,小学三、五年级,初中一年级、高中及中等职业学校一年级,普通高校一年级或二年级,把“三生教育”课程列入必修课或限定选修课,把三生教育作为德育的基本内容、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在此之前,云南省教育厅组织编写出版了三生教育系列教材,并列入免费教科书,此外还将“三生教育”师资培训纳入教师队伍建设整体规划。当“三生教育”这个课程进入课堂,不禁好多人质疑,什么是“三生教育”?那到底什么是“三生教育”呢?“三生教育”是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简称。所谓“三生教育”要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也就是要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最终达到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目标过程。

一.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通过生命教育,使学生认识人类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规律,认识个体的自我生命和他人的生命,认识生命的生老病死过程,认识自然界其他物种的生命存在和发展规律,最终树立正确的生命观,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要以个体的生命为着眼点,在与自我、他人、自然建立和谐关系的过程中,促进生命的和谐发展。

如今,许多学生的生命意识淡漠,缺乏对生命应有的热爱、尊重与珍惜。生命教育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一个生命的诞生,意味着一种无限的喜悦,同时也有着一份无法抵挡的痛苦,人们不是常说:“自己出生的那一刻,正是母亲最痛苦的一刻”。为那来之不易的生命,为了母亲那份疼痛,我们就要以一颗感恩的心,去重视自己的生命,珍爱生命,在需要我们关注的生命里,我们也需要清楚的认识到,生命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是一个连载,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它都不会在你的背后,留下空白,生命也不是一次彩排,走得不好还可以从来,它绝不会给你第二次机会,走过去就无法回头。

纪洁芳教授在讲这个主题的时候,例举了许多例子,让我们观看了影片,其中,使我印像深刻的是这部影片,日本一个小沙弥跟他师傅生活在一个岛上,这个小沙弥是一个六七岁活泼可爱调皮的男孩,一天他划着船到岛的对面去玩,可开心了。看到水里的小鱼,他把它捉住用一根细线绑住再绑一颗小石头在上面就放了,又看到一只青蛙,也把它捉住绑上一颗石头又放了,小青蛙艰难的游着,后来又看到一条蛇,他又把它捉住,用同样的方法绑住蛇再放了它,他的师傅看到了,(请问:如果你是小男孩的师傅,你会怎么做呢?)到了晚上,他的师傅也用一根绳子绑了一块石头在小男孩的身上,天亮了,小男孩发觉自己身上有块石头,就说师傅我很不方便,很不舒服,快把我的石头解下来。他的师傅说,那些小鱼,青蛙,小蛇你把它们绑着,它们舒服吗?你去找到它们,把它们放了,我再给你解开,如果它们死了,你就一辈子背着这块石头,师傅严厉地说着。(请问同学们,小鱼,青蛙,小蛇死了吗?开发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小男孩找到了小鱼,却死了,小青蛙很幸运没有死,小男孩赶忙放了小青蛙,小青蛙欢快地游走了,小蛇也死了,死得很惨,皮都磨跛了,小男孩悔恨伤心的大哭起来......他的师傅运用了亲自体验法,让小男孩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培养了孩子的爱心。

二、生存教育

生存是人的本能,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侵害对我们的学校教育提出了挑战,我们的素质教育应该培养的是会学习、会生存、会生活的下一代。生存教育是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念的教育。通过生存教育,使学生认识生存及提高生存能力的意义,树立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正确生存观;帮助学生建立适合个体的生存追求,学会判断和选择正确的生存方式,学会应对生存危机和摆脱生存困境,善待生存挫折,形成一定的劳动能力,能够合法、高效和较好地解决安身立命的问题。台湾专家给我们例举了一个例子,影视明星张国荣,他是许多青少年朋友的偶像,他的一言一行让很多青少年朋友着迷,但他从二十多层的高楼跳楼自杀了。有一个孩子心里非常非常难过,回家后就跟妈妈说:妈妈张国荣跳楼死了,我觉得他很勇敢!(如果你是这个孩子的妈妈,听了孩子的话后,你会怎么想?)这个孩子的妈妈就说:快点睡觉,你明天还要考试呢。孩子的心里还在很难过,又说:妈妈,张国荣......这个妈妈立刻打断孩子的话:张国荣,张国荣,你就知道张国荣,明天你们考试又不考张国荣。结果,第二天,这个孩子也跳楼死了。我们要学会洞察了解孩子的内心,及早发觉孩子的一些不正常的体现,听出孩子的心声。细心的妈妈就会说:“张国荣这不是勇敢,这是儒弱,逃避责任,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对自己的生命不负责任,对给他生命的爸爸妈妈不负责任。”我们要珍惜生命,爱惜生命,要学会跟孩子沟通,怎么沟通,就是要关心他,了解他,打动他的心。我们要多角度的去看待学生,每个低成就的孩子都有他自己的一片蓝天,不要用分数来论英雄。有个孩子文化课上实在是不理想,但在烤面包大赛上得了第一名,在调制鸡尾酒大赛上得了第一名。

三、生活教育

人不仅要活着,还要追求有质量的生活、幸福的生活。生活教育就是帮助学生获得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确立生活目标、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树立正确生活观念、追求幸福生活的教育。学会与他人合作,有利于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同时我们不仅要适应生活,更要努力创造幸福生活,选择绿色的生活方式、学会学习、树立理想都是我们通往幸福生活的道路。

台湾专家通过许多生命斗士的故事讲述了这个问题,画家谢坤山在一次工作中意外失去了双臂和一只脚。然而他通过自己顽强的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难,生活自理,还帮家里做家务,拖地等等,还练成了用嘴画画的杰出画家。看到这里,大家都很难想像这是真的,但事实却是如此。在教学活动中,孩子观看了影片时,就会提出很多问题:老师,他怎么吃饭?怎么刷牙?怎么小便?这时就让孩子亲自体验,没有手,用嘴咬着笔画画,孩子就会觉得很困难,会说:老师,口水会流到纸上,老师嘴酸......孩子就会体验到谢坤山画家的意志力是多么坚强,感受谢坤山画家面对困难,对生活也没有失去勇气,依然露出亮丽的笑容,依然用他的快乐去感染周围的每一个人,感受到自己健健康康的真幸福。在教学活动中,用讲的不如用看的,用看的不如用做的,就是要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去感受。“三生教育”的教学活动就是要触动孩子心灵的灵魂深处。

好过不好过都是一天,我们不如快快乐乐的去过每一天,换种角度,换种思维去面对你的困难,你的不满。有个老妇,不管天晴下雨,天天都生活在难过痛苦当中,原因是她有两儿子,大儿子是卖盐的,小儿子是卖伞的,当天晴的时候,她就担心小儿子的伞卖不出去,当天下雨的时候,她又担心大儿子的盐不好卖,所以她天天都生活在痛苦当中,一天,有个人就叫她这样想,当天晴的时候,你就想到你的大儿子的盐真好卖,当下雨的时候你就想到你的小儿子的伞真好卖,老妇人这样一想,果然,心里好受多了,心情也好多了。

三生范文篇9

关键词:体育教育;高校公共体育;体育课程;三生教育

人的生命历程是由生命、生存和生活组成的统一体。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以下简称为“体育课程”)是对大学生作用于“身与心”的教育实践活动,也必然对大学生的生命健康、生存技能、健康生活观念施以重要影响。“三生教育”是作为人在有限生命历程的一种全面教育[1],其实质是对人的生命健康活动,促进生存技能获得、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的教育活动[2]。体育课程的起点是借助外显为体育行为的生命体验认知达到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身体的目的,也是以体育教育为手段对大学生的生理身体认知、心理身体认知与社会身体认知的生命历程体验,使大学生通过体育行为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和实现自我生命价值,进而既能调节与控制生命,还能珍惜与掌握生命,提升生命质量、生存意义、生活品质[3]。但是,传统体育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生命、生存以及生活的教育力度,当前大学生的生命质量、生存技能、生活方式需亟待提升。将“三生教育”渗透到体育课程,不仅可以丰富课程的内涵,更有助于提升新时代大学生对生命的重视,对生存能力的思考,以及良好生活方式的养成。因此,明确提出将“三生教育”渗透体育课程,架构“三生教育”视域下的体育课程体系,是进一步推进体育课程发展和丰富其内涵的发展需要。

1渗透“三生教育”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依据

1.1生命健康是体育课程的目标追求。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人类世界、自然世界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规律,以到达认识自我生命的存在价值和他人生命的存在价值,最终树立正确的科学的生命观,促进生命健康健全的发展[4]。体育课程是以人体自身作为实施对象,通过向学生传授人体生命成长和规律等相关生理知识,以体育运动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教授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科学方法,进而促进生命健康教育。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最大区别就在于通过体育运动发展人体的肌肉、骨骼等改善学生的身体形态,发展人体心肺功能、神经系统工作能力等促进学生的生理机能,对人体的力量、速度、耐力以及灵敏协调等提高学生的运动素质,还对学生身体健康、生命发育、健康成长有着积极的作用,也是促进生命健康反映体育与健康的共同目标追求,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命机体健康的追求更是体育课程的重要价值追求。1.2生存技能是体育课程的任务要求。生存教育是帮助大学生认识生存要义、提高生存能力,学会判断正确的生存方式,树立正确的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生存观,提高应对突发性的生存危机的能力和摆脱面临的生存困境的能力,能切实解决生存挫折及安身立命的问题[5]。生存教育的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适应环境能力、防灾减灾能力、自救能力等应急处置能力,而这些基于各项身体素质表现出来各种运动能力在不同环境下能够顺畅、协调的发挥出来。向学生传授练就运动技能,换言之,就是让学生在突发环境下依靠自身的身体素质与运动技能正确应变确保安全是体育课程承载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体育课程本身就是一门“技能性”凸显的课程的本质属性的显性[6]。所以,运动技能获得是生存技能与体育课程的共同任务要求。1.3健康生活方式是体育课程的价值体现。生活教育是帮助大学生掌握生活常识,获得生活体验,把握生活智慧,体验实践生活过程,感受生活的意义,进而树立正确的生活观,追求幸福生活的教育[7]。体育课程是以身体练习、生理负荷、分组单练为主要特征,与其他课程相比,体育课程更多需要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或是团队的协助与竞争,营造了生生、师生交往互动的环境,这些都能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坚强意志以及处理良好的人际关系等方面优良品质[8]。另外,体育锻炼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当学生拥有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会摈除一些不良的生活行为,如痴迷网络游戏、宅男宅女、熬夜等,也能避免因不良生活观所导致疾病的出现。因此,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是生活教育与体育课程的共同价值体现。

2渗透“三生教育”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架构

2.1课程目标。生命教育层面的课程目标是影响大学生的运动参与意识与身体健康,强调运动参与意识的渗透,使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锻炼,并能深刻认识到体育运动对于生命健康的促进作用[9]。生存教育层面的课程目标是提高大学生的运动技能和运动习惯,强调理论与课程实践并重,使大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运动实践,并切身体验到体育运动对生存技能的提高作用。生活教育层面的课程目标是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社会适应能力[10],强调运动习惯和运动技能是实现健康生活的重要途径,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运动对生活教育的显著价值,并能使大学生具有健全人格、熟练的运动技能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11]。2.2课程内容。2.2.1生命教育课程内容。围绕体育课程渗透生命教育课程内容,使之深度融于体育实践教学的全过程,以生命健康引导为主线,增设生命教育理论内容,凸显生命教育的课程内容,包含体育基本理论知识、人体生理和解剖要害知识、安全知识与智慧知识、突发事件意外处理知识、野外生存知识和救护知识、正当防卫等生命教育知识[12]。还包括生命的成长特点以及体育课程的实践性、体验性、技能性、负荷性等。体育课程中的生命教育内容是指围绕体育运动参与意识与身体健康这一主旨,借助体育课程渗透生命教育内容,从而使大学生乐观接受主动认识生命、运动兴趣认识珍惜生命、运动态度懂得尊重生命、运动体验强调感悟生命、速度能力转变生命态度、有氧能力促进生命责任、反应速度与灵敏获得生命权力、发展力量实现生命价值八项指标,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实现运动参与和身体健康的目标与内容。使大学生在体育课程教学中领悟生命教育知识,对锻炼强健的体魄与拥有身体健康是加强生命教育的实践认知有较高的体悟。2.2.2生存教育课程内容。体育课程中的生存教育内容是指学生学习生存知识,练习生存技能,提升生存意志,让大学生在体育课程与生存教育的融合中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和树立正确的体育观[13]。以体育课程教学实践为依托,以体育教学课堂为载体,增设体育生存技能内容。围绕大学生掌握野外生存自护自救技能、事故受伤处理技能、强身健体技能、运动技术技能等生存教育知识,并在体育课程实践教学中学会生存技能,使之运用生存技能强健生命本身。围绕大学生运动技能的提高和运动习惯的养成这一目标。生存教育课程内容渗透运动体验提高生存技能、运动模仿强化生存意志、动作组合转变生存观念、班级体育获得生存感悟、体育竞赛克服生存困境、课外体育锻炼改善生存方式、社团体育开启生存智慧、技能熟练实现生存意义八项指标,通过各运动项目的教学和练习,学生获得具体运动体验,教师引导反思、分享与讨论,从而架构起相应的运动技能,并能主动迁移和运用的实际生存中。使大学生在体育课程中获得运动技能进而提升生存技能,对参与各类体育活动进行体育锻炼是生存教育的表现形式有一定的感知。2.2.3生活教育课程内容。体育课程中的生活教育是指培养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引导大学生在校期间及毕业以后参与体育锻炼,改善大学生的生活观念、生活健康、生活道德,提高生活质量,发挥其独特的体育价值。体育课程中增加健康生活方式内容,结合生活教育课程内容渗透认识生活提升生活意志、热爱生活敢于生活超越、努力生活改变生活观念、自我实现抵达幸福生活、自我决策遵守生活道德、应对危机成就生活健康、突发事件处理知晓生活常识、合作与竞争获得生活感悟八项指标,使大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经历多种角色转换,切身体验在生活困境中帮助同学与被同学帮助的真实感受,培育自我健康的心理、群体间相互认可的运动技能,进而强健身体、升华健全人格、掌握良好的运动技能、社会实践适应能力等健康生活方式,脱离低级趣味、毫无营养价值的生活方式,为走上社会实现必需掌握的合作与竞争的意识,提高社会适应的综合能力。实现在体育锻炼中升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目标与内容,对形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和建立“健康第一”思想是生活教育的综合运用有极高的认识。2.3课程实施。2.3.1课程理论授课。课程理论授课的内容由生命教育理论内容、生存教育理论内容和生活教育理论内容构成。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按教学班或合班进行理论教学的策略[14]。生命教育理论内容的重点是让学生对人的生命及生命与体育的关系有一个较为感性的认识,是为实践奠定基础的理论课程。这一模块的实施要求教师需要做好教学内容的遴选工作,须结合体育的特点来选择以生命科学知识为主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了解生命与体育之间的关系。生存教育理论内容是指教师整合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中出现的体育事件或案例,设置与感悟生命的珍贵、强健体魄的重要性等相关的问题,通过口头语言交谈互动的方式进行的教学设计[15];生活教育理论内容是引导学生将体育这一看似一种体力的文化现象提升到融入社会生命进而升华为精神生命的高度104来解读,体育就是通过身体的练习转变成精神的一个器官,进而显示出它的自由[16]。因此,体育课程理论主要讲授生命相关理论知识,生存相关理论知识,健康生活方式的相关知识。2.3.2课程实施路径。体育课程渗透三生教育的方式以谈话式教学、体验式教学和人文式教学并重实施[17],以自然或丰富的多元的体育教学环境使大学生获得亲身体验,通过对体育课程内容或具体体育知识进行学习与反思,得出抽象的归纳性的结论,并以此调节大学生后续的体育行为[18]。把体育教学渗透谈话式、体验式和人文式的教学方法的组织流程[19-20],构架高校公共体育渗透“三生教育”的体育课程实施路径[21]。一是准备活动。根据渗透三生教育的课程内容和目标导入具有针对性的与生命教育有关的热身游戏及与生存教育有关的准备活动,目的在于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热爱运动、热爱生活的学习兴趣进而达到热身的效果,为在运动项目中增强三生教育做好铺垫。二是项目体验。根据渗透三生教育的课程内容和目标,运用谈话式教学、体验式教学和人文式教学的教学方法灵活组合运动练习内容或改变运动练习形式渗透生命和生存教育,从激发大学生积极参与项目练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懂得对生活教育的美好向往,引导学生练习过程中强调练习的及时感受,感悟生命教育的真谛。三是引导反思。项目练习结束后,教师通过谈话式教育联系三生教育知识问答学生在运动练习中的不足或是疑惑的地方,引导学生进行回顾课程内容、主动反思练习中的生命感受和生存体验,并与同学作分享和进行讨论,真切感受认识健康生活对提升生活意志等重要生活内容。四是总结概括。在学生的反思分享之后,教师通过人文式教学渗透三生教育知识针对学生在运动项目体验中对生命教育认识的转变和生存教育提高的程度,教师结合课内课程教学内容和课外体育锻炼对运动态度懂得尊重生命和运动体验强调感悟生命、课外体育锻炼改善生存方式和社团体育开启生存智慧等指标进行与体育运动有相关的讲解说明,并进行抽象概括出建立“健康第一”思想的生活教育的方法,激发大学生对体育知识的渴望和运动技能的练习动力。五是再次体验。通过项目的体验和总结,教师通过体验式教学渗透三生教育内涵,从锻炼强健的体魄与拥有身体健康是加强生命健康教育的实践认知出发,以参与体育活动进行体育锻炼是生存技能教育的表现形式为路径,使学生对运动项目技能有进一步的认识与理解,进而以形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和建立“健康第一”思想是健康生活教育的综合运用为归宿,激发大学生持久的科学的参与体育运动练习。2.4课程教学策略。2.4.1“知”与“情”的渗透。“三生教育”理念融于体育课程教学“知”的渗透实践过程,是使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体育规则规范的积极应用,并对他人和自己的体育行为做出正确的判断与评价。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反思和再次体验,使学生在反复思考和动作练习的过程中获得乐于体育知识学习的兴趣,更深层次的知晓和掌握某项运动动作易犯的错误和相应的动作纠正原理及练习方法,以到达学生对体育技能的重视和生存技能的掌握;体育课程教学“情”的渗透是学生根据体育理论知识、体育规则规范和运动技能评价他人和自己的体育行为而产生一种内心的态度体验。使学生个体的生命、生存、生活在体育运动参与中得到相互认同与尊重,进而获得身与心的愉悦,有利于情感的自然流露和宣泄[22]。鼓励学生在体育练习中施展运动技能培育学生的个性潜能,有利于体育教学目标与内容的实现。多次体验式的实施教学,可以使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教学中去,将个体的态度和内心体验融入到体育教学过程,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都能使学生积极主动的与同学与老师进行沟通交流,进而酿造出和谐的积极的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2.4.2“意”与“行”的渗透。“三生教育”理念融于体育课程教学“意”的渗透实践过程,是使学生实现体育道德行为的过程中可以自觉调节体育行为、克服运动困难、培育坚持不懈的心理品质[23]。通过项目体验培育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自觉自控能力和心理调解能力等。利用丰富的多元的体育锻炼环境和适当的恶劣气候,让学生在丰富多元的体育环境中完成体育学习体验,使学生在运动参与中更好的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以到达铸造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自我认识缺失的不足教学目标。引导反思使学生在体育技能的练习过程中有意识的体验与评价自己的意志努力程度,反复体验,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克服困难的决心;体育课程教学“行”的渗透是学生实施运动参与、身体锻炼、运动技能、运动习惯、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实践中表现出来综合的体育行为,是从准备活动开始至项目体验的实施的全过程,是上升为积极引导反思,总结概括体育意识,落实到再次体验的体育行为,更是通过自身的体育行为影响或带动身边的人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和树立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全过程。2.5课程学习评价。高校公共体育结合“三生教育”的考核,既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不唯技能的单一考核,也是从学生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运动参与、身体健康、运动技能、运动习惯、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进行综合评价[24]。在具体操作上,生命健康方面采用运动参与和身体健康的形式考核,主要包括生命基本理论知识、理论考试、体育基本理论知识、学习感悟以及男子50m和1000m、女子50m和800m等。生存技能获得方面采用运动技能和运动习惯的形式考核,包括对专项技能的完成动作量和质的掌握程度等。健康生活方式养成方面采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形式考核,主要通过评判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合作精神、参与各类体育比赛、体质健康等方面的表现,还包括学生能否主动积极参与学习,能否遵守规则,尊重他人,相互合作,良好融入小组和团队及能否主动担当等。评价方法采用百分制。评价标准包括理论考核借助笔试或跑步平台手机集中考试权重占比10%,运动参与以课堂参与率等权重占比10%,运动技能以课程专项考试权重占比20%;以下考核渗透于所有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心理健康以积极参与各类体育比赛权重占比10%,身体健康以男子50m和1000m、女子50m和800m权重占比20%,运动习惯以校园跑步(APP计入)权重占比20%,社会适应以体质健康测试权重占比10%。

3结语

三生范文篇10

“三生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也就是要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最终达到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目标过程。“三生教育”包括三个内容,即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生命教育是揭示“人”生物自然属性的认知教育。它主要为学生解释生命的起源、发展的规律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生存教育是解决“人”安生立命问题的实践教育。它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念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关于“人”的价值的道德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它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确立正确的生活观,追求个人、家庭、团体、民族、国家和人类幸福生活的教育[2]。

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三生教育”的重要意义

“三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是德育工作的基本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各级各类学校学生中实施“三生教育”,对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发展云南现代教育,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实现少数民族家庭幸福和促进社会和谐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维护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学生众多,学校犹如一个民族融合的大家庭,各民族学生在校统一的接受教育,亲如姊妹般相处生活。但由于每个民族都有各自不同的民族传统、民族风俗和民族文化,如果少数民族学生之间或者汉族学生与少数民族学生间,因为不了解,或缺乏正确的认识,有可能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同学矛盾”,甚至引发“民族矛盾”,产生不必要的“民族问题”。开展“三生教育”,有助于各民族学生形成符合自我发展、民族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进而达成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的共识。

(二)抵制不良行为,保证自身安全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存在一些影响国家和人民安全的不安定因素,如:“黄”、“赌”、“毒”、“枪支”、“艾滋病”等问题,以及“敌对势力”、“民族分裂势力”、“邪教组织”、“恐怖主义”、“邻国战乱”等威胁。面对这些复杂的现实状况,如何保护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保证其安全、健康的成长显得尤为紧迫。开展“三生教育”,有助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树立正确的信仰,认识当前国家周边安全局势,了解周围社会生活环境,增强安全意识,掌握自我保护技能,使他们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待人接物”、远离、预防艾滋病、拒绝、避免极端主义。

(三)冲破思想障碍,树立健康心态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大多来自于农村,受教育因素和家庭条件的影响,他们的学业成绩较城市同龄学生而言,存在一定的差距。加之受传统文化和生活环境的影响,他们的思维发展受到限制,文化环境和理论环境比较沉闷,容易使其产生自卑感和孤独感,从而导致对学习、生活悲观失望甚至自暴自弃[3]。开展“三生教育”,有助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树立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建立直面困难、挑战逆境的健康心态,进而抛开思想包袱,轻松学习、乐观生活。

(四)倡导文明生活,提升民族素质

由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人们的生活习惯、安全意识、卫生观念还有待加强。农村少数民族学生长期受到家庭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自身存在一些不文明的生活习惯,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发展。开展“三生教育”,有助于少数民族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建立文明的生活观念,改掉一些由于受环境和条件限制而形成的不良学习、生活习惯,影响和带动家庭成员讲卫生、讲文明,从而提高整个民族的文明素养。

(五)传播先进理念,推动地区发展

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科技落后,一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仍然延续着祖祖辈辈相传下来的“刀耕火种”原始、滞后的生活状态,生产的农产品只能满足家庭基本需求。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学生家庭的生活状态,同时也阻碍了地区经济的发展。通过开展形式丰富的“三生教育”,有助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及时了解国家帮贫助困、扶农惠农等相关政策,学习到更多农业生产、科技创新、科学创业等方面的知识,使其不仅成为村寨中的“文化人”,更成为边疆地区科技创新、文明致富的“宣传员”和“实践者”。

(六)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促进文化大繁荣

边疆地区少数民族从古至今凭借自身聪明智慧,不仅在复杂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得以生存、发展壮大,而且还在劳动、生活过程中创造了大量的物质和文化遗产,如:民族建筑、民族服饰、民族原生态歌曲舞蹈、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民族节庆礼仪等。而少数民族学生在族群中属于新生代,他们文化程度较高,头脑灵活,又“见过世面”,自然成为村寨中民族文化的重要“传承人”。通过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三生教育”,有助于少数民族学生了解生活中传统文化的由来,意识到保护和传承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性,增强其作为少数民族的自豪感,从而使其为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三、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三生教育”实施策略

基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老”、“少”、“边”、“穷”的特殊实际以及农村少数民族学生的自身特点,笔者认为应从教育环境构建、教材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法创新等方面着手,分重点、分层次、分步骤开展“三生教育”,切实提高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学生“三生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一)加快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三生教育”环境构建

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实施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决定》指出:教育部门要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争取各有关部门的配合,争取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支持。要主动参与优化社会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社会对实施“三生教育”的正面影响和积极作用。要以多赢和共赢的思路,整合各种社会教育资源,共同推进“三生教育”。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府及相关教育部门:第一,要深刻领会“三生教育”相关文件精神,从思想上对这一关乎少数民族学生前途和命运的工作引起高度重视,从行动上自觉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态势。第二,要从有限的财政收入中划拨出专项“三生教育”经费,进一步加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三生教育”硬件和软件设施建设,以保证“三生教育”的顺利开展。第三,要结合国家关于加强农村教育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校舍安全建设、保障校园食品安全和营养用餐等,进一步加强校园“三生教育”建设。第四,要充分发挥基层党、团组织的教育辐射功能,开展好村级“三生教育”和家庭“三生教育”。第五,要发挥市场作用,充分调动和运用各种社会资源,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创建一批“三生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实习实训基地和生产劳动基地,使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第六,要主动争取文化等部门的支持,发挥好少数民族博物馆、老区革命历史纪念馆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以及优秀文艺、影视作品的“三生教育”功能。

(二)加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三生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三生教育”教师既是教学过程的直接领导者、组织者,也是实践活动的参与者和表率者,对“三生教育”起着决定性的影响。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受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教育事业相对落后,教师总体素质不高,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有的山区村寨,甚至还有“高中学历代课教师”、“一师一校”等情况存在。只有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综合素质,才能保证“三生教育”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有人教”,“能教好”,“教长久”。第一,要尽可能地为代课教师提高经济收入水平,解决教师编制和待遇问题,保证其正常的物质生活条件,使其乐于从教。第二,教育部门和学校必须按照办学要求建设一支数量够,素质高的“三生教育”专兼职教师队伍。第三,要帮助广大干部教师了解“三生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教育目标,能够把“三生教育”有机融入到自己的工作、学习、生活中。第四,要对专任教师开展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帮助他们提高对“三生教育”的认识水平和对“三生教育”教材的理解、使用、再开发能力,以及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第五,要组织建立一支“三生教育”师资培训专家队伍,成立一批“三生教育”师资培训基地。第六,在有条件的学校要积极探索运用网络远程教育等手段开展“三生教育”的模式。第七,鼓励教师尝试中文和少数民族语言双语“三生教育”教学。

(三)以“三生教育”统编教材为主导,理论联系实际丰富教学内容

自2008年以来,云南省教育厅组织编写了供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中职和高校等不同教育阶段使用的“三生教育”系列教材7种,2009年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实施。经过不断探索、研究、实践和反馈,现已推出第四版教材,由人民出版社出版,面向全国发行。这部云南省“三生教育”原创教材已被13个省市采用,其中陕西、河南、安徽三个省均以发文的形式在全省学校推广使用。据一项针对云南省“三生教育”的调查显示,91.3%的教师认为该系列教材适合于学生,98.4%的学生对“三生教育”感兴趣,86.6%的学生认为参加“三生教育”对自己的成长直接产生了有利影响[4]。这充分体现了“三生教育”理念的创新性,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实践教育的先进性,适用范围的广泛性。但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三生教育”的角度来看,“三生教育”教材内容的编写由于受全局性、典型性的局限和地区差异性的影响,不可把每一个地区,每一个民族的事例都收编其中。加之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学生多来自农村,没有出过远门,对新兴事物和理念缺乏足够的认知,导致教材中的一些内容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实际生活存在一定的差距,教学直观性和感受性不强,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5]。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熟悉“三生教育”教材内容,划分好重点与突破点,难点与相似点,而且还要善于灵活运用“生活教科书”和“少数民族素材”,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际出发,根据教学内容增设典型事例,创设热点话题,布置兴趣作业,引起学生关注、探讨和共鸣,以进一步增强“三生教育”教学效果。

(四)挖掘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三生教育”元素,创新教学形式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