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9 15:03:36

溶液范文篇1

知识目标: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不饱和这两组概念的区别。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突出的是要培养学生在实验基础上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2.利用实验和数据的结合,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实验的分析研究,培养学生沿着“问题—实验—分析—结论”的思路,以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的中心内容是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对从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教材一开始就提出一杯水里是否可以无止境地溶解糖或食盐这样的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带到要讨论的问题中来。接着教材分别安排了两组实验[实验7-2]、[实验7-3]和[实验7-4],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只要条件固定,物质是不会无限制地溶解在溶剂中(彼此互溶者除外)。由此为依据,通过教师的归纳和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起“饱和溶液的概念”。

1.通过[实验7-2],学生应该了解:(1)要判断物质的溶解是否有限度,就必须确定“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这两个条件。(2)当这两个条件不变时,物质溶解的确都各有其限度。学生有了这两点认识之后,就能比较容易理解:当溶质溶解达到它的限度时(如果条件不变),溶液就处在一种特殊的状态即饱和状态。这时的溶液就是该状态下此溶质的饱和溶液。

如何教学生判断是否达到了溶解的限度呢?教材用“不能继续溶解而有固体剩余的时候”,这是利用可直接观察到的宏观现象作为判断溶液饱和的一个依据。但是利用“有固体剩余”来判断溶液已达饱和,又一定要以“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为前题,否则就没有意义。

[实验7-3]和[实验7-4]通过分析可以得到下列关系:对于大多数溶液来说:

(1)说明当改变饱和溶液的任何一个条件时,饱和溶液的状态都会被破坏,成为“不饱和溶液”。(2)从反面证明饱和溶液定义的叙述必须有两个前提为条件,否则就没有意义。(3)客观上向学生介绍了使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两种可能的方法,即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至于相反过程,即由不饱和溶液转为饱和溶液,由于可能会引起物质的结晶析出,在本节暂不宜展开讨论。

2.为了消除学生把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混为一谈,教材作了一段专门叙述。

通过[实验7-5],利用刚刚建立起来的饱和与不饱和概念及其判断方法,来分辨浓溶液与稀溶液,以及它们跟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区别,是很有说服力的,教师应很好利用这段教材,或讲解或指导阅读。在讨论时一定要向学生指明,溶液的浓稀,是指一定量溶剂中溶质的相对含量不同而言,与温度是否变化无关;饱和与不饱和是指溶质是否达到了最大溶解限度,受温度和溶剂的量两个条件的制约,表述的是溶液的一种存在状态,与溶液的“浓”、“稀”无关。

教学建议

(1)边实验、边分析、过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他们积极思维,逐步建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教师演示实验并给出一些数据,引导学生分析,逐步培养学生分析思维能力和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

(1)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

(2)分析溶液“浓”“稀”跟溶液饱和与不饱和这两组概念之间的关系和区别。

难点:

利用实验和数据结合,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溶液。为了对溶液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就需要将溶液作以分类: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演示[实验7-2]在10毫升水里分别加入食盐和硝酸钾固体,直至不能再溶解。

[教师活动]提问:在实验演示过程中,溶液的温度是否改变?水的量是否改变?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目的:为学生观察实验提供了一定的方向,有利于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教师活动]演示[实验7-2]: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试管中;分别缓慢加入氯化钠和硝酸钾固体,边加入边振荡,直到试管里有剩余固体不再溶解为止。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并回答以上提出的问题。

[结论]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教师活动]提问:在提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时,为什么一定要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呢?

[学生活动]学生动手做[实验7-3]。[实验7-4],并思考以上问题。

[目的: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活动]分析讨论并总结该实验。

[教师活动]参与讨论并答疑,引导学生总结。

[结论]

(1)只有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饱和”和“不饱和”才有意义。(2)

(3)当温度确定、溶剂量确定时,某溶液的饱和状态表示溶质溶解的最大值。

[目的: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为下一节溶解度概念的建立做好铺垫。]

[教师活动]说明:给定条件,溶液可分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在日常生活中,为了粗略表示溶液里溶质含量的多少,溶液常常习惯被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

2.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的关系

[教师活动]演示[实验7-5]: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试管中,分别加入2克食盐和0.1克熟石灰,振荡、并观察现象。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及所列数据,试判断正误。

[目的: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投影)提供数据:

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溶解不同物质的质量:

硝酸铵:192克碳酸钙:0.0013克食盐:36克氢氧化钙:0.17克

判断:(1)在同一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2)饱和溶液是浓溶液。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总结。

[结论]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不过对于同一种溶质的溶液来说,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

[教师活动]指导阅读教材第134页:如何确定某溶液是饱和溶液?

(四)总结、扩展

(1)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可分为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不给定条件可分为浓溶液、稀溶液。

(2)扩展练习:试判断:

①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②在一定温度下,向硝酸钾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如果溶液质量不变,则该溶液是饱和溶液。

③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中的溶质多。

④一定温度下,溶质的质量不改变,则无法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⑤一定温度下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一定不能继续溶解硝酸钾。

⑥两种不同溶质的饱和溶液混合,依然是饱和溶液。

探究活动

溶液范文篇2

2、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

教学重点:溶液的概念及组成

教学难点: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

学情分析:溶液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本节课可充分利用生活中有关溶液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体现新课改的精神。

教学方法:学生讨论交流、实验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手段:课本上的彩图、课外收集的资料、分组实验

课前预习作业:

1、你接触过哪些液体物质?举例说明。

2、一些物质(如:食盐、蔗糖、泥土、植物油、面粉等)分别放入一定量的水中,然后观察现象并记录下来。

3、什么叫溶液?你上面举出的例子中哪些是溶液?

4、溶液有几部分组成?指出上述溶液中的溶质、溶剂分别是什么?

5、观察一下溶液,从外观上看有哪些特征呢?

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组织学生收集溶液的相关资料从自己家中寻找常见的溶液,带少量样品到学校创设趣味性化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导入要求学生看教材中的插图、图9-1及图9-3看图片思考让学生在欣赏精美的图片中感知化学的魅力。

【讲解】这些精美的图片都与化学中的溶液密切相关,都是用化学方法制成的特殊液体产生的神奇效果。这节课我们将与大家一起走进化学溶液世界,领略化学的魅力。结合图片中有关溶液的介绍,使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作用下,深切感受到学习溶液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化学情感。

创设情境

引导发现一、溶液

做【实验9-1】分组合作创设实验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知溶液就在我们身边。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下列问题:

1、什么叫溶质?

2、什么叫溶剂?阅读教材后,分小组讨论,交流对溶液组成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及分析归纳能力。

【介绍】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实验9-2】、【实验9-3】做练习

分组实验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提高对溶液的认识,树立学以至用的意识。

从人类衣食住行的角度,列举大量的事实,说明溶液与人类密不可分的关系。小组讨论,交流资料。引发学生对溶液的亲近感,感知学好化学的重要性。

让学生列举生产、生活中与溶液有关的现象或事例。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引导学生确立“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学习意识。

深入研究溶液与浊液的区别【实验9-4】

小组讨论,提交结论让学生在猜想、解疑中体验化学知识的重要性。

创设情境二、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

【活动与探究】

一些物质溶解时的吸热与放热小组实验,讨论交流让学生通过自己研究,培养总结归纳的能力。

归纳总结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学好化学,用好化学,能造福人类,使世界变的更加绚丽多彩。让学生真正了解“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内涵,树立学好化学,造福人类的远大理想。

课堂小结1、溶液的概念及组成

2、溶解时的吸热与放热学生总结结合化学学科特点,在学习方法和学习要求上,给予指导。

板书设计:

一、溶液:

1、什么叫溶液?

2、什么叫溶剂?

3、什么叫溶质?

4、溶液的组成:溶质和溶剂

5、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二、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

本节课达标自测

A组

一、填空题:

1、将下列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③写名称)填在相应的短线上。

①稀硫酸:,②澄清石灰水:,

③碘酒:,④锌和盐酸完全反应后的溶液:,

⑤氢氧化钠溶液:。

2、少量的碘加入到汽油中,振荡,观察到的现象是,所得到的溶液名称是。

3、少量的植物油加入到水中,振荡,观察到的现象是,

该混合物叫做。做完实验后,这支试管用洗涤,因为有的功能。

4、色的高锰酸钾溶液中用滴管缓缓加入少量酒精,不要振荡,现象是,然后振荡,现象是,该溶液中的溶质是,溶剂是。

二、选择题:

1、下列物质中属于溶液的是()

A.水银B.蔗糖水C.石灰浆D.植物油、水、洗洁精混合振荡后的液体2.以下不属于溶液外观上的基本特征的是()

A.均一B.稳定C.无色D.透明

3.组成溶液的溶质()

A.只能是固体B.只能是液体

C.只能是气体D.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4.一杯溶液里各部分的浓度和性质是()

A.相同的B.不同的C.只有上层是相同的D.无法确定

5.溶液一定是()

A.单质B.化合物C.纯净物D.混合物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均一、稳定、无色透明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B、泥水中,泥是溶质,水是溶剂

C、溶液一定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D、冰和水混合在一起,冰是溶质,水是溶剂

7、两种能溶于水且能起反应的块状固体A、B,反应最快的情况是()

A、两种块状固体接触B、将两种固体碾细拌合

C、将两种固体溶于水并搅动D、一种块状固体与另一种粉末混合

B组

一、选择题:

1、下列混合物中,属于溶液且溶质是单质的是()

A.石灰水B.泥水C.碘酒D.牛奶

2、一种液体是否是溶液,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A、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液体里

B、一种物质被分散成分子或离子均匀进入另一种物质里

C、液体是均一的、稳定的

D、长期放置不分层

3、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物质溶于水是扩散过程,所以溶解都是要吸热的

B、溶液中只可以有一种溶质

C、一杯调好的糖水,喝第一口特别甜,越喝越不甜,说明后面喝的糖水含糖少

D、条件不改变时,溶液放置多久,溶质也不会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4、向图中的试管里的水中加入某种不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后,原来U型管内两臂在同一水平上的红墨水,右边液面降低了些,左边的液面上升了些,则加入的物质是()。

A.活性炭B.氯化钠C.硝酸铵D.氢氧化钠

二、简答题:

1、写出下列溶液中溶剂的名称

碘酒,白磷的二硫化碳溶液,

硫酸铜溶液,医用酒精。

2、小英在做饭时,发现很多因素都能影响食盐在水中溶解的速率。

(1)从你能想到的可能影响食盐在水中溶解速率的因素中,写出其中两项,并预测此因素对食盐的溶解速率的影响:

因素1,你的预测;

因素2,你的预测。

(2)从你所列因素中选出一个,通过实验验证你的预测。你设计的实验方案是:

社会实践:调查干洗衣服的原理

溶液范文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不饱和这两组概念的区别。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突出的是要培养学生在实验基础上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2.利用实验和数据的结合,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实验的分析研究,培养学生沿着“问题—实验—分析—结论”的思路,以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的中心内容是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对从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教材一开始就提出一杯水里是否可以无止境地溶解糖或食盐这样的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带到要讨论的问题中来。接着教材分别安排了两组实验[实验7-2]、[实验7-3]和[实验7-4],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只要条件固定,物质是不会无限制地溶解在溶剂中(彼此互溶者除外)。由此为依据,通过教师的归纳和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起“饱和溶液的概念”。

1.通过[实验7-2],学生应该了解:(1)要判断物质的溶解是否有限度,就必须确定“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这两个条件。(2)当这两个条件不变时,物质溶解的确都各有其限度。学生有了这两点认识之后,就能比较容易理解:当溶质溶解达到它的限度时(如果条件不变),溶液就处在一种特殊的状态即饱和状态。这时的溶液就是该状态下此溶质的饱和溶液。

如何教学生判断是否达到了溶解的限度呢?教材用“不能继续溶解而有固体剩余的时候”,这是利用可直接观察到的宏观现象作为判断溶液饱和的一个依据。但是利用“有固体剩余”来判断溶液已达饱和,又一定要以“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为前题,否则就没有意义。

[实验7-3]和[实验7-4]通过分析可以得到下列关系:对于大多数溶液来说:

(1)说明当改变饱和溶液的任何一个条件时,饱和溶液的状态都会被破坏,成为“不饱和溶液”。(2)从反面证明饱和溶液定义的叙述必须有两个前提为条件,否则就没有意义。(3)客观上向学生介绍了使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两种可能的方法,即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至于相反过程,即由不饱和溶液转为饱和溶液,由于可能会引起物质的结晶析出,在本节暂不宜展开讨论。

2.为了消除学生把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混为一谈,教材作了一段专门叙述。

通过[实验7-5],利用刚刚建立起来的饱和与不饱和概念及其判断方法,来分辨浓溶液与稀溶液,以及它们跟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区别,是很有说服力的,教师应很好利用这段教材,或讲解或指导阅读。在讨论时一定要向学生指明,溶液的浓稀,是指一定量溶剂中溶质的相对含量不同而言,与温度是否变化无关;饱和与不饱和是指溶质是否达到了最大溶解限度,受温度和溶剂的量两个条件的制约,表述的是溶液的一种存在状态,与溶液的“浓”、“稀”无关。

教学建议

(1)边实验、边分析、过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他们积极思维,逐步建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教师演示实验并给出一些数据,引导学生分析,逐步培养学生分析思维能力和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

(1)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

(2)分析溶液“浓”“稀”跟溶液饱和与不饱和这两组概念之间的关系和区别。

难点:

利用实验和数据结合,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溶液。为了对溶液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就需要将溶液作以分类: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演示[实验7-2]在10毫升水里分别加入食盐和硝酸钾固体,直至不能再溶解。

[教师活动]提问:在实验演示过程中,溶液的温度是否改变?水的量是否改变?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目的:为学生观察实验提供了一定的方向,有利于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教师活动]演示[实验7-2]: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试管中;分别缓慢加入氯化钠和硝酸钾固体,边加入边振荡,直到试管里有剩余固体不再溶解为止。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并回答以上提出的问题。

[结论]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教师活动]提问:在提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时,为什么一定要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呢?

[学生活动]学生动手做[实验7-3]。[实验7-4],并思考以上问题。

[目的: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活动]分析讨论并总结该实验。

[教师活动]参与讨论并答疑,引导学生总结。

[结论]

(1)只有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饱和”和“不饱和”才有意义。(2)

(3)当温度确定、溶剂量确定时,某溶液的饱和状态表示溶质溶解的最大值。

[目的: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为下一节溶解度概念的建立做好铺垫。]

[教师活动]说明:给定条件,溶液可分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在日常生活中,为了粗略表示溶液里溶质含量的多少,溶液常常习惯被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

2.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的关系

[教师活动]演示[实验7-5]: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试管中,分别加入2克食盐和0.1克熟石灰,振荡、并观察现象。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及所列数据,试判断正误。

[目的: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投影)提供数据:

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溶解不同物质的质量:

硝酸铵:192克碳酸钙:0.0013克食盐:36克氢氧化钙:0.17克

判断:(1)在同一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2)饱和溶液是浓溶液。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总结。

[结论]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不过对于同一种溶质的溶液来说,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

[教师活动]指导阅读教材第134页:如何确定某溶液是饱和溶液?

(四)总结、扩展

(1)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可分为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不给定条件可分为浓溶液、稀溶液。

(2)扩展练习:试判断:

①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②在一定温度下,向硝酸钾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如果溶液质量不变,则该溶液是饱和溶液。

③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中的溶质多。

④一定温度下,溶质的质量不改变,则无法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⑤一定温度下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一定不能继续溶解硝酸钾。

⑥两种不同溶质的饱和溶液混合,依然是饱和溶液。

探究活动

1.在常温下,向装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入5g氯化钠,搅拌,等氯化钠溶解后,再加5g,搅拌,观察现象。然后再加入5mL水,搅拌,观察现象。

操作

加入5g氯

化钠,搅拌

再加5g氯

化钠,搅拌

再加5mL

水,搅拌

现象

结论

2.用硝酸钾代替氯化钠进行上述实验,每次加入5g。加了几次后才使烧杯中硝酸钾固体有剩余而不再继续溶解?然后加热烧杯,观察剩余固体有什么变化。再加入5g硝酸钾,搅拌,观察现象。待溶液冷却后,又有什么现象发生?

操作

现象

结论

加入5g硝酸钾,搅拌

再加5g硝酸钾,搅拌

……

加热

再加5g硝酸钾,搅拌

溶液范文篇4

知识目标: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不饱和这两组概念的区别。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突出的是要培养学生在实验基础上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2.利用实验和数据的结合,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实验的分析研究,培养学生沿着“问题—实验—分析—结论”的思路,以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的中心内容是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对从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教材一开始就提出一杯水里是否可以无止境地溶解糖或食盐这样的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带到要讨论的问题中来。接着教材分别安排了两组实验[实验7-2]、[实验7-3]和[实验7-4],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只要条件固定,物质是不会无限制地溶解在溶剂中(彼此互溶者除外)。由此为依据,通过教师的归纳和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起“饱和溶液的概念”。

1.通过[实验7-2],学生应该了解:(1)要判断物质的溶解是否有限度,就必须确定“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这两个条件。(2)当这两个条件不变时,物质溶解的确都各有其限度。学生有了这两点认识之后,就能比较容易理解:当溶质溶解达到它的限度时(如果条件不变),溶液就处在一种特殊的状态即饱和状态。这时的溶液就是该状态下此溶质的饱和溶液。

如何教学生判断是否达到了溶解的限度呢?教材用“不能继续溶解而有固体剩余的时候”,这是利用可直接观察到的宏观现象作为判断溶液饱和的一个依据。但是利用“有固体剩余”来判断溶液已达饱和,又一定要以“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为前题,否则就没有意义。

[实验7-3]和[实验7-4]通过分析可以得到下列关系:对于大多数溶液来说:

(1)说明当改变饱和溶液的任何一个条件时,饱和溶液的状态都会被破坏,成为“不饱和溶液”。(2)从反面证明饱和溶液定义的叙述必须有两个前提为条件,否则就

没有意义。(3)客观上向学生介绍了使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两种可能的方法,即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至于相反过程,即由不饱和溶液转为饱和溶液,由于可能会引起物质的结晶析出,在本节暂不宜展开讨论。

2.为了消除学生把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混为一谈,教材作了一段专门叙述。

通过[实验7-5],利用刚刚建立起来的饱和与不饱和概念及其判断方法,来分辨浓溶液与稀溶液,以及它们跟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区别,是很有说服力的,教师应很好利用这段教材,或讲解或指导阅读。在讨论时一定要向学生指明,溶液的浓稀,是指一定量溶剂中溶质的相对含量不同而言,与温度是否变化无关;饱和与不饱和是指溶质是否达到了最大溶解限度,受温度和溶剂的量两个条件的制约,表述的是溶液的一种存在状态,与溶液的“浓”、“稀”无关。

教学建议

(1)边实验、边分析、过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他们积极思维,逐步建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教师演示实验并给出一些数据,引导学生分析,逐步培养学生分析思维能力和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

(1)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

(2)分析溶液“浓”“稀”跟溶液饱和与不饱和这两组概念之间的关系和区别。

难点:

利用实验和数据结合,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溶液。为了对溶液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就需要将溶液作以分类: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演示[实验7-2]在10毫升水里分别加入食盐和硝酸钾固体,直至不能再溶解。

[教师活动

>]提问:在实验演示过程中,溶液的温度是否改变?水的量是否改变?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目的:为学生观察实验提供了一定的方向,有利于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教师活动]演示[实验7-2]: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试管中;分别缓慢加入氯化钠和硝酸钾固体,边加入边振荡,直到试管里有剩余固体不再溶解为止。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并回答以上提出的问题。

[结论]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教师活动]提问:在提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时,为什么一定要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呢?

[学生活动]学生动手做[实验7-3]。[实验7-4],并思考以上问题。

[目的: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活动]分析讨论并总结该实验。

[教师

活动]参与讨论并答疑,引导学生总结。

[结论]

(1)只有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饱和”和“不饱和”才有意义。(2)

(3)当温度确定、溶剂量确定时,某溶液的饱和状态表示溶质溶解的最大值。

[目的: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为下一节溶解度概念的建立做好铺垫。]

[教师活动]说明:给定条件,溶液可分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在日常生活

中,为了粗略表示溶液里溶质含量的多少,溶液常常习惯被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

2.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的关系

[教师活动]演示[实验7-5]: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试管中,分别加入2克食盐和0.1克熟石灰,振荡、并观察现象。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及所列数据,试判断正误。

[目的: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投影)提供数据:

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溶解不同物质的质量:

硝酸铵:192克碳酸钙:0.0013克食盐:36克氢氧化钙:0.17克

判断:(1)在同一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2)饱和溶液是浓溶液。

[教师

活动]引导学生总结。

[结论]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不过对于同一种溶质的溶液来说,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

[教师活动]指导阅读教材第134页:如何确定某溶液是饱和溶液?

(四)总结、扩展

(1)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可分为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不给定条件可分为浓溶液、稀溶液。

(2)扩展练习:试判断:

①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②在一定温度下,向硝酸钾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如果溶液质量不变,则该溶液是饱和溶液。

③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中的溶质多。

④一定温度下,溶质的质量不改变,则无法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⑤一定温度下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一定不能继续溶解硝酸钾。

⑥两种不同溶质的饱和溶液混合,依然是饱和溶液。

探究活动

1.在常温下,向装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入5g氯化钠,搅拌,等氯化钠溶解后,再加5g,搅拌,观察现象。然后再加入5mL水,搅拌,观察现象。

操作

加入5g氯

化钠,搅拌

再加5g氯

化钠,搅拌

再加5mL

水,搅拌

现象

结论

2.用硝酸钾代替氯化钠进行上述实验,每次加入5g。加了几次后才使烧杯中硝酸钾固体有剩余而不再继续溶解?然后加热烧杯,观察剩余固体有什么变化。再加入5g硝酸钾,搅拌,观察现象。待溶液冷却后,又有什么现象发生?

操作

现象

结论

加入5g硝酸钾,搅拌

再加5g硝酸钾,搅拌

……

加热

再加5g硝酸钾,搅拌

溶液范文篇5

知识目标: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基本概念;了解溶液在工农业生产中的一般应用。

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的对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实验的能力;能列举生活中常见的溶液实例,并整理归纳溶液在组成和性质上的特点;通过对溶液形成过程的学习,锻炼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溶液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体验“理论联系实际”和“学以致用”的含义,加强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建议

关于演示实验的教学建议

做好实验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现推荐几个实验的注意事项做一些说明,权作参考。

[实验1]高锰酸钾溶于水

高锰酸钾溶于水,试管中的水适当多加一些,高锰酸钾固体取一个小颗粒,而不是若干碎屑。这样可以使高锰酸钾沉入水底是留下一道清晰的紫色线条,增加实验的视觉效果,同时便于进一步的观察它的扩散过程。

[实验2]将少量的碘和食盐分别放入盛有5mL水的试管中振荡,观察着两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在上述实验中,两只试管里的水都是室温,水的质量也相同,但食盐全部溶解了,而碘却只有少部分溶解。这说明不同的物质在同一中溶剂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这是物质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

本实验是为了揭示“物质的溶解性主要是物质自身性质决定的”这一原理。

任何两种气体都可以任意比例完全均匀地混合,但是对于水来说,并不是什么物质都可以溶在其中的。

[实验3]氯化银悬浊液的生成与性质

硝酸银跟盐酸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白色物质,观察下面实验现象。

可见,如果分散在水中的固体物质的颗粒过大就会使形成的混合物混浊而不透明,一段时间后该固体物质就会从混合物中沉降出来。象这样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里所形成的混合物叫做悬浊液(或悬浮液),悬浊液是一种不稳定的混合物。

本实验应该是用较稀的溶液,所钾硝酸银也不能过多,若反应已开始就生成大量沉淀,就会对“悬浊液放置后会发生沉降”的现象产生干扰。

[实验4]液体物质的溶解

在一只大试管中加入2mL水,再用胶头滴管分5次加入酒精,每次加1滴管,边振荡边观察现象。多次加入的酒精均能与水完全互溶。进一步的实验还可以证明,酒精能以任意比例与水互溶。但是,并不是所有液体之间都能够互溶。

[实验5]植物油与水的混合

植物油不能跟水互溶,经振荡,油被“打散”,生成很小的液滴。它们分散在液体里所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或乳状液),这种混合物液也是不稳定的。

乳浊液也有重要的应用,例如很多液体农药是难溶于水的,农民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农药配成乳浊液后再进行喷洒,有效地保障了用药的均匀与适量。

[实验6]气体物质的溶解

将盛有氨气的试管浸入水中,在水中打开胶塞,观察现象。

本实验未采用“喷泉实验”,而设计了较为建议的做法。主要使是实验中的干扰因素尽量少,使学生集中观察按其的易溶性。同样原因,水中也不要加入指示剂。

[思考]在养鱼的水塘中央常用水泵不断将水喷向空中;家庭养鱼则不断向鱼缸中鼓入空气。这样做是为了向养鱼的水中补充氧气。请你说说这两种方法是如何达到补充氧气目的的。

建议由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1.氢氧化钠溶解时的放热现象:向烧杯中加入20mL水,用温度计测量并记下温度;向水中加入2药匙NaOH固体,用玻璃棒搅拌后并再次测量并记录溶液的温度。

2.硝酸铵晶体溶于水时的吸热现象

向烧杯中加入5mL水,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水的温度;向水中加入2药匙硝酸铵晶体,用玻璃棒搅拌使其全部溶解,并及时测量和记录溶液的温度。

关于溶解的教学建议

1.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比较来讨论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例如,学生对气体之间的相互混合具有较强的感性认识,而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的扩散过程与气体间的混合是相似的,他们都是一个自发的过程。这会使学生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了解物质之间混合的过程特点,以次来理解环境污染及其治理,会得到向对统一的认识。当然应该注意,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有一个水合的过程,热效应液与此有关,但这里不必予以强调。

2.使学生了解不同物质(固体、液体、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可以使学生对溶解现象有一个较为开阔的视野。应该指出的时,固体的溶解是本章讨论的重点内容,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出来,做到,既有相对宽泛的背景,由有重点。在对学生的要求上也要分清主次,不要任以拔高。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

1.建立溶液的概念,掌握溶液、溶质、溶剂之间关系,并学会简单计算。

2.引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去认识事物。

难点:

1.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

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教学过程

[引言]当衣服上撒了香水就会满室飘香,打开一瓶白酒就会醇香四逸。这里的“飘”与“逸”实际上就是分子的扩散。经过一段时间,飘逸的分子最终会均匀地充满整个房间。这一过程无需外力的帮助就能自发地进行。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的扩散与上面的过程类似,都是自发地进行的。

[板书]第一节溶液

一、物质的溶解

1.固体的溶解

[讲解]很多物质能够在水中溶解,这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现象。现在让我们仔细观察这一过程,并注意最终形成的混合物的外观特点。

[实验1]高锰酸钾溶于水

图1高锰酸钾溶于水

[讲解]从实验中可以观察到,高锰酸钾在水中逐渐地溶解、扩散,最终所形成溶液的每个部分颜色都一样,说明高锰酸钾均匀地分布在水中。搅拌或振荡可以加快溶解。

[实验2]将少量的碘和食盐分别放入盛有5mL水的试管中振荡,观察着两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讲解]在上述实验中,两只试管里的水都是室温,水的质量也相同,但食盐全部溶解了,而碘却只有少部分溶解。这说明不同的物质在同一中溶剂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这是物质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

[讲解]任何两种气体都可以任意比例完全均匀地混合,但是对于水来说,并不是什么物质都可以溶在其中的。

[实验3]氯化银悬浊液的生成与性质

[讲解]硝酸银跟盐酸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白色物质,观察下面实验现象:

图2氯化银悬浊液的生成

[讲解]可见,如果分散在水中的固体物质的颗粒过大就会使形成的混合物混浊而不透明,一段时间后该固体物质就会从混合物中沉降出来。象这样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里所形成的混合物叫做悬浊液(或悬浮液),悬浊液是一种不稳定的混合物。一般认为颗粒直径大于10-7m时就会形成不稳定的悬浊液或乳浊液,发生沉降或分层。

2.液体物质的溶解

[实验4]液体物质的溶解

在一只大试管中加入2mL水,再用胶头滴管分5次加入酒精,每次加1滴管,边振荡边观察现象。多次加入的酒精均能与水完全互溶。进一步的实验还可以证明:

[板书]酒精能以任意比例与水互溶。

但是,并不是所有液体之间都能够互溶。

[实验4]植物油与水的混合

图3植物油跟水的混合

[讲解]植物油不能跟水互溶,经振荡,油被“打散”,生成很小的液滴。它们分散在液体里所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或乳状液),这种混合物液也是不稳定的。

[板书]小的液滴分散在液体里所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或乳状液),

[讲解]乳浊液也有重要的应用,例如很多液体农药是难溶于水的,农民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农药配成乳浊液后再进行喷洒,有效地保障了用药的均匀与适量。

[板书]3.气体的溶解

[讲解]炎热的夏天,当你打开碳酸饮料或者啤酒瓶的时候,会发现液体中会冒出大量气泡,这说明液体中溶有气体。有的气体是很易溶于水的。

[实验6]气体物质的溶解

[讲解]将盛有氨气的试管浸入水中,在水中打开胶塞,观察现象。

图4氨气溶于水

打开胶塞后,水会急速进入试管,说明氨气很容易溶解在水中,所得溶液称为氨水。

[思考]在养鱼的水塘中央常用水泵不断将水喷向空中;家庭养鱼则不断向鱼缸中鼓入空气。这样做是为了向养鱼的水中补充氧气。请你说说这两种方法是如何达到补充氧气目的的。

[讨论]液体里溶有气体的现象在生活中也很常见,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板书]4.溶解过程中放热与吸热的现象

[学生活动]氢氧化钠溶解时的放热现象

向烧杯中加入20mL水,用温度计测量并记下温度;向水中加入2药匙NaOH固体,用玻璃棒搅拌后并再次测量并记录溶液的温度。

溶解前

溶解后

温度(℃)

[学生活动]硝酸铵晶体溶于水时的吸热现象

向烧杯中加入5mL水,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水的温度;向水中加入2药匙硝酸铵晶体,用玻璃棒搅拌使其全部溶解,并及时测量和记录溶液的温度。

溶解前

溶解后

温度(℃)

[讲解]以上实验说明,物质在溶解的过程中会产生放热或吸热现象。

教学手段:实验、学生活动(包括动手实验和同伴之间的讨论)

板书设计

第一节溶液

一、物质的溶解

1.固体的溶解

[实验1]高锰酸钾溶于水

图1高锰酸钾溶于水

[实验2]将少量的碘和食盐分别放入盛有5mL水的试管中振荡,观察着两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实验3]氯化银悬浊液的生成与性质

悬浊液: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里所形成的混合物叫做悬浊液(或悬浮液),悬浊液是一种不稳定的混合物。

2.液体物质的溶解

[实验4]液体物质的溶解

[板书]酒精能以任意比例与水互溶。

[实验5]植物油与水的混合

乳浊液:小的液滴分散在液体里所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或乳状液),

3.气体的溶解

[实验6]气体物质的溶解

氨气很容易溶解在水中,所得溶液称为氨水。

[思考]请你说说向鱼塘中的水里补充氧气的方法。

[讨论]你能举几个例子说明水中溶有气体吗?

4.溶解过程中放热与吸热的现象

NaOH固体溶于水:

溶解前

溶解后

温度(℃)

硝酸铵晶体溶于水:

溶解前

溶解后

温度(℃)

结论:物质在溶解的过程中会产生放热或吸热现象。

探究活动

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比较

1.做下列实验:

(1)将少许碘放入水中,振荡,观察碘在水中的溶解性;

(2)将少许碘放入四氯化碳中(四氯化碳是一种有机溶剂),振荡,观察碘有机溶剂中的溶解性;

(3)在碘的水溶液中滴加几滴四氯化碳,振荡,观察现象。

2.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

(1)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跟什么因素有关?(可能的话可以讨论物质相溶的规律)

溶液范文篇6

l.通过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初步探究活动,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2.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3.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验探究的乐趣并发展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及实验探究。

[教学难点]物质在水中溶解溶液温度变化的实质。

[教学用具]多媒体、实验。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实验引入:

演示物质溶于水的趣味实验。让同学们观察并猜想可能的原因是什么?物质溶于水是否都是这样的呢?

活动与探究:

分组实验:用烧杯、温度计、玻璃棒等仪器来探究NaOH、NaCl、NH4NO3三种固体物质溶于水时溶液温度的变化情况。

展示与交流:

展示交流实验探究情况。

演示与分析:

多媒体演示分析溶质溶于水时溶液温度变化的实质。

设计再探究:

如果没有温度计,你如何设计实验方案来探究物质溶于水时溶液温度的变化情况,你能设计出几种方案?(方案可直接用实验简图表示)

可供选择的某些用品有:

NaCl、NaOH、NH4NO3、浓硫酸……(你还可选用其他一些仪器和药品。)

交流与展示:

同学讨论交流再探究方案。

活动与探究:

实验探究,验证实验方案的可行性。

溶液范文篇7

良好的家用消毒产品应当具有以下特点:

1.具有广谱的微生物杀灭或抑制作用;象酒精和新洁尔灭对于病毒和芽孢的杀灭效果很差。

2.对人体皮肤黏膜和呼吸道黏膜无刺激和损伤;如过氧乙酸易刺激人的口腔、鼻腔黏膜等,使呼吸道受损,高浓度时可刺激、损害皮肤黏膜、腐蚀物品。甲醛和戊二醛均对人体皮肤、黏膜有刺激和固化作用,并可使人致敏,因此不可用于空气、食具等消毒,一般仅使用于医院中医疗器械的消毒或灭菌,且经消毒或灭菌的物品必须用灭菌水将残留的消毒液冲洗干净才可使用。

3.不产生二次污染;如氯制剂在水中分解成次氯酸,在杀菌的同时也容易与其他有机物中的碳源发生卤代反应,生成三氯甲烷、四氯化碳等难以被自然环境降解的致癌物质,这些有毒物质可在水中长期存在,造成水环境的公害与污染,由于目前大量氯系消毒剂被用于社区、医院和家庭等场所的消毒,致癌物质导致的二次污染的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

4.易于稀释,使用简便,性状稳定;过氧乙酸和二氧化氯常用的是二元制剂,在使用前需要临时配制,同时需要带橡胶手套防止烧手,稀释后的过氧乙酸在三日内必需用完,否则杀灭效果大为降低,

5.不腐蚀家具家电,对衣物不损伤或漂白;如较高浓度含氯消毒剂不仅对人呼吸道黏膜和皮肤有明显刺激作用,并且对物品有腐蚀和漂白作用,大量使用还可污染环境。

6.广泛易得,价格适宜。

聚维酮碘又称碘伏、强力碘。1964年被美国国家航空宇航局专门选定用于阿波罗航天计划的太空实验室的消毒,从而获得极大的成功一举闻名。聚维酮碘是目前唯一被收载入美国药典,英国药典,日本药典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消毒产品,九八年又被收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并被批准可用在医疗卫生、人体直接使用的消毒杀菌剂。

聚维酮碘现已成为国际上公认的高效,广谱,无毒的杀菌剂,它具有极强的杀菌力和广泛的杀菌谱。它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淋球菌、绿脓杆菌、梅毒螺旋体、乙肝病毒、艾滋病毒、阴道滴虫、芽孢等都有较强的杀灭作用,对临床上常见的细菌进行的体外试验中,几乎没有一种细菌不能被杀灭的。

聚维酮碘溶液应用领域十分广泛,由于其对皮肤、黏膜无刺激作用,并可延长杀菌作用至2-4小时,《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临床手册》中已经有对于聚维酮碘在临床应用于皮肤黏膜的消毒及方法有一定的说明,结合国内外有关资料,聚维酮碘溶液的消毒浓度及应用范围如下表所示:消毒对象消毒浓度(%)应用范围及方法

皮肤消毒0.2~0.5浸泡、刷洗和涂抹作为预防,可用于皮肤损伤面(烧伤、冻伤、刀伤、擦伤等)感染的预防和治疗[3]

手术及伤口0.05~0.1注射及穿刺部位消毒,冲洗手术伤口[4,12]

空气消毒0.4~0.5用作室内空气喷雾消毒,1-2次/天[2,14]

口腔消毒0.02~0.05拔牙后含漱,对牙周炎,鹅口疮也有较好的治疗作用[5]

阴道杀菌0.02~0.05冲洗,对阴道炎、性病的防治有较好效果[4]

眼部0.02~0.05冲洗或滴眼,治疗角膜炎、流行性结膜炎等[6]

饮水消毒0.00075滴加[7]

瓜果蔬菜和餐具0.01~0.02浸泡、冲洗

毛巾、衣物0.25~0.05浸泡、冲洗

护理0.25~0.05治疗II度烧伤创面、II度及III度褥疮创面[8,10,11]

医疗器械0.05浸泡体温表、手术、手套、服药杯等[9,13]

聚维酮碘溶液在消毒浓度下对人体无毒副作用,5000ppm的聚维酮碘溶液对家兔皮肤、眼粘膜无刺激性,小鼠实验LD50=2870,无致突变、致畸作用,不易产生过敏反应,即使对于碘过敏体质的病人,也很少有过敏症状发生。有些消毒剂在贮藏时本身易被污染,而聚维酮碘溶液无需灭菌保存,只要有碘的颜色就表明具有杀菌作用。全国百余家医药企业具有聚维酮碘溶液的生产批文,常规使用5%500ml规格的聚维酮碘溶液,使用时可以充分稀释,因此家庭及办公使用时的性价比较高。聚维酮碘对呼吸道无刺激,稀释后一般不沾染衣物,不损伤家具家电,高浓度沾染后虽然会留下痕迹,但由于易脱碘,也较易处理。但本品在长期光照和加热时不稳定,因此需要避光保存,有趣的是,当温度增加到30-40℃以内,聚维酮碘的杀菌效果可以明显提高。另外,聚维酮碘对于二价金属物有轻度的腐蚀作用。[2,15]

聚维酮碘的特点是强力杀菌,毒性低,对人体和环境无刺激,且为广谱杀菌剂,使用方便,价格适宜。相对而言,聚维酮碘溶液作为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OTC乙类药物,由于国家对药品审批有严格的规定,成为"国药准字"的药品,是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及大量的临床试验证明的产品,因此,无论是疗效还是安全性,都是有保证的。

事实上,聚维酮碘溶液不仅在现在这个非常时期应当为广大药学工作者所推荐,而且今后应当作为常规的家用消毒、保健治疗药品而长期储备。

参考文献:

1.方平楚国产聚乙烯吡咯烷酮-碘消毒效果的实验研究中国消毒学杂志,1990,7(4):232

2.周建标等聚维酮碘在消毒和抗感染中的应用药学实践杂志1999,17(5):271-273

3.刘学书等聚维酮碘治疗皮肤感染的临床疗效中国药房1994,(3):18

4.张兵书皮肤消毒剂碘伏的临床应用新药与临床1996,15(2):112

5.范维敏碘伏作根管消毒剂的临床观察华西口腔医学1995,13(2):95

6.张素梅聚维酮碘滴眼液的制备和应用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5,15(10):30

7.曾桂香固体碘伏饮水消毒效果评价中国消毒学杂志1990,7(1):6

8.吴瑞英高效抗菌消毒剂聚维酮碘的临床新用途新药与临床1996;15(9);273

9.王有森等发生部消毒技术规范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48

10.张德林碘伏在早期烧伤创面的临床应用护理学杂志1996,1(11);30

11.曹明晓强国碘在II度烧伤创面的应用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6;16(2);25

12.李孝先用络合碘防治胸部手术感染的效果报告,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4;(2):62

13.阮艳玲等碘伏应用于洗手刷浸泡消毒的效果探讨福建医药杂志2000;22(6);267

溶液范文篇8

2、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

教学重点:溶液的概念及组成

教学难点: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

学情分析:溶液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本节课可充分利用生活中有关溶液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体现新课改的精神。

教学方法:学生讨论交流、实验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手段:课本上的彩图、课外收集的资料、分组实验

课前预习作业:

1、你接触过哪些液体物质?举例说明。

2、一些物质(如:食盐、蔗糖、泥土、植物油、面粉等)分别放入一定量的水中,然后观察现象并记录下来。

3、什么叫溶液?你上面举出的例子中哪些是溶液?

4、溶液有几部分组成?指出上述溶液中的溶质、溶剂分别是什么?

5、观察一下溶液,从外观上看有哪些特征呢?

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组织学生收集溶液的相关资料从自己家中寻找常见的溶液,带少量样品到学校创设趣味性化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导入要求学生看教材中的插图、图9-1及图9-3看图片思考让学生在欣赏精美的图片中感知化学的魅力。

【讲解】这些精美的图片都与化学中的溶液密切相关,都是用化学方法制成的特殊液体产生的神奇效果。这节课我们将与大家一起走进化学溶液世界,领略化学的魅力。结合图片中有关溶液的介绍,使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作用下,深切感受到学习溶液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化学情感。

创设情境

引导发现一、溶液

做【实验9-1】分组合作创设实验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知溶液就在我们身边。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下列问题:

1、什么叫溶质?

2、什么叫溶剂?阅读教材后,分小组讨论,交流对溶液组成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及分析归纳能力。

【介绍】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实验9-2】、【实验9-3】做练习

分组实验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提高对溶液的认识,树立学以至用的意识。

从人类衣食住行的角度,列举大量的事实,说明溶液与人类密不可分的关系。小组讨论,交流资料。引发学生对溶液的亲近感,感知学好化学的重要性。

让学生列举生产、生活中与溶液有关的现象或事例。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引导学生确立“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学习意识。

深入研究溶液与浊液的区别【实验9-4】

小组讨论,提交结论让学生在猜想、解疑中体验化学知识的重要性。

创设情境二、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

【活动与探究】

一些物质溶解时的吸热与放热小组实验,讨论交流让学生通过自己研究,培养总结归纳的能力。

归纳总结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学好化学,用好化学,能造福人类,使世界变的更加绚丽多彩。让学生真正了解“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内涵,树立学好化学,造福人类的远大理想。

课堂小结1、溶液的概念及组成

2、溶解时的吸热与放热学生总结结合化学学科特点,在学习方法和学习要求上,给予指导。

板书设计:

一、溶液:

1、什么叫溶液?

2、什么叫溶剂?

3、什么叫溶质?

4、溶液的组成:溶质和溶剂

5、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二、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

本节课达标自测

A组

一、填空题:

1、将下列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③写名称)填在相应的短线上。

①稀硫酸:,②澄清石灰水:,

③碘酒:,④锌和盐酸完全反应后的溶液:,

⑤氢氧化钠溶液:。

2、少量的碘加入到汽油中,振荡,观察到的现象是,所得到的溶液名称是。

3、少量的植物油加入到水中,振荡,观察到的现象是,

该混合物叫做。做完实验后,这支试管用洗涤,因为有的功能。

4、色的高锰酸钾溶液中用滴管缓缓加入少量酒精,不要振荡,现象是,然后振荡,现象是,该溶液中的溶质是,溶剂是。

二、选择题:

1、下列物质中属于溶液的是()

A.水银B.蔗糖水C.石灰浆D.植物油、水、洗洁精混合振荡后的液体2.以下不属于溶液外观上的基本特征的是()

A.均一B.稳定C.无色D.透明

3.组成溶液的溶质()

A.只能是固体B.只能是液体

C.只能是气体D.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4.一杯溶液里各部分的浓度和性质是()

A.相同的B.不同的C.只有上层是相同的D.无法确定

5.溶液一定是()

A.单质B.化合物C.纯净物D.混合物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均一、稳定、无色透明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B、泥水中,泥是溶质,水是溶剂

C、溶液一定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D、冰和水混合在一起,冰是溶质,水是溶剂

7、两种能溶于水且能起反应的块状固体A、B,反应最快的情况是()

A、两种块状固体接触B、将两种固体碾细拌合

C、将两种固体溶于水并搅动D、一种块状固体与另一种粉末混合

B组

一、选择题:

1、下列混合物中,属于溶液且溶质是单质的是()

A.石灰水B.泥水C.碘酒D.牛奶

2、一种液体是否是溶液,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A、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液体里

B、一种物质被分散成分子或离子均匀进入另一种物质里

C、液体是均一的、稳定的

D、长期放置不分层

3、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物质溶于水是扩散过程,所以溶解都是要吸热的

B、溶液中只可以有一种溶质

C、一杯调好的糖水,喝第一口特别甜,越喝越不甜,说明后面喝的糖水含糖少

D、条件不改变时,溶液放置多久,溶质也不会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4、向图中的试管里的水中加入某种不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后,原来U型管内两臂在同一水平上的红墨水,右边液面降低了些,左边的液面上升了些,则加入的物质是()。

A.活性炭B.氯化钠C.硝酸铵D.氢氧化钠

二、简答题:

1、写出下列溶液中溶剂的名称

碘酒,白磷的二硫化碳溶液,

硫酸铜溶液,医用酒精。

2、小英在做饭时,发现很多因素都能影响食盐在水中溶解的速率。

(1)从你能想到的可能影响食盐在水中溶解速率的因素中,写出其中两项,并预测此因素对食盐的溶解速率的影响:

因素1,你的预测;

因素2,你的预测。

(2)从你所列因素中选出一个,通过实验验证你的预测。你设计的实验方案是:

社会实践:调查干洗衣服的原理

溶液范文篇9

第一步:了解题意,划出重点

引导学生在审题的过程中,一字一句,边读边勾划出题中的已知条件、所求问题和关键词语,并尽可能做出批注。这样,学生“口、手、脑”三线合一,积极投入审题过程,初步感知题中数量关系,根据关键词语还可初步感知本题与以前解过的初中化学溶液竞赛题的异同。如教学2002年一道全国竞赛题:由NaHS、MgSO4、NaHSO3组成的混合物中,已知S元素的质量分数ω(S)=a%,则O元素的质量分数ω(O)为()A、1.75a%;B、1-1.75a;C、1.25a%;D、无法计算。本题的重点词语有已知“NaHS、MgSO4、NaHSO3”、“S”、“质量分数”,有未知“O元素的质量分数”。勾划过程中,感觉出三个化学式之间有一定的联系:NaH、Mg、NaH的相对质量是一样的——24,推出“NaH、Mg、NaH”与“S”的比例也是相等的。从而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又如教学“今有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的某溶液一瓶,倒出3/4体积后,再加水至原来的质量,又倒出2/3体积,求剩余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找出关键词“20%,倒出,3/4体积,加水至原来和质量,求,剩余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划出重点,做出批注——剩余溶液中溶质只有原来的1/4,质量和原来的一样。

这样,学生在边读边划的过程中,题中的数量关系便已基本弄清。

第二步:理解题意,说出题设

理解题意,就是用自己的语言把出题者的意图说出来。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几十年前就提出:“要解放学生的嘴,让他能说。”语言是表达思维的重要形式,要会说首先就要去想,想清楚了才能说清楚。理解题意时尽量让学生多说,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多想。在教学初中化学溶液竞赛题过程中,不要急于告知学生数量关系,首先要求学生读题,要求逐字逐句读题,在读题划题后,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并能在教师的相关提示引导下,明确以下几点:①根据题中已知条件可以求出哪些问题;②求题中的问题需要知道哪些已知条件;③所需已知条件是否是直接告诉,题中有没有多余的已知条件。如教学“将15g锌放入146g10%盐酸中,求反应后氯化锌在溶液中的质量分数?”题中有两个已知条件:15g锌,146g10%盐酸。根据化学方程式,可以知道,每65份质量的锌可以和73份质量的盐酸(指纯量)完全反应生成136份质量的氯化锌和2份质量的氢气。所以,本题中锌过量,只能按照盐酸的量来计算。

教学该题时,可以先设计一道题:“将一定质量锌放入146g10%盐酸中,恰好完全反应,求反应后氯化锌在溶液中的质量分数?”,让学生说出根据已知条件可求出的问题。问题中包含有“求锌”、“求氯化锌”、“求氢气”、“求反应后的溶液的总质量”,学生在说的过程中明确:要求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就必须清楚反应后的溶液的总质量和溶质质量。

说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让学生自言自语、交流讨论或争论,也可以让学生公开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说的过程中,学生既理清了初中化学溶液竞赛题中的数量关系,也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三步、图解题意,画出内容

90%硫酸

10%硫酸

应用型的溶液竞赛题占很大比例,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把应用题画出来。”画出来的图可以是方框图,也可以是示意图,但一定要形象直观。现在要求数形结合,在初中化学溶液竞赛题教学中,采取数形结合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把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结合的学习习惯。所以,在教学初中化学溶液竞赛题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把初中化学溶液竞赛题画出来,并逐步培养学生“画”初中化学溶液竞赛题的习惯,让学生学会把题中的数量关系转化为图形关系,用图形关系直观地展示数量关系,把握问题的本质。在画示意图时,以“少的量”和“一倍数”为“单位”先在烧杯中表示出来,这样能更快更规范地画出示意图。如教学选择题“已知浓硫酸的密度比稀硫酸大,现将质量分数为90%和10%二种硫酸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大于50%;B.等于50%;C.小于50%;D.不能确定。”学生初次接触等体积混合的溶液竞赛题,大多不知如何去寻找已知条件。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先画两种硫酸质量示意图(如右图,等底),再分步混合:①等质量混合,可得知混合后的溶质分数为50%;②把剩余的浓硫酸又倒入到上一步的溶液中,可知,溶液浓度一定大于50%。

又如,“在某温度下,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两份硝酸钾溶液,质量都为200g,把其中一份溶液蒸发掉2.5g水后,恢复到原温度,析出2g晶体;另一份蒸发掉5g水后,恢复到原温度,析出析出4.5g晶体,则这两份原200g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学生在画示意图的过程中,认为:①可以把这两份溶液当成一份来做;②可以把第二次操作(蒸发5g水,析出4.5g晶体)分成两步,第一步,蒸发2.5g水,析出2g晶体;第二步,蒸发2.5g水,析出(4.5g-2g=2.5g)晶体。同样蒸发2.5g水,后一次析出的晶体比前次多,由此可知,原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溶液范文篇10

知识目标:

1、溶液组成的一种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

2、溶液质量、体积、密度、溶质的质量分数之间的计算;

3、溶液稀释时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题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的学习方法。

教学建议

课堂引入指导

通过讲述生产生活中的事例,引出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知识讲解指导

1.建议在讲过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后,可介绍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的方法。

2.可给学生归纳出,在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中,需要用到以下知识:

(1)定义式

(2)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的换算式

(3)溶液的质量与体积的换算式

(4)溶液在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相等

(5)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质量分数计算,需用到质量守恒定律

关于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的教材分析

本节在详细介绍了溶液组成的一种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之后,通过例题教会学生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可帮助学生加深对有关概念的理解,把有关概念联系起来,进行综合分析,起到使教材各部分内容融会贯通的作用。

教材从学生最熟悉的“咸”、“淡”谈起,直接引出“浓”和“稀”的问题。继而以糖水为例把宏观的“甜”跟微观糖分子的多少联系起来,使“浓”、“稀”形象化。在这个基础上来阐明溶液组成的含义,使感性的认识上升为理性知识,学生易于接受。

在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之后,教材介绍了一种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接着提出一个关系式,又给出两种组成不同的食盐溶液,用图示的方法,使学生形象地了解它们的不同组成,以加深对关系式的理解。此后,围绕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通过五个计算实例,教会学生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具体计算方法。

教材最后常识性介绍了其他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如体积分数表示的溶液组成,并指出根据实际需要,溶液组成可以有多种表示方法的道理。

关于溶液组成的教学建议

在了解溶液组成时,应该教育学生尊重化学事实,明确溶液的组成是指溶质在溶解度的范围内,溶液各成分在量的方面的关系。因此,对溶液组成的变化来说,某物质的质量分数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才有意义。例如:20℃时NaCl的水溶液最大的溶质质量分数不能超过26.5%,离开实际可能性,讨论更大质量分数的NaCl溶液是没有意义的。

关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在建立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之后,应让学生了解,化学计算不等于纯数学的计算,在计算时,要依据化学概念,通过计算不断巩固和发展化学概念,为此,可以做如下的课堂练习,并由老师指明学生练习的正误,随时对出现的错误加以纠正。

(1)100千克水里加入20千克氯化钠,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20%,对不对?为什么?

(2)在20℃时溶解度为21克,则它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21%,对不对,为什么?

(3)100克10%的NaCl溶液和50克20%的NaCl溶液混合,得到150克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5%,对不对?为什么?

关于如何引出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教学建议

在提出溶液组成之后,应把溶液的“浓”、“稀”及“一定量溶液”跟“溶质的量”结合起来,使学生有清楚的认识。切不要过早地引出溶质的质量分数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因为学生在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中常出现一些错误,多半是由于对组成认识的模糊造成的,为此可以让学生做一些有关溶剂或溶质的量发生变化时,判断溶液浓稀变化趋势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溶液组成的意义。

例如:若溶质的量不变,溶剂的量减少,溶液的量如何变化?溶液的组成如何变化?

若溶质的量不变,溶剂量增加,则溶液量的变化如何?溶液组成变化如何?若溶质量增加且完全溶解,溶剂量不变,则溶液量的变化如何?溶液组成变化如何?若溶质质量减少,溶剂量不变,则溶液量的变化如何?组成怎样变化?等等。这些判断并不困难,然而是否有意识地进行过这些训练,会在做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题时,效果是大不一样的。

关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的教学建议

关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大致包括以下四种类型:

(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

(2)计算配制一定量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所需溶质和溶剂的量;

(3)溶解度与此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相互换算;

(4)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

教材中例题1、例题2分别属前两个问题的计算类型,学生只要对溶质的质量分数概念清楚,直接利用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关系式,计算并不困难。第(3)类计算,实质上这类计算也是直接用关系式计算的类型,只是溶质、溶剂的数据,要通过溶解度的概念,从题在所给的数据中导出来。因此,只要学生了解应把溶解度和此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两个概念联系起来考虑,处理这类问题就不会很困难。

教材中的例题4这类稀释溶液和配制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的计算比较复杂,需要教会学生从另一角度去思考这类问题。有关溶液的稀释和配制问题,要让学生理解,加水稀释和配制何种质量分数的溶液,溶质的质量总是不变的。犹如稠粥加水时米量是不改变的一样,因此计算时以溶质质量不变为依据建立等式关系。

例如设某溶液A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稀释成溶质的质量分数为b%的溶液Bg,则有:A´a%=B´b%。又若用两种不同质量分数的溶液(a%、b%)A、B克,配制中间质量分数C%的溶液,则有:A´a%+B´b%=(A+B)´C%

关于溶解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关系

初学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很容易跟物质的溶解度概念相混淆,教学中有必在通过组织讨论分析使之对二者加以区别,下表提供的内容供教师参考。

课程结束指导

列表对比溶解度和溶质质量分数

教学设计方案(一)

教学重点:

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教学难点:

1.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

2.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中,涉及溶液体积时的计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说某溶液是浓还是稀,但浓与稀是相对的,它不能说明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确切量,因此有必要对溶液的浓与稀的程度给以数量的意义。

(板书)第五节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一、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设问)在溶液中,溶质、溶剂或溶液的量如果发生变化,那么对溶液的浓稀会有什么影响?

(讲述)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很多,本节重点介绍溶质质量分数。

(板书)1.溶质的质量分数

定义: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2.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数学表达式: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

(提问)某食盐水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6%,它表示什么含义?

(讲述)这表示在100份质量的食盐溶液中,有16份质量的食盐和84份质量的水。

(板书)二一定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例:要配制20%的NaOH溶液300克,需NaOH和水各多少克?

溶质质量(NaOH)=300克×20%=60克。

溶剂质量(水)=300克-60克=240克。

配制步骤:计算、称量、溶解。

小结:对比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

第二课时

(板书)三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讲述)关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大致包括以下四种类型:

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

例1从一瓶氯化钾溶液中取出20克溶液,蒸干后得到2.8克氯化钾固体,试确定这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这瓶溶液中氯化钾的质量分数为14%。

2.计算配制一定量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所需溶质和溶剂的量。

例2在农业生产上,有时用质量分数为10%~20%食盐溶液来选种,如配制150千克质量分数为16%的食盐溶液,需要食盐和水各多少千克?

解:需要食盐的质量为:150千克×16%=24千克

需要水的质量为:150千克-24千克=126千克

答:配制150千克16%食盐溶液需食盐24千克和水126千克。

3.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

例3把50克质量分数为98%的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溶液,需要水多少克?

解: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答:把50克质量分数为98%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的溶液,需要水195克

例4配制500毫升质量分数为20%溶液需要质量分数为98%多少毫升?

解:查表可得:质量分数为20%溶液的密度为,质量分数为98%的密度为。

设需质量分数为98%的体积为x

由于被稀释的溶液里溶质的质量在稀释前后不变,所以浓溶液中含纯的质量等于稀溶液中含纯的质量。

答:配制500mL质量分数为20%溶液需63.2mL质量分数为98%

(讲述)除溶质的质量分数以外,还有许多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在使用两种液体配制溶液时,可以粗略的用体积分数来表示:

例:用70体积的酒精和30体积的水配制成酒精溶液,溶注液体积约为100毫升(实际略小)该溶液中酒清的体积分数约为70%。

小结:

要理解溶质质量分数和溶液体积分数的概念,熟练掌握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

教学设计方案(二)

重点难点溶质的质量分数有关计算;配制溶液的操作步骤。

教学方法讨论式教学法。

教学用具仪器:烧杯、玻璃棒、药匙、天平、量筒。

药品:硝酸钾、水蔗糖。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言]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在相同质量的水中加入一匙糖或两匙糖所形成的糖水的甜度不同,糖加的越多越甜,那么,从溶液的有关知识分析糖、水及糖水各是什么量?

[演示实验]用A、B两个烧杯各取50克水,烧杯A中加入5克蔗糖,烧杯B中加入10克蔗糖,并用玻璃棒搅拌至蔗糖全部溶解。

[讨论]1、在上述两种溶液中,溶质、溶剂各是什么?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各为多少克?

2、两种溶液哪一种浓一些?哪一种稀一些?为什么

[引入]浓溶液与稀溶液只是说一定是的溶剂中溶质含量的多少,它不能准确的表明一定量的溶液中所含溶质的多少,怎么才能确切的表明溶液的组成呢?

这是我们今天要解决的问题。

[板书]溶液组成有几种表示方法,初中先学习用“溶质的质量分数”表示溶液的组成。

[板书]一、溶质的质量分数

定义: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之比。

定义式:

溶质的质量分数=

[讨论]这两种食盐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各是多少?

[板书]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

[投影]例题1、见课本

[讨论]例题1中的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各为多少克?

[板书]

解:溶质的质量分数=

这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答:这瓶溶液中氯化钾的质量分数为14%。

[讨论]1、在14%中的100与溶解度概念中的100克的含义是否相同?

2、在14%中,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各占多少?

[引入]溶质的质量分数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而在实际生产中又往往需要把现有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或减小。

[讨论]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如何使原有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或减小?

[演示实验]指导学生做实验,实验内容如下,用A、B两个烧杯各取90克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硝酸钾溶液,再向A烧杯中加入10克硝酸钾,向B烧杯中加入10克水,并用玻璃搅拌至全部溶解。

[讨论]1、原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多少克?

2、在原溶液中的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各是多少克?

3、向原溶液中增加10克硝酸钾(全部溶解)或增加10克水后,溶液中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各是多少克?

4、上述形成的两种溶液中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各是多少?

[小结]在原溶液中,如增加溶质质量则溶质和溶液的质量同时增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升高;如增加溶剂质量,则溶剂和溶液的质量同时增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降低。

[本课知识小结]1、掌握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2、理解向溶液中增加溶质或溶剂的质量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变化规律。

第二课时

重点难点根据溶解度求溶液中溶制裁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分数和溶解度相互换算的计算。

教学方法启发式。

教学用品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提问]1、什么叫溶解度?溶解度强调哪些方面?2、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其中溶质、溶剂、饱和溶液各多少克?3、什么叫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

[设问]溶解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概念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引导学生要件、找出区别和联系?

[投影]溶解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概念

溶解度

溶质的质量分数

条件

一定温度

不定温

状态

饱和

可饱和可不饱和

计算式

单位

[引入并板书]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S为饱和溶液中溶质的溶解度)

[投影]例题2(见课本)

[板书]解例题2

[投影]例题3

指导学生分析、讨论质量分数计算公式的变形,如何计算溶质、溶液的质量。

[板书]解例题3

[提问]如果我们要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需要哪些仪器和操作呢?

[板书]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仪器:托盘天平、药匙、量筒、玻璃棒。